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网络舆情防控

网络舆情防控

时间:2023-05-23 15:49:34

网络舆情防控

第1篇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部署要求,切实提高意识形态领域预警监测和风险防控能力,制定本预案。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街道发生任何级别的脱贫攻坚、生态环境、金融债务、征地拆迁、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社会稳定、退役军人、权力监督及其它各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的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点。

二、工作原则

按照“见之于未萌、防止于未发”的要求以“建制度、学制度、用制度”活动为抓手,强化问题意识、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预警监测、分析研判和风险排查,增强风险管控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推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落地见效,确保意识形态工作零失误、零差错。

三、组织机构

1.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机构。调整**街道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全街道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应急指挥的领导机构,在全街道党工委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办事处书记担任,副组长由街道党工委班子成员组成,成员由党政办公室、纪检监察室、文化中心等相关部门组成。

2.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分管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相关科室、单位负责人为成员,负责意识形态风险监测、监管、搜集、整理工作。

3.领导小组工作职责。组织有关科室人员,统一对外口径,确定对外发布内容,通过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批驳谣言、引导與论。

四、应急程序

坚持以正面导向为主,把握主动权,增强事件处理透明度,以疏代堵,具体程序为:

第一步:发现舆情。

舆情监控员通过“搜狗”、“百度”、“有道”等主流搜索引擎不间断搜素关键词含有“**街道”及与**街道办事处业务工作的相关信息,结合实施查阅的方式,通过判断,筛选出相关舆情,记录其出处并分类(特別重大网络舆情、重大或较大网络舆情、一般网络舆情、影响较小的网络舆情),通过分类选择特重大网络舆情和重大网络舆情先报,早报,尽可能减少不良的影响。

第二步:监测與情。

此项工作贯穿整个與情应对处置工作,发现舆情后网评员要时刻监测與情发展动向,直至舆情平息为止。在监测过程中发现情况恶化、影响面扩大等不良发展趋势时要及时上报街道风险防控领导小组,以便及时有效地处理。

第三步:快报事实。

发现與情后,與情监控员要第一时间上报街道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特别重大网络舆情要报县委宣传部。上报舆情要真实、客观,以保证会商措施更具针对性、适用性和有效性。

第四步:会商措施。

接到舆情上报后,街道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要及时召开网络舆情应对会,会商出舆情处理措施。如为特别重大网络舆情、重大或较大网络舆情,要及时听取县委县政府、县委宣传部的会商措施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处理意见和建议,拿出最终处理措施。以便及时有效地对舆情加以引导和回复。

第五步:形成通稿。

经过舆情会商形成通稿,通稿经县委县政府、县委宣传部或街道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及时对舆情加以回复。

第六步:正面回复。

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舆情发生后12小时内根据通稿,通过媒体渠道进行正面回复。同时网络评论员根据通稿撰写网络评论文章对舆情正面回复,回复评论文章要做到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和预见性。

第七步:跟踪引导。

对舆情回复后,舆情监控员要时刻留意舆情发展动向,发现对回复提出疑问或者质疑的跟帖后,要及时、细心地加以引导,如自己对疑问或者质疑不能正确引导或者不知如何引导时,要及时上报。上报后,经街道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会商后拿出一个合理的回复方案加以回复,从而实现对舆情的正确引导直至與情缓退、平息。

五、分级响应

1、特别重大网络舆情

根据需要,经街道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向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请示,在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街道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开展应急工作。

2、重大或较大网络與情

由街道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分管领导上报县政府、县委宣传部,会同相关部门开展应急工作。

3、一般网络舆情

由街道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直接领导、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会同相关科室开展应急工作。

4、影响较小的网络與情

经街道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请示,由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相关科室开展应急工作。

六、工作机制

(一)网络與情检测

1.日常监测。

将网络舆情监测作为一项日常工作不间断进行,随时掌握网络與论的导向、特点和趋势。一且发现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负面與情或重大的虚假與情,及时反馈到引导处置领导小组,为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提供社会舆情方面的信息支持。

2.突发事件监测

当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组织对网络舆情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及时全面掌握与该事件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给决策者在短时间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二)网络舆情预警

1.制定危机预警方案,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以做到有所准备,一旦危机出现便有章可循,对症下药。

2.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事态的第一时间获知权,加强监测力度。

3.及时传递和沟通信息,即与舆论危机涉及的政府相关部门保持紧密沟通,并建立和运用这种信息沟通机制。

(三)网络舆情应对

1.针对网上出现虚假不实报道,由街道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及相关科室及时采取措施,与刊登不实消息的相关网络媒体进行沟通,积极主动消除不利消息。

2.针对突发事件产生的网络與情,及时汇集、整理、分析,及时与相关科室会商解决对策,及时做好与相关网络媒体沟通工作,在第一时间内发出官方声音,有效引导舆论,最大限度缩小突发事件产生的不良影响。

3.根据网络舆情反映事件的程度,必要时及时组织新闻发布会,由街道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上报县委、县政府指定专人对外发布权威消息,向公众澄清事实,积极加强正面引导,消除不利影响。

七、后期处置

(一)善后工作

网络與情引导处置结束后,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相关科室负责关注网络上相关事件的舆情趋势。

(二)总结评估

网络舆情应急处置结束后,街道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有关科室,对舆情引导处置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估。对参与引导处置工作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责任考评,表彰先进,追究因工作不力,玩忽职守造成严重后果的相关领导和个人的责任。针对应急处置工作中的成功经验以及暴露出来的问题,进一步修改完善有关工作方案。

八、应急保障

1.通信保障。

街道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应建立网络舆情应急处置工作队伍,专人负责,确保网络舆情工作队伍之间的联络畅通及时。

2.人力和技术保障。

由街道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组织全街道网络舆情工作队伍,不间断对重点网站、重点论坛进行监控。同时积极筹建计算机软件系统等技术方面的保障。

3.培训保障。

定期组织街道网络舆情队伍开展培训,不断提高网络情应急处置工作人员政治上的敏感性和业务上的娴熟能力。

第2篇

当前,网络舆情在社会舆论中的影响日益增强,给社会和企业带来了深远影响。如何及时掌控舆情形势、应对舆情危机,规避舆情风险,将网络舆情可能导致的危机风险降到最低、损失降到最小,是当前企业必须应对的严峻而迫切的实际问题。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和特征

网络舆情是指网络上的群情、民情,是广大网民情感、态度、观点、意见的表达、传播、互动以及后续影响的集合。它是公众关于社会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态度和情绪的总和。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网络舆情状况和发展态势成了社会是否稳定的晴雨表。网络舆情具有以下五个特征。一是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加上一些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舆论的导火索。网民可随时发表意见,个体意见迅速汇聚,从而快速形成强大的声势。二是交互性。公众在互联网上发表意见、进行评论时,经常形成互动场面,赞成方的观点和反对方的观点同时出现,甚至出现意见交锋。三是自由性。由于互联网的匿名特点,网民可以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反映自己的真实情绪。因此,网络舆情能比较客观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矛盾,比较真实地体现不同群体的价值观。四是多元性。网络舆情的主题极为宽泛,分布于社会各阶层和领域,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以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网民可以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言论,这些言论可以被任意评论和转载。五是偏差性。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一些网络言论缺乏理性,有些人甚至把互联网作为发泄不满情绪的场所。这些情绪化言论可能发展成为有害的舆论。

二、新形势下电力企业面临的舆情问题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危机,对于企业来讲,严重的网络舆情就是企业面临的危机。《韦伯词典》解释:危机是有可能变好或变坏的转折点或关键时刻。危机有危机的规律,一个接受和处理危机的企业才可能真正将危机转为机会,但是,企业决策者必须在有限的时间约束下,做出关键性决策和具体的危机应对措施,才有可能使危机转变为机会。现阶段,我国处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期,诸多突发事件和社会现象,使网民表现出强烈的社会关怀,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便捷性使其成为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舆论主渠道。网络民意的力量在很多事件发展过程中得到了集中体现,网络监督、网络维权得以深化,无疑是社会民主进步的标志。但是,网络不仅仅监督事件过程,推动事件发展,还会过度发展成“绑架”媒体、煽动民愤,甚至直接左右事件结果的“网络审判”,更可能成为给单位及个人造成过度影响的“网络暴力”。由媒体人制作的公益雾霾调查纪录片指出,能源、冶金等行业以及机动车排放等重点领域是形成雾霾的主要原因。其中对我国火电行业“污染”问题进行了重点报道,并引用图片数据说明华东地区存在数十家排放超标的火电企业。图片的来源以及可信度尚无法证实,但是可以判断所产生的晕轮效应,给火电企业的环保工作带来了空前的压力,“燃煤电厂污染大气”这一概念在民众心理得到了夸张放大。从众心理引发民众对火电企业一边倒的舆论质疑,也给发电企业的对外宣传与舆论引导提出了全新挑战。电力企业舆情信息按照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分为三类。一是重大舆情信息,即严重违背事实、容易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制造社会不稳定因素、损害企业形象、干扰企业正常工作秩序的负面舆情信息。二是重要舆情信息,即内容错误、误导读者、影响面较大、可能引起公众较强烈反映的不实舆情信息。三是问题舆情信息,即媒体错误、报道缺乏客观性、可能引起部分公众误读的舆情信息。当前,电力企业舆情方面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首先,电力企业带有自然垄断属性,并占有大量资源,社会关注度高,公众自然有着更高要求和严苛的舆论环境。而电力企业对外宣传模式过于单一,社会各界对电力企业的了解往往不全面、不客观。其次,电力企业对外宣传虽然有一定基础,但过度依赖传统媒体资源,大多注重新闻动态类的信息报送,对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作用和影响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舆情应对能力薄弱。再者,电力企业对新形势下“人人皆媒体”的传播环境认识不足,电力企业容易成为媒体关注和质疑的对象,对此所产生的影响和后果,往往没引起足够的重视和相应的准备。

三、电力企业舆情控制应对措施

一要加强信息收集,正确研判舆情。拓展获取网络舆情信息渠道,通过新闻评论、博客、微信、聚合新闻(RSS)等多种方式,全面掌握网情民意。定期搜索涉及企业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政策处理、电力维修、公共服务、社会责任、劳动纠纷等方面信息和舆情,做到超前研判。依托网络舆情监控系统,保证舆情信息获取即时、全面、海量、准确。单靠搜索工具定期检索与重点网站定时巡视的模式,已不能满足舆情监控工作的及时、准确、快速处置要求。要建立并应用专业的舆情监控系统,使舆情监控工作更加到位和全时覆盖。根据掌握的信息,定期梳理、准确研判,针对热点、焦点问题,加强舆情分析和跟踪,落实对负面舆情的各项控制措施,为防止负面舆情扩散做好准备。二要注重媒体沟通,及时掌控舆情。加强全员的舆情风险意识教育,做到人人受培训,人人知风险,切实提升全员防范舆情风险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针对“网络水军”“、网络推手”,有目的地培养微博“达人”、跟贴高手等。重视与地方主流媒体和网络媒体的沟通和联系,加强与本地网络版主“、意见领袖”、发帖人的沟通,保持媒企良性互动,以期遇到网络舆情时能获得各类媒体的理解和支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培养合格的企业新闻发言人,使媒体面对庞杂的网络信息,能够得到新闻发言人的权威信息和合理解答,及时疏导网情民意,提升企业认知度和美誉度。三是提升处置能力,快速化解舆情。面对负面舆情,态度诚恳,敢于担当,诚恳接受社会公众与媒体监督。要第一时间掌握事实真相,以事实为依据,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方案,适时予以积极回应,正确把握舆论的主动权和话语权。避免恶意炒作,防止舆情蔓延扩大。有计划、有步骤地公布相关处置办法和动态,借助网络与媒体力量将企业的目标、处置舆情的诚意和实际行动,告知媒体与公众,以取得理解和支持,主动正面引导社会舆论,及时澄清负面舆情。四要强化内控管理,有效规避舆情。按照《突发重大网络舆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和《舆情监控操作办法》,完善网络舆情应急体系,建立机构,明确分工,细化措施,落实职责,从管理制度上为舆情控制提供保障。确保企业的人、财、物、事等权利纳入规范的管理流程,使流程制度化、制度标准化、标准信息化,防止因管理不规范产生各类风险,从源头上控制和防范舆情风险。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严格按照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要求,深入推进安全、职业健康、环境、能源体系的运行,确保标准真正执行落地,有效规避舆情。

