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老年护理的发展前景

老年护理的发展前景

时间:2023-05-17 17:47: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老年护理的发展前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老年护理的发展前景

第1篇

    因此,实现“科学养老、智能护理”的新模式,吸取国内外优秀的现代化护理理念,引领人类护理方式的更新和转变,使所有失能、半失能老人尊严生活,成为一个首要的目标。

    一、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及养老护理行业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达1900多万人。预计到2015年,需要护理的老年人将达到2400多万人。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照护是养老护理行业的重中之重,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l、传统的照护模式面临严峻挑战长期以来,护理行业定位于传统的照护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模式已难适应现代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生活需求。其理念落后、设施陈旧、管理不到位、服务质量低,面临着科学照护新模式的严峻挑战。

    2、特殊照护成为难中之难在对失能、半失能老人这一特殊群体的照护过程中,有很多问题长期困扰着护理行业:术后康复期的老人,身体挪动的疼痛如何尽可能避免;长久卧床的老人,裤疮和泌尿系统感染如何防治;护理人员和老人的家属,如何协调配合,达到轻松高效护理与老人身心痊愈的双赢;照护的设施和环境,如何能使老人心情舒畅、尊严生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3、先进的照护设施拥有很大的需求当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对护理行业的重视,先进的照护设施日渐增多,从外观形状结构的改变,到护理功能细节的改善,都在尝试满足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实际护理需求。护理行业更是争相汲取现代化护理理念,引用先进设施,提高专业化素质。

    二、创建“和谐照护工程”,推广智能化照护设施

    “和谐照护工程”是依据现代化护理理念,对护理行业作出的重大前景规划,旨在用先进的智能照护设施、现代化照护服务,让失能、半失能老人进入智能化管理照护时代。

    由民政部康复辅具研究中心研制、河南省好佳老年服务中心生产,安徽省好佳商贸投资有限公司总经销的好佳智能型全自动护理床,就是“和谐照护工程”首推的智能化护理系列产品,已获得相关系列的国家专利证书。

    这种全自动护理床具备多种特殊功能:智能大小便功能,全天24小时自动监护老人大小便,自动将大小便收集到接便器内,并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自动清洗功能,自动完成接便器的清洗工作;翻身护理监护功能,自动告知翻身护理情况;尿滴淋功能,针对患有尿滴淋病症的老人进行特殊护理;还具有自动背起、坐起、腿部折起、防止肌肉萎缩等功能,并配有高强度护栏对患者进行安全防护;同时,每张床位都可以和“智能型电脑自动护理床监护站”联接,进行集中护理服务管理。

    实践证明,在对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照护过程中,使用这种全自动护理床,避免了患者泌尿系统的感染,实现了褥疮发生率为零;减轻了术后患者的疼痛,促进了其身体的早日康复;实现了护理人员高标准、高质量轻松护理;护理环境洁净,老人身心健康,护理工作得到众多家属的一致好评。

    因此,好佳智能型全自动护理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各新闻媒体也争相报道,对其人文关怀和科技创新尤为关注。

第2篇

[论文摘要] 本文从老年护理的社会需求出发,多方面全面分析当前开设老年护理专业、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指出开设老年护理专业前景广阔。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已进入老龄化阶段,为应对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社会上将会出现大量的老年服务机构,需要培养大量的从事老年护理的专业人才。开设老年护理专业教育是社会所需,将大有发展前景。

1 老龄化社会到来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6年12月12日发表了《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白皮书说:“20世纪末,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已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进入新世纪后,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2005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1.44亿,占总人口比例达11%,并正在以年均高于3%的速度增长,2051年将达到4.37亿最大值。”此外,老龄人口的增长存在着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上海在1979年最早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1]。

2 养老工程因社会需求建立和壮大

随着城市家庭结构模式呈现的“四、二、一”倒金字塔形,即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赡养两对老人,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削弱[1]。老年人的赡养逐渐由家庭转到养老机构。为满足养老的需要,民政部研究制定老年服务的标准:如《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设置的基本标准》、《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服务标准》、《老年人护理分级标准》等。据2004年底民政部门的统计,我国已有38 593家养老机构,其中:国办收养性社会福利机构3 454家,集体收养性社会福利机构33 736家,民办养老机构1 403家。

目前的养老机构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各种养老服务机构急需进一步增加。2006年12月15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中国老龄协会会长李本公做客强国论坛,以“老龄工作与和谐社会建设”为题与网友在线交流,此次访谈由强国论坛、中国政府新闻、民政部网站联合举办。交流中李本公说,根据全国较大规模调查的数据表明,我国在目前1.44亿老年人口中,大约有3 250万有不同程度的养老需求,有5%明确提出要进养老机构,而且这种需求越来越高。但是目前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设施严重不足。按照我国老年人口5%入住养老机构,需要700多万张床位。目前各种养老机构中,拥有的养老床位仅是149万张,所以缺口非常大。现在我们已经有的养老服务机构,还存在着护理专业人员数量缺乏,护理人员总体素质偏低,难以满足广大老年人多种养老服务的需求,使得供求矛盾非常突出。

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养老工程将伴随社会需求迅速建立起来,同时产生十万计的老年护理岗位群。根据预测,随着老年服务机构的增多,老年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将有较大的就业市场。

3老年护理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目前我国医院中护理人员配置就很缺乏[3],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和养老模式的变化,各种形式的养老机构迅速增加,老年服务人才的需求随之增加,从事老年事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也随之突显出来,其中包括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服务的护士。目前的养老机构内,老年护理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护士数量少,工作量大;二是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护士没有经过专门的老年护理专业教育,其知识和技能满足不了老年护理的需要。

上海是我国目前老年人口比例最高的城市,老年护理事业发展较早,对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具有先导意义。为此,笔者到上海进行调查,上海总人口180万左右,其中老年人口占20%左右,这些老年人分布在福利性养老机构、老年护理院、医院老年病房和家庭内,需要住院治疗的老年人达十几万人。

上海目前养老机构主要两类,一类是民政系统开办的福利性养老机构,称为福利院。在上海2005年就有474家,床位数49 529张。福利院对老人实行医、护、养全方位服务,按照老人生活能力和需求实行等级护理。根据有关调查,79.1%的老年人有一项或一项以上的慢性病[2],需要接受医疗护理。此类养老机构内均设有医务室,配备一定数量的医务人员,但护士配备数量少,且没有接受老年护理的专门教育,按照护理人员床位比,显示出护理专业人员严重缺乏。另一类是卫生系统开办的为老年人服务的医疗机构,称为护理院,这是上海卫生系统近年开办的一种医疗功能很强的养老机构,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这类养老机构的数量和养老床位迅速的增长。仅奉贤区老年护理床位达到2 800张,且床位爆满,供不应求。医院内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护士是由原有的护士转型而来,没有经过专门的老年护理教育,且护士数量少。有的医院120张老年护理床位仅配有8名护士,24 h轮流值班,护理工作极为繁忙。老年护士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4国内老年护理专业教育尚属空白

目前我国从本科到中职各层次护理专业教育中还没有开设专门的老年护理专业,对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尚属空白。虽然从90年代以来卫生部对护理专业的课程结构做了调整,增加了《老年护理学》课程,但只是使学生粗浅地了解老年护理知识,不能使学生完整地掌握老年护理必须的知识和技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老年服务业的飞速发展以及老年患者护理的复杂性呼唤越来越多的受过专业训练的护士。

5国家重视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

我国政府对老龄问题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已经提到议事日程。2006年2月9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要加快培养老年医学、护理学、营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要有计划地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

6 老年护理专业教育前景广阔

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421”家庭结构形成和“空巢家庭”的增多,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冲击。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老人健康及医疗护理需求,各种养老机构,如福利院及老年护理院等应运而生,赡养老人由家庭模式向机构养老模式的转化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需求的迫切程度在日益加重。从上海的老年事业发展,推测我国的老龄化社会到来,各种形式的养老机构将是我国未来很庞大的社会工程体系,从事老年护理的专业人员将是一支很庞大的社会岗位群体。任何一项专业教育如果没有广阔的用人市场,该专业教育就没有前途。老年护理专业教育根据社会需要而诞生,并拥有广阔的用人市场,该专业教育将大有发展前途。培养合格的老年护理人才,积极应对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满足老龄社会的护理人才需求,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化前珍,郭明贤.老年护理与康复[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

第3篇

关键词:老年护理产业;发展障碍;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061.5;C913.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11日

人口老龄化现象已经变成全世界人们聚焦的热点问题。近些年,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更加明显。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的老龄化是在居民收入水平普遍偏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的状况下来临的。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口总数居于世界最多的情况将会持续数十年。如此众多老龄人口的护理问题也成为“如箭在弦”,不得不解决的迫切难题。如何破解社会老年护理服务资源短缺,消除老年护理产业发展障碍,全面优化老年护理产业发展环境,是实现老龄人口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重要途径。

