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2 17:18: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能源节能减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能源建设与节能减排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涵盖包括农业在内的诸多领域。众所周知,我国是农业大国,加强农村新能源建设及节能减排的研究,对优化农村能源结构,保护农村生态意义重大。
1农村新能源建设对节能减排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由此也带来了较为严峻的环境问题,各种恶劣气候的出现,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对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积极响应节能减排号召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当前,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对新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做好农村新能源建设不仅对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而且能很好的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顺利实现。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农村新能源的建设对促进节能减排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1促进清洁优质能源的供应
农村具有丰富的能源资源,诸如家畜家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具有较高的可利用价值。在农村稳步推进新能源建设,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尤其注重普及太阳能、生物能源利用知识,建设相关的能源运用设施,在减轻环境污染的同时,使村民用上清洁优质的能源。例如,部分农村利用家畜家禽粪便发酵产生沼气用于照明,取得了良好节能减排效果。
1.2可有效减少农村环境污染
部分农村不注重对新能源的利用,焚烧秸秆、人畜粪便随意堆放的情况时有发生,给农村环境带来较大污染。而注重新能源的建设与利用,尤其发酵人畜粪便,在利用产生沼气能源的同时,能够除去粪便中的有害病菌。另外,积极推广生物质炉,减少焚烧造成的能源浪费的同时,有效降低因此给农村环境带来的污染。
1.3促进农村生态的良性循环
在农村中加强新能源的建设与利用可有效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例如,利用人畜粪便发酵后的沼液、沼渣不仅可以重新喂养家畜家禽,而且还能用作肥料,实现农作物种植、家畜养殖、沼气利用的良性循环,实现农村生产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2农村新能源建设与节能减排问题分析
农村新能源建设与节能减排无论对保护农村生态环境,还是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地区的农村新能源建设及节能减排的实现并不均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1激励机制落实困难
众所周知,农村新能源建设与节能减排工作的落实需要相关政策、激励机制支撑,为推动农村新能源发展国家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并制定促进农村新能源发展的相关举措。然而受各种综合因素影响,实际落实时却存在诸多问题,如农村利用的太阳能产品并未享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其他新能源产品的开发更是如此。这种激励机制落实性差,无法很好的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影响新能源建设工作的稳步推进。
2.2新能源开发投资少
农村新能源的开发需大量资金投入,一些新的技术开发周期较长,产品的商业化进程缓慢,长期资金的缺乏导致农村新能源开发与建设工作缓慢。另外,新能源开发完成后,还需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宣传、培训等工作,见到成效的时间较为漫长,一定程度上阻碍新能源开发在农村区域的推广。
3农村新能源建设和节能减排优化对策
农村新能源建设与节能减排工作现实意义重大,利国利民,关系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相关部门应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在农村实施新能源建设及节能减排工作的意义,结合辖区农村新能源利用状况,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不断优化农村新能源建设与节能减排工作。具体可参考以下内容:
3.1认真落实相关激励机制
农村新能源建设和节能减排工作的实现需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以及新能源产品提供商的积极性,尤其围绕国家出台的政策,结合当地农村实际,完善与落实相关激励机制。加强国家新能源利用政策的学习。国家出台的新能源利用政策,高瞻远瞩,是对能源利用的长远规划,因此,要求基层相关部门认真学习、深刻领悟政策精神,为农村新能源建设与节能减排工作更好的实施,制定相关对策,尤其在可行性上加以充分论证。分析激励机制落实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农村调查新能源建设及节能减排工作开展状况,掌握一手资料,及时召开相关部门负责人召开农村新能源建设工作会议,分析农村新能源建设存在的问题,鼓励各负责人积极发言,找到阻碍农村新能源推进工作的因素,加强对后期工作的科学部署。协调相关部门落实相关补贴政策。补贴政策关系着村民及新能源产品提供商的切身利益,因此,应与其他部门积极协调,在相关政策支持下制定完善的补贴方案,明确补贴政策实施的主要部门及相关负责人,确定补贴政策监督目标,定期召开农村新能源补贴落实总结会议,督促相关责任人认真落实补贴政策,充分调动农村新能源建设参与各方的积极性,为节能减排目标的顺利实现奠定基础。
3.2增加农村新能源的开发投入
为促进农村新能源建设及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实施,国家应重视在新能源开发方面的资金投入,为农村新能源利用不断提供新的技术,以满足农村各种新能源利用率。增加农村新能源利用技术研发资金投入。国家相关部门在全面部署农村新能源建设与节能减排工作的同时,应付出实际行动,成立专门的农村新能源技术研发机构,拨付专门款项支持新能源开发的投入。同时,加强与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学习发达国家在新能源利用方面的先进经验;增加农村新能源利用宣传投入。为提高农村村民利用农村新能源意识,做好新能源宣传工作并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方式进行宣传,使广大村民充分认识到新能源利用的重大意义,积极配合新能源的推广。
3.3注重农村新能源建设人才培养
毋庸置疑,农村新能源建设与节能减排工作的实施需要人才支撑,因此,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做好新能源建设人才培养工作,为新能源在农村中的普及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成立专门的新能源建设工作小组。相关部门应以村为单位,组织村中知识文化水平较高的人员,成立新能源建设工作小组,定期下派专业技术人员为其进行新能源利用方面的培训,使其掌握新能源运用技术,以点带面,逐渐在整个村中推广新能源建设工作。同时,还可定期评选出村中新能源利用先进个人,给以相关的表彰,调动农村新能源利用工作积极性;加强新能源建设人才的引进。相关部门还应注重农村新能源建设人才的引进,通过严格的选拔、培训,使其掌握农村新能源利用的专业知识,定期下派到各村开展技术指导工作,解决农村新能源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农村新能源建设及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实现。
4结论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农村新能源建设与节能减排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本文对农村新能源的建设与节能减排的意义进行探讨得出以下结论:农村新能源建设有助于节能减排目标的顺利实现,尤其可为农村提供更为清洁的新能源,减少农村环境污染、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农村新能源建设与节能减排存在激励机制落实不足、新能源开发投入少等问题,要求相关部门结合农村新能源建设与节能减排工作实际,从激励机制、资金投入、人才培养方面入手,采取针对性措施,确保农村新能源建设与节能减排工作任务的高效完成。
参考文献
[1]倪慎军,张国强,王海兵,罗诗峰,于乐.农村新能源建设与节能减排[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08(4):22-26.
[2]李玉贵.浅析现阶段农村新能源的建设及节能减排[J].科技与企业,2014(22):75.
关键词:节能减排;新能源;金融支持
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肆意迫害自然环境、利用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是目前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的主要发展模式。在这样的发展理念下,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矛盾日趋激化,资源危机将引发新的世界经济危机,环境质量日益恶化,人类幸福指数下降,单纯的GDP提升并不能带动社会成员满意程度的提升。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绿色发展的理念,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强金融财政支持,促进节能减排工作和新型能源行业发展进步是利国利民的大工程,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一、正视我国节能与新能源行业金融问题和现状
(一)国家对新能源行业加大了投资力度,新能源行业孕育巨大机遇。根据国际能源机构预测,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将达到30%,与可开发的的资源相比目前我国已经开发出的新能源,只占据了极其微小的比重。直线上升的高昂石油价格和严峻的环境污染现实下,对节能减排行业和新能源开发产业的投资价值有目共睹。《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在可再生能源中,风能发电、光伏(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三大项是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可再生能源行业。除此之外水利发电的规模和技术也趋向成熟、成本投入上也较低。根据国家发改委《中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的估测和初步规划,在对新能源行业的投资规模上,2006年到2020年,我国投入资金一万亿元购置水电装机;投入两千亿元新增生物质发电装机;投资一千九百亿元新增风电装机;投资一千三百亿元新增太阳能发电。此外还会在农村居民沼气工程、大中型沼气工程、地热资源、生物质燃料生产和太阳能发电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和金融支持力度。整个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合计共需总资金两万亿元。可见新能源行业孕育着巨大的潜在机遇。
(二)新能源行业仍然面临严峻的资金缺口。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对节能和新能源行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新能源投资额从2006年的600亿人民币仅经过一年时间便上升到760亿人民币。占用资金比例和资金投入规模从高到低依次是风能发电、小型水电、太阳能发电、沼气工程和生物质发电。纵观全世界来看,2007年中国对新能源行业的资金项目支持总额仅次于德国的14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就目前而言,我国已经成为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投资规模最大的国家。从金融财政的投入规模上看我国已位于世界最前沿,但是弊端和瓶颈不能忽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节能与新能源行业出现时间晚、发展速度缓、发展规模落后、技术力量薄弱、科研成果少,仍处在世界新能源行业的初始阶段。与资金投入的总额相比,新能源行业的科技研发和技术支持成本过高。节能减排和新型能源的开发面临巨大的资金危机和技术缺口。按目前我国市场对新能源的需求程度和世界新能源市场的发展速度来看,我国节能和新能源行业共面临两万亿元的金融缺口。
(三)新能源行业出现新问题。中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在社会舆论监督、政府宏观指导、市场自主调节和国际论坛的多重作用下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新能源产业已毫无疑问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成为国家战略性产业。但由于严峻的资金缺漏出现了许多与初衷背道而驰的现象。风电、多晶硅等部分新兴行业产能过剩,出现重复建设倾向。由于缺乏完善的市场准入标准,很多地方盲目跟风一哄而上,也造成了产能过剩的泡沫现象。地方政府不能真正落实、贯彻执行中央文件,对节能工作思想认识单薄,责任感差。
二、节能和新能源产业面临资金缺口的原因
