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育实践与研究

教育实践与研究

时间:2023-05-26 17:33: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实践与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育实践与研究

第1篇

近年来,我校积极开展艺术教育实践研究,走出了一条以艺术教育为切入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富有民族特色办学之路。一是创新教育理念,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突出朝鲜族艺术学科特点,使艺术教育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二是努力改善艺术教育设施,共投入50余万元,购置和补充了各类艺术教育教学设施。三是规范艺术教育教学,强化领导,完善制度,确保了艺术教育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四是抓好全面普及和专业人才的培训,开好常规和朝鲜族艺术教育课程,招收朝鲜族艺术特长生,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五是丰富第二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全面更具体的艺术体验。六是狠抓师资培养提高工作,完善岗位考核制度,不断提高教师整体艺术教育水平。七是优化学科课堂教学,在语文、体育等各门教育中融入艺术教育,促进了艺术教育的全面发展。

中小学阶段的艺术教育本质上是审美教育,是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精神,提高他们的生活情趣,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增强他们对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形成尊重、关怀、友善、分享作品等素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艺术已经广泛进入电视、电脑、网络等大众媒体,成为现代日常生活、精神陶冶和学习不可分割的部分。艺术的感受、想像和创造能力,已经成为促进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与之相对应,艺术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校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开展艺术教育实践与研究,走出了一条以艺术教育为切入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富有民族特色办学之路,为高校输送了一大批全面发展的优秀民族人才,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和好评。

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育理念

我国第一位艺术教育博士郭声健,在以普通学校艺术教育作为研究方向的论文中指出:中小学艺术教育应该是审美教育,它通过艺术化的教学,引导学生参与艺术欣赏和表现活动,并在艺术活动中学习掌握基本的艺术知识技能,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我校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和感受,提高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艺术特别是朝鲜族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掌握必要的艺术知识与欣赏方法,开阔视野、启迪智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突出朝鲜族艺术学科特点,形成具有本县民族艺术教育的特色,让艺术教育不但能够在德育、智育力所不及的方面发挥出其特有的审美功能,而且能发挥出就连德育、智育自身也难以发挥出的德育、智育的功能。学校抓住民族艺术教育这一突破口,使艺术教育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我校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教育思想,科学的艺术教育实践,连续多年的艺术教育成果,使学校的艺术教育走在了全县中小学的前列。

二、多方筹资,改善艺术教育设施

艺术教育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要全面推进艺术教育,把艺术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并积极为学校和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就必须要有强大的物质保障。为此,学校始终把艺术教育的硬件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学校在财力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共投入50余万元,布置装潢了具有朝鲜民族特色的舞蹈室、艺术成果综合展室、多功能综合大礼堂、绘画室,配置了多媒体等教学设备,购置了与之配套的还有录音机、影碟机、电视机、幻灯机、种类齐全的石膏塑像、各种组合的静物、色彩、画架、画布和各种乐器、舞蹈服装、道具等等。这些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为我校艺术教育的深入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为更好地对学生开展艺术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科学管理,规范艺术教育教学

我校坚持高起点、高水平的原则,确立了继承和弘扬朝鲜族文化传统与发展现代艺术教育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技能教育与审美教育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的艺术教育工作思路。为保证学校艺术教育教学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核心的民族艺术教育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学校的艺术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了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和实施细则,把艺术教育作为考核班级、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备课、课堂教学、教学科研、课外辅导及各种文化艺术活动都有明确的目标、严格的标准和便于操作的考评机制。

艺术教师(主要是音乐、美术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严格按照国家教委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的《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认真上足上好每一堂艺术课,完成所有教学任务。从而让学生通过艺术课程的学习,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审美能力。

在开设艺术课和培养艺术特长生的同时,积极发挥学生艺术团的力量,大力开展各种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积极组织学生艺术团走向校外,参与各种社会文化活动,推动社区文化的发展。

在课程、课时安排上,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认真执行,上足,上好。在教学过程中,对具有以前已学习过某一艺术单项且有一定水平的学生,采取再提高的教学方式进行个别辅导,对初学者分小组进行授课。整个教学过程,依据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的教学形式,学生按不同进度进行高效率的学习。同时,定期举行公开课,不断修正新的教学模式,确保艺术教育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四、普及教育,重视专业人才培养

在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需求的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人文环境的发展,家长和社会对于人才培训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不仅要求我们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人才,还对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构成有很高的期待,要求我们民族教育在提高学生智力水平的基础上,还要培养出掌握基本民族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才。

近几年我校着力加强民族艺术教学工作,在开设好常规艺术教育课程的同时,增设了朝鲜族器乐、舞蹈课和朝鲜族书法课、朝鲜族美术课程(均为选修课),力求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爱好普遍提高民族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在此基础上,还招收了朝鲜族艺术特长生,并配置民族艺术专业教师,由主管校长直接负责,指导艺术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制定教学计划和培训目标,责任到人加强特长生的培养。在特长生的影响下,一些有艺术潜能的学生也加入了进来,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以美术学科为例,专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美术欣赏教育的同时,结合课程安排有意识地穿插民族绘画教学内容,十分注意普及学生民族绘画知识和学生美术潜能的发挥,让学生有时间有目的的进行发挥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绘画能力,同时也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锻炼,更重要的是发现学生的艺术潜质,并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名学生,临摹的达芬奇的《蒙那丽莎》那幅油画,人物造型准确,形象逼真,笔触细腻到位。后来,老师注意培养他的民族绘画水平,动员他加入到民族绘画特长班,三年后,他考入了大连民族学院设计专业。之后另外还有几位学生,以自己较好的绘画能力考取了大连民族学院、吉林动画学院等。2006年,我校金延龙同学的作品在吉林省新闻社举办的美术作品比赛中获的银奖;同年李相姬同学在全县首届中小学生书法大赛中获得一等奖。这应该说是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的好例子。

五、拓展空间,丰富第二课堂教学

为了给艺术教育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学校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外民族文艺展示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全面更具体的艺术体验,使学生的艺术才华得以充分展现,营造了一个追求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富有朝鲜族民族特色的文化环境和氛围。 学校成立了民族舞蹈小组、声乐小组、书法小组、绘画小组及以班级为单位全员参与的班级合唱团。每到课外活动时间,校园内歌声四起,学子们挥毫泼墨,其乐融融,校园中到处都洋溢着富有浓郁朝鲜族特色的合谐景致。

学校每年都定期举行不同的民族艺术活动,如以民族歌舞为主的大合唱比赛,开学、毕业典礼上的汇报演出、师生卡拉OK大赛,绘画展等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活动,整个校园沉浸在民族艺术的海洋里。同时,学校还将这些活动推出校园,参加演出,并获得很好的成绩。每年在团县委组织的活动中,我校舞蹈队的民族舞蹈均获得出席领导和观众的普遍好评。2003年,在市第一届中小学艺术活动中,我校民族舞蹈《手绢舞》获得二等奖。2004年,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艺术大赛中民族舞蹈《扇子舞》获得二等奖。2005年我校应市艺术节的要求,到市演出民族舞蹈《喜庆舞》。2006年民族舞蹈“帽子舞”获得一等奖。同年在市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民族舞蹈《刀舞》、《帽子舞》分获一、二等奖,金鑫的绘画作品《色彩》获二等奖。2008年,延边电视台组织的《长白杯》独唱比赛中,我校学生获得二等奖。

六、培养师资,提高艺术教学质量

重视艺术教师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的提高,让艺术教师学有所用,是提高艺术教育的重要条件。我校非常重视对全体教师和艺术教师的培养提高工作。完善岗位考核制度,对艺术教师在艺术教学和艺术业务领域取得的成绩和教育成绩列入同等加分项,让奉献精神归化为教师的动力,把艺术教师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稳步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校本培训,组织民族艺术专业教师定期为全体教师上公开课,重点普及民族艺术常识,由浅入深培养广大教师的民族文化素质。克服经费紧张的实际困难,要想方设法让艺术教师参加一些艺术教育学习培训班和各种类型的研讨交流会,鼓励艺术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展览、比赛,对于完善艺术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整体艺术修养和教学水平提到了积极的作用。

七、各科渗透,整体提升艺术教育水平

生活是美的,艺术是生活的再现,同样也是美的。艺术的任务就是教学人们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教人乐观向上、热爱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仅是专业教师的责任,同样各科教材都是各个领域中美的极致。所以每个学科都要认真挖掘美,各科任课教师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美,不能使学生感到枯燥,这才是艺术教育的真正普及。优化学科课堂教学,将艺术教育融入其中,是促进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使学生既增长知识又提高了能力和艺术修养。

语文。结合教材内容,充分发掘美育因素,提高教学效果。高中课本中《再别康桥》一课,教师把汉语文、音乐、美术(影视)有机地融在一起。多媒体的动态美景,配上有感情的朗读,学生很快就领会了课文内容。通过学科渗透,学生不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获得美的感受,领略了自然美、音乐美、色彩美、语言美,同时还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体育。体育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还把以往枯燥的准备运动,改为配乐模拟操、韵律操,将各种难懂的形体动作画成挂图或者做成动画,既深化了对民族传统的理解和认识,激发了学生做操的兴趣,也增强了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提高了体育教学质量。

第2篇

一、把握课标要求,确立年段教学目标

依据《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行),小学写字教学总要求,确立我校小学各年级段培养重点和教学目标。

一年级:认识田字格各部位名称,练习用铅笔写字,强调执笔方法,坐姿正确。

二年级:在一年级基础上,学习常用偏旁部首。

三年级:练习用钢笔写字,学会钢笔的执笔和运笔方法。初步了解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的基本知识。

四年级:能比较熟练地用钢笔书写正楷字,自觉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掌握各种笔画和常见结构的字的写法。

五年级:继续练习用方格进行钢笔字书写,掌握基本写法;学习用横条格书写,有一定的速度。

六年级:能比较熟练地写钢笔字,掌握各种字形的结体方法,会用横条格书写,写得端正匀称,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陶冶情操,注重学生品格培养

(一)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古代书法家孙过庭提出:“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道出了写字过程中观察力的重要性。

(二)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课程标准》别指出要让学生“体会汉字的优美,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激发审美情趣,培养爱美情感。”

(三)培养坚持不懈的恒心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写字何尝不是如此。要写出一手漂亮的好字,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在写字练习中,对学生做到“不求量,但求质”,要求每个字多练几遍,要求每个字的质量,必须多比较、多思考,反复练习,精益求精,坚持不懈

三、探索写字教育策略,实现教育目标

写字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书写要领,提高综合素质的主渠道。因此,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方法和手段就成为关键所在。为了使写字教育模式更趋完善化、科学化,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一)保证写字课堂教学常规化

1.保证课时

我校打破常规,一改以往每周一节书法课的做法,而是遵循练字的规律,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天下午第一节课前十五分钟都进行《天天写》书写练习。一周累积,学生练字可达75分钟。

2.保证教材

写字校本教材《天天写》与田英章老师书写的语文课本同步的字帖为范本,进行蒙帖练习。(简单、有趣、训练程序科学实用的教材)

