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际交往的建议

人际交往的建议

时间:2023-05-26 17:33: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际交往的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人际交往的建议

第1篇

关键词:小组工作;流动儿童;人际交往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2-0047-02

流动儿童的现状随着城市流动人员的日益受关注而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流动儿童的身心健康问题逐渐受到重视。笔者通过在TB社区的调查表明流动儿童在身心健康方面面临一定挑战,尤其在于人际沟通方面,环境的陌生和父母、教师的不重视使得流动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格外突出,很多流动儿童存在自卑胆怯、不懂礼貌、缺乏人际交往技巧的问题。从流动儿童的个体需求来看,他们来到陌生环境,缺乏交际圈子,又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和父母工作繁忙,交往问题没有得到重视,往往或自卑内向或冲动敏感,缺乏社交技能。处于这一儿童向少年转变期的流动儿童有着相似的身心特点,逐渐有了独立意识,同伴对他们的影响变大,喜欢和同辈群体接触,而小组工作为交际能力不足的流动儿童提供了轻松、温暖的小组氛围。

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五大方法之一,其本身优势明显。通过工作者有目的的小组活动和组员之间的互动,从而帮助组员改变行为思想,促进成长。因此,很适合青少年儿童和同质性群体。人际交往小组工作可以通过小组活动安排,运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和竞赛激励等技巧,引导流动儿童形成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学会控制和调节情绪,在小组互动中学习人际沟通技巧,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小组工作是提升流动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的一种理想的社会工作方法。然而在具体的小组介入过程中,本次流动儿童人际交往小组也呈现出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不足,本文拟以此为例探讨和解决此类问题。

一、XJ“智汇”空间人际交往小组背景

(一)项目介绍

TB社区由于地段房租便宜。靠厂区近等优势,是大部分附近外来务工人员租房暂居的选择。并且泰伯社区面积大,楼房紧密,社区入住率高,这使得本社区的外来务工人员人数规模更大。“XJ智汇空间”项目定点泰伯社区,通过构建完整的成长环境,利用周末社区闲置用房和公共活动空间,计划通过七个主题小组工作以帮助本社区外来务工子女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激发内在效能与潜质,加强社会连接与社会融入,提升社会功能,促进正向发展,实现良好的环境适应。人际交往小组作为该项目第一个主题活动进行。

(二)组员介绍

TB社区流动儿童集中在两所公办学校,很多是以借读方式入学,需要家长缴纳一定的借读费。除了以学校为平台的交往外,流动儿童在社区的人际交往场所主要是居委会旁的居民健身活动场地。通过实地观察和无结构访谈,笔者发现该社区流动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主要存在一些问题:(1)内心封闭,缺乏对自我的认识,拒绝与人相处交流,对环境有强烈不安全感;(2)渴望认识新朋友,但缺乏途径与方式,不善表达;(3)没有较好的人际交往习惯,不了解他人,玩伴之间容易产生冲突,容易有情绪问题。

本次人际交往小组成员人数拟定为20人,流动儿童暑假流动性大,活动中人员不稳定,主要以该社区三年级到五年级的流动儿童,其学习能力、交往能力,性格方面都有一定差异。

(三)关于小组活动设计

本次人际交往小组分为六次活动,根据小组目标共进行了六次小组活动,分别为“相见欢”“认识我自己”“学礼而立”“沟通方程式”“冲突调解站”“小组回顾”,通过角色扮演、互动游戏、情景模拟等形式设计每次小组的具体活动方面以期达到小组目标。

二、小组工作介入的总结

小组工作方法应用于流动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上,能使流动儿童的社交技巧和能力有明显的提高。在本次小组中,大部分组员对个人的成长和能力提升有积极乐观的评价,这说明小组工作目标基本达成。

通过分析,小组工作方法在流动儿童人际交往能力提升上的利用得到了应用展示,应用效果不错。然而,在小组进程中一些小组工作容易出现的普遍问题和应对流动儿童群体应注意的问题容易被忽略,小组仍有很多不足,这些通过小组活动所总结出来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如能加以改进,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同类小组的实务效果,对服务此类实践将具有重要意义。

三、小组工作方法应用于流动儿童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不足与建议

(一)小组成员选取问题

小组选取TB社区流动儿童时,社居委想让小组无条件地接受需要帮助的组员参与,从而小组对组员未经甄选,后期小组中反映出有些组员参加小组很被动、有些人性格特质不适合本小组的问题。并且,有些组员在父母要求下参加小组,并非出于个人意愿,在小组中积极性也不高,对小组整体和其他组员也会有不良影响。

另外一点在于组员人数控制上,本小组计划是封闭式小组,组员人数控制在20人以内,然而组员招募阶段和小组刚开始阶段,由于家长及居委会等原因,在小组开始前和第一节小组工作时仍接受组员加入,致使组员达到30多人。小组活动的实践中反映出组员人数过多容易导致小组纪律难以控制、组员互动不够、小组参与度不高等问题。社工也难以顾及到每位组员,小组工作方法很难发挥其优越性,致使小组的目标达成困难。因此,理想的流动儿童人际交往小组因将规模控制在15人左右,才能实现组员间更为有效的互动。

(二)小组活动设计问题

小组中社工在一些活动的设计上有欠妥当,例如“几男几女”游戏中,部分女生排斥和异性接触,致使活动一度难以进行。如果能在方案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到流动儿童相比对异性接触更为敏感的问题,可提早避免此类尴尬问题发生。

活动设计在满足组员需求以完成小组目标的同时,也要兼顾趣味性以提高组员的积极性,尤其在服务对象为青少年儿童时。本次小组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类活动偏多,后期组员对此类形式缺乏兴趣,导致小组活动效果不佳。因此,小组活动设计要在紧扣主题,围绕小组目标的同时,兼顾趣味性,尽量灵活多变,依据组员的特点、能力和兴趣而设计小组活动。

(三)小组突况解决和特殊组员处理问题

实务活动难免发生方案策划中无法预料的情况,第四次小组中就有一女生组员突然流鼻血。当时社工立刻暂定小组活动,亲自带她去洗手间擦洗。然而后来笔者观察到有好几个组员拿了纸巾上来帮忙,对该组员很关心。如果当时能充分利用这次突发事件鼓励组员帮助同伴,并对此类行为加以赞许,那么对这些积极帮忙的组员和其他小组成员都会起到强化作用,符合人际交往小组的目标。因此,小组活动中社工应灵活应变,将突发事件转化为对达成小组目标的机会点。

本次小组中表现突出的特殊组员主要有沉默者、垄断者和攻击者。沉默者中表现出含有敌意、抗拒小组的组员和害羞、退缩的组员,对于第一类组员,如果是参加小组后产生的情绪问题,社工因耐心与其单独讨论,讨论沉默原因。如果组员选取阶段该组员并非自愿参与小组,社工可再征询其意见是否退出小组。对于第二类组员,社工要主动与其沟通,多给其赞许和鼓励,在小组中适当多给表现机会。对于小组的垄断者,表现为喜欢垄断小组话语权,主导小组活动,对其他组员的行为提出很多要求。社工可以先适当运用打断技巧,让组员思考自己倾听与表达的比例,以促使垄断者反思,引导垄断者善于倾听别人的观点。对于小组的攻击者,表现为贬低他人,常与其他组员争吵或有肢体冲突。对于此类组员,社工在小组中制止其攻击行为的同时,要耐心与其面谈,讨论攻击原因,了解其对于小组的真实需求,对严重言语攻击和肢体攻击要适当惩罚。

(四)小组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问题

儿童向青少年转换阶段,是其平等、独立意识逐渐增强的时期,社工要格外引起关注。例如在此次小组中,社工因缺乏经验,在活动中偏向表现比较突出的组员,致使个别组员对于屡次没有机会参于小组游戏表示不满,对小组产生抗拒。因此,社工应意识到自己的角色是小组的联络者、协调者,组员才是小组的主体,要给组员平等的参与机会和民主的空间,由组员自由表达,鼓励每位组员参与自决。同时,流动儿童由于环境和家庭等原因,性格方面可能更为敏感,更渴望得到社工的关注,社工不能倾向于个别组员,要让每位组员都感受到社工的关心和支持。

(五)流动儿童的特殊性问题

本研究的对象是城市流动儿童,相较于城市本地儿童,流动儿童有其独特性。小组活动计划中初步考虑了流动儿童在人际交往上可能存在的例如内向害羞、不善与人交流表达或是不懂社交礼仪、礼貌等。然而,本次小组,流动儿童在小组介入过程中也表现出了一些特殊问题。首先是由于流动性大和父母的不重视,有些流动儿童在学校时学习习惯差,自控力差,生活态度随意。表现到小组中,破坏小组正常秩序,喜欢扰乱小组纪律的组员就会多一些,这导致小组活动很多时候难以进行,小组效果难以保证。另外更为普遍的一点是,小组中大部分流动儿童在社工要求其主动参与时基本都不愿主动参与,即使是在小组中后期组员相互间和社工都较为熟悉时,这与之前接触过的同年龄的城市儿童有很大差异。由此可见,流动儿童比较缺乏自信心、遇事习惯持观望态度。在解决这两个问题上,首先社工要对小组中破坏纪律的组员重点关注,可引导与适当惩罚相结合,通过单独谈话让其反思自己的问题,或者同时进行个案辅导。对于不主动参与的问题,社工前期可指定组员参与,对参与的组员进行鼓励赞许,以强化其自信心,同时营造轻松安全的小组氛围,让组员摆脱压力状态。

参考文献:

[1] 斐林亮.城市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社会工作干预[D].南京:南京大学,2012.

[2] 干伟溢.流动少年儿童同伴支持小组工作介入研究――以春苗学校为例[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

[3] 赵静,范月.在校外来务工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科技视界,2012,(8).

[4] 周福林,段成荣.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关系 齐美尔 冲突理论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2C-0015-02

大学阶段是人际关系走向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大学生人际关系有着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理想色彩浓厚、人格因素起主导作用等特点。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避免不了产生一些摩擦或冲突,尽管这些摩擦冲突是非原则性的,甚至是缘于无关痛痒的琐事,但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将这些摩擦或冲突消解,便会积重难返,严重影响同学情谊和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甚至可能酿成校园恶性案件。大学校园里人际关系紧张导致同学相残的案例已经让我们痛彻心扉了。我们不能不重视大学校园内同学们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同宿舍同学的人际关系问题。

如何科学有效地化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建立和谐融洽的校园人际关系呢?这需要从相关理论上汲取营养以获得正确行动的智慧。

一、齐美尔冲突理论对我们人际交往的启示

齐美尔的冲突理论能为我们有效处理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提供有益的指导。冲突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种西方社会学流派。它以率先反对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结构功能主义而著称。它强调社会生活中的冲突性并以此解释社会变迁。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认为冲突是社会互动交往的一种形式,冲突是普遍存在和不可避免的,冲突既是利益冲突的反映,也是社会行动者本能的反应,冲突并不一定引起社会各系统的崩溃和变迁。在他的冲突理论中,主要突出以下两个方面思想:第一,冲突对整个社会产生整合性效果。冲突发生于一个成员与次级单位之间存在的高度功能性依赖的体系中,鼓励创造出规范协议来调节冲突,使资源的交换不至于中断。在一个理性化的社会里,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冲突会使得群体间的界限更加分明,人们为了一致对外而紧密地结合起来,群体内的矛盾也暂时或永远得到化解。第二,良性冲突能暴露问题,引起交往双方的重视和调整,减少负面能量的聚集,具有积极的社会功能。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而低烈度和低暴力性的冲突能让冲突中的人释放敌意。齐美尔认为,社会冲突有可能使矛盾激化,但也有可能使矛盾得到解决或缓解。在冲突过程中,人们之间的敌对情绪得到宣泄,反面的观点得以表达出来,这使敌对情绪者得到心理上的安慰,不至于使冲突上升到无法化解或尖锐程度。

