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公司经济效益

公司经济效益

时间:2023-05-24 14:34: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公司经济效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公司经济效益

第1篇

关键词:钻前公司经济效益;标准化工作

钻前工程是竖立井架等钻井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传统的工作认知中,可能简单的认为钻前工程就是为钻井工程顺利进行而采取的前期临时性准备,对整个钻井工程影响不大,成本花费也不会太大。但是,在当前石化行业“寒冬期”背景下,降本增效压力巨大,钻前工程安全生产和标准化建设对降低作业成本、提升作业质量和效益作用巨大。因此,有必要对钻前企业经济效益提升工作进行探究。

1 钻前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中存在的问题

在钻前施工中,影响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现场作业管理不够重视,简单的认为钻前作业是单纯的前期临时性准备工作,没有落实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存在操作标准不高、作业不够规范、态度不够积极的问题,没有认识到钻前施工管理不规范对质量效益、甚至是安全生产造成的负面影响,最终影响了企业整体效益的提升。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安全问题和质量控制问题。

1.1安全问题

安全施工是确保施工效益的基础保证,如果不能实现安全施工,不仅会影响企业整体效益,严重情况下甚至会造成巨大的损失。长期以来,由于对钻前施工不重视,对现场管理存在一定的疏忽现象,存在在钻前施工中安全作业不够规范、作业管理控制体系不够完善、岗位安全教育不够到位等问题,降低了钻前作业效益。一是安全作业不够规范。虽然钻前施工仅是钻井前期的准备工作,但也是在钻井现场进行施工,涉及到人员管理、物资存放和使用等诸多问题,人员配置不当将增加作业人工成本,物资堆放保存不当将会造成物资损失,甚至个别物资没有严格进行进场把控,会造成存在质量缺陷的物资投入现场使用,在后期监测发现后更换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人员在作业中未佩戴安全防护装置或是安全防护装置质量不合格,都会存在人员损害风险,降低作业效率。在钻前工程施工中,涉及到多的安全网、脚手架、模板支撑、围栏等基础施工,如果安全作业规范未达标,将会对后期施工埋下隐患、影响作业的延续性。二是作业管理控制体系不够完善。钻前工程项目部是现场作业进行管理的主体部门,在安全管理、规范施工等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但个别的钻前作业项目部在钻前作业中缺乏规范化作业组织,在作业中施工责任不明确,缺乏有效的应急预案和防控体系,降低了钻前作业安全系数和工程效益。特别是个别现场项目管理人员,缺乏对现场安全生产和高效作业的认识,存在依靠经验和事后分析等进行管理的问题,影响了作业现场施工秩序,增加了安全隐患发生的可能性。三是岗位安全教育不够到位。当前,钻前作业人员存在构成复杂的问题,特别是个别专业性不强的施工环节,存在临时人员工作的现象,这部分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素养和安全生产意识较差,但是一旦操作出现问题,必然会影响钻前工作质量。在实际作业中,存在不按规范进行操作、操作技能较低、施工规定不遵守和不遵从现场施工指挥等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于缺乏规范有序的到岗前教育培训造成的。

1.2质量控制问题

作业质量控制同样是钻前施工效益的重要影响因素,当前工作中个别单位因为受工期进度和后期施工周期较短等影响,单纯追求快速施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短期效益,但因忽视了对质量的管控而影响了长期效益。钻前施工看似简单,但依然需要严格的按照规范程序和要求进行作业,个别工程在作业中缺乏专业人才和明确的责任划分,作业后缺乏系统化检查,工序交接中也缺乏质量检查,埋下了质量隐患。当前施工队伍的人员素质较差、思想态度问题,特别是施工中缺乏相互沟通交流等,造成质量控制难以一以贯之。当前钻前作业复杂的环境,造成了部分人才流失。作业监理人员监督作用发挥不够到位,也制约了钻前工程质量的提升。

2 钻前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主要方面

提升钻前企业经济效益,关键是从安全生产和质量管控两个主要方面入手,抓好标准化施工作业,提升经济效益。

2.1提升安全生产标准化程度

一是健全完善安全作业流程。违规操作等 “人”的问题是钻前施工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要根据钻前施工需要,有针对性的完善安全施工流程,配套完善相应的奖惩责任机制,调动每个环节、岗位和工作人员安全生产积极性。二是做好作业规划。制定完善作业规划和应急预案,是确保安全作业的基础,要根据预期工程目标,明确安全管理等方面的问题,编制完善常见安全隐患及应急处置措施。三是加强岗位前培训。要在入场安全监督的基础上,加强入职前的岗位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技能,引导作业人员安全规范的操作器械。

2.2提升质量管控标准化程度

一是完善管理模式。在钻前工程实施前,要加强与钻井、采油部门的沟通联系,明确工程要求,制定工作计划。要做好井场情况分析,结合场地状况、自然环境等施工条件,合理进行作业情况安排。地面工程施工中,要统筹考虑施工后的钻机搬迁、单口井施工等要求,合理进行工程设备和车辆安排,确保钻前各环节有效衔接、顺利进行。二是完善参建主体管理。钻前施工部门要统筹生产、安全等各部门,按照标准化施工要求制定完善施工标准,落实好材料入场、设备、构件等各环节和各细节的检验监督,完善和落实作业例会、现场盯井、设备调用等制度,明确各环节、各岗位施工标准,确保施工全程质量可控。特别是在工期压缩中要严格监管,严格落实巡检、旁站等管理工作,工程收尾阶段要适当增加检验次数,确保工程施工万无一失。三是完善作业管控内容。要落实作业勘探、施工设计、组织施工等全过程施工内容标准化制度,加强施工验收。比如,在初期要加强施工图审查,确保符合有关要求和项目需要,并在每个环节的施工都对照施工图进行检查,确保实现预期的工程施工目标。

3 结论

综上所述,在当前钻前企业施工中,安全管理和质量管控问题直接影响到企业经济效益,通过落实安全生产和质量管控标准化措施,有利于确保钻前工程施工安全、稳定、高效运行,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赵矿公司2013年-2015年综合成本构成情况

为进一步全面加强成本管理,以节支降耗为重点,降本增效工作逐步细化和深化,并对重点成本项目进行有效控制,提升公司成本管理水平,对赵矿公司2013年-2015年各成本费用占综合成本比重较大的项目进行了对比,分析表如下:

从表中可以看出,赵矿公司2011年综合成本总额55260万元、2012年综合成本总额57400万元, 2012年与2011年比较看,成本增长2140万元,增长幅度为3.87%;2013年综合成本总额50096万元,2014年综合成本总额47555万元, 2014年比较2013年成本总额降低2541万元,降低幅度为5.07%;2015年综合成本总额37179万元,2015年比较2014年成本总额降低10376万元,降低幅度21.82%,不难看出赵矿公司综合成本从2013年开始呈逐年降低趋势,降低幅度较大的年度是2015年,这对于生产区域越来越大、开采深度越来越深、生产过程越来越长、地址条件越来越复杂的“老矿”来说,这样的成本降低幅度是历史未有的。

二、针对自身特点,结合生产实际,加强成本管理,采取超强措施降低成本,2015年取得新突破

赵矿公司以节支降耗为重点,降本增效工作逐步细化和深化,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实现了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转变,为公司降本增效奠定了基础。在降成本工作推进的深度、速度和广度上进一步加强,继续推行超常举措、硬性措施。

1.强化材料定额管理。严格控制材料费支出。以市场化精细管理软件为平台,实现内部提质降本增效。一是加强经营“三按”管理,强力推动基层区科预算、定额控制和费用承包。二是继续实施井下集中修、发、储循环管理,坚持周转材料和设备结构件不上井,坚持废旧支架“拼接改”和旧坑木复用,最大限度的压缩材料投入。三是抓好现场经营管理考核标准的落实,强化设备、配件的跟踪管理和动态平衡,杜绝丢失和浪费。2015年加强“拼、接、改”力度,发挥井下“十调”现场调修、调剂作用,改进井下1500辆矿车轮对的油封堵,节省成本近200万元。

2.加强用电管理,减少电费支出。大力推进“躲峰填谷”和节电工程的落实,优化井下排水方案,搞好水仓清挖工作、利用废弃巷道建设蓄水闸墙,提高蓄水能力,建立制度并严格考核,最大限度实现谷段排水,实施对水仓扩容改造工程,封堵散水,减少漏水量。安装喂水泵、高效节能泵,提高躲峰排水能力,用电峰谷比保持在1:1.58以上,2015年节约电力成本200多万元。

3.推进减人提效工作,降低人工成本。一是积极探索减人提效的新途径、新方法,大力推进劳动力“四个转移”,加强劳动组织和劳动纪律管理,特别是加强优越工种的治理整顿,充实到生产一线。二是加大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力度,努力提高生产效率,推进减人提效工作健康有序开展。三是通过各种承包制,调动各单位自我压缩用工,提高劳动效率。四是推动机关机构改革,推行岗位兼并带,将冗员充实到基层单位,实现既定减员增效目标。2015年减人提效工作发挥成效,节约人工成本8367万元。

4.严格控制费用性支出。一是严格财务预算管理,刚性执行财务预算政策,全方位压缩和减少各项费用开支,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合理安排费用,减少费用支出。二是依据生产工作面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租赁设备、设施数量,努力控制设备租赁费。三是组织对闲置设备和废旧物资的处理,明确界定留存、售卖、修旧利废等不同种类,对让售废旧物资实行“招投标”,确保效益最大化。2015年节约设备租赁费27万元、设备修理费359万元;实施通讯网络设备设施及资费使用管理的暂行办法,加强差旅费、招待费、通讯费、办公费、餐饮费管理,费用实现了3年连降。

