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19: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视觉艺术创作,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2012年7月,澳大利亚国家课程评估和报告委员会公布《澳大利亚课程标准:艺术(幼儿园至十年级)》(以下简称《标准》),向社会征求意见。这是澳大利亚有史以来第一套幼儿园至中学的全国统一艺术课程标准。《标准》包括舞蹈、戏剧、媒体艺术、音乐、视觉艺术等五个艺术门类的课程。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学校必须提供以上所有门类的课程,使学生能较全面地接触和认识艺术。中学阶段七、八年级开始,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爱好在这五个艺术门类中自由选择其中一个或数个门类。幼儿园至小学二年级的课时必须达到120小时,小学三至六年级为100小时,中学七至十年级是160小时,学校可以自行决定教学安排。
《标准》认为,艺术教育的总目标是发展学生的以下多种能力:
·创造力、想象力和各种技术,以及审美和批判性思维与实践,通过参与创作和回应艺术作品提高自信心。
·好奇心和各种技能,研究和运用创新的艺术手法和可用的技术表达各种想法,通过多种观点发展移情能力。
·美学知识和沟通能力:通过有意义的方式重视和分享经验,表达、表现和交流有关个人和他人的想法。
·通过接触各国艺术家、艺术形式、艺术活动和业界人士,洞察与了解当地、地区和全球的文化、历史和艺术传统。
《标准》将每门艺术学科的学习内容划分为两大部分——创作(making)与回应(responding)。所谓创作,即运用过程、技术、知识与技能创作艺术作品。其目的是发展学生“想象与即兴创作(表演)”、“探索艺术元素、材料、技术和过程,并形成自己的艺术作品”、“实践技能与技巧”、“通过艺术作品交流各种想法”以及“将所学的艺术与其他艺术学科和学习领域相联系”。而所谓回应,即探索、回应、分析和阐释艺术作品。其目的是发展学生“反思自己的艺术作品”、“回应他人的艺术作品”以及“从社会、文化和历史的情境来看待艺术作品”。这两大部分,既独立又有相互之间的联系。
2010年,澳大利亚国家课程评估和报告委员会还制定了包括听说读写、计算能力、信息交流技术、批判和创造性思维、个人和社会的能力、伦理行为、跨文化理解等七项综合能力,以及包括土著人历史和文化、亚洲及澳大利亚与亚洲的关系、可持续发展这三个跨课程主题,并要求各门学科的教学都要融入这“七大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三大主题”的学习。
限于篇幅,现将《标准》中有关视觉艺术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说明、各年级段的学习内容与成就标准等翻译、介绍如下,与同行分享和共同学习。
一、视觉艺术课程定位
在视觉艺术学习过程中,学生接触到美术、工艺和设计等多种艺术形式。通过对传统和新兴的视觉艺术创作和批评的实践,学生相互之间探索和交流各自内心的意图和信息。如同所有的艺术形式一样,视觉艺术也能够引起、鼓舞和丰富学生的各种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促进学生创意和表现能力的提高。
视觉艺术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去探讨视觉艺术领域中各种复杂和丰富的手段。通过各种探讨、实践的机会,使学生提高创意和表达能力,并能够完善他们所创作的作品。
视觉艺术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从视觉艺术的创作者和观众的角度,去探索他们所处的社会,并拓展知识、认知和各种技能技巧。视觉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已存在了数百年,并仍在继续发展着。视觉艺术鼓励学生进行各种视觉形式的交流,视觉语言的探讨,以及了解自己和他人的社会、文化和技术,并对个人或与他人共同完成的艺术作品所反映的各种想法作出回应。
通过视觉艺术的学习,学生既对世界文化有所了解,又形成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能力,并具有想象力。通过在视觉艺术中探索不同历史、文化和社会,学生学会了表达对世界的各种看法及用视觉进行思维以及与他人合作的工作方法。
二、视觉艺术课程目标
视觉艺术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
·通过视觉艺术创作和交流等手段,提高自信心、好奇心、想象力和乐于表达的能力。
·运用视觉艺术的技能、语言、材料、工艺和技术,通过视觉艺术知识、理解力、制作过程和创新思维,形成各种观念。
·通过视觉艺术的实践和认识,成为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学会尊重和理解传统的、历史的和各种文化的视觉艺术与艺术家。
三、视觉艺术课程内容说明
《标准》要求学生在视觉艺术学习中探索了解不同艺术形式及其相关的制作方法。这些形式既包括二维形式,如素描、色彩画等;又包括三维形式,如陶艺、雕塑、装置艺术等;还包括四维形式,如基于时间的装置艺术作品、行为艺术作品、数字动漫、视频等。
其次,《标准》要求,学生应当在视觉艺术学习中,学会运用视觉语言中的“元素”和“原则”,进行视觉艺术作品创作。所谓“元素”,包括线条、形状、形体、空间与时间、色彩、肌理、明暗等。所谓“原则”,包括重复、节奏、对比、变化、强调、比例、平衡、统一、和谐、运动等。
第三,《标准》将视觉艺术课程学习分为“创作”与“回应”两大部分。其中,“创作”包括学生尝试和体验视觉艺术中传统的和新的技术,个人或集体共同进行艺术品创作。这些艺术作品,反映学生探索视觉语言,以及对自己和他人的社会、文化和创作技术认识的各种想法。“回应”包括学生在学习视觉艺术语言、技能和技术时,对概念和空间的探索,学会从不同视角探索视觉艺术作品,并进而产生自己的看法,同时也学会理解他人的各种看法。《标准》提出,这两部分都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如同艺术家、设计师、工艺师、评论家、历史学家和观众一样的知识、理解力和技能。
第四,《标准》要求,在视觉艺术课程中,要融入“七大综合能力”和“三大主题”的学习。
第五,《标准》反复强调,学生在艺术创作时,要学会安全地使用工具和材料;在使用他人的图像和作品时,应征得别人的许可,不能抄袭他人的作品;等等。
四、各年级学习内容与成就标准
(一)幼儿园至二年级学习内容与成就标准
在幼儿园至二年级阶段学习中,要求学生与同伴、老师—起,学会独立地创作和回应视觉艺术作品。通过创作视觉艺术作品,来反映自己家庭、社区以及周围所发生的事情;学习使用一系列的材料、媒介和技术,来创作素描、色彩画、版画、雕塑、摄影和多媒体等视觉艺术作品;学习对自己和同伴的作品作出回应,谈论自己的经历与视觉艺术作品之间的影响关系。
1.幼儿园至二年级学习内容说明
创 作
(1)观察和想象各种图像、物体、图形和形式
·认识到素描、绘画、物体、空间可以用来代表和表达想象与各种情感。
·利用天然物和人造物中的各种图像和物体来进行观察和玩耍。
·结合各种图像、形状、图形和空间进行玩耍。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个人与社会能力、信息交流技术、跨文化理解
(2)探索并玩耍一系列图像、材料、物体外表、空间、技术、图形和形式
·发现和描述自然物与人造物中各种材质的特性,例如黏土、硬纸板、油画布、各种模型、水彩颜料、木制品、塑料制品以及多媒体。
·使用一系列传统的和当代的数字媒介、材料和工艺流程,用富有想象力的方式探索艺术、工艺与设计的各种元素。
·使用、储存和清洁各种材料、工具和设备时,例如,当使用剪刀、铅笔、蜡笔、记号笔、胶水、颜料、画笔、黏土等工具和材料时,要养成安全、随机应变和可持续利用的意识。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信息交流技术、听说读写
跨课程主题学习
土著历史和文化、亚洲、澳大利亚与亚洲的关系
(3)创作各种图像、立体物、形状和空间时,谈论自己的想法和材料
·谈论自己创作的视觉艺术作品,描述其主题、想法以及作品名称的命名等特征。
·在扮演艺术家的角色创作艺术作品时,要考虑自己的创作意图。
·描述所选择的媒介、创作过程以及工具是如何影响艺术作品的。
综合能力
个人与社会能力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4)制作熟悉的或是想象、记忆中的各种人物、事物和经历的视觉艺术作品
·创作原创的艺术作品,描述作品中所体现的主题、想法和特征。
·创作描绘日常生活中有关自己、家人、朋友、宠物、家庭、学校和社区情景的视觉艺术作品。
·利用自然或人造环境中的图像、事物以及可利用的再生材料,创作视觉艺术作品。
综合能力
个人与社会能力
(5)认识到视觉和空间的观念是以不同方式形成和被理解的
·根据周边世界的生活经验设想一个主题,用二维、三维或四维等形式进行探讨。
·发现视觉和空间元素可以通过不同媒介、材料和制作过程得到延伸,进而改变意图。
·考虑到家庭、场所或社区需要,用视觉和空间的观念创作新的图像和立体物。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跨文化理解、计算能力
(6)视觉艺术与艺术和其他学科领域的联系
·使用现有的数字技术浏览、复制、分享各种图像和观念。遵守不能抄袭他人作品的规则。
·尝试在课堂上根据交通、水、植物、动物之类的主题,从色彩和肌理元素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通过学维的绘画、素描形式,以及三维和四维的形式,了解艺术和其他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如绘制正方形图形或塑造锥状物体都与数学学科有联系。
综合能力
信息交流技术、听说读写、伦理行为
与艺术和其他学科领域的联系
音乐、戏剧、地理、数学
回 应
(7)在视觉艺术作品中使用视觉艺术术语来分享思想、观念和情感
·描述视觉艺术作品中的视觉艺术术语。
·谈论视觉艺术作品中能吸引注意力的方面。
·分享并比较自己和同伴之间对视觉艺术作品存在的各自不同的看法。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听说读写、个人与社会能力
(8)谈论他人创作的视觉艺术作品时,顾及不同的观点
·从不同的视角对自己的视觉艺术作品中的特点或内容进行描述。
·比较各种视觉艺术作品,谈谈对其印象或想法。
·观看各种视觉艺术作品,探讨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区的人是如何进行诠释的。
综合能力
听说读写、跨文化理解、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9)认识在各种视觉艺术中体现不同环境、社会、文化和时代
·讨论视觉艺术如何告诉我们有关生活或往日生活的变化。
·根据自己的视觉艺术作品,描述其中所反映的自身生活和文化经历。
·讨论来自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的视觉艺术作品,包括土著和托雷斯海峡岛民的艺术作品中所反映出的各种符号、故事和传统。
综合能力
跨文化理解
跨课程主题学习
土著历史和文化、亚洲、澳大利亚与亚洲的关系
2.幼儿园至二年级的成就标准
到二年级阶段学习结束,学生会利用各种方法、技能、材料和工艺来创作视觉艺术作品,用以表达自己的各种想法。
学生会分享和描述自己或他人创作的视觉艺术作品。会把创作视觉艺术作品看成是自己的一种经历。
(二)三至四年级学习内容与成就标准
在三至四年级学习阶段中,学生与同学、老师、学习共同体—起,学习独立地制作和回应视觉艺术作品。学生通过个性化的视觉艺术作品,发展艺术性的各种想法。学习使用各种材料、媒介以及方法,制作不同形式的视觉艺术作品。学习有特色的艺术传统,包括素描、色彩画、雕塑、版画和数字作品。学生学会对自己、同伴和艺术家的作品作出回应。学习描述如何运用不同材料激励各种想法,进行艺术作品创作。
1.三至四年级学习内容说明
创 作
(1)探索如何表达自己所看到或想象到的各种图像、形式、事物和空间
·尝试二维、三维和四维的创作方法和形式,启发个人的经历。
·探索自己和他人代表不同情境的图像、立体物、观念和空间。
·在自然和人造环境中学会从不同视角观察各种空间和事物。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信息交流技术、个人与社会能力、计算能力
(2)调查与尝试不同媒介和技术的特性,发展预期的效果
·结合各种媒介和材料的特性,探索不同的效果,例如用再生材料制作拼贴画,显示材料的不同肌理和对比。
·调查自然的、人造的和数字化的环境和材料,用来创作出不同效果的艺术作品。
·调查不同材料特性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选择材料时要考虑其用途以及回收和再利用的可能。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信息交流技术、听说读写、个人与社会能力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3)通过利用各种媒介、视觉艺术的实践和各种观念,发展艺术创作的技巧
·分析自己的视觉艺术作品中有关主题、材料和制作方法的特点。
·探索能代表他人的生活、文化和居住地的各种艺术创作技巧和方法。
·选择最能代表其作品主题特点的形式和技巧。
综合能力
跨文化理解、个人与社会能力、伦理行为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4)尝试各种技术、工具和形式,以发展他们的技能,并完善其艺术创作
