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村返乡创业好项目

农村返乡创业好项目

时间:2023-05-28 09:24: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返乡创业好项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村返乡创业好项目

第1篇

【关键词】农村毕业生 返乡创业

一、传统思想包袱沉重,不愿返乡

在传统思想中,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能培养出一名走出农村,扎根城市的学生真可谓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事情,全家人乃至于全村人都对此寄予厚望,期待学生毕业后能够飞黄腾达、有所作为,因此,对部分返乡创业的农村籍毕业生,家长和乡亲都会很不理解,甚至有时还看不起,认为是没有能力在城市打拼了才回来创业的,这种思想包袱会给返乡创业毕业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影响。部分农村籍毕业生本身也或多或少有类似的优越感,传统思想包袱沉重,对自己期望值很高,人生理想准备在城市中闯出一片天地,不打算回到农村去。

根据对重庆市工业学校正在就读的496名农村籍在校生调查结果显示,在受访的农村籍学生中,88.7%对就业表示有压力,可见学生们对于就业形势不乐观。但尽管如此,调查中有41.2%的人将未来留在大城市,同时有一半人把中小城市作为就业目的地,而愿意返乡的则不足9%。由此可见,农村毕业生更青睐于去实现在城市扎根打拼的理想,返乡就业热情较低。对“你今后是就业还是自主创业”时78%的人把就业摆在第一位,他们认为就业者只需完成上级交办的规定工作,如果成为创业者,则需要全方位统筹工作的方方面面,倾注更多青春与汗水。如果出现经营困难,就业者船小好调头,大不了重新找工作,而创业者失去的可能是其全部,这就与本来对返乡就业热情很低的状况相比,返乡创业的农村籍毕业生更是寥寥无几。

二、创业项目档次低,发展空间狭窄

农村毕业生返乡创业的规模小,以个体工商户为主,注册资金量少,通过对重庆市工业学校农村毕业生创业规模和创业行业分布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主要创业资本在5万以下,5万以上的仅占17.3%,比重较小。另外,农村毕业生返乡创业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虽然准入门槛低,而做大做强需要创业者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

据调查中职院校调查问卷企业初次投资规模统计,主要创业资本在5万以下,5万以上的仅占17.3%,比重较小;企业用工主要集中在10人以下,10人以上的仅占14.7%。企业年利润统计看出利润在5万以下的占多数,5万元以上仅占9.6%。综上所述,农村毕业生返乡创业的档次比较低,大公司、大企业比较少,技术产业更少。通过对重庆市工业学校璧山、长寿 11 名农村籍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者的实地走访,有 8 名创业者进行猪、牛、羊、兔等的养殖,有3 名创业者承包土地进行果树和蔬菜种植。养殖猪、牛、羊、兔等都使用了传统的养殖方式和方法,高新的养殖技术都没利用上,猪、牛、羊、兔的品种也比较传统,好的品种还不能适应当地的成活。养殖的销售基本上是璧山和长寿及周围的县市。果树和蔬菜种植技术也是相对落后,蔬菜大多数是利用大棚技术进行种植,果树基本上是苹果树、桃树、梨树等,大多运用传统的嫁接和授粉等技术。果树和蔬菜的销售地域大多都是本地,走出重庆地区的很少。

三、创业资金短缺,融资困难

通过调查问卷和实地走访,中职院校农村毕业生认为资金是创业初期最大的困难。中职院校农村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规模较小却具有较大的风险,所以许多风险投资公司都不愿意将资金投入到中职院校学生自主创业中。没有很好的启动资金,中职院校农村毕业生即使有很好的创业设想和项目,也会被迫叫停或放弃。在创业初期的毕业生筹措资金除了向家人、朋友借款以外,大部分需要通过银行的小额贷款来解决。但在实际的调查中,有近28.5%的毕业生表示不知道可以小额贷款,有近62%的毕业生表示银行小额贷款手续太麻烦,再加上找不到人担保等因素,很多毕业生放弃贷款来筹措资金,仅有不到30%的中职院校农村毕业生通过贷款实现自主创业。这部分幸运的农村毕业生,最终从商业银行将启动资金贷出来,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接踵而至,国家虽然有扶持政策,但是条条框框太多。银行方面所要求的东西多,手续繁杂,甚至对于农村毕业生来说是难以接受的苛刻,加之贷款的成本并没有优惠太多,对于新创办的企业来说杯水车薪。农村毕业生返乡创业对创业资金的需求是非常渴望的,但是又得不到政策的支持,不能满足农村毕业生返乡创业对资金的需求量。四、创业经验不足,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农村毕业生缺乏对创业载体评估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农村毕业生毕业后大多在城市打工了几年的时间,返乡后并不了解农村的市场需求,这时候如果选择专业的打造团队对农村的现有企业做调研,一来成本较高,二来速度慢。所以农村毕业生创业往往选择与外出务工期间从事的行业有关,这样创业项目既没有结合地方特色,又没有与当地市场接轨,自然不能达到创业前的预期。往往在城市销售很好的产品回到农村就无人问津,产品滞销严重。

(2)农村毕业生在创业项目的选择上,从开始就没有进行长远规划,一般是照葫芦画瓢,跟风行为严重,看中某个项目就一窝蜂的扎进去,在这种短期的农村毕业生返乡创业内部不良的竞争下,我们可以想到最后的发展结果就是无人盈利,两败俱伤。

(3)农村毕业生返乡创业选择的企业没有延续性,存在的周期相当短,在管理过程中根本不注重企业的生产质量,长期发展。

五、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创业能力较差

当今的学校教育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师授课是学生们主要的知识来源,是一种被动式的灌输式学习,而授课教师主要以学术型为主,很少能走出屋子来到田间地头从事关于农业方面的实践研究,对农业没有切身的体会,了解不到书本上没有的一些返乡创业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受这样教师指导过的学生其在返乡创业中会带有很大风险。学校对外交流不够成熟,很难将一些可行性较高的在校创业获奖项目转化为实际成果,创业实习平台没有得到有效的建立,学生参与实训学习机会少,即使获得了实习机会也大多流于形式,实际效果不明显。

第2篇

县返乡农民创业就业调研报告

本次调研共计走访企业80余家,召开座谈会20余次,参加座谈企业代表共计260余人,共计发放调查问卷260余份,通过访、听、查、问等方式(走访创业户、走访相关农户、走访领导、走访项目实施点,听创业户汇报、听相关部门汇报情况、听调研组干部意见,查看创业规模、查看相关部门实施项目情况、查看领导对创业的重视程度、填写问卷调查),充分听取和收集广大创业者的意见建议。

(一)外出务工人员情况:

外出农民工230928人(男129054人,占55.88%;女101874人,占44.12%)。文化程度:小学53313人,初中95941人,高中(职高)26473人,大专及以上20789人。年龄结构:31岁以下66016人,31岁至40岁53041人,41岁至50岁45748人,51岁以上20298人。从事工种:技工25317人、管理13315人、普工80810人。地区分布:广东省48584人、浙江省27706人、福建省15987人、上海市8467人、其他省20009人、省内县外19411人、县内9266人。截止目前,大约有5000余人在县内创业(其中微型企业464家,大约占9%),累计从业人员达46463人(企业10790人,个体35673人)。创业主要为养殖业(猪、牛、羊、鸡、豪猪、野鸡、兔子、鱼、蛇等)、种植业(茶叶、方竹笋、经果林、中药材、蔬菜等)、加工制造(食品加工、衣服和鞋来料加工、水泥制品、家具、电器等)。

(二)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特点

1、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数量逐年增加,发展特色产业(**乡种植食药材玉竹、**镇豪猪养殖、林下养鸡等)数量规模不断加大。

2、大学生返乡创业注入新活力,文化程度明显提高。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达50%以上。

3、青年、妇女创业比重大年龄偏轻。50岁以下人员占了70%以上。2012年以来,全县共办理微型企业464户,注册资金4640万,带动就业2320人。

4、农民工创业经济实力有所提升,技术水平明显提高。**镇**坝建材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引进先进自动化生产设备。

5、企业联动发展,资源得到有效合理利用。新州镇丰利木材加工厂与木炭加工厂合作,实现废料合理利用。

6、搭建交流融资平台,成立青年创业协会。实现会员资源共享,组织会员外出培训,提高创业者的管理经验和经营能力。

(三)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的作用和意义

1、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让荒芜的土地重现生机。在调研中了解,农村大多数返乡农民工创业都是围绕我县产业发展,承包荒山、草坡,流转撂荒耕地,发展农产品的规模养殖、种植、加工、流通服务业,整合生产要素和资源要素,实行专业化、规模化经营,推动了农业的商品化、规模化、特色化和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实体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

2、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加快了城镇化进程,给空巢家庭带来了阳光。在调研中了解,我县大多数返乡农民工创业在城镇周边是以发展二、三产业为主,大量就近转移了农村富余劳动力,使农民离土离乡,改变了以往乡村十室九空的冷清现象,使老人有人照顾,小孩子有人看管,给空巢家庭带来了阳光雨露。一是为小城镇发展提业支撑。农民工创办的企业近半数办在小城镇和县城,除去投资于农业经营和谋生型的小企业,规模稍大的工商服务业绝大部分是办在小城镇和县城。这些企业带动资本、劳动力等经济要素向小城镇集聚。二是发展了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配套产业。部分回乡农民工在城镇创办教育、医疗、文化、住宿、餐饮等商业服务业企业,发展房地产业,提供多方面的生产生活服务,直接投资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小城镇配套产业发展。许多投资于城镇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的回乡创业者,是一半在外地创业,一半在家乡投资,他们在家乡投资的工商企业,具有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企业的发展水平;他们投资的城镇基础设施和商业服务业,既适合当地的需要,又往往具有城市设施和产业的质量和品位。三是扩大小城镇人口和经济规模。

3、为民营经济发展、招商引资、富民强县激发活力。我县农民工在沿海地区进城就业务工,经受市场经济和工业化洗礼,积累了一定资金和人力资本,他们回乡创业,把资金和发达地区的市场观念、技术、管理带回家乡,一是成为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中小企业、工商服务业发展重要力量;二是成为招商引资,承接沿海劳动密集产业转移的主要力量;三是成为结合当地资源,开发特色产品,提升传统产业的重要力量;四是为农村公共服务事业提供了一批较高素质人才。

二、返乡农民创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党政领导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未能公平对待,缺乏优惠政策

1、没有把服务农民工返乡创业视同招商引资一样重要。县乡两级政府把改变当地经济不发达的希望过多寄托在引进外商和大企业上,并为之制订一系列优惠政策。认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小打小闹,交税少,发展慢,只能解决他们自己就业增收的问题,对县域经济发展、财政增收作用不大。甚至不相信农民工返乡创业能成功,没有把服务返乡创业摆上位置。有的支持只是停留在讲话、邀请上,缺少具体的政策措施。

2、政策上不公平。县政府让引进的大企业进工业园区、实行优惠政策或配套服务;而农民工返乡创业进不了园区,也得不到对园区企业提供的优惠政策和多项服务,这就形成与较大企业之间的不公平。农民工返乡创业有的吸收了城镇待业人员、失地农民,更多的是解决农村不能外出的40、50农民的就业。同样是解决困难群众就业的创业,在城市能得到税费减免、小额信贷等优惠政策,农民工返乡创业就得不到这些政策。这又形成与城市创业的不公平。

3、扶持政策落实滞后。据调查,返乡创业得到政府支持的面偏小,比如扶持城镇再就业的有关政策、妇女创业贴息贷款政策、小微企业扶持政策,有些是难以操作落实到位。

(二)服务机制不健全,部门指导不力,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

1、对返乡农民工创业指导不力、服务不到位。相关职能部门对农民工创业就业底数不清,对中央、省、市、县出台的返乡农民工创业优惠政策的宣传和落实不到位。很多返乡农民工创业在选择项目时,缺乏相应的服务机构和专业人员帮助予以论证。一些返乡创业项目兴办起来后,后续跟踪服务不够,当初承诺的各项政策落实缓慢、透明度不高。例如妇女创业小额贷款贴息部分返还缓慢、部分养羊补贴、发展大鲵养殖饲养池补助未落实到位;对已成功申报如著名商标等的企业奖励政策未兑现。

