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行业经济

行业经济

时间:2022-08-22 18:14:57

行业经济

第1篇

关键词:自然垄断需求价格弹性效率特许经营投标制

一、引言

2001年1月4日,铁道部作为一个行业的管理者公布2001年春运火车票票价上浮方案:节前,广州、上海、北京站始发的部分列车,节后上海、郑州、成都、南昌站始发的部分列车,以及其他地区的少量运力紧张的列车、新型空调车票价上浮20%,其他列车上浮30%,儿童、学生、现役军人、革命伤残军人票价不上浮。[1]

在经济领域日渐开放的背景下,眼下还在实行资源和价格垄断的行业已经是屈指可数了。但就是这么几个屈指可数的行业,每次政策调整,都是一石激起千层浪。龙年末的机票飙升议论声刚过,春运期间火车票涨价一事又是引来众人评说。现在,让我们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一下“铁老大”的涨价行为。

二、“铁老大”自然垄断及经营缺陷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哈尔·瓦里安的定义,“垄断”一词的原意是“排他性销售的权利”[2]。现在它已被用来描述一个厂商或几个厂商在一给定市场上对某一产品具有排他性的控制。这里,采用鲍莫尔的成本次加性(Subadditivity)定义“自然垄断”(Baumol,Panzar,andWillig,1982)。“成本次加性”是指这样一种情况:对某个既定产量,由一家企业进行生产的成本要小于由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进行生产的成本。如果成本次加性成立,则该产业是一个自然垄断产业。这时,一家企业的生产可能处于规模经济阶段,也可能处于规模不经济阶段。

“铁老大”就是个典型的自然垄断企业。它的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长,且很难转用于其他用途,具有很大的沉淀性。这种经济特征使得在同一地区重复设置铁轨展开竞争的做法非常不经济。因此,铁路行业的基本特征是区域型自然垄断。更确切的讲,它属于那种有进入障碍的自然垄断,因为大量沉淀的固定成本已构成了很高的进入壁垒。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上讲,中国的“铁老大”作为一个自然垄断部门,都有以下几点缺陷。[3]

1、管理松懈

每一个厂商都想使其成本最小,而且任何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厂商(不论是竞争行业或是垄断行业),都会在其成本尽可能低的情况下,获取尽可能高的利润。然而,现实中,中国的“铁老大”不必经过激烈竞争就能赚很多钱,它缺乏尽可能降低成本的动力,进而表现为低效率,这被称为管理松懈。

根据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日前[4]在北京、武汉,西安三城市900位常驻居民进行的问卷抽样调查来看,群众普遍表示:尽管近年来铁路部门服务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铁路部门管理松懈问题依然很严重——29.3%的人认为购票难,36.3%的人认为铁路设施落后,服务不尽如人意,27.3%的人认为某些路线乘车环境差强人意……

自古以来,“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是政府部门的一大特征,“铁老大”也没能避免,面对即将入世的形势,可以预计管理松懈这一“硬伤”,可能将会是“铁老大”最为头痛的问题之一。

2、不大关心研究与开发

“铁老大”是一个国有企业,享有政府的补贴。就算其不进行体制改革、降低成本的努力,也不会有明显的损失。换言之,它常常缺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动力和压力。除非出现以下二种情况之一:一是公路,航空等的竞争迫使火车行业做出反应;二是“铁老大”的行为极大的损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使整体福利这块蛋糕变小,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周围压力使其改革创新成为必然。在中国,人口众多是一大特征,而且目前的公路、航空网还远没有铁路网那样发达,所以情况一在短期内难以达到。

3、人为夸大价格,提供的服务量受限制。

在自然垄断的情况下,成本递减的技术特点排除了完全竞争。对“铁老大”来说,平均成本是递减的,而边际成本又低于平均成本。于是,当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时,价格就会低于平均成本,而这样“铁老大”就会蒙受亏损,利润成为负数。如图1所示:

图中阴影即为损失。所以“铁老大”不会在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那一点上生产,而是会按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在Pm价格下提供Qm量的服务。这已然造成了全民福利的损失。因为QC才是社会有效率的产量,Qm

从理论上讲,对于这样的自然垄断,政府应按边际成本定价原则(marginalcostpricing)或平均成本定价原则(averagecostpricing)实施价格管制,并适当的给予其补贴,以减少自然垄断造成的全民福利损失。然而就价格管制而言,在未涨价前,火车票价格基本上是未加修订的根据我国铁道部部门提供的成本数据确定的。显然,这种价格制定方式使得不存在竞争压力的铁路部门,很容易将自身低效率经营的高额成本或为获取垄断租金(Monopolyrent)人为夸大的那部分成本计入车票价格,从而导致车票价格以较大的幅度超过了正常的成本。正如《经济学的世界》一书中描述的,这造成了生产无效率(productioninefficiency)和资源的错误配置(resourcemisallocation)。另一方面,如果政府想通过补贴来降低价格,使得社会稳定(实际上也一直如此),那么主要途径只有税收。而税负的增加又明显地会导致其他经济成本,使得社会福利减少。

综合起来,在“春运”涨价之前,“铁老大”的垄断地位和缺乏竞争的状况,已经使消费者处于一种不利的境地,同时也造成了一部分的无谓损失。

三、“铁老大”涨价行为分析

铁道部作为一个行业的管理者利用自身行业垄断的优势提升车票价格的行为,不是按照市场规律来操作的,不属于市场行为。本来在运力供不应求的情况下,铁路车票涨价本无可厚非,但票价只涨不跌自然不合理。另外,春运涨价本身就不合法,因为属于公共服务的铁路调价,应按《价格法》举行听证会,征求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论证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如果涨价是按市场规律操作,那么面对正月初一、初二的一些空荡荡的列车,“铁老大”没理由不降价。

根据垄断的边际收益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来分析(孙亚峰,1998),有图2

其中,假设需求曲线AB为线性,AC为边际收益曲线。AC在AB之下,所以图2反映的是一个垄断行业,也就是上文分析的铁路行业。设价格为P时,需求价格弹性为Ed:

根据各线段所代表的经济含义,OP=P,FQ=MR:

换言之,当弹性有区别时,“铁老大”可以在丝毫不作任何改进的情况下,在需求弹性比较小的市场(A)索要比较高的价格,以增加其垄断利润(此时的价格称为“差别价格”)。

在春节这一特定期间,会有大量流动人口涌向各类运输中心。此时,回家感受亲情的收益会非常大。一般来说,安全,迅速而又较便宜的仍属火车。所以,春节时期,中国大量流动人口乘坐火车的需求弹性很小,可以说具有刚性,且需求量非常大,符合A市场特征。

在未调价前,铁道部这一国有企业作为垄断部门,通过垄断价格已经增加了它的生产者剩余,且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的无谓损失。为了简化分析,假设MC为一常数,如图(3)SNBCM为损失的消费者剩余,SMAN为无谓损失,垄断部门利润增加。

图3垄断的无效率

在中国,春节期间,学生客流、民工客流、职工探亲等几股客流完全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持续不断的客流高峰,且它的需求弹性很小。“铁老大”应用“差别价格”将因其自身低效率经营的高额成本得来的原票价再次上涨,使广大旅客的境况更为不利——

上图(3)因此发生变化。需求曲线DD向右上方移动且变陡峭。此处,以J点为轴,向右上方移动需求曲线。设它与价格轴相交于E点。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个最基本的模型。又因为:垄断行业在需求曲线是直线的情况下,MR曲线的斜率总是需求曲线的斜率的2倍。所以,可画出涨价后的边际收益曲线MR2。边际成本曲线MC相对于需求曲线DD变化不明显,此处令其不变。面对类似A市场的现状,“铁老大”将原本就不合理的票价上调:价格由P1涨到P2,需求曲线由D1变为D2。为简化分析令供应量Q不变,则变化如下图4所示:

由于弹性很小,火车票涨价,并不能有效的达到预期的“削峰平谷”的效果,但却实在能使“铁老大”再狠赚一笔。消费者剩余的损失量又在原来的损失上增加了SABCD+SBCJ,无谓损失又增加了SBCJ。其中,面积为FGCD的消费者损失,并不构成整个社会的损失,它只不过是种收入转移。但是它助长了铁路行业维持低效率经营现状并获取超额利润的欲望,不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而增加的BCJ部分的无谓损失,却实在是整个社会的福利损失。另外,垄断造成所得配置不均及资源运用低效率(x-inefficiency)。也就是说,“铁老大”通过“春运”涨价多获得的那部分收入,很大程度上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从旅客们的角度讲,他们接受高价票的选择是无奈的。从社会角度看,“铁老大”的这种不合法,貌似符合市场机制的行为,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铁老大”的自身问题,而且给整个社会的福利造成损失,影响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在车票上涨的同时,服务和管理并没有明显改善,其原因仍是缺乏压力与动力:“铁老大”本来就已将其自身低效率经营的高额成本或为获取垄断租金人为夸大的那部分成本计入车票价格,现在又涨价,使其转嫁了成本,获得了更高的垄断利润,更没有提高效率的动力了。

总之,春运涨价的行为:(1)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调整春运中客流,但不能有效的削峰平谷”;(2)使“铁老大”短期内又获得更多超额利润,却损害了大多数旅客的利益,使全民福利降低;(3)“涨价”无法促使“铁老大”摆脱其三个缺陷,且使其更满足于目前低效率的状况,减弱了改革创新的动力,使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受到阻碍。

四、政策建议

对于公益性、自然垄断性的国有企业,如铁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必须兼顾其社会目标,而非单纯盈利目标。“涨价”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且有可能加重社会不稳定因素。

在这方面,香港对公用事业的管理可资借鉴。香港公用事业的体制有三种基本形式:1)政府直接控制和经营的公用事业。2)政府管制下的私人特许经营公司,它需要经过投标才能获得政府的特许经营。政府对特许公用事业的管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规定企业必须达到的服务标准;二是管理批准企业服务价格。3)不受政府管制,由私商经营的公用事业,主要是燃气供应与集装箱码头。在香港公用事业的三种体制中,占主体的体制是政府管制下的私人特许经营。

综合前文分析和我国的经济现状,在此提出以下建议供政府有关部门参考:

(1)实行特许经营投标制,建立内部竞争性机制。

从逻辑上讲,对垄断行业实行价格管制、补贴等手段,使其得以按边际成本定价(marginalcostpricing),可以提高各项资源的配置效率。然而在我国,由于信息不对称广泛存在,而且铁路部门又严重缺乏提高效率的激励机制,所以此种方法不一定总能达到帕累托改进的目的。

实行特许经营投标制(Franchisebidding)(Demsetz,1968),由政府通过拍卖的形式,让多家企业竞争一个或数个地区某一时期(几年)的经营权,由提供最低报价的那家企业取得经营特许权。显然,这种方法既可以避免由价格管制引出的诸多弊端,又可以以此建立激励机制,有效而经济的约束铁路垄断行为,从而,车票价格也可以降至有效率的平均成本水平,最终实现帕累托改进。

这一建议有其可行性。第一,投标的企业仅有经营权,不存在资产转让问题。第二,特许合同的款项较简单,包括1、铁路设备的维护,2、企业服务价格,3、企业必须达到的服务标准。这样,政府监督、管理较为方便,且可以保证固定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2)发展公路,航空运输系统,引入外部竞争机制。

大力发展公路、航空系统,使之降低成本,分流旅客。既可缓解各站点的旅客流量,又可以给整个铁路行业以压力,提高整体效率。

结束语:春运涨价,没能使“铁老大”的旅客分流多少,却使其在未改变自身低效率经营的高额成本下又获得更高的超额利润,客观上再一次降低了其改革创新的动力,降低了全民福利,阻碍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以上分析是立足于中国,对拥有自然垄断的地位的“铁老大”春运涨价行为的分析。仅分析了短期的情况,对长期没有涉及。本文否定现有的涨价行为,提出新的解决方法,亦旨在引起更多人的思索与探求。

参考资料:

哈尔·瓦里安(美),1997,《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

斯蒂格勒茨(美),1997,《经济学》,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姜广东,孙亚峰主编,1998,《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张帆,1993,《对自然垄断的管制》,商务印书馆。

李梦梅等,2000,《区域经济前沿》,经济管理出版社。

罗杰·弗朗茨(美),1993,《X效率:理论、论据和应用》,上海译文出版社。

周弘,1998,《福利的解析—来自欧美的启示》,上海远东出版社。

Baumol,W.j.,Panzar,J.C.,andWillig,R.D.,1982:ContestableMarketsandTheoryofIndustrialStructure,NewYork:HarcoutBraceJovanovich,Ltd.

Demsetz,H.,1968,“WhyRegulateUtilities?”JournalofLawandEconomics11:55-65

[1]以上数据参见南方网(2001年3月13日)。

[2]哈尔·瓦里安(美),1997,《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第248页。

第2篇

12013年全国使用涂料相关行业发展形势

2012年我国家具行业增长速度放缓,产量和产值均增长了17%,家具行业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升,增加了运营成本,利润增幅下降。2013年家具行业形势比2012年要好一些,1-10月,家具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8.34%,比累计主营业务收入增速高出4.45个百分点,占轻工全行业累计利润总额的2.97%,比轻工全行业的平均增速水平高了3.19个百分点;木器涂料用量较大的木质家具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占家具行业累计利润总额的2.77%,金属家具制造业占24.39%,竹、藤家具制造业占1.78%,塑料家具制造业占1.19%;与1-9月相比,只有木质家具制造业的占比扩大了0.73个百分点,其他子行业的占比均出现收窄。木制家具的低利润占比决定了木器涂料的低利润,但木器涂料的使用量会继续增加。近几年来,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状况不是很稳定,企业的净利润和营业收入都呈现出同比下降的趋势,行业信用违约率达到了20%~30%。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国内13家主要企业整体销售收入是3698.6亿元,同比下降了3.68%;利润则减少了223.43亿元,降幅达到34.1%;银行利息同比增加了55.38%;截至2012年底的应收账款合计910亿元,较2011年上升了61.27%,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已然成为业内面对的一大问题。应收账款问题造成了对供应商的应付账款的问题,生产工程机械涂料的企业面临极大的资金风险,有些涂料企业因此而每每陷入经营困境。2013年,虽然各种利好于工程机械的政策相继出台,如2013年初两会中确立的城镇化策略和年末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市场作用及建筑主旋律的肯定,但2013年整个工程机械行业的低迷在延续着,1-11月每月产品的销售逐步收窄。以信用销售模式3~4年的还款期测算,行业的风险将出现在2014年下半年,提醒涂料企业谨慎面对工程机械涂料市场。在经历两年5%以下的低速增长后,2013年全国汽车销量增长率达到18.4%(见表1),重新回到两位数增速。继2012年销量首次突破2000万辆之后,全年销量再创新高,达到2387万辆。其中,轿车(基本型乘用车)的产销分别为1330万辆和1201万辆,分别比同期增长16.6%和11.77%;客车产量192万辆,同比下降了21.2%;1月、11月和12月3个月全国汽车销量均超过200万辆,相当于2000年中国汽车全年的销量。中国汽车产业2013年乘用车市场的高速增长,主要源于国民经济稳定发展,居民收入水平及购买力的提高,新增购车需求与换购需求的释放;而部分城市面临限购的状态,加剧了城市居民对未来可能限购的担心,刺激了提前购买行为。消费者习惯变化,年轻化、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升级,加上良好的市场环境、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以及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等因素的影响使得3类车型中SUV保持了持续较高增速,累计销量为298.87万辆,同比增长为49.41%。汽车涂料未来将配套汽车快速发展,但汽车涂料主体“外资化”的形式在中国涂料行业仍将延续相当长一段时间。2013年,使用重防腐涂料的石油钻井设备49万台套,同比增加17.8%;炼油、化工专用设备206万t,同比减少了4.4%。工程使用的大型拖拉机6.3万台,同比减少了1.7%;农机专用的中小型拖拉机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这对于生产一般工业防护涂料的企业有很好的市场参照作用。摩托车和自行车市场均呈现缓慢降低的态势,火力、水力、核能和风力发电在国内发展较快,特别是风力发电这几年在沿海和西北地区尤为突出,2013年风力发电量1246亿kW·h,同比增长33.0%。摩托车和自行车需要氨基醇酸、丙烯酸聚氨酯涂料,火力发电需要耐高温、耐高酸性环境的涂料,水力发电需要防水、防腐、防渗涂料,核能发电需要防核辐射涂料,风力发电需要塔筒和叶片涂料,等等。涂料行业的发展不仅要依赖于建筑、汽车、船舶、家具等大宗涂料的发展,也应寻求特、专、新等功能性涂料的发展。没有搞不好的行业,做不好的产品,只有管理不善的企业。

