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双师型教师建设

双师型教师建设

时间:2023-05-23 15:45: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双师型教师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双师型教师建设

第1篇

关键字:“双师型”教师建设 建设途径 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240-02

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与要求

双师型的教师是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高职院校师资建设的一个重要的课题。那么什么是“双师型”教师?有很多人的理解认为“双师”即“双证”、“双师”即“教师+工程师或技师”,两种证书的叠加,其实是一种错误的理解。虽然对于“双师型”的内涵理解现在仍是标准不一,但从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笔者则认为“双师型”教师则应是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其教学过程及内容能充分体现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特色。同时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还有更深一层次的理解:其一是所掌握的理论知识面应更为宽广,除了本专业所必需的理论知识,还应掌握本专业以外相关的理论内容;其二是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应是过硬的,除了教学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以外,还应该包括新技术、新工艺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应用;其三是高职院校教师,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自身修养与师德,要做到德才兼备。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1.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对毕业学生的回访中,集中反映的问题是实际操作应用能力较为欠缺,在校期间的实习或社会实践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进入企业后,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的适应期。对此,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专业素质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的一种迫切的需求。国家教育部下发了多个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通知等文件,有关的文件就人才培养的问题,提出了对双师型教师建设应按照国家、地方、行业等特点对从事高职教育工作的教师在专业与技能方面的要求;在师资队伍选拔、培养方面,要使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教师构成达到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要求;具体到教师个人则是要实现所教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达到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要求。可以看出,国家教育部门对职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非常重视的。

2.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也是职教改革的迫切要求。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像IT技术一样,知识技能陈旧率加快,要求从业者能具有不断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因此,如何培养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能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已是高职教育教革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教师的教学方式再也不能是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学习的专业课再也不能是单纯的理论课或实践课了,因为这些将不再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双师型”教师最显著的特征是将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体现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特色,将新工艺、新技术带入到课堂而不会局限于书本的内容。在德国、日本一些技术经济很发达的国家,他们的职业院校的教师基本上是一些具有较高理论知识与较强专业技能与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

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

1.师资来源。目前,各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是专业学科的本科生,但是现在很多的职业院校为了提高师资质量,近几年,基本要求入职的学历要求为研究生,这也是职院评估中的一个指标。很多的专业教师大多是从大学校门直接进入到职院工作,虽然他们的学历层次较高,但是没有企业的经历与生产现场的实践经验,很多人对企业经营、生产的运作比较陌生,对很多实际操作、实务性的内容都是一知半解,这样对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应用型、实用型的人才来说,的确是大打折扣。当然也有一部分的教师是从行政、企事业单位调入的,他们一般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与阅历,具有一定的专业的知识技能,但是在教育教学理论方面还是相对缺乏,教学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学生不一定完全适应。从以上可以看出,专业教师队伍主要还是缺乏“双师型”教师。

2.教学任务重影响教师的技能培养。由于近几年高职发展较快,各个职院的学生人数多,而大部分院校教师较为紧张,其教学任务繁重:基本上每个教师的周工作量都在16至20节课时,在民办的院校周课时可能会达到20节以上或更多的是要教一至两门的课程。教师除了讲课,还要备课、批改作业、对学生进行辅导,同时还要参加各项课题的研究、课程的建设,所以已根本抽不出时间到企业去了解现在企业情况,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情况。时间一长,教师的专业知识理论渐渐老化、社会与生产实践参与少,将影响其教学的质量。

3.教师与企业交流不足。教师平时很少与企业进行交流联系,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活动一般只能利用假期的时间,最长也只有2个月左右,时间短。在一些拥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专利的企业,出于自身的利益,一般不愿意接收实践一两个月的教师,是怕被人了解自已企业的一些核心技术。另外,有些企业的设备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一些先进设备,价格昂贵。因为实践的教师不像一些长期在生产线工作的人员,操作熟练得当,极容易造成损坏,所以教师到企业的实践可能会流于形式,或者实践的效果大打折扣。

4.“双师型”教师考评考核制度不健全,难以提高“双师型”教师成长的积极性。很多高职院校在对教师考评考核中,其评价标准过多偏重于教学工作量的完成情况、科研业绩:有多少、科研项目数、获奖成果有多少。这种评价导向,在无形中会引导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在理论性“核心期刊”发表的方面,从而忽视了对课堂实践性能力的教学和实际应用的研究。这种评价导向会使教师偏重于理论而轻实践,重科研而轻教学,影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此外,有一些院校在职称的晋升、学习进修、乃至教师的薪酬方面与普通教师相差不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是难以提高“双师型”教师成长积极性的。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方向与原则

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只有具备了一支“双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真正发挥高职教育的特色,为社会为企业培育出应用实用型的人才。所以“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显得尤其重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中,首先要有长远的眼光,为教师提供多个的发展平台,充分发挥其积极能动性,不断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的素质,最终形成一个合理的师资结构体系,为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与理念。其次在具体实施方面,可根据教师的特点与专长,加强与企业的交流,根据以人为本的原则,分层次,分类别有针对性、有实效性地进行不同类型的培训,各院校可充分发挥其有限的资源,为教师创造各种继续再教育(包括理论与实践)的机会,让教师开阔眼界,对其自身的知识技能水平进行不定期的更新,保持其知识水平的先进性。再次可借鉴国外教师素质培养的先进经验,在职称评审、薪酬等方面引入激励机制,让这些无形的指挥捧使教师自主要求向“双师型”教师方面成长。

五、“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途径与措施的探讨

1.建立、完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资师培训的制度。双师型的教师无论在其理论水平还是专业实践能力都应具体有扎实的功底,以及丰富的经验水平。要不断提升其专业水平和执教能力,这与持续不断的师资培养是分不开的。首先,可以充分利用国家教育部搭建的各种高职教育师资培训平台,组织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从而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其次,对教师学历进行培养提升,鼓励教师进行在职学历学位的进修和深造。再次,要求专业教师参加行业专业的技能考核,获取业内行内专业认可的资格证书,不断提高自已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适应为企业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2.加强各高职院校间的交流,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各院校之间如果各自为政、闭门办学,就会导致各学院间的师资发展水平不均衡,各院校的优质资源也不能通过相互的交流,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所以加强在各院校之学习交流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例如,有计划地举行各院校间的教学技能竞赛:说课、讲课、多媒体教学、实践教学,以达到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建的目的;或是不定期举行校际间的学术研讨,这些都有利于学校与教师长远的发展与提升。

3.建立与完善高职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高职教育的师资多数是从高校引进的,对从事高职教育,他们最大的不足就是缺乏实践经验,对企业经营、生产的运作比较陌生,在教学中对一些新工艺新技术缺乏了解,教学中缺少生动的教学案例,不能将企业的实际一些实操内容切实地与课本的理论相结合,纯理论的讲解从而缺少互动,影响教学效果与质量。为了让这些教师尽快了解企业行业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让教师到企业和行业一线进行挂职顶岗。采用的方式可以是脱产或是半脱产;时间在半年或以上,教师岗余时间回学校参加教学及教研活动。教师实践期间,学校承担教师的工资,同时企业按有关的人事管理制度,按相同职位员工的待遇发放有关补贴与奖金。学院对挂职顶岗教师应实行规范的过程管理:按有关管理办法,从教师挂职顶岗的申报、审批、挂职顶岗的内容、考核指标、评价细则,以至到教师在企业工作质量情况的记录与管理,都应有详细的管理细则与要求,这样才能使教师到企业的实践不会流于形式。教师也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采集专业教学、实训所需的各种专业实践技术资料等,把行业先进的技术及最新成果引入课堂,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4.建立与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在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中具有明显的优势,通过合作,专业开发建设与企业建设形成了互助互利的关系:高职院校派出专业技术水平较高及具有科研实力的专家教授,在企业中参与研发与应用研究的的工作;企业则提供人员、资金与设备,在合作的过程中专业教师将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科研等活动,及时掌握企业最新技术,为教学提供第一手宝贵的资料,真实又生动的教学案例;通过合作,优秀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可选聘为专业兼职教师。虽然校企合作还有其它的模式,但无论何种模式,校企合作对校企双方来说,都是人才双向交流一个良好的纽带。

5.建立完善科学的“双师型”教师的评审考核制度与激励机制。将教师的实际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而不是单纯套用普高的考评方法。在考评考核的过程中,不但要考核评价教师的平时教学工作量、过程与方式,最重要的是考核其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能力与质量,对其教学效果进行科学的测评。同时对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在职称晋升、学习进修、薪酬等方面予以相对倾斜的人事政策,给予的优厚待遇,充分体现其价值,吸引更多的教师向“双师型”发展,有力地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六、结束语

随着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高职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任重而道远。虽然在建设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挫折与困难,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与时俱进,一定能打造出一支具较高专业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强的适应中国高职教育特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提高我国高职院校教学的总体水平,为社会为企业输送更多更好拥有高技能水平的应用型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许亚南.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建设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总第450期