3.保证教师

全部由专职写字教师与班主任教师合作担任。

(二)写字课与学科渗透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求任课教师应明确写字的教学要求,要特别重视学生日常写字习惯的培养,随时关注学生的书写姿势。

(三)培育“墨香飘逸,立字立人”的书法文化

学校重视环境的布置,在教学楼外墙装有红色醒目的篆书校训(国家、责任、强者),教学楼正厅两边的墙面上分别以篆刻为表现手法的历代书法名帖兰亭序与百家姓,每层楼走廊的墙壁上挂有师生的软、硬笔书法作品,每个教室门口左边的墙上都安装由“以古代书法名家、诗词名人命名的写字展示栏”,用来展示学生的书法作品。

(四)学校练习与家庭督导相结合

学校练习是主,家庭练习是辅。学生在学校的练字时间有限,要巩固和发挥在学校学到的书写技能,必须要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

四、建立写字教育平台,促进学生发展

(一)活动平台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写字活动。学校不定期开展书法比赛活动,由班级内的优胜者参加全校的比赛,并及时组织专职书法教师作出评审,对参与者和优胜者分别给予奖励;我校每月举行一次书法笔会活动,并做到篇篇有批改,人人有评语。

(二)展示平台

学校开设书法展览平台,经常举办各学科常态作业展,师生书法展展等展览。定期举行小学生阅读写作、写字作业展览,有公开的现场展,有推荐的,有抽调的并组织学生参阅,学生在观看中比较、学习、交流,促进阅读写作、书写水平的共同提高。在展览后每学期评选出优胜班级进行奖励。

五、实施多样评价,推动学校持续发展

建立科学的多元化写字评价体系是推动学校写字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石。为此,需要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激励机制,提高学生的写字兴趣。

一是以班级为单位每学期进行一次评定,奖励有明显进步的学生,发给奖状。树立写字标兵,表彰写字能手。

二是作业评优。一方面注意对学生作业整洁度的强调,另一方面还将学生的作业整洁度与学校对教师的常规考核结合起来,引导全校教师在平时的工作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培养。

第3篇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文化的变迁,尤其是高校扩招的深入推进,硕士研究生不可避免地遇见了一系列新的压力和挑战,从而产生越来越激烈的心理冲突,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影响了硕士研究生们的健康发展。本文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式,以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群体为研究对象,依托机电学院“心灵驿站”建设工作为实践方式,力图针对研究生群体有效的改善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探索出一条结合了学生管理工作和工科研究生实际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道路。并通过实践中检验研究工作的有效性。

1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研究的意义

1.1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从总体来看,当代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大部分硕士研究生能够保持愉快,自信的心情,能够在生活中寻找到乐趣,对未来充满希望。他们一般都有较明确的目标和较高的自觉性。对事物有较强的分析能力,有毅力,自制力强,既有实现目标的坚定性,又能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情绪和行为。他们一般都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能保持自己独立完整的人格。能比较客观地评价别人和看待自己,与人友好相处。但我们也必须看到,部分硕士研究生存在心理问题,如陈闻等人对297名硕士研究生进行SCL-90测查,发现硕士研究生在SCL-90中的各因子和阳性项目数据和均值都高于全国成人常模,其中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存在非常显著差异,在其余的8个因子及阳性项目上均存在极其显著差异,说明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远远低于全国成人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到高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家庭的健全和社会的稳定。

2005年10月30日晚,23岁北京大学信息科技学院一年级硕士研究生成俊自杀。上网搜索,北大、人大、上海交大、大连理工、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都有硕,博士跳楼的新闻。1997年山东师范大学对驻济南五所高校401名硕士研究生进行心理卫生健康状况调查,心理健康状况不良者的比例为10.97%. 2002年第三军医大对该校264名硕士研究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和分析,发现有11.7%的军医大学硕士研究生存在轻度的不良心理反应,2.3%有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在上海高校心理咨询协会第十三届年会上,复旦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校硕士研究生中有抑郁状态的为6.53%,有焦虑状态的硕士研究生比例达到5.74%。这份报告同时还显示,女生出现抑郁、焦虑、疑心等方面的心理问题的程度都低于男生。在毛富强,毛光民,李洁用SCL-90对某校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调查测评中,发现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阳性率为37.3%,与本科生比较高出了8%。谢红梅等人做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调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硕士研究生群体中70%以上的学生基本具备现代心理健康观念,大约30%的硕士研究生有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目前专家们认定硕士研究生的精神行为出检率约为16%,而实际上他们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发生率正在逐渐上升。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硕士研究生数量的迅速增加,加上硕士研究生的低龄化和价值的降低化使得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1.2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目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存在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

1.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不完整。面对研究生招生扩大化的趋势,一些高等院校仍然没有建立完整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专门的研究生心理指导工作队伍,造成了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切实、有效地开展,学校的管理措施不能有效地落实,突发事件得不到及时处理,以致培养质量得不到保证的局面,这必然会影响到研究生的全面成才。

2.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不明确。研究生导师往往较为注重对学生业务能力的培养,极少有意在思想教育上做工作;在学校的管理层面,也常常忽视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些不完善的责任制不仅严重阻碍了研究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也会影响到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进展。

3.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不完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是对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个过程和最终结果的评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范围主要包括对教育客体,即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估,还包括对教育主体,即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研究生辅导员、导师)的评估和对学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估。而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评估却存在严重的缺失现象,缺少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特别是辅导员和导师的评估,对学院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体系也不健全。

1.3 加强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研究的意义

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下,学生达到研究生教育阶段前很少有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社会、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单纯注重专业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导致一些研究生心理素质脆弱。本课题主要基于机电学院“心灵驿站”建设,针对现有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探索常规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和创新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式等方面进行课题研究,研究意义如下:

(1)有助于改善硕士研究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研究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硕士研究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开展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改善硕士研究生的心理素质,健全其人格发展。

(2)有助于全面提高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开展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对于促进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其良好心理素质有着直接的作用,而且是整个综合素质教育的心理基础,在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结构的形成中具有核心作用。

(3)有助于改善硕士研究生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其积极向上心理的形成;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塑造硕士研究生良好的个性,健全品格的发展,提高其道德水准,净化社会学术风气;最后,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调动硕士研究生学习与科研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项实际工作,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3 机电学院“心理驿站”的实践

针对前文所述,可以发现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相似的共同点,两者都在高校中被忽视或者“本科生化”。然而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又有其群体特殊性,而且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更应该加强重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笔者以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多种方式与方法努力提高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其中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学院“心灵驿站”的实践就是其中一种很好的方法。

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学院“心灵驿站”是针对我院学生心理工作实际需要,特别设立的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机构。是联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承担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一方面探索并促进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向专业化、系统化、时效化。另一方面结合学院实际特点与实际,组织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1 “心理驿站”的工作任务

1. 加大宣传力度,确保心理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逐步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日常德育工作结合起来,从不同的角度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做到教育、管理、关爱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增强他们应对学习、生活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社会适应和改造能力。针对长期以来不少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心理疾病羞于启齿等现象,本学年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相关活动的组织。组织学生积极向学校心理中心投稿,鼓励原创;结合学校5·25心理健康活动月展开活动。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各班级积极开展主题班会等各种活动,使心理健康理念深入人心。

2. 加强队伍建设,构建心理健康教育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系统,确保信息畅通。成立由学院党委副书记为负责人,辅导员为组长,各心理委员为组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对小组成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沟通技巧等培训。完善并落实各班心理委员的职责,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学生党团员的作用,广泛联系同学,加强思想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态变化。定期召开心理委员例会,进行特殊学生心理状况了解和心理健康状况排查,建立完整的心理健康档案,对有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建立预警对象库,作为长期关注和引导对象,必要时辅导员与重点预警学生的家长保持联系,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求助。

3.加强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关怀。

①学业困难学生。大学学习具有自主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在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自我控制能力的情况下,挂科、补考、积欠学分在大学生中是普遍现象。部分学生由于积欠学分较多,产生学业压力,面对后续课程无法放下包袱专心学习,如此恶性循环导致更多课程积欠,而学生本人也容易产生自卑自弃心理,疏远同学,面对生活也缺乏进取之心。针对该部分学生,要引导其树立学习信心,正确面对学业上的困难,传授心理调适方法,鼓励其多与老师、同学交流学习方法与心得,帮助其制定学业计划,逐步清欠学分。

②经济困难学生。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所显现出来的心理健康问题,既有普通学生心理问题的共性,更具有其特殊性。经济上、生活上的双重困难和压力导致他们产生了自卑、寡言、孤僻等各种心理问题。我们要及时了解该特殊群体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关注他们的学习与生活。适时与他们谈心并做好记录,教育他们正确面对贫困,鼓励他们勇敢迎接困难和挫折,帮助他们客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引导他们在面对困时积极争取和接纳他人的支持,而不是回避、拒绝他人的关心和帮助。

③就业困难的学生。大多数毕业生渴望谋求到理想的职业,又担心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还担心自己再择业上的失误会造成终身遗憾,并对未来的职业生活感到茫然,因此在就业时,导致部分学生产生紧张焦虑、烦躁不安、手忙脚乱。而部分考研落榜学生则会意志消沉、忧心忡忡,失去奋斗的目标和方向。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我们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适时开展专题活动,为困惑的毕业生排忧解难。

④情感遇挫的学生。在校大学生常常面临感情问题,比如失恋带来的悲伤、痛苦、绝望、忧郁、焦虑、虚无等情绪使当事人受到伤害。是人生中最严重的心理挫折之一。失恋所引发的消极情绪若不及时化解,会导致身心疾病和极端行为的发生。在发生情感挫折的时候,尤其表现出明显负面情绪时适当进行情绪疏导和心理干预,帮助学生逐步走出负面情绪。

3.2“心理驿站”具体实践

1.日常工作。

①逐步强化内部制度建设,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②规范心理委员管理,充分发挥学生骨干心理信息员作用。本学年,心理辅导站将建立《机电心灵驿站工作档案》,定期进行心理培训,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心理委员工作,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一个月两报的上报机制。

③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学院心理健康档案具体包括学生心理健康数据库、重点观察对象、应急预案。这些主要是应对班级关怀小组的定期上报及紧急情况而制定的方案。

④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团体辅导、讲座等,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心”的快乐,感受“心”的健康。

2.特色工作。

①心理健康知识竞赛,为丰富校园文化,更好的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心理素质的知识飞向大学的每个角落,举行心理健康知识竞赛。

②举办研究生主题班会及新生问卷调查。

③9月份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④9月份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情况调查。

⑤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具体安排如下:11月份进行团体凝聚力训练活动,12月份进行自信心团体辅导。

⑥定期播放心理电影,向学生们播放具有教育意义的心理健康电影,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缓解自己的压力。

⑦举办心理健康征文活动,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8开展525大学生心理健康周的系列活动,每年的5月25日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为更好的使我系学生心理健康得到发展,开展心路历程演讲大赛、心理大使选拔大赛等。