22013年我国涂料行业经济运行情况

近10年来,虽然我国涂料总产量由2004年的298万t增至2013年的1303.35万t(见表2),但增速由23.45%下降到3.58%;涂料工业总产值由2004年的5399110万元增至2013年的34167766万元,但增速由26.13%下降到9.51%,预计2014年产量增速将很难回到两位数的时代,可能相对于2013年的3.58%稳中有升。2013年2.62万元/t的涂料平均价格是涂料行业历史价位的第二个高点,仅低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2.86万元/t的不正常价位。虽然现在的中国涂料行业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比例不高,附加值一直徘徊在5%~10%的低利润率水平,但未来涂料平均价格会保持逐年升高的趋势,即使产量增幅会到一个极限值,但产值中高增幅还会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大多数涂料企业的生存不是大问题,这就决定未来涂料行业产业集中度的提高还需相当长一段时间。2.12013年各月份我国涂料产量、产值2012年我国涂料产量及产值增幅呈逐月增长的态势,与2012年同月比较,2013年我国涂料产量增幅呈逐月下降的趋势(见表3)。2012年1月涂料行业增速下滑至低谷,产量及产值出现了负增长;而2013年1-2月涂料产量增幅全年最高,达到了11.93%;2012年12月和2013年1-2月的涂料产量在这两个年度的产量曲线上形成了一个波峰。由此得出一个初步结论:2012年底至2013年初,是否是我国当代涂料工业发展的一个盛衰分水岭呢?从表3可以看出,行业产量增幅上半年好于下半年,但产量的绝对值仍是下半年高于上半年。旺季仍然集中在9-11月,其中9月128.78万t的产量排位全年第一;但旺季和淡季的界限越来越不明显,全年除了1-2月没有达到100万t/月外,其他月份都在100万t/月以上。2013年涂料行业只有9-12月的经济指标累计数据,没有单月数据。1-9月,主营业务累计24607362万元,同比增长11.5%;利润总额累计1575413万元,同比增长14.5%。1-10月,主营业务累计27672786万元,同比增长10.8%;利润总额累计1800371万元,同比增长12.8%。1-11月,主营业务累计30872870.4万元,同比增长10.4%;利润总额累计2110098万元,同比增长13.9%。所列每个月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指标都超过两位数的增长。2013年的平均价格总体是围绕在全年平均价格2.60万元/t上下波动,比较切合年初预测全年平均价格的增长幅度。2.22013年我国涂料行业各地区产量、主营业务收入2013年我国涂料行业产量增速、产值增速的纷纷下降,凸显了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的调整转型对涂料产业产生的影响。我国宏观经济增速从2011年开始就呈现下降趋势,作为国民经济的配套产业,涂料也受到了冲击,消费需求明显下降。换句话说,产量增速、产值增速的纷纷下降,体现出我国涂料工业当前的传统发展方式已经落后于新经济的发展要求。必须肯定2013年涂料行业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各项经济指标虽然整体放缓,但大宗的建筑涂料、防护涂料发展潜力和基本面没变。从主要经济指标来看,2013年1106家规模以上企业涂料总产量1303.35万t,同比增长3.58%(见表4),比2012年1034家规模以上企业的1271.87万t增长了2.48%(非同比)。2013年全国涂料产量负增长的地区较多,内蒙古4家主要企业基本处于停产状态,乌海、包头、呼和浩特的中小涂料企业面临倒闭。北京、天津、山西、安徽、福建、山东、四川均为涂料生产主要地区,这些地区的负增长对全国涂料产量增速放缓带动明显。上海、江苏、河南、广东由于产量基数较大,这些省份的增长拉动了全国3.58%的增速。特别是广东产量增长了13.21%,净增35.19万t,这个数据要高于2013年比2012年全国涂料产量的净增数据31.48万t(1303.35-1271.87=31.48万t)。江西、河南、重庆、陕西继续保持强劲增长,产量基数越来越大,这些省市逐渐进入涂料产量贡献率的第二梯队。2013年,我国1920家规模以上涂料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416.78亿元,同比增长9.51%(见表5);比2012年1858家规模以上涂料的2934.60亿元增长了16.43%(非同比)。全行业资产总值2149.09亿元,同比增长10.63%;利润总额244.11亿元,同比增长11.05%。虽然江苏122.04万t的涂料产量低于上海的151.83万t,低于广东的301.67万t;但江苏的资产总值494.72亿元要高于上海的319.41亿元,高于广东的430.18亿元;江苏的主营业务收入831.57亿元要远远高于上海的336.28亿元,高于广东的650.09亿元。江苏、上海、广东的部分经济指标对比结果表明,江苏省的资产总值、产品单价、产品结构要明显优于上海和广东(国家统计局数据,江苏涂料平均价格仅供参考),江苏昆山、苏州、常州等都以生产工业涂料为主,上海金山、青浦和广东顺德、韶关等都以生产民用涂料为主,产品结构决定了各地区经济指标。2.32013年我国涂料行业主要经济指标2013年,我国涂料市场整体产销顺畅,全国涂料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与2012年相比,亏损企业数有所下降(见表6),亏损企业数由原来的147家下降到135家,同比下降8.16%;亏损企业亏损额4.90亿元,同比下降17.20%。从表6中看出,天津、河北、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湖南、广东等省市亏损额下降明显,效益提升较快,安徽全行业实现了零亏损,广东亏损企业亏损额也下降了37.65%,在行业具有代表性。但北京、上海、江苏由于加大安全生产和环保核查的力度,搬迁、改扩建的企业较多,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幅度较大。2013年,应收账款476.84亿元,同比增长15.48%,行业赊销和账期拖延的状况越来越严重,较为突出的是工程机械行业和轻工家电行业,这种现象影响了涂料企业现金流,增加了各种费用和成本;产品的销售成本2799.52亿元,同比增长9.56%;产品销售费用157.09亿元,同比均增长了9.96%;管理费用172.34亿元,同比增长16.30%;财务费用、利息支出、应交增值税均呈增长的态势,但增幅要小于2012年;从业人员数量22.85万人,同比增加1.50%,行业人均产值149.53万元,相对于2012年的130.33万元增加明显,表明整个行业的产品结构调整、工艺路线改进、生产效率提高、人员素质培训等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成效。2013年,产成品98.82亿元,同比增加6.81%;存货249.07亿元,同比增加7.88%;负债合计1019.95亿元,同比增加4.56%;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18.82亿元,同比增加17.55%。总体来说,2013年行业各种税费的增幅要高于2012年,整个行业的生产和经营成本的逐年增加,原材料价格下降、产品单价的提升增加了行业的利润总额,但涂料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并没有增强。如果环保部、税务总局和财政部倡议的“要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限制类的溶剂型涂料增收消费税”得以实施的话,整个行业5%~10%的平均利润率就难以得到保证,行业的持续发展将遇到很大的障碍。由此也可以看出,涂料产品的环境友好化和提高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2.42013年我国涂料及无机颜料进出口贸易中国是一个涂料生产和消费大国,进出口贸易对中国涂料行业的发展拉动效应不是很明显。中国的出口对象主要是一些中亚、非洲、东南亚和南美等国,进口的主要是美国、日本和西欧的涂料。而日本和欧美国家是涂料发展强国,日本涂料企业在日本本土的产量约150万t/a,而日本涂料企业在非日本区域内的产量约190万t/a;欧美国家的加工贸易和进出口业务也做得很好,德国人均涂料消费20kg,也带动了周边国家的人均消费。中国的涂料企业应该“走出去、引进来”,人才、成品、技术、资金都应该具备“走出去、引进来”的思维和能力。2013年,全国涂料行业进出口贸易总额16.42亿美元,与2012年的15.42亿美元(见2012年分析报告)相比增加了6.49%;贸易逆差4.28亿美元(见表7),与2010年的4.49亿美元相比下降了4.68%;数据表明贸易总额有所上升,但仍没有达到2010年和2011年的水平。2013年,涂料进口数量18.07万t,同比下降0.07%;进口金额10.35亿美元,同比增加了3.97%,进口总体平均价格5700美元/t,高于2012年的平均价格5500美元/t。涂料出口数量17.74万t,同比增加4.26%;出口金额6.07亿美元,同比增加11.16%,出口总体平均价格3400美元/t,高于2012年的平均价格3200美元/t;出口总体平均价格只有进口的59.65%;出口数量、出口金额占总产量、总产值的比例还是很小,出口数量约占1.39%,出口金额约占1.07%(按1美元兑换6.0元人民币计算)。2013年,进口量最大的产品主要是“32081000溶于非水介质的聚酯油漆及清漆等”和“32089090溶于非水介质其他油漆清漆溶液”,进口量分别为2.80万t和3.85万t;出口量最大的也是以上两种产品,出口量分别为3.83万t和5.53万t;但32081000的进口量同比减少了16.35%,该产品也成为2013年进口量降幅最大的产品。涂料进口价格大多增加,而“32099020以氟树脂为基本成分的油漆及清漆”的进口价格却降低,由1.67万美元/t降低到1.50万美元/t,降低幅度达到11.33%;32099020的出口价格也降低明显,由1.81万美元/t降低到1.60万美元/t,降低幅度达到13.13%;表明氟树脂国内技术得到发展,自我供应能力加强。出口量增幅最大的是“32082010溶于非水介质的丙烯酸聚合物油漆及清漆”,增幅达40.02%;出口平均价格增幅较明显的是“32091000溶于水介质的聚丙烯酸油漆及清漆”和“32099010以环氧树脂为基本成分的油漆及清漆”,32091000由1700美元/t增加到2300美元/t,增加了35.29%;32099010由3900美元/t增加到5300美元/t,增加了35.90%;出口型企业应重视这两大类涂料产品。2012年,不管是进出口量、进出口额,或是它们的增幅,表现突出的都是溶于非水介质的涂料,即溶剂型涂料,而溶于水介质的产品表现并不突出,同比还出现大幅下滑。值得欣喜的是,2013年,32091000进出口量、进出口额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出口额增加了50.42%,出口平均价格增加了35.29%。表明国内外越来越重视环境友好的水性涂料,由于在生产中环保、在运输中安全、在使用中健康,水性涂料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例会越来越大。2013年,氧化铁颜料即“28211000铁氧化物及氢氧化物”产量64万t,同比增长5.23%,销售收入39.6亿元,同比增长5.40%;进口数量22.28万t,同比增长0.37%,进口金额1.21亿美元,同比下降10.33%;出口数量30.58万t,同比增长5.08%,出口金额3.21亿美元,同比增长0.17%,基本与2012年持平。铅铬颜料即“32062000以铬化合物为基本成分的颜料及制品”进口1746t,同比增长53.74%;出口数量7000t,同比下降43.95%;出口金额2292万美元,同比下降50.70%;连续两年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大幅下降,表明铅铬颜料国外需求在下滑,这与联合国“化管大会”明确禁止含铅涂料的使用有直接关系“。32061110钛白粉”进口数量19.37万t,同比增长18.53%,进口金额5.28亿美元,同比下降3.34%,进口平均价格由2012年的3300美元/t下降到2700美元/t,降幅达18.18%;出口数量40.30万t,同比增长4.70%,出口金额9.46亿美元,同比下降16.62%,出口平均价格由2012年的2900美元/t下降到2300美元/t,降幅达20.69%。2013年是钛白粉行业艰难的一年,产量增至213.73万t,价格继续回落,企业普遍亏损,钛白粉自身市场的不完善,至今还维持在成本或成本以下的超低价位运行(约13000~14000元/t)。