2.张社字.我国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障碍与实现路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4(7)

3.肖宪龙,禹采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建设与管理有效性探究[J].人力资源管理工作,2011(2)

4.刘红委.高职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现状与改进措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0(20)

5.孙泽文.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机制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9(1)

第2篇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建设;问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6-0158-02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升职业教育工作质量的基础条件,也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必要条件。双师型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素养,还需要具备技能素养与专业理论知识。目前,我国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训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其次还需要积极引导职业院校和企业实行技术合作,实现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共赢,这样才能够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

一、双师型教师的概念

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备教育教学能力,又具备对应的行业技能与知识,持有技能等级证与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双师型教师虽然属于在校教师,但也要慢慢走向社会,充分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生产情况等,能够把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起来,更好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知。双师型教师要在具备企业岗位基本技能的条件下,把自身所具备的技能完整地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使其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二、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化标准

(一)专业化的知识结构

职业教育院校更加注重应用性、操作性、技术专项性、职业岗位等,所以双师型教师要具备更加广阔的知识面,除了本专业的专业技术与理论知识,还要能够充分了解相应的科学知识、人文知识、文理科交叉知识等。双师型教师不仅要精通本专业职业岗位的技术、技能、知识等,还要对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有全面的了解,能虬迅鞲鲎ㄒ怠⒉煌类型的技术、技能、知识进行相互转化、融化、渗透等,以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为主要教学理念。

(二)专业化的能力结构

专业化的能力结构包含了教育教学能力、科技开发能力、操作能力等。教育教学能力是指组织生产实习与指导实施教育教学的能力,能够把技术、技能、知识相互联系起来,并且高效地传递给学生;科技开发能力是指不断地推广和开发高新技术与应用理论研究,并且要充分把生产实际联系密切的优势发挥出来,解决实际工作中发生的技术问题,破解技术方面的难关,把理论成果转换为实际的生产力;操作能力是指要充分履行实际生产岗位中的实践操作,掌握技术工作中的操作流程与内容要求,能够规范技术规范,正确运用职业岗位的工具,掌握一定的设计能力与实验能力,能够高效地维修设备、排除故障等。

(三)专业化的素质结构

双师型教师要具备优秀的职业素质与道德素质。职业素质是指除了要具备本专业相关的能力与知识之外,还要具备相应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知觉能力、行业眼光、创新潜能、专业智能等,合理运用高新技术,并要充分关注高新技术专业的发展情况;道德素质是指要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要具备优秀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敬业精神、合作精神、组织纪律性等。

三、目前双师型教师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双师型教师的认定

目前我国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存在很多问题,不具备统一的观点与制度。很多职业教育院校制定了双师型教师的认定程序和标准,但是这些认定程序和标准无法体现出高等院校的发展需要和自身特色,并且在调查双师型教师人数的时候,通常都是根据教师是否具有“双证”来进行统计的,这就意味着只要教师具备讲师以上职称,并且拥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就可以归为双师型教师。虽然这种统计方法较为便捷,但是却无法真正统计、反映出教师是否具备真正的双师型标准与资格,不能够对教师的实践技能、理论教学能力、职业道德素养实施检查。

(二)教师队伍的机构设定较为不合理

目前双师型教师队伍在结构上设定较为不合理。双师型教师的学历要求较高,并且人员数量有一定的规定,但是很多教师的本科与研究生学历都不是原始学历,而是通过函授、党校、成人教育等方式获得的,因此含金量较低,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与专业知识水平较低。产生此类问题的最大原因是:职业教育院校不具备长久的实践培训活动,教师通常更加注重理论教学的任务;双师型教师的考核制度与激励制度较为不完善,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一些职业教育院校和企业之间不具备长久的合作关系;教师忽略了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学工作,无法适应现代化教学工作的发展。

(三)教师无法在企业中得到相应的锻炼

双师型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力,还要具备相应的实践操作能力,所以在双师型教师培训工作中需要加强校企合作,让教师能够在企业中得到一定的锻炼,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很多学校都给予教师去企业参加培训的机会,以此来提升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但是较多的企业对高等院校教师存在一定排斥心理,无法把教师作为企业真正的工作人员,大多都把教师安排到边缘岗位,并且很多企业的核心信息、产品、技术都是保密的,教师根本不能得到相应的锻炼,无法提高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

(四)双师型教师的培训体系与机制不完善

首先,由于高等院校的不同专业科目对于教师的技能、知识水平要求不同,并且专业科目较多,很多院校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会对学生展开全方位的评估与分析,并且依据教师的自身特征来制定一定的培养计划。但是目前很多高等院校制定的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与机制较为不完善,无法把培训体系与机制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严重降低了双师型教师培训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其次,政府的投入力度较小,缺乏专业的双师型教师的考核、评价、培训、培养制度体系,很多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只是学习一些理论知识,无法真正地投入到企业中。最后是教师参与培训工作的积极性较低,很多教师由于工作量较大,根本就没有精力、实践去进修和培训。

四、加强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建设的方法

(一)加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

首先,要加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逐渐增长,此类型院校也能够培养出高素质与高技能型的人才。学校要设立双师型教师的培训理念,在传统教师培训体系基础上,加入一些实践体系与融合知识体系,让职业院校的教师能够从知识本位向着实践本位转换。教师不仅仅要接受专业理知识培训工作,还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其次,要让双师型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法制化与正规化,政府要加大投入的力度,制定完整的法律、法规,并且要严格执行每一个条款。

(二)加强信息技术和教师培训的相互融合

在双师型教师培训建设过程中,要加强信息技术和教师培训的相互融合,充分提高培训的质量与效率。目前我国很多职业院校的培训手段较为落后,无法跟上互联网+时展的脚步,所以学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慕课、微课等,实施脱产和在职、线上和线下等多形式的培训工作。并且在信息技术和教师培训相互结合的过程中,要满足教师的多样化与个性化的需求,提高教师参与培训工作的积极性。

(三)制定培训的计划

在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制订全面的培训计划,做出相应的系统设定,包括培训预算、考评方式、培训地点、培训时间、培训讲师、培训内容、培训模式、培训课程、培训对象、培训目标等。其次,还要对每位教师实施归类,结合教师的真实情况,做出统筹管理、规划,明确教师是需要进行技能培训,还是需要进行实践能力培训等。

(四)加强校企合作

在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加强校企合作工作,让教师能够投入到真实的企业工作中,这样既能够提高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也能够提升其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校企合作中,要加强政策激励,例如对能够接受教师进入企业培训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培训经费,对于表现优秀的企业在项目竞标与税收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让社会与企业实现共赢,让教师可以在企业实践中学到更多的技能。

五、总结

总之,在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让教师能够在企业实践活动中对自身专业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知;其次要加强培训计划,做好准备工作,这样才能够保证教师培训工作顺利地开展下去;最后还要完善资格认定、激励评价等制度,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李树峰.从“双师型”教师政策的演进看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位[J].教师教育研究,2014(3):17-22.

第3篇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校企合作;民办本科院校

一、民办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概况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到 2016年5月30日截止,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879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595所(含独立学院266所),成人高等学校284所。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文件《关于完善本科学校设置工作的指导性意见》,建议新建本科院校应将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基本模式,教师队伍要符合双师型要求,学校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应达到40%。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师必须具有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工作经历或实践经验[1]。由此可以看出,双师型教师建设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处在重要位置。

二、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发达国家在师资培养方面一直走在前面,特别是德国,早在1969年,德国联邦政府颁布《职业教育法》,奠定了“双元制”教育的法律基础。此后,德国政府还鼓励企业参与学徒培训。后来有人通过回访调查发现,相关企业不仅获得丰厚经济回报,还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我国首次在政策中明确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是1995年国家教委颁发的文件《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此后20年间,我国对双师型教师的重视日益加强,陆续颁发了相关文件,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双师型教师的发展仍然落后。

目前,关于双师型教师的界定并没有严格的标准,共有五种观点,分别是“双证说”“双素质说”“叠加说”“双职称说”以及“双层次说”。“双证说”一般指既具有教师资格证,又具有行业资格证书的人即为双师型教师。“双素质说”是指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叠加说”是既强调教师持有“双证”,又强调教师“双素质”。“双职称说”是指教师既具有教育类讲师职称,又具有工程类工程师职称。“双层次说”对教师提出了两个层次的要求,教师既要为能力之师,又要为素质之师。在这些观点之中,各个学校应根据本校自有教师队伍,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设置合理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以及考核方案,建设一支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校企合作促进民办院校双师型教师建设分析

民办本科院校在双师型教师建设上存在以下一些问题:①实践教学条件不足。由于民办院校本身整体经费紧张,资金短缺,实践教学设备跟不上教学需要,教师重教学轻实践,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②师资结构单一。民办院校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大多为高校毕业生,虽然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但他们缺乏实践经验以及行业技能知识;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由于年龄的关系,他们将在不久之后退出一线教学舞台。③教师缺乏培训平台,教学研究任务过重。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不明确, 奖励机制不健全;由于民办院校自身发展速度过快,教师的教学、研究任务过重[2]。

