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4 14:34: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理名师课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高中地理课程及其开设情况
高中地理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它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是所有学科课程中唯一跨两个领域的课程。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学习掌握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高中地理课程是由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必修课程由“地理1”“地理2”“地理3”三个模块组成;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七个模块组成。
我省高中地理共同必修课程的课时一般设置为每周2节,选修课程课时一般设置为每周3-5节。在国家设置的七个选修模块中,我省统一自行选定其中的四个模块,它们分别是“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各地区、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四个选修模块中选择两个模块实施教学。
二、高中地理教师队伍概况
高质量且稳定的师资队伍是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力量和坚实基础。据统计,我省目前高中地理教师总人数为3754人,其中专业教师为3726人,专职教师为23人,兼职教师人数为8人。根据2011年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组织的江苏省普通高中教学情况问卷调查表明,我省地理教师性别比例基本相当,结构较为合理。全省地理教师年龄以中青年为主,年轻化趋势明显。从教师学历结构来看,目前我省高中地理教师学历以本科及以上为主,且硕士以上学历的比例趋向增长,这说明我省地理教师的基础专业素养较高。
三、特色教研活动的开展与推进
1.全省中学地理特级教师论坛。
全省中学地理特级教师论坛自2009年起,每两年举行一次,至今已成功举办三届。该论坛汇聚了全省中学地理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大市地理教研员和部分骨干地理教师。活动采用主题研讨和课例展示的形式,通过网络在线直播,将名师的优秀成果和成功经验惠及全省广大地理教师。该论坛对发挥地理名师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全省地理名师的培育和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全省中学地理主题教研活动。
全省中学地理主题教研活动是地理学科的品牌教研活动,每年举办一次。自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主题教研活动更加契合地理教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和地理教学的实际需求。如2012年4月在徐州丰县举办的“中学地理课堂观察”主题研讨活动,以“课堂观察”为主题,采用课例展示与理论研讨相结合的形式,充分展示和交流了我省中学地理课堂观察中的成功经验和研究成果。为了更好地发挥本次活动的辐射作用,研讨的实况和研究成果还受邀刊载于《地理教学》杂志中,受到了全国同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3.中学地理名师课堂活动。
自2012年3月我省名师课堂直播活动开展以来,地理学科共组织了6节初、高中地理名师课堂展示课,邀请了6名授课教师和12名教科研、专家进行专题研讨。
(于 蓉)
问题呈现
一、新课程理念正逐步深入教师教学观念中,但在教学行为中的贯彻与落实还有待加强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程理念及其所体现的价值取向正逐渐为广大地理教师所接受与认同。多数教师认同地理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外,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与人交往以及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主体性的关注渐趋加强。大多数教师认为在地理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尽管课程理念正逐步内化为教师的教学观念,但我们还应认识到,教师教学观念的真正转变应该体现于具体的教学行为之中,在实际调研中,我们关注到教学观念的行动化还未真正显现。例如,尽管教师们普遍认识到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作用,但是在教学实施中,那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授方式仍然较为普遍地存在。
二、教学方法的运用更加多样化,但教学方法的使用效果有待提高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探究法等。而且教师讲授的时间有所减少,留给学生讨论和思考的时间有所增加。在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时,教师能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例如,在遇到学生有难以理解的概念、原理等知识时,采用“讲解直至学生记住为止”的传统方式来教授的教师已很少,大多都能通过举例、画图、动画演示等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或探究实验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难点。
但是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虽然新课程中所推崇的教学方法正逐渐被更多的教师所采用,可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例如,在很多合作学习中,教师因缺乏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与技巧,而使小组讨论最终变成了学生的“闲谈会”。
三、教学资源的获取渠道更趋广泛,但教学资源的合理选择和有效运用仍需加强
教师的教学资源开发意识日渐增强,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已成为大多教师的共识。教师能够积极地运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开发教材以外的其他教学资源,获得资源的渠道包括网络、书籍、报刊杂志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重要媒介之一。教师不仅通过网络收集各种教学素材,同时还通过一些互动平台(QQ、微博、BBS等)分享和交流教学经验。
在网络资源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看到了资源泛化现象也在影响着地理课堂教学。一些教师对教学资源的不加选择或选择不当,造成了大量无效信息的产生。学生置身于“信息海洋”中而无暇思考,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有效学习地理知识,而且容易导致学生思维的破碎化,从而使得学生深层思维能力的发展受到影响。
四、校本教研已成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主要形式,但教研的主动性和实效性有待加强
校本教研已经成为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主要组织方式。大多数学校都能定期进行地理校本教研活动,且形式趋于多样化。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学校在教研组中又成立了备课小组,备课组定期研讨;有些学校地理组采用课堂观察的形式组织校本教研;一些学校的地理组申报省、市级课题,基于课题研究来进行校本教研。这些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在大多数学校中,校本教研已成为教研活动的常态。
但我们也发现,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内在动力不足,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待加强。究其原因:一是教师尚未意识到校本教研对教学质量和自身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二是目前高中教师的课业负担繁重,尤其是高二、高三的地理教师地理课时明显增多,导致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参与校本教研。另外,一些学校尚未建立起行之有效的、针对校本教研的考评和激励机制,也是造成教师教研参与度不高、效果欠佳的原因之一。
五、激励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已初步体现,但其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新课程实施以来,地理课程评价有了初步的改观。大多教师认识到评价的作用并非仅仅是甄别学生成绩的优劣,更重要的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励学生在知识、能力及情感价值观方面获得提升。在教学中,很多教师能采用鼓励的语言来指导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此外,教师们也尝试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方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一、教育理想:构建“真、善、美”的地理教育
一棵大树一个世界。以一棵大树形象建构工作室设想:太阳,意指构建教育理想的高度;深根,寓意扎根教育理念的深度;强大树干,意在主持人强化自身学识和研究;枝繁叶茂,意指工作室骨干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一棵大树,志在撑起广大学子成长的一片绿荫。
1.教育理想
作为工作室主持人,首先要有教育理想。就象大树需要阳光雨露,工作室需要太阳的高度,顶层设计“蓝图”,先行组织形成上位概念。工作室教育理想:构建“真、善、美”的地理教育——“科学求真、育人求善、生命求美”。
科学求真——地理首先是一门学问:科学性、知识性、真实性;
育人求善——引领学生与人为善、与邻为善、与自然为善、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生命求美——学习地理,让生活更美好!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地理拥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和谐统一美;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地域性特点,各地文化差异、独具特色美;灵动的地理课堂、师生教学相长、思维碰撞、生命激荡更是一种美!
