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文学类论文

文学类论文

时间:2023-05-24 14:35: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学类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文学类论文

第1篇

一、问卷的对象和主要内容

不可否认,大众化背景下的中国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确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的问题,论文的质量有明显的下滑趋势。2007年12月,《中国青年报》组织了一次关于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在2243名受访者中,71.3%的人认为本科毕业生对毕业论文不重视,42.5%的人认为本科毕业论文应取消。[1]也有专家学者认为“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高,而且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倾向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让‘掺水’论文泛滥,不如取消本科毕业论文。”[2]

相对于重点高校而言,地方普通高校由于区域的劣势和办学经验的不足,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师资力量偏低,条件保障有限,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面临更大的困难,存在更多的问题。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本科毕业论文研究的成果是比较丰富的,但从某一层次或某一类型的角度对进行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见。尽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本科毕业论文存在诸多共性,但其差异性也十分明显。因此,我们把研究的对象定格为地方高校。准确说是地方普通高校,不含地方重点高校。考虑到对象的同质性和研究的可操作性,我们又将研究范围锁定在传统的“文学类”本科专业,包括语言文学类、新闻传播类、艺术类等专业。

为此,我们设计了“地方高校‘文学类’学士学位论文写作问卷调查”,在孝感学院和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两所地方院校展开调查,涉及汉语言文学、广告学、对外汉语、广播电视新闻学、英语、法语、美术学、艺术设计、工业设计、音乐学等十个本科专业。涵盖了这两所地方高校现有毕业生的所有“文学类”本科专业。

本次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关于毕业论文存废的调查”,设计了“您觉得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是否有必要?”、“有学者提出本科学业论文抄袭现象严重,建议取消毕业论文写作,您认为呢?”二是“关于毕业论文的写作的调查”,共设计了“您认为在论文写作前是否有必要开设专门的论文指导课?”、“您真正用于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累计多长?”等7个问题。三是“关于毕业论文指导的调查”,设计了“您认为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指导几位同学比较合适?”、“您愿意选择哪一种类型的老师指导自己的论文?”等 6个问题。四是“关于论文质量的调查”,也设计了 “您在写毕业设计(创作)或毕业论文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您对您的毕业论文的期望值是什么?”6个问题。

二、对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

2011年5、6月份,我们在孝感学院和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文学类”专业开展调查,利用2011届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进行的间隙进行问卷,共发下问卷750余份,收回574份,回收率76.5%。在回收的问卷中,孝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111份,孝感学院外国孝感学院语学院159份,孝感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102份,孝感学院音乐学院79份。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语言文学系123份。

在第一部分“关于本科毕业论文存废的调查”中,尽管社会上关于本科毕业论文存废之争轰轰烈烈,沸沸扬扬,但接受调查的大学生还是表现出应有的冷静和理智。在“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否必要?”的调查中,认为“没有必要”、“有必要”、“可有可无”的分别占12.89%、73%、14.11%;在“有学者提出本科学业论文抄袭现象严重,建议取消毕业论文写作,您的观点是( )”问卷中,认为“没有必要应该取消”、“不应该取消”、“无所谓”的分别占21.25%、63.59%、15.16%。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是认识到本科毕业论文的价值和重要性,认为应该保留毕业论文的声音还是比较强烈的,但不可否认,认为毕业论文没必要、无所谓、应该取消的也占有相当的比例。而在“有些艺术类专业坚持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并举,您认为( )”的调查中,认为“应该”、“可根据专业和学生实际任选其一”、“无所谓”分别占18.64%、72.82%、8.54%。

在第二部分“关于毕业论文的写作的调查”中,有78.28%的学生学习过论文写作方面的课程,有81.68%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毕业论文写作前开设专门的论文指导课程。在“何时开始准备毕业论文”、“论文选题何时确定”的调查中,回答“第七学期”的分别为64.98%、64.57%,回答“第八学期”的也占17.68%、11.87%。而在“第七学期”以前的仅占20%左右。在“真正用于毕业论文写作时间”的调查中,回答“半月以内”、“一个月左右”、“一学期左右”、“ 一年左右”的分别为14.36%、50.26%、31.87%、3.5%,这充分说明,学生用于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是相当有限的,这在音乐学专业表现更加突出,在79份问卷中,半月以内完成的31人,一个月左右完成有33人,分别占39.24%、41.77%。

在第三部分“关于毕业论文指导的调查”中,在“是否认为学生与论文指导老师之间应双向选择”的问卷中,认为“是”的为80.28%,说明学生还是相当认可实行双向选择的;在涉及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论文数量多少为宜时,74.96%认为“5位以下”, 22.43%认为“6-10位”,仅有2.61%认同“11-15位”。在“愿意选择哪一种类型的老师指导自己的论文”的问卷中,选择“学术水平高、指导能力强、严格管理型”、“学术水平高、指导能力强、严格但不乏亲和力型”的分别占26.75%、66.61%,而选择“比较放任松散管理型”的仅为6.64%,这说明学生还是愿意水平高能力强的教师指导,但最受欢迎的是水平高能力强、管理严格由尊重学生的指导教师。在问及“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指导教师给予的帮助”时,80.8%的学生认为是“大”;在调查指导老师是否认真负责时,81.87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指导教师是“认真负责、有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这两项调查说明“文学类”专业学生对指导教师的指导是认可的,这也透露出地方高校“文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总体面是好的,是有责任心和责任感的。

在第四个方面“关于论文质量的调查”中,认为院系毕业论文管理“严格而应该”、“不严格”、“一般”分别为59.69%、7.85%、32.46%,这说明院系毕业论文管理还存在明显的问题,严格管理的只占60%。在问及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期望时,回答“能及格就行”、“真正反映大学四年的学习水平”、“希望达到优秀论文” 分别为26.31%、53.31%、20.38%,说明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期待是正常和正态的。在问卷中令人堪忧的是论文质量,在调查学生的写作态度,认为“比较认真”、“不认真”的分别为61.89%、14.34%,认为“认真”的只占23.79%;在问到是否存在抄袭时,认为“严重”、“一般”分别为16.26%、65.21%,而认为“不严重”只有18. 53%;这从侧面说明,本科毕业论文中相当多的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态度还是有问题的,也存在着较严重的抄袭现象。在调查中,还有一个问题是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在“您在写毕业设计(创作)或毕业论文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的问卷中,有39.77%的人认为“面临就业压力,无心写作”,15.14%的人认为“不知如何写作”,19.46%的认为“考研、实习与毕业论文相冲突”,9.15%的认为“找不到所需资料”。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认为“就业、考研、实习”是毕业论文写作中遇到最大困难的达59.23%,这说明就业、考研、实习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冲击是巨大的,也是当下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论文中碰到的最大难题,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保障就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三、建议和对策

通过以上“地方高校‘文学类’学士学位论文写作问卷调查”的分析,尽管我们只选取了2所学校,但这2所学校分别是地方高校二类本科和独立学院性质三类本科院校,目前,中国地方普通高校本科院校主要也是由这两类构成,窥斑见豹,从中不难看到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一些成绩和不足。

从以上的数据和分析可以看出,地方普通高校“文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这一层面而言,总体状况还是比较好的,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因此,只有创新机制,注重改革,加强引导,才能改变现状,保证质量。

首先是开好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与指导课程,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从问卷结果分析,地方普通高校相当一部分专业都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但也有些专业没有开设相关课程,在问卷中有21.72%的学生没有学习毕业论文写作方面的课程。即便是开设毕业论文写作课程的专业,大多在6-7学期,时间偏晚。为了提高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水平,我建议都必须将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课程纳入正常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而且最好在第5学期前完成。而且,毕业论文写作课程必须完成三项任务:让学生了解本科毕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认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和价值,消除在毕业论文上存在的错误认识和糊涂观念;让学生熟悉本科毕业论文的基本流程和主要构成,了解各环节的内涵和要求,掌握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习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规定,对社会上广泛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要有正确的认识,树立诚实守信的价值观。

其次,要加大本科毕业论文改革的力度。针对地方普通高校“文学类”本科专业的实际,对现行的毕业论文进行大胆改革。

一是对艺术类专业实行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表演)任选其一。由于新世纪持续高温的“艺考热”,导致了地方普通高校艺术专业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比较而言,艺术类专业的师资力量偏弱,物质保障也相对困难,加之艺术生的文化素养偏低,要在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创作)两线作战,其困难可想而知。还有艺术类专业传统的“重技轻文”,学生普遍选择以牺牲毕业论文而保全毕业设计(创作)。因此,为了保证毕业论文(设计或创作)质量,减轻学生的负担,建议艺术类专业改变目前普遍的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创作)并举的局面,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任选其一。

二是形成本科毕业论文的替代机制。设计科研学分替代毕业论文,学生在专业方面取得重大成绩的,可以用专业方面的成果代替毕业论文,如语言文学类专业的文学创作、翻译,音乐舞蹈类专业的艺术表演,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各类新闻报道,还有学生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发明专利等。达到规定的科研积分的学生,毕业论文经批准可以免做。

再次,化解毕业论文与就业、考研、实习之间的矛盾,为毕业论文提供必要的时间保证。

从问卷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就业对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影响巨大,而考研和实习也对毕业论文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主要是由于这四项工作在时间上高度重合,其重要性上各不相同:就业是大学生的终极目标,考研是提升自身实力的重要手段,毕业论文和实习是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影响学生能否顺利毕业和拿学位的关键性因子。从目前的实际看,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大多集中在毕业年级,而考研和就业也贯穿这一年的始终,复习备考――考试――面试――录取环环相扣,而准备就业材料――跑人才招聘会――面试――试用――上班也是不断循环。加之中国高校普遍存在的“大四综合症”,因此,学生在本科毕业论文方面的精力投入是相当有限的,论文时间难以保证,论文质量自然受到严重的影响。

本科毕业论文与就业、考研、实习的冲突由来已久,它是地方普通高校面临的一个难题。虽然这一问题早已显现,但长期以来未得到根本解决。有些专业尽管也采取了一些应对之策,但限于种种因素的制约,也没有从根本上缓解这一矛盾。从目前的现状分析,化解这一矛盾无外乎朝着两个不同的向度发展:一是如前所述的改革,改变毕业论文的现有模式,以改革促发展;一是将毕业论文提前至第6学期进行,实行“错峰”,提前尽管也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但可以基本上消除现行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加强管理,注重引导,实行奖惩并举。

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论文下滑,除了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和指导教师等方面的原因外,管理的不科学不到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子。要改变地方普通高校的现状,要解决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扭转论文下滑的趋势,就必须加强对毕业论文的管理,增强管理的科学性和人性化,为毕业论文营造良好的氛围。