(一)节能意识单薄,对新能源行业的资金投入认识不到位。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和节能减排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人员和金融机构人员对节能行业缺乏信心,眼观狭隘,思想上存在畏难情绪。在实际操作中新能源金融支持制度不健全、支持措施不坚定、支持力度不够大。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集中于大项目、大企业,信贷权限上调,信贷额度增加,信贷门槛变高,信贷体系变复杂,节能项目面临信贷困难。
(二)新能源项目资金投入的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对节能和新能源行业的投资也不是高枕无忧的,投资背后还隐藏着巨大的风险。比如,国家政策不明朗,对新能源和节能减排工作缺乏有效的长期规划和有力的宏观指导,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低下,新能源科技无法充分地为生产力服务;节能和新能源行业的投资以至少十年为一个小周期,利润获得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靠性;节能和新能源行业在研发初期成本投入大,高投入带来高机遇的同时也必然伴随高风险和高挑战。缺乏稳健有力的风险保障机制是当前新能源行业望而却步、止步不前的重要羁绊。
(三)节能减排和新能源行业融资机制体制不完善。我国各金融机构目前对节能减排项目和新能源行业开发的支持模式非常粗糙单一,主要依靠的是银行对节能减排、绿色经济、环境污染治理的信贷投入。股票市场投资、基金市场融资、扶持优惠政策等没有充分运用和实施。还缺乏专门用于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的产业投资基金和政策性、开发性的金融信贷措施。此外,国家对节能和新能源企业给予的金融支持和财政补贴优惠政策,主要通过电价补贴的政策集中在风力发电上,而对于风能以外的沼气、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其它新型能源,尚缺少系统的支持政策。
(四)财税调节手段单一。虽然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节能与新能源行业,对新能源行业的投入力度和投入规模加大,但政府在引导市场资金的宏观调控上仍存在不足。我国节能与新能源建设项目还没有正式纳入各级财政的预算和计划。在新能源的科研开发上财政工具单一,缺乏如加速折旧、税前还贷、物价补贴、财政贴息等方便灵活的政策。环保、税务等部门对循环经济的支持普遍在于返还费用、降低税率、增值税免征等方式。风险补偿机制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金融机构对节能减排和开发新能源的热情和积极性,导致后期金融信贷缺位。
三、新形势下促进节能和新能源行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措施
(一)金融业要提高节能认识,加大对新能源行业和节能减排项目的信贷支持。各个地方银行和金融机构要贯彻中央银行《关于做好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认真领悟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论,对地方的新能源开发项目、节能减排低碳项目给予贷款高规模、贷款长期限和贷款低利率等全方位的鼓励支持。
(二)创新探索建立金融协调机制。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以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研发为中心,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创新金融协调机制体制是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也是金融行业顺应潮流提高自身发展水平的需要。新能源行业要想全面辉煌离不开金融行业的鼎力相助,反过来新能源行业的长足发展又为金融市场注入了新鲜活力,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所以金融协调机制的建立势在必行。首先要建立一个以中央银行、省级地方政府、地方银行和地方金融监管为主导的金融协调联席会议制度,并在该制度的指引下对事关新能源安全与发展的问题作出具体规划和详尽的配备。其次要建立依托政策性研究组织,搞好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最后,要通过高级论坛加强同国内外新能源金融支持问题的交流借鉴,创造出具有大国风范和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低碳金融理论。
(三)资金来源渠道要拓宽,投资主体要多元化。首先,要放宽限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支持民间资本流向节能减排项目和新能源行业,搞活新能源市场,提高各类企业进行新能源探索开发的自。国家要针对新能源市场作出统一的空间布局和具体的项目规划。各市场主体有权利通过社会公开招投标,在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基础上竞争;各所有制企业对节能和新能源项目建设的资金投入比例应当降低;社会公共资源、国有企业和多种所有制企业应通过资金融合、项目联营、项目融资等多种方式对新型能源的开发进行建设和经营。对参与低碳金融项目的民营企业及非公有制企业要采取税收优惠、投资补贴、贷款贴息、部分资本金注入、提供投资担保和发行企业债券等融资方式引导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勇敢地参与投资项目建设和经营活动。最后,要放眼境外,加强与国际金融组织的密切联系,创造条件吸引境外资金、新进技术流入和大型能源项目引进。“引进来”的同时要“走出去”,要富有挑战精神,鼓励国内能源企业到海外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
(四)高度重视信贷风险,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净化金融生态环境,维护金融债权,警惕金融信贷风险是金融系统在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中要高度重视的一环。地方政府、各个银行、金融调控监管部门要协调一致,动态持续地把握新能源行业的发展信息。金融机构要做好债权维护和清偿的具体法案,确保债权清偿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谨防节能项目实施的失败对区域金融生态环境造成大的影响,阻碍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勇.金融支持节能减排的选择[J].西部金融.2010,(04).
没有空调却照样冬暖夏凉,没有热水器照样全天候热水不断,没有电源照样灯火通明……
不久的将来,如果你在合肥徽园看到这样一栋独特的建筑,你一定不要以为自己是在做梦。这就是正在紧张筹建中的首家“安徽低碳节能科普馆”。
据了解,建成后的“安徽低碳节能科普馆”将汇集国内外大量最新的新能源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集地热能、风能、水能、太阳能、光伏光电、区域系统供暖供冷等先进节能系统于一体,一举树立节能建筑的新标杆。而借助其示范意义,低碳节能科普馆的建造方安徽日源集团亦将触角伸向地热等太阳能以外的新能源领域,抢占中国城市建筑节能减排商机。日源集团剑指中国第一家城市减排解决方案供应商的宏伟梦想正日益照进现实。
节能新标杆
6月13日,接受《徽商》杂志独家专访时,安徽日源新能源科技集团董事长张明军表示,当前低碳经济方兴未艾,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十二五”期间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如何做好城市化节能工作亦已成为各级政府不得不面对的紧迫课题。
“我们投资建设安徽首家低碳节能科普馆除了要体现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外,更重要的是想进一步提高公众的节能环保意识。”
当前,随着石油、矿产、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枯竭,人类可利用的资源将越来越少,节能、降耗、减排不仅是当今社会的流行语,更关系到人类未来的战略选择。
公开资料显示,安徽日源新能源科技集团是集科、工、贸、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民营环保科技型企业,安徽日源环保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集团母体公司,专业从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品及项目的研究、开发与利用,资产总额超过15000万元。
自1998年成立以来,日源集团现已发展拥有年产10万台太阳能热水器、500万支真空管的生产能力,并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日源品牌”和产品技术;公司全面通过ISO14000:2004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ISO9001-2008国家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日源太阳能热水器已经成为安徽市场的领导品牌之一。
张明军介绍,安徽低碳节能科普馆总投资约3500万元,建筑总面积2000平方米。科普馆将集中展示未来城市现代化的节能建筑形式模型以及先进的节能环保建筑技术产品的系统节能、低碳、生态、智能技术在公共建筑中的示范应用,通过沙盘、动漫、荧屏等现代化的声光手段,充分展示建筑的节能技术和模式,并在其中诠释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独特的徽商文化,演绎现代化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科普馆最大的亮点是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完全实现零碳排放。张明军告诉《徽商》,我们利用风光互补发电技术实现场馆电力完全自给;利用太阳能与浅层地热互补技术实现三供一体(供冷、供暖、供热水)。地源热泵系统是一种从地热资源、地下水资源攫取能量并通过热泵技术得到高位能源,地源热泵技术已经被无数国家和地区证实,是一种有效的节能减排方式。其中我公司太阳能地热平衡技术,实现浅层地热可持续利用。
“十二五”期间,节能环保已经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作为一种可再生新能源技术,地源热泵被赋予了更多的价值内涵和节能使命。
“安徽低碳节能科普馆”的建设,就是希望搭建起节能、低碳、环保的推广平台,为公众、机构、企业甚至地方政府提供了一个集中展示节能新创意、新思路、新技术、新模式的窗口,凸显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说白了,我们就是要把大家口头上的节能减排具体化。”
和市长对话
“建成后,安徽低碳节能科普馆内展示的建筑节能项目技术质量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对于仍在图纸襁褓中的安徽低碳节能科普馆,张明军颇为自信。
在他的战略规划中,日源集团的转型发展远不是建一座科普馆那么简单。
“众所周知,节能减排目标已经写入‘十二五’期间的国家发展战略。但直到目前,我国城市建筑的系统节能减排可量化的标准还没有制定,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引领这个产业发挥技术创新和发展,最终实现城市建筑节能技术的系统化、标准化。一旦我们这套城市建筑节能减排可量化系统的标准模式成熟,我们就可利用这项再生能源管理模式,全面加速城市化节能减排推广进程,实现和城市对话、和市长对话。”
为了实现这一蓝图,张明军向《徽商》记者透露,除了建好“安徽低碳节能科普馆”外,下一步,日源还将建设一个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示范小区。在这个示范小区中,日源将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实现三供一体(供冷、供暖、供热水);利用太阳能、风能发电照明,从而最大限度地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届时,这个示范小区内的道路、草皮,都将成为节能减排系统设备的组成部分。”
调查显示,建筑能耗目前占到全社会总能耗27%左右,其中建筑物供热制冷的能耗大概占到整个建筑能耗的60%左右。地源热泵作为一种建筑物供热制冷新技术,可以通过消耗少量的电能或热能来达到目的,数据显示,通常制取相同的热量,地源热泵的耗电量只有电热耗电量的1/4到1/5。
这不过是新能源、新技术在城市建筑节能减排系统中应用的一个范例。
张明军认为,节能减排技术的运用不仅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还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尤其是在城市建筑领域。他估计,未来国内城市建筑节能减排的产业空间将达到百亿元以上。
正是看到了城市节能减排中蕴藏的无限商机,张明军旗下的日源集团正从传统的新能源产品制造商加速向新型城市节能减排解决方案供应商的角色转变。
“当前,政府要求的城市建筑节能标准一般为17%,而我们可开发的地热加太阳能等多种方式的解决方案,初步测算可以为城市建筑节能50%以上。同时,我们正在对相关环节的节能降耗数据进行进一步的量化分析,一旦模式成熟,我们会很快在国内各个城市间推广。”
张明军坦言,未来,日源集团将引入类似合同能源管理(EMC)模式,不单单推销自己的节能产品或技术,更推销一种节能降耗、减少能源成本的系统解决方案。而基于这种机制运作,日源集团也将华丽转身为专业化的“城市建筑节能服务公司”,并有望成为安徽第一家碳指标交易商。
一、江苏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存在的主要问题
节能减排就是节约能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被破坏的代价,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农业农村的节能减排在我国节能减排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推进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工作有利于环境环境压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一)资源严重浪费,利用率低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农村中存在很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利用率很低。比如说农村有很多自用水井和水库,管道存在很多滴水漏水现象,设施管理低效以及浇灌技术不成熟,大水漫灌已经成为很普遍的现象,这导致中国的水资源浪费非常严重。
