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4 14:34: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精神科优质护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本文从七个方面论述了精神科优质护理的精细化管理:1精细文化管理 2精细人员管理3精细时间管理4精细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5精细安全管理6精细物资管理 7精细绩效管理。
【关键词】精神科; 优质护理; 精细化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441-01
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种因素作用下造成大脑功能失调,出现感知、思维、情感、意志行为、智力等心理过程异常的一类疾病[1]。大部分病人没有自知力,是被家人、亲属、朋友及单位同事等哄骗进入病房的,合作性差,常常发生出走、冲动伤人或自伤等暴力行为。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理论,就是通过各种管理方法和手段将管理工作的每一个执行环节做到精确化、数据化,提高组织的执行力和效率。我区作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试点病区,采用精细化管理对病人施行无陪护的全程护理,开展优质服务取得一些经验。
1 精细文化管理
1.1 转变服务理念: 组织全体护理人员反复学习有关《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文件,包括卫生部、省厅、市局、院护理部的文件及评价标准。让每位护理人员吃透文件精神,从而在服务理念上有所改变,建立“心中有人”的优质护理服务链,去感知病人,主动为病人服务,满足其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需求。
1.2 病区文化建设: 科室制订了共同的护理服务理念,我们的理念是“爱心呵护健康,真情赢得满意”。同时每位护理人员都有自己的服务理念,规范自己的言行,使一切工作的宗旨都以病人安全、满意为出发点[2]。
1.3 美化病区环境: 对病室的墙面进行粉刷,张贴上病区简介,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主题,医护人员的信息,健康教育版画。同时公示了精神科优质护理服务的理念、服务承诺、服务项目及内涵,将病区布置一新,给病人有一种温馨的家的感觉。
2 精细人员管理
2.1 人员培训
2.1.1 技能培训: 组织全体护理人员进行基础护理技能训练,每个操作项目分配给每人进行演示,规范操作流程,要求人人掌握。
2.1.2 专科知识培训: 安排资历较深的护师进行专科知识讲课,要求每人必须掌握专科特点、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病情观察的要点、沟通的技巧、安全管理等方面内容。
2.1.3 培训专科护理常规、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及应急预案,让人人掌握,灵活运用。
2.2 科学合理排班: 改变以往一成不变的固定的排班模式,采用科学的合理的弹性的排班模式。护士长根据当天病人的人数、病情轻重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的人数、班次,比如病人数>45或有危重病人时,加排护士二头班,每天排有备班,保障人力,确保无缝隙连接,以保证病人的安全和满意度。
2.3 分层次使用: 每个护理人员都有固定的工作岗位,每个岗位都有工作职责和程序。护士长根据护士的能力采用分层次使用,护士长-办公护士-护理组长-责任护士-辅助护士,实行床位责任到人,人人管床,8小时上班,24小时负责制,互为辅助,谁当班谁负责的工作模式,使岗位责任制与护理责任制相结合,提供无缝隙连续的优质护理服务。
3 精细时间管理
3.1 简化交班报告: 交班报告简化到只要将问题交代清楚就行。
3.2 优化护理病历: 删掉了入院评估单和一级护理、二级护理的常规记录。新病人首次主要记录主诉、陪送者、主要病情、阳性体征、护理措施,连续记录24小时,以后有病情变化及时记录。出院时记录接出院者、疗效、出院指导已做、药已带。经过简化、优化护理病历的书写以后,缩短了护士的书写时间,将时间还给了病人,体现了护理工作贴近了病人、贴近了临床、贴近了社会,也大大提高了病人和家属的满意度。
3.3 改良了测量体温的方式: 采用电子耳蜗式体温计测量体温,大大节约了测量时间,也杜绝了水银体温计带来的不安全性,保证了病人的安全。
4 精细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
4.1 保障基础护理落实 人力给予保障,早晚督查护理工作落实情况。
4.2 建立基础护理量化表 每天由责任护士填写,每月总结,与绩效挂钩。
4.3 健康教育的深化 根据病人的需要采用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和集体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增加了健康教育版画、疾病宣传手册,便于病人和家属更加直观了解精神疾病,提高药物治疗的依从性,积极做好预防工作,减少疾病的复发率。
4.4 加强康复训练 成立工休组织、开展各种文体、娱乐活动,定期召开工休座谈会,征求意见,及时整改,提供优质服务,使病人满意。
5 精细安全管理
5.1 落实安全制度,加强检查力度约束病人与非约束病人分开管理,集体输液,专人看护。加强危险物品的管理,每天进行安全检查。晨间护理工作细化,病房的安全检查、整洁度分配给每位护士,责任到人,培养她们的安全意识。
5.2 安全标识的细化 制定各种标识如精神科安全管理制度、探视规则、防跌倒、防烫伤标识、洗澡流程、告病人书等张贴于病房,让病人和家属了解病区的管理特点和要求,自觉遵守,保证安全。
5.3 家属管理的强化。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向家属宣教精神科管理的特点,检查家属带来的物品,反复强调精神科安全管理的要求,提高家属的安全意识,杜绝将危险物品带入病房,造成隐患。
6 精细物资管理
6.1 硬件管理: 设施、器材、物资分门别类、放置有序,数量充足、完好备用、人人会用,专人负责请领、保养、检查、维修。药品分类放置、标签清晰、有效期内,高危、抢救药品专柜放置,标识清楚、班班清点。
6.2 病人的物品管理: 病人的食品、香烟、衣服等均写上病人的姓名由总务护士统一管理,分类放置,标识清楚,定时发放。病人的毛巾、牙刷均绣上姓名,集中管理,防止丢失,也保证了安全。
7 精细绩效管理
根据护士的工作态度、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难度情况进行绩效考核。按护理岗位、护理职称进行奖金分配,同时科室还制定了明细的绩效考核标准和奖惩条例,本月之星的评选,充分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组织的良性发展。
8 成效
8.1 满意度提高: 病人满意度从97%上升到100%; 表扬信、锦旗、花、绿色植物比去年明显增多,全年无投诉。
8.2 护士的成就感也大大提升,特别是被评为本月之星时或被病人、家属表扬时。
8.3 无护理缺陷。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精神科;护理质量;满意度
依据卫生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标准,基于加强基础护理、规范临床护理、提高护理质量、确保医疗安全的要求,从2010年10月,精神科展开了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现报告如下。
1 实施方法
1.1狠抓护理质量
1.1.1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培训,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 按照护理部在职培训计划及科室护理人员在职继续教育实施方案,抓好护士“三基”理论及专科技能培训。每月根据护士分层培训要求进行技术操作培训及业务知识学习,每季度组织全院性重点知识培训。
1.1.2建立和完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 成立了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安排副高职称护理人员专人负责全院护理质量监督与管理。各临床科室由护长和质控员组成的质量控制体系,采取科室自查与质控小组定时检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督导护理人员按照标准执行。将考评成绩与绩效工资、年终考评、外出学习挂钩,有效的增强护士的责任感和成就感,使护理工作质量得以可持续发展。
1.1.3变换服务理念、巩固基础护理 照顾性护理与治疗性护理完美结合,不断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的进程,护理人员保持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能有效的缓解患者紧张的心理,构建一个舒适的住院环境,细化基础护理工作,做好室内危险物品的检查和管理工作,为患者提供适当的饮食、睡眠护理,逐渐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
1.2提升护理服务专业水平 每年有计划的安排2名以上护理人员到上级医院参加精神专科护士培训,护理管理人员及护理骨干外出参加省内外短期学习,极大提高了专业护理服务水平。从患者入院开始即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首先评估患者行为发生的原因及诱因,了解患者家属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患者的社会支持状况;细心观察患者日常行为及潜在的危险因素,有针对性的提供护理服务。
1.3规范护理行为 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护士礼仪和护理人员言行规范,根据精神专科工作特点和患者需求,修订完善了护理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及护理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并将护理人员言行规范和要求制成小册子,人手一份,规范护士日常工作的言行,并将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位,有监督检查记录,使护理工作有章可循,护理行为规范。
