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工智能的发展状况

人工智能的发展状况

时间:2023-05-28 09:24: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工智能的发展状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人工智能的发展状况

第1篇

关键词:关键词: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发展趋势

中途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计算机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就是人工智能,它与基因工程、纳米科学被列为二十一世纪三大尖端技术、同时人工智能是一门汇集了多种学科相互渗透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对于人工智能的定义,至今尚未统一,美国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尼尔逊教授认为:人工智能是关于知识的学科——怎样表示知识以及怎样获得知识并使用知识的科学;麻省理工学院的温斯顿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就是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去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种不同的观点,但这些说法都形象地反映了人工智能学科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思想,那就是:人工智能是研究如何用人工的方法在计算机上模拟、实现和扩展人类智能的一门科学与技术。

1.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从上世纪50年展到现在,有也有低迷的时期。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态度也有多种,不管是何观点,它们都推动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今天人工智能技术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实实在在的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2.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我们可以看到,当今社会很多领域的各种技术的发展都涉及到了人工智能技术。下面就人工智能的几种典型应用做如下探讨:

2.1人工智能应用之问题的求解

人工智能中的问题解求,就是如何让机器去解决人类会遇到的问题,如何根据某一具体问题找到思考问题并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解决了如何考虑要解决的问题,并能寻求较为准确的解决方案。

2.2人工智能应用之逻辑的推理与定理的证明

人工智能研究中最持久的探究领域之一就是逻辑推理。有关定理的证明就是让机器证明非数值性的真假。其中比较重要的是,通过找到合理、准确的方法,集中注意力在大型数据库中的有效事实,关注可信度证明,并在出现新信息时适时修改这些证明。

2.3人工智能应用之自然语言的处理

智能的另一表现就是进行自然语言的交流,自然语言处理就是让机器与人类进行无阻碍的沟通,这正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实际领域的典型范例。目前此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如何利用计算机系统以主题和对话情境为基础,生成和理解自然语言。

2.4人工智能应用之模式的识别

如何使机器具有感知能力也是智能的表现。模式的识别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智能机器的关键,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用数学技术方法来研究模式的自动处理和判读,让计算机实现“看见”,“听见”等功能。计算机模式识别的主要特点是速度快,准确率高,效率高,计算机模式识别也为人类认识自身智能提供了有利帮助。

2.5人工智能应用之智能信息的检索技术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已进入了“知识爆炸”的时代。传统检索系统已经满不足了对如今如此数量巨大以及种类繁多的文献检索要求。人工智能科技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就是智能检索模块,可以说,智能信息的检索技术的运用势在必行。

2.6人工智能应用之专家系统

我们常说的专家系统就是指从人类专家那里获取的知识,并用来解决只有专家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这是一种基于知识的系统,从而也被称为知识基系统。专家系统是人工智能技术中研究最活跃,最有成效的一个领域。现在的专家系统尤其特殊的模仿了专家在处理故障时的思维方式,其水平有时甚至可以超过人类专家的水平。

2.7人工智能应用之机器人学

机器人对我们并不陌生,已在多个领域获得了越来越普遍的应用,诸如农业、工业、商业、旅游业、航空和海洋等。那么,机器人学所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从机器人手臂的最佳移动到实现机器人目标的动作序列的规划方法。机器人和机器人学的研究对人工智能思想的发展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3.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趋势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技术的发展往往是远远超越我们的想象。就目前的一些前瞻性研究可以看出,未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有如下几大趋势:

3.1问题求解

问题求解一般包括两种,一种是指解决管理活动中由于意外引起的非预期效应或与预期效应之间的偏差。正在逐渐发展成为搜索和问题归约这类人工智能的基本技术;另一种问题的求解程序,是把各种数学公式符号汇编在一起。其性能已达到非常高的水平,并正在被许多工程师和科学家应用,甚至还有些程序能够用经验来改善其性能。

3.2机器学习

人工智能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就是机器学习。我们知道学习是人类智能的重要特征,那么机器学习就是指机器自动获取知识的过程。机器学习是机器获取知识的根本途径,也是机器智能的重要标志。计算机的机器学习主要研究内容为如何让计算机模拟或实现人类的学习能力。今后机器学习的研究主要是研究人脑思维的过程、人类学习的机理等。

3.3模式识别

用计算机实现模式(文字、声音、人物、物体等)的自动识别,弥补计算机对外部世界感知能力低下的缺陷,使计算机能够通过感官接受外界信息,识别和理解周围环境。依然是人工智能技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因为模式识别能为人类认识自身智能提供线索,也是开发智能机器的一个最关键的突破口。目前计算机模式识别系统的研究热点主要为三维景物、活动目标的识别和分析方面。传统的用统计模式和结构模式的识别方法将会被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模糊数学模式、人工神经网络模式的方法逐渐取代,特别是神经网络方法在模式识别中取得较大进展。

3.4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是根据某领域中一个或多个专家提供的知识或经验,进行推理和判断,模拟人类专家的决策过程,以便解决那些需要人类专家处理的复杂问题的智能软件,它是一个具有大量的专门知识与经验的程序系统。目前各种专家系统已遍布各个专业领域,因此专家系统还将是人工智能应用研究最广泛和最活跃的应用领域之一。

3.5人工神经网络

人工神经网络,常被简称为神经网络或类神经网络。是未来人工智能应用的新领域,人工神经网络是指由大量处理单元(神经元)互连而成的网络。人工神经网络具有很强的自学习能力,主要擅长处理复杂的多维的非线 性问题,不但可以解决定量的问题,还可以解决定性的问题,同时人工神经网络还具有大规模并行处理和分布的信息存储能力。或许未来智能计算机的构成可能就是作为主机的冯•诺依曼型机与作为智能外围的人工神经网络的结合。

4. 结论语

人工智能的基本思想已经在许多领域中得到应用,对于人工智能技术未来的发展还有很多未知的可能,但无论如何发展都将推动人类在科学与生活领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勤.人工智能概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13):3507-3509.

[2]朱福喜,汤怡群等.人工智能原理[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87-91.

[3]张妮等.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及应用研究综述[J].煤矿机械,2009,(02):4-7.

[4]亓慧.议当代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和发展状况[J].福建电脑,2008,(05):33.

[5]蔡自兴,徐光.人工智能及其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51-93.

[6]王鸿斌,张立毅等.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及其应用[J].山西电子技术,2006,(02):41-43.

第2篇

关键词:人工智能,电子工程,应用价值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比如,智能芯片、信息处理技术等相关高新科技的完备,极大地影响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提供了科学技术支持。人工智能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产效率和工作效率,极大地保证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现代化速度越来越快,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将会推动电子工程领域的发展进程,电子工程领域会因为人工智能在其领域的应用,使得自动管理水平得到显著的提升。

1人工智能与电子工程

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中期,历史上第一台计算机就是在17世纪被发明出来的,不过当时的计算机是非常巨大的,这种计算机的数据处理和运算能力在当时是数一数二,应用范围很广,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反响,为后世人工智能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从那以后,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壮大,一直到17世纪中期,人工智能技术才获得了比较大的进步,在到后来的20世纪初期,人工智能技术才被正式命名,这为如今人工智能技术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21世纪初期,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科学力量不断壮大,计算机对于数据的处理和运算越来越强大,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积极影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了效率。电子工程是以提高企业工作效率为目的的科学技术,在过去,由于社会科学技术手段的落后,生产主要通过人工力量进行工作,生产效率低下,从而导致生产质量也得不到保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如今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现代电子机械企业运用人工越来越少,极大地提升了生产力,加快了现代化社会进程。随着现代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科学技术依托越来越多,电子工程领域获得了诸多的基础技术,极大地提升了生产力,可以有效地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失误,并且能有效提升产品质量[1]。

2技术特点

(1)人工智能技术的特点。人工智能,顾名思义,人工智能就是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模拟人类思考,不同于人脑的是,人工智能的思考是通过对于数据的处理与运算,进行比对与分析,从而不断完善自身的数据库做到与时俱进,人工智能作为人类创造出来的东西,它是建立在人类科学技术手段之上的一项高新技术,所以网络上很多人所谓的人工智能危害论都是无稽之谈,人类的智慧产物造就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不可能会超越人类社会的科技水平,人工智能是建立在当今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的。从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状况来看,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社会的帮助巨大,在我国各行各业都有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有效地代替人工,降低生产成本与人力成本,并且人工智能作为人类科技力量的体现,有着高度的智能化,普通人通过简单的学习就可以操作,极大提升了社会生产力[2]。

(2)电子工程的特点。电子工程领域覆盖面很广,主要包括机械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软件工程等多门技术,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但是电子工程在实际运用中却有很多难点,因为电子工程领域覆盖面极广,涉及的学科很多,这让电子工程的日常维护工作的难度加深了很多,导致人们在电子工程领域的应用产生了负面影响。现代企业不断发展,为了适应社会以及自身的发展,电子工程也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但是电子工程的升级非常复杂,需要专业人才进行研发并且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企业人力物力的投入,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效益[2]。

3应用价值

(1)合理利用人工智能可以提高电子工程设备的精度。人工智能技术在数据处理与运算方面有着高度的自主性,能够显著的提高电子设备的精准度,从而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企业整体效益。并且精准度的提高有效地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失误,提高了产品的合格率,节约了生产成本。并且通过人工智能操作的电子设备远高于人工控制,提升了产品精度,使得产品质量更加优越,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电子设备在日常生产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增加,往往会出现精度失准,造成非常规操作,按照传统模式的生产方式需要人工进行调试,定期对其设备进行检查维护,耗时耗力,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操作的电子设备,相比于传统模式下的人工,效率要高很多,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和运算功能,对电子设备定期自动维护,调整设备精准度,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3]。