(二)农村新能源规模小
农村新能源使用主要包括:日常供热能源、交通工具燃料和节能减排设备情况。江苏地区对太阳能、风能、沼气能、微水能、以及光伏电源的投入使用相当有限,并没有实现预期目标。并且从事农村能源的专业技术人员十分有限,这对一些能源设施的建造、维护和保养的技术水平并不是很高,这些对发挥能源基础设备的使用和功能产生了影响。
(三)农业科学技术相对落后
发展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关键的一步就是发展循环农业。而循环农业是一种以科技为基础、是高度集约化和适度规模化结合的多元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在江苏省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有关技术储备也比较薄弱,污染治理技术、利用废物技术等先进循环农业技术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科学技术有待进一步创新和突破。
二、妨碍农业农村节能减排政策落实的主要因素
(一)对节能减排的认识度不够
想要贯彻落实节能减排政策,首先要对节能减排有一个比较全面完善的认识。部分干部和群众对发展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刻,全社会也还没有形成积极支持农业农村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现实中,农村地区很少有人对节能减排政策有所了解。基层政府在这方面的宣传力度明显不足,有待加强。
(二)设备补助体系不完善
充足的设备补助体系是提高农民积极性的要素之一,是贯彻农业农村节能减排政策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本次调研中,村民们在节能设备方面的投入几乎全部是自掏腰包形式,得到政府的补助少之又少。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并且政府的社会补助机制不够完善透明。很多村民表示:如果政府在节能设备方面提供更多的补助,他们会更乐意安装节能设备的。
(三)创新度不够
现阶段,江苏省农业农村节能减排技术的科技创新力度不够,缺乏各种先进、实用的新设备和新技术。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存在着资源消耗大、浪费严重、污染加剧等突出问题。对于能源的利用方式单一且较为原始,对一些新能源虽然有初步的研究开发但是还没有进行普及。很多地区还存在很多高耗能农业机械和老旧装备,并且因此对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为此我们要提高农业机械化的作业质量,提高它的工作效率。推广高效、节约、环保的养殖技术,发展可循环经济。
(四)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
目前,我国节能减排的重心仍旧在城市,政府为此出台了很多有关城市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但是对于农村地区的节能减排而言,没有相对应得法律法规去贯彻落实,其只能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等,没有针对性。所以政府关于农村农业节能减排的法律规定不健全。
三、推进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工作的主要建议
(一)加强科普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科普宣传可以以两种方式展开,第一种方法是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公共媒体,把政策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做好节能减排的有关宣传工作。第二种方法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村庄面对面为村民们讲解节能减排的相关政策措施。以上两种方式都可以让村民更好的了解节能减排政策的具体内容。在这样良好环保意识之下,当政府再去实施节能减排工作时,村民的配合度会大大提高。
(二)加大资金投入,增强支持力度
节能减排的投资巨大,单凭各家各户自讨腰包是无法实现的。需要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增强支持力度。针对实际情况,对农村农业不同的方面投入资金。各级政府要积极出台各种优惠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减轻农民负担。并且可以拓宽融资渠道,努力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带动、社会参与的节能减排的投入机制。提高农村新能源、废物、废水等利用率并且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在政府的扶持下,农业农村的节能减排事业必将事半功倍。
(三)鼓励科研开发,推进技术创新
鼓励和扶持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势在必行。地方政府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的新能源、新技术。同时要鼓励和引导各大院校、企业将科研目光转向农村,既提高企业价值又提高农村资源的高效利用率。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支持创新人才团队建设;积极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不断优化农业科技资源,在源头创新、工程化技术研发与推广等方面,加大投入,为农业产业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提供科技支撑。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世界进入了低碳经济时代。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家之一,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同时,发展低碳经济也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形势的内在要求。我国在2009年底召开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做出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的碳减排承诺。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服务型产业,需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各方面产生的交通运输需求,且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交通运输需求与日俱增,交通运输能耗呈现出明显的增长态势。有学者通过对交通运输能耗测算表明,1980年中国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费2902万吨标准煤,到2012年则达到了30023.76万吨标准煤,30多年间增长了10.3倍,而能源消耗的急剧增长也意味着交通运输碳排放的急剧增长,中国交通运输业的低碳转型面临严峻形势。为此,管理部门需要站在国际视野角度,来横向审视国际上其它国家在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方面的一些举措,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交通运输碳减排政策。
一、我国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现状
我国政府历来就非常注重交通运输领域的节能减排问题,为了能够促进中国交通运输业的节能减排,先后有针对、有计划地制定了一些相对成体系的法规、法律和标准。从20世纪80年代起,交通运输部根据“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的能源战略方针,制定并实施了《交通行业节能管理实施条理》、《交通行业实施节约能源法细则》等规章制度。“十五”时期,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2004年国家发改委我国的《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对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2005年国家标准委了《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规定了以点燃式发动机或压燃式发动机为动力的车辆的燃料消耗量限值。到了“十一五”期间,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又上了一个台阶。交通运输部提出了具体的节能减排目标,并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也得到了国务院、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以及标准委等部门的大力支持。进入“十二五”时期后,交通运输部陆续出台了更加系统的低碳交通运输政策。比如,《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指导意见》及其试点工作方案和《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指导意见》,同时还完善了相关的财政政策、管理机制政策(如《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做好道路运输车辆燃料消耗量检测和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总体来看,我国交通运输领域节约能源和低碳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政策仍需进一步完善。
二、国外低碳交通运输政策
世界上许多国家(如美国、欧盟各国、日本)在应对交通运输低碳发展问题时采取了诸多举措,其中一些举措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美国美国制定了一系列节能法律法规和财税激励政策来支持低碳交通运输发展。在节能法律法规方面,197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能源政策与节约法》,该法规制定了严格的“燃油经济性”标准(简称CAFE),并实行了一系列支持措施来保证CAFE标准的实施。美国联邦政府还颁布了《清洁空气修正法案》、《乙醇发展计划》、《新一代汽车伙伴关系计划》等来大力发展天然气汽车、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清洁能源汽车。2003年美国出台的《能源部能源战略计划》更是把“提高能源利用率”上升到“能源安全战略”的高度。美国联邦运输部在制定5年期战略规划中也始终把环境管理作为核心目标之一,并通过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来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能耗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此外,美国还采取现金补贴、税收减免和低息贷款等激励性财税政策来积极发展清洁低碳运输。2.欧盟欧盟及其成员国主要从节能法律法规、碳减排标准、碳税政策和ASI政策措施体系等方面入手来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在节能法律法规方面,欧盟首先通过环境行动计划对交通领域的节能减排做出全方位的安排。2006年《能源效率行动规划》明确提出交通运输业的节能目标。2007—2008年欧盟委员会提出一揽子能源计划,对生物燃料在交通能源消耗中所占比例提出要求,并一系列指令。2011年《面向2010年新能源计划》、《2010—2020年欧盟交通政策白皮书》来明确交通运输低碳发展的任务和要求。在碳减排标准方面,欧盟先后推出欧I一直到欧V等一系列尾气排放标准来严格控制汽车尾气排放。在低碳税收政策方面,欧盟以市场为主导,通过碳税等经济手段来带动社会公民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积极性。此外,欧盟还构建了ASI政策措施体系。该体系是由“避免”(A)、“转换”(S)、“改进”(I)3种不同实施路径和规划(P)、制度(R)、经济(E)、信息(I)、技术(T)5种举措组合形成的包含15种核心政策措施在内的政策矩阵,从而制定出详细的低碳交通发展政策措施。3.日本日本的低碳交通建设处于全球领先地位,通过制定建设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绿色和智能交通、制定机动车燃油经济性标准、进行财税激励等政策来构建低碳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体系。在节能法律法规方面,日本早在1979年就颁布实施《节能节约法》来不断提高节能标准,改善能耗设备的用能效率,对未达标者还规定相应的惩罚措施。日本采用“领跑者”方法确定燃料经济性标准,首先根据重量对汽车进行分级分类,然后在每个等级中确定“最优”的燃油经济性汽车,以此作为相应等级汽车的燃油经济性标准,对未达标的机动车采取处罚措施。这项举措显著提高了日本机动车的燃油经济性。此外,日本还推行绿色税收计划,对新能源和环保车辆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并对电动车用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等低碳型产业进行补助。
三、国际低碳交通运输经验借鉴
