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

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

时间:2023-05-24 14:34: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

第1篇

一、总体工作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市实际出发,以气象灾害普查、中小河流洪水和地质灾害普查为重点,以气象监测为主要手段,以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为目的,根据市局要求,在全市7个乡镇街道开展12种气象风险普查,在通济南河和新建河开展洪水灾害气象风险普查,在薛埠镇茅东茶场村委会和薛埠镇大石门矿山开展地质灾害普查,初步建立普查数据库和预警指标,为全面推进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业务化打好基础。

二、组织管理

(一)、成立市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工作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二)、业务分工

气象台:负责市区12种气象灾害普查资料、中小河流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地质灾害普查资料的收集、整理、录入和上报,每月向市局上报工作情况报告,负责普查工作总结。

办公室:制定普查工作实施方案,督查时间进度,负责交通、物资供应等后勤保障。

三、主要工作内容

(一)、12种气象灾害风险普查

针对台风、暴雪、寒潮、连阴雨、大风、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共12类气象灾害风险进行普查,调查细化到乡镇街道一级。

调查内容包括:每次灾害过程出现时间、强度、路径、出现区域、频率、影响的行业、损失情况和原因等。没有出现灾情(如死亡、经济损失等)的灾害性天气类别不统计。

(二)、中小河流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

根据市局要求对通济南河、新建河开展灾害风险普查,普查到流域乡镇一级。

调查内容包括:中小河流基本信息、水文资料、社会经济和人口数据、土地利用、历史洪涝灾情、已有预警指标和临界雨量、防灾措施、历史暴雨洪涝灾害发生情况、隐患点。针对每次洪涝灾害,调查暴雨洪涝发生时间、持续时间、淹没范围、淹没水深、灾害损失等,灾害发生前7天中小河流域内10分钟和1小时降水量、灾害发生前30天及当天日降水量。以中小河流域为单元,根据中小河流的特点、水利设施、防灾措施和历史灾害发生、损失情况,分别采用统计分析法、水文模型模拟方法确定致灾临界(面)雨量。

(三)、滑坡地质灾害普查

针对市国土部门确定的薛埠镇茅东茶场村委会和薛埠镇大石门矿山2个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点,以滑坡灾害易发点为单元开展滑坡灾害调查,普查到村一级。

调查内容包括:历史滑坡灾害发生情况、隐患点及已有灾害预警指标和防治措施等情况。针对每次滑坡灾害,通过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的方式,调查滑坡灾害发生时间、主要影响因素、灾害损失等,并收集灾害发生前7天滑坡点附近10分钟和1小时降水量、灾害发生前30天及当天日降水量。以每个滑坡点为单元,收集已有部门研制和应用的1个或多个预警点、不同时效(如:0.5小时、1小时、3小时、6小时、24小时等)的基于降水量的预警指标信息,研制滑坡灾害临界雨量阈值。

四、调查方法

(一)、12种气象灾害调查方法:

参考市局整理的1984-2006年气象灾害普查表,查阅本台站建站以来的气象月报表、年报表、气象灾情年报表等各种气象灾害记录,并按不同的灾种进行整理。

以乡镇作为调查大单元,以行政村作为调查小单元进行实地调查,直到完成整个县(市、区)的调查工作。调查工作采用气象部门人员为主,地方各级政府配合,群众参与的方式进行。

(二)、中小河流洪水调查方法:

在2.5米的卫星影像图或五万分之一的地形图上进行粗查,即选择那些离河比较近村庄、居住比较集中同时结合平常工作掌握的一些情况,对一下雨就报警或者报警求救过的、群众反映较多的地方作为普查的重点。对那些比较偏远居住比较分散,人烟稀少离河道较远的村或自然村作为一般调查对象。

根据选定重点区域带上图纸表格首先到乡镇政府调查填写有关社会经济数据,乡镇政府没有的数据到村后再进行补充填写,同时进一步了解该乡镇的山洪危险区,历史洪水位以下、10年一遇洪水位以下、有地质灾害征兆的坡面下游、滑坡、重要设施的位置、范围、人口、户数、责任人、河堤长度高度、历史洪水位。

(三)、地质灾害调查方法:

根据市国土部门确定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点,联合国土部门到各监测点开展调查。

(四)、灾害普查表填报:

根据省局统一印制的《12种气象灾情采集信息表》、《中小河流洪水普查表》、《滑坡灾害风险普查表》录入要求,填写调查信息。

五、时间进度

6月17日-6月21日全市各观测站点气象灾害统计

6月24日-7月5日开展乡镇级12种气象灾害普查、中小河流洪水及地质灾害普查

7月8日-7月10日普查资料整理、录入

7月11日-7月12日普查资料审核、汇总、上报

第2篇

关键词 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建议;山东阳信

中图分类号 S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0-0215-02

农业生产是在自然气候环境下所产生的社会与自然的生产过程,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部分都与自然天气气候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伴随着我国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在生产这一过程中,因为天气异常或者由于天气变化所导致的农作物产量减产等行为,称之为农业气象灾害。当前我国农业气象灾害一般包括很多,由于这些农业气象灾害不仅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还给农民带来了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分析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重要,只有充分掌握有关农业生产当地的气候变化,才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控制,更好地防灾减灾。

众所周知,农作物在其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水分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同时需补充营养,但是这些条件的前提需要明确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现如今,伴随着人类社会生活活动的变化,致使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由于全球气候急速变暖,再加之一些极端天气的出现,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不良影响,同时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致使农业减产甚至颗粒不收。针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更需要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和气象服务工作,同时根据不同气象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防御,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实现防灾减灾的目标,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高气象工作的服务水平。

1 阳信县气象灾害概况

根据近30年阳信县气象灾害记录资料分析,阳信县境内经常发生的自然气象灾害有干旱、涝灾、暴雨、冰雹、大风、干热风、连阴雨、霜冻、低温等。其中旱、涝灾害是阳信县最主要的灾害性天气,常频繁交替发生。有历史记录资料以来,1986―2015年旱涝灾害频繁发生,出现概率43.3%,干旱平均6.0年一遇;洪涝每3.0年一次,是气象灾害中导致农业生产损失最大的灾害,且旱灾明显少于涝灾。2010年8月阳信县境内出现连续暴雨天气,累计平均降雨量321.5 mm,全县9个乡镇全部受灾,农田大面积积水,排水困难,内涝严重。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因抗灾能力差,倒塌严重。据统计,全县农田受灾面积34 680 hm2,绝产面积6 759 hm2;损坏房屋6 395间,倒塌房屋5 855间;转移人员7 488人;受灾人口136 000人;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7 530万元。

大风冰雹灾害是影响阳信县农业生产的第二大气象灾害。大风多发生于春季,其次为夏季,夏季大风多伴有雷雨冰雹发生。冰雹一般多出现在4―7月,且以6月最多。1986―2015年大风冰雹灾害发生几率为36.7%,在自然灾害中仅次于洪涝。

2 阳信县主要气象灾害

2.1 干旱灾害

干旱是指降雨量少对农作物造成的影响,使农作物处于缺水的状态下,无法正常地生长。这种现象存在的时间越长,对农作物造成的影响越大,会出现减产和绝收的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农作物死亡,给农民的经济损失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影响农民的生活质量。阳信县干旱发生类型主要分为春旱、夏旱、秋旱、秋冬连旱等,其中以夏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最为严重,春旱和秋冬连旱影响时间最长。

2.2 洪涝灾害

涝灾是影响阳信县农业生产的最主要自然灾害,这一灾害主要可以分成洪灾、湿灾以及涝灾3种类型。引发洪涝灾害的原因众多,造成阳信县涝灾发生的最常见、影响最大的因素为强降水,尤其是夏季短时强降水和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根据阳信县土壤结构和地理环境,短时强降水或持续性强降水一旦达到暴雨或以上量级,受影响农田中会出现大量积水,若积水无法及时排出,会造成局部或大范围农田发生内涝,致使农作物大量减产甚至绝收。

2.3 大风冰雹灾害

大风冰雹灾害是灾害性天气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旱涝灾害更具影响范围广、局地性强、时间短、突发生明显等特点。由于天气系统的不稳定,在大气中形成强对流天气,经过大气的动力和热力共同作用的因素影响,加剧了风雹天气的产生。大风冰雹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较为严重,出现时会对农作物的枝叶、茎秆和果实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且不利恢复,降低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阳信县大范围种植梨树,鸭梨生产在农业经济生产中占重要地位,大风冰雹灾害性天气的出现往往致使鸭梨大范围落果、果实受损,影响鸭梨品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影响人民的生产生活[1-2]。