民办院校在双师型教师建设上,采用校企合作模式,建立校企合作交流平台,可以让教师直接从生产第一线获取企业所必需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新方法,增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实践经验,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将行业领域中的最新成果引入课堂,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四、结论

总而言之,目前,我国已进入高招改革阶段,部分省市已经取消三本,将三本与二本合并,民办本科院校面临改革后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双师型教师建设应根据自身特色,既不能走高职院校的老路子,也不能盲目跟从研究型本科大学,而采取校企合作模式可在民k本科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双师型”教师 高职院校 教师队伍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一)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的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深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成为发展的重要动力,而科技的发展主要靠高技术的应用性人才。因而,目前我国对各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在大幅度地增加。而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办学阵地,但高职院校要想培养出大批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成功与否是关键。

(二)能更好地使学生的知识和就业接轨。

“双师型”教师一个突出特点是拥有对企业经营的实际工作经历与经验。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使书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经验做到有效地结合,使学生更有重点地学习,不至于盲目地学习不适用的知识,使学习的知识能够用于实践,实现理论知识和就业的对应。

(三)避免教师陷入纯理论教学, 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由于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都是由学校到学校,大学毕业后直接走向讲台,自身缺乏锻炼,因而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就会不自觉地陷入满堂理论灌输的授课中。同时,由于自身缺乏在企业工作的实际经验, 使授课内容与企业目前所采取的方法、手段等有较大的差距。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最终将会成为理论上的“巨人”,实践上的“矮人”。只有知识和技能相兼的教师,才能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来源单一,专业课教师实践能力不强。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来源于来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而我国高等教育一向比较重视理论学习,轻实践教学,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既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又缺乏实践能力,同时毕业后又没有机会和时间去参加实践锻炼就直接上岗,因而他们很难胜任既重理论学习,又重实践培养的高职教师的工作,他们离“双师型”教师目标要求还比较远,而且又认为“双师型”教师目标要求过高,存在着畏难情绪,缺少追求目标的原动力。这就使得“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困难较大。

(二)兼职教师队伍不稳定。

高职院校多数兼职教师参加过实践锻炼,有一定的工作阅历和经验,而且授课方式生动灵活,很受学生欢迎。但聘请兼职教师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兼职教师队伍不足且不稳定。这就造成教学的连续性难以保证,且兼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等基本情况的了解不是很全面、深入,因而很难做到因材施教,教学效果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且,一些高职院校在聘请兼职教师时,只关注数量,不重视质量,在教师的聘任上考核不全面,片面重视实践,造成许多高职院校存在虽然重视兼职教师的聘任、但疏于兼职教师管理的现象,进而导致所聘请的兼职教师质量不高,这些严重影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师资队伍结构还不尽合理。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大力扩招,造成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速度赶不上高职院校的发展速度,教师相对缺乏,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年龄、学历、职称等结构不合理。从年龄结构上看,教师龄结构呈现“两头大,中间小”不合理的现象。高层次人才数量偏少,学校内能真正称得上学术带头人的教师年龄大多在55岁以上,中青年骨干教师中拔尖人才不多、成长不快。从学历情况看,虽然许多教师都在进一步学习,提高自己的学历,但是教师学历整体还处于偏低状态,专任教师硕士及博士所占比例太小。

(四)没有一套健全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上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完善的机制。特别是高职院校供教师实践工作的实训、实习基地短缺。但是现阶段,建设一批能够承担教学任务的、师生实训、实习基地非常困难。因为缺少激励机制,企业在与高职院校的合作意愿不强烈。企业是以追求利益为宗旨的,但是它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却不能获得立竿见影的效益,而师生没有相应的实习、实训基地,他们的实践锻炼机会和能力必然受到影响,造成高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缺乏必备条件,建设起来比较困难。

(五)教师评价模式落后,高职院校教师人才流失严重。

由于国内目前还没有一套适合高职特点的职称评定制度,缺乏适合“双师型”教师工作特点的管理措施和考核办法。一方面造成教师的工作重心偏离。“双师型”教师虽然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来进行锻炼,提高自身技能,但在职称评定时,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应用的倾向,致使“双师型”教师们只能将大量精力放在完成论文、搞科研等硬指标上,而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进行专业实践以及推广与应用科研成果,导致重科研和理论教学,轻实践技术的倾向。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教师管理中教师评价模式仍处主导地位,过分强调学校领导个人的权威,较少客观地评价教师,这严重地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从而造成教师频频跳槽。

(六)“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经费投入不足,缺乏激励机制。

国家的教育经费在投入上更偏重于高校,大多数高职院校财政拨款较少, 学校发展主要靠自筹资金,造成高职院校经费严重不足,教师实践锻炼的各项费用难以保证,难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校任教。而“双师型”教师的培训既要提高基本素质,又要注重技能培训,更要不断接受专业的新知识、新技能,培训的费用较高,因而造成高职院校教师工作量大,任务重,但工资水平不高、报酬不合理的现象,这严重挫伤了教师们的积极性,无法使教师积极参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时,许多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对工作认真、表现突出、经过锻炼而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没有比普通教师更优的薪酬待遇、更大的升迁机会,这些也严重阻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取得较大进步,在规模、结构和整体水平上都有很大的提升。但不得不承认,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不是很成熟,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对“ 双师型”教师培养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对“ 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充分,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 部分高职院校领导的认识不足, 他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各个方面也不重视“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其次, 教师自身的观念落后。一部分教师只一心搞学术研究,认为理论知识的学习才是最重要的,不愿接触实践;而一部分教师仅重视技能,认为技能才是最重要的,他们不愿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进而提高学历层次。第三, 我国缺乏对“双师型”教师的正确的统一的评价机制, 如职称评定时重科研、重, 轻视实践技能水平, 忽视实际应用。

(二)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迟缓, 不利于“ 双师型”教师成长。

“学以致用”,学校教育应与社会需求相一致,因而高职院校的教学应与当前的社会需要和生产实际密切相联, 实现产学研的一体化。但实际上目前高职院校的教育却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理论内容的设置不合理,与当今社会的需要脱节,学生的实践机会较少,动手能力也较差,这就使得“ 双师型”教师需求不强烈, “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任重道远。

(三)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落后于高职院校的发展。

当前各高职院校都在努力扩大招生规模,校区建设积极进行,学生数量连年增加, 但相应的专任教师数量并没有相应增加。这造成教师严重缺乏,教师们工作量大幅度增加,只能努力教学,疲于奔命,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加强自身实践能力的锻炼,积极成为“ 双师型”教师。而原有的“双师型”教师也由于长时间缺乏实践能力锻炼,素质和技能退化,“双师型”教师也是有名而无实。由于生师比例的急剧扩大,大多数专任教师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根本没有向“双师型”教师目标转型的时间和精力。

(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经费不足,渠道不畅。

培养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很强实践操作能力教师的高职院校在我国尚在起步阶段,还不成熟。高职教育没有提出明确的培训目标和要求,具体的培训机构不明确,培训经费不足,教师很少有机会参加教研活动和实践锻炼。

(作者单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鸿艳.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辽宁职业竞技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六期.

[2]王学民.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教育与职业第

第5篇

关键词:教师队伍职业院校双师型培养途径

1997年,原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加强职业教育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和措施,提出了职业教育师资的资格要求和培养培训渠道。该意见指出,“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要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具备‘双师型’的教师数不低于专业教师总数的80%。”2006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高等职业教育者们正在不断积极探索“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发展,高职教师意识到高职教育惟有通过改革与创新,才能把握历史发展机遇,才能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确立自己的品牌和特色。而能否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理论扎实、精通业务、善于创新、结构合理的“双师型” 师资队伍,则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与创新成败的关键。为此,本文是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探讨了双师素质的内涵和培养途径。

1.1 “双师型”教师概念

国家教育部1998年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

何为“双师型”教师,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规定是:“双师型”教师是指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老师:

(1)两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具有中级(或以上)教师职称;

(2)既有讲师及其以上的教师职称,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及其以上的专业职称;

(3)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及以上)应用性项目研究,研究成果已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实际应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此规定从理论上概括了“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条件,具有较高的理论性和完备性。不难看出,“双师型”教师的含义是既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较高的专业操作示范技能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具有教师和“工程师”的双重知识与能力结构的专业教师。

从高等职业教育属性而言,其培养对象是针对职业岗位群的,是一种直接面向职业岗位群需要的技术教育,其人才目标定位在“培养适应生产经营与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一类构成院校,在培养目标上“应当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从事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出来的学生跟社会零距离,到企业上岗零距离。”高等职业院校自身的特点以及定位的这种特殊性,对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培训工作都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即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所以,“双师型”教师仍然是一名教师,作为教师必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具有高尚的师德和深厚的理论功底,能够跟踪当前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把握教育规律,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善于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创新、处世、做人。

