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课堂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课堂

时间:2023-05-26 17:33: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课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课堂

第1篇

关键词: 交规法规 中小学生教育 安全教育

机动车数量的急剧增加带来了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然而目前我国的道路安全教育并没有达到应有效果,部分交通参与人的交通安全意识较差,法制意识淡薄,甚至有许多高中毕业生乃至大学生不了解交通安全法规和交通标识,看不懂交警手势信号,导致交通事故不断[1]。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现有的交通安全教育制度有关,尤其是忽视了针对中小学生的交规教育。

近日,广东省一小学出台规定,要求小学生骑车上路通过考试、取得“准骑证”[2]。近年来,日本、江苏、浙江等地的一些中小学也出台过相关政策[3,4],充分体现了社会对中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视。美国部分学校将交通安全知识与课程相结合,英国从1970年起便在全国中小学开展学生交通安全教育行动等[5]。广大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对中小学生进行课堂交规教育,使其了解掌握交规的部分实质性内容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考虑到今后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仅考察市区、城郊中小学。以邹城市市区、城郊的十所中小学为例,对其进行了实地考察对比分析,总结了中小学生出行危险因素,分析了中小学生交规安全教育现状,据此提出了对策。

一、中小学生出行危险因素

1.外部因素

(1)上、放学均处于出行高峰时间段。中小学生上、放学时间基本与上班族上、下班时间一致,短时间内人流、车流大量涌向道路,容易造成交通混乱,给中小学生安全出行带来极大隐患。

(2)个别校园周围环境较复杂。中小学校园大都处于闹市区等繁华路段,车流量较大,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家长接送,但也相应增加了安全风险。加之个别校园门口不乏流动商贩,违章情况时有发生,也相应增加了学生出行风险。

2.内部因素

(1)心智不够成熟。中小学生尚处于身心发育阶段,规避风险能力差,对危险感知能力差,在危险面前容易茫然失措。中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上、放学期间经常成群结队,不遵守交通规则,在马路上相互追逐、骑车打闹。中小学生在违反交规上往往遵循“破窗理论”,一人违反,众人盲从。

(2)法制观念淡薄。现行教育体制下,教师教学更侧重于文化课,中小学生无暇主动或被动接受道路交通法规知识。

二、中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现状

近年来,由于重大交通事故频发,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引起了国家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部分地区部分学校迫于升学压力等原因,往往导致交通安全教育趋于形式化,收不到较好效果。

1.注重升学率

现行教育体制下,成绩是评价学校、教师、学生的唯一标准。中小学所进行的智育不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发学生的智力为主的智育,而是搞题海战术,重知识轻能力,重灌输轻开发,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在安全教育方面投入的精力少之又少,交通安全教育趋于形式化。

2.家庭教育缺失

部分家长对孩子仅仅是口头上的教育,而不是“言传身教”,起不到模范带头作用,甚至对孩子进行口头教育后自己却在违反交通法规方面“身先士卒”,给孩子带来了错误的导向,孩子们的思想与行为潜移默化地被家长改变了。

3.外部干预较少

通过调研表明,学生道路安全知识的获得仅仅局限于学校老师的传授和自己生活所学,交管职能部门的参与过少。基层交警任务繁忙、学校迫于升学的压力等原因,导致交警等难以为在校中小学生上交通安全教育课。

三、对策分析

1.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影响深远。父母以身作则,时刻提醒自己遵守交通法规,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在带孩子出门的时候要注意对其进行现场教育,让孩子真切感受到准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2.规范学校周围环境

中小学生效仿能力较强,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为有效贯彻交通法规,切实遵守交规,有必要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规范整治。学校周围的十字路口要设立红绿灯,减少事故的发生概率。上学放学期间,驻校民警要到学校门前马路上指挥交通,确保学生安全通行。

3.交通教育进课堂

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是保证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手段。交通主管部门会同教育主管部门共同编制行之有效的交规教育教材,对于增强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意识差,不懂得遵守交通法规,交通事故时有发生。相比大中城市而言,县级市的安全教育往往更加缺乏。为了让学生牢固树立交通安全意识,交规教育应该从中小学生抓起,让交规教育进入学校的核心课程,并贯穿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全面落实交通安全教学课时、教学活动安排和组织工作。

只有让遵守交规这一概念从小便深入学生内心,让安全这一概念根深蒂固,才能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中小学生交通伤亡事故率,最终达到人、车、路的和谐。

参考文献:

[1]谈太强.浅谈中小学生的道路交通安全宣传和教育[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9,15(2):95-96.

[2]学生骑车要考“驾照”爱得深还是管得宽[N].中国消费者报,2015-04-17.

[3]高建春.交通规范问题与交通规范教育[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第2篇

如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已摆在了首要位置,以思想政治课教学促进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发展已显得十分必要了。如何解决这一关系问题,已经引起教育专家、学校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

一、以教材为出发点,发挥德育功效

伴随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思想品德课逐步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把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意义提到了突出的地位。例如:六至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编写的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本道德规范、基本法律规范和健康心理品质的基本要求;初步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和当代青年肩负的历史责任;初步学会通过网络、图书、报刊等收集资料和对周围环境进行观察或调查的基本技能。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感悟、体验,自觉遵守公民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弘扬民族精神,具有振新中华、报效祖国的社会责任感。”

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学校教育应该以“德”为首,尤其是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是为形成今后良好的德育观铺设的基础阶段,而学校应该始终强调永远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德”必须纳入基础教育“重中之重”的体系之中。中小学校教师则通过思想品德(政治)课的施教来对学生进行德育,如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少先队等学生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这些组织去团结、引导学生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用自身之长克服自身之短;要充分发挥学生中的先进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树立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典型。坚持以培养公民健全的人格,良好社会道德规范作为德育的终极目标来展开教育教学工作的,这一点已经引起高度重视。

二、结合实际找好思想品德课与学校德育的最佳结合点

由于中小学思想政治教学主要是以思想品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为蓝本,所以,中小学校德育的内容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即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因而,我们在教学及学校德育工作中通过采用多种方式、方法,让中小学生在学到相关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即智与德的教育同步进行,两手都要硬的必要性。

我国的教育方针始终强调以德为先,学校工作师生为先,德育工作,即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学校育人灵魂工程的主要手段,作为思想政治的教师应当义不容辞地投入到德育工作的探究工作中去,思考如何以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促进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发展问题有清醒的认识,

学校的德育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鉴于中小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以外,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在家中度过,学生家庭结构的日益变化也不同程度导致学生性格缺陷,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学校开展德育奠定了良好基础,家长对孩子的家庭美德教育问题显得十分突出,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和学生家长相互沟通,便于家庭、学校之间相互了解,共同担当对中小学进行道德教育。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应遵循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小学、中学学生的不同特点,科学地规划各个教育阶段的工作目标、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小学以培养“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情感、“五自”(自学、自理、自强、自护、自律)能力和良好的品德行为及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为重点;初中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意识为重点;中学以培养道德评价能力、法制观念和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科学的思想方法为重点;大学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上的自律能力为重点,让广大中小学生在学校、学生和家庭共同构建的良好氛围中健康快乐成长起来。

三、以科学的教学方法,挖掘德育教育教学

陶行知先生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他教学、做人的准则。学校是培养人才、进行德育的主阵地。针对学校德育工作和学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之间关系的认识,摆正关系,要让二者协调显得十分必要,“生以成才为志,师以育人为本”。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者和从事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师要做好如下工作:

