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技创新项目管理

科技创新项目管理

时间:2023-05-24 14:34: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技创新项目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科技创新项目管理

第1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生科技创新;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3-0044-03

一、引言

华中科技大学针对多年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在总结各兄弟院校创建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管理系统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了本校独具特色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管理系统。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管理系统建设

1.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管理系统的整体架构

华中科技大学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包含如下几个环节:教务处申报指南学生填报申请材料导师审核院系初审教务处筛查学校专家组评审正式立项签订合同划拨经费启动研究中期检查结题验收(成果评价)优秀项目展示。整个管理系统的功能可分为七个主要部分:用户注册与登录、项目申报与评审、项目研究过程管理、项目分析、项目交流与展示、数据查询与处理、系统管理。这七个部分表面上相互独立,实际上通过数据库系统在后台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协同完成数据处理与终端显示。项目管理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2.主要功能介绍

(1)用户注册与登录

用户注册主要是对用户进行审核并获取合法用户的基本信息,为数据统计、分析和报送提供基础数据来源。本系统主要有学生、导师、评审专家、院系管理员和教务处管理员五种角色。系统提供统一的用户注册与登录入口。新用户可以随时注册,注册时从注册界面选择相应的角色即可,不同的角色对应不同的注册页面,填写的注册信息也各不相同。评审专家一般由教务处管理员后台建立,专家登录后可以完善或修改自己的信息,导师可同时兼任评审专家。通常情况下,学生和导师的注册信息由其所在院系管理员审核,院系管理员由教务处管理员审核。为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保护项目研究成果,只有通过审核的合法用户才能使用该系统申报项目,未经审核的用户,只能浏览系统已公开的项目信息。

用户登录时,系统根据用户名、密码和角色三者相结合来进行身份验证,验证通过后,具有该角色的相应功能,同时显示相应的首页提示。

在进行信息注册时,为保证数据标准准确,尽可能给用户提供“选择”输入,如院系、专业、入学时间、性别、职称等;对于必须采用“填写”输入的,要及时做好数据校验,并给出提示,如姓名、学号、身份证号、联系方式、Email等。我校根据教育部统一要求,将所需的必要信息通过表单形式一并列出,让用户一次性填写完毕。

(2)项目申报与评审

项目申报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在规定的时间内系统中有可申报的项目主题,如2013年国家级项目和2013年校级项目为两个主题;二是申报者在可申报的对象范围之内,如一般限制毕业年级和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作为项目负责人进行申报。不在申报对象范围内的学生登录系统后,是看不到项目主题的。

我校根据项目申报要求,将传统的项目申报表进行了电子化,并预留了扩展功能。通过设置多种类型的表单让学生(项目负责人)填写,填写后可在线查看或导出对应的Word或PDF格式的文档。一个项目从填写申报资料到结题验收,中间要经过多个环节,为便于学生和老师跟踪项目进展,在系统中设置了多个项目状态,如草稿、待导师审核、导师退回、待院系审核、院系审核未通过、待院系上报、待教务处审核、待专家评审、专家评审中、立项未通过、待中期检查、待结题验收、中期检查未通过、结题验收未通过、通过结题验收、成果评定等级(优秀、合格、不合格)等。每次遇到有“跳转”类动作发生时,项目状态都可能产生变化,同时会触发对应的事件提醒,如给特定对象发送Email、短信或系统内部消息(又称消息盒子),以便特定对象能够及时跟进了解项目情况。

项目评审可以分为导师审核、院系审核和专家评审。项目申报与审核过程如图2所示。从我校的情况来看,有的项目可能会经过多次修改才能最终通过院系审核并被推荐到教务处。教务处组织专家评审后,正式发文公布并进行资助。在项目审核的三个不同阶段,审核人登录后会呈现不同的审核界面,项目对应的状态分别为“待导师审核”、“待院系审核”和“待专家评审”。在专家评审界面,专家还需根据相应的评审标准对各项目进行评分。

(3)项目研究过程管理

通常的过程管理主要是做好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两项主要工作,我校在总结多年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正在实施让计算机管理系统代替人工管理,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监控,逐步实施过程管理精细化。即除了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两个重要环节外,还要求学生不定期进行工作进展报告,统称为“研究日志”。日志具体内容可以多样化,如研究心得、问题探析、成果分享、后续研究计划、导师指导情况等。在过程监控中,针对一个具体的项目,系统设定了几个记录研究过程的时间间隔,在设定的时间间隔内如果该项目“研究日志”中没有新增日志,系统则会给项目组每个成员发送Email、短信或系统内部消息进行提醒;若超过时间间隔一周仍没有新增日志,系统会向指导老师发送Email、短信或系统内部信息进行提醒,请导师进行特别关注;若再超过一周没有新增日志,系统会向项目所在院系管理员发送Email、短信或系统内部信息进行提醒;三次提示均无效,教务处将其列入重点关注对象,在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时如不能按期完成,则导师和院系的年终考核均会受到影响,该项目组成员将失去以后再次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机会,依此来对项目研究中的各方进行约束。过程监控的目的是为了真正落实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重在过程”的基本原则。

在项目负责人提交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申请时,我校设置了与项目申报类似的流程,要经过导师审核后才能提交到院系,院系管理员审核后,才能向教务处提出申请。项目立项后,项目研究的整个过程记录对项目组成员、导师、院系管理员、教务处管理员、评审专家都是公开的。项目结题后,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应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权属声明,被授权对外公开的项目则会在“项目交流与展示”中进行展示,供其他用户观摩学习或继续进行深入研究。

(4)项目分析

项目分析主要为管理者提供直观的各类项目统计信息,便于项目管理者全面了解各类项目及参与学生的整体情况,为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后期工作方案提供参考数据和决策依据。主要有项目年度预览、项目类型统计、项目进度统计、项目成员统计。

项目年度预览显示本年度所立项的项目情况,包括项目总数、参与总人数、参与总院系数;各院系的项目数、参与人数;各学科大类的项目数、项目人数等,同时以柱状图、饼状图等图形进行显示。

项目进度统计显示总体项目研究进展、某批次项目研究进展、某年度项目研究进展情况。如2013年国家级项目进度统计,显示2013年项目的立项、中期检查、结题验收、取得成果及形式、项目信息变更等相关数量关系,并进行直观显示。

项目成员统计主要显示项目参与人员分布情况。项目类型统计主要显示已立项的项目类型分布情况。如整体情况、院系情况、学科情况等。

(5)项目交流与展示

项目交流与展示是我校为提高项目研究质量而提供的一个信息交流、项目展示的场所。注册用户可以在这里一些信息公告,如某选题招聘队员、某学生自荐等;管理员可以将已结题的优秀项目在这里进行范例展示(经过项目组成员和导师同意),建立项目集群。展示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树立典型示范;二是促进项目传承。在我校,学生利用学校的资源进行研究的研究成果要遵照《华中科技大学成果署名管理办法》进行署名。研究成果经学生和导师授权后,已结题的项目就可以让新的团队继续深入研究下去。这样既避免了学生在申报项目时一味求新求异,又有利于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最后形成成果并实现产业转化。在项目成果继承过程中,系统会把前面项目组成员和导师的情况,研究过程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记录在“新项目”中,同时鼓励后面的研究团队继续公开研究成果,以便新的团队继续深入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展,研究成果也会日渐成熟,距离产业化也越来越近。

(6)数据查询与处理

数据处理主要是提供系统数据的查询、导出和变更。系统中提供了多种组合精确查询或模糊查询界面,如查询某一期项目申报情况、已结题项目、成员、成果等,查询的数据可导出为Excel或Word文档。信息变更主要提供人员信息修改、密码重置、项目信息修改、项目延期或注销等事件处理。

(7)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主要配置系统运行所需的一些基本数据和页面显示信息。包括主题创建及设置、院系、专业及年级设置、专家组及评审标准设置、主页信息设置、项目升级设置、事件提醒设置等。

主题创建与设置是指教务处管理员根据工作进展和实际需要,项目申报信息和项目申报指南,一般称之为创建项目主题。在系统中新建一个项目主题时,需要设置一些相关参数,如设定申报学生的范围、学生申报起止时间、导师审核起止时间、院系审核起止时间、学校评审起止时间、项目类别、经费额度、团队人员限制、导师最多指导项目数等信息。这些参数设定后,系统会根据设定的参数到时启动,过时关闭,准确获取数据,极大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多个主题可并行运行。院系、专业及年级设置主要建立学生注册时选择的院系、专业、入学时间等信息数据库。

专家组及评审标准设置主要是根据申报项目评审需要,将项目进行分组评审,如文科组、医科组、工科组等。每个小组可单独设定评审标准和项目数量,同时指定一个评审专家组,每个评审专家组可设定多名评审专家。

主页信息设置是根据用户角色分别设置不同的主页面。不同主页上显示的提示信息、帮助信息以及功能模块都不相同。

项目升级设置是我校根据三级项目管理体系而设计的一项功能。我校项目有院系级项目、校级项目和国家级项目三类,层次逐渐提高,全部纳入项目管理系统。院系级项目由各院系自主管理,校级项目由教务处和院系共同管理,国家级项目由教务处管理。申报校级项目时,由各院系从院系级项目中推荐优秀项目进行申报,申报国家级项目时,由教务处从校级项目中设定申报范围,不在升级项目范围内的项目将不能申报国家级。项目升级时,原则上不更换项目负责人和指导教师,成员可进行补充或调整。这样做的好处是项目研究能够逐步深入,避免了一些学生好高骛远,投机取巧。

事件提醒设置是系统中设置了一些关键时间节点或关键动作,当到了这个时间节点或用户触发了某个关键动作,系统会根据设置好的程序向预定对象发送Email、短信或消息盒子等通知信息,做到信息传递及时。如当系统到申报时间时,向各院系管理员发送信息提醒:××项目正在申报,截止时间为××。事件的提醒在系统中可以进行勾选设置。部分事件提醒配置图如图3所示。

三、结束语

本系统不仅实现了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申报、审核、评审、审批、中期检查、结题验收、信息变更、数据统计等各环节的信息化、标准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而且在过程管理、项目升级、项目展示与集群化方面进行了探索,提高了管理效率,弥补了传统项目管理方式的缺陷。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Z].北京:2012:1-1.

第2篇

【关键词】创新项目管理系统 高校学生科研创新 创新竞赛 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215-02

随着国内高校日益重视在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各高等院校纷纷展开了各种级别各种类型的以培养为目的的创新性培养计划以满足高速发展的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1-4]。随着高校科技创新计划的不断深入展开,项目申报、管理的工作量日益庞大,人工方式难以应付项目管理的难度和复杂度[5-6],传统的项目管理方式逐渐暴露出缺点。

目前,我校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申报、审批等工作主要由人工完成,其间也利用了一些传统的办公软件,如Word、Excel、PowerPoint等,但是在项目的进行过程中,项目申请人、指导教师、评审专家、学生创新中心(我校学生项目主管部门)之间仍然需要传递大量的纸质文档。纸质文档按照相应的流程需要进行多次的审批,造成了项目申请人在学校不同的办公地点间来回奔波,甚至还有可能存在领导、老师出差在外,文件流转、项目审批困难,文件待批造成管理效率低下,管理行为滞后;领导或老师出差回来,众多手持待批文件人员在门口排队等候。因为时间紧,许多事项来不及仔细研究,草草批复造成签批的文件事后查阅困难等等传统方式无法避免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学校对大学生创新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各类创新项目的不断增加,项目申报审批的复杂度也越来越大,传统的人工项目管理方式已经造成了项目申报审批秩序混乱、持续时间冗长、工作量急剧增大等问题。尽管学生创新中心出台了一些措施用于规范申报审批流程,但是效果并不理想,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所以,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及网络信息技术开发部署一个集成项目申报审批流程的在线管理系统势在必行。于是,各高校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结合工作流技术,建设并部署了结合自身需求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管理系统[7-8],从而对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科学高效的管理,提高了项目管理的效率。

本文通过对东北大学创新项目管理系统在学校科研创新中管理中的应用,详细的介绍创新项目管理系统所发挥的作用,对同类院校大学生创新项目管理系统的部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系统简介

本文提出的系统主要由前台和后台两大部分组成,整个实施过程也将按两部分结合组成(如图1所示)。前台部分主要是创新中心链接的网页,本网页主要包括公告,新闻,主要成就展示和介绍,还有学生注册,老师和学生登录等功能。

后台部分主要由管理系统组成,管理系统分为六个不同的模块,每个模块的功能是针对不同用户量身设置的。当用户登陆时系统会自动识别用户类型,进入与该用户对应的界面,用户类型分别是学生、指导老师、前期评审、中后期评审、学院、站长,各用户之间具有非常强大的信息交互功能。

图1:大学生创新项目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图

学生界面供学生用户使用,实现了学生信息录入、项目申报、项目信息反馈等功能,可以分模块填写,并自动生成文档并提供下载,减少了电子文档提交的步骤,使申报流程更加快捷。

