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团队管理论文

团队管理论文

时间:2022-08-06 22:53: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团队管理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团队管理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环境审计;必要性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战略问题,环境审计作为综合性的经济监督手段备受人们关注。

1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开展环境审计的现状

实践中,会计师事务所开展环境审计工作的功效不大,推动力空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环境审计依据不足

环境审计依据既是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又是审计组织开展环境审计的前提。虽然新审计准则中已有《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31号——一财务报表审计中对环境事项的考虑》,但其仅仅是在注册会计师进行会计报表审计时对环境事项考虑所进行的规范,而且其完善程度和适用性还有待验证。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制定出一套被认可的环境审计准则。因此,会计师事务所会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而较少开展环境审计业务。

环境审计的开展要求被审计单位如实记录和反映其环境管理的情况,提供完整的环境会计信息。然而,我国至今未建立环境会计,造成环境信息的确认、计量、披露缺乏统一的标准,环境信息披露产生随意性。因此,尽快建立环境会计规章制度,制定统一的环境会计报告准则,规范环境会计核算对象及报告形式,并使环境会计核算尽快付诸实施,才能为环境审计奠定良好基础。

1.2缺乏专业环境审计团队

环境审计对审计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审计人员除了要有所需要的审计专业知识外,还要求具备社会学、工程学、环境学、环境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目前,会计师事务所中现有的审计人员绝大部分是财会、审计专业或经济类专业毕业的人员,未全面涉及环境审计,而环境审计的专业性、技术性很强,不同于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随着环境审计业务的进一步拓展,环境审计中需要大量的专业环境审计人员。因此,缺乏专业环境审计人员也是当前阻碍会计师事务所开展环境审计的因素之一。

2会计师事务所开展环境审计的必要性

1992年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了一份题为《环境审计和会计职业界的作用》的研究报告,指出注册会计师在未来环境审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我国社会审计而言,积极开展环境审计也是很有必要。

2.1有效满足环境审计信息的需求

信息不对称使社会公众对企业提供的关于受托环境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持有谨慎的怀疑态度。这些信息又是评价企业环境责任所必需的,需要对这些信息的可信程度进行鉴证。因此,社会迫切需要关于环境审计信息的中介服务,会计师事务所的作用突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为社会公众提供环境鉴证信息的需要。

社会公众为了正确区分环境责任履行情况不同的企业,以便在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上进行差别对待,促进社会受托环境责任的履行,需要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有关信息进行鉴证。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本质特征和职业道德来看t由于这一中介组织的“第三者”身份,在业务处理时能够比较独立、客观、公正地从事环境审计服务活动,使确认的环境信息有较高的诚信度,比较容易被信息使用者接受。

(2)为企业提供环境审计信息服务的需要。

企业忠实地履行了受托环境责任需要注册会计师对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以提高企业所公布信息的可信程度,树立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企业为了从资本市场上筹集所需的资金,会尽力披露一些投资者关心的有利的环境信息。为了提高信息的可信度,就需要聘请社会审计机构进行审计,这是独立环境审计产生的内部动因。

2.2拓展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的需要

目前,注册会计师行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在竞争中,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任务不是在有限的市场份额中如何分得一块大“蛋糕”,而是如何共同把“蛋糕”做大。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应积极拓展审计业务,增加盈利渠道,从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环境审计是审计的一个新兴领域,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继续存在,环境审计也会成为审计学中一个长久存在的分支。2.3确保受托环境责任的有效履行

环境责任的存在,在相关的主体中形成了委托人与受托人的关系。委托人和受托人的利益不可能完全一致,受托人有可能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从事有利于自己的事情;而委托人也可能出于某种目的而隐瞒真实信息,结果使受托环境责任得不到全面有效履行。由第三方专家独立地检查和评价受托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和结果,既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促使受托人尽职尽责履行受托责任,又可以大大提高受托人出具环境审计报告的可信度,增强信息的有用性。由此可见,会计师事务所凭借其独立第三方身份,为确保受托环境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促进会计师事务所开展环境审计的措施

社会推动力空缺成为社会审计在环境审计领域发展的障碍,通过一些有效措施减少阻碍因素,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审计在环境审计中的作用发挥。具体来说,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参与和开展环境审计的措施和建议主要有:

3.1规范环境审计执业评价标准

当务之急是尽快制定、健全环境审计执业规范和评价标准,对环境审计的内容、范围、方法、报告等做出规定,使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师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2加快建立环境会计

环境审计要求被审计单位如实记录和反映其环境管理活动的情况,提供完整的环境会计信息。然而,当前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水平与环境审计的要求严重背离。因此,我国需加快建立环境会计,同时加快环境会计在企业中的实施。一方面,要尽快制定统一的环境会计准则,给会计人员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也应采取其他鼓励措施,鼓励企业对经济活动中的环境成本、环境负债和环境效益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促使环境会计的实施。

3.3提高环境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环境审计的技术性、专业性和综合性很强,其难度和广度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会计师事务所可以聘请环境事项专业知识顾问。也可以鼓励其成员取得注册环境审计师(CPEA)资格。此外,会计师事务所应重视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环境学及相关知识培训,重视吸纳环境学、工程学等相关专业的人才,建立起一支结构优化、高素质的环境审计队伍。

3.4积极借鉴国外环境审计经验

第2篇

1.1知识型馆员队伍建设

图书馆员的知识水平对保证服务质量非常重要,建立一个知识型的馆员队伍是新形势下图书馆的发展需要。知识型的馆员根据所在部门的不同,有不同的知识领域和知识深度的要求。采编和网络中心等对部门馆员主要注重的是业务技术工作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运用。例如采编部门的标引工作,是建立图书馆文献数据库、组织馆藏文献排架以及建立文献检索系统的关键性工作。技术难度大,所处理的文献学科多、内容杂。对馆员的标引知识、各学科知识、逻辑思维能力等通通包含在内的综合科学文化水平的要求很高;再如,网络部门从事服务器维护工作的馆员不但要负责全馆的计算机及网络的正常运行和维护,还要负责图书馆网站和数据库等电子资源的日常维护,知识馆员的计算机专业技术要过硬。因此,对内部门应根据不同的业务工作,设立合理的技术岗位。尤其针对业务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的部门,应考虑针对不同的技术岗位,设立阶梯等级,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激励有利于激发每个馆员的内在潜能,最大限度地激发馆员业务水平提升的动力。

不同的公共图书馆,由于职能要求相同,对外部门的设置大体一致,名称略有不同。公共图书馆的对外部门一般包括:弱势群体部、外借部、报刊部、声像部、特藏部、信息咨询部等。在对外部门中,从事前台服务的知识馆员,要求具备丰富的读者服务知识,对读者做到微笑服务,对图书分类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为读者找书提供必要的专业帮助;信息咨询部门,要将信息咨询服务提升到知识咨询服务高度。咨询服务不仅要满足企事业单位用户关于生产、销售、行政、管理、法律等方面的专业咨询;还要满足其他组织或个人的各种知识服务需求。信息咨询服务相对于其他对外部门,馆员的知识广度和深度的要求就更高了,在这一部门应考虑单独设立学科馆员和专家馆员岗位。

1.2馆内知识共享空间构建

人是实现知识的主体,知识管理特别强调人的管理的重要性。隐性知识是一个人的智力资本,有个性化和情境化的特点。让隐性知识得到分享是实现公共图书馆馆内知识共享的关键。构建馆内的知识共享空间,实现馆内的知识共享,管理者应重点考虑如何消除人为因素产生的知识共享障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建立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使共享者的贡献得到认可,做到让共享者与团队实现双赢,从而保证共享机制的可持续性发展;培养知识共享文化,让馆员充分认识到学习的价值,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学习,营造良好的团队学习氛围;开发形式多样的知识共享方式,通过举办联欢会、经验交流会以及其他各种座谈会的方式为馆员之间创造知识共享的平台。应注意部门内部与各部门之间的知识共享方式的适用性问题,采用合适的方式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利用知识共享技术,凭借网络化的办公环境,馆员可以在组织局域网上浏览公共信息资源,利用QQ、MSN等网络交流工具实时分享个人的业务知识和工作心得。

1.3团队的知识创新

从知识增值的角度,知识量的增值通过知识共享来实现;知识质的增值则要通过知识创新才能实现。公共图书馆的知识创新,要从部门的知识创新入手。图书馆的各部门业务职能不同,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差别很大。知识创新以部门为单位来开展,会带来更好的效果。各个部门的创新成果也必然会带动全馆的知识创新。以部门为单位开展知识创新,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要根据部门的工作性质不同,认识到创新的知识内容的差异性。对内部门应围绕业务技术知识来开展创新,对外部门则围绕服务知识来开展创新;其次,应在部门内部建立团队工作机制,在充分了解部门员工的价值观、职业需求、能力状况和发展潜力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工作任务,尽量让更多人参与到各项工作中来,防止人员流失而带来的隐性知识的流失;再次,应注重在团队内部构建知识共享空间,打破共享障碍,使员工的隐性知识能够实现共享,知识在团队内部实现流动和交换;最后,对部门内部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转化进行管理,在遇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拓展实用这些工作环节中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循环转化,让员工的个人知识得到修正和提升,最终实现团队的知识创新。

2知识咨询服务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满足读者对各种知识的需求,为社会提供优质的知识服务。公共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应不仅局限于为到馆的读者提供知识服务,而是将服务的对象拓展到了所有想通过图书馆获取知识的社会团体或个人。图书馆为用户提供知识咨询服务是目前知识服务的一个重要服务模式。

2.1企业咨询服务

知识经济社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知识创新,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知识的提供者和参与者,通过咨询服务的方式参与进企业,帮助企业实现知识创新。公共图书馆的信息咨询服务部门应该转变职能观念,深化知识服务理念,勇于走出去,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去了解各种企业信息,掌握服务对象发展动态,将咨询服务由过去的被动等待用户上门到主动联系寻找服务项目,开展定向的企业知识咨询服务;此外,从事信息咨询服务的馆员应重视知识积累,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将现有的信息服务水平提升到知识服务的高度,以馆藏资源为依托,根据企业单位实际的需要,收集大量相关信息,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将信息整合成为企业最需要的知识,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高水平服务。

2.2社区文化服务

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担负着教育、信息保障、文化传播、促进社会和谐、培养阅读习惯、扫盲、培训信息素养等使命。社区的文化服务是公共图书馆的使命所赋予给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开展社区文化服务,当地的公共图书馆可以与街道、社区或其他社会力量(如开发商等)合作建设社区图书室。前者提供书籍和知识咨询服务,后者提供场地、设施等硬件环境。公共图书馆应根据社区居民知识需求的特点组建一个由法律、经济、外语等学科馆员构成的专业团队来专门为社区居民提供所需要的知识服务。

