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19: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童心未泯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为什么说我是个大孩子呢?因为我是一个初中生,按道理说是长大了的孩子,内心世界里只有更成熟。但我的内心里并没有太多成熟,而童心还在回荡。
过年了,过年了,小孩子们都很快乐,因为有红包拿,还可以穿新衣裳、放烟花。这是个人人都欢喜的日子。晚上,家家户户都在放烟花。天空中红的,黄的,蓝的……各种颜色交织在一起,令人眼花缭乱。仔细看:有的像挂满银花的火树,有的像划过天空的流星,有的像璀璨无比的花球……把整个天空照得通明。我和弟弟妹妹吵着爸爸妈妈带我们去放烟花,他们说让我们自己去放,拿了钱给我们自己去买小烟花来放。其实这时我最懂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那么大人了,还放小孩子玩的烟花,多丢人啊。虽然我也是小大人了,但烟花的诱惑还是抵挡不住。
我带着弟弟妹妹一起去买来了烟花,人手一把火机。到小区里的球场去放,那里来往的人挺多的,我怕别人嘲笑我,那么一大个姑娘了还放烟花。所以我就叫弟弟妹妹回家在门口放,他们死活不肯,我只好随他们了。我们买了“大黄蜂”、“满地珍珠”和电光棒。放时,“满地珍珠”嘭地喷出了许多漂亮的珍珠,“大黄蜂”“唧——”一只黄蜂旋转着飞向空中,电光棒呲呲地绽放金黄色的火花,像小星星一样闪闪的。我们都沉浸在烟花爆竹的欢乐中,先前怕别人嘲笑的担心都抛之脑后,此时的内心只觉得很快乐。回家去,奶奶说我还小得很,还跟弟弟妹妹玩烟花,我心里真不是滋味,烟花那么好玩,只允许小孩玩,就不允许我玩啊。
第二天,我带着弟弟妹妹去放炮仗,我们三个胆子挺大的。每人买两盒擦炮,点着了甩得远远的,嘭地一声炸了;找来一个瓶子,点着炮仗丢进去,瓶子被炸飞了,我们都咯咯地笑了起来;弟弟是个搞怪的人,把炮仗点燃趁我和妹妹不注意丢在我们身旁,我们被吓一大跳,此时非常生气想把他揪过来教训一下,但是弟弟那搞怪的笑把我们逗得也笑起来,我们气也消了。放炮仗真是有趣!
我觉得跟弟弟妹妹放烟花,放炮仗是过年最好玩的事,还有时候我和弟弟玩过家家,玩老师和同学的游戏,这些也挺好玩的。这就是我,童心未泯。
初二:dhl1040
论文关键词:小鸡,母爱,怎样,作文,才能
今天的作文本交上来了,有一位同学写了自己在老家的奶奶家逗小鸡的事,还写道自己因为逗小鸡被老母鸡啄伤了。
如果这件事就这样写完了,只能说明我的淘气,童心未泯。没有什么深意。后来,我引导她思考:“母鸡为什么会啄你呢?”
“是母鸡的母爱呀!”
“对呀!这不是一个既新颖又深刻的观点吗?”
请看他修改后的习作:
老母鸡的爱
河北省邢台市英华教育集团完全小学百草园文学社五(1)班李楷文
我奶奶家有一只老母鸡,它很勤劳,天天都要下一个又大又圆的蛋。每当下完一个蛋,她都会在窝里"咯咯嗒,咯咯嗒"地向我们报喜。
一天,老母鸡窝里一下子有了六个蛋。我看见了刚想把蛋拿走,可老母鸡却有点反常,他跑上前去一个劲儿地啄我的手,好像不让我拿走她的蛋,同时用可怜巴巴的眼睛看着我。我懂了:老母鸡任劳任怨地为我们工作了那么多年,却连自己的孩子也没见过,她想孵鸡宝宝了……
我可怜她,于是我把那六个蛋放到了棉絮里,让老母鸡孵蛋。老母鸡钻进窝里高兴地上下摇摆着身子,好像在向我道谢呢!
十几天过去了。我突然在院子里听见了“叽——叽——叽”的声音,而且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乱,我蹑手蹑脚地走了过去,一看是六只毛茸茸的小鸡宝宝,我欣喜若狂,高兴地跑到屋里把这个喜讯告诉给姥姥。
小鸡渐渐地长大了,老母鸡也越来越瘦弱了,可她依然像慈爱的母亲那样关心着自己的儿女们。
有一天,我觉得小鸡毛茸茸的一定很好玩,于是我就去抓小鸡娃们玩儿。我一边跑一边抓小鸡,小鸡娃们都吓得钻进鸡妈妈的身子底下。这时的老母鸡俨然一位大将军,昂首挺胸,张开翅膀,伸长脖子,张开大嘴,浑身的羽毛都支棱起来,虎视眈眈地望着我,仿佛要和我决一死战。于是,一场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开始了。我心想:“一只老母鸡能有啥能耐?我一个人还会怕它不成?”我就往前凑,鸡就往后退;我向左扑,它向右跑;我向右跑,它向左拐;我伸手去抓,它就张嘴就啄,我一缩手,它就往窝里跑。终于,它钻进窝里不出来了。我伸手向窝里抓,反被鸡啄到了手上。我疼痛难忍,只好败下阵来。在这场游戏中,母鸡用自己的勇敢和无私的母爱保护了它的孩子。而我只有羡慕的份儿了。羡慕那些小鸡娃们有一个这么好的好妈妈。
是啊!母爱感天动地,不管是人还是动物,都是应该可歌可泣的,都是应该得到大家赞扬的,都是应该……
1921年,他出生于捷克布拉格北郊一个叫克拉德诺的小城。很小的时候,他就表现出对小动物的非常浓厚的兴趣。
那年夏天的一个黄昏,妈妈在厨房里忙着烘烤蛋糕,忽然发现3岁的他不见了。家人全都慌了神,找遍了房子的每一个角落,到处都没有他的踪影。正当他们准备报警时,邻居牵着他的小手,急匆匆地回来了。原来,趁着妈妈不注意,他溜到门口去玩,正好看到有人赶着一群羊走过去,感觉非常好奇的他,忍不住跟在羊群后面走了很久。等到牧羊人发现了这个小小的跟屁虫,想要送他回家时,他比划了半天,却怎么也说不清自己住在哪儿,幸好遇到邻居,这才把他带了回来。
在他8岁那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父亲拿回来一本儿童故事,里面带有不少小动物插图,他一看到就爱不释手,连晚上睡觉也要放到枕头下面。后来,他拿出彩笔,也学着画画。院子里的小蚂蚁,天上飞的小鸟,还有家里的宠物狗,都成了他笔下的主角,虽然没人教过,他却画得活灵活现。
1956年,他从布拉格美术学院的建筑和设计专业毕业,开始为许多儿童书画插图,并且尝试着创作了许多卡通形象,也曾多次在各种比赛中获奖,但他感觉并不满意,一直在苦苦寻找新的灵感。
一天晚上,他外出散步,一边走一边思索问题,忽然脚下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猛然跌倒在地上。正当他拍拍身上的泥土,想要站起来时,发现自己摔倒的地方,是一个由鼹鼠打出的泥洞。刹那间,童心未泯的他突发奇想,捡起一截树枝,在松软的泥土上画了起来,很快,一个小鼹鼠的卡通形象诞生了,它圆头圆脑,憨厚中带有几分笨拙的样子,是那么可爱!
