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发展规律

企业发展规律

时间:2023-05-19 17:50: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发展规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发展规律

第1篇

“自主品牌”还是“自创品牌”?

所谓“自主品牌”就是企业能够控制、独立处分或使用的品牌。品牌属于企业,品牌应该按照企业发展规律来培育。许多全球型企业都实施多品牌战略,这些品牌往往按照多种路径培育出来。换言之,建立“自主品牌”有多种途径。

例如,有的企业借用其他品牌(品牌授权)来经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少中小企业依靠OEM(贴牌)生产方式获得了发展。随着实力增加,企业逐步从贴牌到自创品牌。有的企业完全通过自己的努力独立创建品牌,例如奇瑞、比亚迪等公司。也有的企业通过合资或合作来创建品牌或者提升自身品牌价值,像一些电子、汽车合资企业创建“合资自主”品牌。还有的企业抓住有利时机收购别的企业的品牌,或者通过收购别的企业获得别的企业的品牌,像过去的南京汽车收购名爵,最近的吉利公司收购沃尔沃――现在被媒体称做“自主品牌汽车”的一些品牌事实上只是“自创品牌”,而不是“自主品牌”。

对一个全球化企业来说,其品牌是一个体系。纵观全球著名跨国公司的品牌,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公司往往有众多品牌,其中既有自创的,也有收购的,甚至还有合作创建的。以中国吉利公司为例,吉利的“自主品牌”体系包括自己创建的“吉利”系列汽车品牌,也包括通过收购而获得的沃尔沃这个国际知名品牌。

现在有的媒体赞扬“自主品牌”,实际上仅仅赞扬“自创品牌”而不是“自主品牌”。有的政府部门支持“自主品牌”的政策实际上是仅仅支持企业“自创品牌”,而不鼓励其他的品牌发展途径。这既不符合企业发展规律,也不符合市场竞争规律,还容易导致一些企业弄虚作假,“秀自主、不创新”,骗取国家资金。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时代,真正能够持续发展的品牌都是全球知名的品牌,完全自创一个全球知名品牌难度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鼓励企业通过多种途径,不仅包括“自创”途径,也包括跨国收购的途径创建“自主品牌”。

总之,应该依据企业具备的不同条件和发展的不同阶段来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途径建立和培育企业品牌,不要以意识形态化思维排斥适合企业需要的途径。

“中国自主品牌”

还是“中国企业自主品牌”?

事实上,并不存在所谓的“中国自主品牌”,客观存在的只有“中国企业自主品牌”。然而,人们往往把企业的品牌说成是国家的品牌。

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所谓资产不管是有形还是无形的,肯定有一个资产所有者。作为无形资产品牌的所有者当然是拥有这个品牌的企业,而不是国家。所以,无论是名爵、奇瑞还是沃尔沃都是有所有者的,即拥有这些品牌的那些企业。

品牌的自是所有者控制的。资产可以买卖,作为无形资产的品牌也可以买卖,外国企业可以买中国企业的品牌,中国企业也可以买外国企业的品牌。企业品牌的流动只是企业籍的变化,而不是国籍的变化。

既然企业是所有者,那么这个品牌的发展、创造显然应该按照企业规律来进行,而不应该按照国家规律或意识形态规律。有些企业把企业品牌理解为国家品牌,按国家行政的政治的规律去搞品牌,显然是行不通的。这也是一些企业在“自主品牌”建设和培育上无所作为的真正原因。

总之,具体的品牌属于特定的企业,而不属于国家。我们不要把“中国企业自主品牌”混同于“中国自主品牌”。

按市场规律还是按意识形态规律?

品牌属于市场,决定品牌生存发展的是市场和消费者。一个新产品投入市场,即使再鼓吹这是民族品牌,但是没有得到消费者认可就卖不动,对品牌建设而言毫无意义。品牌属于市场就意味着属于消费者。消费者的选择是决定品牌存亡的关键。培育和发展知名品牌不是靠意识形态的鼓噪,也不是靠政府机构的行政干预,更不是靠评选机构的投票,而是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搏杀产生的。我们不要离开市场竞争侈谈知名品牌的培育和发展。

有人认为,只要政府大量投资支持“自主品牌”,像集中国力发展核武器那样,中国本土品牌一定能发展起来。我们应该认识到,市场化的商品与核武器制造是从属于两个不同的运行规律。核武器开发和制造也有竞争,但同大规模市场化的商品竞争不同在于时效性。市场竞争是个很残酷的事情,即使国家投入资金,企业在实验室中研究设计了最新的产品,如果比别人晚上市一段时间,就可能没有市场,没有消费者。因为消费者接受了别的企业更早进入市场的商品。有些人又指责消费者不爱国云云。你为什么不反思你的思路不符合市场发展规律呢?如果说,中国生产者的利益是民族利益,那么,中国消费者的利益难道不是民族利益吗。这是把少数生产者的利益上纲上线成国家利益,进而绑架国家意志,最后损害大多数国民的利益(国家利益)。我们不能像在计划经济时代那样仅把生产者利益视为民族利益,而忽略消费者利益。

显然,政府部门应该为企业创造平等公平的品牌竞争环境,使企业品牌在竞争中发展成名,而不是通过行政干预或意识形态的鼓噪人造所谓的知名品牌。

开放合作还是封闭单干?

最近20多年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跨国公司正在成为全球公司,他们把企业价值链各个环节延伸到全球市场,从而形成全球价值链。与此同时,他们把原有国内的或跨国的品牌打造成全球知名品牌。全球公司通过全球价值链吸纳整合全球最优资源,包括品牌资源,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全球竞争力。

全球品牌属于全球市场。经济全球化大发展以来,一个企业即使打造出被中国消费者能接受的品牌也难以应对全球竞争。全球化带来了全球品牌效应,不少产业往往出现了全球知名品牌通吃的局面。因此我们提倡“自主品牌”,必须是被全球市场认可的全球品牌才有生命力。要想打造一个全球化的知名品牌必须融入全球价值链,在开放中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

在全球公司、全球产业和全球价值链形成的情况下,偏离全球价值链自己单独创新既无可能也无必要。这是因为,全球有那么多的知识产权保护、专利保护和品牌保护限制你单独创新,你要想单独成功难度越来越大。另外,全球有那么多现成的技术、专利乃至品牌可以引进、消化、吸收,缩短你的创新的过程。“自主创新”不能偏离全球价值链,“自主品牌”也不能偏离全球价值链。离开在全球价值链里的合作与竞争,难以创造全球知名的品牌。

第2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引言:

结合我国当前国情与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与生活实际,进一步加强改进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议,要求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时期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一、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遵循的必要原则

科学发展观对企业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从而全面协调发展,我国处于经济社会,要求企业发展与我国国情相结合,是构建经济社会的重要部分。企业能够健康快速成长发展阶段,必须坚持做好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正确对待各种问题的出现,企业稳定发展离不开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科学发展观指导建设企业文化,能够突出思想政治工作的特色,建立适应企业发展的高素质的员工队伍。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塑造,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科学发展观相结合,企业文化具有历史时展的进步,更好培养企业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实现企业自身价值。建立科学发展观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营造和谐企业、促进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的有效落实,必须建立严格的责任考核机制,企业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营造鼓励企业员工做事业同时支持员工做事业的企业环境,实现科学发展观思想政治工作与员工之间变为“零距离”,能有效体现企业与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发展需求。企业的顺利发展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在思路上开展创新,关注员工的需求就要坚持不断的走群众路线,只有及时地满足员工的需求,才能有效地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才能保证。因此科学发展观与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是不能分开的。