2.3网上知识咨询服务

依托图书馆门户网站,在网上搭建一个交互式的虚拟参考咨询平台,取代传统的信息服务模式,为用户提供知识咨询服务。知识咨询服务的标准不是“我是否给用户提供了需要的信息”而是“我是否通过服务解决了用户的问题”。

3结语

第3篇

关键词:QC小组;班组建设;基础

QC小组活动作为班组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效形式,其活动深入持久健康地开展,已经成为推动企业班组建设的巨大动力。笔者结合供电企业推进QC小组活动和班组建设工作实际,试就班组建设及QC小组活动的概念、QC小组活动对班组建设的促进作用,以及QC小组活动与班组建设结合的重要途径三个方面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正确把握班组建设、QC小组活动的内涵与关系

班组建设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重大任务和强根固本的基础工程。自1986年工业企业整顿后,国家经济委员会要求围绕企业升级使班组逐步由“单纯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管理结合型”;1991年,能源部、水利电力工会全国委员会又联合下发《电力企业班组建设规定》,明确采取定级晋升的模式来加强对班组的管理及其组织领导体制;2009年以来,国务院国资委、国家电网公司进一步加大了班组建设工作力度,下达了一系列加强班组建设的指示和文件,国家电网公司更明确提出了“班组建设三十条重点要求”,要求从基础建设、安全建设、技能建设、创新建设、民主建设、思想建设、文化建设、班组长队伍建设八个方面加强班组建设。

二、QC小组活动对班组建设的促进作用

(一)QC小组活动提高班组现代科学管理水平。QC小组活动过程需要充分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严格遵循PDCA循环理论,运用排列图、因果图、调查表等统计分析工具,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相应改进对策;对于经过实施证明有效的方法和措施,需要小组成员运用标准化管理知识,对其以标准或制度的形式予以固化,将其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小组活动结束后,小组还须按照要求整理出成果报告和准备成果的PPT材料,这还需小组成员掌握一定的信息化知识和具备一定的文字总结能力。通过QC小组整体活动流程的开展,不但运用到了5S现场管理、PDCA全面质量管理、精益化管理、目标管理、标准化管理等先进管理方法和手段,而且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了班组信息记录、标准规范、专业技术培训以及促动小组员工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等职业行为养成等基础工作,进一步推动班组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由单纯的生产封闭型向面向用户的开放型转变,不断地提高班组的现代科学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班组建设水平。

(二)QC小组活动有效激发班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开展QC小组活动,引导班组员工以现场工作存在的难点、问题为课题进行研究,尤其对于涉及新产品、新工艺、新领域的课题,通过组织技术攻关型或创新型QC小组,遵循PDCA循环原理,首先从当前工作迫切需要出发,提出方向性的技术攻关或创新型课题,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创新方法,提出不同解决方案,逐一进行实验,从中选择最优方案,据此制定对策及实施,及时做好技术创新成果的巩固,对其予以制度化、标准化加以固化和提高,并推广到生产中加以应用。通过QC小组活动的开展,促动小组成员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运用,并对现有技术不断进行探索、改进和更新,不断地探索新的领域,使小组成员的技术水平得到持续提高,并有效增强小组成员的创新意识和节能减排意识,提高班组的自主创新能力,使班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持续进步,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QC小组活动进一步增强班组凝聚力。QC小组活动是一项班组全体成员为了共同解决班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开展的团队活动。QC小组成员在工作中甚至利用业余时间,自发组织、潜心钻研,为了解决问题而各抒已见、努力攻关、解决难题。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小组全体成员在思想上、行动上都是一致的,为了共同的目标,打破岗位界限,既有明确分工又相互配合,充分发挥了每个人的积极性和专长。这种团结的气氛和合作的精神,给员工极大归属感,同时也拉近了成员间的距离,构建了和睦的人际关系,进一步增强了班组团队意识,有效激活班组成员积极性、创造性。

(四)QC小组活动打造高绩效班组。解决工作现场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质量的改进是QC小组活动的基本特征,QC小组活动的目标主要围绕提高工作(产品)质量(效率)、降低消耗、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等方面,而这些也正是班组建设的重要课题。通过开展QC小组活动,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对策和实施,不断地提高生产、服务效率,节约物资的消耗,提高物资资源的利用率,不仅带来直接降低消耗的效果,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进一步增强了小组成员的效率意识与节约意识,强化了小组成员爱惜资源、节约资源消耗的自觉性。

由此得到结论,班组是企业的细胞,企业的发展战略、管理思想、管理目标最终要落实到班组。QC小组活动是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而开展,通过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进一步夯实管理基础,这与班组建设以至企业发展的目标是根本一致的。QC小组活动是班组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效形式,将QC小组与班组建设有机结合推进,有利于提高班组管理绩效水平,有效激活班组积极性、创造性和凝聚力,将进一步推动企业班组建设的良性健康向上发展,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秀敏. 加强企业班组建设与管理的思考[A]. 第四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 2016 .

[2] 叶文. 广西电力线路器材厂“五星”班组建设的实践与思考[A]. 电力行业优秀管理论文集――2014年度全国电力企业优秀管理论文大赛获奖论文(《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4年第一期增刊)[C]. 2014.

[3] 颜景鲁,刘金标. 如何夯实班组标准化建设工作[A]. 电力行业优秀管理论文集――2014年度全国电力企业优秀管理论文大赛获奖论文(《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4年第一期增刊)[C]. 2014.

[4] 顾捷. 以守规文化提升班组建设水平[A]. 电力行业优秀管理论文集――2014年度全国电力企业优秀管理论文大赛获奖论文(《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4年第一期增刊)[C]. 2014.

[5] 宋士锋,赵树生. 减轻负担 强化管理 进一步提升班组建设水平[A]. 电力行业优秀管理论文集――2014年度全国电力企业优秀管理论文大赛获奖论文(《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4年第一期增刊)[C]. 2014.

第4篇

一、研究进展

(写作指导:所谓研究进展就是指:关于你所写的这个论文题目,相关的国内外文献对该内容的研究情况,研究领域,研究对象,研究角度、方法等。这些学者得出什么结论和观点,每个学者的观点用几句话概括一下就可以了。这些资料可以从两个途径得来。第一,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一般书的第一章都会介绍。第二,CNKI上面的文章,也可以把那些文章上的观点稍加总结罗列出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外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的管理体系也越来越完善,其中最重要的表现在于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步认识到员工是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于是员工满意度这个概念出现在众多管理者的思绪中。具体来说,员工满意度是指员工对其工作各种特征加以解释后所得到的综合结果,它主要涉及的是某一种工作情境因素是否影响到其工作的满意程度[1].员工满意度是企业健康状况和员工积极状态的“晴雨表”,而员工满意度调查则是测量的工具[2].在知道了这个成功的秘诀之后,企业正越来越多地运用调查方法来了解员工的满意度状况。

最早的关于“员工满意度”这个概念来自于西方管理思想,国外对员工满意度的研究已经超过半个世纪,传统意义上的员工满意度主要指工作满意度[3].而据本人分析总结,对于员工满意度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密不可分的部分,一是员工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即其维度;二是员工满意度的调查方法和测量工具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开题报告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开题报告。在员工满意度的维度研究方面,1935年美国学者Hoppock的经典研究“JobSatisfaction”提出员工满意度是员工在心理和生理两方面对环境因素的满足感受,也就是员工对工作环境的主观感受[2].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了著名的双因素理论,他将与工作满意度相关的因素称为满意因素或激励因素,将与工作不满意相关的因素称为不满意因素或保健因素[5].其后,洛克指出员工满意度构成因素包括工作本身、报酬等十个因素;阿莫德和菲德曼提出其构成因素包括上司、经济报酬等六个因素等也对员工满意度的维度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这些研究为员工满意度维度的科学划分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6].而在员工满意度调查和测量工具的研究方面,人们开发了许多种员工满意度评价工具,比较成熟的主要有:工作描述指数(简称JDI);明尼苏达满意度量表(简称MSQ);彼得需求满意度问题调查表(简称NSU)[7].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据调查有50%的公司使用调查发现法,到20世纪90年代,有超过70%的公司使用调查发现法[8].相对于西方国家在员工满意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我国各企业管理者和学者对员工满意度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1978年徐联仓等人的有关员工满意度调查报告在《光明日报》发表,引起了国内外舆论的广泛重视,这是国内最早进行的员工满意度调查[9].在测量工具方面,我国大部分学者以沿用国外的测量工具为主,而在2001年卢嘉等人开发了针对我国现代的员工满意度量表[10].

随着员工满意度逐步受到各个行业企业管理者的重视,饭店管理者和饭店行业的学者也跟上了时代的步伐,对饭店员工满意度作了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在理论方面,2004年李怀兰在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上发表文章《顾客与员工的高满意度是饭店业发展的基石》,认为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饭店业不仅要努力做到“以顾客为中心”,还要实现“以员工为中心”,顾客与员工的双赢是饭店生存和发展之源泉[11].2006年王蕊发表文章《酒店满意决定顾客满意》,认为如何让顾客满意而成为酒店的忠诚客人,最根本就是让员工满意度得到提高,培养员工对饭店的归属感,不断增强员工对饭店的向心力[12].在实践研究方面,2004年王华和黄燕玲对桂林市12家星级饭店员工工作满意度进行了探析,调查发现桂林市星级饭店员工工作满意度较低,对饭店工作待遇、提升机会及进修机会的不满意是工作满意度较低的主要原因[13].2007年戴斌等人对中国首批白金五星级饭店创建试点单位(北京中国大饭店、上海波特曼丽嘉酒店、广州花园酒店和济南山东大厦)进行了员工满意度调查分析,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14].从整体情况来看,对饭店员工满意度的调查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地区的许多酒店缺乏这种调查,而经济发达、酒店业发展迅速的珠三角地区也不列外,除开上述对广州花园酒店进行过员工满意度调查分析外,本人没有发现珠三角有其他饭店进行员工满意度调查的信息和数据。

