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8 09:24: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效农业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彭阳县;水资源;现状;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 S2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24-133-05
1 彭阳县概况及水资源现状
彭阳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东南部、六盘山东麓,西北黄土高原的东部地带。地理位置处于东经106°32′~106°58′,北纬35°41′~36°17′。县域南北长61.5km,东西宽50.3km,总面积2 532.3km2,耕地11.22万hm2,其中红河流域1.884万hm2,茹河流域7.45万hm2,安家川流域1.89万hm2,占总土地面积的44.4%,林地面积3.31万hm2,草地面积3.83万hm2,其它用地7.18万hm2。现有水浇地0.876万hm2,其中红河流域0.27万hm2,茹河流域0.525万hm2,安家川流域826.67hm2。西连宁夏固原,东、南、北环临甘肃的镇原、平凉、环县等市县,辖12个乡镇,156个行政村。总人口26.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67万人,占89.5%;回族7.87万人,占30.0%,人口密度103.9人/km2,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山区县。交通便利,309国道横穿东西,203省道纵贯南北,宝中铁路跨境而过,等级公路总里程达到1 524km,等级公路密度达到60.3km/100km2。
彭阳县地势东、南、西低,北渐次增高,海拔1 248~2 418m。地形分为北部黄土丘陵区、中部河谷残塬区和西南部土石质山区3个自然类型区,河流有红河、茹河、安家川河3条水系,但年径流量很小,夏季多枯竭。境内气候温差较大,雨量较少,光照充足,无霜期短,降水和温度变率大。春季气温回长快,干旱多风,冷暖变化大,多有倒春寒;夏季短暂,气温适中;秋季雨量较多,降温快,霜冻早;冬季长,严寒干燥。四季交替变化不明显。年平均气温7.4~8.5℃,降水量350~550mm。无霜期140~170d。属典型的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干旱、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
彭阳县多年平均降雨量为450mm,年降水总量11.59亿m3;水面蒸发为850mm,干旱指数为2,属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在时空上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9月份,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约占降水量的60%,农作物生长期降水量只占年降水量25%。县境内水资源总量为12 770万m3,其中红河流域2 550万m3,茹河流域7 350万m3,安家川流域2 870万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9 820万m3,地下天然水资源量为3 830万m3。可开采量为2 950万m3,其中红河流域1 100万m3,茹河流域1 630万m3,安家川流域220万m3,占全县水资源总量的77.53%。多年平均输沙模数5 973t/km2・a,水资源短缺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彭阳是一个水资源十分贫乏的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为506m3,为黄河流域750m3的67%,不足全国平均值2 200m3的23%。耕地平均占有水资源量为75m3/667m2,是黄河流域平均值的1/5和全国平均值的1/27。旱灾也由单纯的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到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的干旱缺水不但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使保障当地群众基本生存条件之一的饮水问题也变得相当困难。
2 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农业持续增产技术
旱作农业持续增产的核心问题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农田水分利用率。为了提高旱作农业的效率,高效利用有限的降雨资源,笔者在对多项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进行试验研究、示范的基础上,根据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具体特点集成了干旱半干旱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农业持续增产技术体系。
2.1 五墒耕作、蓄水保墒
2.1.1 五墒耕作 土壤是储藏水分和养分的天然载体,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只有转化为土壤水才能被作物利用。蓄水保墒耕作技术是干旱缺水地区最重要的防旱抗旱措施,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壤水是节水农业的主要途径。“五墒耕作法”是一种融蓄水与保墒为一体的抗旱耕作技术,是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的基础内容,防旱增产效果明显,其核心是适墒耕作,其内容为“早耕深耕多蓄墒,过伏合口保底墒,雨后耙耱少耗墒,冬春打碾防跑墒,适时早播用冻墒”。据测定,深耕20~28cm比浅耕12~15cm土壤容重降低0.02~0.11g/cm3,孔隙度增加2.7%~7.5%,0~30cm土层含水量提高1.4%~10.3%,土壤速效N、P分别增加27.8%~31.4%和32.6%~136.8%,地温提高0.7~1.0℃,每1g土壤微生物从5.1万个增加到8.3万个,小麦、糜子分别增产11.2%和14.6%。冬春打碾的冬麦地早春土壤表层含水量为13.5%,越冬保苗率为67.4%,未打碾的土壤含水量为10.0%,越冬保苗率只有57.1%。春小麦在适期播种范围内趁土壤返浆期抢墒于3月10日早播的比3月20日播种的增产5.0%,比4月9日播种的增产31.7%。
2.1.2 深耕蓄墒 一般宜在伏天和早秋进行,春季要尽量避免深翻。对于“一年一熟”小麦、胡麻或豆类后休闲的农田,要及早进行伏深耕或深松耕,一般耕深以20~22cm为宜,有条件的地方可加深到25~28cm,深松耕深度可至30cm。同一块地可每2~3a进行一次深耕,期间进行少耕或免耕,以保证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过伏后降雨明显减少,要及时耙耱合口收墒,形成“上虚下实”的耕作层。秋作物收获后,进行秋深耕时,必须边耕边耙耱,防止土壤跑墒。早春耙耱保墒或雨后耙耱破除板结,耙耱深度以3~5cm为宜,耙耱灭茬的深度一般为5~8cm。播种前耙耱,其深度不宜超过播种深度,以免因水分丢失过多而影响种子萌发出苗。镇压一般是在土壤墒情不足时采取的一种抗旱保墒措施,土壤过干或过湿都不宜采用。土壤过干进行镇压,不仅压不实,反而会更疏松,容易引起风蚀;土壤湿度过大时镇压,容易压死耕层,造成土壤板结。冬季地面坷垃太多太大,容易透风跑墒。在土壤开始冻结后进行冬季镇压,压碎地面坷垃,使碎土比较严密地覆盖地面,以利于冻结聚墒和保墒。播前、播后镇压,使土壤下层的水分沿毛细管移动到播种层上来,以利种子发芽出苗。在黄土高原雨养旱作农业区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平梯田、塬地、台地等坡度不大于3°地区都可以采用。
2.2 以肥调水、水肥耦合 “以肥调水”的关键是培肥地力,包括有机与无机配合增施肥料培肥、粮油作物合理轮作培肥、粮豆粮草轮作培肥以及留高茬还田培肥等措施。采取改春施肥为秋施肥,改浅施肥为分层施肥,改“重N轻P”为“稳N增P”。推行N、P配合重施秋肥,多施基肥,适施种肥,补施追肥及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以无机促有机的施肥路线。以肥促根,增加根系综合活力;以根促壮,保证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达到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增产增收的效果。彭阳县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不能有效地利用降雨就没有农业生产的发展。留住天上水、保住土壤水、合理调配水、有效利用水是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以肥调水”、“以肥促水”的水肥耦合技术,把水变成了庄稼的“复合水溶剂”,既节约了农业生产成本,又提高了肥水的利用效益。“以肥调水”,结合梯田建设、深翻土地、少耕免耕、镇压保墒、中耕除草、合理施肥、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建立土壤培肥技术体系,是增加土壤水库扩蓄增容,发挥其它节水技术措施作用的基本保证。在干旱和少P条件下过量施用N,会对作物产量造成负面影响。试验研究表明,合理配方施肥可以明显增加水分利用效率,提高水分转化效率。另外,应注意粮草轮作、根茬还田,改进土粪积造方法,加深土壤耕作层,合理增施化肥。
2.3 调整结构、合理轮作 以水窖集流节灌技术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突破口,扩大耐旱稳产型的马铃薯、玉米等大秋作物和糜子、谷子、荞麦、葵花等秋杂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和豆类牧草的种植面积,实行粮油、粮草轮作的农牧结合模式。压夏扩秋后,玉米、马铃薯、葵花和秋杂粮的面积增加。应把玉米、马铃薯、小杂粮和苜蓿纳入轮作周期,对新的合理的轮作体系进行研究。
2.4 立体复种、减灾稳产 在彭阳县,春季干旱少雨,水分和热量条件有限,因此,应充分利用“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热量条件,实行以间作套种为主体的立体复合种植。以马铃薯和玉米为纽带,推行稳产型立体复合种植模式,提出并构建夏粮与秋粮、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高秆作物与矮秆作物、耗地作物与养地作物等多种立体复合种植模式,使复合群体有效地适应以旱为主的复杂气候条件,实现夏秋互补,耐旱作物与高产作物相得益彰。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当地光热和土地资源,较好地利用降雨,使耕地地表绿色覆盖期延长,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水土流失,增加产值,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作物收获的保险系数,达到旱年减灾稳产保收,丰水年双双增产的目的。发展立体复合种植,以马铃薯和玉米为纽带进行组合,包括胡麻/马铃薯、冬小麦/马铃薯、(草)豌豆/马铃薯等;以玉米为纽带的组合包括豌豆/玉米、冬小麦/玉米、西葫芦/玉米等。
