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家庭经济管理方法

家庭经济管理方法

时间:2023-05-23 15:45: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家庭经济管理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家庭经济管理方法

第1篇

Abstract: Higher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vocational students have a direct impact on employment throughout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Vocational graduates and ordina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cus on undergraduate college graduates or have a very clear difference, and the Pearl River Delta vocational graduates in the region because of its special economic environment, not only in the course of employment with the National Vocational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class graduates, but also has its distinctive local characteristics.

关键词:高职教育 就业 自主创业 珠三角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employment own businesses the Pearl River Delta

作者简介:李志锐,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硕士,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张国,江西宜春人,硕士,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学校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毕业生目前是大学毕业生中的一个比较大的群体,这个群体和普通本科院校或重点本科院校毕业生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别,导致其就业特点也有别于其他大学生群体。珠三角地区的高职毕业生因本地区其特殊的经济环境,其就业情况就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自主创业比例较高

据可靠数据表明:2007届、2008届、2009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分别为1.6%、1.36%、1.6%,远远高于“211”院校的0.5%、0.54%、0.4%,和非“211”本科院校的0.8%、0.73%、0.8%[1]。珠三角地区因为经济发展较早且创业环境比较优越,因此该地区的高职类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也其他地区高。不少学生是有家族企业作为其创业背景的,他们从小就受到家庭熏陶,经济头脑比较发达,也较早就参与到了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中去,对企业经营模式和管理方法有一定的经验。因具有特别优异的经济环境、创业环境、创业意识、创业背景等积极因素的影响,因此该地区的高职类毕业生创业热情较高,将创业计划付诸行动的比例也较高。

二、就业地选择性强

珠三角地区的高职类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是本地生源,少数的外省市生源的学生在这边读3年书后也会考虑本地的经济发展较好而考虑留下工作。本地的孩子更是因为强烈的恋家心态而将就业地只选定在本市,甚至连临近的城市都较少考虑。有部分学生甚至因为自己家是某城市某镇区的,毕业后连市区的就业机会都不考虑,一心只想回到自己家所在的镇区工作。这一特点造成了明显的就业局限性,致使就业机会大大减小,进而又影响到了专业对口就业、就业稳定性等问题。

三、期望月薪较实际高

同样因为珠三角地区经济较其他地区发达,学生从小家庭生活富足,养成了较随意的消费习惯,在校时的生活费甚至都每月上千元,因此在就业时,他们的期望月薪也比较高,这就导致某些发展前景较好的就业机会因为初始待遇达不到学生预期值而被放弃。这一特点导致了择业的盲目性,仅仅只考虑目前待遇,而忽视了个人发展前景问题,是就业的一大弊端,需要通过就业指导课或成功人士讲座等形式来改变学生的这一择业心态。

四、稳定性差

《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指出,2009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曾发生过离职)分别是,“211”院校22%,非“211”本科院校33%,高职高专院校45%。离职的主要类型是主动离职(88%)。主动离职的前三位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31%)、薪资福利偏低(25%)和想改变职业和行业(13%)。而我们实际工作中接触到的毕业生离职情况,除了上述几种离职原因外,还有一些跟本没有明确的原因,仅仅因为工作太忙碌或者工作的不开心就离职,也有一些是盲目跟风型的,看到在同一家公司工作的同学离职了,就也跟着离职,自己根本就没有清醒的认识和认真的思考。针对这一问题,也需要在毕业前的就业心态调适中进行辅导,在择业和离职的选择中一定要有成熟的思考才可以。

五、部分毕业生就业主动性差

因为该地区经济发展较好,大多数学生家庭经济富裕,从小衣食无忧不能吃苦耐劳,毕业后对高职类院校毕业生所对应的基层技术岗位不屑一顾,嫌吃苦又嫌待遇低,一部分学生就业积极性差,毕业后宁愿闲在家里也不愿意去工作,家长也不会勉强他们。为了尽量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可以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尽量的给予开导和启发。

六、专业对口率低

就业专业对口率低,据第三方教育咨询研究机构麦可思公司日前的《2010年就业蓝皮书》中的一组数据显示,全国2009届高职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为57%,较上届下降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当前有4成以上高职高专毕业生从事与专业不对口工作。这一现象也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比如:入学时专业选择不够慎重、个人爱好、机遇问题、待遇问题、家庭原因、本专业所学不精等等。

综上所述,珠三角地区的高职类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以上几个特点,这些突出的特点不但具有全国高职类毕业生就业特点的共性,也有其鲜明的地方特色。针对以上几个特点可以在就业教育中分别作出相应的指导,尽量避免一些不利因素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稳定。

第2篇

【关键词】 西部 汉中 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原来落后的传统形态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农业现代化是一种过程,同时又是一种手段。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区域现代化,要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一、汉中农业现代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汉中属农业大市,农业发展条件和基础相对较好,历史上一直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粮食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近十几年来,汉中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2012年,汉中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2.26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159.47亿元,增长5.8%,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0.65%,为汉中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很大贡献。但总的来看,汉中农业的发展水平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起步阶段,发展水平大大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现就目前汉中农业现代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做出分析。