首先是加强管理的科学性。要改革以往管理中不合时宜的政策,管理中心要下移,要赋予教学院系更大的自主权和灵活度。要实行分级管理,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检查和监督,院系的主要任务是落实和推动,指导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形成上下齐动,共同推进的局面。

第2篇

关键词:转述动词 文学类学术论文 中国作者 英语本族语作者

0 引言

转述是学术写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运用转述可以体现作者对转述命题或被引作者所持的态度,为作者的评论开启评价空间[1]。转述动词是转述的重要信号之一,作者可以通过转述动词实现言语功能,导入被引用者的声音,实现作者、被引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对话。恰当使用转述动词是作者寻求其交际目的与学科规范之间平衡的一种重要手段[2]。因此,对转述动词进行研究是理解作者意图与学科规范之间关系的起点,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正确使用转述动词有助于提高英语学术写作能力,以便于更好地实现写作目的。

1 国内外研究综述

语言转述现象一直以来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国外学者从传统语法、文体学、功能语言学等角度对语言转述现象进行了研究。传统语法重点从直接引语、间接引语的转换关系上关注对他人话语的转述策略[3]。在文体学领域,Leech和Short把对言语和思想的表征区分成五类: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和人物话语的叙事性报道,这种分类方法扩大了语言转述研究的范围[4]。功能语法学家Thompson则关注转述动词的人际意义,指出转述者对转述内容的态度主要体现在转述动词上[5]。对批评话语分析学家而言,转述动词体现了语篇互文性和语篇中的多声特征[6]。专门用途学者也注重对转述动词的研究,他们对转述动词进行分类,关注转述动词在学术论文中的功能,同时通过引用分析(Citation analysis)关注转述动词的使用[7]-[10]。其中,Thompson和Ye将转述动词分为三类:研究转述动词(Research verb)、语篇转述动词(Textual verb)和心理转述动词(Mental verb),并分析了各类转述动词的人际意义。此后,Thomas和Hawes[8]以及Hyland[10]等人在其基础上做了类似分类。

国内部分学者从认知语用角度研究引用现象中与认知有关的方面[11],或者研究引语在语篇中所完成的修辞功能[12]。有的学者对学习者学术英语语料中使用的转述动词做了定性和定量分析[13]-[17]。也有学者分析了引用的结构形式及其与时态、语态的关系,探讨了转述动词的类别及功能[18]。

以Hyland为代表的国外学者的研究以英语本族语研究者的学术论文为语料,未涉及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对转述动词的使用情况。而中国学者的研究中,对学习者学术英语语料的定性及定量研究所选择的语料大多来自应用语言学;以期刊论文为语料的种类及数量有限,从对比分析的角度探讨中国作者和英语本族语作者在学术论文中转述动词的使用情况的研究更不多。本研究将在这些方面做一些尝试。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从Springer电子期刊中选取近十年(2004-

2013)文学类论文共20篇,其中中国作者和英语本族语作者论文各10篇。选择语料时,研究者还考虑到论文期刊的多样性及代表性。然后,研究者根据学术论文撰写的规范要求,运用人工识别的方法记录论文全文中所有标注了引用信息(作者,时间,页码)的地方,对所得语料进行分类统计。首先统计了两类作者零转述动词的使用情况。其次,分别对转述动词总次数、使用频率较高的转述动词做了统计。最后,重点统计了两类作者表示评价倾向的转述动词的使用情况,并对以上各类型语料进行对比分析。

3 研究框架

Hyland基于Thompson和Ye以及Thomas和Hawes对转述动词的分类,运用过程法和评价法对转述动词加以分类[10]。按照过程法,转述动词可以分为三大行为类型,即研究行为(指研究者在研究结论或研究过程中对真实世界行为的陈述)、认知行为(指心理过程)、话语行为(指语言表述方式)。而按照评价法,转述动词又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表明现作者对被引作者提到的信息或做法持肯定态度;第二类表明现作者不同意或不接受被引作者提到的信息或其做法;第三类转述动词不直接表明现作者的观点,而是现作者通过转述动词传递被引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评价,具体又可以分为四个小类,包括①被引作者以肯定的口吻提出自己的观点;②被引作者以中立的姿态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客观上做了什么事;③被引作者以谨慎的态度提出自己的观点;④被引作者以批判的态度评价别人的研究或研究结果。

Hyland没有说明过程法和评价法各自的优缺点,也没有说明两者的相互关系。本研究认为,过程法基于研究行为的本质特征,从行为、心理和话语三个方面对转述动词进行分类,有利于提高人们对转述动词本质的认知,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而评价法立足于现作者、被引作者以及读者之间的对话性,旨在区分现作者、被引作者的立场和态度,从而帮助读者明确现作者的观点。同时,评价法也有助于提高英语学习者学术写作中对转述动词的运用能力,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本研究在对比分析中国作者和英语本族语作者转述动词时基于Hyland的评价法,首先将转述动词分为两个大类,第一类是现作者通过转述动词进入语篇,向读者阐明自己的立场、观点和论断;第二类是现作者通过转述动词表达被引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评价,从而间接帮助读者了解现作者自己的观点。之所以采用这样的分类方法,是因为转述是作者借助语言表述心理的过程,也是意向性自我构建的过程,反映了现作者对转述内容的认知评判,并通过转述动词进入语篇,向读者阐明自己的科学论断。

[2]Thompson,G.&Y.Ye.“Evaluation of the reporting verbs used in academic papers”,Applied Linguistics,1991(12): 365-

382.

[3]Yule,G.et a1.“On reporting what was said”,ELT Journal,1992,46(3):245-251.

[4]Leech,G.& M.Short.Style in Fiction.London:Longman, 1981.

[5]Thompson,G.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London: Edward Arnold,1996.

[6]Fairclough,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2.

[7]Thompson,G.&Y.Ye.“Evaluation of the reporting verbs used in academic papers”,Applied Linguistics,1991(12): 365-

382.

[8]Thomas,S.& T.Hawes.“Reporting verbs in medical journal articles.”ESP Journal,1994(13):129-48.

[9]Swales,J.Genre Analysis:English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Cambridge:CUP,1990.

[10]Hyland,K.Disciplinary Discourse: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Haflow:Peaon Education,2000.

[11]彭建武.语言转述现象的认知语用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5):359-366.

[12]辛斌.引语研究的语用修辞视角[J].外语学刊,2010(4):67-

73.

[13]胡志清,蒋岳春.冲外英语硕士论文转述动词对比研究[J].语言研究,2004(3):123-126.

[14]袁邦株,徐润英.社会科学论文中转述动词的学术考察[J].求索,2008(12):79-81.

[15]孙迎晖.中国学生英语硕士论文引言部分转述语使用情况的语类分析[J].外语教学,2009(1):53-57,69.

[16]娄宝翠.学习者英语硕士论文中的转述动词[J].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5):64-68.

[17]张军民.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学术语篇转述动词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246-249.

[18]唐青叶.学术语篇中的转述现象[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2):3-6.

第3篇

通过对比两个版本(大纲版和课标版)的《考试大纲》(2011年),笔者发现课标版在以下几个方面均有新的变化。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在“字音字形”这一考点上,大纲版表述为“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课标版表述为“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课标版新在调整考点:一是对字音的考查基本上立足“常用字”,二是对字形的考查基本上立足“正确书写”。两个调整透出的信息是缩小了字音字形的考查范围,但考查难度有所增加,由“识记”升级到“书写”。

2.在“常见修辞方法”这一考点上,大纲版规定为“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课标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反复”。

课标版新在增加考点:反复。这一变动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古代诗文阅读

1.在“名句名篇”这一考点上,大纲版表述较多:“(1)识记中外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国别和代表作;(2)识记文学体裁常识;(3)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课标版只保留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课标版新在精简考点:只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考点明确,为考生减轻负担。

2.在“文言虚词”这一考点上,大纲版表述为“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课标版表述为“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课标版新在调整考点:在文言虚词中加进“意义”,非同小可,更多体现为通过翻译理解虚词的不同之处,意味着虚词可能将在语境翻译中作为一个得分点进行考查。

(三)现代文阅读

同大纲版相比,课标版所界定的“现代文阅读”实际上可分三类。第一类我们可以将其称为“一般论述类”,第二类为文学类,第三类为实用类;第一类为必考内容,第二、三类为选考内容。同大纲版相比,这一考点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一般论述类”的考查上,课标版删去了大纲版中“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这一考点,这意味着新高考在这一考点上难度会有所降低。

课标版新在精简考点:取消“推断和想像”考点,阅读难度必然有所降低。

2.在“文学类”和“实用类”的考查上,课标版设置了“探究”这一考点,而且作了具体的阐述;同大纲版相比,应该说,这是新高考的一大创举。

课标版新在增加考点:“探究”。需要注意的是,“文学类”和“实用类”是不同的文本,对探究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

(四)作文

1.在作文体裁的考查上,课标版将写作文体概括为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三类文章,不提大纲版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

课标版新在明确考点:提“论述类”而不再提“记叙文”、“议论文”,意味着对高中生而言,所写的文章不宜再以记叙文、议论文来划分。“记叙”和“议论”只不过是两种表达方式。“实用类”文章主要是指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等。“文学类”文章主要是指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凡所涉及的文体,只要高考作文没有明确要求不可以写,就都可写作。

2.在作文发展等级“深刻”的考查上,课标版提出了“观点具有启发作用”而非大纲版的“观点具有启发性”。

课标版新在突出考点:这显示新高考对文章本身功能的重视。文章应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当年白居易响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对于当今的考生而言,作文也意味着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的一种关切。

二、高考试题新旧对比分析,解读“考卷”新在哪里

通过对比两套试题(全国卷和课标卷)的高考样卷(2011年),笔者发现最突出的区别有两点:其一是课标卷试题顺序与全国卷不一致,有了一个较大的调整;其二是课标卷在文本阅读上设有必考题和选考题,而全国卷在此只有必考题。除此之外,发现课标卷在以下几个方面亦有一些新的变化。