二、选题依据

(写作指导:选题依据相当于研究背景,指你为什么选这个题目,为什么选这个酒店作为例子。可以从两个方面,(1)这个论题目前的研究存在什么局限,或者哪些领域还存在缺陷或还缺乏关注和调查研究(2)目前的行业发展带来的变化和问题,致使这方面的研究和思考非常迫切,这个酒店在这方面存在什么问题,有什么代表性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章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开题报告出自http://gkstk.com/article/wk-78500000905493.html,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饭店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业人员相对于其他规模相当的企业会比较多,另外由于其功能设施齐全,所以饭店从业者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都非常的复杂,而每个员工都拥有是否工作的自主权,这样一来,饭店管理者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而饭店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就是员工满意,因为“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宾客;没有满意的宾客,就没有满意的业主;没有满意的业主,就没有满意的社会”[15].而员工满意度调查不仅可以衡量员工满意度,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协助饭店管理者根据实际状况提升员工满意度,从而提升员工的敬业度和忠诚度。据我国旅游协会人力资源开发培训中心的调查,2002~2004年饭店业员工流动率平均为23.95%[16].另外,据中国人力资源调研网统计,东莞地区酒店的员工流动率在30%左右,酒店业招聘员工并保持员工稳定,尤其是稳定优秀员工的难度越来越大[17].加上东莞近几年来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五星级酒店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从而扩大了对酒店从业人员的需求,各个酒店可谓想尽千方百计“挖墙角”,从而也导致员工流失率越来越高。所以放店在发展硬件设施并且吸引人才的同时,必须要关注员工管理,提升员工满意度,降低不必要的员工流动,留住优秀人才,从而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东莞索菲特御景湾酒店作为东莞乃至整个珠三角最豪华的酒店之一,从2004年正式成为法国雅高国际酒店集团旗下索菲特品牌酒店之一后,一直引领着东莞酒店业向高品位的国际化道路发展,是整个东莞地区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酒店,对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代表意义。

三、选题目的和意义

(写作指导:所谓选题目的和意义是指通过你这篇文章的写作,你希望达到什么目的,或者会产生什么效果。包括:(1)本研究主题的重要性,在实际领域应用;(2)通过研究期望能达到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在哪些方面有什么价值等)

由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作为旅游业的附属产业,饭店业也进入了其迅速发展时期,更多国际知名饭店管理集团看中了中国这块潜在的消费市场,旗下各个酒店品牌陆续进驻中国,尤其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虽然整个饭店行业看似一片繁荣,但是作为饭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饭店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存在很多值得探讨的方面,特别是员工满意度这个主要部分。对饭店的人力资源管理而言,员工满意度真实地反映着其管理水平

WiseMedia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开题报告论文。员工满意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高境界,能让饭店在其所处的社会及商业环境中表现最卓越的绩效。当员工满意的时候,才可能生产或提供让顾客满意的产品或服务,并吸引他们成为公司最忠实的顾客。对饭店来说,管理要“以人为本”,在实际工作中就要做到员工满意,只有做到了员工满意才能真正做到让客户满意。本论文通过对东莞索菲特御景湾酒店员工满意度的研究,分析其员工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和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希望能够对提高饭店员工满意度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并可为其他饭店提供有益的借鉴,从而使得整个饭店行业的管理者对员工的满意度给予高度的重视,促使整个饭店行业更加稳健快速地发展。

第5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第二课堂,创新人才,培养

 

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作为学生接受知识的主渠道,第一课堂教育历来备受重视,但随着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高校第二课堂对培育创造性思维、养成创造性人格、锻炼创新能力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其第一课堂无法替代的价值正日益凸显。然而,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第二课堂的教育、管理和功能发挥的情况不容乐观,如何有效发挥第二课堂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成为新时期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第二课堂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优势

第二课堂是在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开展的一系列有益活动的总称,是建立在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之间的、在时间与空间上更加开阔的可以承载更为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和摘要的作用,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1、第二课堂活动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丰富性

教育应该是在学生的互动参与中完成的,而不应是单向的灌输。在高校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育管理论文,学生对于参与过程有充分的选择权、自主权,因此第二课堂教育内容与形式的丰富性和中和性可以弥补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2、第二课堂活动具有充分的自主性、互动性和灵活性

在传统的第一课堂教学中,大都采用的是“一对多”的单向交流模式,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差,而第二课堂则多以团队活动形态存在,较好地形成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多重互动,使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个性、不同需求的团队成员通过知识的互通、情感的交流、心灵的碰撞获得相互的交融与促进。同时第二课堂活动突出了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作用,学生自主性强,学生既是活动的设计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因此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3、第二课堂活动的实践性、创造性

与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相比,第二课堂的活动更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让学生在身亲实践过程中,锻炼能力、体验生活与社会、领悟人生哲理。利用第二课堂这一阵地,学生可以广泛地参与社会工作,在人际关系、工作环境、社会心理等方面得到训练。在获得锻炼和体验的同时,学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适应当前社会竞争的形式和就业的需求,完成“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4、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潜能,激发创造精神

第一课堂多数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问题,而第二课堂的问题主要是学生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通过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学生受到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良好训练,将第一课堂中学到的理论联系实际,加深理解、开阔视野,培养自学能力、组织能力和想象能力,发挥创造力和潜能,激发创造精神。

二、现阶段第二课堂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不足

现阶段,高校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尚不成熟,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规范运行机制当前教育管理论文,第二课堂教育活动的开展还存在诸多不足。

1、第二课堂活动与教育发展趋势的不适应性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类生活、交往、学习、工作的方式,也正在深刻地改变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将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突出个性化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然而,第二课堂活动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不太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许多活动的开展是就活动而搞活动,缺乏系统考虑与设计,没有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作为统一的整体进行统筹规划与设计,且许多活动的内容呆板、形式单一、层次不高,往往与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步调不一致。

2、第二课堂活动与学生成长需要的不适应性

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发展,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大学生主动参与高等教育,发挥主体作用的意识越来越强。不仅在第一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师生的互动作用越来越多,而且在第二课堂活动上,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目前许多高校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存在着许多与学生成长需要不相适应的弊病,也存在着满足不了学生发展需要的问题。如,缺乏活动场所、经费短缺、活动内容不丰富、层次不高,活动多而杂、系统性不强等现象。

3、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活动相结合的不适应性

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学术科技、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社会实践等社会适应性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各方面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第二课堂活动不同于第一课堂教学活动,它存在着盲目性、随意性、主观性强与计划性、稳定性、连续性差等缺点,特别是由于一些高校没能把第二课堂活动列入教学计划,与其他教学工作系统考虑,使得第二课堂活动往往与第一课堂教学发生时间上的冲突,导致教学与学生工作的矛盾,学生不能合理安排学习与活动的时间,第二课堂活动受到影响与冲击。

4、第二课堂活动的评价机制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不适应性

许多高校的第二课堂活动目前还处于一种松散的运行状态,对各种学生组织(含社团)的管理也是松散的。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自由度较大,缺乏系统性、规范性的管理手段与管理机制,目的性、科学性不强,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效果没有比较与评价,什么样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什么样的学生适合什么样的活动,这些很少有人去思考,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跟踪、调查与反馈,即没有建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机制。

三、优化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措施

1、促进学生不同群体之间的互动,进一步提高第二课堂的参与度

有关调查表明,第二课堂主要是部分学生骨干和积极分子组织的,虽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是仍然有相当部分同学没有参与第二课堂,参与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可以采取如学习互助小组、“一助一”结对帮扶等措施,促进两个群体之间的互动交流,使更多同学参与第二课堂,切实扩大第二课堂的影响力。

2、满足学生的多元化思想需求,进一步创新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大学生的思想需求已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在保证不偏离社会主义大学政治方向的前提下,满足大学生对第二课堂的不同需求,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第二课堂必须紧密结合学生实际,从组织、宣传到内容、形式等方面都需要不断进行创新,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比如,可以挑选学生感兴趣的焦点、热点问题,紧紧抓住学生心理特点,解决他们思想和精神上的困惑。

3、提供活动开展的资金保障,进一步改善第二课堂的物质条件

资金是第二课堂组织自身建设和活动开展的重要物质保证。第二课堂组织的资金有多种来源渠道,其中主要途径是学校院系拨款、企业赞助和参与学生自筹。要摆脱单一依赖拨款的被动方式,积极主动地通过外联、自筹、节俭等方法自主解决问题。同时教育管理论文,设立课外活动创新基金,并科学引导和规范企业赞助,使第二课堂开展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4、建立和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强第二课堂的制度保证

就评价体系而言,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有助于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构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值得注意的是,对创新环节的评价,要有方向性、可行性和先进性,不仅要评学生,更要评教师,不仅要评结果,更要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因为某些学生第一课堂成绩不好,就剥夺他们在第二课堂展现自己的机会。高校还应更多地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如创新态度、表现和各种能力等,而且应该把大学生是否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在首位,尤其要注重看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于结果的评价则应该放在其次的位置考虑。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010年7月

【2】魏保立.大学生第二课堂与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6).

【3】陶丽.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4】周玉,黄金珠.“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14(3).

【5】罗伟.探索第二课堂教育模式,推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J].北京教育(德育),2009,(Z1).

第6篇

论文关键词:财务信息化科研院所,应用

一、科研院所财务信息化应用现状

1、传统财务理念与会计核算模式,影响财务信息化的深入应用。

我国科研院所财务信息化建设普遍起步较晚,许多院所在财务管理方面仍然存在手工记账模式遗留下来的不规范的业务流程和核算流程,财务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不深入,致使财务信息化应用过多停留在表面层次,很多重要的项目还是通过手工作业。这样不但造成了资源浪费,而且还不利于激发企业学习适应信息系统的积极性。

此外,科研院所自身的特殊项目难以通过财务信息化软件实现。目前,多数科研院所正处于科研事业会计核算模式向企业会计核算模式转型阶段,仍有较多的个性化业务和特殊的项目核算,通用的财务信息化软件很难满足这些业务的需求,从而导致了“想用不能用”、财务信息化作用不显著的尴尬局面。

2、实施与应用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影响财务信息化的运维与推进。

财务管理是一门比较专业的学科,科研院所信息化内部实施人员大都没有财务管理的经验,不知道如何参与到财务信息化管理的项目中去,在软件应用培训、业务问题的处理、系统的配置以及日常运维管理等方面,就有点力不从心。

财务会计人员信息化应用素质是财务信息化建设能够顺利推进的关键,没有懂技术、会操作、信息化观念新的财务会计人员队伍,财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深入实施等都将成为空想。同时财务管理论文,科研院所财务信息系统尚处于利用计算机模仿手工操作阶段,在客观上也对财务会计人员信息化应用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院所财务会计人员还没有达到这一要求,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财务信息化的推进。

3、财务信息化的信息安全风险的大大提高,影响科研院所对财务信息化的深入使用。

信息安全性对于科研院所财务信息化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首先,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对于院所内部使用者来讲,如果使用权限划分不当、内部控制不严,容易造成信息滥用和信息流失。其次,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后,科研院所的科研生产经营活动几乎完全依赖于网络系统,如果对网络的管理和维护水平不高或疏于监控,导致系统瘫痪将严重影响院所的整体运作。再次,如果科研院所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依托Internet TCP/IP协议,就容易被拦截侦听、身份假冒、窃取和黑客攻击等,这是引起安全问题的技术难点。上述种种管理与技术问题大大提高了信息安全风险,影响科研院所对财务信息化的深入使用。