·使用不同的技术和形式,创作有关个人、文化和社会观念的艺术作品。
·运用传统的和现有的数字艺术工具、材料和技术,创作各种视觉艺术作品,探讨其不同的效果和意义。
·认识到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所创作的视觉艺术作品给别人和自己观赏,有着不断完善和提高他们技能的要求。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听说读写、计算能力
(5)分享和展示视觉艺术作品,重点关注各种细节、创作意图和所使用的技术
·谈论或用文字描述他们创作的视觉艺术作品,重点在各种细节、创作意图和所使用的技术上。
·选择视觉艺术作品,在学校、社区或网络上举办展览进行展示。
·设计和筹划有效展示艺术作品的各种方法,例如选择画框、装画框或展厅空间的安排等。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个人与社会能力、计算能力、信息交流技术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6)视觉艺术创作与舞蹈、戏剧、媒体艺术、音乐和其他学科领域相结合
·尝试采用现有的数字技术与艺术或其他学科领域组成视觉艺术作品。遵守不能抄袭他人作品的规则。
·结合艺术或其他学科领域,创作静态或动态的图像,例如根据一次短途旅行的照片,创作一组反映视觉经历的艺术作品。
·根据课堂中所研究的课题,例如生物、行星等,探讨色彩和肌理的元素。
综合能力
信息交流技术
与艺术和其他学科领域的联系
[关键词]视觉设计诱导创意灵感捕捉广度与深度侧向与逆向思维
工业设计是由科学与美学、技术与艺术相互交叉、渗透、结合形成的,以机械化方式生产的工业产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工业设计活动是对人为事物的认识、再创造过程,它基于对自然以及改造自然的人为行为和阶段成果的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寻找工作的切入点,将创造性与简洁、清晰、有序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起来,这就形成了视觉设计的目的、内容、方法及本质。
视觉设计的发展离不开这个科学迅速发展的社会,不管理念是模糊的,或是较为清楚的,都必须接受的事实是理性因素越来越多地渗透并深入到视觉设计之中,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设计语言的那种逻辑、抽象、科学的叙述风格。设计者自己从作品内容、符号、表现、技巧处理等方面给我们解释了视觉设计对其浸的程度。在我们这个时代,设计者不再是世外桃源客,而是推动科学化、商品化、全球化发展的一支力量。因而,社会也赋予了从事于艺术设计行业的艺术家们一种社会责任感,那么视觉设计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诱导创意
由于艺术创作中有许多具体的形象或形式存在,在视觉艺术思维训练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这些特点进行带有诱导性的提示。如视觉艺术思维能否对艺术用材的选择进行有目标的诱导,对形象的构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重新处理,形成新的艺术形象;对相同或相近的对象(同类成异类)用类比的方法加以诱导,使我们的艺术创作在进行过程中受到较多较好的提示,从而增强视觉艺术思维的效果。
从形态处理方面进行诱导组合主要有:渐变、添加、简化、打散重排、颠倒;从各种因素的类比方面进行诱导:综合类比、直接类比、拟人类比、象征类比。根据这些有意识的提示以及具体的思维途径,我们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对此加以分析、探讨,不要忽略任何一个小小的细节和相关的因素,从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选择那些具有挑战性的、最赋美感的思路进行进一步的创作。视觉艺术思维的训练更要从培养思维的创造能力和发展智力的角度着眼。
二、灵感捕捉
灵感思维是视觉艺术思维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思维形式。在创作活动中,人们潜藏于心灵深处的想法经过反复思考而突然闪现出来,或因某种偶然因素激发突然有所领悟,达到认识上的飞跃,各种新概念、新形象、新思路、新发现突然而至,犹如进人“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这就是灵感。
辛勤的劳动、艰苦的探索,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是灵感发生的先决条件。同时,我们还要学会及时准确地捕捉住转瞬即逝的灵感火花,不放弃任何有用的、可取的闪光点。灵感出现的机遇对每个人是公平存在的,灵感就在每一个人的身边,尽管它有时是稍纵即逝,甚至令人百思不解,难以捕捉。那些努力追求、刻意进取、随时留意并敏锐地感觉、捕捉到灵感的人是成功的典范。
三、广度与深度
思维的广度是指要善于全面地看问题。假设将问题置于一个立体空间之内,我们可以围绕问题多角度、多途径、多层次、跨学科地进行全方位研究,因此有人称之为“立体思维”。
从广阔的宏观世界到神秘的微观世界,从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流,从传统理念与现代意识的融合,都是我们进行视觉艺术创作所要涉及的内容。在现代视觉艺术设计中,思维的广度似乎更加重要,有时设计一件艺术作品,不仅仅要依靠艺术方面的知识来指导,还要得到其他学科诸多方面的支持。
思维的深度是指我们考虑问题时,要深人到客观事物的内部,抓住问题的关键、核心,即事物的本质部分来进行由远到近、由表及里、层层递进、步步深人的思考。在视觉艺术思维过程中,思维的深度直接关系到艺术创作的成败。我们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客观、辩证地看问题,不要为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视觉艺术是以塑造形象达到审美愉悦为主要目的的,在形象的塑造过程中,不要只罗列现实中的一些表面现象,而要注重形象的精神面貌、意境表现。
四、侧向与逆向思维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左思右想”,说话时“旁敲侧击”,这就是侧向思维的形式之一。在视觉艺术思维中,如果只是顺着某一思路思考,往往找不到最佳的感觉而始终不能进人最好的创作状态,这时可以让思维向左右发散,或作逆向推理,有时能得到意外的收获,从而促成视觉艺术思维的完善和创作的成功。
逆向思维是超越常规的思维方式之一。按照常规的创作思路,有时我们的作品会缺乏创造性,或是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当你陷入思维的死角不能自拔时,不妨尝试一下逆向思维法,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反其道而行之,开辟新的艺术境界。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运用逆向思维方法,在人们的正常创意范畴之外反其道而行之,有时能够起到出奇制胜的独特艺术效果。
综上所述,视觉设计促成原来相互严格分离的不同部分和区域之间相互有机联系,使设计者终于能够超越自己过去被严格限定的领域,到这个新的领域去表现自己。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何洁:平面广告设计[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数字媒体;语境;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TB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3-0136-02
在数字时代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媒体行业在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人们越来越重视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创新在媒体中的作用。当前社会,人们对数字媒体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不断进行视觉艺术上的创新,才能使媒体行业获得长效的发展。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正在朝着虚拟化、交互化、网络化等方向多元发展。因此,探究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创新十分有必要。
一基于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理念
媒介是艺术存在的基础。艺术和媒体从产生之日起,两者就有着紧密且不可分割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媒介就是将新媒体的艺术联想具体运用到新媒体的艺术实践中的载体。再通过对新媒体的反思和批判,将成果集中体现出来就成为了新媒体艺术。在艺术领域中应用数字技术,能够为艺术家提供更多的创作平台,创新艺术形态,使其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化。基于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可以将设计师的理性思维与艺术的感性思维有机融合在一起,利用数字科学技术以及现代媒体技术,开展新的艺术形式。既可以将其定义为通过计算机技术以及数字技术全面参与或者部分参与的创作活动,也可以将其定义为具有数字技术特征的艺术作品本身的创作活动。基于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在创作过程中、承载过程中、传播过程中、鉴赏过程以及批评过程中,把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当作技术支撑,推陈出新,创造出新的艺术形态。在艺术审美的感受方面、体验方面以及思维方面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设计师通过计算机等数字设备,对自身的创作理念进行描绘和创作,最终实现带有数字技术特征的艺术作品的产生。基于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就是通过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数字技术作为传播媒介,向观众展示作品,为观众提供参与平台和互动平台。
二基于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特征
(一)交互性和超文本
互联网使视觉艺术实现了“超文本”的构想,观众能够使用一种和传统观看方式完全不同的方式,只需要利用电子搜寻功能就能够快速正确地找到任一文本。利用“超文本”的特征。观众可以从多个维度、多个角度进行艺术观看,而不再是传统的单一线性观看方式。不需要观众一页一行甚至是一本地去观看,而是通过直觉、想象的方法将这些信息联结起来。交互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关于虚拟空间,可以通过计算机的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和计算机用户进行互动。第二,关于现实空间,利用根据传感器设备、激发器设备以及计算机组成的系统,对人体的位置、人体的触摸、人体的声音进行检测和反应。第三,关于信息扩散和传播。计算机网络上的终端具有信息接收功能以及信息发送功能。利用这些功能可以实现人机的双向互动,达到信息扩散和传播的目的。数字媒体技术使信息的扩算速度和传播速度更加快速,在信息量的规模上也比以往更大。不仅如此,数字媒体技术还为人机互动提供了交流和体验空间。因此,交互性是基于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最突出的体征之一。
(二)现实虚拟以及沉浸体验
现实虚拟即通过计算机对现实世界进行模拟,创建出一个虚拟的三维空间世界,为观众提供视觉方面、听觉方面以及触觉方面的感官模拟,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真实世界,能够及时地、无限制地对三维空间里的各项元素进行有效观察。虚拟的现实和真实的现实,两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有,第一,虚拟的现实世界是真实现实世界的特殊部分。第二,虚拟的现实世界与真实的现实世界相互平行。第三,虚拟的现实世界和真实的现实世界相互套叠。沉浸是指当事人把自身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某一境界或者某一思想活动中的特殊精神形态。这种精神形态通常表示人们对这一境界高度向往,这种思想活动往往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基于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把这种“沉浸”体验当作创作的最高追求。沉浸体验是在陈金技术支撑下所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三方面的表现,第一,全感官体验。第二,参与性。第三,戏剧性。
