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精神病的防治

精神病的防治

时间:2023-05-23 15:45:34

精神病的防治

第1篇

【摘要】  目的  探讨社区精神病病人的管理与防治。方法  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与工娱疗法相结合。结果  经6~8个月的治疗,痊愈出院的19例,已联系到病人单位的8例中有3例痊愈,5例显效,已治愈但无出院条件(属三无对象)的9例,1例合并躯体病在住院期间死亡。结论  全社会重视并参与对精神病病人的管理与防治,是保持社会秩序稳定、减少特发事件的重要措施之一。

【关键词】  社区精神病病人;管理与防治;社会问题

   

Management of psychotics in community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issues relating of the supervision and treatment of the mental patients.Methods  Combining the treatment with medicine,psychotherapy,working and amusement was performed.Results  After the treatment for 6~8 months,19 cases recovered and discharged,8 cases were informed to their work units,among which 3 recovered and the other 5 improved,9 cases recovered but still in the hospital (no relative and work unit) and the other 1 deceased in the hospital due to other illness. Conclusion  The attention and involvement of the whole society to the supervision and treatment to the mental patients is one of the main measure to reduce  the accident cevent and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the society.

【Key words】  mental patients in the community;supervision and treatment;social issue

本文资料源自本院近10年来收治的由市政法部门批准经公安人员移送的严重影响社会秩序且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不良后果的精神病病人[1]。现将管理与防治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7例收治对象为1996年4月~2005年4月由市政法部门交办的严重影响社会治安且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不良后果的精神病患者[2],全部病例临床检查与观察均符合CCMD-2-R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3]。其中男35例,女2例,年龄28~51岁者34例,余3例具体年龄不详。

1.2  方法

1.2.1  药物治疗  入院后根据病人的年龄、身体状况及理化检查结果与饮食情况选用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因对病人的家庭情况及以前是否有过重大疾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等均不了解,在选用药物时尽量选用副作用小、发生过敏几率低的精神药物。从小剂量开始,如氯丙嗪从12.5mg开始,在病人无任何副作用的情况下再逐步加大治疗量。因药物剂量过小不能控制病人情绪时则加大安定或氯硝安定的日治疗量,以使病人处于镇静状态,达到减轻躁动情绪、避免意外发生的目的。

1.2.2  心理治疗  经药物治疗1~3个月后,当病人情绪基本稳定且能与人进行简单的交流时,与病人进行沟通。首先向其讲明治病的目的就是使其早日康复,重返社会,与家人团聚。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与医生配合,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此基础上逐步询问病人的家庭情况,是否有工作单位以及病人的姓名、年龄、学历、住址和婚姻状况等。根据收集到的有关资料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治疗[4],最终达到病人要求治病、主动叙述自己的内心体验与要求,这就是心理治疗的目的所在。

1.2.3  工娱疗法  当病人阳性症状完全消失,情绪稳定,生活基本自理的基础上,对病人进行工疗与娱疗训练。首先让病人学会整理个人卫生和集体卫生,此后让其从学习简单的手工劳动到较复杂的劳动技能,如择菜、洗菜、切土豆丝等,在此同时根据病人爱好与特长让患者参加工娱疗活动,从听音乐到学习不同的乐器[5],以及学习打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以提高病人的自信心,充分发挥病人的潜在能力。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后鼓励病人多参加集体活动,从中逐步掌握社交技巧,以便达到完全康复的目的[6]。

2  结果

2.1  疗效评估  经过6~8个月的住院治疗,经我院与病人住地派出所、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及病人家属多次沟通联系,痊愈出院19例(其中本市17例,外埠2例),已联系到病人单位且其单位同意补办住院手续的8例(其中3例痊愈,5例显效),已治愈或基本治愈但无出院条件(属三无人员)的9例,1例因合并躯体病在住院期间死亡。

2.2  效益评估

2.2.1  社会效益  本资料中的37例病人在入院前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冲动、毁物、影响交通、赤身露体、致人伤亡或残暴异性,给一方治安和人民群众的心理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这些病人入院后不仅得到了很好的有效治疗,而且为社会治安秩序的稳定与建设祥和快乐、团结奋进的社区做出了难以用金钱衡量的贡献。

2.2.2  经济收入概况  本文中37例病人除8例病人单位同意补办入院手续并原则同意补交一定数额的住院费用外,其余29例病人不是三无人员就是家庭无经济能力承担病人的住院费用,本院实际收费仅占病人应缴纳费用的十分之一。

3  讨论

第2篇

    关键词:社区精神病病人 ; 管理与防治;  社会问题。

    本文资料源自本中心近5年来本辖区中发现并管理的重症精神病人。现将管理与防治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3例管理对象为本辖区中发现并管理的重症精神病人患者,全部病例临床检查与观察均符合CCMD-2-R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55例,女28例,年龄26~55岁。

    1.2 方法

    1.2.1 药物治疗  根据病人的年龄、身体状况及理化检查结果与饮食情况选用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因对病人的家庭情况及以前是否有过重大疾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等均不了解,在选用药物时尽量选用副作用小、发生过敏几率低的精神药物。从小剂量开始,如氯丙嗪从12.5mg开始,在病人无任何副作用的情况下再逐步加大治疗量。因药物剂量过小不能控制病人情绪时则加大安定或氯硝安定的日治疗量,以使病人处于镇静状态,达到减轻躁动情绪、避免意外发生的目的。

    1.2.2 心理治疗  经药物治疗1~3个月后,当病人情绪基本稳定且能与人进行简单的交流时,与病人进行沟通。首先向其讲明治病的目的就是使其早日康复,重返社会,与家人团聚。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与医生配合,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此基础上逐步询问病人的家庭情况,是否有工作单位以及病人的姓名、学历、年龄、住址和婚姻状况等。根据收集到的有关资料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治疗,最终达到病人要求治病、主动叙述自己的内心体验与要求,这就是心理治疗的目的所在。 

    1.2.3 工娱疗法  当病人阳性症状完全消失,情绪稳定,生活基本自理时,对病人进行工疗与娱疗训练。首先让病人学会整理个人卫生和集体卫生,此后让其从学习简单的手工劳动到较复杂的劳动技能,如择菜、洗菜、切土豆丝等,与此同时根据病人爱好与特长让患者参加工娱疗活动,从听音乐到学习不同的乐器,以及学习打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等,以提高病人的自信心,充分发挥病人的潜在能力。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后鼓励病人多参加集体活动,从中逐步掌握社交技巧,以便达到完全康复的目的。

    2  结果

    2.1 疗效评估  经过12~24个月的治疗管理,经我中心与病人住地派出所、居委会及病人家属多次沟通、街道办事处、联系、观察,所有病人病情稳定,2年内无肇事肇祸,无关锁现象发生。

    2.2 效益评估

    2.2.1 社会效益  本资料中的83例病人在管理前表现有不同程度的毁物、冲动、影响交通、赤身露体、致人伤亡或残暴异性,给一方治安和人民群众的心理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这些病人纳入管理后不仅得到了很好的有效治疗,而且为社会治安秩序的稳定与建设祥和快乐、团结奋进的社区做出了难以用金钱衡量的贡献。

    2.2.2 经济效益  本文中83例病人纳入管理,病情稳定,大大减少了住院治疗次数,减少了社会医疗资源的浪费。

    3  讨论

    本文资料显示与全国各地的有关报道相似,精神疾病患者给医疗单位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经济负担,对政府交办的收容治疗任务理当坚决执行,可长期下去难以负重。就我国的国情而言,这些病人也难以完全由政府包干一切费用。像这样的精神病人日趋增多,已经影响了社会的稳定,给社会、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精神病人造成的伤人事件已屡见不鲜,精神病患者对社会危害程度已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精神病病人的社区管理与防治已成为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本文试图探讨一条社区管理与治疗相结合的新途径。

