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8 09:24: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外文学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为了彰显学校“以人为本、崇尚真理,知行合一、实践创新”的办学理念。为了给学生成长构建一个理想的文化生态环境,营造书香浓郁的氛围,建设书香校园。激发学生热爱读书、发奋学习的热情。培养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审美情趣,增强师生的人文底蕴。
二、活动目的:
1、促进我校“乐学、善思、笃行”学风的建设。以读书节系列活动为载体,引导师生与经典好书交朋友,进一步营造浓浓的读书氛围,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学习型学校。
2、激发师生读书的兴趣,提高师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3、激励教师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用人类优秀文化净化灵魂,升华人格。提高学生的内在素质与修养。活跃他们的思维,陶冶他们的情操,真正使他们体验到:我读书,我快乐!
三、读书节主题
做个快乐读书的龙茗人
四、读书节活动时间
20*年4月,进行调研,做各种准备工作。
20*年5月、6月开展各类读书节的主题活动。
20*年6月15日闭幕
五、活动原则
1.参与性:本次读书节活动本着人人参与的原则,要求做到师生全员参与,教师尤其要发挥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用自己的爱好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进而激发和带动学生投身于读书活动。
2.指导性: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指导学生学会选书、学会读书、学会交流读书收获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学习。
3.整合性:把丰富多彩的读书节活动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的整合起来,把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组织为踏踏实实的教学活动的拓展和延伸。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外学习促进课堂教学。
六、宣传工作
1.校园宣传:学校横幅、宣传橱窗、宣传海报、红领巾广播,或倡导读书、或读书方法指引、或表扬读书节中涌现的先进事迹。(政教处负责)
2.班级宣传:读书节活动方案由班主任负责在班级宣传,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读书节各项活动。各班都要营造一个与读书节相宜的班容氛围、组织学生制订读书计划,每位学生出一份读书小报。(政教处负责)
3.网络宣传:在校园网上向全校师生发出积极参加读书节的倡议书。利用校园网向全校师生及家长宣传举办读书节的意义和活动内容。(教导处负责)
七、参加对象
全校师生
八、活动内容设计与安排
(一)开幕式(具体操作程序见附件)
1、校长致辞;2、宣读读书节倡议书;
3、读书节活动方案宣传;4、师生代表表态;
(二)、文学阅读和读书方法讲座——教师导读
1、活动目的:
在于增强学生文化素养,拓宽学生知识面,分享阅读体会,介绍阅读方法,赏析优秀作品。邀请语文老师进行专题讲座。
2、讲座名称:①读书方法指导(*老师)
②文学经典欣赏(朱志生老师)
③“地球日”知识讲座(任江老师)
(三)、阅读活动
书目推荐:
1、教育部《大纲》指定书目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书目
2、推荐其他的青少年优秀读物。
3、数学、英语、综合学科、艺术体育等学科老师推荐的专项阅读资料。
文学鉴赏:
1、文学经典赏读指导与训练(结合古诗文阅读大赛)(语文教研组负责)
2、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做读书卡片、摘抄等)(语文教研组负责)
3、指导学生写出书评(语文教研组负责)
4、广播诵读:利用红领巾广播展读经典名篇(政教处负责、语文教研组协助)
(四)竞赛安排
1、纪念“5、12”汶川地震诗文朗诵比赛,
2、自编文学小报比赛
3、成语积累和改错别字比赛
4、文学知识竞赛评选校园“读书王”
5、名著阅读书评比赛
6、古诗背诵比赛
7、课本剧表演比赛
8、生活中数学竞赛
9、趣味数学竞赛
10、Englishreadingcontest
11、Let’senjoyidiomtogether!
12、音乐、美术、体育基础知识大比拼
13、语文、数学、英语阅读、解题能力三项全能竞赛
(五)成果展评
以“读书博览会”的形式对“读书节”的成果加以公布、展评。内容包括:
1、各项活动的获奖简报。
2、优秀读书笔记展览
3、自编文学小报展评
4、课本剧汇报演出
5、优秀书法作品展评
6、宣传海报展评
(六)、闭幕式(读书节总结、表彰大会)
1、精彩镜头回顾2、优秀课本剧表演
3、表彰4、获奖代表感言
5、教导主任总结(致闭幕辞)
(七)读书节活动安排日程表
时间活动项目负责人
十三周1、宣传工作:横幅、班主任会议政教处
2、文学小报展评语文组
3、成语积累与认错别字语文组
4、学生制订读书计划班主任
十四周1、开幕式教导处
2、纪念“5.12”朗诵比赛政教处
3、趣味数学数学组
4、Englishreadingcontest英语组
5、文学知识比赛语文组
6、艺体资料推荐艺体组
7、广播诵读:利用红领巾广播展读经典名篇政教处(语文教研组协助)
十五周1、读书方法指导*老师
2、语数英三项全能竞赛教导处
3、艺体知识比拼艺体组
4、广播诵读:利用红领巾广播展读经典名篇政教处(语文教研组协助)
十六周1、地球日讲座教导处
2、课本剧表演赛语文组
3、名著阅读书评比赛语文组
4、广播诵读:利用红领巾广播展读经典名篇政教处(语文教研组协助)
十七周1、文学欣赏讲座语文组
2、生活中的数学数学组
3、Let’senjoyidiomtogether!英语组
4、古诗背诵比赛语文组
5、师生的总结读书节体会教导处
6、广播诵读:利用红领巾广播展读经典名篇政教处(语文教研组协助)
一、以体验式教学方法实现文学的人文性本体意义
除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之外,我更多的是采用了体验式的教学方法。这方面,河南医专的吴玉林老师有过比较中肯的阐述:“体验式教学法就是根据授课内容,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场景,让学生通过场景的体验,激发学生的认知冲动,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之间展开交流,分享个人体验,提升认知层次,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创新教学方法”[2]。作为未来从事教师职业的师范生,他们对中外文学的理解和感悟,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和体会,绝不是仅凭一腔热情、熟记某些理论就能获得的,他们需要亲历、体验、经验和感悟。体验式教学正是着眼于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在文学课中实施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学中的人文性本体意义,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才品格。高师各层次的文学史课程均蕴藏着极强的人文性,尤其是对作家的认识、文学作品的鉴赏,对于养成个性、增长见识、纯洁道德、学会方法、丰富情感、提升精神等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也是文学课必不可少的目标。在教学中融入“体验”这一教学思路,要求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体验的创生者。通过创造体验情景、激发体验欲望、引导体验方向、提供体验动力、把握体验状态等环节,促成学生体验的发生和有效持续。体验的内容包括对某些文学史事件的重新认识;作家人生经历的情感体验,作品思想倾向的有效把握;作品人物的情感体验、作品中某些地文风味的体验等等。体验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首先要求教师在讲授每一个文学知识点的时候,除了必要的讲解和论证外,还要注意生活化的知识拓展。从教学内容来看,不管是文学发展体系,还是作家的创作历程或经典作品的内容,实质上都是生活经验的浓缩和凝结,都是对生活的眷顾。文学世界虽然不能等同于现实世界,但却与现实世界构成对比、映衬、反衬等若即若离的关系,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仔细体验该知识在个体生活中可能产生的际遇,使学生在历史、现实与自身基础上,产生对该知识的有关思考与价值判断。这样可以使知识讲授与历史及现实中的人联系起来,使知识富于人性化。这样的知识讲授对于学习者而言,可以使其在获得了知识的同时促进思考,可以使其在掌握了要点的同时赋予知识以个人化的意义。其次是通过引导学生从文体中改编课本剧,让学生通过编剧、表演直接参与体验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情感。这方面我系每年都举行一次规模较大的课本剧大赛,先通过预赛再进入决赛。在学生自导自演的过程中将情感融入文本,去体察、品味,再通过文学老师的点评进行对话交流,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品味其精妙之处,在咀嚼与吟味之中加深领悟和思考。再次,鼓励学生积极查找课外资料,尤其是鼓励学生寻找与课本观点或传统观点不相一致的材料,然后结合自己的评价,以研讨会的形式各自展示出来。比如在讲到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时,有些学生就注意到了对这篇经典文章的另类评价。小说第二节中写到三仙姑的外貌时,作者就用了讽刺的手法嘲笑三仙姑,四五十岁了还穿绣花鞋、镶边裤,涂脂抹粉,就是老来俏,老不正经,还说一个作风正派的女人决不这样。对此有人认为,四五十岁还不算老,正是充满活力、魅力四射的时候,追求美无可厚非,爱美是女人的天性,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些是热爱生活的表现。尽管笔者不一定认同这些观点,但这些观点却可以让学生耳目一新,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在进行这方面的探讨时,教师要充分肯定每一个人的学习经历,避免整齐划一。学习过程是促进个人成长的过程,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知识储备、价值观、思维方式、个性的不同,在学习上每个人必然会有不同的特点,尊重这些特点,是促使每个学生提高学科素养的一个重要前提。
二、注重培养文学学科的职业教育化