不久,由他亲自导演,一部以“小鼹鼠”为主角的动画片《鼹鼠做裤子》问世了。出乎意料的是,这只快乐幽默的“小鼹鼠”,虽然不会说话,只能用叫声表达感情,却与观众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它那可爱的形象,不仅吸引了很多儿童的眼球,也受到成年人的追捧和青睐,这部影片一举获得戛纳最佳动画短片银狮奖!
初战告捷,让他的创作灵感如泉涌,一发不可收拾。从那以后,在50多年的时间里,有关“小鼹鼠”历险的系列动画片,共摄制了大约50部,相关影片在80多个国家放映和发行,超过500万册关于小鼹鼠的故事书籍在全世界热卖。“小鼹鼠”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卡通“明星”,也为他赢得了世界性艺术声誉。
2011年4月,“小鼹鼠”经历了演艺生涯中一次最遥远的旅行。美国宇航员安德鲁菲斯特尔的妻子是捷克人,他在“奋进号”航天飞机太空之旅中,带了一个“小鼹鼠”毛绒玩具,在太空中飞翔了两周,7月底,这只经历不凡的“小鼹鼠”被送回了捷克。
他,就是著名的捷克艺术家兹德涅克·米勒,他坦言因为有“小鼹鼠”的陪伴,他的一生都很快乐。有人说,米勒的成功应该感谢当年的摔跤,如果不是那次偶然,他不会产生创作灵感,更不会成为世界知名的大师级人物。对此,米勒微笑着回答:“我之所以会在摔跤时产生灵感,是因为我是一个随时都怀揣着梦想走路的人!”
陶庆芳摘自《作文独唱团》
2013年第9期
一、亲近自然,情有所依
学生能让自己的情感有所寄予,源于对生活的点点滴滴积累。十三四岁的少年,童心未泯,极具自然形态,如果把他们带到大自然中去,其内在的精神、气质最易与大自然的景色交流相应,获得成人所未有的和谐统一。由于处在农村的缘故,学生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不多,但农村也有农村生活特有的风采,因此我时常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观察农村特有的风光和风俗,以及这几年来的新变化。为了使学生有一份轻松的心情,我预先给学生说定,不写作文。但有些学生还是写来了内容翔实、文笔优美的作文。可见他们是有话可说、不吐不足以为快了。
例:两年前早春时节,笔者上了一堂作文课,让学生描写大自然。接着我写了描写的要求:(1)色彩(2)层次(3)时令(4)当日气候对其影响。随即带着学生来到一个高坡上,远眺了铺展在脚下的田野、村落、河水、一排排的绿树……然后我们回到教室,发给学生人手一张白纸,要求他们在半小时内以“初春的――”为题写一则写景的短文。临下课时,我随即抽查了三篇,意外的发现平时作文平平的学生,这次却写得比作文高手还要好,这是耐人寻味的。可见,同学们的作文水平的高低只是相对的。做教师的不应该把学生看死,而应想方设法为他们创造条件、提供材料,鼓起他们的创作热情和自信心。
走进春天,学生就会发现:小草,摇着尖尖的脑袋东张西望;燕子,用它俏丽的尾巴剪开薄冰……大自然撩起了学生感情的波澜,勾起了学生的遐思妙想。这样,手跟不上心,心又指挥手快写,写作冲动就出现了,作文就成了一种快意的自我表达,笔端所流动的“色彩”才格外的丰富多彩。
二、品味生活,感悟人生
作文需要学生与生活的亲密接触,更需要关注中的思考、体验中的发现,最终以感悟提升自身的品味。
在平时作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作文困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知写什么,即无事可写,无话可说;二是不知怎么写,即无从下笔,无能为力。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根本方法就是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而要经常性地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开展活动的确是一件不可能也不科学的事,所以我们必须用变通的方法来寻求出路,新教材中的综合性活动这一块填补和完善了它。这样,我们可以通过持续不间断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综合性语文活动开展,开创生动活泼的作文写作新局面,让学生在身心投入的写作活动中不断提高作文水平;让学生跳出被动学习的怪圈,指导他们在活动中去积累素材,体验生活,感悟人生。从而达到作文兴趣提高、表达能力增强、综合素质提升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把写作当作一件愉快的事。
为了让学生体会亲情、友情的可贵,我设计了以下三组语文活动:第一组活动为童心永驻,爱心长存。第二组活动为架起心灵桥梁,亲情回归。第三组活动为过集体生日,友情体验。
三组活动结束后,我们要求学生写出一份小结,可侧重谈对本序列活动的认识和感受,也可提出设想和建议。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大大强化了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对父母的感激、对生活的观察、对人生的感悟。
三、表现自我,张扬个性
作文是最具有个性的思维创造活动,因此,它需要足够的自由宽松的环境。在思想积极健康的前提下,写什么,怎样写,表达什么,怎样表达都是自己的事,纯属个人的喜好,教师无须干涉。
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期,身心发展处于特殊时期。这一时期他们特别需要一个平等交流情感的空间和时间,愿意与同伴交流,却不愿与家长老师沟通,甚至出现叛逆情绪,这时他们特别渴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哪怕是一个加锁的抽屉,一本得到别人承诺而不随意翻阅的日记本,都会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独立地位的确认,因人格受到尊重而产生满意之情,而不希望成人的管教约束,在这样的条件下,假如在作文教学中能够建立一种和谐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毫无疑问会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无限乐趣,而不是痛苦,从而大大提高教学的实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常提倡学生写心理笔记,以此为他们提供“我手写我心”的场所。在自愿保密的前提下,让他们写想写而又不愿示人的东西,在师生之间作交流。试想,学生拥有了一份自由的心灵,一方灵动的空间,又怎么不会在文中摆脱思想束缚,放飞个性呢?日积月累,“我手写我心”又怎么会可望而不可即?
学生应把现实生活中的假恶丑、真善美,用饱含真情的笔端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显示出美好的人情美、人性美,让读者情不自禁地流下感动的泪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作文也有了情感的载体。
四、大量阅读,有益写作
在课堂上,他如闲话家常般轻松的教学氛围,他童心未泯充满童趣的语言让孩子们笑声连连,更让我们看课的老师忍俊不禁。更重要的是他“以读为本”“读悟结合”“练语习文”等朴素的教学风格,让语文课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于老师的课中,于老师从重点字词入手,凭借语言文字理解内容,或以读为本,含英咀华,在语言文字的品文中感受形象,体会情感,或辨词析句,牵一词句而动全文,抓住关键词句层层深入,品味语言运用的妙处,使语文课真正姓“语”名“文”。
一、关注字词,牵一词而动全文
这是于老师在《翠鸟》一课中就“翠”字展开的教学:
师:举起手,跟老师写“翠”字,“翠”的上面是羽毛的羽没有钩。下面的卒字的“丨”不要写得太长,写长了两个小人儿就分开了,人家会不高兴的。
生会心地笑了。
师:预习课文了吗?“翠”是什么意思?