指导老师界面供项目指导老师使用,可显示该老师所指导项目,并能查看项目成员、项目资料,也可以对该周学生总结进行批注。

前期评审界面供前期评审老师使用,用于查看成员资料、项目资料和对项目进行评审。

中后期评审界面供中后期老师使用,功能与前期评审界面大体相似。

学院界面供各学院项目申报管理员使用,可用于显示该学院所有的项目、添加前期评审老师、按类别检索。

站长界面是后台管理的核心,拥有后台所涉及的所有功能,可显示待处理事项(待审核项目、待审核用户)和在线成员、注册于访问控制、上传文件限制(格式、大小);项目模块用于添加项目、项目管理,此外还具有回收站功能和检索功能,分别用于管理所删除的项目和分类检索项目,还可添加网站后台管理人员账号,扩大管理团队规模,从而减轻站长的工作负担,同时提升了后台管理的效率。

2.系统的优势以及对高校学生创新科研的影响

创新项目从申请到结题的大致流程依次为:①项目立项,②中期验收,③结题验收。本文将按照项目申报审批的流程,将传统方式与使用创新项目管理系统之后的状况进行逐一的比对,阐述使用创新项目管理系统的优势以及对高校学生创新工作开展的影响(由于结题验收方式所体现的优势与中期验收基本一致,所以本文就不再赘述,这里主要从项目立项、中期验收、项目进行过程中三个方面进行对比)。

2.1 项目立项

传统方式项目立项详细流程(图2所示):①项目申请人到指定的网站下载项目申请书(Word格式)并写完整。②项目申请人将项目申请书打印出来,所有项目成员签字确认。③项目申请人将项目申请书交指导老师审核。④指导老师审核通过后签字确认。⑤项目申请人将指导书交至学院审核。⑥学院组织立项答辩。⑦学院将通过初审的项目申请书交至创新中心。⑧创新中心组织 专家进行再审,审核通过后公布立项成功信息,项目开始进行。

系统方式项目立项详细流程(图3所示):①项目申请人注册系统帐号,完善团队成员、指导教师等相关信息之后在线填写项目申请书。②指导教师在线审核项目书,审核通过之后,该项目书显示指导教师审核通过信息。③学院组织初期答辩。④项目申请人在线提交答辩所需材料(PPT等)。⑤学院在线审核项目,审核通过的项目书由系统自动推送至学生创新中心帐号。⑥学生创新中心在系统中随机分配项目书至各个专家进行审核。⑦专家审核通过的信息将反馈给学生创新中心。⑧学生创新中心确认之后,将项目审核通过的信息自动发送至各层相关人员。

通过传统管理方式与管理系统的方式对比发现:

项目申请书在各个地方传递均采用人工传递的方式,学院、创新中心组织专家评审均采用电话、短信、Email等方式进行,不便于管理,为专家分配待评审项目书也是人工进行,人为因素较多。所以较传统方式相比,使用项目管理系统具有如下优势:1)大大缩减了传统方式在资料传递上所需要的时间,不再需要为传递项目书而四处奔波。2)联络方式更加统一(可通过站内信),大大降低了在传统方式中需要打电话、发短信、打印材料等在物质方面的消耗。3)项目书分配更加便捷、公正。4)便于学生创新中心掌控工作进度,每一个项目进行到哪一个阶段,一目了然。

2.2 中期验收

传统方式中期验收详细流程(图4所示):1)学生创新中心通知各项目组参加中期验收答辩,并组织、分配专家进行评审。2)项目负责人在验收答辩前提交PPT以及项目日志。3)进行中期验收答辩。4)专家评审完成后将数据反馈至学生创新中心。5)学生创新中心根据专家验收评审成绩进行分析统计之后确定项目是否继续进行并且评定该项目为国家级、省级或校级,并将结果反馈至各项目相关人员。

系统方式中期验收详细流程(图5所示):1)学生创新中心在项目管理系统中中期验收公告,消息自动推送至各项目相关人员。管理人员使用系统进行专家组织、分配,并开通项目中期验收答辩参评展示内容附件提交的功能。2)项目负责人在看到通知后在规定时间内上传项目中期验收答辩参评展示内容附件。3)进行中期验收答辩。4)专家现场评审完成后在网上对各自评审的项目进行打分评定,并填写打分理由。5)系统自动对各项目所有参评专家的分数进行汇总计算,得出最终计算结果展示在该项目信息列表中期验收成绩一栏中。6)学生创新中心根据这一成绩在系统中进行点击操作(通过、不通过),确定该项目是否通过验收,并且再次点击(国家级、省级、校级)确定该项目最终等级。

图4:传统方式中期验收流程图 图5:系统方式中期验收流程图

通过图4和图5对比发现,除了在上个流程中所体现的优势之外,创新项目管理系统的优势进一步体现:该系统能够自动汇总、分析专家的评分数据,彻底抛弃了传统方式需要人工汇总分析这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方式,进一步提升了项目评审与管理的效率。

2.3 项目执行过程

2.3.1 项目日志的管理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创新中心规定项目成员每周需要进行讨论总结并在《项目日志》中记录项目周记、月总结等且该项目指导老师进行监督指导,但在实际进行过程中,很多项目组并没有按时的进行此项工作,且很多指导教师并没有查看该《项目日志》,致使该措施并没有很好的达到学校创新中心所预期的目的。

在使用创新项目管理系统之后,上述问题就得到了很好的解决。项目进行过程中,每一周的周记只能在该周进行填写,项目成员填写完成提交后会推送至该项目指导老师处,指导老师在评审、提交之后,该周记才会被系统确认为有效并在项目周记处显示为绿色以表示已完成,否则显示为红色以表示未完成。且学生创新中心帐号界面内有项目周记情况一览表,将所有项目组的周记按学院、年份等方式进行筛选查询之后分类显示。这样就简单、便捷的实现了项目周记填写的监督工作,从而有助于各项目保质保量的完成。

图6:传统方式管理日志流程图 图7:系统方式管理日志流程图

2.3.2 项目内容查询、监管

学生创新中心以及各学院可以在系统中通过选择学院、年份、项目类别、项目等级等方式对项目进行分类筛选,从而查看该项目相关信息,而传统方式可能会在一个电脑文件夹或者办公室档案柜中去人工查阅,极不方便,从而项目管理系统实现了项目信息的便捷查询监管;评审专家可以直观的查看到自己所需评审的项目的信息,更加简单、便捷;指导老师可以查看自己所指导的所有项目的情况,做到及时地指导与监督。简而概之,与传统项目管理方式相比,使用项目管理系统的优势如下:1)成本低,可选择性强:B/S架构的项目管理软件构建简单[9-10],不需要购买一大堆的硬件设备,成本消耗降低。同时,用户通过浏览器就可以进入系统,用户只需简单安装操作系统即可享受浏览器各项服务。这样大大减少了传统项目管理方式的办公费用,做到了节能环保。2)跨级跨地域:利用B/S架构的项目管理软件,可以摆脱地点的限制。同一学校不同部门,各学校、各办公室都可以同时进入到同一个系统上进行项目管理操作。只要开通权限,同一项目组上下级之间可以共同完成项目计划、项目沟通执行等,保证项目信息的实时共享。3)多项目管理:B/S架构的项目管理系统实现了多项目共同管理,管理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用户的权限,各项目可以相互联系也可以互不干扰。不同项目组的成员都可以同时登陆到系统,对自己所负责的项目部分进行操作。4)信息共享程度高:所有用户都可以同时登陆到系统进行操作,只要刷新一下网页,该用户用权限可以看到的部分更新都会实时地反映出来。同时,用户随时随地可以更新信息,保证了信息共享的实时性。

3.结语

本文基于我校建设大学生创新项目管理系统的过程,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模式以及与传统项目管理方式的优势,经过对系统的完善与测试,系统基本实现了设计目标,为参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的所有相关人员提供了便利。由与水平所限,本文在后期还将对一下几个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1)学生和老师交互平台及论坛的建设,加强学生和教师及管理人员的沟通。2)系统应用范围的扩展,通过对其他院校科研管理过程及要求的调研,进一步改进本系统,使之适用于国内所有高校的创新项目管理单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Z]. 北京:2012: 1-1.

[2]付东普,徐宝新,朱律玮. 电子政务SOA应用实践――江西电子政务SOA案例介绍[J].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1,11: 25-29.

[3]Ardagna D, Mirandola R, Trubian M, et al. Run-time Resource Management in SOA Virtualized Environments[C].Proc. of QUASOSS’ 09. Amsterdam, Holland: [s. n.], 2009.

[4]徐小龙,陈丹伟,陈春玲,李梦娥. 大学生创新计划师生协作资源池建设[J]. 计算机教育,2010,13: 8-10.

[5]潘涌璋,唐启红,张秋明,吴晓琳,桑守山.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模式探讨[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06:146-149.

[6]曹梅. 项目管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可行途径[J]. 教学与管理,2007,06: 16-17.

[7]柯羽.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 嘉兴学院学报,2009,04: 85-88.

[8]张玉利,李乾文,李剑力. 创业管理研究新观点综述[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05: 1-7.

[9]邢园园. 基于B/S模式的科技部门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电子科技大学,2013.

[10]刘艳艳,朱群雄. 基于B/S三层结构的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05,35: 9-11.

第3篇

阐述了项目管理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提出了重视创新项目管理工作的思路,提供了创新企业对项目管理工作的理念,对创新项目管理工作的内涵和实质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建筑企业;项目管理;创新;责任体系;成本控制

引言

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是建筑企业展示企业管理水平、经营能力、综合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更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获得社会效益、提升综合效益的重要基础。因此,必须站在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推进企业市场化改革的高度去对待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创新是提升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生命力的前提,要在认同和理解创新对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真正价值的基础上,从新意识和新理念的构建出发,加强对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体系和结构的多层次管理,确立具有市场化和企业特色的工程项目管理工作责任体系,切实做好人员、物资、成本、安全等方面的综合管理,为企业适应市场化和建筑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工作基础和体系平台。

1建筑企业推进项目管理工作创新的深层次价值

1.1创新项目管理工作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当前,我国大部分的施工企业脱胎于传统的计划模式,在现代化管理理念和企业制度上存在模式、形式上的问题,导致项目管理工作缺陷多样化,不能利用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势对建筑施工进行细致的管理,项目管理工作明显落后于市场需要。因此,必须开展项目管理工作的创新,使其符合市场和时代的发展要求,适应行业不断变化和不断提升的基本特点,真正做到对建筑工程施工的全面适应,在完善企业管理体系的同时,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模式和机制,为建筑企业管理更上一层楼提供基本保障。

1.2创新项目管理工作有利于企业把握时代潮流

当前建筑产业进入市场化时代,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持续完善和不断发展的今天,建筑市场波动日益频繁,建筑产业环境越来越严峻,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企业的经营困境,给建筑企业的发展造成桎梏。因此,建筑企业必须把握时代与市场的脉络,通过项目管理工作的创新,构建起管理机制、模式的新平台,做到对项目管理工作的持续变革和不断改进,为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新鲜的血液与元素,在加快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提升的基础上,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企业适应时代和市场提供管理平台。

1.3创新项目管理工作有利于企业掌握市场需求

建筑企业获得现实性的经济效益和长远性的综合发展需要立足于市场需求,把握市场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充分重视市场机制、市场元素综合运行下企业的应对和改变,使企业顺应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形成对市场需求的进一步适应。在具体的项目管理工作中,必须通过创新来构建企业市场化运作的管理与运行体系,重新定义项目管理工作的价值和作用,通过市场的检验和验证,为项目管理工作的创新提供真实、有效的评价,进而建立起企业应对市场需求的新型管理模式,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保障。

2建筑企业创新项目管理工作的对策与要点

改进和创新项目管理工作是建筑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强企业核心管理职能,促进企业综合效能提升的关键,因此,应该从建筑企业的特点和实际出发,明确项目管理工作的价值,树立创新项目管理工作的理念,确定建筑企业项目管理工作创新的方向,以此为基础,开展系统性的项目管理工作的创新探索,寻找适合于市场经济和企业特点的项目管理工作模式,这是这一时期建筑企业项目管理的中心工作内容。

2.1创新企业的项目管理工作理念

理念创新应该走在项目管理工作创新的前面,要认识到理念创新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既要加快项目管理工作理念创新的步伐,同时又要尊重理念创新的规律。要建立起交流的机制,针对项目管理工作进行人员之间、部门之间的深入交流,取得对创新项目管理工作的共识,构建创新项目管理工作理念的认知平台和基础。要建立起创新的配合模式,对项目管理工作中不同层级、不同岗位、不同职务的人员开展深层次的教育,进行创新意识和理念的培训工作,做到以人为本,树立项目管理工作人员对创新的高度共识和牢固认知。在理念创新的过程中,应该以市场为核心,充分重视市场特点、市场规律和市场动态,寻求项目管理工作创新的新基础,确保项目管理工作的创新立足于市场的波动、变化之中,更能适应市场的实际和长远需求,为项目管理工作创新立于不败之地建立起审视市场的认知基础。要充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努力发现项目管理工作与员工需要相结合的契合点,为员工潜能的发展和主动性的发挥提供平台,做到员工职业成长与企业发展的有效统一,为意识创新提供基础性动力和根本性源泉。