(一)现代文阅读

全国卷设客观题3个,每个3分,共9分;其中两个理解题,一个推断题。课标卷设客观题3个,每个3分,共9分;3个均为理解题。

课标卷新在降低难度。课标卷3个题均为理解题,设题难度明显降低。

(二)古代诗文阅读

1.古代诗歌阅读

全国卷设主观题2个,共8分;课标卷设主观题2个,共11分。

课标卷新在提高分数。课标卷在设题难度上跟全国卷相差不多,但分数有明显提高。这充分表明新课标对古代诗歌阅读的关注与重视。

2.名篇名句默写

全国卷设2题,任选1题,每题5空,每空1分,共5分;课标卷设3题,每题2空,每空1分,共6分。

课标卷新在提高难度,提高分数。全国卷二选一,有一定选择空间,难度相对较低。课标卷没有选择,并且分数由总体5分提到6分,虽然只有一分之别,但却反映出对默写的进一步关注。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或实用类文本阅读

全国卷大阅读设主观题4个,共22分;课标卷两类(二选其一作答)均设客观题1个,主观题3个,共25分。课标卷新在调整题型,提高分数。课标卷去掉了全国卷解释文中含意的主观题,增设了一个客观题。特别要说明的是,这个客观题本是五选二,但其实有三个答案,其中最佳一个3分,其次2分,最后1分。只要选对一个就可得分。相对而言,此题难度较低,是课标卷在有意降低设题难度。剩下的三个主观题,其中也有一个是新题型,就是探究题。探究题新在个性解读,难度相对较高。

(四)语言文字运用

全国卷设客观题4个,每个3分;主观题3个,15分,共计27分。课标卷设客观题3个,每个3分;主观题2个,11分,共计20分。

课标卷新在减少题量,降低分数。课标卷客观题中没有考查字音字形,其余3个和全国卷基本一致。主观题也减少了一个,但考点并没有减少,只是年度轮空。总体上分数下降很大,由此也可见出新课标在淡化基础,强化能力。

三、历年高考试题对比分析,解读“考题”新在哪里

新课标卷(海南、宁夏卷)自2007年开考以来,已经走过五个年头,经验教训都很丰富,虽然个别题型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整体上已经非常成熟。笔者想逐题做一简要分析,不仅是找新意,也是寻规律。

(一)现代文阅读

通过图表不难看出,课标卷在现代文阅读这一题上考查的主题都跟文化有一定联系,属于文化范畴的论述类文章,不同于以往全国卷的科技文或自然研究文等说明类文章。

课标卷新在考题选材角度集中,体裁偏重论述类,难度系数降低。

(二)文言文阅读

通过图表不难看出,课标卷在文言文阅读这一题上考查的都是人物传记,以唐宋为主,其他朝代为辅。所考查人物均不是热点名人。

课标卷新在考题以古代非名人传记为主,没有对古代散文、游记、书表、序跋等进行考查。

(三)古代诗歌阅读

通过图表不难看出,课标卷在古代诗歌阅读这一题上考查的作者以唐宋诗人为主,但名人较少;体裁以古代诗歌为主,词为辅;抒情方式多样,每年都考查不同类型;考查的鉴赏点也很丰富,但对景物形象和诗人情感多有考查,命题比较常规,没有出现偏题、怪题。

课标卷新在考查类别多样化,内容丰富化,形式常规化。

(四)名篇名句默写

通过图表不难看出,课标卷在名篇名句默写这一题上考查的题量相对稳定,但选择空间取消了,考查范围由以初中为主,发展到以高中为主,没有考查初、高中之外的默写。

课标卷新在考题范围固定,未曾涉及课外诗词。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

通过图表不难看出,课标卷在文学类文本阅读这一题上考查的作品基本上一年是中国的,一年是外国的,国别轮流。而所选文章不论古今中外,都是名家作品。在知识点的考查上,人物性格、人物形象为必考之题,其次要么考结构或手法的作用,要么直接考写作手法。探究题不断出新,由原来的只单纯考查文章的某个难点,到后来的把两种对立观点对照选择探究,到最近的把几个方面或提法并列,然后选择某一个方面进行探究,探究题越考越灵活。

课标卷新在考题均为小说,国别有规律,知识点既有常点,也有变点,探究题考查渐趋成熟。

(六)实用类文本阅读

通过图表不难看出,课标卷在实用类文本阅读这一题上考查的作品都是传记,并且写的人物多是大家或名人,前三年考查的都是教育家,近两年开始关注其他领域的大家。考查的考点多为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是在文中找到相关信息然后再转换成自己需要的答案。探究题也是在不断出新,灵活多变。

课标卷新在考题均为传记,选材稳定,且有一定规律可循,主要考查阅读文章的筛选并整合的能力,探究题考查趋于灵活。

(七)语言文字运用

通过图表不难看出,课标卷在语言文字运用这一题上考查的以常规题为主,以轮考题为辅,而轮考题五年来没有考过重样,这也是一大规律。

课标卷新在考题中常考题内容稳定,轮考题年年翻新。

(八)作文

通过图表不难看出,课标卷在作文这一题上考查的都是材料作文,考查形式非常稳定,但作文类型却是多种多样,同时作文试题水平时高时低,反映出课标卷作文命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课标卷新在考题形式稳定,作文类型仍在不断探索中。

关于新课标卷的解读,本文所言只不过是一种研究的方向与方法,限于篇幅并没有更细致地深入分析,只为抛砖引玉。下面再简单谈一下高考语文2012年的备考策略。

首先,对于复习,突出一个“自”字,自己出题自己答题。

这是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别人出题自己答题,参考书、辅导书甚至高考试题上的答案,只是一个参考答案,不能一味迷信,而应自行设计答案,自己的答案才是最有效的答案,也是最令人信服的答案,不要被参考答案束缚了自己的思想。同时只有自行设计答案,才能重视做题的过程,才能真正明白答案是如何得来。

第二个层次是自己出题自己答题。自己出好题并能自己答好题,是最高境界。自行设题可以培养自己从命题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可以帮助开拓思路。既能了解如何出题,又能了解如何答题,再能预测出什么题,备考必然效果显著。

其次,对于训练,突出一个“考”字,考量考时考查分数。

不论做什么题,都应有时间意识和效果意识,但需要循序渐进。在规定时间,做规定数量的习题,最后落实做题的分数,在一次次的强化和训练中,考试能力才可得到提升。把平时当高考了,高考也就成平时了。

再次,对于习题,突出一个“精”字,精选精练精于总结。

第4篇

[关键词]开架 书库 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115-01

开架书库是现今图书馆为读者开放选书提供服务的主要模式。开架书库增加了读者选书的自由度,充分体现了读者自由选择图书的权利,减轻了馆员的劳动强度,同时提高了图书的借阅率和阅读率。但是开架书库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困扰亟需解决,本文以最有代表性的I(文学)类图书为例,探讨如何对书库进行科学的管理。

一、馆藏文学图书的现状

我馆现有馆舍建于1989年,整个书库共分四层,由于我校是理工科院校,藏书重点放在了理工科等工具书上面。分配给文学类图书的面积仅占总馆藏面积的八分之一,约120多平,书架780组,藏书9939种34406册。笔者对近一年的文学类图书做了统计,文学类图书一年的借阅总数为7074册,约占文学类图书总体藏书量的21%。近一年的排名前十位的文学类图书分别有《平凡的世界》《血色浪漫》《穆斯林的葬礼》《副处长》《盗墓笔记》《鬼打墙》《第五部队》《蜗居》。从以上我馆文学类图书的基本现状可以看出,我馆虽然分布给文学类图书的馆藏面积不大,但是文学类图书呈现出品种多、复本量大的局面,新旧图书同时存在,加之我馆文学类图书从未进行剔旧,年代较早的书、部分残破书和新书混排,排架的整齐度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另外,军队院校的封闭性制约了学员的业余生活,小说是学员最好最直接的放松方式,因此,小说的借阅量和频度非常高。这些都大大增加了文学类图书的排架难度和错、乱架。

二、馆藏文学图书的管理难点

我院本部在校生约3000人左右,学生所借的图书中文学类图书排在第一位,是流通量最大的一类图书,这还是在我馆规定每人每次只限借一册图书的情况下。据统计,每天文学类图书的借阅量在100册左右,有的读者一天可以阅读两本小说。据笔者统计,2012年9月1日至2013年9月1日,文学类图书累计外借册数3635,我馆文学类藏书为33217册,借阅率为11%。其次,我馆该类图书采用的是中图分类法细分法进行排架。原因是细分粗排架会使某些图书职能在检索机上进行查询显示在馆,而实际上却在书架上难以找到所要借阅图书。因此,细分细排比较合理,但同时也存在问题。就是新购图书大部分都是当前的热门畅销书,这样在有的类号下图书种类和册数都相对较多,如I247.5至I247.59,这些图书已经出现书架不够的情况,但整体倒架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第三种情况就是开架借阅,读者直接进入书库查找图书和图书零距离接触中,大部分读者都是凭书名来挑选所要阅读的图书,随意性较大,常常会出现找到第一本书觉得不错,拿下来后又看到另外一本书更好,这样之前的图书很多读者不会放回原处,而是随手乱放,造成图书乱架更严重。

三、开架借阅文学图书的管理对策

(一)加强书库管理,扎实做好流通书库的基础工作

加强书库管理,做好书库基础工作就是要做好巡库、整架工作。开架借阅在为读者带来方便的同时,却给管理者带来了很多问题。例如,图书被随意丢放,图书破损程度加快,最为严重的就是乱架现象尤为突出。根据读者工作经验,乱架也是一个渐进过程,开始表现为图书排列凹凸不齐,之后图书东倒西歪,最后学员乱中加乱,随意放下手中的图书。解决这些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库内工作人员常巡视走动,既能对读者中的不文明现象起到威慑作用,还可以为读者提供导读服务,解答读者疑问。

(二)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图书管理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凡事能做到急读者之所急,想读者之所想,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才能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图书馆如果没有读者,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从管理员自身的角度来讲,只有热爱本职工作,才能充分激发自身的潜力,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书库工作做好、做踏实。我们在为读者服务时,真诚的态度、礼貌的言语、和蔼的工作态度是缩短管理员和读者距离的最有效的办法。另外,书库工作繁重而平凡,在工作中,管理员只有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才能做好书库的基础工作,任劳任怨,多途径、多渠道、多方式地为读者提供完善的服务,使图书馆真正成为学生求知的第二课堂。

(三)做好学员培训工作

学生入校时,图书馆采取多种方式为新学员做入馆入库教育。这些方式有选修课系统学习检索技能、图书馆讲座、图书馆手册、PPT电子屏滚动展示等。作为高校,培养成熟的读者群体相对来说是十分必要且具有相对优势的。成熟的读者群体才能更好地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正确使用代书板,自觉维护书库秩序,树立“只要人人把书归回原架位,书库就会变成整齐的书库”的思想意识,只有思想上有了深刻的认识,行动上才能做好、做到。