二、科研院所财务信息化建设对策

1、财务信息化要求管理观念彻底更新,采用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

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现着现代企业管理思想,是—个极其复杂的多系统组合,其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更在于它带来了管理观念的更新和变革,不能将追求信息化流于形式,这就要求科研院所在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基础性财务管理,注重信息化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同时,要克服延续下来的潜在的惯性思维,要充分的认识到信息化对于院所生存发展的重大意义,从而广开思路、更新观念,大力推广信息技术,提高财务信息化系统的效能。

财务管理模式上,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想就是协同集中管理。在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下,科研院所需设置一个中心数据库,在院所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的子系统与中心数据库相联论文的格式。当采购系统、科研与生产系统和销售系统有物资流发生时,中心数据库通过内部网自动收集并传递给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动态核算,然后把处理过的会计信息传回中心数据库,决策系统和监控系统随时调用中心数据库的信息进行决策分析和预算控制。这样,整个科研院所的科研、生产以及经营活动全部纳入了信息化管理之中财务管理论文,各部门之间协作监督,解决了信息“孤岛”问题,同时也能解决个性化核算项目的问题。

2、打造新型高素质财务管理与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提高财务信息化的应用与管理水平。

财务信息化是科研院所信息化的核心和基础,财务信息化的关键在人,院所是否具有一批复合型信息化管理与技术人才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信息化建设的成败。

对于财务管理人员,要加强引导,在院所内部促成一种学习、使用信息化的良好风气,加强团队之间的交流探讨,梳理业务流程,整合财务信息化管理知识,深化财务管理人员对于信息化的认识水平。同时,要注重人才培养,建立财务信息化人才培养长效机制。通过短期培训与人员自学相结合等方式,辅以薪酬、奖励等考核激励模式,促进财务人员融入财务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提高财务信息化的应用水平。

对于技术管理人员,首先要熟悉财务管理的具体业务。财务管理是入门容易精通难。但是,对于财务信息化技术管理人员来说,需要掌握的就是入门知识而已。因为技术管理人员不需要利用财务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只需要了解一些业务的具体处理方式,如采购进货成本是如何结算的;先进先出、移动加权平均成本、月加权平均成本核算方法有什么区别,该怎么操作;凭证的填制规则以及凭证更改的流程等等。在这个基础上,了解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运行机制,才能维护好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其次,在了解财务日常处理业务的基础上,技术管理人员应该知道,各项业务在财务管理系统中的处理流程。只有熟悉系统处理的基本流程之后,才能够当财务用户在处理具体业务遇到问题的时候,给与他们帮助,而不需要去请教外部的实施顾问,而且,这也是技术管理人员对系统进行维护与测试的前提条件。

3、建立完善财务信息化的安全保障体系,降低财务信息的安全风险。

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不是与其他管理系统相独立的子系统,而是融入单位内部网与其他业务及管理系统高度融合的产物,其安全实质上对整个信息系统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所面临的外部和内部侵害,要求我们必须构建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

一是建立科学严格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从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到系统认证、运行管理财务管理论文,从组织机构设置到人员管理,从系统操作到文档资料管理,从系统环境控制到计算机病毒的预防与消除等各个方面都应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制度上保证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

二是采用防火墙、VPN、入侵检测、网络防病毒、身份认证等网络安全技术,使在技术层面上对整个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各个层次采取周密的安全防范措施。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中应用,能够解决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中许多原来无法逾越的困难,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如财务数据安全风险、道德风险等。因此,财务人员与技术管理人员应该一方面研究解决信息技术如何与传统财务管理相融合,另一方面,在完成结合过程之后,要不断研究,发现解决信息化后出现的新问题。我们应该在传统的系统理论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财务管理的创新工作,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模式,在确保财务信息安全受控的前提下,满足科研院所自身科研生产管理与经营发展的需要,为院所的未来发展带来更大的价值。

第7篇

一、好学校必须有好校长

校长在学校处于受关注的核心,在取得人气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位平易近人、大公无私的校长,容易得到教师的拥护。不然,校长充其量是学校的校长,不是教师的校长。如何成为一个好校长,我个人认为校长首先要有副校长3-5年的管理经验。其次要善用人才、富有人情味,亲和开明、到教师中去、到学生中去、到课堂中了解情况。同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校长的行为、工作方式要有一贯性。品行端正的校长在学校里常常是一呼百应、很容易受到教师的爰戴和拥护。另一方面要“言行一致”这样才能获得教师员工的信任。领导的品质决定学校的品质,校长为人正直、率先垂范,才能领导好自己的团队。

(二)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管理机制。规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校长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要率先做到,校长也不应该有特权,应该把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里来管理学校。学校要完善《学校发展方略》、《学校办学章程》《学校管理方略》,要让制度成为师生教育教学行为的底线。

(三)管好自己的领导团队。一所学校的成败,取决于管理者的管理模式,管理学校不能靠校长的单打独斗,而是强调管理团队在工作中的配合与协作,依靠的是相互信任,强调的是团队精神。

(四)深入教学第一线,校长听课比上课重要。校长应深入教室、课堂,深入师生中,还应与任课教师们进行座谈,这有利于了解教学第一线情况,获得教师们对学校作风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有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校长要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现代型的校长应该具有创新精神,有科学的判断力和决断力,有自己独特的思路和独到的见地。

(六)阶段性自我反思与总结。校长要经常反思自己工作的得失,比如在过去的半学期中,取得了那些成绩,还有哪些不足。并写出文字材料与领导层共勉,以便下一步工作的改进,只有在反思中,才会不断丰富教育的正能量。

二、好学校必须有好的教师团队

好学校一定有好的教师团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校有了优秀的教师团队,不仅仅使学校升学率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赢得家长、学生的认可。培养优秀教师团队是校长的职责。如何培养优秀的教师团队呢?

(一)优秀教师的标准。爰岗--教师认真工作就是敬业。专业--有了专业精神、专业技术、教学经验就是专业。学业--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教师要不断学习新东西,才能够掌握和传授新知识。

(二)学校对新教师的要求。新教师首先要通过培训熟悉学校的制度建设,学校对新教师工作的要求。其次了解胜任工作内容:备课、上课、作业设计、试题编制及学校其它工作内容。现代课堂教学中,每个教师还必须会运用媒介技术能力。

(三)通过各种培训促使新教师快速成长。教师发展要经过新任教师、胜任教师、骨干教师、校内名师四个过程。学校应在教研组长带领下对新教师“结对帮扶”制定新老教师之间的帮扶制度,明确帮扶的内容、形式、时间和预期效果。

(四)好教师必须有好的师德师风。先学做人,再为人师。无论哪一门学科,教师仅有这种学科专业身份是不够的,还要拥有道德教师的身份,教师的质量决定学校的质量,学校必须树立“教以师为先,师以德为重”的职业观。

三、学生快乐,教师如何作为?

每个学生的家庭教育、个性、理想都不一样,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特点,观察研究每一个学生,培养优生,更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差生。

(一)学校学生的数量不宜过多,2000人为宜。成班级率不能太大,45-50人为宜。因为只有如此,教师才能够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当学生过多时,教师无法顾及。

(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爰好。学生在学校听课、做作业、考试,差生经常受到教师的惩罚,长此以往,学生跟不上学习的步伐,学校成了学生最想逃离的地方。学校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对于那些厌学的学生,学校可以开设一些校本课程,比如:社会实践活动、书法艺术课等。

(三)上好班会课,通过班级授课、讲座、观看视频资料,把生命教育、安全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礼仪教育、校本课程、学校管理制度等传授给学生,做到计划、有行动、有总结、有反思。让每个学生成才成人,即使不能成才但一定要成人。

(四)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规范每一个学生的行为。比如:设立学生文明示范岗、学生青少年志愿者。让学生影响学生的行为规范。同时通过校园网和学生信箱让学生收集学校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五)家长学校。家庭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共同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是教育改革的一个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好学校的校园文化

学校环境文化可以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教育功能。让学校的教室文化、办公室文化、实验室文化、图书馆文化、运动场文化、建筑文化等活跃起来。校园关注每一个脚落,教学关注每一个环节,让教师、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一)校园环境要美。栽好树、种好草。让校园里四季花开、果实飘香、绿树成荫,创意连连。

(二)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充分利用教室、走廊、楼梯、办公室等创建校园文化。

(三)开展校史教育。让学校的档案馆(室)、校友回校照片展、校庆纪念日、学校网站等,培养教师、学生“以校为荣”的学校认同。

第8篇

业务流程重组出现问题了,作为这一概念的两位倡导者之一,我承认这一点可不容易。我与哈默合著《重组企业流程》是想指导企业经理人变革关键运作流程,如产品开发、完成定单等,以达到提高绩效的目的。

业务流程重组确有成效。一家美国采矿公司年产值增长了30%,市场占有率提高了20%,同时成本降低12%,周期缩短了25%。另一家美国服装厂商重组存货补充流程后,销售额翻了一翻,市场占有率提高50%,周期缩短了25%。

回报微薄

这类大获成功的故事很多。但从总体上看,即便是那些业务流程重组带来的巨大回报,也比其所能获得的潜在回报少了不知道多少。就我看来,这两年我们发起的这场革命至多完成了一半,半途而废的革命不比不革命强,事实上,有可能比不革命更糟。

直到有了一些业务流程重组的实际经验之后,我们才明白,为达到重组业务流程的目的,经理们自己要做出多么巨大的改变。

如果工作流程重组了,而管理层却不变,我们看看结果会怎样:

一家电脑公司有三位副总裁,分管销售、顾客服务和完成定单,当他们听说重组业务流程能保证推出产品的时间缩短一增,顾客保有率提高20%,行政费用削减30%的时候,都感到兴奋莫名。然而,好处再多,也难以让他们放弃自己的控制权,难以做到相互协作。结果业务流程重组不到一年便无疾而终。

一家制药公司发现,因为要分头同各个业务单位打交道,越来越多的顾客怨声载道。业务流程重组的解决办法,是将这些经营单位的销售和分销部门集成起来,但各单位头头纷纷抗议,坚称自己必须保持控制。公司首席行政总监和董事长深怕变革因此失败,也拒不采取行动。他们辩解说衰退之前公司的业务很顺利,只要衰退结束了,业务还会恢复原状。结果,对这个公司而言衰退再也望不到头了。