2、各项审批办证程序复杂。虽已有一些部门进行了改革,例如商事制度改革,但还有很多部门未简化办事程序。我县目前还未完全实现一站式服务,创业人员办事要多头跑、来回跑,耽误过多时间。有的返乡创业农民工因办理手续程序复杂而半途而废。例如办理返乡农民工证需要4个单位盖章,程序繁琐,让办事人员多次跑,来回跑。

3、有些执法单位缺乏对法律法规的宣传,执法态度较差。

4、办事难,三乱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地方未能从根本上转变政府职能,摆正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关系,努力营造适合群众创业和企业发展的公共管理服务环境,还是采取管、卡、压的做法。办事难仍然是创业者面临的问题,对于一些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来说更是如此。有些人说返乡前受到热情对待,办厂时也有人服务,但是企业一旦落地,再想找政府部门办事,解决问题就十分困难。根据对返乡创业者反应,认为审批企业或立项难 政府部门乱收费、企业负担重,开办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手续复杂,程序繁多,辗转多个部门,差不多是环环收费。一些部门甚至去企业吃、拿、要。三乱现象时有发生。农民工返乡创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规模较小,结构单一,产品科技含量低,加上主要依靠自有资金,多数投资只有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一些政府部门的违规行为无疑加重了创业者的经济负担。

(三)资金不足,融资渠道不畅。调查表明,近八成农民工返乡创办的企业发展得不到金融机构的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开业时主要靠自有资金,把打工中积累的有限资金集中用于租地建厂和设备投资,开业后缺少流动资金的情况比较突出。资金不足基本是依靠民间借贷,到银行贷款的不多。部分企业产品有市场,因融资难,无力扩大规模。90%的返乡创业者反映资金不足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造成返乡创业融资难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农村资金返流城市,供给农户和中小企业的资金短缺。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的供给渠道主要是农村信用社一家。二是贷款利息高。一些地方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月息为 9.1厘,加上贷款申请过程发生的交际费用,月息实际超过1分,年利息超过12%。三是缺乏信用贷款,只有抵押贷款。初创企业抵押物缺乏。同时,小企业的设备不能抵押,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不能抵押;抵押折扣高,对抵押资产的评估只能达到资产价值的60%左右,再折半放贷;农业企业的资产流动性差,不能抵押,土地不能抵押,贷款更加困难。四是信贷担保体系发育迟缓,担保机制难以适应。一方面是县的富民担保公司、就业局的小额贷款担保机构发挥作用不好;另一方面是忽视对中小企业、农民工返乡创业信用制度的建设。五是政策性贷款和财政扶持贷款极少。比如农行、农发行对返乡农民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创业,支持基本没有。

(四)缺乏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和企业布局。县内缺乏科学合理产业发展规划和企业发展布局,没有明确主导的发展目标,各自为阵。一是没有依据市场需求和突出我县产业特色,规划布局产业发展;二是凭经验跟着感觉走,搞重复建设,以致企业规模小,产业链条短,企业经营管理不规范,往往是产业搞起来之日就是败下去之时,这在种植业养殖业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五)基础设施不完善,制约发展。一是政策因素用地难。由于城镇建设造成土地紧张,返乡农民创业用地审批困难,土地供应难以满足企业开办和发展所需,特别体现在一城三区范围内。二是土地流转过程中问题多。返乡创业人员中大多数从事种养殖业,需要大量土地进行规模种植,但在土地流转方面没有相关参考办法,大多数农民不愿流转土地,也存在因土地流转价格不确定而造成合同难以签订情况。三是水、电、路等设施不通畅。发展种养业的一般都在较为偏僻的地方,自然条件很丰富,但普遍存在水资源匮乏、电力和通讯设施差、交通设施跟不上的问题,直接导致生产成本高,产品交易周期拉长等问题,降低了利润空间和市场竞争力。

(六)返乡创业者综合素质不高,创业培训工作力度不够。一是创业者缺乏相关的创业知识。返乡农民工大多数有创业意向,创业冲动,虽然在外出务工时掌握了一定的技能与经验,但在工商、税务、金融、科技、管理、劳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欠缺,市场分析能力、组织经营管理能力不强,缺乏自主研发、技术创新意识,难于适应市场、驾驭市场,造成在创业道路上困难重重。二是创业培训覆盖不广,缺乏针对性。虽然有关部门采取各种形式组织开展了创业培训,但存在短期培训的多,长期培训的少;培训内容趋同的多,有特色针对性强的少;培训初级人才的多,培训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少;培训以完成考核目标任务的多,注重实效的少。

(七)缺乏对创业就业优秀人才的激励机制。调研发现很多农民工,他们靠流转土地,大规模搞种养殖业和其他加工业,他们解决就业,创造税收,有些一个小微企业同时从事好几样产业发展,其创业很艰辛,意义非常之大,但是少有人去关注过他们,更多的却是一些服务部门打着服务的旗号去收这要那。党委政府缺乏对先进典型进行宣传和表彰激励。

三、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的建议

(一)加强领导,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政策保障。一是把返乡创业工作作为一项德政工程、惠民工程列入重要日程,引起各级各部门领导高度重视,切实制定返乡创业专题规划,专项推进返乡创业工作,细化工作任务。二是建立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一年度至少召开两次会议,重点研究协调返乡农民创业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三是组建专门返乡农民工创业机构,落实人员编制、经费、办公场所等。指导农民工创业就业,对返乡农民工选择的行业进行科学规划和引导,减少创业的盲目性。四是加强政策宣传,开展信息延伸。在重点村建设信息公开栏,在县有线电视台开辟用工信息专栏,结合六五普法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同时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和劳动保障平台信息网络及相关设施建设,鼓励、支持中介组织参与到促进返乡农民工创业工作中来。五是继续运用好523农民工节这张品牌,扩大影响力,积极宣传和做好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工作。

(二)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确保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接地气。一是强化政府部门效能建设,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完善真正的一站式服务,全部审批部门入驻政务大厅,并对各项审批事项和手续办理流程进行公示,切实解决关卡多、办事难等问题。二是建立健全监测网络。加大对农民工返乡情况的长期跟踪监测,了解其所需所想所求,协助返乡农民创业项目申报及评估认证申请,开展经常性的返乡创业项目的跟踪调查,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并及时传输相关信息至县有关部门。同时,根据企业发展需要组织好农村富余劳动就地转移和输出。三是要改进服务方式与手段,要抓好乡镇与县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网络连接与畅通,实现资源共享,发挥效应。对有资金积累、有市场信息、有管理经验、有创业就业需求的返乡农民工实行特别的联系与服务,为他们创业就业提供方便。四是加强问责和公众监督。针对群众反映办事效率慢、服务态度差、乱收费等现象要严肃处理。

(三)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资金支持。一是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改进资信评估制度,要进一步扩大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贴息范围和金额。特别加大对发展中企业的资金扶持。二是设立创业基金,由县级财政拿出一定数额的资金,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发展。创业基金由财政部门管理,经贸局、市场监管局、工商联、民企配合工作,鼓励创业成功人自愿加入创业基金。三是进一步完善贷款风险管理制度,继续支持信用联社采用的信用证制度、完善农户联保贷款制度、加强县富民担保公司支农贷款担保力度,金融机构出台相应便民措施,使国家出台的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信贷政策措施惠及返乡创业者,解决返乡农民工创业资金所需。四是落实好扶持微型企业发展三个十五万政策,养殖补贴、小额贴息等优惠政策及时兑现,鼓励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落实好黔微贷微型企业贷款项目,柜员信贷通贷款项目,由政府出资给我县微型企业提供1-2年会计记账服务,建立企业信用,诚信贷款。五是发挥青年创业协会与两家银行签订的保证金贷款协议的作用,帮助一定数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六是根据国家鼓励民间资本合法运作的相关规定,制订相关激活民间资本的具体办法,推动民间资本合法运作,释放出民间资本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巨大潜力。

(四)大力发展市场主体,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一是认真落实商事制度改革,推行注册资金认缴制,实行先照后证改革,简化经营住所登记条件,着力推进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工作。释放改革红利,大力发展市场主体,实现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快速增长。二是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强化企业自身制度建设,合理规划。鼓励成立股份制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合伙企业等,让企业做大做强。三是通过打破行业区域界限、优先安排用地用电用水、奖补贴息、税收优惠、优质服务等措施,因地制宜引进、扶持、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推进龙头企业集群化发展,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集聚效应,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五)完善创业基础平台,为返乡农民工创业创造良好环境。一是继续完善小城镇、工业园区、各类果业、养殖业基地以及商品流通等公共设施建设,建议在工业园区建立小微企业创业孵化园,集中建立简易厂房,可通过廉价租赁或限期免费使用等方式提供给初期创业者,以此解决土地征用和环境评估等问题。二是鼓励多种产业共同发展。鼓励发展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例如结合大数据黔北呼叫中心落地我县,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产业;充分利用好我县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富有特色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或观光农业;与时俱进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人才、信息、技术、就业咨询等新兴服务业。结合小城镇和城市社区建设,加快发展家政、维修、护理等社区服务业。三是完善土地使用制度和措施,将返乡农民工创业用地纳入城乡发展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建议制定适合我县的土地流转管理办法,切实解决土地流转问题。四是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应尽量协调解决企业反映的道路、用水、用电等问题。

第3篇

落实扶持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强技能培训和技术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软环境”仍待优化。

在黑龙江省甘南县农民电商协会,四五名员工正通过网络联系有购买意向的商家。会长商英杰今年36岁,出生在农村,中专毕业后回家种了一年地,然后便开始了打工生涯。

当过屯长,干过农村经纪人,2014年商英杰成立了英杰源水稻专业种植合作社,种植基地面积从200多亩发展到1000多亩。随后他注册了“粮王爷”商标,2015年4月成立了公司,“粮王爷”牌农产品正式开售。6月,公司开始利用电商平台销售产品,目前已有两家淘宝店,线上收入超过40万元,占营销收入的四成。

如今,商英杰拥有4000亩种植基地,“粮王爷”旗下有十余种产品,已带动30余户农民走上致富路。“作为农民创业者,我的创业还只是在路上。”商英杰说,他正筹划着开拓市场,今年准备再开两家网店,争取线上收入翻番,让“粮王爷”走进更多寻常百姓家。

当前,各地农民工返乡创业总量呈现上升趋势,给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然而,农民工返乡创业之路并非坦途。资金缺乏和融资难的问题始终困扰着他们,同时一线工人短缺、技术支撑不够等难题也亟待解决。

返乡创业带动就业

在甘南县,像商英杰一样返乡创业的农民还有不少。“虽然总量不大,但还是呈上升趋势。”甘南县劳转办主任朱晶桓介绍,目前甘南从事农产品电商的人数超过400人,主要是农民。

相较于大学生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多依托当地资源,生产经营模式相对传统,不少是家族式小作坊和企业,其中从事种植养殖的比例较大。

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层台镇斯栗村,村民胡启波联合村里18位村民于2014年创办了斯栗牲畜养殖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生猪养殖。目前,合作社建起占地6000平米的圈舍,配备包括生猪配种、产崽、育肥等多个功能分区及多台养殖产业设备,存栏已达8000头。

“对农民工创业来说,市场好很重要。今年持续上涨的猪价让我更有信心把猪养多、养好。”50岁的胡启波表示,合作社与屠宰场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打造出“斯栗猪”生猪品牌,吸引了不少养殖场和屠宰场前来订货。目前已吸纳十七八位返乡农民工就业。

作为斯栗村最早出门打拼的一代人,回乡创业一直是胡启波的梦想。“我们这代人读书少,创业就要盯紧熟悉的项目。养猪在农村最常见,也最熟悉。”他说,大量的扶贫政策和返乡农民工创业优惠措施为他们提供了支持。

办厂也成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新选择。在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为了带动移民搬迁群众脱贫,当地创办了很多社区工厂。政府更是每年由县级领导带队,分批次赴北上广深等地开展招商活动,鼓励引导平利籍在外创业人员返乡办厂。

34岁的奚精华之前一直在福建的服装厂打工,现在他回到平利县,带着福建的技术、生产管理理念和订单创业。目前已经在5个镇7个移民小区开设了专门生产手套的社区工厂,年生产能力达到300万双。

“2011年至今,全县共召回平利籍在外创业成功者45名,其中28人创办了社区工厂。”平利县人社局局长杨飞介绍,截至2015年底,全县865名返乡农民工通过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实现了创业,占创业农民工总数的78%。累计返乡成功创业的农民工2100余人,年营业收入达5亿元,带动县内1万余人就业。

