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8 09:24: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十二五规划主要任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科学分析《规划》实施取得的成效、存在问题及原因,对确保顺利完成《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副中心城市和渭北工业区航空工业组团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责任分工和组织形式
我区“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总体评估;二是对8个“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进行评估;三是对承担《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有关任务进行评估。
区发改委牵头组织我区《规划》的中期评估工作,在摸清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各部门、镇街的总结报告,形成《区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报区政府审定并按程序接受区人大常委会审议,同时上报市政府。8个“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的评估,由规划编制单位自行组织,并形成评估报告。承担《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有关任务评估分工详见附件。
三、评估重点
各部门、镇街要紧密围绕《规划》中涉及本部门、本辖区的目标、任务和上报项目开展评估,全面总结成绩、分析查找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近两年来,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现状、“十二五”目标实现的进度、2013年的情况预计以及完成五年目标的发展趋势判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等。
(二)近两年来,相关产业和领域主要任务完成情况、采取的对策措施、取得的主要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等,包括对完成《规划》中提出的相关任务情况进行分析评估。
(三)近两年来,项目的推进情况。对列入“十二五”规划中的150个重点项目是否如期开工、进展程度、经济社会效益等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对未能动工实施的或不能实施的要说明情况。
(四)结合《规划》实施进展情况及国内外发展环境新变化,对照“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对未来两年进行预测,提出是否对规划的指标、任务和重大建设项目进行调整和修订。
(五)结合自身实际和承担的具体任务,提出进一步推进《规划》落实的对策。
四、工作步骤
(一)各单位评估报告起草阶段(6月14日—6月20日)。各镇街、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全面展开《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工作,并形成书面报告。
(二)总评估报告起草阶段(6月21日—6月28日)。区发改委在各镇街、部门提交的评估报告及各专项规划中期评估报告基础上,起草《规划》中期评估总报告。
(三)征求意见阶段(7月1日—7月30日)。区发改委牵头,广泛征集各镇街、部门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公众对评估报告的意见,并于省市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衔接。
(四)报送审议阶段(8月)。区《规划》中期评估报告报区政府审定,由区政府提请区人大审议。
五、工作要求
(一)各单位要高度重视规划中期评估工作,加强领导,组建班子,周密部署,确保按时完成工作任务。
(二)中期评估采用数据应预计至2013年底。
省农委副主任于文波作重要讲话。他指出,这次全省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农业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总结“十一五”农机化发展取得的成效经验,深刻分析当前农机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谋划部署“十二五”时期我省农机化发展思路、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明确2011年的工作重点,扎实推进全省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
于文波副主任在总结了我省“十一五”农业机械化发展取得的成绩后指出,面对新的形势,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必须在转变发展方式上下功夫,下大力气。“十二五”时期,我省农机化发展方式转变要重点解决四个方面的难点与焦点:农机装备结构与布局的调整和优化势在必行;机械收获水平较低是制约全省农机化快速推进的主要瓶颈;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化程度和效益有待提高。
会上,于文波副主任分别强调了“十二五”时期我省农机化发展目标和2011年我省农机化发展的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我省农机化发展的目标是:到2015年,农机总动力达到3100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全面提高现代高效农业装备水平,水稻种植、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70%和80%以上,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50%以上。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十二五”时期我省农机化发展要实现六项主要任务:
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着力优化装备结构,重点促进大马力、高性能机械的发展,加快老旧、技术落后、高耗能、高排放农业机械更新,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全面提升粮食作物收获机械化水平。加大玉米收获机械化的行政推动力度,加快发展高性能水稻种植、收获机械,不断提高水稻栽植和收获机械化水平。大力提高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实施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增加投入,完善设施,改善服务条件。加快农机科技创新及技术推广步伐。深入开展农机化教育培训大行动,加快农机化管理、技术、作业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大力发展各类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通过政策、资金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扶持,不断促进其发展壮大,提高农机服务专业化、组织化程度。积极推动省内农机工业和流通业的发展。加强政策引导,促进农机装备制造企业改革,加大资源整合和核心技术的引进开发,不断提高产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
2011年全省农机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2350万千瓦,同比提高7%;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以上,同比增加4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持续提升,水稻机械插秧作业水平达到55%以上;水稻机械收获作业水平达到70%,玉米收获机械作业水平达到25%以上。
按照以上目标要求,2011年要重点抓好以下七项工作:
认真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强化农机购置补贴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建设,加强农机补贴的档案管理,确保补贴资金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农民手中。
大力推进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 加大省级财政对示范区建设的资金投入,在巩固提高30个产粮大县的基础上,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在全省各县(市)全面推进。
精心组织机械深松和农机化生产 加强各级政府深松补贴投入力度,完善补贴运行机制,加强技术指导。
大力开展农机化技术推广和培训 重点示范推广水稻育插秧、水稻收获、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深松、高效植保、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技术。
积极培育农机服务组织 制定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和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对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的优惠政策。
推动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认真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提出的各项扶持政策措施,推动机构和队伍建设。启动实施好国家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总体规划和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建设规划,争取项目建设资金和各级财政投入,增加和完善农机化推广、质量监督、安全监理、教育培训和信息服务手段和设施。制定在岗人员培训计划,开展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提高服务能力。
市政府决定召开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体现了对规划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刚才,Xx同志传达了国家、省会议精神,并提出了我市开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我完全赞同,请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主要就进一步落实国家、省部署要求,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以及中央新增投资项目工作,再强调几点。
一、充分认识“十二五”规划的战略意义
规划是政府履行宏观调控、经济调节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区域发展的指向标,对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统领作用。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对于今后一段时期内保持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对我市实现“保二争一”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对全国各地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十二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加快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很多。近年来,省内各市发展势头迅猛,我市处于“前面标兵越来越远,后面追兵越来越近”的形势,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排第二的地位需要进一步巩固。因此,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如何实现“保二争一”,推进科学跨越,这是我们编制“十二五”规划面临的新任务、新课题。我们要通过编制规划,提出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以推动我市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
