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3 15:45: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混合式教学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大学数学;教学评价The Application for Blending Learning in Advanced Mathematics Teaching
WANG Xiao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al Science Shangluo University Shangluo, Shanxi, P. R. China, 726000
【Abstract】Based on the advanced mathemat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blending learning law, how to carry out blending learning in advanced mathematics teaching practice is studied, the method of implementing blending learning in "calculus" and "linear algebra" is obtained, and the reasonable teaching evaluation mechanism which correspond to blending learning is established.
【Keywords】blending learning, advanced mathematics, teaching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067-01
1引言
大学数学是理工科大学生的一门基础必修课,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等方面有其它课程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继课程的学习。然而,大学数学的“枯燥、乏味”基本上是大多数工科学生所公认的。作为高等院校的数学教师,我们在发挥传统教学方法优势的同时,迫切需要进一步探索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促进教学改革。混合式教学[1](Blending Learning 也称为混合式学习)是对“网络化学习”的超越与扩展,它就是要把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教学方式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本文中我们探索在大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混合式教学及建立与之对应的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
2混合式教学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2.1 混合式教学(Blending Learning)的含义及大学数学课程特点: 20世纪末,建构主义理论得到广泛地应用,它的确可以解决很多传统教育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但却不能解决教育的所有问题。指导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应该是多元化的,而不应该是一元化的,即也要重视认知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义。在此基础上,也是在20世纪末国外学者提出 Blending Learning[2,3],它直译过来就是混合式学习或结合式学习,即各种学习方式的结合。因此,在教学上,我们可以将之成为混合式教学。它最基本的含义是指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把传统学习方式(Face-to-Face learning)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学习(E—Learning)的优势有机结合,即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大学数学有其自身固有的特点,这就是它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它高度的抽象性造成它难于被理解,形成了它的“枯燥、乏味”。它广泛的应用性,尤其是到了现代,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普及使得数学的应用领域更加拓宽,现代数学正成为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也广泛和深入地渗透到了社会科学领域。这决定了大学里学好数学这门课程的必要性。然而,随着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大部分院校不同程度地压缩了大学数学等基础学科的课时量。这就要求师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对后续课程学习至关重要的大学数学课程的学习,必须提高学习效率,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方法必须要加以改进。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校园网络的发展为大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平台[4,5]。
2.2 混合式教学的实施: 在《微积分》和《线性代数》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以下三种混合模式:
2.2.1教学资源的混合: 传统的《微积分》和《线性代数》的教学模式大多是以教师为主的“黑板+粉笔”的模式,而随着多媒体设备的普及,有时候也采用电子教案的多媒体授课。目前我们把两者结合起来,在采用多媒体授课的同时不忘“黑板”和“粉笔”。整体知识结构框架,重难点知识用电子教案事先做好,用多媒体来演示,对定理的推导过程则采用粉笔在黑板上演示。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电脑操作员,也不再是一味板书,而是多种教学模式综合的引领者。例如:在计算二重积分、三重积分时,直观、形象地理解积分区域是难点内容,教师可以用数学软件画出立体图形,在多媒体上演示,这样不但方便快捷,图形准确,更便于学生理解接受。在讲解定理的证明时,教师还要借助于“黑板”和“粉笔”,这样不但发挥了传统教学的优势,也体现了数学学科注重逻辑性、过程性的特点。教学过程中,适当采用一些音频、视频资料。采用电子教案省去了大部分板演的时间,提高了我们的教学效率。
2.2.2学习方式的混合: 学习方式的混合主要是课堂学习和网络在线学习的混合。在备课过程中搜索网络上相关的优质教学资源,在讲课过程中指导学生共享,同时顺势引导学生自觉查阅网络资源,主动、有目的利用课后时间在线网络学习。对某一班级或同学时同教材的某些班级,通过BBS创建学习论坛,建立班级在线聊天室,这样学生可以在线提问,教师可以在线答疑。通过利用网络讨论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3学习环境的混合: 这两门课程的学习环境主要是多媒体教室,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机房。抽出少量学时向学生介绍常用数学软件,如 Mathematica,Matlab 等。利用机房学习环境,让学生自己用 Mathematica 演示微积分基本定理,验证牛顿一莱布尼茨公式,演示函数多项式逼近过程,演示周期函数的傅立时级数展开等[6],利用 Matlab 计算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等。通过上机实践,应用数学软件,设计一些实验方案,让学生在实验、探索和发现中学习理解数学概念、数学原理,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晦涩难懂的概念定理也会较容易地掌握。
3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自测、作业和考试等评价方式是传统的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形成性评价,为教学策略的随时改进、实施个别化教学提供了依据。我们除了采用常规的作业、考试等评价方式外,为每位学生建立网络在线学习情况记录,建立试题库,通过网络随机向每位学生发送难度一致的不同试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自己随机抽取与所学内容相关的试题组成自测试卷来进行自我评价。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自觉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同时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在线方式对教师进行评价(可以是匿名方式),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调查问卷放到网络教学平台上,以此来获取教学反馈,从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4结束语
实践证明:在大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混合式教学不仅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实现了“主导一主体”的统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大学数学“枯燥、呆板”的印象,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解决了学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混合式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索精神及信息素养,促进教学最优化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余胜泉,路秋丽,陈声健,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J],中国大学数学,2005(10)
[2] 恒新,王晶晶,赵兴堂.Blending Learning”在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8).
[3] 何克抗, 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口[J], 电化教育研究, 2004(3)
[4] 曾毅, 高等数学多媒体教学调查与分析, 教育与职业[J],2006(498)
关键词:Moodle平台;混合式教学模式
1概述
目前,高职学院主流的教学主体为教师的教学模式早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要求我们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教育信息化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教学模式。其意义在于将学生在网络上的自主学习和传统课堂上的教学相融合,是多种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教学媒体的整合。因此,基于Moodle平台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混合式教育模式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Moodle平台简介
Moodle是一个开源课程管理系统(CMS),是一个免费开放源代码的软件,以社会建构主义为其主要的理论基础。Moodle是ModularObject-OrientedDynamicLearningEnvironment的缩写,即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在基于Moodle平台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彼此相互协作,共同建构知识。Moodle平台有主要三个方面的功能:课程管理、学习管理和系统管理,其中课程管理包括课程教学组织、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组织、学生评价组织等管理;学习管理包括:记录学习情况、下载学习资源、开展协作活动、测验与作用等;系统管理包括系统模块管理、课程管理、模块管理、用户管理和系统参数设置。Moodle平台有系统管理员、教师和学生三种用户角色。其中,系统管理员主要负责搭建Moodle平台的软硬件环境,可分为课程管理员和网站管理员。课程管理员负责课程的创建和管理,网站管理员负责对Moodle平台进行配置和维护。教师角色中的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是按照权限不同来分的。主讲教师可以组织教学活动,建设教学资源,进行日常教学管理。可以为学生分组,添加或注销学生,可以授权辅导教师,可以设置课程“密钥”。辅导教师不能参与课程设计,只能组织学生的管理成绩、课外讨论、查看日志等,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监督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指定教师时,如果不特定教师编辑权限,该教师就默认为辅导教师。学生角色可以在线学习网络课程资源,参加在线测试,在线进行讨论,并将自己的学习历程以及学习心得写在自己的博客上。学生可以建立一个在线档案,包括照片和个人描述。
3基于Moodle平台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设计
混合式教学是指融合不同的教学模式和不同的应用方式来进行教学的一种策略,它结合了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势。下面以《Java程序设计》这门课程为例来介绍如何基于Moodle平台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设计。
3.1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资源是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基本保障,主要指与所授课程相关的教学材料,包括课程的教案、课程的课件、实训指导、教学大纲、复习题、拓展资料等。随着慕课的兴起,在《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资源设计中,教师可将课程的教学内容制作成慕课放在Moodle平台上供学生课余时间观看。既方便了课堂上未听懂的学生进一步学习,也为基础好的学生提供了预习的资源,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2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课程内容设计
《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操作性强,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能督促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提高动手能力,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下面以《Java程序设计》中《类和对象实现》一节为例,说明教学内容的设计。
3.2.1教学目标
3.2.2知识目标
①类与对象概念与特征、属性和方法;②类与对象的关系;③定义类的语法;④创建类的对象,使用对象的步骤。
3.2.3能力目标
①运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分析类和对象特征;②会创建和使用类和对象。a教学任务“人”是社会主体,日常生活中要想描述一个人主要包括姓名、年龄、性别、体重、家庭地址等信息。任务要求在计算机中使用Java语言对“人类”进行描述,并用Java代码实现,最后打印出人的信息。b实训任务第一,编写一个电脑类,属性包括品牌、型号,方法为显示电脑信息,并测试类;第二,编写一个手机类,属性包括手机品牌、手机型号,方法为显示手机信息,并测试类。
3.3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是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关键。Moodle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学生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展开讨论或者提出问题,也可以发表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测试来及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创建一些趣味性话题,鼓励学生参与并给予加分奖励,同时还要在Moodle平台中跟踪学生的发言,并及时给出反馈。下面以《Java程序设计》中《类和对象实现》一节为例,说明教学活动的设计。课前:将教学课件上传至Moodle平台,供学生预习。课中:①(10分钟)利用Moodle平台中的“测验”功能,针对上创建一套试题来考查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②(30分钟)利用课件和案例演示讲解本次课知识点。③(35分钟)布置并指导学生完成实训任务。④(15分钟)总结并布置作业。课后:创建讨论话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4总结
基于Moodle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可根据每个学校的需求,进行二次开发,增加功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明,胡春春.基于Moodle平台的“合作—探究”式网络教学平台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3).
[2]熊小梅.基于Moodle平台的网络课程设计及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4(02).