3 防御措施

3.1 干旱灾害的预防措施

对于干旱的预防,气象部门应该做好中长期气候趋势的预测分析工作,加强对天气系统变化的监测,及时做好预警,给农民提供完善的农业生产建议。根据天气形势的发展,适时开展人工降雨(雪)作业,为农作物生长发育提供充足的水分供给。另外,还应该重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通过推广节水灌溉的形式,加强植被建设,对预防农作物旱情发展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3-4]。

3.2 暴雨洪涝灾害的防范措施

暴雨洪涝灾害是夏季发生频率最高的气象灾害之一,具有范围广、强度大等特点。预防暴雨灾害,一是要早预报、早预防,气象部门根据天气形势的发展及早做出预报,各部门及时做好准备,为提前防御打下基础。二是要做好天气跟踪服务,一旦县域内降水量接近或达到暴雨,气象部门应及时暴雨预警信号,并密切监视天气过程势态发展,第一时间为领导决策和农民防灾提供可靠的气象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充分掌握,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三是要相关部门做好防洪工程建设和防洪防御机制,加强对农田内部水的排涝工作,注重排涝设施的维护,降低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4 建议

4.1 构建完善的灾害防御体系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由于农业生产和气象变化密切相关,因此政府相关单位要重视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统一部署,协调各个部门,联合协作,共同防御气象灾害,建立科学有效的防御体系。对气象灾害的发生能够做好提前的预案,进行有组织的防御、指挥。另外,加强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在气象灾害发生时进行预防,做好监测工作,以便提前做好防范,在多部门的通力配合下,把气象灾害的破坏降低到最低。

4.2 掌握气象规律,调整农业布局

造成气象灾害的原因主要与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相关,因此需要相关人员在预防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方面对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进行了解。气象工作人员要根据气象变化做好监测,及时对灾害发生进行测报,为农业生产提供气象灾害预警。在农业生产过程要进行合理的农业生产布局,增强抗灾减灾的能力,保障农业高效和优质生产。

4.3 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首先,对农业生产中气象灾害所带来的影响进行大力宣传,提高人们对自然灾害的认识,明确在农业生产中气象灾害产生的原因与破坏力,明确预防灾害的重要性,在遇到气象灾害时,也能够快速合理地进行响应,达到预防灾害的效果;其次,增强气象工作人员的基本技能,并提高防灾意识,增加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减少气象灾害所带来的农业损失,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总效益。

4.4 建立农业灾害保险与补贴机制

由政府主导,并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农业灾害保险的机制工作,联合商业保险及其他社会力量加入,国家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扶持,统一协调,建立保险新模式,避免农业生产过程中因为气象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因地制宜建立新型补贴模式,减轻灾害带来的影响,稳定农业发展。

4.5 增强生态环保意识

造成气象灾害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环境的变化,在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遵循自然规律,科学有效地开发土地资源,并利用我国水资源,做好相应的保护工作,同时加强环境治理工作,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统筹安排农业生产活动,避免因人类活动而导致环境出现改变甚至恶化情况的产生,尽量避免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气象灾害。

5 结语

总而言之,需要认识气象灾害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并将科研和气象业务结合,同时依照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对相关农业气象工作展开相应的分析,从而提供更加优质和高效的气象服务。另外,建立气象服务管理体系,做好对于突发事故或者重大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理。农业生产本身会受到气象变化影响,所以需要加强气象灾害工作的监测和预测,重视农业生产中因为气象因素所带来的影响,从而增强预防气象灾害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减少作物受灾情况的发生,保障作物的增产增收,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6 参考文献

[1] 于璐,蒋慧亮,王春华,等.浅析气象灾害对农业发展的影响[J].农技服务,2016(3):156.

[2] 李建朝.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6(4):296.

第3篇

1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

1.1自然因素特殊的地质构造和地理环境,是地质灾害的主要成因。地形地貌的影响以及水文气候的特点和地质环境的特点等都会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发生起到促进作用。①地形地貌。某些山区河谷间差异较大,地势陡峭、地壳不稳定等,容易诱发地质灾害。②水文气候。某些地区降雨量充沛,夏季多暴雨,洪涝灾害频发,冬季阴雨绵绵。③地质环境。某些山区呈断裂发育,多褶皱,岩体破裂,已经呈现出多种裂隙。但就这种地质条件而言,一旦存在外界条件刺激,很容易造成自然灾害的发生。④山区地震。随着地震的发生,从而造成多种自然灾害的隐患,且发生较为频繁,若再加上外界因素的影响,地质较为脆弱的地区也就成了灾害多发地,而这些地区也是应做好防范措施的重点区域。

1.2人为因素对于地质灾害而言,多数灾害的发生都与人为因素有关。滥砍滥伐、矿产资源不合理开发等因素是导致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大面积森林的破坏,不限制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将会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矿山的过度开采,不仅会使植被遭到破坏,而且将产生的矿渣与废土倒进河流中,直接造成河道淤积。如果气候发生变化,会导致河水流量猛增,发生泥石流自然灾害。

2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2.1地质灾害监测1)建立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我国现已建设全国范围内的气象、水利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因此,各个地区在针对自身具体情况进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时候,要注意做好彼此之间的衔接工作。尤其是在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以及山洪的人口密集城镇、高山峡谷带,要对气象、水文以及地质灾害等加强专业的设备监测,尽可能地将这些地区的监测盲区消除。2)积极采用科学技术。对岩土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地质灾害防治要能将“感”“传”“知”“用”这几个层面做到准确地掌握,其中“感”是对监测数据进行采集,通过移动终端对所采集的信息加以传递,通过卫星传回监测的数据,再对这些数据加以处理分析并建立模型,对地质灾害的状态以及发展趋势加以判断。最后采取辅的决策,提出对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以及搬迁转移等措施提出。

2.2地质灾害预防1)建立健全防控机制。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分析,采取多样化的防治措施,由于地质灾害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促进形成,所以,为能够将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得到有效防治,要从源头上进行消除。2)做好防治工程设计。结合实际岩土工程所受的灾害情况进行防治途径的确定,然后再按照灾害的发生程度以及对防治目标的确定等对防治实际强度和工作量进行详细的制定,例如采取支挡、排水以及加固等方面的措施进行实施。3)工程防治措施。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及方式: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对于中型以上滑坡,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选择工程防治措施。4)生物防治措施。主要是通过植树造林以及草坡护理等方式实施防治,这在环境保护以及防治的时间上都有着较好的效果呈现。还可用地质灾害的避让措施,岩土工程施工过程中通过避让措施能够对地质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

2.3对地质灾害展开积极治理恢复矿山地质环境,做好山洪灾害的防治,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加强对中小河流进行治理,加固病险水库,做好容易发生灾害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这些工作都与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息息相关。现阶段,我国已对上述灾害的治理有了相对应的规划,下一步是做好彼此之间的衔接工作。

2.4加强应急救援工作①加强我国地质灾害的应急能力。在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工作中,要将公安消防、武警官兵以及的力量充分运用到地质灾害的救援中去,同时要加强对交通、通信以及专业设备的配备,定期组织进行应急演练,以便加强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②加强基层防范地质灾害的能力。提高乡村地质灾害的应对能力,在汛期的时候,要加强监察检查,同时安排专人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监察巡视。除此之外,对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至少每年在汛期之前组织一次应急避险的演练。

3结语

结合我国地质灾害多这一特点,在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要能够考虑多方面的原因,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及时地进行监测和防治。具体说来,在实际工作中,要通过当前的一些先进技术的应用,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采取多种地质灾害预防措施,并对地质灾害展开积极治理,及时加强应急救援工作,以切实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作者:李光耀 单位:成都兴蜀勘察基础工程公司

第4篇

(甘肃省天水公路总段秦州公路管理段,甘肃 天水 741001)

【摘 要】Z162线董甘公路位于天水市甘泉镇的源头,绵延27.3公里,由于该路段主要以沿溪线公路为主,容易发生公路水毁的危险情况。从公路水毁的类型和成因、路基坍塌的防护与治理等方面对公路水毁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希望为Z162线公路水毁灾害与防治问题提供一些解决办法。