对于高师中文专业而言,学生不仅要会学,而且还要会教。这不仅是高师学生未来从事教育的职业需要,同时,“会教”文学阅读课的学生也会促进自身学科素养的提高。因此,作为文学课程的老师,不可避免地要在课堂教学上承担着双重任务,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还在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会教育教学方法。美国教育家杜威就认为,“每门学科或科目都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作为科学家就科学家注意的方面,另一个是作为教师就教师注意的方面”[1]。”很明显,在传授文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担当着重要责任。事实上,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会对高师学生今后的职业态度和教学行为产生决定性影响。每一个教师均有自己的独特教学方式方法,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学习教学技能的大观园,比任何教学见习更为有效。但长久以来我们一直采取的是默会的态度,学生主要关注的是专业知识的学习,往往忽略了对教师的教学技能、讲授技巧等方面的关注。事实上一门课程的教学往往包含了两大部分的内容:其一是知识内容本身,其二是讲述方法。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要明确地告诉我们的学生不仅要关注第一点,更要关注第二点。要求学生在听课学习过程中不仅要体味知识的精微,更要体验每一个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并且要求从自身的感受出发记录、评价每一堂课的教学得失。这样,在进行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关注、解读、评判教师的讲授,学生就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另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对教学的思考与积累化为具体的实践行动,每个学期我都要布置一次教师角色体验活动。具体做法是:每个班分成八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给定一个内容片断,要求每个片断讲授(或用其他教学方式传授)8分钟左右。先是小组内部试教,然后每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入全班教室讲课。要求其他学生做好听课记录,然后全班按相应的教学要求及教学规律进行讨论、评比,最后选出优胜者给予奖励。这样,学生在整个活动中认真查找资料、努力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相互探讨、全程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既学到了知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还能促进他们教学技能的提高。其实除了以上几点,课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网络、电影、电视以及各种报刊杂志等,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学资源,对学生更新知识、拓宽文学知识面都起到很大的作用。这方面作为文学教师不仅要鼓励、强调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课外资源,而且还要积极创造条件获取方方面面的鲜活而生动的文学知识,达到提升素养的目的,以此保证学习的灵活性和趣味性。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创造性地引导学生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知识、用知识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比如设计专题讲座:对文学学科的重点内容、关键内容或学科思想和方法、学法指导、学科拓展等内容设计讲座,可以有效促进对文学的深度理解和整体把握;通过广泛阅读,了解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自觉更新学科知识结构,使学科知识更加联系实际。同时也有利于沟通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学活、用活各种文学知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作者:任卫芳 单位:南宁地区教育学院文传系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有益的课外阅读不仅能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同时还能陶冶情操、塑造人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卫生类高职院校学生无升学压力,原本有大量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但令人遗憾的是,相当多的护生在课余时间并不阅读,即使有些能适量阅读的,其阅读目的也有些偏离,认为阅读只是为了消遣,调剂一下精神,或为了打发课余时间。因此加强护生课外阅读课业设计,帮助护生提高阅读品质很有必要。
一、以推荐阅读书目为契机,帮建科学的课外阅读课业体系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的护生,一、二年级以学习文化基础知识为主,课余时间充裕,压力不大。语文的讲授也贯穿这两年。同时护生进校年龄大都在十六岁左右,且绝大部分都是女生,感性思维优于理性思维,在阅读取向上,容易受教师的影响。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向护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的契机,帮助护生建立科学的课外阅读课业体系。
《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阅读古今中外各类文学作品的兴趣,课外自读10部以上文学名著,总量不少于200万字。”这就为我们建立课外阅读体系指明了方向:传统文化、经典名著、影视作品、网络文学等可以构成课外阅读的材料体系。
笔者针对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一、二年级护生,在开展课外阅读上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第一学年先安排护生系统阅读我国优秀的文学作品。推荐的书目,传统文化:《诗经》、《论语》、《史记》、《弟子规》、《资治通鉴》、《古文观止》、《唐诗》、《宋词》等作品中的一些篇目;经典名著:四大名著、《骆驼祥子》、《许三观卖血记》、《家》、《春》、《秋》、《儒林外史》、《窦娥冤》、《雷雨》、《围城》、《呐喊》、《彷徨》、《边城》、《金锁记》、《救世情结与白日梦》、《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一个人的村庄》等;影视作品:《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辛德勒的名单》、《肖申克的救赎》、《拯救大兵瑞恩》、《三个白痴》、《人鬼情未了》、《失真的画》、《社交网络》、《当幸福来敲门》、《杜拉拉升职记》等。通过这些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加深和拓展护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和认识,增长见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启迪智慧。
第二学年安排护生阅读外国文学和网络文学。外国文学的阅读可让学生领略别样的风格。推荐的篇目有:《简·爱》、《红与黑》、《复活》、《老人与海》、《圣经故事》、《海底两万里》、《羊脂球》、《鲁滨孙漂流记》、《茶花女》、《巴黎圣母院》等。近年来,随着电脑和手机上网的普及,网络文学已逐渐蔚成大观,网络阅读也日益普遍。但大多数护生的网络阅读视野是娱乐趣事、花边绯闻以及一些艺术含量低的“快餐式”网络作品,向护生推荐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可以把她们引向文学殿堂。同时可要求护生利用网络的互动性,尝试参与写读后感、随想随评式的“跟帖”,通过“发表评论”等方式“看帖”、“灌水”,学会由一个欣赏者变成评论者、参与者、鉴赏者,进而引发更大的阅读兴趣。推荐的篇目有《明朝那些事儿》、《历史竟然可以这样读》等。
进入三年级后,护生不再有专门的语文课,抽象思维能力也日趋成熟,因此她们的课外文学阅读欣赏主要通过文学活动形式加以引导。
当然,在选择推荐什么书籍的问题上,教师应充分考虑护生的阅读需要及阅读兴趣。所推荐的书籍要适合护生的阅读水平和接受能力,既要讲求思想性、艺术性,又要有趣味性、系统性和可读性。
二、以开展文学活动为载体,确保课外阅读课业的完成
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能激发护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课外阅读活动引向深入,课外阅读课业就会流于形式。笔者在所任课的班级进行了以下尝试:每两周举行一次读书报告会,让护生口述自己最熟悉及最喜欢的文章;交流读书笔记,让护生畅谈课外阅读的收获。每月选一次“读书先进个人”,组织护生评出讲述和读书笔记的优胜者,护生在推荐优胜者时均须写下简明扼要的理由。当然也可采用其他的形式,如故事会磨炼口才和胆量;朗诵会有助于护生感受体会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和提高审美水平;戏剧表演则使护生学习怎样与人合作;编抄报激发护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文学知识竞赛既拓展视野又增强竞争意识;影视欣赏能丰富护生对作品的感悟。当护生获得成功体验后,会坚持大量广泛的阅读,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
在护生完成课外阅读课业的同时,教师要及时的进行点拨指导。如:定期开设文学讲座,有计划地指导护生阅读。给护生提供交流平台,既能在交流中引导护生的课外阅读方向,并使其在感受进步中获得信心,又能进行必要的监督。
三、借助课外阅读体验卡,构建护生课外阅读课业评价机制
护生课外阅读课业的检查,主要是书面检查。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语文课外阅读体验卡的设计与填写,是目前较为有效和全面的检测护生课外阅读课业评价方法之一。课外阅读体验卡包括以下内容:护生自主制定的课外阅读课业和课业实施情况对照表;阶段性课外阅读日志、随感等;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精彩语句段落摘抄本;阶段性课外阅读习作作品及师生评价等。每两周一次交流、打分,由组长定期做好记录,课业成绩与平时成绩挂钩。课外阅读体验卡既方便查阅护生课外阅读课业的完成情况,以及阅读量的积累情况,留下护生课外阅读检查的凭证;又可以此来激励护生爱看书,看好书,养成阅读中保持思考的习惯。
在课业评价过程中,还要充分结合护生阅读习惯较差的特点,遵循宽容性、激励性和引导性评价的原则。把激励、指导护生课外阅读与阅读评价结合起来,在评价中激励、引导,把评价作为激发护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出发点和归宿,不能为评价而评价,更不能因为评价而损伤了护生阅读的积极性。
课外阅读课业,大大激发护生课外阅读兴趣,扩大了视野,拓展了知识面。使护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所提高。另外,更主要的是陶冶了护生情操,对培养护生职业素质大有裨益。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3-2014年度职业教育研究立项课题“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语文课业设计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013027)
参考文献:
[1]薛矿军.职高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08,(04).