2.2创新对项目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

对管理者和工作人员的管理是科学进行项目管理工作的前提,也是创新和变革项目管理工作的基础。在新时期,以人为本的思想已逐步渗入到项目管理工作之中,这为创新项目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提供了客观需求,同时也为项目管理工作的新发展指明了方向。一方面,要加强对项目管理工作人员的目标管理,将整个项目管理工作科学划分为若干个项目区段,设定组织、管理的目标,建立目标管理的多结构、多层次任务体系,确保每个项目责任得到落实,达到完善和加强项目管理工作的目标。另一方面,要加强项目管理工作的组织能力,不断加强项目管理工作人员的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基础能力的培养工作,使项目管理工作人员具有更强的组织能力和协调水平,对项目管理工作有更为深刻、更为透彻地认知,在及时进行组织和协调工作的同时,化解项目管理工作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提升项目管理工作的效率。

2.3创新项目管理工作的责任体系

职责与任务对等是市场经济通行的法则,建筑企业也要遵循这一市场承认的通则,创新和变革项目管理工作责任体系。具体来看,责任体系的创新既是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创新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创新的重要基础。在进行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创新的过程中,要简化建筑工程的生产关系,明确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责任,理顺工程项目管理的层次,改进工程项目管理的结构,转变工程项目管理的模式,根据建筑工程的需要确定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责任重点,进一步确立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责任体系,明确区分项目管理人员的责任和权利,进一步加强工程项目管理工作。

2.4创新项目管理的成本控制措施

一方面,在进行工程项目施工之前,要对整个工程做好成本的预算工作,与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充分考虑一些潜在的因素。做出预算之后,必须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核,通过之后就可以制定预算方案,但一定要保证预算的科学合理。另一方面,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对成本进行严格控制,此时的主要依据就是预算方案,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建设资金的使用。此外,对施工人员要进行成本控制,整个工程项目所需要的工作人员要严格控制在成本内,但同时也要注意加强对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培养,其最终目的是提升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保证工程质量。最后,还有一些额外的支出费用,例如员工的住宿费用、办公费用、燃油费用等,这些都需要提前做好预算,对其进行严格的审批,尽量减少额外费用的支出。

3结语

建筑企业加强项目管理工作既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建筑市场的要求,同时也是自身组织建设、规范化建设的根本需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现代管理思想和管理工具不断应用于项目管理工作中,这在客观上推进了项目管理工作的创新。与此同时,建筑企业的不断发展也需要项目管理工作的创新作为基础,这成为内在的发展需求。在今后的项目管理工作中,必须将创新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落实项目管理工作的目标和责任,整体提升项目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形成对项目管理创新的支持,为建筑企业开拓视野和跨越式发展提供基础和载体。

作者:邢红琴 单位:山西二建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李祥伟,李振阁,李建民.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创新初探[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8):200.

[2]陆汉洲.突出经营主线创新项目管理———以南通二建为例谈项目管理创新之路[J].建筑,2009(16):34-36.

[3]李立辉.项目管理创新的战略取向[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24):37.

[4]杨艳军,李光辉.推进工程项目管理创新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竞争力[J].企业家天地,2007(8):187-188.

第4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工商管理;重要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 F20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2-37-2

1 工商管理中科技创新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企业运行工商管理项目的过程中,多选用较为新型的运行结构,能实现对企业资源的有效分配和管控,在企业资源结构中,企业可流动的资金以及项目管理模式都是必需要素,能对企业资金进行集中应用,确保企业的市场活动和经济活动实现更好的发展。但是,也有一部分企业还在沿用传统管理模式,或者是一味的模仿优秀经验,没有总结出贴合于自身的管理机制,在改革和创兴路径方面缺乏动力,甚至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收益,严重的会制约企业的长效发展。(图1)

2 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重要性

2.1 科技创新能助力工商管理企业竞争力优化

国内市场经济结构在逐渐转变,整体运行结构也逐渐升级,企业要想提高市场竞争力,就要集中强化工商管理水平,进一步优化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制定贴合于社会发展诉求的管控制度。并且集中融合科技创新的发展要素,企业只有提升自身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才能有效升级整体控制模式和管控层级之间的系统化运行机制,贴合实际需求。另外,企业在工商管理项目运行的过程中,要借助科技创新提升企业自营项目的科技含量,并且集中升级控制模型和管理依据,确保管理项目和管理要求之间能建立更加有效的系统化操作流程,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根本上实现技术项目和运行项目的升级目标。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需求和市场发展趋势,动态化的运行管理模式和管理水平,确保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1]。

2.2 科技创新能助力工商管理企业持续性发展

对于企业工商管理项目运行结构而言,不仅要提高相关管理人员对科学创新项目的重视程度,也要针对具体问题建构具体处理机制,保证企业运行层级从传统结构有效的转变为现代化运行结构,更好的顺应社会诉求。科技创新结构能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科学化运行结构的转型,也能从企业工商管理经验中总结有效的发展元素,针对相应因素进行集中强化,确保企业能实现整体管控结构的升级。另外,在企业工商管理项目中运行科技创新模式,也能一定程度上升级控制层级和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认知,不仅能保持管理结构的创新发展,也能充分践行企业的可持续性战略发展目标,顺利升级整体管理系统,在紧跟时展步伐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增强整体管理效果。

除此之外,在对企业工商管理项目进行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能真正为企业积蓄发展动力和创新潜力,在市场结构中占据主动,更好的建构企业自身特有企业文化和发展理念,保证管控结构和管理层级之间的有序发展,也能维持企业运行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综合优化[2]。

2.3 科技创新能助力工商管理企业经济收益优化

对于企业来说,一切管理结构和管理项目的开展,最终目的都是要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确保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能建立有效的平衡关系,因此,企业要针对具体管理系统进行集中关注和综合管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优势,提升整体管理模式的时代价值。企业要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提高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也为企业的良性发展提供最基本的发展动力。企业只有实现整体工商管理项目和科技创新结构的有机融合,才能实现整体管理层级的转变,从传统管控结构转变为现代化和科学化的企业管理系统,进一步提升整体管理效果,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减少企业的市场运行风险[3]。另外,企业在运行科技创新工商管理模式的过程中,也能有效实现获益的长效性和持续性,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 提优企业工商管理结构中科技创新的策略分析

要想从根本上提升企业工商管理结构中科技创新项目的运行效率,就要建构更加有效的管控和处理规范,保证规范项目贴合实际市场的发展情况。

3.1 进一步夯实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地位

在企业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要综合管控科技创新项目的运行质量和运行系统性,进一步从失败的经验中总结教训,从而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经营水平,确保整体工商管理结构贴合市场的实际需求,建构更加有效且符合标准化运行模式的管控层级。合理转变陈旧的管理思维模式,提升管理效果的同时,有效处理市场中的动态化关系[4]。

近几年,我国企业工商管理项目的运行模式和运行结构也在发生改变,整体管控结构和管理层级能更好的贴合实际发展结构,进一步有效升级管控层级,从而提升处理系统的实效性,一定要从思想意识层面提升管控结构和管理需求,全面认知科技创新的有效性和时代价值,进一步对科技创新项目进行集中处理,建构综合管控和综合分析的理念,顺利提优企业的整体发展动力和发展水平。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管控和系统化项目升级,全面强化工商管理科技创新的发展力度和整体水平,确保能建构有效的运行框架和发展要求,真正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5]。

3.2 进一步建立工商管理科技创新队伍

对于企业发展来说,最基本的元素就是人才,因此,要想提升企业工商管理科技创新能力,就要针对专业人员综合培养,确保其能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建立一支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管理队伍。企业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集中处理,确保管控系统和管理层级贴合企业的实际需求,不仅要提高整体员工的综合素质和理论基础,也要保证员工具备更多的实践经验。只有提高员工对于科技创新的认知水平,才能有效升级整体管理结构和科技创新项目的融合机制和统一效果,进一步升级管控水平,保证企业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从而更好的实现自身战略发展目标,保证教学结构符合实际需求。另外,企业要建立有效的针对性培训项目,从专业学习角度和技能培优角度对员工进行综合管理,确保管理团队能有效认知工商管理项目和科技创新运行模式的关系[6]。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构中,要综合分析工商管理项目的具体要求和科技创新要素之间的关系,系统化升级整体管控系统的处理策略,保证管控效果和企业发展目标相贴合,提高企业经济收益,建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平衡关系,在建立专业化管理团队的基础上,确保工商管理项目和科技创新的有效融合,强化企业的战略决策,为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 考 文 献

[1] 赵观新.走出围城的必由之路:科技创新对于建筑节能门窗领域的影响[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4,15(12):66-69.

[2] 郑晓卉.论科技创新在企业工商管理中的重要性[J].商,2016,22(15):19-19.

[3] 徐光伟,陈舒怡.互补性资产视角下企业科技创新效率提升路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14(14):100-104.

[4] 陈惠源.民企科技创新机制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及实证[J].科技通报,2015,22(05):261-266.

第5篇

关键词: 学科竞赛 海洋与地球本科教学 创新

1.概述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学术方向以海洋及相邻陆区的环境和资源为总目标,坚持和发展海洋与陆地,古代与现代,地质与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观测、实验和模拟相结合的特色,探索和发展海洋及相邻陆区资源、环境定量研究中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使本学科成为以海陆结合为特色、与国际海洋地质学科前沿接轨的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成为中国南海及西太平洋边缘海古环境及综合地球物理研究的中心之一。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我们经过多年的探索,创建并实践了“学科竞赛-教学改革”的互动模式[1]:以教学改革为主体,教学计划培养与学生创新相结合,构成人才培养的大环境[2—3],以学科竞赛推动教改,特别是实践教学改革[4—6],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教学质量[7—8]。

2.学科竞赛的体系与保障

为了实现海洋与地球学科大学生学科竞赛工作的顺利开展,充分利用整个学院的教学、实验、科研资源,以及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资源。国家级实验室对学生的开放为学生学科竞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这种开放是一个系统项目,需要在体系与保障制度上建立创新机制[9],包括建立完整的学科竞赛管理机制与机构,良好的学科竞赛保障制度,调动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教师经历投入的保证和奖励制度及创新项目的良性循环制度。

目前,大学生学科竞赛工作主要由学院大学生地学创新基地(简称基地)管理,大学生地学创新基地工作实行院长负责制,由教学副院长统筹安排、调配、使用全院创新教学资源和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组织开展各类大学生竞赛活动。依据基础学科竞赛与专业、科技创新竞赛的不同特点区别管理。海洋学院学科竞赛管理机制流程图下图所示。

由项目实施领导小组、教师指导小组和学生管理小组协调完成;建立指导学生创新活动的工作手册,完善项目从申请到中期考核直至结题的申请和统计管理表格,完善基地的日常运行制度。基地除了要新添置必要的小型实验设备外,学生实验所需要的主要大型仪器设备还分布在学院各个课题组中,学院需要制定必要的制度,以保证学生可以使用这些仪器设备进行研究,届时有关教师和实验室指导人员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协助。相关使用条例目前参照学院和重点实验室的设备使用条例实施,明确基地设备的使用制度。

通过培养计划的修订,对大学生在基地内进行的项目研究和实践活动,可核定一定的实践类学分,并把参加地学创新基地活动、承担过基地创新项目等考虑作为推荐免试研究生的一个必要条件。对于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和取得较好研究成果的学生在综合测评时予以加分,评定奖学金等方面也会优先考虑。

为鼓励教师在指导基地学生过程中的精力投入,指导学生项目均核定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并对指导效果好的教师在推荐优秀教师等方面优先考虑;对取得重要研究成果或有重要成果苗头的项目,要加大教师指导和资金资助的力度。

依据项目管理办法和项目立项指导方案,全院大学生都可以以个人或研究小组形式申请创新基地项目(鼓励以研究小组形式申请)。无论教师为大学生提出的课题,还是学生根据个人兴趣提出的课题,都要提交开题报告和课题设计书。经过公开答辩,基地领导小组和教师指导小组择优选拔合适项目进入基地。项目名单在学院公示。领导小组和教师指导小组对进入基地研究的所有项目进行不同阶段的研究进展评估,听取学生的研究进展汇报。对不再适合在创新基地进行研究的课题,终止资助。对可进一步研究的项目,提出下一步研究的意见和建议,供学生参考。

3.学科竞赛特色及成果分析

学院根据本科生不同学习阶段的特征和重点对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实行区别化竞赛引导。低年级学生处于基础课程学习阶段,作为课程学习的补充,学院鼓励他们多参与数、理、化、英语等基础学科竞赛。同时他们接触到专业概论性课程,正在建立专业兴趣,实验兴趣小组活动给他们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学习环境。而高年学生已进入海洋地球学科专业学习阶段,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以海洋地球学科科技创新活动和相关竞赛为主。

通过设立基地创新项目与参加学科竞赛相结合的模式,构建多层次的学科竞赛体系。目前,学院大学生参与的学科竞赛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竞赛、物理竞赛、上海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地球信息系统(GIS)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海洋知识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其中,我院本科生2010-2011学年,共有14位同学获得5项学科竞赛奖励,其中包括“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海赛区二等奖1项;全国海洋知识竞赛上海赛区奖第三名1项;校级高等数学竞赛一等奖1人;校级普通物理竞赛一等奖1人、二等奖1人、优胜奖2人,上海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优胜奖2人。通过答辩审核,2011年我院新立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达17项,其中上海项目3项、同济大学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Students Innovation Training Program,SITP)9项、学院项目5项,覆盖全部242名大学生中的38%。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都可以参加到大学生的创新项目中去,并达到很好的创新教育的效果。

