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4 14:38: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科学是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的一门学科,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小学生通过对生活经验的总结,发现、探求科学真理。
新课程改革已经为小学科学教育指明了方向:加强科学理论与生活实践的紧密联系,培养小学生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获得利用科学知识对大自然进行探求与认知的本领,从而实现学科教育到素质教育的有效转化。在具体教学中,应如何实现小学科学的生活化、实用化和社会化,赋予小学科学新的时代特征和生活活力呢?
一、从生活实践中彰显科学理论
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更多地是来自于对生活的体验,而科学知识本身与生活、与自然界、与社会实践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小学科学教学就是让小学生一方面通过对科学的认知,提高生活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与习惯;另一方面运用科学进行生活实践,感知科学强烈的生命力与吸引力,并进入到一种对科学主动探求的状态。
在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中,如果小学生感受不到抽象的科学知识与熟悉的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的联系,就会失去对科学进行主动探究的兴趣,无法形成有力的学习动机。因此,课堂教学应该注重挖掘科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的“连接点”,将学生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生活现象为切入点,营造“生活化”科学气氛,创建“生活化”科学场景,唤醒小学生对科学的渴望,调动他们学习热情和探究的兴趣。在“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中,小学生对米饭很熟悉,但对淀粉印象比较模糊,因此无法将这三种物质联系起来。在讲解之前我分别将饼干、面包、苹果和马铃薯这些很常见的食物放在讲台上,让学生们先找一找“淀粉的踪迹”,然后我再将碘酒拿出来,提问:如果将碘酒滴在这些食物上,都有什么样的变化呢?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会变黑;有的说,不会有变化……为了验证自己的说法,我让学生们纷纷上台进行实验,当他们看到食物的不同变化时,都感到有趣和不解,对答案充满着期待,这时我告诉他们,引起食物变化的“罪魁祸首”就是淀粉。小学生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中充分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二、将科学理论运用到生活实践
学生学习任何知识,目的都是学以致用。小学科学就是让小学生学会用科学的头脑去看待生活现象,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用科学的魅力与力量去创造生活,从中获得进行科学探索的快乐,并建立爱科学、用科学的学习情感。
(1)注重课外活动的科学实践。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导致了很多科学活动都不能现场开展,因此,要注重引导学生将科学理论运用到课外生活实践中去。利用《食物包装上的信息》,让学生观察食品包装,获取有关食物的信息,理解保质期、配料表的信息含义,并学会运用这些信息对食物进行适当选择。鼓励学生去超市买一到两种食物,运用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进行选购,并将食物的包装完整的带到课堂上来,进行调查、讨论与交流。在此基础上,再对孩子们如何健康地饮食进行指导,就达到了通过科学知识的学习,来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这样一种目的,进而影响和改善孩子们的行为,使科学与生活有了更加紧密的联系。让他们切身体会到生活中真实的食物联系,而不只是教科书和投影仪上的图片教学;让他们对生态环境有更深、更真切的了解,激发他们热爱自然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情感。
(2)注重日常生活的科学实践。关注日常生活是进行科学学习的重要手段。法朗士曾说过: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小学生的好奇心就表现在对某种事物所产生的兴趣上,通过日常生活进行科学实践,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科学现象也会让小学生感到有趣:五颜六色的肥皂泡、调节台灯的小开关、现代化的电器产品、照相机、摄像机的方法原理,都蕴涵着非常丰富的科学知识。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发现”和“小发明”都让小学生在观察与操作过程中,体会到科学创造的乐趣,获得科学实践的情感体验。
著名科学家伽利略说过:“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真正的科学是写在我们眼前打开着的最伟大的书里面,这就是宇宙,就是自然界本身。”小学科学应一改以往只注重传统理论的巩固而忽略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实现科学实践与传统理论的有机结合。要充分利用各种科学资源,为小学生构建一个“生活化”的学习平台,创造一个真实的、有趣的科学世界。
(宿迁市实验小学)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探究;生活化;课外实践活动
通过开设小学科学这门课程,能够使学生掌握关键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思维习惯,对于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是十分有利的。所以,作为小学科学教师的我们,就应该广为探索和总结各种教学措施,使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得到最大幅度的提高。
下面,本文就结合笔者自身教学经验,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上述论题进行说明和论述。
一、转变教学观念,将科学探究作为主要学习方式
以往小学科学教学课堂,教师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小学生年龄小、自学能力差,因此总是乐于采取对学生进行“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科学的乐趣与快乐,对科学的学习兴趣日渐丧失。《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将有利于保护儿童好奇心,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鉴于这一课程教学理念的提出,作为小学科学教师的我们,就应该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将科学探究作为主要学习方式,即让学生作为主体,对科学知识进行探索和研究,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主动性。
比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中“植物的生长变化”这节内容时,我让学生从家里带来了不同植物,课堂上,将学生四人分为一组(前后桌),向他们提出了以下问题:(1)你们都带来了什么植物?它们的种子是哪部分?(2)这些植物是在哪里生长的?为什么它们的家在不同地方?(3)种子是如何旅行的?能否给大家介绍一下?(4)你觉得种子里面会有什么?能否将预测结果画在记录上?(5)(给学生提供镊子和浸泡过的蚕豆种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蚕豆种子内部结构,你看到了什么?尝试画下所观察到的情景。(6)种子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萌发?然后,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对这些问题进行自主研究、合作探索,如此,既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还能使学生深入地理解和认识本节知识,为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打下坚实基础。
二、践行生活化原则,让学生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和意义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课程要从学生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所以,作为小学科学教师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再将科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分离,否则学生就体验不到科学学习的价值和意义,自然也就提不起对科学知识进行学习的兴趣,而是践行生活化教学原则,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和意义,从而变得乐于学科学、喜欢学科学。
比如,在学习“我们关心天气”这节内容时,因为四年级学生对天气已有初步认识,于是,上课一开始,我就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能不能跟老师说说自己曾遇到过哪些天气?在不同天气里你的感受分别是什么?你有印象最深的一次特殊天气吗?有怎样的感受?还有,在好天气里,我们应该怎么办?遇到恶劣天气时又该怎么办?”听到这些问题,因为与学生生活极为接近,学生都你一言、我一语地积极讨论起来……这样,我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科学的价值和意义,为我们本节课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为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三、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