第3篇

关键词:疾病防治;信息技术;精神疾病

中图分类号:G202;R74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17)14-0022-02

疾病防治、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是我国医疗改革中的重中之重。现阶段,我国医疗问题主要集中在看病贵、看病难、医疗技术落后国际水平等方面。基于此,在城市医疗体系疾病防治中心发展期间,有关决策者,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积极推动与疾病有关的预防措施,记录城市居民基础健康信息,针对常见的疾病病因,制定合理的、准确的、针对性的控制与预防措施。除此之外,可借助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管理疾病防治和医疗卫生事业。本文主要探讨了信息技术在精神疾病防治与康复方面的应用,现做报道如下。

1疾病控制以“预防”为主,促进城市居民健康意识不断增强

我国医疗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十分关注疾病预防的实践与理论,尤其是精神疾病的康复与防治,针对精神类疾病也提出了诸多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强化预防精神疾病,可使精神疾病的发生率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降低精神病的发生率。基于此,在疾病防治以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期间,积极宣传以“预防”为主的疾病控制方针,相对于治疗疾病而言,尤为重要,同时也是防治精神疾病的关键。在我国医疗改革方案中,曾经提出一个完善的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除此之外,强化健康宣教、疾病防治等医疗服务网络体系,将网络信息化技术充分利用,对城市居民进行强化健康宣教,使城市居民增强健康文明知识以及健康生活的意识。

在宣传精神疾病防治的知识以及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期间,必须要了解当地实际状况,将其作为制定医疗防治发难的出发点。虽然大多数的城市医疗合作政策,为当地居民提供了诸多的优惠,就医的经济压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但是,大部分城市依然存在着医疗设备落后、看病难等问题。虽然国家医疗改革中,也十分重视这一问题,也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由于居民个人就医观念以及个人饮食、生活习性方面的不良习惯,都会影响到疾病康复、疾病治疗,在管理和防治方面,产生诸多的干扰。积极宣传以“预防”为主的疾病控制方针,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城市居民的不良生活习惯以及传统的就医观念,促进居民的健康意识怎强,注重疾病预防必要性、重要性的知识的讲解,让居民通过良好的健康生活性,来控制、预防精神疾病,降低精神疾病的发生率。

2通过互联网构建健康管理中心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互联网的用途越来越广泛,早在90年代就已经在全国兴起,其发展状态也受到全球人们的关注。相关资料报道称就目前为止我国网民已经达到4亿之多,互联网的普及率也一度在提升,高达30%。通过互联网的优势,选择优秀的技术团队在互联网上构建专属个人的健康管理中心,从而实现系统集成。

同时在网络上建立的健康管理中心均由专业的人员把关,从而确保数据在传输的过程中安全、有效。对用户上传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提升可用性高且完善的健康管理平台,从而便于将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通过简单、便捷的方式推向患者,从而提升患者或患者家属对精神疾病的了解和认知。

帮助精神疾病患者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从健康档案出发,由医生或护士对患者的自身情况以及精神状态进行采集,再交给相关人员使其电子化,从而为精神病患者建立专属的档案库。在信息化过程期间,不管是数据库的管理、卫生服务的记录还是对相关数据的分析以及再利用,所有的一切都与电子化健康管理档案息息相关。精神病患者的健康档案一定要完全符合国家相关的标准化规范,可在各个医院中相互交流或共享数据,具有较强的交互使用性。除上述之外,由于目标用户均为精神疾病患者,所以健康档案是针对于没有任何医学知识的患者,通过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的图画向患者以及患者家属使用。患者家属能够在登陆后查看由医院采集和建立的电子化档案库。除上述之外,还可以为患者提供特殊检测以及常规检测等,为医生和护理人员提供有效的参考数据,根据检查的结果生成动态变化曲线,从而让医生护理人员更加直观的查看患者病情变化。

另外,能够及时调用健康档案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让患者家属除了能够及时的查阅之外,还可以及时的将健康档案打印出来,便于患者家属能够及时查阅,针对于已经建档的患者,家属可在登陆网络后,查阅和调取患者的相关信息,医护人员也能够通过网络管理及时对患者的资料进行更新。

3通过信息技术可有效提升便捷性

近几年,在科技发展的推动下,不仅互联网技术得到发展,而且移动通信技术呈现出迅猛发展趋势,就中国而言,3G牌照颁发后,2009年开始,手机上网用户大幅度增加。据CNNIC《报告》中数据显示,到2009年底为止,1年内,手机网民增加了1.2亿之多。在3G业务持续开展的推动下,加之如今4G业务的推广,手机上网逐渐成为互联网用户增L的新增长点。手机是传递信息的载体,且普及率高,通过手机,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传播精神疾病相关知识,实属一种既高效且便捷的方式。

手机体积小,方便携带,随时随地均可查阅,因此,手机上精神健康管理服务中,可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健康档案:主要作用在于储存精神健康信息,可供人们随时查阅,可在就医或紧急情况下,便可使用。②生活习惯自测:人们采用自测的方式,评估自己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了解自我精神状态,并获得相对应的改善建议,纠正人们的不健康行为,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缓解精神压力,维持良好的精神状态。③健康百科:为人们提供全面且系统的精神病知识,包括药物治疗、诱发因素、主要表现、预防措施等,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精神病,提高人们对精神病的认知程度,掌握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进而减少精神病发病率。

另外,手机健康管理服务,以中国特色为出发点,以家庭为单位,研发产品,增加人们的保健意识,注重自身健康,鼓励人们自觉承担家庭健康的责任,关注家庭成员精神状态,若出现异常状况,及时到院咨询,并积极接受相对应的治疗。

4借助“健康生命卡”,提高信息安全性与保密性

每位公民,均拥有一张用于身份识别的身份证,“健康生命卡”亦可作为人们自主进行健康管理的身份识别。若你拥有“健康生命卡”,表示你有安全、有效的私人精神状态管理中心,在管理中心中,你可以自我评估自己的精神状态,是否存在较大隐性压力,了解自己生活状态。就诊、转诊时,医疗结构以“健康生命卡”为凭据,通过互联网,便可查看患者的健康档案,了解患者疾病史、精神状态等,为制定切可行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通过使用“健康生命卡”可以让更多的人能够随时随地的去关注自己的健康情况,对于好多疾病能够起到预防的作用,减少疾病的发生。精神疾病是现在出现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很多都是在高压的工作之下逐渐形成的,但是如果有一张"健康生命卡",就可在日常的生活当中能够尽可能早的去发现,尽快的去预防,做到早预防,早解决,让精神疾病的发生尽可能的少。“健康生命卡”可以针对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给出一个指标,在以后的治疗当中会有帮助,能够为制定出一个合理可行的治疗方案提供一个非常准确的依据。

5信息技术在精神疾病防治和康复上的作用

目前信息技术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也逐渐运用到了疾病的预防和康复中来,尤其是在精神疾病的运用。信息技术可以给有精神疾病的人提供帮助,根据这个技术可以对精神疾病能够起到一个提前预防的作用,通过这种技术让这种病的发病率能够降低,减少更多的伤害,确保了生命的健康。

不同的信息技术都能够根据精神疾病所给予一个防治和康复上的指导,但所起的作用都是一样的,都尽可能的使得精神疾病得到有效的治疗和康复,让疾病的发病率尽可能降到最低,这是在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中所带来的优势,让信息技术在现代这种高压的社会工作中能够起到一个积极作用。

5讨论

精神疾病,又称精神病,指基于心理学、生物学以及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因素作用下,大脑功能失调,造成以认知、情感、意识与行为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上的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临床上,多表现为性格突变、行为诡异、睡眠障碍、情感紊乱、敏感多疑等。

近些年,社会不断发展,时代不断进步,人们生活压力、工作压力、精神负担等不断增加,导致精神病发病率逐年上升,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损害患者身心健康。与此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成为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技术,在多个领域均得到广泛应用。因此,精神疾病防治与康复中,可利用信息技术,拓宽精神疾病知识宣传渠道,达到疾病预防及治疗的目的,控制精神疾病发病率,为患者健康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康玉春.王彦恒主任医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健脾补肾法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临床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

[2]武颖.基于知识网络的精神医学科研合作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

[3]耿伟胜.信息技术在农村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治中的用研究[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05):30-31.

