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9 05:47: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职业技术教育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学就业对策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从独立到发展,虽然只有短短的20几年,但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自1987年首个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在华东师范大学设立以来,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到2007年,已增至49个。[1]
截止到2006年,我国每年招收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约180人,历届毕业生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然而在就业激烈的大背景下,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据2007年的一份就业调查显示,教育学硕士毕业生普遍认为就业较难,而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09届职业技术教育学毕业生为例,24名同学普遍认为工作尤其难找,竞争激烈,要获得一份理想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而这一情况在其它院校中也较为常见。
一、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率偏低的原因分析
(一)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以及严格的职业准入要求:首先,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尤其是招收研究生层次人才时,都会提出“只限男性”或者“男性优先”的要求,而在职业技术教育学方向的研究生就业中这种现象也存在。在此专业中,女性比例明显高于男性,严格的性别限制使得许多毕业生在工作面前无能为力,遭到拒绝。其次,在生源方面,由于此专业的研究生多是文科功底学生跨专业报考,之前专业与职业教育联系较少,所以在学术研究方面也显得捉襟见肘,在应聘时鲜有显著优势。再次,用人单位诸如“政治身份必须为党员”、“本科毕业学校必须为211工程院校”的要求将一批优秀学生拒之门外。
(二)毕业生质量下降及就业意愿的集中:在传统高校培养机制的影响下,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研究方向主要聚焦在“职业技术教育原理”、“比较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等方面,注重培养学术型人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削弱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据有关调查报告显示,绝大多数职业技术教育学毕业生选择沿海、东部等经济发达地区、事业单位以及知名企业,而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小企业则被排除在就业意向之外,择业观念的局限性使得竞争更加激烈。
二、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对策分析
(一)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为了缓解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压力,解决人才供需失衡,国家有关部门应根据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趋势,合理制定招生规模,不应一味追求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和缓解本科生就业压力而盲目扩招。同时也要进一步完善国家相关政策,加大财政投入,通过提供优越待遇鼓励毕业生到中西部以及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就业,支持全国职教事业的发展。
(二)高校要完善培养机制:首先,在制定招生计划时,应综合考虑师资、市场需求等方面的因素,合理规划招生人数,力求做到导师与硕士研究生的最佳搭配。同时加强导师队伍建设,遴选治学严谨、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教授相关课程,积极引进有职业教育教学经历或者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经验的人才。其次,在生源方面,应出台政策鼓励有工程学科基础以及职业院校出身的考生前来报考,以发挥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理论联系实践的学科特点。再次,作为实践应用性较强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其课程设计的逻辑核心应当是工作实践,我们应当从工作结构而不是学科结构中获得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即转向“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以工作实践为逻辑核心重构职业教育课程框架。把学生职业实践置于课程的中心,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通过职业实践来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2]
(三)高校改变就业指导不力的现状: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第一,在指导内容方面要增加因人而异的内容,针对该专业学生的需求提供相关就业指导。第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机会和实习岗位,以培养学生的相关工作能力。第三,不仅要进行就业指导,还要进行创业指导和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增加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为此要在教学内容中加入创业案例分析、创业理论分析等,为他们自主创业提供便利。
(四)个人积极调整就业观念:首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应根据当今社需求和就业形势对自身进行合理定位。要摆着“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原则找工作。从自身实际条件出发,合理调整就业意愿。在就业方向上,转变非高校、科研机构或其他事业单位不就业的高姿态,在就业地区选择上,可将目光转向广大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在适合的岗位上行为职业教育作出相应贡献。
其次,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由于大多数该专业学生本科所学专业与职业技术教育学相脱节,在校期间,研究生务必要加强专业理论学习,提高学术水平。也可以寻找实习机会,在具体的岗位上锻炼未来职业所需的能力,以增强自己的含金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外,提高外语、计算机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而提升自己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明星.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基本认识与策略选择,2007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研讨会报告.
[论文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 产学研合作 重要性 必要性
我国自1988年开始招收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以来,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队伍不断加大。但由于长期以来受高校其他学科的同化,高校在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时也形成了同其他学科教育一样的学科化思维定式。这种培养模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脱节,不利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发展,不利于将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成“研究型+应用型”双型人才。因此,探索出一条适合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之路至关重要。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鲜明地体现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特色,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又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一条值得继续研究和不断探索的培养模式之路。依据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特性,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必须既具备学术性,又必须具备应用型人才的“双型人才”。趋于这种特殊性,高校走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十分重要,并且非常有必要。
一、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实现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
当前高校在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实训基地缺乏、双师型导师队伍缺乏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质量和就业问题。加强产学研合作有助于解决高校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中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实训基地缺乏、导师队伍不完善等问题。因此,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实现产学研合作是异常重要的。笔者把其重要性简单地归纳为八点:
1.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经费提供保障。从1997年起,我国开始统一实行高校收费制度,但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仍然还是依靠政府拨款,再加上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政府提供的公共教育经费十分有限。而且由于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增长速度远远高出我国的gdp、公共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等诸多因素,导致研究生教育经费不足,进而导致教学设备陈旧、实验设备不足等教学资源匮乏问题的产生,这严重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产学研合作是集结教育经费的渠道之一,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可以鼓励企业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经费投入,从而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经费保障。