2.教育理论
根深才能树大,一棵大树离不开发达根系的深度支撑。工作室需要深入扎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研究。着重深入以人为本、建构主义(瑞士、皮亚杰)、邀请教育(美国威廉姆和贝帝)、学习理论、情感教育(朱小蔓)、生命教育(叶谰: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等,依托学校浓厚的教研氛围、区特级教师工作站和省名校长工作室的大力支持,深入扎根顺德教育教学改革热土中深厚的教研土壤。
3.教研行动
强大树干才足以拓展枝繁叶茂的广度。立足顺德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要求“构建自主、开放的教育”,要求“教书、育人两条腿走路,并且两条腿都要长”,着力改变教育教学中“教多育少,文多化少”的普遍现状。
主持人首先强化自身,主攻方向是进行“构建真、善、美的地理教育”课题研究。发挥自身教书育人优势,突出德育特色,研究学科育人渗透。
发挥地理新课程的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的教书育人作用。立足课堂学生主体与地图对话、与自然环境对话、与人文世界对话,深化新课改、变革新课堂,创新“获得型”地理学习能力培养教学实践。师生共同获取知识之真、做人之善、生命之美,引领求真、求善、求美的地理教育思想。
深刻渗透改变世界的地理思想(苏珊·汉森):世界的表达(地图论、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人类家园的世界(人地调适、水量平衡气候学、人类对地球的改变、地方感),相互联系的万千世界(空间组织及相互依赖、中心地理论、城市群的未来即是现在)。渗透培养人地协调观、空间观、因地制宜观、可持续发展观。让地理改变世界,改善环境、美化生活、提升生命。
与此同时,引领工作室骨干教师成员,形成专业发展共同体。首先强化团队自身的学识修养,加强精神凝聚(包括敬业精神、专业精神、合作精神、学习精神、创新精神等)。着重发挥各骨干成员的优势,立足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立足课堂教学,找准主攻方向,进行课题研究,形成各自教学风格和课题研究特色。引领广大的骨干教师从“教书匠”转型为“专家型教师”,带动培养名师队伍,枝繁叶茂。
为此,工作室突出德育和教书育人,深化提炼教学风格,侧重打造精品案例,强化与省内骨干交流,致力专业发展,成就团队名师。
4.培育硕果
大树底下好乘凉,最终培养学生成人成才,累累硕果成就更多大师、栋梁之才。“一棵大树”是工作室形象的选择,是生命课堂感悟的象征,更是教育人生的礼赞。
二、近期工作:广东省中学骨干教师跟岗培训
为实现广东省中小学骨干教师“三位一体”培训目标,发挥广东省教师工作室“名师作用,培养中青骨干,服务学科教学”的宗旨,以教师工作室为核心搭建骨干教师成长平台,本工作室围绕“构建真、善、美的地理教育”课题,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广东省2012年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的通知》精神和《关于做好广东省2012年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班跟岗学习的通知》部署,在高校导师组的指导下,拟定本工作室《广东省中学骨干教师跟岗培训方案》。
1.任务内容
制定专业发展计划,通过集体备课、双向听课、说课评课、案例分析、课例开发、专题研讨、问题解决、课题研究(含开题报告)等形式引导学员进行业务提升。
2.日程安排
为期20天共三周。第一周:开班仪式、听课评课(由工作室主持人和成员上4~6节课)、座谈分享(主持人和学员成长心路)、发展规划(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学员之间交流)、挂牌仪式暨课题开题(参加人有嘉宾、导师、跟岗学员、工作室成员、家长委员会代表和本校青年教师)、教育博客(每天撰写个人跟岗日志)。第二周:参观学习、集体备课、学员上课、双向听课、说课评课(结合开发精品课例)、教育博客(每天撰写个人跟岗日志)。第三周:参观学习、专家报告、课例开发(精品课例形成课件、教案、教学录象并刻录光盘,学员跟岗汇报课、同课异构(到外校开展交流活动、开设主题讲座)、专题研讨(提炼个人教学风格)、问题提出(课题研究案例分析或教学反思报告)、跟岗总结。
3.跟岗要求
严格执行省骨干教师跟岗培训的相关精神,搭建成长平台,形成专业的学习发展共同体。践行师德规范,展示省级骨干教师良好的教书育人形象。跟岗期间听评课不少于10节,上课不少于6节,开发优秀课例一节并录像;撰写教学反思或读书笔记2篇;每天建设博客、撰写日志。关注主持人博客http://.cn/u/2968191503。工作室助理结合学校教研拟出每周详细安排表,做好跟岗宣传和档案建设并跟进学员的食宿交通等后勤接待指引。工作室根据学员工作态度、任务完成情况、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等对学员进行跟岗考核。
三、长远目标:工作室三年建设方案
1.工作思路
工作室以构建“真、善、美”的地理教育——“科学求真、育人求善、生命求美”为教育理想,以网络平台为主要依托、课题研究为重要方式、教学研讨为主要内容,在省教育厅、市区教育局的领导下,自主开展系列教研教改和培养地理学科优秀教师的工作。
2.工作目标
带一支团队:力求三年内使工作室成员在师德规范上做示范,课堂教学上有精品,课题研究上有成果,管理岗位上抓经验,实现工作室成员的专业成长和专业化发展。
抓一个项目:以构建“真、善、美”的地理教育为研究方向,带领本工作室成员开展有效的科研活动。
做一次展示:每年承担一次区级或以上主题展示活动,以研讨会、报告会、名师论坛、公开教学、现场指导等形式,传播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发挥工作室带头、示范、辐射作用和名优群体效应,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建一个博客:及时传递成员之间学习成果,交流工作室研究成果,以互动形式成为中学地理教学动态工作站、成果辐射源和资源生成站。
出一批成果:精品课堂教学实录、教学风格篇专集等。
3.骨干培养
探讨骨干教师成长规律,带领青年优秀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造就具有学科研究特色的骨干教师队伍。工作室成员由热爱教育事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已经崭露头角的骨干教师、教学新秀或有发展潜力的年轻教师组成。成员成长规划:第一年对地理教材有深入研究,对课堂教学有独特发言权。第二年能独立承担或参与课题研究工作,促进结合个人特色形成各自教学风格。第三年成为区级以上骨干教师,撰写高质量教研论文,并在区级以上刊物发表。
4.课题研究
工作室确定科研课题:“构建“真、善、美”的地理教育”。以个人特色专长为基础,以全体成员智慧为依托,以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突出学生学习,强化学科渗透国情国策、低碳环保、自然灾害、生态协调,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教学主张是名师教学的内核和品牌,缺乏教学主张,或者教学主张不鲜明、不坚定,就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名师。教学主张也是名师区别于其他教学名师的重要特征,教学名师、名家和流派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不同的教学主张上。无论是名师的成长还是名师的培养,主张的提出是关键,主张的研究是核心。
名师教学主张的实践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教学主张的教材化研究——使教学主张有根有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主要客体和对象,课堂教学就是要解决教材与学生的认识矛盾,没有教材或不依赖教材的课堂,教学就会失去方向,失去内涵,质量也就没有了依托,没有了根基。所以教师对教材钻研的深度、角度,以及从教材中解读出来的意义和内容,就成为了决定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前提和关键。名师对教材的研究和解读首先要达到一些基本的共性的要求,如,能够全面准确地理解教材的本质和本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内容和难点重点,融会贯通地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真正做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但是,对名师而言,仅仅做到这样是不够的,还要达到更高的要求:独到见解。独到者,独具慧眼也。名师对教材要有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从而能够化枯燥为生动,化共性为个性,化腐朽为神奇,化平庸为智慧。这个过程就是名师教学主张的教材化过程,教学主张作为名师思想和智慧的结晶,是名师钻研和解读教材的独特视角,是名师发现、挖掘教材新意的探测器,名师要用主张来统领、解读教材,这是给教材注入、渗透主张、思想、智慧的过程,使教材个性化、生命化;与此同时,不断从教材中挖掘和提炼出体现和反映教学主张的内容和意义,使主张变得厚重、丰富,有根有源。
从研究的角度说,从教材中挖掘和提炼出体现和反映教学主张的内容和意义,要达到以下三点:第一是显性化,即把教学主张的内容和意义从教材的隐形存在变成显性存在。名师教学主张的内容和意义一定是教材(学科)所内有的或内含的,但一般不是教材自身的主线和明线,通常是暗含的,名师钻研和分析教材就是要将其显性化,变成教学内容的明线。第二是结构化,即把教学主张的内容和意义从教材的零散存在变成系统存在。它要求名师要把不同学段、不同单元、不同章节、不同课文里所蕴含的教学主张的内容和意义,按照某个思路和线索串联起来,使其成为一个结构和系统。第三是张显化,即把教学主张的内容和意义从教材的微弱存在变成强大存在。名师具有特殊的眼力,能够发现教材中关于自己教学主张的细微的东西,并将其放大,使其成为亮点。
二、教学主张的教学化研究——使教学主张看得见、摸得着
教学主张不仅要进入教材,还要进入教学。所有的好教师都能凭借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经验,精熟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方法、技能技巧,灵活地驾驭课堂,使教学取得明显的效果并达到较高的水平。名师也不例外,课上得好是名师的基本功,擅长教学是名师的必备前提。但是,名师的教学还有更高的要求,这个要求从外在的表现来看,就是个性和风格;从内在的要素来看,就是主张和思想。教学主张的教学化研究,简单地说就是要用教学主张作为教学的导向,并将其融入教学实践的每一个“毛孔”,使名师的教学活动“烙上”自己的个性,进而形成自己的风格。真正的名师一定是一个教学艺术家,而风格正是作为艺术家的名师所特有的在教学活动中一贯表现出来的一种“韵味”“格调”“风貌”,风格是一种境界(不是一个特征),它是教师教学特长中的特长,是教师对某种教学技艺的精益求精、千锤百炼以至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是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甚至望而生畏,无人能匹的境界。这也是名师的神奇和魅力所在。值得强调的是,名师的个性、风格一定要和自己的主张和思想相融合,一脉相承。否则,个性和风格可能会变成没有内核和精神的空壳,变成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绣腿。
