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兴服务业发展前景

新兴服务业发展前景

时间:2023-05-24 14:34: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兴服务业发展前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兴服务业发展前景

第1篇

(二)、主要作法及措施

1、做出了决策部署。加快服务业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为此,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把发展服务业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在省市服务业发展大会召开后,县委政府立即做出了部署,确定了服务业发展重点,二是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十一五”期间工作的重点。提出了积极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积极发展特色服务业,实现服务业发展新突破的发展目标,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增加。三是明确了发展重点。着眼于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结合现代服务业发展特点,把交通物流业、商贸流通服务业、休闲娱乐业和房地产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全县服务业发展的重点,抓住了我县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对于推动全县服务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优化了发展机制。加快服务业发展,机制创新是关键。一是加快了所有制结构调整。近年以来,我县本着能放则放的原则,放开经营范围,放宽市场准入政策,积极推进全县服务业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改革,加大了对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进入服务业,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领域逐渐呈现出多种渠道投入、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发展格局,增强了全县服务业发展活力。二是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加大了对困难企业的破产改制力度,促进各类资本的流转重组,先后对粮局下设的家家乐连锁店、紫云商场等进行企业改制,推进了我县流通企业改革,维护了社会稳定。三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注重加强与服务业企业的沟通,努力搭建服务业人才资源开发平台,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用人、育人、留人观念,以多种形式鼓励科技人员创新,确保了服务业人才政策落实到位,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智力支持。

3、培育了一批先进典型。近年来,全县服务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些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发挥这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对于加快全县经济发展十分必要。一是建设连锁超市、扩大覆盖网络的典型。一峰公司、志高量贩等发挥规模优势,创新运营机制,积极构筑小超市大连锁的日用品营销网络,由城区商业区向社区、由城市向镇村延伸,在日用消费品、粮油、餐饮等方面实现了大连锁。二是依托商务局大企业加快自身发展的典型。*县金浩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不断整合农村连锁经营服务网络,20*底在全县建成了309家农家连锁超市,形成了覆盖整个乡村、服务所有居民的县、镇、村三级服务连锁经营服务体系。三是改进服务方式,力求消费者满意的典型。农业部门推行上门服务,积极开展“送放心农资下乡活动”,及时将农药、化肥、种子等物资送到农民手中,文明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三)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看,*县服务业发展仍然存在总量不大、结构不优、发展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尤其是生产业发展滞后,新兴服务业发展不充分,严重影响县域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1、总体规模仍然不大,服务业创造的增加值占gdp比重偏低,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仍不够高。近年来,*县坚持“工业强县”的战略思路,把工业经济摆在首要位置来抓,服务业的发展相对高速发展的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显得过于缓慢,*县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占gdp比重偏低。据初步统计,2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6.7亿元,同比增长16.9%。第二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7亿元,同比增长22.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6年的49.4%提高到55.9%,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30亿元,同比增长18.4%,占地区生产总值23.5%,全县三次产业比重为20.6﹕55.9﹕23.5。

2、城镇化进程较慢,制约服务业发展。城镇化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相辅相成,城镇化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载体,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城镇化的进程,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反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又可以带动服务业的发展。近几年尽管*县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成效也非常显著,但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制约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20*年,*县城镇化率27.84%,比全市、全省分别低7.95、6.16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偏低,农村人口相对较多,使*县服务业发展空间狭小,客观上制约了服务业总量的扩张。

3、内部结构不够合理,新兴行业发展滞后。长期以来,*县服务业的构成仍以传统的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为主,20*年这三个行业的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高达52.8%;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新兴的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规模不大,占服务业的比重仅为12.5%;信息中介、现代物流、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旅游业开发的程度不够,行业竞争力不强。

4、服务业企业单位规模小,缺乏带动力强的大中型企业。*县服务业企业的发展存在单位数量少、规模小,难以形成竞争合力和竞争优势的问题。

三、今后五年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重点,以及重点项目安排情况

1、发展思路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家对发展服务业的认识不到位,比起牢固的“工业强县”理念,“服务业兴县”的观念仍然薄弱。我们必须实现从强调“工业强县”向强调“工业强县、服务业兴县”和“制造业、服务业双轮驱动”转变。要树立服务是生产性劳动的观念。服务也具有生产性。同时深化对资本的认识。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决不单指传统意义上的物质资本,还包括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忽视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就无法发展现代服务业。

(2)抓好思路定位:充分发挥我县区位、产业、资源、人文等优势,以推进城镇化、促进农业产业化为方向,进一步优化环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大投入,重点发展生产业,大力发展消费业,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努力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宽领域、提升品质、加快构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想协调、与国际市场相对接,机制灵活、结构优化、开放度高、功能完善的服务体系。

(3)抓好规划布局。规划就是财富,规划就是金钱。科学规划是服务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一要用超前的眼光搞好阶段性发展规划,要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下,合理制定*县服务业发展规划,要制定*县20*年-2010年服务业发展总体战略规划。二要用科学的方法搞好功能布局规划。根据全县区域生产力和城市空间布局,突出以城市为服务业载体、以园区为生产服务业基地,统筹规划制造业与服务业、城镇化与服务业,配套形成布局合理的服务业空间布局。围绕提升城市中心功能,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突出发展大物流、大旅游、商务服务、社区服务等服务业,

(4)、抓好项目建设。项目是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服务业发展也必须扭住项目建设这个总抓手不放,依靠项目的支撑拉动,实现服务业的快速繁荣。一是加大服务业项目的招商力度。围绕服务业发展的功能定位,利用各种招商活动搞好项目的包装推介,瞄准国内外规模大、实力强、管理先进的服务业大企业、大财团,着力引进一批大型专业市场,引进一批企业总部、金融保险总部、贸易总部和研发总部,引进一批信息咨询、法律服务等中介组织,引进一批家政服务、托老托幼等社区服务项目,引进一批规模大、档次高、辐射力强的综合性娱乐设施,带动服务业的上当升级。二是搞好服务项目的启动繁荣。服务业项目不同于工业项目,其启动繁荣需要一定的过程。对在建的项目,应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争取早日建成运营;对基本建成的服务业项目,要帮助搞好二次招商,通过集中引导、政策扶持等措施,加快业户的引进入驻,迅速聚拢人气,及早发挥效益;对已运营达效的项目,要强化规范管理,确保长期繁荣。三是完成服务业重点项目的建设。完成三里沟金鑫商贸城、东城区大型宾馆等项目规划建设进度,带动服务业发展。

(5)、抓好环境建设。服务业本身就是环境经济,能否加快发展繁荣,关键在环境,要害也在环境,必须通过优越宽松的环境为服务业培植繁荣创造“温床”。一是放宽政策环境。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研究落实配套政策,降低服务业准入门槛,切实放开放活,努力形成一整套扶持服务业发展、向服务业倾斜的政策体系,并抓好政策的兑现和落实。实践证明,哪里政策优惠、环境宽松、人文和谐、各类生产要素就可能向那里聚集,就会形成吸引资金、人才、技术和“消费”的洼地,就能使优良环境成为吸引投资和消费的“引力场”,这已构成现代经济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要加大财政、税收支持力度。农业已免征农业税,第二产业也给与了很多税收政策,而给与第三产业的支持却不足。二是优化政务环境。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强化部门服务意识,简化审批程序和办事手续,进一步提高服务效能。三是营造诚信环境。以诚信建设为载体,重点推进政府、企业、和公民的诚信体系建设,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社会风气,引导业户诚信经营,进一步规范服务业市场秩序,努力打造“经济安全区”。

2、发展目标

20*年至2012年,全县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超过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平均增速。到2012年,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年的基础上提高5个百分以上。现代和新兴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吻合、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使我县成为特色鲜明、功能完备、实力较强的区域业中心城市。

3、发展重点以及重点项目安排

第2篇

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状况及问题

经济结构调整状况

2003年,顺义区GDP总值达到183.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是16.1:43.4:40.4。第三产业正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通过“九五”以来的经济结构调整,顺义区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初步形成了五大产业群落,显现了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一是以天竺出口加工区、空港工业区为依托构建的高科技产业群落。已吸引入区企业284家,其中跨国公司63家。二是以林河工业区为依托迅速崛起的现代制造业产业群落。目前已初具规模。三是以燕京啤酒等食品饮料企业为依托构建的都市型食品饮料产业群落。四是以时尚体育、现代物流、都会业为依托正在构建的现代服务业产业群落。五是以“三高”农业区、观光园区为依托,“山水田林路”农业功能、生态功能与城市设施功能共享,构建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群落。

存在的突出问题

经济总量偏低 GDP占北京市GDP总量的4.1%,经济总量偏低是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

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与1995年相比,顺义区的经济结构得到了很大改善,趋向是合理的。但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地区之间不均衡,产业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同步。

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不完善 近些年来,在城市基础设施、服务功能、机制等软硬环境建设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亟待完善。

构建服务业大区的意义

着力构建服务业大区,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客观规律需要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三次产业在不同阶段的构成和作用是不同的。三者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构成国民经济运动的基本规律。第一产业是第二、第三产业产生发展的基础,在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时,必然占据主要地位并相对高速发展。而随着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如果没有相应的服务业跟进,经济发展必定受到限制,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成为“瓶颈”。于是,第三产业成了第二产业制约性的环境资源。

从历史上社会分工,商业的产生、服务业演进升级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第三产业的范围扩大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比重增加成为扩充经济总量的必然选择;地位提高,成为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环境条件,也是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标志;种类多极化成为人民生活的必然要求和社会就业的广阔领域。

着力构建服务业大区,是把顺义区建成首都重要功能新城区的需要

为了解决近年来首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城市中心区功能过度集聚、建成区无序蔓延、郊区发展缓慢滞后、区域协调发展不够等一系列问题,北京市对未来城市产业发展、空间发展方向做出新的战略规划,赋予了顺义新的城市分工和功能定位。按照规划方向,顺义的未来将是以现代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高度发达的首都重要功能新区。

着力构建服务业大区,是扩充顺义区域经济总量的需要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顺义区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依然是迅速扩张经济总量。在这一过程中,第三产业的推动作用不可低估。“九五”以来的数据表明,第三产业对顺义区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无论是增幅、增速和贡献率都排在首位。从经济发展的规律看,进入全面小康、基本实现现代化阶段,主要靠第三产业推动。目前,顺义区正处于第二产业二次创业阶段,在新的基础上新一轮产业升级正在推进。可以预见,在工业化步伐加快后期,必将带动服务业的更大发展,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因此,适时调整经济结构,是打造绿色国际港的必然要求,也是扩充经济总量的迫切需要。

着力构建服务业大区,是改善优化当前顺义服务业结构的需要

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发展演变看出,顺义区第三产业发展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成为新兴支柱产业。新兴的现代服务业成为第三产业、乃至全区经济的支柱产业。如物流业增加值在三产业中的比重已达到25.4%,占全区增加值的10.26%。传统服务业升级缓慢,重点行业差强人意。相对于新兴服务业的快速增长,传统服务业在总量增加的情况下比重下降,影响力减弱。

构建服务业大区的思路与对策

基本思路

顺义着力构建服务业大区的基本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首都城市空间布局战略规划要求,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借助优势、发展优势、突出优势,着力打造规模相当、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大区,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扩充区域经济总量,实现“绿色国际港、全面建小康”的战略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到2008年,服务业GDP要由现在的53.7亿元达到160亿元以上,在全区经济中的比重要占到42%左右。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使之成为顺义区服务业的新的增长点和中坚力量。特别是要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信息咨询、规划设计、中介、科技、法律、税收、管理、广告等新兴的工商服务业,逐步改善和优化服务业的内部结构。

空间和产业布局

对顺义区发展服务业优势资源的再认识

交通枢纽优势:首都国际机场是得天独厚的垄断资源。扩建后的客运吞吐量可达到6000万人次,会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因此,顺义区具备了总部经济、航空物流发展的优势条件。

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位置,京、津、唐大北京产业圈的要地。铁路、高速、快速、环路发达,符合中枢物流“就车站、就港口、就码头”的条件。

大背景优势:北京功能重新分区,在“新北京、新奥运”战略中,顺义成为国际交往、贸易、物流、体育休闲度假的功能新区。

国家和北京市的一批重点项目。如首都机场东扩、奥运场馆、新国际会展中心等,是构建服务业大区的重要条件,相继启动会产生互动、连锁的放射效应,带来服务业的几何增长。

区位优势:适合都市型农业发展。这种都市型农业是采摘、观光、休闲、度假的集合,具有一、三产业的叠合功能。按照产业发展规律要求,其地理位置应处在市中心50-100公里处生态环境较好的环状地带,上风上水、交通便利的顺义正处于这一位置。

