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精神病的防治

精神病的防治

时间:2023-05-23 15:45: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精神病的防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精神病的防治

第1篇

同志们:

我市作为“十一五”期间全省精神病防治康复新增的35个县(市、区)之一,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今天,市政府召开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暨精防业务知识培训动员大会,主要目的是贯彻国家、省和湛江市对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要求,进一步做好我市“十一五”期间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刚才,市残联理事长郑继章同志对如何做好我市“十一五”期间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作了动员讲话;市卫生局局长胡锡富同志宣读了市政府的有关文件;会后还要举办精神病防治业务知识培训。希望到会的同志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回去以后尽快将会议精神向主要领导汇报,并按要求成立机构,着手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为了切实做好我市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下面,我讲五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精神病发病特征显示,精神病的发病率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成正比,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人口结构、就业问题、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改变和社会竞争日益加剧,使人群精神压力骤然增加,精神疾病和心理卫生问题发生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同时,精神病给病人、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做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首先要加强领导。要完善以政府为主导、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组织管理网络。市已经成立了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领导小组和精神病防治复技术指导组,各镇(街)也要尽快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防治小组要由镇长(街道办主任)亲自挂帅,技术指导小组由医院院长担任,抽调有关医生组成。村(居)委要成立监护小组,由村(居)委书记担任组长,并要将机构人员名单报市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办公室,在全市上下形成一个管理和服务的网络。

二、调查摸底,建档立卡

要做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必须摸清全市精神病患者人数以及有关情况。这项工作的难度较大,因为精神病如果不发病,家庭往往不外传。因此,在调查时要讲究方法,要通过身边知情人了解作为线索登记,再通过专科医生确诊才能完成。会后,各镇(街)要立即召开动员会,进行调查人员培训,组织所有村(居)委干部、乡村医生进村入户开展线索调查,调查时一定要通过《精神疾病线索调查问卷》逐一询问、并做好记录,要做到全面、不遗漏,不能马虎应付,检出的精神病疑似患者不能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即达到当地人口6‰。对摸底调查发现的疑似精神病患者,市将组织精神病专科医生进村入户进行确诊,对确诊的精神病患者进行建档立卡、登记造册,为下一步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制定政策措施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各司其职,密切配合

精神病防治康复是一项综合性、社会性的工作,单靠某个部门是不可能做好这项工作的。市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要按照《**市精神病防治康复“十一五”实施方案》要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开展工作。特别是财政部门,要想方设法落实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经费问题,保证工作可以正常开展,确保“十一五”期间完成这项民心工程。各有关职能部门要齐抓共管,协调运作,努力打开我市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被动局面,真正做到“救治一人、解放一家、稳定一方”,让更多的精神病患者在政府关爱下、在社会帮助下得到康复,回归社会。

四、加强宣传,创造氛围

各级新闻媒体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向广大群众大力宣传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基本知识,切实提高人群的自我防护意识,预防和减少精神障碍的发生。通过宣传,动员全社会理解、关心、爱护和帮助精神病人,防止歧视、侮辱、虐待精神病人的不良行为,为精神病的防治康复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让精神病人顺利康复,重新回归社会。

五、落实政策,筹集经费

根据上级有关文件规定,各级政府要按当地人口每人0.5元的标准,把精神病防治康复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我市今年在财政预算中,已经安排了精神病防治康复专项经费5万元。由于精神病防治康复是一项综合性、社会性的工作,需要较大的经费投入,我市制定的《**市精神病防治康复“十一五”实施方案》中提出,由于精神病给其家庭带来重大的经济负担,要对贫困的精神病患者进行免费发药,住院的要补贴生活费,因此,单靠政府的财政投入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们要想方设法多渠道筹集精防康复经费。按目前我市的实际,我们必须通过加大力度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加大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经费的投入。必须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市财政局要按文件规定,做好市直有关单位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代扣、代征工作,并组织

第2篇

【关键词】 精神病人; 糖尿病; 干预措施

【中国分类号】 R58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021-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ive intervention to the psychopath patients with diabetes . [Methods] Self-make a examination-table to do recalled-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in the 39 Psychopaths also with diabetes as sample group whose course of illness exceed 2 months , also do the contrasted analysis and statistics in the 37 Psychopaths with diabetes disease as experimental group after 2 months intervention. [Results] In the 406 Psychopaths , there are 42 in-patients with the diabetes , the suffering rate is 10.34% which is also 2.15 times of the rate to the result published in 2006 "the World Diabetes Day". In the sample group, there are 14 inpatients have full self-recognition, 13 inpatients have the part self-recognition, 12 inpatients lose the self-recognition about 97.43% inpatients don't know the symptoms and prevention methods of Diabetes . But after the systematic intervention , the 62.16%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can control the blood-sugar rate of limosis state in the normal scope , this proportion is 33.33% higher than sample group, through χ2 test (P< 0.05), have the obvious statistic meaning. [Conclusions] Take the appropriate intervention measures for the Psychopaths with the Diabetes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blood -sugar rate in the normal scope.

【Key words】 Psychopath; Diabetes; Intervention Measures

精神病人由于长期服用抗精神失常药,加之意志行为减退,运动量减少,易伴发糖尿病,而部分老年精神病人丧失自知力,健康教育无法起到任何作用,为了更有效的控制住院老年精神病人合并糖尿病的血糖浓度,现将进行的实验研究进行报告。

1 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2010年5月11日攀枝花市精神病医院全部住院老年精神病人406例,其中合并糖尿病42例,精神病诊断符合CCMD-3,糖尿病诊断符合1997年WHO和美国糖尿病协会提出的诊断标准。将其中病程大于2月的39例病人作为对照组回顾性调查,在抗精神失常药和降糖药物不变的情况下,实施干预措施2月后仍在院的37例病人作实验组进行对比分析。对照组、实验组均监测空腹血糖浓度,每周一次,各8次。统计资料采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作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406例住院精神病人,男312人,女94人。合并糖尿病42例(10.34%);入选对照组39例,男29例,女10例。年龄:35-71岁,平均55.56±9.26岁。文化:文盲8人,小学15人,初中10人,高中及以上6人。婚姻:已婚14人,未婚9人,离婚12人,丧偶4人。患精神病病程:0.3-40年,平均20.94±11.36年。确诊为糖尿病的患病年龄:50-89岁,平均68.62±11.86岁。糖尿病病程:0.5-7年,平均2.72±4.63年。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构成:39例均为Ⅱ型糖尿病,精神分裂症29例(74.36%),情感性精神障碍6例(15.38%),器质性精神障碍4例(10.26%);1例糖尿病病程大于精神病病程,38例精神病病程大于糖尿病病程;本次住院前院外确诊3例(7.69%),入院检查时确诊6例(15.39%),住院后治疗过程中确诊30例(76.92%);显性发病11例(28.21%),隐性发病28例(71.79%)。抗精神失常药使用:单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14例,典型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联用12例,单用SRRI再摄取抑制剂3例,其它联用4例。降糖药的使用:单用一种18例,二种联用15例,三种联用6例;33例单用口服药,6例合用胰岛素。糖尿病并发症4例(10.26%),神经末梢病变3例,皮肤感染1例。

2.2 实验组对照组健康知识、空腹血糖比较见下表,实验组血糖正常23例

实验组与对照组健康知识与空腹血糖比

( 62.16% ),异常14例(37.84%,低血糖1例,正常与异常之间波动11例,高血糖2例);对照组血糖正常13例(33.33%),异常26例(66.67%,低血糖2例,正常与异常之间波动16例,高血糖8例)经χ2检验,χ2 =6.34(P

3 干预措施

3.1 每个病人建立降糖药使用卡 :时间严格按照使用说明执行,并保证监督病人服药到胃。

3.2 饮食管理: 提供低脂、低糖、高纤维食物;量根据血糖浓度调整,每餐由专人负责集中病人严格按进食计划进食;家属带来的食物和现金集中管理,防止病人私自增加食量。

3.3 保证适量的运动: 每日上下午将各病区精神病人合并糖尿病者集中到行为矫正科,各行走1小时;非正常睡眠时间不充许病人静卧床上,患躯体疾病有禁忌除外。

3.4 重复进行卫生宣传: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有自知力的病人讲解糖尿病的防治知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表现,降糖药使用的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使其发生异常时及时主动向医护人员讲述,得到有效处理。