做好学校德育工作,教师是关键,学生是主体,必须充分调动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从教师方面说,当前要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落实每位教师教书育人的任务,克服某些专业课教师教书不育人的现象,让每位教师真正负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责任;二是要大力加强师德建设,让每位教师爱岗敬业,关心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为达到这一要求,既要组织教师学政治、学理论,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又要制定相关的“师德规范”,使教师的言行有所依循。教师要适时引导,在平等、自由、民主的氛围中让学生自觉形成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教授学生知识固然重要,但做人是更加重要的事情。如果一个人拥有渊博的学识,然而却将这些他所懂得的知识用来危害社会、国家,乃至世界。那么这个人不管是拥有怎样多的学识,他也是不受欢迎的,不被人所接受的。怎样来教学生做人,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3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心理健康;策略

小学生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此阶段教学的重点就是素质教育和心理教育,其中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进行教授。从世界范围看,国际间竞争日益激烈,我国的核心竞争力是整体国民素质。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而心理健康教育好坏决定整个素质教育水平,同时影响着国民整体素质提高。

一、核心概念阐述

心理学是最初兴起于美国的教育教学课程,其倡导者是美国心理学协会主席赛里格曼。而我国在实行心理学教育后,将该课程名称定义为“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主体对心理状态的积极调控,发挥身心潜能的过程。心理健康主要体现在人们对于周遭环境变化的适应程度,且其认知能力、情绪反应和意志形态都能达到良好的可控状态。

(二)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概念起源于英美国家,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校本课程已成为新课改的重点内容,尤其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校本课程主要是基于学校和当地的教育组织,是相对于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

从一定实际意义上考虑,心理健康教育决定着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通过研究农村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有助于不断提高农村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水平。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从80年代初期起步,也有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如中小学校普遍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已取得不少的成功经验。但农村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起步较晚,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生有独特的心理特点,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受一定条件的制约。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第一,多数学生家长外出打工,子女跟随爷爷奶奶或外祖母、外祖父生活,孩子家庭教育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

第二,学校应试教育严重,考试成绩仍是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唯一标准,学生的课业负担重。从老师的角度分析,老师希望学生积极学习,提升学习成绩;而家长抱怨孩子叛逆心理严重,不好管。

第三,由于家庭的原因,我们学校有一部分的留守学生。他们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直接监护管教,往往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不好,心理状况欠佳,健康成长受到严重影响。

第四,虽然我们学校开设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有统一征订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但是里面的内容并不完全符合我校农村学生的实际,使用起来针对性不强。

三、农村地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策略研究

教材是教师教育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来说,合适的教材对于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大部分的学校都实行统一订购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但是由于各地区各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有别等,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安排不当或者直接不安排,教材使用率低,从而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学生心理素质的高低。因此,作为农村学校和授课教师应做到:

(一)校本课程教材的拟选

首先,心理健康课程校本教材的選择与课程内容的拟定要进行问卷调查,在充分了解本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及主要问题的前提下进行,结合相关的问卷调查分析数据,整合现阶段农村学校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类。

其次,要按照教材的要求设计贴近农村学生生活的情景,编制适应农村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校本课程教材,并将教材有效印刷,发放给师生课堂使用。

(二)创新教育理念、增强师资力量

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更何况是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要想实现农村学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走向高效,要以学校为主体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育理念。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大学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资金投入,通过各种渠道,例如互联网等,安排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能够得到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借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师资力量。

(三)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在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由于农村家长的整体素质较低,家庭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在日常生活中很难辨别出孩子的心理问题,导致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早的发现与干预。因此,加强家长心理素质的培养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存在很多实际问题,教育的形式性较强,而缺乏有效的教育实践。总体来看,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匮乏,教育形式和教学方法落后,为了促进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发展,还需要社会、学生家庭、学校、教师之间积极配合,先从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做起,发挥带头引领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许成龙.浅谈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02:130-1. 

第4篇

1.1大学生对生命的困顿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大学生在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很多大学生不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他们认为学习不再是第一要务,所以上课想睡就睡、想听就听、想逃就逃,他们根本不把老师交代的学习任务当做一回事,他们用玩耍、上网、谈恋爱等方式来虚度时光;另一部分大学生把大把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兼职、社团等活动中,他们分不清主要和次要的任务;甚至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嘴里天天喊着“无聊、郁闷、纠结、奔溃”,从这些口头禅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没有生命价值观和精神信仰。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而使教育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生命力的发展,就必须要让生命教育走进校园[2]。

1.2大学生自杀现象急剧上升

在中国,大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而且呈现上升趋势,其中,2007年5月8日至5月17日短短10天间,北京就有5名高校大学生跳楼自杀身亡,更让人触目惊心的是在哈尔滨仅5月,就有39人自杀,其中,超过10人是大学生[3]。另外,一项以国内媒体公开报道为依据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大学生自杀案例,自2002年起不停攀升,2002年27起;2004年为68起;2005年116起;2006年130起[4],这种自杀死亡方式已成为青少年死亡的首位原因。

1.3大学生心理问题明显

当代大学生处于社会急剧变革,生活节奏急剧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时代,许多大学生在这样错综复杂的环境下出些了心理问题,部分大学生因心理问题没有办法解决而选择休学、退学甚至犯罪、自杀等一系列活动。据统计,目前全国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大约有1600万,其中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占16%~25.4%,这样的大学生现在或者将来对自己以及他人都存在生命的威胁,所以我们呼吁加快对大学生生命教育。

2在我国现阶段实现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可能途径

2.1家庭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基本途径

家庭教育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第一任教师,也是最基础的教育,家庭教育对每一个人的生命教育也都是终身的、最有效的,因为家庭是每个孩子人格形成的启蒙学校,家庭生活处处蕴藏着宝贵的生命教育因素。

2.2学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径

独立生命教育课程安排如果专门生命教育课走进课堂,那么生命教育将会系统化,专业化、规范化,生命教育的意义将会更加深远。综合课程生命教育内容的安排因为目前生命教育专门课程在内陆还没有普及,但是生命教育刻不容缓,所以在一些高校可以通过安排教师在其它综合课程中融合生命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校园内外社会实践活动生命教育内容的安排大学生在校园内外都会参加社团等组织的活动和社会实践课,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适时安排生命教育课,结合一定情景让学生明白生命的价值。

2.3社会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

目前网络和电视等媒体对大学生的思维和价值观的影响深远,所以通过媒体传播生命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教育大学生自觉摒弃那种不合理的物质享受,摒弃哪种不合理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生死荣辱观和生命价值观,通过媒体的一些生命教育的精品活动和精品节目感染和鼓舞大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创造一个良好的尊重生命的氛围。

3探索构建生命教育实践体系

3.1生命教育的政策法规

现在生命教育政策法规在我国内陆地区很少,也很不系统,希望国家尽快出台相关法规,2004年上海市制定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辽宁省也制定了《中小学生命教育专项工作方案》,湖南省也于2005年颁布了《湖南省中小学生命与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3.2生命教育的目标

通过一系列生命教育,让大学生明白珍惜自己,关怀别人;让大学生明白生命的光辉在于乐于助人,奉献自己,照亮别人;让大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在于感恩惜福,爱护大自然;让大学生明白珍惜生命,乐观进取,树立目标,努力奋斗。