前景虽广道路崎岖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东部地区加快转型升级,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进程加快,逐渐培育出新的增长点,出现农民工“回流”。“农民工选择返乡创业就业,既满足了地方企业的用工需求,也是地方经济活力的一种表现。”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江永红教授认为。

安徽出现了明显农民工“回流”迹象。自2015年起,安徽积极落实农民工创业就业政策,组织开展“春风行动”等专项活动,实施“创业江淮”行动计划,农民工创业就业环境不断优化,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比例进一步提高。

“农民工返乡创业可以较好地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他们带回了见识和技术,对地方经济、相关产业熟门熟路,也容易和当地群众沟通交流。”陕西省安康市委书记郭青认为。

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撒拉溪镇兴隆村,9个组均有诸如面条厂、砂石厂、种植养殖等产业发展项目。不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都返乡了,留守现象得到改善。据了解,单在一张姓创业者所办公司的辐射带动作用下,村内留守儿童数量就由126人减少到60人,空巢老人数量由21人减少到11人。

然而,农民工返乡创业之路并非坦途。资金匮乏和融资难是创业者普遍面临的困扰。在毕节市,创业者王平(化名)正在为公司发展缺资金犯难。“为了贷款,家里和公司能抵押的都抵押了,但为了抵御市场风险,公司至少还缺50万元的周转资金,不知该怎么办。”王平说,由于没有可抵押的东西,找银行贷款更困难。

从2013年的小微企业到如今注册公司逐渐发展壮大,贷款难是王平最深刻的感受。“刚起步的小企业没多少资产抵押,银行贷款的授信额度低,手续也繁琐。”他说,创业三年,遇到资金困难时大都是找亲戚朋友借钱解决。即便能从银行贷到款,资金量也小,而且限制较多。

“我最头疼工厂一线专业工人短缺。”陕西安康的创业者杨业强(化名)说,虽然社区工厂建厂初始想解决移民搬迁社区居民和返乡农民工就近工作,但对于他这样以来料加工为主的工厂而言,工人流动性太强,培训成本始终维持在高位,甚至因经常无法按时交货而损失订单。

“现在工厂有300多人,但4月进入采茶季后,很多工人为照顾家里种的茶叶就不来上班了,人员流失明显。可工厂的货还要交。”杨业强说,新员工手把手从零开始培训,很多人刚能上手又出于各种原因走了,厂子始终难以满负荷运转。“工厂一年生产量为500万双手套,可订单最高有2500万双,我不敢接,接了也完不成。”

一些创业主体还缺少高水平的专业技术指导。“目前合作社种植的水稻品种,就是看周边农民种啥好,就直接选啥品种了。我们希望能得到农业科研院所专家的指导,引进一些优良品种,同时也帮我们提高一下种植技术。”商英杰表示。

破除创业“拦路虎”

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能够在农村形成产业带动,吸纳农村闲散劳动力就业,带动地方脱贫致富。但从当前状况看,创业者还面临不少“看起来好,申请却难”的尴尬,政府还需在创业“软环境”营造上下更大力气。

一位创业者反映,几年前企业刚起步时,他了解到政府有个扶持政策规定:小微企业注册资金达10万元的,可享受5万元的政府补助。但直到2015年他才拿到这笔钱。

“为了拿到补助,前后跑了很多次部门,各种花销近3万元,但是在最需要资金时却没领到钱。”这位创业者表示,返乡创业就是看好这些优惠政策,但是实际申请并不容易,创业扶持政策落实有所欠缺。

与上述创业者有同感的创业人士不在少数。他们表示,希望政府出台更多激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优惠措施,譬如落实减税和降费政策等。同时,通过加强政策宣传和落实监督,确保相关帮扶政策得到及时有效的实施,让创业激励真正落实到位。

就农民工返乡创业资金问题,多位基层工作人员和创业者建议,应开辟专门信贷业务,设立创业发展基金,多措并举破除创业“拦路虎”。

“希望政府能够充分考虑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给予更多贷款支持。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开辟专门的贷款业务,以满足农村创业的多元资金需求。可联合工商联和县财政等部门,设立农民创业发展基金,作为农民创业的初创资金,或短期周转使用。”王平等人表示。

第4篇

一、返乡女农民工就业创业现状:

(一)、返乡农民的基本情况:

截至**年3月底,**县累计返乡农民工8.9万人(其中女性占40%),占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总数(19.8万人)的44.9%,其中,其中珠三角地区就返乡6.6万人,长三角返乡0.8万人,其他地区返乡1.5万人。从地域分布来看,返乡农民工以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为主,达7.4万人,占返乡总数的83%;从年龄结构来看,16—30岁以下民工返乡5.86万人,占总数的65.8%,30一50岁以上民工返乡3.04万人占34.2%,产业熟练工人、企业老员工返乡比例比较低。

(二)、女农民工返乡的主要原因:

在我们调查的返乡女性反映的情况来看,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金融危机的影响。沿海企业受到严重冲击,有的企业甚至倒闭。有的农民工无法找到工作,有的农民工工资普遍降低,勉强能够维持个人生活,不如回家发展产业计划。二是解决留守在家孩子的教育问题。以前夫妻双方在外务工,把年幼的孩子交给年迈的老人照看,造成了这些留守孩子心理上的阴影、人格上的不健全和学习上的欠缺,在社会、家庭和子女的强烈要求之下,很多返乡的女性留了下来照顾孩子的生活和学习。

(三)、返乡后的就业情况:

我县各级各单位采取积极措施促进返乡人员再就业,通过加强信息服务“找岗”、加强区域合作“保岗”、推进新型工业化“增岗”等形式不断强化职业培训、鼓励返乡创业,解决了大部分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我县将多家教育培训机构进行整合,构建了一个中心(县就业培训中心)、一所职校(县职业中专)、一支团队(全县7家定点社会培训学校)的“111”县级职业培训网络,形成了集电脑操作、基础英语、车钳电焊、电子应用、驾驶汽修等多项职业技能于一体的就业培训体系。今年来,通过职业培训网络,已累计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513人,开展阳光工程培训400多人,较大地提高了部分返乡农民工的就业能力。截至**年4月底,全县返乡的8.9万农民工中,已有7.4万人再次外出务工(其中实现省外务工5.1万人,省内务工2.3万人),部分留乡创业、和就地4转移就业,部分仍在观望。

(四)、返乡女农民工的创业现状:

返乡女性积极自主创业:在我们调查过程中发现,返乡女性在家留守责任田和责任山务农的只占到10%,90%的女性回家后用自己在外打工积攒的储蓄作为原始基金发展自己的创业计划。**年,车湖垸乡高湖村1组的覃晓芳前几年和丈夫在外开餐馆积攒的19万元,作为创业基金,在娘家青林乡开办了大型养鸡场,年出产3300羽蛋鸡,现在已基本实现盈利;该乡长堰村的41岁的覃清香**年前随丈夫在一家电池厂打工,为照顾临近高考的孩子学习,回乡投资12万元办起了生猪养殖场,年出栏100头生猪,9头母猪。钟家铺乡林场村36岁的徐红群,2007年冰灾市和老公回家,在朋友的推荐下利用本地林木资源丰富的优势,投资近50万元办起了环保木炭加工厂,销路好,利润丰厚。创业的基本要求带动了她们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近年来返乡的多数女农民工已经接受了劳动部门、“阳光工程”等提供的技能培训和专业知识的培训,掌握了一门专业技术。在我们调查的540名对象中,40岁以下的女性100%接受了补贴的电脑、家政、烹饪等技能培训项目;40岁以上的女性100%接受了畜牧、农业等部门组织的送科技下乡的养殖等专业技能培训;100%的女性希望接受政府组织的收费偏低的技能培训。今年42岁的太平桥乡九桩堉村的张一萍,养殖了80头波尔山羊,一直以来她跟着饲料店的技术员学些技术,在实践中摸索,县畜牧局的技术员到他加上了一堂课后,她深有感触地说:“真正掌握一门技术对养殖业是大有帮助啊!”

政府积极引导和扶持创业:年初县委下发了《关于鼓励全民创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将返乡农民工创业纳入全民创业扶持范围,制定出台了《**县创业引导资金管理实行办法》、《**县创业实体聘用本县从业人员补贴试行办法》、《**县创业小额担保贷款试行办法》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构建起了以小额贷款担保为主,税费减免为辅,社会保障为补充的农民工创业配套扶持政策体系。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各部门在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特别是对有资金技术和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免费开展创业培训,免费提供创业服务。沙坪镇返乡女农民宋智慧,今年2月在该镇创办牲猪养殖合作社,顺利获得了4万元的小额贷款担保;漳江镇返乡女性伍惠英在本镇创办惠源制衣厂,相关部门齐上阵,仅用时5天就将证照办理、贷款申请、用地划拨、税务登记等手续全部办理完毕,劳动部门还主动为其招满了103名员工,这些激励举措极大的激发了返乡农民工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热情。目前,我县返乡农民工创业潮正在逐步升温,现已相继有819位返乡民工创办了经济实体,实现了从“打工者”到“创业者”的转变。

(五)、返乡女农民工创业过程中面临的困惑与需求:

通过调查走访,发放问卷,被调查的540名女性在创业的要求上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择业上希望得到指点:部分返乡女性带着“落叶归根”的思想和积累多年的心血回到家乡,她们已经不习惯被限制在几亩良田上,她们更想做点能够有较大收入的创业,但是限于对市场了解程度,在选择项目上犹豫不决、举棋不定,她们极想得到有效的指导和帮助,选择一门前景可观、效益不错、投入不是太大的项目。

2、技术上希望得到指导:调查中,已经在进行自己创业计划的女性普遍反映,自己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和学习,是在摸索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希望得到有关部门一对一的技术服务和指导。太平桥乡的孵化大户李志华、钟家铺乡骆松枝,在选择了土鸡孵化和生猪养殖项目后,自己买了相关资料学习,然后遇到困难在饲料供应商的指导下学习了一些防疫知识,基本能够应对一般的疫情和小的病害,但是她们仍然想得到最优质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希望有关单位能够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相关技术的培训。

3、资金上希望得到扶助:返乡创业女性在创业过程中,初期可能会遇到市场了解不够、技术跟不上等问题而出现亏损情况,这种时候她们最期望得到政府在资金周转上的扶助,帮助她们度过难关,缓解因经济上的压力带来的创业积极性的挫败导致最终放弃创业计划。

4、组织上希望得到关爱:创业过程中,这些女性不希望孤身作战,她们希望有协会或者专业合作社这样的组织给予技术、资金、流通上的各项帮助,希望得到组织的关爱和温暖,希望周边产业能形成一个极大的产业链。

1、加强服务协调,促进妇女就业创业:

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妇女创业就业能力。继续积极推进“政府买单、部门领办、妇女受益”的培训模式,依托培训基地,结合当前形势变化,开展具有市场导向性的就业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多形式、分层次开展培训,大力提高妇女的创业就业能力,逐步形成“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工作新机制。适时举办巾帼创业培训班,帮助有创业需求的妇女学习新知识、引进新技术,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经济效益,有效发挥妇女在促进发展、拉动内需、维护经济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2、着力培育项目,拓宽妇女创业就业渠道。

一是大力发展本地工农产业,增加本地就业的吸附能力。要积极探索“离土不离乡”的就业模式,留住返乡农民的智慧和经济实力。太平桥乡中心村1518人,**年之前,每年外出打工人数为110人左右,**年下半年以来,中心村周围的中小企业从以前的3个增加到今年的5个,且新增的文源油茶开发公司需要大量劳动力,据统计,今年该村外出人数减至50人(均为常年在外打工者)。二是以家庭致富促进灵活就业。继续发展特色女性就业品牌,通过联系外包加工业务等形式为农村失地女性、返乡妇女创造就业岗位。形成培训-实践-就业模式。

3、搭建服务平台,促进妇女创业就业

一是积极引导农村专业合作社和相关协会的建立,县农业协会组织要继续加大对农村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的指导,形成协会帮助会员实现多赢的服务渠道,让协会成为农村产业大户的娘家和“贴心人”。二是建议加大对中小企业和农村产业大户的金融扶持力度。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相当突出,授信门槛高、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等现实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发展。金融部门要积极出台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降低信贷门槛,放宽评级标准,并适当扩大县级贷款审批权限。对生产项目具有发展前景的创业妇女进行信贷扶持,帮助她们争取贷款、减免税费、简化手续,扶持妇女创业就业。三是联合劳动保障等部门,举办就业专场招聘会,开展春风送岗位就业援助活动;联合女企业家,为更多女性提供咨询、项目、实习和见习等服务;建立妇女创业项目库,推介创业项目。