“Shopping Mall”的选择位置。“Shopping Mall”是现代商业的升级形态,一般选择交通便捷的都市边缘区,是市民一周生活用品的“打包”购物场所。顺义的区位和交通条件适合。

自然资源优势:“百里山川与两河一地”的优势。顺义有靠近北京最近的山地,两条大河流经顺义,还有最大的一片湿地,环境资源良好。

具有整合潜力。对浅山、湿地、河流靠近大都市等资源进行整合是打造品牌和规模的优势。

产业基础优势:第二产业二次创业和重大工业项目给第三产业发展带来机会。特别是现代制造业、首钢冷轧带钢平移等重大项目,是第三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来自于第三产业本身的基础。顺义区的第三产业增加值虽不是绝对领先,但在某些领域处于优势地位,只是需要升级,一些新兴业态颇具研究和开发潜力。

空间布局和产业重点

空间布局:以三区、三带、一圈为框架,三十个重点项目为支撑,构建顺义服务业核心区,巩固、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带动全区第三产业协调发展。

三区包括空港区、建成区、新城区。

三带是指温榆河生态走廊、潮白河生态走廊、一脉东山生态走廊三个服务产业带。

一圈是打造环潮白河――东山300里生态旅游产业圈。

产业重点:都会业。按照区域总体规划,以机场地区为重点,建设都会产业群落。

商业:巩固、提升传统商业,大力发展现代商业。突出发展现代物流、Shopping Mall及超市。

旅游业:在“绿色国际港、时尚休闲地”的定位下,整合资源,着力打造300里生态旅游圈――以奥运水上公园为龙头,规划出处处见景、步步生情,内容迥异、四季贯通,集吃、住、玩,体育健身、采摘观光、轻松娱乐、文化享受、休闲度假于一体,一气呵成的旅游休闲产业圈。

体育产业:以潮白河生态走廊为核心区、一脉东山生态走廊为附属区,以两个奥运场馆为龙头,高尔夫球、滑雪、射击、赛车等高层次体育运动为一条线,形成水、滩、草、山四季内容不同、丰富多彩的商业性、群众性的体育健身、休闲群落。

总部经济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进程中导致的企业总部与加工基地在空间上分离的组织形式,是当今现代服务业的新概念,是首都经济的新内容和重要载体。顺义区发展总部经济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依托国际机场,大力发展航空总部是顺义的重点。

对策思考

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继续加快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 从历史发展阶段看,顺义区工业化过程还远没有完成,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要加速城市化和全面小康步伐,目前首当其冲要加快工业化步伐,这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况且,顺义区发展的大格局也只是初步建立了框架,需要进一步夯实基础、凸显品牌、扩充总量。也只有如此,才能为构建服务业大区拓展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明确服务业发展战略地位 要正确认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演进规律,把握不同发展阶段国民经济主要推动力的来源和差异,有针对性地调整经济结构,明确不同阶段的发展思路;要抓紧制定《顺义区委、区政府关于着力构建服务业大区的若干意见》,并对总体规划、阶段目标、具体任务作出部署。

加强研究、制定规划,明确服务业发展的具体布局 一是制定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科学合理利用资源。二是制定服务业发展的产业布局,使服务业协调健康发展。三是明确产业发展重点,相关委、办、局和公司要抓紧时间对产业现状、发展前景进行调查研究,推出行业招商引资的重点项目。

第3篇

关键词:高技术服务业;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转型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2

一、高技术服务业概述

高技术服务业,这个名词在我国最初是在《2003 年度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若干重点项目指南》中被提出来的;并不是一个专业术语,因此,在现有的文献中,国外学者并没有对高技术服务业作相关的研究。与“高技术服务业”这一概念密切相关的专业术语主要有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IBS)”、“现代服务业”、“新兴服务业”等。

国际经验表明,制造业高度发展后会呈现“服务化”的新趋势,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约占全部GDP的70%左右,美国占比超过了75%,印度也已经达到了50%,而我国的服务业仅占GDP的42%。2011年美国的GDP总量达到了15万亿多美元,而我国的正好是美国的一半,为什么在煤炭、水泥、钢铁等产量都远远高于美国的情况下,GDP总量却只有美国的一半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服务业上,尤其是在现代服务业上产生的差距。

高技术服务业是传统服务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高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环境下,逐步融合成的一种新兴服务产业形态。高技术服务业对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国外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20世纪全球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产业革命,带来了发达国家产业模式的巨大转型,实现了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扩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一)美国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上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的服务业已逐步取代汽车、钢铁等传统产业,成为美国经济新的支柱力量。目前,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服务业进出口国,总体规模约占全球的三分之一,并且占GDP比已超过了75%。美国的现代服务业居世界领先地位,其中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教育培训业等总量已接近服务业总量的一半,占美国经济总量的32%。

(1)区域产业链是美国高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科技研发、生产制造、销售、物流和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和衍生产品形成一体化运作,环环相扣、相互制约,保障了产业的稳定发展,如纽约的服装产业链、硅谷的电子产业链、好莱坞的电影产业链等;(2)都市区是美国高技术服务业的重要载体:提供了全美国84%的就业机会,却创造了85%的全国GDP产值,为各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巨大的劳动力市场、强大的资金以及聚集的信息资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制造业向郊区转移,为高技术服务业提供了集中发展的空间,比如纽约曼哈顿老城的华尔街CBD金融区;(3)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目前,美国是全球创意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产品已经超过了传统产业的其他所有产品,成为最大的出口产品,2002年,美国创意产业达5351亿美元,GDP占比超过的5.24%。

(二)日本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日本的第三产业已经超过了全国GDP的63%,处于世界领导地位,信息通信业、批发零售、汽车租赁服务占据前三位,高技术服务业产值增加值从1985年的4500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1.1万亿美元,21年涨幅超过4.5%。

信息服务产业发展最快,成为日本经济的支柱产业,软件开发与编程是日本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的主要来源,并且订单式软件已超过总销售收入的50%。日本的动漫产业模式完整,全球60%的动漫产品出自日本,年产值230万亿日元,占全国GDP的比重超过10%。

东京是日本的金融和管理中心,服务业占GDP的80%以上,东京良好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为金融、银行、保险、物流等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城市化发展模式为高技术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东京拥有日本17%的高等院校、全国1/3的研究和文化机构,为高技术服务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三)欧洲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高技术服务业和高附加值产业在欧洲国民经济中已占主导地位,从1985年的1.3万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2.5万亿美元,21年间涨幅超过3.2%,其中英国的保险、金融、咨询等高技术服务业占全国GDP的70%以上。

欧洲国家有着独特的工业设计优势,在高科技产品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更注重产品的外形设计是否更温馨、更舒适。全球的大型公司都非常关注新兴高科技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比如Philips始终把“精于心,简于形”的设计理念贯穿于产品设计中,以高科技的实力为全球消费者设计时尚个性化的产品。

欧洲在金融服务和第三方物流(3PL)也有着良好的发展。法国金融服务业经过长达两个世纪的演练,金融体系逐渐完善,目前法国拥有各种金融机构600余家,从业人员超过40万人,银行总资产7万亿欧元。英国的金融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每年产值190亿英镑,GDP占比超过5%,从业人员100多万人,凭借着语言、贸易、高质量配套服务等优势,伦敦成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中心、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企业对物流的需要和较高的物流管理水平是欧洲第三方物流能快速发展主要原因,领军企业主要有Exel、Maersk、Schenker等,涉及的领域主要有高科技、制造业、汽车等,服务遍及全球。

三、国内经济发达地区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技术服务业尚处于发展初期,对GDP的贡献仅占4%左右,而且区域发展差异显著,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

(一)北京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现状

北京的高技术服务业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的水平,对北京经济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9年,北京GDP达到了11865.9亿元,其中高技术服务业1901亿元,占比16%。

北京作为我国政治、文化、教育和国际交流中心,具有不可比拟的技术和人才优势,能为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支持;便于开展广泛的交流和合作,更快更准地了解全球最新科技动态。北京的高技术服务业以创意产业、研发产业、信息服务、电子商务为代表,尤其是软件、动漫游戏、移动增值服务等, 并大都集中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2009年,中关村企业总收入超过12000亿元,增长速度超过20%,引领了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二)上海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现状

上海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着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上海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迅猛,和北京、深圳一起成为软件排行国内前三的城市,在网络游戏产业方面上海占据了50%以上的市场份额。上海的教育培训、文化传媒、医疗卫生、创意产业等行业发展也很快,对GDP的贡献逐年增加。2009年,上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收入2108.11亿元,同比上涨20.2%,其中软件产业1206.19亿元,同比上涨20%,是信息服务业的支柱产业,互联网服务业268.1亿元,同比上涨42.1%,成为信息服务业的新亮点。

(三)广州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广州的高技术服务业已经形成了以信息技术、研发设计、生物等为主的产业集群,并涌现出大业信托、网易、达安基因、广州毅昌等一大批广州本土的高技术服务业领军企业。目前,形成了以原创动漫为主的动漫产业集群,现有动漫相关企业120多家,从业人员1.5万,年产值规模达到了100亿元,位居全国首列。

四、国内外高技术服务业的比较

(一)高技术服务业外部环境

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凭借制造业的雄厚基础,使本国的高技术服务业得以较早、快速的发展。近些年来,全球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势头已经超过了高技术制造业,成为新的经济支柱产业。而我国的高技术服务业是近几年才提出并发展起来的,起步晚、经验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走了不少弯路,但也卓有成效。

(二)高技术服务业内部环境

高技术服务业的最重要的发展是聚集发展,即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例如美国的硅谷、英国的剑桥科学园、北卡罗来纳的研究三角园等。国内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各地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创意产业、动漫产业等,建立了各式各样的工业园、产业园,比如北京中关村、南京软件园、深圳科技园等。但部分园区没有自己的特色,发展前景不容乐观。有些软件园虽然产值量逐年上升,但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较弱,软件产品和服务基本处于软件产业链的低端,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品偏少。区域发展不平衡,北京及中东部城市发展较好、较迅速,而西部城市发展滞后、缓慢。

(三)高技术服务业其他方面

在各国、各地区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上,当地政府都在法律、资金、减免税收等政策上都给予了大力扶持,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积极优化基础环境、开放服务业市场,为促进高技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国各地政府要结合当地的发展优势,制定详细、适宜的规划,不能照搬其他地方的经验,这样才能使高技术服务业良性、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1]蔺雷,吴贵生.服务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吴畏.美国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J].华东科技,2011(4):21.