[3]唐春玲,蔡茜,张曼.基于Moodle平台的远程教育的实践与研究[J].网友世界,2014(5).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学模式
一、研究背景
自2012年以来,国内外诸多教育工作者和学者对MOOC等网络教学方式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研究,总结出了许多在当前大学中流行使用的MOOC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MOOC教学就是利用网络传播教学资源,开展教学讨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要学习,这一经试验证明有效的教学方式也促使国内院校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然而,由于民办院校在办学时间以及办学阶层上的特殊性,难以简单复制使用MOOC教学模式。因此,基于民办院校混合式教学策略研究变得非常有必要。
李克东和谢幼如(1992)提出了“教学中将多种教学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以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就已经体现了混合式教学的思想。在网络环境下,混合式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将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充分体现以“教”为主导、以“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1.组建强有力的课程团队
网络课程的建设中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如微课、教案、教学大纲、PPT、考试与测验等,这些资料的建设与上传,需要一个团队。一门优质课程的建设,离不开一个高质量的课程团队。通过不同年龄,知识层次的教师组成的课程团队,能够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资源,满足不同层次同学的需求。早期需要团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设计课程,可以采用教授、讲师和助教混合搭配的方法,有经验的教授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通过辅导、集体备课、集体教研、观摩教学等多种形式,提炼知识点,录制并编辑视频,上传更新到网络课程教学平台。
2.组织不同形式的教学内容
教学资源建设好了,教学内容组织就成了决定混合式教学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教学内容设计中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而选择在线学习、课堂讲授和小组讨论等。解决好在线学习和课堂教学的冲突问题,避免做重复的教学工作。首先确定学习内容,组织学生在线学习,并给出自学的预期效果;除了定性的衡量预期效果,还可以通过测试题,进行定量的测试,让学生知道自己掌握的程度。其次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来设置、组织课堂讨论主题、形式,讨论的问题尽量是应用性而非记忆性的问题。掌握好讨论题的开放性,要难易适度,要具有启发性,教师还须及时点评,以便保持良好的课堂气氛。对于难度较高的专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接近学科前沿,思考前沿问题,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结合教师科研课题,公开发表相关科研论文。
3.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鼓励学生观看视频、预习教材、参加每周测试等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前知识储备,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工作来激励学生:(1)加分。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参加讨论的情况进行加分,并汇总到最终成绩中去。(2)赏识教育。充分利用有表现欲学生的积极性,时时刻刻表扬激励他们,树立典型,给他们足够的信心;给他们在课堂上充分表现的机会;从情感上肯定他们的学习,调动其他学生的学习进取心,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3)不定期的课堂测试。在教学中采用作业和课堂测验的形式,使得学生自我驱动,平时积极主动学习,这也是最终提高学生成绩的一个关键推动因素。
4.进行相应的课堂教学
课堂内化是混合式教学中的关键步骤,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教师掌握教学进度和节奏,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增加实践环节,培养学生提出问题、阐述观点,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有效地利用教室的良好环境,3到5人一组,围坐在桌子旁,通过讨论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在讨论过程中要求同学们都可以看到对方的眼睛,使得每个人都参与到讨论的过程中来,活跃课堂气氛,发展学生个性,增进师生感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投入更多精力到学习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同伴间的互助学习,大大促进了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
5.形成性考核代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
传统的期末考试,不能完全反应出学生掌握的真实水平,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对教学进行改革的同时要不断改革考试方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状况和阶段性学习结果的全面考查,如在课程中采用过程性考核方法,根据平时课堂上的表现,回答问题情况给予一定的成绩比例,另外,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测试功能,设置不同难度的练习,学生有选择的进行练习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课堂上对相关案例讨论,形成书面报告等多种形式的考核。强化对理解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注重学生的阶段性发展,快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授课策略。
三、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使学生越来越重视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途径,提高学习兴趣。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在线学习后,需要经过吸收、消化,才能够转化为能力,这更符合人类的认知过程。
关键词: 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网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8-1853-0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独立学院大一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具有实践性、实用性较强的特点,开设目的是普及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然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受传统课堂教学的影响,尽管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但仍是以教材为主、演示为辅,学生参照课本或教师演示机械性的练习。因此应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减少或杜绝学生上课玩电脑游戏、玩手机等已成为独立学院教育质量的重要研究课题。
1 独立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实用性强的特点,课程内容丰富且广泛,学生知识水平层次不齐。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应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采用分层次教学,在每堂课中注重培养与引导学生自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都是本课程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
1) 学生的问题。我院是全国首批独立学院,受我国高考招生政策的约束,只能第三批录取,学生普遍都存在自身基础较差,自学能力教弱,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等一些共同的问题。通过每年的新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模底考试成绩显示,因家庭条件、城乡等差别,导致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差距较大。再次,《计算机应用基础》一般在大一开设,学生还不能很好的利用网络学习资源等帮助学习、促进学习,有些学生认为此课程只是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今后的专业课程学习没有什么作用,学习中不愿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只求成绩合格,如遇到困难不愿思考,甚至放弃。
2)教师的问题。目前独立学院由计算机系专职教师和大量外骋教师担任《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教学中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不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教学方法传统和案例老化;对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未能采取分层次教学,授课内容、进度“一刀切”;教师缺少对学生自主学习方法和学习热情的指导,不善于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导学”等。
3)学习资源的问题。学院机房由于害怕感染病毒或避免学生玩游戏,常实施网络禁用,因此学生不能充分利用网上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目前网上资源虽丰富,但资源利用率低、重复率高,甚至在下载网络资时经常碰到需交费或下载速度慢或经常中断,因此资源获取并不容易。
2 混合式学习的内涵
混合式学习(Blending Learning)就是指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学习中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其着引导、启发、监控、管理教学过程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教师创设的教学环境与教学任务,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虽然混合式学习形式上是传统学习与数字化学习的混合,但更深层次是包括了基于不同教学理论的混合,如建构主义、认知主义等教学理论与教学模式的混合,教师引导角色与学生主体角色的混合,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资源学习的混合,多媒体教学资源等不同学习环境的混合。因此,混合式学习,首先应是学习理论的混合,其次是学习环境的混合,再是学习方式的混合。
3 混合式学习模式中的教师角色
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应用,对教师的素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应具备以下能力:1)教师应具有较好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应熟练计算机相关技能操作,熟练网络上相找课程相关资源,熟练掌握独立学院数字化校园在线网络学习平台相关课程资源的使用、操作等,能够使用QQ、E-mail和 MSN等即时通讯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2)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教学设计能力。综合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新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手段的应用,分析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条件,设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单元、设计学习活动与过程。3)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教师除了具有较强的传统面授课堂的组织能力外,还须具较强的多媒体课堂、机房课堂中的教学组织和控制能力。
4 混合式学习模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设计与实施
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组成部分,可定义为教师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共计60课时,一周4学时且都安排在多媒体实验机房,混合式学习模式教学中设计与实施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1)混合式学习模式下网络教学平台的建构。
为便于混合式学习模式开展与管理,需要充分利用校园数字化网络,建立一个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在网络平台上可以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在线交流和教学管理,学生可以在线协作学习、在线练习、在线考试和在线讨论等。在多媒体课堂环境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展示课堂教学内容、PPT课件、习题等;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如在线资源浏览、在线练习、在线测试。同时师生还可利讨论区,与教师进行在线提问,教师在线答疑。通过在线讨论、在线测试等系统实现多方面的教学交互。课外,学生还可利用此平台随时阅读学习、巩固和强化知识。
2)混合式学习模式课堂教学的实施。
这是混合式学习重要环节之一,包括以下方面的实施:①学生熟悉教学环境,在第一堂课应培训学生如何使用网络学习平台下载教师的教案、课件等,如何进行在线练习、测试、提问与评价等。②教师讲授课堂主要内容,课堂上教师需讲解理论与演示操作,只需点到为止。一节课教师讲解与演示的时间应不超过20分钟,讲解完后,学生根学习要求,通过网络学习平台下载教师的教案、演示视频,展开操作练习。③布置学习任务,建立学习协作小组。教师可将上机学生按3-6人划分学习小组,安排各小组组长,教师此时是学习的指导者,通过来回的巡走,发现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在课堂中讲解;若个别学生的存在问题,则可个别单独讲解。使学生每堂课的知识点当堂接收与消化。同时,每章知识讲解结束合,安排一次综合测试,其成绩作为期末成绩考核重要组成部分。
3)混合式学习模式下课后基于网络的在线学习。
混合式学习中除课堂教学外,课后学习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课后学习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方成。①网络平台交流学习。教师和学生可对课程知识进行交流。②利用QQ、E-mail等交流。学生可以将课程布置的练习、未解决的问题,利用QQ或邮件方式发送给教师。同时,学生可向教师提问和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可在线回答和交流。③学习评价。学习评价是一个完整学习过程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混合式学习模式中,学生可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可根据学生任务完成情况作出总结与评价。
5 结束语
独立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大一新生最先开设的必修课程之一,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对于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视《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环节的教学。通过一年实践教学,混合式学习模式适合《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教学,也将推广到其它课程的教学中。
参考文献:
[1] 刘亚军.混合学习模式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11(3).
[关键词]C#程序设计 混合式学习
[作者简介]徐超(1980- ),男,湖北红安人,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可信软件;葛红美(1982- ),女,河南滑县人,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及软件工程。(江苏 徐州 22114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产品引导,三层递进’模式的项目化课程改革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YC61)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9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教育部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各高校纷纷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尤其在计算机专业,教学方式已由在传统教学课堂改为理论实践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师利用各种多媒体现代化工具,进行教学;师生的关系由“传递—接受”改变成“主导—互动”的关系,改革效果良好;然而在取得一系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课堂学习效率高,学生掌握知识快,而在课后,学生不复习,完成作业效果差;由于得不到教师很好的引导、监控,有问题也不能及时与教师进行互动,造成学习困难,因而失去兴趣。计算机课程本身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很多课程项目任务是由学生课余时间完成的,因此,本文提出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思想,意在改变这一现状,以求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思想,最早是由我国教育学家何克抗教授提出。何教授认为所谓的混合式学习,就是“课上”与“课下”相结合,“课前”与“课后”相结合,教师授课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传统学习与网上学习相结合;整个过程要体现教师的引导与监控作用,又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能自主灵活地学习。这就是混合式学习的内涵。
混合式学习在国外应用非常广泛,主要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开发的WebStudy混合式学习系统,为学生提供了强大的学习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该平台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听课、与教授在线交流;目前该系统已经成为该校学生必备工具。卡内基梅隆大学提出一种“Cloud Learning”平台。在该平台中,学生可以把自己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上传到“Cloud Learning”平台中,可以与多人一起在线讨论、在线交流;同时,该平台与美国多所大学图书馆直接相连,可以在平台中分享各种学习资料,查找各种文献。澳大利亚教师马丁·多基马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建立一种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Moodle,使学习系统有了理论支持,更加系统化。还有一些知名企业如微软、IBM纷纷在大学里建立开发式、互动式实验室中心,使学生在网络学习、自主学习方面有了基础环境,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国内,混合式学习的应用研究也在积极建立,教育部从2000年开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截止目前已经建立6000门左右的高职精品课程,2006年在此基础上,又提出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致使网络化学习已经初具模型。最近,各高校又纷纷进行重点专业群的建立,其目的将课程资源与专业进行规划与整合,强调教师的引导与监控作用,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大大提高了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我们将重点研究两个问题: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拟设计一种适合高职计算机教育的混合式学习方法;以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C#程序设计”为例,展开具体应用实施。
二、应用研究方案
(一)教学思想模式的应用
目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大多数采用项目化教学方式,即将企业项目引入课堂,采用启发式、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等多种方式,以学生为中心,从职业岗位能力出发,进行项目化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也获得了学生好评。然而却忽视了课后学习的作用,很多学生课堂上掌握良好,但课后并没有复习巩固,没有得到教师课后“互动”,掌握的知识点很快忘记,始终在“被动”的学习。混合式学习模式,是把课堂学习与课余时间(网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着重体现了“主导—主体”的教学思想,即“预习”课前,“主导”课堂,“主体”课后的教学模式。
1.“预习”课前。课前,教师要“课前预习”通知,利用网络学习平台,任务,提供上课素材,学生可以在线查收任务进行课前预习,同时展开研究;以自主学习为主,也可以组成小组、制订任务实施方案,分工完成,最后将方案提交教师审批;课前预习结束。整个环节占课程单元20%。
2.“主导”课堂。课中,主要强调教师的引导与监控作用,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集中在课堂上自由地展开研讨,共同探讨问题,这种授课模式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不过,对于新知识点教师要进行讲解与分析,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共性问题,要演示其步骤。这种教学模式的前提是每一个学生在课前做好大量的预习工作,课堂上学生的讨论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非常频繁。最后学生还要进行作品展示,互评等。整个环节占课程单元50%。
3.“主体”课后。课后,以学生为“主体”。主要指教师要布置课后任务,巩固复习。同时,要将授课视频及PPT上传在学习平台中,以便学生复习。学生收到课后任务后,对课堂的知识点可以参考视频及PPT再次复习,完成课后任务后,在线提交给教师,教师在线“监控”,并对学生完成情况给分。整个环节占课程单元30%。
以上这种授课模式就是混合式学习具体的表现形式,这种方式打破传统上只重视课堂教学改革,不重视课后教学的模式;是混合式学习“主导-主体”思想的充分体现。
(二)教学平台模式的应用
混合学习方式应用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教学资源库的建立。教学资源库涵盖的内容丰富,是以课程为核心建立的管理及学习环境。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建立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进行个人性化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各种学习模式的实施:如协作式学习、探究性学习、专题讨论等学习模式。同时,教师和学生的在线交流持续积累课程相关的知识库,为现在学生和后续学生提供答疑和指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得到不断地提高。
一个完整的网络教学资源学习平台应包含:课程简介、课程导学、教学大纲、案例分析、教案、课件、思考练习、疑问解答、作业提交等内容。同时要具备以下特性:能够提供完整的网络教学管理工具,实现与课堂教学的结合;教学设计要关注理论、策略、手段三个方面;能够提供多种教学策略设计,智能课件转换,教学栏目自定义,极大地方便教师实现个性化教学设计;提供课程资源与外部资源的衔接,提供教学资源的利用率;能够运用互动工具促进学生参与协作、讨论评教等模块,实现协作式学习;能够自动建立班级、提供以班级为单元的学习、交流的环境,为个人或组织开拓个性化学习。
三、面向“C#程序设计”课程的应用
(一)课程介绍
“C#程序设计”是高职计算机专业是核心课程,它的前续课程有“C语言程序设计”,后续课程“”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课程;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项目开能力,能够熟练使用C#开发平台,利用C#语言,进行软件项目的开发、设计、编码、调试与封装,具备软件应用系统的设计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开发专业课程和今后从事软件开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应用方案
1.课程规划的应用。本文以“C#程序设计”课程为落脚点,从软件工程师的岗位能力出发,将源于软件企业的开发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贯穿于课程中;并构思了5个案例任务,从最简单的用户登录管理子系统设计起,用户界面管理子系统、用户数据管理子系统、用户报表子系统、直到最后用户子系统的完成。以学生为主体,重点解决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一项目下有不同的任务,使每一模块知识化整为零,在课程最后利用综合实训将所有任务知识串起来,即企业人力管理系统(MIS)。
在具体教学单元过程中,采用“预习”课前,“主导”课堂,“主体”课后的教学模式,以课程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主窗体的制作”为例,首先教师在课前“预习课程”通知,学生收到任务后,以上网、查看书籍等多种方式进行资讯,并制订项目开发计划;课堂上教师针对项目中“菜单栏、工具栏、任务栏”等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后,然后学生按计划进行项目开发,最后相互点评;在课后教师布置一个同步项目“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主窗体制作”,要求学生在指定时间内提交完成,期间以留言、在线问答等多种形式与教师互动。
2.教学平台的应用。针对“C#程序设计”课堂的特点,建立教学资源学习平台,该平台包含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公共资源三方面。在学习平台中,教师管理包含:课前通知、疑难解答、作业批改;学生管理包含:任务浏览、在线问答;公共资源包含:课程导学、教学大纲、重点难点、案例分析、视频讲解、思考练习等内容。教师和学生都有各自的登录权限,教师可以“课前预习”通知,查看学生留言,在线批改作业等功能。学生接收“任务通知”,在线与老师互动,在线提交作业;在“公共资源”中包含该门课程的所有参考资料,学生可以借助该资源自主学习,遇到问题随时在线与老师互动,老师也可以进行点评、监督,起到“监控”作用。
四、教学效果与评价
我们根据“C#程序设计”具体课程,面向2010、2011级计算机技术专业约100多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内容主要涉及学生掌握程度、模块实现、拓展项目、学习自主性、参与程度、教师互动等10个方面。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108份,回收率为98.1%,有效率为100%。选择了有代表性的问题作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针对“C#程序设计”进行混合式学习应用研究是可行的。既要体现教师的引导与监控主导地位,又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能自主灵活地学习。
本文针对“C#程序设计”课程进行混合式学习的应用研究。主要贡献在于:根据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特点,提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分析与评估,该方法能够较好地解决高职计算机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以计算机专业核心“C#程序设计”课程为载体,搭建混合式教学资源学习平台,进行了混合式学习方法的应用,具体对教学设计进行了重新规划与定位,对教学过程单元的实施进行了改革。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4(3).