[4]叶星.双眼竞争范式在意识下情绪信息加工及精神和脑疾病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

第4篇

一、组织领导

加强党委政府对精神卫生工作的领导,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建立精神卫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区联席会议由区综治办、区卫生局、区公安分局、区民政局、区财政局、区教委、区司法局、区残联等部门和单位组成。我区精神病防治工作在区综治办总体协调下,区卫生局为牵头单位,联席会议召集人由区卫生局分管副局长担任,成员为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联席会议在区卫生局设立办公室(简称“联席办”),承担日常工作,落实议定事项;成员单位各指定一名联络员负责此项工作的协调落实。各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要落实属地责任,层层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组成协作联动工作平台,切实做好组织人员和必要的经费保障,确保精神疾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职责分工

区综治办:负责全区精神病防治工作的总体协调,加强督导检查,对各镇、街道重点精神病人管控工作进行考核,建立健全基层协作联动工作机制,整合工作力量和管理资源,形成合力。

区卫生局:主管本区精神卫生工作,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实施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准入和管理;负责组织精神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工作的监督、检查、评估和技术指导;开展精神疾病调查和信息收集;组织落实精神疾病患者访视服务管理工作;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加强心里咨询行业管理,做好重点人群心理干预。

区公安分局:会同综治、卫生、民政、残联等部门做好可能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监控管理,妥善处置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案事件,依法协助有关部门做好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鉴定。

区民政局:负责贫困精神疾病患者医疗救助和生活救助有关工作;做好 “三无人员” 和流浪乞讨人员中精神疾病患者的救助工作;会同卫生、残联等部门开展精神残疾者生活、职业技能康复工作;指导居(村)委会协助卫生、公安等部门做好精神疾病患者的访视服务管理工作;研究制定对精神疾病患者的保障与救助政策。

区财政局: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相应财政补助政策,并安排保障经费,加强资金管理和监督。

区教委:负责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日常工作计划。

区司法局:加强社区服刑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的精神卫生工作,做好社区服刑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精神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工作。

区残联:协助政府开展精神残疾康复工作,推动精神疾病康复机构和社区康复设施建设;依法维护精神残疾者权益,协助民政等部门做好精神疾病患者救助工作;指导镇、街残联配合相关部门做好精神疾病患者的访视服务管理工作。

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严格落实属地责任,统筹安排精神卫生工作所需经费,确保重症患者及时就医,确保各项具体措施落实到位。

各部门和单位要依据职责分工制定工作规范,在本系统内部署、指导、检查精神卫生工作。

三、工作措施

精神疾病防治工作机制建设以联席会议制度为纽带,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主要包括定期例会制度、信息监测制度、访视评估制度、治疗管理制度、康复制度、保障制度、检查考核制度。

(一)定期例会制度。区联席办每半年组织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各部门通报工作开展情况,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各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可建议联席办临时组织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精神卫生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重大安全保卫活动前,由区联席办组织召开联席会议,研究采取超常规措施,部署开展工作。

(二)信息监测制度。区民政局会同卫生局采集掌握就诊精神疾病患者和司法鉴定精神疾病患者信息,做好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信息对接;区公安分局采集掌握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滋事信息;区残联采集掌握办理精神残疾证件的精神疾病患者信息;区司法局、教委等部门结合自身工作采集掌握精神疾病患者和疑似精神疾病患者信息。各部门定期向卫生部门通报采集掌握的精神疾病患者信息,由卫生局汇总,建立统一信息平台,实现各部门信息共享,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三)访视评估制度。区卫生局组织社区精神病防治医生(以下简称社区精防医生)对精神疾病患者每月访视,掌握患者病情变化情况,给予服药和就诊指导。社区民警、居(村)委会工作人员、社区精防医生组成走访评估小组,对有过肇事肇祸行为的精神疾病患者,每两个月至少走访评估一次;对病情波动有可能肇事肇祸的精神疾病患者,随发现,随评估;对新就诊的精神疾病患者,随确诊,随评估。评估小组根据社会危害性将精神疾病患者分为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三个级别。

(四)治疗管理制度。社区精防医生、社区民警、居(村)委会工作人员、残联协管员及其他社会力量组成联合管理小组,督促协助精神疾病患者监护人或近亲属进行监护治疗。对高风险精神疾病患者,联合小组要动员家属进行监护治疗,协助解决其经济困难,必要时可采取强制性治疗措施;对暂时无法住院的,要与监护人签订责任书,保障服药,加强访视。对中风险精神疾病患者,联合小组要与监护人建立联系,保障服药,加强访视;对低风险精神疾病患者,联合小组要掌握动态,加强社区康复。

(五)康复制度。各单位根据本部门的实际需要,规划和建设社区康复机构,推动医院-社区一体化防治康复体系建设,确保有需求的精神疾病患者获得基本药物治疗和医疗、康复服务。残联组织要协调推动“社会化、综合化、开放式”精神疾病康复工作;开展精神残疾社区康复工作,推动精神疾病社区康复设施建设。

第5篇

同志们:

这次精神病防治普查工作是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我区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示范区创建工作实际决定并安排的,是对精神病患者进行综合防治康复。开展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是全面落实“十一五”期间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重要举措,市里推荐我区今年申报全国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示范区,这是上级对我们的信任,我们必须珍惜这个机会全力以赴地做好创建工作。精神病防治普查工作是一项标准高,要求严,难度大,时间紧,必须认真完成的一项工作。借此机会我就精神病防治普查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精神病防治普查工作的领导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精神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精神病患者不仅承受着疾病和社会歧视带来的双重痛苦,也让家庭承受精神和经济负担。一个精神病人,拖累一家人,影响一大片。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是一项“民心工程”,是人道主义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具体体现,对防止精神病人伤害群众、减少肇事肇祸事件、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具有重大意义。精神病防治工作普查工作是做好精神病防治工作的关键,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26日区政府专门召开了精防普查工作动员会,参加人员各办镇分管领导,会上荣区长强调了三个问题,一是领导重视,二是责任明确,三是加大宣传。各办、镇要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科学安排,抓好落实。

二、建立健全精神病防治普查工作责任制

区里拟定了精神病防治普查工作实施方案和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各办(镇)也要制定并落实实施方案和工作机构人员。于8月15日前上报区残联。

精神病防治普查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有关职能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分工协作。各办、镇要将精神病防治普查工作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内容,建立健全精神病防治康复网络;要配备专业医生,培训专业技术人员;要确诊病患者,并对确诊病例建档立卡;要切实做好流浪精神病人及“三无”精神病人的救助管理工作。各办(镇)、村(居)都要建立健全责任制,明确专人负责,层层落实人员责任,尤其是要加强对村(居)基层单位普查工作的领导和业务指导,掌握好时间进度,按照普查工作要求,认真组织实施,确保一次性达标。

三、加大对精神卫生知识和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宣传力度

各办镇各村(居)充分利用传播媒介、黑板报、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开展精神卫生知识健康教育,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提高社会各界对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呼吁全社会关心、理解、支持和参与精防普查工作,关爱精神病人,消除偏见和歧视,为精神病人重返社会创造良好社会氛围。

精神病防治普查工作是一项特殊工作,希望大家要克服各种困难,发扬迎难而上的大无畏精神,认真履行职责,及时研究,协调解决普查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积极寻求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依托城镇医疗保健,社区服务网络,扎根基层,切实为这次精神病防治普查工作摸清底数,为科学的决策提供依据,做出应有的贡献。精神病防治普查工作结束后,区残工委要开展精神病防治普查工作评比活动,鼓励先进,对精防普查工作落实得好的单位和对精防普查工作有突出贡献的个人,进行通报表彰并给予适当奖励。

谢谢大家!