3.3生命教育的理念

生命教育理念就是根据大学生的自身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教育大学生提升生命质量,明白生命的意义,懂得美好生活和幸福生活的前提是呵护和爱护生命,欣赏和敬畏生命,提高生命境界,最后实现自我价值。

3.4生命教育的内容

生命情感教育人从一出生就在父母的呵护中逐渐长大,就对父母等人建立依恋,建立情感,这是生命情感的初步体验,也是基础情感教育,但是大学生除此之外还要进行生命成长过程中各种情感教育,例如挫折教育、责任教育、生死教育、感恩教育、幸福与成就观教育等。生命认知教育每一个人如果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将来到哪里去,而且这种认知时时刻刻映在自己大脑中,那么人们才能从生理的、社会的层面去认识把握和接纳自我,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时,最好把生命的发展历程讲诉清楚,让他们明白生命来自不易,生命里倾注了好多家长心血。生命价值教育生命价值教育就是珍惜生命,树立目标,努力奋斗,充实自己,让自己能够为别人带来温暖,带来便利,也让大学生明白“何以为生”、“为何而生”,让大学生不仅有理性、有知识,还要有情感、有爱心、有人性。让大学生明白生活不是抱怨的,我们需要做的只是追求一个目标,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过好每一天,珍惜我们身边的一切,努力用爱去诠释生命的意义,用奋斗去实现生命的价值。生命审美教育大学生生命审美教育就是让大学生明白一个人要有审美的态度,要有超脱的眼光,要有奉献的精神,这样才能正确面对生命过程中的不足和缺失,才能认识生命过程中真正的真、善、美,才能明白生命的真谛。生命意义教育开展生命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价值观、人生观、成功观、生命观,能使大学生深刻理解生命的长度不可以改变,但可以增加生命的宽度与厚度含义,从而珍惜大学时期宝贵的时光,刻苦学习,努力掌握精深的知识,丰富生命的底蕴,积极地加强自我修养,努力培养高尚的道德品格,提升生命的境界[5]。生命安全教育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目的是让大学生提前注射安全疫苗,让大学生提前具有安全问题的免疫能力,让大学生接受生活中各个角度安全教育知识,例如:消防常识、地震常识、旅游常识、心理疾病预防常识等,从而能有效避免生命受到伤害,做到防患于未然。

3.5生命教育教学形式

第5篇

几年来,我们在市委和市关工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教育部门中心工作,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培养四有新人等方面,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文秘范文)

1、加强领导,完善管理,为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提供保证我们对关心下一代工作一直高度重视,按照国家、省、齐市和我市有关要求,切实将关心下一代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2、是健全领导组织。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并设专人负责,在领导、资金、活动内容等诸方面给予满足。直属及各乡镇学校层层建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由主管领导、离退休老同志和有关负责人组成的关心下一代工作领导组织,全市教育系统共有基层关心下一代工作组织35个。形成了从上到下,层层有组织、层层有人抓的局面,确保了工作的有效开展。

写作,是一种心情 二是完善运行机制。为使关心下一代工作有序运行,我们制定和完善了《工作目标责任制度》、《工作考核评估制度》、《工作汇报制度》、《家访制度》等。教育局党委每年初都召开关心下一代工作会议,对上年工作进行总结和对当年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每半年召开一次工作汇报会,听取基层单位关心下一代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局党委和关工委还经常召开专门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平时召开会议,在部署其它工作的同时,都要对关心下一代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我们还把关心下一代工作纳入基层党支部和学校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要求有方案、有专人负责、有组织机构、有具体工作措施。在对基层党、工、青、妇工作进行检查时,也把关心下一代工作作为重要内容。

3、是加强队伍建设。为使关心下一代工作能够切实落到实处,我们重视加强关工委队伍建设。在层层设立专兼职工作员的同时,还充分发挥离退休老干部的积极作用,聘请教育老干部担任教育局关心下一代工作工作员。一些学校还自行聘任老干部做学校的关工委校外工作员,在教育系统形成了专兼结合、在岗和离退休干部结合、人员广泛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员队伍。我们不断提高基层单位关工委工作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教育各级关工委组织根据教育党委的统一部署,组织关工委全体同志认真学习xx大及xx届三中全会文件,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与重大意义,进一步提高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认识。学习中密切联系关工委工作实际,认真分析研究新时期、新阶段青少年思想教育的规律和特点, 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总结关工委工作新经验,真正做到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使关工委工作更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更符合时展的需要。

二、突出主旋律教育,积极开展读书活动

关心下一代工作,教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同时,我们把开展主题读书活动作为贯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效载体,作为对青少年进行主旋律教育、弘扬时代精神的重要形式。坚持经常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开展主题读书教育活动,做到了三个结合。

1、是把读书活动与学校整体工作相结合。我们把在中小学生中开展读书活动与学校工作同步,把读书活动纳入整个教育教学计划中,作为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确保了不出现读书活动与教育教学工作“两张皮”现象。教育局年初有部署、年末有检查和总结,并对读书活动开展好的单位予以表扬。在XX年的读书活动中,讷河一中、二中、老莱中学、团结中心学校、通南中心学校等12个单位受到了表彰。促进了中小学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并取得实效。

2、是把读书活动与学生日常教育活动相结合。为使读书活动能坚持经常深入开展,我们把读书活动与学校主题班团队会、纪念活动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各中小学每周一节的主题班会,学校团组织和少先队组织定期召开的主题团队会,开展读书教育活动。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开展了以《高举光辉旗帜,誓做时代新人》为主题的“读一本好书”活动。各学校还利用各种节日、纪念日针对青少年特点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多种活动,增强了实效性。一些学校把主题班团队会开成读书竞赛会、读书汇报会等。讷河二中和讷河一中等单位都在市关工委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以“爱我中华”为主题的读书活动,收到了明显的教育效果。

3、是把读书教育活动与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我市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把读书活动与校本课开发有机结合,开设了读书课。团结中心学校等学校在校本教材的编写中,以《高举光辉旗帜,誓做时代新人》为蓝本,自编教材。通南中心学校等学校结合读书活动,组织学生从现实生活情境中选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实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发挥主阵地作用,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

轻松写作-公文易 我们在注重开展读书教育活动的同时,还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通过做好教育常规工作,把关心下一代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娱乐不断发展。近几年,我们大力开展普及学前教育工作。现在,全市农村学前一年教育普及率已达到99%,并开始普及学前二年、三年教育。我们还充分利用娱乐中心,对全市各类幼儿园(所)教师进行培训,开展观摩活动。同时,加强对其他单位和个体幼儿园(所)的建设,加强管理,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幼儿园(所、班)的迅速发展,全市办园(所、班)质量明显提高,为下一代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使身心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通过严格控制中小学生辍学,依法维护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从1999年以来,每年3月和9月开学初的前两周,我们都在全市组织开展控辍工作会战周活动,形成了一项制度。还实行控辍责任承包制度、初二和初三后分流制度,并严格禁止教师歧视后进学生,实施提优补差工程,对后进生由教师和学生进行帮扶。同时,加强对家庭贫困学生的救助。