[2]彭艳妮,刘清堂,李世强,等.混合式学习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4).
[3]石小云,肖伟.Blending-Learning与创新人才培养[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6).
[4]王德平.对高校“概论”课互动教学模式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6).
[5]徐超,葛红美.“产品引导、三层递进”模式的项目化教学[J].计算机教育,2012(17).
关键词:名师空间;高职大学英语;课程资源库建设
1 建设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我国职业教育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即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且指出“以先进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教学,以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对于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来说,如何利用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提升高职学生的英语综合技能是英语改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而课程资源建设是推动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改革逐步深入之不可或缺的环节。
为大力推进全省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建设数字化校园,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湖南省于2011年推出了世界大学城空间,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和学习交流平台。通过多年建设湖南高职院校已基本实现了“网络空间人人通”。为加快湖南省职业教育“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及应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湖南省教育厅又于2014年首次组织职业教育名师空间课堂项目的申报。而本人主持的《大学英语》课程有幸被立项为第一批名师空间课堂。借该项目建设,以世界大学城为平台,《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努力打造优质网络课程资源库,以推进高职英语的信息化教学改革。
2 建设思路
《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空间为依托,支撑职业发展,服务终身学习,力图通过建设、推广和辐射,将《大学英语》名师课堂打造成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英语课程资源库”、“英语学习交流互动平台”,成为提升学习者英语综合能力的学习载体,成为培养职业者综合素质的学习工具。
3 建设目标
1、完善《大学英语》课程资源建设
建设好《大学英语》课程的网络资源,包括视频库、课件库、教案库、音频库、素材库、训练和测试题库等。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课程教学信息化。
2、加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资源应用
开展基于空间课堂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应用,创新教学组织形式,重构师生关系,为学习者提供在线学习、在线辅导答疑、在线研讨、在线测试等。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课程教学信息化。
3、开展《大学英语》课程信息化推广
以网络学习空间为平台,实现数字化课程资源开放、共享,新教学方法应用推广,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方法推广,为湖南省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与推广提供一些经验、案例,助推湖南省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发展。
4 建设内容
1、重构课程内容
结合学生学情、企业调研和企业招聘信息,并根据典型工作岗位所对应的英语语言技能和所需的职业素养,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定位《大学英语》课程目标。并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和就业需要重构教学内容,打破传统大学英语章节、单元的结构,将《大学英语》课程分为语言学习认知、日常语言习得、中西文化探究和职场英语实践四个模块,根据不同的主题又设Going to College, Learning English, Learn a Lesson from Unusual Stories, Parents’ Love, Going Online, Improvement in Appliance, Celebration of Holidays, Lucky Number and Lucky Day, Body Language, Symbols of Culture, A Successful Career, New Jobs Today, Getting a Good Job, Dreams, Trend and Fads等14个情境,每个情境包含4个任务,共56个任务。
2、制作碎片化教学资源
视频微型化。从原本的14个情境中提取知识点,制作为原创教学微视频136个,实现每个任务的重点和难点都有对应的有效教学视频,且做到内容完整、播放流畅。
知识碎片化。英语的学习很大程度上是语言点的学习,在《大学英语》资源库里每个语言点都有对应的PPT素材。为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文章,将原来的整篇文章录音碎化至每段分别对应单个音频材料。与所有任务知识相关的碎片化素材有832个。能实现想学哪里点哪点。
同时分教学任务单元上传电子教案、教学课件、训练/测试题库、音频库、素材库等教学或学习资源,教学课件116个,各种训练题(含单选题、多选题、讨论题、小案例等)600多道。完成综合训练资源建设,课程综合训练的试卷、方案等,有20个。
3、创新混合式教学模式
碎片化教学资源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现提供了保障。混合式教学模式即把传统课堂和翻转课堂相结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做到了让学生课前获取部分知识、课中学习和内化知识、课后拓展知识。具体做法是:上课前,教师布置任务,要求课前到名师空间课堂项目《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课堂上检查任务完成情况,化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再深化教学重点;课后学生再到大学城对课堂上没有掌握好的知识点再学习,并完成相应练习。
4、实现情境下的教学探讨和答疑
《大学英语》14个情境,每个情境开设一个主题探讨版块,大家自由用英语交流,根据不同的主题表达自己的想法,老师根据同学们的观点进行分组,在学习一定的语言知识点和语言技能点后,再在课堂上以探讨或是辩论的形式深化主题表达。
每个情境同时还开设有答疑版块。关于这个情境的任何问题都可以的这里提出来,所有问题都及时予以详细解答。以前很多不敢当面问老师的问题都纷纷在空间中提了出来,虽然老师的工作量大,但确实能解决实际问题。讨论和答疑版块的设制能深化生生、师生在大学城空间中的交流。
5、提高教学资源质量
本课程资源形式力求丰富多样,文本、图片及视频资源均可以直接浏览,各类资源做到版式美观、图文清晰、格式规范,前后一致。教学视频内容体现主要教学内容,较有特色,讲述条理较清楚,教学视频播放流畅,符合视频技术规范,适合在线学习。教案及课件内容体现职业教育和本校格式要求,结构较好,版面清晰,方便学习,训练测试题库题型多样,符合课程内容及学生实际学习需要。
5 总结与反思
《大学英语》名师空间课堂有待加大推广力度,并邀请更多同行教师参与空间资源建设与应用,进一步发挥空间资源共享与教学示范作用。
在完成《大学英语》网络空间资源建设后如何结合世界大学城空间信息化教学技术,并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些信息技术提高空间课堂教学质量,有待后续建设中重点研究、试验,不断优化和创新空间课堂教学,为湖南省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与推广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江友君. 基于世界大学城空间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探讨[J]. 文教资料,2016,(4)171-172.
