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课堂学习方法

课堂学习方法

时间:2023-05-22 17:18: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堂学习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课堂学习方法

第1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物理课堂教学;良好思维习惯;科学探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380-01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功能、内容、结构、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都比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此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要改变教师习以为常的传统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改变旧的教与学的方式,倡导一种全新的教学策略。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根据物理教育的特征和现化教育的要求,结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审美认知规律,提出了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面向全体学生,注意个性发展,鼓励开拓创新,倡导学科综合等全新教育理念。要想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真正实践新课程,关键是要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笔者认为新课程物理课堂教学应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

1.密切联系生活,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新课程标准中物理学科课程理念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也就是说,凡是生活中常见的,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或是社会需要的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善于寻找生产和生活中的物理因素,让学生把物理学习与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从而形成新的物理知识。

如在"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大"这一知识点进行教学时,教师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学生们又非常熟悉的例子。如"用打气筒给自行车车胎打气时,筒壁会发热。""用锯锯木材时,锯子也会发热。"由于把物理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在轻松愉悦中顺利地完成了课程目标,掌握了新的物理知识。

2.充分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学生亲密伙伴,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就是说,在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目标的确定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但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起指导和引领的作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实践表明良好学习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对科学知识的主动探求,并力争让学生自己成为知识的研究者和发现者,亲身体验到人类驾驭知识,创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自豪感,逐渐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良好学习方法

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教师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引导作用。首先举了一些生活中常见学生们也非常熟悉的例子。如"桌子不推就不动,树枝无风就不摇"。故意说"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了力是产生运动的原因"。接着,又反过来举一些事例,如"已推动的桌子一松手就停止了运动"等等。故意说:"这些事实更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结论。"然后提问:"我的看法对吗?"话音刚落,学生们就活跃起来。开始三三两两地讨论,进而是互相辩论,争得面红耳赤。渐渐地,同意教师"观点"的学生越来越少了。

为了把讨论引向深入,教师"顽固地"坚持原来的错误观点,并做了一个实验:拿起讲台上的黑板擦在讲台桌面上移动,一松手黑板擦就停止了运动。并用这个实验来支持教师"观 点",一下激起了许多学生的"攻击",他们纷纷举手发言,并列举大量事实来批驳教师的"观 点"。有的说:"踢足球时,脚虽然在球离开脚后,不再对球有推力,可球仍能继续前进";有的说:"射击时子弹离开枪膛后不再受火药的推力,可子弹仍能继续向前飞行并命中目标" 等等。甚至有的同学亲自到讲台上来用实验教师的"观点"。只要有一个同学同教师辩论,台下其他同学便都纷纷给他出谋划策,急切地期待着教师的失败。最后,教师"理屈词穷",只好宣布"投降",承认学生"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的正确观点,这时学生眼里都闪着兴奋的光芒,他们更体会到了探索知识、发现知识的乐趣。

在学生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又进一步提出了问题,运动物体在不受力时将如何运动?并要求学生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论断。于是课堂上再次出现了讨论的。同学们又纷纷动脑筋、出主意、共同讨论,设计各种各样的实验方案。最后教师从学生们的方案中筛选了一个较完整的进行实验验证,即用小钢球从相同高度的斜面上滚到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面上,观察比较小球在水平面上的运动情况与水平面粗糙程度的关系。再引导学生用推理方法总结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以上教学过程充分说明新课程物理教学活动是一个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 动过程。不应再是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教师写、学生抄,这么一种教学模式。作为教师, 要善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当好探索知识的引路人,使学生的物理学习进入一个良性 循环,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逐渐掌握科学探究的良好学习方法。

3.重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自学能力是指运用已有知识去独立地获取新的知识的能力,它是一种综合学习能力。人一生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只有少数是从教师那里"学"来的,大部分则是通过自学和实践获得的。这一特点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就更突出地表现了出来。所以,一个人自学能力的强弱对未来个人成长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正如教科文组织负责人所说:"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中学阶段是学生自学能力迅速增长的关键时期。

在新课程物理课堂教学时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引起学生自学的兴趣。教师可根据教材具体内容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向学生提出自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自学。这样可避免自学时的盲目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2篇

一、学会质疑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都非常注意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努力创设情境鼓励他们积极发问. 但是,教师鼓励学生质疑发问,并不就意味着学生会质疑. 综观当下的许多数学课堂(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的数学课堂),虽然教师鼓励学生发问,不断创设情境或是好言催促学生质疑,但是学生不是提不出问题让质疑这个环节草草带过,就是只提出比较肤浅没有什么意义的问题让教师的好意成空. 细究原因,就是由于学生在学习时没有钻进去、思考不深入,或是缺乏发问质疑的能力所造成的. 对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1. 指导学生认真看书,抓住关键提问题

在学习新知阶段,教师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留给学生充裕的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先安排学生看书自学,然后引导发现,让学生提出问题(对低年级的学生或是还没有养成自学、质疑能力的班级,可以采用设置“导学案”或是“导问”).