1.4改善就诊及住院环境 本院新建了住院大楼,并对门诊部进行了全面的改建,完成后的住院部及门诊功能进一步完善,流程更加规范,分区更加合理,便民设施进一步改善,各病区均设立了急性观察室,便于新患者的病情观察及与康复期患者的分区管理,建立了全院统一的标识系统、全病区监控系统、便于患者随时取水的直饮水系统,患者活动区与休息区严格分开,使病房管理更加规范,整洁度进一步得以提高,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住院感受,患者满意度得到了提高。
1.5充实了护理人力,为优质护理服务提供保障 我院为二级乙等精神专科医院,编制床位280张,2010年有注册护士56人,且护理人员极不稳定,流动性较大,给护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的困难,通过招收护校优秀毕业生及将优秀护理骨干考聘入编等手段,不断充实护理人力及稳定护理队伍,现有注册护士90人,达到二级精神专科医院床护比1:0.3的标准。
1.6进行健康教育,实施人 护理人员在优质护理服务过程中应以患者为中心,勤与患者交流,满足患者的需求。指导有暴力倾向的患者以适当的方式发泄情绪,帮助患者认识疾病,教会患者如何寻求帮助,树立正确的健康观,促进疾病的恢复。
1.7 量化考核工作绩效 在优质护理服务过程中,公开奖惩制度,对工作质量、数量、班次、岗位及患者满意度等方面施行量化考核,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原则,促进护理人员的积极性。
2 效果
2.1提高了护理服务满意度 实施优质护理服务4年后,护理服务质量明显提高,患者满意度由原来的90.62%提升至99.68%,实施前后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和谐了护患关系 通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改变服务理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护士能够处处以患者为中心,从细微处关心患者,加强了护患之间的沟通,护士大方得体的言行,增强了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和谐了护患关系[2]。
2.3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 通过学习卫生部关于“进一步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我们严格按照优质护理服务检查评价标准要求主动为患者服务,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主动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和咨询,每年均有约10%护士主动参加在职专科、本科学习,有4名护士成功晋升副高职称,护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3]。
3 体会
患者经优质护理服务后,满意度显著提高,由90.62%提高到99.68%,前后比较差异不显著(P
参考文献:
[1]陆红艳.优质护理服务理念新思路[J].吉林医学,2010,31(3):568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165-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们对医疗护理需求的不断增加,老年精神病区服务对象的特殊性、病情变化的复杂性、意外情况的不可知性。他们更需要人们的关怀和理解,在精神科护理中积极的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更有利于精神病院的快速发展和品牌建设。我中心将优质护理服务实施于临床当中,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2013年9月本病区共收治了47例精神病老年患者,男性24例,女性23例,年龄最大是78岁,最小60岁,平均年龄71岁,其中精神分裂症22 例(46.8%),躁狂症8例(17%),酒精所致的精神病5例(10.6%),老年痴呆症4例(8.5%),创伤后应激障碍3例(6.38%),老年性精神障碍3例(6.38%),器质性精神病2例(4.25%)。精神病老年患者合并一种或多种躯体疾病,其中高血压27例(57、4%)脑栓塞15例(31.9%)冠心病13例(27.7%)糖尿病7(15%)。
1.2 方法
1.2.1转变服务意识,发挥服务承诺的导向作用。我们积极倡导“爱心心创温馨病房,耐心齐心建精神家园”服务理念,本着“一切以病人中心”的服务承诺,做到四亲:“用亲善的目光注视人,用亲和的语言问候人,用亲切的微笑接待人,用轻柔的动作照顾人”。夯实基础护理,做实专科护理。
1.2.2安全的管理。老年人生理功能逐渐的下降,神经、精神功能降低、体力减弱、灵活度降低,全身脏器功能的减退,对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免疫的防御功能下降,故大部分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极差,特别是一些精神衰退、痴呆患者。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差,随时可能发生意外,所以必须根据不同患者进行不同安全防护指导。
1.2.3加强与患者、家属沟通。运用恰当的护理技巧和措施,注意爱护和尊重患者,合理的选择话题与患者交流,特别是老年精神病患者,大多数同时患有几种不同的慢性病,尤其是比较严重或久治不愈的疾病,使患者肉体上,精神上都很痛苦,作为护士,多与沟通,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及时满足其合理要求,使患者感到亲切感和信赖感,减轻其身心痛苦。并讲解相似的病例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面对现实,认识生存的价值,积极地配合治疗。开导家属,与护士共同安慰患者,教育家属对患者不离不弃,尽最大的可能给予患者的经济和心理支持,使患者进一步感受到家庭及社会的温暖,让家属明白患者不仅需要身体上的治疗、康复,更需要家庭、社会的关怀。
1.2.4服药指导。在精神病治疗中,抗精神科药物仍然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口服药贯穿整个治疗过程。发药时至少有两位护士进行,一人发药,一人检查。对于老年患者,应尊重他们,态度要热情,真诚,可采取适当的表扬和鼓励的话语,以消除患者对治疗的阻抗心理,调动服药的依从性,对于习惯性拒药、藏药、吞咽困难患者可在病区白板上体现,以提醒护士们高度重视,并采取研粉对温开水混合后喂服。同时要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
1.2.5睡眠护理。夜间是观察睡眠质量的理想时间,因此应遵循15~20分钟巡视病房一次,做到细心观察,走进每个病床注意患者的睡姿与卧位,呼吸的频率、节律及声音,面色与表情、口唇及末梢色泽等。如果患者突然发出及尖叫声、或出现抽搐、呼吸困难、大汗淋淋等是病情变化的征象,要引起护士的重视,及时报告医生,同时要学会分析老年人睡眠障碍的原因,并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如睡前温水泡脚、调暗光线,行心理疏导,患者入睡后,护士应做到“四轻”。创造舒适、安静、安全的环境以确保患者睡眠的质量。
1.2.6开展娱乐活动。根据老年患者的能力与患者的喜好,给予读报,听歌,看电视,让他们了解日期、时间、季节、国家大事,并组织打牌、打乒乓球、下棋、做操等活动,开展有氧训练以及职业功能训练以改善患者大脑皮层的功能,增加其供血、供氧,更好的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对患者的康复有很大的帮助。
1.2.7做好饮食指导。老年患者大部分牙齿缺失,有的患者进食时,狼吞虎咽,容易发生噎食窒息,因此精神病人的饮食管理不可忽视,让患者参与集体用餐,针对风险性较高的患者应集中专人管理,选择半流质及易于消化饮食,视病情控制饮食量,将食物分小块,喂食不宜过快,过急,过多。三餐合理搭配,给予低热量、低脂肪、充足的蛋白质和维生素饮食,增强体质,防止并发症发生。
1.2.8健康教育。每月由健康教育宣传员组织工休座谈会、集体健康讲座,每周设置探视日,由接待班护士负责接待患者家属及时为患者家属提供在院患者的病情以及解答疑惑的问题,满足患者及其家属的合理要求,每天有责任护士对包干病人进行相应疾病宣教。
2 结果
通过上述优质护理服务措施,使精神病老年患者的康复达到最佳的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缓患者疾病的发展,确保医疗安全。
3 结论
老年精神病患者精神障碍,是由于大脑皮层萎缩或功能衰退引起认知障碍和性格变化,表现为孤僻、多疑、固执、说话利索、生活懒散、行为幼稚、反应缓慢,智能和记忆力减退、情绪容易激动或抑郁等[3]通过本病区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精心的为患者护理,重视细节,提高护理质量,确保医疗安全,达到了住院及出院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提高,住院病人健康知晓率提高,护理人员责任感提高。同时也做到了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患者投诉率下降,陪护及护工减少。
关键词:精神科患者;优质护理;患者满意度评价
我院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曾经收治的220例精神科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10例普通病房的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110例优质护理示范病房的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不同护理方法特点,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患者对医护人员护理措施的满意度评价以及健康知识的知晓率,讨论并且分析对于精神科患者采用优质护理的工作模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曾经收治的220例精神科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患者有116例,女性患者有104例,年龄最大的患者有68岁,年龄最小的患者有19岁,平均年龄为39.6岁。两组精神科患者的身高、体重、年龄、性别、病史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优质护理方法