关键词 公路水毁;路基坍塌;防治措施

1 公路水毁的类型和成因

1.1 路基坍塌

路基坍塌是指路基土体或者是沿途山体遇到雨水浸湿软化,在地势陡峭的边缘坡地无法支撑承受的状态下,其粘结力和摩擦力共同组成的抗剪力小于其自身重量所产生的剪切力的时,路基土体沿着松动的土体层下坠松动。路基的整体性也因为路基坍塌而被损害,这也折损了路面通车的能力,容易造成一定的交通问题,属于相当严重的水损路基病害。路基坍塌可能是由于以下原因引起的:

(1)地形:导致崩塌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有陡峭险峻的山坡地势。

(2)岩行:路基严重崩塌可能是因为层状岩石的地质造成的。

(3)构造:如果岩层的构造面或者软弱夹层趋于临空面同时倾角陡峭的情况下,会形成坍塌的滑动面。

(4)气候:温差变化大、多狂风暴雨,降雨量大,多冻融气候,气候干湿变化剧烈的状况,也对路基的损害很大。

(5)渗水:当长时间的降雨或者暴雨情况下,其雨水会随着地面的裂缝渗进到地面岩层,这样导致岩石裂缝之间的摩擦力和粘聚力降低,使岩体的体重变大,这样就更容易地基崩塌。

(6)冲刷:水流冲击地基,使地基的承受能力降低,导致地基不稳定,形成滑坡。

(7)地震:地震会造成土层大面积松动,造成大面积的基地倒塌。

(8)人为因素:如果人们在坡地上不考虑其承重能力,无意识的超重承载,这样地基易松动;如果在坡地上部的荷重增加,山体下部被切割,造成剧烈震动,易造成山体下滑。

1.2 桥涵损坏

桥涵破坏主要是遭受洪水、滑坡等自然灾害时,桥基被掏空,桥梁失稳损坏或涵洞被冲毁,形成桥涵破坏的原因有:

桥涵破坏的主要是指桥涵面对洪涝,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的时,桥的基层被挑空,使桥梁失去稳定性或者导致涵洞被严重冲坏,造成桥涵被破坏的成因主要有如下:

(1)日常的桥梁的护理不到位,没有及时护理维修加固桥梁上、下部构造中的折损,桥面排水系统堵塞而导致排水不通畅。

(2)河床地质状态转变快,水流速度变化比较大,这些相当容易造成河床冲刷,致使桥梁的地基及其墩面损害。

(3)在没有认真全面的踏勘桥涵地基之前,就建造涵洞,这样就容易使涵洞施工不规范,就满足不了泄洪的需要,易造成洪涝灾害。

(4)对涵洞日常护养不到位,没有及时疏通涵洞的进出口,这样容易造成洪水流向不确定。

水毁可以说是山区及沿河公路的病害之一,比较轻的损坏使路基移动、桥涵损害,使交通中断,严重的是会导致公路上的运输,会给我们带来相当大的经济损失。通过我们调查研究水体毁坏路基的情况发现,造成损害的部位大多数都发生在桥涵等建筑物上,且主要是石拱涵、圆拱涵的桥涵被毁坏,如果桥涵被毁坏的话,会使洪水浮上路面,形成洪涝,使路基软化,或者更严重的会是桥涵被冲断,使交通路线在此地被中断。总而言之,公路水毁的重要防范措施就是对桥涵类的水毁进行预防,这样的防范措施不容忽视。

2 防治措施

2.1 路基坍塌的防治

(1)Z162线公路路基坍塌的防治应该综合考虑路基坍塌的原因,从根本上解决路基坍塌的问题。结合路基坍塌的位置和具体情况主要采用的措施有设立排水系统、对路基坡面进行加固防护、清理路基表面上的碎石破土等。对于路基坍塌的重点防护区域,还应该采取给路基打桩、截取地下水、对路基坡体重点加固、及时排放地下水等手段。

(2)路基坍塌的防治必须重点解决给路基排水的问题,通过给路堑规划合理的排水系统、在路基两旁设立排水管道、扩宽边沟等措施,使地下水和地表水能够及时的排出,避免因洪涝天气导致的急剧雨水冲刷而引起路基坍塌的可能性。针对这一点,还应该对路堑采取加固加宽的措施,以便更好的引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排出。

2.2 桥涵损坏的防治

(1)考虑桥涵损坏的问题应该从源头抓起,合理安排涵洞的位置。在山区沿溪线公路设置涵洞时,通常应将涵洞设置在凹凸曲线顶部和纵坡的陡缓变坡处。在经过村庄的路段设置涵洞时,应重点考虑到村庄的地面排水问题,同时应该对排水管道加宽加固,以达到排出地面水时减缓水流速度的效果。

(2)考虑到桥涵损坏的原因主要时受到巨大洪水冲刷的影响,为减小洪水冲刷对桥涵的破坏,应该对涵洞内部、底部、进水口和出水口、坡面等进行系统定期的维修和保养,使涵洞保持良好的运作状态。

(3)为保障桥涵不受损坏,同时保障桥梁安全的需要,应该根据桥涵的进出水量合理设计导流坝,使桥梁在面对洪水的情况下也能正常运作而不至于受到被洪水冲垮的危险。

2.3 防护交通安全设施损坏防治措施

针对Z162线是沿溪线的情况,为保障路基的安全,在临河路段和路边陡坡地带建立路肩墙。在处理特殊路堑边坡危险地带建立了内挡墙,为保障过水路面路基的安全建立了路肩矮墙。针对洪涝情况设置了护岸墙以减轻洪水的冲刷。

(1)挡土墙施工时应对施工地段进行仔细勘察,同时处理好排水系统的设计问题。在施工中应重点考虑的问题有对土质的检测、对防渗设置的质量检测、对防土墙的抗压检测。

(2)应将加强预防公路水毁工作的重点放在预防公路水毁的发生上,只有加强预防,从源头上遏制住公路水毁发生的可能性,才能达到减少公路水毁的效果。同时应该增强水毁抢险的能力,以便在发生公路水毁的情况时,及时的控制住公路水毁的险情。但是,我们还应该强调的是,在处理公路水毁的问题上,加强预防公路水毁工作的意义远远大于对公路水毁抢险工作的意义。这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发生公路水毁的根本原因就是人们缺乏对公路水毁的防范意识,特别是在处理路基坍塌的问题上,总是将重点放在清理因路基坍塌导致的碎石破土,而没有考虑到生态和植被破坏的问题,所以公路水毁问题总是治了又发生,反反复复却始终没有解决到问题。吸取这一经验,我们在对待公路水毁问题上也应该将目光放在生态的保护上,积极的投入资金并拿出可靠的解决办法,从而改善公路水毁的现状,使公路水毁问题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最终解决公路水毁问题。

(3)设置安全措施,经常性对护栏、防撞墩进行检修和养护加固,并且在危险路段应该树立安全警示提示。

3 结束语

结合地质环境对Z162线天水路段水毁公路进行考察我们发现,公路水毁问题的解决应该以预防为主,同时加强整顿公路水毁的治理措施。应该通过合理设计施工方案,同时加强公路水毁的维修保养工作,确保公路通行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沈波,艾翠玲.我国山区公路排水问题及水毁调查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6(10):09-13+23.

[2]徐亮.浅谈山区道路水毁原因及其修复[J].华东公路,2000(04):17-19.

[3]张永寿,孔祥慧,王建国.浅谈山区公路的水毁及防治[J].内蒙古公路与运输,2002(03):46-47+53.

[4]覃布显.重视科学建养,提高公路防御水毁的能力[J].广西交通科技,2001(03):70-72.