建立特困生救助基金,由各学校在开学初对一些特困生免收学杂费,还通过组织开展“手拉手、献爱心”、“让希望工程在身边筑起”和推进利民行动等,组织师生对贫困学生进行救助。有效地维护了中小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娱乐权利。

三是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的法制观念。我们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思想教育主渠道作用。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内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通过对学生平时纪律、卫生行为的管理,对好人好事大张旗鼓地表扬和对不良倾向严肃认真地批评,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和抵制不良倾向教育。还通过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和遵纪守法的法制观念。

四是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为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教育环境。我们实行小学升初中取消考试,免试直升,并对中小学考试制度、评价制度进行改革,使小学生能轻松愉快地学习。同时,在教学内容上,结合课程改革实验的实施,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通过建立各种学生课外兴趣小组,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近几年,我们加大了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工作力度,使中小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下解放出来,促进了身心的健康发展。

五是加强安全和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为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治安环境。我们坚持经常对学校进行安全检查,以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同时,加强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提高了学生安全保护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我们还把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作为工作重点。协调文化、工商、娱乐等有关部门对社会上的各种文化、娱乐场所进行严格的规范治理,对不适宜未成年人进入的场所,坚决禁止未成年人进入。各学校都成立了家长学校,开展各种形式的讲座、座谈、培训等活动,针对青少年学生不同时期的生理、心理特点,介绍良好有效的教育方法,指导的父母和其他监护人有效地防止、矫治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各学校都制定了联系家长制度,班主任老师通过家访、电话访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与家长互相沟通,共同协商解决中小学生的思想问题、学习问题和行为问题。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统一整体,为青少年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第6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小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的基础。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的必然要求。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自2002年教育部首次颁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后,2012年教育部再次颁布了《纲要》的修订版,并于2014年3月进一步颁发了《关于实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争创计划的通知》。至此,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从十五年前的初创期、十年前的发展规范期走到了如今的完善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迎来了创新性、特色化发展的新机遇。

如何更好地让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服务,如何进一步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视野,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向现代化、特色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是当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全新挑战与任铡

一、学科规划之根: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发展的校本目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发展应立足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围绕师生心理健康发展与调试的实际需要,落实学校教育理念和内涵发展要求,创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关怀个体过去、当下、未来全程”的人性化体验式心育模式。

具体的工作目标应锁定为,创建大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下的全新工作机制,壮大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构建“三位一体全程人性化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改善心理健康课程实施策略,引领并服务于师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学科规划之本: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发展的校本策略

(一)树立大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创新“网络式”工作机制

“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是当下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普遍面临的困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从本质上讲是缺乏“全员参与、关注个体”的大心理健康教育观,仅靠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单打独斗”造成的。因此,心理健康教师绝不能止步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者的角色,更应成为学校大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的营造者、学校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引领者、推进者,进而通过树立大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创新“网络式”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破解因人力资源匮乏造成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上新台阶的问题。

首先,要树立“全员参与、关注个体”的大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和通力合作。有实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既要面向全体促发展,更要关注个体解疑难。而和学生们朝夕相处的班主任老师、学科教师更容易发现学生的问题,也更具备及时解决问题的条件,因此全体教师都应该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视为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树立大心理健康教育观,结合实际工作切实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行动研究”。而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应在提升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与技能方面发挥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其次,要创新“网络式”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建立在主管校长领导下的,以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核心,以德育主任、德育学科教研室教师、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的“网络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分工负责,各司其职。

最后,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有关“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和心理辅导要计入工作量,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评优评比、工资待遇、职务评聘等方面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的相关规定,制定适切新型工作机制的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工作实施办法、检查评估办法和绩效奖励方案,切实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完善硬件、软件资源,提升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

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专业培训。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师资培训内容,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制定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计划,分专题落实,每学年不少于10课时。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室为核心,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习交流和教研活动,走出去引进来,引领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发展,进而全面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

(三)构建“三位一体全程化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首先,构建“三位一体全程化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合力,指向学生身心全程、全面发展。

其次,营造“尊重”文化引领下的“关照心灵”的校园心理文化。创设符合大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要求的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每学期都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动“物化”关照心灵的心理文化,通过学生心理社团、宣传栏、校园广播、心理网站等校园媒介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大心理健康教育文化氛围。

再次,充分发挥学科渗透过程中的隐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全员参与的大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引领各学科教师挖掘学科心育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室适时征集学科(或常规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秀案例,供教师学习交流。进而引领家庭教育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中发挥积极的基础性作用。与学校家长委员会积极配合,引领家长做好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每学年为家长举办1~2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或宣传活动,帮助家长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教育方法。通过家长委员会、家校互动等多种途径,了解、反馈学生的心理状况,协助家长或监护人共同解决孩子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充分利用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最后,创新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施策略。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体系必然会对课程实施策略提出全新的要求。“三位一体全程化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需要一套有利于学生参与和体悟的实施策略与之配合。全新的体悟式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贯彻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针对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创设基于真实情景的活动体验课堂,通过让学生全情参与到富有启发和拓展意义的活动中来唤醒他们心灵深处的潜意识,通过体验、感受、内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学科规划之基: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发展的校本保障措施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证明,完备的组织结构、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落到实处,需要充分发挥组织保障作用,需要依靠学校行政管理部门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全体教师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和课程观,只有在时间、空间、师资等方面提供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功能才能得以有效发挥。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实施、检查督导、评估评价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也是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完善心理辅导伦理规范、档案管理、值班值勤、学生转介、危机干预等方面的工作制度,明晰责任与任务,加强团队合作意识。通过规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考核与管理过程,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

第7篇

一、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内涵,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他学科的区别

人们常说:“健康是1,其它的财富、地位、事业等均是它后面的0,有了前面的1,后面的0越多越好;如果没了健康,其它一切均等于0”。如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大家对健康的要求已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的残缺和疾病,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这充分表明,人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而且要珍视心理健康。学校无疑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心理健康教育”指在学校中,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应用心理学揭示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辅导等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

心理健康课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它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都有别于其它学科。各科文化课侧重于传授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相应技能,教材安排自成体系,教学内容之间有过渡、有衔接,注重知识的内在逻辑性。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帮助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学生没有学习文化知识的压力,它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中心,教学方式以学生活动为主,使学生通过自身的阅历实现感悟,促进心理的反思与构建,体现的是学生心理活动历程。教学内容很宽泛,内容之间并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只要有利于学生情绪的合理调控、抗挫折能力的提高、良好的自我意识的建立、良好的学习心态的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等,这样的内容就能称其为内容。它的目的就是为学生掌握知识、成人成才服务,使其能够满足学习、生活对心理品质的要求。

二、充分利用教材载体,发挥课堂教学功效

我们使用的长春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是在新课改背景下编写的。教材内容以学生发展过程中容易产生的心理困惑和问题为依托,每课内容都按“七彩镜——童心广场——直通车——资料卡”四个部分组织设计,四部分围绕一个主题,从感性经验、理性思考、活动体验等多个维度展开,以优美的文字、生动的画面、灵活的形式为学生答疑解惑,使学生能在老师的组织和启发下更好地认识自我,适应学习和环境,与人交往,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1. 七彩镜——创设情境,直观感受。这部分教材常常通过讲故事、举实例等编写一些学生熟悉的事例或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困惑以及问题,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教师在这一环节要认真准备,倾情投入。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绘声绘色地讲述;也可以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制作如临其境的影像;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入情入境的表演等氛围营造,提高学生情绪,营造乐学的良好心理气氛,让学生有话可说,产生共鸣,课堂气氛活跃,辅导效果水到渠成。