4.学科竞赛对本科教学的影响

海洋地球学科竞赛对本科生教学的影响涉及学生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教师教学理念的促进及本科生导师制的落实和发展等一系列的本科教学改革。

首先,学科竞赛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10]。海洋地球科学学科竞赛活动不是简单的教学活动的延伸,它具有自身的特征。学生对科学学科竞赛活动的兴趣及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技能都直接影响学生参与科学学科竞赛活动的积极性;科学学科竞赛不同于常规教学,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要求明显高于常规教学。所以,科学学科竞赛是在专业基础知识上的延伸,没有扎实的基础,就不可能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更别谈参与更高水平的科学学科竞赛。在参与科学学科竞赛的过程中,学生能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加深对专业的理解,拓宽科学学科知识面,更好地把握海洋地球专业的方向。从某个角度来讲,实际上就是一个从无到有,运用原有基础知识,进行知识的重组、提出新观点的过程,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次,学科竞赛有利于转变教学理念[11]。众所周知,海洋地球科学学科竞赛对学生学习潜力和创造性工作潜力均有不同的提高。教育者有责任不断地因人而异地提出新的高度要求,使其潜力得到发展和发挥。以素质教育为动力,培养卓越人才可以使学校学科竞赛辅导达到一个较高水平。

最后,学科竞赛有利于促进本科生导师制的落实和发展。传统的本科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讲解、板书等作为教学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则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的灌输对象。传统的教育理念下所培养的人才只能是复现型人才,而现代社会呼唤综合型人才、创造型人才。本科生导师通过竞赛辅导和创新项目指导,切实和学生实现多元化交流,全方位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总之,海洋开展海洋地球学科竞赛活动在培养学生能力,优化学科管理,转变教学理念,促进专业发展的作用有待于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讨、总结和提高。

5.开展学科竞赛工作思考

按照海洋学院大学生学科竞赛工作的要求和目标,还有一些工作需要在今后改进与完善。由于海洋与地球学科研究涉及研究广度很大,其中海洋及相邻陆区研究对本科生竞赛而言实施起来难度较大。可以完善海洋地球大学生地学创新活动室的建设和管理,便于大学生在室内地学试验测试、大学生学术活动交流、指导教师及校外专家与大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等、相关规章和成果展示宣传等。需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严把立项和结题关,形成退出机制和奖励机制,鼓励学生高水平完成科技创新项目,鼓励本科生通过科技创新发表相关报告、专利及学术论文等。最后,根据项目立项管理时间节点,合理统筹管理院级项目、校级SITP、上海市级及国家级项目,形成推优梯队。对真正优秀项目加强培育和孵化工作,推荐参加国家“挑战杯”等重要赛事。根据海洋地球学科的竞赛成绩与效果及时反馈竞赛并指导教学改革。

6.结语

海洋学院大学生学科竞赛工作是依托整个学院的教学、实验、科研资源,以及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资源开展工作。海洋与地球学科竞赛—教学改革的互动模式。以教学改革为主体,教学计划培养与学生创新相结合,构成人才培养的大环境。以学科竞赛推动教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培养人才与教改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闫舒静,张兴会,李辉,何文章,张永丹.“教学改革—科技创新—学科竞赛”互动模式的创建与实践[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6(04).

[2]韦小青,姚喜贵.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探[J].成功(教育),2009(10).

[3]齐丹.学科竞赛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31).

[4]唐立国.论以学科竞赛促进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8(29).

[5]贾春梅.以学科竞赛为核心推动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24).

[6]包秋燕,陈孝慧.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创新能力[J].中国电力教育,2008(20).

[7]陈立章,黄圣生,彭红,丁激文.抓好学科竞赛,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

[8]李苏北.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推动课程建设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大学数学,2009(05).

[9]蔡述庭,谢云,刘冰茹.以学科竞赛为契机促进实验室的全面开放[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8).

第6篇

关键词: 科技 创新 管理 体系

中途分类号:D4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1-0018-01

一、概况

以“完善体制、明确目标、保证实施”,确保完成年度指标为目标,我矿通过建立合理的科技创新管理机构,完善管理机制,强化激励制度,实行全员参与科技创新,切实做到了企业高产高效,促进了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了企业的社会形象,实现了企业和谐发展、快速发展、持续发展。

二、建立健全创新网络,规划科技创新目标

(一)完善组织管理机构。成立了以矿长挂帅的科技创新管理委员会,下设技术成果评审委员会和管理成果评审委员会,环保科技中心作为日常工作管理部门。构建从员工、区队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专业部门工程技术人员、专业负责人到高层管理者的六级工作管理体系。

(二)创新计划。为进一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根据集团公司通知要求,已编制2014-2015年技术创新规划

(三)项目管理。按照关于报送2012年科技工作总结及2013年科技计划的通知要求,认真筛选各专业上报的2013年科技项目,并按立项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格式规范填写,按规定要求提交。立项的项目统一按计划进度进行实施,及时按要求申请鉴定、验收、报奖。并对项目验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按要求报验。

项目费用按项目进度每月各专业上报经费预算,并按要求进行经费管理,各种研发支出经费票据做到认真核实,特别是科研人工费、材料费用、电费等各种费用支出做好经费归集。

(四)成果管理。按照集团公司关于2013年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申报工作的通知,及时总结创新成果,并择优选取本单位已鉴定的一项科技项目按时进行网上申报。并对成果和知识产权按照保密制度进行严格保密。2012年科技成果中的新技术、新工艺均已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安全效益,且科技成果转化手续齐全,资料完备。

(五)知识产权。专利成果的申报是按照集团公司技术研发部专利办公室通知要求,由单位或个人将专利材料经生产矿长、总工程师审签后,报环保科技中心登记汇总,由环保科技中心统一报送集团公司技术研发部专利办公室办理,对已授权的专利及时申请专利保护。在《协庄煤矿科技进步管理办法》第七章专利成果的管理中,专门列出了专利转让规定。

(六)技术交流。环保科技中心对矿各专业及个人的科技信息,严格审核,做到内容填写规范、充实。对发表技术信息资料的期刊统一归档,并分类汇总,满足本企业科技信息查询、检索要求。矿与各高等院校建立了良好的技术合作关系,委托院校合作开发科研项目时,均严格按照要求签订合同,合作形式具体、可操作,权责明确。

根据上级文件要求,矿指派科技人员进行外出交流学习,交流学习中均是关于煤炭行业最新科技成果与前沿研究方向等有针对性的内容。

矿还定期向各专业各单位收集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的合理化建议,对择优选取的建议进行汇总归档保存

(七)人才培养。为满足企业科技创新工作发展的要求,科技组专门制定了科技管理培训PPT课件,对技术创新项目进行培训,学习形式分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学习笔记书写认真规范。

根据集团公司通知要求,为深入了解在机电设备检修、安装过程中,创新检修、安装施工工艺及方法,应用先进成熟的检修专用工具、严格的安全技术措施及合理的专业化工艺流程的具体情况,以便在全集团公司推广应用。机电运营部下发了关于上报“四新”技术的通知,要求各单位负责人亲自组织有关人员,认真总结以往检修、安装过程中的成功经验,每个单位都要上报成果,形成文字材料报机电运营部。

(八)检查考核。制定了《技术创新工作自评管理制度》。并认真按照《集团公司技术创新工作季度检查表》所列内容逐项准备迎检材料,进行自查打分。对于自查中出现的问题及整改措施均按要求填写技术创新工作季度检查问题整改情况表,并按要求作出自查情况书面总结。

(九)奖励。为激发广大员工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矿在《协庄煤矿科技进步管理办法》中拿出一章的篇幅对奖励范围、标准等进行详细说明。矿每年召开一届科技创新工作会议,总结全矿上届科技工作,部署下届的科技规划及任务,并对优秀技术成果和管理成果、优秀科技创新人员和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进行表彰奖励。对月度创新成果和发表的论文,矿每季度进行一次评选、奖励;对获得上级授予的荣誉、奖励的成果进行嘉奖,每季度兑现一次奖励。

(十)工作管理。对各单位上报的科技创新项目进行及时归档,并建立工作台账,台账包含各项目的名称、主要研究内容、实施单位、起止时间、预算资金、负责人等内容。对上级及本矿下发的各类文件及时进行登记,并按要求积极落实文件内容。对集团公司管理系统中要求填报的数据和各类报表均按时上报,以便及时更新技术创新交流平台各类数据。

第7篇

表2显示:2004—2008年国内查新项目与国内外查新项目的比例分别为55.8%、44.2%,说明国内查新多于国内外查新。一方面是因为中医药研究为我省的一大特色,另一方面是因为地县市科研力量薄弱,以技术引进和本地特色为主;而省级医疗卫生机构、科研院所和大中专院校及其附属医院的国内外查新项目较多,这说明这些单位科研能力强,承担了前沿科技项目。

查新项目学科、专业分类

学科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分类。

(1)表3显示:临床医学的查新项目在总查新项目中所占比例为52.2%,中医学与中药学占22.8%,交叉学科占10.6%,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占8.7%,基础医学占2.8%,药学占2.6%,其余学科比例均较小,说明临床医学的研究课题在科研中占主导地位。此外,基础医学查新项目占2.8%,这可能与基础医学课题的完成需要时间较长,且较难出成果有关。还需关注的是交叉学科也在以每年接近3.5%的数量增加,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中医药学、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等学科交叉,表明对临床医学的研究逐步向专科兼顾全科发展。

(2)表4为部分专业分类的统计结果,笔者选择研究项目较多或每年数量有所增长的专业进行统计,结果显示:研究较多的专业依次是中药学、肿瘤学、中医学、医学影像学、妇产科学、心血管病学等。近几年研究也侧重于临床诊断学、医学影像学、护理学、流行病学、口腔医学、中医学和传染病学等,研究人员开始重视对人类威胁较大的疾病,注重改善人们的生活、生存质量,提高疾病的诊治能力。在基础医学中,生物医学工程学每年都有近5项的查新。卫生管理学2008年增至7项。

查新项目月分布

由图1可知,每年不同的月份查新项目的数量有较大的波动,查新主要集中在每年的3~7月和10~12月,这主要与课题申报和申报奖励规定的时间有关,申报奖励月份多在每年的4、5月,科研立项查新多在10月,而课题鉴定主要集中在年底。查新时间过于集中,查新人员需要在短时间内出具多份查新报告,超负荷工作,可能会影响查新质量。为此,应建立灵活的应急措施,并与科研管理机构沟通,及早通知项目负责人提前准备,分散课题,还可以组织讲座,使项目负责人了解查新流程,了解查新工作,做好充分准备,进而提高科研质量。

查新单位性质的分布

表5统计的数据显示:2004—2008年查新项目最多的查新项目单位性质以省直医院为多,占总查新单位的51.8%,其次是地市医院占15.9%,再次是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及其附属医院、县区医院、企业医院。

大中专院校所占比例不大,原因是高校图书馆设有查新点,另外一部分查新项目因地理位置分流至省科技情报所;部队医院查新项目占1.7%,主要为科研立项或申报奖励,申报项目的级别较高,包括国家“863”、“973”项目;私立医院、制药厂或医药公司的查新课题从无到有,说明它们重视提高医药质量,逐步走向规范管理。另外,有个别项目是医院和制药公司合作承担,项目委托者是制药公司,联系人是医院,说明研究人员渐渐意识到创新不仅要在理论上创新,还要真正应用于临床中。

查新地区分布

由表6可知,兰州市的查新项目最多,占总查新地区分布的76.9%,主要是因为兰州作为省会城市,省级医院、科研院所、高校等都设在这里,其他地区以武威、天水、酒泉、白银居多,金昌、张掖、庆阳等地的查新项目较少,这与该地区的科研项目管理政策有关。

课题负责人职称

表7统计结果显示:20.0%的课题由正高人员负责,41.4%由副高人员负责,38.1%由中级人员负责。副高人员的比例和中级人员的比例较高,说明正高人员主要是负责一些前沿的、级别较高的科研项目;副高为中间力量,既担负着学科发展的重任,又担负着学科人才培养的重任;中级人员实践经验多,由高级人员帮助负责一些项目的完成。

体会

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大,科研项目的申报渠道相应增加,统计的查新项目数量显示:每年申报立项、成果鉴定、专利申请等都在递增;查新报告也是科技项目申报时必须提供的材料。由此可见,查新在科技管理工作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指导作用,已成为科技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对研究人员来说,通过查新可以了解其研究领域的国内外动态、研究热点和空白点,补充研究项目的内容,指导研究方向,增强研究人员创新意识,更加明确选题,提高科研素质。从这次的查新统计分析中,笔者深切体会到,查新需要更科学、更规范、更方便的管理,以配合科技管理部门的高效工作,为科研人员提供便利的服务,促进查新工作的开展。