2.4.1 胡麻/马铃薯 胡麻套种马铃薯可以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合理分配降雨,实现稳产增收。生长前期,管理以胡麻为目标,覆膜的垄面起到田间微集雨的效果。管理后期以马铃薯为目标,垄上种植可以防止秋雨造成的土壤过湿烂薯。胡麻收获后可以在沟内免耕种植豆科绿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培肥地力的目的。胡麻套种马铃薯时,沟种胡麻带宽60cm,种植4行;垄覆膜种马铃薯带宽60cm,种2行。垄面高12~15cm,垄面要耱光,垄起好后再切两边线后形成覆膜带型。覆膜时将两边地膜紧靠切面压紧,不能让地膜平覆,否则将影响播种,播种行应紧靠沟边沿。也可以使用“2BMC-2型覆膜侧播机”机播胡麻,马铃薯待到适宜的播种期再人工种植。胡麻适宜的播期为4月上、中旬,较4月下旬播种增产12%~28%。马铃薯在4月下旬至5月底以前播种,力争早播。
2.4.2 (草)豌豆/马铃薯 沟种(草)豌豆带宽60cm,4行,垄种马铃薯带宽60cm,2行。覆膜要求同胡麻套种马铃薯。
2.4.3 冬小麦/马铃薯 覆膜要求同胡麻套种马铃薯。沟垄比冬小麦∶铃薯=60∶60,借秋雨人工或用“2BMC-2型覆膜侧播机”种植冬小麦,春季膜上种植2行马铃薯。冬小麦收获前管理以冬小麦为主;冬小麦收获后免耕复种豆科绿肥。
2.4.4 豌豆/玉米 沟种豌豆带宽60cm,4行,垄覆膜种玉米带宽60cm,2行。
2.4.5 冬小麦/玉米 覆膜要求同胡麻套种马铃薯。沟垄比冬小麦∶玉米=60∶60,借秋雨人工或用“2BMC-2型覆膜侧播机”种植冬小麦,春季膜上坐水种植2行玉米。冬小麦收获前管理以冬小麦为主;冬小麦收获后免耕复种豆科绿肥。
2.4.6 西葫芦/玉米 玉米带宽110cm,膜宽60cm,使用早熟品种(利马12号),膜侧种2行;西葫芦膜上种1行。
2.5 应用抗旱优良品种 根据彭阳县气候特点,调整作物结构与布局,推广课题研究已筛选出的抗旱新品种、新组合。发展玉米、马铃薯、荞麦、谷子、糜子、葵花等需水规律与降水特征相吻合的耐旱作物,更新冬小麦、胡麻、豌豆等品种,增强总体抗旱耐旱能力,建立健全种子推广、销售、服务体系,真正让农民能买到好种子。
2.6 化控抗旱、抑制蒸发 在提高逆境成苗、保墒和抑蒸减耗、提高作物水分利用率的化学调控技术试验,已初步形成了以保水剂为基质的多功能复合包衣剂拌(浸)种抗旱播种、逆境成苗技术;农作物需水关键期喷施黄腐酸类抑制蒸腾剂,抑蒸节流减耗技术;农田喷施土壤保墒及结构改良剂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技术等相互配套的旱地作物抗旱增产化学调控技术,已在一些作物上大面积示范应用。在马铃薯生育期内使用聚丙烯酸钠盐处理,WUE可以提高25%左右。
2.7 节水栽培,高效利用降水 在建立土壤扩蓄增容抗旱耕作技术、土壤培肥技术、良好的农田生态、减灾稳产保收、种子繁殖推广和化控抗旱技术的基础上,通过田间微集雨叠加利用技术、二元覆盖保水技术、水窖集雨补灌技术的应用,建立高效利用天然降水的农业节水栽培技术体系,实现降水资源的时控调配和叠加利用。
2.7.1 田间微集雨叠加利用技术 中、小尺度降水,采用田间微集水技术,能够提高降雨量产流入渗效率,依靠径流增加土壤贮水量。微集流膜侧种植时,单次降雨≥5mm即可产生有效径流;微集流膜沟种植时,单次降雨≥3mm即可产生有效径流。利用微集流种植技术种植667m2面积的作物,降雨产流增渗量相当于容量50~70m3的水窖集雨蓄水量的总和。
2.7.2 覆盖保水技术 在旱作农田水分平衡中,降水是土壤水分的主要来源,而蒸发、蒸腾、径流、渗漏是土壤失水的主要形式,在水平梯田,尤以土壤蒸发对土壤水分的损耗最为严重。旱地农业蓄水与保墒关系密切,蓄水与保住土壤水分在旱作农业中的地位同等重要。通过地膜、可降解地膜和液态地膜等新型节水覆盖技术研究和玉米地膜秸秆二元覆盖(垄面地膜覆盖、垄沟秸秆覆盖)技术研究认为:二元覆盖是一种极有效的保墒措施,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阻止水分径流,提高增加土壤入渗,增加土壤水库贮水量,抑制土壤蒸发,涵养土壤水分。种植地膜玉米时,借雨施肥起垄,垄背成弓型,垄宽60cm,沟宽40cm,覆膜后注意在膜上隔5cm左右压一土带,防止大风把地膜撕毁。在距垄边10cm处玉米种植带开一宽10cm,深8cm的沟后覆膜。每667m2用麦草500~650kg,均匀平铺在垄沟内,压厚约1cm土防止被风吹走。
2.7.3 集雨补灌技术 根据作物的需水量、示范区的降雨量(图1),制定了主要作物的补灌方式及补灌水量。玉米全生育期灌水2~3次,其中6月中旬灌溉1次、7月20日左右灌溉1次、8月15日左右灌溉1次。可采用穴灌、沟灌、隔沟灌溉。沟灌次灌水量20m3/667m2,全生育期补充灌水40~60m3/667m2;隔沟灌溉次灌水量10m3/667m2,全生育期补充灌水20~30m3/667m2;穴灌次灌溉水量3~5m3/667m2,全生育期补充灌水10~15m3/667m2。马铃薯每667m2栽植3 000~5 500株,种植采用坐水种,灌水量0.5~1kg/株,灌水量1.5~5.5m3/667m2;全生育期灌水2~3次,采用隔沟灌溉或沟灌,隔沟灌溉次灌水量15m3/667m2,全生育期补充灌水30~45m3/667m2;沟灌次灌溉水量30m3/667m2,全生育期补充灌水60~90m3/667m2。向日葵坐水种植1~2kg/株,现蕾期灌头水、开花期灌2水、灌浆期灌3水,采用沟灌,次灌水量20m3/667m2,全生育期补充灌水60m3/667m2。果树全生育期灌水3~4次,采用穴灌。每次灌水在果树四周开挖灌水穴4个,每穴灌水5~10kg,每株灌水20~40kg,全生育期每株果树灌水60~160kg。
机修梯田应提倡扩大玉米种植面积。靠近水源,地面平整(平均坡度小于3°),沟垄种植。补充灌溉要抓住生育的关键时期。一般在玉米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分2次灌溉,每次灌溉水量20m3左右。
3 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模式
3.1 小流域集雨综合调配利用模式 小流域集雨综合调配模式主要是利用水库、塘坝、涝池集蓄的雨水,通过库坝池窖联合调度,集中发展补灌高效农业,主要应用在水库、塘坝的台地。根据模式的内涵,农业技术模式主要包括高效优良作物品种的种植,覆盖技术、栽培技术、耕作技术、化控抗旱技术、作物生育关键期的补水灌溉等技术配套。适合在水库、塘坝沟台地种植的主要作物有地膜玉米、向日葵、蔬菜、苗木、中药材。在作物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和主要作物的节水栽培规程中,已将各作物栽培配套的覆盖技术、栽培技术、耕作技术、化控抗旱技术、作物生育关键期的补水灌溉等技术进行了综合集成,可参考相应的栽培技术规程实施。
3.2 坡面集雨林草利用模式 坡面集雨林草利用模式主要是利用自然坡面集蓄降雨径流,利用水平沟、鱼鳞坑拦蓄径流,沟内种植经果林、鱼鳞坑内种植水保林,坡耕地退耕种苜蓿,发展畜牧业,改善生态环境,保持水土。根据模式的内涵,农业技术模式主要包括优良树种、牧草地选育,经果林、水保林的抚育管理,草畜转化技术配套。课题的研究,已筛选出优质苜蓿中苜1号和宁苜1号,可在示范区推广应用;对经果林嫁接红梅杏改造,对水保林进行正常的抚育管理;结合退耕地苜蓿种植,地膜玉米秸秆、糜子谷子秸秆,引进优良的秦川牛、小尾寒羊,配合温棚养殖以及饲草青贮技术、氨碱化技术、酶化技术,发展养殖业,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3.3 道路集雨农田补灌利用模式 示范区的治理水平较高,坡面经流基本在坡面进行拦蓄利用,达到水不下山,流域降雨产生的径流主要来源于庭院、道路。道路集雨农田补灌利用模式主要是利用流域内的各类道路作为集流面,利用道路边沟,拦蓄道路径流,在道路沿线,修建水窖,储存路面径流,补灌道路沿线农田,达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保持水土。根据模式的内涵,农业技术模式主要包括适合道路沿线优良作物种植,覆盖技术、栽培技术、耕作技术、化控抗旱技术、作物生育关键期的补水灌溉等技术配套。适合道路沿线种植的优良作物主要有玉米、马铃薯、向日葵,课题的研究已筛选出适宜的优良品种,在各类作物的高效栽培规程中,已对相关的旱作农业技术进行了集成,可参照技术规程实施。道路集雨农田补灌,应根据集雨量的多少,在道路沿线的梯田内适水种植。
3.4 屋面集雨庭院经济利用模式 庭院、屋面、场院是流域降雨产流的主要区域。屋面集雨庭院经济利用模式主要是利用屋面、场院、庭院、人工集雨面集蓄降雨径流,结合庭院内的土圆井,在保证人畜饮水的前提下,发展庭院高效种植业、养殖业和小型加工业。根据模式的内涵,农业技术模式主要包括高效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高效种植业包括庭院经果林、庭院蔬菜、庭院蔬菜温室,庭院经果林以红梅杏、早酥梨为主;庭院蔬菜以番茄、辣椒、甘蓝、白菜、大葱、萝卜等为主,采用果树、蔬菜立体套种技术;庭院温室反季节种植蔬菜,以辣椒、番茄、油菜、芹菜、甘蓝为主;利用庭院集蓄的雨水进行节水灌溉,同时配套应用高效栽培、覆盖、化控抗旱等技术,高效利用庭院径流,发展庭院经济,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善生存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庭院温室养殖主要结合退耕还林草,扩大庭院牛、羊、猪、家禽的舍饲养殖,利用庭院集蓄的降雨径流,满足养殖业的用水要求。庭院小型加工业主要以加工制作豆制品、马铃薯粉条等为主,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3.5 旱作农田雨水就地高效利用模式 示范区的旱作农田主要指水平梯田和少量的坡耕地。旱作农田雨水就地高效利用模式主要是利用已经建设的水平梯田扩蓄增容,就地拦蓄降雨径流,选择适宜种植的优良作物品种,配合深耕翻蓄水技术,结合地膜、秸秆、化学覆盖技术,高效栽培技术,微集雨技术,化控抗旱技术,轮作、立体套种技术,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旱作农田的产量。适合中下部梯田种植的主要作物有玉米、马铃薯、葵花,可结合道路水窖、水库、塘坝、涝池的水资源进行补灌,其农业配套技术已在作物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和主要作物的节水栽培规程中进行了综合集成,可参考相应的栽培技术规程实施。适合中上部梯田种植的作物主要有冬小麦、胡麻、莜麦、糜子、谷子、草豌豆、荞麦等,应配合深耕翻蓄水技术,结合地膜、秸秆、化学覆盖技术,高效栽培技术,微集雨技术,化控抗旱等技术,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旱作农田的产量。
4 结语
由本次研究可知,把保墒耕作、以水调肥、合理轮作、立体种植、抗旱品种、化控抗旱与节水栽培技术结合起来,可以做到优势互补,充分发挥不同节水措施的叠加效应,实现水肥高效结合,保证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提高降水资源的利用率,节水效果明显,为贫困山区治理农业生态环境,实现脱贫致富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扬天.节水灌溉技术手册[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2.
