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语言教学

语言教学

时间:2022-11-18 22:35: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言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语言教学

第1篇

关键词:整体语言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教学理论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版)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因此,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前大学英语教育的当务之急。整体语言教学因其崭新的教学理念,实用的教学方法引起了教育界广泛的重视。

一、整体语言教学

整体语言教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最初应用于美国中小学语言阶段教授本族语儿童的语言艺术及阅读教学中。整体语言教学强调语言的整体性,反对把语言肢解成音素、词素、词汇、语法等;它强调口头语言(听、说)和书面语言(读、写)之间的互动性及内在联系,认为在自然的环境中,儿童书面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与口头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十分相似。因此,主张在教学中同时培养儿童的听、说、读、写能力,后来,整体语言教学法广泛应用于外语教学等领域之中。

从此,整体语言教学在各国的语言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下,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和解释。语言学家Goodman认为,整体语言教学不是一种简单的语言教学方法和技巧,而是关于语言学习语言教学语言内容及学习环境的一整套理论和原则(1992)。Brown概括了整体语言的内涵。它包括: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对学习社团的集中关注;语言的社会性;真实自然环境下的语言使用;以意义为中心的语言学习;整体的、非传统的评估技巧;四种语言技巧的结合(1994)。

二、整体语言教学的理论依据与教学原则

整体语言教学是建立与构建主义心理学、功能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多种学科研究成果上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整体语言教学法的研究者们认为,事物的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总和,整体永远大于部分的相加,学习和被学习的对象不能割裂开来(Weaver,1988)。Rigg也强调,语言是一个整体,不应当被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成分,任何企图把语言分为语音、词汇、语法、句形等部分都会使语言丧失其完整性(1991)。Genesee也认为,听、说、读、写是语言作为功能结构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语言技能不应当被分成听、说、读、写,而应当同时教(1994)。整体语言教学法的主要倡导者Goodman指出,儿童对文字和书面语言的知识以及读写能力,并不是等口语能力发展完善以后才开始发展,而是很早就开始与听说能力同时发展的,很早就对书面语言已有一定的认识并在一定的程度上使用其形式和功能(Goodman,1992)。在自然的环境中,儿童能像学会听说一样学会读写,他们读写能力的发展过程与听说能力的发展过程是并驾齐驱的,是自然语言学习的延伸(Goodman,1987)。因此,把语言分为听、说、读、写的传统教学法是不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是不科学的。

整体语言教学的主要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学习的整体性。整体语言教学理论认为语言教学应从整体入手,而后再从整体到部分。Goodman提出,“应将语言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孤立、零散的部分学习。”语言不应被分解成语音、语法、词汇,语言技能也不应被分为听、说、读、写。语言教学应从整体出发,听、说、读、写同时发展。

2.语言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能力、兴趣、动机、目的和差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有目地的学习和运用语言。通过观察,根据学生的差异,分别给予不同的指导和要求,使学生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个性化的指导与提高,有效地促进个人的学习。

3.通过自然的语言环境来培养语言知识和应用技能。不应人为地把语言知识和技能分割开来孤立地进行培养。语言环境对语言学习具有直接影响,因此,要为学生提供一种自然良好的语言环境,创造一种即自然、轻松又备受重视,能够展现自我价值的学习氛围和语言实践机会。课堂上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课后要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第二课堂、英语俱乐部等活动,使他们能够更多地生活在英语语言的环境之中。

4.学生之间的互助同伴关系。学生之间不是竞争对手,而是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伙伴关系。他们可以一起阅读、一起讨论,互相批改作文,互相辅导;还可以小组的形式就某些话题或某些内容进行辩论,可以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种互助合作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的语言交际活动。

5.学生听、说、读、写技能同步发展。英语教学一直遵循着“听说领先,读写在后”的传统规则,即必须在听说能力达到相应程度时才能进行读写能力的培养。相反,整体语言教学认为听、说、读、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应该同时教授,而不是按技能分别培养。在听说语言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在自然的环境中得到同步发展。

6.教师的功能从语言知识和技能传授者转变为策划者、鼓励者和启发者。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实践培养自己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

7.允许用学生的母语组织教学。整体语言教学法认为使用母语组织教学有助于学生建立概念,促进学生的英语习得。在成人教育中,适当地使用学生的母语组织教学能使学生更迅速地理解教学意图与内容。

三、整体语言教学实践

整体语言教学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上活动的主角,一切活动都以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并得到提高为目的。教师要清楚自己的多重角色的作用——既是问题的提出者,提出问题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提高语言能力;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通过设计组织教学中的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进一步提高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

整体语言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可分为三个步骤:

1.课前活动。

作为整体语言教学的第一环节,读前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对即将学习的课文产生兴趣,以探究的心理完成课文的学习。教师通过引入课文的背景知识,或者提出与主题相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兴趣。

2.读中活动。

读中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宏观上加强对课文的理解与分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skinning,scanning,skipping”等阅读技巧快速完成对课文的阅读,同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思考与讨论。讲解课文时,既要注重语篇教学,又要兼顾语言点的解释,使学生在对课文通篇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文中的语言点。对于结构复杂较难理解的句子,可以通过分析语法结构译成中文的方法进行讲解。讲解课文时,对语言点只需指出基本意义,不必详细讲解,以免误导学生过于注重词句而忽略语篇,语言点的详细讲解可以放在词汇学习时进行。整体语言教学这种由面到点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而且所学的语言知识也更加扎实。

第2篇

关键字:C语言;编程;课堂教学

C语言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编程语言,它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上机课的实践操作,掌握一定的语法规则和编程能力,为今后的程序设计和软件开发做好准备。同其他计算机语言类一样,C语言语法规则多,知识点琐碎且枯燥,往往在课程开始,学生还有些学习兴趣,但是随着内容的不断深入,使用方法随之灵活多变,使得学生变得摸不清头脑,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受到影响。因此如何上好C语言课,是目前老师和学生们面临的共同难题。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该门课程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学生对这门课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与态度,很多人认为该门课程就是介绍C语言的一些概念、语法规则等基础知识,另有一些学生则认为跟其他的程序开发语言,如,Java、C#等相比,C语言已经过时,用处不大。其次,我们的教师在C语言的课堂讲授上大多数还停留传统的基础上,没有创新,授课还是以基础语法的讲授和掌握为主,虽然这使得学生系统和完整地学习了理论知识,但却忽略了学生的编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被动式的接受教育,因此他们积极性并不高,学习兴趣不强。在上机课过程中有的学生过分依赖书本,每次上机,学生就拿着书本上已有的代码来验证算法,因而对知识的运用上缺乏灵活多变的能力。第三,虽然课后我们布置了一些题目让学生们去巩固课堂上的知识点,但是因为缺乏对过程的监督,大部分学生根本不是通过自己独立思考来完成的,而是抄袭网络或者一些教材上的案例,因此教师根本无法真正检测学生是否学会所讲授内容。

二、可采用的措施和方法

针对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可采用以下措施来进行改进。

1.重视第一次课,让学生对C语言产生的良好印象

学生们以前从未接触过C语言,对此既好奇又有所畏惧。第一次课课堂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今后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可以在第一次课时讲解一些能够被学生所接受的内容。比如:给学生展示一些C语言编出的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向学生展示C语言的重要性。给学生讲解C语言的编译环境,了解程序执行过程等。

2.采用自上而下、逐步细化和模块化的程序设计思想

也就是先整体规划设计,再确定具体方案,最后进行各部分的设计。用这种方法便于验证算法的正确性,在向下一层展开之前仔细检查本设计是否正确,正确后再向下一步细化。如果每一层的设计都没有问题,那么整个算法就是正确的。如果在调试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也方便查找原因。另外,在程序比较复杂的时候,还可以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根据程序的功能将其划分为若干的子功能模块,如果子模块还太大,那么就继续划分成二级子模块。通俗一点来讲,就是将一个大的任务分成若干个子任务,这样的话每一个子任务完成起来就要简单多了。

3.多次讲解,反复练习,熟练掌握

由于C语言程序书写很自由,它的运算符又多样化,这使得学生在某些问题上经常犯一些小的错误,比如,书写符号不规范,变量的类型搞不清,缺少句末符号,丢三落四的的情况经常出现。针对这类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反复讲解,重复练习,让学生彻底改掉这些小的毛病,直至规范。

4.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

由于很多学生的数学底子比较薄弱,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因此对于C语言这类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带来了一些困难。所以课题上,我们除了要加强学生在计算机基础能力的训练上以外,还要讲解一些数学知识及逻辑知识。比如,我们在向学生讲解一道等差数列的程序算法之前,可以先让学生重新回顾一下中学时代所学的等差数列的概念及相关计算公式,然后再运用到我们的程序上,这样循序渐进,学生才容易接受。对那些带有复杂的数学公式的算法要大胆取舍,看清哪些适合于学生。这样虽然学生少学了一些复杂深奥的东西,但是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和积极性。这样自然也对学生编程能力的培养起到了推动作用。

5.重视上机实践

要想学好C语言,上机实践课非常重要。学生上机操作做好了,才能树立编程的信心,才能够产生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上机实践课之前,我们可以先给学生布置好题目,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为此做准备,教师可采用引导的方法给学生一些提示,比如要用到哪些算法,函数,整个程序的结构设计包括哪些模块等等。在上机过程中,也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多多鼓励学生,不要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条条框框,而要引导学他们向创新思维飞跃。上机课结束后,要及时查看学生的实训效果,而不能不管不问,让学生知道老师对他们的评价,对他们所做的及时给予认可,要让学生知道,编程并不像他们想象中的那么难,只要肯动手动脑,就能做到。