四、小结

读者服务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核心,开架书库管理工作更是重中之重。本文以文学类图书为例,探讨了科学排架的重要性。作为管理人员积极探索新途径,拓展新领域,使图书馆的开架书库管理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从而达到开架书库借阅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5篇

与其他专业本科生相比,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在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存在选择的多样化。一方面,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的学位属于文学学士,这就使其在科研活动中应更多向文学方向倾斜,但另一方面,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又在学习过程中开设了很多经、管、法的课程,使其具有综合性知识体系。因此,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在科研活动过程中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方向,就是本文研究的问题。

2商业英语专业本科生科研定位分析

商务英语专业在我国的高等院校中属于一个相对较新的学科,是一个结合语言与经贸专业的复合型专业,因此在对学生的培养以及开设的相应课程中,同样会兼顾语言与商务的双重知识。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的相关规定,商业英语专业课程的比例大体应该包括语言知识、商务专业知识、跨文化知识、人文素养知识等(陈准民和王立非,2009),具体课程设置比例及相应课程列为表1。而在实践过程中,部分学校根据自身学生需要,对所设置的相关课程比例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例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中,语言类课程占据了六成,文化类课程仅占一成,而全英文授课的商贸类课程则占据了三成(平洪,2009)。从而,吴代红和范亚刚(2013)认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应该用更多的时间学习经贸类的专业知识,即五分之二训练经贸英语,五分之三传授经贸理论和实务,即将专业的落脚点放在商贸方面。可见,在经过相应的培训之后,商务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应该属于复合型人才,也就是既能够掌握熟练的英语,又能够掌握相应经贸专业知识。一方面,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应该有对英语熟练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够熟练的阅读英文文献,掌握更多的国际前沿知识并能对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利用英文完成论文的写作;另一方面,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还应该能够读懂经管类专业的论文,能够利用经管类的相应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并能够将相应的分析转化为科研成果。与纯语言类学生相比,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具有较好的经贸知识基础,从而可以与普通的经管类本科生一样,进行经管方向的科研活动,如进行相应的市场调研、进行数量分析、进行模拟实验等,这就使得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在科研题目方面具有较多的选择,而且能够更多的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而与纯经管类学生相比,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又具有良好的英语基础,比更多的纯经管类本科生在英语方面的读、写能力要强,这样就使得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有能力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较新的英文文献,这一方面能够获得研究问题的最新研究动态与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能够更好地了解新的科研动态,从而选择更好的研究题目。同时,由于商务英语本科生具有更好的英文写作能力,从而也有利于产出英文成果,有机会将科研成果以英文的形式获得认可。那么,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在文学类科研活动和经管类科研活动中如何进行选择呢?是选择更具有浪漫色彩的“莎士比亚”研究,还是选择更具有现实意义的经管类研究呢?本文认为,与文学类的科研活动相比,经管类的科研活动更加具有优势。一方面,经管类科研活动的可选方向较多,更多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这更加有利于本科生选择科研活动方向,另一方面,经管类科研活动也更加有利于本科生产出成果,例如通过市场调研方式产出调查报告等,这有利于鼓励本科生的科研信心。但是,由于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毕业学位是文学学位,这就对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在毕业论文题目的选择上进行了一定的限制,使其并不能随意的选择经管类科研题目。但是,在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平日的科研培养方面,则应该有相应的培养重心,鼓励学生进行经管类方面的研究并产出科研成果。但是,在此过程中也不能忽视科研活动中“语言”的作用,即在一些科研活动中,应要求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在选择经管类科研题目时,必须以全英文的形式产出科研成果,这样就并未偏离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也没有脱离商务英语中“英语”的重要性。

3对策建议

3.1学校及系部加强对商务英语本科生科研活动的重视

当前很多高校并未重视本科生的科研活动,认为本科生科研活动更多的只表现在参加学术性讲座等方面,因此使本科生的科研活动并未能获得足够的支持。但是,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却具有较强的科研活动能力,如果可以获得足够的支持,无论是精神性支持还是物质性支持,都可以使得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更好地开展科研活动。

3.2鼓励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获得更多的经管类科研成果

与文学类科研成果相比,经管类科研活动相应的能够获得更多的科研成果。因此,应鼓励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在经管类科研活动方面获得更多的成果,例如鼓励学生参加经管类学术讲座,鼓励学生走向社会进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市场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等。学校或院系可以以开设科研比赛或设立相应的科研课题的方式,使得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有更多的动力参与到经管类科研活动中。

3.3加强科研活动的指导

虽然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具有科研活动的潜力与动力,但若是不加以相应的培训,仍然无法使得学生将科研的兴趣转化为科研的成果。因此,应该加强对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科研指导,一方面,开设专门的科研指导课程,例如经济学研究方法课程、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等方法论的课程;另一方面,配备相应的科研导师,对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科研活动提供专业的支持,若有可能,配备经管类专业导师与英文专业导师,则会起到双倍的效果。

3.4加强经管类专业知识的传授

第6篇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8-0061-01文学因其丰富性、个性化、独创性以及体现出来的对彼岸与现实的关怀,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承担重要的角色,师生将目光聚焦于文学类文本教学的同时,也在寻求理解和自我构建,从而获得心灵的感悟、生命的觉醒,陶冶的美好情操,所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1.文学教学的出发点

伽达默尔说:"理解一个文本就是使自己在某种对话中理解自己。" 因此,文本解读需要高度的文化自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自觉发现和创新文本,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传递出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学生是获得文本阅读的直接经验的个体。但是,对于文学类文本的解读,语文教师往往因为种种"担心"乐于成为学生在学习中的"保姆",而在保姆的精心照料下,学生能在学习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吗?文学作品中的通融性能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吗?因此,教学一定是基于学生学而教,而不是让学生为了教师教的学,文学教学的出发点更是如此。例如,笔者在《边城》的教学设计中,教学的出发点是让学生自主地"发现"翠翠形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认识人物形象的同时感受心灵的触动,进而认识到"人性"是作者以塑造翠翠形象为基点的呼唤与追求。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发现",在发现和习得中才能真正"学"好。真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学生在看似教师"不讲"中完成了一次自我对话,在与文本的交流与对话中,传递出自身的价值观,彰显文化自觉的个性和价值。

2.文学类文本教学的方法类型

《高中语文新课标》强调在阅读与鉴赏中要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解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那么,文学教学如何体现新课标中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记得在几年前的一次教学观摩活动中,邓彤老师曾说过这样一段话:"选修课教学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一是整合教材内容,二是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课堂讲授40%,学生自主学习30%,师生互动交流30%;大致有三种教学类型:定篇研讨式、传统书院式、活动体验式。" 时至今日这番话仍具有指导意义。

当然,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今天,"传统书院式"渐行渐远,于是我们见到越来越多无意义的讨论会,无价值的合作分组探究活动,无厘头的文本创新性改编或表演等等,这些对学生把握文本究竟有怎样的意义呢?教师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中扮演什么角色呢?究竟什么样的自主合作才能达到效果呢?自主学习的核心因素是主体的自觉参与和主体性的发挥,以及教师的组织与指导,自主学习并非放任自流、散漫地让学生"自学",自主学习的目的、内容具有规定性。下面以笔者教授《雷雨》课文节选为例来谈。

老师首先要求学生课前阅读《雷雨》全书,然后布置预习题目并分好小组,请各小组围绕《雷雨》的主要情节、人物的心理、鲁侍萍和周朴园对话的语言特色以及周朴园形象等四个话题查找资料,在课堂上共享学习成果。有了教师明确的分工与组织指导,学生以明确的目的性尝试发现、实践体验、独立探究、合作讨论文本,从而确保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如果把课堂全都交付给学生,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作用可能不明显,那么教师如何在学生主导的课堂中穿针引线呢?以第一组讨论《雷雨》的主要情节为例。学生简要概括故事情节"这是写周鲁二人三十年后狭路相逢的故事",老师问:"这个故事写得很饱满,情节如此,人物也如此,阅读的时候同学们感觉到了吗?"这句话既有点评又有指向性提问,接下来学生就围绕着故事如何饱满展开探究学习。当有同学谈到周朴园复杂的内心世界时,老师又适时地说:"戏剧的情节,是由戏剧冲突推动的,而戏剧冲突更多的来源于人的内心世界,我们继续来探讨《雷雨》的情节。"当又有同学谈到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爱恨纠缠情节时,老师说:"中国的古典文学更重表层的结构,以情节的迭宕取胜,先生的戏剧更长于表现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使灵魂显现更多层面的变化。同学们可以继续围绕戏剧情节以及人物的复杂性来思考。"最后老师对第一组点评结束:"《雷雨》将两个家庭的悲剧、两个荒唐的故事都与周公馆发生了联系;三十年前的旧事和三十年后的现实都与周朴园有关,而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冲突和人事纠葛又互相交叉迭映在一起,,使剧本充满戏剧性和传奇色彩,悬念迭起,扣人心弦。因此,情节的复杂性、传奇性成就了这部巨著。"在这段教学环节中,老师首先从分析《雷雨》的情节入手,而非人物性格,因为情节是人物成长的历史,情节的研读是教学的起点,也是学生学习的起点,而学生正是通过课前有目的性的自主学习全书,才有了对情节及人物的整体感知,课堂上老师随着学生探究方向的变化,适时进行点评或引导深入,这是课堂最精彩的生成部分,学生思想的火花随着教师的引导不断涌现。这样"定篇研讨式"的教学中没有了学生放任自流 "自学",没有了自由散漫的课堂讨论,没有了形散神散主题探究,语文课堂才是充满灵性的且富有精神享受的神圣课堂。

3.文学教学的终点站

其实任何教学都是没有终点站的,教师能教给学生的不再仅仅是"一杯水"或"一桶水"的问题,这一杯、一桶如何承载学生无尽的求知欲,更何况是在浩瀚无垠的文学海洋中,因此,授人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什么笔者能用一节课上完《边城》?为什么学生能如此自觉而成功地进行自主学习《雷雨》?为什么学生在课堂上创造出那么多心目中的"雷雨"?为什么学生在学习中个个俨然专业的研究者?我想没有平时教学中的"授之以渔",学生不会有如此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更不会有如此优秀的语文素养,此非一日之寒,但却对学生确实终身受用,在文学教学中不仅打开他们想象的空间,而且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文学以它独特的方式所体现出来的彼岸关怀与现实关怀是其他任何课程都无法替代的。对于文学教育来说,传授专业知识是必须的,但仅仅停留在这一点,极易混淆文学课与其他课程的根本区别。彼岸关怀是一种对人类未知空间的探询态度,这种探询能够使人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从而追求人性的完善。而现实关怀则主要表现为文学的社会承担性,是一种对现实人生的悲悯情怀,关注弱势群体,反抗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压抑。"因此,我们看到在文学类文本的教学中,学生因为"发现"翠翠的美而感受到 "人性美",进而追求与呼唤。在老师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在《雷雨》的学习中舒展开充满创造力的翅膀。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文学殿堂中逐步提升,打开了诗性和梦想的天空,坚守着人生的责任与使命。