一、我国老年护理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政策频出。我国中央政府及各地方政府都高度重视老龄产业的健康发展。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下达了《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2000]19号),规定了社会机构在开展福利事业时,与政府福利机构在规划、建设、税费、土地、水电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2011年国家又相继出台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等规划,近些年在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连续增加资金投入,推进社会养老服务设施逐步得以健全。2014年6月,国土资源部出台《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指导意见》,为鼓励利用存量用地建设养老服务设施,从供地方式、地价(租金)等方面明确了支持政策,提出凡使用闲置厂房、校舍、社区用房等从事非营利性养老服务事业的,连续经营达一年以上,土地性质暂可不用变更,五年内租金可不上调。

(二)产业趋势向好。我国自1980年正式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生育率不断下降、子女数量锐减,常规家庭规模逐步缩小,家庭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目前,在我国“421”(4位老人、2个年轻人、1个小孩)型甚至是“8421”型独生子女家庭所占比重日益增加,家庭的养老功能在弱化,子女承担的养老任务愈发艰巨。据统计,在我国当前所有独生子女家庭中,年龄达60周岁以上的父母接近700万人,预计到本世纪中叶将突破2,400万人。虽然我国出台了“二孩”政策,但政策效果并不被广泛看好,可以预见,未来若干年内,我国的养老需求和养老压力将会越来越大,而作为养老事业重要补充的老年护理产业必将迸发巨大的发展能量。

(三)产业价值渐显。老年护理产业以满足高龄老人高层次生活、文化需求为目标,不仅能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生活照料、丰富的精神服务、多样化的老年用品,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独生子女养护负担。在过去,养老事业作为我国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也花费了相当高比例的财政投入,一旦老年护理产业发展壮大,就能极大地减轻财政压力。此外,由于老年护理服务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涉及门类众多,发展范围较广,如家政服务、医疗保健、老年照料、老年旅游、金融保险等均为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态,且进入门槛较低,必然会为社会创造大量的创业就业机会。

二、我国老年护理产业发展障碍

(一)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传统美德,“养儿防老”天经地义,这一观念早已根植于大多数人内心深处。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认为,把老人送到老年护理机构,是“不孝”的表现,在面子上也过不去。此外,不少老年人本身也以自己被送往社会机构养老而耻,觉得会被街坊邻居笑话。但现实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受到来自职场和家庭生活的压力,又很难腾出更多的精力去照顾好父母,特别是那些独生子女家庭,在护理老人方面更是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且现在因工作原因,经常出现子女和父母不在同一地方的状况,引发诸多“空巢老人”现象。所以,破除传统思想束缚,把老人推向社会,是发展老年护理产业的重要条件。

(二)产业供给能力不足。与庞大的需求相比,我国老年护理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由政府投资兴办的老年护理服务机构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甚至经常出现“一床难求”的状况。而上规模、有档次、功能全的民办老年护理企业更是凤毛麟角,那些小型民办老年护理企业提供的养老护理服务不仅收费高,而且项目太少,只能提供简单的生活照料服务,尤其是针对老年人需要的精神慰藉、文化娱乐、康复保健类护理项目严重不足,在老年旅游、老年休闲、老年保险等有关领域开发力度不够,缺乏高科技含量、高品质品位、服务内容周全的护理服务品牌。

(三)民间资本投入乏力。我国老年护理机构长期依赖政府财政投入,民间资本近年虽有介入,但投资动力严重不足,投资规模相对较小,这种仅靠政府投入的状况,必将导致巨大资金缺口,养老设施行业也难以获得稳定和充分的发展。如何利用政府力量,在税收、补贴、土地、水电、气暖、通信、有线收视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民营资本注入,成为老年护理产业重要发展方向。由于老年护理产业整体投入资金需求较大,回收周期较之一般行业要长,再加上行业风险比较高等原因,使得民营资本投入乏力。

(四)老年护理人才短缺。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按理说会给作为朝阳产业的老年护理产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目前国内老年护理人才,特别是一线老年护工人员极度匮乏。很多老年护理人员基本上没受过正规的专业性老年护理教育,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再加上老年护理人员工资和福利待遇长期偏低,行业发展缺乏后劲,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从老年护理产业工作人员的组成情况看,多数为下岗女工、兼职妇女或农民工,且很多都为“50后”、“60后”人员,他们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老年护理能力非常低下。

三、我国老年护理产业发展对策

(一)做好老年护理产业科学规划工作。老年护理产业在我国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目前产业基础还非常薄弱,体系还不够健全,虽然政府也颁布了一些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但尚未将老年护理作为产业来运行,更没有制定指导产业未来发展的科学规划。因为各级政府对所辖区域老年护理机构、老年护理设施的规模、分布、层次、运行等情况缺乏全面的了解,因而造成公办老年护理机构存在“层次低、规模小、分布散”的现状。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关之年,同时也是“十三五”规划的启动之年,随着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规划的引导作用,建议中央及地方政府,通过开展摸底调查,弄清老龄人口及老年护理产业化情况,精心谋划,科学制定老年护理产业专项规划,并将之看成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纳入到国民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之中。

(二)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上的主导作用。养老问题是中国重要民生问题,推动老年护理产业发展是政府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鉴于目前国内民间资本对老年护理产业“望而却步”之困境,必须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发展老年护理产业作为长期坚持战略,通过试点运作和扩散推行相结合,积极宣扬养老问题社会化解决模式,逐步破除人们保守的传统养老思想,通过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健全相关规章制度,营造产业良好发展环境,吸引民间资本发展老年护理产业。政府要对未来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据以制定适宜的老年护理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要适时出台促进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信贷、土地、税收等激励政策。同时,还要制定出民办老年护理企业在准入申请、审批、经营、转让、退出等一系列规范制度,加大产业监管力度,促使产业健康发展。

(三)积极培养老年护理产业人才。人才是任何产业发展的“生命线”,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老年护理人才队伍,不仅是提升老年护理服务水平的前提,也是推动老年护理服务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要结合实际需要,建立高、中、低档护理人才培养体系。鼓励本科和高职类高校增设老年护理专业,培养专业知识丰富、专业技能过硬的高层次老年护理人才。要制定优惠政策,以优厚的福利待遇,积极吸引社会人员加入老年护理队伍,并通过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等形式,对其他社会老年护理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并采取适当的形式进行考核,考核通过者发放职业资格证书,做到持证上岗。同时,各地政府要发挥妇联、共青团、志愿者协会等组织的牵线搭桥作用,积极开展老年护理志愿服务活动,组建志愿者队伍,使志愿者找到敬老爱老的舞台。

(四)提高老年护理产业科技应用水平。积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老年护理服务系统技术支撑平台,可以将该系统设计为由客户呼叫中心端、居家老人服务端、通讯信息传输端、平台组件服务端等组成的综合服务平台,可以完成工单生成、工单流转、统计分析、服务预测、监控考评、收费查询等具体功能。通过数字信息传输系统、数据终端处理系统、语音程控交换系统等信息技术系统,对老年护理服务对象进行会员制客户准入管理。通过借助现代技术手段,不仅提高了老年护理水平,也能实现老年护理产业与其他关联产业的互动融合发展。所以,要加大老年护理产业的科研投入,在做大产业规模的同时,通过打造产业研发平台,提升产业科技含量,以最终做强产业。

主要参考文献:

[1]孙建娥,王慧.中国老年长期护理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2]张晓青,徐成龙.国外老年长期护理产业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J].西北人口,2011.3.

[3]胡晓义.中国社会保障60年[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第4篇

关键词:骨科护理;现状;前景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238-01

1 骨科护理的发展现状

1.1 常见病发生了变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 骨科患者的主要对象为建筑工程事故和交通事故的受伤病人。这些患者中粉碎性骨折和多处骨折比较常见,比较严重的患者还伴随有脑肾心肺等脏器的问题。这些现状都要求骨科护理人员具有更高的水平,首先必须具备熟练的基本护理操作能力, 果断的处事能力,敏捷的思维;其次,必须掌握相关科室的知识,这样才能很好的处理骨科的各种并发症,其中主要应该掌握泌尿科、脑外科、胸外科等高度相关科室的基本知识,以便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1.2 老年患者越来越多:人口老龄化已经成我我国人口结构不可逆转的趋势。伴随而来的就是老年病的增加,如包括腰椎退行性疾病、颈锥病、关节炎等老年多发疾病。保守牵行治疗是早起老年骨折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发展到现在已经逐渐被淘汰,目前以关节置换、手术内固定等手段为主。现代骨科护理工作的新难点主要是:高龄老人(80岁以上老人)在术后的并发症相对要更多,这种情况应如何处理。老年患者的护理对工作人员的要求更高,护理过程中要及时与病人和家属进行沟通了解,定期向病人和家属交待注意事项并做健康宣教,这些工作有助于提高家属的看护能力和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1.3 骨科病患的诊疗手段的发展与进步:骨科医生在进行诊疗时所采用的技术手段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也在不断更新, 新项目、新技术、新工艺日新月异, 单纯的诊疗手法已经被淘汰,当前骨科主要的治疗手段为及时手术取得固定疗养。骨折固定从内固定到外固定再发展到髓内钉阶段;断肢再植从单侧肢体发展到多侧肢体, 关节置换从股骨头到全髋和全膝,从单侧置换到双侧置换等;甚至多个节段的再植;脊柱手术从腰椎到胸椎和颈椎,手术方式从后路到前路,骨科病患的诊疗手段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诊疗手段的变化对工作人员的护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4 病人的护理要求逐渐提高:病人对术后的护理要求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越来越高。截瘫病人大部分要求及时进行手术,以达到恢复肌力的目的,甚至自立活动;骨折病人希望早日摆脱束缚尽早离床自由行动;关节重建病人要求术后肢体活动功能基本恢复,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骨肿瘤病人要求保肢性治疗等。每一个患者都希望自己得到最好医生的治疗,使用最佳的手术方案,获得最满意最优质的护理工作。针对患者的需求, 医院首先必须不断地提高医疗水平,然后不断加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 注重与患者的沟通,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并处理好医患关系,定时定期对病人进行问询,了解病人的需要,提供最好的医护服务,使家属放心,让病人满意, 有效降低医疗纠纷。