生:“翠”是“绿”的意思。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读):像披着浅绿色的外衣。
生(读):头上的羽毛像翠绿色的头巾。
生(读):“背上的毛是橄榄色的。”我吃过橄榄,橄榄是绿色的。
于老师不仅注重了生字词的教学,而且借助词语自然而然地进入文本情境,理解“翠”一词,这样,翠鸟在学生的脑海中就不再是干瘪、单一的文字符号,而是带有色彩、鲜活的可触摸的物象了,为深入文本了解翠鸟的外形做了铺垫。
二、扣读导悟,含英咀华
在教学翠鸟外形这一部分时,于老师带领学生反复朗读,要求学生“读一读,让大家明白是什么样的眼睛?”“读一读,让大家明白是什么样的爪子?”,提醒学生注意翠鸟的外形特征,读出翠鸟的特征,读出对翠鸟的喜爱。在教学翠鸟等鱼、捕鱼的部分,于老师抓住“清脆”“疾飞”“一眨眼”、“轻轻地停”“一动不动”等词语让学生反复品读,在读中,用“谁有勇气来读一读?”“哎呀!多机灵的小鱼呀!”“轻点儿,别让鱼儿发现了”“这只翠鸟有点慢,大概是累了。”这样的语言来激励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翠鸟的机灵和动作的敏捷。
在最后一段读老渔翁的话中余老师的语言更是妙趣横生,“这个渔翁太年轻了,只有七八岁呀!”“我听你读怎么不像老渔翁,像二三十岁打鱼的人。”“这个渔翁年纪大了,说话都有点儿吃力了!”于老师用风趣的语言点出学生读书的不足,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
三、以画见悟,训练表达
有了第一课时的学习,在第二课时的第一个环节中于老师就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到黑板上来画翠鸟和介绍翠鸟的外形,这样做一是检查了学生是否准确理解了这段外形描写,头脑中是否形成了清晰的翠鸟形象,二是这样做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三是训练说的能力。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给翠鸟上色是手段,按顺序、有感情生动描述翠鸟的外形特点则是目的。
四、着眼能力,获得方法
教学的基本着眼点和最终归宿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对于小学生而言,知识的获得,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均离不开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指导。阅读教学,不紧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受形象,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教学活动培养阅读能力,教学生学会阅读,习的写作的方法。
于老师在课中巧妙地设计了一个孩子们喜闻乐见的采访活动,让孩子们当翠鸟,向“世界绿色和平组织”介绍自己的情况,在介绍中,于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和描述方法:关于翠鸟羽毛的颜色,自上而下分别写了头部、背部、腹部的不同色彩;关于翠鸟捉鱼,是按照注视、等待、叼鱼、飞走的捉鱼经过进行描述的。这样,在阅读中获得了学习方法、写作方法,为后面的读写环节做了铺垫。
五、读写结合,练语习文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小学生不仅需要模仿,而且善于模仿。这是因为小学生受知识、经验、情感等因素的局限,他们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可以说小学生的最初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中年级学生初学作文更是如此。叶圣陶曾经说过:“课文就是最好的范文。”所以小学作文可以从模仿起步的。本课在对翠鸟外形描写的这一段话就是一个读写训练最佳结合点,是练习写作的好材料。全段围绕“鲜艳”一词,分别从头部、背部、腹部具体描写。在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个片断后,于老师要求他们模仿这篇课文中的观察顺序和描写方法尝试描写自己喜爱的动物。学生在这一环节表现非常不错。
无疑,赫胥黎的困惑发人深省。如何让少男少女乃至整个人类的童心不再硬化?让童心穿过童年、少年、青年时代,一直跳动到老年时代的世界?作为老师,我们有机会对诗人的梦与呼告作出回应。
探问儿童:源于对童心现状的诘问
“为什么要我来做?”――
责任感的丧失
对于孩子来说,创建一个舒适整洁的学习环境应是他们所希望和追求的。而作为老师,从孩子一进校开始,就已有针对性地去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可是,我经常发现,地面污渍连连,纸屑飘飞。于是找人清理,得到的答复往往是:“今天做卫生的有四个,为什么要我来做?”
面对即将到来的检查,学生想到了不是立刻解决问题,承担一个班级小主人的义务,而是首先想到了推卸、躲避。这不免让我心生感慨:教育,有时候是多么苍白无力。孩子身上暴露的这个问题的背后,是社会的大问题――肇事司机的逃逸在现实生活中司空见惯;面对病弱伤亡不敢求助、不愿救助也常常听闻。如此现实背景下,孩子的心中就有了这样的道德倾向:犯了错误时可以推卸责任,躲避责任;事不关己时可以隔岸旁观。
如此等等,孩子的阳刚、勇气、责任渐渐消失,主人翁意识在逐渐消弭。
“你真的觉得公吗?”――
诚信度的流失
选举中队委时,我提议民主推选,时间为期一周,竞选者每人制作一份宣传材料,材料下粘贴一个信封,用以收集选票。我很自信地认为,参选者会遵守规则,不看自己的选票袋,不会拉帮结对,更不会“诋毁”对手。而事实上,孩子们都很认真,也很较真。我对他们合理合规地完成这次选举任务充满信心。
一个星期后唱完票,我发现有个别往日为班级事务很上心的孩子名落孙山,我很纳闷。事后,有孩子问:“老师,你觉得这次选举真的公平吗?”
事后我了解得知,原来竞选时有人悄悄散布谣言,说不谁谁不想参加班级竞选!有的甚至拿物买“官”。看来,社会上一些成人用的手段已在学校这个纯净之地开始蔓延。
“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而我们孩子身上的光辉正渐渐收敛,彼此间已渐失信任。
“到底是谁的错”――
承担意识的迷失
一次,几位孩子在电脑课上下载游戏,给老师发现并挨了批评。没想到他们脸上毫无愧意,反而咧嘴嘻笑。我得知后,很生气地问生甲:“请你反思一下这件事带来的后果?”甲扭着脸回应说:“谁不会犯错――”竟是一脸的不屑。更没想到的是,他还连珠炮似的诘问说:“凭什么人家可以自己玩,我就不可以?老师让我们自由活动的!” “游戏装上后就全屏,还没有玩就被发现了!” “植物大战木乃伊,游戏名称不好,但是游戏是好的!” “凭什么我错了,要错也是乙错,谁让他把游戏带过来的!”
我一看这阵势,明显地没有认识到问题的实质,于是我故作轻松问:“是啊,乙同学,是谁让你带来的呀?难怪甲同学感到委屈了。”我又拿出U盘,故作生气地问:“U盘,谁让你装在电脑上的呀?游戏,是谁让你全屏显示的呀?”“你们说说,这到底是谁的错?”
这一番“盘问”,直听得一旁的甲乙两同学脸上的轻松神色一扫而光……
看来,学生承担错误的意识已在自己的思维世界中渐渐迷失,乃至变得不知该如何承担自己的过失和错误了。
“他们是故意的吗?”――
真善美的消逝
近些年,我们经常能在一些公众场合,看到有些孩子对贴着“禁止触摸”的物品上下其手,或爬上标有“禁止拍照”的雕塑大摆POSE欢快留影,或闯入封闭式护栏内追逐嬉戏。而他们的家长此时就站在旁边,一脸宠溺地看着。
有时候也能听到,在看到一些身残智障的人爬走于大街小巷时,孩子们会说:“不要帮助他们,他们是故意的,是骗人的!”
