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1 01:20: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物生物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物制造工艺是职高教育中专业理论性很强的一个专业。项目教学法越来越被教师推崇使用,将其运用到生物制药的教学中也十分有必要。项目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把一个完整的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学生在做任务的过程中可以学到许多专业知识,学到许多专业技巧,这是一个新颖的教学方案。下面是学术参考网小编为朋友们搜集整理的生物论文致谢格式,欢迎阅读!
一、毕业论文致谢信范文(一)
感谢肇庆学院四年来对我的辛苦培育,让我在大学这四年来学到很东西,特别感谢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感谢领导、老师们四年来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指导,让我得以在这四年中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在此,我还要感谢在班里同学和朋友,感谢你们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助我,给我支持和鼓励,感谢你们。
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XXX,在本系统开发中给予我悉心指导,从系统开发到结束中过程遇到很多困难都是他给我鼓励与指引,使我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将系统做完成,在此谨向X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谢谢!
二、毕业论文致谢信范文(二)
这次的毕业论文设计总结是在我的指导老师XXX老师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毕业设计选题到设计完成,X老师给予了我耐心指导与细心关怀,有了莫老师耐心指导与细心关怀我才不会在设计的过程中迷失方向,失去前进动力。X老师有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这些都是我所需要学习的,感谢X老师给予了我这样一个学习机会,谢谢!
感谢与我并肩作战的舍友与同学们,感谢关心我支持我的朋友们,感谢学校领导、老师们,感谢你们给予我的帮助与关怀;感谢肇庆学院,特别感谢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四年来为我提供的良好学习环境,谢谢!
论文关键词:GTR技术在根尖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根尖周病变造成的根周骨缺损 是患牙后期修复与充填的禁忌之一,良好的根管治疗对于复杂的根管外形及多个副根管周围的病变所造成的骨缺损,并不能有效的恢复根周骨组织,而骨和骨代用品移植的疗效也不能让人满意,在国外有大量应用膜技术治疗根尖病变的研究,但其对根尖外科术后的骨愈合的影响并不明确。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膜技术在根尖病变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明确其对根尖外科手术后骨愈合是否有积极的影响。
(一)材料和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02月,乌鲁木齐市口腔医院牙周粘膜科,牙体牙髓科、特诊科病例46名,其中男性22名,女性24名,年龄不限;无全身系统病史,口腔卫生良好,病变区无明显咬合紊乱及外伤史。植骨材料选用天津瑞达国际产异体骨诱导活化材料(OAM),胶原膜应用福建博特BME-10X胶原膜及北京清源伟业脱细胞真皮基质(ADM)
(二)实验对象纳入条件
完善的RCT(根管治疗)、根尖仍然有较大骨缺损的单根牙,牙周探診不能表明根尖病变与牙周有交通,PD≤4mm生物论文,病变大小介于4~10mm间。根尖对应牙槽脓肿、瘘管持续4周以上(RCT后)。骨缺损局限在根尖区,冠方牙根的表面完全被骨覆盖,有完整的舌侧骨皮质
病例分组
实验组:GTR(牙周组织引导再生)+植骨;
对照组:植骨术;
手术方法
牙周手术准备,位于根尖处行半圆或三角切口,术中根尖部截根约1.5-2mm去除病变根尖,如有病变位于根尖以上、以该区域对应根尖处为截除位置, 已形成根端囊肿者完整摘除,根尖外科用反光镜下预备根管,反复用庆大霉素液冲洗,银汞充填材料进行倒充填。植入人工骨OAM,在膜治疗组于人工骨表面覆盖可吸收膜(BME-10X或OAM)。术后加压包扎,服用抗生素一周以防治感染,术后3个月,6个月复查检查临床情况,拍摄x线片检查骨愈合情况。
统计方法:数字化成像术前后对比
(三)结果
共收集病例46名,其中男性22名,女性24名,术中应用膜技术的为(BME-10X者8例、ADM8例)14名,其余为对照病例,随访时间均为6个月, 两组均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随访显示根周骨质缺损均得到不同程度的修复,术后6个月比3个月的骨缺损修复均有明显增加,且有显著得统计学意义(P<0.001)。在临床表现上,患牙的松动度和瘘管情况都显著改善, 但两组间对比未得出显著统计学差异。在实验组中,应用ADM组较BME-10X应用病例者成骨时间及骨密度有所不同,ADM应用者成骨时间短,与周围骨密度相近时间短。
术前术后6月
(四)讨论
膜技术最早应用于牙周病所致骨缺损的牙齿的治疗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Parashis等对膜技术在牙周病骨缺损治疗中的作用的研究中,通过数字成像硬组织的改变的评价,认为引导性组织再生的治疗中使用生物性可吸收膜可明显改进骨内袋缺损 [1]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Sallum通过动物试验评价膜技术对牙周病损治疗的作用的研究中发现在降低牙龈上皮退缩和促进结缔组织增生方面生物性可吸收膜有积极作用,但是没有发现在骨反应方面有差异【2】。Mastromihalis 等应用膜技术在根尖病变的治疗中也取得了显著效果【3】。通过本研究对根尖手术中骨移植和引导组织再生治疗后根尖和牙周的愈合的术后12个月后的随访发现引导组织再生技术在治疗根尖病损的应用中得到了根尖和牙周的良好治疗效果,并做为根尖外科的附加治疗手段。对使用或者不使用引导性生物吸收膜进行的根尖手术的研究中,通过测量根尖周骨组织密度的改变,来评价不同时期根尖手术的骨缺损治愈率。对46例非手术的根管治疗失败,并且有根尖病变的患者进行根尖手术。研究对象的骨缺损局限在根尖区生物论文,冠方牙根的表面完全被骨覆盖,有完整的舌侧骨皮质。用数字化成像和可提供数字化评价骨愈合的骨密度测量率来对比术后即刻成像和3,6,12个月复查时的成像。结果显示在使用引导性可吸收膜和不使用膜的病例间愈合率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而应用不同的膜技术,Simion M【5】与Edward B【6】研究发现,ADM的应用可以显著促进牙槽骨的再生。Froum S【7】实验结果显示无论骨替代材料是什么,用ADM比用聚四氟乙烯膜均有利于骨愈合。在本研究中得到了和一些国外学者相似的研究结果,即可吸收膜的应用并不能显著提高根尖病变的骨愈合,但这一结果因为试验存在的一些不足而需要进一步探讨,在对根尖病变大小的测量中,虽然采取x线片密度目测及减影,但对形成骨密度及成骨速率并没有一个良好的测量方法,其在临床中亦无实际的临床价值,但仍可做动物试验予以证实。应用ADM亦显示获得的成骨量及成骨效率有着较为明显的不同,ADM作为新兴的膜替代品,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
(五)结论
膜技术的应用对根尖病变造成的骨缺损的修复在植骨术中没有显著意义,但是ADM的应用能否提高成骨速率尚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Parashis A, Andronikaki-Faldami A, Tsiklakis K et al, Clinicalapplication of a new bioresorbable 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 device: casereports. Int J Periodontics Restorative Dent. 1998 Aug;18(4):389-402.Sallum EA, Sallum AW, Nociti FH Jr et al, New attachment achieved by guidedtissue regeneration using a bioresorbable polylactic acid membrane in dogs. IntJ Periodontics Restorative Dent. 1998 Oct;18(5):502-510.