2. 童心广场——交流互动,理性思考。通过前面提供、创设的一些具体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感受,激发其内驱力。这一环节要积极引导学生倾诉真情,宣泄自己情绪,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交流互动中促使学生认真思考、体会课堂互动带来的情感满足。

3. 直通车——注重感悟,指导践行。这一环节要通过师生互动,分析评议不同的建议与做法,互相启发共同受益,达到导心效果。教学中必须以学生的个体经验为载体,引导他们重新审视自我、认识自我、纳正弃误。只有借助于学生自身的体验、感受和感悟,重视学生个体内在心理历程的影响,才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外在心理知识内化为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

4. 资料卡——阅读理解,延伸课外。这部分教材主要提供一些与本节课主题相契合的一些课外资料。通过阅读理解,继续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强化学生认知,引导学生鉴赏和培养健康心理,健全学生人格。

三、开展家长辅导活动,家校整合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第8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4]”近年来,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和心育理念的推广,学校和广大师生以及家长都进一步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王玲等人曾对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进行研究后发现,综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5]。随着网络资源、多媒体的普及,今天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化。这样我们可以更加便捷地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进行跟踪、监控和评估,针对学生的不同家庭情况和心理状态顺势引导,更好地保证工作的有效性。因此,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注重调动各种因素,保证综合性和全面性。学校里的教师、学生班集体、同学与同伴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元素。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也可以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同时更好地发挥这几方面的积极因素,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可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交互式多媒体教学信息系统能够提供丰富、全面的视频、音频和图文等学习资源: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多媒体素材,也可以通过网络下载必要的教育资源。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除了讲授,尽可能地加入情景表演、小活动等互动形式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利用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课程主题,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分享。比如在“认识情绪”这一主题的课堂上,通过给同学们播放影片《头脑特工队》片段让学生们了解不同情绪的特点和作用。学生也能在体验思考、交流讨论的过程中获得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调节的方法。在此过程中也可以通过交互式多媒体促进师生、生生的互动与交流。在课堂外,教师也可以利用视频、音频制作软件积累心理课堂的教育素材。比如,在进行学期总结回顾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前采访一些学生,录制关于学期收获的视频,记下同学们的心声,通过视频制作软件配上字幕和音乐,在课堂上为同学们播放。同学们在观看他人的故事中会对自身产生思考,从而收获属于自己的成长感悟。

3利用网络信息化建立心理健康管理系统

利用网络信息化建立心理健康管理系统,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个体上或心理上的不同需求,实现网络心理测评、在线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健康网页的创建等。

3.1网络心理测评

网络心理测评包括心理健康测试、人格测试、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倾向等方面的心理测试。受测者在使用网络在线测试系统时,登陆之后填写个人信息,即可开始测评。在线测试不仅能更加高效、便捷地收集信息,而且便于统计分析和数据管理,及时提供反馈信息。在线网络测评不仅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而且可以从中筛查出那些出现预警记录的同学,及时对需要帮助的学生实施心理疏导,帮助学生调整心理状态。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调查可以为心理健康教师和班主任如何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基于网络心理测评的结果,可以从“预防、发展、干预”三个层次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指导。

3.2在线心理咨询服务

在线心理咨询服务是一种可以探索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有效途径,不受时空束缚,快捷高效。学生在这里的谈话内容更加自主,在安全、开放的空间里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形式也会更加丰富,除了通过文字咨询交流还可以进行语音交流。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们的需要通过网络或交流软件引导学生观看或查阅心理健康资料,让学生通过留言等形式来促进交流,从而达到提高心理自助能力的目的。

3.3心理健康网页的建设

制作简洁实用、富有趣味的心理网页,为学生介绍心理网页的功能、登陆和使用方法;鼓励学生在机房浏览学习,让学生在这里能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能便捷地找到心理自助阅读材料、观看网络视频学习资源。通过网页的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实现优质资源共享,让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惑时能够获得心灵的支持和指引;另外,网页上还可以建立论坛或者留言板块,使学生能够表达心声、相互交流和帮助。学生可以按要求注册、填写个人资料,发言时可以利用自己的网名,提供安全、开放的空间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网站上的留言板还可以定期进行整理、编辑和分类,以心理专栏的形式呈现,主要解答同学们的一些共性的心理困惑和疑问。网页坚持“自主、自助、交流、互助”的原则,全方位地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服务,使之成为学生的心灵之家。

4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设备,辅助咨询过程

心理咨询,又可译为心理辅导,是通过一种专门的帮助关系来使当事人发生心理和行为上的改变。它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个别辅导、团体辅导等。多媒体的普及和心理咨询室设备的不断完善让个体心理辅导工作的形式变得更加丰富。除了沙盘游戏、宣泄设施,还可以利用咨询室内的音乐放松椅来帮助学生缓解焦虑、紧张,调整身心状态等。音乐放松椅主要利用音乐声波的频率和声压引起人们心理上的反应。良性的音乐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可以改善人们的情绪,同时有助于消除心理、社会因素所造成的紧张、焦虑、忧郁、恐怖等不良心理状态,帮助人们调整身心状态。在音乐治疗中使用的各种音乐活动,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的功能水平的来访者,使他们都可以在音乐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而这种成功的体验对于一个人的自我,形成和自我评价是很重要的[6]。放松椅就可以很好地用音乐这一媒介为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服务。放松椅上带有平板电脑,系统库里有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可以连网更新,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播放其需要的音乐、冥想音频等。多媒体、音乐放松椅的结合可以更好地辅助咨询过程,有效地促进来访者心理和行为的改变。

5开展校园团体心理辅导与建立“朋辈互助”在线团体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给予成员心理援助与心理指导的咨询形式[7]。在一个充满理解与支持的团体氛围中,参与者愿意尝试各种选择性的行为,探索自己与其他人相处的方式,学习有效的社会技巧;团体成员之间能讨论他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察觉,并获得其他成员在团体中对其察觉的反馈,使之经由别人的观点来审视自己;培养成员的信任感与归属感,从对团体的信任到信任周围的其他人,从对团体的归属感扩展到对学校、社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李瑞芹等人[8]的研究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对城乡重点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有显著的效果。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而言,同伴交往对于他们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同伴关系不仅可以满足青少年的社交需要而且是他们获得社会支持、安全感和亲密感的重要来源;此外,同伴交往对青少年的认知、自我同一性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尽管这种心理互助是非专业的,但它提供的却教育心理是一种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人际间的帮助。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能为大家开辟不同主题的“朋辈网络互助论坛”,为其提供交流的机会,帮助同学们在同伴群体中倾吐心声,互帮互助,将能更好地为他们提供心理支持。作为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如果能给予这些“朋辈互助在线团体”以正确的管理和指导,使之与团体活动相结合,那么就能为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来源。

第9篇

【关键词】 大学生 生命伦理教育 现状

一、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意义

在现行的高校教育中,学校普遍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要求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这种只注重科学文化知识,而忽视精神层面和心理层面的氛围,导致了人文精神的失落,并由此造成生命伦理观念教育的缺失。由于大学生对生命伦理问题缺乏一定的了解和思考,因此出现了言行的失常,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心态,甚至出现自杀、伤人、伤物等严重不良行为。