第5篇

长江流域地处我国中南部。干流经青海、、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十一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全长6300余km。支流伸展到甘肃、贵州、陕西、河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八省区。流域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五分之一。论文百事通流域内湖泊众多,总面积2.2万,占流域面积的1.2%。

长江水量巨大,多年平均径流量9560亿m3,地下水资源2463亿m3,约占全国径流总量的35%,人均水量2460m3。

尽管长江水量大,但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单位面积年径流量鄱阳湖洞庭湖水系最大,金沙江、汉江水系及长江三角洲平原最小。水资源年内分配也极不均匀,汛期水量占全年水量的70-75%,最大最小月平均流量可相差12-20倍。

长江水资源总量约1万亿m3,是我国最重要的水资源,它不仅是本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同时担负着通过南水北调缓解北方缺水问题的重任。然而,随着上海浦东开发与三峡工程的兴建,流域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在诸多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水文条件、资源与环境特征不断发生变化,产生了种种水环境问题,如水污染,洪涝灾害,泥沙淤积,水土流失,地下水污染及咸水入侵等。因此,客观评价流域主要的水环境问题,分析其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对于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及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几个主要水环境问题

1、水污染问题

长江流域的天然水质良好,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良好水源,也是水生生物生长繁殖的理想生境。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的迅速发展,流域水污染,特别是中下游地区的水污染,已成为长江水环境的严重问题。据1996年度长江干流和26条支流及三个湖泊出口共82个代表河段,总河长1017km的全年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枯水期Ⅱ类水河长占总评价河长28.4%,Ⅲ类水占54.4%,Ⅳ和Ⅴ类水占17.2%;丰水期Ⅱ类水河长占总评价河长39.6%,Ⅲ类水占47.2%,Ⅳ和Ⅴ类水占13.1%。主要超标污染物为耗氧、氨氮和挥发酚等。与1991年流域水质比较,枯水期Ⅲ类水体由20.7%增至54.4%,Ⅳ和Ⅴ类水体由11.0%增加到17.2%,有明显的恶化趋势。

长江下游的河网地区水污染防治措施滞后,骨干河道污染河长占73%,江苏垸内受污染河道为85%,上海达90%,而江南运河已被全程污染,并通过200余条平交河流向两侧扩散。多数城市水源地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嘉兴、常熟等城市难以找到适合的饮用水源地。区内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并已上升为与洪涝灾害同样严重的突出问题。

长江水污染造成的危害,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生存环境,危及人民的生活与健康

水污染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损害人体健康,多种致病细菌、病毒及寄生虫通过污染的水体传播,使一些地区已设计控制的传染病又有抬头趋势,甚至造成局部流行。

水污染严重威胁饮用水源水质安全。目前城市江段选择一个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水源地日益困难,普遍呈现质量性缺水危机。据初步统计,长江干流共有取水口近500个,目前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岸边污染带的影响,若都改从江心取水,需比原投资增加数十亿元。

(2)经济损失巨大

近年来,长江流域水污染事故频繁,仅1996年不完全统计,干流重大污染事故就达100余起。1997年10月8日,装载460余吨国家一级危险品-工业纯苯的“赣抚油0005号”油轮在长江云阳段触礁,货舱受损,大量纯苯涌入长江,奉节县城被迫全面停止从长江取水,有人从梅溪河运水进城,水价高达每挑4元,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新晨

(3)生物多样性面临严峻挑战

水环境恶化改变了生物原有生存环境,生物多样性受到重大影响,许多动、植物数量大大减省,一些珍稀品种面临灭绝。

长江天然资产量逐年下降,水质污染是减产原因之一。如南京以下江段盛产的鲥鱼、刀鱼与七十年代相比已减少80%以上。干流四大家鱼产卵场和渔场规模缩小,一些严重污染的江段甚至鱼虾绝迹。

第6篇

摘要:湖泊是由湖水、湖盆和水中所含的有机物、生物等组成的比较复杂的生态系统,属于湿地生态系统,它和人类的生活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湖泊具有维护生态多样性、提供生物栖息地、调蓄洪水、休闲旅游等多种功能。它作为一种比较重要的自然资源,在调节气候、防洪排涝、提供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在维护本地区的生态平衡,以及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人类文明和自然万物的的摇篮。但是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时期,人们忽视的对环境的保护,我国的湖泊面临着水体污染、面积萎缩、生态环境因素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加强对湖泊生态的研究和保护成为了现在人们极需解决的问题和关注的焦点。四湖流域湖泊近年来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受到了较为严重的污染,其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失去了其具有的生态功能,本文将围绕四湖流域湖泊的生态破坏和生态保护进行分析。

一、四湖流域湖泊的生态现状

四湖流域位于江汉平原的腹地,由于存在长湖、三湖、白露湖、洪湖而得名,其水资源比较丰富,是湖北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四湖流域中的水产养殖业也陷入的过度的开发,湖面被渔网和竹篙等割裂的支离破碎,使四湖流域的生态遭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自然水生物大大的减少,水草面临着枯竭的局面。例如鱼类的品种有原来的70多种减少到了现在的50多种,而且种群变的比较单一;水生的植物由过去的400多种,下降到了现在的不到100多种,水草的覆盖率由原来的几乎百分之百下降到了几乎没有的境地,除了莲藕之外,其它的经济植物几乎已经消失殆尽。从某种角度上来看,湖泊的水资源和水生物是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整体。同时,四湖流域也逐渐的失去了其洪水调节的能力。2010年,洪湖和长湖流域水位出现暴涨的局面,使洪湖的围堤发生了漫溢的现象,不得不紧急转移人民群众达1.2万余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民的财产损失。这些现象都和四湖流域的生态遭到了破坏有严重的关系,湖面的萎缩,失去了原有的调节能力,洪水到来的时候就无法容纳,排水能力不足,所以造成洪涝灾害频繁发生。

四湖湖泊湿地是其流域内生态系统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主要有纳污、调水、蓄存洪水、气候条件、保护物种多样性等功能。在过去人们忽视了湖泊湿地的重要性,进行围垦造田,大肆的侵占河道和湖泊湿地,使河道和湖泊的蓄泄能力受到了损坏,造成了洪水和洪涝灾害的问题,失去了生态服务的价值。在人类活动和气候的影响下,四湖流域面临着新的危机,主要是水污染后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水资源是湖泊生态系统中最为重要的资源,是湖泊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湖泊的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的改变又反过来对水资源起形成了反控制。四湖流域中的水污染的来源主要来自城镇生活污水的排放、工业防水的排放、农村分散生活污水的排放、养殖污染的排放等。四湖流域的生态问题主要表现在天然水域面积的缩小,生态功能的退化,湖泊湿地面积的缩小,降低了其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和对洪水的滞纳能力,造成了其水流不畅通,湖泊河道淤塞等后果]。

二、四湖流域湖泊的保护措施

四湖流域的污染防治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改变原有的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坚持生态型的经济发展道路,切实的改善四湖流域的环境质量水平,恢复其原有的生态功能。以环境保护为根本目标,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和发展相结合,进行统一规划,加强法律监管,通过积极的综合防治措施,改善四湖流域湖泊的生态环境,恢复其流域内湖泊生态系统的正常循环,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了加强和恢复其生态的保护,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加强法律的执行力度,进行综合治理。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原则,严格执行有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坚持进行科学规划,以预防为主的方针,从环境破坏和污染的源头是进行防治,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技术等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按照国家有关湿地的保护规定,在核心区进行封闭式的管理策略,在缓冲区域内限制相关的科学实验和观测,严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湖面净化的过程,拆除核心区、保护区内的围栏网,对于影响到生态功能的生产养殖要进行有效的清理;实行退网换湿地的政策,逐步的恢复湖泊的生态。

2.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自觉的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四湖流域的湖泊保护工作,自觉的遵从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正确的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以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问题,要进行统筹兼顾,统一规划,使湖泊的污染整治工作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水资源的保护工作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将四湖流域周围一定范围内的低地、洼地等实行退田还湖的政策,有效的扩大湖区的面积,增加新的调蓄区,加高洪湖和长湖的围堤,有效的提高蓄洪的容积。

3.坚持辖区负责、政府部门配合、流域协调的工作机制。首先要明确其流域内辖区政府的责任,通过政府、企业和社会资源的投入、监督,建立起统一、高效的环境监管体系,为四湖流域的生态保护工作提供注重上的保证。

4.对于来自与工业和生活中的污水处理,要对源头进行严格的控制,控制污水的排放总量,减少污染的排放。严格的实施关于水污染的各项整改措施,要新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减少城镇生活污水对四湖湖泊的污染;同时建立起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的处理这些,减少各种生活垃圾对四湖流域生态的破坏。对于辖区内的工业污染项目,要进行治理,达到国家的要求的排放标准;对于污染较高,成效较低的小厂房如小造纸厂、印染厂等高度污染的企业,要按照国家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政策进行解决的取缔。

湖泊的保护工作是一些群众性和社会性都很强的工作,要努力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湿地的保护观念和素质,形成全社会对来关注湿地、爱护湿地的习惯。加强进行生态农业建设,因为化肥的滥用而造成水质腐化的结果,进而导致的水化现象,增加了湖泊的污染,通过科学配方施肥,可以有效的减少湖泊中磷的泛滥,同时也减少了农田的投入成本,起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第7篇