三、结束语

我们知道,任何的教学方法都不能涵盖所有的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总结,找到最适合他们的方法。C语言教学方法的改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开展教学,不但让学生充分认识该课程的重要性,也要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以提高他们的编程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为目标。这样,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学的理念,为我们的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第3篇

幼儿 语言 教学

一、幼儿语言教学的特点

1、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和随机性,有利于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

每一次或每一阶段语言教学活动的目标,是根据幼儿语言教学的年龄阶段目标而提出的。其中,既有倾听、表述方面的使用语言的能力目标,又有欣赏文学作品和早期阅读方面作为掌握学习对象的水平目标。所以,通过有目的的语言教学活动,可以全面地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幼儿语言教学活动又是一项有计划的活动,它根据幼儿的语言教学的目标,幼儿语言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趋势,有计划地安排具体的教学活动,有顺序、有步骤地训练幼儿的语言能力,或提供语言知识作为学习的对象,从而保证幼儿语言教学目标的全面实施。

同时,幼儿语言教学也是随机教学的一种体现。在一日生活中随时都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教师在这种随机教学的过程中,无形的进行了幼儿言语教学。

2、教师在整合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幼儿主动参与,获得丰富的语言经验。

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是幼儿置身于语言环境或语言信息中主动学习的过程。教师把幼儿的语言学习过程看作是一个整合的过程,与幼儿园其他领域的教学活动密切结合,引导幼儿积极地参与,从而获得大量的、丰富的语言经验。幼儿的语言发展正是通过在日常的语言交往和有组织的语言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语言经验而实现的。

3、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是一项专门的语言学习过程。

语言是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有自身的结构要素和结构规则。幼儿除了通过活动和交往,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有关知识外,还需要有专门组织的语言学习活动,让幼儿有集中学习语言知识和发展语言能力的机会。例如:对幼儿文学作品体裁以及构成因素的初步了解和每篇作品中心思想的归纳;词、句、语法的适当运用;会话和连贯讲述能力的训练;创造性讲述能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组织地进行。另外,有组织的教学活动,还可以使幼儿相互交流自己已经获得的语言经验,锻炼幼儿在众多的同伴或成人面前说话的勇气和自信心。活动中愉快情绪的相互感染,也有助于提高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和敏感性。

二、幼儿语言教学遵循五大原则。

1、轻松愉快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至少要做到教得自然。可以自然而然地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如吃饭时让幼儿说出饭菜的名称;游戏上,出示游戏的名称和主要的关键词等,不必要像小学生那样完全以正规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次要多表扬和鼓励。凡是可以使幼儿产生快乐的刺激物或活动都可以作为幼儿成功认识某一生字的强化物。

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对幼儿尤其合适。如何让语言教学成为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呢?首先应采取游戏法,喜欢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贯彻这一原则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其次善于捕捉和观察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将教学的内容与此密切挂钩,如幼儿喜欢看卡通片,那么就可将卡通片的人物、情节等文字利用恰当的时机出示给幼儿。再次,要为幼儿选择趣味性强的语言图书来阅读。

3、直观性原则。

由于幼儿早期是以具体的动作和形象进行思维的,因此语言教学活动必须结合具体的事物、动作、形象、情景等,如结合跑的动作认识“跑” 字,结合钱币认识“钱”字。对稍微抽象的形容词可以结合图片或故事进行学习,如认识”勇敢”二字,可出示勇敢者的图片或讲一个相关的故事来帮助幼儿理解和记忆。

4、活动性原则。

幼儿喜欢各种自主性活动,如探索活动、操作活动、身体运动性活动以及各种游戏活动。因此只有将语言教学寓于幼儿的上述活动中,才会取得最佳效果。

5、贴近幼儿生活的原则。

此原则主要是针对教学内容提出的。因为实验发现,越是幼儿熟悉的人、事、物、时间、空间等文字,幼儿越喜欢认识,也容易认识。所以,提出贴近幼儿生活的原则,就是要与幼儿生活密切联系的语言教起。

三、幼儿语言类教学的策略

1、加强修养,言传身教

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认为,语言本身便是艺术。教师正是和这种艺术天天打交道的语言工作者。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中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不仅是准确传递信息的载体,而且是幼儿学习语言的师范。因此,教师在语言教学中,要加强自己的语言修养,提高语言的示范性和艺术性。教师在课堂上用语言弹奏出交响乐,在知音者――幼儿的头脑里回响共鸣,收到最佳效果,用语言“粘”住学生。让幼儿在言传身教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己的语言能力。如在故事和看图讲述中,教师要注意不同角色的语气轻重,音调的高低快慢,并辅以一定的动作体态,帮助幼儿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第4篇

关键词:语言教学;文化渗透;外国文学作品阅读

一、语言教学文化的渗透对提高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意义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关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学习语言知识的过程也是接受所学语言国家文化教育的过程。要在语言教学中渗透外国文学作品,就必须了解和学习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而这些文化的获得大多源于外国文学作品。作为学习外语的学生来说,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具有多重的人文和社会意义。从最基本的意义上来看,阅读外国文学作品能提高学生的猜词能力,扩大词汇量,加快阅读速度,提高写作能力。学生可以在外国文学作品,特别是世界名著中沐浴到各种各样的、无穷无尽的、地道的语法和词汇等语言现象,可以领略和欣赏到典雅、优美的笔调、简洁洗练的词语、生动逼真的表达方式及各作家的独特的写作风格,写作技巧和特色。外国文学作品作家往往以犀利的眼光与审美的敏感启迪学生从日常生活里视而不见的熟悉事物中获得新的感受与认知。它不仅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外国作家的生平事迹和当时社会文化背景,还能使我们了解大师对世界的诠释。通过语言教学文化的渗透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既能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又会使学生体悟新的思维方式,并形成开放的外语思维。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语言水平,提高对文学作品中表现生活和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乐趣就是在于让学生自己努力去发现外国文学作品中每个表层故事下存在的真理或现实。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掌握正确评价作品的标准和方法。从中汲取语言知识和技能,接受人文精神教育,了解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这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养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语言教学文化渗透的方法及影响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的好奇心。指导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其实,语言教学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它不仅是一个掌握语言基本技能的过程,了解其目的语文化的过程,同样是拓展思维、培养和提高文化素质的过程。从中学过渡到大学,许多大学生阅读习惯还没有真正养成。他们都比较重视自己的专业课和必修课,很少有人会认真求证阅读对于自己提高专业水平、文化素养的实际意义。很难一下步入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中,阅读起来感觉难度又大又浪费时间。也谈不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的写作往往出现语言表达困难,句子结构单调呆板,从头至尾都是主谓结构句式,不会使用各类修饰,使文句富有感染力,直接导致毕业论文严重照搬现象。要想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文化素养就从语言教学文化的渗透着手。传统教学一般都是强调教学原则,教学理论,把各种方法的来龙去脉讲得很详尽,而如何到课堂外去体现这种教学理论和原则的应用与实践却是不多。对相当一部分教师来说,语言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学生外语学习的能力,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应试技巧。教师专注于提高语言水平会忽视对学生文化修养的指导和培养,对学生博览文学方面的书籍,尽最大努力拓宽知识面方面就会重视不够。教学内容是培养提高学生外语水平的重要过程。教师教学内容不能囿于课本,也不能局限于教师的知识视野。教师不仅要把握好课堂语言教学,还要把外国文化渗透到语言教学中。外语教学不应是单纯的语言教学,而是具有丰富的教育内涵,它应为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创造条件营造环境,同时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自觉意识与能力。挖掘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教育不应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应与我们的研究和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教师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加上对语言所反映的文化的重视、自觉和掌握,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在使用外语过程中对外国文学作品认识与理解问题。另一方面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积极、主动从多渠道、以多种形式接触外国文学作品。提高学生语言基本功的同时努力营造浓厚的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文化氛围。

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简要介绍外国文学作品、作者,如何提供背景信息,如何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实际水平、心理特点尽可能从多方面选择构思新颖、视野独特、可读性强的材料,是学生如何进行课外延伸阅读的关键。首先,教师在语言教学中要适当介绍外国文学作品中的精彩部分,指导学生不仅要理解作品字面的意思,还要指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要懂得包含一定文化背景的内容的内涵和外延,让学生直接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对外语语言学习的益处。只有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有初步的了解,才能激起阅读的欲望。通过扩大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接触,增加学生对异国文化的了解和掌握,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并自觉了解外国文化,对比中外文化异同,培养敏锐的观察、分析和接受能力。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反过来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外国文学这门课程。其次,在课外延伸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语言教学材料背景,从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入手,使学生了解各种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增加知识,丰富思想,扩大视野。这对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更重要,更直接,更深刻。例如:《20世纪英国小说选读》收录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19位有代表性的英国小说家的代表作或主要作品的精彩章节或片段,还配以简明扼要的作家、作品介绍以及必要的注释和旨在启发思考的讨论题。如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近代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作品,它通过农村姑娘苔丝一生的不幸遭遇可以了解19世纪末期英国农村经济破产和农民的悲惨命运以及资产阶级伦理道德和残忍。从美国现代作家司科特•菲茨杰拉尔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书中,了解美国青年一代对美国所抱的种种幻想。

任何一门专业设置都是相辅相成的。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取: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背诵经典散文,朗读诗歌和表演戏剧来提高文化素养和文学欣赏水平。这是接近文学泉源的最短捷径。它集文学、表演、音乐多种艺术成分为一体。经典散文运思巧妙,诗歌和戏剧使于乐、终于智,它们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陶冶高尚的情操,深含人生的哲理。2.通过有声信息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水平。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的《英语经典文学名著听读》一书精选了英美经典文学片段,它是人们对自身以及周围世界的领悟和独特的表述,其意义正是对外国文学作品生命精神的张扬和可能性的追求。3.通过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并连同教材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组织学生观看教学影片、VCD光盘的同时要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让学生边看边思考,不至于只看故事情节。图文并茂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积极性。而理论定势往往会锁定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同时也不利于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4.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态度、兴趣、效果。思考题与周作业抽查调查能使教师们更快的收集大量有关语言教学中学生对相关文学作品的阅读信息。同时还要加强学生在课外所需的学习技能和策略的培养,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文学作品,独立自主和创造性地学习。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同时还要兼顾到作品的趣味性、知识性和实用性,为学生外国文学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挖掘语言学习中的文化内涵,综合多种教学方法全方位地培养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意识,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层次及时指导学生阅读由浅入深的相关外国文学作品,做好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入门的向导。学生文化素养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深化高等学校的外语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文化素养方面,外国文学作品是取之不尽的文化源泉。如何在语言教学中渗透文化,调动学生自觉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积极性,是语言教学中一个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25-26.

