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态畜牧业

生态畜牧业

时间:2022-08-04 02:46: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态畜牧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态畜牧业

第1篇

省委、省政府在精心绘就的我省“十一五”时期畜牧业发展总体规划中提出,要坚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畜牧业发展道路,紧紧抓住夯实基础、壮大基地、深化加工、开拓市场、提高服务五个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市场需求为导向,努力实现饲养方式由自然放牧向舍饲半舍饲转变,经营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市场由局部向国内、国际大市场拓展转变。不断提高畜牧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加快畜牧业现代化进程,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为了开好局、起好步,省农业厅畜牧兽医局详细制定了今年的工作重点。

培育和壮大畜牧业区域经济,促进畜牧业协调发展。今年要在建设好雁门关生态畜牧业经济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晋西北及太行山种草养畜区、中南部优势畜牧业生产区三个大区。在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要新增草地面积100万亩、肉类产品达到28万吨、奶类产量达到47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35亿元、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达到700元。在吕梁山及太行山地区要大力开展种草养畜建设工程,完成保护天然草地1800万亩,建设饲草基地200万亩及相配套的草地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吕梁山区绒山羊存栏达到85万只,羊绒产量达到328吨;太行山区羊出栏达到90万只,羊肉产量达到1.32万吨。在中南部优势畜牧业生产区要以猪、鸡、肉牛为重点,发展城郊型和外向型畜牧业,生猪出栏达到570万头、禽蛋产量45.5万吨、肉牛出栏51万头、牛肉产量7.5万吨。发展规模养殖,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建设一批成本低、效益好的标准化养殖园区和养殖小区。力争全省新建各类养殖小区500个,其中在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150个;改建完善标准化养殖小区100个,其中在雁门关生态畜牧区改造建设50个。开展无公害标准化认证工作,全省计划新发展30家无公害畜产品生产企业。要统筹解决好养殖小区建设用地、公益性基础设施、畜牧兽医配套服务体系建设等有关问题。要促进家禽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饲养方式转变。

推进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搞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继续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明年全省将全面完成117个县的县级动物疫病诊断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完成650个乡镇畜牧兽医中心站建设任务,抓好全省17245个村的3万名村级防检员配备工作,开展“动物监督执法年”活动。

推进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畜牧业良种化进程。扩建改造19个省市级重点种畜禽场,完善种畜禽场的生产和水利设施,引进国外良种。充实完善20个县级畜禽改良站,160个乡镇改良站。要研究制定我省地方良种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完成晋南牛保种200A级胚胎的任务,扩建马身猪资源保种场,培育山西优种雁门关肉用绵羊品种。认真贯彻执行新颁布的《畜牧法》和《种畜禽管理条例》。

加大人工种草力度,推进草地建设。积极推行草畜平衡制度,推进草畜配套化。在全省11个市建设11个草畜平衡试点县,分区域、分类型进行奶牛、肉牛、绒山羊草畜配套示范。全省新增草地面积182万亩,其中人工种草123万亩,改良草地59万亩。

以监管监测为重点,提高畜产品安全水平。要加大对饲料、兽药投入品的监测力度,加大对兽药及兽用生物制品的监管,加强畜产品安全监测体系建设。

第2篇

关键词:贫困山区;生态畜牧业;发展

现今我国正全力推动贫困山区的生态畜牧业发展,合理利用贫困山区复杂多变的地理因素和土地资源,打造贫困山区畜牧业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振兴贫困山区的经济建设。

一、生态畜牧业的现状

1.生态畜牧业的定位

我国生态畜牧业包括生态型畜禽饲养、畜牧类产品精细加工以及排泄物环保处理等几个部分,是以建立低消耗环保型畜禽饲养为核心,结合各地区实际地理因素,以保证生态平衡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新兴产业。

2.生态畜牧业的意义

当今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重点,而畜牧业作为传统产业一直是农业经济体制中的重要支柱之一。作为一个过渡型的产业,畜牧业上承传统种植业下衔接现代工业,在整个发展链中占据关键位置,所以如何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收入也成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生态畜牧业也成为了传统畜牧业的必然转变方向。同时,针对我国地少人稠的基本国情,大力推动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环境良好性畜牧模式,也能有效的解决如水域污染、耕地退化、牧场承载过量导致的土地沙漠化等问题,切实的将传统的畜牧业转变为低碳节能的绿色健康产业。

在生态与发展的大前提下,生态畜牧业更加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标准。生态畜牧业也成为了着眼于现在,有利于未来的国家支柱型新兴产业之一。而事实也证明,发展生态畜牧业完全适合于我国山区土地资源情况,是为我国进行山区扶贫、维护生态发展的重大举措。

二、贫困山区生态畜牧业的优点

相对于传统畜牧业,生态畜牧业运用了现代的科学技术、创新的思维方法以及先进的管理模式,属于低碳绿色生态的生产方式。

1.资源需求低

相对于传统的畜牧业,生态畜牧业更加注重整个体系中各个环节的相互联系,使整个系统进行链式循环。因地制宜、变废为宝形成一条可持续的“食物链”,极大的降低了额外在畜牧饲养中的资源消耗。相对于传统的畜牧业刀耕火种式的粗狂经营模式,很明显这种低消耗的生态畜牧业更适合在贫困山区资源条件匮乏的情况下进行大力推动发展。

2.经济收益高

开发生态畜牧业,是一种扬长避短的发展战略,将贫困山区有利的自然条件充分的整合运用起来,最大化的将其转化成实际的经济收益。这种经济收益不仅仅是拉动了贫困山区的经济收入,同时也刺激了整个国内市场的消费需求。其健康的生产管理模式,提高了畜牧产品的质量与价值,其价格是传统畜牧业产品的数倍,极大的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使城乡两地的居民互利共赢,同时也为我国城乡统筹建设发掘出新的途径。

3.环境破坏少

在发展生态畜牧业中,使整个畜牧产业生态平衡是一个重要指标,这也关系着畜牧业在长远的发展道路上的前进方向。发展生态畜牧业,不是将畜牧业还原与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是运用现代的生态系统原理,将畜牧产业创新整合的新型生态产业。在促进农牧业增收的同时,将整个山区的生态系统带入一个良性的发展循环中去,从根源上消除对环境污染的可能。

三、贫困山区生态畜牧业发展方式

1.转变传统经营模式

传统的畜牧业的是一种单一化的产业模式。从牧民养殖禽畜,继而进行原材料的直接销售。这种粗狂的经营模式不仅极大的降低畜牧业收入,更在繁复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增加了整个产业链上的资源损耗。而在生态畜牧业的发展中,将引进更为先进的产业管理理念,将畜牧的饲养与粗加工、精加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经营管理,实现在贫困山区进行生态畜牧的产业化与基地化的发展趋势。

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道路上,一定要结合贫困山区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充分的合理的运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应当不断地引进先进的畜牧业技术,优化产业模式,使贫困山区的自然资源最大化的转变成经济效益。同时,改变传统的资源使用理念,利用动植物之间的共生共存关系,发展多元化的畜牧经营模式。

3.提高科技含量

要将传统的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进行转变,其科技支撑是必不可少,必须在传统的饲养技术及生产加工技术上进行科技创新。一方面提高经营及生产效率,减少资源的消耗,更充分合理的运用贫困山区有限资源;另一方面,技术的进步也要融入生态环保的观念,^不以破坏生态环境作为代价。同时,提高生态畜牧业的科技含量,也有利于减少生态污染所产生的畜牧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

4.加大政府政策支持

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尤其是相关的扶持政策、制度的出台与制定,都会对贫困山区的生态畜牧业有着极大地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与畜牧业相关的政府机关也要将生态畜牧业的建设落到实处,建立完善的执行体制和服务机制,各部门紧密配合、统一规划、提高效率,紧抓政府措施的基层落实程度。同时增加对贫困山区的资金扶持,完善生态牧场的周边基础设施建设,为生态畜牧业提供更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结语

总而言之,生态畜牧业是现阶段生态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科技与传统养殖相结合的创新性产业,是刺激畜牧业经济增长,实现牧民提高收入的主要途径。从我国现阶段的畜牧业发展情况来看,贫困山区完成由传统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转变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建议;青海省

我国草原总面积近4亿hm2,居世界第二,占全球草原面积的13%,占国土面积的41.7%。草原兼备生态、经济等多重功能,是我国最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青海省深居内陆,长年高寒,高海拔,而畜牧业是青海省支柱产业。过去,牧民生活条件艰苦,基础设施薄弱,畜牧业生产水平低下,导致生态畜牧业发展异常艰难,随着改革开放,国家对生态畜牧业乃至整个畜牧业都投入非常多的精力,加大了对畜牧业的整体投资。现在青海省生态畜牧业总体以较好态势发展,但还是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本文通过分析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以期更好地发展青海省生态畜牧业。