4.结语

本研究项目基于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课题,以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群体为研究对象,依托机电学院“心灵驿站”建设工作为实践方式,力图针对研究生群体有效的改善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探索出一条结合了学生管理工作和工科研究生实际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道路。并通过实践中检验研究工作的有效性。

在针对研究生心理健康和思想教育的研究中笔者总结如下:

(1)针对研究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行心理教育,应该采取适时恰当的措施,消除其心理障碍,防治心理疾病,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生作为具有较高知识的群体,期望与现实常常会产生矛盾,出现一般的心理压力是可以理解的。应大力支持自我教育和鼓励研究生的主体参与,营造科学、民主、平等、自由、和谐、发展的氛围。建立研究生心理状况预警与援助体系,建立多种研究生组织的横向和纵向网络结构为信息系统提供可靠和完备的支持。

(2)加强和改进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路在于“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研究生的培养方式、群体特征等诸多方面与本科生有着很大的不同,而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倾向于本科生,特殊性研究不够,方式和内容也陈旧、落后。从特殊性研究出发,有针对性的将目标确定、内容完善、方法创新、队伍建设等各个环节,各个击破,才能探索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有模式。立足研究生实际,做好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以满足高层次人才的知识追求。必须重视教育方式的针对性和探究性以激发研究生思想交流的内生活力。

第4篇

一、创新教育的涵义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时代的思想理念,我们首先要从教育思想观念或教育哲学层面上去理解创新教育。应强调从守成性教育、维持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的目标转向;从注重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向文化的革新功能转向;创新教育是一种全局性的、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是对创新教育系统设计的高屋建领。第二,在实践操作层面上,应注重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可持续发展。凡是体现有利于受教育者创新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和趋近这种教育目标的任何教育实践活动,都应该有意识地吸纳其中的合理内核,使之成为创新教育改革方案的组成部分。

二、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教学模式设计

要研究临床医学的创新教育,首先要为临床医学创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寻求一定的理论依据。因此,我们应从现代社会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教育思想的创新观念出发,围绕医学教育的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操作程序、教学策略、评价标准等教学模式构成要素进行理论探索。

(一)指导思想。程体系21世纪的高等医学教育应该适应卫生事业发展需求、医学模式的转变,特别是要重视社会进步和医学科学迅猛发展的宏观背景,培养以人文性为先导、以综合型的智能结构为基础、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创造性医学人才。

(二)目标内容

要建立与医学创新教育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其主要框架包括三个部分:(1)医学思维与创新的理论知i识通过创造学基础知识的构建,发展医学生的一般创造力。(2)临床专业与技能的指导。通过临床专业和技能的指导,发展学生的专业创造力(3)创新个性的素质培养及其社会实践该部分的课程设置将有利于医学生创新个性品质的培养。

(三)操作程序。

提出问题(临床病例或社区专题卜搜集数据(诊断依据与调查资料h形成解释(可能结论h评估结果(讨论引导)—验证结果(实践检验)以上操作程序主要从学生见习病例报告撰写和社会问题调查报告两方面进行设计。

(四)教学策略。

教学主要以认知、技能和素质三种不同的目标进行符号性、观察性和活动性三种方式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第一课堂,以知识传授为主,并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第二课堂,以技能操作为主,教师将对第一课堂的知识进行再现性操作示范,并为学生在课后进行提示性技能练习创造条件。第三课堂,让学生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相结合,在实践应用中得以锻炼提高。教学部门还要导向性地组织学生参加临床和社区医学从业岗位整体任务和局部内容训练,并进行持续性的反馈,使学生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和基本方法。

(五)评估。

主要通过建立三个领域的评估来实施:(1)认知领域临床医学决策思维能力考核(2)专业课程和思维科学相结合的理实践论文评审。(3)态度领域病人评议学生学风医德、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及志愿者服务社会的价值评价等。

三、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的实践

根据21世纪的医生培养目标要求全面适应社会的要求,我们应当减少应试教育的痕迹,重视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医学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和认知经验、教学双方的个性特征等。在此基础上从现代教学论的要素结构出发,调整和改革现行的临床医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和运行模式,追求创新教育系统动力机制的整体优化

(一)目的是导向因素,临床医学创新教育首先要确定培养目标

我们要重视把教育从智力领域扩展到非智力领域,从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教育扩展到学生的人文精神、理想信念、道德人格、思维方式的教育。因此,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追求的是科技素质与专业素质的结合;人文观念与职业特征的结合;个性心理与社会责任的融合;创新精神与应变能力的培植,强调后继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是核心因素,专业课程的调整和改革从时间和空间上提供动力。

高等医学教育培养人才的任务主要是通过课程的组织和实施得以实现的。课程作为教育的核心,其质量关系到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创新教育的实施创造课时条件和实践空间,我们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调整课程结构:(1)削减课程间重复内容。开展了包括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在内的各种医学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实施以问题为引导的临床与社区医学教学改革。并以此为契机,削减课程间重复内容,空出一定的学时数,增加实践课和自学选修课程。(2)加强实践技能训练w加强了医学生的临床医学技能实践和社区全科医学服务实践课程计划。例如,坚持授课学时与实践学时之比不低于1:1;加强临床见、实习带教老师的上岗培训工作,使其明确带教要求和操作规范;在严格执行病区专题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实行内、外、妇、儿分科床边技能考核和毕业综合技能操作考试;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基层和专科教学医院、社区教学基地轮回实习,加强学生全科医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我们还加强了初级卫生保徤和流行病学调查的实践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应用医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及独立撰写科研论文或调查报告的能力。(3)开设医学前沿理论选修i课不断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树立学习的综合意识、超前意识和终身意i识根据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社会对卫生保徤需求的变化,调整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开设医学新兴学科和跨学科的综合课程讲究特色和因材施教是本科生选修课设置的基本原则。(4)开设引导掌握思维方法的相关课程为了使医学生在进入临床课程学习时,熟悉医学思维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已在九五~◦◦级的六届医学生临床课程阶括思维科学、医学思维与学习、创造性思维和技法训练、创造力培养与成功者品质修养、研究型实践学习习作等。(5)隐性课程的建设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显性课程教学活动而言的。隐性课程的主要教学环节有:开展文明校园建设活动,医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社会考察和国情、创业教育,结合临床见、实习开展医德医风教育等等隐性课程的基本思路是以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的文化活动来加强医学生的德育实践,并以此作为人文教育的载体。

(三)方法是技术要素,积极探索结合教学改革成果的教学新方法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获得系统知识,而且要让学生获得探索和检验这种知识的方法,后者往往比前者更重要面对21世纪知识的骤增,临床医学教育要强调方法教育,使医学生有能力区别重要和次要的知识,使其头脑留有持续学习的空间,提高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性和吸纳能力,这对于临床医学的创新教育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我们积极鼓励临床教师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主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如实施情境模拟法和标准化病例教学法,就是在创新教学方法上的有益探索。情境模拟法是通过一个具体临床情境的描述和演示,引导学生对特殊情境下的病例展开讨论和研究的教学方法。标准化病例教学法的开展动因源于临床上一些非常见病例的教学要求,临床教师将这一类非常见病例的典型体征、诊疗方案进行归纳总结,是在见习带教中由学生进行模拟演示并参与诊治的一种案例教学方'法两者都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主要特征,强调师生对案例素材共同进行探讨。研究表明,病例教学法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起到较好的效果,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情境之间的差距,能帮助学生体验从业环境中医患关系处理的方式方'法

(四)学生是根本因素,教师是关键因素,教与学互动机制为系统提供原动力和主导力。

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以创造型教师的培养为前提条件。创造型教师不仅要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发现和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而且要善于培养医学生的创造性^我们在实践中编写了《临床教师与管理干部基本教育素质培训教程》,并分批对临床教师进行思维科学和创新意识培训,规定45岁以下教师必须以计算机辅助临床教学的要求,在客观上收到了一定成效。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考虑的是如何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和发展新知识,将教学过程作为学生对于知识的再发现的途径,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目的。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密切联系,不仅可以反馈教学信息,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改进授课质量,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此外,强调教与学的互动机制,定学习积极性以及主动参与教学工作的热情。例如,我们在平时工作中,无论是理论课、见习课还是实习阶段,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评教工作,与教师的评学工作一起,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五)环境是支持因素,教学环境和机制的整体优化是系统持续运行的保证^

要进一步发挥教师与学生在创新教育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要营造良好的创新实践氛围,制定和规范适宜的管理制度,通过充分发挥教师因材施教和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教学模式的不断优化,培育创新教育的新机制。目前,我们的做法是从七年制教育起步,逐步向学生开放部分实验室,鼓励学生参与部分科研课题实践;开放电子阅览室,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视野;在社区全科医学服务中心,安排3~4周的全科医疗服务,并结合社区问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由专家负责指导。对于临床教师,我们加强了临床骨干师资创新能力的培训;建立和加强教学质量评估,优化教学过程控制,建立教师、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质量的互评机制;建立有利于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此外,为临床教师提供获取信息便捷途径的现代教育技术条件,努力提高临床和结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验中,我们还注意介绍相关的实验技能,如如何看电路图、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电路的连线技巧和各类电子元件的识别等。

第二阶段,以数字电路实验为主。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我们为实验准备了各类集成电路模块,让学生利用面包板,按实验线路图在数字实验箱上自行搭建线路,进行调试、观察及测量。通过这样的实验方式,学生可以自主完成门电路、触发器、555振荡器、计数器、译码显示及A/DD/A转换等实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验教学既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又是理论部分的补充通过课堂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学生们对电子技术从模拟到数字、从分立元件到集成芯片、仪器设备体积由大到小、功能由单一到系统的飞速发展过程有了具体形象的认识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初学时的各种抽象术语及名词如负反馈、脉冲、二进制等,就都变得简单易懂,激发了他们学好医学电子学的兴趣和信心。

(六)反馈是控制因素,教与学的评估是发挥系统动力正向效应的质量保证。

第5篇

一、适性德育的开展

适性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追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其主要理念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体现了适性教育的道德性,其前提是尊重学生,含义也是丰富的,意味着教育对象的内在尊严,意味着师生的人格平等,意味着无限地相信学生,意味着对儿童个人世界的尊重,意味着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尊重等等,不尊重学生的教育是扭曲的教育。二是研究学生。研究学生体现了适性教育的实践性,是教育得以展开的基础。教育必须“目中有人”,只有研究学生,才能理解学生。研究学生,就要研究学生的学习背景,研究学生的学习起点,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研究学生的学习状态,研究学生的学习结果,当然,这种“结果”既包括知识的收获、技能的掌握,也包括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形成。三是发展学生。发展学生体现了适性教育的目标性,是教育的落脚点。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基于合格”的而不是“统一规格”的发展,是在原有基础上的而不是“统一水平”的提高,是各有不同而不是“人人如此”的成长,是学生的行为举止、兴趣特长、学业成绩、自我管理等方面的全面提高。

1.实行年级组管理模式。加强学生管理,制定并完善学校的安全管理制度,大力开展安全教育,并加强学生乘车和饮食安全管理。着眼于细节,重在对环境卫生、文明行为等方面的养成教育,在教育和训练的过程中坚持高标准、低起点、严要求、重训练的原则。积极开展人性教育,加强对善良和智慧等品性的涵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他们成长为有博大的慈悲胸怀、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的精神境界的真正意义上的大写的人。

