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经营性分析

企业经营性分析

时间:2023-05-28 09:28: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经营性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经营性分析

第1篇

地勘企业预算的编制原则、程序及内容

1、编制预算应遵循的原则确立企业经营的方向、战略以及利润目标,且体现出一致性;构建各种表格要细致、周全、完善,应体现出可控性;预算决策目标应当真实可靠,保留余地,应体现出可靠性;选择预算指标应适用地勘企业的经营性、全面性,适应市场需要开展多种经营,应体现出科学创新。

2、编制预算的基本程序地勘企业负责机构依据企业长期规划,指出今后一段时期企业发展的总目标以及规划目标;地勘企业各部门编汇与企业经营有关的生产、财务等多项预算;地勘企业下属企业依据上级指出的规划目标编汇预算草案;财务机构协调、平衡各预算,构架出地勘企业的总预算;总预算经过地勘企业负责机构讨论通过批准后构成地勘企业的执行预算,然后布置下发给地勘企业各部门及下属企业监控执行。

3、编制预算的内容地勘企业应构建全面预算体系,由经营预算,专门决策预算和财务预算组成,对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对一次性的重要决策预算,如资本支出预算(固定资产购置),必须在事先做好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来编制预算,使预算具有可控性。

强化全面预算管理充分发挥其在地勘企业财务管理中作用

(一)实行预算管理构成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由地勘企业各职能部门采用上下结合的模式实施预算编制,并利用构建落实预算保障措施,把预算落实到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当中;预算管理明确了从决策人、经营人、各部门及至企业每位员工的责权利,把预算责任具体化,提高职工工作的积极性,确保各级预算都能层层完成目标,努力将执行结果控制在预算范围内,做到科学管理与执行可靠,促使预算决策、行为以及结果取得高度的协调和一致,进而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二)实行预算管理使各部门的经济活动协调一致随着地勘单位的不断发展壮大,单位内部机构会变得越来越多,这些组织机构的业务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对本部门计划的最优化,对全局不一定是最合理的,通过预算综合平衡,以目标利润为企业的最佳经营方案,使各部门相互协调,统筹兼顾,消除各部门的矛盾冲突,减少劳动力消耗和资金运用。通过各部门的密切配合,服从预算管理,共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强化预算分析和评估发挥财务管理的决策作用通过对预算执行中的出现差异实施分析,寻找出预算执行的强弱点,指出具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地勘企业根据各部门效益实绩,考核预算实际结果,履行奖惩。结合各责任岗位对预算的执行实际结果,实行绩效考核,促使预算机制与经济责任制有机融合。从而为领导指出建议,做好领导得参谋,有效发挥财务预算管理的职能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勘企业将财务预算管理置于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位置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十分重要。不断分析、探究与建构企业管理需要之财务预算管理体系,是地勘企业管理不断创新的需要。在市场经济环境的现阶段,地勘企业一定要明确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地位,不断拓宽企业经营发展生产渠道,不断节能降耗,充分发掘企业潜力。与此同时,有效发挥财务预算管理的作用,拓宽视野,不断提升预见、主动、科学性,积极开展有效的资金组织活动。只有扎实搞好这些管理工作,才能促使地勘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逐步进入飞快发展的轨道上来。

作者:刘萍单位: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勘察分院

第2篇

一、企业会计制度的基本特点

现在所说的企业会计制度,从包括的内容上来讲,实际上有广义的企业会计制度和狭义的企业会计制度两种概念。所谓广义的企业会计制度,涵盖了以下两个内容:企业财务会计规范,企业内部为满足会计管理需要的所有相关管理制度;所谓狭义的企业会计制度,就是指由利益相关者制定、指导和规范企业会计管理的制度总称。在本文中要讨论的,是狭义的企业会计制度。

谈到企业会计制度,一般主要表达的是与两个特定时期相关的范畴:一个是1993年以前的分行业、分所有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发挥着企业会计规范全部作用的企业会计制度(也有人称之为“旧会计制度”);另一个是根据会计法、基本准则及一部分具体准则,在2001年由财政部制定并颁布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也有人称之为“新会计制度”)。

二、企业会计制度本质属性分析

前已述及,建国以来一直是国家统一管理企业会计工作,国家制定并颁布实施的会计制度四十多年来一直就是企业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会计监督的指令性文件。我国已经在借鉴国际通行做法逐步制定并颁布会计准则。在我国由财政部门沿袭会计管理的权威性是对历史及现实的尊重,所以在会计规范的制定、颁布上,存在这种中国特色是正常的。但实际构成会计制度制定的主体应该有三个,即:作为行政管理者与国家权利代表的政府、企业出资者和企业经营者。

政府为了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为了保证税款计算与征收的需要,要制定会计制度,构成国家经济管理法律制度的一部分,由企业严格执行;出资者(包括现实出资者与潜在出资者)为了使资本运行正常进行,为了获取更大的资本利益,必须制定会计制度,构成出资者对企业行使所有权的最重要文件之一,由企业经营者严格执行;经营者为了使其管理思想得到贯彻落实,为了使企业经营效益有较大提高,也必须制定会计制度,构成对企业行使经营权及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由企业各级员工严格执行。

在过去,对国有企业来说,行政管理者与企业出资者的身份合二为一(即政资不分),企业出资者与企业经营者的身份合二为一(即两权不分),行政管理者与企业经营者的身份也有重合(即政企不分)。政治色彩浓重的时代,行政管理者可以包办一切。所有制会计制度,就是一种指令性文件,造成了许多不合理现象。所以,应当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在实现政资分离、两权分离和政企分离的基础上,按照各自要求,制定层次不同、内容不同的会计制度。

对行政管理者来说,规范企业经营活动的方面有二:符合国家对社会经济宏观调控的要求,遵守以税法、环境保护法、社会保障法等相关的法律制度。以此为出发点,要建立宏观指导性强、与相关法律内容一致的企业会计管理制度,如社会保障会计制度、环境保护会计制度等。对企业出资者来说,规范企业经营者的方面也有二:保证投入企业的资本充分安全,保证资本的最大限度增值。以此为出发点,要建立有利于资本保全、资本增值等目标的企业会计制度,如提倡使用谨慎原则的会计制度等。对企业经营者来说,规范各级员工的方面同样有二:保证全体员工按照内部经营目标要求追求各自利益、并置于一定有效约束之下,全部经营活动应当反馈至经营者处,并有利于其做出合理决策。以此为出发点,要建立满足内部责任考评和经营决策的企业会计制度,如责任会计制度等。

通过分析,可以对企业会计制度的属性进行以下描述:会计的本质是一种企业管理活动,所以它本身就具有微观性。但由于它是一项涉及宏观经济管理、税金计算与缴纳,以及企业经营活动是否合法的考核与评价等的管理活动,因而又必然受到行政管理者高度重视,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具有一定的宏观性。也就是说,企业会计制度具有双重性,两者共同存在,两者都不可偏废。其中,微观性是其主要属性,宏观性是其次要属性。

1、相关性要求。国家宏观调控及经济法律规范的要求,是每个经济单位都必须遵循的;出资者对资本保值增值的要求,是经营者必须恪守的;经营者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协调与控制,是企业全部经济活动得以开展的现实基础,企业会计制度要充分贯彻。如果企业全部经济没有全面兼顾各相关要求,而是只考虑某一方面,或偏废某一方面,都是不合格的。

2、现实性要求。每个企业的经营性质、管理体制、员工素质,甚至所处地理位置、历史长短等不一样,即所有企业之间没有情况完全相同的。这就要求企业会计制度能够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具有高度适应性和操作性。在这里,如果把企业会计制度当作一项工具的话,它一定是只能由一个特定企业专门使用的工具,不能够也不可能抄袭。

3、前瞻性要求。经济事物总是不断运动、变化着的,企业经济活动及管理方式例外。但并不是说其运动、变化无规律可循,在相对一段时间里,其运动、变化的轨迹能够被把握。企业会计制度的执行或使用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其制定也是涉及方面较广、成本耗费较大的系统工程;可以允许随着企业经济活动及管理方式的改变作必要的补充修改,但全盘、从头开始却不可取。这就要求企业会计制度中能够把握未来变化趋势,保证其适用性至少在相对稳定的一段时期内不出现问题。

第3篇

【关键词】财务报表;分析

一、财务分析的概念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是指以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为依据,通过收集、整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所涉及到的有关数据和资料,采用专门方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进行综合比较和评价,为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管理决策和控制依据的一项管理工作。目的是了解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衡量企业日前财务状况并且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帮助企业利益相关者改善决策。

二、财务报表深入分析的意义

1.深入分析财务报表才能说明企业的真正状况;

2.充分发挥企业资源的最大优势;

3.深入分析财务报表才能让企业管理者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从而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

4.深入分析财务报表是债权人跟投资者获取正确财务信息从而实施决策的重要手段;

5.深入分析财务报表是国家融资审批机构做…正确批复的依据。

三、财务报表的深入分析

首先在对财务报表分析之前,我们要对企业的内部管理和外部环境做个整体的评估。

在对财务报表分析时,首先对在报表中金额较大的项目要引起注意,对易于被用来操纵的报表项目f例如其他应收应付款、存货、长期待摊费用、补贴收入、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等)的主要构成和计算方法也要特别关注;对于审计报告中披露的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及过程要了解清楚。

1.利润表的分析

净利润的构成是综合衡量企业赢利能力的重要指标,是对利润表实质性分析的重要标准。

(1)毛利率的分析

通过“营业利润”与“营业收入”相比较,可以了解到企业经营业务的毛利率,以此来了解企业的产品或劳务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2)主营业务利润占比的分析

虽然现行的利润表已不分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但附注中还是应该披露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通过“主营业务利润”与“其他业务利润”相比较,看企业主营业务的利润是不是它的总利润,主营业务的利润占总利润的比例,这样可以了解到企业的主营业务是否突出,并借此对企业未来获利能力的稳定性做出相应的判断。

(3)期间费片j的分析

通过对各费用的分析,我们可以确定影响利润的主要原因,应作何种改进措施,通过各项期间费用与营业收入的比率,可了解到企业一些部门的工作效率以及费用化利息的合理性。在企业销售持续增长的一定范围内管理费用率应当呈下降趋势,在保持贷款规模不变的情况下企业财务费用总额应该是相对同定的,如果该项指标偏高,说明企业资金管理出现问题。需要注意的是财务费用,要和融资总额、融资用途联系起来,核对融资成本中费用化和资本化的金额是否合理,有些单位为了利润指标,把本该费用化的利息资本化了,所以还得关注企业在建工程等科目的资本化利息金额

(4)营业利润与其他收益的分析

盈利是企业内部产生的资金,是企业发展所需资金的重要来源,通过“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与“利润总额”的比较,可以反映企业经营管理的稳定性或者面临的风险。只有企业的“营业利润”在“净利润”中占主要份额时,企业的盈利能力才更可靠。而“投资收益”指的是对外投资所取得的股利、利润或利息收入,具有不确定性,困此风险较大。营业外收入是偶然利得,不能依靠其来增加利润,但某些国有企业为了达到募集资金的条件,通过地方政府出具文件增加政府补助,以此增加营业外收入,增加利润。

2.资产负债表的分析

(1)企业会主动选择有利于提高利润的会计核算方法,或者采取其他于段来粉饰会计报表

在很多情况下,企业出于各种目的,需要向外界展示良好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一旦实际经营状况难以达到曰标,企业会主动选择有利于提高利润的会计核算方法,或者采取其他手段来粉饰会计报表。

(2)注意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的内容

其他应收应付款金额较大时要引起注意,往往隐藏着更多的内容,注意其他应收款中是否有大股东的借款、是否账龄已很长,是否与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有联系。不仅要关注余额,还要关注发生额较大的往来款项,关注余额为前几名的往来款项。

(3)注意“资本公积”项目的数额及构成

如果资本公积数额过大,应了解“资本公积”的具体内容。因为有的企业为了达到融资的条件,通过虚假评估来虚增企业的净资产,有的通过政府或其他机构转入资金虚增资本公积,又把此笔资金通过借款方式转回去,借此来调整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和其他与净资产相关的比率,在其他项目不变的情况工,虚增净资产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会降低,同时与净资产相关的比率一般会升高,这样蒙骗投资者或债权人,对此应引起投资者或债权人的高度重视。