常规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教师常常把学生拘泥于封闭式的环境中,而小学生有着爱玩、好动的性格特征,且对于富有新鲜感的事物持有强烈的好奇心,所以,一味地让学生在封闭式环境进行循规蹈矩的课程学习,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科学学习产生厌倦和抵触心理。所以,作为小学科学教师的我们,除了每周固定于教室的课堂教学,还应适时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体现科学课程的开放性、灵活性,如此,既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参与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科学实践能力。
比如,在学习“食物包装上的信息”这节内容时,虽然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但是对于食物包装上的信息却不会刻意去关注,于是,在学习这节内容之前,我就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项实践活动:放学后跟父母或者其他学生一起,到超市对食物包装上的信息进行观察,如名称、商标、配料、营养成分、保质期、生产日期、保存方法、含量、食用方法、地址等等,然后将这些信息记录在本子上。因为和以往课堂形式不同,学生都对这项实践活动表现出了浓厚兴趣,这样既能使学生意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还能提高学生搜集、整理知识信息和科学实践的能力,为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创造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这门课程对于学生自身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所以,希望广大科学教师能够积极探索、研究各种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教学策略,使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得到最大幅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科技教育活动是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是简单地通过教授教给学生。教师组织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逐步培养学生的科技探究能力,极易使小学生产生兴趣并激发他们钻研科学技术的积极性,十分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但应如何更有效地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呢,本文结合我校实际,就如何开展科技教育活动提出了几点想法。
1、培养学生对科技活动的浓厚兴趣
对小学生来说,培养对科技活动的强烈兴趣尤为重要。针对小学生的好奇心强,贪玩好胜等特点组织各种科技游戏活动,使他们在玩乐中耳濡目染,不断受到科技熏陶,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活动中,制作出一件件有趣的作品,不仅使他们对科技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参加制作的学生在同学面前觉得有一种自豪感、成就感,同时又会影响其他同学,使之对科技活动也产生兴趣,并积极参与到同样的制作活动中去。在平时的科技制作活动中,我注意点燃学生对科技的好奇之火,激发他们探求科学的欲望,及时发现学生思维、实践活动中的障碍,帮助他们突破困难,从而使他们乐于主动地探索科技活动的奥秘。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是发明创造的重要条件之一。敏锐的观察力,能促进创造能力的提高,一切发明和创造,都离不开科学的观察。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在观察中对比、思考,将促进创造思维的发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必须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认真仔细的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科技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慧眼,引导学生去观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促进观察思维能力的提高。科技制作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实用技术,只有通过亲自动手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学到手;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才能逐渐掌握这门技术;也只有在既要动手,又要动脑的科技制作活动中,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动手操作的能力,才能够真正得到锻炼,科学素养才能不断提高。
3、在科技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动手实践,是把构思变为现实必不可少的途径。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只会想,不会做,那就是空想。现在的小学生的动手能力比以前更差。他们在家里可以什么事情都不做,确切的说是不会做,一切都由家长代劳。所以在创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
在活动中,我非常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层次,按年级分阶段逐级递进。起初学生的动手能力确实很差,但通过有目的、有针对性、系统性的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明显提高,制作的作品既有科学性,又有一定的工艺水平。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增强了自信心。与此同时,我们积极构建科技实践活动的组织模式,创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我们在实验的基础上探索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组织形式,学科知识学习结合科技实践活动的模式,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内和课外的科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学会手脑并用,学做合一。总之,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让学生利用己有的知识和经验,自己去尝试解决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力求做到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都主动参与。这样,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不仅能学知识,而且能学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开展科技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动力
学校内开展科技竞赛活动是激发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动力。科技竞赛活动也符合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好胜心和求知欲的心理特征。科技竞赛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学生在选定的科技活动项目上或在完成各项实验过程中能较深入地钻研有关知识。学生参赛的积极性提高,就会越深入学习,就越会感到学有所用,从而激发学生对科技活动的兴趣。特别是小创造、小发明、小论文的三小科技竞赛活动,可以说是多学科全方位的科技竞赛活动,学校经常开展这样的“三小”竞赛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因此,在科技竞赛活动的激发下,学校的科技教育工作便可蓬勃发展,这对我们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具有深远的意义。
四川泸县云锦镇中心小学 杨国连
小学科学课“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学好这门课对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学科学课程具有发展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功效,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启蒙教育,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综合素质,进而逐步形成科学世界观的重要使命。但农村小学和城市的学校相比就会显得设备简陋、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欠佳、学生很少有机会去科技馆等科学宣传场所,这些都时时困扰着科学课教学在农村小学的高效开展。但农村小学也有自身的优势,如何挖掘地方资源,发挥农村的优势,优化科学课的教学呢?