1.5 病人多选择家庭康复:骨科疾病具有活动不便的特殊性,需要长期卧床休息,活动受限,恢复时间长,且并发症高发,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家庭康复。我国的家庭社区的护理能力和医疗护理制度发展比较缓慢,远远比不上医院护理。但是随着家庭康复患者的增多,必须克服这一系列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应该对病人家属进行科学指导,教授一些日常的康复措施,增加电话回访的次数,使病人在家也能随时得到医护人员的帮助好指导。

2 骨科护理发展前景

2.1 护理工作日益重要:在发达国家,护士基本承担了患者入院到出院期间的一切护理措施,包括社会及生活护理、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等。在这样的情况下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21世纪护理改革的方向为以护理程序为基础的系统化整体护理。技术的革新,新设备的使用,这些都对护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护理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护理工作人员的准入标准,素质要求以及继续教育问题都将受到重视。

2.2 针对个体差异性,循证护理将进一步实现:骨科治疗具有病种复杂多变,治疗方法多样,患者活动能力差,治疗周期长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骨科整体护理必须针对个体差异进行,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一概而论,病人的医疗和护理服务都必须具有针对性。

2.3 远程医疗的应用: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远程医疗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已经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了成功应用和广泛的发展。在骨科的康复训练中,将远程医疗和虚拟现实结合起来,进行远程虚拟康复已经不再那么神秘。远程医疗的应用将更加方便地为家庭病人作康复训练指导。

3 结语

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骨科护理专业的专科性和综合性逐渐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化素质和综合素质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因此,骨科护士要在临床护理的基础上,不断增加专业知识储备、拓宽视野,不断进取,才能适应专业技术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燕. 浅谈骨科患者的康复护理[J]. 甘肃中医, 2010,(04)

[2] 代玉枝. 浅析康复护理的重要性[J]. 青海医药杂志, 2011, (07)

[3] 康复护理学[J]. 中国医学文摘.护理学, 2010,(03)

第5篇

关键词:  中医护理模式; 辨证施护; 技能培训

随着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中医护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在逐渐走向科学、规范,中医护理的特色和优势也愈来愈得到人们的推崇。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优势,造福于广大患者,笔者从临床中医护理实际情况出发,和同仁们探讨目前辨证护理的实用模式和工作体系。

1  中医护理的优势和前景

1.1  先进的卫生保健理念中医早在远古时代就提出“整体观念”“上工治未病”等先进理论,并逐渐形成动态、平衡的整体健康观,生物社会心理环境一体化的先进护理思想[1]。认为人是一个统一整体,构成整体的各部分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互为影响。

1.2   灵活、简便的方法优势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精华,临床上同病异护、异病同护、三因(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护理方法以其更符合人性化的优势赢得国内外护理同行的赞叹。中医护理技术以其便捷、安全、有效、低价的优势,在社区护理、老年护理、临终关怀、家庭护理等领域发挥着其他医疗护理技术无法替代的作用。

1.3  浓郁的文化背景中医学是中华民族认识生命,认识疾病和诊疗疾病的经验结晶,这些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有效地指导临床达数千年[2],是祖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护理的价值早已被百姓广泛接受和认可,其独特的传承背景,浓厚的人文主义特色,深入民心,所以传统的中医护理无论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化习俗上都有着扎实的群众基础。

1.4  明确的发展目标《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 年)》中指出“以提高中医护理技术,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为主线,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要根据中医护理防重于治,注重养生的思想,发挥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中的作用,突出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护,加强中西医护理技术的有机结合,促进中医护理的可持续发展。” 可见中医护理在当今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像其他专业一样既充满了机遇,也充满了挑战,作为我国护理界的骄傲——中医护理在世界范围内有着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

2  临床中医护理现状

2.1  辨证施护流于形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护理学科得到了飞跃发展,从功能制、责任制、到现代的整体护理模式,护理技术水平突飞猛进,但便捷、有效的传统中医护理在临床的应用并未得到迅速发展。罗坤华[3]调查显示中医院有60.2%的病区护理人员和护生未开展辨证施护,目前临床开展辨证施护率普遍偏低。即使在开展辨证施护时往往因证候复杂难辨、辨证结果与医生诊断证型不同时必须服从医生、护士辨不辨证结果都一样、护理措施中涉及中药使用等超出护士权力范围等问题而使辨证施护流于形式。中医护理病历的特色也大多停留在节气、舌苔、脉象、证型的记录上,很少有实质性的辨证施护内容和传统中医护理技术干预措施的实施记录。

2.2  护理人员中医操作技能缺乏传统中医护理技术如推拿、按摩、中药雾化、中药足疗等在各种保健场所广为人们喜爱,但在临床的运用状况却不尽如人意。诚然其中有体制和经济因素的牵制,但护理人员的理念和中医操作技能水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目前虽然全国各大中医院校设立了中医护理专业,为各级中医医院输送了一定的中医护理人才,可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中医医院大部分护士大多从西医院校毕业,一般基层中医院从中医院校毕业的只占 3%~10%[4]。还有一部分中医院校毕业的护士由于临床很少进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而使操作技能生疏,不能正确运用。

3  创建实用型护理模式

3.1  实用中医护理模式的构建背景中医护理的优势和前景是大家一致公认的,但如何有效促进辨证护理的开展,提高临床中医技术参与率和辨证施护质量,一直是困扰各级中医护理人员的难题。近年来有专家对中医护理模式的框架进行了科学的构想,对在新形势下怎样运用中医护理技术进行了开创性的思考,尚未形成规范的、操作性强的模式来指导临床中医护理工作。我院根据新形势下护理服务的要求及我国临床实际现状,以简明实用,可操作性强,适应现行医疗法规要求为原则,成立专门的科研小组,研究探索符合护理工作现状及现行法律法规要求,具有实用性的中医护理模式,促进中医护理系统化、现代化、科学化发展。

3.2  临床护理人员的技能培训是实用中医护理模式的基本条件我院是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虽然前期举办了多期中医培训班,临床护理人员全部取得了中医培训结业证书,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能较全面开展辨证施护的人员只占调查人数的10%,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病人的开展率不足30%。为此我院结合当前护理人员的实际情况,改变以往重理论轻技能的培训方式,从失眠、便秘等常见症状的简单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入手,进行短期分期分批中医护理技术规范化强化集中培训,重点讲解拔罐、药浴、耳穴埋籽等的规范操作,反复练习,人人过关后鼓励各科室在临床开展实施,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有效的培训与考核后,护理人员能正确熟练地运用中医传统护理方法, 把简便易懂、疗效可靠的中医护理技术提供给患者,不仅突出了中医特色,也得到了病人的认可,中医护理技术的开展率达到70%以上。广泛的临床实践使护理人员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实践的基础上定期进行经验总结、理论学习,加深其对中医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明显提高了临床辨证施护的开展率和临床护理人员中医操作技能,不失为当前经济、有效的在职人员中医护理培训方法之一。

第6篇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服务业;必要性;问题;建议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到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超过4亿,届时每三个人中就会有一个老年人。当前,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大,增速快,且高龄化发展趋势明显,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压力已经迫在眉睫。因此,发展养老服务业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必要性

(一)发展养老服务业与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密切相连

我国21世纪面临的重大任务是:到21世纪中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同时保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人口问题是一个重大的问题。200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达到10.3%,超出国际标准的10%,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达到国际标准的7%,说明从2000年开始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进入21世纪,人口老龄化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到本世纪中叶,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4亿多,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的近30%。同时,人口老龄化伴随着人口高龄化,长寿老人也会越来越多。庞大的老年群体和众多的高龄老年人不仅需要提供大规模的经济保障,也需要大量的日常生活照料帮助,这为发展养老服务业奠定了基础。

