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4 14:35: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堂教学定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课堂教学环境的概念界定
“环境育人”的道理自古有之,但将教学环境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始于20世纪30年代,在国外已有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历史。我国对于教学环境的研究起步较晚,还不是很成熟。从国内外关于教学环境的研究成果来看,对“教学环境”这一概念的界定还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从文献中可以看到各种相似的概念,如:“教育环境”、“学习环境”、“学校环境”、“学校文化”、“课堂环境”、“学校气氛”、“课堂氛围”、“学校心理环境”等等[1]。概念之间模糊不清,经常混用。国外研究中所指的“教学环境”主要是心理环境,研究目的是要揭示课堂环境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学科学业成绩。国内则主要关注教学环境对教学活动的影响。在若干教学环境的定义中,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几种较有影响的定义[2]。
美国F·G·诺克(F·G·Knirk)认为,教学环境主要是指由学校和家庭的各种物质因素构成的学习场所。它是由“学校建筑、课堂、图书馆、实验室、操场以及家庭中的学习区域所组成的学习场所。”
澳大利亚巴里·J·弗雷泽(Barry·J·Fraser)认为,教学环境是课堂内各种因素的集合,是由课堂空间、课堂师生人际关系、课堂生活质量和课堂社会气氛等因素构成的课堂生活情境。
美国霍利(Hawley)指出,教学环境就是学校气氛或班级气氛。“就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温暖而安全的班级气氛。”
美国R·L·辛克莱尔(R·L·Sinclair)认为,教学环境主要指学校教育环境。“就是那些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条件、力量和各种外部刺激因素。”
国际教育评价学会(JEA)在一项大规模的国际教学环境研究项目中提出,教学环境是由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共同构成的学习场所。
教学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概括地说,教学环境就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需的诸客观条件和力量的综合。
可见,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学环境的概念作了界定。第一种定义把教学环境主要看作是物理环境,忽视了心理环境这一重要因素。第二种定义虽然涉及了物理环境与心理环境,但把教学环境等同于课堂教学环境,这只能算作教学环境的一部分,是比较狭义的定义。第三种定义又只注意教学环境的心理方面,忽略了物理环境因素,与第一种定义相对,正好是两个极端。第四种定义也主要是指狭义的教学环境,只关注了外部刺激因素,而且教学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不都是促进,有时也会成为阻碍因素。第五种定义混淆了教学环境与教育环境两个概念。第六种定义是国内比较流行的一种定义,但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把教学环境看作是“必需”的,主要也是从教学环境的积极作用方面来说的。其实,教学环境无论是作为积极因素还是消极因素,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复杂多变的。
以往对“教学环境”概念的界定均有所侧重,但总体看来,存在的问题本质上只有一个,就是过于注重教学环境要素的分类以及各要素的分析。
笔者认为,教学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是指与教学有关,影响教学并通过教学影响人的因素的综合[3]。教学环境区别于一般的环境概念,它与教学有关,具有教育性,不论主体是否愿意,它都会时刻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开展,进而影响主体的行为、心理。“教学环境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社会制度、科学技术、家庭条件、亲朋邻里等,都属于教学环境,因为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学活动的成效。从狭义的角度看,即学校教学设施、校风班风和师生人际关系等等。”[2]我们通常所指是狭义的课堂教学环境,也就是学校教学环境,学者们的研究也多集中于此。笔者所要研究的课堂教学环境是更为狭义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学校教学环境的一部分。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师生交往的主要场所,相对于学校教学环境来说,课堂教学环境的研究更有针对性,对优化课堂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果更有指导意义。依据教学环境的概念我们可以理解课堂教学环境的含义。课堂教学环境是存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影响教学并能通过教学影响人的各种物理的和心理因素的综合。这一概念不仅明确说明了教学环境包含的要素,即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而且体现了课堂教学环境系统的结构性和过程性,因为综合不同与总和,综合本身就体现了一种结构性和过程性。这一概念不仅对课堂教学环境进行科学的分类,更主要的是体现了要素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可以说是一种整体性。
我们可以具体地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读这一概念:
第一,场域性。课堂教学环境是存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离开了课堂这个特定的场域,也就不能称作课堂教学环境,那只能是学校教学环境或广义的教学环境。
第二,互动性。课堂教学环境对教学有影响,相反,教学对环境也有反作用。他们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这里,互动不再是狭义的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也包括人与环境的之间的交互作用。
第三,结构性。课堂教学环境是一个由多种不同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复杂系统,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是两大主要因素。每一因素又有多种要素构成。这样,不同层次具有不同结构、不同功能的各种要素构成了课堂教学环境整体特有的系统结构。
二、生态哲学视域中课堂教学环境的内涵
从对课堂教学环境概念的界定上可以看出,本研究摒弃了长期以来学界对课堂教学环境的片面认识,而是从生态哲学的角度对其加以界定。生态哲学作为一种生态学世界观,是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现实事物和理解现实世界的理论[4]。生态哲学视域中的课堂教学环境既是一种实体存在,更是一种关系存在和过程存在。
在此次举办的“2013全国中学数学高效课堂交流展示活动暨首届中学数学教师高效课堂主题说课大赛”中,笔者设计的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的《函数的奇偶性》获一等奖,下面结合笔者对这节课教材的理解和教学设计谈谈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的整体认识
高效课堂,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效率较高地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本课是一节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课,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结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在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的基础上,本节课笔者采用以类比发现法、数形结合法为主,以讨论法、练习法为辅的教学方法,意在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观察――归纳――检验――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通过自主探究、观察发现、合作交流来学习知识。
“构建高效课堂”的具体策略
目标设计的合理性 教育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而有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往往成了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可以说教学目标的设计,决定着整个教学设计的方向,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发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函数奇偶性概念的形成过程,学生能从数和形两个角度认识函数奇偶性;通过对函数奇偶性定义的学习,学生能够用定义去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问答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不可缺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要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切实达到“有效”的标准。本节课中,学生对图像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这是一个难点。笔者以学生们熟悉的函数y=x2和上节课的例题y=|x|为切入点,设计循序渐进、螺旋式的问题:思考:函数的图像有何特征;计算f(1)与f(-1),f(2)与f(-2),f(3)与f(-3) ;对于任意的x,f(-x)与f(x)有什么关系;怎样定义偶函数?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指导学生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从直观认识过渡到数学符号表达。