由是观之,冲突理论给我们三点启示:第一,当冲突发生后,我们要正视冲突,不能逃避问题,把怨气埋在心里;第二,我们要理智选择冲突的方式,不要以激烈、暴力的方式进行对抗;第三,冲突只是我们发泄情绪的一种手段,不是目的,冲突是为了我们以后更加团结。

既然冲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而且冲突给我们带来的不全是消极功能,只要处理得当也有很多积极功能,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畏惧冲突,极力回避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我们需要明智地正视冲突,智慧地运用齐美尔冲突理论解决大学校园里人际交往出现的问题与冲突。

二、冲突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透视

如今我们上大学,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上自己家乡的大学,很多人因为各种情况去上外地的大学,可能是在省内,也可能在省外。当我们去别的地区读大学时,我们要面对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人际交往。因为一个大学、一个班级甚至是一个宿舍很可能就是由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组成的。大家的生活习惯、处事方法、文化理念等都有很大的差异。这时候我们就要和有不同习惯的人打交道,当我们第一天报到住进宿舍时,人际交往便成了我们在大学里上的第一门课。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大学中人际交往问题的三个案例。

案例一: A大学宿舍中一共有五个人,a同学是A大学所在城市的本市人, b同学和c同学是该城市周围县里的人,d同学和e同学都是外省人。这五个人性格都很开朗,在开学的前两天,她们都很聊得来,相处得也很融洽。可是过了一两周,问题就渐渐显露出来了。宿舍三个本地人, c同学家是农村的,还有两个妹妹,对别人很照顾,为人比较朴实,从不伤害别人。但是a同学和b同学平时做事就比较霸道,什么都她们先来,什么都听她们的。并且,别人有一点做得不好,她们就笑话个没完。举个很小的例子,宿舍楼内有电梯,若是五人一起坐电梯,a同学一定要第一个上电梯,有一种唯我独尊的感觉,她也觉得别人应该为她让道。如果这时候有人抢先上电梯,她就会把别人挤到一边去,还说“不知道应该让我先上吗?”。其实大家都知道她是开玩笑的,但时间长了,这样次数多了,c、d、e同学都会觉得不舒服,都觉得凭什么事事都要按照她的喜好做。这样的事情多了,大家不免心中都有怨气,可是都没好意思说出来,都怕影响到宿舍内的关系,于是大家就忍着。可是她们同住在一个屋檐下,时间长了,这种事情多了不免会有人觉得不爽,觉得受伤,而且会影响好几天的心情。后来再遇到这种情况时就有人不再沉默,而是以开玩笑的方式反击。a和b渐渐意识到了别人可能并不喜欢她们这样的相处方式,不喜欢她们那样开玩笑和说话,就慢慢收敛了很多。渐渐的,她们不再做有可能伤害别人的事,很少说伤人的话,c、d、e同学也包容着她们的“霸道”和“自我”,让大家不愉快事就没再发生过。

其实,a、b同学与人交往时有这样的表现是因为她过高地评价自己,也就是有过强的优越感,因而,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总是不自觉地扮演领导者的角色,以居高临下的心态与大家交流和交往,并且有极强的权力欲与自尊心,常常在不经意中伤害了别人,造成了人际之间的冲突和摩擦。

案例二:这个案例是发生在该宿舍中d和e同学之间的事。在该宿舍中e同学年龄最小,在家可能也备受宠溺,刚来大学时有很多娇气的毛病,而且比较依赖别人。比如去超市买完东西她自己嫌沉就总想让别人给她拎回学校;而且在宿舍里d和e关系比较好,结果就是d做什么e就跟着做什么,d几点起床e就几点起床,d去哪里e就去哪里。长期这样下去给d造成了不小的困扰,d有时想和别的朋友独处一会儿都做不到。后来宿舍里的几个人一起针对e这种小毛病说了说她,从此以后她就注意了很多,慢慢也独立了,成熟了。

e同学这种行为与她的家庭教育有关。平时在家,家长过分关注孩子或宠溺孩子,就会让孩子缺乏独立感,与同学交往过程中就会过于依赖别人。经过将近一年的磨合后,她们都找到了一种大家都适应和喜欢的相处方式,都在提醒着、约束着自己和别人的坏毛病。大家都觉得阴霾过去了,生活中又重新充满了阳光,宿舍里的欢声笑语也更多了。到了大四毕业的时候,该宿舍是该班级所有女生宿舍中最团结的一个宿舍,成员感情处得非常深。在这些事情发生和解决的整个过程中,自始至终她们都没有出现很激烈的正面冲突,比如吵架之类的。她们都在用一种婉转的,开玩笑的方式告诉着别人她们的不喜欢与不接受,在受到别人的提醒后,大家也会注意自己言行,不再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可以说在这四年中,她们共同成长,相互学习。她们懂得了怎么和别人和谐地同住一个屋檐下,尤其是和生活习惯、行为处事有差异的人相处。她们明白了在人际交往中,遇到问题不能争吵或用暴力解决,也不能一味忍让,使自己更受伤。人际交往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当我们需要独自解决人际问题时,我们要用一些温和理智的方式提出它,让当事人感觉到问题或不足的存在,最后通过改变自己而消除它。

案例三:轰动全国的云南大学“2.23 ”凶杀案,主犯马加爵与同学产生了一些小矛盾,由于不能及时化解矛盾,日积月累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还有前段时间发生的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致舍友死亡事件。这些事件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可以看出,这些恶性事件发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宿舍同学相处不和谐造成的,这些当事人没有处理好人际关系,再加上自己想法偏激,最终酿成了恶果。所以,我们应该重视人际交往,我们应该用正确的方式去处理人际关系。

三、冲突理论指导下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建设

上述正反方面的三个案例有力地说明了齐美尔冲突理论在人际交往中的指导意义:正视冲突的存在、理智地选择应对冲突的方式、以积极的态度去重塑交往方式,这不仅能够化解矛盾,收获友谊,而且能够有效地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为此,我们基于齐美尔冲突理论的启示提出大学生加强人际交往能力建设的三点建议。

建议一,不要回避人际交往中的矛盾,要正视矛盾的存在,并且要理性思考人际交往中矛盾存在的根源与解决的办法。否认矛盾的存在,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更是不现实的。一个健全的社会并非没有冲突。相反,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充满了冲突。就大学生而言,彼此作息时间的安排、说话的方式、空间和物品资源的利用以及其他利益的分配都可能导致彼此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往往是真实存在,我们无法回避和否定,也不可能心如止水而不掀起内心的波澜,它不可能对我们的心情、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没有影响。既然矛盾存在,冲突不可回避,那么我们只有冷静思考矛盾的根源何在、解决问题最佳的手段何在,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我们便不再心情郁闷和惶恐,内心烦躁和压力自然消失,这有助于我们保持正常的心态学习、生活和进行人际交往。

建议二,理智地选择应对冲突的方式。我们在面对人际交往矛盾时,要理智地选择应对冲突的方式,而不要选择激烈、暴力的方式。就像案例一中处理问题的方式那样,要用温和的方式处理人际交往的矛盾,先要冷静地想想问题的原因出在哪,需要谁做出什么改变,然后进行良好的沟通,理智地解决,而不能像案例三中那样用偏激的方式发泄情绪,酿成大错。其实,办法总比困难多。当冲突发生时,我们一定要充满信心,相信在朋友、老师和亲人的帮助下一定能够找到处理问题的适当方式,千万不要有陷入困境无力自拔的绝望心理。绝望的心理和心态容易使人走向极端而贸然采取非理性的反抗手段,害人又害己。马加爵和林森浩非理智的人际交往矛盾的处理方式我们千万要拒绝。

建议三,要以积极的心态重塑良好的人际关系。冲突只是我们暴露问题、发泄情绪的一种手段,冲突不是目的,冲突是为了我们以后更加团结。冲突后的团结才是我们追求的,才是更重要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缺点,但自己往往不知道,通过低烈度的冲突,让有问题的一方或双方意识到问题所在,有助于改正缺点、弥补不足,从而为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奠定基础。人是社会性动物,每个人都有交往的需要。建设和谐人际关系更是正在全面发展中的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因而,面对同学间人际交往的摩擦,不要害怕,不要回避,不要非理性地反抗,而要在合理冲突之后以积极的心态和行动去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不仅是美好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大学生不竭奋斗动力的源泉。

由此可知,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有矛盾是正常的,人际交往中有矛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能正确认识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和选择恰当方法手段去解决冲突。学习借鉴齐美尔冲突理论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和选择恰当的应对方式,有助于提升我们人际交往能力。

基金项目: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项目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育人规律探究项目(项目号:RDGD1303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社交 建议 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8-0145-01

正确看待网络信息时代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征,妥善地处理好网络社交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逐步引导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大学生网络社交的特征

(一)社交方式的多样性

大学生因其比较年轻又接受过高等教育,思想活跃、精力充沛,他们的交友范围通常不会局限于同一专业和同一性别。除了学校社交之外,大学生还会参与社会实践、实习、培训等,交际范围社会。随着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生的交往活动还会以电话、网络等多种方式呈现,调查显示,100%的大学生会参与网络社交,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通过游戏和交友软件有固定的网络交流对象,总而言之,大学生社交方式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二)交往过程的非直面性、随意性、超时空性

网络科技的普及使得大学生的交际观念发生了改变。网络交友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可以通过网络自由交友,打破了过去狭隘的交友观念。网络交际的主要特征是非直面性、随意性、超时空性。近几年,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科技的发展,人人都有手机和电脑,使得网络交际成为大学生主要的交际方式。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以聊天为目的而上网的同学占比56%,频繁上网的同学占比为52%,上课时开启手机的同学占比为65%,上课时收到短消息或者电话而马上答复的同学占比为66%。而且,交往范畴不只是局限于本地、本省,还覆盖到了全国各个地区,甚至是国外。这足以证明,大学生的交往并不会受限于时空,且会呈现出地域、时间跨度大的特点。

(三)社交实质的虚拟性

网络是虚拟的,是一个信息的载体,具有这一特性使网络交流具有双向交互性。网络技术为人类提供了新的社交平台。因为网络交友不能直接获得对方的个人信息,在这种隐蔽的交友环境中人们更容易释放自己的感情,随意表达自身的感受。目前,网络传播的主要受用者就是大学生,大学生是受网络影响最大的群体,网络带来的影响有好有坏,有的人通过网络找到人生目标,完成人生理想,有的人沉迷网络,迷失自我。

二、P于大学生网络社交的建议

(一)逐步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网络人际交往和现实人际交往之间的关系

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阻止大学生进行网络交友是不可能也是没必要的。考虑到网络是把双刃剑,对大学生的影响很大,因此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交友。不法分子利用网络交友进行欺诈、传播垃圾信息,学校、社会、家庭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交友,让学生提高自我防范意识,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除此之外,最主要的是要让学生正确处理现实中的交友问题,提高生活中的交际能力。人最终是要生活在现实生活里。学校可以开展专题讲座,帮助学生认识到网络交友不是唯一一种拓宽朋友圈的交际方式,融入到现实的生活环境中可以体会到更多的快乐,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对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和人主动交往的能力加以培养

培养大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培养大学生的交际心态。健康的心理是与人交往的基础。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会出现各种矛盾和困扰,如果不及时解决和疏通会使学生对人际交往产生畏惧的心态,从而削弱他们的交际积极性。二是要让大学生清楚意识到善待别人是与人建立交友关系的基础。人际交往是一门大学问,通过和别人的交流互动完成自我提升。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人交流要有选择性。三是学校要多组织开展团体互助型活动,为同学之间的交流创造条件,促进同学之间的正常交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除了开展学校活动还可以拓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同学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学会和人交流。

(三)强化力度开展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促使网络人际交往行为规范化

各大高校应当把网络道德教育纳入日常教学范围,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必要时可以将计算机等级考试纳入期末考试范围。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技术应用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网络环境中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学校可以构建网络教育平台和信息反馈渠道,一旦发现学生出现违反道德的行为,要给予一定的处分以示警告。处罚终究不是根本之策,根源问题还是要提高学生的自觉能力,因此要将管理和教育相结合,他律和自律双管齐下。学校有必要向学生普及法律知识,让每一位同学认识到网络犯罪和现实犯罪一样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从各个方面严格把控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相结合构建一道坚固的“防火墙”。

参考文献:

[1]张靓雯.网络社交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6.

