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产业发展的建议

农业产业发展的建议

时间:2023-05-24 14:34: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产业发展的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产业发展的建议

第1篇

关键词:资源县政府;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政府行为

本文以资源县为例,以其在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和不足为对象进行研究,指出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资源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所具有的优势

(一)地理条件优越与区位优势明显

资源县位于广西东北部,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适宜发展特色农业。该县处在珠三角的边缘区,华南四省(区)的中心位置,因此有利于开辟东南亚各国市场,为特色农产品的出口创汇创造有利条件。

(二)种植的品种新、效益高

经过几年的引种、试验示范,已筛选出适宜该流域发展的红地球、维多利亚、美人指、红玫瑰等欧亚种红提品种。红提种植从建园到收益,每667㎡投入0.7万元左右,第一年建园,第二年有收益,并能收回或基本收回建园成本,第三年进入丰产期,受益时间长达20年以上。而百合、西红柿的发展也走上正轨。

(三)市场竞争优势明显

该县属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农业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人工费用较大,劳动力便宜,相对减少了生产成本,产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二、资源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规模较小,产业组织化程度低

该县红提、西红柿、百合等特色产业在生产上基本上是以家庭分散经营为主,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缺乏统一管理。

(二)品牌培育不够,缺乏品牌战略意识

随着特色农业产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没有品牌、没有特色就难以立足市场。

(三)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技术力量薄弱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该县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人才缺乏,技术力量薄弱。

(四)营销网络系统不健全

由于缺乏健全的营销网络系统,农户了解市场信息的渠道闭塞、销售渠道狭窄。因此该地区农业产品的销售都是以自主销售为主,导致销售价格不统一,农户之间的无序竞争,自主定价能力下降,销售效益得不到很好保障。

三、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

(一)县级政府发展经济的功能定位不足

该县政府在发展特色产业过程中缺乏对特色产业的规划,招商引资渠道狭窄,这就导致了该县特色产业发展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同时在树立品牌战略的过程中,政府也没有很好的履行发展经济的功能。

(二)市场监管不力,农户权益得不到很好保障

该县市场监管力度不够,未建立良好的市场准入制度。因为未做好市场监管工作,导致劣质苗木充斥市场,给农户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三)科技投入不足

该县之所以出现技术人才短缺现象主要是资金受限,政府在科技方面投入不足造成的。由于资金有限,该县农业部门的农技骨干无法获得先进的农产品种植技术,知识老化严重,无法适应新产品的种植与培育要求;同时该农业部门也没法吸纳和引进新生力量。

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县政府行为的建议

(一)制定完善的产业发展规划政策及有关招商引资等政府政策

资源县政府应根据当地所具有的优势条件,特色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发展规划政策,农业产业的整体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规模标准化,招商引资政策。

(二)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体系

县级政府应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为本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创造有利条件。

(三)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要加强对于苗木市场的监管力度,严格苗木的市场准入制度,对苗木要进行检测,严禁劣质苗木进入苗木交易市场,保证农户得到优质合格的苗木,使农户的权益得到良好保障。

(四)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要加大科技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和健全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加强对农业部门技术人员和农户们种植特色农产品的技术培训以及农产品营销和农业经济管理的培训,在做好引进高产、优质特色农产品新品种的基础上,对不同时节的品种进行合理搭配。

(五)树立品牌培育意识,做好特色产品宣传工作

对特色农产品进行宣传是政府一项重要职能,政府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对该县的特色农业产品进行宣传,提升其品牌知名度,为该县的农产品获得更多销售渠道、更大的销售市场,促进该县的特色农业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桓仁县;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建议

1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桓仁县目前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3个,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2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28个,其中,省级以上示范社49个;建设以酿酒葡萄、优质米、大榛子、中药材、食用菌等为主导产业的“一村一品”专业乡镇13个,“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示范村40个,其中,国家级示范村镇4个,省级示范村镇5个;获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7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国家原产地证明商标16个。桓仁县基本形成了农业主导功能突出、产业特色鲜明的发展格局,被誉为山参之乡、贡米之乡、冰酒之都。

2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特色产业基地规模化程度不高,产出效益低

桓仁县农业产业多,资源丰富,但也存在着品种全面、产地分散、产出低效的尴尬境地。如京租稻米、平地中药材等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水平低,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2?2标准化生产水平低,生态农业发展能力有待提升

桓仁县农业产业标准化生产覆盖面窄,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小、随意性大,水、电、路、绿色防控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壤再生产能力不强,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保护仍处于较低水平,不能适应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2?3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成效不显著

桓仁县特色农业产业基础较扎实,但多数企业仍停留在卖原料及初级产品层次,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农业三产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融合程度低,抵御市场的风险能力不强。

2?4农业品牌观念差,宣传展示营销力度不够

目前,桓仁县农业生产者传统农业意识还占主导地位,忽视品牌经营,营销方式落后,品牌意识不强,缺乏高新技术和产业宣传的必要投入,造成农业品牌附加值不高,增值效应发挥效果不显著。

3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

3?1从打造桓仁特色产业做起,大力抓好产业结构调整

坚持“生态、高效、特色、现代”的发展定位,?重点围绕具有桓仁特色的冰葡萄酒、桓仁山参、京租稻米、大榛子、软枣猕猴桃等产业,形成一地一品、一域一特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集群,依托“一村一品”专业村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减少玉米等低端无效、竞争力不强的农产品生产,重点增加有桓仁特色的品质高、销路好、市场缺的优质绿色农副产品供给。如依托三大基地建设,提升富尔江、雅河、六河三大流域的优质稻米生产优势,实施桓仁大米全程标准化生产工程,建立互联网+桓仁大米全程质量追溯体系。做好桓仁大米品牌保护和市场宣传,让桓仁县产出的大米有品牌、有市场、可追溯。

3?2实施标准化生产,打造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

依托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扩大农作物标准化种植规模,为农产品打造健康、安全、营养的名片,提高产品附加值。开展标准化种植基地土地规模化流转工程,鼓励支持有丰富种植经验和3.33hm2以上种植管理能力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流转土地,提高土地的产出能力。全面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套种、轮作技术。推动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开展质量安全保障工程,推进示范基地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

3?3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推进农业旅游深度融合

依托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品牌,深入挖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扩大休闲面积和休闲内容。充分利用现有景点资源,深入挖掘休闲农业内涵,推进农业和旅游业深度融合。在五女山、枫林谷、望天洞、大雅河漂流、虎谷峡等核心景区景点周围,依托抗联核心景区,将各个景点以“红色旅游”为主题打造红色旅游线路,发展种植抗联特色食材,建设冰葡萄、京租稻米、大榛子、软枣猕猴桃等观光采摘园和农耕文明传承体验基地,辐射带动周边乡村旅游发展,丰富桓仁农业产业发展业态。

第3篇

1.1“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优势还不明显

虽然近年来蜜瓜、中药材、果蔬、草食畜四大主导产业发展迅速,但相当一部分乡镇农业布局及品种多、乱、杂现象依然存在,从布局、规模、品种、标准化管理模式上没有形成优势产品集群,“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优势还不明显,不利于产业发展和品牌创建。

1.2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提高比较效益为中心,依靠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现一体化经营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目前我县农业产业化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加工大多属于低端、初级产品,在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上没有带来真正实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但运作乏力,还不能有效带动产业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在摸索发展中规范、完善,进而形成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1.3农业技术力量薄弱,新技术推广应用有差距