一、发掘地方课程资源,充实科学课教学内容
农村小学虽然没有城市中优良的科学教育资源,但农村的孩子天天与鸟兽虫鱼为伍,日日与山川草木相伴,生活的内涵一点也不比城市的孩子逊色。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联系他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发挥孩子们丰厚的感性认识的优势来服务教学,自觉充实教学内容,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根据时令季节的不同,可以改变教科书中的有关教学内容的顺序,力求做到因时而教、源趣而授,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的更为紧密。将《各种各样的花》的教学调整到春暖花开的阳春三月,教师带领学生到大自然的大科学课中,放飞在花的海洋里,观察各种各样植物的花,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就可以掌握花的共性,了解到花的构造,进而认识到完全花与不完全花特征及其区别。而《植物的果实》则选择在金秋十月的收获季节进行教学,发动学生到大科学课中广泛收集各类植物的果实,然后带到课堂中观察,采用浸泡、解剖、尝味等多种实验方法来丰富、增进、完善学生对果实的认识。科学课中的很多内容,都可以随时而择、因地而栖。
二、就地取材,丰富科学课教学途径
虽然农村小学购买了很多实验教学器具,但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仪器的短缺现象,仍然时时制约实验教学的有序开展。如何立足于现实,在进一步加大力度装配、建设实验室和仪器室的同时,走自我创新之路,探索出一条既适合于现代实验教学的需求,又富有个性特色的地方实验教学的新路子呢?我们在用足用活现有教学仪器、设施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地方的物产资源,就地取材,配合相关教学内容开展教师自制教具,发动学生制作学具活动。这样不但解决科学课教学仪器的短缺问题,而且为学校充实了大量的教具、学具,也推动了科学课教学器具的更新换代,极大地提升实验教学的开设率。比如《遇障碍自动停止装载器》、《肺呼吸活动模拟器》、《自动转臂吊车》等教具都可以自制,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更是同学们的拿手好戏;到沙堆中捡鹅卵石、到石子中捡有植物及小动物化石的石片也是为学生津津乐道的趣事。这些带“土”气的教学具和现代科学课教学具相结合,确保了科学课教学规范化、现代化、一体化的优化运行。
同时,注意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就应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个使学生积极思考引伸发挥的气氛,启发学生把各种各样的想法讲出来,即使是猜想、或者是不合理的解释,甚至是笑话也要鼓励,积极引导,使学生勇于思考。
三、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开展课外自然研究活动
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教师注意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自然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能源矿产、岩石、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自然课的教学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自然课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益。如学生通过科学课里的《水》的学习,自觉应用于实践,主动考察研究本地水资源循环情况,找到了本地居民生活用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课堂向课外拓展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学生在课内与课外的沟通中,在学习和实践中,真正学到了科学知识,锻炼了科学实践能力,科学意识不断得到增强。
总之,善于利用我们身边一切可利用的因素,广泛结合农村教育资源,就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科学意识。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要充分发挥“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地域优势,挖掘农村的地方资源,创造性地为科学课教学服务。这不仅能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的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也可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农村小学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探寻出一条新。
关键词:科技 阅读 写作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143-01
1 开辟了渗透科技教育的有效途径
根据现行小学语文学科课程的特征与体系,如果充分利用现有课程的实施途径,开辟多条渗透科技教育的途径,突出“实、趣、广”的特点,为有效地进行教学,提供了现实的可能。
(1)以“实”为本―― 阅读课中积极挖掘,合理渗透科技教育因素。挖掘课文中的科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记忆、想象、思维、动手等科学实践能力,有意识地渗透科学精神,寓教育于学习活动之中。特别是介绍科学家的课文,对其科学发明过程进行模拟展示,有利于学生认识和了解科技发展的一般规律。这里突出一个“实”字。
如在第五册《草原上的鹰》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通过课前让学生做小实验,启发学生观察上升气流和下降气流,课上再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了解鹰的飞翔与气流的关系,进而懂得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的道理。
(2)以“趣”导入―― 说话、写作训练中渗透、挖掘科教因素。低年级结合说话训练,中高年级结合写作训练,积极地、有步骤地挖掘科技教育因素,在记观察日记、写科学童话、科学小论文,进行科学演讲等教学活动中合理渗透科技教育因素。这里突出一个“趣”字。
如,低年级《吸纸屑》一课,引导学生在做做玩玩、看看说说中学科学、用科学。中年级作文指导课《一个实验》,在老师演示一个实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分组做多个不同的实验,既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过程来还原实验,指导学生写实验报告,又从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通过动手、动脑,激发他们探求真知的兴趣。
(3)以“广”促高―― 课内引申到课外,提高科技读物的阅读水平。由兴趣激发起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已不再满足课内短短的几篇课文,于是,在老师的推荐、指导下,启发学生大量阅读科学普及读物。这样,知识背景越丰富,其认识自然的能力就越高。这里突出一个“广”字。
2 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1)情境创设策略。它是指教师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激发探究的兴趣。其具体的操作程序为:设疑探究深思尝试解决问题。
在《吸纸屑》这节说话课上,老师在揭示课题时就设置了一些兴趣小问题,然后,学生模仿教师做了“玻璃棒摩擦丝绸后吸纸屑”的实验。有了一定的动手做、动嘴说、动脑思的基础,学生又对这个实验的原理展开了讨论,并引向对“橡胶棒还能吸什么?什么东西才能被吸住?为什么我的玻璃棒吸不住东西?”等高一层面问题的深思。在实验原理被逐步揭示以后,教师又让学生尝试着运用它们来分析身边的一些现象,或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小难题。情境的成功创设,不断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渗透了自我探索的意识。
(2)开放延伸策略。即教师通过对科学情知内容的拓宽延伸,并与学校的其他教育活动相联系,使学生认知发展,知识拓宽,情操养成,以乐促志。具体操作要点为:由此及彼,联系生活,迁移运用。
在《蛇与庄稼》一课,当学生在课堂上细读了课文,观看了相关的教学录像,也初步了解了事物之间有着或简单或复杂的联系之后,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广开思路,大胆求异,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表述方法来阐述那些隐而难见的联系,期间再辅以读文填表,读文排序,设计示意图,因果句式操练等多种教与学的手段,学习说明文特有的语言文字,理解文章阐述的科学知识与道理。这堂课,对“开放延伸策略”的真正运用,还表现在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方法去思考生活中的问题,去探究社会上大力宣传“不随地吐痰,植树造林,治理‘三废’等”的原因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3)游戏模拟策略。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渗透的需要,组织相应的活动,并让学生担任某一角色,模拟文中的情景,以强化学生的体验。其基本方法有:实物观察(实验演示)游戏活动情境模拟角色扮演活动中认识。
在第五册的《草原上的鹰》这一课,就揭示了不少鹰的飞行与天气变化之间的联系,其中“气流的上升与下降”更是课文的一个难点。于是教师采取了“实验演示,情景模拟”的策略,即通过小实验了解气流分上升气流和下降气流,晴朗的日子上升气流远远大于下降气流。观看录像,知道鹰的盘旋,是在利用上升气流作环绕飞行。于是在接下来的角色扮演的游戏活动中,他们可充分利用前面所学的知识,揭示出鹰的出现与否,直接关系到当日的天气状况。由于这些教学活动,解放了孩子们的脑子、眼睛、嘴巴,让他们能想、能看、并能说。于是,这种在活动中加深的认识被愉快地接受了,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也得到了训练。
3 拓展了小学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
科技教育表现出的科学方法,科学实践能力及科学情意的培养,也反映出对语文学科教学在功能上的拓展,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涵,也为在人文学科中开展科技教育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和实施方式。努力拓展小语学科的教学功能。首先,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短时间内,既出示学习目标,又撩拨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诺贝尔》一课以观看诺贝尔奖授奖仪式的录像为开始,因为平时很少有机会看到,因而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课堂中努力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让学生敢说,大胆争辩,甚至无所顾忌。如,《壁虎》一文,对于“为什么把壁虎比作像粘在墙上的一块水泥。”教师引入对上文中壁虎外形特点的学习,一位学生说:“我认为这只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要突出壁虎静得纹丝不动。”教师当即引导学生体会,表扬了指正教师的学生。在教学中,我们还要注重让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在合作中得到发展。