1.进一步细化相关政策措施我国政府目前虽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低碳发展指导意见和办法,但缺乏详细可行的政策措施和统计考核办法。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涉及到生产、运营和消费等多个环节,因此,在制定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政策时,应会同各个环节相关部门,共同制定详细的节能减排和行动方案,以达到真正落实全行业节能减排目标的目的。2.制定更加严格的燃油消耗标准纵观国内外的低碳交通发展政策可以发现,制定严格的经济性燃油标准是一项行之有效的节能减排办法。尽管发展新能源汽车有很大的节能减排前景,但是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报告,在2020年以前,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比例只能达到10%~15%,未来低碳交通运输的重点领域仍然在碳排放量较大的道路运输行业。因此,未来应制定更加严格的燃油消耗标准,严格控制车辆市场准入,完善机动车能效标志制度。3.大力推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发展从美国、日本、欧盟的低碳交通发展政策来看,这些国家都非常重视节能和清洁能源汽车的发展,并取得了较好的节能减排效果。我国近年来也在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但面临着产业规模较小、消费者持观望态度等发展阻力。为此,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政府应持续对新能源汽车项目的支持力度,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及路线,给广大消费者以明确的预期。同时,还需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激励政策,如对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企业予以税收减免、财政补贴政策,对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实行税收补贴。
四、结语
制定合理可行的低碳运输政策是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保证。目前,交通运输行业面临较大的节能减排压力,现行的低碳交通运输政策已经开始高度重视交通运输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未来,我国政府仍需继续重视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构建工作,从多方面多环节着手,综合应用行政、经济手段,共政府、企业及社会公民之力来推动低碳交通运输发展取得更大的成效。
作者:白娟
大力发展城市公交对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促进节能减排、建立低碳环保的综合交通系统至关重要。济南市公共交通总公司作为担负着千万市民出行重任的主体单位之一,近年来在发展绿色低碳公交方面做了大量有益尝试:从几年前第一批天然气公交车的投入使用到混合动力新能源客车的示范推广;从公交车人工调度到智能调度系统的大规模应用到助力市民环保出行……济南公交走上节能低碳的发展之路。
2011年,济南公交4072部运营车辆节约柴油124.9万升、节气144.7万立方米、节电27.3万千瓦时。运营车辆综合能耗降为6.58万吨标准煤,比2010年节约743.9吨标准煤,下降1.13%,减少碳排放1854.5吨。
全市天然气线路达50条
近年来,济南公交先后投资5437万元,改造完成966辆CNG公交车;投资8437万元,购进160辆CNG公交车;投资3000万元,建成4座公交CNG加气站,配备12辆翘装燃气运输车……济南公交依靠科技进步,积极进行天然气代用燃料和新能源车辆研发、应用。
济南公交承接了国家“十一五”86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济南市工况下代用燃料汽车运行考核研究”课题,并顺利验收。通过自主创新取得《在用城市大客车CNG单燃料发动机改装研究》等成果;与东风南内和潍柴动力等合作,进行CNG单燃料发动机改装试验,并成功大规模应用。经测试,改装后的天然气车辆,动力性良好,安全可靠、经济环保,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同时,推广CNG公交车1130辆。其中,改造970辆,购新车160辆,天然气车占公交车总数的27.4%。从2007年济南市开通首条绿色公交线路以来,目前已发展至50条。
2009年,济南市成功入选国家“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在市政府大力支持下,购进100辆新能源空调客车(国Ⅳ标准),全运会前投运,较同类车辆节能30.46%,示范推广效果良好。2010年,济南市扩大示范运行规模,新购100辆12米大容量新能源空调公交车。2011年,再度投运100辆混合动力新能源空调公交车,新能源车示范运行763.6万公里,平均油耗28.12升/百公里,较定额节油11.7万升。与去年同比下降3.67%,节油6.99万升,减少碳排放218.8吨。
斥资8.94亿元新购1665部公交车
济南公交通过科技手段,积极开展城市工况研究,总结归纳各条线路的实际运行工况;与潍柴动力合作研制公交版节能环保发动机;通过调整发动机外特性曲线,降低最大扭矩点和最低油耗率点的转速,适应公交运行工况要求。同时,通过优化车辆动力总成匹配,使公交车运行更节能、更经济。公交人不断研究试验,在公交车上安装温控电磁风扇离合器,节约能源,保证发动机正常水温;合理匹配发动机冷却和暖风系统,优化车辆舱体结构,使车辆运行更节能、更经济。
济南公交以全运会为契机,大力提升公交装备水平,加速车辆更新,积极选配新车型,提高运力保障能力。2007年以来,投资8.94亿元,新购车辆1665部,全部达到国Ⅲ以上环保排放标准;淘汰环保性能差的老旧车辆1268辆;改造升级为国Ⅲ标准柴油车有364辆;新购车辆中,大容量公交车占90%以上。
责任追究量化考核
万余济南公交人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层层签订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书,实行责任追究,层层考核兑现;推行能耗定期分析制度、路查制度、一对一帮教制度、故障车不上路制度、车辆尾气排放汇报制度等;掌控燃料消耗情况,重点治理异常超耗车辆,定期通报,限期整改,并对责任人考核兑现;对排放不达标、浪费燃油的驾驶员进行一对一教育,及时改正不良的操作习惯;加强尾气检测,凡经过维护和修理的车辆,尾气检测必须合格;把好出车关,加强出车前车辆检查,冒黑烟车一律作为故障车处理,禁止冒黑烟车上路运行。
同时,济南公交实行车辆定额管理,量化考核细则,制定《节能减排管理规定》、《公交车辆尾气排放管理规定》,结合“星级管理、星级服务”,与“争创星级线路、争当星级驾驶员”活动挂钩,对各级管理人员及驾驶员进行经济考核;对每辆车的材料费、燃油(气、电)进行定额管理,浪费燃料的驾驶员不能进星,并实行节奖超罚。另外,按综合目标考核情况核发管理人员工资额,浪费燃料、排放不达标将直接影响工资额度。排放不达标车辆按每车100-200元扣罚主要领导工资,按月考核兑现。公交人节能减排意识不断提高,有效推动了节能减排工作。
驾驶员争做“节油能手”
济南公交积极推行节能环保单程操作法,加强驾驶员操作技能培训,组织技术人员与优秀驾驶员,采用跟车与交流等多种形式,总结各线路优秀驾驶员的实际操作方法,经过多次修改,形成各线路“节能环保单程操作法”。在全公司全面培训推广,规范驾驶员的操作,为节能减排打下坚实基础。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发展的产业结构就收到了强烈的冲击,第一产业比重逐年降低,而工业的比重却逐年上升,其中基于资源开发和研究的能源产业的发展十分迅速。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特征,为生产、生活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和效率。在当今社会,能源的消耗总量和利用效率同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十分密切,在经济发展的背后,我国能耗、碳排放都表现为持续增长的状况。节能减排成为了能源与动力工程研究的重点,并且也是今后长期需要坚持的工作。
关键词:
能源与动力工程;环境污染;驱动因素;节能减排
一、引言
无论是汽车开动、轮船离港和飞机起飞等等机器的运转,还是信件的邮寄、电话的通讯和网络的传输等等我们日常生活所常见的现象都需要由能源作为支撑和动力。能源为我们所处的城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量流,有了能源我们的城市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我国目前正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是能源消耗大国。能源的大量消耗带来了环境的污染,能源供需矛盾显而易见,成为了我国当下以及今后长期发展的重点所在,节能减排工作必须落到实处,节能技术的研究刻不容缓。节能减排是我国面对环境问题和能源的消耗而提出的政策方针,是通过不同的手段和措施,降低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过程中的能源投入以及污染物的排放,实现城市化进程不断提升和城市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的目标。但是由于我国的人口、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节能技术等因素的影响,能源浪费和排放超标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节能减排的工作效果甚微,加剧了能源消耗和保护环境的矛盾,导致了我国经济发展带的瓶颈,带来了强大的制约作用。因此,本文试图从能源和动力工程的角度入手,对我国能源问题和动力工程进行解析,明确能源消耗居高不下的内在原因,进而对节能减排从能源消耗因素和动力工程节能技术等角度出发,分析节能减排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二、能源问题和动力工程
能源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能源发展、环境可持续已经成为当下全球性的议题。能源的种类繁多,且因为新技术的发展,许多新能源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并有逐渐成为发展主流的趋势。根据不同学者的研究和总结,能源有八种分类方法,但是人们对于能源的关注点在于它是否能够可再生,是否能带来严重的污染,是否能在现有技术的支撑下进行安全的利用等等,这些对于能源的关注也从侧面反映出现今能源发展所遇到的问题。传统化石能源的枯竭、新能源的开发实用技术不足、能源紧张导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成为了当今能源问题的主要方面,统称为能源危机。我国是世界上产能和耗能的大国,能源的产量仅次于美、俄,处在世界第三位的位次,但是能源消耗更大,位居世界第二。同时,我国的能源结构、能源利用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却并不理想。能源危机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煤炭、电力、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成为能源危机中的主要角色,尤其是石油的短缺以及由其引起的结构性矛盾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难题。动力工程主要是致力于煤、石油等传统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新能源的创新开发。动力方面则包括内燃机、锅炉、航空发动机、制冷及相关测试技术1。动力工程作为目前能源研发的主要领域,需要在能源转换与热力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同时也需要同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等学科领域形成良好的学科交流局面,共同促进我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三、节能减排分析
节能减排的首要任务在于节能,节约生产和生活等方方面的能源使用以及提升能源的利用率,从源头上治理能源问题。在节能的基础上,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大力发展污染治理以及回收再利用的技术,实现能源使用终端的零排放或者少排放。首先,明确能源消耗的内在因素,对症下药2。能源的消耗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经济快速的增长、经济规模的不断扩、产业结构的失衡、节能技术的落后,共同导致了能源的大量投入。因此,对症下药,根据不同的问题提出不同的针对性的解决方法,优化能源投入结构,达到节能目的。其次,从动力工程的角度出发,从内燃机、锅炉、航空发动机、制冷等生产和生活的能源利用核心出发,发展核心环节的能源利用技术,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而动力工程技术的研发对于不同的能源类型又有不同的要求。对于煤来说我们需要提升其使用率和终端污染处理技术。对于石油来说,我们应该寻找替代能源以及替代能源的提炼方法。对于新能源来说,现有的太阳能、风能等能源的使用技术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和普及,更多的新能源还需要专业人才去测试和研发。
四、结语
综上所述,能源能够决定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发展,其中石油等战略性资源的重要性更加突出。能源危机的出现对我们是一种警醒,更是一种促进,在能源危机的压力下,不论是从国家的宏观统筹还是从个体企业的技术优化都表现出积极的应对。在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相关技术人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不同行业专家、不同专业学科等的共同努力,以科学发展观和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城市为指导,打破传统能源制约,利用新技术和新工具,实现我国能源的高效、合理应用最终消除我国经济发展的能源制约,为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话语权的改善等提供坚实的能源支撑。
参考文献:
[1]徐祥博.浅谈能源与动力工程的节能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6).