3.Mastromihalis N, Goldstein S, Greenberg M et al, Applicationsfor guided bone regeneration in endodontic surgery. N Y State Dent J. 1999May;65(5):30-2.
5.Simion M, TrisiP, Piattelli A. Vertical ridge augmentation using a membrane techniqueassociated with ossointegrated implants. Int J Periodontics Restorative Dent,1994,14:496-511.
6.EdwardB,Fowler,Lawrence G.Breault.Ridge Augmentation with a Folded Acellular DermalMatrix Allograft:A Case Report[J].J Contemp Dent Pract,2001,2(3):31-40。
7.Froum S,ChoSC,Elian N,et al.Extraction sockets and implantation of hydroxyapatites withmembrane barriers:a histologic study.Implant Dent,2004,13:153-164.
1.1情景的创设
在上高中生物课的时候,我经常会将一些生活中的情节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遇到实际的生活问题的时候,能够进行解决,在进行教学综合评价的时候,从教学目标到教学情节,都进行了详细的设计,这是重要的一个内容。
1.2引入的设计
对于新课的引入,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打动学生的心,以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引入是必须的,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向有了保障,因此,每节课的引入显得很重要。我们所引入的方法,往往是按照教学的任务和内容来设计,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设计时要灵活。
1.3设计问题要精心
对于教学情景的创造,以及教学的探究,是从学生的意识开始培养,问题是思维的一种形式,对于所有的探究、发现、创新,往往都是从问题开始的。能够提问题是重要的,比解决问题更有说服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往往以问题的探索为主,对于设置问题,可以选择角度多、方法多来解决。把问题用多种方法解决,即打开思路,促进思维的发散和培养。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主要是让学生的思维展开。对学生进行有效、优化地提问,对于提问要求是能够去思考,而艺术性地提问,是具有层次性、整体性。所以,为了突破教学的难点时,在设计问题时,从简单开始到比较繁索、从小问题到大问题、有表面及内部,通过一层一层递进、一步一步深入,从而,攻破难点。而探究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是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并给于学生适当的帮助,使得学生通过鼓励解决问题,以及通过其想象力和能动性进行思考、探索,从而提出自己认为的观点、思路、方法。学生要有良好的态度、精神,在训练学生做题时,注意培养其归纳、综合、抽象等能力,从而养成探究问题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学会控制实验的因素,记录实验的现象以及数据的收集,对于每一步的过程,他们能够科学地去发现奥秘,为了提高学生探究问题能力。
2实验的重要性
对于生物课的实验探究,就是要让学生对具体的生物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然后总结概括相关的知识内容,最后才能保证结论的严密性,学生对于知识的疑问进行思考,解答。证据更加周密以及结论更加科学,再通过原有的知识、实验来进行探究解决所存在的疑问,最后,得出准确的结论,同时以“文字、图象、公式”等形式给予表达。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来说,在提问题时应做到具有探索的性质,在设置问题时,学生按照各个角度、方法来思考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把思路打开,使得学生的思维具有发散、灵活的特点。在进行实验时,把学生的操作作为主要的来抓,教师的任务是和每位学生进行交流。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中,在课堂效果上达到良好的互动。
3课堂教学气氛的互动
在课堂上,师生是互动的、生动活泼的、积极主动的,这就是所要的课堂气氛,在这样强的感染力下,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教学情境,对于学生,得到感化、熏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能够被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带动起来,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被提高了。生物知识也弄懂了,在教学时,通过交互合作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体会、分析、讨论,在其基础上找出内在的矛盾,把其中的矛盾进行研究,从而,明确有待研究的问题。
4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所谓学生的质疑,是指在教师所讲内容、知识以及课外的知识基础上所产生的疑问,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5尊重学生差异
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不同的家庭状况、不同的社会关系等等。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是平等的,机会是平等的,但是应该给差生更多的关爱和机会。在课堂提问时,注意那些学习差的、长相普通的、身材不高的、性格内向的学生的提问,对于课堂上的关注,考虑到每一个学生。
6培养学生的发展意识和责任感
对于探究教学,其创设的情境或问题、练习,往往在社会实际中是密切联系的,在环境生态保护、科学技术发展下,学生要了解社会,了解现代科学的技术,对环保意识要增强,对科技兴国提高认识,对社会责任感达到增强。学生在探究得基础上得出准确的结论,第一方面、它属于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第二方面、对于科学结论与探究方法,需要联系实际,进而反应出知识、探究的意义。因此,在平时的生物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知识之间的相关联系,进行解答实际的问题。
7结语
1.注重核心概念教学
如果教师只是简单粗略地讲解核心概念,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透彻,只是硬性背诵,并没有掌握概念中的知识要点,那么在实际应用中,很可能出现答案在心却不自知的情况.随着课改的逐步实施,核心概念的讲解方式也进行了更新.传统教育中,虽然概念的讲解较为单调、乏味、令人提不起兴趣,但是传统的核心概念中藏有丰富的内涵,就连概括介绍的都非常齐全.教师在传统教育中通过相关的背诵、课堂查验等方式检验学生掌握程度来保证学生基础知识的牢固性;对于新的核心概念体而言,沿用传统核心概念体中的优点,改变其缺点,再注入新元素,教学新手法等,可以更加适应学生的学习要求.但美中不足,新体系里少了一点知识的课外拓展、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以及让学生领悟的教学方式,所以,现在学生的生物学习水平的提升还是比较缓慢的.例如在初中生物中,应激性是生物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的反应,在新课标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先给同学们举例讲述应激性,“当我们不小心伸手被扎到的时候,手一下子就会缩回来,在大脑反应之前身体已经做出了反应,这就是应激性.”然后教师讲述应激性的概念定义,最后再次进行课外知识的拓展,加强同学们对应激性的认识,“在发生应激反应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就会发生变化,同学们能够想象一下我们的身体如何发生应激反应吗?应激性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2.融合探索精神培养
课堂授课中的主体是学生,而引导学生学习首先要激发其学习欲望、领悟、实际应用三个过程,一堂富有激情的课是经过教师精心策划安排的.其主要表现在教学高效、成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学到的知识并逐渐的将学到的知识转变为自己的知识,最后再应用到实际中.所以教师在授课时,不应只是单纯的讲解课本内容,更应该明白各个历代生物学家不断努力探索的那种精神,从而将这种精神传达给学生.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同学生的交谈中、提问解答中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与其反复重复重点倒不如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都知道能力是学生在平时不断积累经验、反复思索才逐渐掌握的,并非是教师教会的.例如在进行种子的萌芽实验的时候,教师首先讲述种子萌发的条件,“种子的萌发需要有一定的水分,这是植物营养运输的需要,然后胚根突破种皮形成了根,根再生长逐渐长成了茎和叶.”然后教师让同学们亲自动手探究种子萌芽的过程,每位同学可以自由选择种子,然后进行萌芽培育,观察种子萌发的状态.同学们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可以改变萌发的变量,例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时候改变供水的用量,观察不同水分条件下种子的萌芽状态.这样同学们进行探究操作,就会加强对生物知识的认识程度,将概念教学和动手能力有机地联系起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能力.