第4篇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新型工业化生产者服务

1现代服务业的涵义

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它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而出现,是信息技术与服务产业结合的产物。它不仅包括直接因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形态,如计算机和软件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同时也包括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从传统服务业改造和衍生而来的服务业形态,如金融、物流服务等。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工业的发展是现代服务业的基础和条件。现代服务业主要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而发展起来的,它是知识和技术相对密集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主要依靠信息科技、人才等与知识相关的要素投入的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促进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由主要依靠消耗资源向更多地依靠智力支持和科技进步转变。

2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的互动关系

制造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许多服务业部门的发展必须依靠制造业的发展,因为制造业是服务业产出的重要需求部门,代表现代服务业的生产者服务业的活动,其产出的相当比例是用于制造业部门生产的中间需求,没有制造业的发展,他就失去了需求的来源。通过对美国投入产出数据的分析表明,用于制造业部门的生产者服务增加很快,约占整个生产者服务产出的48%;另一方面,制造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生产者服务业的有力支撑。许多生产者服务部门,如金融、保险、电信、会计、技术服务、咨询、R&D、物流等,都是支持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部门。生产者服务能够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附加值,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部门。因此,制造业整体水平和产品品质的提升,依赖于服务的附加和服务业的整合。服务作为一种软性生产资料正越来越多地进入生产领域,对提高经济效率和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制造业中间投入服务的增加,正在使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变得愈来愈密切,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之间出现了“耦合”现象。二者相互提供支撑,也日益交织,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产业结构日趋高度化。

3现代服务业对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推进作用

(1)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现代服务业需求收入弹性高、发展潜力巨大,而且资源环境约束小,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源泉,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靠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来换取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要求。

(2)制造业服务化倾向体现在现代服务业中。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企业融资到产品的设计、营销等各方面都会有现代中介服务机构为其提供服务。制造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善于利用现代服务业所提供的各种帮助,就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全面了解到国内外市场变化的动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同时专业化的服务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风险发生的几率,而且可以使企业专注于发展生产,集中力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制造业部门的服务化倾向也体现在,制造业部门的产品的服务性上以及随产品一同售出的知识和技术服务等。

(3)生产者服务业是产品价值链中价值增值的主要来源。有资料表明,产品价值构成中,有高达75%~85%与生产者服务活动有关,计算机市场上增值部分的60%—70%来自软件和维护服务。因此,有效率的生产者服务是制造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产品竞争力的前提和保障。

(4)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其精髓生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并使制造业能级提升。要建设制造业基地,必然要以发达的服务业作为重要的支撑,尤其是专业化分工深化后,产业链的运转对由制造业延伸形成的生产业的依赖显著增强。大力发展生产业,是在工业经济高速增长的条件下加速制造业升级,实现整个第二产业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关键环节,是制造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进一步地,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打破产业结构的空间限制和工业化水平的束缚而获得超前发展,有可能使产业结构演进次序或演进规律发生新的变化。

(5)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中间投入服务)服务业,正在成为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货物商品竞争能力的关键投入,更是企业构成产品差异和决定产品增值的基本要素。产品差异来自于一个企业在设计、生产、销售、运输、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个性活动,而这些活动中的每一项又都有助于企业取得相对成本优势,增强产品竞争能力,树立企业形象。服务能够引导制造业部门的技术变革和产品创新。

4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总体规模小,发展水平落后。从全世界经济发展情况看,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而中国服务业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总体水平仍然不高。以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200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2%,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0%以上的水平,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也在45%左右。另一方面,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较低,2003年底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国内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为29.3%,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50%左右水平。

与其他产业相比,我国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差别很大,发展的不平衡对服务业整体的提升会产生影响。另外,受现有基础和一些传统因素的影响,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的市场环境、制度环境等还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服务业满足巨大市场需求的供给压力仍然相当大。(2)服务业内部部门发展不合理,结构失衡。从总体上看,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落后,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过高,而保险、金融、咨询、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仍然是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体的结构。而目前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内部结构中,新兴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已经明显超过传统服务业的比重,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这个发展趋势也较为明显。

(3)当前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还有很大的体制性政策性制约因素。我国长期以来的工业化政策,忽视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发展缓慢,服务业发展速度低于经济增长的平均水平,导致经济结构中服务业所占比重明显偏低。同时,国家对现代服务业的一些行业(如邮政、电信、金融)的准入限制,使非公有制经济很难进入,导致这些行业缺乏竞争,经营机制僵化,从而严重地阻碍了服务业的发展。

(4)服务支撑体系不完善。现代服务业对工业的支持是综合的、配套的、快速反应的体系,能有效满足制造业的服务需求。设计、生产、营销、配送、支持产品等是制造业链条上的不同环节,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其中,服务业的效率对整个链条的效率影响很大。因而各个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都把服务放在重要的位置,通用汽车的利润来源构成中服务所占比重在90%以上。但由于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制造业产前、产后服务体系跟不上,致使整个服务链条脱节,影响了制造业的效率。服务的低效率,已经成为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5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日益融合,更多地表现为第三产业向第二产业的渗透,特别是与生产过程相关的现代服务业直接作用于第二产业的生产流程。在发达国家,多数企业已经把服务业作为企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加以重点培育。因此,我们要在战略高度上认识服务业,积极发展服务业。

首先,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越来越紧密地相互融合,使得产业经济活动中服务业比重逐步上升,附加价值提高,加工制造环节附加价值比重下降。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专业服务外置化趋势的发展,产业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物流等商务服务业的支撑,单纯靠扩大加工规模降低成本的空间不断缩小,附加价值越来越有限,只在制造环节下工夫,依赖无限供给的低成本劳动力优势,走为跨国公司“代工”的路子,发展战略上会受到很大局限。因此,在我国打造国际制造业中心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制造业与服务业日益融合的国际趋势,把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技术咨询、广告营销、金融中介等相关新兴服务业,加速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合作,作为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其次,积极培植生产型现代服务业,加速经济增长。传统服务业要提升,新型服务业则需要培植。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是一种互动互补的关系,因此,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就必须与工业实现“捆绑式发展”。随着世界逐步进入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单纯的加工制造业将逐渐失去竞争力,利润空间也不断萎缩,要突破这种局面,就应把发展的重心转移到服务业上来。近年来,制造业的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等服务业的支撑。所以,应在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研发中心、公共数据服务中心、产品设计创意中心等特色产业载体的建设,加快发展软件服务业,发挥信息服务对经济发展具有的倍增效应。

再次,以产业协调发展为前提,实现服务业跨越式发展。与第二产业蓬勃发展的势头相比,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业明显滞后,要合理定位布局,加快载体建设,加大内外资引进力度,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相配套的生产业,同时加快发展与新型城市化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全面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吻合、与现代制造业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服务业体系。

服务业活动是工业企业价值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服务业与工业像唇齿一样相互依赖着。拥有日益增多的专业化厂商并以人力资本作为主要的投入品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特征,工业企业通过购买服务提供者的服务,能够使社会所拥有的人力资本源源不断地参与到工业生产过程。因此,服务业是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引进工业生产部门的推进器,它在相当程度上构成了这些资本进入生产过程的桥梁。但在我国,本应作为中间投入的服务多由企业自身完成,大量可以通过社会分工节省成本的机会没有被恰当地利用。当既有的服务业需求(如广告、会计、咨询顾问、信息系统、银行投资与市场调研等)变得日益复杂时,专业化的服务便显示出其远大的发展前景。相形之下,附属于企业内部的服务部门则是一个成本中心,虽然他们也与外界的服务企业较量,但实际上却很难产生竞争的压力和动机。只有当企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专业化服务企业变得更加专业和更具效率时,才会使企业认识到与专业服务企业合作与协调的好处。服务业的开放以及由此带来的服务效率的提高,将使以往由企业内部自行提供的服务逐渐分割给专业服务企业,有助于改变工业企业将所需要的服务内部化的倾向,有助于企业整个生产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宪,黄建锋.分工、互动与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进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10)

2程大中.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黏合剂”作用[J].财贸经济,2004(2)

3郑吉昌.服务业革命:对工业发展的影响与前景[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2)

第5篇

(一)服务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2001年至2006年,中部各省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仅安徽、湖南和湖北接近全国水平(2006年全国为39.5%)。中部地区服务业近年来吸纳了从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大批富余劳动力,但多数进入了劳动密集型行业,一半左右的劳动者在初级产业就业,比全国平均水平44.8%(2005年)略高。而在发达经济体中,初级产业就业份额一般都低于10%,如1998年美国为3.1%,日本为5.4%。以恩格尔系数(居民食物消费支出占居民总消费支出的比例)分析,近些年全国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在36.7%与45.5%之间,中部地区高出全国水平,城乡居民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低于全国水平。

(二)生产业发展偏缓

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中的支柱或主导行业已经集中在新兴行业。其中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和服务业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中部地区已初步形成了传统与新兴服务业并举、行业逐步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的格局。

传统行业稳步发展。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处于增长保持稳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明显偏高,但比重呈相对下降态势。新兴领域不断拓展。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住房、养老制度的改革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多层次的市场需求,一些新兴行业特别是旅游业、房地产、信息、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繁荣发展,在服务业中的比重相对提高。

按照发达国家生产增加值占全部服务增加值比重60%以上的正常标准,我国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均在30%以上,特别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房地产业等行业,中部地区落后于沿海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三)现代服务业竞争力不强

随着中部地区服务业开放程度的加大,私营个体、外资等非公有经济单位纷纷进入服务行业,资本结构日趋多元化,极大地增强了中部地区服务业发展的实力,促进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但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较少,行业繁杂,分布广泛,条块分割状态严重,一体化程度不足,特别是现代服务业资源缺乏整合,竞争力较弱。有些省份科技信息发达、教育水平高,人才聚集,有大批现代化的文化、医疗、体育设施,发展现代服务业有比较优势,但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比较小,竞争力不强,没有达到应有的发展水平。

(四)服务业基础条件优势发挥不充分

中部地区一些中心城市的商贸、运输等行业基础较好,具有良好的服务业发展潜力,但未形成整体发展优势。例如湖北武汉是全国第三大教育中心,第二大智力密集区,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和从业人员分别占到全省的37.1%和30.3%。资源过于集中于省会城市,这一特点在中部其它省份也同时存在。

中部地区县(市区)的经济结构调整基本都在农业内部进行,三大产业的结构调整没有质的突破。工业化进程滞后也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大了城镇就业难度,影响了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服务业没有大的发展,经济缺乏活力。

目前中部地区农村产业结构中,服务业比重较低,主要集中在一些传统的、低水平的交通运输业和商业、饮食服务业。农村居民年均生活消费支出中服务性支出较低,反映了中部地区农村服务业发展滞后和社会服务化体系的缺陷。

中部主要省份服务业发展水平横向比较

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研究组(2003)曾经从规模竞争力、结构竞争力、成长竞争力、创新竞争力和管理竞争力等五个方面对中国31个省区市服务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其研究结果显示,上海、广东、北京、江苏、浙江、山东等以沿海地区为主的省市构成了中国服务业竞争力水平的第一梯队,综合得分在60-80分之间;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5省份进入第二梯队,综合得分在40—60分之间;山西与西部等省区得分均在40分以下,属第三梯队。目前这一状况目前仍然存在,且六省有关统计资料显示,中部6省之间服务业发展水平严重不平衡。

(一)发展规模比较

同全国比较,中部六省服务业增加值低于东部地区绝大部分省市。2006年六省比较,山西为1724.4亿元、河南3652.3亿元、安徽2458.7亿元、湖南3038.4亿元、江西1513.5亿元,湖北2993亿元,第一位和第六位分别为河南和江西,最高与最低相差2138.8亿元。

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看,2006年全国为39.5%。中部六省比重分别为,山西36.4%、河南29.3%、安徽40.0%、湖南40.5%、湖北39.9%、江西34.8%,第一位和第六位分别为湖南和河南,最高与最低相差11.2个百分点,安徽、湖南和湖北高于全国水平。

从服务业发展速度看,2001年到2005年的年均增长速度山西为14.2%、河南15.8%、安徽15.8%、湖南12.5%、湖北12.5%、江西12.5%,并排第一位为河南和安徽,末位分别为湖北与江西,最高与最低相差3.3个百分点。

(二)服务消费需求和就业水平比较

从城乡居民服务消费水平看,中部六省2005年城镇居民服务消费平均支出分别为:湖北2054.1元,河南1913.96元、安徽1743.28元、湖南2541.3元、江西则是2169.68元,山西2075.58元。从中看到第一位和第六位分别为湖南和河南,最高与最低相差627.34元。其中农村居民服务消费支出湖北640.39元,河南460.8元、安徽587.2元、湖南716.43元、江西则是660.53元,山西542.71元,第一位和第六位同上,最高与最低相差460.8元。

从城乡居民服务消费占生活消费比重看,中部六省2005年城镇居民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为:湖北30.5%,河南31.7%、安徽27.4%、湖南33.9%、江西27.8%,山西32.7%,第一位和第六位分别为湖南和安徽,最高与最低相差6.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为湖北25.9%,河南24.4%、安徽26.7%、湖南26.0%、江西26.5%,山西28.9%,第一位和第六位分别山西和河南,最高与最低相差4.5个百分点。

从服务业总人数看,从2001年到2005年,中部六省比较,山西为472.7万人、河南1299.2万人、安徽1101万人、湖南1139.9万人、湖北1124.8万人、江西749.1万人,第一位和第六位为河南和山西,最高与最低相差826.3万人;从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看,河南23.2%、安徽30%、湖南29.9%、湖北31.9%、江西32.9%,山西32.9%,第一位和第六位分别为江西和河南,最高与最低相差9.7个百分点。

(三)内部各主要行业的比较

从房地产增加值业和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看,2005年,湖北为217.17亿元,比重为8.3%;河南298.19亿元,比重为9.37%;山西106.5亿元,比重为6.8%;江西171.88亿元,比重为12.2.8%;湖南则是233.1亿元,比重为8.8%。在中部6省房地产增加值中,河南、湖南、湖北分别排第一、二、三位。

