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经济价值

企业经济价值

时间:2023-05-22 17:18: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经济价值,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经济价值

第1篇

【关键词】商品包装设计企业管理经济价值

商品销售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变化也得到了全面改变,其中对商品包装的依赖性出现了日益增加的趋势,商品包装也成为了人们选购商品的重要标准之一。商品包装设计在为商品提供保护作用的同时,还可以增强商品的附加价值,从而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实现商品的促销,进而获得有效的经济价值。但是,在实际的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商品包装设计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企业商品价值实现同时,也为消费者选购商品带来了困扰。因此,更加需要对商品包装设计进行更深一步研究,以便加强其经济价值的现实。

一、针对商品包装设计进行的简单概述

包装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包括内包装和外包装,其中内包装的作用主要是对商品进行保护,外包装的作用则主要是对商品信息进行美化和传递。本文所说的包装主要是指外包装。

一般情况下,包装设计指的是以产品特征、特定环境以及用户喜好等因素为基础,对包装材料进行合理、适当的选择,然后运用专业的设计技巧或技能,结合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构思对商品的外部形态进行包装的一个过程。包装设计的本质是一种以产品为依托的形象设计语言,其可以将设计者的审美情感及设计技巧充分的表现出来。因此,从这一角度出发,包装设计也可以说成是对设计师审美情感和设计技巧进行充分表现的一个过程。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设计美学和设计技巧的基础,而且还要对需要包装产品的基本信息进行充分了解和掌握,只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可以对商品的包装进行全面、合理的设计。

二、我国商品包装设计的现状

1、我国市场经济已经开始形成

我国的市场经济秩序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正在逐步形成,商品包装也随之产生,它是这一特定经济秩序和社会阶段的产物。随着市场竞争愈加的激烈,企业在重视提高商品质量的同时,也加强对商品包装的重视,希望能够利用商品包装的美化功能,增强视觉冲击力,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进行达到企业的促销目的。商品包装是依附于市场经济,所以在进行商品包装设计时,需要时刻注意现阶段的市场情况,然后与商品的基本情况和文化特点相结合,对商品的优势进行美化及强化传递,以便最大化的实现商品包装的经济价值,为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2、商品包装可以表达一定的价值观

处于市场流通状态的产品被称之为商品,它具有流通性的功能,具有一定的劳动价值和商品价值。商品包装设计本身就体现了劳动价值,同时还体现了设计师在流通环节所产生的艺术价值。另外,良好的商品包装还可以对商品起到一定保护作用,减少商品在流通过程中的耗损程度,降低企业的耗损成本。

3、向专业性发展的商品包装设计

包装设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承担了连接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任务,包装设计的展示也是产品个性特点和文化内涵的变相展示,进而逐渐形成了一门具有综合特性的专业。商品包装设计除了需要巧妙的设计思路和概念外,还需要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对地区、国家或是民族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进行体现,这就提高了对设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使得包装设计逐渐向专业化发展。

4、逐渐适应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好的包装不仅可以保护商品,而且还可以吸引消费者的眼光,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更甚者还有可能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因此,大多数企业都会特别重视商品包装设计,最大限度增加商品的附加价值。由此可以看出,对商品包装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可以增强商品促销的效果,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

三、分析企业管理中商品包装设计的经济价值

1、促进商品促销目的的实现

商品包装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更加主要的功能,也就是商品促销功能。通过商品包装设计,企业能够达到销售的目的,提高企业的销售利润。一个成功的商品包装设计,不仅可以对商品基本信息起到传递和推介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对商品的优势和特点进行美化和深化,增加商品包装设计的附加价值。另外,有些商品包装设计还包含了一定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在突出商品的特性,满足消费者的购买需求之外,还可以对本企业进行一定的宣传,在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可以增加企业的宣传效益。

2、加强商品信息和价值的传递

商品包装设计除了能够实现促销功能以外,还可以通过包装的艺术设计,将商品包装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具体化。就商品而言,每一种包装设计的设计元素都有其特有的性质,可以对不同的设计思路和元素进行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的突出与表达,进而将商品的主要品质表现出来,以此来增加商品的关注程度,提高商品的促销功能,促进企业的经济利益。

3、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

商品包装设计具有增加商品附加价值的功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然而,如果商品包装过度,不仅会对资源造成浪费,而且还会影响商品的促销功能,使其附加价值降低。因此,在商品包装设计中,设计者需要持严谨、认真的态度,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标准来进行,以便能够实现商品的促销目的,提高商品的经济和附加价值,进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

四、结语

综上所述,商品包装设计在企业管理中所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其有刺激消费者消费欲望,实现商品促销目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通过商品包装设计,可以传递商品的基本信息,增加商品的视觉冲击力,实现商品的购买行为,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商品包装设计在企业管理中所具有的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王静蕴.包装设计对商品附加价值的影响力分析[J].艺术科技,2014(6).

第2篇

摘 要:要实现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观念创新,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企业一定要树立全球观念,树立企业适度消费、崇尚节俭,对一个企业来说,适度消费要求消费主体的经济力量与消费支出之间呈现一种合理的对比关系。

关键词:企业;可持续发展;观念创新

造成企业经济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很多,如制度根源、科技根源、观念根源等,观念问题是首要的制约因素。人是制度的制订者和执行者,是科学技术的掌握者和运用者,是企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者和生态环境的维护者,是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如果人的思想认识存在偏差,必然导致行为的非理性化。当前,在对人与自然的认识上,人们的思维方式一直把自然界视为征服的对象,由追求“天人合一”的协调转变到实现“人定胜天”的目的。在对自然资源的认识上,仅从生产要素的角度认识其价值与功能,以经济利益为目标进行资源配置;“资源大国”意识比较严重,缺少忧患意识。这些已成为制约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要实现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观念创新。

一、企业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

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态和谐伦理。即统筹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彻底转变过去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和环境可以无限容纳污染物的无知观念,注意经济发展中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互动协调关系。二是统筹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国内外之间的关系,在资源环境利用问题上,不能牺牲其他地区或其他群体的利益为代价而换取本地区或本集团的发展。应当在考虑整体利益的前提下,适当克制对企业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而追求整体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为此,需处理好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城市居民和乡村居民、原料集中产地和深加工工业集中地区、内地和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工业中心城市与其受污染的周围农村地区、生态环境较好与生态环境恶劣的地区、大江大河的上游、中游、下游和三角洲地区、先富起来的阶层和相对贫困的阶层、来华投资的外商同其所在公司职工、国有企业同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之间等十个方面的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三是每一代人在发展企业经济和耗用资源环境时,都既要考虑当代人的眼前利益,又要着眼于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使今世的经济发展也着眼于后世的经济发展,为后世代的生存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和资源、环境,绝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而片面追求当代人的发展。

二、自然资源价值观念的更新

要实现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从经济、环境、生态三个角度全面理解自然资源的价值与功能:一是自然资源具有经济价值与功能。表现为自然资源是存在于生态系统(自然界)中,能被人类劳动和生产工具转变为产品(或商品)的物质资源(或叫生产要素)。二是自然资源具有环境价值与功能。即自然资源还是一种能净化人类经济活动产生的污染的环境资源。正是自然资源的环境功能,才使自然资源的经济功能得以延续,否则自然资源的经济功能就会被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的经济功能创造财富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所摧毁。三是自然资源具有生命支持功能,即存在价值。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各个部分(有机的、无机的)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互相依存、互相制约,构成生命存在与发展的环境,称为生命支持功能,这个功能是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无论人类多么能干,都不能违背大自然法则,都无法改变自己只是自然界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的事实,没有自然资源构成的生命支持功能就无法生存。自然资源的三大功能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没有自然资源的存在价值,它的经济价值与环境价值便无从谈起。

三、企业一定要树立全球观念

在经济全球化、资源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考虑利用全球资源能源,把一些能源资源消耗较大的行业转移到那些资源能源丰富的国家去,在全球范围内购买国内短缺的矿产资源或走出国门勘查开发我国所需要的矿产资源,树立“全球资源我可用”的战略思想,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优化国内经济产业结构,使我们有限的资源能源用在国民经济建设最需要的部门。同时做好国家的资源能源储备工作,以备在战争或紧急状态下供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树立企业适度消费、崇尚节俭的观念