关键词:城市交通系统;节能减排;新能源应用
Abstract: with the spread of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onform to the global energy security and thei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rend, our country's development mode change focus must be, to carry out the save energy strategy. The urban traffic system because of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and pollution emissions, facing the severe form,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new energy vehicles in our country and not type gain popularity.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urban transportatio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f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in public transportation.
Key words: the urban traffic system;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New energy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使得交通压力与日俱增,也就加剧了交通能源的消耗和排放。现在全球都在呼吁使用环保新能源的低碳生活,城市交通是能源消耗和排放碳的大户。因此,要加强城市交通的节能减排研究,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一、我国城市交通现状
1、城市规模扩大,增加运输压力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稳步增长,我国大规模城市化,大中城市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员务工,超过了所能承受的容量,交通工具更新带来了效益跟不上交通需求的增加,带来了巨大的交通压力。在上海、北京这一些发展城市通过地铁轻轨缓解了一些压力,但还是经常出现车辆堵塞、交通秩序混乱的场面,而中型城市例如武汉、成都,地铁刚刚起步。
2、机动车增长加快,道路容量不足
社会经济的增长提高了人民的日常生活水平,物质享受水平比以往有很大提升,拥有私家车的家庭增长很快,而且城市居民的出行次数、距离和对汽车的依赖性与日俱增。城市机动车包括轿车、客车、摩托车等增幅年平均15%以上,而人均道路面积的增长却很缓慢。由于环保意识推广力度不够,居民在购买车辆时并没有优先购买环保新能源型车辆,使得环境污染的压力更重。在我国许多大城市汽车尾气排放已经超过工业排放量,例如北京市交通的CO2和HC分担率分别为63%和73%,氮氧化物大约为22%。
3、路网不合理,管理水平低
我国城市常有的集中道路结构基本都有着密度低、感到间距大、功能混乱等缺点,是老式的交通结构,难以适应现代城市交通的需要。而交通管理部门杂乱,作出的实际措施远远不够,交通控制管理和安全管理的现代化设施没有与时俱进。例如,由于北京市干道两侧的高强度开发,居民的出行的起止点局限在干道两侧,没有低等级道路的分担造成短距离出行使用高级道路的比例过高,降低了通行效率。且北京市多为传统四合院格局,断头路多造成路网连通性差,这样车辆就得多绕行降低了行车效率也增加了主干道负担。
4、公共交通萎缩,出行结构不合理
80年代后期开始,城市公共汽车交通的运营效率、经营管理等各方面出现衰退。虽然公交车数量增加、线路延长,但由于交通的拥堵等因素公车的运营速度不断下降,拉下了新运力带来的效率增长。城市优化交通工具而取缔了一些落后的出行车辆,由此转移出来的乘客开始使用其他方式出行,加剧了出行结构的不合理。二、节能减排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1、城市交通结构不完善
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发达程度不够,据测算,公交出行比例每提高1%,能耗下降1%,而我国公交出行与国外相比差距巨大,以上海为例,居民公共交通比例是27%,东京则高达79%。公交系统虽然在快速发展但仍然赶不上公交需求的发展速度。
2、新能源汽车进展不利
国内公共领域已经试用的新能源车辆主要是液化石油气车(LPGV)、液化天然气车(LNGV)、混合动力车、电动客车等。研究表明,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视汽车是我国汽车产业科技发展的重点,但新能源车的经济型、安全性等没有受到市场的检验与接收,且成本高难以规模化生产。节能环保技术配套的设施建设滞后,不能给新能源汽车提供保障。对于新能源车辆高昂的购车成本也使消费者望而却步。
3、经济杠杆未发挥作用,调控效果有限
国外主要通过财税等宏观控制交通节能环境,而这一点我国未能学习到位。对经济手段的具体方案研究的不够透彻。我国的汽车税费集中在生产、进口领域,消费方面征收少且忽略了考虑节能减排方面,这样很大程度鼓舞了私人购车且无所谓节能车或大排量车,应该在征收汽车税费时按照发动机排量等能耗指标来征收。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城市规划有待完善,管理措施力度不够,对于新兴节能技术的研究需要加强,学会利用经济杠杆来调控汽车市场。对于国外成功的经验我们要学会合理利用。 三、城市交通节能减排的对策建议
1、加强公交一体化建设,提高运营效率
公共交通系统包括公共汽车、地铁、轻轨、火车等方式,其运行特性也不尽相同,管理层应该加强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和建设,构建一体化的公共交通系统,这样使居民出行方便快捷也就提高了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出行比例,降低能耗。具体可以建立票制票价一体化系统,通过价格杠杆来调节各个交通工具之间的客流分配,让多种交通方式之间实现零距离换乘,通过简化购票流程、优惠换乘来提高整个公共交通的运营效率。全城交通信息得到整合,推出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居民提高服务。现在各城市交通规划地铁站出口为公汽站,下了公汽可以看见地铁入口,这些措施已经初步看到成效。
2、完善政策保障措施
建立健全的交通能耗规范制度,对其有相关的统计和指标。适当对公共交通补贴增加其吸引力,鼓励居民出行使用公共交通,放弃私人车,可以在道路时空资源分配方面向公共交通倾斜,设置公共交通专用车道、优先车道。同时对车辆出台一些政策控制机动车数量,例如拍卖牌照或者出台车辆能耗和强制性的燃油效率标准。且政府应该合理投资开发新能源车,并建设其所需的补给站。
3、经济手段
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具体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将公共交通节能减排事业纳入公共财政,减低企业的负担,这样可以避免打消企业环保的积极性。同时适当降低环保型车辆的购置税,引导居民的车辆消费走向节能环保。
4、积极开发车辆节能减排技术,加强新能源、新技术应用
通过改善车辆设计减少能耗,推广环保型燃料车辆,例如甲醇和氢能源,对环保型车辆的购买进行补贴,其他类型可以适当征收资源税,严格要求各汽车生产商按照标准生产。鼓励汽车企业加大对新能源、新技术的开发,特别是低碳公共交通工具的研究,将新科技高效运用于交通系统。政府应该对新能源车辆配套设施建设给予支持,跟上发展的脚步。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城市交通系统的节能减排项目非一日之功,在进行新能源新技术开发的同时不要忘记改造落后的道路、车辆设计。合理建设城市路网、加强公共交通的职能、宏观调控机动车数量来控制城市交通系统。只有积极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才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岳睿;我国城市交通节能减排政策研究[J];交通节能与环保,2009年
而在近期的市场下跌过程中,新能源板块依然逆势抗跌,并且不乏像浙江阳光、天成保变和安泰科技等逆势逞强的品种。在政策大力倾斜之下,新能源能否成为2008年“中国经济最为困难一年”中最有潜力的一个行业呢?