2.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实训基地提供保障。美国凤凰大学创办人约翰·斯柏林认为,传统大学在传授人类知识成果方面往往带有教条性,培养出来的学生学非所用,不能顺应市场的需求。笔者认为,学校教育应注意理论和实际结合,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作为学术型和应用型“双型人才”,应该注重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有相应的实训基地,而企业和科研院所是提供实训基地的主要来源。因此,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可以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实训基地提供有力保障。
3.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职业能力形成提供保障。职业能力是指个体在某种职业活动或生产劳动中所需要或应体现出来的知识、技能、态度等方式和特征。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必须参与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模拟的职业情境。职业能力最明显的特征在于它的职业性。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生可以深入企业管理、服务生产一线,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成技术技能,并且通过对已有的知识、技能进行迁移,使一般能力得以发展,职业能力也由此形成。因此,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可以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提供保障。
4.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了就业机会。近年来,由于高校加大力度扩招,再加上高校单独培养出来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素质不具备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失去竞争力,最终导致很多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毕业生就业错位、就业难。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生可以通过基地实训、在岗顶岗、深入企业实地实岗进行实践操作,一方面,学生面对企业的岗位工作任务,严格遵守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并在企业团队精神文化熏陶中学会与人相处、与人共事,增强了工作责任感,大大提高了职业素质;另一方面,学生融入企业市场竞争氛围,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参与企业丰富的生产实践,学习企业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方法,掌握企业现代化的生产工艺技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和制定的项目、科研等。因此,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可以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提供有力保障。
5.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了最基本的经济保障。随着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大幅度的扩招,计划内招生名额越来越少,自筹经费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越来越多。虽然目前研究生的“三助”活动在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紧锣密鼓地进行,但是“三助”活动面临着岗位少、资金少的尴尬局面。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可以突破培养单位单一的经济资助来源,为学生提供数量更多、技术含量更高的岗位,提出更多的应用性课题、项目,同时也为研究生提供了较为可观的经济报酬。因此,产学研合作既可以免除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经济上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潜心投入学习和科研中,又可以改变长期以来研究生资助“等、靠、要”的尴尬局面,拓宽资助的渠道,增强资助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6.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了师资保障。职业技术教育学的性质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是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技能,即“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需要,但目前我国的一些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还没有达到“双师型”教师所具备的要求。其主要表现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专业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较差。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理论课教师占多数,而具有高职称、具有实践背景的高素质教师偏少;师资来源的渠道单一,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大都是来自高校。这些教师往往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较为突出,专业课教师从事实践培养和训练的机会较少。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很少有机会去企业或实训场地从事专门的实践培训,培训投入不足,培训力度不够。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企业技术专家可以参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学、课题研究指导、学位论文撰写和实践能力指导等实质性的教学活动。这样不仅弥补了高校在培养学生时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限,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师资保障。
7.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了研究平台。通过产学研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三方共同申报、承担高级别的科研课题,组织联合科技攻关,结合企业生产实际联合开发新产品使研究生教育和培养工作充满勃勃生机。以河南科技大学为例,河南科技大学与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共同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93项,其中国家级19项,完成横向开发项目407项,推广科技成果70余项,科技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92项。承担大量科研项目一方面为培养研究生的学位科研论文选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些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产学研三方合作教育的纽带。另一方面,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平台,创造了很多参与研究的机会,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研究素质及能力。
8.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了技术支持。学生通过产学研合作参与技术研究,有利于加深对技术理论的理解,有利于技术创新能力的养成。科研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师生的技术研究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为企业产品的更新和新技术的开发提供了智力支持,并为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下建立产学研长期合作机制创造了条件。学生不仅能直接参与科研申请、承担的过程,还能够深入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技能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实现产学研合作的必要性
产学研合作在我国呈方兴未艾之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技术,尤其是高科技发展及其成果向生产力的迅速转化,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增强竞争能力的关键。为此,产学研合作已普遍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和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作为“学术型和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实现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非常有必要。
1.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自身发展来看。从人才培养层次的视角分析,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研究型人才素质;从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来分析,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又须具备应用型人才素质。基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型和应用型”双型人才模式,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不仅要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还要注重理论及技术知识的实际运用,注重技术技能的掌握与应用,注重技术创新,注重就业和实践。根据对湖南农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调查中“对将来就业最担心的问题”中,大多数回答是用人单位提出的“需要有工作经验或需要某种职业技能证书或是动手能力强”等条件。如果学生在校期间通过校内、外双基地培养,并在导师们的精心指导下,掌握理论知识,增强实践能力和一定的技术技能等,并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就可以增加求职成功率。