一是农业技术干部队伍力量相对不足,尤其乡镇农技服务队伍不稳定、专业性不强,制约了基层农业技术能力和水平;二是我县移民多,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文盲、半文盲人数达2.1万人,占到移民总数的26.3%,加之部分少数民族受宗教因素影响,接受科学技术培训的主动性差;三是技术更新和新品种、新产业的更替之间的差距,加大了技术培训与推广的难度和重要性。

1.4龙头企业扶持力度不足,制约农业产业发展

一是项目建设政策壁垒仍然存在,如建设规划、环评、安评等过程中存在的因素影响企业建设;二是企业融资难仍然存在,由于贷款风险,银行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少;三是对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建设项目财政扶持不足,由于农业产业化企业投资大,见效慢,影响企业投资信心和决心。

2相关建议与解决对策

2.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来认识,切实增强工作紧迫感,牢固树立扶持产业化经营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进一步强化宣传引导,转变思想观念,用工业化的理念引领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和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消除思想认识上的障碍。

2.2提品质、扩规模,加快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按照”三品、两化、双千“的发展思路,打破地域界限和乡村限制,建立"一片一业、一村一品或数村一品"的产业布局,减少特色作物品种上的多、乱、杂,把效益高、风险低的特色作物培育为新的主导产业,逐步替代增收乏力的粮食、棉花产业,兴建一批有地方特色的优质产品和产业基地。要积极发展蜜瓜、葡萄、甘草、等新兴高效产业,特色产业要树立品牌意识,做响做亮特色品牌。

2.3完善组织体系和机制建设

通过扶持发展和建设经济合作组织、专业市场等,将产业发展诸环节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确保产业按照一体化方向顺利发展。积极开拓农副产品外销终端市场,实现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市场之间的有效对接,争取新建农产品加工贸易市场。通过组织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带动基地建设,推动产业发展,最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的。

2.4加强扶持引导

第4篇

产业化发展多点开花

经过多年发展,甘肃省坚持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发展,确立了“建龙头、强基地、抓加工、兴流通”的产业化发展思路。以产业为平台聚集要素,以项目为支撑整合资金,以增收为目标延伸链条,实行分类指导,优化区域布局,突出特色建基地,依托资源办企业,瞄准市场促转化。

农业产业化组织不断壮大。截至2014年,甘肃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7100多个,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244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50.8%,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年户均增收2376元。产业化组织基本实现优势产业、优势区域全覆盖,成为调整农业结构、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落实惠农强农政策的有效渠道。

龙头企业实力增强。目前,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本覆盖全省优势产业,初步形成马铃薯、草食畜牧业、蔬菜、玉米制种、苹果、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产业集聚效应不断显现。甘肃省龙头企业2424个,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7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65个,市级重点龙头企业772个,县级及以下的重点龙头企业1000多个。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102个,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677个;全省各类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值470亿元,销售收入657亿元、净利润60多亿元。龙头企业通过IS09000、HACCP、GAP、GMP等质量体系认证的498个,各类龙头企业科技研发投入4.92亿元。龙头企业拥有农业科技人员1.2万多人,其中技术研发人员3300人,技术推广人员9422人。龙头企业建有专门研发机构的有175个,其中建有省级以上研发中心的74个;建有专门质检机构的有1363个,通过计量认证的335个。

优势产业区域性布局基本形成。甘肃省按照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地方特色产品三个层次推进,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逐步引导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向优势产区集聚。目前已建成一批规模化发展、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生产基地,涌现出了陇东南苹果、肉牛,定西马铃薯、中药材,河西制种、草食畜牧业等一批产加销一体化的典型。甘肃省特色优势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3128万亩,占整个农作物播种面积的近一半。

产业综合竞争力增强。经过多年的发展,甘肃省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种业核心基地、高原夏菜基地、中药材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甘肃省农产品加工率达49.5%。马铃薯产量居全国第一位,玉米制种和中药材面积居全国第一位,苹果面积居全国第二位,玉米制种产量占全国的43%,当归产量占全国的85%,党参产量占全国60%,黄芪产量占全国50%,板蓝根产量占全国30%,柴胡产量占全国40%。蔬菜、牛羊肉等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依托资源优势、自然禀赋和市场需要,培育形成的特色产业,在全国均具有一定竞争力,已成为其产品市场的“晴雨表”。

品牌建设取得积极成效。甘肃省累计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600个,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志企业398家,有32个产品获地理标志登记证书,获得省以上名牌产品或著名(驰名)商标的292个。

产业化经营三大模式

龙头企业+农户。这是甘肃省目前最普遍采用的利益联结模式,它的特点是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户结成紧密的一体化生产体系,呈“龙”型组织结构,引导和组织分散的农户参与到社会化大生产当中,以公司为龙头,以分散的农户生产为基地,利用合同形式把农户生产与公司加工、销售联结起来。使农户的生产成为企业的“第一车间”。如河西制种企业、草产品加工企业、蔬菜加工企业与基地农户就是这种联结方式。这种运行机制一般表现为“订单农业”,这种模式明显增强了农民与企业的谈判能力。企业一般与基地农户签订定点种植、定向收购协议后,提供最低保护价支持。有些企业还为农户引进优良品种,提供技术指导、提供生产资料等,有效地实现了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向基地农户的扩散,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农产品原料的品质。

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这是近几年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运行机制。龙头企业负责合作社农产品的营销,为合作社成员提供货款担保的服务。合作社组织成员按企业要求的规格和质量要求组织生产。合作社为成员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统一开展防疫和病虫害防治,降低了企业和农户的交易成本和市场风险,企业亦有了稳定安全的生产基地,有利于实现规模效益。例如甘肃省定西马铃薯产业,天水、平凉、庆阳苹果产业就采取这种利益联结方式。

专业市场+农户。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大中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为龙头,在便于集散流通的城乡结合部建立农产品专业市场和生产基地,通过专业市场与生产基地和农户直接沟通,将农户纳入市场体系,使农户与专业市场之间通过产品这一纽带形成一种相互连接、相互依赖、互惠互利的产业化组织关系,广泛带动周边农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形成一个专业化区域经济发展带。

产业化发展积极作为

政策引导。2002年以来,甘肃省先后3次专门出台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文件,明确把特色产业发展、龙头企业培育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按照“一个产业出台一个规划,制定一个扶持办法,设立一笔专项资金”的原则,从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抓起,扶持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支持产能扩大和技术创新,有力地推动了优势产业发展。2012年甘肃省政府《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的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和政策措施。从加大财政投入、落实税收优惠、强化金融支持、完善基础设施、促进产品销售和健全工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措施,初步形成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适应的政策保障体制。

行政推动。为了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的领导,2002年10月,甘肃省成立了由省委、省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省直相关部门参加的甘肃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导小组,并在省农牧厅设立办公室,归口管理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日常工作。各市州、县市区也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负责当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各地通过办点示范、现场观摩等措施,起到了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甘肃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领导先后牵头组织有关部门,从不同角度对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行执法检查和专题调研,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意见建议。甘肃省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牵头,发改委、财政、林业、扶贫等部门参加,对全省马铃薯、中药材、苹果、蔬菜和油橄榄等产业进行了专题调研,梳理了主要制约因素,提出了促进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近些年的实践证明,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在产业化经营发展初期,行政推动是非常必要的。

规划指导。2003年,甘肃省农牧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甘肃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经省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印发各地。各市县也根据全省的规划修订完善当地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甘肃省制订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突出发展全省在全国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品,合理规划产业和产品区域布局,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集中。明确草食畜牧业、蔬菜、中药材、马铃薯制种、酿造原料等为全省重点优势产业。

