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效课堂的内涵

高效课堂的内涵

时间:2023-05-23 15:49:32

高效课堂的内涵

第1篇

[关键词]误区;人本主义;核心要素;评价标准

[DOI]10.13939/ki.zgsc.2015.44.164

目前高效课堂开展有较高普及度,颇受学校领导重视,收效也初见端倪,但教师很少注意情感、价值、态度等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很多教师把高效课堂中的“高效”曲解,其落脚点基本上是和教学效率、形式、学生成绩挂钩,评价过于单一,所谓的“高效”只不过是打着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幌子,继续走“应试教育”的老路。

1 高效课堂内涵的几大误区

1.1 时间利用率高即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即时间战,以较少时间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成果。如把教学效率定义为学生学习效果与教师课堂投入比值,则时间投入越少,教学效率越高即为高效;以时间认识教学,备课时把教学环节限制在规定时间内,教学任务按时按量完成,没有学生思考和表达情感的时间。

1.2 教学方法多元化即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高效性与多样化教学方法相关联,课堂气氛越活跃,教学形式越丰富,学生积极性越高,课堂就越具有高效性,换言之高效即最大程度变换教学形式与方法。如课上学生辩论、讨论、反问,或讲故事、角色互换、看视频,气氛浓烈。仅从课堂丰富程度看,方法的确灵活多样,学生参与度高,但从思维状态看,教学目标模糊,重点不突出,教学形式偏离课本和教学大纲,学生被多彩好玩的课堂迷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得不到提高;从互动性看,此课堂是以学生取乐、活跃课堂气氛为目的,师生交流浮于表面,问题得不到深层挖掘,学生成为老师配角,连教学互动都算不上,更别说高效。

1.3 高效课堂评价标准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教学目标的把握和教学策略的施展成为课堂评价的关注点,也是反映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尺度之一。现“以学论教”成为新课改的亮点,课堂评价视角由教师转向学生,评价重心由“教”转向“学”。但受以往教师课堂教学的影响,有人将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作为标尺,如老师当堂测验,学生答得既快又好就看作高效,否则就是低效或无效。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分数高,成绩好,就认为实施方式对,效果好。

2 传统高效课堂与人本主义高效课堂的对比

传统高效课堂中高效可用“多”、“快”、“好”、“省”来概括。多即学生掌握知识、解题技能和方法多;快即知识点掌握快,回答快,做题快;好即教学效果好,做题能力强,考试成绩好,学校和家长评价好;省即传授知识和课堂训练时间与周期短。具体讲,传统高效课堂包涵:一是课堂知识达成率高,即课堂检测分数高;二是时间利用率高,即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知识和方法;三是教学气氛好,即课堂活跃,教学形式多样,学生积极主动。传统高效课堂在理解高效时循规蹈矩,实则是应试教育的“翻版”。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自我概念”塑造,在课堂上承认和满足学生多种情感需求,提倡“有意义学习”和“学会学习”。其也承认传统高效课堂的内涵,但侧重于在高效课堂中如何体现学生主体性。传统高效课堂中多、快、好、省的目标虽已达到,但学生学得是否快乐、轻松、有意义,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这是教师经常忽略的。人本主义高效课堂中的学生是被看成完整的人,知识掌握、分数成绩等硬性指标只是教学目标中的一小部分,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鼓励、欣赏、好奇、尊重、信任、兴趣、个性等情感需求,也需要培养诸如责任感、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实践操作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韧性、毅力、独立自主等精神品质。传统高效课堂和人本主义高效课堂是不一样的,后者更能让人精神愉悦,得到可持续发展,受益终生,前者局限于记忆和操作熟练度,是短期效应。若传统高效课堂是脑力高速运转和教学形式多姿多彩来构建的知识体系,则人本主义高效课堂是快乐幸福地获得对自身有帮助的知识和其他素养。

3 构建人本主义高效课堂的核心要素

3.1 教师高尚的道德素养

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更重要的是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敬业爱生、淡泊名利、因材施教、创新进取等均是师德素养的重要体现,特别是热爱、尊重学生成为师德的首要内容。师德是打造人本主义高效课堂的前提。首先,教师应具备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批判权威,乐于实践等优秀素质;其次,教师应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谦虚治学的态度,锐意创新,大胆探索教法学法,激发学习热情和聪明才智。打造人本高效课堂,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关键,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应在综合素质方面不断修炼自己,提升个人魅力,做学生心目中的“心灵使者”。

3.2 开放的教育教学观念

新课程倡导“以生为本”、“创新意识”。首先要求教师关注学生。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要注重学生参与和体验;灵活运用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教学。课堂上要给学生更多的活动操作、感受、体验、表达、交流和分享机会,体现“以生为本”的真正内涵,如课堂上尝试探究式、小组讨论式、学案式、讲练结合式等模式。其次要求教师教学形式不拘一格,能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行为都应提倡。在保证课堂秩序情况下应鼓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生参与交流和回答问题时,其新颖的观点和独特的视角是创新的火花,教师应及时鼓励表扬,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3.3 民主的师生地位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是新课改中提倡的理念,教师如何“导”是关键,“导”的过程是否尊重学生,是否只顾主导忽略主体,是否摆弄教师权威形象,这些问题也是高效课堂要解决的。突出学生主体性是其本质核心。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学生能动性强,内心积极向上,教学过程应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要相信学生,积极配合学生学习过程,而不是牢牢掌控和强迫。此外教师在课堂上要为学生多争取自我表现机会,给予足够思考空间,让其去感悟、探索、体验,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3.4 安全的教学心理氛围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课堂教学心理氛围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教学心理氛围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要创造优良教学心理氛围就须培养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课堂上教师要关爱、理解和接受学生,抓住学生知识和情感需求,差生优生坦诚平等对待,学生也尊重教师,师生彼此理解和信任,同学间互相帮助、关心、谦让,在此环境下学生有心理安全,敢于提出不同见解、质疑权威,敢于交流,张扬个性。

4 人本高效课堂的评价标准

4.1 是否给予学生情感体验机会

情感体验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并不希望学生在课堂中表情木然、严肃,状态消极懒慵,情绪变化反常。情感体验只有在知识和情感交流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交流的前提是师生关系融洽、民主,无思想包袱,发散和求异思维得到肯定、鼓励、赏识。在此交流环境下,学生的情感需求得到满足,觉得学习是快乐的。

4.2 学生是否提升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

课堂中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点和学会解题方法技巧,更重要的是能横向纵向联系和比较知识,对分散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构建出知识框架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其有很强的分析和归纳问题能力,这些正是人本高效课堂中提倡的让学生得到可持续发展所需能力。

4.3 学生是否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无法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课堂是失败的。学习习惯不好,对学习效果不会有帮助,只会造成事倍功半。好的学习习惯就是让学习更轻松,更容易。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尽可能多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知道怎样学习,怎样根据实际量身定制相应学习方法。当学生知道如何做,学科基本知识、技能和迁移应用能力就容易掌握,人本高效课堂就是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

4.4 学生是否批判意识和主体意识增强

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共同活动中完成的,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是配角。教师不是权威,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一切学生都可批评指正,甚至提出不同的观点。教师应发扬民主作风,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让其在课堂畅所欲言,大胆犯错;学生可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合作探究、质疑,表达自己的学习愿望,以得到教师关注,使主体意识得到加强。

5 结 论

高效课堂内涵阐释和评价是综合考虑且复杂的问题,虽仅从人本主义角度去思考可能有失偏颇,但给我们一个启示:教学始终需关注学生,“以学生为本”,不能拿硬性指标去看待学生,而应从学生综合发展、可持续发展、长远发展考虑,才能走出传统保守高效课堂的魔咒,让科学、“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使人本主义高效课堂成为一种价值追求,为新课程改革引领前锋。

参考文献:

[1]许方文.高效课堂教学误区及对策的理性思考[J].文教资料,2010(3).