1、对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农业重视不够,农业投入不足

陕西省委、省政府已作出陕南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突破发展的战略部署。近年来,汉中市面临经济增长的压力,在“工业兴市”战略引导下,重点发展工业,加之国家对陕南在涵养水源方面的成本估算、生态补偿机制的缺位,对农业发展,尤其是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农业重视不够,投入不足。2011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11.33亿元,增长30.2%,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6.42亿元,增长22.8%,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占21.98%,而投资仅占4%,对第一产业的投资偏少。公共财政在产业发展上的投资作用尚未得到很好发挥,市级财政在生猪、茶叶、蔬菜、药材产业上的扶持资金少,同周边地市相比差距较大。

2、农村人力资本素质较低,农业技术指导不足,缺乏劳动力技能培训

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人力资本素质较低,在主动获取技术、信息上处于弱势。与此相对应,针对农民的技术指导则呈现出如下特点:一是主体繁杂,农业局、农技站、材委会、公司(企业)、研究所、协会、大学等都参与指导;二是未形成常态化、定期化态势,次数较少,时间间隔较长,导致农民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突发问题往往不能得到有效、及时解决,影响最终收获;三是培训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种植领域,养殖、中草药、茶、蔬菜、林果等先进实用技术指导未完全开展。此外,近年来各村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但所从事的行业多集中在劳动力密集型的低端产业,劳动附加值和竞争力不强。而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基本处于空白,降低了其在城镇稳定生活和进一步流动以及在城市落户的可能性。

3、农业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和深化

从第一产业结构来看,各地基本能够依据环境特点和资源优势,选择具有特色的农业品种进行生产,初步形成了以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等,经济作物油菜籽、中药材、茶叶、蔬菜水果等,以及生猪、禽类养殖等为主导的农业结构。但由于缺乏进一步政策支持和示范带动等,农林牧渔业及相应服务业发展较慢,农业生产还存在搞活、增产、增效的较大空间。传统粮食作物种植仍然是多数农户的首选品种,大棚瓜菜、经济作物、养殖业和乡村旅游等附加值较高和资金投入较大的产业主要由少数种养大户从事,没有在村域内全面开展,“一村一品”等项目尚未真正形成规模,对农民增收促进作用有限。同时,农户缺乏提升农产品品质和附加值的动力与能力。在实施标准化生产、商标注册、品牌建立等方面还未有实质性的构想与行动。农业生产缺乏广度和深度,农业结构仍然有待进一步优化和深化。

4、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较低

汉中大部分县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较低,限制了生产收入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具体表现为:一是龙头企业缺乏且带动作用不强。农户在生产品种选择、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方面基本呈现出各自为阵的分散状态,“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模式尚未普遍建构,农民无法形成稳定的农产品价格预期并有效规避价格风险,也无法分享加工流通过程中的增值收益。二是农民合作组织缺乏。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各村尚未普及且数量偏少,主要集中在种植、养殖生产环节,涉足生产资料采购、农机使用、技术指导和培训、农民贷款、农产品销售、农产品加工储藏等领域的并不多,无法形成完善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未能产生规模效益。特别是农产品销售环节,由于农民合作组织没有有效运行,造成“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矛盾突出。农产品销售基本上采用农民直接到市场销售和通过商贩销售两种方式,造成销售价格偏低,农户只能处于被动接受价格的弱势地位,影响了其从事生产的积极性。

5、农业基础设施尤其是农田水利设施薄弱

由于缺乏长效资金投入机制和产权不明晰等原因,农业基础设施、尤其是水利设施较差。村庄内生产道路尚未形成有效网络,硬化路面不足,特别是通向农民田间地头的“最后一公里生产道路”较为缺乏,导致农业机械和运输车辆无法直接到达。农田水利设施老旧,设计标准低,管理粗放,技术落后,末级渠系零散、不畅,山区和干旱缺水地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缺乏等现象较为普遍,制约了农业产量的进一步提升。

6、农业保险缺失,生产风险加剧

由于气候异常和环境变化等原因,各地在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上普遍遭遇了各种灾害,主要包括:虫灾、气象灾害(风、冻、涝等)、饲料霉变、疫病、水体污染等。与此相对应,目前农业保险险种稀缺,仅在畜牧业中设立了能繁母猪险,实际赔付金额有限,进一步加剧了农业生产的风险。

二、促进汉中农业现代化的对策建议

1、实施“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战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农业

汉中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重点涵养区,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2013年3月13日陕西省政府依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出台了面向2020年的《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依据规划,汉中市除汉台区、城固县是省级层面重点开发区域外,南郑县、洋县、西乡县、勉县、佛坪县、宁强县、略阳县、留坝县、镇巴县等9个县是国家层面重点生态功能区,属于限制开发区域,是保障国家和地方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其以修复生态、保护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首要任务,主体功能是维护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提供生态产品。汉中只有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农业,才能既保护生态环境,又发展经济。