32013年我国涂料行业的运行特点

2013年,我国涂料行业继续延续着2011年、2012年经济运行特点,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放缓,使用涂料的各个行业运行活跃度普遍不高,特别是工业涂料使用行业;人工成本、税费成本、管理成本普遍上涨,原材料成本的降低提升了行业的整体利润率,大多企业收获了实惠,缓解了资金压力;结构调整在环保、安全、健康、产品质量、功能需求等多重压力下提速,低端产品、非环境友好型产品的市场在萎缩,行业平均价格有所升高;含铅涂料在国际国内越来越受到限制,VOC项目、VOC法规受到国家各个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治理VOC、治理雾霾的各项工作全面展开;企业越来越重视自主创新和产品研发,在研发中心的建设、研发设备的购置、技术人才的引进上加大了投入;兼并重组在行业暗流涌动,企业的风险意识明显增强;等等。3.1“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成为当务之急中国涂料行业技术研发、盈利能力、国际化经营、品牌影响力并不强大,人力、运输仓储、资金、财务、税费等各要素的投入越来越大,安全、环境、健康等社会责任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涂料工业传统发展方式对这些成本和要求没有承载能力,没有应对措施,没有技术、管理、资本及心理准备和储存,传统的产业增长动力正逐步衰减。因此,对中国涂料工业而言“,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在当下及今后一段时期内显得格外紧迫“,技术创新、行业整合,提高质量效率”是“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转型升级狭义上讲,就是通过转变涂料工业的发展方式,加快涂料行业的结构和技术升级,加快实现由传统的开放式工艺,溶剂型、低档型、一般功能性产品,向密闭式一体化工艺,向环境友好型、高端型、高功能性产品转变。升级就是要通过全面优化工艺和产品技术结构、组织结构、管理结构、布局结构,促进涂料行业整体优化提升,逐步改进涂料行业“大而散、劣而廉”的局面。转型升级广义上讲,涂料产业发展迫切需要在管理上加强企业各要素整合的同时,一定要加强行业各要素的整合,实施兼并重组,开启资本运作“,上下游、关联产业、国内国外”横纵联合;在企业自主创新的同时,一定要加强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区域之间的技术转让、技术合作,一个企业的创新,带动一个细分行业的创新,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的创新;企业不仅经营产品,还应履行社会责任,对社会、对股东、对员工要实施责任关怀,污染环境、忽视员工健康、存在安全问题的企业,即使产品再优、效益再好也是不会可持续发展的。2013年,我国涂料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和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逐步调整生产低、中、高档涂料新产品及涂料制品的合适比例,通过产品比例的调整来加快市场结构的优化和均衡,比如大部分企业提高了水性涂料的研发和生产比例等,有些企业还增加工业涂料的比例。一是加快了环境友好型涂料的发展速度,所占的比例不断扩大,水性木器涂料、水性集装箱涂料、水性汽车涂料、防霉抗菌涂料、隔热保温涂料的发展速度尤为突出。二是功能性涂料新产品发展势头强劲,这些产品提升了整个涂料行业的价格和技术含量水平。如环保部DDT项目筛选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先进的防污涂料技术;如天津灯塔、北方涂料院等研发的涂料化工新材料应用于航空航天的“嫦娥三号”;如常州柏鹤研发了通电变色的玻璃涂料可用于汽车玻璃,有效地调节车内的光线明暗度。这些产品不但给企业带来高额的利润,也推动了涂料行业整体向高端发展。3.2环保压力持续增大全国持续雾霾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环保部对如何控制PM2.5高度重视,制定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国十条”,2013年出台多项措施贯彻落实。为此,环保部与全国31个省(区、市)签署了《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进一步落实地方政府环境保护责任。为保障目标如期实现,国务院将颁布考核办法,每年对各省(区、市)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和任务措施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对未通过考核的地区,实行问责制,环保部将会同组织部门、监察部门进行通报批评,并约谈有关负责人,提出限期整改意见。2013年,一些大品牌在内的家具生产企业、钛白粉生产企业等都因为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问题而登上“黑名单”,家具企业登上“黑名单”的主要原因就是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因涂料和胶黏剂释放了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环境友好型涂料的使用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地正越来越成为政府治理雾霾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于家具生产、家居装饰、汽车制造、汽车修补、家电制造等行业,政府都严格要求使用环境友好型涂料,如北京的曲美、天坛家具如果不使用水性涂料就必须搬出北京市。在环保政策不断出台、各地方政府实行问责制、地方政绩考核不再只看GDP且加重环保绩效的比例之后,对企业生产过程中污染排放问题进行更加严厉的管控,几乎已经成为能够预见得到的结果,涂料行业只重视产品而忽视环保的传统的粗放经营管理模式必将成为过去时。在严苛的政策之下,涂料行业及上下游产业都面临着重新定义发展战略,面临着厘清“环保与生存”的关系。如果在未来的发展中,针对涂料行业生产过程中污染排放问题的排查整顿力度加大,我们的涂料企业准备好了吗?是否有足够的环保处理承载能力来应对变化?国务院在2012年8月印发的《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淘汰落后产能”的主要任务,因此对于“双高”产品名录中的涂料产品征收消费税,通过淘汰非环境友好型涂料产品来实现行业的结构优化会是“十二五”“、十三五”的主旋律。除了涂料产品环境友好化外,行业普遍忽视生产过程的节能减排问题,目前政策的执行更偏向于涂料成品及下游使用行业,而涂料生产过程的监控相比要少一些。因此,在过去一年“,节能减排”所带来的洗牌效应并未在行业引起太多的重视,但这并不代表在未来的发展中,涂料行业依然可以成为节能减排运动中的旁观者。例如,企业生产时产生的废气大多是无组织排放,环保部在制订“涂料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时,采集不到废气排放的有效数据,标准制订工作延期,为了完成工作计划,只好暂时将标准题目改为“涂料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放弃了废气参数的各项指标;但2014年对于涂料制造产生的废气将重新单独立项制订标准。在未来的发展中,涂料企业除了像其所宣传的那样,在环保涂料特别是水性涂料上发力的同时,也应该协调发展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工作。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环保;也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外界对涂料行业“高污染高排放”的不良印象,增强企业自身在环保政策压力下的抗压能力。3.3行业产量、产值增幅明显放缓从前面的数据看出,不只是产量增速在下降,产值增速也在下降,但产值增幅下降速度小于产量。目前,我国的生活物价水平的提高,各种商品价格上涨,涂料的原料成本、人工成本、资金成本上涨,涂料成品的单位售价逐年升高,等等,均会对产量、产值增幅产生影响。主要影响因素如下:(1)各地安全环保核查力度加强。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取证、换证工作越来越难,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禁止类和限制类涂料产品很难通过取证的核查。如果产品质量不合格,环保核查不达标,有“双高”产品名录中的产品,生产许可证的核查也很难通过。地方保护主义正在为“问责制”让路,正在为安全环保核查的规范化让路,一些不规范的小微企业将逐渐从涂料行业消失,小微涂料企业大量的低端产品市场将被压缩。由此释放出大量的市场空间让位于中高端的涂料产品,从而有利于提升整个行业的市场价格、产品附加值,有利于整个行业的产业结构升级。(2)质检总局对涂料行业打假力度加强。涂料是某些地方政府发展的主要产业之一,如顺德、常州、廊坊有大量涂料企业聚集,形成了闻名全国的涂料产业集群。上海金山区、成都邛崃区、四川大邑县、广东韶关市、河北唐山市等地方正在兴起新的涂料产业集群,涂料带动了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但有些地方以制贩假冒伪劣涂料成为了行业的典型。2012-2013年度,国家质检总局加大了对涂料行业的打假力度,联合工商部门、公安部门和中央电视台对河北博野地区无证生产企业、假冒涂料品牌企业进行了集中清理和打击,这次清理和打击通过央视报道,对涂料行业、对地方政府制贩假冒伪劣涂料起到了积极的震慑和警示作用,规范了涂料市场,推动了行约行规的执行。(3)新增产能审批加严。由于十提出经济增长方式发生转变,不以GDP增长考核地方政府和进行干部提拔,新建、新开工、产能过剩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有效遏制。涂料行业品种多、企业多,产能过剩严重。“优化存量、控制增量”的产业政策决定了新增产能审批必须加严,这是涂料行业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产品结构最有效的政策基础。例如,位于园区的企业生产水性建筑涂料的项目审批易于通过,而同一个企业在同一个地区生产使用溶剂的树脂项目审批则很难通过。(4)整体经济形式的影响决定了涂料行业和关联行业的发展速度减缓,全国整体经济已经进入了由高速发展向中高速发展的渐进演变。安全环保核查力度加强、打假力度加强、新增产能审批加严均会减少低端涂料产品的生产数量,从而减缓行业产量、产值增幅。3.4行业的综合特点简述(1)涂料用大宗原材料价格下降,涂料企业利润普遍有所增加。钛白粉、溶剂、丙烯酸树脂单体价格下降明显,有的原料价格降幅达50%。(2)民用涂料增速高于工业涂料。巴德士、立邦、亚士等生产民用涂料的企业产量和销售额的增幅均超过20%,有的民用涂料生产企业上半年就完成了全年的任务指标。传统的工业涂料企业产量有所下降,醇酸醇调下降幅度明显,由于市场萎缩,大多数企业均在寻求转型升级,寻求替代品技术。(3)行业自律和市场监测在行业开始兴起。中消协和央视联合抽查净醛涂料并曝光,规范了净醛涂料市场;中涂协抽查建筑涂料和木器涂料,有利于市场消费导向和企业研发导向。多个企业申报了“责任关怀”,签订了责任关怀承诺书,并自觉开展责任关怀规定的各种活动,有力地完善了企业的HSE管理。(4)资本市场兴起,规模较大的涂料企业和相关企业竞相寻求IPO上市,很多PE、VC公司热衷于涂料行业,只要企业有好的项目,经营管理不是很差,未来的涂料行业“不差钱”。(5)联合国启动含铅涂料项目在中国实施,含铅颜料、含铅助剂、杂质铅会逐步退出涂料行业。配套含铅涂料项目,涂料行业会制订含铅涂料的相关产品和环保标准,会开展含铅涂料技改资金的申报活动,会开展含铅涂料的认证及包装标识活动。

42014年我国涂料行业形势和预测

从历年的数据看出,嘉宝莉虽然进入了世界涂料销售额的50强,但中国涂料行业中短时间内没有一家企业能够进入世界涂料20强之列。与国外先进的涂料企业相比,在经济实力、产品质量、科研水平、管理基础、市场营销手段能力等方面都还有相当的差距。只有企业强了,行业才能强。涂料行业“十二五”规划是涂料强国的规划,2014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4个年头,2014年的涂料行业何去何从?如何完成涂料行业的“由量转质”的变化?影响2014年我国涂料行业发展形势主要因素有哪些呢?2014年涂料市场存在诸多有利因素。一是宏观经济总体稳定,消费者信心增强。2014年中国经济稳中有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经济工作方针,为今后宏观经济的平稳发展提供了保证。新领导集体增强了老百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为消费增长提供了基础。二是涂料消费刚性需求依旧存在,我国仍处于涂料消费迅速扩张阶段,随着一二线大城市对涂料消费逐渐趋于稳定,涂料的实际消费慢慢转移到了同样具有巨大刚性需求的三四线城市中。而且中国人均不到10kg的涂料消费量仍远低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长期来看中国涂料市场的增长空间依旧很大。三是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会直接催生建筑涂料板块的增长,间接催生工业涂料的需求,如汽车涂料、轻工家电涂料。城镇化会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开发,促进对汽车、家电和家具等的消费,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会带来对居住、出行、健康的消费需求,此外城市化所带动的小型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的投入,新住宅项目的建设,农村土地的拆迁,大型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城市物流的运输,环卫、市政工程等都直接和间接地增加了对涂料配套的需求,为涂料行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2014年涂料市场也同样存在不利因素。一是世界总体经济复苏缓慢,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仍将十分严峻复杂,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仍然存在。中东、北非、乌克兰局势发展也不稳定,中日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地缘政治变化可能导致国际油价、原材料价格仍将高位震荡,对化工行业市场需求也将带来抑制作用。二是房地产“泡沫”可能会破灭。新一届政府为了让更多的房屋刚性需求者住得上房,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控制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尤其是保障性住房、自住房的提出,给一部分刚性需求者解决了住房问题,同时也减轻了房地产行业的压力。现在的种种迹象表明,2014年中国的房地产业会逐渐冷却下来,房屋成交量的下降会影响整个涂料行业的产销量。三是内墙装饰的消费习惯在一二线城市悄然发生变化。许多消费者喜欢家居装修装饰艺术化、耐久化、功效化,内墙装饰喜欢选用艺术涂料或壁纸代替内墙涂料,欧美国家壁纸在内墙装饰中的使用比例越来越高,日本的壁纸使用率达到90%以上。艺术涂料在艺术化的同时,必须要平民化,不然内墙涂料的市场会越来越萎缩。2014年涂料行业的困难和矛盾会继续存在,下行压力会继续增加,2012年底至2013年初当代涂料发展分水岭趋势会进一步延续到2014年么?从2004-2013年的数据分析,预计2014年产量增长率在6%左右,产值增长率在10%左右,利润增长率在10%左右;在成本压力和结构调整的支撑下,产品价格将稳中有升,在2.70万元/t左右。总体来看,2014年涂料行业继续平稳运行,结构调整继续深化,投资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技术含量继续提升,涂料新材料会成为投资重点“,节能减排、安全环保”和提高行业的运行质量仍将是行业的工作重点和方向,经济运行略好于2013年。

单位:中国涂料工业协会

第3篇

一、2014年一季度福建省轻工行业总体运行情况及国民经济地位

总产值增长较快的有电光源制造业达40.4%,而钟表与计时仪器制造业则出现0.3%的负增长。1~3月全省轻工累计完成出货值656.61亿元,同比增长8.9%,增速同比下降12.3个百分点。3月份单月出货值256.52亿元,同比增长6.9%,增速同比下降7.6个百分点。出口增长较快的行业有:电光源制造业达72.8%,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达27.8%,食品制造业达24.4%。出口增长明显下降的行业有:钟表与计时仪器、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增速均只达到2%。出口出现负增长的行业有: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达-6.4%,农副食品加工业达-2.2%。各子行业出货值依次是:皮革、皮毛、羽毛和制鞋业206.48亿元,比增11.2%;农副食品加工业111.96亿元,比增-2.2%;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106.84亿元,比增2.2%;食品制造业39.78亿元,比增24.4%;塑料制品业33.51亿元,比增13.2%;家具制造业30.95亿元,比增11%;电光源制造业22.7亿元,比增72.8%;钟表与计时仪器制造业9.49亿元,比增2.2%;造纸及纸制品业8.29亿元,比增13.6%;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3.16亿元,比增-6.4%。