3.优化课堂学习流程
其实概念就是教课中便于沟通的一个工具性语言,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时效而诞生的,所以,我大胆的设定了学习流程来加快学生的学习速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第一、课上检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检查.一方面加强学生对概念的重视,另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对概念的背诵和理解.我建议在上课前五分钟进行检查,使学生在上课铃声响了之后能立即进入学习状态.之所以把它安排到课前,一方面是对旧知识的巩固,对学生的督促,另一方面又是新课程的铺垫,进而顺利的进行新课程的学习.第二、在一节课的结束前,教师还应来个总结,把本节课学到的所有再重新规整一下,如果时间还有富余,还可以将本节课的开头和上节课的结束衔接起来,让学生的每一节课都能连到一起,而不是学哪是哪,出现狗熊掰棒子的现象.
4.反复讲练深化理解
核心概念是化学概念中的关键所在,要求学生务必把这些知识掌握牢固,熟记于心.所以教师在讲解时,一定不要担心用时过多,可以通过反复讲练来让学生彻底明白这些概念所蕴含的知识点,再引导学生将这些概念和其他知识联系到一起,在学生的学习中让这些知识在其脑海形成一棵知识树.以这种新的模式替代固有的死记硬背的模式,让学习不再枯燥乏味.一段时间后学生既提升了学习能力、理解力,又在学习中找到了轻松学习的好方法.例如在进行基因知识学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同学们回顾染色体、基因、DNA之间的关系,将这些概念统一起来,然后进行知识的联系,有助于提高生物知识能力.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把重心放在核心概念的教学上,让学生通过牢固掌握核心概念走入生物学的大世界,让学生在复杂的生物知识的学习中,始终有自己清晰的学习脉络,从而有一棵属于自己的知识树.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也是和核心概念掌握的程度分不开的,所以重视这一块的教学是有益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和提升学生成绩的.
作者:黄杰 单位: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智堡实验学校
一、利用教材元素,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意识
初中生物作为科学学科之一,其所有知识内容都是通过实际实验而得出的,这就说明初中生物课程具有科学严谨性。教师想要实现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就必须要引导学生学会提出质疑,因为只有质疑才能激发出学生的探究动力。为此,教师可以在每一次课堂教学之前,通过对教材元素的理解和资料收集来为学生设计出恰当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内容的判断,实现对他们的批判思维培养。例如,以“输血、血型和无偿献血”知识点为基础,提出思维判断问题:“既然血液是我们身体机能的基本动力,那么定期进行无偿献血好不好呢?”这一问题的提出,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当中的批判性,让他们对血液的重要性重新认识,并对当下社会环境下的“献血不好论”产生质疑,从而在探究中获取更为深入的知识内容,调动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并让他们正确认识人类的自然肌体,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在这一教学环节当中,除了上述方法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思维引导来让学生对知识点产生不同的认识,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和知识的交流,让他们在讨论中更好地学习知识,并建立起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利用生物学实验,提升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初中生物教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易感知性、探索性和目的性,可以为学生正确理解生物现象和变化规律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从而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对生物实验课程加以重视,从而提高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例如,在学习“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这节内容时,由于早期科学家的实验往往不够严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要直接将科学家探究光合作用的全过程讲述出来,而先将普里斯特利的实验和结论介绍给学生,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夜间在卧室内摆放植物不利于人的身体健康?这种说法与普利斯特利结论矛盾吗?通过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实验设计环节和实验结论所存在的不足。然后由学生自主设计完整的实验方案,这时教师再将萨克斯实验介绍给学生,学生便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敢于大胆质疑的勇气,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积极参与的信心。
三、在评析错误中,培养学生纠错能力
在初中生物学习中,学生在解答问题时经常由于审题不清、思维定势、条件干扰等原因回答错误,实际上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缺乏思维的缜密性。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回答和解题,因为在这其中就可能会存在错误,这时教师要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创造发现错误和纠正错误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多种复杂的因素中找出存在的主要矛盾,更好地把握生物各类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例如,开花前将一株国光苹果树上的花去雄,并授予红富士品种花粉并套袋,问这棵树所结出果实的口味应该是?A.2个品种混合口味;B.2个品种中显性性状的口味;C.国光苹果口味;D.无规律可循。在学生解答此题时,主要存在两个典型性的错误,第一,在题目中并没有明确说明,国光和红富士两种口味哪个是显性性状,并且不一定是纯合体,所以是没有规律可遵循的;第二,在自然状况下两种都是属于纯合体,无论哪个是显性性状,其结出的果实都是显性性状口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错误,这样学生在认识了基因分离规律的基础上,也掌握了个体发育的关系,还找到了自己错解的原因,培养了学生的纠错能力和批判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批判性思维作为人类思维品质当中最为基本也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对于学生的意志品质的影响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因此必须要在初中教学阶段做好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学。通过文章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生物学科在批判性思维培养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发挥生物知识的科学严谨性特点,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起来,使学生能够成为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这样无论是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还是未来社会的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进步意义。
作者:范素海 单位:河北省平山县平山镇中心学校
关于概念图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西方国家对于儿童是否能理解抽象概念的大讨论[4],直到1984年诺瓦克等人才首次提出了“概念图”及其相关理论。此后,各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概念图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概念图”作为一种组织和表示知识的工具[5],通过由若干概念名词串联为命题的形式来显示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将某一范围内不同层次的概念整合成知识网络。如图1所示,“绿色植物”、“氧气”、“二氧化碳”等概念名词通过彼此间可形成命题的连接词相连,介绍了氧气与二氧化碳在生态系统中的流通状态,形成了如“绿色植物制造氧气供自身或读物呼吸”等生物学命题。
二、基于概念图策略的重要概念教学
1.运用概念图凸显教学中的重要概念,准确把握学习重点。
重要概念是初中生物学科的灵魂和骨架,在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以及提高学习效率方面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在每一节新课中都会根据学习目标强调教学重点,而运用概念策略凸显教学中的重要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学习重点,有的放矢。例如,在“生物圈中的人”这一主题下,“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其功能是排除废物和多余的水”[3]是重要概念。为了使学生对关于“泌尿系统”的重要概念进行整体把握,教师可以运用如图2所示的概念图,强调各个器官之间的关系和功能,而且为废物和多余水(即尿液)的排除过程作了铺垫。利用此概念图能够凸显出这一重要概念,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具主题性,在准确把握学习重点的基础上提高学习的针对性。
2.运用概念图优化教学中重要概念的传递方式,深入理解重要概念。
生物教师在课堂上传递重要概念时,会用相互配合的两种方式进行授课。第一,将重要概念名词渗透在学习活动中,加强学生的记忆。第二,将重要概念以陈述句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总结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为了优化其传递方式,教师可将重要概念分解为若干概念,分别呈现在不同的学习环节,使学习的过程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例如,在讲解“人体的生殖系统可以产生两性生殖细胞,通过受精作用产生新的个体”[3]这一重要概念时,教师可利用图3所示的概念图,将其细化为以下两组概念。第一,人体的生殖系统有两性之分,各自包含不同的结构与功能。第二,人类通过生殖过程产生新的个体,它包括受精过程和胚胎发育过程。在学生学习不同的具体概念时,教师可以选取相应的小概念图作为重要概念的传递支架,使其变得丰富、立体,在优化传递过程的同时,加深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