第5篇

1农业产业优势分析

1.1特色产业。

平山县山场资源丰富,海拔层位悬殊,发展优质特色产品生产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平山县多地的水分、土壤等条件均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要求,黑木耳、西红柿、黄瓜等多个蔬菜品种获得了国家有机认证和绿色认证。平山的连翘、黄芩、知母等中药材经药用成分检测,其有效成分指标均高于《中国药典》规定标准。在平山县山区发展中药材、食用菌及蔬菜的特色产业空间很大,优势也很明显。

1.2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平山县是省会西部绿色生态屏障、重要的旅游集散地,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示范县、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独特的区位优势,传奇的革命历史,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平山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借助旅游产业发展的东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将大有可为。

1.3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平山县现有县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43个,其中省级园区2个,市级园区7个,实现了全县23个乡镇园区全覆盖。培育了岗南泓润生态园、三汲怡水湾、大吾生态谷等一批“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数量和质量在全市乃至全省名列前茅。因此,建立和完善现代农业园区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可实现资源开发、产业发展与群众脱贫增收的互促共赢。

2发展思路

立足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和发展需求,以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农民收入为核心,把脱贫攻坚与特色农业、休闲农业发展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有机结合,整合各类资源,集中人力、财力和智力,精准对象、精准项目、精准资金、精准措施、精准管理,培育发展富民产业,增强脱贫致富能力,实现农业产业和扶贫攻坚的双促发展。

3发展建议

3.1实施特色产业+扶贫工程。

因地制宜、统筹谋划,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主导产业,每个贫困户都有增收项目,所有贫困村实现产业项目全覆盖。结合山区综合开发和山区生态绿化,加快发展中药材、食用菌、错季蔬菜等脱贫主导产业,通过农业产业扶贫项目重点扶持一批产业聚集、产出高效、运营规范、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和经济合作组织,打造脱贫产业片区,通过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成果。

3.2实施休闲农业+扶贫工程。

积极促进旅游开发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以西柏坡、天桂山、驼梁等五大旅游产业聚集区为依托,推广“大景区+农家乐”模式,把景区景点旅游与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有机结合,打造形式多样的休闲游、农家乐,打造旅游精品区和精品线路,拓展农业功能,创新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辐射带动贫困乡村发展旅游业,打造产业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典型。

第6篇

关键词:重庆;农业;产业化

一、农业产业化概述

1、什么是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规范化建设、企业化管理,逐步把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与农科教结合起来,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之上,使农业和农村经济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机制[1]。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与基本途径。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农业经营运作机制,是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和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2]。

2、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

首先,农业产业化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改善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延长了农产品加工的产业链,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为当地农民实现增产和增收,带来经济效益。其次,农业产业化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增强当地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提升农业的产业竞争力。最后,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利于农民获得稳定和较高的经济收入,提高农民务农的积极性,给当地农民带来新技术,也会对农民的自身素质和教育水平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3、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思路

要实现农业产业化,需要有一个完善的发展思路,具体来说首先要确定该区域的特色主导产业,主导产业带动产业链上的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产业链的优势整合,发展当地的龙头企业,增加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其次是要促进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标准化发展,延伸产业链,发展现代化农业,有利于形成农业的综合竞争优势,进而发展品牌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最后,要增加对教育科技的投入,促进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和生产效率的提高,采用高新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手段,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

二、重庆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公共产品缺乏,基础设施落后

客观上来说重庆的地理条件多为山地、丘陵和坡地,限制了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但大多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公共产品不足都进一步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如农村公路,水利建设,交通运输条件、农业生产条件都比较落后,制约了农业的生产效率的提高,不利于农业的增产和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发展就更无法实施。

2、农业投资不足,科技水平低

政府、社会和企业对农业的投资严重不足,金融机构出于对贷款风险的考虑亦缺乏对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支持,使农村企业得不到有效融资,农业产业化发展也很难推进。同时农业生产中由于科技水平低,企业设备设施落后,一般只是简单的粗加工,导致原始农产品加工转化效率低下,深加工能力不够,农业产业链短,高附加值产品无法生产,制约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3、品牌营销不够,政策支持

各地农村虽在推进发展当地特色农业和农产品,但却缺乏有效的营销和品牌宣传,经常发生农产品销路不畅的问题,有产品无销路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政府没有出台相应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扶持政策,如缺乏资金支持,税收优惠,补贴政策,引导技术支持等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因素,相应的招商引资和提供农业项目方面更是缺乏。

三、重庆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1、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拿出全面科学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规划,指导并推进当地的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特色优势支柱产业,提高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具体来说,应该出台相应的优惠支持政策,加大支持力度,促进多渠道融资,予以税收优惠和政策补贴,发展相关项目,扶持企业发展,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运用高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进科技创新,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2、推广先进技术,提高科技水平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一要逐步运用先进技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工艺技术,推进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品牌影响力。二要运用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来改善当地农民的传统式生产方式,由专业的技术人员给农民提供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种植养殖技术水平,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3、加大投资力度,增加融资渠道

政府应通过财政向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投入,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外来资金,呼吁社会投资农业发展,同时工业企业要投资到农业产业化中,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方式。通过各种渠道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带去资金,金融机构应提高对农业产业化的重视,提供相应的融资信贷产品支持农业产业化,各方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形成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4、打造品牌优势,开拓产品市场

农业产业化可持续推进的源泉是品牌化发展,实行品牌化宣传和营销,给消费者树立一个良好的品牌信念,留下良好的口碑,农产品才会有源源不断的销路。农村企业要加强品牌意识,努力打造自己的优势品牌,个性化差异化高品质发展,让加工生产的农产品站稳一定的市场份额。某些地方存在产品滞销的问题,完全是缺乏市场和销路,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打通生产与市场的流通环节,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4、培育特色产品,延伸产业链条

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同样也离不开产品的质量的提高和个性化差异化发展,要根据当地的资源环境条件,优势化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特色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产品,推进农产品深加工,纵向延伸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具体来说,要保证生产高品质商品,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突出产品优势和特色,加强培育当地特色农产品,提高加工技术水平,向产品深加工方向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 S1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131

云龙县是集山区、贫困、民族、高寒四位一体的国家级重点贫困县,也是一个农业大县,云龙县国土面积4400.98km2,山区占96%以上,总耕地面积2.93万hm2,有林地面积28.2万hm2,地形地貌独特,立体气候特征明显,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多样性和畜牧业、林果、水电、矿产等资源优势,云龙县辖7乡4镇86个村(居)民委会,总人口20.8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97万人,占总人口的81.25%;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44.6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完成20.344亿元,粮食产量达13.4万t;农民人均纯收入5463元;核桃种植面积达8.53万hm2,产量4.25万t,产值3.7亿元,烤烟0.208万hm2,烟农收入1.36亿元,以生猪、肉牛、黑山羊、特色禽为重点的畜牧产业总产值达8.21亿元;生态茶0.23万hm2,产值8760万元,麦地湾梨0.28万hm2,产值6800万元,中药材0.67万hm2,产值可近亿元。

1 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云龙县坚持“农业富县、工业强县”的战略思想和“产业生态化、农工一体化”发展思路,认真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进一步制定完善了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初步建成了粮食、林果(核桃)、茶叶、烟叶、中药材等种植产业和诺邓黑猪、云龙矮脚鸡、云龙黑山羊等生态养殖业产业基地。云龙高山生态茶、云龙天池麦地湾梨、泡核桃、以金银花为主的中药材种植等特色产业基地模初显,以“诺邓黑猪”为原料的“诺邓火腿”、“大栗树茶”等品牌享誉国内。到2015年末,全县核桃面积达8.53万hm2,高山生态茶叶种植面积达0.23万hm2,麦地湾梨0.28万hm2,烤烟0.208万hm2,收购烟叶9.41万担,实现烟农收入1.36亿元。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0.67万hm2,红豆杉基地达0.298万hm2;大小牲畜存栏75.28万头(匹、只)。目前获得有机食品认证3个,绿色食品认证2个,获得地理标志认证5个 。

