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景观规划与建筑设计

景观规划与建筑设计

时间:2023-05-18 15:50: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景观规划与建筑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景观规划与建筑设计

第1篇

【关键词】城市建筑;建筑设计;景观方法

城市建筑是城市景观的组成单元,是城市风貌的艺术写照,不仅记录着城市的地域特色、经济文化、民风民俗,而且也是城市历史文明的积淀和传承,是城市性格、思想和技术水平的历史表达。既是城市居民学习、办公、居家的场所,也是现代城市旅游、休闲的重要内容。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元素,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建筑形式与风格。

现代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范围包括城市规划、社区规划、道路规划、建筑物和构筑物、室外环境设计等,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定位常常被弄错。

以国内房地产开发建设为例,通常的程序是--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建筑、道路、市政设施施工--景观规划设计,其结果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后,再用景观规划设计(通常被理解为绿化和美化)来弥补。事实上,景观规划设计应贯穿于开发建设的始终。从场地选址、场地规划、场地设计、到建筑设计等等都要体现景观规划设计思想,才能发挥景观规划设计的最大作用,取得最佳效益[1,2]。要把城市作为景观规划的对象,具体到以人类的视角来把握建筑,整合周边的环境,塑造整体意象。在城市中景观是舞台,而建筑就是舞台中的主角。两者互相依存,互相包容。建筑要与景观相和谐,但不是绝对地服从;景观需要建筑的画龙点睛,但不是一味地放纵。建筑与景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参照、相互协调,以实现建筑组群、建筑单体与景观、环境的共生和融合。

1 城市建筑设计的景观思想

当代城市建筑设计不仅要完成自身主体设计,对环境、景观的理解和把握更应先于建筑设计。目前的设计程序中景观设计往往滞后,环境和景观被作为城市设计或者建筑设计的附属品。导致城市中景观形态的支离破碎。场地的景现环境,应当作为建筑设计的限制性、前提性条件,使建筑成为景观设计的一个因素,这样,设计才能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1.1 整体设计思想

广义上来说,整体设计,就是把城市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即一个局部和另一个局部是相互依存而发挥作用的;狭义上来说,建筑整体设计思想,就是全面地考虑与建筑相关的各个元素--外部环境、建筑构造、技术装备等等,以及他们之间的协同关系。城市中的建筑不只是其本身构成的主体,也是城市单元的一部分,从时间上说,它是变化过程中的一个断面。因此,建筑设计应注重城市空间的整体效果,考虑对选址地块有影响的城市景观要素,如面宽、轮廓线、相邻建筑造型等,不能因为过分强调自我表现而与城市景观相冲突,应该保持建筑与景观的有机整合。

芬兰裔建筑师伊利尔・沙里曾经对此作过深刻描述。“如果把建筑史上最漂亮和最著名的建筑物重新修建起来,放在同一条街道上,如果只是靠漂亮的建筑就能组成美丽的街景,那么这条街将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街道。可是实际上却绝不是这样,因为这条街道将成为许多互不相关的房屋所组成的太杂烩。”就像在北京修建的中国国家大剧院,虽然她独立起来看,是完美的也是功能卓著的,但是和周围的环境是那样的格格不入,到今天还没有被人们普遍接受。

1.2 建筑完善景观环境的积极策略

建筑存在于环境之中,相对成为环境中的主角.它决定了环境的表情、控制着景观中的重音。目前,在中国城市建造中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先建建筑,然后再考虑景观环境的美化;另一种是在已有的环境中增添新的建筑,包括建筑改造和扩建。前者占了绝大多数,导致建筑的独立性非常强;而滞后的景观设计往往成为分崩离析的碎片,很难形成整体的景观形象。

当代建筑师有责任在进行建筑单体设计的同时,对整体的建筑环境提出设计导则。摒弃个人的、极端的单体形态的创作模式,分析基地环境、周边环境、地域环境等因索,并且提出系统的设计导则。导则内容应该包括具体的风格、主色调、环境铺装、景观设施等设计建议,在建筑的生命周期内产生辐射式、制约式的影响,并确保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关系。无论是新锐建筑师的实验建筑,还是建筑大师的设计作品;无论是在欧洲传统城镇,还是在亚洲现代都市,我们均能发现这种倾向―城市建筑景观化。这类建筑的共同特点,都是将景观作为建筑设计的要素--或是材料或是形态、或环境效应等,将景观设计领域的方法、技术、工艺融入到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中去,并进行全方位的空间整合。如世界级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封山之作--苏州博物新馆,他在作了全方位调查并广泛征求当地人们的意见后,用中国建筑的元素完成了这一空前成功的杰出作品,既承载苏州2500年厚重文化又具有现代感。建筑本身与周围景观的和谐统一,最终达到了震撼心灵的完美效果。

2 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建筑思想

现代城市景观是一个系统,是由非物质性要素(文化要素、气候特点和经济条件等)和物质性要素(构成景观的实体),经过特定关联而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1 以科学的理性控制景观生成过程

景观生成过程是对景观设计的科学性进行论证与实施的过程,是景观理性途径的应用,如 “千层饼”模式、公众参与途径、生态学途径等。科学的景观生成过程应该是对其功能、经济、生态、效应、技术等因素进行严谨的逻辑分析及推理;对景观场地内的地质、地形,地貌、水文、气候、植被、生物、地下埋藏物等进行“千层饼”模式的垂直分析;对区域内的“斑块--廊道--基质”进行水平式的分析;对场地适应性区域功能进行定位。以上论证得出的结论,作为景观设计的科学性依据,给景观设计决策提供参考。

2.2 运用建筑理念挖掘景观设计深度

我国景观设计的实践还处于初级阶段,学科发展不够系统和完善;理念还停留在表层美化的层面,设计水准良莠不齐;盲目抄袭现象严重。以建筑的理念对待景观设计问题,或许可以成为现阶段可取的方式,它使景观设计不再是花花草草的粉饰、平面化的硬地延伸、对漏洞的简单的遮盖,而是用建筑分析、决策、设计的方法来造就景观美学。

2.3 以建筑手段实现造景创意

在景观创造的过程中,复杂性与技术性往往制约着造景创意,现代城市中视觉景致的实现同样依靠建筑的支撑以及技术的辅助。与传统植物造景不同,现代的城市景观更重视用技术来实现科学艺术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因此,技术手段成为景观实现的关键。伦敦西部帕丁顿地区的巷曲步行桥,在技术的支撑下成为可动的景观,桥时而是收起的圆,时而是打开的弧,时而是放下的直线跨越水面,让人们领略了技术的魅力。

3 结束语

城市中的建筑与景观往往要面对许多制约,包括场地的限制、经济的限制等等。在设计过程中,采用建筑的思维方式可以解决很多限制性问题,比如城市中的夹缝地带,无法实现模式化的城市造景;或在不具备植物条件,或无法实现硬地,但又存在功能性的要求的空间中,可以借鉴建筑思维中的分析研究的,选择最经济适用的方法,来解决景观设计中的限制性问题与复杂棘手的难题。最终实现城市建筑与环境景观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学;建筑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4-0000-00

收稿日期:2013-06-04

修回日期:2013-07-02

1学科现状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城乡规划、风景园林与建筑学同时位于我国110个一级学科之列[1]。建筑、园林、城乡规划3个学科各有特点和规律,但是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三者需要互相依赖、融合、促进,立足各自的学科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2]。风景园林学可设5个二级学科或方向: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园林与景观设计、园林植物应用、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3]。21世纪是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时期,风景园林学的内涵和外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3]。风景园林的外延包括景观建筑、构筑物与工程设施的设计与建设等。

2风景园林专业发展

风景园林学科名来源于西方学科名“Landscape Architecture”,由于早期翻译的差异和学科认识的局限,历史上曾被译为“景观建筑学”,偏向人工营建的景观。当时也有“风景园林”这一概念,偏向自然风景的内容。两者经常被比较区分,认为两者各有侧重,也有被认为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2011年后颁布的一级学科目录中的“风景园林”学科名,与西方“Landscape Architecture”相对应,融合了以往的“景观建筑学”和“风景园林”两个概念,属于旧词新涵义。中国的风景园林学科也有一定的历史,以1951年原北京农业大学和清华大学合作设置的“造园组”为学科诞生的标志[4]。

新颁布的一级学科对研究内容进行了扩展,并明确了方向,能被业内接受。“景观建筑学”在历史上曾呼声较大,但容易与建筑学专业混淆,其内容也被涵盖在新颁布的一级学科内,并被替代取消。“景观建筑学”或许改称为“景观营造学”比较合适, 这里的“建筑”不是建筑学中的一种类型建筑,如公共建筑、文化建筑等,而应该是“营建”“营造”的意思。目前,中国的风景园林学科被设置在农学、林学、工学及艺术学等众多门类及学科中,没有统一的研究内容,侧重点甚至还会大相径庭,这也导致了国内对这个学科内涵的认识模糊不清,继而影响与同列一级学科的“建筑学”“城乡规划”专业互相渗透。

全国目前的风景园林专业或风景园林课程主要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农林院校的风景园林教学体系,重点是园林植物和园林规划设计,偏重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另一类是建筑院校的风景园林教学体系,重点在人工环境的规划设计。

3学科关系

风景园林专业是以室外人居环境――开放空间( Open Space) 为中心, 跨越庭园、城市绿地和区域景观尺度的规划与设计,融合城市设计、城镇土地利用规划等。这是“城市绿地――城市开放空间――区域景观”空间层面的专业[6]。在某些空间尺度上,建筑属于风景园林中的一个元素。如何利用好建筑元素,控制好建筑元素的体量、形式及建筑围合的户外空间,是风景园林项目成败的一个关键点。

建筑学专业先于风景园林学,是一个成熟的系统性学科,其研究内容明确。与风景园林相对而言,建筑学研究的是室内人居环境。两者虽然有内外之分,但研究内容存在交集,涉及的学科领域也有交集。建筑内环境需考虑外环境的影响,与建筑相关的小环境应该由建筑师和风景园林师共同完成。

目前,我国建筑学专业的基本教育还是以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教育理论为基础,重建筑的功能和实用性,过分注重场地内部的关系与结构,忽视建筑本身应具备的社会、时代与地域属性,没有建立与实际场地以至更大范围地域相关联的设计思维[7]。建筑设计受诸多技术限制,包括规划条件、功能、结构、设计规范等,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做设计时,往往花大部分精力来满足限制条件,而无力融入建筑设计的理念或情感元素,即类似后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想。风景园林学科的景观设计受技术条件限制较少,重景观视线,强调场地情感、人的宜居感受,给设计者很大的创作空间,可以突破学生做建筑设计时的思维局限。故建筑设计融景观设计的教学方式,不仅解决实实在在的项目设计问题,加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而且能培养后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想。