适度消费是一种适应我国国情国力、生产发展水平和自然资源的一种消费状态。对国家来说,适度消费要求消费水平和内容与国民收入总量相适应;对一个企业来说,适度消费要求消费主体的经济力量与消费支出之间呈现一种合理的对比关系。提倡适度消费,必须保持六对平衡:收入与支出的相对平衡,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平衡;生存消费与发展消费的平衡;现期消费与长远消费的平衡;事务性消费与闲暇消费的平衡;一次性消费与循环消费的平衡。崇尚节俭是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题中之义。节俭作为消费伦理,是一种适度消费行为,与可持续发展不谋而合作为一种生产伦理,可以促使生产者降低成本,节约消耗,变粗放式经营为集约式经营,增加经济效益;作为一种人道主义精神,有利于杜绝浪费,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作为发展伦理,有利于缓解社会消费需求与物质生产的矛盾,可以保证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企业节俭有利于造就良好的道德风尚,抑制物欲,培养高尚的精神境界

第3篇

关键词:税务筹划 财务管理 关系 应用

实现经济利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现代企业的最重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开展的财务管理渗透在社会经济组织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的重要管理经营活动,在现代企业发展中发生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税收筹划作为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当代企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那么,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如何更好地发挥税收筹划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围绕这两个问题,本文即将进行简要探讨。

一、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的概念

(一)税收筹划的概念

税收筹划是这样的一种策划行为及其过程,是指在遵守国家税收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前提和基础上,通过对社会经济组织(主要是企业)内部的筹资、投资、生产经营、市场成本等进行合理筹划、方案对比和科学筛选,从而选择最利于社会经济组织实现经济利益和利润目标的纳税方案,最终实现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扩大社会经济组织利益、实现财务收益与经济价值双增长的目的。

(二)财务管理的概念

财务管理是在现代社会经济组织内部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的经济管理行为,它主要是指根据社会经济组织的战略统筹和战略目标,以相应的经济价值分析为基础,从而对社会经济组织内部的资金活动、收入支出、物资分配等进行科学管理和合理控制的行为和活动。按照社会经济组织财务活动的管理内容和流程,可以讲财务管理分为筹资管理、资金运营管理、利益分配管理等。

二、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的关系分析

(一)两者在目标上具有层次递减性

税收筹划既是一种对现代企业经济起调节作用的理财活动,又是财务经济学与税务会计相互交叉融合而形成的学科,它与财务管理同属于财政学。在企业经济活动中,要实现税收筹划目标需要在综合评估各种理财项目的基础上制定科学方案并按照财务管理目标执行。因此,财务管理目标是更广泛层次的目标,它对税收筹划目标的实现具有决定性意义,税收筹划目标的实现必须符合财务管理的目标范围。

(二)两者在职能上具有统一性

一方面,由于税收筹划在企业便捷搜集税收信息、顺利进行各项决策等方面与财务管理具有一致性,并且是现代企业实现财务科学决策的重要环节,因而领着在职能上具有很大一致性;另一方面,由于税收筹划本身就伴随着企业财务预算和决算的过程,要受到财务规划的很大影响和制约,税收筹划决算不能够脱离财务预算控制,并要接受财务控制的监督。

(三)两者在内容上具有关联性

在现代企业发展中,财务管理一般包括筹资活动、生产经营活动、内外投资活动、股利分配活动等内容。税收筹划在内容上与财务管理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并对财务管理的内容具有重要影响。例如:在企业筹资活动中,不同的税法规定、不同的筹资方式、不同的成本列支法都会对企业筹资活动造成影响。

(四)两者在发展上具有融合互动性

在财务管理过程中,税收筹划能够产生系统性的整合作用,通过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的有机融合,非常有利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和市场发展目标的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在本质和内容上具有很强的融合性、互动性,实现两者的互动融合,能够实现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的相互融合和有效衔接,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长远的市场发展目标。

三、税收筹划在财务管理过程中的应用

(一)在筹资环节应用税收筹划

在筹资环节,要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筹资渠道、筹资数量和纳税因素,在不同的纳税处理方式中寻求最低的纳税点,无论是吸收投资、融资租赁、银行贷款,还是发行股票、发行债券,都要充分把税收作为重要的筹资成本因素来考虑,并努力争取各种税收优惠。

(二)在投资环节应用税收筹划

在企业进行投资预测和投资决策的过程中,必然要考量投资预期收益和投资需要付出的成本,而税款是直接影响投资收益的重要因素,因此应高度重视税收筹划在投资过程中的作用。一方面,要充分运用国家的税收见面抵扣政策和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科学选择投资方向和投资项目,从而增加投资成功的概率和机会。另一方面,要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税收筹划活动,对比选择税负最小化的计税方式和出资方式。

(三)在生产经营环节应用税收筹划

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税收筹划能够实现对企业成本、收益、费用、资产等的科学调整,从而实现控制企业利益和利润、降低税负和风险的目的。一方面,要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合理选择费用分摊、折旧计提、存货计算等方法。另一方面,努力控制所得额,从而有效降低适合税率,实现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

(四)在利益分配环节应用税收筹划

由于不同的利益分配方案,依法应承担的纳税义务也不相同。因此在企业利益分配环境进行税收筹划,能够实现企业税收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一方面要积极利用税前利润来弥补上一年度的亏损,另一方面为了尽量降低税收负担,企业不应将保留在低税率阶段的投资利润作为分配内容。此外,要积极运用所得利润进行在投资,在扩大再生产和开放新项目中获得更多的投资退税政策优惠。

四、结束语

税收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反映企业经济运行情况、提供财务决策信息和帮助企业实现市场价值最大化具有重要意义。税收筹划作为现代企业税收管理中最富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管理行为,理应在财务管理中发挥着更加积极而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当前我国许多企业对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的关系认识不清,对税务筹划的意义和价值重视不够,致使企业本来可以依法合理享受的税收优惠又没享受到,从而导致企业综合效益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在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税收筹划和财务管理的职能作用,并努力促进税收筹划、财务管理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焕玲.企业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06:40-41

第4篇

关键词: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管理模式;研究

一、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内涵解析

1.何为现代企业经济管理

企业的经济管理是企业整个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主要指整合和优化企业各种资源,充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经济价值的活动[1]。由此可见,企业经济管理的目标是提高企业经济利益,管理的对象是企业所有的经济活动,管理过程贯穿企业运行中的各个环节。目前,我国现阶段的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主要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生产规律以及企业的总体特点和实际情况,科学配置资源,合理分配薪酬,制定合理的价格并控制成本费用,组织企业所有的经济活动,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有何特点

(1)综合性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贯穿了企业经济活动和运行期间的所有环节,并以经济价值为支撑,以提高利润为目标,所以,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的特点。(2)指导性在企业实际的经济管理过程中,会形成很多财务报表和财务指标,而这些都是企业领导作出各项决策的主要依据。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企业财务指标,企业领导会科学规划企业的发展路线,制定详细的发展计划,因此,企业的经济管理对于企业具有指导性的作用。(3)关联性现代企业的管理包含多个部分,比如信息管理、统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质量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计划管理、经济管理等等。企业的每个管理环节都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在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还会参照和依据企业的其他管理环节的管理效果,所以,经济管理具有关联性的特征。

二、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一些问题

1.经济管理模式落后

虽然,现代企业大多实施了现代化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摒弃了以前的生产经济管理方式,但是,在实际的企业经济管理中,管理观念依然比较落后,管理理念和思维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管理质量不达标,管理效率低下。具体来讲,企业将管理重心放在了产品的生产阶段,而对于企业产品的质量以及产品的宣传,还有产品品牌的打造,都没有做到位。这种不合理的管理模式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和进步,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

2.经济管理制度不健全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大多数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是由于缺乏对我国企业的市场环境和发展现状的深入分析,从国外生搬硬套过来的管理模式实用性和操作性不强,流于形式,不能起到实际的管理效果。此外,在经济管理体系的落实过程中,往往缺乏与之配套的监督体系,难以发挥经济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巨大作用[2]。