三基于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创新
(一)将科学信息技术和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进行完美结合
当前社会,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都在飞速地发展和创新,在许多行业和领域都在引进相关的科学信息技术,并且效果非常显著。推动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发展和进步,不仅能为科学信息技术增加更多新的活力和元素,还能够促进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拥有更多的创作平台、展示平台等。在网络技术和新媒体技术蓬勃向上发展的同时,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风格和优势特色被彰显和强调,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创新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将科学信息技术和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进行完美结合,是当前信息化时代最基本的要求和最根本的标志。只有这样,才能为基于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发展提供最根本的动力。
(二)对虚拟艺术进行创新
虚拟艺术就是将传统的艺术形态进行打破和创新,不再仅仅局限于对艺术的模仿和复制,对艺术的应用方式高度重视。传统的艺术往往是通过平面二维的方式进行作品的展示。而基于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则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数字技术对作品进行三维空间立体的展现。首先,设计者可以通过丰富的想象,利用数字技术,对虚拟的事物进行适当地发挥和联想,展现出事物的三维立体形态。其次,利用虚拟技术改变艺术在时间上的进度,让观众能够在同一时间里对大量的事物进行观察和体验,实现艺术从图像世界到视觉艺术世界的创新发展。
(三)利用高科技作为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载体
视觉艺术从诞生之初到今天,其发展历程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改革浪潮。视觉艺术从诞生以来,就在各个发展时期对人类的日常生活产生不同的影响,为人类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新鲜的元素,也为人类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便利。特别是基于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更为显著。在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基础上,注入先进的高科技技术,并且把这些高新技术当作艺术创造的后盾支撑。利用高科技作为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载体,在现代视觉艺术创作中十分普遍。例如,电影行业、网络行业、电视行业都利用了高科技作为艺术载体,为观众呈现出了一场场恢弘的视觉盛宴,让观众在体验画面真实感的同时,还深切感受到了设计师创作的艺术理念。利用高科技,可以为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带来新的创作元素和新的创作活力,使其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为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元素和新活力,为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利用视觉信息的跨界组合,实现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多维创新
对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进行创新,就是对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进行创新。因此,在具体的创新过程中,设计师不仅要对艺术形式创新,艺术风格创新,还需要对艺术语言创新,艺术手法创新。在这些环节中,最重要的就是设计师的思维模式。设计师的思维模式就是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创新最根本的动力,通过设计师运用自身的大脑对当前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模式进行改变。只有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紧跟时代的步伐,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才能够取得高速地发展和进步。利用视觉艺术实现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多维创新,就需要设计师在不同的领域对各种艺术手法进行不同的尝试和创新,并且将人脑和科学技术紧密结合,从而实现视觉艺术形式上的多维创新,让这些艺术形式、艺术风格、艺术语言等从多维度为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引入新的活力和新的生机。
(五)对基于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观念进行创新
虽然基于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在实际创作中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尽管如此,对基于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观念进行创新也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技术研究人员要具有先进的相关艺术观念,只有这样,技术研究人才才能够研发出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为视觉艺术的创作提供物质条件。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反映出设计师们先进的艺术创作理念。其次,观众也要具有先进的艺术观念。传统的视觉艺术体验方式在观众的心中已经基础深厚,不易动摇了,观众习惯于传统的视觉艺术体验方式,特别是老年人极其不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传统的行为模式使观众的思想得不到解放,造成创作过程中的时间浪费、劳动力浪费以及资金浪费。因此,对基于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进行创新,就要重视技术人员和观众的观念更新,从而为基于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发展提供思想基础,引导人们对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创新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知道,基于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具有交互性特征、超文本特征、虚拟性特征以及沉浸性特征。因此,对该视觉艺术的创新需要从这些特征着手,融合技术和艺术,创新虚拟艺术,利用高科技作为艺术创作的载体,整合视觉信息,转变艺术观念。
参考文献
[1]谢晓彤.城市数字媒体语境下如何看待视觉艺术的创新[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11:123-124.
[2]季晓奕.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创新研究[J].艺术科技,2015,03:189.
摘要创造性思维的科学体系在艺术设计活动中至关重要,我们要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注重设计前沿理论的研究和开发,加强对学生艺术潜质、思维方式、创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开发和培养,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搭建完备的设计理念构架、构建合理的设计知识体系,自觉运用创造性思维的科学原理进行艺术设计。
关键词:视觉艺术 教学实践 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J04 文献标识码:A
视觉艺术设计是当代艺术设计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其作为艺术教育的前沿课程,应当怎样用科学的眼光审视并把先进的观念传达给学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掌握这门学科的问题,就摆在教育工作者的面前。本文对自身教学过程中就创新性设计思维领域存在的一些现象谈谈个人看法。
首先,从概念上讲,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征的把握和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题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艺术主要是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要,从而在社会生活尤其是人类精神领域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视觉艺术是“通过人的视觉感受而将客观内容容纳如主观心灵并予以对象化显现的艺术形态”。一些美学研究者认为,从审美主体的角度来看,艺术离不开创造者和欣赏者两方面,而这两方面都要通过一定的感观和响应的感性特质媒介,前者创造出审美对象,后者达到审美愉悦。
针对学生综合使用知识的能力偏低,以及在学习中不能确立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表现力,更不能够通过正确分析作品案例、归纳总结经验等等现实存在的问题,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怎样引导并大力提倡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学习和创作,以此改变原有陈旧的教学体系,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目标。
第二,从创造性思维的角度来说,单元课程的讲解、灌输课程的概念、作业范例标准等,使学生不能充分发挥自我潜能。在创作思维的过程中,把握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等正确运用的同时,更应将几种思维形式相互联系、综合运用,也就是形成所谓的创造性思维。创造之意在于想出新的方法、建立新的理论、做出新的成绩。在实践中我们应敢于提倡学生用新的理念表现新的形式风格,这就需要通过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来实现。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是开拓和创新的,是能动的“思维形式”。创造性思维形式的协调统一,是高效综合运用和不断辩证发展的思维过程,是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独创性的、产生新事物的高级、复杂的思维活动。
第三,创作性思维具备若干基本要素,如求异思维及求同性思维、直接思维和灵感思维,以及创造性想象等等。
求异性思维又称发散性思维,其特点是从多方面进行,最终达到一个思考的目的,即将各方面的知识加以运用,分析问题、开阔思路、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我们以人的大脑作为思维的中心点,将思路向外扩散,形成一个发散的网络,思维的线路在发散的过程中并不完全以直线的形式进行,而是不断地探索,寻找新的途径,这样创作的火花就会不断增多,新的构思就会层出不穷。如设计一幅环保公益广告“节约用水”,常规的思维往往是表现干裂的大地、枯萎的树木,但如果展开发散性思维我们往往可以联想得更多。