(二)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对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意义。规划编制工作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谋划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战略。从“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看,我市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绝大多数目标已经或接近达到,多数目标提前完成,部分目标超额完成。但我们还应该看到,发展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如:经济结构不够优、重大项目支撑不足、需求拉动不够强、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全面进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时期,国家发展的战略重点、产业政策、投资方向都会有重大调整。只有适应国家形势的变化,才能推动经济社会顺利发展,否则既得不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又争取不到国家投资的支持,必将陷入被动。我市迫切需要在规划中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加强研究和解决一些不协调、不全面、不均衡的问题,为实现科学跨越、建设和谐Xx找准工作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三)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对我市做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是我市“十二五”时期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我市被国家批准为综合配套改革试区,既是重大发展机遇,又是一个严肃的政治任务和历史责任。根据国务院批准的方案,我市无论在发展速度方面,还是在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质量的提高方面,任务都十分艰巨。特别是改革进入深水区,诸多困扰、约束"两型"社会建设的深层次问题都需要突破。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怎么体现“两型”?怎么建设“两型”产业体系?怎样形成有利于“两型”的体制机制?等等,这些都需要在编制“十二五”规划中来回答和破解。
总之,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意义重大。各级各部门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性,创造性开展工作,确保“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注重把握“十二五”时期发展的关键问题
编制“十二五”规划,相对于以往难度更大,主要是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完全结束,世界经济已进入大调整、大动荡时期,经济发展不可预见的因素很多;国内也面临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我市如何正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和在长株潭城市群乃至中部地区的定位,如何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都需要深入研究、重点把握一些关系全局的问题。
(一)科学制定规划指标体系。市委确定的“保二争一、科学跨越”战略目标,为全市今后一段时期开展各项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因此,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要围绕这一战略目标科学制定指标体系。一是规划目标的总体项目要与战略目标相吻合,即:怎样才能确保Xx的综合实力居全省第二的位置、各项工作争创全省一流。二是要合理设置发展指标,根据规划总体目标,合理设置指标项目。要更加重视民生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等,重点突出约束性指标。各职能部门尤其是统计、发改等部门要加强沟通衔接,对指标参数要作细致论证和测算。
(二)合理优化发展空间布局。我市城市定位已经明确为:“建设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我国的城市化是推动全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我国扩大内需的一个关键措施。推进城市化要保持空间协调和均衡,将人口的分布和经济的分布结合起来,将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基础设施配套、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落实到空间布局中。在“十二五”规划中要认真研究我市城镇体系布局、中心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并明确具体措施。
(三)明晰产业发展重点。产业发展是规划工作的重中之重。产业升级化、集群化、“两型”化应该是发展的方向。在编制“十二五”规划中,要认真研究突出工业主导地位,着重规划好传统产业的提质改造、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千亿产业集群的形成、园区平台的建设、中小企业的发展;要认真研究加快服务业发展,规划服务业发展区域、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力争使服务业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要认真研究现代农业,着重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形成现代农业经营体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四)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协调是编制科学规划的一个重要原则。“十二五”期间,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可能处于社会矛盾的多发期、敏感期,统筹协调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编制“十二五”规划中,要特别重视社会发展,要将民生方面的规划作为“十二五”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来体现。同时,要认真研究城乡发展、居民就业、社会保障、生态建设、收入分配调整等方面的问题。
(五)重视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是始终保持经济社会发展强大活力的法宝,是激活发展活力、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手段。“十二五”时期,改革更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我市作为全国新时期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负有为全国下一步的改革探索路子、提供经验的责任。规划中要认真研究深化企业改革、建设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等问题;同时,要更加关注农村综合改革、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对如何把握好改革的时机、力度和节奏都要在规划中予以总体设计和安排。在对外开放上,要深入研究我市的优势和差距,理清思路,找出特色,创新方式。
三、扎实推进“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
编制“十二五”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创造性的事业、开拓性的工作,任务重,责任大。各县市区、各部门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紧启动、扎实做好规划编制的各项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编制“十二五”规划,是依法行政、依规施政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各县市区各部门要把规划编制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编制工作的领导,抓紧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建立强有力的关注班子,抽调精干人员,充实规划队伍。市政府将成立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市区政府及有关市直部门也要尽快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并且主要领导要亲自参与,亲自把关,亲自协调,确保规划编制进度和质量。
(二)高度重视前期研究。前段时间,市里已经确定了31个重大前期研究课题,并明确了责任单位。各责任单位要按照要求认真扎实做好前期研究工作。各县市区也要围绕关系到本地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针对性的研究。
(三)坚持开门编规划。一个科学的规划,应当是一个以人为本、尊重民意、集思广益的规划,决不是几个工作人员加加班,少数领导拍拍脑袋,就能完成的事情。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广泛召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家代表、专家学者等一系列座谈会,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注重提高公众的参与度,使规划决策更科学、更民主。
(四)加强衔接,形成合力。“十二五”规划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各县市区和相关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要加强上下左右的衔接,保持规划制定原则的一致性、政策导向的协调性。特别要注重规划项目的开发衔接,各县市区、各部门要加强与市发改委的衔接,市发改委及相关部门要加强与省发改委及相关部门的衔接,有的项目还要加强与国家发改委及相关部门的衔接,尽最大努力争取将我市重大项目更多地纳入到国家和省里的规划。
(五)保证工作经费。编制规划是各级各部门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工作,是宏观调控的最高形式,是项目开发的最大前期。各级财政必须予以重点保证、重点投入,尽快拨付给足工作经费,决不能因为经费影响到规划编制的进度和质量。
四、着力实施好中央新增投资项目
9月份,省政府扩大内需检查组及国家审计署驻湖南特派办,先后对我市贯彻落实中央扩内需新增投资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检查组既肯定了我们贯彻中央新增投资采取的行动措施,同时也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部分项目不能按时开工;二是大部分配套资金未落实到位;三是有的项目涉嫌用已建工程申报国家投资;四是一些项目资金使用和财务管理不规范;五是个别项目存在违纪违规现象。