[2]唐细流.高职校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分析——以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J].科技资讯,2012,(18).
关键词: 英美文学 英语专业 重要地位
继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及现行西安世园会的火热举行,社会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已成为各高校英语教学的一项迫切任务。从国家教育部2000年3月批准颁布并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1]明确地得知英语专业课程可以设置为三大模块。
1.职业技能(听、说、读、写、译);
2.职业知识(包括语言学、文学、英美概况等课程);
3.相关职业知识(包括涉外文秘、外交学概论、东西方政治经济学、商务和金融财会管理等课程)。这三大模块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绝不是将其中的一块用另一块来替代。新教学大纲的颁布确立了英美文学教学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并为英美文学教学在各高校中有秩序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虽然英美文学课程在新教学大纲中得到充分的肯定,但并不意味着目前英美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都得到了解决。因此重新审视英美文学教学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作用及地位是非常必要的。
一、英美文学教学的不可或缺性
1.文学是文化的载体。文学是一个民族优秀思想文化的结晶,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习俗等许多文化。要掌握一门外语一方面是它的可用性,另一方面是它的陶冶性,即学习者对文化和文学的敏感性及修养。外语专业学生首先应掌握好所授各门课程,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但在涉外活动日益频繁的今天,仅仅依靠正确的语法、句型、词汇、语音语调是不够的。只有了解英美国家的风俗文化、行为习惯、各种思想文化才能减少对文学的误解和冲突,促使交际的顺利进行。所以说英语人才的打造不尽是语言基本功的培养,也是跨社会交际文化能力的培养,而后者恰恰是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中的瓶颈,学习英语最理想的方法是亲身至于英语语言环境,感受文化氛围的渲染及熏陶,从而不断地运用文学背景知识与欧洲人轻松自在地交流。
但是,此情况对我国大部分外语院校、系的学生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了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我们只能给学生提供些有限的文字资料、双语原版影视资料和录音等资料,或者是聘请一些外教参与我们的教学,但这也仅仅是杯水车薪,只能解决学生的听力和口语的问题。鉴于此,要改变学生的这种学习氛围匮乏的情况,英美文学当之无愧成了不可或缺的文化材料,做到了有效弥补其不足和满足跨文化交流的需要。文学作品覆盖了文学知识及各民族社会文化的案例,英美文学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了解英美文化传统、社会、经济和经济制度等背景知识的机会。通过学习英美文学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和文学素质,塑造完美人格,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使之成为具备较高素质的英语人才。
2.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是语言大师经过加工提炼的语言。它具有形象生动、凝练精美、美妙的特点,是学生学习与模仿的最好语言材料;文学也具有生活语言的特征,它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具有朴实自然,通俗易懂,极有利于学生阅读和吸收的特点。而英美文学作品恰恰是学习英语的极佳材料,英语语言的发展与延续离不开乔叟的故事、莎士比亚的戏剧、拜伦的诗歌、狄更斯的小说和许许多多的英语文学作品。英语专业学生,若不阅读大量的英美文学作品就称不上高素质的英语人才,即使英语说得再流利、语法再正确、语音语调再标准也是淡而无味,缺乏文学修养和幽默智慧的火花。在英美文学的作品里,有许许多多各式各样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富有乡土气息的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作家的语言风格的材料。学生广泛地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和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学生在大量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同时,不会再是乏而无味地背诵单词和句型,而是沉浸在文学语言环境,以不同场合不同语言给之的感触来进一步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对作品的鉴赏能力,体验原汁原味、经典精邃的文学语言的魅力。
3.文学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交际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英美文学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培养文化鉴赏和跨文化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英美文学学习中,学生可以不受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尽情翱翔于历史的海洋中,亲身感受英美人民文明的进程。例如,在乔叟的作品里,可以感受到中古英国的英雄气概、神权的至高无上;在莎士比亚的剧本和诗歌里,可以感受人文精神的萌芽、人权意识的觉醒、人对科学知识对艺术的追求与渴望;在斯威夫特和勃朗特的小说里,可以体验18至19世纪资产阶级文明的启蒙、发展和腐朽;在哈代的作品里,可以感知工业化进程中虚伪的资本主义对人性的压抑、人类的无奈;在爱默生和梭罗的作品里,可以体会超验主义的唯美与理想;在海明威的作品里,可以看到美国民主的实质、人民的反战情绪……总之,学生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可以体察到人类对平等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为之而奋斗的艰苦历程,也会领略到历代战争和经济危机给英美人民带来的灾难,可以感受到世界人民对和平的企盼,对帝国主义的嫉恶,对人类命运的迷惘和关切。在这万花筒般的天地里,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将会得到纯净升华,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思辨将找到正确的航向,他们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将得到验证、巩固和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
二、英美文学教学的可行性
英美文学教学在我国各高校的开展经历了许多坎坷的道路。1960年之前,英美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普遍认为要接触西方文化,就要学习英语,而学习英语大可通过阅读大量英美文学材料及作品来提高。对当时大多数学府高校来说,教学任务的核心也随之放在了英美文学的课程上,特别是外语院校,对其英美文学的教学计划和课程都给予了极高的重视,同时也安排教师抽大量时间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到了1980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整个社会,乃至国际上的各种外语权威机构的外语理念进入我国外语教学界,人们开始认为英语只是用于交流的工具,能听会说就可以了,因此在此思想的指导下,英美文学首先受到了史无先例的冷落。这一点可以从1990年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得到清晰的了解,英美文学课程被官方列为选修课,英美文学从此一直处于低谷境界。
那么,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是什么呢?
1.许多爱好者被迫放弃了文学的研究。
2.各种国内外教学与研究杂志登载的英美文学类的文章少之又少。
3.对各高校学生来说,四年的英语专业学习,练就了一口流利的口语,但往往在涉外信息方面显得内容很匮乏、思维肤浅、底蕴很浅薄。
文学素质的下降必然导致外语素质的下降,这一思想对社会的影响终于在新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得到了新的答案,该新大纲重新把英美文学课程推到了必修课的位置,这就使得各高校从新把文学对社会、对人类不可或缺的影响有了彻底清晰的认识,英美文学重新有了生机、有了生命。
鉴于英美文学教学的历史和在当前外语课程设置中的地位,我们应当重新认识文学课,激活文学课,使文学课具有真正的实际作用。随着世贸的加入,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外语权威机构对英语教学在各高校的开展将给予更多的支持,坚信英美文学教学将在英语教学中体现其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1990.
[3]程爱民.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2002,(1).