1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

青海省深居内陆,地处高原,气候寒冷,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全省共有9个草地类型,以高寒高海拔草甸为主,面积2948.16万hm2。青海省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可利用草场面积0.316亿hm2,据相关报道,1999年全省各类退化草地面积约为987万hm2,占全省草地面积的27.14%,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11.34%,江河源的青南地区最为严重,常年风蚀雨蚀,风寒侵蚀,再加上各种自然灾害使草地大量有机质流失[1]。2008年青海省畜牧业总产值达到89.11亿元,占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8%,近年来草原载畜量不断超载,致使草原生态退化严重。青海草地蕴藏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青藏高原特殊的高寒高海拔气候条件使得草原保护难度增加,草地生态环境失衡严重,环境循环恶化,多年来草地利用都是竭泽而渔,轻建设、轻保护,截至目前,全省共有退化草地1633.33万hm2,占全省草地总面积的51.67%,重度退化草地435.6万hm2,主要分布在青南地区和长江上段;中度退化草地1197.7万hm2,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及周边,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3340万hm2,草地肥力严重下降[2]。

2存在的问题

1)草场急剧退化,生态环境不合理。青海省草地资源丰富,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由于受传统因素影响,牧民逐水草而居。截至2008年青海省牲畜存栏数比1980年、1993年分别增长了133.37%、189.38%。草地退化面积占草原总面积的85%,沙化面积35.6%,潜在沙化面积占47.7%,碱化面积5.7%,鼠害占46%,虫害80%以上[3]。加上粗放经营的游牧方式,草地载畜量严重超载,草地退化是草群结构矮化、弱化,生物种群减少,食物链缩短,生态功能退化,生产力减弱等各种退化,无休无止地放牧使得草原生态环境恶性循环,生态环境严重失衡。

2)草原破坏严重,生态环境不协调。草原退化一般可分为3个阶段,草群变矮,盖度、产量下降,植被组成成分发生变化,劣质低质杂草及毒草大量滋生,生草土层被完全破坏,这时植物成分和环境都发生变化,草群结构也发生变化,生态环境不协调与自然再生产结构不协调使维护生态生产安全的成本越大,掠夺式的操作对畜牧业结构威胁也越大,更加导致了生态灾害的加剧,使得草地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资源失衡。

3)生物资源破坏严重。青藏高原草地资源丰富,是世界上唯一的高寒种质资源库,在青藏高原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里,生物具有超强大的抗逆基因,青藏高原独一无二的气候条件也造就了多种无比珍贵的野生动植物,近年来由于人类的滥垦乱挖、滥采乱伐,再加上恶劣的气候环境,各种虫害、鼠害的破坏,使得各种珍稀动植物种类普遍减少,生物多样性随之减少,生物链变短,各种草畜矛盾突出,阻碍了畜牧业的发展。

3建议

1)防治草原虫害、鼠害,封沙育林。长期以来,人类一直和草原鼠害进行较量,鼠害呈爆发性增长态势,规律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以适应新的条件,继续危害草原,而虫害也是致使草原生态退化的根本原因。青海省目前防鼠全部都用C型肉毒杀鼠剂,该毒素残效期短,分解快,不污染环境,无二次中毒,在施用鼠害药期间加大草原建设,进行封沙育林,防止水土流失,防草原沙化,使草原得到休养生息的时间和机会,形成良性循环。

2)提高牧民生态意识,全民保护草原生态。青海省基本上都是靠天养畜,传统放牧模式经营方式粗放,土地利用率不高,因此,通过培训牧民,增加牧民的收入和技术水平,提高牧民保护草原生态的意识,让每一个牧民都参与草原生态的保护,为进一步治理草原生态环境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

3)围栏封育,实行轮牧,建立健全法律制度。无休无止的超载过牧使草原生态负荷过重,应采取封育加灭鼠等综合治理方法,实行季节性轮牧、补饲加放牧的饲养方式,追求草原和谐可持续发展。利用现有的设施和设备,引导农牧民向生态可持续畜牧业发展,根据内部因素对牧民进行分析,找准使草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加大对牧户的投入,让资源分配得以平等、平衡,缩小贫富差距,各地区应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推进草地资源共管机制,加强建立健全各种草原生态法规,探索适合当地的草地管理制度,使草原生态畜牧业更易施行和更易推动。

4)改变经营方式,提高畜牧业综合效益。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科学利用草地资源为基础,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为核心,以建立牧民合作经济组织、优化配置生产要素为重点,通过组织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促进草畜平衡、提高畜牧业综合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其根本途径在于,通过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实现“两减”、“两增”,即减少农牧业人口、减少草原载畜数量,增加畜牧业产值、增加农牧民收入。其主要内容,一是以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市场引导生产,用成本核算效益,加快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二是以建立健全效益增长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为关键,依靠经济利益关系链接生产和经营,提高牧民生产组织化程度和经营集约化程度;三是以减人、减畜和科学放牧为要务,建立实现草畜平衡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畜牧业。

参考文献

[1]武体运.青海省草原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提高草原生态能力的措施[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1,31(4):41-42.

[2]赵小娟.青海省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治理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J].草业与畜牧,2008(10):25-27.

第4篇

1生态畜牧业的概念及特征

生态畜牧业概念是在草原畜牧业发展环境恶化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具有时展的特性与意义,对于生态畜牧业的定义是根据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规律,食物链原理、生态位原理以及结合了当代技术发展的成就,力图构建以畜牧业为主,农、林、草、牧、副、渔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并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搭配,打造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之间的协同发展。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具有着如下的特点:

1.1整个系统仍是主要以畜禽养殖为主,只是通过合理的搭配与调整,实现内部各元素之间的合理发展,共同发展,各部分之间相辅相成,互相共生,实现了各资源之间的可持续发展。

1.2在生态模式当中,各元素都很重要,如果当中某一元素出现问题,都将影响到整个系统内的正常运转,破坏彼此之间的平衡。

1.3生态畜牧业力图实现其内部之间能源与物质的循环流动,实现整个系统内的资源共享,让系统内的废弃物和污染物逐步减少,实现了效益与环境优化的核心统一。

2生态畜牧业发展策略

2.1科学规划,构建和谐发展的畜牧发展模式

在整个系统当中牧草作为第一生产力,在畜牧业发展之中起到着关键的作用,要想发展畜牧业必须要拥有完善的草原植被,加快人工草场的修建,树立“立草为业,以草兴牧,以草富民”的观念,科学合理控制草场载畜量,让其维持稳定可持续的生产力,另外,做好牧草品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构建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有效的防止草场的退化。

2.2做好季节性规划,提高培育技术

牧草有着积极性特点,所以培育养殖要根据季节性变化,做好培育计划,在牧草生产旺盛期养畜,在枯草期出栏,并根据牛羊生长规律,打好“时间差”、“空间差”,以时间争空间,以空间夺时间,进行资源合理配置,改变传统牧业养殖的“长周期”观念,实现草畜之间的同步发展,保持生态平衡,从而提高畜牧的周转率、出栏率和商品率,以此增加经济效益。

2.3构建完善的物流、能流生态体系

畜禽可以先用饲料进行喂食,之后畜禽经过排泄,再将发酵处理后的排泄物在喂食畜禽或者喂鱼,鱼塘的淤泥还可以添加到土壤中增加土壤的营养,从而提高农作物的生产总值。以上就是利用了食物链的关系。利用此类循环,能够使物质和能量的到循环的流动。最常见的生态体系可分为:鸡粪-猪粪-养鱼-鱼塘泥肥田-农作物;农作物的茎和叶-养羊、兔、牛-粪喂猪-猪粪-沼气-沼渣-蚯蚓-鸡等有机循环。这些循环链,把本来已经不能再利用的东西又充分的得到了利用。将物质和能量的潜能发挥到最大,从而提高了农牧业的总产值,又将土壤的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维护了自然界生态的平衡发展。

2.4构建庭院经济,提高生产效益

第5篇

关键词:生态畜牧业;发展;思考;蔡甸区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8-0054-02

蔡甸区位于武汉市西南,长江、汉江交汇的三角地带,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全区版图面积约 1 100 km2。现辖11个街乡镇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约47万,其中7.1万农户。近年来,蔡甸区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加强生态区建设,积极开展畜禽养殖小区污染治理,引导农民走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全区畜牧业实现平稳发展,现有生猪存栏9.23万头,牛存栏0.95万头,家禽存笼114.55万只。

1 蔡甸区生态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1 社会对畜牧产业发展的认识有偏差

一是认为畜牧养殖污染大,破坏了生态环境。二是地方政府认为畜禽养殖业属国家免税行业,不能为当地带来经济收入。三是认为畜禽养殖企业仅仅富了养殖业主,没有真正带动老百姓致富,发展畜牧业得不偿失。

1.2 农村养殖户缺乏技术

长期以来中国农村生产模式还是以传统的农业生产为主,小规模生产、自然经济仍占一定的主导地位。在畜牧养殖业方面则体现为以散养为主,处于家庭生产的副业地位,蔡甸区也是如此。散户养殖生产设备、生产技术以及生产条件与科学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现代养殖业相比相距甚远,尤其在思想意识方面不能适应现代养殖业的需要。大部分散养户仍然把畜牧养殖当作家庭收入的一个补充形式,加之养殖户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接受现代化的专业养殖技能比较困难,这也成为在农村大规模发展养殖业的一大障碍。蔡甸区虽然一直很重视畜牧养殖方面的科技推广工作,但是科技研究成果转化率不高,许多“高产、优质、高效”的畜牧技术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与畜牧业资源有效结合。

