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病人护理措施

病人护理措施

时间:2023-05-28 09:24:33

病人护理措施

第1篇

【摘要】目的:转变患者对高血压的认识,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方法:在住院期间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护理措施。在护理过程中,注意建立护患关系。亲切而又耐心的解释并尽可能地解决患者存在的思想问题,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鼓励患者自觉配合各种治疗。结果:患者由最初对疾病认识不足出现异常到引导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提高护理质量。结论:良好的护理指导对防止血压升高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高血压;心理护理;护理对策

高血压是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是常见的代谢失常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积极防治高血压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环节,应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指导。

1 心理护理

1.1 心理指导

使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认识,对待已出现的症状进行解释。让患者解除由疾病伴随而来的不愉快情绪和各种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1.2 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尊敬患者、爱护患者、耐心宣讲住院规则、周围环境、作息时间。部分患者的隐私要保密、解除思想负担,使患者感觉到住院如在家里一样。视患者为亲人、朋友,从而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理解,对患者不论身份、文化水平、社会地位高低均应同等对待。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一切治疗成功的保证。

1.3 创造良好环境

病房舒适、环境幽雅,给患者以赏心悦目的感觉,病房要求清洁、整齐、舒适、美观、空气清新,尽量做到轻重患者分开,以免互相干扰。恢复期患者病房可配电视或收音机以分散患者注意力,使患者感到生活在富有生活气息的环境里,增强患者对生活的热爱和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念,使患者早日恢复。

2 护理对策

2.1 积极治疗原发病

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针对病因采取治疗措施,遵照医嘱合理服用降压药。定期测量血压,使血压保持在正常或稍高水平。但不宜降的过快、过低。有高血脂或糖尿病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调脂或降糖药物治疗。目前,降压药物的应用仍为治疗高血压病的主要措施。因高血压病是一种慢性病,病程长、发展较慢,需长期服药,因此,在服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药物的副作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尽量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

2.2 保持良好心态、克服悲观失望的不良情绪

如果患者有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焦虑不安、大喜大怒等不良心理,会使体内儿茶酚胺释放增多,血压升高,心率增快,使病情加重。因此,高血压患者必须改变急躁脾气,学会沉着冷静,自我控制情绪,不让各种强烈的精神刺激引起剧烈的情绪波动。总之,健康的心理对防止高血压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而平衡的情绪有助于维护血压稳定。

2.3 坚持锻炼

高血压患者不宜进行剧烈活动,以免血压突然升高而加重心脏负担,应开展适合自身活动的项目,如体操、太极拳、散步、慢跑等。根据患者的体力、病情、心功能情况量力而行,适当锻炼可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2.4 合理饮食

原则上以清淡、易消化、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为宜,少食多餐、多吃水果及蔬菜。尤其芹菜、卷心菜、白菜等以及豆制品。由于钠盐与高血压的发病有密切关系,故饮食不宜太咸,尽量少吃咸菜、酱菜、咸鱼、咸肉等,大米含钠较面粉少,故吃米饭较面粉为佳。牛奶富含蛋白质,而胆固醇与钠盐含量并不多,可适当饮用。应改变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戒酒。

2.5 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便秘

便秘也是高血压患者的大敌,预防便秘除日常多吃粗粮和含粗纤维多的食物外,还适量饮水,如出现便秘,应早晚各饮一杯蜂蜜水以肠道,刺激肠蠕动,以利排便。上厕所应注意大便不宜过分用力,以免引起血压升高,病情加重,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必要时可服用一些缓泻剂。家属与之密切配合,共同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以缓解患者紧张、焦虑、孤独之情绪。护士应教会患者家属一些基本护理常识,以便科学地协助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 祝惠民。内科学[M]。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42 151.

第2篇

【关键词】肝硬化;失眠;护理措施

失眠是影响肝硬化病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失眠加剧了患者焦虑紧张情绪。导致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心情恶劣等症状。往往会加重患者病情,影响治疗效果。为了保证患者有充足的睡眠,使其处于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舒适的状态。我们对35例肝硬化病人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取得一定成效。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本组病例35例,其中男25例,女10例;年龄15-60岁;首次住院15例,再次住院10例。本组患者均无意识障碍表现,根据艾森克人格问卷进行筛选[1],以排除人格情绪障碍等因素引起的失眠。

1.2失眠的诊断标准和分类:①入睡困难,从想要入睡到实际入睡时间超过1h;②不能熟睡,有轻微的声响等刺激便醒来,一夜睡眠中醒来达2h小时以上,③早醒,早晨觉醒时间比以往正常时间提前2h以上,醒后不能再度入睡。[2]

1.3方法:在患者入院2-3天内进行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采用护患访谈式调查方法,调查内容设20个问题,包括原因分析等方面。共发放问卷35份,当场全部回收。

2结果

2.1失眠分型及发生率:本次调查的35例患者中,每日睡眠时间≤6h 18例,≤5h 12例,≤4h 5例;入睡困难18例,易醒10例,早醒7例。

2.2影响患者失眠原因:环境因素11例,占31.4%:心理因素9例,占25.7%;疾病本身8例,占22.9%:经济因素5例,占14.3%,生活习惯2例,占5.7%。

3讨论

3.1失眠原因分析:①环境与睡眠的关系 调查结果显示,环境因素占31.4%,环境的改变对睡眠的影响较为重要。

特别是对首次住院的患者因环境改变而影响睡眠的表现较为明显,其以入睡困难和早醒较常见,入护士夜间查房,早上抽血过早,还有来自附近的噪音,如陪人的说话声音,机器响声,邻近重患者的干扰都会影响病人的睡眠。②心理因素与睡眠的关系 调查结果还显示, 心理因素对睡眠的影响较为明显。失眠表现以入睡困难和早醒较为常见,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肝硬化患者病程长,久病不愈,易反复发作,使其对治疗缺乏信心;长期医治经济压力增加,担心疾病影响了工作及前途,或因病情加重;这些因刺激因素持续存在,患者又不能适应,导致应激能力下降从而出现睡眠障碍。而且病程越长,病情越重,患者猜疑越多,越容易影响睡眠。③身体因素 肝硬化患者由于疾病发展至失代偿期症状不断加重。出现重度腹水、腹胀等,使病人身心痛苦。大脑皮层总是处于兴奋状态,导致入睡困难或间断睡眠。④不良生活习惯:如晚间进餐,饮水过多,白天睡眠时间过长等,导致入睡困难或间断睡眠。

3.2护理目标:消除焦虑心理,保证良好的睡眠环境,改善睡眠,解除病人不适。

3.3护理措施

3.3.1首先应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陌生的环境易使患者产生不安全的感觉。特别对首次入院的患者,护士应热情接待,详细介绍住院环境,帮助患者尽快适应环境。当患者病情较重时应当放宽陪护条件,允许家人给予陪伴,使患者可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病房的光线应柔和,通风应良好,温度应适宜,噪音应控制,探视及陪护制度的管理应加强,尽量减少干扰因素。