一、教师要以高尚的思想、丰富的知识、正确的人生观做楷模
1.教师要以高尚的师德来感染学生。搞好思想教育,关键是教师本人要具有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上除了要认真钻研教材外,同时还要具有较高的马列主义理论素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崇高理想;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对学生要和蔼可亲、热情鼓励,切忌任意训斥、讽刺、挖苦,要以情感人、以理育人,不能光靠华丽、空洞的辞藻堆砌。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了干枯、苍白的语句,这语句只能培养伪君子。”
2.教师要以丰富的知识、正确的人生观作表率。语文教师不仅要以高尚的师德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要以扎实的语言学知识、文学知识、古今汉语知识、古今中外文学史知识,逻辑知识作功底,而且还要以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作表率。语文教材内容十分丰富,它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史地、自然各门学科和各个领域。教材中有许多关于祖国地大物博、山川秀丽、自然美景的描写;有许多民族英雄、爱国志士、革命先烈和爱国科学家优秀品质的记载。教师要以动情的表情去欣赏,以赞美的口吻去分析评价这些描写和记载,用激昂的情绪去感染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爱祖国、崇拜名人,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作表率。
二、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渗透德育
1.结合教材,联系实际,渗透社会主义公德。运用语文教材培养学生的社会道德情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关键是要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和分清假、丑、恶与真、善、美的能力。语文教材中,这方面的内容很多。在教学中,我们要特别注意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能够自觉地规范自己行为习惯。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鲁迅的《孔乙己》一文时,其中有一段关于咸亨酒店的掌柜叫伙计往酒里加水的情节,我适时引导,让学生认识到这样以次充好是有损社公德的不道德行为:同时摆出社会上种种不良现象:假冒产品、损人利己、敲诈勒索,牟取暴利等,这种损人利己的行为是社会主义公德所不允许的。一个人如果以私利为目的,那他最终会自取灭亡。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就会自觉地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
2.对比阅读中渗透思想教育。有比较才有鉴别。根据“彼此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感知对象,同时或相继出现,可提高感知效果”的心理原理,在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渗透思想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比较阅读的方法因文而异,根据突出的重点不同,可分为正面对比和反面对比。正面对比重在突出人物的优秀品质。例如,将《黄生借书说》与《为中华腾飞而立志成才》对比阅读,让学生认识到古人刻苦读书的精神,学习“为中华崛起”而面壁十年的钻研精神,更好地珍惜时光,发愤学习。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与《纪念白求恩》对比,让学生认识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精神。
3.正面析理,渗透健全、高尚的人格意识。高尔基说:“文学是社会阶级和社会集团的感情、意志、企图和希望等意识形态的表现。”文学作品中塑造的生动感人的英雄形象是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等高尚品质和树立坚韧、勇敢、谦逊、诚实、俭朴等优秀人格的好教材。例如在《谁是可爱的人》中,志愿军战士那种“纯洁和高尚”的品质,“坚韧和刚强”的意志,“美丽和宽广”的胸怀无不给人以人格美和精神力量。因此,课文中有许多民族英雄、人民英雄、革命先烈的事迹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极好教材。语文教学必须更多地阐发“渗透点”,充分开拓“渗透面”,有意识地从正面渗透高尚健全的人格思想。
4.潜移默化地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意识。讲授山水小品文能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陶冶性情、美化灵魂,这种渗透是在阅读、讲解和朗诵课文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渗透的。例如,在学习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一文时,那“神姿仙态的桂林的山”,那“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的漓江的水!”……把学生带入一幅优美多姿、深沉梦境般的图画之中,使学生感到赏心悦目,在遐思迩想中,感受到祖国壮丽河山的美好。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三、在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中渗透德育
课堂教学是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而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它可以给学生以全新的感觉,可以使学生丰富生活、增长见识,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1.课外举办“读书报告会”和“演讲会”。利用课余时间,我举办了“英雄在我心中”的演讲会和读书报告会。让学生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爱国志士、民族英雄的动人事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归类整理、演讲,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在广泛阅读中受到了思想教育。
2.广泛开展乡土、人情、美景社会调查活动。通过乡土、人情、美景社会调查,使学生认识到家乡山水景物的秀丽和物产的丰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一、提高高职生文学欣赏能力的意义
1.培养爱好兴趣,陶冶情操提高高职生的文学欣赏能力,不但可以陶冶高职生的情感及培养高职生的兴趣爱好,而且还可以使他们在学习中得到精神的放松,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学习效率,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我认为文学教育的第一件要事是养成高尚纯正的趣味”,[1]275“文学的修养可以说就是趣味的修养”。[1]253至于如何养成高尚纯正的趣味,朱光潜先生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多玩味第一流的文学作品。当然第一流的文学作品需要学生有相应的欣赏能力。
2.提高审美能力,满足需求提高高职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可以加深其对文学的认识,准确把握欣赏文学的方法,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及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等。《文学欣赏》着眼点是人的塑造,但是进入人心的途径则是作品。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既能够引导高职生感受和发现作品具有的真、善、美,又能够给与高职生以审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满足审美的需求,提高其审美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
3.升华思想境界,抵制丑恶提高高职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可以帮助他们形成一种抵制丑恶、向往美好的心灵,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中外古今的文学作品名篇都蕴涵着一种时代的声音,或者是超越了时代的伟大的灵魂的呐喊。学习它,领悟它,不但可以使高职生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而且还可以打开高职生的人生视界,领略更为丰富的人生内涵。
二、高职生在文学欣赏中存在的问题
1.阅读经典作品少,审美能力较低欣赏文学作品需要欣赏者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很好地去欣赏作品。包括欣赏者的社会阅历、政治思想水平、文化修养、道德情操、艺术修养等,这些将直接影响到他是否能很好地欣赏文学作品。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2]文学欣赏也是如此。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多读这样的作品,能从中受到审美教育,并进而提高欣赏能力。然而,当代高职教育存在“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过强的共性制约”[3]的弊端。尤其是在理工科高职院校的学生,认为学好专业课就万事大吉了,很少去阅读文学名著,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读过四大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不知道巴尔扎克是谁,不了解托尔斯泰是哪个国家的,再加上他们对文学知识和艺术知识非常欠缺,不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
2.欣赏方法把握不准确,欣赏态度存在庸俗化经典的文学作品有着深厚的人文意蕴,能够陶冶情操,升华思想。余秋雨说过,阅读经典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成熟的阅读者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4]爱因斯坦也曾表示:“艺术作品给我最高的幸福感受。我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是任何其他领域所不能及的。”[5]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大多高职生也只是看一些网络作品。即使阅读到比较优秀的作品,欣赏时对其评价与认识也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层次上,并不能从审美知识角度去对作品进行一个科学的评判,往往以一种单纯的取代美感,忽略了文学作品美的本质。
三、提高高职生文学欣赏能力的途径
1.鼓励高职生多读优秀文学作品文学欣赏是一个审美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审美再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给人们无穷的教益。所以,要鼓励学生多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只有多读,才能很好地做比较,才能品评出作品的高低。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提倡多读书、多思考,注重于文学作品的数量;歌德认为,“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文学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成的”,强调起点要高,侧重于审美对象的质量。[6]在文学作品的具体、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中,孕育着崇高的人文精神和真挚博大的情感。所以,多读、多思,并且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才能够扩大人们的认知领域,提高人的审美趣味和文学欣赏能力,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净化人的灵魂。
一、基于地域文学的大学语文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构建
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需要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教师要改变教学只能在课堂中完成的认识,要改革教学以单篇课文讲授为主的模式。实践教学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满足学生对课程的实际需求。作为地方院校的学生,他应该是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未来的建设者。这需要学校为地方培养“留得住、用得好”的毕业生,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要“接地气”,满足地方的发展需求。大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从文化层面对地方的情感认同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地域文学的大学语文实践教学需要从多方面予以构建:第一,有一本适当融入地方文学的大学语文教材。以中外文学经典组成大学语文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直以来通行的做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也取得很好的成效。作为地方院校来说,我们选用其他成熟的教材当然可以在短期内从面上实施教学。但有些问题却值得我们思索:大学语文教材“地方性”凸显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特色的培育。总的来说,大学语文现有教材内容都具有全面而系统的优点,但部分教材的个性特色和整体核心思想则需加强。大学语文教材适当融入地方文学主要是通过地方文学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通过面向地方文学的阅读实践和写作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第二,有一部操作性较强的实践教学大纲。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大纲是教学实践活动的指南,是教学实践活动安排的依据。作为一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大纲,它不同于一个专业的实践教学大纲。专业的实践教学大纲可以分学期完成不同的目标,而大学语文教学只有一定量的学时,制定实践大纲应充分考虑教学时数的限制。因此,大学语文实践教学大纲应该突出重点,主要从地方文学阅读、地方文学资料收集、地方文学田野调查、地方文化采风等方面予以安排。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会突破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而达到逐步内化为培育自身文化素养的自觉追求,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最终追求。第三,有一批代表性强且关系稳固的语文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大学语文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稳固的实践教学基地,不仅能充分满足学生实践教学需要,而且还能在实践教学基地与高校的长期互动中,实现双方多领域的合作。作为一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基地,它的创建应该紧密结合课程的需求与特色,同时应该考虑实践活动开展的便利性。教研室应当制定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规范管理要求,明确实践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指导教师的职责以及管理措施等。第四,有一些影响较大且成果丰富的语文实践教学重点团队。在具体的组织方式上,大学语文实践教学活动可以采取合作学习的模式,以若干个学生为一个基本单位组成学习团队,团队的划分应根据学生的兴趣、语文能力等因素,团队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每个团队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实践环节强调每个成员都要参与。在合作式的实践教学中,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创新理念和竞争意识都能得到加强。