起点不是开始,那里只是打开了文学的一扇窗;终点不是结束,在那里所有热爱文学的人将找到由此岸到彼岸的一只船桨。

第7篇

关键词:学术规范;课程教学;中国古代文学

近年来,加强大学生学术规范的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之所以如此,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近年来抄袭、剽窃等学术不规范行为在学术界频频出现,屡禁不止。与此前各个时期相比,涉及层面广,从研究生到大学教授,从一般科研人员到学术官员,皆有发现;社会影响大,一些学术不规范行为经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传播,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加之相关管理部门的不作为,各类学术不规范行为形成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些学术不规范行为有些属于明知故犯,但也不可否认,有些则属于无心之失,对学术规范缺乏充分、正确的了解。因此有必要标本兼治,从根上抓起。

二是不少学校的本科学生在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着较为普遍、严重的抄袭行为。因临近毕业、在外实习等原因,学生没有时间做论文,只好胡拼乱凑,甚至原封不动从网上下载。指导老师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加管束,任由学生论文抄袭行为泛滥。这使学术不规范行为在学生中蔓延,造成学生价值观的扭曲。

三是不少大学生毕业后考取研究生,走上学术研究道路,需要了解相关的学术规范。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一方面的教育还相当缺乏。笔者近年来每年都参加校内外多场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答辩,发现不少学生连参考文献如何分类,如何排序这样简单的问题都解决不了,更不用说其他规范了。如果在大学本科阶段,他们就接受过相关的教育和训练,情况会好很多。

学术规范教育是学术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阶段专业教育的一个基础内容,它关乎一代人的健康成长,关乎优良学风的承续与养成。令人遗憾的是,不少学校侧重专业知识的传授、科研能力的培养,对学术规范的教育未能引起足够重视,不少学生到了研究生阶段仍不知道学术规范应包括那些内容,应该怎么做。这显然是不正常的,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可以说对大学生进行学术规范教育既是大学教育自身的需要,也有着现实的迫切性。

强调学术规范教育的重要性是有必要的,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将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目前通常的做法是由教师专门开设一门学术规范方面的课程,但不可否认,这种做法也存在着一些局限,因为这类课程通常是公共课,面对的是不同专业的学生。而事实上,学术规范固然有一些共性的内容,但不同学科对学术规范有着不同的具体要求,文理科之间存在差异,即便是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之间,同样存在着不少差异,而了解各个学科对学术规范的具体要求也是很有必要的。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除了专门开设学术规范方面的课程外,还可以在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将学术规范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起码有两点:

一是将学术规范教育与具体专业课程的传授、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将学术规范的教育落到实处,对学生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使他们从本科阶段就养成遵守学术规范的良好科研习惯与学风。

二是对授课教师本人也是一种锻炼和提高,促使他们在遵守学术规范方面成为学生的榜样。如果老师本人都存在学术不端行为,他是没有资格为学生做表率的,这对教师本人也是一种警示。再者,教师本人也必须具备良好的学术素养与品德,如果自己都不明白学术规范的内容和方法,对这一问题自然不会引起重视。即便重视,也无法将其很好地贯彻到具体的教学中。

笔者近年来在中国古代文学类课程的讲授中,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教育,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总的来说效果还比较理想。

结合中国古代文学类课程的实际情况来看,学术规范大体上应包含如下几个层面的内容:

一是学术道德层面的,包括尊重别人的研究成果,杜绝抄袭剽窃;不得伪造、篡改史料,与他人进行论争时避免人身攻击等等。以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为例,具体做法是,讲到某一重要学术观点时,要依据丰富、可信的资料指出这一观点是由哪位学人最先提出的,在什么时间、什么著述中提出的,后人又是如何补充发挥或进行反驳的,理清其渊源流变,给学生一个明确、完整的信息。比如《红楼梦》的作者为曹雪芹,这在今天已成为妇孺皆知的文学常识。这一观点虽然不是最早提出的,却是他在《红楼梦考证》一文中经过详细论证才正式确认的[1],并为学术界普遍接受。因此在讲到《红楼梦》的作者问题时,要点明这一点。同样,在讲到《西游记》一书的作者问题时,也要点出鲁迅所做的重要贡献,因为是他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论定了吴承恩的著作权[2],并得到学界的认可。

对学术史上一些涉及学术规范的争论,比如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是否抄袭了日本学人盐谷温的《中国文学概论讲话》,就可以作为一个经典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众所周知,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是一部具有经典意义的小说史研究著作,是研究者案头必备的重要参考书。但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不断有人质疑该书抄袭了盐谷温的相关著述。对此鲁迅一方面承认自己确曾参考过盐谷温的著述,另一方面则提出自己有个人独立的准备,不存在抄袭行为[3]。这一学术公案涉及不少学术规范问题,比如如何判定抄袭,如何区分借鉴与抄袭等。授课教师可对其来龙去脉进行稍详细的介绍,并组织学生阅读相关资料,进行讨论。通过这种讨论,可以使学生对学术规范有着感性的认识和更为深入的了解。

二是研究方法层面的,包括正确理解文本,避免过度阐释,立论要依据可信、权威的版本,注重论证的逻辑性,要勇于面对反证等。比如对版本的讲究,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因不少作品有不同的版本,且不同版本之间内容差异甚大,因此必须了解相关版本知识,这是入门的基础知识,否则学习就难以深入下去。以《红楼梦》为例,不仅要告诉学生脂本与程本的异同,介绍那些较为重要的版本如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等,而且还要告诉学生该如何对待和使用这些版本。学生在撰写作业与论文时,必须注明自己所使用的是哪个版本,而且这个版本必须是可信的,不能随便找一个本子作为立论的依据。因为像《红楼梦》这样的文学名著,现代整理本众多,既有专家整理的,也有胡拼乱凑的,质量良莠不齐,因此必须加以慎重选择,以保证研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红楼梦》如此,其他古代文学作品也是如此,在撰写中国古代文学的作业与论文时,要注明所使用版本,这是一个基本的规范。

三是具体技术层面的,主要指论文写作的具体规范,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目录、引文、注释、参考文献等的处理等。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如不注意,也会影响论文的质量,况且熟练掌握也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需要经过一个时期的训练。以如何引文、出注来说,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一些学生往往不重视,出现不少问题。这表现在: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引用他人的著述,应引用哪类著述,或随便找一个本子摘引,或直接从网上复制剪贴,不注重引文的可信度和权威性。或引文过长,连篇累牍,或引用别人文字,而没有标示,不出注,不明白凡引文必出注的道理。即便是出注,也往往内容不全、不够规范。这不仅仅是学术规范的问题,实际上也是一个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讲授时,首先要规范自己的引文、注释,告诉学生什么情况下引用别人的著述,应该怎么引用,引用该如何出注,注释的内容包括哪些等。

当然,课堂上的讲授因课程内容与授课时间有限,不可能将学术规范的所有内容都讲给学生,教师只能根据课程自身内容,选择一部分内容进行讲授。而且可以在讲授时以身作则,给学生做表率。这种专业课程的讲授如能与学术规范的专门课程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

学术规范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仅靠课堂上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还要结合学生课堂上的讨论、课程作业及论文的写作来进行。老师在批改、审阅学生作业、论文的过程中,要明确指出不符合学术规范之处,让学生修改。经过多次的修改,学生得到实际的训练,将学术规范落实到具体的学习和写作中。

经过这样的传授和实践,学生在本科阶段即受到系统、严格的学术训练,基本掌握学术规范的内容与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来到读研究生阶段,能很快适应。即便他们不从事学术研究,这种教育和训练对学生从事其他职业的工作也是很有用的,可谓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 . 红楼梦考证(改定稿)//红楼梦研究论述全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第8篇

摘要:注意选择好适用软件,设计好工作平台,搞好高校学报文学论文的知识开发和重组,有利于发挥高校文科学报文学论文的最大功用。

关键词:文学论文开发;小块知识单元;知识重组

高校的图书馆、资料室收藏有大量的高校学报,是学校教学、教研可资利用的重要知识资源。高校学报文学论文资源的知识重组,是指选择高校文科学报上发表的文学类论文为知识群,通过对知识群的科学开发,以论文中的重要论点为开发点切挖出精炼的小知识块,然后进行小知识块的必要标引,在适用工作平台(软件)上重组成各种开发性知识集成系列,为师生读者利用等系统工程。根据每篇论文的重要论点为开发点切拆高校学报文学论文(知识群),产生适用性更强的精炼小块文学知识单元(片段),各小知识块有标引,可作多点检索,是小块文学知识资源库建立的另一大特征。这一形式的数据库,与《CNKI》(全文)、《维普期刊库》(全文)相比,属开发性文学知识块资源库;与《高校学报文摘》的一文一摘相比,属一文多点多摘的更小块更专类的开发性文学知识块资源库。文学论文开发性小块知识单元的提供,既可消除师生通过阅读整篇文章去寻获有用资料的劳作之苦,减少师生的检索时间,又可使师生得到更适用的文学参考知识资源,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加以充分利用。