2. 抓住质疑环节,鼓励学生解疑

思维的最宝贵品质在于创新. 当课堂上某名学生提出的见解或解法与众不同,有思考价值时,教师要注意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培养学生思维发散的良好习惯,并注意引导其他学生对这样的见解进行思考和质疑,由提出见解的学生或是能理解的学生进行解疑. 通过这样经常性的练习,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训练他们思维的灵活性,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和能力,慢慢养成他们对别人思想的批判、吸收与完善,进而形成自己思想体系的方式.

3. 重视倾听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大力提倡课堂合作探究活动. 但是,怎样才能保证课堂合作探究活动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呢?观察许多课堂的小组合作活动,经常可以感受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情况,许多学生只是在形式上参与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并没能真正参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的问题.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不但要学会向老师和同学准确、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还要学会随时关心别人的感受,善于倾听老师或同学的意见和结论,这样才能获得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如果你不倾听,或只听老师说的,不听其他同学说的,那么你又怎么对别人进行评价和反馈呢?那你怎么能从别人那里进行学习呢?怎么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呢?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我均要求学生:课堂上无论师生发言,听者都要目视发言者,边听边想:“他说得对不对”“有没有需要补充”等. 开始时,可以从复述同学表述入手,然后逐渐经历听、说、问、辩等过程,时间长了之后,就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让他们具备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能力.

二、学会抽象概括

教学知识的获得、数学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和学生的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我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从具体事物和实例中抽象概括数学知识的方法.

1. 提供便于学生抽象概括的材料

在教学“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先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些整数,教师快速判断出这些数能否被2,5,3整除,学生进行验证. 之后,教师出示这样的一组数:15,22,63,88,213,498,365,555,666,1323,1324,1325. 让学生用2,5,3分别去除这些数,思考:你们发现了什么?这里有什么规律?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总结,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 通过生说、师判断、生验证的方式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然后用便于学生抽象概括的一组数进行探究、发现、总结、归纳,既加深了对本知识点的理解掌握,也让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逐渐学会学习,形成较好的学习能力.

2. 抓住有利时机,及时进行点拨

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探究问题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我们特别要注意在学生感到困惑的地方加以指导,把握学生“愤”“悱”的时机加以启发,使他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展开思维. 例如,在进行上面知识点教学时,学生尝试后会比较容易发现能被2,5整除的数的规律,但对能被3整除的规律如果没有事先预习的话就会比较难以总结. 他们提出的往往是一些非本质的东西. 对此,教师在肯定学生非本质但也没错的意见后可提出问题:把每个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看看,能不能发现其中的规律?这样点拨,在学生思维陷入困境的时候把学生的思路引入到正确的方向,抓住学生思维的节点,就很容易引导进一步思考和研讨,就可以很容易地得出问题的结论.

3. 引导学生系统归纳所学知识,学会整理知识系统

第3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

小学体育探究性学习方法是以探究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较为简单的基础技能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应依据新课程标准,把现行的体育教学内容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基本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地结合实际生活经验,陈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利用自己已有的体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与其他课程相比,体育课堂教学是智力活动与身体活动(身体练习)的有机结合,因此,进行研究性学习是促进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根本性改革,把课堂交给学生,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通过课堂创设的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身体练习,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从而扩展学生的体质、个性、能力发展的自由空间。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形成探究性学习动机

问题的提出,是思维的最基本动机,而思维活动总是围绕着问题的出现而进行的。教师提出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问题为思维中心,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对知识的积极思维,对技术动作的主动探究,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动机,使其产生获取新知识的好奇心和对新技术动作练习、实践体验的好胜心,形成主动研究的学习动机。

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魅力,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使所学内容的本身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唤起其积极性,点燃求知的欲望。如投掷垒球教学的投准练习时,教师突破以往的先讲解示范,后学生练习的传统方法,先创设问题情境:学习,你们手握的垒球就是反坦克导弹,请你们在规定的距离外,用自己认为命中率较高的发射方式(投掷姿势),比较准确地击中敌人在行进中的坦克(坦克用纸皮箱绘制成,教师用绳拉动,使其较慢地匀速行进),狠狠地打击犯我们家园的侵略者,保卫祖国(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此情景的创设,充分调动学生的高涨情绪,主动进入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自由练习。结果学生的投掷姿势多种多样:有用力挥臂投掷的(投掷的准确性很难掌握);有抛掷的(力度较难掌握);有运用手腕、指力投的(比较准确)等等,但命中率普遍较低。学生练习积极,气氛非常活跃,充分发挥了的创新精神,体现了学生的运动智力。同时,因为只有少数人能击中目标,使学生对自己的发射方式(投掷姿势)是否最佳产生质疑。质疑的产生是吸引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的驱动力,是促进学生积极分析、解决问题,进一步推动学生参与实践体验的源头。