礼崩乐坏

对经理来说,再没有什么肯定的事了:职业技能、事业前途都是如此,更不用说工作稳定性了。要想生存,就必须对过去的一切假定提出质疑。

不再有什么简单明了的事情,也不再有安安稳稳的事情了,无论怎么努力都嫌不够。我们只习惯于渐变,习惯于那种通过谨慎计划统一认识,严密控制,能够渐渐驾驭的变化。

而今,不但要驾驭变化,还必须迅速创造变化,而且是巨大的变化。只要稍微喘一口气,停下来思考问题,形势就会瞬间万变,精心的判断便不再适用。

所有事情都成问题了。组织结构图,薪酬制度、等级结构、纵向组织、整套命令兼控制管理手段,这些传统的管理方式不管用了。

所有人都必须变化,变革不只停留在技术上。它不仅触及经理们做什么样的事情,还触及经理们做什么样的人;不仅是他们对工作的认识,还包括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不仅是他们掌握的知识,还包括他们思考的方式。

总之,经理要抛弃整个观念,抛弃对权力的整套思考试。权力不再是某些位置、职称或级别,那些东西除了让人头脑发热之外,毫无意义。对权力、权威、职责而言,真正管用的是你做什么,而这取决于你的技能和个人素质。

扎法拉诺(RickZaffarano)是HannefordBrothers这家美国连锁超级市场的一名年轻经理。1993年,他受命在纽约州组建一个新货栈。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他竭力发挥权威、职责、团队自我管理的效能。

但考验很快来临。一次,一辆货车在暴风雪中翻了车,假如不再发一车过去,定了货的那家店就会出现货物短缺。这一情况货栈的其他人也很清楚。事后,扎法拉诺回忆起那晚的情形:

"人人疲惫不堪,归心似箭。我不能象过去那样,简单地命令他们留下来。我只得与团队负责人协商,告诉他们我要做什么。有的人不同意,认为我的要求太过分。于是我建议召集全体员工讨论,并说不管讨论结果如何,我都服从。"

"接下来的几分钟我如坐针毡,因为如果他们决定回家,我们麻烦就大了。另一方面我也想证明,只要提供给他们正确的信息,有头脑、关心工作的人一定能做出正确的决策。结果他们说:嗨,反正要做的,我们干吧。我终于赢了,我想,这主要归功于我表示要服从他们的决定。"

惧怕失败

扎法拉诺也感受过业务流程重组常带给经理的担忧:担心松懈,担心失控,担心误信了人,担心失去了声望呀被认为不够"强硬",最常见的还是担心失败。

然而放弃命令和控制还仅仅是一部分。我们还必须放弃整个思维模式,整套理想和期望:

必须把建立尽善尽美的组织结构的想法抛到脑后,不存在永远正确、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做事方法。还必须抛弃对人的绝望的态度,我们常会觉得人不可靠,而且能力有限,因此必须要在命令上被迫克尽各自的职责。

第9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途径

随着近年的扩招,高职院校引进了大批的青年教师,他们逐渐成为教师队伍的核心力量。青年教师的精神面貌、教学水平、科研水平、业务能力直接反映了学校师资队伍的发展水平。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青年教师的发展存在着很多问题。下面以某学院某系教师的发展现状为例进行分析。

一、青年教师队伍发展存在的问题

1.青年教师所占的比例偏大。该系共有专业教师38人,其中35岁以下的教师为24人,青年教师的比例大约为2/3,比例明显偏大。系里还有进一步引进人才的打算,这一比例还有增大的可能。青年教师中大部分是从非师范类学校毕业的,不仅对系统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不熟悉,而且也缺乏基本的教学经验,对于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规律更不熟悉。教学水平整体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

2.青年教师中女教师所占比例偏高。该系青年女教师共有16人,占青年教师的比例大约为2/3,比例明显偏高,在青年教师中男女教师比例有些失调。女教师由于自身的特殊因素的影响,如结婚、生子、休产假等,在很多时候,会影响到教学工作的安排。

3.青年教师队伍结构单一。24名青年教师中只有一人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来自生产一线;一人来自医院药房,其余全部为大学应届毕业生。其中,有16人陆续被评为讲师,但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低,只有3人。

4.青年教师实践技能不强。青年教师的学历普遍很高,该系的24名青年教师中,博士2名,硕士16名,其余为本科,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实践能力不强,这从学院每年一度的“教学技能节”比赛就可以看出来,部分教师甚至连最基本的操作都不熟练。虽然有人会说,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用不到这些实践操作,但是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应具备各种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另外,由高职理论的学习可知,高职院校的任务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以及服务一线需要的大量的高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如药物制剂技术、药物检测技术等专业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为1∶1,这就要求专业课任课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否则,实践课与实习课就没法上。

5.青年教师爱岗敬业意识淡薄。青年教师中,部分教师受到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不思进取,缺乏奉献精神。在工作上没有激情,没有竞争意识,对于学校的工作敷衍了事。一些教师在教学上不能做到推陈出新、提高教学能力,对学校的各项比赛、评比漠不关心,不愿付出,整天得过且过。以某个学期为例,没有“五课教研、两课评比”“市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涉农专业班级管理论文评比”“校第四届技能节技能大赛”等比赛,但是,主动参加的青年教师数量有限,有的即使参加了,也是迫于系里的压力,或是领了任务,参加时也是走走形式,不求结果,因此很难在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

6.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不高。青年教师普遍参加工作时间较短,该系的35岁以下的24名青年教师中,参加工作3年以下的有5人,5年以下的有9人,8年以下的有6人。他们大部分是毕业于非师范类院校,参加工作以后,教学任务繁重,因此把精力主要放在了教学上,有的教师一周上20节课,大量的时间都放在了备课、查找资料上。例如:有一位教师反映,自己写一次教案要花上一整天的时间,而每周要写四次教案,这样除了上课的时间,其余时间就都在写教案,因此没有时间去搞科研。时间紧张是一个因素,导致青年教师科研水平不高的另一个因素,就是青年教师的研究能力不足。在校求学期间,他们没有机会真正跟着导师搞科研。参加工作以后,虽然学校启动了“青蓝工程”,由老教师帮扶新教师,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对青年教师在科研水平的提高上没有起到大的作用。没有能力、没有时间、没有机会,最终导致青年教师对科研重视不起来。以该系为例,每学期末上交参评论文的数量很有限,教师发表的论文数量在10篇左右,而且大部分是老教师撰写,青年教师的论文数量少,质量也不高。课题的申报,也是以老教师为主,青年教师不愿也不会申报,对于学校和系里的催促,一再推脱。

以上就是青年教师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青年教师的素质、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发展。高职教育理论指出,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专业建设的人才保障,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努力改善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制订科学的师资培训、培养计划,从而最终突出职教特色。如何采取措施、如何提高教师水平,我认为要靠学校和教师个人的两方面努力。

二、高职院校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1.制定政策,加强培训。青年教师虽然具有扎实、系统的理论知识,但是按照高职教育理论要求,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跟上高职教育发展的步伐,才能按照要求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要结合本校的实际制定青年教师的培养方案,并制定相关的政策,保障培训的可行性与实效性。应重点培训教学基本功,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听取老教师的授课过程,熟悉教学课程的各个环节、教学重点及难点的突破。使青年教师,尤其是刚刚进校的新教师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改善教学效果,避免有的教师工作了好几年还不会上课的现象。除了教学能力的培训,学校还应该注重其他形式的培训,如上学期学校举办了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FLASH动画制作的培训等,可以使青年教师通过制作课件提高教学水平。另外,学校要多创造条件,派青年教师到校外进行形式多样的培训、交流活动,开阔他们的眼界,促进他们教学观念的更新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2.创造条件,强化实践。高职院校的任务就是培养掌握技能的人才,而要培养出掌握各项技能的人才,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加强学生的各项专业水平的提高,对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要采取措施,激励青年教师提高专业技能水平,每年举办技能节进行技能比赛,并对获奖的教师予以奖励,从而提高教师苦练技能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建立专业的教师轮训制度,定期选派专业教师赴企业生产一线蹲点锻炼,将企业的先进实践操作、最新的工艺带回学校,并及时地补充到教学中去,教师的眼界开阔了,教学理念得到了更新,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才会得到提高。

3.内外结合,帮扶提高。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将来都要走上工作一线,掌握企业最新的技术非常重要,因此,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培养人才,结合学校实际适当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或者是能工巧匠到学校,可以担任兼职教师、给学生做讲座、培训专业课教师等,使学校的教学与相关企业紧密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开阔学生和教师的眼界,而且更加有利于争取到行业的支持,使专业建设更贴近社会需求。在系部内继续推进“青蓝工程”,一对一帮扶青年教师,并制定相关政策,定期考核,采取奖惩的方法,切实保证收到实效,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骨干教师。

4.奖惩分明,激励后进。学校要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并付诸实施。针对各项比赛、评比、培训等根据结果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予以精神和物质奖励,提高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能主动参加这些活动,并且能够投入大量的精力,保证在参加活动后能够有所收获,而不是被动地参加,敷衍了事。奖励的同时也要制定一些惩罚的制度,可以除去一些青年教师的惰性,改变得过且过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挖掘出青年教师的潜力,使他们迅速成长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中坚力量。

三、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自我发展的方向

仅仅依靠学校采取的各项措施提高青年教师的水平是不够的,关键还要靠青年教师自己。

1.爱岗敬业,提高素质。青年教师要正视自己的职业,不能仅仅把教师这个职业作为一个谋生的手段。有些人因为待遇问题,心思不在学校里,而在校外做起了兼职,这样肯定会影响到自己的本职工作。因此青年教师要想发展,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岗位,处处考虑学校与学生的利益,努力提高思想觉悟与职业道德修养。

2.更新观念,促进教学。青年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但是教学工作却不能马虎,不能出现只带一本书或是空手走上讲台上课的现象。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提高质量是永恒的主题。青年教师应系统地学习高职教育理论的内容,深化高职院校对于教学的要求、培养人才的方向、课程改革的实施、教育评价的方式等的理解,及时地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根据要求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突出职业能力培养,规范课程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多学习理论知识,采用信息化的手段收集资料、分析总结,充分利用优质的教学资源以及网络信息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手段,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以某系为例,教师上课时利用PPT课件展示、播放视频、展示动画等,确实收到了实效,学生上课时与教师的互动增多,对上课充满了期待。

3.深入一线,苦练技能。作为专业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要有一碗水。青年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实训条件,苦练技能,努力提高专业和实践教学能力。要借“青蓝工程”虚心向老教师学习;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各项技能大赛、评比活动,从参赛中得到提高;利用假期时间,主动去相关企业进行研修、蹲点锻炼,学习企业的设备操作、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等,从而提高自己从事专业技术生产实践以及科技开发的能力;积极参加各类技能培训,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努力使自己具备专业技术资格或者职业技能资格,最终成为一名双师型教师。

4.团队合作,创新科研。青年教师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无论教学经验还是科研经验都不足,很多人由于种种原因不愿向其他人请教,这样只会使教学能力停滞不前,也会影响到教师自己的发展。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借助团队的力量,才会创造出高、精、尖的教学与科研。因此青年教师要借助团队合作,进行集体备课、教学团队的建设、精品课程的研究等。高职精品课程重在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高职的办学定位,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改革,体现教学理念的变化。青年教师参与其中,能够开阔眼界、提高自己的各项水平。另外,青年教师要积极撰写论文、参与课题的研究,锻炼自己的创新科研能力,由量变上升为质变。

参考文献:

[1]夏玲.新时期高校教师素质培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2]雷志仁,余嵘兴.多途径培养青年教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双业技术教育,2006,(24).