二、科学发展观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结合

科学发展观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运用,运用正确的方法看待世界观存在与方法论存在之间的关系,使其更好的进行指导研究的前提保障。归纳总结,通过对科学发张观与企业思想政治的掌握进行研究存在的意义,客观进行分析,能够实现对科学发展观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体现尊重社会遵循发展规律,科学发展观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需要,对构建科学发展观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起到规范,对社会科学知识起到普及作用,提高社会科学发展与社会主义科学建设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不断追求卓越、不断创新发展,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首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要遵循整体的系统性原则。系统由若干部分组成,在系统整体对比与若干部分具有相互制约作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个体主义,强调了主观能动性与整体构成的社会之间联系,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整体主义,强调社会结构与社会个人所制约的,因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与方法论个体主义之间是整体主义的相互制约关系。

其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方法要通过系统组织原则,进行系统的功能介绍,结构的变化能够引起功能性的改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决定社会内部的因果联系。体现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过程,因此,因果性的立场,说明社会方法论的形式和变化则实在同一定程度上所体现出来的。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社会方法论的现状与发展进行合理解释性理解。科学发展观在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发展规律的创新中,主要强调社会主体结构变化会引起社会形态变化。

再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方法,是多层次性原则主要强调多层次运动的主体规律。规律包括社会科学系统之间各层次蕴含的规律,同时包括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系统之间各层次自身的规律。系统要求各层次之间共同遵循规律,重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方法论整体主义的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各层次自身拥有规律的掌握。

结束语: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存在,是社会科学方法论与发展史上存在的能够独立发展,具备良好科学社会体系。来指导社会具体的研究与发展,正确树立科学观与方法论相结合。对于科学发展观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研究评价,社会科学方法论与科学发展观之间的问题研究是对掌握科学发展观社会科学地位与作用以及发展规律的要求,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科学发展观以唯物主义为指导,社会科学的研究是对功能以及构建前提。科学发展观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企业部门必须认识到,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对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科学发展观与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发展的任务十分重要。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

参考文献:

[1]何家兴新时期如何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J]月刊2011年

[2]董成瑞,张常新以人为本推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J]山东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

[3]周玉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科技资讯,2012

[4]郁冬青探索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铁道工程[J]企业管理,2012

第3篇

本文作者:朱狄敏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反垄断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阶段第一步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宪法,在企业发展保护中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就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形式来说,平等的市场经济参与者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往往会由于经营管理性质、企业组织规模等客观因素在融资、税收以及政府支持力度等方面享受到不平衡的对待,这使得我国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长期处于中小企业与大规模企业、第三产业企业与第一、第二产业发展极度不平衡的状态之中。《反垄断法》的出台与执行旨在于规制市场参与竞争过程中各类型企业所遭受的不平等待遇问题,兼顾各类型企业竞争活力与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问题。笔者现就经济宪法对企业发展的保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一经济宪法保护企业发展具体制度的域外经验分析

就我国现阶段所推行的经济宪法——《反垄断法》来说,这一部经济宪法立法最根源性的市场基础在于它将中小规模企业与大规模企业视作了整个市场经济中完全平等的参与主体,在同等市场条件下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及合作。因此,《反垄断法》在各项规章制度的制订中更多地偏向于通过规制大规模企业的竞争行为,以保护中小规模企业的发展。世界范围内各个反垄断法推行国家在这一问题上有着诸多值得我们参考与借鉴的先进经验。具体而言,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1.反垄断法明令禁止大规模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滥用市场主体支配地位从世界范围来说,各个国家所推行的《反垄断法》均将大规模企业市场竞争过程中滥用市场主体支配地位这一问题作为了明令禁止事项的核心,这对于大规模企业来说是一种约束,对于中小规模企业而言更倾向于一种企业发展的保护性措施。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作用下,大规模企业所拥有的市场主体支配地位使其在市场竞争中以其特有的经济优势来限制或制约中小规模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这显然违法了市场竞争主体平等参与的基本规定。各个国家《反垄断法》在深入践行这一制度的过程中为中小规模企业赢取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限制了大规模企业的垄断性发展趋势。2.反垄断法明确做出有关豁免市场参与主体之间的限制竞争协议在传统意义上的市场竞争规范当中,往往只有大规模企业才能够通过限制竞争协议来有效调整与控制整个市场的竞争格局,这对于大部分中小规模企业来说显然是不平等也是不利的。为确保全体市场参与主体在市场经营管理过程中经济利益的平等性发展,《反垄断法》明确作出了豁免市场参与主体,特别是中小规模企业在市场参与过程中的限制性竞争协议,意图通过此举来实现市场各个参与主体之间经营利益的公平获取。3.反垄断法明确做出有关规制企业合并市场份额的相关规定一般来说,按照合并形式及合并结构的不同,现代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企业合并可以划分为横向合并、纵向合并以及混合型合并这三种基本形式。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合并形式,其最终目的都在于确保合并企业之间规模经济效益的形成及发展。这虽然在一定时期内有助于企业的发展与进步,但大量的企业合并势必会使整个社会经济市场面临着寡头企业垄断市场的威胁,这对于企业长期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因而,各个国家在反垄断法的制定过程中都将企业的合并性问题作为最关键的反垄断问题,合并企业市场占有份额的划分来规制各规模、各经营性质企业之间的合并趋势,以此实现整个市场经济的“反垄断”。

二我国经济宪法对企业发展的保护分析

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我国当前所执行的《反垄断法》是在充分遵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体制建设程度以及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借鉴国外《反垄断法》优秀经验而形成的。市场经济参与行为主体均是我国《反垄断法》现阶段所保护的对象。从《反垄断法》的基本制订角度来说,我国同国外一样,针对现阶段市场经济竞争与参与过程中较为普遍的市场经营管理者垄断性协议达成问题、大规模企业经营管理者滥用市场主体支配地位问题、带有较为明显限制竞争色彩经营管理者相关行为活动的禁止性措施,这也是我国《反垄断法》最关键的实体性企业发展保护措施。与此同时,我国现阶段所推行的《反垄断法》还在原有市场参与及竞争规范文件的基础之上,对其经济保护性能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与细化。我国现阶段的《反垄断法》形成了横向协议与纵向协议平行管理与执行的基本方式。以大规模企业经营管理者滥用市场主体性支配地位这一问题为例,反垄断法将企业所参与的竞争市场做出了进一步的界定与细化,以此作为市场主体支配地位滥用及滥用程度的界定依据;以企业合并性问题为例,反垄断法将企业和并行问题的施动主体由传统意义上的内资企业扩大到了内资外资企业范围内,拓展反垄断法企业发展保护的保护范围。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现阶段所推行的《反垄断法》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程度不够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在诸如行政垄断、企业规模界定以及企业合并豁免性等内容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制约着我国经济宪法对企业发展保护作用的发挥,需要采取相关手段与措施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三我国经济宪法对企业发展保护的立法完善措施分析

