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4 14:35: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旅游业发展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旅游业的回扣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产生以来,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并对旅游市场秩序造成了一定程度影响。文章从旅行社、旅游商品经营者、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导游、游客等相关主体角度,结合“推-拉”理论和经济学中“有限理性”、“信息不对称”、“寻租”等理论,分析了这一现象存在的原因,并尝试给出相关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对解决旅游业回扣这一现象提供有益借鉴和探索。
关键词:旅游业;回扣;导游;“推-拉”理论
旅游回扣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并已逐渐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巨大阻力。旅游业的回扣是指在旅游活动中,旅游产品供给方(旅游购物商店、旅游宾馆饭店、旅游景区景点等)为了销售产品,给旅行社和导游等各种名目的好处费,这部分收入既未如实入账又未在合同或其他协定中公开约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明确规定,“在账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回扣的,以行贿罪论处;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在账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论处。”显然旅游业的回扣是一种违法行为,但是一段时间以来,旅行社导游收取回扣已经成为一种“行规”。
一、旅游业回扣现象的分析
(一)导游拿回扣的“推拉分析”
早在19世纪末,E.G.雷文斯坦(E.G.Ravenstein)在对人口的转移进行了具有开创意义的研究中,提出了推拉理论(PushandPullTheory)。他在《人口转移规律》一书中提出,受歧视、受压迫、沉重的负担、气候不佳、生活条件不合适都是促使人口转移的原因,而其中的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系统的人口转移“推拉理论”则是唐纳德·博格(D.J.Bogue)于20世纪50年代末明确提出的,其主要观点认为:从运动学的观点看,人口是两种不同方向的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一种是促使人口转移的力量,即有利于人口转移的正面积极因素;另一种是阻碍人口转移的力量,即不利于人口转移的负面消极因素。
推拉理论主要是用于分析人口迁移现象,笔者在这里将导游从旅行社向旅游购物商店转移的行为看作一种新的迁移表现。推拉理论本身的内容十分丰富,本文只取其中一部分来分析导游带游客去商店购物,拿回扣的现象。
1、导游拿回扣的推力分析。导游拿回扣的推力主要是导游的薪酬制度不合理、导游自身素质低、工作职责所需。我国导游员报酬的构成是:少量基本工资或零底薪+回扣+小费,且导游不享受保险、住房等福利待遇。导游服务是一种高智商、高技能的服务工作,它贯穿于旅游活动的全过程,是一项脑体高度结合的工作。从经济人的角度来看,导游作为经济人,也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种高付出低回报的薪酬制度完全不能满足导游人员的需求。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导游人员只能靠拿回扣和小费。导游人员的报考条件低,且在上岗前和上岗后没有正规的培训增加其业务知识、强化业务技能。导游与旅行社之间是委托-关系,导游只能凭自己有限的知识和经验来完成工作。而工作的方式和质量完全取决于导游自身的素质。导游人员的门槛低,导致很多低素质的人员进入导游队伍,他们缺乏伦理道德,经常昧着良心把游客带进商店,赚取黑心钱。旅行社削价竞争,旅行社以零团费甚至负团费接团,其采取把损失转嫁出去的办法来弥补经营利润。旅行社向导游收取按旅游团人数计算的人头费,导游在带团过程中还要完成旅行社的购物签单任务,旅行社的损失主要靠游客的各种消费回扣尤其是购物回扣来弥补。
2、导游拿回扣的拉力分析。导游拿回扣的拉力主要来自旅游商品经营商。旅游商品经营商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源,促销自己的产品,采取非法回扣的方式,主动向旅行社和导游提供高额回扣,并且有些购物商店会按旅游车的座位数、在商店停留时间给予导游和司机一定的回扣,称为“茶水费”,或者赠送导游和司机一些礼品,以诱惑导游带领游客前来购物。导游拿回扣的推拉模型如图1所示:
(二)旅行社以零团费,甚至负团费接团
1、削价竞争。由于旅行社提供的是同质产品,旅行社与旅行社之间打的是价格战,竞相以削价为主要手段来销售产品。削价竞争扰乱了市场秩序,降低了旅行社的利润,有些旅行社甚至以零团费、负团费接团,为了保证旅行社经营必要的利润,旅行社只能发给导游很少的工资或者不发工资,更有甚者,要求导游人员垫付团款,承担过路、过桥费用。近年来,导游带客购物,私拿回扣的现象被媒体频频曝光,旅游购物单位又推出“人头费”和“购物签单”,诱使导游人员带客购物。导游人员迫于压力,不得不带游客进店购物。
2、旅行社数量众多。旅行社只要交纳规定数额的注册资金和质量保证金即可以成立,门槛很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行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市场上,而我国旅游业的“蛋糕”有限,必然引起恶性竞争。从表1中可以看出我国国际旅行社收入利润率连续六年在3%以下,利润总额也从2001年的12.28亿元下降到2006年的5.79亿元。我国旅行社数量从1996年的4252家增加到了2006年的18475家,规模扩张了4倍多。有关数据显示在20世纪末旅行社的利润率还在8%左右,但到了21世纪的最近几年旅行社的利润率已经跌到了2%左右,我国旅行社业正逐步成为一个低利润行业。
(三)旅游者消费心理不成熟
1、旅游者和旅行社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由于旅游者在旅游前对旅游产品并不了解,旅游者与旅行社和导游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而这种信息不对称,促使了导游带领游客购物的机会主义行为的产生。旅游者到了人生地不熟的旅游地,不得不听取导游的建议与安排。旅游者由于受“从众”心理的影响或者是图便宜,往往会在购物商店购买许多根本就用不着的东西,才给了导游和旅行社赚取回扣的机会。
2、游客的有限理性。西蒙最早提出“有限理性”(boundedrationality)概念,他指出“有限理性是指那种把决策者在认识方面的局限性考虑在内的合理选择——包括知识和计算能力两方面的局限性,它非常关心的是实际的决策过程怎样最终影响做出的决策。”“信息成本是从一无所知变为无所不知的成本,极少有交易者能负担得起这一全过程的成本”(Stigler,1967)。旅游者往往由于获得更多更全面的信息所需的时间成本太高昂,而宁愿让旅行社为自己设计旅游线路,做充分的旅行安排。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思考导游带他们去的定点商店的商品是否是自己所需,是否质价相符,就做出购买决定。
(四)旅游产品供应商竞争激烈
1、旅游产品缺乏特色。游客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而目前市场上提供的旅游商品大同小异,缺乏特色,不能适应游客的真正需求。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精力设计出来的新产品很容易被他人模仿,企业和设计者本人均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因此,目前我国旅游商品雷同现象非常普遍,缺少能代表当地特色、旅游景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旅游产品的同质化又加剧了竞争,为了使自己的商品有一个好的销售量,旅游产品供应商只能采取给旅行社和导游回扣的方法,让导游带领游客前来购物。
2、购物点布局不合理,市场竞争机制不成熟。在同一条旅游线中销售同类型商品的商店设置过多,在同一个旅游景区(点)商场设置过多,造成过度竞争,旅游商品供给过剩,为了招徕顾客,旅游商品经营者只能给导游和旅行社高额回扣来维持自身的生存。旅游商品供应商之间的竞争不是价格的竞争,也不是产品质量的竞争,他们竞争的结果取决于供应商与旅行社签订的书面合同或与导游之间的心理契约。在当前旅行社低价竞争,靠回扣补偿低价竞争的损失,导游无底薪或微薄底薪,靠回扣维持生计,旅游商品供应商的主要客户来源于旅行社和导游的背景下,旅游商品供应商必须迎合导游和旅行社的需求,才能追求到自己的利益。
(五)政府监管不力
1、地方保护主义存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从职责上来说承担着维护旅游市场秩序的重任,各方面也期望他们在制止愈演愈烈的回扣风上发挥主导作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为了向上级和公众说明本辖区内旅游管理和市场秩序良好,会对本辖区内出现的旅游回扣问题低调处理,而不公开公正处理。对于游客的投诉也是内部处理,受到投诉的导游也只是被扣分和罚款,惩罚力度达不到震慑违法者和警示旅游者的目的。
2、政府官员的寻租行为。政府官员的权力寻租属于寻租行为的范畴。根据塔洛克的定义,寻租是指通过政治过程获得特权从而构成对他人利益的损害大于租金获得者收益的行为。政府官员的寻租行为并没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也并没有增加社会财富,甚至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但确实给寻租的官员带来了一定的收入或获得了一定的享受。政府官员的权力寻租行为严重影响了党的形象,阻碍了经济发展,破坏了旅游市场的有序竞争,使市场更加混乱。寻租是社会腐败的突出表现,正是由于政府官员寻租现象的存在,使得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官员执法不力,监管失效,从而使旅游回扣屡禁不止。
综上所述,旅游业回扣现象是旅行社、导游、旅游者、旅游商品供给商、政府部门等利益相关者利益博弈达到的一种相对均衡的状态。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并没有达到“帕累拖最优”状态。旅游业回扣产生的原因如图2所示:
二、结论
综上所述,旅游业的回扣现象是由旅游者与旅行社和导游间的信息不对称、旅游者的有限理性、旅游者消费心理不成熟、导游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及其机会主义行为、旅行社弥补其经营利润、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监管不力及寻租、旅游商品经营商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等共同引起的。旅游业回扣问题的解决已有很多文章给出了对策。其中,佣金是将回扣合法化的一个有效途径,其实行也有一定的可行性。使佣金公开化、信息透明化,旅游咨询公司的存在是必要的。借助媒体宣传教育使人们认识到佣金存在的合理性,从意识上接受“购物旅游”,使导游将带领游客购物看成是自己的职责的一部分,按规定严格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也是很必要的。政府应严格监督,使整个旅游行业运作合理化。
参考文献:
1、塔克洛著;朱大可译.对寻租活动的经济学分析[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梁鑫鑫,张秀娟.旅行社经营现状分析[J].科技咨询导报,2007(179).