第4篇

关键词:人际交往;焦虑

一、研究问题

(一)测量北京某中学2014级初一年级学生的人际交往焦虑水平。

(二)使用交往焦虑感量表(IAS),考察不同性别和是否为实验班影响因素上的表现情况。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被试:北京某中学2014级初一年级全体学生

被试分布情况:男同学250人,女同学326人,共576人。问卷回收率为100%,经筛查全部为有效问卷。

(二)研究工具

1.关于量表

选用Leary编制的交往焦虑感量表(IAS),该量表用于评定独立于行为之外的主观社交焦虑体验的倾向。

交往焦虑感量表(IAS)含有15条自陈条目(如附件1所示),被试对这些条目按5级分制予以回答:A、与我一点也不相符;B、与我有一点相符;C、与我中等程度相符;D、与我非常相符;E、与我极其相符条目是根据下述两个标准选出的:(1):涉及主观焦虑(紧张和神经症)或其反面(放松、安静),但不设计具体的外在行为。(2):条目大量涉及意外的社交场合。量表经历4个阶段从最初的87条中选出现在的15条。其总分从15(社交焦虑程度最低)到75(社交焦虑程度最高)。

2.问卷评分标准:交往焦虑测评结果根据受测者测评分数分为1、2、3等级,当受测者分数15――29分为等级1;当受测者分数30――48分为等级2;当受测者分数49――75分为等级3。

3.关于等级

交往焦虑测评结果处于分数等级1,表明受测者所体验的社交焦虑感较低,在一般的社交情境中,通常能够应对自如。即使面对不太熟悉的人,也常常充满自信,态度大方,极少有紧张拘束的感觉。

交往焦虑测评结果处于分数等级2,表明受测者所体验到的社交焦虑感处于中等程度,有时受测者在某些事先不曾做好准备的社交情境中,会有一定的焦虑感出现,这属于正常的防御心理。

交往焦虑测评结果处于分数等级3,表明受测者所体验到的社交焦虑感较高。在一般的社交情境中,常常体验到高度的紧张焦虑,有时伴有心跳加速的反应。

(三)信度分析

本次调查信度良好,Alpha=0.799,分半信度SB=0.864。

Alpha系数是内部一致性的函数,也是试题间相互关联程度的函数,一组试题之间或许有相当的关联性且是多维的。

分半信度(split-half reliability)是常用信度检验方法之一。反映测验项目内部一致性程度,即表示测验测量相同内容或特质的程度。具体分析是在测验后将测验项目分成相等的两组(两半),通常采用奇偶分组方法,即将测验题目按照序号的奇数和偶数分成两半,然后计算两项项目分之间的相关。相关越高表示信度高,或内部一致性程度高。

三、测量结果

(一)初一年级全体学生交往焦虑测评结果等级情况

交往焦虑测评结果处于分数等级1的同学为247人,占总体的42.9%;处于分数等级2的同学为310人,占总体的53.8%;处于分数等级3的同学为19人,占总体的3.3%。具体如表1所示:

从上面等级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我校初一年级学生整体来看交往焦虑水平较低,即表明我校初一年级学生人际关系良好的居多,说明他们与他人的相处能力较强,属正常水平。

(二)人口特征在人际交往焦虑水平上的差异性检验

1.性别的差异性检验

因为性别只有两个水平,因此,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差异性分析。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初一年级学生的人际交往焦虑水平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实验班与否的差异性检验

因为是否为实验班只有两个水平,因此,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差异性分析。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初一年级学生的人际交往焦虑水平在是否为实验班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实验班同学的人际焦虑水平平均值低于非实验班同学。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实验班的同学学习成绩相对较好,从小受到师长喜爱和表扬的对象,这很可能使他们出现骄傲情绪,以自我为中心,而忽略他人的感受。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自我为中心会影响他们与其他人的交往.过度的自我为中心甚至会导致人际关系恶劣,久而久之会给同学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压力及焦虑的情感体验。另外,实验班大部分同学的学习竞争意识很强,可能由此产生嫉妒等影响与同学交往的负面情绪,这也会增加部分实验班同学的人际交往焦虑水平。因此,实验班同学的人际交往焦虑水平与非实验班同学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四、测量结果分析讨论

我校初一年级学生人际焦虑水平较低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一、家庭因素

1.家长的理解和包容

心理学家舒茨认为儿童与父母双亲的交往关系会直接影响到儿童长大后的社会行为。如果儿童与双亲交往少,会出现低社会行为,如倾向内部言语,与他人保持距离,不愿参加群体活动等;如儿童对双亲的过分依赖则会形成高社会行为,如总是寻求接触,要求给予注意等。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与父母一起生活在一起,而父母对于子女多数采取包容的态度,因此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在学校很容易把对父母的依恋关系转移到与同伴关系上,而为了使这种依恋关系稳固,需要他们对自己的行为作出不断地调整。久而久之,他们就形成了较好的人际关系,人际焦虑水平处于较低状态。

2.家庭中的民主关系

心理学家舒茨认为父母双亲对于子女的是否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将对孩子产生直接的影响。父母如果过分控制子女,则易于形成转制式行为方式,如儿童倾向于控制他人,易独断独行,这十分不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当今社会大多数家庭父母双亲对儿童既有要求又给他们一定自由,使之有某种自,会使儿童形成民主式的行为方式。因此为他们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3.家长的爱的情感给予

心理学家舒茨认为如果儿童在小时候得不到双亲的爱,经常面对冷淡和训斥,长大后会出现低个人行为,如表面友好但情感距离大,常常担心不受欢迎,不备喜爱,从而避免有亲切关系,这不利于儿童长大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儿童生活在溺爱环境中,长大后会出现高个人行为,如强烈寻求爱,希望与人建立亲密的情绪联系;如果儿童能获得适当的关心、爱护,就会形成理想的个人行为,长大后既不会受宠若惊,也没有爱的缺失感,能恰当地对待自己。

4.家长的肯定和接纳

当今社会的中学生都是在家庭的肯定和接纳中长大的,这种被肯定和接纳感会迁移到他们与其他人交往中。在爱与接纳中长大的孩子,大多数与人交往时候会表现的坦然大方,因此他们很少有人与他人交往时会感到紧张和焦虑。研究结果表明,父母教育方式存在城乡差异,与农村青少年的父母相比,城市青少年的父母对子女有更多的情感温暖与理解[2]。

5.独生子女自信心较强

当今的初一年级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在肯定中长大的,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自卑心理作用很小。虽然有点同学会表现出任性等特点,但是他们会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习到人际交往的技巧,并作以适时的调整。而对于非独生子女家庭,孩子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自卑心理表现的较为严重,容易产生人际交往焦虑。

二、自身因素

1.所处特殊阶段――青春期

这一年龄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或者正在步入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叛逆心理很强,并且开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叛逆心理使得他们很容易与父母发生看法上的不一致,从而导致矛盾和争吵,这个时候他们最需要倾述的对象。

2.所处生活环境――大城市

城市的孩子自信心强于农村孩子,这是他们的人际交往中的低焦虑强有力的保证。缺乏自信心极易导致人际交往焦虑情绪的出现,严重者甚至会出现交往障碍。

三、学校因素

1.寻求同伴认同

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十分渴求同伴认同,很多学生为了寻求同伴的认同,而隐藏和改变很多不适合与他人良好交往的行为习惯。

2.团结合作的教育

当今社会团结合作已经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必须具备的素质。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视学生团结合作意识的培养,政治、体育和心理教育中渗透着这方面的教育,对于促进学生们的交往十分有利。

以上这些原因都十分有利于初中生人际交往的发展,因此我校初一年级的学生在人际交往焦虑水平上表现较低,这与他们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是分不开的。

五、干预措施及对策建议

(一)干预措施

1.团体心理辅导

本研究首先对筛查出的19位人际交往焦虑水平较高(人际交往焦虑水平为等级3)的同学进行团体辅导(附件2),该辅导方案是在13级初一学生团体辅导干预方案的基础上,根据实际修改而成。目的是使这些学生在团体心理辅导的环境中感受与人交往的乐趣,降低他们的人际交往焦虑情绪。

经过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手段之后,再次测量这些学生的人际交往焦虑水平,对于焦虑水平仍然较高的同学进行个别咨询。

2.个别咨询

本研究将个别咨询作为团体心理辅导手段的补充,目的在于弥补团体心理辅导的局限,以达到干预的良好效果。

(二)对策建议

1.确立正确的交往观念,开放自我主动交往

向别人敞开心扉的同时,别人也会相应地向你敞开心扉。想了解别人,最后先让别人了解你自己,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在人际关系、人际交往的建立与维护中,对于任何交往的人,都应首先接纳,喜爱他们,保持在人际交往中的主动地位。所以说如果中学生要想赢得别人,同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交往的主动者,主动交往,争取处于主动地位。

2.养成良好的交往品质

多项研究表明,中学生所能接纳的特质主要有:真诚、宽容、信任等。交往需要有爱,友爱需要真诚。

3.克服交往心理障碍

中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常出现如下交往心理障碍,第一,羞怯由于一些学生害羞,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致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阻碍了与同学、老师的交往。克服害羞,重要的是要解除思想包袱,树立牢固的信心,肯定自己的长处。应当鼓足勇气,敢于说第一句话,逐渐学会主动与老师和同学沟通。第二,自卑,自卑的主要表现就是缺乏自信。克服自卑感的第一步是要学会全面客观地分析自己,增强自信。此外,要努力塑造良好的性格,摆脱他人对自己的成见,寻找新的环境重新表现自己。第三,封闭,封闭是一种有意无意地把自己限制在最小交往圈的状态,习惯于封闭自己的学生,往往遇事固执己见,对人处处设防,难于与人交往。因此,要正确分析和认识自我。不把自己看得过高,也不要把别人贬得过低,将自己放在同学群体的恰当位置上,积极感觉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让自己从封闭中开放起来。

4.不随意迁怒于他人

除非是原则问题,不要争得面红耳赤。一般来说,不要为一些小事勃然大怒,甚至翻脸,要表现出有气量,有涵养。动不动就生气的人,会失去朋友。如果有人招惹了你,你很想发脾气,那么请尝试一下"滞后5秒钟原则"。即:原地踱踱步,数数衣扣或做深呼吸等,缓解5秒钟后再回应对方。你会发现自己对这件事的处理可能完全是另一种方式。