5.努力降低运输成本。改变开拓矸石和洗后产品倒运方式,大幅度降低了产品倒运费109万元。

6.努力降低后勤管理成本。积极组织更衣室改造工程,4900多名员工实现刷卡洗澡,供水耗电量下降40%。实施水源热泵,每月节省费用30多万元。每年节省标煤5400吨,节省人员16人。半年可收回成本。

7.努力降低其他成本。2015年年初取消712暗井,减员27人,年节省费用223.1万元。自主安装了七水平老泵房的部分设备,节省外包费用200万元。

第3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市场主体、企业、股份公司、股票、企业法人和法人代表的含义;阐释企业必须努力提高经济效益;阐释企业依法竞争、优胜劣汰,出现破产、兼并是必然的。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结合《公司法》学习企业有关知识,使学生了解企业成为企业法人,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今后如果申办企业、公司,至少先准备这些条件,也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2、通过结合《证券法》学习股票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分析与股票有关的现实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以及学会运用基本知识、原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

3、通过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教学,加强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懂得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进而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今天的经济体制改革,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

4、通过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在研究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企业亏损与企业经营者的关系,懂得成功的企业必须要有高素质的经营者,培养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收集、整理的能力,懂得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观察、说明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理论学习以及社会调查、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及其光明前景,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增强改革、效率、竞争、法律意识。

教材分析(一)

一、知识结构:

第一节: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主要有四个框题。首先从一般的角度分析了企业和企业法人,在此基础上重点讲解了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公司和公司制,介绍公司的含义、特点和我国法定的两种公司形式;然后从一般企业过渡到特殊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概括了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阐明必须搞好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最后回答如何搞活国有企业,重点分析了企业兼并和破产这两种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措施。本节的逻辑结构和内在联系采取从一般到具体、从整体到个别的方式,层层引申出教学内容。

图示:

一、企业及其分类

教材分析(二)

二、知识分析:

1、关于市场主体、企业、企业法人:

(1)市场主体:

①:市场主体的范围既包括独立的个人,也包括以一定方式出现的企业、团体、机构;

②:市场主体既包括盈利性机构,如工厂、商店、银行等,也包括非盈利性机构,如学校、医院、各种社会团体等,还包括一些中介机构,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婚姻介绍所等;

③: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

④:与市场主体相对应的市场客体,指市场上交易的各种商品和服务。

(2)企业:

①:企业的概念:

②:企业两大特征:①以赢利为根本目的。这是企业区别于其他社会团体的根本标志,也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②独立的经济组织。非政治组织或社会团体,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

③: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④:企业成立必须具备的条件:根据这一条件,总厂下属的分厂、总公司下属的分公司都被排除在企业的范围之外。

(3)关于企业法人,主要懂得企业法人是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盈利性是企业法人最主要的特点及其与自然人的区别(图表):

2、公司:

对学生来说容易把公司与企业混淆起来,教师可从几方面进行讲解:

(1)含义:

(2)特征:①公司是依法成立的经济组织,依法成立表明公司的设立必须由法律做出统一规定或经由国家行政机关批准;②由法定数额的股东组成,这是公司作为企业区别于其他类型企业的显著特征;③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④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3)地位:现代市场经济中,公司制企业虽然在数量上不是最多的,但是他们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市场经济国家的大中型企业一般都采取公司形式;

(4)企业和公司的关系: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凡是公司均是企业,但企业不一定是公司。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是众多企业形式中的一种;

3、我国公司的法定形式:应该讲清楚以下几方面:

(1)按照不同的标准,公司可以分为很多种类,如西方一般有:无限责任公司、有限责任公司、两合公司、股份两合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按照我国的有关法律,我国的法定公司形式只有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2)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和股票(详见重点、难点)

(3)有限责任公司:主要讲清两个问题即可:

①含义。指出:这种公司形式比较适合各种中小型企业。

②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区别(图表)。

(4)关于股份制:

①是一种公司制度,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其突出特点是财产方式的社会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通过这样一种组织形式,不同财产关系可以达到内在结合;

②按我国法律规定,我国的法定公司形式有两种形式:一是有限责任公司,它是少数产权的结合,特点是不向社会公众发行股票,股票不上市,股东只负有限责任。二股份有限公司,它是许多产权的联合,特点是股票经批准可以上市,股东只负有限责任(企业倒闭只赔股票);

③我国的改革实践证明:

A:股份制能够容纳不同发展水平的生产力,兼容不同性质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使分散的生产力迅速联合成集约生产力,形成一个既互相制衡又互相合作的利益共同体,通过发挥整体效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我国目前实行股份制的企业,有相当一部分是生产社会化程度高的企业与生产社会化程度低的企业合股。著名的企业如:长虹、海尔、泸州老窖、一汽奥迪等,都是大型的国有控股公司,其净资产收益基本上在23%以上,有的高达40%。

B:股份制是一种能够主动运用社会资本力量,同时接受社会资本大众的监督的有效形式。目前我国企业发展资金紧缺,而全国城乡居民有大量的存款,也有投资的愿望,因此,企业筹集国内资金的潜力是很大的。通过股份制,发行股票,为解决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提供条件,同时,由于国家和集体控股,可以扩大公有资产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④“十五”大报告指出:“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一内容的引入,有助于学生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增强改革的意识。

4、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见重点、难点)

5、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见重点、难点)

教材分析(三)

三、重点、难点:

1、市场主体、企业、企业法人、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上市公司之间的关系:

2、关于股份有限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事物,这一内容主要讲清三个方面:

①:定义。

②:特点。①公司的运作是通过发行股票。可以向社会公开募股集资是股份有限公司最基本的特征;②责任承担方式:股东与公司有着不同的责任承担方式;③是一种企业法人。

③:完整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方式(图):

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入股凭证,是股东取得股息的一种有价证券;

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的最基本特征。股票对发行的企业来说,是筹集资本的一种形式,是债务;对持股的股东来说,是一种入股凭证,是取得收入的一种有价证券;对居民来说,用自己闲置的资金购买股票,是一种投资;

股票本身不是商品,没有价值,但可自由转让或作为抵押品;

关于“购买股票为什么能获得收入”?一般来说,股票收入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股息收入,来源于企业利润。因为,公司用发行股票筹集起来的钱扩大生产,股息是其获得利润的一部分,公司有盈利才有可能派发股息,如果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破产了,股东不但没有股息,反而要承担手中股票金额的责任,即赔本,这就是购买股票的风险;另一部分来源于股票价格升值带来的差价。股票价格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一是预期股息:预期股息越高,股票价格越高,两者成正比;二是银行存款利息率:它与股票价格成反比,用公式表示:

可结合具体例子进行分析。应向学生说明:我国和世界各地股票市场上股票价格的变动,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供求关系及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投资技巧方面的因素、股息变动、股票发行公司的经营状况等。(如911后美国股市的波动影响到世界各地),因此在选择股票这种投资方式时,至少要考虑: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估计预期股息;当年银行存款利率,只有当预期利率高于存款利率时,购买股票才是一种明智的投资选择;要把握机会,事实买进或卖出;风险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

股票价格和股票的票面金额是不同的:股票的票面金额只是表明投资入股的货币资本额,是固定的,而股票价格是变动的,通常总是大于或小于它的票面金额。

我国现有的股票交易场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

4、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中的支柱

这一问题实际是本节的总结,从课程目标看,它是本课唯一需要运用的知识点;从现实看,是由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地位、作用以及现状决定的;从学生的思想认识看,在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进行重大调整的今天,更需要澄清思想认识上的混乱,解决学生认识上困惑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把握,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按照教材的要求,讲情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作用的三点表现;

①:注意区分:国民经济的主体——公有制经济(比重概念,事物的主要部分)

主导——国有经济(权重概念,引导事物发展方向)

支柱——国有大中型企业(不可替代的作用)

②:讲清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如何界定?

③:运用一些具体数据、示例,说明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贯穿在三大作用的讲解过程中);

④:讲清国企改革的意义、现状和目标:

运用这一问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具体落实则是明确国有企业对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现实意义。

5、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这一问题既是本课的重点难点,也是易错点,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讲清楚“生产总值”、“生产成本”、“利润”“经济效益”的概念。

②理解和把握经济效益的概念,在衡量标准上,还要讲清四个关系:

第一: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消耗的关系。应当在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可能减少劳动消耗。如果企业偷工减料,生产伪劣产品,虽然减少了消耗,但这是以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为代价的,是不可取的,最终必然会被市场所淘汰;

第二:企业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的关系。商品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企业生产商品的目的在于实现商品的价值,消费者购买商品,目的在于获取使用价值。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首先必须生产适销对路、质量较高能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合格产品,这样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才能顺利实现商品的价值;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以较少的劳动消耗,生产尽量多的劳动产品,否则,企业经济效益也不会高;

第三:企业经济效益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关系。企业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效益不一定好,如果经济发展速度快,但劳动产品有用程度不高或者生产消耗大,则经济效益不高。企业经济效益好,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因为,经济效益好意味着利润相对就多,获得的利润用于改善职工生活,能提高劳动积极性;用于改进技术,扩大生产,能增强生产能力,这些都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速度。

第四:企业利润、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利润是指生产总值超过生产成本的差额,它不同于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生产总值与生产成本的比例。企业利润增加,经济效益未必好,因为,利润总量与经济效益之间关系有三种可能:①利润总量增长不如产品总量或资金总量增长快,则说明经济效益降低;②利润总量增长与产品成本总量或资金总量增长一样快,则说明经济效益没变化;③利润总量增长比产品成本总量或资金总量增长快,则意味着经济效益提高,这时候企业的经济效益才是提高,也意味着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但这两者之间又有密切联系:企业如果不赢利就谈不上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利润一定高。赢利是目的,提高经济效益是出发点,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活劳动消耗的减少、人力资源的节约,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此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还必须生产出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可见,劳动生产率与经济效益有密切关系,但又不能划上等号。