1.3 环境污染严重

畜牧养殖所产生的大量粪尿如果处理不好,会直接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小规模的家庭散户养殖对畜禽的粪尿处理缺乏相应的环保措施和废物处理系统,而部分现代化的规模养殖场由于业主环保意识淡薄、环保设备运转费用过高等原因,往往是应付执法部门检查时才开启设备,使环保设施沦为摆设,畜禽粪便未经处理直接大批量露天堆放或是直接排入河流,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

1.4 畜禽养殖循环经济发展困难

畜禽养殖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畜禽养殖业经济形态,是集资源、环境、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单靠某一部门、单项技术是难以实施的。蔡甸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利用目前还难以与种植业有效对接,致使农作物用上有机肥成为奢望,普通民众吃上有机食品更是奢侈。

2 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必要性

2.1 适应社会发展新常态的需要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在生态文明时代,生态化是畜牧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畜牧业生态化关系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安全。当前,影响畜牧业稳定、和谐、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诸如饲养动物的疫病问题、兽药与抗生素残留问题、动物福利问题、动物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饲养动物的环境适应性与抗病力问题、生物多样性问题、土壤退化与水源污染问题、农牧林结合发展问题、气候变暖和节能减排问题等,都属于生态系统失衡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生态化途经才能解决。

2.2 明显的区位优势

蔡甸作为武汉市的西大门,山水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独特,人文底蕴深厚,是武汉近郊天生丽质的大花园。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禀赋,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蔡甸最具魅力也是最富竞争力、最持久的资源和财富。“十二五”以来,蔡甸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年均下降4.26%,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年均下降3%以上,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2.8%,后官湖等重点湖泊水质达到Ⅲ类以上标准,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25%以上,有着良好的生态发展基础。2012年,《蔡甸区生态区建设规划》通过省环保厅评审,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大力推进生态产业、生态宜居、生态文化、生态旅游建设,努力把蔡甸建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青水秀的生态区。

2.3 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坚持生态化的技术路线,蔡甸区畜牧业才能走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自主创新之路,才能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光明大道,才能摆脱疫病药残的困扰,从根本上解决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才能产出绿色有机食品,进而提升蔡甸区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发展生态畜牧业,要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蔡甸”的思路,正确处理畜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在思想观念上,由重养殖轻治理向养殖与治理并重转变;在饲养方式上,由自然粗放饲养到规模养殖转变;在增长方式上,由单一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3 发展生态畜牧业的主要措施

3.1 加大宣传,提高畜牧从业人员思想认识

畜牧业是农业的一大支柱产业,其发展对于保障畜禽食品市场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与农业增效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畜牧养殖带来的污染也不容小觑,若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理,将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直接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了切实提高畜牧从业人员对发展生态畜牧业的认识,畜牧主管部门要经常组织畜牧科技人员深入到养殖场、养殖户中,大力宣传畜禽养殖环保法律法规和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重大现实意义,提高养殖业主及社会民众的环保意识和对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重要性的认识。

3.2 突出重点,狠抓畜禽养殖小区污染治理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严格按照蔡甸区畜禽养殖布局规划,科学合理安排养殖场分布。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项目不予审批,对处在环境高度敏感区的畜禽规模养殖场一律关停;限养区内不得改建、扩建、新建畜禽养殖场,已有的不得继续扩大规模,通过完善环保设施提档升级;适度养殖区内畜禽规模养殖严把审批关,新建、改建、扩建畜禽养殖场必须实行“三同时”制度,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产生。

(2)明确目标责任。区政府与列入当年达标任务的畜禽养殖小区业主签订污染治理目标责任书,明确任务、时间及要求,落实目标责任人。

(3)强化服务,提供有力技术保障。积极推广沼气利用、垫料吸附、污水处理、种养结合及有机肥生产等污染治理模式,严格控制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

(4)加强环保执法。对到期验收不合格的养殖小区下达整改通知书,限期3个月内整改,逾期仍不达标者,依法予以关闭或拆除相关设施。

(5)严格奖罚兑现。对畜禽养殖小区污染治理工作实行过程与结果双重管理,对纳入当年治污计划而未能按期达标的,由环保部门依法进行处罚,并不再审批新项目;当年未纳入计划但治污达标的,次年优先纳入达标计划并及时兑现奖补政策。

(6)接受社会监督。对通过达标验收的养殖小区名称、时间及签订污染治理责任书等情况在蔡甸区畜牧兽医信息网及村务公开栏上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3.3 狠抓疫病防控,确保辖区清净无疫

(1)抓好重大动物疫病基础免疫及抗体监测。按照“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要求,做好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工作,确保春秋两季集中强制免疫率达100%,抗体监测合格率达85%以上,免疫证发放保存、耳标佩戴率100%,免疫档案整理规范齐全。

(2)加强疫情监测网络建设。建立区、乡、村三级动物疫情监测网络,设置296个动物疫情巡查点,配备120名巡查员。根据每年年初制定的全年抗体监测计划和病原学监测计划,实行每月监测,春、秋两季集中监测,重点地区定点监测,把握疫病的流行与分布规律,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3)不断完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机制。完善口蹄疫、禽流感等疫病应急预案。指挥部办公室实行领导带班制度,坚持常年24 h值守。调整充实重大动物疫情应急专家组和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备队,定期组织应急演练。

(4)加强实验室建设。继续加大投入,完善区动物疫病防控实验室和区动物卫生监督所化验室建设,确保顺利完成境内动物疫病的实验室监测、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任务。

3.4 强化综合执法,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1)加强生产、流通环节监管。在全区11个乡镇(街道)设立24个检疫申报点,确保产地检疫率、屠宰检疫率、市场查证验质率100%。对收购、运输、加工、销售病死动物及动物产品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查处,依法开展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监管,确保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率100%。

(2)开展“瘦肉精”等违禁物的检测,按时完成市、区下达的养殖、屠宰、市场等各个环节的检测任务。

(3)加大重大案件查处、曝光力度,净化饲料、兽药市场秩序。按要求对兽药、饲料抽样送检,确保监管面100%。

(4)加强规模养殖场监管。区规模养殖场管理办公室对全区17个畜禽养殖小区和253个规模养殖户实行电子养殖档案管理,确保规模养殖场监管率为100%。

第6篇

1.1缺乏对养殖区域的总体规划部分养殖场未经科学选址擅自修建,污水污物未经处理随意排放,污染环境,不利于疫病防控和新农村建设以及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保护。

1.2相关部门对养殖微型企业的补助和养殖项目资金的投放缺乏科学考查导致部分选址不符合要求的养殖场也得到微企补助和养殖项目扶持,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先天条件,有的养殖场款项到手后改行或倒闭。

1.3饲草资源不足由于区域面积小,加之又是自然保护区,天然草山草坡资源不足,缺乏优质人工草地作支撑。

1.4技术力量不能支撑百里杜鹃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需要百里杜鹃农业办公室(畜牧兽医局)只有动物卫生监督所(动物疫控中心)1名所长(主任)和2名工作人员做实际工作,6个乡(管理区)只有3个乡各有1名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且都是以政府中心工作为主,很少顾及畜牧工作。这种局面很难支撑百里杜鹃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1.5政府重视不够百里杜鹃至今没有出台发展生态畜牧业的相关政策措施和方案,有的领导以不发生重大动物疫病为满足;部分领导也知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某一环节,没有注意到上下环节的互相联系和促进。例如,知道推广牲畜品种改良可以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但没有考虑到一定规模后,饲草饲料的来源和疫病防控技术的支撑。

1.6疫情隐患和风险依然存在养殖场(养殖大户)大多未经科学选址,没有排污和无害化处理设施,无隔离场所,不守法经营,不建立养殖档案,出栏不申报检疫,个别业主不接受防疫,擅自向外引种引畜,给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带来疫情隐患。

2百里杜鹃发展生态畜牧业思路和建议

2.1组织保障和技术支撑

2.1.1百里杜鹃农业办公室(畜牧兽医局)应协调相关部门,保证已建立的动物卫生监督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制人员到岗到位,完善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主体资格;重点抓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兽医实验室的建设并保证实验室工作正常运转,健全行政执法和和技术支撑体系;组建百里杜鹃畜牧技术服务中心,按编制配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宣传、推广和培训种草养畜、饲草饲料加工、品种改良、青贮、桔杆氨化、青干草的贮藏和使用等技术推广应用示范,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科技含量。

2.1.2百里杜鹃管委会应要求各乡(管理区)明确农业服务中心1~2名(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专职从事畜牧兽医工作。