另一方面,循环经济是新兴产业,科技含量高,人才要求严,资金投入大。秦巴山区是国家确定的特殊困难地区,科技、人才和资金实力薄弱,仅靠汉中自己很难开展循环经济、实现突破发展。因此,汉中应抓住国家实施《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机遇,争取将汉中成功确定为国家层面发展循环经济先行试点区,如能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可享有特殊的产业、财政、投资等区域差别性扶持政策,扶持汉中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农业,可以特殊政策招引国内外大企业在汉中布局循环经济产业项目,可积极争取国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加大汉中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和补偿等。因此,汉中应实施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战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农业,加快汉中经济发展。另外,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尤其是地方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扶持农业发展。

2、以先进科技作为推进汉中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农业现代化从根本上说是农业科技化。只有现代科技成果的不断开发和应用,才能实现汉中农业现代化,只有靠先进农业科技才能实现农业优质、高产、高效,才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才能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因此,需要采取如下对策。

(1)政府农业投入的重点首先应放在农业科研方面。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者主要是农民,带来的社会效益性、公益性比较强。因此,在鼓励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增加农业投入的同时,政府应大力提高对农业科研的财政支持力度。

(2)将汉中农业技术应用开发和推广体系的重点逐步转向社会化。进一步深化政府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改革,同时大力提倡和鼓励涉农企业的技术推广,逐步形成以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各种产业化组织为主的多元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体系。从世界范围来看,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表明,只有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体系才能够满足农业、农民的需求。对汉中这一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来说,受地方财政实际能力所限,更应鼓励综合性社会技术推广应用服务体系的发展。

(3)加快汉中农业机械化发展。近年来,农业人工成本快速上升,机械对劳动力的替代作用明显,有利于降低成本。在加快发展粮食生产机械化的同时,应协调推进经济作物、林果业、养殖业等的机械化,加强生产急需、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减排类型的农业机械研发推广,并大力扶持农机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进一步推广跨地区作业等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政府应继续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提高补贴力度,提高大型农机具补贴比例和补贴数额。

3、构建汉中农业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要加大汉中粮食主产区战略工程实施力度,稳定主要粮食播种面积,推进粮食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建设,进一步健全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二是要积极推进汉中农业结构调整,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提升高效经济作物、林果业和现代畜牧水产业等所占比重,加快形成各地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农产品产业带;三是大力开展汉中具有优势、上规模的生猪、茶叶、中草药、疏菜等农产品标准化创建活动,加快发展受市场欢迎的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实行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汉中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四是抓好汉中农业招商引资,加快“引进来、走出去”步伐,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共赢机制,并让农民更多分享加工环节的利益增值;五是着力培育农产品品牌,积极参与各种农展会,扩大汉中名特优农产品影响力,提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4、加强汉中农业基础设施尤其是水利设施建设

一是汉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水利设施为重点,大幅度增加投入,进一步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积极推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工作,完善农业小微型水利设施,积极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二是把高标准粮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和完善农田水利设施作为汉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并大力实施能提高保障支撑水平、增强发展后劲的农业重大项目,推进汉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跨上新台阶;三是积极开展汉中土地整理复垦,进一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四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科学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公路、饮用水安全工程、通讯、沼气建设,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5、加大培训力度,加快培养新型农民

农业现代化同样需要大批有文化、懂技术、素质高的人员,但汉中农业目前面临后继乏人的危险。随着各地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青壮年选择进城务工经商,有些村干部也长期在外打工,“村庄空心化、农业副业化、农民老龄化”问题逐步显现,农业劳动力素质呈结构性下降,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农忙季节农业用工难问题,农业面临后继乏人的危险。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大批引进和造就各种专门人才,必须下大功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1)大力开展农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农民科技带头人、农产品营销人才、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等适合现代农业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利用农民工与农村、农业的天然联系,吸引大批农民工中的“能人”回到农业、农村,把资金、先进的理念、技术带回家乡,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使之成为新型农民的“种子”和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积极发展各种适应现代农业需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强化农业职业教育的社会公共性,加大对农业职业教育的公共财政投入,提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农业职业教育资助政策,建立助学金动态调整机制,保证每一名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够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3)加大对高等院校农林专业学生的资助力度,吸引更多人报考农林专业,并鼓励学生毕业后到农村去发挥专长,施展才能,实现抱负。

6、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体系

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体系。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现阶段要特别加强粮食、经济作物和养殖业保险试点。各级财政对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应给予保费补贴,完善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摊机制,探索建立各级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鼓励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帮助和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

(注:项目来源:陕西理工学院科研基金项目(slgky13-3)。)

【参考文献】

[1] 汉中市人民政府:汉中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3.

[2] 陕西省人民政府: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R].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