5.不要口无遮拦

人际交往中,说话之前,要考虑一下要说的话是否合适,不要口无遮拦,想说什么说什么。除非是亲密的朋友,否则最好不要对个人的卫生状况妄加评论。如某人的肩膀上有头屑,或口中很难闻,或拉链没系好等等。许多人不喜欢别人问自己的年龄,尤其对于女性,年龄更是个人秘密,不愿被人提及。

6.学会欣赏和赞美他人

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是有自己的缺点,如果抓住别人的缺点,而看不到对方的长处,那么在与对方交流和交往中是缺乏肯定和接纳,一个不能真正接纳他人的人很难在交往中被他人接纳。换个角度看待人和事物,你会发现另一片天空。

7.真诚和信任。"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带上你的微笑,带着真心、诚心、善心、爱心、关心、平常心、宽容心等积极心态与人交往,你会感觉到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不足应有所认识,并善于听从别人的劝告与帮助,勇于承认和改正自己的错误与不足。你对别人的真诚会为你赢得更多的信任。同时,如果你信任别人,别人则会更加信任你。

参考文献

1. 樊富珉.心理咨询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2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网络;现状;对策

伴随着经济的融合和竞争的加剧,文化观念上的冲突也日益加剧,再加上日趋激烈的就业压力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这些现象无疑会对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观念和模式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从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现状入手,探讨了当代大学生健康人际关系形成的方法和途径,同时给高校的管理者提出了一些对策与建议。

一、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

1.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交际方式

在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每个人心中的时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的交际方式也变得更为丰富,打电话,发短信、QQ、微信、微博聊天早已成为大学生联络感情的主要途径。传统的人际关系交际方式在网络时代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究其原因是:①网络扩大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②网络增进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平等意识和自主意识;③网络缓解了大学生现实的人际关系的紧张。

2.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拓展

据调查有近83%的大学生有“扩大人际交往圈,使自己的交际不限于校园”的愿望。在拓展校外交际网的过程中,大学生的交友途径和方法也多种多样,主要形式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知,通过“校外兼职、实习”的交友比例最大。出现这一比例的原因是因为就业压力的增加,很多大学生表示“可以为将来踏上社会做好人际关系的准备”。在这种想法中,男生的比例高于女生,高年级的学生比低年级学生多。

二、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缺陷

1.社会不良风气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带来的负面影响

对身处高校的大学生来说,其人际交往一直处于一种相对单纯的状态。但是随着高校与社会联系日渐密切,一些社会不良风气也渗入到大学校园中,大学生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功利心态有增长的趋势。调查中65%的同学认为社会上逐渐滋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观念加重了部分大学生择友时的功利心态。58.5%的学生认为个人主义、利己主义膨胀导致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此外,39%的学生认为,光怪陆离的网络虚拟世界使部分大学生沉迷于虚拟世界而脱离了实际生活。

2.学习、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大学里人员数量庞大、结构复杂,这就客观上要求大学生需要具将更高的社会交往能力。而且大学生生活方式及学习方式的巨大变化客观上给大学生发展人际关系交往能力留下了较多的时间,同时也创造了发展人际交往能力的广阔空间。这些既给大学生发展人际交往能力提供了机会,同时也在客观上给那些不善于社会交往、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技能的大学生增加了压力。

3.个性特点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进入21世纪的大学生许多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尤其是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致使这些大学生大多性格倔强、不善于合作、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等,也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大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相互适应。

4.亲情的疏离

在网络环境下,许多大学生过分沉溺于网络交往,造成热衷于各种“网事”,对近距离的关系反而疏远了的情况。特别是家庭的关爱对他们来说更是成为 一种束缚和负担。许多大学生宁愿在网吧不分昼夜地上网,也不愿意给父母打电话或是写信。还有些学生除了要生活费外,和父母无话可说。亲情是人最基本的感情联系,也是人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需要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维系。网络的介入可能导致亲情的疏离。

三、大学生如何增强自己的人际魅力

1.努力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心理学家卡耐基在其著作《怎样赢得朋友,怎样影响别人》一书中总结出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的六种途径:①真诚地对别人感兴趣;②微笑;③多提别人的名字;④做一个耐心的听者,鼓励别人谈他们自己;⑤谈符合别人兴趣的话题;⑥以真诚的方式让别人感到他很重要。

2.提高个人的外在素质

追求美、欣赏美、塑造美是人的天性。所以,大学生应恰当地修饰白己的容貌,扬长避短,注意在不同场合下选择样式和色彩符合白己的服装,形成自己独特的气质和风度。同时,应注意追求外在美和内在关的协调一致,即秀外慧中,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交往的加深,外在美的作用会逐渐减弱,对他人的吸引会逐渐由外及内,从相貌、仪表转为道德、才能。

3.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

良好的个性特征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稳定的作用。生活中,大家都愿意与性格良好的人交往,没有人愿意与自私、虚伪、狡猾、性情粗暴、心胸狭隘的人打交道。因此,要不断培育良好的个性特征,注意克服性格上的弱点。

4.加强与同学的交往

密切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空间位置越接近,彼此交往的频率就越高,越有助于相互了解,沟通情感、密切关系。即使两个人的人际关系比较紧张,通过交往,也有可能逐步消除猜疑、误会。反之,即使两人关系很好,但如果长期不交往,彼此了解减少,其关系也可能逐渐疏远。

四、引导大学生确立健康的人际关系的几点建议

首先,设立心理咨询室或心理咨询中心。引进专家坐诊,学生们可以通过电话预约、留言预约以及在线服务等多种形式进行心理咨询。通过心理咨询室(中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强化对大一新生的心理引导。新生从高中进入大学,周边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并且新生刚入学时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否也为其今后人际关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凋,这就使大一新生人际关系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学校咨询体系可通过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和心理辅导、建立完整的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档案、班级结对活动、优秀大学牛现身说法等手段使新生能够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人际交往模式。

最后,对大四的毕业生做有关就业的心理辅导。扩招后的就业竞争压力,导致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对毕业以后的生活很茫然,随之而来的是精神紧张和人际关系的冲突出现。如果高校开展一些怎样求职、面试和创业方面的知识的话,能有效的缓解大学毕业生的紧张心理状态。针对一些学生由于交际能力有限以及缺乏一定的防范意识而导致的问题和困惑,可以开设社会心理学、社交礼仪等方面的课程,也可以定期邀请专家前来开展培训讲座,对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教育,提高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沟通的能力,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向学生介绍与不同人群相处的经验。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目前,很多高校中师生的关系呈越来越疏离的趋势。老师不能及时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这在网络环境下是十分危险的。而辅导员又是最直接与学生交流的老师。因此,辅导员要想了解学生,必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这就有赖于两者之间沟通渠道的建立。

参考文献:

[1]心理学家卡耐基在其著作.《怎样赢得朋友,怎样影响别人》,2002

第6篇

关键字:大学生 社交 人际

一、关于人际信任的研究综述

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会产生交往,形成各种人际关系。当某个人想与周围人相处时,对有些人会产生信赖,对另一些人则有一种不交全感,这就是社会生活中的人际信任现象。

有研究资料表明,仅有17. 44%的大学生对他人行为,他人承诺或口头或书面陈述之可靠性具有较高的信赖程度,以开放的心态进行人际交往。70.93%的大学生只具有一般性的信赖程度,不足以协调好自身与他人的关系。人际信任程度较低者仍有11.13%,他们不能在集体中找到恰当的自我角色定位,不能与同学和老师和睦相处,融洽共事,自感苦恼,表明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还不理想。

二、关于社交回避及苦恼的研究综述

国外研究对社交焦虑的成因有多种说法,有人提出是由于社交技能的缺乏 ,也有观点认为是由于否定性的自我评价。另有Jeffrey Young认为社交焦虑的产生是认知失调的结果,早期的生活经历使个体形成对自己和他人的特定的看法。前者他称之为自我概念图式(Self-Concept Schemata),后者他称之为对他人观感的图式(Perception-of-Others Schemata),包括对人性的信赖和对他人能否容纳自己的信念。

目前国内关于社交回避或社交焦虑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见。研究发现,家庭功能、父母教养方式(张勤锋等,2000)和羞耻感、人格因素中的精神质、内外向、自尊、自我接纳有关(高文凤,2000)是对大学生个体的社交焦虑易感性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也有研究者发现,大学生社交焦虑与网络成瘾之间具高度的正相关。男生社交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女生、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显著高于高中生;社交焦虑者一般具有内向、不稳定、孤独、抑郁、害怕否定评价等特征。

人际交往是具备社会属性的人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而人际信任又往往是人际交往的基础和前提。本调查研究所用量表人际信任量表(ITS),总分从25分(信赖程度最低)至125分(信赖程度最高),认为75的得分值为划分人际信任程度高低的分界。结果显示:大学新生人际信任值(76.62±8.62)与理论中间值75相比,相对较高。说明大学新生的人际信任水平比较理想,这与罗任,周茜[8]的相关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原因,可能是:一年级学生进入大学时间不长,其长期处于校园生活环境中,交际圈小,与外界社会接触较少,阅历浅、经验少,人际关系相对较简单,对外面世界的各种复杂关系了解就少些,思想也较单纯,从而限制了其社交行为,在人际信任方面表现为比较信任。而且也正是因为大学新生初入大学,对新环境充满好奇,表现出主动与周遭交往的倾向,这也是学校进行诚信教育,进一步完善学生交往模式的有利时机。

人际信任总分在性别和学科方面均无显著差异,结果说明,可能大学新生人际信任与何种性别、学科都无关。

三、大学新生社交回避及苦恼状况分析

大学新生的“社交回避”在性别、学科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即,大学新生的“社交回避”与何种性别、学科都无关。大学新生的“社交苦恼”在学科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但是在性别方面,男女生有显著性差异,女生的社交苦恼要高于男生。其原因可能是男女生的性格特点及交往方式不同。女生相较于男生,情感更为细腻,常被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所困惑,包括诸多琐事,甚至对于这些困扰会反复体味,不若男生更看得开,不拘小节。而且,相对来说,女生的社交范围更为狭小,能量宣泄途径少,比如女生的体育活动大大少于男生,生活比较单一沉闷,容易引发负面情绪,导致交往中的苦恼增加。

四、大学新生人际信任与社交回避及苦恼的相关分析

大学新生的“社交回避”和“社交苦恼”在人际信任高低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且人际信任高的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比较低。结果说明,人际信任高(人际信任总分≥75)的大学新生社交回避及苦恼的体验相对较少,反之,人际信任低(人际信任总分

人际信任总分与社交回避、社交苦恼均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这表示,大学新生人际信任越高,那么,社交回避及苦恼程度就会越低。

这一结果提示,人际信任对大学新生的社交回避及苦恼有重要影响。大学是个体人际信任发展、形成的重要阶段,大学新生初入大学这个新鲜环境,通过与人交往,逐渐形成新的人际交往态度,这一时期,个体的人际信任态度往往处于一种很不稳定的状态,人际信任态度会因为一次简单的与人交往而发生改变。

五、结论和建议

1 结论

第一,大学新生的人际信任水平相对比较高。

第二,大学新生的社交回避与人际信任总分在性别、学科方面无显著差异,但是在社交苦恼方面,男女生有显著性差异,女生的社交苦恼要高于男生。

第三,大学新生的“社交回避”和“社交苦恼”在人际信任高低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且人际信任高的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比较低。

第四,人际信任总分与社交回避、社交苦恼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即人际信任越高,社交回避、社交苦恼就越低。

2 建议

第一,高校应该重视加强诚信教育,营造一个“诚信互助”的教育环境,特别是在低年级还未形成稳固的人际交往观点时,帮助学生建构健康的社交理念。

第二,老师应多组织大学新生积极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中去,为学生社交能力的锻炼提供较多的场合和机会,让他们在文体活动中感受快乐的情绪体验,增加人际信任感。

第三,学生应该充分认识自身到的特点,善于发现适合自己的交往特点,建立符合自我特点的社交模式,从而在人际交往中更加自信,避免社交回避及苦恼。

参考文献:

[1]肖计划,李晶.青少年学生不同个性的应付方式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6,5.