4 促进了学生科技素养的提高
好奇心和探究意识是每个孩子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诱发学生不断观察、分析、综合、发现和创造的动因。由于我们在语文学科中重视对科技因素的挖掘,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求新知的欲望。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302-01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也正在发生变化。关心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加强对教学资源的认识和研究是极其迫切的任务,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有效整合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呢?本人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教学资源要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因此,教学资源的优化要首先考虑学生,要以学生为主体。
1、教程资源要适合学生
教学资源要遵循学生认识规律,逐步提高探究能力,注重加强学科联系,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各年级学生的认识特点,把三到六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目标分别确定为“感知科学”、“走进科学”、“探索科学”。教学资源可以分别培养学生“观察与提问”“猜想与假设”“计划与组织”“事实与证据”“模型与解释”等几个方面着手。让学生在“做中学”活动中面对自然和科学现象,通过动手动脑学习基础的科学知识,在学习中不断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堂既是老师生命力所在地,也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对于每一位科学教师来说,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去品味自然科学,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必须思考的常思常新的问题。例如在空气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并通过一系列的动手操作活动,帮助他们认识空气作为物质的一般属性。并设计了有关认识空气的特殊性质的探究活动,最后则引导学生探讨空气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3、课程资源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资源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教师可以用各种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结合科学学科的特点,开展各类兴趣小组活动,以点带面。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等常规科技活动,把好的想法转化为科学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在中高年级学生中结合科学课后的自由研究,开展科学小课题研究活动,指导学生做好观察、实验的记录,并撰写好课题报告;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多看看科普知识,开展科学知识小竞赛,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同时,教学资源的选择要弘扬正能量。
二、优化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效率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开展校本教研,学科间的交流,网络教研等活动,通过学习交流,增强大家的集体意识,群策群力,探索最优化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实效。可以说,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既要师生互动起来,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多媒体网络,实现高效课堂
在现代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外部视角,采用图片、录象、录音、投影、幻灯、电视、电脑、等多种教学媒体相结合,可以把抽象的静止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动态的直观的感性材料,变难为易,让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更直观、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素材,建立表象并引导启发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推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让教学难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同时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知识领域,激活了小学科学课教学,实现高效课堂。当然,网络资源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个交流平台,促进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为实现高效课堂打下坚实基础。
2、实验探究,提升科学素养
对于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都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因此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我校实验器材经过上学期的补充,现在已较为完备,但由于学校场地的限制,只有一个实验室,很多时候学生科学实验都会与其他班发生冲突,这些都给我们科学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难度。不过,学校和我们组的老师都积极的通过各种途径解决。
3、学科整合,实现教学高效
一、明确实验的基本要素
(一)明确实验目的
做实验之前,只有给学生提出做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任务是什么,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因此,明确实验的目的对于学生上好实验课是至关重要的,它能让学生明白该实验是为了研究什么而设置。
(二)明确实验操作过程
每个学生理解能力不一样,实验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实验中的重点、难点、操作的把握程度,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做实验每个学生都喜欢,但由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时常是杂乱无章的,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观察时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很大,有时常常偏离观察的主要目标。
(三)明确实验中的观察任务
让学生明确了实验前的观察任务,才能在实验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和感知。
运用眼、耳、口、鼻、手等感觉器官去观察和感知实验过程中形态、特征和声、光、色、味、温度等变化情况,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感知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个细小的变化。以《观察植物的种子》为例,课前要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仔细观察它们的外形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植物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
二、千方百计拓展实验空间
(一)因地制宜开辟实验场所
小学科学实践课的实验场所不局限于学校的实验室,实验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校园、家庭、社会和大自然。将课内有限的探究延伸到课外活动中去。如在教学《观察植物根的生长》一课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在家里自己做实验,看看种子萌发先长什么,再长什么;植物的根向哪里生长,根的生长速度怎么样;根有哪些作用,种子是怎样变成幼苗的,植物茎的作用和怎样开花结果的等。学生通过自己亲自选材,亲自种植,并把每天的生长都记录下来,从而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过程,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植物生长变化的数据。
(三)选择好实验材料
根据实验科目的需要,就地取材,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实验材料的选择。如在做《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实验材料需要土豆、鸡蛋、木板、铁块、塑料泡沫等等,就安排学生自己搜集带来。
三、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
科学实验兴趣的培养,一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典型活动;二是要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科学实验应该让学生充分参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实验教师既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器材,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量搜集身边的实验材料。
(一)寓欢乐于学习实践中