[2]Shakespeare.威尼斯商人[M].北京:外语教学出版社,1977.1-2.

第5篇

关键词: C语言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已成为广泛应用技术[1]。随着目前高科技的发展,需要专业的计算机人才,程序设计技术是专业计算机人才所必备的基础能力之一;与此同时计算机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程序设计技术已经成为高校计算机专业乃至一些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程序设计技术课程是以某种程序设计语言为载体,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各个专业依据培养目标和具体的课程设置选择某种程序设计语言作为授课内容。

C语言编程技术作为程序设计技术中尤为重要的一种应用语言,也是计算机课程中一门基础的计算机程序设计技术课程。C语言以强大的功能和广泛的应用成为高校工科院系的首选程序设计语言,不但是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而且是物理、水利建设、电子电气、自动化控制、食品等非计算机专业的语言类基础课;作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主要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之一,C语言在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占有重要地位,既是二级备选科目之一,又是三级网络、信息管理技术、数据库的上机考核内容。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使学生获得程序设计的思想,锻炼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可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2]。

1.C语言编程技术课程现有课堂教学模式的问题分析

传统C语言教学方式主要由理论教学和上机教学组成,首先由课程教师对C语言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和演示,学生再进行上机实际操作,然后根据教材和实际授课情况安排一些辅学习训练。但是C语言与其他程序设计语言比较,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比较抽象且涉及的知识点多,想要在规定学时内以常规的授课方式针对学生讲授C语言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目前我国高校上机教学往往因为课时少及课下学生很少进行巩固而出现效果差[3]。

张逸琴[4]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C语言课程积极性不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强,主要是因为在对于C语言在学习中不但基础理论知识概念复杂,编程过程中规则苛刻,而且程序设计过程和算法比较抽象,在学习程序设计编程中出错率高,编程很难掌握。但是作为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主要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学生往往通过背诵完成考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

2.C语言编程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对于目前社会高科技需求的计算机人才,熟练掌握C语言的应用比掌握复杂的理论更有实际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我院非常重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和局限,调动学生学习C语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5]。

2.1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能够以声音、视频、图形、语言等直观生动形象的形式,使课堂呈现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PPT演示文稿、系统演示、案例分析和讨论等方式进行理论教学;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教学资源、自主学习、在线测试、提交作业等形式进行网络辅助教学。

2.2案例驱动教学法

在课堂上采用“案例驱动”的教学方式,用“案例”引出相关知识点,课堂上围绕一个“案例”展开相关教学,然后对此“案例”项目进行拓展训练和对案例的学习进行总结与回顾。最后让学生实现案例中的相应功能,课后学生再完成课后案例中对应的功能。

在案例教学方式中,可以对“案例”稍作修改加强学生对程序的各项参数的学习;所用的案例可以重复使用,从而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学习;在案例教学方式中要把重点、典型的框架和算法的要点进行提取并进行单独多练、多讲学习。

2.3分组教学

课程中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每组4―6人,每组组内自己解决问题,组内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组间相互借鉴,互有竞争,最后汇总所有解决方案。对比出最优的解决方案向其他同学介绍。课堂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提出本组的意见或解题办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编程设计的积极性,调动大家发现新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协作意识,激发学生对C语言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4学生示范教学法

课程后教师可以布置练习题目检测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学生因缺少监督及自觉性,常常会借助互联网、书本等其他途径寻找练习题目答案,而不是通过独立思考完成。鉴于这样的情况,可以安排少量课时讲解题目实施“学生示范教学法”。在“学生示范教学法”中可以让一个同学上台讲所设计的编程,学生设计编程会展现给全体同学,在设计的编程展现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可以及时改正、更正、讲解,并且介绍避免此类编程错误的技巧和方法。

3.结语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人才需求,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C语言的基本方法和理论并将其融入今后的专业学习之中,必须对C语言课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改革传统的C语言课程体系,引入适合学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理论和实验相结合,任务和案例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思维能力和计算机程序设计动手能力。通过C语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和了解结构化程序设计原理,运用C语言的基本要素进行基本的结构化程序设计,掌握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能够解决专业学习遇到的相关问题。在本院和老师的努力下,一定能将这门课程讲授好,为社会不断培养高能力的计算机人才。

参考文献:

[1]孙玉霞.基于教育心理学的C语言教学探讨[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105-108.

[2]刘彩虹,郭政,于建海,王锦.C语言教学探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02:113.

[3]邓松,何火娇,彭莹琼.C语言教学改革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8,16:55-56.

第6篇

【关键词】幼儿;语言教学;策略

一、构建平等对话

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伴随着大量的言语谈话,信息交流。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叙述的话语多,幼儿是忠实的听众,或者附和一声“是”或“不是”。即使在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中,也往往会出现教师不断地提出“对不对?”“好不好?”等问话,幼儿连声不断地附和回答“对!好!”等,这是幼儿不假思索地“齐声合唱”。在这里,教师成了唯一的知识传授者、告知者,而幼儿成了教师的应声虫和依赖者。久而久之,幼儿就成为只会判断对错的机器人,该自己想的也不去想了,该自己表达的也不敢表达了,幼儿的各方面发展也都会受到限制和损害。

二、提供宽松的语言环境

《纲要》明确要求:“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究竟什么是宽松的语言运用环境,怎样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的语言运用环境,是每位幼教工作者应考虑的问题。首先从宽松的语言运用环境说起,幼儿园语言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幼儿成为积极的语言运用者,在交往中逐渐学习理解和表达不同的意图倾向。教师需要特别注意保护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如何为幼儿提供宽松的语言运用环境的基础。在工作中,我们常常看到这种现象:当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积极举手要求发言时,老师总会有意无意地忽略幼儿的说话愿望,久而久之,就使得相当一部分幼儿成了等待教师点名发言的被动的“交往”者。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老师不妨换一种方式,兼顾到所有的幼儿,让他们都有说话和表达的机会。例如:我园在本学期开学时加入了《分享阅读》特色课程,这一课程给幼儿提供了充分想象的空间,将大部分的“讲话机会”还给了幼儿。在开课之初幼儿表现得胆怯,无从开口。当然这与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一定的关系,但我们也应考虑,这是否与我们平时在教学中太过频繁地忽略幼儿要说话的权利有关?思考过后,回答是肯定的。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加之对幼儿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培养。活动时幼儿又恢复了争抢表达意愿的景象,但与此同时又出现了新问题,怎样才能兼顾到所有的幼儿,使回归的热烈氛围保持下去。为此我想到了一个好方法,就是在许多孩子争着说时,用分组或者三三两两自由讨论的方式让每个孩子都有说话的机会,这样他们交往的愿望得到了满足和鼓励,也有了语言运用的机会。为幼儿提供宽松的语言运用环境,还应注意教师出于“教育”的目的,会在幼儿说话时打断孩子的话而要求他“说完整”“说对”“发音正确”等,实践表明,一旦老师这样的要求出现,孩子的语言交流兴趣会大打折扣,表现出紧张、不知所措。孩子的交往愿望在这样的“打断”过程中受到了挫伤。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允许幼儿说得暂时不对、不完整,要相信幼儿会在交往的过程中说得越来越准确,越来越完整。宽松的语言学习环境是愉快的、积极互动的,也允许出错。

三、要尽量为幼儿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语言运用情境

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良好的语言环境,语言环境有助于语言的习得与提高。幼儿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而幼儿语言的运用又是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实现的。在幼儿园里,教师为幼儿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语言情境,是给幼儿创设可以帮助他们操作运用多种语言交流行为的交往情境。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发现语言活动中的角色表演、故事表演等这类活动非常受幼儿的欢迎。这是因为幼儿从此类活动中实现了语言的运用和语言的交流。另一方面,这类活动还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幼儿在宽松、自由、有趣的氛围里参与了故事的讲述,将读本中较口语化的句子运用于故事表演中,实现了语言的交流。这样由老师创设的模拟情境,同样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如果利用真实丰富的语言运用情境会起到更加理想的效果。在我所组织的一次名为《小商店》的语言区角活动中,课前我利用幼儿园周围的有利环境,带领幼儿参观超市,引导幼儿观察超市里工作人员的工作流程、工作用语等。正式开展活动时幼儿表现出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在语言的运用上更显得真实、准确、富有生活气息,每位幼儿也都在游戏中得到了语言运用的机会。