[2]解夏. 浅析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J]. 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

第7篇

大学生人际交往调查报告一

内容提要

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源泉。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是在xx年以后出生的,由于受到社会、学校、家庭和自我等多方面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存在明显的人际交往困难,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不良校园问题,偶尔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就大学生的交往问题找出原因及其解决办法。

关键词

大学生 交往问题 原因 建议

一、大学生交往障碍种种

大学生以专业分班级、以学科分院系,班级和院系是他们生活的团体,一个单纯的高中学生上大学后,若不小心被别人鄙视或被拒绝于团体活动之外,而他又不善于交往,不在改变中得到提高的话,就有可能进入孤独、压抑的境界,从而可能困扰大学四年的生活,甚至影响未来的行为。 大学生由于阅历较浅,一般都缺乏处理人与人关系的经验。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他们一方面在本能状态驱动下渴望融入集体,另一方面他们又习惯于后天养成的惟我的行为模式,有时他们适应不了,接受不了,理解不了同龄人之间那种平等的争吵、合理的冲撞和正常的磨合的自然法则,因此客观上群体包容不了他们;主观上自己也容纳不下群体。 主要症状①自我封闭:生活在自己的世界,对外界的事物不适应或不感兴趣,不愿与他人交往。②容易冲动:对于身边发生的一点点小事常会以过激的行为去解决。大学生在校期间人际关系处理得好坏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融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身心愉快,从而促进学习,提高工作效率。但是,现在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处在冷漠、疏远的人际关系中,他们心情不愉快,有时还产生敌对、憎恶的态度,从而导致攻击性行为,有损身心健康。

二、 大学生交往障碍的原因

影响大学生交际问题的原因很多,综合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点:

1、社会人口政策发展及家庭生活的影响。新人口政策下的家庭生活往往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模式,这些孩子聚在一个集体里,会出现中国特色的人口问题。上世纪xx年代以前,中国的家庭不仅存在纵向关系,而且还存在横向关系。 横向关系体现为每个家庭基本有两个孩子以上,邻里之间的孩子相互串门。小伙伴在嬉笑玩耍中避免不了受伤挂彩,吵嘴哭鼻子,但是孩子们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了竞争与合作,形成人际观念。自从我国实施一对夫妻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以后,中国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横向关系没有了,孩子享受的是纵向血亲(爷奶、父母)带来的呵护甚至溺爱,从小缺乏集体环境而导致缺乏集体荣誉感与合作精神;家长的过分包办使独生子女上大学后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缺乏坦诚的心态和理解偏激等等。小伍上大学了,没过多久,他觉得宿舍太窄,班级无聊,独自在校外租房,又把一个来自西北的女学生招来同居,他免费供她吃住,她则每天洗衣做饭,陪他睡觉,说不清是小两口

儿还是主仆关系。这消息传到了小伍的家乡,母亲觉得孩子闹腾得太过分,于是打来长途电话兴师问罪。没想到孩子挺着脖颈蛮有理: 你们从小对我娇生惯养,我又不会洗衣做饭,一个人怎么生存?。一叶知秋,从小伍的家庭可以看出当代校园的新问题。

2、校园环境的影响。大学具有比较开放的学习环境,生活在其中的学生吸纳多方面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处理不当就会产生矛盾。与中学比,大学的管理模式较为松散,强调的是个人的兴趣与发展。中学时期住宿比较集中或居家,每天的安排有固定的规律,班主任也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要靠自己的交往能力来适应这个环境。大学是走向社会的桥梁,大学生可以与社会人员交往,可以自由上网吧甚至在宿舍中直接上互联网。

3、大学生自身因素。大学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最明显的时期之一,若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不能正确地自我选择和自我发展,就会影响一生。大学生在校园里具有较大的自主空间。大学生可以钻研浩瀚的专业知识,也可以在广阔虚拟的Internet空间里漫游。糟糕的是迷恋游戏的同学,在反恐、传奇等界面中不能自拔,忽视同学、朋友、老师之间的人际活动,因为实际的远不如虚拟的精彩。这样的大学生如果自控能力弱小,就会觉得自己不顺,甚至对别人出手。另外,不注意人际关系培养的大学生,在激烈竞争社会中喜欢单打独干,易于自我封闭,不善与人交流合作,以防止自我暴露和竞争力的丧失。小灵是个文静内向的学生,以较高分数从乡下考入大学,刚开始满怀激情,但不久后发现自己不知道怎样与别人交流,看着别人开开心心地谈天说地,高高兴兴地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她感到心理极其紧张和不安,甚至不愿意在人多的地方出现,曾有不如回家算了的念头。从认知心理学方面理解,人际交往的认知意象来自经历与感受。与他人交往的经历就像输入大脑的信息,交往时所产生的感受好像一个软件包,经过当时的加工处理与实施则组合成文件。像小灵及那些常一个人在家里的孩子们,中学时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平时极少与他人接触,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与人交往的客观环境,缺乏与人语言交流的能力,所以形成不了与人交往的经历和与人交往的现实感受,因此也就无从形成人际交往的认知意象。这就使得他们在大学校园相对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感到手足无措和缺乏信心。

三、提高大学生交际能力的建议

根据内因主导外因的辩证思想,要提高大学生的交际能力,首先要设立必修课程,以求改变他们的思想;然后,发展针对个体的信息咨询活动,做到点、面结合。

1、设立交际与心理的专业必修课,进行公开的正面宣传教育。每个人都有发现别人内心秘密的欲望,一般来说只有敞开自己的心扉,才可能走进别人的心里,主动向别人示好是取得思想上的沟通、感情上融洽的第一步。交往的过程中遇到意见不一致的时候,通过角色置换来看待问题,也许你会得到前所未有的理解。同时要明白每个人都有保留自己意见和按照自己意愿去生活的权利,不要强制改变别人,尊重他人,不过高要求别人,以豁达心胸与他人合作。室友的好友来访,热情接待,休息时间,切勿大声喧哗,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开始的。

2、发展心理咨询服务,提高心理咨询的作用。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性格日趋成熟与稳定,其价值观,世界观基本成型,在很多问题上都表现出自己独特的观点,但也可能易趋固执、钻牛角尖。一些学生虽然平时不愿意与身边的同学交流,

但对心理咨询却有一定的需求,他们可能从学校心理咨询老师那里得到解释和慰藉。在目前校校通和舍舍通的条件下,建议学校在计算机网络上设立采用不见面、不记名的文字、语音同步咨询服务,以便能使该项工作能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成为学校的现代教育品牌之一。

3、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形成学生、家长与老师的教育合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教育经历中显得尤为重要,孩子的情感、认识及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大学生是以寄宿为主,对于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家长并不能及时了解,学校和家庭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沟通,互相配合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大学生人际交往调查报告二

一、调查目的及意义

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生活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网中,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依存于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记得一位叫做戴尔,卡耐基曾的名人说:一个人的事业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的技巧。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社会交往。对于正在学习,成长中的大学生们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培养良好的人际效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像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漂泊到壮阔的大海中去。 比起中学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个体开始独立地步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大学生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而且,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

因此,我们小组开展了此次调查,目的在于大致地了解我校蔡家关校区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情况,并针对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借以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优雅、和谐、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寝室文化,并帮助广大同学树立正确的交往态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调查内容

1、人际交往的概念及分类

2、大学生常见人际交往问题及对策

3、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和艺术

三、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网络调查法

3、文献法

四、调查对象

1、南通大学各学院各年级的学生以及已从事工作的校友。

2、全国各大高校学生(含中专,大专,及研究生博士生),应届毕业生、以及从事工作多年的大学生。

五、调查结果分析(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

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表现出交往方式多样,交往范围开放,交往内容广泛,交往界限淡化等诸多新特征。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自我中心、功利化、消极闭塞、虚拟淡化等不良倾向。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构建良好的人际交往要遵循正确的交往原则;积极参与交往,克服各种不正确的认知,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注重人际交往技巧、学会人际交往的艺术。

人际交往的概念及分类

人际交往的概念

人际交往是指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相互间进行的交流或联系。人际交往的基本要素是:信息源、信息、信息接受者、反馈和干扰。

分类

人际交往按交往的规模分,有个体间交往、个体与群体间交往、群体间交往;按交往的媒介分,有语言交往和非语言交往;按交往的途径分,有直接交往和间接交往;按交往组织结构分,有下行、平行和上行三种交往方式。

人际交往的功能

人际交往作为人类的一种最基本的社会活动,体现出人所共有的心理需求,具有重要的功能。

交流信息功能

人际交往是实现人际信息沟通的基本条件。从信息论的角度看人际交往的过程是信息交流、信息增值的过程。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量之大,信息价值之高,是前所未有的。人们对拥有各种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要求,随着信息量的扩大,也在不断地增长。通过人际交往,人们可以相互传递、交流信息和成果,是自己丰富经验,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启迪思维。同时,人际交往可以使人克服认识中的盲点,具有比书本上获得信息,内容更广泛、渠道更直接、速度更快等特点。

自我认识功能

人对自我的认识并非一个自然成熟的过程,而是通过交往,在与别人的相互作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正如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所说的镜中之我,即他人如一面镜子,我们只有通过交往,通过观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他人那里的反映,才能更加恰当地或更为全面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孔子也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现代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只有善于与人合作和公事,在高水平上进行人际交往,才能是自己成为高素质的人才,获得自我完善,实现人生价值。

心理保健功能

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际交往的心理机制。不少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曾对孤独感做过研究,美国心理学家哈类等人的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他们将猴子置于不锈钢的房子里,温度事宜、空气流通、清扫和喂养等一切工作都是自动化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社会剥夺研究发现,被隔绝交往的猴子远比正常交往情况下的孩子有更强的恐惧反应,它们在情绪和交往行为上收到损害,精神上是不

完善的。健康的人际交往使人心情舒畅、快乐愉悦,获得一种安全感、归属感和满足感。尤其是遇到苦闷、困惑、恐惧等情绪时,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获得亲朋好友的同情、理解开导和帮助,得到心理支持和精神抚慰,相反人际关系受阻,会使人压抑、失落和孤独。

行为协调功能

人际交往执行着协调人们行为的作用。没有交往,就没有关系,就不能形成相互作用的准则,就没有行动的协调和一致,社会的共同活动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人际交往促成人们之间的相互帮助和相互合作,形成联合的强大能量,创造着人间的各种宏伟奇迹。友好的将往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助于一个人良好的个性形成,更有助于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问题及其对策