关键词:成熟度模型(CMM);BT-CMM;DPDCA循环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教科书+粉笔+黑板”式教学方式已经逐步改变,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电话教学、卫星远程教学等教学方式开始进入教育领域。教学过程已经不局限于使用一种教学方式,而是多种方式的混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教师混合教学能力进行有效的评价,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高校教学管理的关键。
一、混合教学能力与成熟度模型
(一)混合教学能力
2003年12月,何克抗教授在第七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上首次在我国正式倡导“混合式学习(BlendedLearning)”。他认为,“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混合式学习是从学习者的角度定义的,由此,我们可以从教师的角度引出混合式教学(BlendedTeaching)的定义:将传统教学方式和E-teach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方式是依靠粉笔、黑板等传统教具开展教学活动,E-teaching是指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移动教学等方式,能灵活运用Powerpoint、Internet、Blog(博客)、QQ、移动电话、幻灯、卫星等教学工具或技术。混合式教学是一种能力,通过合理利用多种设备、工具、技术和媒体进行教学,以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成熟度模型
1987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研究所提出了软件过程能力成熟度模型(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forSoftware,SW-CMM),简称成熟度模型(CMM)。它是对软件组织在定义、实施、度量、控制和改善软件过程的实践中各个阶段的描述,是当前世界上最流行、最实用的软件过程评价标准。
CMM提供了一个过程能力阶梯式度量框架,基于过程的每一成熟度级别,检验其实践活动,针对特定需要建立过程改进的优先次序。这个过程分为五级不断进化的级别:初始级、可重复级、已定义级、已管理级和优化级。每个级别都提供了一个软件过程改进层次,每个层次靠实现软件过程的一些关键过程域中的关键实践来达到软件能力成熟度的提升。CMM是一套软件过程的管理、改进和评估的模式和方法。它强调的是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和持续的过程改进。
目前,CMM模型已被广泛应用到其他领域,如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管理等,结合领域特征,构建了相关模型,并在实践中应用,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二、混合教学能力成熟度模型的构建
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管理中,一般采取随堂听课、抽查教学文件的手段来监控教学过程,在课程结束以后用打分评估的手段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这种模式只能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缺乏提高教学水平的可操作性方法与步骤,不能持续地改进教学过程,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借鉴CMM模型的结构与理念,结合高校混合教学的规律,我们可以从“教学素养”、“混合教学技能”、“教学组织”、“教学效果”四个维度,建立一个混合教学能力成熟度模型(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for Blended Teaching,BT-CMM)。该模型包含初始级、可重复级、已规范级、已定量级、创新级五个成熟度级别,每一个级别定义实现该等级的关键特征即关键过程域。只要该等级的相关过程域实现了,就表明该教师达到了该成熟度等级,并可以向下一个等级阶段努力迈进。
五个成熟度等级的关键过程域描述如下:
初始级:这是最低级的能力。教师没有现代教育意识,只具备传统教学技能,完全凭个人主观经验进行教学,教学组织是无序不可控制的,教学需求不明确,教学效果无保障。
可重复级:这一级的教学过程是基于以往相同课程或相似课程的教学经验,故称为“可重复”。教师凭个人或他人以往的教学经验组织教学,有经验型现代教育理念,教学技能熟练,可重复使用混合教学技能,制定了教学方案,能重复再现以往的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优秀。
已规范级:规范是指群体组织所确立的行为标准。达到“已规范级”的教学组织已形成统一标准,基本实现了规范化。教师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标准,掌握了标准的混合教学技能,能规范运用合适的教学技能,有标准、规范的教学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稳定可控,教学效果较好。
已定量级:教学过程已建立定量的质量目标。教师具有全面的现代教育理念,能根据教学内容定量的运用合适的教学技能,制定了定量的教学方案,教学效果优秀且可定量评价。
创新级:该级别是教学水平的最高级别。教师具有创新的现代教育理念,能将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移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于教学中,制定了合理的教学方案,并不断进行创新,寻求在教学方法上的突破与变革,教学效果显著。
三、混合教学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内部结构
BT-CMM为混合教学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条持续改进的途径,它的每一级都具备完全相同的内部结构(见图1)。从初始级开始,每个成熟度等级都包含了实现这一级目标的若干个关键过程域。不同的关键过程域都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实践活动,是可执行、可测量的。如果教师能够实施某个关键过程域包含的全部教学活动,这个关键过程域的目标就达到了,也就表明该关键过程域实现了。如果某个成熟度级别的所有关键过程域都实现了,意味着该教师达到了该成熟度级别,可以通过教学改善进入下一级别,逐级上升。级别越高,教学能力越强,教学质量越高。
从上述内部结构可以看出,BT-CMM强调过程进化和逐步走向成熟,认为教学过程的改进是基于许多小的、不断进化的步骤而不是革命性的创新。
四、混合教学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应用
PDCA是由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Dr.W.E.Deming)提出,又称“戴明环”。它将质量管理活动划分为4个循环阶段,即: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ion)――处理四个阶段。我们借鉴PDCA循环,将持续改进理念应用于BT-CMM中,建立了一个“诊断(D)计划(P)执行(D)检查(C)处理(A)”的DPDCA循环模式(见图2)。学校或教师个人可以利用BT-CMM模型,对个人混合教学能力进行评价,从“教学素养”、“混合教学技能”、“教学组织”和“教学效果”等四个核心要素入手,对照各要素关键过程域的相关属性,确定教师当前达到了哪些关键过程域的哪些属性,判定所处的成熟度等级,找到与下一个层级之间在具体关键过程域上的差距,从而制定计划、执行关键实践、检查执行结果、处理或调整结果,周而复始,不断提高混合教学能力。
第一阶段:诊断(Diagnosis)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是收集信息与数据,对照能力成熟度关键过程域或关键实践(教学活动),分析教师哪些已经达到,哪些还没有,确认当前所处的等级,寻找差距。
第二阶段:计划(Plan)阶段。诊断阶段是一个确认教师等级的过程,计划阶段是根据当前差距,制定提升教学能力的计划,明确目标并制定实施的具体方案和实施步骤。
第三阶段:执行(Do)阶段。这是最关键的一步,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按照计划阶段的方案和步骤开展各项教学能力提升活动,教师要依据计划步骤进行自我完善和能力提升。
第四阶段:检查(Check)阶段。检查计划的实施效果,确定计划完成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即进行混合教学能力评估,可以采取自评、督导团评定或教育机构监督的方式开展。
第五阶段:处理(Action)阶段。进行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分析检查阶段发现的问题,剖析原因,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补救。推广成功的教学经验,审视计划目标是否合理,并将没有解决的或新出现的问题转入下一个DPDCA循环解决。
DPDCA循环是一个渐次提高的闭环系统(见图3),DPDCA循环如同爬楼梯,一个循环运转结束,即可提高一步,然后再制定下一个循环,再运转、提高,持续改进,不断提高。基于DPDCA循环的BT-CMM持续改进机制,可以科学、规范、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混合教学能力,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BT-CMM的核心是混合教学能力的评价与持续改进,从而促进混合教学能力的提升。在这教学过程中,教学单位可以根据该模型评估教师的教学能力,确定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个人可以根据该模型进行自评,持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
当然,需要承认的是,本文对BT-CMM还只是一个非常初步的探索,后续的工作还非常多。如BT-CMM关键过程域以及具体关键活动的确定,尤其是建立一套可以明确测量教师混合教学能力成熟度水平的简单可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ing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
2、何新贵,王纬,方德等.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3、郑人杰,王玮等.基于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的软件过程改进[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马林,罗国英.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本文系邵阳学院教改课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和实践》(2010JG19);湖南省精品课程《系统工程》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 教学改革; 问卷调查; 混合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6)11-75-05
Teaching reform and questionnaire analysis of computer network course
Liu Wen, Du Wei, Yan Dongshe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uangdong Police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230, China)
Abstract: As the conventional mode of teaching can no longer satisfy teaching needs in the new times, it is imperative to develop a multi-dimensional teaching mode featuring blended learning, so as to enhance teaching quality. This article analyze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targeted at the on-going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It summarizes the phasic teaching results, expos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oposes improvement measures in response to the needs of students, which purports to facilitate the reform program.
Key words: computer network; teaching reform; questionnaire survey; blended learning
0 引言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等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1],是各种系统开发的基础平台,是计算机网络构建、计算机网络管理、网站开发与管理、计算机网络应用核心能力的支撑课程。因此,追求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后续课程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网络人才,是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不竭的动力源泉。
1 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实践
鉴于计算机网络课程是计算机专业与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骨干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实践应用广泛、知识更新快等特点,教与学的难度都较大,唯有不断的改革创新,才能破解教学难题。从2009年9月起,我校开展了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相关教学改革,借鉴同行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我们提出了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改革体系,将传统教学的优势与网络教学优势相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创新性和协作精神,着力提高学生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探索教学改革[2]。
1.1 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在两条主线上展开,一条主线是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在教学中采纳OSI模型与TCP/IP模型相结合的五层次参考模型作为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3],突出计算机网络的系统性,着重于原理和相关协议;另一条主线是以当前网络通信中所要解决的问题为主线,将各种协议串接起来,突出问题的纲领性作用,重点说明协议在解决问题时的思路、方法及其影响[4]。深入分析课程内容的逻辑结构和所要解决的问题,按专题或模块重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编排突出课程内容体系的基础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紧紧围绕主线确定课程重点、难点和热点内容;按专题或模块组织教学,确定精讲、略讲及自主学习内容;摒弃陈旧、已淘汰的教学内容,适当增加当前的热点技术和实用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创新教学模式
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摒弃填鸭式教学,提倡启发式、研讨式、引导式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工具软件,采用类比教学、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等教学模式。
将混合式学习模式引入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将传统学习、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相结合,使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优势互补。
1.3 强化实验教学环节
重视实验教学环节,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加深对基本原理、协议、算法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
在构建实验环境上,虚实结合。一是依托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网络安全与电子取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进行真实环境下的实验。二是构建虚拟仿真实验环境,将数据包分析软件(如Wireshark)、模拟器软件(如Packet Tracer)、仿真软件(如NS2)等引进实验教学。
完善实验内容设计,建立分层次的计算机网络实验体系。按验证型实验、操作配置型实验、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合理安排实验内容,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的差异,分基础性实验和拓展性实验。由于学时数有限,为提高实验效率,要预先制作好实验辅导视频,以方便学生自主学习,课内与课外实验相结合。
1.4 建设立体化课程教学资源
为了弥补多媒体教学的不足与课堂学习时间有限的矛盾,教改团队精心设计了计算机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为混合式学习提供在线学习的支持。将本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料如教学大纲、教案、课件、习题、实验指导、教学视频、动画等内容上传到网站,学生可以随时到网站上下载自己所需的学习资料和观看相关的视频。为督促、检查学生学习的进度,开发了计算机网络题库系统,以方便学生在线练习和测试,检查学习效果。目前题库系统注册学生数有672人,题目数已达1000多题,题目按章节内容进行分类,可进行单元练习和综合练习。另外自主学习平台上的互动交流模块,方便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1.5 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与考试评价,突出过程性考核,提高过程性考核在考试评价中的比例。学期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单元测试和平时表现20%、实验报告10%、小论文10%)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
2 计算机网络课程调查问卷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前一阶段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效果和存在问题,倾听学生对教学改革的诉求,探索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的对策与措施,教学团队于2015年12月21日至2016年1月5日对我校2013级、2014级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进行了教学效果、征求意见与建议为主题的匿名在线问卷调查,共收回130份样本,回卷质量较高。该问卷调查设计了13道客观题和2道主观题。内容涉及:学生对该课程重要性、教学效果评价、学习难点和教学改革期望,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2.1 课程重要性评价
对计算机网络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重要,认为重要的人数占74.62%。但还有16.15%的学生感觉学习目标不明确,9.23%的学生为取得学分而学习。
2.2 学习兴趣调查
本课程作业量大,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作业完成情况总体来说是比较满意的,95.4%的学生能按时完成作业(独立完成占25.38%,他人协助完成17.69%,多数情况独立完成52.31%)。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原因(多选)主要是学习动力不足(67.69%)和忙于社会工作(44.62%)。
2.3 立体教学资源利用效率
80%以上的学生,对教学改革持肯定态度。对课件、自主学习平台、在线练习测试系统、教研成果在教学中的应用等教学资源普遍欢迎,认为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对自主学习有很大帮助。其中:
⑴ 多媒体课件满意率为82.3%,基本满意为14.62%,不满意为3.08%。
⑵ 在线练习、测试系统的看法(多选):A.督促自己学习,加强平时训练,占68.46%,B.可杜绝作业抄袭现象,占51.54%,C.对掌握基础知识有很大的作用,占61.54%,D.作用不大,占7.69%。
⑶ 自主学习平台、虚拟实验环境构建对学习的帮助看法:A.帮助很大,占61.54%,B.有帮助,占29.23%,没有帮助,占9.23%。
⑷ 对教研成果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的看法,比如:进制的快速转换、“块尺寸”算法[7]、Packet Tracer模拟器的应用等。A.效果很好,占60.77%;B.效果一般,占24.62%;C.没有效果,占14.61%。
2.4 实验教学效果评价
对实验教学的态度,调查结果如下。
⑴ 对计算机网络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评价:A.帮助很大,占51.54%;B.有帮助,占40.77%;C.无帮助,占7.7%。
⑵ 对实验所占比重的建议:A.增加4~8学时,占77.69%;B.减少实验,加强理论讲授和习题讲练,占22.31%。
调查结果表明,51.54%的学生认为实验教学对加深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作用很大,92.3%的学生认为对学习有一定的帮助,77.69%的学生要求加大实验课的力度,增加实验课时。这说明目前实验教学的作用还没有得到普遍认同,其实际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这需要我们找准问题的症结,进一步深化实验课的教学改革。
2.5 教学模式的认可度调查
对教学模式的看法,调查结果如下。
⑴ 学生喜欢的教学模式(多选):A.案例式教学,占56.15%;B.探究式教学,占54.62%;C.实践式教学,占66.15%;D.师生互动式教学,占57.69%;E.参与式教学,占40%。
⑵ 对目前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调查:A.满意,占20.77%;B.较满意,占62.31%;C.一般,占13.85%;D.不满意,占3.08%。
调查结果显示,对目前采用的教学模式满意度约为83%,普遍受欢迎的教学模式是实践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
2.6 教学总体效果评价
对教学效果评价,调查结果如下。
⑴ 对老师授课内容中重点、难点的掌握程度调查:A.掌握,占11.54%;B.基本掌握,占81.54%;C.未掌握,占6.92%。
