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4 14:34: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老年精神病人的护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目的 评价看复活点对老年精神病人的作用和效果。方法 将病区20年以上病史,年龄在55岁以上的52名病人随机分成实验组、对照组各26例,分别进行传统护理方法和精神康复护理方法,比较2组病人相同时间段的自我意识、注意力、理解力、肢体活动能力等指标。结果 各指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精神康复活动护理更适合老年精神病人需要。
【关键词】精神康复活动 注意力 老年精神病人
精神康复活动是护理人员对老年精神病人采取一种科学护理方法,使病人能最大可能提高生活质量,享受服务,提高病人的自我认可水平。国外已经大范围的开展,,我们通过学习在科室范围开展了精神康复活动,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们科室病史20年以上,年龄在55岁以上的52例老年精神病人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女26例,年龄55—84岁,平均年龄71.4±13.4。实验组:女26例,平均年龄55—85岁,70.5±14.5。(我科室所受之病人均为女性)
1.2精神康复活动护理方法
1.2.1原则:以精神康复活动理论为依据,结合科室实际情况,将既往一年内病人的常规护理方法资料进行分析,包括病人的自我意识、肢体活动能力、注意力、理解力等,设计了具体精神康复活动内容。
1.2.2 活动前培训 活动方案制定后,对病房护士进行了统一培训,让执行者充分掌握和理解活动的意义和方法,并要求按照设计表格如实记录每次活动情况,定期讨论持续改进。
1.2.3 实施步骤 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进行护理。实验组按照精神康复活动要求进行护理。①评估病人情况,依据病人能力和需要选择具体康复活动②对病人进行计划的康复活动③康复活动后进行评价 转贴于
2 结果
52例病人在采取了6月的不同护理后,实验组的病人注意力、理解力、肢体活动的灵活性明显提高,对照组的病人的注意力、理解力、肢体活动灵活性没有改变或者发展性迟缓。(见表1)
表1 护理6个月后的病人评估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185-01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口日趋增多,老年期精神疾病的护理愈来愈受到精神卫生工作者的重视。
老年期精神病是以慢性精神衰退,情感淡漠,思维贫乏,被害,罪恶妄想,行为障碍,晚年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为特征的精神障碍。临床发现老年期精神病人具有体质差,对疾病抵抗力下降,生活不能自理,不易合作,对药物敏感易产生药物副反应,常并发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疾病,给临床诊治和护理工作带来一定困难。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状态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自我防卫能力相对减退,遇到生活事件较易导致心理失衡。
下面就我院住院的老年患者的护理经验作一些回顾性总结。
1 生活护理
老年人的器官机能减退,大多数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尤其是消化吸收、代谢功能、排泄功能及循环功能减退。老年精神病患者由于长期服用镇静类药物,药物副作用对机体功能的损伤加速了器官机能的减退,在生活上需要更为细心的护理。
1.1 饮食
由于老年精神病人消化功能的减弱,易出现拒食,故应注意食物的色、香、味以刺激食欲。同时要求质地柔软、营养丰富、易消化。进餐时要防止食物堵塞造成窒息。对受精神症状支配和个别药物反应或动作迟钝的患者给予 喂食,对不知饱者限制食量,对拒食者诱导劝解及喂食,必要时鼻饲流质饮食。
1.2 睡眠
大多数精神病患者,尤其老年患者,睡眠障碍是较常见的,一些情绪抑郁的患者因失眠而更加剧焦虑和抑郁情绪,在精神症状较重、影响睡眠的情况下,给予副作用相对小的抗精神病药物诱导睡眠,同时做好精神安慰,及时解除身体不适,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安静的睡眠环境,保持患者有足够的睡眠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护理,患者的睡眠症状逐渐得到改善,每晚睡眠时间可达5h以上。
1.3 个人卫生
定期给予洗澡、更衣、理发等,要保证体弱和痴呆患者保持空口腔和皮肤清洁。注意排泄情况,鼓励患者多活动、多吃富含粗纤维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
2 安全护理
老年精神病患者由于生理功能的下降,加之精神症状,常可能发生意外,因此,安全对于护理老年患者尤其重要。首先,老年精神病患者易受精神症状支配产生自杀念头,护理人员应保持高度的警觉,密切观察病情,加强巡视,掌握患者自杀行为前表现,重点监护夜间睡眠不好的患者并严格保管危险物品。其次,老年患者由于步态不稳或药物副作用,行走时可跌倒且易引起骨折,故平时要保持地在清洁,对步态不稳的患者,起床、如厕均要有人搀扶,并保证患者在护理人员的视线范围内。再者,部分老年患者有嗜烟习惯,应在规定地点吸烟,并随时检票督促烟头熄灭情况,以防发生火灾。
3 心理护理
关键词:康复护理 社区护理 精神病
1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精神病的康复工作十分繁重,精神卫生问题成为社会发展、家庭生活幸福的严重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我国精神病患者,居世界首位,精神疾病人数已经超过一亿,也就是说每十三位中国人中,就有一位患有一定的精神性疾病,这应该引起我们极大的重视。因此,精神病患者的预防、治疗、康复等工作成为必要解决的问题。
2 社区康复护理现状
社区康复是指以社区和家庭为背景,通过调动社区相关部门、人员、残疾人员及家庭成员等社区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康复对象提供康复护理服务。采取针对性的药物、心理、工疗、护理等综合性社区干预与康复措施,并且对患者家属的疾病知识增加,减轻其照料负担等。但是还存在几点问题:①我国尚无精神卫生立法,对精神病人的管理无法可依,经费缺乏;②由于误解、岐视、偏见依然存在,精神障碍患者难以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甚至被关锁和禁锢;③精神保健工作力量不足,医务人员缺乏;④社会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信任程度不够。
2.1 社区护理的可行性
2.1.1 人口机构变化
由于人们的平均寿命日益增加,老年人的精神疾病的人数也日益增多。据英国精神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心理健康问题在老年人中普遍存在。
2.1.2 家庭结构变化
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使问题儿童、青少年人格障碍增多,儿童及青少年受到发育、情感、行为和学业问题的困扰。
2.1.3 医疗费用的增多
而精神病是慢性病,需长期服药就医,这与人们收入的增加不成比例。发展社区护理可以避免病人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
2.1.4经济社会的变化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带来一些不利于健康的问题:①人口大量流动,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和健康管理方面的问题;②人的价值观念变化,即提高生活质量和怎样健康长寿是我国百姓最关心的问题;③学习就业竞争激烈,造成精神分裂症、神经症、酒精滥用、自杀发生率均明显升高。