南京危机干预中心对部分高校学生的调查表明:“大学生自杀率近几年呈上升趋势,比全国自杀率高出一倍,这已成为大学生死亡的首位原因。”近年来,我们频繁在媒体上看到大学生自杀的消息,这些大学生们正当青春年华,却因为各种理由,轻易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同时大学生伤害他人生命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他们的行为完全是严重扭曲的心理产生的,是对生命的漠视。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我们应该认真思考这些事件发生的深刻原因,并分析原因找到解决的办法。这些伤害自己生命和他人生命的行为,反映出了大学生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严重歪曲的心理。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环境的影响,有其家庭环境的影响,也有其自身的原因。但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学校缺乏对大学生生命伦理观的教育,是导致大学生轻视生命、漠视伦理规范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当今高校应该重视生命伦理观教育。

针对当今高校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思想问题、价值取向问题,利用专业知识综合分析他们的各种问题、原因之所在,找出合理有效的解决途径,引导他们走出心理误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努力成为能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用人才,切实有效地开展生命伦理观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生命伦理教育研究的现状

八十年代初期,生命伦理学的概念被引入中国。1980年,邱仁宗教授在《医学与哲学》创刊号上发表了《死亡概念与安乐死》一文,首开了生命伦理学学术讨论的先河。随后,有关生命伦理学的相关问题逐步引起了各界人士的研究与关注。三十多年来,有关生命伦理的论文、论著、译著不断出现,最具代表性的是邱仁宗教授1987年5月出版的专著《生命伦理学》,它标志着中国生命伦理学的萌芽。

1、国内研究现状

在台湾地区,20 世纪初,生命伦理教育从日本由民间团体引进并推广,少数学校开始增设相关课程,但并未成为主流。直到1997年台湾成立“生命教育推广中心”,生命伦理教育才被重视起来,大批专家学者参与研究与讨论,发论文、编教材、学术讨论等,推动了生命伦理教育的普及与发展,逐步提高了生命伦理教育的影响力。与台湾地区所不同的是,香港地区生命伦理教育的推进与发展,是由社会福利团体、义工组织、宗教协会等民间组织进行推进和发展的。另外,香港政府也特别重视生命伦理教育的推进与培训,各种学习培训、课程设计、实践体验等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总体来说,香港虽然十分重视生命伦理教育,但真正具体、科学的生命伦理教育课程体系还未完全形成,作用发挥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比较而言,大陆的生命伦理教育起步较晚。教育部提倡素质教育要以人为本,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要尊重人的心理健康,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是我国生命伦理教育的开始。各个学校也开始重视生命伦理教育,以此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2006 年在北京召开了“第二届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并权威报告;2005 年上海市正式提出《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生命伦理教育正式进入中小学课堂;2004 年辽宁启动“生命伦理教育工程”,全省中小学均开设生命伦理教育课程,对中小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生命伦理教育。但是全面整体看我国的生命伦理教育现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生,大学生的生命伦理教育还不够,理论的研究成果不多,实践教育成果不强。因此,我国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和升华。

2、国外研究现状

1915年,德国哲学家施韦泽提出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思想,对“生命”范围的界定突破了生命对动物的限定,扩展到了植物和一切生命,为后来伦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1937年,美国政府提出要普及学生的死亡教育,使学生领悟到生的真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伦理观。20 世纪中期,加州的阿南达学校实施生命教育体验计划,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伦理观,提高学生生存质量。1976 年,美国大部分中小学开设了生命伦理教育的相关课程。20世纪90 年代中期,美国的生命伦理教育基本普及,主要内容包括生命挑战教育、情绪管理教育和品格教育等。英国的生命伦理教育起源于1987年,由中心基金会组织,经过十余年的发展,90年代在学校已基本普及,生命伦理教育课程被认定为跨学科重要课程。2002 年,生命伦理教育课程被认定为必修课程,由此得到全面推广。日本的生命伦理教育起源于1989年新修改的《教学大纲》,为了解决日本青少年中存在的自杀、杀人、污染环境等现象,明确提出了生命伦理教育,重点定位于尊重人的精神、敬畏生命的态度、重视生态保护等领域。近年来,日本教育又提倡以“热爱生命,选择坚强”为主题的“余裕教育”,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状况,通过教育与实践活动帮助他们认识到生命的珍贵和生活的美好,从而坚强地面对挫折,珍爱生命。总之,国外的生命伦理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生命伦理教育的对象大多集中在中小学生身上,对大学生的生命伦理研究和教育则相对较弱。

总结国内外关于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研究现状,通过对中国知网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关于在高校开展生命伦理观教育的文章较少。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对在高校开展生命伦理观教育的研究仍是一个有待深入的领域。

三、大学生生命伦理观教育的简要述评

从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伦理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从社会文化、家庭教育以及大学生自身三个层面去探寻大学生中消极生命伦理观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探索相应的解决办法,引导大学生用正确的生命伦理观去丰富自身生命意蕴,回归伦理道德本色,实现个人最终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纵观现实,年轻大学生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自杀或者杀人等否定生命的做法,在放纵自己、忽视生命价值和伦理道德要求的同时,迷失于生命的价值和伦理道德的追寻中。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从同情、惋惜、关爱生命的角度去深入分析开展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研究的背景和重要意义,对大学生的生命认知、生命态度、生命责任、生命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真实了解大学生生命伦理观的基本现状,并根据当前高校教育和学生生命伦理需求实际,进一步探索符合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实际的内容、原则和途径,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生命伦理观。

1、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决定教育出路,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伦理教育不能只片面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应该关注大学生个体性格的发展,尊重其独特性,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层面和精神层面,并结合大学生遇到的现实生活困境、学习困境,给予正确、积极的引导,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让他们愉悦的生活和学习。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处理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会排解各种不良的情绪,学会去领略生命的美好,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与使命,真正地享受自己的人生并为之努力。

2、深化教育内容

一是应该立足于生命存在的价值的教育,应该使学生意识到人发展的前提是存在,而存在应该是不断的进步,不断向前发展的,任何人想要实现什么样的人生什么样的梦想,都必须要有生命的存在作为前提,所以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无比重要并具有无比价值。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应该用一种包容和理解的目光去看待每个生命,关注每个生命的价值。二是高校应该对大学生开展生命挫折教育,加强大学生对生命中挫折的认识,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挫折,并指导他们如何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挫折,从而战胜挫折获得人生的继续前行。要教导学生在挫折面前,人的意志可能比行为更有效,使他们从心理意识上去正确对待挫折,更好地战胜挫折,锻炼自己不断成长。三是大学生的生命伦理教育应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的意识,并同时要树立对他人、对整个社会负责的责任观。应该教育大学生在生活中,没有任何人有理由肆意剥夺另一个人或生物的生命,每个人都应该尊重他人的生命,这是一种最起码的善良,这也是一个人所必备的道德品质。

3、整合社会资源

大学生所接触的环境是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共同构成的,因此除了高校通过实施生命伦理教育来改变现状之外,还必须整合一切社会教育资源。大学生目前对生命状态的认识,迫切要求社会广泛地宣传教育,其中最重要的是各种传媒的作用与影响。现在是个全民信息传播的年代,网络、博客、微信、视频等各种传播媒体应坚持正确的传播导向。特别是在发生一些负面事件时,在真实报道的同时也要选取适当的视角,向全社会、向大学生传递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大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贵,感受到生命中的美好,进而热爱自己的生命,并珍惜他人的生命。