二、引导学生探究,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的分析、解决,培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是支持者,学生是实施者,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教师通过各种直观的教学手段,点明问题的关健,为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创造条件,减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盲目性,使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可操作性,进而扩大解决问题的范围;使学生对新的技术动作的探索活动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维持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强烈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问题的分析、解决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并积极参与练习、实践体验,获取新知识、新技术,提高技能,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如根据上述例子,学生出现多种投掷姿势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针对性的课堂讨论:哪种投掷姿势才能成为“神投手”?使讨论有主题、有方向、有目标;使讨论对出现的问题具有针对性、思考性,能吸引、推动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讨论中思考问题,在比较中分析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参与到讨论中,并要起到剂和指向的作用,利用直观的讲解示范,引导、启发、鼓励学生讨论争辩、演示比较,及时地进行信息反馈,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分享彼此的思维、见解、知识及交流彼此情感的场所,求得新的发现,通过归纳、概括,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效果,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

三、利用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提升

实践活动的过程是体现对知识、动作技术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在练习内容及场地器材的设计中挖掘其新颖性和趣味性因素,并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结论而形造一个良好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主动投入实践活动,在课堂上把动脑、动手和谐地结合。如着重提高身体素质时,采用竞赛、游戏等形式,培养竞争意识,激发荣誉感、责任心和进取心;着重掌握知识、技术、技能时,采用多种辅助器材及改变难度的练习来帮助体验动作,形成正确的运动知觉,培养分析能力、形象思维能力。

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 阅读教学 学习方法

课堂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构成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然而,过去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强调和重视教师的教法,主导思想都是考虑教师如何教,强调的是教师的教法,却忽略了学生的学法的指导,忽略从学生这一角度来设计课堂教学,忽略了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所以,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观就是要以“以学生为中心”,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为根本,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把知识的传授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手段,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尽量开发和保护学生的想象能力、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笔者仅就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学习方法作一探讨。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怎样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首先必须让学生对科任老师产生心理的认可。为此,我从下面几方面加大情感投入。

1.注重教学时的语言美。语言美除普遍使用谦语,敬语外,还应在教育学生时注意词语的感彩和说话的语气。现在的学生自尊心很强,如果你的口气强硬,他可能产生抵触情绪,跟你对着干,那就达不到教育和提醒的效果,也可能导致学生讨厌老师,讨厌这门课。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注意用诚恳的语言来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同样,课外也应该注意与学生的语言沟通,从而使他们对语文学科产生兴趣。

2.教学语言应具有趣味性。要想把课教活,就要求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因为形象的比喻,风趣的语言,绘声绘色的描绘都可以感染学生,使他们愉快,动情,着迷。如可运用一些幽默的教学语言,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3.教学语言应具有科学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教师讲课时语言表达要准确,中肯,规范,合乎语法,既不能废话连篇,模棱两可,也不能拐弯抹角,不着边际。语文教师的语言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效率。

二、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寻疑有方

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了兴趣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指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技巧,具体的说,就是教给学生质疑解难的学习方法,它是课堂教学兴趣培养基础上的深入。

质疑,就是提出问题。对此,古人有许多精到的论述:“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古人也有自己在这方面的实践,宋濂就强调自己除了“遍观群书”,就是向名师“援疑质理”。古人的这些理论和实践都给我们以启示,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善于质疑,进而释疑,达到领悟问题的目的。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学会“质疑”的方法。 "质疑"的方法很多,笔者尝试的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三处、三点”进行三个层次质疑。这“三处”为:①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要质疑;②似懂非懂的问题要质疑;③容易混淆、容易忽略的细节要质疑。这三点为:①对题目要质疑;②对篇章结构要质疑;③对写法要质疑。这三个层次为:设问性质疑、推敲性质疑和疑难性质疑。其中设问性质疑也就是自问自答式质疑,这类疑问实质上是学生自己选定自学的方向,通过自学解决。例如,初读课文时,对字词、课文内容的疏通性质疑。推敲性质疑就是学生对上文所提到的“三处”、“三点”的自学研究,此时学生往往会在所读文章中做出记号,并试图解疑,形成自己的观点,其中有一部分“疑问”将会因自己无法解答而成为疑难性质疑。需要指出的是,这三次质疑中的前两次提出的疑问并不一定是学生不懂的,而是要求学生自我设疑、存疑,学习在似乎无疑之处产生疑问。经过这一番寻疑之后提出的“疑”,大多是有价值的、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找到了这些解不开的疑,心理上就产生了适度的焦虑,上课时就能更好地听老师讲解,这寻疑的过程事实上也就是学生“自能读书”的实践活动,寻疑有方,无疑是语文学习能力提高的标志。