一、文学论文知识重组平台的选用与设计

文学论文的知识重组,需要选择一个适用的软件系统构建平台,以便建成适用的小块知识资源库。目前,国内较好的资源整合系统有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开发的跨库集成检索系统(CSDL)、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研制的异构数据库统一检索平台、清华同方的异构数据库统一检索平台USP和TRS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门户(TRS IIP)、浙江天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天宇异构资源统一检索平台等可供选择。特别是经过改造的“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所用软件,就是一个很好用的工作平台。软件系统选择到后,还应在其首页上作数据库题名、主题词、检索口等必要的设置,以期构建更科学的数据库。数据库首页上作系列主题词设置具有两大功用:一是导读功用,引导读者快速、有效地从小块知识资源库中获取和利用其适用的知识资源;二是宣传功用,通过若干个主题词就能让读者尽快了解本数据库的知识资源体系。进行学报文学论文开发性小块知识资源库首页上的系列主题词设置,可根据学报文学论文的特色选取和组织相应的主题词系列。学报中文学论文的开发知识系列,按学科知识分类可将专题数据库首页设置为:文学研究文学创作、文学评论……//文学创作诗词创作、戏剧创作、小说创作、散文创作、儿童文学创作、报告文学创作、民间文学创作……;文学评论诗词评论、戏剧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儿童文学评论、报告文学评论、民间文学评论……点击上列最小检索词小窗口即进入第二层面及其检索窗口,如点击下列左边的“小说创作”进入下一层的检索窗口。数据库的第二层面也可设为第一层面竖条窗口的多检索入口(如:“传统检索”、“高级检索”、“分类检索”等)或一层面竖条窗口的下一级细分示意图(如:“小说创作”的下一级细分示意图“中国小说创作、英国小说创作、美国小说创作”等)及其检索入口。数据库检索层面的设置,是一种知识分类重组形式,其设置的最小类目可以作为论文开发小知识块的第一主题词,用于按主题进行开发性知识重组。如上所述,可以把有关散文创作理论研究论文的开发知识组织到“散文创作”这一主题词上,可以把有关诗词评论研究论文的开发知识重组到“诗词评论”这一主题词上。开发性专题知识小块数据库不宜采用分类号作知识小块的分类重组,以多级主题词系列作按主题词分类重组是个好方法。此法很适合开发人员有效开展知识小块组织工作,由此法重组起来的小块知识资源库也非常便利读者的检索利用(符合读者的检索习惯)。但是,学报中文学论文的开发知识系列,更应该根据老师上课的实用教学题纲设计专题数据库页面,如当代文学本科教学专用参考开发文学知识数据库首页可设计为:当代文学研究新时期文学产生背景、新时期文学创作特征、新时期文学创作思潮发展、新时期文学理论思潮发展、新时期诗歌创作、新时期小说创作、新时期散文创作……//新时期小说创作(细分)伤痕小说创作、反思小说创作、改革小说创作、寻根小说创作、先锋小说创作、新写实小说创作、新历史小说创作……选择好软件并设置好各个建库层面后,就可根据相关设计进行文学论文的知识开发重组。根据老师上课的实用教学题纲进行专题数据库建设,是高校学报文学论文开发性知识重组最主要的特点,也是利用开发知识促进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好途径。

二、高校学报文学论文资源的开发

文献知识资源开发已经提了很久,做了很多,但成效不显著。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开发出来的知识产品质量不够高,无法使读者与用户完全满意。要从文学论文中开发出高质量的小知识块(产品),开发人员有熟练开发技巧并了解文学知识很有必要,这是技巧之外的大技巧。高校文科学报中的每篇文学论文都有若干个专用小知识团块,从文学论文中作小知识块开发,应根据文学论文的专用知识团块分布状况进行切分,然后提炼成精致的小知识块。例如作者旷云的《论的时代性》一文,可开发成:“科举制的兴衰史(小知识块的标题)//‘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录用人才的制度形成于隋朝,在唐朝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两宋时有了长足的发展,虽然在元代曾一度终止,但并没有妨碍它在明清之际走向发展高峰的命运。然而,它却未能跳出中国文化盛衰循环的规律,盛极必衰,科举考试在它走向最高峰的那一刻,就无可挽回地走上了下坡路,直至走上僵化、死板的穷途末路’”等9个小块知识单元。文学论文的小知识块开发分三步:第一步,对知识小团块进行切分。辨别知识小团块先要识“块”,识别文中知识小团块的分界线才好分块。一般对有4级或3级小标题的按小标题分块;只有2级小标题的或无小标题的,需认真阅读分析论文后根据知识组合团快分块。文学论文的小知识团分块,可运用相关的分块诀窍:有明显知识团的论文多数按团切分;小说评论方面的论文,可按原著的情节切分;文学史论方面的论文可按时序切分等。第二步,对切分出来的知识团块进行“瘦身”提炼。从文中切分出来的知识分块,大多数都要进行“瘦身”处理。特别是有些以文中的某段文或某两段文作知识块的,经过再提炼后才能成为精炼的小知识块(精品)。知识分块的再提炼,就是要运用编撰文摘的技巧,把其中主要的内容摘录出来,丢弃那些次要或不用的部分。进行文学论文开发知识块的“瘦身”提炼,需要坚持最小化原则与性质不变原则,即应把文学论文提炼成各种最小的专用知识块(单元),并使最小化的知识块能保持其原有的含义、性质。第三步,小知识块的组合(知识重组)。经提炼出来的知识内容,有些只作累加即可成为适用的小知识块(成品);另一部分得由摘编员通过使用关联词连接成有序、通顺的知识小块。进行文学论文的知识开发,要求开发人员既要掌握相关的开发技巧,也要掌握一定的文学知识。掌握开发技巧,能提高开发速度;而掌握文学知识,才能更好地进行文中小知识团块的划分,开发出高质量的小知识块。

三、高校学报文学论文的知识重组

进行文学论文开发性知识块的重组,主要是对开发出来的小知识块作标引,即根据各小知识块的内外特征,特别是其教学特征,经分析、归纳后赋予其特定标识的过程。人为的小知识块标引,有人为的手工直接多项标引与人为的设计专用软件作机读自动化专项标引等形式。小知识块的的主要标引项目包括题名标引、主题词标引、关键词标引、功用词标引、作者标引、时序标引、出处标引等。其中较难的是题名标引与功能词标引。小知识块的题名标引,可选择原文中某级小标题为题名,也可通过修改原文中某级小标题后得到修改题名,更多的是根据小知识块的中心内容给出一个新题名。功用词标引,即把小知识块所含的各种功用以简洁的词语标引出来。小知识块的功用词标引,主要由标引人员完成,但也应给权限允许用户在使用中作功用词标引。另外,要重视主题词的标引,小知识块的主题词应与专题数据库的页面设计词相对应。例如对作者李杰荣所撰《论徐渭的妇女观》一文中的开发知识小块“徐渭的进步妇女观//《雌木兰替父从军》和《女状元辞凤得凰》二剧常被认为是反映徐渭进步妇女观的作品。徐渭也在其他以女性为中心的诗文中赞美了现实中堪比木兰、崇嘏的女性形象,如《西北三首》中的西北妇、《边词廿六首》里的俺答甥女和《白母传》中的白母。要作的主要标引包括:主题词[第一主题词“小说评论”、第二主题词“徐渭的妇女观”、第三主题词“进步妇女观”,第一主题词应与本数据库页面设计最小类(下位类)目词相对应];关键词(徐渭妇女观、进步妇女观);功用词(文学理论教学、中国小说研究、徐渭妇女观探讨);作者(李杰荣);时序(2007-10-25)等。除此之外,小块知识单元还可以作出处、分类、文摘、引文、基金、ISSN、ISBN、登录号等方面的标引。进行小块文学知识单元的标引,需要坚持标引的充分性(要标引出尽可能多的检索点与链接点,每个检索点或链接点都有充分的代表性)、简要性(要用最简短精要的言辞去标引)、实用性(要保证每一条标引都有很好的功用,都是实用的)等原则。进行小块文学知识单元的标引,需要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确定必要的标引项目,制定必须坚持的原则,采用好的标引方式,把有关工作充分做好。把标引好的小块文学知识单元存入数据库中,即完成了一个小块知识单元的建库流程,文学教研参考小知识块数据库由此建成。

第9篇

关键词:网络 人文学科 自主学习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人们接触到的信息也越来越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大学生又是这一群体中最为活跃的一部分,对新事物既有无限的好奇心、求知欲,同时面对大量的冗余信息,对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又充满了迷茫。因此对于大学教育,尤其是对于传统学科来说,如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更有效、更积极地学习也就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可能还是比较新的知识,在他们走出校门之后,这些知识可能很快就不再适应他们工作的需要了。因此,我们培养出的人才应该具有高度的适应性、灵活性及对新知识的快速接受性。这就要求每个人都应该具有持续学习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此背景之下,笔者将引入“自主学习”这一概念,在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和环境的同时,进而探讨在网络环境下传统人文学科自主学习的有效干预模式,以更好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所说的传统人文学科主要是指中国语言文学类的课程,其中与现代社会关系比较密切的,学生接受起来也相对容易一些。而涉及古代的课程,由于语言本身就存在一些障碍,再加上这些科目的“实用性”不是很强,很多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因此,我们的分析主要就是针对这类课程,探讨在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概念及概念分析

对于自主学习这一概念,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界定并且也略有分歧。一般认为,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觉地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作为一种能力,自主学习在个体的毕生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强调终身学习的今天,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二、现阶段传统人文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现在的高校中,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就是学生的整体人文素质偏低,语言表述能力、写作能力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这些从其毕业论文的写作中就可以窥见一斑。出现这种态势,除了与社会的大环境相关外,和我们的传统人文学科的教学也有直接的关系。根据近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传统的人文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如下问题:

(一)注意与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的衔接

现在的大学生经过高中阶段的训练,文言文知识接触的比较多,而且很多大学课本中收录的文选,在高中课本中也有收录,因此在教授《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的时候就要注意篇目的选取,尽量避免和高中的重复。即使是重复的篇目,在教授的时候也应该更具深度和感染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注意不同学科教学的侧重点

同样是先秦文献中的文选,在《古代汉语》中更注重的是其语言文字现象及对这种现象的解释,而文学类的课程关注更多的则是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因此即便是同样的文章,讲法也各有侧重。这就要求《古代汉语》的教师不能只重视趣味性,而忽略了知识性;同样的,《古代文学》的教师也不能只停留在文字层面。因此,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能接触更多的文献内容,相关科目的教师应该做好沟通工作,尽量避免这种重复。

(三)性质接近的课程中应注意教学内容的交叉性

同样是语言类或者文学类的课程,有时由于教师兴趣点不同,讲授的内容可能也会有很大的差别。但是为了让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也为了进一步扩宽其知识面,性质相近的课程一方面需要突出各个课程之间的先后衔接与课程的整体性,另一方面也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交叉性和互补性。

(四)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不管是文学类还是语言类的课程,其教学目的除了增加学生的文化知识、阅读能力外,最关键的还是要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通过专业论文的写作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锻炼。而且这些也为学生毕业论文的完成提供了前期的锻炼,使其写作更具专业性。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比如在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中,由于成书时间比较早,有些字词的解释出现了很多新的说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将这些新观点引入课堂。在让学生接受新观点的同时也是在提醒学生应该对学问有一种怀疑的态度,因此一定要善于独立思考并及时关注研究领域的新动向。