【参考文献】

[1] 潘玉芹:当代大学生生命道德教育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

[2] 邱仁宗:生命伦理学的内容和特点[N].现代医院报,2005-01-13.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教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弗兰德森也曾指出,心理健康与学习中的成功是密切相关的。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所存在的各种心理障碍,并找出科学的对策,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下面就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及解决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自卑心理的产生及矫正

在小学生中,由于学习成绩不好而产生自卑的十分常见。小学生由于受自身认知发展的限制和家庭说教的影响,常常认为只有考出理想的成绩,才能得到老师、同学们的认可,也能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一旦出现考试不利,就觉得老师和同学们看不起自己,又怕家庭和社会的各种责难,从而产生巨大的心理负担,阻碍了能力的发挥,成绩再度下降。如果连续几次失败,便产生“我不如人”的精神负担,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消极的自卑心理。随着自卑心理的不断暗示下,学生智能水平逐渐下降,思维能力和应变力的减退更为明显。一遇竞争便甘拜下风,不战而退,失去应有的勇气,

使许多成功的机会失之交臂。学生可以从发展自己的特长人手,把目标先放在兴趣较浓的科目上,单科成绩的提升比较容易,良好的发展会极大增强自信心,进而看到自己的潜能,由心理的变迁带动其他科目的成绩。

二、逆反心理的产生及解决

在小学生中,经常可以遇到一些以消极、冷漠,甚至敌对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的心理现象――逆反心理。这是消极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害,对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造成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要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就必须对其成因进行分析,然后对症下药。处于小学生一方面容易冲动做错事,另一方面人格意识、自尊心、包括反抗意识逐渐增强。当学生因犯错误而挨批评时,对教师“翻老账”、“揭老底”的做法十分反感,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师教育学生时切忌再用以前的事去刺激他,应该就事论事,掌握分寸,多加鼓励,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有些教师不能平等对待学生,对待优等生是一种态度,对待差生又是一种态度。从而引起学生的反感。还有些教师方法欠妥,常嘲讽、挖苦学生,严重的伤害了他们的尊心,致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当做到爱护学生,一视同仁,评价学生实事求是。同时要加强自身修养,尊重、爱护学生,讲究科学的教育方法,增强他们对老师的信任感,疏通师生的心理通道。

三、厌学心理的产生及清除

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有很多。如教师业务能力低,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感到学习是一件苦差事。学生在学习上遇到挫折或者困难时,有的教师没有检查自己的原因,不是耐心辅导,而是抱怨、指责学生,甚至惩罚学生。同时,追求升学率使得师生对人的评价难以摆脱片面性和表面性,“分数决定一切”大大增强了师生的心理压力。这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而使孩子厌恶学习,甚至想逃离学校。而社会上“大学生赚小钱,小学生赚大钱”的新的读书无用论更加剧了学生的这种心理。针对上述原因,教师首先要切实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在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要细心观察学生,多种手段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发现问题马上解决,耐心辅导学生。再次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把学习与社会需要联系起来,知道社会需要的是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各种人才,“天生我材必有用”,而文化知识可以全面提升人的素养,帮助个体在社会上立足。对于思想和学习不太求上进的学生,必须把社会需求与他们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使他们有一种危机感,以促使其逐步产生学习动机。

四、缺乏毅力的对策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大,他的能力发展的就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在学生没有学习目的,缺乏学习动力的情况下,可利用他们所喜欢的其他活动动机,如画画、打球等,使这种动机和学习发生关系,从而产生学习要求。然后逐渐加强刺激,将个人的学习动机、学习目的与社会的需求联系起来,树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学习的崇高理想。其次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就是认准一个目标,长期坚持,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一个小学生意志强不强,对他将来的发展和事业的成功关系重大。小学生正处在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教师应有的放矢增强小学生意志的培养和指导。具体可以从以方面人手:让学生完成艰苦的项目,经受挫折体验,同时体会成功的喜悦,进行正确的价值导向。人是一个身心统一体,高深的人格和发达的智力都必须建立在健康的心理基础之上。

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将奠定孩子的心理健康基础,一个人德、智、体几方面都没有大的问题,却由于心理素质较差而影响事业成功的例子并不少见。因此我们必须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们的心理障碍,真正实现学生们快乐健康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8月颁布

第11篇

1.自接到泰教办发〔2013〕35号文件关于转发鲁教体办字〔2013〕4号文件认真做好中小学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工作专项督导检查自查工作的紧急通知后,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组织专门人员根据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中小学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工作专项督导检查自查工作的通知》的通知要求,对照《关于印发省中小学体育卫生工作专项督导评估方案的通知》和《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贯彻<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评估方案(试行)》的规定和要求,对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了逐一自查、评分,并撰写了专项督导检查自评报告,于2013年7月30日前按时上报到体卫艺教研室,目前学校已按督导评估要求对体卫艺各项指标进行了档案整理和归类。

2.对照体卫艺专项督导的各项指标,学校存在以下问题

(1)全校每班每周体育课的开课数均为3课时,1-2年级没有达到4课时。

(2)因学校场地狭小,没有组织开展学生集体冬季长跑活动,只布置学生在家进行这一活动。

(3)学校每年只召开一次秋季运动会,还达不到每年二次,但每年十二月都定期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月,全校师生均参与活动和比赛。。

(4)学校体育运动场地不达标,没有标准的田径运动场、蓝排球场地及乒乓球场地。

(5)学校没有实施新生入学体质测试和学生体质测试工作。

(6)学校每年只对学生视力状况进行二次监测,达不到规定的四次检测要求。

(7)由于学校在改建施工中,存在艺术专用教室、教育教学设施和活动器材等不足的问题。

二、“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情况

1.自2009年3月起,我校就开展了“体育、艺术2+1”活动,学校广泛征求艺体老师和班主任的意见,制定了实施方案、体现学校特色的体育艺术项目和学生申请考核表,音体美教师根据个人特长,成立了管乐、舞蹈、合唱、乒乓球、健美操、腰旗橄榄球、国画、书法、剪纸、皮影等兴趣小组,班主任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项目,填写学生申请申请考核表,并鼓励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学校兴趣小组、自主学习和家庭教育等方式、途径进行技能学习,班主任负责抓好落实。

2.2013年6月,学校接到泰教办发〔2013〕30号文关于印发《市义务教育段中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后,组织校级、中层、艺体教师、班主任认真学习了文件精神,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并通过校园网进行广泛宣传,使全校师生人人知晓,切实提高了全体师生对“2+1项目”重要性的认识。目前,学校已实施到第二阶段即调查摸底阶段,已精心制定了《泰师附校“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方案》,将对全体教师的爱好特长情况进行清查摸底,并结合文件规定的项目和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学校“2+1”项目的“菜单”供学生自由选择,为每位学生建立了市义务段中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考核等级表,并于月底前完成每位学生的填表和项目汇总工作。