三、选择多样的阅读途径,进行自主阅读实践

记得作家叶文玲曾说过一句话:“社会与人生这部无页码的,亘古的大书,我要什么时候才能读得通啊!”这是广义的阅读,根据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以课本阅读为基础,在具备了初步的阅读能力后再作课外阅读的延伸,进而再去读社会、读人生这部无字大书,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1.开展课内各种语文活动。配合语文课本及课外阅读内容,我们可以在校内、班内举办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如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辩论比赛、作文比赛、课本剧比赛、成语接龙比赛等,巩固课内课外阅读知识;还可以办手抄报、办文学社刊物,办壁报、黑板报等,从征题到写稿,到版面设计,全由学生自主完成,锻炼学生的能力。

第5篇

关键词:合作学习 意义 实施 评价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213-02

新的英语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只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合作学习改善了教师与学生间原有的关系,而以学生自控为主,教师协助为辅。小组合作学习更能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及交际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1 合作学习的特征和意义

合作学习又称“小组学习”、“团队学习”或“分享学习”,是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常见的合作学习方式主要有小组调查、共同学习方法、拼图法、团队游戏竞争法、学生小组成就分组法等。不同方法的合作学习均有其适用的范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采用合适的合作学习方法。但是不管是哪一种合作学习方法,都包含着以下基本要素:小组成员之间积极的相互依赖;小组成员之间的个人责任;人际交往和小组技巧。

从以上几个要素可以看出,合作学习可以使小组成员在共同努力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和激励互动。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有机会相互解释所学的东西,有机会通过相互帮助,理解和完成学习任务,并通过建立和维护信任来有效地沟通,使小组各成员之间有更多交流和自我调节的机会,这对培养学生他日与人交际和合作的能力大有裨益,具有深远意义。

2 合作学习的实施

2.1 合作学习目标和任务的设定

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引导性的学习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小学英语教学内容,以某课或某单元为单位设计合作学习活动,可在课上也可在课前进行。例如,以开心学英语B4 Unit6 Jobs 一课为例,合作目标和任务可以采用如下设计。

在课前,先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在纸上写出他们所知道的职业名称。学生先可以和他们的合作伙伴一起分别在各自的纸上写下职业名称,然后和小组成员一块进行讨论修改,尽可能多地写出职业名称来。在学生准备的Job List中,一定会写有包括cook,lawyer,actor等在内的许多职业,这样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寻找相关的资料,了解这些职业的工作范围,英文拼写等。

在课上,把全班分成几个组,然后让各组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就教师提出的问题What do you want to be?说出他们各自喜爱的职业。然后再进行扩散性的练习,问他们组内成员所喜爱的职业:What does she/he want to be?因为有课前学生们的共同合作学习,所以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也就游刃有余了。

在进行In class的活动时,教师先让不同组的学生就哪种职业最好、最有意义、优点最多等问题进行了有关资料的共同学习,然后把持有相同观点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讨论,最后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辩论。再有,通过学生课前准备的资料和所了解的背景知识,通过讲故事的方式给全班汇报演讲。如关于厨师(cook),学生在课上就讲了《灰姑娘与厨师的故事》这样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故事生动有趣、充满想象力,同学们都很喜欢。

还有关于另外一些职业有趣的故事,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准备的内容,在课上争先恐后地发言。

这一课设计的合作活动,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本课的重点,加深了学生对英语知识的了解,而且也使他们通过小组各成员之间的帮助,提高了课外学习能力,也进一步认识到了团体合作的力量。

2.2 座位的摆放

教师可以采用同桌合作式(pair work);四人合作式(即前后两排学生为一个合作小组,适合进行group discussion);多人合作式(即分为一组的5-6人围圈而坐,适合完成team work, interview 或 tasks)。总之,教室的桌椅有多少种摆放方式,教室可以针对不同的合作任务做适当调整,只要是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摆放,教室都可以尝试。

在学完开心学英语Book 3 Unit5 My body 的内容后,笔者在课上设计了这样一个合作活动:先让小组的合作者在课前准备好some pieces of paper, color pens, a picture of monster,然后开展活动,其中一人准备怪物图片的原稿,并向其他组员说明图片的内容,如blue eyes, red nose, three black ears等,组员们则用彩笔画在上,等画完后看看是否与原稿一致;接下来成员们再互换角色进行练习。这一合作活动对复习、巩固形容词、颜色词和人体部位的单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第6篇