2.2制定规划合理实施百里杜鹃管委会应制定畜禽养殖用地规划,结合百里杜鹃实际出台发展生态畜牧业的相关政策措施和方案。组织农业、畜牧、林业、环保、规划、国土等部门根据环境容量和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合理确定畜禽养殖规模,科学划定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养殖区。畜禽养殖场的选址应当符合国家有关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规范和疫病防控要求,新建、改建、扩建畜禽养殖场没有种养结合条件的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与环保“三同时”制度;实行种养殖结合的,要有适应养殖规模的土地种植牧草、林木、蔬菜和消纳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和污水。

2.3因地制宜,大力推广人工种草养畜技术,为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提供饲草饲料来源,同时可以水土保持,保护生态环境。

2.4大力推广畜禽品种改良,促进畜牧业由生产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2.5加大对现有养殖场的监管力度,规范其生产经营行为。凡是不守法经营的养殖场不得申报畜牧项目,建议工商部门不审批微型企业补助。

2.6相关部门相互支持配合,整合项目资金。

2.7大力发展以猪、牛和其它特色经济动物为主要养殖品种的小型规模化种养结合的新型养殖场(养殖大户),实现饲养方式向生态化转型。百里杜鹃农业人口多,区域面积小,既是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又是自然保护区,不宜贪大求洋,大兴土木,建设工厂化的大规模养殖场,应发展小规模实行种养结合的养殖场(大户)作为畜牧业的微观经营主体。

第7篇

及其产品的绿色环保生态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弱、国际竞争力不强。造成这种情况固然有多种原因,但最重要的是绿色生态环保程度低,饲养畜禽鱼的绿色环保生态食物链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污染。畜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只要我们在发展畜牧业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畜牧渔业的发展就会更加科学、更加平稳和谐和可持续性,并促使其沿着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轨道向前发展。

建造立体、生态种养场,实施人畜分离的养殖新模式

我国目前农村大多数人畜同村的饲养格局已不适应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人员居住区和畜禽养殖区没有彻底分离,往往容易造成污染,污染就必定对环境造成破坏。畜禽排泄物造成的污染在有些地方还相当严重。因此,人畜必须分离,人员居住区至少要在3公里以外,这也是彻底治理养殖业污染的科学要求。

实行人畜分离的畜禽饲养发展的新模式,虽然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工程,但可以采取两方面的措施:一是行政手段,二是科学养殖的引导。行政手段是政府通过政策,设计、限制和禁止的强制措施来达到人畜分离的目的。目前就我国的国情来说,行政措施强制执行的空间不大,这是因为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总体素质还不高,而科学养殖的引导就会产生榜样的力量。但是我们在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时候,国家必须强调要求有人畜分离的内容和标准,否则就不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新农村建设规划必须划定畜禽养殖管理区,也就是另外为畜禽建造新型、科学、实用的立体生态种养场。这种新型种养场的最大特点:一是突出一个种字,在场内大量种植畜禽需要的牧草和蔬菜,作为畜禽鱼的青饲料或部分饲料,除了草食动物以外,其他动物的食用饲料、青饲料都要占到40%甚至50%以上,改变过去以精饲料为主的饲养格局。二是在种养场内设计建造有畜禽排泄物的治污系统,畜禽的排泄物,必须首先经过治污系统才能够再利用,全方位利用循环经济原理经营种养场。绿色环保、立体生态是它最大的特色。在种养场内可以分区,实行既独立又统一的养殖管理模式。种养场形式可大可小,可以是几十亩、几百亩乃至上千亩或几千亩不等,充分展示种养的绿色环保、立体生态格局。种养场的选择、设计和布局,要完全尊重它的地理环境位置和可利用价值。在种养场内饲养畜禽鱼应尽量与大自然和谐结合。如果园与养鸡相结合,池塘与养鱼、养鸭、养鹅相结合,牧草山地与养牛、养羊或其他草食动物相结合。无论何种养殖,都要突出一个“种”字,以种养畜、以种养禽、以种养鱼。

打造绿色环保生态的畜禽食物链

要提高我国畜禽及其产品的绿色环保生态品质、市场和国际竞争力,不但要建造立体生态种养场,还必须要为畜禽鱼打造一条绿色环保生态食物链,保证畜禽鱼能够吃上绿色环保的新鲜饲料。因此,畜禽鱼饲料应走一条以精饲料和青饲料相结合的道路,并以精饲料和青饲料作为养殖畜禽的主要日粮,着力推进畜禽及其产品的绿色环保生态品质的发展。

淘汰“粪便饲料” 有人提倡使用“鸡粪饲料”。即将鸡粪简单处理后,往畜禽饲料中掺入20%左右作为畜禽的日粮,想以此来节约饲料和降低饲养成本。笔者认为这是极不可取的做法。“鸡粪饲料”中所含的毒素和废弃物,一旦进入畜禽的消化系统,在肠胃液体的润化溶解下就变成了一种污染物,这种污染物被吸收后就等于整个机体受到了污染,尽管其量微乎其微,但日积月累、长期使用下去其后果就严重了。

慎重使用动物下脚料 应该说畜禽动物产品的下脚料比起“鸡粪饲料”好得多,但处理不当同样惹“祸”。据西方有关媒体报道,在西方的一些国家发生的疯牛病正是吃了同类没有经过严格处理的下脚料而发生的。因此,笔者建议,动物的下脚料不能直接用作饲料,应将这些下脚料经严格的高温消毒、粉碎后才能进入畜禽的食物链;而且应当分类,交叉使用。如猪的下脚料进入牛羊禽的食物链;牛羊的下脚料进入猪禽兔等动物的食物链。

严禁向畜禽食物链乱投放药物。在饲养畜禽当中,除了治病和驱虫时需要投放药物外,在平时畜禽健康的饲养中无须投放药物,如果乱投放药物,反而使畜禽对药物在机体内所引起的副作用产生应激消耗,不利于畜禽的正常生长和发育。经常在饲养中投放药物,反而使“零疾病”的畜禽机体受到污染,药物还会在畜禽体内形成残留物和产生抗药性,致使畜禽及其产品品质不断下降。即使在治病时需要投放药物的话,也应将病畜(禽)另外隔离,才能实施药物投放,一旦疾病治愈,立即停止投药。

建立确保环境、彻底治污的有效系统

目前,我国的畜禽养殖场,大多数还没有建立治污系统,对畜禽排泄物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治理手段。有些养猪大户将猪粪随便堆放在猪场门口,让其雨淋日晒,臭气熏天;有些猪场则将猪的粪尿直接用水冲洗,将粪尿推向下水道。这些混有畜禽粪尿的污水随意流淌,造成对环境和人们居住区的极大污染和人体健康的严重威胁。据有关报道,

科技人员在畜禽养殖场排放的污水中,平均每毫升中检测到有33万个大肠杆菌和69万个大肠球菌,每升沉淀池污水中含有高达190多个蛔虫卵和100多个毛首线虫卵。另外粪便的露天堆积使蚊蝇、病原菌和寄生虫在逐臭的过程中大量繁殖,加快了人畜传染和寄生虫病的传播蔓延。因此,可以说任何不经过治污系统处理而排放的畜禽粪便和污水(包括人类排泄物),都是铁定的污染物。任何一个不经有效治理畜禽粪便的养殖场都是一个潜在的污染环境、传播疾病的毒源。

现代化畜牧业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对畜禽粪便进行有效的治理。任何养殖场不得以任何借口和理由向地面、空间和人员居住区排污排毒。必须要求所有畜禽养殖人员树立和实践循环经济的理念,建立

治污系统,对畜禽排泄物实施行之有效的治理机制。应该说畜禽养殖者、政府、畜牧兽医部门都是治理畜禽污染物的第一责任人。因此,政府、环保和畜牧兽医部门必须使用法律手段和强有力的行政措施,并建立追溯制度。对继续排污排毒的畜禽饲养场所实行坚决的严厉处罚;对已发放绿色认证证书的畜禽养殖场,治理污染不合格的要令其限期改正,如继续排污的要收回绿色认证证书、取消国家补贴等行政处罚。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畜禽排泄物的治理会有更科学的手段。目前可以参考以下方法进行治理。

沼气治理 畜禽粪便排出体外后即进入沼气池,畜禽排泄物在沼气池中经沤制、发酵产生的沼气是廉价的能源物质。沼气的普及使用,大大节约了能源的浪费和消耗。由于今后建立的畜禽养殖场离人员居住区较远,可以发明把多余的沼气收集瓶装,运回居住区使用的方法。畜禽排泄物经沼气沤制和液化以后,臭气和毒素已大大降低,对农作物的危害和环境污染也大大减弱。但为慎重起见,在沼液和液渣使用之前,应用高效低毒的消毒药消毒一次,然后才淋施果菜和农作物,进一步减低使用沼液、废渣所引起疾病传播的可能性。

利用鸡粪发电治污 原理是在鸡粪中掺入米糠或其他干物质,然后将鸡粪作为燃烧能源予以发电,这种治污方法,已有福建圣农养殖公司和武汉凯迪公司成功合作的范例。其发电厂年处理鸡粪30万吨,发电1.68亿千瓦时,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这主要适用于大鸡场。如果不能用于发电的禽粪,也要将其消毒堆积沤制发酵,然后才能用于制作有机肥使用。