3、卢现祥,朱巧玲.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旅游业;历史;现状;邵阳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3-0255-02
在经济欠发达但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由于旅游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综合带动作用强等优势,这些地区纷纷将旅游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以期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邵阳经济欠发达,但旅游资丰富,在湖南省内仅次于张家界和长沙,居全省第三位。所辖县市内现有4个国家A级景区,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世界自然遗产,2个国家森林公园,大小景区300景点余个,资源品类齐、品位高、数量多,为邵阳旅游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一、邵阳市旅游业发展的回顾
邵阳的旅游业起步较晚,发展也一直不快。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邵阳市旅游业历经了悄然孕育阶段、初始阶段、持续发展阶段、新时期等四个阶段。
1.孕育阶段
20世纪80年代,邵阳武冈古城云山因生物资源蕴含丰富被湖南省政府于1982年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但一直到1992年,国家林业部才在林场基础上批准建立云山国家森林公园;同年3月3日山天然公园成立,并正式对外开放;第二年山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这一时期因景区内基础设施太差,周边的居民只是出于对自然风光向往和对云山道教文化的朝圣而通过崎岖的小路前往进行观光,虽然这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旅游活动,但为后来邵阳旅游业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初始阶段(1994―2001年)
2001年山又被国土资源部审定为第二批国家地质公园,以邵阳市九县三区的周末周边休闲游开始慢慢形成,但是这一阶段的旅游活动并未成熟,只是起步阶段。游客多为景区周边的居民,一般是一些自发性的周末休闲游。到了2000年3月邵阳市第一家旅游社――邵阳宏达旅行社成立,邵阳市的旅游行业才逐渐发展起来,旅游业逐步规范化,形成了有组织性的大众活动,2000年10月28日至31日邵阳市还举办了第一届山旅游节,游客多达20多万人。来邵阳游客人数比往年增长40%,揭开了邵阳旅游服务业的新幕。
3.持续发展阶段(2002―2007年)
2002年山被国务院审定为第四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邵阳市政府对旅游产业开始逐步重视起来,2002年编制了《邵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同年成立了“邵阳市旅游协会”,在旅游企业、市场和政府部门之间架设了“桥梁”。并参加了首届湖南旅游节。2005年,邵阳市与桂林市正式签署《桂邵旅游合作协议》;同年叶文智麾下的湖南山龙凤旅游公司以7.6个亿接管了山风景名胜区,景区管理改革迈出了新的步伐。市旅游局与武冈市政府成功举办“中国旅游策划万里行武冈峰会暨武冈旅游发展论坛”,协助城步苗族自治县举办首届“亚华乳业南山杯”中国・城步全国风筝精英赛;邵阳市市旅游局组团参加湖南旅游节暨首届中国旅游精品博览会、珠洽会等,邵阳旅游目的地的形象进一步加强,进入邵阳地区进行旅游的国内游客数量上有了可观的增长。2006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91.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4.3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3.8%和27.2%。2007年武冈云山和隆回高洲温泉被批准为3A级旅游景区,继续推进旅游业发展政府主导战略。《邵阳市旅游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了“十一五”期间邵阳市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框架,把旅游产业作为重点支柱产业来培育。全市继续举办举办山旅游节、苗族姑娘节,并且与桂林、张家界携手开展旅游热线服务,使邵阳成为连接广西桂林、湖南张家界的“接点”和“纽带”。据邵阳市统计局资料显示,2002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6亿元,到了2007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3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9亿元,比2002年将近翻了五番。
这时期,应该说是邵阳旅游业发展的第一个,发展迅速。旅游客源地也由原来的湖南省内扩展到全国。市旅游管理部门和经营部门也开始总加大了投资力度和宣传的力度,旅游形式呈现多样化。
4.新时期(2008年―)
2008年元月8日山龙凤公司退出山经营权,6月1日,邵阳市新宁县人民政府全额出资成立国有独资公司―湖南山恒源国际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新宁县确立“旅游立县”战略,启动中国旅游强县创建工作。邵阳市政府认识到旅游产业的发展对经济的促进和带动作用,采取了很多有力的措施,积极营销宣传,参加全国各地的旅游展销会和博览会,加大了招商力度,积极引进外资,11月初在广州举办了旅游招商洽谈会,引资11.1亿元,进一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2008年,邵阳市接待国内旅游者473万人次,比2005年增长37.6%,年均增长11.2%;实现旅游收入32.48亿元,比2005年增长70.1%,年均增长19.4%;①2008年全市旅游星级宾馆已达33家,其中四星两家,三星级6家;旅行社25家,其中国际社3家,国内社22家;等级旅游区4家,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家,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1家;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达到2万余人。随着2010新宁山被评为国家级4A景区以及申请世界自然遗产的成功,邵阳获得了一张世界级的“名片”,山申遗的成功标志着邵阳旅游业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
这一时期是邵阳旅游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机会与挑战并存,邵阳的多个景点基础设施初步完善并且运行,多条跨市旅游线路开始基本形成,旅游产品开始多样化,客源地开始从以本省为主转移为国内为主。新时期邵阳市旅游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
二、邵阳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1985年之前,邵阳的旅游业发展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邵阳旅游配套设施逐渐完善,逐步形成和呈现了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度假为方向,文化主题为特色,乡村旅游为补充的旅游格局。回顾邵阳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审视邵阳旅游发展的现状,我们发现有如下特点:
1.政府主导力不够强,发展目标不明确
2002年,邵阳市旅游业持续发展之初,确定了邵阳旅游的发展思路为“以山为龙头、整合旅游资源、联合打造山品牌、创建旅游大市、培育新兴支柱产业”,至2004年,邵阳市旅游业战略目标转变为“建设旅游支柱产业”,2007年,旅游业的战略目标成为“建立旅游大市、旅游强市”,2009年,邵阳市召开旅游工作会议,把发展的思路定位为“以市区为中心,以山为龙头、坚持“三个结合”,突出六个重点,把旅游业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由此可以看出,邵阳市对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把握不够,思路不清晰,目标不明确。其次市县都没有设立专项旅游发展资金,要资金全靠向上面跑,基本没有出台支持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2.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产品不精,旅游资源的整合依然不够
邵阳旅游资源丰富度在全省排名第三,但是邵阳市目前景区开发经营分散,点多面广,规划性不强,重复建设多的局面确是不争的事实,尤其在开拓市场等方面单兵作战,分散经营,互动性、互补性差。邵阳市旅游具有生态、红色、人文资源的多样性,但未能很好将各自特色统筹规划到旅游总体形象之中。难以体现邵阳旅游业的整体形象,不利于提高旅游规模效益。我们有旅游资源精品却因为交通等问题形不成精品线路。
3.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不深,旅游产品类型单一
一是对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挖掘不深。比如周敦颐老先生的《爱莲说》名扬天下,古遗迹在邵阳,而且在市政府内,但是那个“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池就是找不到,一些生态景区有点看头、没有说头,文化景区有点说头、没多少看头,可参与性不强,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二是旅游产品类型过于单一,基本是以观光为主,旅游产业链条短,各环节衔接松散。旅游景区基本停留在传统的观光层面,游客享受不到成熟旅游景点的“白天看景点、途中有购物、晚上观演出”的“一条龙”服务,而是“白天看山看庙,晚上睡觉”,没有或很少有旅游六环节中的“购”和“娱”,综合效益上不去。
4.旅游收入增长缓慢,客源主要以国内甚至省内为主,游客停留时间短
2004年,全市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24.2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17.86亿元,接待入境旅游者234人,国际旅游收入6.13万美元,其中过夜旅游者191.43万人次,约占整个旅游人次的3/5。经过四年的发展,2008年国内外游客473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32.48亿元,入境旅游者不升反降,只有187人,国际旅游收入5.69万美元,其中过夜旅游者288.53万人次,依然约占整个旅游人次的3/5。从以上的数据我们就可以看出,邵阳市的旅游客源依然以国内和省内为主,景区品牌在国际上没有什么影响力,同时过夜旅游者比例不高,游客停留时间短,导致旅游收入增长缓慢。
就目前而言,邵阳经济相对落后,旅游业总体水平低于湖南省其他地区,旅游目的地形象没有树立,旅游影响力相对较低。邵阳市的旅游业总体发展水平还处于初始阶段。
参考文献:
[1] 莫晓红.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以湖南省邵阳市为例[J].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
[关键词] 贵州旅游 SWOT分析 对策
一、引言
贵州旅游业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受地理位置和配套基础设施的制约,初期的旅游业发展规模小,档次低,通过多年的开发努力,特别是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贵州旅游业无论在旅客人数,还是经济收入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步。2007年,全省旅游业增长势头良好,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6262万人次,同比增长31.9%;实现旅游总收入512亿元,同比增长32.36%。全年旅游收入净增124亿人民币,比2006年增长47%,相当于全省GDP的18%,相当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5%,略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九五’看云南、‘十五’看四川、‘十一五’看贵州。”这是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杜一力对贵州旅游业的充分肯定和期望。旅游产业作为成长性很快的朝阳产业,抓住了将会成为贵州省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要立足省情,正视贵州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看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充分把握机遇和迎接挑战,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推进贵州省旅游产业又快又好发展。
二、贵州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Strength)