第5篇

今年以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形势影响,我国部分地区生产企业不景气,导致我县外出务工农民工出现了部分返乡回流现象,为妥善做好农民工返乡回流工作,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做好农民工返乡回流工作的重要意义

我县属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输出较多的贫困山区,外出务工的劳务收入占农民家庭收入的1/3以上,有的家庭甚至占到了一半以上。妥善做好农民工返乡回流工作,事关农村繁荣、农民增收,关系全县经济和社会稳定,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进程。为此,各乡镇、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运用和落实好现行政策,结合本乡镇、本部门实际,认真研究具体方案和措施,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努力促进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及时准确掌握农民工返乡回流的动态情况

各乡镇要迅速开展农民工返乡回流情况调查统计工作,加强动态监控和统计分析。要组织专班、抽出专人,尽快进村入户建立农民工返乡回流基础台账,及时掌握辖区内农民工返乡回流动态情况。要以乡镇为单位,建立乡(镇)、村、组外出务工人员的信息台帐,准确统计掌握本区域内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包括总劳力、外出务工人员、流入地、从事的行业工种,以及此次返乡回流人员人数、从何处何时返回及返回原因。同时将所有人员的性别、年龄、文化、技术特长等逐一进行登记、摸清底子,报送县统计部门进行汇总,由县统计局负责按月上报。劳动保障等相关职能部门要做好农民工返乡时的服务、监控和疏导工作。

三、大力开展返乡回流农民工培训工作

劳动保障、教育部门要充分发挥社会培训资源的作用,组织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积极开展以针对返乡回流农民工为主的就业技能培训,为返乡回流农民工充电。要根据本地用工需求和县外市场需求,开展定单、定向、定点培训,提高农民工技能水平。同时将培训往基层延伸,农业、林业、畜牧兽医部门要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开展种植、养殖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农业生产技术。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将有技术、有资金基础、有意愿创业的回流农民工引上创业之路。

四、千方百计拓宽安置返乡回流农民工渠道

要切实加强人力资源部门信息网络及相关设施建设,建立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服务体系。要健全就业、失业登记工作,以乡镇为单位,将登记工作延伸到村组,建立县、乡镇、村、组四级网络体系,覆盖全县所有农村劳动力。要充分发挥各级公共人力资源市场优势,广泛搜集县内外用工信息,将用工数量、行业待遇等信息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向农民工发送。劳动保障部门要在年前开展一次大型的返乡回流农民工劳务供需对接大会,组织本地农业产业“龙头企业”、餐饮娱乐、建筑等行业企业进场招聘返乡回流农民工。充分利用每年举行的“春风行动”,针对返乡回流的农民工,深入开展“四送”(送岗位、送服务、送技能、送政策)活动。

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各乡镇要尽量使用本地回流农民工,让他们参与家乡建设。同时要发挥国家、省、市、县大型投资建设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广泛吸纳回流农民工。

要大力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创业工程,扩大就业,更多地转移农村劳动力。要实行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税收、收费、财政、信贷等政策支持体系;要严格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做好推动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政发[]60号)精神,对农民工回乡创业且资金不足的,可以向政府指定的金融机构申请5万元以内的小额担保贷款。凡有社保基金和担保基金存入的金融机构,必须承办小额担保业务,并按照担保基金3-5倍的规模发放贷款。各定点金融机构要简化手续,凡担保机构承保的,金融机构直接放贷。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放宽经营场所限制,引导更多创业愿望和创业条件的农民工回乡创业。

对于伤残返乡回流的农民工,民政部门要广泛开展社会救助,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第6篇

“这几个字不能多、不能少,也不能变。‘来’表达亲切和热情,‘耍’是河南方言,最真切地体现出悠闲与惬意。”从送庄镇十里香草莓合作社出来,孟津县委常委、副县长辛俊峰的解释,让人记忆犹新。

道路两旁,布列着几十家草莓、葡萄等水果采摘园,一个个精美醒目的招牌迎风而立,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今年4月,国务院副总理就是在这里调研时,对孟津县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由此促发了孟津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热潮。

打铁还需自身硬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农民工返乡创业,孟津之所以成绩引人注目,关键还是自身未雨绸缪的施政理念和矢志不渝的为民情怀。

2009年开始,孟津就提出了全民创业的目标,并且连续6年将其列入县委、县政府年度十大行动计划。特别是近年来,孟津通过持续强化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的体制机制保障,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投放力度、强化创业指导培训和标兵选树等措施,不断释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红利”。

目前,孟津返乡创业农民工约1.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2%,占外出务工人员的12.6%。全县返乡农民工共创办各类实体1300多家,创业销售收入达2.3亿元,带动就业2万人左右。连续5年每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都在3亿元以上,创业工作被洛阳市政府授予就业创业先进单位,创业贷款担保中心被中国银行业协会授予第十一届全国“非金融机构最佳创新奖”。

今年4月,国务院副总理的到来,为孟津县农民工返乡创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时代春风,当时的情景,每一个在场的人都记忆犹新。

在孟津,先后考察了洛阳市孟津县京孟种植合作社、洛阳鑫沃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农业观光休闲采摘一体化企业。他指出,大中专毕业生、农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等,文化水平较高,不少人经受了市场的熏陶和工业化生产训练,要积极引导他们返乡发展现代农业,将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现代经营理念和产业发展模式引入农业,推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还特意强调,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各类人才到农村创新创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副总理的话,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坚定了我们走产业化道路、发展现代农业的信念。”洛阳鑫沃牧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莫新阁兴奋地说。

安徽前来取“真经”

初冬时节,草木萧瑟,但中原大地处处涌动着返乡创业的热潮。伴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机遇,许多农民工怀揣梦想,纷纷返乡创业。他们的回归,为沉寂的农村大地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11月7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派出调研组来到河南,他们的目的,是来寻求这里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真经”。

为了让调研组尽可能多地了解河南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现状、经验和做法,孟津显然是最合适的去处。

位于会盟镇小集村的洛阳天下秀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调研组到达的第一站。该公司由8名返乡农民工筹建,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公司年收益已经达到1000万元。公司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还解决了当地秸秆利用的难题,同时为周边村民特别是老年人和妇女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洛阳田园之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蔬菜种植为主导,是一家集农产品种植、新技术开发和推广、观光休闲、农业电商、社区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高科技农业公司。该公司也是由返乡农民工创建,合理完善的产业布局,使公司短时间内取得了很大发展,并带动周边1180农户参与生产经营,人均年增收3万元。

在所参观的几家公司中,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当数洛阳龙浩农业有限公司。虽然已是初冬,这里依然花木葱茏,植被丰茂,景色宜人,特别是眼前那个“来孟津耍吧”的精致招牌,给人宾至如归之感。在公司创办人吕妙霞的带领下,调研组品尝了甜美可口的草莓和葡萄,参观了标准化种植园区,并听取了她从北京返乡创业的成功历程。

虽然天气渐冷,但孟津县创业贷款担保中心和孟津县农民工返乡创业综合服务中心并不冷清,来来往往的人们或办理手续或咨询政策。在这里,调研组就简化办事程序、提供综合服务等,进行了认真细致的问询。

9日上午,意犹未尽的调研组在对古村落魏家坡、洛阳三彩小镇和平乐牡丹画村进行调研后,满载而归。

一路走来,调研组不停地啧啧称赞。

“孟津的做法让我们眼前一亮,你们亮点多,措施实。安徽现在也在举办徽商大会,号召徽商回归。农民工返乡创业,你们走在了前面。”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李红说。

“大雁争相归”

9月24日,孟津县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了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确定“围绕一个目标、落实三个体系、打造四个亮点”,全面激发农民工返乡创业热情,使更多有创业意愿的农民工能创业、创成业。

创业服务体系、创业政策体系、创业保障体系是河南省人民政府针对返乡创业农民工提出的三大体系建设。结合自身实际,孟津量体裁衣,提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新举措,筑牢“三大体系”。

创业服务贯穿于创业的整个过程,是返乡农民工创业成功的重要依托。

孟津县继续简化服务流程,降低创业门槛,取消歧视性规定,让农民工返乡创业与其他招商项目享受同等待遇;发挥县、乡、村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的作用,各乡镇依此设立农民工返乡创业综合服务中心,加强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情况的统计监测,完善外出务工人员和返乡创业人员台账,及时掌握农民工就业和返乡情况,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一站式”服务;针对返乡农民工不同创业阶段、不同业态、不同群体以及不同地域经济特色等所需知识技能特点,编制差异化的创业培训规划,创新创业培训模式,提高创业培训有效性。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是落实创业政策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

除了落实农业补贴、社会保险补贴以及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孟津县还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建立健全财政激励机制,确保每年创业贷款担保基金不低于6000万元;全面落实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在相应政策执行时间范围内,对返乡农民工创办的中小微企业严格执行相关政策规定,确保优惠政策落实到位;落实创业场地优惠政策,鼓励各镇筹建创业孵化基地,农民工返乡创办的实体在创业孵化基地内发生的物业管理、房租、卫生、水电等费用,3年内给予不超过实际费用50%的补贴,同时保障用地指标,在办理土地使用手续方面给予最大限度的优惠和支持;采取多种担保方式,推行“政策性贷款+商业性贷款”组合模式,金融机构对其中的商业性贷款实行低利率,切实降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融资成本,采取多种方式开展“量身定做”特色金融服务,满足农民工返乡创业多样化需求。

要充分释放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激情,使农民工想创业、创成业,保障体系建设不可或缺。

目前,孟津县各个部门都把创建全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工作列入重中之重,明确任务分工,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协调推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特别是在氛围营造上,孟津引导鼓励各乡镇争创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乡镇、示范园区、优秀示范项目。目前,送庄镇、会盟镇、白鹤镇、平乐镇正积极争取创建示范乡镇;平乐农民牡丹园区、孟扣路送庄镇种植业园区、送庄村特色种植园区、孟津十里香草莓园、孟津洋丰种植专业合作社、丰博草莓园、鑫沃牧业等正积极为争夺示范园区和优秀示范项目作准备;评选“返乡创业之星”,进行巡回演讲,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是孟津县在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上的一个特色举措,接下来仍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微博、微信等媒介,广泛宣传创业典型人物,宣传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引导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积极营造创业、兴业、乐业的良好环境。

一个个成效显著的举措,让孟津县在外农民工“大雁争相归”。

一个目标,四大亮点

确保2017年成功创建全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是孟津县确立的一个宏大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孟津县正坚定信念,砥砺奋进。

到2017年,孟津县力争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1.7万人,带动就业3万人,创建1个示范镇、2个示范园区、5个优秀示范项目;到2020年,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2万人,带动就业10万人,创建2个示范镇、5个示范园区、20个优秀示范项目。

不仅如此,孟津县还提出了打造四个亮点的计划,即打造好指导师志愿团、创业担保贷款、创业技能培训和综合服务中心。

精心挑选创业指导师志愿团成员,确保志愿团成员不低于80人,每年开展帮扶不低于400次,为有意愿创业的返乡农民工做好政策咨询、创业项目评估、创业指导等咨询服务,提高创业成功率。同时,做好图文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完善好服务台账。

进一步简化贷款流程和反担保程序,采取多种措施开展工作,设立返乡农民工贷款办理窗口,提高服务效率,确保每年为返乡农民工发放创业贷款不低于2亿元,总额度不低于3亿元。

聘请高水平专家教授开展创业培训工作,根据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特征,制定培训计划,确保每年开展农民工返乡创业技能培训不低于1万人,保证每名返乡创业农民工都能享受到免费的创业技能培训。

第7篇

受国际金融金融危机影响,国内部分中小企业出现经营困难,企业用工需求量减少,大量外出农民工返乡,社会就业压力加大。为积极应对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我局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帮助返乡农民工重新再就业或创业,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力保全县就业形势的稳定。