③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

对企业来说,经济效益是衡量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目标,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只有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

对社会来说,只有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才能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对国民来说,只有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商品和“劳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④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方法和途径:

依靠科技,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现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最主要的方式和途径。

因为:①实现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关键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两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对比:(表)

②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必要性:可以节省资金和资源的消耗,提高资金和资源的利用率,从而缓解我国经济发展资源不足、资金严重短缺的矛盾,并有利于防止生态环境恶化;可以减少固定资产投资,从根本上抑制需求过旺和成本攀升,有助于防止财政赤字,消除通货膨胀;可以促进科技进步,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有利于增强参与国际竞争力的能力。总之,只有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才能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增强综合国力,才能避免经济大幅度波动,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③企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直接相关,但并意味着企业越多越好、规模越大越好,因为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不是用企业的大小和多少来衡量的,而是以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来衡量,正所谓“兵不在多而在精”。国有企业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进有退的资产重组,正是符合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这一点是从管理的角度来说的。当然,管理本身也是一种科学,提高管理水平也要依靠先进的科技手段。因此,如果说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目的的话,那么依靠科技和管理这两种方法和手段来达到目的,则基本上是一致的。

5、关于企业的兼并和破产

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对企业的兼并和破产只有感性认识缺乏理性认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突破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企业兼并、企业破产概念。从理论上让学生懂得: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兼并和破产是一种必然的经济现象,也是我国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接受优胜劣汰选择、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②兼并意义和作用。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和劣势转化为优势。优并劣,是基本原则。因此,企业的兼并无论对国家、对社会、对兼并和被兼并的企业来说,都是有利的。

③核心:“强强联合”。通过联合或兼并实行横向经济联合,形成规模效益。这是当前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根本措施;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经济探索,生产社会化日益提高和国际竞争加剧的客观要求。

④企业破产又称企业倒闭,这一经济现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得越来越频繁,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尤其是破产倒闭企业产生的诸如企业职工下岗增多等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对于这一问题,可以结合教材“想一想”栏目中的问题,从三个方面去认识: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的必然结果和增强我国企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

二:实行企业破产制度,可以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激活企业的活力,使企业在破产风险的压力下改善管理,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实行企业破产制度,可以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及时淘汰落后企业,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还可以运用漫画“救死”说明:兼并和破产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单纯地靠“输血”来保护那些经济效益差的企业是不行的,必须引入竞争,实行优胜劣汰,企业的经济效益才能提高。在分析时注意比较兼并和破产,不要把二者混淆。

⑤兼并和破产的目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⑥小结:

积极性: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增强企业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兼并、破产一批素质差、效益低、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企业,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而资源向效益好的企业和行业集中,将促使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和有效利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必然性:价值规律中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和其他所有制企业都是平等的市场主体,通过平等竞争发挥自己的作用,兼并和破产是公平竞争的结果,反过来又会促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形成;

第4篇

关键词:施工企业 前期规划过程控制 精细化管理 经济效益 社会信誉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它是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它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管理专家汪中求认为:精细化的时代已经到来、细节决定成败。

在施工企业,项目经理部作为公司管理的桥头堡,是公司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如何管好项目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赢得社会信誉是项目管理的重心。项目怎么管理,不同的公司、不同的管理者有着不同的理念,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以什么样的经营理念,如何对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营造良好的内部、外部环境,为公司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信誉。现在绝大多数公司管理的都是以项目精细化管理作为公司管理的中心,可以这么说精细化管理是经济效益、社会信誉的前提,精细化管理的出发点是以经济管理为中心,以最经济的管理方式获得最大的效益,达到企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管理方式。它要求管理的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我们做的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其目的就是把大家平时看似简单、很容易的事情用心、精心做好。

施工管理的精细化管理主要体现在项目的前期规划、文化建设、质量管理、安全生产、成本控制、进度管理等几个方面,现从这几个方面对项目精细化管理、经济效益和社会信誉三者之间的关系做个简单的交流。

一、注重前期规划,制定可行的管理措施:

精细化管理的工作总体目标,就是在项目施工的前期进行总体规划,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统一员工思想,统一项目的经营理念,对每个工区、部门和岗位的职能职责都要定位准确,对每个工序和每个环节都要规范清晰、有机衔接。

作为项目的管理人员,首先要依据所承担的工程特点确定合理的组织机构和质保体系,以及各部门、工区的设置。同时也要对整个工程进行统筹规划,制定阶段性目标控制方案;对标段内各分项工程进行划分,对重点、难点项目从质量、进度、保证措施上制定单项控制方案,并以文件形式下发,相当于项目管理的“宪法”,今后各部门、工区开展工作,必须以此为纲要,确保前期规划目标能在今后施工中得以实现。

这样做目的是让每个员工了解项目管理的原则,培养员工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意识,养成精细的工作作风,使精细化成为每个员工的习惯;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失误造成的经济上的损失;优化管理流程,每个工序、每个环节有机衔接,每个部门都符合项目的内在要求,实现部门、工区的高效运转;合理设置组织机构,以适应高效、便捷流程的需要;明晰各部门职能、各岗位职责,规范各工种操作标准,最终建立起高效的内部运营机制。

项目的效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施工现场成本控制带来的效益,一类是通过管理带来的效益。如果我们的项目前期规划不好、管理不到位,制定方案不适用、或由于决策的失误,肯定会给项目造成经济上的损失,项目为此可能要付出沉重代价,也可能因此为项目带来社会信誉层面的不良印象,造成项目无法补偿的巨大损失。因此,我认为前期规划是项目精细化管理的最重要的内容,对今后项目管理的好坏、能否取得经济效益、社会信誉的前提。

二、注重文化建设、树立企业品牌形象:

施工企业文化建设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企业不断的建设,可以从正面反映一个公司的形象。文化建设肯定是需要时间、人力和财力上的投入,但其取得的社会效益是无法用经济方法计算出来的,是公司的无形资产。

我们施工企业的文化建设与金融行业、制造行业有很大的差距,纵观当今日本松下倡导的松下文化和中国海尔创造的海尔文化,打造出两个持续发展、经久不衰的伟大企业,前一段时间,去中铁四局的宁杭高铁南旺坝特大桥及中交集团京沪高铁苏州项目参观,由此产生一个新的认识:企业文化是支撑企业发展的永恒支柱。况且,企业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文化,反映的是企业经济组织的价值观与目的要求,以及实现目标的行为准则和习惯。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得出管理是以文化为基础的,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管理。

施工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有几个方面:

1、营造有序,优美的文化环境。在项目的驻地以及各部门的办公室、会议室、施工现场等场所进行必要装潢和布置;公司有必要在项目部驻地、施工现场,进行文化硬件建设,美化环境,统一公司标识等,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2、搞好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在醒目的地方设置诸如“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等人文宣传标语;利用宣传橱窗展览本公司获奖的优秀作品;使走进我们公司的人能够感受到我们公司特有文化的存在。公司应根据自身的性质、特点,积极而广泛地宣传公司“诚信至上,质量为本,追求卓越,奉献社会”的公司形象。“诚信,规范,高效”的服务宗旨,加强员工创优意识方面的宣传,力争以建立安全、标准化工地为项目管理的施工目标、同时以展现公司的总体形象、打造精品工程为目标的社会声誉。另一方面也要借助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介加大宣传力度,来集中体现公司的综合实力,以扩大在市场的影响力。

因此,企业文化建设也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以促进公司发展、增强整体优势、提升管理水平、凝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是公司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充要条件。

三、质量管理是以过程控制为手段

质量管理是项目精细化管理的重点,是推动项目不断发展的灵魂和核心,质量是企业的生命。项目立足全面管理,精心组织实施,提升质量层次,做到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的将质量创优活动引向深入,保证施工质量,打造精品工程,以质量树立公司的社会品牌是精细化管理的知道思想。

质量管理的关键是“过程控制”,对于在施工中容易产生的质量问题,则应重点加强过程中的监控,做到随时发现随时纠正,正真做到把质量问题消灭在施工过程中。工程质量的许多问题,都是通过现场跟踪检查而发现的。要做好现场检查,质量管理人员就一定要腿勤、眼勤、手勤。腿勤就是要勤跑工地,眼勤就是要勤观察,手勤就是要勤记录。要在施工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质量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减少经济损失。现场跟踪检查是质量管理的最实用办法。

大部分人可能有这样的认识,认为要搞好工程质量,就要影响工程效益。其实,搞好工程质量和效益并不发生矛盾,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发展的矛盾结合体。工程质量搞上去了,减少了返工,相对来讲就节省了时间、加快了进度,超过合理水平时,属于质量过剩。无论是质量不足或过剩,都会造成质量成本的增加,在确保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水平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工程成本。项目经理部也不能完全为了满足业主、监理的要求而使工程出现质量过剩现象,导致完成工程量不少,经济效益低下的被动局面。

因此,在精细化施工管理过程中,不能片面强调工程质量,而对工程成本关心不够,造成工程质量虽然有了较大提高,但增加了提高工程质量所付出的质量成本,使经济效益不理想;也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质量,虽然就单项工程而言,利润指数可能很高,但是因质量上不去,可能会增加因未达到质量标准而付出的额外质量成本,既增加了成本支出,又对企业的社会信誉造成很坏的不良影响。

质量管理作为精细化施工的管理核心,正确处理好质量与成本的关系,施工中打造精品工程是提升项目管理水平、提高项目经济效益、提升公司社会信誉,增强公司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四、合理的进度管理是保证经济效益的关键

精细化管理过程中的进度管理,是一个长时间进行的有序过程,项目部需根据施工时间的推移带来的施工内容的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动态管理,并使资源优化组合,以提高施工效率和经济效益。