(1)奇异的自然风光。贵州省地处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地带,年均气温15度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被评为国内惟一的“避暑之都”。贵州是山地王国,山地和高原占全省总面积的87%,其中70%以上是喀斯特地区。按照《中国旅游资源单体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截止2007年底,全省建设世界自然遗产一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3个,省级风景名胜区59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2个,国家森林公园21个,国家自然保护区8个,国家地质公园6个,国家水利风景区7个,国家矿山公园1个。这些自然风光充满奇异的色彩,其中最负盛名的有: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瀑布――黄果树;被誉为“亚太奇观”的地下明珠――安顺龙宫;享有“举世无双” 的岩溶博物馆――织金洞;被列为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的喀斯特森林保护区――荔波茂兰,及佛教名山、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梵净山。
(2)显赫的红色旅游资源。贵州可作为红色旅游区开发的资源有60多处,如会址、乌江天险遗址、四渡赤水渡口遗址、娄山关战役遗址等。在《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贵州被列为全国重点红色旅游发展区。这些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为贵州开展红色旅游提供了难得的优势条件。
(3)独特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贵州是少数民族集居区,由于地处偏远,开发程度低,一些民族村镇的格局保持得相对完整,许多古朴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完好地保存下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原生态文化资源。如贵州黔东南地区的苗族,世界保护乡土文化基金会把其列入了该组织在全球的18个保护圈之列;从1995年开始,在挪威政府援助下,贵州陆续建立了六枝、隆里、镇山、堂安四个“生态博物馆”。近年来,世界旅游组织又把贵州黔东南巴拉河流域的苗族村落和安顺屯堡文化,列入了发展乡村旅游的示范点。贵州各民族历来以能歌善舞著称,如苗族的“飞歌”,有“天籁之音”之誉的侗族大歌,布依族的“织布舞”,苗族、侗族的芦笙舞等。贵州的民族建筑如吊脚楼、土司庄园、芦笙堂、鼓楼等都是极具民族特色的建筑物。这些民俗文化,编织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贵州高原风情画,成为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4)源远流长的国酒文化。中国作为世界三大酒文化发源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丰厚的酒文化。香飘四海的茅台酒,起于秦汉、熟于唐宋、精于明清、尊于当代,在中国酒文化史上辉映了两千多年,是我国名酒之冠,享有“国酒”、“外交酒”的美誉。在长期的酿酒和饮酒过程中,贵州茅台镇人民创造了绚丽多姿的酒文化,这为发展以酒文化为主的工业旅游提供了前提条件。
(5)区位优势。贵州在宏观区位上处于大西南中部,属近海的内地前沿,周边省市区人口稠密,经济发展快,旅游消费能力强,客源充足。既便于接待东南沿海和港澳台地区游客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又是内地游客赴沿海开发地区旅游的重要通道,有利于发展过境旅游。同时,贵州在旅游区位上处于桂林、石林、九寨沟、三峡等旅游热点的中心区,有利于加强横向联合,建立高端旅游网络系统。
2.劣势分析(Weakness)
(1)景区景点资源整合不够,整体竞争力和吸引力有待提高。目前,全省旅游区景点,由于产权关系、地方和部门之间利益冲突等,导致政出多门,分头管理,景区缺乏统一规划,景点开发各自为阵、孤立作战、分散经营,区域之间、部门之间缺少有效合作,影响和制约了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区域旅游资源得不到合理整合,旅游产业整体竞争优势尚未形成。
(2)旅游产业链条上还存在瓶颈和薄弱环节,综合配套不够完善。旅游六大要素及其相关产业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尚处在资源开发的初级阶段。旅游信息服务、交通运输、旅游商品、餐饮住宿、保健娱乐等关联产业还不够完善配套,尤其在旅游购物方面,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力度不够,普遍存在旅游商品研发能力弱,文化内涵浅,产品档次低、结构雷同,在旅游消费中比重过低等问题。
(3)专业人才奇缺。贵州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低,专业水平差,缺乏高层次的研究和管理人员。特别是缺乏能对景区自然环境进行监测的专业从业人员,同时也缺乏旅游导游人才,旅游规划人才,旅游营销人才,旅游电子商务人才及会展人才。
(4)信息化建设滞后。贵州省旅游从业人员的计算机网络知识相对贫乏,这是贵州省实现旅游网络信息化的主要不利因素;另外,有些部门对建立旅游网络信息化在认识上、管理体制上存在一些问题,致使贵州旅游成为全国专业旅游网络信息管理系统滞后的省份。
3.机遇分析(Opportunity)
(1)国内外旅游业的快速稳定发展。21世纪世界经济将进入新一轮上升阶段,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广阔的市场空间。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旅游市场。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我国人均GDP将由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旅游已经成为居民消费结构转型的重要内容,旅游消费需求逐年大幅提升。
(2)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不断推进。国家势必会继续加大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推进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建设进程,有效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这为西部地区旅游业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使西部地区旅游业有望成为受惠最早、最具活力、发展最快的产业。
(3)各级政府大力扶持。2002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提出至2010年力争把贵州建成多民族特色文化和喀斯特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地,成为中国西部旅游热点地区。同时,世界旅游组织和世界银行首次合作提供贷款资助,由省政府、国家旅游局、世界旅游组织共同编制了《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几年来在《总规》指导下,陆续完成了各市、州、地旅游发展总规划及各种专项旅游规划,形成较完整的全省旅游规划体系,使旅游业按照“规划先行、保护第一”的原则,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从2006到2008年,省委、省政府组织召开了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同时还成功举办了“多彩贵州”歌唱大赛、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节、贵阳避暑节、遵义酒文化节等系列活动,全力打造“多彩贵州”形象品牌,省领导还亲自带促销团到海内外宣传推介贵州旅游,形成党政推动、齐抓旅游的大好局面,掀起了中外游客到贵州旅游的新。
(4)交通设施的进一步改善。2007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加快了以交通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全省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形成,旅游交通大为改善;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由4D级扩建为4E级,并建成了6个支线机场,开辟了通往中国香港、泰国、新加坡、韩国的海外航线和旅游包机,日前又开通了两岸周末联程旅游包机。
4.挑战分析(Threat)
(1)与其他旅游地的竞争。贵州旅游正遭遇四川、云南等邻省的激烈竞争。贵州虽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但也有一些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与周边邻省相似,旅游客源市场相近。如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不断提高旅游产品知名度是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2)旅游开发过程中对天然环境造成破坏。贵州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既丰富又脆弱,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一旦破坏很难恢复。例如一些早期开发的村寨,由于开发水平低,缺乏经验和有效管理,随着游客的涌入而迅速人工化和过度商业化,甚至流于庸俗化。失去了传统文化的真实与质朴。
(3)民族民间文化的衰落。贵州在开放市场条件下,民族民间文化面临严峻挑战:首先是少数民族有形文化的流失与衰退。现在许多民族村寨里年轻人都不懂传统手工制作;其次是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流失与衰退。贵州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但随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一些节日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消失;第三是语言文化的萎缩。现在许多少数民族年轻人已经不会说自己本民族的语言。
三、促进贵州旅游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1.实施旅游精品战略。以旅游产品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以国际、国内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不断巩固和完善现有观光、度假旅游的同时,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和红色旅游,突出特色,打造一批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安全舒适、服务配套、在旅游市场上影响大、竞争力强的旅游精品,建设一批重点旅游城市、特色旅游城镇及民族文化村寨,构建起初具规模的特色旅游产品体系。
2.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按照“资源共享、市场共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以资源为载体,以交通为纽带,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区域旅游发展方向,确定功能定位和区域分工,促进资源在空间上的有效配置。加强与国内外旅游界的合作及与重点客源城市的协作,联合周边省区市共同策划推出省际特色线路,形成开放、联动和多元化的市场格局。不断推进川黔渝、滇桂黔、湘渝黔等多边合作。
2.实施人才兴旅战略。以旅游业为新兴产业的贵州省,旅游发展最缺乏的不是资金,而是思路和人才,进一步加快旅游院校教育、职业资格认证教育和岗位培训的协调发展,扩大旅游教育培训与国际间合作与交流,在稳定和用好现有人才的基础上,形成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服务贵州旅游业的良好机制和有效渠道。加大对旅游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旅游教育投入机制,努力培养造就一支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4.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打造具有贵州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品牌战略是现代旅游业的一种核心战略,可以给旅游业带来多种综合效益。要想使贵州成为一个真正的旅游大省,就必须从文化入手,打造具有贵州特色的文化旅游。贵州旅游文化最突出的亮点就是喀斯特地质文化、文化、原生态少数民族文化、国酒文化等。我们应该尽力挖掘旅游景点深深积淀的文化底蕴,将之反馈给游客,从而吸引更多游客到来。通过品牌与旅游的“联姻”,以人文资源提升贵州旅游品牌。
5.推动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DMS)建设,建立健全旅游统计体系、旅游信息调查制度和假日旅游预报制度,提高旅游办公自动化及电子政务应用水平。建立旅游咨询服务机构,提供旅游市场信息服务。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推进网上查询、预订和结算。
参考文献:
[1]刘 爱:充分发掘贵州旅游资源的内涵[J].当代贵州,2007(5):P12~13
关键词:阜阳市 旅游业 发展问题 发展模
阜阳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淮北平原腹地。总人口900万人,面积9775平方公里,耕地58.5万顷。辖界首市和太和、临泉、阜南、颍上四县及颍州、颍东、颍泉三区。悠久浓郁的历史文化遗留下了文峰塔、白雀寺、古窑址,时代文化遗址,白云庵、尤家花园等众多的人文景观。但是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也突显了一些问题和发展压力,就其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模式进行以下浅析和探讨。
一、旅游资源现状
1.丰富多样的人文景观。阜阳市历史悠久,历史遗留下的人文景观不计其数。其中主要的景点为文峰塔,奎星楼,管鲍祠,甘罗墓,颍州西湖。还有今天所建的小张庄风景区,迪沟风景区,淮上公园,阜阳生态园等。