(五)受时代的影响,应注意培养学生深入阅读的能力

在网络时代,快餐文化越来越多,因此学生习惯读一些内容简短的文章,或者是对趣味性比较强的文章更感兴趣。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因此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深入阅读的习惯和能力。在阅读过程中要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尤其是现在很多古装剧不太尊重历史的原貌,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在观赏电视剧的同时和史料反映出的历史做比较,这样在娱乐的同时也促进其对历史现象进行独立的思考,从而批判地接受现代文化。

三、实施自主学习需具备的条件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注意的是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为此就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网络环境,以保障学习的正常、有序进行。而且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要充分发挥其引导者的功能,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其提供必要的信息来源,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掘新信息。这样就能够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根据教学目的及内容,以学生自身的兴趣点为参照,从而选取更为合适的学习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再次师生之间要有良好的关系,相互信任、及时沟通,讲求诚信。这样才能建立良性的沟通环境,既利于教师及时地给予必要的指导,也利于学生进行自我监督,以促进学习积极有效地进行。

四、如何引导学生学习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者的作用至关重要。因为尽管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我们强调的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其间也是有统一的教学内容及目标的,因此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仍然不可忽视。而面对新的学习方式,教师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改变以往的指导方式。

首先教师应该加强学习资源的管理。网络中的学习资源可谓浩如烟海,如何在这些良莠不齐的资源中让学生接触优秀的学习资料以保障学习的有效进行,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应该对这些资源有一个大体的掌握,然后将学习资源档案化、系统化,从而使整个学习过程有序、有效地进行。

其次教师应该加强学习时间的管理。对学习时间的管理,主要是就提高学习时间的使用效率来说的。前面我们已经说过,网络中的资源异常丰富,我们在寻找一种信息的时候,很可能会被相关的信息埋没,在扩大视野的同时也使得学习的方向发生了变化,因此在利用网络资源的时候要有意识地控制学习时间,尽量控制其他信息的负面影响,从而使整个学习过程更为有效。因此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强调学习的方向,规定完成某一学习目标的时间期限,进而让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有一个自己的时间表。

五、评价标准的确定

自主学习是建立在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上的,因此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评价体系因其自身的单一性而不能完全满足自主学习的需要。因此在此过程中,结合学生学习的过程及学生的个性特点,为了鼓励学生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的单一评价体系。在制定评价规则时,必须要考虑如下因素:

首先是评价标准的个性化。与传统教学模式中集体的单一的评价标准相反,自主学习模式的评价标准强调其个性化。在具体评价过程中,在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掌握程度的时候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针对性,评价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及学习潜能的发挥方面。

其次是评价内容的个性化。学生在根据教师提供的线索及资源学习的过程中,自己也会发现新的学习资源,因此在评价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内容,对其掌握和理解的程度做出评价。然后根据这些进一步判断其是否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再次是评价方法的个性化。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学习内容侧重点的不同,在评价方法方面也应该有所不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适合学习内容的评价方法。如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可以根据学生的讨论评定其考试成绩,也可以是论文或演讲的形式,甚至可以根据师生对话的内容对其进行评定。而不是以往的试卷的、书面的形式。

最后是评价时间的个性化。可以根据学生学习内容的多少选择灵活的评价时间。当然在此过程中虽有一定的灵活性,也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观念,这样才能兼顾公平、公正。

六、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关系

在当今社会,由于社会分工的细化,很多时候都是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很好地完成一项任务。合作精神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和素质。因此在大学阶段对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同样显得至关重要。

自主学习突出的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通过让学生参与各种学习活动诱发其学习的内因,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以培养创造型人才。协作学习则是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学习,在合作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所以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相互联系,在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创造性的同时,也应该具备团结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精神。因此协作学习也应该是自主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通过小组讨论、演讲等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接触面,也可以在学习中锻炼其协调、沟通等能力。

总之,在网络时代,为了提高大学生对传统人文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主张采用自主学习模式。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程的性质、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有的放矢地给予必要的指导。同时也要重视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提高其学习兴趣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其深入阅读的能力、写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本文为河北经贸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网络环境下传统人文学科自主学习有效干预模式研究”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张云霞.自主学习中心——多媒体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

[2]曾庆玲.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9,(2).

[3]韦忠良.网络环境下如何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之研究[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1).

[4]网络时代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课题组.网络时代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新西部,2009,(2).

第10篇

关键词:医学教育研究;文献分析;合作度;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是医学教育专业研究领域最重要的交流平台和信息来源[1]。在1994年,作者曾对该刊(当时为《医学教育》)1986~1992年83期发表的全部论文的论文作者合作度、论文作者单位合作度进行了统计与分析[2]。时隔25年(1986~2010),《医学教育》杂志已经更名为《中华医学教育杂志》,近年更是进入到中文核心期刊范畴[3]。为了反映期刊论文作者合作度在新形势下出现了哪些变化,本文对《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010年3卷18期杂志的论文作者合作度再次进行统计分析,并与25年前资料进行对比。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为《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009,2010共3卷18期杂志全部论文。

1.2统计方法 对统计对象以篇为单位分别逐条统计,包括各期杂志论文篇数、每篇论文的作者数以及涉及的作者单位,最后求出论文作者合作度以及论文作者单位合作度。再与既往资料对比分析。

2结果

参见表1、表2、表3。另统计了《中华医学教育杂志》论文作者涉猎的学科以及分类,按照来源期刊可分为7个类别:医学教育、医学专业期刊、普通教育学、医学院校学报、普通大专院校学报、科学技术类和社会科学经济文学类等。

3讨论

3.1论文作者署名人数构成以及论文作者单位数量构成均较25年前发生了明显变化:2008~2010年度《中华医学教育杂志》论文作者署名人数主要集中在2~5位,单一作者发表的论文由61.46%改变为11.29%;而论文作者单位数量构成也由单一单位占94.94%降低为61.09%,而由2~3个单位间合作的论文数量由4.83%大幅增加到34.16%。

3.2论文作者合作度与论文作者单位合作度明显提高,论文作者合作度由1.69改变为3.81;论文作者单位合作度也由1.06增加到1.61。

3.3《中华医学教育杂志》论文作者合作度增加的意义 根据论文作者署名人数构成的变化(单一作者数量比例的大幅下降),论文作者单位数量构成发生的变化(多单位合作的论文数量大幅增加),结合论文作者合作度与论文作者单位合作度均较25年前明显提高的结果,反映了近年医学教育工作者的研究广度在明显增加。医学教育工作者研究广度的增加,必然会有深度的体现。医学教育是教育学与医学两大体系的综合体,医学专业的特殊性与教育学的普遍性如何结合,是需要医学教育工作者不断去体会与努力地。

3.4医学教育工作者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同时,需要不断地扩大知识面、涉猎面要广 在提供参考文献的773种中文杂志中,共提供中文参考文献3596条,其中19种医学教育专业期刊共提供引文条数1476条,即2.46 9%(19/773)的医学教育专业期刊提供了41.05%(1476/3596)的中文参考文献。其次为医学专业期刊与普通教育学期刊,分别提供26.06%与16.18^%的中文参考文献,但两者涉及到的期刊种类分别达到270种与132种。由此可见,医学教育工作者除了专业知识以外,尚需掌握医学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同时也需要熟悉普通教育学知识,了解社会科学知识、科普知识。

参考文献:

[1]李晓霞,耿民建,甘业华,等.《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2年至2006年载文被引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4):126-128.

[2]张东海,田华.医学教育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亟待增强--《医学教育》杂志论文作者合作度分析[J].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30-432.

[3]《中华医学教育杂志》编辑部.中华医学教育杂志》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6):853.

[4]李晓霞,耿民建,甘业华.《中华医学教育杂志》不同时期状况的比较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29(5):59-62.

第11篇

“人人会讲普通话,个个能说会写”是我们组的教改实验课题,以说写为突破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心、良好的个性、善于合作的精神。

一、读可以培养语感

诵读时遵循“字头咬准要有劲,字腹延伸不变形,字尾收音要分明,声调抑扬要念准”的基本原则,可选雄壮激昂的诗歌或抒情浓郁的散文,再练读一般散文、文言文和其它文体文,通过苦练诵读,可以使普通话纯正,达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读的过程可以体味语言文字内涵,体味内容、情感及与之相适应的语速、语调,把握说话技巧,感知词汇的词法结构和语句的语法规则,感知题材、情节、主题思想,感知语言、结构、体裁、表现手法等等。每年高考试卷中关于词语的辨析、成语的运用、病句的辨析、句式的选用、仿句等考题,其实质就是考的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运用能力,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重阅读、重感悟比起以题的方式来训练这些考点要有效的多。事实上,生活中一些人并不十分准确地知道某些词语的含义,但他们能准确地运用在口语和写作中。从写作的角度讲,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熟读了《小狗包弟》《记念刘和珍君》,可以悟到记叙文选材、结构、立意、详略等技法;熟读了《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可以体味到散文景与情的关系;熟读了《谈骨气》《敬业与乐业》,写议论文也便不会畏难了。读可以增强语感,学习表达技巧,学会说话作文,新教材教学要求之一“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是非常有道理的。

二、读可以积累语言材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熟读可以积累词汇,吸收有生命力的语言材料。这些词汇、语句识记存储得多了,在语言运用时,自然就有“源头活水来”。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生活中得到启示,一些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演讲家、作家他们妙语连珠,谈吐自如,而生活中的一些人说话结结巴巴,无话可说,原因是前者语言材料丰富,后者语言材料贫乏。私塾教育有许多批判的地方,但我认为有一点值得提倡,那就是趁年轻的黄金时段,大量地背诵了一些典籍,大凡接受私塾教育的人都会作对联、写文章。现在新教材除了必修课本外,还有选修教材,教师如何教?我认为要提倡读,恢复古今人称“上学”为“读书”的文化内涵:多种形式地读,广泛地读,积累词汇,背诵诗词名言锦句,背诵名家名篇,大量摘抄说话作文有用的材料。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而且有助于提高说写能力。

三、读可以提高鉴赏、探究、评价能力

从新教材必修目录看,每一册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五大板块,突出了语文的文学性、人文性。教材关于阅读教学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培养学生对现代文的理解、研讨和评价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研讨、探究、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高考卷上诗歌、现代文、文言文阅读均有此考查题,这就意味着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赏析、探究、评价的活动要加强,再者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参与,师生互动,共同探究问题。现行高中语文课堂更多的就是学生阅读―感悟―探究―评价。学生如何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评价呢?一是读作品,感知作品。感知情节、人物活动环境、人物思想性格、作品的主题;感知语言、结构、表达手法。感知作品的过程就是学生读的过程,是教师无法替代的,学生缺乏对作品的感性认识,就无法上升为理性评价。二是读鉴赏材料,学习鉴赏评价方法。选修教材,每单元都有相应的关于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鉴赏的知识文;选修教材是为了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而编排的课本,是学习鉴赏、探究、评价的教科书,几乎每篇作品后面都有探究、讨论题,课前或后有鉴赏提示或鉴赏要点;学生手中与课文配套的课辅资料,大都有课前诗词背诵热身、课前美文阅读欣赏、课后拓展阅读,诗词一般都附有赏析,试卷上阅读文题型设计体现赏析与评价的思想。学生认真阅读这些作品和鉴赏材料,不仅可以提高鉴赏评价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文学修养、文学品位。