中央拨款418亿元
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许多代表、委员都感到有徐徐春风吹来: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等支持新能源发展的方针,被明确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意味着一个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春天即将到来。
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指出,近年来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又与国际通行做法基本接轨的财政支持节能减排的政策体系框架。今年财政部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立足于“四个注重”推进节能减排。财政部3月24日表示,2008年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关键一年,为大力支持推动节能减排工作,2008年财政部安排了270亿元专项资金。据介绍,这270亿元专项资金包括: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奖励资金75亿元,中西部地区城市管网建设奖励资金70亿元,淘汰落后产能奖励资金40亿元,“三河三湖”及松花江流域治理奖励资金50亿元,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及节能基础工作等35亿元。此外,加上中央建设投资中安排的148亿元,2008年中央财政共计安排418亿元用于支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张少春还表示,目前财政部正在研究探索建立支持推进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重点是抓紧研究出台鼓励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建立节能产品政府强制采购制度,完善城市污水处理和排污收费制度,调动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同时,研究运用市场手段或机制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包括实行排污权有偿取得和交易制度;建立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全面推进矿业权有偿取得和建立矿山企业矿区环境治理及生态恢复责任机制,以及研究建立碳交易制度。
除了政府的专项拨款支持节能减排外,金融系统也将推行“绿色信贷”。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国务院明确要求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随着政策导向的调整、有关法制的健全和监督检查执法力度的加大,不符合环保和节能减排要求的行业和企业将面临更为严厉的政策环境。金融机构对待公司客户应有这种政策风险意识,从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角度,应当对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等落后企业的信贷风险予以足够的警惕。而对节能减排重点工程、节能减排科技进步公司和重点企业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则给予信贷上的支持。
新能源最有投资机会
事实上,2006年1月份,我国就正式实施了《可再生能源法》,明确规定了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列为能源发展的优先领域。国家鼓励和支持可再生能源项目,并予以贷款和税收等优惠政策。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新能源产业在中国出现了超乎世界想象的发展。而去年12月26日金风科技的高调上市,其138元开盘价刷新了市场对于新能源行业的热情。行业研究员预计,新能源行业是能够在2008年和2009年保持接近连年翻番的为数不多的行业,也是不受经济形势冷暖和宏观调控影响的行业之一。
另据不久前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2月份我国原油出厂价格同比上涨了37.5%,燃料动力类产品的购进价格同比也上涨了17.7%。而且,目前我国能源的供应状况为:煤炭比重过大,环境压力沉重,人均能耗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能源技术落后,系统效率低,产品能耗高,资源浪费大。2004年,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为19.7亿吨标准煤。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一次性能源需求量为25亿~33亿吨标准煤。届时,按照33亿吨标准煤的需求量来衡量,我国的煤炭供应量将达到29亿吨,石油为6.1亿吨。然而,到2020年,我国煤炭产量最多可能只有22亿吨左右,石油的最高产量也只有2亿吨,供需缺口高达7亿吨煤和4.1亿吨油。对此,泰信优质生活基金经理刘强表示,节能减排政策将长期影响到各个行业和上市公司的发展,其中的机遇将同内需增长、重估资源价值等并列成为2008年最有投资机会的三大主线。
对于“节能减排”投资机会,刘强表示,节能减排的开展将淘汰掉很多规模小、效益差的小企业,有利于龙头大企业增加市场占有率和定价能力,也有利于其进一步巩固行业地位。同时,节能减排政策将迅速地影响到各个行业和上市公司的发展。全新的环境经济政策包括绿色税收、环境收费、绿色资本市场、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绿色贸易和绿色保险等。因此,造纸、化工、建材、电解铝、煤炭、电力、钢铁、电力设备、环保和水务等行业的上市公司将会从中受益。而在节能减排概念中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电、乙醇、二甲醚等相关上市公司值得重点关注。
重点关注可再生能源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要满足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完全依赖煤炭、石油等常规能源既不现实也不可行,积极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分布最普遍的太阳能将是我国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必由之路。
――太阳能引发多晶硅热潮
太阳能是我国最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太阳每秒钟到达地面的能量高达80万千瓦,假如把地球表面0.1%的太阳能转为电能,转变率为5%,那么每年的发电量相当于目前世界上能耗的40倍。我国陆地表面每年接受太阳能辐射相当于49000亿吨标准煤,全国2/3的国土面积日照相当长。如果将这些太阳能全都用于发电,约等于上万个三峡工程发电量的总和。
长期以来,太阳能发电居高不下的成本,一直是我国推广太阳能发电的最大障碍。据测算,目前我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在4~5元/千瓦时,如此高的价格,无论是全民分摊还是国家补贴,大面积推广使用太阳能都有很大的阻力和困难。但目前在国际上,太阳能发电成本正随着技术进步和大规模产业化的发展而不断降低。专家预计,在未来15年内,太阳能发电成本将会持续降低到可与常规发电成本相竞争的水平。
而我国太阳能发电成本为何难以降下来呢?据了解,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太阳能产业的基础研究十分薄弱,生产太阳能电池的原材料和设备几乎全都依赖进口,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处处受制于人。而如今,国际市场上的多晶硅也供不应求。目前,国际上能生产多晶硅的国家主要是美国、日本和德国,2004年国际上多晶硅的生产总量为24000吨,而全球市场需求量为26201吨,出现了2000吨的市场缺口。由于市场供不应求,多晶硅的价格大幅上涨,1千克太阳能多晶硅材料由两三年前的13美元,一路猛涨到46美元,涨幅高达250%。以此计算,目前的毛利率水平接近80%。
多晶硅的供不应求使处在上游的多晶厂商和处在中游的
硅片厂商无疑受惠最多。2004年开始太阳能电池生产线的建设如火如荼,但由于硅料的供应短缺,至今全球太阳能电池片产能利用率只有约55%,也就是说目前的太阳能电池生产线有接近一半处于闲置状态。换言之,即使多晶硅产能扩张一倍,也会被下游的电池环节吸收。预计多晶硅供需到2010年之前都偏紧张。
对如此高利润资本趋之若鹜,然而在多晶硅领域把握胜算的不是资金而是技术。多晶硅是高集成度的化工联合企业,技术门槛很高,其难度在于整体性的技术瓶颈,而非几个关键技术诀窍。只有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技术团队,才能保证产品质量稳定合格并推动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和完善,这是一个多晶硅厂商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越用越便宜的风电
新能源热的“风狂”大戏慢慢拉开了帷幕,风力发电设备或将成为继太阳能电池之后,上市公司在新能源领域的又一投资主题。
风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在当今世界能源紧张、污染严重的情况下,正在成为世界各国大力推行的新能源。
我国是一个风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初步探明10米低空范围,陆上和沿海的风能总计约为10亿千瓦,如果扩展到50~60米以上高空,将至少再扩展一倍。如果其中2/3被开发,将可达到水电资源的4倍以上,开发前景十分广阔。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有关专家透露,《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2010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要达到500万kW,2020年则要达到3000万~4000万kW。而2005年末,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只有126万kW,这意味着未来15年里我国风电市场规模要增长近25倍。实际上,从2006年我国实施《可再生能源法》的第一年开始,风电建设就在高速发展。2007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328万千瓦,增长率达到147%,提前3年超额20%实现了2010年500万千瓦的风电装机目标。
目前风电成本和电价与传统的火电、水电、甚至核电相比,都明显偏高,但长期看风电成本有望比火电便宜。
而且,风电成本随着电力设备成本的降低而在不断下降,令其短期内的成本优势胜过太阳能。目前煤电发电成本一般在每度0.20元左右,其中没有考虑环境污染成本,而风电价格已经降到每度0.50元左右。新出台的《可再生能源法》已经确定,风电成本由社会分担。由于煤炭价格的走高和随着技术完善带来的风电成本下跌,专家预计2010年左右风电价格和煤电价格能够出现交叉点。
风电企业有一块重要的利润来源于CDM(清洁发展机制)的交易补偿。CDM是风电环保效益的货币体现。2006年2月正式生效的《京都议定书》规定,通过CDM机制,未参与履行《京都议定书》的发展中国家,可以将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出售给有减排义务,但又无法自身完成减排指标的发达国家,从而达到全球减排温室气体的目的。中国CDM项目已在联合国注册的有87项,占全球注册项目数量的12%左右,但却占减排总量的43%,在交易量上处于领先地位。从全球环保的大环境看,减排将成为长期趋势,CDM项目收益将是可持续的。考虑到风电行业面临的快速发展前景,CDM已经成为和国内风电相捆绑的利润。
因此,市场急剧增长和国家政策扶持,使得众多企业认为风电设备制造业是一座巨大的金矿。
――非粮燃料乙醇
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石油价格在近年来的节节攀升,让各国都在研究石油的替代品,开始尝试利用生物资源生产液体燃料,以减少对石油进口的依赖。
我国是从上世纪末开始发展自己的生物燃料技术的,主要是利用粮食相对过剩的条件,开发应用生物燃料乙醇。但是过去生物燃料乙醇以玉米、小麦为主要原料,在当今造成“汽油”与人争粮的情况。
2007年9月,国家发改委相关文件,要求各地立即停止新建玉米燃料乙醇企业,而发展以木薯、甘蔗、甜高粱和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
生产木薯基本上不与粮食争地,在中国广东、广西、福建、云南甚至湖南、四川等地都可以广泛种植。据初步估算,仅种植木薯一项,就可以满足全国推广10%乙醇汽油的需要。广西和广东是中国未来以木薯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主要区域。据有关专家初步测算,广西南宁木薯燃料乙醇生产潜能在200万吨左右。南宁市主要乙醇生产企业(1万吨以上)有10家,分布在7个县(区)。目前,南宁市已经引进中粮集团相关项目,计划在西乡塘区建一个年产20万吨乙醇的工厂。这一项目已在广西立项,并已报国家发改委批准。广西还将在今年年启动一个5万吨乙醇生产项目,项目定址在西乡塘区坛洛一带。预计到2010年,广西以木薯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产能力有望达到100万吨,2020年有望达到200万吨,从而打造中国南方的“绿色油田”。
目前我国用甘蔗生产燃料乙醇还是空白。中国广西、云南、贵州等地都种植甘蔗,约4亩的甘蔗产量可制取1吨乙醇,而且甘蔗渣可以用于制取生物柴油。此外,通过改变糖厂现有煮糖生产工艺,以糖厂废蜜或乙蜜为原料发酵制取乙醇,也不失为可行的生产方案。据测算,如果广西一半的糖厂采用上述生产工艺,乙糖蜜即可满足一个年产30万吨乙醇厂的原料需求。
我国已自主开发了以甜高粱茎秆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技术(称为甜高粱乙醇),并已在黑龙江、内蒙古、山东、新疆和天津等地开展了甜高粱的种植及燃料乙醇生产试点,黑龙江省试验项目已达到年产乙醇5000吨。国内已在黑龙江省、、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辽宁省和山东省等地建立甜高粱种植、甜高粱茎秆制取燃料乙醇加工基地。用甜高粱制取燃料乙醇,涉及到甜高粱的种植和收购、生产技术的开发、生产设备的研制和生产工厂的建设等等,预计“十一五”期间,不会形成工业生产能力,到2020年,经过15年的努力,生产能力力争达到50万~100万吨。