二、2014年一季度福建省轻工行业重点子行业运行情况——农副食品加工业

1~3月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工业现价总产值559.59亿元,同比增长13.4%,增幅同比下滑11.5个百分点;累计完成销售产值537.44亿元,同比增长10.4%;产销率96.04%,同比增长-2.59%;累计出货值111.96亿元,同比增长-2.2%,增幅同比下滑39个百分点;小麦粉产量30.6万吨,同比增长-3.9%;大米产量47.13万吨,同比增长25.6%;饲料236.21万吨,同比增长11.4%;精制食用油产量38.9万吨,同比增长27.4%;成品糖产量0.88万吨,同比下降41.6%;鲜、冷藏肉产量17.7万吨,同比增长7.5%;冷冻水产品产量29.65万吨,同比增长41.7%。今年,我国食用油供应充足,库存量高达1300万吨,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提供信息,由于实施临时收储政策,中央及地方储备油增加,加上进口油脂油料量持续增长,而消费市场增长缓慢,导致我国食用植物油库存偏高,预计下半年食用油价格会有所下跌;目前,农副食品原料价格相对稳定,由于去年粮食再次增产,粮价进一步上涨空间较为有限;年初以来,生猪存栏规模较大,猪肉类供大于求的格局持续出现,除部分地区猪价仍勉强能维持在6元/斤左右的水平外,大部分区域的猪价集中在5.3-5.6元/斤之间,部分地区则继续区间内下滑;一季度由于气温较往年偏高,有利于蔬菜、鲜果种植,相应价格不会大幅提高,CPI同比仅上涨2.5%,说明目前新涨价因素较弱。近年来,国内糖价不断下滑,从2011年的最高7800元/吨跌至目前的4600元/吨,跌幅深达41%。糖价大跌的主要原因是大量低价进口糖的涌入。本季度末糖价悉数下跌,广东、福建报价4580-4620元/吨,跌幅在40-50元,价格同比下降17.9%。总体上看,供大于求的格局仍将持续,食糖零售价格将平稳运行。——食品制造业1~3月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工业现价总产值256.4亿元,同比增长15.4%,增幅同比下滑0.5个百分点;累计完成销售产值248.3亿元,同比增长15.8%;产销率96.84%,增长0.36%;出货值39.78亿元,同比增长24.4%,增幅同比上升8.5个百分点。糖果产量13.23万吨,同比增长-7.4%;方便面产量3.91万吨,同比增长-26.3%;乳制品5.31万吨,同比增长-14.2%,乳制品中液体乳产量4.51万吨,同比增长-16.3%,乳粉产量0.77万吨,同比增长-0.9%;罐头产量64.05万吨,同比增长6.1%,食品添加剂产量3.36万吨,同比增长51.3%。近年来,我国食品添加剂发展迅速,产能已跃居世界前列,目前主要问题在于整个行业显得大而不强,龙头企业少,布点分散,产品档次低,研发能力弱。如柠檬酸企业有近100家,但年产能达到万吨级的不到20家,香料、香精企业近700家,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仅有20多家。且大多生产技术落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目前国内味精、柠檬酸、苯甲酸钠等许多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废液难以治理,环境污染严重。有些产品如柠檬酸、维生素C、山梨醇等主要销往国外,由于产能严重过剩,导致恶性竞争,价格持续走低。产品种类偏少,目前国内添加剂约1600种,不到全球市场4000多种的一半,产品结构不合理,面临淘汰的食品添加剂仍大量生产,如甜蜜素等,美日及部分东南亚国家目前已禁止在食品中使用,即使是一些天然提取的色素、香精也已禁用,因此,企业应重视加强新品研发。2014年国内原奶价格回落几成定局,乳牛的存栏数有望回升到2012年的水平,原奶产量将较2012年有所增长,原料奶价格将高位回落。在我国,乳制品和包装饮料其实是品类竞争的关系。乳制品企业必须不断细分消费群体,增加饮用场合,拓展新的消费品类,满足消费者细分需求,才能在包装饮料的大行业中分得更大份额。因此乳制品未来的需求往两极化延伸:营养化和休闲化,而在这两级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分化出产品线的纵深——高端化和大众化。——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1~3月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工业现价总产值166.95亿元,同比增长13.4%,增幅同比下滑9.4个百分点;累计完成销售产值162.51亿元,同比增长13.6%;产销率97.34%,同比增长0.17%;出货值3.16亿元,同比增长-6.4%,增幅同比下滑33个百分点。酿酒行业:1~3月累计生产饮料酒38.3万千升,同比增长-11.2%;其中:生产白酒(折65度商品量)1.15万千升,同比增长26.1%;生产啤酒34.69万千升,同比增长-14.1%。2014年酒企或将普遍进入出厂价下调的阶段,毛利率的下调将对酒企业绩造成重大影响。未来,一线酒企的定位调整将挤压二线酒企的生存空间,二线酒企也面临在中高端市场展开竞争或向下调整产品结构的选择。受限制三公消费政策影响,目前,酒类行业业绩较为惨淡,但酒类电商快速崛起,2013年,电商销售额在70-80亿,占整个酒类行业年产值1%左右,由于白酒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白酒企业都忙着调整产品结构和产品价格,开发深耕渠道,或进入互联网渠道拓展销路。饮料行业:1~3月生产软饮料121.1万吨,同比增长15.9%。其中:碳酸饮料类(汽水)11.25万吨,同比增长11.2%;包装饮用水47.41万吨,同比增长26.9%;果汁和蔬菜汁饮料类28.04万吨,同比增长50.2%。历经了30年的发展,中国饮料市场取得了快速增长,自“十一五”以来,全国饮料产量年增速均保持在10%以上,是食品工业中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饮料行业发展迅速,市场容量也不断扩大。目前,我国饮料生产线多却不精,行业科研力量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段差距。业内有些前沿的技术还缺乏资金以及科研力量的投入。若要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提高产品质量标准,以市场为导向,加大产品结构的调整力度,建立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特色品牌市场。我国饮料行业市场潜力巨大,但一定要打破小而散的行业态势,沿着高精尖的方向发展才能继续做大做强。精制茶加工:1~3月生产精制茶3.76万吨,同比下降8.2%。由于欧盟、日本等对中国茶叶检测名目繁多,制约了中国茶叶出口,因此,短期内茶叶出口难有起色。3月10日,数百位茶叶界专家聚首福州,研究学习欧盟、日本等最新茶叶卫生标准,以便对未知和潜在的风险进行有效管制,确保出口茶安全卫生和品质提升。中国茶界将继续携手相关各方,致力于整个产业链质量安全风险管控建设,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为日本、欧盟及国际市场输送更加安全、优质的茶产品。——造纸和纸制品行业1~3月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工业现价总产值221.34亿元,同比增长10.5%,增幅同比下滑6.4个百分点;累计完成销售产值210.37亿元,同比增长10.5%;产销率95.05%,同比增长0.05%;出货值8.29亿元,同比增长13.6%,增幅同比上升12.19个百分点。累计生产纸浆(原生浆及废纸浆)5.81万吨,同比下降20.6%;机制纸及纸板(外购原纸加工除外)产量145.12万吨,同比增长0.4%,(其中:未涂布印刷书写用纸8.48万吨,同比增长2.3%,其中,新闻纸3.86万吨,同比下降3%);涂布类印刷用纸1.27万吨,同比下降69.4%;卫生用纸原纸6.74万吨,同比下降2.1%;包装用纸及纸板26.22万吨,同比增长247.5%;箱纸板24.27万吨,同比增长418.2%;纸制品75.13万吨,同比增长-0.2%,其中瓦楞纸箱40.3万吨,同比增长-4.3%;卫生用纸制品1.7万吨,同比增长1.8%。一季度我省的纸浆产量继续下降,但包装用纸及纸板和箱纸板明显增长。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中国造纸工业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局,全行业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加剧、全年产量呈现零增长,为中国纸业的粗放型发展时代画下了休止符。当今唯有生活用纸市场和特种纸市场还保持着相对乐观的生存环境,行业纷纷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这两个市场。但由于投资过热,生活用纸市场已经出现产能过剩状况,特种纸成为了中国纸业所关注的一个新的焦点。因此,我国特种纸行业拥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需求。特种纸被誉为造纸工业领域的高新技术产品,由于具有特殊功能,可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已成为现代包装、印刷、电力、电子、汽车、建材、医疗、农业、航空航天工业等相关行业不可或缺的功能性基础材料。有统计称,目前全球有特种纸品种1000多种,而且还以每年上百个品种在增长。我国特种纸产业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总体上落后于发达国家,目前,全国仅有特种纸品种600多种。我国特种纸产量占纸张总产量的比例约为3.5%,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比例可达到5%-7%,并且每年仍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2007年-2012年特种纸产量年均增量约46.6万吨,总体仍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造纸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鼓励发展特种纸及纸板,形成造纸工业新的增长点,重点研发功能各异、技术含量高的特种纸及纸板”,要求在“十二五”期间新增及技改特种纸及纸板90万吨。我国特种纸拥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需求。——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1~3月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工业现价总产值687.24亿元,同比增长13%,增幅同比上升0.7个百分点;累计完成销售产值671.64亿元,同比增长13.6%;产销率97.73%,同比增长0.58%;出货值206.48亿元,同比增长11.2%,增幅同比下滑8.3个百分点。累计生产轻革1355.8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8.8%;皮革服装97.07万件,同比增长17.3%;皮革鞋靴3.41亿双,同比增长8.1%,塑料鞋0.87亿双,同比增长170.2%,胶鞋982.97万双,同比下降17.2%。2014年环保部的《制革及毛皮加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将正式执行。新标准提高了准入门槛,将加快皮革鞣制行业落后产能淘汰步伐,推动清洁生产、污染治理水平提升,对皮革行业产生巨大影响。生产装备落后、工艺技术水平不高、环境污染治理设施不完善、小而弱的企业将被淘汰。2014年,我国皮革主体行业面临的国内外市场环境有望进一步向好,但存在出现波动性的可能。内需市场基本面总体良好,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新型城镇化有序推进,鞋服类内需消费增速有望在2013年的水平上稳步提升。值得注意的是,虽有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政策利好,但若刺激不足,内需市场亦难有乐观表现。国内各项生产要素,特别是用工成本仍将持续提升的同时,节能减排问题仍会是行业发展中的难点,皮革主体行业多重承压,国际竞争力面临严峻挑战,亟须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实力,同时争取完善的外部政策与公共服务环境,确保行业实现平稳健康发展。——塑料制品业1~3月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工业现价总产值275.95亿元,同比增长15.5%,增幅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累计完成销售产值269.67亿元,同比增长15.4%;产销率97.72%,同比增长-0.01%;出货值33.51亿元,同比增长13.2%,增幅同比上升13.6个百分点。累计生产各类塑料制品71.22万吨,同比增长3.7%。其中,塑料薄膜11.17万吨,同比增长-15.1%,日用塑料制品4.9万吨,同比下降8.5%。化解产能过剩成塑料加工业当务之急,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理事长钱桂敬最近指出,塑料行业要认真对待和积极化解产能过剩,首先要从源头防止出现新的产能过剩,提高准入门槛、包括技术、环境、能源和资源利用率等。其次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存量过剩产能化解上,要按中央提出的“四个一批(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要求,做好淘汰落后,转型、提升、转移包括走出去。据钱桂敬介绍,塑编行业、门窗异型材等低水平供给严重过剩,低水平同质化竞争激烈,市场秩序堪忧,管材产能过剩也比较突出,主要集中在普通硬聚氯乙烯PVC-U管材上,双向拉伸BOPP、BOPTE产能过剩严重。产能过剩引发低价恶性竞争,市场混乱,既影响行业形象又影响到企业效益,对行业健康发展产生严重影响。下一步我国将制定出台更多的相关财税、金融和产业政策,鼓励优势企业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以及重点区域内的企业兼并重组。同时,将积极扶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推广节能降耗、减排治污的新技术、新工艺,发展综合利用,改善生产装备,用信息化技术提升生产控制和经营水平。此外,将充分发挥法律和经济手段作用,严格规模、能耗、物耗、环保、质量等技术标准和规范明确具体数量要求,运用关停、更新、改造、搬迁等方式,逐省落实淘汰落后产能,为先进产能腾出市场空间。——家具制造业1~3月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工业现价总产值88.82亿元,同比增长12.1%,增幅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累计完成销售产值86.71亿元,同比增长11.1%;产销率97.63%,同比增长-0.91%;出货值30.95亿元,同比增长11%,增幅同比上升3个百分点。累计生产家具2656.29万件,同比增长9.6%,其中:木质家具626.59万件,同比增长5%;金属家具1964.11万件,同比增长11.3%;软体家具17.67万件,同比增长44.4%。近年来我省软体家具发展迅速,软体家具是近十几年才开始发展起来的家具业的一个分支,主要由弹性材料和软质材料,辅以绷结材料和装饰面料及饰物制成的各种软家具,包括沙发、床垫、各种软垫和不用支架的全软体家具等。《2012-2016年中国软体家具制造行业产销需求与战略投资分析报告》显示,我国软体家具成长迅速,市场发展潜力巨大。非同、爱依瑞斯、依诺维绅等软体家具品牌都在近几年呈现出昂头发展的趋势。然而在阔步发展的同时,企业也不能忽视品质和质量的问题。业界人士认为,一个品牌企业的价值主张是要永远坚持品质和环保,这是至关重要。同时在有好原材料的基础上,还要保证生产工艺各个方面都要做好,才能使产品满足舒适、环保、健康的要求。此外,在信息时代里,家具品牌应开展品牌营销渠道多样化,尤其是网络营销渠道,如微博营销、百科营销、视频营销等等。尤其是利用互联网向广大消费者提供一个多项功能一体化平台,使整个行业的发展迈入了全新的营销领域,加速整个行业的蜕变。——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1~3月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工业现价总产值44.3亿元,同比增长8.1%,增幅同比下降27.5个百分点;累计完成销售产值43.73亿元,同比增长7.4%;产销率98.7%,同比增长-0.65%;出货值2.01亿元,同比增长27.8%,增幅同比上升39.2个百分点。2014年对于印刷业或许还是一个困难年头,除了创新升级、集中整合会继续成为本年度印刷业的发展趋势外,印刷总量的减少或许也会成为事实,理由主要有:其一,互联网阅读的扩展挤占纸质读物的市场。随着互联网速度的提高、电子阅读器质量的提升,甚至包括中小学生用电子书取代纸质书试点工作的加快推进,专事书报刊印刷的企业的经营压力将更大。其二,简约包装理念使得印刷市场扩张受到制约。伴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从保护地球资源出发,呼吁简约包装已经对包装印刷业构成冲击。其三,去年中央的有关禁令,倡导清廉之风,禁止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金融机构用公款购买、印制、邮寄、赠送贺年卡、明信片、年历等物品,同时继续减少纸质文件数量,对印刷的需求带来一定影响。其四,海外印刷业务难有大的增长。迄今为止,我国印刷品的出口始终不到印刷总量的10%,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对国内印刷企业承接海外印刷业务同样带来影响,这一状况估计在2014年难有改变。——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1~3月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工业现价总产值273.95亿元,同比增长14.2%,增幅同比下滑16.2个百分点;累计完成销售产值269.85亿元,同比增长14%;产销率98.51%,同比增长-0.15%;出货值106.84亿元,同比增长2.2%,增幅同比下滑41.3个百分点2012年以来,受库存影响,国内运动品牌集体遭遇寒冬,为了改革销售渠道和消化库存,关店潮在各个体育品牌中轮番上演,李宁、安踏、特步、361度、匹克、中国动向六大运动品牌关店数已超3000家,2013年仍未停止关店的步伐。虽然这两年运动品牌的业绩不理想,但2014年订货会订单已经呈现出触底反弹迹象,数据显示,安踏2014年连续三个季度订货会数据呈现正增长,特步、361度订单跌幅收窄,匹克第三季度实现双位数增长,这意味着体育用品市场的冬天已经过去,正在加速回暖。不过,包括李宁和安踏都对目前行业的同质化竞争表示忧心,认为未来各大品牌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就是品牌和产品的同质化问题。为此,李宁连续打出科技牌,推出“李宁云”,安踏也推出如柔软柱等独有的科技产品。各大运动品牌的差异化之路会走向何方,只有经过市场的检验才能看到谁将走到最后。——电光源制造业1~3月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工业现价总产值39.89亿元,同比增长40.4%,增幅同比上升24.1个百分点。累计完成销售产值40.23亿元,同比增长39%;产销率100.84%,同比增长-0.99%;出货值22.7亿元,同比增长72.8%,增幅同比上升61.2个百分点。生产电光源2.37亿只,增长62.9%,其中:生产白炽灯泡1160万只,同比增长-4.2%;荧光灯1.53亿只,同比增长41.8%;生产灯具及照明装置1379.49万套(台、个),同比增长-79.3%。近年来,福建照明行业发展良好,2013年出口额达22.02亿美元,其中,照明灯具11.76亿美元,电光源(灯泡)8.62亿美元。主要出口美国、德国和巴西。其中:出口美国6.24亿美元,德国1.36亿美元,巴西1亿美元。自2014年1月1日起,美国市场最畅销的40瓦和60瓦白炽灯停止出售。美国鼓励使用节能的紧凑型荧光灯、LED灯和其他能效比更高的灯泡。与此同时,韩国、泰国、菲律宾等亚洲国家也相继采取措施,推广使用节能灯泡。随着各国开始全面禁用白炽灯,光源替换即将在2014年全面开启,LED灯具有望逐步占领照明市场。目前全球LED产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2013年全球市场规模为124亿美元,专家预计2020年将达到1500亿美元,复合增速达42.6%。我国作为全球主要LED生产及消费国之一,LED产业将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钟表与计时仪器制造业1~3月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工业现价总产值13.99亿元,同比增长-0.3%,增幅同比下滑14.3个百分点。累计完成销售产值13.93亿元,同比增长-0.1%;产销率99.56%,同比增长0.17%;出货值9.49亿元,同比增长2.2%,增幅同比下滑10.4个百分点。生产钟1892.53万只,同比增长10.9%;表549.64万只,同比增长-23.1%,光学仪器47.66万台(个),同比增长-8.4%,眼镜成镜1981.86万副,同比增长-45.2%。今年钟表行业市场需求依然不旺,产量的持续下降和利润的不断走低还将保持相当一段时间。钟表行业的高速增长已接近尾声,我国钟表行业亟需通过技术、文化、品质、创意等产品内涵的提升来塑造钟表品牌,正视跨界交流和新技术引入给行业带来冲击的影响,塑造中国钟表共性的品牌内涵和特征,通过差异化竞争赢得市场的认同。