第8篇

[关键词] 高原特色 生态畜牧业 相关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213-01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位于甘、青、川三省交界处,是一个以草地畜牧业为主的纯牧业县。玛曲县将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定为第一产业中的首位产业,将其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县政府的带领,不断推进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的发展。为了促进全县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各乡镇配备了强有力的“三位一体”包村工作组,并且签订责任书。在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不断对其进行投资,解决了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文以玛曲县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能够发展的更好为目的,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议,希望能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玛曲县发展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的优势

玛曲县发展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最大的一个优势就是它独特的地理环境,由于它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天然草地面积达1335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1288万亩,被誉为“亚洲第一天然优质牧场”,这为发展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保障。除了草地资源以外,玛曲县还有丰富的畜种资源(牦牛、藏羊、河曲马和藏獒)、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如“黄河第一弯”、“黄河首曲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赛马大会”、“牦牛、藏羊和藏獒展示评比大赛”等,丰富的资源给玛曲县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也为玛曲县发展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提供了经济基础。

玛曲县发展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的最后一个优势就是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由于县政府的支持,使得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更加顺利的发展起来,并且在县政府的帮助下能够有效的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二、玛曲县发展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存在的不足

依靠各种优势,玛曲县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较为顺利,获得了较好的成绩,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生态畜牧业的高原特色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品牌优势、产业链的形成以及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安全等方面,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玛曲县的高原特生态畜牧业的发展仍然比较缓慢。

三、促进玛曲县发展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的建议

要想加快玛曲县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步伐,就必须要解决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笔者将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相关的建议。

1.发展产业的品牌优势

玛曲县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高原特色,玛曲县的畜牧业不仅是生态型的而且具有高原特色。玛曲县可以通过旅游业来进行宣传,突出高原特色和生态的品牌优势,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玛曲县畜牧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努力打造高原特色的品牌,并且玛曲县的畜牧业可以开发出一些与高原特色有关的系列产品,开展品牌创建的活动,争取创造出一个驰名商标,不断开发出特色畜产品,开拓特色畜产品市场。当具备一定的品牌优势的时候,玛曲县出产的畜牧业产品将更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这将有利于玛曲县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的持续发展。

2.延伸畜牧业的产业链条

玛曲县的畜牧业以养殖牦牛、欧拉羊和河曲马为主,主要是以出产大量的牛羊肉为主,但是并没有完全彻底的开发出它的潜在资源,所以要想玛曲县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能够发展的更好,可以牢牢把握住生态循环的主题,最大限度的开发出已有产业的发展资源,延伸该畜牧业的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对于各种资源优势进行整合,充分发挥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的链接作用,使得高原特色的生态畜产品品牌的生产效益越来越高,品牌越来越响。

3.政府加大支持

虽然在玛曲县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提供了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帮助,但是仍需要对畜牧业的发展有更大的支持。例如继续加大第一产业首位产业专项资金投入、引进高学历高能力畜牧人才、加强基层畜牧兽医工作站建设等;另外,还需加大各乡镇场基础设施的建设,加牧民专业合作社的提升,从基础上增加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政府应加大牧民实用技术培训,从而提升牧户的科学养殖技术和能力,也能够使得玛曲县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能够规范化生产发展,从长远角度上看,这是非常有利的。

4.疫病防控及畜产品安全

在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动物的疫病问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旦动物出现疫病,就会给整个产业的生产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所以在动物的养殖过程中要做好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控并重”的方针,重点要抓好一些易发病、易传染、伤害性大的动物疫病,例如口蹄疫、炭疽等,要为确保畜产品的安全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为了保证畜产品安全,应尽快完善县、乡两级畜产品安全检测机构,全面推进“三品一标”申报工作,强化各个环节的安全监测,从而达到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目的。

四、总结

玛曲县的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凭借其地理优势、资源优势以及县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支持,不断的发展起来,逐渐成为发展畜牧业较好的区域之一。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影响到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本文主要针对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对促进玛曲县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相信玛曲县的畜牧业在未来将会发展的更好。

参考文献

[1]周应良. 推动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跨越发展的对策[N]. 中国畜牧兽医报,2013-09-15005.

第9篇

关键词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对策;贵州威宁

中图分类号S8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2-0380-02

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满足市场需求,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同时,草地生态畜牧业是壮大农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有利于加快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既能解决人畜争粮的矛盾,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又可拉动农村相关产业发展,增强农村发展后劲。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和扶贫攻坚战略的实施,特别是毕节实验区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使威宁县喀斯特草地生态畜牧业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加快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此,威宁县结合实际,利用草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同时抓住有利时机,实施退耕还草工程,以项目为载体,走产业化的发展路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笔者对该县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旨在为威宁县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1威宁县基本情况

1.1自然概况

威宁县属亚热带高原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海拔季风气候特点,年温差小,昼夜温差大,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春干旱,秋天多雨,雨热同季,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0.4 ℃,极端低温-15.3 ℃,极端高温31 ℃,年日照时数1 800 h,≥10 ℃积温2 486 ℃,年降水量960~1 100 mm,无霜期195 d。其位于黔西北乌蒙山脉腹地,东经103°36′~104°5′、北纬26°30′~27°25′之间。东接贵州省六盘水市,南、西、西北与云南省的彝良、鲁甸、会泽、宣威和昭通相邻,东北与贵州省赫章县相连,属贵州省西北的乌蒙贫困山区;地势从东南向西北缓平抬升,平缓开阔,有较完整的高原平地,平均海拔2 200 m,素称“贵州屋脊”。威宁县是长江上游乌江支流的发源地,也是长江和珠江的分水岭。全县南北长105 km,东西宽116 km,总面积6 295 km2,是贵州省面积最大的县;海拔2 300 m以上的凉山地区约占全县总面积的27%,分布有较大的天然草场和人工草地,是全县畜牧业的主产区;海拔2 000~2 300 m的半凉山地区约占全县总面积的37%,是全县马铃薯、玉米的主产区;海拔2 000 m以下的河谷地区约占全县总面积的36%,这些地区水热条件好,气候温和,但山陡、峡谷深,是全县玉米主产区。

1.2社会经济状况

全县辖35个乡(镇),620个行政村,3 872个村民组,总人口12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4万人,占总人口的95%;全县居住着汉、彝、回、苗、布依等18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25.2%,为贵州省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全县耕地面积221.7万hm2,占总面积的35.2%;林地211.3万hm2,占总面积的35.1%,畜牧用地117.5万hm2(国土部门数据),占总面积的18.7%。据统计,全县2009年农业总产值27亿元,其中畜牧业产值1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2%,农民人均纯收入2 553元,其中畜牧业人均纯收入1 207元。威宁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差,人民生活贫困,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

2威宁县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2.1草地资源状况

威宁县天然草地资源丰富,在建国初期草山草坡面积36万h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56.98%;1959年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草山草坡面积减少到30.7万h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48.53%;1985年经县土壤普查资料统计,草山草坡面积20.9万h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33.22%。到目前为止,全县天然草地面积为19.1万hm2,主要分布在凉山和半凉山地区。全县境内牧草种类繁多,常见的有35个科,150多种牧草品种;有丰富的玉米、荞麦、豆类等农作物饲料;灌丛放牧地4.3万hm2。威宁县天然草地和灌丛放牧地平均鲜草产量为4.5~6.0 t/hm2;人工草地平均鲜草产量45~75 t/hm2;天然草地上的主要牧草有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羊茅、细叶苔草、西南委陵菜、画眉草、早熟禾等,而人工草地种植的牧草品种有多年生黑麦草、一年生黑麦草、白三叶、红三叶、紫花苜蓿、聚合草、鸭茅等。全县人工草地保苗面积达1.877万hm2。多种类型的草地资源与独特的气候特点,形成了威宁县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潜在优势。

2.2草地生态畜牧业生产状况

威宁县畜牧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享有“畜牧之乡”的美誉;“威宁火腿”享有盛誉;威宁四堡黑山羊,肉质细嫩且无膻味,广受欢迎;威宁黄牛是贵州省的优质地方品种;威宁还是贵州半细毛羊的主产区。畜牧业是农村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也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在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威宁县把草地生态畜牧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来抓,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据统计,2009年全县各种牲畜存栏206.6万(头、匹、只),其中,大牲畜存栏36万头,出栏6.5万头;猪存栏92.7万头,出栏65.9万头;羊存栏47.9万只,出栏29.3万只;家禽存栏202万只,出栏168万只;肉类总产量7.97万t;禽蛋产量0.24万t。

2.3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状况

威宁县受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影响,粮食生产受到一定程度地制约。一直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逐步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来源,农民对草场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及种草养畜先进的管理技术已有初步认识,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有良好的社会基础。