四、阅读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幼儿语言的发展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他是不可能顺利掌握知识的。”由此可见,养成一定的阅读习惯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阅读能力并不是个体先天具备的,而主要是个体通过接受早期阅读获得的。幼儿园的语言教育中就应当将怎样让幼儿养成一定的阅读习惯作为教学的内容之一。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首先要为幼儿选择有趣的读本,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择对幼儿有吸引力的书是培养阅读习惯的必要条件,幼儿阅读的书首先要色彩鲜艳,故事情节易于让幼儿理解,读本页数适中。其次,要教会幼儿怎样阅读一本书。在幼儿园我们常会看到幼儿在拿到一本他很感兴趣的图书时,往往一会儿就看完了。问他看到什么,孩子们只能讲出画面表面的意思。对此,我尝试了以下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第一步,幼儿自主阅读,理解图意;第二步,集体阅读,启发幼儿对故事情节进行猜想;最后一步,教师讲述故事,幼儿表演故事。阅读习惯的养成会丰富幼儿的语言,经观察发现我班阅读习惯较好的幼儿,语言表达的能力和使用丰富词汇的能力远远超过没有阅读习惯的幼儿。

五、运用多媒体教学

在语言活动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唤起幼儿的真挚情感,激发幼儿对语言活动的表达的积极性;渲染欣赏氛围,培养幼儿对语言的感知能力;构建想象空间,提高幼儿语言运用的创造性,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基于以上原因,我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小班语言活动中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郭献计.《幼儿语言教育漫谈》

第7篇

[关键词]C语言;课堂组织;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049-01

C语言功能丰富,表达力强,应用面广,使用灵活、目标代码率高,可移植性好,既有高级语言的优点,又有低级语言的很多特点,使得C语言有好学、易用的优点,为此很多高校的计算机专业甚至是非计算机专业都将《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必修课开设。但由于C语言具有繁多的数据类型、复杂的语法结构,而且我校学生又大多来自衣牧区的少数民族,计算机文化基础底子薄,英语水平低,更没有任何程序设计的知识背景,使得C语言变得教师难教和学生难学的一门课程,甚至在学生当中产生“谈C色变”的恐惧心理。以下结合我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这门课程的实际,来浅谈怎样提高C语言的教学效果。

一、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对于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学生直观感受最直接和最强烈的。在课堂上的互动不仅会对课堂教学质量产生深刻的影响,还会加深师生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实现师生J『青感和价值观的交流。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单向进行的,一堂课教师如同牧师满堂说教,缺乏趣味性,学生只有忍受煎熬被动地听。这样使学生在学习C语言时,刚开始是好奇的、积极的,但随着课程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需要记忆、思考,难度就陡增了,而兴趣就锐减了,感觉学习C语言很枯燥、很难学。

为此,首先应该要改变教学方法。C语言这门课程的教学不能采用传统的按部就班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首先,应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以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增加与学生的互动环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围绕课程教学目标,以“程序设计”思想和方法教育为主导,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既围绕一个个的任务来教学,通过完成特定的任务来掌握新知识巩固旧知识。从而使学生从实际参与程序设计,从完成既定任务中获得成就感和增强自信心。当然,教师所设计的任务要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和兴趣,而不能简单地套用教育发达地区的一些成功经验,更不能想当然的闭门造车。最后,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更好的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不仅要完成计划任务,还要培养学生阅读一些较长的程序的习惯,通过阅读程序写出运行结果、分析程序的算法还能否继续优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认识到利用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和编写出程序,同时也提高了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水平,从而激发他们写程序的热情。

二、认真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C语言程序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掌握C语言的使用规则和编程思想、方法及技巧,要学会编写程序代码,学会使用各种编译工具调试程序的方法和技巧。因此在教学中要做到:

(一)注重基础,突出重点,问题简化。C语言教学中,课堂内容的引入要使学生容易接受,符合少数民族学生的认知规律。要做到注重基础、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一定要把握好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力求概念准确,对于相关算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在教学时切忌在语法细节上死抠纠缠不清,而应把重点放在编程的思想,这样就能避免脱离算法而单独讲语法规则所造成的空洞和枯燥。同时应尽可能分散难点、语言简洁通俗,即能用一句话概括的就不要用三四句冗余词,以免学生一开始就想放弃的消极情绪。

(二)课堂形式丰富多样。C语言教学中,课堂形式应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多实践并能正确理解所讲的内容。对知识点的巩固与加深理解可以采用提问及师生共同探讨的方式,即探究式教学方式;采用修改现有代码的方式,分析与预期结果有什么不同,或者和预期结果相同,但用了不同的编码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巩固学过的内容,即启发引导教学方式;还可以借鉴传统的考题形式来练习,比如可以用选择题、填空题、改错题等,使学生能及时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即适当借鉴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发挥现代教学设备的作用,提高课堂效果。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体现高等教育的真谛,在C语言设计教学中,尽量采用现有的现代化教学设备,提高课堂效率,如多媒体教室的应用,利用一些与教学有关的软件与素材以及教师精心制作的课件等手段来教学,以提高课堂的含金量。将程序调试部分的讲解可进行现场演示,使各种操作变得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比如在讲解函数调用时,由于传统的静态教学很难表现出“调用”、“返回”的动态效果,而采用多媒体的动态方式,使学生有更加直观、形象的认识,这样就避免了教师说的累死学生却云里雾里的窘境。还可以在演示完某些操作后,请学生到教师机上操作体验,通过大屏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共鸣,实现了师生互动,加大了教学内容的轻松趣味性。

三、加强实验环节,培养学生的编程水平

上机实验是学生真正掌握C语言语法、语义、程序结构的最重要的也是唯一的途径,离开了实验操作,就是纸上谈兵。上机实验是学生加深基本概念和算法的理解、提高程序设计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在进行每一部分的学习的时候,都应该配有相应的学生上机实践的机会,而且每一次实验内容都应由教师精心设计,以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实验内容应包括基本实验题与综台n生较强的实验题。其中,基本实验要求每一个学生在上机调试中必须完成,而能力较强的一部分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适当做一些深人的思考,解答附加实验题。还要求学生上机前分析题目,决定算法与数据结构,并编出程序源代码,这样在上机时,学生就有的放矢,主要精力放在调式程序上。最后,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提示、讲解,演示以增加学生的印象,并要求学生及时写出实验报告,分析程序结果。只有当基本概念、语法规则与反复上机调试操作相结合,才能对C语言有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也真正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水平。

四、结束语

《C语言程序设计》与其他学科教学方法不太一样,其理论较抽象,课堂上用传统的“板书+嘴讲+课后作业”,会使学生缺乏感性认识,难以理解。采用理论和上机实验相结合,语法与实例相并存,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才能实现提高C语言教学效果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学会.《C程序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 O年第2期

[2]陈秋娣,常夙恒.《浅谈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J).教育战线.201 O年第54期

[5l纪新华,张丽红,洪瑾,周毕文,蒋本珊《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调查报告带给我们的一些思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4]范丽丽,王辰彦.《浅谈C语言及其学习方法》(J).科技资讯.2008年第1 5期

[5]李雁飞.《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长治学院学报.2008年1 O期

第8篇

《幼儿园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语言是通过在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运用而发展起来的,语言教学应当渗透在所有的活动中,将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思维、社会参与水平、交流技能、知识经验等方面联系在一起。笔者对幼儿园语言教学作了如下探讨。

一、在课堂上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

幼儿语言发展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与口语训练之间架设一座平台,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孩子得到心理上的放松,在课堂充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犹如进入说话乐园。

1.以图激趣,想象语言。

利用生动形象的插图,是培养幼儿想象说话的重要教学内容。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结合插图让孩子们进行说话练习,这样不仅能锻炼幼儿的语言组织能力,而且能使幼儿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2.融入生活,延伸语言。

生活中有很多优美的事物,为进行说话的口语训练延伸了广阔的空间。如我让孩子说说春天来了,大地发生了哪些变化?孩子们通过自己平时在春天看到的点点滴滴积极发言:小草绿了,桃花开了,温度高了,等等。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融入平时生活的问题使每一个孩子都畅所欲言。

3.让主题活动成为自然的语言环境。

幼儿的行为常受情绪的主导,因此,可以利用他们的情绪和兴趣顺势展开活动,营造一个幼儿可以自主的语言环境。如听了《小老鼠造房子》的故事后,孩子们对造房子失败的小老鼠深表同情,迫切想为小老鼠造一所高级的现代化住宅,他们纷纷表达自己的愿望:“我给它造两层楼的楼房,有漂亮的屋顶、好看的门窗,像洋房一样。”我们搬新家了,小老鼠可以住我们的房子。”“小老鼠可以住高层看风景,我可以给它设计电梯。”既然孩子在这个话题上有这么多的想法要表达,于是我顺势建议孩子探索主题活动――有趣的房子,接下来的探索过程无疑成了幼儿积累经验、丰富语言的过程。而最后的总结性谈话又成了幼儿自主表达的环节,激发幼儿积极动脑、踊跃发言。我深为他们的想象和创造力所折服,更为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进步感到欣慰。

基于幼儿兴趣基础上的主题活动是很好的语言环境,可以诱导幼儿进入轻松、愉快的学习状态,让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能说,从而自然地提高语言水平。