2.2 阻碍社区护理的因素
2.2.1 管理及经费问题
我国卫生部近几年提到了发展社区护理,但是从机构的管理到经费的预算上,却很少倾向于社区护理发展,更不用说社区精神护理。从政策上,尽管卫生部颁发了有关发展社区护理的文件,但尚无具体的规章制度及实施计划;从经费上,迄今为止,在我国的城市,由于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无章可循,缺乏权威性,一些享受公费医疗的病人在医院治疗护理能报销,但接受社区护理不能报销,所以只有放弃社区护理这种经济的康复途径。
2.2.2 精神卫生认识不足
人们对精神疾病缺乏了解,长期存在着对精神病患者的歧视,将各种精神疾患的人看作是令人厌恶的疯子,将他们当做异类,故许多精神病患者家庭讳疾忌医,唯恐家丑外扬,丢了全家人的脸面,这给社区精神病患者的调查及康复护理带来了一定困难 ,从而制约了 社区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
2.2.3 社会的信任及了解不足
社会对护理工作的了解程度大部分还停留在打针发药的概念上,人们通常将疾病的康复归结于医生,护士仍是医生的附属品,对于护士的价值不能真正理解,尤其对于护士独立自主的护理服务持怀疑态度,因此患者的从护性低。
2.2.4 社区护理人才缺乏
由于政府的不重视,缺乏有关培养社区护士的规定和指导社区护理意向不明显,影响了有关单位对社区护理人才的 培养;其次,精神医学和心理卫生教育较为薄弱,再者是工作辛苦,待遇低,与所承担的精神康复护理不相适应。
3 社区康复护理的策略
3.1 提高认识
精神性疾患的预防、治疗与康复,不仅关系到精神病患者的切身利益,而且对患者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安定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影响。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从政策及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制定配套政策,保证社区精神病人康复护理工作的开展。
3.2 深入宣传
长期以来,在一些地方和单位,精神病人的处境得不到普遍同情和理解,精神卫生重要性得不到足够认识,要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开展反对歧视精神病人的活动,消除社会对精神病人的偏见和歧视,尊重精神病人的人格。通过宣传也让人们了解社区精神康复护理的目的、工作范围及可能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了解社区护士的工作方法,纠正人们对护理工作的偏见。
3.3 健康教育的宣传
3.3.1 患者的健康教育
可帮助患者恢复自知力,增加患者回到家庭和社区后的服药依从性,从而减少患者的复发,减少再住院的次数,还可帮助他们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按时服用药物,避免不良刺激,增加人际交往,重返社会。
3.3.2 家属的健康教育
加强他们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使他们更好地照料患者,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有关精神疾病知识的增加可以改变他们对精神病患者的态度,使得他们不再歧视、排斥或害怕患者,从而有利于患者重归社会。
3.4 护理人才的培养
3.4.1 师资培养
由于我国社区护理起步较晚,师资队伍很不完善,所以对师资的培训也刻不容缓,应将观念转变较快而又有一定临床经验的护师送到国外或国内社区护理开展比较好的地区去培训。
3.4.2 学员培养
社区护士最好由受过高等教育,毕业3~5年,有临床工作经验,并且具有独立工作能力、技术精、服务态度好、责任心强、知识丰富、身体健康、遵守医德和院规的护士作为培养对象。
3.5 改革护理教育
在制定护理教育课程上,安排社区护理的概念;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与社区护理的关系;家庭护理、公共卫生与社区护理;精神康复护理;护士在社区提供服务的具体内容和方法,护理程序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等课程,以培养出专职的社区人才。
3.6 开展护理的研究
在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的基础上,研究社区护理的内容、方法、技术、管理,探讨针对各种精神疾病的健康教育程序,包括健康教育的内容、方式、评价方法,把健康教育的对象从患者和家属扩大到易感人群和整个社会,以促进社区护理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武英.开展社区护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0(07)
【关键词】老年精神病患者;低血钾;原因;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0-0164-01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50例,男性22例(44%),女28例(56%),年龄在55-80之间。其中城市退休老人35例(70%),农村老人15例(30%)。
1.2诊断及用药情况精神分裂症14例(28%),情感性精神病3例(6%),老年性痴呆6例(12%)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12例(24%),麻痹性痴呆3例(6%),精神分裂症合并心血管疾病6例(12%),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6例(12%)。用药情况:单用氯丙嗪14例(28%),氯氮平5例(10%),奋乃静6例(12%),氟哌啶醇3例(6%),利培酮4例(8%),舒必利合用奋乃静3例(7.2%),氯丙嗪合用氯氮平2例(4%),奋乃静合用二甲双胍8例(16%),利培酮合用地高辛5例(10%)。
1.3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和血钾改变
1.3.2神经肌肉表现:全身乏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卧床不起,行走不稳,蹲下站不起来,四肢酸痛麻木,软弱无力,严重者发生肌肉麻痹。
1.3.2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1.3.3心血管表现以心律失常为主。在心律失常以前,心电图上已可出现低钾改变。心电图提示如下:a. S-T段压低。b. T波减低、平坦、双相(-+)或倒置。c. U波增高,常超过同导联的T波,T-U相连成双峰状。d.可出现心律失常,如过早搏动,房性或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和颤动。少数患者可出现房室阻滞。心室颤动是缺钾的致死原因之一。
1.3.4泌尿系统表现排尿不畅,尿储留。血钾定量:2.5~3.5mmol/L ,重者2.5mmol/L以下
2临床观察与护理
2.1病情观察由于老年精神病患者各种功能性精神疾患在老年期前因反复发作,病程逐渐转为慢性,到老年期多表现在慢性精神衰退阶段。痴呆病人多伴智能障碍,记忆力减退,缺乏主诉和自知力,往往言语颠倒,答非所问,或者缄默不语,加之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可能影响了患者对躯体疾病的躯体反应。因此,临床护士在观察病情时应特别注意患者的精神与体力改变。护士应熟悉病房每个患者的病情,对经常言语过多、行为紊乱、精神兴奋患者,一旦发现由兴奋状态转为安静,言语动作减少,精神差,走路有气无力,必须警惕是否存在低血钾症等异常情况。
2.2补钾治疗时的护理低血钾的治疗原则是补钾,防治并发症,预防医源性高血钾。
2.2.1服补钾 大剂量服钾常引起肠绞痛和粘膜溃疡,将10%氯化钾稀释于果汁或牛奶中餐后服用,则明显减轻对胃肠道的刺激。
2.2.2静脉补钾护理人员必须掌握氯化钾的用法。剂量要遵照医嘱执行,用10%葡萄糖稀释至0.3%以下静脉滴注,禁止直接静脉注射。24h补钾总量成人一般为6g。