一要高度重视项目实施工作。各级各部门把这次中央检查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切实做好和完善基础工作,做到项目检查不出大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大的项目、民生工程和公益性项目是本次抽查的重点,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这次检查各县(市)区政府必须明确县(市)区长为第一责任人,负总责。
4月16日-17日,由辽宁省教育信息化推进办组织的辽宁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研讨会在本溪召开,来自省内14个市的部分学校领导及校长共30余人参加会议。辽宁省教育厅教育信息化推进办主任、教育信息中心主任范龙出席会议并做讲话。
本次会议主要议题为:学习贯彻《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研讨《辽宁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和《辽宁省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问卷(征求意见稿)》以及各市汇报与交流2012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进展情况。会议的主要目的:一是统一思想,进一步理解《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重要意义;二是全面了解各地和学校2012年工作进展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三是为即将召开的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做好准备。
会上,与会代表认真学习了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分别就我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研讨,提出了修改意见建议。主要有应尽快出台符合省情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规范及标准;将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比例、队伍培训等列入政府督导评估系统;资源建设要统筹规划,分类分学校建设,实现充分共享;在创新体制、机制方面,要充分发挥各级推进办作用,积极争取发改委、财政厅、经信委等部门的大力支持,确保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要重点加强针对领导干部、管理队伍,技术运维人员,研发、应用人员和一线学科教师进行分层次培训。这些建议都将对我省“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起到引领性与决定性的作用。
会上,范龙主任就辽宁教育事业发展状况、当前形势分析与判断、省信息中心的主要工作及安排等情况进行了通报。他在发言中指出,十二五时期,辽宁教育信息化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形势严峻,教育信息化建设任务光荣而艰巨。结合事业单位改革,他进一步阐明了教育信息中心的发展定位,即生存是前提,发展是基础,服务是根本,创新是灵魂,我省、市、县、校四级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和推进办必须担负起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使命,充分发挥职能,以教育信息化发展为前提,以服务为根本,以创新谋出路,以领导重视、自身建设、培训队伍、加强管理为保障,共同推进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
此次会议后,省推进办还将在沈阳、大连分别召开我省普通高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研讨会,就《辽宁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和《辽宁省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问卷(征求意见稿)》广泛争求各方意见,为即将召开的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奠定基础。
(唐跃秋)
关键词: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23—0099—02
“十二五”是青海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青海制造业发展方式加速转变、制造产业结构加快升级、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速提升的关键时期。
根据国家科技部《“十二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发展规划》和《青海省“十二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及要求,为推动青海省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信息技术在青海省的推广和应用,青海省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将按照科技部“十二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总体部署,在持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振兴装备制造业、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1 青海“十二五”制造业信息化工作的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青海省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将围绕“深化应用、服务增效”这一主线,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1 培育数字化示范企业
加速推进盐湖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等支柱产业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的开发、建设与应用工作。通过改造优化企业业务管理流程,研究开发能够服务企业的信息化核心技术产品,构建辅助企业发展的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和供应链管理系统(SCM),探索利用RFID及嵌入式远程状态监测等技术开展实时数据采集的物联网技术应用,实现多系统集成应用和关键流程的组合应用,充分发挥“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作用,更加有效地支持企业深化管理,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青海省大型企业跨区域经营、生产和管理一体化的工业发展模式。
1.2 深化设计制造和经营管理信息集成技术应用
以装备制造业作为开展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突破口,突破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信息技术瓶颈,深化企业在设计制造和经营管理方面的信息化集成技术应用,提升制造企业在产品设计、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水平,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产品设计、生产过程控制、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企业管理决策等各个层面上的应用、渗透和融合,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产业,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1.3 进一步普及制造业信息化单元技术应用
以三维(CAD)技术为核心,大力普及制造业信息化单元技术应用,鼓励和支持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利用“中小企业工业辅助设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解决在产品设计、制造、生产管理等过程中遇到的信息化技术难题,从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推动青海省制造企业从单纯生产制造向制造服务型转变,开展产品设计与制造企业间信息交换和业务协同集成技术的研究,利用信息与现代通信技术建立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建立动态技术联盟,探索出一条适合青海中小企业信息化技术推广应用的服务模式。
1.4 应用信息技术推进节能减排
根据青海高消耗企业所占比重较高这一实际情况,树立节能降耗信息化示范企业,大力推进生产执行系统(MES)与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等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加快管控一体化进程的实施,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培育壮大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
1.5 构建公共技术应用服务平台
构建基于网络的中小制造企业产品设计、虚拟制造、人才培训等业务协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针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具体需求,应用现代信息化集成技术,建立中小企业信息资源共享数据库,提高青海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降低中小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提升中小制造企业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
1.6 完善信息化咨询服务体系
结合青海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立足“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实施,以提升青海省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水平、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目标,完善具有信息化咨询、IT外包、运行维护、项目监理、信息系统测试以及人才培训等专业化服务能力的技术队伍。鼓励和支持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信息化示范企业,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制造业信息化技术联盟,重点培育从事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推广、咨询、监理、人才培训的服务机构建设,构建起覆盖全省的信息化技术推广、培训、咨询为一体的“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技术服务体系。
2 青海省制造业信息化重点领域
2.1 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信息化