二、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

1.角色游戏,创造语言。

在讲述故事后,为了启发孩子想象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可以鼓励他们形象地表演出来。如讲述故事《小白兔和小灰兔》时,为了使孩子入情入境,体验角色,我组织幼儿分别扮演小白兔、小灰兔和老山羊的角色,想象每个角色的语言。扮演小灰兔的学生说:“我错了,我再也不好吃懒做了,我也要像小白兔一样,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扮演小白兔和老山羊的学生鼓励说:“这就对了,你知错就改还是一个好孩子。”这样孩子们在自己创造的丰富、生动的语言情境中既深刻地增长了生活知识,又提高了口语能力。

幼儿的活动主要是以游戏为主,因此在平时的课前备课时,我们给幼儿安排一日活动,每天都有游戏。有教学活动中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游戏,有课间的组织小游戏,有户外游戏、智力游戏、语言游戏等。在组织幼儿游戏时,我们较多组织语言类的游戏,通过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引导他们表达自己。

角色游戏是最能发展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因为它是幼儿对现实生活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有助于幼儿学习社会,能帮助幼儿按自己的愿望和想象自由地发展游戏,从而发展交往能力。我们班的娃娃家就是一个角色游戏区域,参加游戏的幼儿都要担任一个角色,通过语言来完成角色与角色之间的交往。一次我以客人的身份进入娃娃家,我敲门,里面扮演妈妈的小朋友问:“谁呀?”我说:“我是张老师呀!你欢迎我进去吗?”她打开门笑着对我说:“欢迎,请进。”但当我进去以后,家里的三位小朋友却都各忙各的,没有人来招待我。我对扮演爸爸的幼儿说:“你看,我坐在哪里合适呀?”他拉着我的手走到小椅子前说:“张老师,你来玩,我真高兴,你坐这儿吧!”给我安排好了座后,他们好像又有些不知所措了,我又说:“我有点渴了,有什么喝的东西吗?”这时扮演孩子的幼儿跑过来对我说:“冰箱里有旺仔牛奶,可好喝了,是甜味的,我请你喝!”说着就给我拿了一瓶。我有滋有味地喝着。她又说:“这每天只能喝一瓶,妈妈说这种甜的东西喝多了牙会痛的。”我微笑着点了点头。从游戏中的这些对话不难看出,幼儿是借助言语的交流来丰富和完善游戏的,实现对社会生活中人们行为准则的模仿和再现,在与其他家庭成员的交往中他们发展了语言,丰富了词汇,一些生活中常用的礼貌用语也得以建构和运用。

2.让区角活动成为自主的语言环境。

第9篇

一、角色扮演法

在教学语言工程中,我们可以采取角色扮演来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实践证明这是提高幼儿语言表达的重要形式。如故事《古冬》,由幼儿扮演小兔子、小猪、小猴子、小熊、老黄牛,来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此外,我还经常利用晨间接待与课外活动时间,让幼儿讲述图片内容,扮演一些故事中的角色,这样既可使幼儿生动活泼地学习语言,又为他们发挥创造性提供了条件。

二、词汇表达法

在丰富幼儿词汇的同时,我经常引导幼儿学习用不同的词表达同样的意思。儿歌里念到“鱼儿乐得摇尾巴”,我问:“乐是什么意思?”几个小朋友说,是“快乐”、“愉快”、“痛快”、“高兴”的意思。我问:“在快乐前面除了很字外还可以用其他词吗?”有的说:“真快乐”,有的说:“十分快乐”、“非常快乐”,我一一加以肯定。通过这种方法既活跃了学习气氛,又丰富了幼儿的词汇。

三、情景设置法

给班幼儿看图片,可以留些难题让幼儿想办法解决。如组织幼儿观看《皮球掉进树洞》图片,如果是一幅一幅地出现,很难激发幼儿去认真思考。我在出示第四幅图片之前问:“你要是碰到这种事情怎么办?”经过启发,有的幼儿说:“拿把火钳上来”;有的说:“拿根本棍,下边用线缠个网兜上来”;有的说;“现在我们来看看丁丁想个什么办法呢?”然后,我出示第四幅图讲述。又如讲《司马光的故事》,也让幼儿想想:“小牛掉进大水缸,司马光怎么办?想出了什么办法?我们也来想想看。”幼儿讲了许多办法,还让他们想想哪一种办法更好,引导他们以角色的感情去思考、联想“我遇到这样的问题怎么办?”成功的经验告诉我这是培养幼儿学习主动性的一种有效方法。

四、图片命题法

让幼儿学习给图片命题是件有趣的事情,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思维能力。比如,对《奶奶,对不起》这幅图片,有幼儿取题《小军和小明》,有的取《两个鸡蛋》,还有的取《路上》、《道歉》、《赔蛋》等题。我说:“XX小朋友说得好,叫《小军和小明》是用故事里的主要人物的名字来做题目”;“XX小朋友会动脑,用故事里发生的事情――“赔蛋”、“道歉”来做题目,也很好。”

五、谜语激趣法

“编谜语” 是一种语言非常精炼、概括和书面化的语言活动形式,谜面语言比较抽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幼儿理解语言的难度,但同时也是一种挑战。让幼儿编谜语必须在幼儿对猜谜有浓厚兴趣的基础上进行。初学时我先给幼儿示范,试用谜语,让大家讨论。并教幼儿编谜的方法:不要讲出谜底,要说出这件东西的样子、特点、用处,让大家猜,句子要短,念起来顺口好听。接着我出示了大象的图片,让幼儿仔细观察大象长得怎么样,象什么,耳朵象什么。小朋友静静地思考着,有的编:“一个大胖子,牙齿尖又尖,耳朵象蒲扇,鼻子长又长。”有的说: “生来怪模样,耳朵象蒲扇,鼻子象吊车,大树能抬起。”通过多次练习,幼儿进步很快。如幼儿编轮船谜语:“一座楼房,建在水上,载人载货,飘过海洋。”还有的编成“高楼大厦盖水里,载人载货都可以。”

六、故事讨论法

第10篇

幼儿阶段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时期,幼儿园的教学环境對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中班语言活动,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中班语言活动1活动目标:

1、理解《三只小猪》的故事资料,初步掌握故事情节。

2、让小朋友初步理解勤快和懒惰的含义。

3、丰富小朋友的词汇:呼呼、噜噜、嘟嘟、勤快、懒惰。

活动准备:

《三只小猪》的动画片;故事图片;词汇字卡。

活动重点:

丰富小朋友的词汇:呼呼、噜噜、嘟嘟、勤快、懒惰。

活动难点:

引导小朋友初步理解勤快和懒惰的含义。

活动过程:

1、以音乐进场,组织小朋友观看多媒体电教。

2、教师让小朋友坐好,并让小朋友欣赏《三只小猪》的故事。

教师提问:小朋友看故事《三只小猪》时,看到了故事中都有谁?它们都做了什么事?之后又发生了什么事?

3、发散思维。

(1)看故事时,故事中有那些动物?(三只小猪,呼呼、噜噜、嘟嘟……)三只小猪中怎样做的?做了那些房子?(草房子、木房子、砖房子……)(2)做好房子时,发生了什么事情?

(3)之后为什么草房子、木房子倒了,而砖房子没有倒?

(4)最后大灰狼怎样样了?

4、教师逐步出示《三只小猪》的图片,进行创造性讲述。

教师引导幼儿对图片进行逻辑性排序、讨论,并进行讲述,教师进行指导,分三个步骤进行:

(1)教师根据故事情节,逐步出示图片。

(2)让幼儿观察图片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讨论,最后排序。

(3)丰富小朋友的词汇:呼呼、噜噜、嘟嘟、勤快、懒惰。

5、教师完整讲述故事。

6、结合现实教育小朋友做勤快的人。

7、教师小结:

透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小朋友,嘟嘟是一个十分勤快的小猪,我们小朋友要向它学习,做一个勤快的好孩子,教师引导幼儿随《勤快人和懒惰人的音乐做游戏,活动延伸:

搜集有关勤快人的动作图片,在区域中展示,大家分享并学习,让幼儿学习做一个勤快人。

中班语言活动2【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运用连贯、完整的语言讲述图片情节,并运用合理的想象来发现角色的心理变化。

2、锻炼幼儿能在集体面前自然、大方、连贯的讲述。

3、引导幼儿对图片进行创造性排列并讲述,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和求异思维。

【活动准备】

大挂图、每组一套故事图片、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引起兴趣。

1、谜语:头上两对小触角,背上一座小房子;

任你怨它走的慢,悠悠闲闲从不急。(蜗牛)

2、请小朋友说一说蜗牛是什么样子的?你捉蜗牛时,蜗牛有什么反应?为什么要把头缩进去?

二、观察图片,进行讲述。

1、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进行观察:

你看到了什么?(有小蜗牛、小乌龟、小蜗牛掉进水里了、小乌龟背着小蜗牛。)

2、鼓励幼儿大胆的讲述。

三、发散思维。

1、通过观察图片,提问:

小蜗牛为什么睡了?(累了,不舒服……)

蜗牛是怎么想的?会怎么做?

(爬到小乌龟背上多省劲呀,看风景,很舒服……)

2、小乌龟睡醒没有看到小蜗牛,它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这时小蜗牛又在做什么?