一、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民工返乡现状。

我县现有农业人口76.38万人,农村劳动力48.2万人,转移到非农产业26.1万人,输出到县外13.8万人。主要的外出务工地区为长江三角和珠江三角地区,占总劳务输出人数的77%。据本次在全县范围内对外出务工返乡的调查结果,截止09年1月底,我县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共返乡36156 人,其中因此次金融危机导致裁员返乡13190人,占全县劳务输出总人数的9.6%。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已经影响我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返乡农民工的数量仍将有扩大的趋势。

二、采取措施,提前应对新形势下的就业压力。

我们针对当前面临宏观经济影响就业的新形势,出现的新问题,一方面加强调查研究,密切关注形势发展;一方面积极寻求对策,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一)成立组织机构,落实工作责任。

为切实做好稳定就业工作,我们成立了**县返乡民工就业工作应急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掌握我县农民工返乡动态情况、人力资源供需变动情况,制订应急措施,帮助返乡民工渡过难关,稳定就业局势。

(二)建立报告制度,实行动态监控

为加强对劳动力转移的动态管理,我们建立了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返乡的长期监测制度。通过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和村劳动保障服务站对本辖区的返乡民工随时进行摸底、登记,定期上报。随时掌握全县的农民工返乡状况。对一次性返乡超过100人、一天内返乡超过1000人的,立即启动应急机制,第一时间将相关情况上报县政府和市劳动保障局。

(三)主动搜集本地企业的用工岗位。

采取“走出去”的工作方式,全面细致的掌握本地企业,特别是中小困难企业的用工需求状况,做好人力资源供求监测分析和用工调控工作。通过人力资源市场的优势和信息宣传栏、电子大屏、手机短信等方式多渠道信息优势。依托**电视台、**广播电台、**新闻中心等新闻媒体单位招聘信息、个人求职信息和招聘会信息,让用人单位和求职者能有更多机会和途径了解就业信息,使返乡的农民工能与用工企业及时对接。大力开展服务项目多、服务态度好、服务水平高、服务质量优、服务效果实的大中型招聘会,春节前,我们召开了2次返乡民工的专项招聘会,共召集了86个企业,提供20xx余个岗位,当场匹配成功800余人。20xx年2月24日,我们联合无锡、徐州市的劳动保障部门,组织了20xx年春季返乡农民工招聘暨南北劳动力交流大会,此次招聘大会,182家用人单位提供了11211个就业岗位进场招聘,吸引了1.5万名求职务工人员,现场达成就业意向4612人,有效地促进了我县返乡民工的就业,得到了省、市劳动保障部门领导的充分肯定。

(四)全面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

一是对返乡民工和本地企业失业人员开展基本素质的培训。以乡镇、街道为单位,聘请教师、发放教材,对现阶段企业经营困难而被裁减的人员进行心理疏导,讲解择业知识和必备的务工常识、法律法规。二是以创业培训为重点,努力形成“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格局。加强对返乡农民工的创业培训,应该把金融风暴引发的民工返乡的不利影响看成是培训人员、提升素质的有利契机,变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出击。从营造创业培训氛围、保证创业培训质量、强化创业培训服务三方面入手,努力提高创业者的创业水平和创业成功率。通过培训返乡民工促进就业升级。

(五)搭建创业孵化园,引导创业,促进返乡民工就近就地再就业。

为提高创业者的成功率,我们采取先易后难的办法,优先选择手中有一定资金或门路的失业人员作为突破口,在经济条件相对好的镇建立农民创业园。在园内设立办公室,成立劳动服务站,在税费征收、小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经营场地、工商管理等方面给创业者提供更多的方便,降低创业门槛,减少创业成本和风险,优化创业环境,简化创业手续,搭建创业促进就业平台,努力提高创业成功率,实现一人创业带动一片就业,形成以就业促进产业发展的良好互动格局。柳新镇机械加工创业园、马坡镇玻璃制品创业园和黄集镇家禽孵化、养殖创业园已经初具规模,共吸引39家企业进入,带动就业20xx余人。

通过多方努力,全县因受金融危机冲击返乡的农民工目前大部分已经实现了重新就业,我们将进一步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力争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率达到95%以上,实现 “保就业、保增收、保稳 定”的目标。

三、几点建议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县带来的冲击,“率先达小康、建设新**”,关键在农村,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为此,建议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扶持力度,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强化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水平。

2、进一步提升开发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建议把新增的失地农民全部纳入新型农保,努力做到“即征即保”;

3、建议县委、县政府进一步降低小额担保贷款发放门槛,简化手续,加大资金投入,切实帮助民营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第8篇

一问:为何返乡

“一名农民工外出打工带动全家致富,一名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全村富裕。”

2011年,廖彬结束了四年的务工生涯,回到四川绵阳三台县永明镇创办生猪合作社。当时,他写了封3000字的公开信,许诺了很多好处,最后只召集到12户。但是近几年的新农村建设,使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大为改观,沿着合作社门前的柏油路,30分钟就可以到达饲料厂和屠宰场。

“现在有机遇,有环境。”靠着这几年生猪行业的大好形势,廖彬创办的合作社越来越红火,不仅如此,廖彬靠着打工时积攒的人脉,还与双汇肉联厂达成合作,每年上门收购合作社的生猪,解决了养殖户的后顾之忧。到2013年,合作社正式成员已多达132户。现在,永明镇6公里的环形路周边,集中了40家生猪养殖户,占全镇大半份额,其中至少五分之一是这两年间由返乡人员创办的。

在我国,当初离开家乡前往大城市的人潮被称为“民工潮”,现在返回家乡的人潮则被叫做“返乡潮”。为了挣钱,相当一部分人选择走和廖彬相同的道路――返乡创业。据统计,近期在我国农民工中,有500万人选择返乡创业,相当于乡镇企业总人数的20%。农民工返乡创业步伐加快,农村劳动力呈现双向流动的新局面。人口第一大省河南省的在外农民工返乡潮初见端倪,省政府正实施“凤还巢”工程支持返乡创业。安徽省外出务工人员约1000万,今年就有70多万农民工返乡创业。在返乡创业者中,中青年为中坚力量。他们年龄集中在19-38岁之间,虽然受教育程度并不高,但也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男性比例要高于女性。返乡创业者以第一代中年男性农民工为主,创业地大多集中在(集)镇,已经获得城镇户口的农民工数量很少,他们开展创业经营的乡土色彩比较浓厚,企业形式以个体和私营为主,规模也较小。从产业构成看,这些农民工返乡后大多从事特色种植养殖业、加工业、小型加工企业、餐饮服务业、运输业、农村旅游业等。

在返乡的大批农民工中,有文化、有志向、懂技术、懂管理的部分人,在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技术,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营销渠道之后开始创业,也渐成气候。这股农民工掀起的创业热潮,正在形成一股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并引发当地经济和生活方式的大变革,从而带来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在有些地区,返乡创业甚至成为民营经济的重要力量,有调查称,一些地方返乡农民创办企业已经占到当地民营经济的30%以上,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二问:难点在哪

“从打工者到创业者,改变的不仅仅是角色和身份。就业难,创业更难,农民工的创业更谈何容易。”

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在陕西省11市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千名农民工开展的“2015外出务工意向”问卷调查显示,因“打工收入少,无法满足生活需要”的占59.42%;因“通过打工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经验”的只占39.5%;值得注意的是,因“就业困难”选择创业的占31.71%;而因为“看到了市场机会”、“看到了身边创业成功的例子”和“受国家扶持政策的吸引”分别占28.46%、20.24%和16.77%。可见,多数农民工并不具备创业所需的资金和经验,而且缺少对创业项目的准确判断和长远规划,而仅仅为提高收入或就业难被迫选择创业,这样将造成创业的成功率大大下降。这种情况普遍见之于我国大部分地区。那么,返乡创业究竟难在哪儿?

资金不足,缺乏金融支持。缺乏资金是农民工返乡创业面临的首要问题。“连启动资金都没有,创业也就只能是‘一小想’。”在西安打工的34岁的油漆工王富叹道:“现在孩子上学、看病都得花钱,家里

老人也需要照顾。也想自己干点啥,但没钱,也没办法。”和王富一样有着同样苦恼的人不在少数,有今年才开始找活儿的,也有孩子刚两岁交给家里照看出来找活儿的打工母亲,也有要和妻子一起去南方挣钱供儿子上大学的父母,也有打着零工渴望找到可以按月结算工资、有稳定收入的人。他们都有创业的意愿和激情,最大的难题就是缺少资金和条件。

人民银行课题组通过对58位有创业积极性的返乡农民工进行调查显示,认为除了自有资金外,资金缺口在50%以下的占21%,资金缺口在50%-70%之间的占43%,资金缺口在70%以上的占36%。返乡农民工贷款难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缺乏必要的抵押担保,二是银行贷款利率偏高,三是对银行的信贷政策和条件不清楚,四是所在乡镇没有金融机构。目前绝大多数的返乡农民工把通过农村信用社贷款作为主要的资金来源渠道,农信社也很想贷款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但能达到信贷条件的返乡农民工很少。

第9篇

一、过年五年我县劳务经济发展情况

五年来,我局根据我县劳动力富足的特点,采取培训与引导相结合的方法,推动劳务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并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农村劳务输出数量大幅度增加,行业、地域分布较为广泛。据统计2006年,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已达29万人次,2011年预计将超过45万人次;五年来,劳务经济收入总计超过100亿元。在输出人员中,地域不断拓宽,呈现县内县外相结合,当地转移和外出务工相结合的局面,在行业分布上较为广泛,涉及建筑、装潢、服装、机电、织造、运输、计算机等。

二是农村劳务输出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从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到离土离乡进城务工经商,农民劳务输出正在由自发向有组织、由短期向长期、由县内省内向省外转变。有组织外出的农民数量占劳务输出的比例不断提高,有的乡镇已发展到以有组织输出为主;各地长期外出人员大量涌现,一些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已在城镇定居。

三是涌现了一批劳务输出的典型。在工作中,各地都发现和总结了一批具有不同特色的典型经验,如望疃、中疃、马店孜、巩店等乡镇等,通过各级新闻媒体和会议进行广泛宣传,较好地发挥了典型引路和示范作用。尤其是中疃的运输、胡集的缝纫、孙集的家政服务等在省内外小有名气。

二、今年以来工作开展情况

今年以来,我局加大了劳务经济发展工作的力度,加强了新型农民工培训,狠抓组织领导,完善输出体系,巩固基地建设,以面向我县工业园用工为主,然后有组织的进行有序输出。外抓招商引资,内抓返乡创业,劳务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1-10月份,全县实现劳务输出40万人次,劳务经济收入近30亿元。主要措施是:

一是加强领导通力配合。劳动力转移及输出是一项系统化工作,我局成立了劳务经济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乡镇、党委政府的积极配合下,我局建立了多部门协调工作机制。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并且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加强了与人社、农业、教育、城建、民政、工商、税务、财政等部门的协作,形成了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在各乡镇都加强了劳务输出工作机构建设,设立专门办公场所,明确专人负责,一级抓一级,落实了工作目标,形成了上下联动的工作局面,保证了劳务输出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完善劳务输出服务体系。努力完善网络体系,加强基础服务工作,对劳动力资源建立了“三册一表”档案,即,劳动力资源名册、输出人员名册、有输出愿望人员名册和输出情况统计表。做到了资源底数清、输出底数清、资源情况清、输出去向明,进一步完善了输出人员档案和劳动力资源档案。年初以来,我局结合规范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工作,在全县各乡镇普遍建立了完善的工作组织网络和信息服务网络,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系统,及时收集和用工信息,使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规范了劳务输出工作。

三是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工作。我局以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技术水平为出发点,加大培训工作力度,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实施农民工技能培训工程,并对培训工作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分解目标,落实责任。通过开展劳务输出人员基本常识、择业观念、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适应能力。我们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专业技能的培训,对国家规定的一些岗位工种进行了岗位培训,做到了持证上岗。积极探索并开展了“订单式培训”和“个性化培训”,开展了送知识,送技能,送岗位的“三送”活动,实现由体力型输出向技术型输出的转变。截止到目前,今年共未完成新型农民工培训、农民工技能培训等各类培训50000余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16200人;完成农业专业技术培训3900人;完成农民科技示范培训3300人;完成雨露计划培训2000人,完成农民工技能培训22600人。