2.重视德育队伍建设的深化。调整班主任的设置,加强德育骨干队伍的培养,努力探索班主任队伍专业化道路。创新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教育,促进班集体凝聚力和良好班风的形成。

3.加强交通安全教育。我校地处交通枢纽重镇,是吴江市交通安全情境教育基地。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交通安全教育已经成为我校德育的品牌。目前,我们编印了校本教材《交通安全你我他》,将零碎的知识进行整合,系统地、有针对性地提供给教师开展辅导活动。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从生命教育的角度举办系列活动,进一步探索交通安全教育的模式,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4.关注学生的心理。积极发挥心理咨询室的辅导功能,努力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扬起自信的风帆。我们将学生行为规范细化为礼仪、卫生、就餐、做操、上课等方面,每个方面都有具体的要求,并把评选的过程转化为教育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养成教育的主体。我们积极开展班级管理周周评、课堂常规管理先进班和特色“苹果娃”的评比活动。各班在校级评比的基础上,结合班级实际开展相应的评比活动,使得我们的评比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5.探索适合学生的评价机制。顺应孩子的天性,是一种理性的教育方式,而不是目的;启迪孩子的灵性、发展他们的个性,完善他们的人格才是我们工作的努力方向。所以,我们努力把握儿童的心理,基于学校的实际,确定把“平安、健康、美丽、聪明和快乐”作为学生发展的共性追求。为了有效地引领学生,我们将在此基础上,继续实施学生激励表彰机制的改革,深化特色娃的评选,开展红苹果和金苹果特色娃的评比活动,使得每一名学生学有目标、迅速成长。

6.加强德育资源的利用。积极联合家庭、社区等德育团体,充分发挥家委会、法制副校长、校外辅导员等的教育功能,进一步深化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充分挖掘校园环境育人的功效,使学生在幽雅和谐、催人奋进的校园氛围中得到美的享受,获得情感的熏陶,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道德、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适性课程的开发

“适性教育”相关的思想源远流长,孔子的“因材施教”、道家哲学的顺应天性、王守仁的“顺导性情”以及卢梭的关于教育必须尊重儿童天性的论述,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苏霍姆林斯基“个体全面和谐发展”的思想等等,都与“适性教育”有着相同、相通或相近的理念。从实践来看,目前各校追求的“个性教育”、“为每个儿童设计课程”、“差异教育”等实践也都包含着“适性教育”的内核。我们认为,这些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核心在于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而“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往往体现在教育对象的群体特征与个体特征两个方面。所以,我们所谓的“适性”,既要适合儿童的天性,即儿童作为儿童的群体特征,“把孩子看作孩子”,把儿童教育与“成人教育”区分开来,更要适合学生的个性,即儿童作为“这一个”的个体特征,把“具体的教育”与“普遍的教育”区分开来。无视儿童性的教育与无视个体性的教育都不是适性的教育。建立“适性课程”是我们实施“适性教育”的重要举措,这既是新课程改革形势的要求,也是我校内涵发展的迫切需要。我校为吴江市AAA级特色学校,艺术教育是学校的办学强势项目,体育又是学校重要的办学亮点,与此相关的课程雏形已经形成。“十五”期间,我们在“做实基础课程”、“做强特色课程”与“开发生本课程”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实践。“适性课程”的校本开发,是我校“十一五”课程改革的重点所在,继续聚集特色,完善特色课程,服务于学生发展,是我校建立适性课程的方向。

1.我们在省级课题“当代小学生适性教育的实践研究”深入实施的基础上,积极申报苏州市、吴江市两级科研课题“在适性教育理念下,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观察研究”、“生本课堂教学的研究”、“新时期小学生激励表彰机制研究”和“加强小学学生社团活动管理有效性的研究”,一线的学科教师还积极申报了30个年度课题,希望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强化并落实课程的建设。在此基础上,健全学校教育科研机构,形成通畅、规范的科研网络,建设一支数量可观的高素质的教育科研骨干队伍,拥有一定数量与质量的科研课题,并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使我校适性课程得到进一步深化与发展。

2.在适性教育理念下,我们突出课程内容的意义与价值,从学生的发展和本地社会的需要出发,发挥学校自身的优势,在艺术、体育、诗歌与交通教育等方面形成有着本校特征的系列特色教材,逐步在核心课程中寻找切入点,建立校本课程体系。继续以整合的理念,深化艺术、体育、交通和诗歌教育,并且在制度上成为常态,在价值上着力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形成学校的特色文化。

(1)艺术教育。学校致力于艺术骨干教师的培养,通过培训、学习等路径让年轻的艺术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校园环境力求有较好的艺术氛围,学校网站上开设学生艺术展示的专门网页。注重课外艺术教育活动,寻求新亮点和发展点。尝试学科与其他特色整合,寻求艺术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培养学生较全面的艺术素养。

(2)体育。学校确立“健康第一”的办学思想,严格落实“五严精神”和“三项规定”,把提高学生素质的主战场放在课堂教学上,使学生的健康指标得到明显提高。同时,在抓好全员体育活动的基础上继续扎实搞好业余训练,确保足球、乒乓、门球以及田径等项目继续在全市领先。

(3)交通教育。我校是吴江市交通安全情境教育基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已经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品牌。目前,我们编印了校本教材《交通安全你我他》,将相关的知识进行整合,系统地、有针对性地提供给教师开展辅导活动。在此基础上,我们以生命教育为主题举办系列活动,进一步探索交通安全教育的模式,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4)诗歌教育。为改善小学生的读写生活,探索“适性教育”的新途径,我校全面、深入、扎实地开展了诗歌教育。经过三年的实践,诗歌教育已经深入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心中,并形成了学校的一项教育特色,“诗意校园”初步形成。我们编印了校本教材《莺湖诗报》、《乐乐的诗》等,在完成诗歌校本教材编辑的基础上,我们将坚持诗歌吟诵活动与课间活动、课外活动相结合,坚持诗歌吟诵活动与跳皮筋、踢毽子等传统体育活动相结合,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诗歌普及活动,如举办“我给诗歌配画”比赛、诗歌专题手抄报评比、诗歌主题中队会、诗歌书法比赛、红诗诵读比赛、迎新诗歌创作比赛等活动。建立诗歌教育评比制度,每年面向全体小学生进行“小诗人”和“明星习诗班”的评选,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热情。

三、适性课堂的观察

教育的重要任务,一是顺应天性。就是顺应学生的天性,帮助他们把自身的潜能发挥到极致。因此,我们理应关注学生的天性、特征、需求,尊重他们,让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在精神上更加自由快活地发展。其次是启迪灵性。灵性与生俱来,更多的属于一种生存智慧,教育可能无法培养灵性,却可以启迪灵性。我们要给予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条件与机会,而不是用太多的教条和权威扼杀他们的灵性。第三是发展个性。个性发展教育,就是尊重、鼓励和发展个体独特性和优势的教育。教育需要根据不同的个体施以不同的教育,才能使他们潜在的个性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即所谓的“因性施教”。第四是完善人性。“人性”,指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性。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是否具有向善、行善、扬善的人性,直接关系着他的思想定位、社会价值和人生走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培养健康的人性,用人性善的光辉照亮理想、温暖生活、美化社会。我们认为“顺应天性”是教育的方式与艺术,“启迪灵性、发展个性、完善人性”是教育的目标与指向,三者的目标也有着各自的重点,有着不同层次的追求,在教育工作中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去实施。

我们的“适性教育”基于对学生的观察。从2006年开始,学校在市教科室的具体指导下开展了课堂观察研究。我们把“适性教育”建立在日常的教学与研究之中,把“课堂观察”作为实施“适性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使“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落实在每一个教学日中,落实在每一次教学活动中,落实在每一节课堂中。

2006年10月,我们开始了以“学生学习的投入状态”为主题进行的首次课堂观察,之后,把主题进行到底,坚持在教学研究活动中关注学生、研究学生。学校成立了观察活动小组,先后分别组织了跟踪观察、骨干教师观察、自我观察、教研组观察、志愿者观察活动,到现在已经延伸到各教研组长自行组织的组内观察。观察的主题,从首次的“学习投入状态”到“教师提问”、“教师评价”等,经历了多次的观察,教师们正在悄悄地改变着。有的老师开始撰写观察日记,持续地记录、跟踪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教师们正在从“现象研究”深入到“关于对象的现象研究”,正在从“外在研究”发展为“探询内心世界的研究”。

课堂观察活动的开展,使教研组活动内容更贴近教师的教学研究,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如每周二下午的学科集体备课,各年级组常常围绕组内教师的课堂观察进行观察后的分析与研讨。它改变了以往教研组内传统的听课评课的方法,不再套一些专业化的语言,也不是简单地打一个评价的分数,而是直面课堂教学的问题及现象的本身,做出自己的分析。教研围绕教育教学这一重点展开,激活了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智慧,变原来的形式化的走过场为现在的人人有话讲,个个会分析的“真研究”,真正促进了教师的观念改进与行动的跟进。

四、适性文化的营造

适性教育追求教育本身的“天性”,从某种意义上看,它是对教育本真的“回归”。一是回归儿童。我们的教育常常把孩子当作成人,常常忘记儿童的心理特征,忘记儿童是一个“成长中的人”,而不是“已经成长了的人”。这种“成长中的人”具有主动性,不是被动的成长,而是自主建构的成长;又具有成长性,不是“已经成长了”,而是“正在成长中”;不是“过去时”或“将来时”,而是“现在进行时”。这种处于“正在成长中”的具体主动性和成长性的儿童,有儿童的心理特征,有儿童的行为特征,漠视这种“儿童性”的教育必定是残酷的教育,是有违教育伦理的教育。二是回归生活。强调教育必须“存于生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是一种“活生生的教育”。我们必须尊重儿童的经验与体验,从儿童的经验与体验出发,通过教育来丰富儿童的经验与体验。远离儿童的经验世界,漠视儿童的体验过程,必定是“非适性”的教育。三是回归个体。教育最困难的事情就是必须面对每一个人。“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每一个孩子的心理都是一片广阔空间,回归个体,也许是一种教育的理想境界,但这种理想境界,是教育的使命与责任所在,离开了“个体”的教育,必定是有违科学精神与教育道德的教育。

一所好的学校应该是一个好的教育场,形成润物无声的校园特色文化。我校在适性教育理念的统领下,努力将校园建成一个温馨家园、生态公园、文化乐园。

1.营造温馨家园。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的温馨,我们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让学生感受到体育场所、食堂、过道以及心理咨询活动室等等都是为他们而精心设计,让他们所喜欢,为他们所接受,让一切教育都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实现,让所有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2.建设生态公园。学校现有的绿化面积占总面积的40%,我们还美化花坛,增加花卉品种,让校园时时充满生机,学生在四季都能感受花的温馨,草的和谐。我们顺应学生的心理,设置孩子们喜欢的情境,将在校园东侧建设“闲趣园”,在操场西侧设立“野趣林”,安放石桌、石凳,在教学楼间设置学校“小小气象站”,在学校的各个角落设立可分类回收的垃圾箱等等。