“六五”期间,国家农业部在威宁灼甫飞播牧草取得成功,此后连续5年飞播牧草达0.7万hm2,威宁县承担了国家“南方草山草坡建设和发展畜牧业”的有关项目。国家科学院院士任继周教授、甘肃兰州草原生态研究所蒋文兰博士等在威宁灼甫进行了国家“六五”、“七五”、“八五”草地畜牧业发展的多个科技攻关课题研究,并创建了南方种草养畜的著名“灼甫模式”,将科研、示范、推广有机结合,建立以专业户为主,实行独立自主经营、分户核算、自负盈亏的经营管理模式;在威宁实施“粮―经―草”三元结构种植,使“以草定畜、划区轮牧、刈割饲养、绵羊宿营改良草地”等先进的种草养畜技术深深扎根于农户中。“七五”以来,先后引进国际凯尔组织、香港乐施会的发展项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新西兰政府援华的草地绵羊生态农业系统项目。近年来,“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项目、“国家科技扶贫草地生态畜牧业”项目、“岩溶地区草地治理试点”项目、“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优质肉羊”项目、“贵州黑山羊保种”项目、“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优质家禽养殖基地建设”项目等重大项目先后实施。在这些项目的拉动下,通过人工种草、天然草地改良、以草定畜等技术,使草畜配置更加合理。全县草地生态畜牧业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更进一步促进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威宁县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

3.1规模化程度低

威宁县属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农户居住分散,长期以来形成的小而全、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仍没有根本改变,散户饲养较为普遍。全县规模养殖场(大户)牲畜饲养量占全县牲畜饲养量比重很小,效益较低。

3.2养殖水平不高

养殖农户文化素质低,接受能力差,良种良法普及率和工业饲料入户率低;饲养方式落后,深坑圈比例大,牲畜商品率低,畜禽个体生产性能不高[1-2]。

3.3产业化发展缓慢

一是规模养殖比例小,集约化程度低,生产基地发展缓慢,存栏量不足,生产能力弱;二是畜产品加工发展滞后,龙头企业少。创品牌、带农户、闯市场的能力弱;三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市场体系不健全;四是缺少品牌,市场竞争力弱,产业链短,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壮大。

3.4基础设施薄弱

良繁体系设施设备简陋、陈旧;动物防疫体系装备不齐,设施不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设备短缺;饲草饲料基础设施不配套[3-4]。

4威宁县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对策

威宁县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要深入推进草地生态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立足全局看待草地生态畜牧业,用扎实的工作推进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发展原则,以解决“三农”问题为根本,努力提高草地生态畜牧业竞争能力,进一步优化草地生态畜牧业结构,不断提高组织化程度,强化支撑服务体系建设,转变监管服务方式方法,在畜牧业产量增长的同时,不断提高质量,增进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4.1制订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带发展规划

①肉牛产业带:主要在草地资源丰富、土地宽广、农民养牛经验丰富、积极性高、经济意识强的乡(镇)开展。积极推广冻精输配、胚胎移植等技术,以西门塔尔、安格斯等肉牛养殖和短期育肥为主,提高肉牛出栏率和商品率,使肉牛生产形成集约化、规模化,进而带动全县肉牛养殖的发展。②肉羊产业带:在地势开阔、气候凉爽、灌木林和宜牧草地较多、群众养羊经验丰富、养殖水平较高、羊存栏较大的乡(镇)开展。要搞好品种选育,利用优质肉羊品种波尔山羊,有选择、有计划地对本地山羊进行改良,增强个体生产性能,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加强贵州黑山羊品种选育,建立核心繁殖场,保存优良基因,保持贵州黑山羊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无膻味的特点;加强饲养管理,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③贵州半细毛羊产业带:主要规划在凉山地区,重点是加快贵州半细毛羊的发展步伐,争取国家资金投入,扩大县种羊场种羊核心群的数量,增加种群体系,进一步加快对全县绵羊的改良程度,提高个体生产性能。④商品猪产业带:大力推广混合饲料,以饲养瘦肉型品种为主,力推以杜洛克为父本,生产“杜×可”二元杂交母猪,再以长白或约克为父本生产三元杂交商品仔猪,满足全县河谷地带育肥的需要;同时进一步抓好本地可乐猪的保种与扩繁,扩大内三元生猪养殖面。

4.2抓实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础

①夯实优质饲草饲料基础。首先要抓好人工种草和加大对已退化的天然草场的改良力度,实行林草间作、粮草间作及“粮―经―草”三元结构种植;其次,充分利用冬闲田土种植优质饲草小黑麦、绿肥及地方优良牧草品种洋萝卜,以解决冬春季节草料短缺问题;另外,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的青贮、氨化、微贮等,提高农作物秸秆的科学利用力度。②实施优良畜禽品种工程:坚持自繁和外引相结合,积极培育良种繁育体系,鼓励农村养殖大户、民营企业兴办良繁场,开展有偿服务,业务部门加强品种改良步伐,逐步形成县有良种场,乡有良繁场,农户有核心群的良种繁育体系格局。③建立或引进龙头企业:以建立基地为重点,因地制宜推行“市场+业务部门+协会+基地+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确保发展资金到位,达到种畜“放得好、管得住、收得回、滚得动、做得大、致富快”的目标。在优势产区培植一批大规模、高水平的龙头加工企业,按照国际通行标准要求组织畜产品深加工,生产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真正把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④加强动物疫病防治:在全县动物疫病疫情防治网络、防疫队伍建设、动物防疫责任制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治等方面加强管理。⑤增强投资拉动: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招商引资等,积极加大对草地生态畜牧业的投入。创新投资机制,逐步形成以政府投资为引导,金融贷款、社会投资、农民和企业投资相结合的多元化的融资体制。⑥抓好项目示范: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建立示范基地,借助项目实施,集中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体现项目的带动辐射效应,增强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后劲。

5小结

草地生态畜牧业不仅是威宁县大农业生产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整个农业结构调整的热门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亮点产业,发达的畜牧业体现了农业的完整性。威宁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制约,经济相对落后,县委、县政府提出由畜牧业大县向畜牧业强县的发展战略目标,充分发展畜牧业在全县的支柱产业作用。“十一五”期间,威宁县草地生态畜牧业以养殖小区、养殖专业村、畜牧强村建设、扶贫养殖等项目为载体,着力抓龙头,建基地,抓大户,积极实施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一体化服务,努力实现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大转变、大发展、大提升,进而促进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加快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

6参考文献

[1] 崔关苑,周明秀,张生庆.果洛牧区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的思考及对策[J].青海草业,2003(2):19-21.

[2] 文香,吴阿迪.试论青海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的意义和措施[J].青海草业,2002(1):9,16-18.

[3] 贵州:草地生态畜牧业加速发展[J].中国畜禽种业,2009(10):148.

第10篇

关键词:畜牧业;生态环境;调查

草原畜牧业是达茂旗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当地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区域经济的发展仍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畜牧业的发展和壮大。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讲,占土地面积70%以上的草地和沙地构成的,草地植被是达茂旗的主要植被。草地和沙地往往只有单向的转换,许多草地退化成为了沙地。这种趋势目前仍有加剧的危险。由于草地所占的面积大、范围广,由牲畜过牧和践踏引起的植被减少、表土、土壤沙化等问题是引起大面积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草地开垦、采樵伐木、毁林开荒等固然是破坏植被,引起生态环境恶化的部分原因,但与畜牧业对草地植被的影响相比,其规模和范围均是很小的。只有靠畜牧业的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改革,才能有效解决畜牧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矛盾问题,促进大面积的生态环境改善。但如果消极地以限制牲畜数目来缓解目前的草畜矛盾,则广大牧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将无疑会受到很大影响。协调和解决草地生态保护和畜牧业发展之间存在的矛盾,是当前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一、近年来达茂旗畜牧业发展状况

达茂旗辖7个镇3个苏木2个乡,可利用草场面积2400万亩,草原承包到户面积2353.91亩。全辖区截止2013年末畜牧业合作社总数为234个,牧区牲畜总量58.5万头。随着全旗禁牧政策出台后,退牧还草项目实施以及草原生态环境制约,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人数大幅减少,直到2010年,全旗畜禽养殖业产值首次超过种植业,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2013年末,全旗实现畜牧业产值5.2亿元,在农、林、牧、渔业中的占比达到 58 %,拉动农业、推动工业的促进带动功能不断增强。2014年年初,达茂旗又以建设畜牧业大旗为目标,力争通过3年攻坚全旗草原畜牧业产值达到 10亿元。

二、达茂旗畜牧业与生态保护面临的问题

(一)生产条件的改善转变了传统草原畜牧业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但提高了生产成本,并没有完全改变其靠天养畜状态。众所周知,传统草原畜牧业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力的成分多,受自然条件变化的影响较大,自然条件好了发展就比较顺利,反之挫折也就比较大。草畜双承包后,一方面通过草原建设、加大棚圈基础设施投入、改进防疫技术等使其发展趋于稳定,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传统草原畜牧业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但另一方面,这些建设也增加的草原畜牧业的经营成本,不仅失去了传统草原畜牧业成本优势,甚至引起一些生态和社会问题,提高了草原畜牧业的生产成本。而大部分中、小牧户由于建设力度不够、投入不足及不具备必要的生产技能,靠天养畜仍较普遍。