三、2014年福建省轻工行业运行预测

2014年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将贯彻“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思路,着力抓好化解产能过剩和实施创新驱动,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经济增长动力将更多依靠市场内生支撑。据工信部预测,2014年世界经济复苏步伐可能略有加快,外贸形势有望得到一定程度改观。但是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依然较多,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加剧,皮革、工艺品等出口传统竞争优势减弱将对轻工外贸增长形成制约。国际市场对轻工产品需求的增长尚不稳定,出口企业生产成本、市场竞争压力增大。预计2014年我省轻工业出口将延续上年低速增长的格局,增速在13%左右。国内方面,轻工经济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扩大内需潜力巨大,生产企业自身适应新的经济环境的能力增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土地市场化,国家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对小微企业税收减免力度等系列改革措施将对轻工业的稳定协调发展形成有力支撑。但制约因素也在增多,我省造纸、皮革等行业环保、节能减排任务依然繁重,其他行业也都普遍面临产能过剩问题,环境资源成本压力,材料、人力、资金各种要素综合成本上升较快,轻工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困难,轻工经济新的增长点尚未形成。2014年内需增长面临一定下行压力,特别是房地产形式存在变数,可能牵一发动全身。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随着已出台政策措施的不断巩固以及各项新的改革措施的推出和落实,预测企业生产经营环境会进一步改善,市场活力会进一步增强,制造业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令人期待。综合来看,2014年我省轻工业经济增长仍将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主要是国际经济形势虽有回暖迹象,但仍存在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外贸形势仍不容乐观,国内需求回升动力依然不足。此外企业成本上升,融资难,融资贵,人工成本提高等问题依然突出,预计2014年我省轻工业增速将保持在14%左右,与上年接近,但企业经济效益仍将面临下滑的巨大压力。

四、2014年一季度福建省轻工行业运行面临的问题分析及建议

我省七成以上中小企业节后存在用工缺口问题,据国家统计局厦门调查队通过对部分工业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春节后有23.2%的员工未返回原单位上岗,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有:1、受天气原因影响,员工延期返岗;2、部分员工愿意就近就业或者选择其他就业城市,临时请辞;3、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年底出现较大规模的辞职潮,员工选择重新择业。另外,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76.5%的轻工企业节后存在用工缺口,缺工数比上年同期增长13.3%。但同时,有半数以上的工业企业的生产信心仍较强。主要是由于这些企业对2014年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总体形势的判断趋好,有54.9%的企业节后订单额比上年同期有所增长。针对当前“用工告急”局面,厦门市多个部门积极采取行动。其中,市人社局以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活动等任务为牵引,积极落实各项促进就业举措,缓解用工紧张的现状。这些举措包括:1、组织形式多样的缺工企业招聘会,为缺工企业提供招工平台,市、区人力资源市场在3月底前将充分利用双休日为缺工企业加开招聘会,为一些缺工量大、需求较急的重点用工企业提供更多的招聘机会。同时在来厦务工人员集中区和工业园区等地方增设临时招聘点,便于企业与求职者对接;2、继续深化“百家深度合作职业院校”工程,积极筹备厦门市第十一届暨厦漳泉第三届校企合作对接会。通过实施社保补贴、补差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招收本市人员、应届职业院校和高校毕业生,将本地人力资源用好用足;3、通过启动厦漳泉门户网站相关统计模块功能收集企业节后用工需求,同时积极做好500人以上重点用工企业重点跟踪服务,掌握企业节后用工需求变化,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服务,帮助企业缓解用工之急。加强用工信息的收集,主动通过厦漳泉(闽南)人力资源网、厦漳泉公共招聘网、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城乡一体化社区网络、广电网络、手机微信公众求职平台等渠道向社会企业用工信息。目前,中国劳动力供应的拐点正在形成,企业用工成本逐年走高已成趋势,部分龙头企业通过设备更新的方式,逐渐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中小企业会在这种浪潮中越来越难以生存,传统制造业技术升级已迫在眉睫。针对“用工难、用工荒”问题,厦门市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帮助企业以缓解用工之急,值得各地学习借鉴。此外,建议我省轻工各中小企业在用工成本逐年走高的情况下,务必通过设备升级,提高自动化率,以代替人工,缩减用工需求,缓解用工难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加快转变方式、调整结构,依靠科技和创新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和良性发展。

单位:福建省轻工业联合会

第4篇

作者:李美琴 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纺织高校图书馆在服务行业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和局限

针对性不强,服务深度和广度不够;信息数据并未呈现出与行业发展速度同步上升的趋势。图书馆之间区域内合作较为紧密,而同行业内的联系合作相对较弱纺织高校图书馆共性比较突出,应加强同行业馆际交流合作,以最大限度发挥行业信息资源优势。在实践工作中,基于地域和行政因素,同区域内(特别是同城)高校图书馆之间往往交流得更多,图书借阅在一定区域内已实现联网,实现区域内图书馆资源共享也在一定区域性内开展了馆际互借业务。区域内合作对于同区域内的信息交流和地方经济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必要性,而行业高校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对于行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到目前为止,纺织高校各馆之间基本上仍是各自为政,分散建设,内容重复,无校际分工,缺乏系统化,利用率低[7][8]。2008年在东华大学召开的“全国高校图书馆纺织服装学科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讨会”,让与会人员意识到同行业高校馆际合作的重要性,对于推动该行业馆际交流合作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纺织高校图书馆之间的联盟与合作还有待真正实施。特色资源库与企业需求的协调性不足企业的经营、创新和发展需要各类有用信息,包括市场信息(如供求信息、金融信息、公司名录、产品信息、销售信息、竞争对手信息)、科技信息(如科技成果、专利、国家标准、科技文献)和政策信息(如产业发展激励政策、企业发展政策、外贸政策)等。虽然各校均有数量不等、范围各异、深广度不同的自建特色数据库,涉及到纺织行业的诸多领域(见表1),但仍不能满足企业用户多方位的信息需求,其原因在于:(1)特色数据库的建立没有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需求。大多数特色数据库主要是根据本校的学科优势和研究特长而建立,或者考虑到成本(建设成本和更新成本)及难易程度而进行选择,因而信息的质量及针对性都不能令企业满意;(2)时效性相对滞后。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市场发展瞬息万变,企业对信息需求的时效性很强,但不少特色数据库未能连续建设,数据不能及时更新[9],信息延迟使得其作用和价值不能充分得到体现;(3)开放范围和程度受限。出于投入成本(或知识产权保护)考虑,不少特色数据库通过IP限制或账号限制,局限于本校使用,每个特色库形成一个小圈,圈内圈外被隔绝,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企业用户得不到所需资源。馆员知识结构、服务能力和队伍结构离行业发展要求仍有一定差距馆员既要掌握图书馆相关知识,也要了解纺织学科的相关知识和动态,但由于馆员的学科背景各异,不少馆员对纺织行业知识了解甚少,或者仅简单地停留在一般图书的借阅上,没有学习或及时更新行业基础知识。纺织高校图书馆要服务行业企业,需要直接深入企业,与管理者和技术专家沟通,这需要沟通和交流技巧,但在现有图书馆队伍中,缺乏具备上述素质的人员,服务能力比较有限。纺织行业是由纺织原料———初加工———纺纱———织布———染整———纺织品服装制造———销售贸易等众多环节构成的一条完整产业链,其中各个环节都涉及各自的学科知识,需要图书馆的人员结构与产业链环节相适应,由于馆员队伍并没有依据行业结构来配置,致使馆员整体知识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具一致性。

纺织高校图书馆服务行业经济的对策思路

依托学科优势和企业需要,开发特色行业知识库每一所纺织高校都有其核心的学科专业,也具有在行业领域处于前沿的研究队伍。图书馆应依托这些有利条件,开发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知识库,及时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要切实关注和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有目的、有深度、有针对性地建立各自的特色库。通过承接相关行业的信息收集、检索、筛选、加工、整理和反馈工作,使特色知识库系统化,全面及时地满足行业企业的各种信息需求。以纺织行业为纽带,推进同行业内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在纺织服装领域,我国已有“中华纺织网”、“纺织服装网”、“中国纺织服装信息网”和“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等网站,为纺织行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从信息资源的深度、专业性及权威性角度来看,目前仍缺乏与行业发展(包括学科与产业)需求相适应的专业数据库和专业学会等信息建设服务机构,全国近30所纺织服装背景院校迫切需要建立一个集多种资源于一体的专业信息平台[12]。通过高校图书馆纺织服装学科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可以整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建立丰富的信息资源系统。关于共建共享的组织形式、运作机制和共享策略等已有不少作者进行了讨论,提出了相应对策[1,2],在此不再赘述。实践中,还需要各图书馆通力协作,从技术、组织和机制等方面进行不断创新,建立“纺织行业高校图书馆联盟”,最大限度地为纺织企业和科研人员提供便捷有效的信息服务。优化馆员队伍,全面提升知识水平和服务能力纺织高校图书馆要根据纺织行业特点和行业要求,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现有馆员的相关专业知识,增强服务企业的能力。通过引进和调整人才等措施优化馆员队伍结构,与整个行业产业链结构相适应,构建一批熟悉纺织行业知识、具有纺织服装相关专业学历背景的人才队伍;引导和推进馆员与企业的互动,参与校企合作项目,了解纺织服装企业信息需求,从实践中学习和积累知识,增强服务实践能力。

第5篇

2004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62815亿元,比上年增长11.5%。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54805亿元,增长16.7%;累计实现利润11342亿元,增加3129亿元,增长38.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5312亿元,增加1585亿元,增长42.5%)。

轻重工业生产增速差距缩小。全年轻、重工业分别完成增加值17762亿元和37043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和18.2%。其中,轻工业增速比上年加快0.1个百分点,重工业减缓0.4个百分点,轻重工业增速差距比上年有所缩小。

除集体企业外,各种所有制企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23213亿元,比上年增长14.2%。股份制、“三资”企业分别完成增加值24054亿元和15241亿元,增长16.5%和18.8%;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2877亿元,增长9.9%。

工业产品出口保持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货值36841亿元,比上年增长32.6%,增速比上年加快1.9个百分点。

产销率有所提高。产品销售率为98.08%,比上年提高0.17个百分点。其中,轻、重工业产销率分别为97.62%和98.31%,提高0.14和0.16个百分点。

经济效益总体水平继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64.33,比上年提高15.41点,达到1992年以来最高水平。其中,成本费用利润率6.52%,提高0.32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12.26%,提高1.1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2.16次/年,提高0.18次;全员劳动生产率9.06万元/人,增加1.67万元/人;但资产负债率59.2%,上升0.46个百分点。

二、主要工业行业运行情况

工业行业整体运行态势良好。12个行业生产均保持快速增长,多数行业增速快于上年。各行业实现利润比上年都达到2位数增长,其中煤炭行业增长一倍以上,有色、冶金、石化行业增幅超过60%;增利较多的石化、冶金行业分别增利1044亿元和530亿元,合计占全部工业增利额的50.3%。

(一)能源生产继续稳定增加

全国发电量2130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4.9%;其中,火电增长14.4%,水电增长17.6%。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继续提高,夏季用电高峰期平稳度过。全年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5460小时,比上年增加215小时。电力项目建设进度加快,年末全国发电设备容量达到4.4亿千瓦,比上年增长12.6%,增幅近十年以来首次超过10%。

全国原煤产量16.06亿吨,比上年增长15%。据行业统计,国有重点矿、国有地方矿、乡镇矿产量分别增长12.9%、5.2%和17.1%。煤炭出口8671万吨(海关统计),下降7.7%。年末,煤炭社会库存1.05亿吨,比上年减少437万吨,下降4%。受需求快速增加的拉动,煤炭价格在长期偏低的基础上快速上涨。前11个月,原中央财政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商品煤平均售价205.2元/吨,比上年同期上涨31.5元/吨,涨幅为18.2%。

国际石油市场持续动荡,油价屡创历史新高。布伦特原油全年平均价为37.6美元/桶,比上年高9.1美元/桶,上涨32.1%。国内成品油消费量同比增长19%(其中柴油消费增长19.8%),是十多年来增幅最高的一年。全国原油产量17450万吨,增长2.9%;原油进口1.23亿吨(海关统计),增长34.8%;原油加工量27307万吨,增长13.7%,其中汽油、柴油产量分别增长10.2%和19.5%。企业在主要炼油装置接近满负荷运行的情况下,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努力增加产量,确保市场供应稳定。主要化工产品生产快速增长,化肥、农药产量分别增长16.2%和12.6%,纯碱、烧碱产量分别增长14.9%和13.6%。

全年电力行业实现利润716亿元,比上年增长12.6%。煤炭行业实现利润307亿元,增长1.1倍。石化行业实现利润2781亿元,增长60.1%。其中,化学工业利润796亿元,增长89.1%。

(二)原材料行业结构调整继续推进

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部分过热行业过度扩张的势头得到控制,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品加快发展。前11个月,冶金、有色、建材行业投资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33.9%、24.4%和45.2%,增幅比一季度回落72.5、64.8和72.3个百分点。电解铝行业全年没有新的设计和规划项目,投资规模明显下降,已经停建产能147万吨,缓建90万吨。建材行业中,一批落后的水泥机立窑被淘汰,新型干法水泥增长加快,占全国水泥总产能的比重由上年的25%提高到36%左右。

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为2.72亿吨和2.97亿吨,比上年增长23.2%和23.5%。生铁产量2.52亿吨,增长24.1%。铁矿石进口量突破2亿吨,达2.08亿吨,增长40.5%。钢材价格经过3―5月份急速下跌后,6月份开始逐步回升,板材价格升势尤为强劲。钢材进口明显减少,出口大幅增加。全年钢材进口2930万吨,比上年下降21.2%;出口1423万吨,增长1倍。

十种有色金属产量1370万吨,比上年增长16.4%,增速比上年减缓2.7个百分点。其中,铝产量656万吨,增长20.2%,减缓5.5个百分点;铜、铅、锌产量分别为204万吨、175万吨和254万吨,增长17.9%、8.2%和10.2%。氧化铝产量702万吨,增长13.7%。

水泥生产增势有所减缓,平板玻璃产量继续快速增长。全年水泥、平板玻璃产量分别为9.34亿吨和3.01亿重量箱,比上年增长15.7%和20.5%。12月份重点企业水泥混合平均价为282元/吨,比上年同月下跌15元/吨,下降5.1%;平板玻璃混合平均价为77元/重量箱,上涨9元/重量箱,上涨13.2%,达到全年最高水平。

全年冶金行业实现利润1202亿元,比上年增长79%。有色行业实现利润389亿元,增长81.9%,其中铝冶炼业利润增长47%。建材行业实现利润394亿元,增长33.3%。其中,水泥制造业利润136亿元,增长21.5%;平板玻璃制造业利润31.2亿元,增长1.5倍。年末,冶金行业产成品库存、应收账款净额分别上升52.2%和17%,升幅比上年提高29和13.6个百分点。有色、建材行业产成品库存分别上升28.1%和20.4%,升幅提高16.2和12.4个百分点。

(三)机械、电子、轻工、纺织等行业运行态势平稳

机械行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34202亿元,比上年增长26.6%。主要机械产品中,发电设备、大中型拖拉机、数控机床等国家重点支持的产品生产快速增长,产量分别为7138万千瓦、9.8万台和5.2万台,比上年增长90.9%、83.9%和49.8%。部分工程机械产品受投资增幅回落影响,产量比上年下降或增速减缓,混凝土机械、压实机械产量分别下降26.5%和8.6%,冶炼设备、化工设备产量增速分别减缓84.5和19.5个百分点。汽车产量520万辆,增长14%。其中,载货汽车产量增长24.4%,增速比上年加快20.1个百分点,重型载货汽车在公路“治超”后需求猛增,产销量增加明显;轿车经过前两年超常发展后逐步回归正常增长,产量226万辆,增长10.2%。