但大学语文教学由于学生来源比较广,授课教师数量也比较多,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活动因此很难做到均衡开展。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组建一些重点团队,对重点团队予以重点支持。通过总结和宣传重点团队的实践成果,在学校和地方产生良好的影响,以此促进大学语文实践教学活动得到良性的持续开展。第五,有一套具体灵活的实施内容和方法。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活动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可以组织民间文学采风,地方文学资料的田野调查,以地方自然或人文景观为主题的征文比赛,凸显地方主题的演讲朗诵活动,地方街区规范用字调查,城市市民阅读习惯调查、公务文风的学习调研以及有关地方文学作品的改编和表演等。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在内容的设计上要避免空洞,要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在方法的选择上,要有操作性强的切实措施。第六,有一个合理的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评价办法以及教学反馈机制。现有的大学语文期末考核方式一般是考试或考查,最终成绩结合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进行评定。这样的评价方法在操作上简便易行,但不能够很好地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状况以及语文的应用能力,尤其是对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行为和效果评价不够。在对学生评价方法上,我们可以融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如对学生的调研报告、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情况进行考核,其成绩纳入学期总评成绩。在考核目标上,我们对学生除了必要的文学知识考查以外还应该结合地方文学设计更加开放的问题,使得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学习素养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展现。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要取得良性发展,还需要建立师生能够平等交流的教学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意见,从而不断改进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大学语文实践教学体系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体现为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这实际上对学校和教师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学语文实践教学需要学校给予政策支持,在课时及经费方面予以必要的扶持;大学语文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还需要教师在观念上有所更新,我们强调人文教育不是说固守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文学知识的承传方面确实有其优势,但随着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大学语文课程也需要与时俱进,在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加重视实践教学。
二、构建基于地域文学的大学语文实践教学体系应当注意的问题
实践教学可以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搭建良好的平台,地方文学可以为大学语文实施实践教学创造便利的载体。基于地方文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创新了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而且还有力推动教学方式、学生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变革。当然,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要处理好“功用”“实践”“人文教育”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我们一方面应当看到学生就业中实用技能得到越来越重视的趋势,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学生在选课时也越来越重视功用性,“学习这门课对我有什么用”是学生选课首先会思考的问题。教师如果仅仅只是批评学生功利主义的选课观,这是不够的,学生也难以接受。因此,课程教学还是要审视自身,从加强课程的实践性来增强课程的“功用性”,“功用”是靠实践来积累和实现的。但强调“功用”,并不是排斥“人文教育”。基于地方文学的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应该紧扣实践的精神,在实践中感知文学、探究文学,从而使学生在心灵上受到真正的感染,实现大学语文“人文教育”的目的。第二,要处理好地方文学与中国文学之间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我们应该看到基于地方文学的大学语文教学在知识系统性方面存在的缺陷。为避免知识系统性的缺陷,我们可以采取的办法有:一是教材编写首先应有核心思想,然后概括出若干个单元主题,单元的主题既要精练典雅,又要切合地方文化的精髓,每个单元主题能涵盖选文的思想内容。每个单元既有地方文学的经典代表,又选入中国文学史上反映类似主题的经典作品作为单元的拓展;二是有必要通过单篇课文的相关知识链接和研读思考,使课程内容避免封闭而呈现出开放的特点。根据每单元课文的具体内容,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好实践教学的主题,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三是教材中以附录的形式简要标明中国文学史和地域文学史上比较重要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及作家作品的主要特征,让学生对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有大致的了解,这既方便学生查阅,也可用于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的阅读实践。第三,基于地域文学的大学语文实践教学并不是对现行的教学体系和方法的全盘否定,更不是对课堂教学的漠视和放任自流,实际上良好的课堂教学是实践教学能够得到顺利开展的前提。只有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才能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教学的兴趣,同时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获得的知识又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从而实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良性互动。总之,基于地域文学的大学语文实践教学应注意符合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功能。地方文学进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其是否符合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功能决定了课程的发展基础和生命力。从教学改革的层面来说,结合地域文学来实施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可以改变现有大学语文教学内容面面俱到、实践教学载体缺失和核心指向不明的不足。当然,把地域文学应用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并不是要把我们的教学拘囿于地域文学相对局部的空间里,而是透过一个独特的视角开放地引导学生感知全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元性,通过大学语文实践教学逐步培养学生了解地方文化及其价值,形成关注和热爱地域文学的意识,从而通过实践的层面更好地实现人文教育的目标。
作者:张小明单位:黄山学院
1.引言
教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认为,大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大量英美文学作品,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理解西方文化和价值体系,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文学修养,拓宽自己的思维与眼界,也有助于形成科学、全面、积极、开放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英美文学课如何导入是人们长期争论的一个话题。由于文学本身复杂的结构和独特的语言以及所反映的特定的历史、文化、政治等背景的不同,对学生乃至教师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大学英语课堂一直将文学排斥在外。目前,我国正规高等院校英语专业都把英美文学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但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英美文学课却一直处于缺失的状态。我国现行的大学英语教育过于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更多的是针对四、六级考试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不少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有着急功近利的思想,认为文学课对于我们市场经济来说根本没有什么用处,对英美文学文化知之甚少。
早在二十世纪中期,著名语言学家Povey就提出了“文学通过广泛的微妙的词汇运用,复杂精确的句法来拓宽学生的语言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各种语言技能”。由于多年来我国大学英语应试教育的影响,该理论一直未得到大学英语教学界的重视。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大学生英语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以及国内大学英语改革的逐步发展,许多外语教学研究者又重新提出了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导入文学作品、培养学生英美文学意识与能力的观点(蔡国华,2002;段国重,2005;薛玉秀,2006;周晓,2007)。与此同时国内两大外语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近年来也纷纷出版专为提升大学生文学阅读与欣赏能力的各种书籍。随着当前外语界对该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大学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英美文学意识与能力必将成为大学英语新一轮改革的重点。文学作为人文学科中重要的一个分支,文学素养作为人才重要的素质之一,在高等教育中,应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英美文学教学也应纳入到大学英语教学的体系中来,应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然而,面对文学意识与能力十分薄弱的非英语专业,尤其是理工科学生,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他们的英美文学素养,进而提高他们的英语综合素质,关于此项研究目前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领域尚未得到开展。
2.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必要性
为了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日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其中提到的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向大学英语教师传达了这样的信息:仅仅关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是不够的,因为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并不等同于这五种技能简单地相加。从一定程度上讲,较好的综合语言能力应该非常接近于某种语言的包含读写能力在内的文化教养或文化素养。
2.1学习英美文学可以增强我们对其文化的感知。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离不开语言,而语言也不可能超越文化而独立存在,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的学习也是文化的学习,而文学学习是文化学习的一种有效而直接的途径。学生通过对英语文学作品的研读接触到西方文化中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评判视角等特定的意识形态,从而对他国文化理解、包容、尊重,有助于培养具有文化意识的国际化人才。
2.2学习英美文学可以增强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语言学习需要有大量的输入才可能有正确的输出,文学语言是语言的精华和语言的多样性的体现,涉及到最高雅的书面语和最通俗的口头语,从而为语言学习提供可以效仿的语言环境和模仿样本。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扩充词汇量,学习具体语境下真实的语言,增强语感,提高自己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2.3学习英美文学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
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品位不同作家的不同文体、不同语言风格,学生可以从表层学习深入到深层次的语言学习、提高文学修养和审美水平。大学英语不同于其它社会学科的最显著特征就在于它蕴涵的人文性,其教材中的大多数课文,无论是词的选择、句的结构、篇章的布局还是修辞方法、韵律节奏的使用都蕴涵着丰富的情感,许多课文都是反映人类真善美情感的美文。因此,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文学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使其智能与身心得到和谐全面发展。鉴于此,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应该向学生展示英美文学的魅力,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正确、合理的引导,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兴趣,引导、鼓励学生循序渐进地阅读文学作品,积极探索文学学习的方式方法,以拓宽大学生的思维与眼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文学素养,使他们在未来的国际交往中做到游刃有余。
3.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方法及途径
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英美文学内容,要明确教学目标,宏观把握微观入手,采用基于网络的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的教学模式和多元化的教学形式。
3.1充分利用大学英语教材的文学性
为了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学能力,为他们开设英美文学课固然是最好的方法,但在现阶段,想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为全体学生开设这样的必修课显然也不现实。其实,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中的课文,无论体裁和题材,都具有很好的文学性,我们不妨充分地利用。教学以阅读和欣赏为主,不必强求学生英美文学知识方面的系统性、连贯性以及文学批评的理论性。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体验和感悟英美文学的内涵和美感。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合作学习。
3.2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式教学模式