因此,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实现产学研培养模式切实关系到切身利益。实现产学研培养模式不仅使学生在导师们的指导下学到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具备了研究型人才素质,大大提高了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而且使他们得到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应用型人才素质的养成,最大化地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
2.从高校及学科发展来看。我国从1988年开始招收第一批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以来,已发展到至今48所高校,这不能不说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专家、学者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的结果。随着研究生数量的大量扩招,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也意味着导师与学生的比例差距不断拉大,出现一个导师带多个甚至十几个学生的现象,这势必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指导不足等。再加上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直以来都是由高校以学科化的思维模式加以培养,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研究水平差、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并不利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形成研究型和应用型“双型”综合能力。高校及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培养点除了提高教学质量外,还应该思考如何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问题,思考试图改变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改革课程设置和培养计划,增强实践环节,强化技能培养,与社会上的职业资格考核接轨,使得培养的学生既有理论知识又有职业技能,提高学校的社会功能和声誉,吸引优质生源,促进学校及学科发展。
3.从社会需求来看。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中国经济赢得了空前、迅速、持续的发展。然而,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才尤其是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却成为就业竞争力提升和经济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我们也欣喜地看到:针对我国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状况,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面对经济发展的呼唤,面对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造就一支高质量、多数量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成为一项重要的历史任务。这项艰巨的战略任务需要国家、行业、地方、企业以及高校等的高度重视和通力合作。高校作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输送的最大加工厂,应当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型和应用型双型综合人才,急需一种符合自身发展的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而实现“双基地、双证书、双导师”培养模式有助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成研究型和应用型双型人才,既能促进学生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培养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素质,提升择业竞争力,同时也可以为社会提供高层次高素质的研究—应用复合型人才。
0 引言
士官职业技术教育是军队院校任职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层次。虽然大多数士官学员入伍前有学习英语的经历,但他们的英语学习普遍存在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效果不佳等问题。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学员缺乏自我学习管理能力有关。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要注重培养士官学员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元认知(metacognition)的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Flavell于1976年在《认知发展》一书中首先提出。元认知是认知主体以自身认知活动为对象的认知,是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和监控。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元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对认知过程的思考,是对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以及认知活动完成后所进行的自我评估。它调节控制学习过程、保障信息加工过程有效进行,对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元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对自己学习实现有效管理的高级方法或工具;元认知策略训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士官学员是一个特殊的英语学习群体,其英语学习任务和目标都具有一定特殊性。笔者认为要培养士官学员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有必要先对这一群体的英语学习元认知策略使用情况加以研究。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量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对士官学员的英语学习元认知策略使用情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察。
1.1 研究对象
问卷调查的对象是本校的74名士官学员,其年龄均在19至25岁间。这些学员在入伍前的学历教育阶段都学习过英语,但其英语基础普遍不佳,甚至部分学员基础尤为薄弱。
1.2 研究方法和工具
问卷调查使用的元认知策略量表是笔者在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中的元认知策略项目和总结自身士官教育英语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编制的。量表包含元认知策略30项,分为4大类:元认知计划(1-8)、元认知监控(9-16)、元认知评估(17-23)、元认知调节(24-30)。30项策略均为陈述形式的句子,采用Likert 五点量表,选项内容是“从不(1)”,“很少(2)”,“有时(3)”,“经常(4)”,“总是(5)”。正式调查前,我们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量表内在一致性系数(Cronbach ?Z)为.936,说明该量表具有较高信度。并且,各类策略的内在一致性系数在.728~.826之间,说明各类策略分量表的信度也较高,每类策略可单独考察。
1.3 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问卷由笔者在课堂上发给学员,统一完成后收回。发放问卷74份,回收有效问卷74份。利用SPSS 13.0对所收集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分别得出受试使用每类及每项策略的平均值和标准差。鉴于元认知策略是学习策略的一种,这里我们借鉴Oxford(1990:300)对语言学习策略使用频率的解释,来了解受试使用元认知策略的频率。
2 结果与讨论
数据统计分析中,我们发现受试英语学习元认知策略使用呈现出以下特点。
(1)元认知策略使用频率不高。调查结果显示,受试对各类元认知策略的使用均属中频。在这4类策略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监控策略,随后依次为评估策略、调节策略、计划策略。从单项策略来看,除了高频使用了“能专心听教员讲课”这项策略外,其他的29项策略中,受试中频使用了24项策略,低频使用了5项策略。可见,受试整体元认知策略使用频率不高。
(2)缺少积极的英语学习规划。在受试低频使用的5项策略中,有3项是关于学习计划的,即“制订英语学习计划时能具体化”、“完成教员布置的作业外有自己的英语自学计划”和“对自己的英语学习有明确的长期目标”。这表明,受试对自己的英语学习缺乏明确的规划。受试低频使用的另一项策略是“选择适合自己英语水平的阅读材料来学习”,这不仅说明受试学习英语缺乏主动性,很少进行课外拓展学习,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受试很少关注自己的英语水平发展。另外,受试还低频使用了“经常与教员和同学交流英语学习的体会和经验”这一策略,这一方面表明士官学员缺乏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们对自身英语语言能力发展没有太高的诉求。从学习监控调节方面看,受试对诸如“常思考最佳的、最有效地英语学习方法”,“经常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找出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善于创造、把握学习英语的机会”这样的策略,使用频率也相对较低,这说明,受试的英语学习普遍存在目标定位低、缺乏积极学习规划等问题。
(3)策略使用有明显成绩取向。所有策略中,受试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能专心听教员讲课”。并且,对“测验后,思考如何在下次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和“交作业、交卷时能仔细检查”这样的策略使用频率也相对较高。相比之下,受试对“检查是否真正掌握所学内容”、“预习和复习”、“探索有效学习方法”这些策略使用的重视程度较弱。我们都知道,课堂表现、作业、考试是学员课程考核的重要依据,学员对与考核相关的策略比较关注本无可厚非,但受试同时对与提高英语语言能力相关的策略表现出轻视,只能说明受试的英语学习具有明显的成绩取向,即其学习目标更多地指向“比别人做得更好”或“通过考核即可”这样的标准。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学就业对策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从独立到发展,虽然只有短短的20几年,但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自1987年首个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在华东师范大学设立以来,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到2007年,已增至49个。