从2005年物流基础设施指标看,铁路交通最发达的是河南,区域内铁路营业里程为4099公里,其次是山西(3154公里)、湖南(2902公里)、湖北(2525公里)、江西(2424公里),处于末位的是安徽(2353公里);公路交通最发达的是安徽,区域内公路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56.0公里,其次是湖北(49.0公里)、河南(47.6公里)、山西(44.5公里)、湖南(41.6公里),处于末位的是江西(37.3公里)。2005年河南、湖北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和餐饮业共完成增加值分别为1527.亿元和1096.53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48.1%和41.7%,在中部6省中排第一、二位。

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看,2005年增加值:湖北为153.48亿元,湖南178.68亿元、河南143.4亿元、山西达到81.92亿元,最高为湖南,最低为山西。从通讯设施看,区域内局用交换机容量:河南为2266万门,安徽1623万门,湖北1606万门、湖南1562万门、山西1122万门,江西1096万门。最高和最低的是河南和江西。

从文化体育娱乐业看,2005年增加值分别为:湖南为94.78亿元,湖北为43.75亿元,在中部六省中分居第一、二位。2006年中部六省旅游总收入最高为河南539.74亿元人民币,最低为江西390亿元。

从金融保险产业看,2005年河南、湖北金融业增加值分别为181.74亿元和127.32亿元,占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为5.7%和4.8%。在中部六省中分居第一、二位。

从教育科技方面看,六省之间相差悬殊。最具优势的是湖北,其次为湖南、河南、江西、山西和安徽。教育领域,2005年湖北教育业增加值达到340.45亿元,居中部省份第一。2006年每十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湖北为177人,位居第一,其次分别为江西(150人)、山西(121人)、湖南(119人)、安徽(96人),处于末位的是河南(91人);在科技领域,河南、湖北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增加值分别为74.98亿元和58.61亿元,分居第一、二位。三种专利授权量依次为:湖北(3860项)、河南(3748项)、湖南(3659项)、安徽(1939项)、江西(1361项),处于末位的是山西(1220项)。

(四)服务贸易发展比较

从服务贸易的情况看,2006年,中部各省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人员年末在外人数(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中的自然人流动)占全国比重达到8.23%和10.78%,其中最高为河南省,最低为江西省。按旅游服务、建筑服务、商业服务、建筑服务和通信服务等大类统计的国际服务贸易额,山西、湖北、湖南服务贸易额约为10.9亿美元、5.98亿美元(出口)和5.1亿美元,(安徽、江西、河南数据不祥)。以山西为例计算,其在全国服务贸易额中的比重仅为0.057%,其地位微乎其微。

中部主要省份服务业发展水平差异的原因

城市化水平差异导致服务消费需求不平衡。2005年中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809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3.9%,为东部水平的65.9%;2005年全国城市化率为43%,而这个数字中部地区仅为36.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5个百分点。消费需求的差异在较大的程度上缘于中部六省城市化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差异。

开放力度差异导致市场化发展不平衡。中部地区服务业投资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电力、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文教卫体和社会福利等行业国有经济投资占绝对比例,这直接导致服务业创新不足,企业经营效率低下。银行、保险、教育、医疗、保健、通讯等现代服务业领域,进入门槛较高、行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不足,制约了现代服务业供给能力的扩张。

智力支撑差异导致高层次人才层次不平衡。中部地区各省企业管理、市场服务、科技研发、技术推广、信息技术、电脑软件、电子商务、金融、保险、咨询中介等服务业中领军型、管理型、复合型人才差异很大,制约了现代物流业、会展业、金融业、社区服务业和中介服务业的发展,必须尽快加以改进。

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策略

中部地区现已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格局。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处在长江经济带上,河南、山西处在黄河或陇海经济带上,河南、湖北、湖南同处在京广经济带上,并呈现“双十”结构关联在一起;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沿江城市群与郑州、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太原六大城市有利于形成中部地区服务业“群带互动”的发展前景。在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背景下,实现中部各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和各项措施的协调,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一)树立现代服务业“共赢”的战略意识

中部各省必须统一认识,把发展中部经济、振兴服务业作为基本着力点,把共同构建中部地区大型的增长极作为共同利益目标,加强统一规划,形成合力。

一是充分认识中部服务业协调发展对实现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缩小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发展差距的战略意义,各省在指导思想上树立共荣同辱、互补互强的意识。

二是进一步树立以开放为先导的战略思想,积极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避免重自身发展战略,轻合作协调的倾向,自觉维护中部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大局。

三是抓住服务业发展机遇,进一步强化现代服务业不可能在一个省单独崛起的共识,积极建立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二)打造适合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产业基础

各省要紧密围绕城市圈、城镇区域和资源中心、产业中心统筹规划服务业发展战略,重点发展与制造业相适应的生产服务业,形成集约型产业发展模式,提高产业竞争力。

一是积极开发具有带动示范效应的重大项目,不失时机地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环保服务、工程总包、国际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使之成为中部地区服务业创新的亮点。

二是围绕重点,以发展科研院所、信息传输和文化传媒为载体,打造一批软件、工商设计、信息传输和文化产业集群,以金融为载体,构建现资服务体系。

三是以品牌战略为突破口,增强服务业发展的竞争优势。鼓励优势企业以名牌为纽带,推进资产重组,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

(三)营造中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

中部各省政府部门要以主动服务、快捷服务为企业创造优质、高效、低廉的商务运行成本,把优化各省服务业软环境作为重点,实现措施性协调。

一是打破“行政壁垒”,建立和完善服务业招商引资的法律法规体系,放宽政策,鼓励和加快对外资和民资开放服务业市场,引资策略要由盲目跟从向重点选资转变,实现引资战略创新。

二是增加投入,建立和完善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机构。例如商务部在中部地区设立服务业发展支持中心,在一些重点行业协会或主管部门内设立联络办公室,落实协调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使政府公共服务与发展服务业有效结合。

三是建立以间接促进模式为主的合作协调机制,各级政府商务机构、服务产业发展部门、各种半官方机构和民间社会机构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服务业发展促进体系,保障各省服务业发展利益的形成、增长与分配。

四是实现服务业发展监控机制的协调,避免生产业发展上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促进中部地区服务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的提高。

(四)实现中部各省服务业良性互动发展

加大中部省际之间服务业市场改革与开放力度,优化资源配置,最终实现优势互补。

一是在中部地区打造一定规模的战略产业区:即服务外包业承接区、高新技术业发展区、先进制造业聚集区、优质农产品深加工区和现代物流业中心区。各产业区之间实现良性互动。

二是通过优惠政策引进海外和区域外人才,加快推服务业人才的培养与成长。同时,加强服务业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防止省际之间服务业信息与资源出现相互损害的情况。

三是多渠道促进中部城乡居民增收,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建立个人信用制度,提高信贷服务水平;鼓励消费产品和服务创新,满足多层次、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增强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提高整体消费水平。

参考文献:

1.秦思敏.工业化进程中湖北服务业发展.湖北省人民政府政研网,2007

2.袁永友.外包服务与我国服务贸易增长方式的缺陷、效应及创新.国际贸易,2007

3.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与方向选择,2007

4.侯红昌.河南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河南社会科学院网站,2007

5.国家信息中心.山西省服务业发展规划.中国电子政务网,2007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中部六省服务业发展的现况,分析了中部地区服务业的基本特征和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对协调发展中部地区服务业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建议。

第6篇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7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11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浙政发〔*〕55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优化我县服务业发展环境,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意见,现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加大服务业政策扶持力度

(一)加强服务业用地保障。在编制各类规划和年度计划时,要充分考虑服务业发展用地,根据服务业发展需要逐步提高服务业用地指标分配比例;对列入鼓励类的服务业(除房地产业外)项目在供地安排上给予倾斜,优先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和办理农用地转(征)用报批手续;对大型物流企业(投资2000万元以上)给予享受工业用地同等政策。

(二)拓宽服务业投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优先对服务业项目安排贷款并逐步加大贷款规模,加大对符合条件的重点服务企业的授信额度。通过贴息、补助和国家、省、市服务业资金配套等形式,吸纳社会资金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鼓励扶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通过项目融资、产权置换等方式筹措资金。鼓励担保机构积极面向中小服务企业开展业务。

(三)实行税费减免优惠。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市政府出台的有关服务业的各项税费减免政策,切实抓好对国家现行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和执行,加大对服务业企业财政税费政策的扶持。对符合国家规定的环保、节能及高新产业项目按规定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对试点物流企业和企业的收入按规定享受差额征收营业税;对自用的生产经营用房应缴纳的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如纳税确有困难的,报经税务机关批准,给予减征或免征照顾。

落实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对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四)调整服务业用水、用电、用气价格及收费政策。服务业用水(除桑拿、洗浴、洗车等高耗水行业外)与一般工业用水同价;商业用电与一般工业用电价格并轨,在国家规定的电价之外,不得收取任何其他费用。

规范对服务企业的收费行为。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等有关收费项目及标准要按照规定公示并接受社会监督。服务企业应缴纳的各种资格认证、考试、培训费以及行政事业性费用,其收费标准有浮动幅度的一律按低限收取。2009年底前,各有关部门要完成对服务企业收费清理工作,根据不同情况实施缓交、暂停、免收等措施,取消和制止不合理收费项目。监察、财政、物价等部门负责对各部门行政性收费清理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抓好落实。

严禁向服务企业乱摊派、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检查和罚款行为必须依法执行。规范行业协会、商会的收费行为。对从事农村客运服务和客运经营等方便农民出行的运输行业,比照城市公交客运政策,给予政策支持。

(五)加强对服务业投入的引导和扶持。加大对服务业重点发展领域和新兴领域中带动性强、发展前景好的投资和经营项目的引导扶持力度。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专项资金,从2009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额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主要用于县服务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资金扶持,县服务业重点课题研究、服务业规划编制、服务业重大项目前期包装,以及宣传、培训、检查、监测、考核和奖励工作等(资金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二、优化服务业创业环境

(六)放宽服务业企业市场准入政策。凡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服务业项目,各有关部门应予积极支持和引导。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禁止进入的服务业领域,都允许各类资本进入;凡是鼓励外资进入的领域,均向县内各类所有制经济开放;凡对本县开放的服务领域,全都向外地企业开放;凡是国有经济退出的竞争性领域,均鼓励民营经济进入。

(七)加强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完善纳税人信用数据库,建立健全企业、个人诚信纳税记录;实行合同履约备案和重大合同鉴证制度,探索建立合同履约信用记录;推动企业质量记录电子化,加强产品质量信用分类管理。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市场主体信用记录,健全负面信息披露制度和守信激励制度。加快将各项信用记录纳入人民银行数据库,推进和完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扩大信用产品使用范围,培育信用服务市场需求。

(八)完善人才工作机制。加快引进高层次、高技能、通晓国际通行规则和熟悉现代管理的高级服务业人才。鼓励人才以智力资本参与分红,具体标准由企业自行确定。扩大科技服务机构职务、职称、聘任自。积极组织企业赴市外、省外招聘服务业高端人才,对引进服务业人才实行与引进科技人才相同的激励政策。

有计划地在本地职业学校增设急需的和紧缺的服务业专业,鼓励县内职业学校积极与外地高校合作办学,逐步扩大招生规模,重点加强国际金融、国际商务、现代物流、软件服务和旅游管理等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利用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服务业技能型人才的培训与再培训,鼓励高校、企业合作举办人才实训基地。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三、引导服务业创新发展

(九)鼓励服务领域技术创新。鼓励和支持产学研联合研究开发服务业共性和关键技术,服务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示范性重大项目列入县重大科技专项规划。运用政府产业基金、风险投资、融资贴息等政策,优先支持研发设计、信息咨询、产品测试等公共服务平台和技术研发中心、中介服务机构建设。鼓励科研机构积极实行技术转化。

鼓励服务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对研发、设计等技术、知识含量较高的服务企业,可按规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相应的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知识产权交易活动。

(十)鼓励服务业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积极引导生态旅游、创意经济、网络经济、商务经济等服务业发展,鼓励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专卖店、专业店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加快促进服务业的管理创新。鼓励企业积极和国际优势服务企业合作,对开展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服务企业在土地保障、融资税费优惠等方面列为重点支持对象。