作者:张吉荣 单位:浙江浙能乐清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第3篇

1涉检网络舆情的特征

一般认为,涉检网络舆情则是指可能引起或已经引起国内外网络媒体和网络受众关注的,对检察工作或检察队伍的人或事有一定影响力的、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涉检网络舆情主要是通过网络新闻、网络论坛、新闻跟帖评论、博客网站、QQ群MSN群等几种途径共同反映而形成。有着一般网络舆情的共同特征,如突发性、传播渠道多元化、聚合力、互动性、信源模糊性等。但作为对国家监督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社会监督形式,涉检网络舆情具有自身的特点:

1.1内容特定性。涉检网络舆情是网络舆情的一个重要方面,必然与检察机关相关联,涉及检察工作或检察队伍。检察工作对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有重大影响,检察队伍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所以,涉检网络舆情在内容上都是涉及比较重大的问题,而且往往具有负面性,通常体现为侦查、控诉、法律监督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检察队伍建设的缺陷等方面。

1.2主体隐蔽性。正是因为涉检网络舆情对象的特定。使得涉检网络舆情和一般的网络舆情相比,在主体上更具隐蔽性。一方面,匿名传播本身就是网络传播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由于涉检网络舆情的负面性特征,相关信息的传播者在传播涉检信息时,出于保护自身的需要,通常更加注意传播的匿名性。

1.3传播迅速性。网民对涉检案件、事件相对于一般舆情所涉及的信息敏感度更高。政法部门本身的重要性、敏感性和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等特点,其工作动态、执法办案的过程、结果备受网民关注。这是由检察机关的性质和地位所决定的。在我国,检察机关不仅是履行侦查职能和控诉职能的司法机关,同时还担负法律监督职责。其地位相对于一般国家机关,更具有特殊性。另外,检察机关侦查案件的对象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尤其是包括贪污贿赂型犯罪,在当前反腐形势严峻的背景下,这些涉检案件比一般案件更加容易引起大众的关注。

1.4情绪极端性。长期以来,人民群众对司法不公、执法不严,贪污腐败深恶痛绝。一旦在网络上出现了关于与检察机关相关的负面信息,在真相未明之前,大众的情绪就很容易被激起。这也是涉检网络舆情相比普通网络舆情的特殊之处。

2基层检察院应对涉检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

2.1观念滞后,对形势发展估计不足。一些基层检察院对网络舆情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网络舆情不关注,习惯用传统的思维方式看待网络舆情问题,不了解网络舆情的特点和规律,对网络舆情危机的影响力估计不足,没有以我为主、抢占先机的意识。一些检察院对网络舆情重要性的认识只是停留在嘴上、纸上,实际没有执行力,完全不关注。由于姿态不够积极,没有认识到在舆情形成初期,有效的引导和预防可以防止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错过了应对危机的最佳时期。

2.2应对机制不健全,人员、物质保障不力。目前来看,一些检察院将涉检网络舆情的侧重点体现在收集涉检网络舆情上,在如何应对和处置涉检网络舆情危机方面显得相对薄弱,分析研判工作滞后,危机处理机制不健全,不能适时果断处理危机。由于认识上的原因,很多基层检察院在应对网络舆情工作上缺乏人员和物质设备的有力保障。没有配备专门的网络舆情人员,缺少网络舆情监控方面的专业人才和高素质的网络评论员。一旦发生网络舆情情况,不知如何应对,不能及时地引导和有效控制事态发展,负面影响难以及时消除。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没有集信息搜集、处理、研判、反馈于一体的舆情监控系统,只能靠人工监测、收集和处理。

2.3缺乏与媒体打交道的经验与技巧。基层检察机关及时反映、有效应对重大舆情的能力不强,缺乏危机意识和处置网络舆情危机技巧的方法技巧,不善于和新闻媒体沟通。有些基层检察院没有组织有关部门建立从事收集舆情信息的专业队伍。有些基层检察院对网络舆情信息收集、整理工作滞后,大大造成舆情危机事件处置被动。还有些基层检察院应对网络舆情采用围追堵截的办法,认为删除帖子就能万事大吉,其缺乏应对网络媒体、网民的技巧。

3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引导

检察机关如何增强忧患意识、阵地意识,正确认识涉检网络舆情危机,并积极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已成为检察机关如何适应新形势下舆论环境的一项重大挑战。

3.1制度上加强检察机关的自身建设。涉检网络舆情之所以具有负面性,涉检网络舆情危机之所以出现,一方面是公众对检察工作的错误认识所致,另一方面是检察机关的个别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生活中未能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给检察机关造成了负面的影响。面对网络舆情,首先要做到的是从根源上杜绝负面网络舆情的出现,其关键无外乎加强检察机关的自身建设。使检察人员能够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爱岗敬业,从而提高公众对检察工作和检察人员的认同感,从根源上杜绝负面网络舆情的出现。

3.2观念上重视网络舆情工作的开展。网络舆情的危机性最初往往不是来源于网络舆情本身,而在于对网络舆情重视不够、危机意识不强,最终失去主动权和控制力,导致舆情危机的产生。因此,要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的作用,增强舆情观念,变被动为主动,变事后救火为事前防火,占领网上发言主动权和主导权,进行正面引导疏通。网络宣传工作的重要性甚于普通媒体,利用和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和水平是检察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检察机关需要高度重视网络舆论的阵地建设,深入把握网络媒体的和传统媒体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检察机关对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和处理能力。

第4篇

一、高职院校校园特色网络文化软实力的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网络舆论文化的引导队伍匮乏校园网络的普及使网络信息覆盖到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网络是生活的百科全书,当他们遇到烦心事时就会通过网络来发泄,某些言论有可能转化为谩骂从而引起共鸣,有同样经历的学生会参与并支持,对校园网络舆论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有些高职院校并不注重对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学校的管理事务和后勤服务经常成为学生抱怨的话题,当学生对这方面的问题作出负面评价时,一些高职院校网络媒体基本不做正面回应,反而让管理员进行封堵,强制删除帖子。这一做法使学生的情绪不但不能充分宣泄,反而会更加反感。当这一平台受阻,他们会再去别的平台发泄,从而使矛盾进一步激化。除此以外,有些校园网络舆论管理方式缺乏变化且艺术性不强,没有采用先进的引导方法,对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产生了不利影响。同时,校园网络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随着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校园网络舆论管理不断出现新问题,需要不断更新和修订相关管理制度。但是一些高职院校却对此不够重视,出现“制度空白”的情况,一旦出现问题,网络管理人员就会找不到依据,使其工作质量受到影响。另外,校园网络舆论的管理工作目前还没有积累太多的专业经验,甚至有些高职院校让学生去管理网站或论坛,他们大多凭个人感觉处理问题,导致网络舆论管理的效率不高,也造成了一定的隐患。

(二)特色网络文化建设中应急处理机制欠缺一些高职院校网络舆论危机意识淡薄,缺乏突发事件舆论应急机制。众所周知,危机处理中事前预防是处理危机的最好方式,对于网络舆论危机亦是如此。由于网络舆论属于新生事物,与传统意义上的信息传递存在诸多不同,目前,我国各高职院校往往缺乏应对网络舆论危机的体制机制,各高职院校更多的是疲于日常信息的监控和,对发生的网络舆论事件,采取“堵、管、控”等硬性措施,而应对意识和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明显滞后,特别是忽略了应对危机的事前预防,而网络舆论事件的即时性等特点使事件爆发后在极短的时间内很难得到有效的处理,或者说即使能够控制,爆发后也往往处于一种非常被动的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我们必须增强网络舆论危机意识,建立健全应对舆论危机的体制机制,真正做到坚持事前预防为主,事中及时应对,事后妥善处理。

(三)高职院校学生判断是非能力薄弱高职院校学生对网络谎言的“免疫力”不强,判断是非能力较弱。一些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网上思想道德缺失的情况,有时会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例如2008年某高职院校学生贾志攀通过个人电脑控制了学校校区的互联网接入服务器,破译了省地震局的官网登录名和安全密码,了自己编造的虚假信息,造成了社会的恐慌,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贾志攀以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六个月。贾志攀利用所学知识破坏社会稳定,既违反了社会道德又给社会带来了动乱。可见,一些高职院校学生道德素质不高,缺少应有的网络思想道德,有可能做出伤害他人、危害社会的举动,影响社会的稳定团结。

二、高职院校校园特色网络文化软实力的建设策略

(一)探索高职院校网络舆论文化宣传的引导手段引导方法的不同,可能对网络舆论的走向起到截然不同的效果。禁言、封号、删除等强制措施效果越来越不理想,引导者要与时俱进,利用新手段新方法探索高效的校园网络舆论引导方法。高职院校网络舆论引导者要了解并利用网络舆论传播的自身规律,结合舆论学、传播学、新闻学中的理论成果,利用“意见领袖”这一重要渠道,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合理使用引导方法。降低部分参与者对原话题的关注度,削弱原话题的舆论影响力,改变舆论的走向。我国网络发展极快、变化极快,国家每年都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总结,高职院校的舆论引导方法,应参考我国大环境下的引导方法,采用最新的技术手段,合理应用,结合大学校园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引导网络舆论。

(二)加强特色网络文化建设中应急处理机制的建设首先,建立预警机制。校园是慢慢积累然后爆发的过程,通过分析总结能提早发现一些苗头。早期的苗头言论,通常是通过博客、微博、网络论坛等渠道传播。网络媒介把关人可以利用关键词、信息流量数据等监测技术直接获取这些可疑言论,并且对其进行分析评估。一旦有爆发的可能,立刻向管理部门通报,提早采取措施,及时遏制有害言论;即便来不及阻止,决策管理者也能尽早争取到时间,以便抢先一步实施对策。其次,完善危机爆发后的阐释机制。网络媒介应该积极冷静地采取措施,通过对舆论进行阐释,稳定各方情绪,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事件。网络舆论阐释的途径有:及时事实真相,提高公信力;对激化矛盾的焦点问题,摆事实、讲道理,使大家冷静情绪理性思考;加强舆论引导,消除负面舆论的影响。再次,建设危机消退后的总结机制。校园结束后,引发原因、怎样避免、如何处置等问题需要我们深刻反思和总结。应该利用网络舆论这一交流沟通渠道,引导各方进行总结反思,使师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维护校园的稳定团结。

(三)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判断是非能力首先,提升网络道德建设,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网络法制意识。高职院校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等原因,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不强,很容易受到诱骗,高职院校应该在教育教学的同时,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增强学生的网络防范意识和自律能力。其次,要建立健全网络法律体制机制,加强网络监管能力,净化校园网络环境。政府要加强对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建设力度,学校应该通过加大对网络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将网络安全知识教育列入高等学校常规教育序列,开设网络安全教育课程,使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自觉养成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营造一个法制化的网络环境,促进和谐校园建设与发展。总之,加强校园网络文化软实力要提高正面宣传和引导质量,对校园网络文化信息进行整合,建立良好的保障机制。引导者必须严格把关,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及时了解网上信息,删除网上垃圾,构建校园网络文化软实力的“防火墙”,以维护网络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环境。