(4)对各种比率进行分析

分析企业资产负债率和各项流动性比率,了解企业对各类债权人利益的保证程度。但这些比率反映资产的流动性或偿债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注意存货、预付账款、不良的应收款项情况。还要关注货币资金是否较大等情况。

(5)对各类资产性项目进行具体分析

对各类资产性项目进行具体分析,尤其要对对金额较大、在资产总额中占比较大的项曰要特别关注,借此对企业财务质量做基本性判断。对于金额较大的项目,一定要知道其来龙去脉、形成的原因和用途。注意其他应收款中是否隐藏与权益有关的项目;注意存货的金额是否真实;分析企业待处理性项目,对企业相关项目的可信性做出判断;分析企业各类摊销性资产的摊销情况,对企业损益核算的可靠性做出推断。

对于有土地的单位要特别关注,一般土地入到无形资产,我们要关注土地的人账价值,若以评估价人账,我们要关注评估金额是否符合市场行情,若以支付的土地出让金为人账依据,我们要关注出让金是否返还,若返还就是关注为何返还,土地的真正成本是什么,是否有因出让金要返还而把出让金价格提高之嫌,以此来暂时提高人账价值。

3.现金流量表的分析

净利润是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企业经营成果,而现金流量是收付实现制核算的结果,较之利润表的利润,经营性净现金流更具有稳健性。分析现金流量,能够体现现金的来源和去向,从而全面正确地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支付能力以及企业经济活动安全程度和效率高低。现金流量表的分析,要和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结合起来,分析流量时,除了关注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的主要项目,还要关注三大项目中其他项目中金额较大的项目,了解其具体内容。

(1)现金流量净增加值

该指标表明本会计年度现金流人与流出的相抵结果,正数表明本期现金流人大于流出,负数表明现金流出大于流人。一般说来,正数表明企业的现金流量状况在改善。

(2)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该指标表明企业经营活动获取现金流量的能力。净利润只是潜在的现金,而经营性现金净流量是企业经营过程中实际发生的现金流人和流出。如果企业流人不佳,说明企业经营不善、面临很大风险,要分析具体原因,加强存货管理、应收帐款管理、信用政策管理和供应商付款管理。

(3)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该指标反映企业金融性投资及同定资产等长期资产投资的现金流量情况。对金额较大的投资要引起注意,是长期资产的投资,要对资产的利用率和产生的效益做分析,是项目投资,要对投资项目做全面了解。

(4)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该指标反映企业从投资人及金融机构及证券市场的筹资能力。除了关注企业筹集资金的方式、金额以及偿还本金、利息情况,还要关注筹集资金的用途,如果用于项目投资,要研究可行性及发展情况。

(5)现金流量表附注

该内容信息不容忽视,通过有关项目与其它报表相关项目之间的核对,可对企业所制定的资产折旧摊销、费用的计提等会计政策的执行情况做出相应推断,并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做出相应的判断。

第4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资产质量;质量特征;主成分分析

目前关于资产质量的理论研究大多停留在整体、理论的层面,对于单项资产质量的定量分析尚未深入展开。由于理论操作性不强,实务中资产质量的分析也并未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本文以资产的质量特征为基础,构建出固定资产质量的评价体系,并将其运用于机械、设备、仪表制造业上市公司,得出固定资产质量的相对排名,并对排名变化最大的两家公司进行深入考察,从而检验该评价体系对固定资产质量的解释能力。

一、文献回顾

(一)国内固定资产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的文献回顾张新民(2001)指出,资产质量是特定资产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满足企业对其预期期望的质量,具体表现为变现质量、单独增值质量、被利用质量、与其他资产组合增值的质量等方面。同时指出,对资产质量的分析要强调资产的相对有用性。企业所处时期不同、环境不同,对同一项资产的预期就会不同,因此资产质量不同于其物理质量;不同项目资产的属性不同,企业对其预期就会不同,因此不同项目的质量特征就会不同。这一观点相对于仅把资产的盈利性作为确认资产质量特征的最重要标准(李树华、陈征宇,2000),或把变现性作为确认资产质量特征的最重要标准(顾德夫,2001),无疑更加全面和综合,但相关的理论体系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案例说明阶段,并未进行具体的指标选择与确定,更缺乏评价方法的定量分析与检验。宋献中、高志文(2001)以调整前后每股净资产的波动幅度(K值)作为评价资产质量好坏的标准。按照中国证监会颁布的《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的相关规定,被调整的项目包括三年以上的应收款项、待处理财产净损失、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等。被调整项目占总资产的比例越大,表明该企业的资产质量越低,实证结果表明此比例影响企业当年的盈利水平和今后盈利的持久性。宋献中等的研究提出了K值的概念,并以此来度量资产质量,但其研究只是一个简单的统计描述,未挖掘出资产质量与盈利性之间的深入关系。李嘉明、李松敏(2005)选用2003年在我国深、沪两地上市的1117家公司(ST除外)作为样本,对样本公司的资产质量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用回归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李嘉明等的研究方法试图挖掘资产质量对企业绩效的贡献,但未解释回归方程的内生性问题,模型建立的理论依据尚不完善。张春景、徐文学(2006)选取13个指标,从资产存在性、有效性、收益性三个方面衡量资产质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资产质量的综合评价数值,并对江苏省在境内上市的制造业与商业类上市公司77家样本公司按此综合评价数值做了排序。主成分分析方法可以从信息有重叠的指标中提取有用信息,并赋予合适的权重,对样本做出科学地综合评价。张春景等的研究样本包括制造业和商业,这两种企业对资产效用的预期不同,其资产质量指标也应该不同,那么这种主成分分析的适用性便有待进一步地验证。另外,只给出各企业资产质量的排名,而没有计算排名的具体公式,指出各指标的权重,结论的应用价值不高。而本文将专注于机械、设备、仪表制造业的固定资产项目,采取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各项指标的合理权重,进而计算出资产质量的综合数值,并据此得出排名。谢永(2007)对18个反映资产质量的指标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证明从亏损前3年开始公司的资产整体质量已经开始下降,同时提出一些能够有效预测财务危机的指标。

(二)国外固定资产固定资产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的文献回顾 目前国外学者关于企业资产质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均较为罕见。仅有少数文献研究了银行资产质量与信贷风险之间关系。David Bernstein(1996)对银行资产质量与规模经济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贷款质量对银行成本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银行的资产越差,其成本越高,但这种直接影响表现得不很明显。

二、固定资产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资产质量内涵的界定及资产的质量特征资产的质量特征,是指企业根据不同项目的资产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对其设定的预期效用。由于流动资产、对外投资、固定资产等项目各自的效用不同,故企业对各类资产的预期效用设定也就各不相同,因而单项资产本身应具有各自不同的质量特征。但总的来讲,研究资产的质量特征可以从资产的盈利性、变现性、周转性以及与其他资产组合的增值性等四个方面进行。这四方面的质量特征将成为构建各项资产质量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资产的变现性,是指非现金资产通过交换能够直接转换为现金的能力,它强调的是资产能够作为企业债务物资保障的效用。能否按照账面价值或高于账面价值顺利变现,是衡量企业资产质量,并进一步分析企业偿债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资产的盈利性,是指资产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它强调的是资产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效用,资产的定义本身就规定了盈利性是资产的内在属性。研究表明,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与其盈利性呈现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贺武,2006)。资产的周转性,是指资产在企业经营运作过程中被利用的效率和周转速度,它强调的是资产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物质基础而被利用的效用。资产的周转速度越快,说明该项资产与企业经营战略的吻合度越高,被利用越充分,为企业赚取收益的能力越强。马克思也认为资产的周转性非常重要,在《资本论》中提出,提高资本周转速度对实现剩余价值或资本增值至关重要。与其他资产组合的增值性,是指资产在特定的经济背景下,有可能与企业的其他相关资产在使用中产生协同效应的能力,它强调的是资产通过与其他资产适当组合,能够发挥出大于单项资产个别效用总和的联合效用。相同物理质量的资产,在不同企业之间、在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之间或者在同一企业的不同用途之间会表现出不同的贡献能力。因而这个意义上的资产质量,是把资产组作为企业的有机组成部分,站在相对整体的角度来加以综合地考虑与评价。

(二)固定资产质量评价指标的选取 以质量特征为基础的固定资产质量评价指标的选取主要依据以下方面:

(1)固定资产的变现性评价指标。除部分流动资产外,企业的固定资产将成为长期债务的直接物资保障,尤其是在企业面临破产清算时更是如此。固定资产的数量、结构、完整性和先进性都直接制约着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其中固定资产的保值程度,是债权人认定其变现性时主要考虑的因素。当然,也要考虑固定资产的专用性对其变现性造成的制约影响。专用性越高,其变现的风险就越大。从企业偿债能力的角度,固定资产的变现性可以从以下方面判断其是否具有增值潜力来加以衡量:首先,具有增值潜力的固定

资产,是指那些市场价值的未来走向趋向于增值的固定资产。这种增值,或是由特定资产的稀缺性(如土地)引起;或是由特定资产的市场特征表现出较强的增值特性(如房屋、建筑物等)而引起;或是由于会计处理的原因导致账面上虽无净值但对企业仍有可进一步利用的原因而引起(如已经提足折旧、企业仍可在一定时间内使用的固定资产)。其次,无增值潜力(贬值)的固定资产,则是指对特定企业而言,其价值的未来走向不可能增值的资产。这种不能增值状况的出现,既可能是由与特定资产相联的技术进步较快,原有资产因技术落后而相对贬值(如电子计算机等)引起;也可能是由特定资产本身价值状况较好,但在特定企业不可能得到较充分利用的原因引起(如不需用的固定资产)。由于当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净值时,企业可以按照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净值的差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因此鉴于资料所限,固定资产的变现性可以根据企业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情况做出初步判断,通过变现率指标加以简单衡量:固定资产变现率=固定资产净额/固定资产净值。其中:固定资产净额=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

(2)固定资产的盈利性评价指标。固定资产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反映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竞争实力,因此,固定资产的盈利性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整体的盈利能力。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讲,固定资产的盈利性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反映:固定资产技术装备的先进程度是否与企业的行业选择和行业定位相适应;固定资产的生产能力是否与企业存活的市场份额所需要的生产能力相匹配;固定资产的工艺水平是否达到能够使产品满足市场需求的相应程度。营业收入是产品价值的外部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固定资产的生产工艺水平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吻合程度;营业成本是产品生产的内部耗用,可以反映出固定资产技术装备的先进程度;两者之差即企业赚取的毛利,则反映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进而决定企业整体的盈利水平;而固定资产的总体规模则反映了企业的行业选择和行业定位特征。因此,毛利与固定资产规模的比较,即固定资产毛利率,可以较为综合地反映固定资产的盈利性,计算公式如下:固定资产毛利率=(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固定资产原值平均余额。

(3)固定资产的周转性评价指标。固定资产周转率通常用营业收入除以固定资产平均余额加以计算。笔者认为,营业收入中包含了与固定资产使用效率无关的外部价格因素,因而用产品生产成本取代营业收入将使得该指标更具有说服力。假设存货中原材料、在产品水平保持稳定,将存货余额变动数加上营业成本,便可以大致推算出企业当期的生产成本,再与固定资产的原值进行比较,便可以反映出固定资产被利用的充分程度。因此,固定资产的周转性可以通过计算产能利用率来加以衡量:产能利用率=(存货余额变动数+营业成本)/固定资产原值平均余额。