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如在《观察蚯蚓的身体》、《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点亮小灯泡》、《种子发芽的实验》等这些具有小制作、小实验性质的实验课时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实验,在无危险时,尽情地实验,痛快地玩耍,学中玩,玩中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着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一、注重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教学实践中,课前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导入新课,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上好本节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引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不竭动力。因此,教师备课要精心设计好导入激趣这一环节,给学生以悬念和激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这样,探究活动就开好了头。如上四年级下册《种子的萌发》一课,在导入时让学生猜谜语:“叶子圆圆个儿小,全身长满小镰刀,镰刀外面长毛毛,镰刀里面藏宝宝。”学生猜后,就明确地知道了本节课我们所需要研究的问题了,对种子的探究就会引发许多兴趣和问题,探究教学的氛围营造得更浓厚。接着老师设置疑问:种子里面有什么?为什么能生根、发芽、长成新的植物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引入了本节课所探究新知的教学过程。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我们都晓得“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孩子喜欢哪个老师就会对该老师上的课青睐有加。现代教育家认为,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所以,师生关系的和谐,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让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三、就地取材,丰富科学课教学途径
虽然农村小学购买了很多实验教学器具,但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仪器的短缺现象,仍然时时制约实验教学的有序开展。如何立足于现实,在进一步加大力度装配、建设实验室和仪器室的同时,走自我创新之路,探索出一条既适合于现代实验教学的需求,又富有个性特色的地方实验教学的新路子呢?我们在用足用活现有教学仪器、设施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地方的物产资源,就地取材,配合相关教学内容开展教师自制教具,发动学生制作学具活动。这样不但解决科学课教学仪器的短缺问题,而且为学校充实了大量的教具、学具,也推动了科学课教学器具的更新换代,极大地提升实验教学的开设率。比如《遇障碍自动停止装载器》、《肺呼吸活动模拟器》、《自动转臂吊车》等教具都可以自制,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更是同学们的拿手好戏;到沙堆中捡鹅卵石、到石子中捡有植物及小动物化石的石片也是为学生津津乐道的趣事。这些带“土”气的教学具和现代科学课教学具相结合,确保了科学课教学规范化、现代化、一体化的优化运行。
同时,注意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就应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个使学生积极思考引伸发挥的气氛,启发学生把各种各样的想法讲出来,即使是猜想、或者是不合理的解释,甚至是笑话也要鼓励,积极引导,使学生勇于思考。
四、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开展课外自然研究活动。
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教师注意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自然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能源矿产、岩石、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自然课的教学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自然课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益。如学生通过科学课里的《水》的学习,自觉应用于实践,主动考察研究本地水资源循环情况,找到了本地居民生活用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课堂向课外拓展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学生在课内与课外的沟通中,在学习和实践中,真正学到了科学知识,锻炼了科学实践能力,科学意识不断得到增强。
五、注重观察法教学
【关键词】边疆农村 小学教师 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8-0126-02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积极倡导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首先需要科学素养较高的教师,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是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同时也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基础。边疆农村小学由于经济水平、教育条件、生源素质等均落后于城市中心小学,其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的一个重要保障因素就是教师科学素养的提高,因此,了解当前边疆农村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的现状,确立边疆农村小学教师科学素养培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元阳县5所农村小学的调查,拟对此问题进行相应探讨。
一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元阳县安坟寨小学、牛角寨小学、水朴龙小学、新广平小学和百胜寨小学5所农村小学为调查对象,从中随机抽取95名教师进行调查。
二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问卷形式进行,共发出问卷95份,收回93份,其中有效问卷87份。
调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被试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教龄、任教学科及自己参加科教研情况、参加或指导科技活动情况等。第二部分用于了解教师对基本科技术语、科技观点、科学原理规律、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知识、促进社会发展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等。问卷内容主要调查被试者对科学技术知识原理、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实践(研究)能力、科学(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掌握情况。问卷编制借鉴了宋天乐所编的“小学教师科学素养调查问卷”。
三 调查结果及分析
1.科学技术知识掌握程度
从表1~4可看出,农村小学教师对基本科学术语的掌握情况较好,回答正确率平均值为89.9%,对基本科学观点的掌握情况一般,回答正确率平均值为60.9%,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知识和促进社会发展科技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差,回答正确率平均值分别为56.0%和51.45%。
从表5可看出,农村小学教师科学知识掌握程度具有学历差异性和学科差异性,教师学历越高回答正确率越高,理工科教师回答正确率明显高于文科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理工科教师回答正确率最高,为25.2%。
2.科学精神的掌握程度
科学精神这部分将抽取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分析:通过教师“对教材中知识点是否质疑”教师“对教材中质疑的知识点如何解决”和“在科学上没有什么不能怀疑的”三个题来对教师的科学精神进行调查。
第一,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质疑。绝大多数教师是“偶尔质疑”占74.3%,“经常质疑”占20.2%(其中文科类本科以上学历教师最多占82.9%),从不质疑的教师占5.5%,几乎都是活动课的教师。
第二,解决“质疑知识点”的途径。采取“与同行商量”的占38.2%,其中数学教师占的比例较高,为68.6%;有54.5%的教师采取“自己查资料”的方法,其中语文教师居多,高达88.2%;有7.3%的教师是既采取“与同行商量”,又通过“自己查资料”两种途径来解决质疑知识点。
第三,在科学上没有什么不能怀疑。这一题是以判断题的形式进行调查的,有55.7%的教师回答正确。
通过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农村小学教师科学探究精神不强,仍需加强培养。
3.科学方法的掌握程度
首先,本次调查采用了国际通用的衡量基本科学方法的调查题目:如果要确认一种高血压药物的疗效,最好的方法是( )。
A、征求患者的看法;B、用医药知识来证明;C、将患
者分成两组,一组服药,一组不服药,然后观察记录,比较两组的结果;D、不知道。
被调查教师的回答正确率为50.8%。
其次,考虑到教师的职业特点,本次调查中还选择了一题与教学科研有关的题目:在某校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的试验中,属于无关变量的是( )。
A、教学方法 B、教师 C、考试成绩 D、不知道
此题被调查教师的回答正确率为53.3%。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农村小学教师对科学方法的掌握程度一般,其中大学本科学历教师掌握程度较好,理工科教师掌握程度优于文科教师,体育、艺术和活动课教师掌握程度较差。
4.科学实践能力
第一,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主要以是否会使用电脑进行文字处理,上网获取信息,设计教学软件三项操作情况进行调查。三项操作均掌握的教师占55.4%,只掌握其中两项的占41.3%。其中,从学历上看文科类本科教师最多,占78.5%;从任教学科上看,也是语文教师用得最多,占40.7%;其次是数学教师,占33.4%;使用最少的是活动类教师,仅占18.1%。
第二,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情况。
指导学生开展过下列活动吗?( )
A、通过手工制作让学生表示一个物体或其他;B、提出问题让学生动手(纸工、木工)解决;C、组织学生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D、其他活动;E、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开展活动。