截止到2006年,我国每年招收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约180人,历届毕业生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然而在就业激烈的大背景下,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据2007年的一份就业调查显示,教育学硕士毕业生普遍认为就业较难,而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09届职业技术教育学毕业生为例,24名同学普遍认为工作尤其难找,竞争激烈,要获得一份理想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而这一情况在其它院校中也较为常见。
一、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率偏低的原因分析
(一)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以及严格的职业准入要求:首先,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尤其是招收研究生层次人才时,都会提出“只限男性”或者“男性优先”的要求,而在职业技术教育学方向的研究生就业中这种现象也存在。在此专业中,女性比例明显高于男性,严格的性别限制使得许多毕业生在工作面前无能为力,遭到拒绝。其次,在生源方面,由于此专业的研究生多是文科功底学生跨专业报考,之前专业与职业教育联系较少,所以在学术研究方面也显得捉襟见肘,在应聘时鲜有显著优势。再次,用人单位诸如“政治身份必须为党员”、“本科毕业学校必须为211工程院校”的要求将一批优秀学生拒之门外。
(二)毕业生质量下降及就业意愿的集中:在传统高校培养机制的影响下,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研究方向主要聚焦在“职业技术教育原理”、“比较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等方面,注重培养学术型人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削弱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据有关调查报告显示,绝大多数职业技术教育学毕业生选择沿海、东部等经济发达地区、事业单位以及知名企业,而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小企业则被排除在就业意向之外,择业观念的局限性使得竞争更加激烈。
二、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对策分析
(一)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为了缓解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压力,解决人才供需失衡,国家有关部门应根据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趋势,合理制定招生规模,不应一味追求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和缓解本科生就业压力而盲目扩招。同时也要进一步完善国家相关政策,加大财政投入,通过提供优越待遇鼓励毕业生到中西部以及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就业,支持全国职教事业的发展。
(二)高校要完善培养机制:首先,在制定招生计划时,应综合考虑师资、市场需求等方面的因素,合理规划招生人数,力求做到导师与硕士研究生的最佳搭配。同时加强导师队伍建设,遴选治学严谨、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教授相关课程,积极引进有职业教育教学经历或者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经验的人才。其次,在生源方面,应出台政策鼓励有工程学科基础以及职业院校出身的考生前来报考,以发挥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理论联系实践的学科特点。再次,作为实践应用性较强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其课程设计的逻辑核心应当是工作实践,我们应当从工作结构而不是学科结构中获得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即转向“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以工作实践为逻辑核心重构职业教育课程框架。把学生职业实践置于课程的中心,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通过职业实践来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2]
(三)高校改变就业指导不力的现状: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第一,在指导内容方面要增加因人而异的内容,针对该专业学生的需求提供相关就业指导。第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机会和实习岗位,以培养学生的相关工作能力。第三,不仅要进行就业指导,还要进行创业指导和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增加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为此要在教学内容中加入创业案例分析、创业理论分析等,为他们自主创业提供便利。
1、新加坡构建了政府主导、校、企参与的职业技术教育立交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使新加坡逐步发展成全球教育中心”是新加坡的基本国策之一
新加坡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在政府财政预算中,教育经费仅次于国防开支居第二位。职业技术教育系统也与产业界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和合作,以保持职业技术教育的市场相关性和灵活性。经过4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新加坡已经建成了从低级到高级、上下衔接左右沟通的“立交桥式”的井然有序完整规范的职业教育体系。新加坡的职业技术教育机构主要是工艺教育学院与理工学院。工艺教育学院相当于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机构,而理工学院则相当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图中的蓝色箭头标示的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层次衔接。新加坡的中学生毕业时都要参加英国剑桥普通水准考试(“O-LEVEL”),成绩优秀的一部分进入初级学院,两年后参加(“A-LEVEL”)考试,成绩优秀者升入新加坡的三所公立大学。
另外一部分进入理工学院就读。落榜的可以选择进入工艺教育学院学习证书课程。工艺教育学院中的优秀生可转入理工学院,理工学院的学生可以升入大学,均凭学业和课程成绩进入相应专业的第二年或第三年就读学位课程或文凭课程。社会在职人员可以凭借初始学历文凭分别申请进入工艺教育学院或理工学院学习、培训以更新或提高知能结构,如绿色箭头所标示的职业技术培训途径。政府鼓励成年人参加培训,减免学费并给予补贴。
2、职业技术教育全方位落实校企合作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效仿的是德国双元制模式
早在立国之时,国内职教界就已经达成共识:要保持职业技术的产业相关性与灵活性,就必须与产业界密切合作,建立亲密的伙伴关系。具体来说,在实施过程中有“请进来”、“走出去”两种途径。“请进来”就是将产业界的人员、设备等要素请进校园。新加坡的职业院校不仅邀请产业界人士加入院校管理董事会,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还成立了由相关产业领域的从业者组成的咨询委员会,他们对新课程开设、课程开发、程序审查等大量与专业训练相关的事务投入有价值的工作。学院还与企业签署理解备忘录、与技术伙伴合作成立专业中心和实验室、合作从事项目研发等。这些方式与平台帮助学院的教师更新知识,与产业界的技术发展保持同步;使学生获得最新的知识和技能训练,与不断变化的经济需求相一致。
今天,这种与产业伙伴合作的强势文化(strongculture)继续成为工业训练与教育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请进来”还包括将企业环境“搬进”职业院校。目前新加坡的工艺教育学院与理工学院都采用“教学工厂”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工厂的理念是在教学环境中引进实际的企业环境,并且以学校为主,将企业环境和教学环境相结合而设立的。在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环境逼真的教学环境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走出去”是指职业院校的学生、教师走出校园来到企业,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学习、工作。为学生提供企业实习计划是职业院校学生课程学习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跨国公司与中小型企业的有力支持下,职业院校的学生能够在实习期间获得实际的工作经验。学生的实习过程受到监督和管理以确保实习是有意义、有帮助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全球心态,近年来更强调为学生创造更多机会到外国的公司和机构中去实习。通过这些项目,学生在新加坡以外工作,学习其它国家的文化、理解多元化的商业与产业实践,同时也经历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状况。“请进来”与“走出去”相配合,全方位地落实校企合作,大大缩短了学生从学校到岗位的适应过程,实现了“零距离”上岗。
3、重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
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不仅要授予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他们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言语与沟通交流能力、规划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等能帮助从业者更好地适应环境、应对变化;对国家、社会、企业、社区发展的责任心使从业者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岗位工作,并做出贡献。以工艺教育学院为例,其办学理念是“动手、动脑、用心”。“动脑学习”目的就是培养独立思考、头脑灵活的学生,这样的学生能够应对变化的环境。“用心学习”指的是培养完整的人,这样的人热爱所从事的工作,充满自信,并且关爱社区和社会。体现在课程中,工业教育学院的课程有15%的生活技能课。生活技能课模块确保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获得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职业发展能力、规划能力、顾客服务意识、终身学习能力。专业课教学中也渗透着软技能的培养。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课程多采用PEPP教学模式,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如何完成某项既定的任务进行规划,收集所需要的信息,演练并最终执行。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了三种重要的能力:技术能力、方法论知识、社会能力。
4、专业课程设置与当地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战略相衔接,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大致吻合,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进行调整