第6篇

一、指导思想

做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既是促进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又是对精神病人实行人道主义的具体体现。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宗旨,以人为本,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上下一致,齐抓共管,使我镇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构建和谐、平安作出贡献。

二、目标任务

我镇共有各类残疾病人204人。通过调查摸底,精神病患者达18人,其中有15名精神病患者急需救助。要实现精神病患者监护率达90%,显好率达到60%,社会参与率达到50%,该项工作必须通过建立社会化的精神病防治工作体系,采取开放式管理和综合性康复措施。同时加大对贫困精神病患者的救助。为此,根据县残联的要求,我镇在今后五年中连续为全镇4名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提供精神病治疗基本药品。

三、建立社会化工作体系

(一)组织管理

成立“镇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领导小组”。镇政府副镇长任组长,镇残联理事长任副组长,医院院长、财政所长、派出所长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残联。各村和有关单位要根据各自职能实行分工负责制。镇残联要积极协调卫生部门做好药品发放、监管工作。制定本镇项目实施方案及各项工作制度;负责选定救助对象;发放“医疗救助卡”;负责项目的日常监管、统计、汇总等工作。医院要对免费服药对象进行诊断,制定治疗方案,根据病情发放药品,并做好病情监测;对项目进行技术指导、质量控制;制定工作制度,对救助药物实行严格管理,保证药品质量;配合镇残联做好项目有关登记、汇总、经费管理等工作。各村要成立精神病患者监护小组,抽出专人负责好此项工作,明确职责,确保实效。

(二)技术指导

成立“镇精神病防治康复技术指导小组”。由该小组负责全镇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技术指导管理和业务指导。并建立镇、村联合防治康复工作技术指导网络,负责全镇的工作。

(三)建立看护小组和家庭病床

看护小组由患者家属和村组干部及卫生所人员组成。其职责是定期随访、记录病性,监督按时按量服药,进行康复治疗指导,心理疏导,解决困难等工作。对病性较重且不稳定,又无条件住院的病人建立家庭病床,精神病防治人员负责书写病历,指导治疗和康复训练。对已治愈、病性轻度或稳定的病人,要创造条件,使他们回归社会,参与正常社会生活。

四、实施步骤

(一)年下半年完成机构建设,调查摸底,建档立卡工作,开展以4名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发放药品。

(二)年至年底完成每年免费为4名贫困精神病患者提供基本治疗药品。

五、经费

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经费,由中央、地方财政拨款,社会筹款,个人或家庭出资多种渠道筹集。

第7篇

一、指导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的原则,坚持精神卫生工作为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维护社会安定和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服务。建立“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探索符合我省实际的精神卫生工作发展思路,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服务网络,把防治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社区和基层。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资的模式,保障精神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开展;加强重点精神疾病的治疗与康复,突出重点人群的心理行为问题干预,努力开展精神疾病患者救治救助,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预防和减少精神障碍的发生,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卫生服务的需求;建立健全精神卫生的法律法规;加强精神卫生工作队伍建设和科研工作。

二、目标任务

按照《河北省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0年)》确立的工作目标,广泛开展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健康水平,改善重点精神疾病医疗和康复服务,减少精神疾病致残,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卫生服务需要。

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年达到30%,2010年达到50%。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2010年降到12%;在校学生心理保健知识知晓率*年达到40%,2010年达到60%。

妇幼保健机构医护人员的孕产妇常见心理行为问题识别率*年达到30%,2010年达到50%。

老年人及其家庭成员和照料者对于老年性痴呆、抑郁等精神疾病的常见症状和预防知识知晓率*年达到30%,2010年达到50%;试点地区老年性痴呆早期发现率*年达到50%,其中50%得到干预,2010年扩大试点,早期发现率达到60%,其中60%得到干预。

重大灾害后干预试点地区受灾人群获得心理救助服务的比例*年达到20%,2010年达到50%。

精神分裂症治疗率*年达到50%,2010年达到60%。

精神疾病治疗与康复工作覆盖人口*年达到1600万,2010年达到4000万。精神病患者监护率要达到95%、显好率65%、社会参与率55%,肇事率下降到0.2%以下。

三、重点工作

(一)加强重点人群心理行为问题干预。

1、重视儿童和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精神卫生工作人员培训,调整充实队伍,构建工作网络,充分发挥学校现有工作人员的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和精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针对不同年龄儿童和青少年的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技能训练)与咨询服务,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心理指导和帮助,提高儿童和青少年健康素质。

2、加强妇女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研究和干预。维护有精神疾病和不良心理行为问题妇女的权益,加强妇女孕产期心理健康保健和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及处理工作,降低其产前、产后不良心理反应发生率;做好妇女更年期心理健康咨询和指导工作。加强农村妇女心理行为问题的多学科研究,开展针对农村妇女的心理健康咨询和危机干预服务,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农村妇女精神疾病患病率。

3、开展老年心理健康宣传和精神疾病干预。利用现有精神卫生资源,建立老年性痴呆干预网络,普及老年性痴呆和抑郁等精神疾病的预防知识,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并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4、加强救灾工作中的精神卫生救援。积极开展重大灾害后受灾人群心理干预和心理应激救援工作,评估受灾人群的精神卫生需求,确定灾后心理卫生干预的重点人群,提供电话咨询、门诊治疗等危机干预服务。加快制订灾后精神卫生救援预案,从组织、人员和措施上提供保证,降低灾后精神疾病患病率。

5、开展职业人群和被监管人群的精神卫生工作。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别职业人群的具体情况制订适宜计划,疏导和缓解职工因工作、家庭生活等带来的压力。把被监管人员的精神卫生工作纳入本地区精神卫生工作计划,加强对公安机关监管民警,监狱、劳教部门民警和医护人员的精神卫生知识培训,根据被监管人员不同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和心理矫正工作。

(二)做好重点精神疾病的医疗和康复工作。重点精神疾病的医疗和康复工作,是实现人人享有精神卫生保健的重要环节。要做好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及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等重点精神疾病的医疗和康复工作,为患者提供适宜的医疗和康复措施;对精神疾病患者被关锁(以无理的办法限制其人身自由)情况进行普查摸底,从治疗、看护、资助等方面制订可行的解锁方案,积极进行监护治疗和定期随访;把精神疾病患者中的贫困人群纳入医疗救助范围予以救助,对精神病康复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精神病康复者进入工(农)疗站、福利企业或社会就业,逐步提高精神疾病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回归社会。

(三)加强社区和农村精神卫生工作。各地区要将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之中,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在精神疾病患者治疗与康复中的作用,根据实际情况在社区建立精神康复机构,并纳入社会福利发展计划。要充分发挥各级残联的优势,与卫生部门共同推广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疾病治疗与康复模式,完善医疗转诊制度,帮助精神疾病患者早日康复。要加强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将精神病防治康复业务纳入全科医生培训内容,普及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防治康复知识,提高农村卫生机构精神疾病急救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府对精神卫生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要将精神卫生工作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议事日程,根据本地区实际,制定精神卫生工作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并抓好落实。要根据精神卫生工作的需要,安排必要的精神卫生工作经费,逐步增加对精神卫生工作的投入。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精神卫生工作的税收优惠政策和物价政策,研究制订鼓励单位、团体和个人资助精神疾病防治工作的办法,鼓励社会资源投向精神疾病的防治工作。