(2)合理利用人工智能可以促进自动化和智能化。电子工程领域涉及面极广,种类繁多技术复杂,设备相互之间都有关联性,在其日常维护工作中,对于维护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很高,这对于企业电子设备的日常维护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传统模式下的设备维护工作费时费力,影响了企业的日常生产活动,针对这一情况,自动化以及智能化一直是企业想要达成的,人工智能技术如今在电子工程领域的应用中看,加速发展完全可以达到智能化及自动化,对于企业突破传统模式的桎梏是十分有效的措施,需要得到人们的重视。人工智能自身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和运算能力,并且人工智能有着类似于人类的学习能力,通过数据的整合与分析能够不断地吸收科学技术,完善自身,所以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子工程领域的应用,可以实现电子设备自动化维护,通过人工智能的定期检查,做到电子设备的维护与管理。人工智能在设备维护中从两方面入手:①可以定期的排查设备故障与精度失准,快速查明人工无法分析的故障,高效完成设备故障排查工作。②在检查出故障的原因时,可以代替人工进行维护,一方面维护了设备,一方面完善了自身的维护水平,提高了维护的精准度[3]。

(3)合理利用人工智能可以促进人类思维的转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运用,各行各业深刻的意识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性,研究与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热度越来越高,不断有专业技术人才开发研究人工智能技术,一方面研发人工智能,另一方面也是推动了电子工程的发展速度,突破传统模式的桎梏,转变了人类固有的思考模式,让人们明确了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传统模式的思想严重阻碍了时代的进步,落后就要挨打,只有不断地顺应时代潮流,才能在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现代企业只有不断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完善自身生产模式,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电子工程领域中,才能紧跟时代步伐[4]。在电子工程初期,由于人工智能技术没有应用在这一领域,人们通常会降低电子设备的精准度,从而降低设备的维护难度,这在企业初期有很好的效果,但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精准度低下的电子设备无法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效益。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电子工程领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做到电子设备的自主维护与检修,大大提高了设备的进准度,有效的增加了生产效率,所以从长远利益来看,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必须要与时俱进,当今社会,各行各业已经无法离开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能够给企业提供庞大的经济效益[5]。

第3篇

关键词:人工智能发展;识别率;人脸识别;遗传算法

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4-0183-02

1 智能计算机的发展

1.1人工智能简述

人工智能[1](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是计算机学科的一个分支,属于为世界三大尖端技术空间技术、能源技术、人工智能其中之一,最近几十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非常的迅速, 在很多的地方都得到了应用,尤其是在科学领域。

人工智能源自于对人的模仿,其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类,但是,就像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也就像没有一家服务企业可以满足一个国家人的所有要求一样,人工智能产业中也会涌现许多实力强大的企业,一些企业也会在某个领域内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甚至会出现垄断型企业。人工智能产业在国内外都还是处于刚刚发展阶段,人工智能产业的竞争也会伴随不断增长变化的需求而演化,企业也会为了满足并提升社会大众越来的生活品质而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身。

1.2人工智能研究的发展概况

未来,随着计算机和其他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将要不断面对越来越多的艰难挑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期望一直都拥有着很高的热情和期盼,但是,在客观事实上,人工智能技术进步不但要考虑软件、硬件技术的限制,也还要考虑人们对自身能力理解程度的制约,因此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将在不断限制的过程中不断突破不断成长,从而保持着逐步的发展。比如人脸识别技术,当该技术以一次问世时,人们对人工智能充满了信心,但当大多数人亲自使用时,却发现它对人脸的识别率还是不够高;

近年来,人脸识别技术得益于机器学习与大数据,又有了非常令人欣喜的进步,拥有足够的多的人力模型数据,计算机对具体提供的数量足够多的人脸模型数据进行针对性训练,就可以达到一个极高的识别正确率。但是对一个具体的个例可以做到百分百识别,并不能就此完全肯定对人群大众使用就都能达到同样级别的水平,对于大量的人脸数据依然需要不断地整理系统的统计,所以,距离完美的识别率人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仅是人脸识别,OCR、语音识别、机器翻译等人工智能技术在现实的应用中都会面临准确率的标准。也希望无论是企业还是社会群体大众,用一份积极包容的心态,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营造一个优良的可持续发展环境。

人工智能应用研究有许许多多的可行性。专家系统内部含有大量的某个领域的专家水平的知识与经验,经过运用人类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行推理、汇总、判断、解决,来处理某个领域的疑难棘手问题。人工智能系统在很多领域的应用也都在促进着人工智能的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专家系统也是人工智能应用研究最活跃和最广泛的应用领域之一,涉及社会各个方面,各种专家系统已遍布各个专业领域,取得很大的成功。人工智能在计算机领域内,得到了原来越多的重视。并在机器人等中得到了很多的实际应用。

人工智能是研究人类智能活动的可循规律,创建具有一定人类智能的电子系统,它主要是通过让计算机去完成原本是需要人类智慧才能去解决的问题,换而言之,就是研究如何应用计算机的软硬件来模拟人类智慧行为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例如:繁重的科学工程和数学计算本来是要人脑来承担的,但是,现今,计算机不但能高效准确的完成这种计算,而且还能够比人脑做得更加的完美,因此,当今社会也不再把这种程度的计算看成是“需要人类智慧高强度才能完成的复杂任务”,由此可见,高强度复杂工作的定义随着人类社会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变化,人工智能这门科学的具体目标也自然随着社会科学的变化而发展。它一方面不断地通过科学技术获得新的进展,另一方面又勇敢的转向更有意义、更加困难的目标。

2 人工智能的前沿

2.1智能信息检索技术

现今社会,智能信息检索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而人工智能在信息检索技术中的应用,主要集中表现在网络信息的检索。网络信息检索,也即网络信息搜索,是指互联网用户在网络终端,通过特定的网络搜索工具或是通过浏览的方式,查找并获取信息的行为。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快速准确的在大数据的基础之上获得所需信息。

2.2遗传算法

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是模拟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自然选择和遗传学机理的生物进化过程的计算模型,是一种通过模拟自然进化过程进行搜索找出最优解的方法。遗传算法是通过一类问题可能潜在的解集的其中一个集群开始的,而一个集群群则由经过基因编码的一定数目的个体组成。每个个体实际上是染色体带有本身特征的实体。比如,它决定了个体所要表现出的外部形状,如单眼皮,双眼皮的特征是由染色体中控制这一特征的某种基因组合决定的。由此可见,从一开始通过表象得到实际的基因的编码程序为一种算法。我们通常将基因的编码工作简单化 ,如二进制编码,在第一代种群产生之后,遵循适者生存,按照自然法则优胜劣汰,选择最优的结果,并借助交叉和变异,得到一种新的集合。这种办法会得到一种比以前更加优秀,更加适者生存的种群。

3 结束语

人工智能对人类科学来说是一门极富挑战性的科研究,想要从事这项研究工作必须懂得计算机知识,心理学、统计学、哲学等等。人工智能是一种涵盖了非常广泛的知识的科学,它包含了很多不同的领域,如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软件工程、操作系统等等,总而言之,人类科学对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使机器通过一系列的操作能够胜任一些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人对这种“复杂”程度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每个时代的科学发展也是不同的,希望在科学不断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会带来许许多多的惊喜。

参考文献:

[1] 元慧.议当代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和发展状况[J].福建电脑,2008(9).

[2] 刘玉然.谈谈人工智能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3(9).

[3] 焦加麟,徐良贤,戴克昌.人工智能在智能教学系统中的应用[J].计算机仿真,2013(7).

[4] 周明正.人工智能在医学专家系统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4(7).

[5] 张海燕,刘镇清.人工智能及其在超声无损检测中的应用[J].无损检测,2011(5).

[6] 马秀荣,王化宇.简述人工智能技术在网络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5(7).

[7] 曾雪峰.论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发展[J].现代商贸工业,2009(8).

[8] 王梓坤.论混沌与随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30(2):199-202.

第4篇

讯: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截至2016年6月,我国搜索引擎用户规模达5.93亿,使用率为83.5%,用户规模较2015年底增加2635万,增长率为4.7%。其中,手机搜索用户数达5.24亿,使用率为79.8%,用户规模较2015年底增加4625万,增长率为9.7%。在整体网民、手机网民中,搜索引擎都是第二大互联网应用,仅次于即时通信应用。

图2014.6-2016.6搜索用户、手机搜索用户规模与增速

搜索产品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与搜索技术深度融合,在信息多样性、搜索便捷度、结果准确性等方面大幅提升用户搜索体验。目前,市场上主流搜索引擎的机器识别技术已经能够以较高的成功率探测或者识别语音、图像、视频等,进一步帮助用户实现所想即所搜、所搜即所得;人工智能机器人辅助搜索,已经成为各大搜索引擎的标准配置,如百度的"度秘"、搜狗的"语音助手"、必应的"小冰"等,正逐渐受到用户的认可和欢迎。

社交、新闻、专业问答等垂直搜索发展迅速

综合搜索引擎正在出现信息分类搜索的垂直化、专业化发展趋势。一方面,搜索信息的种类更加丰富,如搜狗搜索相继接入微信、QQ兴趣部落、知乎等,并与微软必应达成合作,在社交、新闻、专业问答、英文和学术搜索等垂直领域强化优质内容的吸收力度,构建新型内容生态、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另一方面,搜索引擎针对用户在新闻热点、公益查询、应用分发、商品消费等不同领域的搜索需求,推出更加智能、全面、专业的搜索产品。由此引发了搜索引擎行业出现新的垂直、专业化发展趋势。

连接消费支付场景的搜索成为搜索企业转型突破点

移动端垂直应用极大丰富,导致移动搜索流量入口地位下降、商业变现效率低,搜索企业加速业务转型。目前,百度搜索直达的实物商品、本地生活服务、金融产品、文化产品等品类持续丰富,购买与支付方式也越发简便;此外,搜狗搜索、360搜索、神马搜索等也已经上线网络购物和O2O生活服务平台业务并取得一定的业绩。随着直达服务搜索流量迅速扩大,搜索引擎企业的服务收入占比也保持高速增长,业务发展和收入结构正在进入关键转型期。(来源:人民网;文/高爽)

第5篇

应用智能化的管理方法、设备及技术,对传统的机械工程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造,使智能化的运作与发展在传统机械工程中实现,这是机械工程智能化发展的主要内容。智能化机械工程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1.1高品质、高效率