关键词:小组;合作;帮扶;教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标中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无疑为我们教师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高效课堂离不开“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如何贯穿实施和控制小组活动呢?下面我就“小组合作学习方法”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在个体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主要是说相关学生在团队与小组中为了更好地完成具体任务,进行十分明确的责任分工性学习。因为其不仅可以改善具体的课堂氛围,同时也逐渐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产生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在日常上课时,必须注重对学生的开导,逐渐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针对此项内容经镇中心小学早已经走在了威县改革的最前端,相应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已经逐渐开始注重在课堂上多讲多练,同时其练的形式也比较多,而进行小组练习的方式最多。在整个课堂交流和合作中,教师在相应职责中进行知识的传授也变得越来越少,反而进行激励思考也变得较多,逐渐成为彼此的参与人员。所以,相应教师在进行交流和具体的合作中,就要时刻进行身份的转换,可以是一个合作人,也可以是一个促进人,是一个激励者,也是一个帮助者。在具体的课堂学习中,直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一直以来都受益匪浅,其已经逐渐成为教改小组中教学倡导人员之一。尽管如此,在一些具体教学实践中想要让小组的合作学习得到十分有效地开展,也不是一件难事。

一、合理分组

合理的分组是小组活动成败的前提所在。如果分组合理,将会为学生提供一个心情舒畅的学习环境,反之,他们就会感到自卑、胆怯而不敢参与活动。我认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及社会和家庭背景等方面进行合理的人员搭配。

以我们班为例,班内48人,小组人数一般以8人一组为宜,组建的原则应做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做到每组的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的比例相当,力求均衡,无明显差异。小组成员间的座位以面对面形式为好,小组中学生结对帮扶,每两个或三个学生结成一个“对子”,“对子”中一个优等生带一个或两个后进生,“学习对子”是指学习小组内相邻层次学生相互结成对子,进行学习帮扶,对子帮扶,真正实现“兵教兵、兵强兵、兵练兵”。在组内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学习共同体,更有利于帮扶学习、讨论,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很好的开展合作学习,能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互动,使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学习,相互快乐交流、快乐合作、快乐竞争,在快乐中创造奇迹,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主动学习的能力。这样就形成了组间同质,有利于班级小组间公平竞争,组内异质有利于组内学生相互合作。

二、组内分工明确

要确定每个成员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报告员、纪律员等。组长负责本组学习活动的组织、分工等,记录员要负责将小组的得分情况记录下来便于向全班交流汇报,纪律员维护小组纪律等。每个学生都要成为任务的承担者、监督者、完成者,要建构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让学生学会尊重,帮助别人,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但不盲从。角色分工不是长期固定的,组内成员要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每个学生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要不断地认识自我、提高自我。

三、采用积分制激励法

1.进行组中任务的积分激励方式

以学习任务为基础,充分落实到各个小组中,相应的小组成员可以进行分工合作。针对这种课堂教学和学习活动来说,其任务具有紧密性,只有在具体的合作学习中更好地完成任务。如果具体目标得以实现,其全组人员也会受到奖赏,从而来共同承担成功的喜悦。

在具体的交流和合作中来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相互之间的提问,相互之间进行商讨和启发,经过彼此的鼓励来共同完成任务,而让他们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人。

2.有关个人积分的激励方式

进行个人积分的方式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进行的是绿色环保积分,其主要包括有:废品的回收、个人的卫生以及好人好事等多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要在课堂上表现的积分,比如说,课堂的检测、课堂上的提问以及课堂纪律与平时的考试等。针对这些活动均融入小组积分制的具体活动中,而针对那些具有创意的学生来说要给予嘉奖分。这样不仅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相应活跃了教学氛围,不仅如此也逐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品德教育。

我班级采用小组教学,每节课都成了欢乐的海洋,提升了我们的教学成绩,两年来各科成绩均学区第一。

四、及时化解小组内矛盾

在具体的小组教学实施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很多学生将积分制度看得非常重要,一些学生由于加分彼此之间闹矛盾,还有一些学生只是自私地顾及自己的小组,还有一些学生因为受到减分,思想不是很稳定等。相应的,教师必须时刻知晓学生的动态,并及时解决和发现小组之间与学生之间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将矛盾化解,让其更加高效地运行。

这是我采用小组教学的一点拙见,让我们共同探讨共同完善这一方法,为我们探索高效课堂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07.

第7篇

关键词:小组合作 数学 教学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指课堂中学生以小组为学习群体,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合作为手段,开展有组织、有指导的互教互学互帮的活动。那么,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呢?本人现谈一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一、科学组建合作小组,创建学习平台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活动的,构建合作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前提。合作学习小组在构成上要根据每组成员的性别、性格、成绩、智力等方面的比例进行组间平行微调,使同号的组员实力相当,组与组之间的综合水平基本平衡。这样构建的合作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在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合作小组的人数,一般为4―6人,4人相邻合作学习,2人同桌,对空间场地的变化要求不是很高,较容易实现。每组成员里包含成绩好、中、差的学生。这样小组间力量相当,小组间竞争成为可能,便于学习时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让优等生的才能得到施展,让中等生得到锻炼,让学困生得到帮助,同时还能保证各小组间公平竞争。