(1)在整理数据资料中,笔者体会到查新的接题受理环节是查新工作的第一步,这一步直接决定以后存档资料的完整性。查新接题受理人员也是查新人员,遇到高峰期只关注查新的内容,不注意委托人的一般信息。在整理数据时,我们发现有些查新委托合同填写不全:委托单位地址不填、项目负责人职称不具体(笼统的填“副高”或“中级”等)、查新性质填错、项目来源和级别含糊、申报部门不明确等,这使存档资料不完整。在统计过程中,笔者返工补全资料,加大了工作量,占用了一定的时间。登记表的项目较

委托书简单,有些项目已不好查补,在这次统计指标中,将原本要统计分析的项目来源、申报渠道、课题级别,课题负责人的年龄、学历、研究领域等因数据不完整未做进一步的分析。 (2)在统计过程中,笔者将统计数据先录入Excel表格中,再进行分项统计,工作量大,统计项目不全,如要分析当前的研究热点,由于关键词、主题词没有录入,仅靠项目名称还无法准确分析。在查新项目管理中,提供统计数据只能从登记表中获取,因统计指标少,对于多项检索与查询,不能一目了然;在日常工作中,查新委托人当面或通过电子邮件提供委托合同,查新人员受理后手工登记、备案,影响工作效率,这些都严重限制了查新项目的科学管理。

(3)这次统计分析中,笔者对项目的资金渠道及项目获奖情况未能统计。项目资金及所获奖项情况,要通过查新用户的意见反馈或查新人员的回访确定。现在的工作模式,使这项工作不能落实,也不利于用户随时查询其报告的完成进度。

(4)目前还没有评价查新质量的标准。影响医药卫生项目查新质量的人为因素主要有查新人员所具备的医学专业知识、图书情报知识、文献分析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等。受理的查新项目专业繁多,查新人员需要请教相关专家,但在查新工作中并没有现成的专家。如笔者的统计指标中仅有课题负责人姓名、职称等,其专业并不具体,这提示必须有一个专家平台,以提高查新质量,促进查新工作的发展。

(5)在分析查新数据中,笔者发现目前查新的服务范围较窄,主要为课题立项与鉴定,这一方面反映科研人员的查新意识淡薄,认为查新只是申报和鉴定课题的一个必要条件,还没有认识到查新是一种提供信息情报的方式;另一方面反映出查新工作宣传力度不够。查新咨询不仅可以查新,还可以帮助科研人员选题、定题、文献跟踪服务,再深层次可利用数据资源开展专题信息分析、情报竞争研究等。

(6)科技管理部门要求申报课题必须提交查新报告,很多资金项目要求网络上报。笔者目前还是通过扫描查新报告上报,这给用户造成很大的不便。

医药卫生查新管理系统构想

鉴于以上体会,笔者认为为了提高查新工作效率、查新报告质量、查新管理水平以及查新服务能力,必须开发医药卫生科技查新管理系统或信息平台,将传统的查新工作模式转变为开放式、多元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新模式。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及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科技查新管理系统的研发也在不断地改进。2005年前公开报道的“四川省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查新管理系统”、“东南大学图书馆科技查新档案管理系统”、“甘肃省科技查新项目管理系统”、“军队医药卫生科技查新计算机管理系统”等,多局限于实现科技查新档案的管理。

第8篇

Sun Baihong

(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渭南 714000)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s,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

摘要:经过多年的试点和推广,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已经形成了一定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为大学生提供了项目申报、项目研究和项目评价等一系列支持和服务,也为大学生组建科研团队、参与科学研究提供了机会。但是,由于推广时间短,刚刚形成的教学模式还存在项目课题设置不合理、缺乏教学科研平台、对现有教学资源利用不足、评价体系不够科学有效等问题。

Abstract: After years of trial and promo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Undergraduate Innovative Experiment Program has formed a certain teaching models which provide a project application, research projects and project evaluation and a series of support and services for college students, but also provide an opportunity for the formation of research student team and participation in scientific research. However, because the promotion time is short, there are still issues in these teaching models, such as, unreasonable course setting, lack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platform, not enough use of existing teaching resources and not scientific evaluation system and so on.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性实验 教学模式 问题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Innovative Experiment Program;teaching model;problem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32-0205-02

1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实施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市场不仅需要人才有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更需要人才具有将知识正确运用于实践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成为学校的重要职责。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就是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性人才。在2007年,教育部就在全国高等学校正式启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这一计划是国家直接面向大学生立项的创新训练计划,目的是探索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倡导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科学素质。这一计划在全国正式实施到现在已经4年了,算上20世纪90年代在研究型大学就进行了试点,计划实施已经十几年了。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凡是参加实验计划的大学生都得到了科研和实践的锻炼,各个院校也基本形成了一套计划实施的教学模式。

2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实施已经形成一定教学模式

上一世纪90年代国家在研究性大学进行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试点到本世纪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在全国高校的推广,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已经成为高校现有教学模式的有益补充。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实施,让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研究,提高了大学生自学能力和运用课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大学生敢于实践和创新的意识,使大学生认识了科研过程,锻炼了科研毅力。同时,随着计划的开展和实施,不同院校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实验计划实施模式。复旦大学通过设立“政基金”、“曦源项目”拓展本科生科研活动,通过授予“王道学者”对结题的学生给与激励;南京大学成立了大学生创新训练指导中心组织创新项目的申报和开展,建立了相对固定的创新研究基地,还建立了“南京大学本科生创新网”,作为学生申报和展示创新项目的平台。华中科技大学提出“第二课堂”计划,创办了启明学院,推动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华中科大的DIAN团队注重把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导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厦门大学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在学院设立创新基地或者创新实验室,给学生开设“学科入门指导”等科研类课程,对学生进行科研训练。[1]这些学校的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居全国的前列,为全国普通高校创新实验计划的实施提供了经验和借鉴。目前,创新实验计划已在高等院校全面推广,普通院校在学习和借鉴研究性大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实施模式,这些模式各有不同,但有共同特征。

2.1 设立专门的基金,为实验计划实施提供资金保障没有资金,创新实验项目就没有保障。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顺利实施,是由学校设立专项资金来保障的。复旦大学设立了“政基金”、“曦源项目”来拓展本科生科研活动,建立了学生受益面广、申请形式多样、管理层次分明的“复旦大学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哈工大1998年设立产业支持的“八达创新基金”,后来产业不再支持,学校为了保证科技创新活动的长期持续开展,每年从教学经费中拿出30余万元来保证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截止2006年,学校已经累计投入了260万元经费来保证科技创新活动的持续开展。刚刚开展试验计划项目的普通院校也为计划的实施提供了专项资金和管理办法。

2.2 设立专门的部门和项目管理办法,为实验计划的实施提供组织管理保障没有组织者,人群就是一盘散沙,没有管理者,工作就不能顺利开展。创新实验计划是面对广大师生的、全校范围内的项目申报、设立和研究工作,需要有部门负责组织管理才能顺利开展。为了实施创新计划,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各校分别成立、指定相关部门负责此事。南京大学成立了大学生创新训练指导中心,下设创新训练专家委员会和创新项目管理办公室,组织创新项目的申报和开展,建立了相对固定的创新研究基地。厦门大学在各学院成立学生创新研究领导小组或者本科生创新实验室,对大学生项目的申批和研究进行组织和管理。有的学校把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交给学校的学生工作部门、让学生处协助其工作,有的学校把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与教学工作相结合,由教学管理部门负责计划的实施,还有的学校将大学生创新计划的实施放在了科技部门,由科技部门主管并评价项目质量。不管是哪个部门负责,各校都制定了专门的项目管理办法,对项目的申报、审批、结题、资金的使用等作了规定,这些做法,明确了计划实施的机构,使得实验计划有序展开。

2.3 形成了导师制度,为实验计划的实施提供了专业保障在目前的教育模式下,本科学生普遍缺乏科研基础和科研素养,创新实验计划从本科生申请项目入手,促进学生多用脑、勤动手,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有意向参加项目申报的大学生,各个院校都采用了指导教师制度。有的院校直接给学生指定指导教师,有的院校让学生自主选择指导教师,有的院校把学校指定和学生选择相结合。学生和指导教师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联系沟通,这种沟通有的以实验室为平台,有的以导师的科研项目为平台,有的采取私下约定的形式。导师制的确立,为大学生申报项目、项目运作和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了专业保障。

2.4 形成了一定的激励机制,促进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项目申报和研究创新实验计划是教育部倡导的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新的教学模式探索,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但教学资源可以共享。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时间长,对传统课程各院校都有自身特色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如对学生所学课程采用学分制,评价采用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相结合、考试和考查相结合等,对教师激励则规定基本工作量数发相应奖金、科研奖励给课时工作量支付课时费,对教师教学的评价采用学生评价、教师自评、专家评价、职能部门督促等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申报项目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有的院校采用了学分制,对教师给一定金额的补助;也有的院校将学生项目的申报和指导教师的课题研究相结合,既带动了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也为学生顺利完成项目提供了专业平台。但是,创新实验计划虽然从最初实施至今已经十几年了,在全国的推广是从2007年才开始,如何激励教师和学生参与项目申报和完成,成为各院校首先面临的问题。

3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创新实验计划实施的目标不清开展创新性实验项目是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是为了改变目前高等教育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动手能力不强的现状,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由于项目开展时间短,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设置的目的被抛在一边,为了项目申报而申报项目、为了项目的完成而完成项目,申报项目成了追逐功利的平台,好大喜功、急功近利、重形式轻目的的现象很严重,不仅没有提高大学生创新的能力,还增加了大学生的学业负担,学会了敷衍了事、形式主义的工作作风。

3.2 创新实验计划的项目也存在很多问题第一,项目普及不够。大学生创新试验项目是惠及所有大学生的教育工程、是对新教学模式的探索。项目在大学生中的普及面越广、惠及的学生越多,计划实施的越成功、越有价值。实际上,参与项目的人数只是学生人数中的少数,某高校教育科学学院共964人,参与学生人数289人,参与人数不足1/3。第二,项目课题设置也不合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项目选题应该从学生的知识积累、兴趣爱好、所学专业出发,而不是不顾自身知识结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为了申报项目而申报项目,如果这样就失去了创新计划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已开展的创新项目中,题目过大、过小和专业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当然,项目不是不能跨专业设置,不同专业相结合更容易产生新的认识和新的成果,但是完全脱离专业的项目课题结构是一种很不正常的表现,它充分暴露了大学生选题还不够成熟,较为仓促和随意。这样的课题,要么会给大学生带来太多的负担影响正常的学业,要么会让大学生应付了事影响项目的研究和质量。第三,项目完成质量不高。现有教学模式培养的本科学生缺乏科研素养,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做过项目也不会做项目,加上项目的选题和个人兴趣、专业不符,项目时间又短,学生又缺乏科研积淀,这使项目的完成成为难题。为了完成任务,文章草草写成、应付了之的现象也就十分普遍。

3.3 缺少创新试验计划实施的教学和科研平台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具有教学和科研的双重性质,计划的实施,既是符合教学规律的一个教学过程又是对学生科研潜力的挖掘的一个科研过程。本科生缺乏科研引导,没有科研的经验,对科研无所适从,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接触科研、启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为学生开设相关的科研课程。但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模式,很少开设或者不开设培养学生科研素养的课程,试验计划项目是第二课堂,它的实施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因而在计划实施中也没有涉及传统课程中对学生科研素养的培养问题,这样一来,作为具有教学性质的教学过程就缺乏一个教学平台。试验计划是学生自主的科学研究,科研团队的组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随意性和自发性,科研分工、科研合作和交流、科研场所也是随意的和自发的,作为具有科研性质的科研过程也没有很好的科研平台。没有教学平台也没有科研平台,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开展就得不到保证,这些都不利于项目的申报和完成。而且,由于没有形成新型教学科研平台,计划实施中对现有教学资源的利用也很不足。

3.4 对创新试验计划项目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实施,各高校都根据办学定位提出了一些评价标准和实施办法,在政策上激励大学生参加创新项目的申报,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科技创新活动的健康发展。但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现有的评价模式还存在评价方法简单、评价标准过高、评价主体模糊、评价指标单一的问题。[2]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完成的质量怎么样,评价办法多以团队小组发表文章的期刊等级和数量、是否获得专利来判定,而现行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评价体系主要对立项评审和结题验收两个阶段进行评价,评价主体是管理部门聘请的专家。专家评价对于保证立项评审和结题验收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但却难以对研究过程进行考察与监督,难以认定成果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学生在其中具体作出了什么贡献。这种评价机制在运行过程中,由于评价主体模糊,指导教师的评价责任不明确,难以全面、系统、准确地对学生创新实验研究的过程进行跟踪评价,会造成在整个创新活动中对创新小组的监督粗放,常常导致整个过程基本上无人过问。[3]在项目评价中往往重结果而轻过程、重论文数量而轻研究质量、重专家评价而轻导师评价的模式对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种种不利之处。

总之,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在全国的推广时间短,各普通院校对实验计划的实施虽然已经形成模式却还不够成熟,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实施的模式仍需要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乔连全.我国研究型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现状与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11,(3).

[2]李旦等.以过程为导向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评价体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

[3]张昱城等.本科生科研训练自立项目监评机制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6).