传统英美文学教学多采用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作为认知过程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式教学模式除了传统的粉笔、黑板外,主要依托现代化的多媒体计算机和信息网络系统。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指定的教材,而是包括了当前学习主题有关的所有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和音像资料等。通过视、听、说,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技能,而且这种有声教学使学生兴趣盎然,生动的画面使他们对文学作品印象深刻。该教学模式提倡教学的重心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为以“学”为中心,注重让学生亲身感受、亲身体验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肯定学生对文本的再创造作用,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习文学的浓厚兴趣,促进他们英语水平的提高。
3.3课内外师生互动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能力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对文学课程的学习缺乏一定的主动性。大学英语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课堂,所以课堂上学生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对课堂的提问策略、内容、形式等问题进行改变。上述提到的都可以以课堂讨论、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文学性,也可以要求他们课外讨论、收集素材,再到课内交流展示,这就将学生文学能力的培养延伸到了课外。课外文学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具有更大的空间,如放映由英语原著改编的电影电视;收听或播放各种英语文学作品的广播;组织英语文学社、英语戏剧社、英语诗歌俱乐部等;进行诗歌、散文朗诵会;排演英语短剧等。学生会在这些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
4.结语
关键词:英语文学;必要性;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263-02
英美文学教学在英语专业教学中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知识课。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与欣赏英美文学原著的能力,并通过这种能力提高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它不仅仅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审美敏感性,以及敏锐感受生活、认知生活的能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社会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已成为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的一项迫切任务。英美文学课的设置在新的教学大纲中得到充分的肯定,但并不意味着目前英美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都得到了解决。因此重新探讨英美文学教学在英语专业教学中作用地位及其教学突破是极为必要的。
一、英美文学教学的必要性
(一)文学与文化
文学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思想的结晶,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文化的载体,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习俗等许多文化的因素。要掌握一门外语一方面是它的工具性,另一方面是它的人文性和思想性,后者包括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文化和文学的敏感性及修养。通过英美文学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和文学素质,塑造完美人格,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使之成为具备较高素质的英语人才。
(二)文学与语言
众所周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又是艺术的语言,是语言大师经过加工提炼的语言。它具有形象生动、凝练精美、典雅深邃的特点,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最好的语言材料;文学语言也具有生活语言的特征,它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具有朴实自然,通俗易懂,易为学生阅读和吸收的特点。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不会再是单调乏味地背诵单词和句型,而是沉浸在作者基于现实生活并经艺术加工和创造的世界里。他们仿佛亲临语言环境,感受到不同场合不同语言的运用,从而进一步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学生在这个文学艺术殿堂里,可以尽情呼吸着他乡泥土的芬芳,饱览异国的风土人情,神奇大地的自然风光,接受人文、美学和哲学及人类文明的熏陶,感受真实的客观和原汁原味的语言,体验经典精邃的文学语言的表达魅力。
(三)文学与人文素质
外语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基本素质、文化素质在英语人才素质教育和培养中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学生的人文素质,它是一个人的宝贵财富、是一个人事业成功长期起作用的因素。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品德修养、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交际能力等。
二、英美文学教学的可行性
(一)大纲的落实与保障英美文学教学在我国经历了许多坎坷曲折的历程
20世纪60年代前,英美文学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人们普遍认为学习英语可以通过大量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来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其教学的中心也是围绕英美文学教学进行,他们认为英美文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文化修养和英语素质必不可少的课程。外语学院和综合性大学外语系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都非常强调英美文学教学的作用和地位,高年级开设英美文学课基本每周保持在4-6节,教师还要安排大量的课外时间指导学生阅读英美文学原著。事实证明,我国外国语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外语学院中的知名学者哪一个不都是在英美文学的熏陶下成为语言大师的。而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文体风格及文化意蕴对非英语本族语的学生来说,显然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在文学教学中借鉴该理论,除了注重文本(课本)与读者(学生)间的关系,还须对教师的作用及其三者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我们以为,文学教学中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始于课堂教学正式开始之前,即在学生为课堂教学做准备的过程中。他们应该主动、独立地介入文本之中,以各自独特的人生经验去探索文本,他们对文本有着各自的潜伏意象。
(二)课程的改革改革目前高校英语课程设置是真正落实重视英美文学教学的第一步
从大纲上看,文学课有了理论和政策的保障,同时也有了一定的课时量,但目前专业英语的文学课程一般都是在3、4年级开设,每周也还只有2课时,实践中英美文学的阅读量仍然没有得到落实。在我国英语教育界,始终认为专业英语学生需要有一个基础阶段(4个学期)来训练学生的基础英语如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还认为进入高校的新生不具备阅读英文原著的能力。现在的问题是英语专业学生是否一定要有4个学期的基础训练过程?学生经过基础阶段训练后,是不是就一定有时间和精力来保证学习英美文学?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现在学生进入大学三年级后比较乐观的估计也只有2个学期多一点的时间接受英美文学的熏陶。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相当一部分学生一进入大学三年级开始考虑毕业求职问题了,许多学生一进入三年级就纷纷进入企事业单位实习、见习或兼职,虽然教育部一再强调用人单位在11月之前不得进入高校招聘人才,但这一点也是形同虚设;另外许多高校为了使本校的学生在参加每年三月份专业英语8级考试中在获得较好的名次,纷纷在第7学期就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应试练习,学生基本上没有很多的时间花在其他专业课上,更不用说花精力在英美文学课上了,这势必造成文学作品阅读量的减少。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惟一办法是压缩英语的基础课程。如果能够压缩英语基础课程,把前4学期的基础必修课压缩到3个学期或更少一点,把文学课提前一个学期授课,使文学课的教学有一定时间的保障和落实。那么在现阶段压缩英语基础课程是否可行?根据我们的调查和教学经历,按照我国目前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入学水平,压缩英语基础课程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完全有必要的。笔者认为,如果英语专业的新生3000-4000左右的词汇进入大学,那么基础英语的课程是完全可以压缩的。在基础阶段学习过程中,除了英语专业学生必须要接受训练的技能课程,如英语听力、口语、语音等课外,完全可以将英美文学课提前到大二下学期进行,学生可以更早地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感受到英语文学的魅力,极大地提高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兴趣,从而广泛地自觉地去阅读英美文学原著。文学是一种资源,文学教学就是开发这一资源,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习者的人文修养水平、文学鉴赏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鉴于英美文学教学在当前的外语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地位,我们应当重新认真探讨文学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激活文学课的效力,使文学课教学真正具有相关性,真正富有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用英美文学名著的人文思想、智慧和魅力去吸引学生,征服学生是坚守文学教学阵地的一种有效手段。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语界对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学教学的重视将会有增无减,人们对外语教学的目的和外语人才培养规格的认识将进一步的深化,坚信英美文学教学将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并在21世纪挑战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经济越发达,作为中国高素质人才的大学生约需要人文素质教育,否则,大学生将会成为功利追求的产物,这个社会就不会再有真善美。大学生应该去多品读中外文学作品,在美的熏陶下,陶冶情操,充实心灵,启迪智慧,发展能力,从而促进自身整体素质的形成,更好的服务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英语文学是英国国家人民千百年来创造的灿烂文明的结晶,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研究文学,对于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了解英语国家人民的特点与价值观,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与交流,有着重要作用,我国文学研究领域近年来在广度与深度都有新的拓展,对各英语国家文学思潮、理论、流派的研究,对英语文学的各种体载及其表现手法的研究进行得更加深入。
参考文献:
\[1\]王守仁.英国文学选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
论文摘要:高职语文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单一的课程内容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本文从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出发,探析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提出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公共必修职业能力课程体系和考核模式,以解决学生职业能力不足的问题。
当前,高职语文教学仍处在摸索和创新阶段,而高职语文作为一门融工具性、实用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于一体的文化基础课.对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但就目前来看,受到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高职语文教学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职业能力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教学目标的实现和高职语文教学特色的形成。针对这些问题,许多学者和一线教师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改革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推动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学实践表明,建立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以职业能力考核为目标的高职语文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社会对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需求。
一、高职语文教学面临的问题
高职语文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单一的课程内容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职语文教学固有的弊端也日渐明显。
1.对高职语文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很多院校只认识到高职语文是一门文化基础课程,大多数专业只开设《大学语文》,甚至不开设;有的专业不开设《大学语文》,或开设《应用写作》课程,没有认识到高职语文也可以作为一门综合的技能课程,也有相应的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2.高职语文教学存在学科地位弱、课时量少、教学形式和手段落后、评价体系单一等诸多问题。
3.高职学生语文运用能力不足与社会对职业能力要求不断提升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知识经济时代呼吁把人才作为人力资源对待.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毕业生素质与用人单位要求存在差距,缺少基本礼仪和面试技巧。对应聘岗位了解不多,答非所问是较为严重的问题,甚至一些高职生在毕业时。连自荐信都不知如何写。
4.高职语文教学师资薄弱。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学理念有待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有待提升,这些都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正确定位《大学语文》,树立以人文教育为主的“大语文”教育观