作者:黄丽 单位:鄂州职业大学

第5篇

一、互联网时代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建设的迫切性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舆论传播渠道日益多样,社会舆论传播呈现多层次、多元化态势。互联网已成为社会生活中表达民意、畅通民情、汇聚民智的重要渠道,网络舆论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而必须直接开辟舆论引导的新领域、主战场。

(一)社会舆论的重要来源

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之间少有联系,单个事件的影响范围有限;在网络时代,信息传递是即时、网状、海量、互动的,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信息传播十分迅速。手机、网络等技术平台具有自主性、隐蔽性、互动性、开放性、多元性和传播快、覆盖广、影响大等特点,敏感的社会问题一旦在网上出现,便能迅速地形成舆论焦点,引发社会关注,影响社会稳定,这就使得舆论引导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大大增加。而且,网络舆论与社会现实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许多社会舆论都是由网上发酵演变而成的。

(二)社会情绪的释放出口

当前,社会转型使利益群体逐渐显性化,冲突和矛盾不断凸显。社会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增多,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相关,更与利益关系严重失衡、有效的利益诉求和利益表达机制严重缺位相关。相关部门如果对社会矛盾处置不当或对由此引发的社会情绪的释放引导迟滞,就容易使一些网民产生非理性的情绪,引发。现实情况一再说明,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有一个让人们情绪得以宣泄的出口,社会利益诉求和表达需要“出气口”,需要“减压阀”,互联网的自由开放,为社会情绪的释放找到了一个出口。

(三)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已成为各种意识形态交流、交融、交锋的重要平台,谁能让自己的信息最大限度地进入网民的头脑,谁就容易掌握话语主导权并引导网民的价值取向。各种思想观点都在网上建立了自己的“阵地”,并通过各种方式扩大影响。多种观点的交锋和激荡,使相同或相近立场的受众形成各自的“圈子”,使思想状态进一步呈现出“裂变”态势。网络舆论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为确保主流文化、主流媒体、主流意见在舆论引导中占据权威地位的必要性在增加、难度在加大。

(四)民意民智的汇聚渠道

网络的巨大影响早已透过社会,渗透到政治层面。从地方官员到中央最高领导,中国官员越来越重视互联网与新媒体,并将其作为了解民意、汇集民智的重要渠道。2008年总书记与网友在线交流彰显出了我国最高领导层在信息时代对待民意的态度以及执政风格的更加开放和自信。总书记此举为中国各级官员做出了表率。今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官员利用互联网了解民意,汇集民智,从而更进一步推动党的执政能力的提升和执政的风格开放以及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加速。

二、互联网时代我国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网络舆论引导管理主体有待明确

从我国现阶段网络的实际运作情况来看,管理部门多达十余家,有信息产业部门、新闻部门、文化部门、工商部门、公安机关等。由于管理部门众多,彼此之间职责交叉、权限不清、分工不明,因而存在着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缺乏合力的现象,好像是齐抓共管,实际上很难形成合力,不利于提高效率。正是因为管理部门众多,造成没有真正的管理和引导主体,没有统一的协调和行动,无法适应网络舆论迅速形成和传播的特点,也就很难对网络舆论进行有效的引导。

(二)网络舆论引导管理理念有待转变

部分政府部门、行政机关和企业不重视网络舆情,在一些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往往采取信息隐瞒的做法,这就反映了其对公众知情权的漠视和对舆论引导工作的忽视。同时,对网络舆论的特点和规律也缺乏足够的把握,因而在管理中往往重“管住”,轻“预防’。强调“管住”的多,对如何促进网络媒体的健康发展研究的少。重视已出现问题的解决,轻视预见性、前瞻性的预防。常常是疲于应对,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问题上,出了问题才想办法,更多的满足于不出问题。对新技术的应用可能带来的问题缺乏预见性,没有建立起网上舆情研判机制。而且,由于网络舆论传播速度快、影响大、控制难,一些部门还存在着畏难情绪,在工作中存在应付、只要不出问题就行的思想。

(三)网络舆论引导队伍建设有待提升

队伍建设是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重要保障。加强网络舆论引导,不但需要懂技术的专业人才,更需要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业务素质的人才队伍。然而,目前网络舆论管理部门从业人员会经常低估网络舆论的监督作用和传播主体的理解承受能力,反应迟缓,被动应对,缺乏责任意识,对已经形成社会热点、焦点的问题和事件,应该解释的不去解释;对于经调查属实的消息,不能及时通过媒体公开报道处理结果,消除不良影响;对经调查存在不实之处的消息,也不能及时地向全社会通报事实真相,还事实本来面目,因而导致网络舆论“暴政”频发,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无序状态。

(四)网络舆论引导方式方法有待改进

现阶段,对网络舆论引导的方式往往不适应网络舆论传播方式的客观需要。一是还采用对传统媒体的老办法,下发文件进行规范、按属地进行管理、按部门进行分工等。但是,网络舆论的特点不同于传统媒体,它的主体自由而分散、传播渠道多元而共生、内容散乱而复杂,网络舆论的这些特征极大地影响了网络舆论的形成与演进,造成了网络舆论的新闻源头不可控、网络舆论快速转化不可控、网络舆论分散性与多元化不可控、网络舆论极易出现被放大而难控的局面。二是现行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模式仍以静态舆论事后处置管理方式为主,不适应网络舆论传播动态方式的客观需要。

(五)网络舆论引导法律法规有待健全

相对于互联网产业的突飞猛进,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使有些网络公关公司、、分裂组织及个人的非法行为扰乱了网络舆论秩序,甚至威胁到社会稳定。对于网民,缺少网络主体资格的管理法规使别有用心之人、、分裂组织在网络上有可乘之机;对于网站,缺少网站监管责任和义务的相关法律法规,使网站对侵权行为、侵犯国家利益行为的治理不到位;网络舆论监管也缺少具体界定公民隐私范围、国家利益范围的法规,造成对滥用自由表达权,随意威胁、中伤、诽谤、侮辱他人的行为及触犯国家利益的行为查处不力的后果。

三、互联网时代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柔性管理原则

美国传播学者提出的“弱效果理论”认为:“宣传可以强化公众原来的偏好,但是并没有、而且可能也不能够,改变它们。“鉴于此,应该进一步改进硬性管理方法的同时更多地通过柔性手段来管理媒体,研究运用新闻语言,遵循媒体规律,潜移默化地影响媒体,以实现宣传目标。特别是由党和政府主管的主流媒体,更要尊重传媒规律,改革话语符号系统,调整言说方式,提高新闻业务水平,提供更多高品质的分析性新闻,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主流媒体的竞争力,承担起主流媒体本应肩负的引导舆论、教育民众、服务人民的重任。

(二)第一时间原则

正面的声音如果跟不上,负面信息就会乘虚而入。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党和政府主管的网络媒体要利用网络传播快捷的特点,及时与相关部门主动沟通,在第一时间权威信息,做到关键时候不“失语”。同时,针对网民最关心、质疑最多的问题,或请专家学者解答;或请相关部门直接与网民对话交流。总之,网络媒体应通过准确、客观、全面的报道来满足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层次的信息需求,消除可能产生负面舆论热点的信息盲点。

(三)主流引导原则

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具有的心理。比如有些网民经常会盲目附和多数人的观点,而不会提出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即便有少数网民表达出了自己不同于他人的观点,也可能会受到其他网民的群起反对,强势的声音逐渐成为主流意见,最终可能导致网络舆论发展走向极端。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培养网络发言人、网络评论员、网络论坛版主、名博客博主等“舆论领袖”,强化其正向引导力。尤其是当受众面对大量的无法分辨真伪的网络信息和一些偏颇的极端言论时,就更加需要“舆论领袖”来分析解惑,强化主流舆论,争取中性舆论,孤立不良言论,从而避免网民盲目跟从他人意见,使多数网民在“舆论领袖”的正确引导下,达到网络舆论引导的最佳效果。

(四)疏堵结合原则

网络信息的爆炸性增长极易导致信息失控,使大量虚假性、非理性信息充斥网络,不仅会误导网络舆论导向,而且会给对社会及其文化的正常发展带来负面效应。因此,对网络舆论的把关至关重要。基于网络媒体的新特点,舆论把关应当讲究方式方法。要从过去的“严把关”到现在的“巧指路”,从过去决定人们“看什么”到现在教人们“怎么看”;从过去以“堵截”为主,即把守好进入网络媒体的“入口”,对错误的舆论采取堵塞和封杀的方式,到现在的以“疏导”为主,即立足于平等对话和协商,与网民进行互动的心灵交流,在充分尊重人们言论自由、允许各种不同观点和意见发表的同时进行积极的疏导,实现疏堵结合。

四、互联网时代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把握网络舆情规律,建立网上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

网络舆论的出现和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也是能够预测和把握的。因此,我们必须变被动为主动,摒弃“重管住、轻预防”的做法。凡是网上出现舆论敏感问题,首先是有相关事件发生,然后是媒体介入,再次才是网络的放大和二次传播。因此,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网络舆情汇集报送分析工作,对网络舆情的最新动向和发展趋势大胆研判,及时发现一些敏感性、倾向性的问题,为领导和相关部门第一时间掌握民情、果断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及时杜绝和防范一些网络炒作事件,把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二)加强主流媒体网站建设,增强政府正面引导舆论的能力

把传统媒体网站、政府新闻网站等主流媒体网站作为发展的战略重点,形成网络舆论引导的合力。由于主要新闻媒体在社会和公众中有较高的媒介公信力,当人们在网上要获得新闻信息时,总是把传统媒体网站、有影响力的新闻网站和重要的门户网站作为主要甚至是首要的选择。因此,主流媒体既是维护公民知情权的重要社会力量,发挥着信息传播主渠道的作用,同时也是有效引导社会舆论的排头兵。因此,要建设一批政府管得住、网民信得过的主流媒体网站,以较大的规模和影响力在网络舆论中做好引导工作。政府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支持,为其提供新闻上的优先权,促进有影响的网站与传统媒体的合作,以增强信息互通,形成舆论联动,确保网络舆论引导的合力。

(三)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提高政府网络舆论的应对能力

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我国各级政府顺应网络发展,应对网络挑战的必然产物。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旨在通过网络即时、主动、准确地权威信息,尽快澄清虚假、不完整信息,消除误解、化解矛盾,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尽管一般认为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是传统新闻发言人在网络上的延伸,但网络发言人应具备的素质则不局限在技术意义延伸上。网络舆情的复杂性、信息的海量性、网络镜像的放大特点等都对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少讲官话套话、避免成为信息的“二传手”,掌握政府部门的相关业务,熟悉网络的运作规律,能够准确地把信息出去并取得最佳传播效果。

(四)构建技术管控体系,强化网络引导的技术保障

技术是网络管理的基础和保障,通过各类网络研判分析软件,可以将无序复杂的网络信息变为有序鲜明的网络舆情。建设一个网络舆论前期的采集分析系统,就是要在网络舆论还没有形成或即将形成前,通过对重点网站的信息进行分析,了解网民的基本动态;要完善网上信息实时监测和跟踪系统,发现情况及时处理,积极构建网络信息路由、路径控制系统,不断完善网络信息源控制、追溯和查究机制。要结合数据分析技术,进行网络舆论分析反馈,从中找出有害信息分布的规律、栏目、网站、重点时段和重点地址段,根据有害信息的蔓延规律和分布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封堵,做到危机舆论以预警、监控为主,并进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主动出击。

(五)建立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引导机制,提升网络舆论引导的时效

根据网络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突发事件往往是网络舆论形成的源头。因此,必须重视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引导。一旦突发事件发生,首先,要利用重点网站在第一时间有效信息,先入为主,先声夺人;其次,要发挥网络优势,不断跟进,不间断进行报道,保持权威信息地位。政府网络舆论发言人必须及时到位,掌握事件的全面情况,及时准确地信息,以在突发事件新闻中占有先机,为舆论发展确定方向,提高舆论引导的效力;第三,要建立与网民自由交流互动的平台,借此为网民解疑答惑,接受网民咨询,消除误解,化解矛盾,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第6篇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