3.3.2减少影响睡眠不良因素的刺激,指导患者睡前尽量不看容易引起情绪反应的电视,必要时睡前可用热水泡脚,喝热牛奶,进行肌肉放松,听听轻柔音乐,保持平静的心境入睡。护士查房和治疗时动作应轻柔,早上抽血时间可往后延迟,午休时间不测体温,以将干扰因素减到最低程度。

3.3.3加强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恢复信心。心理因素是导致失眠的主要原因之一, 护士要针对病人的心理状况,病情,家庭及经济状况,性格特点运用一定的沟通和倾听技巧,给予病人情感支持,心理暗示等。同时与家属有效沟通,让其多看望安慰病人,发挥家庭、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使患者感受到亲情的温馨,消除不良情绪帮助病人树立信心。以减少因思想顾虑对睡眠影响。

4小结

睡眠障碍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应注意采取多元化综合干预和个体相结合方法,通过以上的护理措施,病人的失眠得到了纠正,治疗效果也得到了提高,患者心理紧张得以缓解。放松后睡眠质量改善了,病人与护士相处也很融合。各项护理工作开展得很顺利。护理人员由此赢得了病人信任、尊重与肯定。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骨科;压疮;形成;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207-01

压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受到障碍,不能适当供给皮肤和皮下组织所需营养,以致局部组织失去正常机能而形成溃烂和组织坏死。压疮好发于身体受压或缺乏脂肪组织保护、无肌肉包裹或肌层较薄的骨隆突处,如骶尾部、足跟、枕部等处。骨科病人因牵引固定或手术或疾病自身原因需要长期卧床,成为压疮发生的高危人群。现将骨科病人常见压疮的形成分析及护理措施综述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骨科在2008.10—2011.10共收治病人2350人,接收压疮患者20例,其中Ⅰ度压疮50%,发生在夏季高温季节压疮70%。压疮按部位分布,骶尾部压疮50%,足跟部压疮20%,,其它部位压疮30%

2 成因分析

2.1 骶尾部压疮

骶尾部压疮位列骨科压疮首位。骨科病人多需卧硬板床休息,如脊髓损伤,胸腰椎骨折,下肢牵引固定及手术后病人。骶尾部成为病员身体主要的支撑点,压疮成因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2.1.1 病员自身条件导致压疮的客观原因:在收治的2350位患者中,65岁以上1537例,占65%,,体重偏瘦的占30%,体重偏胖的20%,患者存在局部皮肤营养不良客观原因。

2.1.2 患者体质虚弱,术前术后害怕疼痛不敢翻身等都是压疮发生的重要原因。

2.1.3 高温与潮湿是造成压疮的环境因素。由于患者受伤后常有体温升高、局部皮肤分泌物增加,组织代谢的氧需要量增加,增加压疮的易发性[1]。过度潮湿引起皮肤软化及抵抗力降低;潮湿会浸润皮肤组织,削弱皮肤角质层的屏障作用,造成局部皮肤水肿;有害物质易于通过且利于细菌繁殖,使得上皮组织更容易受到损伤,而引起压疮。潮湿皮肤较干燥皮肤发生压疮的几率高出5倍[2]。我院临床资料压疮70%发生在夏季高温期也证实这一点。另一个原因就是患者不习惯在床上大小便,常常把床单被子弄湿。

2.2 足跟部压疮

足跟压疮多由牵引石膏固定所致,体质瘦弱,营养不良,合并糖尿病,对疼痛比较敏感等患者是好发人群。足跟部处肢体的远端,血运不良,肌肉脂肪附着少,是压疮发生的内在因素,牵引固定则是压疮发生的外在因素。皮肤牵引时小腿上皮套因牵引锤的牵拉,使皮套下滑,牵引重力集结作用在足跟,造成足跟直接受压;骨牵引病员的患足会不自觉呈外旋下垂状,足跟承受患足重力卡压在帆布垫上;下肢石膏固定患者则由于石膏直接卡压足跟,石膏包裹患肢,造成血液回流障碍,导致足跟部压疮发生。足部穿丁字鞋者,因为大小不适合或鞋子太硬,也可导致足跟不压疮的发生。足跟部压疮在骨科压疮中排第二位。

2.3 其它部位压疮

枕颌带持续牵引容易致下颌部压疮;骨牵引患者由于不正确的,大腿根部两侧易卡压在勃朗氏架上;国窩下方不能活动,皮肤牵引带膝部两侧锁扣易卡压膝部两侧;锁骨固定带的锁扣及铁环易卡压肩背部,肋骨带过紧压迫腋窝下,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性压疮,在骨科临床护理中不容忽视。

3 护理措施

3.1 护理人员加强责任意识,提高护理技能;病员及陪护增强主观能动性

按照《医院护理管理学》中压疮发生率为0的标准,组织全科护士学习预防压疮的重要性,相关知识与专科护理技能;对夜间压疮的高发期强调责任意识,采取有力的奖惩措施。针对病员与陪护对压疮防护知识的缺乏与思想的麻痹,应落实宣教,讲明利害关系,做到主动配合护理。

3.2 加强基础护理,采取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

加强卫生护理,保持床整,清洁,干燥,保持病员皮肤清洁,做到勤擦洗,勤更换,勤翻身,勤按摩,勤检查。夏季,应保持病房适宜的温度18~24℃,避免患者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中。可在患者背部加放一条吸汗的棉质毛巾,及时擦干汗液;底尾部可放一水袋,及时擦洗更衣,更换床单被套等,避免患者处于潮湿环境中。使用便盆时,避免生拉硬拽,可指导病员正确抬臀,必要时在便盆边缘垫布垫,以免擦伤皮肤;对长期卧床病员可指导抬臀运动,每天练习16-20次,每次持续2-3分钟;或将手握成拳头放置臀下,以减轻底尾部受压,对行牵引固定患者,经常巡视病房,及时调整牵引,保持正确有效,可协助与指导患者穿衣裤,避免皮肤牵引带或固定带与皮肤直接接触,或在易卡压处放置透气性好的棉垫或纱布,减轻局部组织受到的压力。

3.3 高危人群,好发部位,重点观察,重点监督,严格交接班

对高龄,瘦弱,营养不良,肥胖,术后使用镇痛泵者及合并糖尿病等患者,应重点观察与监督,严格交接班,使用气垫床,或在病员骶尾置放海绵薄垫,或在底尾部贴透明贴以保护,棉圈体积小,可置于足跟;建立翻身卡,1-2小时巡视,重点查看骶尾部,足跟部皮肤受压情况,协助病员更换,或适时松解牵引,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