(二)发展养老服务业是家庭养老功能趋于弱化的客观需求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老年人口的平均寿命逐步延长,但是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高龄、生活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人快速增加。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运转频率明显加快,年轻人出行多,在家少,照料老年人的机会大大减少。目前,我国大多数家庭为“4-2-1”结构,独生子女既要挣钱养家又要照顾老人,往往应接不暇,另外,空巢家庭(子女不在老人身边)也在逐渐增多,进一步弱化了家庭的养老功能。可见,传统的“养儿防老”家庭养老模式已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借助于家庭以外的力量养老是老年人的普遍需求,这一客观现实,迫切要求社会加强老年人的照料服务功能,弥补家庭养老功能的严重弱化。所以,我国发展养老服务业,有着浓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基础,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

(三)发展养老服务业是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是促进就业的重要保障

我国的养老服务业是新兴产业,它是集生产、经营、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各链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扩大就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养老产业是极具经济价值和开发潜力的“朝阳产业”。除了传统意义的老年生活照料、康复护理、专项用品开发等外,养老服务还包括老年食品、用品、保健、保险、旅游、文化、教育等诸多产业。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且增长快,由于老年人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变化,必然对老年人用品及服务提出大量需求,使老年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养老服务产业的市场份额将不断上升,发展前景广阔,有助于推动国民经济较快发展。另一方面,养老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是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的领域广(如家政、医疗保健服务等),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能够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和再就业,缓解了就业压力。

二、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养老服务业的行业标准不完善,市场保障机制不健全

目前,国家非常重视养老服务业发展,并出台了《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但很多都是一些原则性的要求,缺乏具体配套的政策,养老服务业在服务内容、收费标准、经营管理、卫生条件等方面的行业标准还有待完善。由于缺乏对相关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活动在法律或行业政策上的保护和监管,致使难以对其所提供的服务质量进行检测和监督,使养老服务业处于无序状态。尤其在市场培育和开发方面,缺乏具体配套的政策和相关产业规划指导,使养老服务业处于盲目发展状态,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因此,我国的养老服务产业虽然前景好,但在当前的政策与市场条件下,仍处在高度分散化的初级发展阶段,缺少成熟商业模式的支撑,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

(二)护理人员流动性大,护理专业人才严重匮乏

护理人员数量不足、分布不均、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养老服务行业的良性发展。如今在一线护理岗位上工作的大多是女性,以农村年轻人和下岗人员居多,她们专业化程度不高,加上待遇偏低,很多优秀人才干一段时间就跳槽了,护理人员流动性较大。目前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护理员严重不足,养老护理员缺乏专业的医疗护理知识,持证上岗率低,护理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在数量上,社会养老服务专业人员也远不能满足需求,据估算,中国目前需1000万养老服务人员,但全国所有养老机构的人员只有22万,其中符合资格的仅2万人。同时,由于照护人员紧缺,不能安排合理的人员轮流值班,使得护理机构维持运转十分困难。

(三)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与社会供给不足的矛盾突出

我国养老服务产业起步晚,发展相对滞后,老年福利设施服务功能单一、设备简陋,目前还停留在单一的社会救助式的收容性养老服务,无法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的生活和护理服务。同时,养老服务市场发展不平衡,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和民办机构床位闲置现象并存。公办养老机构有国家投资,管理规范,老年人排队等床位;而民办养老院开办前期投入大、运行风险高,只能将成本转移到价格上。很多新建的民办养老院都在郊区,价格高、位置偏,路途远,老人感觉孤独寂寞不愿意住,子女们也不放心。因此,在逐渐解决供需平衡问题的基础上,如何适应市场发展趋势,创办具有特色和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项目,真正满足老年人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需求,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三、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首先,要加强行业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我国的养老服务业涉及到民政、财政、税收、国土、城建、卫生、质检等多个部门,致使养老服务业政令繁杂且缺乏统一的领导。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设立专门的老年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养老产业的顶层设计、产业规划与政策协调等。这样不仅能简化行政手续,提高政府参与效率,还能进行有效的扶持和监管,制订相关行业标准和法律,保障机构和老人的权利和义务,提高行业的正规化、科学化水平。其次,统筹发展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对于营利性养老机构,政府应为其提供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充分调动其灵活性,使其不断创新和完善多样化养老服务项目;而非营利性养老机构,除了政策扶持,也需自身积极寻找成长方式,不断进行公益性创新,探索“社会企业”模式,持续提高养老服务的供给能力。总之,政府应使二者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共同促进我国养老服务业的有序、健康发展。

(二)加强养老专业人才培养和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依托各类院校培养。一方面,依托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培养行业发展所需的各类知识型和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如老年护理专业人员和运营管理人员;另一方面,院校通过培训,将部分城镇下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重新培训上岗,以解决护理人员严重不足的难题。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城乡养老服务站,实现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服务设施全覆盖;在农村社区建立包括养老服务在内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站点,努力实现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0张的目标。

(三)推进多元化进程,拓宽养老服务发展渠道

一是养老模式多元化。我国目前基本形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日托式养老、“候鸟式”养老等多种新型养老模式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对于社区、居家养老,应当调动各类社会资源,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多样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如,积极组织和串连起社区、行政村或较大自然村范围内的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型社会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小型托老所等,为老年人提供就近、方便、实惠、快捷的养老服务,鼓励农村探索自助式、互助式养老服务机制。同时目前各地涌现出了许多新型的养老服务模式,例如日托式养老、“候鸟式”养老等,国家应从政策上予以扶持,从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照顾,鼓励多种养老方式共同发展。二是资金来源多元化。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支持和投入。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消费补贴、引入保险制度等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财政支持。同时,还可以通过政策支持,吸引社会资本和国际资本的投入。

(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中外合作,鼓励和引导境外资金进入养老服务业

近年来,根据我国的国情,学习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我国不少地方出台政策措施鼓励外资进入养老服务业,引进国际养老服务业的科研和实践成果,鼓励境外有实力的养老服务机构到国内投资,结合中国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习惯等,创新发展出丰富多样的养老服务产品。鼓励境外资本进入的政策,也引起国外养老服务机构的关注。目前,中国有与德国、日本、美国、瑞典、澳大利亚、意大利、韩国等国家合资建设的养老机构和服务机构,有合作生产老年用品的企业。同时,还引进了国外养老服务业的先进管理手段和服务理念。在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就有专门的机构和服务人员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洗浴服务,他们的精细化服务令人赞叹。外资进入我国养老服务业是瞄准了中国巨大的养老市场。相当一部分国外养老机构定位于我国中高端客户群体,有助于满足国人日益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晓梅.《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展开与重构》第三届全国社会.

福利理论与政策研讨会论文集[C]. 2008.

[2]唐振兴.对发展中国养老服务业的思考[J].老龄科学研究,2014(4).

[3]于戈.刘晓梅.论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1(5).

第7篇

摘要:阐述中医护理的优势和前景,针对中医护理的现状提出实用中医护理模式的构想及思路。

关键词:中医护理模式;辨证施护;技能培训

随着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中医护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在逐渐走向科学、规范,中医护理的特色和优势也愈来愈得到人们的推崇。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优势,造福于广大患者,笔者从临床中医护理实际情况出发,和同仁们探讨目前辨证护理的实用模式和工作体系。

1中医护理的优势和前景

1.1先进的卫生保健理念中医早在远古时代就提出“整体观念”“上工治未病”等先进理论,并逐渐形成动态、平衡的整体健康观,生物社会心理环境一体化的先进护理思想[1]。认为人是一个统一整体,构成整体的各部分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互为影响。

1.2灵活、简便的方法优势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精华,临床上同病异护、异病同护、三因(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护理方法以其更符合人性化的优势赢得国内外护理同行的赞叹。中医护理技术以其便捷、安全、有效、低价的优势,在社区护理、老年护理、临终关怀、家庭护理等领域发挥着其他医疗护理技术无法替代的作用。

1.3浓郁的文化背景中医学是中华民族认识生命,认识疾病和诊疗疾病的经验结晶,这些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有效地指导临床达数千年[2],是祖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护理的价值早已被百姓广泛接受和认可,其独特的传承背景,浓厚的人文主义特色,深入民心,所以传统的中医护理无论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化习俗上都有着扎实的群众基础。

1.4明确的发展目标《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中指出“以提高中医护理技术,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为主线,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要根据中医护理防重于治,注重养生的思想,发挥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中的作用,突出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护,加强中西医护理技术的有机结合,促进中医护理的可持续发展。”可见中医护理在当今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像其他专业一样既充满了机遇,也充满了挑战,作为我国护理界的骄傲——中医护理在世界范围内有着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