板书设计的网络性 一堂课的板书,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内容应完整、系统,对于讲课提纲、基本内容、重要结论等起到强调作用。本节课中,笔者设计了如下板书“函数奇偶性与代数特征和几何特征的关系”,学生能深刻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思维方法。
信息技术的适时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教学的方式、手段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工作者逐步意识到,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可以将教学内容变抽象为具体、变不可能为可能、变无声为有声、变难懂为易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然而,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并不是只有利没有弊,它必须适合学科的特点,以两者之间的有机契合点为切入点,适时地穿插在课堂教学中才能真正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本节课中,笔者以学生们熟悉的函数y=x2和y=|x|为切入点,设计循序渐进、螺旋式的问题,对照对应的函数值表,并适当运用信息技术制作几何画板,给学生一个清楚的动态展示,使得这个抽象的问题变得形象直观,让学生获得对偶函数由“形”到“数”的认识,帮助学生在其认知结构中初步建立起偶函数的形式化的定义。同时,利用几何画板演示,引导学生注意函数定义域对奇偶性的影响,深化对奇偶性定义的理解,突破难点。
作业设计的层次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后会设置作业,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巩固所学得的知识,这也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但是,教师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作业的量和教学的质并非成正比关系,只有科学、合理、适量的作业才能成为高效课堂的助推剂,否则只会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本节课中,笔者留了两个层次的作业:第一层次,教材第36页练习第1、第2题;第二层次,奇函数在定义域内对称的区间上单调性相同还是相反?偶函数呢?通过分层作业,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并为学有余力和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机会。
学习主体的积极性 著名教育家斯卡纳金曾说过,“如果孩子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的一切想法、方案、设想都将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可见,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要想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教师就必须重视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以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笔者在授课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上随学生思路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体验数学概念形成过程的真谛,使得学生对偶函数的研究,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作者单位:包头市第四中学)
一、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所以,教师要充分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有效的新课导入,能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必须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也要联系生活实际来精心设计导语,以此来诱发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直接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对知识的欲望来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和积极思考,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我在教学“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一课时,在新课导入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借助实物模型来揭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理解数学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我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根据公共点的情况,空间中直线a和平面α有哪几种位置关系?并完成下表”:(多媒体幻灯片演示)
位置关系
公共点
符号表示
图形表示
我们把直线与平面相交或平行的位置关系统称为直线在平面外,用符号表示为
aα
.然后,让大家交流和讨论根据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定义(没有公共点)来判定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途径.这样能引导学生复习并归纳空间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进而引入新课,为探寻直线与平面平行判定定理作好准备.在学生判定定理的探求过程时,我引导学生提问:根据同学们日常生活的观察,你们能感知到并举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具体事例吗?有的学生会说,日光灯与天花板,树立的电线杆与墙面.还有的学生说,门转动到离开门框的任何位置时,门的边缘线始终与门框所在的平面平行(由学生到教室门前作演示),然后教师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之后,我取出预先准备好的直角梯形泡沫板演示:当把互相平行的一边放在讲台桌面上并转动,观察另一边与桌面的位置给人以平行的感觉,而当把直角腰放在桌面上并转动,观察另一边与桌面给人的印象就不平行.这样的新课导,能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到线面平行与否的关键因素,通过情境营造来引领学生的学习,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注重课堂提问,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课堂提问,要保证问题的难易适中,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在教学抛物线这一节知识时,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世界名车的图片,然后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汽车的车灯为什么能由亮变暗呢?它的原理是什么?”这样的直观教学和有效的课堂提问,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分组讨论也热烈而有序.之后,我让每个小组选出代表明确和展示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学生们能够依据教材和所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讲解,同时,我也进行相应的补充.这样,学生们最终寻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掌握了相应的数学原理,课堂教学氛围和教学效果都较为显著.又如,在教学“函数单调性的严格定义”知识时,我借助图象,让学生形成直观感知.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分别作出函数
y=x+2,y=-x+2,y=x2,y=1 x
的图象,并且观察自变量变化时,函数值有什么变化规律?
预案:(1)函数y=x+2在整个定义域内 y随x的增大而增大;函数
y=-x+2在整个定义域内 y随x的增大而减小.
(2)函数y=x2在[0,+∞)上 y随x的增大而增大,在
(-∞,0)上y随x的增大而减小.
(3)函数
y=1 x在(0,+∞)上 y随x的增大而减小,在
(-∞,0)上y随x的增大而减小.
然后,我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描述增函数和减函数,明确函数的单调性是对定义域内某个区间而言的,是函数的局部性质.接下来,我和学生一起探究规律,让学生形成理性认识.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图2是函数
y=x+2 x(x>0)的图象,能说出这个函数分别在哪个区间为增函数和减函数吗?