1.研究背景

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1]。党的十报告中提出“要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构建适应信息化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政府组织形态,提高政府职能”,在当今社会中,高校往往以信息化的方式发表各自看法,网络舆情可以采用网络自动抓取等技术手段方便获取,效率高而且信息保真,覆盖面全。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2年1月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上网普及率达到38.3%[2]。当今社会,信息传播与意见交互空前迅捷,网络舆论的表达诉求也日益多元。如果引导不善,负面的网络舆情将对社会公共安全形成较大威胁[3]。例如,日本核泄露之后中国地区的“买盐”事件,就是被商业投机分子利用网络舆论散布谣言,导致2011年3月17日河南地区人民群众到处都买不到盐的情况,我国急需制定一些应急措施完善监管机制,正确引导,通过政府和高校教育双重途径抵制恶意谣言,在第一时间遏制虚假信息和错误信息的传播。网络对全国高校来说,如何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以及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积极化解,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应有内涵。

2.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

(1)教育部缺乏常设的危机管理专门机构

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的危机管理机构是在危机发生时临时组建的,没有事先的一个常设性的危机管理机构,处理危机缺乏专业性和机动性,也没有相应的专业人员来保障[4]。作为高等教育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主体——教育部来说,将突然间陷入被动局面,缺乏正面危机的机动能力,无法使危机管理走上规范化的管理轨道。

(2)国家缺乏完整的危机防御计划

政府有效的危机管理既需要制定统一的策略,还需要有统一的危机管理计划、相应的辅助政策和措施,同时也必须要有具体的工作实施步骤。在美国,政府有比较完备的应对计划,包括联邦总部应急计划和各具体门类的应急计划,有针对不同产业和部门的危机计划,如国家油类和危险品污染应对计划等。而我国政府既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应对各种危机的战略防御计划,也没有针对各种危机事件的统一计划和针对具体危机的应急计划,教育主管部门在预防舆情传播方面也缺乏有效的防御机制。目前高校网络监控方面尚不健全,在协调高校安全、稳定等多类型、多层次的综合危机处理体制建设方面尚实质性的进展。

(3)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网络舆情的形成具有突发性、多元性、随意性、多样性、无序性的特点,在互联网环境中,每位互联网用户都可以作为网络新闻或网络热点的者和宣传者,某个热点事件或者焦点问题都可以很快成为引发社会热点舆论的导火索[5]。当某个热点事件爆发时,网民可以在博客、微博中发表意见和言论,很多个体意见可以快速的聚集成某种集体共同意见。例如“表哥”、“郭美美”事件,网内和网外的交互影响,很快形成声势强大的舆论,体现了突发性的特点。而在校大学生是一个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知识群体,在情感方面乐于表达自身的观点和看法,并且大学生在高校网络舆情中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具有群体性的普遍特征,这使得网络舆情内容更加丰富。高校管理部门在遇到突发事件存在后滞性特点,在大学生形成一定规模舆论前,缺乏对某一事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机制的对策分析

(1)加强高校组织领导,健全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的体制建设

高校校园网的使用者主要是师生,而通过校园网向学校反映自己遇到的困难、困惑或表达自己对某一方面不满情绪的主要是学生群体。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往往最先通过网络显露和传播。如果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得不到重视或延误解决,就可能在网上形成炒作,个体情绪可能传染到群体,演变为群体的不满情绪,“家事”可能迅速蔓延为“国事”、“天下事”,激化矛盾,使网络成为舆论的放大器。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网络舆情的引导与“和谐校园”建设密切相关,要将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机制作为一项重要的思想政治工作来做。一方面,高校领导要按照国家教育部相关要求成立高校舆论信息管理机制建设小组,研究规划舆情监控工作;另一方面将信息透明化,从正面角度做好信息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在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方面起到标杆示范作用。

(2)提升高校网络信息管理工作的应对能力

互联网中信息众多,面对海量的互联网舆情信息,需要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舆情监控的高科技产品,利用监控软件来对热点信息和关注较多的信息及时采集、存储、分析、处理以及舆情信息服务。网络舆情监控办公室对分析后信息形成程序化、规范化、效率化的应对机制,保证能够在大事件前从容应对,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在舆情面前掌握信息引导的主动权,及时做好思想教育和安抚工作[6]。网络主管部门在高校主页开设BBS、QQ群、博客等,能主动引导师生在网上的正确舆论,起到沟通互动作用。这些做法不需花费过多人力、财力、物力,却可以有效拉近高校和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网上对话,可以有效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对固定的对应关系带来的教育深度和广度的局限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一对一向一对多、多对一模式转化,即通过网络这个载体,由一个问题实现对大学生的群体教育,扩大教育对象的广度[7]。同时一个问题又可以由多个教育者进行多角度解答,扩大教育者的广度,深化教育效果,甚至大学生自己也可以成为教育者。

(3)定期舆情汇集分析,增强舆情预见和引导

网络舆情汇集和分析,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学生中单个的信息如果得不到重视并妥善解决,容易使个体信息发展为群体信息;透过若干群体信息可以预见一定时期可能产生的群体思想动态。通过对网上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判断,可以增强准确把握师生思想动态的能力,预测发展趋势,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前瞻性,避免的发生。高校从各方面汇集的网络舆情比较零散,信息比较孤立,需要从众多的信息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使信息在观察、分析、传输角度上,能够有系统,有组织,有计划的给师生反馈信息,并能够主观上控制个别群体的过激行为和不良情绪,防止有(下转第9页)(上接第7页)群体不可控事件发生[8]。

(4)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处置机制

如今新媒体具有普遍化、细分化的特点。以前,学校只能通过论坛关注到学生的动态,随着多种多样新媒体的出现,学校舆情监控工作的难度就增加了。并且,大部分高校在校生人数都超过万人,存在人多面积大问题,很多负面信息难以避免。很多情况下事件发生后高校管理者尚不知情的情况下已经广泛传播,如果再使用传统手法去关注,难度很大。浙江万里学院院长王福银认为,专业的网络舆情监测十分重要。如果能及时监测,就可以在关键时刻引导大学生。舆情专家、中青华云新媒体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翁时锋介绍说,我国目前有4.85亿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18.6个小时。在这些网民中,20~29岁的网民比重在持续上升。学生已经成为网络上最活跃的群体。而高校管理者如果不能及时获得相关有效信息,就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就不利于危机处理[9]。而专业的舆情监测可以监测校内群体教师和学生对于公共事件、热点问题的讨论,高校管理者可以对热点事件进行积极引导,避免酿成突发事件;还可以监测公共网络对学校口碑的评论,如学校形象、教学质量、学校招生、招聘等问题的舆情,维护和提升学校声誉;还可以检测到学校内部管理的合理化建议,如教师、学生对学校教学、后勤(衣食住行)、管理等各方面的合理建设性意见,学校可对合理意见及时采纳,提高为教师、学生的服务质量。

高校网络舆情处置机构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或热点事件时,要降低危机的损失,提高机构应急处理能力,提升危机协调能力。网络舆情处理机制主要有三个环节:第一,成立危机应急处置中心,设立领导小组和成员,高校网络部门、新闻部门、保卫部门相互协调,由网络中心做好技术保障,新闻中心做好正面信息应对,保卫处做好危机应对工作;第二,制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领导小组明确指导思想,完善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及时删除和屏蔽恶意信息,追查信息来源,快速消除负面影响,心理咨询室做好正面预防和应对工作,对重大影响事件要快速上报公安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跟踪事件发展趋势,随时做好应对预案;第三,建立舆情应对制度。在遇到危机信息时,要及时拉动师生力量,从正面角度抵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和扩散,确保师生的知情权和自身权益,防止流言的恶意传播,舒缓师生的消极情绪,努力平息事态,抵消中间声音,化解和消除负面声音,强化正面宣传力量。

(5)深入学生工作,寓舆情引导于教育服务之中

网络时代,“丑闻”是全球化、多介质、连坐式扩散的,信息传播的“菌殖效应”甚至有可能在极短暂的时间内改变事态的趋向。危机干预的底线是将危机带来的影响和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从高校来讲,要减少危机的发生,降低危机的损失,提高应对危机的效率,必须建立系统的危机管理机制。由于高校网络危机侧重于高校内的重大突发事件在网络上的反映,这就需要高校及时公布事实真相,防止流言、谣言或妄言的传播,或及时作出权威性的解释,舒缓师生的情绪,平息事态,在快速、权威的反应中建立自己的网络威信,防止各种流言、谣言或妄言占领网络舆论阵地,甚至向网络审判、网络暴力演变。

舆情信息管理引导小组要采用权威对话法,及时对学生解疑释惑,引导正确的舆情走向,例如请校内外资深心理专家学者,根据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焦点通过座谈会、网络在线答疑对话、讲座等方式强化正面声音,使论坛更加活跃,问题通过学校论坛与网友对话,强化正面的主导声音,使高校论坛更加活跃和理性化,另外高校设置网站留言功能、短信自动回复功能等深入交流,深入学生工作,在共性话题上下足功夫,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1]李林,李建华,杨宝丽,黄玉梅,刘志新.高校微博舆情的监控与引导——以广东白云学院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03).

[2]邢华平.论微博对处理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影响[J].科技信息,2012(08).

[3]董旖旎,陈翼然,陈越.“微博”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管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4).

[4]缪志波.浅析微博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J].当代教育论坛,2012(01).

[5]李华昌,嵇安奕.从微博平台看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建设[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11).

[6]杜坤林.“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生成与干预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6).

[7]周源源,费国强.微博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1(09).

第7篇

关键词:舆情;管控工作;研究

由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现阶段的舆情大多指网络舆情,人们在互联网上对某些社会热点问题表达不同的看法,网络舆情形成速度之快,对社会的影响也非常巨大。最近几年,网络舆情对人们的社会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影响与日俱增,甚至一些网络舆情会对一些社会事件造成“舆论审判”,从而影响事态的正常发展。在网络时代,要想对舆情有一个良好的把控,监管部门就必须以特定的视角和手段,有选择地将舆情重新建构,既要构建多元化的主流舆论传播平台,又要避免过度迎合部分受众的舆情导向,所以监控部门在信息的“把关”上一定要提高审核力度,充分发挥监控部门的活力和张力。为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管理、促进公共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促进这会主义政治文明以及保持国家政权长治久安,网监部门必须严格管理网络舆论,完善网络监控体系,做好“把关人”的工作,为打造政府公信力出谋划策。本文旨在研究舆情管控工作,并就其现状展开深入探讨。

一、舆情管控工作采取的措施

(一)打造专门舆情监测队伍

在当前这个“人人都是通讯社”的时代,社会热点舆论事件始于网络,也止于网络,毋庸置疑,网络舆论场具有复杂性,任何一个有言论自由的公民都有权利在网络上发表适当的言论,这就造成了网络舆论的多元化。网络舆情的复杂性就决定了舆情管控工作的不易,为了净化网络环境,引导受众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监管部门必须建立一支专业的舆情监测团队时时监测网络舆情的走向,掌握互联网中的动态信息。对于某些重大的舆论事件,舆情监测队伍有有鉴别能力,分清事件的性质,并且要用全面的观点的看待问题,不客观主义的描述消极的东西,对于一些不良信息和恶意炒作要给受众一个交代,澄清事实真相,维护网络形象。舆情监测队伍是一支高素质的队伍,他们既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又要有全面的业务能力,让主流、权威、可信、具有亲和力的声音占领舆论的高地是他们工作的主要任务。