(4)固定资产与其他资产组合的增值性评价指标。固定资产与其他资产组合的增值性,强调的是固定资产通过与其他资产适当组合,在使用中产生协同效应的能力。即使是相同物理质量的资产,在不同企业之间、在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之间,甚至是在同一企业同一时期的不同用途之间,都有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贡献能力,所以按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方向和市场变动来对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重新组合可以提高企业的价值,而在对固定资产进行质量分析时,也一定要强调其与其他资产组合的增值性。企业的资产可以分为经营性资产和投资性资产,其中投资性资产包括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1,除去这两种资产之外的其他资产合称为经营性资产。在机械、设备、仪表制造业企业,其经营性资产基本上都是围绕固定资产做出安排的,而投资性资产与固定资产的协同效应并不明显,所以经营性资产的整体盈利水平便可以视为固定资产与其他资产组合的盈利性的最终体现。经营性资产的整体盈利水平可以将营业利润2作为标准,固定资产与其他资产组合的增值性便可以通过经营性资产收益率加以衡量:经营性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经营性资产平均余额,其中:经营性资产平均余额=资产平均余额-投资性资产平均余额。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当年企业投资新的生产项目,或对以往的固定资产进行大规模地更新改造,会使得企业固定资产的原值大幅增加,进而可能会使上述指标受到较大影响。但这一结果至少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新建固定资产的生产能力在当年并没有得以充分释放,其进一步的利用效果尚存在一定风险。因此,当分析中遇到该项指标出现较明显变动时,一定要结合报表附注的相关内容做出深入分析,避免结论的片面性。

三、固定资产质量评价体系的运用

(一)样本选择 机械制造业企业中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最大,对企业经营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拥有的固定资产的规模和先进程度,代表着该企业在行业中相对的竞争实力和竞争地位,是企业经营的关键。所以对机械制造业企业的固定资产质量进行评价,找出对其固定资产质量有显著性影响的因素,对企业经营的指导意义不言而喻。本文选择证券市场行业分类中的C7机械、设备、仪表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其中包含C71普通机械制造业、C73专用设备制造业、C75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C76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C78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时间跨越2005和2006年两个会计年度。为保障分析数据的可靠性,只选择2005年和2006年年报获得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除去数据缺失的公司,分别有174家和172家公司进入样本。先分别计算两年样本中各公司的固定资产质量综合评分,再对两年中各公司固定资产质量的升降情况进行比较。

(二)指标选择 在本文建立的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及成本效益原则,仅就部分因素加以量化分析,最终进行主成分析的变量有固定资产变现率、固定资产毛利率、产能利用率和经营性资产收益率。实务中在对固定资产质量进行具体分析时,进一步还应结合报表附注的相关资料,在展开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最终的结论。本文选取的指标体系见(表1)。

(三)固定资产质量的综合评分 (表2)列示了个指标的描述性统计。固定资产的变现性标准差最小,说明各企业间没有明显的差别。且该指标都接近1,说明从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这个角度衡量,固定资产的变现性很高。产能利用率标准差较大,说明不同企业对固定资产的利用情况很不一样,可估计此指标将是固定资产质量差别的重要原因,具体权重待主成分分析结果确定。与固定资产毛利率方差较大相对,经营资产收益率方差却较小,即虽然固定资产单项发挥作用的情况大相径庭,但和其他经营资产组合后对企业的贡献程度不相伯仲。可以认为固定资产利用充分的企业可能管理、营销方面比较薄弱,而管理领先的企业对固定资产或技术方面的掌握有比较欠缺。所以,即使行业平均盈利水平不相上下,但和其他企业对比,取长补短,都可以找到进一步提高的方式。

本文选取的指标不多,但这四个指标的Bartlett球形检验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各变量间并不独立,所以在计算固定资产质量

得分时各指标的权重按其包含的信息量确定,具体处理方法是主成分分析方法。(表3)列示了因子载荷矩阵和各主成分的特征值。

以4个主成分各自的特征值为权数,计算各样本企业固定资产质量的综合得分。公式为:Score=0.411Y1+0.242Y2+0.202Y3+0.145Y4

主成分信息不能直接获取,在分析固定资产质量时不容易进行比较。根据因子载荷矩阵将以上公式还原为以原指标为变量的公式:Score=0.430Z变现率+0.515Z固定资产毛利率+0.391Z产能利用率+0.499Z经营资产收益率

以上公式考虑了各指标之间的共线性问题,以各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为权数,对固定资产的综合评价较为合理。各指标的系数为正,说明随着这些指标的改进,固定资产的质量得到提高。关于公式中的系数需要作以下两点说明:一是这四个指标间并不独立,公式中的系数并不说明各指标对固定资产贡献的程度,所以与描述性统计中各变量的方差并不成比例;二是由于这种相关性存在,所以不可能通过单独提高某一指标而提高固定资产的质量,而是要同时改善各项质量指标,达到平衡。根据此综合得分,2006年172家机械、设备、仪表制造业上市公司固定资产质量排名前10名与后10名的公司见(表4、表5)。

对比两年的排名结果,置信电器、思源电器、s锅炉、香江控股、金龙汽车、美的电器、s天地连续两年排名在前10名中,而力源液压、天宇电气、林海股份、S阿继、二纺机、SST轻骑连续两年排名在后10名中。两年的排名结果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仍有很大波动,为检验两年中公司固定资产质量排名及其的升降变化间的相关性,对2005年排名、2006年排名及排名升降变化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其中排名升降变化取变化的绝对值,结果见(表6)。表中显示,2005年、2006年公司固定资产质量排名间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说明固定资产作为长期发挥作用的资产,其质量具有一定稳定性。但同时可以看到,排名升降的大小与2006年排名、2005年排名都无显著性关系,说明公司原来的固定资产质量的好坏,对其质量波动的大小没有明显影响。排名升降变化最大的两家公司,上升最大的山推股份和下降最大的长力股份进行具体分析。两公司两年的排名和财务指标见(表7)。山推股份的固定资产毛利率和固定资产产能利用率大幅上升,经营资产收益率由负转正;长力股份的经营资产收益率虽然也有所改善,但固定资产毛利率和产能利用率下降较多。

山推股份公司的主营业务为以推土机、配件、挖掘机为主的生产和销售。2006年公司顺应国际市场上运输机械强劲的需求增长势头,结合自身在该领域已形成的竞争优势,适时制订出走出国门的发展战略,从而带来了广阔的市场拓展和利润上升空间。同时在年内对部分已经提足折旧并不再使用的固定资产进行了清理,投资了一些新的固定资产项目。尽管固定资产原值从67959.5万元增加到89785.5万元,但使得固定资产的整体布局进一步与公司的行业定位与发展战略相吻合,进而大幅提高了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和盈利能力。另外,公司还坚持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注重树立自身的品牌形象,从而大大提高了固定资产与其他资产组合的增值性,最终导致固定资产的整体质量得以大幅提升。而相比之下,尽管长力股份2006年新增固定资产净额22515万元,极大地改善了公司未来从事经营活动的技术装备水平,使公司长远发展的后劲得以显著提升,但由于其中汽车板簧生产线技术建设项目3169.12万元,汽车扭杆、稳定杆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8397.07万元投资没有达到预计进度,没有产生预计的经济效益,所以导致当年固定资产毛利率和产能利用率的大幅下降。当然这种固定资产质量的下降对企业整体质量的长期影响还要进一步通过考察其与公司发展战略的吻合程度,并在此基础上被充分利用的程度、与其他资产相互组合的增值程度等一系列因素而最终做出判断。

第5篇

关键词:现金流量 财务风险 风险预警体系 现代企业

现金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血液,现金流量能够比较客观的反映企业的收益质量和流动性。对于当前我国很多企业来说,筹资不是本企业在现金流管理方面遇到的最大问题,最应得到关注的是企业如何管理好手中的资金,如何能将资金的效用发挥到最佳,从而在残酷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对于企业自身来说,企业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希望通过自己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经营管理中的漏洞,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调整,以使自身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最大程度的利用金融市场带来的优势。本研究为此建立了基于现金流量分析的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现报告如下。

一、现金流量的内涵

现金流量可以细分为三种流量,分别是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以及现金净流量,现金流量有可能为正也有可能为负,而不同的企业的现金流量的不同状况也就逼真地说明了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资金供求情况。其管理的特点如下:

(一)生命周期性

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企业的现金流量在各个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任何一个企业从设立到宣布结束经营都会经历现金流量差别很大的不同阶段,这一特点构成了企业现金流量的

(二)非同步性

我们所熟知的企业盈利能力的评价指标是以净利润这一指标为核心的,但是近年来对企业进行研究中我们发现,净利润指标独占的重要性地位已经被现金流量指标所稀释,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现金流量与利润之间的非同步性所引起的。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数量不等、规模不同的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而应收与应付账款的存在恰恰是导致了部分企业利润为正,现金流量为负的恶性的经营状态的直接原因。

(三)共生性

缺乏现金流量支持的企业必将是一个生命力不旺盛的企业,而有着充分的现金流量支持并能够有效的利用企业经营运转过程中产生的现金流量的企业必将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因此,在企业的整个持续过程中,企业与现金流量都是共生共存,相伴相随的。

(四)复杂性

但是现金流量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物,综合来看现金流量的产生及其规模的大小都受到很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与共同影响。例如企业所处的产业及其结构,经营规模的大小,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企业长期积累的信誉等级,企业的经营方式,企业经营过程中对上下游厂商的信用政策等因素都会对企业的现金流量产生直接的影响。

二、基于现金流量分析的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方法

(一)短期资金周转表分析法

短期资金周转表分析法的核心观点是首先检查目标企业是否制定了短期的资金周转表,是否能够保证持续检查销售额与应收账款之间的比率。这一方法将销售额与现金流之间的不同步因素考虑了在内,但是由于该方法只是一个定性分析方法,对于企业短期资金的安全程度的判断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困难。

(二)流程图分析法

流程图分析法主要是通过对关键点的分析来及时并准确的发掘目标企业存在的潜在风险。该方法通过动态分析将企业可能发生失败或重大损失的关键点的异常情况进行了暴露,从而加强了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但是由于该方法重点关注的是影响企业生产经营与财务健康状况的莱几个关键点,而且通过流程图分析法识别出来的企业风险的解决也需要在关键点这一时刻进行改善与调整才能从整体上改善目标企业的情况,因此在实际运用中该方法的局限性较大。

(三)现金流量结构分析法

现金流量结构分析法是根据现金流量流入与流出情况的不同,分析构成企业现金流量的三种不同来源的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量的占比情况,并通过目标公司与正常公司现金流量结构的对比来识别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一种方法。该方法能够比较清晰地反映目标公司现金流量的不同构成情况,从而在识别企业是否陷入财务危机的前提下找到导致企业财务状况不佳的影响因素,从而进一步提出相应地改进措施。

三、基于现金流量分析的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管理措施

(一)提升利润创造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信用制度不断健全,在市场经济中生存的任何一个主体郡时刻面临着信用风险和声誉风险的威胁。为此企业可以从提高产品质量、加强成本控制、增强新产品研发、严格实施销售费用预算等方式提高业利润创造能力。但是结合我国企业经营中的实际情况,被预警企业要特别关注提升企业服务质量,通过客户服务创新提升客户忠诚度,在此基础上提升企业利润。但是通过提升企业服务质量提高客户忠诚度的方式产生的企业利润提升是坚实可靠的,这样一方面可以改善企业的利润创造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现代企业时使企业有一定的缓冲时间,从而保证企业进行正常经营。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现代企业在致力于提升企业利润创造能力的同时也应避免单纯地以利润为唯一指标进行经营决策,以免因此使企业成为我们前文中所提到的高利润、低现金流的企业。

(二)强化现金管理能力

强化企业现金供应能力,才能保证企业“血液”的顺利供应与循环,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具体来说现代企业可以从企业应收账款现金预算、企业应付账款预算编制、企业上下游供应商现金收付量、企业存货占用现金预算等方面加强企业现金预算,增加企业现金流入量减少企业现金流出量,提高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强化企业现金管理能力。利润与现金流量是维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两项同等重要的指标,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对于现代企业来说,我们也必须做到利润创造能力与现金流量供应能力的同步提升,才能彻底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使企业远离被预警的状态。

(三)确保企业偿债能力

我们都知道每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都离不开合理的融资与一定规模的负债。负债经营对于企业的经营来说具有融资方便,筹资成本相对较低,避免股权稀释等优点,但是负债经营也具有显著的不利因素-任何负债都是有成本。在企业的负债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利息及本金偿还等负债成本,而且该部分负债成本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归还主要是以现金流出企业的方式进行的。因此对于现代企业来说由于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必须居安思危,具体来说可以通过调整企业整体负债比率、调整债务长短期配比结构等方式来使企业的负债结构更加适合于企业目前所处的状态,保证企业整体经营的安全。