从教学主张的内容来看,有的主张直接指向教学活动本身,如“自主语文”“学语文”,这样的主张本身就是从教学活动中提炼出来的,当然它很容易转化为特定的教学方式、程式,形成一种基于教学主张的教学模式。相对而言,这样的名师和主张可学性很强,别人比较容易学,推广价值大。有的主张却不是直接指向教学活动的,而是指向学生和学科的,这些主张是从学生和学科角度立意的,如“童趣数学”“文化数学”“儿童品德”“生活品德”;还有一些主张则指向人类终极价值追求和目标,从哲学、伦理学、美学等视角立意,如“易语文”“善语文”“美语文”。这些立意相对高远的主张就不那么容易转化为可操作性的教学方式和模式,因为它们与教学实践的距离较远,也可以说这些主张的价值更多是精神性的,而非物质性和可操作性的,也可以说我们很难从这样的主张中抽象出一种大家都能效仿的普遍的教学模式。但是,没有落地的主张不就成了空中楼阁了吗?所以,教学化研究的重点难点就在于要把这些立意相对高远的主张转化为教学实践的要素、表现、特征,让别人从你的课堂依然可以看出你背后的主张。
三、教学主张的人格化研究——使教学主张名师化、精神化
教学主张不但要进入教材、进入教学,还要进入教师本人,成为教师人格的一部分和特征,名师的主张不仅要通过教材、教学表现出来,还要通过名师自己的生活和为人表现出来,这样才更令人信服。设想一下,一位主张民主教学的教师,为人却非常霸道;一位倡导合作教学的教师,自己却从不跟同事合作,结果会怎样?这种没有身体力行的主张还有意义吗?教学主张的人格化研究使名师的研究不同于一般的课题研究,一般的课题研究做了、写了,也就结题了,任务也就算完成了。名师的人格化研究也就是个人的人格修炼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至少是难以结题的过程。我们知道,教学主张从本质上讲就是名师独特经历、探究、体验、感悟、阅读、思考而形成的对教学的一种见解、一种思想,简单地说也就是名师的教学观。人格化研究就是要把这种教学观进一步升华为名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并转化为名师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真正的主张包含名师个体的价值、信念、热情,与人的血液、神经、灵魂融为一体,是名师的一种性格、一种气质、一种作风。强调教学主张的人格化研究也意味着,名师的教学要达到以人教人的境界,名师不仅要凭知识、技能、技巧、才艺、智慧教育学生,更要用自己的人格引领学生。唯有人格才能塑造人格,名师不仅要成为一名教学艺术家,更要努力成为学生的人格楷模。
(根据余文森教授讲座录音整理,有删节)
1.对于研讨地理教学论课程群具有指导意义
地理教学论课程群包含地理教学论、地理教材分析研究、地理课堂教学技能等课程,是地理教师教育职前培养的重要专业课程,为师范生更好地从师任教和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但因课时有限和课堂教学局限,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理教育系列课程的深入研讨和开放学习。地理“教研平台”的构建可突破时空限制,为拓展学生视野,延伸课堂学习,深入研讨地理教育问题提供必要的指导和便利的条件。
2.对于关注中学地理教改具有现实意义
地理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中学地理一线教师立足教学,思考教改,深化教研,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探索实践,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改革成果。然而,地理师范生对于新课程的推进和中学地理教学改革关注不多、了解甚少,难以把握中学地理教学的实际问题和现状。地理“教研平台”的构建注重大学学习与中学实际的结合,为地理师范生了解教学、教改、教研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重要的参考,是师范生关注中学教学改革动态的“窗口”。
3.对于地理师范生专业成长具有促进意义
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必须经历师范生、新教师、有经验教师、骨干教师、教学名师、实践教育家的发展过程,不仅要胜任地理课堂教学,也要积极进行地理教改,坚持地理教育教学研究,才有利于促进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地理“教研平台”的构建强化地理教师教育培养,为展示地理教师风采、交流地理教研成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重要的阵地。
二、地理“教研平台”构建的主要内容
地理“教研平台”围绕地理教学论课程群的教与学,针对地理师范生的学习实际,结合网络信息技术的特征,以理论窗口、信息荟萃、行动研究三个模块为基础,下设观点集萃、教研动态、研究成果等九个栏目。
1.理论窗口模块
“理论窗口”主要提供地理教学研究的新视点、新理念、新思想,充分展现当前地理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和前沿理论,包括专著摘言、观点集萃、名人访谈等栏目。“专著摘言”来源于地理教育专家、学者以及中学地理教学名师、教研员等所编教育专著中的理论思想、创新成果的摘取撷英。例如,“课堂教学行为评价的新思想”、“地理教学论研究的新成果”等,为指导师范生深化地理教育理论基础的学习提供帮助。“观点集萃”呈现广大理论教育工作者以及一线地理教师等对地理教育问题的深入思考和不同见解。例如,“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关系”、“新课程背景下‘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等,为引导师范生深入思考地理焦点问题、热点话题提供支撑。“名人访谈”简介地理教育大师大家、中学地理特级教师、骨干教师的教育经历、成长历程、教学经验等。例如,“风采犹存树常青——访地理教育学专家褚亚平教授”、“教海求索五十年——王树声先生地理教学实践与思考”等,为激励师范生更好地进步和成长提供榜样的力量。
2.信息荟萃模块
“信息荟萃”主要提供地理教学研究的新信息、新资料、新动态,及时反映地理教育探索的现实状况和教研信息,包括报刊摘编、教研动态、相关链接等栏目。“报刊摘编”剪辑地理教师教育类、中学地理教学类等报刊的名篇佳作或经典文章,通过收录整理汇编成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教研资料。例如,“关于如何进行地理高效教学”、“怎样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等,便于师范生广泛获取报刊杂志的有效信息。“教研动态”采集大学、中学及学术机构有关地理教研活动的学术交流或讲座报告,通过加工处理集合成针对性、实用性强的教研情报。例如,“全国、省、市级地理教学学术研讨会”、“全国、省、市级中学地理教学观摩比赛”等,利于师范生及时把握地理教研动态。“相关链接”链接高师院校、中等学校、各类学术机构有关地理教育教学的网站,通过比较筛选提取出有效、适用的网络信息。例如,“高等院校、中学的地理教学精品课程”、“地理学科网”、“中国地理课程网”等,益于师范生快捷利用信息网络资源。
3.行动研究模块
“行动研究”主要提供地理师生参与教学研究的新体验、新感受、新风貌,全面交流地理教学改革经验和教研成果,包括动手实践、参与体验、研究成果等栏目。“动手实践”反映地理师范生及教师参与地理教育相关活动的动手操作和实践经历。例如,“地理师范生讲课交流、野外实习、社会实践的生动画面”、“地理教师优质课大赛、课件制作评比的活动场景”等,带动师范生更好地进行地理教学实践。“参与体验”反映地理师生参与教研活动的所思所想和收获体会。例如,“与国培班地理骨干教师互动交流——感受中学地理教师的风采”、“走进中学地理课堂——体验中学地理教学的魅力”等,促进地理师范生由学生角色向教师角色的成功转换。“研究成果”展现地理师生研究地理教育教学的创新做法和改革成果。例如,“我们从这里起航——地理实结汇报、‘三下乡’活动推广”、“问题是创新之母——地理创新团队科研获奖、地理兴趣小组成果展示”等,提高地理师范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三、地理“教研平台”构建的注意事项
1.主题选择注意结合学生实际
地理“教研平台”主要结合师范生地理教学论课程群的深化学习、促进地理教学研究能力的提高而构建,因此,分析师范生的学习需求,了解师范生的现实状况,掌握师范生的思想动态,特别是明确师范生在地理教研方面的局限性和存在问题,对于“教研平台”的主题确定、专题选择很有必要。
2.信息筛选注重便捷有效
网络信息技术可提供种类繁多的、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可为师范生的开放式学习提供有利的信息资源,因此,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必须层层筛选、有效提取、加工处理可用信息,特别是方便师范生利用地理教育教学研究的新信息,对于“教研平台”的模块构建、栏目设置十分重要。
一、白牡丹一纯粹洁净源于理性的回归
白色是纯洁、干净的象征。这次的名师大讲堂,给人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音乐教学的理性回归――突出音乐的学科特点,让人感受到音乐课堂的纯粹和干净。
音乐教育专家吴斌老师在点评中谈道:“过去,在音乐教学方面国内外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国外的音乐教学始终关注音乐本身,不太关注音乐之外的内容。”很多老师一定会有同感,课改以来,听过无数的音乐课,总是觉得音乐课越来越与“音乐”无关,而是以“学科整合”或“拓展”的名义,过多地关注非音乐要素,音乐课成为了囊括天文地理、文学史学、风土人情等等的百科知识的普及课;多媒体过多过滥的使用,更是使音乐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被边缘化。
在本次名师大讲堂的示范课上,我们看到的是老师们对传统教学的崭新诠释,正如教育专家曹理老师在点评中所言:“所谓传统,不是陈旧,而是遵循了音乐的规律”。自始至终,我们都可以感受到音乐在老师的心中流淌,他们的教学方式和风格尽管各具特色,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始终以音乐的思维、音乐的手段、音乐的语言来解决音乐的问题。
走过纷繁,回归理性,运用简洁而“传统”的教学手段,在“干净”的音乐课堂上和学生分享音乐,那种纯净与自然,正如盛开的白牡丹。
二、粉牡丹――明朗和谐来自情感的交流
粉色代表着明朗、清新、活力。让音乐传递美与快乐,并且让学生平等地分享这种美与快乐,应该是音乐教学的要务。来自成都市龙江路小学的伍娜老师以她的感染力、亲和力,以及对音乐透彻的理解、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对学生的有效主导,营造了浓郁的教学情境与和谐的师生关系。她的课堂氛围是那么轻松,学生的快乐是那么的无需修饰,让人几乎可以嗅到甜美与清新的味道。
著名教育家叶澜曾说过:“你不能震撼学生的心灵,请你放弃上讲台的机会。”伍娜老师以她真挚的情感、自然的态度,不动声色地感染着学生的情绪,震撼着学生的心灵,让她和孩子们共同的课堂活力四射而不失秩序,孩子们精力高度集中而又张弛有度,在她的课堂上我们可以发现,音乐属于每一个学生。
没有太多的渲染,不用过分的雕饰,在清新淡雅中绽放活力,如同怒放的粉牡丹。
三、红牡丹――成熟自信基于教育智慧的积淀
红色表达热情、成熟与自信。本次名师大讲堂的授课教师都来自全国各地音乐教学第一线,在银川的异地教学,给他们增添了很多的未知因素和实际困难,但他们传递给大家的是热情、自信、积极的信息,他们处变不惊、举重若轻。来自于他们在教学中点滴积累的教学智慧。来自于把音乐植根于心灵的精神力量。