求同性思维又称集中性思维,强调的是在某一创作过程中的深入探讨和研究。它是建立在发散性思维之上,并与其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它也借助发散性思维找出多个创作触点,提出多种有价值的创作方案,再集中思维,深入整合,使其敏锐的找到切入点。因此只有高度发散、高度集中,二者再反复交替进行,才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想象与联想思维的训练,也是设计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是决定艺术创作成败的重要条件之一,设计者的想象力除了天赋之外,后天的训练也是举足轻重的,因此要让学生积极地开动脑筋,有针对性的对艺术创作中的主题、类型、手法、想象内涵、形式美感和色彩表现等方面进行训练,并使其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艺术创作的想象能力,让自己的思维遨游于无限的未知世界中。
很多例子都证明了艺术创作中离不开想象这个心理过程。想象是通过赋予若干对象之间一种微妙关系,从中展开想象而获得的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比如一提到“速度”,人们头脑中会闪现出呼啸而过的飞机、奔驰的列车、自由下落的重物等,随之还会产生“战争”、“爆炸”、“闪光”、“粉碎”等一系列联想。这些联想引导我们去体验它的力度、色彩和线条组合。虽然联想思维的形式往往是快速闪现或是模糊不清的,但设计者却能够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及时捕捉而使其成为清晰的视觉形象。
第四,在视觉设计领域中,尤其是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强调艺术的创作应不断创新,从艺术风格、内涵、形式、表现等诸多方面强调与众不同。它不安于现状、不落俗套,敢于标新立异。
“标新立异”是视觉设计中非常独特的方法,它强调个性的表现,任何艺术作品,如果没有独特的个性则容易流于平淡、落入俗套。所以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加强培养和支持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教学实践中标新立异的训练方法很多,例如透视错觉和矛盾空间造型的训练,就是培养学生在这一方面能力的一种很好的训练方法。
在日常的艺术创作中,人们往往习惯于接收符合常规的视觉形象而忽视变异,而艺术作品如果看上去总是一板一眼没有变化,便容易令人生厌。在平面设计中,视错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创作思路。如我们在停着的火车上看到另一列刚刚开动的列车时,一时间会误认为是自己所乘的列车开动了,这是人们无感觉上的瞬间错觉现象。缪勒・莱依尔错事图中是两条等长的平行线段,在线段的两端各加上方向相反的引导线,将人的视觉向不同的方向引导,会使人产生上线短下线长的错觉。同样,原本是完全平行的直线分别用不同的线段进行分割交叉排列,由于重复排列的线条导致视觉引导力使人产生了线条排列的方向错位感、不平行感、线段的弯曲感。在教学中强化错视思维的训练,利用线条的方向、线条的穿插、图形大小的对比等方法使人产生非自然的视错觉,达到一种独特而又富于变化的艺术效果。
矛盾空间造型训练是更为复杂的形式之一。矛盾是在平面空间中表现出的一种特殊的主题感幻觉空间,人们观察这种图形时,初看是完全合理的形象,经过仔细观察后又发现许多不合理的矛盾空间形态,如边洛斯三角、矛盾形、斜线交叉不合理形等。矛盾空间形式的应用非常广泛,矛盾空间造型训练的方法,能够培养学生在理性思考中也具有其趣味性、个性和标新立异的特征。
第五,在常规教学中,学生思考问题时常常“左思右想”、“旁敲侧击”,这就是侧向思维形式之一。在视觉艺术思维之中,如果只是顺着某一思路思考,往往找不到最佳的感觉而始终不能进入最好创作状态,这时可以让思维向左右发散,或做逆向推理,往往那个能得到意外的收获,从而促成视觉艺术思维的完善和创作的成功。
逆向思维是超常规的思维方式之一,按常规的创作思路有时作业或者作品会缺乏创性,或亦步亦趋,使学生陷入思维的死角,此时应尝试逆向思维的方法,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开辟新的艺术境界。古希腊神殿中有一个可以同时向两面观看的两面神,而我国罗汉堂中也有个半张笑脸、半张哭脸的济公和尚,人们从这种形象中引申出“两面神思维方法”,依照辩证统一的规律,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可以在常规思路的基础上作逆向思维,将两种相反的事物结合起来,从中找出规律;也可以按照对立统一的原理,置换主客观条件,使视觉艺术创作达到特殊的效果。
“多一只眼看世界”,打破常规,向你所接触的事物相反的方向看一看,多找些原因,多问些为什么,就会多一些创作思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运用逆向思维方法,有时能够起到出奇制胜的独特艺术效果。
总之,视觉艺术思维的训练要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智力的角度着眼。每个学生因为智力高低、能力大小不同,所受教育环境的影响以及兴趣方向的不同形成了思维能力、思维效果和思想认识之间的差异,这决定了师生之间交流的重要性。师生之间的交流实际上是一种智力相互激励的过程,通过交流,每个同学都会在不同的方面受到启示,在认识上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 肖殿英、李海恒、孔雁冰:《创意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重要性》,《中国西部科技》,2008年第7卷第15期。
[2] 吴灿:《对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探讨》,《湖南商学院学报》,2005年第12卷第1期。
[3] 陈向贵、杨永锋:《创意与创意能力》,《2006年国际创造学学术讨论会》,2006年。
[4] 王涛:《艺术设计专业的图形设计》,《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年第9期。
事实上,现代艺术的发展逐渐需要更高技术含量的工具,而计算机的诞生则则满足了这一需求。从内容上来看,电脑被看做成一个简单的辅助空间可视化工具,然而它的实际价值却并不仅比于此,电脑带来了审美的一场变革,丰富了媒体的表现方式。并且,许多计算机艺术的发明者与创作者,认为计算机的作用很大,不能只拘泥于表现一种艺术创作,它还能延伸成为独特的内涵,发展成艺术家的重要工作助手。
计算机通过数字方式和增强电影影像,打造许多神奇的画面,不仅能构建数字化的棚外场景、打造优质的滤光效果、合成数字化的影响,而且还能够修复增强数字式的影片、生成信息化素材、去除不必要的数字式线痕、集成胶片素材等等。山此可见,计算机的作用非常巨大,丰富和推动了数字化视觉艺术的制作。
与传统铅笔相比,电脑相对简单、廉价,计算机的生产与工作效率非常快,能够满足音乐创作者与艺术家的使用需求,即一种生产型的“罐头”。并且,计算机可通过自身的技术构造,提供一种艺术的替代品,即所谓的“艺术”麦当劳。此外,计算机不可避免存在一些问题,在带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有很多令人烦恼的地方。
首先,电脑是科技的产物,自然与现代和传统的冲突。而怎样把传统的艺术进行新一轮的技术淬炼,实现与新电脑媒体融合,这将成为现在和未来必须深思的重要课题。目前,全球的许多电脑设备大多会使用同样的软件工具,如果全部跟随主流,艺术创作将划船到极限,从而失去的艺术之美和深度。其次,如前所述,方便的工具,容易造成个人风格的缺失,和失去视力,因为一旦造物主过去依赖电脑修改功能,创造性动机是渐渐退去,例如:使用PHOTOSHOP摄影师可能如此,不拍照的决定性的时刻,如果使用计算机创造模拟化的环境,然后进行一定的修改。这样虽然能取得快速的效果,却没有艺术内涵。
也就是说,计算机艺术虽然与传统媒体的表现方法与表现内容存在一定的差别,不过其根本上还是无法在模仿过去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创新风格。因此,怎样从过去的意境中破局,创造更加新颖和符合艺术内涵与艺术价值的计算机艺术,将成为计算机自成一格的关键要点,而不仅仅是带来新的艺术表达方法。
影视数字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影视的命运:通过数字化影视,传统的娱乐设施遭遇新技术的洗牌,数字化新时代诞生。当影视观众被其他传媒所吸引的时候,影视必须通过变革才能获得市场生存的机会。数字化运算创造出的多层合成的神气场景、震撼人心的音响效果,同时,配合上没有幕框的超大银幕视觉效果、真实的现场观影感受,这都是其他传媒没有的影视优势。另一方面,不同于传统单一的活动影像节目,影视数字化可提供娱乐化的特效节目、零距离的虚拟现场、动感时尚的电影种类,更加拉近观众与影视的距离。影视节目的制作和播放,通过数字化的技术工具,使影视制作实现了全球化、娱乐化、多元化与随机化。
影视后期软件的操作界面越来越像电脑主机的配置,应尽可能低实现集成化、板块化,形成美观的影视视觉效果。过去的繁琐的影视制作流程,比如剪辑、特技、字幕等多集中在相同的后期软件中。比如COMBUSTION,DIGITALFUSION等技术软件实现了升级优化,具备的功能非常多。正是因为技术上得天独厚的优势,加强软件的集成化成为许多软件)‘商的技术研发重点。
随着数字技术成熟,光和速度,实现虚拟映像通过媒体传播,复制不再是一个模仿、替换真实或虚幻的错觉,数字世界山虚幻变为现实。山于能快速地吸收和输出数字图像语言,形成逐渐演变成一种重要的信息。因此,艺术行为是明显不同于之前,艺术家在大量的图像信息,选择、过滤、重组,不仅使用技术来解决问题的视野,拓宽视觉效果,更多地使用新媒体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工作的意义存在的血管事件和与观众的互动。
数字电影和电视从根本上改变了命运的电影和电视,数字电视,创建一个新时代的娱乐设施。当电影和电视观众吸引其他媒体,电影和电视只能活再次创新。数字操作创建多层合成空气,声音音效,没有窗帘盒山影院大屏幕画面的即时性和真实性是任何媒体都无法比拟的。各种特殊效果的娱乐,动作片,虚拟场景,各种各样的新计划将为移动图像显不生产增添新的活力。同时,对于影视生产与广播来说,数字方式的出现,更能实现影像的多元化、随机化、市场化。
科学和技术的创新,从计算机和网络虚拟现实,改变极大的艺术创作,是实验的先锋艺术家热衷于新媒体和材料和寻求新的艺术形式,数字技术从出生日期和革命影响影视制作方式,扩大影视表演的空间创造出人们从未听说过,也没有见过,甚至想象不到的视听奇观和虚拟现实。产生一种新的叙事模式,并提出一套新规则。从最早的观众接受,到现在已成为一个参与者,过去以视觉艺术为中心的形式,现在划分为平面绘画和三维雕塑,形象领域在未来将会展现重要的视觉艺术效果。随着计算机图像处理、多媒体、高度等新媒体技术发展,未来的视觉艺术将呈现更高的质量,这将促使传统视频技术的新一轮技术革新。数字设备价格的下降,大容量硬盘的流行,流行的个人编辑软件的应用,使个人工作站架构成为现实,电影和电视变成个人的一项民事活动。同时,从性质上来说,技术并不是唯一的,就像电影和电视的电影和电视,电脑和电脑。我们应该注意技术的同时不要忘记关心文化和现实的经验。使数字和电影和电视,电影和电视艺术发展和科技进步,使影视取得更大发展。
科学和技术帮助人类突破心灵的障碍,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创造方式,但相对的,科技高度发展不可避免产生了许多安全隐患。因为人们儿乎忘了所处的地球仍然有其极限性,而艺术心灵的重要性在于凭借限制性的条件来进行穿孔,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进行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同时,艺术的价值并不是单一的,它不仅的艺术品自身的价值,最重要的是呈现一种对艺术的深层次思索。因为很多科技艺术家也是大自然的爱好者,不论使用什么方式的科技,来源于大自然与生活的职能结合,才能成为重要的艺术创作素材。所以,不管未来世界怎样变化,科学与技术都是艺术家意识形态的拓宽,是一种“高感度”的美学创作。
关键词:视觉;听觉;影视;绘画;艺术
一、引言
一部音乐作品有华采乐段,一幅绘画作品有主题中心,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会有令人回味久远的经典镜头。绘画与电影之间所存在的深刻关联作为一种美学现象已成为共识。艺术作品不论由哪种技术手段制成,它总是意味着艺术家用这些手段来表现自己的创作意图,自己对材料的态度以及自己对作品的主题与内容的思想和艺术的理解。影视作品要鲜明而深刻地揭示出主题形象,就得充分地运用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段,如语言、音响和造型因素等。在影视作品的创作中,电影摄影师的艺术是电影绘画艺术,摄影师是真正的电影绘画艺术家,以非常鲜明、真实而富于表现力的绘画形式来表现影片中各个镜头的思想和内容。优秀影视作品可以做到声画相融,有虚有实,有藏有露,视觉和听觉相互映衬,相互补充,创造引人入胜的优美意境。
二、视觉、听觉和谐的影视作品