4社会需求与现状

从2001年开始的短短10年间,中国城市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从28.4%提升到37.37%,人均公园(公共)绿地面积从4.6 m2上升到9.71 m2 [8]。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整个社会对生活环境的品质日益重视。现代建筑设计需要满足城市规划对场地的限定与要求,而规划对于场地的控制指标中往往包括25%~40%的绿地率,这就意味着一个建筑作品不仅仅需要处理建筑本身,它的周边环境特别是绿地也成为重要的设计内容,这些任务通常落在与建筑师配合的风景园林师身上[5]。

为满足社会的需求,景观及园林设计公司日益庞大,但目前该类公司的人员格局普遍存在缺陷,景观设计师不具有建筑设计的能力,或公司建筑设计力量较弱。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司的对外工程服务,造成一些项目不能独立完成。就广州几个主要的景观设计公司而言,如广州园林院(简称,下同)、广州普邦、广州怡境等,都存在这一问题,比如风景度假区规划项目,涉及到景观建筑就无法承担。这与公司的人员招聘有关,公司主要以景观设计师为主,而且所招的景观设计师很多是来自农林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农林院校出来的学生往往侧重植物和纯景观教育,建筑设计能力较弱。

须将景观与建筑一体考虑的项目比比皆是,如资源再利用方面,考虑“可持续发展”,旧建筑区域的再利用开发工程;城市公共空间界面的景观建设;大型公共建筑中的垂直景观[9]。有些小型项目同为设计类的内容,但没条件细分工种,建筑和景观往往一体设计,由同一班设计师完成;大型项目,虽有条件分工设计,但由于建筑与景观关系紧密,设计师必须同时了解不同领域才能互相配合。

景观与建筑结合的社会要求促使景观设计公司和建筑设计公司进行人员调整,特别是景观设计公司。易道景观公司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公司原先定位为景观设计,后融建筑、规划于一体,设计师的配置也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项目要求。

风景园林学现与建筑学同为一级学科,虽然明确了风景园林的学科内容,但其概念依然可能令人误解,并与建筑学关系疏远。景观设计公司的人员构制跟院校的人才培养关系密切,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往往不会做跟景观有关的建筑设计;而建筑学专业学生又不屑做景观设计,以为只是植物配置或者绿化小品的内容,且本科对传统的园林建筑设计的教育也不充分,而且建筑学专业毕业生不愿意去景观设计公司。简单地说,学建筑的不重视景观设计,学风景园林的不会建筑设计,导致综合性人才的缺乏。

5教学策略

5.1两学科设置互补的课程

目前风景园林专业设置有园林建筑设计,但深度不够,特别是农林院校下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而且建筑设计的内容可扩大范围,跟景观关系密切的建筑类型都可以纳入,如度假别墅、度假酒店、会所等。也可以强调传统园林建筑的设计,不光是建筑形体,还要考虑传统园林建筑构造,以应对实际工程。考虑到风景园林专业学习的内容较多,5年制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是主流,故建议风景园林专业改为5 年制比较合适[4]。

建筑学专业教育不能仅限于《景观设计原理》《园林史》之类的理论课程,还要加入景观设计环节,如公园规划设计、城市广场设计;每个类型建筑设计中也应融入景观设计。

5.2设置景观建筑二级专业

这里的景观建筑专业并非以往的“景观建筑学”,而是建筑学和风景园林学的一个分支及综合,研究的内容是与景观密切相关的建筑类型及其相应的户外环境,这个环境不限于建筑庭院,可扩展到城市绿地。

华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曾经培养过建筑与景观的综合人才,并受到社会企业好评。在学院建筑学专业成立之初,有过4年制的景观与建筑设计方向。专业教育上,建筑设计教育2年,景观设计教育1年半,毕业设计半年,学制比较紧凑。学生兼具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能力,特别适合景观规划设计公司,也得到了公司的认可。可惜在5年制建筑学专业申请下来后,这个方向被取消。

5.3通识教育

将风景园林、建筑学、城乡规划学3个一级学科设置在同一学院,三位一体。头两年专业教育在同一平台上教学,第三年开展各专业的内容,这也有利于响应国家的“通才教育”。这种模式是解决这一社会需求的最有效方法,国内比较成熟的工科院校的建筑学院都这样设置,如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由于历史原因,农林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和建筑学专业往往分布在不同的学院,或只有风景园林专业,如华南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这样会形成各学科较独立,交融性差。三位一体的模式,应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专业互补的理念,同时各学科的师资力量需平衡,不能一方主导,才能达到教学上的互补。

6总结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城乡建设一日千里,各种新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涌现,包括可持续发展问题、资源环境的危机、城乡矛盾的加剧等。3个学科涉及的领域与社会发展密切,如今在建设中也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1]。城乡规划和建筑学这2个学科的渗透关系引起了各界的重视,在风景园林学科成为一级学科之初,我们也要重视风景园林学与建筑学及城乡规划的渗透关系。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关于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同列为一级学科的思考[J].中国园林,2011(5):11-12.

[2] 齐康.尊重学科,发展学科[J].中国园林,2011(5):13.

[3] 王绍增,王浩,叶强,等.增设风景园林学为一级学科论证报告[J].中国园林,2011(5):4-8.

[4] 林广思.1951-2006年中国内地风景园林学科与专业设置情况普查与分析[J].中国园林,2007(5) :7-13.

[5] 张汛翰.加强建筑学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J].中国园林,2001(8) :10-12.

[6] 林广思.论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划分与专业设置的改革方案[J].中国园林,2008(9):56-63.

[7] 林磊.如何在建筑学教育中植入景观规划设计的差异性教学[J].华中建筑,2009(11):173-176.

[8] 仇保兴.建设绿色基础设施,迈向生态文明时代[J].中国园林,2010(7):1-5.

[9] 赵秀恒.景观与建筑的融合景观建筑学的发展与实践[J].时代建筑,2002(1):18-21.

作者简介:

姜 磊(1980-),男,浙江人

第3篇

关键词:景观; 特色; 人文; 品位

中图分类号:S75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盘山县城位于辽宁省西部,属平原地貌、自然资源丰润。南邻渤海,地处环海经济带中,内有辽河油田高升、署光、欢喜岭三大采油厂,盘锦大米名贯全国,天下第一河蟹市场座落在盘山县城北侧三公里的胡家镇,随着京沈、盘海营、锦阜等高速公路和京沈、沟海高速铁路的全线贯通,盘山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日益上升。近年来,县域经济讯速发展,社会繁荣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县委、县政府提出北国湿地、北方水乡的建设蓝图。努力打造盘山县城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娱乐中心。充分挖掘盘山的自然、历史、人文资源,全面提升县城品味,塑造县城景观特色。

2县城景观规划建设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一是环境景观设计不能很好的突出地方特色。目前的环境景观设计者大多是规划,建筑、地理环境等专业的人才,他们对县城的人文历史研究相对较少,对环境景观的整体把握和内部线条刻画深度不足,设计的成果与地方特色没能十分完美的衔接。 二是景观建设的品位良莠不齐。其中房地产开发过热,开发商只注重房屋建设,不注重环境景观的配套建设,造成县城景观相对单调,精品不多。 三是设施建设投入资金不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政府投入建设公共设施的资金相对较少,造成部分优秀的设计理念得不到实现。通过市场手段建设公共设施,开发商只知道追求利润的最大化,造成开发地区的开发强度过大,设施配套不健全,环境景观没有达到规划设计效果。 四是只注重近期效果而轻视了长远目标。目前的一些项目建设没有从整个城市的环境景观出发,只注重马上见成效,没有形成循序渐进、科学发展的格局。 五是管理不到位,执法不严。有一些建设单位和开发商为了追求低投入、高回报,随意改变设计图纸,认可接受罚款处理,也不按规划设计建设。致使一些美好的蓝图不能变成现实。3科学打造县城景观的方法

县城景观特色的打造必须要把县城景观艺术看成最接近于人民生活、居住的环境的重要基础。我们不但要把县城建设成一座“科学、合理、规范”的县城,而且还要把它建设成为一座“易居、舒适、美丽”的县城,坚持“融合自然、整体设计、尊重历史、突出特色、逐步实施、完善管理”的县城景观设计和建设理念,从规划、建筑设计、城市管理等三个层面全面塑造县城景观特色。

3.1县城规划阶段的景观特色打造

县城景观系统规划是影响着县城总体形象的关键因素及县城开放空间的结构,所进行的统筹安排。为了突出县城景观特色,应该按照科学合理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生态环保原则、历史文化保护原则和整体性原则,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挖掘景观资源潜力,构建县城景观总体框架。 一是从生态与环境的角度出发,全面考虑县城所处的周围环境。保护好县城规划建成区周边的水体植被,以贯穿县城南北的沟盘运河为主轴,纵向延伸绿化带,结合环路绿化长廊形成生态型的主体环境。

二是科学规划、合理分配用地指标布局的原则,突出地域特色,保持水系清洁、风景宜人的县城风貌。使规划建成区形成“一面”“四线”“多点”的绿化景观格局。

“一面”。即建设沟盘运河景观带,将运河西侧建设成绿树、花草、植被、休憩场所于一体的综合性景观区域,为周边居住区内的人们提供一个休闲、娱乐、健身的活动场所。

“四线”。即二横二纵的道路绿化网络。规划要求横向的府前大道、府北大道、府东路、府西路,按规划要求退让道路红线,人行道两侧布置具有地方特色的花草树木,在府前大道的人行道上建设花池,确保道路绿地率达到30%以上的目标。

“多点”。把景观建设深入到县城居民区和场所,搞好居住区内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形成绿化点缀,为县城的总体绿化体系不断完善服好务。如龙祥小区、阳光尚城的住宅小区绿化、美化工程既美化了家园、又陶冶了居民的生活。 三是把广场与行政中心、文化中心、商贸中心、娱乐中心充分结合在一起,建成具有盘山地方个性的节点景观。如把政府广场结合周边机关大院布置,形成集休闲、集会、纪念于一体的多功能广场,突出行政、娱乐、文化于一身的氛围。

四是充分挖掘盘山的历史文化,延续盘山风貌,建设一批具有盘山地方文化底蕴环境景观。一方面开发新城区,保护好已经建成的政府周边“井”字型的绿化带,协调好建设与保护的关系。对新城区的改扩建项目进行严格把关,实行成片建设,避免违规建设的发生。另一方面要强力推进“鱼米之乡”建设,以盘山的历史和人物为原型,努力建设有价值的“稻米、河蟹”等文化景点,充分展示盘山的历史文化。再者是要建设一批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娱乐设施,提升县城的文化氛围。以影剧院、文化宫、体育场等重要文化设施建设为重点,进一步丰富县城居民的业余生活。