1.2.1住院环境
在病区的门口设置相关温馨提示以及相关注意事项告示栏,设置相关负责医护人员的照片墙,包括相关信息、联系电话等,以方便患者家属进行联系【1】。对病区进行调整,合理安排布局,布置温馨装饰,使患者有家的感觉。
1.2.2护理模式
对于医护人员实行弹性排班制度安排,保证每位护士有足够的精神状态以及热情面对患者,安排护理责任制,使每位医护人员负责若干病患,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
1.2.3健康教育
加强对于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宣传,发放宣传手册,积极开展集体健康宣讲会,在病区墙上贴上教育宣传画。
1.2.4优化护理设备
优化更新患者病房内的日常基础设施,保证患者的安全以及舒适。添加红外线电子耳蜗式体温计,方便的同时能够避免水银温度计被破坏后对患者造成损伤【2】。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P
2 结果
全部220例的精神科患者经过了不同方法的护理之后,观察组的110例患者对于医护人员的工作主动性感到满意的有106例,对于住院环境感到满意的患者有103例,对于病区管理感到满意的患者有107例,对于医护人员的关爱与沟通方面感到满意的患者有106例,对于医护人员工作能力感到满意的患者有105例,对于医护人员服务态度感到满意的患者有104例,对于医护人员有信任态度积极配合治疗的患者有108例;对照组的110例患者对于医护人员的工作主动性感到满意的有94例,对于住院环境感到满意的患者有98例,对于病区管理感到满意的患者有96例,对于医护人员的关爱与沟通方面感到满意的患者有95例,对于医护人员工作能力感到满意的患者有97例,对于医护人员服务态度感到满意的患者有96例,对于医护人员有信任态度积极配合治疗的患者有95例。
3 讨论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不断上升,人们对于医院护理服务的质量要求也随之不断上升,护理质量成为了评估医院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3】,卫生部也大力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工程【4】。我院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曾经收治的220例精神科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10例普通病房的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110例优质护理示范病房的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常规的精神科患者治疗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则应用优质量的护理干预方法,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不同护理方法特点,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患者对医护人员护理措施的满意度评价以及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发现全部220例的精神科患者经过了不同方法的护理之后,观察组的110例患者的综合护理质量评分、健康知识的知晓率以及患者对于医院医护人员的满意度评价要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10例患者。综上所述,对于精神科患者应用优质量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对于医院医护人员的满意度评价,有利于提高精神科的综合护理质量评分,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贾 梅.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前后病人满意度比较[J]. 中国社区医学专业,2010,12( 35) : 260 -261.
[2]张 丽. 精神病病人家属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J]. 全科护理,2010,8( 2C) : 548 -550.
精神科患者精神大部分存在障碍,生活往往难以自理,对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主动配合性差,有时还会发生攻击他人等一些危险行为。此类患者的护理工作难度较大,故在护理管理中如何改善护理质量成为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一大热点。我院精神科于2014年6月-2015年12月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打造专业护理团队”为主题开展品管圈活动,探讨了品管圈管理法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建立及实施效果,取得满意的结果,以希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一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圈组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2月入住我院精神科的176例病患,全部病患依据随机双盲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8例,两组病患“性别、年龄、病情、治疗时间”等一般情况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
1.2 方法
选取我院精神科医护人员12名,选1名经验丰富的护士为圈长。依据我院优质护理的相关文件结合精神科护理的一般要素,全体圈员通过头脑风暴确定本次活动主题定为“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打造专业护理团队”本次品管圈活动共开展一年半的时间,圈员于每周定期参加圈会对活动期间的内容进行讨论记记录。[2]全体圈员通过品管圈活动总结影响精神科护理质量的具体因素。
1.3 对策拟制
针对上述所分析出影响精神科病患护理质量各类因素,全体圈员利用头脑风暴法讨论并敲定应对改善措施,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3.1 制定人性化入院宣教与检查内容
当病患入院时医护人员应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主动向病患与其家属讲解病房的环境、科室的主要成员等内容,帮助病患与其家属理解并掌握。病患入院时检查病患带入的鞋袜是否具备防滑功能,对存在“视力障碍、蹲起障碍、平衡失调与步态紊乱”的病患建立风险警示牌。依据该次品管圈活动主题由圈长与圈员共同起草宣教内容并整理打印成册。[3]
1.3.2 营造良好的休息与娱乐环境
“新鲜流通的空气、柔和的光线、舒适的床位”能够保证病患有良好的休息环境,医院应为病患提供充足绿化面积的休息区方便病患进行户外活动,医护人员可依据病患的“年龄、文化程度、个人爱好”等等组织一些适合病患的集团活动并鼓励其积极参加公娱活动,例如“象棋、扑克、唱歌、羽毛球”等一些活动帮助病患有效释放紧张情绪。[4]
1.3.3 减少护理工作时间强化护理题警示
由于精神科护理工作强度较高,各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与工作流程需要准确设定。病区走廊应粘贴健康宣教,此外,对于护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作成相应的警示牌摆放于醒目位置,有效提升医护人员工作责任心并便于病患与其家属监督。
1.3.4 设置家属交流方式
医院应为病患家属设立交流活动日,医护人员需要给病患家属发放精神疾病的知识宣传手册,并将病患的病情及时告知其家属,降低家属的担忧。建立家属留言册,记录医患双方的意见与建议。
2.结果
2.1 病患临床效果比较
经过护理,两组病患的临床效果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观察组病患“病情控制时间、护理依从性、意外事故发生、康复”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伴随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机构中不断发展的现代化管理模式,越来越强调高质量的护理。精神科患者因在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特殊性,自知力非常低,常出现过激行为,大大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难度。常规的封闭护理工作并没有真正结合患者的实际基本需求,导致患者抑郁、恐惧、害怕等负面心理加剧,治疗效果不佳,近几年,品管圈管理法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效果十分满意。
品管圈管理法的建立与实施,使护理内容具体,标准明确,透明可靠,降低随意性,避免人情化,杜绝盲目性。护理工作质量的提升是临床护理管理的重点,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护理纠纷率、护理差错率、质量评分、护理呼叫次数以及患者满意度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章飞雪,于燕燕,徐枝楼,黄建莉,戴晓知,黄瑜,李云霞,梁芸,王莲群.品管圈活动在精神科老年病房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3(02).
[2]皮峻峰.品管圈活动在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0).
[3]谢建芳,黄海红,肖秀梅.品管圈在精神病人生活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学,2013(11).