3.4根据压疮分期,采取针对性治疗护理措施

我院收治院外带入压疮20例,有50%为Ⅰ度压疮,25%为中度压疮,15%为重度压疮,均得到有效治愈。

3.4.1 轻度压疮:局部红斑,皮肤完整。对已发生I度压疮建议不要按摩,应持续减压使用气垫床,临床使用能起到遏制压疮发展。这期压压疮贴透明贴效果非常好,我院常用的有康惠尔透明贴(常用型号3536),透明贴的选择可根据压疮的面积大小而定,临床资料20例压疮,10例Ⅰ度压疮,均得到有效治愈。

3.4.2 中度压疮:皮肤紫红,水泡形成,局部减压:小水泡:用厚滑石粉包扎减少摩擦,让其自行吸收,局部悬空待干。大水泡:消毒皮肤-抽水泡内渗液—涂0.1%洗必泰或0.02%呋喃西林—无菌纱布覆盖;或用溃疡贴贴在患处保护。临床资料20例压疮有5为中度压疮,均得到有效治愈。

3.4.3 重度压疮:水泡破裂,局部浅层组织坏死,形成溃疡;创面有黄色水样渗出物或脓液,疼痛加重。局部减压,清创,治疗感染,防止创面污染,促进压疮愈合。 这期压疮也可用溃疡贴保护,待溃疡贴上面有白色分泌物时应急时更换溃疡。收治的4例重度压疮得到了有效治愈。

3.4.4 极重度压疮:坏死组织发黑,浓性分泌物增多,有臭味,可深达骨骼。Ⅳ度压疮需要医护人员共同严肃对待,局部减压,局部清创换药,贴溃疡贴抗生素点滴或皮瓣移植等。1例极重度压疮提高以上程序,住院60天后,治愈出院。

4 小结

了解骨科病人压疮的形成,可以提高护理人员对骨科压疮的认识;介绍骨科压疮的护理措施,有助于护理工作者采取或借鉴有效护理手段,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在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取得家属的配合,使卧床病人的压疮率大幅度下降,加强基础护理的,重视病人的心理护理,减轻病人的痛苦,从而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骨折病人 护理措施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医学正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从而证明了情绪对调整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

        对病人来说,保持乐观的情绪尤其重要,一切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作用,都可导致并加速病情的发展。因此,加强对病人的心理护理是我们临床护理的重要环节。我院骨外科病房2006年1月至2010年10月共收治骨折患者15例,现将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我们采取的护理措施介绍如下。

        1  心理护理

        1.1 心理因素分析

        通过我们临床观察,病人的致病因素与心理活动的改变有着直接的关系。护理心理学认为,一个人患病后的心理状态不同于正常人,有着特殊的心理需要和心理反应,但因其疾病类型,病程长短及其性格,经济状况和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而表现出相应的不同特点。所以,加强病人的心理护理对治疗效果是十分重要的。

        1.2 患者入院后心理状态的护理

        患者住院后由于环境的改变,人地生疏,故表现为焦虑和恐惧,担心自己的病治不好,怕成为一个残疾人,特别是一些农村自费患者,常为住院费担心。护理人员在病人面前切忌表现出惊慌、忙乱、烦躁或不屑一顾的轻视态度,应以良好认真的服务态度,从容镇定的神情,熟练准确的操作技术取得病人的信任。及时止血、镇痛,使病人脱离生理痛苦反应,从而稳定情绪。对病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卫生宣传,简单介绍病情和同类病人救治成功的病例、医院救治的经验及伤病良性转归的可能,使病人建立安全感。

        1.3 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状态的护理

        骨外科的慢性病患者多见于一些陈旧性的骨折,骨髓炎或伤口不易愈合的开放性骨折,病情多数较为顽固,容易反复发作,有时药物治疗也不太理想。这些患者入院后会产生一种以希望了解病情为中心的求知欲望,他们盼望医生能对病情做出详细的了解,冥思苦想询查病源,本组患者15例;有的患者由于治疗时间较长,产生急躁情绪,失眠、烦躁、易怒,自觉度日如年。

        2   护理措施

        2.1疼痛护理

        2.1.1针对引起疼痛的不同原因对症处理。创伤、骨折伤员在现场急救时予以临时固定,以减轻转运途中的疼痛,并争取及时清创、整复;发现感染时通知医生处理伤口,开放引流,并全身应用有效抗生素;缺血性疼痛须及时解除压迫,松解外固定物,如已发生压疮应及时行褥疮护理;如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须及时手术,彻底切开减压。

        2.1.2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准确,防止粗暴剧烈,引起或加重病人疼痛。

第5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310

精神病人有多种治疗方法,其中口服给药是精神病人最重要的治疗方法而多数精神病人缺乏自知力,否认有病,拒绝住院治疗。因此,精神病人藏药又是最常见的现象,给治疗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为保证病人按时按量服药,现将精神病人藏药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措施归纳如下。

病人藏药的原因

精神病人大多数无自知力,否认自己有病,拒绝治疗,不肯服药,病人受病态支配(如妄想、幻听等)认为服药是害自己,或听见有人命令他不许服药,有自杀观念的病人,藏药是为了达到自杀的目的。

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服药后产生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植物神经系统如内分泌紊乱,如肌张力增强,吞咽困难量坐卧不安,眩晕乏力、鼻塞、便秘、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病人难以忍受。为了逃避而私自藏药。

长期给药而疗效不显著,病人对治疗失去信心,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不遵守常规和不执行岗位责任制给病人造成藏药的机会。

病人藏药的危害性及危险性

由于病人不能按时按量服药,达不到治疗目的,影响治疗效果延长病程,浪费药品,病情不能控制,病人之间互相干扰影响病房管理,影响其他病人休息(如兴奋躁动、哭闹不安,抑郁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等)给日常工作带来妨碍。

病人多次藏药未发现,医生继续加大药量,当发现后强迫病人服下,药量过大,易造成直立性虚脱和意外。

有自杀观念的病人1次口服大量藏药,可造成死亡事故,病人藏药过多,有可能被有自杀观念的病人窃取吞服或误服,易造成药物中毒或死亡。

防止藏药的措施及护理

使用正确给药途径与方法,说服、劝导病人接受治疗,发药到床并看着病人服下,必要时检查病人的口腔,保证病人的服用。对劝说无效者不可强行灌药,可采取肌注、静注或鼻饲等途径。加强责任心,发药时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不得与他人交谈,或做其他工作,坚持执行各项常规制度,加强岗位责任制,发药必须认真检查,不给病人留有藏药机会。