2.景色秀丽的自然景观。国家AAAA级自然风景区八里河,位于颍上县八里河镇,颍淮两河的交汇处,距县城6公里。八里河原来是颍上城南的一个天然内湖,凭借着优美的水域风光,整个风景区依湖而建,其风景秀丽,生态环境良好,还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生态环保500佳之一”。
秀丽的淮河风光加之沃野千里的皖北平原,为阜阳市旅游资源增加了一抹清秀的自然风光。
二、阜阳市旅游业发展存在问题
1.景点分散,集群较差;优势不突出,缺乏特色。通过对阜阳市旅游资源的分析,就可以明显看出旅游景点的分布较散。距市区远近不一,集群情况较差。
2.旅游设施配套不完善,服务质量差。一般旅游包含“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但阜阳市旅游业的收入仅仅靠游来实现,其他要素严重缺失。首先是在交通方面,各景点之间没有十分明晰畅通的路线,这给游客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其次,旅游消费品开发较少,品种单一,不能很好的满足游客在消费方面的需求。最后是服务质量问题,缺乏高素质的导游,吃、住、行、购娱不能统一协调发展。
3.旅游资源开发管理和保护不够。随着旅游业的逐年发展,游客接待量的剧增,给景区的环境承载力带来严重的压力。环境是旅游的基础,旅游业如果要成功和持久,需要对目的地的风光和历史遗产进行保护[3]。阜阳市旅游尤其是以生态和农业为特色,对环境的保护十分应急。在发展中,只注重了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对历史人文资源和古迹的抢救和保护不够。
三、阜阳市旅游业发展模式
“十五”以来,阜阳市旅游业发展已初具规模,随着旅游业的日益发展,其也形成了一定的发展模式。
1.以三个国家AAAA级风景区为主导,奎星楼、小张庄、文峰塔等为主体的发展格局。作为阜阳市旅游业重点建设的三个国家AAAA风景区,八里河风景区,阜阳生态园和迪沟生态旅游风景区就是阜阳市发展旅游的招牌。
2.以生态旅游为特色,发展新皖北旅游业。阜阳市旅游业发展,它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凭借丰厚的文化积淀加之人们智慧勤劳的开发,全市的旅游业迅速发展,并首开我国生态环保与农业观光旅游的先河。
3.发展以“生态”+“淮河风情”+“管子文化”+“佛教文化”等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发展模。阜阳市充分利用丰富的一体化的发展模式,这有利于旅游业整体效益的发挥,在各个旅游景点特色充分发挥的同时使得旅游整体的完整性得以显示,使得旅游资源结构合理,有效增强了阜阳市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量。
四、旅游业存在问题相应对策及发展模式的探讨
旅游发展模式业已形成,发展存在问题丞待解决。只有很好的解决了这些发展中的以及潜在的发展问题,才能更好的发展未来的旅游业。
1.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业发展效益。阜阳市旅游业的发展日益受到一系列瓶颈问题的制约,对此,要想更好地发展旅游业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这些发展中的问题。首先是对旅游服务设施的改善和提高旅游服务质量问题,对旅游软硬件环境的建设问题,要加对旅游的支持和建设投入,尤其是对旅游景点之间交通线路的建设。交通是联系客源和目的地的桥梁,是旅游的通道和媒介,是构成完整的旅游功能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4]。
2.加强生态保护,创建生态文明新皖北旅游特色发展模式。阜阳市旅游业以农业生态为其主要特色,生态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在今后发展中,要不断完善生态农业游,生态乡村游的品牌,注重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体。并通过四者之间的平衡关系,使旅游目的地各具特色[5]。
3.立足现状,做好长远规划和跨区域发展模式规划。阜阳市旅游业现状主要是日益发展的旅游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关于旅游业发展决策方面积极性不高,支持力度不够,发展旅游业的意识有待加强,为了让旅游更好的在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需要进一步的做好关于发展旅游的规划,突出阜阳旅游的特色。此外还要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建立旅游信息管理系统,研制和开发具有安徽历史文化内涵和本地特色的旅游产品,培育旅游商品市场,实现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结合。
参考文献:
[1]韦志榕,高俊昌.地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24.
[2]韦志榕,高俊昌.地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25~227.
[3]赵荣,王恩涌,张小林等.人文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13.
关键词:基尼系数 旅游业 区域差异 四川省
国家统计局公布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2003年为0.479,2012年为0.474,近十年全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基本保持在0.48左右,表明我国的居民收入差距大。旅游业往往被认为是缩小区域差距的重要产业。四川省是我国的旅游资源大省和旅游经济大省,从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外汇收入等旅游统计数据看,四川省市域旅游业的区域差异明显,2001年巴中市旅游总收入最低,为1亿元,成都市最大,为152亿元,二者相差151亿元; 2011年甘孜州的旅游总收入最少,为30.0亿元,成都市的旅游总收入最大,为807.56亿元,二者相差777.56亿元。从规模看四川省市域旅游业的区域差异在扩大,那么,旅游业是否真正促进了市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对此,本文拟从人均指标,采用基尼系数对四川省市域旅游业发展差异进行定量分析,认识旅游业在市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目的是促进四川旅游业的持续和均衡发展,实现四川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目标。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梳理已有文献,发现对区域旅游业发展差异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洛伦兹曲线法、基尼系数法、变异系数法、地理集中指数法和泰尔指数法。研究者们通常采用人均收入值来测量区域收入分配的平均程度,避免了人口规模对收入差异产生影响。基尼系数是衡量区域收入差距的重要参数,其值域为[0,1]。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基尼系数G0.5表示收入差距悬殊。本文以四川省行政区划为基础,以21个地市州(包括:成都市、自贡市、攀枝花市、泸州市、德阳市、绵阳市、广元市、遂宁市、内江市、乐山市、南充市、眉山市、宜宾市、广安市、达州市、雅安市、巴中市、资阳市、阿坝州、甘孜州和凉山州)为基本单元考察四川省旅游业发展的市域差异总体情况。以各市州人均旅游收入(包含人均旅游总收入、人均国内旅游收入和人均旅游外汇收入)为测度指标,应用基尼系数法来定量分析四川省市域旅游业发展的差异。基尼系数的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旅游总收入按来源可分为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外汇收入,则第i地域单元的人均旅游总收入f可分解为2项,进行基尼系数分解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Gf表示f分项收入的基尼系数,Cf表示f分项收入的集中率,wf为f项收入来源在总收入中的比重,wfi为第i地域单元f收入在旅游总收入中的比重(wfi=pimfi/uf,uf为地区f分项收入的人均值,mfi为第i地域单元中f分项收入的人均值),Qfi=■wfk为f收入来源从1到i的累积收入比重。计算Cf时,样本必须按照mi的值由小到大进行排序,而计算Gf时则必须按照mfi值由小到大排序。wfCf/G可以用来衡量f分项收入对基尼系数的百分比贡献。
以t和t+i表示时间,则在时间i内的基尼系数变化量ΔG可以表示为:
收入差异的变化可分解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称为结构性效应,是由收入比重变化引起基尼系数的变化,第二部分为收入集中效应,是由收入集中率变化导致的基尼系数的变化,第三部分为综合效益,由收入比重和收入集中率共同变化导致的基尼系数的变化。
1.2 数据来源
本文所需的统计数据包括2001年至2011年四川省21市州的人口数(常住人口)、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外汇收入以及全省总人口、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外汇收入。旅游统计数据来源于四川省旅游局,而人口统计来源于四川省统计局网站中的四川统计年鉴。
2 四川省市域旅游业发展差异的量化分析
2.1 基于人均旅游收入的基尼系数
基于四川省21市州2001-2011年的人均旅游总收入、人均国内旅游收入和人均旅游外汇收入数据,经计算得出相应的基尼系数(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无论是人均旅游总收入、人均国内旅游收入还是人均旅游外汇收入的区域差异均呈现出逐渐缩小的趋势。四川省人均旅游总收入基尼系数从2001年的0.575持续下降到2010年的0.313,从2006年开始,人均旅游总收入的区域差异开始低于基尼系数为0.45的警戒线,从2008年开始进入相对合理的范围;人均国内旅游收入的基尼系数与人均旅游总收入的基尼系数趋势相同,但值要略小些,表明旅游业(尤其是国内旅游业)在缩小区域人均收入、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从四川人均旅游外汇收入的基尼系数看,虽然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其值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表明市域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悬殊,入境旅游起着扩大区域差异的作用。
2.2 基于收入来源的基尼系数分解
四川省各地市州的人均旅游总收入由人均国内旅游收入和人均旅游外汇收入两项构成,因此可以分别考察两个分项收入下的收入差异(用集中度表示)以及各收入分项对收入差异的贡献率(用贡献度表示)。按旅游收入来源对基尼系数进行分解,计算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2001-2005年期间,人均国内旅游收入集中率人均旅游总收入基尼系数,表明国内旅游收入在旅游总收入中的比重增长导致基尼系数扩大,造成市域旅游收入不均。而2001-2011年,人均旅游外汇收入的集中率均高于人均旅游总收入基尼系数,表明旅游外汇收入在旅游总收入中的比重增长会扩大旅游收入分配的市域差异。这说明目前要缩小四川省市域旅游业发展的差异,各地市州应该强化国内旅游业的发展,以提高国内旅游收入在旅游总收入中的比重。
2001-2011年间,人均国内旅游收入贡献率呈现增长趋势,而人均旅游外汇收入贡献率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且前者远远高于后者,一方面说明人均国内旅游收入对人均旅游总收入的市域差异变化的贡献率远远高于人均旅游外汇收入,另一方面说明四川省市域人均旅游总收入的差异主要是由人均国内旅游收入分配的差异性所致。
2.3 基尼系数变化的分解
基尼系数变化的原因可归结为结构性效应(受收入比重变化影响)、收入集中效应(受收入集中率变化影响)和综合效应(收入比重变化和收入集中率变化共同影响),对四川省人均旅游总收入基尼系数变化的分解计算结果如表3。表3显示,2001-2011年间,人均旅游总收入基尼系数变化的结构性效应值为正值,表明促进差异扩大,即国内旅游业和入境旅游业产值比重变化有扩大四川省市域人均旅游总收入差距的作用;收入集中效应值大多为负值,表明具有促进差异减小的作用,即国内旅游业和入境旅游业的产业空间分布具有减小市域人均旅游总收入差距的作用。二者的综合效应值极小,可以忽略。大多数年份的结构性效应值高于收入集中率效应值,表明人均旅游总收入基尼系数变化主要是由结构性效应所致,即国内旅游业和入境旅游业产值比重变化是造成四川省市域人均旅游总收入差异的主要原因。
3 结论
对四川省市域旅游业发展差异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3.1 人均旅游总收入、人均国内旅游收入和人均旅游外汇收入的区域差异均呈现出逐渐缩小的趋势,国内旅游业在缩小区域人均收入、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而入境旅游起着扩大区域差异的作用,从2008年人均国内旅游收入的基尼系数开始进入相对合理的范围。
3.2 人均国内旅游收入对人均旅游总收入的市域差异变化的贡献率远远高于人均旅游外汇收入,四川省市域人均旅游总收入的差异主要是由人均国内旅游收入分配的差异性所致。
3.3 人均旅游总收入基尼系数变化主要是由结构性效应所致,国内旅游业和入境旅游业产值比重变化是造成四川省市域人均旅游总收入差异的主要原因。
四川省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具有缩小趋势,即旅游业呈现出均衡发展态势,造成这种态势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旅游吸引物数量与质量、交通区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政策是影响市域旅游业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笔者将在今后的论述中对其进行深入探讨。现阶段,要缩小四川省市域旅游业发展的差异,各地市州应该强化国内旅游业的发展,以提高国内旅游收入在旅游总收入中的比重。
参考文献:
[1]钟莹峰.基于竞争力提升的区域旅游业发展策略研究[J].价值工程,2009(06).