[2]伍兴春,冯仲良.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与教育改革[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

[3]王新民,刘小应.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报),2008(1).

[4]秦丽楠.关于高校课堂的思考[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2(3).

第2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育课程;改革

新课程理念让小学语文教育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但是,当前还存在着教师以学生为本的观念的淡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所设计的问题以及答案太模式化,合作探究学习只是一直形式,学生也无法真正学到知识。教师对语文课程教学的人文性重视不够,或者知识将其看做是一种简单的思想教育,没有带领学生走进课文,获得语文知识体验。课堂上学生的思考缺乏深度和广度,探究式学习有名无实。一些教师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不深,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因此,小学语文教育课程的改革必须要认真克服这些问题,其改革的意义才会真正的得到体现,为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提升小学语文教育课程改革的动力

小学语文教育课程自己开发的动力来源于课程改革。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程资源不是一层不变的,教师们应该对身边所有的可以利用的语文教育资源都进行积极的开发,给学生创造开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通过不同途径来学到语文知识,由此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意识,使之关注自然、社会,学会在社会生活中主动运用语文知识,为语文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充足的动力。教师通过学科整合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动手、动脑、动口;通过自主探究式教育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深刻理解语文知识;通过生活教育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因此,语文教育课程改革具有很大的拓展性。语文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这需要教师积极拓展教育课堂的外延,提升语文教育课堂的内涵。但是,当前一些语文课堂虽然很热闹,但是没有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缺乏深刻的内涵。有的语文课堂的语言训练、阅读方法只是一种点缀;有的语文教师没有深刻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可以教学比较肤浅;还有的语文教学课堂教与学失衡,没有真正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这些都是制约小学语文教育课程改革的瓶颈。

二、加强小学语文教育课程有效性的改革

要做好小学语文教育课程改革,就必须根据新课程理念激发语文教学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认真创设小学语文教学“高效课堂”,需要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现状来把握“高效课堂”的特点。具体来说,“高效课堂”是有理念基础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新课程教学理念,对于语文教育课程改革来说十分重要,也是小学语文教师要解决的一个大难题。当前,新课改已经实践了多年,新课程理念中的“实践体验”、“合作学习”等很多教师都知道,但是对于教学方法的理解比较缺乏。例如,新课程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春雨》教学,教师让学生观察春雨,课堂上实施有效教学,通过小组交流让学生去体验春雨。本来这是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设计,但是获得的教学效果却不明显。原因在于有的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合作无序,大家抢着说;有的学生没有认真倾听、用心交流。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实际上,小学语文教育课程的合作教学就是要求学生们相互依靠,面对面的交流学习,通过培养学生的个人责任感和交往能力来实施小组自我管理。但是,在课堂上,学生的合作学习并没有真正的体现出来,合作交际也无法形成。因此,要想学生能够真正的合作学习,那么教师在引导学生分组合作时,要让学生一边观察生活一边思考。语文课堂上要打乱学生分组,让他们分散到各个小组中去学生,让学生有序交流,调动学生的合作积极性,让合作互动交际自然形成。

三、构建有内涵的语文教育课程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必须要构建新课程教学理念,深入学习理念,把握好理念实质,并且教师要多运行教学策略反思教学课堂,让理念和实践相辅相成。另外,小学语文的内涵课堂需要教师对学生实施目标指引。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来制定,构建立体性的课堂教学目标。从新课程来看,教师需要设计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通过有效的整合三维目标建立立体性目标,并在教学中科学的落实本体性目标,而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内涵不足的主要影响因素就是缺乏本体性目标。重视本体性目标可以促进语文教学的学科性变得更加浓厚,这也是构建语文“内涵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根据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应该重视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语文的母语学习具有人文性,因此要做到教学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师还应该关注教学的个体性目标,要认真思考怎样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语文教案的特征来设计个性化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认真理解教材,深入分析学生的学情。“内涵课堂”的构建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在新课改初期,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活跃大多是形式上的,比如教师在课堂上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却只安排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来探讨,不断通过让优等生的回答来获取正确答案。而现在,追求形式上的活跃课堂,教师只和少数学生在课堂上互动,然而大部分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都没有真正的学到知识。这种形式上的活跃课堂就是制约内涵课堂的构建主要问题,对课堂效率的提高帮助不大,而且也造成了优等生和中差学生之间的分化。所以,要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内涵课堂,除了要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外,教师也必须全面的关注和参与教学课堂,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合作、交流、训练、学习。与此同时,课堂教学的参与度要适当,给予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空间,引导他们学会自主探究,提高师生课堂教与学的参与深度及广度,以此来完成新课程目标。教师对“内涵”课堂的构建必须要去深入的观察、研究,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育课程的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这种学习方式是新型的、开放的,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积极而大胆的进行研究,根据自己所在班级的实际情况,根据语文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知识文化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3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 中职教师 教学能力

“翻转课堂”起源于2007年美国。有两位教师为了让生病而住得较远的学生不落下课程,专门制作了PPT和讲解音频上传至网络,学生可以在家下载并学习,从而不影响其课程进度。这种教学模式开始引起关注,并于2011年迅速推广至全球。同时,美国的“可汗学院”“慕课”等平台为学习者提供免费的网上教学视频,推动下教师与学生利用视频进行在线的教与学。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

我国许多学者对“翻转课堂”的内涵与本质进行过深入的论述,但对“翻转课堂”的没有公认的界定,基本认为:学生在课前利用以视频为载体的微课学习知识要点,提出问题,在课堂上,由教师解决学生的问题并指导完成相关练习。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课堂学,课后做习题的模式,获得大部分教育工作者的认可。

二、存在的问题

面对“翻转课堂”的新教学模式,许多中职教师尚不了解其内涵,主观上认为中职学生无需进行教学改革,因此不实施“翻转课堂”。

1.不了解“翻转课堂”的内涵与效用

“翻转课堂”在国内的许多条件较好的中学、高校已开始实施。但对于中职学校而言,许多教师对“翻转课堂”的内涵不了解,甚至根本不知道“翻转课堂”的存在。“翻转课堂”在中职学校只是个名词,具体的内涵与实施步骤并没有在中职教师中引起广泛的讨论与应用。中职教师群体较少实施“翻转课堂”,因此,并没有体会到“翻转课堂”给教学带来了效用。

2.不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

“翻转课堂”的实施具有一定的门槛,首先是微课视频的录制,这对教师个人的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教育技术提出较高的要求。“翻转课堂”以视频为载体,教师通过各种音频录制软件、视频制作软件、PPT制作技术,以及较好的录制室才能制作出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微视频,否则,不仅没有提高教学质量,反而引起学生的排斥情绪。“翻转课堂”的准备工作量较大,导致了中职教师在意识上就出现对“翻转课堂”的抵触,不积极实施“翻转课堂”。

三、提升策略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值得在中职学校开展。“翻转课堂”有利于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量。那么,如何提升中职教师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能力?