提高病人服药的依从性(遵医嘱服药):护理人员要以和缓的方式表达真诚的关怀;帮助病人认识到接受治疗的必要性,以平静、沉着的方式对待病人,除给药时间外,增加与病人的接触时间,对过度用药的病人给予用药限制。同时加强对病人与家属的健康指导,让病人和家属理解用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理解各种治疗措施的目的是治病而不是惩罚。在用药之前详细地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所用药物的药名、作用与不良反映,这样可以减轻病人的焦虑,同时也是保护病人的知情权,减少不必要的医患纠纷。同时指导病人主动服药,培养病人用药的主动性,建立对自己医疗行为的责任感。详细观察,了解每个病人病情,掌握病人的动机,集体发药与单独发药相结合,按病房发药,病人可互相监督,工作人员便于观察。发药时不能求快,要有秩序,对藏药者,应单独给药,详细检查,耐心说服解释,态度要和蔼,取得病人的信任,对病人讲清接受治疗的好处,拒绝治疗的害处,使病人自觉配合治疗。服药后认真检查病人口腔,并注意病人服药动作,表情如不自然,神色慌张等,检查服药杯内及手指间有无藏药,对新入院病人要加倍注意,重点检查并给足够的水待病人将药全部吞咽后,认真在病室由专人看管半小时后方可让其单独行动。

加强药物治疗中的基础护理:精神药物的不良反应常常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因此要加强药物治疗期间的基础护理。如抗精神病药可引起咽喉肌群共济失调而出现吞咽困难,轻者进食进水发生呛咳,重者可出现噎食甚至误入气管而窒息。因此进食时不宜催促患者,不宜让患者进食有骨头或过分干燥的食物,对有吞咽困难的患者宜进软食,必要时可用鼻饲或静脉补充营养。便秘、尿潴留也是精神药物治疗中的常见不良反应,尤见于卧床少动及老年患者。它们不但使患者焦虑不安、影响睡眠、进食等日常生活,还可能导致其他并发症。因此,要加强这方面的基础护理,如训练病人的定期排便的习惯,鼓励患者多活动,多进食含纤维丰富的水果、蔬菜,出现便秘、尿潴留的早期症状,应及时处理。

第6篇

【关键词】胸部损伤;急诊;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165-02

1 临床资料

2 一般资料:

选自我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75 例严重胸部损伤患者男性52 例,女性23例;年龄范围为15~70 岁。平均年龄为39. 6 岁。车祸致伤33 例,刃器伤18 例,坠落伤和挤压伤17 例,其它7 例。75 例中合并血气胸34 例、出血性休克49 例、合并呼吸衰竭20 例。

2 治疗结果:出血性休克49 例中得到纠正后送病房继续治疗者47 例,死亡2 例。呼吸衰竭20 例均采用机械通气治疗,治愈19 例,死亡1 例,为多器官复合伤抢救无效致死。行胸腔闭式引流41 例、血气胸19 例,手术治疗18 例。本组病例共75 例,治愈72 例,死亡3 例,死亡率为4 %。

3 护理方法和措施

3.1 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

(1) 止血和及时的伤口处理:开放性胸部损伤的病人往往有活动性出血,因此患者来急诊科时护理上要配合医生给予患者及时有效、妥善的伤口包扎和止血处理。

(2) 迅速建立有效静脉通路:创伤性出血性休克病人,有效循环血量均有不同程度减少,应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静脉选择近心端穿刺,对穿刺困难者应及时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或静脉切开。

(3) 护理要点:及早发现休克早期症状,在护理上要着重观察的要点是: ①神志与表情:创伤和失血早期,机体代偿功能尚好,病人神志一般清楚。随着休克加重,进入失代偿期,病人病情加重可出现神志的改变。因此,要严密观察病人神志与表情。②脉搏、血压与脉压差的观察:休克初期,脉搏加快,随着病情的进展,脉搏细速出现心率不齐,休克晚期脉搏微细缓慢,甚至摸不到。严密观察脉搏与血压的变化是抢救休克的关键。③呼吸及尿量监测:大部分休克病人均伴有呼吸频率及幅度代偿增加。尿量的监测是护理工作中观察、判断肾脏毛细血管灌流量的一项重要指标之一。

3.2 合并创伤性血气胸的急救护理:创伤性血气胸患者由于胸腔内大量积血积气,压迫伤侧肺和纵膈,造成纵膈移位或纵膈摆动。应迅速排出胸腔积血积气。当患者胸腔内大量积血、积气,使气管移位,肺脏被压缩30 %以上,引起呼吸、循环衰竭,应在抢救休克同时立即给胸腔闭式引流并加强引流管的护理。保持引流管通畅,每2 小时挤管1 次,以防血凝块阻塞。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量及颜色,并正确记录。如每小时引流量超过300ml ,持续3 小时以上或引流的血液很快凝固,应考虑有活动性出血的可能,应及时报告医师,采取紧急开胸手术处理。(2) 观察胸腔内气体排出情况:如24 小时以后的时间内,平静呼吸时,引流管内仍有大量气体逸出,则考虑有支气管断裂或肺组织破裂的可能,如咳嗽或深呼吸时有大量气泡逸出,且水柱波动大,应考虑有肺泡破裂或胸腔内有大量残留气体的可能,如咳嗽时无气泡逸出,水柱波动不明显,听诊伤侧呼吸音清,表明伤侧肺组织膨胀良好,可考虑拔管。

3.3 严重胸部损伤病人的呼吸管理和护理:

(1) 本组中有肋骨骨折致反常呼吸者21 例,占28 %。这21 例患者因多发性肋骨骨折致连枷胸反常呼吸,给予迅速进行胸廓加压包扎,使其固定于内陷状态。以纠正缺氧和防止反常呼吸所致的部分肺萎缩、纵隔摆动所造成静脉回流障碍。经处理后反常呼吸得到及时控制。

(2) 建立人工气道:使用呼吸机的前提是建立人工气道,最好选用经鼻气管插管,因为胸外伤病人绝大多数神志清醒,经鼻插管具有易于固定、易于吸痰、易于口腔护理及易于呼吸机联接且较易耐管等优点。本组20例使用机械通气中有17 例经鼻气管插管,3 例经口腔气管插管。有血气胸者,使用呼吸机前做好胸腔闭式引流。

讨论

急性创伤性出血性休克病人,有效循环血量均有不同程度减少,应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同时应边抢救休克边做术前准备,争取时间止血、抗休克、测定血压,中心静脉压(CVP) 、尿量等变化,并作为输液输血的指南,及时观察治疗效果,及早纠正各种并发症。

胸部外伤血气胸的发作等占70 %以上,血气胸可单独发生,也可以发生于合并其他类型的胸部外伤时,如穿透或闭合的胸壁损伤,肋骨骨折,纵隔伤,胸腹联合伤,胸部异物以及挫伤窒息,损伤性湿肺,爆震伤,所谓闭合胸伤3 大综合征等伤均可合并血气胸。因此,对任何一个胸部外伤的伤员,都要检查有无血气胸。大量出血或高压积气的严重血气胸是胸部伤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必须紧急处理[2] 。

胸部肋骨骨折往往是由车祸、工伤事故等造成,在胸部创伤中最常见,而其合并血、气胸的发生率高达75 % ,后果较严重,如观察抢救不及时,可因失血性休克、窒息、呼吸衰竭而死亡。

严重胸部外伤往往引起呼吸循环紊乱,严重威胁生命安全。因此不但要积极抗休克、保持呼吸道通畅,而且要保护重要脏器的功能[4 ] ,对于合并有出血性休克、血气胸、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者应给予及时正确的救治,而护理上对病情的详细观察、密切配合医生抢救对于严重胸部损伤病人的救治起重要和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吴肇汉主编1 外科学. 第6 版1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333.