以青海省装备制造园区建设为载体,支持企业之间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业务流的集成优化管理。重点围绕高端装备制造业中的数控机床、量刃工具和工程机械制造等产业,深化设计制造数字化和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集成技术的应用示范,开展产品设计数据与机械加工中心信息化集成技术研究,建立数字化生产车间,提升企业产品研发、经营管理和生产制造能力,使企业产品结构向高附加值、高潜力、低成本转变,实现企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逐步建立数字化企业。
2.2 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息化
《财经》特约作者 王毕强
2010年是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下称“十一五”)实施的收官之年,亦是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2011年-2015年,下称“十二五”)紧锣密鼓制定之年。
国家发改委分管“十二五”规划起草工作的副主任徐宪平对记者表示,目前正在加紧起草制定“十二五”规划。一些地方发改委参与“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官员介绍,国家发改委此前曾数次召集地方发改委研讨编制中央和地方“十二五”规划,并为“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初步定调。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表示,中国经济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持续较快的增长后,正在步入新的发展阶段。王一鸣主持或参与了多个国家发改委“十二五”规划研究课题。
中国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深刻变化,过去30年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也将要失去,加之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格局的结构性变革,这些因素都迫使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迎来改革开放30年后的第二次转型。
“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发生转变”,主持或参与国家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各课题组的多位官员和学者对此观点一致。
如何二次转型
“中国‘十二五’时期发展是在‘十一五’时期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十一五’发展的延续,‘十一五’发展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十二五’的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李京文主持了国家发改委“十二五”规划《中国“十二五”时期发展方向、主要任务及政策取向》的课题研究。
李京文表示,要想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就要先对“十一五”规划的执行情况作出科学的总结。
承担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十一五”后期中国宏观经济走势的研究》课题的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伟表示,从实施情况看,“十一五”规划在经济增长方面进展顺利,但经济结构指标不够理想。
刘伟在课题报告中预计,“十一五”规划所预期的经济增长目标将能超额完成,期间年均和人均GDP增长率将分别达到10.1%和9.6%,分别比预期目标高出2.6%和3%。
但与此同时,在“十一五”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产业结构、投资和消费结构、内需和外需结构的失衡。因此,应该在“十一五”后期和“十二五”时期加以逐步改善。
“事实上,中国经济调整要早于金融危机的冲击。从2007年第三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增速逐季下降,金融危机期间经济增速大幅回调有内生的结构性因素,其深层次的原因是既有增长模式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加剧。”王一鸣说。
主持或参与了一系列国务院“十二五”规划研究课题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则进一步表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不可能长期保持,经济中低增长的时代总会来到。
刘世锦表示,中国是速度效益型的增长模式,即当增速保持在10%以上的时候,大部分企业的盈利情况会很好;当经济增速保持在8%到9%时,大部分企业是可以盈利的;但是当经济增速低于7%时,多数企业就是亏损的。而在发达经济体中,大部分企业即便是在3%以下的经济增长率下,仍然可以盈利。
参与“十二五”规划课题的学者们认为,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模式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是要推进经济战略性调整和转型,从而为中国经济更长期、更健康、更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者们表示,中国经济将由此迎来第二次转型,即通过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增加在全球产业链上高附加值环节的比重,并大力提升内需,为中国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使中国成为经济强国。
相较于过去30年间以引入市场机制和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和财富积累,促进劳动力转移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为主要特征的第一次转型,二次转型的任务要更加艰巨。
抛弃GDP偏执
经济指标一直是观察中国国民经济五年规划最直观的窗口。
刘伟在上述课题报告中指出,与以往的各个五年计划或规划相比,“十一五”规划的一个重大进步在于对更多的指标进行了量化,“这就使得我们能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仅仅关注GDP的增长,也注重其他方面的发展和进步。”
在“十二五”规划中,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量化指标体系还应该继续完善。
刘伟认为,从方法上看,首先应该适当地增加量化指标;其次在指标的选择上应该注意经济和社会指标的代表性、关联性和可操作性;第三要加强政府、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对五年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应该在每年的统计公报和年鉴上用专门的章节加以公布,而不是只有专业人员才能知情。
综合几个课题来看,学者们对“十二五”期间的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看法基本一致。
李京文在课题报告中预计,中国“十二五”期间GDP年均增长率将达到8%左右,“十二五”期末GDP总量将超过42万亿元,人均GDP将超过3000美元约合439.5元,中国将进入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行列。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将分别下降到10%和45%左右,第三产业的比重则会上升到45%左右。
刘伟在其课题报告中建议,年均经济增长率定在7.5%较为合适,在实际执行即确定每年的经济增长目标时,可以略有提高,以8%左右为宜。消费价格指数每年的涨幅应控制在2%-4%,年均增长3%左右;在国家收支基本平衡的条件下,商品进出口(主要是出口)的年均增长率,应该和经济增长大体一致。
王一鸣则预计,在外部需求难以成为经济提速的主要动力、增加的内部需求难以完全抵补外部需求下降的情况下,“十二五”时期经济增速将有可能回落到8%左右的增长速度,而且经济增长将呈现“前低后高”的态势。
“从目前情况看,GDP增长目标已经实现,不宜再把GDP增长目标列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也不宜再提‘保八’等政策口号,更不宜将GDP增长目标作为地方政策的目标和干部考核的惟一依据。”李京文认为,长久以来政府对于GDP的片面强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
对于“十二五”规划中结构调整的主要指标设置,刘伟认为,首先要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投资消费结构的调整,可以把服务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提高的幅度增加到4个百分点。这一方面是为了弥补“十一五”期间结构调整的不足,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结构调整的客观要求。
刘伟特别指出,可以以支出法GDP为依据,规定投资和消费之间的比例,至少应该要求在最终需求中,最终消费所占的比重不再下降。
至于近两年越来越被国际社会重视的绿色经济指标,李京文表示,到“十二五”期末,煤炭总产量将达到33亿吨以上,石油2亿吨以上,天然气1600亿立方米以上,煤层气100亿立方米。
李京文建议,“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能耗应再提高10%,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10%。在政策上,应强化重点行业环保与节能减排政策,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一步提高行业环保准入制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快环保节能技术进步。建立宏观重大决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的公共参与制度。
改革战略选择
对于实现“十二五”规划指标的战略选择,徐宪平给出了一个大方向,即“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努力扩大内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断改善民生,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解决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王一鸣认为,该战略需辅之以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财税制度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垄断行业改革、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改革。
在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面,王一鸣建议,应注重就业与居民收入的改善。在“十二五”期间,可以考虑适度增加新增就业规模。同时,应考虑将居民收入的增长率进一步提高,如提高到6%,应该使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使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率略高于城镇居民。
王一鸣表示,应完善职工薪酬制度,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的机制。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类扣除制度,降低中低收入人群的个人所得税税负水平。提高居民财产新收入,完善财产性收入税收制度。建立国有企业向政府支付红利和政府红利收入主要用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制度。