每一个历史阶段的教学,只能解决某一阶段的教学任务。一门课程的教学只能解决某一方面的教学课题。当前对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很模糊,大多把它作为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能教材,笔者认为这既不合理又不科学。虽然,一些学者和基层教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体系等提出了积极的有意义的探索和创新,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难题和瓶颈.特别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徐中玉指出:“大学语文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门文化教育、人文教育基础课”.“对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人文素质方面具有普遍而深远的意义”。…笔者认为《大学语文》更应该侧重人文性和审美性.多进行人文教育。这里讲的人文教育主要是针对唯科学主义、理性主义、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流弊提出来的。“人文教育,就是以‘人’为目的,以‘文’为手段,实现人文关怀的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其中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精神是以人为主题.以文化建构为底蕴,以意义追求为指向的人的生命体现,生命确立,生命发展的法则和原则”。语文教学长期以来陷入一个误区,就是更多地把语文作为工具性来看待,因而注重作者介绍、写作背景介绍、字词讲解、段落划分、主题归纳、写作特点总结等固定模式教学,却忽略了整体性的解读,往往造成整体意境的割裂,进而忽略了它的人文性和审美性构建。《大学语文》教学应该突破这一模式,教师应有“大语文”概念,结合天文地理、自然科学,更多地用比较联想的方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会为人处事的原则和道理。《大学语文》用文学艺术的形式,以情感人.这是任何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程都无法替代的。
三、确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语文课程体系
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认为:“语文实际上也是人的一种技能,更应该把语文当作一种技能进行学习和传授,而不仅仅是基础。很多学校在分科目的时候,也把语文放在基础学科里。到了大学,也把语文作为公共基础课,直至教育行政部门的许多文件讲话中,也把语文列入基础性学科。这些固然都没有错,但过于强调语文学科的基础性有意无意中就淡化了它的技能性,以及它作为社会需要的一种最基本的交流能力。”可见,高职语文教学必须把它作为是一门综合课程,一种技能来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语言能力、阅读理解分析能力、写作表达能力、口语交流能力,提升学生获得外界信息和指令并进行筛选运用交流的水平,成为学生面对职业变革,应对市场竞争和社会挑战,实现个人职业生涯所必备的最基本的技能。这就要求对高职语文教学进行改革,突破原有的传统思维,扩大内涵,延伸解读,从阅读教学、听说教学、写作教学三方面建立公共必修职业能力课程体系.以便解决高职学生语文运用能力不足和社会需求提升矛盾的问题。
1.在阅读教学方面,建立以《大学语文》为主的基础课程,对外延伸,使学生具备较强的阅读鉴赏能力、理解分析能力、筛选运用信息能力。教师可着重进行阅读分析和文学鉴赏,让学生体味中外文学经典,通过了解和体会人类语言文化的精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增加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提升文学品位,促进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帮助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2.在听说教学方面,可以选择开设《演讲与口才》、
《应用口才》、《商务口才》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听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之一,是个人知识、智慧与能力的综合反映.体现出独特的人格魅力,它能让人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人取得事业的成功。教师可以在教学手段上不断更新,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采用仿真环境的模拟实训和考核方式,通过各种途径展开有效训练,循序渐进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口语交际水平,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并由此引发充实和完善自己的内在需要,最终实现内外兼修。
3.在写作教学方面,可以选择开设《商务写作》、《应用写作》、《文学写作》等课程,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大学毕业生不一定会写小说、诗歌,但一定要会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通顺又扎实不可。”其中“实用的文章”就是应用文。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人不仅具备职业的专业技能,而且具备一定的应用写作能力。不论是市场调研、商业策划、企业书函,还是个人求职书、工作报告、竞聘演说等都需要一定的应用写作能力。高职语文教学中开设应用写作课程是市场经济发展对高职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也是高职学生必备语文能力的需要。应用写作的教学是一种实用性、应用性、技巧性很强的写作教学。因此,在教学中应以技能培养为主线,建构基于课堂教学、校园网应用写作教学平台和课外实训的开放性、立体化应用写作教学训练体系,提高学生写作的基本技能。
四、建立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高职语文教学考核模式
高职语文教学过去以文学知识、语言知识考核为主,侧重对学生的记忆和阅读分析能力的考核.对听说写方面的考核不够重视,这种考核模式不太符合高职语文教学的要求,也不太适应社会对职业能力的需求。为此学校应改革教学考核模式,通过对高职学生从事职业的岗位进行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准入考核,进一步夯实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基础,强化职业能力训练,以适应职业的技能要求、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变化的需求。
1.转变以知识考核为主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考核模式。
过去对高职语文教学的考核主要是以知识考核为主,听说写方面不够重视,为此,在考核过程中可以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注重过程的考核办法。鉴于课程实施的开放性和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视,课程的考核应以课内成绩和课外的动态考核相结合,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着重听说写方面的考核。既有理论又有实践,两者有机统一于培养学生听说写能力,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又能培养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
论文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英美文学,西方文化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是否应该好好思考一下:怎样才能顺应改革的需求,改变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呢?当然,我们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然而除了多听、多说、多训练以外,我们似乎还应适当在教学中融入一些西方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以此作为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途径。
适当的英美文学和西方社会文化介绍对于英语教学益处很大。
1.1 适应新版教材,即上外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目前许多高校都在使用此教材。该教材教学理念先进,题材广泛,体裁多样,词汇时尚,很适合教师融入一些背景知识。例如第三册第二单元Civil –Rights Heroes讲述了美国黑人如何艰难地取得了应有的权利与自由。如果仅讲解语言点,则选择这篇文章就无甚意义。教师应先介绍那个时期涌现出来的英雄及他们的英雄事迹,然后再引入正文,并借机教导学生要学习他们的精神,勇敢克服困难。
1.2 可以一定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节仅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课是枯燥无味的。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根据授课内容,把课堂变成具体的交际场所,达到教学互动。英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机会发挥他们学习英语的主动性、自主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师生共同完成课堂教学活动,营造出一种学生积极参与并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崭新的课堂气氛。在介绍背景知识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历史知识参与进来,达到教学互动。尤其是在介绍西方社会文化时,学生更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的产物。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同样,外语教学也不能脱离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和历史。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掌握一些西方社会历史文化知识很重要,但目前仍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列举出海明威的作品。因此,在大学英语课上,教师应经常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进行文化导入。英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外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兼容并举,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3 有利于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教育部新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进行有效的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加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国际交流需要。”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逐渐成为英语教学的重点。
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是在英语学习和英语交际中体现出的运用英语的综合素质。英语专业根据英语教学的特点,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实际包括了英语知识,如语音、语法、语义、语用等知识;交际能力,如运用听、说、读、写等达到交际目的的能力;文化素质,如个人修养,中西文化意识,与人合作的能力;相关策略,如学习策略、交际策略等。因此,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其实是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介绍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时,学生一方面锻炼了听的技能,另一方面也可参与进来,达成互动,锻炼口语技能。这样的一节课才是培养综合素质的一节课,从而顺应教学改革的要求。
融入英美文学和西方文化之策略
2.1 结合每篇文章的写作年代,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这可能会涉及到英美文学。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掌握一些西方社会历史文化知识很重要,但目前仍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列举出海明威的作品。因此,在大学英语课上,教师应经常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还以第三册第二单元为例。文章是关于内战时期的事情,教师就可以先介绍当时的民权运动与奴隶制及当时众所周知的英雄人物,如林肯、肯尼迪等;另外文章中还提到了小说Uncle Tom’s Cabin。教师可以大概介绍这本书的作者及内容。如有时间,也可以涉及其他的一些名著与作者,并推荐给学生课下阅读。
2.2 文章的内容有时也会要求教师介绍一些西方社会文化知识。中西方文化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如隐私方面的冲突、时间观方面的冲突、客套语方面的冲突及餐饮习俗方面的冲突。
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极有必要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第二册第一单元Ways of Learning 一课,就需要介绍中西方不同的教育理念。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的国际形势分析两种教育制度的差异与利弊,并可以引入西方人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这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体会到一定的学习英语的乐趣。
2.3 在传授语言技能时,也应适当融入西方文化。人们对遇到的现象、事物和行为的评价和解释是建立在本身文化的基础之上的,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同样如此,因此往往会造成交际的障碍,其根源就在于忽略了语用的迁移。文化不同,语言的使用规则就会不同,一种文化的标准规范只能在自身中按其特定条件加以解释,而不能以此为规范来描述另一种文化,否则必然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其深层原因就在于人们缺乏对社会语言差异的敏感性,会无意识地进行语用迁移,而这种后果有时会很严重。所以教师在讲解语言技能时,也要考虑到这一点。例如在讲解翻译技巧时,除了告诉学生做到“信、达、雅”以外,也应提醒学生注意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免闹出笑话。在我们语言里的“吹牛”,英语里变成了“talk horse”;我们的“黄色书籍”在英文里却采用“blue”;我国的羊绒制品在国际上评价颇好,北方某厂曾出口一种“双羊”牌高档羊绒被,商标被译成英文Goats,结果销路特别不好,原因就在于在英语中goat这个词除了本意“山羊”外,还有“色鬼”之意。
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令人担忧,教学改革不能仅局限于教材的改变。在大学里,英语教学的课时非常有限,但学生在课余有充分的可支配时间,因此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从中吸取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另外,有外教的学校还应充分发挥外教在西方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他们是活的文化教材,让学生直接与外教交流,听外教做报告或讲课,其言传身教会对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不过,我们还应注意“适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有意识的地进行文化导入,不仅强调英美文化,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用英语宣传中国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西方社会中有很多过于开放的理念并不适合中国国情,因此,教师应该适当引导学生,以免学生陷入“西方超前文化”的误区。
参考文献:
[1] 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8卷第6期,121-123
[2] 韩桂茹.语言文化教学与外语素质教育[J],文教资料,2006(2):58-59.