关键词: 精神科,品管圈,护理,效果分析
精神科患者精神大部分存在障碍,生活往往难以自理[1],对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主动配合性差,有时还会发生攻击他人等一些危险行为。此类患者的护理工作难度较大,故在护理管理中如何改善护理质量成为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一大热点[2]。本文探讨了品管圈管理法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建立及实施效果,取得满意的结果,以希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一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间60例精神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对照组患者30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45.6±6.4)岁,病种分类:11例精神分裂症,8例双相障碍,7例重症抑郁,4例器质性精神障碍;研究组患者3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23-67岁,平均年龄(46.3±6.5)岁。病种分类:13例精神分裂症,8例双相障碍,6例重症抑郁,3例器质性精神障碍。两组病例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成立品管圈小组:精神科主任1名,副主任护师 1名,2名主管护师,护师3名,5名护士。组长为精神科主任,全体护士均为圈员。制定质量控制计划,进行预防性、持续性、过程性的质量管理。对精神科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全体成员一起讨论分析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制定持续改进措施。护理计划制定后,圈长安排具体护理工作到每一位护士,特别是对病情较重的患者护理安排措施。明确护士各自责任:夜间实行双班制,新老搭配,构建帮扶对象。责任护士认定依据:熟练掌握沟通技巧、各种疾病的护理,熟练掌握健康指导同时经考核合格。建立考核小组:完善人员管理,建立考核与监督机制,成立监督小组。护士长、责任组长巡视评价护理过程及结果。考核细则[3]: 护理绩效考核:考核病房管理、基础护理、急救措施、消毒隔离、健康教育及护理文件书写等指标,满分为100分。考核方法:每月考核一次,汇总上述各项考核成绩,在个人考核档案中详细记录,将考核结果与其奖金挂钩,表现优秀的适当提升奖金系数。汇总每月考核结果到年考核成绩中,进行评奖评优,并优先外出进修学习。
1.3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在实施护理后,两组患者护理纠纷率、护理差错率、护理绩效考核评分、护理呼叫次数及患者满意度等指标。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通过SPSS19.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当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的比较
研究组护理纠纷率、护理差错率、护理绩效考核评分、护理呼叫次数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73.3%的治疗总满意度,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伴随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机构中不断发展的现代化管理模式,越来越强调高质量的护理。精神科患者因在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特殊性,自知力非常低,常出现过激行为,大大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难度[4]。常规的封闭护理工作并没有真正结合患者的实际基本需求,导致患者抑郁、恐惧、害怕等负面心理加剧,治疗效果不佳,近几年,品管圈管理法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效果十分满意。
合理科学的护理质量程度标志着医疗机构管理水平的高低,品管圈管理法使琐碎复杂的管理更具体,便于评估测量,将考核结果与晋升职务、调配人员及薪酬回报之间直接挂钩,能够明显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工作质量及责任意识,是一种比较科学化、制度化的护理方法。护士作为医疗工作一线主要的工作成员,代表医院整体形象素质,实施岗位考核能够明显提升护理人员积极性,其为防止不被淘汰,必会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操作技能,严格要求自身,进一步在护理工作中整体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不断得到提升,最终改善护理效果。近几年来,在护理工作中因护理人员专业知识不够,护理患者不仔细,导致患者出现意外并发症的实例越来越多,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也逐渐降低,因此当下在护理工作管理中采取品管圈管理法尤为重要[5],同护士的社会地位、经济效益及工作成绩直接挂钩,有利于将硬性改变慢慢向良性循环竞争转变,从而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品管圈管理法的建立与实施,使护理内容具体,标准明确,透明可靠,降低随意性,避免人情化,杜绝盲目性[6]。护理工作质量的提升是临床护理管理的重点,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护理纠纷率、护理差错率、质量评分、护理呼叫次数以及患者满意度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李黎,郦萍萍,罗欣,等. 精神科“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方法及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 2014,27 (0 3) : 312.
[2] 高元芝. 品管圈在医院优质服务质量持续改进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2,22( 18) : 100-102.
[3] 邵翠颖,金钰梅,朱胜春. 品管圈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实践和成效分析[J].护理与康复, 2012,11(0 4) : 381-382.
[4] 苟娟,何丽艳,李翠松等. 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中应用的品管圈活动[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01):152-153.
1.精神科发生护理风险的因素
1.1病人因素 精神疾病的特殊性:精神病人受精神症状影响,如严重抑郁、被害幻想、幻觉、应激事件导致了许多不可预见的及突然的风险事件发生。不承认有病拒绝住院,认为被迫害、限制等,精神病人受精神症状影响,认知判断能力下降,对环境的危险性没有正确的认知,具有强烈的求死念头和逃跑念头,使得精神科护理风险性有所增大。
1.2环境因素 精神科住院环境与是否发生护理风险关系很大,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包括:门窗的牢固性不够,有棱角有突出的窗台,暴露在外的各种管道、电线、可移动的凳子、易碎的物品、刀剪绳子、化学制剂、药物等。
1.3人员因素 (1)工作人员安全意识不足,对护理行为中的哪些情况可能导致风险和纠纷认识不够和重视不足等。(2)对危险的认识和评估不准确:如忽略或未及时发现精神病人潜在的一些危险的情绪或精神症状,没有把握安全管理的关键点,如不清楚重点关注病人、重点环节,观察的关键点和技巧、方法不够等。(3)对环境中的危险和病人的危险性敏感不够,对病人危险行为未重视。
1.4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2.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措施
2.1加强教育,思想上高度重视 由护士长组织,科室人员进行职业道德、行业规范、专科护理常规制度以及安全管理相关制度学习,使全体人员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护理安全工作。针对我们服务人群的特殊性,在实施护理服务过程中,为病人提供优质、高效、安全的服务,促使广大护理人员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意识,提高对护理不安全因素后果的认识。
2.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制订出专科护理常规制度、安全管理常规制度及相关应急预案等,使各项常规工作做到有章可循。
2.3常规工作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 在建立健全常规制度的基础上,狠抓制度落实,从每个班次、每个岗位、每个工作环节着手,使得各项工作达到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坚决杜绝有章不循现象。由于精神科病人的特殊性,作为精神科护士必须熟悉病人,在护理操作中尤应严格遵守三查八对制度,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2.4做好病人的安全管理 (1)加强安全巡视,及时发现安全问题。(2)根据病人病情和危险性确定病人开放程度和活动范围。(3)病人外出活动和检查应做登记。(4)病人新入、外出返回应做好安全检查,防止危险物品带入。(5)住院期间严防病人在办公区获取危险物品或药物等。(6)向病人进行安全宣传,包括安全管理制度等,避免危险物品带入。
2.5环境安全管理[2-3] 加强对环境安全的管理,确保一切环境设施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如要求病区所有门窗必须牢固,不能让病人翻出;办公区及治疗室、药柜等的门有专用门锁。
2.6加强物品管理 (1)办公区因工作需要使用的刀、剪、针线、体温计、约束带等物品必须定点、定量存放,使用后及时归还,每班有交接。(2)病人使用剪刀、针线时,必须在护士监督下使用。(3)制定危险物品管理制度和检查制度。
2.7家属管理 (1)做好家属的安全宣传工作,告知家属在探视病人时不应带入危险物品。在接触病人时,避免有刺激病人的语言和行为,以避免病人受刺激有情绪冲动和危险行为。 (2)对留陪家属,应做好有关病人危险行为的观察指导,使家属能够理解一些病人的情况,协助观察和发现病人的一些危险行为。
延边社会脑康( 荣军) 医院 吉林省延吉市 133000