来自浙江湖州安吉实验初中的胡萍老师对“课本”的独特解读,对音乐资源的深刻挖掘,引起了广大音乐教师的深刻反思;四川成都龙江路小学伍娜老师在回答吴斌老师的提问,“你所教授的音乐听过多少次”时。她脱口而出的“不下一百次”。足以让许许多多的音乐老师深感惭愧;深圳市北环中学的刘宏伟老师始终坚守的原则“音乐在任何地方停下来,你都能接着唱下去”,又将使多少音乐教师为之汗颜?
还有那些积极参加交流课教学的老师们,扎实的基本功、深厚的文化底蕴,无不体现在他们教学的每一个细微之处。比如来自银川本地的董丽华老师,亲切的语言、甜美的歌声、流畅的弹奏,以及介绍家乡童谣的那份自信与骄傲,犹如“沙窝雨”,滴滴落在每个听课者的心头……
点评专家金亚文老师讲到:“成熟的教学心理带来的教学气质,应该是音乐教师追求的目标。”这让我对音乐教学有了新的感悟,成熟的教学心理不是盲目自信,而是厚积薄发、信手拈来。成功的教学,是没有捷径的,教学智慧也不是唾手可得的,而在于持之以恒、孜孜不倦的努力过程中永葆职业热情,在教学智慧的积累中培养成熟的教学心理,最终成就非凡的教学气质。这条道路一定不会轻松,但也一定会浇灌出最鲜艳的花朵。
植根于教学的热情,积淀于精神深处的自信,无须刻意便流露出的成熟气质,恰似争奇斗妍的红牡丹。
四、黑牡丹――透彻的教育发生于无言的心灵
黑色是稳重的,也是朴素的、毫不惹眼的,但在花中,它却是最稀少、最珍贵的。深圳市北环中学的刘宏伟老师,是本次示范课教学承担者中年龄最长的,“资格”最老的。在人群里,她朴实的形象让你无法想象她的辉煌;在课堂上,她不显山不露水的教学风格,让人几乎发现不了她的过人之处;在生活中,她的谦逊亲切和对年轻人的倾心提携,让人感觉不到心的距离……她的魅力,就蕴藏在她的朴实之中。
在《苗岭的早晨》的教学中,不用复杂的多媒体,不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音响材料、黑板、粉笔、钢琴、她不算完美的嗓音,当然,还有她真诚的笑容与完全投入的身心,就是教学的全部资源。然而,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那么丝丝入扣、流畅自如,短短45分钟,苗族飞歌的旋律便牢牢铭刻在学生的心里,在“花儿”的熏陶中成长起来的银川孩子,离开课堂时意犹未尽的歌唱,让苗族“飞歌”在他乡尽情飞扬。
“在朴实和传统中凸显创造性”、“堪称一线教师中的教育家”,是点评专家曹理对刘宏伟老师的评价;“不带剑的高手”,是听课教师对她的评价。这些评价,足以说明这朵并不耀眼的黑牡丹是何等珍贵。
“最光辉的人物倚立在简朴的门前,最透彻的教育发生于无言的心灵”,诗人里尔克的这句话,送给刘宏伟老师,应该是最恰当不过的。朴实而不简单,珍贵而不张扬,正是极品黑牡丹啊。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胡鹏
让阅读教学展示出高中语文的独特魅力 王春雪
浅析英汉语言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刘海华
"五点疗法"让学困生走出心理的低谷 张亦林
谈谈高中英语写作 肖立
创新思维在生物教学中的培养 刘江
浅谈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效率 武玮萍
浅谈《祝福》的讽刺艺术 夏国福
浅析高中地理课堂实施探究式教学 罗启洪
加强中学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探索 施玉明
探究性学习在我校的开展 罗秀云
浅谈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问题与对策 马才
浅谈新课标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秦海民
寓思想教育于日记教学之中 宋飞
让思品课堂编织成四季风景 宋爱花
"感悟教学法"探索与实践 童辉
议论文写作中怎样选择事例论据 王春霞
如何上好地理课 夏亚新
加强化学教学中环保意识教育 蒋金娟
充分发挥教材优势,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曹福才
中学生加强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 陈元东
关于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的探析 丁文玲
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生机盎然 范晓霞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探讨 黄建成
散文应注重审美教学 江海燕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有效教学初探 李永威
如何为"学困生"解"困"——浅谈农村物理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 吕敏
培养中学生物理实验探究能力的有效教学 陈娟
新时期小学管理模式问题探析 潘丽蓉
让数学课堂因生活化而精彩 林艺华
丰富词汇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刘晓玲
巧妙"乞巧"让古诗教学散发春的绿意 许军红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思考 徐艳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杨鹏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之我见 申冬梅
新课标下对实施学习方式的反思 石清飒
生活事例在政治课堂中的运用 张婷婷
高校图书馆流通工作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与防范措施 杨启秀
浅析德育教育下的计算机教学 虞璐
陈钢小提琴作品解析 张蒙
英语复习课教学浅探 张敏
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 常娜
学生惧厌作文的应对策略探析 赵雪莲
集思广益上好美术课 刘小波
新形式下的政治教学管理 卫毅
让和谐的师生关系融入语文教学 吴锋
早期训练与体育游戏 徐会军
计算机专业教学中"任务驱动法"的使用 甄娟
美术课改要落于实处 朱珠
如何让学生爱上思想政治课 张礼荣
化学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魏玉芬
试谈新课改中的"导"和"学" 徐叶琳
浅谈地理课堂教学改革 韩玉华
感受物理美,愉快学物理 葛雪娣
运用多媒体教学让美术课堂更生精彩 殷林洁
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吴粉珍
"巧"用网络资源优化小学几何教学 张跃根
让多媒体为语文教学增效 陈红
小学数学课堂多媒体应用例谈 陈燕
浅谈利用电子交互白板开展小学识字教学 王萍
运用电化教学强化素质教育 吴统进
我们在教改的路上且行且思——浅谈我校新课堂教学模式 顾玉兰
2010年《文理导航》约稿启事
作品展示
春天
阅读理解3篇
完形填空3篇
高一(下)Units 13-14重点词汇
高一(下)Units 13-14重点句子解析
情态动词should,ought to,had better的用法 郭义庆
区别must与have to
《道林·格雷的画像》节选
少年比尔·盖茨
信息动态
有趣的标识
风的色彩——《风中奇缘》主题曲
谈谈如何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高一(下)Unit 13单元测试
高一(下)Unit 14单元测试
本节为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Ⅰ)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课程标准要求“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课标强调对教具和学具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让学生从感观上认识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将抽象的地球运动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化,从而降低学习难度,并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变化、分析现象产生、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原因及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并能画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掌握地球公转运动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学会分析昼夜长短随纬度变化的分布及变化规律;掌握地球公D运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学会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的分布及变化规律;理解四季的产生及五带的划分。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制教具演示太阳直射点位置及移动方向的变化,以及由此引起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培养学生观察地理事物、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问题设置、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变化的;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及方法
教学重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成因。
教学难点: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和变化引起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演示过程。
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昼夜长短变化演示模型及多媒体课件。
如今痴迷“淘课”去
郑代林 ( 32岁,律师助理)
大郑如今已成为“淘课族”的一员。
一天,他在网络上闲逛的时候,打开了一个点击率高达22万的热门视频,那是当下大热的耶鲁大学哲学课《死亡》。这是大郑第一次接触美国名校的公开课。
牛仔裤、衬衫、帆布鞋,耶鲁教授谢利•卡根盘腿坐在桌子上侃侃而谈,轻松的氛围,深入浅出的演讲,使大郑一下子成了这个白胡子老头的“粉丝”。现在,他已经看了耶鲁大学的《博弈论》和《天体物理》,接下来准备看哈佛大学的《公平》。
出来工作后,接触的东西多了,大郑总是觉得自己懂得太少了。但说到去学校学习深造,他也挪不出这个时间。有了网络课堂,六七十分钟一节的课程,被切割成一个个短小段落,装入手机或是笔记本电脑,利用公车或是地铁上的颠簸时光,随看随学。课堂上精辟的分析与概念演绎,不时会出现在大郑的计划书和每周报告中。
大郑还在豆瓣网上找到了自己的组织,他们相互之间建立学习小组,不仅分享“淘课”的经验,“淘”到的好课,同时也交流听课的心得,或成立某一专业领域的交流群,探讨新知识在工作中的运用。
短短半年的“淘课”生活,大郑不论是谈吐还是办事能力,都焕然一新!