[2]王永茂. 急性血气胸的紧急处理. 中华医药杂志,2004 ,10 (4) :120.

第7篇

【关键词】 内科老年病人;心理特点;心理护理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40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68-02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呈现下降趋势,记忆力、免疫力以及智力等均逐渐下降[1]。优质的护理不但能够帮助改善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还能提升老年病人疾病治疗的效果。伴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重,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以及护理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护理人员在对老年患者进行疾病护理时,不但要清楚掌握疾病,还应该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以便对患者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进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基于此,文章选取了我院所收治的40例内科老年患者并对其展开研究,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1年11月――2012年10月这一时期内我院内科收治的老年患者中抽取4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患者的年龄均在60-84岁之间,平均年龄68.7±4.3岁,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疾病类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16例,冠状动脉性心脏病12例,脑梗死12例。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所选取的内科老年患者在开展内科常规护理的同时,加以实施心理方面的护理干预措施,详细措施如下文所述。

1.2.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加强对患者的巡视,并与其探讨一些老年人感兴趣的话题,以便在患者心里留下较好的印象,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2]。

1.2.2 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沟通 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交流与沟通,沟通时要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老年患者感兴趣的话题作为交谈的切入点,鼓励患者将心理的想法说出来。同时,协助患者同其他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并为患者们构建一个交流与沟通平台,营造良好的住院氛围。

1.2.3 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对于治疗操作没有获得成功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及时表达歉意,并获得老年患者及其家属的谅解。同时,耐心与患者交流,尽可能的满足患者的生理及心理需要。

1.2.4 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针对不同心理特点的老年患者开展不同的心理干预,与家属联系并相互配合,使患者充分感受到亲友和医护人员对自己的关心,消除患者的不安心理,激励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计量资料进行处理,采用X2和t检验,得到的结果以P

2 结 果

护理干预前后患者心理特点变化情况见表1。

通过对表1的分析可知,经护理后患者的心理状况与护理前相比有明显改善,经统计学处理后差异显著,有意义(P

3 讨 论

内科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主要可以体现为焦虑与恐惧、消极、孤独、自卑、多疑、偏执等几个方面[3],现针对内科老年患者的这些心理特点作出如下具体分析。

3.1 焦虑与恐惧 这是内科老年住院患者较常出现的心理状态,以初次住院的患者在住院的第一周表现最为明显,这主要是由于患者对自身所患的疾病、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效果等方面不太了解引起的,具体可以表现为食欲不振、睡眠不佳等,可以通过对患者进行疾病相关健康宣教来改善。

3.2 消极 老年人基本上都会存在一种日落黄昏的想法,这种不良心理在患病之后出现了负向加强的趋势,进而产生了消极、悲观的心理,这一心理的出现容易促使老年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不够积极主动。因此护理人员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树立老年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

3.3 孤独 具体表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乏家属的陪伴,这一类型的患者性格较为内向,不擅长与他人交流,言语较少,其他病患也不与其进行交流,加上探视的人较少,使得患者感到十分的寂寞、孤独,情绪极度低沉。

3.4 自卑 最为明显的表现是患者各种事情都想其他人代劳,自己不愿去做,完全依靠他人的照顾,长期下来就产生了自卑心理。因此,护理人员要在满足患者需要的同时,让患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提高患者的自我满足感。

3.5 多疑 通常是发生在病情较为严重或者是癌症患者的身上,他们觉得自己已经病入膏肓,难以治愈,所以出现了多疑的心理。因此,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

3.6 偏执 通常发生在性格比较急躁、极易被激怒且挑剔的患者身上,他们对于身体上的不适和不如意的事情,均需向周围的人发泄出来。因此护理人员要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应针对内科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在开展常规内科护理的同时加以实施心理护理干预,以提高患者的预后和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李桂英.探讨内科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2,06(30):211-213.

第8篇

【关键词】  危重病人;护理;高风险因素;防范措施

危重病人是指病情严重,随时可能发生生命危险的病人[1]。危重病人病情变化快,护理过程复杂、病死率高,易引发医疗纠纷。2007年以来,我科积极、主动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加强了危重病人的风险管理,以降低病区的医疗风险,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危重病人护理中的高风险因素

1.1 病情危重、复杂、变化快 危重病人一般情况下是病情危重、复杂、变化快、工作预见性难,而容易发生护士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或处理不及时的情况发生,从而导致纠纷的发生。

1.2 急救物品配备不全 日常护理中所准备的药品能应对普通病人的需要,而危重病人的病情发生变化较快且复杂,一旦发生急救物品配备不全或功能不完好的状况,延误了抢救而造成病人死亡,医疗纠纷则很难避免。为最大限度地降低医疗纠纷,在临床的急救物品配备中必须要考虑全面、且具有实用性和预见性,这些物品除能应对日常护理需要外,还要为危重病人的抢救提供必要的急救物品就显得尤为重要。WWw.133229.Com

1.3 护理记录书写不规范 护理记录是发生护理纠纷时重要的法律文件。护士在危重病人护理工作中往往重治疗、护理,轻记录,常常出现只做不记或记录不及时、不全面的现象。一旦发生护理纠纷引起诉讼,护理记录将被封存,不能修改,在诉讼时这些记录起到关键的证据作用。因护理记录存在疵瑕而败诉的几率大增,轻则引起医疗赔偿,严重的可能会因为护理记录中缺少关键的抢救措施造成当班护理人员的行政或刑事责任。

1.4 护患沟通不良 病人病情的自然发展,或治疗、检查过程的风险都可能使病人病情出现反复或加重。如果医护人员与清醒病人或家属沟通不好,可导致纠纷的发生。这种纠纷的发生完全可以避免,只要护理人员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视病人为亲人,以人为本,多沟通、多了解病人的需要,形成良好的互动,和谐的护患关系就很容易建立起来。