(二)建立起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和社会团体参与的精神卫生工作体制。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卫生、民政、公安、司法等部门要针对日益突出的精神卫生问题,齐抓共管,落实职责。卫生部门所属精神卫生机构要承担精神疾病患者的救治任务,调整现有精神卫生机构的服务方向和重点,提高治疗与康复水平。民政部门所属精神卫生机构要承担在服役期间患精神疾病复员、退伍军人的救治任务。公安机关要了解掌握本地区内可能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有关情况,督促家属落实日常监管和治疗措施,对严重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实施强制治疗,建立河北省安康医院或指定一所现有省级精神疾病治疗机构负责做好治疗工作。司法部门要结合监管场所的医疗卫生工作,做好被监管人员精神疾病的治疗与康复工作。教育、财政、物价、残联、共青团、妇联、老龄委等部门、单位和团体都要积极承担精神疾病的防治任务,加大工作力度,密切配合,有效做好精神疾病的防治工作。

(三)建立健全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和网络。各地要根据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合理调整本地区现有各级各类精神卫生机构布局,明确功能定位,实现资源整合,建立以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为主体、综合医院精神科为辅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为依托,结构适宜、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规模适度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建立或指定精神卫生专业机构或指定综合性医院设立心理科(门诊)或精神科(门诊),承担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医疗、康复、健康教育、信息监测等技术培训、指导工作。依托乡镇、街道企事业单位建立工疗、农疗站。完善精神疾病信息监测网络,加强监测工作,有条件的地区可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及时掌握精神疾病流行情况和发展趋势。

(四)加强精神卫生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大力加强精神卫生人力资源培养和开发,建立心理治疗与咨询的执业资格制度,加强对从事心理治疗与咨询工作人员的执业准入管理。提高对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诊断、治疗、护理、康复、监测、健康教育等防治管理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提高常见精神疾病的早期识别、有效处理和及时转诊率,提高精神卫生工作的组织管理和康复服务水平。

加强医学院校学生的精神卫生知识培训,积极开展适合我省社会、经济、文化特点的心理卫生、精神疾病干预技术和手段的研究,吸收、借鉴和推广国际先进科学技术及成功经验。改善精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促进精神卫生工作队伍的发展。

第8篇

关键词:精神卫生立法,公共卫生,重点与难点,实践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77-01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是一部确保精神疾病患者得到治疗、保障精神疾病患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精神疾病者快速康复的适用法律。

1精神疾病是公共卫生工作的重点与难点问题

精神疾病的属性是公共卫生属性,同时也是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的重点与难点。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及发病率近年来在我国呈现上升趋势。流行病学研究数据表明,我国公众患有不同精神疾病的概率高达17%;卫生部最新估计,我国目前患有不同精神疾病的患者超过1600万人。

第二,国际最大的公共卫生组织―世卫组织统计,我国由于精神疾病导致的家庭疾病经济负担在所有疾病经济负担的占比为14%,其中作为抑郁症仅次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在单病种疾病经济负担的排列第二。

第三,精神疾病容易引发患者自杀、意外、暴力甚至吸毒酗酒。国外约有九成的自杀人群患有精神疾病。在我国,约有60%的自杀死亡人群可能患有精神疾病。精神疾病引发的交通事故、伤害事件、死亡、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也有蔓延的趋势。

第四,精神疾病对于患者的家庭及社会形成沉重的经济负担与社会负担。绝大部分的精神疾病外在表现的病程是慢性的,精神疾病患者自己的工作能力、生活能力也会受到严重影响,需要长期治疗及专人照顾。假设我国每一家的人口数为3.1个人,则重度精神疾病会直接影响到5000万个家庭成员的正常生活。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及看护要耗费家庭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务。

第五,精神疾病和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精神疾病经由影响神经内分泌、降低免疫力等方式影响身体健康。和正常的人相比,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极有可能伴有冠心病,且影响寿命。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充分考虑了精神疾病的公共卫生属性,进一步强化了政府与社会在预防精神疾病、治疗精神疾病及满足精神病人的生存条件等方面的重要责任。

2精神疾病以预防为主

一直以来,精神疾病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预防为主也是我国开展卫生工作、促进全民健康的主要方针。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不断建立并健全了疾病预防、疾病控制与卫生监督体系,但这一体系中并不包括精神疾病。精神疾病的预防通常包括三类预防,即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及三级预防。其中一级预防的预防目标是减少不同种类的精神疾病的发病率;二级预防的主要预防目标则是降低各类精神疾病的患病率;三级预防的主要预防目标则是减少精神疾病患者的致残率,降低精神疾病发生严重后果(如自杀、意外、暴力等行为)的发生率,并降低精神疾病的复发率。《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精神疾病防治和监测负有责任。同时还强调:心理健康关系每人、每家,企业、学校、社区及家庭均要密切关注精神卫生问题,共同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为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奠定扎实的基础。

3公共卫生视角的精神卫生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公共卫生视角的精神卫生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下:一是对精神疾病患者开展的救治或救助的水平不高,精神疾病预防、精神疾病治疗及精神疾病康复服务体系均不完善,无法有效、系统地保障精神疾病患者的合法权益;二是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缺乏科学的管理与监督,造成精神疾病患者引发严重事故的事件屡禁不止;三是强制收留、治疗精神疾病患者的程序不健全,个别地方在强制收治患者时甚至会引起其亲属的质疑,“被精神病”时常出现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4公共卫生视角的严重精神疾病发病报告制度

国家通过此次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严格推行严重精神疾病发病报告制度。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能够依法免费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严重精神疾病患者因为贫困,可由政府资助其参加基本的医疗保险,并优先得到医疗救助;符合相关条件的严重精神疾病患者可以享有最低生活保障。

精神卫生法中的“严重精神疾病”是指精神疾病的症状比较严重,造成患者无法适应社会,不能正确认识自身健康状况、无法完整认识客观现实的精神疾病。国家要提供给这些严重精神疾病患者以基本的公共卫生救助服务,如建立健康档案、评估健康情况、定期健康随访、调整药物剂量、对症治疗及生活技能培训等康复方面和心理方面的支持。在部分已经开展医疗救助或试点的地方,严重精神疾病患者可向民政部门申请相关的医疗救助。

第9篇

为加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力度,市残联于2004年8月至9月,进行了专题调研。此次调研的13个区县(市)有经济发达的主城区、经济较发达的渝西地区和经济欠发达的渝东、东南地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调查主要内容:13个区县(市)及所辖街道、乡镇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档案资料及各类表卡的建立情况,精神患者家庭的生产、生活、病因、治疗康复、救助、关锁以及肇事肇祸等情况。调查方式:在每个区县(市)中抽查2个街道、乡镇,每个街道、乡镇随机抽查10户精神病患者,深入患者家庭,与其监护人或监护小组成员通过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此次调查历时1个多月,行程3000余公里(徒步100余公里),调查精神病患者家庭219户,精神病患者231人,查访900余人次。较为真实、准确的反映了我市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情况和精神病患者状况。

一、开展精防工作的13个区县(市)的成绩和经验

“十五”以来我市相继在覆盖1152万人口的13个区县(市)开展了“社会化、开放式、综合性”的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2003年底报表显示,已为69243名精神病患者建档立卡,占辖区总人口的6.1‰,对其中57408人进行了有效监护,监护率达到83%,显好病人37251人,显好率64%,参与社会总人数32032人,参与率56%。各级政府救助贫困精神病患者4381人,救助款125万元,举办各类培训班,培训精防管理人员、医生、康复员、家属等共计25943人次。以上成绩不仅给广大的精神病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也为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推动全市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广大群众赞誉有加。