第9篇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科技专项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提高科技专项经费的使用效益,促进我市科技事业的发展,根据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我市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的通知》和《关于印发加快推进我市经济转型升级若干政策的实施细则的通知》,结合我市当前科技经费管理实际,修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由市财政核拨的科技专项经费的管理。

第三条科技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支持科技创新环境与条件建设、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化、农业与社会发展、科技合作等各类科技计划的实施。

第四条科技专项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必须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坚持“公正透明、科学评估、择优支持、专款专用”的原则。

第二章科技专项经费支持方向和重点

第五条遵循公共财政支出原则,根据公共科技的要求,市科技专项经费的支持方向是共性技术、关键技术、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科技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体系以及科技条件和环境建设,用于扶持各级科技型企业,用于支持对我市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科技工程等。

(一)以高新技术领域的创新性研究为重点,以解决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关键技术、共性技术问题为主要目标的重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项目。

(二)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究与攻关项目、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项目。

(三)高新技术应用及产业化项目、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以及科技成果推广项目。

(四)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器)、高新特色产业基地、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等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项目。

(五)全市科技信息网络、科技基础数据库等科技基础设施和条件建设项目。

(六)其他新启动的科技工作(活动),以及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需应急安排的科技专项、科技工程建设等各类科技项目。

(七)上级科技计划项目的资金配套和补助。

第三章科技专项经费开支范围

第六条市科技专项经费开支范围主要包括科技计划管理费、科技计划项目经费补助、科技创新条件与环境建设经费补助、科技型企业奖励,及其他符合科技专项资金管理要求的政府奖励、扶持支出。

(一)科技计划管理费。指由科技行政部门为管理科技计划及经费而支出的费用,包括项目受理、数据库建立、项目评审、评估、招标、跟踪检查、验收及绩效考评等工作发生的费用。

(二)科技计划项目经费补助。指经科技行政部门立项批准的科技项目在实施该项目时所发生的技术研发费补助。研发费用是指在产品、技术、材料、工艺、标准的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按《财政部关于企业加强研发费用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规定,主要包括:

1、研发活动直接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

2、在职研发人员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人工费用以及外聘研发人员的劳务费用。

3、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房屋等固定资产的折旧费或租赁费以及相关固定资产的运行维护、维修等费用。

4、用于研发活动的软件、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

5、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模具、工艺装备开发及制造费,设备调整及检验费,样品、样机及一般测试手段购置费,试制产品的检验费等。

6、研发成果的论证、评审、验收、评估以及知识产权的申请费、注册费、费等费用。

7、通过外包、合作研发等方式,委托其他单位、个人或者与之合作进行研发而支付的费用。

8、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其他费用,包括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会议费、差旅费、办公费、外事费、研发人员培训费、培养费、专家咨询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用等。

(三)科技创新条件与环境建设经费。包括: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资助经费,主要用于专用设备购置、人才培养费、对外开放服务的测试费、能源材料消耗费等;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设资助经费,主要用于对外开展服务所必需的条件建设,包括仪器、设备、少量的基本建设补助经费,服务过程中发生的能源材料消耗费、房屋设备租赁补助费及信息费等;行业专业和区域创新平台建设资助经费,主要用于提高平台整体创新服务水平有关的关键仪器设备、软件等的添置。

第四章科技专项经费预算管理

第七条市科技局和市财政局是市科技专项经费的管理部门。

(一)市科技局主要负责编制年度市科技专项经费总预算,审核、编制年度科技计划项目经费预算,检查、监督科技专项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编制年度科技专项经费汇总决算。

(二)市财政局负责审核下达市科技专项经费年度总预算和年度科技计划项目经费预算,检查、监督科技专项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审批年度科技专项经费汇总决算。

第八条项目承担单位负责编制项目经费预算,管理和使用项目经费,负责编制项目经费决算,接受上级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九条市科技局主要根据全市科技工作重点和财政局预算编制的要求,围绕全市科技计划体系编制年度科技专项经费总预算,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经费预算,明确各类计划的预算比例和支持重点,细化预算项目。

第十条根据项目的重要性以及计划与项目的分类,明确经费资助强度。市科技专项经费的资助标准按《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我市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的通知》(海政发〔2011〕50号)及其《实施细则》执行。

第十一条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建立健全专家咨询、政府决策的立项机制,以及科技项目预算的编制与绩效评审制度,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估,提高科技项目立项及预算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科技专项经费预算申请、审核、审批、拨付的基本程序:

(一)申请。申请单位在申报项目时,编制项目经费预算。

1、项目预算的编制应符合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

目标相关性。项目预算应以项目的任务目标为依据,预算的各项支出应与项目任务紧密相关,预算的总量、强度与结构等应符合研究任务的规律和特点。

政策相符性。项目预算应符合国家、省、市的财政政策和财会制度,符合国家、省市科技计划经费管理的相关规定,预算科目的开支范围、开支标准等方面的具体规定。

经济合理性。项目预算应参照同类研究开发活动合理的支出水平,根据项目承担的基础和实际情况,在考虑技术创新风险和不影响完成项目任务的前提下,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2、项目预算的编制时应当编制来源预算与支出预算。来源预算包括申请科技专项经费、自筹经费。支出预算应当对各项支出的用途和测算理由等进行详细说明。

(二)审核。市科技局进行立项审核和经费预算合理性审核。对审核工作,不断完善专家参与科研项目管理的机制,建立评审专家库,完善评审专家的遴选、回避、信用和问责等工作制度。

(三)审批。市科技局汇总项目经费预算,重大项目经费的预算会同市财政局共同确定。根据批准的年度科技计划项目经费总预算,结合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申请额度、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状况、重大科技工程的需求,提出科技项目经费安排方案,经市财政局审核会签,由市财政局和市科技局联合行文下达经费文件。

(四)拨付。采用科技合同制管理的项目由申请单位与市科技局签订科技项目合同书,市科技局根据项目实施进度及时将科技专项经费足额拨付到项目承担单位。原则上立项时拨付50%,项目完成验收后拨付50%(有明确规定的除外)。

第十二条市科技局根据我市急需确定的项目,可以简化经费预算评审程序,但经费预算须报市财政局同意后执行。

第五章科技专项经费支出管理

第十三条经批准的项目经费预算必须严格执行,一般不作调整。但由于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调整或不可抗力因素,对项目预算造成较大影响时,可以进行调整,但须按原程序上报审批。

第十四条科技专项经费的开支范围必须按本办法第三章第六条的规定执行,不得超范围使用,必须执行科技项目合同书确定的经费预算。

第十五条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经费使用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健全科技项目经费内部管理制度。项目经费要单独列帐、核算,专款专用,项目结束后,应当进行财务决算。

第十六条项目完成后所形成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按现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或根据科技项目合同约定办理。

第六章监督与检查

第十七条市财政局和市科技局加强对市科技专项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以保证科技专项经费的专款专用,并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办法,全面、规范、高效地推动我市科技事业发展。

第十八条项目管理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项目经费等违反财政纪律的行为,按照有关规定,对项目负责人和项目承担单位,给予行政和经济处罚,视情节轻重,可以采取通报批评、停止拨款、终止项目、追回已拨经费、取消项目资助资格等措施。

第十九条逐步建立科技专项经费的绩效评价制度。绩效评价结果将作为单位和个人今后申请立项的重要依据。

第七章附则

第10篇

1.1夯实基础,安全培训狠抓责任落地

该公司坚持培训重要、质量优先的方针,贯彻从严治教、从严治学、从严治考的原则,始终把推进风险预控体系教育培训作为重点,通过公司、车间、班组、个人“四级培训”强化面、线、点安全教育方式的三个结合。“面”是抓好班前会、班后会和每周的安全学习日,开展警示教育,普及安全知识和岗位危险源辨识。“线”是以管理人员和岗位人员为重点的现场安全教育,以作业规程为核心,发挥党员示范岗、群监网、青监岗和生产骨干的现场安全监督教育作用。“点”就是特殊群体的安全教育,重点是不安全行为人员,主要是解决员工安全意识淡薄和安全操作技能差的问题,特别强化对问题排查和整改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扎实做好7项培训。

(1)强化体系文件培训。组织全体员工利用班前会、安全活动日等时间认真学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不折不扣地遵照方针政策执行,特别是认真学习了关于“强化红线意识,促进安全发展”的重要论述,学习贯彻国务院安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培训工作的决定》,用《操作规程》和《岗位标准》指导生产,努力营造推进员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良好氛围和整体合力。

(2)强化事故案例警示教育培训。针对该公司成立以来发生的典型事故案例制作了《矿机公司机械行业维修及制造的安全警示片》,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通过剖析事故案例、查找管理漏洞、提出预防措施、反思撰写心得,使员工从视觉和感官上得到震撼,取得良好的效果。

(3)强化危险源辨识培训。以熟知危险源辨识、掌控其管控措施为抓手,通过举办各级各类风险预控体系培训班、班前会学习、现场实际操作及管理人员不定时到现场提问等方式来加大对车间、班组、员工以及业务管理人员风险预控体系和风险预控知识的培训。把做好对生产一线员工危险源辨识及管控措施培训当作重点,通过提高员工安全意识教育,强化安全行为培养,使操作岗位员工对岗位危险源辨识及防控掌握率达100%。

(4)强化标准作业流程的培训。严格“一工程一措施”的培训,分工种、分岗位贯彻工程措施,通过每日一题、每周一评、每月一考等形式,每月理论考试实行计算机闭卷过关考试,成绩达不到70分的视为不及格,一律补考,补考不合格的待岗培训。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每年该公司都择时开展全方位、全过程、覆盖面达100%的全员安全教育培训。重点学习各岗位、各工种的安全规程、操作规程、作业规程、风险管控措施和岗位标准化作业流程,要求该公司所有员工熟练掌握本岗位工作技能和相关安全知识,凡培训考试不合格人员严禁上岗作业。

(5)强化应急演练、职业健康、消防安全等培训。该公司每年以触电事故、消防事故、电气设备事故、起重机械事故等12个项目为主要内容进行应急培训,仅2014年就组织相关人员1170人次进行了应急演练,以提高员工对应急预案的熟悉程度,增强对潜在紧急事件的警惕性,确保应急人员明确紧急事件发生时自己的任务,加强人员之间的配合,提高对紧急事件的处理能力。

(6)强化开展“不安全行为”人员的针对性矫正培训。针对查处的“不安全行为”三违员工的意识矫正、行为矫正,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方案,真正解决员工“不知道”和“知道而做不到”的问题。

(7)强化新入职人员及外委施工单位安全培训。针对新入职员工的工作性质,按公司、车间、班组进行分级、分类、分岗位组织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公司制定了外委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年度计划,加强外委操作人员的日常安全教育培训。

1.2统筹施教,技能培训狠抓素质提升

按照“定人、定责、定方案”的“三定”思路,注重理论和实操并重,推动岗位与技能同步。截至目前,员工中有高级技师1人、技师15人、高级工178人、中级工506人、初级工107人。全部操作人员都取得了技能等级证书,其中有135名员工取得了二个岗位以上的技能等级证件,成为复合型人才。

1.2.1强化岗位练兵、技能比武、师带徒“三项活动”该公司全面深入开展全员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活动。依托岗位练兵开展技术比武、通过技术比武来促进岗位练兵的原则,实施全员岗位练兵。重点对综采维修钳工、综采维修电工、液压支架修理工、车工、电焊工、行车工和叉车等主体生产工种组织统一的比武竞赛,选拔业务尖子,通过岗位练兵、技术比武、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等方式,在公司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技艺的良好的学习和工作氛围,为促进创建一流员工队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4年,有计划地组织公司506名中级工、107名初级工进行技能提升培训,选拔101名员工参加了公司8个主体工种的技能比武竞赛。共签订师带徒81组,公司挑选技能水平较高、经验丰富的老员工与新员工签订一对一的师带徒协议,并根据每位师傅的技能特长制定师带徒培训目标,把徒弟能否独立走向工作岗位、能否通过技能鉴定、能否完成各阶段成长目标作为考核师傅的硬指标,与师傅津贴挂钩、与师傅评先争优挂钩。明确师徒职责,督促师徒快捷、有效地提高技能操作水平,通过强化师徒考核力度,加强师带徒管理,满足了公司生产操作技能的需要。

1.2.2强化能手、劳模、专家、基地“四项引领”作用

(1)强力推行员工课堂学习培训模式,强化岗位能手引领作用。即由岗位能手对照实物按照工艺、工序文件要求,一步一步演练生产作业过程,对重点工艺和关键环节进行讲解和描述。班组其他人员逐个进行“教与学”的角色互换,为其他成员演示实操过程和关键节点描述。班长组织全班人员对演示人员操作的每一个步骤进行点评,查找不足和差距,帮助其顺利通过考核。最后,直到班组全部成员都能完全掌握该项生产工艺和环节后,再进入下一个学习培训项目。