三、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落实情况

学校接到泰教发〔2010〕40号文《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文件后,非常重视,按要求在校园网上进行了,召开了校级、中层及体育教研组长会,明确了职责,制定了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保证每班每周有三节体育与健康教育课;学校每天上午两节课后安排25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每天下午一节课后安排35分钟的集体锻炼,活动内容有广播操、自编哑铃操、校园集体舞、踢毽子、跳绳等集体体育活动;每天下午的第三节课为活动课,当天没有体育课的班级进行体育活动,当天有体育课的班级进行艺术类活动,由班主任和辅导教师共同组织,鉴于学校场地小、器材不足的问题,学校还布置学生每天放学后和节假日在家进行体育锻炼,充分保证了学生每天一小时的在校体育活动时间。学校将学生的在校体育活动时间和内容统一纳入教学计划,列入学校课表,并认真组织实施,做好实施记录。

第12篇

孩子问起去世的奶奶去了哪里,你将如何回答?也许你从未想过让孩子直面这个事实,但太多例子告诉我们:让孩子们自幼接受正确的死亡教育,不仅能让他们毫无阴影地正确对待生死、通过实现做更有意义的事情提升生命质量,也能有效降低未成年人死亡率。

在美国,“死亡教育”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如今已在全美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普遍实施。而在家庭教育中,面对孩子们提出的死亡问题,美国家长也会坦诚地给孩子们最简单明了的回答,尽量避免似是而非或模糊不清的答复。让孩子从小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请别漏掉“死亡教育”这重要的一环。

孩子们,正确认识死亡吧

幼儿园里,一个叫蒂米的男孩患脑癌去世了。是说蒂米转学或者出远门了,使孩子们平静地淡忘蒂米的消失,还是告诉孩子们这个不幸的事实?

美国老师黛尼尔选择了让孩子们围坐在她身边,轻轻地告诉他们:“脑瘤使蒂米的大脑停止了工作,使他的身体停止了工作。就这样,蒂米死了。”

之后当她分发学习用品或组织幼儿游戏时,总有孩子说:“老师,您忘了蒂米的那一份。”她也总是回答:“蒂米还在这儿吗?他还能回来吗?”孩子们终于知道:蒂米死了,不会再回来了。

想过把蒂米生前使用的小桌子搬走的黛尼尔,最后还是组织孩子们讨论如何使用蒂米的桌子。于是孩子们将蒂米的桌子抬到活动室的一角,摆上他生前最喜欢的恐龙玩具和与恐龙有关的书。并在每本书的扉页上写道:“送给特别喜欢恐龙的我们的朋友――蒂米。”

这使孩子们明白:蒂米死了,不会再回来了,大家很悲伤,但蒂米和大家在一起的日子永远难忘。

黛尼尔的做法,代表着美国人对儿童“死亡教育”两大基本目标:一是坦诚面对死亡事实,正确认识死亡;二是同时把它作为情感教育的一部分。

必要的情感教育

另一位普通的美国小学教师,发现全班同学集体喂养的小白兔“玫瑰”死了之后,孩子们都很悲痛,情绪波动很大。

于是这位老师立刻计划开展一次与家长协同的死亡情感教育课,帮助孩子们度过失掉“伙伴”的悲痛。她给每位家长写了一封短信说明情况,并告诉家长们:“‘玫瑰’的死令孩子们悲伤,这可能会使孩子们想起他们喜爱的人或宠物的死。我们将在明天集合后,邀请孩子们参加一个讨论会。大家一起制作一本关于‘玫瑰’的纪念册,来追忆与‘玫瑰’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和表达对它的思念。另外,在最近一段日子里,有些孩子可能会经常提起‘玫瑰’,有些孩子可能会变得沉默寡言。请您体谅孩子的情感表现。”

这位普通的美国小学教师,通过这堂情感教育活动和家长们在家里的情感教育协助,让孩子们认识到了正确对待死亡的情感体验,有益于树立他们的健康人生态度。

这样的例子在美国并不少见,大部分中小学,还会邀请专业殡葬人员或重症室护士来校教授别具一格的“死亡课”。“特邀专家”们会和孩子讨论人死时的真实情景,并让孩子们模拟遭遇亲人车祸死亡时的情形、应对悲痛情感的正确方法,或体验突然成为孤儿的凄凉感。

还有一类是在教师或家长的带领下,孩子们来到为绝症患者提供临终服务的场所,对即将离世者表示深深的尊重。他们将鲜花瓣撒在临终者的床上,并勇敢地握住处于弥留之际的老人或病人的手,向他们送上祝福的话,在爱心满溢中,微笑着目送他们告别人世。

不可或缺的特色教材

一天,蒙大拿的儿童心理学家阿斯莫老师在文学阅读课上,给孩子们带来了儿童文学作品《海盗伯里斯》。故事讲的是有一个名叫伯里斯的海盗,他和他的海盗伙伴们身体强壮、贪婪大胆。突然有一天,他们养的一只鹦鹉死了,伯里斯和所有的海盗都哭了。

阿斯莫问:“同学们,大家一直以为海盗是没有人性的,海盗生活一定惊险刺激,但为什么这个故事,却是以海盗同情鸟儿死亡作为结束?”

死亡是一种谁都要面对的、永远无法回避的自然法则,阿斯莫认为,儿童文学作品《海盗伯里斯》,能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向孩子们说明对于任何人“死亡都无法避免”和“生命都十分重要”。

这堂课上,阿斯莫与学生们一起热烈讨论海盗与死亡的联系、生命的脆弱与珍贵等问题,原本冰冷的死亡话题,逐渐充满温情氛围,孩子们表现出对死亡的理解和体恤,使这堂课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其实,大多数美国学校的死亡教育课,都离不开精彩的特色教材。教材通常采用生动有趣的故事、诙谐幽默的漫画等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充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提高教育效果,能同时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服务。

用自杀防御为孩子设防

在美国部分学区,还特别重视“自杀防御课程”这门死亡教育独立科目的开设。“自杀防御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在于教育儿童懂得珍惜生命,同时降低当地的自杀率。

“自杀防御课程”通常为期1~7周。老师要给学生介绍全美各地的自杀人数统计数字,帮助学生了解自杀前的一些特征,告诉他们当朋友或自己处于不佳状态时,应该及时告诉成人。

在加州林肯中学开展的“自杀防御课程”中,教师还会要求学生写一封劝说自己的一个有自杀念头的朋友的信,加强孩子的现实参与感。

加州是美国自杀率最高的地区。但自从1980年兴起“自杀防御课程”后,加州1994年的自杀率比1970年降低了39%。

在预防自杀的同时,课程也设置积极开拓生命意义的环节,随时倡导中小学生珍惜生命,提高生命的质量。比如在美国中小学课堂,不管是社会课教师或文学课教师,都经常用类似的提问来提醒孩子们:“如果你的生命只有3天,你会如何安排?你最想做什么?”

让孩子自幼接受“死亡教育”,就等于让他们真正理解生命的终结和存在,他们也一定会对人生的意义有更多的深入思考,并明白今天的重要,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

TIPS 中国家长如何开展死亡教育

1.学习如何更好地引导孩子的方法,可以收集一些关于“死亡教育”的资料,比如先看看《谈论死亡: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对话》这本书;

2.向孩子讲述死亡内容时,教导方法或解答方式都会直接影响其对死亡的认知。因此要符合大众认同的科学合理原则,避免用童话或半真半假的故事来解释死亡;

3.在引导孩子面对现实、正视死亡时,也要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以确保其心理健康。你不应只是一个传授者,也应该是一位好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