2.2.3饮食护理低血钾患者除了药物治疗外饮食护理更为关键,低血钾患者肌无力逐渐加重,活动受限,食欲差,重者累及呼吸肌,呼吸困难,消耗大,应适当给予患者高热量、高维生素、富含钾的易消化的饮食。可进食的患者鼓励其多饮水,保持体液平衡。应少食多餐,忌高碳水化合物,限制钠盐。
2.2.4生活护理老年精神病人大多生活不能自理或自理能力下降,尤其低血钾患者大多肌力减退,应加强生活护理,注意口腔和皮肤的清洁,协助病人洗漱;注意观察病人大小便的情况,防止便秘及尿储留,三日无大便应给予缓泄剂或低压灌肠,尿储留应给予诱导排尿,无效时给予导尿;注意病人安全,行走及上厕所时应给予搀扶,防止跌伤。床旁放置床栏,专人陪护防止坠床。
2.2.5皮肤及呼吸道护理病人由于低钾伴发肢体无力常卧床,应加强皮肤及呼吸道的护理,定时翻身拍背,局部按摩,及时清理大小便,保持皮肤清洁,以防褥疮及坠积性肺炎。
2.2.6泌尿道护理病人由于低血钾引起排尿不畅或尿储留,应给予诱导排尿,如听流水声,温水洗会阴,下腹部放热水袋,按摩膀胱等,无效时给予导尿,预防泌尿道感染。
关键词:精神科病人 暴力行为 护理
南通市紫琅医院(又名南通市精神病院),始建于1959年,是南通地区建院最早的精神病专科医疗机构,现为南通市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南通大学医学院教学医院、南通市民政局优抚对象定点医院。主要职能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承担南通市内“三无”、“五保”、“优抚”、“110联动”精神病人的收容治疗任务,是政府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医院最主要的职能;二是承担社会贫困精神病人的收治任务,并实行慈善医疗和低偿收费;三是承担部分精神病学的教学科研任务和社区精神病防治工作;四是承担老年性痴呆的康复治疗及癌症病人的临终关怀任务。
由于精神病病人行为与正常人差异较大,因此,必须要掌握好护理病人的方法,才有助于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现将护理精神病人的技巧报告如下:
一、对精神科暴力行、攻击行为的护理对策
1、全面准确评估患者情况是防止暴力行为的基础。根据不同级别的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对攻击行为Ⅰ级患者,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有可能出现攻击行为患者重点观察。对攻击行为Ⅱ级患者,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有可能发生的攻击行为,必要时给予隔离。对攻击行为Ⅲ级患者,严防冲动者,给予隔离或掊护,接触时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单独与其接触。必要时给予保护性约束1h以下。对攻击行为Ⅳ级患者,应重点防护,严防冲动者,时刻不离护士视线安排24h陪护。必要时给予保保护胜约束1h以上,保持安全的距离,不单独与其接触,密切观察不同时期的心理动态,做到心中有数。
2、新人院患者护理对策。紫琅医院承担社会贫困精神病人的收治任务,本院病例中几十例是由于被哄骗或是强制人院,由于急性其强制性住院患者的攻击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激发因素。患者进入病房后与家属分离,由于内心恐惧害怕和愤怒,拒绝入院治疗,踢门、外出、极度冲动、攻击护上。护士接待患者时要注意技巧,要态度和蔼、语气温和。耐心解释劝说,根据不同病情的患者采取相应的心理蔬导,严格交接班制度,做好安全护理工作,防止伤人、伤已。
3、加强对暴力防控能力培训。教会护士识别暴力行为的相关因素和信号,学会自身防护方法,做好分级管理,对有暴力倾向和暴力行为的患者应提供较大的活动空间并备有防范预案。加强病房人力配备护士长应根据工作需要合理配备人力,维护病房秩序,对人院初期精神症状丰富及幻觉妄想明显的患者进行重点看护。与存在被害妄想、关系妄想及钟情妄想等患者接触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语、表情及行为举止,与患者保持治疗性人际关系。对患者的过激言行采取不辩论、不注意的方式,但不轻易迁就;对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及时给予处理,以缓解其不适。
二、对情绪低落、妄想病人的护理对策
1、对情绪低落、有消极念头和自杀行为病人的护理。对此类病人,护士应持稳定、温和与接纳的态度,甚至在护理不语或言语反应很少的病人时,有时只能静静地陪伴病人,或以简单、中肯、缓慢的语句表达对病人的关心和支持。不恰当的言语和态度会导致病人的情绪及行为转入极端,增加自杀行为。
2、对夸大妄想病人的护理。对此类病人,护士不要与其辩论;对罪恶妄想、嫉妒妄想者要加强心理疏导;对钟情妄想者,护士必须对其保持一定的严肃性,言谈举止要稳重,防止被视为妄想对象;对有冲动行为者,护士要沉着冷静,可采取保护性的约束措施等。
三、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护理对策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约占我国住院精神病患者的50%,慢性精神病患者的60%。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其病因至今尚未明确。其症状表现以患者的性格改变、思维怪异、行为奇特及思维、情感和行为不协调,或与现实环境完全脱离为主要特征。本病程进展缓慢,愈后差,常导致精神衰退,需要较长时间的巩固治疗。
一是做好预防复发的健康教育。降低复发的基础是长期坚持药物治疗。据研究统计,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停药一年内的患者复发率20%,停药2年复发率达63.1%,停药5年复发率达81.9%。且复发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危害:每一次复发都会延缓病情的康复,使康复不完全;增加患者病人人院的次数,加重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使患者对抗精神病药治疗变得不敏感;因此,必须严格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不随意增减药量或停药,仔细观察患者各方面的异常变化,及早发现复发先兆,及时复诊。
【关键词】老年 精神病人 冠心病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4-180-01
我科通过对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1名合并冠心病的老年精神病人入院调查及查体结果分析,发现患者及家属对所患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护理知识了解很少,加上精神病人在精神症状发作期间因受精神症状支配,不配合饮食,且拒绝药物治疗,极易导致原有症状加重和并发症的发生。因此,精神病合并冠心病人的护理非常重要。现报告如下:
本组病例31例均为近2年来住院病人,均符合冠心病的诊断标准[1]。病例中男12例,女19例;年龄60~73岁;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型24例,心绞痛型7型,其中包括陈旧性心肌梗塞2例。
1 收集患者健康问题,确定健康教育方式
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社会背景、文化程度、生活习惯、并查阅门诊病历,对照本次体检结果,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计划。尽量符合个体化患者的需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指导,如书面、卡片与口头讲解、提问、讨论、自学等。
2 加强心理护理