(2)加强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强化劳动模范引领作用。建立了马忠昌、郭自文2个公司级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和综机修理、电气、综采配件3个车间级的创新工作室,制定了《科技创新考核办法》、《科技创新项目管理办法》,营造创新环境氛围,激发员工创新潜力。年初公司确定下达全年科技研发方向目标、科技创新项目计划,层层分解落实到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规定完成时限,每月召开一次科技项目创新评审会,严格按时限考核奖惩。2014年公司确定了19项年度科技创新项目,截至2014年11月份实际完成科技创新项目17项、小改小革52项、合理化建议38项,共计107项,全年预计创造经济效益929.6万元。上报集团科技创新项目6项,经集团公司审核同意立项《综采工作面扇形区特种液压支架》和《XJM-S28m3浮选机设计和开发》2个项目。完成申报《综采回撤工作面扇形区特种液压支架》、《综采回撤工作面扇形区回撤工艺》等14项专利;目前共完成申报专利项目28项,授权专利项目6项,其中实用新型专利5项,发明专利授权公示1项。为进一步开拓市场,公司完成了《KCS系列矿用湿式除尘器》、《KFV1.7-9翻斗式矿车》等11项新技术的开发设计。设计完成的《综采回撤工作面扇形区特种液压支架》投入到神华宁夏煤业集团任家庄煤矿回撤工作面中,从根本上替换原“一梁三柱”架棚式支护回撤工艺,有效地实现回撤工作面扇形区机械化支护顶板,从而提高了回撤工作的人员安全性、降低了操作人员劳动强度、提高了回撤效率、减少了回撤材料成本,该项目填补了机械化支护扇形区顶板的技术空白,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和技术革命性意义。《KCS系列矿用湿式除尘器》项目已投入神华宁夏煤业集团公司枣泉煤矿生产中,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上述两项科技项目将在集团内部全面推广使用。

(3)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展技能提升工作,发挥专家引领作用。邀请业内专家和技术工程师来生产现场,对相关知识进行培训及探索交流。邀请了甘肃卓信大软件公司对SolidWork三维设计软件的应用,全球轴承行业知名企业德国舍弗勒轴承厂家关于轴承的使用与维护,中煤信达公司对采煤机、减速器密封的介绍与维护,蒂普拓普橡胶技术有限公司对带式输送机辊筒的包胶技术的推广及应用,上海道奇公司针对弗兰德减速器在皮带运输机和刮板机中的应用及技术的推广,上海保德(ABB)公司关于联轴器、减速机和轴承的使用与维护,赫莱特密封科技有限公司有关密封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培训和交流。上述厂家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亲临公司生产现场,让更多的员工聆听了专家和学者的精彩现场授课,更好地解决了工学矛盾和生产现实问题。

(4)强化集团四大实训基地的引领作用。每年集团培训中心在该公司对矿井维修钳工、矿井维修电工、综采维修电工、液压支架修理工等工种的员工进行实训,以达到上述工种所需要掌握的综采综掘矿机设备的结构原理和常见故障排除等科目的操作训练的基本要求。

1.3创新载体,管理培训狠抓形象工程

学习就是工作、管理就是培训。通过典型案例教学、专家讲座、管理知识的宣贯和各类会议精神的传达等方式,学习最新的管理理论知识,加强管理人员领导力开发、执行力建设,提高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准。

(1)开设专家讲堂。请进了名家举办安全知识讲座、新安全生产法培训、文明交通、精益化管理专题讲座。开办了员工书屋和电子阅览室,充分利用周一安全生产例会、中心组扩大会议、“”等开展形势任务教育、管理主题教育、素质提升教育、文化宣贯等教育培训,同时重视加强“三基”训练,强化班组长培训,举办了班组长管理专题讲座。

(2)致力科技讲堂。科技讲堂活动的出发点是以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为载体,传播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运用的重要讲堂。科技讲堂分公司、车间2个层次,每月举办2期,不仅开拓了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的新阵地,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公司科技研发的步伐。

(3)开办安全讲堂。开展了公司经理层、车间主任层、班组长层的3个层面的安全培训,提高了员工安全意识和公司整体管理水平。

(4)开展对标找差、反思求解活动。组织了2期120人次班组长以上管理人员赴集团各公司进行参观学习,通过对兄弟单位的参观学习,各车间、部门找到了差距,制定了改进措施,提高了各级管理人员的实际管理能力。

2“五个子目标”、“六大体系”提升培训工作教风、学风、作风

该公司教育培训工作以转变观念、拓展视野、强化责任、提升能力为主题,扎实贯彻认真、勤奋、执着、创新的培训管理文化,开展了围绕“四个着力”的课题,努力向教育培训要素质、要能力、要形象的“六项工程”建设。

(1)强化师资引领工程。聘请了34个专业59名兼职教师,选聘的兼职教师按专业、工种、技能等级划分授课,开展“菜单式”培训方式,使培训更具实效性、针对性。

(2)强化考核激励工程。采取动态与静态考核结合、理论考试与实训评估结合的方式,对员工个人实行过关培训和学分月度考核,通过严格的奖惩激励制度,使培训更具全员性、激励性。

(3)强化技能提升工程。按工种划分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对不同工种不同层次的员工进行过关考试和实训评估,按需施策、科学施教,把培训工作落地、落细、落实。

(4)强化项目带动工程。针对制定的科技创新项目,落实责任人、完成时限和考核机制,促进教育培训规模、质量、效益的统一。

(5)强化教材开发工程。根据矿井综采综掘设备维修和制造工艺,2014年重新修订编制综采综掘设备维修、制造34个工种的操作规程、标准。制定完善了143个设备操作规程、40个设备维修的企业标准,教材开发适用性强。

第11篇

    教师队伍是创新培训的主导力量,是电子创新实验基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保证。教师的水平和投入是决定创新培训成败的关键。通过选拔和培养,建立一支具有不同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方向、专兼职相结合、专业功底扎实、工程实践经验丰富并具有奉献精神的指导教师队伍,使其制订的创新培养方案能够充分满足电气信息类专业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学校方面必须加大创新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提高教师的待遇水平,关心教师队伍的成长。必须加速教师队伍知识的更新,不断扩宽其知识面,注重其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随着参加创新培训学生规模的扩大,必然会出现教师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因此,必须坚持以教师为指导核心,发动一切可能利用的力量。教师在创新培训过程中,尽量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精力重点放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面,让学生明确必须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该如何学习,为其提供精炼的学习参考资料,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如学习模拟电路知识,可以让学生根据生活和生产实际自拟题目,比如有学生想要采集人体脉搏信号,教师只要告诉学生可以通过什么方法进行采集,如压力传感器或者光敏电阻等,采集的信号属于微弱和易受干扰的信号,必须进行放大和滤波处理,剩下的工作如器件选型、电路设计等则均由学生自行完成。电路设计完后要求学生先根据原理进行电路参数计算如放大倍数和滤波截至频率等。计算完后,教会学生如何使用Multisim软件,让其将自己设计的电路和所计算的电路参数在该软件上仿真验证实现。最后让其购买元器件,进行实物制作和测试验证。在整个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只是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二、实验教学条件建设

    要进行一个完整的创新培训,必须建设一个完全开放性实验室平台。包含基本调试设计的实验设备,如计算机、示波器、信号发生器、可调稳压电源、电压表、焊接台、实验桌椅等。在实验设备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验室要提供不同的实验设备。对主要面向低年级学生的基础训练开放实验室要提供计算机、万用表、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电源等常用的电子仪器,数量以保证基本够用为度。对主要面向高年级学生的实验室除配备常规仪器外,还要配置较高级的开发设备,如单片机、DSP、EDA、ARM开发板、毫伏表、PCB制作系统、常用的电子设计类软件等。另外,为了便于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创新实验室建立器件库,利用实验室的专项经费购买常用的电子元器件,如电阻、电容、接插件和常用芯片等,免费供学生使用,同时对器件的进出建立详细的明细表,以提高器件的使用效果和效率。

    三、建立自主、开放型实验教学模式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们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创新实验室运作主要采取自由开放和预约开放,并将开放时间公布。自由开放的主要对象是教师和电子协会成员,他们可以在开放时间随时到实验室工作。而预约开放的对象是全校的电子爱好者,他们可在创新实验室的网站上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才能进入实验室。开放实验室管理系统配备指纹刷卡门禁系统、实验仪器设备电源控制系统、网络摄影机监控系统以及相应的软件管理系统。通过相应的软件管理系统对想进入创新实验室学习和培训的学生进行身份登记备案和授权。采用网络实验预约管理模式,提高了实验教学的开放性。获得授权并且预约成功的学生准许进入实验室学习,但不允许在实验室做过多的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如上网聊天、玩游戏等,可以通过网络摄像头监控,一旦发现则取消其进入实验室的资格。实验室要做到完全无人值班是很难的,但是实验室教师又不可能全天候包括晚上在实验室值班,因此可以制定值班表,安排学生(包括研究生)轮流值班。另外,对实验设备进行编号,且不允许学生随便搬动实验台的设备。

    四、采取递进式的教学培养模式

    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特点,建立了递进式创新实践培训体系,明确了学生从入门到提高等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对一年级新生开展了电子焊接工艺、制图制板工艺、小功能电路等基础性培训,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二年级学生中开设了“电子系统设计”等课程,以功能电路、单元电路、小系统设计等为主要内容,通过课程化的培训,旨在提高学生的应用电路设计能力;经过严格选拔,在三年级学生中开展了综合性培训,以综合性功能电路、大型应用系统为主要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五、采取多级开放式团队运行管理模式

    实行从指导教师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低年级本科生的多级开放式创新团队运行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还可以形成传帮带、便于知识与技能传承的长效机制。在这个创新团队里,不仅要强化上一级团队成员的权威,更要重视团队核心成员奉献精神的培养。每个团队核心成员必须定期制定培训计划,负责团队培训和知识的有效传承。任何团队成员都必须严格服从团队核心成员的任务安排,按计划完成培训任务,提交总结报告。对高一级的创新团队给予政策上的优先扶持,对能力突出的创新团队成员,允许其进入高一级的创新团队,而对表现不佳的成员也可降到低一级的创新团队,甚至从创新团队中剔除出去。创新基地采用网络化管理,通过建立专门的网站公布创新基地的全部实践活动,包括培训时间、内容、各类创新项目申报情况、学术研讨活动、仪器设备现状等,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网络化管理、创新项目审批和申报、各类科技竞赛活动的组织等工作由学工部门带领校内电子协会来完成。对于每个创新团队,均可以申报创新实验基地科技项目,开展申报、立项和研究等工作,并在规划时间内完成预定目标,提交科技成果。对确定立项的学生创新实验基地科技项目在科研经费上给予资助。从经费、政策上重点支持优秀学生从事原创性科技项目,激励学生做出重要创新成果。以项目为依托,实行“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分级管理、滚动发展”的良性机制。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选题、自定计划,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促进其个性的充分发展。坚持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把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参加科研实践;把教学与生产劳动和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将专业课的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生产实践进行;让学生走出校门,把实践教学拓展到社会经济建设的各个层面,从而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创新的机会,缩短学用差距,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依托各类创新性项目和学科竞赛平台

    依托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创新实验室开放项目、大学生课外科技制作项目开展项目创新训练,通过对创新项目进行研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逐步具备“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同时,通过项目小组的共同研究,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合作精神也得到了培养。通过强化实践教学、实施创新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学校多种教育资源,开展有效的第二课堂活动,结合湖南省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智能汽车大赛及挑战杯大赛等参赛活动,创造优良的创新工程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创新活动及应用研究工程训练,强调以学生为主,学生自主选题,培养学生系统的掌握工程设计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能动性和创造力。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活动环境建设,提高装备水平,配置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队伍。在全校开展各类设计竞赛(如机器人设计大赛、电子竞赛、创业设计大赛等),鼓励学生报名参加比赛,创造一切条件开放实验室为其提供良好服务,使每个学生融入创新氛围。

    七、学校增加对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投入

    学校以学生为本,在实验的策划、资金和设备等各方面给予有力支持,改变以往实验指导单纯依靠实验人员的模式,派出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定期给学生讲课和指导,并且参与实验项目的设计和筹备。探索创新性自主式、研讨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设立学生科技活动专项基金,用于资助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支持并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有影响的课外学术科技竞赛,表彰在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奖励优秀的学生科技学术成果,同时创造条件扶持有发展前景的应用性科技成果的转让与开发。每年不定时、不限项地开展学生科研立项申报工作,并制定学生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对课题进行阶段性的跟踪指导、监督、检查和评审。

    八、建立校企合作基地,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

    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管理和运作机制,加强与企业长期稳定的合作。通过校企合作,解决资金投入与发展的瓶颈问题,提供教学资源、派遣与培养师资、基地实训、企业实习与就业等完整的人才培养链。通过校企合作,开拓了实验室建设的新途径,提升了教学层次,节约了建设资金,推动了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的进度。通过校企合作,使学生拥有了直接的工作经验,提前完成了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使学生具有突出的竞争优势。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协助企业开展商业策划、产品开发、技术指导和员工培训,让学生参与企业生产和企业管理,使其在企业的工作中学习企业文化,掌握基本操作,培养创业技能。与企业的项目合作是创新基地发展的有力补充。学校围绕企业生产申报科技项目、设定创新课题,不仅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而且也使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有的放矢,所取得的创新成果可直接为企业所用,使创业具备了实际应用价值。

    九、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

    良好的激励机制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热情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学生创新培训考核合格、学科竞赛获奖、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申请各级创新项目等,都能获取一定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学分并给予精神和物资奖励,对于指导学生取得科技成果和获得竞赛奖励的教师也要给予一定的奖金鼓励,同时将指导工作纳入教师的教学工作业绩考核。