基本经验:

1. 政府重视,部门配合,是精防工作的重要保障

普遍的做法是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开展精防工作。从市、区县(市)到街镇、居(村),均成立了以政府分管领导(村、居主任)为组长的精防领导小组,制定精防工作计划及实施方案,南岸区政府还与街镇层层签订协议书。残联、卫生、民政、公安、财政等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也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密切配合,保障了精防工作的顺利开展。

2. 健全技术网络和治疗康复系统,培训人员,建档立卡是精防工作的关键

各区县(市)都建立了以精神病防治康复技术指导组(精神病院或综合医院的精神科)为骨干,街道(乡镇)医院为依托的技术指导网络。抽调部分精防医生,协同居(村)委会干部、社区医生、村卫生员、志愿工作者及精神病患者家属负责社区内精神病人的监护、治疗、康复及肇事肇祸防范、统计报表等工作。永川、江津、万州、沙坪坝、丰都等地的村、社区精防医生在没有任何报酬的情况下,认真做好辖区内精神病患者的病情资料表格填写工作,经常深入到辖区内的每一位患者家庭了解情况,对患者的基本情况了如指掌,并认真记录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发展、服药情况、指导患者亲属落实康复措施。这些基层人员的不懈努力,为各地区全面掌控辖区内精防工作的动态和信息起了积极作用。按照逐级培训的原则,对各级精防组织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基层精防康复员,监护小组成员及精神病人家属进行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培训。永川市红炉镇为增强村镇精防医生和监护人(患者家属)的精防知识,2004年共培训村镇医生和监护人4期270余人,建立以社区、村社和患者家庭为单位的监护小组130多个;同时,准备由镇政府牵头与监护人签订监护责任书,对精神病患者实施责任目标的有效控制,以预防重症精神病患者的肇事肇祸。组成以卫生、残联、民政等人员参加的筛查小组,深入到居(村)、社区逐户排查,按精神病诊断标准逐人评定、分类、入册,详细掌握精神病患者的人数、分布、病情等基本情况;并逐一制定康复计划,分类实施。我们抽查的24个街道、乡镇表卡基本清楚。

3. 立足社区、服务家庭,是精防工作的基础

我市经济欠发达,大多数精神病人的生活都比较贫困,他们的康复需求与其经济条件之间存在很大反差。另外,从精神病人整体康复的过程来看,住院治疗仅仅是一个短暂的阶段,精神病人的经常性治疗还是在家庭,因此,立足社区、服务家庭,是精防工作的基础。各地的基本做法是:在基层社区建立由居(村)委会干部,社区(村)医生志愿者,领导和精神病患者家属组成的群众性监护小组,为病人提供帮助。小组成员主要负责观察病人病情变化,督促病人按时按量服药,防止肇事肇祸,同时帮助解决病人的一些实际问题和困难。南岸区黄桷垭镇真武山社区妇女董卫英长期患精神病,搅得四邻不安,监护组成员监督其按时服药,病情明显好转后,社区居委会安排她在小区内打扫卫生,解决她的生活困难。建立家庭病床,由精防医生定期上门服务,不仅为贫困精神病人节省了大量的住院费用,还有利于他们社会功能的保持和恢复。江津市德感镇街村精神病人何祖涛,流浪街头10多年,家人找到他后,长期把他关锁在家。开展精防工作后,对何解除了关锁,精防医生定期上门服务,何病情好转,并能从事一定的家务劳动。

4. 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救助力度,是精防工作的重要条件

针对精神病患者家庭的贫困现状,各地都想方设法采取了各种方式进行救助。同时认真落实国家彩票公益金和2004年市政府民心工程“救助贫困精神病人项目”,使基层精防工作呈现出可喜的局面。

江津市“九五”期间开展精防工作试点,由于该项工作开展较早,精防工作已经向抓预防、抓康复的方向转化,走在全市的前列。以珞璜镇为例,该镇政府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拨出专项经费,免费向病情较轻的患者发放维持药物,先后送20多名有肇事肇祸行为的患者住院治疗。同时,节日到患者家里慰问,做好家属的安抚工作。给孤寡患者指定监护人,为居无定所的患者安排住房,邀请精神病专家逐户进行义诊,基本解除了精神病患者给社会正常生活带来的压力。两年来,珞璜镇在精神病防治康复上的投入已近20万元,其中1名患者的医药费高达2.8万多元,得到镇政府长期困难补助的精神病患者近500人(生活补助50元/人月),该镇精神病患者的救助率达90%,监护率达到90%,显好率达到61%。南岸区残联同医院商议将住院费用降低到800元/人月,同时发动辖区内的机关、企事业、学校等单位为精神病患者募捐,募集资金达40多万元,使更多的贫困精神病患者获得了治疗的机会。

2004年中残联实施了彩票公益金项目,市政府将“救助贫困精神病患者”纳入到2004年市政府“民心工程”。市精防领导小组印发了《重庆市贫困精神病患者医疗救助项目实施办法》,将3810名救助名额分配到有关的区县(市)。市康复办统一印制了救助卡和表卡,及时落实救助经费50万元,区县(市)配套120万元,为救助贫困精神病患者提供了经费保障。市精防举办了精防技术组成员和残联康复干部培训班,明确了救助项目的具体操作程序,对各类表卡的使用、填写、上报进行了统一规定。

各区县(市)在市精防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布署下,根据当地精防技术力量的分布情况制定了实施细则:一是确定救助对象。乡镇在摸清贫困精神病患者家庭情况的基础上,筛选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极具治疗价值的患者为救助对象(以青壮年为主)。二是区县(市)残联组织精神病院专科医生深入乡、镇、街道,对救助对象进行诊断,对边远地区的救助对象还实行上门确诊,确定每一名患者的治疗方案。三是审核、发放贫困精神病患者药物救助卡,并在辖区范围内确定发放救助药物的精神病医院或设有精神病专科的医院。四是由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室)经过培训的医生负责随访、监控辖区救助对象服药后的治疗效果,并按要求填写好随访记录。五是监护小组、监护人负责患者按时按量服药。

南岸区、永川市政府委托区(市)残联与各街镇签订了《贫困精神病患者救助责任书》,确保了项目的完成。万州区委、政府高度重视精神病人的治疗和康复,为把“民心工程”落到实处,区政府今年安排了20万元专项经费,启动了救助贫困精神病人的“康宁工程”,解决该区特困家庭重症精神病患者的住院治疗问题。