职业技术教育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课程来实现。一直以来,新加坡职业院校都致力于通过灵活快速地应对不断变化的经济状况带来的挑战,与他们所服务的产业保持密切联系。这种快速的变化不仅要求更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和原理知识,也需要综合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于是职业院校定期推出新课程,不断回顾和更新既有课程来跟上(通常是超前)工业和商业的变化。南洋理工学院自1992年成立以来,为了满足产业需求,推出了许多新的课程。90年代初,提供的课程类型是满足健康、商务、机械工程、信息技术的迫切需求。90年代末,当不同技术的融合变得更普遍时,学院推出了更多的混合课程、商业信息学课程、信息通信技术课程。1996年推出的数字媒体设计课程则是提前开设的。2000年初,在生物技术、生物制药工程、数字娱乐等领域开设了更多的课程。
二、启示
知识经济的核心和根本的推动力是知识,是信息资源,而任何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和使用都是取决于各类各层次的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21世纪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而承担着应用型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职业技术教育更是任重而道远。世界发达国家如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经济高速发展无不得益于发达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新加坡虽然只是一个资源匮乏的热带岛国,但是经济在30年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技术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新加坡职教采用的是一种“本土化”的双元制模式。因为自然资源、国土面积等先天条件的不足,新加坡的产业结构不完整,企业无法独自承担职业技术教育学生的实践课程教学。学生的职业技术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多是在学校内完成的。政府通过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在职业院校内建立设备现代化的“教学工厂”,把“企业”搬进“校园”,兼顾了理论与实践课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加强了实践技能。
三、总结
关键词: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3-136-03
新加坡国土面积小,物质资源不丰富,但是近二十年来经济却保持高速增长,在世界经济竞争力排名中总是名列前茅,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很多学者认为,推行“人才立国”战略,尤其是注重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是新加坡经济飞速增长背后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探求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成功之道,笔者在这里综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一、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背景
新加坡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基于以下背景:一是新加坡国土面积小,自然资源比较贫乏,人口相对密度大。相比之下,人力资源是其重要的资源。于是政府为保持自己与国际经济的联系,努力赢得生存和发展的机遇,不得不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了人力资源的开发上。二是以往经济快速发展的经验让新加坡人明白:发展经济必须依赖职业技术教育。在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在世界上算是小国、弱国,但是在其后不到几十年的时间里经济就取得很快的发展,这其中很重的因素是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新加坡人把教育培训视为“人才立国”的重要体现。在新加坡,不分种族、宗教、性别和地位,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三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让新加坡更加重视职业技术教育。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进人了全球化和高科技发展的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能否培养出大量的世界级的一流技术工人及管理人才已成为新加坡经济成败的关键。新加坡必须进一步提高劳动人员的素质及技术水平,以满足高科技产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四是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可以促进就业、减少失业。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产业转型,新加坡人不得不面临着随时可能发生的工作变换。为了防止这种转型带来的失业,政府通过各种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在校学生、在职员工的职业劳动素质,以便让他们具有找到工作、保住工作、失业后重新获得工作的能力。正是基于以上背景因素,新加坡政府近二十年来采取种种措施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二、二十年来新加坡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措施
1990年以来,新加坡政府为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
1.国家政策上重视职业技术教育
新加坡政府实行人才立国战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尤其是职业教育的优先发展,并将其纳入政府规划,1991年政府文件《新的起点》就是重要体现。政府还制定专门的职业技术训练法规,实行“先培训,后就业”的行业职业技能证书制度,规定必须持证上岗,确保职教政策的实施。对于在岗的职工,企业为其交纳技能发展基金,加强在职培训,提升个人素质。为了进一步激励国民参加职业技术教育,政府规定职工受聘后的第一次工资基本上按学历文凭来定,以后的工资随其能力和贡献而定;经过培训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企业也要适当给予重用。这些政策极大地树立了职业教育的权威性,提高了国民的职业教育意识。此外,新加坡政府还努力构建终身学习制度。1998年政府曾拨款2亿新元将技能提升计划发展为全国性计划;在高校实行“一校两制”计划,发挥其在终身学习中的核心作用。这种职前、职中培训提高了国民的终身受雇能力,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2.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经费投入
经费是职业技术教育启动和发展的关键。新加坡政府把教育投资视为生产性投资,教育投资经费仅次于国防,在财政支出中占的比例超过美、日两国,而且每年都在按比例递增。1994-2005年,教育开支已从33亿新元增加至61亿新元,增幅近一倍,在61亿新元中,超过10亿新元已投资在理工院校及工艺教育。近年来,教育投资占GDP的比重保持在4%左右,这些经费很大一部分用于职业技术教育。新加坡理工学院75%的经费来自政府,政府每年还拿出1000多万新元给生产力局用于培训。职业学校基础设施、实训设施先进,90%支出也由政府承担。政府还设置了教育储蓄计划,每年拨出为数不少的经费作为计划基金。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还体现在设立专门扶持职业技术教育的技能发展基金上。该基金归生产力局管理,生产力局按规定和条例对企业提供津贴,在1996年以前基金会只承担一部分培训费,之后还承担了职工培训期间的工资。该基金的设立让社会、企业、个人都愿意参加在职培训。总之,政府各种形式的经费投入为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经费保障。
3.构建系统的职业教育体系
在新加坡学校系统的职业教育体系中,政府注意让普教、职教一体化,采取既分流又并轨的教育体制,具备合理完善的上升通道。在新加坡,中学后就实行分流,就业前除少数进人大学外,大部分进入各级职业院校。据1998年的统计,进人普通大学的学生数占中学生总数的29%,进入高职教育学习的占62%,其中理工学院占36%,工艺教育学院占26%。各类学校之间的衔接体现为,理工学院毕业生中5%-10%的优秀生可升入大学二年级学习;工艺教育学院优秀毕业生可进入理工学院三年级就读。分流的教育机制为因材施教,让人才各得其所提供了保证。
面向成人的职业技术教育更具特色。一是培训的多形式、多渠道,办学主体除了专门的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如理工学院、工艺教育学院、职技学校等,还有官方设立的培训机构和训练中心、正规大学的职业技术培训部、政府和企业或行业协会合办的技术培训及国际联合培训等。二是健全成人教育领导体制,强化对成人教育的管理。新加坡目前有两个全国性的成人教育领导机构,一个是国家生产力局,负责在职人员培养;另一个是职业训练局,负责岗前培训。新加坡还设有专门指导职业技术教育的机构,负责职前训练、在职培训、推广训练计划、颁发技术技能证书、提供员工训练咨询等,是集管理、监督、教学、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机构。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领导和管理机构的设立让其职业教育更加统一、规范、高效。三是特别注意发掘国外力量加强本国职业技术教育。凡是外国大公司或厂商来新加坡投资,经济发展局都与他们联系,商讨开办培训中心的事宜;在引进外国设备和技术的同时,也重视引进现代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使用先进设备的技术人员担任教师,让他们对新加坡工人发挥传、帮、带的作用;送本国员工去海外培训,学习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等等。这种多层次、多类别、职前与职后相衔接的成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网络,不但向社会提供了教育的机会,同时也为提高人们的文化知识水平作出了贡献,成效显著。
4.紧密结合市场,调整专业、课程设置
职业技术教育机构注重以市场为导向,特别重视培训教学的实用性。在计划制订时,培训机构主动与企业和行业联系,确定训练内容和课程,课程以技能训练为主,要占到70%的课时,而且培训讲师大都是来自生产第一线的专家或行家。此外,很多与现代工业的工程、技术相对应的专科技术学院也应运而生,例如,造船、建筑、旅游、商业等,这充分体现了培训的市场化。在新加坡,既有普通训练所,也有技术性较高的训练中心以接受外国先进技术;培训形式的多样也是为了适应培训市场的需要。
新加坡成人职业技术教育具有超前性。培训机构一方面研究国际新技术,特别是高科技发展的动向,研究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对技术和人才的需求状况,不断地给培训提供新信息;另一方面,还对职工进行持续培训,借以不断提高其技能。正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院长林靖东所说:“以明天的科技,培训今天的学员,为未来服务。”
职业技术教育在课程与教学时间安排上十分灵活,切合实际,既有提供全日制课程学习班,也有提供部分时间课程的专科、技术学院,以及与外国政府联合举办的训练学院,这为在职员工学习提供了方便。有的培训机构还推行技能训练组合课程,提供“单元制”的兼读组合课程,受训者根据自身水平和实际需要,可从任何一个单元学起,也可只学其中一个单元,学完一个单元发一张证书,全部学完发给毕业文凭。这种学习方式十分便利不能脱产学习的技工。从1991年7月起,新加坡政府在新加坡理工学院开始推行“工读双轨计划”,学员每周有一天、一个傍晚和星期六的上午到学院上课,他们必须完成为期4年的课程才能考取工学院的文凭。工读双轨计划与学徒训练计划的不同点在于,后者是在三个月到半年不等的密集训练后,才到公司或机构“边学习边赚钱”,并每周到工艺教育学院上课一天。