不过,从更长的时期来看,粮食、木薯等只是中国生产燃料乙醇的过渡性原料,还不足以改变中国整个能源结构。承担改变中国能源结构重任的,是在全国比比皆是的以秸秆为代表的植物纤维,开发大规模生产此类木质纤维类生物质燃料乙醇的工业技术,是解决燃料乙醇原料成本高、原料有限的根本出路。我国专家开展了秸秆制取燃料乙醇的技术研究开发,现已在安徽丰原等企业形成年产600吨的试验生产能力。根据安徽丰原中试的数据来看,大约6~7吨秸秆可以生产出1吨燃料乙醇,这一数据还可能随着技术成熟而下降。目前全国每年农作物秸秆约有7亿多吨,其中作为农村燃料消耗2亿吨,若将其余5亿吨用来生产乙醇,可产乙醇7000万吨,加上木材工业下脚料、制糖造纸业下脚料和城市纤维垃圾,总计可得乙醇8500万吨。
金风科技(002202.SZ)
金风科技在全球风电设备市场上排第10名,市场份额为2.8%,占内资制造商比例高达80%以上,占全国历年总装机比例也高达25.68%。公司2007年完成营业收入31.03亿元,
同比增长102.77%,并实现了业绩连续第8年的100%增长。
公司负责风电机组的整机设计和总装,配套零部件采用专业化协作的方式,由供应商按照公司提供的技术标准进行生产,公司进行质量监控。
天威保变(600550.SH)
作为兵器集团旗下的新能源业务运作平台,公司拥有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持有国内最大的太阳能级多晶硅原材料基地新光硅业35.66%股权,受益于最近一轮的多晶硅价格上涨。
丰原生化(000930.SZ)
国内最大的燃料乙醇生产企业,共拥有44万吨的燃料乙醇生产能力,实现对安徽全省、山东7市、江苏5市和河北2市的燃料酒精的平稳供应。
成功入主公司的中粮集团目前已经成为我国乙醇汽油领域的垄断企业。中粮集团未来5年计划生产燃料乙醇310万吨,占到国家“十一五”燃料乙醇500万吨生产总规划的60%以上。目前中粮集团已经确定将丰原生化作为其生物新能源的核心旗舰,支持丰原生化做大做强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化工产业等核心业务,并有可能将其拥有的乙醇项目置入上市公司。
银新能源(000862.SZ)
A股中规模最大的风电公司。公司大股东宁夏发电集团远景规划将建设200万千瓦以上的风电装机容量,是目前投产装机容量的10倍。从大股东对公司的定位看,如果新建风电装机会不断注入上市公司的话,公司今后的成长空间将极为广阔。
金山股份(600396.SH)
上市公司中,金山股份是风力发电利润占净利润总额比重最高的(13%),公司积累了丰富的风电运行经验,控股50%的康平和彰武一、二期风电场。由于有较为合理的电价水平,加上CDM的引入,2006年仅5万千瓦装机容量就实现了1700万元的净利润,ROE在15%以上,远高于火电甚至高于优质水电如长江电力。
宝新能源(000690.SZ)
通过投资建设陆丰市甲湖风电场一期工程49.5MW项目,公司跨入新能源电力可再生能源领域,有望跃入风电公司的第一阵营。
海上风电将是公司下一步的发展重点,累计装机容量16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蓝图正在规划之中。其中包括将在陆丰建设的15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这将是全国最大的海上风电场。公司的可再生能源规划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90万千瓦。
川投能源(600674.SH)
公司业务有两部分――多晶硅与水电。公司第一大股东的新光硅业是国内第一家千吨级多晶硅厂,在多晶硅价格高企的今天盈利能力相当可观。根据分析师测算,2008年多晶硅为公司每股贡献0.92元,2009年贡献1.1元,2010年贡献1.55元。多晶硅行业的供需到2010年仍偏紧张,新光硅业及其二期的盈利前景可以得到保证。
拓日新能(002218.SZ)
公司以非晶硅太阳能光伏电池为突破口,取得了优异的业绩。公司也是国内唯一可同时生产非晶硅、单晶硅、多晶硅三种太阳能电池的专业厂家。产品以民用为主,通过走民用化路线,避开了多数同行的政府补贴市场路线。公司拥有完整产业链,产品成本得以降低,质量也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但是作为新股,股价有过度炒作之嫌。
赣能股份(000899.SZ)
目前,全球气温普遍上升,海平面持续上升,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沿海地区洪涝灾害严重,经济发展受到威胁,农业生产损失严重,因此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利于解决全球变暖这一核心环境问题,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现实选择;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同世界整体水平尚存较大差距,同时能源利用率低,温室气体减排压力较大,因此我国探寻低碳发展道路,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利于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实现节能减排,化解国际上的减排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通过一系列的节能减排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在重视“保护环境”的同时,还强调“谋求发展”。但发展低碳经济,并不是单纯地限制约束发展,而是探索新技术、新能源,不断创新,激发市场盈利潜能。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2低碳经济背景下实现环境保护的主要对策
2.1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
相关部门应建立并完善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法”立法的可行性研究,制定以节能减排为核心的环保政策,增加对气候变化的应急预案,加大对节能技术及产品的推广力度,同时加强监管力度,重视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提高各级政府、公众、企业对于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环境保护的适应能力。
2.2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我国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第三产业在各区域领域经济中的比重,对第二产业的内部进行调整,发展高新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同时,鼓励企业实行节能减排措施,提高能源利用率,实现减排目标。另外,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大力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研究推广新型能源,在开发过程中,提升各环节中能源资源的总体利用率,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早日实现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的发展目标。
2.3加强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
目前我国的低碳技术仍不发达,可加强科技投入,大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同时加强同发达国家间的合作与交流,加大社会团体、科学研究院所同国外的合作力度,引进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效的技术以推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加大国外高端低碳技术及产品的推广力度,如生物工程固碳技术、资源再利用技术、减量化技术等,以进一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有效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另外,鼓励低碳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引进技术的二次创新,使我国拥有自己独特的技术特色,为我国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坚实后盾。
2.4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因我国短期内难以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方式,因此若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如可通过政府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引进高效设备;制定严格的能效标识制度,来约束和规范相关行业的能源利用情况;实行阶梯能源定价,节约能源等。通过多种途径来节约资源,提高其利用率的同时,加大对清洁能源的研发力度,开发新能源,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并尽快投入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避免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而实现低碳生产,保证能源安全。
3结语
一、研究专题和期限
专题一、城区公共建筑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研究与综合应用示范
1、中心城区既有中小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研究与示范
研究目标:针对中心城区既有中小型公共建筑的用能特点,提出适用于中心城区既有中小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方法与路径,为大面积节能改造提供技术支撑;选择1幢区属科技馆,进行围护结构和用能设备的综合改造,满足现行建筑节能50%的要求,并实现节能综合技术应用与展示功能;选择1~2幢中小型养老院开展综合节能30%以上的改造示范。
研究内容:中心城区中小型公共建筑用能特征、节能改造技术与体系、节能改造效果评价方法的研究;综合节能技术应用示范与展示一体化的整体优化实施方案研究;营造室内舒适环境的节能改造技术研究。
研究期限:*年9月30日前完成研究任务
2、“环境友好型”社区节能减排适用技术集成与示范
研究目标:在一个已建成社区内,实现居民楼的外维护结构保温隔热、空调节能和遮阳等节能技术集成应用的示范工程,完成社区公共部位的太阳能利用和雨水收集绿化浇灌系统的建设,达到社区节电15%以上的目标,并制定“环境友好型社区技术导则”。
研究内容:节能技术在居民住宅小区中应用的示范推广模式研究;建筑能耗与小区环境质量监测技术研究;公众参与平台建设标准与技术研究。
研究期限:*年9月30日前完成研究任务
3、历史建筑节能技术集成研究与应用示范
研究目标:针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历史建筑这一特殊建筑群体,以公寓、花园洋房为重点对象,通过对现有的建筑节能技术进行评估,实现节能改造技术在1-2处花园洋房历史建筑的集成示范应用,和1500平方米的历史建筑适宜节能技术推广应用,并建立适合于历史建筑的节能改造技术体系和历史建筑节能改造质量保障体系,形成历史建筑节能改造技术导则。
研究内容:建筑节能关键技术适用性的研究;历史建筑节能改造关键技术的研究;历史建筑节能改造工程质量评估方法的研究。
专题二、建设工程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研究与综合应用示范
1、大型交通枢纽市政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集成技术及应用研究
研究目标:通过对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基础设施内的耗电设备节能潜力分析,采用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技术,以及照明智能控制和空调变频控制等节能技术,达到降低能耗20%以上的目标;为解决传统城市雨水管理带来的排放设施投资大、运行能耗高及面源污染问题,对虹桥枢纽高架道路、屋面等进行雨水蓄渗利用,实现削减雨水排放量40%以上。
研究内容:大型交通枢纽新能源利用技术的研究;道路照明智能控制系统的开发;地下空间变频通风空调系统的开发;景观一体化雨水处理技术的研究。
2、*国际机场北通道节能减排综合技术应用研究
研究目标:结合机场北通道建设工程,多途径、大规模研究应用废旧材料的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综合技术,使工程建设过程中能耗与污染物排放同口径减少6%;建立工程建设过程能量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模型,形成一套道路工程建设能耗和排放信息与分析系统软件,量化道路工程建设节能减排情况。
研究内容:工程建设过程中能量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模型研究;旧水泥混凝土再生利用研究;生活垃圾焚烧炉渣应用技术研究;旧沥青路面再生利用研究;施工临时设施和其他管理活动中节能减排技术研究。
专题三、重点耗能行业的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1、区域性供电综合节能示范应用研究
研究目标:针对区域性供电系统,应用综合节能技术,形成相应的示范工程;根据全生命周期的绿色设计理念,建成一座集成新能源利用等多项节能技术的110kV新型变电站,达到总能耗减少50%的建筑标准;建成可转移30~50%高峰电力的蓄能空调示范工程。
研究内容:区域电网科学规划、节能控制和管理综合技术研究;节能型变电站建设关键技术研究;蓄能空调节能量定量研究。
研究期限:*年9月30日前完成研究任务
2、钢铁行业低热值煤气规模化利用和系统运行优化的研究
研究目标:针对钢铁行业中高炉、焦炉和COREX所产生的大量低热值煤气,通过大型燃煤电站掺烧煤气、全烧煤气大型蒸汽轮机发电和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等多种利用方式,实现高炉煤气100%回收利用;通过综合考虑电能调度、能源平衡和多种燃料混配的经济运行方式,开发出在线优化系统和远程分析平台,实现煤耗下降5g/kwh以上。