……
当下,我们的学生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来看待这些社会现象?他们心中的真善美的情感跑到哪里去了?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他们为什么会随意地破坏绿化、不善意地对待一些小生命,乃至任意地欺负弱小的同学了……是社会的冷漠、道德的失范,导致孩子的心灵变得越来越冷酷。
对此,我们不禁要发出诘问:人,还能成为最美的风景吗?
属于儿童:对童心现状忧思的回应
李贽的《童心说》中有几个敏锐而智慧的创见。他说:“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又说:“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这是很有见地的。
小学教育应该敬畏儿童,保护儿童。王阳明说,童子之心,“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因此,我们的教育应该属于儿童,应该最大限度地舒展儿童的自然性,给儿童以阳光般的温暖,甘泉般的滋润。
“生态眼光”――
对儿童初心的尊崇
童心“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人之初,性本善。”可见,主宰宇宙的永远是善,唯其如此,才会有天地之大美展现在我们眼前。
丰子恺一生研究孩子,他说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拐弯。孩子眼里直射的光芒能穿透一切,包括铜墙铁壁。安徒生笔下的孩子眼睛最明亮,唯有他,能看穿又敢道破皇帝的新衣乃是无,乃是空,乃是骗子的把戏。而王公、贵族、学者、论客、将军、官僚……的眼睛全“瞎”了。孩子在瞎子国里穿行,孩子在撒谎国里穿行,像太阳似的照着瞒和骗。一旦发现瞒与骗,孩子的眼睛就鼓得滚圆,然后发呆,然后迷惘,然后惊叫,然后呐喊。我们要给孩子的眼睛以最深刻的信任。
让孩子的这种纯真的天性,在我们的教育关怀、呵护下,能生根、发芽、生长,直至结出美丽的果实。
“舒展姿态”――
对儿童童心的呵护
一位社会教育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在一张白纸上画了个小圆圈,拿到街上问成年人那是什么,结果有讥笑他无聊的,有不屑一顾撇嘴而过的,即使有人回答他,答案也只有一个:圆圈。之后,这位社会教育学家将之拿到幼儿园,结果孩子们争先恐后发言,答案丰富多彩:不发光的太阳、缩小的呼啦圈、铁环、句号……
这是多么大胆而瑰丽的想象!但为什么它们只属于孩子?成人们是在什么时候把这种珍贵的东西弄丢了?“皱纹不是老的标志/老的定义是失去童心”――已故诗人张志民在《皱纹》中的诗句,可谓意蕴深长。
作为教育者,我们保护童心,就是对教育回归到人、回归到灵魂的理念的践行。因此,我们要尊重童心体验,珍视童心感悟,让孩子活在自己的年龄之中,让其“赤子之心”永存。
为了儿童:让童心闪亮童年
菲尔丁在《蝇王》中警告: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是真正的沉沦。然而,人类忽视菲尔丁的警告:人类的童年正在缩短。不仅枪械、入侵了孩提王国,而且科技也在吞没人生的黎明,孩子已变成电脑的附件和电视屏幕的随从。现在,孩子们赢得了机器,却失去了星辰、月亮、山脉、河流和整个大自然。
如何让童心再次闪亮他们的童年?
用文学温暖和滋润童心。我们可以文学是有着强大精神影响力的教育方式。儿童文学能让儿童理解和感受爱,疏导他们的情感和情绪;能充分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引导儿童认识和创造美,带领儿童构建美丽的精神家园。儿童心中有真善美和爱,长大才会成为真诚、善良、美丽、有爱心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文学连接着孩子的未来。
亲近母语创始人之一、长期致力致力于儿童阅读推广的丁筱青老师曾说:“一个人的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史。好书是用最有诗意,最感动人的方式把人类的基本情感告诉我们的孩子,让他浸润其中,感受纯洁和良知;好书是方舟,载着我们驶向人类精神的家园。好的文字是水,直抵灵魂深处,滋润孩子的心,让心灵开出花朵;好的文字是火,能点亮孩子的心灵,带着爱和鼓励,让他们的行为发生令人惊喜的改变。”
因此,我们要让《贝贝熊系列丛书》《草房子》《乌丢丢奇遇记》《月光摇篮曲》……一等等这些文学作品走进了儿童生活的世界,化作儿童成长的精神营养,鼓舞着儿童积极地生活、追寻,而不至于“胡乱地生长”。
我们还可以在真实的学科中唤醒童心。布隆斯基说:真正的道德是对道德的追求。我们认为,这种“追求”应该与生活链接,与生活情境关联,尤其要在真实的学科教学中唤起儿童内心对美德的追寻。不然,我们的道德教育就会变成一种灌输和空谈。
语文课,如在教学苏教版第四册《“闪光的金子”》一文时,用真实的场景再现,让学生感悟徐虎全心全意为人民排忧解难的精神,融入“感动中国人物――郭明义”的事例,让学生真切感受先进人物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课后,让孩子主动感受别人的帮助,为他人做一些事情,学会感恩,学会付出。
思品课,如在和学生一起讨论该如何出游时,倡导文明出行,绿色出行――给老人让座,不随意丢弃瓜皮纸屑,不在景点随意留字,有序排队,如此等等,让孩子演一演、议一议,在实践中强化道德品质。
数学课、英语课……等等亦然。如此,以课堂为中心,以体验为纽带,加深学生道德认识,养成学生美德行为,使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孩子们的人格特征。
我们还可以在活动锤炼童心,在班级事务的管理中养育童心。
守望童年:童心不再硬化
在金庸的笔下,世界是童心建构的。在这个世界里,郭靖永远带着孩子般的呆傻,不知道“金刀驸马”的价值。当贵族子弟们疯狂地追求驸马的桂冠时,他完全不知道这顶桂冠是什么东西。呆呆的,痴痴的,直到拥有“降龙十八掌”这等最高强的武艺时,他仍然是个孩子。他修炼到的最高境界,便是保住儿时的那一点呆傻。大智若傻的孩子最有力量!
孙悟空,一个淘气的精灵,一颗顽皮而英勇的童心。他是举世无双的英雄,又是童心未泯的孩子。没有欲望,没有心机,没有猜忌,没有野心,蔑视天兵天将天皇帝,却敬佩师父唐僧的大慈大悲。在他身上,童心不是幼稚无知,而是不屈不挠、不死不灭的正义的精灵。
……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儿童是成人的父亲。
画家范曾说:童心是人类的太阳。
我们说:童心是人间最美的生命景观!