3.利用概念图策略构建基于重要概念的知识框架,完善科学概念体系。
《标准》指出:在教学中,教学活动不应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记住一些生物事实上,更要帮助学生通过对事实的抽象和概括,建立生物学重要概念,并以此来建构合理的知识框架,进而为学生能够在新情境下解决相关问题奠定基础。[3]在初中生物概念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将重要概念进行系统归类,形成合理的知识框架,教师可以让学生绘制相应的概念图。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习得新概念,而且有助于其掌握重要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完善科学的概念体系。例如,在“生物体结构层次”这一主题下,教师可以以“植物体”为例,让学生绘制如图4所示的概念图,把“细胞”、“组织”、“器官”等概念名词通过一定的关系连结起来,形成以“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为主题的知识框架。学生通过此图可以形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多细胞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生物个体”等重要概念,使新习得的知识系统化,成为结构鲜明、内容科学的概念体系。
三、结论
1.教学思路设计要精巧。
完美的多媒体课件设计,好的教学思路是其灵魂。在生物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要作为主导的地位,充分地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巧妙的教学思路设计制作而成的多媒体课件,有效地引导并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根据教学思路圆满完成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当中,好的教学思路决定了课堂教学是否完美,在多媒体教学当中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2.收集并整理生物教学的多媒体素材。
在制作生物多媒体教学课件时,收集并整理相关素材非常重要。所要收集的资料包括:视频资料、音频资料、图像资料等,教师也可以自己制作。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在网上搜索学生都比较喜欢看的《人与自然》栏目与生物教学内容有关的专辑视频,也可以找到相关的科普网站,都有很多初中生物教学相关的内容。如教师需要自己制作课件需要的素材,可以自己拍摄学生实验的过程、校园内的各种植物、家里的小动物等等,学生看到这些内容会感觉很亲切,更乐于在多媒体资料当中学习知识,也会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到教学内容上。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策略
初中生物教学当中,科学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学习兴趣,使生物课程的教学效果显著提升。以下我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探讨了初中生物教学当中多媒体技术应用的策略。
(一)应用多媒体必须分清主次
多媒体,是一种工具,是辅助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它并非教学当中的主体,也并非主要的内容。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避免盲目地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将教学为主、多媒体为辅的主次地位颠倒。教师是生物课堂上的主导者与引导者,多媒体设备是生物教师运用的教学工具,教师要避免将自己变成多媒体设备的放映员,要使自己成为多媒体设备的掌控者,在操作多媒体设备的同时,使多媒体技术能够更好地为生物教学服务。
(二)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要科学合理
初中生物教学当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必须抓准时机,科学合理地应用。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之初,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创设情境,也可以在教学当中遇到生点和难点时使用,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帮学生直观地理解教学的内容,提高教学的效率。另外,还可以在知识拓展时使用,将教学内容延伸到的一些知识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现出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但是,多媒体教学必须避免形成多媒体展示课,多媒体教学需要适度,并不是越多越好。教师必须按照教学的内容与学生实际,选择多媒体教学的内容,科学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才能使生物课堂教学提高有效性。
(三)精心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
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师必须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知识水平作为根本,精心地设计多媒体课件,使多媒体课件能够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真正实现多媒体教学的功能。教师不可将网络上他人的课件拿过来直接用,要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修改,避免追求方便和形式。例如,“血液循环”的教学中,生物教师可以制作3D动画,再给图像配上心脏跳动以及血液流动的声音,将整个血液循环的全过程给学生展示在大屏幕上。将比较难不容易懂的知识点,通过音频和3D动画的有效结合,将难以理解的知识通过直观、生动、形象的多媒体展示变得清晰易懂。在血液循环3D动画播放时,对于学生有疑问的部分,教师还可以通过慢放让学生详细地观察,教师再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丰富的多媒体课件,也替代了文字讲述的枯燥乏味,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多媒体课件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了主动参与到生物知识学习的心理。
(四)多媒体在生物实验中的应用
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将生物实验的过程快速的给学生进行展示,能够突破生物实验中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受精卵的形成过程教学时,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师可以将受精卵的整个形成过程给学生直观的展示出来:先是进入卵细胞,然后与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经过多次细胞的分裂形成胚泡,最后进入子宫着床。由于这一过程需要数天才能完成,而且还需要在显微设备下时刻观察才能捕捉到这一过程,初中生物实验课上短短的时间难以完成,经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轻松地化解了生物实验不能突破的难点,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也更易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教学效果非常好。还有一些动物解剖实验,很多初中生都难以接受,再加之整个社会保护动物意识的提高,这种活体解剖实验在学生看来显得很残忍。这种情况下,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模拟或是演示的动物活体解剖实验以正常播放、反复慢放等形式,真实地演示出来,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般的观察实验过程,这对于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意义重大。另外,初中生物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还要求教师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水平,教师要在业余时间,深入研究多媒体技术,使自己能够熟练运用各种多媒体设备,多观看网络上的优秀多媒体课件,使自己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以及制作课件的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三、结语
一、尝试探究实验
如解剖和观察花的结构、解剖观察哺乳动物的长骨等实验,可以安排学生课前尝试学习,先进行理论学习,认识结构中各部位的名称,做到先知其名,后知其理;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生物结构图、实地观察等方式,将各部位名称与图及实物的位置结构逐一对应,实现对生物结构的尝试观察认识。再如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和生活经验,思考、收集影响种子萌发的各种外部条件,再尝试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探究、预测分析实验结果,最终得出实验结论。课前尝试属于尝试学习的阶段,并且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程度不同,所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1)因为是尝试学习,所以对学习的结果不下达具体的任务,如观察生物结构,在尝试学习时不要求认清所有结构,学生能自主认识几个部位都可以,不下具体硬性指标。再如,尝试探究实验时,教师不具体指明学生要探究哪种变量,由学生自己判断选择,让学生有充分的空间。对不同学生或依教学内容可以明确最低层次要求:是学习理论知识,还是观察结构,或是完成设计实验。(2)因为是尝试学习,所以教师要敢于放手,要鼓励学生努力尝试,不要怕失败,但对不懂、有疑惑或失败的地方应要求学生及时做好记录,以便日后在课堂上汇报交流加以解决。(3)实验无论成功与否,学生都要认真分析、讨论,写出实验报告,这对培养学生认真踏实的实验态度、缜密的科学思维、积极的探究精神、勇于创新的科学素养等十分重要。如探究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不同学生尝试设计了不同的变量,有温度、水分、空气、光照等,探究气氛非常活跃,效果很好。