研究内容:高炉低热值煤气综合利用方案的技术经济性评价方法的研究;高炉煤气燃烧经济运行在线优化系统及远程分析平台的研制;先进控制和节能技术在高炉煤气利用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研究期限:*年12月31日前完成研究任务
3、以煤为燃料的热电冷三联产新型工艺技术研究
研究目标:为改变目前煤炭粗放型的利用方式,研究开发以煤为燃料的热电冷三联供的新型工艺技术路线,实现煤炭热能高效梯级利用,并建立制冷量50万大卡/时规模的热电冷联产示范系统,与热电联产和供冷分产相比较,达到节能15%以上。
研究内容:热电冷联产系统优化配置的研究;热电冷联产系统优化运行的研究;热电冷联产系统协调控制的研究。
研究期限:*年9月30日前完成研究任务
专题四、新能源利用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
1、城市垃圾多元化能源转化技术研究
研究目标:为构建城市可持续能源供应体系,通过城市垃圾生物质组分拆分、混合气化和微藻光合作用捕获二氧化碳等集成技术开发应用,建立城市垃圾及二氧化碳多元化能源转化系统,形成相应的系统集成工艺流程与示范装置。城市垃圾木质纤维材料的拆分回收率在85%以上,混合燃料的气化气热值达到6~7MJ/kg,微藻的生物量达到40~50g/m2?d,生物柴油转化率达到90%以上。
研究内容:城市垃圾木质纤维材料的分拆工艺与装置研究;多种燃料混合气化工艺与装置研究;利用微藻吸收二氧化碳生产生物柴油的工艺与装置研究;油藻基生物柴油的发动机燃烧性能研究。
研究期限:*年9月30日前完成研究任务
2、新型多光谱太阳能器件研究
研究目标:为促进太阳能的高效率光电转换和应用,研制和采用新型多光谱(光谱区≥4)集成的光电池器件和结构,与太阳能的光谱图匹配,使光电转换效率达到40%以上。
研究内容:高效光谱分区采集和光电转换的新方法和技术的研究;与太阳光谱匹配的高效率光电器件的研制;光电器件的结构优化、浓缩和光电集成设计和制备。
研究期限:*年9月30日前完成研究任务
3、50kW级燃料电池测试系统性能优化研究
研究目标:针对国内大功率燃料电池测试系统严重依赖国外进口的问题,在完全自主开发的燃料电池综合性能测试台的基础上,完成系统50kW大功率关键技术的优化升级,使电子负载实现50kW以上功率600伏耐压,CVM电压扫描速度1次/秒、电压精度1‰FS,使产品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研究内容:50kW大功率燃料电池测试增湿系统的开发;50kW大功率燃料电池测试专用电子负载的开发;燃料电池256通道电压扫描CVM系统的开发。
研究期限:*年9月30日前完成研究任务
专题五、新能源汽车科技专项
1、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技术开发
研究目标:通过采用高强度钢、铝合金、镁合金、纤维复合材料等以及采用零部件结构的薄壁化方法,实现新能源汽车整车减重10%。
研究内容:围绕四门两盖、轮罩等车身覆盖件,车身立柱、横梁、纵梁等车身结构件,以及底盘开展新材料应用技术研究及结构设计优化,电机轻量化小型化开发与研究。
研究期限:*年9月30日前完成研究任务
2、轿车用节能干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DCT)控制系统开发
研究目标:建立控制系统开发及测试技术平台,开发DCT控制系统,通过实车匹配和标定,与同档位MT的原型车相比,整车加速性和燃油经济性提高5%。
研究内容:研究换档及起步离合器控制策略,开发电控系统软、硬件,故障诊断与安全保护技术,建设测试平台,开展样机台架、装车性能试验及品质评价。
研究期限:*年9月30日前完成研究任务
3、电控SC9DF国四型(相当欧四型)重型商用车柴油机开发
研究目标: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满足国四排放的重型商用车柴油机并产业化。
研究内容:开发满足国四排放的重型商用车柴油机整机,研究选择性还原催化剂(SCR)的配方及制备工艺,开发控制NOX排放的喷射系统,研究SCR系统的故障诊断、定位和拾取技术。
研究期限:*年9月30日前完成研究任务
4、水平对置式两缸模块化发动机样机研制
研究目标:开发第一代快速成型样机和燃油系统,达到功能和性能指标要求,并通过可靠性试验。
研究内容:开展发动机和燃油系统详细设计,CAE设计验证和优化,研究试制发动机和燃油系统。
研究期限:*年9月30日前完成研究任务
二、申请方式
1、本指南公开。凡符合课题制要求、有意承担研究任务的在*注册的法人、自然人均可以从“*科技”网站进入“在线受理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及下载相关表格《*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版)》,按照要求认真如实填写。
2、申报单位应具备较强技术实力和基础,具备实施项目研究必备条件,具有实施项目必需的研究开发设施及匹配资金(企业牵头申报的匹配资金不能少于1:1);鼓励以产学研联合方式申请,多家单位联合申请时,应在申请材料中明确各自承担的工作和职责,并附上合作协议或合同。
3、课题责任人年龄不限。鼓励通过课题培养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作为课题责任人和主要科研人员,同期参与承担的863、973、国家科技攻关和*市重大、重点科研项目数不得超过三项。
4、本专项课题的申请起始日期*年8月22日,截止日期为*年9月5日。课题申报时需提交书面可行性方案及其附件一式4份,并通过“*科技”网站提交可行性方案和其他所有表格。书面可行性方案集中受理时间为*年9月1日至9月5日,每个工作日上午9:00—下午4:30。所有书面文件请采用A4纸双面印刷,普通纸质材料作为封面,不采用胶圈、文件夹等带有突出棱边的装订方式。
5、已申报今年市科委其它类别项目者应主动予以申明,未申明者按重复申报不予受理。
6、网上填报备注:
1)点击连接可进入《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申报页面;
2)首次登录必须选择“初次填写”转入申报指南页面,点击"专题名称"开始申报;
关键词:低碳能源 低碳经济 发展 措施
低碳经济指的是基于低的能耗、排放及污染所进行的一场经济模式的伟大创新,是人类社会创建绿色生态文明的一大进步。虽然我国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建设成就,但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而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应对环境问题,它同时也是我国发展社会经济的内在要求,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一、低碳能源经济在国家发展低碳经济中的重要性
我国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一场深刻的能源革命,换言之,促进能源经济革命是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所在[1]。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针对现代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开展一场深刻的能源经济革命,建立起最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低碳能源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能源的根本目标在于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实现两大本质转变:其一,基于碳基能源的现代不可持续发展经济要彻底转化成低碳甚至是无碳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其二,以往的高碳黑色型能源消费结构要彻底转化成低碳甚至是无碳的绿色消费结构。由此,我们发现发展低碳能源就是要促进能源生产、消费的低碳转变,全面实现能源生态化经济,这是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能源基础。
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低碳能源经济革命应包括三个阶段目标:其一,近期目标,即把煤炭的清洁利用及节能减排作为重点,坚持提高利用能源的效率,加快开发新能源、低碳固碳等技术;其二,中期目标,即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坚持推广新能源技术,如氢燃料电池等,还要广泛应用碳收集、埋存等技术;其三,长期目标,即建立可持续能源体系,其主体包括洁净煤、可再生能源、先进的核能等。这是发展我国低碳经济的战略目标,对低碳能源的发展实践而言具备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促进低碳经济健康发展的低碳能源发展措施
(一)建立健全能源消耗标准,重视对节能减排的激励
当前,我国能源行业面临市场价格不合理,刚性的、高能耗的能源消费结构的敏感度偏低,在能源的利用上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就务必建立健全能源消耗标准,并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把高能耗的能源消费结构的刚性减弱,引导能源行业不断创新节能环保技术,发展低碳能源,真正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首先,应加大改革能源产品市场价格的力度,抑制能源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把能源的稀缺程度更全面地反映出来,并加大处罚高污染企业的力度,给予产业创新、升级更多的支持、激励。在约束各行各业的能源消费时,应完善制定相应的标准,并采取法律强制措施,如建筑节能标准、机动车燃油标准、家电能耗标准等,同时大力宣传、普及低碳制度,让消费者、生产者都能更好地了解低碳制度,引导消费行为变得更加绿色、低碳,为国家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2]。
(二)创新绿色低碳能源技术,构建低碳经济技术体系
不管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人,创新都是进步的灵魂。为此,我们应充分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积极开发低碳新能源技术、低碳产品,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条件。如企业可以自身战略环境为基础,构建起合理的、科学的低碳营销模式。当前,低碳新能源消费已经演变成必然的市场趋势之一,企业只有把低碳能源元素融入到以往的生产经营模式中,按照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做出改变,才能真正降低生产经济过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使资源利用效果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以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大力践行低碳理念的低碳能源经济战略,大力开发并利用清洁能源。从当前我国的国情来看,水能、太阳能、风能、植物能源等应用比例的提高具备较大的可行性。新型能源的普及与推广需要面对市场化技术、市场化能源的难题,只有提高低碳能源技术的含金量,建立低碳经济技术体系,才能把低碳经济带入一个良性的循环轨道中。为此,我们要坚持推广先进的低碳、无碳能源新技术,构建低碳经济技术体系,为实现低碳经济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保证。
(三)发展低碳新能源经济,提升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
为不断推进节能减排,我们还应加大发展循环经济的力度,推进资源、能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把保护生态环境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降低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消极影响,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首先,要大力推进生态化的化石能源,低碳化利用高碳的能源,完成建立低碳绿色消费体系、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其次,要积极促进新能源产业的绿化发展,围绕低碳能源产业群,为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提供支撑点;另外,要把低碳经济政策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把碳排放纳入经济政策的范畴加以执行,利用政策的力量督促企业节能减排,并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避免过度开发,为发展低碳能源经济保驾护航。
在产业经济发展战略方面,国家应加大宣传低碳能源产业光明前景的力度,把低碳能源产业经济的发展作为未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扶持,促使低碳能源经济在我国持续、稳定地发展下去,把低碳能源经济变成低碳经济中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同时,要坚持发展和扩大低碳能源产品的出口贸易,鼓励低碳能源消费,并对低碳能源工业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等进行合理的调整,把低碳能源经济变成拉动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从而不断提升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水平。
三、结语
我国基本国情决定了低碳能源经济在国家发展低碳经济中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通过建立健全能源消耗标准、创新绿色低碳能源技术、发展低碳新能源经济等措施对节能减排进行激励,并及时构建低碳经济技术体系,从而不断提升低碳经济健康发展水平,为全面实行低碳经济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关华,赵黎明.低碳经济下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分析与调控[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5):8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