(二)制定并完善舆情管控制度

网络舆情具有随意性的特点,网络舆情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是如何有效化解负面舆情,用最短的时间将事实的真相公之于众。为了加强舆情监管工作的力度,防止因制度漏洞而造成事态发展偏离轨道,制定并完善舆情管控制度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应完善舆情应急机制制度,当出现重大突发事件时,监控部门应该立即对该事件进行分析、分级和定位,研究事件的舆情走向,对于会出现的舆论应做好预判工作,从而有针对性的制定应急预案;其次,还应完善舆情风险评估制度,对于某些重大舆论事件,监控部门要提前介入,实现对事件进行风险评估,并将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总之要用积极公平、客观的态度来把控舆论走向,防止事态扩大;最后,监控部门还应适时调整有关制度,因时因势及时修改制度,体现制度的时效性。

(三)拓宽舆情监控的渠道

在信息时代下,新媒体的应用与发展使得舆情监督的主战场发生了转移,新媒体在舆情监控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舆情监控部门可以充分运用这一平台进行管理工作,如建立舆情公众平台,受众可以在这一平台上匿名举报某些带有负面评价的舆论团体或个人,监控部门在核实其真实性后便可以采取措施制止负面舆论的扩散。网络具有匿名性的特点,但舆情监督必须要公开、公平与公正,只有加大信息透明度,才能使监控管理工作向着常态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增强监管工作的透明度,才能打造监控部门的公信力,才能避免受众因偏听偏信产生误会和不满情绪,减少负面舆论。监控部门既可以采用线上监控,也可以采取线下监控,用两种方式相结合的手段完整对社会舆论的监督。

二、小结

在新时期的传播环境下,公众对于热点话题的意见表达愿望及其强烈,作为网络舆论的主体,再加上网络传播的自由性使得受众可以对于任何事件进行评论和交流,这就促使了 “意见领袖”的出现,“意见领袖”往往是舆论事件中的“活跃分子”,如果“意见领袖”能够就事件给出一个正面的舆论导向,那么网络舆情就可能会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互联网的发展给社会舆情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变化,舆情监控部门应该顺应时展的潮流,重视网络互动平台的建设,积极利用新型媒体,既要加强与网民的互动,又要避免谣言散布,一旦发现舆情朝着负面方向发展,监控部门就要第一时间发声,引导受众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互联网的发展也使得许多舆论事件出现“论反转”的现象,面对一条重大新闻,许多网民往往习惯把矛头指向某一方,可是随着事实的突然逆转,舆论的倾向又会随之转向另一方,对于某些缺乏判断力的网民,“见风使舵”成为舆情场上的常态。所以这就提醒舆情监控部门一定要信息公开,要想保证舆情朝着理想的状态发展,监控部门就必须要对新媒体平台的信息公开作进一步的释放,真正实现舆论场上的“同频共振”。

参考文献:

[1]蒲红.说什么怎么说――网络舆论引导与舆情应对[J].新京报,2014(09).

第8篇

关键词:网络舆情;监管;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1-0051-03

2016年,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由此可见,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社会生活形态发生了深刻、全新的改变,“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该行动计划的实施,在日益推动着全社会、多行业的异军突起和迅猛发展。与此同时,由于互联网与大众的生活紧密相连,就使网络舆情影响着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当发现网络舆情有不良倾向时,如何进行监管、控制和引导并采取有效措施,需要进行认真的研究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使网络舆情真正发挥“正能量”的作用。

一、目前网络舆情监管的现状

(一)互联网络发展存在的问题

1.我国互联网络发展的状况及水平

我国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6年1月22日的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年相对数为47.6%,绝对数达到1 636万,相对中国域名总数来看,约占52.8%,比例之大,令人鼓舞。就目前来看,中国“.CN”域名已超过德国国家顶级域名“.DE”,在短短的时间里,中国就成为全世界注册保有量之首的国家和地区顶级域名(ccTLD)。在我们中国,就目前网民绝对数来看,数字已经十分惊人,达到了6.8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从相对数来看,也十分可观,已经达到了50.3%这一数字。中国居民上网人数是什么情况呢?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过半。其中,截至2015年底,中国一共新增网民3 951万人,增长的相对数为6.1%,与2014年同期相比较,提升了近1.1个百分点,网民规模不论从绝对数还是从相对数来看,增速都有较大程度的提升。

2.境外敌对势力对我国渗透的情况

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所掌握的技术比较先进,对互联网域名和服务器等有着监视和控制权,这些国家不论在计算机硬件方面,还是在计算机软件方面都有着垄断地位,因此,这些国家基本上已经掌握了全球互联网的控制权。在境外有几千家反动的中文网站,他们将网上渗透作为一种重要手段,利用互联网传播快、范围广、影响大的特点,采取各种方式和手段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和侵扰破坏。互联网已经成为美国等西方国家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主要手段和干涉中国内政、介入中国内部事务最便利的途径。敌对势力利用境外反动网站,在网络上散布反动舆论,对虚假的网络信息进行大肆宣传,对我国的政权稳定产生了负面的、消极的影响。他们通过网络的虚假宣传,恶意炒作他们自己认为的所谓社会热点问题,对中国政府的社会威信及中国的国际影响力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二)目前网络舆情监控管理的主要做法

1.网络舆情管理监察工作

一是全面掌握网监基础数据,主要是建立互联网络基础数据库,对具有IDC(互联网数据中心)的单位进行备案,对使用固定IP地址的单位、网站,以及营业性场所和非营业性场所、重点单位的相关业务系统进行登记注册;二是落实网联单位责任制,加强互联网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逐一落实信息安全和安全管理制度,与互联网服务单位签订安全责任书,加强行业自律;三是加强重要阵地控制,以本地互联网数据中心、托管主机和虚拟主机以及重点网站等网上重要阵地和主要信息传播场所为重点,努力从源头上减少互联网有害信息的传播;四是强化网吧技术管控,在落实网吧“三级”管理的基础上,安装电子监控系统,根据网吧安全管理系统的在线运行率、日志上传率、上网人员动态管控率等进行监管。

2.互联网巡查导控工作

把互联网信息巡查处置工作作为网监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落实网站、版主、民警的责任,构建维护网上秩序和网络安全的社会防线,使网上有害信息的传播、扩散得到有效遏制。一是落实网上分片巡逻,整合各部门、各警种资源,强化网上发现、侦查、控制、处置能力,积极改革、大胆创新,完善网上监控工作机制,实行全天候二十四小时巡查制度,与各大网站及互联网接入服务单位保持联系,制定相关应急预案,建立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努力做到发现不良信息时,能积极响应,及时处理。二是落实网上报警处置机制。在重点网站上设立报警岗亭或虚拟警察图标,点击后可以进行网上报警。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网上举报能认真对待,及时处理,认真调查,尽快发现和处置各类网上有害信息,为公安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提供违法犯罪嫌疑线索。三是落实网上舆情控制,公安机关的网络警察机构积极主动与相关机构和部门及社会相关力量构建网上舆情控制、监督、协调机制,成立专门的、较为专业的网上舆情控制工作组织并形成网上舆论宣传阵地,针对网上舆情开展正确的引导和控制工作。

3.网络违法犯罪的防范打击工作

必须强化防范网络违法犯罪的宣传力度,公安机关与电台、电视台、报纸、门户网站等媒体建立防范新型网络违法犯罪的宣传机制;在网吧、宾馆、酒店等上网场所关于防范网络违法犯罪的温馨提示。与此同时,要强化打击网络违法犯罪的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各级公安机关打击网络违法犯罪的能力,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坚决打掉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进行违法犯罪的嚣张气焰,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要广辟案件线索来源,认真受理群众举报,坚持“网上什么犯罪突出就打击什么”的原则,严厉打击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网络色情、网络赌博、网络诈骗等多发性、侵财性网络违法行为和刑事犯罪活动。

二、网络舆情监控管理工作的现状

(一)法律法规的滞后性影响网络舆情的监管

网络虚拟社会在发达国家普遍存在,但在我国则是起步较晚、发展不均衡的新生事物,由此而引发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时有发生。但从目前来看,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与其发展还不相适应,存在相对滞后问题,使得执法机关在执行法律的过程中遇到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对有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甚至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导致无法可依。目前,《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互联网安全保护技术措施规定》等,这些法律法规都属于部门规章,既缺乏法律效应,又缺乏可操作性,给公安机关的互联网案件落地调查、整治网站色情及低俗信息等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二)网络舆情监管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队伍建设明显不足

近年来,随着国家科技进步,政府对网络虚拟社会信息安全状况高度重视,无论是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还是涉及网络方面的各行各业,都在加大对网络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达成共识,培训力度明显加大,队伍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但与网络的发展、网民数量的迅速上升相比,网络专业人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专业技术能力水平上都存在极大的缺口,懂公安业务、法律和计算机的复合型网络警察就更少了。一些企事业单位对网络安全管理认识不足,网络安全管理措施、手段还不到位,从事专业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的专业人员配备不足,甚至没有,在发生突发事件时,无能为力,给单位乃至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专用设备、管理技术手段还满足不了网络舆情监管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知识更新频繁,新的网络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而针对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专用设备、技术手段却与之未能同步发展,更新缓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经费不足,在制约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制约了互联网虚拟社会管理和监控水平的提高。

(四)人的认识与网络虚拟社会的现状相比还存在滞后、不到位问题

由于网络虚拟社会本身具有虚拟性、匿名性的特点,广大网民对网络虚拟社会的认知水平低,认识上存在较大的偏差。在许多网民看来,在网络上所发生的信息、言论不是违法犯罪行为,也不会被法律追究。这种心理很容易导致一些网民做出触犯法律法规的言论行为,最终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加强网络舆情监测、预警与应对机制的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监控管理的理念创新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上“虚拟社会”的维稳工作形势日益复杂严峻,作为监控管理人员要顺应时展的潮流,积极创新“虚拟社会”管理的方式和手段,应采取“四抓四强化”的管理办法:狠抓网络监控队伍建设,强化舆情监控能力;狠抓管控规章制度建设,强化职责任务落实;狠抓管控举措创新,强化网络规范运行;狠抓长效机制建设,强化网上维稳能力水平。

(二)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监管的立法与宣传工作

尽快更新或出台一些新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并且还要就虚拟社会中存在的信息与网络安全等涉及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加大关于信息与网络安全的专项立法,使其与我国的现行法律、法规、规章等相统一,使信息安全与网络全领域做到有法可依。并且与行业自律规范相互结合,使网络虚拟社会法律法规体系更加完善和健全,为网络虚拟社会维稳工作和信息网络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撑。

对于各级人民政府,特别是相关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组织要有计划、有目的、经常性地组织开展有关互联网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宣传活动,活动的开展既要注意内容,同时也要注重形式,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积极宣传网络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等。对青少年网民的宣传更要在内容和形式方面进行创新,使工作更具有影响力,要在校园内大力开展网络安全普法宣传,培养广大青少年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消除他们对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认识误区,从而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要对自己的网络行为与现实社会的行为同样负责,从而自觉地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

(三)进一步加强引导和全面推进虚拟社会自律

虚拟社会中的网民可以遍布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对虚拟社会的管理要坚持疏导为主、以堵为辅、堵疏结合的原则。

行业自律是前提,是基本。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趋凸显,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载体,许多行业、部门都在充分运用互联网这一平台进行各种经济活动往来,网络环境的好与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各行各业的运作与发展。因此,在不同的行业、部门中可以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行业协会,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制定和完善行业规范,自觉规范行业的网络行为。作为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要将技术防范、网络接入点的管理作为重点,常抓不懈,及时发现网络安全隐患,置有害信息于网络之外。作为互联网内容提供商的ICP(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地响应政府号召,与各级政府密切协调配合,倡导文明上网、自觉向不文明网络行为说不,进行有效抵制;另一方面要全面加强对上网内容和网络行为的审核,对那些有害信息要坚决抵制,决不给其留有任何散布的空间。