[2]李姗姗.浅述我国城市化进程对旅游业发展的正反效应[J].价值工程,2010(12).
[3]赵娟.榆林市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J].价值工程,2012(02).
陕西,一座千年古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资料显示,2015陕西省乡村旅游投资131.59亿,乡村旅游接待1.4亿人次,旅游收入158.9亿元。“十二五”期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分别平均增长30.3%和30.8%。目前,全省有农家乐、农场、庄园2万户,从业人数达23万人,通过旅游业脱贫人数约60万人,占全省脱贫人数的15%。新形势下,乡村旅游业已成为全省旅游业发展的新引擎。
一、陕西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经济影响
1.实现乡村劳动力转移,缓解乡村就业压力
乡村旅游业的兴起成为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重要途径,大部分男青年在农闲时外出打工,剩余的人在家种地就造成了人才的闲置,乡村旅游业发展起来,能够使剩余的人力被充分利用。据资料显示,我国整个旅游业经济带动的就业人口总数每年达300万人,5年共创造就业岗位1500万个,其对扩大城乡居民就业率的作用不趋小视,它不但能缓解乡村人就业问题,还能带动经济发展,完成对农业的转型。“十二五”规划期间,陕西乡村旅游共解决就业人口达23万人次,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缓解了就业压力。
2.带动周边经济,提高乡村生活水平
当乡村旅游业发展起来,周边的楼盘、土地的价值等也跟随着上涨,还能为周边的农副产品带来大市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一定是连接着生产者和消费者,这样,农民与各种饮料、农副产品、山货的供应商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也能够带来稳定的收益,为乡村经济收入提供了新来源。
3.调整产业结构,带动其他行业发展
旅游业主要围绕食、住、行、娱、游、购六个大要素,旅游景点为主要领头羊,其他附属要素也缺一不可,它能刺激消费者消费,扩大新的消费市场,拉动新的消费项目。过去农民以种地为主,如今旅游区的农民以旅游接待为生,还可以卖一些特产或者农副产品,从而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地方特产远近闻名,吸引来了更多的顾客,也是顾客感受到农民的朴实,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旅游产业链,调整了整个产业的结构。
4.加速乡村走入小康社会,现代化建设和乡村设施改善
有了经济来源,乡村很快能够走入小康社会,国家提倡的改善乡村落后的政策也能被快速推进,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乡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这样发展下去还能间接催生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改善农民的形象。
二、目前陕西乡村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乡村旅游投入迫于窘境,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改善尚有困难
资金是每一个项目的虎口,相比起传统旅游业,乡村旅游资源分散,原生态的旅游资源多数交通不便,因此在开发阶段遇到很大的瓶颈。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投入,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和修整、改善生态环境都是很大的问题。甚至于一些地区乡村旅游的先期投入与预期的经济收益不成正比例,各方面与预期设想也有偏差。
2.乡村旅游开发特色不明显,雷同现象严重,缺乏多元化产业
乡村旅游的本质应是特色,最大的卖点也应是它的特色,目前全国乡村旅游的主要问题是特色的开发不够明显,雷同现象严重,业态也过于单一。陕西省内也有许多乡村旅游地也都有着自身特有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与特色。如以乡村活化文化的关中民俗文化旅游体验地――袁家村,开放型品质民俗文化体验地――马嵬驿,有山有水有故事――青木川,还原关中民俗生态的休闲体验旅游目的地――周至水街。这些品牌化的乡村旅游地是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模范,对我国其他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景区的开发模式也存在一定雷同,特色优势不明显。
3.原生态保护与商业化的矛盾
乡村文化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灵魂,是最有特色的廉价品牌宣传,但是在商业需要的发展下,使乡村文化的韵味逐渐发生了变化。生态地为了增加对顾客的吸引,尽力改造环境,增加顾客的舒适度;对当地的建筑和一些山坡进行了维护、修整;为了方便更多旅客的到来,乡村修建了公路,但这些原始的环境都被改变,没有最初的特色,使原生态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受到了威胁。
4.乡村旅游品质有待提高
从目前陕西一些典型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来看,还存在求量扩规模,但旅游品质不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如公共卫生间、停车场、餐馆严重缺乏;餐饮住宿环境较差;景区工作人员服务水平低等方面。同时,乱扔垃圾、随意刻字留名等旅游不文明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品质。
结论与建议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陕西乡村旅游业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后续发展乡村旅游中可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乡村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2.适度开发、合理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注意对原生态的保护;
【关键词】旅游 瓶颈 途径
贵州省旅游业通过近几年的政府的大力扶持,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视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如表1所示:
从数据来源:贵州省统计年鉴2014
由表1可知,从2001年到2014年,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趋势虽然稍有波动,但总体发展势头良好,保持增长。就2016年春节六天假期全省就接待游客1548.78万人次,同比增长30.2%;实现旅游总收入67.42亿元,同比增长32.7%。虽然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进展和大的跨越,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从而影响旅游业更好的发展,本文从基础设施、市场营销、服务质量等方面分析贵州省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瓶颈,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基础设施不完善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省内地貌以山地为主,由于其多山的缘故导致贵州省交通通达度不高,在2014年以前,贵州省都没有通高铁,对于选择来贵州旅游的游客大部分只能选择火车或者飞机,但由于机票价格较贵,而火车由于历时长、环境嘈杂,多数旅客不愿选择,因此交通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是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交通的不便直接影响了人们将贵州作为旅游目的地首选的欲望;而景区配套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也影响了游客对于旅游景区的满意度,在大多数景区对于相应的住宿、购物、餐饮等方面的配套设施由于当地经济的不发达,导致环境不佳,在经营上也缺乏现代化气息和特色,并且零散,不能给游客带来良好的体验和旅游经历。
(二)市场营销不佳,知名度不高
贵州省拥有者美丽的自然风光,山清水秀,境内的“红枫湖”景区,素有高原明珠之誉,面积相当于6个杭州西湖,但国内外对于该景区的知晓度却很低,而杭州西湖却每年都会吸引上千万的游导致出现人群拥堵现象,一方面是由于杭州西湖本身具有的“美好的传说”,而另一方面不得不归功于江苏省在旅游业推广方面对于西湖的品牌营销,已将杭州西湖打造成杭州名片,是游客纷至沓来。
诸如此类的还有贵州省的“镇远古镇”,镇远古镇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舞阳河、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龙洞古建筑群、日本在华反战同盟"和平村"旧址、省级风景名胜区高挂河,以及保持明清风貌的古民居、古巷道、古码头等省、县级文物古迹160余处。城内氵舞阳河自西向东呈"S"型蜿蜒贯通全城,形成了"九山抱一水,一水分两城"、山水城浑然一体、天人合一的独特的太极图古城风貌,但同样该古镇的知名度却远远低于湖南的“凤凰古城”,因此市场营销力度的不足导致了景区知名度不高,降低了景区的吸引力。
(三)景区服务人员素质不足,服务质量不高
贵州省旅游业特色在于少数民族文化,因此大多数景区的从业人员和经营商家以当地居民为主。而贵州省由于其经济不发达,并且地理位置不优越,教育普及程度相对于发达省份较低,对于少数民族较多的地区就更是如此,这直接导致了景区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总体不理想,在职业素养上不如发达地区,景区从业人员的服务态度、和经营管理能力就直接影响景区的对外形象和对游客的吸引力。
在分析了贵州省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后,本文提出以下五条关于贵州省旅游业的后续发展途径。
(一)完善旅游景点基础设施的建设
一个旅游景点最让人关注的就是它的自然景色和人文风光,其次就是该景点的基础设施。人们在游玩的过程中,很少会一直在行走,当他们累了时,如果正好有一个场所可以让他们休息,或是每隔不远处就有一个公共卫生间,那么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会少了很多烦恼,这会让他们对这次的旅行留下很深的印象。他们就很可能会再次来游玩,或是推荐身边的亲朋好友前来游玩。这样一来,整个贵州省的旅游业都会有一定程度上的发展。所以,完善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对贵州省的旅游业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加大宣传力度,拓宽营销渠道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好的宣传,宣传的方式一定要多样化。最基础的就是电视、报纸、广告等宣传,但在当今这个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力量也不容小觑。首先,应该利用这些方式多多宣传贵州省的著名旅游景点,让更多的人了解贵州;其次,就是要在互联网和电视上更多的展示贵州省的自然风光和风情文化。市场营销渠道也应该随着宣传方式的增加而变得丰富,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来销售,在不让游客觉得反感的前提下,完美地展现自身的优点,让游客自己有来贵州游玩的想法,以此来不断拓宽市场。在这样的宣传和营销下,总会有人慕名而来。
(三)加强对景区工作人员的培训
对景区工作人员的培训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对景区工作人员职业技能的培训,比如:娱乐设施操作员的操作方法、饲养员的基础知识以及景点解说员的语言能力等。相关工作人员只有先把职业技能提升上去,才能让游客觉得专业和可靠,而且只有这样,他们在工作过程才能更加得心应手,有能力去应付一些突如其来的情况。第二就是对景区服务人员的素质培训,要提高他们整体的素质,培养他们的耐心,使他们面多接踵而来的游客能始终保持激情,微笑为每一位游客服务。如果他们不能保持微笑,当游客人数一多时就变得急躁,态度也变得不友好,那么会使游客对整个贵州省的旅游业都留下不好的印象。只有提高景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游客才能真正在游玩的过程中得到放松,获得快乐。
(四)大力发展本地的特色旅游路线
贵州省在旅游业上有着先天的地域优势,适宜的温度和优美的风景就是他最好的资本。所以,贵州省应该把握这一优势,继续发展其特色路线,以此吸引更多的游客。具体来说,可以按照日程的长短,将不同的景点划分在一条路线上,重新组成更多的特色方案,让游客在选择一条路线的同时,可以直接游玩好几个景点。
(五)加大对旅游业的政策支持
一个城市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贵州省政府应该给予本地旅游产业更多的帮助。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这样,各旅游景点才能更好的制定适合本景点发展的新的模式,开发出更能吸引人的旅游方案。其次,政府应当适当地给予旅游行业更多的优惠政策,减少他们运营过程中的负担。最后,政府在与其他城市的交流中,也可以在合适的时机宣传一下本地的旅游景点,以此来更进一步地促进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