[3]张艳萍.国内外高校教师培养培训之比较[J].赤峰学院学报,2007,(4).

[4]尤明珍等.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成长需求分析和对策[J].职教论坛,2009,(3).

第10篇

华润集团的宁高宁先生在谈到团队建设时,提出一个问题:“华润的文化越来越成为向心力很强的文化,凝聚力强但流动性不强,企业要吐故纳新怎么办?”

向心力和凝聚力很强,表明企业文化已经形成并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因为企业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主要体现为文化的内涵,强调系统、统一,具有一定的排他性。随着企业资本和管理的输出(表现为并购和扩张),相应地需要文化的跟进,这就要求企业文化具有流动性,可复制、可移植、可再造,文化的流动性更多体现为文化的外延空间到底有多大。向心力和凝聚力是文化一致性的彰显,而流动性则是文化的拓展和繁殖能力。

成熟的企业文化都必须具备这两方面的特性,并且达到二者的协调和融合。凝聚力和流动性的强与不强,其实都是相对的,关键看二者的适配程度,不同时间、地域的侧重,以及企业所处的不同的战略发展阶段。

2002年初,在探讨华润核心竞争力的问题时,宁高宁先生表现出一种清醒和深刻:“怎么找出核心竞争力?我们是个多元化的企业,多元化最容易产生这个问题,最容易产生大而不强,最容易产生越大越散,越大越容易出问题。”华润是个多元化企业,华润的目标是“做行业做行业领导者”,这就要求必须用文化的一致性,去引领产业的多样性。让华润所进入的每一个行业和企业,都有一种统一的、文化意义上的“视觉识别系统”。

打个也许不恰当的比喻:行业、企业是“岛屿”,而文化则是“水”,是流动的“水”,正是这流动的“水”,把这些分散的“岛屿”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协调的系统。

文化的自成系统和自我生长

任何一家高瞻远瞩的公司,他的文化都是“教派般的文化”,这是《基业长青》的两位作者研究后的发现。“教派般的文化”是不允许个人挑战、也是个人挑战不了的。这表明这种文化是自成系统的,是不会为个体所改变或者调整的。进入诺世全公司,对于他的文化,你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接受,要么离开;作为宝洁公司的一名员工,如果你被派往国外,公司会明确告诉你:“最重要的是必须符合公司的文化,其次才是符合所在国的文化。”

这种“教派般的文化”具有封闭性、排他性,并且是远远强于个体、种族和国家的。而恰恰是这种特性,才成就了一家公司。公司就像一个人,文化就是他的品格和个性。一个人必须保持品格和个性的一致性和协调性,才会赢得尊重,才会在社会上立足。公司也不例外。

但是这种封闭性和排他性的文化,并不必然导致文化的僵化,自成系统的文化,往往都有自我生长、自我修复和完善的机制和功能。郭士纳废除IBM的不解雇员工的做法,不是对IBM文化的颠覆,反而是对IBM文化的完善;沃尔玛中国店不要求店员对顾客“三米微笑”,并不损害沃尔玛文化的内核。企业文化是一个活的生命体,每时每刻都处在自我调试的过程之中,如果文化沦为一种纯形式的刻板,恰恰是对文化生机和活力的扼杀。

企业文化的自成系统和自我生长,是产生文化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深厚土壤和基础。而只有具备以上特性的企业文化,才有复制、移植、再造的可能、空间和价值。

文化复制是制度与人的双重博弈

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效的文化复制并不直接从“文化”切入。文化复制最容易从口号宣导开始,也最容易仅仅停留于口号宣导。宁高宁先生指出:“企业文化有许多正式的推广方法,会议、标语、企业刊物、职工联谊活动等大多数企业都搞,也容易让人感受到,可困难在于并不是企业在形式上推广什么,什么就真成了企业的核心文化,形式上的企业文化往往成了骗人也骗己的东西。”实际情况确实如此。

文化复制最有效的方式,是制度的建立。制度是文化的载体,只有把文化的内核植于制度之中,并使制度得到强力推行,为人们所接受,文化的复制和移植才能成功。任何一个组织,都存在制度和人的双重博弈。制度是人制定的,制度也是需要人遵守的,但是制定制度的人和遵守制度的人并不是完全重合的。而这正是博弈的关键所在,制度的制定者,必须制定出一个能够为大多数遵守这个制度的人所接受的制度,同时又要在制度中体现企业文化的一致性。这是一个挑战。

这个挑战是必须要应对的。《基业长青》写道:“高瞻远瞩公司把他们的理念转化成有形的机制,同时发出持续一贯、加强理念的信号,他们对员工灌输理念,规定必须严密契合公司,并且利用一系列实用、具体的事项创造出一种身属特殊团体的意识。”只有在“有形的机制”之下,灌输理念、强化意识才会有效。

经由制度复制文化,既有制度的刚性,又有文化的弹性。“实现跨越的公司建立了一贯制度,但他们也给予员工制度框架下的自由和责任。他们聘用严于自律无需管理的人,公司只需管理系统,而不需管理这些人”(《从优秀到卓越》)。新制度的建立并不是原有制度的全部移植,看似截然相反的制度,有时却是一枚硬币互补的正反两面。比如海尔在国内批评员工,在美国则变为表扬员工,其实只是海尔文化和价值观的不同表现方式。

第11篇

[关键词]海外;战略规划;战略评估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8-0317-03

项目的执行是指正式开始为完成项目而进行的活动或努力工作的过程,而项目执行过程直接决定着项目成果的好坏,因此项目执行过程可谓是项目管理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项目管理从项目决策到实施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执行、协调、控制和总结评价,以实现项目管理目标和企业战略目标。

随着中国企业逐步走向海外以及新签项目合同额的与日俱增,一个个项目的执行逐步成为了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载体,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项目管理有助于企业综合战略目标的实现。项目执行战略主要可以分为项目执行的战略规划、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估三个阶段。

1 项目执行战略规划

1.1 合理制定项目执行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管理在上世纪70年代成为了诸多企业的必修课,然而在历经了十年之后在上世纪80年代初遇到了麻烦,许多公司削减了战略规划,最引人注目的是通用电气公司竟然取消了战略规划。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战略规划一定要贴合实际,切不可忽视了实际情况,为了战略而“战略”。

实际上,项目执行战略规划是一个全面的、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和一次性的管理。项目执行初期制定的项目策划和项目工作大纲不应只作为一个静态的和一次性的指导文件和管理章程,而应该随着项目的执行和推进进行实时更新和修订。这是基于项目管理全周期性做出的要求,项目组在战略规划执行中要能够预测和及时反映环境的突变,在项目的执行中抓住出现的机会,同时注意其潜在的危险而尽可能的回避,积极推动周期性程序和因地制宜并存、定期战略和渐进式应急战略相结合。

1.2 加强战略分析和战略选择

在项目执行战略规划阶段,要充分进行战略分析和战略选择。对此,可以运用PEST和SWOT理论工具,对目执行的政治因素(Politics)、经济因素(Economy)、社会因素(Society)和技术分析(Technology)进行综合考量;同时针对项目执行进行SWOT分析――充分研究我方项目团队执行的优势(Strength)和劣势(Weakness),并详细列明项目执行的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让项目团队在执行的初期便对项目的整体执行有深刻的认识。

1.3 审慎性进行战略选择

在对内外部环境因素有充分了解的前提下针对项目团队进行信息输入,基于项目团队战略分析结果作为支撑进行信息匹配,在充分考虑战略规划的适用性、可行性和可接受性后,审慎性制定合理、可行的战略规划。

2 项目执行战略实施

项目执行战略实施是项目管理的核心环节,该环节的好坏与否直接决定着项目的成败,因此在企业中应形成以项目执行为核心的综合管理制度。一个好的企业领导层应在原有分工的基础上,直接建立与正在执行的重点项目一对一的管理关系。在项目执行战略实施阶段,需要特别注意利益相关者管理、项目职能管理和资源管理。

2.1 利益相关者管理

2.1.1 项目团队战略建设

一项对93家财富五百强的企业的调查显示,在项目战略实施过程中,半数以上的企业遇到的问题中,其中80%以上都与人员有关,如:行动协调无效;沟通无效率;对项目工作人员培训不足;参与的工作人员无能;重大问题决策失误;部门管理者领导和指导不足;风险意识不足等等。上述问题可以归结为沟通问题、人员协调问题、人员能力问题、领导问题等等,由此可见,在项目的执行中,人才是项目执行水平的关键性因素,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合理的组织结构是保障战略实施的重要手段。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头等大事便是组建合格的项目团队,保证项目执行的各个角色配备齐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使得项目团队能够成为一个高效的有机组织,做到“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

在日常工作中,还要注重多种非强制性手段并用的方式,如物质激励手段、精神激励手段和思想引导手段。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满足员工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后,还将逐渐需要满足员工的发展需要、归属感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等,这些完全属于员工的自我追求层面的,难以单纯用金钱和物质来衡量。也正是这些高层次的需要与基本的生存需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企业软成本管理是企业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培养部门内部“帮、扶、带”的工作作风,倡导员工之间人文主义关怀,尽最大可能满足员工高层次的社会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是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控制方法,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保持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

2.1.2 业主、监理和其他分包商

项目执行过程中,项目团队需与业主、监理和其他分包商保持顺畅良好的沟通。充分了解业主和监理的实质性需求,以满足合同要求为准绳,恰如其分地履行合同义务。当与业主和监理遇到冲突时,项目团队内部需充分协调好,保持高度一致,做好“红脸”“白脸”的配合,尽可能地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同时,面对有利益冲突的地方也要留存充足的证据或者索赔依据,将有些矛盾进行搁置处理,也许在项目执行的后期有些冲突自然迎刃而解。

在面对交叉作业及合同界面模糊的地方,需注意充分平衡业主、监理乃至其他分包商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不损害企业自身利益为最低要求,尽可能地顺水推舟,切忌损人不利己的思想和行为。