网民自律是根本、是保障。虚拟社会的管理对象是现实社会中的广大网民,加强对网民的全方位管理是一种责任和义务,管理好全体网民,才能使虚拟社会的管理更加规范、有序,因此,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加强道德法制宣传,积极开展网络道德建设,不断提升全社会网民的思想道德认知,引导广大网民自觉遵循网络规范,有效自律。

(四)完善网络舆情监测与导控工作机制

完善以部门协作为主导的网络舆情导控协作机制,促进各有关部门及相关组织全面参与舆情导控工作,公安网警部门要为有效开展网络舆情监测与导控提供情报来源、技术支持和网络。具体工作:一是充分发挥公安部门各级网络联络员的作用,大力搜集可能影响社会治安稳定的各类情报信息;二是强化网上舆情监控,实时掌握网上舆情动态,做好舆论导控的先期准备工作,做好技术支持;三是建立网上专业队伍,适时开展舆情导控,掌握网络话语权,引导舆论导向;四是做好横向交流与沟通,发挥舆情导控的协作优势。

(五)建设网络警务平台

有关部门要结合部门工作实际情况,在本地区有较大影响的网站上布设网上治安报警岗亭,并根据需要设立虚拟治安监督警员,最大限度地使网上接警、出警、网上案件处理等咨询服务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在每个城镇社区业主论坛、社区生活网站等平台开设“社区警务室”,以提高网上“见警率、管事率”。利用网络平台,积极开展网上报案、受理、情况通报,进一步加大网络防范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警员QQ群、微信群、微信警务办公室等,加大网上巡逻执法,及时发现网络隐情、及时处理,提高网上监管能力和水平。

(六)建立社区思想政治网站

建立社区思想政治网站,从城镇街道社区到乡村要加大网络文化建设,做到网络文化全覆盖,对广大网民十分喜闻乐见的“红色网站”要加大投资力度,要注重形式与内容的创新,满足广大网民的精神需求。请舆情导向人员或者网警做这些“红色网站”的主要版块的版主,通过演讲、评论、导读等多种方式对广大网民进行宣传和沟通,使广大网民的思想认识能力有较大提高,使先进的、科学的文化深深地烙印在广大网民的头脑中,培养网民是非判断能力,使广大网民学会鉴别网上信息的真伪,自觉抵制网上错误言论和错误思想观念的腐蚀。通过“红色网站”还可以发现网民在现实社会中所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整理分析,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握广大网民的思想动态,从而正确引导广大网民针对大家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自由辩论,在思想碰撞中,使网民辨别是非,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七)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对敌斗争的策略

信息安全事关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文化安全、国家安全。在新形势下,要巩固执政党的政治地位,全体国民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增强大局意识,要时刻树立危机意识,增强忧患意识,对信息安全的现状与形势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网络上可能出现的风险要有足够的研判,确保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稳步开展。

从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出发,必须将国家安全利益放在首位,特别是政治安全事关国家命运与前途,时刻动摇不得。在新的国内国际环境下,每一位中国公民都有维护我国国家安全的责任和义务,要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要始终顾全大局,对西方敌对势力要高度警惕,严密防范,决不给反动势力任何破坏国家安全的空间。

(八)全面推进网络虚拟社会实名制

根据目前网吧实行实名制上网的经验来看,效果很好,可以做到可监控、可管理、可处置,这一举措还应逐步拓展到上网实名制,实名制还要涉及网络邮箱、网络博客、网络论坛、聊天工具、支付平台等多个领域。只有这样,公安网警部门的网络监控才能最终落到实处。

总之,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壮大,网络虚拟社区的覆盖范围将越来越广,逐渐成为现代人寻求数字化生存的现实平台。对网络居民行为的研究日显突出,对其如何进行规范管理也成为当务之急,这一切都必然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网络环境日新月异,与之俱来的网络违法行为、犯罪率也有逐渐上升的态势。因此,加大对互联网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势在必行,只有全方位地、彻底地净化网络环境,不断完善网络安全综合防控体系,才会使美好和谐的虚拟社会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6年1月)[EB/OL].[2016-05-10].http:///content/16/0315/19/31674953_542482304.shtml.

第9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舆情监管;舆论引导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8-0231-02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网络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高职学生在信息交流和信息获取方面越来越多地依赖网络,同时,网络也逐步成为学生表达自身舆情最汹涌的场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离不开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管和引导,如何对高职学生做好网络舆情监管和进行适度的舆论引导是当前各院校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

一、当前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新特点

影响广泛。高职院校学生众多,学生之间容易形成共识,信息传递速度非常快,非常小的一个舆情如果不加控制就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开来,甚至形成连锁反应。同时学生情绪化较重,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有可能会采取情绪化的行动,进而造成更大的社会影响。另外,在学生舆论监管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推崇在网络上自由、平等地发表自己的主张,对于别人的不同观点不会轻易认同,这就使得部分高职学生容易走上偏激的道路,造成社会影响。

开放交互。作为一个开放的场所,高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由地对当前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诉求,进行相关认识的评论。例如:有一个叫作“某某,你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帖子,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近1000条评论,转发量更是多达几万条。这就说明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具有非常强的交互性,学生之间、学生与学校网络舆情之间相互影响。

复杂多变。高职院校学生参与的网络讨论非常复杂,既有校园中永恒的情感话题,也有学习和专业的交流,既有当前社会问题和社会热点的讨论,也有大学生就业等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问题。高职学生在个体方面存在着千差万别,又具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关系,这就使得学生对同一社会问题表现出不同的见解,有些同学可能会对某一事件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者建议,但有些同学可能会对同一事件表现得比较偏激,甚至是攻击谩骂。

主体相似。长期以来,高职学生的主体都是一些高考落榜生,他们在学习方面缺乏动力,自卑心理较重,甚至有些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90后”的高职学生是一批具有很强同质性的群体,他们具有独特的个性,具有较差的自我约束能力和相对薄弱的文化基础。在各种压力之下,高职学生喜欢通过网络如微信、微博等形式发泄自己的情绪或表达自己的诉求。而网络的虚拟性和方便快捷等特点正好切合了高职学生的心理,使得他们能够通过网络形式尽情地表达自己。

二、当前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监管现状

1.取得的成效。第一,加强对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监管。由于高职学生是当前高职院校网络舆论的主体,在开放的网络空间如果不能加强监管和引导,很容易使得高职学生情绪化加重,甚至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导致小矛盾激化成为大矛盾,甚至可能诱发某种极端行为。近几年来,各高职院校日益重视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管和引导,不断扩展校园文化载体,搭建更多的高职院校师生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在校园内营造更加积极的文化环境,加强对学生进行正面的舆论引导。同时,很多高职院校通过网络平台关注学生,了解学生,进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第二,加强对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高职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群体,对于当前社会现象和社会热点问题反映比较强烈,同时面临就业压力等社会问题也希望表达自己的诉求,而网络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为高职学生起到了“减压阀”的作用。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充分认识到网络的积极作用,建立了自己的交流平台如主题网站、社区、BBS等,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网络环境。

2.存在的问题。第一,重视不足。高校网络舆情具有一定程度的难控性,如果作为高校网络舆情的把关人的高职院校不能很好地对网络舆情进行监管,就很有可能会增加网络舆情的难控性。当前形势下,有些高职院校没有正确认识网络舆情对学生的可能存在的危害性,对于网络舆情在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还有所欠缺,在对相关工作的管理上也缺乏常态化机制。第二,网络监管和引导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舆论引导就是运用某种策略,通过恰当的手段和方法,改变高职学生对某一现象或事物的看法,使得网络舆情转变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而网络监管则是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将某些对高职学生不利的舆情和信息晋城过滤或者封堵,避免一些不利情绪和负面影响的扩散。这两种手段各有利弊,对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工作都是不可或缺的。第三,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监管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当前高职院校在网络舆情监管方面还存在许多欠缺,例如有些高职院校缺乏相关管理人才和管理队伍,有些高职院校没有建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和分析引导机制,有些高职院校对网络舆情监管的管理主体没有明确,导致在舆情突发事件发生时不能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监管工作非常重要,与学校、学生和整个社会息息相关,不可马虎大意。第四,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更新的挑战加剧。当前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发展速度非常快,即使是作为教学实验基地的高职院校也感觉到有些应接不暇。高职院校在网络舆情监管方面,首先就是要为师生营造一个安全的网络运行环境,而这也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监管的最明显的挑战。虽然各个高职院校在各自网络设施中都进行了防火墙等安全产品的安装,但在面对各种病毒和网络陷阱时还是有些防不胜防。

三、当前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监管和舆论引导的对策

1.提高对网络舆情监管和引导的认识,加强阵地建设。高职院校在网络舆情监管和舆论引导方面要继续加强认识,提高重视程度,加大在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逐步了解网络舆情监管和引导机制,建立师生网络交流平台,对高职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及时进行回复,将网络舆情监管和引导工作提升到常态化水平。同时要逐步加强网络阵地的建设,将网络舆论监管和引导工作的主动权牢牢把握在高职院校手中。同时,高职院校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使命感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不断加强网络阵地建设,不断扩宽自己的网络平台建设,通过建立各种形式的交流平台规范校园网站,扩展服务高职学生的功能,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在网络舆情监管和引导方面的网络资源。

2.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提升网络素养。当前高速发展的网络社会是一把双刃剑,高职院校的学生又具有非常强的从众心理和难控性,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对网络舆情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有一定的预见性,防止一些突发网络事件的发生,控制其发展。高职院校学生作为校园网络舆情的主体,影响着当前的网络舆情,同时他们也被网络舆情所影响。在网络舆情管理中,要积极培育网络意见领袖,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针对社会热点、公众情绪和各种错误思潮,意见领袖要在第一时间掌握网络话语权,通过新闻稿件、跟帖群等阐述事实真相,明确言论导向。要深入开展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制教育,构建网络舆情监管的自律和他律系统。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保证网络舆情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3.关注网络舆情信息,建立舆情监控机制。高职院校需要密切关注网络舆情信息,做好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分析和预警工作,建立舆情监控机制。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是舆情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网络舆情信息的分析是指对网络舆情进行全程扫描,分析网络舆情的质量、数量和强度,确定网络舆情的性质和程度。网络舆情信息预警是指在社会顺境状态下,在对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的基础上,对社会运行接近负向质变的f临界值的程度所作出的不确定性的早期预报。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舆情信息性质、进程、影响范围等因素的分析,将信息分为不同的等级,采取不同的解决措施。学校要成立领导小组,建立舆情值班机制,在制度上保障网络舆情工作的开展。实行责任到人,负责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测,提供舆情监测分析报告。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和制度,包括网上信息、审查、监管和干预制度等。

4.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证。高职院校要建立一支政治合格、业务过硬、素质高尚、熟悉学生特点、专兼结合、精通网络知识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做好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提供基本保障。一方面要转变以往工作模式,在对学生舆论监管和舆论引导的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不断创新,建立固定的网络信息人员,在保障师生正常言论的情况下引导师生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进行理智的讨论,并且时时关注和收集校园网络舆情。另一方面要创新工作机制,将对校园网络舆情的管理工作提升到新的高度进行研究部署,重在落实。对于专业网络舆情监管人员要定期进行业务培训,使他们能够运用网络语言和技巧对网络舆情开展工作,进行监管和引导。

参考文献:

[1]郝英杰,马海红,赵治.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监管和引导工作实务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2).

[2]李尚旗,孙正平.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作用及其管理机制研究[J].学术论坛,2012,(2).