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呈昼夜变化,患者处于精神疾病发作期及对自己所患疾病相知甚少,特别当心律失常频繁发作时,患者常表现为烦躁不安,心神不定,易怒,睡眠明显减少,情绪低落等,容易使原有病情加重,尤其是老年患者,常有着恐慌心理,非常担忧自己的冠心病复发,担心突然病情发作时得不到医护人员的及时治疗和照顾。有的对医生的治疗措施形成依赖性,不相信其他医生的治疗方案。针对这样的患者,要充分了解他们的个性,讲述有关预防本病的知识,给予耐心的心理疏导,以主动热情、诚挚温和的态度稳定其情绪,使其正确理解治疗、护理、饮食方面的相关要求,不但有助于患者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控制疾病的发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还能促进其功能恢复和心理健康,提高患者的生活生存质量。
3 确保治疗及时到位
有的病人因为受精神疾病的影响,不承认自己有病,拒绝药物治疗,经常藏药。护士必须严格执行医嘱,故做好服药工作很重要,关系到他们病情的稳定。首先,按序服药,请依从性好配合服药者起表率作用,将服药困难者留在最后服,服后检查口腔、舌下,证明咽下后方可离开。其次,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出现不良反应立即报告医生,如尿潴留、便秘、性低血压等,我们要及时发现,及时解决,耐心解释,不要影响他们的情绪加重对服药的抗拒。对于不合作的病人应耐心细致的讲解已取得配合,必要时给予强迫治疗,以保持医嘱的顺利执行,从而较好的控制病情。
4 加强饮食和运动的护理
冠心病人应进行适量锻炼,坚持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如散步、太极拳、气功等。但遇天气变化时,应在室内活动。运动因人而宜,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适可而止。持之以恒的运动可以改善心脏的功能,促进侧枝循环的建立。合理搭配膳食,控制体重,因肥胖可以加重心脏的负担,所以提倡少食多餐,七八成饱,粗细粮搭配。应坚持低盐、低糖、低脂、低刺激饮食,过多摄入高脂饮食,对于冠心病是大忌,应避免进食过多动物性脂肪或富含胆固醇的食物。
5 睡眠及休息的护理
对患者讲解合理的睡眠和休息对于疾病恢复的重要意义,满足患者不违反原则的睡眠习惯必要时可给予镇静安眠类药物。
6 加强卫生宣教
病人出院后康复训练的继续,家属的配合也起着积极的作用,如生活日程的安排,按时服用维持药量等。用简单易懂的话对病人及家属讲解精神疾病及冠心病的相关知识,帮助其了解疾病发生的病因病理以及诱发因素,能有助于科学安排患者的饮食、运动、睡眠以及药物的正确服用方法,对于患者病情的控制与恢复,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老年精神障碍 女性 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245-02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9月-2011年9月,我院共收治女性老年精神障碍患者43例,年龄60-92岁,平均年龄65.5岁。病程最短两个月,最长二十年。临床症状中以幻觉、妄想较为突出,其次是行为、记忆、智能障碍。43例病例中,有34例伴有躯体疾病,占79%,躯体疾病以心血管,呼吸,脑血管等系统为主。
1.2 护理问题 有冲动伤人行为可能的有13例;行走步态不稳21例;治疗不合作有19例,主要表现为不愿服药,拒绝输液,拒绝测量生命体征; 43例病例中,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有12例,多为头晕、性低血压、便秘、流涎,行走不稳,吞咽困难等。
2 护理
2.1 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的住院环境
病房内要光线充足,空气流通,温度适宜,地面铺木地板或防滑地砖,病床高度以患者坐在床沿脚能着地为合适,病房内物品应简洁,不能有危险物品。洗漱间和厕所有明显的标识,光线较亮,有扶手等一切方便老人的设施。大多数精神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期患者,睡眠障碍是一个常见的症状,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利于入睡的环境尤重要。
2.2 加强心理护理
一般来说,老年期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特点,是由于大脑皮层萎缩,功能衰退,引起认知障碍和性格变化,各种感官反应迟钝,表现为孤僻、多疑、固执、说话嗦、生活懒散、行为幼稚、智能和记忆力减退等。护士应针对病人这些情况,运用恰当的护理技巧和措施去解除病人精神上的痛苦。尽量使患者感到有人关心和照料,使患者心情舒畅,主动配合护理工作,减少患者恐惧感和不安全等因素。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护士还必须熟悉每个患者的病情,注意观察她们的心理变化,分析其心理状态、生活习惯、兴趣和爱好,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在护理过程中,要多与患者接触,并主动介绍自己,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耐心倾听患者的叙述,态度和蔼诚恳,工作耐心细致,并要爱护和尊重她们,尽量满足合理要求,不要伤害其自尊心,使他们在心理上获得宽慰。
2.3 注意安全护理
老年期精神病人体质差,反应迟钝,行动缓慢,步态不稳,老年人自我保护能力差及在情绪激惹、抑郁或意识模糊状态下,可能发生各种各样如跌伤、自杀、伤人、噎食等意外。因此应密切巡视、细致观察病人的动态,尤其夜间病人睡眠时,夜间由于病人免疫功能相对下降,植物神经系统不稳定、血液流动减慢等原因,若患者合并心功能不全时,易诱发急性心肌梗塞、脑血栓形成及各种并发症加重的情况。为防止这种意外发生,应密切加强巡视,细心观察。病房内严禁放置危险物品,每天要检查清除,有严重抑郁情绪者不应独处一室,应置于大房或易于监护的病房。一些步态不稳者,到室外活动及上厕所、洗澡要有专人陪同。对一些抢食、药物反应而吞咽困难者,饮食要个别护理,防止发生噎食。在执行各种治疗时应仔细核对,对特殊和重点病人要床头交接班。
2.4 认真做好生活护理
老年精神病患者大多数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特别是一些精神衰退和痴呆患者,更丧失自理生活的能力,大小便失禁、卧床不起、不会洗漱、进食。因此,生活护理是老年期精神病患者的护理重点,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注意皮肤和口腔的清洁。(2)注意患者的排泄,保持大小便通畅。(3)要细心照料患者的饮食营养和水分的供给。
2.5 做好药物治疗的护理
老年精神病患者常合并一些躯体疾病,往往要使用多种药物治疗,对老年人用药要特别注意。在执行医嘱时要认真查对,发药过程中,要认真核对,确保患者将药服下。其次要细心观察用药后的疗效和药物副反应。
2.6 积极组织患者参加工娱疗活动
工娱疗活动是精神病患者症状稳定后或康复期的一种重要的辅助疗法。尤其对老年期的精神病患者,通过适当的文体活动,使患者保持心情愉快,转移注意力,缓解症状,对预防和延缓思维、智能、记忆的衰退起一定的作用。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力、病情和兴趣爱好,积极组织患者进行工娱疗活动。
3 讨论
总之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躯体合并症较多,由于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减退,对躯体疾病反应迟钝,不能正确描述临床症状,出现躯体并发症时症状不典型,使病情变得隐匿,给诊断带来了困难。因此,护士必须具备全科专业知识,以提高护理质量,对疾病要有预见性护理,减少并发症,提高业务水平和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或许有许多精神病患者的家属很纳闷:为什么我的亲人一次又一次地犯病呢?
的确,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为数不少的患者刚出院不久病情又复发而住院了。精神病复发频繁成为困扰患者及家属的心头隐患。
那么,为什么精神病会如此频繁地复发,而作为患者及家属又应该如何来应对呢?