【关键词】现场感;课堂教学现场感;
【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3-0026-03
【作者简介】袁庆晖,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安阳,456150)语言文学系教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随着现场报道的出现,新闻的定义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转向了“正在发生或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1]这一转向,使得“现场感”成为衡量新闻报道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
一些教师敏锐地意识到课堂教学中同样存在“现场感”,并基于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比如,黄昕认为,对教学语言赋予“磁性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现场感”,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2]沈彬发现,“缺少教学现场感的不仅仅是青年教师,不少中老年教师也存在这一问题”;[3]孙鼎臣的观点是“动态生成的课堂就是具有现场感的课堂”,通过“入场”“蓄场”“控场”“圆场”等措施,可以让课堂教学更富生成性,让课堂教学更富现场感。[4]徐睿认为,“品德课堂的现场感是一种常态中所营造的氛围,是一种道德建构中的真实体验和生成”,真实的德育课堂需要“现场感”。[5]韩华山认为,品德课堂要感动学生“增强体验”,触动心灵,也需要内容的吸引性、形式的参与性,需要“现场感”,“现场感”是以真实为基础,以生活体验为前提,以唤醒情感为纽带,以互动交流为方式。[6]邹幸认为,教学现场感能够使教师捕捉教育契机,消除师生隔阂,拨动学生心弦,打造有现场感的课堂教学,从而树立起“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7]吴宝席认为,思想品德课的“现场感”来自于“情感场”“生活场”“对话场”“活动场”。[8]
分析上述文献的内容可以发现,已有关于“课堂教学现场感”的研究有以下三点缺失:一是没有给出“课堂教学现场感”的定义,制约了进一步研究的深入开展;二是没有对“课堂教学现场感”做出全面的价值考察,认为“课堂教学现场感”本身即为正值;三是没有对“课堂教学现场感”之于课堂教学研究的意义进行挖掘。本文试就上述三个方面的缺失做一回应,以期能对“课堂教学现场感”的研究有所推进。
一、“课堂教学现场感”的定义及特征
打造“课堂教学现场感”首先要做的是对其概念进行厘定。新闻报道中的“现场感”指的是:“客观现场在记者和观众心里引起的主观感受。”[9]与新闻现场相比,课堂教学同样具有“现场性”,这种“现场性”决定了教学活动具有“现场感”。“现”,指的是教学的时间,指的是此时、当下;“场”,指的是教学的空间,指的是此地,此在;“感”,指的是感受,在场者(包括师生和其他参与者,如观课者等)心同此感,感同身受。
因此,笔者认为,“课堂教学现场感”是在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内,教学活动在现场者心中引起的主观感受。它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瞬时性。教学活动是教师事先预设的,在实现预设的过程中,教学具有瞬时性。这是教学活动的流动性本质所决定的。[10]因此,教学活动所产生的现场感也具有瞬时性。第二,不确定性。教学活动的生成性意味着在课堂教学的现场里,一定会发生某些不确定的“事件”。与不确定事件相伴随的“课堂教学现场感”也因此具有了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的“事件”及其产生的“课堂教学现场感”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成为评判课的视角之一。第三,感染性。“课堂教学现场感”追求的是教学的感染性,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契合了“教育贵于熏习”之理。
二、“课堂教学现场感”的价值判断
“课堂教学现场感”至少存在着两个考察的维度:价值上的好差和程度上的强弱。可依此将“课堂教学现场感”分为好且强,好且弱,差且弱,差且强。从根本上说,这种区分是由教育教学的目的性所决定。“好且强”的“课堂教学现场”令“在场者”或如沐春风,或心旷神怡。“差的”“课堂教学现场感”则令“在场者”或沉闷不堪,或如坐针毡。“好且强”的“课堂教学现场感”才能对教学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果好且强的“课堂教学现场感”来自于真的教学行为和真的教学情感,那么,差且强的“课堂教学现场感”则来自于假的教学行为和假的教学情感。
分析哲学家谢富勒曾对“教学”这个概念进行了详尽令人信服的分析。[11]按照他的分析,可以发现,有些课堂教学活动并不是真正的教学活动,而仅仅是“教人……”。因此,以假的教学行为来追求好且强的“课堂教学现场感”无异于缘木求鱼。真的教学行为往往伴随着真的教学情感。因为“没有任何一种认知活动不是情感活动”。[12]同理,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活动不是情感活动。在课堂教学现场,特别是一些观摩课上,执教者往往为引发强的“课堂教学现场感”采用一些不恰当的做法,而忽略了真的教学情感,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
曾在一次《鞋匠的儿子》(苏教版第十一册第21课)同课异构活动中观察到,三节课内共鼓掌9次,其中的8次,是在教师或明示或暗示的“号召”下进行。无论是在现场听课,还是事后观看录像,都可以感受到这8次掌声中“礼貌性的”或“捧场性的”意味居多。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另一次掌声出现在S老师请学生通过扮演参议员的角色来演绎“傲慢”一词时。“当‘女参议员’用生动的语调,绘声绘色地将参议员傲慢的神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后,全体学生不由自主地同时报以热烈的掌声”。[13]显然,学生知道怎么鼓掌。在某种意义上,那种“号召”下的集体鼓掌所产生的强烈“课堂教学现场感”,比集体缄默更发人深省。
同样地,当S老师面对全班同学先后说出“我们×××小学的学生,读书的水平都很高,我走了很多的地方,发现我们学校的学生读书最好”以及“我发现我们班同学很聪明,我只能教一节课,我再教第二节课你就超过我了”,似有欠妥。因为事实是该小学原是一所农村薄弱学校。“再教第二节课就超过老师”也显然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美好愿景。学生们听后不为所动的神情足以说明他们所具备的现实洞察力。教师试图引发的“课堂教学现场感”被学生不动声色地化解了。其实,课堂教学中的表扬行为与成人间的“客套”与“恭维”有着本质的差别。“客套”与“恭维”本当不得真。教师原本要做到“真实”“真诚”和“真挚”,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求真”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W老师上课之初为了增加教学的现场感,以半开玩笑的口吻问:“班里的同学谁是帅哥美女?”并笑称自己是美女,引来学生善意的笑声。她借此鼓励学生:“其实呀,帅哥美女没有标准,你觉得自己是帅哥,你就是帅哥,你觉得自己是美女,你就是美女。你觉得自己能行,你就能行。”这样说没有任何的异议。不过,当一个男同学和一个女同学相继读完课文后,W老师分别给以“读得非常好,越读越好,并且你长得很帅的,为什么刚才不敢承认自己是帅哥?书读的这么好就更帅了”以及“正确流利,怎么不愿意承认自己是美女呢?”这样的评价时,似乎就有可商榷之处了。因为W老师的评价在暗示:读(做)的好与相貌好之间有某种内在的必然联系。
这令人想起多年前看到的一个小故事。一个中国知识女性首次到国外的女同事家里做客,见到同事5岁的女儿不由得赞叹:“你真漂亮!”她的同事听了,很严肃地表示:你这样说会让她觉得相貌是她的优点,而这是她未经努力得到的。长此以往,她将来会对生活产生误解。的确,未经努力得到的不值得赞赏。相貌不应成为自傲和自卑的理由,就像出身一样。联系到本课是讲一个出身卑微的总统的故事,W老师的这一做法是否平添了几分反讽的意味?