第10篇

[关键词]信号分析 突发事件 网络舆情 预警

[分类号]G201

1 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监控预警

1.1 国内外网络舆情研究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较2008年增长28.9%,占总人口比重从22.6%提升到28.9%,互联网普及率在稳步上升;并且网民常以互联网作为信息的来源,81%的网民表示会看网上新闻,51%的网民会浏览他人的博客,82%会使用搜索引擎找资料,43%使用维基百科。可见网民数量急剧增长,网络已成为人们发表意见、传播信息的主要媒介。

国外网络舆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公共关系、市场营销、网络信息处理技术等领域,有研究Public Opinion进而对总统选举、国会选举进行选情预测:有研究网络口碑以把握用户对企业或产品态度观点;网络信息处理领域的研究也涉及很多应用技术,如话题检测与跟踪(TDT),其本身就起源于早期面向事件的检测与跟踪,相应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从传统对于事件的识别跨越到包含突发事件及其后续相关报道的话题检测与跟踪。相关研究还涉及网络社区信息传播、Web挖掘等方面。

国内网络舆情方面的研究主要从管理机制探讨、舆情分析研判、信息技术应用等几个方面着眼,如秦州(2005年)以WEB页面数分析进行了舆情实证研究,谢海光等(2006年)从统计学的角度构建了互联网内容与舆情的深度分析的若干模式,毕宏音(2007年)从舆情视野对网民的上网行为进行深度分析,郑军(2007年)对网络舆情监控的热点发现算法进行研究,张珏等(2008年)利用神经网络预测BBS上帖子的回复数,余红(2008年)构建了网络论坛舆论领袖筛选模型,曾润喜(2009年)对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进行了研究。相关文献较多,不赘述。

突发事件是一个涵盖面较广的概念,一些重大突发事件会引起次生性灾害、不良社会连锁反应以及其他可能危及社会稳定的恶性危害,突发事件发生时需要政府各部门及社会各方面协同应对,更需要对突发事件做好监控预警工作。突发事件的预警管理多以系统非优理论和系统控制论为基础,而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监控预警研究则是最近几年的事情。

1.2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监控预警研究

由于网络环境使得突发事件下的“羊群行为”影响得到放大,即网络上他人的言论行为对于其他个体行为的决策会产生较大影响,所以突发事件的监控预警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关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监控预警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主要以国内文献为主,部分文献综述如表1所示:

上述研究或侧重于网络舆情监控思路、管理机制的探讨;或着眼于某一特定领域网络舆情监控预警研究;或是提出网络舆情监控预警指标体系,普遍缺少对预警方法和具体步骤的探讨,本文提出了基于信号分析方法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模式,提炼出具体分析步骤并予以说明。

2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模式

2.1 基于信号分析的网络舆情预警

在网络舆情分析研判中多采用统计方法、德尔菲法、内容分析法、文本挖掘法等方法,而对于网络舆情的预警,尤其是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预警,基于信号分析法的预警有可能做到更准预测和有效预控。如对与突发事件相关的信号内容缺少辨别和评价,没有恰当解读,则很难及时准确地做出预警。

信号分析是对事件出现的各种征兆或迹象进行解释、质疑、假设、数据补充、验证和评价的过程。此方法立足于不完全信息的条件下,通过关注信号的产生,连续监测、扫描,正确辨识、解读信号,可以对将要出现的威胁或危机及时做出预警。信号分析是情报学领域中一种重要的分析、预测方法。目前国内学者对信号分析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信号分析的综述、方法论的探讨和在企业竞争情报中的应用,还有学者专门对信号分析中弱信号的作用、获取和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笔者在借鉴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信号分析方法应用在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预警中,以期降低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和减小突发事件产生的不良影响。

2.2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模式

某些突发事件发生之前,事件策划者往往会通过网络有意或无意地留下一些关于事件即将发生的征兆。信号纵向挖掘可以对这些征兆进行纵向地、深入地挖掘,通过信号的搜集、辨识、解读和利用,分析出策划者的意图,预测策划者的行动。此过程在纵向上层层深入展开,力求挖掘出有深度、有价值的信息。这样相关部门就可以在事件发生前预警,及时采取行动,在萌芽状态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

而某些突发事件发生后,在网络上会引起网民大众的密切关注,经过网民们的迅速传播,使得突发事件无论在网上还是网下都被更多的人知晓,影响力越来越大,甚至会引发轩然大波。突发事件在横向上传播可以分为开始阶段、扩散阶段、爆发阶段和衰退阶段,在每个阶段信号显示出不同的特点。信号横向防控可以通过明确当前突发事件传播所处的阶段,以及时控制突发事件的进一步恶化,将不良影响降至最小。

可见,基于信号分析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可分为两个维度,见表2。

2.3 基于信号纵向挖掘的预警

2.3.1 信号搜集预警工作的第一步是监测隐藏于大量网络信息中的初始信号,相关预警部门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来确定重点监测区域和辅助监测区域,做到监测广度与监测深度的平衡,在明确监测区域基础上持续保持跟踪。搜集人员可以借助一系列引导性问题找到搜集的思路,引导性问题是建立在搜集人员以往经验基础上的,如有哪些重要的信号经常被忽略,而引起突发事件的发生?突发事件发生需要的社会环境有哪些?各种突发事件的影响者最近有哪些语言或行动?根据引导性问题,就可以在相应区域内主动扫描信号,而不是被动地等待信号出现在眼前。

2.3.2 信号辨识信号辨识过程是进一步解读信号的基础。通过对搜集到的信号进行辨识得到对信号的初步评价,信号的辨识包括分析信号是清楚的还是模糊的?信号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信号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网络舆情中信号真假尤其需要分析人员认真辨识,否则会导致认为信号虚假但突发事件却发生了,或者认为信号真实但突发事件却未发生的不良情况。分析人员在辨识时要充分考虑到发送者的意图,如果一个人想引起突发事件,并刻意留下信号,他的目的可能会是扰乱社会秩序、心理上试图引起大众的重视、吸引有关部门的注意来帮助其解决问题、报复社会或者

是、敌对势力想制造事端等。分析人员要怀着质疑与反思的态度,可以通过回应信号、试探性地反馈等手段,印证所接收信号的一致性、连续性,还可以通过信号的发送方式和渠道选择上来初步判断信号的可信度、攻击性。

2.3.3 信号解读 辨识过程对信号建立了初步的解释和评价,接下来的解读需要分析人员把搜集到的各个信号有机地联系起来,并科学地加以分析、预测,试图窥得信号发送者的真实意图,把隐藏在信号背后的真相挖掘出来。在实际工作中,分析人员要善于把握信号间存在的接近之处、相似之点、因果关系、伴生关系、形式和模式的相似性等,将新信息与已掌握的知识、经验、消息等对接起来。通过拼接某个主题的信息碎片,建立主题拼图,反映出此主题的部分面貌或全景,得到真正具有利用价值的相对完整的推论。通过信息拼图,还可以过滤掉虚假的信号,使杂乱无章的信号有序化。

2.3.4 采取行动经过解读过程,分析者对信号已形成了一定的认知与推论,或者因为信号太不清晰、信号容量太小等原因,对信号背后的真实意图认识还比较模糊。基于此,决策者可进一步选择应对方案:①积极行动,包括发送反击信号,制止突发事件的发生;②采取行动前,进一步观察事态发展;③不作为。采取哪种行动依赖于决策者对信号的判断,一般情况如果决策者认为信号的攻击性意图强,那么决策者反应的可能性和速度会加大。对于各类组织都应该提高网络中对突发事件信号的敏感性和判断力,相关职能部门也应落实责任、明确任务。

2.4 基于信号横向防控的预警

2.4.1 信号搜集此类信号搜集可以参照以下一些引导性问题:网民们对突发事件所持的态度、情绪的波动、反应是否剧烈;各个网站与论坛对此事件的发帖数与跟帖数,数量是否有巨变和拐点,单位时间内总贴数的变化情况;此事件能够引发的社会危害能有多大,网民发言中语气的强弱,言辞的激烈,事件是否有变质的可能;网民的情绪是否还可控制,影响的范围是否有扩大的趋势,是否有其他力量(如传统媒体和社会名人)介入此事件的传播等。

2.4.2 信号辨识

此处的信号辨识与前述辨识信号的模糊与否、间接与否和真实与否不同。因为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网络上对事件大量的评价是直观的,并不像前者需要运用很多抽象思维,所以这一过程主要是对搜集到的信号进行汇集与简单的整理,可以把信号分为4个指标:网民的反应强度、事件的传播速度、严重程度和影响广度,把每个信号归属到相应的指标中去。

2.4.3 信号解读解读过程中要遵循信号分析的方法,把搜集到的4个指标内的信号有机地联系起来,再通过拼接碎片,形成主题拼图。根据反映出的部分或全部信息全景,可以推理出突发事件所处的阶段。一般情况下,按时间顺序突发事件在网络中传播的一个完整周期包括开始阶段、扩散阶段、爆发阶段和衰退阶段。突发事件传播的时间越久,经历的阶段越多,事态演变会越严重,对社会造成的恶劣影响也会越大。所以有关部门通过信号解读,确定事件所处的阶段之后,应立即采取相应的行动,制止突发事件进一步蔓延。

2.4.4 采取行动 解读确定事件所处阶段后应立即采取相对应的行动:①开始阶段是处理事件最佳的阶段,但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阶段,虽然影响较小,有关部门也应该给予足够重视。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延长观察,争取多搜集些信号。②突发事件传播到扩散阶段已经意味着危险,相关部门发现后应该立即干预,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一方面弄清事件的原委,并告知网民,尊重网民的知情权;另一方面对网络上流传的谣言要给予澄清,制止以讹传讹的情况发生。③爆发阶段代表突发事件已经极为严重,对社会产生了恶劣影响。处理此阶段的突发事件一定要反应迅速,有关部门要在第一时间表明对事件的态度和应对措施,不断披露事件进展,争取公众的认可和进行答疑解惑。④在衰退阶段,有关部门要总结经验,编入案例库,完善对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

3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实例

具体看一些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有关的信号实例。有些事件在发生之前会在网络上找到相关的征兆,如震惊中外的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之前分裂分子就在网络上放言“将要有一件大事件发生”。又比如河南祁县“钴60”事件,之前网上散播着钴60将爆炸的谣言,又有网民在论坛转载一个帖子,鼓吹科学家已经没有办法,老百姓只能坐以待毙,然而相关部门并没有在第一时间给予足够重视,最终导致了突发事件的爆发。此类事件的共同特点是事发之前都在网络上散发出信号,这些信号少数比较明确,然而大多数信号是比较模糊、零碎、不确定的,而且往往与大量的噪音混杂在一起,但是如果忽视了这些信号可能意味着一起事故、一轮危机甚至是一场灾难的发生。

另一方面,从近年来各大网络热点事件的形成可以看出,我国网民的社会参与意识持续高涨,进一步显示出了巨大的舆论能量,特别在遇到突发事件时,网民的这种舆论能量更得到激发。例如湖北石首事件,据不完全统计,在事发长达约80个小时内,体现政府立场的新闻只有3篇,而在百度贴吧石首吧里就出现了近500个主贴。政府的漠然态度最终导致约7万民众走上街头,与数千名武警对峙,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街头骚乱。相比之下,成都“6.5”公交车燃烧事件中,成都市政府处理得就比较得当。距事发仅两小时,成都市政府就召开了新闻会,不断公布现场情况。在第二天会中,主动回应了市民们的疑问,使质疑声减弱。第三天事件原因后,民众的情绪放缓,最终这一场恶性突发事件平稳落幕。这种情况下,相关部门应快速行动,一方面安抚舆论的情绪;另一方面避免突发事件进一步恶化,造成更大的社会损失。

4 结语

利用信号分析方法不仅可以防控突发事件在网络中的恶性扩散,还有可能阻止突发事件的发生,且信号分析方法立足于不完全信息条件下,更符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与其他分析方法相比更具有现实意义。现有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研究多根据已制定的指标体系来判断预警,对事态发展中偶发、单独的信号不甚敏感,而忽视这些信号恰恰会引起突发事件的发生或恶化,希望本文基于信号分析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模式的探索能引起相关研究者和实务部门的关注。

参考文献:

[1]腾讯科技,25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lo-05-21]. tech, qq. eom/zt/2010/ennic25/.