第10篇

精神疾病是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人的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不仅严重影响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同时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加强精神卫生工作,做好精神疾病的防治,预防和减少各类不良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繁荣稳定,对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党和政府历来重视精神卫生工作,多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增多,竞争压力加大,人口和家庭结构变化明显,严重精神疾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儿童和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老年性痴呆和抑郁、药品滥用、自杀和重大灾害后受灾人群心理危机等方面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精神卫生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为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现提出以下意见一、指导原则精神卫生工作要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的原则,建立“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探索符合我国实际的精神卫生工作发展思路,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服务网络,把防治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社区和基层。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资的模式,保障精神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开展;加强重点精神疾病的治疗与康复,突出重点人群的心理行为问题干预,努力开展精神疾病患者救治救助,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预防和减少精神障碍的发生,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卫生服务的需求;建立健全精神卫生的法律法规;加强精神卫生工作队伍建设和科研工作。二、工作目标按照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中国残联《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年)》确立的工作目标,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20**年达到30%,**年达到50%;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年降到12%;精神分裂症治疗率20**年达到50%,**年达到60%;精神疾病治疗与康复工作覆盖人口20**年达到4亿人,**年达到8亿人。三、组织领导(一)落实政府责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建立部门协调工作制度,把精神卫生工作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政府议事日程,根据本地区实际,提出精神卫生工作目标,统筹规划,采取措施,抓好落实。要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精神卫生工作需要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落实对精神卫生机构的补助政策。要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精神卫生工作的税收优惠政策和物价政策,研究制订鼓励单位、团体和个人资助精神疾病防治工作的办法,鼓励社会资源投向精神疾病的防治工作。(二)加强分工协作。卫生、民政、公安、教育、司法、残联、共青团、妇联、老龄委等部门、单位和团体要针对日益突出的精神卫生问题,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并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卫生部门所属精神卫生机构要承担精神疾病患者的救治任务,调整现有精神卫生机构的服务方向和重点,提高治疗与康复水平。民政部门所属精神卫生机构要承担在服役期间患精神疾病复员、退伍军人的救治任务,并及时收容和治疗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和抚养人的精神疾病患者。公安机关要了解掌握本地区内可能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有关情况,督促家属落实日常监管和治疗措施,对严重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实施强制治疗,安康医院负责做好治疗工作;没有安康医院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尽快建立。司法部门要结合监管场所的医疗卫生工作,做好被监管人员精神疾病的治疗与康复工作。(三)营造社会氛围。大力开展经常性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工作,围绕每年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积极开展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提高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水平,消除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偏见。四、重点人群心理行为干预(一)重视儿童和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加强对学校教师、班主任、校医等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精神卫生知识培训,提高早期发现儿童和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能力。依靠学校现有工作队伍和网络,在心理健康教育和精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针对不同年龄儿童和青少年的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技能训练)与咨询服务,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心理指导和帮助。(二)加强妇女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研究和干预。维护有精神疾病和不良心理行为问题的妇女的权益,加强妇女孕产期心理健康保健和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及处理工作,降低其产前、产后不良心理反应发生率;做好妇女更年期心理健康咨询和指导工作。加强农村妇女心理行为问题的多学科研究,开展针对农村妇女的心理健康咨询和危机干预服务,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农村妇女精神疾病患病率。(三)开展老年心理健康宣传和精神疾病干预。利用现有精神卫生资源,建立老年性痴呆干预网络,普及老年性痴呆和抑郁等精神疾病的预防知识,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并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四)加强救灾工作中的精神卫生救援。加快制订灾后精神卫生救援预案,从组织、人员和措施上提供保证,降低灾后精神疾病患病率。积极开展重大灾害后受灾人群心理干预和心理应激救援工作,评估受灾人群的精神卫生需求,确定灾后心理卫生干预的重点人群,提供电话咨询、门诊治疗等危机干预服务。(五)开展职业人群和被监管人群的精神卫生工作。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别职业人群的具体情况制订适宜计划,疏导和缓解职工因工作、家庭生活等带来的压力。把被监管人员的精神卫生工作纳入本地区精神卫生工作计划,加强对公安机关监管民警,监狱、劳教部门民警和医护人员的精神卫生知识培训,根据被监管人员精神卫生流行病学特点,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被监管人员开展心理治疗和心理矫正工作。五、加强精神疾病的治疗与康复工作(一)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区域卫生发展规划,统筹规划本地区现有各级各类精神卫生机构,明确功能定位,实现资源整合。要按照精神卫生机构为主体,综合医院精神科为辅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为依托的原则,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尚未建立精神卫生机构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尽快建立,各市(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专门机构或指定综合医院承担本地区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治疗与康复以及技术指导与培训工作。(二)加强社区和农村精神卫生工作。各地区要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在精神疾病患者治疗与康复中的作用,根据实际情况在社区建立精神康复机构,并纳入社会福利发展计划。要充分发挥各级残联的优势,与卫生部门共同推广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疾病治疗与康复模式,完善医疗转诊制度,帮助精神疾病患者早日康复。要加强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普及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防治知识,提高农村卫生机构精神疾病急救水平。(三)加强重点精神疾病的治疗与康复工作。要采取措施为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及双相情感障碍、老年性痴呆和抑郁等重点精神疾病患者提供适当的治疗与康复服务。加强精神疾病药品的管理和供给工作,积极开展以药物为主的综合治疗,不断提高治疗与康复水平。对精神疾病患者被关锁(以无理的办法限制其人身自由)情况进行普查摸底,从治疗、看护、资助等方面制订可行的解锁方案,积极进行监护治疗和定期随访。逐步提高精神疾病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回归社会。把精神疾病患者中的贫困人群纳入医疗救助范围予以救助。六、加快精神卫生工作队伍建设步伐(一)逐步建立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认定制度。卫生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研究建立心理治疗与咨询的执业资格制度,加强对从事心理治疗与咨询工作人员的执业准入管理。心理治疗与咨询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接受专业教育,上岗后要保证必要的专业进修时间,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二)加强人才培养和教育工作。要加强医学院校在校学生、现有精神专科和非精神卫生专业医护人员以及其他从事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的精神卫生知识的培训,提高对常见精神疾病的早期识别和有效处理的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加强精神卫生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和医学伦理学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和服务意识。改善精神卫生工作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促进精神卫生工作队伍的发展。七、加强精神卫生科研和疾病监测工作重视和支持精神卫生的科学研究,积极鼓励把科研成果应用于防治工作实践,开展各种形式的国内外学术、人员交流与科研合作,提高我国精神卫生工作的整体水平。完善精神疾病信息监测网络,加强监测工作,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开展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及时掌握精神疾病流行情况和发展趋势。八、依法保护精神疾病患者的合法权益加快精神卫生国家立法进程,进一步完善地方性法规。实施精神疾病患者及其监护人的知情同意权,保障精神疾病患者就诊的合法权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或方式侵害精神疾病患者的合法权益。要经过司法精神病学鉴定,对精神疾病患者责任能力进行评估后,按照法律程序处理需强制住院患者的有关问题或有关案件的问题,加强对经鉴定无责任能力的精神疾病患者的监管和治疗工作。鉴定工作要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要求进行,确保鉴定科学、公正,保护精神疾病患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要强化对精神卫生工作的行政执法监督,禁止各种形式的非法执业活动。

第11篇

随着社会的进步,由于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加剧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精神病的发病率随之增长。同其他器官的疾病一样,精神病同样是一种疾病,所不同的是精神病的病程长,治愈率低,易复发。深入全面的开展精神病的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精神病的康复,而且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学意义。故精神病的健

康教育是精神病防治中显得颇为重要。

1 精神病健康教育的内涵

精神病的健康教育应该是以病人为主体,以公众为基础,以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属于促进人们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全面提高生活质量的科学。精神病的健康教育具有实践性和社会性,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合作,贯穿于精神病防治过程的始末。

2 精神病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2.1 健康教育对精神病人的药物治疗有增效作用

多项研究已证实对精神病人的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药物治疗的局限性,可真正实现医护治疗的统一性;满足病人的心理、生理需求,增加对医护人员的信任,从而主动配合治疗,明显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帮助患者分析症状,提高病人对精神疾病的认识能力,改善其不良行为,使其能按安心配合治疗,缩短住院天数。

2.2 精神病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

虽然Engel于1977年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近些年也得到了许多精神病学家和社会学家的认同;但是生物学医学模式在精神病学中仍占主导地位。尤其在目前神经生物学、神经生化学、影像诊断学等领域技术的不断进步,致使很多学者相信精神病的生物学机制才会为进一步治疗提供科学的基础。忽视心理、社会和文化维度对人类精神健康的影响,忽视人及其健康问题的社会文化属性,阻碍了对人及其健康和疾病的整体认识。健康教育可促使精神卫生工作者接受新的医学模式,在理论上从多元的、整体的、系统的角度去认识精神疾病。在临床方面强调重视人的社会属性,将躯体治疗、心理治疗、社会功能康复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病人适应自己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