2.2 项目职能管理

2.2.1 进一步推进合同战略管理

合同是项目执行的唯一标准,是项目执行的圣经。充分研究合同、尊重合同、利用合同才能很好地维护企业自身的利益,从而在项目执行中为企业赢得合理的利润。在合同管理过程中,除了完成日常的计划与合同工作,还需进一步推进合同战略管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2.2.1.1 合同审查标准化

大部分企业合同审查依靠的是法务人员、合同人员的个人经验,但个人经验毕竟有限,如果能够把一个企业内几十人甚至几百人的合同审查经验积累总结成一个标准,则会提高合同审查的效率。标准化还能够提供一个客观评价合同审查质量的指南,例如,标准化的合同指引会详细列出对某类合同应当考虑的问题,公司评价法务人员的合同审查质量时,可以根据这个标准化的指引来核对是否所有问题都被充分考虑到了,避免因个人差异化而引起的盲点。同理,该类标准化成果亦可适用于投标阶段的合同澄清、偏差和补遗。在海外项目中,合同审查标准化的技术性课题有“中外标准对照”,商业课题有“国际工程总承包合同范本比较研究”和“国别项目执行概况和特点”等合同标准化实践,针对这些具有建设性的议题,可以持续推广和进一步深入研究,将合同标准化成果深入到各个项目中去。

2.2.1.2 推进合同全周期管理,降低合同风险

合同全周期管理――合同也具有生命周期,合同需要随着生命周期中外部条件的变化而重新改,仅仅关注合同文本这一个环节,显然是不够的。从立项、谈判到签约、履行,合同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阶段的风险防范都应被囊括在合同管理的工作内容之中,因此在项目执行阶段,保证合同人员从投标阶段至执行阶段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便显得格外重要。有时虽然可以从外部专门聘请律师,但外聘律师仅能帮助公司审查合同文本这个单一的文件,而无法协助公司管理合同的整个生命周期。

公司在进行合同全周期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统筹安排并关注合同部门的重点归口管理,可由其统筹协调公司所有合同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可能涉及的所有问题,对公司的所有合同也能够进行综合的分析整理,从而能够给予项目执行乃至公司层面更多的战略性信息。进一步推进合同人员的全周期管理,不仅能够综合降低合同风险,还能进一步促进项目的合同履约和合同执行能力,对项目的战略执行来说可谓百利而无一害。

2.2.1.3 注重合同索赔艺术

索赔是一门艺术,不仅要充分保障公司的合法利益,也要适当兼顾业主的利益,从而达到一个双赢的局面。项目组应全员提高合同索赔意识,不能片面地认为索赔责任仅仅是合同人员的义务,实质上,大部分的索赔是发生在日常施工的点点滴滴,譬如设计图纸变更、业主放点信息错误、合同边界条件发生变化、业主交面延迟、额外的试验检验、法律变更引起的工期延长或费用增加、业主原因造成我方额外修理缺陷、业主造成的清关延误和滞期费用、不可抗力等等,项目团队需要在以上几个方面时刻绷紧索赔的弦,有理有据,为项目执行争取到合理的工期延长和费用补偿。

索赔执行过程中,索赔及时、索赔资料齐全、索赔程序规范三者缺一不可,项目团队应充分重视对合同条件的研究和运用,重视变更索赔证据的收集、传递、分析,形成“只有能被证据证明的事实才是有效的事实”的索赔观念,使每一项具体的变更和索赔工作都有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础。另外,在索赔事件中还应注意只利用合同语言,不多不少,不主观不武断也不强加语气;当遇到重大合同问题时,我方可以组织项目团队内部人员进行合同条款分析与索赔模拟谈判,将业主可能找到的驳斥理由进行充分论证分析,依靠团队的力量使得索赔和谈判更加具有说服力。使得索赔能牢牢的在我方掌控之中,真正成为一门管理的艺术。

2.2.2 综合考量进度管理(Time)和质量管理(Quality)成本管理(Cost)

项目的执行实质是一个成本、进度和质量的动态平衡管理过程,项目经理应充分认识到三者的关系并在执行过程中进行综合考量,在保证施工进度的大前提下,特别注重质量管理,同时合理降低项目成本。在施工管理过程中,项目团队要以公司的指导性规范为纲,对施工人员、设备、材料、施工方法和环境因素等质量管理手段为要,还应积极推进以下战略,综合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2.2.2.1 以保证施工进度为大前提

施工进度是项目执行过程中最重要的考核节点,若不能按期完成既定任务,不仅会给企业自身带来额外的成本和费用增加,更为严重的是突破合同节点工期将可能造成巨额的合同罚款从而引起更大的损失。因此,在进度、质量和成本的权衡中应以进度管理作为根本,在施工进度受到严重制约之时,不惜牺牲部分成本从而抢回工期。

2.2.2.2 推进产品生命周期战略

产品生命周期战略可以很好地指导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在导入期和成长期,可采取发展战略,以提高市场份额为战略目标,加大投入,重视差异领先,甚至不惜牺牲短期收益和现金流量;在成熟期,可采取固守战略,以巩固现有市场份额和维持现有竞争地位为目标,重视和保持成本领先,尽可能延长本期间;在衰退期,可采取收获与撤退战略,以预期收益和现金流量最大化为战略目标,甚至不惜牺牲(有时是主动退出)市场份额。产品生命周期战略充分体现了战略成本管理的长远性思想,不仅适用于产品的生命周期,同样也适用于企业的生命周期直至产业的生命周期。

2.2.2.3 建立价值链战略联盟

合同风险的另一个比较大的来源是交易对象的选择。可以说,选择一个诚信的、有合同履行能力的、有信誉的交易对象,比合同条款的约束要更加保险。尤其是在海外项目执行过程中,有多个分包商已经进入公司的合格分包商名录,公司应该以该名录为根本,进一步与优秀的分包商保持长期合作关系,甚至构建价值链联盟,凭借其诚信和良好的信誉与公司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价值链联盟不仅可以降低项目执行战略成本,降低合同风险,更可以项目为依托使得企业双方在未来赢得更进一步的合作。

价值链联盟作为中间经济组织,其本身就如欧盟、东盟一样具有特定的组织优势,上下游企业为了共同的利益通过各种方式联合起来,建立某种合作伙伴关系,它既能保持专业化的竞争优势――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较低的内部组织管理成本;同时又能避免专业化企业交易成本高的局限性。例如商业巨头沃尔玛,就是因为建立了强大的价值链联盟,才能使得沃尔玛商品的零售价格低于其它商店,但销售毛利率却高达到20%以上,远高于其他竞争对手。因此,我们更应该看到价值链联盟的重要性,伴随着海外项目越来越多,与实力雄厚的施工单位和主要设备生产厂家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构建自己的价值链联盟也显得愈发紧迫和必要。

2.2.2.4 缩短价值链

在分包采购过程中,部分分包商不具备自主生产能力或施工能力,该分包商需要将采购合同继续分包下去,从而延长价值链,不利于企业战略成本控制。因此,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尽可能地缩短价值链,是企业节约成本的快速途径。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要做到:尽可能地与生产厂家或施工单位直接签订合同,去掉不必要的再次分包环节,减少与二级供货商的合同签订,保证货物价值链的尽可能缩短,尽量保证“分包商――公司――业主”三点一线式的合同关系。通过这种方式剪切价值链,减少利润的分配范围,减少由于冗长的价值链所导致“牛鞭效应”的产生,从而为企业实现真正的开源节流。

2.2.3 建立有效的沟通管理机制

著名组织管理学家巴纳德认为“沟通是把一个组织中的成员联系在一起,以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项目管理80%的内容在沟通,“对外保证沟通顺畅,对内保持信息对称”是十分重要的信息沟通管理手段。除了日常的日报、周报、月报制度,还应保持沟通渠道的多样化,如邮件往来、手机沟通、QQ、SKYPE和项目网页的运用;进一步加强会议管理,保证沟通的全过程、全组织管理;加强资料管理,实现无纸化办公和最大限度的信息共享;合同工程师应作为沟通的枢纽,“对内代表业主、对外代表公司”,作为统一信息的出口和归口;合理维护沟通关系,相关接待工作以“勤俭节约、服务周到”为原则,主要适用于用餐、住宿、用车、办公、会议、外送礼品等。合理维护好工地现场人员与业主、监理和其他分包商之间的沟通关系。

此外,在工作之余也要深入项目成员内部,定期举办适当健康活动,增强项目团队的凝聚力。

2.3 合理进行资源调配

资源调配主要涵盖人、机、物这三个方面,在项目执行初期严格做好计划,项目执行过程中及时更新计划,严格按照计划――执行――控制的三步走方针,倘若计划执行阶段出现了问题,那么进行重新计划――重新执行――重新控制的方针,形成一个良性的有机循环。

项目经理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合理调配项目人员、厂家人员和施工单位人员,切勿造成人员重叠、人员闲置和窝工等现象出现,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进一步加强资源配置的决策权,以满足项目需求为主,进一步集中和加强项目经理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资源调配决策权。

3 项目执行战略评估

公司往往成功的项目居多,但是项目执行后期的战略评估、项目总结、管理论文和经验分享等活动却是凤毛麟角。在项目履约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项目执行战略评估,注重及时宣传与总结,将该模式成功复制到其他项目,在已知的市场尽最大限度规避已知的风险,不仅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而且对于企业员工的个人成长也是十分有利的,能够加速培养企业高端项目管理人才,将人才这一核心竞争力的优势继续发挥,给企业营造一个努力向上合力向前的积极氛围。显而易见,项目管理与企业战略之间存在协同关系,在目执行战略评估过程中,要充分把握企业方向、市场、组织结构、组织文化、企业资源、企业能力这六个模块中,模块和模块之间、要素和要素之间的协同作用,充分对项目的执行结果进行战略性评估,并对企业后续的战略进行反馈性研究。

作为进一步的延伸,当公司在某一竞争领域拥有了该区域市场的成熟产品(项目),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成熟期应主动选择海外直接投资战略。将公司拥有的货币资本或产业资本,通过跨国界流动和营运,以实现价值增值。海外投资战略资本表现形式亦可多样化,除了直接进行货币资本投资外,还可以成套设备、专利技术、管理技术等为入股形式,还可利用商业贷款、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方式进行投资。通过合理的战略评估,让项目投资收益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使得项目执行战略的评估得到进一步的应用。

结语

本文通过战略理论与项目执行相结合,并应用战略理论对项目所存在的战略问题进行系统的剖析,充分凸显了项目的战略规划、战略实施与战略评估三个方面的重要性。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管理者必须要高屋建瓴、立意高远,并充分注意在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监控与后评估,才能确保项目的执行与企业战略不偏离,并进一步为企业带来积极的正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喻珍,大型工程项目战略的构建对项目绩效的影响[D].长沙,中南大学,2009.