四是加强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利用春节前后农民工返乡过年的有利时机,积极配合县工业园区组织了大型用工招聘会,2600余人在县园区企业实现就业。我们还协调有关部门,加大对信息网络建设的投入力度,在全县建立了“两级管理、三级服务”的信息网络系统,形成了全县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网络,并且和国内有些地区实现了信息共享,从而实现了劳动力供求信息的有效沟通,及时、快捷地开展劳务输出工作。通过加强网络建设,营造了良好的信息沟通环境、促进了劳务输出工作的开展。

五是大力发展“人联谊总会”分会建设。积极拓宽劳务经济发展渠道,推进“招商引资”“返乡创业”和我县农村劳动力在异地顺利就业。为了搞好这项工作,县委、县政府分别在北京、广州、新疆、合肥、无锡、天津、无锡、成立了人联谊分会。并在以上各地建立了劳务输出基地,便于及时捕捉各种经济信息和各地用工信息,为我县“招商引资”和”返乡创业”提供了发展平台。通过政府搭桥,部门协调,个人沟通等多种形式,构建了“招商引资”和“返乡创业”工作良好的外部环境,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更好地了解了我县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并积极的投入到经济发展的大潮中。

六是将招商引资与返乡创业相结合。今年县委县政府成立了无锡、温州2个招商分局,我局积极响应号召,副局长樊彬到无锡任分局长,为全县招商引资工作牵线搭桥。1-10月份,我局共完成招商项目固定资产投资3500万元。同时,我局还狠抓返乡创业工作,积极引导外出有成人员回乡创业。1-10月份,我局参与引导阚疃大地木业、王人镇鑫农肥业、永兴镇新型墙材等投资500万元以上的返乡创业项目10余个。

七是加大“返乡创业”宣传力度。我局及时与县新闻机构沟通,通过广播、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返乡创业”工作,有针对性地宣传我县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大力宣传“返乡创业”的典型人物和事迹,让外出农民工转变创业观念,通过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带动周围的人,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形成以点带面,以个人带动局部,以局部带动整体的氛围。鼓励外出创业成功人士积极返乡创业,为经济发展作贡献。

三、2012年工作计划

今年的劳务输出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较多的欠缺或问题,我县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还不高,大部分劳务输出还处于粗放型、体力型范畴,我局的招商引资力度和效果还达不到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等等。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将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加以克服。2012年我局将集中力量,加大力度,采取积极措施,推动工作深入开展,切实围绕1个中心,深入抓好2项重点,积极实施3大工程,努力实现4个转变。

“切实围绕1个中心”,即围绕农村劳务输出工作这一中心工作,力争2012年外出务工50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50亿元。

“深入抓好2项重点”,即抓好招商引资和返乡创业两项重点工作。认真分析招商引资工作规律,制定切实可行措施,实现招商引次1.2亿元;同时有针对性做好返乡创业项目谋划工作,力争实现10个以上1000万元返乡项目在落地。

第10篇

关键词:农民工;返乡创业;公共政策;支持体系

作者简介:孙富安(1965―),男,安徽淮北人,淮北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F304.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2.18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2-39-04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中西部地区及其它欠发达地域数千万农民鉴于就业维艰的“推力”与经济增收的“拉力”,纷纷从落后的乡村涌向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渐渐形成远离故土的“打工潮”;时至90年代中期,金融危机的发生和蔓延促使劳动力回流显性化,沿海发达地区与城市就业环境的恶化,受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双重影响,部分农民工逆潮而归,他们利用在城市务工过程中积累的资金、技术、人脉、信息资源、管理经验等入主建筑业、旅游业、服务业、制造业、商业贸易等第二、第三产业,农民工“创业潮”迭起;步入21世纪,党和政府多种惠民政策相继实施,中西部投资环境日趋改善,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梯度转移日甚,新一轮农民工返乡创业蓬勃兴起,这极大地推动着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的发展。

一、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时代效应

改革开放30余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及偏远地区数额巨大的农村劳动力源源不断地异地流向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与城市,结果造成广大乡村是留守儿童与年迈老人的“天下”,是谁来建设新农村,中坚力量如何培养,带头人怎样筛选演绎成中国这个农业大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严峻问题。近年来,政府职能部门和学术界都高度关注农民工返乡创业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互动关系。从发展与稳定的大局着眼,社会主流意识普遍认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对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在市场资源、劳动力资源、人才资源三大层面上产生出资源重组后的时代效应,已成为推动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草根”力量。

1、有力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间的双向流动

长存已久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决定着我国城乡之间巨大的资源配置落差及工农业“剪刀差”,造成人力资本、资金流等生产要素向城镇单一流动的总趋势,“三农问题”嬗变为“三农难题”。农民工返乡创业极大地推动着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管理等生产要素由城镇向农村流动,对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县域经济实力、促进城乡一体化作用巨大。

2、易于用市场经济理念革新小农意识

经历了一番乡村――城市――乡村身份的转换和心理的调适,自身心理特征、语言特征、文化特征均产生了巨大的飞跃,成为都市文化返哺乡村文化的“传播者”;市场竞争意识和进取观念增强,有了积蓄不再是单纯的存起来备用,而是将其作为资本“以钱引钱”式的兴办实体,呈现出“挣了票子,换了脑子,回乡办起了厂子,带富了一个村子”的“归雁经济”态势;外出打工历程中,熟知与掌握了多种交往方式和交际手法,返乡创业者社会层面交际圈的不断放大以及交际技巧的不断提升,势必增强城乡间商务活动、休闲活动、交友活动等互通有无的诸多资源对流,拉动农村城镇化发展;长期在外艰苦的打工洗礼,增长了见识,磨练了意志,培养了顽强拼搏的精神与敢冒风险的韧性,这些都是创业者必备的品质要素,返乡创业者的可贵禀赋自然成为革新小农意识的灵丹妙药。

3、创业群体中涌现出一批引领农民致富的带头人

从传统耕作的农民阶层到发达地区和城市的产业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外出就业、拼搏的履历使之见多识广,回乡创业,一部分颇具领导才干的人担任村干部或乡镇企业管理人员,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新农村建设中领军人物及管理人才缺乏的困境;一部分交友甚广的创业者成为当地农村了解外界的重要渠道,往往以农民经纪人的身份把农副产品适时销往城镇,减缓了大量交易费用而提高了农民收入;一部分颇具商业头脑的人除农业开发外,还从事工业商贸及服务业,成为引领农民发家致富的“领头雁”。

4、以积极创业姿态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农民工返乡所创办的企业相当大一部分已突破单纯农业种植养殖业范畴,这对农村产业结构的逐渐调整和升级效用巨大。所从事的轻工制造及加工行业填补了本地工业空白;或将当地优势资源转化为可控资源,发展壮大成带动当地该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进而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或合理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气候、植被及资源禀赋拓展旅游服务业,既延缓了乡村就业压力,又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农民工返乡创业是一种“人熟、地熟、资源熟、环境熟”――低成本革新原有单一种植养殖生态体制,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捷径。

5、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改善功不可没

“打工经济”使得数额巨大的农村人口流入城镇。一方面为城市建设与繁荣增添了“苦、脏、累、险”行业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加大了城市用电、供水、住房、用工、交通运输、公共设施、环境污染等压力,“城市病”在蔓延。这些曾经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的农民工抽身返乡,弱化了日益加剧的城市资源供需矛盾和冲突。通过返乡创业方式在城市经济社会运行遭遇瓶颈之时,给城市后续发展留下了更大的空间,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改善功不可没。

二、相关文献综述

农民工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特有的劳动群体。国外学术界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专门研究微乎其微;国内学者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关注也主要集中在最近几年,研究成果可归纳为以下几大层面:

1、解析原因

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基于城市对乡里人歧视排斥的外因和农民工转换职业与自身发展的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王西玉、崔传义,2003)。[1]以安徽省返乡农民工创业的193个个案调研为基础,实证分析―般规律,从创业动机、投入资本、可用资源等多视角揭示了外出打工与回乡创业之间的内在联系(林斐,2004)。[2]农民工自身素质所致其整体抗风险能力较差,加之金融危机、社会保障制度缺失等多因素影响,引发“返乡潮”现象,如适当引导与培训,也可带来创业契机(杨运忠,2010)。[3]立足创业条件改善与政策保障,一些地方政府为全面推进农民创业出台了相应政策激励措施,改善了创业环境,增加了预期收入,使农民在进城打工与回乡创业之间选择了后者(杨家栋,2010)。[4]

2、创业意义

解决农村的充分就业需要有一大批既适合开发当地资源又能够吸纳大量当地农村居民就业的乡土型企业与乡土型企业家。返乡农民工作为乡土型企业家主体,他们以创业带动就业,不仅是农民发家致富的带头人,而且为敢冒风险、勇于进取的新一代青年农民创业提供示范。(郑英隆,2008)。[5]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现实作用主要体现在有利于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和农民的节节增收及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贺喜灿,2008)。[6]农民工回乡创业,其实质是从受雇者到雇主的转型,它从企业创建精神层面渗透乡镇企业和农村工业化,更可贵的是对农户家庭收入和消费产生深远的影响(黄振荣、郑英隆,2009)。[7]

3、障碍分析

农民创业培训机制的缺失,直接影响着农民创业素质的提升,严重制约了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活动(李岭梅、赵鹏程,2005)。[8]从农民工自身和所处外部环境两大方面分析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障碍因素,同时提出应从资金资助、政策扶持、环境改善、人员培训、信息等环节来排除这些创业“拦路虎”(费杰,2008)。[9]基于对湖南省的实证分析,指出政策、环境因素是影响和制约返乡农民工创业的主要问题,包括政府公共服务意识不强、征用土地困难、负担税费过重、基础设施薄弱、生活环境较差、创业初期融资困难等(阳立高、廖进中,2008)。[10]

4、对策研究

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既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也要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特别是要进一步破除制约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体制机制障碍(经社言,2008)。[11]百县调查显示,农民工返乡创业整体势头是健康向上的,但所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需采取明确的扶持政策,为农民工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韩俊、崔传义,2008)。[12]政府应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创造尽可能多的有利条件,筑好“巢”,使之“回得来”;全力支持,使之“留得住”;精心呵护,使之“长得大”(贺喜灿,2008)。[13]国家在扶持农民工创业过程中应突出做好各方面服务,免费创业培训以提高创业能力,创新金融服务以改善创业资本,降低创业门槛以开辟绿色通道,搞好创业规划以增强组织化程度(辜胜阻,2009)。[14]

总体梳理,国内研究对于农民工返乡创业归类清晰,并从政府、社会、农民工自身多角度透视,但现有的理论成果还较为散乱且缺乏地方特色,对策与建议过于宏观。本文拟从社会支持体系建构视角予以探析。

三、皖北地区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实证分析

皖北地区辖阜阳、蚌埠、淮南、淮北、亳州、宿州六市,占安徽省人口44.6%、面积28%,以阜阳为中心带的劳务输出在安徽省整体劳务输出中业已起到“龙头”作用。皖北地区产业结构方面存在着第一产业就业份额偏高,第一产业的结构偏差值最大,其整体落后问题已成为“安徽崛起”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瓶颈。鉴于经济或社会环境等多边因素影响,相当部分外出务工人员携带技术、资金、信息、经营管理经验回归故里务农、经商或创办实体,这蕴涵着新型农民创业社会支持体系构建的巨大空间与可能。

基于剖析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深层次原因,探寻其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寻求建构返乡农民工创业的社会支持体系之目的,2011年暑假期间课题组精心运筹,组织淮北师范大学经管类专业部分学生重点对皖北地区返乡农民工创业所在六个市――淮北、阜阳、淮南、亳州、蚌埠、宿州予以实地调研,并有针对性地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创业群体采用问卷形式进行研判,其中问卷分布为:淮北145份、阜阳260份、淮南120份、亳州95份、蚌埠110份、宿州65份,总计问卷795份,收回符合研究目的要求的问卷计735份,有效回收率为92.5%,涉及回乡农民工创业者1284人。问卷调查表明,创业行业集中在服装加工、玩具加工的轻工业类,以及建筑业、饮食服务和旅游服务业、农产品加工、养殖业、批发零售业等;80%以上的受调查者认定筹集资金难度大是制约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关键因素,只有少数人能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50%以上的企业贷款在2万元以下,78.2%的企业贷款在5万元以下,9.4%的企业贷款在10万元以下;其它不利因素依次是征用土地难、公共基础设施落后、信息不畅、技术型人才不足、配套产业不衔接、当地购买力低等。依托抽样调查数据,现将皖北6市返乡农民工创业整体状况按照行业分布、企业产权形式、企业规模、创业者文化层次、创业者打工履历等模块整理列示如下:

表1 皖北6市回乡农民工创业行业分布状况 (单位:%)

表2 皖北6市回乡农民工创业的企业产权形式(单位:%)

表3 皖北6市回乡农民工创业的企业规模结构 (单位:%)

表4 皖北6市回乡农民工创业者的文化程度及外出打工年限分布

注:以上表1―4,调查样本为回乡农民工创业者1284人,依据调查数据整理得出。

根据实地调查相关数据综合分析,皖北区域内返乡农民工创业对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有以下促进意义:①劳动密集型产业突显,可大量吸纳当地劳动力,延缓就业压力。②少部分出现租赁及股份制等经营模式,利于培植农村经济活动中理性人群扩充,加快城镇化建设。③极少部分出现公司化营运特性,有利于农村人力资源结构的不断优化。④几乎一半的创业者有着5年以上的城市打工履历,易于将先进的思想观念、经营理念及生活方式播撒至故里,革新“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但也呈现如下制约因素:①行业分布广泛,但集中在传统部门,以轻工业类、建筑业、服务业、商业、农产品加工、养殖业居多,科技含量较低。②创业投资趋向于居住地附近的小城镇,整体较为分散,个体、私营居多,创业的组织形式多是家庭组织的形式,产业集聚和市场集聚程度低,不利于形成规模效应。③从就业人数、产值及纳税情况综合看,企业规模整体性偏小,抗市场风险能力单薄。④创业者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绝大多数系初中及以下层次,不利于现代化经营方式的传播与实施。⑤创业资本金多系自有资金或通过亲朋好友四处筹集,日常周转资金绝大部分靠业务经营的自我积累,严重制约创业实体的规模扩展。⑥部分返乡创业者缺乏对市场信息的深度分析,没能把握好当地产业结构和企业经营环境,投资存在一定的盲从性,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四、构建社会支持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1、营造生机勃勃的创业环境

创业环境是一个多重层面的社会大系统,既包含企业文化氛围、团队协作等微观因素,又包括企业所处的政治、经济等宏观形态。良好的创业环境可推动创业的活跃程度与成功几率逐渐攀升,为创业者提供更多的成就机会。

(1)凝聚宽松的返乡创业氛围。农民工创业往往在许多方面处于弱势地位,营造宽松的创业环境至关重要。一是加大返乡创业政策的宣传力度,贯穿“我投资,我致富,我创业,我光荣”的市场效益理念;二是集聚先进的人文氛围,融入“不怕失败,不怕挫折,积弱成强,奋力拼搏”的创业文化,不以暂时的“成败”论英雄;三是大力弘扬返乡创业的先进典型与成功经验,树立榜样,辐射周边,以核心农民层级带动创业、拉动就业;四是真抓实干,办好事,办实事,不断强化与完善返乡农民工创业相关的通讯、道路、水利、用电、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

(2)妥善解决创业运营场地。有计划地引领返乡创业者通过承包、租赁等形式合理利用村镇边角地、乡村撤并遗留的中小学校舍、闲置厂房、闲置荒滩等场地进行创业。允许以村镇整合等方式在符合镇(村)规划、环保、消防、卫生、安全的前提下,在宅基地内建设生产用房,或以租借商业用房及临时商业用房作为创业经营场地。以长远发展目光立足全局,“政府搭台,民间唱戏”,多方筹资,专门辟地,开设各类返乡创业园区、专业批发市场、商贸城、商业街,解决返乡创业场地问题。

(3)开辟返乡创业人员办事“绿色通道”。遵循“非禁即入”之法理,降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门槛。一则放宽农民工创业的限制,享受与其他性质企业同等国民待遇;二则设立返乡创业基金,帮扶那些底子薄而确有发展前景的返乡创业企业度过创立阶段的艰难期;三则建立返乡创业综合服务中心,帮助协调、督促解决返乡创业者筹办、经营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困难及问题。四则设立一整套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合法权益维护、政策法规运用等方面咨询、投诉的受理和处理工作程序,提高其办事效率。

(4)培植亲商的人文情结。在我国农耕生态数千年延续下,国人“重农轻商”意识十分浓厚,使得创造财富动力不足,技法笨拙。随着城乡二元结构壁垒的逐渐淡化,农民工承城启乡,走南闯北,历经市场化“洗脑”、城镇化“融入”、工业化“见习”,学到了许多市场运行规则及商品经营技能,提升了素质,转变了观念,积累财富与建功立业的愿望倍加强烈。发展商业文化、活跃商业氛围,实现区域风俗变迁,即要营造重视返乡创业人才、向其学习取经的良好气氛,强化创业者个体间相互学习的能力与习惯,培植亲商的人文情结。

2、构筑灵活实效的创业政策

地方政府多倾向于把招商引资作为拉动本地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的有效路径,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种种优惠条件,但对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不同程度的存在认知偏差,认为其创业规模小、税利少而不太重视。因此,构筑“鼓励、引领、帮扶、维权”为导向的创业政策体系,使当地农民工回乡创业与外地客商享受同样的政策护佑至关重要,这样既能为乡村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又能促进农民工创办企业做大做强。

(1)放宽准入条件,鼓励创业。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应以有利于农民工返乡创业为宗旨,清理和取消一切有碍创业的陈规陋习。凡属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限制和禁止的行业或领域,都应全力鼓励返乡创业者进入,不可设置限制条款。返乡农民工完全可平等参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改组改制和参股入股以及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社会公益项目投资与建设。

(2)精心完善布局,科学引领。目前专门针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政策举措整体上与实际需要仍存在较大缺口,鉴于农民工创业者自身条件所限特别需要科学的引领与指导。政府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士可着手从信息收集与、项目选择与推荐、技术革新与推广、创业选址或搬迁、规模经济链条打造等方面予以引导。

(3)微观融于宏观,全面帮扶。对农民工创业的帮扶不仅在于资金、信息、服务、培训等微观层面,还应该从提升返乡农民工创业态度、创业感知、创业愿景及创业精神等宏观层面上扶助这一具有特殊性的劳动群体。

(4)法律法规导航,维护权益。乡村社会久而久之的封闭、闭塞历史延续,农民层级较多养成了“人情圈子”生存方式,往往将情与法混淆一起,维权意识淡薄。用法律法规维护返乡创业者合法权益,一则以教育、宣传、培植等方法唤起他们的法律意念,习惯于用法律思维和法律手段处置业务关系及日常生活;二则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擎起法律大旗,以常规化运行态势,从一点一滴做起为其保驾护航。

3、建立因地制宜的扶持平台

(1)构建适度竞争,投资多元的农村金融体系。创新农村信用社服务载体,设立“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青年创业贷款”专职窗口,简化环节,优化程序,合理增大授信额度;激励商业银行到乡镇设立业务网点,重点支持农村产业化升级和支柱产业发展,为农民工创业奠定根基;充分发挥民营资本的积极作用,可设立农民经营合作协会、农民经营合作小额信贷公司、农民经营小额担保公司等,拓展融资渠道。

(2)设立分担成本,减少损失的创业风险基金。鉴于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缺失相应抵押及有效担保、贷款机构面临较大风险的实情,政府职能部门应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以返乡农民工创业风险基金之形式予以扶持。一则对金融支持其创业贷款所形成的风险损失区分具体情况给予一定补偿;二则对其创业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头3年可全额免除,以后实行减半征税,以“放水养鱼”方式促其壮大。

(3)加强创业辅导,围绕产业延伸服务。外出务工者返乡创业由于受自身条件与所处地理环境的多种条件制约,不可避免地存在信息闭塞、不及时、准确性差、价值有限之窘况,建立公共服务性的创业信息平台十分必要。一则公开区域发展规划、区域资源状况、能源供求状况、产业结构布局等信息,以便创业者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找准拓宽产业深入融合的最佳切入点;二则筹建与完善项目库,通过项目预测、分类、评析、供需情况以解决盲目性;三则根据资源优势和区位境况,妥善安排农业、制造业、加工业、商贸业等产业布局,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四则不断加强返乡创业者综合素质的提高,重在化解其文化素质与技术更新之“瓶颈”。

参考文献:

[1] 王西玉、崔传义.打工与回乡:就业转变和农村发展[J].管理世界,2003,(07):99―109.

[2] 林斐.对90年代回流农村劳动力创业行为的实证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4,(02):50―54.

[3] 杨运忠.农民工“返乡潮”:规模、归因与对策――基于当前金融危机分析[J].理论月刊,2010,(07):171-173.

[4] 杨家栋.农民工返乡的辩证思考[J].学理论,2110,(11):21-22.

[5] 郑英隆.全球化下我国农村自主创新与乡土型企业家成长[J].人文杂志,2008,(02):89-93.

[6][13]贺喜灿.积极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N].人民日报,2008-10-27.

[7] 黄振荣、郑英隆.农民工回乡创业:我国农村工业化的内涵扩展[J].学术研究,2009,(09):72-79.

[8] 李岭梅、赵鹏程.以县农广校为基础 构建创业培训新模式――基于武胜县农民创业培训调查的思考[J].西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06):64-67.

[9] 费杰.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障碍因素及对策[J].行政与法,2008,(09):48-50.

[10]阳立高、廖进中.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基于对湖南省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08,(04):85-88.

[11]经社言.积极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九论开展全民创业活动[J].江淮,2008,(12):45.

第11篇

近年来,社旗县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实施人才回归计划,在优化发展环境、完善扶持政策等方面狠下功夫,吸引着成千上万名农民工,纷纷带着资金、技术、项目回乡投资兴业,形成了颇具规模的返乡创业大潮。

如今,“归雁”经济,正成为驱动社旗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归雁”创业,正赶上社旗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

农田掘金演绎别样精彩

今年42岁的戚秋阳,曾是一名普通的农民工,年纪轻轻便远离家乡外出打工,经历了不少的艰辛与不易。最后,经营钢材生意让他立稳了脚步,手上渐渐积蓄起一笔资金。

这些年,农村面貌日新月异的变化,现代农业所迸发出的勃勃生机,以及国家对农业的大力扶持,对他触动很大,也让他萌生了返乡种田的想法,认为未来农业有一个好的发展趋势,是一个投资的大方向。

2013年3月,戚秋阳在家乡唐庄乡邢庄村流转土地5000亩,创办盛康家庭农场,将人生的第二个掘金点选择在了土地中。种收机械化、管理科学化、设施标准化……他让传统的种地模式变得“高大上”,吸引了很多客商纷纷上门洽谈订购业务。

“下一步,我准备引入物联网技术,像外国那样可控化,浇水、杀虫、施肥等不用再跑到地里,只用摁一下电钮,坐到屋里就能把地种好。而且全部走有机种植的路子,最终形成自己的品牌,瓜、果、菜四季都能吃到。”谈起远景规划,戚秋阳异常兴奋。

昔日是老总,如今成农民,3年多时间,戚秋阳已成庄稼地里的行家里手。如今,他已成为社旗农民工返乡当“创客”的典型。事实证明,戚秋阳当初回乡创业是对的。

过去,农民进城打工向城镇流动,梦想着发家致富。现在,随着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加上城市生活成本提高、思想观念改变等因素影响,越来越多的社旗农民工返乡创业。在城市学的本事,在家乡化作了生产力。

41岁的太和镇宋庄村农民王耀富,二十几岁背着铺盖卷走出家乡,到杭州一家苗木基地打工,一干就是十几年。10多年间,他凭着踏实肯干在实干中摸透了花卉苗木行业的脉络,也得到老板的认可,从最初一名普通工人做到苗木基地管理者,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苗木种植的专家。

2014年,王耀富毅然放弃在大都市的事业,带着一身的技术和多年打拼的积蓄,返回家乡社旗县,连片流转土地5800亩,建起了一个集生态种植、农业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都市农业观光园,勇敢追逐自己的绿色创业致富梦想。

如今,社旗县一大批外出进城打工的中青年农民工和戚秋阳、王耀富一样,纷纷回到自己家乡办厂、开店、搞农业开发,发展特色农业、创办家庭农场、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工返乡当“创客”是当前社旗出现的新景象,也成为新趋势。

宽松环境夯实返乡基础

2015年春节,社旗县举办在外成功人士回乡省亲活动,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大家不断称赞社旗日新月异的变化,并纷纷表示:“返乡投资正当时。”

有了返乡创业的愿望,如何帮助其真正落地?