2临床中医护理现状

2.1辨证施护流于形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护理学科得到了飞跃发展,从功能制、责任制、到现代的整体护理模式,护理技术水平突飞猛进,但便捷、有效的传统中医护理在临床的应用并未得到迅速发展。罗坤华[3]调查显示中医院有60.2%的病区护理人员和护生未开展辨证施护,目前临床开展辨证施护率普遍偏低。即使在开展辨证施护时往往因证候复杂难辨、辨证结果与医生诊断证型不同时必须服从医生、护士辨不辨证结果都一样、护理措施中涉及中药使用等超出护士权力范围等问题而使辨证施护流于形式。中医护理病历的特色也大多停留在节气、舌苔、脉象、证型的记录上,很少有实质性的辨证施护内容和传统中医护理技术干预措施的实施记录。

2.2护理人员中医操作技能缺乏传统中医护理技术如推拿、按摩、中药雾化、中药足疗等在各种保健场所广为人们喜爱,但在临床的运用状况却不尽如人意。诚然其中有体制和经济因素的牵制,但护理人员的理念和中医操作技能水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目前虽然全国各大中医院校设立了中医护理专业,为各级中医医院输送了一定的中医护理人才,可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中医医院大部分护士大多从西医院校毕业,一般基层中医院从中医院校毕业的只占3%~10%[4]。还有一部分中医院校毕业的护士由于临床很少进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而使操作技能生疏,不能正确运用。

3创建实用型护理模式

3.1实用中医护理模式的构建背景中医护理的优势和前景是大家一致公认的,但如何有效促进辨证护理的开展,提高临床中医技术参与率和辨证施护质量,一直是困扰各级中医护理人员的难题。近年来有专家对中医护理模式的框架进行了科学的构想,对在新形势下怎样运用中医护理技术进行了开创性的思考,尚未形成规范的、操作性强的模式来指导临床中医护理工作。我院根据新形势下护理服务的要求及我国临床实际现状,以简明实用,可操作性强,适应现行医疗法规要求为原则,成立专门的科研小组,研究探索符合护理工作现状及现行法律法规要求,具有实用性的中医护理模式,促进中医护理系统化、现代化、科学化发展。

3.2临床护理人员的技能培训是实用中医护理模式的基本条件我院是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虽然前期举办了多期中医培训班,临床护理人员全部取得了中医培训结业证书,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能较全面开展辨证施护的人员只占调查人数的10%,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病人的开展率不足30%。为此我院结合当前护理人员的实际情况,改变以往重理论轻技能的培训方式,从失眠、便秘等常见症状的简单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入手,进行短期分期分批中医护理技术规范化强化集中培训,重点讲解拔罐、药浴、耳穴埋籽等的规范操作,反复练习,人人过关后鼓励各科室在临床开展实施,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有效的培训与考核后,护理人员能正确熟练地运用中医传统护理方法,把简便易懂、疗效可靠的中医护理技术提供给患者,不仅突出了中医特色,也得到了病人的认可,中医护理技术的开展率达到70%以上。广泛的临床实践使护理人员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实践的基础上定期进行经验总结、理论学习,加深其对中医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明显提高了临床辨证施护的开展率和临床护理人员中医操作技能,不失为当前经济、有效的在职人员中医护理培训方法之一。

3.3实用中医护理模式的核心是辨证施护的实施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传统的“辨证施护”作为方法论欠全面,因为当今医疗护理服务要面对的是“人”而非“证”,如果直接用来进行中医护理实践,有收集资料不全、不到位的可能,因此需要对“辨证施护”进行创新性继承。针对如何使辨证施护和临床实际护理工作结合,更好地发挥中医优势,陈颖提出将国际通用的护理诊断与中医护理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把护理程序“中医化”,实施“四诊-辨证-施护-评价”的中医特色的护理程序[5],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难以开展。我院研究的实用中医护理模式从可操作性的角度出发,提出护理人员根据医生的辨证证型结果,再去搜集与护理相关资料,运用中医八纲辨证、病性辨证、病位辨证等方法进行辨证后,制订以中医独特的护理技术为主导的护理措施,用护理路径的形式及时有效地落实于病人,最后对护理效果进行科学评价的护理程序,给传统中医辨证施护的内容赋予现代内涵,并以临床实践为准绳不断修正、完善,建立一套完整的辨证施护工作体系,使新模式成为真正能指导临床实践的实用模式。

3.4实用中医护理模式的重点是辨证施护的管理思路纵观国内中医护理现状,尚未形成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护理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上缺乏科学客观的衡量标准,中医医院现行护理管理标准基本是借鉴、引用西医院的管理,由于中西医理论体系不同,临床护理中常常出现医护之间思路不一致,步调不和谐,配合不默契的现象,不同程度制约了中医特色的发挥。实用中医护理模式的管理目标以实用、对专业有促进为基础,重点加大辨证施护覆盖率,通过路径这种质量效益型管理方式,加强每一个环节的控制,完善相关规章制度、质控标准,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管理模式。新模式的管理思路一方面立足于中医内涵建设与发展,运用多学科交叉知识、多途径的方法,开展中医的循证护理,制定出既符合中医护理学自身规律,又可让不同行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理解且认同的科学评价方法,对常见证型建立统一规范的客观量化指标,形成临床护理效果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加强质控管理,护理部每月通过护士长手册对各护理单元中医护理技术开展情况进行统计,将中医护理技术参与率纳入护理部质量检查考核内容,对影响中医护理技术开展的非护理因素进行协调,定期总结效果,向医院强化中医特色领导小组反馈信息。同时每3个月组织护理人员召开1次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交流会,介绍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应用体会,探讨运用技巧,进一步提高辨证施护护理质量。

4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护理现状虽然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但中医护理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当今人类医疗保健“回归自然”的潮流中有着无法估量的前景。当务之急是认清新模式的先进性,在人文主义前提下,立足于发扬传统中医护理中经过长期实践检验被认为行之有效并广为人们接受的护理技术,创建集科学性、实用性于一体的中医护理模式。“变而不失其正,遣形而存神”。相信通过中医护理同仁们的共同努力,逐渐形成独立学科的中医护理在不久的将来必将展现出其独特的风采与魅力。

【参考文献】

[1]王敏.对中医护理发展前景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07,7(5):19.

[2]张华,魏红.对如何发展中医理论的思考[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2):105.

[3]罗坤华.医院开展辨证施护现状调查分析与管理思路[J].中医药导报,2006,12(8):68.

第8篇

【关键词】中药浴足;临床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R24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725-01

“中药浴足”又称“中药泡足”、“中药沐足”等,属于自然疗法中洗浴疗法(又称熏洗法、药浴法)的范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医学外治疗法中最常用的疗法之一[1],其疗效明显,简便易行,价廉物美,几乎无副作用,应用广泛,深受病人和医务人员喜欢。为提高浴足疗法的临床疗效,规范中药浴足疗法的操作流程,对该方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在医护上的普遍应用

“中药浴足”是中医护理常用的技能操作,同时也是日常生活中养生康复、强身壮体的重要手段,从古至今,广泛应用于临床[2]。据文献记载,早在周代,人们便了解了中草药药液泡足的治病作用,《周礼・曲礼》中即有记载[3]。现有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一书将泡足疗法上升到理论高度,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其有邪有,渍形以为汗”,“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摩之浴之”:《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可浴”:《素问・玉机真藏论》中指出了药浴的适应症:《灵枢・百病始生篇》还指出了“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则伤肾”等洗浴疗法的禁忌症。这些均为泡足疗法奠定了理论基础。汉明代《普济方》、《万病回春》、《本草纲目》, 清代《医宗金鉴》、《外科正宗》、《外治寿世方》等著作中都有使用浴足在内的熏洗疗法以疗内外诸疾的记载,由此说明这一疗法为历代医家普遍使用[4]。

在当今社会,随着满街林立的足浴屋和足浴保健中心的出现,中药浴足除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五官科各科病症的防治外[5-10],在养生康复、强身保健等方面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青睐[11]。经过千百年的实践证明,“中药浴足”是行之有效的防病治病、强身保健的方法,而且该疗法具有操作简单易行、效果好、费用低、副作用小、对身体虚弱和患慢性疾病的人均可采用,院内外均可采用,患者乐于接受等优点,对于年老体弱多病者尤甚,为历代医家和患者重视并广泛应用[12]。

2 “中药浴足”的作用机制

根据中医经络学理论,足上有许多穴位与五脏六腑有密切联系,《黄帝内经》记载:阴脉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谓经脉之行;三经皆起于足。祖国医学认为足乃运行气血、联系脏腑、沟通外、内、上、下之经络的重要起止部位,足三阳与足三阴经均交接于此。双足穴位达66个,占全身穴位的1/10[13]。浴足这些穴位,使其毛孔开放,药液直接透皮入穴,进入组织、体液、经脉、体循环而输布全身,发挥药理效应,或直接作用于穴位、经络、神经等起到整体效应,发挥药物的归经功效;促进气血运行,直达病所,驱邪疗疾,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14]。