把智能化技术应用到机械工程中,不但能使机械工程的生产能耗降低,而且可以使机械加工的生产链得到延伸,不但能使产品的生产效率得到提高,而且能保证产品的质量。

1.2四流交汇、四维集成

能化机械工程的基本特征就是把人、机、硬件、软件相互进行交流与集成。这种四流交汇和四维集成的实现使得智能化机械工程的高效性与智能化得到了很好的实现。这对未来机械工程的发展作用重大。

1.3节能与环保

节能环保必将是未来机械工程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利用传统机械工程技术进行相关的加工生产作业时,污染现象相当严重,并且一旦污染后很难有效的进行治理。而节能环保是智能化机械工程的另一重要特点,如果使机械工程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这样必然能够很好避免以牺牲环境作为机械工程发展代价现象的发生。

2机械工程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分析

2.1网络化与信息化发展趋势

机械工程要想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必须要以网络化与信息化的发展作为基础。通过对自身管理体系的不断改革实现机械工程发展的信息化是机械工程相关企业一直在努力的目标,应用智能化技术改善机械工程的内、外部管理环境,使机械工程在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就目前的企业发展状况而言,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应用EPR(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和MRPII(制造资源计划),这些系统的广泛应用,都可以加快机械工程朝着智能化发展的速度。

2.2集成化与自动控制化发展趋势

随着机械工程智能化发展的不断深入,集成化与自动控制化在智能化机械工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比如说在机械工程的换挡系统中,人们已经开始广泛应用单机集成与智能控制的自动化换挡系统。液压式换挡系统与电液式换挡系统是机械工程自动化换挡系统的两个主要的分类,在机械工程中应用上述两种系统后,不仅可以使机械设备的使用性能得到改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而且还可以减轻机械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同时节省人力资源。随着机械工程智能化的发展,机械工作中用到的监控技术、检测技术、远程诊断技术以及相关的维护技术也在一步步的朝着智能化,集成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此外,机械工程在网络机群方面的发展,也体系了机械工程集成化、自动化控制的发展趋势。机械工程智能化发展的具体体现便是机械工程网络机群技术的发展。实施机械工程的网络机群管理可以使一些多机种、高性能的机械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优化配置,使各类机械的协同作用得到很好的发挥。

2.3产品智能化与人工智能化发展趋势

随着机械工程本身智能化的不断实现,智能化的发展方向也成为了机械工程中相关产品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化和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机械工作领域的应用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例如:索尼公司研发的智能化娱乐机器狗投向市场后,销量特别好,普遍的消费者都喜欢,这也给索尼公司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利益。能够模拟人类大脑进行分析和控制是机械工程领域智能化产品的主要特点,共同控制以及定时控制在这些智能化的机械产品中往往都能够实现,在这些智能产品中安装一些现代化的传感器,不但可以对外界信号进行及时的分析和处理,而且还能够对自身的状态进行及时的检测和预报,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机械产品的寿命,而且还可以大大提高机械产品的效能,使得机械产品更好的为我们服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机械产品的需求也开始朝着智能化、多样化,以及个性化的方向发展。这也就决定了未来智能化机械产品的市场前景必将非常广阔。

3总结

第6篇

 

1 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逐渐步入信息化时代。在此过程中所引起的信息革命给许多传统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信息化时代的四大特点——智能科技化、电子化、全球化、非群体化成为了许多行业变革的风向标。而信息化时代的代表性象征——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的必要性与日俱增,在电力行业中也不可避免。

 

而电力行业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传统行业,在信息化时代中也面临着如何更高效地利用能源、如何更安全可靠地供电、如何更好地了解用户需求等诸多方面的新挑战,于是“智能电网”的概念应运而生。

 

2 智能电网

 

2.1 智能电网的概念

 

智能电网是将信息技术,如通信技术、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等融入电力系统之中,使整个电力系统更加安全可控,成为高效智能的新型电网。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因此各个国家对智能电网的具体要求也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因为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国外发达国家的电力工业已步入成熟期不同,我国在发展智能电网的同时,还需要加强骨干电网建设。

 

因此除了要建设能够充分满足用户对电力的需求和优化资源配置,确保电力供应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满足环保约束,保证电能质量,适应电力市场化发展的坚强智能电网外,我国的智能电网建设还需要满足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高度协调发展。

 

2.2 智能电网的特点

 

智能电网一般包括有以下七个特点:

 

2.2.1 能量互联网:智能电网要求实现供电方和用户之间的交互,构建多向电力流,它主要由能量管理系统和配电管理系统组成。其中能量管理系统提供整个电网的实时状态信息,并根据实时信息选择最优发电方案,减少输电损耗,维护系统可靠性以确保供电稳定;配电管理系统提供配电网络的实时状态信息,允许供电方远程控制断电的隔离与恢复,管理可再生能源发电。

 

2.2.2 降低损耗:智能电网能够基于“能量互联网”中的实时信息,根据用户的需求来供电,通过电压控制来降低电力损耗。同时还可以沿输电线放置传感器和电容器,通过无功负载控制来减少电力损耗。减少电力损耗的同时还会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使电网系统更加低碳环保。

 

2.2.3 融入可再生能源发电:目前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最大缺点在于可变性过大,产电不稳定。智能电网能够通过储电技术,在产电过剩时将多余电能存储起来,在供不应求时再通过智能电网的自动化技术供能,进而解决可再生能源产电不稳定的问题。

 

2.2.4 减少输电阻塞:智能电网能够检测输电线的实时度数,在可能发生输电阻塞时,传感器和控制器会及时地重新安排电力输送线路,使得电力能够最大限度地流过线路而不发生阻塞。

 

2.2.5 分布式发电:通过智能电网的双向电力流,用户自行通过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力可以出售给供电方,流入配电网络中,使电网系统在用电高峰期可以为用户提供更稳定的供电服务。

 

2.2.6 自愈:智能电网能够基于实时测量的概率风险评估确定最有可能失败的设备、发电厂和线路,及时进行隔离和恢复,从而减少大面积用电故障的出现。同时,智能电网还能实时分析电网的整体健康水平,及时触发可能导致电网故障发展的早期预警,并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否立即进行检查或采取相应措施。

 

2.2.7 用户需求管理:智能电网能够通过智能电表实时通知用户其电力消费成本、实时电价、电网的状况、计划停电信息等信息,使用户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制定自己的电力使用方案,继而通过影响用户需求来促进电力供求平衡。

 

2.3 智能电网的相关技术

 

智能电网的关键基础技术主要包括集成的通信技术、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先进的电网设备技术、先进的控制技术以及决策支持和可视化技术。

 

3 计算机科学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在电网智能化的过程中,计算机是必不可少的。而计算机科学在智能电网中也有诸多应用,其中云计算、数字图像处理、数据挖掘、人工智能和软件工程这些计算机科学相关技术在智能电网中尤为重要。

 

3.1 云计算

 

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的一种特殊形式,根据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的定义,云计算可以实现随时随地、便捷、按需地从可配置计算资源共享池中获取所需的资源,资源可以快速供给和释放,使管理的工作和服务提供者的介入降低至最少。

 

云计算技术能够整合优化电网系统中的各种异构资源,如电力系统中的监控维护资源、配电管理资源和市场运营资源等。利用云计算支持广泛企业计算和普适性强的特点,能够构建更加高效的智能电网数据中心,实现基础设施资源的自动化管理。例如利用Google的Borg能够使大量服务器协调工作,继而实现大规模系统的可靠性管理。

 

而智能电网信息系统所产生的大量数据,更需要通过云计算来实现分布式存储和管理。利用云计算来实现海量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可以通过冗余存储和高可靠性软件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并能较好地达到成本、可靠性和性能的最佳平衡。例如利用Google的GFS文件系统可以实现数据的冗余存储,并大幅度降低主服务器的负担,使系统IO高度并行工作,从而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智能电网所产生的数据种类众多,而云计算的数据管理技术能够较好地满足智能电网信息平台数据种类繁多的海量服务请求,因此云计算能够高效地管理智能电网信息平台中的多元数据。例如,利用Google的BigTable,通过一个巨大的分布式多维数据表,将数据都作为对象,并通过关键字、列关键字和时间戳来进行索引,满足各类数据的性能要求,进而实现多元数据的高效管理。

 

为了保证电网系统运行的安全稳定,智能电网需要通过大规模的电力系统计算来监控整个电网系统的运行状态,如暂态稳定计算、故障计算、拓扑分析、数据挖掘与智能决策等,计算量极大,而云计算可以为智能电网提供高性能的并行计算与分析服务。例如利用Google的MapRduce,可实现针对大规模数据集的并行计算。

 

3.2 数字图像处理

 

数字图像处理是指通过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去噪、增强、复原、分割以及提取特征等处理,从而改善图示信息,以便人们解释或机器自动理解。

 

在智能电网系统所产生的海量数据中有不少的数据都是图像数据,例如对输电线路状态的远程监测常常通过线路图像/视频监控系统来实现。为了能够实现对输电线路状态全天候全方位的实时监控,采用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手段来代替人工是必然的趋势。但原始图像中包含的噪声太多了,价值密度低,难以用于智能识别。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数字图像处理中的灰度变换、直方图修正、小波包去噪、图像锐化以及边缘检测等处理方式来增强图像对比度,去除噪声,加强图像的轮廓特征,以便于特征的提取和识别,进而产生价值密度较高的特征数据集,为输电线路状态的智能识别过程做好图像数据的预处理。

 

3.3 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是指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的方法包括分类、聚类、关联分析、预测等。

 

由于智能电网系统中的数据具有数据量巨大、数据类型繁多、价值密度低以及处理速度快的特点,智能电网系统中的数据属于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大数据”,需要通过数据挖掘来提取其中隐含的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实现对整个电网系统多角度、多层次的精确感知。例如,通过对长期的、大量的用户用电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对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用户进行分类,可以得到有助于优化配电调度的信息,并能为电费定价调整提供参考;

 

由于在当今社会中各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能源的使用,因此对用电数据进行挖掘甚至还可以归纳总结出各种指标增长率与社会用电情况的一般规律,便于政府了解和预测社会各行业发展状况及用能情况,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而通过对长期的、大量的电动汽车充电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可以为充电站的布点提供参考。