在财税制度改革方面,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王建认为,“十二五”期间是推动财政体制改革的最好时机。由于外需不振,一些地区的一般财政收入和“土地财政”收入都出现减少,甚至发生困难,应加快增值税转型,开征物业税,逐步建立以财产税为主体税种的地方税收体系,还要完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使财政预算更加公开透明。
王一鸣则建议,应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职责范围,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应明确中央和地方对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管理责权,逐步理顺中央和地方在财税、金融、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分工和职责。完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实施重要指标统计考核公布制度,形成政府机构、专业组织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对国企和垄断行业的改革方面,李京文表示,应以建立现在产权制度为契机,继续推动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混合所有制经济为载体,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化改造,根治国有股“一股独大”,努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以探索“党管企业干部”新形势为突破口,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推进企业经营管理者职业化;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为重点,实现政企分开,切实减轻国有企业背负的社会负担。
王一鸣建议,应加快推进铁路、电力、市政公用事业等垄断行业改革,放宽准入门槛,清理、取消各种限制性、歧视性规定。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金融服务和社会事业等领域。
与此同时,积极拓宽民间融资渠道,大力发展为民间投资服务的中小型金融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设立地方性中小银行、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加快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发展,继续提高金融市场的民营化程度,加快利率、汇率的市场化,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进程。
在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方面,王一鸣认为,应在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价格水平较低的有利时机,继续推进天然气、电力、供水和污水处理价格改革。
如此重视海洋经济发展的原因
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是“十二五”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十二五”规划的最大亮点。其实,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具有客观必然性,并非心血来潮。
21世纪是海洋世纪。21世纪的前20年,更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机遇期,对我们来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国际航运中心的竞争机遇,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机遇,以及维护海洋权益的安全机遇。
总体来看,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既是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发展质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自身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完善国家沿海发展战略布局、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我省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底气何在
发展海洋经济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是海洋资源丰富,有港、渔、景、油、涂、岛等各种资源,综合优势明显,尤其是深水港资源和海岛资源特别丰富;
二是区位条件优越,正好位于我国沿海中部和长江流域的“T”型结合部,东濒太平洋,西连内陆地区,紧邻国际航运战略通道,具有深化国内外区域合作,加快开发开放的有利条件;
三是产业基础良好;
四是科技支撑能力较强,海洋科研机构和海洋教育比较发达,有利于提升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五是体制机制灵活,民营经济发达,市场化程度较高。
“十二五”期间要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主要从哪些方面重点努力
我认为需要重点关注的,第一是以宁波—舟山港海域、海岛及其依托城市的核心区,从突出建设港航强省的要求来看,其重中之重则是宁波—舟山港一体化的加快推进。
九大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它是建立在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理念基础上的,涵盖了我省沿海7个设区市,也涉及到了环湾产业带、温台沿海产业带这“两翼”都市圈这“三圈”。这九大产业集聚区,是承载发展现代海洋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经济转型的重要平台。
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这是新一轮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和亮点之一。我认为建设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重点在于突出其“群岛开发”的特点。推进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需要重视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扶持政策要优惠。如实行“以岛养岛”、进一步扩大开放以及建设用地和建设用海的指标保障等。
其次是开发方式要科学。严格遵循一岛一功能、全岛开发、整岛规划的原则。
最后是体制机制要创新。
要在政府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集聚高端要素加快海洋开发;要打破行业垄断、允许民营企业进入;要根据实际不断探索和创新海洋开发的体制和机制。
发展海洋经济,应如何处理好加快开发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规划纲要已经强调了加强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问题。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深水岸线的节约集约利用。虽然我省深水岸线资源丰富,但从服务于全国港航运输的大局来看,可供开发利用的深水岸线仍然是紧缺的。从节约集约的角度出发,应该规划一批公共岸线,没有必要所有的企业都建自己的专用码头,造成资源浪费;需要占用岸线的临港产业,在布局上也要有所调整。
中国动画电影市场走势盘点 我国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
2月28日, 由文化部举办的《“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新闻会在京召开。《计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高于20%,2015年比2010年至少翻一番,实现倍增。
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在会上说,《计划》按照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题和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定位,提出了培育壮大市场主体、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加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扩大文化消费、推动文化科技创新、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健全投融资体系、强化人才支撑、推动文化产业“走出去”等10个方面的主要任务,旨在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针对《计划》中的具体内容,励小捷做出了两点补充解释:第一,《计划》中提出了演艺、娱乐、动漫、游戏、文化旅游、艺术品、工艺美术、文化会展、创意设计、网络文化、数字文化服务共11个由文化部管理和与文化部职能相关的行业,这个提法与目前国家关于文化产业的统计口径相一致。第二,推动、支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是基本要求,但具体到不同门类、行业的项目中时,要在准入条件、税收等具体政策上需要加以区别,不是一味降低门槛,要把社会效益作为制定行业政策导向的前提。
该《计划》提出,要实施差异化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鼓励产业集聚发展。《计划》规划建设10家左右高起点、规模化、代表国家水准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一批集聚效应明显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培育100个左右特色鲜明、主导产业突出的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和一大批特色文化产业乡镇;打造文化品牌,培育300家左右品牌文化企业,打造10个左右社会影响大、综合效益高的文化会展和节庆活动。
转贴于
一、围绕产业结构调整,集中和引导优势资源,着力打造支柱产业集群
抓住发展机遇,大力推进铜产业这一事关全局的战略产业结构升级,巩固和发展传统特色产业支柱型产业地位,提高优势产业竞争优势,强化支柱和优势产业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遵循产业集群发展规律,转换产业发展模式,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和引导优势资源,着力打造工业支柱产业集群。因此,建议“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好“六个基地一个经济示范区”,即:建设好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绿色电力能源基地、节能照明基地、绿色水工卫浴基地、印刷电路及电子产品基地、眼镜及微型元件加工贸易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区,突破目前我市产业结构过于单一的问题。
二、依据区位和枢纽优势,建设陆路口岸城市,打造华东地区大宗产品集散地