3.经济管理机构不健全

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企业的领导一味地追求企业的经济利益,严重忽视了企业经济管理机构的组建和设立。负责企业经济管理的机构要么过于简单,完成不了实际的管理任务,要么太过臃肿,严重浪费企业资源。

4.经济管理人才素质偏低

一方面,我国缺乏专门的经济管理人才,企业本身更不愿意投入巨额资金培养这方面的管理人员;另一方面,企业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体系和激励机制,单纯的物质奖励难以留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更是难以调动现有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些人力资源上的种种问题严重降低了企业经济管理的水平和质量,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三、优化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具体策略

1.科学规划企业的经济管理目标

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目标不仅可以为企业经济管理提供有效依据,而且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发挥目标的指导性作用。在经济管理目标的制定过程中,要结合企业实际的发展近况,通过复核、检验、监视、确认、验证等各个环节,增强目标的可实现性和合理性,保证经济管理的正常进行。

2.建立健全企业的经济监管体系

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不仅要建立健全针对员工的考评和激励机制,调动他们的创造性、主动性、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还要对企业的整个经济活动和管理过程进行全面监管,对于管理过程中的不良事件,更要冷静分析,理智判断,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理,将其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并对相关责任人予以惩戒。

3.建立健全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

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要根据国家经济管理的法律法规以及企业本身的规整制度,不断完善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从基层员工到中层管理者,再到高层领导,建立有效的沟通体系和反馈机制[3]。在工作中,还要做好明确的分工,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和联系,并安排专人负责经济管理模式的评估,并根据反馈结果,不断调整和优化管理模式。

4.合理评价企业的经济管理效果

在实际的经济管理中,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要及时评价管理结果,保证经济管理的有效性、科学性、适宜性。具体的评价内容如下:企业的销售业绩、企业的战略规划、企业的经济目标等等。在评价过程中,要严格审查每一个环节,及时处理所发现的一些问题,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实用性和可行性,以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四、结语综上所述,作为企业管理中的关键环节,企业的经济管理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的实现以及战略目标的完成。在实际的经济管理过程中,对于经济管理模式,管理者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科学规划企业的经济管理目标,建立健全企业的经济管理的监管体系以及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并且还要科学合理地评价企业的经济管理效果,不断增强企业的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做到经济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高效化,进而促进现代企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何富林 章寒丽 单位:浙江大合检测有限公司 浙江富阳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张焦枝,陈春霞.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32):2732.

第5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目标;企业价值;现实选择。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7-0104-02

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在特定的理财环境中,通过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它是企业理财活动所希望的结果,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也是企业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经济。确立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几种有代表性的财务管理目标的主要观点的比较,探讨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现实选择。

一、财务管理目标的特征

合理的财务目标是企业进行有效的财务管理的前提,而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应具备以下特征:

1.可计量性。可计量性是财务管理的首要特征。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应当可以准确计量,具有明确、具体、定量化的财务指标,使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一致性。一致性是指财务管理目标应当与企业经营目标保持一致,财务管理活动作为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一部分,应当服从企业的经营目标。

3.明晰性。明晰性是指企业确立的财务管理目标必须概念清楚,内容明确。在管理目标中企业所确立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理财工作的方向,是落实企业经济责任的条件和手段,是检查考核企业经济责任执行情况的标准。只有目标具有明晰性,才可使目标管理方向明确,便于分解落实,有利于目标完成和执行情况的检查考核。

4.可控性。可控性是指企业理财目标可以分解落实给各部门、各单位,形成许多具体指标。这些具体指标应是企业和各部门单位管得住,控制得了的,可控性是目标管理对目标确定的基本要求。

5.层次性。层次性是指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不是单一的,也不是多个目标简单的机械组合,而是一个综合目标体系。依据财务管理目标涉及的范围,财务管理目标可以分为整体目标、分部目标和具体目标,整体目标是整个企业财务管理所达到的目标,是企业财务的出发点和归宿,起主导支配作用,又称为主导目标,分部目标和具体目标是整体目标的明细化,是辅助目标。

二、目前我国财务管理目标的主要观点及其评价

1.利润最大化

利润最大化是西方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营利性组织,利润代表了企业新创造的财富,利润越大,说明企业所创造的价值越多,扩大再生产的来源就越充足,越接近企业目标。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家把利润作为考核企业的首要目的,把企业职工的经济利益同企业实现利润的多少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也使得利润逐渐成为企业运行的主要目标,它作为一种财富管理的目标,其优点:一是人类社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更多的剩余产品,利润越多,说明企业创造剩余产品越多。二是在自由竞争的资本市场中,资本的使用权最终属于获利最多的企业,符合资本运动的规律。三是只有每个企业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整个社会财富才能实现最大,整个社会才能进步和发展。其缺点主要是:第一,它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而现代企业所运用的资金都是有其时间价值的,今年的一元钱同明年的一元钱资金的时间价值是不一样的,前者价值比后者价值要大,同时,它也没考虑风险,一般而言,所追求的利润不同,所承担的风险也不同,追求利润越多,承担的风险就越大,反之,承担风险就越小。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的理念是财务管理中的两大主要理念,利润最大化恰恰没有考虑这两大理念。第二,它没有结合投入的资本。利润是经营活动的最终结果,如果不与投入资本相结合就很难对企业经济效益的优劣做出评价,同样是100万的利润,投资额不同,企业的投资利润率就不同,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就不同。第三,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容易导致企业财务决策有短期行为倾向,从而使得企业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忽视了新产品的开发、人才的合理利用、设备的维修保养、履行社会责任等。所以,现代财务管理理论认为,利润最大化并不是最优的财务管理目标。

2.企业价值最大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发展与更新,现代企业不仅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产品的需要,体现企业存在的价值,而且必须有较强的赢利能力、偿债能力,处理好各方面的财务关系,树立起自己的形象,同时要使企业自己的价值越来越大,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已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理财要求。企业价值是指企业全部财产的市场价值,它是以一定期间企业所取得的报酬按与取得该利润相适应的风险报酬率作为贴现率计算出来的价值来表示,它反映了企业潜在或预期的获利能力。如果以∨表示企业的价值,NCF表示企业每年取得的报酬,t为取得报酬的时间,n为企业存续的时间,I为企业预计的风险报酬率,那么,V= 。从企业价值的计算公式中可以看出,企业价值与预期的报酬成正比,与预期的风险报酬率成反比,即企业预期的报酬越大,预计的风险报酬率越小,企业的价值就越大,反之,企业的价值就越小。其优点:一是从企业价值的定义以及计算公式中可以看出,它充分地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报酬的关系。二是它反映了对企业资本保值、增值的要求,一般来说,现代企业主要是由股东创立并为股东所有,企业价值越大,属于股东财富就越多,说明股东当初投入企业的资本不仅得到了保值,同时也得到了增值。三是它有利于克服企业在追求利益上的短期化,片面化。因为上市公司企业价值是通过股票的市场价值即股票价格来体现的,要做到每股股票价格越来越大,是投资者对企业预期获利能力的一种看好,这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企业一朝一夕能做到,而应该立足于长远。四是它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我们每个人作为一个投资者都愿意购买股票价格越来越高的股票,这样社会资金就流向了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企业,这就体现了一个资金的合理流向,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但它也存在一定缺陷。首先,上市公司企业价值最大化是通过股票价格最大化来体现的,但股票价格受多因素影响,并非公司都是所能控制的,特别在即期市场上股价不一定能直接揭示企业的获利能力,只有长期趋势才能做到。其次,为控股和稳定购销关系,不少企业之间交叉持股,环形持股,法人组织对股价最大化没足够兴趣。第三,对于非上市公司,企业价值要经过专门的评估机构来评估,这就必然受到评估方式、评估标准等的因素,而使企业价值的确认加上一些非正常的人为因素,即使如此,只能说明企业价值最大化这种观点的辩证性与双重性。