1.1 高原生态茶叶产业

茶叶产业是云龙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优势产业之一,目前云龙县生态茶园面积达0.23万hm2,主要品种以云南大叶种国家级优良品种云抗10号、清水3号、梅占、佛香等系列品种,其中已投产的有0.15万hm2,年产量达601t,年产值8705万元。已建成8个精制厂,5个初制所,每年可解决了3000~50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支付劳务管理工资以及鲜叶收购费达3000多万元,带动全县3000多农户发展茶叶种植,茶农户均增收40000多元。大栗树茶厂是大理州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被认定为规模以上企业,“大栗树”牌云龙绿茶系列产品于2004年取得有机食品认证,”大栗树” 商标被认定为云南省著名商标,以大栗树茶为主的云龙绿茶系列产品供不应求,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巨大,茶农收入高、企业效益好,在省内外享有盛名。通过不断努力,云龙县茶叶产业已初具规模,面积、产量、效益都在逐年增加,特别是高原生态茶园发展良好,已经形成企业+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1.2 高原林果产业

云龙县泡核桃种植面积达8.53万hm2,涉及11个乡镇,78个村民委员会,建成团结核桃交易市场1个,核桃收购交易大户418户,形成了基地+大户+市场,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模式。2015年产量4.25万t,产值3.7亿元,成为云龙县高原林果支柱产业。麦地湾梨种植面积0.28万hm2,挂果投产面积有0.13万多hm2,产值6800万元。云龙县天池林果场是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公司+协会+基地带农户连市场”的发展模式运行,并取得绿色食品认证和地理标志认证,云龙麦地湾梨产业已发展成为全县高原特色产业之一,每年销售收入近10万元的农户较为普遍,部分果农已通过种植麦地湾梨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麦地湾梨产业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项具有地方特色的富民产业,在发展山区特色经济中发挥着积极的重要作用。

1.3 高原生态药材产业

云龙县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条件造就了云龙丰富多彩的野生中药材资源,经过多年发展,目前人工种植中药材金银花、纹党参、重楼、续断、当归、天麻、秦艽、灯盏花、五味子等达10多种,种植面积在逐年增加,云龙县2015年林下中药材总面积达0.6万多hm2,其中金银花种植面积0.23万hm2,重楼种植面积189.3hm2,续断种植面积2340hm2,林下中药材年产值可达亿元以上 ,中药材产业已逐渐发展成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新途径。

1.4 高原山地烤烟产业

云龙县烤烟种植面积达0.208万hm2,收购烤烟叶9.4万担t,年产值达1.36亿元。

2 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2.1 组织化程度底

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少、规模小、不规范、实力弱,整体竞争力还不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多数只是提供技术,统一种植、购销、加工等经营比率低。

2.2 农业发展基础弱

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少,60%以上耕地仍然只能靠天吃饭,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薄弱,尤其是抗旱减灾能力弱。

2.3 基地建设规模不大,带动效应有限

产业点多面广,零星分散,行政成本高,致使技术力度不足,经费困难,标准化生产技术服务力量不足,带动能力弱。

2.4 缺乏实力强劲的农业龙头企业

各类农业龙头企业较少,规模小、实力弱,带动力不足。

2.5 科技支撑能力弱

科技推广力度不大,农业科技投入有限,基层农技服务体系薄弱,专业人员不足,人员老化,科技队伍整体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农民整体科技素质较低。

2.6 经营服务体系不完善,专业市场建设滞后

县城没有专业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农产品销售渠道还未畅通,基地产品主要依赖自产自销、外来客商外运销售。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总体上还是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组织的经营规模小、带动农户的数量小。

3 推进云龙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建议

3.1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组织、政策和资金保障

强化基地建设,扩大经营规模。抓好农业产业规划布局,进一步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拓宽特色产业化发展融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健全土地流转制度。组建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协会组织+专业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依托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围绕特色产业的生产、加工和运销等关键环节,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现代产业模式。

3.2 狠抓市场培育,强化配套服务

加强市场信息平台建设,农产品品牌化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有机食品基地的认定和标识认证。

3.3 加强部门服务

农口部门强化农业科技指导服务,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以农村经营管理机构为依托的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质监部门要大力协助企业整合品牌资源,抓好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和“三品”认证。

3.4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

加强与国内外农业科研单位的合作与交流、技术的引进、开发和创新,充分调动农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农业科研服务水平,加大对农业农村科技人才的培训,完善农村实用型人才教育培训,提高群众的科技素质。

4 结束语

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生产周期长、投入大,农民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缺乏技术,急需在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基地建设、产品加工和开发、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本着“政府引导、农户参与、企业运作”的思路,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扶持具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促进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近年来,由于机构改革不断减少特色产业科技推广部门的编制和人员,严重影响着特色产业的科技推广工作,不利于特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要增加特色产业科技推广部门的人员和编制,招聘特色产业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提高技术指导覆盖率。

第8篇

然而这一改革在现实推行中却并不顺利。过去二十多年的实践表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对长期提升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作用相当有限,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依然很低,农产品的竞争力与国际竞争者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事实上,农业产业化的推行还受到农村传统观念、种植模式、要素禀赋等因素的影响,需要良好的引导机制和带动途径来产生示范效应及拉动作用,而不是单一的企农合作。

如何应用适合我国农村现实的产业化路径把握当地的有利条件,形成规模经济与良性循环,是突破当前产业化发展瓶颈的关键。本文将以湖北随州三里岗镇的实地调研为基础,着重分析多主体、专业化的“农业产业区”的现实运行效果。

文献综述

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最早出现于山东潍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以农户主为单一主体的农业运行模式日益显现出其固有的缺乏竞争力的弱势:散户小生产难以满足不断丰富的市场需求,落后的营销无法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等。于是,“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农业产业化”构想由此产生。

一般认为,农业产业化实际上是一种农业组织形式的创新,通过集中农民力量,形成具有实力的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可以解决农民难以进入市场的问题。在我国,农业产业化有多种形式,参与主体涵盖企业、农民、合作社、供销商等,但就实施情况看,龙头企业带动型占到了近50%。客观说来,企业在信息、技术上的优势虽能快速帮助农产品打开市场,但也存在较多问题。以技术推广为例,邵喜武、郭庆海认为,农民的致富心理、保守心理、求稳心理、从众心理以及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分配不均,是阻碍技术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为相应产品的主要困难。同时,龙头企业大都带有靠政府扶持的特点,也会导致市场效率缺失。可见当前的农业产业化方式还过于单一,隐藏在体系之下的利益分配、人才引进、技术推广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郑风田、程郁认为,中国这样一个以小规模、分散的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的国家,仅仅依靠纵向产业链的联结和整合是难以实现高度专业化分工的。并由此提出了“农业产业区”的发展模式,即在农业区域分工的基础上,在一定区域内围绕该地区具有资源优势的农产品,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综合产业区。

上述学者对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形成条件、发展途径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做出了较为清晰的论述,并提出了立足于资源优势,高度专业化、规模化和特色化的新型“农业产业区”模式。本文将从实证角度分析“农业产业区”方式的运行效果,以补充其在理论上的论证。

