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8 09:24: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颅内高压患者的护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颅脑损伤;康复期;高压氧;综合护理
颅脑损伤患者一般病情危重,且伴有失语、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大量文献报道证实[1-3],恢复期给予颅脑损伤患者高压氧治疗及综合护理干预可大幅度提高患者生存率。为了证实上述结论,本次抽取64例颅脑损伤康复期患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64例颅脑损伤康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高压氧治疗。其中脑挫裂伤者34例,脑震荡者10例,脑干损伤者8例,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者12例。采用掷骰子法进行分组:对照组32例中,男29例,女3例,年龄13~68岁,平均(42.2±11.6)岁,病程1~9个月,平均(4.5±2.4)个月;32例观察组中,男30例,女2例,年龄14~69岁,平均(42.6±11.4)岁,病程2~10个月,平均(4.9±2.8)个月。两组基线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
纳入标准:①经颅脑CT、MRI确诊;②经外科手术、降颅内压、抗感染等综合治疗后,生命体征趋于平稳;③患者家属知情研究内容,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并发有严重器质性疾病;②并发有胸腹、多发性肋骨骨折等疾病;③并发有活动性内出血。
1.2方法
1.2.1高压氧疗法 将患者送入高压氧舱后,缓慢加压至0.1MPa,稳压后给予患者面罩吸氧,连续吸氧30 min后,休息10 min,再吸氧20 min,缓慢减压出舱。针对昏迷、气管切开患者,采用单人纯氧加压氧舱进行供氧,纯氧加压氧舱稳压后持续给氧50 min。
1.2.2护理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护理人员遵照医嘱为患者提供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护理人员在治疗期间为患者提供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2.2.1入舱前护理干预 ①心理干预:意识清醒患者因对高压氧治疗知识知之甚少,很容易产生紧张、恐惧等负面心理,护理人员在治疗前应耐心告知患者高压氧治疗目的、操作流程、注意事项等,消除患者的困惑,使其能主动配合治疗。②插管或气管切开护理:若患者使用气管套管,护理人员在患者入舱前,应该将气囊内的气体抽尽,并向其中注入生理盐水4~5 ml;若患者气管切开且呼吸道内有较多分泌物,护理人员在治疗前应将给予吸痰处理,使呼吸道保持通畅。③躁动者护理:若患者有轻度躁动症状,可用松紧带约束其四肢;若躁动严重者,可给予适量镇静剂;若患者有外伤性癫痫发作史,可酌情给予抗癫痫药物。④脱水剂的使用:加压会促进脑血管收缩,减少脑血流量,降低颅内压,而减压时患者脑血管会相对扩张,若减压速度过快会出现颅内压升高的情况,所以在患者入舱前1 h给予脱水剂治疗,确保药效可在颅内压变化阶段发挥出来。
1.2.2.2加压期护理干预 为患者戴面罩时必须要保障面罩与面颊紧贴,避免出现空气漏入的情况,影响整体治疗效果;在加压时密切观察患者临床反应,指导神志清醒者通过进行咀嚼动作以缓解不适感,仔细观察昏迷者气体交换情况;若患者伴有脑水肿症状,可将其头部抬高15°~20°;针对手术患者,应仔细观察其术区敷料是否有渗液、渗血情况出现。
1.2.2.3稳压期护理干预 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观察切管切开、昏迷患者气体交换、呼吸道情况,若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情况,应立刻采用舱内外压力差吸引器进行吸痰;注意观察有外伤性癫痫发作史患者临床反应,若出现口吐白沫、四肢抽搐等症状,应立刻给予镇静治疗。
1.2.2.4减压期护理干预 减压前告知患者做好准备,提醒意识清醒者正常呼吸;缓慢减压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若出现反跳现象,可给予患者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
1.3判断标准
1.3.1疗效评估标准 康复:患者临床症状及临床体征均消失,神经功能恢复,可正常生活;好转:患者恢复意识,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生活基本自理;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缓解,日常生活需他人照料;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变化。康复、有效、好转患者所占比例表示总有效率。
1.3.2生活质量评价标准 采用中文版颅脑损伤患者生活质量量表(QOLIBRI)对两组生活质量水平进行评估,评价指标有身体状况、思考能力、自我评价、日常生活、人际关系、总体感觉等,各项指标评分0~100分,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临床数据进行分析,正态计数资料以%表示,检验方法为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方法为t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干预效果分析 对照组干预总有效率为84.38%,观察组干预总有效率为96.88%,组间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干预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对照组身体状况评分、思考能力评分、自我评价评分、日常生活评分、人际关系评分、总体感觉评分均明显比观察组低,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颅脑损伤属于常见的外科急症,车祸、高空坠伤、跌倒等均可能造成大脑损伤。近年来,我国交通行业、建筑行业飞速发展,颅脑损伤的发生率也随之上升。该病危害性较大,轻者会出现头晕、头痛、睡眠障碍等症状,严重者则会出现失语、偏瘫、意识障碍等症状,甚至出现植物昏迷、死亡等情况,给患者家庭带来较大打击[4]。
高压氧是治疗康复期颅脑损伤患者的重要手段,该治疗手段可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增加脑组织血氧含量,促进脑细胞恢复正常代谢,纠正病灶脑组织缺氧状态,加快损伤组织修复速度,改善网状结构功能,促进患者恢复脑功能[5]。且高压氧可使脑血管收缩,降低颅内压,缓解脑水肿症状,有效改善血脑屏障通透性,达到保护脊髓、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6]。然而高压氧治疗环境相对特殊,意识清醒患者容易产生负面心理,不利于临床治疗;昏迷者在治疗期间容易出现颅内压升高、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因此,在围高压氧疗期间给予颅脑损伤患者有效的护理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综合护理干预强调全程护理,要求护理人员从入舱前到减压各个环节为患者提供个体化护理措施,该护理模式对增强治疗效果、稳定病情具有重要作用。本次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充分证实了高压氧疗配合综合护理干预的优势。陶玉萍等[7]指出,围高压氧期,给予颅脑损伤康复期患者综合护理干预对改善预后具有积极作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干预后各项生活指标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高压氧疗配合综合护理干预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与上述结论一致。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在颅脑损伤康复期高压氧治疗中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胡春艳.高压氧治疗B脑损伤恢复期的护理[J].中外医疗,2011,30(4):173-173.
[2]陆薇.颅脑损伤患者高压氧治疗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07(11):49-51.
[3]姜鑫.高压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09):253-254.
[4]黄朝霞,罗燕.颅脑损伤恢复期高压氧治疗的疗效及护理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2,09(32):68-69.
[5]徐凤珍.高压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中的护理探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3):669-670.