2.2加强教师培训需求分析,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高职院校教师培训需求分析,是指在每项培训活动进行之前,由师资培训管理部门按照国家、地方政府和各高职院校关于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精神,结合区域发展特点对高职院校和高职院校教师进行综合考察,在充分认识院校发展战略、发展状态和教师情况的前提下,对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结构及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素养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以确定针对教师队伍现状采取所需内容的培训。

其次,要进行专业分析和教师分析。所谓专业分析指对专业教师的数量、质量、专业在学校中的地位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简单地说就是分析专业现在以及将来对教师数量和质量的需求情况,从而确定以专业需求为基础的培训目的、内容、形式、时间、数量等。所谓教师分析是指对教师个体的个性、特长、知识及能力结构及发展方向等进行分析,并根据其从事具体工作,发现其优势和不足、据此确定教师个体的培训目的、内容、时间和形式。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必须根据学校专业设置和和课程建设及教师实际,确定培养教师的数量和类型,要全面掌握和研究分析“双师”教师队伍的现状,包括数量,年龄、学历、职称、专业、性别、以及现场经历、教学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产学研结合能力等方面。

3.3 “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培养途径

高职院校在走特色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必然会从学校服务对象的行业特色以及人才培养的专业特色角度出发,注重自身精品专业建设,寻求与人才市场需求的良性互动,以彰显自身特色,进而会加大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力度。其中,除了与之相关的硬件条件改善之外,更为重要的就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因此,师资培训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年来,全国上下都在抓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而职教师资的培训工作却一直重视不够。据调查显示,62%的高职院校的教师连续工作五年中没有外出学习或进修过,主要是由于高职院校资金困难等原因,使得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受到了极大的影响[2]。如果这种情况一直存在的话,这部分教师的知识就会老化,上课都是靠吃“老本”,不能够向学生介绍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前沿知识,教学质量怎么提高?因此,学院领导要重视和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在教师中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并且借鉴发达国家“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成功经验,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能力。

1.实施校内培训

教师优先在校内开展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组织新老教师结对,以老带新,要求新教师在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实习管理等方面向老教师全面学习。通过传、帮、带,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同时合理开放图书馆、微机室、实训基地为青年教师提高理论和技能水平提供便利条件。并且在下大力气巩固现有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同时,还要不断扩大和发展新的实习实训基地,要求并鼓励教师深入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参与基地建设,以锻炼提高实践能力。

高等职院校应关注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教师队伍建设要立足于本校教师队伍现状,深入挖掘内部潜力,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专业专长,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有计划、有目标、有系统地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培训激励教师。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生源状况不如人意的情况还相当普遍,教师工作量不满,这时恰恰就是大力开展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的大好时机,可以大大降低因教师外出培训给教学工作带来的冲击。

2.派教师到合作企业专业实践

现在的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有订单式培养模式,与企业有很好的合作关系,这是培养“双师型”教师得天独厚的条件。合作企业作为学生的校外实训基地,同样也可作为师资培养的基地,将专业课教师派到这些企业进行专业实践,不仅提高了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同时也深入了解了合作企业,而且意义重大。

其一,教师对于企业对员工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等各方面的要求有了具体的认识,可以就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提出改进意见,使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了解该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

其二,许多科班出来的专业课青年教师,惟有在企业参加实践锻炼的过程中,才能够从更深的层面上理解和掌握以前所学的专业知识,发现自己知识结构上的不足,明确以后努力的方向,其教学和操作技能才能再上一个新台阶。

其三,教师在适当时间去合作企业实践提高自己素质的同时,也达到了回访的目的。一方面,教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另一方面,在该单位上班的学生工作中遇到的专业难题可以很方便的和自己老师沟通解决,而且老师把学生的工作情况、工作体会、思想状况反馈到学校对在校生进行职业指导、人格教育,培养人文素质,增强学习动力。

其四,有些原本从企业的技师或高工岗位上进人高职院校任教的教师虽成为比较典型的“双师型”教师,但若干年以后,随着企业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生产技术的改进,这些“双师型”教师的知识结构已经老化,实践经验已经过时,也很有必要让他们到合作企业去“充电”。

3.鼓励专业教师继续深造

选拔学历合格、理论基础好、有操作基本功的优秀青年教师,到规模较大、实力雄厚的工业大学接受专业技能训练,更新教师知识和技能结构,充分利用大学学科齐全、专业交叉互补性好、学术水平高等优势来培养高素质的教师。

针对专业教师学历不高的现状,学校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优秀青年教师积极参加研究生进修,并限期达标,对于硕士学历的鼓励并支持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培养专业带头人。

重点专业可以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学校存在之基发展之源,学校必须将重点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摆在突出显著的位置上,鼓励教师向更高的学历、更高的学术、技能水平冲刺,促进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将师资队伍做强,以个人的学术、技术成就带动专业的建设,产生名人效应。

4.建立激励机制,采取奖励措施

科学、客观、公正地对教师工作进行考核评价,是教师管理的重要环节,是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决策、采取管理措施的基础,关系到教师的合理使用、晋升、降职、奖惩等,事关教师个人切身利益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大局,必须严肃认真对待。教师考评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教学能力、专业技能等多个方面。

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考核和奖励制度,在职称聘任、业务培训、表彰奖励、课时津贴、福利待遇、提高工资等方面给予倾斜,这也是稳定师资队伍的一项重要举措。把双师型教师安排在学校的关键教学岗位,成为所有教师自觉追求的目标,努力为双师型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发展环境,营造能使中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

三 、对新进教师的素质严格把关

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主要途径是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这一途径时间短,见效快,但大多数是补偿教育,从长远来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等职业教育在“双师型”教师队伍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引进优秀人才来带动专业建设,虽然对提升师资水平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只是点而非面,不能起到主流的作用[3,4]。真正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是从源头上把好新进教师的的入口关,吸收那些已经具备职业教育教师素质并且经过一定的专业实践训练的“双师型”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

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将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不断壮大,教师队伍本身也会不断地更新,将会有大量高校毕业生加入到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学院可以通过把好入口关而对原有的师资队伍进行改善和提高,反之,将使教师队伍造成恶性循环的状态,更增加了建设合格师资队伍的难度。把好关,首先要规范进口渠道,绝大部分教师要由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输送,因为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学制与普通高校里相关专业的学制相同,教学内容以专业知识的应用以及高等师范教育为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毕业的学生经过1―2年的实习期,经考核合格后一般都能独立执教。通过这种途径培养出来的教师基木能符合“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其次,对由非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毕业而进入学院的师资应经过严格地考核,只能允许“理论扎实、技能过硬、胜任教学”的复合型师资到校从教。对于由普通高校非师范专业的毕业生要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技术师范素质的培训和实践锻炼取得教师资格才能到校从教。总之,对不管什么渠道进到高职院校任教的教师都要严格把关,做到进入的都是符合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标准要求的,从而使得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朝着良性循环的态势发展。

总之,高职院校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培养一支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以满足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需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发展。建设一支能够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等职业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白兆盈. 谈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 中国成人教育, 2002 (2):21-23

[2]刘剑虹. 师资培训新论― ― 多视角研究[M]. 成都: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3]姚责平. 解读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2(6):34-36

[4]王荣成, 丁训言, 伍学雷. 产学研结合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2 (1):30-32

[5]宋梦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性及途径[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课题类别:重庆市职业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课题名称:职业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批准号:2009-zjxh-016学科分类: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课题负责人:彭克发 教授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主要成员:彭丽娟、许诗康、陈学平、冀云、唐继勇、李权、蔺玉珂、于鲁冀、张华敏

作者简介:

第6篇

[论文摘要]通过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实践探索,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网络兼职、实地兼职、学习考证等方式有效实现,从而解决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双师型”队伍建设的难题。

《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指出这十年期间职业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是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要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广泛开展以提高教师“双师”素质为重点的培训任务。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中提到“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3年建设期内,使具有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由此可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任务艰巨且时间紧迫。

一、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双师型”队伍建设现状

《规划》中提到要依托相关高等院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商务英语师资培训基地建设的目的是培训高职高专商务英语在职教师,提高师资的高职教育理论水平、专业教学水平、职业素质能力,促进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和教研教改的开展。[1]

根据对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网2012年全年的各高职院校师资培养培训计划和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2012年培训计划的统计,其中针对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培养培训屈指可数。2012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网上公布的培训计划中,和英语或商务英语相关的计划只有5项。[2]

由高等院校建立的商务英语“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的模式大多为寒暑假召集教师到基地,专家讲座与高校参观或企业参观相结合,然后颁发结业证书。这些培训项目中只有部分培训列出了考核内容,大多不能进行客观考核。