对工程项目而言,工程的质量、项目经济效益和施工进度是施工管理的三大主线,工期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施工质量和成本,一般说来,进度快就要增加收入,但工期提前也会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进度快可能影响质量,而质量控制严格就可能影响进度;但如果质量控制严格而避免了返工,又会加快进度。

如何处理进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是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对项目经理部来说,并不是越短越好,因此,进度作为精细化的管理的重要内容,需要在施工过程中正确处理进度与经济效益两个方面的关系,在确保进度达到合同条件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进度成本,切不可盲目抢进度、赶进度,造成项目成本的加大,导致项目亏损。

五、安全生产是保证经济效益的前提

“安全生产”是施工项目在精细化管理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安全工作的成败决定企业的前途和命运,良好的安全环境,可以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社会信誉和经济效益,使国家和集体财产免遭损失,使职工生命安全得到保障。否则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是施工企业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企业经营的第一目标是经济效益,其一切活动都应围绕这个目标,安全生产工作也是如此。如果抛开经济效益前提空谈安全生产,那么搞好安全生产就是一句空话。

进一步说,安全生产也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有这样一句名言:“事故是企业管理不佳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就像人患了感冒,通过发烧、咳嗽、打喷嚏等形式表现出来一样,企业管理不佳,可以通过发生事故这种形式表现出来。而且事故的发生不仅仅意味着造成了由此引起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而且还表明企业的管理不佳,而管理不佳则直接影响经济效益。

因此,项目应通过合理的安全费用的投入,形成安全投入与安全效益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杜绝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生存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安全生产是项目取得经济效益前提,是公司的社会信誉集中体现。

六、精细化管理的中心是成本控制

精细化管理对企业的最大的贡献在于成本控制,一个实现管理精细化的企业,一般都能够把成本控制到最优,因为精细化的管理能够优化流程、提高品质、降低不必要的损耗,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

成本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施工企业要提高市场竞争力,就要求项目的管理者不仅要管好人、财、物,而且要管好工程的协调和工程的进度,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抓好工程成本的控制,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按经济用途分析,工程成本的构成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其中,直接成本是构成工程项目实体的费用,包括材料费、人工费、机械费和其他直接费用。间接成本是企业为组织和管理工程项目而分摊到该项目上的经营管理费用。

(一)控制人工费用。控制人工费用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窝工浪费,实行合理的奖惩制度和激励办法,提高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加强劳动纪律,加强技术教育和培训工作,压缩非生产用工和辅助用工,严格控制非生产人员的比例。

(二)控制材料费。材料费占用工程成本的比例很大。要降低材料费用,首先应抓住关键性的主要材料。如钢材、水泥、砂石料等地材,它们虽然品种少,但所占费用较大,抓住主要材料就抓住了重点,而且易于见到成效。降低材料费用的主要措施是做好材料采购的计划,减少仓储,避免出现丢失,减少各个环节的损耗,现场合理堆放材料,避免和减少二次搬运;严格材料进场验收和限额领料控制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建立健全材料消耗台帐,注意工地余料的的回收和再利用。

(三)控制机械费用。主要加强机械设备的使用和管理力度,正确选配和合理使用机械设备,提高机械使用率和机械效率,同时应建立机械设备档案,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保养维护。另外,对租用外部机械时,要加快施工进度,增加产量,尽可能地增加单个台班费用的综合使用效率。

(四)控制间接费和其他直接费。间接费是项目管理人员和项目的其他职能部门为该工程项目所发生的全部费用。这一费用主要应通过合理确定项目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人员控制,对业务管理部门的费用实行预算管理,对工区按月进行独立核算,其他直接费用是指临时设施费,工地一次搬运费,生产工具使用费,检验试验费等,这一项费用的控制应本着合理计划,节约为主的原则进行严格监控。

第5篇

关键词:企业;改制;经济效益;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7-0158-01

煤炭企业经历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自己独特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摆脱困境,初步形成适应市场环境的经营机制,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实现了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因此,在煤炭股份改制企业 ,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对搞好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煤炭股份改制企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性

经济效益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然会成为现代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炭股份改制企业也不例外。

(一)煤炭企业股份改制需要经济效益审计

依法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规范改制企业经营管理行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煤炭企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科技含量不高,历来管理粗放,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曾经背负着沉重的社会和历史包袱,经济效益低下。通过审计监督,及时评价企业的决策及经营行为,强化组织管理,规范股份改制过程,消除企业管理水平低下的缺陷和弊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人力资源有效利用以及内部激励机制的形成,实现企业管理素质和经济效益整体提高,为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经济效益审计

依法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保证。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的决策及经营管理活动和经营成果做出客观的评价,能够帮助其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管理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纠偏堵漏,提高管理素质,增强企业活力,促进生产技术的发展及管理创新,对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具有重要的作用。纵观现代企业制度比较完善的企业,其追求经济效益的核心目标更加明确,经济效益审计必然会成为其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实现公司治理的有效途径以及制衡机制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地解决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产权不明,职责不清等问题,为规范和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实现公司法人治理的最终目标提供重要保证。

(三)煤炭股份改制企业财务核算及管理需要经济效益审计

经济效益是衡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成果的重要标志,经济效益审计不能脱离财务指标,而且出于必要,还必须依据财务审计的结果,评价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因此,通过人们常说的3 E审计揭示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不能不以财务指标及其他评价指标为衡量标准。煤炭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是根据行业特点来设置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传统的财务核算及管理的许多做法,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通过运用新的审计法规及财务指标体系,开展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有利于规范股份改制企业财务核算及管理行为,真实完整地反映和评价企业生产经营成果。

(四)企业的持续经营需要加强经济效益审计工作

经济越发展,审计越重要。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国家不断调整经济政策,企业持续经营同样也需要根据政策法规来调整内部核算和管理体系;根据政策调整要求,通过实施必要的经济效益审计,检查、监督和评价公司治理、控制和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挖潜降耗等措施,督促企业依法开展核算和管理,规范决策及经营行为,为促进企业持续经营和发展提供重要的保证和咨询服务。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持续经营和发展对经济效益审计的需求,不但不能削弱,而且必须加强,并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实现管理创新。

二、为依法开展经济效益审计营造良好的环境

适应企业经济发展和管理的需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需要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

(一)通过广泛的宣传和学习,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企业规范经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但并不排除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可能认为审计就是找问题,其实这种认识是很片面的。要消除这种误解和偏见,不仅需要广泛开展相关审计法规以及法律知识的宣传活动,提高企业管理层对审计工作重要性的整体认识,而且还要求审计人员认真学习和运用好相关的审计法规以及法律知识,获取企业管理层或相关责任主体的理解和支持,为顺利开展经济效益审计,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

(二)要不断完善经济效益审计办法

国家审计署和财政部分别颁发了一系列审计及财政法规,为依法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但由于各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要体现行业审计的特殊性,使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具体化,更有可操作性,煤炭企业应根据股份制管理要求,制定内部审计实施办法,并通过依法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不断完善内部审计评价体系,实现企业审计工作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

(三)经济效益审计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和研究经济效益审计新路子

审计要跟上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就要加大自身改革力度,改变传统的审计思维,树立全新的审计观念,创造性地开展审计工作。经济效益审计要不断创新。所谓审计创新,在思想认识上,就是审计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对内部审计要有明确的认识,将经济效益审计作为强化企业管理的重要措施来加以落实;在工作方法上,制订审计工作计划时,要考虑经济效益审计的灵活性,并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及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审计策略,使其符合实际,切实可行;在审计方法上,不仅要采用事前预测分析型和事中控制评估型以及事后认定型等方法,而且要注重风险导向型审计,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在审计手段上,要做到手工审计与计算机审计相结合,并逐步深化计算机审计,努力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注重工作方法、审计措施、审计成果的应用以及审计观念、思维方式的不断创新,从整体上培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所需的审计环境。

(四)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审计团队

确保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审计队伍,首先,确保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这是保证审计结果真实客观的基本前提,是独立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条件。其次,加强专业知识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基本素质。审计人员不仅需要有财务、经济以及相应的经营管理、法律、生产技术等方面专业知识,而且要有相应的综合分析和文字表达能力。

三、有重点地开展经济效益审计

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灵活多样,范围很广。根据影响煤炭企业经济效益的不同治理层次,重点开展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重大经济决策审计

决策质量对企业经济效益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决策审计对经济效益将是至关重要的。在重大经济决策审计中,审计人员应关注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科学性,产品、劳务定价决策的合理性,产品销售决策的效益性,煤炭产品出口对企业的效益性,投资决策的有效性,资产处置政策的合规性,企业在破产、联营、兼并中的规范性,劳动用工制度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工资、奖金分配制度科学性等内容。

(二)内部控制审计

审计的职责始终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之中,效益产生于内部管理控制,对管理控制的审计构成了决策审计的延伸,审计人员应着重对企业决策及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及评价。重点关注企业是否健全和完善了内部控制制度,企业经营目标或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及执行情况,企业是否建立了风险管理机制以及相应的评价机制,企业是否建立了完备的经济效益考核和评价体系等方面。通过对管理制度或管理活动进行检查监督,并及时加以综合评价,指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防范经营风险的办法和措施,强化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三)业务效益审计

第6篇

一、项目经济效益评估工作的开展情况

(一)项目经济效益评估工作的历史阶段

在施工企业,项目经济效益评估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成本考核或成本评估阶段。这一阶段侧重于成本资料的收集整理,对已经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分析认定,时效性不强,是一种事中或事后的考评。在一定程度上为完善和改进企业项目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二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增加了对项目经济效益指标的核定,由依据成本考核结果对项目进行评价到依据项目对指标的完成情况做出评价,是经济效益评估工作的一大飞跃。但这一阶段的弊端也很明显,即指标的核定不完全是依据评估测算,经验因素也占了很大的比重,指标一年一定,科学性和时效性都不是很强。可喜的是,这一阶段由于加强了考核指标的兑现,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项目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项目管理水平在这一阶段有了明显提高。