影视作品设计的关键在于必须具有一个个性化的视觉解读。影视作品视觉化过程的第一步是设计包含有影片思想或剧本精神的画面,为影视作品创造一个整体的画面基调。《英雄》选择的是旖旎奔放的自然景观和沉稳厚实的秦王宫,空间横向调度气势磅博,场面阔大,浓墨重彩的气氛渲染和造型视觉的张扬,营造了一种历史气度与人物的英雄悲歌。《无极》作为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影片,不仅色彩艳丽,而且时空写意,使得影片带有一种神秘虚无的诉求语境。此外,不管是《英雄》还是《无极》,其中的电影音乐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故事主题,给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电影美学的角度来看,影视艺术具有时空统一性、声画可融性、表现综合性、形象逼真性等审美特征。影视这一艺术门类的各种形象都是在画面和声音的统一中,通过造型而表现出来的。影片的整体形象结构、情节发展的顺序、在具体环境中进行的动作,都是由导演构思,而形成了一套连贯的绘画处理。形象的各个场面在胶片上构成画面,乃是摄影师艺术创作劳动的成果。摄影师,这个掌握着一种新的造型形式、活动的电影绘画的表现手段的艺术家,其任务就是把影片的内容作为许多活动的绘画构图——肖像、室内景物、战斗场面以及群众场面,在胶片上表现出来。现代影视编导在构思时,不仅要善于汲收美术、戏剧的特长,要考虑画面的安排,关注画面美,同时还要善于通过各种音响来构成节奏感与和谐美。声画可融性传统艺术如绘画艺术等,也要借鉴影视艺术的这一特点,进一步用画面和声音来塑造和完善绘画艺术,形成视觉和听觉统一和谐的优秀绘画艺术作品。
三、绘画艺术的视觉和听觉
1. 绘画艺术的视觉和听觉
绘画艺术又称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绘画艺术作品都是可见的视觉形象,美术创作是形象思维活动。绘画艺术创作者在创作中可以通过写实或写意、夸张或变形等多种手法来创造美术形象。这种创作活动是绘画创作者以客观世界的存在为依据,加上自己主观的创造性劳动而创作的,它是瞬间性的创造。塞尚说绘画是“眼睛的思维”,古往今来,绘画艺术家不得不为吸引眼球煞费苦心,绘画自身的形式积累也很丰富,视觉质量方面,前辈大师们给现代绘画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每个优秀的绘画艺术创造者不得不面对的挑战和机遇。总之,绘画艺术就是以造型和色彩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就是实现视觉信息与精神和思想的同构。
音乐与绘画似乎是两种毫不相关的艺术,前者通过音响诉诸人们的听觉的感受,能使人直接感觉到在时间中的运动与发展,但是没有视觉形象;后者通过线条和色彩诉诸人们的视觉感官,具有视觉形象的直接感染力,但不能表现出形象在时间中的运动与发展。但在现实的绘画艺术创作活动中,绘画作品中视觉和听觉的律动往往是绘画艺术家们经常谈论的话题。人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艺术感受中形成的一种感性经验不仅表明了音乐与绘画之间的某种联系,而且也表明了音乐中可以表现绘画性的内容。
音乐史学家安勃罗斯曾经说过:“音乐是心灵状态的最伟大的绘画家。”我国古代伯牙鼓琴,钟子期听音的记载充分说明了在绘画艺术中音乐的重要作用。《吕氏春秋·本味》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伯牙能用诉诸人们听觉的音响描绘高山大河的视觉形象,钟子期能听其声见其形,在琴声中感受到高山大河的视觉形象。音乐是以声音为表现手段塑造形象的听觉艺术,它只能诉诸于人们的听觉,但并不是说人们只能用听觉来感受音乐。实际上,在艺术创作活动中,创作者不止通过听觉的渠道而是用整个身心去感受,体验和认识生活的,在优秀的绘画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不单是听觉感受,而是整体的感受。在绘画艺术创作中,作者可以发挥联想、类比、象征、发展再现等音乐手段来表达作者自身的内心感受,这种感受不是一时一景所引起的,而是经过较长时间对社会与现实生活事物的思考后形成的。
2.绘画艺术视觉和听觉的通感
通感是指人们的感觉器官,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之间的相互感通。在“艺术通感”中,最活跃的是视觉和听觉,通常人们把它称之为“视听通感”。音乐艺术和绘画艺术由于“视听通感”的广泛存在,它们在美术和音乐这两门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之间搭起了桥梁。在绘画艺术中视觉与听觉的通感是历久存在的现象,艺术家们一反过去学院派和伪古典主义的重理性、重写实的传统,而要以音响、色彩、光线等抽象形式直接表现瞬间即逝的视听印象和内在感情,这种抽象性、表情性的艺术倾向,使得在绘画艺术中音乐与绘画之间有了更多更好的亲和力和契合点。
绘画艺术创作者在创作时,通过线条的长短变化、粗细的控制、刚柔并用等来表现画面空间感和质感,通过线条的美勾勒出画面。然而不同的线条在相互制约中产生了不同的节奏,节奏是艺术的生命,犹如音乐中高低、长短和强弱不同的音和不同的节奏组成的旋律线条时而悠扬、时而回旋,构成了画中无声的旋律。画面中线条的长短变化、粗细的控制和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音乐旋律线具有本质的共性。音乐通过声音在时间持续中表现感情,不同的声调、节奏、旋律组成的乐章,可说是一条情感的流水线,绘画以线条的长短、粗细、曲直、刚柔结构形体,创造形象。绘画中的线条是经过审美情感净化了的,虽静犹动,富于节奏感,韵律感,与音乐无形的流水线有着心理动力学上的相似性。这就使得绘画艺术家能够把时间持续的音乐与空间并列的绘画沟通起来,用无形的声音画出形象,用有形的形象表现出音响。总之,绘画创作中,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具有一种共通的、本质上相感应的和谐,使绘画创作者受到心灵的震撼和灵感的冲击。
3.我的绘画艺术创作感受
为了在自己的绘画艺术作品中表现视觉与听觉形式的和谐,在平凡的事物中,我发现为自己,也为他人而去捕捉的美。这美的含义包涵着色彩、光影、形体以及音乐中的旋律、节奏感等。不论这些事物只能存在于瞬间、几小时或已存在了数世纪,只要它们之中有某种东西能引起我的兴趣和美感,我就用画笔尽力去表现时空瞬息和音乐般的旋律。为了这一目的,我常到原野中去写生。自然中的山川日月、房屋建筑、人物都深深吸引着我。当进入绘画时,景物似乎又是创造力的障碍,我不希望被具体的观察所束缚。我是用感觉、激情和理智来绘画,我所完成的作品一般同视觉与听觉唤起的灵感联系着。音乐是一种感染力很强的艺术形式,它有很多东西与绘画是相通的,它确曾给我的创作以巨大而实在的影响与帮助。笛的清新悠远;箫的沉静、深挚;圆舞曲的优美、绚丽而匀称;清音乐的优雅、自然……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有些音乐不只是优美、使人神往,还能给人以生动、具体的联想,它能把人引向广阔的空间和纷繁的彩色世界。从音乐的旋律中听出色彩、节奏,感受到力量,触及到实在的自然。此外,我探索不同的艺术语言,通过增进情感认识,让我的认识在作画的进展中变化和成长。这使我有足够的主张、估价自己构思的灵活性。当一个视觉形象浮现时,我会在色彩、阳光、节奏、旋律的感动中去构思、去探索、去发现。长期以来,我总是在生活中兴趣盎然地搜寻,发现那种由明与暗、光与色交织而醉人心灵的感受。那种感觉一直保留在我的心里,力图用绘画来表达一种音乐和绘画的综合效果。
山城重庆是我近年来绘画表现的主要对象,大都是从本土民宅的建筑中去寻找一些认为有意思的感觉给予提升,给予构成,采用和谐的色调,细腻的表现和文雅的笔触,用一种色彩世界的重构表达非具象思维的抽象性。我在《阳光的节奏》的绘画创作中,采用了传统的油画技法和现代构成的平面图象,力求构图平衡中具有节奏感,画面大胆运用了阳光的虚幻与几何图象的构成,黄色的高调与深略的重音对比,给人一种既现实又梦幻、音乐与视觉的和谐之美。人类在阳光下建造的巢穴,也只有阳光才能赋予它真实形色,叮当作声的金辉泼洒在砖石土木之间时,人与太阳的协奏曲才真正奏响。
四、总结
音乐与绘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音乐以声音为物质媒介,表现人的主观情感,主要作用于人的听觉,是“听”的艺术;绘画则用形体色彩、线条描写客观事物,主要作用于人的视觉,是“看”的艺术。一个是无形无相的听觉艺术,一个是有形有相的视觉艺术,它们之间有着明确的界限。但在绘画艺术创作中,并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在绘画创作中的艺术审美活动中,音乐的音响与绘画的造型可以相感而相通,形成通感。只有视觉和听觉效果达到和谐统一的绘画艺术作品才能够具有艺术感染力,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 陈晓伟.从绘画到银幕:中西古典绘画与电影影像关系探析[J].中州学刊.2006,(3)
2. 王彦萍.音乐艺术中的美感[J].青年文学家.2006,(7)
3. 谢晓霞.从电影的发展看电影与绘画[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3.(8)
摘要:当代的艺术设计教育,插图艺术已普遍用于现代设计领域的各个方面,其制作手法,集绘画、图形、摄影、电脑等其它艺术之大成,综合成了一种新的艺术样式。传统的插图设计教学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演进,要求我们与时俱进,更要有所创新,因此教革势在必行。本文就探讨了插图设计在设计教学中的创新研究及运用。
关键词:插图设计;设计教学;创新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传统的教学科目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已经结出丰硕的成果。但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演进,要求我们与时俱进,更体现在传统课程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因此教革势在必行。我们的“插图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创新研究及运用”应运而生。
插图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我国古代插图的历史演变,从“出相”、“全图”发展而来,可以把它看做是版画发展史。欧洲的插图历史与我国相似,最早也出用于宗教读物,后来被广泛的运用于各种书籍当中。所以,传统的插图教学是依附于某种制作方式之下,对学习者的造型等各方面绘画能力要求较高。插图教学的创新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的全面提升。
从传统教育观念来看艺术设计教学,包豪斯时代对“艺术与工艺的教学应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进行了激烈地讨论;现在“设计教学的改革与变革”依然是值得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从以往的”装潢”的概念,到现在的“平面设计”名称的转换,也揭示着艺术设计教学与国际接轨。同时,艺术设计教学的分科细化,课程设置的细化,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轻松容易.所谓”大一大二学基础,大三大4学创作”但是,创造和整合能力是长时间培养而来。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不知道要表达什么,或者是不知道自己的意图用怎样的视觉方式表达,更不用说设计意图的创新实现了。在这样的实际情况中,我们为设计教学的创新而开设了设计思维训练等新兴课程。但是,新课程的设置研究所需周期较长。
然而对于当代的艺术设计教育,插图艺术已普遍用于现代设计领域的各个方面,其制作手法,集绘画、图形、摄影、电脑等其它艺术之大成,综合成了一种新的艺术样式。其艺术要素的多元性,使插图艺术将各种艺术的再现性与表现性紧密交织,成为一种由多种艺术元素组成的有机整体。插图的发展与平面艺术、动画以及新媒体艺术息息相关,可以预见插画与这些学科的专业界线将逐渐模糊化,插画与这些专业间的渗透性越来越强,插画的专业外沿逐步扩大。插图从它诞生的母体――书籍之外,找到了宽阔的生存空间,插图更多更有效的为社会服务。
所以根据以上论述与分析插图艺术教学存在主要问题:
1.新课程的设置研究所需周期较长。
2.传统的插图教学是依附于某种制作方式之下,对学习者的造型等各方面绘画能力要求较高。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用新的方式,以较短的时间绘制新视觉的商业插画,是我们与市场接轨所面临的新问题。
3.艺术设计的创作教学方法偏重于对某一种技术的探索学习,忽略了其它技术的延伸和对思维方式的开发训练。
如何来解决以上三个主要问题呢,本课题的研究从2008年至今2年时间,用较为充分的时间和多个年级的教学进行此教改项目。已经在平面设计方向的书籍装帧课程、动画设计的原画设计课程环艺专业的壁画设计等教学中体现出插图设计教学的创新和运用。这一部分的教学融合在书装原画和壁画设计中,使课程教学丰富,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和创作能力,为视觉艺术的教学研究提供行之有效的新办法。在本年度的毕业设计展上,插图设计也作为了一种独立的艺术创作形式展示出来,体现了插图设计在设计教学中的创新研究及运用的成果。
而在插图教学设计的研究分析中得出以下几点改进方式:1.对旧的插画知识体系的发展、更新,开拓插画艺术新领域,为视觉艺术设计创作与教学提供新办法。2.注重设计思维开发:培养学生的动脑习惯和能力,拓展固定的思维模式,使学生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并把这种好的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带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去。使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思考、懂得思考和学习。3.本项目将在视觉艺术设计的多个领域推广实践。具体的实践内容涉及:动画脚本创作、DV影像、书籍装帧、装饰壁画、产品设计等视觉艺术。