针对武汉高职高专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师资建设的调查,我们了解到在国家与学校经费的支助下,大多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参加了国内“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的培训,证书获得率为100%。培训之后,和全国其他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教师一样,教师们仍不敢称自己为“双师型教师”。调查结果表明,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在参加完此类基地的培训活动之后,依然没有变成“双师型”。他们只是获得了“双师型”教师的认证证书,但并不具备“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

《规划》中所提到的由企业所创办的培训基地并未普及。因此,目前除了培训基地之外,国家或高职高专院校并没有推出切实可行的途径,真正使得商务英语教师具备“双师型”教师的能力与素质。

二、商务英语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缓慢的原因分析

商务英语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速度较为缓慢。原因之一在于人们对高职英语专业存在理解误区。商务英语专业有别于培养大众型服务行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专业,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从而可以让其从事与英语相关的涉外事务。因此,一直以来许多人认为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只要能用英语做到“能说会道”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建设“双师型”。

原因之二在于商务英语专业自身的特点,商务英语专业内设置了不同的专业方向。据统计,国内商务英语专业设置的方向主要为翻译、外贸英语、旅游英语等。方向的差别势必决定课程设置的差异和师资方向的差异,这样就导致商务英语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能在专业内采用统一的模式,难于建设。

三、商务英语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探索

事实上,在高职的范畴内,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应该以培养高端语言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自主摆脱传统大学英语语言教学的束缚,突出培养学生涉外场景下的语言技能和对策。要实现这些,就要首先让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实现“双师型”。根据笔者所在高职院校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的师资建设经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分工明确,确定目标

对于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双师型”培养,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模式,应该针对不同课程的专业教师采用不同的培养模式。让专业教师有明确的课程方向,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该方向课程的授课,是切实实现“双师型”的前提条件。正如上文所述,各高职高专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往往设置了不同的方向,只有根据专业设置的方向让专业教师做到方向明确,才能为其自身“双师型”角色实现确定目标。  授课方向明确稳定,不仅能让专业教师将该方向的课程挖深讲透,将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贯彻落实,还能让他们理清“双师型”教师角色实现需做的努力,无需担心努力白费。这样,对其个人的专业知识深化也有促进,从而有效实现“双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二)鼓励专业教师实地兼职或网络兼职

专业教师确定了专业课程授课方向后,就可以着手与企业联系,有针对性地获取企业工作经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教职成[2011]16号)(以下简称“16号文”)中提到推进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建设的主要措施之一为“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累计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一线实践,”由此可见,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参与企业活动是实现“双师型”角色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

以翻译方向为例。专业教师可以与本地的翻译公司联系,担任其兼职翻译,定期参加公司活动;也可通过网络与国内外的翻译公司或网站联系,兼职翻译其分派的稿件。

以外贸英语方向为例。专业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企业建立联系,兼职参与其涉外事务,如英文网站的维护、产品英文信息的、参与贸易环节等。

以旅游英语方向为例。专业教师可以实地或通过网络参与国内外旅行社的与英语相关的旅游服务项目,如旅游线路的介绍、会议安排、景点接待等。

这样在不影响实施教学任务的同时,专业教师可长期获得企业工作经历,不断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并使得教学内容符合岗位的实时要求。

负责同一方向的专业教师互相协作配合,以团队的方式参与企业的工作,更能有助于建立与企业的长效合作机制。

(三)鼓励专业教师学习与考证相结合

在鼓励商务专业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和企业兼职工作的同时,应鼓励他们积极学习专业知识,同时也要鼓励他们参加相关证书的考试,做到教学相长、考学相长。16号文指出,职业教育师范生毕业时,既要取得教师资格证书,也要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规划》提到要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比例。可见,专业教师获取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是“双师”认定的条件之一。

据调查,80%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师除了授课书本和相关参考书之外,鲜有阅读书籍、系统学习文献的习惯。调查中,有57%的商务英语教师表示任教后,没有阅读过除课本以外的英语类书籍。然而,教外语绝不单纯是外语知识的传授,而要与文化知识、社会背景等紧密结合。[3]

因此,鼓励商务英语专业教师不断学习外语知识和专业方向知识很有必要。与证书相结合,能够提高学习效率、检验学习成果。如外贸英语方向的教师可以参加外贸跟单员、业务员、电子商务师等证书的考试,翻译方向的教师可以参加翻译资格证书等考试,旅游英语方向的教师可以参加英语导游资格证等的考试。

按照这一模式,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根据各自的专业方向,均担任了企业的兼职工作,他们不仅出色完成了教学任务,还充分参与了企业涉外事务,很好地实现了高职高专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据学院招生就业办统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对口率达93%;用人单位对于该专业的毕业生也予以充分肯定,从2004年开始,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人力资源公司每年都会来校为企业招聘商务英语专业学生。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只有不断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把提高教师语言教学能力和商务知识应用技能作为建设目标,综合提高教师素质,将双师型教师培养落到实处,才能为社会培养出符合其需要的合格高技能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罗淑英.浅谈商务英语师资培训基地建设[Z]..

第7篇

关键词:校企嫁接;“双师型”教师;合作双赢

国家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关键;并进一步明确了要:“在企业建立一批专业教师实践基地,通过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与执教水平。鼓励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教师联合开展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等服务活动。”新进专业教师应具有一定年限的行业企业实践经历,显而易见,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已经提升到国家的层面,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和正相关性。

一、为教师到企业实践提供机会、增强教师实践能力

教师在学校主要进行理论教学,专业理论教师技术的锻炼得不到实现,并且没有很专业的实践老师来进行指导,而企业能够提供这样的实践机会,教师可以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熟悉相关的操作技能,作为企业,目前与学校在合作层面上没有相应的合作基础。很多时候他们不欢迎老师去,单纯的从经济方面考虑不太经济;我们的老师到企业,并没有将自己当成企业的一员,那种在学校的优越感并未消除。

二、弥补和完善理论教学中的不足,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补充和衔接

目前很多专业的老师的情况是,教理论的轻视实践教学,教实践的理论知识并未达到相应的高度,出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并不是什么样的老师都能够来进行理论教学,特别是机电类的,比如机床加工、钳工等等。要想使理论与实际操作相互协调,都有所发展,必须经过实战,就是到企业去真刀真枪的加工零件。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这样可以有效缓解理论与实践的矛盾。

三、摈弃狭隘的“校企合作”观念,提升各个专业的实践水平

成为“双师型”教师并不是单单体现在机电、计算机等的专业课上,而是体现在各个方面,“双师型”教师建设我认为就是与社会紧密接触,通过老师的引导,间接引导学生与社会接轨。与文化团体合作,与各种社会企业合作,加强教师与他们接触的机会,将“双师型”教师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对于机电等的专业课来说,操作技术对老师们来说确实是一大短板,在进行教授理论教学时,只是照本宣科,对有些工作原理老师本身就没有见过,具体实践过,怎能向学生讲清楚呢,比如传动中,在运动形式的传动中,怎样实现旋转运动向直线运动的转换,在进行钳工操作时,如何控制精度误差等,有很多的设备老师们都没有见过,当然就没有办法向学生讲清楚的。

四、提供了企业和社会专业技术人员到校担任兼职教师

为了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聘用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可以用于专业建设,培训专业师资、引领产品研发和担任兼职教师等。通过系统的专业培养培训与引进,加强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的水平肯定会得到较大的提升。

五、提供可持续的,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从而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还指出要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谈到职业教育发展时也重点强调指出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重点。将提高教师专业发展和“双师型”教师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点。校企合作、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立健全企业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六、实行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依托,学校为主导的格局

政府作为推动校企合作的关键,在这方面应该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各企业应该积极与学校合作,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提升企业的实力和职工的素质,学校要充分利用企业的设施进行层次的提升和双师型教师的队伍建设。达到双赢的目的。在资金和政策上,政府要积极支持和引导。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

七、结语

“校企嫁接”无论对学校还是企业都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赢,但前提必须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各自借助于对方的平台,提升各自的薄弱环节,只要双方本着真诚的态度,都会硕果累累。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 “双师型”教师

高职高专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构建一个合理的“双师型”队伍结构是保证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对安徽部分高职院校调查发现,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一、安徽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1、师资来源渠道单一。就安徽省各高职院校而言,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数量不多,仅占专业教师总数的45%,而根据国家规定,双师素质的教师数量需占专业教师总数的80%,相比较而言,还有较大的差距。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师资来源渠道比较单一,据调查,安徽各高职院校教师主要来源于两个渠道,一部分教师是来自各高等院校相对应专业学科毕业的本科或研究生,另一部分教师是企业和事业单位调入的。其中,来自高校毕业就上讲台的教师达到了86.5%,个别学校高达96%,这部分教师具备专业的知识理论,但缺乏职业岗位的实践经历和经验。

2、兼职教师队伍管理不规范。高职院校兼职教师,主要来源于其他高校教师或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是我们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安徽省部分高职院校调查发现,很多院校对兼职教师管理不规范,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聘任、考核及激励机制。虽然这些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或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准,但是否能够胜任教学工作,在聘用时就没有经过严格的考核。