 

通过对长期的、大量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情况进行数据挖掘,有利于降低可再生能源产电不稳定对供电网络的影响,进而更好地融入可再生能源发电。此外,数据挖掘还有利于用户能效的分析管理、业务拓展分析、供电舆情监测预警分析、电力系统的故障预测和状态检修、短期电网负荷预测、城市电网规划等。智能电网系统的数据特性表明了数据挖掘在智能电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3.4 人工智能

 

根据著名人工智能科学家Michael R.Genesereth和Nils J.Nilsson在1987年提出的定义,人工智能是研究智能行为的科学,它的最终目的是建立关于自然智能实体行为的理论和指导创造具有智能行为的人工制品。人工智能是一门研究如何将人的智能转化为机器智能或者用机器来模拟或实现人的智能的学科。

 

数据挖掘在智能电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数据挖掘需要人工智能技术来提供数据分析的技术支持,因此人工智能在智能电网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

 

例如,通过构建人工神经网络来对经过数字图像处理所得的典型线路状态的监控图像特征数据集进行训练识别来实现输电线路状态的智能识别。除了故障诊断外,人工神经网络还可应用于智能控制、继电保护、优化运算等

 

方面。

 

除了为数据挖掘提供数据分析的技术支持外,人工智能还可以通过人类专家提供的经验和知识来构建相应的专家系统,如电网故障诊断和调度处理专家系统和操作票专家系统等,模拟人类专家解决问题的过程来进行决策,从而实现电网自动化和智能化。

 

而采用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等进化算法求解诸如发电厂和输电线架设的规划问题以及电力系统中各种控制参数的最优解等问题或利用模糊集理论来处理电力系统中难以实现精确控制的复杂问题,也是人工智能在智能电网中的重要应用。

 

3.5 软件工程

 

根据Fritz Bauer在NATO会议上给出的定义,软件工程是建立和使用一套合理的工程原则,以便获得经济的软件,这种软件是可靠的,可以在实际机器上高效的

 

运行。

 

为了便于管理和使用,无论是供电管理方还是用户方都会希望通过一个稳定可靠,功能完备,并具有友好人机界面的软件来方便操作。因此在建设智能电网的过程中势必需要开发相应的软件,软件工程便应用于其中。尤其是对用户端而言,在移动设备使用越来越广泛的今天,开发相应的移动端的APP无疑能够更好地促进用户参与到交互过程中。

 

一个针对用户个体,能够实时显示如电力消费成本、实时电价、电网状况、计划停电信息等的智能电表提示信息,结合数字家庭技术,能够远程控制家电开关以便于用户随时随地调整自己的用电情况,并整合线上业务申请、缴纳电费等功能的APP能够极大程度地减轻用户的操作负担,方便用户的使用,使智能电网更加高效智能。

 

4 结语

 

计算机科学在智能电网中的广泛应用使电力行业在信息化时代中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新挑战,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第7篇

 

1.1从“人工智能”到人机系统

 

Wiener的“控制论”和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是人们研制较为简单的系统,且系统运行的环境也不复杂情况下的一面旗帜。

 

1956年,在美国Dartmouth举行的一个信息科学大会上,J.McCarthy和H.Simon倡议开展人类思维活动规律的研究,并给予其“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的命名。人工智能主要研究用人工的方法和技术来模仿、延伸及扩展人的智能,从而实现机器智能。迄今为止,这一方向虽然已取得了不少成就,如博弈、自动定理证明、模式识别、自然语言理解、自动编程和专家系统等,但是,传统的人工智能在方法论上以符号推理为中心,企图用机器来实现人类的思维活动。所以,许多年来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距离人工智能提出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

 

近三十年来,人工智能进展缓慢。1979年,H.L.Dreyfus《计算机不能做什么?》一书的副标题就是“人工智能的极限”提出了人工智能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碍。紧接着,以人工神经网络为代表的“计算智能”和Brooks的反应式结构(“没有表示”、“没有推理”的系统)给传统的符号智能带来了巨大冲击。特别是日本提出的“第五代计算机”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仅以实现一个“人机对弈”而告终,这些事实都促使人们对“智能”(或“人工智能”)要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对人工智能四十年的研究进行反思,使人们从科学概念上明白了以往不自觉地企图用机器解决一切问题的局限性,并试图从科学观念、研究目标和方法论上打开思路,以重新认识,寻求新的途径。

 

另一方面,四十年来,特别是从最近二十多年科学技术的发展来看,在当前的信息社会中,信息技术是立国之本,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必然走向“智能化”因此,以“智能”为核心的技术是至关重要的。从两次海湾战争以及其他局部战争,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今后的战争是人——机结合的智能系统之间的对抗,而智能技术将会覆盖几乎所有的工程技术领域。

 

既然完全基于机器的符号推理(也包括其他的智能方法)不能达到实现人的思维的目的,那么有没有其他道路可循?这是人们都很关心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需要脑科学、认知科学等一些研究人的智慧的基础学科继续研究人的思维规律一一这也是人类永远的追求。虽然目前还不能做到这一点,但人们总是在不遗余力、一步一步地向着这一目标前进。当然,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赋予智能学科的一个任务,这就是智能科学的目标。另一方面,社会生产、生活、科技、军事各个方面又提出了层出不穷的需求,迫切要求设备、系统、工程要“智能化”而现在尚没有真正能模拟人的智慧的计算机,因此计算机还不能代替人。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实事求是,尽量开拓、发展当前的计算机科学技术,使计算机尽可能多地帮助人做工作;另一方面,尽可能把人的智慧包含到系统中去,人要起主导作用,但要充分发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优势,创造出最有“智能”的人机结合系统。

 

具体来说,人机结合的系统就是将人作为一个组成部分包括到系统之中,并能清楚地区分出哪些工作应该由人完成,哪些工作应该由机器完成。在运行过程中,当进行到需要人完成的工作时,系统就将工作交给人;而当需要机器完成时,就将任务转交给机器,最终构成一套和谐的、协调的、高效的运行机制,以保证系统目标的实现。

 

1.2“智能”学科的三个层次

 

根据研究任务的不同,智能科学技术的学科内容可以划分为智能科学、智能技术、智能工程三个层次。

 

(1)智能科学(IntelligenceScience)

 

这是基础研究的层次,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人的智慧,建立人机结合系统的理论,并用其模拟人的智慧。智能科学主要包括脑科学、思维科学、认知科学等在内的基础学科。

 

思维科学着重研究人的思维规律,也就是研究人是如何思维的,这种研究的目的是为了给人工智能提供基础,也就是告诉计算机要模拟什么。而认知科学则是研究人的认识,也就是人是如何认识事物的,并将其扩展去研究动物的智能。

 

智能科学的成果将是整个智能科技发展的基础和先导。

 

(2)智能技术(IntelligenceTechnology)

 

在智能科学的框架内创建人机结合的智能系统,需要有合适的方法、工具和技术,这就是智能技术。

 

信息的本质是知识,而知识是构成智能的基础。因此,信息化发展必然走向智能化。

 

(3)智能工程(IntelligenceEngineering)

 

用智能科学的理念和思想,充分运用智能技术工具去创建各种应用系统,这就是智能工程。“智能化”实质上就是智能工程实现的过程和归宿。智能工程是当前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前沿阵地,特别是高技术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同时,它也是当前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开发策略和显著标志。

 

2无处不在的智能科技

 

2.1前沿高技术是智能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智能科学技术是一个融合计算机、人工智能、模式识别等研究领域的交叉性学科,这些前沿高技术也是当前智能科学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在所有系统中,体现智能行为的工具和载体就是计算机。所以,计算机科学很自然地成为智能科学发展最重要的支撑点和原动力之一。

 

以符号推理为基础的人工智能方法和以人工神经元网络为代表的计算智能方法仍然是当前智能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从不同的途径和方法进行问题求解,在搜索、规划、学习等各类问题中取得了相当有价值的成果。

 

模式识别是人类智能的一种体现。“模式”是一个极为广泛的概念,如图像、图形、文字、语言都是一种“模式”。按Zadeh的定义,“模式识别”是一种从“模式”出发的一种非线性映射,它是一种技术,可以用来实现人类智慧的一部分功能,如文字识别(认字)、语言的说与听等。模式识别的目的是将对象进行分类,可以是图像、信号波形式或者任何可测量且需要分类的对象。模式识别在工业自动化以及信息处理和检索中变得日益重要,这种趋势把模式识别推向工程应用研究的高级阶段。在大多数机器智能系统中,模式识别是用于决策的主要部分。

 

模式识别技术在各种工程实际系统中大量存在。机器视觉的主要技术基础就是模式识别;OCR(光学字符识别)是模式识别的另一个重要应用,它是识别文字字符信息的很主要的手段;计算机辅助诊断也是另一个重要的应用,多种医学图像处理已成为当前信息产业的一个热点;语言识别当然是模式识别另一个研究和应用的热点。其他如指纹识别,以及其他生物器官的识别、签名认证、文本检索、表情和手势识别,都是很有趣的研究领域,也是用来开发人机结合智能系统的很有价值的技术。

 

当前,对复杂智能系统进行研究的核心是解决人与机器的结合问题,也就是人作为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参与到系统的运行中,系统功能中也应体现出人的一部分作用。人与机器的结合有两个层次,一是人作为一个成员,综合到系统的体系结构中;一是人和机器的结合通过某个“人机界面”来实现。当然,这种界面不仅仅是目前计算机普通采用的图标界面,而是包含了模式识别这类涉及感知方面问题的广义的人机界面。这是当前十分活跃的一个研究领域,最有代表性的包括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技术。

 

2.2现代工业生产和复杂工程急需智能科学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在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也不断提出新的需求,因此现代工业生产不断壮大,并日趋复杂。现在,现代工业生产和复杂工程急需智能科学技术,一批已经在发挥重要作用的技术如下:

 

*智能自动化和控制技术生产过程监控、产品自动检测和质量控制、工艺参数的优化和自动设定、故障自动诊断的报警等;

 

*智能CAD复杂工程的优化设计智能仪表对工艺参数的自动分析、监测、报警和调整;

 