总的来说,贵州省正处在发展的阶段,政府应该抓住机遇,把握优势,积极制定合理的政策来解决贵州省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寻求更多的发展途径。这样一来,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会越来越好,越来越稳定,整个贵州省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快。
参考文献:
1我国国内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老百姓从仅仅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到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高要求,旅游就成为了人们一个重要的消遣的娱乐方式。但毕竟我国的人均消费能力有限,旅游业中仍然很多呈现的是低消费旅游团队、旅游项目单一等现象。尽管政府相关部门进行了大量的资金投入在旅游业的硬件和软件建设上,但仍然无法满足人们对更高品质、更高要求服务的旅游业的发展需求。我们可以把这些具体的状况总结如下。
据相关部门统计,2015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超过4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413万亿元。其中,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到12亿人次,旅游花费104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20%和167%。通过这些华丽的数据我们看到了我国的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但是我们要客观的看待我国的旅游业。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国土面积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来看我国的旅游业,我国的旅游业发展水平较欧美国家并不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国的人均旅游投入占GDP比重还不够高,我国的旅游走马观花式的旅游较多,休闲式旅游较少,很多人是为了旅游而旅游。我国的旅游业的一大景观就是到了“五一”黄金周、“十一”黄金周之类的节日,各个景点人满为患,而平时景点却是冷冷清清。
虽然说中国人的绝对经济收入取得了巨大的增长,但是国人的压力却也是成倍的增长着。子女的教育投入上的巨大增加、住房的价格的飞涨、独生子女面临的上有老下有小的局面,使得国人的多余的可支配收入十分有限。旅游对很多中国人来说成为了一种奢侈品。缺少整体规划是我国很多地方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例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这样的问题。去少数民族地区的游客几乎都会去看少数民族的歌舞表演,但在歌舞表演后很少有对接的、连续的文化节目相跟随。近些年来,新闻频频爆出导游要求游客强制消费,对游客恶语相加甚至施以暴力的事情。我国的旅游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机遇。
2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
21政府等主管部门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在经济学理论中,一个行业的发展不仅受到市场本身的影响,也受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的影响。一个政策的制定可能是有利于这个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也可能是制约着这个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亦是如此,受政府的影响很大。某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程度的不同需要政府的不同程度的支持。在起步阶段,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不论是在政策上还是在财政上。当旅游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需要政府去维护好稳定的旅游市场,政府的干预要更少些,更多的是让市场自动去干预。
旅游业占GDP的比例越来越高,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的旅游热地以发达的欧美国家为重。因为当时在世界上欧美国家的经济更发达,旅游配套设施的发展也更完善,诸如酒店更多、服务更好,公共交通更发达等。随着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国际旅游中心开始发生转移,不再只是欧美国家的产业,尤其是亚洲、非洲不发达地区的旅游产业的异军突起。中国这个拥有5000年文明史的东方文明古国,一直深深吸引着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游客,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入中国,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多了一个角度。
政府要加强对旅游业的相关环节的引导与协调。政府要加强对旅行社和导游的职业素养的教育。任何一个行业的职业素养对这个行业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导游对于旅游业的发展亦是如此,只有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职业素养的导游才会促进企业和旅游业的健康、良好的发展。导游是直接接触游客的工作者,也是面对企业的工作者,导游的品质直接决定着游客的旅游品质的高低。我国为了提高导游的综合素养,组织了全国性的导游资格考试。通过这种考试,来选拔既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具有正确的道德素养的导游从业人员。导游对旅游业的影响是一种最直观的影响,人民大众对旅游业的感性的认知就是通过对导游的认知,对导游职业素养的认知。
22地理位置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不同的地理位置对发展旅游业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随着我国高铁建设的飞速发展,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高铁辐射能力更强的城市的旅游人数和消费量增速和增量都很明显。现在人们的时间成本极高,地理位置的优势显得格外重要。我国中西部地区旅游景点较多,但受限于当前的高铁建设的限制,旅游人数增长较慢,消费量增长较少。
地理位置影响旅游产业发展的另一方面体现在旅游目的地所在区位是否能受到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首先,如果旅游目的地濒临经济发达的地区,则该地区就会面临一个旅游消费需求较为旺盛的市场。其次,由于某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该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当某地区接受经济发达地区辐射后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促进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当旅游目的地接受到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后,经济发达地区的资本、人才、各种先进的管理理念等就会源源不断地涌入该地区。从而为推动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3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内部环境因素
31旅游资源本身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在经济学定理中有这样一条,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围绕价值波动。旅游资源也是这样,旅游资源本身质量较高的话,吸引的旅游人数也较多。相反,旅游资源本身质量较低的话,吸引的旅游人数也较少。这也就是各景点争相申请4A、5A旅游景点的原因,4A、5A旅游景点是对旅游资源的一种肯定和认识,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在我们的传统意识中,人们已经习惯于欣赏文化古迹的旅游和自然风光的旅游,在这个时候人开始寻找一个新的更新的旅游方式。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老百姓从仅仅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到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高要求,旅游就成为了人们一个重要的消遣娱乐方式。人们需要的是一种可以有新的体验的或者度假式的旅游。而传统低碳体育旅游就是符合这个特征的。这也是一种新的提高旅游品质的方法和策略。体育赛事可以很大程度上地吸引媒体的注意力和体育爱好者的注意力。我国的体育经济与体育热潮在北京奥运会后就掀起了一个巨大的。所以,海南岛国际公路赛、北京马拉松赛、环青海湖公路赛、万宁世界自由搏击赛等都对提升各地的旅游知名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样,传统的少数民族体育赛事也会吸引爱好民族文化的大众关注。很多其他国家在这个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各个国家都在以最大的可能性来利用自己所拥有的优势。我国在这个方面还有很多可以进步的地方,我们要向其他取得成功的国家或者地区学习,带动不同年龄阶段的游客或者是不同旅游习惯的游客。更好地为我国的旅游发展做出贡献,成为一个能够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注意力的旅游宝地。
旅游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就要向旅游者推出理想的旅游产品,所以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设计要严格遵循市场导向的原则,使旅游业的发展市场化。在进行旅游市场定位时,一方面要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要做好目标市场的调研工作,掌握好目标群体的需求,真正做到想游者之所想、做游者之所需,使得旅游者在消费旅游产品的每个环节时都尽量达到满意。
32旅游管理者和经营者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旅游业;欧氏距离聚类;马氏链模型;动态分析
1. 引言
1.1 研究中国旅游业动态发展规律的意义
旅游业是以人的流动和消费为基础的综合性产业,行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既能带动一大批相关行业的发展,又能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大规模地吸纳就业。由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越来越重。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资料,旅游行业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加4.3元;旅游行业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机会,社会就能增加5-7个就业机会[1~2]。旅游业能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外汇等。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在旅游城市、旅游景区的体现尤其突出。因此,对旅游业动态规律的研究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参考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影响旅游人数因素并进行整合,动态分析旅游发展的变化规律,从而为市场经济调节奠定基础,为中国旅游决策者提供参考依据。
1.2 旅游业动态发展规律研究现状
早在1996年,全球国际旅游总人数达5.92亿人次,旅游业总产出达3.6万亿美元,占世界GDP的10.7%,已超过了石油、汽车、化工等行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2015年,世界旅游业的收入将增至107000亿美元,从业人数将扩大至2.7亿[3]。2008年,WTTC认为,世界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是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国家在旅游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以及旅游项目的不断创新。中国和印度的旅游业都在以8.9%和8.7%的高速发展,而两国旅游业的潜力尚未完全开发出来。到2020年,中国有望超过法国成为全球旅游的第一目的地国,2040年将成为第四大旅游客源地[4]。但目前国内旅游业总体来讲仍处于一种消费低、水平低、大众化、中近距离旅游的现状,主要表现为:旅游方式的单一化,旅游市场竞争的无序状态以及不恰当的旅游开发。虽然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得发展突飞猛进,仍不能适应现今国内旅游发展的速度和要求。
2.聚类因素的选择及资料来源
通过参考旅游业的相关研究论文,选取出城旅客周转量 x1(亿人公里)、旅行社单位数x2(家)、城镇居民人均收入x3(元)、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x4(亿元)、城区面积x5(平方公里)等影响旅游总收入较大的因素[5],并通过查找2001-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查找这些因素的相关数据。