精神病的急性期通过住院期间的药物及其心理治疗常可获得不同程度的疗效,不少病人的精神症状消失即家属所见到的伤人、摔东西、胡言乱语、自伤等消失了。但这并不等于治疗的终止,因为精神疾病对患者人格、心理、社会功能等方面的损害,往往潜隐存在不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很难发现。所以精神症状控制后的精神康复对患者的病情缓解、社会功能的恢复、减少病情的复发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精神康复中由于有的患者亲人往往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而显得身单力孤、事倍功半,有的家属则对家庭精神康复不重视,病人出院后听之任之病人犯病了就往医院一送,此举无疑导致病情迁延不愈。
家庭康复护理的要点
1.充分利用家庭环境,创造康复条件。
2.主动与被动的结合,尽量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3.按照训练程序进行,循序渐进。
4.关注整体健康状况,适度把握康复进度。
5.定期与康复专业人员沟通,及时调整康复计划。
6.维护残疾人家庭的稳定性,使家庭成员的亲情成为康复的支持力量。
如何做好家庭精神疾病的康复
1.尊重病人的人格,切忌因为精神上的病态而歧视他们,对其疾病造成的种种表现给予体谅,在生活上多加照顾、体贴。
2.坚持药物维持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按时服药不可自行加药、减药、停药或更换药物。保管好药物以免病人大量顿服,病人在服药时应注意其有无藏药或吐药的现象。有的病人不易坚持长期服药,可在医生指导下肌肉注射长效注射针剂。用药期间如出现有点头晕、嗜睡、无力、口干、便秘等一般副作用无须特别处理。但出现肢体强直、震颤、斜颈、双眼上吊、吞咽困难、高热、皮肤及巩膜黄染应及时到医院诊治。平时应每半月到医院专科门诊复查一次。服药期间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禁止上夜班防止出现睡眠紊乱;禁止从事高空作业、驾驶等危险职业。
3.让病人主动参与家庭生活,使其有讨论家庭事务和操持家务的机会,让其体会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那种对病人小心翼翼,事事都不让他们参与的做法对病人的康复毫无益处、只会加剧他们的精神衰退而不利康复。只有充分地调动病有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意识,适时地鼓励病人的良好行为表现才能有效地促进其康复。鼓励病人生活规律,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魄对于预防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都是非常重要的。
4.帮助患者端正对疾病的态度:有的患者对疾病盲目乐观,认为出院了就万事大吉,存在侥幸的心理;有的患者则持消极悲观的态度,认为得了精神病好不了,见不得人,灰心丧气,背上沉重的包袱。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充分估计疾病给病人、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危害,积极与医生、家属配合,以正确的心态对待自身疾病。家属定期与患者一起参加由专业机构举办的精神卫生知识讲座,可以得到科学合理的指导。
5.帮助病人学会对付应激的方法:患者在病情好转后的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而这些问题对愈后的患者都可能成为应激源,引起患者的应激反应,甚至导致病情的复发。因此如何帮助患者对付应激事件对预防疾病有着重要意义。首先应帮助患者学会暴露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指导患者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患者处理应激事件过程中,家属应给患者以鼓舞、支持,帮助他分析、评议其提出的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分析各自的利弊,最后确定一最佳方案,并协助制定具体计划,督促执行。
6.促进患者进行人际交往。许多精神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社会退缩、封闭自己,家属应主动地有目的地安排机会促进患者与人进行交往,参加社会劳动是促进患者恢复人际交往的最好办法。
7.注意安全管理,观察病情发展。如患者出现以下症状,应及时到专科医院就诊: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烦躁焦虑、好发脾气;记忆力减退、工作学习效率下降;睡眠节律紊乱,日夜颤倒或失眠;出现自语自笑或出现短暂的幻觉;孤僻缺乏主动性,不与人交往,生活懒散。
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是家庭康复护理中的重要方面。由于社会上普遍存在对精神病人的歧视和偏见,给病人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病人常表现为抑郁、悲哀、自卑等,性格也变得暴躁。对此,家属应多给予些爱心和理解,满足其心理需求,尽力消除病人的悲观情绪。病人生活在家庭中,与亲人朝夕相处,接触密切,家属便于对病人的情感、行为进行细致的观察,病人的思想活动也易于向家属暴露。家属应掌握适当的心理护理方法,随时对病人进行启发与帮助,启发病人对病态的认识,帮助他们从矛盾意向中解脱出来。
提高病人的自信心,消除其自卑感,同时对周围人群进行精神卫生宣教,使他们对精神病具有正确的认识,消除社会偏见,为病人康复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生活技能训练
康复期病人多少动,家人应鼓励病人加强生活技能的训练,帮助病人制定适宜的作息时间表,逐步开始有规律的生活,做到起居有节,饮食如常,睡眠良好,注意仪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听听音乐,看看电视。年轻力壮者可参加一些健身活动。切忌整日卧床,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无所事事的生活。
日常生活训练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是恢复生活能力的最好方法。它包括饮食、洗漱、更衣、大小便自理、洗澡、家务劳动及外出散步等,在训练中必须有人照顾。应遵循病人参与和自理的模式,由家属协同病人制定治疗及康复计划,培养病人的兴趣,让病人讲出自己的价值观、经验、想法、目标,鼓励病人积极参与康复过程的某一阶段;指导病人自我照顾,使病人了解家属对他的期望,克服生活上的懒散、终日卧床等做法;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安排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内容如饮食起居、广播操、听音乐、看电视、家务劳动等,增强生活情趣,培养生活能力。与此同时家属应肯定成绩,给予鼓励,使病人相信自己的能力,树立信心。
个人卫生自理:帮助病人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尽量由病人自己料理生活,家属可给予督促实施。督促病人自己整理被褥、床铺和打扫屋内卫生。培养其良好洗漱习惯,早晨洗脸刷牙,饭前便后洗手,梳理头发,睡前洗脚,不随地吐痰。保持衣着整洁,督促其每周洗澡,更换衣服、床单、被套,督促其理发及修剪指甲。
饮食护理:慢性精神病人的饮食护理原则是保证病人有足够的营养素摄入量,并注意营养搭配。暴饮暴食者应控制进食量,定量供给食品,督促病人细嚼慢咽。拒绝进食者应积极督促病人进食,实在有进食困难应给予鼻饲。兴奋躁动的病人应诱导病人在安静时单独进食。老年病人应在家属照料下进食。对有异食症状的病人如吃土、墙皮、树根者,应注意加强护理,不让病人有接触这些异食的机会。
睡眠护理:精神病人睡眠正常与否,与病情好坏或波动有密切关系。家属应经常向病人讲解有关睡眠的科普知识,帮助病人了解睡眠的生理功能和意义。教育和督促病人逐渐养成良好睡眠习惯,并为其营造安静的睡眠环境。帮助病人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午休控制在两小时内,其他时间不要过多卧床。白天为病人安排一些活动,如外出购物、看书、读报、家务劳动等;晚上按时服药,看电视不能太晚,保证每天有8~9小时以上的睡眠时间。睡眠障碍的病人,应及时按医嘱使用适量催眠药物,避免病人在睡前服用兴奋性药物、刺激性饮料以及进行可能促进神经兴奋的交谈或剧烈活动等。家属应观察和记录病人的睡眠情况以及失眠的症状,观察病人有无催眠药物或抗精神病药物的反应及其他副作用的产生,如皮疹、鼻塞、窒息等,发现情况及时送病人去医院就诊。
人际关系训练
精神病人病后存在不同程度的情感淡漠、行为退缩、依赖性强等不利于人际关系恢复的因素,周围人群也以新的目光看待病人,其中不乏偏见和误解。家人应帮助病人恢复原有的人际关系发展新的人际关系。家属、同事、邻居给以关心、帮助和热情。