需要认识一点,现代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企业自身经济实力的发展与状态,更离不开经济宪法从法律及政策角度给予企业一定的保护。这也是我国制定经济宪法的最根本市场原因。就我国现阶段所推行的《反垄断法》来说,在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发展还不够成熟的因素制约下,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误差性分析会使《反垄断法》在某些规章制度的制定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与缺陷,需要我们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基础之上,对其立法加以相应的改进与完善。具体而言,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反垄断法》需要在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融合方面进行完善我国现阶段所推行的《反垄断法》从本质上来说是国家主体式的竞争政策。《反垄断法》在探求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忽略了与国家相关产业发展政策的融合问题。这使得我国《反垄断法》在践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性问题。以市场经济参与及竞争背景下企业的合并问题为例,《反垄断法》过分地关注与企业市场份额的控制性问题,并未对整个市场经济背景下产业结构的优化政策给予足够关注。这往往会使得合并企业在市场占有份额不断细化的作用下,盲目扩大销售,以各种不正当的竞争行为获取市场占有份额的提升以及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随即而来的风险性问题会使得整个合并企业陷入经营管理的行为误区。而且,合并企业在申报合并相关程序的过程中没有可供参考与借鉴的行业划分及界定问题,企业盲目的合并最终会加速寡头企业市场垄断问题的形成。这带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反垄断法》在制定及执行中需要兼顾国家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融合,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细化企业合并的行业及领域分区问题,以此化解企业在合并中所形成的风险性问题。2.《反垄断法》需要在市场竞争参与主体经营管理规模的界定方面进行完善就我国现阶段所推行的《反垄断法》而言,它在基本规章总则中就对企业经营管理行为主体做出了明确的定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主体就是指那部分从事商品生产、销售以及提供各种服务的自然人、法定代表人以及其他经营管理组织的统称。但反垄断法并未就企业规模的划分与界定作出进一步的说明。换言之,在当前的《反垄断法》背景下,我们无法明确划分大规模企业与中小规模企业。也就是说,《反垄断法》对于大规模企业发展的保护措施与中小规模企业发展的保护措施失去了基本划分标准。笔者认为,未来反垄断法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需要将这种市场竞争参与主体经营管理规模界定标准的制定作为一大关键问题。有关企业经营管理规模的界定除了需要对企业经营管理独立性与市场费支配地位进行衡量以外,还需要通过企业全体员工人数、企业年均销售总额以及企业资产总额这三大指标对企业经营管理规模作出进一步的细化,以此使经济宪法更具针对性的为企业发展提供高效保护。3.反垄断法需要在企业经营管理行为主体因执法机构错误决定蒙受损失而获取国家赔偿的权利进行完善就我国现阶段所推行的《反垄断法》来说,其第七章明确指出了市场经济各方参与主体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从总体上来说,《反垄断法》第七章当中的从第四十六条直至第五十三条,其法律责任的承担主体均为企业经营管理行为主体,仅在第五十四条当中提到“反垄断执法机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或人为泄露执法过程中悉知商业机密,进而构成刑事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这使得反垄断法当中的刑事责任追究有着较为强烈的偏向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反垄断法并未就企业因反垄断执法机构错误决定所承受损失的索赔权利进行说明。笔者认为,未来《反垄断法》应当注重这一问题的完善,在明确企业经营管理行为主体法律义务的同时赋予他们相应的法律权利,并就赔偿性质,赔偿标准及赔偿程序等进行明确规定,以此进一步强化《反垄断法》对于企业经济发展的保护。

四结语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剧与城市化建设规模持续扩大的推动作用下,我国国民经济的建设目标对各行业企业的发展质量与发展规模提出了更为全面与系统的要求。我们需要清醒的认识到,对企业发展实施保护,最关键在于通过各种形式的经济性宪法为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类型企业的发展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经济宪法在企业发展保护方面的重要作用不可小觑,加大对其的研究与探索力度有着极为深远的应用价值。

第4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战略

一、企业文化要注重提升企业品质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而且非常直观的就是劳动创造价值,这种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人的自我劳动创造的价值,二是由企业整体创造价值,这是个人自我价值创造者和社会价值创造者的结合。在提倡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管理中,价值观是这种管理的核心,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能否在市场经济中取得更大发展的前提。提升企业品质,首先应把人放在第一位,正如松下幸之助所言:我们不制造产品,我们制造的是人。我们即要生产产品也要创造独特的产品文化,更要培养良好的企业人,企业的员工和消费者是没有区别的,企业的员工创造了产品文化,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因此,提升企业文化品质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倡导务实健康的企业经营理念,整合企业精神体系。要防止不切合实际的口号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出现,企业的精神追求,企业的经营理念,必将为公众所知。企业经营是经济活动的主体,过多的政治化因素在其中,必然导致经营理念的不明确,精神体系不能凝聚人心。提升企业品质,重在反映企业价值观念的追求,为国家、社会的发展进行企业理念、发展方向定位。如果不能把国家和社会、企业和公众作为定位对象,企业的价值观就不会得到公众的认同,企业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成为空话。企业的政治观说到底就是价值观,也可以说是效益观。不断创造效益,为国家多交纳税收,国家用这笔资金去做更大的投资,增加就业机会,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这就是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来源的基础。

2、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拓展企业形象发展力。企业文化包括企业形象战略,依托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企业必须研究社会和企业行为本身发展规律,运用这种规律来指导企业文化建设。比如:社会的消费文化发展趋势,消费者的服务文化需求规律,科学技术发展规律,信息技术发展规律,政府政策资源趋向文化关系等。企业形象是否具备了社会文化规律,这就是企业发展的先决条件。我们注意到国外企业进驻中国市场,其特征极为鲜明,它的形象就是一种文化。应该看到国外企业搞形象设计由来已久,而这种文化具有扩张意识,同时也在被我国公众认识和接受。我们反对任何国家的意识形态输出,但是你却不得不接受来自国外企业文化的冲击,他的影响和范围超越了企业形象的概念,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载体,你只能接受它。因此,企业形象必须强有力推广和发展,并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3、企业文化的认知度在于企业全体员工对企业的认知度。企业管理的核心在于人,运作企业文化也在于人。提升企业品质,从某种程度来讲是提升全体员工的素质。美国的企业家对待员工从三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经历了从剥削你到送你上学、发奖金、送股票,发展到尊重你的人格、强调你是企业的主人、提倡发挥你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历程。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陈旧的知识结构必然会制约企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就成为迫在眉睫的一件大事。工人阶段之所以成为最先进的生产代表者,就是因为接受知识最快、责任感最强,提高工人阶段的素质,实际就是提高国家素质,就是提高企业的素质和竞争力。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投入,就是考察企业能否长远发展试金石。如果在这个问题上犯错误,那就是在企业发展的历史上犯错误。