[关键词]结核性脑膜炎;高颅压;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2(c)-069-02
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是小儿结核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多见于婴幼儿。结脑患儿发生脑积水、脑脊液循环障碍等常导致颅内高压、脑疝形成,据文献认为,颅内高压是结脑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1 临床资料
2006年1月-2008年9月我科收治结脑患儿共52例,最大13岁,最小5个月,意识清醒者39例,昏迷者13例,治疗痊愈者46例,出现后遗症或生活不能自理者3例,死亡3例。
2 护理
2.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包括以下几方面。①生命体征、意识。观察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及时掌握病情动态。意识变化是判断颅内压增高与否的指标之一,可用压迫眶上神经、角膜反射、刺激皮肤等反应来判断意识障碍的程度。②瞳孔。观察瞳孔的大小、对光反射是否灵敏、双侧瞳孔是否对称,来判断是否有脑疝发生。⑧头痛。观察头痛的程度与呕吐的关系,应用脱水剂后是否缓解,如有头痛并呈喷射状呕吐可直接反映颅内压增高。
2.2一般护理
首先要保持病室绝对安静,避免光线刺激,抬高患者头部15°-30°,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避免一切使颅内压升高的因素,保持大便通畅,预防呼吸道感染,采取积极措施降低颅内压,控制输液速度及液体总量,速度以20-30滴/min为宜。给予氧气吸入,避免缺氧加重脑水肿。
2.3颅内高压的护理
2.3.1脱水疗法是治疗颅内高压的重要手段常用20%的甘露醇静点,应用时速度要快,确保50-250ml甘露醇在30 min内滴完,否则影响脱水的效果。输液过程中要保护血管,尽量采用留置套管针进行输液。观察患者症状有无改善。并注意尿量、皮肤黏膜、电解质情况,记录24h液体出入量,在脑水肿控制前液体应保持负平衡,24h液体入量应少于尿量(300-1000 ml)。
2.3.2及时发现脑疝的前驱症状 如头痛剧烈、呕吐频繁、意识障碍加重、脉搏变慢、双瞳不等大、反应迟钝等,均应视为脑疝的前驱症状,应紧急处理。此时,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搬动,保持大便通畅,防止脑疝发生。为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适当抬高头部15°-30°。
2.3.3高热时要及时降温 因为高热可加重脑缺氧和脑水肿,降低体温可以减少机体耗氧量,减轻脑组织损害:①密切观察体温变化,每4小时测体温1次,体温高于38.5℃时,要及时予以温水擦浴,头部置冰袋,必要时给予药物降温。观察降温效果。②补充适量水分。③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洁口腔2次。
2.4腰椎穿刺及鞘内注射护理
腰椎穿刺及鞘内注射是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常用的检查及治疗手段,因其具有损伤性,加上对腰椎穿刺的不正确理解,患儿及其家属常产生恐惧心理而拒绝配合。这时要耐心解释,说明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其配合。穿刺过程中应配合医生摆好,如果咳嗽,要通知医生,暂停操作,避免操作损伤组织和移动穿刺部位,穿刺后去枕平卧4-6h,防止出现低压性头痛,术后可出现头痛、呕吐或眩晕等症状为低颅压所致,应适当多饮水,如出现的反应较大,应告知医生以便给予相应的措施。
2.5基础护理
做好皮肤、黏膜护理,防止压疮和继发感染。保持床单干燥整洁。大小便后及时更换尿布,清洗臀部。呕吐后及时清除颈部、耳部残留的物质。昏迷及瘫痪患儿,每2小时翻身、拍背1次。骨突处垫气垫或软垫,防长期固定、局部血循环不良,产生压疮和坠积性肺炎。昏迷眼不能闭合者,可涂眼膏并用纱布覆盖,保护角膜。清洁口腔2-3次/d,以免因呕吐致口腔不洁细菌繁殖。大部分结脑患儿伴有肺部结核病灶,对患儿呼吸道的分泌物、餐具、痰杯用20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消毒处理。
2.6饮食、用药护理
本病为慢性消耗性疾病,且大量应用激素,代谢旺盛,应鼓励患儿多进食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饮食,以满足机体需要;昏迷患者应给予鼻饲饮食,并注意卫生,耐心喂食,以保证饮食的质和量。抗结核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注意其不良反应。结脑患者长期大量应用激素治疗,要认真查对执行医嘱。严格掌握剂量,禁止漏用、少用或多用,并按医嘱逐渐停药,防止反跳现象发生。
2.7心理护理
【关键词】:结核性脑膜炎(结脑);护理;整体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06-097-2
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为结核之重症,是神经系统结核病最常见的类型[1]。它系机体免疫力低下时结核菌由血液侵犯脑膜所致[2],死亡率较高,临床表现复杂。在本病的诊治中,临床护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科共收治结脑113例,做了全面系统的观察与临床护理,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71例结脑中,男44例,女27例,最小3岁,最大69岁,0~14岁儿童11例,50岁以上老年人7例。治愈好转49例,占68.4%,无效11例,占15.8%,转院7例,占10.5%,死亡4例,占5.3%。
2病情观察
2.1意识的观察意识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它能准确地反映大脑的机能,如果出现表情淡漠,嗜睡,谵语或躁动,双目凝视,脑膜刺激征应及时通知医生。
2.2注意观察瞳孔的变化主要观察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是否灵敏,如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并伴有意识障碍加深等,则提示脑疝形成,立即通知医生,协助医生积极抢救。
2.3脉搏、呼吸及血压的观察轻型患者脉搏、呼吸、血压多无变化,但重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常伴血压升高,脉搏缓慢,呼吸深慢等变化。
2.4颅内压增高的观察如患者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喷射性呕吐,则提示典型的颅内压增高症,应及时通知医生,采取脱水降颅压处理,防止脑疝的发生。
2.5肢体活动的观察观察肢体有无偏瘫、截瘫,并注意瘫痪程度以及是否有进行性加重。
3临床护理
我科实行由责任护士和相应的辅助护士按护理程序对患者施行全面系统的整体护理,制定每个患者的护理计划并组织实施。
3.1心理护理结脑病人由于病情重或未及时治疗,常有并发症或后遗症,将产生心情忧郁,焦虑恐惧,对治疗丧失信心等不良心态。护士要积极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及时掌握心理动态,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有关结脑的治疗及护理,让患者了解不良情绪对结脑转归的影响,使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最佳的心态配合治疗。
3.2和皮肤的护理结脑病人卧床时间一般需半年。卧床时应注意定时翻身防压疮,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床单清洁平整。护理昏迷患者时应将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使呼吸道保持通畅。
3.3饮食护理结脑患者因频繁呕吐,机体组织得不到充分营养,还因高热时造成机体营养消耗和水分丢失,故饮食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流质、半流质或软质食物。
3.4观察药物不良反应链霉素可引起第八对脑神经的损害,应观察听力;异烟肼能透过血脑屏障,用药后应注意观察精神状态;利福平能造成肝损和肠胃道反应;吡嗪酰胺可引起关节疼痛;乙胺丁醇可引起视网膜炎,因此应询问患者视力是否下降。应用脱水剂是否有电解质紊乱;停用激素时应观察防止反跳的发生等。
3.5颅内高压的护理由于脑实质的炎症,蛛网膜增厚,脑脊液循环通路粘连阻塞,使脑脊液生成过多,吸收减少,导致颅内高压[1]。降低颅内高压,及早控制脑积水是结脑患者治疗和护理的首要问题。患者宜取平卧位,头部抬高15~20°,颈项强直者应去枕。及时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保持大便通畅,预防呼吸道感染,以免患者用力排便或强烈阵咳所致颅内压升高而发生脑疝。对颅高压引起剧烈头痛、烦躁不安、抽搐的患者,给予保护性措施,如加床档、约束带的使用。遵医嘱给予镇静剂等。
3.6腰椎穿刺的护理腰穿可取脑脊液化验协助诊断,还可鞘内注药达到治疗目的。协助医生为患者取左侧卧位,使患者头部尽量向膝盖靠拢。穿刺过程中密切观察病人的呼吸、脉搏、面色等变化。出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腰穿后嘱患者平卧4~6小时。
3.7瘫痪的护理病变侵犯脑实质、脑干、脊髓或脊髓腔梗塞时,可出现相应肢体瘫痪[3]。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协助和指导家属对患者每天进行肢体被动运动3~4次。各关节维持功能位置,定时翻身,每天做肢体按摩3~4次。对意识清醒的患者,鼓励其主动运动,每天行走数次,鼓励生活自理。协助用轮椅推患者到户外散步、晒太阳,使其增加对生命的热爱,调节精神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出院指导
结脑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慢性疾病,需要比较长的治疗和恢复期。经治疗临床症状消失,脑脊液正常为治愈,应坚持继续应用抗结核药1~2年,否则仍可复发。因此,出院时应向患者及家属讲述疾病的一般知识,指导患者及家属自我监护,讲解营养和休息以及长期治疗及遵医嘱服药的重要性,指导家属了解和掌握抗痨药物副作用、服药方法。定期复查。
5讨论
结脑病人病情重,变化快,且病程长,恢复慢,死亡率较高。不仅需要积极的治疗,而且有效的护理方法和技术更为重要。护士应运用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整体护理,仔细观察病情,了解其心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使病人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对病人和家属做好健康教育,提高病人的自护能力和家属的照顾技巧,以利于结脑病人的后期护理与康复。