关键词: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

农业生态环境指的是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土壤、水源、气候等要素组成的生态圈。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如果生态环境恶化,就会制约农业的发展。因此,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势在必行。

1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联系

1.1生态环境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前提

和工业、服务业相比,农业是直接将自然环境再生产与经济相结合,而其产品(即农作物)的生产与农业生态系统紧密相连,离开生态环境,其生产过程将无法进行下去。从农业的这一特性,能够看出生态环境是农业生产过程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农产品的产量以及质量有着极大的益处。

1.2农业生产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

农业生产为生态环境与经济的良性循环搭建了通道。换言之,农业的生产过程是生态环境不断循环的过程。合理的农业生产有助于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打造良好的小型生态圈。

1.3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

目前,农业生态环境逐渐恶化。表现在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盐碱地增加;滥砍滥伐以及不合理的耕种方式,导致耕地贫瘠、土地沙漠化以及荒漠化严重;同时,不科学的施肥、喷洒农药,导致农田出现化肥污染,并且土壤中含有对人体有害的微量有毒物质等。这些因素严重限制了农业的发展,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相违背。

2环境破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1农业自然灾害增多,危害增大

人类不合理的开垦荒地、砍伐森林,导致地表植被破坏严重,增大了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首先,水土流失,使得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大量流失,导致土壤养分流失,土地变得贫瘠。而土地荒漠化、沙漠化,又使得耕地不断地被蚕食,可耕种土地面积减少;其次,全球变暖,导致洪涝灾害以及旱灾频发。如果不能改善当前的生态环境,农业受灾范围将会不断扩大。

2.2农业的产量以及质量遭到破坏

水土流失,致使土壤涵养水分的能力下降、土壤肥力下降,同时,不合理的施肥方式,导致耕地发生大范围的板结,这些原因导致农作物的产量以及质量大大降低。并且,胡乱喷洒农药以及工业废水的随意排放,导致土壤污染,部分农作物可能携带微量有害物质,危害人类健康。

2.3农业生态链遭到破坏

农业生态环境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为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就必须重视生物多样性。然而,农业生态系统的破坏,导致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使得生物多样性减少。

3农业生产过程中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农业环境污染主要是指过度施肥以及喷洒农药造成的土壤污染,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壤营养成分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地膜等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等。

3.1预防环境污染

首先,应建立病虫害监测系统,对于病虫害及早预防,尽量减少使用农药的次数;积极开发容易分解、对人体危害小、对消除病虫害效果明显的农药,同时,采用喷雾技术,充分发挥农药防治病虫害的最大效用;最后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生态防治等措施,从根源减少农药污染。

3.2预防重金属污染

首先,应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对农田进行定期检测,及时发现重金属污染;其次,在重金属污染较重的农田,应选用恰当的农作物,如玉米吸收重金属的能力差,根茎类蔬菜对重金属的吸收残留较少,这些都可以有选择的种植。当然,还可以采用一些科学手段,引导重金属迁移或者发生化学反应,减少其危害。

3.3预防化肥污染

首先,应科学施肥,重视施肥的时间以及施肥量,采用正确的施肥方式如分层施肥等,减少肥料的扩散,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同时,增加有机肥的使用,保持土壤自身的肥力;最后,可以根据土壤养分搭配肥料,平衡土壤中的各种微量元素,从根源提高土壤的营养成分。

3.4预防碱以及无机盐污染

土壤中的碱以及无机盐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农业以及生活废水的肆意排放。因此,预防这一类污染,就必须规范人们的行为,将废水经过一定的处理之后,再排放。在农业灌溉过程中,不能用废水进行灌溉。

参考文献

[1]杨金发.立法防治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农民日报,2002

[2]孟凌声,吴东升.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正面临严重挑战.人民政协报,2000

[3]龙新.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农民日报,2005

第8篇

1.环太平洋沿岸自然灾害带

环太平洋沿岸自然灾害带多火山、地震、台风、海啸、风暴潮(如上图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所示),该地区人口集中经济发达,受灾面积大,影响人口多,损失严重。

火山地震多位于板块交界处,世界上主要有两条地震火山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是地震火山最密集的地区,如下图“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所示,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碰撞、张裂形成了世界上最密集的火山地震带,集中了世界上近80%的地震火山;究其原因为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性强有关。

海底地震会引起上层海洋水的剧烈涌动形成滔天巨浪形成海啸,对沿海低地城市破坏巨大,环太平洋带海啸分布较多,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秘鲁等国都曾经遭受海啸袭击。建立海啸预警机制可以有效预防海啸,减轻海啸造成的破坏。

在太平洋的热带副热带海域附近还存在着严重的台风威胁,造成风暴潮等危害。特别是我国位于的西北太平洋地区(如全球自然灾害分布图所示),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台风每年在我国登陆平均8个,台风深入内陆可造成华北等地的暴雨,暴雨山洪还会引发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每年造成经济损失高达几十亿元,仅铁道部门每年用于整治险阻工程费用就多达数十亿元。

2.北纬20°~50°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

如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分布图上显示,北纬20°~50°之间多干旱、洪水分布,多台风飓风、风暴潮等危害,又因为地势高落差大,地形复杂,成为世界上山地地质灾害如山崩、滑坡、泥石流最严重的地区。该地带位于中低纬度,人口密度经济密度较大,灾害造成损失较大。

该地带干旱与洪水灾害多分布在亚洲的季风区,降水集中夏季在一些排水不畅的平原地区容易导致洪涝灾害,如恒河三角洲地区,我国的东部平原地区,夏季易发洪水。美国中南部地区夏季降水丰富,地势低平,也是洪水多发地区;干旱多分布在季风区的冬春时节,甚至连续几个季节都出现干旱,如我国华北地区如1951年~2000年我国华北地区出现春夏连旱和伏秋连旱的年份有19次。在一地区内,先涝后旱或先旱后涝交替出现,也是常有的现象。在本地区的亚欧大陆中部地区远离海洋,降水稀少,干旱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在南亚地区也经常出现连续冬春连续干旱的现象。非洲也存在着持续10多年的干旱造成近2亿人生活困难。

本地带的北纬20~30度附近北印度洋海域和加勒比海地区也是飓风多发地带,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带来了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对沿岸低地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特别是美国南部墨西哥湾沿岸,每年都遭受飓风、风暴潮的多次侵袭。

面对各种自然灾害,只要人们正确把握其分布规律,了解其形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那么就可以战胜自然灾害。

【例】材料1.常年遭受季风雨影响、人口达到数十亿的南亚,总是在缺水和水量过多之间艰难前行。2007年夏季南亚遭到了洪水袭击,尤其是7、8月间孟加拉国出现的一系列反常季风雨引起洪水泛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称:“这是现有记忆中最糟糕的一次洪水。

材料2.孟加拉国的人口密度非常大,每平方英里达2639人,因此,这个南亚国家不管发生什么样的自然灾害,都将造成重大人员伤亡。11月15日,热带风暴“锡德”侵袭孟加拉国南部,引发洪水同样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

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显示孟加拉是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试分析其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

第9篇

矿区地质环境现状

固体废弃物矿山每年排放82500t废石和157740t尾矿,尾矿主要岩性为灰岩、白云岩及斜长花岗斑岩。这些固体废弃物的堆存一方面破坏了原有的植被,改变了场地原有土地的使用功能,另一方面废石和尾矿的搬移、装卸、堆存将产生扬尘,影响周边环境。新庄矿区堆存的尾矿粒度较小,的尾矿与干燥细小的废石颗粒易被风吹起形成大量扬尘而影响矿区环境。经监测,该矿区风速一般大于5.9m/s时就会有明显的扬尘产生。地表水新庄铅锌矿废水主要流入矿区内的小溪再进入狮子河。根据废水排放去向及受纳水体特征,共设置9个监测断面,对矿区小溪、狮子河地表水进行水质监测。监测结果显示:各监测断面水质参数的监测值均小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相应参数限值。总体来说,因矿山开采时间短,狮子河和矿区小溪重金属含量比较低,本体水质较好。但在矿山排污口下游,重金属含量逐渐走高,个别含量高于限值,污染明显。地下水在矿区的浅溪、港口村、晏家嘴、采矿工业场地分别设置了地下水水质监测点,监测项目为pH、Cu、Pb、Zn、As、Cd、Cr6+、高锰酸盐指数和硫酸盐。监测结果表明:新庄铅锌矿区内浅溪、晏家嘴等处的浅层地下水呈弱酸性,与区域酸性土壤特征相对应,污染尚不严重,其它水质参数的实测数值均低于《地下水质量标准》中Ⅲ类标准限值。监测结果表明,仅有选矿厂界外夜间噪声超限。废气结合矿区环境特点,在选矿厂设置1个废气监测点。监测项目为TSP、SO2,监测频率为每天4次,连续5d,采用重量法进行分析。监测结果显示,区域内TSP、SO2日均值单项质量指数均小于1,未有超标现象,空气质量环境现状良好。地质灾害矿山斜井穿过第四系含水层,建井时大量抽取地下水,导致上部地表塌陷。