根据病人实际情况,设立合适的目标,明确生活目的,鼓励病人参加适当的社会活动,如加入老年之家,社区青年协会等,增加保护性环境中的社会往来,帮助病人恢复兴趣和爱好,使其逐渐树立自我价值观念,并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和价值感,提高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
家属应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家属情绪与病人适应有关。当家属拒绝病人时会导致病人有罪恶感,认为别人对他是失望的,可以加重病人的焦虑,降低自尊,有碍病人的好转。家庭内环境的稳定保证了包括家属在内的家庭成员精神上的健康成长。因此,家属在对病人进行训练的过程中应保持耐心细致的态度,多以鼓励支持为主,不能丧失信心。
训练过程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可先从简单的社交训练入手,如教会病人怎样主动与朋友打招呼,如何约亲属、朋友看电影、去公园、参观等,通过这些,适当的增加人际交往,循序渐进的提高社交技能。对病人的每一次社交活动都给予评价、分析和总结,共同制定下一个阶段的训练目标。如此反复进行,达到提高病人人际交往能力的目的。
职业技能训练
工作能力训练:首先应确认病人的个体能力、技巧和兴趣,针对个体需要给予训练和有效的指导。家属应协助病人重新建立、发展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做法上不能过急,原则上必须是逐步和量力而行。
【关键词】 监控系统;精神科临床护理;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利用计算机监控系统管理病房,已成为精神科护理工作的发展趋势。它改变了过去在管理上的护理人员少,监护不到位,护理技术操作不标准,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出现医疗纠纷无从考证的问题,实现了在管理、质量、效率上质的变化。我院自2006年10月使用自行组装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以来,以监控岗位为重点,严格落实监控人员岗位职责,利用计算机监控系统“电子眼”的作用,对病房的护理工作进行全面的质量监控与管理,使护理管理工作变得更加有序、快捷、简明,减少了护理操作的误差及意外事件的发生,提高了护理安全和工作效率。
1 监控系统的设置
1.1 全院各科室病房的监控的设置 计算机监控系统依结构可分为:摄像、传输、控制和显示记录四部分。摄像部分是在每一间病室安装摄像头,它的任务是对监控区域进行摄像,并把摄得的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传输部分在把摄像机发出的电信号传送到控制室,显示与记录部分把现场传来的电信号转换成图像在监视器上显示,并同时把图像用硬盘录像机保存下来。显示器采用多画面监视可以1、4、9、12个画面进行分屏,也可同时显示16个画面影像或以全屏显示某一画面1~16。
1.2 职能部门的监控设置 总监控室在精神科病房的应用。各个临床病房的大厅及走廊均设有总的监控录像。护理部是总监控系统的主要检查职能部门。在全院各临床病房的大厅门口均设置有半球摄像机,安装于室内吊顶,外形美观,摄像机隐藏在一体化的半球罩后,不易察觉。夜间值班护士长,通过总监控的画面,对全院各病房的大厅及走廊内病人的活动情况进行动态观察,发现异常可遥控云台、镜头到合适位置进一步进行察看,也可随时调整云台角度、镜头变倍、聚焦等步骤进行观察,发现问题可立即电话通知此病房,加强了护理质量的动态管理,此方法操作简便,节省时间。
2 监控系统管理实施方法:我院采取了三级监控系统管理方法
2.1 岗位监控人员的管理 监控岗位作为病房的重点岗位,在每日交接班时,由主班派岗确定监控岗位人员,每隔1h两人换岗1次,确保24h有专人盯监控,并且认真填写监控记录单。监控人员在工作中一旦发现病房内有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或发生病人之间的争吵、打架,立即通知在走廊内巡视的护士,巡视护士马上进入病室处理问题、消除安全隐患,以确保病人的安全。
2.2 护士长对监控系统的管理 护士长每日不定时地进行查岗,以保证监控岗位人员监管到位。每周2~3次对夜班病人的睡眠情况、夜间岗位责任制的落实情况、约束病人的情况和危重病人的抢救、护理情况,进行监控录像的回放,总结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每月按时召开监控录像回放的点评会,使全科护理人员通过监控系统视频的直观教育,改进既往工作中的不规范行为,强化责任心,规范各项护理操作。
2.3 护理部对监控系统的管理 作为职能科室,利用监控录像手段随时组织召开护理缺陷分析会,并提出防范措施。护理部对总监控室的录像及各科室的分监控录像,定时进行回放、察看,发现有存在安全隐患的录像及抢救、治疗非常规范的录像均进行拷贝,每3个月召开一次全院主班、护士长大会,观看录像的回放,进行讨论、分析,并对存在的普遍缺陷进行全院点评。以病人为中心,指出问题的严重性,解决实际存在问题,避免类似缺陷的再度发生,从而达到监控系统实际作用。
3 结论
(1)通过在精神科病房使用计算机监控系统,大大提高了精神病人住院期间的安全系数,使各项意外事件的发生均明显降低如:坠床摔伤、冲动伤人等。我科2008-2009年的2年间,病人发生伤人行为及欲坠床的可能而被监控岗位护士及时发现,给予处理和制止的为21起,有效地降低了不良事件的发生。(2)监控系统的应用,规范了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使各项护理操作流程落实到位,保证了护理安全,促进护理质量持续发展。(3)监控系统的运行不仅使各项规章制度有章可循,还可使护理操作细节通过视频一览无遗。在发生医疗纠纷时,通过现场录像回放进行举证,给司法部门提供有力的证据,以维护医院的合法权益。
4 体会
4.1 利用监控系统加强精神科病房的管理,严格落实监控人员岗位职责 监控岗位作为洞察病人一切活动的重要岗位,必须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和细化的管理体系,护理人员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不仅做到人在岗位,更要做到心在岗位。护士长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方法,根据监控录像,对护理人员在治疗操作、病人管理、护理观察上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使护理工作有章可循,使护士形成良性的按章操作、规范操作行为的意识,确保各项护理工作正常运行。
4.2 病房安全得到有效控制 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医疗护理安全成为医院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监控系统,各病房的护理人员对所管辖的病人进行持续、主动、系统地观察,及时排查存在的危险因素及安全隐患,随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护理干预,将护理缺陷消灭在萌芽状态,有效的防范了意外事件及护理纠纷的发生,为精神病人创造安全、高效的住院环境。
4.3 健全精神科病房护理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护理质量 护理信息化是21世纪护理管理的发展趋势,也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而精神科医院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应用为提高护理工作效率、护理质量以及管理水平奠定了基础。对住院精神病人进行全程监控,观察他们在治疗、服药、就餐、睡眠、活动的情况,使护理人员从原始的护理、管理方法中解放出来,将主要精力投入到重点病人及有针对性的护理活动上,大大提高了护理管理水平。
4.4 节约人力,增强团结,提高应变能力 精神科病房长期存在护理人员配置不足的情况。由于护理人员少,不能满足基本工作需要。少数护理人员在人员少、工作量增加时,只忙于具体的技术操作而放松了对重点精神病人的监护,给病人造成不安全的隐患,是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发生护理差错和意外事件的重要因素之一。监控系统的应用降低了护理服务成本,节约人力资源。同时,加强了班组成员之间的配合与协作,提高了意外事件的应变能力和处理能力。 例如2009年5月某日晚,在凌晨4点钟时,值班的有两位护士,一位看监控,一位巡视病房。此时,普通病室的一位病人趁巡回护士巡视到另一间病室时,迅速跑到重点病室,掐住一位正在熟睡的老年卧床病人,监控岗位护士发现后,迅速通知了巡视的护士,并与巡视护士配合,立即制止了此病人在病态支配下出现的冲动伤人行为,有效地杜绝了一起恶性事件的发生。