大学生常见人际交往问题有社交自卑感、社交嫉妒感、社交猜疑心、社交报复心、社交恐惧感、自我中心。

自卑是个人由于某些生理缺陷或心理缺陷及其他原因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不如他人的情绪体验。大学生社交自卑主要表现为交往中比较忧郁、悲观、孤僻、自我封闭、言行被动,在社交场合拘谨、避让、退缩。自我认识不足和过低的自我期望是形成大学生社交自卑心理的最主要原因。受自卑情绪影响的大学生一般具有敏感与虚荣性、掩饰性等心理特点。

应对策略有:一、正确认识自己,修正理想自我,扬长避短。自卑者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具体做法有:一是自我举例法;二是征求意见法;三是与比自己差的人相比较。一个人不能没有理想,但理想的建立一定要从自身实际出发。理想标准的确立应当以自己通过努力能够实现为原则,只有这样才会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成功。

二、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这是一种纯心理学的方法。要多分析自己的有利条件,总结过去成功的经验,体验过去成功的快乐,不断提醒和激励自己,使自己在心理上确信能够获得成功。

三、学习自信行为,自卑的大学生还应当在交往中学习自信行为。比如锻炼自己在说话时做到声音洪亮,不吞吞吐吐,当对方声音超过自己时,学会故意将声音放低,掌握交往主动权;练习自己能径直向对方走去,讲话时敢于与对方有眼神交流。

四、改变不合理观念,学会放下,从社交阴影中走出。自卑者在认识上大都受这种观念之害,要学会改变观念,做到拿得起放的下,保持一颗平常心。

嫉妒是一种极想排除或破坏别人的优越地位的心理倾向,它包括焦虑、恐惧、悲哀、猜疑、羞耻、自咎、消沉、憎恶、敌意、怨恨、报复等不愉快的情绪。大学生社交嫉妒一般表现为在交往中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报以嫉恨。这种嫉妒感具有潜隐性、对等性、行为性和变异性的特点。嫉妒心理产生的原因:虚荣心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

应对策略有:一、纠正认知偏差,正确看待别人的能力和长处。嫉妒者在别人成功时,总以为别人的成功是对自己的威胁,有碍于自己的发展。实际上,别人的成功来源于他的努力,荣誉是他努力的报酬,嫉妒者不应该把别人的成功等同于自己的失败。

二、学会对比方法,培养达观的人生态度,积极升华。在看到别人优点的同时,要善于看到自己比别人优越的一面,平衡自己的内心,遏制嫉妒心理的产生。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冲突;策略

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由于个体利益关系不一、沟通技巧和个体的特质各异,在与他人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容易引发一些冲突。虽然大部分的冲突被大家视为是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一种消极行为,会破坏和瓦解原来和谐、畅顺的人际关系,使交往双方产生苦恼和隔阂。但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人际交往过程中个体之间的冲突,却是反映个体心理健康的一种方式,也是每个个体社会化的一种表现。大学生正处于少年后期、青年初期,亦即心理学家所称的“心理断乳”阶段,行为和情绪往往飘忽不定,容易与他人产生各种各样的冲突,这是大学生作为一个个体社会化以及实现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大学生人际冲突处理策略的特征

在众多的冲突处理策略研究模型中,以托马斯的五因素模型和罗宾斯的解决策略模型最具有广泛性。结合上述学者提出的模型,笔者根据自身工作过程中的观察与思考发现,当今大学生的人际冲突处理策略特征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一)共赢策略

共赢策略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发生冲突的双方在一定的情境作用下,力图满足双方的利益,寻求共赢的局面。这尤其显现在大学毕业年级的学生身上。当双方在发生人际交往冲突时,大多数人都采取共赢策略来化解冲突。选择该种策略的大学生群体往往是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相处,或者彼此对对方的个性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在冲突过程中为保全各自利益而自发地选择一种折中的方式。

(二)迁就策略

迁就策略是指大学生在发生人际交往冲突时,以牺牲自身的利益来满足或实现对方的利益,或者说遵从于对方的意愿。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多采取该种策略来妥善解决人际交往冲突。由于该阶段的大学生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熟悉和交往,对彼此之间的相处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判断,当矛盾和误会产生进而演变成冲突的时候,则多会采取迁就的形式来化解矛盾和误会,避免冲突的“白日化”。

(三)强迫策略

强迫策略则是发生冲突的一方只考虑自身的利益,为了实现和达到自己的目标,要求对方服从自己,无视对方的利益。大学新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冲突解决多为强迫策略。由于经过高考的洗礼,大一新生往往对大学生活有一定的憧憬,当与他人发生误会或者冲突时,会更在意自己的感受,希望对方能率先妥协,进而将冲突变成一方妥协、另一方得意的状态。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冲突处理策略分析

依据上述大学生人际关系冲突处理策略的特征,如何缓解和解决学生的人际关系冲突,提高学生的冲突应对能力和技巧,以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顺利进展和身心的健康发展,为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笔者建议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着手:

(一)开展冲突教育

高校要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积极开展相关的冲突教育,帮助各年级的大学生合理地看待冲突的发生,并认识到双方冲突即将导致的结果。通过相应的情景教学和情境活动帮助大学生把握共赢、迁就和强迫策略的利弊以及使用的场景,使大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的人际关系冲突选择恰当的策略将冲突完满解决。引导大学生在发生人际冲突的过程中设身处地地多为对方考虑,明白冲突取决于双方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化阻力为动力,通过寻求合理的解决策略来化解双方的矛盾。

(二)加强心理辅导

在大学的不同阶段,根据各年级的大学生开展相应的心理辅导课程和活动,使心理辅导生活化、常态化和规律化。开展人际关系训练和辅导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人际关系冲突的发生,而且还能促使大学生人际交往往和谐方面发展。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可以将辅导的内容模块化,如情绪管理模块,移情管理模块、行为正激励管理模块等等,通过各个管理模块分别开展针对性的训练,进而提高心理素质,发掘人际能力,增强大学生个体之间的人际适应和交往。

(三)实施育人管理

学校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等。作为培养和见证大学生成长的高校,理应通过学校文化来影响和规劝大学生。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实施大学生冲突管理,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冲突的动态过程进行监控和有效排解,减少冲突的不良影响,提升人际交往冲突的建设高度有着不可或缺的正激励作用。与此同时,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心理辅导工作人员队伍,通过采取不同的冲突管理措施,一方面可以避免发生冲突的学生双方关系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也可避免过多不合理干涉学生人际交往的行为。

(四)渗透融入教学

大学生接受学校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教师的专业知识授课过程来实现的。教学工作是高校各类工作的重中之重,是高校工作的中心。而把冲突教育校本化并融入专业学科教学中,是个一举两得的合理途径。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营造互的课堂氛围引导大学生理解、分析辩证地看待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冲突的发生和解决,提供相应的情境作为平台,鼓励大学生尽可能地寻找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潜移默化地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冲突观和获取冲突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 [美]史蒂芬・P・罗宾斯著.郑晓明等译.组织行为学精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 王世成.试论大学生人际冲突、交往障碍及其引导[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126 — 02

人际交往也称人际关系,指通过各种交流方式以交换彼此思想信息的过程,是人们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内容。在人类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的社会关系的关键,个人不能孤立地存在于社会关系中,而是建立各种各样的连结关系,如血缘关系、战友关系、雇佣关系、医患关系等;大学生所处的人际关系有亲属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等。因此,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处于社会关系网中的人必然要面对人际交往这个问题。大学生处于人生的转型时期,面对求职就业等问题,越来越感觉到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大学生肩负社会历史使命,更要重视人际交往问题,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一)人际交往是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研究表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能够预测心理健康水平,人际交往能力与心理健康水平成正比,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越强,越有利于其身心健康;从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社交需求对个体发展有重要影响,包括友谊、爱情及隶属关系等。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心理心态也有利于大学生人际交往,如:自信乐观、宽容大度、诚信友爱等高尚品质有利于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成功与快乐。

(二)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获得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首先,通过人际交往本身所获得的人力资源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得以体现,还可作为一种无形资产为长远发展提供支持。其次,人际交往作为一种获取信息的方式,无论是符号语言交流方式还是肢体语言交流方式,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信息互动与资源共享,使人际交往成为大学生获取间接性、经验性知识的有效途径和开拓思想的重要条件。

(三)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和社会建设的有效方式。首先,大学生通过人际交往与沟通,从对方的评价中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更客观地进行自我认知,有效地进行自我完善,促进个体成长成才。其次,人际交往不仅对自身发展有重要影响,对社会建设和发展也十分重要。良好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的安定有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增强群体凝聚力,集全社会合力共创和谐社会。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高等教育主要工作是大学生的理论教学,在培养21世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型人才时,更多地是以智商和学习成绩论优劣,而忽视了大学生情商培养与综合素质提高。少有专门的课程教育大学生学习如何与人交流与沟通、如何待人接物,根据各种社会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人际交能力位于中等偏下水平。大学生人际交往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一)个体差异问题

内在的,自卑、怯懦、猜疑、逆反、排他、做戏、贪财、冷漠等各种心理因素都会导致人际交往问题。有自卑心理的人,自认为出生贫寒、社会地位低下,在人际交往中缺乏主动性,感到失落、压抑、苦闷,待人冷漠、自闭自弃、表达不得体,导致人际交往障碍;有怯懦心理的胆小怕事、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人存在的心理;有猜疑心理的人喜欢捕风捉影,用怀疑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物,对人没有信任感;有逆反心理的人喜欢标新立异,与人对立,有时会颠倒是非,常使人感到厌恶;有排他心理的人喜欢坐井观天,不愿接受新事物,思想固执,心胸狭窄;有做戏心理的人把交朋友当做演戏,喜欢吹牛,难以找到真正的朋友;贪财心理的人认为交朋友就是互相利用,只占便宜不愿吃亏;有冷漠心理的人对事情漠不关心,表情孤傲,往往使他们失去很多朋友,面临人际交往困扰。

外在的,大学生交往范围狭窄是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首先,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区域划分范围较小。由于学校管理、教学方法等诸多原因使大学生与社会接触较少,所以人际关系较单一,主要接触人群为师生、同学;接触中心为寝室或者班级。其次,大部分大学生缺少学生会、社团等实践活动经验,接触的人情与事情少,人际交往能力得不到实践锻炼而越变越差。再次,部分大学生为发泄学习、工作、交往中的不满与压力,过分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结果使得他们的人际交往的时空范围缩小。男生沉迷于打游戏、斗地主,女生沉迷于网络购物、看电影,在虚幻的世界中他们显得更加自信。

(二)家庭环境问题

横向的方面,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现代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少同龄伙伴之间的游戏与打闹,孩童时期的人际观念意识较少;除了学习交流外,其它交流甚少,进入大学自主管理后,在学习之余不知道怎么与同学相处。

纵向的方面,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溺爱、包办、使孩子变得任性、缺乏集体荣誉感、对他人漠不关心;父母的言传身教如不诚信、胆小怕事、过分批评指责等也会使孩子变得自卑、怯懦、不讲信用等。富裕家庭的大学生容易孤傲,贫困家庭的大学容易自卑。

(三)学校教育问题

高校注重科学教育与理论教学,学生的人文素质较低,不懂伦理道德、交往礼仪、公共关系等,理论知识不能与具体实践有机结合,人际交往相当于纸上谈兵。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缺乏,接触仅限于课堂,课后形同陌生人,大学辅导员事务繁多也难以顾及到学生的交往问题,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大多需要成年人的引导,在人际交往中才能少走弯路。