第三阶段,加强了对项目经济效益的事前评估,在机构设置及人员配置上给予了充分重视,经济效益评估的科学性和时效性均有所加强。

(二)项目经济效益评估的具体做法

项目经济效益评估是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一环,贯穿项目管理的全过程,是项目管理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依据这个指导思想,我们设计了企业经济效益评估工作的主要思路,即“围绕一个中心、划分两个层次、实施三个阶段、实现一个目的”。

围绕一个中心,即以提高项目综合管理水平为中心。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是保证实现项目效益最大化的根本保证,效益的提高反过来会促进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

划分两个层次,即公司评估和项目评估。项目评估是基础,公司评估是保障。

实施三个阶段,即项目评估按开工前初评、施工过程中评、竣工后末评三个阶段进行:

1.开工前初评阶段,主要由经济效益评估小组组织实施,评估小组预先安排项目先期上场人员收集整理项目中标通知书、业主招标文件及补遗书、投标文件及降造前后预算对比资料、施工合同、联营体合作合同及任务分割合同、施工组织设计、上场施工队伍及施工机械设备配置、物资采供渠道及质量要求等资料;评估小组到达现场后根据项目提供资料逐项调查核实,同时要根据公司有关规定对项目部的定员定岗、经费开支标准、外部劳务使用等工作进行指导,科学预测工程项目效益目标,作为考核的依据。

初评阶段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评估小组的组成要包括计划、财务、工程、劳资、物资等部门人员,特别是投标过程中的报价和施组人员一定要参加;二是要有足够的时间保障,切忌“走马观花”;三是评估过程中对可能引起成本变动的地方政策、民俗及其他事项无法准确估计时,要专门登记作为评估报告的特殊事项,在今后的评估中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四是对项目部人员和经费标准做出硬性规定,避免项目经费开支过高,侵蚀项目效益;五是对于初评亏损的项目要制定合理的扭亏指标,扭亏指标是指令性的,任何项目不得拒签。

2.施工过程中评估阶段实际上是成本管理过程监控阶段,在这一阶段要重点考核工程质量与安全、工期进度,控制工程计价结算、财务数据的真实与准确,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修正初评结果,对于初评阶段专门登记的特殊事项发生变化的也要及时修正效益指标,并对中评阶段项目的工作给予评价,阶段兑现。对可能发生大额预亏事项和工程款拨付滞后、拖欠严重的工程项目要及时采取跟踪监管措施,确保效益目标的顺利实现。

中评阶段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中评主要由项目成本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并定期将中评结果上报公司领导小组,公司领导小组仅对发现的问题进行重点评估;二是中评和成本考核均是项目管理的连续过程,要定期进行,不能机械地理解为项目中期进行一次评估。

3.竣工后考评阶段,指项目竣工移交后,结合对工程项目审计工作一并进行。将审计结果与前两个阶段工作业绩进行全面综合对比考评,根据最终结果做出项目评估结论,提出奖惩建议,报公司领导小组审定。

末评阶段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将本阶段分为两个小阶段。第一个小阶段是竣工并初验结束后进行,对前两个阶段评估的执行结果进行评价,提出奖惩意见,并对终验前的工作给予布置,结合变更索赔、工程维修、劳务队的清算等情况对项目责任人下达扭亏增盈指标;第二个小阶段为项目终验后,对上一阶段的工作和指标单独考核兑现。

实现一个目的,即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

二、经济效益评估面临的矛盾及问题

项目经济效益评估在施工企业经历了由无序到有序、自发到自觉、经验到科学的一个过程,尽管成绩明显,但还存在较多的困难和问题。

(一)投标过程中的成本测算同经济效益评估相矛盾的问题。根据评估经验资料反映,经营承揽中的成本预测往往同项目上场之后的效益评估表现出较大的差距,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一是编标人员没有实地踏勘现场或不认真,走马观花,编标过程中对一些问题没有认真分析和调查,而是凭个人经验想当然地判断;二是项目上场后由于资源配置及市场环境等因素发生较大变化所致。

(二)内部定额的使用问题。为规范经济效益评估和成本核算,各个施工企业均制定了《内部施工定额》,但从项目反馈的情况来看,效果不是很理想,主要体现一是定额中部分工程项目单价与当地市场单价差别较大;二是部分工程项目周转材料一次性投入较大,而《施工定额》规定按次摊销;三是公司在建项目地域差的调整系数需要较长时间的摸索。

(三)项目缺乏经济效益自评的过程。从对项目进行经济效益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反映,大多数项目上场以后没有对经济效益进行自评,或虽有自评但不是基于客观实际的原则进行,个别成本项目数据脱离实际,甚至个别项目将虚增的费用开支和大额工程维修费作为效益评估的成本项目上报,给公司经济效益评估工作人为设置障碍。

(四)缺乏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管理水平达到一定层次后,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企业进行项目经济效益评估,亟需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近几年企业偏重于经营工作,弱化了计划部门的职能作用,使得经济效益评估工作只能依靠财务和审计部门进行,受专业的限制,评估结果准确性不是很高,影响了经济效益评估工作的效果。

三、对策及措施

(一)建立经营报价交底制度。工程中标后,投标报价人员应收集整理投标报价资料,主要包括:招(投)标文件、预算资料、降造比例等,重点应说明报价依据和成本预测。以上资料分别移交公司评估部门及项目人员,实现经营报价的交底过程,便于评估部门和项目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也便于领导正确决策。

(二)合理运用内部定额,定期价格信息。企业内部定额是评估的重要依据之一,但不能作为唯一依据。建筑市场错综复杂,价格风险瞬息万变,作为市场价格依据的行业定额不断调整,专业分包及劳务分包价格日趋上扬,施工企业盈利空间越来越小,一成不变的内部定额境遇非常尴尬,按期价格信息作为对内部定额的补充应该作为企业有关部门的主要工作。

第7篇

关键词:“油改气”项目;燃气车;技术创新;降本增效;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TU995 文献标识码:A

一、背景

21世纪以来,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形成了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给体系,但也面临着能源供求矛盾、生态平衡矛盾等挑战。因此,通过建立多元供应体系,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大力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的革新,以清洁高效为目标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对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国内产业政策不断调整,作为资源依存型产业的代表,煤炭经济呈现低位徘徊发展态势,企业在当前严峻形势下既要响应“节能减排”目标、承担社会责任,又须控制生产成本、保证经济效益,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综合考虑当前市场环境,龙化公司充分挖掘企业资源优势,提出了露天煤矿剥岩运输方案调整,采用天然气非公路自卸车代替燃油车辆,真正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生产成本降低,且在当前煤炭产能过剩的情况下,缓解了企业现金流压力,维持产销平衡,提高了经济效益。经过一系列方案论证、设备考察、现场试验,结合实际生产运营情况。2012年,龙化公司进一步重点落实“油改气”项目,经过五年多的试验、运行、改进,积累宝贵经验,不断摸索,突破一系列技术难题,成功提升燃气自卸车性能,以其代替绝大部分燃油车辆承担起公司生产及辅助运输任务,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现就龙化公司四年来燃气车实际运行情况分析技术优化过程、经济效益及未来推广方向。

二、燃气车经济效益评估是验证“油改气”是否成功的标准

燃气车引进后龙化公司按月对燃气车生产运行进行统计分析,四年来始终没有间断总结管理和使用经验。通过对2012年运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评估燃气车使用四年来的经济效益。

1 经济效益

2012年3-11月燃气车总共剥岩1473.14万m3,全年燃气车剥岩总量为1684.36万m3。岩石运输油改气2012年取得经济效益3588.83万元(见表1)。

2 运岩总体经济效益

2012年3月――2015年6月龙化公司共完成剥岩运输任务6574万m3,共节约成本14002.62万元。

三、技术创新和改造是燃气车良性运行的动力,是经济效益持续稳定的保证

结合车辆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技术改造确保车辆的正常安全与高效使用,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四年来燃气车共进行技术改造28项,其中15项获得龙化公司技术革新奖,通过技术改造提高出车率3%,目前仍然保持85%出车率运行,产值增加1440万元。针对40t燃气车使用和运行情况,结合运行中的故障情况,龙化公司进行了几个主要方面技术改造,并向一汽解放公司提出了整改意见。

四、“油改气”项目前景展望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天然气汽车,经历了21年发展截止2015年4月总量已经登上400万辆的台阶,在现有400万辆的天然气汽车的总保有量中,CNG仍占我国天然气汽车保有量的94%以上,这说明CNG汽车未来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具体,中煤龙化公司占据了煤化工及煤炭生产优势,并且通过四年多的然气车运行使用具备了推广优势和必备的条件。然汽车项目能够达到降低成本、增加企业效益的成果,主要归于两方面原因:①天然气的市场价格低,与燃油相比,使用天然气能够降低成本;②用于煤矿运输的燃气车所使用的天然气并非直接向市场购买,而是产于集团内部,这使得天然气价格低于市场价格,进一步节省生产成本。原煤通过燃气车运输,燃气车需要天然气作为燃料,天然气又以煤作为生产原料,这样形成了一个自给自足的经营模式,这种模式在对外创造价值的同时保证了企业内部的经济稳定性,充分利用内部资源,缓解了现金流压力,维持产销平衡,降低了企业对外的依赖性,符合当代循环经济的理念。“油改气”项目的落实及取得的成果充分证明了理论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在当前煤炭形式逆境中,中煤龙化公司稳步发展,在生产模式上积极发展煤气化、煤液化等优势产业,纵向延伸产业链,调整煤炭产业结构,实现了产业间互动互补、资源互相转化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在管理模式上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切实践行“节能减排”目标,改变传统汽车燃油的模式,实现理论创新,贯彻循环经济理念,增加企业效益。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中煤龙化“油改气”项目通过规模化、循环性发展来缓解传统煤化工带来的市场和环境压力,对于大型煤化工企业发展模式的选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结语