二、设计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内容,体现合作价值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些合作的内容必须具有一定的探究性,真正体现合作的价值所在。

1.实施小组活动时,教师要善于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根据学习任务和学生能力之间的关系,精心设计讨论问题,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才会收到相互启发的功效。小组活动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是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同时在讨论方式、讨论思路方面要给予学生恰当的指导。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进行个别辅导。在组际交流时,教师要鼓励各组学生积极发表意见,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2.做好反馈环节的工作。反馈在整个小组学习活动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反馈环节,教师既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也可以对一些学习重点进行提示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这是完成小组学习目标的最终落脚点。反馈的方式应当是双向或多向的,反馈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追问,要鼓励各组学生进行质疑,促使讨论的问题进一步深化,最终达成小组学习目标。

三、营造宽松、民主的小组合作学习环境

为了确保小组活动能够真正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小组成员之间要建立起真正的合作关系。每个小组成员必须承担相应的角色与责任,并且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采取角色轮换制,为学生提供平等的表现机会,使学生得到不同的锻炼和提高,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小组共同的目标。为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素质训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启发学生善于敏锐地发现和提出问题,主动地探索问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真正做到发挥小组合作的目的。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才能放下精神上的包袱,冲破心理上的枷锁,自由联想,畅所欲言。要在学生中形成一种共识:不怕见解错,就怕没见解;不怕问题提得不好,就怕没问题。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所犯错误一定要有高度的容忍精神,要引导学生对所发现的问题展开讨论。教师要设计好讨论的问题,讨论的问题要体现知识的连贯性和深刻性。同时,老师还要做好有效的调控,使讨论始终处于宽松的气氛中。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努力营造有疑问、有惊讶、有争论、有竞争、和谐的、生气勃勃的化学课堂氛围,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合作学习之前,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因为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成效。

四、采用积极评价机制

第8篇

一、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指从各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性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获得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课程中的探究式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认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如在数的组成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探索的时间。

在探索方式上,有单个学生玩的学具,也有合作玩的学具;在孩子的操作材料中,有铅笔、记号笔、水彩笔、记录纸、练习纸、抹布、回形针等等,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喜欢的学具进行操作。这种探究学习体现了教育的特征是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初步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这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自主学习方法的培养

自主学习是当今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自主学习又称自我调节学习,一般指学习者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自主学习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态度的形成,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学生教育培养的根本所在。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告诉学生有哪些知识,学会知识更多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去自主学习,如何学会自主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老师如果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这对于学生自己来说印象、感受会很深,理解得也深刻。有利于学生掌握问题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这种自主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如:在学习了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后,我给学生们出示了这样一道应用题:“饲养场买来黑兔9只,白兔36只?”然后鼓励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想法,提出不同的问题。思考之后学生提出:“黑兔和白兔一共多少只?黑兔比白兔少多少只?白兔比黑兔多多少只?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几倍?再买多少只黑兔就和白兔同样多了?”就这样几分钟的时间,没有经过老师任何提示,学生积极主动,通过自主学习得出了上面的5个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学生既灵活运用了知识,又掌握了本课学习的重点,其教学效果要比教师一味地讲解好得多。让学生自主尝试、自主思考、自主发现,在这基础上组织交流与反馈,这样的设计,把知识的探究过程留给了学生,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共性让学生去探讨,规律让学生去揭示,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合作学习方法的培养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由于它在改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等方面有很好的效果,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

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新课标的需要!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开展有成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运用,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合作时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例如:我在教学乘加、乘减内容时,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幕:一个四人小组在组内讨论的基础上,4人一起大步走上讲台,按他们自己的分工,四个学生都有事做,即一个说题意,一个说确定算法的依据,一个板书算式,最后一个向大家征求意见“请问同学们还有什么意见吗?”这时,只见台下举起了一双双小手,这个说:“还有一种算法:12-1=11,你们怎么没发现呢?”那个学生问:“都学习了乘法了,你们为什么还要用加法算呢?”还有的问:“为什么你们的算式和第三小组的不一样呢?”“你们能再解释一下4×3-1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吗?”等等。面对这每一个问题,台上的小组均派出代表作了认真的回答和补充。我抓住时机,对这个小组的交流进行了简短的评价,并在这个小组的组号后面贴上了一颗红红的五星,在其他组的掌声里,这个小组的成员带着自信、带着微笑回到了座位。当时,我真的为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高昂的合作热情和超常的合作能力所折服,我意识到:孩子们在合作中成长了。

第9篇

摘要: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定需要。”随着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推进,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我们教师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浅谈 高中 语文 教学 探究 方法