1.转变观念,提升中职教师对“翻转课堂”的接受度

中职教师认为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差和自我约束力差,在网络上看微课视频只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持久,因此,没有必要在中职学校实施“翻转课堂”。其实,中职学生的思维很活跃,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其对知识的掌握,他们需要一种新的有趣的学习方法,而“翻转课堂”正是符合学生需要的新方法。中职教师首先就要转变意识,勇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尝试新的教学改革。

2.参加培训,提高“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制作技巧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培训机构应该多举办“翻转课堂”的相关培训,如:“翻转课堂”理论培训、微视频制作培训、PPT制作培训等,这样有利于中职教师及时地掌握“翻转课堂”所需的技巧。如果教师不具备教学视频编制的相关技能,要推动“翻转课堂”改革必定是难以实现。对“翻转课堂”不是很了解的中职教师通过培训,制作“翻转课堂”所需的视频准备、思考题、讨论题、任务、情景的设置等,可以不断地提高“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制作技巧。

3.参加竞赛,提高“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能力

仅仅有微课视频是不足以提高教学效果的,视频只是辅助工具,更关键的是提升教师“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能力的提升可以通过参加教学竞赛,结合“翻转课堂”的内涵,教师可以将所学到的各种技能与技巧运用到竞赛中,以竞赛作为突破口,以赛促教,做一个完整的“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首先体现学习的流程,重构学习过程,向学生传递信息,并引导学生将信息内化为个人的知识储备;其次,体现学生的思考、互动讨论,教学设计要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互动性,这也是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过程。

4.转变角色,提高课堂指导与调控能力

当前教育的共识是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将课堂归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翻转课堂”中,教师的角色转变,教师由主讲转变为指导,教师要有较强的课堂指导能力来调动学生一起解决课前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在学生的互动讨论中,可能会因不同的意见出现矛盾,教师要做好课堂调控,引导学生求同存异。

综上,在教育信息化的趋势下,教学改革的主力是教师,只有教师有教学改革的意识与努力,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与教学能力,才能实现“翻转课堂”。

四、保障措施

“翻转课堂”的实现需要一定的保障,包括制度保障、资金保障、师资保障、考核保障。

1.制度保障

“翻转课堂”仅靠教师的个人能力去实现是不够的,在学校层面要明确指导思想,建立健全n堂教学改革工作制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课堂教学改革的组织架构、管理制度等,在各种制度的保障下,搭建教师微课视频共享平台、学生在线学习平台、师生互动平台等,促进“翻转课堂”的有效实施。

2.资金保障

学校需要设立专项专款用于“翻转课堂”的实施。“翻转课堂”适用于各种学科与专业,即使是一门课,也可以成为一个资源库。资源库的建立就要有资金的保障,凭教师个人的能力较难调动教师制作微课的积极性,如果给教师配备条件较好的录制场地,软硬件设施,教师就会有更大的主动性参与“翻转课堂”。

3.师资保障

教师尽管不是课堂的主角,但依然是课堂的主要实施者,因此,要实施“翻转课堂”,就必须要有资金保障,有一批骨干教师积极探索教改,研究“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然后带动一批专业教师进行教改。校外培训与交流是师资保障的重要前提,教学竞赛是师资保障的重要途径。

4.考核保障

第4篇

[关键词]高职“教学做一体化” 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 评价指标 课堂教学质量

一、研究“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缘起

督导是保证一体化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这一客观外因必须通过调动教师积极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观内因而起作用。《大学》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督导之道,在客观,在亲师,在止于公评。2009年7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颁布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中明确指出:“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开发完成一体化课程体系,目的是探索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符合企业生产需要的现代高职教育新教学体系。

一体化课程在改革中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各高职院校、各研究机构和人员也在此领域取得了许多丰硕的成果,但在其过程中也迫切需要澄清一些模糊认识、解决一些课改中面临的问题,诸如,如何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予以整合以提高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是否真正做到了以教学项目为载体、基于项目、案例的需要组织理论知识教学、能力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考核体现在项目教学中等实际运行层面上的问题,如何通过建构“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教师积极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起到导向作用,如何将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进行整合,如何将知识、技能、素质的培养融合为一体,实现“教中学、学中做、做中评”,以满足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新教学体系探索其建立途径的需要,怎样评价一节一体化课是否实现了课程改革的目标等问题迫切需要我们进行反思和总结,为此,只有构建了统一、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对一体化的课程改革起到导向的作用,也才能使教师有章可循,最终才能使教师实施一体化课改的积极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以实现学院内部的督导“客观、全面、有效”[2]地对教学过程的监控,与教师积极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观、个性、实用”地对教学过程的组织相统一,促进高职“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及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督导与评价则是保证一体化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一体化课程督导与评价的对象包括一体化教学条件(师资、教材、场地、设备)和一体化课程(教学文件、教学资料、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作为学院内部督导的“主要目的是随时获得信息反馈、调整教学资源、完善教学机制、评价教学质量、考核教师绩效。”[1]督导侧重于一体化教学过程的监控,评价侧重于一体化教学结果的检测。

依据《关于印发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试行)的通知》(人社厅发[2012]30号)以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开发技术规程》(Integrated Education)的6.2中,从教学文件、教学资料、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对督导与评价的对象及标准作了明确的规定。以此为评价的客观依据,我院从教学准备、教学组织、教学能力、学生管理、教学效果这五个维度对教师实施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教学过程进行监控。力争通过建构“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对教学过程“客观、全面、有效”地监控,对教师积极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起到导向作用,保障“一体化”课程改革沿着正确的轨道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

依据《关于印发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试行)的通知》(人社厅发[2012]30号)中关于一体化课程的明确规定,“一体化”就是划一体的过程,一体化课程的教学组织,一般在实际教学中是以项目教学、小班教学为特点,在实习实训环境下,将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即“教学做”有机整合为一个整体,通过创设多样的学习活动情景或真实或仿真的工作情景,最终以学习成果的形式,完成一项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组织方式,目地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就要以此为评价的基本维度和评价的观察标志对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过程开展课程教学的监督、检查、指导、评价。目前,经过近两年的督导听课实践,我认为主要应从听课评价的五个基本维度入手解决这个问题。

(一)“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

“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指我院依据国家标准制订的、要求全体教师共同遵守的、基于“教学做一体化”听课评价规程或听课评价标准的、由对教学过程实施的监督、检查、指导、评价的各项指标而构成的一个完整的听课评价系统。

(二)建构对“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具有导向作用的听课评价标准是前提

标准是衡量事物的准则,如袁宏《三国名臣序赞》中指出:“器范自然,标准无假”。“教学做一体化”听课评价标准是对该一次课中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落实《一体化课程技术规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遵循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项目教学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对教学准备、教学组织、教学能力、学生管理、教学效果做出价值判断,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一体化课堂教学质量的听课考核准则。

它包括: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议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议。同时,也包括对一体化课的量化和质性的考评。只有构建了统一、客观的评价标准,才能对一体化教学的课改起到导向的作用,也才能使教师有章可循,最终才能使教师实施一体化课改的积极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一体化课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从教学准备、教学组织、教学能力、学生管理、教学效果这五个基本维度来考查学科课堂教学质量的,而且,在每一个基本维度上,进一步明确对师生发展有价值的若干观察标志(如学习状态又可分为: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生成状态等),并对各个标志进一步明确评价内涵,最后构建出的一个富有全新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学科课堂教学听课评价体系。

三、“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包括权重)、评价内涵、

“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以听课评价标准为前提,应用整体论和素质冰山模型的研究成果,将教学准备、教学组织、教学能力、学生管理、教学效果这五个维度作为评价指标项目,以对评价指标项目的具体观察标志作为评价内涵而构建的听课评价指标准则。具体的评价指标项目和评价内涵如下表:

表:课堂教学质量(听课)评价表(教学做一体化)