⑵ 对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的满意度总体评价:A.满意,占23.85%;B.较满意,占45.38%;C.一般,占25.38%;D.较不满意,占4.62%;E.不满意,占0.77%。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当前进行的教学改革,较满意以上的占69.2%,基本满意以上的占94.6%;而对本课程重点、难点的掌握程度,93.1%的学生在基本掌握以上。从调查结果来看,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高,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
2.7 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最大的困难
学生普遍反映本课程难学,究竟难在哪里?本题是主观题,目的是了解学生学习的瓶颈。本题收到的样本总数是84条。通过对样本梳理,得出主要的学习瓶颈有以下。
⑴ 知识点多而杂,前后关联大,环环相扣,无法建立知识体系,38条,占45.24%。
⑵ 抽象、难理解,讲课速度快,13条,占15.48%。
⑶ 实验课时少,因而未达到预期目标,7条,占8.33%。
⑷ 网络层、路由协议、各种网络协议、配置IP等内容较难,6条,占7.14%。
⑸ 课程定位不明,学习目标不明,导致学习动力不足5条,占5.95%
2.8 教学改革诉求
收到样本总数为67份,通过分类整理,学生的教学改革诉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
⑴ 增加实验实践机会,适当指导、点评,17条,占25.37%。
⑵ 理论与实践结合得再紧密点,辅之于案例教学、练习、习题讲解,13条,占19.40%。
⑶ 精简教学内容,详略得当,生动活泼,9条,占13.43%。
⑷ 对预习、复习、作业、实验等教学环节加强督促检查,7条,占10.45%。
⑸ 放慢速度,兼顾基础差的同学,8条,占11.94%。
⑹ 互动再多一点,6条,占8.96%。
3 深化教学改革措施
通过对前一阶段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进行分析,梳理学生的教学改革诉求,总结阶段性教学效果,剖析存在问题,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3.1 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
对教学内容的重构主要在网络体系结构、网络通信中所要解决的问题两条主线中展开,做到主旨更加鲜明。将本课程知识点多、涉及面广的客观情况,通过网络通信中所要解决的问题这条主线,将各知识点、各种协议串接起来,重点放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及其影响上,加深对知识体系结构的把握。
在教学内容的编排选取上,紧紧围绕主线,重点讲述与主线关联紧密的内容,略讲或不讲关联少、已淘汰或正在被淘汰的内容,适当增加当前的热点技术和实用技能。
缩减计算机网络相关协议的讲授课时,理解协议通过协议分析实验解决。对于学生通过自学能够理解并掌握的内容,只需给出学习提纲和思考的问题即可。真正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学习中的拦路虎。
3.2 加大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力度
继续推进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改革,充分利用微课、MOOC等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以现有的资源和成果为基础升级改造为面向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网络资源学习平台[5]。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充分考虑学生的水平、能力差异和个性化需求,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
3.3 加强实验教学指导
在合理安排实验内容,适当增加实践性教学学时的同时,加强对实验过程的指导和点评。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实验,需预先录制好相应的实验视频教程放到自主学习平台上,方便学生实验前自学准备及完成课外实验,提高实验的效率。学生实验提交后,教师适时讲评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及时发现、解决实验中存在的问题,督促学生做好后续实验。对于实验设计,除验证型实验、操作配置型实验外,还须布置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习题、案例、实验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学以致用,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学生学习注入持久的动力。
3.4 强化教学互动环节
针对学生对教学互动的诉求,进一步拓宽师生互动途径,实现师生更流畅地交流。除了常规的电子邮件、电话或面对面的交流外,还充分发挥现有的系部网站和自主学习平台的作用,以学生与教师之间座谈等形式实现师生充分沟通和交流。此外,还可充分利用QQ、微信等现代即时聊天工具,通过建立“计算机网络学习QQ群”、“计算机网络学习微信群”,加强师生在线联系,解答学生疑问,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据此调整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手段,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3.5 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工具软件,采用类比教学和案例教学,力求将晦涩的理论鲜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更多采用普遍受学生欢迎的任务驱动教学、互动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模式。积极探索任务驱动和案例教学,架起理论与实践连接的桥梁。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改团队在吃透教材内容的前提下,联系实际,精选出适合教学的案例,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任务设计。
继续推进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改革中,充分利用微课、MOOC、云计算等信息化教学手段、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信息技术。
3.6 加强教学环节的检查督促
为保证教学改革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加强各个教学环节的检查督促,主要包括预习、自主学习、复习、作业、单元练习与测试、课外实验等环节。由于学时的限制,必须优化精简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性教学,不可能完全按照教材的顺序讲解,有不少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有些实验必须在课外完成,这些都要求学生必须先进行预习、自主学习、查找资料和个别讨论。知识前后关联大,学生须通过复习、作业、实验巩固所学知识。要求教师重视各个教学环节的检查督促,让学生知晓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作业、实验项目等,严格要求,并及时批改、讲评作业。
3.7 关注学生差异,鼓励个性发展
关注学生在基础、能力、水平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教学辅导资料、视频,适时对基础差的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同学之间倡导互相帮助和协作精神,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做到不掉队、不厌学。对于作业、实验、项目均按照基本性要求和扩展性要求划分,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向专业的深度和广度拓展,不断拓宽知识面,通过查阅、学习、研究文献资料,完成综合性项目。鼓励考取职业资格认证[6],参加网络工程师、企业认证(如思科CCNA、CCNP认证、华为认证)考试,考取相关证书。虽然取得证书不是最终目的,但考取认证的学习过程对于系统的学习十分有利,可以把理论基础和实践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学生既收获了知识,又获得了自信,为今后就业提高竞争力。
4 结束语
近几年我校进行了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把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做到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实验教学、建设立体化课程教学资源和考核评价体系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计算机网络已成为我校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近四年我校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生通过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网络工程师)考试率达60%,有5位同学通过了思科的认证考试(其中CCNP认证3人,CCIE认证2人)。
通过对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情况的问卷调查,进一步明确了教学改革的方向。我们将继续推进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教学改革,利用微课、MOOC、云计算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及信息技术和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优势,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而努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高守平,胡山泉,于芳.省级精品课程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与
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1.4:79-81
[2] 杜威,刘文,文伯聪.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
学改革与实践[J].福建电脑,2015.11:36-38
[3] 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6版)[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4] 李领治,陆建德.计算机网络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J].计算机
教育,2010.23:90-92
[5] 李红,王春枝,贺章擎.信息化背景下计算机网络课程混合学
习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20:15-17
[6] 王绍强.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18:16-18
关键词:思政教学 教学模式 探索
1试点工作的开展
试点工作(以课堂教学层面为主)伊始,学院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就召集试点班教师集体备课,就课堂教学内容、方式、学生学习及过程性评价等问题展开有针对性的讨论,初步确定了专题问题式课堂讲授的内容和方式,进行了明确分工,要求试点班教师尽快写出课堂教学的教案和课件,以利教学实施和修改完善。同时,要求试点班教师积极做好各门课程的问题式微课录制准备。
按、教育部关于在本科生中开展“同上一堂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活动的要求,学院组织四个教学班(含一个试点班)的学生,观看了由武汉大学沈壮海教授主讲的“价值的能量”教学视频,随后展开课堂讨论。学生踊跃发言,各班发言者达20多人。这堂课给我们的启示是:混合型专题问题式教学模式是受学生欢迎的,选取校外优质视频资源提供给学生学习也是非常必要的。
由于混合型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时间相对缩短,故以专题分板块,以问题为导向,侧重于问题的解决(点的深入)和内容逻辑框架的构建(线的贯通)。即提纲挈领,突出重难点问题和课程理论与历史逻辑的主线,切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试点课程所确定的专题问题如下:
《基本原理概论》课分为九个专题。专题一,绪论,与现时代。问题:为什么说是科学的?为什么说是一块整钢?专题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世界为何统一于物质?该原理有何方法论意义?专题三,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问题:物质世界发展的范畴、规律是什么?其方法论意义是什么?专题四,人的认识活动及其规律。问题:认识的本质是什么?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为何?认识的规律是什么?专题五,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问题:什么是唯物史观?其方法论意义是什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什么?专题六,劳动价值论。问题:什么是劳动和异化劳动?劳动价值学说为何是科学的?专题七,剩余价值理论。问题:什么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如何产生?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本质?专题八,经济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问题:经济全球化意味着政治、文化的全球化?战后资本主义有哪些新变化?新变化是否改变了资本主义的实质?专题九,结论,社会主义的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问题: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必然趋势?怎样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怎样理解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是漫长的、道路是曲折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分为八个专题:绪论:问题: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是什么?如何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一,理想与信念。问题: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如何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中国梦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系?专题二,爱国主义与中国精神。问题:中国精神的历史意蕴和当代价值?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怎样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怎样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专题三,人生、人生观与人生价值。问题:人生态度与人生观的关系?为何说人生价值在于人的创造性社会实践?如何正确对待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专题四,道德与道德实践。问题:怎样理解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怎样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树立诚信品质的当代意义?专题五: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问题:如何践行社会公德?确立专业学习目标与职业道德的关系?家庭美德养成?专题六:法律与我们的生活。问题:法、法律、法系与宪法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专题七,中国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问题: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发展历程?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所面临的挑战与困难?专题八: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问题:如何正确认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怎样在履行义务之时实现自己的权利?权利与义务是德与法的统一?
2 试点工作的反思
2.1对混合型专题问题式教学模式的再认识
思政课混合型专题问题式教学模式,即以专题问题式课堂教学为主体,尔雅思政精品课网络教学平台为主导,南京天空网络教学平台为技术支撑、云南师范大学精品课程网站为基础的,网络辅教辅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网络自学和辅教辅学(拓展性学习、作业、考试)三个层次协同、师生多元参与、双向互动的教学。
混合型教学(Blending Learning),即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优势,充分发挥教师引导、启发、调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主体作用的 “主导――主体相结合”教与学架构。它是“以教为主”与“以学为主”两种教学模式相互补充、渗透、促进的混合,包括学习理论、资源、环境、内容、方法等的混合。即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基于合作理念的网络学习形式和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与学形式深度混合的教学模式。其中,教师是灵魂,网络学习环境是平台,网络教学资源是载体(包括网络教学、教学课件、教学资源库、考试和辅教辅学等平台),混合的目的在于融合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势,在适当时间采用合适学习方法满足不同学习个体的需求,达到更好的学习目标。该模式转变了教师教学的角色、模式和策略,改变了学生的认知模式、学习方式以及能力转化途径,是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育和学习理念的一种提升。
因此,混合型专题问题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把专题问题式课堂讲授与视频教学自主学习、网络辅教辅学相结合而相得益彰、协同并进。具体讲,即思政课各门课程采用“1+2”(“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2+4”)学时教学。1个学时让学生通过尔雅思政精品课视频教学平台学习,从面上掌握课程基本内容及其历史脉络;2个学时以专题问题式课堂教学讲授重难疑点内容,联系实际将理论与历史的逻辑相统一,加深对教学内容的把握。
在具体实践中,该教学模式的教与学更为积极主动。教师在其中既需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了解学生上网学习及进度等情况,又需通过集体和自主的备课将教材体系转换为教学体系、将理论话语转换为大众话语,确定并通过教学解决重难点问题;还需在辅教辅学平台就相关问题交流、答疑和指导等。学生在其中既需按要求上网学习,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规律),又需在其中把握脉络、串联知识、找到问题、提出疑惑;还需在辅教辅学平台上完成作业、查阅资料、参与讨论、互动咨询等。正因如此,该教学模式既能使思政课教学变得直观生动,极大地开阔学生视野,又能使理论融入历史与现实,在解决问题中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使学生鱼(知识)与熊掌(方法)兼得,教学相长,从而不断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2.2 对混合型专题问题式教学模式试点的反思
混合型专题问题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实际将思政课教学过程分为相对的三个过程。即显性的尔雅思政精品课视频教学和教师专题问题式课堂讲授;隐性的学生网络辅教辅学自主学习。三个过程融情感认同、理性认同和价值认同为一体,以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指向,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中华民族共同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真正实现“三进”而使学生终身受益。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而且每种模式的有效运用既须适应实际需要,也有一定的条件。因此不存在对任何教学过程都普遍有效或适用的模式。最好的教学模式是,尽可能有效满足学生实际需要,使之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特定学习目标。混合型专题问题式教学模式可以满足这种要求。因此须注意该教学模式的特点和性能,注意教与学的相互需求和指向性。
该教学模式是一种具体化、操作化了的学习理论,它具体地规定了师生教与学的行为,即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章可循,又便于学生理解、把握和运用,凸显了该教学模式的可操作性。因此,教师须督促学生网络自主学习,拓展相关背景材料和知识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展开并解决重难点问题,加深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理解,使学生学会全面、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教学模式是教学现实和教学理论构想的统一,所以它有一套完整的结构和运行要求,体现着理论上的自圆其说和解决问题过程上的有始有终。教师须将教材内容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课堂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实际,提出并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立场、观点、方法解决理论和现实的问题,如“运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谈一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人民主体原则,为何是制定一切发展规划和政策的首要原则”等。
教学模式是大量教学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学活动的规律。一般情况下,教学模式并不涉及具体学科内容,所提供的程序对教学起着普遍参照作用,具有一定稳定性。教师须在辅教辅学平台公告教学大纲、基本问题、自学内容,并布置作业题、讨论题、阅读书目、拓展训练等;学生则通过平台自主自学、搜集整理资料、提交作业、参加讨论、发表意见、提交或推荐论文和教师点评总结等,培养联系实际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师生课上课下沟通,增进相互了解,强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黄荣怀.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 育出版社, 2006.