(十一)鼓励工业企业发展生产业。加快研究和制定促进企业主辅分离的相关政策意见。鼓励工业企业由单纯的产品制造、加工业务,向前端的产品研发设计和后端的品牌营销等服务环节延伸,扩展产业链,发展生产业务,促进制造业与生产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鼓励工业企业利用现有的技术中心和产业技术平台组建专业化科技服务企业,逐步分离企业研发、设计等业务,面向社会开展多功能综合技术服务,由制造业向具有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工业设计、节能环保等服务功能的科技服务企业转化。鼓励工业企业利用原有的仓储、库房和交通运输设施组建物流公司,剥离自身物流业务,发展具有自身经营特色的第三方物流公司。鼓励工业企业利用自身品牌等优势,组建独立核算的进出口贸易企业,发展第三方贸易,向综合型、国际化的服务企业转化。鼓励工业企业盘活闲置的厂房设施,与有实力的文化创意企业进行资产创意联手,培育研发、设计、咨询、文化传媒、时尚消费等文化创意产业。鼓励工业企业利用产业特色、品牌等资源优势,开发工业旅游产品。

(十二)支持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编制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规划,研究制订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政策,重点发展生产集聚区、现代物流园区、科技创业园、新型专业市场和特色街区、软件与服务外包基地等不同类型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四、深化服务业领域改革开放

(十三)促进服务企业改革重组、做优做强。支持服务企业通过联合、合作与重组,促进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服务集团企业。鼓励服务企业实行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尽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服务业龙头企业。积极推动国有服务企业股份制改革,鼓励通过股权置换、相互参股等方式进行重组,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服务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推进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支持社会法人、民间资本参与公用事业和文化科技改革。

(十四)积极推进服务业区域合作。积极参与“长三角”与“海西区”服务业合作活动;鼓励本县企业积极参与中西部开发,投资中西部服务业;发挥边界区位优势,做好区域间服务业合作。建立规范、齐全、统一的服务业发展平台,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交流,形成较为开放的服务业发展体系。

五、完善服务业发展工作组织领导机制

(十五)建立服务业发展协调机制。县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和协调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研究和提出促进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方针政策。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局,负责日常工作。各乡(镇)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摆到与发展农业、制造业同等重要的位置,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县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能和工作分工,加强沟通协商,形成分工负责、合力推进的工作局面。做好国家、省、市有关服务业政策的细化落实,加强对服务业发展情况的调研。

(十六)建立健全服务业统计监测体系和服务业考核制度。建立政府统计和行业管理部门分工负责的服务业统计工作机制;按照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加快建立和改进统计制度与方法,建立健全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统计信息制度和统计监测、预警制度,强化服务业统计工作。建立“统一制度、分级实施、部门配合、集中监测”的服务业发展监测指标体系,及时开展对服务业各行业发展的监测分析。县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加强服务业发展形势分析,及时提交分析报告。加快建立对推进服务业发展工作的年度考核制度,细化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明确考核指标和考核办法。

(十七)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引导和鼓励服务业以骨干企业为龙头组建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服务、协调、自我管理和行业自律作用。对已有的服务行业协会,要加强规范和提高,充分发挥其市场维护、行业自律、沟通信息和加强合作的积极作用。县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指导全县服务业行业协会开展工作。

第7篇

关键词:吉林省;节能环保服务业;投融资;路径分析

中图分类号:S210.4文献标识码:A

1吉林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的政策和理论基础1.1政策基础

党的十报告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集中论述,并系统性提出了今后5a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强调要着力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吉林省人民政府深入贯彻十会议精神,按照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要求,结合贯彻落实《吉林省节能“十二五”规划》,制定《吉林省“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实施方案》。

吉林省能源资源种类虽然较多,但从已探明的储量看,仍属于能源资源欠丰富的地区,常规能源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不足0.3%。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储量较低,油气大幅增产的空间不大。水电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装机总容量已占到可开发建设容量的80%左右,进一步开发的潜力已经不大,且开发的难度较大。而作为吉林省主要能源消费品种的煤炭,其供需矛盾更为突出,自给率不足40%,且地产煤炭的质量较差,热值较低。2012年,吉林省工业企业煤炭产量仅为6310.45万t。事实上,从20世纪80年代到2010年,吉林省的GDP平均增速在10%以上,而能源的供给产量增速不足2%,能源供给的缺口越来越大[1]。

同时,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的吉林省,多年来逐步形成了以汽车产业、医药产业、石化产业、电力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这些主导产业均具有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的特点,如果不进行绿色升级,将进一步加剧吉林省能源短缺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大力在吉林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尤其是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并使之更好、更快地融入汽车、医药、石化、电力等产业将会对吉林省经济的绿色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2理论基础

在国外,针对节能环保服务业的研究开始的很早,Shippee(1996)[2]从营业、需求管理项目减少、市场竞争、节能服务公司与公共事业间的关系、新产品与服务等5个方面分析了节能服务业的发展趋势,指出节能服务公司能够为商业和工业客户提供充分有效的节能服务,并且未来将有大量节能服务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出现具有公共事业特点的新型节能服务公司。

Vine(1999)[3]实证分析了美国节能环保服务业的发展,指出服务公司需要进行服务整合,提供一站式服务,并且通过投资于兼并,最终成为超级节能服务公司(super ESCO)。同时他提出,公共事业部门重组将影响节能服务业的格局。

Goldman(2005)[4]等人基于面板数据对美国节能环保项目进行实证分析,指出节能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将逐渐增加。

同时,也有不少国外学者关注不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所面临的障碍。

Ellis(2010)[5]便指出,所有国家的节能环保投资都受到了能源价格的影响,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还面临着诸如政治和经济的不稳定等障碍。他从融资困境、较高的管理和交易费用、政府能源政策制约、节能知识不足、人力资源短缺、客户对内部解决方案的偏好、对EPC商业模式的质疑等7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发展中国家节能服务业发展面临的障碍。

在我国,随着国家对能源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的提高,学界也开始在节能环保服务业领域进行大量研究。陈柳钦(2011)[6]通过对合同能源管理基本运作机制、基本类型及我国合同能源管理政策的分析,得出在我国强力推进节能工作的政策背景下,我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空间极大,节能服务产业会迎来蓬勃发展的结论。

韩岳峰(2014)等人[7]运用脱钩模型分析了吉林省2006~2011年5大产业的产业增长与碳排放脱钩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引入脱钩偏离度概念,对吉林省4大产业与第一产业的脱钩状态进行偏离分析。得出绿色技术开发和绿色政策实施是吉林省产业未来发展低碳经济工作的重点的建议。

2吉林省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吉林省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迅速,吉林省节能环保产业初具规模。截至2013年年末,吉林省共有54家节能环保服务公司在国家备案,服务范围涉及工业、建筑、交通等多个领域,城市污水净化、污水处理厂脱磷脱氮、垃圾无害化处理、大型火电厂脱硫脱硝、电除尘、袋式除尘等多项新型节能环保技术被广泛的在吉林省内推广和应用。但该数量离吉林省节能“十二五”规划中提出2015年节能服务公司的数量达到200家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从技术创新上来看,吉林省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吉林省节能环保技术投入明显不足,其R&D投入仅占总收入的1.6%。而在发达国家,如德国,节能环保服务业的R&D投入占其总收入的3.1%,约为制造业R&D投入的1.7倍,是吉林省节能环保产业R&D投入的1.94倍。通过对全球较大的节能环保跨国公司进行财务分析后,其R&D投入更是占到其收入的8%~10%,作为新兴的生产业,其高速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支撑。

无论是扩大产业规模还是进行技术创新,都绕不开资金问题。然而吉林省合同能源管理专项资金投入不足,融资困难。从全国财政奖励资金拨付情况来看,吉林省仅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好于国内尚未拨付资金的浙江、福建等8个地区,但与国内财政资金拨付较大的山西、湖南等省还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其中,2013年山西省支持合同能源管理项目64个,拨付财政奖励资金约8200万元,湖南省支持合同能源管理项目136个,拨付财政奖励资金约6500万元。从融资方面来看,吉林省绿色信贷制度还未完全建立,一些中小企业面临着绿色贷款困难,缺乏流动资金以支持绿色升级改造的问题。

3吉林省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的路径分析

结合目前吉林省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状况及相关研究,资金的大力支持是吉林省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因此,吉林省需要进一步加强节能环保服务业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拨款力度;构建完善的节能环保服务业投融资体系,创新投融资运营机制,扩大投融资规模,实现投融资主体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多样化。笔者从政府、节能环保服务企业和金融机构具体剖析提高节能环保服务业投资力度的路径。

3.1政府是节能环保服务业资本运作的指针

3.1.1吉林省政府需要加大教育和科研的投入,依托于吉林省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和节能环保技术研发产业园区,建立节能环保共性技术和通用设备科研基地等,通过创新的技术获得更大规模的国家财政支持,从而培育一批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节能环保服务龙头企业,使节能环保服务企业以技术为依托,以资金为支持,实现健康高速的发展。同时,政府需加大对节能环保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尤其注重平台的搭建,如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节能环保服务交易平台。进一步促进组织先进、成熟的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推广和应用;实现数字化、网络化交易,降低节能环保服务贸易的交易成本。

3.1.2吉林省政府应积极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和企业投资进入节能环保服务领域,并在政府办公楼节能环保改造、公共设施节能等领域加强政府采购力度,加强对节能环保服务企业的扶持力度。由政府注资 组建节能环保服务业投融资公司,对碳排放管理,污染权配额等进行市场化运作。盘活节能环保服务业资本存量,优化节能环保服务企业资本结构;政府主导设立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基金,搭建产业投融资平台,引导社会资本对吉林省大规模企业进行股权投资。针对中小企业,在政府提供一定资金补助及政策优惠的同时,基金对其提供基础的创业和发展支持,努力孵化一批具有活力的节能环保服务新型中小企业。

3.2节能环保服务企业作为节能环保服务产业的市场主体

节能环保服务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可以从企业内部整合资本存量和加快资本增量扩张,壮大企业资本实力。同时,节能环保服务企业间要建立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的投资机制,通过加强合作,实现资本共享和优势互补。具备条件的大型节能环保企业和发展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中小型节能环保服务企业可以积极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做大做强,同时引进更多的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为节能环保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同时,相关节能环保服务企业组成企业协会,架起企业和政府的桥梁,加强企业间的技术交流,扩大节能环保企业的影响力及话语权,削减市场竞争给节能环保企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3.3金融机构是节能环保服务业资本运作的中坚力量

开展多样的金融创新活动,将有力的推动节能环保服务资本市场的发展。如银行业除了流动资金贷款、项目融资等传统业务外,可以推出适应节能环保服务产业特点的金融创新产品,如节能量收益权质押、环保效益质押节能环保合同收益质押等无形资产的质押方式。保险业也可开展绿色保险等,为节能环保服务采购商和供应商提供节能环保效益保险、节能环保设备保险等,作为合同能源管理的补充,控制节能环保服务的风险,更多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在条件成熟时,鼓励风险投资机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等对节能环保服务产业进行投融资,将进一步扩大节能环保服务资本市场的规模。

参考文献

[1]方恺,沈万斌,董德明.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对吉林省能源足迹的影响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3,36(01):186-193.

[2]Shippee GE.The Future for Energy Service Companies:Changes and Trends[J].The Electricity Journal,1996,9(06).

[3]Vine E,Nakagami H,Murakoshi C.The Evolution of the US Energy Servicee Company(ESCO)Industry:from ESCO to Super ESCO[J].Energy,1999,24(06).

[4]Goldman CA,Hopper NC,Osborn JG.Review of US ESCO Industry Market Trends:an Empirical Ananlysis of Project Data[J].Energy Policy,2005,33(03).

[5]Ellis J.Energy Service Companies(ESCOs)in Developing Countries[R].IISD Paper,2010.