三、“课堂教学现场感”的研究价值
“课堂教学现场感”不仅对教师的教学有帮助,对于进行课堂教学观察者来说也多了一个新的视角。因为只有感受并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现场感”所传递和辐射的丰富信息,才能获得据以研究的“原材料”。
那么,如何准确地把握“课堂教学现场感”呢?
首先,最好“在场”,以把握“正在发生”的“课堂教学现场感”。直接方式就是观察者将自身置于充满复杂性、特殊性和不确定性的教学实践情境之中。这种“在场”的亲历可获得“原初性的亲知” [13],即获得构成教师的思维基础和知识基础的“原始材料”。其次“准在场”,通过呈现“新近发生”的教学活动接近“课堂教学现场感”,获得“传闻材料”。然而,现场真实,录像失真,其音、形、声均有不同程度失真,故“现场感”打了折扣。这种失真主要是技术手段导致的失真。最后,通过“不在场”来把握“在场”。探求“事后发生的”所获得的“课堂教学现场感”,获得“传来材料”。即从他人的文献中还原“课堂教学现场感”,以获得使“不在场者”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观其形”的效果。但是,同样会有人为过错导致的失真的危险。
“准在场”和“不在场”获得的“传闻材料”和“传来材料”属于“扩展形态的亲知”。要准确把握关于“课堂教学现场感”,尚需与“原始材料”互相印证,否则课堂观察者难以臻于“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的境界。
总之,从“课堂教学现场感”的角度切入去审视课堂教学,不失为一种独特的视角。
【参考文献】
[1] 王剑,苗蓉.广播现场报道要善于把握现场感[J].新闻知识,2011(7):89-90.
[2] 黄昕.激发“现场感”,教活阅读课[J]. 江苏教育,1995(10):16-17.
[3] 沈彬.语文教学要有“现场感”[J]. 人民教育,2009(Z1):18-19.
[4] 孙鼎臣.打造有“现场感”的思想品德课堂[J]. 广西教育,2012(14):90-91.
[5] 徐睿.现场感:品德课堂的冲击波[J].江苏教育研究,2012(11):26-29.
[6] 韩华山.品德课堂要有“现场感”[J].教学与管理,2013(11):25-26.
[7] 邹幸.树立“生本观”营造“现场感”[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0(10):15-17.
[8] 吴宝席.创设有现场感的思品课堂[J].中国德育,2013(11)
[9] 史新明.电视新闻现场感与感染力刍议[J].当代电视,2009(07):72-73.
[10] 石鸥.教学过程: 飘忽的声音和流动的本质――兼论教学语言[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03):74-79.
[11] 谢富勒,I.(Scheffler,Israel).教育的语言[M].林逢祺,译.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109,110.
[12] 凯利.课程理论与实践[M].吕敏霞,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96.
信息化传统课堂微课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改革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教育界学者对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从未中断。多年来我国教育行业课堂教学模式从未改变,我们把它叫做传统教学模式;近几年新起的短时间视频教学模式,我们把它叫做微课堂教学模式;还有一种人们未曾熟知的教学模式,我们叫它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人才的要求更加严苛,那么用于培养人才的教学模式也需随之改变。因此,有必要对三种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比较,探索出一种能够满足信息时代人才需求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传统、微、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及特征
传统课堂、微课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人们对不同类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称谓”,下面对三种课堂教学模式加以界定,并分析各自特征。
(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及特征
1972年,美国乔以斯威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定义教学模式为“构成课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师和其它环境中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范永波(2001)认为我国长期以来采用的教学模式是“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指出这种模式的基本程序是: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我国学者对教学模式有很多探讨,也提出了很多教学模式,但综合看,都是为了更好的发挥教师对课堂组织、管理、控制的主导地位。笔者通过大量收集、阅读文献资料发现,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中提及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举不胜举,但尚未有学者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做明确、完整的界定。综合学者们的观点,笔者认为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一直以来占据着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该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主导课堂、学生参与课堂,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有以下特征:
一是某种程度的不可替代性。传统课堂教学发展至今仍占据主导地位有其必然原因,首先,几千年教学传统的延续使教师和学生潜意识无条件传承和认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其次,该教学规模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规模;第三,该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的引导和人格的培养。
二是固有的不合理性。首先,不利于因材施教,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采用班级授课,一般50人左右为一个班,教师对这部分学生采用相同的教学方式,传授相同的教学内容,然而这部分学生的潜力、个性、才能未必相同,这不利于单个学生个性的发展。其次,不利于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挥。传统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参与机会少,易产生听觉疲劳,课堂效果差。第三,受时间、空间、规模的限制。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一般需要在固定的时间、地点由教师向学生授课,还受到教学环境和规模的限制,学生离开了这样的时间、地点和环境就无法接受同样的课程学习机会。
(二)微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及特征
“微课”的概念最早形成于美国,应该说是个“舶来品”。我国首创提出“微课”概念的是广东省教育局胡铁生,他于2011年指出“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际,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的精彩教与学活动中所需各种教学资源的机会结合体。”之后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也对“微课”做出了进一步的调整,胡铁生也不断修改自己对“微课”的定义,另外我国学者对“微课”概念的研究仍在持续。虽然对“微课”的定义随着研究的深入而不断调整,但我们可以清晰看到的是定义中核心的几个关键词,即视频呈现、简短完整、数字化网络化、个性化学习。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和笔者自己的见解,笔者认为:“微课”是按照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的要求,以简短的教学视频呈现,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完整设计与制作,能满足个性化学习差异的一种生长型网络教学资源。
微课堂教学模式有以下特征:
一是突破时空限制。“微课”以简短视频的形式呈现,就具有可转移的特性,学习者可以接受到转移来的微视频展开学习,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二是网络共享性。“微课”呈现的微视频通过网络平台共享给大众,只要有网络就可以通过观看“微课”的形式学习微课程。
三是教学主题明确性。一个“微课”讲授一个知识点,教师的教学主题、学习目标和对象清晰明确,重难点突出。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及特征
“翻转课堂”又称“颠倒课堂”或“翻转课堂”,最早应用于美国。2011年加拿大《环球时报》将“翻转课堂”评为“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至此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于西方教学。同年该教学模式传入我国,并迅速在学术界掀起研究热潮。国内外学者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定义研究颇丰,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笔者认为“翻转课堂”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对传统课堂的颠覆,即学生课前通过网络自主学习教师下发的课程知识点视频并完成任务单,课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相互咨询交流问题,形成课堂知识点内化,课后学生可以再通过课程视频对知识点进行巩固的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以下特征:
一是因材施教。“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范围给学生布置不同的学习视频和任务,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自主学习的进度,实现了个性化学习和因材施教。