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废石及尾矿新庄铅锌矿区的可利用矿产资源主要是铅锌铜硫化物矿石,主要固体废弃物有采矿废石、选矿尾矿、漂浮尘土等。主要矿物为石英、正长石、斜长石、白云母、黑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透辉石,其次为磁铁矿、赤铁矿、菱铁矿、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黝铜矿、砷黝铜矿、闪锌矿、方铅矿、磷灰石等。在新庄铅锌矿床中含量较高的微量元素有Cr、Pb、Zn、Co、Ni、Ti、Au、Ag、V、P、F、S、P等,这些原本深埋于地下的岩石、矿物,由于采矿活动,被破裂、砸碎、压细,并使它们暴露在地表的环境中,增加了其表面积比,促进了物理、化学和生物风化作用的进行。风化作用使得原岩原生矿石失去稳定性,导致这些岩石矿物中的原子和离子重新配置,形成适应于地表风化环境条件下的新生化合物,大量的元素被激活起来,从不活动状态转变为活跃状态,并以溶液形式在水体中迁移,对环境造成污染。废水一方面,随着采矿活动的进行,有害元素逐渐溶解到水中,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体;另一方面,在采矿及选矿工程中也不断排放污水和废水。空气污染在矿山开采过程中,由于采矿、选矿、运输与日常生活需要,汽油、柴油、煤炭和薪柴的燃烧一方面给矿山机械设备提供动力,与此同时,该类能源的使用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尾气。当采矿活动向大气中排放的气体污染物质末达到环境的自然本底浓度时,大气环境的自净能力发生作用,经过内部调整,可以消除这些人为因素的污染影响。当排放的气体污染物浓度超出环境的自然本底浓度,并持续足够长的时间后,则会对人类健康、动物、植物、大气等产生可以测量的影响,导致大气环境的严重污染。噪声污染因采矿选矿需要,矿山均配有载重汽车、凿岩机、装运机、铲运机、粗碎机、卷扬机、圆锥式和锷式破碎机、干式和湿式磁选机、球磨机、真空过滤机、浓缩机、水泵、引风机、空压机、喷浆机等设备。这些机械昼夜不停,长年运转,会持续发出噪声。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种类的矿山机器和设备由于其性能、规格不同,发出声音的原理不同,所产生的噪声类型也不同。矿山通风机、鼓风机、空气压缩机以及锅炉的排气装置,在运转时往往引起空气振动而产生声音,这种噪声称为“空气动力学噪声”;矿石球磨机、碎石机、电锯、车床等机械,主要是其本身发生固体的振动而产生声音,这种噪声被称为“机械性噪声”;矿山发电机、电动机和变压器等设备主要由于电磁力作用而发出声音,这种声音则被称为“电磁性噪声”。但无论哪一种噪声,矿山机械与装置所释放的噪声,由于其声级强度大,连续时间长,对周围环境影响很大。地质灾害影响主要是指由矿业活动所引发的各种地质灾害,因而形成对环境的影响。包括由矿业开发活动所造成的山体崩裂、泥石流、崩塌、滑坡、水土流失、洪涝灾害、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干旱、井下采矿导致深部采空引起地震、地面塌陷等。新庄铅锌矿为地下开采方式,采矿方法采用水平分层充填法。由于地下水疏干和开采矿石造成了地下采空场,如果充填不及时或方法不当容易导致地面塌陷。

矿山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噪声防治因该矿区建设场地及其附近对噪声不很敏感,在满足生产工艺的前提下,尽量选用低噪声设备。对噪声较大的设备除安装消声和减震装置外,还应设置隔声操作间降低噪声源。另外还可加强建设场地的绿化,消减噪声向外传播的强度和范围。地质灾害防治对井下采场、坑道、硐室等地质灾害隐患点应进行经常性观测,观测内容包括地压、坑道变形、裂隙变化、井下涌水等,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防止出现地面塌陷、滑坡、错动和涌水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可采取的治理措施有局部喷浆、打锚杆、充填等。对废石场和尾矿库进行定期观测,防止尾矿坝垮塌、尾矿浆跑冒和废石场滑坡,并对服务期满的废石场、尾矿库和各种工业场地、边坡及时进行植被恢复,减少水土流失。

结束语

通过多种监测方式,查明了新庄铅锌铜多金属硫化物矿床开发利用活动造成的污染源、污染物及污染程度。通过环境影响因素分析,查清了矿山环境污染源的性质、污染方式及其控制措施,提出了采用湿式作业降尘;收集废水自然曝气、沉淀降污;尾矿、废石回填;减震、隔声降噪;加强绿化保护水土等防治措施,对类似矿山的污染防治有一定借鉴作用。

作者:欧阳安源 刘雯 单位: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

第10篇

关键词:公路水毁;原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U412.36 文献标识码:A

山区气候多变,自然地质条件复杂,公路设施因洪水、强地表降水或持续降雨诱发的水毁问题十分突出。沿河公路,由于河流曲折多变,河床宽窄不一,起伏不定,加上雨水季节,河水暴涨,路基受洪水的顶冲与淘刷造成路基坍塌破坏。在山体破碎严重、干沟分布路段,边坡受暴雨侵蚀易发生坍方、滑坡和泥石流。积极、科学、有效、全面地防治公路水毁对于充分保障公路基础设施的完好和公路交通运输的畅通,显著减小因公路水毁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随着农村公路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技术等级的不断提高,如何有效预防和处治山区沿河公路水毁,结合工作实际,谈几点认识。

1 水毁成因

1.1 路基坍塌主要发生在半填半挖或全部为填方路段,填筑材料多为开山废渣和土方。由于防护工程基础处理不当或埋置深度不足、有的路段未做任何冲刷防护加固措施,在通常情况下,水位低,流速不大,能够抵御自然水流冲刷而保持路基边坡稳定。但在较大洪水下,因水位高,流速大,基础遭破坏、边坡中的土、岩屑和小石块被冲走后,便造成路基坍塌,出现路基缺口。地面排水不良、路面和边沟严重渗水也易诱发路基坍塌。

1.2 坍方、滑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地表水或地下水侵入土体,自重增大,内部土体抗剪强度降低所致。在乱开挖、开荒种植不当等人为因素或地震、雨水冲击等自然力作用下,土体平衡受到破坏也能形成坍方和滑坡。

山坡堆积物或路基上边坡土体在自重作用下,沿边坡产生不同程度的下榻为坍方。堆积层或岩层在自重作用下,沿滑动面下滑的现象为滑坡。

1.3 泥石流是在破面土体疏松、植被稀少、边坡陡峻(30-35度以上),在大强度暴雨或融雪水的作用下,暴雨或融雪水挟带大量土、石等固体物质汇入沟谷,形成突然、短暂、间隙的破坏性水流。按其物质组成分为粘性泥石流、稀性泥石流和泥流三种。

2 水毁预防

2.1 技术检查。坚持雨前、雨中和雨后检查,对查出的水毁隐患,应在雨季、汛期之前处治完毕。主要检查沿河路段的河床冲刷情况和路基受激流冲击处有无掏空或下沉;陡坡边坡路段路基有无异动、松裂;调治构造物、涵洞、引道、护坡和挡土墙是否冲空或损坏;边沟和涵洞排水系统有无阻塞;交通标志是否牢固。

2.2 水毁预防。在日常养护过程中,对易发生水毁路段要做好记录并编制好维修计划,根据薄弱环节,制定分期治理计划,列入养护工程大中修实施。工程设计与施工质量是低御自然灾害的重要基础保障,在设计和施工中应充分重视防护设施和排水系统的质量。