四、适用条件

(一)本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范围

本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主要以听课评价指标为前提进行建构的,因此,主要从教学准备、教学组织、教学能力、学生管理、教学效果这五个维度作为评价指标,以对这五个维度的具体观察标志作为评价内涵而构建的听课评价指标准则。而对于监督、检查、指导、评价的具体指标只是涵盖在此标准中,没有对其具体形式和要求作出更细致的规定。

(二)以教学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学,是一体化课程实施的客观条件

目前,在实际教学中,主要有三类课程,理论课程、理论+实践课程、纯实践课程,而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是属于理论+实践课程类别的,如果课程类别是理论+实践课程,但实际教学是以理论讲授为主、在教室中进行的,就只能按照理论课程予以评价,而在机房或实训场地授课时,如果以实训实验为主进行教学,则按照纯实践课程予以评价,只有以教学项目为载体、以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小班教学为方式,在实习实训环境下,实现教中学、学中做、做中评,才能按照一体化课程予以评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甄别一体化课程的客观条件。

(三)基于项目的需要组织教学和考评,是一体化课程教学组织的准则

“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属于理论+实践课程,既不能只是按照课程的理论体系组织教学,也不能按照纯技能培训组织教学,不是理论与实践两张皮,而是要基于项目、案例的需要组织理论知识的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够用”为度,能力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考核体现在项目教学中,在实习实训环境下,将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即“教学做”有机整合为一个整体,通过创设多样的学习活动情景或真实或仿真的工作情景,最终以学习成果的形式,完成一项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组织方式。在这里,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项目教学、小班教学为特点、以学生为中心是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应遵循的原则,学习工作是一体化课程的核心任务,创设学习活动情景或真实或仿真的工作情景并采用多样的方法,使“教学做”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是一体化课程教学的重要组织方式,帮助学生学会独立完成工作任务是保障,目地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是一体化课程教学组织方式,也是甄别一体化课程的准则。

(四)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要从课程目标的实现和学习效果的角度客观衡量教师的教学效果

有的教师认为只要我讲得精彩、做得好就行,至于学生学没学、会没会,那是学生要考虑的问题,不是教师要考虑的问题,实际上,如果学生没有学会,一体化课就没有起到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工作的目的,因此,课堂教学质量(听课)评价要从课程目标的实现和学习效果的角度客观衡量教师的教学效果。只有学生真正参与课堂学习了,积极动手了,制作出的学习成果具有差异性和创新性了,课程的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得到实现,才能说有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如何把教学过程、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有机结合,把课堂教学质量(听课)评价的客观标准同教师进行一体化课改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把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的结合起来,需要不断的实践、研究和总结,“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也要随着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步伐不断更新和发展,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内涵;建设;教育;质量

作者简介:王金毫(1956-),男,江苏无锡人,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学校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1-0021-02

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强调:中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我们必须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要求,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发展职业教育,可以满足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发展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从而促进人的发展;发展职业教育,可以给人们更多样化的课程类型,使更多的人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学习和发展空间,从而使“面向人人,服务人人”成为可能。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来,职业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办学体系基本形成,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千百万技术和技能型人才。从总体上看,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质量也有了进一步提高。

但也有一些学校出现了不重视办学质量的现象,甚至也出现了办学质量的下降。据了解,造成办学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办学规模,认为政策放开了,不管办学条件如何,学生招得越多越好;有的学校盲目注重一时的“效益”,在招生过程中采取“来者不拒,多多益善”的策略,甚至擅自降低录取分数线,忽视生源质量;有的学校管理工作跟不上,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方面不够规范,难以通过有效的管理来提高质量,甚至忽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宗旨,如此等等。

职业院校如何进一步发展,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进程中,根据时代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实提高认识。

一、职业院校内涵包含哪些方面

内涵,是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职业院校内涵”主要是指职教理念、办学机制和人文环境。职业院校要以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航向,通过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通过个性化的创新管理,形成职业院校的特色及优势,积淀厚实的校园文化底蕴,全面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及素质的不断提高,促进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使其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二、为什么要强调内涵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和职教事业的发展,集约化办学以及学校规模扩大几近极致,学校格局的调整已基本结束,学校硬件建设大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调研结果表明:学校管理的落后没变,特别是管理理念的落后没有变。学校的文化精神、文化传统、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却似乎被疏漏了,淡忘了。因此,笔者认为是到了应该认真研究学校内涵发展、内涵建设、苦练内功的时候了。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最重要的是“水平和质量”,这是学校内涵发展永恒的主题,所有改革与发展最终都应当落实到这一目标上来。遵从办学规律、教学规律,继承传统,与时俱进,用新的眼光、新的思维、新的举措来适应时代的进步及外部条件的变化。

三、学校内涵与学校文化、学校特色的关系

学校文化是由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成果,其核心是校园内师生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与精神面貌。从这意义上讲: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而学校特色是一种先进的、独特的、富有时代特征和相对稳定的学校文化。它不只表现为学校具有个性化的外显环境、校本化的课程体系、独特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明显优于同类学校的特色项目,更是表现为凝聚在学校每一个成员身上的一种精神品质。也许我们很难用语言准确地描述它,但它无处不在,它不因校长更换而改变,不因教师调动而弱化,也不因学校变迁而消亡,它深入学校每一个成员的骨髓,影响人的一生。所以独特的学校文化是特色学校最本质的标志,其核心和基础是学校内涵,学校文化和学校特色是学校内涵的外在表现形式。

四、内涵发展之路如何走

走好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提高教育质量,领导是关键。领导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审时度势,以准确的定位引领学校内涵发展,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一个学校一年、两年甚至几年成绩好并不能代表以后都好,要把目光投向学校的长远发展,必须确立先进的理念,准确定位内涵发展的办学方向,才能为学校内涵发展保驾护航。要真正落实办学方向,为内涵发展蓄势,领导的凝聚力是相当关键的,笔者认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领导一定要努力做到率先垂范,提高人格魅力;一定要观念先行,提高决策力;一定要敢为人先,提高执行力。在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端正思想的基础上,积极引领全校教职工开展学校内涵建设工程。

走好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教师是基础。教师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开拓创新,以提高专业化水平强化学校内涵建设,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职业院校走好内涵发展之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是学术人文氛围的营造主体,是促进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作为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首要的是切实更新观念,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始终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放在首要的位置上,求得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统一。规模的扩大应建立在充分挖掘办学潜力、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和保证办学质量的基础上;质量的提高要通过有效的管理来实现。其次,要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科教兴国”,振兴中华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教学质量的优劣,关键取决于是否拥有一支数量足、素质好、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要力求通过文化的经营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做到以文化引领人,以文化滋养人,以文化激励人,构建提升内涵建设的“主力军。”要用“厚德”承载教师文化。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是教师文化的核心。要切实开展“读书工程”,让每位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增长知识,增强师德,并通过读书笔记展评、师德演讲比赛等方式,引发教师对新时期师德进行思考,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塑造师德新形象。要用“制度”滋养教师文化。在刚性的制度管事中融入人文关怀,力争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商量,多一份宽容,让制度成为一种激励,激励教师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当制度转化为自觉的习惯,它便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引领教师在常态的活动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要用“师能”提升教师文化。教师专业化成长需要学校搭建舞台。引导教师经历一个“学习感悟—自主实践—总结反思”的过程,让感悟与实践对接,把理论和经验转化为现实的教育行为。

走好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是重点。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以高效的课堂教学提升学校内涵发展,努力提高教育质量。课堂教学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舞台,学生和教师则是舞台上的主角。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重点在于构建高效的课堂,而构建高效课堂的重点又在于练就一支精兵强将,真正实现“教师善教”、“学生乐学”。基于这一点,职业院校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重校本教材,提升教力。教师不仅要适应当今教育形势的需要,更要适应未来教育的发展需求。要利用集体备课、实践课、汇报课、校际交流展示课、公开课为平台,提高教师把握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重课内外结合,提升学力。教师在课堂上要采用现代教学手段,营造师生互动的氛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挖掘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学力,使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自学中学会学习。”