4.5 规范了精神科病房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 监控录像的应用,使护理人员看到了日常护理缺陷的习惯动作与不良行为方式。随时提醒自己要严格执行护理人员行为规范,注意言行和举止,加强责任心,尽量满足病人被尊重的需求,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同时,增强法制观念、服务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从法律角度去执行各项护理操作规程和查对制度,保证病人安全。
4.6 为司法部门提供有力的证据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法律意识逐渐加强。医疗事故责任举证倒置的实施,使病人在住院期间或出院、死亡后,有权随时复印病案;当出现医疗纠纷时,有权要求司法部门对病例即时进行封存。这样,医护人员就没有了在病人死亡后6h内补记抢救医嘱,书写病程,护理记录及病情交班报告本的时间。例如,2009年11月某日,某病房的一位男性病人在大厅吃过早餐后休息、活动,期间他站立、活动了数次,15min后此病人再次起身,在走向洗手池时,护士发现他面色异常,即上前询问、搀扶,病人随即突然倒地昏迷,护士与医生立即进行抢救,但无回天之力,病人死亡,死亡原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家属赶到后不能接受病人死亡的事实,立即要求封存病例,并毫无根据地说病人是吃早餐时噎死的,并在科室大哭大闹,不管我们如何解释,家属就是听不进去,最后科室调出了当时病人吃饭、活动、起身、倒地、抢救的录像,让家属观看,家属才认可病人是死于急性心梗。由此可见,监控系统结果及时反馈内容是何等的重要。
【摘要】:近年来,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增多,在对此类病人的日常护理过程中,对护患双方均具有相当的危险性,正确使用保护性约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精神科 护理工作 护理措施 讨论
当今社会的压力越来越大,患精神疾病的人也越来越多,精神疾病患者往往具有冲动攻击行为,精神病人的冲动攻击行为是指患者在精神症状或环境的影响支配下,突然发生针对他人或自身伤害的行为,是一种常见精神病患者的病理,其危害程度严重,难以预料,对此类病人护理要求高,尤其是冲动型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精神科护理人员在护理时,对护理人员和病人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正确认识冲动型精神疾病人同时对此类病人正确使用保护性约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精神疾病患者存在冲动攻击行为的临床表现:
1、 攻击行为:患者对亲友或素不相识的人突然进行袭击或给予致命的伤害。多因受幻觉、妄想和意识障碍的影响,将对方当成敌人而采取的一种积极的“防御”手段。毫无动机突如其来的攻击,称为冲动行为。
2、 破坏行为:患者由于情绪激动不安而产生毁物等破坏行为。如撕毁床单、衣被,损坏家具,砸坏电视机等。
3、 自杀、自伤:发生的原因很不相同,可由于幻觉、妄想和情绪低落的影响而自杀;或由于严重的精神运动性兴奋时出现冲动行为而自伤,有意识障碍的患者可能走到危险的地方,不知回避而误丧生命。
二、 正确使用保护性约束的方法
保护性约束是精神科临床治疗手段之一,其目的是保护病人本身及其他病员的安全,保障治疗的顺利进行。笔者结合十几年精神科护理工作经验介绍如下:
1、 约束患者时要非常慎重,原则上尽量使用说服或药物控制兴奋,必要时经医师、护士长批准方能执行约束。
2、 约束病人时如力量悬殊,应尽力安抚病人,组织人力再行约束。
3、 约束时注意方式方法,充分考虑病人长期服用精神病药物、年老体弱、往有外伤史等不同寻常之处,切不可用用膝盖及手臂顶压病人胸腹部,以防肋骨骨折及内脏损伤。
4、 约束时松紧适宜,以放入1-2个手指为宜,注意观察肢体的血运情况,防止发生肢体肿胀或皮肤破损,而引起病人的投诉或纠纷。
5、 随时检查约束患者肢体活动情况,避免因约束时间过长过紧造成臂丛神经损伤,特别对老年患者尤为注意,不能硬性约束,以免发生骨折。
6、 保护性约束被约束患者处于无防御、自卫能力状态,一定要将患者安置在不脱离护士视线的位置,防止其他患者对其伤害,尤其患者间争斗寻机报复或其他患者对该患者有妄想时要更加注意保护被约束患者的安全。
【关键词】精神病人;院内呼吸道感染;控制
Investigation and Control of Nosocomial Respiratory Infection in Psychiatric Inpationts
YANG Fan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easures for control nosocomial respiratory infection in primary psychiatric hospital.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held on 106 hospitalized mental pationts of nosocomial respiratory infection from 2006.7~2007.12, formulated control measures and evaluated the incidence of nosocomial respiratory infection which were compared with before1.5 years. RESULTS After then, the nosocomial respiratory infection rate were significantaly lower than before(P
Keywords Mental patients Nosocomial respiratory infectionControl
【中图分类号】R5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2-0013-01
精神病院特殊的封闭管理模式、抗精神病药物应用引起医院感染高发[1]。我院系民政福利性基层精神病专科医院,由于条件限制及专科的特殊性,医院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也处于较高水平。为了有效降低呼吸道感染发生率,通过回顾性调查,综合分析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据此制定实施一系列控制措施,取得了实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我院2006.7~2007.12年院内呼吸道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并结合医院其他综合因素,制定实施控制对策,纵向比较实施前后1.5年的呼吸道感染发生率。
2 院内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2.1 对我院2006.7~2007.12年院内呼吸道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感染危险因素:自行设计调查表,将我院2006.1~2007.12间符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中呼吸道感染的106例院感病例列为调查对象,其中男84例,女22例,平均年龄48.3±13.44岁。通过查阅病历资料,从年龄、住院时间、分布科室户外开放管理情况、人员密度、通风条件及不同情况下的暴露人数等方面进行调查,并作统计学分析。其中通风条件主要根据病房楼层高低、空气是否对流等情况进行判定,分为良好与不良。调查结果见表1:
本组资料显示,我院院内呼吸道感染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年老体弱、长期住院(>2月)、封闭式管理、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等。
2.2 医院其它综合因素分析:笔者认为,我院作为基层精神病专科医院,院内呼吸道感染发生率较高,除上述因素外,尚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
2.2.1 隔离条件不具备:我院病房建筑尽多地考虑了专科病人的管理安全性,没有进行严格分区布局,当病人发生呼吸道感染甚至是呼吸道传染病时,隔离条件有较大局限性。且因病情特殊,转院实施极难,难以实现对病人的分类管理。
2.2.2 隔离实施难度大:精神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很差,尤其是急性期病员或病情波动的病员,部分治疗手段均需在强制下进行,当他们自身成为感染源时,在限制其活动场所或执行呼吸道隔离措施时,其实施难度大,不易达到预期效果。
2.2.3 感染源的隐匿性与预防性隔离问题:一方面,医护人员对标准预防、隔离预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针对普通感染性疾病的实施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新入病人的辅助检查往往要等病人依从性明显改观,配合检查时进行,导致了部份外源性感染源在入院时不能得到早期发现,成为隐匿性感染源,从而无法实施预防性隔离,使感染扩散。