作为劳务输出大县,社旗县拿出“真金白银”,出台一揽子支持政策,在税收减免、项目审批、融资、用地等方面给予农民工返乡创业优惠待遇,引导和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提高行政效率,简化审批流程,落实各项奖励措施;设立专项服务窗口,通过开展“一站式”“保姆式”服务,对回创人员所需要办理的落户、子女入学、征地、办证、融资等事宜开辟绿色通道;打造集“人才展示、人才服务、人才创业、人才交流、党员服务咨询、党员志愿者服务”六大平台于一体的众创空间;设立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应急转贷资金,全面落实返乡人员创业定向减免和普遍性降费政策……

政府“有形之手”的一次次助推,打消了返乡创业者的疑虑,激发着他们喷涌出无限热情。在李店镇青台村供港蔬菜种植基地,数百名员工有条不紊地忙着采收、耕种、装箱,景象颇为壮观。“今日采摘的鲜菜,明早就成为香港市民的美味佳肴。”负责人裴森林说,“基地能有今天这样的规模,多亏了政府的帮助和扶持。”

回忆创业初期,裴森林难抑激动。2013年,得知裴森林要回乡投资,当地领导和相关部门多次找到他,商讨选址、落户、审批等方面的问题,与流转土地的农户积极沟通。随着项目推进,当地又主动修路、架桥,解决用水、用电、用工等方面的难题,细微的服务让裴森林这只“归雁”内心暖暖,信心一次次坚定。

“我一定要把企业做大做好,服务家乡经济。”裴森林说。目前,基地规模已达到3000亩,以菜心、芥蓝为主,鹳斗、菜籽为辅,年产9500吨,销售收入7600万元,带动周边800多人就业。眼下,每天向香港发菜一次,每次发15~25吨。

致富圆梦共筑创业平台

“全靠这个仿真花,让我们家脱了贫。”郝寨镇年庄村农民康明玉,家里底子薄、负担重,夫妻俩既没有种植技术,又没有本钱做生意,凭借种地打工挣些钱,日子过得很紧巴。2013年,他作为一名产业工人,在家门口的文鑫花业上班,日子渐渐有了起色。

位于年庄村的文鑫花业,由务工青年李富文2010年创办。在仿真花行业闯荡多年的李富文,有生产经验、有技术积累、有销售渠道,所生产的仿真花供不应求。虽然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但由于加工场地不足,规模一直上不去。

镇里得知后,把文鑫花业确定为重点扶持项目,在用地、水电等方面积极协调,帮助新建厂房3座。目前,文鑫花业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规模逐步扩大,年产值2000多万元,辐射带动成立6个加工分厂和15个组装点,吸纳周边村民3000多人从事仿真花生产,帮扶全镇232户贫困户顺利脱贫。

齐心打造同一个创业平台,共圆致富梦想,赵河街道谭营村也有相似的模式。2014年,该村采取“乡土能人引领+合作社投资+贫困户扶贫资金入股”的方式,建起蔬菜大棚96座,大力种植有机蔬菜。贫困户只需投入劳动力,免费承租蔬菜大棚,农资、技术、出售等全由合作社负责,销售收入按五五分成。这一举措,让承租大棚的23户贫困户实实在在得到了实惠。

第12篇

一、下堡坪乡返乡农民工的规模和工作状况

下堡坪乡为于宜昌市夷陵区西北部,平均海拔850米,总耕地面积4071.9公顷,其中常用耕地面积2034.6公顷,总人口23672人,其中农业人口22603人。主要以种植茶叶和天麻为主,茶叶产量达950吨,实现茶叶总收入2850万元,天麻种植面积达到70万平方米。因为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全乡约13000人的劳动力超过一半的都外出务工,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和当地市区,年龄分布在22岁以上50岁以下,外出务工收入占全乡总收入的40%以上,是一个靠人员外出务工增加收入的乡镇。现今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外出务工农民工回乡待就业逐渐增多,平均每个村有10人左右返乡。

然而从全国来看,在此国际金融危机中,因失业而提前返乡的农民工已占在外农民工总量的6.5%,以6%的回流量估算,全国外出农民工已有780万返回家乡。下堡坪乡一些外出农民工相继返回乡镇,返乡的人员原来基本上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务工,而没有技术、没有受到良好教育、文化知识水平欠缺成为这些人员被裁员的重要原因。返乡之后他们有的是等待政府帮助提供就业机会;有的是几个人共同合作,用从外部学习到的东西结合本地情况进行自主创业;还有的是参加政府的各种技能培训,完善自我后准备再次外出寻找新的工作岗位,只有极少的人成为无业人员。下堡坪返乡的务工人员除了依靠自己解决就业问题以外,当地政府也做出积极应对,深入贯彻实施国家和省市的方针政策,根据当地自身优势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切实帮助返乡务工人员解决就业问题、心理问题及生活中的困难。

二、当地政府采取的再就业措施

(一)免费提供各类就业信息

下堡坪乡政府利用网络、报刊等途径,广泛收集就业信息,积极创建就业信息平台,利用信息的快速更新促进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从去年至今政府部门利用电话、短信平台等方式向返乡的农民工就业信息10几次,就业信息岗位100多个,出此之外还在提供就业服务让返乡务工人员及时获取政府政策、培训、就业等信息。其中在今年宜昌市举办的大型招新洽谈会上有70多人被录用,这是当地政府及时提供信息取得的成效。

(二)乡政府举办各种技能培训

乡政府通过仔细的摸底调查,发现大部分返乡人员仍然希望外出再次走向岗位,但这次与以往不同,他们希望学到一至两项技能后才走出去,增强自身能力,例如学习厨艺、电工、焊工、缝纫、旅游等。乡政府针对这一情况,与区政府相互配合,聘请专业人员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在此之前已经举办两期计算机培训,共145人,即将开办服装加工培训班。另外参加培训的务工人员不仅不需要交纳任何培训费用,还可以得到一定的生活补贴,由此可见政府是以积极地态度面对返乡务工人员。

(三)招商引资创造就业岗位

下堡坪乡政府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返乡人员,不考虑其他因素之前进行的是自我救助,政府派出综合能力较强的工作人员,到发达城市的企业招商引资,吸引商家到下堡坪乡投资或下订单购买茶叶或天麻等特色农作物,从而需要增加产量,部分人员即可回乡从事种植业,也可以到茶叶、天麻加工厂工作。去年下堡坪乡就引进了一个1000万的茶叶加工项目,因此又增加了10余户种植茶叶,其中部分种植人员就是返乡务工人员。

(四)鼓励创业推动就业

当地政府十分看重返乡农民工从外带回的城市文明、超前的思想以及先进的技术,鼓励帮助积累一定资金、经验或有意向的人员进行创业。对自主创业的返乡务工人员免费提供创业培训、政策咨询;从今年起,对自主创业者,积极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支持;支持返乡务工人员利用荒地、闲置房屋等进行创业。到现在为止已经有10几人创业成功,多以服务行业为主导,创造就业岗位二十几个。

(五)开辟就业输出渠道

乡党委、乡政府始终坚持将向外输出劳动力作为再就业的重要途径,虽然在当前金融危机下,向外输出务工人员是解决就业问题较有效的方法。积极参加各种用工洽谈会,及时跟踪需要用工量大的企业,积极主动地向外输出劳动力。以往是以东部地区为主,现今由于国家政策的倾斜,西部大开发,现今转变为开辟西部地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政府当前措施的局限性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下堡坪乡政府在安置返乡农民工就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总的来说,乡政府的措施具体体现了服务的职能。但是,不难看出这些服务型的措施与政策在效果上只能起到治标不治本的作用。无论是开展技能培训、提供小额低息贷款,还是兴建公共工程或是招商引资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决定了下堡坪乡政府的决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

(一)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

经融危机的阴云尚未完全消退,国内、国际经济环境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返乡农民工的数目是否会增加,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否会形成仍是一个未知数。当面对数目庞大的返乡农民工时,基层政府的政策往往显得苍白无力,在这种背景下,乡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也就无法满足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需求。

(二)政府政策不具备长远性

在农业产业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而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量农民工则被迫选择了返乡的道路,他们的就业问题成为了基层政府的工作重点,也成为了考量基层政府执政能力的标准之一。在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中,如果不着眼长远,统筹规划,政府将会背上越来越沉重的就业包袱。仔细分析下堡坪乡政府采取的各项措施,就会发现,这些措施往往都是些短暂性的措施,不具备长远性和战略性。比如开办的技能培训,或因为技术人员的缺乏、或因为资金的匮乏而停办。如此,返乡民工在短时间内又会面临失业的困境。

综上所述,下堡坪乡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在成效上是不显著的,最多也只能是好心办了坏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下堡坪乡政府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还必须另辟蹊径,充分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寻求一个可持续的长远的发展道路。

四、以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促进返乡务工人员就业

人员返乡,在短时期内又会形成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农业类型已经无法满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诉求和愿望。因此,促进农民增收,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迫在眉睫。而发展绿色旅游观光农业符合这一形式的发展,下堡坪乡发展绿色旅游观光农业具备一定的条件和基础。

(一)下堡坪乡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具备的基础和条件

首先,在我们对下堡坪乡的实地考察中发现,该乡位于夷陵区西北部的山区,平均海拔在850米以上,植被覆盖完好,山脚溪水潺潺,山腰树木葱郁,山顶云雾缭绕,生态环境优越,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美的自然环境无疑是该乡发展绿色旅游观光农业的一大优势条件。其次,从我们对该乡的作物种植情况的调查中,发现由于位于山区,植被的垂直地域分异显著,因而在农作物的种植上呈现出多样性。下堡坪乡物产丰富,首推茶叶与天麻,其次是玉米、魔芋和高山蔬菜等等。第三,下堡坪乡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能够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有力的支持。第四,该乡虽然是一个典型的山区乡镇,但是近几年来,在上级政府的有力支持下,下堡坪乡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力的改善.公路硬化、房屋改造、河堤治理等项目相继竣工,商业、电力通讯设施也得到了极大的完善与提高。可以说,基础设施的改善为该乡发展旅游观光农业铺平了道路。

基于此,下堡坪乡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具备了一定的可行性条件,而以观光农业的发展来带动该乡返乡农民工的就业也必将成为一种新的模式。

(二)下堡坪乡发展绿色旅游观光农业与安置返乡人员转移就业的关系

在农业产业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既然传统的农业类型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已经趋于饱和甚至剩余的状况,那么,旅游观光农业会在促进返乡人员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安置转移中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

1.各种旅游项目的开发是一个长期的、持久的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同时辅之以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样一来,可以解决一部分返乡人员的就业安置问题。

2.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其他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住宿餐饮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加工业等。这些产业类型同样能够满足大批返乡人员的就业要求,返乡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选择不同的、适宜的劳动岗位。

3.在观光农业类型方面,返乡人员可以以家庭为单位来经营旅游项目,比如“农家乐”、“休闲农庄”、“观光采摘园”等等。这样以农业带动旅游业,以旅游业的发展来弥补返乡人员就业难的不足,既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又可以增加返乡人员的就业机会,并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民增收。

4.在对观光农业进行规划的时候,可以结合下堡坪乡的实际情况与地方风俗,建设手工艺品制作作坊来吸纳一部分返乡的妇女劳动人口走上就业岗位。并且可以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及其加工制作过程, 让游人观看艺人的精湛造诣或组织游人自己动手参加编造活动, 从中体验自己动手制作的乐趣。

(三)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对促进返乡人员再就业的意义

旅游观光农业作为一种新的农业类型,它集农业和旅游业于一体,带动面广,辐射范围大,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就业需求。返乡人员根据自身实际,结合政府规划,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做到灵活就业。其次,观光农业将改变下堡坪乡的农业产业结构,新的产业将会催生出新的岗位,返乡人员不会再从事单一的种植业、养殖业,而是就业门路、就业领域呈现出多样性的格局。第三,观光农业将会改变返乡人员的就业观念和就业结构,观光农业从规划到实现之后,返乡人员将会重新定位、重新考虑自己的就业去向和就业领域。这将打破以往劳动力大量外流的局面,促进返乡人员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原地安置就业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