3.2建筑设计对县城景观特色的打造 建筑设计阶段是对局部建筑进行具体的建筑方案设计,它对县城景观效果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这一阶段一定要在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下,重点把握与相邻区域和建筑的关系,把设计的建筑融入其特定环境当中,做到风格统一、整体协调、过渡自然;其次要整体把握建筑造型,重点刻画建筑轮廓,突出地方特色。 一是建筑要体现地方特色。建筑是反映一个城镇文化品位和风格特色的重要标志。为创造出具有盘山地方特色的建筑景观,必须对县城的建筑特色进行定位,即建筑设计要有民族味、地方味,要研究盘山的人文历史、文化习俗、风俗民情,创造出现代建筑与古典建筑相结合,地方建筑与外来建筑相结合的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景观。不论是一条街,一条路,还是小区建设都要依据这一县城建筑特色原则进行设计。 二是建筑设计的地方性、适用性、美观性。为使建筑形体更加丰富,我们要注重利用盘山地方特色,增加建设小品,体现“鱼米之乡”的稻花香、河蟹肥的美景。 3.3从管理入手对县城景观的全面监督管理 县城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施“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的理念。县城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具体行为,为使美好的蓝图变为现实,保护好已经建成的景观,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体系,我们要正确运用管理的行政机制、法律机制、经济机制,要以法律机制为核心,从行政机制强化管理,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同时要因地制宜科学处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县城景观规划管理工作。 一是要认真组织编制县城景观专项规划,运用科学的理念和手法,深入研究县情县策,充分挖掘人文知识,设计出具有盘山地方特色的县城景观蓝图。二是要完善景观规划评审制度,强化规划、建设、管理的作用。邀请有关部门和专家对规划设计方案进行评审,并把设计成果向人民公示,广泛征求人民的意见,扩大规划设计的参与层面,增加设计成果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严格执行县城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设计要求。三是要建立项目全程管理制度。要建立专门的执法队伍,对县城的建筑、道路、绿化、景点、配套设施等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管理工作,及时发现不符合县城景观规划和影响县城景观的问题,妥善处理建设过程中的矛盾,坚决制止一切违法行为,确保县城规划的顺利实施。强化工程验收备案管理工作,保证景观规划建设按照规划设计建设完工。4结语随着人们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向认识的不断提高,人居环境建设、历史景观建设日益走入人们的认知世界。从单一的县城建筑群体,向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环境优雅、宜居生活的多元化县城体系前进。全面推动县城建设品味,打造景观特色县城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亮点,为县域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参考文献:

[1] 盘山县城总体规划2002--2020

[2] 盘山县域城镇体系规划2009--2029 [3] 盘山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

第4篇

石铁矛

男,1957年5月生,博士,兼职研究员,沈阳建筑大学教授,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会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建设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土木建筑学会景观分会理事长,辽宁省土木建筑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城市规划协会常务理事。撰写文章近30篇与出版著作8部,主持完成各级科研项目及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项目近30项,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多项,多次出国讲学和参加国际会议。主要研究方向是生态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

学习经历:

1978—1982年沈阳建筑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6—2000年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

曾出访美国、德国、日本、匈牙利、俄罗斯、韩国等参加国际会议、国际合作与讲学等;2010年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密歇根大学讲学。

主要研究方向:

城市景观生态学、城市规划、景观规划与设计、建筑生态学。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

某小区项目位于距市区25公里左右,项目主要通过高速公路与市区连接,基本具备对外辐射功能。目前通过市区到达地块需要30-40分钟,未来规划新道路在项目南边界通过,预计在未来1年内通车。整个社区各个组团和轴线与水系花园相互联系穿插与建筑一起形成统一和谐。建筑同时也成为环境景观的一部分。居住在这里的居民,眷顾自然,回归自然,成为自然的一分子轻松随宣且顺乎本性地居家度日,从而远离工作的紧张与压抑。小区规划中建筑以多层和低层住宅为主,有效的控制建筑造价。社区内部形成组团空间,达到景观的均好性。在满足停车要求的条件下,地下车库结合住宅基础布置在庭院以下,提高车库使用率,减少开挖面积。户型设计做到整体规整,减少不规则形态,外立面设计结合功能,减少不必要的装饰构件,可节约住宅的含钢量,达到节约建筑成本的目的。

2.生态小区规划设计

2.1交通系统设计:人,车,景观。路网的等级在本设计中非常清晰,其中,一级道路,也就是主干道,它的作用是串联起所有的地块,让区与区之间的传递迅捷而高效;组团外部路为二级道路,作用是划分地块中不同类型的的功能分区;三级小区内部道路,负责区域内的分流。此生态居住社区的规划与一般的城市规划是截然不同的。区内小路则以幽径为主,以减低汽车流量、噪音及保持空气清新。建筑设计方面,注重空间层次,使小区具备特有个性,居民也因此会对其生活的小区所具有特色而感到骄傲和认同。

2.2节点空间处理。节点空间的打造是为了增强区域之间的标识性,以迂回的设计增强空间层次感。节点可以是静态节点,比如说区与区之间景观和建筑的不同界面告诉来访者这里是另一个区;又或者是带状的交通节点,增大道路的退线也可以起到区域间转换的提醒作用。

2.3界面处理:城市界面,内部界面。住区城市界面是城市与居住区的分界面,也是居民与城市的第一触点承载着城市街道空间和住区的边界空间,兼备物质、精神方面的功能作用良好的住区城市界面体现了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的衔接性,是功能之间的有机联系,并调节城市空间与住区之间的矛盾冲突。

3.建筑相关的生态环境设计

发展低碳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和未来发展的主旋律,也是各国“生态复苏”的必然抉择。12月18日,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召开,更是标志着中国乃至世界以低能碳能源为特征的生态经济起航。据统计,城市里碳排放,60%来源于建筑维持功能本身上,而交通汽车只占到30%。如果没有有效的节能导向建筑发展必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难以承受之重。因此,发展低碳、绿色建筑已经势在必行。节能减排,加快建筑节能建设,应对气候变化。已是建筑设计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建筑设计师,理应率先肩负此重任,把“低碳经济,绿色建筑”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发展原则。同时,筑建“生态建筑”也必然是未来建筑设计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低碳原则在建筑设计上体现为三方面:

3.1建筑生态环境设计。建筑生态环境设计中完美结合了每栋建筑的前院、内庭院、后花园与楼前景观,形成独有的环境体系。为加强绿化的层次性,突出高品质社区的生态概念,环境设计时不仅考虑利用地形形成的层次丰富的地面绿化系统,还充分注重了绿色景观的立体化。通过顶层退台花园、窗台绿化等多种方式,来形成多种多样的“空中花园”,既能达到让尽量多的住户亲近自然,怡情乐景的意图,又使社区建筑立面效果层次丰富,绿意盎然。住宅小区绿化充分运用美学原则,最大化的、最佳化的绿化系统规划结构的追求,使居住区内的绿地系统做到点线面相结合,大中小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重点与一般相结合,有收有放、一步一景,且相互交融,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化的绿地系统。本规划特别凸出景观规划,绿色步行通廊作为景观轴贯穿全盘,在其间点缀小桥流水为第一等级景观轴运动休闲、商业公共空间、公共生活空间为第二等级景观节点。第三等级的带有私密性小组团公共空间,总之我们通过有趣味的景观规划将一个人文生态的居住区,呈献给城市,使整个小区成为真正的生活图面,让人们生活在其中,幸福其中。

3.2绿色低碳。山地建筑的形式选择性没有在平地上的建筑形式多样,因为受了山的地形地貌所限制;大自然是伟大而优美的,作为设计者是有责任尽最大努力去保护和维持原始的大自然状态,把人为对大自然造成的改变程度降到最低,并且把人的生活和大自然紧密并且友好的结合在一起,这就是可持续发展并且高质、低碳的城市发展方向。

3.3建筑生态节能设计。(1)建筑被动节能设计充分利用地块的朝向优势使建筑均有良好的朝向;尽量减小建筑的体型系数及设立南北贯通的开阔空间,使小区内有良好的通风能力;建筑用材的合理性;利用绿色植物的生态节能效果;(2)建筑主动节能设计上采取如下措施:1)设备的选择上注重节能环保设施,并纳入居住小区统一的节能管理系统,减少建筑能耗,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2)废水余热与光热回收到地下承压保温水箱中储存等。3)利用绿色植物的生态节能效果,使之成为地面,屋顶的主要覆盖物,在能达到一定的节能目的的同时,还能成为社区景观系统的一部分;(3)小区住户采取建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源热泵以及空气源热泵组等等。

4.结语

第6篇

1 城市夜景观与夜景观规划设计

1.1 城市夜景观是城市自然科学文化与社会科学文化的集中体现

夜晚的城市为夜空间环境提供所需的必备机能,如:商业机能、娱乐机能、休闲机能、交通机能,并通过各种高科技演光手段对城市夜间景观环境进行二次审美创造,为市民夜生活提供必要、舒适的休闲、娱乐、购物及交往的人工照明环境。城市夜景观可以表现自我,也可以通过城市夜间的各种物质组成要素间接展现出来,如:灯光、建筑、广告、橱窗、小品、绿化……一个城市夜景观的自然科学文化表现反映了这个城市的科学技术水平、经济发展程度和整体审美层次。

假如说城市夜景观的自然科学文化表现是舞台背景,那么社会科学文化表现则是夜景观的主题,背景始终是为了主题的展现而烘托气氛,并随着主题的展开而不断变换。它通过人的各种夜生活行为来展现,如:商业活动、娱乐活动、交通活动、节日活动……同时它还决定着自然科学文化的表现形式。高质量的城市夜景观环境可以通过它的夜间照明水平来体现,但现代城市夜景观环境不仅仅包括高质量的城市照明体系,它更与城市居民的活动体系交融在一起。

1.2 对城市夜景观熟悉的两种误区

误区1:城市夜景观=城市夜景观照明

城市夜景观很大程度上依靠于并反映为城市夜景观照明,但照明在意义上仅属于科学文化的一种表现手法。舞台背景表现得再好,但假如主题的展开却不能令人满足,那么其总体效果也不算是成功的。城市夜景观与城市的交通体系、文化背景、市民的消费及价值观念密不可分。

误区2:城市夜景观会造成经济与能源的浪费

在能源紧缺的今天,节约能源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主题,而城市夜景观照明需要大量的电力能源无疑是与这一主题相悖的。过去的教训告诉我们,事故率和犯罪率的高低与之有着相当的关系,现代城市生活不可缺少夜景观照明。另外,创造性地运用现代灯光照明技术来改善城市夜景观会对发展城市的旅游观光业、改善居住环境等产生积极影响,会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所以,提高城市夜景观环境质量是我们必须要做的。