二是教学相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她)们不再单纯的需要备好课、做好教案等,还需要将需要传达的知识点录制成高质量的“微视频”,并设计一系列丰富、有趣的教学资源,以供学生选择学习。
三是角色转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的引导着和促进者,学生角色由传统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参与者,两者角色的转变更好的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信息化时代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
传统的教学模式受科学技术的限制,融合达到的教学环境,只能以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课堂听课的形式完成教学,这种模式持续了很久,人们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传统教学模式似乎已不再适应现代学生、学校、社会、国家等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化工具诱发学生排斥传统课堂
现阶段,手机、MP3、MP4、平板电脑等信息化工具充斥着教学课堂,传统的教学课堂很难吸引住思维活跃的学生,他们易于沉溺于手机游戏等“魔咒”,说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
(二)信息化时代促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技术信息化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撑,“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都有效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
(三)多媒体技术扩充了课堂教学的内容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添加了关于知识点的图片、声音等新原素,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视觉、听觉优势克服了传统课堂易疲劳、教学手段单一等缺陷,是对传统课堂的有益补充。
(四)网络平台为课堂教学带来挑战
互联网时代,网络平台的广泛运用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挑战。就教师方面而言,网络上无数教学名师的视频课程,无数教育机构的优秀课程,使教师们压力山大,一怕自己课堂不能吸引学生,二怕自己知识结构不能满足学生。就学生方面而言,面对互联网上众多的课程好似琳琅满目的商品,难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三、传统、微、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优缺点比较
通过以上对传统、微、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概念和特征的分析,综合它们各自的优缺点,笔者认为传统课堂较微课堂和翻转课堂有其固有的不可替代性,微课堂是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入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将传统教学内容通过短视频课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翻转课堂则将课外、课中进行了翻转,并将教师学生角色进行了翻转。具体比较见表1-1.四、信息化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学术界众多学者热衷于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发展趋势。黄晓龙、张世禄(2008)传统课堂需引进网络教学,实现网络教学优势向教学实效的转化,最终形成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网络教学为辅的课堂教学模式。陈兵(2006)、曹群英、江华珍(2009)提出网络与传统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林莹莹(2014)提出结合传统课堂与MO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陈会源(2015)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提出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指出该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形成,学者对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越来越现代化,结合大量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我国课堂教学模式将是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背景下,融合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复合型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在保留传统课堂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情感交流等优势的基础上,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激情,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
[1]罗敏捷.翻转课堂模式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高效课堂;体会
高效课堂是本世纪进行新课改以来提出的新时期课堂教学的理念、原则和方法,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所谓“高效”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数学教学课堂的高效性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体会:
一、高效课堂教学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体,进行必要的内容重组。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复数的引入》这一课是整个复数这一章的第一课,在备课时应注意,通过这一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复数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解决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引伸到现实生活中,就是当我们遇到矛盾时,也要勇于面对矛盾,要有解决矛盾的决心和信心,促进矛盾的转化和解决,同时也就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效课堂教学要要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如《椭圆》第一课时,其教学的重点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难点是椭圆方程的化简。教师可从太阳、地球、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谈到圆的直观图、圆萝卜的切片、阳光下圆盘在地面上的影子等等,让学生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为了强调椭圆的定义,教师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教师先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再让两名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画好后,教师再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大于细线的长度),然后再请刚才两名学生按同样的要求作图。学生通过观察两次作图的过程,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椭圆的严格的定义。这样,学生对这一定义就会有深刻的了解了。在进一步求标准方程时,学生容易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化简出现了麻烦。这时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化简含有根号的式子时,我们通常有什么方法?学生回答:可以两边平方。教师问:是直接平方好呢还是恰当整理后再平方?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对于这个方程,直接平方不利于化简,而整理后再平方,最后能得到圆满的结果。这样,椭圆方程的化简这一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也解决了以后将要遇到的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时的化简问题。
三、高效课堂教学要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师来说,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其显著的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从而把原来四十五分钟的内容在四十分钟中就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临近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多媒体,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来完成。可能的话,教学可以自编电脑课件,借助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用电脑来演示。
四、高效课堂教学要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107-01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成为数学教师面对的一个课题。要教好高中数学,首先要求自己对高中数学知识有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其次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再次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不但要加强双基而且要提高智力;不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如何才能搞好高中数学教学呢?