调查结果显示,指导学生进行过前三项活动的教师占95.0%以上;从学历上看,大学本科理工类教师最多,占76.8%;从所任学科看,数学教师最多,占52.7%。
在“未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原因调查”中,认为“学校所提供资源有限,设施、设备不具备”的较多,占79.5%;认为“学生年龄小,不易开展”的,占22.7%;认为“教师本人动手能力差”的,占5.8%。
5.科学态度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以下题目分析农村小学教师的科学态度:
“碱液使萝卜变蓝”说法的反应( )。
A、相信这一说法;B、很想试试;C、有机会做个实验;D、一定做个实验。
调查结果显示,“很想试试”的教师仅占14%,选择“有机会做个实验”的教师占86%,在被调查教师中没有人选择“相信这一说法”和“一定做个实验”这两项。从学科分布看,文科类和理科类教师多选择“有机会做个实验”,活动课教师多选择“很想试试”。
通过以上调查可知,农村小学教师对科学技术知识和科学方法的掌握程度一般,仍需进行相关培训;多数教师具有一定的质疑精神和探究精神,但科技兴趣和科学探究意识有待提高;约40%的教师科学研究能力不高,56%的教师对常用的科学方法了解不足,由于方法和能力有密切关系,对方法理解水平低是造成科研能力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村小学教师科学素养存在学历差异和学科差异,学历越高科学素养越高,理科教师科学素养显著高于其他学科教师,艺术类教师及体育教师科学素养较低,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 农村小学教师科学素养培养策略
1.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资
农村教师科学素养水平与农村的经济条件有一定的关系。教师培训等教研活动的开展,要耗费人力、物力,这与资金密不可分,所以要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资,这样才能够使农村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
2.加强以科学性质为中心的培训,并且注重培训的实效性
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方式之一,要加强农村教师的培训,而且在培训中要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合理设计培训内容,以科学性质的培训为中心,摒弃传统“满堂灌”的培训方式,注意将科学知识、方法和情感态度有效地融入其中。为了培训能够切实有效,要做好评价工作。当然,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研究报告、论文、考察报告等。
3.加强对教师的科学史教育
加强科学史教育是提高科学素养的一项有效措施。科学史记录了科学发展的产生、发展、规律等内容,而这些内容对人们的科学学习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本科学历以下教师和文科类教师的科学素养较低的原因是教师对科学知识、科学性质等的认识不深,因此加强对科学史的教育,可以增强对科学的认识。首先要进行一般性的介绍,然后组织实践来提高,可以就某一科学事件来开展活动,让教师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彼此的意见,加深对其的了解。同时,学校应在一些业余时间为老师开设科学史课程,多接触与科学有关的知识,来完善科学知识体系,加强对科学方法、科学性质等的认识,以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
4.制定配套的激励机制
学校及相关部门要制定激励机制,鼓励农村教师提高科学素养,如举办科学知识竞赛,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这样的激励机制能够激发教师的潜能,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进而提高整体水平。
5.鼓励师范生投身农村教育
师资与教师的科学素养密切相关,目前高校的师范生很少在农村任教,这样就导致农村教师的科学素养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要以两会提出的部署师范生免费制度为契机,鼓励师范生积极投身农村教育,这样农村的师资条件提高了,教师的科学素养水平也就随之提高了。
参考文献
[1]宋天乐.小学教师科学素养有待提高——北京市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现状调查报告[J].课程·教材·教法,2002(12)
【关键词】创新能力;教育;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6-0084-02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性课程。”由此可以看出,在小学科学课中,教师通过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和给予学生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充分参与科学探究过程,能够让学生获得充足的切身体验,初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科学创新能力。然而,在实际的科学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小学生科学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适合我国小学生科学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落实好小学生科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更新教育理念,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教师要努力更新教育理念,充分相信并且尊重学生,放手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要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让他们感觉到科学探究活动本身是有意义的、充满乐趣的,以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科学探究活动;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给学生有结构的材料,保证科学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要俯下身去观察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予以帮助。
1.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一些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胆子较小,动手能力较差,在探究活动中不敢动手,在汇报交流时由于担心自己得不到老师认同,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大胆动手,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比如,当学生遇到挫折时,要俯下身,帮助学生找出失败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当学生有畏难情绪时,教师要走到学生的身边,轻轻摸一摸学生的头,眼睛看着学生说“老师相信你能行”。当学生终于完成探究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说“你做得很棒”。在汇报交流时,要有意识地让他们发言,并给予积极的即时评价,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2.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比教师的“灌输”要深刻得多,记忆也牢固得多。因此,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要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获得这种独特体验。例如,教师在设计《怎样加快溶解》这一课时,可以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自主讨论。第一,怎样让一种物体在水中更快地溶解;第二,怎样证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学生说出方法――对液体进行加热或搅拌,接着教师要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证明自己提出的方法可行,使科学探究不断深入,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更新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现代教学技术
教无定法。在教学中永远没有最好的教法,只有最适合的方法。不论使用哪一种教学方法,都要与实际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学生已有的能力、知识水平等因素相联系。
1.探究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当前,广大小学科学教师使用较多的为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小学科学课程本身的特点也适合这种教学法。从教育的角度看,科学探究是指学生建构知识、丰富体验、形成科学观念的过程。从儿童学习的角度,施瓦布更是有针对性地指出,探究学习是指这样的一种学习活动:儿童通过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世界的积极态度。从教的角度,安德森认为,探究教学的本质特征是不直接把构成教学目标的有关概念和认知策略告诉学生。取而代之,教师创造一种智力和社会交往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有利于开展这种探索的学习内容要素和认知策略。
探究式教学方法虽然有明显的优势,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恰当且合理地运用探究式教学法,且注意并非任何一堂科学课都用探究式教学法;要避免形式化、赶场式的探究教学,否则探究的效率会大打折扣,甚至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切实避免为探究而探究,使科学探究流于形式。
2.小组合作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小组合作式教学法同探究式教学法两者都是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方法,但小组合作学习在以合作交流为核心的科学课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式教学方法的优势尤为突出。这种教学方法不但能够使教师有效避免“一言堂”,而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参与探究,在教学中学生自主合作、充分交流。
教师运用小组合作式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综合发展。怎样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更有效地应用小组合作式教学方法?