因此可以看出改革的插图设计教学应有时间充分,涉及年级广泛,涉及课程丰富等特色。插图设计可使用的方式和材料的广泛性,使学生便于掌握并能够广泛的运用并在视觉艺术设计的多个领域推广实践。具体的实践内容涉及:动画原画创作、书籍装帧、装饰壁画、产品设计等视觉艺术。
本项目的改革以小见大,是对旧的插画知识体系的发展、更新,开拓插画艺术新领域,为视觉艺术设计创作与教学提供新办法;以点代面,培养学生的动脑习惯和能力,拓展固定的思维模式,使学生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并把这种好的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带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去。使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思考、懂得思考和学习。
课题研究的切入点“插图设计”,小而明确,具有多学科性,具有推广面大,调整容易的特点,而所需教学工具也简单,易于教学实践;涉及的研究对象多元化,研究方向多角度,避免学科单一化对教学研究的结果带来的以点概全的偏差,使教学创新的研究具有广泛的推广潜力和效果。
在插图设计教学中“创新”是关键问题。图像、图形创作,是一切视觉艺术表达的关键。传统的视觉艺术创作方式往往以某种固定的技术手段为前提,然而艺术创作的本原是要解决“创作者要表达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在习惯了以某种娴熟技术手段为前提的制作方式下,往往表意不准(表面技法的娴熟效果迷惑了本要表达的根本问题)。那么,从文字(立意)到图像的表达,进而转化为图形,是基本功欠佳的广大学子的一个瓶颈。习惯了普通高中用文字表达意愿(创作意图)的学生,怎样把文字的思维变为图像、图形的表达是艺术教学中的关键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从一个可乐瓶子的图像转化为一个人体的图形相对容易。然而,要表达出跑、跳这样的动词,进而转化为准确的表达悲伤、喜悦这样的形容词是艺术创作的一个难点。那么,要表达“迷惘的人”这样一个命题更是难上加难。但是让习惯了文学表达的学生从分解句子入手就容易多了。找到相关情景,如,“找不到路的人会有这样的典型情绪” 。首先,其名词“路”“人”提炼出来。分解其形容词使其变为:“静止的”“没有路标”、“没有(来或去的)方向”、“非暖调”、“单独的”,这样,我们可以联想到这样一个画面“一条没有起点和终点的路横在画面两头,一个人站在画面角落,蓝色”。为了加强“无方向感”,画面的路可以调整为多条,交错的;为了强化“人”在这个主题的参与感,人可以调整到画面中心,但面积要小;在这个情景里“迷惘”还表现为“选择不了”“不确定”。最终,“一个黄灰色的人,很小,在画面中央。四周被蓝灰色的路交错包围”的形象跃然眼前,在纸面上的“迷惘“的情绪表达(在一切视觉艺术中的表达) 清晰可见。在此草图的基础上, 教者需要精心引导教授使学生尝试使用多种工具手绘并可以选择使用电脑技术合成处理,甚至用综合材料表达,最终确定适合这一主题的表达方式表达出来。
在这一届的毕业设计展上,有专门的一面墙体展示了本课题研究的具体成果。学生们或用综合材料或用彩稿或用简单的黑白图案的方式体现了丰富的创意;所运用的制作方式有手工制作,有电脑制作。
由此可见,插图设计在设计教学中的创新研究及运用课题的研究,其理论价值主要体现在设计教学的运用上面。良好的运用性使教学研究很容易被推广在教学中去,便于发扬创新,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收集最切实的实施效果能很好的拓展学生的思维.在完善和表现插图设计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熟悉各种材料和表达方式的可能性,了解材料的丰富性和各种材料的特点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动手制作和实践中使学生具备设计思维能力,并能用简便的方式明确的图像组合体现自己的设计创意并勇于具体实践.未来的插图设计教学会延伸进视觉艺术的各个领域并以其独有的思维方式和艺术特的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宏民.插图设计课程的教与学[J].美术教育研究,2011,(06).
[2] 杨晨,刘贲.平面设计专业插图设计教学的多维化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04).
[3] 毕生.插图设计在教育类书籍中的应用与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08,(10).
[4] 刘东霞.现代插图设计教学思考――插图的原点与电脑技术运用[J].艺术教育,2009,(08).
[5] 廖克俭.现代插图设计教学的探索[J].大众文艺,2010,(24).
[6] 汪霞,马天飞.插图设计的新趋势――论CG数码商业插画的崛起[J].成功(教育),2009,(08).
认识李秀勤老师很多年,但却是第一次写关于她的文章。李老师是天生的艺术家胚子,热情爽朗、敏感、乐观执着并且充满激情,她总是兴致勃勃非常享受地聊着艺术、教着艺术、做着作品,只要一谈起艺术,她的眼睛就会发亮,她好像是一个永远不会衰老的人,脑子里总有层出不穷的想法,身上也总有用不完的劲儿。
今年年初接到她的电话,邀约我做她今年十月份个展的策展人,我自然十分爽快地答应了,一来李老师是我十分敬重的艺术家,同时对这个邀请我也看做是对我最大的认可与尊重,再说彼此又是青岛老乡并且我也算比较熟悉她多年来的创作理念与轨迹。但这次的展览非同寻常,它与二十年前李秀勤的一次个展密切相关,而正是因为二十年前的那次个展,李秀勤奠定了二十年来自己艺术创作的核心理念与独有路径。
1982年刚刚从美院毕业的李秀勤由于劳累忽然得了一场大病,而这场大病几乎令她双目失明。可想而知一个热爱艺术从事视觉艺术创作并且刚刚走上艺术创作道路的年轻艺术家在面临失明的危险时,内心该是多麽的焦灼与恐惧啊,而这种焦虑和忧患在她之后岁月里始终挥之不去如影随形。幸好当初及时的治疗和休养让她度过了这次难关,但正是这场危机令她意识到盲人这样一个一直以来被视觉艺术彻底排斥在外的特殊群体,她开始重新思考艺术与个人、创作与生活、视觉与感知等一系列问题的本质与核心。
因为这样的机缘,李秀勤接触到盲文这样一种特殊群体的特有语言和媒介方式时,那些排列变化多端、安静而微小的凹凸深刻地打动了她,对于看不见的盲人群体来说,触觉和听觉是他们唯有的感知世界的通道和方式,触摸就是存在,盲文几乎就是他们能够了解的世界!这不正是她要寻找的能够直抵内心的雕塑语言吗?自那以后,李秀勤开始了盲文与雕塑之间融合与链接,她为几千年来早已被界定在三维空间中的雕塑又发展出了另一个特殊的维度,那就是触觉!她创作出了一系列可以用触摸来“观看”的作品,一种可以逾越视觉而直达观者内心的雕塑,而这种可以不用依赖观看的雕塑在艺术的历史上还从未出现过。
1987年李秀勤获得了去英国留学的机会,李秀勤坦言三年的海外学习令她在这个全球当代艺术的最前沿最大的收获就是对于当代艺术的理念的理解以及对于艺术的判断能力大幅提高,开始清除自己真的想要做什么了。从英国回来以后她觉得就应该做自己感觉最需要的,或者说是最担心的,日常生活中时刻能引起她注意的,于是她觉得她应该从一直困扰自己的对于失明的恐惧出发,寻求一种回归本质的雕塑语言去开始自己的创作。她开始注意和观察盲人这个特殊群体,开始接触和研究盲文,开始尝试将最当代的艺术理念与创作方法论和受盲文启发一直以来渴望实践的触觉凹凸雕塑创作结合起来。一旦有了方向和感觉,李秀勤的创作激情迅速被调动出来,在很短的时间内一气呵成地创作了一系列的触觉凹凸雕塑作品并为此筹划了一个特别的个展。她通过朋友的协助专门去邀请了很多盲童学校的孩子来“看”展览,让盲人这样一个曾被艺术长期遗忘的群体,第一次有机会走入艺术的殿堂,通过亲手触摸第一次感受艺术、感受美、抚摸触觉凹凸雕塑,那次触摸艺术的经历在参与的盲童们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强烈的震撼和深刻的记忆。二十年后,李秀勤老师通过当年帮助她的朋友们再次找到了当年的那些盲人小伙伴们,将在新的个展中再一次邀请他们走进她的作品,再一次触摸艺术、传递精神、感怀人生。
当代艺术的创作强调原创性、开拓性、实验性,强调作品与作者自身经验的关联与对社会现实的介入,强调作品与时代的紧密关联。李秀勤的触觉凹凸雕塑实验正是基于自身的经历与感悟,找到了一个个体艺术家与社会与时代的链接点,以及基于人性的高度构建出艺术家与艺术、作品与受众、实践与历史之间微妙而又坚实的关系。充分展现了一个充满创造力和普世情怀的优秀当代艺术家创造美、拓展美、感受美、传递美的艺术理想。展现了艺术家通过一种独特的语言方式为一个曾被艺术“遗忘”的人群带来精神的慰藉并给予他们通路重新回归艺术的怀抱。这样的创作是饱含着情感与关怀而非煞有介事的,是妙趣横生而非虚张声势的,是朴实接地气而非傲慢和高高在上的。这样的作品是有感情、有温度、有触觉、甚至有生命的,是可以与之窃窃私语并用内心去感受的。它们不是伫立于现实空间中的冷硬物体而是可以抵达观者内心深处的温暖存在,它们不再依赖于眼睛才能被观看,它们可以通过安静的触摸而被感知。而这正是李秀勤近三十年来对于人生、对于艺术、对于社会知行合一的深刻思考与坚定实践。
李秀勤是个真诚而感性的艺术家,她的所有创作都是与自己的生活历程密不可分的,从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出发,从自己对于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出发。作品理念清晰而切中本质,创作语言朴实而真挚。她三十年来的创作实践几乎就是人生历程的一个个并行的脚印。早年那个四处求学的清贫少年对于知识的无限渴望以及对于书本翻开的满足记忆幻化成后来她很多作品中的“开启”意象;经常路过居所附近铁路而产生的对于人生旅程与选择的思考与领悟被转换成用枕木和铁轨构建的大型装置;散步中看到深秋落叶时对于生命消逝的伤怀和对自然轮回的敬畏转变成落叶成冢的地景艺术;而触觉凹凸雕塑更是沿袭她一贯的思考路径与感知方式的一次跨越二十年的系列创作实践,是对视觉艺术的一次勇敢的突破,为视觉艺术创建了一条新的感知通道,也为三维的雕塑拓展出了触觉这样一个新的维度,我不敢妄下断言,但我感觉到李秀勤的尝试已经对视觉艺术的界定提出了新的质疑,这很有可能会为在艺术史的演变发展做出一点具体的贡献。当然,她并不关心这一切,当她二十年中数次去回访那些当年来“看”展览的盲童们,看到自己的创作带给他们的奇妙感受、深刻记忆和人生影响时,那一刻对她而言才是最幸福和最欣慰的。
关键词:艺术设计学;学科定位;视觉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210-02
1997年颁行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说:“在‘文学’这一学科门类中,有四个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学与传播学,艺术学。在艺术学中有八个二级学科:艺术学、美术学、音乐学、电影学、舞蹈学、戏剧戏曲学、广播电视艺术学、设计艺术学。”
中国教育体制中的艺术学以及设计艺术学的学科体系的建设,是包含着学理与现实需求两方面的综合考虑。例如,国内的艺术设计学院在初始时,基本上是根据原中央工艺美院的学科体系而设定的,只是近年来,由于社会对艺术设计需求的日益增大,以及国内学术和教育不断融入世界学科背景之中,从而促成了设计艺术学日益成为一个交叉性较强的学科,甚至与工业设计相并置、相融合。事实上,在1997年颁行的这个学科专业目录中,确实存在着概念混乱的现象。在“文学”这一学科门类中,有四个一级学科,艺术学是其中之一。在艺术学中有八个二级学科,其中又有一个艺术学。显然,这种学科命名和归类是存在问题的。
艺术学科与其它人文学科不同,具有自己独特的学科特质。其它人文学科可以集中于人文科学研究,如文学研究并不一定要培养作家,而艺术学科却应该主要集中于对艺术创作经验的研究,并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实践能力。教育部2005年《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中,把“艺术学”英译为“Art Studies”,也反映了我们国家教育体制中,将艺术学突显为“学”的语义内涵。笔者认为,不突显出艺术学科的“艺术创作”性质是一个明显的问题,这个问题会造成研究和教学方向上的误导。特别是对于专业艺术院系的艺术学教育,如设计艺术学等,应该首先突出设计艺术创作实践的优先地位,其次才是关于设计艺术的研究。而中国高校的评价机制一旦以学术性的价值尺度为主来进行考量,就与艺术院系的实际情况相左了。目前国内的教育体制把一级学科授予权和博士点的多少,作为评价学校等级的主要标准,把尤其是核心期刊论文的多少作为教师晋升职称的主要标准。这在传统的人文学科和以研究型为主的学科体制之内是无可厚非的,但在以创作为主的艺术学科里,这种考量标准的适用性是值得认真质疑和反思的。比如,本人母校中央美术学院的雕塑、绘画、书法中的所有院系都纳入“美术学”这一学科体系中,对教授的评介主要看的是学术著作,著名画家招收博士研究生也须寄“美术学”之篱下。另外的怪现象还有,中国第一个电影学的博士点是首先由北京师范大学获得,不是北京电影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作为我们国家培养舞蹈家的摇篮和最高学府,至今没有“舞蹈学”博士点。而近年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南京艺术学院都获得了艺术学的一级学科点。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在这些学校设立“舞蹈学”博士点,就一定会比没有博士点的北京舞蹈学院的舞蹈学教育和研究更专业,水平更高?