3. 旅游业动态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3.1 对原始数据的归一化处理
由于影响旅游业的各因素单位量纲差异大,为了便于分析比较,首先必须消除各个样品不同变量的量纲不同的影响,利用公式:
其中:
通过对数据的归一化处理使得: 。
3.2 各地区旅游业发展状况的欧氏距离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就是按一定的要求对事物进行分类的一种数学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根据样品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确定样品之间的亲疏关系,按其亲疏程度对样品分型划类,最后得到一个能反映个体间亲疏关系的分类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类中的样品具有较亲密的关系,而类与类之间则有明显的差异。欧氏距离是系统聚类法中使用最普遍的一个距离指标,它主要用来刻画样品间的相近程度,它的大小是分类者进行样品归类的主要依据[6]。由于旅游业收入及其影响因素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使用欧氏距离聚类分析,结果更贴合实际。
3.3 马尔科夫状态转移理论
马尔科夫预测适合于随机波动性较大的预测问题,而旅游业动态发展系统就是一个具有较大随机性的复杂系统,设随机变量表示第时期的状态,从这个时期到下个时期的状态按照一定的概率进行转移,并且下个时期的状态只取决于这个时期的状态和转移概率,与以前各时期的状态无关,这种性质成为无后效性,或马尔科夫性。即第时期的状态只取决于第时期的状态和转移概率,而与以前的无关,即状态具有无后效性[7]。
马氏链及其基本方程:按照系统的发展,时间离散对每个,系统的状态用随机变量表示,设可以取k个离散值,且记,即状态概率,从到 的概率记,即转移概率。马氏链的基本方程为:
4. 结果分析
4.1 不同地区旅游业发展差异性分析
本文选取2000-2009年中国31个地区数据,运用MATLAB软件进行方差分析。以2009年为例,做方差分析如表1、图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故各地区的旅游业总收入差异极显著。
用同样方法求 2000-2009 年方差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每年中国各地区的旅游业收入差异性一直非常显著。
4.2 欧氏距离聚类分析
由于各地区旅游业总收入数据差异性显著,所以对2000-2009年中国31个地区影响程度进行聚类分析以2009年为例,做出聚类分析如图1所示:
第一类旅游业总收入平均值2972.41亿元;第二类2341.74亿元;第三类780.81亿元。可知,其中,第一类表示旅游业总收入较高,第二类表示旅游业总收入中等,第三类旅游业总收入较低。
4.3 马尔科夫分析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地处贵州东南部,是一个典型中国少数民族农村。东邻湖南省怀化地区,南接广西柳州、河池地区,西连黔南布依族苗1族自治州,北抵遵义市、铜仁地区。[1]黔东南州因原生态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因此蕴藏着巨大的旅游资源。但是由于诸多原因,导致该州的发展缓慢,经济低迷,旅游业优势长期得不到有力的发展。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和新农村建设的普及,黔东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资源得到极大地开发,一大批优秀旅游景点被挖掘认识,该州的经济活力展现出了蓬勃的生机。
一、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
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要求以生态文明为指导,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党的十确立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做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提升到了新的高度。[2-3]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以生态文明为准则,全面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对于黔东南这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突破发展,是一次前途与命运的抉择。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目标分为两个阶段。[4]第一阶段为示范建设期(2013年-2015年),主要任务是创新体制机制,夯实发展基础,壮大生态文明建设实力,初步形成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模式。第二阶段为全面建设期(2016年-2020年),主要任务是巩固和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建成生活品质优越、生态环境健康、生态经济高效、生态文化繁荣的黔东南,全面达到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州建设的要求。
二、黔东南旅游业资源现状与发展方向
黔东南州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且独特,其坐拥苗、侗等33个民族和两个未知民族,民族多样性形成了种类繁多、千姿百态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加之发展缓慢,原生人文生态系统保持完整,拥有A级型(绝品型)40处,B级型(精品型)55处,C级型(重要型)31处,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满足旅游消费者求新、求奇、求异的心理需求。但是由于基础差、文化水平低、封建思想严重等因素,大量的资源被长期搁置。除此,已发展的旅游资源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和有效的升级,呈现出诸多问题。如民族文化不够单纯,许多文化被“移花接木”、开发过程不够科学,环境破坏严重、景区管理不规范,环保意识薄弱等严重问题。
三、黔东南旅游资源生态文明建设对策
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 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在规划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时,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基本形成节约旅游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 式,消费模式,使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点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也 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一)科学论证,合理规划
实际上,只要我们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进行科学论证和合理规划,完善各种管理措施, 对生态环境的各种不利影响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健全和成立旅游景观管理机构,加强对风景区及其环境保护。制定和完善各种旅游资源保护法,以法律的形式加强对 环境资源的保护。把环境资源的保护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控制旅游客流强度,制定客流控制标准和措施,有效缓解环境压力。落实保护职责。
(二)生态文明建设着力做好四个方面
1、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
2、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对水、大气、土壤、森林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前言
在经济高速发达,生态环境日益改善的现阶段社会中,人们逐渐提升对旅游的关注。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旅游业日益兴起,在现代旅游业不断发展进程中,旅游业的发展逐渐由景点的竞争转化成当前的线路和区域竞争。本文展开对汉中市休闲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具有实践性研究意义,体现在文章通过对汉中市休闲旅游发展中的SWOT现状分析,了解当前汉中市休闲旅游业发展情况,并从不同的方面展开对SWOT分析方法下汉中市休闲旅游发展的具体模式,能够为日后促进汉中市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具有实践性研究意义。
一、汉中市休闲旅游发展中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S)
汉中市位于我国陕西省的西南部,属于大陆季风性气候,气候湿润,在我国旅游业发展进程中具有良好的优势。其优势首先体现在汉中市拥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同时,作为汉文化的发源地,汉中市保留有诸多的历史遗迹,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另外,汉中市的区域位置优势相对较为显著,汉中市处于四川、陕西和甘肃的交界地,交通极为便利,对于开展旅游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劣势分析(W)
虽然汉中市休闲旅游业发展进程中,就有一定的资源和位置优势,但是也具有相对明显的劣势。第一,汉中市休闲旅游业的服务质量相对较差,目前汉中市休闲旅游业发展进程中,旅游产品仍以产品开发为主,对于休闲和度假的参与性产品相对较少,尤其旅游服务人员对待游人的态度相对较差,限制了汉中市休闲旅游业竞争力的提升。第二,汉中市休闲旅游也的区域发展不够平衡,该地区的旅游主要支撑点距离相对较远,各旅游景点尚未形成方便的旅游线路,导致旅游时间延长。
(三)机遇分析(O)
汉中市休闲旅游业发展进程中,其未来发展机遇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政府相关部门对旅游业的扶持,随着政府对旅游产业的的进一步支持与引导,无论是资源环境还是基础设施,均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国家的财政支持,因此以汉中为主的西部地区在发展中,能够有效提升汉中在社会各地的知名度。另一方面是旅游发展方向转变,将会为汉中市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保障。目前我国旅游业正处于转型时期,对汉中市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四)威胁分析(T)
汉中市休闲旅游业发展进程中,不仅具有一定的未来发展机遇,同时也将面临相应的威胁,极大程度上限制汉中市休闲旅游业的全面发展。第一,替代效应,通过对汉中市休闲旅游资源和旅游特色的分析发现,汉中市休闲旅游资源与邻近省市的旅游资源相类似,在旅游业发展进程中,邻近地区对汉中市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发展压力。第二,各地区旅游行业的竞争,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区均有相对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旅游项目,不同地区下的不同旅游特色,能够充分吸引旅游者的眼光,旅游资源和旅游服务水平等的竞争,均为汉中市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威胁。
二、SWOT分析下汉中市休闲旅游发展模式的探讨
(一)明确区域旅游联合的特点
在SWOT分析方法下,汉中市休闲旅游资源在发展进程中,要明确区域旅游联合的重要性,尤其要加强对区域旅游联合特点的分析。区域旅游联合的特点体现为,第一,开展区域旅游联合,能够使汉中地区的旅游资源与其他地区旅游资源能有效的共享,从而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第二,能够通过对旅游资源市场的共享,实现对旅游客源的扩展,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第三,开展区域旅游联合,能够加强对开展联合旅游区域地区交通的建设,从而促进交通的便利。
(二)构建区域旅游联合的发展方案
通过对汉中市实施SWOT方法分析,对汉中市休闲旅游业当前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并展开了对汉中市区域旅游联合发展方案的构建。首先,汉中市政府相关部门要在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以绿色提倡者的身份出现,并适当出台相关的旅游行业发展优惠政策。其次,区域旅游合作发展进程中,要建立旅游协会,并成立统一的旅游理事会,针对区域联合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解决的措施。最后,汉中市要大力鼓励旅游企业的跨区域经营和发展,促进区域旅游联合发展的规模化和品牌化。
三、结语