二、校企合作常见模式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这是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目前校企合作常见模式主要有“项目教学”、“顶岗实习”、“产学融入”、“订单培养”四种合作培养模式

1、项目教学模式

项目教学模式,是师生共同围绕一个具体的产品开发项目,或某项任务而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整个教学都是围绕企业的真实项目,或模拟的真实项目进行的,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特点,有利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项目化教学为我国各高职院校普遍所采用,如上海工艺美术职业院校漆艺工作室,引入了项目教学法,以企业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开展课程项目化教学。

2、顶岗实习模式

顶岗实习模式也叫“2+1”模式,是指学生在学校学习两年的专业理论知识,最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接受实践训练的教学模式。也有高职院校采用“2.5+0.5”模式,其性质与“2+1”模式相同,只是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时间缩短到半年。这种模式实际就是学生以一位职业者的身份进入企业,按时并保质保量完成实际岗位的工作。

3、产学融入模式

产学融入模式是由企业提供主要的软硬件设备,在学校建立培训中心或实验室,将企业的标准规范和工艺要求等融入到实践教学中,这种模式比较普遍,不少学校或多或少都有一两个专业实施这种模式,如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坚持”主动适应、主动服务”的办学思想构建融入式产学合作模式引入了数十个企业培训中心,学生在充满氛围的培训中心接受实践训练,有利于教学计划的实施。

4、订单培养模式

“订单”是从企业中引申出来的词,订单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和用人单位,根据市场需求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以实现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学校按照共同制定的方案,企业的需求来培养人才,用人单位则录用合格的人才。

由此可见,无论校企合作采用的是哪种培养形式,都能够增强学生的工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校企合作也是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下面我们以铜工艺品设计项目教学为例。

三、铜工艺品设计“项目教学”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铜工艺品设计方向)开设于2013年,与铜陵7家铜艺企业成立“铜艺产业发展与教育联盟”,并聘请了国家美术师、雕塑家、高级工艺美术师等企业专家担任专业实训指导老师。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采用的是校企合作的项目教学。

1、铜工艺品设计“项目教学”教学理念。铜工艺品设计项目的教学模式禀承“实践即实战”的教学理念,以专业实践课程为核心,实行课程项目制,改变以往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从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入手,对实践教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整合与重构。

该专业的实践教学根据课程定位与培养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引入项目教学,深化“教学项目、竞赛项目、企业项目”和“课堂”“工作室”双层教学平台,创设工作情景,营造铜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工作现场,并采用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实训模拟教学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c综合素质的培养。

2、铜工艺品设计“项目教学“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设计

根据铜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的需要,统筹考虑前后课程的衔接,围绕项目案例检验与评定能力来设计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

(2)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步,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或竞赛项目(模拟企业真实项目),以项目任务为媒介设计流程组织教学,让学生参与、了解整个项目的制作流程,并帮助他们消化与理解。

第二步,教授学生了解并掌握铜工艺品制作的原理以及操作方法,言传身教呈献给学生的是被构建的真实背景,在共同工作过程中知识得到有效传递。使学生身临其境,在直观生动的教学情景中学习知识。

第三步,通过加强“工作室”即第二课堂引导式教学,使得指导的针对性更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大大提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获得知识,通过了解、观察、模仿、领会、试做、修整、完善、提高等过程,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领悟知识、掌握知识、获得技巧。

第四步,以“学生”为核心组成团队,独立完成项目作品。在学生学习终端处搭建专业横向整合平台。将学生制作完成的项目作品交由企业专家检验,或报送各相关赛项组委进行评定,有效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第五步,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既要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又要考察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平时成绩和现场教学实训,设计综合实训等过程性考核占总成绩的60%,期末理论考核占总成绩40%,通过加大过程性考核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考核更能体现学生的真实能力和水平。

3、铜工艺品设计项目教学中“双师型”教师的成长。从铜工艺品设计“项目教学”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中不难看出,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讲解基本理论和知识后,带领学生参与设计项目的全过程,将课堂课程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把所学知识的实用性、连贯性、针对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该专业教师除了参加各类岗前培训,在暑假期间还去企业进行锻炼,并取得了专业领域的技能证书。极大地提高了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项目教学”培养模式促进了“双师型”教师的发展,将双师型教师推上了自我成长的高度。

四、校企合作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通过对铜工艺品设计“项目教学”培养模式的了解,我们发现,校企合作既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

1、校企合作解决高职院校师资来源渠道单一的问题。校企合作是解决高职院校师资来源渠道单一的最有效方法。安徽省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数都是高校毕I生,他们缺乏生产实践经验,而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一方面,可以聘请企业的专家来校作为指导教师,他们不仅可以指导学生,更可以指导教师。另一方面,校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这些基地既是学生实习的场所,也可以作为“双师型”教师培训的场所。这样就解决了师资来源渠道单一的问题。

2、校企合作建立“双师型”教师考核及成长机制。目前,安徽省高职院校获得“双师型”资格证书的教师不在少数,但是却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这些“双师型”教师是否都真正具备了“双师型”教师资格还存在疑问。其次,取得“双师型”资格的教师与普通教师并没有在待遇上有很大的差别。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双师型”教师考核及成长机制,让企业的专家提出建议和意见,协助各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骨干共同制定考核及评价制度。一方面对取得双师型资格的教师进行定期考核;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让“双师型”教师在职称评定、课时津贴、培训进修等方面享有相对优厚的待遇,以这种方式来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进程。

3、校企合作有利于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外聘兼职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安徽高职院校,外聘教师人数占专业课实践教师20%以上。在这些兼职教师中,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虽然实践操作能力很强,但对学校的教学及管理却不熟悉。通过校企合作促进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兼职教师聘任、考核、培训制度以及激励机制,这将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地方转型发展本科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0-0024-02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不仅是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经济新常态下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产业升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所在。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更好的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的能力,这事关学校转型发展的成败,是学校实现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双师双能型”教师内涵界定

关于“双师双能型”教师的界定,不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有不同的阐释,普遍较为认同的是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在《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中对“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认定即指高等学校中具有中级及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业课教师:(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且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或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及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成果已被企业(学校)使用,达到同行业(学校)中的先进水平。

二、“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培养路径

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和《湖北省关于在省属本科高校中开展转型发展试点工作》等文件精神,本文认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有以下三方面路径。

(一)聘请技能名师,构建“双师双能型”兼职教师队伍

地方转型发展高校要进一步调整教师结构,积极引进行业公认专才,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专业建设带头人、担任专兼职教师。要敢于打破学历、身份限制,优先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匠”教师队伍。如:作为湖北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的武汉生物工程学院,该校创新机制,出台了《“长河工匠教授”岗位设置及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长河工匠教授”根据技术技能水平分别认定为一级教授、二级教授、三级教授和四级教授。其中一级“长河工匠教授”为全国相关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冠军或国家级技术能手、技术标兵;二级“长河工匠教授”为省级相关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冠军或省部级技术能手、技术标兵。2016年,学校聘请了武汉市第职业技能大赛“园林技术状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园艺师胡佳诺为该校“工匠教授”,为园林系学生授课,引起广泛影响,并得到东方卫视、湖北日报等几十家主流媒体的一致好评。

(二)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搭建平台

1.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围绕“如何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如何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本科层次人才”、“如何开展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高校有效教学及实施策略”、“如何讲好一堂课”等主题开展了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聘请专家作辅导报告,为推进学校转型发展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推动教师观念的大转变,引导教师思想转型。

2.建立完善自主培养体系。成立教师发展中心,构建“学校―学院―教研室”的三级培训组织体系,形成内容上注重“教师师德师风培训、专业发展及规划培训、交叉性应用型学科发展培训、行业技术与市场运行培训”的培训运行机制,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了平台。

3.建立校企“互聘、互兼”双向交流机制。开展“百名博士、教授进企业;百名企业高管、工程师上讲台”(即“双百工程”),推进教师和企业人员双向交流合作。一方面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训基地挂职锻炼或与企业联合开发项目,掌握新工艺、新技术,完善教师自身知识结构,提升教师创新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聘请企业行业技术骨干、管理专家、企业能手担任客座教授。

(三)健全“双师双能型”教师激励和考核机制

为增强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地方转型发展院校要在教师绩效考核、评优评先、职务(职称)评聘、校企交流等方面向双师双能型教师倾斜,要将教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教师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引导教师主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科教结合,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为进一步提高教师转型发展的积极主动性,学校出台了多项激励措施。对于新引进的“双师双能型”教师,根据其实践技能水平,分别给予讲师、副教授或教授待遇;“双师双能型”教师在职称评审、评优评选和职务晋升时予以优先考虑;积极开展转型活动的教师,在享受全职教师同等待遇的同时,每月另行发放相关津贴。学校还将“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纳入各教学单位的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指标体系,进一步提高各教学单位“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三、结论

培养一支专、兼相结合,数量适中,结构合理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是地方转型发展高校建设的现实要求,地方转型发展院校要积极搭建平台,为“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有利条件。目前,学校“双师双能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超过30%,学校已初步建立了一支专、兼相结合,数量适中,结构合理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助推我校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填报指南[Z].2016.