3 突出的中医特色

“中药浴足”的临床应用充分体现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原则。中医学的整体观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体内的各个组织器官、脏腑经络之间也是一个整体,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经络学说。《黄帝内经・灵枢》中指出,足部六经的“根”在四肢末端的井穴,且解释如下:“根者,本者,部位在下,皆经气生发之地,为经气之所出[16]。”在应用过程中,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进行辨证分型,不同证型不同身体状况的病人采用不同的原则和方法。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健康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回归自然”、“崇尚天然药物”已成为卫生保健事业的迫切要求。中医药调理人体功能平衡,对人体副作用小的中医药外治疗法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中药浴足的独特优势――即在“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的中医理论和中医护理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具有操作简单易行、效果好、费用低、副作用小等优点,正好顺应了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研究,使其更加规范、科学和可行,促进中药浴足疗法的规范和完善,更好地指导临床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其临床疗效,从根本上推动中医药的改革和发展。

4 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药浴足疗法具有简、便、廉、验、效等特点,在医院、家庭、养老院和社区均可采用,尤其是老年人群特别实用,为历代医家重视和广大群众的欢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浴足所采用的自然疗法更加重视,“中药浴足”的优势更加突显,应用范围更加广泛,除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五官科各科病症的防治外,在老年护理、养生康复、强身保健等方面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青睐。

5 “中药浴足”需要科学规范

尽管中药浴足疗法历史悠久、运用广泛,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回顾以往文献和在临床以及日常生活实践中可见一直以来对中药浴足疗法的应用大多还是凭借经验,对于不同疾病、不同证型和不同身体状况的病人采取的浴浴足方药、浴足容器、浴足时间、浴足液的浓度和温度等几乎没有差别。应如何有针对性的选择方药、实践、方法等,尤其是结合现代的无菌观念分类进行浴足等诸多问题尚缺乏规范,困扰着临床医护人员和病人,严重影响中药浴足疗法的临床疗效和发展。

综上所述,对“中药浴足”的临床应用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可提高浴足疗法的临床疗效,使中药浴足更加科学、可行和实用,更好的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小平,秦云峰.中医外治疗法集萃[M].包头: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9.

[2] 李路华.百草浴足疗法功效[J].中医中药,2006,3(11):134-135.

[3] 郭郡浩.中药熏蒸疗法研究近况,时珍国医国药,2000,11(10):948-949.

[4] 苏培基,梅全喜.熏洗疗法的历史沿革[J].时珍国医国药,2001,12(4):349 -350;

第9篇

投资建设钢管总厂职工医院,能够较好地满足钢管总厂广大职工以及本地区群众对医疗服务、健康保健、疗养休闲等于一体的健康保健需求。同时,也为社会和家庭减轻了负担,是一项有持续需求的项目,因而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合作方式

该项目属股份制性质,采用合资、合作的方式。从投资方融资8000万元。用以购置土地、设备、设施及部分流动资金,名称为钢管总厂职工医院。

三、市场调查和预测分析

经××有关专家论证,××作为全国最有魅力城市之一,近几年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这里有着宽松的政策和良好的发展空间,投资的力度大、密度高,适合智慧人士成就大的事业,已成为国、内外投资商的投资乐土。

综观医疗市场的发展前景,人类在领略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污染、噪音、自身体质、生活压力超重等等导致的各种急慢性疾病,严重困扰着人类健康,也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据统计,目前××市民年医疗消费36亿元,××最大的一家医院年收入4亿元,医疗市场潜力很大。因此,围绕“特色建院、企业运作”来投资兴建医院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下面对建设重点病种项目分析如下:

1、突出重点,发展特色专科。一是心脑血管病科建设。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人群心脑血管病的患病率、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水平呈不断上升趋势,其死亡率在人口总死亡率约占40,治疗预后死亡率为10,致残率为5,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极大的负担。目前,半岛地区在心脑血管病的治疗方面还没有一所特色突出、疗效显著、上规模、上档次的龙头专科。二是糖尿病专科建设。糖尿病是一种危险因素多,发病机理复杂,病程伴随终生的慢性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滞后,患病人群正趋向低龄化。目前,全国糖尿病患者已达4000万,成为世界三大疑难病之一,所以开展该病的治疗很有必要。三是肠胃病专科建设。××地区是全国肠胃病的高发区,从事肠胃病的研究与治疗具有较好的病源优势。四是肛肠病科建设。肛肠病是小病,但却是不容忽视的病,它严重影响到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在我们民间流传着“十人九痔”。所以,肛肠病是一个常见病和多发病,从事该病的诊疗也是很有必要的。另外,增设中医美容、针灸理疗、肝病、风湿病、股骨头坏死等专科门诊,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

2、建立老年康复中心。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多年来推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一对青年夫妇赡养多位老人的家庭结构已基本形成,赡养老人的社会问题亟待解决。目前,×市60岁以上老人有60万,据调查,有意愿到老年公寓安度晚年的老年人约占20。投资兴建康复疗养中心,附设健身、娱乐设施,形成集医疗、护理、康复、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高、中、低档老年公寓,即可解决家庭的后顾之忧,又可解决老有所养的社会问题,同时,又能带来可观的利润,可谓一举多得。所以,公寓式老年康复治疗的市场潜力很大。

四、项目的发展规划

1、项目的规模

该项目建筑面积为220__平方米,其中,门诊楼6000平方米,病房楼6000平方米,影像楼3000平方米,老年寓所4000平方米,综合服务楼3000平方米。设置住院床位180张,寓所床位150张。内部分为糖尿病科、脑血管病科、心血管病科、外科、骨伤科、妇产科、肛肠科、肝病科、风湿病科、急救室、检查室、手术室、康复训练室、理疗室、心理康复室、电教室、多功能厅、老年寓所等。拥有核磁共振、螺旋cT、CB、大型X光机、彩超、经颅多普勒、脑电图仪、肌电图仪、电子胃镜、糖尿病治疗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肺功能仪、自动手术台、无影灯、多参数生命指征监护仪、心脏除颤仪和呼吸机2S机等先进的医疗设备。

2、技术方面

在开展综合性医疗业务的同时,突出重点特色专科建设,重点围绕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糖尿病、肛肠病等一些常见病、多发病方面不断引进新技术,开展新业务。同时,面向社会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另外,争取在各病种分别引进1-2名国内知名专家常年到该中心坐诊,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力争使医院的单病种疾病治疗的学术地位和治疗水平挤身全省先进行列,成为广大患者理想的治疗和康复中心。

3、人员配置

据预测,该项目的从业人员可达150余人,这部分人可从当地一些医院择优争取一部分,从社会上招聘一部分,再从国家级、省级医院高薪引进一部分。

4、服务配置

在提供医疗护理服务的同时,还面向社会为老年人提供宾馆式公寓化养老服务。寓所共分为家庭式、宾馆式和普通式三种,室内有卧室、会客室、阳台、卫生洗浴间、家具、空调、彩电、暖气、电话并配有呼救系统。公寓内部设有医疗康复、图书阅览、商场、电教室、多功能厅、健身房、老年活动室等各种设施。室外有网球场、门球场等运动场所。在服务等级上分自理级、介护级、专护级三种,为入住老人提供生活、餐饮、医疗、娱乐、学习等各种服务,协助老人进行健身康复、心理调适、社交联谊等活动。

五、用款计划

该项目投资方投资8000万元,其中,用于购置土地(50亩)20__万元;购置医疗设备约2500万元;基建投资2500万元;购置车辆3部(救护车2部,公用车2部)计80万元;流动资金300万元(用于药品购置及初期工作人员工资);配套设施620万元(水电暖、通讯设施、排污设施、健身器材、电器设备、办公用品)。