中煤龙化公司基于循环经济的理念积极落实“油改气”项目,通过技术创新提出了燃气车性能优化方案,突出其成本优势,真正实现了企业降本增效,健康发展。

第8篇

关键词:经济效益审计 , 难点,对策

Abstract: economic benefit audit is in financial audit basis developed a kind of modern audit, and its content involves to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in all its aspects. The our country business enterprise economic benefit audit start later, is still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exploration. This paper the difficulties of economic benefit audit the statements and put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economic benefit audit, the difficulty,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D912.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二十世纪中期以来,经济效益审计在西方一些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相比而言,我国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起步较晚,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经济效益审计是在财务审计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审计,其内容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一、经济效益审计的概念及内涵 (一)经济效益审计的概念

经济效益审计是中国的审计术语,国外与此相同的有多种审计名称。如有绩效审计、价值为本审计、综合审计、全面审计,以及经济效率审计和项目成果审计等。对于经济效益审计的概念,各个国家有不同的定义。在我国,经济效益审计被定义为:“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依据一定的审计标准,运用专业的审计方法,在真实合法审计基础上,就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查和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经济效益审计的形式多样,只要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审计形式均属于经济效益审计的范畴,核心都是以经营管理活动为对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

(二)经济效益审计的内涵

我国的经济效益审计,类同于国外的绩效审计或“三E”审计,即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包括了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部分的内容。

所谓经济性,是指以最低的支出和耗费开展经营活动,尽量节约,避免浪费。通过经济性审计,可以揭示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恰当程度及其遵纪守法情况。效率性审计,主要是指对投入与产出之间关系所进行的审计。通过该种审计,借以评价成本与盈利的情况,判明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是否经济有效。其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判明被审计单位在管理和利用资源上是否经济有效;查明不经济、效率低的原因;检查是否遵守有关提高效率的法规等。效率审计,最终要揭示被审计单位管理结构的合理性和管理职能发挥的有效性,进一步寻求有利于提高效率的办法和措施。效果性审计,是指对计划目标完成情况所进行的审计,即审查产出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是否获得了理想的效益。效果性审计也称经营审计或经济效果审计。

经营审计一般称为业务经营审计,是对企业供、产、销等业务经营活动进行的审核检查,以进一步挖掘潜力,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审计。管理审计,则是审核检查管理能力和水平,评价管理素质的一种经济效益审计。虽然业务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其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实践中无法分别,其实它们有不同的侧重点,业务经营审计,主要是审查业务经营活动和生产力各要素的利用情况,也即是对企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的审查,具有直接性;管理审汁,则主要审查管理组织机构的合理性、管理机能的有效性,以促进生产力各要素的有效配合,具有间接性。

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经济效益审计着眼于未来,它强调了企业未来经济活动的改进和未来经济效益的提高,对确保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经营活动内容日趋复杂,多元化的经营方式日渐突出,股份公司、上市公司、跨国集团等等,使企业的规模急剧扩张,这就要求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必须跟上形势的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充分利用内部审计既相对独立、又熟悉企业内部生产、经营和管理情况的优势来开展效益审计,可以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促进企业实现发展的目标。

(二)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进一步完善我国审计体系的需要。

经济效益审计是一种基于财务审计之上的高层次审计,它从财务会计审计领域扩展到企业生产、销售计划和决策等领域,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审计的经济监督职能,既重视事后审计,还大力开展事前、事中审计,保证了审计内容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三)开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就需要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既要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合法和合规,还要通过开展经济效益审计,达到让企业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减少损失浪费的目的,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目前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存在的难点

(一)经济效益审计规范化制度还没出台2006年修改后的审计法中对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经济

责任审计、内部审计甚至于社会审计都有条款专门规定。但

是依然对经济效益审计或政府审计中的效益审计没有具体条款的规定,这本身说明经济效益审计理论尚不成熟,缺乏现存操作模式。

(二)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还未建立效益审计最关键也是最难的是在于评价,对资源使用效

益的评价是很敏感的,而保持客观、公正是审计的灵魂,效益审计评价直接关系到领导责任追究,怎样的评价才算客观、公正,没有一个评价体系也很难对资源使用效益作出评判。而很多评价指标很难量化,如对可持续发展、社会稳定的影响、领导层的精明程度、员工的士气等,也造成指标体系的建立存在诸多的困难。

(三)经济效益审计难以处理效益滞后性问题一般来说,对资源使用的经济效益和政治效益要经过一

段时间才能表现出来,一般都有滞后性的问题,正、负效益的体现都是个过程,如果仅凭当时的状态来分析和评价效益,就会出现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造成评价偏差,产生对资源使用急功近利的思想,严重影响资源使用管理层的积极性。所以应在适当的时间运用合适的评价指标开展效益审计。

第9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企业效益;经济学分析

企业的管理主要是由财务管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管理、资金管理、营销管理等各个方面组成。企业的整个管理是相互联系、相互承接的。作为企业经济工作的中心要求,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重要的要求。管理与效益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必然联系,有效的企业管理能够带来可观的企业效益。因此,对于企业管理和企业效益的经济学分析就尤为重要。

一、企业管理和企业效益概述

(1)企业管理。企业管理是指依据市场所体现出来的社会需求,根据企业本身的生产特性和经营过程,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等活动进行详细的规划、指挥、组织以及激励等等。运用各个方面的资源,不断适应市场变化的形式以及社会的需求,来实现企业各个时期的经营目标。此外,企业管理还能够促使企业自身不断的发展以及满足员工的根本利益。(2)企业效益。企业效益从本质上来说指的是企业的经济效益。其表现的是单位资本和单位利润之间的一种比较关系,即企业的生产总产值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也可以表现为也可以指一定企业资本能获得多少的利润。而利润体现为企业的生产总值和生产成本之间的差额,其正值表现为效益,负值表现为亏损。

二、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企业管理和企业效益之间的关系

(1)从财务管理目标的角度分析二者关系。企业管理的成果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作为企业效益的必要条件,企业管理必须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对于目标建设实行多元化的组织结构体系。在企业的管理上,与企业效益切身相关的就是企业的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的核心管理,关系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从财务管理的目标上来看,第一表现为效益性,效益型的目标主要是表现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企业的社会效益。第二表现为效能性,就是通过不断的提高企业的营运能力、盈利能力以及偿债能力等等,从而有效的进行企业的财务管理。第三表现为协调能力,现代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为了保护企业的财务利益,必须正确处理以及协调企业内外部的关系。因此,从财务管理的目标可以看出,财务管理和企业效益息息相关,能够真正帮助企业提高企业效益。(2)从利润的组成公式角度分析二者关系。从目前来看,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企业的经济环境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企业经济的增长方式也不断的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发展。在这样的经济环境基础上,怎么样能把企业的经济效益搞上去成了我国企业一项重要的、迫切的、严峻的任务。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企业的经济效益可以分为:潜在的经济效益、管理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效益、资源配置经济效益以及技术进步经济效益。企业的经济效益最简单的公式表示为:企业效益=(C+V+M)/C+V(C:消耗原材料;V:员人工资;M:利润)其表现为企业的生产总值和企业成本之间的比例。从这个模式来看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主要是从企业对财务的管理入手,切实提高企业的生产总值以及控制企业的生产成本。

在企业管理工作中,财务管理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核心,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与其他部门牵涉到资金外来之外,财务管理也对其他部门的财务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同时对于其他管理的决策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企业的经济效益,最为直接的影响因素就是企业的财务管理。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管理内容,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三、加强企业核心管理(财务管理),提高企业效益

(1)树立财务管理的中心地位。企业要树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管理制度,让财务管理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应用科学的方式,进行有效的财务管理。尤其是财务相关部门要应用到财务的相关的信息来对企业相关的成本、风险、税收等等进行税收和防范。在企业的运营的整个过程中,坚决贯彻预算控制的制度,编制相关的财务计划,对于经济管理中的弊端努力克服,充分有效的发挥预算的控制作用,考虑客观条件和企业的现实因素,以企业过去的财务材料为基点,对未来的决策、投资、融资方案进行科学有效合理的预测。财务分析以及会计报表是企业财务管理决策中最重要的依据,利用财务分析进行决策前的合理预测,利用财务报表作为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测和控制,是企业发现问题,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另外,资金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首要任务,也是提高企业效益不可忽视的内容之一。合理有效的筹资都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方式,要把资本使用相关系列的指标作为判断去也经济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2)关于加强资金管理的力度。企业应该事先根据公司上一年、上个月经营实际情况来编制出这个月资金使用计划、年度资金使用计划等等,加强对资金的控制和调整力度,才能更好的保障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和发展。企业根据各种业务部门的每月重点项目和能够提高经济效益项目的资金进行研究如何提高资金落实工作的效率,并根据这些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每月开会调整资金计划表,确保资金的到位准时同时不出现资金流失的现象。与此同时,对于资金权力的管理也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更好的加强资金的管理,企业内部应该采用适时的分权和关键点的集权,企业的资金采用建立一个内部集中的类似银行系统的控制、监督和核算的部门,同时对于重要的项目形成独立核算的资金管理部门,此部门受制于公司内部资金部门。从价值规律的角度,企业如果能够做到加强资金的管理和核算,必定能够使得企业的资金活动强,进而提高经济效益。(3)制定有效的成本控制计划。制定有效的成本管理计划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所处环境,制定出适应企业发展壮大的成本管理计划,把企业的战略规划和成本管理中的预算、决算、计划、考核等等想结合。不断调整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不断暴露出来的问题,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从而是企业始终保持在一个良好的模式中运行。成本管理计划主要包括对成本预测的管理、成本编制的管理、成本核算的管理、成本分析的管理以及成本考核的管理等等。成本预测的管理要做到对于企业生成经营中发生的成本有一个大体的估计。成本编制的管理主要要做到编制的成本计划要科学,与部门的计划一致,并且符合企业的战略发展的方向。并且需要考虑到成本预测和成本编制之间的出入,考察其原因。成本核算的管理需要选取一个适合企业生产经营特点的核算方法,规定适宜的费用分摊比例,保证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耗费的成本和费用能够可靠的计量。成本考核要做到考核的合理化、健全化。对于成本核算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相应的措施。总而言之,企业的成本管理计划就是制定出明确的方针政策对企业的各个部门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管理最本质的目的就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要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对企业的其他管理也要不断强化,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企业一体化的工作。企业管理必须达到业务和财务的紧密结合,建立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方式,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经济学分析来看要从资金的运用和成本的控制上中发掘最佳的经济效益,创建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创造最佳的企业效益。