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多几分真诚、灵动的儿童气息,和孩子们一起栖息于童年那一片清新明丽的心灵原野。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中高年级 阅读教学 改革分析
阅读对于中高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小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要想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与文学素养,达到一个综合能力的提升,就要加强对阅读的学习,所以,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关键作用,甚至关系到学生以后的学习,伴随着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改革的进行,学生的阅读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又出现了新的发展与变化,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保证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兴趣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基础,也就是说学生只有在感受到阅读学习的兴趣以后,才能积极配合教师主动去学习,为阅读学习创造巨大的动力。随着小学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深入进行,就要从学生的乐趣入手,而且相关的改革大纲中也明确指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由此可见,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去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特别突出这些方面的培养。教师可以本着快乐教学的原则,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快乐,对于仍然处于童心未泯的低年级学生来说,要避免使用过于拘谨、死板而又沉闷的规矩性应试教学,而是采用情趣引导的方式展开阅读教学。
例如:为学生创造自由阅读的空间,本着充分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原则,来保证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发挥,而不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跟着课内阅读步伐进行学习,要打破传统的照抄他人作品的现象,而是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机会,来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二、 改革原来的词、句、段、篇的分析思路,加强对课文的整体把握
依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语文的学习过程应该表现为:从基础到高级,先学习生字、生词,其次是句子与段落、篇章,本着这样的顺序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效率,然而,经过大量的学习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的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然而,他并不符合学生接受与认知语言的规律,更加有效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反其道而行之,也就是先让学生了解阅读材料,从这篇材料的创作过程,作者的写作情感——使学生暂时了解这篇文章的整体思想,也就是中心思想,使学生在整体上对文章有一个大概的把握,只要学生的整体方向感没有错,整个的阅读学习就问题不大,相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分地强调部分,如:字、词、句的学习,就会导致学生走向误区,使学生忽视文章的整体思想,对于文章的分析与理解十分不利。
例如:对于一些阅读题目,通过上下文来推断词语的意思-----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学生就无从下手,这样就要降低了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单纯掌握一些死板的知识也无济于事,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中就是强调的这一点,通过改变原来的教学思路,从整体把握文章,能够达到对学生的语言能力的有限锻炼,学生具备了语言能力,就会在以后的学习中,自行理解与推敲一些意思,进而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总体提高。
三、科学选择阅读内容
教师作为学生阅读教学引导者,要积极注意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所在年龄段的认知水平,还有中高年级学生的情感需求与个性化认识,优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资料,如:童话故事、寓言-----这些都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这些资料,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而且通过学习这些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学到一些深刻道理,同时,童话故事通常都带有典型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凝聚,学生在故事中可以尽情地张开想象的翅膀,获得思想上的新鲜体验,这些感受对于学生的性格与人格的形成与塑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也就是说通过阅读来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使他们在公共场合能够自由展示自己。
总之,小学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科目,教师要顺应改革的发展要求,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优化对学生的阅读学习指导,使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进行学习,达到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语文阅读学习,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受,进而优化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升,使学生打好语文基础,获得进步。
参考文献:
[1]云凤珍.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0(02).
[2]曲绍明.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素质教育论坛.2010(04).
[3]杨维煌.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科教论丛.2009(11).
[4]黄涛.小学语文合作学习背离课标的表现及回归主旨的策略[J].新课程(小学版).2010(09).
新人奖获得者
获奖作品:《家园》
来自南方。热爱树与天空。向往每一刻的生活都是最想要过的生活。在日后漫长的奔走里,想牵起时光的手,与爱并肩,生如大地。
杨可欣:
新人奖获得者
获奖作品:《隔着果酱的眼睛》