一是进一步增强我市交通枢纽地位。切实发挥交通设施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促进作用,加快组织实施好我市与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其他中心城市的快速通道建设规划,推动和完善铁路、公路、水运等联运体系建设,形成对外快捷、对内畅通、主干相连、四通八达、层次分明的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确立我市区域物流中心的地位。因此:1)在铁路建设方面。在现有铁路网络的基础上,配合杭长客运专线及其站点建设,合理预留城际铁路节点、站点,积极谋划至景德镇、九江(南昌)环鄱阳湖城际铁路网工程。积极促成皖赣铁路复线和鹰梅铁路建设项目早日开工建设;2)公路建设方面。一是进一步完善城区对外交通体系,形成高速公路与国道等主要过境交通干线间的便捷联系。通过东西外环线建设,降低过境交通对城区环境干扰。实施市城际公交建设项目,构建月湖、余江、贵溪、龙虎山四区间的快速交通连接体系。同时抓紧高铁客运站至龙虎山景区、贵溪市区和余江县城的快速通道的规划和建设,进一步加快“四区合一”体系的形成和信江新区的开发建设。3)航道、港口建设方面。努力促成信江三级航道其他枢纽开工建设,力争“十二五”期间建成投入使用。规划建设市集装箱中转站、市中型货运站、市综合货运码头、集装箱码头等项目,尽快形成更加强大的枢纽功能,带动大物流业的建设和发展。力争“十二五”规划期末,我市基本实现铁路、公路结构网络化,干线客运快速化,货场、港口作业机械化、铁路运输高速化。
二是利用国家实施海西经济区规划的有利时机,加快陆路口岸建设,加紧建设海关、商检等口岸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好与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出海口岸的海铁、陆海联运体系,带动周边地区和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的建设。
三是利用区位优势,主动融入“长三角”经济区物流配送体系,积极引进大型专业物流企业,大力发展市现代物流园、保税物流园区等以第三方物流为主的物流服务体系,形成集报关、仓储、装卸、运输、电子商务、物流金融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体系。
三、从调整城市功能入手,把建设成赣东北地区和环鄱阳湖经济区中心城市
按照“一体两翼、一江两岸、四区合一”建设大城市框架的战略构想,以月湖中心城区为中心,以统一功能布局、资源综合利用为手段,联合贵溪市城区、余江县城区和龙虎山风景名胜区各自资源,把建设成赣东北地区和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心城市。
一是按照“四区合一”战略,从调整城市服务功能入手,整合月湖、贵溪、余江、龙虎山四地间城市资源,逐步形成城市资源四地共享,城市功能协调统一的大城市框架体系。利用皖赣铁路扩能改造的契机,促成铁道部批准、贵溪两地在童家设置统一的客运站。并逐步使、贵溪两地城市供水、城市供气、城市电网和城市路网等资源形成统一供应服务体系,并统一规划建设城市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和大型文化活动及大型商品零售市场,加速月湖区与贵溪市两地的联接。应在满足城市基本服务均等化的前提下,按照大都市城镇体系的综合部署,合理配置服务区域的基础设施,防止重复建设,减少资源浪费。
二是利用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推动四地协调共同发展。根据四地各自优势,科学规划统一的经济开发区、居住休闲区、金融商贸中心和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利用高效的城市路网,以及320国道、鹰雄大道、206国道等主要交通轴线,加速“东联、西进、南控、北跨”的大城市框架的形成。
四、进一步绿化美化环境,把建设成五A级国家新兴旅游城市
一是加速信江主航道、泸溪河、白塔河、罗潭河流域生态修复及整治,积极做好洪五湖生态湿地保护规划的编制。根据今年特大洪水灾害的影响,编制好我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按照“一大四小”具体要求,加大我市山地、丘陵、平原地区绿化建设力度。力争“十二五”规划期末将我市建设成山河秀美的国家级生态绿化城市。
二是按照“景城互动”原则,从资源合理配置,功能协调一致,发展大旅游的角度,做好龙虎山景区和市区相关基础设施规划。按照保护核心区,优化景区边缘环境,开发建设好龙虎山景区旅游设施建设原则,做好香炉峰(余家)旅游接待设施和大型娱乐休闲设施建设规划。同时开发建设好洪五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大型旅游文化基础设施。加快上清古镇保护性开发建设,规划建设中国道教养生基地。
三是做好旅游产品开发,有效延伸我市旅游产业链。在龙岗新区规划建设好余江玉产业和木雕工艺产业基地,开发一批旅游高端产品,壮大我市旅游产业。
通过上述三方面努力,力争“十二五”规划期末,把我市建设成五A级国家新兴旅游城市。
五、实施“幸福”建设工程,加快和谐建设
加大各类公共服务资源的整合力度,改善设施条件,调整布局结构,提高服务质量。力争“十二五”期末基本形成覆盖城乡居民、公平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
一是继续加大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投入。力争“十二五”期间国家批准在我市建设一所全日制大学,优化我市教育结构。进一步挖掘以道教文化为主线的文化资源,规划建设好会展中心等文化基础设施。实施社区及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工程、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程,优化公共卫生资源配置。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在当前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对于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会议指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在当前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对于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提出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
(一)节能环保产业要突破能源高效与梯次利用、污染物防治与安全处置、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装备和新产品,推行清洁生产和低碳技术,加快形成支柱产业。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要加快建设下一代信息网络,突破超高速光纤与无线通信、先进半导体和新型显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增强国际竞争力。
(三)生物产业要面向人民健康、农业发展、资源环境保护等重大需求,强化生物资源利用等共性关键技术和工艺装备开发,加快构建现代生物产业体系。
(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要大力发展现代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产业,提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发展水平,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做大做强智能制造装备,促进制造业智能化、精密化、绿色化发展。
(五)新能源产业要发展技术成熟的核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和热利用、生物质发电、沼气等,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技术产业化。
(六)新材料产业要大力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和复合材料,开展共性基础材料研究和产业化,建立认定和统计体系,引导材料工业结构调整。
(七)新能源汽车产业要加快高性能动力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和材料核心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形成产业化体系。《规划》还提出了20项重大工程。
会议强调,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注重优化政策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加强自主创新,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走开放式创新和国际化发展道路。
就如何看待美国“页岩气革命”和能源独立战略以及中国页岩气的发展前景等问题,《南风窗》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
密切关注美国“页岩气革命”
《南风窗》:您如何看待美国能源的“页岩气革命”?这一“革命”将给全球能源格局带来怎样的影响?
张国宝:页岩气就是从页岩层中开采出来的天然气,是一种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近些年美国在页岩气开采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美国着手进行页岩气开采研究,已经经过了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探索,到2011年达到了约1800亿立方米的产量,成为了很重要的能源支柱。
我们很关注美国的“页岩气革命”。2月我去美国进行了考察,页岩气对美国现在的能源,特别是天然气的供应产生的影响确实不小。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天然气价很低,比全世界的气价低很多。我到休斯敦去访问了几家能源企业,其中有一家,当初为了进口中东卡塔尔的LNG(液化天然气),已经建成了储罐,但建成后就一直在晒太阳,美国的天然气已经不需要进口了。现在则在考虑能不能出口天然气,因为美国的天然气价格每百万BTU才2.5美元,远低于10多美元的国际市场价格。现在美国在探讨天然气出口,尤其是企业比较积极。当然我并不认为今后美国会大量出口天然气。
美国这几年页岩气的开采,已经对全球天然气供应,至少在北美地区的天然气供应市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价格普遍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对中东的天然气市场也有影响,具体表现在美国10年前想扩大从中东进口天然气,现在不需要,这不仅对国际市场天然气的供需状况产生了影响,也正在改变天然气的流向。
中国页岩气开发已经起步
《南风窗》:根据国土资源部近日的《全国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及有利区优选》成果,我国页岩气地质资源潜力为134 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潜力为25 万亿立方米,而页岩气开发的“十二五”规划也即将,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也将迎来页岩气的黄金发展期?
张国宝:既然美国能够开采出页岩气,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呢?我还在当国家能源局局长的时候就找过一些能源公司进行了解。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局的车长波同志也拿来了许多关于页岩气资源分布的地质资料。得出的印象是:中国页岩分布非常广,中国也是世界上几个页岩储藏最大的国家之一;但中国的页岩分布和美国还不一样,有些地方条件不一定有美国好,美国的页岩埋藏比较浅,而我们中国的页岩埋藏比较深。四川盆地的页岩气条件好些。
后来我们就开始着手试验。美国的雪佛龙、英国的壳牌公司和中石油、中石化分别在四川盆地建立了几块示范区。前一段时间我听说有了一些成果,在那儿发现有天然气。前一阶段还只进行了10段的压裂试验,10段压裂大概有1公里这么长,跟美国做的30多段压裂差距还是很大。但是,10段压裂就已经发现了天然气气流,尽管气流还不是很大。所以目前还只是很初步的试验阶段。但是大家对开发页岩气很有热情,不仅把国外公司请进来,我们自己也走出去,中海油的全资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国际有限公司已购入美国切萨皮克公司鹰滩页岩油气项目33.3%的权益。但是买到以后,怎么样开采还不知道,仅仅是买下来了。不仅在美国,中国企业在澳大利亚也在着手一些页岩气的资源合作。
但是总体来看,目前我们对于页岩气还只是刚刚认识到,刚刚在起步。
《南风窗》:我们的核心技术也需要突破吧?