参考文献
关键词:重度颅脑损伤;脑亚低温治疗;综合护理;应用效果
重型颅脑损伤后易出现脑水肿、昏迷等严重并发症,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2]。高压氧作为一种有效辅助手段,主要是通过提供纯氧恢复大脑供氧供血,在改善脑损伤预后,提高治愈率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3,4]。另外相关研究表明脑亚低温治疗期间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预后效果[5,6]。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行脑亚低温治疗及综合护理干预,效果令人满意。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66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颅脑CT等检查确诊为重度颅脑损伤。男性46例,女性20例,年龄在19~75岁,平均(42.1±5.02)岁;其中颅内血肿16例,脑挫裂伤38例,其它12例。受伤原因:交通事故52例,打击伤10例,其它4例。随机将6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降颅内压、脱水、抗生素等常规处理基础上接受高压氧质治疗,治疗压力为0.2MPa,吸氧时间为1h,加压时间为30min,减压时间20min,1次/d,1疗程10d。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主要表现如下。
1.2.1入舱前护理 ①备好患者。入舱前1d对患者心率、呼吸、体温、血压等生命指标严密观察,严禁高血压、高热、消化道出血等患者进入舱内治疗。同时检查气管插管是否稳定、受伤部位是否渗血、皮肤是否完整等,保证患者符合入舱指征。另外做好相关抢救准备,以应紧急状况。②心理辅导。入舱前主动的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客观、扼要的讲解脑亚低温治疗原则、效果、注意事项及安全预防措施等内容,严格检查患者衣着是否合理,是否携带手机等物品。同时多安慰、鼓励及指导患者,提高患者治疗配合度[7,8]。③护理。选择平卧位,抬高头部15°,若患者处于昏迷状态(行气管切开治疗),治疗前充分有效吸痰;若患者接受了颅内血肿清除术,则避免腰弯曲90°,减轻腹腔压[9,10]。④安全管理。若患者存在烦躁情绪,给予少量镇静剂;若患者躁动不安,约束四肢,避免患者自我伤害。
1.2.2入舱后护理 ①加压时指导患者正确移动下颌,做被动吞咽,以免骨膜损伤。同时对患者呼吸、血压等严格观察,一旦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马上停止加压,在患者缓和后再治疗。②病情观察。观察患者心率、体温、呼吸、意识等生命体征,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处理,并做好相关记录。③减压护理。减压遵循速度适当原则,同时减压时做好保暖工作。
1.2.3出舱后护理 对患者各生命体征再次监测及记录,保持各引流管通畅。主动询问患者有无不适,鼓励患者说出自己感受。同时进行脑亚低温治疗后教育,如饮食、运动、睡眠等。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护理前后临床效果、预后效果及护理满意度情况。其中临床效果通过GC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评价,预后通过Barthel指数评分评价,分数越高表明效果越好。护理满意度通过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完成,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及不满意三个等级。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各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率(%)表示,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表示,分别行χ2、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护理前后GCS及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2个月GCS及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GCS(11.30±2.55)及Barthel970.45±7.89)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8.20±1.84)、(54.53±9.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颅内压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2、7d颅内压(3.43±0.42)、(2.83±0.42)明显低于对照组(4.03±0.37)、(3.69±0.28),P
2.3两组干预前后功能评分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认识(10.01±2.01)、运动(12.52±1.23)和功能综合评分(26.12±3.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2.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6.97%,对照组护理总满意率为84.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近年来颅脑损伤发生率在交通事业及高层建筑事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不断增长,由于事发突然且外力冲击强,颅脑损伤一般较为严重[11,12]。相关报道称重度颅脑损伤在急性颅脑损伤中所占比例为13%~21%[3],易合并脑水肿等严重并发症,若救治不当造成患者死亡,病死率高达36.9%~65%,救治难度大。颅脑损伤后,由于脑血管受损,不能及时供应营养物质,脑细胞会出现缺血,缺氧、肿胀坏死,又加之血管破裂后大量出血,造成颅内压迅速升高,颅内压升高后,脑组织受压迫,从而加重缺血、缺氧,并增加了有害代谢产物的堆积,进一步加重脑损伤,如此恶性循环,给患者生命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危害[4,5]。因此,有效降低颅内压是控制病情的关键。
相关资料表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应该尽早的进行脑亚低温治疗,越早治疗,效果越好,预后越佳。高压氧主要是通过让患者吸入高浓度氧气,恢复局部脑供氧,有利于损伤组织恢复。同时高压氧环境下患者肺泡和肺静脉分压差较大,血氧弥散量扩大到20倍,极大提高脑组织含氧量,促进神经细胞修复,缓解脑水肿等症状。另外高压氧还可以抑制自由基,提高细胞膜稳定性,从而达到降低颅内压、缓解脑水肿的目的。但脑亚低温治疗有一定的条件,为了更好的发挥脑亚低温治疗效果,必须做好入舱前(患者准备、心理辅导、护理及安全管理)、入舱后(配合、病情观察、减压护理)、出舱后(病情复查、健康教育)护理工作,减少并发症,提高预后质量。
本研究两组患者均接受脑亚低温治疗,观察组治疗期间行综合护理干预,两组治疗后2个月GCS及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GCS(11.30±2.55)及Barthe(70.45±7.89)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8.20±1.84)、(54.53±9.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钱春生,张斌,何云文.脑亚低温治疗对重度颅脑损伤术后肢体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4(01):116-119.
[2]温剑峰,夏瑜,腾进忠,等.脑亚低温治疗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观察[J].东南国防医药,2013(01):58-59.
[3]王海燕.脑亚低温治疗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3(06):658-659.
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60例行颅脑手术患者中, 男40例, 女20例。脑室引流28例, 硬膜下引流16例, 创腔引流9例, 脓腔引流7例。
2 护理
2. 1 脑室引流 脑室引流是经颅骨钻孔行侧脑室穿刺后, 或在开颅手术中, 将带有数个侧孔的引流管前端置于脑室内, 另一端连接一无菌引流袋, 将脑脊液引流至体外。是神经外科常用的技术手段, 是颅脑手术后常见的治疗措施。目的是排出脑室内积血, 减少伤口脑脊液漏, 降低颅内压, 预防脑疝的发生。脑室引流护理要求如下:①患者回病室后, 要立即在无菌条件下连接上引流袋, 并将引流袋悬挂于床头, 高度为平卧位时高出侧脑室10~15 cm, 侧卧位时, 以正中矢状面为基线, 高出15~18 cm。以维持正常的颅压。如过高, 脑脊液难以引流;如过低, 引出量过多, 易造成颅内低压。严格防止引流液倒流, 以免造成逆行感染。②引流早期切忌引流过快过多, 因患者原处于颅内高压状态, 骤然减压会使脑室塌陷, 导致硬膜下血肿, 有发生脑出血或脑疝的危险。若患者出现低颅压性头痛、恶心、呕吐症状时, 可调节引流瓶悬挂的高度, 以控制引流量。待颅内压力趋于平衡后, 再放低引流瓶于正常高度。③控制脑脊液引流量, 应在150~300 ml/d, 最多不超过500 ml。如患者出现颅内感染, 脑脊液分泌增加, 而引流量也相应增多, 应注意调节电解质平衡, 及时补液。④注意观察脑脊液的性状, 正常脑脊液是无色清亮透明的, 术后1~2 d, 引流的脑脊液会略微带一些血红色, 以后转为橙黄色。若引流液的血性程度突然增高, 且速度明显加快, 并出现血压波动时, 则提示有脑室内出血, 出血量过多时, 应急诊手术止血。若脑脊液混浊时, 则有可能发生颅内感染。⑤保持引流管通畅, 防止受压扭曲或者位置不当而折叠成角。引流管要牢靠固定, 防止脱出。术后患者头部活动幅度要小, 不宜过大, 不可过度后仰和过度前屈, 以防引流管发生折弯等。翻身及护理操作时, 动作应轻柔缓慢, 避免牵拉引流管, 如不通畅及时查找原因。⑥每天定时更换引流袋, 记录引流量, 注意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⑦拔管护理:正常情况下脑室引流时间一般不超过3~4 d。过久容易引起颅内感染, 发生致命性的脑室炎。拔管前1 d可先行夹闭引流管, 无颅内压增高症状即可拔除。拔管后密切观察患者体温有无升高、颅内有无出现再次高压的症状及头部切口敷料处有无漏液渗出等情况, 如无变化, 可顺利完成拔管。如有异常, 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