智能交通红绿灯管理、基于GPS与电子地图的定位与导航、安全监控、车流自动疏导等;

 

*智能仿真技术,这是大型复杂工程设计不可缺少的手段。

 

2.3智能科技是现代军事科技(包括航天领域)最重要的关键技术之一

 

智能科技是现代军事科技最重要的关键技术之一。近代科技发展的历史表明,军事的需求总是科技创新的最大动力之一,“以军带民”是一般规律。军用技术辐射和带动国民经济是一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十分有效的途径。因此,军事科技(包括航天领域)也是应用智能技术最多的领域之一。

 

未来战争的重要武器——无人作战平台(无人机、无人战车、自主水下机器人、机器人士兵等)的自动导航、路径规划、自动避障、目标识别、自动驾驶和其他自主控制技术等都是智能技术的典型应用。以无人机为例,它是现代战争中掌握制空权的重要手段,在近年来的几次局部战争中都发挥了很大作用,例如它可以进行侦察,发现目标后引导有人飞机实行攻击,并对攻击效果进行评估。

 

在地面军用机器人中,智能技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地面军用机器人不仅可以在平时帮助人类排除炸弹,完成要地保安任务,还可以在战时代替士兵执行扫雷、侦察和攻击等各种任务。例如,美国的ALV是一种高水平的陆地自主军用机器人,它采用各种智能技术来实现自主操作。ALV装有高级彩色摄像机(视觉),用以识别道路,同时还配备有阵列激光测距仪,用以识别障碍;它可以根据道路场景规划行车路径,避免碰撞,躲避障碍,实现公路上的自动驾驶,行车速度可达60千米/小时。除此之外,车上还可装载各种仪器,以完成不同的侦察任务。

 

防爆(暴)机器人是机器人发挥威力的另一重要领域。暴徒、爆炸、火灾以及其他灾害都是非常危险的环境,因此用机器人去处理是减少危险、提高成功率的有效途径。在反恐斗争中,有针对性地研制这类机器人,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航天领域综合展现了最高水平的智能科技,人造卫星、航天器和各种太空探测器是当代高水平智能技术的综合体现。在2004年初,在火星成功着陆的火星探测机器人是最有说服力的例子之一。

 

2.4为人类生活服务是智能科技发展的广阔天地

 

为人类生活服务是科技的重要方向。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也需要不断改善,服务要求更周到,做到方便、舒适、节约、安全,更具人性化。这种需要也为智能科技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具有一定智能的机器人代替人做服务工作是一种发展趋势,这也是智能技术为人类服务最有代表性的事件之一。

 

这类机器人的典型例子有:可以自动完成清扫任务和自动充电的清扫机器人;能辅助医生进行外科手术的医疗机器人;能为病人服务的机器人护士;可在家中进行巡视、监测潜在危险情况并适时报警的家庭保安机器人;用于照顾老、病、残的服务机器人等。

 

总而言之,只要有需要的地方,就有可能是机器人可以服务的地方。

 

3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架构的思考

 

从上面列举的很少一部分实例,我们已经可以看出当前智能科技的发展状况。它无处不在、发展迅猛、功效卓著,已经成为当前科技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许多重大工程的支撑,引领许多传统领域向现代化方向发展,是当代前沿高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另一方面,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控制科学等学科的进步,也极大地促进了智能科技的快速发展,智能化科技已经展现出一幕幕诱人的场景。科技发展的根本是人才,“智能科学与技术”大学本科专业已经成功设立,迈出了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关键一步,这必将推动我国的智能科技更快地向前发展。

 

目前,追溯各个设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学校的本源,可以发现各校之间差别甚大。有的学校的“人工智能”专业从计算机科学延伸而来,有的则来自控制科学和控制工程,还有的由信息科学的其他分支演变而来。在归属方面,有的学校将其归于理科,而有的学校则将其纳入工程学科。此外,设置该专业的行政学院亦有所区别,不同学校的智能学科分别隶属于各类学院。这种现象正好说明“智能科学与技术”这一学科发展的多源性,学科发展的空间大,应用需求面广。

 

另一方面,面对这样一个蓬勃发展、涉及面极广的新兴学科,如果培养各层次的人才,高校教育应该有一个怎样的架构,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可能推动学科和人才培养顺利发展。从学科发展的多源性和应用面的广谱性来看,智能学科不可能作为另一个学科的二级学科来发展。从学科的性质来说,“智能科学与技术”应该建立一级学科的架构。根据我国教育体制的结构以及多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可以设想如下架构。

 

“智能科学与技术”作为一级学科,设一级学科博士点,根据各个学校的不同情况,将其分别归属为理学或工学。对于不同的归属,该专业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上应有所区别,理学应偏重基础研究,而工学则应注重技术和工程。一级学科下设若干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设硕士点和博士点。二级学科的设置需要更进一步考虑学科发展的多源性以及延拓应用的专业性,梳理分类,并结合现实的需要与可能,经过充分的讨论后来决定,这是多层次架构中最复杂的环节。

 

以上架构属于人才培养架构的高层次,即研究生培养阶段。目前,更有现实意义的是解决本科阶段培养中的问题。现在,多所高校招收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学生,并开始有毕业生走向社会,因此正是总结经验,走向新的发展阶段的时机。本科教育是学科发展的根本,有了本科基础,各层次人才培养就有了基础,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就有了希望。由于“人工智能”学科的多源性,各个学校的培养方案有不少差别,有的按理学,有的按工学。按照国家的教育体制和社会需求,按理学或工学适当规范本科教学方案,对当前推进“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第8篇

关键词:智能建筑;含义;发展趋势

一、对于智能建筑含义的认识及探讨的必要性

世界上公认的第一幢智能大厦建于1984年1月,我国在90年代初也开始了智能建筑的发展。由于智能建筑的历史较短且处于不断快速发展变化中,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尚无公认的智能建筑定义,。

目前世界上主要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定义:

一是美国智能建筑学会的定义:通过将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四项基本要求以及他们的内在关系进行优化,来提供一种投资合理,具有高效,舒适和便利环境的建筑物。

另一个是日本智能建筑研究会的观点:智能建筑是指同时具有信息通信,办公自动化服务以及楼宇自动化服务各项功能,并便于智力活动需要的建筑物。

美国和日本这两种定义反映出两国对事物认识角度的不同。前者从智能建筑的功能描述,比较抽象,而后者则从构成角度来认识智能建筑,较为具体,明确。应该说这两个定义各有自己的特色,抽象能够适应技术的发展和变化,具体则便于人们认识和理解。

以上定义总的来说都是力图反映、概括智能建筑现实的发展状况,但都对智能化的本质含义强调不够,对推动行业发展的指导性不足。因为无论哪种建筑物都是供人使用的,而对安全、便捷、舒适、节能、环保、美观等的要求内在的存在于所有建筑的使用要求、建设、设计施工等内容中,并非智能建筑所特有。智能建筑与传统建筑的根本区别在于满足人使用要求的方式和能力的不同,即“智能化”。

伴随着对智能建筑含义的理解的不同,在智能建筑工程建设的实践中也出现了大量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投资建设的盲目性和投资效益低下。如:

有的建设项目一提出做弱电系统工程,就要和系统集成、智能建筑联系起来。可建设方又拿不出切实可行的技术规划方案,由集成商在那里做主导意见。

有的建筑物面积大并形成了相关的建筑群,具有很强的综合,本应该具有智能建筑特点的工程,但又往往舍不得投资,只是做几个相对独立的弱电工程来应付。缺少了构成完整的一体化网络管理系统,给今后的楼宇物业的科学管理以及资源的浪费带来很大的遗憾。

有的建设方在考察了相关的工程和听了集成商的一番炒作后,觉得智能建筑很不错,不惜这方面的投资。但在经过使用一段时间后,觉得工程并没有发挥多么好的效益,相反,有时却成了管理者的负担。

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不可否认,那就是在工程的前期工作中,建设方对智能建筑和智能建筑工程及相关概念缺乏清晰的认识,因而无法对工程进行准确定位,进而提出具体可行的智能化工程建设方案,导致投资建设的盲目性和投资效益的低下性。因而准确的理解并清楚智能建筑和智能建筑工程及相关概念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这样工程建设的建设、设计、监理、施工、检测等各方才能统一认识,沟通畅通、协调一致,进而提高工程的投资效益,促进智能建筑行业的发展。

笔者尝试结合自己的工程经验和思考从智能建筑的起源、发展历程和趋势及字面含义对智能建筑和智能建筑工程等相关概念进行一下探讨。

二、从智能建筑的起源看智能建筑的含义

智能建筑起源于美国。1984年1月,有美国联合技术公司(UTC)在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将一座旧金融大厦进行改建。它的建成可以说是完成了传统建筑与新兴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尝试。楼内增添了计算机、程控用户交换机等先进的办公设备以及高速通信线路等基础设施、大楼的客户不必购置设备便可获得语言通信、文字处理、电子邮件传递、市场行情查询、情报资料检索、科学计算等服务。此外,大楼内的暖通、给排水、消防、保安、供配电、照明交通等系统均由计算机控制,实现了自动化综合管理,使用户感到更加舒适、方便和安全,引起了世人的关注。智能建筑这一名称从此出现。

从智能建筑的起源,我们可以看出,世界上第一座智能建筑的实质是将信息技术与建筑技术结合,在传统建筑的基础上采用了大量的自动化系统,使得大楼客户获取服务和大楼管理人员对大楼的管理实现了自动化。这一特征也从智能建筑的发展过程中得以体现。

三、再从智能建筑的字面意思分析智能建筑的含义

单从字面意思看,智能建筑的含义应为“智能化建筑”,包括智能化和建筑两方面含义,现在分别从智能和建筑两方面来阐述“智能建筑”的含义。

(一)智能。

智能首先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指人的智慧和行动能力。而智能化是这样一种技术,它能够代替人从事部分复杂的脑力劳动。建筑智能化就是说使建筑像人一样拥有人工智能能够代替人类从事部分复杂的脑力劳动、满足业主对建筑的需求。智能化建筑应该拥有人工智能、主动、友好的与人沟通的人-建筑界面。建筑不再是被动的物体。智能建筑应该拥有类似人类智能的感知、记忆、回忆、思维、语言、行为的能力。