二、企业文化要注重多元文化的融合

由于经济的多样性以及文化的差异现象,构成了各国企业文化的多样性。但是基本的价值观是不会改变的,因此文化就成为了观念、意识和核心的东西,同样这些因素又会指导价值观。现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打破了各个国家的文化传统观念,也使得企业的经营由管理向文化整合方向发展。跨过公司的扩张最能说明这一点,这些公司把经济优势扩展为文化优势,具有极强的权威文化色彩。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它的产品和服务可以说是世界最好的。之所以成为最好的,是它的产品文化的背后是企业文化。一个企业的发展,必定要有一个文化体系作为支撑,小企业是这样,大企业同样也是这样。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崇尚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应该涵盖那些内容,它与其他文化间的关系,就似乎超出了企业文化的本身。也正因为如此,企业文化的多样性就独具魅力。我们知道文学艺术规律特征之一,越是民族的,它就越是世界性的。企业文化同样具有这样的特征,总的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的理论道德观念对世界性的企业文化的改造。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的国家,人文伦理自成体系,虽然说杂家众多,但是儒家学说一直是官民的正统学说。上世纪初我国的学者提出了“西学东渐”和“拿来主义”,又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国民对传统文化进行了重新审视。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对文化又进行了全新诠释。因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同时,文化和经济的分洪闸内也趋于一体化,这就使得企业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跨地域、跨国界使得多种文化融合。有经济活力的地方,背后必定有文化在发展。很多企业家把企业文化作为推进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企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就同等重要。一方面企业在经济上要扩张,另一方面必须研究各国文化,进行企业文化改造,赢得更大的经营空间,这既是历史的现实也是历史的趋势。

第5篇

关键词:法律制度;中小企业;经济发展

现代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制度深刻影响着经济的发展,这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重大贡献。法律制度是一个重要的制度体系,它与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对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法律制度的缺失严重影响着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急需法律支撑和国家制度扶持。

一、企业经济法律制度的作用及现状

对企业来说制度是通过一系列政策法规、规章条例等法律关系,同时结合人的心理因素,构建一种企业制度化管理氛围,以此推动企业目标的落实和实现。制度化管理简单的说就是以企业制度为标准,把制度看成是企业的法津法规,在日常的工作当中,企业处处以制度为准绳,使工作流程化、标准化、透明化,促进员工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制度化管理是中小型企业迈向大中型企业、集团化公司的必经过程,是企业实现“法治”化的具体表现。

1.制度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

法律制度能指导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对自己的行为产生合理的预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制度尤其重要。 市场经济体制使社会结构走向多元化,经济人的假设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规律,需要各种各样的法律制度调整人们的行为,使人们的行为更加理性。“制度也是生产力。” 设计制度的目的在于把市场中的不确定性降到最低,增加交易的安全性,

减少交易成本,鼓励和促进市场交易,满足市场交易者对交易结果的可预测性和可计算性的需要。中小企业数量大,分布广,健全中小企业法律制度,可以促进有效的市场竞争,减少资源浪费,增进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2.中小企业法律资源稀缺

法律制度是一种稀缺资源,法律制度又有众多的分门别类,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容易出现某类法律资源的稀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某些法律制度的供给不能满足对法律制度的需求,出现了制度供给与需求的不均衡。中小企业缺少法律支撑和制度支持,部分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没有足够自由宽松的发展空间。这就需要健全企业法律制度,扶持和规范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中小企业存在的经济制度问题

1.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目前,多数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全面,没有覆盖企业中所有部门和人员,没有渗透到企业各个业务领域和业务操作系统。尤其在财务部门,小企业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极为严重。

2.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中小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大多缺失,不能及时发现内部员工的违法违纪行为。一些企业的业务经办人员、财会人员或管理人员利用监督不力的漏洞,进行职务侵占、挪用单位资金等违法行为。

3. 内控制度行为主体素质较低。有些企业会计从业资格人员普遍素质及业务能力低下,会计业务处理不好,对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合理运用,加上企业领导对会计法规、会计制度及会计准则不熟悉,法律意识淡薄,使个别内部人员利用这些漏洞,挤占、挪用甚至贪污企业的资产。

4.中小企业规模小,缺少先进的管理经验,企业效益不明显,这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中小企业法律制度的不健全有着密切关系。需要国家出台一系列的扶持政策。需要更多的制度保护,需要增加投资和贷款支持、技术支持,需要有效的需求拉动。

三、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促进就业

就业是一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它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众多的中小企业能够吸纳大量的劳动者就业。只有劳动者充分就业,才能达到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所以国家应该想尽一切办法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扶植中小企业,加大中小企业投资。

2.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人

大企业规模经济效益好,人均收入高,但数量有限,而且对劳动者要求较高,因此中小企业是低收入人群最理想的就业场所。只有低收人人群充分就业,才能从从整体上提高人均收入、提高综合的国民收入。因此需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给低收人人群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

3.促进有效的市场竞争

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 ,如此大的企业数量分布能有效牵制少数大企业对市场的垄断。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局面。

4.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结合中小企业的特点可知,中小企业目前最适合在农村、乡镇地区发展。中小企业类型多样,管理灵活,最适合与农业结合,从事农产品加工行业,吸纳农民就业,在这方面中小企业具有一定的优势。国家可以通过扶植中小企业的发展,带动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促进区域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四、健全和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经济法律制度

我国已经制定了《中小企业促进法》,但是相对于蓬勃发展的中小企业来说还是不够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法律制度,使其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 。

1.改善中小企业投资环境

升级中小企业投资环境,在自由竞争中,放松市场准入,吸纳社会闲散资金,给予创业人良好的创业机会。给社会闲散资金创造更多的投资获利机会,引导资金流向,提高资金利用率等等。

2.给予中小企业更多的融资优惠政策

中小企业的弱点就是规模小,实力小,缺乏资金支持,抗风险能力弱。为了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国家相继出台了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改善融资环境,尤其是中小企业贷款方面力度较大。由于中小企业信用体系不完善,为了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中小企业也可用应收账款、票据贴现等财务成本较低的方式进行融资。国家也可以出台政策规范和鼓励民间借贷满足小企业的需要。

3.对中小企业进行财税扶持

财政税收扶持不仅能够降低中小企业的成本,而且能够鼓励市场主体的投资热情。积极鼓励和引导地方财政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安排一定量的政府采购项目,采购中小企业产品,同时出台一系列税收优惠措施,减轻中小企业负担,通过广泛的政策选择空问,使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中小企业能够从中受益,使政府所提供的优惠政策能够确实发挥作用。

4.开展中小企业产品展销和经济技术交流会

中小企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产品涵盖吃、穿、住、用、行等消费品,各地区要多开展各种形式的产品展销会吸引消费者,活跃本地市场,提升产品知名度,开拓中小企业产品市场。地方政府也应该适时地组织中小企业贸易洽谈,促进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方面的经济、技术交流,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帮助企业发展。

总之经济制度是经济发展规律的集中反映,法律制度与经济发展相契合,才能促进经济发展。中小企业是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的重要力量。各级政府一定要重视和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把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纳入法治经济轨道,构建多元化的资金支持体系,引导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乃根.法经济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第86页。

2..法律的经济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第201页。

第6篇

关键词:企业发展;阶段判别;方法

中图分类号:C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2-87-02

一、企业发展阶段判定方法

准确判断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企业自身的各项指标与企业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是相对应的。企业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各项财务指标和市场占有程度都有很大差异。因此,在判断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问题上,很多学者都根据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来区分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如朱婧嫣(2005)采用企业销售额作为判断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阶段的标准。她将中小企业按行业划分。针对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销售额标准。如表1所示。朱婧嫣在文中研究了交通运输、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重大装备、能源环保和先进材料6个行业,并针对每一个不同行业。设定不同的销售额标准来判断企业的发展阶段。同时。她还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王红强(2009)认为,分析现金流量可以全面了解一个企业的经营状况。他从数量、质量和会计时间3个方面综合考虑企业的现金流量情况。认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其现金流量情况是不同的。他分别解释了企业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的现金流量发生变化的原因,并提出了判断企业所处发展阶段的标准。Michael T.Dugan(1991)在研究企业发展阶段时,将企业的3类现金流量及总的现金流量之间可能出现的规律排列组合成8种类型,如表2所示。