2. 2 创腔引流 颅内占位性病变, 如颅内肿瘤手术摘除后, 在颅内残留下的腔隙称为创腔。在创腔内放置引流物称创腔引流。目的在于引流手术残腔内的气体及血性液体, 使腔隙逐渐闭合, 减少局部积液或形成假性囊肿的机会。创腔引流护理要求如下:①术后1~2 d内, 创腔引流袋放置在头旁枕上或枕边, 高度与头部创腔一致的位置, 以保持创腔内一定的液体压力, 避免脑组织移位[1]。②术后48 h后, 可将引流袋略放低, 以期较快的引流出创腔内液体。使脑组织膨起, 以减少局部残腔, 避免局部积液造成颅内压升高。③创腔引流与脑室相通, 若术后早期引流量较多时, 可适当调高引流装置。在血性脑脊液转清时, 即拔除引流管, 以免形成脑脊液漏。一般术后3~4 d拔除。
2. 3 脓腔引流 有包膜形成的脑脓肿, 常施行颅骨钻孔, 脓肿穿刺抽脓, 脓腔内安放引流管。目的是术后继续引流脓液, 进行腔内注药冲洗。适用于脑脓肿, 脑囊肿术后患者。脓腔引流护理要求如下:①引流袋应放置于低位, 距脓腔至少30 cm。②患者卧位适应于引流。③术后24 h使用生理盐水10~20 ml进行囊内冲洗, 动作轻, 不过分加压。冲洗后立即注入庆大霉素4万 U(稀释于10 ml生理盐水中)。④注药后夹闭引流管2~4 h。
2. 4 硬膜下引流 适应于慢性硬膜下积液或硬脑膜下血肿术后患者。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最常见的颅内血肿, 占颅内血肿的10‰, 占硬脑膜下血肿的25%, 硬膜下血肿一旦确诊伴颅内压增高症状, 应立即行颅骨钻孔引流或血肿清除引流术。目的是解除脑受压和脑疝, 排空残留的血性液体或血凝块, 使脑组织膨起, 消灭死腔。硬膜下引流护理要求如下:①熟悉硬膜外、硬膜下的解剖结构。②术后患者取头低足高位、患侧卧位或平卧位, 注意引流。③引流袋低于创腔30 cm, 妥善固定, 术后不宜使用强力脱水剂, 也不过分限制水分, 以免影响脑膨隆。④引流管常于3~4 d后拔除。
3 小结
颅脑疾病大多病情危重, 变化快, 术后正确标准的引流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和保证。因此, 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细致严密的观察力, 充分认识到引流管护理安全的重要性, 保证引流管的通畅, 并在正常使用状态, 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预防感染, 确保手术的成功率, 尽可能降低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脑外伤;昏迷;护理
重症脑外伤患者的昏迷时间长,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死亡率高。除应及时诊断和抢救治疗外,还应精心合理地加护理。这不仅是抢救患者生命的关键,也是对巩固手术治疗效果和促进患者康复,减少致残率的重要环节。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8年6月~2013年6月,我科共收治重症脑外伤昏迷患者32例,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20~68岁,平均38岁。致伤原因中车祸20例,坠落损伤8例,暴力打伤4例。入院时所有患者均存在程度不等的昏迷,按GCS评分3~8分。CT检查示脑挫裂伤伴硬膜下血肿18例,脑挫裂伤伴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10例,弥漫性脑肿胀4例。本组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19例,骨瓣开颅颅内血肿消除13例。根据病情开展有效的综合治疗如营养神经、止血、脱水剂、降低颅内压、抗菌素的使用。32例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治愈12例,好转18例,死亡2例。
2 护理
2.1病情观察
2.1.1意识观察 患者的意识变化是判断颅脑损伤程度及颅内压升高与否的重要指征,意识障碍是重型脑外伤患者最常见的变化之一。观察的方法是呼唤患者的名字,捏患者的皮肤以及针刺,压迫眶上神经等。
2.1.2瞳孔的观察 每10min观察1次患者瞳孔的大小,双侧是否等大,对光反应。因为瞳孔变化可以反映脑组织损伤的程度以及是否存在颅内出血[1]。
2.1.3生命体征的观察 进行心电监护,注意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的变化。有进行性血压升高,脉搏变慢而深,提示颅内压升高,立即处理。
2.2气管切开的护理
2.2.1病室环境 气管切开后,保持室内环境空气清新,开窗通风2次/d,30 min/次,温度18℃~22℃,湿度60%~70%。限制探陪人员。
2.2.2 手术后取平卧位,24h后抬高床头15°~30°。这样可以加强患者脑部的静脉回流,从而减轻脑水肿的发生及程度[2]。头颈,躯干应保持在同一水平,翻身应保持轴线扭动。避免颈部扭曲致套管刺激或脱出发生呼吸困难。
2.2.3加强气道湿化 湿化剂首选0.45%氯化钠,其效果优于生理盐水[3]。采用微泵持续湿化法,将湿化液持续均匀定量地注入呼吸道。在气管切开处覆盖双层湿纱布,湿度以不滴水为宜。
2.2.4加强吸痰护理 严格掌握吸痰指针。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先吸气道内,更换吸痰管后再吸口腔,鼻腔。吸痰管质地柔软,操作轻柔,吸痰前加大吸氧流量。
2.2.5伤口护理 气管切开后伤口应保持清洁干燥,气管导管下垫无菌纱布,根据敷料污染情况决定换药次数,一般地1~2次/d,如分泌物沾湿敷料,应随时更换。
2.2.6管路管理 套管妥善固定,防止脱落。气管内套管消毒1~2次/d,外套管7~10d更换1次。病情稳定,呼吸功能恢复,能有效排痰时,可行堵管,先堵内套管的1/2,观察24h,无呼吸困难,可全堵,再观察24~48h,患者呼吸平稳可拔管。
2.3提高机体免疫力 为提高脑外伤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必须尽快让患者摄入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的饮食。患者若无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应尽早给予肠道内营养。肠道内营养安全、可靠、经济,在保证患者获得充足营养的同时,食物可促进胃肠道激素分泌,有利于维持肠屏障功能完整性,减轻应激状态下肠粘膜萎缩,降低肠道通透性,改善肠粘膜的免疫功能[4]。一般伤后或术后48h可置胃管,抽取胃液无异常时可先予以温开水注入,24h后再注入鼻饲液[5]。鼻饲量不超过200ml/次,间隔时间不少于2h,温度38℃~42℃。选择流质饮食,如能全力、瑞素、牛奶。根据病情加一些果汁、肉汤、鱼汤、鸡汤、米汤等。种类及量由少到多,由简单到丰富。鼻饲时床头抬高30°~40°鼻饲后保持半卧位20~30min,以免引起食物反流。鼻饲前翻身、叩背,吸尽痰液,鼻饲后30min内尽量避免吸痰、拍背护理。管饲前后均用温开水20~30ml冲洗导管,以保持导管清洁通畅。
2.4降温护理措施
2.4.1物理降温 大多数的脑外伤患者会出现持续性高热。目前临床上多采用物理方式进行降温,例如头部置冰帽、冰枕,冰袋放置在患者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浅表处来降低、控制中枢性高热。36℃~40℃的温水或30%~50%的酒精进行擦浴。禁擦前胸、后颈、下腹部,这些部位对酒精刺激敏感,易引起心率减慢、血压下降、腹泻。
2.4.2药物降温 ①冬眠疗法:冬眠1号半量,用于躁动不安的高热患者以抑制活动,减少热量的产生;②大剂量激素:能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防止脑水肿。
2.5高压氧治疗的护理
2.5.1高压氧治疗脑外伤的作用机制 ①迅速增加血氧量、氧分压,从而迅速改善受损神经的缺氧状态;②迅速使脑血管收缩,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并能促进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病灶周围组织或健脑细胞的重组或代偿。
2.5.2高压氧(HBO, High Pressure Oxygen)治疗时机 颅脑外伤患者在生命体征稳定的前提下,排除颅内活动性出血,早期HBO治疗是一个重要原则,最佳HBO治疗时间为伤后3d[6]。
2.5.3高压氧治疗方法 餐后30min~1h进舱治疗,不可过饱。高压氧治疗压力为0.2MPa,用开放式口鼻面罩吸氧,30min/次,中间休息10min,再吸氧30min。1次/d,10d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5d。3~5个疗程为1个周期。意识恢复可继续做肢体恢复的疗程。
2.6并发症的预防
2.6.1压疮的预防 保持床单元清洁干燥,温水擦澡2次/d,经常翻身,定时按摩骨突受压处,可给患者睡气垫床。
2.6.2肺部感染的预防 加强口腔护理,定时翻身叩背,及时有效吸痰,对肺部感染进行有效控制。
2.6.3泌尿系感染的预防,导尿管应用硅胶材料 严格无菌操作,导尿口清洁消毒2次/d,定时更换留置尿管。每日更换引流尿袋,严防尿液逆流。应留标本做尿常规检查1次/w。如有尿路感染,及时治疗。
2.6.4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由于重症脑外伤患者长期卧床,下肢活动少或偏瘫,血流缓慢。另外脑损伤后为降低颅内压,通常给予甘露醇、速尿、激素,同时为防止脑水肿限制患者摄水量,造成血液浓缩高凝状态。这些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应抬高患肢20°~30°以促进血液回流,注意患肢保暖,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阻断浅静脉,以促进血液回流。帮助患者被动活动患肢。
2.6.5角膜溃疡的预防 颅脑损伤患者角膜感觉减退,眼睑闭合不全,角膜暴露易干燥坏死,可用生理盐水敷料覆盖,保持患者眼睛湿润。
2.7安全防护 脑外伤的患者常有躁动或意识谵妄。应使用有床挡的病床,保持床档的完整结实,对双上肢适当有效约束。在床档周围加以枕头或小棉被,防止腿部活动时撞擦伤。根据病情适时适量止痛镇静[7]。躁动时不仅引起氧耗的增加,血压升高,颅内压增高,还增加颅内出血的危险,意外拔管、坠床。
2.8刺激性康复护理 对于昏迷患者病情相对稳定时,尽早采用刺激性康复护理,能促进未受累的脑细胞进行代偿,从而弥补受损细胞的功能,改变大脑皮质的抑制状态,加快意识恢复[8]。可采用听觉刺激、光照刺激、冷热刺激、疼痛刺激、抚摸刺激。如亲人的呼唤,听熟悉的音乐,自然光线照射,温水
2.9早期功能锻炼 依据患者的病情,对语言、智力、肢体运动各方面由易到难,渐进的进行康复锻炼。以使关节、肌肉收缩功能得到保持,患者昏迷时需保持其肢体及关节的功能位置。
总之,重症脑外伤昏迷患者病情重、复杂多变,需要医护人员高度的责任心和精湛的医疗护理技术。通过对患者进行细致全面的护理,可以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生存率。
参考文献:
[1]王振宇,钱芸. 36例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 吉林医学, 2011,32(6):1237.