电子行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21318亿元,比上年增长32%。主要电子产品中,大规模半导体集成电路、微型电子计算机、移动电话机、光通信设备产量比上年增长28―47.7%;消费类电子产品升级换代加快,数码照相机、笔记本计算机产量增幅均超过50%。出货值完成12786亿元,增长42.1%;对行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3.4%,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轻工、纺织行业分别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36108亿元和15818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和25%。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努力扩大出口,全年出口额可分别超过1500亿美元和950亿美元。主要产品中,乳制品和软饮料产量比上年分别增长32.3%和19.5%,房间空调器、家用电冰箱产量分别增长42.6%和30%,家用洗碗机、家用电热烘烤器具产量分别增长1.7倍和48%;卷烟产量1.87万亿支,增长6.7%。纱产量1095万吨,布295亿米,分别增长18.5%和19.4%;服装118.3亿件,增长15.1%;化纤1425万吨,增长20.3%。棉花价格大幅波动,年末国内标准级棉花到厂平均价格为11265元/吨,比上年末回落6049元/吨,降幅达34.9%,高于国际同等级棉价1200元/吨左右。

全年机械行业实现利润1843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其中,汽车工业利润685亿元,下降7%,占机械行业利润的比重由上年的46.9%降至37.2%。电子行业实现利润822亿元,增长40.2%。其中,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分别实现利润311亿元、178亿元和274亿元,增长83.3%、14.9%和62.9%;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14.7亿元,下降75.5%。轻工(不含烟草)行业实现利润1530亿元,增长23.8%;其中,家用电器制造业利润94.7亿元,增长7.7%,占轻工行业利润的比重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纺织行业实现利润495亿元,增长17.7%;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纺织企业利润12.9亿元,下降42.1%。

三、客货运输达到较高水平

铁路部门克服各种困难,加强调度指挥,优化运输结构,提高运输效率,保证客货运输稳定增长。全年货物日均装车99327车,比上年增长6.8%,6―11月连续6个月超过10万车;其中,煤炭装车43555车,增长10.6%。货车周转时间4.94天,比上年压缩0.11天,相当于每天增加运用车1万多辆。货运量突破20亿吨,达到21.7亿吨,增长9%。其中,煤炭运量9.92亿吨,增长12.6%;粮食、石油、棉花、化肥农药等重点物资运量分别增长7.7%、11%、20.8%和13.3%。

第6篇

关键词:非预期损失经济资本股东价值

一、商业银行资本的三个概念

作为一般性的定义,银行的资本是银行已经持有的权益类资金,目的在于防范头寸价值减少或商业损失等风险,从而保护存款者和一般债权人不受损失。银行的资本有三个不同的概念,即账面资本、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

账面资本是一个会计的概念,列示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等于资产减负债后的余额。但商业银行账面资本的概念与普通企业的账面资本的概念略有不同,商业银行的账面资本除了所有者权益外,还包括监管当局认可的储备、次级债等。

监管资本是商业银行按照监管当局的规定,应该保留的最少的账面资本数量,是一个根据监管规定计算出来的量,一般为风险资产的一定比例。巴塞尔资本协议要求商业银行要保留的最低监管资本的计算公式为: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资本要求乘以12.5,再加上针对信用风险的风险加权资产,就得到分母,即总的风险加权资产,分子是监管资本,两者相除得到资本比率的数值,该比例不得低于8%。

经济资本是一个风险管理的概念,是用于抵御非预期损失的虚拟资本,在数值上等于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置信区间商业银行非预期损失的倍数。经济资本不是真正的银行资本,并且银行选择的置信区间不同,经济资本的数值也不同。

这三个资本在数量上存在以下关系:第一,账面资本≥监管资本:如若不然,监管当局将会采取强制措施要求银行补充资本或削减业务规模以减少承担的风险;第二,账面资本≥经济资本:因为经济资本反映的是商业银行真实的风险,最终用于消化风险的资本是银行的真实资本,如果银行在制定经济资本预算时将经济资本的限额定得比账面资本高,真实发生损失时将没有足够的真实资本来覆盖损失;第三,经济资本≥监管资本:如果监管资本大于经济资本,则商业银行会采取资本套利行为,从而在不降低真实风险的情况下大大降低监管资本要求。综合起来,账面资本、监管资本、经济资本三者存在着以下的动态平衡关系:账面资本≥经济资本≥监管资本。

二、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的联系与区别

监管资本产生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标志是1988年《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协定》的诞生。1988年的资本协议有两个目标,第一是要加强国际银行体系的稳健性,第二是要减少各国银行间存在的不平等竞争因素。监管资本是银行必须遵守的法定义务。

经济资本产生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由于1988年资本协议及1996年的修订主要针对的是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且风险敏感性不足,国际活跃银行为更好地管理自身的风险,开始开发自己的模型,用于为具体的交易配置资本。经济资本覆盖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经济资本发展的驱动因素是市场竞争的加剧和金融市场的动荡,其主要目的是信息批露、绩效评估、计划、定价等。

监管者通过对国际活跃银行在经济资本管理方面取得的成就的考察,用它作为改进监管资本的有用参考。资本协议非常注重银行的内部风险评估,并以此作为确定最低监管资本要求的基础。由于资本协议允许银行使用内部模型来计算监管资本,用来计算经济资本需求的风险评估过程也能够决定他们的监管资本要求。

尽管如此,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仍然有本质的区别。监管资本体现了监管当局要求,它不能代表银行实际吸收非预期损失的能力。监管规定不一定反映特定银行的风险特征,而且风险加权资产不能作为全部风险的正确测度。而经济资本反映了市场及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需求,它是为承担风险真正需要的资本,反映了银行自身的风险特征。

三、经济资本的计量

经济资本是用来抵御非预期损失的,非预期损失是预期损失的标准差,经济资本是非预期损失的倍数,因此经济资本的计量与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的计量有关。由于银行要求的信用等级与设定的置信水平相关,置信水平越高,需要的经济资本越大。

1、信用风险经济资本计量

对信贷资产,预期损失(EL)=调整敞口(AE)×预期违约率(EDF)×违约时真实损失率(LGD)

调整敞口AE的计算过程:银行对客户的授信额度为COM,已使用授信额度为OS,违约时使用“未使用的授信”的比率为UGD,则AE=OS+(COM-OS)×UGD。

EDF为既定信用等级客户的预期违约率,可根据历史经验数据确定不同信用等级客户的预期违约率;

LGD为发生违约时的真实损失率,一般的做法时假定借款人出现不还本金或利息的现象时,一般都可能发生违约,但借款人违约时,银行的贷款损失通常不是100%,只要银行通过一定的法定程序,总可以收回一定比例的违约贷款,它的大小取决于抵押情况、求偿时的优先顺序等。

单项资产的非预期损失(UL):

资产组合的非预期损失(ULP)

ρij是资产i和资产j的违约相关系数。

银行是通过经济资本来抵御非预期损失的,为了维持与所担风险相称的资本水平,银行必须确定意愿的信用评级相匹配的置信水平。不同的信用评级所对应的置信水平分别是:AAA,99.99%;AA,99.97%;A,99.9%;BBB,99.7%。

如果XT是随机损失变量,z是概率百分比(即置信水平),EC是在一定置信水平上覆盖非预期损失的经济资本,在时间T时,使银行免于破产的经济资本的最小值v要满足:

上式清楚地表明了资本乘数与置信区间之间的关系:给定置信区间,资本乘数是损失分布的标准差数的上限。一般而言,对信用风险,损失的分布函数为贝塔分布。置信区间与资本乘数的关系将变成尾部拟合的问题,尾部拟合要做的,就是找出置信区间对应的标准差数。

2、市场风险经济资本的计量

市场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股票头寸风险、汇率风险、商品风险、期权风险。在资本协议Ⅱ中,利率风险由于难以准确计量,因此对利率风险没有规定资本要求,而是列入了支柱Ⅱ监管当局的监管。

在三大风险类别中,市场风险的建模最为先进,测量市场风险要用组合头寸法评估,不能单独进行,因为有些项目的风险可以轧平。测量经济资本的方法是:取某点上组合头寸的价值,计算基础因素潜在变化的敏感性,计算基础因素的潜在变化,将潜在变化乘以敏感性。用公式表示即为:VaRX=VX×dV/dP×PI,其中VX表示头寸X的市场价值,PI表示在时间I内市场价格的不利变动,dV/dP表示市价变动的敏感度。在计算市场风险资本需求时,需要设定置信区间和持有期。

3、操作风险经济资本的计量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操作风险是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与成熟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计量技术相比,操作风险的计量仍处于初级阶段。为了简单起见,一些银行干脆分配其所有资本金的18%-25%用于操作风险的防范。

从银行整体的层面,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汇总后的总风险应小于三者直接相加,但在现实中,由于很难确定相关关系,采取的是直接相加的方法。即银行的经济资本=信用风险经济资本+市场风险经济资本+操作风险经济资本。

四、经济资本的作用

由于经济资本本身就取决于各部门、分行或各项业务的风险,或非预期损失的实际数值,因此对之进行分配非常科学。一方面,各个部门、分行或各项业务存在多少风险,就有多少非预期损失,就应该分配等额的经济资本;另一方面,各部门、分行或各项业务占用多少经济资本,就意味着承担了多少风险。具体而言,经济资本的作用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确定风险控制的边界

经济资本作为一种虚拟资本,当它在数量上接近或超过银行的账面资本时,说明银行的风险水平接近或超过其实际承受能力,这时银行要么通过一些途径增加账面资本,要么控制或回缩其风险承担行为,否则其安全性将受到威胁,并影响评级机构对银行的信用评级。

2、绩效考评

考核银行盈利的传统指标包括股权收益率(ROE)和资产收益率(ROA),这种指标最大的缺点是没有将风险考虑在内。出于风险的管理需要,西方商业银行逐渐出现了新型的以风险为基础的考核盈利指标-经风险调整资本收益率(RAROC,Risk-AdjustedReturnOnCapital)。该方法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由银行家信托集团(Banker’sTrustGroup)首创,最初目的是为了度量银行信贷资产组合的风险和在特定损失率下为限制风险敞口必需的股权数量。此后,许多大银行都纷纷开发RAROC方法,建立在经济资本基础之上的RAROC作为部门、人员、业务条线的考核指标已成为银行业最核心的绩效考核指标。

3、贷款定价

传统的贷款定价方法均没有考虑资本的成本。实施经济资本体系的银行使用经风险调整的资本回报(RAROC)模型来确定贷款的定价水平时,贷款的风险越大,为该业务配置的资本金越多,为了使这笔贷款赢利,它必须满足最低的资本报酬率标准,即要使该业务的经济利润或经济增加值为正数。

其中风险成本相当于贷款中的预期损失,经济资本等于该笔贷款的非预期损失,RAROC用银行的资本底线回报率来代替,就可计算出为取得资本底线回报率,银行对贷款索要的最低价格:

贷款价格=RAROC×经济资本+资金成本+经营成本+风险成本

4、决策市场进出

银行是由多个部门和多种产品所组成的,高级管理层需要决定保留哪些产品、压缩哪些产品,发展哪些部门、收缩哪些部门,一个重要的决策依据就是经济资本回报率的大小。能够给银行带来较大经济资本回报的部门和产品应该予以保留和发展,回报率低的部门和产品应该收缩或撤出市场。

第7篇

最新一期的BCI是2015年1月的数据,与2014年12月的50.5相比,BCI在本月升至54.9。然而,假如把时间跨度拉长至2013年12月,则可以清晰地看到BCI在此期间呈现出一种明显的趋势性下滑。

具体来说,2013年12月至2014年7月,BCI曾连续七个月下滑,2014年7月的BCI甚至跌破了50(50为指数的分水岭,以上代表乐观,以下代表悲观),其后两个月虽有反弹,但年底又滑至接近50的低水平(见图1)。

2015年1月的BCI虽反弹至54.9,但与2013年12月的69.6和2014年1月的61.9相比,差距一目了然。BCI的下滑表明中国经济增速整体趋缓,这与国家统计局2015年1月20日的最新经济数据形成呼应,也进一步解释了受调查企业的经营、利润和管理预期是如何具体呈现中国经济的增长放缓。

总体上看,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企业经营状况数据均维持在我们指数创建以来的低谷位置。三年多来,我们调查的样本企业,包括200家长江商学院在校学员和校友的所属企业,这些企业涉及20个省区市,跨越13个行业,其中占比最高的是制造业企业。最新的调查表明,这些企业的高管们对未来的经营环境态度谨慎,中国宏观经济下行的风险尚未消除,经济结构还需要在市场压力下继续调整。 趋势性下滑的BCI

我们的BCI,由四个分指数以算术平均的方式构成,分别为:企业销售前瞻指数、企业利润前瞻指数、企业融资环境指数和企业库存前瞻指数。

数据显示,上述四个分指数本月实现了全面反弹。销售前瞻指数由2014年12月的69.1微升至69.9,企业家对未来六个月的销售预期依然向好;企业利润前瞻指数从12月的53.8升至58.1;企业融资环境指数为41.7,比2014年12月的41.4有所上升,不过该指数长期低于50,上次该指数超越50还是2013年6月的事;最后,上月大幅下跌的企业库存前瞻指数本月收复了大部分的失地,达47.1(见图2)。

不过,就像前文所述,回顾过去14个月(2013年12月至2015年1月)的BCI数据,其总体上的下滑趋势是毫无疑问的,这与目前市场对中国经济的整体感受保持一致。2014年中央政府制定的GDP增长目标是7.5%,2015年1月20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是,全年中国GDP增速为7.4%(这是过去24年以来的最低值),差一点实现既定目标,但差距并不大,市场也不意外。

市场认为,2015年中国GDP增速可能会进一步下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早在2014年10月就报告认为,2015年中国GDP增速将放缓至7.1%。IMF认为,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信贷增长放缓持续影响投资,同时房地产发展持续滞缓。而到了2015年1月20日,IMF又调低了自己对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测,由之前的7.1%调至6.8%,而其对2016年经济增速的预测仅为6.3%。相比于2007年14.2%的经济增速,中国经济如今真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早在2014年初,中国政府就意识到经济增长可能疲软,因此加大了投资力度。根据媒体报道,截至2014年11月末,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项目总额近1.2万亿元。

此前,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中国经济未来20年保持8%的增速是完全可能的,但他也强调这个增速的前提是深化改革,继续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为此他曾主张,除了几个军工企业,其他领域都应该全部放开,完成市场化改革。

在实际操作中,政府依然采取了过去促增长的老办法,即加大投资力度,尤其是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希望以此来提振经济增长。从长期来看,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无论是看好还是看衰中国经济的人士,大多认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依然可观。

但要充分释放潜能,将中国的人均收入提升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尚需通过改革来推进能提高经济效率的新一轮体制创新。也就是说,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并非加大投资,而是要在降低投资率的情况下通过释放新一轮改革创新的红利,改善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简称TFP),提高居民消费和生活质量来获取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 压力之下也有乐观迹象

除了长江商学院BCI之外,我们还在问卷中询问了企业对成本、价格、投资和招工情况的预期,并由此形成了以下与长江商学院BCI并列的指数。细看这些指数的变化,我们更容易看清中国企业面临的现实压力以及压力之下的某些乐观迹象。

2015年1月份,受调查企业的用工成本前瞻指数有所上升,从上月的88.3升至89.1,总成本前瞻指数由84.3升至85.7(见图3)。企业成本端的指数长期处于高位,显示中国经济正处于巨大的转型中,劳动力成本和企业经营总成本的快速上升,正在加速消磨中国一度成为优势的低成本制造模式。

随着成本不断上升,一些低端的制造业必然会转往越南等成本更低的国家,届时中国将面对两种可能:要么是提高劳动力的素质,转向附加值更高的产业,要么是陷入经济停滞。换句话说,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之一在于是否可以培养出足够多的、和市场适配的高素质劳动力。