3.相关利益最大化

在公司间恶意收购浪潮中,恶意收购者高价购买被收购公司的股票,然后重组公司的高级管理层,改变公司的经营方针,并解雇大量的工人,由于被收购公司的股东可以以高价将股票卖给收购者,他们往往同意恶意收购者的计划,如果按照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即股票市场价格的最大化,那么经理就有义务接受恶意收购,而这时的企业价值最大,股票价格的最大,正暴露了这种目标缺陷,它只代表财富的重新分配,而非新财富的创造,同时股东接受恶意收购的短期行为也往往与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相背离。而提出财务管理的目标应该是相关利益最大化,即公司经理应对公司的长远发展和全部相关利益负责,而并非只对股东利益负责。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深化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的经营风险不断加大,风险的承担者由单一的股东变成了股东经营者、债权人以至职工。这里的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经营者、职工及政府,相关利益最大化就是上述各方面关系人的利益达到最大化。如果说企业最大化的目标只是在复杂关系中抽出了一些本质性的联系,那么相关利益最大化这一目标可以说是浓缩了企业生存与长远发展的根本理念,在现代企业经营环境下,财务管理目标应定位于为企业相关利益者服务,而不是单纯为企业股东服务,即需要对相关利益做出周密的考虑,以便减少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冲突。提出这一目标模式并不是完全摒弃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而是由其他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和偏好所推动的对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革新,企业要权衡企业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其中也包括股东利益,所以,相关利益最大化可以看做是一种有约束条件的最大化模式。

三、我国财务管理目标的现实选择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股东、债权人、职工甚至政府等多边契约关系的集合。如果将企业目标仅仅归结为股东的目标,而忽视其他相关利益群体,必然导致矛盾冲突,最终损害企业的利益和价值。所以,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应符合我国国情,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强调社会财富的积累,协调相关各方利益,最终追求企业整体价值的最大化。

相关利益最大化这种模式,对于我国国有企业也较适合,因为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一方面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时还要承担稳定物价、扩大就业、保护环境、发展技术等一系列社会责任,这一目标的确立有利于各方面关心企业,有利于国有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有利于协调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协调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关系。

第6篇

一、企业绩效评价模式的演进

1.财务模式。该模式产生于20世纪初的生产管理阶段,此时的企业组织形式以工厂结构形式为主导,其内部绩效评价体系以成本考核为主导,具体表现为泰罗制下的标准成本制度。到20世纪80年代,企业组织形式已转变为以公司制为主导,企业的目标主要是通过提高生产效率以追求利润最大化,投资报酬率(ROI)也因此成为企业绩效评价的核心指标。

2.价值模式。20世纪80年代末,企业绩效评价模式由财务模式向价值模式转变,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以EVA为主。EVA依据以账面数字为基础的会计利润,经过一系列的调整,将其化为经济利润。这样,EVA建立了财务指标和企业价值的直接联系,使价值创造结果融入会计核算体系中,为企业“基于价值管理”奠定了基础。

3.平衡模式。平衡模式的典型代表就是平衡记分卡。平衡记分卡以远景和战略为核心,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来衡量企业业绩,从对结果的反馈思考转向对问题原因的实时分析,其核心思想是一系列指标之间的平衡,从而克服了传统以财务报表为基础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片面性与滞后性,因而成为企业绩效评价研究新的里程碑。但平衡记分卡在实施中仍存在以下不足:①平衡记分卡无法有效体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②没有找到非财务指标的计量方法以及明确各个指标体系的考评权重如何设定;③难以与经营者的薪酬挂钩;④忽视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基于此,1996年E・K・Laitinen提出动态综合业绩评价体系,即绩效多棱体,提出了“将非财务指标最终转化为财务指标,进而解决平衡记分卡中非财务指标的量化问题”的思路。

此外,在我国财务指标权重过大,导致企业过分重视短期财务结果,助长管理者的急功近利思想和短期行为,使得企业不愿意进行可能会降低当前盈利水平的资本投资,从而影响了企业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还有,从企业绩效评价模式的演进可以看出,现有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大多是针对企业的经济绩效来设置的,对企业的社会绩效评价涉及较少,即便有也是定性评价,少有定量评价,而对企业生态绩效的评价,基本上是空白状态。因此,构建一套企业与社会、自然和员工等和谐相处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很有必要。

二、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完善

研究企业绩效评价模式,首先需要研究企业价值取向的问题。传统的经济价值观认为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企业应以股东利益为中心,忽视了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但经济价值观过于强调企业的利润目标和市场价值,忽视了企业作为社会成员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从而置企业的外部经济于不顾,严重影响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而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强调的是企业的社会性和生态性,注重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的和谐性与持续性,主要从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的角度去看待价值的本质及其生产和分配。所以,按照这一理论,企业的价值观应发生根本性转变:从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价值观向以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持续性和协调性为目标的多重价值观转变,实现多重价值的和谐统一。

Elkington(1998)提出了“三重底线”的概念,认为企业在追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同时满足经济繁荣、环境保护和社会福祉三方面的平衡发展,为社会创造持续发展的价值。因此,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应从单一的经济绩效评价向经济绩效、生态绩效和社会绩效三重绩效评价转变。

根据前文论述,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企业是一个使用多重资本、追求多重价值的“社会经济生态人”,因此企业绩效评价应坚持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不仅包括当代利益相关者,还包括后代利益相关者;不仅包括人类利益相关者,还包括非人类利益相关者。这些利益相关者要求企业不仅追求经济利益,而且追求生态利益和社会利益,尤其是后代利益相关者和非人类利益相关者更加注重企业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创造。所以,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的企业应该“以三重底线”为基础,追求经济绩效、生态绩效和社会绩效的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为全体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其中,经济绩效是指企业在经济方面的贡献和影响,具体表现为一定时期内企业为利益相关者创造的经济财富,主要通过经济增加值(EVA)、净利润等经济指标来反映。因此,在经济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可适当选择一些现金流量指标,例如单位资产有效增加值现金流量和单位资产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一个企业的经济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应主要集中在价值创造、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现金流量五个方面,同时以价值创造指标为核心指标,通过将EVA指标(附加经济价值)进行层层分解,与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现金流量指标建立联系。这样我们可以参照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企业经济业绩评价指标的参考体系,从而实现与企业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很好结合。而间接产生的有效增加值是指通过市场交换或企业分配在当期已经实现的增加值,它是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源泉和基本保障,反映企业的经济业绩。在“有效增加值”指标的基础上可进一步设置“附加经济价值(EVA)”指标加以补充。上述这两个指标之间的近似关系可以表述为:有效增加值扣除劳动报酬(劳动者所得)等于息税前利润;息税前利润扣除税收(国家所得)等于息前税后利润;息前税后利润扣除资本成本等于EVA。然后对EVA指标进行层层分解,与企业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现金流量指标建立联系。同时,这种联系又是以“净利润”指标作为纽带而建立的。

生态绩效主要考察企业在生态平衡方面的贡献和影响,表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为了维护和增强生态平衡而创造的生态财富,主要通过各项生态技术指标来反映。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学习欧美传统的发展模式,用资源高消耗和生活高消费来刺激经济高速增长,这一模式追求资本生产率和利润最大化而忽视资源利用率与环境损失。如今,中国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也成了世界上自然资产损耗最严重的国家。生态效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或企业在创造一定的财务价值时所付出的资源环境成本。生态效率指标是环境变量和财务变量的比率,这里的“环境”是包括物质资源的广义环境概念。成立于1995年,由120多个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参加的促进可持续发展全球企业委员会(WBCSD)描述了生态效率的实现途径:“生态效率通过在逐步减少整个寿命周期的生态影响与资源耗费的同时,提供价格上具有竞争力的、可以满足人们需求的以及提高生活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来实现。”其核心是厂商为客户生产他付得起的经济价值最大化的同时,使生态负担最小化。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在的《企业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指标的结合》中定义生态效率计算公式为(ISAR,2000):

生态效率=环境业绩指标/财务业绩指标

上式分子的“业绩”应加上双引号,“环境业绩”其实是对资源环境的“负的贡献”。该指标计量了单位价值的环境影响,例如,每单位经济增加值的污染物排放或资源消耗量。并从水资源耗用、能源耗用、全球气候变暖影响、臭氧损耗量、废弃物等五个方面计算企业的生态效率。