(四)增强企业财务弹性

第6篇

关键词:会计收益;质量;定量分析

一、会计收益质量的定性分析

(一)会计政策分析

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对收益质量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投资者应重视对公司的会计政策进行分析,尤其是对企业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的分析。收益质量高的企业,其会计政策应是持续、稳健的。

(二)审计报告分析

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进行审计后得出的书面文件,是上市公司收益质量分析的重要依据。在审计意见类型中,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收益质量最高,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的收益质量一般比较差。

(三)基础管理水平分析

基础管理水平是指公司按照国际规范和国家政策法规的规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维系公司正常运转和发展的企业组织结构、内部经营管理模式、各项基础管理制度、激励与约束机制、信息系统等的现状及贯彻执行情况。分析上市公司收益质量时,要关注上市公司的组织结构是否按照监管机制的要求建立了法人治理机构;公司内部的经营管理模式是否有利于公司的发展;各项基础管理制度是否合理、有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监管体系和内控体系;激励约束制度是否能对公司管理者起到激励作用,是否可以克服经理人的道德风险及逆向选择问题。上市公司的基础管理水平高,其收益质量才能得到保障。

二、会计收益质量的定量分析

(一)收益的持续性分析

收益的持续性是指总体盈余中将持续到以后会计年度盈余的比重。

1.可用主营业务鲜明率指标进行分析。主营业务鲜明率是指营业利润在利润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是衡量收益质量水平的重要指标。该指标越大,说明企业收益持续性越强,收益质量越好。在对该指标进行分析时,可以进行连续几年的对比,以分析其变化趋势。

2.可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占净利润的比重进行分析。企业的交易事项按其发生的频率可分为经常项目和非经常项目两类。

(二)收益的成长性分析

1.可用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指标进行分析。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是指本期主营业务利润增长额在上期主营业务利润中所占的比重,是衡量收益质量成长性的指示器。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表明了主营业务利润相对于其过去的增长态势。一般情况下,该指标越大,说明该公司收益成长性越强,收益质量越高。

2.可用经营现金增长率指标进行分析。经营现金增长率是指本期经营现金净流入增长额在上期经营现金净流入中所占的比重。主营业务增长的同时应伴有经营现金的同步增长,否则主营业务利润的现金保障性就越差,收益质量自然就低。所以,经营现金增长率同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一样,是衡量企业收益成长性的指示器。

(三)收益的现金保障性分析

收益的现金保障性即会计收益的变现能力。一般认为,会计收益的变现能力越强,其未来不确定性就越低,会计收益的质量也就越高。

收益的现金保障性分析有以下四个方面:

1.可用销售现金比率指标进行分析。销售现金比率是指经营现金净流量在销售额中所占的比重。该比率反映每元销售得到的净现金,比值越大,表明每元销售能收回的现金越多,企业获取现金的能力越强,收益质量越好。另一方面,当该比率降低时,投资者在关注其经营现金流量是否的确减少的同时,还要注意企业是否有虚增收入的可能。因为虚增收入使销售额增大,该比率降低,而虚增的收入计入应收账款或在类似科目挂账,且将来不会有实质上的现金流入,又会导致该比率在下一个会计期间继续降低,进而导致收益质量低下。

2.收益的现金保障性可用营业利润经营现金比率指标进行分析。营业利润经营现金比率是经营现金净流量在营业利润中所占的比重。该指标反映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每1元营业利润实际收到多少现金,如果比率小于1,说明本期有部分营业利润没有相应的现金流入。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企业盈利,也可能发生现金短缺。经营现金净流量才是企业经营中产生的能完全使用的资金,是企业现金的主要来源,通过这个指标能准确地说明企业的收益质量。

3.收益的现金保障性可用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的比率指标进行分析。一般而言,经营性现金净流量是衡量一个企业自我创造现金能力的指标,经营现金净流量为正是一个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保障,没有经营现金净流量保证的收益,其质量是不可靠的。如果该指标值为O或负数,说明其经营活动产生现金的能力很差,其收益很可能来自于经营活动之外,或者经营活动产生的收益不稳定、不可靠,而不论是上述哪种情况都说明企业的收益质量较低劣;如果该指标值大于0但是较小,说明收益的“自我”造血功能较差。

4.收益的现金保障性可用净利润现金比率指标进行分析。净利润现金比率是经营现金净流量与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之和减去应计财务费用的付现支出后所得数额在净利润中所占的比重。该指标将经营现金净流量调整为因净利润而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使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保持一致,反映的是企业每1元净利润中实际收到的现金。指标值越高,说明收益产生现金的能力越强,收益的质量也越好。

(四)敏感账户的分析

第7篇

关键词:政策性;配合性;多指标;因地制宜;分析计算

一、政策性原则

进行农机化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衡量某一农机化建设项目是否可行,必须掌握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并以此为指导,对项目进行分析评价。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决定了在对项目进行评价时,不但要进行货币价值的计算,还要重视该项目是否能创造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使用价值。在分析研究某个农业机械化项目时,一方面,要进行财务分析,计算该项目的年利润额和偿还期,更重要的是看该项目是否符合国家长远计划的要求,认真分析该项目对整个国民经济乃至整个社会产生的影响。即分析该项目对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目标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农机生产、能源供应、劳力与资金的安排、产品销路等各方面是否符合优化的商品经济的要求,使项目的投入和产出都纳入国民经济计划之中。背离国民经济发展总目标和计划经济宏观控制的项目是不可行的。

二、配合性原则

由于重大的农机化项目都要纳入国家和地区经济建设发展规划,是要在国家计划部门组织,科研、生产和银行等单位配合下进行的。农机化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一般是受计划部门或生产单位委托,由科研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技术和经济咨询论证。在论证过程中一般应有生产单位和银行的人员参加。因为生产单位负责项目的实施和经营,对生产经营条件最熟悉,对财务经济核算最关心,对同行业的技术信息、市场信息最灵敏,提出的意见最为决策者所重视;银行负责对资金信贷方面的审查和落实,他们对资金周转、时间、利息观念较强,对资金的回收、贷款偿还重视,这在项目的财务分析和经济分析中都是十分重要的。

三、多指标原则

农机化项目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机械技术措施,农机具的经营者和使用者要求获得好的经济效果;而机械化项目的实施,对

劳力的节约、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的保护和整个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也必然会起到促进作用。因此,研究农机化项目的可行性,不但要衡量经营、使用者的经济效果,还要分析评价该项技术措施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的效果。这就要求农机项目的评价要采取多指标化,既要计算直接效果,又要分析间接效果;既要搞好定量分析,还要充分重视定性分析。

四、因地制宜原则

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不同条件和多方面影响因素,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某项农机化措施能否取得好的技术经济效果,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所实施地区和单位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农业生产水平、科技教育管理水平以及市场交通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某项机械化措施在甲地是可行的,在乙地就不一定可行。因此,研究其可行性,必须对当地各方面条件和实施单位的具体情况进行认真考察、具体分析和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到因地、因条件制宜。

五、分析计算原则

要根据评价项目的性质和贷款形式选择适宜的分析和计算方法。农业机械化可行性研究,多用于投资较大的企业经营性项目,对这类项目不但要分析其是否符合国家计划的要求,还要设计几个可行性方案,运用静态和动态分析的计算方法,比较准确地计算出各方案所能给予企业经济利益的各项指标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和概率分析。对于农业机械化宏观决策项目,要着重研究其环境条件和对国民经济其他方面的影响,分析计算资金来源、

第8篇

关键词:资产质量;质量特征; 经营性资产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9)12-0099-06

一、引 言

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会计理念经历了由原始的资产负债观发展到收入费用观,最后又回归到资产负债观的否定之否定过程[1]。而从会计理念的运用表征来看,我国新会计准则更多地体现了资产负债观的要求,实现了会计准则制定理念上的国际趋同[2]。资产负债观要求关注资产的真实价值,只有在真实价值前提下的净资产增加,才能体现企业真实财富的增加,它更强调企业资产的质量,而不是单纯地强调企业实现利润的多少。按照新准则所确定的利润,应该是建立在资产真实价值基础上的资产利用效果的最终体现,应该更加体现企业资产在价值转移、处置以及持有过程中的增值质量[3]。因而,新准则下企业的经营业绩与资产质量会更加相关,资产质量将成为企业投资人、经营管理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人士共同热心探求的目标,它是预测企业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重要依据。然而在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是按照流动性大小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两类,这种分类标准并没有揭示出企业资产真实的质量状况,因此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判断企业发展前景并做出投资决策的信息需求。由于资产质量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很难给予定量的评价[4],因此,对资产质量的评价应更多地结合企业外部经济环境和自身经营特点,根据资产的质量特征来进行较为深入、全面的定性分析。本文试图在重新界定资产质量概念和属性的基础上,分层次构建资产的质量特征,并通过案例分析使其在实务中得以运用。

二、文献综述

(一)有关资产质量概念界定方面的研究

资产质量的概念界定方面,干胜道、王生兵认为,资产质量是企业资产盈利性、变现性和周转能力的综合体现[5]。张新民认为,资产质量是特定资产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满足企业对其预期期望的质量,具体表现为变现质量、单独增值质量、被利用质量、与其他资产组合增值的质量等方面[6]。同时指出,对资产质量的分析要强调资产的相对有用性。企业所处时期不同、环境不同,对同一项资产的预期就会不同,因此资产质量不同于其物理质量。不同项目资产的属性不同,企业对其预期就会不同,因此不同项目的质量特征就会不同。上述观点相对于仅仅把资产的盈利性作为确认资产质量特征的最重要标准[7],或把变现性作为确认资产质量特征的最重要标准[8-9],无疑更加全面和综合。

一些学者对资产质量概念还分别从物理质量和系统质量两个方面加以定义。余新培认为企业的资产质量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资产的物理质量、资产的结构质量、资产的“自由度”和有名无实的资产在资产总额中的比例[10]。徐文学认为资产质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资产的物理质量和资产的系统质量。资产的物理质量主要通过资产的质地、结构、性能、耐用性、新旧程度等表现出来。资产的物理质量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是显然的,在比较一项具体资产的质量时,资产的物理质量更为重要。资产的系统质量是指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发挥的质量,具体表现为变现质量、被利用质量、与其他资产组合增值的质量以及为企业发展目标做出贡献的质量等方面。这个意义上的资产质量是把资产作为企业的组成部分来讨论的,不能孤立地来看待各项资产,应在整体的角度来评估企业的资产质量,实质就是资产质量的相对性[11]。甘丽凝也认为资产质量包括资产的物理质量和资产的系统质量。在描述一项具体资产的质量时,资产的物理质量尤为重要。资产的系统质量是指在企业整体系统中发挥的质量,具体表现为变现质量、先进质量和盈利质量(现在盈利质量和未来盈利质量、单一盈利质量和与其他资产组合的盈利质量)等方面。从财务角度考察资产质量,更关注后者,即资产的系统质量[12]。

此外,王生兵和谢静将资产质量定义为企业资产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的综合水平。资产质量的三性具有复杂的内在联系,资产的本质在于其盈利性,因此资产的盈利性是资产质量中首要的方面,同时为了长期、持续地实现资产的盈利性,就必须充分考虑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13]。谢永认为资产质量的高低可以从是否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否能够正常周转和循环、资产和资本结构是否合理三个方面来判断[14]。

目前,国外学者关于企业资产质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均较为罕见。仅有少数文献研究了银行资产质量与信贷风险、规模经济之间关系。David Bernstein对银行资产质量与规模经济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贷款质量对银行成本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银行的资产越差,其成本越高,但这种直接影响表现得不很明显[15]。