5.改革教学模式,突出学员实践技能
在职业技术教学上推行“教学工厂”模式。教学工厂是由企业与学校联办的以教学和技能训练为目的的生产车间,使学生通过生产实践,掌握知识和技能。经历了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的锻炼,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职业岗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教学工厂”模式将职业教育与企业生产有机地融为一体,是一种深层次的产学结合模式。“教学工厂”的教学计划根据工业发展的需要制订,强调实用性,推动了新加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已成为有新加坡特色的双元制教学模式。
新加坡还实行“混合型学徒训练计划”,各公司的学徒在上岗前必须先到工艺学院接受3个月到半年不等的技能训练,方可进入公司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在边学习边工作期间,学徒每周要到工学院受训一天,学费由雇主负责。1992年以后,雇主只需交付半费,另一半由工艺教育学院负担。混合型学徒计划包括“第二级全国精密车床技工证书课程”、“第二级全国汽车维修技工证书课程”等。工艺教育学院根据工业发展的需求,逐步增加其他课程。这种培训方法由于解决了成人学员的培训经费问题,因此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职业技术院校还鼓励教师开展“项目制”式的实习课。教师根据自己所任学科的实习要求到社会上去争取项目,然后拿到学校与学生一起完成该项目,最后做成成品并为社会所接受。这一教学实习途径克服了教师只会教书、不善动手的缺点,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实战能力。
6.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水平
教师是搞好职业技术教育的关键。新加坡十分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重视教师的企业经验,规定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必须具备在企业工作3年以上的资历,也鼓励有成就的工程师、技师进入教育行业或做兼职教师。同时,高职院校也非常重视教师的知识更新,各级职业院校对自己的教师也定期加强培训,鼓励教师从事科技项目的研发,使专业教师不断从生产实践中汲取营养。在新加坡,高职学院80%的教师都曾是企业的经理或业务骨干,大学毕业后如果没有经过企业实践的锻炼,没有企业业绩,一般很难进高职学院当教师。另外,政府也鼓励师资的国际化,开展与国外大学联合开发、联合办学等项目,提升师资的区域化和国际化教学水平。
在教师人事管理上,采用灵活的教师聘用制,有一套严格、规范的教学评估制度来保障教学质量。通常在每学期期末之前校园网站就开通了网上教师评估平台,学生们使用学号和密码登录后,对所选课目的任课教师进行在线评估。虽然只要花费大约十分钟的时间,但学生有义务参加评估,这也是获准参加考试的必要条件。为了让在职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在“教学工厂”的职业技术教育模式下,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一起学习、研究,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三、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未来展望
1.打职业教育精英牌,吸引国外留学生
新加坡职业教育已经举世闻名,成为引进外来人才的渠道,而且留学生也享有广阔的择业空间。据2008年的统计,在新加坡的中国留学生就有3.9万之众,约有46%的留学生就读专业文凭课程与高级专业文凭课程,仅有25%的留学生就读本科或研究生课程。就读新加坡政府高职院校的外国留学生,可以享受新加坡政府的学费资助,比例约占学费总额的70%以上,使得留学生的学费支出仅比本地学生高大约10%。享受政府资助的留学人员,毕业以后需要在新加坡工作三年。留学生在找到工作后,只要和用人单位签订工作合同,即可获得工作许可,符合一定的条件还可申请新加坡永久居民资格,享受更好的社会福利保障。在求职时,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往庄机会更多,因为社会对产业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大。从收入看,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收入未必低,例如,具有美发师舞格的高职毕业生,其收入可能与硕士研究生起薪相当。
2.进一步变革学生发展评价标准,培养全面人才
新加坡实行的0、N、A衡量学生的标准,切实提高了全民素质。但是,以往实践表明,A水准已严重束缚了新加坡的教育,要培养全才、通才,A水准的三门课程已不适应新加坡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此,教育部改革课程纲要,自己出题评分,以便从中选出更优秀的人才。这一改革势必对职业技术教育产生比较大的影响,至少在招生、人才培养方面会适当发生变化。
3.注重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先进做法,深化教学改革
新加坡“教学工厂”的职业教育模式,就是在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基础上并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改革的结果。新加坡人发现,过于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弊端,今后将注意通才的培养。在中学,已经学习美国做法,在教学上实行综合科目教学法,把几个相关的科目交融起来,以帮助学生看到不同科目之间的关系,鼓励他们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看待事物。
4.加强监督管理,确保职业技术教育质量
独立的监督监察机制是新加坡的学校在管理与运行模式上一个突出的特点。学校要从校外聘请专家、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以及教育界资深人士,对学校的教学过程、考核过程进行监督监察。学校的每一门课程、每一次考试都要请这些负责监察的人员作出评价。这一机制对学校的办学质量起到良好的保证作用。
几十年来,在全国已经建立起了成千上万的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教育体系已经初步形成,这种现象充分说明了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的发展,不论是招生的总量还是招生的质量都特别大。极大地完善了我国的教育体系,给广大劳动者的就业以及实现自身价值带来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相对于高等职业技术的发展,中低等职业技术教育却不能够得到较好的发展,在广大的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往往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比例,这就使得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不平衡。其中,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广大群众不能正确认识职业教育。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不可避免的对职业技术教育存在较大的偏见。人们普遍认为职业技术教育只是一种低水平、低层次的教育,是上不了台面的。这种“重文轻技”的社会观念已经根深蒂固的存在人们的脑海之中了。所以人们主观的认为这种差等生教育的不合理,他们对技术教育者的身份地位,待遇存在根本的观念歧视,社会也会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忽略对职业技术的培养,这往往会导致经济竞争能力的严重削弱。当然,一些技术者自身也对这个行业存在着一定的误解,觉得丢人,不能主动的去接受职业技术教育,这也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发展缓慢。
(二)职业教育投入少,实践教学环节落后。由于我国职业学校的经费短缺现象非常严重,所以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职业学校导师的工薪问题以及人员经费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很难发展职业教育。同时,因为经费问题,很多学校根本没有与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和升级需要所配套的基础设施。不但老师没有办法出去进修来增强自身的专业能力,就连学生所必须的基本实习也远远没法满足。在基本的教育工作上,各级领导无法做到把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平等对待,无法做到统筹兼顾,在经费严重短缺的情况下,诱发了教师职业素养普遍较低和职业技术学校的课程无法适应学生的需要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三)严峻多变的就业形势。众所周知,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拉动就业,它是以就业为方向的一种大众化教育,在我国大学生数量急剧增长的同时,市场经济的不断革新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微妙。据了解,几年来我国的失业人口正以几何数目增长,如今就业难已经成为了大家的共识,它已经呈现出了多个向下的趋势,一个是就业率低下的问题,另外一个就是薪资低下的问题。如今,社会中由于资源的不合理应用的现象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严重也变得越来越频繁了。在市场中,由于产业结构的失衡,整个市场对高级技工型人才的需要也越来越大,这就必须依靠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了。
(四)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与社会供需脱节。一些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模式固定,专业结构配置方面不合理,不能根据社会的需求及时完善和改变培养模式,这使得职业技术教育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每个专业的需求都不一样,这让劳动力供求的平衡很难得到维持,劳动力的滞留和各个岗位的空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脱节。当然,职业技术教育这种理论远远大于实践的教学方法也反映了职业教育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时代特色等缺点。
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及改善工作
(一)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职业技术教育逐渐体系化。我国早就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改革,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不仅能够让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平衡发展,而且两者又与普通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让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能够沟通并协调发展。