二、第二步:课中合作
心理学认为,动机一方面源于个体对知识追求的个人需要,一方面也源于被了解、被认同、被同学群体接纳的需要,采取合作学习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地加强学生外在的学习行为动力。课堂合作就是在课前尝试学习的基础上,依据合作学习的原理,帮助学生完成学习、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它由小组内成员的互助、小组间同学的交流及教师的辅导三个环节组成。第一个环节组内互助:组内互助是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小组内成员可以展示自己对理论的认知、对实验的认识;也可以共同分享课前设计的实验及结果,由组内成员评判;还可以将自己课前学习实验时遇到的疑惑及失败提出,寻求组内的帮助,由组内共同探究、分析、找寻失败的原因。组内互助充分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作用,使学生在互帮互助中达成共识,共同提高,通过合作学习,逐步学会探究方法,完善实验过程,从而真正体会探究、实验意义。第二个环节组间交流:各小组将课前学习中出现的疑点或意见不统一或尚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间汇报交流,通过小组成员的互相帮助,集思广益,利用集体的力量互助解决问题。这样,小组、班级等学生集体就成为帮助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有效的“团队力量”而发挥作用。实践证明,通过组内互助与组间交流学生基本能解决问题,如解剖和观察花的结构的实验,学生能准确找到花瓣、花萼、雄蕊、雌蕊等结构;在解剖观察哺乳动物长骨的实验中,学生能迅速找到骨质、骨髓等结构。再如,探究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实验,经过组内与组间的两次学习与交流,学生基本能设计出控制唯一变量的实验,最终得出影响种子萌发的三个外部条件。当然,学生受学识水平和经验的限制,有时即使经过组内互助与组间交流后,仍会有一些方面不懂或无法形成统一共识,如子房及胚珠的具体部位、实验设计中细节等,这就需要在这两个环节中或者在这两个环节后,适时穿插第三环节教师的辅导及精讲点拨,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学习。课堂合作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又是一个检验课前尝试学习效果的过程,要确保这个过程中取得最佳效果,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程,教师要进行现场的观察和诊断,重点做好以下几点:(1)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鼓励每个小组成员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要有自己的意见,切不可交流时“鹦鹉学舌,人云亦云”;(2)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发言的习惯,对学困生要多加鼓励,防止小组互助合作变成了优等生展示自我的舞台;(3)小组出现问题时,教时要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避免发生争论甚至争吵,保证学习的顺利完成;(4)教师要善于发现合作有序,气氛良好的小组,也不能忽视合作秩序混乱的小组,对前者及时肯定表扬,对后者给予指点迷津,在班级内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
三、第三步:课后活动
生物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更应注重课堂学习与课后生活的联系,因此,经过课前尝试、课堂合作获取知识后,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布置合理的课后活动,让学生通过课后活动学以致用,实现对知识的巩固、对生活的体验。课后活动有两种:一是适量的个人活动,如让学生学画花、长骨等的结构简图,简图不要求美观,但要注意结构准确,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二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性及实践性学习活动,如可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花的种类、了解无籽果实的形成;也可以让学生开展调察研究,了解身边花的结构类型,是否每一朵花上都具有全部结构;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人工传粉等操作性活动,动手体验。这样,通过有效的课后活动,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查阅收集资料、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实现了巩固所学知识、培养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能力的目的,还能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体验生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树立知识服务于生活的意识。科学有序的活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无序的活动只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布置活动时要遵循“三要三不要”原则:要布置发展学生思维的活动、要布置引导学生探究的活动、要布置迁移拓展、提高能力的活动;不要布置重复性的活动;不要布置惩罚性的活动、不要布置超过学生合理学习能力的活动。总之,课前尝试、课堂合作、课后活动的教学模式将课堂内外都交给了学生,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概念、掌握理论,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观察、科学分析等能力,还能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认真钻研、勇于探索,才能让教法“百花齐放”,让教育真正实现它的价值。
作者:何小明 单位:福建省邵武市第四中学
论文关键词:白发藓,灰藓,种子萌发
苔藓植物是一类绿色多细胞、无维管束的高等植物,它们分布广泛,适应性很强,被生态学者誉为大自然的拓荒者。从近几十年来苔藓植物化学研究的结果表明是潜在的天然活性产物的宝库。从苔藓植物体中已经分离到的次生代谢产物主要有有萜类、甾椁、芳香族化合物及脂类等,而在其它高等植物中广泛存在的生物碱,苔藓植物几乎完全缺乏[[1]]。在日益强调环境保护、提倡发展可持续农业的今天,天然产物愈来愈受到重视生物论文,值得注意的是苔藓植物中含有的一些特殊的活性成分,具有极大的开发利用价值。更多的学者研究苔藓植物对其它植物生长的影响。如杜桂森利用羊角藓、山羽藓、塔藓、细叶金发藓和温带光萼苔5种苔藓植物配子体的水提液对小麦、玉米、大豆、落花生、菜豆5种作物进行种子萌发研究,发现4种藓类对作物种子萌发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而苔类则对作物种子的萌发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认为可能是藓类与苔类配子体的主要次生代谢产物或内源激素不同[[2]]。刘莹等研究发现灰藓、北地扭口藓的配子体水提液对作物种子萌发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对农作物的胚根促进作用显著,提高了种子的萌发质量,认为藓类配子体的主要次生代谢产物或内源激素具有生物活性[[3]]。但是在他们的实验过程中,并没有设置浓度梯度,因此不能反映苔藓植物体不同浓度条件下对受试作物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白发藓和大灰藓在我国各地有广泛的分布,并常常在局部区域形成单优势种,很有可能在植物体内存在着影响其它植物生长的一些活性物质,研究它们对作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可以为更好地开发利用这些天然资源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本试验以绿豆、萝卜、甜椒、油菜、玉米5种作物种子为材料,测定白发藓和大灰藓水提取液对5种作物种子萌发的发芽率、胚根长、胚根重,幼苗鲜重等指标生物论文,以期得出两种藓类对作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潜力,评估两种藓类利用的前景。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白发藓Leucobryum javense采自浙江丽水白云山景区石面,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采自浙江南明山景区石面免费论文。绿豆、萝卜、甜椒、油菜、玉米5种作物种子均购自种子商店。
1.2方法
1.2.1苔藓植物水提取液
苔藓植物配子体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去掉杂质,再用蒸馏水冲洗干净,晾干。准确称取两种苔藓植物干样各5g,分别放入500ml三角烧瓶中(内有200ml蒸馏水并已中预热半小时),并继续于70℃恒温水浴中5h,取出冷却后减压抽滤,所得溶液为苔藓植物水提原液,浓度为25g·L-1。取50mL原液稀释至250mL,得到中等浓度稀释液,浓度为5g·L-1。取50mL中等浓度稀释液,稀释至250mL,得到低浓度稀释液生物论文,浓度为0.5 g·L-1。
1.2.2种子萌发试验
将5种作物种子经自来水冲洗干净,在相应浓度提取液中浸泡2h取出用滤纸吸干表面。在每个培养皿中放入两层滤纸,经高温高压灭菌后加8mL不同浓度苔藓水提取液,以蒸馏水为对照。均匀地放入50粒作物种子。用保鲜膜覆盖培养皿以防止水分蒸发。25℃下黑暗培养6天。第3天后补加2mL水提液以弥补液体流失。每24h在相同的时间段记录作物种子每天的发芽粒数,以连续两天发芽数不再增加视为萌发结束。等萌发实验结束时用直尺测量种子胚芽胚根的长,用FA1004型电子天平称胚根、幼苗的鲜重。在此基础上计算发芽率。
绿豆在第4天萌发结束。萝卜在第5天萌发结束。油菜、玉米在第6天萌发结束。而甜椒则因为萌发较慢,从第7天开始记录有萌发,一直持续6天萌发结束。
1.2.3 数据统计
所有实验处理均设3次重复,结果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用SPSS16.0统计软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多重比较检验各处理组间的差异显著性水平。
2 结果和分析
2.1 白发藓和大灰藓水提取液对绿豆种子萌发的影响
表1 白发藓和大灰藓水提液对绿豆、萝卜、甜椒、油菜和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
Table 1 Influences of aqueous extraction ofLeucobryum javense and Hypnum plumaeforme on germination onseedling of Vigna radiate,Raphanus sativus,Capsicum annuum,Brassica campestris and Zea mays.