[2]龙卫. 脑外伤患者的临床护理[J]. 当代护士,2010,(9):17-18.
[3]赵林芝. 重症脑外伤患者气管切开的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 2012,20(3):79-80.
[4]谢彩霞,朱京慈,尹华华. 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的研究进展[J]. 护理研究,2011,25(17):1510-1512.
[5]曹菊秀. 45例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 医学信息,2010,23(11):4212-4213.
[6]张秋迟,吕晓平,付渤. 高压氧治疗脑外伤术后气管插管患者的护理[J]. 黑龙江医药杂志,2011,34(1):106.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外科的一种常见病,是由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积血可加重颅内高压,其代谢产物可引起脑血管痉挛、破坏血脑屏障、继发脑积水[1]。近年来在神经外科开展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一种新方法,以损伤小、操作简便、利于病情观察、疗效明显、并发症小的一系列优点,得到临床的推广,护理更是治疗的关键。我科于2007年3 月~2012年3 月对收治的2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1 例,男18 例,女3例;年龄26 ~68 岁,平均年龄48岁。其中,自发蛛网膜下腔出血11例,颅脑损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10 例。腰穿结果提示脑脊液红细胞均>100×106/L,蛋白>0.8g/L,且排除存在颅内血肿、严重颅内高压、腰背部皮肤感染等腰椎置管禁忌症。
1.2 腰椎置管方法 患者取侧卧位,头部和双下肢屈曲,常规局麻穿刺腰大池,成功后置入腰大池持续引流专用装置。将引流管在皮肤上固定,防止引流管移动脱出。外敷无菌纱布,用3M医用透明膜敷料外贴固定引流管,外侧再用普通敷料加固后取平卧位,将引流袋放置在患者一侧。通过调速器控制脑脊液引流速度,持续缓慢引流脑脊液,每天引流量不超过300mL。
2 结果
引流管放置时间5~10天,平均6天。无颅内感染、颅内血肿、低颅压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2例因重型颅脑损伤病情较重死亡,其余均痊愈。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术前心理护理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做好心理护理,这是操作成功的基础。由于患者及家属对此项治疗了解甚少,常有恐惧心理,护士应为患者及家属介绍操作方法,缓解他们的恐惧心理,取得患者及家属信任和支持,便于穿刺顺利进行。
3.1.2 术前准备 患者背部备皮,进行简单擦洗。术前30min快速静滴20%甘露醇250ml降低颅内压,以避免因脑脊液压力梯度差过大诱发脑疝形成。病人躁动者应给予约束带保护,遵医嘱使用镇静药,同时常规准备安定及脱水药物以便术中急用。另外,给予高热量、营养素齐全的饮食以提高患者免疫力,提高患者手术耐受能力。
3.2术中护理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认真观察和详细记录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及瞳孔变化,测量呼吸、血压是术中护理的重点,如患者出现双侧瞳孔不等大或同时缩小,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意识不清,呼吸不规则等症状时,提示脑疝形成,应立即停止操作,配合医生采取相应抢救措施。本组有1例发生。
3.3 术后护理
3.3.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术后应平卧或侧卧位,保持头高位(床头抬高15°~30 °),便于脑脊液引流。对意识清楚的患者询问其头痛症状是否减轻。观察患者有无烦躁不安的症状,对意识障碍患者观察瞳孔变化及神态恢复情况,及早发现脑疝形成的先兆。严密观察意识和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头痛、呕吐情况,稳定血压,及时脱水、降低颅内压。预防肺部感染,防止剧烈咳嗽、烦躁不安引起颅内压增高。
3.3.2 引流液的观察 脑脊液由脑内脉络丛生成,每日量约500 ml,每日引流量以400~500 ml为宜,引流袋应置于床边,低于脑脊液平面10 cm左右,根据患者颅内压高低调整引流袋高度,以防脑脊液引流过多或引流不畅,从而继发枕骨大孔疝、颅内出血、低颅压及气颅等。同时观察引流液的性状,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引流液为浅红色,如出现大量鲜红色的引流液提示有再出血,应立即报告医生。
3.3.3 引流管的护理 引流导管要用3M医用敷料帖固定,患者宜取侧卧位,对躁动者予约束带约束,必要时给予镇静剂。因引流管细长,在翻身、搬动患者时,由两人以上共同完成,防止牵拉及误拔引流管,操作完毕后,须检查引流管有无扭曲、受压、脱落,保持引流通畅。如引流不畅时,积极找出原因。如堵塞或血性引流液较浓的患者,可经引流管用少量生理盐水冲洗,必要时更换引流管或重新置管。本组共发生堵管3例,1例经生理盐水冲洗后引流通畅;2例经更换引流管后引流通畅。
3.3.4预防感染 由于在持续引流时,颅腔在一定程度上与外界相通,增加感染的机会,因此在护理上应采取措施预防颅内感染。首先减少室内人员流动,限制探视,保持空气清新。其次保持伤口敷料干燥、清洁,引流管与引流袋的接头处应用无菌纱布包裹,每日定时更换引流袋,并记录脑脊液的颜色、性状及量。每日更换引流袋及搬动病人时都应先夹闭引流管,以免管内引流液逆流,导致颅内感染[2]。同时,注意引流袋及引流管各个接头处引流袋悬挂高度应低于脑脊液平面10 cm左右,防止引流液逆流。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定期留取脑脊液做脑脊液的常规及生化检查,必要时可做细菌培养,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颅内感染。本组未发生颅内感染。
3.3.5 加强基础护理工作,翻身、叩背,物理降温,做好皮肤护理和口腔护理。同时给予相应的营养支持。鼓励胃肠内营养,不能由口进食或胃肠功能吸收差、恶病质患者由静脉给予高热量的营养液治疗。由于护理措施落实到位,本组患者无一例发生压疮。
3.3.6 及时拔管 一般置管时间为1周,最长不超过2周,随着脑脊液颜色的澄清、各项指标的恢复(脑脊液中红细胞
3.4预防并发症
3.4.1防止颅内血肿 多因引流速度过快,24h引流量过多引起,因此严格控制引流袋的高度,调整引流的速度和引流量。
3.4.2引流不畅 原因是位置不当,引流管扭曲或折断,脑脊液中的蛋白含量高,组织碎片等堵塞引流管,应及时给予处理。必要时更换引流管。
3.4.3 区别低颅压性头痛和高颅压性头痛 低颅压性头痛是由于引流速度过快所引起,坐起或站立症状明显,平卧位缓解。而高颅压性头痛则出现剧烈头痛、呕吐、视神经水肿。
4体会
持续腰大池置管引流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是脑出血和颅脑损伤后控制颅内压和清除血性脑脊液的措施,可减轻血性脑脊液对脑和脑膜的刺激,促进脑脊液的循环和吸收,缓解脑血管痉挛,改善脑缺血状态,减轻脑水肿和脑梗死的发生。该方法操作简便,减少了经常腰穿带给患者的痛苦,治疗效果明显,便于患者及家属接受;更有利于观察病情,减少并发症。作为神经外科护士,要加强责任心,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判断患者的病情变化,为抢救赢得时间,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避免发生颅内感染等并发症。还应做好引流管的观察及护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避免各种并发症及危险情况的发生。
参考文献:
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复杂变化快,伤后容易出现躁动不安,加重颅内出血及颅内压增高,使病情加重[1],我科自2006年10月至2008年4月收治颅脑损伤出现躁动症状的患者96例,经医护人员认真查找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96例,男67例,女32例,年龄12~72岁,平均36~40岁。受伤原因:车祸致伤46例,高处坠落伤23例,打击伤27例。着力部位:额部32例,颞部26例,枕部21例,顶部17例。GCS评分:3~8分48例,9~12分27例,12分以上11例。头部CT检查:脑挫裂伤22例,颅内血肿27例,脑挫裂伤伴颅内出血18例,颅底骨折21例,脑干损伤8例。
1.2 方法 本组96例患者均采用20%甘露醇和甘油果糖交替静点配合激素、醒脑药物等综合治疗,并用氯丙嗪和异丙嗪必要时肌注起镇静作用,利培酮0.5 mg,2次/d口服,血肿量超过幕上30 ml、幕下10 ml采取手术治疗。
1.3 结果 24 h躁动控制14例,24~48 h躁动缓解26例,21例经过3~7 d脑水肿高峰期后才逐渐好转,35例经病情观察及时复查CT,发现颅内血肿增大而手术治疗,5例死亡,30例痊愈。