(二)再谈建筑。

在这里,建筑即指建筑物,建筑物是人造的、相对于地面固定的、有一定存在时间的、且是人们要么为了其形象、要么为了其空间使用的物体。它往往都具备人能居住和活动的稳定空间,是人造自然的主体。无论哪种建筑物,其目的都是为了供人们生活居住、工作学习、娱乐和从事生产使用。安全、便捷、舒适、节能、环保、美观等是人们对所有建筑物的共同要求。

综合“智能”和“建筑”两者的含义,智能建筑的含义如下:

智能建筑是具备人工智能,能够智能化地实现和提高安全、便捷、舒适、节能、环保、美观等要求的建筑物。

四、综上所述得出智能建筑的含义

结合智能建筑概念的由来、发展历史和字面含义笔者以为可以对智能建筑的含义这样理解:

智能建筑:通过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与建筑技术的结合,使传统建筑具备人工智能,能够智能化地实现安全、便捷、舒适、节能、环保、美观等要求的建筑物。

五、智能建筑的发展趋势及畅想

智能建筑是智能化技术与传统建筑技术的结合的产物,它不断吸取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不断提高建筑物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地满足人类对建筑物的使用需求。它的不断发展将为传统建筑带来一场革命。它将极大地改变传统建筑、结构、装饰、安装等工程的形态。

可以预见,随着将来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建筑的智能水平必将不断提高,智能建筑的具体功能和内容也会随之不断地变化。智能建筑的发展趋势就是建筑物不断模仿、接近人类智能的发展过程。最终智能建筑应该是一个能满足人类高级需求、有着良好的人与建筑物的沟通界面和强大功能、类似于高级智能机器人的物体。人类的居住生活质量也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第9篇

关键词:模糊控制 应用发展 自适应控制

中图分类号:TP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2-0006-02

The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of fuzzy logic and fuzzy control technology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new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industrial control field of fuzzy control technology, an overview of the basic theory an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field, look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applications.

Keywords: fuzzy control;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adaptive control.

1、引言

在现代工业控制领域,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出现了智能控制的新趋势,即以机器模拟人类思维模式,采用推理、演绎和归纳等手段,进行生产控制,这就是人工智能。其中专家系统、模糊逻辑和神经网络是人工智能的几个重点研究热点。相对于专家系统,模糊逻辑属于计算数学的范畴,包含有遗传算法,混沌理论及线性理论等内容,它综合了操作人员的实践经验,具有设计简单,易于应用、抗干扰能力强、反应速度快、便于控制和自适应能力强等优点。近年来,在过程控制、建摸、估计、辩识、诊断、股市预测、农业生产和军事科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深入开展模糊控制技术的研究应用,本文综合介绍了模糊控制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发展状况,并对一些在电力电子领域的应用作了简单介绍。

2、模糊逻辑与模糊控制

2.1 模糊逻辑与模糊控制的概念

1965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计算机专家Lofty Zadeh提出“模糊逻辑”的概念,其根本在于区分布尔逻辑或清晰逻辑,用来定义那些含混不清,无法量化或精确化的问题,对于冯诺依曼开创的基于“真-假”推理机制,以及因此开创的电子电路和集成电路的布尔算法,模糊逻辑填补了特殊事物在取样分析方面的空白。在模糊逻辑为基础的模糊集合理论中,某特定事物具有特色集的隶属度,他可以在“是”和“非”之间的范围内取任何值。而模糊逻辑是合理的量化数学理论,是以数学基础为为根本去处理这些非统计不确定的不精确信息。

模糊控制是基于模糊逻辑描述的一个过程的控制算法。对于参数精确已知的数学模型,我们可以用Berd图或者Nyquist图来分析家其过程以获得精确的设计参数。而对一些复杂系统,如粒子反应,气象预报等设备,建立一个合理而精确的数学模型是非常困难的,对于电力传动中的变速矢量控制问题,尽管可以通过测量得知其模型,但对于多变量的且非线性变化,起精确控制也是非常困难的。而模糊控制技术仅依据与操作者的实践经验和直观推断,也依靠设计人员和研发人员的经验和知识积累,它不需要建立设备模型,因此基本上是自适应的,具有很强的鲁棒性。历经多年发展,已有许多成功应用模糊控制理论的案例,如Rutherford,Carter 和Ostergaard分别应用与冶金炉和热交换器的控制装置。

2.2 分析方法探讨

工业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是探讨问题的前提,由于难以对非线性和不统一的描述,做出判断,因此模糊控制系统的分析方法的稳定性分析一直是一个热点,综合近年来各位学者的发表的论文,目前系统稳定性分析有以下集中:

(1)李普亚诺夫法:基于直接法的离散时间(D-T)和连续时间模糊控制的稳定性分析和设计方法,相对而言起稳定条件比价保守。

(2)滑动变结构系统分析法。

(3)圆稳定性判据方法:利用扇区有界非线性概念,根据稳定判据可推导模糊控制的稳定性。

(4)POPOV判据。

(5)其他方法如关系矩阵分析法,超稳定理论,相平面法,矩阵不等式或凸优化法,模糊穴穴映射等,详细资料及有关文献很多,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2.3 模糊控制的设置设计

模糊控制的设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一般而言,采取的设计步骤和工具比较规范.其中模糊控制器一般采用专用软硬件,通用型的硬件芯片在目前市场上比较多,其中主流产品如表1所示.而专用IC发展也很迅速,它把专用IC和软件控制器集成在一起。

设计过程中,一般采取的设计步骤为:

(1)综合考虑该课题能否采用模糊控制系统。即考虑采用常规控制方式的可能。

(2)从设备操作人员处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3)选取可能的数学模型,如果用常规方法设计,估计设备的性能特点。

(4)确定模糊逻辑的控制对象。

(5)确定输入输出变量。

(6)确定所确定的各个变量的归属范围。

(7)确定各变量的对应规则。

(8)确定比例系数。

(9)如果有现成的数学模型,用已确定的模糊控制器对系统仿真,观测设备性能,并不断调整规则和比例系数直到达到满意性能。否则重新设计模糊控制器。

(10)实时运行控制器,不断调整以达到最佳性能。

3、模糊控制应用与前景展望

作为人工智能的一种新研究领域,模糊控制吸收借鉴了传统设计方法和其他新技术的精华,在诸多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新型的电力电子和自动控制系统中,有些专家在线性功放的加设条件下,把模糊控制应用于为基础的伺服电机控制中,在把模糊控制系统与PID及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MRAC)进行比较后证明了模糊控制方法的优越性.另有专家开发了应用于矢量控制感应电机传动系统的模糊自适应控制器,其控制方框图如图1所示:

模糊控制作为一项正在发展的新技术,目前在大多数专家还把主要精力放在应用系统研究上,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但在理论研究和系统分析上还是相对落后的,以至于一些学者质疑其理论依据和有效性.鉴于此可以明确得知:模糊控制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仍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其发展前景是十分诱人的,而且在近年来,其理论研究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在近四十年的发展进程中,模糊控制也有一些局限性:(1)控制精度低,性能不高,稳定性较差;(2)理论体系不完整;(3)自适应能力低.对于这些弱点,模糊控制与一些其他新技术,比如神经网络(NN),遗传算法相结合,向更高层次的应用发展拓展了巨大的空间。

4、结语

模糊控制作为一门综合应用范例,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在未来的几十年中,必将对经济的迅猛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有专家认为,下一代工控的基础是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混沌理论为支柱的人工智能.随着模糊控制理论研究的日益完善和深入,应用范围的日益扩大和配套IC的研发制造,模糊控制将给工控领域的发展开辟光明的应用前景,同时也给各领域的研究人员提出了更重大的任务。

作者简介

第10篇

关键词 :物流 仓储 自动化高层仓库 仓库管理

自从有了生产活动,仓储就出现了,它是生产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阶段。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崛起,物流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仓储越来越受到厂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大促进了人们对仓储理论的研究,使其逐步发展完善,从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仓储的发展过程

人工和机械化的仓储阶段

这阶段物资的输送、仓储、管理、控制主要是依靠人工及辅助机械来实现。物料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传送带、工业输送车、机械手、吊车、堆垛机和升降机来移动和搬运,用货架托盘和可移动货架存储物料,通过人工操作机械存取设备,用限位开关、螺旋机械制动和机械监视器等控制设备来运行。机械化满足了人们对速度、精度、高度、重量、重复存取和搬运等方面的要求,其实时性和直观性是明显优点。

自动化仓储阶段

自动化技术对仓储技术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相继研制和采用了自动导引小车(AVG )、自动货架、自动存取机器人、自动识别和自动分拣等系统。到上世纪70年代,旋转体式货架、移动式货架、巷道式堆垛机和其他搬运设备都加入了自动控制行列,但只是各个设备的局部自动化并各自独立应用,被称为“自动化孤岛”。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工作重点转向物资的控制和管理,要求实时、协调和一体化。计算机之间、数据采集点之间、机械设备的控制器之间以及它们与主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可以及时的汇总信息,仓库计算机及时地记录订货和到货时间,显示库存量,计划人员可以方便地作出供货决策,管理人员随时掌握货源及需求。

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仓储技术的重要支柱。到上世纪70年代末,自动化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生产和分配领域。 “自动化孤岛”需要集成化,于是便形成了“集成系统”的概念。在集成化系统中,整个系统的有机协作,使总体效益和生产的应变能力大大超过各部分独立效益的总和。集成化仓库技术作为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 )中物资存储的中心受到人们的重视,在集成化系统里包括了人、设备和控制系统。

智能化仓储阶段

在自动化仓储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实现与其他信息决策系统的集成,朝着智能和模糊控制的方向发展,人工智能推动了仓储技术的发展,即智能化仓储。现在智能化仓储技术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21世纪仓储技术的智能化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上世纪7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研究采用巷道式堆垛机的立体仓库。1980年,由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研制建成的我国第一座自动化立体仓库在北京汽车制造厂投产。从此以后,立体仓库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建成的立体仓库有300座左右,其中全自动的立体仓库有50多座,其中高度在12米以上的大型立体仓库有8座,这些自动化的仓库主要集中在烟草、医药保健品、食品、通讯和信息、家具制造业、机械制造业等传统优势行业。在此基础上我国对仓库的研究也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但是目前我国还处于自动化仓储的推广和应用阶段。