(二)有关资产质量特征方面的研究

从上述所列举出的资产质量定义可以看出,一些学者实际上是将资产质量的概念与其质量特征混同起来,只是从资产质量特征的角度对资产质量概念加以描述,并没有对资产质量给出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义,而真正鲜明地提出“资产质量特征”并加以论述的文献寥寥无几。干胜道将资产质量的特征概括为相对性、时效性和层次性三个方面。其中,相对性是指同一资产对于具有不同经营方向的企业而言价值不同;时效性是指技术变革会造成资产的无形损耗,企业产品与产业结构调整会改变资产质量属性,过去的优质资产会变成不良资产,而在特定的环境下不良资产也会转化为优质资产;层次性则是指资产质量既可以从总体上把握,也可以分项目进行[5]。张春景、徐文学根据资产的作用方式和目标要求,将资产质量特征表述为存在性、有效性和盈利性三个特征,并针对企业全部资产和个别资产分别提出了13项财务指标进行质量评价[16]。

国资委2006年在对中央企业进行综合绩效评价时也强调了对资产质量状况的评价,指出企业资产质量分析与评判主要通过资产周转速度、资产运行状态、资产结构以及资产有效性等方面的财务指标,综合反映企业所占用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资产管理水平与资产的安全性[17]。

总体来说,虽然上述观点已基本上将“资产质量特征”较为全面地表述清楚,但层次性和逻辑性稍显欠缺,且本文认为相对性、时效性和层次性应是资产质量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并不能体现为资产质量特征。鉴于此,本文在对资产质量的概念和属性重新加以界定的基础上,对资产质量特征分三个层次进行较为全面的构建,以期对企业资产质量评价理论和实务有所裨益。

三、资产质量概念和属性的界定

(一)资产质量概念的界定

质量大师Philip B. Crosby于1962年首次提出著名的“零缺陷管理(Zero Defect Management)”理论,他认为质量就是符合要求。同理,企业对资产的要求,也应该是通过对其进行盈利导向的安排与使用,使资产的预期效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并进而实现企业的盈利目标。因此,资产的质量,就是指资产在特定的企业内部,实际发挥的效用与其预期效用之间的吻合程度。这意味着,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对资产质量的考察,主要关注的不是资产的物理质量,而应该是特定资产满足企业对其预期需求的程度。有关学者已述及,资产的物理质量主要通过资产的质地、结构、性能、耐用性、新旧程度等表现出来。资产的物理质量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是显然的,在比较一项具体资产的质量时,资产的物理质量更为重要[11]。资产的物理质量是资产质量的基础,不具备资产的物理质量要求也就意味资产质量的恶化,但是达到了资产物理质量要求的也不能确定其资产质量的好坏,因为它只强调了资产的本身质量,而忽视了其在系统中的使用角色,即在企业的经营活动过程中能否发挥作用。因此,资产质量,应更多地强调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企业带来的财务后果。而这种资产质量会因所处的企业背景不同而有所不同,其中的影响因素包括宏观经济环境、企业所处的行业背景,企业的生命周期背景、企业的不同发展战略等等。

以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科龙电器)为例,1999年该公司利用企业在境内发行股份的机会,通过处置、购入等方式,使公司的固定资产原值由年初的不足10亿元,增加到年末的15亿元以上。如果仅从物理质量来考察,新增加的固定资产因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强的技术性能而应具有更好的质量。但如果结合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及市场份额来分析,就有可能得出另外的结论:固定资产短时间内的过快增长,并没有在公司的经营活动中得到充分利用,更没有给公司带来应有的经济效益。正因如此,由新增固定资产引起的折旧与维护成本对公司的盈利能力产生了强烈的负面冲击,从而导致了科龙电器在1999年盈利6亿多元之后, 先后在2000年度和2001年度分别出现了8亿和15亿多元的巨额亏损!

(二)资产质量属性的界定

1.资产质量的相对性

资产质量的相对性,包括两层含义。其一,相同的资产,在不同企业的效用和价值具有相对性。其二,相同的资产,在特定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效用和价值具有相对性。

首先,相同的资产在不同企业之间会表现出不同的效用和价值。由于不同企业所从事的行业特点、发展阶段、战略目标、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相同的资产在不同企业之间的效用必然不同。

其次,相同资产在特定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效用和价值也可能存在差异。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随着市场变化、技术变迁以及企业业务结构、业务规模的变化,相同资产的效用和价值可能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综合两方面因素,分析资产质量不能只针对单个项目孤立地进行分析,而是要与企业其他资产相结合,与企业的经营战略相结合,与企业所处的行业背景、生命周期相结合,站在一个整体和相对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分析企业的资产质量,更应强调资产的相对有用性。

2.资产质量的时效性

资产质量的时效性是指企业的多数资产的质量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显著下降。技术变革、消费者偏好改变、资产的自然因素、竞争环境的变化等原因对企业的资产质量均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企业资产价值的下降。因此,企业各类资产的保有规模应该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上,个别资产规模的超经营储备极有可能导致企业发生不必要的损失。

企业的资产质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生变化,研究资产的质量,应强调其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宏观经济背景,注重其时效性。

3.资产质量的层次性

资产质量的层次性,是指资产对于不同的企业管理层面的含义具有显著差异。这里的管理层面,主要涉及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显然,不同的管理层面,由于所处的管理位置和角度不同,对资产质量的要求也就不同。决策层往往关注企业资产的整体质量,管理层往往关注企业结构性的资产质量,执行层则更关注个别资产的质量。在管理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一个经济效益好、资产质量总体上优良的企业,可能个别资产项目质量很差。相反,一个面临倒闭、资产质量总体上很差的企业,反而可能会有个别资产项目的质量较好。因而,研究企业的资产质量,不但要从企业资产总体上把握,确定企业资产整体质量的好坏,还有必要从结构和项目层面做进一步的剖析。

具体地说,研究企业资产质量,可以从三个层面加以展开:资产的总体质量、资产的结构质量以及资产的个体质量。而对于企业资产的质量特征,也应从这三个层面分别加以构建。

四、资产质量特征的分层次构建

(一)资产的总体质量特征

1.增值性

资产的增值性,是指企业的资产作为一个整体,在周转过程中所具有的提升企业净资产价值的能力。根据资产负债表观,利润的确定不需要考虑实现问题,只要企业的净资产增加了,就应当作为利润确认。因此,应首先定义并规范由该类交易或事项产生的相关资产和负债或其对相关资产和负债造成影响的确认和计量,然后再根据资产和负债的变化确认收益[18],即利润之度量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而非相反。新准则尽管对于资产要素的界定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但由于公允价值理念的运用,必然导致资产的计量属性发生变化,金融工具、部分投资性房地产以及以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方式取得的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将反映其公允价值。按照新准则所确定的利润,应该是建立在资产真实价值基础上的资产利用效果的最终体现,应该更加体现企业资产在价值转移、处置以及持有过程中的增值质量。因而,资产的增值性应成为资产的总体质量特征,是预测企业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重要依据。

需要说明的是,新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还是相当谨慎的,致使大多数资产的计量属性仍以历史成本为主。因此,利润中并未体现这些资产的持有增值情况,而对其计提的减值损失则可视为该项资产在持有过程中产生的负增值。

2.获现性

资产的获现性,是指资产在使用过程中能够为企业创造现金净流量的能力。资产获现性关注企业在获得利润的同时产生相应现金流量的能力,它突出强调的是资产自身的造血功能。就现金流量的产生渠道而言,企业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均有可能产生现金流入量。但是,从性质上来说,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的贡献类似于输血;投资活动的现金净流入量或者是企业收缩投资,或者是企业获取投资收益;而只有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才是企业经常性的现金流入量的源泉。在 “现金为王” 财务管理理念中的“现金”绝不是指企业投资活动或者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而应是指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

(二)资产的结构质量特征

所谓资产结构,是指各项资产相互之间、资产与其相应的来源之间由规模决定的比例关系。从资产自身的结构来看,既有按照流动性确定的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的结构关系,也有按照利润贡献方式确定的经营性资产经营性资产主要包括货币资金、商业债权、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项目。有关现金(包括银行存款在内)是否属于经营性资产问题在理论界尚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现金处于闲置状态,并可为企业带来利息收入,因此不应将其视为经营性资产。但本文认为现金是经营性资产在生产经营周转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和存在形态,因此为简便起见,可以将其列入经营性资产之中。和投资性资产投资性资产主要包括直接对外投资形成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等项目。由于在现阶段的企业运营过程中,大量被关联方占用的资金通常会通过预付账款以及其他应收款等项目体现出来,从理论上讲,这部分资金由于并未参与企业自身的经营活动而不应属于经营性资产范畴,应将其列入企业投资性资产之中。的结构关系,还有企业从事经营的各个业务板块形成的资产结构关系等等。由于不同的结构所表现出来的经济含义和管理含义具有显著区别,因此,对资产结构的考察意义十分重大。从资产与其所对应的来源来看,资产的期限结构与其来源的期限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又对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财务风险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概括起来说,资产的结构质量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资产结构的有机整合性

资产结构的有机整合性,是指企业资产的不同组成部分(如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经营性资产和投资性资产;经营性资产内部的货币资金、债权、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经有机整合之后从整体上发挥效用的状况。企业管理的境界,应该体现在最大限度地降低不良资产占用、加快资产周转并最终获取盈利方面。任何资产项目,不管其自身的物理质量有多高,如果不能与其他资产进行有机整合,为最终实现利润做出贡献,则仍属于不良资产的范畴。

资产结构的有机整合性要求企业不断进行资产结构的优化,尽力消除应收账款呆滞、存货积压、固定资产闲置、对外投资失控等现象。

2.资产结构的整体流动性

资产的流动性是指资产的变现速度。资产流动性大小与资产的风险大小和收益高低是相联系的。通常情况下,流动性大的资产,其风险相对要小,但收益也相对较小且易波动;反之,流动性小的资产,其风险相对较大,而收益却相对较高且易稳定。当然也有可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资产结构的整体流动性可以通过流动性较强的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例来加以衡量。一般地说,企业资产结构中流动性强的资产所占比例越大,企业资产的整体流动性就越强,相应地,企业偿债能力也就越强,财务风险越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企业流动性较强的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越高越好。企业管理所追求的并不是流动性的高低。归根结底,企业资产的流动性是为企业整体的发展目标服务的。因此,资产结构的整体流动性与盈利性的动态平衡才是企业日常管理所追求的。

考察企业资产结构的整体流动性,还要结合企业所处的特定行业,根据企业基本的资产结构特点进行分析。例如,制造业和金融业企业的资产结构、经营模式截然不同,资产结构的整体流动性体现出行业自身的特点,具有不同的特征。

3.资产结构与资本结构的对应性

对于那些主要包含诸如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等传统资源项目的资产结构来说,对其质量的分析,还应考虑资产结构质量与资本结构质量的对应性因素。这里与资本结构的对应性主要体现在:首先,企业资产报酬率应能补偿企业资本成本;其次,资产结构的长短期构成与资金来源的期限构成相匹配。即企业的流动资产作为企业最有活力的资产,应能为企业偿还短期债务提供可靠保障;同时短期资产由于其收益率较低,所以应主要由资本成本相对较低的短期资金来源提供支持;企业的长期负债由于其资金占用成本较高,因而应与企业的长期资产项目相匹配。只有这样的资产结构,才能保证企业有可能在允许的范围内将资本成本和财务风险降至最低水平,从而达到最佳的生产经营状态。

资产结构与资本结构的对应性,要求企业在能承受的财务风险状态下运行。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企业也会出现“另类”的资产结构与资本结构的对应关系。例如,在竞争优势极其明显的情况下,企业通过采用预收账款方式销售、加速存货周转、赊购存货等方式运营,就会表现出流动资产小于流动负债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下,流动资产的规模低于流动负债,并不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存在问题,而恰恰是企业竞争优势和商业信誉良好的表现。但这种OPM(Other People’s Money)方式的运营管理也会潜藏一定的风险,一旦企业的资金链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因发生连锁反应而使企业陷入支付危机。