2 防范措施

2.1 进行危重病人的风险识别

2.1.1 识别新收的危重病人 病人入院后首先由护士接待,护士应具备区分病人病情轻重的能力,然而我科的护士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年轻护士对病人的病情观察与判断不是很准确,这就为后续救治带来了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为降低先入为主带来的隐患,我科室根据专科特点,规定新收病人,除了测量生命体征外,还进行经皮血氧饱和度的测量,从而能识别新收的危重病人,及时处理。

2.1.2 识别危重病人的潜在危险 每个病人在被口头或书面告知病重后,必须由高级责任护士进行评估其潜在的危险,指导其他护士在床边备好急救物品,交代需要加强观察的病情及护理中应注意的事项。另外,护士长或高级责任护士每天组织对新入、危重病人进行三级护理查房,及时发现危重病人存在的问题,及早介入,提高了护理工作的预见性,同时提出护理对策,使护理措施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2.2 加强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学习培训是提高临床业务技能的唯一途径,护理工作的实践性较强,要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才能胜任临床工作。鼓励护理人员参加护理大专或本科学习,积极参加与本专科相关的学术活动,定期组织专科知识学习和专科技能培训、护理业务查房、护理病例讨论。定时组织考试、考核,提高护理队伍的综合素质。

2.3 加强重点环节和人员的管理 排班时注重新老护士搭配和发挥护理骨干作用,是风险管理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之一。特殊时段(双休日、节假日)在排班本上标明当天的负责护士,负责护士主要检查对危重病人护理措施的落实情况,对宊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理。形成一套形之有效的工作机制,把风险管理作为长效机制来抓,对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护理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护理质量的控制范围包括入院指导、执行医嘱、各项治疗护理落实情况、健康宣教、出院指导等环节。

2.4 加强护理记录的管理 定期对护士进行护理文书书写格式、内容、要求的培训,护理记录对共性和重要个性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制订专科护理书写模版。设定护理文书的质控员,对全区的护理文书定期检查,要求不合格的病历不出科。

2.5 落实上报制度 护理人员在任何时间发生或发现护理缺陷均应及时向科主任、护士长或护理安全组长汇报,既有利于化解矛盾,又为弥补缺陷赢得了时间,避免了差错事故的发生,另外,凡遇到有纠纷倾向的病人及家属,在晨会交班时进行相互告知,并制订相应的应对措施,使护理纠纷得到有效遏止。

通过加强危重病人护理中的高风险因素的防范措施,危重病人的护理安全得到了有效保证,病人的满意度有了明显的提高,护士对护理危重病人的自信心、主动性、责任感、成就感、明显提高。护理缺陷与护理纠纷明显减少。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将建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对危重病人的管理,以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第9篇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2-261-01

我院急诊科是一所集留观、输液、抢救危重病人的科室。由于急诊病人多,流动性大,护士少,工作涉及面广,急诊输液病人的管理是工作中薄弱环节,随着这会的进步,急诊输液病人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有效防范护理纠纷,保护护患双方利益,近三年来,我科对急诊输液病人采取了相应的护理管理措施,大大提高了护理质量及输液病人满意度,现将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 接待病人

护士主动热情接待输液病人,文明礼貌有尊称。与病人当面接清药物,询问病人是否进食,讲明空腹输液的不良反应,尽可能要求病人进食后再输液,告诉病人输液前排空小便。送病人到输液室并安排好床位,病人如果对护士加药有疑问,嘱其在治疗师后门看加药过程。若工作繁忙(抢救病人)不能立即配制及输液,事先应向病人讲明原因以取得配合,遇有心肺功能差的老年患者、残疾人,小儿要告知家属,输液时要有陪留或登记家中电话号码,如有特殊情况,及时取得联系,避免引起误会及不必要的纠纷。

2 查对配药

护士接药后,再次与输液计划单反复核对(新药仔细查看说明书)后,准确无误按操作规程进行加药。贵重药品当着病人或家属的面加配或由病人自己保管,用时临时取来加配,必要时药瓶上写上病人姓名,配完药后将空瓶交给病人查看,虚心接受病人及家属的监督。病人提出疑问时,要认真耐心解答至到病人表示理解、满意为止。查对配药过程中,如遇姓名相同或相近的病人姓名时,由接待该病人的护士负责输入第一组液体,将另一组液体交病人保管,第一组输完后再加第二组、第三组,避免在同一病室内输液,在输液单上标明床号,并用红蓝做特殊记号,告知当班所有护士及实习生,提醒注意,总务班护士要密切监督,并做好特殊病人,严格交接班,防止差错事故,防止不必要的纠纷发生。

3 输入液体

配好液体后再次核对无误后,进病房呼叫病人姓名查对床号、姓名,并询问有何要求,协助摆好行穿刺,向病人讲解药物的名称、作用、不良反应及其它注意事项,调节好滴数,告诉病人不要自己随便调滴数;传呼器的使用方法;输液过程中有什么需要或特殊不适等及时按传呼器。护理人员及时巡视病房。在输液瓶上标明床号,并告知病人切勿自己随意调换床位,向其说明不能随意调换床位的意义。认真在输液单上签时间及姓名。

4 巡视病房

输液期间严密观察病情及输液情况,询问并及时解决病人的实际需要,如病人是否喝水、上厕所、有无不适。如病人有特殊主诉或不适时应高度重视,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并写出书面报告记录。记录内容包括病人姓名、年龄、诊断、输液时间、输液量、输液速度、出现不适的时间、症状、体征、处理措施、缓解或加重的时间,并及时上报科护士长。

5 液体输完

认真核对输液单确认病人液体全部输完后,拔出针头,用棉球按压3分钟,嘱病人信息一会儿无特殊不适时再离开病房,如有特殊不适应留院观察及报告医生并记录。

6 输液完毕

输液完毕输液单由本班护士完成登记,夜班护士次晨8时总结24小时输液总人数,并整理保存输液单。

7 注意事项

做各种皮试,必须有医生所开的皮试医嘱单,并详细询问病人是否有过敏史,是否空腹,嘱病人尽可能进食、确认无过敏史后再做实验。有过敏史的严禁做皮试。如病人及家属对曾经是否有过敏史回答含糊时,不能确认能否做皮试时应禁做皮试,通知医生更换药物或在医生书面医嘱下慎做皮试,必要时医、护、患三方签字方可实验。做完实验后告诉病人注意事项及观察皮试准确时间。

第10篇

[关键词] 中风偏瘫;康复;ADL评分;HAMD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5(b)-0153-02