3、如果小蜗牛没有爬到小乌龟背上,而是它们比赛又会怎样呢?(小蜗牛被远远的甩在了后面,小蜗牛自己不怕累,爬到了前面。

)

4、通过观察图片你还想到了什么?(它们俩去洗澡,是好朋友。

)

四、引导幼儿对图片进行创造性排序、讨论,并进行讲述。

1、幼儿观察图片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讨论,最后排序。

2、大家根据排列顺序进行讲述并为故事取名字。

3、各组选派一名代表到前面给全体幼儿进行讲述。

五、教师小结。

通过这件事情,小蜗牛觉得很惭愧,它决心向勤劳的小乌龟、小蜜蜂学习,做一个人人喜爱的好孩子,教师引导幼儿随音乐到户外找小蜗牛一块儿做游戏。

【活动延伸】

搜集有关小蜗牛的资料,在区域中展示,大家分享。雨后带幼儿寻找小蜗牛,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搜索蜗牛的生活习性。

附故事:懒懒的小蜗牛

一天,乌龟和蜗牛去旅行,乌龟累了就趴在地上睡着了。懒惰的小蜗牛却悄悄地爬到乌龟的背上。乌龟醒来,找不着蜗牛,以为蜗牛早走远了,就急急忙忙地往前赶。蜗牛在乌龟背上舒服地睡着了。走着走着,乌龟看见前面有条河,它想洗个澡,就爬到河里。蜗牛也被带到河里。蜗牛急忙大叫:“救命啊!”乌龟连忙把它救到岸上,对小蜗牛说:“多危险啊,以后不能那么懒了哦。”

中班语言活动3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学习朗诵诗文。

2、激发幼儿产生联想,丰富想象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图片(风、云)

2、各种白云卡片、白云头饰,篮子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

教师:我说个谜语你们猜是什么?

身体轻又轻,空中来旅行。有时像棉絮,有时像鱼鳞。(云彩)

二、看云彩

教师:跟老师一起去看云彩吧。

1、看看这朵像什么?这朵像什么?还有这个呢?跟小朋友说一说像什么?

小朋友说一说平常你见过的云彩还像什么?

2、这天上的云彩可有趣了,想一想是谁让他们变的一会像这个,一会像哪个的?(风)

三、教师朗诵诗歌

1、教师:今天老师就给小朋友带来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就是关于云彩和风的,

请小朋友找个小椅子坐下,仔细听一听,诗中都是说了些什么?

2、老师边说边表演

提问:谁来说一说诗中都是有什么?

四、请小朋友看一段动画,想一想为什么说天上的云彩真有趣?

1、谁知道为什么说天上的云彩真有趣?(云彩能变成很多东西)

2、云彩很有趣是风吹着它变的,那么风儿有本事是什么意思?

(风儿有本领,又能耐能吹得云彩变成狮子、小白船、还有胖娃娃)

五、请小朋友听一段诗文,听一听这段诗文,云彩变成了什么?

1、云彩变成了什么?(小白船)

从你的小椅子底下拿出小白船,跟你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2、跟录音一起说一下这段诗文。

六、请小朋友在听一段诗文,听一听这段诗文,说了些什么?

1、云彩变成了什么?(大师子)

学一学狮子的样子。

2、请小朋友跟录音一起说一边。

把狮子放回小椅子下面。

七、请小朋友再听下一段诗文。

1、拿出图片,看胖娃娃带的是什么帽子?身穿什么褂子?做的什么动作?谁见了笑嘻嘻?

2、听录音一起说一边。

请小朋友看着动画跟老师一起完整的说一边诗文好吗?

八、请小朋友选择你喜欢的图片咱们分组说一边诗文。

1、拿小白船的说小白船那一段,拿狮子的说狮子拿一段……与孩子一起说,

请小朋友把图片放回家。

2、刚才我看见有的小朋友想表演了,现在请小朋友站起来跟老师一起表演一边。

小朋友说的好表演的也好。

3、快看一片小白云也被你们吸引来了,瞧,它变成了什么?(小白兔)

说一说小白兔长什么样子?(请小朋友说一说你的图片画的什么?跟其他小朋友说一说。)

4、小白云变得多有趣呀,你们想不想变成一朵小白云呀?

5、老师发给小朋友每人一朵小白云的头饰,请小朋友学一学小白云在空中是怎样飘来飘去的。

6、请小朋友先做小白云在空中自由自在的飘的动作,在飘的时候,小朋友想好了,你要变成什么?等老师说风儿吹呀吹,云彩变呀变,你就接着变成他的样子。

7、来咱们先试一边,风儿吹呀吹,云彩变呀变,你变成了什么?(小鸭、小兔)

活动自然结束。

中班语言活动4活动目标:

1、懂得只要有爱心,不管能力大小都可以帮助别人。

2、愿意给别人带去快乐。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空白圆形卡片、蜡笔

活动过程:

一、看表情图(看课件)

1、出示两个表情(微笑、哭泣),说说你喜欢哪一个表情,看了哪个表情能想到快乐的事情?

2、拍照:小朋友甜甜的微笑

让我们一起来微笑,老师给你们拍张照片好不好?

二、幼儿看课件,欣赏故事第一段

1、森林里的动物们都是好朋友。

看看小动物们都在为自己的朋友做什么?

小鸟想出什么办法为别人带来快乐?

小猴想出什么办法为别人带来快乐?

小鸭想出什么办法为别人带来快乐?

(小鸟为朋友唱歌、小猴为朋友摘香蕉、小鸭为朋友送信)

2、朋友感到怎样?(很感动、很高兴)

3、看看小蜗牛怎么了?(不开心)猜猜它为什么不高兴?(放录音:小蜗牛不开心的原因)

4、帮小蜗牛想个办法,想想它能为朋友做什么?

小蜗牛听了小兔他们的话,可着急了,他想呀想呀,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是什么好办法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鼓励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充分想象并讲述,幼儿自由讨论)

三、完整欣赏故事

1、请幼儿边看课件,边完整欣赏故事

2、小蜗牛为朋友们做了一件什么高兴的事情?

3、为什么小蜗牛会想到把微笑送给大家?

4、大家喜欢小蜗牛的微笑吗?为什么他们都认为小蜗牛了不起?

5、师总结:小蜗牛虽然能力很小,只会爬,但它有一颗爱心,它想到了要让自己的朋友快乐一点,它把微笑送给了大家,给大家带去了快乐,所以大家都觉得它很了不起。

四、延伸活动:制作“微笑”标志

1、幼儿自制两枚“微笑”标志,即在圆形卡片上画上微笑的表情。

小蜗牛把微笑送给了大家,那小朋友想不想把你的微笑做成标志也来送给你的好朋友?

2、启发幼儿将其中一枚“微笑”标志别在自己胸前,另一标志则送给自己的好朋友。

中班语言活动5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故事的内容,能讲出故事的主要情节。

2、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教育幼儿不乱扔瓜皮果壳,进一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以及生活卫生习惯。

4、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5、初步培养幼儿有礼貌的行为。

活动准备:

图书一本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呀?对!这是一只西瓜,告诉你们,有个小朋友的名字叫瓜瓜,为什么叫瓜瓜呢?你没想不想知道呀?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好吗?

(出示图片,老婆婆摔交的图片)问:图上有谁?她怎么拉?怎么会这样的?(鼓励幼儿大胆发挥想象,说出自己的想法)

二、教师完整地讲述故事一遍。提问:

1、你听到故事里说了些什么?

2、人民为什么叫他瓜瓜?

3、瓜瓜他是怎样吃西瓜的?吃完西瓜后他又是怎样做的?

4、结果发生了什么事?

三、教师再次完整地讲述一遍。(边看图边讲故事)提问:

1、瓜瓜有没有吃到外婆的西瓜?为什么?

2、后来,外婆摔了一跤后,瓜瓜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呢?

四、引导幼儿边看图边讲述故事。

五、讨论:

1、你喜欢瓜瓜吗?为什么?

2、如果你是瓜瓜,你会怎样做?

3、出示有关这方面的图片。

第11篇

[关键词]语言教学 模型 习得

一、什么是语言模型

近十年来,随着现代许多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少学科尖端问题的解决,越来越依赖语言学的发展。由于语言是文化、社会信息的载体,所以信息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科学的发展。比如人工智能,就必须模拟人的大脑机制和思维过程,就不能不在某种程度上模拟人的内部语言过程,因为人的抽象思维是通过语言的表达而得到实现的。再拿人机对话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自然语言的模型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T.维诺格拉得所发明的第一个能理解人的语言,并能对人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的机器人,就是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的基础上实现的,没有语言模型的研究,就没有实现自然语言高度的形式化,因此,可以说“语言模型”是语言学和信息科学之间的“桥梁”。

其实,各国的语言学家也对语言模型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然而对“语言模型”的定义也是众说纷云。从“自然语言的处理”学科角度认为,语言模型是描述自然语言内在规律的数学模型,构造语言模型是计算语言学研究方法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语料库语言学的核心理论。它可以分为规则模型和统计模型。事实上,很多学者把自然语言当作随机过程来刻画,把自然语言中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当作是随机事件。借助于统计语言模型的概率概率参数,可以估计出自然语言中每个语言单位出现的可能性,而不是简单地判断该句子是否符合文法。另外,美籍华裔语言学家赵元任在《语言模型与一般模型》一了如下描述:(1)采用模拟的方法对语言原型进行描写与分析的一种“装置”(广义的)。对语言原型的模拟可以是局部的、近似的,通过模拟,人们可以暂时抛开偶然的,表面的语言现象而深入到语言机制的本质中去。(2)语言模型按其抽象程度可以有不同的类型,但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层级:一是语言成分。二是语言成分之间的关系。这里所说的“语言成分”包括语言要素、语言单位、语言类别、语言范畴。“语言成分之间的关系”包括类聚关系、结构段关系。通过语言模型的建立,就可对复杂的语言对象的内部结构关系,它的相关框架及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作深入的研究。