[2]孔维宏,高瑞利.基于Model的混合式学习设计 与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08(2):80-83.
[3]黄荣怀,马丁,郑兰琴,张海森.基于混合式学 习的课程设计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 2009(1):9-14.
【关键词】 财务管理;混合学习;二元语义
财务管理专业因其知识的可实验性较弱,一般容易导致学习者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加上相同的知识由于个体和环境差异的影响,因此在本科教育中一直面临如何将理论与实践、获得知识与提高综合能力融合的问题。文章拟从混合学习理念出发,探讨财务管理专业混合学习系统及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混合学习研究背景
密歇根大学商学院(University of Michigan Business School)在2001年提出了一套基于混合学习概念的平台技术以增强学习成效的教学方式,并通过实践证实了这套教学方式有益于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C・K・Prahalad教授发现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角色已由传统教室学习的听述者,转换成知识的共同创造者,课后网络发展的学习活动与课堂内的学习活动同等重要。2003年12月9日,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在南京召开的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第七届大会上首次介绍Blending learning(混合学习)概念,触发了我国学者对混合学习的研究。随后,华东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对混合学习作了较全面的定义。清华大学率先在工科本科生教学活动中使用混合学习理念指导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政策引导方面,教育部从2003年开展的高等教育1 500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提出了将信息技术与本科课程整合提供一流的教师资源和教学资源,从而推动高等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深层次变革。以上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政策的导向为混合学习系统的构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与动力。
二、混合学习研究意义
(一)实现学习效果的提升:多种学习方式的混合
由于知识本身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学习者很难在学习实践中全面体会所学知识,导致多数学习者出现学前不明白,学后更模糊的感觉。构建混合学习系统,将课堂学习与网络学习有机结合,将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教师面授学习相结合,课堂学习与课前、课后学习相结合,提高学习的最终效果。
(二)实现教学内容的变革:学科课程基础知识、基本结构和扩展知识的混合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每个学科都有快速发展和新的应用,一本教材和有限的课堂时间不可能将本学科所有新进展囊括在内。如果课堂教学强调基础结构与基本知识,网络课程强调扩展知识,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学习。
(三)实现学习模式的创新: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混合
自主学习质量直接决定学习的质量。网络课程中提供的自测、交流、辅导功能,以及针对具体项目,如案例等形成的小组协作学习(包括课堂讨论、在线讨论等)将直接提高学习效果。
(四)实现教学结构的演进:主导与主体的混合
单纯的主导(教师为中心)和主体(学生为中心)都不能起到理想的效果。主导的教学结构以理性主义为基础,主体式教学结构以建构主义为基础。事实上,个人的知识既与事实的客观性有关,又与个人的主观经验有关。因此,混合学习倡导的“主导――主体混合”的教学结构方式更合理。
三、混合学习及其评价的相关文献回顾
大多数文献对混合学习的研究主要是基于远程教育角度进行,探讨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交互、多媒体组合以及多种教学方法融合的相关问题。有关混合学习如何进行科学的评价目前还处于萌芽阶段。
(一)国外关于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的研究现状
Margaret Driscoll(2002)首次对混合学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Harvi Singh and Chris Reed(2004)认为,混合学习关注的是通过在恰当的时间对合适的人采用适当的学习方式来满足不同的人(或学习团体)的学习风格,以使他们掌握适当的知识技能,从而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优化。Donald Clark(2005)将混合式学习分为两个部分,即脱机学习部分和在线学习部分。Wenli Chen 和Chee-Kit Looi(2007)通过大量研究表明,有必要将混合学习理念引入讨论教学设计,即将传统讨论与在线讨论相混合以提高学习效果。
(二)国内关于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的研究现状
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混合学习,就是要把Face to Face(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李克东教授认为,混合学习形式上是在线学习(Online)与面对面学习(Offline)的混合,但其更深层次是包括了基于不同教学理论(如建构主义、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教学模式的混合、教师主导活动和学生主体参与的混合等。黎加厚教授把Blending Learning翻译成“融合性学习”,指的是对所有的教学要素进行优化选择和组合,以达到教学目标。袁南辉对混合学习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包括传统课堂和虚拟仿真环境的教学模式。潘文涛针对行动研究的四个环节:方案设计、教学试验、过程记录和阶段总结设计了三轮混合教学模式。李新根据五个思维过程单元:思维起点、思维材料、思维方向、思维形式和思维结果提出了包括十个步骤的研究性混合型自主学习过程模式。
综观国内外关于混合学习的研究现状,可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对混合学习(B-Learning)理论内涵的界定比较清楚和统一,即混合学习是将在线学习和面对面学习结合的一种学习理论;第二,将混合学习理论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外进行了实验,得出了混合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的结论;第三,对混合学习系统的设计尚处于萌芽阶段。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针对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非验证性特点,设计基于E-Learning(网络化学习)与Face to Face(面对面课堂教学)融合的混合学习(B-Learning)系统,实现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变革,最终提高教学效果。具体包括三项目标:第一,财务管理混合学习资源库设计:包括“面对面”讲授课程内容设计、网络课程资源体系设计、在线学习电子档案袋设计;第二,财务管理混合讨论设计:包括混合讨论环境与资源建设、混合讨论主题与分组设计、混合讨论过程设计;第三,财务管理混合式教学评价设计:包括课堂教学评价设计、虚拟课堂教学评价设计和混合讨论评价设计。
(二)研究操作措施及具体做法
1.研究操作措施
本课题设计了三轮研究行动、四项研究操作措施。三轮研究行动目标分别为:第一轮研究行动目标是探索构建财务管理混合学习系统的可行性;第二轮研究行动目标是通过对第一轮行动的反思,构建财务管理混合学习系统;第三轮研究行动目标是探索混合学习系统的效果。根据第二轮反思结果进行修正调整,看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四项操作措施分别是方案设计(计划)、教学试验(行动)、过程记录(观察)和阶段总结(反思),在三轮研究行动中都包括这四个环节。
2.具体做法
具体做法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方案设计、教学试验、过程记录和阶段总结。
(1)方案设计。第一轮研究行动――了解学习者对混合学习的兴趣和要求(通过设计调查问卷进行);第二轮研究行动――通过网络环境下学习者自学及教师课堂讲授,有意识提高学习者通过网络资源主动学习的能力;第三轮研究行动
――教师布置课前预习任务,学习者在上课前通过网站及相关的资源库,提出问题。教师根据收集的问题进行归纳,挑选有代表性的问题作为本课的学习任务,与重点、难点内容一起,结合网络资源进行课堂讲授。
(2)教学试验。第一轮研究行动――任课教师将课程内容进行分解,对识记性和部分理解层次的内容以任务驱动方式安排学习者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并形成小组作品。教师和学习者分别对其作品给予评价。对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及重点难点内容,由教师及技术工作人员建立网页和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网络资源,在课堂讲解时引用。在学习者自主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在线学习,进行网上讨论,教师则进行在线答疑。在这部分行动中应进行问卷调查,主要了解学习者对这种教学模式、活动安排、学习内容以及教学评价等的看法。第二轮研究行动――教师布置有关习题,并提供部分网络资源指导学习者进行学习,寻找答案。学习者在线学习,教师在线答疑。对于课程的核心及重点难点和在线讨论比较集中的问题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堂讲授、分析和总结。第三轮研究行动――要求学习者自主利用搜索引擎寻找网络资源,并据此在课前提出问题供教师归纳。对学习者所提问题进行网上讨论,学习者网上完成作业上传,教师评阅,优秀作业网上交流。
(3)过程记录。第一轮研究行动――观察学习者利用资源的能力,以及他们在混合教学系统中的适应性;第二轮研究行动――观察“混合教学系统”的实施细节和各要素之间的配合、观察学习者运用网络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轮研究行动――观察学习者网络学习能力的变化,评价混合学习系统对提高自主学习和创新性学习能力的结果。
(4)阶段总结。第一轮研究行动――根据在线观察、学习者作品、成绩和问卷调查,对试验进行反思;第二轮研究行动――对学习者利用网络资源的熟练程度、学习态度、学习者知识面扩大与否、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等进行反思;第三轮研究行动――对学习主动性、提出问题的代表性进行反思。
3.验证分析
选择一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定一个班作为实验组,另一个平行班作为控制组。实验组的学生按照混合学习系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控制组的学生按照传统的“面对面”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期结束后根据考试成绩或者专门设计的综合能力考试对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检验按照“财务管理混合学习系统”进行教学是否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五、研究过程
本文研究对象选择嘉兴学院优秀课程《企业筹资财务》为例,该门课程自2000年设立以来,已经在嘉兴学院财务管理本科专业2000级至2006级实施了7轮教学,从设立之初即秉承混合学习系统的设计原则进行教学实践。目前该课程已经采用了混合学习系统配套的教学大纲与实验大纲、网络课程资源体系以及混合讨论与实验结合的教学设计,建立了初步的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
(一)《企业筹资财务》混合学习资源库
《企业筹资财务》混合学习资源库包括三个部分:“面对面”课程内容体系、网络课程资源体系和在线学习电子档案袋。根据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按照“学习的普适性设计”(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简称UDL)观念,设计了平台加模块的《企业筹资财务》课程内容体系①。《企业筹资财务》的网络课程体系主要由BB平台内容呈现。《企业筹资财务》课程自2004年开始使用BB平台进行辅助教学已经5年②,经过5轮实践,目前的网络课程资源体系包括:备注性资源(课程简介、课程规划、师资队伍和教研活动)、主体资源(教学大纲、授课教案、课程课件、实验资料、习题集、参考资料和课堂录像)以及互动延伸资源(讨论版、外部链接)。在《企业筹资财务》BB平台的测验模块中,包括测试管理器、题库管理器、调查管理器、成绩簿和课程统计等。每个学习者登陆次数、各版块点击次数以及完成测试成绩等都可以进行在线实时统计,便于师生共同掌握学习进度。
(二)《企业筹资财务》混合讨论设计
《企业筹资财务》课程根据教学计划安排了一次正式的混合讨论任务:“杜邦公司目标负债政策”案例。为保证讨论的效率,分别从线上和线下两个维度设计了保障措施。在线讨论通过“讨论版”进行,离线讨论通过学习者自主结合,10名左右的同学成为一组,由成员自己选定负责人,进行分工合作,同时讨论小组除了完成最后的小组汇报所需PPT等资料外,必须对本小组中每个成员的表现进行评分,该分数将构成学期末总成绩的20%,为避免出现人情分,要求每组必须给出最高分和最低分,同时注明理由。根据财务2006级提交的小组汇报和工作总结,不仅有对成员具体分工的介绍,包括每次讨论的时间地点以及照片、每位成员的评分及具体理由,如高分同学的理由有“积极搜集资料、发表意见、制作PPT”等。分工方式也有不同,有组长分配的,有自己挑选的,还有抓阄决定的,充分体现了学习者的自主意识。
(三)《企业筹资财务》混合式教学评价设计
混合式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三项内容:课堂教学评价设计、虚拟课堂教学评价设计和混合讨论评价设计。课堂教学评价属于传统教学评价领域,各高校都有自己的评价体系。本文主要研究虚拟课堂教学评价和混合讨论评价。
1.调查问卷设计
为了解学习者对混合学习虚拟课堂和混合讨论的要求,设计了由4大部分共18题构成的“混合学习调查问卷”:第一部分,学习者基本情况,由6个指标构成,分别是教材的依赖度、图书馆资源利用度、WEB资源利用度、创新的勇气、宽松的心理氛围、良好的动机等;第二部分,对BB平台资源的要求,由三个指标构成,分别是BB平台资源的丰富程度、BB平台资源的相关程度、BB平台资源分布的合理性等;第三部分,对混合学习讨论版中交互行为的要求,由三个指标构成,分别是教师回答的及时性、教师回答的准确性、教师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等;第四部分,混合讨论评价标准,由六个指标构成,分别是相关资料准备程度是否丰富与切题、小组汇报内容主题突出与条理清晰度、小组成员参与口头讨论的频率、对问题分析准确与深入度、发帖与回帖频率、小组成员参与的积极性等。本次调查共发放了400份问卷,回收400份,回收率100%。调查对象主要是财务管理专业的本科生。
2.调查问卷数据处理方法
3.调查问卷数据处理结果
笔者用二元语义对调查问卷分别进行了四部分的权值计算以及虚拟课堂教学评价和混合讨论评价体系的权值计算,计算结果如下。教材的依赖度、图书馆资源利用度、WEB资源利用度、创新的勇气、宽松的心理氛围、良好的动机等指标的权重为:(0.13,0.12,0.13,0.20,0.20,0.21);指标的统计结果用二元语义表示为:(s2,0.184),(s2,-0.02),(s2,0.215),(s3,0.22),(s3,0.233),(s3,0.405);BB平台资源的丰富程度、BB平台资源的相关程度、BB平台资源分布的合理性等指标的权值为:(0.37,0.34,0.29);用二元语义来表示模糊术语并进行算术平均得到的结果为:(s3,0.058)(s3,-0.127)(s2,0.459);教师回答的及时性、教师回答的准确性、教师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等指标的权值为(0.33,0.38,0.29)用二元语义表示:(s3,-0.046),(s3,0.316),(s3,-0.413);相关资料准备程度是否丰富与切题、小组汇报内容主题突出与条理清晰度、小组成员参与口头讨论的频率、对问题分析准确与深入度、发帖与回帖频率、小组成员参与的积极性等指标的权值为:(0.22,0.20, 0.14,0.19,0.09,0.16)。综合结果为:(s3,0.3),(s3,-0.332),(s2,-0.115),(s3,0.092),(s1,0.233),(s2,0.244)。对BB平台资源、BB平台的交互、混合讨论评价等3个一级指标的权值为(0.35,0.37,0.28)。
(四)对比验证分析
在2008―200年教学过程中,对财务管理061和062班实施了较完整的混合教学,对财务管理N061和N062没有实施主动的混合教学,根据学习者BB平台使用情况与期末考试成绩分析,前者比后者平均分高1.91分,标准差也高5.75,反映学习者在使用混合学习系统时由于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不同,尽管会提高学习成绩,但是仍然有较大差别。根据每位学生成绩与BB平台点击率统计数据进行了皮尔生系数分析,发现相关性为0.13,表明使用虚拟课堂的程度与成绩呈现了正相关性。
【参考文献】
[1] Prof. Prahalad, Case study: University of Michigan Business School Using PRAJA. Technology to Enhance Learn-ing,2002.