三里岗镇农业产业发展的典型模式

一、香菇产业发展规模

随州市三里岗镇是较为成熟的香菇生产及加工出口地,拥有香菇生产加工企业约40家,全镇从事香菇产业1万余人。其中,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企业5家,香菇年产量4000吨,年市场交易量达6000多吨,年交易额4亿多元,年出口香菇4000吨,创汇3000万美元。除占据香港市场70%的份额外,还畅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香菇产业运行的具体模式

三里岗镇的香菇产销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主要由农户负责生产,中间商与企业进行收购与转卖,而深加工及最终的出口则由大型企业进行。当地香菇产业化的主要模式有:

龙头企业带动模式:

该模式指以公司或企业为主导,以其对农产品的加工、运销为龙头,以一种或几种产品的生产、销售为中心,与生产基地和农户实行有机联合进行一体化经营。此种模式最常用的联结方式为合同,农户只负责根据签订的合同进行生产,公司负责产品的销路问题。

三里岗镇有一大批类似“裕国菇业”的大型香菇加工出口公司,它们从农户和中间商处收购香菇并加工出口。2002年打开国外市场后,这些企业为香菇找到了强大的需求,解决了农户寻找市场的难题。但这些超大规模的公司在实质上与农户的包产包购联系已经较少,传统的“公司+农户”的订单生产在这里已渐渐退却。

专业市场带动模式:

该模式以专业市场或专业交易中心为依托,拓宽商品流通渠道,带动专业化生产,实行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同时由银行、农民资金互助组提供资金支持。其优势是打开销路,不断引入商机,使农户产品避免中间经手而尽快进入市场,增加利润。同时专业市场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与效率,有助于农业集群形成,产生规模经济。

三里岗镇有一个较大规模的“香菇交易市场”,每逢旺季便能吸引各地收购商、中间商及企业。农民可以将自己种植的香菇直接拿到市场上出售,在透明的市场交易中得到合适的卖价,并根据行情调整自己的种植规模与品种,具有较大的自。

主导产业带动模式:

指各地利用当地资源,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组织产业群,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该模式能够促进农村地区特色的形成,尤其是基础较为薄弱的贫困地区,可以借此形成自身的比较优势,从而打开市场。

随州市的地理条件适合菌类生长,现已形成农民家家种香菇的盛况,素有“菇乡”美称。发展初期,香菇只是由散户分散种植,逐步引入技术后全面推广,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极大地扩展了规模,2011年上半年,随州市食用菌出口已居全国首位。

合作经济(中介组织)带动模式:

这种模式通过向农民宣传、教授农业技术,推进高产值、市场预期好的产品发展。一旦形成规模,即可能发展为具有良好前景的新兴主导产业,同时知识外溢有利于当地整体农业技术水平提升。

三里岗镇吉祥寺村香菇板块基地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首批入社的二十三户菇农户均出资一万元,总额二十三万元。合作社的建立加强了农户间协作交流,提高了菇农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以上四种香菇产业化的典型模式,都是在三里岗镇在实际生产活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可以看出,当地已经形成了对其特色产品――香菇(食用菌)的产供销的一体化产业链体系。农业企业不再是单纯线性的经营全部产销流程,而是更具强调分工与专业化、规模化的特点。专业市场、农户合作等形式与原有的企业带动形式共同建立了多网络交叉的“农业产业区”。

三里岗镇农业产业区的运行效果分析

一、生产要素分析

第一,资本供给更为充裕。

资本是产业发展的血液,所有投资、生产、销售活动都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为运转动力。在过去二元经济体制下,金融机构在农村大多实行“只存不贷”的运作方式,将农民的存款吸收后投入城市运作。这种“抽水机”式金融体系,反映了商业银行“惜贷”的现实。目前大多数地区的普通农户贷款过程依然复杂,加上农民很难找到符合条件的担保人,没有土地所有权或足够的财产,他们在银行的贷款很难成功,大大限制了农村产业化的发展。

三里岗镇的“农业产业区”在金融方面则显出一反其他地区的活跃。借农村小额贷款的推行,农行、农信社及汇丰村镇银行相继开展了“企业+农户”的贷款模式,让企业为农户担保,一定程度上跨越了担保难、风险大的障碍。以吉祥寺村为例,每户都有“贷款证”,只要信用记录良好,村民最快可以在一天之内办到贷款,大大提高了效率,使他们能及时把握商机。同时,吉祥寺村以香菇生产为依托,成立了十三个农民联保小组,互相担保,利益挂钩,节省了商业银行的贷款监督成本。

可见,农业产业区内单独弱势的农民个体通过与组织结合,加大了得到生产资本的能力。这里的组织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农民自己成立的合作社,从而能够更加灵活有效地扩大农民的生产可能性。

第二,劳动力质量得到提升。

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对农业生产都有重大影响。传统生产环境下,农民少有获得新技术的机会,并且害怕承担变革风险,因此大多沿用以前的生产方式,效率提高十分困难,同时积累了众多剩余劳动力,形成农民工大潮。

农业产业区为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创造了可能,同时从结构上改变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在三里岗镇,农民可以选择种植香菇,也可以从事收购行业,更可以进入物流、包装等公司,劳动力在农村的发展空间得到了质的改变。调研中发现,虽然当地耕地不多,但大多数家庭的青壮劳动力都留在本地。生产技术的提高真正产生了了剩余劳动力,使他们可以脱离农业,进入其他产业发展。相比于湖北省一些农村严重的“三八六零”状况,随州地区拥有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第三,产生技术创新动力。

熊彼特指出成功的技术创新使企业获得超额利润。技术对于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农业领域,新技术的推行往往可以大大提高生产率。相比于单向的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区更有技术创新的可能。

在传统的农业企业产供销一家包模式下,企业需要承担巨大责任,生产流程较长,一旦出现问题,整个产业体系从生产到销售都会受到巨大威胁,引入新技术的风险很大。而农业产业区由于参与主体多元化,单个企业的变动并不会对整体有太大影响,弱化了风险,同时加大了行业内竞争,增强了组织引入新技术的动力。

过去三里岗主要以花菇、香菇、木耳种植为主,随着合作社技术指导、企业培训的进行,当地农民渐渐扩大了种植范围,开始尝试一些稀有的、市场销路更好的菌种。一些组织通过定期请专家教授前来指导,解答农户疑问,产生了良好效果。

二、产业发展角度

第一,完善产业链降低生产成本。

一种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往往会带动与之相关的上下游产业的兴起,例如物流、包装、深加工等。三里岗虽然是一个农业乡镇,但其收入来源早已不再是单纯的种植利差,更多的是转卖、深加工与出口得到的利润。当地有许多纸箱加工厂、物流配送中心,节省了运输费用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损失,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随州香菇的整体竞争力。与之相伴的还有餐饮、服务行业的兴起,以满足在香菇旺季流动商人的需求。

第二,细化分工节省企业内部交易成本。

传统的农业产业化模式中,企业规模的扩大会引起管理成本的增加,从规模经济转化为规模不经济。将各个生产环节分开给不同的企业负责,能得到比原来更高的效率。

当前一些大型进出口公司,最初都是由在吉祥寺村收购香菇发展而来的。随着规模扩大,他们在积累了一定资本后进入加工领域,在国外市场打开后,一些大企业开始主营香菇出口贸易。他们不再从农户手中收购香菇,而是在中间商中选择,负责深加工与出口。这个变迁过程较明显的反映了市场发展的不同程度与分工细化的对应关系,说明农业产业区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自然趋势。

第三,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竞争力。

农业产业区中,每个生产环节都包含许多处于竞争关系的企业。他们的聚集不仅使信息、技术流通得更加频繁,带动了整个地区的业务水平,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这是单一的农业产业化则难以实现的。