3.5 每周监测体重,血压及空腹血糖浓度:发现异常变化时仔细查找原因,血糖异常时,增加餐后2小时血糖浓度监测,调整进食量。

4 讨论

4.1 本研究显示住院老年精神病人合并糖尿病的患病率10.34%高于普通人群 与赵宝龙报道的8.05%[1],林瑞明等报道的12.20%[2]相近,均高于2006年11月4日"世界糖尿病日"公布的城市糖尿病患病率4.8%,临床上更应加以关注。精神病人由于疾病转归和抗精神失常药的使用易伴发糖尿病[1],且对躯体的异常变化反应迟钝,不会表达,多隐性发病,影响疾病的早期发现。因此,在严密观察病人的言行的同时,应常规每月对所有住院老年精神病人监测空腹血糖一次,每周测量体重一次,有利于糖尿病的早诊断、早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4.2 精神病人自知力的差异与血糖浓度无显著差异,有自知力的实验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糖尿病的治疗需要病人对服药、饮食控制、运动锻炼有良好的依从性。有自知力的精神病人了解糖尿病的防治知识,但自控能力差,造成血糖控制不佳;而无自知力的病人也可能由于精神症状导致厌食、甚至拒食等情况发生,从而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因此,对住院老年精神病人合并糖尿病者单纯进行健康宣教是不够的,必须依靠医护人员的严格监督检查,甚至强制执行治疗计划,使血糖尽可能控制在正常范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抗精神失常药与降糖药不变的情况下,有效的干预措施可使血糖较好地控制在正常范围,与沈成亚的研究相似[3]。

4.3 确诊糖尿病的病程短,并发症也可发生 精神病人院外家庭支持、社会支持较差,加之处于疾病症状期,也许已患糖尿病很长时间且较严重却未被发现。新入院病人及时检查空腹血糖、随机血糖及全身体格检查,及时发现治疗并发症。

4.4 糖尿病的健康知识应全面掌握 研究发现97.43%的病人不知道低血糖的临床表现及防治,与医护人员未作相关健康宣教有关,值得精神科管理人员重点关注。精神科医护人员长期知识单一,对糖尿病相关知识掌握不全面。为了正确防治住院老年精神病人合并糖尿病高患病率现状,必须对医护人员进行全面培训,人人熟练掌握糖尿病的诊断、防治方法、并发症的表现、处理、干预管理、血糖监测、降糖药的正确使用等。

4.5 联合使用降糖药时,尽量选择使用时间相同者,以提高执行的准确率 各种降糖药的使用时间不同,有的餐前、有的餐中、有的餐后使用。精神病与糖尿病均为终身性疾病,需要长期药物治疗,抗精神失常药与降糖药的使用时间本来不一至,如果联用的降糖药使用时间再各不相同,病人每天要多次服药,治疗依从性将降低。

采取干预措施后病人血糖控制较好,但仍有一小部分病人血糖异常,有待于继续探索。 如调换或减小氯氮平,氯丙嗪等对血糖影响较大的抗精神失常药[4-5]。一例服优降糖者低血糖症未有效纠正,可能与磺酰脲类降糖药可引起持久性的低血糖症有关[5]。精神病人由于疾病的特殊性,病情常有反复,其合并糖尿病时治疗依从性差,仅仅依靠病人的自律与依从性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医护人员有高度责任心,对病人加强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的同时,认真监督病人执行饮食治疗、适当运动治疗、准确药物治疗,必要时强制执行,根据血糖浓度及时调整治疗计划,有效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赵宝龙,汤玉妹,施永斌,等.住院精神疾病患者合并糖尿病的调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3,13(2):92-93.

[2] 林瑞明,孙仕友,吉中孚,等.住院精神病人并发糖尿病的相关因素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04,17(4):15-17.

[3] 沈成亚.精神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 2004,11(11):23-24.

第3篇

【关键词】煤矿在职职工 重性精神病 患病率 流行病学调查

中图分类号:R7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025-02

The analysis on the actue mental illness in the on-the-job workers ofCoal mine

Xu JihuaXu Kaihua

( Zaozhuang Coal Mining Group Co. Ltd. Dong jiao Hospital,Zaozhuang 277119,P.R.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revalence rate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heon-the-job workers of ZaoZhuang coal mining group who have acute mental illness. Methods On-the-job workers were tested by the typical sampling method in October and November in 2010.The participants were tested with the unsual behavior researchers clues questionnaire, heavy nature of mental illness clues survey registration form, case management service record and so on,taking the third edition of “China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is standard”for diagnostic tool. Results The prevalence rate of six kinds of acute mental illness was 13.18‰,which has a singnificant increase trend as age above 20 years old(X2=76.865 P<0.01).The top two is schizophrenia (10.35 ‰) and dual phase affective disorders (2.10 ‰).The 78.52% of all acute mental illness were schizophrenia,that male sick slightly higher than female.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mainly concentrated in 30 years old or above, and two-way emotional disorders concentrated in 40 years old or above. Conclusion The schizophrenia whose prevalence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other survey were the most in the patients with heavy spirit schizophrenia of ZaoZhuang mining group.So they should be an important control object.The distribution and treatment of the actute mental illness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coal mine on-the-job workers acute mental illness prevalence rate epidemiology survey

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精神疾病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为进一步规范重性精神疾病管理与治疗,有效预防和控制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杀人伤人等肇事肇祸现象的发生,维护矿区生产生活秩序和职工群众生命安全,根据《枣庄重性精神病管理治疗实施方案》(枣卫字[2010]33号)相关规定,结合矿区实际,决定对矿区开展重性精神病调查,为矿区制定精神卫生政策提供依据,下面就对在职职工的调查进行研究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为2010年10月―11月枣庄矿业集团公司正式在职职工。

1.2 方法

1.2.1 为响应上级文件精神,2010年7月在集团公司召开各矿处单位领导、医院院长及防疫人员会议,统一培训并部署重性精神病调查任务。在集团公司重新成立精神病三级防治网,枣矿集团公司疾控中心及公司卫生生活中心医政科为一级防治网;枣矿集团东郊医院(精神病专科医院)为二级防治网;集团公司下属各矿处级单位为三级防治网。筛查人员由各矿处单位武装保卫、工会、纪检、人事财务科、退管会、医院领导及卫生防疫人员组成,专业调查人员由东郊医院精神病防治办公室及精神科执业医师组成,采取整群调查方法。

1.2.2 调查工具 采用卫生部2009年11月12日的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附件1中的表1-1行为异常人员线索调查问卷、表1-2重性精神疾病线索调查登记表、表1-3参加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知情同意书、附件2个案管理服务记录手册等为主要调查工具。以《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为诊断工具[1]。

1.2.3 业务培训 由东郊医院精神科专业人员对各单位筛查人员进行集体培训,包括(1)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癫痫、精神发育迟滞六种疾病的病因、发病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2)各种表格及个案管理服务手册的使用;(3)CCMD-3各种疾病的诊断标准;(4)东郊医院组织精神科专家帮助各单位对所有参加筛查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12.4 调查方法 首先由各单位人事财务部门上报本单位所有人员的基本信息。由各单位筛查人员到下属部门使用表1-1行为异常人员线索调查问卷开展疑似患者调查,将发现的疑似患者填入表1-2重性精神疾病线索调查登记表,各单位汇总后上报东郊医院精神病防治办公室,东郊医院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疑似病人进行诊断或复核诊断,与既往曾住院明确诊断为重性精神病的患者一同上报精神病防治办公室,各单位相关人员与患者监护人联系签署表1-3参加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知情同意书,各医院防疫人员对每个患者建立个案管理服务记录手册。

2 结果

2.1 本次共调查27个单位,筛查职工53336人,最小18岁,最大61岁,平均41.61±7.74岁,其中男35264人,女18072人。此次调查共发现疑似患者165例,经精神科执业医师检查确诊52例,排除113人,曾住院确诊及现住院(235例)病例651例,患者住院就诊率达92.60%。此次调查共发现重性精神病人703例,时点患病率13.18‰;男性患者471例,患病率13.36‰;女性患者232例,患病率12.84‰,男女患病率比较无明显差异(x2=0.247,p=0.619)。

2.2 各种精神疾病的男女患病率和构成比见表1。

表1 各种精神疾病的男女患病率和构成比

由表1数据六种疾病男女患病率经x2检验均无显著差异(P>0.05),精神分裂症552例,占所有患者的78.52%,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112例(15.93%),说明枣庄矿区的重性精神病以这两种为主。

2.3 职工及患者在各年龄段的分布见表2。

表2职工及患者在各年龄段的分布

由表2看出枣庄矿区职工年龄主要集中在31―50岁,共41574人(77.95%),患者主要集中在30岁以上,共658例(93.60%)。患病率自20岁以上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有显著性(x2=76.865,P

2.4 各种精神疾病在各年龄段的分布状况见表3。

表3 各种精神疾病在各年龄段的分布

由表3看出精神分裂症主要集中在30岁以上,而双相情感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精神发育迟滞多在40岁以上。

3 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枣矿集团重性精神病时点患病率为13.18‰,高于1993年全国七地区调查数据(11.18‰)[2](x2=4.507,P

枣矿集团在职职工重性精神病患病率在性别上呈现男性略高于女性的特点,与国内其它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相同[2,4],此次调查共发现病例703例,仅有52例未接受正规专科治疗,其余651例患者均到精神病专科医院住院治疗过,住院治疗率达到92.60%,这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他们都有企业内部定点医保;(2)近几年煤炭企业效益向好,职工收入增加,职工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个人及家属也都提高了有病及时就医的意识;(3)在煤矿生产安全为天的大环境下,单位各级领导非常重视,发现工作生活中有行为异常者,都积极与患者家人联系,或直接送东郊医院就诊,这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又把好了安全的关。在就诊率这点上,明显高于我国其它地区调查的数据[5,6]。

重性精神病是高致残率疾病,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精神卫生工作,为避免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增长而出现精神病患病率共同增长的局面,政府应牵头成立以公安、民政、教育、卫生、残联、宣传等部门人员组成的领导小组,制定精神卫生规划,落实精神卫生工作,加大对精神康复机构的投资,使恢复期的患者能够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和劳动技能训练,社会功能得到良好的改善。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105-107.