张国宝:在技术上,比如说水平井是可以打的,但是把水平井再和压裂、注砂等结合起来,这还是刚刚在开发。另一个是环保问题,我们没有想到。我们的理解这不存在环保问题,美国竟然为环保问题吵得很热,环保人士反对的一点就是开采页岩气需要耗水,这些水注入地下1000至2000米,不会像浅层地下水那样再回到地面上来。所以这是页岩气开采过程中的一个问题,在我国下一步的实践中还要摸索。
中国能源安全的核心是石油安全
《南风窗》:您如何看待美国能源独立的战略呢?从2006年开始,美国一次能源自给率开始回涨,2011年已恢复至78%。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在《2012年能源展望》中预测,美国能源自给率将在2021年突破85%。
张国宝:一直以来美国是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也是世界上第一大能源进口国。当然,我国已在去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和消费国。就拿油来讲,美国一年进口油要超过5亿吨,比中国多一倍。这么多油要从世界各地进口,尤其从中东地区进口。美国有些学者就把美国和阿拉伯世界的冲突归咎于美国的能源利益,要消除与阿拉伯世界间的矛盾,他们认为应该增加能源自给,也就是减少能源的对外依存度。
2月我在美国考察的时候,与美国的学界进行了探讨,他们给我看了一些图,这些图显示,从现在起,一直到2030甚至到2050年美国对外的能源需求是下降的。所以美国总的方针是减少对国际市场,特别是对中东敏感地区油的需求。包括奥巴马总统的国情咨文多次讲要发展新能源,这一战略的根本目的就是减少能源对外需求,从而保障自己的能源安全,并且减少由于油气大量进口而形成的与其它国家的一些摩擦和矛盾。
《南风窗》:美国的能源战略将对中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张国宝:美国的能源战略值得我们深思。虽然我国的原油进口还没有达到美国5亿吨的规模,但是原油进口量逐年在增加,2010年进口2.4亿吨,2011年进口2.6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了56.4%,而且还保持着增长趋势。原油的进口是我们一次能源中对外依存度最高的,现在煤炭也变成净进口国了。
如果讲到能源安全,一个核心的问题是石油安全。我在今年春节后就跟副总理谈过这一观点,后来又给他写了一封信,提出要充分重视石油安全,要认真研究石油替代方案。凡是可以不用油的地方,尽量不用。比如可以用煤炭替代石油来生产乙烯等化工产品。我们生产乙烯等石化产品就消耗了将近7000万吨油,大概占了整个原油消费量的1/6。这部分当然不是说百分之百替代,至少能替代一部分,比如包头已经建好了年产60万吨煤制烯烃项目。还有的领域可以考虑用电替代石油,比如交通运输。
电的来源很广泛,不仅用煤发电,用核能、风能、太阳能都可以发电。地铁实际就是用电来运营的。如果乘坐地铁的旅客都改成乘坐汽车,那得多消耗多少油啊。现在也在发展电动汽车,如果完全突破的话,就可以用电来开汽车。我们天然气资源比较丰富,多搞一些天然气加气站,少用一点石油。这些都可以认为是石油替代。
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任务艰巨
《南风窗》:我们要在2020年的时候,实现非化石能源占能源的比重达到15%左右,而截至去年,这一比重才达到8%略过一点。要达成这个目标,有赖于我们对于能源消费的总量控制和新能源的供给增加。但在我看来,这两方面都不乐观。您怎么看?
张国宝:是的,当时提出“十二五”规划建议草案是这样一个过程:首先是开了十七届五中全会,是由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二五”规划的建议,然后开始制定“十二五”规划,这一规划在去年的人代会通过。那时我是五中全会起草组的成员,我的主要任务就是起草能源、交通这两部分。起草的时候,就碰到这个问题,就是我们的能源消费总量会是多大。在“十一五”计划中,最后一年就是2010年我们的煤炭消费总量已经达到32亿吨,2005年是23亿吨,平均每年增长了2亿吨。假如仍然以这一增速简单推算,“十二五”期间还要增加10亿吨,那么2015年我们的煤炭消费总量将要达到42亿吨。
42亿吨是什么概念呢?就是占了世界煤炭消费总量的一半还多,现在是占46%,这一数据要出去我们的压力就很大。因为现在全世界都在讲减排,我们还要消耗那么多煤炭,所以就没提出总量这一指标。能源消费的总量控制跟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能源结构直接相关。
《南风窗》: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时间。
张国宝:不是马上能做到,因此最后这个总量就没有出。去年人代会通过了“十二五”规划,通过以后,仍有很多地方反映能源供应紧张,尤其在沿海发达地区。总理指示要能源局牵头,还要搞一个能源的消费总量控制,这次的《政府工作报告》里面也提到了。能源局拿到这个任务以后做了大量工作,请各省报需求,但是各地报的数据简单一汇总,就比我刚才说的数还要大。最近提出41亿吨煤目标,但还没有经过最后批准。41亿吨,就比42亿吨少了1亿吨。这也意味着“十二五”期间只能增加9亿吨煤的产量来满足这5年的新增需求,因此在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上,也要下很大的功夫才有可能实现。
《南风窗》:这是从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角度看的,在增加新能源的供应上我们的空间在哪里?