重视公路水毁的调查研究,充分掌握水文、水力和地质资料,根据公路状况,分析产生的原因,总结历年发生时间和变化情况,针对易受洪水侵袭和可能发生水毁的薄弱环节,在汛前进行认真检查。对边沟、截水沟和涵洞等排水系统以及路肩上妨碍排水的堆积物应及时疏通并清除,对损坏的构造物及时进行维修。对傍河路段激流冲击处,构造物基础被掏空或下沉的,不仅要及时修复,还要在可能条件下尽早采取措施予以预防。

3 水毁抢修原则

水毁抢修必须按照“先抢通后修复”原则进行。在确定抢修方案时,应尽可能做到抢修工程能在其后的修复工程中继续使用。修复工程应注重设计和施工质量,不得给再次水毁留下隐患。做到修复一处,治理一处,逐年减少和消除重复水毁现象。发生重大水毁中断交通应及时报告政府,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及时组织抢修。

4 水毁防治措施

公路水毁防治主要有直接和间接防护两类。直接防护有植物防护、干砌片石护坡、石笼、挡土墙和刷坡卸载等;间接防护有设置调治构造物,必要时疏浚河床、改变河道,避免或缓和水流对路基的直接破环作用。这里谈谈2007年以来,彝良县发生的几起洪涝灾害对沿河公路造成的水毁,我们所采取的处治方法。

2007年彝良县遭受100年不遇的“8.25”特大洪灾,沿河公路柿火线彝良境内全部中断,路基多处被洪水冲毁。灾情发生后,在县委政府的统一组织指挥下,我们按照“先抢通后修复”的原则,及时进行抢修。同时,对被毁路况进行详细调查,提出处治方案。在K59+800处由于路基下边坡陡峻(垂直高度23.6米),坡角被洪水掏空,诱发路面面层和水稳层有1.36米悬空,长8.95米。分析比较后,采取向内移线处理(K16+720-K16+880),并在该路段设置了150米钢筋混凝土防撞墙和上挡土墙(长95米、高3米)。该方案不仅调直了原弯曲的平面线形,同时在较短时间(4.5个小时)抢修通车。

2008年“8.08”洪灾导致柿桃线两河乡境内1.858公里路基被洪水冲毁。其中K21+650-K21+790段路基全部被洪水冲毁,为尽快抢通为救灾提供保障,我们采用挖掘机将大型石头移做基础(宽4米、高1.6米,高度超出常水位0.5米),上面用片石嵌缝找平。然后用3层2×1×1(米)钢筋石笼(φ12螺纹钢,间距25厘米,迎水面采用焊接,另外三面用5号铁丝绑扎,每层错台10厘米)做成路基防护墙,路基填方为砂砾。经过三年的运行,该段路基稳定、可靠。2011年通乡油路建设,沿用了该防护墙(迎水面采用混凝土喷浆封固)。

2011年9月10日昭彝二级路K68+640处发生山体滑坡(坡体垂直高度18.86米),滑坡体积11230立方米,摧毁上挡土墙72米(石砌挡土墙,墙身厚2米、高3米),中断交通。经过勘测计算,在保证滑坡体的重力平衡条件下,我们采取刷坡减载,将边坡放缓为1:0.75(原为1:0.5),在原挡土墙处用片石混凝土浇筑基础厚度为2.5米、高度为0.9米,墙身厚度为2米、高度为3米挡土墙,中段40米加高1.5米。处治后山体稳定,交通安全畅通。

在公路上边坡大规模进行植树种草,能增加地表糙度,延缓坡面漫流和沟槽径流,从而降低山区沟谷汇集的洪峰流量,有效减轻洪水对公路的冲击。县城过境路一面傍山(将军山)一面依河,为防止山体产生坍塌和滑坡,山上种植了大量桉树和櫆树,并修筑了两道截水沟。既确保了山体稳定又绿化了将军山周围环境,为当地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游乐健身的良好环境。

结语

山区沿河公路水毁是一个普遍客观存在的问题,而引起公路水毁的根本原因在于水流。要实现根治公路水毁的目标,必须从提高公路设计人员的水文、水力学知识着手,强化、规范公路水文勘测设计工作。公路水毁的预防和治理,只有以科学的理论为基础,以先进的技术为工具,才能达到标本兼职的目标。否则,仅凭经验办事,往往造成屡建屡毁,重复水毁,给公路交通运输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杨振华.翟兴旺.高连生.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第11篇

关键词:中小河流治理;河流防洪;措施分析;社会发展;水利工程

中图分类号:TV21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3-0-02

每年在进入到汛期之后,各个地区的降雨就会持续增加,这给中小河流的防洪会造成比较大的压力。目前很多地区的中小河流防洪设施都不够完善,有的中小河流甚至没有任何的防洪措施,这导致中小河流在遇到持续降雨的时候就很有可能出现溃堤、漫堤的危险,也在很大程度上威胁到了河流两岸所生活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给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受到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和自然条件的差异的影响,目前各个城市河流的开发的程度也都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现实的情况是往往是大江大流治理的比较好,中小河流治理的比较差,有些中小河流的治理甚至被忽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中小河流的治理和提升河流的防洪能力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沿河群众日日夜夜期待的好事,各级政府在工作的过程中应当认识到治理中小河流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开展有步骤有计划的中小河流治理。本文主要结合实践,就提升中小河流防洪能力的相关措施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期能够更好的提升中小河流的防洪能力,造福一方百姓。

一、 目前我国中小河流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中小河流的防洪能力偏低

受到中小河流特点的影响,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绝大多数的河流都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治理,这导致中小河流自身的防洪能力相对比较低,甚至在一些地区的中小河流没有任何的防洪设施,基本上处于不设防的状态,有很多比较突出的防洪问题,这给地区的防洪安全造成了比较大的威胁,也威胁到了生活在河流两岸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在汛期遇到雨水比较多的年份,经常会出现洪涝灾害,出现比较严重的经济损失。

2.对于中小河流的防洪投入不足

中小河流一般流域面积小、河流也比较短,大多是由县级单位所进行管理的。由于县级财政的制约和影响,大多数县级政府对于中小河流的治理投入都不足,这造成目前中小河流的治理相对比较落后,在人力物力上的投入不足。加上县级政府办公人员的数量十分有限,对于偏于地区的河流更是缺乏有效的监管,这造成一些河流的河道经常会出现了违章建筑和随意倾倒垃圾的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河流的正常行洪,造成河流的防洪能力大大降低,威胁到生活在河流两岸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而更为普遍的是中小河流的提防建设标准比较低,河流的提防质量较差,在遇到大洪水的时候很容易出现溃堤。

二、治理中小河流提升河流防洪能力所应该采取的措施

1.中小河流的治理要增强部门之间的沟通

在开展中小河流治理的过程中,各个承建单位要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对治理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要多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具体的工作中要强化国土资源、林业和环境保护部门之间的沟通,定时举行中小河流治理的专题会议,沟通项目治理的相关进展情况,群策群力,集中力量办大事,对已经获得的经验开展要及时的进行总结和推广,为中小河流的科学治理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2.中小河流的治理要采取综合治理、统一规划的措施

在对中小河流开展治理的过程中,水行政部门要负责组织和监督项目前期的各项工作,督促项目实施单位依据相关的规定编制项目的初步设计报告,有条件的地方还应当通过招标竞争的方式选择那些技术实力强、技术水平高的勘查设计单位进行统一的设计和勘查,最大限度的确保中小河流治理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能够万无一失,减少漏洞避免损失。

水行政部门应当在项目前期就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工作责任制,项目的实施单位则应该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进度和质量负责,切实承担起中小河流治理的责任,审查单位则应该严格的把关,确保建设项目前期的各项工作的质量,保障中小河流治理能够顺利完成。