第10篇

移动医疗服务技术研究进展

LiangXH等人设计的移动医疗服务中的一种紧急呼救模式,用于在紧急状况中提取患者的基本数据,并发送给附近的搜救人员[3]。LiuC等人提出使用苹果公司推出的IOS系统作为医疗数据传输的平台,添加移动医疗的相关软件,供患者和医生接收信息[4]。HalterenAV等人设计出几种有效的监控设备BAN,他们通过患者佩戴的BAN终端传感器收集患者的医疗数据,例如:体温、脉搏频率等信息,并将其传输到患者的移动设备,然后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到服务提供商的数据处理单元,并将其信息展现给专业人员查看[9]。移动医疗服务技术实践进展在实践中,移动医疗服务技术也处于技术研发的主要阶段,应用解决方案是目前热切关注的问题。欧洲投入了大量的研究经费来开发移动医疗设备,主要使用计算机和无限网络技术,结合嵌入式解决方案,开发可以随身携带甚至直接穿戴的医疗监护系统[10]。很多知名公司已加入了研发的热潮,如诺基亚、飞利浦、爱立信等公司正在对移动医疗服务技术进行研究与开发[10]。爱立信研制的MobiHealth系统,已进入测试阶段,该系统通过在患者身体上佩带传感器,以获取病人的健康数据,然后通过蓝牙技术将数据传输给医生,供医生进行诊断与实时的医疗监护。飞利浦目前正在研究可以对心脏进行实时监护的衣服,由患者直接穿在身上,便可以随时随地得到医生的医疗监护。应用解决方案的研发是目前移动医疗服务技术所处的主要阶段,而嵌入式是众多解决方案中的主要技术之一[10]。例如:嵌入医用传感器的衣服、手表、戒指等,病人穿戴在身上便可以轻松检测到各种生理参数。然而,由于移动应用涉及技术的多样性和实施的复杂性,移动医疗服务技术的解决方案仍然存在很多的障碍,导致产业链暂时还无法实现整体产品价值的创造和交付,技术研发仍处在不断的探索中[10]。移动医疗服务信息传送方式研究在医疗信息传送方式上也有几种不同的技术:1)信息的静态传送方式,将患者的实时医疗信息定期发送到一个固定的远程计算机上,由计算机记录处理数据,并展示给医生查看。该模式中信息的传送方式固定,接收端不变,由统一的主机接收并处理信息,有助于医疗资源的统一调度。2)信息的动态传送方式,将紧急的医疗数据传送到患者附近的局部区域,由患者最近的医护站点处理该医疗请求,信息的传送范围与接收对象都随着患者的移动而发生动态变化。该方式实现了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也减少了医疗救助的交通时间,提高了医疗效率[3]。3)信息的动静结合传送方式,结合了静态和动态两种特征,在产生医疗实时信息时,信息首先被传送到内部网络,在局部范围内寻找回应。若寻不到回应或因信息内容需要,信息会被内部网络传送出去,发送到医疗信息处理中心,由特定单位进行接收处理,并提供医护服务[2]。

移动医疗服务技术发展前景

移动医疗设备可以为人们提供更便捷的医疗护理服务,提升或维护患者的健康状态,并促进医疗行业的发展[11]。移动医疗服务在紧急事故处理[3],慢性疾病的日常护理和远程医疗服务[1]领域都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在移动医疗服务平台下,无论是非紧急情况(头疼,感冒,咳嗽等),还是紧急情况(交通事故,烧伤,急性胃痛等),用户都可以通过移动医疗设备与移动医疗服务中心取得及时联系,轻松地获取医疗帮助[12]。动通信网络的普及和低成本的手机、PAD等终端设备,为移动医疗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可行的技术基础。近年来,移动通信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大量的应用和服务都可以通过低成本的带宽接入通信网络,同时网络覆盖范围也不断扩展,这些现象都为移动医疗服务应用的发展提供了帮助。紧急状况的处理移动医疗服务设备可以在患者遇到紧急的生命威胁状况时,通过移动医疗服务平台,将患者的实时数据传送给附近的救助者或医疗服务中心。当紧急状况发生时,移动医疗服务设备可以迅速收集当时的有关信息,包括患者的地址、健康记录信息以及生理状况,供医护人员了解并及时施救[3]。目前,在医疗紧急事故中,因未获得及时拯救而丧命的人很多,移动医疗服务设备有助于缓解这一状况。根据医疗卫生统计年鉴[13],2009年,我国有166万的居民死于交通运输事故,若在发生交通运输事故时,患者能及时获得合理的救治,交通运输事故死亡率将大大降低。同样,我国每年急性病患病率很高,由于病情紧急和交通问题而延误就医,导致病情加重甚至丢失生命的病例也非常普遍。移动医疗服务可有效缓解紧急状况给患者带来的就医压力。使用信息传输方式中的动态方式,将紧急状况中患者的医疗信息发送给离患者最近的医疗点,可更高效地展开施救,并且为医院优化了医疗资源的配置。慢性疾病的监控慢性疾病是长期积累形成疾病形态损害的疾病的总称[14],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恶劣影响。慢性病长期以来一直给很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一旦防治不及时,会造成经济、生命等方面的危害。慢性病需要长期的医治,传统的医疗方式是住院治疗。但由于地理位置、经济条件和教育限制等各方面的原因,往往给慢性病的长期治疗带来了很多障碍[1]。2003年,我国慢性病患病人数达到近1.6亿人,而2008年上升至2亿多人,可见慢性病在我国的分布比重非常大。慢性病的治疗导致医疗资源的长期占用,是造成医疗资源短缺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移动医疗服务技术可以大幅度减轻慢性病的治疗压力。慢性病患者在佩戴移动医疗终端设备的情况下,接受远程医疗监控。BAN将患者的生物信号实时 的发送给远程监控系统,医生查看发送过来的数据,当发生异常或病情加重时,再进行入院治疗。移动医疗终端设备可以替代医院的某些医疗设备,无需留院查看,即可获取医疗数据。这一技术不仅给慢性病患者带来了自由,减轻了住院的经济负担,而且为医院节约了医疗资源。特别是,与慢性病性质相似,老年人需要长期的医疗监控。由于老年人的患病率是所有年龄阶层中的最高者,因此,老年人需要更多的医疗关注。最有效的方法是让每一个老年人都佩戴移动医疗设备,进行实时的医疗监控。为偏远地区就医提供帮助目前,解决偏远地区就医难的主要途径是使用流动医院,虽然给偏远地区的人们带来了不少便利,但是流动医院的构建也需要投入大量的医疗资源,就医成本依然较高[15]。移动医疗服务可以为偏远地区就医难的问题提供一些解决途径。远程医疗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法,移动医疗属于远程医疗的一种方式。偏远地区的居民可以借助移动医疗设备将医疗信息传输给远程的医疗中心,医疗中心也可以借助移动医疗设备为患者开展远程治疗。在很多情况下,偏远地区的居民无需前往医院即可获得医疗服务,移动医疗服务大大降低了偏远地区居民就医的医疗成本。

结束语

移动医疗服务是结合无线传感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以及数字化技术的一项新兴技术。然而,该技术仍然处于研究与开发阶段,大量的研究者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理论研究,同时很多知名公司在实践中积极研发,推动了移动医疗服务技术的快速发展。由于移动医疗服务给医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因此,这种技术存在很大的发展前景。

第11篇

关键词:保险资金;投资;养老产业

中图分类号:F84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3月28日

人口老龄化是当前全世界面临的共同课题,“未富先老”的中国比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养老问题都更加严峻。人口老龄化使养老产业的逐步发展趋于市场化,吸引了众多机构投资者的目光,而保险公司也开始了对保险资金介入养老产业的研究。

一、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在国外,没有“养老产业”或“老龄产业”的提法,只有“银色产业”和“健康产业”的概念,因此养老产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概念。在我国,养老产业被普遍认为是一个专门为老年人提品和服务的行业。

(一)我国老龄人口现状。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的研究报告,中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目前趋于加速发展,呈现出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的特征。据统计,我国老龄人口2010年达1.74亿,约占总人口的12.78%,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达到2,132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2.25%,而且正在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3亿,约占总人口的18%。

(二)我国养老产业需求分析。从年龄层次上来看,一般年龄越大,对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也就越多,趋向于机构养老的比例也就越大。根据对成都城区老年人的调查,愿意到养老院的老年人中80岁以上的占51.5%。

从家庭结构来看,空巢化加速,失能老人增加。而独居老人对养老机构的需求要高于其他家庭结构的老人。据调查显示,2010年末全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老年人照料问题日益突出,产生了对养老市场的潜在需求。

从我国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来看,主要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而老年人需要更加专业的医疗护理、保健,需要文化、娱乐、体育等精神生活,需要问候、谈心、咨询和热线服务等精神慰藉服务。因此,需要不同层次的养老机构提供差异化的养老服务,以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

从老年人的购买力来看,老年人处于家庭周期的空巢期,子女已成家立业,经济负担较轻,老年人这些收入和积累基本上可以用于自我消费。因此,老年人在养老方面的购买力强劲。

(三)养老产业供给分析。养老产业供给乏力。截至2008年底,我国各类老年福利机构37,623个,养老床位245万张,仅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1.5%,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7%的比例,而且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3%的水平。同时,老年消费品市场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此外,从养老服务队伍来看,全国老年福利机构的职工只有22万人,其中取得养老护理职业资格的仅有2万多人。

二、我国保险资金投资养老产业的可行性

投资养老产业拓展了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国家老龄委的数据显示,中国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已超过1万亿元,而当前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总价值却不足1,000亿元。供需差距给养老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投资价值,为保险公司的纵深发展提供了机遇。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保险资金投入养老产业,还可以充分发挥保险在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为老年人提供增值服务,完善养老产业链的发展。

保险资金与养老产业有着很好的契合点。养老产业资本回收期长、回报率低使其不能很好地吸引追求短期资金,最终因资金不足而发展滞后。保险资金的规模性与长期性,恰好符合养老产业的资金要求,成为其发展的重要血液。保险资金投资养老产业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养老产业资金不足的问题,推动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还可以实现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

此外,保险资金与养老产业在技术和管理方面也具有内在优势,能创新产品和服务。如提供长期护理保险等,现实养老产业与商业养老保险的联动发展,为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提供服务。