【摘 要】目的:对精神科护士现存的压力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对应措施,以减轻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及心理压力。方法:利用归纳总结法,对精神科护士现存的压力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由于工作风险大,社会地位低,工作负荷大,病人及家属的不理解的原因,精神科护士存在很大的工作及心理压力。结论:分析总结精神科护士现存的压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应对措施,对减轻护士压力,提高护理质量及推动护理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精神科护士;压力;对策
随着医疗事业的飞速发展及护理模式的转变,以及病人家属法律意识的加强,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精神科护士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精湛的护理操作技能,还要有良好的身心健康状况。精神科护士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护理工作具有更高的应激危险性。
1 精神科护士工作压力情况
1.1 不良的工作环境
精神病院是一个社会学、技术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的复杂体系,同时也是一个充满焦虑、变化和沟通障碍的场所。地理位置大都较偏僻、封闭、半封闭的管理模式,狭隘的工作空间和令人不愉快的气味都是护士每天要面对的环境。护士每天与思维障碍、情感淡漠或者行为紊乱、兴奋冲动、缺乏自治力的精神病人在一起,很难与其进行有效的沟通,工作繁琐、辛苦、责任大。
1.2 特殊的服务对象
精神科病房收治的是以精神活动紊乱为主要症状的病人,病人易受精神症状的支配出现自伤、自杀、伤人、外逃等行为,甚至误认为护士是伤害自己的对象而突发攻击,护士的人身安全存在着潜在的危险。由于精神病人的特殊性,护士既要提防病人突发攻击,又要防止病人发生意外。除了要关注病人的躯体症状,还要细致耐心的观察病人的精神症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这使护士持续处于紧张状态而产生工作压力。
1.3 沉重的工作负荷
由于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现行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要求护士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方面给以全方位的照顾,这是复杂而又创造性的工作,需要护士付出更多的劳动和精力,而精神科护士普遍不足,国内护士严重缺编,这无形中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使护士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尤其是女护士还要承受月经、怀孕、分娩、更年期等生理变化而出现的心理问题,更是增加了工作压力。
1.4 复杂的人际关系
护士在工作中产生的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如与同事、护理管理者、病人及病人的家属之间,不能妥善处理就会陷入人际关系困境,发生冲突而影响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病人及家属对护理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无论从服务态度到职业技能都有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求护士在日常工作中耐心细致,充分调动工作热情,如果遇到病人的过激言行,要学会忍耐与克制,取得病人及家属的理解与合作。发生冲突即使病人歪曲事实护士受到委屈仍需继续工作,一旦发生意外护士还要受到一定的处罚。
2 解决对策
2.1 卫生部门主管领导的支持
为解决精神科护士存在的工作压力,首先必须改善精神科病房的工作环境,完善精神科病房的安全措施,充分考虑精神病人及工作人员的安全保护[1],这才能够使精神科护士安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同时建立健全精神科护士权益保护相关条例,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提高监控等高科技设备的使用,如果一旦发生意外及时发现与处理,并在医患纠纷时发挥作用。
2.2 各级护理管理者的支持
由于精神科护士的工作繁琐且不规律,应合理的调配上班人员。有目的、有计划的为护士提供继续深造、学习的机会,营造良好的专业发展空间,提高其知识水平和晋升的机会,放宽精神科护士职称的晋升条件,扩大医院护士的编制,减轻由于人员紧缺导致的超负荷压力。关心护士个人及家庭生活,对于有实际困难的护士给予适当的照顾。提高护士的福利待遇,提高夜班费及节假日的工作补贴,改善夜班的伙食。设立维护护士权益及身心健康的管理机构,必要时对护士进行心理咨询,使精神科护士身心健康的管理系统化、职业化。
2.3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和谐的护患关系是双方良好行为的基础,是减少护患纠纷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注意多与病人及家属沟通,做到耐心细致,杜绝将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积极听取他们对护理工作的意见及建议,满足患者及家属的合理要求,为患者解决实际困难,以改进我们的服务,使他们理解并配合我们的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及家属满意度。
2.4 提高自我心理素质
精神科病房环境特殊,工作压力大,护士应积极调整心态,加强自身修养,努力学习心理学和行为学知识,提高自己面对不良刺激时的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自我疏导、自我调节[2]。产生负面情绪又无法排解时要积极寻找正确的途径和宣泄方式,并寻求支持。主动向同事、家人、亲朋好友倾诉,积极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及体育锻炼,以释放和调节情绪。
3 小结
精神科护士的确面对多样化及复杂性的工作压力,长期的超负荷工作压力使精神科的护士产生疲惫感,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让我们从管理及个人的角度积极寻找并消除护理工作压力源,减轻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压力,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使其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更高的工作效率为病人提供全方位的优质的护理,从而提高患者及社会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通讯作者:高玲玲
【摘要】 目的 探索精神科开放性病房管理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方法 运用“以人为本”的管理策略,通过不同途径和方法,满足患者不同层次的需要,确保医疗安全,提高护理质量。结果 通过开放性病房管理,促进了患者的全面康复,也提高了精神科的护理质量。结论 开放精神科病房,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 精神科; 开放性; 护理管理; 体会
随着我国精神病学的发展,精神病院的管理在治疗手段多样化,就医环境园林化,住院病房家庭化,管理模式开房化的主旨意识下,精神病院的条件随着患者的需求在不断改善,患者随病情分层次管理也越来越合理,精神患者从以前的封闭式管理已经走入了开放管理。实施开放管理模式在患者社会功能康复、缩短住院日、服药依从性等方面明显好于封闭式管理模式[1]。现将笔者所在科室进行开放性病房的管理实践体会分列如下,供同行们参考。
1 实行合理的等级护理
笔者所在科属于精神科开放性病房,根据精神科护理级别的要求,90%的患者按医嘱实行三级护理,10%的患者出于安全的考虑和家人的要求,必须进行陪护,也是实行的三级护理。三级护理的重点是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要求患者积极参与工娱、体育活动,定期为患者开展健康教育,做好出院指导。为了能够让患者及家人配合护士,使护理工作更加顺利的展开,本科向患者及家人公开内容,让患者明白住院期间受到的是哪些服务,并积极接受患者和社会的监督与评价。
2 安全管理是各项工作的基础
培养和加强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建立每周大交班制度,病房坚持每个患者床头交接程序,严格交接影响到病房安全的病情及患者。针对容易发生不安全事件的环节、人群、时段等高危因素制定防范制度和操作规范,对高危环节严格控制,对高危人群进行重点教育,高危时段不忘警示,通过有针对性的监控,将不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中[2]。
3 创造温馨舒适的环境
病房配置电视、书刊、扑克、棋类,具备咖啡厅、音乐欣赏室,设置带有卫生间的高标准间、小间和普通间,满足不同层次精神科患者的需求。病房装饰采用蓝色图表和山水画,放置各种花卉和绿色植物,配以利于身心放松的文字警句,赏心悦目,营造了和谐、温馨、优雅的住院氛围,缓和并消除患者的紧张和焦虑情绪,利于病情的稳定与改善。在每天上班时,对见到的患者致以亲切的问候。在称呼上以温馨的、亲切的称呼相称。
4 把对陪护的管理纳入护理管理之中
陪护也就是患者的具有法律意义的家属监护人的陪伴。一方面陪护可以给患者以情感方面的支持,使患者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尽快熟悉,不敢和医生讲的话通过家属来转达,家属在患者和医生护士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护士要利用多种形式对家属进行宣教,不断规范家属的配合治疗行为。总之,护士在接触患者和家属时随时都可以进行宣教。但需注意的是在教育家属时最好和患者分开进行,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外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到深,还要注意根据家属的家庭环境和文化背景,和家属打交道重在坚持就会收到很显著的效果[3]。
5 夯实基础护理,切实把各项护理措施落到实处
继续加强护理质量检查,强化环节护理,保证全程化、无缝隙护理服务的顺畅进行。科室对护理服务质量检查的重点,应围绕着患者的需求进行不断调整,把消毒隔离、基础护理、健康教育、护士责任包干作为护理质量检查的重中之重,责令质控小组加大检查力度,必要时公开检查项目,并纳入患者的监督与评价,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有效、满意的服务。