2 我国城市夜空间环境的现存问题

2.1 内容单一、缺乏特色

白天由于繁忙的工作,人们的活动势必延至夜晚。因此,城市夜晚应为市民提供更多方面的服务机能,如:旅游、购物、散步、娱乐、休闲……有活力的城市夜景观必具备丰富的功能区域,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文化、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对夜生活的心理需求。但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城市的夜空间环境往往围绕着商业机能展开,其中又以购物为主,这样势必造成了城市商业中心明亮一片,而在多数居住区、文教区或其他无明显经济效益的城市片段却漆黑一片。

我认为在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突出表现城市的以下六点来形成特色:

(1)自然景观特色

城市自然形体是城市夜景观形成的基础;是背景;是活跃城市夜景观气氛的要素之一,更是表现力极强的夜间标志点,最能增强城市在夜间的可识别性。但在景观利用的同时,还要综合考虑生态保护。

(2)季节特色

季节的变化对北方城市街道结点处的水池最有影响,这些水池在冬天大都放空停用,从而改变了该点的夜景观特征,所以在规划设计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点,做出相应的冬季夜景观变化措施。以哈尔滨为例,冬季就可以利用冰雕创造出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城市夜景观。而在东营市,由于人们的生活习惯问题,加上城市自身景观不足等原因,冬季基本上没有可供人游赏的夜景观。

(3)建筑特色

建筑是城市空间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即使到了夜晚也是如此。夜景观规划设计可以通过光对城市空间进行二次设计,考虑到建筑的文脉,从弹性驾驶城市夜空间的治理法规和艺术入手,包括对建成建筑的高度、体量、外观、材料质感、风格及色彩的二次表现。东营市近几年建筑业的发展十分迅速,在市区也出现了不少的极具现代感的建筑。但是这些建筑的夜景设计却参差不齐,怎样去把这些建筑的夜景观融入到整个城市的夜景中去,还需从长考虑。

(4)科技特色

利用高科技演光手段美化城市夜空间。即便在没有艺术品点缀的情况下,也能达到美化市容的效果,甚至建立独特的空间个性,如各种激光灯的灵活使用等。

(5)节日特色

中国传统节日的确定和节日娱乐的安排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才逐步臻于定型,成为人们乐于接受的习俗。每个节日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渊源,而这些节日的游戏娱乐活动又各自具有不同的内容与特色,如舞龙灯、除夕夜、元宵观灯、中秋赏月……这些活动均需要有一定的设施与场所来支持。

(6)人文特色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差异很大,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民间活动特色,所以在城市夜景观规划组织人文景观时,可与当地的民间习俗联系起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夜生活”场所。

2.2 缺乏整体性

受经济观念的影响,许多行业在夜间不同程度的利用各种灯光技术树立自身形象,这样就会给城市带来一系列的景观问题。整体概念是审美的基础。目前我国多数城市不令人满足的夜景效果主要是由于缺乏城市整体观念造成的。

2.3 缺少规划

在许多大城市,单体建筑照明百花齐放,但缺乏统一,具体表现在:色彩杂乱;照明灯具、广告灯箱随意摆放,影响行人的心理舒适度与人身安全;缺少发展眼光,照明技术落后,以至于经常性地进行更换,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浪费。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面临的任务是如何把无序的混乱变为有序的丰富,尽量减少灯光污染。

3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的体系构想

如何将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认为,可以把全过程分为三个步骤,即: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城市夜景观具体规划、城市夜景观景点设计,其中每一步又均可与城市规划各阶段相融。

3.1 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

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从宏观上解决城市夜间景点的分布,景点之间的联系,主次的确立,性质特征及照明技术上的和人文活动的宏观问题,以及节假日夜景观系统问题,即在宏观上对艺术、技术、经济等因素进行限定。

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直接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以下内容进行:

(1)城市人口、用地规模、规划区范围;

(2)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布局结构、市中心区位置;

(3)城市道路系统、道路等级和干道系统、广场及主要交叉路口形式;

(4)城市河湖水系和绿化系统的治理、发展目标、总体布局;

(5)需要保护的自然地带、传统街区等的有关保护措施;

(6)旧城改造、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3.2 城市夜景观具体规划

城市夜景观具体规划是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某一景区(商业街、校园、居住区……)进行进一步的具体规划,应结合城市规划,充分考虑到景区的属性、特征、重点和元素(建筑、设施、环境及人文因素)的相互关系,根据属性确立要创造的气氛,根据特征创造特色,根据重点确定主景,根据元素之间的关系确定配景、底景等创造整体效果。

在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与具体规划的过程中,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线,就是:结合城市的经济状况、自然条件及历史背景,充分考虑到人对夜生活的生理及心理需求。

3.3 城市夜景观景点设计

城市夜景观景点设计是在城市规划指导下进行的,(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城市夜景观具体规划)对景区景点的夜景观元素进行具体的设计。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每一步工作应在充分尊重以下五点原则的基础上进行:

(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即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受:

城市性质的制约;

城市规模的制约;

城市社会文化和经济能力的制约;

城市发展要求的制约。

(2)城市整体美的原则;

(3)以人为本的原则;

(4)经济性原则;

(5)环境建设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4. 东营市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构想

4.1总体规划

东营市由于其非凡的地理、历史原因,总体上分为东城区和西城区。两个城区由于其不同的历史、行政、功能,在人口、商业、居住等方面相差较大,在已形成的夜景观中差别也较大;但是东西城的合并是东营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在东营市整体的夜景观规划中必须首先考虑到两个城区景观的统一性。

其次,考虑到人口、民俗习惯、经济条件等因素,夜景观总体规划整体规模不应过大,但是数量上应考虑增加景点。以东城区为例,根据我的调查发现,夏季晚上外出散步、休闲的人远远大于冬季:夏季,由于人们夜间室外活动场所的缺乏,在东城区的两大广场(胜利广场和明珠广场)活动的人流量非常之多,到了节假日就更多。而在冬季,由于天气等原因,广场上的游人屈指可数,造成了景夜资源的浪费。所以在规划中可考虑增加夜景观景点的数量,而在冬季游人数量较少时可考虑关闭部分景点。

4.2具体规划

根据总体规划的构想,可将东营市夜景观按照点、线、面三个方面进行具体规划

4.2.1点

点即景点,分布于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城市的各个广场、公园,甚至某一个具体的城市建筑,都可成为夜景观中的点。在东营市已形成的点,如胜利广场、世纪广场、明珠广场、胜利公园、清风湖公园、天鹅湖公园、体育公园等,夜景观的效果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是很高,有些景点需要更新设备,有些根本就没有夜景观可赏,这是对已有景点的浪费。另外须在夜景观的数量上有所增加,以满足人们晚间散步休闲的要求,如可在一些比较大的居住区内设置景点,或在一些主要道路交叉口处设置景点等。

4.2.2线

夜景观中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城市水系和道路系统。东营市地处黄河三角洲入海口,黄河由此处入海,水系比较丰富。但是市内的水系就很有限了,比较大的如广利河、永丰河等,另外还有一些小的水系如西城区的护城河等。市内的水系有限,夜景开发利用方面更是少的可怜。象流经东西城区的广利河,由于常年的污染(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再加上沿岸的绿化景观没有统一的规划,夜景观利用的难度很大,必须与滨河绿地景观同时、统一考虑。

相对于水系来说,东营市的道路系统可谓非常齐全了。由于东营市建市比较晚,城市道路系统的规划比较合理统一,所以在夜景观的利用方面就比较方便。道路照明系统虽然不等同于夜景观,但是它也是夜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是通过道路夜景观系统将全市的夜景点联系起来,从而成为一个整体。所以,在道路夜景观的规划设计上,也要考虑周全。为了缓解道路夜景观的单调性,可以在某些道路节点上下些工夫:如可在公交车站牌处设立灯光景观;在一些商业气息比较旺盛的道路边设置灯箱广告;在一些道路交叉口处设置夜景照明系统,既可照明,又丰富了城市道路景观。

4.2.3面

通过对点、线的规划设计,就基本上可以形成东城、西城两个比较大的夜景观系统面,这两个面由点组合而成,而又通过线将之联系起来。而随着东西城区的对接、合并,这两个面最终也会组成一个面,这就意味着东营市夜景观系统的初步形成。

4.3景点设计

通过对东营市区人口、居住、习俗等方面的综合考虑,可对市区内的具体的景点进行具体的夜景观设计。例如正在改造的胜利广场就在夜景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考虑,在一期灯光音乐喷泉、灯柱、地灯等原有夜景的基础上,又在二期扩建中增加了水幕电影等夜景观素材,大大丰富了广场的夜景观。在一些居住小区的小广场内也可以增加一些夜景观素材,既分散了人流,缓解了中心景点的接待承受压力,又使居民在不用走很远的路的前提下也可欣赏到城市夜景观的美妙动人之处;对一些主要建筑进行灯光照明设计,如治理局办公大楼、东胜大厦、市政府大楼等标志性建筑的夜景设计;另外还可以在西城清风湖、天鹅湖等湖区景点的夜景观规划设计上下一番工夫等等。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规划、设计以及规划的实施,我相信东营市的夜景观一定会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届时东营市市民的夜生活文化将更加丰富多彩,东营市的对内、对外城市形象也将得到一定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主编. 城市规划原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余柏椿著. 城市设计感性原则与方法. 中国城市出版社.

[3]胡培生,李景色编著. 现代城市公共照明. 水利电力出版社.