(1)要做好小组的组建工作。对于小组的组建工作,教师要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为原则。在分组时,可以让拥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同学自由组合在一组。但由于小学生缺乏成熟的理性思考,在自由组合时通常缺乏全面客观的思考,只是依照自己的意愿去组合,有的时候会产生一个小组内都是学习比较优秀学生的现象,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强强联手”现象,也会产生部分学生没有归属的现象。遇到这种问题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耐心指导,并对小组进行调整。但是教师在对小组进行调整时,要尽力做到听取学生们的意见。教师对小组进行调整时,需要考虑的客观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小组的人数要适宜,一般为4到6人;二是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要相当,以确保小组合作活动的顺利进行。
(2)做好小组成员的分工工作。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组内自己推荐组长,以便后续工作的开展更顺利探究。这时教师可以对各组组长进行指导,让小组长掌握一些简单的分工技巧。教师在分工时要遵循学生的优势互补原则,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都能够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组内各成员可以互相扬长补短,各尽其才,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自己的合作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在进行小组合作活动时使学生努力做到责任分配到人头,并且在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积极辅助他人,使整个小组的工作有序进行。这样可以发挥每个组员的价值,并在活动中激发全体组员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实践能力。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也应有不同的对策,低年级学生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而高年级学生应该采用岗位轮换的方法,以此来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给大家以平等的发展机会。
(3)开展小组组际之间的竞争。这样不但能激发组内同学的学习动机,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锻炼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例如在《测量摆的快慢》一课中,在教学活动展开前,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制定一些规则,包括:①主动思考,看看哪个小组最有自己的想法;②效率,看看哪个小组完成任务用时最短;③成果,看看哪个小组的合作成果最为切题。规则一旦制定,既可以约束学生,也可以激励他们。此外,教师应该在学生活动时对他们进行评价,及时表扬他们的奇思妙想,对于他们的创新性思维给以肯定。在活动结束后也要对他们进行总结性评价,师生根据活动规则公共评选出优秀小组,这样可以使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并且促进了他们发散性思维的形成,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三、更新教学条件,因地制宜丰富探究材料
为了提高小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效率,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丰富的探究实验材料。在准备探究实验材料时,要坚持从本地、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同时要善于动脑、勤于动手,改造常见器材,为我所用。可以让学生参与实验材料的准备工作,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特别是目前,一些科学教师教学任务重、工作压力大。例如,在做“观察影子”这一实验时,由于普通手电筒的反光碗会对实验现象产生影响,使用点状的无反射光源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实验时可以把手电筒的反光碗去掉,但市面上手电筒都是一体的,反光碗去掉后小灯泡就不容易固定住,影响实验效果,因此,可以选用LED强光手电筒代替普通手电筒,有效解决反光碗不能拆卸的问题。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敢于突破常规,打破传统,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敢于动手、勤于观察、大胆汇报交流的习惯,自主探究、创新实践的能力,为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新时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打好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近年来,各国都加大了对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7月出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并在全国首批的实验区进行试验,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而学生的科学素养则决定着学生在今后的发展。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学生打开科学大门的金钥匙,也是科学教师在课堂上要着手解决的一个新课题。
科学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科学课堂要契合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整合,让教师的精力全部用于科学教学,通过有效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逐步提高,又将减轻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负担,激发科学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
一、有效应用科学资源,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因此,发展学生的兴趣是极为重要的。科学课堂不仅要着眼于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要围绕如何有效引导学生的科学素养展开深入的讨论。我校针对3~6年级学生特点,提出本校科学课程教学工作内容和目标,为在实践层面开展科学探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此,对科学教学如何上好启动课提出新的要求,对今后科学教学的发展和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例如,我校利用多媒体科学资源教学《云的观测》上了一堂信息技术整合课。从整个课堂活动来看,学生的情绪饱满,师生活动有效而灵动。学生本来对天气的相关概念是比较模糊的,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极大提高。只有这样,小学生科学素养才能在课堂中不断深化。只有让学生学得开心,学得有效,才能有效推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二、搞好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科学教学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扎实做好实验教学工作,同时抓好常规教学工作。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学生体验科学的乐趣,让他们乐于学习,乐于思考。
例如,在一堂《轮轴的秘密》科学实践课中,多媒体科学资源的应用再一次让教师明确了科学教学的基本教学方向。在这一课中,学生将探索一种简单机械――轮轴,并主动推测它的作用:是不是可以省力?实验的方法是研究问题的一个好途径。当在轮和轴上分别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并使之保持平衡时,学生会意识到轮轴比较省力。当他们讨论并对直径差别更大的轮轴进行测量后,学生会更充分地认识到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是有影响的,并对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整理,找寻属于轮轴的机械。学生在简单机械这方面的科学素养得到了提高。
活泼而有序的课堂,大量动画、图片等资源的运用,再次让我们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在学生乐着离开实验课堂的同时,听课教师也兴高采烈地感叹:常此以往,学生的科学素养一定会逐步提高。课堂上科学资源的有效整合确实是一大亮点。