(四)社会环境问题

社会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存在误解,有的认为大学生是高材生,什么都会,殊不知校园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为人处事能力较差;各种社会宣传教育与监管也忽视了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及身心健康的关注,大学生沉迷网络,逃避现实,却往往陷入网络骗局;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大学生缺少沟通协调能力,处处碰壁,但很少有企业愿意录用并培养这样的大学生。

三、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对策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将我们与他人的交往过程看成我们在玩的各种游戏。”在人与人沟通与交往中需要遵循游戏规则,透析人的内心世界,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分析人际关系的外在行为表现和内在心理关系,掌握大学生人际关系发展规律,改善大学人际交往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明确要遵循的原则:第一、平等原则。同学之间人人平等,对待生活充满自信,不因家庭贫富论地位高低与亲疏远近。第二、相容原则。同学之间和睦相处、宽容以待、,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学会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合作与冲突。第三、互利原则。“兼相爱,交相利。”英国首相曾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可见在人际交往中,应该互相了解并尊重对方的价值取向,从社会交换理论角度看,人与人之间在分配上的公平并创造“双赢”的局面,更有利于维持和改善人际关。第四、信用原则。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通行证。第五、宽容原则。同学之间难免有摩擦,心胸宽广,更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建立和完善相关措施

1.大学生自身应该采取的措施

第一、在人际交往学会倾诉与倾听。善于发泄内心的苦闷以缓解心理压力,聆听他人的报怨与困扰,体会同学之间的关怀,增强同学之间的友谊。第二、举止文明大方。作为知识分子,应该言行得体,谈吐自信。第三、培养幽默感。幽默风趣、活泼开朗的性格,往往在人际交往中给人以良好印象。印象管理是社会交往的一个基本事实,所有人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着印象管理,希望迎得人际交往的成功。第四、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锻炼中,善交友,交益友,掌握建立人际关系的方法。明确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注意-接触-融合;重视人际关系的恶化过程:冷漠-疏远-终止。

2.家庭应该采取的措施

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跟家长接触较多,因此家庭在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中是基础性的,父母应当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待人接物行为;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父母应该多跟孩子联系,关注孩子的独立生活情况与人际交往人群。

3.高校应该采取的措施

(1)发挥高校辅导员的主导作用。首先,通过个性化培养,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次,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如开展《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人际交往的讲座、讨论沙龙、主题班会等,增进师生感情与同学友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发展。

(2)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在非医学类院校,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十分有必要。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大多是由心理问题产生的。通过几年来发生的大学校园伤害事件看,大多数品学兼优的高才生最易产生心理问题,也更应该得到学校的重视。

(3)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高校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多彩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4.社会应该采取的措施

社会宣传、公共舆论等易对大学生的交往心理造成影响,社会可提供更多的适合大学生交往的平台,如大型图书馆讨论区、英语角等,拓宽大学生交流视野;组织大学生集体旅游活动、参与企业活动等,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中心,给大学生解决心理、求职和交往等问题,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扫清障碍;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获取信息资源但不沉溺网络、聊天交友但不上当受骗。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是当前大学生面临的重要难题,要从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解决,但最重要的要从大学生自身找原因,克服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学习人际交往的方法。

〔参 考 文 献〕

〔1〕张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秦海燕.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社会,2010,(02).

〔2〕李军,张殳.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探讨〔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1).

〔3〕倪嘉波.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成因〔J〕.教育探索,2008,(02).

第10篇

【关键词】 人际关系;信息交流;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61.5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9817(2007)09-0842-02

人际交往是指人们为了相互传递信息、交换意见、表达情感和需要等目的,运用语言、 行为等方式而进行的人际联系和人际接触的过程,即通常所说的人际关系。大学生正处于青 春期向成年期的过渡阶段,在这一关键时期,他们在心理上往往会有更多的彷徨和不适,也 比其他人群更难于适应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密不可分,人际关系的失 调可以导致心理的失衡,严重者甚至可导致人格的分裂。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已成为提高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为了解广州市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为更有针对性地开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笔者于2006年3-4月开展了本次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广州市内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 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广东药学院等9所高校 ,抽取1 600名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共发出问卷1 600份,回收问卷1 483份,回收率为9 2.69%,其中有效问卷1 471份,有效率为91.94%。在1 471份有效问卷中男生807名(54.8 6%),女生664名(45.14%);理科学生610名(41.47%),文科学生504名(34.2 6%),医科学生357名(24.27%);大一学生351名(23.86%),大二学生389名( 26.44%),大三学生493名(33.51%),大四及以上学生238名(16.18%);来自大 中城市的学生408名(27.74%),来自小城镇的学生529名(35.96%),来自农村的学生53 4名(36.30%)。

1.2 方法 采用邓日昌[1]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进行不记 名问卷调查。调查内容除一般项目外,主要包括大学生交谈、交际与交友、待人接物和异性 交往4个方面。每个方面由7个问题组成,共28题,以“是”与“非”做答,选择“是”记1 分,选择“非”记0分。总分在0~8之间,说明与人交往困扰较少,人际交往能力良好;总 分在9~14分之间,说明与人交往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人际交往能力一般;总分在15~28 分之间,说明与人相处存在较大困扰,人际交往能力严重不足。

1.3 统计分析 运用SPSS 11.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广州市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 总分小于等于8分,人际交往能力良 好者占67.71%;总分在9~14分之间,人际交往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者占26.10%;总分在1 5~28分之间,与人相处存在较大困扰者占6.19%。

2.2 不同性别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比较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存在性别差异 ,女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优于男生,见表1。在具体交往能力方面,男生的交际与交友能力优 于女生;而女生在异往能力、交谈能力、待人接物能力等优于男生,见表2。

2.3 不同来源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比较 不同来源大学生交际与交友能力、 交谈能力和异往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来源于大中城市大学生的交际与交友能力、交 谈能力及异往能力等都优于来源于农村的大学生,特别是异往能力明显优于来自农 村的学生。见表3。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总体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已往同类调查相比,有所提高[2]。 可能是由于:(1)此次调查为最新调查结果,其结果与以往相比更能反映出现阶段大学生人 际交往能力的现状;(2)此次调查对象主要是广州地区9所不同高校的学生,而广州作为一个 公共基础设施相对齐全的城市,在人际交往方面所做的宣传教育都较其他城市或地区的工作 相对完善,例如开设讲座、制作宣传手册、开设相应的课程,都能使学生从不同渠道了解这 方面的信息;(3)学校在引导学生如何应对人际关系所致心理压力方面也比较重视,并且倾 注了大量的心血。

广州市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优于男生。在具体的交往能 力方面,女生的交谈、待人接物、异往能力明显优于男生。在交谈能力方面,女生明显 优于男生,可能是由于女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能够较好地与交谈对象进行交流,同时女 生一般也更喜欢交谈,其交谈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女生的待人接物能力明显优 于男生,可能是由于女生有着与男生不同的性格特征,女生有较强的亲和力,更加温顺、细 心、周到、注意细节,忍耐性也比男生要强。同时这也跟家庭的教育和氛围有很大的关系, 在日常的教育中,父母可能会更注重女孩子的细节培养,培养她们的细心、耐心,待人接物 的礼貌、礼节等。在异往能力方面,女生明显优于男生,可能是因为男女性别上的差异 导致了在异往的感受上,男生比女生更紧张、更困难。女大学生能够比较大方地对待异 性朋友之间的关系,而男大学生对于异往则比较敏感、害羞,甚至不知道应该如何适当 地与异往;另一方面,在异往中,男大学生恋爱的目的性更为明显,对恋爱的需求 也更为迫切,因而在与异往中不自然甚至不得体,从而影响了自己与异往的能力[3]。

不同来源的大学生在具体的交际与交友能力、交谈能力、异往能力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来自大中城市的学生,交际与交友能力、交谈能力和异往能力都要优于来自农村的 学生,特别是异往能力明显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生活在大中城市的学生拥有更广阔的 人际交往圈子,有更丰富的人际交往经验,他们人际交往环境较优越,思维也较为活跃。同 时来源于大中城市的学生所接受的教育课程和以不同形式来促使他们了解正确的应对方式的 概率要大的多;在一些农村地区则没有条件进行相关的教育,以致学生无法了解异往方 面的知识和自身的情况判断。城乡生活方式的不同使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的隔阂更多地显现 出来,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乡大学生之间的人际互动[4]。农村大学生来到城市 以后,尤其是高校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时难以适应,从而影响了正常的异 往。大学生人际交往方式多样、互惠的特点,也给农村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长此以 往,导致了农村学生在异往中大多比较被动、封闭和挑剔。这在无形中限制了他们与异 往的范围,影响了正常异往。

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坚持个性化和发展性的原则, 针对男生和农村学生在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存在更多的不足,采取干预措施。同时还应积极提 高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认知水平,开设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有关课程,如《心理保健》、《 人际交往技能》等,也可通过开设讲座、报告、心理沙龙、主题班会、心理剧表演、心理知 识竞赛等形式普及人际交往的知识。此外,大学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力支 持并积极开展社团活动,通过演讲、辩论、郊游、艺术表演、科技、体育等活动为大学生的 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提供良好的契机和场所;通过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了解社会,理解 他人,学会乐于助人,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通过社团活动可满足大学生自觉追求人际关系 和谐和自我社会化完善、自觉锻炼和提高社交能力的需要。

4 参考文献

[1] 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诊断.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339-341.

[2] 汪雪莲,许能锋,杨德辉,等.医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心理卫生 杂志,2005,19(4):247-250.

[3] 冯宗侠.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调查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6(4):57-59.

[4] 鲁可荣.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和人际交往障碍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5,26(6):495 -496.

第11篇

关键词: 人际交往能力 成长小组 实证研究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处于青少年时期向成年早期的过渡阶段,仍处于同一性的探寻时期,且面临周遭更复杂多变的环境,又离开原先父母羽翼的保护,必须相对独立地面对与人交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摩擦,迎接来自他人的挑战。

人际交往能力意指人们成功完成信息和情感交流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1];人际交往能力越高,心理问题愈少,心理则愈健康[2],然而众多调查研究表明虽然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总体水平呈正态分布,但整体情况不容乐观,且少数已存在比较严重的交往障碍[3-4]。近年来,小组工作的方式在高校教育中愈加受到重视,作为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之一,各项研究结果表明小组工作不仅能够缓解羞怯症状,而且在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水平,从而提高其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上也有积极效果[5-6]。成长小组隶属于小组工作的范畴,主要通过小组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7],以期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与此同时,成长小组更加关注青少年心理社会的特征,本文通过成长小组的方式探究其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干预效果。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在南京某大学内进行公开海报招募,经面谈自愿参加且完成整体活动者16名,其中10名女生,6名男生;大一6名,大二10名,年龄为18~20岁。成员特征:有提高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愿望,但无明显交往障碍的大学生。

(二)方法

1.研究工具

(1)《人际交往能力评估问卷》(中文版)。该问卷包含主动交往、适当拒绝、自我表达、冲突管理和情感支持五个维度,每个维度各有8题,采用李克特五点法,每个维度总分为40分,得分越高表示受测者该项能力越强,总分越高则表明其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强。该问卷克朗巴赫系数α为0.87,相隔3周的重测信度,5个维度分别在0.78~0.86,与人际反应指标(IRI)的总分相关值(效标效度)为0.82,基本符合心理计量学要求的信度和效度[8]。