[2]吴普特,蒋定生,王有科,等.中国西北地区水资源开发战略与利用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1.1利用好当地的资源和有利条件
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得依赖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这也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基础。不同地方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具有自己显着的特点,只有在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因此,要想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必须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合理开发当地资源,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对资源进行合理适度的开发,避免过度,并注重环境保护。
1.2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如果农产品销路不畅,那么现代高效农业的生产经济效益将难以实现。因此,在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时候,应该掌握市场的需求信息,并根据市场的需求,确定产业的门类、产品的种类、数量、质量标准等,并注重提高产品质量,使农产品能够扩大市场占有率,实现高效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3加大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
依靠科技进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资源产业,利用科技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农业的竞争优势。改革农业科研立项和评估体系,提高农业科研的效率,改进技术服务体系,不断满足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实际需要。同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农业科研水平和研发效率,充分发挥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农业院校的作用,建立完善的农业科研体系,加强科研成果的运用,使其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推动高效农业农业的发展。
1.4做好资金投入、资金管理和农民培训工作
增加政府对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保证资金的投入。同时加强资金的管理,对资金进行合理分配和利用。此外,还应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工作,使他们更好的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更好的运用现代农业技术。
1.5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注重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要想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必须重视发展生态农业。例如,改变秸秆、杂草等直接燃烧的情况,用作饲料,改善土壤肥力等;对农业产品进行多层次的加工,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又如推行种植和养殖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产品质量,还能够为广大农民致富开拓新途径。总之,发展生态农业,能够实现对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保护农业资源,并能够防止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推动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
1.6发展特色农业
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的实际情况,发展特色农业,以某一特色产品为起点,适当延长食物链或者加工链,进而开发出一系列的农产品和食品,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生物能资源、废弃物等等,推动特色农业的发展,扩大市场占有率。同时,还要走农业产业化道路,以市场为导向、以商品为目的,形成产业化生产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1.7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农民专业经济组织,充分发挥专业经济组织在发展现代农业的作用,培养农民经纪人队伍,推行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强农业生产基地、企业、农民之间的联系,提高农业的产业化和规模化水平。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核心,发挥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帮助农民提供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支持。坚持特色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思路,将优势主导产业、特色农业、现代农业结合起来,注重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建成高水平、有特色、规模化的产业体系,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
1.8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第一,创新推广方式。立足于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遴选出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并组装成集成配套技术,做好技术培训工作。还有必要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场,对新技术、新品种进行展示,并积极利用科技大集、科技下乡等活动,开展内容和形式多样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提高推广工作的实效。第二,健全考评机制。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业绩作为考评指标,将农村居民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进行考核,落实推广人员的职责,根据技术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业绩确定他们的薪酬。第三,细化推广队伍。根据实际情况,推动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调动农民、社团组织等参与到推广工作中来,细化农业技术推广队伍,逐渐形成新型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通过以上种种方式,使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更好的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1.1农业技术推广力度不足
因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力度不足,导致很多地区的农民对于农业技术的优点不了解,并且不清楚最新的农业技术有哪些。农民对农业技术推广不够重视,导致农业技术推广范围难以拓宽,如果不尽早改变这一现象,必然会影响农业发展。此外,农民不了解科学的农业技术,种植过程中不懂得如何科学种田,难以提高农作物产量,从而无法获取更好的收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其对农业技术推广不重视,不仅造成农业发展止步不前,也很难提高产量。而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运用的推广方法单一、推广模式落后,不注重创新和改变推广方式,才会出现推广力度不足的情况。可见,农业技术推广力度直接决定农业发展速度,如果过于关注农业发展,而忽视改变传统的推广模式,无法获得最佳的技术推广效果,将会降低农业经济效益[1]。
1.2管理制度不健全
综合分析乡镇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出现走形式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不严格,导致推广工作中不按照要求推广农业技术,并且出现推广不积极的情况,导致农民不了解科学种植的方法,栽种过程中仍然依靠人力种植,难以做到科学栽种农作物,很难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不利于推动农业发展。此外,制定的管理制度中缺少严格的条例、惩罚机制,管理制度中对于如何处罚违反规定的人员不注重指出处罚标准,很难增强约束力,进而经常出现农业技术推广力度不足的情况,不仅影响推广效果,而且导致农业技术推广面狭窄,很难使更多的农民了解农业技术。如果不尽早改变这一管理现状,将会出现各种问题导致推广工作无法顺利开展下去,不利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2]。
1.3缺少优秀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
农业技术推广范围始终局限于一个区域,其主要因素在于缺少专业、优秀的推广人员,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时,在规定的时间内无法完成工作任务,而且推广范围无法扩大。推广人员对于如何推广农业技术不明确,对本职工作内容不了解,不懂得运用专业知识进行推广。在此种情况下,很难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直接影响农业经济发展。另外,因过于关注农业发展,对于培训推广人员不重视,很多推广人员没有机会学习推广农业技术的方法,工作时始终运用单一的方法,不仅无法扩大推广范围,而且导致推广效果不理想,使得农民对农业技术根本不了解,种植过程中运用落后的种植方式,无法达到科学种田的目的,很难提高收成,阻碍农业发展。由此可见,推广人员的职业素养有待提高。综上所述,在实际的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缺少优秀的推广人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忽视引导推广人员接受培训,二是对于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没有及时解决,问题堆积过多,就会造成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效率低下、推广效果不理想等,不利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2乡镇农业技术推广问题的解决对策
2.1创新推广模式,加大推广力度
现如今,推广人员要想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应创新推广模式,如可以运用网络、广告农业技术的优点、运用方法、科学种田的方法,通过多种宣传途径推广农业技术,以扩大推广面,加大推广力度,使越来越多的农民了解农业技术。农民在充分了解农业技术以后,主动运用农业技术进行种植。此外,在推广农业技术时,要注重利用新媒体,以全新的推广模式推广农业技术和科学种植方法,既实现农业技术推广的目标,同时改变传统的推广方式,有利于扩大农业技术覆盖面,使越来越多的农民了解农业技术的运用价值和意义,从而积极引入农业技术进行科学种植。由此可知,运用创新的推广模式,能取得较佳的推广效果,为推动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应跟上时展的趋势,注重应用互联网推广农业技术,有利于做好推广工作,提升农业技术推广效果[3]。
2.2健全管理制度
当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提高重视程度,并要健全管理制度。一是负责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人员,必须依照管理规定制订推广计划和推广方案,工作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推广,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推广工作。对于在工作中不认真负责的人员,按照处罚标准予以严厉处罚。二是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时,要运用多种方式推广,优化推广手段,改变单一的推广方式,这样才能使更多的农民了解科学种田的重要性和农业技术的用法,进而积极运用农业技术种植农作物,有效提高收成。三是明确指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以使推广人员意识到不注重完成推广工作对农业发展造成的影响、需承担的责任,逐渐增强其对推广工作的责任感,同时提高其推广农业技术的积极性。总之,健全管理制度,对于约束、监管推广人员起到重要作用,避免出现违反规定的现象,确保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顺利、高效进行,有利于促进农业高效发展[4]。
2.3定期培训,培养优秀的推广人员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全面了解推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要认识到不注重培训将难以获取较好的推广效果。明确这一点后,要定期组织推广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主要的培训内容包括推广方法、工作流程、解决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讲解推广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推广理念,使推广人员在培训期间学到更多专业知识、推广方式,并转变其落后的理念,将全新的推广观念融入工作中,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的推广方法、专业知识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以高效完成推广任务。总之,通过定期培训,可提高推广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培养出优秀的推广人员,有利于推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顺利进行,获得良好的技术推广效果,对于推动农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生态农业;特征;必要性;技术
中图分类号 X17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9-0272-01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随着“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发展生态农业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新潮流,政府也很重视及鼓励生态农业的发展,因而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的发展观,是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1-3]。从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就开始对生态农业进行理论研究及探索,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到了21世纪,伴随经济全球化发展,加入WTO之后,面对环境全球化,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生态化的影响,全球农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这样大的环境下,我国农业生产面临严峻的考验,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1 生态农业技术的概念与特征
1.1 生态农业的概念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把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自然风光的优势,因地制宜地规划与组织适宜的综合性农业生态体系。
1.2 生态农业的特征
生态农业的基本特征是保证农业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发展农业生产的前提条件,把生物工程技术作为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4]。
2 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
首先,我国的人口众多,耕地资源少,淡水资源少,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高,从而决定了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发展路线,要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其次,发展生态农业可以使我国的农产品和制成品得到国外绿色认证,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量。最后,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 我国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概况
3.1 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的特征
一是通过人工设计的生态工程,实现资源合理开发、环境保护、生态调节与循环作用;二是采用节能、节水的保护性技术措施,提高生态效益,增强生产创收;三是在方法上,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将工程技术、人力资源开发与体制保障相互配合,合理组织农业生产,推动农业生产发展。
3.2 我国生态农业技术的主要内容
我国生态农业强调发展生态技术,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取其精华构成具有系统综合性特征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我国生态农业技术包括:生物共生互惠及充分利用时间、空间和营养生态位技术;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农业环境综合整治技术;农业资源保护与农业生产自净增值技术;水土流失与小流域综合治理、利用、开发等技术;物质与能量良性循环与再生技术;立体种植与庭院相结合的综合利用开发技术;资源多层分级与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开发的生态工程技术;农村能源互补型综合建设;能源副产品循环再利用技术和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生态农业综合评价技术。
3.3 我国生态农业技术的应用原则
尽管生态农业模式多种多样,结构有繁有简,但是均遵守以下各项基本原则:地域性、层次性、战略性、高效性、多样性、持续性、整体与协调性等,以达到资源合理利用,产品数量稳定增长,产品高质量,经济上高效益和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4 生态农业的技术
4.1 生态农业接口技术
生态农业接口技术是指不同产业或不同组分之间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的连接技术。它主要包含:饲料接口技术、贮藏工程技术、肥料接口技术和加工工程技术。
4.2 庭院生态农业技术
庭院生态农业是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结合的产物,是生态农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在农村充分利用庭院的设施、资源和劳动力等优势,运用先进的环保技术,从事适宜的养殖、种植、农产品加工等生产经营。该技术包括庭院环境建设和资源开发利用,这样可以改善小范围内的人类生活环境,如净化空气、美化生活、陶冶情操、防止噪声等功能。
4.3 高效立体种养技术
高效立体农业是相对于单一种植或养殖的平面农业而言的,是指在单位面积上,一定的区域或不同海拔高度内,利用植物的不同特性,充分利用温、光、水、气、土等条件和资金、物资等方面的投入,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建设生态农业体系。其特征是能实现生物种群间的最佳结合,充分发挥生物间的相生相克作用;实现农田生态的良性循环;实现生物产品的多层次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并保持土壤肥力的永久使用。
4.4 农业水肥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缺乏的国家,节约用水是解决我国供水危机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节水农业是以提高降水和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为目标,以各种工程和非工程的措施为手段的农业生产体系。其本质是提高应用于农业的单方水的经济产出效益,包含工程节水技术、化学节水和管理节水技术、生物节水技术等多种节水技术。
4.5 能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
农村资源短缺,利用水平低下,阻碍了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应节约能源,提高利用效率,尽最大地可能开发和利用的洁净能源替代含碳量高的矿物燃料,这是我国能源建设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政府有关部门目前高度重视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因地适宜地积极发展秸秆气化、风能和太阳能的清洁能源,加快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推进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综合治理和转化利用[5]。
5 结语
生态农业在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最符合我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但仍存在不足之处,这就需要整理和完善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找出我国生态农业实践中出现的技术类型,总结成功的经验。生态农业产业化是生态农业持续发展的动力,进行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理论研究,可以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建立,使生态农业产业化走向好的发展道路。
6 参考文献
[1] 黄海滨.农村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3636-3653.