2 躁动原因
躁动是颅脑外伤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是颅脑损伤致颅内高压或其他损伤影响呼吸、血液循环功能造成缺氧的临床表现,引起躁动常见的原因有:颅内压升高,额叶脑挫裂伤致精神症状,膀胱过度充盈,便秘,呼吸道不通畅,全麻复苏初期等[2]。
3 护理对策
3.1 颅内压增高 颅脑损伤患者应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及肢体活动情况,持续生命体征监测。颅内出血及脑水肿均可引起颅内压增高,导致脑缺血、缺氧,脑干受压、移位、缺血而出现躁动[3]。当患者由安静突然转入躁动或由躁动突然转入安静,都应提高警惕,观察病情是否恶化,是否有颅内高压。当患者躁动伤后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心率、呼吸由快而慢,血压增高均是危险信号,应立即通知医生,给予及时处理。本组有35例复查CT示血肿增大,采取手术治疗,5例死亡,30例痊愈出院。
3.2 呼吸道不畅 如患者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可考虑痰液或呕时物阻塞呼吸道引起呼吸不畅,或神经性肺水肿,呼吸窘迫综合征[4]等导致缺氧而发生躁动,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痰液及呕吐物及时吸出,持续吸氧,改善缺氧症状,减轻缺氧对脑组织的损伤。本组3例经上述处理后躁动缓解。
3.3 膀胱过度充盈 颅脑损伤患者,意识障碍,不能自主排尿易造成尿潴留,留置尿管患者要保持集尿系统通畅,定时开管,保持膀胱括约肌功能,本组有6例患者输入20%甘露醇未能及时开管,致使膀胱过度膨胀,患者出现躁动,及时松开尿管,症状消失。
3.4 便秘 颅脑损伤后患者常因排便反射抑制,肠蠕动减弱,伤后使用脱水剂,限制水分摄入,加之患者长期卧床,造成大便干燥因腹胀、便秘均可引起躁动,护士应注意患者排便情况,进食患者只要3 d未排便时应采取通便措施,通常给予开塞露纳肛,腹部顺时针按摩,清晨空腹喝蜂蜜水,无效时可给予温肥皂水灌肠,本组无一例发生。
3.5 额叶脑挫裂致精神症状 额部前叶是精神情感区域,损伤后可致精神异常,患者出现躁动不安,高声喊叫,谵语不配合治疗和护理,本组6例,及时复查CT,了解颅内压动态信息,根据病情使用镇静剂和脱水药,改善症状,防止脑疝发生。
3.6 加强安全及环境的护理 对于躁动患者,安全护理是最重要的环节[5]。患者过分活动可能引起自我伤害或伤害他人,护士应提高警惕加强保护措施,床旁加床栏,用棉垫包裹腕、肘、膝等关节以束缚身体,不要强行制动,以免造成骨折,使用约束带注意巡视病房,观察患者的末梢血运及皮肤的完整情况,同时应注意避免因约束带的使用而激怒患者,另外还应注意保持病室及患者的清洁安静,避免探视人员过多、过勤,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亲情沟通的环境。
4 小结
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复杂多变,临床上及时发现其病情变化的先兆极为重要,躁动是颅脑损伤常见的症状,躁动症状的出现,常是颅内血肿甚至是脑疝的先兆,对颅脑损伤后躁动的护理,密切观察病情是关键,认真分析躁动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对患者的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李琦,蔡香容.瞳孔观察在颅脑损伤患者病情监测中的意义.护理杂志,2000,17(6):51.
[2] 杨国琴,张静.颅脑损伤患者躁动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护理杂志,2003,20(7):48-49.
[3] 王媛.106例全麻术后躁动患儿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2,35(2):102.
临床需全面掌握疾病基本特点,进一步强化急诊护理,可缩短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疾病者抢救时间和急诊时间,且可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等。此研究把124例患者分组研讨,其目的在于研讨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急诊护理临床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124例研讨对象,选取范围为我院2015年5月-2016年4月收治的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中,按护理方式分组分62例对照组和62例研究组。对照组内32例男性,30例女性,年龄为25.3岁-74.2岁(34.6±4.3)岁,GCS评分为(4.5±1.3)分;研究组内33例男性,29例女性,年龄为25.6岁-74.6岁(34.9±4.2)岁,GCS评分(4.6±1.3)分。两组研讨对象一般资料(GCS评分、年龄、性别构成比等)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性护理,入院后把患者安置在抢救室或单人病室中,把床头抬高15-30度,开通静脉通路,快速滴注甘露醇20%,以免出现颅内高压和脑疝,把头部偏向一侧,确保其呼吸保持畅通,及时清除分泌物和呕吐物,以免出现窒息,并给予吸氧治疗。患者若有手术指征,需做好各项术前准备。
研究组接受急诊护理,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监测体征状况。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偏瘫、单瘫等症状,监测器感觉、运动、肢体反射羁觯患嗖饴内压,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疾病者容易合并颅内高压,出现喷射样呕吐,剧烈头痛,频繁恶心等症状,针对合并意识障碍疾病者,容易发生躁动不安等情绪,因此,各护理工作人员需在护理中,监测患者意识状况,以及呕吐物性质、量、颜色等,进而来判定颅内高压状况。此外,还需监测患者瞳孔、意识等状态。
(2)高热护理。此疾病患者体温升高会损害中枢神经,容易出现中枢性高热状况,各护理工作人员需给予相应物理降温、亚冬眠疗法进行降温,让高热症状得到缓解。
(3)呼吸道管理。术后,意识未及时恢复者,会一定程度降低其呼吸系统防御能力,深度麻痹咽部肌群,神经发生反射性迟钝,增多痰液,口腔分泌物滞留,发生肺部感染,所以,各护理人员需协助其每间隔两小时进行一次翻身[1-2],给予雾化方式进行治疗,让呼吸系统保持湿润。
(4)脑脊液外漏护理。针对判定为脑脊液外漏者,需垫高头部,把无菌巾铺设在枕头上,及时清除鼻前庭和耳道中血迹和污垢,定时擦洗盐水,给予酒精消毒处理,患者呈侧卧位,以免颅内污染,液体出现堵塞或出现逆流。
(5)躁动护理。针对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疾病者,往往会出现躁动不安,主要因素为脑水肿,需合理给予镇静剂。针对出现躁动不安者,勿约束肢体,以免因症状过度将颅内压提高,脑水肿状况被加重,或加重颅脑消耗量。
1.3 指标判定。整个护理过程中,需记录患者各指数(住院死亡、抢救死亡、住院时间、救治时间等),并对比讨论。
1.4 统计学方法
此研究中研究所得的计量(住院时间、救治时间)和计数资料(患者死亡数据)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版本)分析,计量资料表示方式为(±s),计数资料表示方式为:(n,%),若P
2.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各指数状况,包含住院时间、救治时间、住院死亡率、抢救死亡率等,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临床脑外科中一种急重症疾病则为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此疾病发生速度较快,病情较重且稳定性较差,容易造成意外性事件,存在较高死亡率和残疾率。此疾病患者存在较大双上面积,若处理不当或不及时会对其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所以,需及时评估其病情状况,制定出合理治疗方案,进而控制病情。以往急救流程主导为接诊医生,给护理人员属于被动性医嘱执行,对抢救患者和提升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均有不利影响。此研究中所采用的急诊护理干预方式,给予严格消毒灭菌处理,降低并发症,克服病情多变和进一步发展,降低死亡率,且护理过程中,各护理人员需适当沟通,和蔼可亲。通过给予规范化、程序化的急诊护理干预,可缩短其抢救时间和住院时间,把握其治疗最佳时机。此结果也同时证实了此点,和许玲玲等学者所报道的结果具有一致性[3-4]。综上,临床可将系统急诊护理干预应用到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疾病者中,对提升其疗效存在较大有利,缩短住院时间和抢救时间。
参考文献
[1]周婷,张平,张莉等.神经节苷酯钠治疗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6,32(7):582-584.