欧洲和美国的一些著名大学里的艺术学科体系都特别注重艺术史的研究和教育。在欧洲首先将艺术史作为一门学科确立,这主要依赖于其艺术学学科体制的完善。在德国大学里,艺术史课程授课主要采用讲座、讨论和学术考察的形式:教授先就某一艺术史问题进行阐释说明,配以具体的艺术作品或幻灯展示。学生则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宣讲,与同学进行讨论,教授则提出指导意见。而尤其重要的是,艺术学专业的学生必须进行艺术史的考察,主要是增强学生对艺术品的直觉体验。在美国大学强调学生应该从事艺术创作实践。在艺术系的培养计划上明确写明“要让学生成为艺术家”。
在目前我们国家教育体制中的作为学科的艺术学以及设计艺术学面临的正是艺术学的内涵问题。我们应该再思考:艺术学以及设计艺术学应该由具体的艺术性质来决定呢,还是应该把它们放在学科体系的整体中,并由此来决定它们的学科性质?我们又不能回避这个根本的问题。本人结合我们中国传媒大学的特点,谈一点初步的构想。
卡西尔认为“艺术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符号语言”,是“一种在激发美感的形式媒介中的表现,是大不相同于一种言语的或概念的表现的”。从艺术考古学的角度来看,图像的发生是在文字之前,只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文字与图像渐渐分离,文字成为人类表达抽象概念的符号,而图像则成为一种能激发美感的具有“自身实在性”和“表现性形式”的具象符号。具象的视觉艺术在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进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在西方历史上,中世纪的基督教艺术是“文盲的圣经”,是向人们灌输宗教精神的最强有力的有效方法。而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也和作家一样描绘基督教,对于《圣经》里面的同一个故事,福音书的编著者用词语来描写,而画家则用形象来描写。也正是在文艺复兴时期,油画因其能够更细腻和生动地表现出被描绘的事物,更鲜明、逼真地揭示出其所有的性质,所以,它超越了其他那些样式,因而更常用于教堂之中。达・芬奇甚至宣称“绘画既全面优越于诗歌,也全面优越于音乐”在中国艺术历史中,雕塑、绘画等艺术也一直被认为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认为“图画者,有国之鸿宝,理乱之纪纲。”我们由此可以看出,视觉艺术比起抽象的语言在整个人类文明历史中,承担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或许有人认为传统的视觉艺术在今天已经不如在以往的历史中那么重要了。确实,随着印刷术的发明所带来的书籍的普及,视觉艺术的重要性就开始受到影响并逐步被抽象符号书写的书籍所取代。目前,人类已进入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的传播时代,传统的视觉艺术又受到摄影、电影、电视之类媒介的强势影响。有人甚至认为,传统的油画等视觉艺术在20世纪的媒介环境中已经丧失了自己以前所具有的很多功能。但是,笔者坚持认为传统的视觉艺术的这些功能实际上并没有消失,甚至也没有式微,只不过,它们所失去的只是在艺术形态学意义上的以前所具有的独立性和优越性。从数字媒体技术迅速发展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个现实来看,我们今天已经处在一个越来越视觉信息化的时代,特别是电视已经成为最主要的信息传播媒介。也就是说,在当代影视媒介占统治地位的情境下,传统的视觉艺术如绘画必须与其他现代传播媒介尤其是影视媒介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在现代“文化工业”社会里发挥出比之于以前更强大的艺术影响力。罗杰・菲德勒说:“当比较新的传媒形式出现时,比较旧的形式通常不会死亡――它们会继续演进和适应”。至于在现代影视媒介的背景下,在现代“文化工业”的情境里,传统的视觉艺术该如何实现不断地演进和适应,这是需要我们不断加以艺术实践和理论探讨,才能做出回答的课题。传统形态的艺术学以及设计艺术学应该通过摄影、电影、电视和数字呈像等现代图像或影视媒介手段来记录、储存、传播学科信息,建构自己的崭新的学术话语和学术体系,这已经是艺术学以及设计艺术学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了。
参考文献
关键词:艺术发展;综合材料;当代油画
1 材料的基本概括
1.1 材料的基本含义
20世纪70年代,人们将信息、能源和材料称之为当代文明发展的三大支柱,成为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到了80年代的时候,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人们又逐渐将新材料、信息技术以及生物技术看做是新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而这主要是由于材料的原因,因为材料的发展与国防建设及经济建设、人民生活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除此之外,“材料”还能够直接进行加工,形成良好的用品,是构成客观事物存在的基本条件,是人类思维的认识活动范畴。材料所表现出来的是物质的,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具体而言,材料的表现可以是有形的,既可以用肉眼看到的或者能够触摸得到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既能够闻到但是触摸不到的,就连我们所具有的思想观念,都可以看作是对艺术进行传达的媒介――材料。
1.2 综合材料的基本概括
对于“综合材料”而言,它不仅包括水性、油性颜料、同时也包括化学试剂、现成品、矿物色、染料、废弃物等等,而这些多元化的材料都可以运用到绘画的使用当中。在西方,这些被使用的材料称之为“Mixed Media”,即综合材料。综合材料在20世纪初都已经被广泛运用到绘画当中。随着20世纪对艺术的不断发展,综合材料逐渐成为现代艺术表现最为重要、鲜明的手法之一,对绘画的表现和重构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 综合材料的运用是展现油画视觉文化的需要
2.1 综合材料是视觉艺术实现自我的必然选择
由于现当代油画创作受到多元化文化的影响,从而表现出以下两方面的主要特征:其一,是造型材料运用的多样化;其二,是艺术观念表现上的多样化。但是,从艺术本身的发展来看,艺术材料作为对艺术表现的切入口,从十九世纪开始就逐渐展现出一种材料艺术之美。综合材料的运用作为对艺术观念进行展现的重要语言媒介,是艺术创作观念展现的重要外壳是各种视觉艺术观念自我呈现的展示途径。造型观念上的自由表现与造型媒介材料上的大胆拓展使各画种之间相互影响、互为渗透。这一现象从微观上来说,是艺术创作者自身的内在需要;从宏观上来说,更是整个视觉艺术在适应新的时代情境下,实现自我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样,对于油画艺术亦是如此。
2.2 综合材料是油画新观念实现的推动者
现如今,许多油画创作中开始在油画创作当中选择对综合材料的运用,以新的媒介材料来对油画语言、表现进行丰富,从而凸显自身的情感理念,进而在全兴的层面之上对视觉文化进行重新构建。在油画创作当中对综合材料的创新应用,不仅是对艺术风格及观念进行的表现,其实质上则是艺术思维的转换。而且,全新的融入能够不断完善和推动对油画创作的表现,从而不断地注入和表现新的绘画观念及视觉表现。因此,油画创作开始从单一的绘画材料和绘画技巧的运动逐渐发展到以综合材料的应用为主的表现形式,从仅限于关注材料的本质、内涵以及相关特性到灵活处理相关元素之间的关系和创新搭配组合等方面。
2.3 综合材料是油画创作者展现精神理念的主要载体
在油画当中运用综合材料也是对艺术进行交叉的运用和表现,能够为油画的发展注入巨大的能量,在油画创作当中,将这些具有不同特性的元素进行综合使用,可以在油画创作当中显现出极强的表现空间。由于综合材料作为一个相对繁琐的综合体,因此在其表现上蕴藏着丰富的精神理念,创作者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可以运用不同的形式和表现,直接对自己的情感进行展现,从而达到在创作与油画表现上达到视觉展现于精神理念相互结合的特点,因此,对于油画创作当中综合材料的使用,成为了油画表现与精神形成共鸣的重要基础。独特的综合材料语言来源于从认识方法到应用方法两方面,它与“主题观念”共同构成当代艺术创作的重要元素。
3 综合材料的应用对我国油画发展的意义
3.1 转变传统中国油画的创作观念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文化逐渐与世界接轨,油画艺术也因此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当然,这种发展也得益于国内创作者对于西方艺术表现的学习和借鉴,尤其是在近段时间,由于历史原因,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油画创作一直比较保守,在油画情感展现及技法的运用上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世界油画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对于综合材料的融入,可以从本质上改变现阶段对中国油画创作的保守状况,引导中国油画向多元化的方向进行发展。
3.2 充分体现民族文化的特点
现阶段,中国油画家为了能够更好地展现自己的绘画艺术,在绘画中不断的坚持挑战,进而展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通过长时间不懈的探索和坚持,逐渐在油画创作当中体现出具有民族化特点的展现形式。在这一具有“民族化”发展的进程当中,中国油画创作者逐渐探索出能够对民族特色以及中华文化内涵的材料体系,并在自己的油画创作中进行展现。通过油画创作中对材料的造型、展现的主题、画面的色彩、笔触风格以及形式符号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探索,从而获得很多丰厚的成就。
3.3 充分体现创作者的精神价值
由于对综合材料的运用和发展,许多油画创作者开始运用综合材料来展现自己的情感以及对生命的价值的认识。由于在油画创作当中,综合材料的运用具有相对自由的展现方式,因此创作者可以自由的进行使用和表现,通过不同的运用方式来展现油画创作中的内涵和精神理念,使中国油画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表现形式。
4 结语
因此,在本文的研究和探讨当中,我们可以充分地体会到,在油画创作当中,综合材料的运用逐渐成为油画创作当中一种全新的艺术创作表现形式,在今后,由于艺术发展空间的不断拓展,油画创作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演变去吸纳更多的艺术表现材料。这些材料的展现必将成为创作者展现油画作品并体现自我情感的有效方式,而欣赏者也会从众多油画作品当中去深刻感受到自然的艺术、感受生活的经历,只有这样,才能对油画创作艺术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 韩雪.综合绘画材料语言的意象表达[D].西南交通大学,2012.