潜力巨大的香菇产业吸引了大量企业投入其中,厂商数量的增加提升了行业竞争强度,在优胜劣汰中不断更新技术提升服务质量。行业规模的扩大也提升了该地区香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迅速占有国内及国外大份额市场。

农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部分农村地区资金要素仍然吃紧

作为生产的关键要素之一,资金是农业产业化推行的重要条件。由于农业生产活动固有的高风险性,及农民本身经济条件限制,他们少有能力提供有效担保并及时获得贷款。尤其在落后地区,银行的惜贷倾向更加明显,形成了发展滞后与贷款困难相互加强的恶性循环。

二、政府过度干预降低市场效率

现实中,农村地区大多先发展农业产业化,在此基础上再扩展到产业区的建设。而许多相对落后的地区往往因为迫切发展当地经济的愿望,出现政府指导农民进行产业化的情形。即由政府选定一个他们认为发展潜力良好的产业,提供部分技术并鼓励当地农民投入生产。而结果往往以失败告终。这其实是政府取代企业而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体现。

三、企农关系有待改善

“企业+农户”为主体的发展模式中,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分配是关系这种合作能否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由于企业具有比单个农户更强的经济实力,会出现企业过多占有其共同创造的财富的现象,同时现实中还存在一些农户违约破坏双方合作的情形。双方观念的冲突、分配机制的不成熟、约束与监督机制的不健全等因素降低了两者合作的成功率。

四、成熟期部分“企业+农户”成为空壳

前文已经述及,当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时,原有的产供销一家包的企业模式会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专业性更强的多个企业。但现实中,一些企业在完成了这一转化后,出于各种考虑,还是会继续表面的“企业+农户”模式,例如让农户进入其工业园区生产,但实质上两者并不存在合同或契约关系等。对于这部分企业,原有模式带来的更多的是产品声誉上的利得。但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场竞争的真实性,有损消费者利益。

农业产业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上文从实证角度呈现了“农业产业区”模式在我国农村的开办现状,通过生产要素层面与产业发展层面分析了该模式的运行效果,进一步补充了论证其可行性,同时也指出了现实中还存在的问题。由此得到以下关于农业产业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政府首先应意识到自己的作用要适时适宜,致力于为农业产业化提供良好的环境,避免参与或直接干预经济运行。

在前期发展中,要根据农村实际特点,积极引导能够充分应用当地自然资源、具有比较优势和良好市场潜力的特色产业,开展如创业培训、招商引资等活动,引导农民了解外界信息,着重培养与引入企业家人才,为产业化发展奠定带头人。

第9篇

一、农业产业化扶贫是贫困落后地区农民脱贫的关键

我市是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水平比较低,但是农业资源不是最贫乏的,德保、那坡、田林、隆林都有不错的资源,可以种植大面积的耐旱粮食、饲草和耐旱的中草药,既保护土地植被又可以产生很大的经济收入。现在一些被认为贫困的地区其实并不完全是资源贫困,而是这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是生产水平低生产力水平低造成了这些地区的经济落后。所以产业扶贫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国家的扶贫投资主要通过国家各级政府的扶贫机构,把扶贫资金投入到到贫困地区的家庭或企业中。从我们目前的情况看,分散使用国家扶贫资金的结果是贫困地区依然贫困,经济落后地区依然落后。许多具有市场潜力、具有市场效益的农业项目,没有得到规模化发展、推动农民增收所需要的资本金,没有得到国家产业化扶贫投资的有力扶持。

农业产业化扶贫投资是脱贫的关键。农业产业化扶贫投资就是要解决贫困地区农业产业链中缺口所需要的资本金问题,对现行农业扶贫投资模式进行调整,可以改变当前只有单一部门投入的劣势,可以整合农业、畜牧等部门的资源优势,让扶贫资金可以发挥更大优势,符合市场竞争规律,是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的财政政策,是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的重要举措。

二、农业部门在农业产业化扶贫工作中做了有益的尝试

1、以"农家课堂"为主的人力资源开发,扶优扶贫。"农家课堂"是开展农村主体的精英培训,通过"以一传十、以十传百"的培训,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宣传、培训交流和效益吸引等手段,促进集群技术模式的普及和推广,发挥规模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通过各土专家演示与农艺师现场解说结合,并充分利用现场不同生长期作物资源及学员的现场培训操作,作为一个新型农民培训的亮点,体现在"多、快、好、省、土、灵、特"几个优势(一是"多",师资来源多样,有效解决定点"农家课堂"的教学资源不足、教学面狭窄等问题;二是"快",巡回教学快速便捷高效,同样的授课内容相对以往形式可大量减少授课时间;三是"好",直接到农户家中、田间现场授课,减少环节,效果更好;四是"省",有效降低了农民学习成本;五是"土",授课老师主要是土专家、土洋结合教,授课语言主要是本地土话方言,群众感觉亲切易学,授课教材多是经过专家充实过的"土经验"、"土教材",更适合当地生产生活实际;六是"灵",可以根据不同地方、不同品种、不同生产时期和当地农民朋友的不同需求灵活安排授课,真正实现"地头有问题地头解决";七是"特",充分体现农业种植业培训在农村培训中的重要特殊地位,进一步转变农业干部作风,增强为"三农"服务责任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培养大批技术型农村人才,引导大批科技素质较高的人才到农村与农民群众相结合,实现传统农业基础与现代农业接轨,促进科技型、开发型高效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建基地、兴龙头、拓市场,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

2、在推广实用农业技术中,强化科技扶贫。在当前形势下,以科技为动力、为切入点,是实现先进生产力作用、先进文化带动作用,落实广大人民利益的有效方式。通过科技发挥作用,使农村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逐渐转变,是农村实现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几年来,我农业部门综合"优粮优经""沃土工程""植保工程"等先进适用技术进行配套试验示范,推广生态富民"百千万"工程、小蚕共育、应急粮食试验示范、烟稻轮作、油菜+中稻、猪+沼+果+灯+鱼,茶叶综合化工开发、特色立体农业种养、农作物"三避"技术应用示范推广、水稻、玉米、马铃薯免耕技术、中草药gap技术应用与推广、高山玉米高产示范栽培等农业实用综合技术,优先解决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延伸产业链等关键技术问题,结合实施"十个百万亩工程",并围绕关键技术进行配套集成,形成简便易行的标准化的成套实用技术,以优势区域为基地开展技术组装、示范和推广,推动科技资源向优势区域集中,为右江河谷和两翼山区农业产业调整及农民增产增收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3、在发展中不断改进**农业产业化开发建设思路。从2008年起,**将全力抓好"123456",即重点"构建一轴两翼特色农业产业带,研究好三条发展路子,优化四业并举,深入建设五个基地,提升六大龙头",不断强化农业支撑保障能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此工作思路不仅着眼于面上的产业化发展,还将继续紧跟产业扶贫的思路,捉紧壮大和发展,以面上的发展带动整村推进式扶贫的发展。

三、农业部门在扶贫工作中不可替代作用

1、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可能改变,拓展扶贫空间必须加强农业。

**农村人口众多,占总人口94%左右,农户收入仍然是"四为主"的格局,即农户收入仍然以家庭经营为主,占全年总收入的67%;家庭经营收入仍然以农业收入为主,占家庭经营收入的65%;农业收入仍然以种植业为主,占农业收入的78%;种植业收入仍然以粮食为主,占种植业的70%。滞留在农村的农村人口仍以农业的主,因此,农业种植业的基础地位不可能改变,农村扶贫工作中,农业产业发展仍是基础。