6 以座谈会的形式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把公休座谈会、患者满意度调查,作为护理工作接受患者和家属监督和评价的主要方式,引导患者及家人明白享受优质护理服务是自己的权益,鼓励他们踊跃参与此项活动,积极维护自己的权利。公休座谈会必须由护士长主持,每月至少一次。主要是征求近期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要求。患者提的意见和建议不用署名,以打消患者的顾虑,并确保意见和建议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满意度调查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其中的内容应该根据患者的需求进行设计,对于其中始终满意的服务逐渐取消对其的监督和评价,把患者新的需求纳入调查表中,对于其中不满意的进行继续跟踪直至满意。
7 不断改进和完善出院指导的内容和方式
科室根据疾病特点和患者的文化程度制定个性化的出院指导方案,便于患者操作和记忆。其中内容包括服药指导、服药过程中的药物副反应,定期回访时间及项目,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性,心理调整的方法和手段等。出院指导的方式采取讲座的方式进行,责任落实到护士个人,并由专门的护士在患者出院前对患者掌握的程度进行评价,纳入护理质量考核。护士长对此项工作进行抽查。
8 建立健康爱心卡
爱心卡准备两个,患者出院时带走一个,科里备用一份,内有患者住院时的主要信息以及患者和科室的联系号码,由专门的康复护士保管和管理,定期打电话询问患者的健康状况,如若需要医疗服务,则由医生来操作。患者及家人也可以用电话的方式寻求帮助,医患共同努力确保患者病情的稳定性。
9 人性化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尊重
结合本科疾病的特点,根据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的内容,把提供“自尊”服务作为其他特色服务的基础,让患者在充分体会被肯定、被赞赏、被敬重、被重视的乐趣,以此激发患者的信心,树立自信。同时,应该把患者的自尊与社会地位和价值联系起来,只有患者受到他人的尊重,才会被社会所重视,让医务人员明白此项工作的重要性,把提供“自尊”服务深入贯彻的执行下去,把它落到实处,并不断细化。
10 康复训练
应该作为开放性病房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成为一个固定的班次,以保证患者康复训练的连续性及有效性[4]。科室每月制定康复工作计划,并由护士轮流来主持,每人轮流上一个半月,每一个星期总结一次。总结时应广泛征求患者的意见,在医护人员及患者的共同努力下,寻求一种患者能够容易接受的训练方法,使得康复的计划不仅得以顺利完成,而且让患者从中获得维护健康的方法,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11 康复工作计划向外公示
根据训练要求,实行患者自己管自己。选派一到两名患者作为主任或副主任,为参加康复训练的患者打考勤。护士积极收集意见和建议,结合工作目标,再重新制定训练计划,如增加、删减或替换部分内容,使康复计划不断完善,让康复工作不断改进和提高,成为患者喜欢的一项护理手段。
精神科开放式病房是社会和患者及家人的需求,其目的是通过综合治疗尽早恢复患者的社会功能,减少患者的精神残疾。以上几个方面的工作,为摸索出精神科开放式病房管理的模式,更好地满足患者和家属需求,为提供全方位精神科护理新的模式做出初步的探索。今后,将按照“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活动的目标,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让患者满意。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良好形象,让社会满意。积极探索卫生体制改革以达到惠民、利民的目的,让政府满意,并且积极稳妥的保证各项护理工作优质全面的展开。
参 考 文 献
[1] 伊雪冰,陶建清.我国精神科病房实施开放式管理的研究进展.护理管理杂志,2007,7(8):23-24.
[2] 戴艳梅,安全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重要性.中国护理管理,2010,10(2):73-75.
[3] 陈春红,汤妙瑜,黄瑞儿,等.精神病医院完全开放式病房管理观察与评价.齐鲁护理杂志,2008,14(5):37-38.
一、加强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人性化管理的建议
人性化管理即一切管理均应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笔者依此提出几点加强加强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人性化管理建议,以供同仁参考。
1.提高精神科护士待遇水平,适当降低工作强度
①从护士专业学院引进年轻专业型人才,在提高医院护理水平的同时,增加护士数量,减少夜班次数,以达到降低护士工作强度的目的;②定期组织在岗护士进行医学护理知识的培训与进修,使其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更好地为患者服务;③有条件的医院应增加护理人员旅游次数,减少其长期工作形成的压力,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④建立医护人员的奖励机制,对在平时工作中积极肯干、爱岗敬业的护士进行精神、物质方面的奖励,适当提高夜班补助标准,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⑤通过改善食堂伙食、提高值班住宿条件等手段,改善护理人员的工作环境,使精神科护理人员在无形中产生归属感;⑥医院应根据每名护士的专业特点、家庭、性格等情况合理安排值班时间,充分保证护士的年假、学习、探亲等时间,并耐心听取护士的建议,使其拥有正常的休息时间,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心态。
2.医院内部成立心理疏导科,引导护理人员保持积极的工作心态
建议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强制精神疾病医院成立心理疏导科室,聘请心理学专业医生及经验丰富的退休医生,对从事精神科工作的护理人员进行心理疏导,使护理人员正确认识自身价值,使其充分认识到精神科工作不仅关系到患者的康复,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使护理人员逐步恢复对自身的工作信心,找到人生的价值,形成健康、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增强护士对工作压力的承受能力,使其能够主动学习心理学知识,加强自身心理素质,具备解决医患关系问题的能力。通过心理疏导使护理人员可以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娱乐时间,鼓励护理人员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各种活动,在丰富业余生活的同时,缓解紧张的工作压力,保持积极、乐观、健康的心态,从而更好地为患者、医院提供护理服务,实现人生价值。
3.充分发挥护士长在人性化管理中的作用,通过激励手段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①护士长在遇到护理人员出现工作失误时,要主动承担责任,积极与患者家属、医院领导沟通解决问题,使护理人员建立起信心;②当护理人员出现错误时,护士长要耐心、诚恳地进行批评教育,指出问题的原因及解决对策;当护理人员在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优质服务中表现突出时,通过一句“做的好”“继续努力”等语言,对护理人员进行赞美与鼓励,使其得到认可,从而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③细心听取护理人员的建议,尊重其生理需求,保证学习、生活时间的合理安排,发挥护士长在院方领导、护理人员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使护理人员的基本需要及工作建议及时反馈至医院领导,为改善医院护理服务质量,保持护理人员积极健康心态发挥作用。
作者:李伟 单位:吉林市脑康医院
关键词: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人性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391-02
1 影响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健康因素
1.1 特定的服务对象。精神病人在其病态的的支配下,常表现出行为幼稚,思维脱离现实,让别人难以理解,对环境的认识也可能发生扭曲,从而出现伤人,毁物,自伤,逃跑等多种危机状态,造成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精神高度紧张,注意力高度集中,极易导致心理失衡。因此,要求精神病患者的一切活动均不能脱离护士的服务视线,方能保证患者和自己的安全。使得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造成护士身心疲惫。多数人在面对职业压力时会出现对工作厌恶疲倦感,表现为工作效率低,对服务对象漠不关心,情绪低落、个人无工作成就感等。
1.2 客观形势使护士产生压力。医院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中求生存和发展,管理者就必须抓好服务质量,为患者提供超期望值的服务。高标准、严要求的管理模式,加之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医疗护理纠纷的增多,迫使护士在进行任何操作时,都必须各尽职守,精心细致。研究表明,工作难度越大,应激强度越高,越易引发心理问题[2]。尤其是刚参加工作及专业素质偏低的护士,由于各种客观和主观的因素,使工作中常常受挫,极易产生紧张焦虑等心理问题[1]。
1.3 轮流工作制的心身反应。患者连续的治疗,护士实行轮流工作制,不分昼夜,不管花费多长时间,消耗多大体力,都要格守职责,导致生活规律的改变,引起人的生理、心理活动的变化。特别是晚班和夜班的护士,由于精神病患者的危险行为常在工作人员较少,或夜间实施,护士既要完成日常治疗和护理,又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杜绝各种意外事件的发生,使护士在工作期间心理高度紧张,心身疲劳,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有研究报道[2],巨大的工作压力易使护士群体中心境抑郁、心理紧张、焦虑失眠发生率增高,出现习惯性便秘、经前期紧张综合症,甚至产生疾病等。