[4]吕文强编著. 城市形象设计. 东南大学出版社

第7篇

关键词:城市园林;园林景观;规划;问题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事业突飞猛进,园林景观建设已成为我国当代社会生活和城市建设中新的文化现象。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要在科学创新、统筹安排、结构合理、立体系统的标准上进行规划,将园林设计成为集生态、经济、功能、分类、管理于一体的城市景观。

一、城市园林景观规划的重要性

1.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

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环境问题已不陌生。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环保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城市园林绿化可以净化城市的大气环境,减少空气中有害悬浮物的数量,吸收与阻隔城市噪声,调节城市温度,减少城市热岛效应,还可以保持水分,调节城市空气湿度。因此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实施,是黑色工业化城市向绿色环保型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城市园林建设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

2.有助于民族文化特色的发展

受网络发展和信息技术进步的影响,民族文化国际化已成为了一种文化发展的潮流,但这种标准化和商品化使得城市发展特色也逐渐消失。园林建筑是以自然的力量使得城市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因此,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对于促进城市建设民族化、地方化,展现民族文化特点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看到中国的城市景观成就发展的时候, 也应该静下来反思一下目前我国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摸索,现阶段我国园林规划设计中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于整体规划与设计水平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从大的方向来看,如今的国内园林景观设计师中,多数的自身素质还有待提高,而且这些人有着较为陈旧的设计理念,落后的规划设计手段及文化品味的缺失,以至于我国的城市园林规划相对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及美感,导致设计水平整体较低。而有些城市,他们本身缺乏对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视,缺乏有效而持久的监督系统以及制约措施,导致我国城市园林的整体建设以及发展水平降低。

2.自然生态的不合理利用

在我国如今的园林设计中,生态园林或许只是一个口号,如今的设计师打着生态园林的名号,却做着与实际相违背的事情。例如在生态园林的景观规划区,有的设计师没有尊重植物的生理学特性及地理原貌的特殊性,合理配置植物,而只是纸上设计,造成后期管理难度加大,景观也达不到其设计的预期。有些景观规划区的原生景观如大树、小湿地及坡地没有被因地制宜的利用,而是破坏后重新建造,自然生态就这样变成了口号。

3.景观设计被标准化、雷同化

如今的景观设计,由于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景观设计出现较为普遍的雷同现象。尤其随着计算机的使用,一些有关景观设计的新软件被开发,使得景观设计用新的设计手段进行,大大的缩短了景观设计的周期。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景观设计大大的被标准化,被雷同化。

4.对于园林规划中选择的植物品种具有不合理性

在景观规划设计中,设计师没有按着生态学中对于植物种植的要求,不尊重植物配置的多样性原则及生理学特性,缺乏对于植物多样性及每一种植物生理学特性的考虑,品种配置过于单一以及植物宜生性考虑欠缺,不能保证园林生态景观效果的稳定及保持。

5.对于园林景观规划中缺乏设施及植物养护管理方面的涵盖

现在的一些城市为了眼前的利益,不惜大量经费用于园林景观的建设,尤其会种植大量的名贵植物。然而,对于应该给予更加重视的园林日常管理却毫不重视,忽视了对于园林植物及设施的日常护养,导致植物的成活率低下,景观设施破坏严重,使得植物的生长不良,无法充分发挥园林景观在城市中的功能。

三、加强城市园林景观规划策略

1.人性化的设计原则以及明确的功能要求

人性化的设计原则,在外部空间景观设计中,还表现为满足市民的心理需求,为此将外部空间景观环境塑造成具有浓郁居住气息的家园,使市民感到安全、温馨及舒适,产生归属感。人性化设计原则即想市民之所想,市民之所需。在设计开始前,应对整个规划区域进行朝向和风向分析,以利于组织好居住区的风道。在景观规划阶段需考虑到向阳面和背阳面的处理,人们在冬天需要充足的日照,而在夏天又需要相对的遮阳,还有提供和设置娱乐交流的场所。景观规划要充分体现地方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区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征相去甚远,景观规划设计要把握这些特点,营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同时住区景观应充分利用区内的地形地貌特点,塑造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景观空间。自然环境是景观绿化的基础,在规划中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地貌、山水环境、气候特征,对地势的利用、水系的改造、树木的保留要因势利导,创造具有特色的环境空间。景观设计对住区周围环境背景的有利因素,或是借景远山,或是引水入区,创造山水化的自然居住区。景观设计应与建筑设计有机结合。根据居住行为学的原理,居住区的公共景观设计具有明确的功能要求,它的重点功能是针对婴幼儿、老年人,因为居住区户外环境是他们主要的户外活动空间。根据这一前提来确定空间的大小、铺装的质感、地面的高差等,这成为很好的着手途径。同时居住区的景观对所有住户具有心理调适的功能,给予每个人以家园感,促进社区居民的民主和自主精神。居住区的景观兼顾了“动”“静”两大功能,居住需要“动”,这包括运动、健身,所以居住区会出现篮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等场地,比如儿童玩耍、老人跳舞、健身的集散广场都属“动”的部分,而人们休息赏景,下棋等属“静”的部分。在设计时,“动”的区域应安排在远离住宅建筑物区域,或集中设置,如设置在会所,以免干扰居民的正常休息。

2.现场施工项目管理

目标项目经理部要及时组织有关部门人员对施工图进行汇审,确定图纸的正确性与适用性。项目经理要深入施工现场,对施工现场进行调查研究,搜集地形地貌、地下管线、施工条件等有关资料,对质量、工期、效益目标做出规划。目标规划工作从根本上决定了项目经理的管理效能,因此要及时组织项目经理班子成员对目标系统做出详细规划,进行目标管理。结合工程特点、地区环境和施工条件,从施工的全局和技术经济的角度出发,遵循施工工艺的要求,科学地制定施工组织设计。

3.苗木质量的把握

对苗木的品种、株形、冠幅、高度、干径、土球大小、根系发育情况等严格把关,选择符合设计要求、生长健壮、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害的优良苗木;观叶植物,叶色应鲜艳,叶簇丰满;铺栽草坪用的草块及草卷应规格一致,边缘平直,杂草不得超过5%。草块土层厚度宜为3cm~5cm,草卷土层厚度宜为1cm~3cm;播种用的草坪、草花、地被植物种子均应注明品种、品系、产地、生产单位、重量、采收年份、纯净度及发芽率,不得有病虫害。自外地引进种子应有检疫合格证,发芽率达90%以上方可使用。

4.园林绿化工程养护管理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加强园林绿化工程后期养护管理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保证。目前,一般的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期不超过半年,但园林绿化工程合同规定从工程施工到工程移交需两年,即绿化养护期规定为苗木两个生长季节,目的就是确保绿化苗木成活,生长良好。园林绿化工程后期养护管理是苗木成活的关键,如果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优良,但绿化养护管理不到位,将严重影响园林绿化工程景观效果,影响工程质量。

四、结束语

目前,人们对城市园林绿化事业重要性的认识有了极大地提高,园林绿化行业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因此,园林绿化工程要从规划、施工到后期管理都要严格认真、高度负责,努力打造出既符合生态,又注重景观,也体现人文关怀的高质量、高品位的园林精品。

参考文献:

[1]朱磊.生态建筑学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1(11)

第8篇

关键词:建筑 设计 城市 规划 作用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城市规划的概述

通过对城市空间的分析和设计以及协调人活动的区域空间以及各个区域空间之间的关系称之为城市规划,从广义的角度来分析,经过由产业布局的点状规划到交通布局的线状发展再到以创造出更好的生活环境改善人类的居住以及工作套件作为最终目标的面状规划的三次发展都没能够很好的解决城市发展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探索出一套更加整体立体的城市规划,即在国土的范围内建造出自然-空间-人类系统的整体分割发展模式。

2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的关系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 城市规划的设计内容已由最初的单纯注重形态的设计日趋发展为综合设计。可以说,由于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可见一个城市的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一个城市建设的好坏。据此,作为建筑师在设计时,应有建筑设计服从城市规划设计的意识,也应关注建筑设计方案本身以外人文环境因素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作用,以使创造出的建筑体与周围环境达到整体上的和谐;在设计单体或群体建筑时,必须考虑建筑的大环境和开发地盘红线内的小环境问题。

城市规划设计对建筑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城市总体规划控制城市用地的布局结构与发展方向;第二,城市规划设计直接地控制建筑场地详细规划中的诸如容积率、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覆盖率、建筑布置、土地使用等方面的具体控制。可以说,城市规划设计对场地设计尤其是布局形态的确定构成决定性影响。

3 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功能作用

3.1 城市不同功能的区分由建筑的整体功能决定

城市的功能在《雅典》中被明确的划分为居民居住、工作区域以及旅游憩息等主要区域,城市功能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建筑功能全面体现出来的,通过建筑的有机组合能够产生出一种全新的功能,居民建筑是城市居住区的基本组成单元,城市居住区功能的优化能够通过在建筑设计中注入巧妙的构思,合理化的分配组织居住流线来实现。城市居民工作的相关功能被商业办公楼建筑承担了一部分,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到应该怎样进行有效的组织工作流线以及工作间跟楼梯间的距离等些问题,最终要达到能够轻松安全工作的目的。

3.2 城市整体的安全级别有建筑的安全性来决定

城市的安全问题随着几次全国性的特大自然灾害像汶川大地震以及玉树的泥石流等,以及摆在了比较突出的地位。建筑的安全性体现出城市防震等级,在建筑设计中,对于建筑结构方面要把居住着的安全要求放在首要,建筑的防火、防水以及防震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问题,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不能够只考虑到建筑外形的艺术美感,还要考虑到建筑的安全性能。

3.3 城市的整体风貌景观取决于城市建筑的艺术效果

在城市规划中具有专门的城市色彩的规划以及城市风貌规划、景观规划、城市设计等内容,通过城市建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一个城市的具体风貌,一些优秀的建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成为一个城市的最主要景观构成因素,因此说景观并不是与城市建筑相互对立的一种城市构成元素,就像是悉尼的歌剧院,建筑仿生形态的设计,带给了悉尼城市一些与生态相关的元素,成为了悉尼市的一个标志性的建筑物,城市的建筑风格有助于形成城市的一个整体发展意向。城市的景观规划离不开建筑设计,一个好的景观设计理念需要通过建筑设计进行具体的落实。

4 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的加快推进,建筑设计需要不断加以更新,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发展对城市建筑设计提出了新要求。

4.1.加强新技术的应用。当前,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建筑行业涌现出多样化的新技术,主要包括新的建筑工艺、新的建筑材料、新的建筑设计理念、新的建筑机构、新的建筑技术。这些新技术、新设备和新理念的应用有利于保证建筑质量,提高建筑行业发展水平,提高建筑效率,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城市化发展促使建筑设计更加关注人的需求,追求设计的合理化、舒适化和人性化。

4.2.加强建筑设计管理。城市化发展加剧了市场经济的竞争因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要求我们加强建筑设计的管理,尤其是建筑设计的团队管理。首先,建筑设计作为保证建设工程质量的基础性因素,不仅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也会对整个建筑工程的成本控制起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对于建筑设计管理来说,必须首先明确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增强全体建筑设计员工对于建筑管理的认识。要制定完善的建筑设计管理制度和切实可行的建筑设计实施措施,是全体员工严格按照建筑设计要求进行建筑设计,保证设计质量,落实责任制度,实现建筑设计管理的科学化。