三是重课题研究,提升效力。“以科研提质量,以科研促效益”。要根据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让科研植根课堂,让现实走进课堂,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走好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科学管理是重要手段。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注重细节,以管理升级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细节决定成败。中国足球失败就失败在脚法的粗糙,中国乒乓球赢就赢在深抠一招一式。教育亦然。教育细节是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步步脚印,细节体现品质,走内涵发展就必须重视细节教育。实现楼道无吵闹,待人有礼貌,出入有秩序,休息无违纪,卫生有档次,公物无损坏,就餐有规范,校园无浪费的管理风貌,既而形成“制度规范行为—行为培育传统—传统积淀文化—文化润泽制度”的管理文化链条。

走好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依法办事是重要保证。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依法治校,以良好的环境保障学校内涵发展,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教育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需要法律的保障,一个法制完备的教育体系才是富有效率的、充满活力的教育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完善的背景下,我们在法律领域的法律关系性质、主体、客体等都发生了变化,我们的教育已不再是泛政治化的,不再是个自我封闭的体系。如何调整和应付教育领域的变化、维护教育秩序,这需要我们依法治教、依法治校,通过对当今教育领域管理者、举办者、办学者、受教育者的利益的平衡来保障我们良好的教育秩序,从而保障我们的教育、管理、质量与效率的提高,促进学校内涵的发展。

总之,走好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应成为职业院校的追求。我们一定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意义,坚持质量第一的观点,正确处理好规模、质量、结构、效益之间的关系,并在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上狠下功夫。这样,我们的职业教育才能无愧于党和人民的重托,无愧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办出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第6篇

本文作者:戴华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

“人文关怀”的内涵及其在中学语文

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层面的人文精神的关怀,就意味着语文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而对教师、作者和作品中人物的人文精神的关怀,都是直接指向教会学生懂得人文精神的关怀。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最重要的一点是,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更通俗地说,就是语文学科兼备了知识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两项功能。这种特殊性决定了语文学科教学的目标,绝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或者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更多的还承担了德育的功能。所以,中学语文教学,可以说是学生接受德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因此,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内隐的精神世界的关注,就显得尤为重要。总而言之,无论是从语文学科本身的性质,还是从教育的本质看,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绝对不能忽视个体内隐的精神世界。

“人文关怀的缺失”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及其解决措施

课文讨论的问题设置缺乏“人文关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几个问题进行讨论,往往泛泛而谈,学生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深入体会、感受人文性的关怀。例如,在教学《祝福》时,对于祥林嫂这个人物,我们更多地讨论“导致祥林嫂悲剧的原因有哪些”,而忽视了在祥林嫂悲剧一生的变化过程中,尤其是几次命运转折的过程中祥林嫂的感受;更多地赏析祥林嫂三次到鲁镇时的肖像变化,而忽视了她几次来鲁镇之后的心理转变;更多地关注鲁镇中“祝福”景象的描绘,而忽视了一群普通劳动妇女在鲁镇生活的场景,等等。这些都折射出我们设置问题时只泛泛而谈,缺乏让学生深入体会、感受人物内心的精神状态的机会,这是教师在备课中缺乏人文关怀的表现。

教学过程重形式,轻内容,忽视作品中人文精神的体现受课程改革的影响,教师为了达到“求新”“改革”以及彰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目的,刻意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并采用师生表演、小组讨论等形式,使得课堂氛围热热闹闹,学生积极参与,但是,对于作品内容的鉴赏却显得非常匮乏。例如,在《孔乙己》这篇小说里,我们主要是表现孔乙己的形象,但是很少涉及个体人文精神的体验。因此,感受作品的人文精神,使用多媒体有其直接感受的效果,但是对于一些触动心灵深处的细腻的感受,还得回归文本。跳过文本鉴赏的粗略阅读,都不是真正能够触动学生心灵深处的最佳阅读方式。所以说,对于鉴赏感受文本带来的人文精神的体验,形式可以有,但是不可忽视文本内容的本身。教学过程重知识传授,忽视人文体验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各个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更多是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人文体验。这种表现在文言文教学中表现较为突出。例如,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我们将大量的时间用来学习文言知识,却忽视了文章背后人文内涵。这是我们学习文言作品时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重“工具性”忽视“人文性”的表现,不利用学生对中国文化经典的继承和发扬。

提升教师文化修养,树立“人文关怀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课堂教学的导演。如果导演不清楚影视作品的价值取向,缺乏“人文关怀”,那么即使演员演技再高,也无法演绎出富有“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的影视作品。所以说,具有“主导”地位的教师,具备一定文化修养,树立“人文关怀意识”,是课堂教学关注“人文精神”内涵的前提。立足文本内容,重点体会文本词句,深入解读文本内涵为了迎合课程改革的创新理念,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公开课”中,刻意“创新”,充分利用多媒体条件,调动学生各个感官,使得课堂氛围热闹非凡。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也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但这种课堂只会热闹一时,而不能使学生记住一世。

我们不一定追求能让学生记住一世的课堂,但是,至少课堂教学之后,应该让学生有意识地去回味,起到震撼或者启发灵魂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立足文本,让学生有时间深入解读文本,思考文本中的人文内涵,产生问题,进行讨论,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有所收获,才能充分理解文本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文内涵。关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置前面我们谈到了深入文本解读对于学生理解人文内涵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呢?这时问题的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挖掘文本中深藏的人文内涵,有意识地、科学地进行问题设置,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中所蕴藏的人文内涵。综上所述,对于语文教学,我们不妨回归传统,回归文本,关注学生内隐的精神世界,从而让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满,让学生的灵魂得到净化和提升,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价值统一。那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称得上是“有效语文教学”。

第7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教学;策略探索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能够全面有效地带动学生语文其他方面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切实有效地开展作文教学,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进而带动学生全面发展。

一、深化作文课堂教学内涵,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作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学生文字组织能力以及遣词造句能力的培养上,这样学生所作的文章不免会空洞乏味,也会使学生在进行作文训练时产生误区,但是在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中,学生由于年龄尚小,生活阅历十分有限,思想内涵不够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深化课堂教学的内涵,让学生的内在思想意识能够得到不断的提高,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去广泛地积累素材。在自身学习兴趣的驱使下阅读课内和课外的素材内容,拓展眼界,丰富内涵。

二、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全方位提高作文能力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而不能仅仅采取一种教学手段来片面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在培养学生写作议论文的时候要着重培养学生对于中心思想的把握能力,通过分组合作教学以及小组辩论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一段故事讲述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行文。在这之后,让学生分组进行文章的赏评,然后根据各自持有的观点进行讨论。

三、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培养良好写作习惯

在初中阶段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教师应该给予阅读教育以充分的重视,这是学生积累素材、丰富写作内涵的关键渠道,因此要鼓励学生多去阅读课内和课外的优秀阅读材料,并且要求学生做一些读书笔记,以此来记录自己读书过程中的真情实感,这样学生会在不断的积累素材和提高内在素质的时候也在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然后教师可以定期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了解学生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的实际水平,进而给予正确的指导,促进学生进一步提高。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给予作文教学以充分的重视,在课堂上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全面的作文能力,同时也要注重深化课堂内涵,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让学生的文章能够更加充实。除此之外,也要不断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写作习惯,让写作和阅读能够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

