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20: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望庐山瀑布赏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15页)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需要师生之间对话且是平等的对话。可是谁掌控着对话的内容和走向及对话中的话语权?毫无疑问是教师。因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15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即师生对话中处于强势地位。要使师生平等对话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转变教师的观念,让教师俯下身子甚至蹲下身子和学生对话。师生平等对话更多的应从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方面来考察。
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质量,取决于阅读者(师生)对文本信息理解的准确性和完整度。如果教师对文本的认识高度和学生的认识处于同一水平(学生手中有参考书的,再者学生掌握的网络资源可能更多),那么教师怎么做引导者?所以教师的学识必须深厚广博,且人品精神高尚。和文本对话就是“批文入情”的过程。但要使学生“批文入情”,首先要让学生和文中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怎样产生共鸣?单单钻研文字是不够的,因为生活阅历和体验在阅读素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当读者有相关的经历和体验时,更容易产生与作者共鸣的心理情感。因此,当学生缺乏相关的人生体验时,教师如果只注重强化语言解读和诵读,忽略了对背景和情感因素的分析,就可能出现学生对作者的一些描写难有深入体会的问题。
八年级上学期学生学习了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诗描绘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秀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与气概。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的浪漫豪气。在完成这首诗歌的学习任务后,我就把拓展了教学内容,让学生背诵曾学过的描写山景的诗句。学生背诵了同是写庐山的唐代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和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认为这正是拓展学生和文本对话的一个好契机,让学生明白随着阅历和知识的增长,他们对诗歌的认识能够更加深入。新课标也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因此我布置学生回去后收集这两首诗的相关资料,准备下一节课的时间就这两首诗展开对话。学生在小学就学过这两首诗歌,一开始听说老师要与他们一起重新解读《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这两首诗时,还不以为然。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可能是学生觉得在小学时,教师对这两首诗的解读已经够全面了。其实学生还不明白,文本的意义因读者而存在。不同的读者因为阅读经验、生活经验的不同,对文本的解读方式自然也会不一样。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在解读文本时也应该承认文本意义的客观性,文本解读的多元性与多维性。只有承认这一点才是有价值的,否则就是误读甚至是错读。让学生重新走进文本,需要教师整合、调动已有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搭建对话的平台,增加课堂教学的浓度厚度和深度。当在我的带领下重新完整解读了这两首诗之后,学生也认为,以前他们自己对这两首诗的认识――无论是对内容的理解还是对作者情感的把握都是很肤浅的。我鼓励他们,不是他们原来的认识肤浅,而是他们在小学时的阅历和知识水平还没有达到现在的高度。
那么我是如何就这两首诗歌和学生对话的呢?就是遵循由浅入深以旧引新的原则,提了三个问题,并在预设问题的时候注意了问题的层次和梯度。一是说说两首诗歌的意思,其实就是翻译成现代汉语。二是在每首诗歌里挑选几个词赏一赏。三是对比两首诗歌的异同。
第一步,说说两首诗的意思。学生在小学就学过这两首诗,翻译没有什么难度。学生七嘴八舌,讨论得很热烈,翻译也比较准确。有个别译文不准确的地方,其他学生很快就补充准确完整了。
第二步,在两首诗里随便挑一些词语赏一赏。语文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所以这一步没有限定是什么性质的词。同桌可以商讨,可以争论,准备充分后,和大家交流分享自己的心得。学生大多选择了《望庐山瀑布》中的几个动词,如“挂”、“飞”、“落”等词。“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挂”字也包含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十分生动。“落”字活化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只有个别同学选择了《题西林壁》中的副词“只”,说这个词起强调作用,解释了“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唯一原因。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倡导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应该学会追问,推动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于是我又对学生忽略的地方引导他们赏析,如对“生紫烟”是用“生”而不用“升”的追问。其实这地方是学生容易忽略的,也是学生默写容易出差错的地方。“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而且隐隐把山间的烟雾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了出来。有拟人的修辞在里面。烟雾好像是从香炉里出生的,是香炉生出来的。为什么是“紫烟”?“紫”字有何妙处?太阳是红的,为什么不是生红烟?冉冉升起的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紫”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再如,“侧看”的“侧”字好理解,是在侧面看;“横看”的“横”字怎么理解呢?“横看”就是从和山走向垂直的角度去看它。这些追问,将师生对话引向了深度。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着对话的广度,学生这里只是赏析了动词、副词,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赏析更多类的词,如形容词、名词,等等。
第三步,赏析两首诗的异同。这个问题,学生感到无从回答。学生觉得问题太难,是因为学生对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缺乏了解,还有问题的预设也存在瑕疵,问题显得过于宽泛。当教师预设的问题深度不够或难度太大时,应灵机调整,或增加问题的深度,或降低问题的难度。我随即换了个问法:“两首诗各写了什么内容?两首诗表达方式上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这就降低了问题的难度。李白和苏轼的诗歌都是描写他们自己心中眼中庐山的景象。李白的诗纯粹是描写景物,情在景中;而苏轼的诗主要是议论,借景说理。