四、读可以培养良好的才情、文气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指出:“文附于质”“为情而造文”,即是说优美的文章必须表达作者真实的情感;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先”,这里的气就是文章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意气、神韵。历代散文、诗歌、小说、戏剧无不体现作者的才情文气,所谓“文品即人品”就是这个道理。文学类作品是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良好教材。学生通过广泛地阅读,可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对学生的精神、意志、才情、文气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为文先学会做人,鼓励学生多读书,提高人文素质,才能写出高品位的文章来。现在学生作文,包括高考作文,不少学生老是描写车祸婚变、风花雪夜的虚构故事,抒发无病、格调低下的乞怜之情,或述微不足道的失败挫折,或诉无端的烦恼忧伤,缺乏自信乐观的昂扬之气,没有开拓进取的创造精神。针对这种情况,提供广阔的阅读空间,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写作才情文气,就显得十分重要。

第12篇

2014年宁夏高考语文试卷是在依据新课标谋求学生能力发展,稳定之中谋求变化稳中求创新的总体思路上设计的。所出记忆理解的题目都可以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找到答案,如第4小题考查古文实词的积累,所考查的几个词都在课本之中。“振”:“振长策以御宇内”(《过秦论》)“当”:“以当南日”(《项脊轩志》),“当侍东宫”(《陈情表》)“临”:“今当远离,临表涕零”(《出师表》)“籍”:“云有兰家女,承籍在宦官”(《孔雀东南飞》)。可以说是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在记忆、积累、理解、阅读、表达上考察学生的能力。整个试卷在题目的数量、形式、结构、知识的考查上基本保持稳定。而在局部发生了变化,如古文的第5小题,由原来的分析理解文章大意到理解句子的意思的断句。名句默写由原来的死记硬背变化为理解性的情景句。语言运用的第13小题,成语考查由原来的单个成语的记忆、理解和使用到现在的对同义成语的辨析。第16、17题由仿写到现在的准确的连缀表达和考查逻辑思辨能力及语言组织能力的图形变形题,这是稳中求变。“变”体现在试卷的题型、分值、要求等方面的一些探索改革。命题遵循《考试说明》,考查内容具备合理的覆盖面和比较适当的比例,题型新且简单、明了,比例配置恰当,结构合理,方向明确。试卷难易适度,有区分度。重点突出,难点也相对集中。把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融合到阅读和作文中去,保证试卷结构的简约。

从全卷看,命题在“强化思维,注重运用”上体现了鲜明的特点。试卷既有助于对语文学科教与学的进一步感悟与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有助于发挥对学生语文素质的测查功能。试卷在具体的设题上,注重回归课本,不少题目是“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二、出题意图探究

1.社会科学类文章选的是引用、引证较多的食品安全性的议论文,体现了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对学生普及食品安全知识的作用,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就有关于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也引导学生正确的引用、录用他人的著述,进而拓宽知识面和理解知识产权的保护。这些是对学生阅读、理解、分析及文化功底的检验。

2.古文考查的是明史。我们在学习和训练中,明史接触得比较少,对明史的写作和体例不是很熟悉,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的理解判断造成了阻碍。

3.古代诗歌阅读题,出的是两首诗歌的比较阅读,两首诗互为注解。从辩证的角度看,试卷上的文字越多,就越容易显露信息,所以我们认为诗歌是降低了难度,求得了一定的变化。

4.名句默写是理解性的情景句,其实考纲中就有表述,只是这几年没有重点考察,所以这是对考纲的理性归位。以前是学生可能会背但不一定理解,现在要求学生不但会背,还要能理解,这是加大了考察的力度。同时也有加强汉字书写的意图。

5.选考题文学类文本中国小说,亲切自然也贴近生活,语言朴素易于理解,实用类文本中国当代科学家,从人品、事业、追求上对学生是一个引领。实用类的第4小题和第3小题,表面有交叉现象,但实际考的是分辨力,要学生能分辨两个题的问法区别。小说考查了文学作品的后记,是一个开放式的题目,也是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思考。

6.语言文字运用题的求变很是突出,也结合现实,马年解马(15题),尤其是14题成语的变化,由过去的分辨错误的考法到现在的正确应用的考法,显示了良好的方向性。过去只分辨错误,学生不一定会应用,到头来也不知所措,现在的直接考应用,就让学生和老师有了抓手。说明成语重点不在分辨而在应用。16和17题一直是出题者别具匠心的试验田,这次也充分的展示了变化、求新、使用。思辨性很强,稍不留神就会落入所设的陷阱。

综上,我们认为高考试卷呈现这样的特点:稳定中谋求变化,知识能力并重。知识面涵盖更加广泛,辐射面宽,选材视野扩大,(社科类的选文)概念术语更少考查,侧重理解应用,能力和实际,注重基础,提升语文素养,题型灵活多样,开放度高,相对简单,把握时代的脉搏,注重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实际操作能力,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化、生活和思想等方面的素养。为我们以后的进一步复习指明了方向。

三、答题情况

1-6题,现代文阅读得分率不及文言文得分率,且差距较大,其中现代文第1题得分最低,原因是选文的例证、引证是古文且语言专业,造成阅读的障碍。有些地方学生并没有读懂,因此有了难度。学生对题意中的“注重”、“更加”也重视不够。第2小题主要是对原文“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一句中的“科索”理解不好,也就导致答案不中。而第4小题古文的词义理解最好,说明平时注重积累,且这几个词都在课本之中。第6小题是对第5小题的注解,只要能注意,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可很多学生没有关注。第7题翻译考查的是“赐”的被动性和“疏入”一句的主谓关系。存在问题是实词的活用和多义理解错误,如“赐”、“业”和“偕”。“疏入”一句中的“疏”往往理解错误。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及句式等积累问题突出,翻译的“信、达、雅”有待提高。第8题的诗歌阅读学生对“用什么方法表达感情”一句理解不好,有的只写了“方法”没有写“感情”,有的只写了“感情”没有写“方法”,其实这是一句两问题,不可缺少其中一项。然而就是“方法”一项也答得五花八门,只要知道的都写上,反映了对诗歌术语理解不准。很多学生没有抓住关键词和关键句,或关键词和关键句不突出,淹没在表述之中。也有学生分析不到位,只绕圈子不进门。第9题不会利用有效信息,常识性的东西不知道,如注释中显示韦庄是长安人,而许多学生认为作者是江南人,思念对象弄错。考查的是绝句,但学生写的是首联、颔联、颈联等。同时品味语言,组织语言的能力较差,缺乏条理性。第10题名句默写,主要是不会背,不理解,错字多,每个错字都有不同的版本。

选考题共有考卷61152份,选考文学类3276份,占5.3%。选择实用类文本的56463份,占92.3%。还有1413份要么都涂,要么都不涂的试卷,其中也是实用类占多数。而均分文学类15.12分也不及实用类的16.18分。这些问题需要一线教师和学生及命题者注意。也要命题者认真思考,文学类文本才是语文的基础,也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学、思想、文化修养。如果像现在这样的话,中学语文的路就窄了。实用类的第4小题和第3小题,考查分辨力,要学生能分辨两个题的问法区别。很多学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因而就失了分。关于选考题的答题与其他题目一样,答题不审题,不分点,没条理,没规矩,不再赘述。13题成语题是变化了,对成语的辨析由个体理解到集体分辨,考的细致了,但也简捷了些,告诉我们当理解一个成语时,还要理解它的同义和反义词。由辨析到了应用。14题病句一直都很难拿到分,练习的越多好像就越不好拿分,需要老师们想出好的方法。16、17题出现的是审题不清,原题不是传统的“机构分支”、“框架示意”,考试时机械的理解造成错误。没有识破所设的陷阱,按常规理解了。

答题中所存在的问题与我们平时考试出现的问题一样,不过就更加集中,更加突出。如审题不清,表达不明,理解不到位,逻辑思维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低,没有条理,书写潦草混乱,不规范,字迹不清楚、错别字多。张冠李戴、胡乱诌等现象也很普遍,甚至出现常识性、低级的错误。诸多问题需要今后认真特别的对待,争取在容易得分,也容易丢分这一板块有所突破。不出现常识性的错误,答题抓住关键句和关键词,不要让关键词和关键句淹没在繁多的表述之中,避免阅卷者看不到关键词的现象发生。

四、改进措施

1.在教学中应始终重视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和语感培养,重视教材的使用,回归文本,夯实基础。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不放过不遗漏每个知识点。研究高考的动向,如这次试卷的四点变化和凸显的方向性特点。不放松对学生的要求。尤其是记忆背诵。语文学习是长期的人文素质的养成,我们应引导学生养成其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2.语文源于生活,要让学生走向大的空间,广袤的世界,这才是语文的实质。教师除了重视书本知识传授以外,还必须放胆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学习,阅读名著,扩大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注重发展学生把握语言各方面要素以及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在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筛选语言信息的能力和捕捉相关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古文翻译和古诗文阅读能力的训练,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去理解文本,掌握基本的答题规范,将课内外相关的或有联系的知识内容联系起来识记。古文和古诗文复习要回归课本,加强诵记,强化积累,要抓落实长期抓,抓长期。要准确、到位。

4.对于高三的学生,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力图教会学生考试的技巧,教会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去答主观题,如何用排除法选择客观题,如何分辨答案难以确定的题目。训练学生的答题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做到有效,简洁,条理地答题。仔细审题,准确把握命题者的意图,运用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做到前有序号,后有句号,分点分条清晰明了。做到“三懂”:懂文、懂题、懂答。让学生在会的基础上做到不丢分。

5.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网络,将知识点和各个专题整合,归纳知识点和解题思路,做到自纠自查自我反思,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教学效率;教会学生自我总结知识点,自己归纳知识和答题技巧,变他人的知识方法为自己的知识方法,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加强训练,强化知识记忆,减少常识性的错误。加强汉字的书写,要求规范、正确、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