消费品价格前瞻指数在2015年1月出现了小幅下滑,由上月的53.9降至本月的51.8,还在50的荣枯线以上,但非常接近。

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来看,2014年12月的消费品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速为1.5%,2014年5月以来该指数连续下跌了六个月,直到12月才出现了微幅反弹。根据我们的调查,消费品价格前瞻指数最近两年虽有起落,但假如将2013年的数据与2014年的数据相比,则可以清晰地看到,2014年的数据在整体上明显低于2013年的数据。换句话说,企业家对价格上升的预期出现了明显的减弱。

中间品价格前瞻指数在2015年1月继续下跌,2014年11月与2014年10月相比,该指数下跌了7.9,2014年12月与2014年11月相比,又下跌了10.1,2014年12月与2015年1月比,又下跌了4.4,目前该指数仅为28.1,这表明工业品价格非常低迷,产能过剩的情形没有实质性的改观,甚至出现了相当程度的恶化。根据官方数据,2014年12月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为负的3.3%,跌幅在扩大。官方的PPI长时间为负数,上次为正数还是2012年2月的事。

无论是官方数据,还是我们计算所得的价格前瞻指数(消费品价格的状况相对好一些,但在趋势上也不乐观),都表明目前的中国经济存在一定的通缩风险,尤其是在工业领域。通缩预期将会加重企业的债务负担,增加其经营困难,也会降低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与之相联系的是,很多银行贷款可能会因此而转为不良资产,这对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将是很大的考验。如果通缩的态势得以持续,金融机构将更加惜贷,债务问题将有持续扩大的趋势,这是中国经济在当前和未来几年必须应对的系统性风险。

也有略为好一些的信息。企业招工前瞻指数由2014年12月的65.7升至2015年1月的69。企业投资前瞻指数由上月的68.9微跌至本月的68.2,虽有下跌,但仍处于高位(见图4)。这两个指数长时间表现上佳,这无疑会让人对中国经济保持一定的乐观情绪。无论中国企业面临何种困难,譬如成本上升、库存增加或产能过剩,但它们依然在投资和招工。增加投资意味着企业家对未来看好,招工则表明经济增速放缓并未带来就业的大问题,因此,认为中国经济增速下滑将全面危及就业的说法,还缺乏证据。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判断企业行为,我们会发现企业持续扩大规模的乐观情绪也可能来源于企业对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理性预期:企业家们从多年的经验中领悟到,宏观经济形势越差,政府推出宏观刺激政策的概率就越大,力度也会越大。

在宏观形势不太好的时候,小心谨慎地控制规模、准备过冬的企业常常会在政府大幅推出强有力的刺激政策时措手不及,屡屡踏空,而坚信政府会及时救市的企业反而成了刺激政策的最大受益者。

企业在这种理性预期下的行为,虽然从个体的角度来看是理性的,但是这个预期一旦成了市场的一致性预期,引导大部分企业有恃无恐地增加风险投资,拉大财务杠杆,结果反而是为将来更大的危机埋下种子。

第8篇

关键词:家具材料装饰行业经济定位

一、家具材料的定位

现在家具不断地体现着人性化、实用化、现代化,将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因素相结合,使家具对空间环境的塑造有了本质的提升。目前的材料主要类型有:木制家具、竹藤家具、金属玻璃家具、塑料家具。在整个世界科学技术利用的攀升,让家具的材料有着显著的改变,一方面更加适合于现代经济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倾向人的各方面要求的完善。从而出现家具的新型材料面世,为家具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与特色呈现。

(1)环保型家具。在基本的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一些人开始注重家居生活的质量,特别是家居产品对于健康的影响,因此那些立足于生态产业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材料生产出来的能够满足使用者特定需求,有益于使用者健康,并且具有极高文化底蕴和科技含量的环保家具渐渐被人们所重视,绿色消费风潮也推动了环保家具的发展。

(2)机械型家具。现在工艺技术的蓬勃兴盛,让家具的生产形成较为模式的构建,机械型家具更加侧重对于机械的利用,主要是在制造家具的起始阶段,对材料处理方式以机械生产代替人工操作,可目前的技术还未达到对于家具制造全过程的机械化。

(3)特殊型家具。利用作微孔泡沫塑料生产的发泡剂,作为家具材料元素,是现在家具材料特殊发展的体现。家具利用原料的提炼手法来改善材料的不足,缩减生产中的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考虑到家具在各种环境下的使用,从而扩展了家具行业所涉及的方面,带来了新的经济创新和效益。

二、家具行业的发展对家具制造的影响

家具是人们的必须消费品,家具的材料、制作水平等方面,反映了一个国家与地区在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物质文明的水平,它伴随着人们的衣食住行基本需要,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发展。

家具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国劳动力的成本价格低廉,并且木料资源丰富,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家具生产基地。未来巨大的市场容量、诸多的生产优势以及世界家具业的转移为中国的家具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然而,近年来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家具进口会受到很大影响,甚至出现负增长,对我国的家具出口造成严重影响。2007年,我国在出口额连续增长、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的情况下,开始逐步改变长期以来鼓励出口的宏观政策。政策的调整对于出口额占生产总值约1/3的家具行业而言,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随着我国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室内装饰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家具产品款式、档次、质量的要求,对居住环境、生活和工作空间条件的重视都将不断提高和加强,中高档产品的需求量将呈上升的势头。利用人们对生活环境品质的提升的要求,来促使多种品牌产品的综合,形成良好的互动环节。

三、家具的材料变化对家具行业发展的作用

家具材料是构成家具的物质基础,是影响企业生成成本的关键所在,同时由于材料的变化对行业的经营销售也有一定的作用,反映出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家具材料的经济性包括材料的价格、材料的加工劳动消耗、材料的利用率及材料来源的丰富性。

第9篇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的演进经历了4个阶段:

1.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于一体的中国人民银行,把“统存统贷”的信贷资金管理制度改为“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存贷挂钩,差额控制”的信贷管理制度,分级确定存款和贷款总额,存贷款比例挂钩,实行差额包干的原则和办法。

2.1985年,人民银行正式履行中央银行职能,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基本原则出发,制定并实施“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融通的信贷管理制度。

3.1988年针对我国财政赤字的剧增及国民收入超分配形成货币发行大大超过经济运行正常需要的通货膨胀,中国人民银行对货币发行、信贷规模管理执行“控制总量,调整结构,保证重点,压缩一般”的“信贷规模限额”管理制度。

4.20世纪90年代初期为了治理经济过热,从1994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实行货币政策的集中管理,逐步运用贷款限额、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利率、中央银行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控制货币总量、调节信贷结构,出现了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在一定程度上的结合。一直到1998年1月1日取消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规模限额的控制,实行适应市场经济的以“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调控”为主要内容的新的信贷管理制度。

(二)国有商业银行授权授信管理制度的实施效果分析

结合对陕西国有商业银行的实地调查,发现授权授信制度在实际运作中,出现了以下几点变化:

1.集中信贷审批权,资金向大中城市汇集,有效控制了信贷风险。据调查,国有金融机构县级行一般无贷款审批权,地市级分行根据其经营管理水平、效益指标、不良贷款比例及所在地区经济状况,被授予不同的权限。如工商银行西安营业部最高单笔审批权可达0.7亿元,铜川市与商洛地区单笔审批权为0.2亿元,个别行由于历史原因未被授予审批权。同时资金向大中城市汇集。目前,西安市的存款、贷款各占全省的59%、57%左右。

2.贷款向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倾斜,信贷资金使用效率明显提高。调查发现,国有商业银行退出的行业是供销社、农资公司和一些中小企业等,而投向信息产业、交通、能源、纺织、高新技术产业及学校医院等。

3,建立综合信用评级制度,增强授信工作的科学性。各国有商业银行为了控制贷款风险,降低人为因素的干扰,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类型设置不同的偿债能力、财务效益、资金营运和发展能力等指标,每个指标下设若干量化指标或非量化评价指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再对每个贷款企业进行综合评分,并据评分结果授予其不同的信用等级及相应的授信额度(一般银行内部都有授信的最低信用等级要求),增加了授信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际可操作性;

4.建立“绿色通道”,区别对待“好”、“坏企业”。各国有商业银行为了巩固和重塑银企关系,根据银行业的“2-8”规律,为优质黄金户建立了“绿色通道”,提供24小时“随到随办”的优质服务;且对优质黄金客户进行公开授信,从而在信贷资金配置上形成“好企业驱逐坏企业”的良好趋势。

5.完善信贷决策机制,并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各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的办理过程中,将调查、审批、管理等各环节的职责进行分解,建立起各层次的贷款审查委员会制度,(审贷会一周一次,一般7天可获得贷款)。由贷款审查委员成员对每笔贷款提出意见记录在案,作为贷款出现风险后应承担责任的凭证,并明确了贷款业务流程各个环节有关人员的责任,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对国有商业银行实行的新授权授信管理办法,我们认为这是银行信贷管理体制不断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一种积极进取的表现:

1.这是宏观经济金融背景变化下的必然选择。符合金融体制从计划金融向市场金融转变的要求,符合金融增长方式由过去简单的规模扩张向集约经营提高效率转变的要求,也符合加入WTO后面对国际竞争的要求。

2.银行信贷管理方式基本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经济决定金融,经济的增长方式决定金融的增长方式。目前,我国国民经济转入了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新阶段,经济增长方式由过去粗放式“量”的扩张转变为集约式“质”的提高,这种变化决定了信贷资金管理方式必须做出相应调整。根据相关统计显示,陕西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3%,同期新增贷款增长11%,新增贷款增长高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2个百分点,说明银行信贷管理方式基本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

3.银行信贷基本满足了企业的有效贷款需求。有效贷款需求指有效益、有还款能力的贷款需求。调查发现,企业对信贷的有效需求呈下降趋势。(1)企业现处在所有制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时期,整个社会的资本平均利润率逐年下降,企业进入微利时代。据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工业景气监测的149户大中型企业报表显示,亏损企业78户,若再加上那些“微利”边沿“摇摆”的公司,将达100多户;宝鸡市259户企业,AA以上的只有35户,这说明企业经营状况不佳决定了企业有效贷款需求不足。(2)物价指数下降。统计显示,近几年陕西省的平均物价指数增长-1%左右,物价在低位运行使企业贷款的实际使用效率提高,从而也减少了企业的贷款需求。

4.银行资金运用与资金来源大体平衡。银行的资金运用总量根本上还受到其资金来源总量的控制。2002年7月,陕西省信贷收支报表显示,各项存款2478亿元,各项贷款1938亿元,若剔除邮政储蓄机构、政策性银行的因素,陕西省金融资源来源与运用大体平衡,基本上不存在金融资源调出的现象。

5.银行努力扩大信贷有效供给,提高贷款使用效率。国有商业银行积极利用“增量移位”和“信贷集中”来实现贷款使用效益的提高。“增量移位”就是将信贷资金从效益低的企业(行业)移至效益高的企业(行业)。“信贷集中”就是将信贷投放到效益好的地区。调查发现,国有商业银行大多将信贷资金投向高新技术、能源、交通、纺织和院校医院等行业及资金向大中城市汇集,说明银行风险意识和利润约束明显增强。

(三)国有商业银行授权授信制度的局限

国有商业银行授权授信制度的实施,强化了一级法人体制和内部控制,增强了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规范了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经营行为,提高和增强了金融服务效率和功能。但这种管理方式也有其局限性,表现在;

1.贷款权限过度集中,削弱了基层行的经营积极性。银行为了从总体上控制风险,信贷资金向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和大项目集中。在信贷资金管理上,集中上收信贷审批权,相应收缩了基层支行的授权授信权限和额度。这在一定程度将加剧基层需要信贷资金的却没有审批权,而有审批权的却对实际要求情况不了解的矛盾,审批权与风险责任的不对称,会使基层风险有向上转移和聚集的危险。

2.全国统一的信用评级和实施规则,不利于欠发达地区。全国统一的信用评级增强了信用评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道德风险的发生。但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只考虑了全国各行业的统一性,却没有顾及到各地区的特殊性,这些评级办法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企业来说标准过高,达到全国平均授信“及格线”以上较难,这种做法明显不利于欠发达地区的行业与企业,在政策制订上“歧视”了西部不发达地区。另外,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建立了各自不同的信用评级体系,在实际工作中,对同一家企业的评级出现不同级别的现象,也易引起授信混乱。如宝鸡卷烟厂,工行评其为AA级,建行却评其为AAA级。

3.可能造成对集团企业和关联企业授信失控。国有商业银行应当对集团企业进行统一授信管理,将同一集团内各个企业的授信纳入统一的授信额度内,核定集团总的授信额度,防止借款人通过多头开户、多头贷款、多头互保套取银行资金,防止对关联企业授信的失控。但调查发现,一方面各国有商业银行除了对极个别好企业公开其授信外,对其他企业的授信额度基本上相互之间保密,这就为某些企业多头开户获得多家银行授信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集团企业与关联企业关系相当繁杂,很难理清。如陕西某仪学仪器有限责任公司(A)被陕西某上市公司(B)控股,陕西某电子公司(C)又是B的母公司,现陕西某集团(D)又成为B的第一大股东,要理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必然增加银行的“鞋底成本”及时间成本,但若在没有完全搞清楚它们之间关系的前提下对其授信,必然会产生某种程度上的授信失控。

4.授权授信的弹性不足。主要表现在:(1)授信额度大小与企业实际额度需求有差距。如有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由于经营状况较差、存货、应收账款较大,资金运营能力不强,企业往往“消受”不起银行对其的授信额度。而对一些现金流量大、季节性强、但净资产小的物流企业、外贸企业、商贸批发企业的授信额却“不够吃”。(2)授信期限设定与企业实际资金周转不匹配。各商业银行的授信期限一般为一年。若某企业生产周期超过1年,一年后就要重新核定授信额,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工作量和管理费用,而且处于不同生产阶段的企业的各项经营指标及财务指标也不同,这将影响银行对企业的授信额度的准确性。而若某企业资金使用效率较高,资金1年周转可达2—3次,实际使用的资金额将远远超过授信额,致使银行丧失可能争取到的增量授信业务带来的利润。(3)实际授信形式单一与实际需求形式多样化的矛盾。实际授信形式主要是贷款,而企业需求除了贷款外,还需要如开立信用证额度、贸易融资、票据承兑和贴现、透支、保理、担保、贷款承诺等业务品种,这显示商业银行对现有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的使用效率不高,更谈不上进一步的金融创新。(4)贷款审批权上收,基层行的贷款上报审批环节增多、路径增长、相对延缓放贷速度。(5)授权授信制度的约束与激励不对称。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实行严格的贷款责任刚性约束,过分追求贷款“零风险”和贷款“终身责任制”,必然造成信贷员“怕贷”的思想和行为。显然,这种只有约束缺乏激励的机制,虽然在很大程度上防范了信贷风险(这种防范是被动和不进取的),但无疑不利于调动信贷人员的积极性,也不利于经济发展。

5.造成局部信贷膨胀与局部信贷紧缩。国有商业银行资金商品的“嫌贫爱富”天性,导致授信对象“趋同化”——国有大中型企业,授信地区“发达化”——经济发达地区。全国统一的信用评级标准和统一的行业贷款指导意见,没有充分考虑到西部不发达地区的经济特点,致使授信在地区分布上表现为“东高西低”;在同一地区,更多地集中于某个城市或某些城市;在行业上,更多地集中于某个或某些行业。这种“局部的信用紧缩”和“局部的信用膨胀”必然不利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和中小企业,尤其会导致西部的县域金融服务萎缩。