[2] 张维熙,沈渔,李淑然,等. 中国七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 中华精神科杂志,1998.31(2):69-71.

[3] 汤光宗,童国祥,孙长友,等. 孝感市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7.16(4):328-329.

[4] 盛嘉玲,白淑芝,赵灵,等. 新疆乌鲁木齐新市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 中国民政医学杂志, 2000,12:33-35.

第4篇

祸从天降,知名企业家

“被精神病”

50岁的吴大勇是一家酒业公司的董事长。

2012年7月20日上午,吴大勇和往常一样早早来到公司,和员工一起打理生意。突然,一辆医院救护车停在公司门口,6个穿着医用白大褂的壮实年轻人奔吴大勇而来。“就是他,就是他!”还没等在场的员工回过神,吴大勇瞬间就被6个年轻人塞进了救护车。

“我没有任何病,我没有……”吴大勇极力解释。然而,救护车一路风驰电掣,最后拉到了某精神病防治医院。

在精神病防治医院,吴大勇极力向医生申辩自己没病,但医生根本不听,而且认为“病人”已失去理智,不配合治疗。因为病房与外界隔绝,也没有人可以沟通,更无法和外界联系,吴大勇每天只能接受强制“治疗”。

接受“救治”的第3天,趁有人到病房探望病人的时机,吴大勇得到一名病人家属的怜悯,让吴大勇使用了手机。电话中,吴大勇向亲属求救,他的四弟吴钧接到求救电话后十分震惊,立即联系律师进行营救。当天下午两点钟,吴钧和律师当场向值班女医生交涉,反复说明吴大勇一直是规规矩矩的企业家,从无精神病史。女医生打电话请示后,称自己做不了主。遭到拒绝后,吴钧和律师拨打了110报警。

警方调查后案情大白,原来,吴大勇是“被精神病”,一切均由他的前妻谢小蓉所为。由于经济问题,吴大勇经常和前妻发生矛盾。前妻向医院打电话称丈夫精神失常,医院应家属要求,对吴大勇采取了强制住院治疗措施。

得知自己是被前妻“设计”后,吴大勇立即告知警察和医生,他和谢小蓉已在2010年7月12日离婚。可是尽管如此,院方负责人仍声称没有家属同意,医院无权“放人”。

吴大勇入院第4天,吴钧和律师再次来到精神病院,请求办理吴大勇的出院手续。医院声称有严格的规定,必须要有谢小蓉到场才能放人。至于他们是不是夫妻,医院不负责查实。无奈之下,吴钧向当地媒体求助。当天下午,媒体来到医院采访,谢小蓉也到了医院,谢小蓉承认已和吴大勇离婚,但仍以吴大勇真有精神病为由拒绝签字放人。直到当日18时30分,几经交涉,由弟弟吴钧签字后,医院允许吴大勇“出院”。至此,吴大勇失去人身自由八十多个小时。

对簿公堂,精神病医院

被判侵权

“出院”后,无论是同行还是同事,都用异样的眼光看待吴大勇,吴大勇感觉这些已影响到自己的正常交际和经营。2012年9月,吴大勇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认为精神病防治医院严重侵犯他的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健康权等,要求赔偿各项费用共40万元,并要求医院公开赔礼道歉。

法庭上,被告进行了激烈的反驳。该精神病防治医院称,原告诉请无事实依据,医院是接到谢小蓉的电话才接原告吴大勇来院治疗。院方承认,后来得知原告和谢小蓉已办理了离婚手续,但谢小蓉向院方出示的户口簿表明两人还在一起生活,证明两人有“特殊关系”,而且是谢小蓉和孩子一起送吴大勇来医院治疗,妻子、儿女都签了《知情通知书》,符合医院相关手续和医疗程序。根据精神病诊治流程,只有送病人入院的谢小蓉才能签字,为其办理住院和出院手续,但谢小蓉一直不愿出面,是谢小蓉延迟为原告办理出院才导致原告留院两天。

庭审中,精神病医院的人辩称,医院在对吴大勇病情了解的基础上让病人住院观察,治疗上不存在过错。如果要说过错,那是谢小蓉的过错。医院作为医疗机构担负着社会责任,有预防和治疗精神病的责任和义务。并且有家属和孩子的送治,院方才让原告“住院观察”。并且,医院举证证明“病人”吴大勇不积极配合治疗,打骂医护人员,为稳定情绪,才给他使用一些稳定情绪的药品。因此,医院认为自己没过错,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2013年1月10日,法院对此案作出一审判决。法庭确认,医院严重侵犯了原告的身体权和自由权,承担全部责任。原告吴大勇要求赔偿人身损害,符合有关规定,但要求赔偿40万元没有法律依据,法院酌情判决医院当面向吴大勇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抚慰金3万元。

一审判决后,该精神病防治医院对此判决提起上诉。

现实生活中,医院收治精神病人需经哪些程序?某大学医学院一名精神病学博士介绍,判断一个人是否为精神病人、是否要收治,家属提供的信息非常重要。病人是否要住院得尊重患者家属意见,患者自己做主医院是不会接收的,一定要监护人签名。这是因为真正有精神病的人都认为自己没有病,而这也正是精神科的特点。精神病人在入院前应经过门诊诊断。有的患者不能陈述病情,要由家属反映一些情况。对有可能危及他人生命安全或对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后果的,可按规定,经相应的程序,收入医院进行治疗。如果一个人在正常工作,只是在某个方面有偏执的表现,没有对社会或他人造成伤害和威胁,精神病院不应强迫其入院治疗。对于病人看病的手续和对亲属的甄别,目前尚无规定,医院也没有强制检查病人亲属证件的责任。

事实上,吴大勇的“被精神病”遭遇并非孤案。

令人欣慰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将于2013年5月1日正式施行。某大学法学博士王莹称,这部承载着关注和期待的法律,力图破解包括“被精神病”在内的多项法学医学交叉难题。王莹博士说,该法还增加了法律救济渠道,规定精神障碍患者或者其监护人、近亲属认为行政机关、医疗机构或者其他有关单位和个人违反本法规定侵害患者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提讼。此外,相关责任人还将受到暂停执业活动、开除、吊销执业证书等行政处罚。如果情况严重,还可以非法拘禁罪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相关个人和医疗机构构成共同犯罪。

第5篇

一.大家首先认识到精神卫生问题既是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也是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精神障碍与各种躯体疾病一样,均是生物、心理、社会(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近年来由于生活节奏快、社会压力大,竞争激烈,因精神紧张而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率逐年增多,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精神残疾614万人。另据卫生部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约有28.7万人死于自杀,有1600万重型精神疾病患者、600万癫痫患者、3000万受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的17岁以下儿童,近几年大中学生中的精神卫生问题也在大幅上升,充分说明我国教育、精神疾病的防治方面所存在的严重缺陷。精神卫生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大多数精神疾病至今病因和发病机理不明,缺乏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和手段,一旦患病,治愈率低、病残率高。在我国,精神疾病也是造成许多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原因。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全国轻重精神疾病患者已经超过1.3亿;中国的精神疾病负担已排在疾病总负担的第一位;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相当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讨论中对比发现出了中医治疗精神疾病的优势。祖国医学早在《内经》中对精神疾病就有记载,且对精神障碍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均有较系统的描述。中医药能就地取材,方法简单易行,在慢性疾病的防治中能发挥特色优势。中医认为,情志疾病与腑脏气血、阴阳失衡等有密切的关系,采用天然中草药调理阴阳,更是治疗情志疾病的重要环节。中医的辨证施治、异病同治,在情志病的治疗中可以发挥很大的优势。中医药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很早注意到心理因素对机体功能和疾病发生、发展、预后的影响。中医疗法心身合一,蕴含哲理,治疗精神疾病的中药有数百种,方剂数千个,针灸及食疗处方数以千计。针对神经症、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激情刺激疗法、言语开导疗法、修身养性疗法、中医行为疗法、音乐疗法、导引吐故疗法、药物和针灸等中医心理疗法,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既减少了复发率、提高了生活质量,又明显降低了化学药品的用量和副作用。