章先彪(2007)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区分了企业不同发展层次。构建了企业生命周期与发展层次模型,指出企业成长过程中的路径。他首先总结综述了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历程,列举了美国学者对于企业生命周期划分这个课题的研究成果。同时,他还列举了我国学者在企业生命周期领域研究中的代表性成果。通过结合中外学者的结论,作者认为企业生命周期大致遵循了相同的发展规律,即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蜕变期4个阶段。他认为,任何企业无论其规模、行业,都将遵循这一发展规律。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来说。作者依据企业发展层次,划分了卓越、优秀、平庸3个层次。并且将企业发展阶段和企业发展层次结合起来,构建了企业生命周期与发展层次模型。

本文认为,借助企业的现金流量变化规律进行企业发展阶段的判断,有如下的优点:首先,现金流量数据能够真实反映出企业目前的经营、运转状况。具有客观、透明等特点。同时,在进行企业发展阶段判断时。现金流量数据较于主观标准来说。更加清晰,界限明确。相比只依靠销售额等指标来进行判断而言。现金流量分析方法更为全面和科学。因此,本文认为现金流量分析法能够对企业发展阶段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所谓现金流量分析法,是指从企业的现金净流量出发,研究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和投资活动现金流量情况,通过现金流量的正负值,判断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相比之前学者的判断方法。这种方法具有简单、迅速、有效的特点。各个发展阶段的现金流量判断标准如表3所示。

二、应用现金流量法判别中小企业发展阶段实例

如前所述,通过现金流量法对企业发展阶段进行判断,具有迅速、准确、快捷的优势。我们选取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中具有代表性的几家,通过收集整理该公司的财务报告中相关的现金流量数据。验证现金流量法如何对企业发展阶段进行判断。

金风科技(002202)是中小企业板的一家上市公司。根据该公司披露的2009年度报告。提取该公司2009年经营活动、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数值,并将该公司2007年、2008年的数据列入表4。

通过表4我们可以看出,在2007年。金风科技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为正,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为负。因此,2007年金风科技处于成长期。2008年和2009年。金风科技现金流量的正负情况与2007年度相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为正,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为负,同样可以推断出,金风科技在2007-2009三年内均处于成长期。这期间,金风科技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持续增加,说明企业扩大生产,产生了“学习曲线”。同时,投资活动逐年增加,以使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因此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也为正值,说明企业正在平稳正常运营。随着投资活动的进行,筹资数目仍为正值,但相比2007年有所减少。

宁波银行(002142)也是中小企业板的一家上市公司,该公司2008-2009年报中,涉及经营活动、筹资活动及投资活动现金流量数据如表5所示。通过表5中数据可以看出,2008年度宁波银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的正负情况为:正、负、负。因此,判断宁波银行2008年处于企业成长期。首先。宁波银行进入成长期。经营活动带来正的营业收入,但为了应对激烈的竞争以及扩大企业生产规模、提高企业竞争力等目标,宁波银行加大了投资力度。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流出大于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流入,因此,投资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为负数。筹资净现金流为负值,说明宁波银行由于经营良好,企业2008年度筹集资金净流入小于筹集资金净流出。2009年度。宁波银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情况为:正、负、正。因此,判断宁波银行仍然处于成长期。经营活动扩大,使净现金流数额增多,同时投资力度加大。相比2008年投资额增加76%。为了维持投资力度,企业需要筹措资金。致使筹资活动中现金净流入大于现金净流出,筹资活动净现金流变为正数且相对较大。

通过以上2组中小企业现金流量数据分析可以看到,利用现金流量法对企业所处发展阶段进行判断是一种非常简便又科学准确的方法。仅仅需要调查、整理企业财务年度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的数值,就可以对企业所处发展阶段进行判断。这对于研究企业管理方法,辨别企业发展现状。制定企业发展策略,明确企业发展目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企业研究中,也同样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可以简便迅速地对大样本中的企业按照不同发展阶段分组,有区分地进行研究,有效避免由于企业所处发展阶段不同而对研究结果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企业寿命测算方法及实证研究课题组,企业寿命测度的理论和实践,统计研究,2008,(04):20-32

[2]李彬,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特点研究,经济师,2010,(02):246

[3]赵新娥,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中小企业财务发展策略[J],商业时代,2009,(06):44-45

[4]朱婧嫣,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阶段划分与资源配置,企业管理,2005,(05):27-29

[5]王红强,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现金流分析,商场现代化,2009(03):194

第7篇

新常态下文化产业投融资发展规律

7月的时候克强总理召开了经济形势座谈会,在这个会上总理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的经济形势进行了研判: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有巨大的韧性、潜力,可以支撑中高速增长,这也是新常态。遵循发展规律,不要一味强调高速增长,这也不太符合世界和中国当前所处的大的形势和背景。所以我们国家潜在的增长率可以支撑经济中高速增长,要坚定发展的信心,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用更大的努力和耐力推动我们国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7月初到现在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到文化产业领域如何科学地把握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特别是新形势下文化产业的投资、消费、进出口规律显得特别重要。

首先我想介绍一下今年文化产业投融资工作,特别是文化金融工作的一些最新成果。按照文化部等三部委推进文化工作的意见,文产发201414号文要求,满足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文化部联合金融部门在创新文化金融体制机制,开发创新型融资产品及服务,集成产业政策、金融政策、财政政策的协同作用,协同效果,并落地实施方面展开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一季度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统计显示,到2015年3月末,中长期贷款达到2421亿元,同比增长25.1%。在新常态下文化产业能有这样的成绩,文化产业投融资能有这样的发展,非常可喜。

文化企业通过债权市场进行融资。截止到2015年4月有128家企业通过银行间债权市场发行了524支债权融资,累计融资规模达到4703亿元。相比信贷市场2421亿融资规模高出一倍,可见,债权市场是有潜力的文化产业融资的市场。

我们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作用。按照预算法等的要求,文化部与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一道开展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大项目文化金融扶持计划,我们叫“重大专项”。通过近21亿的贴息,撬动了超过2400亿资金投资文化产业。把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看不见的手结合起来,打好组合拳,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文化部等三部门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于2014年3月25号在文化金融合作会议上出台。一年多过去,实践证明我们的文件确确实实可以落地,是符合产业发展实际的,在短时间内就开花结果了。这样一个事情,对制定政策者也是激励和鼓励。

接下来我们还将抓住近期国务院加快担保行业改革发展的契机,建立政府、银行和融资担保机构共同参与,共担风险的机制和可持续的合作模式,用好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等政策性工具来服务文化产业发展。