从**市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目前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市场型、科技型农业转化的阶段,处于非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的阶段。在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粗放型农业向现代型农业转变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中,最根本、最核心的解决办法是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需要通过制度和机制的创新,把当前分散的扶贫项目、个别行为转化为依托农村科技大户和农村行业协会,通过农业部门的技术引导盘活现有农村资源,并兴办农村龙头基地、协会、企业等,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潜能,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2、种植业仍然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通过深入实施"十个百万亩工程"推动全市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全市2008年将新增水果15万亩、甘蔗10万亩、茶叶2万亩、桑蚕5万亩、剑麻达到20万亩、木薯达到10万亩,优势产业调整优化面积35万亩,新增产值3.9亿元。另外,大力推广良种及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节本增收0.42亿元。两项预计促农人均增收140元,超过2008年预计农民人均增收的42%。而且,农业部门集中了大量的技术基础,一大批长期在一线工作的农艺师是农村最信任的技术致富带头人,他们与农村群众关系密切,其中不少人是扶贫开发工作的先头部队,是扶贫战线上的中坚力量。因此,农业种植业还将是产业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仍需要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

第10篇

摘要 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是云南省委、省政府根据云南农业现状和发展需要做出的一项重要决定。昆明市作为全省唯一的大型中心

>> 昆明市宝珠梨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昆明市东川区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马龙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昆明市官渡区绿化苗木培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庆阳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垫江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议昆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 景谷县碧安乡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昆明市网球俱乐部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昆明市高校武术社团的发展现状及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研究 昆明市嵩明县嵩阳街道森林防火现状及对策研究 昆明市高尔夫俱乐部经营现状及对策研究 区域特色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云和县高效生态特色精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陇南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吴忠市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宁国市生态及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黄骅市冬枣产业特色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昆明市青少年足球运动发展现状分析 昆明市校园足球发展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 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云南发展研究院.昆明市“十三五”时期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EB/OL].[2016-12-15].http:///html/2015/0707/20587940.shtm.

[6] 昆明市“十三五”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A/OL].[2016-12-15].http:///c/2017-02-13/1703578.shtml.

[7] 孔垂柱.l展高原特色农业 建设绿色经济强省:云南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实践与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13(1):5-11.

[8] 李继云.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战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6):14-15.

[9] 李宏,孙炎,李皎.云南省姚安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22):98-99.

[10] 阮建雯,可斌,张汝坤,等.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要求[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1):36-39.

[11] 向明生.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发展模式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4(30):12-13.

[12] 王奇,路遥,赵梅.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初探[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增刊1):9-13.

第11篇

一、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青禾村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是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调整农业结构的主攻方向。调整农业结构,是建设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之一。青禾村利用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农业特色产品,培植农业特色产业带和产业群,以实现农业资源的多渠道、多层次的开发利用,满足多样化、优质化、商品化的市场需求,有利于开辟新的市场空间,促进青禾村农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二是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2014年,青禾村有农业人口7399人,占镇总农业人口数的14.7%,人均纯收入4407元,低于全镇6055元的平均水平,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较大。通过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建设一批规模化农业产品基地,带动加加工、储藏、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区域性支柱产业,有利于把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助于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转移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收入增收。

三是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可以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青禾自然鼻尖丰富,生态环境优良。既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具有显著效益的特色农产品,又要调动农民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青禾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政策扶持、财政支持,青禾村结合当地的资源特点、土质特性、气候特征,本着产量高、品质优、特色强的产业定位原则,采取突破重点、带动农户、辐射周边的发展思路,加快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步伐。

一是花卉产业初具规模。青禾村的青禾村小组不同程度地发展户玫瑰鲜切花种植户,种植面积多的达亩,少的也有亩,产品畅销昆明呈贡斗南。

二是畜禽产业初见成效。依托龙头企业,加快培育特色农产品基地,目前已有佳旺辰养殖场为代表的大型养殖场4家,发展以肉牛、肉羊和蛋鸡养殖为主的畜禽产业。

三是经果产业起步良好。利用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青禾村大力发菜了水果等经济林木,高原梨、红梨、杨梅、葡萄。

四是蔬菜产业发展迅速。青禾村充分发挥石泸二级公路、三(河)舞(街)公路的交通优势和自然气候条件,以土地流转方式,大力发展大棚蔬菜,创下了较好的知名度。

与此同时,全村的粮油产业、劳务产业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青禾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特色产业既是朝阳产业,也是弱质产业,对照上级领导的要求和现代农业园区的标准,我们也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是特色产业化水平不高,结构单一,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市场开拓力度不够,缺少品牌, 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组织形式尚未形成。

二是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农民的科技、创新意识还很不够,增收致富的手段不多,增收的路径还比较窄。

三是农产品市场机制不健全,企业和农户缺乏对市场信息进行快捷了解把握的渠道和平台,成产存在盲目性,个别市场存在管理滞后,给农业产业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

四是畜禽业发展多注重疫病防治和食品安全,忽视产业发展,畜产品深加工发展较为滞后,商品效益不高,抗击市场风险能力低。

四、深化特色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和对策建议

一是建议再进一步做好青禾村特色农产业开发的规划,突出优质区划,做到发展有目标、开发有针对性,措施有操作性,在规划中建议青禾村的畜禽产业、优质水果、花卉产业列入全镇重点发展的农业特色产业。

二是建议下达经费或相应扶持时充分考虑政策性、项目性和应急性的综合作用。

三是加强农产品市场机制建设,努力为企业和农户创建方便了解市场信息的渠道和平台,建设安全畅通、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网络体系。

四是加快农技体系建设步伐,使农技人员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中大显才能,为农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五是出台政策要坚持分类指导原则,兼顾边远贫困地区和立体性强的山区,以特为主,不要过分强调规模经济,同时,制定政策要细,使干实事的单位和人员用得上资金,干得了实事。在特产品种、技术研究、基地建设、企业创建、农业经济组织发展、品牌创新、产地市场拓展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第12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扶贫;龙头企业;利益联结;可持续发展

贵州独山野十三五冶时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野摘帽冶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推进精准扶贫农业产业化要先行要通过野政府引导企业主推社会参与冶的方式共同完成脱贫攻坚[1]独山县是中国西南部国家级贫困县也是贵州省农业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合理的利益机制使不同的利益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利益一体化为促进独山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和贫困户长久稳定脱贫笔者利用已有资料对独山县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概况及其在农业产业扶贫中的利益联结模式进行了总结归纳借鉴其他地区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方面的研究成果[2-5]对独山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为独山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可持续发展和农业产业扶贫提供参考依据

1独山县农业企业发展概况

独山县地处北纬25毅04忆~25毅31忆东经107毅41忆~107毅55忆之间处于贵州与广西交界处较周边地区高出300~500m平均海拔850~1100m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县总面积2442.2km2有耕地59万hm2可开发利用的野三荒冶面积20万hm2已形成蔬菜水果畜牧茶叶中药材等特色生态农业是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理想之地2016年独山县已引进发展农业企业100余家培育家庭农场150家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共177家获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称号54家其中院省级6家州级24家县级24家获得国家级示范社4家省级示范社6家州级示范社14家企业涉及精米面粉芥菜水果茶叶中药材木材果糖油桐生猪肉牛奶牛山羊肉兔等10多个种养加行业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贵州省著名商标4个贵州名牌产品3个有机食品认证4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8个无公害产地认证38个独山盐酸菜有限公司贵州御龙尊茶业有限公司贵州绿健神农有机农业股份有限公司黔旺风味食品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依靠野企业+基地+农户冶野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冶等发展模式2016年参与基地建设农户4.6万户促进了独山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和农户增收但由于地理位置偏远生态条件脆弱旱涝灾害频发产业布局分散市场主体服务体系不完善等原因农业产业还存在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企业带动能力不均衡等短板