[2] 章力建,朱立志,蔡典雄.农业立体污染防治中循环经济的运作机制与模式[J].农业技术经济,2005(3):2-5.
[3] 彦景辰,雷海章.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和启示[J].世界农业,2005(1):7-10.
1.1经济生产力是农业生态系统急需提高的重中之重
生态农业是建立在生态经济的基础上,尊重环境和生物的共同发展,使用现代技术,完善的农业生态技术,把每一类极具技术的个体生产力的农业物品有机结合,组成高效、功能性强的生态农业系统,自然地促成生物与环境系统的结合,使其变成一种生态农业体系的续发展性。各种体系,如经济、环境生命等体系,一些以绿色为主的体系,其生产水平在生态农业体系的不断提高中一直被强化,寻求创新的方法或者更好的操作环境,开发利用生产力,形成一种可以由人工进行干预的生态系统,使其产生集中效应,提高经济效应,最终能够彼此推动。
1.2生态农业技术需要创新与优化
要想生态农业有长足的发展,应该注意区域性的发展与特色的农业发展模式。现在的生态农业应该有所创新,要注意综合、集约与多样性技术配套和支持。如果没有技术上的创新,生态农业模式无法有更长远的发展。因为不论是任何一种模式,立体农业模式或是生态系统立体结构,优化生物组合模式,或是模拟系统生态食物链结构,以及再接再厉再生模式,每一种都需要种植的技术,所以有物质有能量还要注意技术上的不断创新,为生态农业的再发展提供奠基。
2基本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框架
在农发菜过程中,越来越依托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技术的提升,能够保持经济生产的收入,让农业发展得以持续。所以好的生态农业技术架构非常重要。
2.1指导原则
生态农业的总指导原则应该是以营养保健及低价农业产品需求为根本,让市场需求保证多样化、质优化、营养化及无公害,同时,要将生态环境加以改善,提升我国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快融入国际化市场,为市场的发展提供技术的保障。
2.1.1通用性一般在生态农业上使用的技术都是传统的技术,而农业科学机构研究出的新技术又往往不能马上试验于农业生产一线,要注意装配的适用性。
2.1.2先进性生态农业技术要注意技术的先进性问题。注意成本的控制,争取在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有所改善,要尽量参考国际、国内的先进技术,追求国际化水平,积极地创新,提升社会效益,社会水平以及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2.1.3效果性要保证在利用现有资源、满足生产需求、提高生产力、降低能耗、技术节能以及环境保护方面提高效果。
2.1.4系统性在发展生态农业技术时,必须要考虑生态经济的立足点,把配套的一些生态技术结合与利用,尽量控制投入与产出比,将农业经济的效益发展到最大化。
2.2基本内容
2.2.1田间管理技术包含了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如微灌技术、滴灌技术以及喷灌技术等,同时要注意防虫防害的实施,以及如何精确的加肥施肥等。
2.2.2种植养植的技术包括:要利用立体空间供给营养的立体养植技术,模拟生态系统的立体结构时使用物种的同生原理来的间作套技术。
2.2.3基因工程技术要利用生物规律的种质优势,提高作物抗病虫害性能,还要使用现代生物的工程和技术,利用育种的常规技术模式。
2.2.4多种物质合理有效的利用生态系统有一种闭路控制的原理,可以加以循环利用,这种原理是基本再生品的废物利用,把一些没有联系的生产形式融合到一起,整合成为循环再利用的零废物生产模式。
2.2.5农业环境改善的技术使用加环境值的原理,同时要协调农村工业的经济效益与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的环保理念相结合,与之协调,综合食物链的原理,加强农业环境的有效改善。
3发展思路
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增加生态技术的有效供给,从而满足生态农业技术发展的基本需求。建立农业生态技术需求的内在扩张机制,完善体系。建立有效的农业生态技术供需平衡机制,深入农业体系,探求真实的农业技术发展需求。
4结语
关键词:现代农业技术;基层农村;推广措施
1现代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问题分析
1.1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相对于其他工作而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一项具有技术性、专业性特点的系统工作,当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结构不合理,农技推广人员整体存在年龄老化、青黄不接的现象,并且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没有被安排涉农岗位,难以发挥其专业知识,即使从农业学校毕业的学生也需要经过基层锻炼才能胜任起农技推广工作,也就是说,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如果不能及时补充新鲜血液,很可能会出现农技推广队伍的人才断层。同时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整体知识水平更新速度慢,加之受到工作任务较重、缺乏激励优惠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相对不稳定,在很大程度上会对推广农业技术推广产生不利影响。
1.2基层农业技木推广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属于一项公益性事业,需要由政府承担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但是当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够,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经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管理力度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直接影响着基层地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进程,比如有些县级以下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对农业技术推广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甚至有些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没有配备电脑,推广农业技木的手段相对落后,这些都对基层地区农业技术的推广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另外,政府部门制定的关于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政策不能很好的和农业技术推广现状需求相适应,没有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等给予一定的专利保护措施,进而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和使用。
1.3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化发展水平不高
基层农业产业链涉及农产品加工、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以农业技术作为支撑。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过程表明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比率越大,农业生产效率就提高的越明显。虽然政府在推广农业技术方面投入了很多人力和资金,但是当前农业龙头企业的技术化发展水平仍然不高,农业技术的实际转化率相对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农业技术在基层地区的推广,同时基层农业企业受到人员规模、资金支持等因素的限制,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业技术开发方面的自主研发力度不够,对于农业新产品的开发和新技术推广的支持和推动作用不明显。另外,由于农业产业化链条相对较短,基层地区的龙头企业多停留于初级加工层面,导致产品的增值力相对较低,进而也不能促进更多农民参与农业技术推广上来。
2基层农村推广现代农业技术的建议措施
2.1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力度
加强对基层地区农技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整体素质,比如定期开展农技人员知识培训,让农业技术人员不断学习农业生产新知识和新技术,让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更好掌握农业生产新技术,并将其应用到农业实际生产过程中,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同时要注意加强派遣农业技术人员下乡活动力度,帮扶农技人员提高农业技术服务推广水平和能力。为了充分调动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要严格落实农技部门人员编制,保障农技队伍的编制合理,并适当给予一定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吸引越来越多的农业技术人员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进而建立起一支高效、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2.2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保障
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保障,需要建立健全高效灵活的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为了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要形成以政府农技推广部门为主体,综合农业科研、教育、农协组织以及涉农企业为成员单位共同参与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尤其政府部门要发挥主体作用,深化农业体制改革,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提供资金支持,也要在农技人员分配、激励机制等方面切实深化改革和加强农业制度创新力度,积极鼓励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参与到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
2.3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扩大农业产业化规模
根据基层地区的发展实际,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扩大农业产业化规模,突出基层地区的产业特色,以农业科技推广项目为纽带,加强与农业企业之间的科技合作,形成推广农业技术的良性互动机制。同时要积极鼓励在基层地区建立农业产业行业协会,促进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及外贸一体化过程中农业技术的推广使用,提高基层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市场化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另外,要积极推广以农林院校、农业科研为载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发挥农业产业发展需求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实现农业技术的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3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在基层农业生产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转型,传统的农业技术模式已经不能适用当前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这就需要不断加大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创新力度,在基层农村地区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不断推动农业发展。
作者:李红怒 单位:四川省营山县双溪乡农业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孔燕.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展望,2015(01).