大家好,我是杨可欣,目前就读于西安市第七十中学。喜欢夏天,喜欢手链,喜欢几米的作品。除了写作,一切美丽的事物都是我热切追求的。毛茸茸的线球和玩偶,或者一本封面安静的书籍,都能带给我宁静的喜悦。我始终坚信一点:没有什么能够破坏你追求纯粹和完整的心灵,如果它被破坏,那一定是自己的潜意识造成的。所以,首先一起学会认出自己吧!
刘小齐:
一等奖获得者
获奖作品:《邂逅圣哲》
我最珍视的几样东西:梦想、亲情、友谊、正直、勇气、上进心。
最受不了的事是别人拦着我不让我回家,曾为此跟学校门岗大吵一架。
生活中有很多朋友,每一个都需要或曾需要我的帮助,这是很值得骄傲的事。
欣赏正直、勇敢、有上进心的人,并时刻向着这些品质靠近。
经常盯着桌子上的小洞思考人生啦历史啦宇宙啦之类容易让人头大的东西并乐此不疲。
如果人生只能保留一样东西,在我这就是梦想,说它是翅膀、明灯什么的还不够贴切,它是我心里的东西,是有我在就一定能留下来的最后的宝贝,我不会丢了它。
喜欢写东西,多半写来自己看,如果我写的什么被你看见了,并且有那么一点喜欢,嗯,不用告诉我,我会感应到幸福的。
蔡璐:
二等奖获得者
获奖作品:《二人》
关键字:CL,1995年的白羊座,深绿控,影迷一枚,三岛由纪夫的追随者,旅人姿态。
葛枭语:
二等奖获得者
获奖作品:《以青春之名》
我是一个很正常的人。正常地学习,正常地生活,正常地写作,正常地从小到大成长着。一路上也没有太多的波澜。正是这样整齐划一的正常使得我虽然顺利但也平凡,没有太多的惊心动魄,没有太多的耀眼光环。就是这样简单地生活着,却不甘于这样简单的生活。于是我努力地做各种各样的事,这些事有的得到了大家的肯定,而有的仍旧不能被一些人理解。这么多年的成长中,不断努力后,我却发现我仍然是我,我始终是考场作文会突然间得超低分的那个我,我依旧是绝大多数投稿会杳无音信的那个我,我一直是抱有三分钟热度却难以坚持的那个我。我还是那样的平凡,生活还是那样的简单。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简单的生活未尝不好,平凡的我未必就不能创造出震撼自己的小奇迹。重要的是,努力从未白费,我所看到的,是自己的进步与成长。
黄晓辰:
二等奖获得者
获奖作品:《双向旅行》
1992年出生于南国广西的一个僻静的小镇。即将毕业于一所普通高中。感觉自己心态有点老,和很多“90后”观点相悖。性格飘忽不定,时而消沉时而阳光。对人有时冷淡有时热情,严重点来说就是,要么超导要么绝缘。为人执拗,一如一直用自己笨拙的笔尖记录着生活的点滴,文字可以说是我的依托。喜欢交友但朋友不多,一直在努力但似乎成效不大。
“七点钟的太阳”,这是我对自己名字的诠释。我想略懂干支的人都该明白。
对古诗词颇感兴趣,尤其是纳兰词。酷爱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以及柯南道尔的侦探推理小说。另外,村上春树、泰戈尔、三毛、史铁生、海子、顾城、韩寒、安妮宝贝、落落、阳光已至的书也看。
爱吃小吃,还有冰淇淋。听悲伤的歌,看电视剧,不太爱看电影。爱搞小发明,或者说喜欢乱组拆东西。
刘天艺:
二等奖获得者
获奖作品:《橱窗里的湖》
1994年生。女。
小学想学古筝,没成,因为小,念想慢慢消失了。初中喜欢画画,初一初二的语文课都是美术课,初三念想被扼杀,但感情还在,不能碰。初中热爱写作和摇滚,想上中文系学吉他组乐队走文艺路线,被严重压抑至今。高中迷恋旅行,只能偶尔利用午休时间沿市中心压马路。
倔。敏感。安静。烈。重感情。
当有一天,我年纪大了,欠下的债都已还清。那么从第二天起,我便是我了。
孙震:
二等奖获得者
获奖作品:《四月》
我是孙震,给自己找了一个笔名,涓生。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小小天地里,有时特立独行,有时惊慌失措,有时不屑一顾。喜欢阅读、思考、写作,静坐时大脑里常常有奇异的思维旋转。讨厌与陌生人相处,讨厌拍照(因此没有奉上生活照),还有讨厌青椒。我也有许多喜欢的事,喜欢在午夜张望星空,喜欢大束洁白的花束,喜欢独自行走在路灯街边,喜欢繁杂或简洁的油画,喜欢哲学,喜欢历史,喜欢养殖,喜欢男生。
王泽林:
二等奖获得者
获奖作品:《五号旅行》
我叫王泽林。
我性格极其的不好。我很偏执、任性、多疑、悲观、冲动、矫情、懒惰、自恋、自卑,甚至还有些微的神经质。我说话不经过大脑,容易得罪人。我多愁善感,喜欢扩大自己的悲伤获取别人的同情。我朋友不多,很想认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至今却无一人。
我喜欢的歌手是王菲,最喜欢的一张专辑是《浮躁》。我喜欢的作家是郁达夫,因为郁达夫那种病态丰沛的描写仿佛每读一句都像是在拷打自己的灵魂,让我身同感受。我喜欢的诗人是席慕容,她淡雅灵动的诗句,直击我心脏最柔弱的地方,让我黯然泪下。我喜欢的影星是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他的一举一动都可以美得让我窒息。
我全身上下都是缺点,唯一承认的优点就是,我很善良。
这就是我。你喜或不喜欢,我就站在这里,不卑不亢。
肖安琪:
二等奖获得者
获奖作品:《斓花影》
1.1994年4月18日星期一出生,热情直率,敢爱敢恨的白羊。内心有着锋芒与峥嵘,坚信自己能闯出一片天空。喜欢挑战,恰当的时候会一鸣惊人。习惯给自己布置任务,过充实的生活,但也会忙里偷闲,自娱自乐,做白日梦。
2.偏爱欧美流行乐,商业大片或文艺小片都爱品味,旅行的意义在断断续续地找寻。一身艺术“细菌”,运动“细菌”死光。舞感强烈,热衷环保,善于交际,收集明信片。
3.在摄影、器乐、演讲等方面均有获奖。任学生会文娱部长,《作文升级》杂志校园编辑,人人网中学代言人。
4.把结识《新作文》看做一件幸事,把文字视为精神食粮,但为自己的低产感到羞愧。写作方面曾获第五届全国中学生校园歌曲词作大赛二等奖、第九届放胆作文大赛二等奖。
赵凯欣:
二等奖获得者
获奖作品:《隔壁》
生于1993年末的一个无雪冬晨。
标准状态下为正儿八经的摩羯一枚,出奇恋旧,时常很懒,偶尔脱线。心思细腻乃至行为拖沓,个别时候缺乏决断力。祸害西式绘画及中国文字多年,成绩寥寥,自得其乐。在校任校刊主编,目前胶在催稿与被催稿的纠结局面中。
向往远方。相信世间的善与美,相信文字真诚的力量,相信自己坚持去做的一切都有意义。
郭婧雯:
三等奖获得者
获奖作品:《所向》
1994年3月生,即将步入水深火热的高三。
喜爱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并努力向其追寻。仿佛这一句话就能够把自己完整地概括。
对于文字没有太大的野心和抱负,只想用它记录下心底的触动与感悟、梦想与期待,或是悲伤抑郁时的自我安慰。曾经说过在以后的生活中,写作会是一个戏份较重的配角,但也确确实实希望过,当一个作家。音乐是每天不可或缺的成分,流行,古典,甚至诡异的风格都有其独特的美。喜欢看魔幻、科幻类型的电影,宫崎骏的动画。常常感觉自己童心未泯,爱读童话,爱听童谣、歌谣,脑袋里总有很多疑问。兴趣广泛。不知对于传统古典文化是不是达到痴迷的程度,非常期盼汉服可以复兴。
希望自己一直正直善良。
李伟松:
三等奖获得者
获奖作品:《先生韩寒》
笔名逝泉殇,1993年12月1日生,居广西梧州岑溪市。从小热爱写作,梦想成为作家,希望用诗歌的语言写作。自称是游走在地狱与天堂边缘的诗人魔法师,希望写出的文字如同诗人的梦呓。自高二开始陆续在报刊发表诗歌、文章,作品见《梧州日报》《中学生博览》《中学生百科》等报刊。曾获2010年全球华人中学生阅读征文大赛高中组二等奖。
周静雅:
三等奖获得者
余秋雨在故乡为袁隆平“引路”
以“弘扬河姆渡文化、彰显新余姚魅力”为主题的首届国际河姆渡文化节,5月26至31日在姚江之滨隆重举行。在此之前获悉主办方将安排“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和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一起纵论河姆渡文化。我与秋雨马兰夫妇一起去其乡下老家的途中谈及“文化学者与水稻之父河姆渡论道”这个题目时,秋公则认为:“袁隆平先生来我们的家乡河姆渡论道还是论稻,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事件,袁隆平到河姆渡来才是真正的大事。因为河姆渡是人类稻作栽培的一个重要起点,在这个层面上我只是配角而已!”
首届国际河姆渡文化节让余秋雨深深感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好几位代表以及不少国内外农业专家都参加了,最感动的是,我国当代最杰出的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也参加了,因为我从河姆渡和袁隆平之间,看到了一个环绕着稻作栽培的“生态链接圈”。七千年长江流域的农耕文明,在这里首尾相衔。正是在这种首尾相衔的大圆圈中间,站立着一个安详的中国。