参 考 文 献

[1]正璐.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导报.2010(1).25~25

[2]蔡文嘉.财务管理与经济效益[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123~123

[3]严劲芳.浅谈加强公司财务管理提高公司绩效[J].安防科技.2009(1).45~45

[4]惠卫峰.金融危机下企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研究.2009(8).38~39

第10篇

关键词:企业;资金管理;经济效益

一、目前我国的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资金的使用率不高,使用混乱

目前大部分企业都会根据自身的发展来制定公司资金的使用标准,并且严格按照该标准来控制资金的使用情况。但是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的资金使用情况和制定的标准严重不符,于是公司在资金管理方面就会出现问题,阻碍企业资金的使用情况,而且在使用过程中没有系统安排计划,使用情况混乱,导致公司资金出现损失乃至出现了资金缺口,严重阻碍了公司的发展。

2.企业没有严格的监督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企业为了紧跟市场的步伐,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从而忽视了本公司资金方面的管理。但是,良好的资金管理才是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基础,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企业就无法发展,也就不能获得经济利益。所以,公司的资金管理应该有专门的财务部门进行管理。资金管理最重要的一点是获得公司内部的支持,但是在实际运营过程中,资金使用情况非常混乱,擅自进行资金周转、垫付资金等情况时常发生。企业没有对应的资金管理体系,再加上这种混乱的资金使用情况,企业的发展势必会出现问题。

3.企业缺少管理资金的相关信息

信息化现代化发展的今天,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转变。这些转变就包括对于资金管理方式的改变。企业想要系统科学的管理资金,就必须获得准确完整的资金信息。但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很难把握住正确的财务状况,在这种恶劣的情况下,企业依旧进行一些投资等行为,在这种不准确的情况下,企业势必不会做出正确的决策。

4.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资金周转存在问题

在企业的生产中,由于对资金管理的不当,势必会出现一些资金短缺问题,这种情况下企业与企业之间会“互相帮助”来解决问题。但是如果经常以这种情况来维持公司运转公司肯定会出现问题,借款迟迟不到位或者企业没有及时还款甚至拖欠严重等现象时常发生。造成这种情况有很多原因:第一,许多小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出现失误,造成货物积压或者没有资金去进行支付。第二,盲目自信,一味追求效益扩大销售数量,导致资金严重缺乏,只能申请借款来获取援助。第三,销售过程中,对于客户的调查不够,无法及时掌握客户的信誉问题从而导致回收资金难,资金回位时间长。

5.企业缺乏对资金的预算

很多企业都没有完善的资金预算机制,虽然公司部门在进行运营活动时大多都会做一个资金预算报告,但公司没有一个统一的资金预算标准和机制,这就导致有的部门资金预算出现漏洞或者失误,从而给公司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而且部分部门负责人扩大资金的预算情况,趁此机会进行资金的挪用。没有一个完善统一的资金预算机制,公司对于资金的把控还没有那么准确,就会出现漏洞。

二、加强管理资金的措施,提高经济效益

1.加强资金使用效率

提高企业对于资金的使用效率,资金管理是进行企业管理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核心环节,其影响范围广,所以企业负责人应该提高对资金管理的重要性。资金管理应该根据企业的具体发展情况来建立相应的制度进行管理。想要提升企业的资金管理能力,就必须加强对其的重视程度。资金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其的合理安排,提高使用效率来促进企业的发展。

2.企业建立健全资金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能够有效地管理资金,能够确保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企业的资金管理体制不仅能够对企业的生产进行合理有效的安排,还能够避免不合理盲目的生产经营。这样对资金进行制度化管理,大大减少了企业的生产成本,确保企业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开展经营。建立企业内部完善统一的资金预算机制,只有合理地进行资金预算,才能保证正常的生产活动运行,才能最大化地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

3.建立有效的监督制度

企业应该成立专门的监督团队,来监督日常的资金使用情况,来提高资金管理水平。专门成立一个资金管理部门,负责对资金的统计、确保资金财产安全、准确评估公司资金投资的安全性以及资金的使用去向等。针对管理团队人员,需要具备极高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准确完整的对企业资金进行监督。O督团队需要避免资金使用不善等情况来确保公司的正常运行。

4.企业应该建立资金使用制

企业内部的资金是维持公司正常运行的根本,不能随便使用。企业应该树立资金使用的重要性。公司可以参考银行贷款的方式来进行资金的使用情况。首先企业各部门应该根据自身发展来做出资金预算,企业相关部门根据使用份额来规定不同部门的资金使用利率,一旦资金使用超出预算单位,该部门就应该向企业交利息,而且企业在进行部门考核时,利息的情况也纳入考核范围。这样最大化地避免了资金的浪费。其次,要灌输企业员工坚定资金管理的理念,提高对资金管理的兴趣,让员工们认识到资金管理的重要性,确保每一个部门在资金使用时合理。

总结

资金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对资金的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企业应该加强对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的重复利用,建立健全完善的资金使用制度和成立专门的资金使用监督团队,增强全公司对于资金管理、资金使用的重要性。通过提高对资金的管理能力,促进公司经济效益的增长。

参考文献:

[1]崔海英.对加强资金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的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2,04:112.

第11篇

关键词:经济效益审计;内部审计

国家审计署在《审计署2003年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了今后五年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其中之一就是积极开展效益审计,促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提高财政资金管理和使用效益。因此,正确认识和搞好经济效益审计就成为目前我们每一个审计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

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概念和特征

经济效益审计是指由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或经济活动的效益性所进行的审计。其目的在于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对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度和途径做出评价,借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需要指出的是,经济效益审计与由统计、财会或其他管理部门所进行的分析与检查,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一种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评价活动,而后者则是有关部门结合各自业务工作所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一种新的相对独立的审计形式,它具有独特的外延和内涵,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有着必然的联系,但也不等同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归纳起来,经济效益审计主要特征有以下七个方面:一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体具有独立性。必须具有法定资格的专业审计机构和人员,这些机构和人员在审计中必须保持独立的地位和身份,保持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二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客体具有广泛性。包括企业各种资金及使用资金的部门,甚至使用资金的计划、管理等各个环节。三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依据具有规范性。包括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制度、计算、预算、方案,业务规范、各种标准、技术经济指标及本单位和国内外同类行业历史水平。四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具有独特性。主要表现为审计工作结束后只出具经济效益评价审计报告及审计建议书,一般不需作出审计决定。五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具有多样性。除常规审计方法外,还包括一些现代经济管理技术。如经济活动分析、管理会计、统计分析、管理咨询、经济预测等领域。六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具有建设性。主要是核实公共资金的效益,评价经济运行过程及其结果,明确其经济责任,提出审计建议。七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目的具有宏观性。主要是通过对企业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率、效益性的评价,以促进企业资金支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二、企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经济效益审计着眼于未来,它强调了企业未来经济活动的改进和未来经济效益的提高,对确保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经营活动内容日趋复杂,多元化的经营方式日渐突出,股份公司、上市公司、跨国集团等等,使企业的规模急剧扩张,这就要求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必须跟上形势的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充分利用内部审计既相对独立,又熟悉企业内部生产、经营和管理情况的优势来开展效益审计,可以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实现企业发展的目标。

第二,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进一步完善我国审计体系的需要。经济效益审计是一种基于财务审计之上的高层次审计,它从财务会计审计领域扩展到企业生产、销售计划和决策等领域,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审计的经济监督职能,既重视事后审计,还大力开展事前、事中审计,保证了审计内容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第三,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多数企业的经营行为还处于改革阶段,这就需要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既要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合法和合规,还要通过开展经济效益审计,达到让企业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减少损失浪费的目的,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依据

经济效益审计的依据主要有:

第一,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制度。它是经济效益审计的首要标准。经济效益审计首先必须以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制度作为标准,并以此来衡量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是否符合国家宏观控制的要求,是否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是否保证了企业的长远利益,是否有利于经济效益,只有在遵循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制度下取得,才是真正的效益。

第二,各种计划、指标、预算、定额。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将企业的各种实际指标值与计划、预算、定额相比较,并进行分析、评价,以此来寻找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这是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之一。计划、指标、预算、定额是经济效益审计中采用最多的一类审计标准。这类标准是针对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指定的,具有较强的可比性,也较能反映企业的实际水平。这类标准的内容繁多,既包括国家下达的指标、计划、主管部门制定的计划、指标、预算、定额,也包括本单位制定的各种详细的计划、指标、定额等等。前期的审计标准。它是指被审计单位以前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所制定和运用的标准。

第三,前期的审计标准。它是指被审计单位以前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所制定和运用的标准,是审计人员制定本期经济效益审计的参考依据。前期的经济效益审计标准具有延续性,在它的基础上制定本期标准,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