因此,语言模型是人们揭开直接观察往往不易发现的自然语言交际机制中的一种有效工具,既然如此,那么在英语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把经过改制的用于语言教学的理论模型在语言研究的实践中加以检验。

由此可见,语言模型的研究不仅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本篇文章将从英语语言的教学的角度加以研究语言模型的实际应用。

二、从英语语言习得的视角看语言模型

传统的英语语言习得是建立在中立的立场上的,在一些场合以语言形式出现,在另一些场合又以语言的内容为出发点。最近十多年来,在Chomsky的转换―生成理论的推动下,从语言习得的角度把最一般最普遍的东西抽象出来,加以概括、总结,赋予了英语语言最一般的形式。例如,许宏晨提出的LCP交际模型,即language,culture,pragmatic三要素相结合的交际模型。在这个模型中,语言是交际所使用的工具,用它来实现交际的目的;文化是交际所发生的场景,规定交际双方所应遵守的程序和文化习俗;语用在这个模型中是广义的,它指的是在交际中的语言的实际运用。语言习得的目的是看学习者能否用所学的语言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很好地进行实际的交往,达到交际的目的。

而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看来,语言和思维是对立统一的,尽管语言具有民族性,但思维却具有全人类性,思维的内容的表现形式就是客观的,具体的,可能两者之间并不一定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但总还存在着一定的呼应关系,特别是人类思维活动中的一般逻辑关系,正是客观物质世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的反映。这种逻辑关系必然要在语言形式上得到体现。例如,汉语中的“主―谓―宾”即可以和英语中“施事―动作―受事”这样的句法关系相对应。当然,句法关系和具体的句型结构可不是同一个概念,例如,英语中的主动句 Smith bought a book和被动句 A book is bought by Smith.

由于每一个事物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中,所以,当我们对一切事物加以研究时就会发现这两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因此,我们从宏观语言学的角度便又有了一门新的学科分支:“心理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研究的三个主要因素:理解(comprehension)、产出(production)、习得(acquisition)。首先,从三要素之一理解的层面上看语义,我们知道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三种:同义(synonymy)、反义(antonymy)和蕴含(entailment)。但从单个句子或短语的结构上的歧义来说,语言模型的优势恰好解决了这一问题,例如图1。

另外,在语言的学习中,结构主义学家所推崇的结构成分分析(典型代表Bloomfield的直接成分分析)和Chomsky的深层结构及表层结构,其实际上就是一种模型的架构,例如这样的两个句子:1.He is anxious to teach.2.He is difficult to teach.句1和句2看上去有着相同的结构,但实际上他们完全不同:句1意为He is eager to do some teaching.句2意为He isn't reliable to be taught.显然,乔氏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就是:每个句子都有两层结构,即表层显性结构和深层隐性结构。因此,通过语言模型可以解释这两个句子不同的深层结构关系,从而帮助学习者进一步了解句子中的各个单元及理解句义的必要关系,如图2所示。

其实,这种模式的建立正是吸收了语言习得和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清晰的语言架构能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自我探索的能力。

三、英语教学中的语言模型问题

语言的研究有两种方法: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理性主义主要研究的是语言的知识结构,通过原则来描述语言,实际的语言数据只提供这种知识结构的间接证据。经验主义则刚好相反,它是将实际的语言数据作为研究的对象,语言事件被赋予了概率,它偏重于实际的语言现象的表达。Chomsky的语言本能论的观点反对了Bloomfield等人把语言和思维完全割裂开来的错误,然而却又一头栽进了把语言和思维混为一谈的泥坑。

由此可知,学会一种语言不仅是语言知识的掌握,而且是言语行为的习得,这是外语教学和其他知识性课程的显著不同之处。外语教学过程中,有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种因素参与其中。外语教学理论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其中语言学理论及其应用的框架起主导作用,所以,可以说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语言学对语言系统作了描写和说明,但这种理论性的描写不能原封不动地应用到外语教学中去,有必要从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角度,从教学的具体目的、任务和要求出发,对具体语言学所作的描写和说明,作适度的加工和修改,对材料作出适当的选择和改制。因此,外语教学必须制定自己特殊的语言教学模型。

外语教学过程中,本族语是一个不可否定的客观存在,因此,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对所教的外语的研究就不可避免地转化为对语言的“双重研究”。有人夸张地说,有多少种母语的学生,就有多少种英语语法学、英语语义学和英语语音学,这话不是没一点道理,正因为如此,这些年来在国外,语言的对比研究迅速地发展起来了,以单个句子的语法和语义的分析举例,如图3示。

很显然,动词是句子的组织核心,为全句提供了一个语义框架,或者说是语义模型。

另一方面,假设学校教授几种语言,学生学会用对比方法架构的语言教学模型后,再去学另一种新的语言后,他们就会把语言的共同方面“影射”到新的具体的语言上去,显然,这样做对于同一学生学习不同的外语及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外语,就方便了很多。所以,当我们教授第一外语时,就不仅是教授一门新的语言,而是教给了人类语言的普遍事实。如果外语教材、甚至本族语的教材能够始终划一地建立在一个特定的模型上,那对语言的学习和研究来说将是一大进步。在一个给定的语言模型上,可以建立起一个适合于各种语言教学的所谓的“抽象教材”或“中心教材”,在此种“抽象/中心教材的基础上再产生各种语言的具体教材。在这样的抽象/中心教材中,语法模型,语义模型等具体操作基本相同,其中的因素也相对稳定。

在英语教学中,常用的结构―操作语法模型(the Structural Operational Grammar),简称“S-O”模型,对基本句式可以施行四种“纯操作”:(1)替换。(2)扩展/凝聚。(3)对接。(4)转换。在替换时,可以用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用一个词替代句子的一部分,或者相反,也可以用一个句子成分来替代一个句子,用句子来替代一个词。如:

He says:“I am going to see a film”.

替换 He says that he was going to see a film.

在扩展时,句子中的语素的数目增加了,但次序不变,凝缩则刚好相反;在对接时,采用小品词作为功能词,借助它们把词、句子的若干部分以及句子和句子组配起来,例如:

He is sad because of the death of his father.

He is sad because his father died.

转换分为纯置换和纯转换两种,纯置换操作只是改变词序。如:

He is handsome?Is he handsome?

To have a good preparation before class is necessary.It is necessary to have a good preparation before class.

纯转换指内容词不变,但形式符号改变了。如:

He often helps his wife to do the housework.To help his wife to do the housework.

显然,此模型是生成-转换模型的一种变体,根据“S-O”模型是可以写出任何语言的完整的形式语法,即所谓的“抽象教材”,“抽象教材”易于接受线性程序处理,在“抽象教材”中,外语句子的习得过程可通过下列参数加以程序化,如表1所示。

表1表明:根据模型,学生可以系列一整套使用核心句进行基本操作的方法,这种能力是可以转移到另一种新的语言学习上去的。此外,“S-O”模型也可以方便地用来进行语言的对比描写(如外语和本族语的对比描写)。

四、结论

提出建立英语语言教学模型是有理论根据的,问题不在于有无可能建立模型,而在于如何建立这一模型?怎样才是成功的模型?建立英语语言教学模型不仅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不仅对外语教学,而且对应用语言学的各个领域(如机器翻译、语音识别等)均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语言教学模型,虽还处于试验阶段,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值得进一步探讨。总之,英语语言模型的研究是现代语言学中一个带有尖锐性和迫切性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高名凯.语言论.科学出版社.

[2]许余龙.对比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N.Chomsky.Syntactic structure.1957.

[5]N.Chomsky.Aspects of theory of syntax.1965.

[6]N.Chomsky.Three models for the description of language.readings in mathematical psychology ,II New York: Wily,1965.

第12篇

本文既论述语言实训教学中运用创新理念,以实训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的理论策略传授语言能力,又从中阐明实训大纲的有效教学原则和相关的教学理论。

关键词:应用语言教学理论能力实训

引言

语言学教学存在两种教学理论,一是分析法,二是整体法。前者理论是根据直接观察得来的课程内容来研究教学问题,着重于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后一种理论是根据从课堂教学中直接观察到的情境作出概括与推断。两种教学理论可以用来论述有效语言教学的各种理论和指导实训教学的原则。

根据语言教学理论,从语言学和第二语言习得,学科中获得的知识和信息为语言实训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要提高语言能力必须掌握有效语言教学理论,实训技能,有效教学原则和有效语言教学的主要变项理论及其相互关系。理论原则包括论述有效语言教学过程和有效语言教学性质的理论。本文主要目的将探讨应用语言学理论学科的分析法与整体法教学理论,在语言能力实训教学中的应用,论述有效语言能力教学的原则。

一、分析法理论在语言实训教学的应用

有效实训教学是教师应用分析法理论对教学问题的运用,教学提问是实训教师创新理念最常用的技能之一,了解教师如何使用问题以及课堂有效使用问题的构成是分析法教学理论的一个教学原则,是语言能力实训教学的一个环节。理论原则包括:1、低层次与高层次问题使用的频率,低层次问题要求回顾事实,高层次问题则要求综合、分析及思考。2、鼓励学习者问问题的程序。3、教师提问后所给的等候回答的时间量。4、对多人作答问题的使用量。5、教师重复自己或学习者的问题的次数。教师使用问题的数量与质量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Krashen,1982] 。 例如,较高层次的问题易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使用学习者而不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能使教学更好地适应学习者的需要,学习者提问的频率越高,其参与教学的程度就越大,而差的学习者参与的机会亦越多,多人作答的问题可以鼓励学习者参与学习,而重复问题只会浪费课堂时间。对教师在实训教学时使用问题的研究以及不同的问题使用模式对学习者学习所造成的影响能够将有效与无效使用问题的策略区别开来。这样就可以运用这一信息使教师掌握如何运用分析法教学理论更有效地使用问题的策略。