第8篇

金融服务发展势在必行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说:“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整个世界。”美国前财政部长约翰・康纳利说:“美元是我们的货币,却是你们(世界)的问题。”

他们的话说明了什么?美国控制了美元,美元控制了世界。在美国,金融业的产出是700多亿美元,而这700多亿美元控制全球几十万亿的美元资产。在金融决定霸权的全球经济竞争中,中国的人民币却被边缘化了。不仅如此,中国以及其他新兴经济体已经被美元债务“绑架”。美国只管印钞、消费,新兴经济体负责生产和污染。人民币尚未国际化、金融服务发展严重滞后,使我国一直在承受其他国家的货币风险和金融压力。

所以,从全球经济格局的高度来看,金融服务至关重要,金融服务发展是大势所趋:第一,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迫在眉睫。第二,全球金融结构调整和国际金融秩序重构势在必行。

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摩擦不断的背景下,中国过度依靠低附加值的货物贸易顺差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模式难以为继。同时,国内外金融投资渠道不畅,以极高的代价形成的高额外汇储备只能主要投资于实际利率为负的美国政府债券,实际投资损失十分巨大。而且国内大量资金或者被用来进行高污染、低水平的重复投资,或者被用来进行房地产等炒作,使得资产泡沫不断膨胀,出现严重的经济结构扭曲、资产配置不当和高水平的系统性风险。

要改变中国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出口的模式,改善经济结构失衡状况,提高经济资源和资产的配置效率,控制和降低系统性风险,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快转变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大力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大力拓宽社会投资渠道,推进生产、投资和金融的合理化、全球化,在全球范围内构建具有全球持续竞争优势的完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对本国的资产组合和国民财富进行全球化配置。

为此,亟需建成既立足于本土又有全球竞争力和辐射力的金融服务体系,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资产配置、全球投资提供必需的金融支持。并且,货币与金融市场国际化发展的本身,也会进一步推进现代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扩大中国高附加值的现代金融服务业的出口,改善出口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为中国经济转型直接作出贡献。

可以说,金融改变了经济的世界,金融改变了世界的经济,金融服务大发展势在必行。2007年,牡丹江市极富战略眼光地提出了“金融强市”战略。“金融强市”战略与“工业立市”战略的提出,都是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东北一直是中国的工业重镇,但是制造业独大的结构终究有其脆弱性。制造业后期发展乏力的重要原因就是生产业发展滞后,这影响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在生产业中,金融服务业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有理由相信,随着“金融强市”战略的加快实施,牡丹江市的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一定会加快。

区域经济发展前景广阔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的第一年。国家“十二五”规划把区域经济发展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规划提出,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还提出要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要在当前的区域经济发展热潮中凸显出来,应当把握地区优势,在四个方面有所突破。

第一,区域经济发展要注重差异化、特色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陆续出台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崛起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但中国地域范围广大、地理差别明显,为了使这些战略能够更好地落到实处,产生更大的成效,近两三年来,中国政府先后批复涉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天津滨海新区、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多部区域规划和文件。我们注意到,这些规划的共同的核心思想就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错位发展”。充分利用独特的地域资源与传统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

第二,区域经济发展要突出协调性、科学性。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科学合理地做好规划、做好布局,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掘本地区的自然、社会、人文、经济优势。一个地区,就是一个中观的经济系统。区域经济要注重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更要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

第三,区域经济发展要形成辐射力、带动力。中国区域经济的驱动力主要来源于“特惠政策”,这是各地提出发展区域经济的主要动机,也是国家扶持区域经济的主要手段。但是,区域经济本身承载着“试点先行”的战略任务,它应该在探索走出具有地方特色经济发展模式后,对周边经济腹地发挥更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真正体现区域经济先发展,带动周边地区一起发展的区域经济规划战略用意。

第四,区域经济发展要定位开放化、国际化。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的快速发展,已经确立了开放型经济主导的区域经济发展成功模式。目前,各地的区域经济发展应该继续在积极主动开放促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更加持续。东北地区是我国传统工业重镇,环顾东北亚,背靠俄罗斯,望远东太平洋,地理位置独特,经济优势明显,开放型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当前,俄罗斯很快就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球93%的经济疆域纳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自由化版图。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启动在即。东亚地区国际市场将出现结构性的变化,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企业而言,可以拓展的市场大了,可以利用的资源多了,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腹地广阔了。

大力发展金融服务,推动区域经济成为重要的增长极

一、金融服务要在推动产业融合、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点上有所作为。当今世界,产业融合是催生新兴业态的重要渠道,而金融服务在促进产业融合上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这里需要强调一点:为了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更多的经济新增长点,金融服务要更加重视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是区域经济创新的源泉,区域产业价值链的重要主体。我国99%的企业为中小企业,其中中型不足1%,98%都是小型企业。在美国,占企业总数90%的中小企业,产生了85%的技术创新。美国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得益于其发达的投融资体系。但是,中国金融服务发展滞后,特别是草根融资体系不健全,制约了中小企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目前,官方融资体系,不论是证券市场,还是银行体系,更多地是在为国有企业“输血”,为制造业和对外贸易作“背书人”,而广大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以及作为发达经济体产业支柱的生产业,得不到融资体系的足够保障。民间融资体系,法制缺位,风险极大。最近,温州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倒闭潮涌起,就是中国金融服务业发展滞后的案例。温州区域经济曾经创造了温州模式,现在却受到挑战,原因就在它的金融服务体系这根支柱之“弱”,难以支撑经济快速成长之“重”。牡丹江市发展金融服务业,要以此为前车之鉴。金融服务业发展的价值导向要正确,要注重通过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来综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既不能一味纵容民间借贷,也不能因噎废食。官方金融与民间金融要“和谐共生、相辅相成”。

二、金融服务要在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有所作为。这里再特别强调,金融服务一定要更加重视扶持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大发展,是推动中国经济突破结构性瓶颈,实现发展模式转型的突破口。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正面临严重的制约,资源、能源和环境不堪重负,人口红利“天窗期”正在收窄,外部竞争压力日益加剧。中国经济转型到了关键时刻。中国经济的战略转型,服务业是主导,服务业是关键,服务业是突破口。金融服务业地位特殊,既是服务业的组成部分,又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信息通讯服务、科技中介服务、管理咨询服务、研发设计服务、法律服务、会计服务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是现代产业的粘合剂,它们把人力资源要素、知识要素、技术要素源源不断地转移和输入到其他产业中去,不断推进制造业升级,不断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但是,这些服务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知识产权形式体现的资本超过实物资产形式体现的资本,这样,在传统的融资担保中就得不到银行的信赖,融资难成为制约它们发展的重要障碍。那么,我们就需要在金融服务上多做创新,融资担保的资产范围要放宽,为生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三、金融服务要在推动产业集聚、增强区域经济辐射力上有所作为。区域经济应该是范围经济、规模经济在地理空间上的汇聚。产业和企业集群,一靠基础设施,二靠资本纽带,三靠政策扶持。这里需要强调一下基础设施,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设备的供需缺口十分突出,金融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可以充分借助市场手段调控资源,增强政府财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上去了,区域经济的辐射力增强了,可以吸引周边地区产业的聚拢。美国1994年开始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结果赢得了整个世界。当前,物联网、云计算支撑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新方兴未艾,我们的基础设施要跟进技术发展的步伐,金融服务就必须跟进――金融服务与高新技术是孪生兄弟。

第9篇

关键词:偏离-份额分析法;服务业;区域比较;产业调整

一、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

(一)传统偏离-份额分析法

传统偏离-份额分析方法(Shift-share Method)是由Thirlwall Dunn,Perloff,Lampard,Muth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由Dunn集各家所长总结成现在普遍采用的通用模式,引入中国后在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设Xij表示区域j产业(或者部门)i的初始经济变量值,X′ij表示期末值(i=1,2,3,…,S,j=1,2,3,…,R),那么在此区间内的变化可表示如下:

ΔXij=X′ij-Xij

设Xijr=Nj――国家分量,指基期某产业按照全国所有部门和产业的发展速度增长所增加的量;

设Xij(ri-r)=Pj――产业结构分量,指基期某产业按照该产业在全国的增长率与全国所有部门和产业的增长率的差值所增加的量;

设Xij(rij-ri)=Dj――竞争力分量,指基期研究区域某产业按照在该区域的实际增长率与该产业在全国的增长率的差值所增加的量。

如果产业结构分量大于零,则说明研究区域产业结构对该区域的经济增长有优势促进作用,产业结构相对合理,如果竞争力分量大于零,那么就说明该区域内竞争力较大的部门或产业所占比重较大,有竞争优势。

(二)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

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是在传统静态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基础上,把分析时间区域进一步细分来进行分析的方法,其优点是突出了各分量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在时间上的变化趋势,避免了传统方法只分析考察区间的起始变化状况,有利于把握住被分析产业的发展优势和调整方向。该方法首先由Thirlwall提出,随后很多学者展开了对该方法的应用和扩展,其中袁晓玲、张宝山、杨万平对该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数理推导,使得该方法的应用有了理论依据。

二、河北省服务业区域比较实证分析

本文将选取和河北省发展规模较为相似的临近省份――河南和山东,以及较为发达的东部省份――江苏和浙江为参照系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得到河北省服务业发展的趋势和定位。数据将选取改革开放90年代以来全国和各研究省份的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并把时间区间按照国家经济计划不同阶段进行细分,运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得到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服务业产业结构相对于产业竞争力来说要处于优势,促进了产业的经济增长,而竞争力分量在20世纪90年代一直对该产业的发展起到的是负面作用,在“八五”时期损失了126.47亿元,在“九五”时期损失了101.13亿元,阻碍了产业的发展,直到2000年以来产业竞争力才有所提高,具有竞争力的产业行业开始突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在“十一五”期间为服务业经济产值带来11.82亿元的增长,但同时内部结构被弱化,从“九五”时期开始对增长的贡献逐渐降低,由“九五”时期的46.16%降为“十一五”期间的2.17%,内部结构处于劣势。

相对于地域相邻的山东、河南和东部较发达的江苏、浙江,河北省服务业产值和河南不相上下,但明显落后于山东、江苏和浙江,其产值增加值只相当于这3个省份的一半左右。各研究省份服务业产业竞争力在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河南省竞争力分量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占总增长的14.6%,山东占13%,江苏占19.56%,浙江高达50.45%,而河北省只占1.6%,竞争力分量对服务业的产值贡献度远不及其他3个省份,所以河北省服务业产业竞争力虽然有所提高,但仍缺乏竞争力,不仅落后于东部发达省份,而且也大大落后于临近省份,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政府合理地调整、引导。

三、河北省服务业产业调整建议

基于上述对服务业产业增长分量的比较分析,河北省服务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且缺乏竞争力,不利于服务业的发展,下面将通过对服务业内部细分行业的进一步比较分析来说明河北省服务业结构调整方向和优化措施。由于数据的缺乏性,以下河南和浙江的计算结果均以2005年为初始年,2006年为末年,以当年价格计算,并与河北省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分析。

由于缺乏服务业内部行业的产值数据,李林杰教授等在对河北省服务业的研究中采用了企业法人比重、成本费用利润率、综合社会贡献率、综合效益指数等指标来反映各行业的发展状态,他指出河北省服务业以传统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及批发和零售业为主,但批发和零售业利润率低并且综合社会贡献率也不高,不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新兴服务业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教育这3大行业都有很高的综合社会贡献率和综合效益指数,都表现出了良好的社会发展前景,将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新生力量,是河北省服务业产业重点培养对象。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临近省份河南服务业的主导行业同样为传统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产业结构较合理促进了产业经济增长;发展较快的行业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及教育,除金融业外其他产业增长速度均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3大行业均表现出很好的产业结构优势和竞争力优势,带动了河南服务业的发展。相比之下浙江服务业产业内部结构更合理化现代化,主导行业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及房地产业,产业结构具有很大优势,尤其金融业的产业结构优势带来的产值增长占整个行业增长的84.7%;其他发展较快的行业还有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这些行业的迅速发展支撑了浙江省服务业产值的快速增长。

综上所述,河北省服务业调整方向应采取以下3项措施:一是以主导行业为主,促进行业内部的结构优化和提高产业竞争力优势;二是重点发展具有社会前景的新兴服务业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教育业;三是借鉴河南和浙江的发展方向结合河北省省情,大力促进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晓玲,张宝山,杨万平.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在区域经济中的应用[J].经济经纬,2008(1).

2、王哲,李荣平.份额-偏离分析法在河北省工业产业定位分析中的应用[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7(7).

3、李林杰,代慧斌,畅双雷.河北省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河北大学学报,2006(6).

4、周起业,刘再兴等.区域经济学[M].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1989.