中风是临床常见脑血管意外,发生率、致死率及致残率均比较高,随着临床治疗技术的提高,患者存活率明显提高,然而存活患者多伴随语言功能障碍、情感障碍、偏瘫等并发症,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同时患者可出现严重自卑、焦躁等心理障碍,临床研究显示,加强对患者优质护理干预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降低致残程度,为探讨中风偏瘫病人康复的有效护理方法及措施,该研究对该院2010年5月―2012年5月间收治的90例中风偏瘫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90例中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男49例,女41例,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59.62±4.33)岁,所有患者均经MRI及CT等影像学检查,同时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其中左侧偏瘫54例,右侧偏瘫3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45例。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静脉滴注神经细胞营养药物,同时给予患者有效康复训练及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人性化护理干预,医护人员与患者家属进行充分有效交流,从心理护理、康复训练等方面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同时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从而为患者治疗方案提供有效参考,具体操作如下。

1.2.1 个性化护理方案制定 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的检测,同时加强对患者口腔,皮肤等基础护理;医护人员严格按照医嘱对患者进行治疗,根据患者不同时期的病程给予患者优质康复护理;医护人员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从而做好心理护理干预;辅助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康复训练。

1.2.2 心理护理 患者脱离生命危险后,生理功能的受损、活动受限等会导致患者出现强烈的自卑、焦躁等不良情绪,因此医护人员要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交流,对于出现语言障碍患者,医护人员要注意观察患者面色、熟悉患者手势语表达意思,保证患者正常生理需求的满足;对于不同心理障碍患者,医护人员要给予不同方式的心理护理干预,如害怕家人抛弃等情绪患者,医护人员要在对患者进行劝解同时与患者家属进行有效劝解,使亲人共同参与进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中;对于害怕成为家庭负担患者,医护人员要对患者进行正确的引导,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可寻找治疗后康复情况较好患者与患者进行面对面沟通,从而促进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康复训练时效果较好时,医护人员要给予患者真诚的鼓励,通过心理暗示等方法刺激患者康复信心。

1.2.3 功能恢复护理 早期功能恢复对于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患者进行早期功能训练,医护人员指导患者家属康复训练的一些基本方法,亲自示范给患者家属正确的摆放及翻身方法,使患者能够随时接受康复训练。在患者进行训练时,鼓励患者主动参与,对于一些简单动作,引导患者自己完成,减少其对他人的依赖性,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康复情况适当调整康复训练方案,在患者病情允许情况下可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协助患者下床、坐下或站立,开始下床时鼓励患者扶着床沿小范围移动;增强患者正立位置的耐受;对于病症严重患者,医护人员要帮助患者采取舒适的,缩短患者卧位时间,同时对患者进行桥式训练、被动训练,辅助按摩、翻身训练等,避免患肢肌肉萎缩及关节挛缩。为提高患者认知功能,刺激患者感觉器官,可采用读报、听音乐及看电视等形式对患者进行刺激,提高患者注意、记忆及思维能力等,在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严禁操之过急,根据患者康复情况循序渐进。

1.3 观察指标

分别在护理前、护理后4个月后对两组患者ADL评分及HAMD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观察及评价。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相较治疗前ADL、HAMD评分均有明显改善,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参考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DL、HAMD评分比较(x±s)

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前、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8.69±6.67)、(6.39±3.11)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中风是老年患者常见病症,随着老年化进程的推广,心肌梗塞、中风及癌肿等已经成为导致老年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中风后患者多伴随偏瘫等并发症,患者运动功能受限,进而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心理状况,患者社会交际能力明显下降,因此在患者康复期给予有效的康复训练、心理护理及生理护理等对于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对中风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时,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对于康复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医院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定期组织医护人员接受培训,对康复训练中常用知识进行讲解与培训,如患者采取、肢体训练、患者手语表达等,提高医护人员护理水平,从而促进患者康复。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中,可将一些简单已操作的基础护理方式告知患者家属,从而使患者在出院后亦可接受有效护理,从而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在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时,给予患者早期康复治疗,活化大脑休眠状态下突触,突触发芽并再生,从而促进患者大脑功能的重组,该研究中,两组患者接受为期4周护理干预后,患者ADL、HAMD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

[参考文献]

[1] 李慧,姜亚芳.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学杂志,2010,45(2):187.

[2] 陈丽仪,郭元琦,凌楠.针灸为主综合干预治疗中风偏瘫的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4,22(3):560-561.

[3] 王秀兰.中风偏瘫康复病人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J].中国民间疗法,2010,18(12):65-66.

[4] 付春爱,李子富,高燕,等.针刺配合康复技术治疗中风偏瘫1 20例[J].陕西中医,2008,29(10):1371-1372.

第11篇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重症监护病人;心血管意外

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病人大多以严重创伤、大手术、各种原因所致循环功能失代偿、可能并发呼吸衰竭、严重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麻醉意外、心脏骤停复苏后及器官移植者等。这类病人由于原发疾病较重,生病体征不稳定,特别是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受损,在监护和治疗过程中可见突发心血管意外而致病情复杂化或死亡。给重症监护工作带来很大的障碍,是重症监护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受到重症监护病区的严密重视。但据调查,重症监护病人并发心血管意外的几率仍很高。为了能进一步降低此类病人并发心血管意外的几率,我院重症监护病房针对此类医疗事件采取了预见性护理,实践证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月1日――2013年1月1日间收住的200例重症监护病人,分为实验组100人和对照组100人,实验组:男56例,女44例,年龄37岁-68岁,平均年龄(42±7.8)岁,严重创伤58例,大手术后31例,心脏骤停复苏后10例,麻醉意外1例,既往无严重心血管疾病史;对照组:男54例,女46例,年龄35岁-69岁,平均年龄(41±8.0)岁,严重创伤56例,大手术后32例,心脏骤停复苏后11例,麻醉意外1例,既往无严重心血管疾病史。两组病患在性别、年龄、病因及相关既往病史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资料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我们针对对照组病人给予普通常规护理:监测心率、心电及呼吸;并每小时记录呼吸频率、血压各一次;每2小时测量并记录体温一次;严格记录出入量;每8小时测尿比重、尿常规及酮体一次,检查粪便潜血一次;每日精确测量体重一次,并精确记录热卡入量一次。而对于实验组病人我们除了给予他们如上普通常规护理,还给予他们一些和心血管系统功能相关的预见性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1.2.1.1氧疗护理要预防循环功能的衰竭,基本的要素就是心功能的维持,心肌的氧需要量较大,对缺氧的耐受差,当血氧浓度低于35%,心肌就会有缺氧倾向,如果不早期处理,就会继而引起心排出量下降,血压下降,冠状动脉灌注进一步减少,心肌缺氧更严重,所以出现恶性循环,最后致循环衰竭。所以,我们针对重症监护病人预防心血管意外的预防措施所采取的预见性护理将血氧浓度界定在35%,当低于35%时,即可通过增加氧流量或浓度改善病人摄氧,以预防心血管意外。