[2] 吕祥,企业多项目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5.

[3] 戚安邦,项目管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2003.

[4] 陈青兰,莫长炜,基于项目的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2008,1(27):24-27.

第12篇

【摘要】 通过对上海院前急救模式下医患关系的现状和成因进行分析,从社会、医方、患者和政府的不同角度,结合相关资料和经验,对如何构建和谐的院前急救医患关系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 院前急救模式 医患关系 和谐

【Abstract】Through analyzing the status and the causes of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 in Shanghai pre-hospital emergency mode,this paper aims at discussion on how to establish harmonious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 under the pre-hospital emergency mode.It can be realized by combining related materials and experience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f society,physicians,patients and government.

【Keywords】pre-hospital emergency mode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 harmony

医患关系是医者及其相关人群与患者及其相关人群在医疗实践中,因健康需求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它是社会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1]。医患关系是当前社会的热点,是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医疗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2]。分析上海院前急救模式下医患关系的现状及特点,探讨上海院前急救模式下医患关系管理的方法,对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上海市院前急救医患关系的现状及特点

1.1患者及其家属缺乏对上海市院前急救运行模式的认知

伴随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上海市院前急救模式从八十年代中期起,由原来的“单纯运输”逐步转变为“院前急救与快速转

运相结合”独立型模式。但是很多市民对上海的院前急救模式缺乏认知,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把现在的上海院前急救模式当做是单纯运输的工具,持有此观点的甚至包括一些院前急救的从业人员和个别急救医师;二是把独立型的上海院前急救模式与国内其他地区的院前急救模式混淆;三是不确定院前急救人员中谁是急救医生,甚至不确定是否有急救医生。

1.2现有急救网络难以满足患者和家属对院前急救的期望和需求

大多数患者和家属对于突发疾病都缺乏心理准备和认识,在正常的应激反应作用下,总是期望120救护车和急救人员一叫就能到,一救就能活。但是现有的急救网络和医疗技术水平离人们的期望和不断增长的需求还有较大距离,叫车难,车到慢的情况时有发生,增加了院前急救医患关系的紧张和矛盾。

1.3医患关系表现为明显的信任缺失及由此引发的问题

在当今的医患关系中,信任缺失是很常见的现象[3]。而上海院前急救模式下的医患关系的信任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患者和家属经常否决急救医师建议转送的医院;二是患者和家属不信任急救医生在现场和途中所采取的医疗急救措施。

1.4院前院内急救链脱节引发患者和家属不满

急救链脱节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病人转送到院内急诊后,院内急诊没有做好接诊准备,导致一些患者送达医院后无人接诊和救治;二是由于患者转送前院前与院内未进行有效沟通,送达的医院不具备该疾病的诊疗能力,或院内急诊就诊患者集结太多,超过了急诊的接诊能力,迫使患者不得不多次转院,引发患者和家属对医疗工作的不满。

2原因分析

2.1急救模式的多样性和院前急救的自身特点混淆了人们对院前急救的认识

人们对院前急救运行模式的认知不足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内院前急救模式多样性以及各个地区的发展不平衡性,使人们对院前急救缺乏统一的认识。二是在上海市院前急救人员中,急救医师跟急救驾驶员和担架员的工作服没有明显的区别标志,而在人们的惯性思维中,认为只有穿白大褂的才是医生。

2.2上海市城市规模的快速发展和总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提高了人们对院前急救的需求,城市道路拥堵限制了急救车的快速反应

一方面伴随着上海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总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人们对院前医疗急救的需求也急速增长,而院前急救网络的建设相对滞后,导致了院前急救叫车难状况的发生。另一方面,城市交通日益加剧拥堵状况,救护车也经常被堵在路上,导致了患者和家属经常会遇到车到慢的情况。

2.3社会舆论和社会风气的误导导致了医患关系的不信任

在社会舆论对卫生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的片面和错误的宣传下,以及受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很多患者和家属认为医生就是千方百计为了拿回扣一个群体,把医疗过程中少数的医德败坏形象看做是整体的医德败坏。同时,在当今的医患关系影响下,医务人员也对患者和家属产生了防备心理。

2.4院前与院内缺乏信息沟通机制是导致急救脱节的主要原因

上海院前急救模式有其自身的优点,但是由于院前与院内的各自独立性,因此也容易产生急救链的脱节。现在上海各医疗急救中心与院内的预报模式,大多数都采用间接预报模式,即急救医师通过调度员向要转送的医院进行预报。也有很多情况,院前急救医师不向院内预报,直接送入医院,使该医院并未做好接诊的准备。交接的形式也主要是口头交接,甚至存在着院前与院内根本不进行任何信息沟通的情况。由于急救链的脱节,经常引起家属对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工作的不满,有时还引发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工作人员之间的矛盾。

3讨论和建议

目前,我国的院前急救管理模式主要有:单纯型模式、指挥型模式、独立型模式、依附型模式、消防合作模式、联动型的苏州模式等六种类型[4]。上海市院前急救模式采用独立型模式,主要承担市民的日常院前急救服务,各类突发性灾害事件的应急医疗救援,在沪举行的各类重大活动的医疗保障;同时还承担危重病人的转院或出院及一些特殊病人出院的非急救转送工作。主要功能定位于现场和转送途中的医疗急救,维持病人的基本生命体征,防止再损伤,并快速送达医院。上海作为中国大陆第一大城市,是国内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扇重要窗口。因此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对于上海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相关资料和经验,认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可从以下五大方面考虑:

3.1加强急救团队的自身建设,建立科学的考核和管理机制

在上海市院前急救模式下,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首先要加强院前急救团队的自身建设和科学管理,通过制定科学的培训和考核机制,不断提高院前急救人员的职业素养、人文素养和沟通技巧,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夯实基础。一是加强对急救调度员的培训和管理,要着重培养调度员的良好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包括耐心接听患者和家属的呼救电话、快速记录信息的能力、对病情初步判断的能力、调度指挥能力,同时还包括在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前稳定调节家属和患者心理的能力[5]。二是加强驾驶员和担架员的培训和管理,要侧重于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病情观念、以及服从和协同急救医师抢救病人的能力和素养。三是加强急救医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急救医师诊治能力和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能力。另外对急救医师应该设有明显的标示,让患者和家属一眼就能识别急救团队中谁是急救医师,这种视觉信息能够更快缓解患者和家属的紧张不安的心理,以及更好的取得他们的配合。

3.2加大社会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患者和家属对医疗的认识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其次要加大社会宣传和教育力度,让市民了解、支持和配合医疗工作。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五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加强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全民的医学知识水平,树立正确的疾病观和生命观;二是是可以通过社会媒体,让他们多宣传一些院前急救积极的一面,比如说我们参与的重大事件的医疗救援和保障工作,以及院前急救取得的新进展;三是走进社区,宣传急救知识和院前急救制度,扩大社会影响力和增加社会知名度,同时还可以通过与红十字会合作的方式提高市民对于院前急救的知晓率;四是建立患者回访制度,增强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同时弥补在院前急救中沟通不足引发的矛盾;五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医患观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在网上寻找医疗信息的人越来越多,网络信息对于医患关系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利用网络的效应改善医患关系,在国外已有相关研究和报道[6]。

3.3完善相关法制建设,构建法律和制度规范下医患关系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还需要完善相关法制的建设:一是通过完善法制建设规范急救人员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规范患者和家属的权利和义务;二是通过完善法制建设规范投诉管理体系,使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矛盾、纠纷能够得到迅速、妥善解决,减少医患关系恶化的机率[7];三是建立医患第三方协调机制,积极发展医疗意外伤害保险和医疗责任保险,完善医疗纠纷调处机制 [8]。

3.4完善院前与院内的信息交流机制,共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上海院前急救模式有其自身的优点,但院前与院内的各自独立性,也容易引起院前与院内急救链的脱节[9]。因此完善院前与院内的信息交流机制,增强院前与院内的信息沟通,对于缓解和避免因急救链脱节引发的医患矛盾,以及院前急救人员和院内急诊工作人员之间的矛盾都具有重要意义。完善院前和院内信息交流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规划各区域内院内急诊网络建设,规范转送目标医院,明确院前急救医师具有确定转送医院的权利;二是建立联接调度指挥中心与各定点接诊医院的信息系统,定点接诊医院实时向调度指挥中心可以接诊各种病人的信息;三是建立院前急救人员、调度指挥人员和院内急诊医务人员的实时沟通机制,以及患者院前院内的医疗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四是建立院前急救医师和院内急诊医师的交流和互换机制,促进急救医师和急诊医师对于急救全过程的了解,增进相互了解和相互配合,共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10]。

3.5政府加大对院前急救的关注和投入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也需要各级政府加大对院前急救的关注和投入。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入手:一是促进全民急救知识和医疗法规的普及,同时通过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的文明素养;二增加院前先进医疗设备的投入,提高院前诊疗技术水平;三是统一院前急救模式,制定一个能够满足我国国情和对外开放需要,能充分体现现代化城市应急能力和城市文明水平,安全、快捷、高效的院前急救体系[11];四是实验和开展空中立体救护,培养空中立体救护队伍,缓解地面救护在道路交通方面的压力;五是增加财政投入,完善急救网络建设,解决叫车难,车到慢的问题。

医患关系是医疗技术、卫生体制、卫生政策以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伦理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2]。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必须综合考虑影响医患关系各主要相关因素,仅从医方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13]。因此,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医方、患者、社会和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参与,各方都应尽好各自的责任,承担好各自的义务,在生活和工作中多一些相互沟通,多一些换位思考,多一些客观认识,多一些建设意见,共同构建我们的和谐医患关系,促进我们和谐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海龙,周绿林;CRM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管理,2009(04):77-78

[2]梁建业,李永泽,韩彦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相关问题分析[J],医院管理论坛,2009,26(2):23-27

[3]陈懋:《医患关系困境及其改善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5月

[4]郑惠娟;我国医疗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外医疗,2009,28(30)

[5]舒敏,骆水发;院前急救调度人员的培训与再教育的探讨[J],临床急诊杂志,2008,9(1)

[6]Pearl Jacobson; Empowering the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The effect of Internet [J];the Canadian 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Practice and Research, vol. 2, no. 1 (2007)

[7]应维华,朱丽娜,任建萍,邹铃;杭州市医患关系现状调查分析[J],健康研究,2010,30(4)

[8]《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卫医管发,[2010]20号;2010年2月23日

[9]周华,黄丕强,徐相瑞,赵珊;院前急救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05,8(10)

[10]王亚东,刘兰秋,彭迎春,关丽征,李航,吴优,陶丽丽,梁万年;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的衔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12)

[11]范锦;谈如何促进院前急救发展[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