4.3.加强建筑设计的服务意识。建筑设计不同于其他的行业,它是一种技术服务型行业,所以所对于建筑设计来说,培养专业化的技术设计团队是尤为重要的。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对于建筑方案的审核,建立良好的建筑设计服务关系,在充分听取顾客意见的基础上整合出较为科学的建筑设计方案,此外,还需要将这种服务观念贯穿于建筑方案深化过程、建筑方案初次设立、建筑设计图制定、建筑设计现场服务、修改建筑设计、和建筑设计项目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建筑设计日益追求服务应,将有利于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建筑设计,增强建筑设计效果,赢得社会的普遍赞誉,实现建筑设计利益的最大化,增强建筑设计的竞争力,使得建筑设计更符合人心,更加科学,更加人性化。

4.4.加强建筑设计的绿色生态化。城市化发展情境下,建筑设计的另一个发展趋势是朝向绿色生态化的方向发展。绿色建筑是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建筑业结合的产物。发展绿色建筑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城市化发展情境下对建筑设计提出的新要求。据建设部统计,新建建筑在设计阶段执行强制性节能标准的执行率由2005年的53%提高到了2007年的97%;施工阶段执行强制性节能标准的执行率由2005年的21%提高到了2007年的71%,总共每年可节约700万吨左右标准煤。未来的30年之内,我们还要新建400多亿平方米的建筑,在现行建筑管理体系中,达不到绿色建筑标准就不得开工,所以新建建筑的节能只是执行问题,难度并不是很大。难度在于我国现在既有的400亿平方米建筑的节能改造,如何让既有建筑成为绿色建筑。我们推进建筑设计的绿色生态化建设的目的在于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缓解世界范围内的资源紧张问题。

4.5.加强建筑设计的信息化。在城市化发展的情境下,加强建筑设计的信息化是建筑设计的又一大发展趋势。城市空间结构和建筑功能的一大发展趋势是实现信息化。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存在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因此,对于我国来说,实现普遍意义上的智能化、高科技的现代化建筑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增强建筑设计的信息化投入,将信息化技术有选择的应用于建筑设计中可能的。城市化发展对建筑设计具有重要的影响,我们从城市化发展的趋势下,总结出了建筑设计应该朝向科技化、信息化、绿色化、服务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以不断适应日益加快的城市化发展步伐。

结语

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规划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经济性及综合性;各级政府也将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建设与发展一个指导与调控的基本手段。城市规划是建筑设计的先导与前提,而建设设计则是城市规划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研究城市规划在建筑设计的关系,无论是对建筑的全程化管理,还是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宋聚伟.加强建筑设计体现城市规划特点[J].民营科技,2011 年.

[2]杜美忠.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 年.

第9篇

关键词:修建性详细规划

中图分类号:[F2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项目背景

2011年5月,我院受新疆绿环耀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委托,承接“耀和•荣裕住宅小区”项目,为该公司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开发的第一个项目。业主精益求精,致力打造大型高端住宅小区。我院承接的设计任务为小区前期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建筑施工图部分,配套地下室人防施工图由人防院完成,景观施工图由浙江杭州绿城设计院完成。

本人有幸参与该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后期1#楼、2#楼及A区地下车库施工图设计。本文将介绍该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

2 项目概况

用地位于乌鲁木齐市天山区碱泉街片区,A、B地块规划总用地面积3.06公顷,最大容积率2.1,最大建筑密度24%,最小绿地率35%,建筑最大限高60米。用地西邻蓝波湾住宅小区、雪峰民爆家属区,东邻大湾乡村民宅基地和雪峰民爆家属院,由煤化厂路分隔为A、B两大地块。A区位于煤化厂路北侧,B区位于煤化厂路南侧。A、B两区周边为现状住宅。场地内相对平坦。项目技术经济指标如下表。

表1 小区技术经济指标

图1 总平面图 图2 方案透视图

4 设计思路

(1)以景观为主导的设计理念。①建立生态网络化景观体系,通过绿色通道、绿心、绿核等生态元素的重造,营造微型可持续、环保生态系统(区域层面);②全景居住的理念。注重组团间景观构成,强调户型景观间融合设计。(组团层面);③叠加景观理念。利用场地自然地势的高低差异,强化不同高度条件下景观层次。

(2)地域特色为主导的城市复兴规划理念——地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①文化和精神因素,促成小区与城市的关联,形成城市标志性场所为基本策略;②考虑对不同生活方式进行引导,通过建筑类型的变化形成丰富的景观和标识为手段。

5 “一心、两点、三轴、四块”的规划布局

(1)一心(居住区服务中心):由用地和道路切分形成的两个不规则地块的规划道路,作为集商业、休闲、服务和管理于一体的居住区中心,承担小区主要服务功能。

(2)两点(两个地块中的中心景观节点):东西向的规划道路将用地切分为两块,因此将最好的景观资源均等配置于两个地块中,使屋在园中,人在景中,已达到“堂虚绿野犹开,花隐重门约掩”的意境。

(3)三轴(景观轴线分别贯穿两个地块):三条景观轴线为用地内部形成的休闲景观步道。作为景观重要地带,小有雕塑、座椅,大有广场、喷泉、景观柱廊户外休闲设施。

(4)四块(建筑和用地的功能性质形成的四个区块):整个地块被分为全景商业街、北侧高层居住区、南侧高层居住区、古树公园四个区块。四个区块功能性质明确,动静分区,空间整合完善。

6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按人车分流的原则,在A、B区场地内,分设人行入口及车行入口。地下车库入口设置于远离人行入口位置,最大限度实现人车分流。

(1)对外。小区车行主入口主要考虑在临近小区的城市规划支路上。

(2)内部。干道宽6米,宅前道路宽4米,步行小路宽1-2.5米,干道与车行系统、宅间小路交织成网状,共同形成层次分明的道路骨架,体现“通而不透,畅而不直”的设计原则。

(3)步行。住宅区步行系统结合环境绿化设置“线性和网状结合”道路体系联系各个组团级道路,并通过小区主干道相互联系,既保证了组团的宁静、安全,互相之间又有联系。

(4)静态交通。规划依据市技术管理规定的规范要求设置停车场(库),按66%的停车率考虑。地面停车方式以沿组团车行道的适当地段设置室外停车位,并在两个区域内部都设计了地下停车场。

7 注重层次结构差异性的环境景观规划

(1)环境系统分为三个层次:小区中心集中绿化、组团集中绿化和宅间绿化。①中心集中绿化为开放式绿化空间,展现小区现代、大方的气息;②组团集中绿化分布在各个组团的中心位置,为半开放式绿化空间;③宅间绿化则为专属性较强的绿化空间。

(2)以居住区主要景观环形通廊为景观主轴线,把宅前绿化、小区集中绿地、集中绿地广场及沿路景观有机联系并穿插在一起。收放适度,空间感强烈,形成丰富宜人的视觉走廊。中心广场将富有时代特色与几何图形的管理中心门卫布置引入小区集中绿地,沿路开敞绿地设规则绿篱及花饰铁艺栏杆,以确保小区安全。

8 建筑设计

(1)建筑设计方案

①住宅户型面积区间65m2—170m2,根据不同户型选择性增设观景平台、阳光室、冷阳台、储藏室、露台、工人房。

②商业设施集中设置在两个地块的沿街位置,结合用地边界和原有道路走向设计。沿街商业用房为1层框架结构,底层层高5.4米,进深6-10米,开间根据需要设计,风格与建筑协调,使街面完整统一,形成良好的购物环境和小区形象。

(2)设计思想

①多样性:体现不同的、多层次的文化背景,引导新时尚生活。②地方性:乌鲁木齐(气候、日照、地形、地势、地貌、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地方特点及其居住要求。

(3)风格与造型

立面设计为星河湾风格,定位于高档住宅区、自然与人之和谐为主张,创造出高品质的住宅环境艺术。规划设计以环境内与外结合,建筑与环境结合、环境与功能结合、观赏性与实用性结合、环境与人性化结合为五大原则。建筑与园林,环境与人居,观赏与实用性相融合,形成园中有园,景外有景,铸就了一部建筑园林艺术现代版的“园冶”。致力于打造全景观模式,将品质生活推向新的高度。项目总体布局北高南低,西高东低,顺应地形,保持了建筑的错落之美。通过对屋面、墙面、门窗的不同材质、色彩、肌理的变化,形成简约且多样统一的建筑装饰主义总体风格。

建筑节能设计

依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程建设标准-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XJJ001-2011)居住建筑65%的节能要求,该工程外墙保温材料采用50mm厚钨硅保温装饰一体板(导热系数:0.022);建筑外窗(含阳台门透明部分)类型:四腔三密封(三玻两腔玻璃(4+12A+4+12A+4)窗),传热系数1.80W/m2•K,玻璃遮阳系数0.77,气密性6级,可见光透射比0.40;屋面保温材料采用80mm厚钨硅保温装饰一体板(导热系数:0.022)。经计算,该设计建筑的耗热量满足限值,因此,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程建设标准-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XJJ001-2011)4.3的要求,该建筑物的节能设计满足节能要求。

9 竖向设计

A、B地块分别位于煤化厂路北、南两侧,场地内比较平坦。A号地块北高南低,利用场地内自然坡度向南侧煤化厂路自然找坡,最大坡度1.36%。B地块南高北低,利用场地内自然坡度向北侧煤化厂路自然找坡,最大坡度2.2%。拟建住宅室内外高差为450mm。

同时,结合地形进行景观规划。沿小区干道灵活布置小区组团,形成组团空间,创造优美小庭院,并满足竖向设计要求,力求创造出一个富有鲜明景观特色的居住区。规划立足于完美结合地形并使居住小区完整统一的立意构思,充分利用有限空间区域设置的停车场,既使整个小区景观丰富、灵活多变,又显著的减少了投资。

10 地下室设计

A、B两区内,各设计大开挖地下室一层,层高4.0米,覆土深度0.9米,其中,A区地下建筑面积:14386.22m2(含人防区建筑面积:3790.30m2),B区地下建筑面积:3478.32m2。由于A区场地北高南低,高差2米,因此,该区地下室剖面设计采取分段错台布置,由北向南,通过4次错台,完整的消化了南北2米的高差。

地下室内,除必要的配电室、柴油发电机房、换热站、消防水池、消防泵房外,其余空间均为地下停车库,其中,A区地下停车位:265辆,B区地下停车位:72辆。住宅楼梯、电梯直通地下,经由前室与地下车库联通。A区地下车库设置两个双车道坡道,坡道1位于1#楼与2#楼间,坡道2位于3#楼北侧;B区地下车库设置一个双车道坡道,位于7号楼南侧。

A、B两区人防整体考虑,布置于A区地下室3#、4#、5#楼间空白位置,平时为地下停车库,战时为人防功能,且于5号楼东侧山墙位置设置人防疏散楼梯1部。 此外,A、B两区地下室分别设置直通室外的消防疏散楼梯。其中,A区2个,分别位于1#楼东北侧及2#楼北侧;B区1个,位于6#、7#楼之间。