4.资产结构与企业战略的吻合性

企业的战略,是靠资产的有机整合和配置来实现的。资产结构与企业战略的吻合性,是指资产结构反映企业战略意图的程度。企业之所以要确立其战略,并将其与竞争者区分开来,完全是出于竞争的需要。尽管一个行业的经济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在制定与同行业的其他竞争者进行竞争的战略弹性,但是许多企业仍然通过制定符合其特定要求的、难以被仿制的战略以创造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影响企业战略的主要因素包括地区和产业多元化、产品和服务特征等。进行企业资产结构的合理性分析,必须建立在对企业战略的理解基础上,去判断资产结构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吻合程度,即企业的资产结构是否对制约发展的因素做出了积极反应,是否维护和体现了企业已经制定的发展战略。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的资产结构必须回答这样的问题:企业是从事什么经营活动的?其行业选择与定位如何?企业的发展战略是什么?企业的资产结构是否能够体现其发展战略的要求?是否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吻合?通过考察企业资产中经营性资产与投资性资产的结构关系,可以透视该企业所采用的盈利模式,而盈利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资产结构安排对企业战略遵守与实施状况。

(三)资产的个体质量特征

所谓资产的个体质量特征,是指企业根据不同项目的资产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功用而对其设定的预期效用。由于流动资产、对外投资、固定资产各自的功用不同,故企业对各类资产的预期效用设定也就各不相同,因而资产本身应具有各自的质量特征。但总的来说,研究资产个体的质量特征可以从资产的盈利性、保值性、周转性以及与其他资产组合的协同性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资产的个体质量,需要结合企业对各项资产设定的预期效用和自身的具体特点,按照其中的一个或者多个特征来进行考察与评价。

1.资产的盈利性

资产的盈利性,是指资产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能力,它强调的是资产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这一效用。个体资产的盈利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整体进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进而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及收益质量。

对于个体资产质量来说,直接可以按照盈利性加以考察的经营性资产主要包括制造业和流通企业的存货以及服务业用于出租的房屋等。而全部投资性资产的质量也均可以从盈利性角度加以考察。对制造业企业毛利率的考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其存货的盈利性;而通过对企业投资收益与投资规模的比较分析,则可以确定投资性资产的盈利性大小。

2.资产的保值性

资产的保值性,又可称为资产的变现性,是指非现金资产通过交换能够直接转换为现金的能力,它强调的是资产作为企业债务的物资保障的这一效用。如果说资产的盈利性关注的是相应资产的增值能力,那么资产的保值性关注的则是相应资产按照账面实现其价值的能力。资产保值性的强弱,直接会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尤其是短期偿债能力)的高低,而偿债能力又是企业能否健康地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对于企业的商业债权项目来说,可以通过对商业债权的回收状况以及坏账计提情况的考察来确定该项目的保值性。类似地,对于其他大多数资产项目来说,通常可以根据减值准备计提的情况来大体判断各项资产的保值程度。

3.资产的周转性

资产的周转性,是指资产在企业经营运作过程中被利用的效率和周转速度,它强调的是资产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物质基础而被利用的效用。与前面的盈利性和保值性不同,盈利性和保值性更多关注的是规模实现(如毛利规模、债权回收规模等)问题,而没有关注速度,即没有关注需要多久才能实现资产的盈利和保值。而资产的周转性则关注了资产的运行速度,因为速度终将决定企业的效益。对于个体资产质量来说,直接可以按照周转性来进行考察的资产项目主要包括企业的商业债权、存货、固定资产等,可通过计算商业债权、存货、固定资产的周转率来确定其周转性。

4.与其他资产组合的协同性

与其他资产组合的协同性,是指资产在特定的经济背景下,有可能与企业的其他相关资产在使用中产生协同效应的能力,它强调的是资产通过与其他资产适当组合,能够发挥出大于单项资产个别效用总合的联合效用。

任何企业经营活动的产生,均是有机利用其各个生产要素的结果。因此,企业间的最大差距在于不同生产要素经过整合以后的协同效应之间的差异。考察企业个别资产与其他资产组合的协同性,就是要强调任何资产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均需要一定的条件,均需要与其他资产经过适当组合才可以实现。一项资产,如果在特定企业中不能发挥作用,即使物理质量再好,也不能算作该企业的优质资产,而必须通过适当的安排与整合,与企业的其他资产进行组合,才能共同满足企业的战略要求,从而体现资产真正的增值能力,这是企业重组增值的基础。直接比较企业间毛利率、固定资产周转率等财务指标的差异,就可以考察企业资产组合协同性方面的差异。

综上所述,本文构建的资产质量特征层次框架如图1所示。

参考文献:

[1] 李勇.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比较研究:兼论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理念选择[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 谢志华,曾心.论资产负债观在新会计准则中的运用与思考――历史演进、表征与思考 [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8,(1):69-74.

[3] 钱爱民, 张新民.新准则下利润结构质量分析体系的重构 [J]. 会计研究, 2008,(6): 31-38.

[4] 宋献中,高志文.资产质量反映盈利能力的实证分析 [J]. 中国工业经济,2001,(4):78 - 81.

[5] 干胜道,王生兵.试论企业资产质量优化与评价 [J]. 四川大学学报,2000,(5):49-52.

[6] 张新民.企业财务状况质量分析理论研究 [M].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1.

[7] 李树华,陈征宇.证券市场会计问题的实证研究 [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8] 顾德夫.企业资产质量小议 [J].上海会计,2001,(4):57-58.

[9] 贺武,刘平.基于盈利能力的沪市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实证研究 [J]. 财会月刊(综合版),2006,(2):19-20.

[10] 余新培.资产质量和收益质量及其分析 [J]. 当代财经,2003,(2):119-121.

[11] 徐文学.企业资产质量特征的理论探讨 [J]. 江苏商论,2007,(6):160-162.

[12] 甘丽凝.资产质量对融资结构影响的理论分析 [J]. 经济师,2007,(11):43-46.

[13] 王生兵,谢静.浅析资产质量 [J]. 软科学,2000,(4):17-19.

[14] 谢永.资产质量与财务困境 [J]. 财会月刊,2007,(12):23-25.

[15] David Bernstein. Asset Quality and Scale Economies in Banking[J].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1996,48(2):157-166.

[16] 张春景,徐文学.我国上市公司资产质量评价的实证分析 [J]. 财会月刊(理论版),2006,(7):19-21.

第9篇

关键词:负债经营 风险 控制策略

1.加速资产的流动性,增强资产的变现能力。首先,要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减少资金沉淀,合理保持物资库存量,如建立全面的预算系统,对资金投入需求量、销售资金回流量做出科学的预测,以便更高效、合理地安排企业资金用度,减少资金短缺风险,充分发挥资金效益。其次,加强生产经营中的综合平衡,做好各个环节的协调、衔接,缩短经营周期。最后,提高生产服务质量,提高销售效率,控制产品、商品积压。

2.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赢利能力。企业的赢利能力是其生存发展的保障,也是抵抗负债风险的重要保证。企业应不断加强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收节支,建立科学有效的成本约束机制,限制广种薄收、拼设备、拼消耗现象,通过全员节约,挖掘内部潜力,在产品质量和产品成本上增强竞争力,最终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收益,从而降低负债风险。如被许多企业推崇效仿的“邯钢经验”,其通过强化企业管理,层层分解成本责任,极大地节约了资金,降低了生产耗费,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增强了企业赢利能力,相应的其抵抗负债风险的能力也得到了增强。

3.降低资金成本率,分散降低风险。在负债等筹资决策中,必须把综合资金成本率的高低作为选择筹资方案的主要标准,同时要注重投资组合的合理搭配,分散和降低财务风险,企业应避免资金利息率高于资金利润率的筹资方案(非常情况例外)。要在考虑风险因素的情况下,对不同筹资方案所确定的资金成本进行比较,把负债经营决策落实在资金成本低、风险小的方案上,把负债资金投入到资本收益率高、回报可靠的项目上,但也不能只单纯考虑收益大小而不顾风险。企业应综合考虑发展前景、收益的稳定性、同行业间的竞争情况和企业的资本结构等情况,在利用财务杠杆所产生的效益和可能承担的风险之间进行权衡。而对于那些收益远远大于筹资成本的方案,即使风险较大,也可以考虑使用,因为其较多的收益能使企业增加风险承担能力。

4.利用时间浮游量,按照“黄金原则”办事。西方不成文的“早收晚付”原则,被企业家称之为“黄金原则”,就是要求企业尽早提前收回投资,并通过公认的方法,尽可能推迟投资。这并不是指该付的款迟迟不付,不到收款时间的提前收款,而是科学、合理、统筹地进行资金动作。如分批分次进货,使资金投入分期进行,推迟部分资金的投入;分期付款,大量进货,利用商业信用延缓资金的投入;根据企业自身的现金流量情况,选择有利的偿债方式;还有如采取加快折旧的办法,企业可用因递延所得税而暂留于企业的资金进行投资,等同于企业取得一笔无息借款,既能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投资收益,又能早期回收折旧费。

5.在负债结构的技术安排上采用长短配套法。借入资金的投向结构不同,产生效益的时间和水平也不同。一般来说,负债投入一类用于企业长期投入,如固定资产投入;一类用于日常经营性投入。企业在负债投入结构上应充分考虑时间的长短配套,即对每项资产的购置都要用偿付期与该资产变现期相近的负债抵补。也就是用短期负债筹集的资金购置短期流动资产,用长期负债投资于长期固定资产。这就使得负债结构与资产结构相匹配,负债的还本付息才能有技术保证,从而保证偿债能力。债务、资产的结构性错配最常见的就是短债常用,短筹长贷。金融机构基于高成长企业的前景,往往也采取短筹长贷的方式,支持企业搞长期投资,从而加大了企业偿债的风险,1996年进入全球200强的香港百富勒公司,1998年初因为缺乏足够的现金无法偿还几千万美元的债务而破产,10年辉煌毁于一旦。

6.编制现金收支计划。因为负债还本付息的即付性约束较强,这要求企业在支付期的现金数量上要有充分保证。为此,企业应编制现金收支计划,保证现金的计划收入,防止超计划的现金支出。根据企业一定的资产数额,按照需要与可能安排适量的负债。同时,还应根据负债的情况制订出还款计划,这样才能保证现金支付调配自如,从而增强偿债能力。

综上所述,企业进行负债经营,不仅要考虑其经济性,同时也应十分重视其风险性。虽然有些风险对企业来说属于不可控因素,但防范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本身就是企业经营的应有之义。负债经营既是一项财务策略,又是一种经营战略,需要企业家具备勇于开拓、敢于承担风险的现代经营意识。企业必须作好科学的、全面的预测和分析,既运用理论指标,又结合科学经验,合理控制负债规模、配置财务结构,适时适度举债,积极发挥企业潜力,努力提高赢利能力和偿债能力,降低财务风险,从而使负债经营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

参考文献:

第10篇

一、营运资金界定

在财务管理中,通常将企业的资产负债区分为经营性和金融性两类,企业价值评估中的营运资金相当于财务管理中的经营性营运资金,即经营性流动资产与经营性流动负债的差额。计算公式如下:

营运资金=经营性流动资产-经营性流动负债

经营性流动资产包括:经营性现金和其它经营性流动资产。经营性现金是指企业经营活动周转所必需的现金,不包括超过经营需要的金融性流动资产。其它经营性流动资产通常包括:存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等经营活动中占用的非金融性流动资产。

经营性流动负债通常包括: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等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不需要支付利息的非金融性流动负债。

在评估实务中,关于营运资金界定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包括其它应收款和其它应付款中与经营活动相关的部分,以及应付职工薪酬和应交税费。本文认为如果其它应收款和其它应付款中与经营活动相关部分的金额较大且具有一致性,可以作为营运资金处理,否则建议作为其它资产负债处理;应付职工薪酬和应交税费由于在时间上不具有一致性,如果作为营运资金处理,预测指标和预测方法都有别于其它单项营运资金,如果金额不大,建议作为其它负债处理。

另外,由于影响经营性现金数量的因素较多,例如,企业信用等级、未使用的贷款授信额度,以及管理层对现金持有量的偏好等,在营运资金预测时往往需要通过和管理层沟通确定。因此,下文不涉及经营性现金数量预测的讨论。

二、营运资金预测方法

目前,在评估理论和评估实务中,用以衡量营运资金效率的指标主要有两类:营运资金单项周转率和营运资金合并周转率。

(一)营运资金单项周转率

对于单项营运资金来讲,周转率有三种表示形式:周转次数、周转天数和与收入(成本)比。一般来说,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收账款与营业收入相关;存货、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付账款与营业成本相关。以应收账款为例,周转率计算公式如下:

应收账款周转次数=营业收入÷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营业收入÷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与收入比=应收账款÷营业收入

在计算周转率时,营运资金取值包括期末余额和期初、期末平均余额两种口径。本文为了方便举例和公式推导,营运资金取期末余额。

例1:甲企业2010年营业收入10000万元,年底应收账款余额1000万元,则2010年甲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计算如下:

2010年应收账款周转次数=10次

2010年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天

2010年应收账款与收入比=0.1

假设甲企业2011年应收账款周转率保持不变,预计2011年营业收入为11000万元,利用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2011年底应收账款预测如下:

2011年底应收账款

=营业收入÷应收账款周转次数

=营业收入÷(365÷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营业收入÷1/应收账款与收入比

=1100万元

由例1看出,在同等条件下,利用营运资金单项周转率三种不同形式得到的预测结果相等。在评估实务中,为了计算方便,倾向于采用周转次数或与收入(成本)比的形式。

下面,将结合不同的情形,讨论运用营运资金单项周转率指标进行营运资金及营运资金增加额预测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毛利率不变情景

假设下一年度营业收入增长率为g,期初库存为零,在下一年度预计毛利率C1和上一年度毛利率Co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下一年度预计营业成本为:

下一年度预计营业成本=下一年度预计营业收入×(1-Co)=上一年度营业收入×(1+g)×(1-Co)

根据单项营运资金周转率指标,在假设下一年度各项营运资金周转率保持上一年度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下一年度营运资金量及营运资金增加额计算公式如下(推导过程省略):

下一年度营运资金量=(上一年度应收账款+上一年度应收票据+上一年度预付账款+上一年度存货-上一年度应付账款-上一年度应付票据-上一年度预收账款)×(1+g) 公式1

下一年度营运资金增加额=(上一年度应收账款+上一年度应收票据+上一年度预付账款+上一年度存货-上一年度应付账款-上一年度应付票据-上一年度预收账款)×g 公式2

由上述推导看出,在下一年度各项营运资金周转率和毛利率保持上一年度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公式1、公式2得到的预测结果只和营业收入增长率g有关。因此,在计算各项营运资金周转率的时候即可以按照单项营运资金性质的不同分别和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去比;也可以只和营业收入或营业成本之一去比。同样的道理,也可以用营运资金合计数和营业收入或营业成本之一去比。

2.毛利率变化情景

假设下一年度营业收入增长率为g,期初库存为零,在下一年度预计毛利率C1和上一年度毛利率Co变化较大的情况下,下一年度预计营业成本为:

下一年度预计营业成本=下一年度预计营业收入×(1-C1)=上一年度营业收入×(1+g)×(1-C1)

根据营运资金单项周转率指标,在假设下一年度各项营运资金周转率保持上一年度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下一年度营运资金量及营运资金增加额计算公式如下(推导过程省略):

下一年度营运资金量=上一年度应收账款×(1+g)+上一年度应收票据×(1+g)+上一年度预付账款×(1+g)×(1-C1)/(1-Co)+上一年度存货×(1+g)×(1-C1)/(1- Co)-上一年度应付账款×(1+g)×(1- C1)/(1- Co)-上一年度应付票据×(1+g)×(1- C1)/(1- Co)-上一年度预收账款×(1+g) 公式3

下一年度营运资金增加额=上一年度应收账款×g+上一年度应收票据×g+上一年度预付账款×[(1+g)×(1- C1)/(1- Co)-1]+上一年度存货×[(1+g)×(1- C1)/(1-Co)-1]-上一年度应付账款×[(1+g)×(1- C1)/(1- Co)-1]-上一年度应付票据×[(1+g)×(1- C1)/(1- Co)-1]-上一年度预收账款×g 公式4

第11篇

本文作者:朱狄敏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反垄断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阶段第一步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宪法,在企业发展保护中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就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形式来说,平等的市场经济参与者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往往会由于经营管理性质、企业组织规模等客观因素在融资、税收以及政府支持力度等方面享受到不平衡的对待,这使得我国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长期处于中小企业与大规模企业、第三产业企业与第一、第二产业发展极度不平衡的状态之中。《反垄断法》的出台与执行旨在于规制市场参与竞争过程中各类型企业所遭受的不平等待遇问题,兼顾各类型企业竞争活力与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问题。笔者现就经济宪法对企业发展的保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一经济宪法保护企业发展具体制度的域外经验分析

就我国现阶段所推行的经济宪法——《反垄断法》来说,这一部经济宪法立法最根源性的市场基础在于它将中小规模企业与大规模企业视作了整个市场经济中完全平等的参与主体,在同等市场条件下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及合作。因此,《反垄断法》在各项规章制度的制订中更多地偏向于通过规制大规模企业的竞争行为,以保护中小规模企业的发展。世界范围内各个反垄断法推行国家在这一问题上有着诸多值得我们参考与借鉴的先进经验。具体而言,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1.反垄断法明令禁止大规模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滥用市场主体支配地位从世界范围来说,各个国家所推行的《反垄断法》均将大规模企业市场竞争过程中滥用市场主体支配地位这一问题作为了明令禁止事项的核心,这对于大规模企业来说是一种约束,对于中小规模企业而言更倾向于一种企业发展的保护性措施。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作用下,大规模企业所拥有的市场主体支配地位使其在市场竞争中以其特有的经济优势来限制或制约中小规模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这显然违法了市场竞争主体平等参与的基本规定。各个国家《反垄断法》在深入践行这一制度的过程中为中小规模企业赢取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限制了大规模企业的垄断性发展趋势。2.反垄断法明确做出有关豁免市场参与主体之间的限制竞争协议在传统意义上的市场竞争规范当中,往往只有大规模企业才能够通过限制竞争协议来有效调整与控制整个市场的竞争格局,这对于大部分中小规模企业来说显然是不平等也是不利的。为确保全体市场参与主体在市场经营管理过程中经济利益的平等性发展,《反垄断法》明确作出了豁免市场参与主体,特别是中小规模企业在市场参与过程中的限制性竞争协议,意图通过此举来实现市场各个参与主体之间经营利益的公平获取。3.反垄断法明确做出有关规制企业合并市场份额的相关规定一般来说,按照合并形式及合并结构的不同,现代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企业合并可以划分为横向合并、纵向合并以及混合型合并这三种基本形式。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合并形式,其最终目的都在于确保合并企业之间规模经济效益的形成及发展。这虽然在一定时期内有助于企业的发展与进步,但大量的企业合并势必会使整个社会经济市场面临着寡头企业垄断市场的威胁,这对于企业长期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因而,各个国家在反垄断法的制定过程中都将企业的合并性问题作为最关键的反垄断问题,合并企业市场占有份额的划分来规制各规模、各经营性质企业之间的合并趋势,以此实现整个市场经济的“反垄断”。

二我国经济宪法对企业发展的保护分析

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我国当前所执行的《反垄断法》是在充分遵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体制建设程度以及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借鉴国外《反垄断法》优秀经验而形成的。市场经济参与行为主体均是我国《反垄断法》现阶段所保护的对象。从《反垄断法》的基本制订角度来说,我国同国外一样,针对现阶段市场经济竞争与参与过程中较为普遍的市场经营管理者垄断性协议达成问题、大规模企业经营管理者滥用市场主体支配地位问题、带有较为明显限制竞争色彩经营管理者相关行为活动的禁止性措施,这也是我国《反垄断法》最关键的实体性企业发展保护措施。与此同时,我国现阶段所推行的《反垄断法》还在原有市场参与及竞争规范文件的基础之上,对其经济保护性能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与细化。我国现阶段的《反垄断法》形成了横向协议与纵向协议平行管理与执行的基本方式。以大规模企业经营管理者滥用市场主体性支配地位这一问题为例,反垄断法将企业所参与的竞争市场做出了进一步的界定与细化,以此作为市场主体支配地位滥用及滥用程度的界定依据;以企业合并性问题为例,反垄断法将企业和并行问题的施动主体由传统意义上的内资企业扩大到了内资外资企业范围内,拓展反垄断法企业发展保护的保护范围。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现阶段所推行的《反垄断法》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程度不够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在诸如行政垄断、企业规模界定以及企业合并豁免性等内容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制约着我国经济宪法对企业发展保护作用的发挥,需要采取相关手段与措施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三我国经济宪法对企业发展保护的立法完善措施分析

需要认识一点,现代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企业自身经济实力的发展与状态,更离不开经济宪法从法律及政策角度给予企业一定的保护。这也是我国制定经济宪法的最根本市场原因。就我国现阶段所推行的《反垄断法》来说,在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发展还不够成熟的因素制约下,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误差性分析会使《反垄断法》在某些规章制度的制定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与缺陷,需要我们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基础之上,对其立法加以相应的改进与完善。具体而言,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反垄断法》需要在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融合方面进行完善我国现阶段所推行的《反垄断法》从本质上来说是国家主体式的竞争政策。《反垄断法》在探求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忽略了与国家相关产业发展政策的融合问题。这使得我国《反垄断法》在践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性问题。以市场经济参与及竞争背景下企业的合并问题为例,《反垄断法》过分地关注与企业市场份额的控制性问题,并未对整个市场经济背景下产业结构的优化政策给予足够关注。这往往会使得合并企业在市场占有份额不断细化的作用下,盲目扩大销售,以各种不正当的竞争行为获取市场占有份额的提升以及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随即而来的风险性问题会使得整个合并企业陷入经营管理的行为误区。而且,合并企业在申报合并相关程序的过程中没有可供参考与借鉴的行业划分及界定问题,企业盲目的合并最终会加速寡头企业市场垄断问题的形成。这带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反垄断法》在制定及执行中需要兼顾国家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融合,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细化企业合并的行业及领域分区问题,以此化解企业在合并中所形成的风险性问题。2.《反垄断法》需要在市场竞争参与主体经营管理规模的界定方面进行完善就我国现阶段所推行的《反垄断法》而言,它在基本规章总则中就对企业经营管理行为主体做出了明确的定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主体就是指那部分从事商品生产、销售以及提供各种服务的自然人、法定代表人以及其他经营管理组织的统称。但反垄断法并未就企业规模的划分与界定作出进一步的说明。换言之,在当前的《反垄断法》背景下,我们无法明确划分大规模企业与中小规模企业。也就是说,《反垄断法》对于大规模企业发展的保护措施与中小规模企业发展的保护措施失去了基本划分标准。笔者认为,未来反垄断法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需要将这种市场竞争参与主体经营管理规模界定标准的制定作为一大关键问题。有关企业经营管理规模的界定除了需要对企业经营管理独立性与市场费支配地位进行衡量以外,还需要通过企业全体员工人数、企业年均销售总额以及企业资产总额这三大指标对企业经营管理规模作出进一步的细化,以此使经济宪法更具针对性的为企业发展提供高效保护。3.反垄断法需要在企业经营管理行为主体因执法机构错误决定蒙受损失而获取国家赔偿的权利进行完善就我国现阶段所推行的《反垄断法》来说,其第七章明确指出了市场经济各方参与主体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从总体上来说,《反垄断法》第七章当中的从第四十六条直至第五十三条,其法律责任的承担主体均为企业经营管理行为主体,仅在第五十四条当中提到“反垄断执法机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或人为泄露执法过程中悉知商业机密,进而构成刑事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这使得反垄断法当中的刑事责任追究有着较为强烈的偏向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反垄断法并未就企业因反垄断执法机构错误决定所承受损失的索赔权利进行说明。笔者认为,未来《反垄断法》应当注重这一问题的完善,在明确企业经营管理行为主体法律义务的同时赋予他们相应的法律权利,并就赔偿性质,赔偿标准及赔偿程序等进行明确规定,以此进一步强化《反垄断法》对于企业经济发展的保护。

四结语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剧与城市化建设规模持续扩大的推动作用下,我国国民经济的建设目标对各行业企业的发展质量与发展规模提出了更为全面与系统的要求。我们需要清醒的认识到,对企业发展实施保护,最关键在于通过各种形式的经济性宪法为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类型企业的发展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经济宪法在企业发展保护方面的重要作用不可小觑,加大对其的研究与探索力度有着极为深远的应用价值。