保险资金投入养老产业符合国家相关政策。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支持相关保险机构投资医疗机构和养老实体”;新《保险法》第106条明确指出:“保险资金可以投资不动产”,为保险资金投资养老产业、参与养老社区的建设开辟了通道。2009年中国保监会正式批准泰康人寿的第一个养老社区投资试点项目;2010年底“合众人寿健康社区”也在湖北武汉蔡甸区投入建设;中国人寿也在积极备战投资养老产业。

综上所述,保险公司参与养老产业建设既可以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也有利于实现养老保险、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资源的对接整合,提高养老保险体系的服务质量和运行效能。

三、我国保险资金投资养老产业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一)保险资金投资养老产业面临的困难

1、传统养老意识的束缚。因为长期受家庭养老观念影响,部分老年人固守家园,宁可受空巢寂寞之苦,也没勇气走出家庭到养老中心等机构安度晚年。传统的养老意识制约了老年人对养老产业的需求。

2、尚无投资养老产业政策优惠。我国老年人虽然具有一定的购买力,但是购买力之间的差距较大,尤其是城乡之间。而养老机构入住费用较高,尤其是中高档的养老机构。这就需要制定符合我国老年人消费水平的价格。同时,养老产业的福利性和微利性使投资收益偏低,而在我国养老产业的投资尚无政策优惠,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保险公司的投资热情。

3、专业人才的缺乏。我国能为老年人服务的专业人员,尤其是护理人员匮乏。而保险公司在养老服务人才方面也无相应的人才储备。按照老年人与护理员比例3∶1推算,全国最少需要1,000万名养老护理员,而目前我国取得养老护理职业资格的才2万多人。

4、投保人与保险人信任机制的缺乏。与一般性的商业养老地产不同,保险公司的养老院中老人的生活成本是由保险公司提供的。享受保险公司服务的老年人将其前期工作收入的一部分资金购买了养老保险,但老年阶段在保险公司的养老院生活的每一天的花费都将是保险公司养老保险金的支出。从经济学“理性人”的假设出发,投保人难以确信保险公司会尽力使自己老年时在养老院的寿命太长。所以没有保险公司和投保人彼此信任的机制,对涉足其中的保险公司而言,广阔的商业养老地产市场仍然是海市蜃楼。

(二)保险资金投资养老产业对策建议。为了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应该加强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转变观念。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各界,尤其是老年人充分认识到养老产业的发展前景以及现实意义。老年人应摒弃传统养老观念的束缚,转变观念,从思想上接受在专业的养老机构安享晚年,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2、出台养老产业优惠政策。保险资金是对投保人的负债,需要实现保值增值,而养老产业的福利性和微利性热点制约了保险公司投资养老产业的热情。因此,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老龄产业的扶持政策,为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3、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一个产业的发展需要有相应的法律为其保驾护航。养老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需要逐步完善与养老产业投资和经营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推进“发展商业化老年社区”等相关政策出台,使保险资金投资养老产业有法律保障。

4、加强专业化服务队伍建设。我国养老产业的服务人才匮乏,尤其是护理人员。为了满足社会养老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按照《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开展资格证书培训,实行养老护理人员持证上岗,设置养老服务社会工作岗位,提高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保险公司为投资养老产业也应做充分的人才储备。

5、建立保险公司和投保人信任机制。建立保险公司与投保人信任机制是保险公司发展养老产业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借鉴国外经验,引入保险公司与投保人之外的第三方,一方面可以保障投保人之前所缴纳的保险费的安全性,并且在养老时能够享受充足的保障;另一方面第三方的引入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保险公司与投保人之间的信任问题。如荷兰国际集团(ING)设立养老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并在美国、加拿大和澳洲等地试验建立老年社区,而老年社区的管理则交由第三方的Horizon Bay和Ultimate Care两所老年公寓管理机构来运营,使投保人和保险人之间的信任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缓解。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昕旸.我国商业保险在老年产业中的商业机会探究[J].保险研究,2011.5.

第12篇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在《财富第五波》中将健康产业称为继IT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第五波”。如今,“财富第五波”奔向中国,在互联网上搜索关键词“健康产业”,自动附加的相关搜索有“健康产业发展前景”、“健康产业的创业项目”、“健康产业加盟”、“未来赚钱的行业”等等。从这些高频搜索的关键词中可以看出,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蕴藏着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

健康搅热多领域市场

11月23日,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进入“中国国家日”主题活动。在当天的“健康中国建设”论坛上,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刘宇南进一步透露了中国发展健康产业的政策趋向。

不久前,《“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为《纲要》)印发,发展健康产业被列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任务。

《纲要》提出,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健康服务,鼓励发展健康体检、咨询等健康服务,促进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发展,培育一批有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探索推进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移动应用服务等发展。

“健康概念的拓展,已经从纯粹的医疗拓展到了很多方面,可以带动养老、养生、健身、环境污染等领域的发展。整个健康产业也会得到非常大的发展。”全球健康经济与社会发展项目主任、哈佛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卢春玲对《小康》记者说道。

刘宇南指出,要积极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融入养老、文化食品、健身休闲、旅游、互联网等领域催生健康产业的新模式;积极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健康服务,探索健康产品和健康服务的发展;促进医疗与体育的结合,发展体育医疗康复产业;促进医疗与旅游的结合,打造一批有影响的健康旅游目的地;在此过程中培养有竞争力的健康产业服务集群。

刘宇南同时强调:“中国各地对发展健康产业热情很高,很多地方在规划建设健康产业的集聚区,一定要瞄准市场的需求,综合自身优势,避免一哄而起,同质化的发展。”对此他提出两点建议,一是避免将集聚区发展成为圈地和地产项目;二是要避免政府和市场的错位。“健康产业的发展一定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市场为主体,政府做好服务。”

刘宇南表示,要提高医疗医药技术对健康服务的支持能力,改革药品和医疗器械审评制度,加快高端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研发,积极发展保健产品、康复辅具器具产业,大力发展数字化医疗、互联网医疗、健康物联网。

事实上,无论从技术还是商业模式角度,创新已成为发展医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被产业资本视为衡量投资并购的一项“硬指标”。

那么,作为传统医药生产企业,如何在未来大健康服务产业中担当重任?北京清月堂大健康服务集团董事长、北京北卫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周秀英指出:“提升生物医药研发制造技术,打造高科技医疗设备、涉老产品的一线品牌,开拓新兴的健康服务产业,势在必行。”

“健康产业与我们的双创,创新、创业息息相关,并且非常具备引导性。”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美国乔治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管理与政策系副教授方显明说道。在他看来,蕴藏着无数商机的健康产业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它在GDP所占的比例将会越来越高。

“首先,因为我们现在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长,所以对健康的需求就在无形地增加。其次,随着人们生活水准的增高、生活收入的增高,对健康会投入更多的关注。”方显明非常自信地表示,健康产业一定是中国未来最重要的一个产业。

没有回报,为什么要投资?

伴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不断推进,资本市场对大健康产业的关注逐渐升温,大量资金流入相关领域。

青松康复护理集团总裁王燕妮认为当前是健康产业的最佳机遇期。早在十几年前就已进入健康行业的王燕妮,曾认真思考过“老了怎么办”的问题,不过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她都觉得,健康产业的大环境不是特别成熟。

近年来,养老产业成为了健康产业里备受关注的关键产业。

“2015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22亿,占到总人口的16.1%,老年人口已经接近印尼全国总人口。目前,我国空巢和独居老年人已经接近1亿人,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亟待社会养老补位。”这是《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 中披露的一组数据。

根据预测,到21世纪50年代,我国的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老年人口数量将超过4亿人,平均每3个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

“与庞大的养老护理人员需求相比,包括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的需求,养老护理人员缺口达到千万数量级。”《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认为,我国高龄老人和失能、半失能老人占比较高,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需求迫切,基于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的身体和健康状况,需要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专业性的医养结合的长期护理服务,才能够让老年人过上有尊严的晚年生活。

王燕妮在多年前思考过的“老了怎么办”的问题,似乎也有了新的答案。现在,王燕妮自己也感觉到,健康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快了,不仅政策好,老百姓的意识、观念也都不一样了。“以前人们觉得健康怎么能用商业模式来做?现在大家都意识到了,人们对健康产业有了新的定位和期望。”

这对于健康企业来说,无疑是有利的。首先,由于健康产业有了新的角度定义,更多优秀的人才会愿意加入健康领域,其次,由于拥有长期回报的机会,更多的资金就会涌入。

“投资必然是要看回报的,没有回报为什么要投资?”世界卫生组织助理总干事Oleg Chestnov对《小康》记者表示,虽然他希望能够实现健康的平等性,但是也要力求务实。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比如说在非洲地区,如果投资看不到回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怎么办?”Oleg Chestnov表示,这就需要更多地开展宣传工作、市场工作,让这种投资能够带来更多的回报。“这是一个种子基金,是一个催化剂基金。不是说我们用这个钱就可以‘授人以渔’,我们希望让这个基金产生倍增效应、放大效应,有更多的其他资金联合一块儿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