我国企业的生态效率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简单地说,主要是经济结构的重工化、制造业比重的过高。能源与原材料利用效率的低下。一些地方政府与企业对污染防治与处理的漠视,尤其是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出口商品附加值微薄,导致消耗一单位资源创造的经济增加值的微薄。然而,随着日益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资源枯竭的威胁,国内外对环境保护问题也越来越关注:20世纪70年代兴起绿色革命的工业发达国家把生态环境因素作为服务于本国贸易保护政策的一种武器,利用自身技术和环境优势,实施非关税性“绿色贸易壁垒”,对不符合发达国家环境法规和环境指标的产品生产的发展中国家企业提出了挑战。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的企业绩效评价应更多的关注生态效率,使企业朝着可持续、和谐的方向发展。

第7篇

一、企业价值最大化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企业通过科学管理、合理经营,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均衡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总值达到最大。企业价值值得是企业资产的全部市场价值,也就是说,企业价值体现的就是企业拥有的资产总额。企业的价值与利润不同,利润只能作为企业创造的新价值的一部分,而企业价值则是包含了企业创造的新价值,同时也包含了企业潜在的获利能力以及预期内获得的利润。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所拥有的社会效益也在逐渐的增加,而且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关联也日益密切和深入,对企业价值的衡量,也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的经济利益,同时也需要将社会效益作为衡量的标准。这就要求企业在获取利益的同时,必须要以尽到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为基础,正确处理经济效益的提升与履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

二、加强经济管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当前企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也是企业实行经济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与经济管理是两个不可分割的主体,只有二者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才能够有效的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和经济管理两个方向,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1.通过财务管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通常情况下,衡量企业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企业的资金流量,如果企业的现金净流量越大,则说明企业的价值越大。那么企业如何通过对现有的资金进行合理的运用来实现企价值最大化,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1.1 加强企业的经济管理

企业的顺利发展,需要一个科学的经济制度作为依据,而企业经济制度是否具有科学性,也是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企业的管理水平对于企业的运行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没有规范的管理制度,则企业已经取得的各项优势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反而容易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需要不断建立健全企业经济制度,才能够为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提供必要的基础。企业经济制度的建立,需在在明确产权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股东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督机制,并且确保股东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风险是对称的,在当前企业经济管理的制度下,要求企业的股东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与企业形成一个相互制衡的集中,如此便能够在企业价值最大化时,实现各个利益主体的均衡利益。在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要注重企业管理模式和制度的不断优化,通过不断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为企业经济管理活动提供科学的制环境。

1.2 加强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活动的核心内容,也是企业的经济命脉,只有坚持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经济管理活动,才能够带动企业管理效率的全面提升,为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奠定基础。因此,财务管理部门应当在保证企业资金安全和资金使用效率充分实现的基础上,将工作的重点放到企业的成本控制、投资决策以及业务指导等工作,通过不断加强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管理活动,使企业的人力成本、物流成本等大幅度降低,与此同时实现企业利润的增长,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有效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在降低企业各项成本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

1.3 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化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也愈加的广泛,现代企业管理活动中,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已经成为了必然的趋势。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对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进行不断的更新和改造,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现代企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科技水平,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使企业对相关的市场进行进行科学的评估和预测,使企业能够适应内部控制和风险控制的要求,更好的服务于企业发展战略。同时,通过信息化管理,能够使企业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将有效的资金集中应用于目标客户和重点区域,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综上,企业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对资源和信息的有效整合,增强企业的竞争价值,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

2.通过经济管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价值最大化是现代企业生产和经营的最终目标,而价值最大化的实现,需要通过对企业成本的有效的控制来实现,只有通过最低的成本抢占最大的市场,才能够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而成本战略的实现,需要通过有效的经济管理来实现。

2.1 选择科学的财务管理模式。

市场占有率是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竞争管理能力也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而科学的竞争管理能力的实现,需要以科学的财务管理模式做基础。企业必须要做好基础性的管理,从严抓细管的方向,来实现企业成本的降低,促进企业效益的提高。在制度建设方面,要加强对基础工作规范制度的建设,以国际先进标准为依据,对于企业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建立岗位责任制度,将复杂的工作流程逐渐规范化,使得相关的人员掌握起来更加容易。

2.2 建立科学的规章制度。

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应当将工作的重点内容放在建立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方面,通过科学的规章制度,使得企业的管理活动逐渐走向规范化。在已经确定的各项工作流程的管理方面,通过严格的贯彻,是企业的管理效率得到提升,进而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

2.3 加强对效率的重视。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需要通过最小的投入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以此才能够实现企业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企业想要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发展,就需要不断的提高企业资金的运作效率,使企业资金获得最有效的利用,从而使得企业的经济价值得到提升。在现代企业管理活动中,其不仅仅是成本战略的实施,同时也需要将成本与价值的对比值达到最小化,因此说,企业需要将成本管理战略作为主要的发展战略,同时达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企业管理活动中,最求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最终目标,只有通过不断加强企业自身的管理效率,才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管理成本,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范玉春,张念勤,赵玉礼.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J].农场经济管理,2001(01).

[2]罗旋.论如何通过经济管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J].价值工程,2011(06).

[3]李素红,阚德梅.浅谈风险成本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J].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1).

第8篇

关键词 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博弈论;纳什均衡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0-0007-03

出版物承载着一定的信息文化知识,其必然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意识形态是一种文化的集合,因此出版物具有文化属性。向人们提供信息文化知识,是出版行为的基本职能。在市场经济社会,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作为承载信息的出版物同样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出版物和出版行为共同构成出版业,出版业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文化价值属性和经济价值属性。文化价值属性和经济价值属性是一矛盾共同体,如何使这个矛盾共同体中的各种矛盾达到平衡状态,是当前出版业在追求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如何实现出版业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平衡是出版业科学研究的重点,当前的研究大多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宏观角度出发,研究不细致,不紧密是其主要问题。在宏观角度下,没有严谨的数据和理论,这就使研究成果缺乏说服力和深度。从博弈的视角下对出版业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矛盾进行研究的文献犹如凤毛麟角,本文就尝试运用博弈理论对出版业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

1 根据出版业独特属性设立博弈假设和模型

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大多追求经济利益,越来越偏离文化发展的真正轨道。过分追求文化的经济利益这必然导致文化的价值利益和经济利益发生冲突,博弈论可以很好的分析文化的价值利益和经济利益之间存在的矛盾。

1.1 出版业和博弈论

博弈论是现代数学的一个分支,属于运筹学,涵盖领域非常广泛。现代博弈论主要是指博弈各主体在进行博弈时如何选择决策和保证主体之间均衡的问题。通俗点说,博弈论就是想对方想的对策,又叫对策论。博弈论3个字并不是单纯的一种理论,而是一个经济学的模型,这个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当前市场就是一个冲突和博弈的综合体,出版企业如何在市场中正确对待自身对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追求,妥善解决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是在当前市场经济背景下运用博弈论的基本任务。在当前对出版业中运用博弈论的研究中,出版业必须保证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追求的平衡是重要观点。

1.2 模型假设

在出版业博弈论中,出版企业和市场是博弈论的主要主体。在出版企业和市场的博弈之中,出版企业想市场所想的出版企业的对策,再根据此来想办法解决市场的这个对策,双方都根据对方所想进行下一步,这就形成了出版企业和市场最原始的博弈,博弈的结果对出版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相关文献中,一般均假设博弈参与主体的经济行为是理性的,在信息方面出版企业和市场的地位是不对等的,出版企业和市场均为风险中性者。由于出版企业受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必然追求出版物的经济和文化双重价值,市场决定着出版企业的出版物符不符合市场的需求,需不需要购买。然而,并不是出版企业的所有出版物均符合市场的价值鉴定。市场对出版物的价值有极大的影响。市场在付出一定的成本后,可能会发现出版物的价值,但是也可能发现不了,发现成功与否具有不确定性。这是一个现实性的假定。