[3]华泉坤.21世纪外语对师资素质的要求[J],外语研究,2000,(4):1-2.
[4] 吴锋针,中西习俗文化“冲突”。《绥化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90-92
我国美术高考内容缺失了国画教育内容,考的是西洋绘画内容,走向了西洋画教育的道路,在中国土地上培育西洋画的新苗。纵观我国近年来的美术高考内容,都是素描、水彩、水粉、速写之类的西洋绘画内容,无形之中把美术教育引向了西画教育,这种“扬西抑中”的做法无疑是高校中国画教育走向衰落最大罪魁祸首。由于学生从小就缺乏笔墨书法功底,在高校就是想学国画都是那么艰难,因为笔墨技法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短短的两年之内想打好坚实的国画基础比较艰难,别说什么国画创作了。高校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教学模式不但老化陈旧,而且采取西洋美术教学模式,重视西画基础教学,缺乏国画基础教学,教育导向已经严重偏离本土艺术教育,导致学生最终选择西画众多,选择国画专业的学生寥寥无几。以上几个主要原因就是导致我国高校国画教育走向衰微的主要因素,如果不改变上述这些现状,我国的国画教育将不堪设想。
二、我国高校国画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由于我国艺术教育偏离了“主航道”,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土国画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结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艺术成就,到了今天却成了末日黄花,得不到世人的重视,得不到教育部门的重视,相反把外国的艺术教育引入中国后却了成了“座上宾”,这种崇洋的做法实在有损中国人的自尊心。我们不反对吸收借鉴西洋绘画的技法,但不能因此把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精髓给抛弃了。虽然我们高校国画教育还在进行,但是它的没落不完全是时展造就的,而是一种人为的教育偏向导致的,是一种有意识的误导造成的。长此以往,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国画艺术将岌岌可危,没有这种忧患意识是很可怕的。所以有识之士要警醒起来,极力倡导我国的国画教育要从中小学抓起,在中小学普及中国画教育势在必行。只有打下坚实的国画基础,才能为高校输送大批合格的生源,也有利于高校培养顶尖的艺术人才。高校国画教学也要随之发生重大改变,不能再因循守旧,要打破常规,改革旧有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极力改变陈旧的思想,把国画教育提高到应有的地位,把国画教学提升到一定的水平。
现在一些普通本科院校的国画教学力量很薄弱,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和教师专业水平存在的问题,也是导致国画教学质量下降的一个主要因素。一些著名高校由于教学条件远远优于普通本科院校,所以不存在师资不足和专业水平的问题,但是名校毕竟是少数,普及国画教育还是要依赖于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作为承担国画教学主力军的普通高校,在引进国画人才方面比较困难,很多落后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由于很难招聘到艺术硕士、博士一类的人才,大部分艺术教师都是本科学历,由于学历不达标,无论教学水平还是知识修养、能力、教学经验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差距,本科学生甚至瞧不起本科教师教学。由于国画教师缺乏和学生对于国画的偏见,导致国画教学力量非常薄弱。甚至有些美术学院的领导自身不画国画或者对国画的偏见也会导致学生重视西画,轻视国画。有的学院国画教师仅仅只会工笔绘画创作,对于写意画根本不敢接触,所以更不敢从事写意花鸟、山水、人物教学,这样就导致了写意国画的缺失,教学专业不完整,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能是“半成品”。针对以上种种情况,高校的国画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三、高校国画教育教学改革的措施
从以上我国高校国画艺术教学存在的问题来看,我们要加大教学改革力度,要改变过去那种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那么如何改革,笔者有以下几种建议,一供同仁参考和借鉴。
首先,我们的国画教育要从孩子抓起,从最底层、最基础抓起,万丈高楼需要从根基一步步建起。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文化和艺术,从小学起,从我学起,大凡热爱国画,有一定艺术天赋的中小学学生,学校不妨集中起来,开个兴趣学习班,作为高校艺术生的后备军。在中小学发现了绘画人才就可以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让他们在国画学习上“吃得饱,吃得好”。很多学校开始了一些艺术特色班,这是非常好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把有艺术天赋的、热爱学习美术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集训,有利于艺术特长生的成长。非常遗憾的是,这些特色班的教学只是为高考训练学生的西画基础技能、技法,完全忽略了国画教学内容,主要原因还是高考教学制度的问题。
其次,改革我国现有的美术高考制度,这不是我们普通教师所能做到的,需要教育部进行改革旧有的高校制度,我们只能呼吁吧。在美术高考内容中加入国画的创作或临摹。有意识的强化国画学习,把国画和书法作为高考的一项主要考试内容,扭转过去那种西画一边倒的局面。在考试内容上,增加国画线描、国画写意花鸟、山水画的临摹或创作。把西画中的水彩和水粉课程可以若弱化下去。这样就大大有利于中小学国画教育。因为在高校里还要进行西洋绘画基础教学的,所以加重国画考试内容比例,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国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意识形态上要有意识地导向中国画教育。
第三、高校艺术教学模式的改革。很多高校在大一大二时完全都是西洋绘画基础教学,例如素描、水彩、水粉等课程的学习,等到了大二才开始分专业,专业分完了,学生真正学习专业的时间也不过区区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在这么短短的时间内学生又能学习到多少真正的专业技能和理论呢?最后都是学习点皮毛。学生感叹到4年大学自己的专业基础一点也不扎实。那么我们要改观这种教学模式,在大一时开设素描、水彩、水粉课程,为今后打下一定的造型能力和色彩感觉服务的。大二时就开始分专业,甚至在大一下半年就可以分专业。这样把学生最感兴趣的专业时间大大提高到2.5年———3年的学习时间,专业技能就能得到大大加强。尤其国画教学更是越早越好。大一时就应该加入一定量的国画学习,让学生学习国画线条白描,锻炼学生用线进行造型能力,还要求学生每天必须练习一定量的书法。那些真正爱好国画的学生不妨提前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国画班,因为中国画不需要西方科学的透视法规,也不需要严格的光影效果和色彩。
第四、高校国画教学内容的改革措施。国画教学内容包含着书法教学、绘画技法教学、构图学、创作教学、艺术理论教学等内容。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很多内容被忽略了。如作为基本功的书法教学是国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它是练习用笔用墨的基本功,也是练习线条造型能力的手段,书法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它与国画完美结合形成中国画特有的“诗、书、画、印”艺术形式。然而很多院校不重视这项内容教学,这方面要得到加强。还有就是只重视绘画技法教学,不重视艺术理论教学,中国画最高境界是“气韵生动”,画面意境之美的创作来自于画家自身的文学修养和高深的艺术理论修养,然而现在很多艺术生,由于高中文化课就很差,导致他们不喜欢文化课,更害怕艺术理论课学习,由于文学修养和艺术理论修养严重缺失,导致学生创作不出有一定水准的国画作品。加大艺术理论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要求学生课外多读一些中外文学名著,具有丰富的文学知识是一个艺术家必备的。
第五、加强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培养和理论的培养。很多教师自己都不具备深厚的专业技能和理论修养,怎么能教好学生呢?很多教师国画技法单一,有的老师只会工笔,有的老师只会写意,有的老师只会花鸟,有的只会山水,这样由于自身专业的狭隘导致教学的严重局限,甚至个别学校国画专业教师都擅长工笔,写意画教学几乎没有,这样如何开展国画的全面教学呢?加强教师的专业技能,除了自己利用业余时间不断自我修炼之外,学院也要给教师提供进修的机会,把自己不足的专业给弥补上去。自己有一碗水,才能给学生半碗水。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不用多说了。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