已经发现分析法教学理论对学习者学习有重要贡献的实训教学过程的其它方面包括堂上练习时间和反馈,学习者用于学习实训内容的时间越多,他们就学得越好,这是语言实训的效果。我们研究发现,阅读水平最高的学习者用于阅读的时间比能力最低的学习者多约一半。教师如何给学习者进行反馈,分析法教学理念认为,反馈包括表扬、对学习者提出的意见迅速作出反应并加以阐述以及对某事应予以纠正或批语的建议。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十分注重运用这种形式的反馈 [Johonson,1982] 。因此,这些策略可用作实训大纲的模式。

我们研究确认,成功教师在实训课上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是依照分析法教学理论指导的必然条件,也是凸显教学效果好的所需条件。语言课的教学目标与实训课是相同的,教师为取得这些目标而采用的策略是有效的,所以教师也有必要对语言课堂教学进行心理语言学的研究,以获取更大有效度 [梁焕强,2006] 。

二、行为模式在语言实训教学的重要性

研究教学的过程――成果法的一个基本假设是教学的特点是行为模式的重要性,教学过程是根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全部策略来加以检查的。教师实训教学的目的是要将这些策略作为语言能力传播给学习者,有时候将这称为以语言能力或言语行为为基础的学习者培养。它假定教学效果好的实训方法与教学不佳的实训方法的差别主要在于前方法有较高的语言能力因素,即各种技能、能力与知识等等,这些对有效的教学有促进作用 [管益杰,2006] 。实训教学是一种技能而教师的任务是使学习者依某些规则行事。

在以提高口语能力为教学目的的语言实训课堂里,相关的行为是口语现象。为了使教师能以此所述的分析法描述这些行为的特征并加以量化,选择易于操作的实训途径,这些被称为低推断范畴,即根据行为特征能清楚地对其定义作阐述的范畴,从而使教师在实时编码情景中取得高度的一致或高度的可靠性。例如,问题类型和等候回答的时间就是清晰的范畴,易于鉴别和量化因为它们反映了形式与功能的直接关系 [Johson,1982] 。这些范畴不用作出抽象的推断,而高推断范畴则刚好相反,需要作出较为抽象的推断。

对实训教学的分析取决于对教师行为低推断范畴的鉴别,而我们相信教师行为对学习者的学习是有帮助的,与口语能力有关的此类范畴(如教师的提问模式,教师讲话与学习者讲话之比)虽则相当容易鉴别,但从目前语言习得研究或语言教学理论研究来看,还不清楚相同的范畴是否与英语阅读、写作或听力实训教学的研究有关。然而,即使有可能对不同类别或不同方面的语言教学大纲的教师行为的相关范畴加以鉴别,有效教学的性质能加以鉴定吗?正如许多专家所指出的那样,有效教学无法仅凭低推断技能或能力加以描述。较高层次的范畴对教学理论亦是必要的。正如语言学家Medley所说:能问较高阶的问题是一种能力,而表达问题清晰则不是。有时候问较高阶问题是不合适的,而这样问的学习者不该这样做;有时候表达清晰则不合适。对学习者语言能力的研究不仅必须考虑到实训教学教师如何表现而且须考虑到他们何时以及为何这样表现。

三、整体法理论在语言实训教学的应用

研究教学与阐述学习者实训大纲的另一种方法是检查教学的整体环境,以图弄清楚教师、学习者与课堂教学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影响学习的,这叫做整体法。整体法的理论是集中研究课堂活动的性质及意义并涉及到低推断和高推断范畴。整体法隐含了学习者实训的不同目标。整体法所致力达到的实训目标并非都能分解成各自可检验的实训目标。该法强调发展诸如创造性、判断与适应性等的个人素质。这种教学观点反映在有效实训教学的研究之中,有效的教学实践包括:1、教学应在实训大纲的指导下进行。2、对学生的学习有高的期望值。3、教学行为标准要高。4、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积极的。5、给学生的激励与奖赏能促进学生取得优异成绩 [梁焕强,2006] 。

这种理论直接的或积极的教学方法是以对基础阶段教学研究为依据的,也适用整体法的“直接教学”。直接教学理念指的是经过实践创新,以实训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的使用整理过的结构材料进行的教学,它所指的教学活动的目标学习者是清楚的,分配给教学的时间充足且连续性强,教学内容广泛,学习者的语言行为得以监测,教师提的问题处于认知水平,学习者能作出许多正确的回答,给学习者的反馈直接。在直接教学中教师控制教学目标,选择适合学习者能力的教材,引导教学活动 [Penny,1996] 。相互作用的特点是结构性而不是权威性的,学习是在快乐的氛围中进行的。目标是使学习者学完一套有序的教材或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这样的教学材料具普遍性,与成绩测验的题目有相当的一致性 [Krashen,1982] 。因此,直接教学的目标应是理性、具体且具分析性,亦是整体法直接教学的原则。

根据积极教学的理论,整体法直接教学的若干理论解释了有效实训教学与无效实训教学的区别,这些包括课堂管理、结构作业与分组讨论等。课堂管理指的是上课时教师组织与控制学习者行为、动作和相互作用的方法,使教学得以有效地进行。教师良好的管理行为构成了积极教学诸多方面的基础。如前所述,诸如堂上练习时间这样的范畴与教师的管理技能是相关的。在组织良好的班级里,不存在纪律问题,学习者积极投身于学习,这有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对成功的期望,管理技能与学习者参与水平有关。当教师的意图清晰,教学活动依学习者所能理解的逻辑结构有序进行时,课程就反映了结构这一概念。

四、整体法理论实训的积极教学措施

与整体法积极教学有关的一个方面是学习者为执行教学任务而进行的分组实训以及分组与成绩的关系。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懂得不同类别的分组实训能阻碍学习又能促进学习。我们在实训中发现,在能力不同的小组里,中等程度的学习者在学习成绩方面会有所失而程度低的学习者会有所得。如果他们各自在能力相同的组别,情况会有所不同 [Penny,1996] 。我们认为,特殊阅读组的要求不同于正规教学的要求,其复杂性程度要低得多。因此,能力低的学习者无法学会对高层次的要求作出反应,虽然这些要求会帮助他们有能力参与正规的教学。

根据积极教学理论,有效实训教学取决于诸如堂上练习时间、问题模式、反馈、分组讨论与作业决定以及取决于诸如课堂管理和结构等因素。其中一些属低推断范畴而另一些为高推断范畴。虽然积极教学这一理论是从研究学科教学发展而来的,但我们认为,这一理论对语言实训教学亦有积极的意义。在英语实训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英语水平有限的学习者需要三种能力:1、参与能力,即对课堂要求和完成这些要求所需的程序性规则作出适当反应的能力;2、相互作用能力,即在完成课堂作业时与同辈及成年人作适当的相互作用,对话语的课堂规则及社会规则作出反应的能力;3、学习能力,即掌握新技能,吸收新信息和构建新概念的能力。而且为了在课堂上能有所作为,学习者必须能够利用这些能力实现其重要的功能。

通过评估,我们发现教学效果好的教师能清楚地说明堂上作业的要求及预期的结果并表明学习者需作何种努力才能熟练掌握所学内容[Finocchiaro,1983]。因此,教师能够清楚地说明教学的意图与相信学习者能够准确地完成作业之间有着清晰的联系,教学的组织与讲授依这种联系进行,使得作业与机制要求反映了要求得到学习者预期的反应这一意图。

五、教师要具备的语言素质

虽然有效教学的某些方面可进行操作并作为要掌握的技能传授给学习者,教师除了教学技能的提高外,还有更多的东西要学习,而有效教学的组成部份主要取决于教师所具备的语言素质。

为了使这此素质得以发展,需要除“培训”外的活动,这些活动力图使教师了解指导有效的教学计划、教学组织、管理与教学的原则并加以控制。教学的分析法与整体法方面都必须加以论述。

分析法方面的活动与学习经历反映素质教师的观点:教学可分解为分立的和可培训的技能,运用具体的教学法和技能上课,观摩所示范的教学策略和行为。整体法方面的活动,反映了教师素质的观点,重点阐明一些概念与思维过程,用以指导教学效果好的语言教师。教师有必要理解和掌握教学效果好的教师作出重大教学决定的方法。

结束语

有效进行语言能力实训教学需要学习者和教师的密切配合和角色的转换。实训教师的理念应除了担当指导者的角色外,还须充当自主学习者与研究者的角色。教师的角色不再只是“培训者”的角色,必须指导学习者提出假设并加以检验以及运用掌握的知识作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这种方法摒弃了“教学是一种技能”或“教学是常识”的哲学。这两种哲学否认了指导良好教学的原则的重要性。此处所述的教师全面发展的观点力图运用理论来指导并阐明观察与实际经验的意义。

简言之,语言能力实训教学的意图应当是为学习者和学科提供教学理论依据和教学原则,研究和发展一套有效的语方教学体系,学习者掌握教学效果好的教师的教学技能和能力,使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Ur, Penny. A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 Practice and Theory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2、Finocchiaro, M., and Brumfit, C.1983. The Funcional-Notional Approach: From Theory to Practio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Krashen, S.P.1982.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Pergamon.

4、Johnson, municative Syllabus Design an d Methodology. Oxford: Pergamon.

5、梁焕强.当代英国语言教学研究与探索.山东外语教学.2006.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