本文作者:黄 蕾 张显春 单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旅游产业是一个以提供服务为主的综合行业,它的发展对社会各行业都有极强的关联作用,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因此逐步得到了重视,已被众多直辖市、省、自治区列为国民经济支持性产业。从广西旅游产业发展进程看,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大发展,像其他区域一样,广西的旅游业在从“事业型”到“产业型”转变的基础上,实现了从资源经济到要素经济再到产业经济2次质的飞跃,广西旅游业已进入以旅游产业规模化、旅游产业聚集化、多元效应驱动化为特征的复杂发展阶段。当前,旅游业的发展模式粗放、产业体系粗糙、产品质量不高等一系列深层结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改观,发展中所积累的结构和质量方面的问题已严重影响到广西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广西所面临的转变旅游发展方式的任务紧迫而繁重。针对旅游业发展的生态特征和广西资源型旅游产业特点,借助生态学中种群动态和繁殖策略的原理,从时间轴和空间轴两个层面研究旅游业的发展态势,深化对旅游业的科学认识,为各地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提高生产力,保持旅游产业系统的稳定与平衡,使旅游产业成为加快富民强桂新跨越的重要推动力。
一、理论支撑
如果我们把旅游业视为生物体,则可借助生态学中种群动态和繁殖策略的原理,从时间轴和空间轴两个层面研究旅游业的发展态势。种群动态是指生存在特定环境中的任何生物种群,都有随时间过程而呈现出个体数量消长和分布变迁的特有的生命现象,它有“波动”和“演替”两种演化模式。我们可借助这一理论来研究旅游业发展的时间演化模式。种群的波动由群落所在地区气候条件的不规则变动引起的,它是短期的可逆变化,其逐年的变化方向常常不同,一般不发生新种的定向代替。种群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关系与外界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朝着一个方向连续变化的过程。繁殖策略是指生物种群为适应大自然的选择需,不断地对自身所能储存的能量和资源加以协调和利用,逐渐地发展形成不同的繁殖竞争策略以有效地促进自身的生存和种族的繁衍延。它有“r-选择”和“K-选择”两种繁殖模式,表示生物对它所处生存条件的不同适应方式,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我们可借助这一理论来研究旅游业发展的空间演化模式。“r-选择”是一种有利于增大内禀增长率的选择。其牲是在多变、不确定和难以预测的气候条件下,死亡具有灾变性、无规律,幼体存活率低;生物个体数量在时间上变动大、不稳定,远远低于环境承载力;种内和种间的竞争关系不紧张;在选择上具有向上发育快、增长力高,最终结果是高繁殖力。“K-选择”是一种有利于竞争能力增加的选择。其牲与“r-选择”正好相反,是在稳定、较确定和可预测的气候条件下,死亡较有规律,幼体存活率高;生物个体数量在时间上稳定,通常临近K值;种内和种间的竞争通常保持紧张;在选择趋向上具有发育缓慢、竞争力高、多次繁殖的特点,最终结果是高存活率。
二、旅游业发展的时间演化模式
(一)旅游业发展的时间演化模式之一:波动旅游业发展的时间演化模式之一的“波动”模式,是根据生态学种群动态理论中的“波动”定义推演出来的,借喻区域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短期的可逆性变化,其逐年的变化方向常常不同,一般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广西旅游业发展的时间演化模式中的波动多数是由于广西各地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不规则变动而引起的,其特点是各地的旅游业发展条件相对稳定、发展水平特征变化具有不确定性以及变化的可逆性。不同类型的旅游产业具有不同的“波动”模式,它是旅游经济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周期性出现的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一次“波动”的过程通常可分为衰退、萧条、复苏、繁荣4个阶段,处于每个阶段的旅游产业均有其显著的生态特征。“波动”的衰退阶段,各种旅游需求萎缩,行业所提供的就业机会大幅下降,旅游企业经营困难,投资急剧降至最低水平;“波动”的萧条阶段,是旅游业发展中处于最低迷的阶段,旅游从业人员失业率高,游客旅游消费水平下降,旅游企业接待能力大量闲置,利润低甚至亏损,企业对前景缺乏信心;“波动”的复苏阶段,是旅游业走出低迷底谷,各种旅游需求快速上升,旅游企业的经营状况开始好转,对经济前景看好,愿意扩大生产或扩大投资;“波动”的繁荣阶段,是旅游业发展演化到一个相对鼎盛的阶段,旅游需求旺盛,生产要素价格和旅游产品价格均快速上涨,旅游企业的经营利润仍然较为丰厚。从广西旅游业发展历程看,20世纪80年代以前,旅游只是“事业型”的接待业,人们对旅游的意识很模糊;由于国家没有开放,各类资金不能进入行业,也谈不上旅游投资或旅游商业。从时间轴上看,此时的旅游业处于“波动”的萧条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逐步进入人们的视线,国民旅游意识逐渐增强,旅游业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各类旅游投资需求越来越旺,从其发展特征看,此时的旅游业发展进入到“波动”的复苏阶段。“九五”、“十五”期间,旅游业发展的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发展时间,亚洲和中国在崛起,期间发生的“亚洲金融风暴”、“非典”等事件又深刻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导致此期间的旅游业发展的“波动”情况比较复杂,各时期“波动”的幅度和频率的差异也较大。经历几次小的“波动”之后,到“十五”末、“十一五”初,广西的旅游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旅游产业基础逐渐夯实,旅游经济取得巨大的发展业绩,旅游业成为广西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时的旅游业发展进入到“波动”的繁荣阶段。在“十一五”以来,广西旅游业正面临着新一次波动阶段的演化趋向。这一时期,世界旅游业出现了整体下滑的趋势,加上始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广西旅游业的发展虽然逆风前行,继续保持较快速的增长速度,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经历过前一繁荣阶段的演化后,如何避免陷入旅游业传统的衰退发展演化路径、通过产业转型来保持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并全面成为广西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持产业,成为广西旅游业当前面临的发展难题。
(二)旅游业发展的时间演化模式之二:演替“演替”是旅游业发展的另一种时间演化模式,表示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以一种产业发展类型替代另一种产业类型,是朝着一个方向连续变化的过程。其特点是旅游业发展条件的不稳定性、旅游业发展水平特征变化的不确定性以及变化的不可逆性。广西旅游业发展时间演化是与其经济发展和经济技术条件相联系的。广西旅游业的起步和发展均是以传统的观光旅游为基础的,加快旅游业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商务旅游转型,已成为广西当前旅游工作的重心。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到新的阶段、特别是《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颁布实施,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北海涠洲岛旅游区和中越国际旅游合作区,为广西旅游业发展的演化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旅游业在时间演化过程中之所以会以一种类型替代另一种类型,是因为当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了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旅游资源吸引力日益下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日益加重,人们的旅游需求日益多元等问题,而管理体制、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也随之突显。因此,旅游业的转型问题被摆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于是,“演替”的模式也就产生了。旅游业发展的时间演化模式中的“演替”模式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职能类型的优势下来实现。如以桂林为代表的由传统山水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为主的类型的演替,以南宁为代表的以传统观光旅游向会展商务旅游为主的类型的演替,以百色为代表的由传统观光旅游向红色旅游为主的类型的演替等等。旅游业在转型过程中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实现由单一产品结构向多元产业的过渡,培育和发展替代产品和持续产业,以保持旅游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成为搞好产业转型的工作重心。从旅游业发展的时间演化过程看,“演替”是一个相对长期的问题,“波动”是一个相对短期的问题,长期最终要通过短期来实现。因此,我们应注意处理好“波动”与“演替”的关系,准确把握好“波动”或“演替”的演化模式,处理好自身存在的不足,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促进区域旅游业的有序发展。
三、旅游业发展的空间演化模式
(一)旅游业发展的空间演化模式之一:r-选择旅游业发展的空间演化模式之一的“r-选择”模式,是根据生物繁殖策略中的“r-选择”推演出来的,是一种适宜旅游业发展初级阶段所采取的粗放的发展模式。在旅游业空间演化过程中,对于旅游产业基础薄弱、市场竞争力相对低下的区域,可以在一定时间内采取“r-选择”的行为和相对粗放的发展模式,把有限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产业培育和项目管理上,以增强其竞争实力。广西各地市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差异大,资源禀赋和职能类型的差异也很大,它们的发展无一不是依靠其优势来实现的,如南宁的旅游业依靠其区域性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优势成长,桂林的旅游业依靠其独特的山水风光、深厚的人文积淀和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的优势成长,柳州的旅游业依靠其工业强市、铁路枢纽、民族风情的优势成长等。相对这些优势地区,广西大多数地区的旅游业还处在一个水平很低的阶段,它们仅凭自身单一的意愿很难实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质的飞跃。因此,对旅游产业基础还较弱的区域,我们可采取“r-选择”发展模式,通过相对粗放的增长模式发展自己,在实现自身跨越式的发展和增强实力后,再进行有重点的建设,再图谋新的发展。
(二)旅游业发展的空间演化模式之二:k-选择旅游业发展的空间演化模式之二的“k-选择”模式,是根据生物繁殖策略中的“k-选择”推演出来的,是一种适宜旅游业发展相对高级阶段所采取的集约型发展模式。如上述所言,在旅游产业基础薄弱、市场竞争力相对低下的区域,以相对粗放的发展模式是难以避免的,因此可采用“r-选择”模式来发展旅游业。在旅游业获得快速发展、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后,该区域的旅游业发展目标主要是进一步增加实力、保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方式则应该选择“k-选择”模式,实现相对集约的发展。这也是区域旅游业发展到相对高级阶段后,增强该区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因此,在选择“k-选择”模式时,首先要从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入手,强化旅游的综合服务功能和关联职能,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最后要激活发展动力,突出管理体制创新、产品创新和运营机制创新。如桂林的旅游业在选择“k-选择”模式时时,重点应放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管理体制创新,通过加快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来提升竞争力和产业水平。相对于桂林、南宁等旅游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区域来说,百色、河池、钦州、防城港等后发展区域的旅游业成长的能力较弱,如何选择运用“r-选择”模式或“k-选择”模式,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实现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这些区域从“r-选择”模式到“k-选择”模式,再到更高的超越,是其审时度势的理性选择,也是其自然“进化”的结果。旅游业欠发达地区在空间演化中选择“r-选择”模式并非全部不可取,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将旅游业发展的空间演化中的“r-选择”模式视为旅游业欠发达地区旅游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结语本文从生态学的种群动态和繁殖策略入手,结合旅游产业的特征和广西旅游业发展的特点,分析了旅游业发展的时空演化模式,探讨旅游产业系统自组织演化的规律,为广西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演变,以及政府如何促进旅游产业朝目标方向演化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