第8篇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育;语文;提高;素养

教育的职责,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社会培养各方面、各层次的人才,为家庭培养幸福生活的创造者,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服务。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努力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所谓高效课堂,顾名思义应该是指教学效率或效果相当高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克服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讲究轻负担,低消耗,高效率,优质量;促进学生全体发展、全面发展、全程发展,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教学效果等三个要素方面有突破。

所谓语文素养,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中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换句话说,语文素养的内涵包含有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高雅的言谈举止。因此,语文素养的内涵充分体现了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它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

在金水区“强化内涵发展提高办学品位”的理念下,我们学校扎扎实实的开展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我们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扎实的校本教研为依托,以典型的课型研讨为抓手,聚焦课堂,探索促进学校课堂文化内涵式发展的有效策略。切实促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直以来,我都在认真思考,学校高效课堂的打造。作为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我,应该如何从语文教学的层面,静下心来,深入的想一想,如何打造语文高效课堂,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素养,进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实践证明,作为语文教师,对于高校课堂的理解与把握,更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更有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离不开语文课堂,更离不开高效的语文课堂的打造。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还是要回归最本质的课堂教学,离不开课前精心的准备,课中精彩的呈现,课后深入的研究与提升,下面就来谈一谈如何打造高效语文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打造高效语文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我做到了认真贯彻深化课堂教学“三环节”的研究,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语文课堂的实效性。增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1、课前备课---要深要细。

教学就是生活,课前的设计有如准备做一盘菜,要把材料准备充分,要在心中酝酿好步骤。上课前,教师要深读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设施、教学环境的教学资源,认真梳理、比较、分析,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取舍,要深读学生在心智起点、知识水平、基本经验等方面的已知和未知,结合学习主题,设计适合的问题和方法。同时使课程纲要、教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学生评价序列化、一致化,做到心中有数。在备课前教师一定要经过大量的阅读和准备,不单是写写教案那么简单,自己必须独立深入认真钻研。因此,每一节语文课,我都做到精心备课,不但会有感情的通读、多读课文本身,认真钻研教材,并对教材进行校本化实施开发,“钻进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做到认真了解本节课语文训练的重点,以及在本单元中,所体现的对学生进行的语文素养的训练的要点和重点。同时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学习的经验,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的客观条件,精心编写导学案,精心进行教学设计,认真做好上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2、课堂实践----要活要实。

高效的语文课堂,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重在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课中,教师要以促进学生理解知识、思维发展和生命成长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把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关键,灵活处理教学设计、作业设计、教学评价等预设与生成的时机和方式,扎实遵循课型研讨的规律和学生心智需求,通过自我观察、实践、调整,注重生成。

高效的语文课堂,目标一定要明确,过程一定要紧凑,效果一定要良好。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欣赏与运用能力有了最大程度地发展和提高。使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及对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让学生生命得到成长。

高效的语文课堂有好的课堂氛围。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要让课堂活起来”。在课堂上,我注重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注重讲究营造教学气氛的艺术。良好的气氛应当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它是创设高效语文课堂的前提。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富有激情,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这样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也只有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才能调动学生的储备,使学生在得到愉悦和满足的同时吸收了知识,开启了智力,陶冶了性情。一节好的语文课,应在人文氛围中展开,在人文关怀中进行,在人文体验中深化。

高效的语文课堂设计巧妙,思路新颖。在课堂上,我经常会在深挖教材,研究学情、教法的基础上,抓住教学时机,巧妙引导,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像吸铁石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起积极思维的层层浪花,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教《安塞腰鼓》一文时,我借助课件让学生对安塞腰鼓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给学生设置情境,激发其想象力,帮助学生领会安塞腰鼓的艺术内涵。借助配乐朗诵用声音传达作品的情感,让学生真正感受腰鼓的铿锵激越、恢弘气势,引导学生进入作品并受到感染.,为深入理解课文扫除障碍。再如:在教学《负荆请罪》一文时,我首先播放历史电影片段,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故事情节中,让学生对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历史人物,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在通过品读、精读文章,让学生谈谈对人物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兴趣高涨,对“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意思和它的来源理解的十分透彻,最后又进行语文课本剧的准备、表演、与展示,极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高效的语文课堂是超越教材本身的语文课堂的学习。俗话说,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空间就有多大。超越教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用心与文本对话,用灵魂与文本对话,从而正确地引领学生在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并在其中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成长。例如在学习《钱学森》之后,拓展学生阅读《华人十大科学家》、《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时代名人传记》等文章;学习《船长》等文本让学生走进雨果的世界,学习《陶校长的演讲》是学生充分体会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事迹,进而与陶行知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阅读《陶行知文集》、《陶行知生平及其生活教育》、《先生》、《好读书》等文章,是学生阅读的空间超越所学课本的本身。而超越文本得语文课堂,使孩子的文学素养更厚实,使孩子的人文素养更沉实。

在教学中,努力做到让自己的每一节语文课有意义,扎扎实实。让学生学到知识,锻炼能力,产生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而且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让自己的每一节语文课充实,有实效性。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语文课堂有其自身的价值的,有相互的讨论、有思维的碰撞,充分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

3、课后研究----要深要精。

课后,教师要及时收集、梳理、分析课前与课中的相关信息,长期坚持进行教学反思、课例研究、课型研讨等校本教研活动,做到要深要精,最大限度促进学生理解知识、思维发展和生命发展。

总之,打造高效语文课堂,追求课堂教学艺术的完美与课堂教学的高效,应该是每一位教育者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我们要通过自己不断学习和实践,促使每一节课堂都是高效课堂,达到每一个教学教学过程和教育效果的最优化。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常言道:真实的精彩方能恒久地打动人心。“素质教育环境下的课堂教学,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它的真正贡献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一节好的、高效的语文课,应把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让学生受益终生作为最高的追求。让语文课永远焕发青春的活力与真实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

语文课堂是学生接受各种语文知识,锻炼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平台。语文作为初中其他所有学科的基础,语文课堂是否高效可以说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而由于语文学科本身的特殊性,如何构建高效课堂一直都是语文教学领域的难点以及重点,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优化方法,继而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长期以来,应试教育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基本上就是“我教你学,知识为本”的典型模式,课堂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这与新课改、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面对低效的语文课堂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构建高效课堂已是刻不容缓。

一、高效课堂界定

高效课堂是教育者教学的最高追求,同时也是衡量教育者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全面地理解高效课堂内涵,把握高效课堂构建的重要性,对于初中语文教师构建高效课堂来说至关重要。

(一)高效课堂内涵。高效课堂,顾名思义就是教师能够利用好课堂时间,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高效课堂是衡量教学水平、效果的重要标准,其内涵包括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指教师需要将知识高效充分地传授给学生,另一个层面是指学生需要充分掌握知识,并灵活运用教师所讲授的知识。高效课堂不仅仅是教学效率最大化,同时还需要教学效益最大化,只有兼具上述两个方面的特点,才能够称之为高效课堂。从高效课堂的具体表现特征来看,主要包括了少教多学、师生教学相长、学生知识掌握、能力提升明显等。

(二)高效课堂重要性。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有利于教改目标的实现。高效课堂构建是新课改、素质教育要求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二是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可以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任务繁重,高效课堂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更加有效地开展学习,从而腾出时间去娱乐;三是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可以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让二者在教学中能够有一个愉悦的交往,这样有助于双方教学相长。

二、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策略

针对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语文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低效教学模式,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从而实现语文高效课堂的顺利构建。