自动化仓储的优势和劣势

自动化仓储的优势

采用自动化的立体仓库,充分利用空间 自动化立体仓库是现代化仓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采用多层存放货物的高架仓库系统,高度可以达到30米以上,根据需要可以设置不同的高架类型:高层(大于12米)、中层(5-12米)、低层(5米以下)。这与平库相比可以节约将近70%的占地面积。

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从而提高仓库的管理水平 自动化立体仓库系统由货架、堆垛机、出入库输送机、自动控制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等构成,能按照指令自动完成货物的存取作业, 并对仓库的货物进行自动化管理,使物料搬运仓储更加合理。由于采用货架储存,并结合计算机管理,可以容易地实现先入先出、发陈储新的出入库原则防止货物自然老化、变质、生锈等现象的出现。

降低对人工需求的依赖,特别是降低特殊仓储环境中的人力资源成本 由于采用了自动化技术后,自动化仓储能适应黑暗、有毒、低温等特殊场合的需要。

自动化仓储固有的劣势

投资较大,建设周期长 自动化仓储的主体是由自动化仓库组成的。自动化仓库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建筑物、货架、理货区、管理区、堆垛机械、配套机械、相关的管理系统和信息系统。这些硬件和软件需要很高的资金投入和安装建设费用。对于自动化仓库的建设项目要进行评估和设计,包括必要性评估、技术评估、系统开发、敏感度的分析。这就要求对过去和未来3-5年中仓库的吞吐量、仓储容量、订单货物的类别等要素分析,还要对设备进行性能评估和选择,这些都需要很长的时间周期和很大的人力、物力、时间投入。

物资吞吐量和种类固定,缺乏弹性 当一个自动化的仓库按照计划建设完成之后,仓库的类型、物资的吞吐量和仓库的容量就固定了下来,这时如果外部的因素发生了突然的变化,仓库对其变化不具有较强的适应和变化能力,也就是缺乏弹性。

我国仓储业的优化策略

我国仓储业现状

当前我国自动化仓库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利用率低、效果不明显、规模不确定、优势不突出,使许多库场资源闲置,特别是一些产品批量小而单一的生产企业实现仓库自动化,库场设施设备资源闲置与重复配置矛盾突出。追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的几个方面:

没有做好仓库建设和规划的充分调查分析工作 这就使得自动化仓库在建设前的设计和规划中,存在着重大的决策问题。为了自动化而自动化,没有对其必要性进行研究和分析,在建设完成之后才发现在实际的利用中对于自动化的要求很低,利用率很小。

对提高仓库作业机械化、自动化的思想认识不足 由于认识不足,对配备的装备不愿使用,思想观念仍停留在人工作业的基础上,对新型的自动化仓库信心不足,并没有把自动化仓储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上,从而在思想上放弃了自动化仓储的研究和使用。

由于外部因素和形势的变化 收发任务的变化、作业量的变化、货物种类的变化,但是仓库设备和管理系统没有跟着变化和升级,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原有的市场,仓库处于一种闲置状态。

人员素质跟不上 不注重机械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的培训,操作维修人员缺乏,使现有装备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在新建库房设计时没有考虑后续的维护和开发,限制着设备的使用、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安装后,部分系统失灵损坏,配件和售后服务跟不上,维修十分困难。

积极应对的措施

由于以上出现的问题直接造成了自动化仓库使用频度低和大量资源的闲置,因此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以改变现有的状况。

盘活资产,充分利用现有设备 开发闲置资源,盘活资产存量,提高设备利用率,是物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措施。把闲置的资源充分置于开放的市场中,打破行业与行政区域界限,让市场对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出台相关的政策,鼓励专业机构经营闲置设备,扩展设备信息交流渠道,增强信息服务手段。通过正常渠道有偿转让、变卖、租赁、换用闲置设备。

尽可能实现资源共享,防止资源的不必要浪费 研究与推广现代物流管理与运作方式,让生产过程与自动化仓库技术结合,提高企业内部物流的速度。利用网络技术,开展电子商务,实现物流手段现代化和组织网络化,充分利用外部相关产业、企业的资源,真正实现物流经营的规模化、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与厂商、批发商、零售商共同建设和使用自动化仓库,成为存货商、配送商、运输商、中转商、流通加工基地及其自有物流基地的后援。为社会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形成一个完整的物流配送体系。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任何区域内(包括国际)的物流任务,并使物流成本合理,尽可能进行横向联合,开放各自的物流资源,提高市场占有率。

全面提高员工素质,完善自动化仓库的管理机制 物流设备要实现高效能利用,需要有相适应的物流环境和科学管理,这些都要求有高素质的人才。在目前缺乏实践经验的情况下,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去发达国家考察学习,请专业人士或高校教师介绍经验、传授知识、办学习班等,或在技术院校招聘物流专业技术型人才,尽快解决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缺乏的局面。做好消化吸收工作,使其尽快国产化,以适应市场需要。

自动化仓储是物资流通中的关键单元,担负着重要的作用,在发达国家“建库就建自动仓库”已成为必然。我国经济已逐渐融入世界经济,成为全球的加工基地。但目前,我国自动化立体库市场总体状况是供过于求,且普遍利润较低。自动化立体库是加工企业所需的二线或三线装备,长远来看,其中蕴藏着巨大商机。随着加工企业规模的扩大和投资者信心的增强,自动化立体库必将得到广泛使用。

仓储业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工业生产的发展,柔性制造系统(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和工厂自动化(Factory Automation)对自动化仓储提出更高的要求,搬运仓储技术要具有更可靠、更实时的信息,工厂和仓库中的物流必须伴随着并行的信息流。

射频数据通信、条形码技术、扫描技术和数据采集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仓库堆垛机、自动导引车和传送带等运输设备上,移动式机器人也作为柔性物流工具在柔性生产中、仓储和产品发送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实现系统柔性化,采用灵活的传输设备和物流线路是实现物流和仓储自动化的趋势。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必将推动自动化仓库技术向更高阶段即智能自动化方向发展,在智能自动化物流阶段,生产计划作出后,自动生成物料和人力需求,查看存货单和购货单,规划并完成物流。如果物料不够,无法满足生产要求,系统会自动推荐修改计划以便生产出等值产品。这种系统是将人工智能集成到物流系统中。

目前,智能仓储系统的基本原理已经在一些实际的物流系统中逐步得到实现。可以预见,21世纪智能仓储技术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李振.仓储管理〔M〕.中国铁道出版社,1987

2.李仁.自动化装置及其应用〔M〕.机械工业出版社,1985

第11篇

1.1分级法

通过将互联网上的信息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分级、分类,然后根据各自的级别采用针对性的处置措施的网络信息管理方法称之为分级法。纳入分级体系的网页都会得到一个分级标记,当用户访问该网页时将其与过滤模板进行比较进而选址处置方案。

1.2依据URL的站点过滤技术

和分级法不同的是,站点过滤技术采用的是以站点为监测对象。该方法的前置要件是要有一个不良站点列表。系统通过对比用户访问站点的URL和列表中站点进行对比来决定是否过滤。因此,不良站点列表越齐全、越准确,那么该方法的执行效率和质量也就越高。基于URL的站点过滤技术是当前主流互联网不良信息监测方法,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的网络信息过滤产品中。使用该方法,重点是对不良站点列表的维护和整理。

1.3依据内容关键字的过滤技术

该项技术是人工智能技术在网络管理方面的一个重要应用。由于单纯对比关键字而忽视语境、语义的影响,使得关键字过滤技术的错误率较高,严重影响用户上网体验。因此,通过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将语义分析引入网络信息关键字过滤工作中,以提高分析判断精度。但该技术缺陷也较为明显,主要是实行效果和人工智能技术水平直接相关。由于当前人工智能技术还不够完善,用户不能自定义问题判定标准。所以该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产品较少,主要应用于某些特定领域,同时需要消耗大量计算机资源。

1.4其他信息过滤的方法

除了上述方法外,下面两种方法也较为常用。一个是图像识别技术。该技术以图像的色彩、深浅、形状和彼此间的位置关系为对比要素,将用户访问的图像和数据库中的标准图像进行对比,根据二者间的相似度决定目标图像的处理方案。由于图像描述精确程度较低,在应用过程中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误判,实际使用效果水平不高,有待继续开发。二是动态跟踪技术。该技术通过对用户访问网络情况的跟踪记录,实现对用户上网行为的全程监控,并以此为依据改进信息监控、过滤相关方案。记录的内容包括访问的时间、网页、流量、出错情况、屏幕快照、过滤原因、网页所属类目、关键词等内容。

2不良信息监测系统主要应用技术

2.1爬虫技术

顾名思义,爬虫技术就是利用半自动程序对互联网上网页信息进行采集,由于其情形如同爬虫在物体上爬行一般,所以将这种程序称之为爬虫。爬虫程序在启动时,需要一个初始链接,如同爬虫爬行的出发点,其后爬虫程序进入自动运行,自动决策其“旅行”路线,这也是爬虫程序半自动化的主要特征。爬虫程序会对起始页面进行扫描,经由页面中包含的链接访问其他页面,然后再对新页面的链接进行扫描,从而去往下一个页面。单纯从理论而言,只要条件允许,爬虫程序访问到互联网上所有页面。这是因为互联网上的页面彼此间或多或少都会有链接存在。爬虫技术的优点是通过爬虫程序的自动运行,可以通过获取URL最大限度的对网页、网站上的各类信息,比如文本、图片和音频、视频等进行下载分析,从而达到主动监控网站的目的。但由于该技术依赖爬虫程序的正常有效运行,一旦网站环境采用对爬虫程序进行限制的技术,比如用户验证码、反爬虫技术等,其监测效果就会大幅下降。