[2] 何克抗.E-Learning与高校教学的深化改革[DB/OL]./20011225/3015160.shtml.
[3] 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
[4] Driscoll・M. Blended learning:Let's get beyond the hype. Learning and Training Innovations[R].2002.
[5] Harvi・Singh and Chris・Reed. Achieving Success with Blended Learning[DB/OL].省略/downloa whitepapers/ blended learning. pdf. 2004-1-30.
[6] Donald Clark(2003), “Whitepaper: Blended Learning”,[DB/OL]. epic.co.uk/content/resources/white_papers/blended.htm(21 March 2005).
[7] Wenli Chen and Chee-Kit Looi. Incorporating online discussion in face to face classroom learning:A new blended learning approach.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07,23(3):307-326.
[8] 黎加厚.关于“Blended Learning”的定义和翻译[DB/OL]. 省略/jia-hou/archives/000618.htm.
[9] 袁南辉.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环境下的混合学习教学模式探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5):135-137.
[关键词]混合学习;“案例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4A平台;VB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3-0122-05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3.025
引言
二十一世纪社会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面对知识经济的发展,未来学家认为,传统教育中的3R(Reading,Writing,Arithmetic;读、写、算)将被3T(Technology,Teaming,Transference掌握技术、团队精神和知识迁移)所取代。这里的技术主要指的是信息技术。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混合学习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高等教育的学习方式。关于什么是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Jennifer Hofmann认为:混合学习是一种教学设计思想。在B-Learning Case Study(《混合学习案例研究》)中JenniferHofmann提出:混合学习是将学习过成功进行模块设计,然后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传递的教学设计思想。
Michael Orey认为:混合学习的定义要从三者的角度:学习者、教学设计者、教学管理者考虑。第一,从学习者角度来看,是从所有可以得到并与自己以前的知识和学习风格相匹配的设备、工具、技术、媒体和教材中进行选择,以适于自己达到教学目标。第二,从教学设计者角度来看,是组织和分配所有可以得到的设备、工具、技术、媒体和教材,以达到教学目标。第三,从教学管理者角度来看,是尽可能经济地组织和分配一些有价值的设备、工具、技术、媒体和教材,以达到教学目标。
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的观点:“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学习(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是形成混合学习的关键要素”。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认为:“所谓混合学习,是指对所有的教学要素进行优化选择和组合,以达到教学目标。”
本文中对于“混合学习”理论的本质涵义理解为:混合学习其关键点是对“教”与“学”的所有要素进行合理选择和优化组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用不同的教学理论作为指导,满足多样化的学习目标、多样化的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以及多样化的环境的要求最终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即混合学习不只是形式上在线学习与面对面学习的简单混合,应该是根据实际情况把传统教学的优势和网络学习(E-Learning)的数字化优势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掌握好相应的计算机知识,教育部将计算机教育划分为三个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和“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在大部分高校普遍把“Visual Basic程序设计”纳入其中的第二层次――计算机编程语言类课程,专门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主要是通过此类课程使得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在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教学(VB、C语言等)一直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如何切实地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使其学以致用,适应社会的需求一直是被关注的焦点。笔者从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1)一直以来对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依据传统的教学活动开展,例如在VB程序设计应用类课程中,其知识点或操作技术点的分布并不是单一的直线型而是分布式的网络状。传统的教学方式停留在“重讲授,轻实践”的层面,这也造成了学生仅仅能够初步了解和掌握程序设计中的基本知识,学生以囫囵吞枣的方式学完课程后往往缺乏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2)虽然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使得高校信息化技术得到发展,大部分高校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得到很大的提高,但仍无法满足一线教学的需求。教学手段从“粉笔+黑板”改变为“计算机+大屏幕投影”,但深入地分析会发现其实质不过是从老师的“口述式灌输”转化为技术式的“多媒体式灌输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疲于信息轰炸式的教学,完全没能发挥出自身学习的自主性。依葫芦画瓢的上机实训操作中,学生可能并不清楚通过该操作后应了解的真正含义。一面对实际问题可能无从下手,违背了高校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标,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分析综合能力也得不到完好的体现。
针对此种现状,本论文中提出混合学习下基于案例一任务驱动的混合学习教学模式。它整合传统教学、混合式网络学习、连接实践教学活动,对如何将混合式学习下的案例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在当今的教学实践中作具体的行动研究。
二.混合学习下基于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构建
混合学习下的案例一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涉及三个重要因素:混合式的学习环境、典型性的案例和发散性的任务活动。混合学习环境(以学校的4A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作为前提,案例驱动教学偏重于教师的教,指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教学过程;任务驱动则偏重于实际操作的学,指学生以任务为驱动,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学习过程。典型性案例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目标选择的极具代表性案例,围绕其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案例使用与教学添加了新鲜的血液,案例教学的种类变得更加丰富,可以采用多种形式:(1)教师指导的案例教学。教师首先给学生介绍要研究的案例,然后布置给学习者要回答的问题清单,并提供描述案例的相关材料的访问方式。学习者独自研究案例材料,并在贴出他们对问题的回答,在这里他们可以看其他人的回答并给予评论。学习者需要从答案中得到的原理、趋势、启发和指导。最后,学习者概括他们的发现并指出这类知识如何应用在真实的生活中。教师根据学习者在没有过分简化的环境的情况下,是否识别理解正确知识原理作为打分的依据。(2)微型案例教学。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连的简练但完整的例子来提供相关学习内容的知识点间的关系,然后给出问题,并解释环境。问题要求学习者仔细地研究环境,推断出教材中提到的知识点,应用原理并得出结论。然后,再给学习者一些额外的问题,要学生思考回答,并让学生编写自己的案例,让其他学员讨论和评价。(3)反馈单。在仔细研究某领域的一项工作后,要学生表达他们的反应。这个工作可以适用于一个简单的例子、报告。为了使得案例研究更具实效,可以让学生填写一个表格,如下部分需要填写:个人目标即通过这个案例,你希望得到什么?总结即这个案例说明了什么?它对于所有学习者来说意味着什么?反馈即这个案例对你的学习有何重大的意义?效用即你如何将在此处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自己的相关工作中?混合学习下典型性的案例如图l所示。
发散性的任务活动乃是学习者在真实环境中应用技能、知识和态度做准备。教学者将一般的、抽象的知识应用于明确的、具体的情境中,是学习者将技能熟练起来,并将学习的片段组合起来,使应用更迅速,流畅,树立对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的信心。传统的教学实践活动是一个“三步式”顺序活动的反复。首先教师给学习者指定练习任务,以便他们能够立即开始,学习者执行任务过程中会得到教师给予的反馈。混合学习下发散性的任务活动要充分体现混合学习和任务驱动的整合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产生的深刻作用,如图2所示:
基于上述三要素的分析笔者将混合学习下基于案例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构建如下图3所示:
三.混合学习下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Ⅶ课程中的具体实现
学习内容由多个单个的学习对象组成,一门课程是为了完成一个复杂的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可能会比较宽泛,不可能在一个主题活动中就交完。它也许不能被分割成更简单的单个目标,或者它是学习者能够同时学习的若干紧密相连的一组目标的代表。笔者以学校按教学周排课(两节理论课+两节上机实践课)为依据,将整个VB程序设计课程分为36次课(每周两次课:案例理论课一次+上机任务驱动的活动实践课一次)即36个单元。一次课比一个单独的主体活动要大,比整个的课程要小。大多数情况下,一次单元是一个具有自己的目标、介绍、总结、学习活动和评价的缩微课程。一次单元像一个超级主体,要比一个简单的主体活动完成更大的目标。可以把一个单元设计成一个教学对象――独立的,能够完全完成自己目标的。一个单元也可以将教学活动仔细规划、搭建,或者也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更开放的环境,使其自由地参与自己想参加的学习活动。
整个VB课程可划分为不同层次的学习对象,并从最主要的学习对象开始,引出其他更具体、更细分的对象。如图4所示。
在混合式的VB教学中,由教师将VB的典型性教学案例给学生讲解演示,学生学习并展开分析讨论,理解对类似情境下产生的问题采用此种相关的知识点,在以后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就能借鉴应用。以任务为驱动的学是指在教学实验过程中,教师拟定一个短期的目标,分解成对应教学知识点一些任务让学生完成。在解决任务的自我探索过程中,学生必定要主动出击分析理解有关的知识点,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究式的学习。通过前者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通过后者培养学生学习知识和再现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笔者以上饶师范学院10级教科(1)班(心理学专业)作为行动研究的对象,依据上述混合学习下基于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展开了一轮VB课程学习的教学行动研究。具体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
教师前期准备和学生计算机水平初始能力的评估;主要是从这样四个方面着手:
(1)混合学习的平台方式的把握。在实验学习之初,对所依据的网络教学平台一上饶师范学院4A教学平台做充分的讲解介绍。
(2)对学生初始能力的整体把握。笔者在全班51位同学中学中笔者找了25位同学(10男15女)就对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的学习态度及兴趣做了访谈,其中有19位同学认为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概念很难理解,计算机语言的学习相对于专业课的学习更有难度。最重要的是大多非计算机专业数学生这门课程学了有什么用处心存疑虑,由此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同学对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缺乏兴趣,畏难情绪比较普遍。
(3)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的典型案例选择及实现。针对此上述调查结论,笔者在案例选择方面便慎之又慎,既要注意到知识点的分布,又要实际可行生动与日常的生活息息相关。所选案例的灵感和依据来源于日常的电脑使用过程,如:上网时常弹出的滚动字幕广告、XP自带的计算器、微软office系列中的调色板,常见的社会性软件的登录密码界面等等作为出发点,以设计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简单小软件的为案例,据此为先导鼓励学生使用所教授的VB程序来模仿设计类似软件,激发学生由被动使用变为主动设计,很好地开发了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相关拓展资源的贮备和教学评价反馈实现方式的把握。此部分工作同样依据混合学习网络教学平台实现。通过该平台的课程模块将课程内容,如电子教案(PPT)、案例源代码(加详细的注释),案例实现思路分析文档以及类似案例的延展等传至4a平台资源库供学生下载和学习。课后通过答疑及论坛板块教师与学生交流、学生与学生进行交流来实现对教学的评价和教学效果的整体认知。
2.教学模式的实施阶段。
依据上述混合学习下基于案例一任务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实验。以我校4A网络教学平台为环境,在多媒体课堂上演示一个典型教学案例,将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思想方法与理论概念蕴含其中,同时在模仿案例程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编写程序的知识点和技巧。布置相对应的学习任务并在实验课上进行实践练习。以下是一个单元(理论+上机)的行动研究过程,如图5所示。
3.调查反馈小结阶段。
通过此项目(案例+任务活动)行动研究,笔者体察到:基于所选典型性教学案例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所见所用,学生由初次接触的缺乏兴趣到兴趣高涨,听课和实践操作的积极性也较高。同时部分同学除了能很好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外,且有创新的想法并能付诸实现。老师充分利用混合学习4A教学平台做足教学准备工作外加适时引导,使10级教科(1)班大部分学生对VB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的自主探究意识得到开发、学生与学生之间、各个学习小组间的交流协作也空前高涨。
从教学时间安排来说,一次课两个课时内,要讲解和联系所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分析讲解典型性案例、模仿拓展典型性案例、同时对分解任务的创新性思考实践、生生之间相互合作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这就越发需要采用混合学习理论,利用4A网络平台将课堂内外相连接起来,充分利用好课堂内外的时间优化教学策略分析案例重点难点,加强对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
4.对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思考
混合学习下“案例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先由教师主导理论课堂,再转到学生主导实验课堂。理论课堂有教师来管理,包括设置学习进度,安排学习任务,提供信息及给学习者测试打分等。相应的实验课程,学生通过任务活动的实验探究深化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并将学到的知识与生活或者工作联系起来。