[2] 袁金强.综合材料在当代油画中的运用[D].安徽师范大学,2012.
[3] 班福臻.绘画语言的拓展与延伸[J].文艺研究,2005(09).
[4] 董金保.绘画材料教学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5] 杨成,邢开源.中国油画发展现状[J].西昌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2).
关键词:视觉艺术;听障教育;听障学生
听障学生是特殊教育事业服务对象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听障学生实施有效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他们提高综合素质,使他们最大程度地融入社会,顺利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并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而视觉艺术教育在听障教育中更是起着积极的作用。
一、听障学生的教育特点
听障学生群体不同于普通学生群体,有着其自身的特点。众所周知,听障学生即听觉存在障碍的学生,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对于推动社会进步这种较为复杂的活动而言,其困难更是可想而知。而针对听障学生的特殊教育意义就在于能够帮助这类学生发展,使其身体缺陷得到其他方面的补偿,减轻他们面对的障碍和困难,努力使他们成为对社会建设有用的特殊人才。
对于听障学生而言,其自身的听力障碍形成了他们认知方面的诸多特点,主要包括:
1)敏锐的观察能力。由于在听力方面存在不足,他们的视觉因此受到长期的锻炼,从而处于比较发达的水平。他们对于事物的具体形象通常观察入微,这就奠定了他们在对视觉艺术品的欣赏方面有着比正常人更为敏锐的观察能力,同时也意味着他们通常过于关注细节,对于整体把握却不足。
2)抽象思维的不足。这类学生在对事物进行认知的过程中通常依赖于较为直观的形象思维方式,抽象思维的运用能力相对较弱,也因此造成了听障学生对视觉艺术品的内涵主旨把握不深刻。
3)交流障碍。目前,听障人群基本都采用手语进行交流,手语能够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地沟通,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存在问题。
二、视觉艺术教育在听障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视觉艺术教育对听障学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重点表现在:
1.帮助学生逐步提高欣赏的能力
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实际上是一种整体的能力,欣赏能力的逐步形成和塑造过程,实际上是对听障学生整体思路不足的一种纠正和弥补。对这一方面能力的塑造,只有让学生更多地接触优质的视觉艺术品,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导向作用,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由于存在听觉方面的障碍,听障学生通常比正常学生更缺乏抽象思维的能力。因此,较为直观的视觉艺术形式就相对更容易被这些学生所接受,以此作为思考的切入点开启听障学生的思想,帮助他们熟悉并形成抽象思维也就成为了听障教育中的必要环节。
视觉艺术的教育,还能够帮助听障学生加强多种自身能力的协调,强化他们的综合能力。这使得听障学生在听觉存在障碍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合理有效的训练和学习,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为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3.锻炼意志
由于生理上的部分缺陷,听障学生在家庭中常常受到额外的照顾,同时自身的不足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心理发展,因此自卑等脆弱意志就常常会出现在这些学生身上。
视觉艺术教育不仅是对视觉艺术品的欣赏,它同时还注重对视觉艺术品的创造。艺术创作的过程是一个千锤百炼的过程,画好一幅画,甚至为一个艺术品写出相应的理解文字,都是一个创作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需要不止一次的修正和完善,是在不断的成功和失败交替的过程中进行的。每一次细节的失败,都磨砺着听障学生的意志,而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又会激励着他们前进。听障学生就是在这样的反复中不断进步提高,从而形成更为完备的人格的。
艺术教育不同于其他的理论教育。艺术不是纯粹理性的产物,它是感性与理性、想象与认知的高度统一。因此,视觉艺术教育并不是教师机械地从外界评论出发,向听障学生灌输相关所谓的艺术标准和评价结论,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进而学会创造。在进行视觉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思想,教师不能强加约束和管理,要让他们在掌握了欣赏和创造的基本方法的前提下自由想象和思考。莎士比亚只写了一本《王子复仇记》,但是作为听障学生的教师,却应当允许每个听障学生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哈姆雷特。
总之,只有充分激励学生去独立体会、独立欣赏、独立创造,才能达到视觉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视觉艺术;数字插画
近30年来,随着数字娱乐产业的成熟与发展,游戏、影视概念艺术设计师极其作品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数字插画师营造引人入胜的场景和风格各异的角色,通过游戏、电影、电子读物等娱乐产品深刻影响大众的文化观念和审美取向,衍生出各种流行文化现象,“设定”已成为这个时代视觉文化产品最核心的价值。
回顾历史,每一个时代技术的进步、文化的繁荣背后,都伴随人类价值取向变化和思想观念的革新,正如我们可以追溯文艺复兴以来艺术发展阶段背后的时代精神内核,当我们审视全世界范围内数字插画创作繁荣的现象时,如何理解这一潮流背后的文化根基?对于数字插画在商业和文化上的成功,推动其发展的精神原力究竟为何?
任何艺术现象都产生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从历史的角度看,后现代主义思潮以及后现代主义背景下的视觉艺术共同塑造了今天数字插画的基本形态。
1 后现代主义背景下的数字插画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大致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其思想影响到之后的哲学、政治、文学和艺术等多个领域,代表了资本主义发展晚期,商品生产极度泛滥下人类社会的种种精神状态。
就艺术领域而言,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美术创作观念的影响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价值多元化
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一书中所述“后现代视域下,中心化的文化与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非中心化成为主要趋势,总体性被局部决定化所代替,价值也必然呈现相对主义面貌”。
后现代主义主张消解意识形态对创作的影响,鼓励价值多元,鼓励创作形式的多样化,拼贴、嫁接、戏谑成为常用的创作手段,“蒸汽朋克”“太空歌剧”“哥特文化”等当代流行文化中的艺术风格就带有鲜明的剪切和嫁接特征。
1.2 文本空心化
后现代主义艺术家放弃文化理想的精神超越,如巴尔特(Roland barthes 1915 ~ 1980年)认为:“文本之外,别无一物”,艺术只是一种文本,文本背后没有任何终极神旨和崇高追求。
后现代主义的艺术作品普遍放弃意指与表征的价值表达,注重文本本身的价值,这种价值更倾向于商业价值,如美国艺术家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1928~1987年)在《从A到B再返回,安迪・沃霍尔的哲学》所述,“善于经营商业是最美的一种艺术-赚钱是艺术、工作是艺术,好的商业是最好的艺术。”
1.3 审美泛化
流行文化与纯艺术之间的边界在后现代社会趋于模糊,艺术审美与对商品的崇拜高度融合,雷德里克詹 姆逊(Fredric R.Jameson)认为,在后现代社会,随着商品侵入社会的各个领域,文化在被商品化同时,也被取消了它以往作为高雅文化对世俗文化的优美感的生产已经完全被吸纳到商品生产的总体过程之中。
2 视觉艺术之于数字插画
视觉艺术,从宏观的角度来理解,应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以物质材料为手段的为人观看的直观艺术形象的造型艺术,本文讨论的视觉艺术,特指在经历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冲刷之后,与装置、行为等“观念性”艺术分道扬镳的各类大众艺术,例如街头涂鸦、动漫艺术、时尚设计等,它们共同构成后现代主义视觉文化中最活跃的艺术形式。
当代视觉艺术上承20世纪初的“新艺术运动”,下接20世纪80年代的“新绘画”运动,糅合了当代科技、工艺美术以及绘画等多种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段,是艺术与商业、艺术与科技、绘画与设计等多个领域的结合,自新世纪初以来,伴随数字艺术家(概念设计师)这个群体的成长,影响力逐渐扩大,是当代创意文化及创意产业的核心力量。
如前文所述,当代视觉艺术观念深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创作素材和视觉风格多元化,国内的数字插画师作品,既有唯美宁谧的风格的画家如刘远、莫娜等人,带有 “新艺术运动”代表人物阿尔丰斯・穆夏和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等人某些视觉风格;也有将中国传统绘画元素融入当代插画创作的画家,如吴洋、张旺等,善于利用古典形象符号完成当代的视觉解构,将古典绘画意趣与ACG文化共冶一炉。
由于摈弃了语义表达,数字插画更追求视觉效果表现,观众的审美体验发生变化,个人审美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在数字插画审美过程中不占主要因素,更倾向于引导观众走向审美体验的疏离,热衷于营造视觉奇观。这也寓示着当代流行文化中经典欣赏习惯的消亡和快餐式审美方式的兴起。
综上所述,后现代主义视觉文化中的数字插画形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创作观念上追求外在视觉元素的表达,创作手段呈现零散性、拼贴性、解构化。如数字插画师在创作中对古典主义绘画技法和视觉语言的借鉴,对中外传统纹饰和民族风格的吸收,却意在创造一个与古典文化精神毫不相干的新的视觉符号。
第二,传播上的特点:数字插画的传播,很少体现出传统绘画中画家与作品那样的关联性,画家的知名度对画作的艺术价值影响有限,数字插画在伴随产品的传播中实现其审美价值,跨平台、饱和传播成为作品与欣赏者建立联系的方式,由于模糊了原创者这个概念,数字插画在传播过程中极易被盗版、借用或再创作,由此产生一系列版权纠纷和著作权纠纷等问题。
第三,对视觉奇观的极致追求,推动了数字视觉艺术创作对人类一切审美图式营养的吸收,这种基于图像消费为动力的创作动机,也的确正在推动数字插画创作从商品走向真正具有独立价值的艺术形式。
3 总结,作为文化现象的数字插画
到目前为止,数字插画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影响力都是依附性的,这种依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数字插画作为一种工具性绘画,其价值往往依附于服务对象,一定程度上功能性大于艺术性。
第二,文化内核的依附性,依附于西方商业流行文化,创作主题和风格高度套路化,全球创作主题的高度雷同。
第三,依附于商业社会和数字娱乐产业的土壤,文化的原生能力和动力不足,限制了当前数字插画师艺术潜力的发挥和个人艺术修养的提高。
数字插画诞生且成长于20世纪,其文化价值在这个视觉爆炸的时代,仍处于探索中。如同电影之于20世纪,从杂耍走向“第七艺术”电影的艺术风格需要电影工作者在探索与实践中发掘与完善,以历史的尺度来丈量当今的数字插画热潮,我们有理由对其文化艺术潜力保持乐观与信心。
参考文献:
[1] 尼葛洛庞帝(美).数字化生存[M].胡冰,范海燕,译.三亚:海南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