一、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体,进行必要的内容重组。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数学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从备课开始,自始自终都必须明确所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或者说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的程度。高中生处于思维活动的成熟时期,并开始向辩证思维过渡,对高中生来说,设计的教学目标既要符合学生思维的水平,又要有适当的难度,严格控制数学讲授的深度和进度,使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消化接受,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必须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教学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在上课开始时,教师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如《椭圆》第一课时,其教学的重点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难点是椭圆方程的化简。教师可从太阳、地球、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谈到圆的直观图、圆萝卜的切片、阳光下圆盘在地面上的影子等等,让学生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为了强调椭圆的定义,教师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教师先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再让两名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画好后,教师再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大于细线的长度),然后再请刚才两名学生按同样的要求作图。学生通过观察两次作图的过程,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椭圆的定义。这样,学生对这一定义就会有深刻的了解了。
三、必须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计算机提供了一种动态的画图手段,像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定积分概念的形成过程都可以用计算机来演示,它还提供了许多有效的途径去表达数学思想。激发他们对数学产生持久的兴趣,并且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发展对数学过程的理解和推理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概念、定理。如通过投影,可以将物体点、线、面之间的关系表现得生动形象,从而有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感性认识,加深对定理中各种情况的理解,增强对该定理的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四、因教学内容制宜,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具体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对于新授课,我们可以创设符合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的情境,让学生亲自经历学习实践和学习新知的活动来帮助学生构建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此外,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时,在一堂课上,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反思教学;增强;意识
一、正确认识反思教学
教师的反思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批判地考查自我的教学行为和依据。利用回顾、诊断和自我监控等方式,给予肯定的支持与强化或否定的思索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反思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对话;反思教学的过程是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效果的检验;反思教学的结果是反思缺点、积累经验,并逐步形成自我反思教学意识和自我监控的教学能力。
二、反思教学的三个阶段和方法
1.教学前的反思
即教师教学前用反思的教学思路和长期积累的经验,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并且在教研活动中,通过说课、评课,认真听取组内同仁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使教学设计更完美、更优化。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第八条建议中这样说:“怎样使学生产生疑问,使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知道,哪些东西要讲,而哪些东西则留着不要讲完。在学习《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之前的教研活动中,我曾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否在课前复习函数的定义;是否在引出三角函数定义之后提问:为什么把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叫锐角的三角函数呢?通过大家的分析讨论,权衡利弊,最后一致认为本节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正余弦、正余切的定义,说到底就是让学生明确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是指三角形边与边的比值。至于和函数相关的问题应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思考,在思考中求知,在思考中进步。这样,就使一节课干净利落,重难点突出,并让学生回味无穷。另外,课前反思还要做到:在上课前20分钟,重温教学设计,使教学思路清晰化,教学过程精细化,教学手法灵活化,使课堂教学内容源于教学设计又高于教学设计。
2.教学中的反思
即教师结合学生的学情,及时地、自动地修正与调节教学中的不足,使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时效性。
3.教学后的反思
不是简单地填写反思栏,而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客观的自我审查与公正评价,即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教学效果、教学期望是否一致,从而分析、判断问题的根源所在,并进行及时的修正与调整,肯定成功的做法,使教学经验理论性升华。另外,通过堂清、周清试卷中反馈的信息,了解哪些学生没有掌握,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或利用辅导课集体辅导,或把有问题的学生叫到办公室单独辅导,从而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这才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反思。
三、培养反思教学能力,养成反思教学习惯
教师的反思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自我教学意识和教学活动作为审视对象,进行及时的评价、检查与修正,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恰当地控制与调节的能力。
反思教学能力从教学中来,又要用到教学中去。教师只有不断实践,不断反思,周而复始,教学能力才会增长,教学水平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才会越来越好。
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新课改的日新月异,面对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眼睛,何以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质量呢?实践证明,反思教学是解决诸多问题的最佳途径。所以,要使反思贯穿于教学实践的始终。
让教学与反思同行,使自己时刻处于教学的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循环之中,这样我们的科学知识会更丰富,教学理论会更充实,教学思路会更宽广,教学方法会更灵活,教学能力会与日俱增,课堂教学质量定会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摘 要:如何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如何使学生在充满艺术的氛围中完成高效率的学习,以及如何使提高整个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及效果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艺术运用的成功与否。在借鉴国内外优秀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针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艺术做了以下综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艺术
1、选题背景及意义
教师教学质量及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教师的教学能力。所谓教师教学能力,指的是为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教师以其专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哲学为基础,并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专业能力,包括教师教学认知能力、设计能力、传播能力、组织能力、传播能力。而这种专业能力具体到实际教学中都要求本学科教师对该学科具体教育教学情境的灵活应变与处理,这其实说的就是教师的教学艺术。
教学“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第一个“法”就是“有规律”,可以理解为教学的一般原则,即教学规律;第二个“法”字是某种特殊的方法,“教无定法”就是教学讲究“自由行动”、讲究“艺术性”、讲究“灵活性”。随着教育界改革热潮的掀起,传统“满堂灌”、“照本宣科”、“题海战术”已成为强弩之末,而“教学艺术”则成为大家一致讨论的话题。