测量
指标
Indices
苔藓植物的水提取液浓度
Aqueus extraction concentration of Bryphytes(g·L-1)
作物 Crop species
绿豆
V.radiata
萝卜
R.sativus
甜椒
C.annuum
油菜
B.campestris
玉米
Z.mays
发芽率
Germinating rate
对照
1±0a
0.94±0.02a
3.57±0.2a
0.58±0.11a
0.85±0.03a
白发藓
25
0.99±0.01a
0.82±0.06b
4.07±0.03a
0.25±0.02b
0.83±0.02a
5
0.99±0.01a
0.85±0.06ab
3.37±0.07ab
0.44±0.06a
0.85±0.01a
0.5
1±0.02a
0.93±0.02ab
3.9±0.21a
0.42±0.07ab
0.88±0.02a
大灰藓
25
0.99±0.01a
0.84±0.03ab
3.57±0.17a
0.57±0.01a
0.75±0.05b
5
0.99±0.01a
0.94±0.01a
3.9±0.2a
0.53±0.06a
0.82±0.02ab
0.5
0.99±0.01a
0.88±0.04ab
3.63±0.29a
0.46±0.03a
0.79±0.01abc
平均胚根鲜重
Fresh radical weight
(mg·株-1)
对照
34.51±4.01a
6.33±1.54a
8.49±0.88a
0.97±0.42a
49.26±6.92a
白发藓
25
32.55±1.8a
5.68±1.11a
7.9±0.98a
1.15±0.19a
43.86±4.33a
5
28.21±2.89a
9.3±0.77ab
9.07±0.51a
1.64±0.06a
38.8±4.63a
0.5
34.82±1.99a
6.47±0.65a
8.38±0.72a
2.22±0.32ab
50.46±5.06a
大灰藓
25
35.11±1.68a
5.47±0.65ac
8.14±0.4a
2.28±0.11ab
48.67±4.36a
5
25.6±2.88ab
6.94±0.75a
9.92±1.33a
2.37±0.36ab
48.08±3.4a
0.5
37.41±2.93ac
8.04±1.59a
9.16±0.73a
2.89±0.24b
52.96±0.71ab
幼苗鲜重
Fresh seedling weight
(mg·株-1)
对照
161.73±1.39a
65.68±2.21a
25.73±1.04a
12.98±3.05a
425.69±15.56a
白发藓
25
149.21±2.45b
44.21±3.86b
28.36±1.66a
9.89±0.25a
416.79±4.31ab
5
157.23±2.94ab
62.77±1.16a
26.34±0.32a
13.6±1.05a
386.43±4.66b
0.5
152.81±3.25ab
61.47±2.42a
26.97±0.92a
17.33±1.82ab
395.05±15.75a
大灰藓
25
156.48±6.26ab
60.27±1.49a
31.22±3.03a
16.03±0.15ab
421.4±18.65a
5
150.67±2.56b
60.79±2.5a
31.62±3.93a
15.93±1.6ab
404.19±10.08a
0.5
163.47±3.33a
70.27±3.51ac
28.11±1.44a
17.07±1.35ab
424.9±8.59a
胚根长
Root length
(mm)
对照
33.45±2.66a
35.17±3.19a
9.18±0.17a
11.3±1.63 a
48.63±5.84a
白发藓
25
27.02±2.16b
12.99±5.44b
5.21±0.29b
6.97±1.3ab
43.56±4.86a
5
32.57±2.32ab
29.92±1.95a
9.87±0.7a
9.05±1.05a
40.23±4.06a
0.5
27.71±2.66ab
34.44±1.44a
7.63±0.75ad
13.18±1.42ad
49.74±4.18a
大灰藓
25
38.49±2.2ac
31.3±0.96a
7.92±0.92ad
12.09±0.25a
43.15±4.84a
5
36.41±0.83ac
32.63±1.75a
10.91±0.11abc
19.42±1.14bc
51.53±4.43a
0.5
37.59±0.95ac
48.16±4.12bc
6.89±0.5bd
1注重实验设计,忽略实验操作
教师在设计探究性实验课时,注重探究性实验的五个步骤,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和得出结论。其中教师比较注重实验的设计,因为实验设计能力是生物学实验能力的重要内容。如何来设计探究方案是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学习的薄弱环节,因此教师把课堂大部分的时间花在了引导学生实验设计上,把实验操作放在了课后来完成,甚至忽略了实验操作,直接展示了实验现象和结论。如在“探究暴饮暴食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探究性实验课上,教师先给出一段资料———关于暴饮暴食对青少年健康的危害,让学生分析资料,然后根据这段资料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是很关键的一步。有了问题才能有探究的过程,因此提出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了接下来实验的可操作性。有了可操作性的问题之后,教师就能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提出不同的假设,并对假设进行分析。学生认为: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有限,不能消化过多的食物。假设完成之后,下面是探究性实验最重要的步骤,几乎课堂的一半时间都花在这上面:如何来针对自己小组的假设设计实验、需要哪些实验材料和器具、实验时小组的分工、实验的步骤、对照实验的设计、实验数据表格的设计、实验的安全性问题、实验的预期结果等等。根据教材的提示,大部分小组设计了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也就是说一定量的唾液是不能完全消化大量淀粉的,然后通过碘液来检验。由于设计实验花费时间长,接下来的实验操作就被忽略了。教师的理由是:“这次探究实验所需的时间比较长,课上没有时间来完成。希望有兴趣的学生课后来完成实验,希望你们把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在课上展示出来供大家学习。”但后续的实验就不了了之,根本就是对这次探究实验操作忽略了,也没有另外开设一节课来探讨实验后的现象和结论,显得有些虎头蛇尾,结果导致教学效果未能达到教学目标。为了改变以上现象,针对此次实验操作时间比较长,教材中对操作细节的介绍比较少的情况,应该开两节实验课。第一节课教师注重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分组展示实验设计,肯定每组实验设计的创新性,全班共同分析纠正实验中的不足之处,在学生分组实验之前教师全面预设学生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学生容易忽视的细节,以“问题串”的形式帮助学生理清实验思路,从而提高探究性实验的质量和实验的效果。第二节课在第一节课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实验的操作,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最终得出实验结论,达到探究性实验的预期目标。但在学生实验之前,教师务必再讲解一下实验过程及实验的注意事项,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规范操作教育,从而避免实验中异常情况的出现,提高探究性实验的有效性。
2注重实验过程,轻视实验指导