“宅”在家里学习才时尚
蔡清( 34岁,会计 )
一开始接触这些世界名校公开课,蔡清纯粹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外语水平。
蔡清在一家外企上班,虽然职务是会计,不太需要用到外语,但一旦遇到老外老板前来视察,身为陪同人员的她,完全变成了“哑巴”。
后来,老公教她从网上下载了一些名校的公开课。她对地理、世界历史类的课程比较感兴趣,因此这些名师课程让她看得津津有味。一开始,她看的是由“字幕组”加工后有中文字幕的视频。除了汲取相关专业的知识之外,她还能边听课边学外语,从课堂上能听到不少当地的俚语,不懂的地方还可以回放。跟着教授的口型学发音,比跟着那些枯燥、过时的外语教材学习来得有趣多了。
现在,但凡到了周末、节假日的时候,蔡清总喜欢安排一个独立的时间“宅”在家里。是“宅”着当主妇吗?不是,是“宅”在家里看公开课学外语。如今的蔡清,不仅外语能力飞跃,对很多新鲜事物的看法也前卫了很多。大家都说,她变成时尚妈咪了。当然,这些都是“淘课”的意外收获哦!
听顶级大学的“音乐”课
黎珊 ( 29岁,白领 )
当黎珊看到有《聆听音乐》这门课程时,她简直乐坏了。
最近,黎珊喜欢上电驴下载一些名校课程,原本都是下载一些历史、政治、时事之类的名家课程,可是她赫然发现,原来还有一些更为轻松活泼的公开课,比如自己喜欢的音乐也有不错的名师视频。
学生时代,黎珊就对音乐很感兴趣,她学了5年的钢琴。可是,到了中学时代,让她非常期待的音乐课就渐渐被缩减,音乐老师也是兼职的,课程总是被语文、数学等课挪用。原本还热爱钢琴的她,很快就被大量的功课挤压了学琴时间,后来只好放弃了。
工作以后的漂泊与繁忙,让她一度忘了自己这个未能实现的愿望。如今,能够静心聆听名师精辟地讲解音乐,那些缺失的记忆一下子又回来了。
现在,她每周下载两集《聆听音乐》,挑一个不忙的时候,打开视频,流畅的乐曲和富有深度的解析讲解, 让她兴奋不已。那种重返课堂的充实感,让黎珊幸福感备至!
“淘课”地图
1. 入门级:网易、新浪、优酷、土豆等网站都提供了集合版公开课视频,还带字幕。
地理师范生经历了地理专业知识、教师教育知识的相关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技能。师范生在试讲过程中能认真对待,能按照教学流程精心准备,有的师范生在上讲台讲课之前,已经在同学面前练习多次,积极听取了同学的意见、看法,并且不断地对自己的教案、讲课方式进行修改。但毕竟因为经验不足,在试讲过程中存在如时间把握不准、板书随意、语言不规范、紧张等方面的问题,有时出现这些问题,师范生还是很难意识到的。
1语言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地理师范生试讲中常见的语言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语言不规范,专业术语欠缺,口误较多,出现知识性错误。例如从低纬流向高纬度的洋流是暖流——在7月份,索马里洋流却是寒流,并非暖流;暖锋、冷锋经常会和暖气团、冷气团混为一团;热力环流、三圈环流讲解中往往未讲清楚近地面和高空气流流向。此外,师范生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常会忽略对极锋形成的讲解;指图时,未使用地理专业的方位名词等;在地球运动讲解时,常有师范生没有用科学的语言表述地球自转公转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变化规律,个别师范生会忘记近日点、远日点的讲解;在讲解《人口迁移》一节时,关于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区别,讲解不清。试讲过程中,在师范生自己未清楚掌握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等的情况下,出现解释、分析不到位的问题,会使学生掌握错误的地理知识。
二是课堂导入、过渡衔接不不顺畅等。导课材料与本节课内容联系不够或是近乎没有联系;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没有很好的过渡语,一节课显得很生硬。此外,有的师范生以提问的方式导入,设疑提问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如果学生没有任何相应的知识基础,教师什么都没讲解,开门见山就提问,并让学生当场回答问题,这种过于突然的举措,对整个课堂毫无意义。如:有试讲者,在讲《荒漠化的形成条件》时,运用楼兰古国消失的例子导课。但在讲解荒漠化的形成条件的整个过程中都没有提及与楼兰古国消失有怎样的联系,感觉一节课有头无尾,导课与内容没有联系。
三是声音太小,语速过快,紧张颤音,普通话不标准等导致学生听课非常吃力,难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枯燥,学生听课兴趣也不高,一节课没活力。
四是试讲中口头禅过多。语气助词或是连词过多使用。有的师范生每一句话都会带有口头禅,如“啊”、“嗯”、“那么”、“并且”、“然而”、“所以”等。讲课中不自觉加入口头禅,有的是在平时说话习惯中形成的,有的是因为紧张或者忘记内容而缓和情绪的。但是,过多的口头禅会影响听课者的心理反应,有时会让学生的心情烦躁,把课堂视为噪音的发源地,想逃离噪音。
地理师范生需要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语言提升方面,一是要提高师范生的知识水平,吃透知识,在讲课之前尽量备足课,不能出现自己都解释不清楚的问题,同时要熟悉讲课的流程顺序,不能遗忘重要的知识点;二是要增强师范生的自信心,不断给予鼓励;三是加强训练,多讲课,多反思、及时改正。利用时间朗读课文,提醒自己摒弃口头禅,讲课中的思考,可用停顿几秒钟取代口头禅;四是教师一定要提高自己的嗓音,要保证坐在最后一排的学生能听清楚。总之,人的各方面差异很大,培养一种具有磁性,能吸引学生注意的语言能力对师范生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2时间问题
试讲过程中,许多地理师范生时间把握欠佳,出现延时的情况。一是选课不合理,内容过多,导致超时;二是未能合理安排时间,个别问题讲解上时间把握不到位而导致超时。三是有的师范生写字速度过慢,讲话语速过慢,画图耗时等导致超时。例如:有同学在讲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在黑板上画了全球洋流分布模式图、世界洋流分布图,一节课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绘图上。尽管这位同学有一定的绘图功底,板图绘制很好,但由于用时过多,讲课时间明显不足,课堂教学效果不是很好。此外,由于超时,许多师范生会表现慌乱,导致结课仓促。有些师范生因为时间不足,课前提的问题在内容讲完后并未在当堂解决,导致一堂课前后没有呼应。
当然也存在个别师范生由于备课不充分用时过少,试讲者语速过快,讲课节奏太快。用时不多的课堂中,知识点讲解是蜻蜓点水,不深入,这样常常会使听课者感觉比较吃力,难以理解所讲内容。