(一)做好课程导入。良好的课程导入对于高效课堂的构建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语文教师要想确保短短45分钟语文课堂更加高效,需要做足课前准备活动,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环节,一开课就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变得更加高效。举例而言,课堂导入环节可以采用问题导入、故事导入等方法创造良好的课堂情境,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二)注重课堂互动。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学习的需要,注重学生的课堂反馈,观察学生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继而进行课堂教学进度、方式的灵活调整,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能够得到充分的激发。在授课形式层面,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来进行课堂教学,改变以往的满堂灌、一言堂教学模式,从而让学生能够在互动中主动探究问题,寻求答案,提升其课堂学习专注度,实现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第10篇

常言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确对于不同的学科,因学科特点的不同,其课堂教学的方法及策略也存在很大差异。就高中化学而言,从课堂教学实际来看,常见的课堂教学方法有小组合作法、情境创设法、学案探究法。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所思,对这三种常见的课堂教学方法的内涵及实施策略阐述如下:

二、小组合作教学法的内涵及实施策略

小组合作教学法,是新课改十分倡导的教学方法,对提升课堂学生的参与度及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具有较好的效果。下面,对其内涵及实施策略分析如下:1.小组合作教学法的内涵。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亮点,其要求学生在明确课堂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小组或者团队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去完成课堂任务的一种互学习。该种学习模式,极大地发挥了学生课堂自主性,是对传统教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模式的否定。2.小组合作教学法的实施策略。在高中化学课堂教育过程中,很多老师会运用小组合作法组织课堂教学。但我们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老师对不同的小组提出问题后,总是小组中某些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在积极思考回答,个别同学的意见成为了整个小组的意见。而学习不好的学生则不愿或者很少有机会参与小组的讨论之中,造成“学困生”被人为地局外化。对于这种现象,要想真正的让班级中的每个学生都能融入到课堂学习之中,找到各自的存在感,在运用小组合作法时,就应该科学的构建合作小组,明确作为一个组内的成员应该做什么,需要做什么,有目的地对每个组员进行责任分工。具体可以这样做:(1)了解班级学生化学知识掌握情况,合理确定小组构成。在班级分组学习中,老师倘若让学生自由组合,则很容易出现化学学习兴趣较高的学生结合在一组,化学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组合在一起的现象。所以,在进行小组分组时,老师应首先对班级中的学生的一些基本特征,如化学学习兴趣、化学知识储备情况等,进行一次摸底,然后依据“能力互补”进行组员搭配。(2)任务细化,责任到人。化学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需要组内讨论,需要对组员的观点、意见进行记录汇总,需要对外发言者等,这系列任务都需具体事先安排到人,让每个组员都有事可做。

三、情境创设教学法的内涵及实施策略

课堂教学就是一种情境虚拟、再现的过程,作为老师应该积极构建有益情境,促进学生对抽象的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认知。下面,对情境创设教学法的内涵及实施策略阐述如下:1.情境创设教学法的内涵。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情境是对人的直接刺激作用。无论情境是以怎样的形式存在,都应是具体的,具体可感性是情境的特质。情境对人的某些情感的激发具有一定的特殊作用。情境创设教学法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构建一定的场景,帮助学生去感知,进而增加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2.情境创设教学法的实施策略。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的途径很多。就高中化学教学而言,具体可以做:(1)巧设问题,创设具有挑战性的化学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贵在借助学生“不服输”“好胜心强”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创设具有挑战性的化学情境,是指借助问题的形式构建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之中产生认知冲突,形成意见分歧,进而激发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酸性物质这部分内容时,老师可以这样进行问题情境创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平时食用的醋有酸味,有的葡萄和橘子有酸味,那么我们化学中的“酸”是不是就是指有酸味的物质呢?这一问题,班级同学常会给出相反的观点,容易引起争论,进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然后,老师给予点拨:其实,在化学中所讲的“酸”是指由氢元素和酸根组成的物质,如CH3COOH、HNO3、H2SO4、H2CO3等,化学中的“酸”通常具有酸味,但是有酸味的并不一定是酸。要想知道如何判断一个物质是否是“酸”,通过我们这一章节的内容学习,大家就会知道了。(2)借助实验,创设现实性的化学情境。所谓现实性的化学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情境材料的选用应来源于现实,应是学生能够感触到的一些生活经验或者已经掌握的知识积累。通过现实性的化学情境创设,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新的化学知识。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可知,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的获取,而是让学生主动地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联系在一起,进而理解新知识巩固旧知识。所以,通过生活中现实材料的引入,利于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新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来源于学生身边的场景更易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有话可说,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且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也更容易被学生理解与接受。例如,在学习溶液的酸碱性比较这部分内容时,老师可以这样提问:“生活中常见的食物‘青葡萄’‘酸牛奶’‘西红柿’哪个更酸些呢?”每个学生依据自身的认知可能会给出很多不同的答案。老师可以这样说:你们给出的答案我也不清楚谁对谁错。下面,我这里带来了“青葡萄”“酸牛奶”“西红柿”三种食物,我来用这张pH试纸检测下。在检测中,三种食物中的液体滴在试纸上呈现出不同的颜色,直观的颜色变化,让学生感到十分好奇,易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也让问题的答案不言而喻。

四、学案探究教学法的内涵及实施策略

学案探究法是比较常见的课堂教学方法,这一方法让教学更具有目的性,利于引导学生更有目的的进行学习。下面,对学案探究教学法的内涵及实施策略阐述如下:1.学案探究教学法的内涵。学案探究教学法是指用学案的方式明确教学的任务及目标,让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需要学习的内容,然后进行成果展示,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成果展示”中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这种教学方式既利于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又利于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学习技能的提升。2.学案探究教学法的实施策略。学案探究教学法的实施,需要注意两个方面:(1)探究式学案的制定。学案的制定要紧扣教材具有针对性,这样才能达到探究的目的。为此,作为化学老师,就应该认真研究高中化学教材的特点及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据教学的重难点设置学案问题,使问题更具有概况性、探究性和层次性,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能够体验知识、获取知识。(2)学案的实施。很多老师在学案实施时,常是在课前将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问题进行查找,但这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利于学科的均衡发展。所以,笔者认为学案应在课上发放,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借助同伴间讨论,发挥集体智慧,对学案中涉及的问题进行攻破和解决。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能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作者:李来成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武威铁路中学

参考文献:

[1]蔡洋.谈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才智,2012(02).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本真;课堂教学

一、简约是一种理念,设计简简单单的过程

数学课堂教学的简约化是指从方法到语言都简简单单,从目标到环节,教学过程有条理,干干净净,返璞归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化的教学环节,简约的教学内容,简便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简单高效的教学。

1.课堂语言追求简要

教师在进行简约化教学时,要对复杂教学与简单教学的价值取向有一个辩证的认识。教师课堂教学的复杂化,不等于让学生学习复杂化;教师课堂教学的简单化,也不意味着学生学习的简单化。话不在多,到位就行。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准确规范、简洁明了,字字句句都要给学生以明亮清澈的感觉。

2.教学方法追求简化

现在的优质课、展示课过分追求“观赏价值”,非常浅显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不必分组的内容安排小组学习,显而易见的结论要求学生实践验证。教师对所教内容不加分析,随便套用一些热闹而缺乏实效的教学模式,似乎没有讨论就没有“探索”,不分小组就没有“合作”,没有实践、验证就不会有“发现”。每每听名师们的课感触颇深,他们的课堂上没有合作、没有课件,就靠一支粉笔、一张嘴照样让我们学生如痴如醉,他们无疑追寻的是用简便的教学方法上简单数学课。

二、如何实行简约、高效的数学教学

1.目标指向

小学简约数学的目标指向应该是“达到优质和高效,最终实现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数学基础学力的发展、健全人格的生成”。这样的目标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基础目标或显性目标,二是长远目标或隐性目标。