[2]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Z].教发[2015]7号.

[3]湖北省教育厅.省教育厅关于在省属本科高校开展转型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Z].鄂教发[2014]5号.

第10篇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 应用转型 教师队伍建设

1、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由于各种因素影响,高等教育主要以学术型、研究型为价值导向,忽视应用型、复合型和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以及高校扩招带来大量高校毕业生,使得这种办学理念整体上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要求,从而加剧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为此,在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引导一批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同时,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则对此作了具体安排。这是国家层面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也是高校改革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教育行政部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要持续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而在推进这项改革过程中,“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这个应用型院校转型过程中,“双师型”教师建设成为了高校转型中的较为重要也亟待解决的问题。

2、应用型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2.1、应用型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待遇不足,实践能力有待提升

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大学扩招,导致了各院校师资需求不足的问题愈加突出,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需求。全国院校拥有专任教师生师比不合理,远高于教育部的要求,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比更少,与教育部要求的“双师型” 教师比例达到50%左右的要求相差甚远。院校70%左右的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上讲台,有的学校甚至高达95%,大多数教师的实践工作年限偏低,尤其是青年教师大多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须的专业技能;有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的骨干教师和专业教学带头人匮乏。教育师资力量严重短缺的同时,各大转型的院校师资结构也很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院校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等待遇偏低,加之应用型教育已有的基础较薄弱,教学经费短缺,使得教师队伍稳定性较差,更缺乏学术带头人和其他优秀教师资源;二是各转型院校结构不合理,企业聘任的实践型极少,教师职称普遍偏低,初级职称占非专任教师总数的比重高,高级职称的人数较少,且职称结构严重偏向理论教学方面。

2.2、实践的场所和机会少,缺少专门的“双师型”教师培养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评估体系不够完善

应用型教师素质的培养是职业教育成果的保障,因此,培养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应用型教育转型的重中之重。从目前情况来看,教师培训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学历层次的培训还没有畅通渠道;技能培训难以对口;培训内容与教学实际脱节;多数学校的师资培训还停留在老教师对新教师的“传、帮、带”上;师资培训只注重追求数量不注重质量和效益,只注重业务培训不注重全面素质提高,只注重扩大规模不注重优化结构。另外,学校与社会有一定的脱节,各院校的教师很少有机会能进行实践,实践场所缺乏。

3、应用型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

3.1、加强培训与获取职业技能证书结合

各院校要不断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拓展培训网络如可以参加校内培训、校企合作培训、师资培养基地培训、以及参加网络培训等。加强教师的岗前培训、教学能力培训、教材建设与课程开发培训和继续教育,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专业水平、实践教学能力和技能水平。鼓励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必须参加职业技能取证培训,不断提高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适应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3.2、社会聘用与校企合作相结合

根据学校实践教学工作的需要,从相关企事业单位中正式聘任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行业专家、社会名家、高级技术人员、或通过与企业合建实验室、实训基地、订单式培养等方式,由企业有关专家到学校充当“兼职教师”,比如云南大学滇池学院会计学院就与会计师事务所相互合作,聘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的会计师来参与教学,从而提高实践教学水平,达到了人才培养的目的。同时,学院也选派部分学生到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实习,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重要支撑,有利于“工学结合”的深入开展。

3.3、教师挂职锻炼与顶岗实习相结合

有计划地选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赴企业和行业一线挂职锻炼,近几年来学院每年选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云南省各企业一线挂职锻炼,了解生产企业对学生的需求情况以及对教学的需求,对长期建立校企合作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为了解决教师队伍缺乏实践经验,为了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应用型转型的教学目的,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各院校应该有计划地让青年教师到企业和行业一线进行顶岗实习,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管理中,这样可以有效地学习实际操作技能,掌握企业生产、服务、管理的理念、技术和技能,采集专业教学、学生实验实训所需的各种专业实践技术资料等,把行业和技术领域中的最新成果引入课堂,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随着应用型院校转型的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教师已经成为应用型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努力打造一只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张铁岩,高职高专“双师型”师资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等

工程教育研究,2003(6)

[2]吴娅,浅谈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双师型教师之构建[J],中国

培训,2015(6)

[3]徐春艳,高职院“双师型”教师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长春

教育学院学报(19)

基金项目: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校级课题(2015D012Y)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5C098Y)。

作者简介:,男,白族,云南大学滇池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财政与财务风险、项目风险。

第11篇

[关键词] 高职 教育 “双师型” 机制 构建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高等职业教育从起步到发展到今天,占据中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已经从规模扩张进入到内涵发展的阶段,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水平还不够高成为高职教育教学中的瓶颈,阻碍了高职院校地位的提升和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关系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双师型”教师是高职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推行学生“双证制”的实施者,是联系学校和区域经济社会的纽带,但高职院校师资存在的众多问题影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职院校要体现高职教育特色、不断提升教育质量、提高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必须探索“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造就符合高职教育教学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本文在分析这种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有效机制构建的途径。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来源单一

近年来,具有学术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的需求量不断在增加,但现在中国培养高职师资的学校并不多,只有区区几所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双师型”教师培养捉襟见肘。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是供应高职院校教师的主力军,他们最大的优点是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经验就黯然失色。

除了聘用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还可以从企业调入人员补充血液,但这些懂理论又懂实践检验的企业精英在企业的收入水平普遍高,高职院校的教师的收入对他们没有吸引力,很难吸收他们加入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

2.职前训练

(1)培养目标不到位

培养符合职业教育工作要求的教师是职教师资培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教学技能,还需要真刀实枪的一线企业行业实践经验。反观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国家,他们的做法值得我们引以为鉴。比如,德国实行“双元制”,要求的理论和实际需求相结,必须参加固定期限的企业一线工作岗位实践锻炼,充分掌握将要从事教学专业的基本实践知识和最新发展动态,熟悉企业内部组织运作管理模式。另外,他们还应对他们未来学生的职业环境了如指掌。

(2)人才培养模式不实际

在中国,职教师资培训仍然是在使用普通的教师培养模式。在大学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基本上覆盖了学习的全部时间,真正到企业一线实践锻炼和实行时间少之又少,基本上只有几个星期实习。这种培训模式下,教师是不可能具备“双师型”素质的。

(3)培训课程不合理

很长一段时间,我国教师教育目标侧重于培养“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师,大部分职业教育的教师在大学期间是“以学科训练”为主,在他们毕业后进入职业院校从事教学后发现他们本科生、研究生阶段学习的知识与职业院校的注重实践教学相脱节,由于缺乏实践,他们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在职培训缺乏长远的科学规划

科技的日新月异,迫使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及时进行“充电”,教师的培训是一个长期甚至终身的任务,特别是职业教育教师。现实的尴尬是,只重视学历达标的硬要求,忽视了入职后的定期培训,制约了教师专业发展。

4.教师教学观念没有与时俱进,教学手段亟待改进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高职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也处在职业教育中的高级阶段,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属性都具备,必须加快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创新,如果只是在职业教育的低级阶段甚至普通教育的轨道上止步不前,或者忙于照搬高等本科院校的做法,高职教育将失去现在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半壁江山”的地位甚至岌岌可危。目前高职院校相当多数仍然遵循着长期以来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观念,还没有真正落实“教师和学生均为教育教学主体”的“双主体”观,或者说落实不到位,实践实训教学的“实践特色”仍较淡,“能力本位”仍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有效机制构建

1.改革和完善职称评审和聘用制度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一步完善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审标准,将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社会服务等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和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即实行评聘分离,契约管理。从一年一度的职称评定向岗位职务聘任制转变,从重资历向重能力转变,从重过去到重现在转变。实行以岗定薪、多劳多得、优老优酬。努力实现以优厚的待遇留住人才、以优良的环境催生优秀成果,真正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形成多出成果、争做贡献、竞相奋进的生动局面。

2.建立科学的新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以示范生为抓手,作为高职院校的一名教师,要掌握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心理学、职业教育教学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及时补好课和持续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已成为这些高职师资的必然选择,高职教师应首先学会如何做“先生”。以复合型要求抓手,高职师资的培养目标既要掌握理论、技能,又要成为示范,这种复合型人才在于知识的复合,也在于技能的复合。以时代要求抓手,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化社会的要求,对人对事物都提出新的要求和标准。对高职院的教师来说,只有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吸收现代教育思想,更新现代教育理念,改进现代教学方法,注重国际化,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学做“先生”。在新教师上岗之初,高职院要位新教师安排一门“现代职业教学法及其实践”的课程,由专门聘请的职业教育专家为新教师“讲”、“演”新的职业教育理论和教法,大到如何编写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小到如何运用手中的教鞭、边讲边示范,并让新教师主动实践。先做“学生”。为新教师制定针对性的基础实践和专业技能培训。凡是要求学生要进行的实训操作练习、要学的加工方法都要新教师亲手做一遍,并由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进行具体指导和考核。考核采用过程评分和结果评分相结合、工艺评分和功能评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新教师也会从中学到实践课程有效的评分方式。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要教好一门课,首选应清楚他的学生都要学会什么,需要什么,新教师要亲身体验学生在校的各个学习过程。要做“专家”,要为新教师配上一位经验丰富的“专家”型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新、老教师“结对子”,让新教师树立作高职院校“专家”的信念,同时,全方位地感受老教师身上的敬业、奉献精神,以及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鼓励新教师在实习期间通过努力获得各种职业资格证书。