为解决时间问题,佩戴手表是一个办法,它可以让师范生自己把握时间。但是在讲课的过程中,不时想抽空看时间,或者总是担心自己是不是讲得太快或太慢,这些心理活动已经严重分散了讲课者的注意力,自然也就影响了讲课效果。因此,师范生应多练习,合理规划时间,不断自我测量,自我感觉,以达到对时间的灵敏控制。其次,为了减少上课画图占用时间,试讲者可以于课前在黑板上画好图。
3板书问题
一是板书随意性较强。好的板书是一节好课的标准之一,好的板书需要精心设计。地理师范生在试讲前期准备时,压力更多体现在搜集资料,怎么找到新奇有趣的案例,应该怎么去讲清问题,设计一个有趣的活动……许多试讲者忽略了板书设计这个环节。板书常是师范生走上讲台后在头脑中即时浮现——板书布局随意、写字随意、画图随意……
二是地图运用能力不强。地图是地理学的语言。地理课上,精心设计图文并茂的板书非常重要。首先,关于挂图、手绘地图等地理教学必备教具摆放位置。试讲者因为板书随意,常会出现地图位置摆放不合理的问题,绘图时起笔失误,导致看图识图效果不佳,影响授课效果。其次,图表、示意图等未能很好发挥作用。此外,图示不及时。个别试讲者在知识都讲解完后,发现忘记图示,看图解释问题,即使有时间再图示补充,效果不会很佳,毕竟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是有限的。另外,由于课前准备工作没有做好,对知识把握欠佳,绘制错误地图也是板书失误之一。
三是板书过于简单。有时是因为时间限制,讲课者急于把所有的内容、材料展示给学生,忘记写板书。还有试讲者因为节奏太快,讲课粗略,来不及写板书。一节课板书内容很少。
在试讲时,板书是最容易被忽略、难以被用心的环节。常出现的问题还有:板书字迹潦草,字过大或过小,写字速度过慢,因紧张粗心而写出错别字,笔画顺序不规范,手檫黑板等;试讲者画图挂图时,未给学生布置任务,学生无事可做,导致课堂纪律混乱等。
试讲者应该遵循板书设计的基本原则,多看板书设计的优秀案例,并不断尝试设计;多练字,字不但要漂亮,还要大小合适,一定要使坐在最后一排的学生都能看清楚。现在计算机辅助多媒体教学在地理学科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传统的讲授法在任何时候都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板书的功能不能小觑。试讲者板书以文本为主,常会显得繁多凌乱,若用表格、示意图、组织结构图等进行知识的总结表示,就会显得清晰明了。板书要简洁明了,层次性要强,要具有启发性。地图是地理学的语言,但在讲课中,不光只用图展示内容,一定要图文并茂,这样效果才会更佳。试讲者要学会扬长避短,绘图能力强的可以多画图,粉笔字写得好的可以多写字;在绘图中,尽量用多种颜色的粉笔表示不同的地理事象,特别是带有动态性、方向性的地理事象,如: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世界洋流的分布、人口的移动、交通线路等。
4紧张问题
初登讲台的地理师范生,往往自信心不足,紧张是很难避免的,其具体表现为出现脸红、动作放不开、意外停顿、不知道该说什么等。紧张使得讲课效果大打折扣。具体来说,师范生由于紧张,导致课堂缺乏互动,气氛不活跃,甚至会遗漏知识点,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由于缺乏必要的职业素养,没有足够的经验,如遇突发事件或错误,往往会不知所措。
此外,如课堂缺乏精心设计,没有交流互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以及一些可以引发思考的情景创设、举例不多等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学习兴趣不足。试讲者在讲课中忽略了听课者的反应,提出问题后,听课者积极回答问题,教师却未能及时对学生回答进行总结和点评,导致学生并不知道正确答案是什么,怎么回答才是合理的。试讲者很难做到不依赖课本和讲稿,许多师范生在讲课时,不由自主地想看讲稿课本。还有的师范生感觉课前备课和课堂讲课有一定的差距。有的备课内容过多,讲课知识点虽很丰富,但是学生需要吸收和理解的信息量很大,一般很难达到教学目标。若备课不足,又感觉蜻蜓点水,没有深度。毕竟教学是人的活动,学生和教师都是有思想的,而且个体差异较大,试讲者在讲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还会有很多。
许多试讲者毕竟是第一次讲课,他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师范生应多加练习,每次讲课后一定要及时反思,积极总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取长补短,及时改进,同时要不断训练自己的心理素质,克服紧张情绪,这样才能把课越讲越好。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效课堂;分层导学;微课程
地理学本身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涉及内容极广,具有研究对象的联系复杂性、空间多维性、地域广阔性,时间漫长性等特点。作为一线初中地理教师,我们感到压力很大,面对新课改,我认为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使初中地理教学走入一个新的天地。以下是结合我十二年教学生涯及学校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总结出对高效课堂的理解和感受。
1、高效课堂的前提――从学生心理层面看,地理难学吗?
地理这门功课是七年级开设的必修课。很多学生反映:“地理难学,考不好,知识课堂上讲过了,也认真听了,但还是搞不懂,理不清”。家长也困惑:“初一的地理怎么那么难?”。我觉得学生和家长的反映都是正常的,因为初中地理的课时较少,教与学的任务较为艰巨。同学们小学时接触地理知识不多,到初中一开始就接触到地球地图比较抽象难懂的知识,理解起来感觉压力很大。初一上学期,学生对地理所需的相应的数学空间知识还未学到,普遍缺乏空间想象力,找不到解题的思路。
2、高效课堂的过程――学生如何学好地理。
2.1树立信心是学好地理,进入高效课堂的前提。
虽然同学们现在在地理学习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一定要有信心学好它。平时上好每一节地理课,在课堂上积极思维,把教师讲的概念、原理先初步理解,如有不懂的地方,应及时提问,每堂课的内容要及时消化,课后做适当的练习加以巩固,坚持这样做,肯定会收到好的效果。
2.2走进地理课堂,许多学生在地理课上感到困惑。
为什么课堂上老师讲的我都明白,可是一到做题就不知所措了?这与如何上好一堂地理课有直接关系。“课堂三刻值千金”,45分钟的含金量不容小觑。为了上好地理课,必须努力做到三个方面:
首先,预习:预习非常重要,预习只需快速浏览一下,获得一个大致的印象即可。必要的预习不仅可以使我们对新课的内容有所熟悉,以便跟上老师讲课的思路。而且还能了解自己知识薄弱点。
其次,记笔记:上课时能适当有重点地记笔记也很重要,记自己不能立刻吃透的内容;最好能空出五分之一的空间,便于在复习时做注释和补充。盲目滥记、为求只字不漏、图文并茂,其实也是误区。因为记多了影响听讲,会舍本求末的。
最后,要课后及时复习,当天巩固,效果更佳。
2.3进入初中走进地理书,随着课程的增多,要读的书多怎么办?