(二)管理体制的改善也大大地增强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影响力。由于国家的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能够很大程度上对职业技术教育进行有效的管理,尤其是在政府管理权加大的同时增强了教育的改革进度。当政府能够有效的对职业教育进行统筹和管理时,各类的职业技术教育资源就能够得到最大化的整合,市场机制的作用也得到了积极的发挥。
(三)国家政策鼓励和支持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之下,职业技术教育办学呈现多元化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直接性的影响到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体制与风格,也解决了个人与企业供求的平衡性问题。因为职业技术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核心就是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与教育主体的多样化,这就要求国家政府要努力深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以政府为主导,发挥多方面的力量,让职业技术教育多元化的发展能够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不但加大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要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
20世纪的美国职业技术教育称为“vocational education”(职业教育),至21世纪已改称为“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职业生涯和技术教育),将公民和社会视为一个整体来看,使之能在学术上和技术上都有所成长。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提供学生“多元的选择与尝试”可说是美国职业教育最大的特色。据2008年1月31日,台湾省《立报》的资料,美国教育制度采取单轨制,大多数的职业技术教育以学程的形式存在于综合高中(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则存在于大学(university)、学院(college)中。根据2004年的最新统计,近半数的高中学生和大约1/3的学院学生,将职业教育学程作为其主修的一部分。此外,大约4000万的成人参加了短期的后中学职业训练。
在中学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程,可能存在于综合高中、职业技术高中(vocational-technical high schools)以及区域职业技术中心(area vocational-technical center)或区域职业技术学校(area vocational-technical school)。综合高中,也就是普通高中。职业技术高中提供普通课程教学但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其在毕业后能在一个特定职业岗位或行业工作。区域职业技术中心和学校提供学生半天的技职教育课程,通常位于市郊;给那些无法到综合高中就学的人提供进修的机会,传授基础的学科课程和职业教育课程。
后二类中学统称为职业中学,但是进入21世纪,这些学校的课程设置有明显的互相融合之势;而且后二类的在校学生,只占公立中学在校生的10%。
中学阶段的职业教育分为七大领域:农业(agriculture)、商业(business)、家庭与消费科学(family and consumer sciences)、营销(marketing)、健康(health)、贸易与工业(T & I)、以及科技/通讯(technical/communication)。事实上,初中阶段(middle school or junior high school)也有职业教育先修课程(pre-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这些课程向学生介绍世界上的各种工作,使他们了解有多种多样的就业机会,并给他们机会尝试各种领域的各种工作。技职教育七大领域都有这样的先修学程,并能和中学以及后中学的学程连成一贯,使学生有机会将学校学的技能具体应用在职场情境。
由于美国各州有各自的州法律,所以各州对于高中毕业生所需修的学分数规定不一,2000年高中毕业生平均学分数为25.分,其中18.8学分为学术学分,4.2学分为技职学分,其他为2.分。每一学分相当于每天一节课、持续一年。
美国职业教育课程拥有专业教室与设备供学生操作与实习,在理论与实务的结合上值得肯定。美国的教育改革与追求教育绩效的理念与目标,已然成为国际瞩目的焦点,因此可为国内职业技术教育提供参考。
摘编者单位 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学院
1 新时期职业技术教育体制改革面临的挑战与背景分析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面临新的改革机遇,特别是当前我国高技能人才匮乏的一个原因就是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严重不足。近年来,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用工荒问题,不少企业因急缺高技术工人,而面临生产停滞窘境,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现行体制建设还不能满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人才的客观需求。以上情况更加凸显对现有职业技术教育创新和改革的必要性,也明显表明,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应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坚持迈向职业技术教育市场化发展方向。
2 新时期职业技术教育体制创新的策略与改革方向
2.1 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模式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职业技术教育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以人为本,把职业技术教育学历教育与高级技工教育有机融合,实现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的优势互补。新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实习实训课程的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实用技术技能、生产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职业教育特色更加突出;面向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和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训基地,使职业技术教育成为集学制教育、短期培训、技能鉴定、就业服务、劳务中介为一体的现代化职业教育模式;调整教材,突出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与大型企业加强联系,将毕业生推向沿海改革开放领先、经济建设发达地区,进而辐射全国,做到“订单培养”“量身定做”,走出校门即上岗,实现学校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
2.2 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突出技能训练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
加强职业技术和实训中心建设,通 过实训室建成电子阅览室、汽车实训室和汽车驾驶训练基地。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所,实现毕业前的职业技能鉴定,确保高学历、高技能“双高”人才的货真价实。职业教育要从国情和各地实际需要出发,紧紧围绕经济发展的产业需求和社会服务需求来培养人才,才能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才可能解决一方面职业院校学生就业难和另一方面很多专业领域又紧缺技能型人才的矛盾。实行“订单式”培养,最为关键的是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紧紧围绕“订单”要求安排运作,如建立灵活的专业设置机制,确保订单所规定的目标和任务的完成。
依托行业办学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办学的重要形式。行业、企业参与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并根据联合办学协议向职业教育院校提供一定的经费、必要的设备、生产实习场地和选派部分有教学能力的人员、承担部分实训项目教学活动,享有优先录用毕业生的权利。各职业院校可以打破现行按专业、学科设置课程的框架,构建灵活的“课程模块”制,真正建立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学科设置模式。
2.3 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创新,形成特色
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改革、以高技能为特色的人才培养和以优质就业为标志的校企合作,构成技术学院品牌特色。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为我国职业教育在新时期的发展指明方向。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办学体制、投资体制、办学模式、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以及实训基地建设几方面探索职业教育的创新。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3 加快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实现体制创新
3.1 加快职业技术教育办学体制创新
推动公办职业院校的重组与整合,鼓励公办职业院校引进民办运行机制,探索与行业、社会团体或个人合作办学,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同时,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要与充分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相结合,支持行业、企业办学和民办职业院校发展,促进民办与公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加快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应积极吸引民营资本为发展职业教育服务,充分发挥民办职业教育贴近市场、机制灵活和运行高效的特点。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采取政府支持、办学主管部门配套、职业院校自筹、社会捐资等多渠道筹措方式。
3.2 以职业技术教育能力为本位,加快课程体系建设创新
以能力为中心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拓宽基础,注重实践,加强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必须突出课程体系的应用性,这是职业教育自身性质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市场经济;检验;标准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更高一级的学校输送优秀的生源,衡量一所学校成功与否的标准是升学率。指挥棒是国家的考试制度,学校教育始终围绕这一标准进行。
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成功与否的标准是社会接受度。指挥棒是市场经济的有效需求。学校教育始终围绕市场经济进行。