3.构建文化乐园。以现代校园文化制度建设为突破口,促进学校教育理念的创新、管理机制的创新、校园文化的创新。

加强学校物质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地方特色,突出亲近学生、主导成长的思想,形成环境优美、格调高雅、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特色,为促进师生身心健康成长创造温馨美丽的宽松、和谐的环境。一是确定富有文化内涵的教学楼名、路名和广场名。二是建设开放式的适性教育展厅,反映学校教育教学情况,展示办学成果。三是建好用好心理咨询室,开展以“心理辅导课”为形式的团体性发展性辅导,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四是精心做好包括学校莺湖诗社等专用教室的环境布置,体现学科教学个性化。五是办好12个宣传大橱窗,适时布置主题性教育图片,或展示能够体现学生灵性与个性的优秀作品。六是进一步提高标准,把学校网站建设成学校对外宣传的阵地和社会了解学校的窗口。七是建设师生书画展室,展示学校多年来艺术教育的成果,营造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在花坛中间,设置以诗歌为内容、以书法大家作品为形式的大理石板,营造更多的艺术味与书卷气。八是完善走廊文化,在教学楼的各个楼层建设文化长廊,规划主题墙面,反映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情况,进一步彰显学校的特色。

加强学校节日文化建设。我们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能力、经验、兴趣与需要出发,以高度尊重学生为教育伦理,以细心研究学生为教育原则,以充分发展学生为教育目标,积极建设节日文化。每年5月为“艺术节”,为学生搭建展示艺术特长的舞台,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每年5月25日为“交通安全宣传日”,开展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学习交通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每年9月到10月为“读书节”,开展广泛的读书活动,培养读书习惯,构建书香校园。每年11月到第二年的3月为“体育节”,开展田径运动会、长跑、踢毽、跳绳等各种传统体育项目比赛,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每个学生都获得锻炼提高;每年12月为“科技节”,开展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科学幻想画创作比赛及金钥匙科技大赛、航模比赛、劳技制作比赛等活动。

第6篇

关键词:学程 教学方案 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7.147

学程设计是依据相关的设计理论,通过频繁的练习、举例,引导教师和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是当前课程开发的一种独特方法。在英美国家,由乔治・J・波斯纳所著的《学程设计:教师课程开发指南》已发行第七版,代表了课程理论的前沿。

学程这一名词在我国台湾地区大、中、小学教学中普遍存在,它既代表着一种课程体系的概念,又是一种课程设计的方法。特别是在台湾地区的职业教育中,学程代表着为适应某一岗位就业而学习的一组课程,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行动导向与就业导向的思想。

1 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及其所遇到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迅速发展,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一个重要时期。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导思想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目标上,从一味追求“行为目标”向“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的多元结合;课程内容上,从以陈述性知识为主过渡到以过程性知识为主;教学编排上,由学科体系的“平行结构”到行动体系的“串行结构”;教学材料上,从利于教师教的“教材”到利于学生学的“学材”;课程评价上,从只重结果的教师“量化评价”到重视过程的学生、教师,甚至是企业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

各个职业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突出表现在建立基于工作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依据岗位设计工学结合的课程,突出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培养。

但是我们的职业教育的教学是存在问题的。一是我们设计的大多数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仍然是知识驱动的,强调的是知识的承接性与连贯性,甚至有的还强调知识的逻辑性。比如有的电类专业课程仍然是这样一条课程主线:数学――电工――电子――专业课,部分老师甚至强调不学微积分,就没法进行电工电子的教学。因为我们所有的教师几乎都是从传统的大学教育里走出来的,这种教育培养了我们思维严密的逻辑性,但可惜它也禁锢了我们的思想。

二是我们的教学实施过程不是基于工作过程的,我们的教师还是喜欢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离开了讲台就觉得自己好像失职了,没有传道的过程了。究其原因,就是观念没有转变过来,课堂的主体还是教师,教育价值的取向还是“知识本位”,结果教师自己很辛苦,学生却不买账,课堂静得如一潭死水,更提不上技能提高和素质培养了。

2 利用学程设计的思想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的设计

在专业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尝试利用学程设计的思想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宏观设计,对于工学结合的课程进行微观设计。具体设计如下:

一是结合铁道通信信号专业现状,根据铁路通信和信号专业的岗位需求,在本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践基础上,研究“任务驱动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四个主要就业岗位的“学程”课程体系,即铁路信号施工信号工学程、铁路信号产品装配工学程、铁路信号维修信号工学程和城市轨道交通信号工学程。

二是在本专业的核心课程电子机电设备维护、信号基础设备维护、车站与区间信号设备维护以及信号设计与施工几个学习情境中,根据不同的工作任务,结合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根据学情探索并设计恰当的学程,在教学实践中将综合职业能力分解到每一单元,细化成教学中可操作的目标,并在学程中实施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铁路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在设计学程时基于如下原则:

第一,学生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第二,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企业岗位需求、社会需求相结合。开发实践学程,增强学生岗位训练、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

第三,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让学生在校内“半工半读”,实现分层教学,学分制和导师制度;在校外顶岗实习,真实情境教学和“师徒制”。

本专业的学程设计与实践在宏观上建立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微观层面通过岗位学程中的,每一个情境中的每一个任务,详细的学程设计做到了师生之间共同设计,因材施教,教与学上的知行合一,课堂上的学思结合,对培养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3 学程设计的实践意义

通过本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不断总结与探索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初步形成了适合行业企业需求的学程方案,为相关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培训,并为职业教育的实践提供参考,发展关于学程设计的理论,丰富了学程设计的思想。

第一,将学程设计的理念应用于铁道通信信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标准)的设计,丰富了学程设计的教学理念,也为本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将学程设计的理念应用于教与学的实践,为该理念提供实践的支撑,也为社会为企业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第二,该课题的实现将带动整个专业群在课程设计理念上的改变,促进整个专业群的教学改革。

第三,四个学程的建设和每一个具体任务学程设计的成功,将拓展本专业的对外培训任务,为企业继续教育培养合格人才,为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乔治・J・波纳斯,艾伦・N・鲁德尼茨基.Course Design:A Guide to Curriculum Development for Teacher[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瓮文允,吴宾.学程结构设计初探[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131-134.

[3]翟亚军,张娟.台湾高校学程制述评[J].教育与现代化,2010,(12):85-88.

第7篇

关键词 高职生 创业教育 理论研究 实践

1 创业教育与创业的关系

“创业”一词在辞海中定义为“创立基业”。泛指开拓、开创业绩和成就。一般认为,创业就是创立、创设或创新某种事业或职业岗位。其内涵应有三个方面。即开创新的职业,创设新的岗位,创新工作业绩。因此,我们可以把“创业”理解为:创业者依自己的想法及其努力来开创一个新事业的过程。

创业教育,正式提出“创业教育”概念是1989年11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尽管创业教育提出较晚,但是创业前的培训和煅练(如师傅带徒弟,职业技能娴熟、处事心理意志磨练,经营管理和营销实践的经验积累等)都是从古到今无数创业成功人士的必修课。

创业教育与创业二者之间可以说是一种时间先后的关系。先有“创业教育”,即从事创业活动的储备——知识及其结构、思想意识、职业意识、职业技能、精神心理等方面,在众多的储备之中,尤以强烈的创业意识和娴熟的职业技能两方面最为重要,才有“创业”的实际行动。如: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创办“微软”公司,乔布斯、马克库拉、渥兹尼克3人创办“苹果”公司,李嘉诚创办“长江实业”,陈天桥创办“盛大网络”公司,任正非创办“华为”公司等。

2 我院开展创业教育的现状

我院的创业教育始于2005年11月,面向经济管理系所有专业学生的第一次“创业教育”讲座。该讲座虽受到学生欢迎,但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如创业项目的选择、资金筹措,税费负担等等。笔者仔细分析后认为,通过一次讲座或一堂课,很难将创业所涉及的知识、技能等讲清楚。而作为一名教师,又缺乏成功创业的实践,创业过程所面临的困难、处境、危机等如何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却不能向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环境下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在这种背景下,怎么样才能上好创业课呢?我们通过跟学生交谈、了解与分析,最后我们决定先在创业的课程体系上做修改,本着“知识够用”原则,如将会计基础与经济分析合并;不单独开设金融学、市场营销、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等课程,而是将他们溶合于“企业管理基础”这门课之中等。通过后续两次面向全院师生的“创业讲座”,受到师生们的一致好评与欢迎。于是从2010年新学期开始,我校规定所有专业都要开设“创业”这门选修课,作为我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一种新的探索。

3 我院学生的创业实践

案例一:刘XX,邓XX,周XX,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2006级物流(2)班学生。2007年2月-08年1月,一年时间经营一家茶吧。来校之前3人均无创业经验。2006年9月到校读书后,发现学院超市楼上有约100平方米的闲置空间。而该超市位于学院主教学楼与学生公寓之间,地理位置相当好。于是先谈好租金,盘下来。经调查分析学生的经济状况、消费水平与生活习惯等,最后决定开一家茶吧。起名“学院音乐茶吧”,每天20:30~23:00,周六与周日8:00~23:30经营。一年合约到期,结束创业。3人盘点清算,不但没亏,还盈利6000多元。

案例二:毛XX,王XX。均是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2008级电子商务班学生。由于学电子商务专业,一入校两人各买了一台电脑,初衷是便于自己的课程与专业的学习。通过在校一年的学习和自己自学电脑软、硬件相关知识,网上创业的愿望很强烈。于是2008年9月两人合伙在网上开设了一家商店,销售MP3、手机、数码相机、书籍等,既有新货,也有二手货。虽然网站的页面设计、内容更新、系统维护等后台制作较努力且两人包揽下来,但在经营范围、营销策划、广告宣传等方面的不足或研究不够,生意清淡。最后临近毕业,关闭该店,盘点清算,稍有亏损约600元,两人平摊,到此终止这次创业尝试。

4 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困境

(1)教师方面:创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不仅要具有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职业技能、社交礼仪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创业特别是创业成功的经历与经验。而我们创业教育的教师绝大多数只有创业理论知识,且这方面的知识还欠缺或不成体系。难以向学生提供较全面的创业教育与培训方案。

(2)教材方面:目前我国创业教育所用教材,基本上还难以满足我国创业教育的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教材内容,结构等都是按传统理论教材的模式编排,难以适应创业教学的需要。二是编著者几乎都没有创业经历或企业工作经历。较难编著贴近创业实践的实用教材。三是现有创业教育教材不少是国外同类教材翻译而成,难以适应中国国情。

(3)教学过程方面:创业教育的教学过程更强调师生互动和情景教学,乃至案例分析和专题讨论等。这是由于创业涉及的知识面更广,内容要求更多,更要与人打交道。再加上创业环境(地域、民族、习俗、政治与经济制度等)不同,创业所涉及的各环节都可能因时、因地、因环境而改变等缘故。再者,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无论是创业成功的案例,还是失败的案例,都能给学生以启迪和教训。因此,创业教育对有效案例的开发,在质量与数量上都已迫在眉捷。