第10篇

一、社区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

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不同规模、不同档次的住宅小区层出不穷,居民也出现多元性,许多原来的“单位人”如今变成了“社区人”。而维持整个城市正常运转的数以万计的外来流动务工人员的生活和管理问题,因人口老龄化而带来的一部分离、退休人员和独生子女的生活问题,大批因经济转轨而纳入社会保障救助体系的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的管理问题,以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落实与实施问题等等,都已经成为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以往以区、街道为组织的管理体制对许多工作已无法进行管理,更落实不到基层和居民身上。近年来,经过尝试和探索,许多城市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社区建设这一行之有效的做法。因为,把社区建设好了,不仅可以使广大居民在生活保障、医疗卫生等方面得到满足,而且,在健康娱乐和社会治安等万面也可以满足需求。可以说,社区建设是城市建设的必然产物,搞好社区经济建设好处多多。

二、发展社区经济前景广阔

2005年国家14个部委在联合提交的《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文件中指出:社区服务的宗旨在于为民解愁,为国分忧,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服务,使社区居民生活事有所便、难有所帮、居有所安、闲有所乐。一部分经济学专家认为,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将重点发展五大服务产业,即旅游业、物业管理业、社区服务业、教育培训产业和文化产业。社区服务业作为一种新型产业,便民利民是它生存的基础。而这反过来又为它营造了足够大的发展空间,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一部分社会调查中得到证实。《经济日报》2005年上半年刊登报道:有经济工作者调查证实,64%的城市居民需要社区服务中的家政服务,50%的居民认为车辆寄存有待重视,18%的居民需要出租生活用品、物品等服务,62%的居民需要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电风扇等家用电器的维修,42%的居民需要自行车、钟表、照相机等日用品的机械修理。还有42%的居民需要学习微机操作、书法绘画和烹调等。由此可见,随着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已经越来越渴望在家门口就能直接享受到更多、更便利的服务。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对于服务性商品的吸纳性已越来越强,可以说提供多少就能消化多少。社区经济的特点决定着它是一种关联带动能力较强的产业,在第三产业中发展前景是最好的。同时,社区经济对从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也不是很高,劳动强度相对较小,需要的投资也不多,可以说,它正适合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资金不足、下岗失业而导致劳动力资源过剩的现状。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当前社区经济还处在较低的层面上,如,一些较大型的连锁超市、销售公司等还没能走进社区,集约化经营水平更是远远不够,商业覆盖区域也跟不上社区建设日益扩张的步伐,这种现状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从发展的眼光看,社区必须邀请那些大型从事社会服务的企业广泛参与进来,通过大型企业资金、技术的投入,扶持社区兴建超市、连锁店、专卖店、代销等,并且,发展“名、特、精”小商店,甚至可以兴建信息互联网络,开展电子商务等。当然,随着社区建设规模的扩大,金融、教育、IT、健身休闲场所、影剧院等也要走入社区。这些企业进入社区后,社区经济一定会迅速地发展起来。

从发达地区发展社区经济的经验看,有四种经营形式比较适合我省的社区服务业发展:一是统一经营型。对社区基础较好,社区干部擅长经营的,可由社区服务站统一经营或承包经营,利润定额并按比例上缴。二是资产租赁型。把街道和社区闲置的房屋或开发的服务基地租赁给经营者开办服务业,企业实行自负盈亏,街道只收取租金。三是统分结合型。社区实行统一管理,企业自负盈亏,税费由社区管理组织代收代缴,社区适当分得一些手续费用。四是完全自负盈亏型。社区对企业扶持多,但基本上不要任何回报,社区手握服务及收费标准,任由企业自己发展。但是,不管哪种经营形式,都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围绕社区居民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以及文化、体育、娱乐等,突出服务业的“小、全、快、优、廉”的特征,广开经营门路,这样,就能不断拓展发展的空间。

三、社区经济应该纳入有序的轨道

社区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形式,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经营方式。发展社区经济应防止出现两种倾向:

第一,要防止出现挂靠现象。由于社区经济是个新生事物,服务业又是微利经营,所以,与办理个体工商执照相比,办理社区服务证可以省去很多前置审批环节,而且缴费也较低,这就使得很多不属于社区服务范畴的经营户想方设法济身其中,通过挂靠社区这一途径,捞取“社区服务证”带来的部分非法“实惠”。一些街道、居委会也将此作为创收的来源,只要缴费就给办理“社区服务证”,这样做的结果是无原则地扩大了“服务”范围,出现了“挂羊头、卖狗肉”现象,造成一部分国家税收流失,损害了守法经营者的利益,造成不公平竞争,进而,扰乱了市场经济和税收秩序,长此下去,会严重影响社区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11篇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现代旅游业特征;生产者服务增长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能级提升势在必行。近几年,我国政府不失时机地提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其政策导向不断强化,建设步伐日益加快,正在对产业经济的诸多部门产生持续而深刻的影响,旅游业同样面临着这一不可回避的形势。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分析现代服务业与旅游业的关系,探讨现代旅游服务业发展的动力机制、要素特征以及新的增长态势。

一、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关系

现代服务业是我们国内的提法,先后在党的报告和政府文件中正式使用,但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我国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中也没有确认现代服务业的界定范围。提出“现代服务业”这一概念,有着特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实质上反映的是在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过程中对于服务业发展的一种新认识。一般认为,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相比,更突出了高技术含量、高人力资本、高附加值的特点。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划分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又称战略业[1]。也有人认为,现代服务业主要是生产业,即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而非直接为最终消费者提供的服务,其可包括金融业、保险业、房产业、经纪业、广告业、律师业、租赁业、通讯业、物流业、咨询业、会展业、后勤业等众多行业[2]。根据以上界定,旅游业是否属于现代服务业是有争议的。有的认为,旅游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高科技和知识性含量较少,受信息革命的影响,部分行业采用了一些信息网络技术,但从总体上看,旅游业并不具备现代服务业的特性。其次,旅游业发展成为大众性的产业,至少是19世纪中下叶,并不算新兴产业,应该属于传统服务业。有的认为,旅游业是一项综合产业,它涉及的行业很多,其中有一部分是依托现代新技术、新业态、新方式发展起来的,如会展旅游、奖励旅游、商务旅游等,应该属于向社会提供高层次、高知识产品的现代服务业。同时,旅游业也属于信息密集型产业,旅游活动的组织和进行,高度依赖信息源和信息流,特别适合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因此,是符合现代服务业特征的。

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需要作深入的辨析。

首先,旅游业从属于服务业,一直都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众所周知的。如同服务业的产生与发展是有历史阶段一样,旅游业在形成期就是一个集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于一体的相互关联的传统产业集群。旅游产业的部门(行业)结构中最基本的构成形式,包括旅游交通、旅游游览、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购物、旅行社和休闲娱乐等部门,显然应该归之于服务业中比较初级的生活服务业。随着半个世纪以来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业进入到成长期,一方面,旅游业的原有基础部门需要得到现代化的改造和提升,以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如传统的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面临着现代管理理念和运营方式以及高科技和信息化的洗礼,有一个逐步转型的过程。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后期的产业延伸和扩展,现代企业制度的普及和生产职能外包,旅游业的服务对象也扩大到了生产者,出现了许多会展旅游、奖励旅游、商务旅游、公务旅游、节事旅游、拓展培训旅游和旅游咨询、旅游规划与策划、旅游信息服务等新兴业态。因此,旅游业不能简单和笼统地划归为传统服务业或现代服务业。旅游业是依附着服务业的发展而发展的,同样有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必须进行动态分析。

其次,旅游业是综合性极强的产业,除了传统的核心业态之外,旅游业是众多相关产业交叉重叠的行业部门,与其他产业部门关联度很高,如需要通讯、电力、金融、保险、物流、中介、设备、环卫、地产等产业部门为其提供生产资料和要素服务。尤其在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的阶段,旅游业更是受到生产服务业、专业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技术服务业、创意服务业的明显影响,出现了产业融合的趋势。产业融合是在工业经济时代高度产业分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原来形成的产业固定化边界进行一定程度调整的结果[3]。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崛起,导致产业之间更多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产业融合必然引致旅游业内部结构向更高层次升级,优先发展生产者服务,从而真正纳入现代服务业体系。

旅游业正处在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化的过程中,目前,旅游业总体上依然包含了传统服务业的内容和现代服务业的元素,有着显著的二元结构特征,即当先发的或传统的产业部门还在发展的时候,后发的或现代的产业部门就出现并发展了。以发展的眼光看,旅游业的现代服务业特征会愈益凸显,旅游业部分或整体转型升级为现代服务业的趋势还将进一步显化。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精心培育和加快发展现代旅游服务业。

二、现代旅游服务业发展的动因与要素特征

现代旅游服务业的发展,本质上来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分工的专业化需求。旅游业是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产业,在中国是与改革开放伴生的。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可支配时间与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加上旅游交通、通讯工具的革命,大众旅游得以兴起,这是旅游业成为一个新的产业的主要推动力。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增长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旅游业继续以其迅猛的发展势头,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扶持,成为世界经济中颇具生机和活力的强劲产业。旅游业从面向大众的生活服务业向新兴的生产服务业转变,是社会化分工的必然产物,因为只有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企业才会将其运营活动的一部分职能外化,从而导致诸如会展旅游、奖励旅游的兴起。现代旅游服务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商务活动(公务活动)的功能强化与职能外化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是“服务内部化”向“服务外部化”转变的结果。因为,企业或社会组织利用现代旅游服务业来完成这些职能,在效益和成本上能优于企业或社会组织自身来完成。其次,服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又从市场的角度提出了对现代旅游服务业的要求。现阶段旅游者的经济实力与消费水平普遍提高,享受型

消费和发展型消费倾向非常明显,因此,如何及时向旅游消费者提供快捷、方便、灵活、周到、健康、舒适的高技术含量和高知识含量的旅游服务,便成了传统旅游服务业升级换代的市场驱动力。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特别有利于对偏重生活服务业的旅游业传统供给方式的改变,无论是以设备为基础的旅游服务,如自动查询和预订系统、分时度假交换系统、旅游电子商务;或以人为基础的旅游服务,如导游服务、饭店服务、餐饮服务、旅游交通服务等;还是作用于人的有形服务,如旅游接待服务、登记和结账服务等;作用于物的有形服务,如饭店的行李寄存服务、洗衣服务等;作用于人的无形服务,如旅游信息服务、旅游教育服务等;作用于物的无形服务,如旅游保险和贷款服务、旅游汇兑支付服务等,无不渗透着现代新理念、新技术和新运营方式的改造和影响,这是提升传统旅游服务业素质的必然途径。

现代旅游服务业的形成和发展,是现代经济社会中的新生事物,我们对此要有足够的认识。综括现代旅游服务业的要素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高增值性

由于现代旅游服务业同样具有高技术性、高知识性和高人力资本等现代服务业要素,因此决定了在同样的产出水平下,无形智力投入较高而有形资产投入较少,其增值途径除了直接创造价值外,还有降低经营成本、提升经营效益、增加无形资产等间接途径和作用。如现代企业的一些非核心业务的外包,使旅游业为生产者提供第三方会展、商务等专业服务成为可能,从而形成某种经营功能的规模化效应,促使企业经营成本的大幅度下降。又如旅游规划或策划、旅游咨询和信息服务,可使企业的经营效益大幅度提高,创造可观的价值。再如会展的策划和营销、旅游广告的宣传运作,致使企业的品牌声誉和社会形象得到明显改善,无形资产的价值也就随之上升。现代旅游服务业的服务半径大于传统旅游服务业,对经济的拉动更为广泛和显著,因此,具有更高的增值性和附加值。

2.高层次性

如同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服务业是产业经济高度化进程中的必经阶段,现代服务业是服务业内部结构中的优化升级。现代旅游服务业则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旅游业内部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不可否认,旅游业从一开始就是以普通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为主,属于技术含量比较低端的生活服务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旅游业总体上不断趋向高端化,然而,传统的服务业态毕竟长期占主导地位,旅游业内部存在着明显的低质结构,亟待调整改变。以生产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为旅游业的内部结构调整和高度化发展带来了机遇,如会展、奖励、商务旅游的高端性是毋庸置疑的,以此为契机,现代旅游服务业自然登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现代旅游服务业的高层次性还表现在服务对象转而成为生产者主体,如企业和社会缉织职能外包的旅游消费者,无论是会展和奖励旅游者还是其他商务旅游者,在中国都是极具成长性的高端市场主体。

3.高功能性

如果说工业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产出经济”,那么,服务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则是“功能经济”。因此,相比较而言,服务业更注重服务功能或效用而不是物质数量。现代服务业的作用更是表现为其在为现代经济和社会活动服务中的特定功能。如会展旅游、奖励和培训旅游等,应是企业的内部职能,现在却可以委托旅行社或专门的会展公司来做,独立为一种专门的服务业。随着某种经济或社会活动中某项局部功能的需求不断扩大,使得专业化运作的成本优势和规模效应得以体现时,该功能就会从营运主体中分离出来,形成专业的服务机构,为需要该功能的营运主体提供服务。以会展、奖励旅游为主的现代旅游服务业即具有这样的专业分工带来的强化功能,体现为生产者服务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很大效用,使企业或社会组织越来越对其产生一定的专业依赖性。