3 控制对策: 针对以上多方面因素,制定并实施了以下控制对策
3.1 加强培训、提高认识:大力开展医护人员院感知识培训,以相关法律法规为重点、以“手卫生、清洁、消毒、隔离、无菌技术”等医院感染控制技术为基础,以职业防护、标准预防、隔离预防为导向,以不良院感暴发事件为警示,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控制意识;且无缝隙地开展病区护工培训,反复强化院感基础知识,规范物表消毒、痰盂、拖帕的消毒及使用管理等细节工作。
3.2 创新举措、突出重点:以控制呼吸道感染为重点,根据感染链的三个环节及医院现状,想办法、添措施,加强院感管理:
3.2.1 加强物防措施:增添了病房通风设施及人机共存新型消毒机,手卫生设施及宣传标语,每个病区设置了专用隔离室,以有效限制病人活动。
3.2.2 更新清洁观念:清洁是消毒之基础,重视并加强空调、空气消毒机过滤网、紫外线灯管、电扇的常态化清洁管理,努力建立洁净病区。
3.2.3 加强易感人群管理:为常住老年病员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尽可能增加病员户外活动时间,呼吸新鲜空气,以增强主去动免疫力及机体抵抗力;有目的地开展病员的健康教育。
3.2.4 强化呼吸道感染病例的监测预警管理:对新入病人病史收集中常规了解有无呼吸道感染病史;对常住病人落实常规体温及呼吸道感染症状监测,流感高发季节加强监测频度,以早期发现感染源;实施呼吸道感染暴发预警管理,对同一科室短时间监测到3例及以上有同类症状的呼吸道感染病例,不管其是否符合院感诊断标准,均要求立即上报,并及时开展感染相关因素及流行病学调查,制定实施强有力的感染控制措施。
3.2.5 转变隔离观念,确保隔离实效:隔离严格遵循“预防为主、隔离过渡比隔离不足为好”的原则,一旦发现呼吸道感染的发热病例尤其是病员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或疑似传染病的病例,在第一时间即将病员安置于隔离室,实施活动限制,常规配戴口罩,严格实施标准预防及隔离预防,并加强心理护理,提高病员依从性,确保隔离效果。
3.2.6 控制外来性感染源:有文献报道,医护人员在传播医院感染起到很大作用[2],因此高度重视病区工作人员的管理,一旦发现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时根据疾病特性进行必要的工作限制或强制休息;同时加强门诊筛查,严格探视管理,探视人员常规体温及呼吸道症状筛查,并不得入病区内探视,以有效控制外来性感染源。
3.3 加强监控、务求实效:将上述环节如科室病员开放率、隔离预防、手卫生实施情况均纳入目标管理范畴,定期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及时反馈督导,以保障措施的切实落实。
4 效果
比较控制措施实施前后1.5年院内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
5 小结
医院感染中以呼吸道感染居首位[3]。本调查结果显示,年老体弱、长期住院(>2月)、封闭式管理等是我院院内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与文献报道相一致[4~5]。而我院作为基层精神病医院,尚存在人员密集、通风不良、建筑布局欠规范、隔离条件不具备、感染源更为隐匿等客观因素,由此可见,基层精神病院院内呼吸道感染控制的形势更为严峻,若不重视其控制与管理,可能会导致医院呼吸道感染的暴发或传染病流行。因此,根据基层精神病院的实际情况,通过树立预防控制感染的新观念,有针对性的制定实施一系列防控措施,能有效降低院内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就医安全。
参考文献
[1] 刘小康.29277例神经与精神疾病患者的医院感染流行病学调查.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3,04,38~40
[2] 张凤林,李春辉,黄昕,等.ICU多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暴发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19(9):1355~1358
[3] 文细毛,任南,吴安华,等.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及其耐药特征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12):1346~1348
[4] 刘军,虞洪.精神科医院感染的临床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20(5):333~334
关键词:老年;意外;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7-0491-01
人到老年,组织器官的功能逐渐衰退,身体的协调性和运动能力逐渐减弱,这些因素可直接导致老年患者发生意外。因此,对住院老年患者采取一系列防护措施,降低他们发生意外的风险,十分有现实意义。
1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间常见的意外
1.1轻生:疾病迁延不愈、病痛折磨、长期住院、缺少亲人陪护等因素,都可能使老年患者产生自残、自杀行为。2010年我科发生4例未遂老年患者跳楼事件、1例未遂割腕自杀事件,幸均被值班护士及时发现,未酿成不良后果。
1.2跌倒、滑倒:老年人由于四肢运动功能不协调,步态不稳,加之感觉迟钝、视力下降、体力不支,这些因素都可能引起老年患者在单独行动时跌倒或滑倒。在工作中我们曾碰到老年患者由于跌倒而发生骨折、脑出血等严重情况。
1.3坠床:发生坠床往往与老年人平衡感觉减退、小脑平衡功能降低有关;还与患者所患疾病、床铺高低及是否舒适、床是否上护栏,床护栏是否合适有关。
1.4烫伤:老年人感觉器官衰退,温觉、痛觉、触觉功能都有所减退,尤其糖尿病合并末梢神经损伤的患者,当红外线照射、冬天使用暖水袋取暖时都易造成皮肤烫伤。
1.5误吸,误食:患者年老,疾病本身造成吞咽功能减弱,容易造成误服,甚至把外用药当成内服药服用。
2预防意外发生对策
2.1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加强心理护理:对待老年患者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呵护。护理原则:关心-支持-鼓励。老年病人有时不敢面对现实,实际上这是一种逃避行为。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取得家属配合,主动关心病人,使病人感受到亲人的关心、爱护。医务人员要告知家属主动配合的意义,并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在精神上,要增强老年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对病人的每一点认识、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
2.2防跌倒、滑倒
2.2.1病房走廊两侧设置防滑扶手,拖布尽量拧干,拖地时摆放防滑警示牌。病床尽量设计矮一些,让患者脚能接触到地面。
2.2.2责任护士做好入院宣教,有事要及时按呼叫器,寻求帮助。
2.2.3患者起身时先在床边小坐片刻,坐定后再起身。
2.2.4洗手间准备座便器,铺上防滑垫,天气潮湿时,打开空调抽湿。
2.2.5要协助老年患者加强体质锻炼,根据不同年龄、体质及病情状况,予以适量的活动。定期组织病友联谊会,教授气功、太极拳、下棋等,让成功患者介绍自己的经验,让病人之间互相沟通。对卧床的老年患者要协助和指导在床上进行四肢关节锻炼、肌肉按摩,做到动静结合,改善血运,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密切注意部分药物的不良反应:如糖尿病病人使用胰岛素,降糖药,易发生低血糖反应;高血压病人使用降压药,改变引起低血压;使用镇静剂、抗焦虑药、强心利尿剂、抗心律失常药、血管扩张药、抗组织胺药、肌肉松弛药等任何影响平衡的药物均可引起跌倒。
2.2.6睡觉时要及时上好床护栏防坠床,加强值班护士巡视,注意及时发现问题,并主动给予帮助,协助患者翻身时要做好保护措施,保持病房走廊光线充足。
3防烫伤
严格按操作规程要求执行,保持灯距,及时巡视病人,使用热水袋保暖时,水温控制在50℃下,并套上一层布套。
4防误吸、误食
根据患者病情调整饮食,如确实存在吞咽功能障碍,予以鼻饲流质;清醒患者喂食时,需摇高床头30-40度,要耐心等患者上一口吞咽后再喂第二口。口服药必须要协助病人完全服下后离开。外用药应放在病人接触不到的地方,涂擦时由护理人员执行。
5通过采取以上措施,我科2011年住院患者发生意外事件明显减少,取得到满意效果。
参考文献
[1]彭华生,杜全新.住院老年精神病人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3(2):76-77
[2]黄洋,胡珊.老年患者假性球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 20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