我院自1973年建院以来,中医药在精神疾病的防治及纠正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副反应等方面得到普遍应用,对中医的脏躁、不寐、健忘、失眠、惊悸、头晕、头疼、郁症、癫症、燥症等情志疾病做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很好的效果。先后做了《礞石滚痰丸治疗精神分裂症与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与上海精神卫生研究所金国章教授合作的《左舷千金藤啶碱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研究》,探讨了中医提取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中药剂型改变的可行性,该项目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用逍遥丸、血府逐瘀汤、柴胡舒肝散、甘麦大枣汤、癫狂梦醒汤、顺气倒痰汤、生铁落饮、朱砂安神丸等方加减,辩证施治,治疗各类精神疾患;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抗精神疾病药物引起的闭经、化湿祛痰法治疗药源性肥胖、流涎、便秘、震颤、静坐不能等不良反应都取得良好的疗效。总结出情志疾病的腑脏辨治和气血辨治方法,先后撰写论文在各类专业期刊发表。

经络具有运行气血、濡养周身、抗御外邪、调节阴阳的作用。在临床应用中,先后做了《穴位注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将中医的分型、西医的量化有机结合起来,为深入研究中医治疗精神分裂症提供了资料和依据,使中医治疗更具有系统化。《阶梯式定点穴位刺激治疗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的研究》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穴位注药治疗臂丛神经损伤37例疗效观察》在,<<中国针灸>>发表;《耳穴贴压治疗治疗药源性便秘218例效果观察》等疗效可靠。

中医心理学应用前景广阔。中医早在《内经》就提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预防医学思想,重视和畅情志、摄养心神、性命双修,创造了一套具有民族特色且行之有效的心理卫生原则和方法。应用如豁达法,对预防精神障碍的发生起到了积极作用。现代不少精神病学家也强调了心理因素在精神疾病发病中的重要性。故在中医调畅情志的方法与西医的心理咨询相结合有利于预防精神障碍的发生。对康复期的病人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三.大讨论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发现的问题

1、中医新技术应用少,诊断手段简单,利润低,经济效益差,中医不赚钱,中医师就没有地位,资金投入少,为了医院生存,一些单位只重视收入高的科室,忽视中医科的建设。致使中医药不但得不到发展,而且逐年萎缩。

2、长期以来,政府对中医药行业管理相对宽松,对非法行医人员打击力度不够,利益的驱使,一些不懂医学、无行医资格的人也打着中医的牌子招摇撞骗,致使一些人对中医药产生了怀疑,有的医生也直接说中医不治病,不推荐、不支持病人用中医治疗。歪曲了中医的实质内涵。中医药的应用受到影响。

3、精神病人大部分不承认有病,无自知力,服药、治疗都是被动进行,中医汤剂服用及针灸等都不易取得急性期病人的合作,应用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

4、现行的保险制度,很多新药、贵药都已进入医保项目,而一些传统的中成药,在精神科常用的如六味地黄丸、复方芦荟胶囊等中药依然是自费药,限制了医生的应用,中医药在这个保险体系中没有受到很好的保护。

5、房屋和人员相对缺乏、设备陈旧、人员断层,无条件设立专门的中医精神科病房、专职的煎药人员和必要的诊疗设施。严重制约了中医药在精神科的应用。致使一些中医院校毕业生也不得不改做西医。

四.解决问题的思路措施和意见建议

自开展解放思想、发展中医药活动以来,对300名病人进行了中医药治疗精神病是否认可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认为重要毒副作用小,只愿意服中药,不愿意服西药治疗的96人,站百分之32;愿意中西药并用的178人,占59.33%;愿意服中药,但怕麻烦的11人,占3.67%;只愿意服西药的15人,占5%.大部分人因担心西药的副作用而倾向中医药治疗

1、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和结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医药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保护和发展中医药、弘扬民族文化是卫生界义不容辞的责任,单位要积极争取新闻媒体的支持,积极宣传报道本单位中医药工作新进展、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及优秀中医人才,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积极参与卫生局组织的养生保健宣传月、世界传统医药日等各种活动,宣传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优势,取得各级领导的支持,同行认可,坚持中西药并重的方针,中西医优势互补,充分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病的空间,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经济、方便的治疗方法。

2、医院正在开发改造之中,等改造好了,建立专门的中医精神科病区,配备爱岗敬业、热爱中医的专业技术人员致力于中医药治疗各类精神疾病的研究。努力扩大中医药在精神卫生领域中的应用。

3、加大中医药在精神病防治方面的科研力度,在发扬传统中医药诊疗技术的基础上,探索出更适合精神科应用的、切实可行的、行之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多在提升中医中药的科学性方面下功夫。

4、建议医疗保险扩大中医药报销目录的范围,大幅度提高中医药适宜的报销比例,使群众真正享受到中医药的实惠。也便于中医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5、争取中医药在轻型精神病人的治疗中广泛应用,在重型精神病人治疗中的结合应用。

6、善语导便,修身养性,心病还须心药医

祖国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对心理疾患病人强调善语导便,加以疏导。所谓善语导便,包括好言劝慰,或解释疑惑,或支持保证等诸多心理上的抚慰,相当于现在讲的心理治疗,也就是心病治用心药医的意思。我国著名的医药学家、养生家孙思邈十分强调怡情撮生,对情志不遂所致的疾病,更是要求从自身修养方面下功夫,比如要求要舍名利(淡薄名誉、地位、财富)、除息怒(节制喜怒哀乐)、去声色(远离声色)、淡滋味(清淡饮食)、静心深(安逸精神、心理),尽管这些都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但这是修身养性、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的重要方面。我们现代人也讲究养身先养心,要求做到宽心(保持宽松、随和的心态)、怀有善心(时时事事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自己的心境也会得到慰藉)、处处静心(心如止水,不为名利困扰)、时时定心(豁达乐观,喜乐无愁,纵有不快,也一笑了之)、常树信心(对失意坎坷不灰心、不气馁、对生活抱有信心),有时还须要有一点点的粗心(不要事事斤斤计较,学会难得糊涂一点)。当然,这些对有心理情志疾病的人来说是难为了一点,但结合病人各自的实际状况做这样的启发、交谈,有时也是能起到很好的怡情悦性作用,而且往往也是很重要的。

第6篇

一、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三病”综合防治方案的实施,建立和完善慢性病防治网络。通过开展“三病”的筛选,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和实施精细化管理,提高居民“三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健全长效运行机制,推进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

(二)具体目标

1.以乡镇为单位,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发现率分别≥8%、1.5%,社区35岁以上首诊病人测压率≥95%;患者规范管理率均≥60%;服药率≥60%;高血压管理人群血压控制率、糖尿病管理人群血糖控制率均≥30%;常住人群健康教育覆盖率≥95%、健康知识知晓率≥70%。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发现率≥2‰,规范管理率≥60%,逐步降低精神病人肇事肇祸率。

2.建立完善的县、乡、村三级综合防治组织机构,对每位“三病”患者实行精细化管理,提供个性化干预治疗方案,实现档案动态信息化。

3.对常住人口“三病”患者实行国家基本药物范围内的药品免费配送治疗。

4.建立完善“三病”综合防治长效运转机制。

二、实施步骤

(一)调研访谈,摸清基数(3月1日至3月31日)

1.组织调研组走镇下村,深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通过召开座谈会、民主恳谈、群众走访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城乡居民对健康的需求,明确项目的工作目标和重点。

2.以乡镇为单位,全面掌握已知的“三病”患者数量及分布。

3.召开“三病”防治专家技术论证会,确定治疗方案及年经费数额。

(二)完善组织,制定方案(4月1日至4月27日)

1.县政府成立“三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防治项目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各乡镇政府和有关单位设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

2.卫生部门建立专家指导组(邀请市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专家参与)、质量控制组、宣传报道组、检查督导组等小组。

3.组建14支诊疗团队。每支诊疗团队由市级心脑血管临床专家、内分泌临床专家各1名,县级相应临床医生各1-2名组成,疾控人员、责任医生、联络员全程参与。同时,组建1-2支精神病临床专家组,负责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诊治。

4.组织参与项目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掌握综合防治项目的内容和要求、明确工作职责。

(三)广泛动员,全员参与(4月28日至5月10日)

召开全县动员大会,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各单位工作职责和任务目标,建立上下一心、步调一致的运转机制。采取各种有效宣传形式,广泛动员群众参与。

(四)落实措施,精细管理(5月11日至10月)

1.采购配置国家基本药物范围内的药品及血糖测量仪、试剂等物资。

2.建立县“三病”信息管理平台,分乡镇以行政村为单位,扩大发现“三病”患者人群,对已掌握的“三病”患者由诊疗团队进行复诊核查,开具个性化健康处方。

3.社区责任医生对现场复诊排查后的“三病”管理对象根据新的分级管理规定,规范开展定期随访工作,并及时将每次随访信息录入管理系统。

4.专家指导组开展巡回指导、随访质量控制、患者药物治疗、非药物干预指导等。

5.按照有关规定,落实双向转诊制度。

6.通过讲座、健康俱乐部、走村入户宣传等健康教育形式,积极开展非药物干预。

三、保障机制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三病”综合防治项目是惠及我县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是今后几年的卫生重点工作,各单位务必提高认识,按照县政府《关于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县公共卫生委员会《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和本方案要求,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确保项目正常有序开展。

(二)明确职责,形成合力

县委宣传部:组织开展公益性、群众性精神卫生和慢性病预防、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宣传,引导群众养成体质健康、心理健全的生活方式。