1.3 博弈模型

根据上述市场发现了出版物价值的不确定性,建立的博弈模型如表1。

2 对出版企业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博弈分析和纳什均衡

2.1 出版企业可能选择的博弈策略

根据表1所设条件可以得出如下公式:

出版企业选择经济价值收益:

3 博弈论对出版业追求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指导

当前出版企业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出版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是合理的,但是市场对出版企业的出版物具有反作用。如果出版物中的那些盗版、假货流入市场,势必会导致出版行业的混乱,这是不利于出版业的长期稳定发展的。因此如何把博弈论与出版业的价值追求相结合,发挥博弈论的指导作用,是目前面临的问题,把博弈论的指导作用运用到出版业的价值追求中去必须从以下方面出发。

3.1 坚定出版业的文化理念

意识具有反作用,出版业必须重视行业文化理念建设,在建设中尤其要做到以下方面。

首先,要不断深化认识,从博弈论来看,博弈主体的思想和动作是紧密相关的。出版业对经济利益追求过高,会导致出版业出版物的质量下滑,这样就不能满足市场对优质、优秀出版物的要求,出版物的销售受阻,反过来会给出版业带来产品积压等问题,不利于出版业的发展。因此,出版业必须坚定出版业文化理念,始终把文化价值追求放在首要地位,不断深化认识。

其次,要经得起严峻的考验,当前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出版业的发展环境正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出版业要在市场经济的变革冲击下,坚定信念,经受住考验,坚定出版行业的文化价值追求。

再次,应当在市场经济下表现突出的情况下,出版业更要坚持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吸纳融合新信息知识,做到传播知识的高质量、科学化、大众化,真正实现出版的文化传播职能。

3.2 合理追求经济利益

满足人们经济发展需要的生产成果就是经济利益,出版业对正当经济利益的追求是必须支持的,因为出版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出版业的充分发展需要其追求经济利益,但是出版业追求经济利益必须在合理范围内。由博弈论我们可知,博弈均衡需要博弈主体在利益上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如果出版业过度追求经济利益,不仅会造成质量低下和盗版的出版物在市场泛滥,而且还会对出版业的产业链发生破坏。出版企业合理追求经济利益不应畏首畏尾,应该大步流星。出版业应当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在发行出版物时,应当严格遵守市场价值规律。在为读者提供高质量出版物的同时,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出版业只有积极追求合理的经济价值,才能健康、稳定发展。

3.3 降低出版业博弈分析的成本

在实现出版业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纳什均衡过程中,要不断降低鉴别分析成本。首先,应当重视文化教育的作用,通过对国民进行文化教育,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干净和谐的文化氛围,使国民能够自觉抵制低俗的文化。国民文学鉴赏水平整体提高,才能减少因鉴别错误给出版业带来的损失。其次,国家应当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如出版物的格式统一,应当最大程度的给读者的查阅带来方便,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出版业的法律保护。

3.4 重视市场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著基础作用。由博弈论可知,博弈主体在博弈过程中紧密联系,互相制衡。市场应当及时淘汰落后的出版企业,优化出版市场环境。市场应当保证出版物数量和质量的不断提升,大力促进积极的、健康的出版物的传播,并通过市场的导向作用,促使出版企业重视出版物承载的文化价值。政府和相关出版管理部门要及时对因市场固有缺陷而产生的问题进行干预,如制定出版行业政策法规等。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应当采用宏观调控手段,尊重市场价值规律,减少因市场的盲目性给出版行业带来的损失。

4 结论

市场经济下追求经济利益是企业的一种常态,出版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特殊主体,应当合理追求企业的经济利益,但是出版企业的特殊主体地位决定着其担负传播优秀文化的崇高使命。出版企业在价值追求中应当将文化价值追求放在首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作用,只有出版业和市场在博弈中达到平衡,出版业才能真正走上和谐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凌,王翔.论博弈论中的策略思维[J].上海经济研究,2010(1):35-41.

[2]方钦.经济分析中文化的表诠及其意义(上)[J].南方经济,2013,V31(5):1-11.

第9篇

关键词:企业经济 人力资源会计 分析思考

当前经济环境中,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所拥有的能够创造价值的劳动资源的集合,是企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机制下的现代企业中,人力资源作为特定资产具有价值特征。人力资源会计就是针对企业人力资源的相关价值信息及时形成会计信息进行反映的管理方式。

1、人力资源会计的内涵分析

现代经济管理理论认为,人力资源会计是会计学科发展的一个全新领域,是在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原理基础上,与人力资源管理学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所形成的一类专门会计学科。人力资源会计是针对相关组织的人力资源成本与价值进行数据计量和报告的一种程序和方法。从核算范围上看,人力资源会计不但要对企业用于招聘、聘用、培训及开发人力资源所耗费的成本进行计量,而且还要计量自身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源对企业所创造的经济价值。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的目的是通过会计方法将人力资源无限变化的成本价值信息数据进行预测、计量与核算并及时提供给相关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参考,通过企业经营者对人力资源信息的了解和分析,加强对人力资源价值的认识和定位,并及时优化或调整企业人力资源,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

2、人力资源会计的确定

相对于企业来说,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企业发展的劳动者能力的总称。当企业与劳动者的雇佣关系确立时,企业通过支付工资报酬获得了对该劳动力资源的控制权与使用权。企业花费在人力资源上的招聘、培训、工资及福利等各项成本支出都是以货币形式反映的,因此,人力资源的成本和价值也是可以用货币加以计量的。知识经济时代,生产的核心要素是知识科技,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取决于取决于人力资源的利用程度。

3、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假设

(1)会计主体:企业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进行反映企业自身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人力资源会计体系仅反映该会计主体所拥有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的计量,企业作为人力资源的拥有者,有义务提供人力资源取得、使用、维护和消耗等方面的会计信息,成为核算和监督过程中人力资源的会计主体。

(2)持续经营:会计核算应以企业正常的持续性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持续经营假设认为,人力资源会计中人力资源的效益作用具有无限期的稳定持续性,企业在其经营活动中针对人力资源的质量,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充分发挥企业资金能动性,改进经营政策、增加人力资源投资、对人力资源的价值进行科学地计量。

(3)会计分期:会计核算应划分期间并分期结算和编制报表。人力资源会计中运用会计分期可以正确处理人力资源使用中的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在计量过程中,需要对人力资源投资在不同的会计期间进行分摊,并确认不同会计期间的人力资源收益,进而计算使用人力资源取得的损益。

(4)货币计量:人力资源会计的出现对传统货币计量假设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人力资源会计核算中,非货币性和定性信息是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重要因素。在建立人力资源会计的过程中应将传统货币计量假设予以计量,并在提供人力资源信息时既要提供定量信息,也要提供定性信息。

4、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

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一项特殊资产,具备会计计量的条件。人力资源会计必然涉及人力资产的计价问题。目前人力资产计价主要体现在成本和价值角度的计量。人力资源投资支出是会计实体为取得、维护和开发人力资源所发生的全部支出,主要包括取得、维护、开发人力资源支出,上述各项支出,其受益期超过一年以上的费用予以资本化。人力资源投资支出在实务中依据计价标准的不同,其计量的方法又有所不同,可分为历史成本法、重置成本法、机会成本法。

5、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

5.1 账户设置

(1)人力资产账户:人力资产是企业拥有的能以货币计量的人力经济资源。该账户用来核算企业人力资产增减变化情况。设置明细分类账反映人力资产质量。

(2)人力资本账户:人力资本代表劳动力所有权投入企业形成的资金来源。该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劳动者权益的增减变化情况,按具体劳动者设置明细分类账。