综上所述,对混合学习下课程教学研究的案例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图3)做几点更详细的阐述:(1)确定教学目标。在你开始做教学设计时,必须要清楚所讲授的典型性案例和所分配的任务将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2)建立学习目标。拟定一个与典型性案例匹配的任务,并将其分解为与知识点相关联的小任务。(3)确定先决条件。摸清学习者的初始能力,给学习目标分层。(4)确定学习内容。学习内容通常是相互包含的层次关系,一个混合式学习下的案例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学习内容应该是多重的,建立起知识与技能之间的紧密联系。(5)完成实验任务活动。任务活动可以为实现目标提供多种形式来满足不同类型的知识传授和不同教学策略需要。
四.结语
关键词:毕博教学平台;多媒体制作技术;能力培养;教学模式;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5-0160-03
Abstract: Combining with our college characteristics and actual teaching experience, in order to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ability to use knowledge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s the foundation, thought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connotation of the yea", based on blackboard education management platform,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various multimedia resources, based on the research to explore more suitable for the needs of society and students' personalized development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course teaching mode and method.
Key words: Blackboard education platform; multimedia production technology; ability training;teaching mode; case teaching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凭借其形象、丰富的多媒体信息和方便的交互性深入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各个领域,给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和娱乐带来巨大的变化。作为当代大学生,不仅仅是计算机专业,其余专业的学生都应当在了解多媒体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开发处理工具有所掌握,具备一定实际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并将其真正的应用于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目前,多媒体制作技术已经被纳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点核心课程之一,但由于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多媒体制作技术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迫切需要利用新的教学理念,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推动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内涵式发展和切实有效的应用。
1多媒体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与问题分析
1.1以实际需要为契机,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作为我校计算机学院基础教学部一名专门从事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公共课教学的教师,通过教学过程中实际的调查和了解,可以发现,作为90后的他们,大多思想活跃、个性鲜明、知识面丰富,对计算机知识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和需求[2],例如,在对所带大一新生第一学期的《大学信息技术》实际授课过程中,通过对所带班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做问卷调查,对表1统计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多媒体信息的制作与处理社会和专业性都很强,这也是本公共选修课开设的初衷和目的。
多媒体技术是一门涉及面非常广的学科,内容涵盖当今主流的多媒体技术领域的相关知识、应用和开发方法[1]。作为一门公选课,由于课时有限,也结合我校办学特色和各专业的特点,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设计和制作多媒体作品的技术与方法,具有电脑广告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声音编辑与处理、视频短片编导与制作和动画创意与制作等多媒体应用设计和实施能力。所以本课程的学习主要以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几种常见多媒体素材为线索,通过案例分析和设计,以培养多媒体技术的实用人才为目的,使用包括图像处理Photoshop,声音CoolEdit,动画Flash MX和视频Premiere软件,介绍各类素材的处理技术及多媒体作品设计方法。
1.2以能力培养为本,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作为一所应用型综合大学,公共选修课的开设是拓展学生知识与视野、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完善学生价值观与人格的重要途径。而且由于本课程的选课对象主要是一些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结合多媒体技术在他们日常工作与学习生活中的应用,本课程授课内容更应该注重于技术的应用方面,例如图像处理,动画视频制作等,而不宜过多的讲解那些在学生认为枯燥乏味且难以理解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原理,例如视频的编码方法,图像的压缩方法等。
同时,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大部分同学其初期的选课目的便是兴趣和需要,在保证内容需要的同时,更应该进一步从课程内容、课程设计和应用实例上增强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到图像处理部分,可以通过证件照片制作这个案例,来讲解Photoshop基本工具的使用等,并在随后的实践操作中,引导学生自由发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动手能力。
2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改革
2.1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各种教学资源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校园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日益普及,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学生在信息环境(电子商务、数字化校园、数字图书馆等)中学习和生活,这也给越来越多媒体化的现代教学手段提供了可行性和实践性,而且实践证明,使用现代教育手段一定情况下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启发性。当然在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过程中,如何有效的根据教学需要将课程授课内容以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进行展示,即资源库的建设和整合是关键。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和需要,教学过程中需要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
(1)教师教学(主要是教师制作和准备),包括课程基本简介、课程主要内容、教学计划安排、电子教案、考试系统、各类教学素材等。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和学生共同提供),主要包括网络课件,典型案例展示、微课视频演示、网上交流(论坛)、常见问题分析及解决(发帖)等。
(3)学生能力培养(主要由学生提供),学生的优秀习作和创新作品等。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能力培养一直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网络环境下构建了一个综合教育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显著特点是发展比较快,应尽可能采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工具进行教学资源的制作,并同步更新教学内容上传至毕博教学平台。
2.2基于毕博教学管理平台,实现混合式教学
为了更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常熟理工学院将“教学内涵年建设”第三轮主要工作重点放在了通识基础课必修课和优质公共选修课程的建设上,而《多媒体制作技术与应用》因为在前几轮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教学理念和方法,每轮的教学效果都比较理想,被评为校级优质公共选修课,进一步的课程建设将在毕博教学管理平台上逐步完善并继续运行,在线运行界面如图1所示。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效利用网络环境也是教学过程的关键。基于毕博教学管理平台,可以将混合式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部分:
1)课前:大学和中小学不同,虽然大部分课程都有教科书,但老师所讲内容并不是完全照搬教科书,而是会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来确定一节课的内容,而课上所用的PPT就相当于调整之后的“教科书”,所以课前会把下节课有关内容的PPT上传到毕博教学平台“课程教学内容”,让他们提前预习,但同时,PPT也只是讲课内容的骨架,还有很多知识是通过实际教学和板书来传授的,需要学生认真听讲和记笔记,并通过“课后作业布置”环节进行考查。
同时,除了正常的授课内容(多媒体课件),还会将一系列建立制作好的教学资料,例如
电子教案案例展示、素材库、微课视频等组织上传至毕博平台,学生可以随时、有选择性、有目的地进行下载观看和学习,不仅可以提前学习相关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还在满足不同学生的求知欲的同时适应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了学生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2)课中:基于毕博教学平台,在对所讲内容进行预习了解之后,每次上课对于每个应用软件的使用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简单的介绍其基本界面和基本操作后,通过预先设计好的一些实例进行边讲解边实际操作,不但讲解这个实例本身所用到的命令参数,而且进行扩展,介绍相应的变化及其效果。这样就在随后的上机操作中,就会发现学生做的作业有了可喜的变化,不再是清一色的例子效果,而是有了自己的构思,例如,在实例“贺卡制作”讲解后,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运用相关主要技术自由发挥做一个贺卡,引导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得学生在掌握运用基本操作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每次实践课都要有作品提交,课程结束后,更是要做一个综合的大作业,当然这个大作业在开学初已经做了布置,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素材的搜集和整理,同时也在课堂时间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分组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课后:课前预习是必须,课内学习是关键,课后复习是巩固和提高[3]。利用毕博教学平台开设课后论坛版块,学生针对所学知识相关问题可以相互讨论,老师针对学生提交的作品进行点评,也会将好的作品在平台上进行共享,最终在总结分析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进一步掌握。
多媒体制作技术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所开设的一门公共选修课,由于具有学时短、知识点多、应用技巧广泛、实践性强等问题,不能做到包教包会,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通过一些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领学生入门,建立进一步深造的基础是教学的关键。
2.3以项目设计为根基,采取案例教学法
在授课过程中,对于一般课程的组织教学大多都是要经过例子的引入、概念的提出、原理分析、举例说明、实验论证、题目加深理解等环节,但是对于像多媒体制作技术这样实践性较强的应用课程,则需要将侧重点放在实用技术的操作技能上。所以,本课程的教学主要以项目设计为根基,采取案例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案例的素材来源,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中比较常用的操作和技巧,例如图像处理部分,使用Photoshop进行照片的合成,贺卡和证件照的制作,雕刻画、油画、手绘画、日历的制作及人物的美容等,最终通过实际案例的讲解,在演示过程中引出各个相关知识点和概念,因为生动形象的案例中融合了多个概念和知识点,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迅速掌握抽象的概念。
经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这种以多媒体项目设计和多媒体作品为主线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对我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使得学生在了解多媒体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课堂案例教学和课程设计及应用实例的开发,对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开发处理工具有所掌握,并将其主要技术真正的应用于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2.4 注重过程化考核,提倡多元化考核方式
多媒体制作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也是将计算机技术与艺术创作相结合的过程,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获取书本知识的多少,所以更应该注重日常评价和过程化考核[4]。
为了让学生明确课程主要教学目标和考核方式,每次上课初期就对此门课的评价手段和评价标准进行公布和说明,首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只要有提高就鼓励,只要有进步就表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展性。其次,为了切实有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毕博平台定期进行一些小测试。再次,为了保护学生的新思维和积极性,实验教学过程中对于有创意和技术突出的作品给予鼓励和加分,成绩实行等级制,例如5级制,不过于量化。最后,多种评价标准相结合,将期末作品交流、同学相互评价、老师评分和态度表现作为主要评价标准,且在作品评价中强调个性发展。
3 结束语
实践证明,多媒体制作技术课程采用毕博教学管理平台,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和多媒体资源,所采用的教学平台线上学习和课堂面授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课程”或“完全线上课程”教学方式,进一步实现了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和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信息的及时沟通和互动,加上考核方式的过程化和多元化,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教学效果良好,并需要逐步改进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于晓青. 多媒体课程教学中的案例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2):211-212.
[2] 朱苗苗,牛国锋.大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10):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