(2)团体氛围量表。由参与团体目的、活动过程、气氛和参与团体的感受四个部分共23项组成,使用语义差异量表,如“自愿的”――“被迫的”,每一项分数由左至右分别为1,2,3,4,5,6,7,分数愈低则表明成员对活动愈倾向于积极的评价。该量表用于测量组员对活动目的、过程、氛围和感受的评价。

2.干预方法

(1)前期准备。在高校内招贴海报进行宣传,在正式活动开展前对每个成员进行半个小时的访谈,以初步了解并评估其参与动机及日常人际关系状况,根据愿意参与的成员情况调整活动方案。

(2)整体目标。启发组员对于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审视,增强组员的人际交往能力,进而协助其获得更顺畅的人际交流。

(3)活动设计。每周一次共四次活动,单次活动时间约为两个小时。以《人际交往能力问卷》(中文版)涉及的维度为参照,选择主动交往、自我表达和适当拒绝三个维度,并以此为子活动设计的主题。在活动中采用游戏、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形式,并设置“天使游戏”环节,由此引导组员主动关注他人(具体活动流程见表1)。

3.效果评估

首次活动开始前和最后一次活动结束后填写《人际交往能力问卷》,且在最后一次活动结束后填写团体氛围评估量表。此外,运用过程评估方法,于每次活动结束前5~10分钟,由主持人引领成员分享活动体会,以期了解成员的个人感受并对成员的参与意愿和投入度进行评估,并以此为参照及时调整活动方案。

4.测量工具

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

二、结果

(一)人际交往能力问卷前后差异

由表2可知,团体辅导前,组员在主动交往、适当拒绝、自我表达和情感支持四个维度上处于低分水平或在其边缘(评分标准见表3),通过团体辅导,在所有维度上均达到中等水平。主动交往、适当拒绝、自我表达和总分上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且在上述维度中(包括总分)除主动交往外,其他均显示出极大的统计学显著性(p

(二)主观评价

该团体氛围量表为语义差异量表,中间值为4分,由表4可知,成员对团体氛围四个部分的评价均低于中间值,团体目的一项评分稍显偏高,但仍表示成员倾向于自愿参与,活动过程也使成员感到有条理,明白且能够理解团体的目标;团体氛围一项分数最低,离散程度也处于较低水平,即表明大部分成员感到能够融入团体当中(见表4)。在最后一次活动结束前分享中,大部分组员认为在活动中收获了不少,学到了一些人际交往方面的技巧,与人交流中的不自在感有所缓解,认为自己在将来的生活中相较于之前能够更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有的组员表示“意识到了自己以前与人交往过程中可能会使别人感到不舒服的地方”;有的说“今后能够尽量以一个恰当的方式对他人说出不”。

三、讨论与分析

(一)结果分析

1.从干预前后测对比结果看,表明短时间的成长小组对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某些方面仍然有促进作用。本次成长小组采取自愿报名方式,从某种角度上表明参与者有很强烈的潜在愿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且从团体氛围量表的评估结果看,大部分成员有较高的参与积极性,因此这能够为其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工作者与成员之间建立良性的交互关系奠定一定的基础[9]。再者,大学生处于性格发展与塑造的重要时期,加之自身容易接收新鲜事物的特点,通过适当的引导和训练,其人际交往能力能够得到进一步提高,该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2.该研究以主动交往、适当拒绝和自我表达作为活动设计的子活动的主题,在小组结束后,这三个维度均有显著提高的趋势(p

3.成长小组开展的环境对于成员来说是陌生且相对封闭的,在这个过程中成员需要相互认识,而接纳、温暖和保密的团体氛围则为主动交往提供了较为安全的环境。另外,团体辅导能够使组员体验到积极的情感,从而促进主动交往行为的产生[10]。此外,每次活动依据不同主题,分别设置一至两个需要每位成员表达看法、陈述理由的游戏,如“丛林探险”,该游戏需要组员共同商讨选择出需要保留或舍弃的物品,以此完成生存任务,游戏结束后,由工作者分享自己的感受,并引领成员表达参与的感受,鼓励成员表达自己,使得成员间的沟通不只是停留在人际交往表层,而相较于日常生活中的交流要更深一层。在适当拒绝这一维度上,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分组表演日常生活中与“拒绝”相关的场景并互相提出解决方式,分组形式使得成员能够以旁观者的视角看待他人生活抑或想象中的场景,由此面对自己的想法,反思自身;与此同时,兼以头脑风暴的形式,成员针对一个“问题情境”提出若干解决办法,这使得成员看到了可以选择的多种方式,而有多样的选择往往可以减轻受到问题困扰的程度。

在成长小组的后期,笔者觉察到小组内部有一定的角色分化,如“领导者”、“支持者”、“顺从者”和“沉默者”,同时成员间的交流更坦诚和自由,有鲜明的个人特性:这表明小组内部已经趋近成熟。

(二)建议与讨论

1.从前后测结果看,尽管自我表达这一维度分数有所提升,但其得分始终最低。自我表达或者称为自我袒露,袒露的是带有些许隐私的、令人感到焦虑的、羞耻的,是个人脆弱的部分,将这部分与他人分享,即使是对亲密的伙伴,仍然不失为一种挑战。对于大学生群体,其自我认识尚且处于探索阶段,往往倾向于将修饰后的面貌呈现给他人,而逃避真实的自我形象。这一点可能源自于对自己的不完全接纳和社会期待与自我认识之间的矛盾,然而在长期交往过程中双方要想获得稳定、深入的交流都必须学会展露真实的一面。在适宜的情况下,与他人恰当地分享一些令自己感到沮丧、焦虑和羞耻的事情对于增进沟通双方的关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大学生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可能需要试着正视、接纳真实的自我,学会与他人分享真实的感受和想法,不吝惜言语上的表述和赞美,学会适当地自我暴露,掌握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的“度”,有益于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进而建立更加稳固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正是人类幸福感的来源,带来健康和持久、不易消散的快乐。

(三)反思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后测问卷是在最后一次活动结束后立即填写的,尽管数据显示成员人际交往能力的某些方面有显著提高,但此时成员可能仍然处于兴奋状态,对自己能力的评估也可能过于积极,研究未对成员的状态进行跟进,因此尚不知道此次活动对成员人际交往能力某些方面的改善是否有持续效果,后续将追踪干预效果。

总体来看,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短时间有明确针对性的团体辅导,能够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某些方面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但这种效果能否持续有待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1]赵倩.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分析及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实证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2]刘文,韩静,张丽娜.大学生人际能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8(3):71-79.

[3]秦红霞,高峰.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现状与进展[J].文教资料,2009(26):207-210.

[4]冯宗侠.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调查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4):57-59.

[5]焦小燕,盖笑松.成长小组活动对改善大学生羞怯症状的效果[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9):653-657.

[6]王瑶.小组辅导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水平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5):1254-1256.

[7]李玉.探析“成长小组”对大学新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基于对P高校大学新生的实验[D].兰州:兰州大学,2012.

[8]魏源.人际交往能力问卷在大学生中应用的信效度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2):1046-1048.

[9]尚云,李辉,高俊.人际交往团体辅导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5):369-371.

第12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干部人际关系

一、引言

高校学生干部的人际关系,广义上指与高校学生干部有关的一切人际联系,狭义上指高校学生干部在校期间和周围有关个体或群体的相处及交往所形成的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与家人关系及与其他人关系等多个维度。本文着重探讨与同学的关系。他们以自己的双重身份,在工作中、学习中与其他同学接触,并由此产生学生干部人际关系。

二、高校学生干部人际关系特点

高校学生干部作为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群体,其为人处世已经有很明显的社会化倾向。大学学生干部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强,更具有社会性。他们开始独立地步入准社会的交际圈,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开始自主地发展人际关系。

三、高校学生干部陷入人际关系困境的原因

(一)内部原因

1.“官本位”思维

学生干部在工作的时候,其所扮演的角色是具体某项工作的组织及策划者,甚至拥有对某项计划或建议的最终决定权,这无形当中便提升了学生干部在人际交往中的“地位”,仗着这些“优势”和“地位”,一些学生干部不知不觉地便走入了人际交往的误区,摆起了“学生干部”这一“领导”的架子,甚至固执到“说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我是**,我说了算”等可笑现象,过于自傲。这种思维无形中降低了学生干部的威信。

2.逞个人英雄主义

有些学生干部,把所有的工作都往自己身上揽。虽然这种学生干部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但这种“单干”,也是对“集体”力量的忽视,不利于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更有甚者得个“爱出风头”的帽子。

3.忙碌中缺少交流

学生干部是辅导员和普通学生之间的桥梁,要做好上传下达的工作。但是弄不好,则两头为难,压力大。学生干部忙碌好像是必然的,于是早出晚归,于是中午不回宿舍,于是时不时地逃课,于是班级活动很少参加。于是,然后忽然发现,同学们不自觉地开始疏远你、淡忘你、不理解你,你脱群了,与你忙碌的初衷相背离了。

(二)外部原因

1.不能很好地

每个人都是有着不同个性的个体,他们来自于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经历和习惯,因此也就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有的学生干部苛求别人与自己一致,不能正确地看待差异,不能求大同存小异。这些差异就很容易导致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得干群关系紧张。

2.缺乏技巧

要达到一个目的,有很多种途径,但很多学生干部经验不够,或者过于直接而使别人难以接受,或者过于委婉使人不知所云,或者不懂得有效运用沟通技巧,不懂得“曲线救国”。

3.嫉妒心理

由于学生干部的工作性质所定,他们肯定比一般学生更早、更多的得到某些信息,对所谓的“好处”比一般学生更有竞争力,更多的得到老师的关心与照顾。有的学生因无力或不敢与之竞争,心理上发生矛盾,便自觉或不自觉地排斥、反对学生干部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

4.角色冲突

学生干部自身扮演的角色要比普通同学多,如果由于角色惯性而在整体上影响其他角色的扮演,即不自觉地将学生干部的角色强加到其他角色中去,就会引发各种矛盾。

四、高校学生干部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几点建议

(一)遵守人际交往四大原则,以社会人观念进行管理

人际交往的四大原则即相互性原则、交换性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平等原则。根据这四点,在与人交往时,要与交往对象彼此重视和支持;要让对方喜欢、接纳自己,则先要喜欢、接纳对方;要让对方能在与自己的交往中有所获;多给予他人肯定的评价;平等待人,让人感到安全、放松、有尊严。学生干部在管理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社会的、心理的、情感等方面的需求。

(二)以身作则,提高自己的素养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干部要坚持公平、公正、平等、谦逊、忍让等原则行事,严于律己,提高自己的素养,点滴处感染别人。

(三)加强与学生干部的有效沟通

学生干部要注重沟通的艺术,要认识到那种高谈阔论、教训下属、以自我为中心的权威式、单向式的沟通已经过时了,应采取亲善、轻松、双向式的沟通。另外,学生干部要倾听学生干部意见并向上级发出呼吁。

(四)重视群众的力量,不逞匹夫之勇

学生干部要发挥众力共“创业,常言道团结就是力量,人多力量大。只有扎根于同学之中,倾听同学意见当好听众,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同时充分结合自己个人领导和策划能力,共同把工作搞好。只有学生干部与其他同学“打成一片”了,才能树立学生干部的威望,同时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五、高校学生干部人际关系融洽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立

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建设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建设和谐校园,有赖于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

2.有利于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随着高校学生自治程度的日益提高,学生干部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过程中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3.有利于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在工作的历练中,在与学生的一次次交往中,在人际关系的逐渐磨合中,学生干部接人待物、处理问题等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利于高校进行学生管理创新,利于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