(3)人力投资账户:用来核算相关企业在人力资源的招聘、培训、开发等方面的投资及摊销情况,人力资源投资成本登记应以资本化部分为准。

(4)人力费用账户:人力费用是劳动力取得、维护与发展成本已费用化的部分,工资是劳动力使用成本,应在应付工资账户核算并分配到相关成本费用账户中。

(5)人力开发账户:该账户的借方归集劳动力受雇后其成本应予资本化的部分,包括招聘费、选拔费、培训费、开发费等项目。

5.2 账务处理

当企业与劳动者雇佣关系确定时,应该根据人力资源评估机构对其评估的价值,借记人力资产账户,贷记人力资本账户,年终,企业应对其人力资源进行财产清查,由人力资源评估机构对人力资源重新评估其价值以保证账实相符和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当员工被解雇后应按评估价值借记人力资本账户,贷记人力资产账户。在发生应予资本化的招聘、选拔、培训、开发等费用时,借记人力资源开发账户,贷记现金、银行存款等账户,雇员正式交付给有关部门使用,结转人力资源开发成本时,借记人力投资账户,贷记人力资源开发账户。

6、结语

总之,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程度的日益集约化,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形式。人力资源会计是立足于人力资源管理基础上的会计活动,具有重要的功能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无形资产 会计处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也在逐渐的增大,而无形资产作为企业经济发展和运营过程中一种特殊的资产,对其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不仅可以保障企业无形资产不会出现流失的现象,还进一步的促进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推动了人力社会经济的发展。下面我们就对商誉、开发支出以及软件项目等几种特殊的无形资产会计处理的相关内容进行简要的介绍。

一、商誉

在当前企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企业商誉越来越重视,它的好坏不仅关系到整个企业的经济发展,还对人们的经济利益有着直接的关系。目前,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商誉形成的方式有很多,它们有可能是企业自创的,也可以是外购的。其中所谓的自创商誉也就是企业在自身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利用自身的优势,比如良好的地理位置、优秀的管理能力以及相关的制造工艺等,这些都可以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商誉,这就使得企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近年来,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大型的企业都是采用这种方式,来提高自身的商誉。可见企业经济发展商誉作为一种特殊的无形资产,在企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巨大的贡献,而且在对商誉进行创造的过程中,还无需投入成本就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不过商誉它并不像商标、专利等无需资产可以单独出售,它在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很难被人们识别,而且无法对其商誉的价值进行衡量。现阶段世界各国在会计准则中对一般企业的自创商誉没有进行确认,这就使得商誉在会计处理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根据我国现阶段会计准则的相关内容,商誉只有在企业合并时才能得以确认,那么我们就可以对商誉的价值进行确定,这主要是取决于企业上浮价格协商的结果。虽然,当前人们在对商誉的价值进行估算的过程中,采用的价格合并方法有很多,有利于人们对商誉的会计处理,但是在对其价格进行实际支付的过程中,对其净资产价格进行辨认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在现阶段商誉会计处理时,人们对商誉确认饱受争议,而且在不同的时期和地点,人们对商誉的价值有着不同的看法。目前,我们在商誉的会计处理时,对外购商誉摊销的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种立即冲销法。目前在我国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商誉价值的确认还没有完全脱离企业单独出售的运营模式,许多企业管理人员为了保障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采用立即冲销法来对商誉进行会计处理,从而使得企业的购入商誉和自创商誉具有一致性,不过这种方法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对股东的权益有着一定的影响。第二永久保留法。就是指企业将购入商誉当作企业运营过程中的资产,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并不对其进行摊销,只有企业的经济利润无法达到预期标准时,才对其进行适当的冲销,从而促进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过这种方法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人们很难对商誉的收益值进行判断,而且对商誉价值的保留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这就使得企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三种系统摊销法。在当前企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也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其中,从而对商誉进行系统的摊销。不过,在当前人们在对其企业商誉摊销的过程中,不同的国家对其摊销所规定的年限也就不同,因此我们对商誉进行会计处理时,就要根据自身的经济环境和法律规范等进行确定。

二、研究开发支出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们也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应用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这就使得企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极强的市场竞争能力。而且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管理人员也对研发工作予以重视,这就有效的促进了企业的经济发展。

研究开发支出本身不属于无形资产,但是通常会带来无形资产。企业在自创一项无形资产的过程中, 有时候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支出。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研发活动都可以形成无形资产,很多研发活动可能最终会失败而形成不了无形资产。即使有些研发活动最终能形成无形资产,但是当初的研发支出中到底哪些是对形成这些无形资产有帮助的也很难识别。那么这些研发支出到底是应该费用化还是资本化呢?这是会计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的有一话题。

由于研发支出的未来经济效益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且无法明确识别研发支出与未来收益间的直接的关系,因而很难将其进行分期配比。以往各国的会计准则多数是从谨慎性角度出发,将研发支出费用化,即将所有的研发成本包括研发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用、直接参与开发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开发过程中的租金、借款等费用,都作为当期费用处理,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不计入无形资产成本;只有研发成功后按法律程序申请取得某项法定保护的无形资产时所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等费用可以计入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

三、软件项目成本

计算机软件可以外购,也可以自行研发。外购的软件成本较易控制,而自行研发软件的成本的确定是会计上比较特殊的问题。尤其是对于那些专门开发软件以供出手或者出租的软件公司来说,电脑软件项目的研发风险较大,而且企业可能会同时研发多种软件,有些支出无法很明确地归属到某个软件上,成本界定非常困难,因此,软件的开发既类似于企业的一般的研发活动,又有着其行业的特殊性。根据我国最新的无形资产准则,企业的研发支出中属于研究阶段的支出应该费用化,符合一定条件的开发支出可以资本化。那么,软件项目的研发支出也可以应用无形资产准则的这一规定,区别软件开发的具体阶段,将其一部分进行资本化来确定软件的成本。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企业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不仅有效的促进了企业经济的发展,还进一步保障了企业的经济利益。而在对商誉、开发支出、软件项目等特殊项目进行无形资产,不同的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也就不一样,这就对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一致性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对一些特殊的无形资产会计处理的过程中,就要严格按照《会计法》相关规定,来对企业的会计制度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第11篇

一、问题提出

从宏观的角度看,企业(特别是股份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一种“社会公共产品”。会计信息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债权人的信贷决策、对企业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评价、政府对微观企业的控制、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廉政建设等,都密切相关。因此,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不仅影响到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投资者、债权人等群体的经济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杨时展教授提出的“天下欲乱计先乱,天下欲治计乃治”精辟见解,警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

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是对会计的基本要求。然而,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却大量存在,其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制约效应,已经显现。因而,有效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成为我国会计界、经济界乃至我国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从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产生伊始,人们责备的目光就投向了属于企业管理体系组成部分的会计工作,以及用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本身。然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和企业会计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却末能根本扭转会计信息失真的局面。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去反思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这一顽症的真正原因,以便“对症下药”。

笔者认为,站在理论研究的角度,科学界定会计信息“具真(具有真实性)”与“失真(失去真实性)”的判断标准,是认识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前提条件;从不同经济层面分析制约、左右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因素,才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关键。

二、理论前提:会计信息“具真”与“失真”的判断标准

1.主要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含义的理解

在会计的发展过程中,即使在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会计信息失真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都十分重视会计信息“真实性”问题的理论研究,并试图界定“真实性”标准的含义。

为明确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80年5月了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在该公告中,FASB正式将“反映真实性(representational faithfulness)”作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之一,并确立了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以下观点:①认为真实性“就是一项数值或说明符合它意在反映的现象”。②认为反映真实性与“可核性”、“立性”等共同构成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主要质量特征之一。③反映真实性存在“反映真实性的程度”、“精确和不肯定性”“偏向的影响”、“完整性”等问题。该公告分别进行了阐述。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FASC)在1989年7月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将“真实反映”作为“可靠性”质量特征的首要内容,并认为:①“信息要可靠,就必须真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交易或事项”。②由于“所应计量的交易或事项的鉴定,或是能够确切传达相应信息的计量和列报技术的设计与运用,存在内在困难”,所以“大多数财务信息都可能存在不足以真实反映所拟反映情况的风险”。国际会计准则没有正面界定会计信息“真实性”之所指。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2001)》将“真实性”作为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首要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其并未解释会计核算所要求的“真实性”的实质性含义。

据此可以得出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标准的几点初步结论:

①尽管不同机构颁布的会计准则都明确要求会计信息具有“真实性”,但其各自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含义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含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②不同的会计准则制定者总是将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要求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质量特征联系起来进行理解,认为只有具有“真实性”的信息才是可靠的,可靠的信息首先必须是真实的。