(4)学校方面:学校作为教育的平台,应该为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一个实践机会或场所。如在校园内划出一定场所作为学生创业实践的实验田,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下实施自已的创业计划和方案,得到一个有效的锻炼,起到一个创业孵化器的作用。以此鼓励学生在校或毕业实现创业。

第8篇

医学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医学人才。本文就我们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实践,探讨医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医学研究生教育应首先应加强医学专业知识的全面学习,做到博学而精深。同时,应注重科研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最后,医学研究生的教育国际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总之,医学院校研究生教育应更加注重创新性、科研素质、人文素质和国际视野的培养,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专业医学人才。

关键词:

医学研究生教育;实践;思考;科研与人文素质

随着我国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化,国家建设和卫生事业对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需要也日趋迫切。这类人才既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又要具有很好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之成为能进行国际交流和研究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本文通过讨论本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实践工作,着重从专业知识和科研素质、人文素质、教育国际化等方面论述对医学研究生教育的探索和思考。

1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做到博学而精深

研究生教育相比本科生教育而言,本质上是更高层次的专业化教育。而医学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专业人才。一般来说,一名医学是在完成了4-5年本科医学院校的系统培训,并在考试合格后才能接受研究生教育。而且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报考者均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所以这类人群往往具有具有较扎实而全面的医学专业知识和良好的临床操作技能。但是实际工作中也有一部分研究生因为没有临床工作经验,或医学专业知识不全面而不能很好地胜任研究相关工作。针对这种情况,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应着重加强医学专业知识的全面学习。同时,我们认为本阶段的培训不应只是简单地重复本科阶段内容,重点是在更高的层次上,更深入的学习。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程的学习,每名研究生就可大大补充和拓展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加强临床操作技能。如我们专业硕士研究生,首先要必修病理学的全部理论课程,再进行必要的外科病理诊断培训,使其掌握常见疾病和病变的病理诊断。通过加强专业课程的培训,使其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同时,随着学科的迅速发展,病理学也已经进入了分子病理学时代,对于很多疾病的认识不仅仅是从形态学的角度,更应从基因水平和分子水平进行诊断和分类。所以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手段就成为分子病理学必备手段,因此,除了掌握本专业知识,研究生还必需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如分子生物学、肿瘤生物学等。所以医学研究生必须首先具备广博的医学知识,才能够做到专业,也就是所说的博学而精深。

2注重科研素质的培养,做到扎实而创新

医学研究生教育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医学专业人才,因此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应具有较高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的能力,也就是具有较强的科研素质。所谓科研素质包括丰富的学科知识、缜密的科研思维和全面的实验技术等多方面。只有具备丰富的专业科学知识,才能及时掌握本专业前沿知识并发现本领域的热点问题,所以若无丰富的专业知识,科学研究也就无从谈起。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专业知识的获得,除了在临床工作中不断的经验积累,还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特别是文献检索,早已成为当今科学研究的一大利器。因此,文献检索能力业已成为现代医学研究生最基本的科研素质之一。同时,目前普遍认为,医学研究生科学思维模式的培养也是一个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的环节。医学研究生必需具有缜密的科学思维能力,才能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因此,为了培养研究生的文献检索和科学思维能力,我们每个课题小组每周固定一次在实验室成员间进行学习交流,研究生自行选择与自己课题相关的高水平的最新研究论著,通过检索大量文献以幻灯汇报的形式与课题组其他成员共同讨论分享学习心得,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快速掌握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而且可以学习文献中的研究方案的设计、研究方法等,逐步培养研究生的科学思维模式以及科研能力。同时,我们科室每周组织一次学术活动,各个课题研究小组的研究生轮流汇报近期实验进展、研究结果。通过一系列科室学术活动,研究生之间不但充分的进行了交流和学习,取长补短,也有助于早日培养其科研素质。

3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做到德才而兼备

传统观念往往仅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强调其本专业的知识学习。但是对于现代社会,仅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科研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从“生物医学模式”已逐步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再者由于卫生行业的特殊性,更多的要求医学研究生将来无论是从事临床还是科研工作,除了应具有扎实的临床技能和医学知识之外,更要具有崇高的医者品格和强烈的人文关怀。所以在新的形式下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当前,一部分学生功利心较强,忽视长期的能力培养,片面追求SCI论文,甚至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篡改数据,弄虚作假,违背了基本的科研道德,漠视科研的宗旨和意义。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再次发生,我们需要注重对医学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使其在首先在思想上杜绝弄虚作假的念头,同时加强对原始实验数据、记录的检查,在实际工作中防止违背科研道德的事情发生。而对于临床型的医学研究生,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则需言传身教,以实际行动感召学生。所谓医者仁心,以身作则就是最好的榜样。还比如经常邀请本单位到艰苦地区支援工作的医生和老师给学生做报告,通过学习他们身上的大无畏奉献精神以及人性上的闪光点,以人格的力量来感召和教育学生,培养其人文素质。只有具备崇高的品格和高尚的道德操守,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能真正在“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发挥作用。所以,注重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才能使他们真正做到德才兼备,在我国的医疗教育事业上做合格人才。

4医学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医学人才

在国际协作交流日益频繁的大背景下,国家大量需要能够真正“走出去”体现我国医疗水平的医学人才,因此教育国际化显得尤为重要。国内众多高校均认为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当今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而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研究生师资队伍的国际化。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培养高素质的研究生导师队伍是其中尤为关键的一步。因此我们认为首先应尽可能创造便利条件派遣教师到国外知名大学短期或长期的交流访问、合作研究。纵观我科研究生导师95%具有国外留学的经历和合作研究成果。通过这种培训,首先有利于教师队伍的能力提高,特别是教师的英文听、说能力。很多教师在回国后都能积极开展工作,通过实行双语教学等教学手段,以实际行动来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同时,国外留学交流也便于导师与国外知名研究机构建立联系,开阔了研究生导师的国际视野,为进一步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创造了条件。其次,教育国际化是另一重要方面体现在教学内容上。教学内容必须找准定位,与国际接轨。同时积极开展双语教学,根据学生学习能力适当引用原版教材,营造国际化的研究生培养氛围。通过开展联合培养等模式,选派优秀的研究生到国外知名院校学习进修。在文章撰写等方面要求学生阅读国际学科研究前沿的最新英文资料,鼓励研究生用英文发表学术论文等。这些手段都有效地促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开展。

5结束语

第9篇

关键词:药学;职业道德;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036-02

职业道德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中,从事各种不同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的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职业行为规范的总和[1]。医生必须遵循医德,药师(药学工作者)必须遵循“药德”。“药德”就是药学职业道德,是药学工作者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应具备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也是药学工作者职业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2,3,4]。具体而言“药德”就是在从事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等药学领域活动和实践中应遵循的根本指导原则,是评价药学领域内所有人员的个人行为和思想品质的基本道德标准,也是药学工作者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准则。

一、“药德”教育的重要性

药学事业是与人民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的事业,药学事业的特殊性要求其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仅要遵守社会公德,而且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思想观念,对工作对事业要极端负责,能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和患者的关系,保证患者在用药过程中的安全、有效、经济、合理。

我校开设药学专业二十多年,主要面向珠三角地区药品生产、销售企业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培养药品生产、检验、营销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能技术人才,毕业生遍及珠三角地区的制药企业、连锁药店和医疗机构。在二十多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药德”和“药技”的有机结合,德技并重,德技兼修,相辅相成,既注重学生药学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培养,更重视良好的药学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养成。

二、“药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药德”内容广泛,内涵丰富,涉及药品的研发、生产、检验、流通、应用、监管各个环节,结合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药学学生的“药德”教育,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药品生产环节的“药德”

生产出质量符合既定标准的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质量所需要的药品是对药品生产人员基本的道德要求。为确保药品质量,药品生产过程中的药学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与岗位要求相适应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要认真、自觉、严格地用现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条款来约束和规范生产过程和自身的行为,这既是法规和管理方面的规定和要求,也是药品生产过程中的道德要求[5,6]。

(二)药品营销环节的“药德”

在药品销售环节中,药学工作者应严格遵守药品经营法律法规,严格按照现行的《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条款来约束和要求自己。为了确保药品采购、分装、销售中的质量,首先要从药品购进的源头把关,在药品的招标采购中,坚持公平、公开、择优的原则,以保证采购药品的质量。在药品零售环节,必须以患者为中心,提供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药品,将维护患者生命和公众健康作为最高道德行为准则。在药品价格方面,要讲究信誉,严格执行药品价格的有关规定。

(三)药品检验环节的“药德”

药品属于高技术产品,成分复杂,检验难度较大,药品检验人员在质量检验时,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严格按质量规定的标准检验。同时,必须保证药品质量达到和符合最优标准。必要时,要深入到生产、经营、使用第一线了解真实情况,摸清影响药品质量的因素和问题,保证药品标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在修订药品标准工作中,应深入了解药品的有效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对药品中所含的有害物质应严格控制,对疗效不确切、毒副作用大、不宜生产使用的品种,及时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停止生产、停止销售和使用的建议。

(四)药学服务环节的“药德”

药学服务是药品周期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无论是在医疗机构从事药学服务的人员,还是在药品零售企业从事药学服务的人员,都必须从维护患者生命健康、促进疾病早日康复的高度,重视药学服务工作,按照“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原则选择药物,主动、耐心、认真、细致地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避免滥用药物和长期用药。切忌麻痹大意、敷衍塞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药物的疗效,保证药物的安全,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三、“药德”教育的思路和方法

职业道德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第一目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把“药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只有把“药德”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达到润物无声、水到渠成的效果。

(一)关键时机,积极开展“药德”渗透

一是入学教育,通过参观企业、医院,让学生了解药学专业的发展历史、专业特点,了解药学专业就业环境和职业发展方向,在整个专业教育中渗透“药德”;二是军事训练,在为期两周的军事训练期间,学生接受军事化训练和管理,强化纪律和规范意识,为“药德”学习和教育奠定基础;三是社会实践,通过第二学期和第四学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到社区医院、敬老院和药店等单位参加实践活动,增强“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责任感;四是志愿服务,通过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增强药学工作者热爱生命、关爱他人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二)专业教育,初步引入“药德”教育

在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注意引入“药德”的基本理念,通过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做报告,通过往届优秀毕业生的成功案例教育,通过编写“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了解专业、热爱专业、献身专业。一是帮助学生牢固树立专业思想,产生职业自豪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二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专业自豪感的同时,引入“药德”教育,强调立德树人,让学生明白良好的“药德”才是事业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三)校内教学,全面融入“药德”教育