职业技术人才的市场经济需求量很大。特别是目前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世界制造业的重心向我国转移,高级熟练型工人的市场经济需求存在较大的缺口,给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尽管目前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学校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并且绝对生源数量在不断下降,但是前途依然十分光明。这是因为高级技术型人才在制造业中占据较大份额,无论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制造业仍然不可或缺。
光明的前途需要靠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职业技术教育是与市场经济接轨的教育形式,其人才需求的数量与种类要靠市场经济调节,具有变化较快的特点,所以职业技术教育应紧跟市场经济需求,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谁先把握了市场经济,谁就在竞争中取得先机,动作快者才能切到更大的蛋糕。以生存谋求发展,还是以发展促进更好的生存,不同的发展观念对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速度存在较大的影响。速度的快慢对规模教育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而规模教育是在未来的竞争中保持相对优势的条件之一。从较大范围看,在目前职业教育还没有形成规模的情况下,谁的发展速度快,谁就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速度并不单以数量取胜,还要看质量,并且关键是质量。前者是生存的保证,是短期目标,后者是发展的保证,是长期目标,也是衡量市场经济接受度的主要指标。市场经济接受度的提高是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肯定,同时质量的提高对数量的增加起到促进作用。
市场经济是现实的,也是无情的,它只承认胜利者,容不得人情与亲情,唯一承认的就是实力。不是在竞争中发展,就是在竞争中被市场经济淘汰。
职业技术学校的实力就是教育质量,能够培养出优秀的技术性人才,以此获得良好的社会声望,以及用人单位(市场经济)的较高评价。所以衡量职业技术学校实力的强弱,知名度和美誉度是两项重要的指标。
现代传媒业的发达,使得信息传递的速度和范围大大加强,要做到广为人知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情,要获得较高的美誉度则是要苦练内功。学校保障了毕业生的就业安置,给了学生一个饭碗,但是却无法保障学生能否端得起这只碗,以及这只碗究竟能够端多长时间。这一问题解决不好,职业技术学校就时刻面临生存的危机。足够的生源,并且生源的获取要靠拉动战略实现。这就给职业技术教育的长远发展提出了一个问题:短期效益和长期战略。保持一定的办学规模和提高毕业生社会接受度是职业技术学校的两大主题。要让毕业的学生真正经得起市场经济的考验,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培养合格(优秀)的毕业生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毕业生是否合格(优秀),市场经济是衡量的唯一标准,而不是其他。所以长远看来,衡量职业技术教育成功与否,市场经济是唯一的标准。
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是当务之急。
职业技术教育的生存来自学生,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也来自学生,既然市场经济是检验成败的唯一标准,那么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也应该与市场经济接轨。做到这一点,就是要提高教育质量,确保培养优秀人才。
提高教育质量不是一句口号,并且单靠外驱力也难以完全实现,最主要的还是内驱力。内驱力的建立,就是要转变观念,树立市场经济意识。
首先是忧患意识。动力来源于压力,压力来源于危机感。市场经济时刻处于变化之中,市场经济中的参与者应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青蛙效应告诉我们:在相对安逸的环境里,缺乏对环境的敏锐危机感,就会逐渐丧失一个人的进取精神,等到发现原有的优势散去,真正的危机来临时,犹时已晚。一家公司的经理每天让员工思考同样的问题:我们的工资从何而来,最终的答案只有一个:来自于我们的客户。产品得到客户的有效认可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做不到这一点,任何劳动都是无效劳动。职业技术教育的产品(服务对象)是学生,毕业的学生只有得到用人单位(市场经济)的认可,教育的成果才能真正体现出来,才能有我们辉煌的今天,我们的明天才会更加辉煌。
其次是竞争意识。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竞争的资本是人、财、物,竞争的结果是获取更大的市场经济份额。人才永远是竞争中的第一资本。高素质的竞争型人才是最具有活力的发展动力。市场经济法则告诉我们,不是在竞争中前进,就是在竞争中消亡。市场经济中的每一个人都应具备竞争意识。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知识衰减的周期越来越短,如果学校教育不能和市场经济步调一致(仅就知识而言),培养出来的学生就缺乏竞争力。这就给教育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不断学习,终身学习。
齐齐哈尔甘南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办学软硬条件不佳,招生一度陷入重重困境,在这种情况下,齐齐哈尔市采取果断措施,将甘南职教中心委托给办学成效卓著的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管理。在这种“托管”模式下,甘南职教中心的管理方式和教育教学方式得到了大幅度改革,“‘民办基因’的植入”使得学校逐步走出了困境。在新闻之后,专家给出了“多元产权激发公办职校活力”的画龙点睛式的点评。(据《中国教育报》)
其实,全国各地的许多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中心面临的困境和甘南职教中心曾经面临的困境都相同或相似。甘南职教中心摆脱困境的做法,或能给我们以启示。
以往,提到处于困境中的职业学校的解困与“突围”,许多人士一般均囿于学校内部进行自我变革,以期通过学校内部人士的“自省”与“自悟”而实现发展。学校如果能够这样当然是好的,是值得人们庆幸与欣慰的良好做法。但是,当一所职业教育学校面对自己的问题难以从认识上“自我解剖”,难以从行动上“自我扬弃”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齐齐哈尔市的可贵做法在于,当甘南职教中心身处困境时,果断引进学校外部的因素,以外部基因植入及管理理念与方式输入的方式来实现学校办学方式的改革与重组,以多元产权的方式来激发公办职业学校活力。这种做法在教育界是一种创新,是一种“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精神。这种做法既能够给我们以震撼,更能够给予我们深思。
这不由使我们想起20世纪90年代初的国有企业改革。当人们习惯于长期的计划经济模式带来的“铁饭碗”和高枕无忧的生活方式时,破产、重组、改制、关停并转的市场化改革,让国有企业突破困境,步入稳健的发展轨道。其实,最初推行于经济领域改革的“市场化”原则同样适用于职业教育领域。在市场经济为特征的社会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要么新生,要么灭亡这些原则也应该是优化教育机构办学质量、优化教育资源的使用、促进教育机构不断自我完善与自我更新的有力因素。
作为一个基层职业教育工作者,当听闻一所公办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被一所民办职业教育机构“收编”和“兼并”时,自身顿时感到些微的惆怅与哀伤。但是,当想到这样的“收编”与“兼并”有利于学校的重生与发展时,又不由感到阵阵欣慰。学校以原先的方式生存困难了,换个方式则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借鉴优秀教育机构的管理方式,与他们“共生”与“共栖”。
齐齐哈尔市为甘南职教中心解困与解围的做法为所有处于困境中的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其他地方面临相同和相似困境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中心都可以积极借鉴该校做法,而且应该被鼓励尝试更为开放与超前的改革方法,以使每一所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在摆脱困境求得生存的同时,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的发展,成为有力服务于“三农”的后盾。
>> 大力推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论高等职业教育学习型人才的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学科发展的现状与建设思路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瓶颈浅论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及未来发展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研究 探索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模式 论高等职业教育集团 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浅析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 关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现状的思考 《论语》对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法国高等职业教育对中国的启示 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论新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 发展云南高等职业教育的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雷德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论丛(上册、下册)[M].武汉:武汉出版社,1989.
[3]叶春生.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论[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1.
[4]陈遇春.高等职业教育学教程[M].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5]张海峰,王义谋,王丽娟.高等职业教育学的功能定位与理论建设[J].职教通讯,2003(9):7-9.
[6]冯晋祥.中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比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匡瑛.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8]王前新,孙泽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论[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
[9]王续琨,丁立新.教育科学学科结构和新学科生长点[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41-44.
[10]潘懋元.高等教育学的若干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1983(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