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引导督促学生成为乐知者,作为老师的我们一直在努力,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也是围绕此目标来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人说“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我们改变不了世界,但我们可以努力思考,努力践行,尝试着改变自己的课堂。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放在怎样的高度都是不为过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把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放在显要位置来组织教学活动。就此,针对本校师生的实际情况,本文将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自主独立学习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信息技术整合能力等方面来探讨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非常重要。例如,我在教学《孔雀东南飞》后提问:如果刘兰芝没有“举身赴清池”,焦仲卿没有“自挂东南枝”,那么他们还可能有怎样的结局?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有的想“他们会私奔”,有的想“他们会起来反抗”,当学生通过比较思考,得出二人非死不可、别无选择的结论时,对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就有了深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诱导,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发现力。经常这样做,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其探究能力。

二、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学习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提倡以人为本,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时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活动。围绕学习目标,学生学习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方式,哪些人在一起学习,大可全由学生自己做主,老师只是以平等的身份,做一个导演或参与者提出个人的看法。

在学习《雷雨》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把学生作为“当事人”,扮演不同的角色,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进一步掌握戏剧人物语言动作性的特点,体验戏剧语言丰富的潜台词和人物复杂的情感世界。唯此,学生的思考探究力才能稳步提高。

三、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应把课堂讨论作为教学常态。在课堂上的合作与交流,能使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进入更新、更高的层次,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如在学习《丹柯》(外国小说欣赏)时,学生特别不能接受丹柯为了他的族人牺牲了,他的族人还把丹柯用心燃烧的火苗给踩熄了。在此问题上,学生对丹柯该不该为他的族人而牺牲这一问题上,产生了不同的答案,并要求进行辩论。教师应适时抓住契机,要求学生在关注课本对丹柯形象描写及理解作者写作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探讨,得出各自的见解。在激烈而有序地辩解过程中,作者创作丹柯这一形象的主旨便很好地为学生所掌握。

四、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

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理想环境。在现代教育条件下,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形象化、直观化,使课堂教学更加突出重点、更容易解决难点,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显得生动活泼。如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通过多媒体课件,借助声音、动画、图片、文学等资料,广泛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课堂上的预先设计

关于新课改,课堂设不设计众说纷纭,但就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已,课堂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新课标指出,新课标指出,高中生身心发展已经渐趋成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那么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应该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问题,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的意识和兴趣,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未知领域的过程。正是基于这样的基点,老师们在课堂预先设计上狠下功夫,每上一个单元前,指定一个老师先预先设计一个单元的课堂教学思路,然后大家一起探讨其利与弊,并依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各抒己见,然后归纳总结,制定一个在新课改精神指导下的可操作有效的课堂设计,老师们参考此课堂设计,有针对性地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

六、学生主动性的激发

第10篇

【关键词】新课标 自主学习 学习氛围 学习方法

新课标的实施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课标的指导之下,课堂教学正在逐步发生变化,教学方式有所改进,课堂效率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现代教学正逐步从“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上来。

新课标提出,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所谓的自主学习是依靠学生个体进行独立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律性,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只有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学习是个人的事情,需要个人的努力来完成。在学习中教师不能包办代替,教师只是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督促者的作用。在现代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单纯地教,学生被动地学的教学模式,要还课堂教学给学生,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中获得新的知识。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是值得每位数学教师不断深思的问题。现笔者结合本人的数学教学实践,就数学学习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

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知识的接受、掌握能力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可以让学生感到身心愉悦,在这种环境中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学习积极性更高。如果课堂教学的氛围严肃,学生在学习中心情就会紧张,必然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促使学生去进一步探究,促进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多方面入手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我们的课堂教学并不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交给学生解题方法的同时,还应该注意把课堂教学和生活相联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和实际生活相结合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会感受到学习的轻松,在这种教学方式之下的课堂教学必定是轻松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会更加高涨。例如:在学习统计知识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生活中运用统计知识进行问题分析的实例。教师在知识的教授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反应,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能够积极思考,激活自己的创新思维。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走下讲台,融入学生当中,对学生的疑问要耐心讲解,让学生感到教师的亲切,这样学生才能够主动去学习。

学生之间必然会存在差异,但是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教师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所有学生。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和学生经常进行沟通,和学生交朋友,帮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当中遇到的问题。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会感到轻松,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情,才能够主动去学习。

二、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习方法的讲授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见方法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对知识去死记硬背,那么这样的学习效果必然是低下的,这种教学也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只有在教学中重视学习方法的讲授,学生才会懂得如何去学,才会主动去学,通过自己学习获得的知识才能形成长久的记忆。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采用的是单一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对知识被动地接受,教师靠题海战术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新课改的要求。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利用多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而要做到让学生主动学习,合理学习方法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现实中许多学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习方法训练,对于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缺乏正确的认识,更谈不上对学习方法的合理运用。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非常用功,但是成绩却不理想,这就是缺乏正确学习方法的指导。没有正确的方法作指导,付出的努力得不到回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然会降低,自信心必然会受挫。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存在问题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145