第12篇

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决定着整个经济社会的创新能力,财政政策对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起着巨大的调控、支撑和引领作用。本文在梳理河南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财政政策的基础上,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地方财政资金和政策的角度提出了建立财政自主创新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财政科技资金管理机制、健全财政资金支持机制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企业自主创新;财政政策;科技资金

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的最大特点是经济增长更多地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中国经济由增长经济形态转入创新经济形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新时期我国的重大国家战略。作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自主创新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其中,生产力的主体———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决定着整个经济社会的创新能力。财政政策,作为政府激励科技创新的一种重要制度安排,对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起着巨大的调控、支撑和引领作用。本文着重从地方财政资金和政策的角度,在分析河南财政促进自主创新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河南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政策梳理

(一)财政科研投入稳定增长近年来,河南财政不断加大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建立了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2013年,全省财政科技支出80.28亿元,比2012年增长15.3%,较2009年增长126.15%,2009~2013年年均增长25.23%,比河南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速高2.23个百分点。

(二)财政资金扶持机制日益完善一是明确范围,突出重点。把省政府确定的重点企业、重点转型升级企业和重点服务企业作为财政支持重点。二是公开招标,严格评审。按照资金管理办法,委托河南招标采购服务有限公司实行公开招标,并在《河南日报》招标公告。三是合同管理,跟踪问效。省财政、发改、科技部门与项目承担单位签订项目资金使用合同,严格按合同内容进行考核和监督。同时,“及时跟踪项目进展情况,掌握项目实施效益。对3年内不能实现转化的研发成果,省财政将收回补助企业的资金,或通过公开招标方式推广、使用研发成果”。

(三)科技资金管理机制比较合理科学不断创新科技项目经费管理机制,确保资金分配科学透明。一是对科技项目资金采用因素法分配,2010年起对科技项目实行技术和财务专家“双向评审”。二是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实行公开征集,提高了财政资金的社会影响力。三是限定硬条件,要求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必须达到规定比例要求(按规模大小达到3%~6%),企业必须建有省级以上的技术中心,对不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初审阶段即予剔除。四是加强监督管理,对于资助的每个科研项目,必须严格按照工作指南规范地开展工作;从2010年起,省财政支持的科研项目及经费补助情况均通过财政厅和科技厅门户网站进行公布,既方便有关单位和人员上网查询,又加强社会监督,减少了分解、截留、挪用科技项目经费等问题的发生,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河南财政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成效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河南财政科技投入得到较快增长,自主创新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财政自主创新资金带动作用显著各项财政资金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和带动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创投基金、战略投资者等社会各类资金积极投入,2013年,河南科技研发投入355.3亿元,增幅为14.3%,投入强度(研发占GDP比重)为1.11%,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为河南顺利实施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提供了资金保障。

(二)自主创新实力明显增强《2013年河南省科技研况分析》数据显示:河南省企业研发活动活跃,主力军作用日益增强。2013年河南省有研发活动单位2051家,比12年增加331家,增幅为19.2%。其中,工业企业新增研发活动单位331家,是河南研发活动单位增加的重要来源。此外,专职研究人员比重提高,研究人员组成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自主创新成果大量涌现2013年河南省研发活动产出稳定增加,专利、发明专利申请保持较快增长。专利申请18095件,比2012年增加2307件;工业企业是河南省研发经费投入的主力,共投入295.3亿元,增幅18.6%,远远高于其他研发队伍的增速,占全省研发经费投入的83.1%。2014年河南省共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9项,包括国家技术发明奖5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4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3项)。

(四)区域自主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科研机构进一步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省属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已全部改制为股份制企业。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2012年河南工业企业科技项目数占全省30%左右,位居中部六省之首;新产品开发项目数较大,位居全国第11位,中部第2位。

(五)自主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2012年河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2720亿元,2013年同比增长11.8%,全省工业增幅超出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5位,在中部六省稳居第三。其中,高成长性、高技术性产业占比提高,全省汽车、电子、装备制造、食品、轻工、建材六大高成长性产业增加值增长13.2%,高出全省工业1.4个百分点,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

三、河南财政促进自主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河南对自主创新的投入仍显不足1.增速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财政科技支出增长慢。2009~2013年,河南财政科技支出年均增速虽然高于一般预算支出年均增速1.77个百分点(见表1),但与中部六省财政科技支出增速相比,河南位居第5位,分别比安徽、江西、山西和湖北低15.32、12.66、10.22和6.62个百分点,仅比湖南高5.62个百分点,财政科技支出年均增速仍然偏低。二是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即R&D经费)增长慢。河南R&D经费内部支出由2010年的211.2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355.3亿元(见表2),年均增长19.02%,在中部六省中,河南年均增速位居第5位,仅比江西高3.14个百分点,分别比安徽、湖南、湖北和山西低10.1、1.65、0.11和0.97个百分点。2.投入总量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科研经费投入强度仍然偏低。近年来,河南科研经费投入强度(即R&D经费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虽然有所提高,但在全国仍然属于偏下水平,2009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75个百分点,2013年比全国平均投入强度2.08%低0.98个百分点。与中部六省相比,2009-2013五年来,河南科研经费投入强度都处在倒数一、二的位置(见表3)。二是财政自主创新投入强度仍然偏弱。财政自主创新投入强度是指财政支出中科技支出所占比重,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对于自主创新和科技发展的支持程度。从河南近几年的情况来看,财政自主创新投入强度稳步提升,2013年达到1.44%,但仍低于全国2.27%的平均水平,在中部六省中属于中等水平。

(二)财政科技资金管理机制有待完善1.专项资金名目繁多、财力分散。目前,河南主要用于支持自主创新和科技发展的专项资金有20余项,如果再加上文化产业发展、工业结构调整等与自主创新有一定关系的专项资金,种类将会更多。另外,随着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专项资金的名目将会进一步增多,多则繁、繁则乱,不利于资金的管理。而且,本就有限的专项资金又被分割于不同的管理部门或同一部门的不同职能处室,如科技人才创新资金、软科学研究计划资金、重大公益科研项目资金分别主要由科技厅人才开发与国际合作处、政策法规与基础研究处、发展计划处负责,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主要由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处负责,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资金主要由农业厅科技教育处负责,重大科技专项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等专项资金由科技厅发展计划处牵头、根据领域分别由相应专业处室负责管理,而科技攻关计划专项和科技成果转化计划资金则由科技厅的多个处室共同管理。这样不仅造成资金分散、难以发挥财力集中效应,而且当部门或处室之间协调不畅时容易出现专项资金结余沉淀与支出紧张并存等问题。2.部分自主创新专项资金交叉重复。如由科技厅管理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和发改委管理的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在支持项目上存在交叉重复,容易导致项目重复申报、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3.财政科技资金绩效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河南尚未建立真正的财政科技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对财政科技资金的使用效果很难进行客观、全面、科学的评价,从而也影响了对自主创新项目的进一步支持。4.技术、财务专家“双向评审”和因素法分配的应用范围有待扩大。目前,技术、财务专家“双向评审”和因素法分配方式仅在部分规模较大的科技项目资金中得到了应用,其应用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大。

(三)对自主创新的支持机制亟需优化1.财政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形式相对单一。目前,河南省财政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形式多为补助、贷款贴息和奖励,相对单一,财政资金对自主创新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受到一定局限。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尝试新的财政支持形式,如跟进投资、阶段性参股、悬赏奖励等,并根据项目特点、属性在不同环节选择不同的方式。2.无偿资助不利于增强自主创新项目单位的责任感。目前,河南省财政对自主创新项目的支持基本上是无偿的。这一扶持方式虽然可以充分体现财政资金的政策性、激励性和导向性,但是其弊端也逐步显现,如不利于增强项目单位的责任感,容易使其形成等、靠、要的依赖思想。3.财政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和创新基础环境建设的支持有待加强。资料显示,河南省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科技资金大部分投向了省内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投入相对偏少。从河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来看,中小企业所占比重低。2005~2008年、2012年各年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中中小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22.96%、27.18%、25.76%、32.93%和27.01%,分别低于大型企业所占比重54.08、44.39、48.49、34.14和45.98个百分点(见图1)。这与我国80%以上新产品、新技术、专利来自中小企业的现状极不匹配。另外,河南省财政对科技基础条件、知识产权保护等创新基础环境建设的支持力度也有待加强。4.对引进技术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引导作用不强。目前,国内外产业转移为河南调整产业结构和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政府和企业重引进、轻开发,重使用、轻研制,重模仿、轻创新的现象仍未根本改变。应该通过创新财政扶持形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作用,逐步引导地方政府和企业由“重引进”向“重吸收”转变。5.政府采购带动自主创新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尽管河南财政部门制定了《关于政府采购支持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但是由于《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尚未出台、其他相关措施不够协调、有关部门步调不一致等原因,政府采购首购政策还没有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影响了政府采购首购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效应。

四、促进河南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政策建议

在用足用好中央各项促进自主创新财税政策的基础上,不断加大河南财政促进自主创新的投入力度,优化河南财政科技支出结构。

(一)探索建立财政自主创新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是促进自主创新的重要保障。作为重要的公共战略性投资,必须把科技投入放在优先保证的位置,确保财政科技支出快速增长,确保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和R&D占GDP比重达到或接近全国地方平均水平。1.大幅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适当提高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并逐步缩小与全国地方平均水平的差距。同时,以优惠政策作扶持,鼓励全社会增加自主创新投入,巩固“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的全社会自主创新投入体制,推动河南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通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拓宽财政科技资金渠道。一方面,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可以有效规范国有和国有控股以及参股企业的资金管理,合理控制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开支,引导增加研发投入;另一方面,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中列支一定比例的资金与其他财政科技资金统筹安排使用。三是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内管理时,明确规定各地方应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科技投入。

(二)创新完善财政科技资金管理机制1.整合财政科技专项资金,探索大专项资金管理模式。为避免专项资金管理部门过多、使用分散、效益不高等问题,实现“整合资金保重点、集中财力办大事”的目的,同时又能发挥有关部门管理细致、业务熟悉的优势,可以探索大专项资金管理模式。(1)逐步规范专项资金名称,减少专项资金种类。可根据资金功能、性质、特点将专项资金分为几个大项,当经济社会形势变化需要进行专项支持时,只需在相应或相近的大项下调整其使用结构和方向,无需再另设专项资金。(2)集中科技专项资金,建立专项资金池。为避免专项资金多散不集中及其沉淀结余与支出紧张并存的弊端,将每年的专项资金集中以后进入专户运行,由相关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共同管理,而各专项资金的具体额度暂不明确,每年根据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点支持方向,在公开征集的重大项目之间统一安排调剂、统筹使用。(3)建立统一管理、贯通省直各主管部门的自主创新项目管理系统。一方面,省直各主管部门的项目信息共享,避免了项目重复申报现象;另一方面,通过系统对项目实行动态管理,可以及时了解项目进展,掌握资金使用情况。2.进一步加强财政科技资金绩效评价管理。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不断改进和完善管理方式,进一步提高财政科技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第一,实行项目和财务综合考评。项目考评指标包括项目立项的可行性、创新性、项目目标完成情况、项目的社会效益等内容;财务考评指标包括项目的财务实际支出、资金的配套落实情况、税收贡献度的经济效益等内容。第二,对扶持资金的运行进行监督包括立项、执行和完成阶段的全程监控。第三,建立多部门参与的业务协调和沟通机制,共同加强对财政支持项目的跟踪问效。四是扩大技术、财务专家“双向评审”和因素法分配在科技项目资金中的应用范围。

(三)创新健全财政资金支持机制坚持以财政支持为引导,不断创新和丰富财政资金支持形式,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促进河南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1.根据项目特点和属性进行不同环节、不同形式的财政资金扶持。对于具有基础性、公益性、共性、前沿性以及重大战略意义的科技创新项目,可在研发阶段,主要以无偿资助的形式予以扶持;对于部分具有竞争性的科技创新项目,应主要在成果转化阶段以奖励形式加以支持,而且优先奖励采用国内专利或首创技术的项目;对于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项目,为减少财政资金风险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改变过去主要由政府选择管理项目的传统方式,探索试行由专业风险投资公司代为选择管理项目的新模式,并主要通过与风险投资公司跟进投资的方式进行扶持。2.探索建立财政科技资金回收机制。对财政支持的创新项目在成果转化后盈利的,将财政资助资金按原额回收,并列入科技专项资金滚存使用。这样,既可以提高自主创新项目单位的责任感,也可以体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政策支持”的原则,壮大财政科技资金规模,还可以通过支持更多项目以提高财政科技资金的经济和社会效益。3.尽快设立省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互联网时代,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通过风险补助、跟进投资、阶段性参股等多种财政支持形式,引导创业投资基金积极支持和培育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拓展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融资渠道。4.严格对引进技术和项目的扶持条件。确需引进的技术和项目,经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并转化为成果的,可以通过补助、奖励、政府采购、贷款贴息、跟进投资、阶段性参股等多种形式予以支持。5.充分发挥政府采购带动自主创新的政策效应。配合科技部门积极开展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工作,加大推动河南省自主创新产品列入国家“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的工作力度,切实落实优先采购、首购、订购等支持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

参考文献

[1]胡兴旺.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J].财政研究,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