会计信息的“反映真实”特征存在“程度”问题与“风险”问题。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反映的真实程度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具有差别,会计信息完全真实地“再现”企业经济活动的要求具有“风险性”。

2.“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概念的存在

正是由于会计信息“反映真实”的“风险”问题,因而有必要区分会计信息“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的不同要求。

会计信息“绝对真实”是指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本来面目的“再现”。这种“绝对真实”是会计信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在“百分之百”程度上的原本表现。实际上,绝对真实只是一种理论上的“真实性”。而且,绝对真实的会计信息不一定就是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要求的会计信息。

“相对真实”是指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基本特征的准确描述,其以“不歪曲”企业经济活动情况为基本判别标准。相对真实是一种现实的“真实性”。在会计实务中,相对真实的判别标准是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会计信息的“合法性”,即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是否依据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等法规制度来进行,是否符合会计标准的要求。因而,相对真实也可称为“合法性真实”。对于投资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会计信息符合“合法性真实”要求,则达到了“可接受真实程度”。

区分“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标准的意义在于:

第一,对于会计学者、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而言,“绝对真实”是其追求的一种“境界”,一种终极目标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的最高目标,就是制定出在确保实现会计目标前提下,能够产生“绝对真实”信息的会计行为标准。追求“绝对真实”,正是不断优化会计准则,不断提高会计制度质量的动力。

第二,“相对真实”是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的最低要求,也是对会计实务处理的基本要求。就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而言,其制定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必须能够导致“相对真实”的信息。否则,依据其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所提供的信息歪曲了“企业经济活动基本特征”,其所制定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本身就存在“质量”问题。

第12篇

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是企业总结发展成果、规划长期投资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关系着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而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评估企业理财业务是否合理的衡量标准之一,一个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能够有效指导企业的投资理财和后期发展。

1.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是涉及到企业一切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的收支和合理有效使用的资金管理活动。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作为评估企业理财业务是否合理的衡量标准之一,是企业理财活动所期望达到的成果,他必学与企业的长期发展和总体目标维持一致。企业的生存与营利是相挂钩的,只有营利以及利润最大化,企业才能更好的生存下去,因此企业是一个长期以来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面临生存与发展、倒闭与萎缩的复杂矛盾[1]。从这个理论上讲,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维持企业的生存、发展以及营利最大化,其中营利最大化是企业的最终目标。财务管理活动中追求企业营利的最大化是其总体目标,分管不同财务管理工作的部门,对追求企业营利的持有观点是不一样的,有的从企业产值最大化考虑,有的从企业价值最大化考虑,有的从股东财富最大化考虑,但是无论是那一个角度,这些都会总体归结到营利最大化的终极目标上来,然而不同的企业营利考虑角度使得企业的出资者和经营者两种不同的利益主体在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上产生分歧,前者追求自身股东财富的最大化,后者追求个人效用价值的最大化,管理目标上的小差异,往往会形成当代企业中常见的成本问题。成本的高低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总体经济效益和盈利最大化的目标实现,只有企业经营者以及出资者在营利观念上达成一致,才能有效缩小成本,降低外部财务流失,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EVA最大化正好能够完美地解决这一问题,发挥它无可替代的作用。

2.EVA理论

Economic Value Added简称EVA,含义为经济增加值。EVA是总结传统企业经营业绩评估标准的漏洞,再结合剩余价值和剩余收益评估指标理论而研发出来的一项综合性强、科学化的经济评估指标。EVA理论经过多年的演变和丰富已经逐渐成为企业业绩的评估指标、财务活动的管理体制、企业员工的激励制度以及企业长期发展的目标理念。EVA值的计算方式是将企业通过整合资源和财产后的营业净利润减去企业现存的资产经济价值资金的机会成本,最后所得的余额就是EVA值,具体运算公式为: ,Kw表示企业的加权资本成本,At-1是企业的初期经济价值,Pt企业通过整合资源和财产后的营业净利润。通过这个公式可以明显得知,EVA值作为衡量企业经济效益、总体业绩以及出资者价值是否增长的标准之一,EVA值的高低与企业经济效益、总体业绩以及出资者价值呈正比例相关。因此,企业的出资人能够从企业的营利业绩中获得自身投资资金的机会成本,也就是说企业的总体经营利润的要按照股东的投资比例以及权益获取百分比来分割一部分资本的机会成本,最后所得才算是出资者从企业的经营发展中获取的利润效益。EVA能够有效反应企业的经营状态的好坏,比如以中国联通为例,作为一家上市公司,2010年的净利润为1.26亿人民币,但是当年的EVA值为-7.415亿人民币,说明中国联通并没有真正的营利,反而公司的整体价值破损了。

3.EVA最大化背景下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EVA是将参与企业经营、投资以及财务管理项目的所有工作者紧密连接在一起的一条价值纽带[2]。EVA是衡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消耗的所有成本被减去之后的剩余资产,对资本成本的高度重视和合理运用是提高EVA值的关键和核心。一个企业的真正的营利体现在经济效益上,只有经济效益得到提升才能有效弥补经营成本上的资本消耗。因此,从这个理论上得出,EVA最大化是企业营利最大化的终极目标。

于企业经营者而言,采用EVA作为企业分红激励的管理机制,使得众多企业经营者能够在EVA的鞭策之下以努力提高企业资本的利用效率和运营管理效率为工作目标。只有EVA值最大化,才能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价值以及股东的获利最大化,而这一点的实现完全可以成功证明企业经营者个人自身效用。

而对于出资者、股东们而言,EVA发现了企业在提高效率、缩减成本、避免浪费以及节约税负这四个方面的潜力。只要经营者和出资者达成一致协议,通过对企业的资产进行合理利用和重新组合,以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和营利最大化的增长为目标,使得企业的管理更加科学、高效[3]。

于企业全体职工而言,EVA作为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估指标,可以将每个员工分解为负责不同的工种和需要达成的工作目标,让EVA值与员工自身的薪资和福利挂钩,让每个员工心中都紧绷一条EVA的神经,让企业内部员工拥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使EVA成为一个衡量员工实力的评估标准,激励时时刻刻为EVA最大化而努力奋斗。

以国电集团旗下的安徽电器公司为例,他们从上面的领导者和出资者到下面的各级管理者和工作者坚持EVA管理,利用EVA对在本公司有股份的皖江公司进行测算,测算结果发现该投资项目不具有投资价值,盈利空间狭窄,因此立即撤回投资资金,并将股权良性转让后处置了在皖江公司的不良资产,不仅将大部分资金回笼,还有效减少了资金的占用,据分析,在EVA管理下,安徽公司2011年度的减亏增利超过了7200万元。

4.以我国矿业上市集团EVA财务管理模式为例

以我国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可持续稳定发展为例,以EVA最大化为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能够正确评价我国矿业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紫金矿业位于闽西革命老区上杭县,属于国有控股大型矿山企业。作为中国最主要的矿铜、黄金、锌矿以及控制金属生产企业,在世界矿山企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下面以紫金矿业与中国其他三家没有实行EVA管理的矿业集团的在2007年、2008年、2009年的财务报告为例,看紫金矿业集团经过EVA化管理后,该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变化情况,如表1所示。紫金矿业早在2003年便在香港H股上市,股票代码为2899,但是紫金矿业是在2008年上半年才开始在上海交易所以A股上市,股票代码为601899,为了保持四家矿业上市公司EVA年度报表的统一性,因此只提取2008年度与2009年度的在上海沪市交易所的数据,把在香港交易所的数据忽略不计。从表1中可以看出,中国铝业、云南铜矿以及厦门钨业的经营状况令人堪忧,尤其是中国铝业和云南铜矿,EVA值均处于负数,可见其亏损程度非常大,厦门钨业在2007年的EVA值为-18.569亿,但是经过两年后的调整,EVA成绩有所攀升,使三年平均值为17.127亿元,趋于正数,紫金矿业在引入EVA值财务管理之后,成绩蜚然。因此,EVA值评价指标对于评估我国矿山企业的经营状况的好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促进我国上山上市公司营业额持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