26日下午2点半,我与秋雨教授同车赶到河姆渡酒店,他将与袁隆平院士一起参加以“名家纵论河姆渡文化”为主题的国际河姆渡文化节记者招待会。在与100多家媒体的记者见面前,余秋雨教授拜会了年届八十的袁隆平院士。他们是第一次见面,他们的交谈非常愉快。袁隆平先生很熟悉余秋雨教授以前在电视中的文化讲述,余秋雨认为他们可以谈得很深,他发现自然科学家对于人文科学的基本看法,在很多方面超过人文科学领域的专业人员。
在主办者介绍了两位重量级嘉宾以后,余秋雨首先声明,“今天的主角应该是我们的当代神农氏袁隆平院士,我这次从香港临时赶回老家就是为了来陪同我们的水稻之父,我只是作为余姚人来为袁先生引路的。”对于袁隆平的到来感到非常的荣幸。他认为余姚作为一个古典的稻作化基地迎来了“中国当代、世界当代稻作文化的大功臣”,并且愿意为袁隆平做一个“敲锣打鼓开道的人”
“如果炎帝在世,一定会给袁隆平颁奖”
余秋雨说:“我们都说自己是炎黄子孙,炎帝其实是个农耕专家。今天我们不妨猜想一下,如果炎帝要给中国几千年农耕文明中做出贡献的人颁奖,会有哪几个人呢?”余秋雨认为,符合炎帝心愿的可能有四个人:“第一个接受炎帝颁奖的应该是黄帝,黄帝发明了农具,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第二个则是李冰,他建设了都江堰这个伟大的水利工程,造福一方百姓;第三个应该被颁奖的是明朝的徐光启,他写出的农学巨著《农政全书》,他的农政思想和农业技术堪称精华;第四个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的杂交稻和超级稻解决了咱们中国13亿人吃饭的问题。”“炎帝被认为是古文明的象征,农耕文明的始祖,他应该有资格给历史上最有作为农业专家颁奖。袁先生接受炎帝的奖当之无愧,他和历史上三个农业伟人相比毫不逊色。”
余秋雨话音刚落,台下掌声一片。袁隆平起身作揖,连声说:“过奖,过奖!”余秋雨亲切地称呼袁隆平是“地头当代神农”时,袁隆平听后笑得前仰后合。“袁隆平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农业文明对人类的伟大贡献,让人们免受饥饿的困扰,他的成就无可争议,他们四个人放在一起,我认为一点也不为过。”余秋雨补充说:“余姚先贤王阳明有‘知行合一’的理论,而袁隆平正是这种‘知行合一’的实践者。”
这次“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和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围绕河姆渡稻作文明,从科学、文化、历史等角度展开的一次穿越7000年的精彩对话,是首届国际河姆渡文化节的亮点之一。
河姆渡的稻作文明在中华文明中起到奠基作用
1946年出生于余姚的余秋雨教授非常自豪地说,一个古迹的发现,以最快速度进入我们中学教科书,就是河姆渡。过去要进入中学教科书或者是常识学的教科书里面,往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只有河姆渡,发现以后没几年就进入了中国所有的最低年级教科书,也进入了全世界最低年级的教科书。这就是河姆渡在中华文明成熟之前,起到了稻作文明的奠基作用。
在人类文明史上,跨入文明的门槛到底在哪里?余秋雨说,世界一般公认的标准为文字、城邑、青铜器。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在史前就做好了准备,河姆渡的稻作哺育,在中国从史前文明进入城市文明准备过程当中,起到了极大的奠基作用。就是袁隆平先生所说的,从神农氏、炎帝、黄帝连在一起的一次宏大的奠基活动当中,有河姆渡的名字。余秋雨很赞成北京大学的一位严教授,他讲我们跨进文明门槛的时候要充分重视稻作文明,在普及这种文明的时候的重要作用。按照严教授的说法,两河文明提供了小麦文明,黄河文明提供了小米文明,长江文明提供了稻米文明。所以在跨越之前的一个及其重要的奠基,就是生态奠基,是河姆渡。为中华民族跨入文明史起到了宏大的奠基作用。
河姆渡文化的历史地位如何?余秋雨认为,河姆渡文化改变了人类的史观。过去国外有欧洲中心论,中国有黄河中心论,随着考古的不断发展,河姆渡等遗址的发现,这些论断慢慢地被了。河姆渡遗址告诉了世人,古老的文明在东方,中国长江流域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随后发掘的田螺山遗址,也是这个新的历史观的延续,而这正是河姆渡文化的另一个历史意义,就是把在中国传统史学观念中的宫廷中心论,逐渐地转化成生态中心论。老百姓的生活、吃饭穿衣,这些民生的东西是历史学家最需要注意的事。随着历史观的变化,河姆渡文化就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余秋雨指出,人类正在面对一种新的史观――民生史观。民生史观关注普通人如何生活,如何建立各种文明,而河姆渡文化则带来一个重大的启发。余秋雨说,河姆渡文化发现于1973年,当时还没有结束,这正是我们的祖先在提醒我们什么是最重要的。余秋雨提醒媒体记者,到今天,考古学家认为河姆渡文化建立了一种新的历史观念,这需要传媒界和文化界引起重视,对稻谷进行挖掘的重要性远远高于对一件黄帝衣服的发现。
河姆渡的“生态文化”至关重要
余秋雨在谈到河姆渡文化时,强调了“生态文化”的重要性,他说,生态是最大的文化。余姚为什么会出现河姆渡文化,与生态环境有很大关系,这里的生态为人类提供各种生存的条件,并造就了这块平原一直能欣欣向荣。也许七千年前的河姆渡人就吃着我们今天喜欢吃的霉干菜蒸肉,还有余姚的杨梅,杨梅节做的就是生态旅游。通过生态文化,再联系到余姚有一个知行合一的哲学家王阳明,这样组合起来的旅游品牌,就很有吸引力。因此,在做旅游产品时,首先要把生态文化放在前面,其次跟上历史文化,而不是过度强调文本文化、历史文化在旅游中的重要性。
余姚除了河姆渡,还有一个宝贝,那就是杨梅,品尝杨梅最好的时间也不过在一周左右。同样,在日本,樱花的最佳观赏期也在一周左右,而全世界的很多游客,就是为了赶上樱花盛开的时候来到日本赏花,而提前半年预订机票和旅店。余姚的杨梅是否能受到这样的恩宠呢?余姚的杨梅节可以不可以像日本的樱花节一样红火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如同杨梅一样,河姆渡文化也要大家运筹帷幄、善于吆喝。中国有句俗话“酒香不怕巷子深”,而今的形势下,再好的东西,不会吆喝,没有系统的品牌化经营运作,未必能够妇孺皆知,享誉全球。事实上,很多文化现象的发掘和保护都需要时间,三星堆遗址、赤峰的红山文化都是很好的例子。“宁波要将河姆渡文化作为极其重要的一个项目进行保护,”余秋雨说,“河姆渡文化关系着整个民族的生存状态。”
河姆渡人来自何处,又迁移到何处,也是媒体关心的话题。余秋雨认为,各种可能都有。河姆渡文化是中国东南沿海一支重要的新石器文化,河姆渡先民在这里生活了2000年,奇怪的是这里没有发现他们延续下来的证据。他们为什么会突然消失了呢?好多考古专家认为,河姆渡人从浙西山区迁移而来,问题是浙江西部的人又从哪里来,所以,我们等待着考古发现。但河姆渡人后来去了哪里,有一点可以肯定,余姚这个地方很可能被海水淹没,那就是稻作文明受到挑战,河姆渡人只能迁往内地。
余秋雨猜想:“可能是遇到了自然灾害。沿海的陆地被海水淹没后,咸水使水稻无法存活,这对文明是毁灭性的。研究发现,河姆渡遗址地层的堆积表明,河姆渡文化时期至少发生过两次持久的特大洪水。第一次发生在距今6000年前后,第二次发生在距今5000年前后。第二次洪水不仅淹没了河姆渡人的家园,而且还在遗址和南部的四明山之间冲刷出一条100余米宽的河道,使原来向北流的姚江改成向东流了。河姆渡的先民赖以为生的水稻连遭淹没,甚至颗粒无收。他们不得不开始大规模的迁徙。河姆渡文明就这样被永远地埋在了深深的地层之下。
“还有一些浪漫的考古学家说河姆渡人远航去了,我看这也有可能。如果在太平洋某个岛屿上,对岛屿上的人进行DNA测试后,找到了河姆渡人的基因,我们也不要感到很奇怪。”余秋雨说,余姚有7000多年的河姆渡文化,又有王阳明、黄宗羲等众多古圣先贤,经济发展超过了文化软实力。如何打好文化与旅游牌?余秋雨认为,对文化的理解不能太片面,古迹文化和古圣先贤是一种很好的资源,但生态文化也不容忽视。余秋雨举例说,有一年他去地中海沿岸看了看,发现这里没有什么文化古迹,只有海水、沙滩、帆船,但游人如织,络绎不绝。“把过去纸面上的历史文化当作文化太片面了,生态文化才是最重要的。”
袁隆平姚江谈梦:稻穗下可乘凉 谷粒如花生米
“我有一个梦想:我种的杂交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几个朋友就在稻穗下乘凉。”年届八旬童心未泯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来到以稻作文化闻名于世的浙东名邑余姚,显得有点激动。在首届国际河姆渡文化节――名家纵论河姆渡文化论坛上,他信心满怀地说,“超级稻不仅可以让全国人民吃饱,而且还能让全国人民吃好。”