[2]詹丽青.浅析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与政策建议[J].福建农业科技,2009(04).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 科技素质 问题 对策
农业技术推广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这个经济发展与科学进步的今天,农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就是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增加农民群众的收入。根据多年从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管理实践的认识,现就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当前农技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基层科技推广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但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发展,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影响了农业技术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1.农业科技推广体制转轨滞后
目前全国各乡镇虽然都建立了农技站和林业站,但有的乡镇的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却不负责推广农业技术;个别乡镇没有农技人员;有的乡镇有农技人员,但却被政府抽调去干一些其他工作。
另外,运行机制也不符合市场的要求,都是按照计划的模式建立起来的,忽略了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微观主体具有的自主选择权,主要表现为政府行为,不能适应市场化发展要求。造成推广效率低下。
2.推广经费不足,推广渠道不顺畅
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但我国不足0.2%,人均经费更少。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经费不但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且远低于发展中国家水平。
由于经费紧缺,配套设施不健全,难以开展必要的培训、试验推广,差旅费也难以及时报销,技术人员只好蹲在单位里,无法深入到乡村进行推广和技术指导,农民的技术水平无法到提高,严重影响农业的后续发展。
3.推广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在全国农业基层推广人员中,非专业技术人员过多,知识断层与知识老化问题严重。具体表现为老龄化、学历低、总体素不高。此外,在调研中我们中发现,乡镇农技人员的专业结构与当前产业结构极不协调。“只懂粮棉油,不知名特优”的现象十分普遍。
受编制的限制和待遇低,人员得不到补充和更新,知识出现断层。推广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具备农产品出口创汇专业知识的人则更少。服务于传统产业的多,服务于新兴产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很少。
4.农民的科技素质薄弱
由于农民群众文化素质有限,对新技术接纳能力差,不能从根本上对新型的农作物和现代化的种植手段有足够的认识,有时不懂农业技术推广中遇到的问题,甚至对使用的现代化技术手段难以理解,从而给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造成了非常大的阻力。
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对策
1.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的创新改革
对于农业技术推广的改革就是对机制进行创新。在实践中,要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完善多层次、多元化推广体系。按照科学合理的原则,加强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根据实际情况,组建跨乡镇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作为县级推广机构的派出机构,实行垂直管理。建立科学的科技工作导向机制,引入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的观念,积极有效地开展科研、教学和推广活动,培养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促进新技术的推广。
2.增加资金投入,建立多渠道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农业技术推广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因此,政府要对农业技术推广加大投入力度,包括资金的投入、物质的投入以及人员的投入。在信息化的社会中,我们要合理利用信息化的媒介来推广农业信息和农业技术,建立多渠道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另外,要加强透明度和监督力度。制定相关措施,引导社会各界主动增加农业技术的资金投入,保证资金能维持农业技术推广活动正常运作。
3.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能否顺利实现最终还是取决于推广人员,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具体做法是:在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上,动员己调出农业部门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归队,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站工作,并清除不称职人员。另外对长期坚持在第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进行奖励,除了给予必要的福利待遇外,在晋级、住房、子女就业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政府还要定期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及时了解新科技,向农民传播新方法。
4.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农民是农业科技的应用者。因此,政府部门要积极开展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活动,通过讲座、科技宣传、技术咨询等,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尤其要抓好村级干部的专业技术培训,培养一批土生土长的科技骨干。同时还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高效实用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加大力度服务于三农,积极探索农业信息与农业技术推广密切结合的成功之路。
三、总结
综上所述,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持续性工作,积极分析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发展的历程,建立高效运转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农村的生活水平,最终促进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传志.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0,(02).
[2]王宏艳,郜云飞.关于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的思考与对策[J].榆林科技,2008,(2).
[3]卢茂凯.新形势下创新基层乡镇农技推广体系的思考[J].河北农业科技,2008,09.
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现状1.1农业技术推广保障机制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保障机制还不完善,基础设施不足,推广手段效果不明显,技术装备也较为落后,同时,很多推广人员的住房政策、保险等并不完善,无法吸引高素质专业人才,延缓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速度。
1.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经费不足
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中,主要存在着经费不足的情况,对体系的建设造成了一定阻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各级政府的中短期推广项目经费,由于各级政府的推广事业预算经费始终处于供给不足的状态,因此对推广机构往往采用全额拨款、自收自支以及差额拨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项目经费发放,再加上目前乡(镇)政府农业技术推广的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只能在缺乏制度保障的情况下勉强运转。
据了解,发达国家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一般在农业总产值的0.6%〜1.0%,而中国不足0.2%。推广人员人均所占经费十分有限,对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一些地方政府在改革过程中,为了减少负担,甚至将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经费减少或取消,导致很多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不得不采取自收自支的方式,这种情况的发生使其推广体系处于瘫痪状态。
1.3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不高
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存在着整体素质较低,很多人员观念老旧、不思进取、知识体系落后,未能充分认识到当前农业发展趋势,不了解农业技术新成果,推广工作无法与农业技术的发展速度相适应。一些青年人才更愿意选择大城市就业,而不是在小乡镇与农民群众探讨农业技术,同时,现阶段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主要是农村老人、妇女等,劳动力知识水平较低,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差,这也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产生了一定阻碍。
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对策2.1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机制
应根据党和国家相关方针政策,把握最佳契机,逐步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将法律体制贯穿于各级政府,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提供法律保障,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对现有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借鉴西方先进经验理论,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和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明确各部门权责,保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各环节工作的高效性。
2.2加大农业技术推广投入力度
农业技术推广投入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经济基础。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惠民工程,其资金来源十分有限,政府拨款也仅能保障前期运转,而不能保证技术推广的长期运行。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并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事业投入机制,积累更多的后续资金。政府投入力度应结合《农业技术推广法》中的相关要求,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安排资金支出结构,调整推广政策,并加强自身的廉政建设和监督机制,严禁出现公款私用、截留推广费用的情况发生。同时,当地政府也应加强本地特色经济的发展,增加经济来源,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添加经济保障。
2.3建设高素质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通过不断地学习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服务对象是农民,在推广过程中更多的倾听农民的意愿和需求,讲解时需要耐心、细致,保证每位农民都能够对所推广的农业技术有详细的了解,树立全新的服务观念,并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和协调能力,培养自身积极进取的优秀品质,更好的为农民进行服务。农业技术的研发人员也应及时了解市场动态,掌握市场需求,积极引进前沿农业技术,不断提升自身的研发技能。同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也应米取按需设岗、竞争机制、优胜劣沃等方式进彳了人员优化,并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推广队伍法律意识,维护部门与农民双方利益。
2.4培育新型业态,提升综合效益
坚持城郊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定位,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特色农业基地和特色农庄。一是生态观光型,既从事特色农业生产经营,又兼具生态观光、休闲娱乐、餐饮服务等“农家乐”功能。二是规模种养型,以企业、大户为经营主体,采用先进技术,发展规模化高效种养业。三是合作组织带动型,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组织,带农户、建基地、拓市场,推动产业发展。现代田园经济与传统农耕经济相比,综合效益明显提升。一是经济效益更高。发展规模经营,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得到应用推广,农业综合开发效益明显。二是生态效益更好。发展苗木花卉、蔬菜园艺等产业,特别是一些荒山、荒坡建成果园、桑园、林场等,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三是社会效益更大。不仅有利于农业生产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市场对接,而且促进了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