县发改局: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规划纳入县“十二五”总体规划中,向上积极争取项目建设资金,督促落实,确保乡镇卫生服务站建设适应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需要。

县公安局:重点掌握辖区内可能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基本情况,把加强精神病人的管理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之中,落实日常监管和控制措施;依法做好严重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强制收治工作,参与并协同实施应急医疗处置措施;会同民政局等部门做好流散在社会上的精神病人的处置工作。

县民政局:建立健全慢性病、精神病患者救助制度,将慢性病、精神病困难户纳入低保。研究制定精神疾病患者、特困慢性病患者医疗救助政策;组织病情稳定的慢性精神病人,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使病人通过生产自救,改善生活质量。

县财政局:负责建立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财政投入机制,及时落实实施慢性病健康管理、精神病人服药治疗补助所需资金;配合卫生部门实施慢性病健康管理考核工作,提高资金管理效率。

县人劳社保局:研究制定加强慢性病、精神病防治技术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提高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保持队伍稳定,扩大队伍规模;研究解决提高城镇参保人员的慢性病、重点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为康复后的精神疾病患者创造或提供就业条件和场所。

县卫生局:负责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和计划;提高合作医疗参保人员慢性病、重性精神疾病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开展项目培训、指导;负责项目的日常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监督考核制度和评价机制,完善信息公示及奖惩等制度。

县残联:维护精神残疾者的合法权益,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采取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和社会服务等综合防治措施,推行有利于精神疾病患者参与社会生活的开放式管理,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治疗康复服务,提高康复质量,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生活质量。

县慈善总会:制定慈善救助方案,落实精神病人服药治疗补助所需资金,配合相关部门做好重性精神残疾人的慈善救助。

各乡镇政府:负责辖区内“三病”综合防治工作的领导;重视、支持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为“三病”患者的筛选和管理提供有利条件;进一步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网络,明确职责,落实任务;健全并规范公共卫生专干和村(社区)公共卫生联络员制度;加强对村社区的督导,强化组织、宣传和指导,定期召开例会,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

(三)完善机制,确保实效

1.定期组织对各乡镇项目实施进度和工作质量进行督导控制,每月通报工作进展情况,保证工作质量。

第7篇

【关键词】 精神病;分区;防治;康复;发展与现状

众所周知,精神病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它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包括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全球有4.5亿人患有神经精神疾病,占全球疾病负担的近11%。在前10位造成功能残缺的疾病中有5个属于精神障碍。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中国神经精神疾病负担目前已超过总疾病负担的1/5,在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20%[ 1 ]。估计到2020年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1/4。高发的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 给社会经济造成的危害不断加大, 已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1 世界精神疾病分区防治、康复的发展与现状

1.1 法国精神病分区治疗

1.1.1 法国的分区[2]治疗的发展历史:法国的精神病服务组织开始于1838年。真正开放病房是到1920年才首次出现。虽然1960年政府首次对分区治疗的概念进行了提议,但是这个建议直至1975年才被通过,而经过1985年和1991年的补充才正式将精神病患者再适应社会作为补充目标。

1.1.2 分区治疗现状:包括3种不同形式的防治分区:普通成人、儿童及少年、司法精神病。这些不同的分区作用就在于当急诊需要住院的精神病患者能够按照成人和儿童的差别来进行收住,每个分区包括不同的干预措施,在治疗方面更是将成人与儿童分开,提供最合适的治疗举措。

1.1.3 分区治疗取得的成就:分区治疗有着法律条款的保护,法国这一强有力的举措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肯定,除了有大量的精神病医生及护士进行支援以外,同时还有社会各界认识来帮助患者获得重新进入社会的条件。最重要的是在分区治疗的过程中他们的医疗经费得到了有力的保障,政府和社会给予了大力的支持,确保了患者能够得到免费的治疗,这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也是十分成功的案例。

1.2 美国社区精神医学的发展和现状

美国精神病疾患社区的设置包括心理学、躯体治疗、志愿者以及对应的精神科医生和护士组成,以社区为单位成立的治疗组中至少包括10名以上的成员,每个成员都有自己所负责的具体项目,组员之间的良好沟通确保了能够尽快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组中成员除了要接受专门的训练外还同时必须保证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能够和患者之间顺利的交流,确保患者能够生活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中,而治疗组成员则在与患者的接触过程中了解患者的生活能力、症状及社会功能等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1.3 香港社区精神医学的现状

香港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系统也包括多个组成部分,如社会康复服务、外展服务及中途宿舍等。社会康复服务的工作范围遍布整个香港,要求每个护理人员要分管大约50名患者,而患者主要经由精神科医生或家属介绍、申请而来。其工作任务主要是利用社会资源来提供治疗护理以及相关知识的宣传。

1.4 世界精神疾病康复的概况

WHO新的健康概念对于健康的定义[3]不仅仅是没有生病还应包括生物-心理-社会-精神上的健康而协调性发展。1977年美国联络精神病专家G.Lengle顺应时代要求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4]。新医学模式在美国、加拿大、法国、香港等地已有多年历史,如美国将黑人移民集中居住,防止抑郁症的发生。香港的精神康复中心有庇护工厂、日间会所、康复协会、会心小戒酒协会等。社区服务长期制,陪同患者康复训练,指导患者择业、面试、工作能力、社交能力恢复。总的来说,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对于精神病患者的治疗阶段到康复阶段的过度,目前的重点在于患者与社会的重新接轨,建立良好的诊疗模式,为精神病诊疗提供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2 我国精神疾病防治的发展与现状

2.1 我国精神疾病患病情况

目前我国的精神病患者总数已经超过了1亿大关,发病率超过7%,在疾病治疗方面的最大负担[5]。21世纪初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内地精神病患者总人数为1600万人,而近年来部分地区也进行了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的调查,而做的较好的是浙江和河北两省,从调查结果来看,当前包括精神分裂在内的精神病障碍患者患病率为0.5%,这个数值与全球调查结果相近,但在精神障碍的总患病率中来看仅仅只是少部分。从细化分析来看,我国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为抑郁症的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其次为酒精滥用的物质使用障碍,这两种疾病的患病率分别为8.6%和3.0%,这个数值高于全球统计值的7.3%和2.0%,这说明我国在某些精神障碍患病率方面并不低,是对于精神卫生工作的一个巨大挑战[6]。

2.2 精神心理学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概况

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在医疗卫生事业的各个方面都卓有成效,在治疗精神心理疾病方面的效果也越来越得到肯定,已经成为了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在临床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7]。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的方式能够有效的对患者的状况作出诊断,而且中药治疗的同时合并应用精神药物比单纯应用精神药物的效果要好得多。罗和春教授牵头所提出的针灸治疗方案在治疗抑郁症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个治疗措施大大缩短了疗程,减少了药物成瘾性,得到了全社会的肯定。

2.3 我国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发展与现状

在1958年全国第一次精神病防治工作会议开展之后我国开始了正式对精神疾病治疗工作的确立[8]。会议制定建立精神疾病防治机构,提出了对于重型精神病的防治管理是工作的重点,要做好预防、早发现、早治疗。1986年第二次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会议促进了精神卫生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七五规划中明确了以社区为中心开展精神卫生工作的目标。而从近年来的文献来看[9-10],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有所上升,而且在我国许多地区仍缺乏有效的精神卫生服务,导致精神分裂患者肇事事件屡有发生,因此必须重视这方面的防治工作。目前精神病尚无法根治,必须采用药物干预、心理干预、家庭干预、行为干预等若干方法进行综合治疗,这些程序在社区中是可以开展的,而国外的先进事迹也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道路,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个案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在不久的将来在精神卫生服务工作方面会有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 季卫东, 周国权, 黄佩蓉等 发展中国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的思考[J]. 中国卫生资源 , 2011, 14 (4) :245-247

[2] 严和.法国精神病分区治疗概况介绍[J]. 上海精神医学,2007,19(2):127

[3] 宋修珍,孔临萍,燕 炯等. 国外社区精神医学的发展及现状[J]卫生软科学 2004,18(3) :134-135

[4] 龚信夫.从整体医学与生命发育观来看内观治疗疗效[J] .上海精神医学,2005,17(6):369

[5] 彭纯清 刘建恒 罗和春. 新医学模式在社区医疗及精神康复中的应用[J] . 中国临床康复,2006 10(38) :117

[6] 杜舒宁,王健.我国农村精神卫生服务供给、利用情况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 28(4):284

[7] 陈戎. 精神心理学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概况及科研思路[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6 卷增刊:181-182

[8] 李东兰 .我国重性精神疾病社区干预的研究进展[J].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12) :2445-2446

第8篇

我院属农村县极精神病专业机构,从1973年以来,对精神病患者采取了“综合模式”的康复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一、及时诊断与治疗