我和袁隆平先生都下榻在龙泉山下姚江南岸的太平洋大酒店,他的行程特别紧,一大早我趁他参加会议之前在他的1706房间做了访谈,并为袁先生拍摄了一组肖像。平时在田间地头“不修边幅”的水稻之父今天特地作了打扮,拍肖像的时候腰杆笔挺,精神抖擞,根本不像八旬老人。
袁隆平院士告诉记者,上午他在河姆渡稻作文明与世界粮食安全国际论坛演讲后,要马上飞往长沙接见一位专程来拜会他的非洲总统,商量在那里的水稻杂交问题。在讲到河姆渡文化时,他认为河姆渡的先民是农业科技的先驱,他们的发现和尝试开拓了人类的稻作文明史,也证明了余姚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世界人工栽培水稻的发源地。我们选择余姚来讨论水稻科技的发展和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他表示,目前全世界还有15%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他希望通过这次论坛能对实现联合国千年目标找到有效的途径,并祝愿中国农业科技工作者能为此作出更大贡献。
在头一天的专家纵论河姆渡文化的活动上,袁先生对于中国粮食安全、稻作栽培的考古发现、粮食转基因问题等方面的现场解答,都显出一种宏观而又真诚的科学态度。袁先生说:“前几天,我用超级稻接待了一位香港企业家,没想到平时米饭吃得很少的他,竟然连吃了两大碗,而且吃完后还要求打包。”袁隆平用这个例子,风趣地阐述他的“高产和优质是可以统一”的理论。
目前,袁隆平领导下的中国超级杂交稻亩产可达800公斤,他正在为到2010年中国超级杂交稻实现亩产900公斤的第三期目标奋斗。袁隆平对实现这一目标很有信心:“我们的超级稻计划比日本晚了16年,比国际水稻所晚了7年,但现在,我们跑到了世界的最前沿。”袁隆平说,第一期和第二期超级杂交稻都是采用常规手段,第三期则运用了分子技术。这好比跳高比赛,越往高处越难,必须在技术路径上有新的突破。
“我现在年纪大了,但我身体好,一点也不服老。如果身体允许,80岁以后我还会继续干下去。我的信念是通过科技进步,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河姆渡稻谷有杂交水稻特性”
河姆渡遗址两次考古发掘的大多数探坑中都发现20-50厘米厚的稻谷、谷壳、稻叶、茎杆和木屑、苇编交互混杂的堆积层。甚至连稻谷壳上的隆脉、稃毛都清晰可见。经碳十四测定,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的年代为公元前4780年,距今7000年左右。此外,伴随稻谷一起出土的还有大量农具,说明河姆渡原始稻作农业已进入“耜耕阶段”。
农业起源表明人类社会从单一的攫取式经济开始向生产式经济发展,这一转变拓展了食物来源,为人类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所以在人类发展史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河姆渡原始稻作农业的发现纠正了中国栽培水稻的粳稻从印度传入、籼稻从日本传入的传统说法,在学术界树立了中国栽培水稻是从本土起源的观点。
有记者把河姆渡的稻谷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联系在一起,向袁隆平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大胆假设当年出土的稻谷还能存活,您认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是否具备您当年发现的‘野稗’的某种特性,或者说是否有杂交的可能性?”
“我也听说河姆渡遗址的稻谷挖掘出来时还是黄色的,如果它们还有生命力的话,把它们的基因提取出来,完全可以为稻研究服务。”袁隆平笑了笑说,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批骨耜等典型农具,显示出已有一定的农耕水平,说明种植水稻的历史还应往前推移。水稻是从普通野生稻驯化而成的,而野生稻只生长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目前考古发现的早期稻谷遗存大多数也是在这一地区。仅新石器时代的稻谷遗存,目前已发现130多处,其中属于长江流域的有110多处,可见稻作的起源地应是饭稻羹鱼的楚越之地。从理论上来说,河姆渡稻谷同样具备杂交水稻的特性。
河姆渡人的大突破:把野生稻培养成栽培稻
目前,在我国、印度等地,考古学家都发现了几千年前的水稻。1973年,在河姆渡发现了7000年前的水稻,这在当时是第一次发现;紧接着是在印度,印度人发现了6000多年前的水稻。现在又有新发现,把水稻种植往前推移了,在湖南澧县发现了8000多年前的水稻,而最近在湖南道县发现的水稻,说是有12000年,水稻种植的起源还真没办法确定。在河姆渡发现的稻谷层有一米多厚,说明7000年前人类种植水稻就有规模了,至于什么时候开始种植的,我们无从考证。但至少7000年前的河姆渡人已经大规模种植水稻了。河姆渡人的大突破就是把野生稻培养成栽培稻,这是无争的事实。
河姆渡人的稻作文化是否是稻业种植起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河姆渡的稻作文化证明了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发源地之一。我们的祖先在这里把野生稻培养成栽培稻,从新石器时代走进农耕时代,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进步。这不仅是河姆渡人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惠农补贴政策还要改进,
应该以产量而不是田亩数来实施补贴”
关于“超级杂交水稻,在提高产量的同时,对老百姓的口味、营养,有没有什么大的改进和提高,对我们国家现在的粮食安全问题有没有什么新的看法和见解”问题时做出如上表述。
袁隆平说,过去有这么一个比较流行的观点:高产就是优质,优质就是高产。这种看法是比较片面的。高产与优质,是矛盾,但不是对立的矛盾。我们通过培育、通过研究,可以把它统一起来。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主要是解决温饱问题,我们把产量放在第一位。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不满足于吃饱,还要吃好,所以我们也做了调整,要高产也要优质。但有一个原则,必须是在高产条件下的优质。当然,在高产条件下的优质,难度是很大的。
袁隆平举了一个香港吴先生的例子,他接待过的来自国内外的研究者不少,每次他都会请他们吃吃培育出来的稻谷。有四位来自香港的比较注重身材保养,平时就餐不吃米饭的女士,一餐饭平均每人就吃了四碗。而一位姓吴的男士,则强烈要求打包米饭。说完大家都乐了,从而也明白了亩产量大的稻谷也同样好吃、高产和优质并不矛盾的道理。
袁隆平指出,粮食安全问题是人人关心的大问题,总的来讲,第一要保证18亿亩的红线,这是很重要的一条。如果突破了这个红线,粮食安全就有问题。第二,要给农民更多的种粮优惠政策。现在国家已经给了一些惠农政策,力度还不够,在这方面补贴的方式还要改进。以田亩来补贴种粮的农民,这样来做就有一定的问题,你种好种坏,反正是按田亩数来补贴,种粮的积极性就不高。
袁隆平认为应该以产量来补贴农民。他说,政府以比较高的价格收购农民的粮食,然后以平价在市场上销售,这样就不会因为粮价引起物价上扬。政府用1000个亿来鼓励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如果以产量来补贴农民,农民的积极性就会提高,也将有利于种粮的发展。产量高,收入也高。他的积极性高了,这样也会有利于种粮的发展。所以"我认为补贴的方式要改进"。
“争取90岁时实现亩产1000公斤”
袁隆平不仅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也是最主要的学术带头人,年逾古稀的他思路异常清晰,“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还能帮助第三世界。现在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埃及等国家都种杂交水稻。美国也种了,产量比他们自己的品种还高,现在每年要给中国技术转让费,对美国必须讲明这个道理,对发展中国家可以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