互联网时代??资本如何助力文化产业

这段时间我国资本市场的表现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确实是波涛汹涌。

第8篇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建设新型企业文化

论文关键词: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新型企业文化

一、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与创新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思想工作方法,促使员工形成个人内心信念并贯穿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使之转化为企业建设力量,更好的为企业可持续、科学发展,做大、做强、做久服务,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小康社会做贡献。不同的历史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内容是不同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在发展、变化,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方法也有所不同。作为 党的最基层组织要把握不同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内容,不断变换、调整工作方法,使之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作用,主要是转化为生产经营的动力。企业 思想政治工作要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其工作中心就是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活动,一切服务、随从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一成不变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有碍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容易形成疲劳,应不断创新,要有新路子、新方法,灵活多样的开展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不能老是重复在会议上,应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开展。诸如文体、知识竞赛、技能竞赛、旅游渡假、民主生活会、评比等形式结合生产经营开展。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之有生命力,才能使之转化为生产建设力量。

二、 企业文化内容与新型文化建设

我们说文化就是习惯,是人们由始以久的形成共识并自觉遵守的习惯。反映在人的意识、行动及器物层上。企业文化就是反映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习惯,包括经营理念、生产方法、规章制度、工作方法等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一切内容。良好的文化反映企业水平、发展潜力,触动企业生产经营发展。对企业改革、建设、和谐发展、永续经营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文化决定着企业命运,因而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已成为企业重要工作内容、追求的目标。企业在发展中不断更新文化内容,使之符合企业特点、客观规律,符合科学发展要求,才能不断补充新鲜血液确保企业生机。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环境等的改变而改变,只有符合客观规律才能形成有用文化,对企业发展产生触动形成后劲。人的意识、行动阻碍或推动企业发展,故应不断适时更新,以科学的态度建设新型企业文化,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按客观规律进行,达到好、强、大、久。才能真正落实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关注民生、实现小康目标。

三、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新型企业文化的内涵就是新生的企业文化更加适应企业科学发展规律、能够改变或促进企业向符合客观规律方向转变,使之科学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文化因人创制因人而成。人是主体,离开人就谈不上文化,所以人是最本质、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因素、构成要素。人决定文化性质文化模式。自然、政治、人的意识、思想、行动是形成文化的根源,人是主要、决定性的,而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改变、培养人的意识,树立世界观、改变世界观,纠正、引导人的行为。企业又是人的集合,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劳动力、劳动工具是生产要素,因而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起决定性作用。有什么样的思想政治工作就会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故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做的好能形成良性企业文化生成,促进企业科学发展,反之则阻碍企业科学发展,甚至消亡。

总之,我们应不断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培养职工良好意识,使之行动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客观规律。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当然思想政治工作应完全以生产经营为主导,一切为了生产经营。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生产经营活动各层面,服务、服从生产经营。培养员工良好思想意识从而建设新型企业文化,改变淘汰落后的旧有的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顺应客观规律,促进企业科学发展。

 

第9篇

(鹤煤(集团)公司机电设备租赁分公司,河南鹤壁458020)

[摘要]扩张型资本运营模式下采取何种财务战略,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对实体案例的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企业在扩张型运营模式下应采用“高负债、高股本扩张、低收益、少现金分红”扩张型财务战略,才能有效实现资本的增值。

关键词 ]扩张型资本运营;财务战略;案例分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2.066

1扩张型资本运营模式应采用的财务战略

1.1扩张型资本运营模式企业财务战略选择应注意的问题

(1)企业财务战略的选择与产业发展规律相适应。财务战略的选择和实施要与产业发展规律相配合。从产业发展规律可以看出,扩张型资本运营一般处于产业发展的规模化和集聚阶段,而在产业发展的规模化和集聚阶段应采取扩张型财务战略,增加投资规模,采取各种融资手段,开发新领域,增加经营性项目,迅速壮大企业实力。

(2)企业财务战略的选择与企业发展方向相适应。企业发展都要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一般要经过初创阶段、成长阶段、上市战略融资阶段和市值管理及战略投资阶段四个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应该有不同的财务战略与之相适应。

初创阶段中,自有资本及天使投资,生存是企业的第一要务。成长阶段中,金融杠杆与直接融资的结合,伴随着股权、资产重组,财务规划及税务清理,经营合规性审查,为企业的资本战略奠定基础,决定企业未来发展的核心阶段。上市战略融资阶段中,PE投资,提升企业资本市场形象;资本价值最大化;财务投资人的价值。市值管理及战略投资阶段中,更高层面的循环。因此,在初创阶段和成长阶段企业应采取扩张型财务战略。

(3)企业财务战略的选择与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相适应。企业财务战略需要从两方面进行调整。一方面,调整企业财务投资战略,加大基础项目的投资力度。企业真正的长期增长要求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和效率,而资源配置能力和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基础项目的发展。虽然基础项目在短期内难以带来较大的财务利益,但它为长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另一方面,加大财务制度创新力度,可以强化集约经营与技术创新的行为取向;可以通过明晰产权,从企业内部抑制掠夺性经营的冲动;可以通过以效益最大化和本金扩大化为目标的财务资源配置,限制高投入、低产出对资源的高效利用,是企业经营集约化、高效率得以实现。

1.2扩张型企业应采用的财务战略的主要内容

(1)融资战略。高成长企业的一个明显标志是高销售增长。面临销售高增长时,高成长企业往往面临极度的资金饥渴。

企业从内部财务管理入手,尽力压低上游供货商的进货价格,取得成本优势,利用缓期付账方式占用供货商货款进行短期融资,即“类金融”运作方式;向外部资本市场融资,企业可以金融机构借贷,也可以选择引进合作伙伴,一方面解决资金饥渴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合作伙伴更加优化资本结构,提高销售额和融资可能性,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价值。

(2)投资战略。扩张型财务战略在投资环节上可以将财务资源向营销及产品质量倾斜。营销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通过对营销的财务支持可容易地提升企业的销售额,实现企业提高市场份额和增加利润的目的。此外,产品质量也是整合内部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一环,企业通过对产品质量的财务支持也应不遗余力。企业的财务战略便是要将企业的财务资源支持企业的营销及产品质量战略。

(3)利润分配战略。收益分配战略的制定必须以投资战略和筹资战略为依据,必须为企业整体战略服务。一方面企业要满足营销及产品质量发展的需要,全力支持企业的扩张型发展战略,在内部来部分满足企业高速发展中对资金的饥渴问题;另一方面企业还应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培育与提升核心竞争力对权益资本的需要,积极探索知识、技术、专利、管理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有效办法,制定有利于留住人才和人尽其才的收益分配政策。

2扩张型资本运营模式下的财务战略风险控制

(1)资金风险分析与控制。财务信息失真、资金使用效率低。造成企业的高层决策者不能获得准确的资金信息,资金分散、资金管理失控严重,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主业不保,副业流产的现象。所以加强资金内部调控和外部筹集管理,建立内部结算中心或财务公司,能够实行资金的统一调配和运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内部控制存在的风险与对策。内部监控不到位,投资决策随意性大。企业在重大投资等问题上没有形成有效的决策约束机制,部分决策者热衷于铺大摊子,发展重规模不重质量,最终由于企业过度扩张遇到的资金问题、管理难题不能及时解决,陷入不能把握的困境。所以完善资金调配制度,建立财务预警机制势在必行,首先在资金使用方面,建立完善的内部资金审批制度,按审定的资金预算安排支出,并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系统,严控资金风险。其次加快应收款项管理和存货周转,尽量减少资金占用,内部管控机制要与企业扩张相辅相承,同步前进。