11 结语

该设计采用 “一心、两点、三轴、四块”布局模式、注重层次结构差异性的环境景观规划,结合成熟的建筑风格,以求打造出环境优美的宜居空间。该工程自2011年5月至今,已2年有余。目前,A区主体已全面封顶,正在进行外墙装修施工,B区正在紧张施工中。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仅阐述了该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相关设计思路,未在施工图技术层面上进行讨论,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参考文献:

[1 ]C·亚历山大,S·伊希卡娃,M·希尔佛斯坦,M·雅各布逊,Z·菲克斯达尔—金,S·安吉尔.建筑模式语言[M] . 王听度,周序鸿,译.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第10篇

关键词:校园环境 参与式设计

“环境景观”是环境系统与景观学科的结合,其中的环境是指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内的全部环境概念,景观可以理解为景与观的统一体。环境景观从广义上讲包括自然环境景观、人工环境景观和人文环境景观,狭义上讲是指建筑物外部的空间。

每一所小学都有其不同的发展历史,因此,小学环境景观设计应该区别于其他建筑设计,担负起积淀学校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取向等重任。良好的校园景观给校师生一种为某种精神而奋斗的感染力,因而小学校园环境景观整体设计应努力体现校园文化精神,将设计理念融入景观之中,通过对它的物化,以具象的形态表达思想,传递丰富的文化内涵。

1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背景

知识经济的初露端倪,错综复杂的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从不同的方向上,又一次聚焦于教育环境。21世纪的研究结果表明:校园环境越完善、理想,学生的正面环境知觉越好。负面的环境知觉越少,对学生行为的影响则是积极行为(如学生兴趣、参与行为)越多,消极行为(如学习压力、人际争执)越少。我们从中国古代的“孟母三迁”等股市可知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人在良好的环境中,在使人精神振奋的条件下,无疑会更多的诱发思想灵感和智慧的火花,这对教育、科研的作用虽是无形的,但肯定是有效的。

小学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提高素质教育的最重要的阶段,学校环境景观对于学童的熏陶润泽无可替代。因此,在学校的环境设计中,营造良好的环境景观是很重要的需求,具有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双重意义。在此背景下,希望探索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小学环境景观参与式设计机制、模型与方法体系。

2 研究的方法及内容

本研究遵循认识事物的一般思路展开研究,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研究背景入手,通过归纳演绎与分析综合,建立有效可行的研究框架体系,研究主要采用“系统与全息研究结合”的方法:由宏观到微观、逐层逐次地剖析对象,贯穿研究从始至终,有助于整体全面地认识小学校环境景观参与式设计。

3夹江第二小学校园景观现状分析

夹江第二小学位于乐山市,夹江县。夹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夏为梁州之域,汉为巴蜀之地,隋开皇(公元593年)建县,两岸青山相对出,一江碧水自中流。上苍造化,鬼斧神工,夹江因此而得名。

夹江二小位于县城文庙街15号,始建于1937年,原名夹江文庙街小学,后又名向阳小学。学校现有本部和城东分校两个校区,两校区占地总面积约14亩。教职工91人,教学班34个,学生2000余人。

学校占地面积小,教学设施落后,不能更快更好的推动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现在夹江政府以及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该校的发展情况。希望通过该校的发展带动周围城区的文化氛围,亦是拉动附近经济的发展。该校的成功改建必将成为周围城区的焦点。

4 夹江第二小学校园改建设计原则

景观规划与设计是一个涵盖内容广泛,尺度大,知识面广,设计的因素多的学科。所以在一般的设计当中,设计师的想法作为项目的主导,有时候,投资者的决策同样也能起到指引方向的作用。使用者在其中同样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为设计出谋画策。而这一次的夹江第二小学规划设计就是让熟悉校园的孩子们参与到设计中,不仅让设计者了解到孩子们的需求,同时通过互动交流与调查问卷的方式来促进孩子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让参与者与设计者互动的方法称为参与式设计。其中参与式设计指的是让人们在设计过程中由设计、研究、参与者三者协同参与研发,使用者与设计者一起分享心得的设计方法。

小学校园环境景观一直是校园规划设计中设计者殚精竭虑的设计对象,但是现在,设计对象发生了变化。而伴随着这种变化的是校园空间的社会化转型。功能的变迁必然引起校园空间的研究视角的变化。项目研究以转型期校园空间的维度拓展为依据建立了小学环境景观的多个视角的认知:第一个角度是传统的视角,即将校园空间作为一个“面”,研究内部组成与特性;第二是宏观视角,即将校园空间视为一个“点”,研究其与城市中其他的相关要素的相互作用;第三是研究校园空间在信息技术影响下空间维度的拓展——虚拟小学环境景观,进而研究它与实体校园空间的互动机制。

5夹江第二小学校园改建设计方法

小学环境景观设计应该区别于其他建筑设计,担负起积淀学校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取向等重任。因此根据夹江第二小学校园现状,在学校领导的帮助下,由每个年级选出小学生代表填写调查问卷并绘制校园意向图。

第二个阶段就是参与式设计中最重要的环节——和相关设计人员一起绘制夹江第二小学景观规划设计概念总图。

第三阶段就是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和整理。

第四阶段是对校园进行现场实地测量,拍照以及记录工作。

第五阶段是对前一阶段的现场调研进行详细的资料整理并撰写调研报告

下一阶段就是查阅相关资料结合夹江第二小学校做出规划设计方案。

最后就是通过三维建模以及图片处理的方法制作成虚拟空间。

6 结束语

通过对小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研究,发现小学校园的建设需要有地域文化作为景观文化的支撑,才能创有特色,发展地域文化,两者之间互为依托;校园景观要表现文化性,形成校园文化如同城市文化一样,要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它是既具有排他性,又具有景观的共性特征。总之,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是一项跨学科的综合系统工程,不能舍本求末,片面的看待,要有一个整体正确的设计思路,把环境景观设计落到实处,建设一个更加完善的以人文本的“学子园”。

参考文献

书籍:

1. 刘滨谊.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2010

2. 吴家驿. 景观形态学[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3. C·亚历山大. 俄勒冈试验[M]. 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2

第11篇

从国际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看,笔者认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基本方面均蕴含有三个不同层面的追求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理论研究:

1、景观感受层面,基于视觉的所有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的设计,即狭义景观设计;

2、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大地景观规划;

3、人类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包括潜在于园林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即行为精神景观规划设计。如同传统的风景园林,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这三个层次,其共同的追求仍然是艺术。这种最高的追求从古至今始终贯串于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的三个层面。笔者将上述三个层面予以概括提炼,引出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大方面: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笔者称之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或三元素)。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素,源于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纵览全球景观规设计实例,任何一个具有时代风格和现代意识的成功之作,无不饱含着对这三个方面的刻意追求和深思熟虑,所不同的只是视具体规划设计情况,三元素所占的比例以及侧重不同而己。

景观环境形象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虚实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

环境生态绿化是随着现代环境意识运动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生理感受要求出发,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保护或创造令人舒适的良好的物质环境。

大众行为心理是随着人口增长、现代信息社会多元文化交流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生活的规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

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元素对于人们环境感受所起的作用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个优秀的景观环境为人们带来的感受,必定包含着三元素的共同作用。这也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三境——物境、情境、意境一体的综合作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同样包含着传统中国园林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强调景观环境形象首先需要的呈鲜明的视觉形象强调环境生态,首先要有足够的绿地和绿化强调群体大众的使用,首先要有足够的场地和为大多数人所用的空间设施。这三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恰恰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与传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侧重的差异所在,也正是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和建设自始至终所面临的三大难题,考察时下中国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只要能够首先把着眼点放在解决这三万面的问题上来,就可以算是成功了一半。

当前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在形象问题上,从南到北,照搬模仿、少有个性鲜明、耐人回味、境界高远意味深长的作品。不少设计仍然被僵化地局限于西方传统园林的模仿、照搬。

环境绿化设计中,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景观规划设计往往侧重于构成景观环境的,“硬质景观”,而忽视了绿地林阴一类的“软质景观”的规划设计。景观环境建设中,各类缸砖、花岗岩、石料、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所占比例仍然过大,相比之下,绿地草皮、林木花卉、河池水体则往往处于从属地位。

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场地意识淡薄,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司题。由于人口众多、几千年来城市户外环境场地一直极度缺乏。习以为常之后,就连景观规划设计也丧失了“提供足够的活动场地”来满足游憩行为这一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目标。对于居住,人们都知道建筑面积、人均居住面积等术语;可是,对于居住的景观环境,若要问一下,一个人起码应该有多少户外活动场地才适合,就连我们专业人员也很少去认真思考。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实践,鲜明的视觉形象、良好的绿化环境、足够的活动场地是基本的出发点,随着景观环境建设的发展,仅仅满足这三方面,也许还远远不够。但这毕竟是远期景观发展的基础、对于未来景观建设的腾飞、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正是基于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在众说纷纭的各类景观规划设计流派中,三种新生流派正在脱颖而出:

1、与环境艺术的结合——重在视觉景观形象的大众景观环境艺术流派;

2、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结合的城市景观生态流派——以大地景观为标志的区域景观、环境规划,以视觉景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以环境生态为导向的城市设计;

3、与旅游策划规划的结合——重在大众行为心理景观策划的景观游憩流派。这三种流派代表着现代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

[NextPage]

2景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三元

游憩行为、景观形态、环境生态是最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三元。就目前中国现状而论,景观规划设计、园林、城市规划、建筑学、环境工程、环境艺术、专家学者、部门领导、管理人员,不同学科专业和不同职业背景的人对于景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理解、解释各不相同,甚至差别很大。为此,人人都需要跳出学科、专业、职业、经历的局限,根据中国社会的需求,以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检验作为立足点,来看待自身也在不断演进的景观规划设计。根据多年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笔者以为,对于中国,全面的景观规划设计应包?quot;游憩行为“、”景现形态“、”环境生态“这三个方面的规划与设计。”游憩行为“的规划,其核心是对景观资源(分为自然天成的和人为创造的两类)、人们的行为心理与项目经济运作,这相互交织的三者进行揣摩、分析、设定、预测,统称策划”景观形态“的规划设计,又称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其核心是对游憩行为、景观项目、设施建设,这二者进行空间布局、时间分期、设施设计,统称规划设计;环境生?quot;的规划设计,其核心是对景观环境、景区、景点的自然要素环境与因景观开发建设而引起的影响,进行识别、分析、保护的规划设计。一个几万km2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也好、一个风景旅游区的项目策划也好、一个景观场所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也好,虽然规模、层次、深度各种相同,但是,规划设计中都必须将这三方面作为基本内容予以考虑,所不同的只是三方面的比重、深度有所十同而已。