药学职业道德教育应与专业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在融入专业理论教学方面,首先要研究教学内容,找到适当的切入点和有利时机,适时进行渗透,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迪、启发和熏陶。例如,在讲药品概念时强调药品的特殊性,结合近几年发生的严重用药事故,讲解药品质量的重要性,使学生初步具有药品质量意识和药品安全意识;在学习药品质量标准时,首先让学生树立法定药品标准的观念,意识到为了保证药品质量,国家必须制订统一的、强制的药品质量标准。使学生建立明确的法律意识和道德底线,学法、知法、护法、守法。在学习药品生产技术时,引用药品安全事故案例,强调GMP和严格履行药品生产标准操作规程(SOP)的重要性,明确遵守规范规程既是法律要求,也是道德要求。

在融入专业实践教学方面,要注意从实践教学环境熏陶、制度规范、工作体验、监督考核等环节入手,提高“药德”教育的有效性。一是要建设真实性、生产性的实践场所和环境,在环境文化建设中注重和突出药学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内容,充分发挥环境的感染和熏陶作用。二是必须制定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用制度规范思想和工作,提高践行“药德”的自觉性。三是注重实际工作的学习和锻炼,通过实际工作对药品质量和安全性的影响,用鲜活的事例教育和警示学生。四是对学生的实践学习进行适时监督考核,做出客观评价,及时总结成绩,发现问题,反馈纠正。特别是对涉及职业道德的相关问题要及时纠正,通过不断的正负激励和纠正,使学生形成强烈的是非观念。

(四)校外实践,不断强化“药德”教育

经过半年以上的校外实践教学,按照《实习手册》要求,在实习教师的悉心指导下,通过实习单位的严格要求,学生的职业道德将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内化,进而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例如学生在药品生产车间实习,生产的每个环节都涉及到规范操作和安全问题,学生必须严格按照GMP要求和岗位操作规范,完成生产过程。否则,很可能造成返工或者废料,甚至召回等问题。学生在药店实习,每天进行药品的入库、保存、盘点、陈列,指导不同特点的顾客合理用药,学生要严格按照现行GSP的要求,进行规范的进、存、销等工作。

(五)导师负责,实施个性化“药德”培养

我们采用“专业导师管理制度”,为每一名学生配备了专业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理解专业,规划学业,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学习问题、心理问题、生活问题以及职业道德方面的问题。专业导师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尤其是职业道德的培养和教育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和校外实习期间均有专门的导师负责指导,解决他们思想和学习中的疑难和困惑,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特别是针对在学习、实习过程中出现的与伦理、道德、“药德”有关的问题,导师能及时开展个性化的引导和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从而提高了“药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易,邱吉.职业道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王建梅向敏.西方发达国家药学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药学教育,2009,(25):12.

[3]邓昌大,肖学文.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5),58.

[4]于美亚.国外药学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93.

第10篇

论文摘要:本文以嵊州市石璜镇校开展剪纸艺术教育为例,阐述该校以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间工艺积淀为基石,通过全方位教育普及剪纸艺术、立体式宣传营造剪纸氛围、大活动展示增强剪纸效果、多渠道培训夯实科研基础等教育实践,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的特色教育之路。

剪纸艺术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它民俗活动的一种民间艺术。它交融于群众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群众的社会认识、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近年来,嵊州市石璜镇中心小学把剪纸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载体,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间工艺积淀为基石,开拓创新,普及提高,走出了一条独树一帜的剪纸艺术教育之路。

一、开展剪纸艺术教育的背景

剪纸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个实用性强、工艺手段简单、流传广的民间艺术品种。她与生活、民俗紧密相连,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一双巧手,一把剪刀,几张彩纸,便可随心所欲地剪出各种寄寓向往和美好追求的花样图案来,流传到千家万户。一方面,嵊州剪纸在民间流传较广,深受农村妇女的喜爱。每到节日,经常会看到一些“春幡”、“元宵花灯”、“端午五毒”等花样的剪纸露脸,从影壁墙上的“福”字灯,到天棚顶上的顶棚花,窗户棱上的窗花、角花,馒头上的馒头花,鞋垫上的鞋花,门顶上的“过门笺”等,无处不有。另一方面,学生生活在这种浓郁的剪纸艺术氛围之中,从小耳濡目染,很多学生对剪纸艺术感兴趣。在学校社团活动中,报名参加学校“剪纸”兴趣小组的学生比较多,“剪纸”兴趣小组的规模比较大。同时,学校有不少教师对剪纸艺术有浓厚的兴趣,小有成就者不乏其人,为数不少的女教师擅长剪纸,并有了深厚的剪纸功底,在各级比赛中屡次获奖。再加上小学美术教材也已将剪纸内容列入其中,学生已从美术课上对剪纸有了初步的接触。由于它制作材料、工具极其普通,方法简便,集审美与实用于一身,很多学生都喜爱有加。但现实的局限性无法满足他们对剪纸艺术的了解和更进一步的探究。

近年来,石璜中心学校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依托民间文化资源优势,充分挖掘现有的师资力量,以创建省示范学校、市文明学校为契机,将剪纸列入学校的特色文化,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加大基地开发力度。并坚持教育创新,将文化建设与学校的德育工作、学生的终生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实效,营建富有特色的剪纸艺术教育。

二、开展剪纸艺术教育的基本途径

自2001年起,石璜镇以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间工艺积淀为基石,结合校情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的特色之路,通过十年努力,使民族剪纸艺术成为学校特色教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具体通过以下四条途径来实现:

(一)通过全方位教育普及剪纸艺术。学校剪纸教育要持续发展就必须长抓不懈,努力做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布置三结合,给学生的学习以更充足的时间和更广阔的空间。学校各班每周开设了剪纸课,要求人人多懂一点剪纸知识,多会一项基本技能。在课堂教学中,把剪纸课程排入课程表,并不断增加剪纸课的新内容。充分利用好学校的信息网络和现代技术装备,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使学生初步学会剪最简单的事物,如花、草、树、木、虫、鱼等。课外主要通过课后社区培训学校、兴趣小组等阵地,让学生自由选择,个性发挥。在校园布置中,开辟了“艺术长廊”、“特长生专栏”对学生的优秀成果和荣誉进行全方位的展示,还有在走廊、教室内外也都能见到学生的习作,把“苦练”变成“乐练”,为后继学习提供动力。并通过班级布置,班班学习园地有剪纸等校园氛围的创设,营造一种学习剪纸的良好气氛。

(二)通过立体式宣传营造剪纸氛围。要使教师、学生和家长达成共识,宣传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学校形成了以校闭路电视、学校网站和市文联主办的《青少年文艺》报为主阵地,以电视台、报社为窗口的多样化、立体式的宣传模式。同时,编写了一本校本特色教材,本书主要介绍单色剪纸,分色剪纸,套色剪纸,染色剪纸,以及团花剪纸的制作材料、工具、步骤与方法,并附有图解和例图。而且利用现创作的一批作品,编集一张配套光盘,既可作辅助教材,又可作作品欣赏。

(三)通过大活动展示增强剪纸效果。只有通过举办大型活动,才能真正展示学校剪纸教育的丰硕成果;只有通过举办大型活动,才能引起各界人士对学校校剪纸教育的广泛关注;只有通过举办大型活动,才能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今后剪纸教育的努力方向。因此,该校连续多年举办了石璜镇小学剪纸展,出席展览的领导、专家无论从人数,还是从档次上讲都是前所未有的;参加市越剧节民间工艺大展;每年5月份进行一次师生现场剪纸比赛。对于剪纸,学校不仅把应用于教学上,而且又把它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为配合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非典,表示全镇师生的一份信心,特创作了一幅2米长,0.8米宽的剪纸图,这幅《万众一心,共抗非典》的图受到了市级领导的一致赞赏。更为了向抗战一线的医护人员,表达石璜镇全体师生一份真诚的敬意,并把这幅图送到了市人民医院,嵊州电视台特为此事进行了专题报道,这等殊荣正是对学校剪纸教育成果的最好展示。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全校师生的剪纸技能已基本趋向成熟。在2008年5月份初,全校开展了一次剪纸现场比赛,这次活动有25名教师,135名学生同台展技,选手们用巧妙的构思,娴熟的技艺,现场创作了一幅幅栩栩如生,充满童趣的作品。

(四)通过多渠道培训夯实科研基础。“科研”直接影响剪纸艺术教育的质量。为此,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艺术教育的方针和有关文献资料,举办实验讲座,组织课题研讨,不断增强教师的钻研精神和改革实验意识,引导教师走教育与科研相结合之路,自觉地把学校课题实验的总目标与个人课题实验目标结合起来。一是“拜师学艺”寻找机会让骨干教师外出学习,拓宽视野。同时与市文联、美协联姻,使骨干教师拜师学艺成为可能。二是“苦练内功”在吸收外来先进理念的同时要求艺术教师“回家内化”,把理论不断地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在不断提高剪纸艺术素养的同时要求美术教师不断提高文化素养。

三、开展剪纸艺术教育的成效

(一)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通过多年的积淀和校本教材的试行,以及与绍兴电视台“名市文化”和嵊州电视台“现代教育”栏目合作,拍摄的剪纸教育专题节目播放后,使学校在剪纸教育中取得的成果响誉市内外。迄今为止,师生作品在国家级获奖有4次,省级获奖或发表31次,县市级获奖100余次。其中创作的作品中有反映嵊州民情风貌的,如《越剧十姐妹》、《嵊州名人》,也有反映民间艺术的,如《天女散花》、《幽幽沈园》等。就在去年嵊州市民间工艺精品展中,该校的《越剧十姐妹》在本次展览中荣获金奖,还有许多作品于本次展览中获银奖,铜奖。

(二)打造了一支合格的传承人队伍。在校本教材的开发过程中,教师们通过“拜师学艺”和“苦练内功”现在学校的传承人队伍,都具大专以上学历,其中有2人本科毕业,一支高学历、高素质的传承人队伍已基本形成。艺术教育课题的阶段性成果有3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有8篇在嵊州市级课改成果评比中获奖;《小学生学剪纸》校本教材按计划实施后,经过总结、论证,现已修订为《越乡剪纸》并已正式出版发行,相应的资源包也制作完毕。由此,学校已形成一种浓厚的科研氛围,先进的教育理念已为教学实践正确导航。

(三)弘扬了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学校利用剪纸其特有的民俗性,以剪纸教学为载体,使民俗教育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在剪纸创作中得以领悟,使民间艺术和本土文化得到了保护,使民族精神得到了弘扬。通过《民族剪纸》教材的课堂实施、特色弥新、师生创作的民族剪纸作品融合时代、相伴生活、栩栩如生,从而让我们的孩子从小了解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受到民族精神的激励,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综上所述,剪纸艺术进课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弘扬的需要,为剪纸艺术传承弘扬、研究提高、活态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发展的一种创新。

参考文献:

[1]陈小红.儿童剪纸艺术的鉴赏[j].教育导刊.2000.2.