[2]杨娟.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急诊护理的临床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17):309.
随着社会的发展,由基建、交通所致的脑外伤严重威胁人的生命安全。据统计,我国的脑外伤发生率约24/10万人,男性居多。颅脑外伤病人进展快,术前急救及术中麻醉至关重要。外伤性脑疝是颅脑损伤后最严重的结果,如不能及时发现,则将迅速危及生命。影响预后的因素主要取决于脑组织的损伤部位、损伤程度及患者年龄等。高压氧是脑外伤康复治疗最重要的手段。就颅脑损伤病人的观察与护理论述如下。
术前急救及术中麻醉管理
急救措施:①迅速清理口咽、鼻腔呼吸道的分泌物,保证气道通畅,吸氧。急性脑外伤可以引起很多全身性并发症,其中以呼吸衰竭最为严重,迅速建立通畅的气道,充分供氧尤为重要。②开放静脉通道,纠正低血压及低血容量。由于失血、甘露醇利用和苛刻地限制入水量,低血容量是常见的问题,因此,必须做好快速输血的准备,快速恢复血容量及脑血流量,以防进一步脑缺氧。避免输入含糖的液体,脑组织糖水平增高时如同时伴有脑缺血,易发生缺血后损伤,其损伤程度与脑组织糖水平成正比[1]。术中及时检验血钠、血钾、葡萄糖等,当血糖>11.1mmol/L时,应用胰岛素治疗。③严密观察生命体征,保持循环、呼吸功能稳定,监测血压、脉搏、呼吸及尿量。④积极处理合并症,降颅压,为手术创造条件。脑外伤病人颅内压高于3.4kPa,病死率可高达84%[2]。高颅压病人要积极采取降颅压措施。首先过度换气,降低PaCO2,使脑血流量减少,过度通气使用越早越好。其次利用利尿剂如:甘露醇合用速尿。同时抬高病人头部20°~30°有利于脑静脉血的充分回流。
麻醉方法与处理:术前成人肌注阿托品0.5mg或东莨菪碱0.3mg。诱导用药可选用芬太尼、维库溴铵、丙泊酚,术中麻醉维持选用丙泊酚、异氟醚、瑞芬太尼。补液以等张晶体液和胶体液为主。常规监测BP、RR、HR、SpO2、PetCO2、尿量。
严密观察,预防脑疝
观察要点:⑴意识变化:①原神志清楚,后逐渐转入嗜睡状态或不主动求食思饮,或不易呼应,需要大声刺激才能唤醒;②突然跳动不安后转入为嗜睡;③在原来意识清楚的情况下,出现大小便失禁,对疼痛刺激不敏感;④部分患者处于持续昏迷状态,呈进行性加深或出现中间清醒期。⑵瞳孔观察:正常瞳孔直径2~6mm,左右等大圆,光反应灵敏,伤后需随时观察瞳孔变化,一旦发现瞳孔不等大、缩小或散大,光反应迟钝,说明颅内压增高,危及生命,要迅速排除。⑶生命体征观察:定时测T、P、R、BP,如原来生命体征平稳,突然出现血压升高、脉搏缓慢、呼吸深而慢伴鼾声,要警惕是否有脑疝形成而采取相应的措施。⑷肢体活动观察:若出现对侧肢体肌力减弱或偏瘫,腱反射亢进或消失,病理征阳性等,同时伴有进行性意识障碍,应立即行CT复查,并做好术前准备。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脑疝早期若能迅速抢救,脑疝是可逆的,因此抢救必须争分夺秒。①立即快速静滴20%甘露醇250ml;20分钟内输完,必要时静脉注射速尿,以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减缓脑疝的进展,为手术赢得抢救时间。②高流量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鼻内分泌物,对呼吸暂停者进行人工呼吸,运用中枢兴奋剂,配合医生气管插管,给予辅助呼吸[3]。③迅速完成术前准备。
康复护理
国外早有学者提出,康复介入越早,患者的功能恢复和整体疗效就越好[4]。对脑外伤患者的康复,时机可选择在患者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确认骨关节愈合良好即可开始实施,抓住康复护理的最佳时机,选择最佳的护理措施,使患者的伤残程度降到最低,力争使患者做到生活自理和回归社会。
加强基础护理
用生理盐水、碳酸氢钠每日口腔护理2次,预防口腔炎。
加强皮肤护理,每2小时翻身拍背1次,局部按摩,温水擦浴,防止褥疮。
昏迷患者经鼻饲供营养,应现用现配,少量多餐,鼻饲前吸痰,鼻饲后30分钟内吸痰,以防恶心呕吐。
高压氧治疗
脑损伤的主要病理过程为脑组织缺血、缺氧性改变引起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变性,脑实质软化、坏死患者常有偏瘫。智力减退等后遗症,常规药物治疗效果欠佳[5]。
高压氧可迅速增加血氧含量,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加大毛细血管氧气弥散距离,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从而阻断脑水肿的恶性循环。可使缺血、缺氧后的脑功能损害和代谢障碍程度降低,使濒临死亡的脑组织得以存活,对神经细胞功能恢复有显著作用,还可使椎动脉血流增加,促进苏醒。因此目前对本病尚未有特殊疗法的情况下,高压氧可作为治疗本病的一种有效的康复手段。
参考文献
1 杭燕南.当代麻醉与复苏.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65.
2 刘俊杰.现代麻醉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699-709.
3 张治华.外伤性颅内血肿致脑疝的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3,9(8):608-609.