具体到语文学科,从新课程改革理念中我们可以看出,与其它学科教学相比,语文教学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人文性、鲜明的审美性和情趣性、课堂教学的相对不平衡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等特点,这些诸多变量决定了语文教学不存在一劳永逸、机械不变的教学模式,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是以艺术为主导的,尤其是对起奠基作用的、承担小学生人文知识启蒙重要作用的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更要讲究艺术性、审美性和鲜活性。但是,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下,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忽视了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多形象感知思维、对学习目的缺乏认识等特点,原本充满人性美和趣味性的语文已经变成了枯燥乏味的应试训练,与素质教育的任务背道而驰。因而,如何活跃小学语文课堂,如何调动小学生的语文热情,是目前语文教育界极为紧迫的任务。笔者以太原市农村A小学的三位语文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他们在语文课堂上对教学艺术的把握及运用,探求提高目前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策略。
2、国内外研究动态
2.1相关概念界定
2.1.1小学语文。语文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又是人类文化的传承工具。而小学又是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前期,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是整个语文教育阶段最为关键的时期,从学科性质及其作用来看,它具有基础性、人文性、工具性、实践性、累积性、外显性、广域性、开放性及易学性等九个特点。
2.1.2教学艺术。关于“教学艺术”,学者有不同的定义。
激励乐学说,该观点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教师对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优化与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创造说,该观点认为教学是在遵循本真的基础上,以促进教学最佳化为目的,创造性的使用各种教学艺术手段。
表演说,该观点认为教师的教学是一种表演艺术的展现,集中通过教师的语言、动作等表演技巧以及教师教学机智两方面表现出来。
审美说,该观点认为教学艺术是教师在美的规律的指导下进行的独创性的教学活动,那么,具有审美价值。
笔者认为,所谓教学艺术即是教师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按照学科教学规律、审美规律以及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创造性的运用教学技能技巧的独具个性的教学活动。
2.1.3课堂教学艺术。课堂教学艺术是教学艺术的集中体现,主要指教师在课堂上自觉运用教育理念、教学手段进行的教学科学性、创造性、审美性、多样性的教学活动。它具有创造性、审美性、技巧性、表演性等基本特点;其涉及范围比较广,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导入艺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课堂教学教态艺术、课堂组织艺术、课堂提问艺术、课堂教学情境艺术、课堂教学机智艺术、课堂教学板书艺术、课堂结尾艺术等。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除了体现一般的学科教学艺术外,还要求语文教师开发适合本年龄段的、适合语文本学科的教学手段及方法,提高小学生对语文的感知、审美、创造、实践能力。
2.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局限
2.2.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这方面的研究比国内早,首先是对教学艺术的运用上。最早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了诸如直观性、循序渐进性、巩固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对这些原则的运用即是教学艺术的运用,可以说,夸美纽斯的以上教学原则奠定了教学艺术的理论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艺术的运用体现在教师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追求讲课生动、形象、有趣性,能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
2.2.2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首先表现在在对其内涵的研究上。作为一代宗师的白金声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定义为“开篇导入艺术、课堂提问艺术、教学语言艺术、德育渗透艺术、寓识字教学于游戏艺术、激情造境艺术、‘涵泳’艺术”等方面。张宝臣先生将其定义为“备课艺术、讲授艺术、组织管理艺术、巩固艺术和板书艺术”几方面。孙菊如则从“心态调整艺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课堂教学节奏艺术、课堂教学启发艺术、课堂教学幽默艺术”等几方面着手。以上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内涵定义固然全面,但是显得过于凌乱,条例不清晰、缺乏系统性。
其次,国内学者关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战策略。担任江苏省四十余年的小学语文教研室主任的于永正老师的“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五重教学法”从策略的角度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揭开帷幕。黄兆明则在《课堂结尾艺术》一书中,就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结尾艺术做了详尽的阐述。
再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意义的探究也是大家争论的焦点。白金声认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不仅是教师教师独特教学风格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可以给学生真、善、美的感染。段昌平先生在《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对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意义及作用进行了详细的的论述,可以说是将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运用的意义推到了高峰。
2.2.3国内外研究的局限。国内外有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方面的研究已初具规模,而且随着教育的飞速发展,这方面的探讨研究将更趋于普遍、细致、深入、系统和全面。但是,就目前来看,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医学教学课堂互动教学策略课堂互动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医学课程由于难度比较大,学起来比较吃力,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一些医学术语以及复杂的病理,灌输式的方法不能够让学生充分的掌握所学的内容,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而在课堂中发动学生进行互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有很大的作用。
一、医学教学中课堂互动的重要性分析
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主要是灌输式,在大学课堂也是如此。教师讲,学生记笔记,已经成为当前各个高校最主要的课堂教学方式。当然对于公共课,由于选课人数众多,这种讲授方式无可厚非。而对于小课堂的专业课来说,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充足的互动时间,并且通过课堂互动,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医学教学来说,也是如此。
医学与其它门类不同,它的综合性比逻辑性以及推理性都比较强,因此,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思索,认真总结,将所学知识综合起来,才能对疾病的成因、临床表现以及发病的机制等进行记忆。特别是在诊断疾病时,需要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综合起来进行分析,然后做出诊断。因此,这就需要在教学时,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互动是双向的,教师向学生提问,同时针对疑难问题,学生也可以向老师进行质疑。通过互动,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对于所学的知识也能记忆的更加牢固;同时,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针对他们回答问题的情况,教师能够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有一个清晰的直观的认识。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这样不同基础的学生情况都在教师的掌握之中,便于教师因材施教。
二、医学教学中课堂互动策略分析
前面已经明确了医学教学中课堂互动的重要性,因此,有必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课堂互动的相关策略进行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互动必须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
医学课程有些内容学起来比较难以掌握,不容易理解,因此,教师在互动的时候,要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在提问中逐渐明确学习的重点,进而掌握相关的知识,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讲授支气管哮喘时,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在于定义上。支气管哮喘的定义包含了多项内容,包括发病机理、临床表现以及哮喘病的本质。这么多的内容只有对定义充分理解了,才能真正的掌握这部分内容。为了能够让学生充分的掌握这个定义,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提问。比如,哮喘病的发病原理是什么?其临床有什么表现?哮喘的本质是什么?学生通过回答教师的提问,加深了记忆,对定义中的内容也有了明确的区分,这样学生就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2.抓住互动的良好时机
课堂教授所需要的互动,并不是一节课都要一直向学生进行提问,而是在坚持传统讲授方式的同时,选择合适的机会与学生进行互动。通常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就需要进行互动教学:首先,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部分学生出现走神以及厌烦神态时,可以适时的设置一些有趣的问题,将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再次拉回到课堂上来;其次,在学习新内容的时候,这个阶段,学生对于即将学习的内容不了解,因此,可以设置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在上课时能够抓住重点;再次,当学习到一定程度,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一节课的讲授快要接近末尾时,课本上的知识基本上讲授完毕,这个时候,教师要有意识的设置一些拓展思维的问题,启发学生,使他们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探究,以便收获更多的知识,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能力。