第11篇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首先要充分地了解和把握对应学生的个人学习状况,即要了解学生对之前已学过知识的储备量(单词、词汇、语法、词句等)和学习基础(学习成绩、考级过级情况、何种级别等)。然后才是学生能够理解自己导师准备让他自主学习内容能否驾驭得住。因此,教师要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充分前提就是要全面充分了解学生。

2.教师在研究课题时、要科学设定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标。

教师科学地设定目标,是学生经过付出后可以达到的目标,教师设定的课题是学生经过自主学习能够实现并完成的课题。因此教师给自己学生设置的目标和课题一定要切合学生自己的实际,切忌揠苗助长、好高务远,那样只会适得其反,挫伤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3.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而自己学习就要有一定的规范的、系统的、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它于教师而言也提出挑战,那就是要求教师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比传授具体的学习内容更为重要,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强调指导学生领悟科学系统规范高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明白“授之以渔”是多么的重要。

4.锻炼学生具有创新创造性思维。

学而知之,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仅用已有的学习方法去解决新问题会有行不通的时候。但自主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因此更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创新学习来实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为此,需要学生能根据课程的特点改变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拥有解决问题,发现学习新方法的能力。

5.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则显得尤为重要。

学习有一个瓶颈过程,往往一个灵感、他人一个不经意的表达,会起到拨云见日、茅塞顿开、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正身处在学校的学生而言,学校成为他们学习的主要阵地、重要渠道和飞跃的平台。教师是重要的授业者。自主学习要求授业者以学校教育为首要阵地,进而辅之以必要且科学的指导。同时学校还是人才济济之地,不但有好的师资,同时还有辅助自主学习的图书馆(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纸藏图书和电子科技发展的电子图书馆)。

第12篇

[关键词]职前幼儿教师;观摩学习;教育实践;研究体验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4-0075-03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伙伴协作支持下的职前幼儿教师培养模式研究”(C-c/2011/01/69);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前教育问题研究”(11JYB00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师范生实习支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1YJC880052)。

[作者简介]李国栋(1976―),男,江西泰和人,硕士,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

2011年,教育部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为《标准》)中提出了“教育实践与体验”这一重要概念,并把它确立为职前幼儿教师教育课程的三大目标领域之一,其内容包括:“具有观摩教育实践、参与教育实践和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1]为了解《标准》颁发后职前幼儿教师“教育实践与体验”的具体状况,本研究选取Y校为个案,期冀通过“以小窥大”的方式,揭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改进建议。

一、研究方法

研究者以《标准》中“教育实践与体验”这一目标领域的相关要求为框架,从观摩学习、教育实践、研究体验三大维度设计了《职前幼儿教师教育实践与体验问卷》,面向Y校学前教育专业2011、2012、2013届本科毕业生,发放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268份,有效回收率为8375%。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观摩学习存在的问题

1观摩学习者缺乏充分准备

职前幼儿教师在观摩他人幼儿教育实践时,其自身亦须做充分的准备,因为“他们观摩到了什么,常常由他们想观摩什么或准备观摩什么所决定”[2]。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246%的人认为自己观摩时有明确的目的,1306%的人会事先根据观摩主题查阅资料,2276%的人会设计观摩记录表并及时记录,3955%的人会主动与他人交流观摩发现的问题。可见,多数职前幼儿教师在观摩学习时的准备不够充分,其付出的更多的是一种缺乏明确目的和非主动的观察行为。

2观摩学习时间短暂且过于集中

充分适宜的观摩学习时间,是保障职前幼儿教师观摩学习效度的必要条件。然而在此方面,调查结果却呈现出与“应然”状态迥然相异的态势。首先是观摩学习时间短暂。认为自己观摩学习时间在1~3天的人占2015%,4~6天的占4925%,合计有694%的人观摩学习时间尚不足一周。其次是观摩学习时间安排过于集中。多数职前幼儿教师表示只是在大三见习期的5个集中工作日才有过观摩幼儿教育实践的机会。在这种情形之下,他们只能对幼儿园某一特定时段的工作有所了解,而对其他时段的工作不甚熟悉。

(二)教育实践的问题

1教育实践地点较为单一

职前幼儿教师教育实践地点的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其体验的丰富性。调查发现,职前幼儿教师的教育实践地点较为单一,9813%的人集中在幼儿园这一类机构上,而去过早教中心、托儿所以及其他托幼机构的人非常少。这一状况表明多数职前幼儿教师认为学前教育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幼儿园内的4~6岁幼儿,而对其他托幼机构的0~3岁幼儿早期教育不够重视。

2教育实践内容不够全面

职前幼儿教师能否获得对教师专业的充分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实践内容是否全面。调查表明,职前幼儿教师教育实践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教学活动上,参与率高达100%;而保育工作的参与率只有4366%,这一状况潜在地揭示了职前幼儿教师在教育实践时持有一定的“重教轻保”倾向;教研活动和“家―园―区”合作的参与率则更低,分别仅有933%和821%。这些内容的缺失,导致职前幼儿教师缺少与有经验幼儿教师、家长以及社区人士直接对话和当面交流的机会,这使他们在真实情境中的沟通和对话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发展。

3教育实践过程缺乏充分指导

为帮助职前幼儿教师尽快适应实践领域的诸项工作,师范院校和幼教机构通常会为他们配备指导教师。但这种形式上的“师徒制”安排未必能在实质上给他们的实践带来足够的指导。调查结果显示,在指导话题上,仍以传统的“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为主,而对《标准》新规定的其他工作(如游戏活动、环境布置、保育护理、部门工作等)涉及的不多;在指导频率上,每周5次以上的仅占1381%,每周3~4次的也只有2052%,每周1~2次的占5112%,每周不到1次的占1455%;在支持程度上,有近半数的人感觉指导教师对其“不太支持”或“不支持”。可见,指导教师对职前幼儿教师的实践指导并不充分,其作为“榜样”或“重要他人”的示范性影响未能有效发挥出来。

(三)研究体验的问题

1研究选题与实践存在隔离

根据职前幼儿教师的研究实际,可将其研究选题来源划分为间接性来源(如接受他人命题或文献阅读发现)和直接性来源(如日常学习感悟或实践改进需要)。调查结果显示,职前幼儿教师研究选题的间接性来源比例更高,占5485%;直接性来源的比例相对更低,占4515%。这一状况与《标准》提出的“在日常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积累所学所思所想,形成问题意识和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同时也说明职前幼儿教师的研究选题与其日常学习实践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隔离。

2研究结果缺乏分享交流

《标准》指出,职前幼儿教师通过研究幼儿教育实践,旨在“了解研究教育实践的一般方法,经历和体验制订计划、开展活动、完成报告、分享结果的过程”。调查发现,职前幼儿教师认为研究体验最深刻的是“完成研究报告”,有3022%的人选择了这一选项;然后是“了解研究方法”“制订研究计划”和“开展研究活动”,三者比例分别为2388%、2127%和2052%,均超过了20%这一均值;而对“分享研究结果”这一选项,仅有411%的人做出了应答。通过访谈得知,由于学校没有建立相应的研究结果分享机制,导师亦对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强调不足,因此在多数职前幼儿教师看来,完成研究报告(即毕业论文)就几乎意味着研究过程的“终结”,这一系列原因导致了他们对研究结果分享体验的缺失。

三、改进建议

(一)强化观摩学习的有意性,合理安排观摩学习时间

观摩学习者准备性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与有意性的缺失有着密切的关联。“有意性”系指个体在从事专业活动时表现出来的目的性、准备性和主动性等品质。[3]欲强化职前幼儿教师观摩学习的有意性,首先要注重观摩学习的价值引导,使其对观摩学习的意义有着充分的认识,进而树立明确的观摩学习目标;其次须强调观摩学习各环节的事先设计,如观摩前的资料查询、观摩中的记录准备、观摩后的总结反思;此外还可采取一定的组织形式,促进他们与观摩学习对象的交流,使他们意识到观摩学习并非一个单向被动的“输入”过程,而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对话”过程。

关于观摩学习时间的安排,我们可适当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例如,英国许多大学在组织职前教师观摩学习时,通常采取“累加渗透式”的做法,即把观摩学习渗透于大学每一学段,并逐年累加时间:第一学年1~2周;第二学年3~4周,第三年一般为5周;到了第四学年,则融入16周左右的“幼儿园体验”之中。这样一来,不仅可解决观摩学习时间长度不够的问题,而且可避免安排过于集中的问题。[4]

(二)注重教育实践的全纳性,构建“艺友式”指导机制

针对教育实践对象和内容的片面性,可在“全纳性”理念的观照之下来对之加以改善。“全纳性”的本意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要接纳所有学生和满足各类学习需求,此处可概括地理解为顾及所有幼教对象和涉及全部实践内容。也就是说,在组织职前幼儿教师教育实践时,一方面要引导其树立“幼婴全纳”的观念,把教育实践的活动对象扩大到各类幼教机构的0~6岁儿童;另一方面要在教育实践内容的安排上体现出保教的结合,防止职前幼儿教师初入实践场域时就形成“重教轻保”的不良取向。

有关教育实践缺乏充分指导的问题,宜从指导机制的角度来反思改进。在此方面,早在20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艺友制”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陶行知曾提出:“凡用朋友之道,跟着幼稚园教师在幼稚园里学做幼稚教师的,便叫做幼稚园的艺友;与传统师徒制相比,这种艺友制来得格外自然,格外有效力”。[5]运用这一思想来构建教育实践指导机制,指导教师须放下“师傅”的传统架子,在指导过程中以“支持者”的身份不断强调教学任务和情境的复杂性,并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职前幼儿教师则须卸下“徒弟”的思想包袱,以“探索者”的姿态不断反思自身的种种问题,并就这些问题与指导教师展开主动、积极的对话和协商。

(三)强调研究体验的行动性,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

针对研究选题与实践存在隔离的问题,有必要从强调研究体验的“行动性”入手来予以改进。行动性是教育实践研究的本真所在,特别是对于职前幼儿教师这一准教师群体而言,通过行动性的研究对其自身经历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提炼,有助于化解其从学习者到教育者的角色冲突,拉近其所学理论和所获经验的现实距离。欲彰显职前幼儿教师研究体验的“行动性”,在研究选题上须强调从其亲历教育体验入手,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为基本取向;在研究形式上要以行动研究为主导,鼓励其质疑各种习以为常的观念和做法,从纷繁的事务中抽象出潜藏的问题,并对之做出分析、判断和抉择。

研究结果分享体验的缺失可从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入手来予以补充。一方面,要制订科研奖励的有关政策。高师院校可通过版面资助、论文评奖等具体手段,激励职前幼儿教师在教研或科普期刊上,或将其论文提交至有关研讨会上进行分享交流。另一方面,要加强科研成果的教学转化。论文导师与指导教师可采取合作支持的方式,创设适宜的教育情境和机会,引导职前幼儿教师将自己的研究所思所得应用到具体的课堂教学实际之中。总之,要让职前幼儿教师充分意识到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体验研究过程和完成研究报告,更在于促进自我专业成长和改善自身专业实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342/201110/xxgk_125722html,2013-10-08

[2]Gary D,Borich [WTBX]Observation Skills for Effective Teaching[WTBZ][M]San Antonio:Pearson Education,Inc,2003:2-3

[3]Nuria M,Cuevas,Alexei G,et alMapping General Education Outcomes in the Major:Intentionality and Transparency[J]Peer Reviews,2010(1):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