3举例详析

现以2004年联想集团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为例做以分析。

3.1联想集团资产收购

收购IBM PC业务资产的对价是12.5亿美元,联想集团以现金支付6.5亿美元,其余6亿美元以向IBM发行股份支付,联想集团以2.675港元/股,向IBM发821,234,569股新普通股和921,636,459股无投票权股票,共价值6亿美元。

3.2融资结构:引入国际投资者

联想集团以1000港元/股,向国际知名投资机构TPG、General Atlantic集团和New Bridge Capital集团分别发行156万股、78万股和39万股非上市可转换优先股,共募得3.5亿美元;其中1.5亿美元用于向IBM“赎回”部分无投票权股票,共435,717,757股,此后IBM在对联想集团的持股中,普通股仍为821,234,569股,无投票权股票的数量由原来的921,636,459股降至485,918,702股。

3.3联想收购IBM的财务情况

交易总额14.5亿美元,IBM持有联想股票份额达13.36%左右。以双方2003年的销售业绩计算,联想在此次并购之后,其PC的出货量将达到1190万台,年销售收入额将狂增4倍达到120亿美元。此次,联想和IBM的并购涉及160个国家和地区,IBM电脑事业部近万名员工也随之划归联想集团名下。

3.4总结分析

(1)联想此次资本扩张运作,解决联想国际化的业务,即国际化需要的大量人才、品牌、研发能力、完整的渠道和供应链,完成国际化关键一步。

(2)并购财务战略采取通过定向增发股本、无投票权股票和非上市可转换优先股等措施实现战略融资,有效引入国际投资者,完成战略并购,同时保证资金链充足,降低财务战略风险,优化资本结构,提高国际形象。

参考文献:

[1]任明.资本运营概念浅析 [J].通信世界,2002(25).

第10篇

关键词:企业发展战略财务管理指引

在现代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产品、技术、管理、人才的竞争,更是企业综合实力的竞争。作为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一环,资金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体系中,财务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针对财务管理工作对企业经营与发展的重要性,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研究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结果表明,在现代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的财务管理必须由企业发展战略作为指引,指导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以此为企业的经济活动保驾护航、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奠定坚实的资金基础。

一、以企业发展战略为指引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意义

在现代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中,企业的发展战略对企业的经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企业发展战略是根据企业的行业特点、行业发展规律以及企业经营决策者做出的决策所指定的战略。企业发展战略是指导企业在一定时间内所有经营管理工作方向的重点。以企业发展战略为指引的财务管理工作才能够根据战略需求进行资金链的控制与管理、进行基础财务信息的收集与整理。也只有企业发展战略指引下的财务管理工作才能够更加贴合企业未来发展方向,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保驾护航。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应从提高企业发展战略的认识入手,通过多方面的整合优化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

二、以企业发展战略为指引开展财务管理工作

1、科学分析企业发展战略――指引企业财务管理的基础

科学分析企业发展战略、明确企业发展战略的根本目的是指引企业财务管理的基础。在以企业发展战略为指引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前,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应对企业未来发展战略进行综合评估、科学分析以及论证。帮助企业决策层制定符合市场规律与企业实际情况的发展战略。并在这一基础上明确企业发展战略的方向、目标以及重点。以此为基础,才能够以企业的发展战略为指引更好的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才能够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好的为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进行服务。

2、强化财务管理基础――以企业发展战略指引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

企业的财务管理基础是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目的的重点,是以企业发展战略指引财务管理工作的关键。在现代企业实施以发展战略指引财务管理工作的同时,企业应从基础财务管理工作的强化入手。通过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为企业财务管理基础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实现奠定基础。

3、以企业发展战略为指引开展财务管理工作

在认识并其实分析企业发展战略方向与重点的同时,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还应围绕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相应的财务管理工作。围绕企业发展战略进行预算管理、围绕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资金流控制、围绕企业发展战略进行内部审计工作等。通过围绕企业发展战略为中心的财务管理控制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最终目标、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根本目的。通过围绕企业发展战略的财务管理工作实现企业发展战略指导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目的。

三、根据企业发展战略优化企业财务管理体系

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是企业实现财务管理职能的关键。在以企业发展战略为指引开展财务管理工作中,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也必须围绕企业发展战略进行调整与优化。通过优化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更好的为企业发展战略进行服务。同时企业的发展战略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指引对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优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企业发展战略的指引能够是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优化更加适合企业的发展、使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能够闲着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迈进。通过企业发展战略的指引作用使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更加完善,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四、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发展战略指引下的财务管理工作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实现。因此,现代企业应从企业发展战略的指导作用以及企业财务管理对发展战略的服务职能入手。完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同时,由企业发展战略指引这一过程。以此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更加适用于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的需求,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陈丽慧.企业财务管理与发展战略的相互作用[J].财经时代,2009;11

[2]孙静.企业发展战略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指导作用探讨[J].企业经营管理,2010;5

第11篇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一家一户的个体经济到拥有上亿资产的集团公司,发展十分迅猛,已成为创造市场活力、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十五大”把非公有制经济确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后,民营企业地位和作用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越来越重要。目前它在实现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培育市场主体,促进市场发展等方面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一是打破国有企业一枝独秀的垄断局面,提高市场经济的运行效率。二是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越来越大。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日益上升,已成为我国一个极其重要的投资主体。民营企业产值占产值的比重越来越高,并且创造了大量税收,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三是民营企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成为城乡新增就业人口就业和再就业的主要渠道。2003年,我国城乡从业人员共241.4万人,其中国有单位从业人员52.4万人,只占从业人员的21.7%;外资投资单位6万人,占2.5%。可见我国75.8%以上的就业是靠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联营企业等民营企业来解决的。

尽管民营企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民营企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全新挑战。一方面,世界经济正在通过诸如WTO、IMF等国际组织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卷入经济全球化,各大跨国公司均看好中国的市场潜力,纷纷登陆,在中国出现了全球竞争本地化的局面。本土民营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将转为外资企业。另一方面,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知识经济的浪潮也在开始涌动。与此相适应,世界范围内将出现大规模的产业结构重组。中国民营企业在其中如何定位,也十分值得深思。此外,我们也看到由于民营企业长期游离于计划体制之外,摆脱了像国有企业那样的计划和行动约束,追求自我利益的机制得以强化,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忽视乃至损害社会和他人的利益,诸如逃避纳税责任,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污染环境,克扣员工工资和福利等社会责任缺失现象。这不仅制约了民营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给社会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探讨政府对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引导问题,特别是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对民营企业政府引导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学术界的热点课题之一。特别是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关系到民营企业的兴衰,是民营企业研究的一个理论分支。深化对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和引导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国民营企业把握市场需求的发展脉络,认清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找出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增强其把握市场的能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加强民营企业市场引导的研究也有利于民营企业认识到自身在提高市场占有率方面的优势和劣势,从而突出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核心竞争力,促使其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针对当前存在的这些问题,著名学者唐世龙撰写了《湖南民营企业成长的政府引导模式分析》。本书内容丰富,思路创新,一方面,总结到目前为止湖南民营企业的成长历程、发展现状、优劣势分析,另一方面,对民营企业的政府引导和下一步发展趋势进行理性预测,并提供许多针对性的建议和有益的参考。例如,本书运用市场竞争理论和政府规制理论,从企业管理层面研究政府引导民营企业发展问题,拓展了市场竞争理论和政府规制理论。再如,本书通过对湖南民营企业在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实地调研和分析,了解湖南民营企业发展与政府引导实证研究领域的基本资料.找出湖南民营企业短寿的内在原因和壮大发展规律。