[2]Lavrenko V, Allan J, DeGuzman E, et al. Relevance models fortopic detection and traeking//Proeeedings of the Human LanguageTechnology CorLferenee(HLT). San Francisco:Morgan KaufmannPublishers Inc. , 2002:104-110

[3]刘毅,突发性中舆情信息的汇集与分析,学术交流,2005(10):131-135

[4]王来华,温淑春,论群体性突发事件与舆情问题研究,天津社会科学,2006(5):63-65

[5]彭知辉,论与网络舆情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46-50

[6]柯健,和谐社会视野下建立公安机关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初探,公安研究,2007(12):62-66

[7]沈国权,马海兵,张煜,建议构建军队网络舆情分析系统,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D7(3):105-106

[8]徐楠,戴媛,面向高校网络舆情安全的监管与预警研究,信息系统工程,2009(7):62-66

[9]吴绍忠,李淑华,互联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8(3):38-42

[10]李季梅,陈宁,陈安,等,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监测与恐慌度量系统,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09(2):62-67

[11]曾润喜,徐晓林,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系统、指标与机制,情报杂志,2009(11):52-55,

[12]沈固朝,情报预测和预警研究要关注信号分析,图书情报工作,2009,53(20):10

[13]沈固朝信号分析:竞争情报研究的又一重要课题图书情报工作,2009,53(20):11-14

[14]云南信息报,谣传钴60爆炸杞县群众忙逃离,[2010-05-20],news.省略/(39/0718/04/5EFRRJHC0120GR html

第11篇

1.管理主体不清晰。目前,各高校的网络舆情均分化在学生工作部、校园网络管理中心、宣传部、团委、保卫处等不同部门管理,并没有清晰的界定。很显然对于校园网络舆情的管理主体,究竟应该是由谁来承担,对于管理主体的认识都不明确,呈现出诸多部门牵头、诸多部门彼此各司其职的现状,必然导致校园网络舆情管理的真空地带出现,对网络舆情突发性事件不能及时有效引导。

2.管理机制不完善。当前高校学生都是在匿名的状态下参与网络事件的评论,学校在校园网的注册、信息、审核监控、错误言论的处置等方面都没有相应的约束及管理制度,致使学生在极度缺乏监管的情况下,不能认识到自己错误言论的危害性和严重性,导致网络舆情危机的出现。

3.管理手段不先进。传统的网络舆情管理——人盯人战术,已经无法及时把控高校学生的思想动态、舆论倾向,学生可以随时收集和看到网络上传播的不良信息和反动言论,一些不满情绪和不实信息也可以在匿名情况下随心所欲地发表。为此,传统的管理手段难以奏效,必须创新学生网络舆情管理手段。

4.管理时效不突显。高校学生仍习惯于由辅导员通知、班长通知、学校网站、校园宣传栏与海报、网上话题讨论(班级QQ群、BBS论坛等)等形式,主要依托辅导员与班委进行日常校园网络舆情监管,通过他们发现、排查网络舆情危机的苗头。但面对紧急突发事件,引发不可预控的网络舆情危机时辅导员与班委的力量就显得极为有限,管理总是比网络舆情速度慢一拍,错过有利时机,增加解决网络舆情危机的难度。

二、高校对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存在的问题

1.重视不足,投入有待增加。部分高校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不够重视,技术、人员、资金等投入少,网络舆情管理的软硬件投入不足,既没有自动化的网络舆情管理软件,也没有专门的网络舆情管理队伍,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网络舆情监测需要,难以屏蔽和删除不当言论。

2.方式被动,限制有待弱化。高校对网络舆论事件的处理总是从为避免事态扩大、增添麻烦、影响学校的声誉出发,采取回避、封堵、删帖等冷处理,呈现拖、压、被动的处理方式,致使学生的负面情绪不能发泄,激化矛盾,事与愿违。传统的呆板、乏味的引导手段缺乏巧妙性、艺术性。

3.组织欠缺,队伍有待加强。很多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机构、机制不健全,管理工作都是由学生兼职参与,缺乏经验丰富和专业人员的核心工作团队和工作体系,各相关工作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合作协调,在了解捕捉舆情信息,启动和掌控能力较弱,错失网络舆论引导的良机。

4.网络道德规范建设有待完善。在虚拟网络世界的网络行为只能运用网络道德规范来约束,法律法规的运用很难奏效,而高校的网络道德规范建设较为薄弱,在校园网络社区的大学生的价值判断标准还非常凌乱,偏激的观点大行其道,增加了学生的风险,迫切需要大力加强网络道德规范建设。

5.教师网络舆情监控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目前,高校教师对于网络信息化意识淡薄、信息敏感度低,对大学生网络言论还没有养成网络舆情监控的意识,对不良网络舆情仍停留在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缺乏科学有效的引导途径,无法充当学生的“舆论导师”的角色。

三、建立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与处置机制

1.建立工作领导机制,加强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制度性。通过建立组织机构、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工作研究等制度建设,完成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与处置的顶层设计。建立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由宣传部或网管中心牵头开展日常工作,建立校新闻职能部门规范网络舆情引导程序,保证常态协调运转,为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可以在国家法律的框架下建立网络管理规章制度,以及新闻发言人、日常值班等制度,形成有效的预防和处置机制。还可以通过对以指导实践工作为原则的实证研究,研究高校网络舆情的对象、内容、特点、成因、对策,积极探索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新思路,提升高校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2.建立队伍保障机制,提高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长效性。发挥在网络舆情管理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好引导评论员工作队伍、网络新闻发言人队伍、网络舆情引导队伍三支队伍的建设,人员构成均应具备高政治素质、强专业能力、经验丰富的较强综合素质。

3.建立教育引领机制,增强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预见性。高校要发挥新媒体优势,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加强网站建设以正确的网络舆论引导人。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高尚的人文精神塑造人。同时对学生主体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网络素养,从而形成良好的校园网络舆情氛围。

4.建立干预引导机制,增强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可控性。发挥网络舆情管理三支队伍的作用,影响和引导舆论走向。对于正确的网络舆论给予肯定支持,对于错误的网络舆论给予真诚、客观公正的解释;对于恶意造谣、攻击国家制度的信息坚决给予回应,主动阐明正确的观点,可以删帖。并要在事后做好充分的思想工作,从思想源头上解决问题。在发生网络突发事件后积极采取措施,掌控发展态势。高校应以情动人、平等协商、感同身受,消解对抗情绪,通过建立温和、人性化的柔性引导方式,化解和平息事件发展。

5.建立预警机制,提高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预防性。对于高校的网络舆情引导要建立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要充分发挥基层单位和组织在舆情信息收集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借助学生骨干、辅导员以及学生社团、学生宿舍、二级学院的职能管理实现对师生运用网络媒体的信息采集、并作出发展趋势预判。同时要在网络舆情发生前制定出有效的监测机制,并进行正确的引导。

6.建立应急和处置机制,提高网络舆情引导的实效性。各高校应成立突发事件指挥中心,制订应急处理预案,及时通报有关信息情况,确保信息畅通等应急和处置机制。通过突发事件指挥中心的建立大大提高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能力,一旦爆发网络舆情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指挥中心就能够形成快速响应、部门联动、集中资源、正面引导、有效化解的制度保障和机制体系。通过制订应急预案,高校在网络突发事件和敏感时期就能迅速制订出包括总体要求、职责分工、处理方法、实施步骤等内容的详尽可行的应急处理预案,加强网络管理引导。各高校要转变观念,及时通报有关信息情况,确保信息畅通,对自身利益相关问题及热点事件,要加强学校与师生的互动,维护师生的知情权,防止简单、粗暴封堵致使事态恶化。

第12篇

【关键词】高校 网络舆情 现实困境 对策研究

基金项目:2013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课题立项《网络社会环境下高校舆论危机事件应对机制研究》(LX2013Y191);2013年陕西省社会科学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和干预机制研究》。

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

舆情一词在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中有以下定义:在一定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课题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目前,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舆情不单单体现在社会大众对网络的使用上,还体现在高校舆情事件的发生发展中。高校网络舆情是网络舆情的一种,是高校师生对国内外事件、社会热点、校园事件等各种现象所持有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目的性和影响力的态度、情绪、意见的总和。

高校网络舆情事件面临的现实困境

1.高校网络舆情导向方式存在欠缺

网络传播的自由,使得一些原本真实的信息发生扭曲变质,在传播扩散的过程中产生不良的影响。如前段时间爆发的反日游行活动。高校管理者仅仅是依靠封闭学校和进行口头教育,不准学生参加游行示威活动,这虽然是控制的方法之一,但是却不能有效阻止部分学生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一些过激观点,进而使学生产生厌恶情绪,造成学生态度激化,可能会直接引发校园危机事件。这都是源于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方向存在欠缺。

2.高校网络舆情监管预警存在欠缺

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在发生前、发生时、发生后这三个不同时间段,是需要合适合理地监管控制预警模式的提前制订,做到防微杜渐,未雨绸缪。要想做到避免更多突发、偶发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就需要一定有效的监管预警模式。

3.高校网络舆情道德和法制教育存在欠缺

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不仅仅是高校导向方式和监管预警模式欠缺所致,还由于高校对大学生道德和法制教育方面存在欠缺。现代网络传播速度快,操作使用便捷,都使得学生在信息和传播舆论方面“得心应手”,但仍有些学生会利用网络这些优势来不实信息,造成对一些事件的误读,可能会对他人产生影响,进而发生一系列的校园危机事件。

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对策探究

1.严格控制化为有效引导

对于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高校通常是采取严格控制这样的做法,但是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应该做到如下三个方面:①贴近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②深入学生,进行主动干预和介入引导。③配合学生,利用舆论领袖进行引导。

2.死堵恐疏化为合理监管

首先,死堵恐疏化为合理监管。监管并不意味着简单的监督和管理,而是监督管理相结合,站在学生的立场,了解学生对网络舆情事件所持有的态度,分析是否对学生的发展有利或者对学生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对高校的网络舆情事件,应从立足全局,顺应规律,疏堵结合,多渠道监督管理。

其次,死堵恐疏化为预警应急策略。当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变为现实中的危机事件时,就应该采取应急预警策略。应急预警意味着提前为危机事件作准备,提前给学生打“预防针”,这样利于网络舆情事件的处理,也利于高校管理工作的进行。应主动做到:建立应急预警方案,及时分析事件情况,调动学校相关力量,采取相应的应急预警机制,主动化解各种危机,消除网络舆情事件的不良影响,达到合理管理,主动出击,双方共赢。

3.传统教育化为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制教育

首先,道德对人们有着一定的行为规范的作用,这不是任何强制力可以代替的。让大学生明白在网络使用中是需要遵循一定的伦理道德原则的,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亦可以预防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

其次,法律对人们的行为有着约束作用。高校应动员大学生积极学习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加强对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增强学生对网络法的认识,进而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也可以在网络舆情事件发生时,用法律的标准来权衡和评价各种言论以及,进而形成法律自觉行为。

因此,要想合理地解决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就应该使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法制教育相结合,不能单独依靠道德教育或者仅仅以法律处罚管理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学生自律的一种方式,而网络法律是他律,应该使自律和他律相结合,以道德规范自身行为,以法律约束自身行为,做到相辅相成,共同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2]陈树春,黄华强.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热点和引导策略探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3]李瑞军.高校网络成因以及对策探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

[4]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5]方海涛,吕延勤.关于构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的几个问题[J].宁波大学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