3.在联系实际的基础上进行互动
医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治病救人,因此,可以说,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将来学生毕业之后,都要从事医生职业,都要与病人打交道。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引导教学与实际相结合,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向学生提问:一位患者,咳嗽严重,并有血吐出,针对这种情况,是由哪些原因所致,需要通过什么样的检查来确定病症。这都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以后的实践中,学生如果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不会手足无措了。所以,为了能够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教师要寻找一些实际的案例在课堂上讲授,通过提问,让学生分析,以便训练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
4.要掌握课堂互动的技巧
在医学教学中,提问方式是多种互动技巧中的一种,教师应该掌握多种互动技巧,不应该只使用一种方式进行。通过笔者自己的教学体验,总结了几个互动技巧:首先,直接提问与间接提问相结合,对于一些定义性的问题,可以进行直接提问。而间接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使其更好的思考问题。例如,在讲授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治疗时,可以向学生提问造成这种病的病原体有哪些,然后根据病原体来激励学生思考,寻找治疗的方法;其次,追问法,学生回答完教师的一个问题后,教师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学生提问,从而让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例如,在提问“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定义时,可以进一步提问其本质,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这个病症的了解。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医学教学的时候,通过课堂互动,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本文主要对医学课堂教学的课堂互动策略进行了分析,期待本文的论述有助于医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蒋延文,庞莉.临床医学教学中课堂互动的策略[J].中国医学创新,2013,(28):139-141.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2―0114―01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要提高艺术性,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利用典型课例展开问题延伸,体现文本生本思维的有效对接,要在不同角度不同维度推出教学问题,为学生创设适宜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教学问题设计还要体现趣味性,要有一定难度系数,给学生造就挑战自我的机会。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在教学问题设计时,还要关注其层次性,体现因材施教性教学原则。
一、对应设计,体现文本生本思维契合
数学具有逻辑性、抽象性等学科特征,这也是很多学生感觉数学难学的原因。教材学习内容有系统性,教师要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度挖掘,有效整合教学积极因素,从学生认知实际出发,找到文本生本思维契合点,这对科学设计教学问题有重要意义。由于学生个体学习基础、领悟能力、学习习惯等不尽相同,表现在数学感知能力方面呈现差异性。教师在课堂问题设计时,要考量绝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给出梯度性教学问题。为不同群体学生量身定做教学问题,体现的正是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学问题设计还要具备启发性,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良好的问题设计,不仅能够有效激活学生学习思维,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
二、多元展示,创设适宜课堂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问题展示方式众多,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作出合理选择。传统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个体回答或者集体回答,这种问题投放方式过于程式化。学生学习始终处于被动局面,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难以实现。因此,教师在教学问题投放时,需要进行多重考量,提升问题投放技巧,形成重要教学契机。教师口头展示、黑板书写展示、发放问题纸条、多媒体展示、学生提出质疑等方式,只要合理选择,都能够给课堂教学注入活力。数学教学离不开课例讲解,教师将教学问题融入课例之中,用问题贯穿课例,也可以为学生学习思维形成鲜明路线图。
在学习《绝对值》时,教师展示课例:两辆汽车,第一辆沿公路向东行驶了5千米,第二辆向西行驶了4千米,为了表示行驶的方向和所在位置,规定向东为正,分别记作正5千米和负4千米。这里的正数和负数只能代表汽车行驶的方向,汽车实际行驶距离是多少呢?学生给出答案:第一辆车行驶5千米,第二辆车行驶4千米。教师继续设计问题:这里的5和4能不能看成是+5和-4的绝对值呢?绝对值如何定义呢,它有什么特性?如果将绝对值的代数定义用数学符号语言进行表达,该如何操作呢?学生思维随教师问题设计行进,很快抵达问题核心。教师列举具体实例展开讨论,逐渐引入绝对值概念,并通过深度解读认知绝对值特性,完成绝对值定义数学。
三、创设链接,升级课堂教学维度品质
初中数学学习内容和学生生活实践有密切联系。教师在教学问题设计投放时,需要充分考量学生学习认知基础和生活积累,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在数学学习中感知生活,这对全面提升学生数学素质有重要帮助。数学学科认知涉及领域广泛,教师在教学问题设计时还要关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促使学生结合多种学科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认知品质。
一、教学设计的丰富多样
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于教学设计应当更为丰富多样,这一点对于实际教学过程非常重要.教师的教学设计,不仅会决定课堂教学的内容、节奏以及教学侧重点,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教学要点的理解与掌握,影响到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与培养.好的教学设计应当能够充分凸显学生的教学主体性,要能够给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提供更为宽广的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更为积极.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些元素,丰富多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讲“函数的奇偶性”时,我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了“问题牵引、启发探究”的教学.首先,我出示了两个函数y=x2和y=|x|的图象,让学生观察思考以下问题:
(1)这两个函数图象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2)互为相反数的两个自变量的函数值有何规律?
(3)规律是否对定义域内任意的自变量都成立?
在此环节,我将问题解决作为学习的源动力,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的同时,使其学习目的性更强,即自然引出偶函数的定义和性质,也向学生渗透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为知识教学提供了良好铺垫,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思辨能力,这些都能够为学生综合数学素养的发展提供动力.
二、运用现代化教学辅助工具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另一个要点
在于教学工具的选择上,这一点对于教学效率的影响也非常直接.随着各种高科技含量的教学工具的不断产生,课堂教学的形式也在发生转变.很多传统的教学方法慢慢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为高效且更为便捷的教学模式,其中很多教学转变都来自于现代化的教学工具的良好辅助.因此,教师要善于合理地利用教学辅助工具,这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能够让很多知识点的呈现更为清晰与直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很多现代化教学辅助工具都被引入高中数学课堂,很多工具都能够发挥非常好的教学辅助效用.比如,多媒体的运用,可创设丰富的情境,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搭建互动平台,尤其是新教材中设计的有些内容,传统教学手段很难解决.如教材中的“勾股定理的探索”、“平移与旋转”、“数据的分析”等内容,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生动地将这些内容展示给学生,这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现代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将两者有机统一起来.只有科学的整合,才能够实现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新突破,进而从整体层面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总结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想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上积极革新.首先,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更加合理,在合理的教学模式下才能够有效展开对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各方面元素,丰富多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此外,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化教学辅助工具,这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也能够让很多知识点的呈现更为清晰与直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洪璐璐单位:江苏省滨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