3.实施教师企业经历工程

据高职院校整体发展战略,充分考虑专业建设与教学任务具体实践,按照专业对口原则,组织实施专任专业教师下企业一线工作岗位挂职锻炼,并明确告诉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的具体工作。高职院校可以规定,专任专业教师三年内至少要有半年到企业一线实践的经历。挂职锻炼教师在企业实践过程中,要学以致用,结合本校学生教学实际和学生具体情况,及时掌握本专业最新发展动态,熟练掌握相应的业务流程、岗位素质、知识技能要求,主动参与企业的项目实践与研发,扎扎实实提高自身的双师素质,并为学校专业建设及改革提供依据。专业教师在企业实践期间,应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企业的相关制度和安全规程,认真学习新的专业技术,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了解行业发展情况,并及时填写《专业教师下企业周工作安排表》,认真记录工作日志。下企业挂职的教师要做到: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规范;根据企业人才需求,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关键能力与操作技能;带新项目、新技术、新课题下企业,参与企业新产品、新项目、新技术开发研制与技术改造。

4.积极推进新进专业教师须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人事管理改革

专任专业教师在脱产下企业锻炼实践期间,其人事管理关系不变,仍由各系(院)负责管理。专任专业教师脱产下企业锻炼期间,其档案工资与政府补贴等按在岗人员同等享受,校内津贴的发放办法由各系(院)根据实际自行制定,并报高职院校人事处备案。专任专业教师业余下企业锻炼期间,其工资、津贴按各系(院)标准发放,另由系(院)根据锻炼期间的工作内容给予适当补贴,并报学院人事处备案。系(院)成立督查考核工作小组,每月至少下企业考核一次,对下企业教师实践情况进行检查,并及时做好相关书面检查记录,交人事处备案。高职学院不定期对下企业锻炼教师进行检查,如抽查发现在工作日期间有缺岗情况,教师本人须向学校提供书面解释材料。在督查考核过程中,若发现下企业锻炼教师无故缺岗,扣除校内津贴,甚至并给予行政处分。学院人事处每学年根教师企业经历工程实施计划,对各系(院)教师企业经历工程进展情况进行考核,对取得较好成果的系(院)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5.做好高职院校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多管齐下、多措并举,聘任一些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一批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吸收到兼职教师队伍中来,使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不脱节,学生毕业能胜任职业岗位要求。国家示范(骨干)高等职业学校要率先开展改革试点,鼓励和支持兼职教师申请教学系列专业技术职务,支持兼职教师或合作企业牵头申报教学研究项目、教学改革成果,吸引企业技术骨干参与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6.实施福利工程,使高职院校不但要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也要用待遇留人

高职院校要生存发展,不断提高自身办学水平,必须依靠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实施福利工程,不断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尽可能解除教师后顾之忧。善待教师。教师是高职院校大合唱中高唱主旋律的队伍,其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工作的成败。教师的工作是复杂劳动,做一名真正称职的教师非常辛苦,应该充分尊重教师、理解教师、体谅教师:在工资、奖励、福利等方面向教师倾斜,对做出突出贡献者给予重奖。修改政策。改革工资结构,加大基本工资比重,教师寒暑假享受课酬外的全部工资;报销父母或配偶的探亲费。提高福利。鼓励教师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利用学院资源创收;积极开展成人教育和职业资格培训,其收入主要用于改善教师福利,建立教师活动中心与交际中心,丰富教师业余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高宏艳.试论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6).

[2]黄洛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职业时空,2005,(8).

[3]傅经章.江苏省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职教通讯,2003,(8).

第12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双师型;建设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已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学前教育专业已逐步成为师范院校的重点甚至主干专业。如何加强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成为各师范院校必须用心思考和着力解决的课题。

一、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中师办好学前教育专业的迫切需要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认为“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对专业教师的特殊要求,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确保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而这一切似乎与师范教育无关。事实上,师范教育以培养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的师资为目的,这种人才的培养强调知识的应用能力,与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要求无异,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因其面对特殊的对象――人)。由此,人们逐步认识到:师范教育同样属于职业教育――一种特殊的职业教育,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样是确保师范教育质量的关键。

学前教育专业是目前师范教育领域的热门专业,许多中等师范学校,仅此一个专业在校生人数动辄千人。由于招生人数急剧增加,专业师资的压力和问题越来越突出。根据我们调研的结果,当前中师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存在许多问题,如下几点尤为突出:一是“科班”出身即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少,普通师范专业教师换岗的多;二是有学前教育工作经历的人少,熟悉幼儿教育工作的人不多;三是教材教法师资严重不足,能够胜任五大领域教材教法课教学的老师少;四是专业教师对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要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解存在偏差。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质量。这些问题的存在,同样也说明中师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双师”素养的缺乏和教师队伍“双师”结构的不合理。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形成适应专业办学需要的“双师”结构,是学校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着力点

综观目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际上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着力提高教师个体的“双师”素养,二是努力改善教师集体的“双师”结构。前者是学校对专业教师的要求,是教师个体努力的方向;后者则是学校整体考虑“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着力点。

对职业学校教师的“双师”素养,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师范院校及学术研究者们各有不同的见解。从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也便于操作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所谓“双师”素养,指的就是一个专业教师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从事专业实践指导的能力和素养。当然,“双师”素养的具体内涵会因专业及课程的不同而有差异。就学前教育专业而言,担任舞蹈教学的老师,不仅要能承担舞蹈理论教学的任务,指导学生舞蹈技能训练,还要具备指导学生组织大、中、小班幼儿舞蹈活动的能力。前者是舞蹈课程教学的要求,后者则是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样,担任学前教育专业《文选与阅读》课程的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训练,还要善于指导学生组织幼儿园的语言教育活动。

改善教师集体的“双师”结构,主要是指根据专业办学特点、师资及不同专业实践能力的构成与培养需要,着力打造符合专业办学需要的由理论型、技能型和双师型教师合理组成的专业教师队伍,其中具备“双师”素养的双师型教师应该达到合适的比例。

三、五大领域教材教法课老师,是中师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的骨干力量

如前所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求学校具有“双师”素养的专业教师达到一定的比例,提升教师个体的“双师”素养也是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然而,多年的实践表明,大多数老师很难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于一身。忽视专业特点和需要,盲目要求所有教师片面追求“双师型”教师的硬件要求,如学历证、教师证、技师证、营养师证、育婴师证,等等,以此来塑造自身的“双师”素质,不仅不利于专业教师“双师”素养的提高,还会影响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目的实现。

就学前教育专业而言,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等五大领域教材教法老师应该成为本专业“双师型”教师中的骨干力量。因为这些课程的教学,既涉及专业理论学习、专业技能训练,还要进行专业实践活动――即组织各种幼儿教育活动的指导。教材教法课老师的身上

集中体现了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双师”素养。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能否尽快适应和胜任幼教岗位工作的需要,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体验与收获,而学生在校期间的体验与收获大小,主要取决于教法课教师的这种“双师”素养。为此,学校应一改过去忽视教材教法课的做法,充分重视教材教法课教师的选拔和培养,认真组织并加强教材教法课程的设置与教学研究。

四、全面深入开展校园合作,是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职业教育改革倡导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希望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改变过去注重理论教育忽视技能实践的倾向,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师范教育同样如此,同样希望通过校园合作的方式以保证培养的人才适应幼教岗位的需要。同时,希望通过全面深入开展校园合作,改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双师”结构,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

从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角度来说,全面深入开展校园合作,主要可以采取如下几种方式:

(1)聘请幼儿园教师做学前教育专业的兼职教师,担任专业教材教法课程的教学任务,增强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队伍的技能含量。同时,这些老师通过与学校专业教师的接触与融合,可以有效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成为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

(2)安排专业教师不定期到幼儿园见习、实习,以熟悉幼儿教育的常规,了解当前学前教育的最新动态,从而提高专业教师熟悉专业实践以及指导专业实践的能力,有效提升专业教师的“双师”素养。

(3)通过专业教师与幼儿园骨干教师合作结成研究共同体,针对当前幼儿教育面临或者存在的问题,开展研究,获得成果,以期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刘彦华,曾宪翠,李芳屹构建“双师型”高师教师队伍与教师教育创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