2.3 精神病的健康教育有利于消除社会歧视

在社会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精神病人持有歧视态度。主要表现在不尊重精神病人的人格,剥削精神病人的基本权利;对精神病人进行社会隔离。对毫无疑问,社会歧视和社会隔离是导致精神疾病慢性化的一个重要原因,社会歧视不仅给病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还使病人不能及时、有效的利用卫生资源和其他社会资源。对精神病人的偏见和误解是他们在就业、升学、工作、婚姻等诸多方面遇到很多很多困难,社会及家庭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环境以接纳精神病人回归社会,也引发了新的精神卫生方面的问题。现代科学研究已发现长期的社会隔离可消弱精神病人的大脑功能,甚至也影响精神病人的内分泌和免疫功能。

加强对公众的精神病方面的健康教育,宣传和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可以使公众更多的了解精神卫生方面的知识,维护自身的健康,并创造良好的社会及家庭环境,接纳精神病人回归社会。

3 我国精神病健康教育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精神病防治工作发展迅速,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建立了较健全的医疗卫生防治网。目前精神病的健康教育仍满足不了人们对健康知识的需求,很多地区仍停留在口头上,并没有付诸行动。其主要原因是精神卫生工作力量不足,专业医务人员缺乏,更重要的是社会资源没有从分利用,没有财力支持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精神病的健康教育仍是任重而道远。

4 对拓展精神病健康教育的思考

4.1 争取上级部门支持,探索教育模式

精神病的健康教育应该是以精神卫生防治机构,尤其是医院为主体展开的。在医院治疗护理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基础的健康教育机制,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争取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从实际出发,探索适合本地人群的健康教育模式。

4.2 培养高素质的教育团队,提供人力保障

现在整个社会对心理、精神科医护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因此必须培养高素质的精神卫生健康教育团队,不断优化精神科医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开展多层次的培训班,不断提高精神卫生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为精神病健康教育的拓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第12篇

1 目前对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重性精神疾病已纳入基本公共卫生管理,包括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双相情感性精神病、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6种精神疾病。因其疾病的特殊性,在疾病发作时常丧失对疾病的自知力或者对行为的控制力,极易可能导致危害公共安全和他人人生安全的行为,长期患病的患者可以造成社会功能严重损害。纳入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管理后,由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其建档、体检、定时随访、病情变化后的分级管理和相应的干预措施、健康宣教等服务形式来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虽然卫生部门竭尽全力想做好这项工作,但很多患者家属由于对精神卫生知识的缺乏,认为精神疾病是不治之症,不愿到正规医院寻求治疗或宁愿相信迷信而延误治疗,也有部分家属过分强调疾病隐私,羞于暴露疾病,不愿意接受社区精防医生对患者的指导和随访管理。这些都是由于缺乏精神卫生知识和社会文化价值观偏见等原因造成的。根据统计学计算(15岁以上人口1%的重性精神疾病患病率),我区仍有1000名左右(已上报江苏省疾控信息平台1552名)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未及时将信息收集录入系统,给以后管理带来一定困难。特别是病情不稳定的患者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危害自身和他人安全的危险。更有长期疾病造成严重的社会功能受损,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的患者处于极为贫困生活状态,无法得到相应的康复指导和社会救助。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社区精防医生对重性精神疾病管理能力不足和专业知识匮乏,缺乏精神专科医生指导,各部门职责不清、配合程度不高,贫困患者无钱服药、住院治疗,精防经费不足,发生危险谁应该参与应急处置,如何对贫困精神患者社会救助,怎样消除对精神患者的偏见、通过什么途径宣传精神卫生知识等。

2 探索我区多部门联合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机制和做法

2.1完善组织网络,加强专科知识培训 2005年我区因"686"项目较早开展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设立区精防领导小组,分管区长为组长,卫生、财政、公安、民政、残联、劳动保障、综治办、教育、总工会等分管领导为组员的精防领导小组,每年开展例会,可以尽快协调解决遇到的困难。如区政府成立贫困精神患者住院补助资金。完善区、镇、村三级精防网络,由市、区精神科专业医生培训社区精防医生,不少于2次/年,并指派专科医生参与社区精神患者的管理工作,通过加强专业知识培训和专科医生的技术指导,可以更好的完成随访、分类干预、康复指导等居家治疗和康复工作。

2.2与残联合作实施贫困精防患者的免费服药工作 自2005年起到现在我区已有330例贫困精神患者享受免费服药及每年免费4次化验、2次疗效评估服务。虽然每年免费服药金额600元,但对于那些贫困精神患者也算是雪中送炭,精神疾病反复发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终止服药治疗。当免费以后,患者及家属都愿意定时来专科医院取药配合治疗。可以说贫困精神患者免费服药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如果不是将这330例贫困患者纳入免费服药对象,可以说这部分患者中有不少患者会反复住院或发生重大危害社会行为,给家庭、社会都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为适当更新治疗药物种类,准备提高到每年1200元。我区已连续5年重性精神疾病住院人次下降,与330例贫困精神患者得到免费药物治疗的同时,也与社区精防医生对其定时随访、康复指导、精防卫生知识宣教等工作是分不开的。

2.3与公安部门联合实施应急处置:当精神疾病发作时由于丧失对现实的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会发生危害社会的行为,严重者有肇事肇祸现象。属于社区精防医生规范管理对象的精神患者病情波动时,村医、村、居委会干部一般会及时发现并向辖区精防医生汇报。社区精防医生根据其病情进行危险性评估,及时提出合理的处置方案。对于危险性评估达4~5级的患者会及时与专科医院联系做好双向转诊工作,联合公安部门及时送诊,因有区专项资金和新农合80%报销政策,基本不存在无钱住院现象,都会及时得到专科医院有效治疗,如没有公安部门及时参与管理患者,可能不会很快让患者接受治疗。

2.4落实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大部分患者在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后面临着回归社会,除了卫生部门对其规范随访、指导、治疗外,有部分患者确实因疾病导致社会适应能力差、丧失劳动能力,所以村委会、居委会、辖区民政部门等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支持,至少让这部分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区精神病防治院作为精神残疾鉴定点对符合条件的达到标准的为其办理重度残疾证(1~2级),每月可以享受到重残补贴近400元/月,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患者居家治疗和康复有重大意义。

2.5加强宣传消除偏见 由于偏见和缺乏精神卫生知识,形成很多误解,甚至是愚昧的做法,因此2012年利用"健康高淳"栏目定期做电视讲座,其内容主要以精神科常见知识问答,如何管理患者,患者家属相关知识宣传等为主,利用世界精神卫生日(10月10日)举办大型广场咨询义诊形式来宣传精神卫生知识。下一步准备与学校联合举办一些如青少年心理健康讲座,考生心理辅导等内容宣传,以后青少年、大学生和老年人心理问题将是以后心理工作者重点方向。

2.6经费保障、严格考核 目前我区基本公共卫生经费和专项精防经费达200万元,如何将这部分钱更好的用于精防事业,首先制定详细的"高淳区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实施方案,方案中要求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要做哪些工作,尽可能量化,定时由卫生局组织考核,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因此我区精防工作一直在全市名列前茅。

3 讨论

重性精神疾病是一种慢性病,致残率高,加上反复发作极易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因此卫生部门主要工作仍以干预、治疗、康复为主要任务,充分利用专科医院资源,定期指导社区精防医生开展工作,我区已有8名专科医生分片包干8个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好点对点技术支持工作,开展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当患者需要住院时会及时住院治疗,有利于疾病较早得到有效控制,在区精防领导小组协调下多部门合作为重性精神患者提供合适的生活环境和治疗康复环境,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着显著而深远的意义,更希望通过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来消除偏见,为患者回归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