(二)通过定居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牧民生活,但居民点周围退化严重,牧民收入增长缓慢,增收难度仍然较大。在历史上,传统草原畜牧业实施长时间、远距离的轮牧,很难有固定住所。经常性的游动生活决定牧民生活用具十分简易,生活质量难以提高。为了改变传统草原畜牧业的这一弊端,提高生活质量,上世纪80年代前后,牧民开始定居,实施草畜双承包,极大地调动了牧民生产积极性,牧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然而,定居点周围退化严重,特别是草场承包到户后,牲畜被固定在有限的草场上,过度啃食、踩踏加剧了草地的退化、沙化,经过多年的积累,从量变到质变,90年代末,草原退化、各种自然灾害加重,加上牧区市场发育不足以及牧民家庭经营成本的不断上升等严重影响着牧民收入的增长,牧民普遍面临着增收难的问题,甚至有些年份出现负增长。

(三)人、草、畜矛盾突现。草原畜牧业的生产不同于农区及城郊畜牧业,单位面积内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相对要求不高, 是一个以天然草地生产力为基础的自然经济主导型的产业。由于近半个世纪以来, 牧业人口的成倍增加, 牲畜头数的快速发展, 多数草原牧区长期超载, 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草原牧区以往的人均草地资源相对优势逐渐下降和消失,人、畜和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四)草原沙化、退化严重。由于人为和自然原因,内蒙古草原沙化、退化十分严重。虽然,近几年自治区和达茂旗政府不断加大对草原生态建设的投入,干旱草原恢复时间较长、建设与破坏并存、恢复和保护措施不当、全球气候变化等原因,使建设成效大打折扣。因此,草原退化、沙化仍在延续,仍然是草原畜牧业持续发展的最大挑战和瓶颈。

(五)草原畜牧业结构单一。如果传统草原畜牧业强调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那么草原畜牧业发展到今天更多地强调对市场的适应性,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经济规则驾驭着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而市场本身特有的滞后性、盲目性却把草原畜牧业带入发展的恶性循环。在生产中忽略了草场的承载能力、五畜的自然地理适应性,肆无忌惮地扩大生产规模、遍地饲养市场看好的山羊、绵羊、牛等单一畜种,盲目进行所谓的品种改良等。

(六)抗风险能力减弱。与早期传统生产不同,草原畜牧业发展到今天更提倡单打独斗,特别是草畜双承包之后。草场和牲畜分给单个牧户,因而牧户只能在自己的草场上放养自己的牲畜,从驱虫灌药到牲畜出栏,任何生产活动都得靠自己。在早期,这种改革确实受到成效,但到了后期,其弊端不断显露,避灾、规模生产、市场竞争等方面均暴露出单打独斗的淡薄性,而草原上拉起的网围栏更是以实物形式分离了牧民间的联系和合作,甚至堵截了牧民间生产和生活信息的传递,为牧业生产带来了诸多不便。

三、生态保护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一)继续加大草原的投资力度,建设、利用和恢复并行。经历数十年的强度利用及近几年世界性气候变化导致草原严重退化,草原生态不堪一击,再也不能承受任何冲击。因此,不管出于何种理由,保护草原生态刻不容缓,国家和自治区必须继续加大对草原生态的投资力度,完善草原生态恢复和保护的各种制度安排。同时,把握好建设、利用和恢复的程度,以达到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并重的目的。

(二)有效结合传统与现代的优势和有利因素,增强草原畜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从传统草原畜牧业的角度看,有低成本、适应当地的品种、绿色无污染品牌、劳动生产率相对高、互助合作、资源持续利用等优势;而从现代化畜牧业的角度看,有技术进步、市场意识加强、基础建设完善等有利因素。因此,对上述因素进行很好的结合,从而增强草原畜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

(三)人口转移和适度控制。牧区人口过快增长是草原畜牧业持续发展所遇到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因此必须实施人口转移和适度控制策略。要转移草原畜牧业经营区域内非牧民、剩余劳动力和对草原畜牧业不熟悉者;要适度控制草原畜牧业经营区域内牧业人口的过快增长,杜绝其他区域人口的以任何理由占用草场。

(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实现适度规模经营。通过牧户间的联合、牧户互相合作、企业与牧户合作等多种形式,实现草场、牲畜的适度规模经营,改变目前牧户单打独斗的经营模式,提高草原畜牧业的抗灾能力和经营效率,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

第11篇

关键词:畜牧业;效益;评价体系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is the efficiency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needs, the so-called efficiency animal husbandry refers to high quality, high yield, high efficiency, ecology, safety as the basic requirements to scale, special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standardization, science into the direc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modern animal husbandry. Animal husbandry should have efficienc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Key words: animal husbandry; Benefit, Evalu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DF41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发展效益型畜牧业是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提升我国畜牧业竞争力的需要,是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需要,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是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因此,如何发展效益型畜牧业是一个重要课题。 一、效益型畜牧业涵义初探

所谓效益型畜牧业是指以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为基本要求的,用现展理念指导、用现代设施装备、用现代科技改造、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发展的,以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标准化、科学化为方向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畜牧业。

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是效益型畜牧业本质的内容。优质是指畜产品一定要保障质量安全。进一步加强畜牧业产地环境、生产投入品和养殖过程的监管,重点实行标准化生产,加强对饲料质量和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的监测,推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大力提高畜产品质量水平。高效是指畜牧业要提高生产效益。加快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和贸易,实现畜产品增值增效,促进农牧民增收。生态是指畜牧业发展要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完善草原家庭承包经营制,组织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积极推行基本草原保护、禁牧休牧轮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大力发展以秸秆养畜、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安全和高产两者含义上有重叠之处。主要是指畜牧业发展要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扩大良种供应能力,加强饲草料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畜牧业,增加肉蛋奶等畜产品的供给,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改善居民膳食营养结构,维护食物安全。高产更加强调主产品的“量”;安全则更侧重于整个畜牧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要求有合理的经营方式和经营形式、有合理的生产结构,即质,进而保障畜产品的有效供给。

需引起注意的是,优质、高产、生态、高效、安全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制约的,整个效益型畜牧业是各个组成部分和影响因素之间博弈的过程。我们需要做的是找到其中的均衡点,促进我国畜牧业的发展。

二、效益型畜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及指导思想

(一)效益型畜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

在充分了解影响效益型畜牧业的因素的基础上,找到能正确反映效益型畜牧业全貌的指标,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进而为评价区域发展效益型畜牧业提供标准。效益型畜牧业的内在目标是多重的。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在畜牧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发展效益型畜牧业的评价就是要刻画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之间的协调程度及总体发展水平。支撑效益型畜牧业发展的因素对上述五个方面有巨大的支撑作用,是效益型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效益型畜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 建立效益型畜牧业评价指标体系总的指导思想是:从我国国情出发,科学界定效益型畜牧业的概念,充分借鉴现有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既便于实际操作,又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发展效益型畜牧业的现状和水平。具体讲:一是效益型畜牧业评价的核心是促进效益型畜牧业发展。二是促进效益型畜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处理好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效益型畜牧业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建立效益型畜牧业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全面性与简明性相结合、系统性和层次性相统一、规范性和开放性相结合等原则。

四、 效益型畜牧业综合评价方法和模型选取

(一)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鉴于对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方法的优劣的分析,考虑到畜牧业的多目标性及高阶性特点,为建立一个比较稳定的指标权重体系,在结合专家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效益型畜牧业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采用这种方法同时还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是效益型畜牧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具有通用性和稳定性,应为一个地区或多个地区的畜牧业评价创造条件,以增强纵向与横向的可比性;二是主观赋权法尽管主观性较大,但作为一种评价,本身就会带有评价者本身的主观认识,综合运用专家调查法与层次分析法,通过群组判断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克服主观赋权法的缺陷,从而确保指标权重的客观性。

(二)效益型畜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标准

鉴于当前有关效益型畜牧业理论研究的不成熟性与相关指标缺少严格的定量评价标准,即指标缺少可参照的阈值或分段标准,我们采用比重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采用这种方法基本能满足评价目的的需要,增强历年效益型畜牧业评价值的可比性和稳定性。

第12篇

关键词:畜牧业;循环经济;模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6-03-03

The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Recycling Economy of Animal Husbandry

Hu zhongying et al.

(School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West Anhui University,Lu'an 237012,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the livestock industry has a increasing contribution to the agriculture,but the development of stock raising still has a series of problems,the main way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is developing circular economy. Firstly, this article briefly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stock breeding in our country. Secondly,retrospects the connotation and operation principles of circular economy,and points out that circular economy is a sustainable economy achieving both ecological benefits and economic benefits,and then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production of the circular economy of the domestic livestock farming. Finally,gives a brief evaluation on the current research.