我看重多理解。没有必要花很多心血去背诵,建议将书“由厚变薄”“再薄变厚”。概括出原理,建立知识体系,从整体上把握再去记忆,知识点力求全面,很轻松就可以做到举一反三。
3、高效课堂的模式――教师如何教好地理。
新一的地理课程改革,高效地理课堂要求全而推进素质教育,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转变。学生大胆向课本,向教材,向教师质疑。新教材强调合作学习,不仅表现为课堂上师生的合作学习,同时表现为课后作业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我的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基本符合我校提出的“分层导学”模式,其基本框架是:
3.1第一个环节是温故知新。
初中地理课程一周是两节,在45分钟的课堂中,先用了4分钟来把上节课的知识用问题提问学生的形式进一步巩固,以加强学生印象。并针对上节课学生小测错的部分问题进行重点点评。
3.2第二个环节是展示学习目标和导学提纲。
学习目标是针对这节课学生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突出重难点。导学提纲是针对这节课教师设置的若干问题,3~5个问题为佳,时间为3分钟左右。
3.3第三个环节是分组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
学生针对导学提纲的问题先预习书本,按照学生四人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分组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由小组长记录下来回答问题,同时记录难以理解的问题,记录并提问。时间为10分钟左右。
3.4第四个环节是突破重难点。
针对书本的重难点,以及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加以解释,突破重难点。先针对分组学生的提问,由知道答案的不同小组的成员加以解释,实在是全班学生都觉得困难的知识点,教师重点解释,并加以引导。时间为10分钟左右。
3.5第五个环节是当堂练习。
针对这节课的知识点,把一些突出重难点的知识点用练习的形式加以展示,问题由学生回答,通过这个环节可以突出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教师在此环节起引导作用,时间为10分钟。
3.6第六个环节是归纳总结。
教师针对这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总结。此环节在以后教学中可以逐步放手让学生来充当。
3.7最后一个环节是小组合作探究或当堂小测。
最后一个环节可以是两种形式:一种是学生小组间竞争提问,另一种形式是采取当堂小测的形式,把今天教的知识点用3~5个题目来检验一下学生的掌握程度。这两种形式可根据课堂的需要来确定。
4、高效课堂的要求――对新时代地理教师技能的要求。
新课改要求下的教师是多面手,不仅会教,还要学生会学,还要把师带生变成生教生,让学生学以致用。今年我还积极推行思维导图和微课程地理模式,“微课程”是一种在线教学视频文件,主要用于释放老师过多的讲解,是一种全新的模式。“微课程”由文字、音乐、画面三部分组成,可最大限度地利用零星时间学习。“微课程”关注“小现象、小故事、小策略”,主题突出,一课一事,层层剖析,有深度,能启发有思考。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多加强理论与实践相学习,让实践检验理论,多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技能,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把自己培养为名师作为奋斗目标而不断努力。我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教育事业作自己的贡献,也希望自己的不断努力和进取为地理教学的高效课堂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一、课前准备
有效备课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这包含了老师的课前准备和学生的课前准备。教师课前准备包含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和备学法,备教材就是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制定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要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不能面面俱到。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要广泛搜集与教学相关的资料。备学生,教师首先要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观念”。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来设计课前的预习提纲、课堂中的探究题、课后的巩固题等,并且充分考虑为学生学习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资源,从而实现教学过程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学生课前准备。学生的课前准备主要是各个学习小组根据学案导学预习课本知识,形成对课本知识的基本认识,同时通过小组内合作探究找出存在的疑问,以便在课上有的放矢地融入课堂。备教法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考虑教学的思想性,基础性,启发性,活跃而又充实整个教学过程。为了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分析、解决问题。
二、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一)导语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新课时如果能够利用导语吸引学生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就能引起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虽然导语不是课的正文,但却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新课学习的兴趣。处理得好,即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不可忽视。地理教师应注重新课导言的艺术性,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巧妙地选择地理知识的结合点,用生动的描绘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之进入最佳求知欲状态。导入新课的方法有以旧拓新式、承上启下式、设疑提问式、声像式、小故事、谜语式、歌曲、实物等多种形式。如学习“时区和日界线”时,我便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4月10日9点多,一位老太太凭着一张中奖8000美元的彩票在太平洋马绍尔群岛的花旗银行要求兑现,遭到银行拒绝。因为按票面规定,中奖领款日期是4月9日,老太太痛惜不已。这时一位中年人对老太太说:“这张废票3000美元卖给我吧”。老太太心里想,这张废票反正无用处,也就同意了。中年人拿着废票马上乘飞机从马绍尔机场飞往檀香山,1小时后飞机降落在檀香山机场,这时当地时间是4月9日11时。中年人以 3000美元买到的中奖彩票一下飞机就向檀香山花旗银行领取8000美元。死票复活,这是怎么回事?上飞机明明是4月10日,怎么下飞机变成了4月9日,难道时光可以逆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是要揭开这个奥秘。经过这样的导入,马上就诱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去阅读、思考,去领悟新知。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验地理、融入地理、感悟地理,在课堂上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利用已有的知识,经历、体验、感知、探索、比较、分析等活动,启发和诱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与思考,帮助学生吸收和内化新知识。这种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具有最好的学习效果。自主学习过程的基本程序为“设置情境激发动机了解学习目标了解自学指导自学应用新知检测评价巩固练习拓展与迁移”。课堂中的自学要规定时间,一般6-8分钟;自学的方法可以灵活多样,教师要精心出好思考题,思考题要求要明确具体,富有启发性,便于学生理解新知识,找到规律,能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自学中要鼓励学生认真看书,因为看书是讨论、当堂训练的前提,一定要讲究实效。教师要满怀激情,语言要简洁,有调理,能流露出关心信任学生的情感。
在地理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一般是通过学生小组的形式,是学生真正获取知识和学会寻找知识的重要环节。其基本操作过程是:出示学习课题揭示学习目标组建学习小组分解学习任务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小组学习成果展示学习成果对学习成果进行交流和评价。合作时要教育学生善于倾听同学的意见和观点,做到,不断解决自己的问题,通过自探、组内互探形成共识,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善于听取其他组的解决办法,学生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再由教师点拨后再探,从而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局面。明确肯定学生的合作成果,并给予表扬鼓励,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
(三)教
教是创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
教主要是指学生自学后“兵教兵”,通过更正、讨论,各抒己见,会的学生教会不会的学生,这一环节是帮助后进生解决基本问题,是补差;同时,尖子生通过帮助后进生纠正错误,教学相长,更加透彻地理解知识,增强能力,养成合作精神,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进步。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中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老师的课堂点拨、答疑解难是教师主导作用最直接的体现。因此教师精讲点拨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教学目标能否达成,是课堂效益高低的关键之举。精讲要讲学生自己不能理解的知识,主要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内容,重点讲解;点拨就是老师要引导学生寻找出规律,给学生传授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活跃的课堂气氛
培养学生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必须要有活跃的课堂气氛。在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如把竞赛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同时,进行小组竞赛。这样会促使每个学生认真看书、积极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大大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课堂上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
1.采用多种语言方式使教学内容具有趣味性。(1)巧借古诗名句教学。把古诗名句中优美的诗情画意,结合地理知识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大有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之感,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讲气候时,可用“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
(2)运用歌谣谚语教学。地理教学中恰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通俗易懂,具有趣味性,并且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使用成语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成语,顿时会使课堂生辉,助长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到南极洲水雪覆盖的大陆时,引用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来说明南极洲厚厚冰层的形成原因。
(4)利用谐音教学,这样可以提升记忆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2.有效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地理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而是要不断提出问题,在好学深思中发展深化。学习中最活跃的成份是求知欲。即对学习课题产生认识上的兴趣。通过问题,使学生顿时产生一种迫不及待想知道答案的冲动。学生想要知道答案,就必须认真看书、听课、积极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十分强烈的学习兴趣。在设置问题时,难度要适当,让学生跨越一定的障碍获得知识,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自信心,激发思考兴趣和学习兴趣。