本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力求实现规范分析和实证研究的结合。规范分析为本书引出问题、认识问题、理解问题奠定了基础,而翔实的实证研究则为进一步剖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依据。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的许多企业管理理论被介绍和引述过来,由此对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我们认为在政府引导企业发展的研究中盲目地跟从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是不恰当的,尤其是只接受某一国家或企业的模式而漠视本国实际环境背景更是不足取的。因此,如何全面地认识西方学术界和实践界的政府管理企业发展模式,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于我国的实践,如何从本质上把握政府引导模式的运行机制,是本研究的重要出发点。

与现有的湖南民营企业发展研究著作相比,本书有三个明显特点:

1.针对性。本书是为湖南民营企业家量身定做的,充分考虑民营企业的实际环境和需要。本书在系统介绍国内外相关理论与观点的基础上,帮助民营企业家建立起相应知识背景,并结合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实际和运营难题,探讨政府引导民营企业发展创新的途径与手段,并对政府在引导民营企业创新运营的运作机理和基本特征做出比较深入的探讨。民营企业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实践,对企业运营中的主要方面进行针对性的重点提升。

2.实用性。本书注重实务性和可操作性。本书将提供大量翔实的有针对性的第一手材料,既有创业企业的成功经验,也有知名企业的失败教训,有机地将生动的现实案例解析与管理学规律结合起来,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企业运作精髓,强调制度规范和运作科学,为湖南民营企业家提供了经营原则和运作指南,同时对新的经济背景下民营企业的战略选择进行深入探讨。

3.全面性。本书的论述比较全面,架构清晰,对政府引导民营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将进行系统的介绍,并且指出各种引导模式的联系和特点,使读者能高屋建瓴地了解到政府引导民营企业发展的全貌,并详尽剖析湖南民营企业的成长规律,诠释湖南民营企业家的管理方略,因此它对解决湖南民营企业管理与发展中的不足、规范民营企业的具体运作、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和社会责任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意义,并对政府在全面引导和改善民营企业经营者转变观念、开拓思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总之,本书的研究内容首次对湖南省民营企业如何做强做大,如何持续发展进行分析,并率先在民营企业的发展引导模式研究中加入了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影响因素。本书还率先从中观产业层面对民营企业的引导展开系统研究。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在宏观经济领域和微观领域层面对民营企业进行研究,而本书则率先从中观产业领域层面系统地分析和研究民营企业。

第12篇

关健词:国有企业 文化建设 创新思路

企业文化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企业影响力的主要手段,也是企业发展的力量之源。不管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在所难免。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大,我国国有企业与其它企业之间的碰撞和竞争也成为必然。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国有企业必须重视自身的文化建设,将企业的文化建设与自身的发展需求联系在一起,转变思想,积极创新,全面迎接新的挑战。

1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从总体上来看,国有企业的文化建设近年来成绩斐然,文化建设的实践性工作已经比较成熟。目前很多国有企业,都将企业的文化建设纳入到了企业的发展战略层面,将文化建设视作企业所有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并通过不同的文化载体、不同的优化机制,创建出了不少优秀的企业文化形象,不但促进了国有企业的发展,也发挥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但是由于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理念兴起较晚,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形式上,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

1.1认识上的偏差

目前国有企业的文化建设似乎走向了两个极端,一种是过于夸大企业文化的作用,忽略了企业文化自身所应该具有的发展规律,对企业文化的系统性、长期融合性没有给予充分的理解;另一种是视企业文化建设为可有可无的工作,始终认为工作的重心是生产和经营。将企业文化看成是企业内部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在实践的过程中,企业文化建设带有浓重的思想政治色彩,体现不出企业文化的管理职能特点,进而消弱了企业文化的功能,使企业文化在国有企业的发展中不能完全发挥其功效。

1.2过于追求形式化

有些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过于注重表面文章,形式主义严重。一些企业将文化建设当成走过场,脱离了企业建设与发展的实际,忽略了企业文化的真正意义。对企业文化理念没能深入理解,也就不可能在员工内部形成良好的文化风气,企业文化的深厚作用就得不到充分发挥。

1.3缺乏特色和创新精神

文化能产生一种精神层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文化的独特作用也在于此。但是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自身独特的文化气质,其企业文化建设也就不会具备独特的精神力量和凝聚力。部分国有企业盲目的照搬和模仿其它企业的文化建设模式,这就导致多数企业文化大同小异,缺少特色和深度的尴尬局面。另外,一些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虽然具有自身特色,也形成了一套独立的模式和稳定发展局面,但是却缺乏一定的创新精神,国有企业的文化建设不应该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的时期,对客观环境要有一定的适应性。企业文化要想保持其新鲜和活力,就必须具备创新精神,不断的调整和更新自身的文化建设思路。

2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创新对策

2.1正确认识企业文化建设、确定文化战略目标

国有企业应该意识到,企业的管理与经营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而有效有企业管理则要依靠企业文化来完成。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文化力量的竞争,只有企业文化搞好了,才能使企业在竞争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也许企业文化不是推动企业发展的直接动力,但它却是一种最为持久的决定性因素。国有企业要将企业文化建设放在战略的角度上,对企业文化建设制定明确的战略目标。要在尊重客观、注重局部与整体、计划性与灵活性相协调的前提下,建立科学的文化建设战略目标。进而形成具有一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具有高度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企业文化形象。

2.2落实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以人为本”是建设健康、和谐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国有企业是我国的形象企业,国有企业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对自身员工的人性化管理和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建设。全力为员工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定期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在开展文化活动的同时,不忘对员工进行思想教育和政治觉悟引导,努力提高员工的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进而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文化内涵。国有企业的文化建设需要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和支持,员工只有深切的感觉到了企业的人文关怀,才能发自内心的去接受企业的领导和管理,才能积极主动地去配合企业的文化建设。

2.3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创新文化建设思路

企业文化应该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一种群体的价值观和精神财富,它必须具有企业自身的特色和个性。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尤其是国有企业的文化建设,应该注重自身的管理模式和发展规律,使企业文化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进而在企业的长期发展中,持续不断的发挥其作用。但是企业文化并不是一形成,就不能改变。在世界经济的大背景下,国有企业的文化建设如果始终固守传统的文化理念,不具备积极的创新精神,就势必被淘汰出局。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应该由单一的内涵转向多元化的内涵,建设多元化的企业文化服务体系,拓展创新方法和手段,积极接受先进思想,建设适合并适应国有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

3结论

国有企业应该意识到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企业应该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的汲取一些其它企业的成功经验,本着持之以恒的精神,紧跟时代步伐,不断丰富和完善企业自身的文化建设,建立长效的文化管理机制,使企业文化能够持久的、不间断的发挥其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岳,杨玉林.现代国有企业制度下企业文化建设与发展[J].企业导报.2011年第5期.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