3.多种渠道进行资金的筹集

中小河流在治理的过程中依据要实行绩效管理的办法,依据奖补结合的方法来安排专项的资金开展河流的治理工作。各个地方的政府应当加强政府对于河流治理的投入,同时拓展河流资金的来源,多种渠道筹集落实项目建设所需要的资金,以此来确保项目治理的顺利实施。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县城东侧有一条沙河,在进行改造之前沙河一度成为了居民生活的垃圾场,河道狭窄,水流细小,每到夏季还会发出一股恶臭味,这严重的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也和当地社会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不相吻合。2013年开始周至县政府引入“沙·沙河中国第一水街”项目,建成美丽的沙河公园对群众免费开放,目前该项目已经成为关中地区有名的亲水旅游景区,公园环境优美,沙河水源丰富,给人一派绿水江南的景象,吸引了周边县市群众前往旅游。这种吸纳民间资本进行旅游景区开放的方式也是有效治理中小河流的重要方式,值得其他地区进行研究参考。另外在对河流治理的过程中要注意坚持一定的原则,如对一条河流上的多个河段治理的时候,原则上要先进行规划后进行设计,然后统筹对整条河流的治理,以防止出现洪水灾害的转移,影响到其他居民的生产生活。地方政府在工作的过程中要切实落实好前期的各项经费,依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做好项目前期的各项设计工作,在得到批准之后再进行组织和实施,最大限度的保障项目实施的合理、科学。对于河流治理的专项资金要做到专款专用,将资金主要用在河流的清淤疏浚、材料成本等方面的支出方面,以此来保障中小河流治理的顺利实施,避免可能出现的挪用资金用于其他项目建设的事件发生。

4.控制河流的污染

目前一些地区的中小河流污染比较严重,水质上很难达到国家允许的相关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对这些河流进行治理,提升河流的水质,符合广大群众的基本愿望。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河流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是人们赖以生存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治理中小合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美化了河流环境,减少河流的污染。但值得注意的是开展中小河流的治理,提升河流防洪能力的同时要减少可能对河流造成的二次污染,还青山绿水给广大群众。

5.易灾地区中小河流治理的措施分析

对于容易发生灾害的地区开展中小河流流域的治理,首先要做好的就是推进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强化对于现有生态环境的监测,从而更好的加强对于易发生灾害地区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首先要做的是做好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明确容易出现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地区的水土流失的治理任务,做好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规划,有针对性的提出各项综合防治措施。其次要做好监督和管理工作,依据泥石流再去的实际情况,提出预防灾害发生的重点工作和任务,减少可能存在的自然灾害,确保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最后还应当依据山洪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实际情况,提出对自然灾害监测的重点工作,建立常态的监测机制。

三、小结

中小河流的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共同努力来完成。本文主要结合实践探讨了中小河流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就治理中小河流的措施开展了分析和研究,从不同方面提出了治理中小河流的主要措施。在工作的过程中,只有真正的做好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提升中小河流的防洪能力,才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才可以更好的改善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才能够发挥好水利工程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雷.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强化措施全力做好防汛抗旱工作——在2010年全国防汛抗旱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水利,2010(03).

第12篇

[关键词]水土流失;危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D35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4-0309-01

尽管我国经济社会在稳定发展,而面对较大人口基数和有限土地资源的现实,我们不得不意识到构建和谐人地关系的重大意义。水土流失灾害的出现,会使农业发展受到巨大的影响土壤质量的下降。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讲都是一项损失,当前我国的水土流失问题出现频率较高,问题的严重性也较大。加强水土流失问题的解决,是水利研究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1.水土流失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水土流失现状具有几个不同的特点:首先,我国的水土流失面积较大,规模也较大。根据相关统计,我国的受到不良影响的土地面积已经达到国土面积的百分之三十左右,数量达到了三百万平方公里。并且,我国的水土流失自然灾害,不仅发生在矿区与农村,在城市中也大量存在。也就是说,在我国的每一个行政区,都会存在水土流失问题。其次,我国的水土流失问题强度较大,并且侵蚀的程度较深。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每年会在近50万吨的土壤受到侵蚀,像黄土高原这种特殊的地方的水土流失问题会更加严重。除此之外,我国的水土流失现象出现的原因各不相同。像东北地区,其水土流失大多出现在山坡上匝坡耕作的方法会使水利流失问题的严重尝试加深。而对于弱方地区来讲,山石区更容易出现水土流失问题。对于南方的红壤区,在降雨量较大的时候,十分容易出现崩岗的现象。

2.水土流失的危害

2.1破坏土壤结构

水土流失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农业生产,加剧农村的贫困,更加加剧两极分化随着水土流失,土地营养成分随之流走,土壤结构被破坏,降低土地肥力,造成土地荒漠化,石漠化,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降低作物产量,加剧农村贫困,激化社会矛盾,阻碍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2.2泥沙淤积阻塞河道

水土流失造成泥沙淤积阻塞河道、沟渠因泥土被冲走,土壤的吸水能力大大降低,在降水量大的季节,很容易造成洪涝灾害;而相对的旱季,土地蓄水能力降低,加剧干旱;另外,因河道、水库淤泥等原因,雨季次生灾害概率增大。

2.3降低土壤蓄水能力

水土流失降低土壤蓄水能力,植被减少,影响地区的整体气候,加剧旱季旱情,雨季洪涝,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水土流失本身就是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一种表现。因此,水土流失的出现,会使其它自然灾害出现的机率大大提高。也会使人们的生活用水安全度下降,水土流失使得土壤的存水能力下降。不利于土壤防旱能力的保护水土流失同样会造成江河的干涸,影响到生物多样性的发展。

3.加强水土保持的措施

3.1强化强水土保持意识

对于水土流失保护的重点地区,要加强水土流失的预防保护工作。对于江河的源头以及一些山洪,我区要加强水土流失的预防。对于土地的开发工作以及工程的建设工作,要加强控制力度。水土保持系统工程具有群众性、社会性、综合性,需要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注,更需要广大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要充分利用媒体宣传水土保持方面的最新情况、最新技术和《水土保持法》等相关信息、法律法规,以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水土保持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大力营造社会关心、支持水土保持工作的良好氛围。

3.2利用封禁保护,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

生态环境的自我恢复能力,对于水土流失问题出现的机率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提高,那么水土流失问题出现的机率就会大大降低。对于那些降雨量适中且长住居民数量较少的地区,其水土流失问题不尽研究。水土流失防治人员可以利用封山育林的方法,对生态环境的修复能力进行改善。水土流失的防治者可以利用新能源的开发,像沼气等,来使木材得到保护。木材开采量的下降,会大大促进水土流失防治效率的提高,对于那些破坏较为严重的地区,防治者可以为当地人明确科学的起居与工作模式。让其在生活过程中对水土流失问题加以解决。

3.3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并举

首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对受灾区域进行综合治理期间,要能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依靠科学,让受灾区域借助大自然力量加快恢复,快速有效地改善生态系统。

其次,要按我国各省市地区的具体情况,如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的类型、分布及成因等,制定相对有效的水土保持规划,明确水土保持规划的分区、目标、措施,把各种人工手段与生态自然修复有机结合。利用大众传媒与社会舆论,对社会大众进行正确的引导,使社会大众建立起有效的环保理念,促进水土流失保护氛围的形成。

3.4农业结构调整

无节制的过度开垦助长了各类自然因素对土地的破坏,这是水土流失的元凶。因此,改变传统的掠夺式开发模式,进行种植业的结构调整,有计划地安排农、牧、林等循环生产,着重发展林果业、畜牧业、加工业和旅游业,使各产业间协调发展,促进生态环境的良胜循环。通过植树种草改变植被状况,截流降水,避免雨水直接冲刷坡面表土,减少地面径流,有效防止地表被水冲刷。此外,将部分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在荒山荒坡退耕地上,实行乔灌相结合,形成多层次、高密度的防护林体系。

3.5开发与保护开举

要始终坚持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的原则,严格执行相关土地政策和制度,控制建设用地的审批和使用,正确配置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与农业措施,推动我国农业经营集约化、现代化,提高生产效率,有效提高对水土流失的治理,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的和谐发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涉及领域多,涵盖面广,规模宏大因此,必须加强统一管理,高效地处理各部门间的关系,落实以政府为领导,流域机构为监管,各部门责任、分工明确,齐抓共管的水土流失治理体系。

4.结语

综上所述,近些年来,水土流失的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实践证明,许多有效的经验被积累下来。但是,一些偏远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对水土资源的过分开采,使得水土保护工作的难度加大。本文笔者对水土流失的防治进行了探讨,介绍了防治的范围、危害以及防治措施,旨在能够为我国工程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同时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专业人士分享他们的经验总结,共同推动我国水乳流失保持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田卫堂,胡维银,李军,等.我国水土流失现状和防治对策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2, 15(4): 204-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