李白和苏轼都是具有豪放胸襟的浪漫主义诗人。苏轼为什么不具有李白的宏大气魄呢?这要从他们生活的时代,从他们成长的经历和自身的性格找原因。在唐朝,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封建经济的繁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扩大,这些都是唐朝文化发达的原因。而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尽管消除了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宦官和朋党之争的弊端,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争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是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使得整个宋朝成了积贫积弱、苟且偷安的一个朝代。再从李白和苏轼成长经历和自身性格来看。李白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漫游中度过的。李白不屑于走科举之路,直到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已经41岁时,才经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召至长安,封为供奉翰林,颇受玄宗赏识,名动当时。后因权贵进谗言诽谤,在长安3年便弃官而去,继续漫游四方。而苏轼的经历和李白有很大不同。苏轼年轻时一直在家乡读书。21岁时即1057年和弟弟苏辙同年中进士。苏轼一生都处于北宋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斗争、倾轧激烈时期。苏轼政治上思想保守,反对新法,但后期态度有所改变,和保守派又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矛盾,造成一生受排挤、抑郁不得志,但在各地方官任上,他同情人民疾苦,办了不少有益于人民的事。李白一生几乎都在漫游,苏轼一生几乎都是在做官,受制于体制。所以同为浪漫主义的风格,诗风大有不同:李白的豪放是无拘无束、飘逸洒脱、恃才傲物;苏轼的豪放是抑郁不得志后的无可奈何,是故作潇洒,是对人生的无奈。
教师要在学生对诗歌的大背景和诗人情感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解读苏轼的诗。如果不了解此诗是写庐山的,那么把第三句的“庐山”隐去,换成“泰山”也是可以的。因为泰山具有“齐鲁青未了”、“阴阳割昏晓”的特点,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把“庐山”换成“黄山”“衡山”“恒山”“嵩山”都是适宜的。其实几乎所有的名山都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特点,那为什么苏轼这首没有写出庐山景色特点,却可以流传,且得到不同时代的人们的赞赏?诗中后两句的议论起到了关键作用。宋人喜欢以议论为诗,而宋诗是在唐诗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而来的。唐诗的题材形式完备,诗歌在唐代已经发展到了顶峰,“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文艺论著选读》第8页河海大学出版社1988),题材有山水、田园、边塞、闺怨,等等,形式有格律、绝句、歌行,等等。宋代诗人在唐诗的高峰面前,一方面注意从唐诗中汲取营养,另一方面努力独辟蹊径,写出自己的特色。宋人只能在内容上求新、求险,形成了以议论为诗的风气;在形式上求变。再者宋人本有对思辨的偏好,宋代出了许多的思想家就是明证。而中唐诗人散新家韩愈的以议论为诗恰恰投合了宋人的兴趣,在宋人的手里以议论为诗得到了发扬光大,宋诗出现了以理趣见长的特点,其中以苏轼的诗最为突出。因为苏轼论理精微、机锋锐利、自由灵活、妙趣横生。宋人以议论入诗为诗歌这块园地增添了浓郁的哲理趣味。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因为可圈可点、可讲解可赏析的内容更丰富,所以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就显得容易得多。《题西林壁》似乎显得浅显直白。如果真的是如此认为的话,则说明对这首诗研读没有到位。其实,苏轼的《题西林壁》,阅读理解起来难度更大。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这首诗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才广为人们传诵。不同的人,不同的阅历,都可以得到深浅不同的启迪,有自己独到的感受,浅者不觉其深,深者不觉其浅,言近而意远,在浅近的意象背后,蕴含着余味无穷的哲理。
语文课堂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素质决定着课堂容量及对话的深度和广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终身发展的理念,因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语文教学;赏析诗词;古诗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4-0060-01
古诗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古诗,可以让学生充分接触祖国的优秀文化。古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美不胜收,学生们凭借一己之力难以进行有效的赏析。
一、创设古诗中的意境,提高赏析古诗的效率
几乎所有的古诗都会通过描写的意象创造一种意境,教师在课堂中赏析古诗时,只有把古诗中描写的意境为学生们展示出来,才能让学生们体会古诗的动人之处。在现代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为学生们展示一些关于古诗意象的图片,或者挂图,书面文稿以及作者的生平等。让学生们在欣赏阅读这些资料的时候,能够有一种初步的认识,从而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等,以便读懂全诗。古诗中的意境,仅凭教师在课堂中展示古诗中相关的图片或者画面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课堂中还需要对古诗中的意境进行描述,让学生们在想象中能够充分体会古诗的意境,从而提高古诗鉴赏能力和文学修养。比如在学习《望庐山瀑布》一诗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为学生们展示庐山瀑布的图片,并且使用幻灯片为学生们展示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然后再使用幻灯片为学生们展示一段庐山瀑布的录像,最后教师在课堂中结合古诗的内容“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为学生们描述古诗中的相关场景,并让学生们闭眼体会:“瀑布在山顶上飞流直下,水珠飞溅,水雾迷蒙之时,阳光斜照,呈现一派紫色迷蒙的景象。”让学生们感受到,在这短短的几句诗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妙。