Key words:Animal husbandry;The circular economy;Mode;Develop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经历了从缓慢发展到全面快速发展,再到质量提高,结构优化,经济效益增加,使畜牧业从农业补充地位上升为农业支柱地位。现在的畜牧业在农业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某些省份甚至占到了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已由传统农村副业成长为独立产业。在个别地区甚至成为农业发展的主导和核心产业。在市场需求的大力推动下,畜产品消费不断增加,予计,我国畜牧业总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将有望在2020年达到45%以上[1]。

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之后,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广大农民致富,改善城乡人民生活,社会的稳定团结,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饲养牲畜的数量也不断增加,从而加大了环境对畜牧业的承载力度,在部分省份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为此,必须改变原有的发展模式,寻找更为健康绿色的发展模式,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其中循环经济则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途径。

1 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原则

最早由K・波尔丁(美国经济学家)提出的循环经济是一种以生态经济为本质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根据后者对它的研究可以将它的内涵概述为通过对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减少社会生产过程中自然资源的投入和废弃物的排放,将社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降到最低,从而达到节约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从狭义和广义2个角度来定义循环经济一直都是学术界的普遍观点。

狭义循环经济之所以定义为狭义,主要是因为它将经济的循环单单立足在对自然资源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这一简单的层面上。最具代表性的有诸大建的“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经济活动组织模式理论。他认为只有让所有能源和原料能在社会生产循环中得到充分利用才能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2]。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的主要区别在于传统经济是“资源消费―产品―废弃物排放”的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而循环经济是“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3]。

广义循环经济的广主要在于它将经济发展融入生态与社会发展之中,追求三者的最佳理想组合。广义循环经济不再单独讨论经济发展,而是经济发展纳入生态发展,社会发展之中,以维护生态平衡为准绳、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冯之浚认为发展从强调人力生产提高转变为重视资本的循环经济是一次深刻的范式革命,因为它与生产末端治理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4]。

专家学者在对工业循环经济进行研究时提出3条基本原则:减量化原则。通过在生产过程的输入端减少自然资源的投入从而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再利用原则。即在生产的中间环节延长产品的使用期限和增加服务强度使得自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再循环原则。针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再循环利用,从生产的终端减少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污染。这种在生产过程中全方位的环保原则得到了学者们的普遍认可。但是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例如徐匡迪提出“4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制造[5]。催何瑞提出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回收“4R”原则[6]。李干顺在此基础上提出“6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可再生+可替代+可恢复重建[7]。无论是“3R”原则还是“4R”原则,甚至是“6R”原则,虽然它们表面不同,但其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追求人与自然、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2 国外研究动态

循环经济理论自提出后就受到了国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并在不断地探索研究中将这一理论转化为实际。发达国家循环型社会形成的前提是通过明确的法律条文保障循环经济的发展,以法制化推动社会化。美国在世界循环经济立法中处于领头地位,现在全国大约有50%以上的州制定了不同形式的有关法律法规。德国现有约8 000部环境法律法规,所以一直处于世界循环经济立法的前列。日本循环经济立法虽然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是世界上最完整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在日本[8]。欧美地区饮食以畜产品为主,自然畜牧业发展优于我国,所以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成熟的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得出:北美地区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展以机械化为主,密集使用技术、资金、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大农场道路;欧洲地区则走以机械作业为主,密集使用技术、资本的具有欧洲特色的家庭农场发展道路,避开土地、劳动力相对短缺的劣势。将其细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大规模工厂化畜禽养殖模式(美国、加拿大),农牧结合、环境有好的适度规模经营畜禽养殖模式(日本,韩国),以天然或人工草场为基础,现代化围栏放牧畜牧业模式(澳大利亚,新西兰)。

发达国家为增强本国畜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大力推进畜牧业的规模化经营,优化畜禽产品结构、强化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补贴畜禽生产者,关注环保与动物福利,重视以畜禽科技进步带动畜牧业发展。

3 国内研究动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随之关注我国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专家学者也越来越多。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以及现代化的崛起都以畜牧业的发展为前提,所以余在岁在对安徽省畜牧业进行研究时提出要进一步摆正畜牧业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和农村各级领导真正把畜牧业摆在应有位置,努力解决畜牧业发展中的问题切实保障畜牧业发展[9]。但是,现阶段我国畜牧业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张晓辉,梁森在对中国畜牧业发展状况和展望研究时提出,由于缺乏对动物疾病的严格检验和优先防御机制,导致我国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甚至国内的消费者对畜产品的消费信心都不高[10]。我国许多地方畜牧业生产依然以传统的高资源投入为主,随着直接导致了少数地方出现的人畜资源相争的局面。畜禽粪便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畜禽数量不断增加畜禽排泄物也不断增加,但是对畜禽粪便的跨区域运输难度大、成本高,所以对于畜禽粪便的处理只能在本地区自行消化。而土地对畜禽粪便的吸收是有限的,这就导致了大量畜禽粪便随雨水进入土壤造成土地氮、磷严重富集化污染环境。

学者们在针对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提出一系列保障措施,解决如何发展我国畜牧业这一命题。畜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要充分发挥经济手段在循环经济中的调节作用,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鼓励公民进行绿色生产和消费。在产业化不断发展经济发展以产业化为主的当下畜牧业要想发展壮大就必需以产业化为导向,各级政府要积极推进畜牧业产、供、销一体的产业经济模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畜牧业的发展要牢牢抓住科学技术以科技化为手段,大力发展畜牧业高新技术,构筑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畜牧业的发展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畜牧业的发展要走生态道路以长效为目标实现畜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促进畜牧业的长久发展;要以点带面,大力推进示范基地建设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带动畜牧业循环经济全面发展。韩洁,焦钢,蒋永宁在对云南畜牧业进行研究时得出以下结论:云南省人们对循环经济的认识还不足。所以,推进云南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对循环经济的宣传和推广增强公民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与了解减小循环经济推广的阻力,现阶段我国循环经济立法还不健全,所以云南省当下急需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加大对畜牧业生产的监管;云南省畜牧业发展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要想发展就必需强化自主创新能力,调整畜牧业的产业结构发展规模养殖[11]。

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安徽省畜牧业在发展中形成了5个具有地方特色的畜牧业产业带:城郊奶牛产业带、淮北黄牛产业带、江淮猪鸡产业带、沿江水禽产业带、皖西无公害生态养殖产业带。张藕香根据每个产业带的区位优势和特点进行归纳,提炼出4种适合安徽的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第一种,生态模式。该模式将畜禽的粪便作为其他有经济价值的生物的食物来源;第二种,生态能模式。就是利用畜禽的粪便发电或生产沼气;第三种,生物发酵零排放模式。通过生物发酵的方式降解畜禽粪便;第四种,禽粪膨化模式。先将禽粪晾干,然后再进行膨化处理以减少污染[12]。理想的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环境保护,社会可持续发展一直是当下的热点话题,而畜牧业作为一个污染较大的产业要想发展壮大就必需协调好于生态和社会的关系追求三者的协调发展;第二,理想的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要能够协调统一好企业与农户的关系实现企业与农户的共生共赢,而“龙头+基地+农户”的组织模式可以很好的做到这一点;第三,采用“自然资源―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第四,理想的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要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施行,这就要求它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普遍的代表性[13]。毛来荣认为,物质能量循环利用模式,对排泄物综合和开发利用模式以及生态型、设施型和环保型的循环经济模式是具有创新意义和普遍价值的几种,应该大力提倡和鼓励发展。但对于许多地方农民采用的“立体养殖”的发展模式即“饲料―养鸡―鸡粪―养猪―猪粪―养鱼―鱼塘―底泥―农作物”的模式应该亮“红牌”叫停。他认为这种立体的循环模式会造成物质和营养的富集化,导致更严重的环境污染,另一方面,这种“鸡―猪―鱼”的跨物种行为给疾病的交叉并跨物种传播创造了条件,导致病毒的变异和扩大了病毒的危害[14]。

4 结语

综上诉述,我国畜牧业循环经研究已取得相当的成果,但也存在诸多不足。就研究领域来说,成果大多集中在对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以及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的意义的研究,对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较少。大对数发展中国家的畜牧业发展所走的道路是发达国家之前所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所以对发达国家畜牧业循环经济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我国畜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但是我国学者对发达国家畜牧业循环经济的研究较少。我国畜牧业循环经济缺乏系统的制度保障,此部分有待学者们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谢双红,王济民.加快畜牧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禽业导刊,2008(03):24-25.

[2]诸大建.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型经济[J].世界环境,2000(03):6-12.

[3]毛如柏.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N].光明日报,2003-11-03.

[4]冯之浚.论循环经济[J].中国软科学,2004(10):4-12.

[5]李晶.未来工程科技应走绿色制造道路[N].中国经济导报,2005/03/24(C02).

[6]崔和瑞.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区域农业可持续模式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02):15-19.

[7]李赶顺.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J].河北大学学报,2002,27(03):37-41.

[8]吴季松.循环经济[M].北京出版社,2005.

[9]余在岁.安徽畜牧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思考[J].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5,02:19-21.

[10]张晓辉,梁森.中国畜牧业发展状况和展望[J].农业展望,2007,1:41-44.

[11]韩洁,焦钢,蒋永宁.依托循环经济发展云南畜牧业[J].专家视点,2006,06:26-28.

[12]张藕香,李玮.安徽省畜牧业可续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研究[J].生态经济,2010,03:56-5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