2.5坚持市场导向,优化发展路径
一是走特色化之路。坚持因地制宜,重点围绕苗木花卉、特种养殖、蔬菜园艺等产业,突出休闲旅游功能、乡土文化内涵等。二是走规模化之路。推动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实现种植、养殖、加工、休闲、体验等多种功能集成,引导同行业或产业关联度高的项目集中布局、集群化发展。三是走产业化之路。发展基地连工厂、连超市、连酒店等加工型、代销型、直销型农业,围绕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包装、加工、销售等环节,延长产业链,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比较效益。
3结论
1.周密组织,精心谋划,确保培训质量
舒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结合2011~2012年度“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活动,在高产创建乡镇广泛开展备耕前培训,着力解决高产创建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培训采取集中办班、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科技大集、现场答疑等多种形式,精心组织市乡农业科技人员深入乡(镇)、村、屯培训,并且充分发挥乡村社三级经纪人、示范片内科技示范户和种田大户的辐射和帮带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上半年共举办市乡两级农业科技培训班822场次,已在水稻高产创建项目区培训农民5000余人次,发放高产创建技术资料10000余份。在市、乡两级电视台分别举办农业科技知识讲座12次(市级3次),接受电话咨询3000余人次,普及重点农业技术新成果15项。确保按时高质量栽插,加强中耕管理,为今年水稻高产创建项目顺利实施,实现预定产量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2.创新培训方式,推进培训扎实有效
2.1整合项目资源,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加强技术人员自身建设是农民培训顺利实施的关键。舒兰市组织百名农业技术人员在吉林农业大学进行为期5天的集中技术培训,全面提高了农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为进一步开展技术培训打下良好基础;今年,充分发挥利用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包保舒兰市“冬春活动”优势,邀请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有关专家来舒兰市对全市农业技术推广干部进行技术培训。此外,还组织一批技术骨干到吉林市参加粮油高产创建高产攻关技术培训,为培训、指导示范片内农户抓住农时、应用集成综合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争创高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2.2组建高层次、高水平的专家讲师队伍,形成强大合力 积极组织推广站、土肥站、植保站理论基础雄厚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成立了市级科技培训专家组,根据各自承担的推广、培训任务,主动与乡(镇)街搞好对接,针对各乡(镇)街的创建需求,深入到村、社(屯)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按照不同区域,讲师团共分成东部山区、中部半山区、西部平原区,分别深入生产一线和村屯农户,围绕中心任务开展科技培训服务。培训本着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的原则,突出核心技术和主推品种,集成组装配套高产高效技术。主要内容有购买农用物资注意事项、农作物配方施肥技术、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水稻“三推两早一达标”技术、钵盘育秧技术、超级稻配套栽培技术、玉米综合高产栽培技术、玉米垅侧保墒栽培技术等。对现有实用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因地制宜建立适宜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高产高效生产技术体系,使高产创建示范户科学种田水平整体得到提升。确定了3个玉米、4个水稻主导品种,主推技术10项。加强技术培训,强化指导服务。每个万亩片有一名专家负责,每个村有一名技术人员指导。
2.3举办科普大集活动,扩大培训范围 3月份先后在白旗镇、溪河镇、金马镇、平安镇4个乡镇召开了科普大集,邀请了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吉林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吉林市植保站、吉林市园艺特产站的领导和专家,省市专家现场对农民朋友提出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进行了面对面地解答,共解答疑难问题3000多人(次)。
2.4印发技术资料,深化培训效果 为了克服技术资料内容单一、不易保管的缺点,精心编印了10000份农业科普挂历,挂历精心设制了农时活动和农业小常识两个版块,农时活动是围绕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而对农户所作的农时提示;农业小常识是针对近年来农民朋友生产中存在的技术关键和技术人员多年积累的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包括“三推两早一达标栽培模式”、“怎样合理选购农药”、“科学施肥原则及方法”、“产生药害原因及防治对策”、“稻瘟病防治的关键技术”等,内容十分丰富,专业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强,且通俗易懂,并汇集了舒兰市独具特色的美丽风光,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良师益友。并根据吉林省下发的《2012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手册,结合舒兰市近几年试验示范成果,编印了《农业实用技术手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手册》、《玉米测土配方施肥挂图》、《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挂图》、《玉米、水稻栽培技术挂图》,这些技术资料深受广大农户的欢迎。
2.5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咨询,扩展培训方式 利用舒兰农业信息网、电话、手机等网络媒体,开办农业专家联络、咨询平台,把专家请到农民“身边”,让农业专家随时答疑。共解决答疑3000多次。
2.6开办农民田间学校,理论实践相结合 以“以高产创建示范田”为课堂,以“实践”为手段,以“能力建设”为目的,以“农民(学员)、辅导员”为主进行信息、技术交流、经验分享的平台(模式),分别在法特、平安、莲花等高产创建乡镇建5所农民田间学校,由省里统一培训过的5名专业田间教师培训25名田间学校辅导员,每所学校培训20名自愿参加的农民,共培训100名专业农民学员。通过组织活动,鼓励和激发了农民在生产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制订方案并完成实施,使其最终成为现代新型农民或农民专家。高产创建活动已经成为各级党政领导抓粮油生产的指挥田,农业部门指导生产的有效抓手,基层农技人员提高本领、施展才能、送科技入户到田的有效平台,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最为直接的有效课堂。
3.规范、健全图书室管理
舒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原有图书室的基础上,购买了大量涉农书籍和农业技术光碟,内容含概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卫生、法律法规等图书资料,并规范了借读制度,受到广大技术干部的一致欢迎。图书室的建立和规范,成为广大农业技术推广干部的“充电器”。
4.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体系建设不完善,一线推广力量薄弱。目前全市市、县、乡三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共有在岗人员413人,其中市级34人,占8.2%,县级137人,占33.2%;乡镇242人,占58.6%,乡(镇)站核定编制303人,在岗人员只占编制的79.9%。各级农技推广单位技术装备差,服务手段落后,大部分农技人员与外界接触少,信息闭塞,知识更新慢,在观念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不能适应新形势对农技推广工作的要求,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技术创新。
(二)推广经费不充足,公益服务难以开展。市、县两级农技推广中心实行财政全额供给,但工作经费十分有限。乡镇农技推广站实行全额拨款的只占22.3%,差额拨款的占40.9%,自收自支的占36.8%。有的乡镇不但自收自支,而且还要上缴创收任务。绝大多数乡镇农技站长期处于“既无钱养兵,更无钱打仗”的局面。
(三)工作理念不适应,服务与需求脱节。科技成果目标大多还定位在高产量上,对市场需求大的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研究不够;对传统的大宗农产品技术储备的多,对具有当地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中出现的新问题研究不够;技术推广工作的注意力集中在生产技术的环节上,对农产品储藏和加工等环节的问题研究不够,致使技术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直接影响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实际效果。
(四)运行机制不灵活,被动服务绩效差。长期以来形成的行政管理型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缺乏科学的制约和激励办法,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现象仍然存在,导致有的人无作用可发挥,有的人有作用难发挥。
二、改革创新是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动力
农技推广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是科研成果的继续和再创新的关键环节,是联系科研、教育及生产的纽带,是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和增强农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措施。因此,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之后,深化农业推广体系改革的过程中既不能简单地把农技推广机构推向市场,又不能简单地以强调稳定而维持现状,应从农村的实际和农民的需要出发,按照“推广目标现代化、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行为社会化、推广形式多样化”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一)推广目标现代化。就是农技推广要适应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技术跨越的要求,加速农业由注重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的转变,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按照新阶段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知识化的发展趋势,农技推广工作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从主要追求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二是从为农业生产服务为主,向为生产、加工与生态协调发展服务转变;三是从以资源开发技术为主,向资源开发技术和市场开发技术相结合转变;四是从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向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转变。从而,为农产品优质高产高效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为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为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
(二)推广队伍多元化。就是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大力调动农民、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逐步形成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稳定、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民、企业技术推广与服务组织,支持农村各类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充分调动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和科技工作者参与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农民、企业家等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关键词]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建设 对策 探讨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8-0034-01
在我国产业结构中,农业的地位十分关键。与此同时,在三农问题以及科教兴农背景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势在必行,并且需要对农业社会服务化体系予以建立和健全,有效地提升农民自身的科技素养,以保证其生产利益。文章将河南尉氏县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针对现阶段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以供参考。
1 现阶段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问题
第一,技术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目前,在河南尉氏县农技站中,部分技术工作人员的观念比较陈旧,而且知识结构落后,所以,没有对农业发展的趋势予以正确地认识,而且针对农业技术的全新成果也没有予以深入地了解,其自身所掌握的农业技术已经不符合时代需求。与此同时,工作人员自身没有主动的意愿深入基层实践与农民群众进行接触,而且对理论知识也没有进行深入地研究。在这种背景下,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民大部分都是老人或者是妇女,而且文化水平并不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不强,很难在短时间内接受全新的技术与信息,所以,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业技术的推广难度。