1.2.1.2排便护理重症监护病人由于卧床、排斥床上排便、进食少、肠蠕动差,肠道内容物和积气不能顺畅下行,可致肠梗阻和便秘,引起病人精神紧张,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循环损伤;另一方面胀气可致膈肌上抬,影响呼吸和循环,亦可致循环损伤。所以我们将排便护理列入此类病人预见性护理措施行列。

1.2.1.3胸部疼痛护理如有循环损伤,就会影响到心排血量和冠状动脉的血供,心肌一旦缺氧,即可表现出心前区的不适感,针刺感,严重者可有胸部明显疼痛,所以,在发展为明显疼痛之前的心前区不适感可以提前给出循环可能受损的信号,我们即可结合其他指标作出判断后给予相应救护措施。

1.2.1.4情绪护理重症监护病人清醒后很多对监护室环境和自己病情产生恐慌,情绪不稳,病人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显著增高,血压升高,可致心血管意外发生。所以医护人员在病人清醒之后就应适当给其情绪方面的安抚,降低病人的应激。

1.2.1.5心电图警示性波形的监视在重症监护病人心电监护过程中,如发现频发室性期前收缩(>5次/min)、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或R-on-T现象、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成对出现等常提示患者很快可能会发生心室纤颤,需立即准备好除颤仪,通知医生,首选利多卡因50-100mg稀释,静脉注射。

1.3统计学方法在保证资料具有可比性的基础上记录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统计数据实验组(100例),并发心血管意外10例(病发率10.0%),抢救成功9例(成功率90.0%);对照组(100例),并发心血管意外者41例(病发率41.0%),抢救成功29例(成功率70.7%)。两组对比,病发率:χ2=3.81,P

2.2结果分析预见性护理是现代护理发展的新观念,是针对患者的危险因素采取的针对性预防措施[2]。本研究可见,通过预见性护理措施的应用明显的降低了重症监护病人并发心血管意外的几率,并增加了其并发病例的抢救成功率,所以是我们应该推广的较好护理方法。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 外科围手术期;术前;术后;预防

外科围手术期病人因术中、术后以及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或由于静脉壁的直接损伤等原因易形成深静脉血栓(DVT)。因此,对围手术期病人有意识地进行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及危害非常重要。

1 预防措施

1.1 环境 尽量给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环境,保持适宜的温、湿度,以利于静脉回流。

1.2 饮食和活动 多食新鲜蔬菜、瓜果,多食含纤维素食物,以降低血液粘稠度。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腹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适量活动,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个姿势,逐日增加活动量。术前、术后禁食、禁水的患者,注意补充液体,防止血液浓缩。

1.3 术前预防措施 入院后,详细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发生DVT的高危因素[1]。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等资料,采用Wells评分法对患者进行评估。术前对高危、中危患者进行深静脉血栓相关知识的宣教,指导患者术后卧床期间如何在床上活动及大小便等,教会家属给患者做四肢的被动运动,做好四肢肌肉的功能锻炼。

1.4 术后预防措施 术后应进食低脂、低盐、多纤维素易消化的食物,忌食高脂肪、辛辣刺激性食品,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腹内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导致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病情许可情况下,术后24 h应督促病人在床上进行下肢的主动或被动活动,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术后指导并督促病人做深呼吸,促进血液回流。协助患者多翻身、拍背。对于高危病人,应尽量减少下肢静脉输液,避免损伤静脉;尽管外科手术后常规使用止血药物,但应根据病情需要适量使用,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2 护理措施

2.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严密监测患肢皮肤温度、颜色、患肢末梢血液循环、足部动脉搏动情况。注意有无下肢肿胀和胀痛,必要时每日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至少2次,患健侧比较,若发现两侧下肢的周径相差在0.7cm以上的应及时通知医生。[2]

2.2 患肢的护理 患肢早期应抬高避免过度活动,切忌按摩挤压肿胀的下肢,以免栓子脱落而引起其他部位的栓塞。密切观察肢体皮温、色泽、水肿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抬高患肢20~30cm,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包扎。患肢供血障碍,局部压迫易引起缺血、缺氧,要注意保持床单的平整、清洁,及时更换已污染的床单,防止褥疮。同时注意患肢保暖,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引起组织缺血、缺氧、皮温变冷、以肢端为重,皮肤可出现青紫花斑,应注意保暖。可用50%硫酸镁热敷,温度38℃~40℃,以缓解血管痉挛,有利于侧支循环建立,起到减轻疼痛、促进炎症吸收的效果[3]。

2.3 肺栓塞的护理 肺栓塞是下肢静脉血栓最严重的并发症。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咳嗽、恐惧感等症状时,需警惕肺栓塞的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并给予支持性护理。如生命体征的监护,高流量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道等。同时安慰患者,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搬动和翻身,避免剧烈咳嗽。

2.4 溶栓治疗的护理 按医嘱应用溶栓和抗凝药物,每天在固定时间服用抗凝药。在此期间应严密观察有无临床出血倾向和出血发生。注意有无牙龈、皮肤、黏膜的自发出血。观察尿液、大便、痰液的颜色等,定期进行凝血时间检测。

2.5 心理护理 患者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紧张、恐惧、忧郁或烦躁、易怒等情绪。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护理措施,主动真诚地与患者交流,告之其疾病的相关知识,介绍治疗过程,耐心开展安慰,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更好地配合治疗。

3 健康宣教和出院指导

做好出院后药物服用指导及注意事项的宣教,告之患者持续应用抗凝药对预防血栓形成的重要意义,但过量可增加皮下出血、脑出血等危险,嘱患者严格按医嘱剂量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凝血酶原时间。

4 讨论

深部静脉血栓形成最常见于外伤、手术后及长期卧床者。其形成早期,血栓与静脉壁粘附不紧,易于脱落阻塞肺动脉造成肺栓塞。因此,对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应积极治疗,同时嘱其避免突然用力使腹压升高,造成栓子脱落。对于手术后患者应鼓励其早期下床活动,适当应用肠溶阿司匹林可以预防血栓形成。若出现突发性呼吸困难、胸痛、胸闷、窒息感、咳嗽、咳血等症状应考虑肺栓塞的可能。一旦确诊,应及早行抗凝溶栓治疗。溶栓后安置股静脉滤网可防止血栓再次脱落后造成肺栓塞。护理人员要有强烈的同情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做到精心护理,密切观察病情,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肺栓塞的病死率。

综上所述,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多种因素所致,认真评估患者发生DVT的风险率,严密观察早期症状,并采取积极预防护理措施,可降低术后DVT的发生,缩短患者的住院日,降低医疗费用。

参考文献

[1]余富杰,蒋小娟。外科围手术期病人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0年10月19卷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