探究性实验是指导学生在不知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思考分析、得出结论,最终形成科学概念。因此,教师一般都会注重探究性实验的开发、设计、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训练。但教师的重点只是放在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上,忽视了对科学探究实验的指导,结果导致教学效果未能达到预设的目标。如“观察蚕豆叶的组成”实验课,教材中要求学生制作徒手切片,并利用显微镜观察蚕豆叶内部的不同组织。课上教师组织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上的实验操作步骤,寻找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本实验中最难的地方是制作蚕豆叶的切片。利用刀片切出细而薄的叶条,才能在显微镜中观察到内部组织。为了能够让学生切出细而薄的叶条,教师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徒手切片的实验视频,要求模仿视频中的操作来完成本次实验。接下来教师再演示一遍徒手切片的过程,在每一步中强调注意事项,并出示了以下问题:如何防止刀片切到手指?如何切蚕豆叶片?如何把叶片切细和切薄?如何选取叶条?如何制作切片?让学生进行讨论,适当点拨指导,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处于兴奋状态中。在其后的分组实验过程中,教师忽略了对每组再进行一次个别指导,以为通过实验视频的学习,教师的演示和讲解,完成实验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然而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忙手忙脚,操作生疏,甚至出现错误操作。一节课在慌乱中结束了,几乎没有达到实验的预期效果,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训练。这是目前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存在的最大误区之一。过分强调了对探究实验方法的学习、科学精神和价值观的培养,轻视了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和讲解,造成实验的失败。在此次实验之前,教师应该意识到本次实验的难度,提早做好准备,制作实验的导学案,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实验中应该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提早预习。这样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验操作训练,失败了还可以重来。对每组的小组长在实验前做必要的操作训练,让其先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课上可以部分代替老师指导本组学员顺利完成实验,提高实验的成功率。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巡视,及时指出学生操作中不到位的地方,并进行纠正。初中学生由于已有知识、经验和探究能力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如何有效进行探究实验是他们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因此教师适度指导实验过程对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有显著作用。
3注重实验现象,不透析现象原因
在探究性实验过程中,学生有机会探究问题、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但大部分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把主要的兴趣点集中在实验现象上,而不会去分析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实验失败原因等深层次问题。这时教师的指导往往显得十分重要。但教师为了加快教学进度,完成教学任务,忽略了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他们认为实验现象与预期的结果相似就没必要再做详细的讲解。这样的探究实验,学生往往只能记住实验现象。这是探究实验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如在“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实验课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蚯蚓在光滑的玻璃板上和粗糙的玻璃板上哪个移动得快,学生只把注意力集中在蚯蚓的运动上,发现蚯蚓在粗糙的面上容易爬动,而在光滑的面上容易打滑,因此蚯蚓在粗糙的玻璃板上比在光滑的玻璃板上更容易运动。大部分学生只是停留在这一表面的现象上,不能从生物学思维的角度上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没有思考蚯蚓靠什么结构来爬动,如何来观察这种结构等等。教师只是简单地提了一下蚯蚓身上长有刚毛,容易在粗糙的表面上爬动。但也有部分学生提出疑问:我们小组的实验现象跟其他组不一样,发现蚯蚓在光滑的玻璃板上容易爬动,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问题把教师难住了,也无法解释这是为什么,以前也从来没有碰到过此现象。教师并没有发动全班学生一起来分析,只是对这组学生说:“这个问题我们到课后再分析,要不然你们重新再做一遍。”教师这样的回答,让学生失去了一次分析问题的机会。在此次实验课之前,教师应该意识到实验中会出现的现象以及如何来分析实验现象及可能会出现的异常现象,让学生课前思考。可以在网络上寻找资料,因为网络上关于这方面的解释很多。同时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以下问题:蚯蚓在哪种表面上更容易移动?这与其身上的哪种结构有关?如何来观察其结构?如何用物理学知识解释原因?假如你小组的实验现象与其他组不一样,如何来寻找原因?必要时可以请其他组员和老师帮助,在找出原因后,可以重新做一遍实验,排除实验中的错误原因。这样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做到在探究性实验中不但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和观察现象,更要在活动中深入探究其原因,不仅让学生明确“是什么”,还要让学生分析“为什么”。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各个探究性实验要求达到目标的侧重点和难点不尽相同,但基本的教学理念却是相同的,即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要有效把握主导地位,重视探究实验的操作、实验的指导和对实验现象的深入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作者:邵永刚单位:江苏省太仓市沙溪第一中学
就目前存在生物课堂探索出来的学习合作模式,主要包括一问一答、共同实验、群策群力三种主要的学习合作模式,而三种学习合作模式也直接决定了初中生物课堂的整个导向。
1.1一问一答互动式
一问一答主要指的是老师来提问,学生们来回答,这是一种比较传统式的课堂合作学习模式,因为初中生物教师掌握了整个初中生物教学的重点,以及整个知识体系的脉络,所以,相关生物老师教育教学的一问一答更能体现出学习的效果;另外,在问与答的互动式中,还存在一种,那就是学生们提问老师来解答的方式,目前也属于初中生物教学一问一答互动合作学习中的一种,这种学习合作模式较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更能显现出学生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潜质,而且学习实效和学习效果要超出前一种。
1.2共同实验全员式
在初中生物学习中,也会有一些实验性的学习内容,但是较物理、化学等科目要相对少一些,所以更显得难能可贵。那么,只要初中生物中所遇到的实验课题,就一定是初中生物学习中的重点内容,就一定是学生们需要攻坚克难的学习内容,那么,每一项学习内容,即实验内容要想让学生们充分的掌握和领悟,就必须要珍惜这一学习和实验的机会,就必须要珍视学习和实验的学习带动力,尽可能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实验中学会、弄通弄懂、有所领悟。另外,这里所提到的课堂实验学习,也不仅仅就单一局限在初中生物实验这一范畴中,而是要涵盖整个初中生物的第二课堂、具体实践活动,都属于共同实验、共同实践的范围。
1.3群策群力小组式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被很多的学习科目所采纳,初中生物学习也不例外。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促动优质意识的提升,在初中生物小组合作学习中,制定教学方案并提出相关问题,做好专项小组学习和日常小组学习方案的制定,不能脱离初中生物课程学习的主旋律,不能脱离课程学习的中心目标,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另外,还要提升合作意识,科学做好小组人员调配,必须要抓好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在分组之前就形成一个核心,关键看人员的调配,如果不能有尖子学生带动,如果不能有后进学生的支持,那么就完成不了小组人员的科学调配与合作学习。