1.4 社会的价值与评价。由于受传统文化形成的社会偏见的影响,社会在对精神病患者歧视的同时,对精神科护士社会价值的定位较低,对精神科护士的社会贡献不能正确看待,认为其工作没有意义。尽管精神科护理专业在不断发展,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仍未被社会及部分医院管理者的完全认可,仍然认为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就是“执行好医嘱,看管好患者不出事”,从属于医疗工作,认为医生是医院的主体,医院出台的各项制度,医生具有绝对优势,精神科护士的辛劳得不到应有的承认与尊重,使护理人员不能从工作中体验到自我价值的体现及满足感和成就感等,主观上形成不良的身心疲劳状态,导致自卑,无助的心理。
2 管理对策
2.1 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不断改善工作环境,提高护士的夜班待遇,以解除护士的后顾之忧。还要尽可能地解决护理人员的数量结构不合理等情况,缓解护士的身心超负荷运转的状态,合理有序地安排工作。此外,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对优秀护士公开表扬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定期选派一定人员培训、进修。医院的各项决策中要注重发挥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增加护士的主人翁意识。
2.2 适时的心理疏导。护士长要充分认识护士可能形成的一些紧张因素的影响,积极引导护士正确对待各种压力,充分发挥护士的聪明才智,关心护士冷暖,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中奋进,还要通过各种沟通途径针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情况下护士的心态,给予及时疏导,使护士的心理压力有机会释放,以保持心理平衡。
2.3 引导护士正确对待压力源
(1)要加强政治思想和业务知识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首先要正视自身价值,精神科护理工作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和睦幸福,患者在护士的精心护理下,摆脱精神疾病的折磨,从而恢复身心健康,回归社会,这就是精神科护理工作的意义所在。护士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逐步达到毫不利己的医德境界,在工作中不断加强业务训练,提高业务水平,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才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2)要注重培养护士对挫折及困难的承受和应对能力,不断学习心理学知识,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修养,运用积极的应对策略,减少消极心理防御。
(3)引导护士保持平和心境,运用各种方式正确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
(4)合理安排工作、学习、休息时间,保证足够的睡眠,保持旺盛的精力。
(5)鼓励护士积极参加各种社交、文体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丰富业余生活,增加生活情趣,疏导、松弛精神紧张状态,维护其身心健康。
2.4 尽力满足护士生理及心理需求。实行固定班次,护士长根据具体情况随时增加班次人员力量。合理安排护士休假、进修、学习、工作等,以确保人力的合理使用,同时根据护士的能力、性格特点及特长,用人之长。并经求护士意见,采纳合理化建设,满足护士的合理需求[3]。
2.5 运用价值激励法。激励的过程就是满足需求的过程,护士长要在工作中运用价值激励法帮助护士相信自我,挑战自我和成就自我,敢于面对现实,正视现实,遇到特殊情况的患者和家属,关键时刻护士长要敢于承担责任,维护护士的尊严。护士长要学会称赞护士,对表现突出的骨干护士运用人性化的激励理论,调动护士的积极性,对有潜力的护士要创造条件,使他们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优质服务、高效率工作、有创见性建议的护士给予奖励、表扬,使之形成良性循环即:努力干,得到表扬;再努力干,又赢得新的赞美。使护士劳动价值得到更多认可,满足他们成长与自我发展的需要,从而激发护士人性化服务的自觉性。对于护士的缺点和错误,护士长要态度诚恳,耐心教育批评,促之改进。总之,护士长要注意工作作风,做到对下属态度公正,赏罚分明,才有利于营造一个和谐、团结、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护士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调动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质量。
2.6 运用感情激励法。护士长要了解自己的下属,知道她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与她们建立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表现在工作上关心、政治上教育帮助、生活上体谅照顾、学习上鼓励支持。做护士的知心朋友,帮助解决生活中困难,创造和维持一种有利于调动积极性与温暖友爱的环境,引起护士情感上的共鸣。
总之,人性化管理就是要从细节入手,与护士建立起理解、支持、和谐、友爱的关系,在护士中营造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谐有序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护士长事事从“假如我是护士”的角度考虑,最大限度地理解护士心情,并为其解决问题,积极与护士沟通、交流,这样才能受到护士们的拥戴。
参考文献
[1] 靳永萍,张红,阚春梅,等.护理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4,10(2):111
[关键词] 精神科护士;工作压力;应对方式;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7)10-127-05
Relationship study between work stress and coping styles of psychiatric nurses in Huizhou
ZHU Huiqun1 YAO Xuelian2 HUANG Aiping2 LUO Xueqiong1 DENG Chunyou1
YE Yucong3 LI Meijuan3 WU Huixia4 LI Xiuzhen5
1.Boluo County People’s Hospital,Boluo 516100,China;2.Huizhou Sixth People’s Hospital,Huizhou 516211,China; 3.Huizhou Second People’s Hospital,Huizhou 516001,China;4.Huizhou Veterans Hospital,Huizhou 516008,China; 5.Guangdong provincial Third Invalides Hospital,Boluo 51617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on work stress and coping styles of psychiatric nurses in Huizhou,and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Methods Cluster random sampling method was used to select 180 female registered nurses in psychiatric department from Huizhou Second People’s Hospital,Huizhou Veterans Hospitaland Guangdong provincial Third Invalides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5 to April 2016.Questionnaire surveys were carried out by using the nurses’ work stressor scale and 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PSS15.0 statistical software was used for data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married and unmarried nurses in psychiatric department (P>0.05).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aspects of patient management,working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between different ages of psychiatric nurses (F=6.56,4.34, P
[Key words] Psychiatric nurse;Working pressure;Coping style;Nurse job stressor scale;Simple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研究表明,护士已成为一种高风险的职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职业压力[1]。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护理观念的改变,社会对护士的工作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加上护士对自身的发展要求,导致临床护士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2]。过高的压力不仅会影响护士的心理健康,还会导致护士护理质量下降,甚至产生离职意愿,严重影响护理队伍的稳定,而良好的应对措施可以有效的缓解护士的工作压力[3-5]。但对于精神科护士来说,因其护理的对象为精神疾病患者,决定了其护理工作具有特殊性和高风险性。精神疾病患者一般存在认知能力障碍、生活紊乱、行为无法自控,毫无征兆的突发行为带给自身及他人伤害[6]。因此,护士不仅要护理好患者,还要时刻关注自身的安全,无形中增加了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本研究对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压力和应对方式进行了调查研究,旨在了解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压力和应对方式,为更好地维护和改善护士的心理健康及建立良好的应对措施提供参考和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5年9月~2016年4月选取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惠州市复员退伍军人医院、广东省第三荣军医院的精神科女性注册护士作为调查对象,共185例。所选取的女性护士均对调查内容知情同意、愿意参与此次调查研究,且身体无心肝肾等疾病或精神疾病者、及家庭无重大变故影响其精神状态者等。