三、运用媒体化解难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科学教学中要得到提高,就必须在课堂上不断实施潜移默化的渗透教学。多媒体科学资源的运用,更有利于引导学生理解实验步骤和方法,化解科学教学的难点,在潜移默化的科学教学中不断渗透科学素养。如在《下沉的物体有浮力吗?》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实验步骤和方法,让学生进入实验研究的情景,感知到所有的物体都受到浮力,课堂运用多媒体动画的特点,将实验相关事项一一呈现,并配有相应的文字。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明确了实验的每一个步骤,使科学教学水到渠成。我校科学教学使用了多媒体来教学,实验的细节问题迎刃而解,整个科学课堂教学严谨而活泼,科学素养的渗透水到渠成。
科学课上如何用好、用精现代化的技术,并且让多媒体科学资源很好地结合科学素养教学,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科学教学时要大胆实践。为此,我校开设了科学研究课《把种子散播到远处》。尽管多媒体科学资源中课件的高级操作还有所欠缺,但实践出真知,这样的研讨课是有益的。很多教师来观摩现在的科学课如何应用现代技术渗透科学素养的教学。实践永远是科学应用的最重要的步骤,我校的科学教学做到了现代媒体和传统科学教学的水融。
四、加大科学课堂信息容量,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科学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是从一堂科学课的精心设计、一个教学环节的智慧处理、一个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对不同学生教师要因人而异地灵活对待。每一次的成功都是迈向科学殿堂的一个台阶,无数个台阶的跨越会使我们走进科学的殿堂,尽享科学教育教学之无穷趣味。
例如,开设科学研究课――《地球表面的地形》,从地球全景走向地球表面,然后引入高原、平地、峡谷、山峰等科学概念,整个课堂知识量大而又自然有序。在这样的科学课堂上,我们从学生全神贯注的眼神中可以看到他们探索世界的强烈欲望;从学生熟练的实验操作过程中可以看到他们良好的科学实践能力。只要学生卷起袖管,拿起科学仪器,积极去发现世界,创造未来,科学素养就不是一句空话,这样的科学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精彩的课堂。
五、联系生活开展教学,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摘 要:教育是为国家培养更多后备人才最重要的途径,也是一个时代进步与发展的不竭动力。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得到发展,许多学科的教学课堂越来越趋向于科学化。初中生物是一门以科学实践为主的学科,新课程改革要求生物要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尤其是对于初中生来说,这一阶段是他们逻辑思维、创新思维以及动手实践能力的形成阶段,所以教师可以通过他们的学习特点有效引导学生展开生物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水平,达到生物教学课堂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方法;实践能力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时期,也是九年义务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是所有课程学习打基础最关键的时期。生物作为一门初中才开始接触的基础学科,因为生物的特性使得该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探究性,所以教师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该学科的特点创设有效的生物教学情境,以此培养学生的生物探究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从而为学生今后的生物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要怎么在生物教学课堂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来实现教学目标呢?本篇文章中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的生物教学经验以及对实践教学的探讨浅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生物科学探究能力,望这些教学策略能为我国的生物教学做出些许贡献。
一、多媒体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设备也已经进入我国的教育行业许多年,但是现阶段许多中学都缺乏对多媒体设备的有效应用,尤其是一些老教师仍然固执地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提升,有些教师虽然已经利用多媒体设备作为教学辅助工具,但是也仅仅只是用幻灯片的形式给学生播放一些教材内容中的图片与文字资料,进而导致多媒体设备没有在课堂中发挥出它原有的教学作用。生物是一门枯燥、抽象的学科,合理运用多媒体设备作为辅助教学不仅可以给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而且还可以把生物课堂教学内容变得具体化、形象化,所以初中生物教师应该积极地去对多媒体设备进行学习,利用融合图片、文字、音频或是视频的方式给学生展现课堂教学内容,以此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生物知识。例如,在学习《绿色植物的一生》这一教学内容时,由于植物生长过程是漫长的,要想短时间内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生物成长历程是不可能的,这时教师便可以通过互联网为学生找到植物生长过程的视频,通过种子的萌芽、根的生长以及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时的反应等画面来让学生更加深刻、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植物的成长,进而激发学生的生物W习热情,并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生物学科的魅力,最终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生物学习成绩。
二、兴趣化教学
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最有效的内推动力,初中生已经脱离了小学的稚嫩,在心理以及学习能力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对事物的认知方面的定性也越来越差,从而使得他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难以持久地集中注意力,导致学生出现“听一半、漏一半”的情况,进而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信心,使学生产生一种生物很难学习的错觉,生物学习效率自然无法得到提高。要想在课堂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那么教师必须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来吸引学生,例如,在《动物的运动和行为》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中,许多学生家中都养有宠物,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家动物的一些奇特之处和生活习惯,然后再谈谈自己对动物的一些了解和认知,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度、大大地活跃生物课堂教学气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教师便可以有效地展开教学。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举办教学课堂小活动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生物知识抢答比赛”“生物大比拼”“生物健康知识问答”等等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快乐做游戏的情况下轻松掌握生物知识、找到学习的乐趣,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生物综合学习水平,为今后的生物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而言之,要想做好初中学生的生物探究能力培养工作,首先要利用多媒体设备教学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加直观、更加具体地学习生物知识,接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他们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能够以最好的状态参与到生物教学课堂中,使他们能够积极对生物学习展开思考和探索,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生物学习能力,以此为今后的生物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亮.初中生物学教学方法的探究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科技资讯,2013(2):190-191.
[2]谢晶晶.论初中生物教学中对学生探究性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杂志,2015(6):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