第二,农业技术的推广经费不充足。现阶段,国内农业发展机遇很好,而且,政府都已经加大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资金投入,然而,在实际推广方面,特别是技术研发或者是人才培养等方面所需资金很大,所以,也很容易出现经费不充足的情况,最终也对农业技术推广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第三,保证机制不健全。在河南尉氏县农技站中,对于农业技术推广所需基础设施方面并不完善,而且技术装备也相对落后,在推广手段方面有效性也十分薄弱。另外,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住房与保险等多种政策方面也并不完善,所以,使得推广保障机制也存在一定的漏洞与不足之处,很难对高素质的人才进行有效吸引,最终制约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进一步建设。
2 推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
2.1 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方面,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与方针,使得农业技术推广的方向更加明确,对推广体系予以有效地完善。而在河南尉氏县农技站中,也同样需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推进法律制度体系的建设,进而为农业技术的全面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予以正确地指导。另外,需要针对该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的情况,与自身发展实际相结合,不断改革并完善当前既有制度,积极借鉴国内外比较先进的管理经验,确保管理机制构建的科学合理。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全面建设管理队伍,明确权利与责任,使得农业技术推广各环节都可以高效完成。
2.2 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
河南尉氏县农技站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并完善的过程中,需要由资金的大力支持。为此,当地政府需要为其提供所需的资金,给予一定的支持,进而为当地农业技术推广解决后续问题。其中,政府需要使用资金全面培养专业人才,并积极设立专项的奖学金等,对科研人员以及现有农业技术工作人员和学生予以有效地鼓励,使其能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通过自身科学素质的全面提高,逐渐成长为优秀的专业人才。除此之外,当地政府需要将资金投入到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创新当中,而河南尉氏县则应当积极引进国内外比较先进的农业技术,全面推广并使用。与此同时,需要重视创新能力的提升,对地区之间的差异予以深入了解,找出当前存在的问题,而后根据所引进的农业技术予以改良,并全面推广到实践当中。在此基础上,应当与当地农业技术推广情况相结合,积极研究出特色的农业技术,树立起专利意识,进而为农业技术的推广提供专利保障。然而,在资金问题方面,政府并不能够完全满足资金需求,所以,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还需要对资金的来源进行全面拓展,获得社会大力支持,尽可能获取企业的资金投入。而当地政府则应当基于法律与法规的制约,向投资企业或者是个人予以相应的鼓励政策或者是便利条件,进而保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能够持续获取资金的支持。
2.3 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自身业务水平与能力
河南尉氏县农技站要想不断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就一定要对工作人员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性予以重视,积极创建创新且善于实践的专业推广队伍,确保其具备较高的科学技术素养,具有极强的综合能力,使得农业技术推广的价值得以充分地体现,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全面建设提供不竭动力。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与能力的问题,不仅需要对保障机制予以完善,同时,还应当组织当前现有的农业技术工作人员开展培训工作,强化学习,以不断更新自身的工作观念和理论知识体系,确保在掌握原有农业技术的前提下,能够全面推动全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落实。除此之外,还应当设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研究所或者是高校之间的联系,通过对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合理应用,加大农业技术推广重要性的全面宣传,使得队伍更加年轻化,并获取当地政府与高校以及企业的大力支持。
2.4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装备的水平
推广装备水平直接影响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效果,所以,应当合理地运用先进的科技发展成果,对基础设施的建设予以完善,重点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条件予以改善。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利用,能够推动农业技术信息化的进程,创建农业监测中心,以及预警中心等等。同时,在推广服务手段的作用之下,实现农产品安全水平的有效提升。
水资源紧缺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农业是我国的用水大户,用水总量4000亿m3,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0%,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3600-3800亿m3,占农业用水量的90%-95%。农业用水中的浪费现象相当严重,首先是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低,平均仅为45%左右;其次是农田对自然降水的利用率低,仅达到56%;最后是农业用水的效率不高,其中农田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仅有1.0kg/m3左右,旱地农田水分的利用效率为0.60-0.75kg/m3。根据权威部门的预测结果,在不增加现有农田灌溉用水量的情况下,2030年全国缺水高达1300-2600亿m3,其中农业缺水500-700亿m3。若将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由目前的45%提高到发达国家的水平70%,则可节水900-950亿m3,如同时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农业节水后不仅可满足7亿t左右的食物生产用水,还能节约出400-500亿m3的水量用于国民经济的其他重要行业,这无疑会对未来的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安全稳定作出重大贡献。
农业节水不仅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也是我国农业资源,尤其是水资源短缺、水土资源配置失衡等严峻形势所决定的。农业节水对保障国家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我国农业缺水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节水予以解决,加强对我国节水农业技术的研究,以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建立与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将成为促进我国节水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之一
1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研究进展
随着全球性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加剧,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把发展节水高效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发达国家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把提高灌溉(降)水的利用率、单方水的利用效率、水资源再生利用率作为研究重点和主要目标。在研究节水农业基础理论基础上,将生物、信息、计算机、高分子材料等高新技术与传统的农业节水技术相结合,提升节水农业技术的高科技含量,建立适合国情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加快由传统的粗放农业向现代化的精准农业转型的进程。
世界各国采用的节水农业技术通常可归纳为工程节水技术、农艺节水技术、生物(生理)节水技术和水管理节水技术等四类。节水农业技术的应用可大致分布在四个基本环节中:
一是减少灌溉渠系(管道)输水过程中的水量蒸发与渗漏损失,提高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
二是减少田间灌溉过程中的水分深层渗漏和地表流失,在改善灌水质量的同时减少单位灌溉面积的用水量;
三是减少农田土壤的水分蒸发损失,有效地利用天然降水和灌溉水资源;
四是提高作物水分生产效率,减少作物的水分奢侈性蒸腾消耗,获得较高的作物产量和用水效益。节水农业发达的国家始终把提高上述环节中的灌溉(降)水利用率和作物水分生产效率作为重点,在建立了以高标准的衬砌渠道和压力管道输水为主的完善的灌溉输水工程系统和采用了以喷(微)灌技术和改进的地面灌技术为主的先进的田间灌水技术后,节水农业技术的研究重点正从工程节水向农艺节水、生物(生理)节水、水管理节水等方向倾斜,尤其重视农业节水技术与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密切结合。
1.1农艺节水技术
利用耕作覆盖措施和化学制剂调控农田水分状况、蓄水保墒是提高农田水利用率和作物水分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国内外已提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技术和方法,如保护性耕作技术、田间覆盖技术、节水生化制剂(保水剂、吸水剂、种衣剂)和旱地专用肥等技术和产品正得到广泛的应用。如美国中西部大平原由传统耕作到少耕或免耕,由表层松土覆盖到作物残茬秸秆覆盖,由机械耕作除草到化学制剂除草,都显著提高了农田的保土、保肥、保水的效果和农业产量。法国、美国、日本、英国等开发出抗旱节水制剂(保水剂、吸水剂)的系列产品,在经济作物上广泛使用,取得了良好的节水增产效果。法国、美国等将聚丙烯酰胺(PAM)喷施在土壤表面,起到了抑制农田水分蒸发、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结构的明显效果。美国利用沙漠植物和淀粉类物质成功地合成了生物类的高吸水物质,取得了显著的保水效果。
节水农作制度主要是研究适宜当地自然条件的节水高效型作物种植结构,提出相应的节水高效间作套种与轮作种植模式。例如,在澳大利亚采用的粮草轮作制度中,实施豆科牧草与作物轮作会避免土壤有机质下降,保持土壤基础肥力,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
在抗旱节水作物品种的选育方面,发达国家已选育出一系列的抗旱、节水、优质的作物品种。如澳大利亚和以色列的小麦品种、以色列和美国的棉花品种、加拿大的牧草品种、以色列和西班牙的水果品种等。这些品种不仅具备节水抗旱性能,还具有稳定的产量性状和优良的品质特性。特别是近年来,在植物抗旱基因的挖掘和分离、水分高效利用相关的基因定位以及分子辅助标记技术、转基因技术、基因聚合技术等在抗旱节水作物品种的选育上取得了一些极富开发潜力的成果。
近年来,水肥耦合高效利用技术的研究已将提高水分养分耦合利用效率的灌水方式、灌溉制度、根区湿润方式和范围等与水分养分的有效性、根系的吸收功能调节等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改变灌水方式、灌溉制度和作物根区的湿润方式达到有效调节根区水分养分的有效性和根系微生态系统的目的,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水分养分耦合的利用效率。美国、以色列等国家将作物水分养分的需求规律和农田水分养分的实时状况相结合,利用自控的滴灌系统向作物同步精确供给水分和养分,既提高了水分和养分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水分养分的流失和污染的危险,也优化了水肥耦合关系,从而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1.2生物(生理)节水技术
将作物水分生理调控机制与作物高效用水技术紧密结合开发出诸如调亏灌溉(RDI)、分根区交替灌溉(ARDI)和部分根干燥(PRD)等作物生理节水技术,可明显地提高作物和果树的水分利用效率。与传统灌水方法追求田间作物根系活动层的充分和均匀湿润的想法不同,ARDI和PRD技术强调在土壤垂直剖面或水平面的某个区域保持土壤干燥,仅让一部分土壤区域灌水湿润,交替控制部分根系区域干燥、部分根系区域湿润,以利于使不同区域的根系交替经受一定程度的水分胁迫锻炼,刺激根系的吸收补偿功能,使根源信号ABA向上传输至叶片,调节气孔保持在适宜的开度,达到不牺牲作物光合物质积累而又大量减少其奢侈的蒸腾耗水的目的,与此同时,还可减少作物棵间的土壤湿润面积,降低棵间蒸发损失和因水分从湿润区向干燥区侧向运动带来的深层渗漏损失。RDI是基于作物生理生化过程受遗传特性或生长激素的影响,在作物生长发育的某些阶段主动施加一定的水分胁迫(即人为地让作物经受适度的缺水锻炼)来影响其光合产物向不同组织器官的分配,进而提高其经济产量而舍弃营养器官的生长量及有机合成物的总量。因营养生长减少还可提高作物的种植密度,提高总产量,减少棉花、果树等作物的剪枝工作量,改善产品品质。国际上有关调亏灌溉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果树和西红柿等蔬菜作物,对大田作物的研究较少。
近年来,国内外相继开展了对作物需水量计算方法的大量研究,但这些研究大多以单点的和单一作物的耗水估算为主,在此基础上采用插值法和面积加权平均法确定的区域作物耗水量的精度会受到气象等因素的空间变异性的影响。目前的重点是将单点的单一作物耗水估算模型的研究扩展到区域尺度多种作物组合下的耗水估算方法与模型研究上,根据作物及其不同生育期的需水估算,使有限的水最优分配到作物的不同生育期内,为研究适合不同地区的非充分灌溉制度提供基础数据和支撑。随着遥感技术的应用使得采用能量平衡法估算区域作物耗水量成为可能,通过遥感获得的作物冠层温度来估算区域耗水量分布的研究变得十分活跃,并在一些发达国家得到了一定的应用。
1.3水管理节水技术
为实现灌溉用水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与自动化,满足对灌溉系统管理的灵活、准确和快捷的要求,发达国家的灌溉水管理技术正趋朝着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减少灌溉输水调蓄工程的数量、降低工程造价费用的同时,既满足用户的需求,又有效地减少弃水,提高灌溉系统的运行性能与效率。