2.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生物课堂学习中的有效应用
深入了解三种合作模式,下面融入有效的学习策略,并在实践学习中予以有效的应用:
2.1互动式一一推动,让课堂合作学习“声声入耳”
举一个简单的教学案例,例如,在学习《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时,就要面对诸多的问题有老师提问,让学生们思考解答,从而调动学生们对初中生物知识的探究心理,这里面包含着诸多的问题,主要有:生物包括哪些内容?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等等问题,都是学生们思考的范畴。经过学生们预习或者思考后,就可以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作答,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人类与生物的关系,则要从微生物、植物、动物三个方面去回答,比如植物为人类提供了氧气,动物也可以从食用、药用等,微生物用于科研并且与人类的渊源甚深,总之,三者都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应该正确使用并积极爱护其他生物。可以想象,通过这样一问一答式的互动学习,学生们不但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而且还可以引发学生对生物与人类,这一看似简单实则沉重的课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从而达到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
2.2全员式动手参与,让课堂合作学习“指手画脚”
在初中生物实验中,学生们是需要全员参与的,而“指手画脚”就是尽可能保证每一名学生都要动手的机会,亲自操作的机会,从而增强初中生物合作学习的效果。例如,在做《细胞》的相关实验时,比如《初中生物实验操作洋表皮和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在显微镜下看细胞,是让每一个初中生都会神往的事情,所以要想方设法地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这种让学生们亲自动手和实践的学习内容,尽可能让他们都有参与的机会,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在实验步骤操作过程中,首先,从以下六个步骤中让学生们开始介入,第一个是“净片”,然后是滴水、取材、展材、盖片,最后才是染色,这一系列的工作,都可以派相关的学生去完成。当然,调节显微镜,必须有老师亲自指导完成,让细心的、生物成绩相对优秀的学生来实验调整仪器,临时装片的制作则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来参与,把洋葱鳞片叶表皮放在低倍镜下观察这一环节更是要每一名学生必须目睹一下。一系列工作完成,学生们都在津津有趣的实验中完成了学习,相信这节细胞实验的课程和相关的知识点是学生们永生难忘的,这也是合作学习中要求达到的较高学习境界。
2.3小组式群众协作,让课堂合作学习“同心同得”
在初中生物小组合作学习中,必须要做到三点:一是提升独立意识,调动学生亮出新观点。独立意识的提升,就是要在初中语文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学习的能力。二是提升团结意识,夯实小组合作基石。就是要在合作学习、团结学习中,完成相关的生物学习内容。三是提升引导意识,教师做好介入引导意识的提升,就是要求教师保证在课堂教学和小组学习中适时介入,教师在课堂中的适时介入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保证,老师要寻找介入的时机和节点,以便在最佳、最适当的时候作以辅导和启发。例如,在学习《光合作用》和《鸟类》等知识点的时候,都可以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去推动初中生物学习的生动化、成功化。
总结
1.生物课程在初中生心目中地位现状
生物在初中各科目中间,分值与理、化、地、政治一致,没有语、数、外占据的分值高,加上福建省高考科目文理分科的现状,有一部分学生并没有把生物当做自己升学的基石。在各科目的学习时间占用上,语、数、外会明显蚕食生物课程的学习时间。特别是在课余时间的学习上,生物更加的边缘化。
2.生物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现状
由于初中生物在总体初中科目中的地位因素,或多或少会影响生物任课老师的教学积极性。老师会根据学生整体的学习压力,理解学生传统的学习压力,并不会像语数外三门主科的作业量。在教学成绩方面,并没有语数外的竞争程度高,导致生物老师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影响了生物教学的积极性。
3.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方法现状
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下,生物科目的教学改革来的更加不顺利。当前初中生物课堂,依然延续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依照理论讲解,并没有将生物实验一并抓起来。师生角色依旧是师讲生听,学生被动学习,缺乏生物探索。
二、当前初中生物课堂存在的问题分析
初中生物在整体初中学习科目中的被边缘化,就会造成一系列不利于生物学科发展的问题。我们通过分析生物课堂的教学现状,列出来一些生物科目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为我们正确找出建议措施做铺垫。
1.师生互动能力差
在我们生物教学课堂中,很少遇到师生有很好的互动。课堂氛围缺乏活跃度。这也是由于生物知识不能纯理论教学有很大关系。师生的互动力度,是教学课堂效率的一项重要指示标。
2.生物课堂缺乏实践能力
生物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在理论指示的背后必然存在现实可行性的实例或者事物,其实她要比其他科目来的更加真实。在数学学习中,很多定理和公式我们不能透彻的理解,只会掌握用途,但在生物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了解每一个知识细节。这点就是生物科学的实践因素。但在当前的生物教学过程中,不论是生物老师还是学生,都缺乏这种实践能力。
3.初中生物课堂与生物实验脱节
在初中生物课本中,相对应的理论知识几乎都有相应的生物实验让我们得以验证生物理论。由于我们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生物的实验设备在各个地区或者学校参差不齐,有很多中学几乎没有一间像样的生物实验室,很多学校即使拥有这些硬件实验设施,也几乎是存在于睡眠状态。生物知识与生物实验想脱节严重,这也影响了生物学科的教学效率。
三、多维度提升初中生物课堂效率的措施建议
通过我们分析初中生物课堂的现状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初中生物课堂占据的课时比例较小,课下时间缺乏保障。因此我们生物教学工作者,必须想办法把有限的生物课时时间充分的有效利用,提升初中生针对生物科目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养成生物思维的习惯。
1.转换师生关系
在初中生物课程中,我们要积极响应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自主性是指教师精心设计的创造氛围或情境之中,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个体独立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从不同的角度,遵循不同的思维方式,努力探求多种求解问题的方式方法。它最终表现为学生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它要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牢固地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学习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主体力量,从而形成自觉强烈的创新意向和动机,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创造潜能。
2.教学过程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