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到历史学科学习,因此,对学生而言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能够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点的讲解,还要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与技巧。而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精力旺盛,记忆力强,正是学生有效进行历史学科学习的大好时机。现代教学倡导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积极的将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然而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只有有效解决了存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首先对目前存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学生没有将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

初中阶段是学生进行历史学科学习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能够有效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而引导学生将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避免学生在历史知识点学习的过程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无疑应该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而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将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方面存在不足,教师按照教学步骤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而没有对学生该如何更好的掌握知识点进行引导,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课堂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不仅是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而且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积极的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进而使学生更好的进行知识点的学习。而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的情况,影响了知识点有效呈现,同时较为单一的教学方法,也使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无味,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纳入教学过程

为了使初中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历史学科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之中,将学生纳入教学过程,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师讲解的知识点,也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知识点。而就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将学生纳入课堂教学过程引起重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往往将注意力集中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而对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中来没有引起重视,同时也没有积极的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无疑也影响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四)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方面存在不足

历史虽然是一门学生十分喜欢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学习难度相对不大的学科,然而,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历史学科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依然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而目前初中历史教师并没有对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方面引起重视,教师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而没有将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与知识点的讲解结合起来,使得学生难以在有效学习方法与技巧的引导下更加高效的进行知识点的学习。

二、应对存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有效措施

上文对目前存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加以解决,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高效。针对上文中提出的目前存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本人提出如下几种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引导学生将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

针对目前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对引导学生将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理解基础之上的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还要引导学生积极的理解知识点。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白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理解知识点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养成通过理解知识点进而深入掌握知识点的好习惯,避免学生在新时期的历史学习过程中出现机械的记忆知识点的情况。

(二)实现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针对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的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在实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的将新课改过程中提出的多种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吸引力。

(三)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纳入教学过程

针对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的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纳入教学过程之中。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将学生有效纳入教学过程之中,积极的与学生进行互动,例如:本人会针对教学的内容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让学生进行集体作答,这样就很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课堂教学中来。

(四)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第12篇

【关键词】语文 学法 教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曾经出版的一本书《学会生存》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强调要“学会怎样学习”即“会学”。要使学生“会学”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学法指导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挖掘教材中的学法因素,把学法指导纳入教学内容

目前,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仅做了学习内容的指导而忽视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学习费时费力而效果不佳,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改变课堂教学中这种“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增强课堂教学中学法指导的力度势在必行。

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的学法指导因素,把学法指导纳入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教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方法。要把学习方法的指导与传授知识的具体过程紧密结合,把学习方法的指导寓于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力求使学生在每一个课堂上都能学到知识技能,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从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上进行学法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学法指导,就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结构,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参与教学过程。实施学法指导的课堂教学结构一般由以下六个环节组成。

1.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在新课开始时,教师首先要向学生展示本节课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掌握哪些知识点,每个知识点要达到识记、理解、应用等哪一级水平,其中重点、难点是什么;明确本节课要学会哪些基本技能,培养哪些能力;明确本节课要受到哪些思想教育,培养什么心理品质等。

2.要指导学生学习新知识以及相应的学习方法。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紧紧围绕学习目标阅读教材,设疑思考,讨论解疑等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再通过教师精讲答疑,使学习目标一一落实。

要坚持学习方法指导与传授知识过程同步的原则,使学生学习方法指导达到寓于传授知识的具体过程中,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到具体实用的学习方法。

3.要指导学生通过复习、记忆、练习巩固新知识。曾经有个教育家比喻不巩固教学就像是把水泼到筛子里。因此,教师在学生学习完新知识后,把零散的知识点联结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其系统化、纲要化、图表化,从而进行有效的复习巩固。

4.及时测验,获得反馈信息。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精心设计的一套目标测试题当堂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第一时间获得教学成效的反馈,同时应做到目标测试题的设计应当具有针对性、多样性和系统性。

5.布置作业。对于那些不顾学生死活的题海战术,教师要坚决摒弃,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是不科学的也是不道德的教学方式。因此,学生所做的试题教师一定要精心选择,挑选那些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典型题目作为学生的作业。通常我们设计作业,都是统一题目,好、中、差生一个样,这不利于优差生通过作业练习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作业评价也是用统一标准,或好或差,或对或错,这样根本不能调动全体学生(特别是差生)作业的积极性。为了使作业设计切合各类学生的实际,为了使作业评价能有实效,笔者尝试使用“分层设计”学生作业、“分类评价”学生作业的方法,使好、中、差各类学生都能形成积极进取的学习风气,有利于各类学生通过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6.复习提问,矫正深化。在每节课开始的前五分钟时间里,教师可以依据上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上节课的内容掌握情况,巩固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根据上节课目标测试题中获得的反馈信息,以及提问中所反映出的普遍问题,教师可以进行一些补充教学,帮助学生真正消化所学习的知识。

三、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