目前由于:①农村绝大多数农民中的精神病患者住院和就医难的问题还未解决,三至四级精神病防治网的工作落后于城市,由于人们对医学知识的匮乏,不认识精神疾病的前驱症状或早期症状。直到病人的生活工作、神会功能明显异常,已给家庭、社会带来干扰或困难时才来就诊,②社会上对精神病人有不可根治的偏见,.一但出现精神病,惟恐影响病人的声誉,使升学、就业晋升、婚姻等受到影响,家庭出现一个精神病人比出现一个流氓罪犯还要难堪,直到掩盖不住时才送精神病院。③基于农村文化水平低下,出现精神病后求助于迷信、占卜、宗教祈祷等活动。直到无法控制时才送住医院。因此精神病就诊时已不是疾病的早期和前驱期,而是疾病的中期或更晚些,因此对精神病的诊断必须力求准确有效。采用中西药针刺等综合模式的精神病疗法。尽快取代疗效,争取良好的予后。

二、心理治疗:

通过应用药物和管理使精神症缓解后,采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治疗病人的情绪障碍和矫正异常的心理活动。从而唤起病人的积极情绪,改善与社会环境不协调的状态,开展心理治疗。采用个别心理治疗和集体心理治疗相结合。必须在充分了解病人心理状态和症状表现的前提下以不脱离实、以现实性通俗易懂的同情,支持、劝告、解释、评论等说理方式,以达到逐步消除患者异常情绪和顾虑,引导患者正确处理自己的情况和予盾。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树立生活的信心。

开展心理治疗,根据病人从入院到出院其心理状态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式。

入院初,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经用强制手段使原有症状抑制而出现一系列的紧张心理反应,此期应以介绍医院情况和生活注意事项以同情支持的语言,清除紧张情绪,诱导病人疏泄内心痛苦,掌握病人心理活动规律。在期阶段。当药物发生作用。有的已出现付作用,这时要以个别心理坐谈,帮助病人认识和理解病态表现及共产生机制,讲解药物的作用性能和治疗中的反应,以减少因药物反而出现的紧张心理状态,并根据病人疏泄的内心痛苦以劝告解释的语言,引导患者正确对待和解决自己和社会不协调的予盾。后期,病已痊愈准备出院。采用个别和集体相结合的方式。让恢复期病人以现身说法进行坚持服药,予防复发和改变个人不良个性。提高病人与社会环境的适应力,以评论激励的语言引导其消除悲观情绪,奋发向上,有所作为,以此对抗社会上的歧视和不平待遇的不良处境,达到永不复发和减少复发的目的。

如:患者,王××,男,54岁,农民,一九领先五年六月入院患者因和邻居产生地基纠纷,经法院判决未达到个人目的,月余后价值千余元的牛又因病死,后来十六岁的儿子又患伤风死于××医院,接二连三的刺激使其患精神分裂症。患者咂烂××医院窗上的所有玻璃,大骂医生。日夜不眠,四处流浪,浪本院后,不时讲自己的不幸,不承认自己的病,怀疑自己有很多仇人,时而在谋害他和盼他倒下,患者意志增强,行动增多,目空一切,反对别人劝说,拒针、拒药常持物以示报复,经肌注氯丙嗪,口服氟辰啶醇症状缓解后,采用心理治疗:①初期,以同情、支持、附和的语言引导其诉说全部病因。②中期、以解释、劝告、上下左右作比较,引导其消除悲观情绪。正确对等自己的处境和予盾。树立从新走向生活的信心。㈢后期,以评论,激励的语言,决不让反对自己的人看了好看,激励其泰山压顶腰不弯,东山再起胜过别人的男子汉大丈夫气魄,十九天后患者主动要求出院。急于按排今后农活,决不让反对他的人看了好看,患者住院三周出院近四年再未复发。

三、生活环境与工娱治疗:

多年来精神病人的管理方式。一直是象劳教犯一样的关闭式。病人生活在高深墙院,铁栏护窗的狭小环境之中,生活多在护理人员的监护下进行,病人有一种患精神病就判无期徒刑,。与社会隔绝感。住院时间越长,与社会隔绝的时间也就越长,就越容易造成衰退懒散的残疾状态。

为了消除精神病人住院如住监时而想逃跑不良心理状态,我们实行完全开放管理,由自己家庭成员看护,医院配备灶具,自带被褥及食用品,恢复期病人可以护理人员和家属的指导睛,自己洗脸刷牙、打扫卫生,自己生火做饭,护理人员主动引导患者洗衣,洗脸、打扫卫生引导其参加工娱治疗、患者和医务人员谈笑风生,关系密切,患者院如在家,安心治疗,精神愉快,由于医院环境家庭化,使患者不至于一出院就复发。

患者家属从一开始就和医护人员配合参于护理病人。基本上掌握了简单的精神病管理,用药、监护知识,为家庭康复防止复发创造了条件。

工娱治疗是通过工作劳动、文娱。体育活动,以转移患者对病态体验的注意力从而减少和消除精神症状。改善情绪。增强体质。建立生活信心,提高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促使知病痊愈。防止衰退性残疾,我院地处农村,土地宽广。山坡有部分药材,我们利用这一优势,对生活懒散,卧检床少动,思维贫乏。情感淡漠的衰退性病人及兴奋亢进的躁狂发作者分别患者人格和心境的需要,按排他们担水、担粪、种田、种医、采药加工、集体游戏、收听乐曲、下棋、玩扑克,看电视等工娱活动。

工娱疗法的具体实施

1、医生根据病情下达医嘱参加工娱治疗

2、护理人员根据医嘱分别带领参加工疗和娱乐。

3、对于那些活动亢进。精力旺盛的患者带领担水、担粪、挖地等的较费力的体力劳动,跑步作体操,有破坏倾向的患者带领其挖药、劈柴,收听悔恨的泪广东音乐、作集体体操等。对于罪恶感明显的病例带领他挖地,锄地来弥补他们罪恶感的欲望,并带领他们打扑克,下棋、看电视,对于那些老怀疑不干净的强迫症患者带领他们打扫卫生、拆洗被褥,来弥补他们扫洗干净的欲望。

4、根据患者原来职业尽量按排与其今后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内容,尽可能使患者体验责任感,激发其主动参于自己所爱好的工娱项目。护理人员引导病人掌握劳动姿势和要领及注意事项。 转贴于

5、组织劳动、体操、唱歌等集体活动,防止出现放任松散的局面,帮助患者在集体活动中加强与他人合作的人际关系。

6、工娱疗法每天根据各方面情况坚持2-4小时。

7、根据工娱疗法的进展、努力促使有益的角色转移,并尽早交家属副食工娱,增强回归社会的能力。

8、参加工娱治疗的患者病情稳定减少了复发,月终根据病人技术表现及贡献大小发给适当的奖励品,促进了患者参加社会生活学会了原来不会的或忘了的劳动技术,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表现活跃,情绪愉快,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如患者邹高、霍县矿务局工作。息精神分裂症十年,多处住院时而复发,住本院后表现孤僻离群,臣床少动,动作怪异,参加工作娱疗法,学会了原来根本不会的农村劳动技术,残留症状全部消失出院二年再未复发。

四、行为矫正:狭义的行为疗法,是在消除神经症病人的病态情感行为,如强迫症、恐怖症等,这里所谈的行为疗法都是激励病人改变不良习惯啬正常行为和适应社会和能力。

1、先从生活行为技能训练入手,训练病人穿衣、系扣、叠被、洗脸、刷牙、打扫卫生、生火、切菜、做饭,并参加做操跑步、唱歌、看电视、收听广播、下棋、打扑克等文体活动。

2、学习行为技能的训练入物,每周4-6小时的集体学习,内容以文化知识、时事讲座、精神病的发病及予防、正常的行为模式,引导病人自我表现,自我对照,自我控制,看书、读报、讲故事并布置准备怎样摘掉精神病的帽子?你的理想是什么?准备怎样实现等作业。

3、就业行为训练入手,通过参加劳动,学会一定的劳动技术为重新回归社会作好准备。

4、从予防复发,使患者能够应付家庭、生活各种境遇的适应力入手,给予患者适当量的刺激磨炼。如训骂、恐吓,强制工疗,强制遵守作息时间,强制戎烟等。

5、各项活动采用记分奖酬、劳动文体、学习、卫生四项,四百分评分总结,两周四项满百分者方可出院。

如患者李XX,男,24岁,表现不语,不动不食,情感淡漠呆滞木僵,时而冲动,打人毁物,善于扒车,但起广西壮族自治区睡觉时说臂和腿不会打弯,人会自己脱衣、穿、吃饭也要其母喂,时而张口不合,说颌关节不会动,非要其母用筷子在上腭部点一下才会继续吃,上厕所不解腰带,常常往裤内小便,常视父母为仇人,打骂父母在外地住院四年,两次逃跑未好转,住入本院五天后,除药物控制外,并下行为矫正医嘱:①、强制穿衣、脱衣、喂饭,并暗示恐吓。②、引导上厕所正常小便,检查当日遵守时间表和生活自理情况。③、指导改变自己目前现状的责任感。两周后交其父母护理,住院24天出院七年再未复发。

五、回归社会:

第9篇

【关键词】社区精神病病人;管理与防治;社会问题

本文资料源自本院近10年来收治的由市政法部门批准经公安人员移送的严重影响社会秩序且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不良后果的精神病病人。现将管理与防治结果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7例收治对象为1996年4月~2005年4月由市政法部门交办的严重影响社会治安且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不良后果的精神病患者,全部病例临床检查与观察均符合CCMD-2-R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其中男35例,女2例,年龄28~51岁者34例,余3例具体年龄不详。

1.2方法

1.2.1药物治疗入院后根据病人的年龄、身体状况及理化检查结果与饮食情况选用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因对病人的家庭情况及以前是否有过重大疾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等均不了解,在选用药物时尽量选用副作用小、发生过敏几率低的精神药物。从小剂量开始,如氯丙嗪从12.5mg开始,在病人无任何副作用的情况下再逐步加大治疗量。因药物剂量过小不能控制病人情绪时则加大安定或氯硝安定的日治疗量,以使病人处于镇静状态,达到减轻躁动情绪、避免意外发生的目的。

1.2.2心理治疗经药物治疗1~3个月后,当病人情绪基本稳定且能与人进行简单的交流时,与病人进行沟通。首先向其讲明治病的目的就是使其早日康复,重返社会,与家人团聚。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与医生配合,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此基础上逐步询问病人的家庭情况,是否有工作单位以及病人的姓名、年龄、学历、住址和婚姻状况等。根据收集到的有关资料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治疗,最终达到病人要求治病、主动叙述自己的内心体验与要求,这就是心理治疗的目的所在。

1.2.3工娱疗法当病人阳性症状完全消失,情绪稳定,生活基本自理的基础上,对病人进行工疗与娱疗训练。首先让病人学会整理个人卫生和集体卫生,此后让其从学习简单的手工劳动到较复杂的劳动技能,如择菜、洗菜、切土豆丝等,在此同时根据病人爱好与特长让患者参加工娱疗活动,从听音乐到学习不同的乐器,以及学习打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以提高病人的自信心,充分发挥病人的潜在能力。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后鼓励病人多参加集体活动,从中逐步掌握社交技巧,以便达到完全康复的目的。

二、结果

2.1疗效评估经过6~8个月的住院治疗,经我院与病人住地派出所、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及病人家属多次沟通联系,痊愈出院19例(其中本市17例,外埠2例),已联系到病人单位且其单位同意补办住院手续的8例(其中3例痊愈,5例显效),已治愈或基本治愈但无出院条件(属三无人员)的9例,1例因合并躯体病在住院期间死亡。

2.2效益评估

2.2.1社会效益本资料中的37例病人在入院前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冲动、毁物、影响交通、赤身露体、致人伤亡或残暴异性,给一方治安和人民群众的心理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这些病人入院后不仅得到了很好的有效治疗,而且为社会治安秩序的稳定与建设祥和快乐、团结奋进的社区做出了难以用金钱衡量的贡献。

2.2.2经济收入概况本文中37例病人除8例病人单位同意补办入院手续并原则同意补交一定数额的住院费用外,其余29例病人不是三无人员就是家庭无经济能力承担病人的住院费用,本院实际收费仅占病人应缴纳费用的十分之一。

三、讨论

本文资料显示与全国各地的有关报道相似,精神疾病患者给医疗单位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经济负担,对政府交办的收容治疗任务理当坚决执行,可长期下去难以负重。就我国的国情而言,这些病人也难以完全由政府包干一切费用。像这样的精神病人日趋增多,已经影响了社会的稳定,给社会、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精神病人造成的伤人事件已屡见不鲜,精神病患者对社会危害程度已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精神病病人的社区管理与防治已成为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如何解决本文中述及的这类精神病病人的社区管理与治疗,就全国而言目前还没有可借鉴的经验。笔者认为以下措施是否可行,仅供政府、社会团体及同仁参考。一是卫生主管部门尽快草拟精神卫生法草案以供国家权力机关审定,草案中应规定精神病人的亲属所承担的义务与权利,以及违背了应承担义务的职责;二是政府牵头,集公安、民政、财政、卫生等职能部门共同负责这类病人的社区管理与治疗的费用;三是在社区内成立精神卫生休养站,经过专业培训的社区门诊所的医生或护士负责治疗,由辖区民警负责对精神病患者进行法制教育,由社区的街道办事处负责安排力所能及的手工活,这样在保持病人劳动技能的同时又能给患者一定的报酬;四是是否在精神卫生法中明文规定所有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全体人民群众每年上缴一定数额的经费,由卫生、民政部门共同负责这笔费用的支出。在经费保障的基础上才能保证三无病人及经济贫困的精神病人得到及时的治疗。

【参考文献】

1王永梅,刘敏.精神病患者对社会危害的调查分析.临床精神病医学杂志,2004,6(14):7.

2朱文轶.精神病人的社会困境.三联生活周刊(京),2002,3:15.

3郝伟,江开达.精神病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39-240.

4马惠霞.中国影响心理健康的个体因素研究综述.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3):214.

第10篇

精神病人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的内心不为人所知。人们认为他们的言行出人意表,对他们“敬而远之”,他们仿佛于世隔绝,很难进入公众视线,而当他们一旦与外界发生关系时,就会让世人强烈到他们的存在。

2010年精神病人频频制造的血案,已足以使人触目惊心,2010年3月15日江苏常州金坛市杨某,一家三口同住,患病时持榔头连砸数下,当场将奶奶活活砍死;

2010年3月23日福建南平某小学宋某患病时连砍数刀,当场死亡3,抢救无效死亡5人的惨;

2010年4月22日早晨7:00时左右甘肃呈现成县宋坪乡史家坪村,精神病人冯某持刀砍伤村民王刚的父亲、妻子及女儿后自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人口老龄化步伐加快,现代科技与文化的创新层出不穷,广大人民群众逐步适应着从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生活方式转变的快速节奏和竞争,体验着由此带来的心里冲击和压力,各类精神疾病(包括轻性的心里障碍)的患病率明显增加,这已经是一个不增事实。据WHO统计,全球前10种致人残疾或使人丧失劳动能力的主要疾病中,其中有5种是精神疾病,他们是严重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酒精依赖和强迫症。在我国疾病社会总负担的排名中,精神疾病已跃居首位,超过心脑血管疾患和恶性肿瘤,使我国精神卫生工作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进入21世纪后,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最主要的一类疾患。正确治疗这些疾病已成为精神卫生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对这些疾病的治疗,不仅是要消除症状,还要巩固疗效、防止复发,而且还要使其恢复原有的社会功能、重返社会。这即是我们通常所提出的治疗目标:治好疾病,巩固疗效,防止反复,恢复功能。为完成这一任务目标,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如2004年4月10日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的《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其基本原则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全面推进新世纪精神卫生工作的健康发展,其目标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完善现有的精神卫生工作机构功能,提高精神卫生工作队伍人员素质和服务能力,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卫生服务需求;及2004年9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2004】7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其目的加强精神卫生工作,做好精神疾病的防治,预防和减少各类不良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

精神障碍的防治工作从单独依靠精神病院开始重视向社区发展,并在试点地区取得了成绩。特别是2005年起在全国30个省市60个城乡示范区开展的重性精神病社区监管治疗项目(686项目),在探索精神病院转变职能,扩大服务范围上有重要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方法学的创新,生物精神病学将有重大突破,精神疾病的遗传学研究将从细胞水平向分子水平过渡。从分子生物学探索精神疾病的病因将是我们未来研究工作的重点。精神疾病的相关基因有望被陆续克隆,从而完成精神医学发展史上一个质的飞跃。

兰州安定医院作为兰州地区精神卫生服务机构之一,1994年建院,床位编制117张,目前共收治各类精神障碍住院患者2300余名,已经成为该地区精神卫生服务领域的后备力量,我们的宗旨:立院为民,奉献社会;我们的目标:创品牌医院,让百姓安定;我们的精神:创新、超越、奉献、诚信;我们的服务理念:以患者为中心,从患者出发,为患者着想,让患者满意,始终坚持以经营管理为牵引,以质量管理为核心,以生力资源为根本,以信息管理为手段,不断增强服务意识,优化服务流程,改进服务方式,尊重病人人权,出台服务举措,为患者提供技术先进、服务周到、环境温馨、设备精良的高品质的医疗服务,努力形成独具特色的医疗服务体系和服务品牌,在技术上实行品牌战略,做到院有品牌,科有特色,人有专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新,人新我精,努力实行病人满意,政府满意和职工满意的管理目标!

2009年11月12日卫生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给我们临床工作提供可靠保障,为顺利完成各项治疗和康复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当前,精神残疾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使其难以回归社会,精神康复成为一条重要的途径。《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指出,精神康复的目的是提高或恢复患者原有的社会功能,使其能较好的完成社会角色,精神残疾的康复可在院内和社区中进行。虽然中国的精神疾病管理困难重重,但我们只要转变观念,决定信念,脚踏实地,在人类精神疾病管理领域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国的重性精神疾病管理之路就在我们的脚下!