关键词 脑梗死 静脉溶栓 护理
2006年10月~2011年6月对112例接受尿激酶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12例,男74例,女38例,年龄42~75岁,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并经颅脑CT或MRI证实。溶栓入选标准:①年龄18~80岁;②临床明确诊断缺血性卒中,并且造成明确的神经功能障碍(NIHSS>4分);③症状开始出现至静脉干预时间<6小时;④卒中症状持续至少30分钟,且治疗前无明显改善;⑤患者或其家属对静脉溶栓的收益/风险知情同意。溶栓排除标准:①CT证实颅内出血史;②神经功能障碍非常轻微或迅速改善;③发病超过6小时或无法确定;④伴有明确癫痫发作;⑤既往有颅内出血、动静脉畸形或颅内动脉瘤病史;⑥最近3个月内有颅内手术、头外伤或卒中史;最近21天内有消化道、泌尿系等内脏器官活动性出史;最近14天有外科手术史;最近7天有动脉穿刺史;⑦有明显出血倾向:血小板计数<100×109/L;48小时内接受肝素治疗并且APTT高于正常值上限;近期接受抗凝治疗并且INR>1.5;⑧血糖<2.7mmol/L,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00mmHg;⑨CT显示低密度>1/3大脑中动脉供血区[2]。
溶栓方法:给予尿激酶150万U加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在30分钟内滴完。溶栓治疗结束后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即给予甘露醇减轻脑水肿和胞二磷胆碱保护脑细胞。24小时后给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
护理方法:
⑴溶栓前护理:护士需掌握该病的发病原因、溶栓机理、常见并发症。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查看有关实验室检查,如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有无异常。溶栓时要准确配药,严格按时给药。
⑵溶栓后并发症护理:①出血性并发症护理: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其中,颅内出血是溶栓治疗中最严重并发症。如何减少出血性并发症发生,应详细了解病史,如果溶栓时间窗>6小时,同时对于不能确定发病时间的患者,应及时报告主管医师,建议不考虑溶栓治疗。使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前必须严密监测血压,并详细了解既往有无高血压病史,若治疗前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10mmHg,应及时报告主管医师,建议暂停溶栓治疗。详细了解近期有无使用过肝素和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若使用过抗凝药物者,应及时报告主管医师,不宜使用溶栓治疗。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特别注意早期有无口腔黏膜出血、齿龈出血、皮下出血、黑便、血尿、呕血等先兆症状以及颅内有无出血征象等,若有不适,应及时报告医生停止溶栓治疗,并采取相应措施。在溶栓过程中,应严密观察神志、瞳孔及肢体变化。若患者发生头痛、呕叶、视盘水肿、脉搏缓慢洪大、呼吸加深、血压升高,加上言语不清、肢体再度出现活动障碍等则揭示并发脑出血的可能,应立即通知医生,复查头颅CT,采取各项急救措施。②再灌注脑损伤并发症的护理:当缺血脑组织重新得到灌注时,会引起再灌注的损伤,发生脑水肿,引起脑组织肿胀和急性颅内高压增高,甚至可发生脑疝而导致死亡。患者出现烦躁不安、多语、多动及血压升高等,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及瞳孔改变,有无头痛、呕吐、血压升高、脉搏缓慢等颅内高压增高表现,应及时报告主管医师,有效的使用脱水剂以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③溶栓后血管再闭塞并发症护理:溶栓药物应用后,残存血栓的促凝作用导致纤溶后的高凝状态,近期内很容易发生再闭塞,闭塞率10%~20%[3]。溶栓后24小时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语言、运动、感觉功能的变化情况,若出现头痛、呕吐、失语或进行性意识障碍,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原有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肢体瘫痪,则提示有溶栓后血管再闭塞致继发脑梗死的可能,应立即报告主管医师,复查头颅CT,及时给予改善脑循环和脱水降颅内压。为了防止血管再闭塞的发生,溶栓24小时后应给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集聚等改善脑循环处理。
根据欧洲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①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下简称评分)为0;②显效:评分减少>21分;③有效:评分减少8~20分;④无变化:评分减少<8分。
结 果
本组患者中基本治愈37例,显效39例,好转28例,无效8例。有10例出现出血性并发症(轻微牙龈出血3例,皮下瘀斑7例),3例于溶栓后6小时发生继发性少量颅内出血,给予脱水降颅内压、保护脑细胞对症处理,患者好转。
讨 论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患者应及早实施溶栓治疗,最好在发病6小时内。超早期溶栓治疗可快速恢复梗死区微循环,恢复脑血流的早期再灌注,减轻缺血程度,限制神经细胞及其功能的损害[4]。由于溶栓药物在超早期应用可能带来颅内出血、再灌注性脑损伤、溶栓后血管再闭塞等并发症的潜在危险,所以在溶栓治疗中各个环节的护理技术配合非常重要。
本组11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帝的肢体瘫痪或言语障碍。通过静脉溶栓及采取系统化的护理,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得到了明显改善。有10例出现出血性并发症(轻微牙龈出血3例,皮下瘀斑7例),3例于溶栓后6小时发生继发性少量颅内出血,给予脱水降颅内压、保护脑细胞对症处理,患者好转。通过以上的病情观察及有效地护理,本组成功率高,治疗效果较理想,并发症少,同时也说明脑梗死超早期溶栓治疗是极为有效的方法,其进行系统化护理也是非常必要的,并配合早期康训练,能有效地改善脑梗死所致的功能障碍,缩短住时间。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 贾建平.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6.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41岁。因洗头受凉后出现头痛,伴低热1w余,且出现左耳突发耳聋。头痛呈胀痛样,前额部为甚,间歇发作,开始3~5次/d,后逐渐加重,呈持续状态,伴畏光、呕吐。在外院以“结核性脑膜炎”治疗1w,症状无缓解,头痛呈爆裂样,病情呈进行性加重,遂来我院就诊。查体:神志清楚,痛苦面容,颈阻强阳性,克氏征(+),布氏征(-),四肢肌力4级、肌张力正常。脑脊液压力400mmH2O以上,潘氏实验(+),墨汁染色找到新型隐球菌,确诊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局麻下行持续腰大池引流术以减轻颅内压,预防脑水肿及脑疝;并进行抗真菌治疗:首选静脉滴注两性霉素B,口服氟胞嘧啶;对症治疗。护理上由责任护士进行身心整体护理,经74d治疗护理,患者脑脊液未查到新型隐球菌而治愈出院,6个月后随访无复发。
2 护理
2.1 置管方法 选用硬脊膜外腰麻穿刺包,患者取抱膝侧卧位,腰背部尽量外弓,大腿紧贴腹部,取 L3~4 或 L4~5 椎间隙为穿刺点,常规消毒,深度约为4~6 cm,见脑脊液流出, 穿刺成功。通过穿刺针将导管置入腰椎蛛网膜下腔间隙内约10~12cm[2],观察管内有脑脊液流出,拔出穿刺针,在导管外皮肤出口下缘垫小棉垫,避免折管,胶布固定导管,外接引流袋[3]。
2.2 引流管护理 ①妥善固定:硬膜外导管需用3M敷贴外固定[4],以防滑脱。导管外接一次性颅脑外引流袋,引流管需同时用宽胶布妥善固定于患者背部;②引流速度的控制:引流袋高度置于穿刺点上8~10cm ,控制脑脊液引流量500ml/d,应夹闭引流管停止引流。
2.3 并发症的预防 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常见的并发症有:①颅内感染:患者表现为发热、颈阻,引流管中的脑脊液混浊,脑脊液化验细胞数增高。处理:病房层流机消毒2~3次/d ;严格控制探视人员;医生在置管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定期进行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细菌培养;保持敷料清洁干燥。因此,在行腰大池引流术操作、更换引流袋及穿刺口敷料时需注意严格无菌操作,预防继发颅内二重感染[5] ;②低颅压 :因为过度引流常可导致低颅压,从而导致脑膜粘连,诱发脑积水、颅内血肿、脑疝的发生。临床表现为患者在抬高床头和坐立时头痛加重。经放低床头或者减慢引流速度后症状缓解。处理:引流时调整好引流高度,引流管末端置于穿刺点上8~10cm,并根据引流量调整引流袋高度,控制脑脊液引流量
3 结果
此患者进行持续腰大池引流术2次,10d/次,共计引流20d,无并发症发生。患者头痛发作明显减轻。并可对患者的脑脊液颜色、量进行连续监测[6]。
4 体会
持续腰大池引流,可降低颅内压,且引流滴速均匀,避免常规腰穿在短时间内引流大量脑脊液量而造成较大的压力梯度,减少了脑疝的发生率。持续引流脑脊液,减轻颅内高压症状,明显缓解患者高颅内压性头痛,便于留取脑脊液行实验室检查,利于动态观察患者各项脑脊液指标。并有研究认为[7],腰大池引流、脑脊液置换能减少感染脑脊液中的细菌数和白细胞数,减轻中毒症状。在护理上明确观察要点,注意引流量和速度,保证引流的有效性, 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叶钦清.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分析和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 (4 ):593.
[2] 陈固善,余玉银,曾胜田.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术治疗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附 46 例报告)[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5,4(4) :4 l1 -4 12 .
[3] 任瑞红, 孟秀艳.13例蛛网膜 下腔出血行腰大池引流术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20):51- 52.
[4] 王绍霞,张晓锐,张际恂,翟凤.3M透明敷料固定腰大池引流术后体外引流管的效果[J].护理杂志,2011,22:52-53.
[5] 陈德,黎亮,杨俊,等.腰大池持续引流并鞘内注药治疗开颅术后颅内感染 26 例临床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9(4):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