张国宝:说到可再生能源,主席代表中国政府非常郑重地向世界承诺了三点,其中第二点就是这个。第一点是万元GDP的能耗要降低45%,第二点就是我们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要达到15%,现在才8%过一点点,主要的贡献来自水电,水电占了7%左右,太阳能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风能这两年虽然听起来很多,实际上贡献也很小。算上核能,核电也就1000多万千瓦,在整个电力装机中占比2%都不到。
合校后的专业调整和隶属关系的变化对医学信息教育产生的冲击是直接的,当然也是暂时的.我们对于医学信息教育的前景曾有过沮丧和迷茫,但通过及时调整和正确决策,使我们逐渐摆脱了合校之初“求生存”的窘状,“促稳定”、“谋发展”成为这一时期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的主旋律。2005年3月,组织编写了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医学信息学》[7];2005年7月,在长春成功举办了“庆祝中国高等医药信息教育二十周年暨全国医药信息教育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随后由吉林大学医药信息学系牵头,联合国内开展医学信息教育的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中华医学会医学信息学分会的大力支持下创立了全国第一个医学信息教育专业学组。合校以来,在新世纪的新起点上迈出了艰难但却踏实的第一步,医学信息专业和学科的影响日益扩大,为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创造了进一步的空间。“内修外联”是这一时期我们采取的主要策略。所谓“内修”,即在学院内部苦练“内功”,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锻炼自己,在学历层次上提升自己;所谓“外联”,即充分利用合校后的政策和条件,与其他相关学科专业(如管理学院情报学专业)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上紧密合作,锻炼队伍,提升实力。同时,积极与国内外相关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沟通渠道,在交流和合作过程中不断学习,积累经验。发展:学科建设是基础(2005-2011年)2005年1月,学院机构调整,组建医药信息与卫生管理学系。整合后的学系除信息管理与系统本科专业外,增加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卫生事业管理与医药信息管理资源整合,开创了“一体化”学科发展的新格局[8]。以此为学科建设平台,通过设置卫生信息管理研究方向,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2005年和2009年,吉林大学公共管理学科先后被批准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形成了完善的本、硕、博和博士后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随着2009年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医学信息学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提供了历史的机遇。2011年4月,医学信息学被列入吉林大学“十二五”校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2011年9月,自主申报医学信息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并获教育部批准备案,成为全国第一个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下设置的医学信息学博士点,2013年将开始面向全国招收医学信息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同时,借助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开展医学信息学博士后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提供平台。“学科引航”是这一时期各项工作的主旋律。我们认为,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学科建设是重中之重。从借用学科资源(图书馆学、情报学)整合学科资源(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自主申报博士二级学科(医学信息学),完成了从传统文献信息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医学信息学的学科演变,初步实现了医学信息学科建设规划和发展目标。“春色关不住”我们相信,吉林大学医学信息学硕士和博士点的建立将成为医学信息教育和学科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
学科建设评述
俗话说,“有为才能有位”。个人发展是如此,学科建设更是如此。近5年来,本学科教师在完成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先后承担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教学项目40余项,获省级以上教学、科研成果奖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编或参加编写教材、着作等20余部,参加各类国际学术会议或全国性学术会议50余人次,作专题学术报告10余人次,获全国性学术会议优秀成果奖10余项。此外,我们通过教师“博士化工程”,利用2000年合校后吉林大学对教师个体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要求,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并为其提供机会,创造条件。目前,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已占教师总人数的70%以上,预计2-3年内,教师队伍将完全实现博士化,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础。本学科有教授、副教授7人,博士生导师4人,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重视并关注青年教师成长,派出优秀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和专业培训,多名教师出国访问、进修学习,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保持学术联系。谋划在先,运筹在前唐代思想家韩愈曰:“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意思是说多思考,善谋划有利于成功,反之则易导致失败。学科建设与发展也是如此,需要学科带头人带领团队成员认真谋划和思考,只有运筹帷幄,才能行之成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高等院校的三大基本功能,学科建设是实现三大基本功能的基础和关键。学科建设是以学科定位、学科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基地、学科管理等为要素的一项系统工程,其状况从根本上体现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实力、办学特色、学术地位及核心竞争力。学科建设以学科方向为基础,以基础建设为依托,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梯队建设为关键,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学科建设必须突出本校特色,因为不仅仅需要加大优势学科的建设力度,更需要也更值得花力气去建设有特色的学科。但关键是如何把医学信息学的“特色”挖掘出来,阐述清楚,让学术界广泛认可和接纳。在这方面,我们在学科发展规划中从学科发展现状、基本判断和主要问题、学科发展目标和整体思路、主要任务和实施对策等进行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方向,规划了未来学科发展“蓝图”。例如,我们在学系《“十二五”学科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学科发展的总体目标、整体思路、主要发展指标、主要任务和具体实施对策等,并将其主要内容纳入学院“十二五”学科发展规划。2011年,我们组织申报的医学信息学二级学科在吉林大学“十二五”校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遴选中从参加遴选的19个学科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为自主申报博士点奠定了基础。实践证明,“事在四方,要在中央”(《韩非子?物权》)。只有谋划在先,运筹在前,才能实现学科发展目标。审时度势,把握机遇“十二五”期间,医学信息学领域机遇众多。如何把握机遇,并使其转化为学科发展的动力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我认为可以转化为医学信息学学科发展动力的机遇有以下5方面。一是社会牵引力。学科发展过程中大量需要解决的问题源于强烈的社会需求,医药卫生职业岗位对医学信息和高素质的医学信息人才的迫切需求是医学信息学发展的最直接的外源动力。二是政策推动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从政策层面极大地推动了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使得长期以来未能被人们关注的卫生信息化问题被正式纳入新医改施政纲领性的政府文件之中,医药卫生信息化成为实现新医改目标的八项重要支撑条件之一。三是技术支撑力。近半个世纪以来,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成为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强劲动力。多媒体技术、软件技术、数字化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云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突飞猛进,信息技术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给医学信息学带来了全新的信息环境,驱动学科理论方法、思想观念、工作模式、服务手段发生巨大变革。四是学科竞争力。医学信息学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与其它相关学科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利用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促进了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和医学信息学的发展,但医学信息学如何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渗入其它学科之中,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优势学科,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只有进行学科创新,才能推动学科的可持续性发展。五是自我发展力。目前,我国医学信息事业在国家医药卫生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中取得了许多经验,但理论研究薄弱,需要建立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形成医学信息学的学科理论体系[9]。上述5种力共同构成了医学信息学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系统,凝聚形成推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合力。
未来展望
在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新兴学科。吉林大学医学信息学科从20世纪70-80年代的早期医学图书情报教育,逐渐发展到合校之后通过学科专业的整合以及在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硕士、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置卫生信息管理相关研究方向,再到2011年成功申报自主设置医学信息学二级学科硕士和博士学位点,逐渐形成了“本—硕—博”和博士后士人才培养的医学信息学学科体系和教育体系,实现了“十二五”学科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在这里,我想引用5年前我在《医学信息学》教材的前言中曾经写过的一句话来表达我们对医学信息学未来发展的期盼:“医学信息学是一个正在成长和发展中的新兴学科,……是一项富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工作。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为本专业的学生和一切有志于从事医学信息学工作的同行们提供一个可以不断向上攀登的阶梯,站在这个阶梯,展现在您眼前的将会是一片开阔的田野,那里有绿油油的庄稼,有金黄色的果实,当然还有更多尚未开垦的肥沃的土地。我们对于我国医学信息学的发展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