3.使用多种教学手段使教授内容具有趣味性,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中可使用电化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形象,更丰富,更全面。采用集图、文、声、像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优化教学过程。
(六)当堂训练
当堂训练是指在学和教之后进行的,是指当堂完成课堂作业,这是高效课堂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练习要以质胜量,学生完成教师提供的练习题,主动巩固和运用学到的知识,有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有层次的训练题,利用面批、互批、自改、讲评等形式当堂反馈。检测出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借助练习引导学生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主动领悟过程和规律,并主动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通过练习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作业反馈回来的信息,了解哪些学生已经达到了教学目标,哪些学生课后还需要单独进行辅导,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处理。
(七)探究性学习
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性学习的学习环境是开放的、多元的,他们可以通过课堂以外走向社会的种种教学资源来解决问题。地理探究性学习一般过程为“确立课题-搜集资料-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展示成果-点评升华”。它是一种实践活动,确立课题后便搜集和分析地理信息,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学生根据课题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调查和考察,获取调查和考察的原始资料,同时学会从各种调研结果、实验、信息资料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和观点,并反思是否获得足以支持研究结论的证据。得出结论,然后进行初步的交流。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之间充分交流,学会认识客观事物,认真对待他人意见和建议,正确地认识自我,并逐步丰富研究成果。
三、课后反思问题
张贵勇的《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一书,向我们展现了于永正、吴正宪、李镇西、吴非等十二位教师成长的历程,已经从教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性事件。虽然每位教师的经历各不相同,性格特征也有很大的差异,但我们总能找到这些名师成长旅程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而这,正是广大教师可以学习和借鉴之处。
一、成长无捷径,读书很重要
几乎所有的名师,都在持之以恒地做一件非常普通但又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读书,大量的、范围广泛的阅读。坚持不懈地阅读,就是教师成长为名师的“秘诀”,这是公开的秘密。每个人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都可能成为名师。
闫学说,“总结自己的成长经历,没有什么捷径,无非就是阅读。”吴正宪说:“本领不是天生的,只能不懈努力,拜书本为师。教师的专业成长并无捷径。”本书的作者张贵勇也说:“其实,名师的成长没有捷径,无非是苏霍姆林斯基一直提倡并践行的阅读、反思、实践。”
为什么读书对教师的成长如此重要?王崧舟告诉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实际上是两个转化的过程,即“读书——底蕴——教学”,第一个转化是从读书到底蕴的转化,这是一个积淀的过程;第二个转化是从底蕴到教学的转化,这是一个创生的过程。教师的底蕴是靠书堆起来的。书读的多,不一定底蕴就深厚。但是,不读书、少读书,是一定没有底蕴的。于永正对此也有很深的感触,他说:“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我的课内容很丰富,其实是我平时注意积累,注意从读书中获得更多知识,从读书中找到迅速提取信息的方法。”
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尽管有些规划可能是下意识的,自己并不一定非常明晰。有了规划,就会投入,就会运作,也就因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但很多人在规划中,并未将读书放入其中,可能觉得读书这件事情比较虚,自己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不少人觉得读书很重要,但又总是抱怨太忙而抽不出时间来阅读,或许就与此有关。
对此,薛瑞萍有自己的见解:“恋爱的人总有时间拥抱,想读书的人永远都有时间。” 闫学说:“当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就不愁没有阅读的时间。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 张云鹰也说:“读书是人生最合算的投资,是不可缺失的生活方式。”看来,教师应当在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将读书这件事情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并让其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既是自身成长的内在动力,也是成为一位名师的必由之路。
读书一定要成为自己生活的方式,才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是一种额外的劳役。对有人提出的教师读书要坚守的观点,吴非就很不赞同。他说:读书竟然需要“坚守”,这种局面很可悲,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坚守“给人的感觉是一种对痛苦的忍受,如果到了这样的地步,何乐之有?读书对于我,像吃饭一样是一种需要,一种精神的需要。
程红兵认为:“现在语文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语文教师的功底太差,不看书,只看教参,没有人文积淀,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够,与学生没有知识落差。”其实,这何尝仅仅是语文教师的问题呢?多数教师除了教材、教参、教辅这三类书籍之外,基本上不读其他书籍,对自己本学科的前沿不了解,对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不知晓,这大大制约了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吴非借助哲学家的话说:一个人就是他吃下去的东西。一个人的未来取决于他读不读书,读什么样的书。华应龙认为:“有的人读书能读出很多东西,有的人却收获很少,其间的差距,主要在于阅读的厚度上。”
二、阅读有方法,成效见课堂
爱看书的教师和不爱看书的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是有很大差异的。华应龙对此有过认真的分析:“爱看书的人在课堂上充满激情,有信心,有底气;而不爱看书的教师大多习惯于照本宣科,有些木讷,缺少那么一点自信,不敢偏离教学计划,更不敢敞开心扉应对学生的挑战。”
每天上课,都会遇到很多疑难杂症,需要教师来分析和解决。而读书是解决这些问题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华应龙在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事例:给四年级的小学生上“游戏公平”一课,做了一个抛硬币的游戏,想以此来说明正反两面的可能性是相等的。但在课堂中,常常会遇到尴尬。抛十次硬币,有的小组是2正8反,有的小组抛出了9正1反,小概率事件变成了大概率事件。问题出在哪里?华老师从书中去寻找智慧,后来在王健先生的《创新启示录:超越性思维》一书中得到了启发:把硬币抛1米高和抛1厘米高,结果当然不一样!问题迎刃而解。相信喜欢读书的每一位教师,都会讲出一些类似的故事来。
不读书教师的课堂,教学常常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对此闫学说:“不读书的教师生涯,是一种无休止的重复和受难。”吴正宪也说:“如果教师只是一架传授知识的机器,那么学生就会远离你,师生之间的情感就是一片空白,课堂必然失去活力。”吴正宪注意到,孩子们的喜怒哀乐是与他们的学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她认真学习儿童心理学,阅读了大量这方面的专著,并将这些心理学的理论与自己的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使自己的数学课堂充满了浓浓的人文情怀。程红兵也认为:“教育不能被简化为科学。我们选择什么教给学生以及如何去教,某种程度上也是道德问题。”
吴非强调:“一名教师能走多远,取决于他能否独立思考。有了思考能力,就不会轻易相信任何东西。”而读书是培养教师独立思考的重要途径。在这本书中,周益民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皮亚杰的认识论指出,儿童的智力和情感都是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很多人对此信任不疑,并依据他的这套理论来实施教育。周益民通过读书意识到,儿童的智力和情感并非如皮亚杰所说的如此,一个人的情感、灵性在童年时代达到最高峰,如果不
加以呵护,越来越退化。这不仅是对教育理论的一种反思和批判,更是践行自己教育主张的基础。周益民提醒广大教师:“儿童往往湮没在成人的思维、成人的需要、成人的权利与成人的虚荣中。”我们对此应该有清晰的认识,要怀着尊重的心态去真正地理解儿童。程红兵说:“教育的关键在教师,而守护教育的根基在课堂。”读书对课堂教学如此重要,那该如何去读呢?李镇西说:“读书的秘诀无非是联想与思考。联想是读出自己的共鸣,与生活、经历、情怀、时代接通。思考是读出问题,思考、质疑,不轻易相信。”闫学则强调:“爱阅读的教师会对学生的精神层面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仅仅喜欢阅读还是不够的,“无明确的阅读规划,是一种低价值的重复,是在浪费时间。”她在《教育阅读的爱与怕》一书中提出了“有坡度的阅读”、“阅读重在完善知识结构”等概念,直至教师阅读的软处和痛处。闫学强调,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应有完善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开阔的人文视野。这三个板块的知识缺一不可。
钟志农是一个“奇人”,五十岁那年放弃了教育局长的位置,开始从事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并成为一代名家。他的经历告诉我们,读书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一个名师的成长就是与他的读书史是紧密相关的。他总结的读书的七个字:勤、通、用、新、严、久、精,很值得广大教师借鉴,他对阅读的渴求,更值得每一个教师学习。
王崧舟认为:阅读最重要的是达到融会贯通。就像季羡林先生对年轻人讲的,“你们做学问,要达到三个贯通:第一个是中西贯通,第二个是古今贯通,第三个是文理贯通。你做到了这三个贯通,那么你的文化底蕴就像金字塔的底座那样变得宽厚、坚实。”
三、读出真自我,奠定多元色
读书的过程,实际上是在两个方面不断探索的过程。
一个方向是向内,不断探索自己的内心,尝试正确地认识自己。王崧舟说:“我们不断地向外求,心灵变得四分五裂,对自己内心的需求关注的越来越少。实际上,阅读是唯一能让人找回自我、感知自我存在的方式。”窦桂梅强调在阅读中要对文字保持高度敏感,“凭借文学的力量,一位语文教师把心中积蓄的情感散发出来,并将之弥散到课堂中去,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另一个方向是向外,不断地探索与自己生活工作相关的领域,建构起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李镇西说,古今中外教育家所面临的主题是共同而永恒的,这就是“人的解放”以及由此而来的对人性、个性、创造性以及师生关系、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思考与探索。这就是他对这个教育世界的认识。
“读书其实就是与作者约会,幸福着他们的幸福,悲伤着他们的悲伤。”张云鹰的这句话,或许很能代表众多阅读者的心声。钟志农说的也很有意思:“人生很短暂,好书跟人一样,错过了就永远错过了。我不想带着遗憾离开。”
教师爱上阅读,会对学生阅读产生重要的影响。于永正说:“学生时代啊,一定要多读一些经典著作,这是为人生奠定底色的。”吴非更是强调:“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思考,通过广泛的阅读,培养一种批判意识,这样才会更好地看清各种历史和社会现象。”“一个人,如果到了十七八岁,还不能认识到人文精神的重要,还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指望进了大学再修炼,性情心灵和教养已经有很多补不了的空洞了。”
今天的师生,身处信息化社会的洪流之中,在阅读习惯的培养方面又多了一些障碍。信息传播手段的快捷化、碎片式,浅阅读的流行,对阅读的冲击很大。为此,华应龙特别提醒大家:“少上网,上网会不经意地流失我们的读书时间。”《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的作者卡尔也说:“从纸面转到屏幕,改变的不仅是我们的阅读方式,它还影响了我们投入阅读的专注程度和沉浸在阅读之中的深入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