2农业龙头企业在产业扶贫中的利益联结模式

2.1合同订单模式

该模式即为订单农业由公司根据自身生产经营需要直接与农户或合作社签订种植收购合同企业通过合同的约定发展生产基地农户通过合同的签订使产品销路有保障利益得到了保障贵州李记食品公司独山天元食品公司等采用该模式没有刻意区分是否为贫困户每年均与县内企业周边蔬菜种植户签订青菜种植收购合同确保基地建设和企业原料的正常供应该模式规模不大但运行较平稳

2.2政府或政府平台公司全部或部分投资企业的固定资产和生物性资产模式

该模式由政府或政府平台公司全部或部分投资企业的固定资产和生物性资产并每年贴息企业租用或负责偿还政府或政府平台公司投资部分的本金本金还完前企业根据投资总额每年按6%支付投资收益给政府或平台公司若政府或政府平台公司用贫困户的特惠货投资企业生物性资料部分在特惠贷本金还完前以每5万元为1份按份保底分红2500元/年年底根据企业经营利润按份额再次分配本金还完后固定资产归企业所有贵阳三联乳业独山公司的基础建设以此模式运作按2000头养殖规模计算通过与农户签订牧草种植收购订单带动约1000户农户种植牧草同时可解决劳动就业130人贫困户还可通过投资保底收益年底利润分配牧场就业收益牧草种植收益等方面实现确保贫困户在牧场投产当年实现脱贫

2.3野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冶分红模式

该模式以济生和绿健神农公司为代表公司或合作社建设有基地并招聘农户管理基地农户以土地流转金入股政府或政府平台公司将财政扶贫资金或贫困户特惠贷资金等量化到户后入股投入公司或合作社基地在基地投产后扣除生产成本利润野三七冶分成农户获30%公司或合作社获70%如济生公司根据投入的财政扶贫资金额度将基地量化到精准扶贫农户以户均种植1.2万丛苗入股合作社再与公司共建扶贫产业园区待铁皮石斛鲜条收获后按保底价400元/kg测算项目精准扶贫农户每年可得10000元左右的稳定分成收入可分8年参加务工和土地流转的农户获得的效益更高2016年济生公司带动200余人就业发放长期工临时工工资172万元管理人员工资100万元

2.4野公司+村委会或合作社+农户冶入股分红模式

该模式中农户以土地为资本入股通过村委会或合作社参与到公司种植项目的实施公司占股56%农民占股40%村委会或合作社占股4%参与农户只参与种植基地的管护由公司支付工钱有利润后将扣除种植管理成本后的纯利润按占股比例进行分配该模式以青龙无患子公司为代表公司已有无患子基地1333.33hm2目前正以年666.67hm2的速度扩大发展

2.5野公司+基地+农户冶模式

该模式的代表为颍梵茶叶公司公司建有基地一是将政府量化入户投入的产业扶贫资金入股分红给贫困户贫困户每年分红比例不低于股金5%年户均分红收入200元以上二是将基地返租倒包给有劳动力和有产业发展意愿的农户含贫困农户管理以每年按4500元/hm2管理费由农户选择适当面积返包企业茶园进行管护目前返包面积为400hm2涉及100户其中院贫困户返包面积为66.67hm2涉及20户户增收达1.5万元以上三是优先招聘建档立卡贫困户进公司的茶园和养殖场务工除务工工资外并在年底发放1000元的就业奖励公司有临时务工人员有1500人左右其中贫困人口830人临时务工日工资为80元常年务工人员有100人其中贫困人口45人每人每月可得1800元以上的工资年收入为1万元左右2016年颍梵茶叶公司在上司镇的角寨交摆龙泉凤凰拉力等5个村共1071户贫困户4369人增收共221.42万元其中院分红资金21.42万元临时务工收入12万元常年务工收入18万元返租倒包收入180万元人均增收529.7元

2.6野公司+村委会+贫困户冶模式

该模式中公司没有基地以村委作为平台将贫困户量化入户的扶贫资金入股贫困户再以土地和种管收晒等务工收入入股的合作发展模式按照野三三三制冶利益机制分配以保底收入6000元计算其中1/3即2000元是精准扶贫户的土地和扶贫资金入股的固定分红金含田的流转费一般山区的田地流转费为4500~6000元/hm2是流转费的5倍收入以上另外1/3即2000元是精准贫困户的务工种植采收晒干等收入最后的1/3即2000元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占50%为公司指导和收购成本第二部分占25%为农户奖励第三部分占25%为村集体经济积累水苔喜温暖潮湿一般在海拔超过1000m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的山区生长较多农户含贫困户在自家水田中种植水苔可获得67500元/hm2的收入效益是平时种植水稻的10倍以上该模式的代表为独山春禄公司现该公司的水苔产业业务已扩大到周边县市发展形势很好

3建议

3.1培育促进主导产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发展壮大

产业扶贫是扶贫的最有效方式企业是产业扶贫的落脚点可以围绕产业链各环节提品及服务带动贫困人口就业依靠发展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对实现农业由弱质产业向强势产业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在产业发展上按照野一村一品一特冶发展思路走由村选报镇初审县决定的产业扶贫发展程序引导村镇发展主导产业各行政区域要因地制宜选择确定并大力培育本地农业主导产业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产业结构农产品结构调优的目的确保特色农产品名优特新产品在市场优势地位

3.2以增强企业带动能力为重点

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龙头企业实力强弱和带动力大小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水平和成效农户与龙头企业联合有利于其掌握市场动态龙头企业也有责任带动农户增收和促进产业发展因此政府要把提升龙头企业的发展能力带动能力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一方面要宣传强化企业的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名牌意识促使企业采用标准化生产和加工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实行标准化管理尽快完善农产品产地质量等级等标识的标注和追溯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从生产基地建设规模市场体系的建设金融的支持和法律法规的规范等方面对龙头企业的发展给予支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3.3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确保农户特别是贫困户稳定增收农户与龙头企业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度的主体处在同一经营制度下的不同利益主体应该在生产经营利益分配及经营中的地位方面享有平等的权益利益联结机制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不管是企业还是政府服务部门都必须让农民合理得利才能确保农户和企业的同等权益才能调动农户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在利益联结机制上成立村级合作社动员农户特别是贫困户把资源投入合作社合作社再把农户的资源集中打包入股选定的优强企业把农户固化在产业发展的利益链条上同时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村合作社再以村集体收入为基础建立风险基金确保贫困户入股分红无风险而龙头企业要在农产品基地的扶持农产品收购的政策和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利润的分享等方面与农户联结起来真正形成野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冶的利益联结机制

3.4核查与监管并重

确保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建立和完善对龙头企业的监督约束机制促管并重才能确保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一是将监督约束机制与龙头企业和农户间利益联结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备案审查制度农产品产销合同标准化制度二是对重点龙头企业进行监测管理实行有进有出等额递补的机制政府要用优惠政策引导企业正确处理与农户的利益关系并使利益分配机制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三是应把是否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关系带动农户增收及带动作用的大小等作为评价其成绩大小是否认定为重点龙头企业是否给予扶持的重要标准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应给予优惠政策扶持其发展4

参考文献

[1]黄明钟厚.县域农业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探析[J].基层农技推广201751院112-114.

[2]崔菲菲.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及机制创新研究院基于江苏泰州的调查[J].上海农业学报20134院107-111.

[3]孟弼胜李茜.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的利益机制研究述评[J].农业与技术20135院196-198.

[4]黄连贵.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机制创新[J].农村经济管理20092院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