2.怎么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精确地把握影响教学的一切要素,包括教材研读、教法确定、素材选择、活动组织、媒体使用、结构安排以及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等具体内容,也包括无形的师生关系、教

学的物理环境、学习情绪调控等隐性资源。在此基础上,对各种教学素材的使用能做到精当、经济、高效,以简驭繁,以少胜多。

3.结果如何

“清晰、简洁、丰富、流畅、深刻”是对简约化的数学课堂的形象描述。“清晰、简洁、流畅”是数学课堂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外在特征,主要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简洁明了,教学思路、教学目标清晰到位,学习过程、教学运行自然流畅等。丰富、深刻则是数学课堂过程中所蕴含的价值追求和内在品质。

综上所述,数学课堂追寻简约,必须先要让自己“不简单”起来,唯有拥有了“不简单”的底气,才能游刃有余地营造简约的课堂。底气来自于积累,具体到教学中,需要的是对教材的深入解读。教材凝聚着众多专家、学者的经验与智慧,深入钻研教材,是上好课的前提与保证。唯有深入,才能浅出。

三、简约是一种深度,缔造充满张力的课堂

数学是一个多元的复合体,也是一面多棱镜,从不同的侧面能看到别样的风景。如果说“简约”指从目标到环节,从方法到语言都不蔓不枝、干干净净,那么“丰满”则是指在教学过程所呈现的课堂张力――思维的张力、情感的张力、文化的张力乃至于智慧的张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我们不难发现,教学的“起点”是教师挑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并以此作为“问题”,引领教学一路前行,让学生在富于挑战的思维情境中,迫使学生带着渴求的心理去思考、去探索其中的规律,使学生经历了思维调整的过程,解除了困惑,增强了思维的辨析能力。作为一名新课程下的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留白资源,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探究、反思开展补白,进而让学生学得扎实、深刻和高效。国画与书法艺术里常蕴含着“计白当黑”的技法和艺术效果,卷中虽着墨不多,却往往给欣赏者以无尽的想象空间和艺术享受。

或许简单到极致,就是美丽。数学课堂教学删繁就简,就是无比丰盈。简约数学,丰满境界,数学教学就一定会于简单之处见深刻,于平常之处展博远,高效的课堂一定是建构在对教材正确、充分把握的基础上的,立足教材内涵上的课堂教学才是高效的,而不是盲目追求设计的新颖。我们终将实现简约、本真、高效而内涵丰盈的数学课堂教学的完美超越,到达数学本色课堂理性回归的美丽彼岸。

参考文献:

[1]高红蕊.试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J].学周刊,2011(14).

第12篇

那么,这种对学校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深度文化是什么呢?在分析了众多影响学校发展的要素后,笔者认为是一种能把握学校发展方向、体现品牌优势、形成学校特有性格的隐性文化。这是一种处于学校文化深度层面,对一所学校特有办学理念、教育教学特色建构和师生共同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的文化。它不仅能对学校特有性格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而且能改革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 营造理念文化,引领学校发展“方向”

学校文化对学校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在文化建设过程中人的文化理念是关键,而其中核心人物——校长——的文化意愿起着关键性作用。校长与其核心团队的文化意念是学校文化建设中深层的要素,可以称之为“理念性文化”,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校的发展,是一所学校创设个性的核心力量,也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的“校魂”。它的形成是学校办学过程中理念的凝聚和提炼。它包含了核心办学理念、师生共同愿景、核心价值观,同时也有学校的特质元素。相比之下,学校的显性文化建设比较容易,它可以依托学校所在的区域文化特色、建筑物、校园地势和地貌的特点进行规划,也可依托校园特有的人文景观进行文化创建,如对学校建筑群、墙体、石头、山坡、草坪、树木等进行文化规划,建设整体的校园可视性文化。这种以理念性为内涵的隐性文化挖掘比较复杂,它需要把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思想、教学模式,甚至领导个人魅力、教师发展方向、学生成长成才愿望等融入文化建设之中,内化为学校无形的文化力,使学校逐步形成具有个性特质的元素。整个建设过程中,学校领导需要懂得并善于在学校教育核心理念引导下,用学校发展规划为主线,设计一体化的文化模式,把隐性文化的内涵渗透到显性文化的建设之中,充分发挥文化特有的发展力。

二、 构建课程文化,创设学校个性“品牌”

课程体系之所以是学校的一种文化,是因为它影响着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长期以来,很多人把课程当做一种教学的工具,只停留在内容、方法和技术的层面,而没有去真正地认识课程的文化本质,也没有认识课程对学校文化的引领。也就是说,在教育教学中,只把课程当做教育的一种教学载体,而忘却了课程建设的真正目的是创新文化和发展文化。现在学校的课程成为了单一、片面的教条,没有激情更没有特色。所以,呼唤课程改革、呼唤课程活动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深层建构,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我们要让课程成为学校倡导、追求文化的载体;也要让课程成为学校办学的特色体现,并担负起传承、延续和发展文化的重任。

如果学校的教学活动只成为传授知识的工具,那么课程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也就没有了文化可言。课程文化建设在于课程的开发和教材的调整、补充和创编等,这是一种充满激情、理想的学校课程教学文化活动。对学校而言,是办学理念的升华;对校长而言,是高明教育领导能力的体现;对教师而言,是心灵深处改变被动执行和封闭教育思想的实践;对学生而言,是享受学习乐趣和幸福生活的基础。在学校课程体系文化的构建中,一所名校在于是否拥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活动;一个名校长在于是否能根据学校特色,创造性地设计课程,领导好课程建设;一名优秀教师在于是否能根据学生特点,创造性地设计课程,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设计者和参与者,让特色课程成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动力。

总的来说,目前学校的课程体系相对比较完备,但对一所学校来说,课程体系建设还有一定的空间。首先是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学校的特色。尽管学校没有权力对课程安排和实施进行大的改变,但学校在教学活动中还是有特色化空间的。比如,一所高中可以根据学校的办学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寻找课程特色:可以按文科、理科进行创设;也可以对体育、艺术课程进行打造,走特色课程的发展之路。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如果我们把它摆到学校文化建设领域中,并赋予文化内涵,那么它将成为直接影响学校办学特色和教育质量的内在动力。其次是在校本课程建设中通过开展选修课程建设,形成自己的特色。校本课程尽管是课程体系中的小部分,但建设具有特色的校本选修课程,对学校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 创设课堂文化,培育学校教学“性格”

文化是知识传承与学生发展的纽带,课堂是知识传输和文化传播的中心。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风格充分体现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共同价值观。提升课堂讲授的文化品位、构建效益化课堂是学校文化建设最基本、最深层的任务。课堂之所以有吸引力,最主要的原因是课堂的文化品位。课堂文化品位从哪里来?从教师和学生共同营造的课堂风格中产生。如果缺乏个性化的风格,课堂将失去理想的指引与智慧的启迪,就会变得暗淡无光。

课堂文化建设的主要内涵是教师教学技艺的彰显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拓展。鲜明课堂风格的形成主要以教师文化素养、教学技艺、文化品位为基础,以充分挖掘静态教材的文化资源、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终生受益的素养为目的。激发学生灵性,让学生个体意识觉醒,促进学生精神成长,是课堂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可以这样说,课堂文化建设以特色和个性为标志,以有效性为目的,是一种学校的教学性格。学校特色办学理念、校长课程领导能力、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能力,最终都以课堂成效来体现。所以,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落脚点”是课堂文化构建。课堂文化建设的成与败,决定着学校发展的高度与境界、学校办学的品位与气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