建立灌区用水决策支持系统来模拟作物产量和作物需水过程,预测农田土壤盐份及水分胁迫对产量的影响,基于Internet技术和RS、GIS、GPS等技术完成信息的采集交换与传输,根据实时灌溉预报模型,为用户提供不同类型灌区的动态配水计划,达到优化配置灌溉用水的目标。为适应灌区用水灵活多变的特点,做到适时、适量地供水,需对灌溉输配水系统的运行模式和相应的自控技术开展研究。目前,国外多采用基于下游控制模式的自控运行方式,利用中央自动监控(即遥测、遥讯、遥调)系统对大型供水渠道进行自动化管理,开展灌区输配水系统的自控技术研究。在明渠自控系统运行软件方面,着重开展对供水系统的优化调度计划的研究,采用明渠非恒定流计算机模拟方法结合闸门运行规律编制系统运行的实时控制软件。
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已大量使用热脉冲技术测定作物茎杆的液流和蒸腾,用于监测作物水分状态,并提出土壤墒情监测与预报的理论和方法,将空间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模拟技术用于监测土壤墒情。根据土壤和作物水分状态开展的实时灌溉预报的研究进展也很快,一些国家已提出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节水灌溉预报模型。在此基础开展的适合不同地区的非充分灌溉模式的研究是干旱缺水条件下灌溉用水管理的基础,随着水资源短缺的不断加剧,其研究在国内外得到普遍重视。
多采用系统分析理论和随机优化技术,开展灌区多种水源联合利用的研究,以网络技术支持的智能化配水决策支持系统为基础,建立起多水源优化配置的专家系统,提出不同水源组合条件下的优化灌溉与管理模式,合理利用和配置灌区的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对其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作物对水分需求的同时,改善灌区的农田生态环境条件。
1.4工程节水技术
随着现代化规模经营农业的发展,由传统的地面灌溉技术向现代地面灌溉技术的转变是大势所趋。在采用高精度的土地平整技术基础上,采用水平畦田灌和波涌灌等先进的地面灌溉方法无疑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标志之一。精细地面灌溉方法的应用可明显改进地面畦(沟)灌溉系统的性能,具有节水、增产的显著效益。激光控制土地精细平整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土地平整技术,国内外的应用结果表明,高精度的土地平整可使灌溉均匀度达到80%以上,田间灌水效率达到70%-80%,是改进地面灌溉质量的有效措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采用地面灌溉实时反馈控制技术的基础上,利用数学模型对地面灌溉全过程进行分析已成为研究地面灌溉性能的重要手段。应用地面灌溉控制参数反求法可有效地克服田间土壤性能的空间变异性,获得最佳的灌水控制参数,有效地提高地面灌溉技术的评价精度和制定地面灌溉实施方案的准确性。
除地面灌溉技术外,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对喷、微灌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微灌技术是所有田间灌水技术中能够做到对作物进行精量灌溉的高效方法之一。美国、以色列、澳大利亚等国家特别重视微灌系统的配套性、可靠性和先进性的研究,将计算机模拟技术、自控技术、先进的制造成模工艺技术相结合开发高水力性能的微灌系列新产品、微灌系统施肥装置和过滤器。喷头是影响喷灌技术灌水质量的关键设备,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一直致力于喷头的改进及研究开发,其发展趋势是向多功能、节能、低压等综合方向发展。如美国先后开发出不同摇臂形式、不同仰角及适用于不同目的的多功能喷头,具有防风、多功能利用、低压工作的显著特点。
为减少来自农田输水系统的水量损失,许多国家已实现灌溉输水系统的管网化和施工手段上的机械化。近年来,国内外将高分子材料应用在渠道防渗方面,开发出高性能、低成本的新型土壤固化剂和固化土复合材料,研究具有防渗、抗冻胀性能的复合衬砌工程结构形式。如已在德国、美国应用的新型土工复合材料GCLS就具有防渗性能好、抗穿刺能力强的明显特点。此外,管道输水技术因成本低、节水明显、管理方便等特点,已作为许多国家开展灌区节水改造的必要措施,开展渠道和管网相结合的高效输水技术研究和大口径复合管材的研制是渠灌区发展输水灌溉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2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研究发展趋势
现代节水农业技术是在传统的节水农业技术中融入了生物、计算机模拟、电子信息、高分子材料等一系列高新技术,具有多学科相互交叉、各种单项技术互相渗透的明显特征。现代节水农业技术涉及的既不是简单的工程节水和水管理节水问题,也不是简单的农艺节水和生物节水问题。从支撑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的基础理论而言,需将水利工程学、土壤学、作物学、生物学、遗传学、材料学、数学和化学等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降水(灌溉)-土壤水-作物水-光合作用-干物质量-经济产量的转化循环过程作为研究主线,从水分调控、水肥耦合、作物生理与遗传改良等方面出发,探索提高各个环节中水的转化效率与生产效率的机理。另一方面,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又需要生物、水利、农艺、材料、信息、计算机、化工等多方面的技术支持,来建立适合国情的技术体系。
随着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出现的重大突破,节水农业领域中大量借助于土壤水动力学、植物生理学的理论和现代数学方法及计算模拟手段,试图从整体上来考虑水-土-作物-大气间的互动作用与关系,定量描述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中水分和养分运移的转化过程,据此制定科学的水、肥调控方案,这使得对节水农业的研究已由以往单纯的统计或实验性质变为一门有着较为严谨的理论基础与定量方法的科学。计算机技术、电于信息技术、红外遥感技术以及其它技术的应用,使得在土壤水分动态、土壤水盐动态、水沙动态、水污染状况、作物水分状况等方面的数据监测、采集和处理手段得到长足发展,促进了农业用水管理水平的提高,而高分子复合材料和纳米材料的研制创新正在促使渠道防渗、管道灌溉、覆膜灌溉、坡面集雨等方面孕育着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在提高农业用水的利用率和水的生产效率的节水农业技术研究中,不仅涉及到与土壤-植物-大气系统中的界面过程,水分传输和系统反馈的机制,水分调控的途径以及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转化关系等相关领域内的前沿技术,还与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对水资源、土壤水分和作物水分进行监测调控,根据作物需水规律进行精量灌溉等关键技术有关。为此,必须以具有学科交叉性的重大前沿性技术研究为基础,研发与农业节水相关的重要关键技术,探索建立适合国情的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体系。
3我国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研究重点与内容
3.1现代节水农业前沿技术
围绕作物生理需水与用水、精量控制灌溉等领域,对现代节水农业前沿技术开展原创性研究。通过对水-土-植物关系、干旱条件下植物根信号传输和气孔反应的机制、干旱胁迫锻炼对植物超补偿功能的刺激等问题的研究,带来农业节水原理与技术的创新,促进节水农业新思路的问世和源头高技术的产生,为我国现代节水农业的发展提供基础理论和技术储备。
作物高效用水与生理调控技术:
(1)研究主要作物节水条件下产量形成及可视化的生产模型,获得维持农作物较高水分生产效率的生理和生态学过程参数,提出农作物根系微生态系统水分吸收功能调控模型和水分利用整体超补偿功能环境反应模型;
(2)研究不同生态区域内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棉花、水稻)非充分灌溉条件下的需水量季节分布和计算模式和不同节水灌溉技术条件下的作物需水和耗水模型,提出作物水分生产函数与有限水量条件下的非充分灌溉制度,得到不同节水灌溉方式下实施非充分灌溉制度的技术;
(3)研究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棉花、水稻、果树)调亏灌溉的指标体系(最佳凋亏阶段和调亏程度),提出不同养分水平或施肥条件下调亏灌溉的模式及相应的指标,获得作物调亏灌溉的田间实施技术;
(4)研究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棉花、水稻)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的指标体系,提出不同养分水平或施肥条件下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的模式及相应参数,获得不同土壤、作物下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的灌水技术要素最优组合设计方法及的田间实施技术;
作物需水信息采集与精量控制灌溉技术:
(1)研究作物对水分亏缺信息的感受、传递与信号转导的过程,建立作物水分信号诊断指标体系,获得利用作物茎杆变形测量诊断作物缺水状况的新技术与新产品;
(2)研究作物水分区域分布监测技术和作物蒸腾过程快速监测技术,提出区域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性与最佳动态监测布点方式和区域土壤墒情监测预报技术,获得土壤水分动态快速测定与预报技术及新产品;
(3)以土壤墒情监测预报、作物水分动态监测信息与作物生长信息的结合为基础,研究运用模糊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数据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具有监测、传输、诊断、决策功能的作物精量控制灌溉系统,研制开发智能化的灌溉信息采集装置和智能化的灌溉预报与决策支持软件。
农田水肥调控利用与节水高效作物栽培技术:
(1)以小麦、玉米、棉花等主要作物为对象,研究不同区域、种植制度、地力基础和水资源状况下主要作物农田养分供应与利用模式,提出不同水分条件下获得最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水分与养分最佳参数组合;
(2)研究不同灌溉方式下作物根区水分养分迁移、转化和吸收的动力学过程,提出相应的作物根际水肥耦合循环与调控模型,获得以提高水肥耦合利用效率为目标的田间节水灌溉技术参数的最优组合;
(3)以小麦、玉米、棉花等主要作物为对象,研究农田高效用水的作物群体时空分布特征,影响农田整体抗旱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群体因素和调控技术;构建主要农作物高效用水群体优化结构的综合栽培技术体系。
3.2现代节水农业关键技术
以田间节水灌溉、灌溉用水管理、农艺与化控节水等为重点,适当考虑干旱缺水地区特殊水源的开发与高效利用,研究现代节水农业关键技术,创制一批新型的农业节水新产品与新材料,促进节水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为我国农业节水提供适合国情的实用性应用技术。
田间节水灌溉技术:
(1)研制抗堵、耐用、价廉的微灌灌水器,开发新型微灌过滤器、注肥器及系统控制设备;
(2)研究节能异形喷嘴喷头、可调仰角及可调雾化程度的喷头、喷洒区域为矩形的喷头,开发适宜于园林喷灌的升降式喷灌装置,改进扇形转动的摇臂式喷头,研制新型移动式轻小型喷灌机组和智能控制低压变量自走式喷洒机组;
(3)研究土地精平标准与激光控制平地技术,开发国产激光控制平地铲运设备和相应的液压升降控制系统,提出与激光控制平地技术实施相配套的田间灌排工程系统模式,研究地面灌溉技术控制参数,开发田间波涌灌溉控制设备、田间多孔闸管灌溉系统和田间灌溉自动控制设备;
(4)研发适合家庭规模的可调式小型免耕坐水播种技水与设备,创制集灌水、播种、施肥于一体的新型多功能行走式局部施灌机。
灌溉系统输配水监控与调配技术:
(1)研发水分损失小、价廉、精度高、抗干扰性强的渠系量水设备,研制具有量水和控制双重功能的取水口量水设施、新型管道量水仪表、适合高含沙渠道采用的量水装置等,开发经济实用的灌区自动化量水二次仪表及设备、井灌区计量与控制用水装置等;
(2)开发基于局域网络、Internet网络与RS和GPS技术相结合的灌区动态管理信息采集、传输和分析技术,研究灌溉系统的计算机识别技术和动态配水系统下非恒定流模拟仿真技术和水量与流量的实时调控技术;
(3)研究灌区中央控制系统自动控制技术和水力自动控制技术,开发灌溉配水系统的闸门控制模式及基于模糊控制方法的灵活方便的控制器。
农艺节水技术:
(1)以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及林草为重点,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转基因、基因聚合技术结合常规育种的方法,创制抗旱节水型、水分高效利用型的优异育种新材料,选育抗旱节水与高产优质相结合型的新品种(组合);
(2)研究主要生态区域节水高效型的作物种植结构和适合区域特点的节水高效间作套种与轮作等种植模式,提出主要种植制度周期内农田水分高效利用技术控制要素和集成化参数,得到节水型农作制度优化技术及其量化指标;
(3)以旱地土壤水库增容为核心,研究等高种植集雨蓄水保墒技术和田间集雨栽培技术、少耕免耕保水保肥技术、地力培肥有机旱作技术、降低田间蒸发的覆盖保墒技术等雨水就地高效利用技术,提出旱地农田节水抗旱能力的粮草轮作技术、粮经饲作物立体种植高效用水技术等。
新型农业节水材料与产品:
(1)研究利用纳米技术改进防渗材料的性能,研制新型土壤固化剂、新型复合土工膜料和填缝材料,盐渍土和膨胀土等特殊土类渠道的专用防渗材料,开发新型保温复合材料和环保型混凝土补强新材料,创制用于管道输水的高分子复合材料大口径管材和管件;
(2)研发适合旱区应用的新型低成本、高效率的坡面集雨固化土材料、绿色环保型集雨面喷涂材料、生物集雨材料和田间集雨材料等;
(3)筛选具有控制蒸腾功能的外源物质,研究植物蒸腾抑制剂,研制具有抗旱节水、防病杀虫、高效环保等多种功能的种衣剂,开发以生物材料(藻类、纤维、沙漠植物等)或化学材料为基质的新型保水剂,创制低成本的高效多功能水土保持剂与土壤结构改良剂;
(4)研发由天然材料和改性天然材料(重点是植物纤维和淀粉类)制成的可被微生物完全分解为对环境无害物质的新型覆盖材料,开发具有增温、保墒、增产、无残留的多功能液体覆盖材料,改性和创制新型液膜等。
水源开发与高效利用技术:
(1)建立区域雨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体系和最优开发模式及智能决策系统软件,研发适合旱区应用的新型、高效工程和生物雨水集蓄形式,提出新型集雨设施结构形式和现场成型技术,获得雨水集蓄与高效利用工程系统设计软件;
(2)研究低成本、节能型的微咸水开发利用技术,建立微咸水灌溉下的控制指标体系和作物灌溉制度,提出微咸水灌溉下土壤水盐运动规律与调控技术,得到咸水与淡水混灌和轮灌的应用模式;
(3)研究再生水灌溉对土壤、地下水及作物品质的影响,提出再生水作物安全高效利用指标量化体系,开发利用再生水灌溉的不同灌水方式、再生水与洁净水混灌或轮灌的应用技术以及不同再生水灌溉方式下的作物灌溉制度。
4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研究带来的贡献
在现代节水农业前沿技术万面,将提出作物高效用水生理调控指标体系、作物非充分灌溉下的需水指标体系和灌溉制度、作物调亏灌溉的指标体系,建立作物水分信号采集与缺水敏感指标测定和作物精量控制灌溉方法、动态配水系统下的非恒定流模拟仿真技术和水量实时调控方法等。研究内容无论是在应用基础理论上还是在技术上均具有源头创新性,会加速我国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体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