4.高技术性

现代服务业是依托高科技和信息化发展起来的,同样,现代旅游服务业也是需要高水平的专业技术支撑的,特别是在新经济时代,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信息技术革命对旅游产业的管理有着深刻的影响,因为信息是旅游产业的血脉。”[4]如旅游活动的组织和进行,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本质是对各种信息资源的收集、整合及判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旅游业是信息资源密集型和信息技术依赖型产业。一方面,现代旅游服务业是由信息技术与专业知识催生的,如会展、商务旅游等,另一方面,信息和网络技术也在不断地改变着传统旅游服务业态,如旅游饭店的现代化设施和网络预订系统、旅行社现代管理运营流程、旅游景区或主题公园开发建设的高科技项目等。其次,高技术性还反映在先进的经营管理技术得以广泛运用,推动了旅游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与现代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5.高知识性

现代旅游服务业同样是知识密集型产业,比起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更需要高人力资本的投入。这是因为对现代旅游服务业所发挥的特有功能只有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经营管理者才能有所认识,同时,企业的一部分内部职能之所以会进行外包,除了降低经营成本之外,就是因为这些职能需要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胜任。现代旅游服务业强调的就是服务的知识含量和文化体验,这已贯彻到整个旅游活动的前、中、后各阶段。如对旅游网站和咨询服务或导游服务的评估,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能否提供高知识含量的服务。至于为生产者服务的会展旅游、奖励旅游或商务旅游更是知识和智力密集的高端服务产品,是现代旅游服务业发展的新亮点。

三、现代旅游服务业的新增长点

当前,我国旅游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的高端生产力正在积聚,新的业务增长点逐渐形成,出现了旅游产业高度化发展、融合化发展、专业化发展的趋势。最能反映这一状况的就是代表生产业的旅游新业态的兴起。

1.会展旅游

会展产业起源于欧洲与北美,如今已毫无疑问地成为最具活力的全球性产业之一。尽管我国会展业只是在改革开放后才逐步出现,但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特别是申办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世界博览会成功之后,我国会展业更以年平均20%的增幅迅猛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新亮点。会展旅游是会展业与旅游业的结合,是由于会展活动的举办而产生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会展旅游是以会议和展览为目的的旅游,属于公务或商务旅游的范畴,这是典型的为生产者服务的被用作进一步生产的中间服务。在中国,会展旅游是新兴服务业,一些大型旅行社或旅游企业已从原来主要为市场终端旅游消费者服务,转向中间服务的会展旅游业务,纷纷成立专门的旅游会展公司。连最大的旅游网络商携程有限公司也在传统的机票、酒店、度假业务之

外,新增了集团服务。上海最近还专门成立了旅游会展推广中心,以争取更多的国际会展。所有这些都说明,会展旅游正在成为我国旅游新业态。

2.奖励旅游

奖励旅游是从广义的会展旅游中脱颖而出的专项生产。它肇始于国外发达国家,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国内企业界和旅游界的青睐和重视。奖励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高级产品形式,也是服务经济与生产业日益成熟的表现。奖励旅游的对象不是家庭或个体消费者,而是现代企业的集体生产者,因此它属于生产或生产者服务范畴。它不同于最终消费,而是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过程之中,从而产生新的使用价值。奖励旅游作为“生产性”旅游,由企业或其他组织出资购买,经常是一种豪华的、由旅行社全部代办的综合包价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介入发展生产力和促进经济增长而拓展的新业务,有其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我国,随着不少大型外资企业纷纷涌人,奖励旅游也逐渐被人们所熟知,现今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和较大规模的民营企业也开始以奖励旅游的方式来作为对员工的激励和褒奖,因此,开展奖励旅游业务的旅游企业和专业公司越来越多。但我国奖励旅游还只是初露端倪,作为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走向仍需要大力扶植[5]

3.商务旅游

是指有别于会展奖励旅游的一般商务旅游活动,是建立在商务活动基础上的以专业人士为主的一种具有工作性质的专项旅游形式。商务旅游成本由公司而非个人支付,因此,它仍然属于生产者服务范畴。商务旅游客户具有逗留时间长、往来频繁、消费水平高等特点,相对大众旅游属于高端旅游客户群体。由于现代商务活动涉及面广,技术含量高,专业知识密集,旅游企业要向商务目标客户提供系统的全方位服务,不仅含有传统旅游服务内容,如交通、住宿、餐饮、导游等,还包括咨询、设计、管理等更多更全面的增值服务,特别是融入电子商务技术,一系列商务流程都能通过网络业务方式来实现。以最大限度满足商务旅游的企业或组织的个性化要求,提供量身定制的专业旅游产品。近年来,中国国际旅行社、康辉国际旅行社、锦江国际集团先后与美国著名旅游集团运通、罗森布鲁斯、英国BTI合作,借鉴国外较成熟的商务旅游运作方法和模式,开辟我国极具成长性的商务旅游市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的商务旅行及相关费用高达103亿美元。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活动日益增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商务旅游必将有更大的发展。此外,为社会组织或政府部门的公务差旅提供专业化管理,也是商务旅游业务发展的趋势之一。

4.节事旅游

在国际旅游研究中,节事活动专指以各种节日和盛事的庆祝和举办为核心吸引力的一种特殊旅游形式。节事旅游大多属于政府或社会服务性质,如国际旅游节、国际艺术节、传统节假日庆典、重大体育比赛等。但其中很大一部分内容都同企业化运作和生产者服务有关,或者说是对生产者服务的一个有效的必要的补充。与常规旅游活动相比,节事活动吸引旅游者为某一观看或庆祝目的从各地短时间内聚集到旅游目的地,具有旅游团体规模大、停留时间长、消费水平高等特点,使得举办活动的城市或地区旅游设施和文化场所的综合利用率大幅提高,产业联动效应十分明显,对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产生很大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各地积极开发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地方和民族节事活动,吸引了国内外很多旅游者。随着杭州休闲博览会、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申办,我国节事旅游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5.咨询旅游

咨询旅游是指近年来异军突起的旅游项目规划、策划和设计类的创意产业。它是为了满足企业与社会组织职能外包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专业性生产者服务。当前,旅游经济正在成为公认的注意力经济、形象力经济和创造力经济。加快和全面提升中国旅游的规划与策划水平,已成为中国建设旅游强国、实现中国旅游业新的跨越的当务之急。旅游业历来被称为“点子”产业、“注意力”产业和“创新”产业。特别是在新经济时代,过去偏重以资源、资金、设备等有形资产投入为主的旅游业,现在知识、智力、管理、创新、品牌等无形资产开始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决定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胜负存亡。旅游业越来越需要以智力来贯穿策划、规划、设计、投资、开发、运营、营销、管理等各个环节。随着全国各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旅游景区的加快建设,以文化创意见长的我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社会组织,纷纷成立专门的旅游规划发展研究中心或旅游咨询公司,承接大量全国各地的旅游发展规划或策划。旅游咨询业作为现代旅游服务业中的新增长点,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迅猛发展。

[参考文献]

[1]孔德芳.访现代服务业发展科技问题研究组组长胡启恒[N].科技日报,2004—06—29.

[2]晁钢令.服务产业与现代服务业[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9.

[3]周振华.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M).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5.189.

第12篇

关键词:会计服务业 会计人员 人员素质

会计服务业对工作人员的要求较高,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工作人员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着会计服务的质量,关系到会计服务业发展前景。本课题对我市会计服务业人员素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会计服务业人员素质对会计服务业发展的影响,为佳木斯市会计服务业的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1.佳木斯市会计服务业的人员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佳木斯市会计服务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对会计服务业的要求的提高,会计服务业的人员队伍建设较以前有了很大进步,从业人员的道德意识和水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无证上岗现象已消除,学历层次有所提高,高职称比例有所增加,会计电算化水平也有所提升,但与发达城市相比从业人员层次相对较低,与提供服务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1.1会计人员学历层次和职称不高,结构不合理

现有的会计人员中,一些注册会计师是由原来长期从事财会、审计工作的人员没有通过考试取得的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还有的是表面上看从业人员层次较高,但有的会计服务公司具备资格的从业人员不够,由不具备执业资格的人员处理业务,这些从业人员素质较低。2011年,佳木斯市会计人员的学历、职称和电算化水平情况如下:学历:高中及以下8.45%、中专14.87%、大专36.26%、本科及以上40.42%;职称:无职称64.64%、初级职称24.94%、中级职称9.22%、高级职称1.20%;会计电算化水平:无级别28.06%、初级47.99%、中级23.95%。??可见,会计人员学历和资格等结构不合理,低学历和低职称人员所占比例过大,而具备本科以上学历的不足一半,中级以上职称比例仅一成有余,电算化也处于低水平,初级以下水平达七成以上。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会计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1.2知识结构不合理,不能很好地完成会计服务工作

现有会计服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现代化办公手段掌握不够。这些人中,有的只进行过短期培训,有的甚至没有经过培训,没有系统地学习过会计专业,缺乏与会计工作相关的知识,不仅对内部控制、金融、管理、投资等方面的知识缺乏,而且,这些人员的现代化办公手段运用能力也不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会计服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不能较好地独立开展会计咨询等新兴服务项目,这些人员不适应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1.3职业道德标准低,服务效果差

职业道德在每一个行业都有要求,是对员工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会计服务行业来说,职业道德则显得更为重要。会计服务人员道德标准高,服务认真规范,企业在社会上的信誉就高,但可能失去客户。而调查中发现,会计服务人员服务质量差、效率低,出具的审计报告有水分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同时,会计服务企业为了眼前利益,不同程度地迎合客户,不顾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的要求,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1.4学习能力差,职称考试通过难

近年来,我国新会计准则的不断出台,网上服务项目不断增加。为了满足工作需要和职称晋升的需要,会计人员更新知识势在必行。然而,现有的会计人员因知识结构的限制,学习新知识难度较大,大多数人不能通过自学来完成知识更新,还有些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学习都无法达到合格标准。他们感到职称考试非常难,有的会计人员考4-5年才能通过中级会计师考试。可见,现有会计人员的学习能力差,急待提高。

2.提高会计服务人员素质的几点建议

2.1建立激励机制,促进会计人员提高能力素质

在管理层面上,一要实施激励和约束机制,促进会计人员提高能力素质。会计公司要引入高层次人才,提高职工待遇,择优提升会计人员。只有这样,才能使高素质人才进入企业,才能锻炼一批优秀的会计人才,才能留住优秀人才,促进人员综合能力的提升。二要加强会计人员培训,让有会计人员定期不定期地参加各种培训班,提升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要开展业绩考评,促使会计人员坚持学习,开展理论和工作研究,不断进行自我提高。

2.2提高学历层次和职称等级,更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

前面分析看出,会计人员的学历层次相对较低,知识单一,结构不合理,应加强学习和提高。要改变学历层次低,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应选择以下途径:一是参加自学考试或成人高考,以提高学历层次,增加知识,扩大视野;二是参加各种专业培训班,更新知识,特别是现代化办公手段运用方面的知识,以适应网络时代办公方式转变的需要,提供快速、多方面的服务;三是参加各种会议,掌握前沿知识,增加交流,达到学习的目的。

2.3加强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提高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

会计服务业能否健康有序地发展,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服务人员的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会计工作不仅有严格的法律规定,而且有明确的职业道德标准要求,会计工作不按法律要求操作,就是违法行为,而会计人员不遵守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会给社会、国家、单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影响。安然、银广厦等事件都与违法与违反职业道德直接相关。因此,要加强道德和法制教育,要大力开展员工的价值观、品行和职业操守教育,做到警钟常鸣,使他们按程序、按规章办事,提高从业人员的法制观念和道德意识,使会计服务行业成为真正为社会经济服务单位群。

综上所述,我市会计服务业人员的现状不容乐观,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不合理,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复合型人才重缺乏,我市会计服务业只有积极实施科学的人才战略,想方设法引进、培养和留住人才,才能更好地为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好服务。

基金项目:本文是沈清文教授主持的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佳木斯市会计服务行业发展情况研究”(项目编号:12515205)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