现状:面临困境,精神卫生服务需转变观念

目前我国精神专科队伍严重不足,医院救治能力有限,因而无法为患者提供从防治到康复的全方位服务,长期住院的救治模式已经初露弊端,能力缩短医院时间,分享与普通医院患者的条件尚不成熟。因此,精神卫生机构的服务还需转变观念,明确目标,及从简单的看管,恢复功能,让患者回归社会,逐步过度到提高整个人群的精神卫生状况。

挑战:精神残疾康复,重在回归社会

精神残疾常常严重损害患者的社会功能,造成生活不能自理、缺乏社交技能和职业技能,难以回归社会。因此精神残疾成了医务工作者无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而精神康复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途径。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主任会员周东丰教授介绍,国外的精神病患者出院后会接受“中间站”服务,即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技能及职业培训,待患者病情稳定后负责为其介绍工作,通过这种方法使患者更好地回归社会。虽然这一康复措施值得借鉴,但是我国社区医院的条件十分有限,因此差距可想而知。尽管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进行了社区康复试点工作,但我国的社区的相关设施和精神卫生服务能力都十分缺乏。因此,社区康复还只是“理想的蓝图”。

探索精神康复新模式“医院-社区一体化”模式

“医院-社区一体化”模式,主要包括:

(1)“精防日”制度,为了保障患者能定期得到专科医生服务,接受用药指导和定期复查督促,精神科医生要定期到固定社区为患者服务;(2)“日间医院”,通常精神疾病患者出院后虽然病情稳定但功能并未完全恢复,尚无法就业,因此患者白天可到医院接受技能模块的专门训练,晚上与家人团聚;(3)“中途宿舍”,社区的“中途宿舍”类似于“招待所”,患者居住的同时进行自我管理,但需对工作人员报告,增强患者的自主性,但“中途宿舍”不负责治疗,只是提供管理;(4)“庇护性工场”,类似于岗前培训,给患者提供诸如简单手工制作等基本工作,并付给一定报酬;(5)“家属资源中心”,专门为家属设立,形成俱乐部或联谊会,指导他们为患者服务和保证自身心理健康。主要目的是负责患者从出院到回归社会之间的“角色转变”工作,使得患者出院后能接受连续医疗服务,力求实现“无缝连接”。

展望:顺应社区管理大趋势

要实现精神疾病患者的社区康复,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条件:(1)社区必须有卫生保健人员与精神疾病患者保持联络;(2)社区的全科医生必须接受精神病方面的专业培训,提供相关康复训练;(3)社区医生要具备开据抗精神药物处方的能力,会使用精神科的基本用药;(4)社区必须具有基本药品目录里的抗精神病药。而目前,我国的社区医院尚不具备上述条件,因此实现社区康复还有困难,但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第11篇

关键词:多方式健康教育;精神病伴发糖尿病;康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全球糖尿病患者2003年为1.98亿,2006年已经增长到2.46亿,预计2025年将达到3.38亿[1]。我国糖尿病患者总数已位居世界第2位,仅次于印度,我国糖尿病的防治形势严峻[1]。目前,糖尿病教育是糖尿病综合治疗方案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2],为了提高住院精神病患者伴发糖尿病的教育效果,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对45例精神病患者伴发糖尿病进行多方式健康教育,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45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40~71岁,平均年龄(54±3.8)岁,文化程度小学16例,初中22例,高中(中专)8例,大专及以上4例,病程1~19年,平均(6.33±3.73),均符合1999年WHO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病情稳定,无严重并发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慢性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3],均愿意配合6个月健康教育,并有接受糖尿病教育的能力。

1.2多方式健康教育

1.2.1计划性健康教育 科室制定出标准糖尿病健康内容,由责任护士根据标准健康教育内容对精神病患者伴发糖尿病实施健康教育。教育方法有个别宣教、集体上课、发学习资料等,精神病患者常有病症感、自卑感[3],存在抑郁或激惹等情绪障碍[4],治疗依从性差。一些慢性精神病患者常表现注意力不集中、依赖性强、被动懒散,并有不耐烦情绪。所以责任制护士实施健康教育难度很大,工作量比较大,工作要求有爱心、耐心,每次教育时间需30min,组织1次/w。

1.2.2护理程序式健康教育 护理程序是以评估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状况制定计划,实施护理,最后评价患者的状况,而护理程序式健康教育主要以评估患者的学习需要制定计划,实施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最后以患者的行为和态度的改变评估教育效果。要求责任制护士与精神病患者伴发糖尿病进行一对一有效的沟通,取得他们充分的信任后再进行健康教育,调动和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参与治疗护理,使他们逐渐学会自我护理,并能有效控制血糖,进行1次/w,教育时间15~30min/次。

1.2.3焦点解决式健康教育 是提供一种更为积极和尊重患者的干预模式,其关键不在于寻求问题发生的根源,而在于帮助患者寻找建设性的解决方案[5]。崔雨等[6]认为,焦点解决式健康教育能够架起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程度,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从而使患者的血糖,血压进一步得到改善。要求责任护士1名,专科医生1名,和患者以互动的形式进行,互动内容:为患者免费监测血糖,病友互相交流,请专家为患者进行知识讲座等。每月举办1次,每次互动时间1~2h。

1.2.4出院后电话随访 由资历高业务素质高的主管护师对出院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追踪患者饮食治疗、药物治疗、自我管理的实施情况及血糖控制情况,每月咨询1次。

1.3评价指标 评价精神病伴发糖尿病患者教育前和教育后6个月血糖、饮食、自我管理情况。血糖达标准:空腹血糖4.4~7.0mmol/L,餐后血糖4.4~8.0mmol/L,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控制。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配对t检验

2结果

教育前后精神病伴发糖尿病患者血糖和餐后血糖的检测结果,见表1。

3讨论

行为改变在糖尿病代谢控制中日益受到重视,患者的行为改变被认为是衡量糖尿病教育项目成功与否的标志[7],特别是精神病伴发糖尿病患者行为约束是困难的,通过我院对此类患者采取多方式的健康教育,针对患者存在的问题,指出必须纠正的不健康行为,使此类患者取得了成功的血糖管理,这种自我管理行为的建立在糖尿病教育中尤为重要。我院采取的多方式健康教育是结合行为和心理社会因素的教育,能激发患者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使患者系统地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因此,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应遵循灵活多样的教育原则,积极开展防治糖尿病,使患者更全面了解健康行为对有效控制血糖和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玫,许瑞珍,孙涛,等.糖尿病患者医院社区互动模式的建立运行[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8):703-704

[2]卢雪琴,楼青青,周雷,等.PBL,教学模式在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体会[J].护理与康复,2008,7(2):145.

[3]陈朋月,朱岚,盛嘉玲,等.自信心训练对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自尊水平的对照研究[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5,5(6):461-462.

[4]沈渔.精神病学[M].5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3-531.

[5]骆宏,叶志弘,王菊香.聚焦解决模式在临床护理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6):568-570.

第12篇

【关键词】 精神病;出院后;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10.27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3858—01

精神病患者是指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知、情感、意志、动作行为以及心理活动等均可出现明显的异常,不能正确对待工作、学习、生活;动作行为古怪、与众不同、难以被一般人理解;在病态心理支配下,有自杀、自伤或攻击他人的可能,患者往往有不同程度的自知力缺陷,故对自己的精神症状丧失判断力,认为自己的行为与心理均是正常的,从而拒绝治疗。所以重性精神病患者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承认自己有病,一般都不会主动接受治疗,在院外往往拒绝治疗,因此出院后的护理非常重要。

1 院外应按医嘱进行药物巩固治疗

家属配合下一定要督促患者坚持服药,这是预防病情复发的关键。重性精神病目前已纳入国家慢病管理,出院后仍需社区及家属的配合管理,督促其坚持服药。有关资料表明,如不坚持服药,五年发病率为85%,发病率如此之高,可见坚持服药有多重要。首先在病人出院时,医护人员就应向病人及家属讲明此疾病的性质和维持治疗的重要性,个别病人及家属认为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会使病人变傻,出现表情呆板,动作行为迟缓,流涎等反应,所以病情稍有好转就停药,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这些反应只不过是暂时出现的药物副作用,随着病情的好转与抗精神病药物的逐渐减量,这些不良反应也会随之消失。如果随便停药,很容易导致复发,有的病人及家属抱着侥幸心理,认为病已经好了,不用再吃药了,所以一定要向他们讲清坚持服药的重要性。

2 保持良好的心态

开导患者要学会正确对待自己,正确认识自身疾病,解除对疾病的错误看法,家属要配合并给其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要患者正确对待生活琐事,正确对待不良刺激。对其内心的不满,要及时给予疏导和关心。生活要有规律,特别是不能饮酒、喝浓茶、咖啡及一些兴奋性饮料,丰富其生活,参加有益身心的劳动及活动锻炼。

3 识别复发征兆

病人和家属要知道精神病防治知识和复发先兆,如出现睡眠障碍、情绪改变、言行紊乱和拒绝服药现象,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