第四,本单位或国内外同行业的历史先进水平与平均水平。这类指标也是用来考核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高低的标准之一。它们是对计划、指标、预算、定额等标准的补充,从而使经济效益审计的标准体系更加完整、全面。如某企业虽然完成了预定的计划和定额,但却大大低于国内先进水平,则说明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是很高,尚有潜力可以挖掘。由于这类标准的时间跨度较大,在运用时,应考虑各种客观因素的变化,如物价变动等。

第五,科学测定的经济技术数据。这类标准主要用于评价新产品及新工艺的经济效益。由于新产品新工艺的效益没有相应的历史资料可以比较,同时、同行业又无同类的指标可以参考,要评审它们的经济效益,就得借助于科学技术来测定。因此,它是经济效益审计中采用的一种特殊标准。

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程序

与其他审计程序一样,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也包括准备、实施和结束三个阶段。但是,在这三个阶段中,经济效益审计所进行的具体活动,与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是有所不同的。首先,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准备阶段要搜集更为全面和内容比其他审计更多、更复杂。其次,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需要编制更具体和细致的审计计划及其实施方案。因此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实际操作难度更大。再次,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采取突击审计的方式,在实施审计工作前,要给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最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报告采取详实报告,审计报告所反映的内容与其他审计有较大的区别。审计报告中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制约经济效益提高的因素,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除了要运用财务审计和财经审计的方法外,还要运用其他方法。专门运用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的方法包括经济活动分析方法、经济预测方法、现代管理方法等。经济活动分析方法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它运用运筹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企业经济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指标,并透过各项指标及其关系,分析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及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评价企业的经济管理状况,拟定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和改善经营管理的措施。经济预测方法是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预测经济效益的状况。此外,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所运用的现代管理方法还有决策管理法、统筹法、价值工程等。

五、内审部门现阶段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工作内容

第一,经营预算的审计。主要是预算编制是否合理可行,预算执行情况和结果如何。

第二,资金运用的效益审计。围绕单位或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的效益评价,考核资产经营和业绩等的效率和效果。揭示其中存在的立项不科学、决策失误、损失浪费、效益低下等问题。

第三,组织管理的审计。对组织内部的各项管理机能进行审计,找出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提高组织的管理水平和效率,促进提高经济效益。

第四,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通过内部控制审计促使企业不断完善并切实有效地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第五,经营决策的审计。内审部门没有经营决策权,但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发挥其监督评价经营决策可行性和合理性的作用。如在决策前对经济指标的计算及其结果进行验证;在决策中对不同方案进行比较、筛选和评价,为确定最优方案提供依据。

第六,投资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审计。主要是对项目资金管理情况、建设项目成本核算进行审计和评价,以及对项目造价进行审计,控制造价。

六、如何评价企业经济效益

第一,要选择适当的评价标准,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审计项目后,应结合对被审计单位的审前调查,了解主要业务的特征、生产工艺和技术特点、管理方式等,在遵循科学、有效、相关、可操作性原则基础上,确立审计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设置应该简略、清晰,便于操作和考核。指标内容和计算,均力求简单、易于使用。

第二,针对不同的效益审计项目,灵活运用审计指标体系。在实施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活动时,可能采用某一项标准,如当期的经营计划;也可能在同一项目或对其中不同的审计事实采用几个不同的标准,如既采用当期的经营计划,又依据历史最好水平,并考虑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水平等,来评价企业经济活动体现的效益优劣,并由此找出差距,发掘潜力,提高效益。

由于各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所运用的考核指标也不同。就某一项具体的指标而言,其运用过程和要求也是有区别的。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应注意将上述指标作为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来运用,防止片面地、僵化地运用这些指标。否则,便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评价标准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审计人员作大量细致的工作。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注意经验的积累,积极收集有关经济活动资料,必要时要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努力把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资料搞扎实。有条件的内审机构可以指定专门人员负责评价标准的测算和建立工作。

第三,做出恰当评价结论。根据审计项目所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归集、整理、综合分析之后,就需要对照选定的评价标准,做出各个审计重点或分项目乃至整个项目的评价结论。

七、如何做好内部经济效益审计

做好经济效益审计的前提是提高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经济效益审计除了要运用财务审计和工程审计的方法外,还要运用经济活动分析法、经济预测方法等等,这就要求审计人员除了应具备财务、审计方面的知识以外,还要熟悉企业管理、运筹学、投资学、现代管理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还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同时,经济效益审计除了要有专业审计人员参加外,还要吸收工程技术、投资决策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内行专家参加。

经济效益审计不同于财务审计,内容比其他审计更多、更复杂,实际操作难度更大,需要编制更具体和细致的审计计划及其实施方案,需要搜集的资料更为全面。在审计报告中着重指出制约经济效益提高的因素,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做好经济效益审计,要充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情况、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及执行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审计人员必须深入生产经营第一线,多观察多思考多作调查研究,在充分收集审计证据的基础上,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做出客观评价,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提出合理化建议。

第12篇

关键词: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特征;经济效益;促进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经济性形式逐步的完善,使得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步的前进。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是当前企业发展的重点,在社会发展中企业应通过建立健全内部组织结构,充分发挥财务管理预算和控制监督的职能,构建合理的企业管理制度和财务控制措施是当前企业发展的基础核心,是提高其资金利用作用和运行模式的主要方式。通过不断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能够充分的发挥资金运转中的主要作用和模式,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中所应起到的重要作用,是当前社会发展中完善企业发展措施的主要方式和手段。

1、要保障企业经济效益。首先要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资金对企业来说异常重要,资金循环和周转良性与否,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企业效益的高低。所以企业管理要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而财务管理要以资金管理为中心。

1.1加速资金周转,及时收回应收账款。加强公司的资金管理,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公司的各类应收款项应及时进行结算。只有及时结算回收,才能真实、完整、及时地反映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也有利于公司的资金周转。把应收回的资金及时收回,是避免呆账坏账损失的重要手段。

1.2加强资金管理的基础工作。在企业发展中,加强资金管理措施和方法主要是通过在企业管理中对银行各种结算数据的管理和控制,通过提高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银行数据的管理和登记,提高企业发展的资金运转效率。其在工作中必须使用限额支票的经济业务,要规定明确的报账期限和要求;二是重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和银行的联系与各个业务的对接工作,及时处理未达账项,对企业银行存款做到心中有数;三是要针对当前各种款项在运转过程将各种其产生的各种账务和款项进行及时的清理与核算,保证资金在运转过程中能够及时的回收;四是抓紧做好各项资金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五是抓好会计凭证、账簿的管理,努力做到真实、完整、合理、合法:六是要努力增加现金流量,尽量减少流动资金贷款,增加自有资金比重。

1.3加强资金的日常管理,科学、合理地使用银行贷款。使用银行贷款筹资要做好下面几点工作:一是对银行短期借款进行认真分析、及时还贷,避免逾期还贷发生高额罚息支出;二是加强银行贷款利息的核算和管理,及时与银行核对利息支出,避免利息误支付现象的发生:三是及时调度资金归还利息较高的贷款,减少大额贷款利息支出。

2、加强预算管理。通过节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财务预算管理是按照企业指定的经营目标、发展目标,层层分解、下达企业内部各个经济单位;以一系列的预算、控制、协调、考核现代企业的重要管理工具,是推动企业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总之,建立事前引导、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财务监督管理体系对提高经济运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积极处理沉淀资金,盘活存量资产,保障企业经济稳定运行

我国企业的存贷资金闲置现象较为普遍,一方面背着沉重的贷款,另一方面又存在着许多年不用的材料与设备资金运用不良的问题,如何把这部分呆滞资金灵活运用起来是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财务部门针对物资设备部门的储备资金占用过大、积压物资较为严重的问题,每年必须集中一个月进行调查摸底,提出积压清单,明确处理物资和处理积压的审批手续,办理报废或变卖成为货币资金,对库存物资,财务部门对每个仓库都应下达库存资金定额,超过或降低部分按银行同期利率奖罚。

4、加强材料、设备价格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企业的资金使用大部分用于购进材料与设备上,因此原材料的价格直接影响到企业成本的高低,因此合理采用采购资金,降低采购费用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要在采购部门设立比价采购小组,在保证其质量的前提下,要货比三家,采购组长由采购业务部门主管担任,明确采购小组的职责、权限及采购程序,比价小组要对采购的物资向供应商询价、压价、列表比较,筛选后选择供应商,并把确定的供应商及其报价填在申请表上,然后通过专门人员进行继续询价、压价,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网上调查和信息收集等工作后,确实做到货比三家,核实无误后再进行采购,如果是大宗货物、批量货物要采用竞价招标方式进行,这种采购方式通过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最终实现降低了企业采购成本的目的。

5、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机制。避免影响企业效益事件发生

企业为了科学规避风险,必须建立财务风险防范机制,对财务风险进行及时控制,完整地收集、传递、分析、评价财务信息,使企业经营和财务活动处于受控状态,形成良性的动态循环。第一、要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及时调整财务人员适应新环境的知识结构,建立风险分析的组织机制。风险分析机构的组织成员由企业经营者、企业内部熟悉管理知识和技术的管理人员及外聘的管理专家组成。财务风险分析工作要做到经常化、持续化,并具体到人。第二、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加强调查研究,运用科学方法对投资项目进行预测,提高投资决策效果,建立财务风险分析的计算机会计系统。计算机会计系统可以对企业不同时期、企业内部不同业务部门和外部同行业企业作比较分析,自动地为企业财务风险分析管理提供“标杆”,一旦实际值超过预警值,计算机会计系统便会自动向主管人员发出警报,使企业经营者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防范不必要的财务风险。第三、建立财务风险责任机制,明确企业经营者应全盘负责本企业的风险管理,并将风险责任具体落实到各部门和个人,一旦发生问题,能够及时找到责任人。要结合有效的奖惩制度,真正促使各责任人保持高度警觉,在未来经营期内不再重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