第12篇

【论文摘要】实施战略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是成功企业的标志之一。战略的出发点是企业的经营使命,只有在经营使命的指导下才能准确的定位企业战略目标。企业战略的制定着眼于对企业行业结构、竞争对手、内部资源、企业文化的调查与分析,目的是通过对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进行管理,以使企业战略目标得以有效实现。

企业战略管理是指通过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实施和控制等手段来实现企业使命。它具有长期性、指导性、激励性等特点,与其它管理的关系在于:企业战略管理偏重于规划长期的使命和目标,并需要其它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来辅助实施。

一、实施战略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是成功企业的标志之一

国内外成功的企业,由于制定和实施了正确有效的战略,能获得较快的发展,提高市场占有率。如米勒啤酒公司,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新产品开发战略,先后开发出不同档次,不同品牌,并且针对不同目标市场的产品,吸引了更多的顾客,在销量上7年增加7倍,市场占有率增长5倍。

有没有明确的战略已成为衡量企业是否成功的标志之一。有的企业由于没有自身的战略规划和战略目标,一味逐潮流。在投资方面,看到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火热,即投资房地产和股票市场,主业方面因投资不足,人力分散,目标分散而不能形成或保持优势,一旦房地产市场冷却或股市转为熊市,则大量资金被套牢,企业经营面临困境。在管理和运行机制方面,不考虑自身的基础,不着力于加强管理,追求“一股就灵”或某些管理热潮,费时费力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如果制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不理智的行为。因此,企业战略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发展行动等。在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可以确立企业行为规则,从而衡量哪些决策和措施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二、战略的出发点是企业的经营使命,在经营使命的指导下确定企业战略目标

企业的经营使命是企业为其经营活动所确立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企业无论有多大,无论以何种纽带连接一起,经营使命的一致性是他们连接在一起的基本要求。因此,明确企业的经营使命是进行战略管理的起点。

企业的经营使命要考虑自身的事业、面对的顾客、企业的职工和股东等方面的期望,并且通过经营使命使企业领导、职工、顾客和社会公众都能共享所带来的机会、方向、宗旨与成就感。因此,它需要明确:一是事业的范围是什么,在竞争性的市场中应达何种地位,在顾客、社会公众形成什么样的印象;二是提供给顾客的产品和服务要求,提供给股东的信任,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企业特点、风格、产品和形象;三是组织内部树立的基本信念;四是组织应具有的敏锐性、责任感和实现事业的意志力、能力。

在实现经营使命过程中要排除无谓干扰,控制一切可以控制的因素。如海尔集团排除家电行业价格战等影响,坚持品牌战略,以高质量的产品、优质的服务作为占领市场的基本策略,以技术开发、管理创新、企业内部活力的创造作为维护产品形象的后盾,不仅赢得了顾客,而且确保了企业的盈利,进一步提高了竞争能力。

三、企业战略的制定着眼于调查与分析

企业能够利用的经营性资源是稀缺的、有限的,如果采用与竞争对手同样的方式经营企业,显然不会产生竞争优势。所以,企业经营者要通过调查和分析,剖析内在和外在的复杂因素,寻找盈利和亏损的关键因素,然后确定正确的战略。从事企业战略调查分析,包括行业结构分析、竞争者分析、内部资源、企业文化分析等,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一些基本观点,从而规划企业的发展远景。

1、行业结构分析

(1)产品结构。指行业市场上已经存在或可能存在的产品及其组成。如建筑行业的房屋、公路、铁路、电力、水利等建筑,以及设计、施工、房地产开发等,其中房屋建筑的施工部分又包括土建、安装、装饰、基础工程施工等。进行产品结构分析,有利于企业集中资源,形成竞争优势,可以使企业进行明确的市场定位,有针对性地制定产品战略,并在企业需要向新的领域开发时,能够针对具体的产品进行论证,对相应的资源进行重新评估和组合。

(2)顾客偏好和需求。企业只有集中注意力鉴别和满足现在与未来的顾客需求,才可能进一步思考将来市场的竞争。为识别顾客偏好和需求,企业必须识别顾客的群体及特征,通过市场调查、服务过程等手段,掌握、积累和分析顾客的信息,形成完备的顾客信息收集、分析、反馈、转化、测量和再反馈的系统,同时注意不同顾客群体的不同要求。如建筑市场的投资方有政府、外商、企业和个人等,投资各方除有质量、成本、进度等基本要求外,还存在需求的差异性,如政府投资的项目会考虑对政绩的影响,外商对合同的拟定履约更为重视,甚至引入FIDIC条款作为合同内容。

(3)市场进入壁垒。高壁垒行业是指那些社会虽有需求,但因为投入大、见效慢、难度高等让商家望而却步的行业,低壁垒的行业则相反。如纺织业进入壁垒低,所以不断有新的纺织企业加入竞争,以至于国家不得不通过压锭来进行行业结构调整。建筑业也是劳动密集、技术壁垒极低的行业,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时有近1/4的人员进入该行业。市场进入壁垒高低决定了竞争的程度,往往壁垒越低,竞争越激烈,但各行业的市场进入壁垒也不是一成不变,有作为的、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创新,不断地占领高壁垒领域,引领行业消费潮流。

(4)行业前景和盈利能力。企业除了使用各种竞争手段提高竞争能力及市场份额外,还必须考虑行业整体的发展前景及盈利能力。再好的企业都有可能因为行业的限制而难以获得高额利润。行业前景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动态地变化着,现在赢利的行业将来不一定有利可图。行业前景分析有利于企业采取适当的投资与经营策略,从而规避风险。

(5)市场竞争程度。市场竞争的威胁对所有企业而言时刻存在,产业的竞争不断地将资本收益率压低到竞争平衡保底水平,即完全竞争状态所能获取的收益。在激烈竞争过程中,竞争的焦点如顾客、供应商、企业成本等不断变化,企业应不断转变观念,适应竞争的不同需要。

2、竞争者分析

对竞争者进行分析是为了制定自身的竞争策略,因为竞争总是在均衡与非均衡状态下不断变化,即使在垄断性市场条件下,竞争的威胁也时时存在。每一个竞争者的生存都有其合理性,也有其自身特色,企业所要分析的是经营同类产品的主要竞争力量,他们可能与本企业在细分市场、经营区域有着共同之处,对本企业的经营规模、市场占有率和潜在市场的开发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1)企业应了解竞争者的经营规模、各细分市场的市场占有率、市场声誉、利润水平,以及组织构架、经营和服务方式、产品质量水准、技术开发能力等。前者显示了竞争者当前经营实力和盈利水平,后者决定企业的竞争潜力,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如同样是售后服务,企业对其重视程度、售后服务人员所接受的训练与教育不同,给顾客的感受会有很大区别。在对竞争者进行分析时,要与本企业进行比较,还要进行趋势的描绘与分析。

(2)企业应充分利用收集信息的途径,进一步了解竞争者的竞争策略,做到知已知彼,形成自身的战略构想。大多数企业总是力图在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从营销手段、组织重组、企业兼并、技术开发等各方面进行考虑,来制定自身的竞争战略,其中运用较多的有三种。①总成本领先战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以规模经济形成成本优势;或通过降低成本,实施成本和管理费用的控制,减少生产、服务、销售与广告的成本开支,使企业获得高于产业平均水平的收益,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②创新战略。在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上作出改进和创新,形成产业范围内所特有的东西。创新的内容可以有企业或品牌形象、生产或辅技术、产品外观、服务方式等。以建筑企业为例,在服务上除了严格按照法规和企业的规定开展工程回访外,还可进一步探索施工过程服务的改善,如企业不要完全被动地接受业主指令,要善于将自身更好的想法、更好的设计与业主进行沟通,站在投资者的角度尽量为业主节省开支。③目标集聚战略。主攻特定的顾客群、细分市场或地区市场,集中资源做好一项产品,以达到更高的效率。如海尔集团在从事彩电、空调等产品经营之前,就做了十多年的冰箱生意,通过冰箱打出了海尔的信誉,积累了家电行业的生产技术和经营力量。

以上战略的运用要考虑具体的环境条件,成本领先战略更适合于产品成熟期;创新战略要考虑前期的投入和承受能力;目标集聚战略运用过度也会丧失市场机遇。

3、内部资源分析

企业集合了优良的资源并非等于拥有了资源优势,还要进一步看企业资源的组合方式和运用手段,企业经营的过程就是资源的运用和调配过程。企业虽然拥有了大批高学历人才,低技能要求的工作同样需要有人去做,所以人员的使用要因人而异。内部资源分析不仅要考虑企业有形的资源,还要考虑到无形的资源,包括市场声誉和企业核心的凝聚力等。

(1)人力资源。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与实现需要由具体的人员来进行,经营层和职工能否接受战略方案中所提出的创新要求,是否具有与之相适应的新思维、素质与技能要求,都会影响到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在制定战略方案时,最好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规划,进行人力资源的教育与培训,引入新鲜血液,以此激发企业员工实施战略的决心。

(2)技术。技术是对战略实施的强大支撑,企业现有技术还要进一步与战略的要求相对比,找出差距,制定出企业技术能力提高的计划。企业在拥有技术优势的前提下,在制定和实施战略时,应充分围绕它并将其有效发挥。

(3)市场声誉。这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市场声誉好的企业更能赢得顾客的信任,而声誉不高的企业应在战略的制定上考虑通过广告、公益活动等适当予以提高。对企业声誉的分析要根据所经营的区域市场分别进行,同时考虑其内在的关联性。

4、企业文化分析

企业文化是影响企业行为的共有价值体系,所要分析的是对战略的实施有着一定影响的文化特色。一是风险承受度,企业鼓励员工进取、革新和敢冒风险的程度。二是开放性,企业掌握外界环境变化并及时对这些变化作出反应的程度。三是协作性,员工与企业整体保持一致的程度,而不是只体现出他们的工作类型或专业领域的特殊性。四是对人的关注度,各项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应考虑其结果对人的影响程度,如在多大程度上关心顾客决定着企业对顾客变化了的需求作出反应的速度。超级秘书网

四、对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进行管理,以使企业战略目标得以有效实现

1、要有观念的创新和超常的思维方式

当前部分国有企业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市场适应能力不强,经营手段落后,企业领导没有真正站在全局、整体的高度作出战略筹划,不仅市场的机会把握不住,企业内部的问题也由于找不到突破口而长期得不到解决。因此,企业除要有掌握日常生产经营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经营者外,还应有一批知识广博、具有超常谋划能力的人员从事发展策划工作,从事内外环境的系统分析与研究,推进企业的战略管理。

2、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进行战略策划

对于重大而复杂的问题,系统分析方法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通过它可以对根本性问题进行分析比较,提出解决的目标和方案,比较其结果,使系统整体的效果达到最优。运用系统分析时,要考虑内外条件的结合、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结合,并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手段。在目标和方案制定之后,企业有必要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和判断,以帮助企业决策者选择行动方案。

3、分解战略目标

要使战略目标得以实现,必须把战略方案分解,使每一个人员都明确自己在战略中的地位,明确自身的责任。在进行战略分解时,要考虑阶段性目标的确定,各项任务和措施的连贯性,当现有的组织机构不足以承担战略管理的任务时,还须对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进行适当调整。在目标确定以后,企业应利用一切条件,动员一切力量实现目标,并在实施过程中对企业内部条件进行组织、协调、改造和提高。

4、进行目标诊断

将预定的目标同反馈回来的实施结果进行比较,检测偏差程度,看其是否符合原定目标和要求,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处理。其中目标的偏差有可能是实施中的不理想,也可能是战略方案的预测或与变化了的环境不相适应的问题,两方面的情况都应考虑,出现后者时则应检验、修订和优化原订方案。如果偏差较大,则需要对战略方案和总体发展规划进行重新评价。

经济发展的层次越高,企业对战略管理的需要也越强烈,实施战略管理成为企业的客观需要。在国内经济国际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企业面临着更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运用战略管理来发挥企业优势,以捕捉发展时机更有必要。

【参考文献】

[1]罗纪宁:企业战略转型中的领导与组织策略集团[J].经济研究,2007(2).

[2]韦乐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支撑企业战略转型[J].电信科学,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