1.2 调查工具
1.2.1 一般情况调查表 由调查人员自行设计,包括调查对象的年龄、婚姻、学历、护龄、职称等内容。
1.2.2 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 采用李小妹等[7]编制的量表。本量表包括35个项目共5个条目(工作环境及资源方面、患者护理方面、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工作量及时间分配、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采用1~4级评分法,分别分为1=无、2=轻度、3=中度、4=重度压力,评分越高,表明工作压力越大。本量表信度系数(α)为0.98,分条目的信度系数(α)为0.83~0.95。信效度均较好,应用非常广泛。
1.2.3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 采用汪向东[8]编制的问卷。此问卷包括2个维度(积极应对、消极应对)20个条目。第1~12个条目为“积极应对”,第13~20条目为“消极应对”。按0~3级计分法:0分=从不采取、1分=偶尔采取、2分=有时采取、3分=经常采取。积极分数越高越好,消极应对分数越低越好。本量表的重测相关系数为0.89,信度系数为0.90。本量表应用非常广泛。
1.3 调查方法
参与本次调查研究的护理人员均参加了调查前的培训,充分了解了本次调查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及本次调查所采取的获取数据的方法―发放问卷。向调查人员详细讲解问卷的内容及如何与调查对象进行沟通,均采取统一指导语。与调查对象沟通后让其填写调查问卷,填写前简单告知调查对象问卷的填写方法,填写时调查人员不能对调查对象进行指导及引导或干预。每份问卷于30分钟内填写完毕,统一收回。由两名研究人T将问卷内容录入电脑中,并相互核对所录入的数据,以保证数据真实可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表示,采用t检验和F检验,计数资料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二者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P
2 结果
2.1 精神科护士的一般资料
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185份,可进行有效统计的问卷为180份,有效利用率为97.3%。见表1。
2.2 精神科护士工作压力情况
不同年龄、婚姻状况、学历、护龄及职称方面的工作压力具体评分结果见表2。不同年龄、学历、护龄方面工作压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精神科护士的应对方式
不同年龄、护龄等精神科护士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精神科护士工作压力与应对方式相关性分析
由表4可知,积极应对与工作压力呈负相关,消极应对与工作压力呈正相关。
3 讨论
本文采用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对精神科女护士进行了工作压力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压力明显增大,尤其是患者管理、工作环境及资源方面。本研究表明随着护士年龄的增长其工作压力也随之增大。其原因笔者认为可能与工作中的晋升晋级及家庭负担有关,其次与患者及其家属对精神科护士工作的不理解不尊重有关。随着对精神病患者的保护及优质护理理念的产生,目前大多数医院精神科采用封闭式管理,因精神病患者本身的原因,护士无法与其正常交流,护士不仅要时刻注意住院期间患者的安全,还要担心自身的安全,工作始终处于紧张状态[9-10]。
学历高的护士工作压力高于学历低的护士,尤其体现在护理专业及工作、工作量及时间分配方面,与有关研究[11-12]相一致。其原因笔者认为学历高的护士对自己的工作和工作规划比较明确,期望值较高,但在实际工作中工作内容并未达到内心的需求,此外学历高的护士可能要负责带教及科研工作,自己时间不能充分应付工作和家庭生活,因此,学历高的护士易感受到较高的工作压力。
本调查结果也显示,护龄长的精神科护士工作压力大于护龄短的,主要体现在工作量及时间分配、患者护理、工作环境及资源方面。其原因笔者认为是护理年限长的护士在临床护理中担负着主要责任,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历过许多突发事件,要时刻准备处理患者某些不可预见的危险行为,精神始终处于高紧张状态,此外随着工作年限的增
长,自我感觉成就感不足、付出与回报不平衡等原因导致护士本身压力较大;而工作年限低的护士相对来说工作热情较高,危险经历少,工作量相对较小等原因使其感觉工作压力相对较小。
本调查中护师压力较大,笔者认为处于护师职称的护士在科室中是中坚力量、业务骨干及管理人员,又集多重角色于一身,使他们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这与徐朝艳等[13-14]对不同职称护士的研究相一致。研究表明,精神科护士工作压力过大如果得不到有效缓解,易产生烦躁、易怒、焦虑等不良情绪,严重者可影响家庭生活[15]。因此采取合适的应对方式可有效缓解心理压力。应对方式作为压力与健康的中介机制,对维护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16-17]。本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婚姻、学历、护龄、职称的精神科护士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方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积极应对评分高于消极应对评分,提示本调查中护士多采用积极的应对措施。有研究表明,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越多,工作压力就越小,采取消极应对方式越多,压力就越大[18]。本调查结果显示,工作压力与积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与消极应对呈正相关,与上述研究相一致。
总之,不同人口特征的精神科护士存在着不同来源的工作压力。因此面对具有认知功能及情感障碍、意识行为障碍等精神紊乱现象的精神病患者[19-20],护士不能一味采取消极的应对措施,应学会应用积极的应对措施来调节所面临的心理问题,调整良好的心理状态投入繁琐的工作和生活中去。笔者认为,医院护理管理者应定期对护士进行工作问题的解答和调解,缓和护士紧张的工作状态;支持护士的职业发展并提供宽广的平台;定期为精神科护士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面对消极应对工作压力的护士,护理管理者应给予积极的引导使其释放内心压力,改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精神科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玉馥,周莉.护理压力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8,17(1):3-5.
[2] 乔芳.临床护士工作压力现状[J].医学临床研究,2004,21(10):1165-1166.
[3] Collins F.An evaluation of palliative care services in the community[J].Nurs Times,2004,100(33):34-37.
[4] 吴欣娟,张晓静,高凤莉.人员离职意愿与工作压力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4):197-199.
[5] 邹敏.上海市护士姑息护理知识和态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07.
[6] 马占玲.精神科护士工作压力的相关分析[J].吉林医学,2014,35(2):383-384.
[7] 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45-646.
[8]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2-124.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9] 侯丽华.影响精神科护士心身健康因素与人性化管理[J].临床心身病杂志,2009,15(3):277-278.
[10] 李娟.精神科护士工作压力源分析及应对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6):8906-8907.
[11] 何晓艳,黄东,刘琴,等.精神科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应对方式的调查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09,22(4):228-230.
[12] 伍晓凡,刘立志.军队医院精神科护士工作压力源分析及应对措施[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4,20(6):93-95.
[13] 徐朝艳,郑志惠,张振路.个体特征对护士职业紧张与疲劳状况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6):530-532.
[14] 龙霖,吴玉琼,胡定伟.不同学历、职称护士的职业紧张调查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4,20(6):20-21.
[15] 李彩君,何长天,武芝梅.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与应付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4(7):871-873.
[16] 王卫平,薛朝霞,牛利,等.应对方式在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机制[J].中国卫生统计,2012,29(3):330-332,336.
[17] 徐明津,黄霞妮,冯志远,等.应对方式在核企业员工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关系中的中介效应[J].2016,33(2):134-138.
[18] 曾淑贤,李小妹.ICU护士工作压力与应对方式相关性的调查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5,5(10):5-6.
[19] S云清,苏琴.恢复期精神病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护理[J].四川精神卫生,2006,19(1):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