(四)国有商业银行授权授信制度的完善对策

1,各国有商业银行要积极与企业、当地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进行沟通,演好“金融顾问”角色,协调好金融机构、政府、企业之间的关系,这有助于银行开展授权授信业务及降低谈判成本和摩擦费用。

2.适当增加基层行的授信额度和审批权限,尤其是流动资金贷款,使基层行掌握一定的信贷经营决策权(在当地经济金融环境允许的前提下)。

3.建议建立有差别的信用评级体系,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因素。

4.增强授权授信的弹性,建立科学的调整机制。国有商业银行的授权授信主要依据国家的货币政策、当地的经济金融状况、金融机构的行为管理能力与经营战略,当这些条件发生变化时,国有商业银行应及时做出调整。(1)根据效益好坏和风险大小,赋予县(市)支行一定的流动资金贷款权;(2)对各地收回再贷的资金,可留在当地周转使用;(3)适当下放中长期贷款权限;(4)适当增加授信形式。总之,国有商业银行应在“三性原则”的基础上,合理确定贷款权限,根据不同辖区经济发展和客户的不同情况,实行差别授权,对信贷资产质量高的分支行、地区和讲信用的客户,应扩大其贷款审批权和贷款额度。

5.建立授信激励机制,完善授信责任制。国有商业银行(1)要对信贷风险重新认识。众所周知,有贷必有风险,风险度为零的贷款是不存在的,风险始终伴随着贷款,只要放贷,就有收不回的可能。(2)应意识到,不同区域贷款风险不同,尤其是西部经济基础较薄弱,风险度较大。因此,科学认识信贷风险是制定授信责任制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合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风险的划分标准以及完善责、权、利对等的约束激励机制,改变现有商业银行普遍实行的信贷责任“终生追究制”的做法,增加一些对信贷人员或客户经理的激励措施,如增加绩效工资比例,也可考虑对于信贷人员或客户经理完成银行下达的收本收息额目标后,按收息额的一定比例给予激励。新的约束激励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和稳定高素质、复合型的客户经理队伍,也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树立新的信贷营销形象。

第10篇

关键词:就业技能结构,技能度量,国民经济各行业

就业技能是就业人员参与社会生产活动所具备的能力,就业技能结构是指不同技能水平的劳动力在就业人员中的分布比例。根据技能对劳动力分类源于WoodWard在1887年将劳动力分为“thecunninghand”(熟练的手工劳动者)和“theculturalmind”(有文化的脑力劳动者)。在当前的中国,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技术改变而产生大量结构性失业。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发现职场上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太少;而另一方面,广大雇主却在埋怨要招到自己所需要的技工越来越难。要解决这个问题,前提是要分析各行业目前的就业技能结构和发展趋势,为劳动者指明职业技能发展的方向。

就业技能的分类与度量方法

就业技能与受教育程度、接受培训多少、工作时间长短、职业性质和特点等相关,可从经济角度和社会角度来衡量。一些文献对技能划为四种:学术能力或者叫认知能力;一般能力;学习和运用技术的能力;人格智能。其中前两种是从经济角度考察,后两种是从社会角度考察。从经济角度测量技能具体依据有如下四种:证书、资格证等;工作经验;职业类型;教育程度。我国主要从经济角度考察劳动者技能。

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就业技能结构分析

(一)就业技能结构统计中存在的有关问题

我国在就业技能结构统计中主要面临以下问题:首先,我国各资料的取得方式主要是有关部门的统计报表、行政纪录和抽样调查,没采用过问卷调查方式。其次,统计资料存在时间断层。比如《中国统计年鉴》上,“分地区分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年末人数”仅有1999年至2002年的数据;按“行业、性别分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在2002年后才出现。这反映了我国在面临结构性失业问题的时候,却未对就业人员技能及就业技能结构引起足够重视。此外,统计指标在不断调整过程中也存在断层。例如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于1984实施后又在1994年、2002年做了两次修订,2002版和1994版在门类和大类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将1994版和2002版的相关行业进行归并分析,会造成较大的误差。如果要做就业技能结构时间序列上的数据比较,只能以2002年作为分界线。

(二)就业技能结构度量指标的确立

相对而言,我国关于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的统计较为全面。因此,本文将受教育程度构成作为度量就业技能结构的第一个指标。此外,统计较完整的还有专业技术人员数,它主要根据职称来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认定,而职称基本反映了就业人员在工作中形成的技能水平。因此,本文将专业技术人员即技能型劳动力的比率作为第二个度量指标。两个指标中,第一个指标更细致,但二个指标考虑了就业人员在工作中积累的技能,更有实际意义。

(三)国民经济各行业就业技能结构状况分析

1.以受教育程度分析就业技能结构。迄今为止,在《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按行业分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栏中仅有2002-2005年数据(见《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3年版53-55页,2004年版58-60页,2005年版66-68页),其就业技能结构特点如下:

各行业中各个学历层次的就业人员比例分布趋势都比较平稳,没有突变情况出现。

在采矿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就业人员比率呈上升趋势,说明这些行业能对体力劳动者产生了很好的吸纳效果。现实也如此:大量未受过良好教育的农村劳动力,都劳动在搬运、施工、运输等门槛很低的行业。

除房地产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这些行业外,其余行业劳动者中以初中文化程度的比率最高,也就是说是以低技能为主。

农林牧渔业属于传统产业,但2002-2004年的数据表明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就业人员和小学程度就业人员的比例在逐年下降,大专学历人员逐年上升。这是一个可喜的趋势,表明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运用和生物技术的推广对劳动者提出更高的技能要求。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中初中学历的逐年上升。这表明我国生产业从业人员的就业技能结构未满足产业发展要求。特别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大专、大学本科学历就业人员比率在逐年下降。大学生是最具活力和创新精神的群体,这让人非常担心行业的创新能力和今后发展潜力。

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中,初中学历从业人员逐年上升,其所占就业人员的比例年均增长率竟达2.4%;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所占比例逐年减少,年均下降0.75%。一般人都认为从事文化产业的人应该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但现实并非如此,所以这个行业的就业技能结构还有待改善,应当加大引进高学历人员。

在制造业,初中学历人员逐年提高,高中学历人员逐年下降,大专和本科学历人员逐年上升。当前中国的制造业需要大批具有熟练技能的工人,而如何培育各类技师是社会急待解决的问题。相对初中生,高中生在学习和运用技术方面都有先天的优势。而制造业中吸纳了越来越多的非熟练工人,这也印证了一个无奈的现实:企业普遍难招熟练技工。这对发展我国现代制造业是相当不利的,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行业中大专以上学历层次人员逐年稳步上升。这和行业本身特性有关,进入此行业意味着稳定的职业生涯、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体面的薪酬待遇。所以许多高学历者都将公务员、教师作为首选职业,同时也印证了近年公务员报考热潮的高涨。

2.以专业技术人员比率分析就业技能结构。依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除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专有专业技术人员比率略微下降外其余都逐年增加,也就是就业技能结构在逐年提高。特别是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行业,专业技术人员比率基本年均增长1%以上。

而从2002年以后的数据来分析,部分行业专业技术人员比率增加缓慢,甚至有下降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可能是行业调整后,大行业中的细分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变化不同所致。如2002年以前房地产业包括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房地产管理业、房地产与经纪业等细分行业。而2002年后,房地产业包括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等细分行业。一般情况,物业管理比房地产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比房地产与经纪业所要求的技能低,所以出现2002年以前和2002年以后不同的数据。在社会服务业(1994版)和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2002版)也有这种情况出现。再如,按照1994版的行业分类,教育、文化、广播、电影电视艺术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逐年上升,而按2002版,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逐年下降。这是因为按照1994年的标准,细分行业教育业的就业人员占到该行业就业人员的90%以上,导致了整个大行业呈现上升趋势,而在2002年教育行业成为一个单独国民经济行业,从文化行业中分离出去了。

(四)国民经济各行业就业技能结构的比较

按照受教程度和专业技术人员比率来分别度量国民经济各行业就业技能发展的趋势,一部分行业是基本一致的,如制造业、教育行业、农林牧渔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住宿和餐饮业(2002版)、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1994版),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2002版)、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1994版)、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2002版)。也就是说,这些行业的就业人员在工作中掌握技能的能力与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如果想改善这些行业的就业技能结构可以从调整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入手。

但也有用不同指标度量出现不同结果的现象。如据1994版和2002版的分类,采掘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逐年上升。这表明,根据专业技术人员比率指标这类行业的就业技能结构在提高。但用受教育程度指标,将大专以上学历人员作为高技能人员,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提高的趋势。为什么两个指标度量的就业技能结构有不同呢?很大一个原因是由于受教育程度指标构成主要从显性知识角度度量就业技能,而专业技术人员比率指标是从隐性知识角度来度量。隐性知识是在工作中积累的,以工作经验、工作诀窍等形式呈现的知识。这些行业中显性知识水平不高的就业人员可以通过长期工作积累,储备较高的隐性知识,获得相关专业技能认证。两个指标度量的结果基本相反的行业有: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服务业。

改善我国就业技能结构的对策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在部分行业如制造业存在就业技能结构与行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这不但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易产生结构性失业,影响社会稳定。为此,笔者结合国情提出以下建议:

国民要树立科学的技能观。目前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存在年龄偏高,技师、高级技师面临断档的问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上重普教轻职教、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很严重,技工实际地位在不断下降,这些都严重影响着技能人才的培养。企业用人应不拘一格,充分尊重技工、重视技能。

第11篇

美术行业经济投资价值 美术行业经济投资价值 【热点导读】:透视西方现代绘画中的东方情结 尊重孩子的天性 素描教学创新的一些思考

美术行业经济投资价值 精 品源自语 文科

随着国家政府对环境的重视,文化素质的越发提高,上下五千年的古老历程国家已经被世界所认可,越来越多的国外藏家的对东方的迷恋对古国历史的考究牵动并吸引他们的脚步,各种拍卖会相继出列我国古代藏品,古代名画、陶瓷、玉器等已被高价拍出,越来越多的美术产品已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中国观赏性美术及适用性美术产品已被全球所接受并带入到生活中。鲜明的美术艺术彩调捆绑着异度国人的眼球,国际代购店的产生,已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与购买欲望。信息通讯时代的当下,各类电影、电视剧节目的播放、音乐剧、舞蹈剧、戏剧、播音录音剧、摄影片,几乎无所不包让全球都相互的熟知。含蓄的东方人会追求奔放的西方所追求的色彩,同样奔放的西方人也会来体验兵马俑沙场风采、万里长城建筑美术视觉感受。哈尔滨冰雕不可复制,中国不可替代的优秀文化美术艺术已真正走进了国际视野。

经济投资价值

工艺美术投资价值方面。工艺美术包括:铸铜雕塑、水晶工艺品、木雕工艺品、纸绳工艺品、树脂工艺品、陶瓷工艺品等。 结语

本文首先分析了美术行业在市场上所体现的自身价值,通过观赏性和实用性美术所给人类带来的不容忽视的前景现象,连同现代科技相结合推动着各类人群协力创造“新东方”。美术行业将成为经济投资价值的前锋力量。

第12篇

1税务筹划概述

1.1国内房地产税务筹划研究现状曾程(2010)指出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税务筹划研究起步较晚,尤其是针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税务筹划研究仅仅只有十几年。贺志东编写的《房地产企业纳税筹划》(2002年出版)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讨论了房地产开发企业税务筹划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随后也有学者及房地产开发企业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税务筹划进行了实际案例实施。但总体来说,我国在该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初级阶段。1.2税务筹划的基本原则税收筹划是纳税人在充分了解掌握税收政策法规基础上,当存在多种的纳税方案的选择时,纳税人以税收负担最低的方式来处理财务、经营,组织及交易事项的复杂筹划活动,因此,要做好税收筹划活动,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合法性原则;2)合理性原则;3)事先筹划原则;4)成本效益原则;5)风险防范原则。1.3房地产行业税收存在的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将土地、房屋收为国有,房地产市场从此消失。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实行改革开发政策,中国房地产业才重新开始发展。进入21世纪,我国房地产逐步进入了发展高涨期,大量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各地茁壮的成长起来,成片的土地被开发,住宅、写字楼、商业大厦等纷纷拔地而起。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已成为拉动我国经济的火车头,为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我国房地产企业税收还存在着以下问题:1)房地产相税费多,“费挤税”问题较突出;2)税收政策在房地产的分布不合理;3)税收政策在房地产的分布不合理;4)现行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存在缺陷;5)内资和外资房地产企业存在着不同的税收制度;6)土地增值税的设计不合理,无法充分发挥调节的作用;7)房地产税收实体法与程序法结合不紧密;8)房地产税收优惠政策深层次辐射力不强。

2土地增值税税务筹划的概念与策略

2.1土地增值税概念土地增值税是一种依照规定税率征收的,以纳税人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土地上的建筑物及其附着物所取得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资源税。土地增值税的征收方法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土地所有权为转移条件下,按一定时期内土地价格增加部分征税;另一种则是在土地所有权转移时,按土地所有者出卖土地的价格高于其购入价格部分征税。2.2土地增值税的计算2.2.1土地增值税的计算方法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所获得的增值额是土地增值税的征税对象。但纳税人转让房地产的收入不是增值额,还须扣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下称《条例》)规定的扣除项目金额,所以转让房地产的收入和扣除项目金额是计算增值额时须把握的两个关键问题。2.2.2土地增值税的税率问题目前我国采用的土地增值税税率是4级超率累进税率,其中最低税率为30%,最高税率为60%。超率累进税率是以征税对象数额的相对率划分为4个级次,分别规定每一级次对应的差别税率,相对率每超过一个级次的,对超过部分就按高一级的税率计算征税。土地增值税4级超率累进税率中每级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的比例,均包括本比例数。如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50%的部分,包括50%在内,均适用30%的税率。为了计算简便,《实施细则》还给出了不同税率相对应的速算系数,具体见表1。2.3土地增值税筹划的基本策略2.3.1优先安排策略进行房地产投资决策时,同等条件下,普通标准住宅项目应优先安排。按照《条例》第八条规定:纳税人建造普通标准住宅出售,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的20%的,免征土地增值税。所以,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相关房地产项目的投资决策时,要考虑投资普通标准住宅项目以享受这一税收优惠政策。2.3.2整体转让策略整体转让行为的筹划,以房地产进行联营投资的,一方以土地、房屋作为联营入股资产进行投资的、可以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企业可将整体转让行为或转让土地行为转变为股权投资、股权转让,从而免征土地增值税。2.3.3资金结构策略根据房地产企业投入的资金结构选择合适的扣除方法。按照《税法》规定,凡能够提供由银行出具的证明、贷款利息支出可以按转让房地产项目分摊的,允许根据具体情况分别扣除。凡是不可以按照转让房地产开发项目计算分摊利息支出或其他房地产开发费用,则应按相应的规定计算扣除。据此房地产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资金结构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

3房地产行业税务筹划的展望

当前,随着对税务筹划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房地产企业规范经营的意识逐步增强,面对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现状,能通过合法手段带来经济效益的税务筹划日渐受到越来越多房地产企业的重视。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税制的不断完善,经济政策不断稳定,加之近年来房地产企业聚集了大批专业人才使之经济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所以实施税务筹划的条件越来越成熟,可以预测,未来税务筹划在房地产企业将得到较大发展。

作者:赵晓莉 赵德彦 单位:内蒙古电力(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 内蒙古电力勘测设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