四景观规划设计操作方法论的三元

多学科专业人员介入、层次明确的系统理性、规划与设计的专业素质,这是景观规划设计操作方法论上的三元。

景观规划设计的多学科专业性,要求操作中,首先要保证一定数量人员的同时介入。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一个稍上规模的景观规划设计项目,通常需要来自不同领域总共数人乃全数十人的介入,其中至少要有四五位专项负责人员参与,若要保证起码的质量,哪怕是再小的景观规划设计也不是一两个人所能完成的其次,在众多学科专业同时介入中,必须树立规划的层次级差观念,哪些方面是重要的?那些方面是次要的?哪些是潜在决定的因素?哪些是间接甚至是引起误导的表象?目的是抓纲带目、纲举目张。谁是纲,谁是目?必须达成共识,否则纲目混淆,主次颠倒,反而给规划帮了倒忙。这就如同城市规划,社会经济、人口、文化、总体、道路、景观绿化、市政管线,在众多分工专项中,需要由“总体”作为龙头,也如同建筑设计,建筑、结构、水、暖、电、概预算中要由建筑作为统领对于景观规划设计,经济、心理行为、游憩、资源、文化、历史、景观、园林、环艺、交通、设施、环保、生态等等,在这些众多因素的专项规划中,也需要一个“龙头”,这个龙头必须是游憩行为一时空形态布局一环境生态保护三结合的“规划”。结合国情,基于实践,笔者坚持以景观与城市规划师的规划专业素质作为景观规划设计师的实践根基。这种规划的根基,除了时间空间布局与形态设计,其根本的素质在于:一方面要具备条分缕析、辨别纲目的严密的理性思维与行动;另一方面还要具备灵活应变、始终创新、自由浪漫的感性思维与行动。这也正是“规划”与“设计”的本质所在,景观规划设计更不例外。

五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研究的三元

明确观念、分清纲目、不断创新,要在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中做到这些,还必须借助于理论,借助于结合中国国情的景观观划设计理论。对于目前我国刚刚起步、众说纷纭、观点各异的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笔者提倡以下三方面的研究侧重:

1、从景观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固入门,研究以人为中心的游憩规划设计和以环境为主导的景观资源筹划;

2、从景观规划设计的操作落实着手,研究各类景观活动项目空间与时间分布的规律以及相应的规划设计;

3、从景观规划设计诸纲目因素的分析评价突破,分析判定景观规划设计的价值观念,把景观经济、社会、环境的三大效益评价与景观规划设计关联的各个要素挂钩量化,寻求发现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的中国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在规律。

3景观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三元

当今中国景观观划设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专业正在迅速扩展,传统园林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正在打破,代之而起的是风景园林、环境艺术、旅游游憩三大专业分争景观规划设计天下?quot;三国格局“。不足为奇,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其核心就是这三大方面的综合。一是艺术,即以视觉形象为核心带动的景观艺术,在这方面,环境艺术专业最为擅长;二是物质环境的规划设计,即以环境绿化、水土整治为核心的园林绿化艺术与技术,这是园林专业的强项;此外,园林绿化也好,环境艺术也好,所营造的景观园林环境终究是为人类所使用的。这就涉及到研究人的心理行为,什么样的环境为人们所喜爱,什么环境下会引发什么样的行为活动,等等,进一步通过组织人的活动、安排娱乐休闲时间,这样只引出一个大的分支,国际上叫”游憩娱乐学“。在中国名义上没有这个专业,但实际上正在从旅游管理、风景园林学科中产生。目前,在全国,设有环境艺术专业的大专院校约100所;栌性傲肿ㄒ档拇笞ㄔ盒S?0所左右;设有旅游管理(旅游规划方向)类专业的大专院校约80所。由此就构成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这一学科。从学科发展演化来看,环艺、游憩娱乐都是近现代、工业革命以后引入的,园林专业则较为传统。

具有竞争生存力的现代学科,往往需要若干个专业的共同支撑。面对未来学科之间的竞争,应当变群雄逐鹿的“三国格局”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三位一体”。

第12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 设计 节能 内容 原则 新技术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能源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人们节能环保意识不断的增强,节能建筑、绿色建筑相继出现并逐渐成为当代建筑的主题,绿色建筑设计将朝着更为先进化的设计方向发展,并通过人类的技术革新活动建筑设计的不断发展。

1绿色建筑设计内涵

在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一般会将人、环境和建筑三者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这样可以充分的利用天然环境和人工方法为人们创造一个和谐的居住环境,同时也能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率降至最低。绿色节能设计能更好的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在此基础上也能使能源、土地及材料等资源得到高效利用,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对住宅的影响。绿色建筑来的设计目标是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前提下,合理的运用的生态原理和方法,使人、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能够协调统一,寻求创造生态建筑环境的途径及设计方法,更好的体现人、建筑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设计和美学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人工与自然美相结合的关系。

2.在绿色环境设计过程中,应该对自然和环境影响进行整体估算。

一般这种估算在建筑初期,其成本相对低廉,然而到后期其运营成本就会很高;强调节能环保,也就是在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其要求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其中节约资源是指节约土地资源、节约能源资源、节约水资源、节约建筑材料资源,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是目前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的主要问题。要想更好的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是需要节约资源,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环境污染,才能更好的保护环境。

满足建筑的根本功能需求,就是在保证使用者最基本的健康需求的同时,也不能也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强调节约。也不能为了更好的满足使用者健康需求而过度的浪费,一切资源应该适度且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加大绿色建筑科技含量,如智能建筑,通过智能的手段不断的使建筑系统、功能、使用效率上都有所提高;建筑要与自然和谐共生,而不能延续之前高污染、高消耗治理模式,应该发展绿色建筑,使其更好的适应现代化城市生态环境发展需求,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也不至于给子孙后代生存带来威胁。因此,绿色建筑是以实现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 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在绿色建筑过程中其是以资源利用率要达到最高、对环境影响最小和对生态环境最好为原则进行设计。因此,绿色节能建筑是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建筑设计资源利用率达到最高原则就是对各种建筑资源高效利用,尽可能的节约能源。这里的资源包括能源、土地、水及各种建筑资料等;对环境影响最小原则就是在在建筑过程中应该避免水、空气和土壤污染。在选用建材的时候尽量选择本地建材,这种建材不仅对环境影响小,同时也能减少运输对环境的影响,也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在选择建筑材料的时候,应该尽量选择那些可以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即便建筑材料拆除,也可以循环利用。在建筑的时候,要尽可能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进行建筑,这样能更好的提高使用寿命;对生态环境最好原则就是对人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健康都有益,具体来说,就是以人为本,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也要兼顾其他物种,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同时,也要使其与生态环境保持平衡的关系,以保证可持续发展顺利进行。

4.建筑生态景观设计

对于生态景观设计是建筑环境创造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在进行建筑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当把景观看作是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的复合体,通过借助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进行处理,使其在满足人类需要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满足自然生态的需要,并尽可能恢复已破坏的生态系统,成为注重生态的景观。

传统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都是环境要素的视觉质量,而“生态景观设计”是通过兼顾环境视觉质量和生态效果的综合设计。其中的操作要素与传统景观设计类似,但设计中既要考虑当地水体、气候、地形、地貌、植物、野生动物等较大范围的环境现状和条件,同时还需要兼顾场地日照、通风、地形等具体条件和需求。

可以说,建筑景观生态问题的妥善解决,有赖于对景观生态系统更加深入而系统的科学研究,有赖于更先进和可靠的地理信息系统和分析技术及其与景观生态规划的结合。(目前景观生态学定量分析基础上的景观规划还远没有成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景观生态规划还刚刚开始),更有赖于一种新的生态景观规划与建设理念及思路的形成,即重视景观的整体个态效应,同时将人类视为影响景观的重要因素,从整体上协调人与环境、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从而最终实现建筑生态景观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5.绿色节能设计中新能源技术的应用

为了解决建筑中传统能源短缺问题,就要不断的研究出新能源,新能源的开发及迅速的发展应用,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能等能源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能源危机。

5.1 太阳能节能技术

太阳能能源作为一种新型的能源已广泛的应用在生活中,在建筑中的应用也是比较常见的。太阳能是目前为止建筑设计中最有潜力的能源,同时也是建筑设计中值得推广的节能设计之一。由于我国是太阳能比较丰富的国家,这就为太阳能的应用提供了方便。目前,太阳能主要应用在最为常见的太阳能热水器上,这种热水器在农村中应用的比较广泛,由于农村的房屋层数较低、房屋间距较大,可以充分的获得太阳能资源,使得太阳能热水器发挥了太阳能最大的作用。此外,也将太阳能辐射转化为热能光热进行应用,将太阳辐射光子的光能转换为电能的光电应用。如果将庞大的太阳能资源充分的利用上,不仅可以缓解能源短缺问题,还可以利用太 阳 能 进 行 全 面 的取暖。

5.2 地热节能技术

地热作为一种可再生的能源,在建筑中应用的比较广泛,主要用于与房屋建筑相关的地热地源热泵技术。主要是以地源能或地热尾水作为热泵,夏季可以作为制冷的冷却源,冬季可以作为采暖供热的低温热源,实现采暖制冷供生活热水,从而替代传统的采暖供热模式,是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节约能源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我国地源能利用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5.3 风能节能技术

研究表明地面超过50~100m高度的风力资源都可以进行开发利用。我国作为风能比较丰富的国家,利用风能技术来缓解能源紧张问题,是最佳的选择[10]。目前,风能主要应用在电力上,这种清洁能源不仅能减少环境 污染,还能为绿 色 建 筑 提 供 绿 色电力。

5.4 生物能节能技术

生物能节能技术主要是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其能量来源主要是直接或是间接的从植物中获得。在可再生能源中,属于一可再生碳能源。这种能源可以直接转化为常规的气体燃料,与风能相似的功能是将生物能直接运用到绿色建筑中的空调系统中,也可以将其转化成二次能源。

结语

生态环境、环境保护及节省能源并不是孤立的,也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人性化的建筑内部环境能给使用者带来一定舒适感,但是舒适感也依赖于照明、空调、通风等高耗能设施。然而在满足人们舒适度的前提下,又可能增加能源消耗,这种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能源和环境危机,严重时会使生存发展和安全保障受到威胁。绿色节能建筑是在不破坏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建筑的基本功能,在节能设计标准下进行相应设计,在使用过程中降低建筑消耗,可以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对环境没有危害的一种建筑,是可持续发战略在建筑领域的集中体现。

参考文献

[1]潘梅青,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与绿色建筑设计的结合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2).

[2]刘成双,郭香珍.浅析低碳节能建筑设计理念[J].现代科技,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