2.2网络协议解析技术

该技术是建立在网络协议采用层次开发方式的基础上的。网络协议在开发过程中,每一层开发都有其特定的开发目的。网络协议技术就是针对互联网网络层和应用层中涉及的各类协议进行分析,进而处置的技术。监控系统对数据网出口电路的网络流量数据进行采集,并采用报文重组、协议规则分析等技术手段对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其安全合法性,以此为基础开展监控工作。实施该技术需要配套使用协议还原设备,以达到解析还原、审核网络中上下行数据内容的目的。该技术应用范围较广,可以用于网页、彩信、文件传输、邮件等多种业务内容的信息监测。但受监控工作运作机理所限,只能采用被动的监控模式,同时,监控行为对协议解析设备依赖性较大,不同设备间不能通用。

3移动网络不良信息监测系统功能简介

CMNET网络是移动互联网的主要架构形式,当用户使用移动终端对移动互联网进行访问时,监控系统对用户访问和传递的信息进行采集和监测,并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对比、筛选,从中选出不良内容。筛选过程包括系统自动筛选和人工筛选两个环节,这种筛选方法既保证筛选速度又保证筛选质量。对于最终确定的不良信息,将其所属网站的URL列入黑名单,在依照黑名单进行封堵处理,阻止用户对其访问。不良信息监测系统采用中央、大区、前端采集三级架构体系,首先由前端采集点进行信息采集,信息报送至大区设备进行分析、判断,再由将所获取的不良网站URL及IP地址相关信息以黑名单形式汇总之中央设备。中央设备收到各大区设备报送的黑名单后进行汇总和除重作业,形成全网范围的黑名单,将其提交给流控系统,由其进行封堵。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有网站需要解封处理,也要由中央设备提交名单给流控系统进行解封作业。

4结束语

第12篇

关键词:智能电网;智能开关;开关柜;电器设计

中图分类号:TM5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15-0040-03

1 智能电网概述

智能电网即电网的智能化,这一趋势在当今世界已成为必然趋势。这一趋势是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兴起的。在现代通信网络技术的带领下,电力工业企业应用先进的技术设备,集合高端专家与人才,在计算机普及的情况下,将先进的通讯传感技术、信息分析决策技术和先进的能源电力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型现代化电网。这种智能化主要是网络,将或分散或集中的电力用户联系起来,以便能够最大限度、最全面、最快捷地获取所需电网系统数据,有利于对电力应用状况的检测与控制。

智能电网系统的具体主要优势表现在:(1)通过网络监控电力状况,能够防患于未然,将电力故障的发生率降至最低;在处理故障时,也能够集合网络优势,搜集各方意见,及时清除电力故障;(2)在电力故障出现时,能够快速隔离故障,避免出现大面积的停电现象,减少由此造成的人力财力消耗,避免社会动荡;(3)能够及时应对自然灾害,一旦发现外力破坏,通过阻止其他计算机网络的恶意攻击,用以保证电力用户的安全用电,电力设备和电网系统的的正常运行;(4)优化能源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配置,根据当地电力的实际情况,结合各个时间段用电需求的不同,合理调配电力资源;(5)能够合理调配资源在不同地区的分配,根据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使得电力供用达到最优化配置,以平衡地区间的用电需求;(6)比较有力的支持了电力市场的竞争,避免电力资源的浪费,实现整个电力系统优化运行;(7)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社会技术和社会资源,是的电力工业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要求相协调;(8)能够真正理解客户所需,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提供优质的服务,合理配置电力资源;(9)实现网络信息系统与电力市场之间的衔接,通过网络的数据分析优势,使得参与电力经济交易的企业更好地参与电网安全管理工作,开拓电力企业和事业的发展前景。

2 传统开关与智能开关的区别

由于传统的配电方式是通过断路器、熔断器、主令电器、控制继电器等各种电工仪表组合成的一种能够在高低压控制柜来实现开关配电及监视保护等措施,这种开关控制柜,在必要的情况下需要配有多种模拟指针仪表,为了方便给生产及维修带来方便,这种以人工直接进行控制而不是通过计算机智能管理是很难完成复杂的开关控制。

智能化开关柜则主要是采用了计算机智能监控模块技术,结合相应的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关设备。之所以这种开关柜的应用成为现代电力系统的发展应用趋势,主要是其与现代技术的密切结合,其所展现的高端科学技术,再辅之以计算机的数据处理技术等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它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也就无可厚非了。同时智由于智能监控模块的功能与开关柜的智能化程度密切相关,这种开关柜在简化了传统开关柜二次接线程序的同时,也提高了电力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与此同时,智能开关柜在性能方面更加易于维护,控制功能更强,并且可以通过通信接口,最大程度的推动实现电力站综合自动化无人值班。这些都是开关柜智能化技术的关键所在。

在普通开关柜的基础上,智能电力配电系统在配合新型的智能仪表(网络电力仪表、智能配电监控/保护模块等、网络I/O)的同时,通过电力网络通信接口,能够与中央控制室的计算机系统联网,从而实现对供配电回路的电压、电流等电参数的监测,同时也能对断路器的分合状态进行调制,在各种完善的远程监控软件的辅助下,实现遥调、遥信、遥测和遥控操作。

智能电网系统的信息测量主要由计算机智能现场数据监控模块完成:通过现场总线接口,将系统显示的数据传输到后台机,这样便于全时监控现场状况,实现网络集成式控制系统,满足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要求。智能化信息处理系统的主要功用在于:通过检验开关柜及其温度,及早发现故障,及时清除开关柜安全隐患;检测母线、断路器的性能及状况,对其功能实行全时监控;在线监视电力系统的人员及任务分配实施情况;在电力设备中主要是警示预警,比如线路老化,积雪挤压等状况,提醒电力部门及早处理;检测系统针对开关柜的各项命令的实施情况,检测其正确与否;对开关柜的智能化应用;记录下电网的故障,为以后的处理方式提供经验;通过专业的故障分析软件,细致分析故障的前因后果,提出较好地解决办法。

由于智能化开关柜技术初露端倪,发展尚不充分,有些技术难点尚有很大的争议,比如其中所应用的传感技术,目前尚无较大进展。当前符合应用水平的智能化装置比较少,大部分是利用微机技术中的数字信息监控技术代替传统的二次设备。

3 智能化开关柜设计原则

3.1 一次系统设计原则

第一,由于智能化开关柜采用计算机智能监测与控制,对一次系统接线并不会产生影响,一次系统接线方式及供电方案仍按相关要求与规定进行。

第二,结合计算机技术和各种人工智能,最大限度的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的模拟功能。

第三,通过计算机监控系统,检测电力系统的运行状况,可真正实现无人值班,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这既提高了效率,又节约了资源,是电脑系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3.2 二次系统设计原则

第一,开关柜内、值班室与中央信号系统信息数据设置与回路设计保持原状,计算机监测与控制系统中加入一套重复的计量、信号与控制回路

信息。

第二,开关柜内的信息数据设置与回路设计保持原状,值班室的中央信号系统取消,集中的保护屏应保留,计算机监测与控制系统中加入一套重复的计量、信号与控制回路信息。

第三,开关柜内的信息数据设置与回路设计保持原状,值班室的中央信号系统中出线开关柜不进入中央信号系统。计算机监测与控制系统中加入出线开关柜的信息与数据。同时,变配电站的中央信号系统应取消,要保留集中的保护屏,同时应着重考虑第二方案。当然,针对某些特殊地的特殊情况,则需要按实事求是的原则,具体选用最优方案。但是一般情况下,应优先考虑选用第三方案,因为第一方案一般不宜选用,选用时应慎重考虑,在综合考察和计划的基础上,确保采用最优方案,将消耗降到最低。

4 电气设计原则

4.1 一次系统电气设计原则

第一,应该根据电气的系统级别来确定设计原则,因此,在一次系统中,电气的主接线方式要保持不变,同时应该加入设计型号的说明,在说明中要详细记录所需的数据信息,以便于查询,同时也可以根据数据进行故障记录,及时发现问题,同时也有利于网络的监控。

第二,在选择开关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现代计算机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其在电力部门广泛应用。也因此在选择开关时,要选则与计算机技术相适应的自动开关。

第三,网络系统对开关的监测,要通过自动开关的常开触点,这样才能经由独立的出点联通计算机与开关,才能进行遥控制导。这一要求在低压自动开关时应重点考虑,最好是设计好有效的防范

设置。

4.2 二次系统设计原则

4.2.1 继电保护原则

这需要根据供电情况和供电需求加以考虑。如果供电需求在35kV及以上的话,供电系统可以考虑选用微机保护系统,并且由于变配电站的优点,这种情况下应该优先考虑采用变配电站自动化单元。如果供电需求在10kV以上那么,根据开关柜的设计原则,供配电系统保护方式的选择范围则比较多一些,可以选用微机保护,也可以选用继电保护。只是如果选用继电保护,实际操作中可以再设计一套有监控功能的变配电站自动化单元。

4.2.2 信号回路原则

对于开关柜的开关状态来说,所有的开关都需要监视,也即每一个开关,都要有一对常开触点,这样比较容易建立计算机与开关系统之间的信息联系。即使是这些开关的触点可以共用一个地线,但是各自性能不同,并不是所有的触点都可以连接与交流系统地线。所以,要在每一个继电器上设计单独的常开触点。如果是中央信号系统,就应在此基础上再加上一对常开触点,以便将信息引入中央信号系统。这两种触点要分开地线,这主要是根是两者所需电压的不同来设置的。

4.2.3 控制回路原则

如果要进行远方合分闸操作,就应该在计算机监测与控制系统上加上闸的常开触点,这样将其并连接到开关柜的合分闸开关或按钮上就可以了。同时应该考虑到实际的操作情况,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或是手动的或是自动转换的。由于计算机系统的应用,最好是设计两者兼有的,即手动与远方遥控二者合为一式,酌情选用合适的方式。比如,若计算机监控出现漏洞,还可以手动执行命令。对于供电需求在10kV及以上的,在计算机操作远方遥控时,对于遥控开关则要取消不对应的

接线。

参考文献

[1] 张玉泉,张小军,任玉芳.智能化开关柜的发展与应用

[J].电工技术,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