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提高赏析古诗的有效性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教学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在现代教学中,多媒体、电子白板等技术已经成为课堂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教师使用现代教学技术,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们在课堂中了解更多的知识。语文教师在赏析古诗时,为了避免课堂的枯燥乏味,可以在上课之前为学生们播放一段关于这首古诗的音乐或者视频等,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们上课的注意力。同时,教师在赏析古诗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多媒体为学生们展示一些古诗中提到的背景或者图片等,让学生们对古诗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比如在学习《静夜思》的时候,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先为学生们展示李白的生平资料以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们先对作者以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有充分的了解。然后,教师用幻灯片把这首诗的内容展示出来,让学生们通过朗读,先自己体会这首诗的意思。在学生有了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再逐字逐句地为学生们解释这首诗的意思,即“坐在井台上看天上明月洒在地上的月光,宛如一层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在翻译理解古诗的时候,教师要告诉学生,古诗中有一些词和现在的词义不一样。比如在古诗中的这个“床”字,在这里指的是井台,而在现代汉语中,床是指用来睡觉的地方。学生们只有把握好古今汉语的不同意义,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古诗的意思。
三、把握古诗的特点,提高赏析古诗的兴趣
不同的古诗有不同的特点,教师在带领学生们赏析古诗的时候,只有充分把握古诗的特点,才能使学生们学会赏析古诗的方法,更好地理解古诗,从而感受古诗的魅力。比如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分为五言、七言,这些都是按照古诗的格式来分。另外,在古诗的内容中还蕴含着丰富的表现手法以及不同的思想感情,教师在引导学生们赏析古诗的时候,只有让学生们明白了古诗的表现手法和古诗的思想感情,才能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古诗的魅力,从而提高学习古诗的兴趣。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用典、想象、抑扬、烘托、动静结合、侧面描写、虚实结合以及借象寄情等。比如在李白的《将进酒》中,作者使用一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颇具想象力的诗句,写出豪饮的气派,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这样一句诗中,作者运用了两个典故,分别是曹植《箜篌引》中的“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和《郑玄别传》中的“袁绍辟玄,及去,饯之城东。欲玄毕醉,会者三百余人,皆离席奉觞。自旦及暮,度玄饮三百余杯,而温克之容,终日无怠。”这一句结合曹植、郑玄两位酒客的豪爽豁达的特征,表现自己狂饮时的豪放。再如杜甫的诗大多数表达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李白的诗或是表达自己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或是表达自己不得志的愤懑等。这些都是不同的诗的不同特点,教师在带领学生们赏析古诗的时候,只有很好地把握这些特点,才能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古诗的魅力所在。
四、结束语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在赏析的过程中充分创造出古诗的情景意境,使用现代的教学技术,充实课堂内容,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赏析的过程中分析不同古诗的特点,让学生们感受古诗的魅力,才能提高古诗赏析课的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巢守律.小学语文教材古诗美学思想探微[J].江西教育,1995(11).
[2]曾禾.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浅析[J].教育评论,1998(03).
关键词:网络多媒体;古诗;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既是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由于古诗语言精练、表意含蓄,加上小学生对诗人所处的人文社会环境感到陌生遥远,学生很难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大步推进和给学生“减负”的呼声越来越高,“教科书+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今教育的要求。教师应该恰当运用网络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它兼备图、文、声、像,可以生动逼真地传递教学信息,不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而且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1.利用网络多媒体有助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较特殊的课文,它用语精辟,寓意含蓄,时代背景久远,这给小学生理解古诗带来困难,同时也增加了教师的讲解难度,从而导致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不高。但是借助网络多媒体技术,巧创情境,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鹅》,教师可根据诗的内容,运用多媒体设计动画:亭台楼阁,杨柳依依,一个儿童正在不断地向湖里那群“嘎嘎”欢叫的大白鹅抛散谷粒。教学时诗图对照,相映成趣,不仅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使学生能轻松“入境”,而且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情感,继而探究学习。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这首诗主要表达对春天那场及时雨的喜爱之情。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春雨蒙蒙地下》,优美的歌声,再配以生动的画面:夜里,春雨淅淅沥沥地轻叩着屋顶。这样在感官上,让学生真实地体会诗的氛围,逐渐融入到诗的情境之中。
2.利用网络多媒体有助于学生赏析词句,体会意蕴
古诗的字字句句都经过作者的仔细推敲,千挑万选,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网络多媒体通过声、光、形、色等形式,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具体形象,把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理解意义深刻的词语,反复推敲,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妙。如古诗《泊船瓜洲》,教师通过录像展示江南春光美景,一幅幅草长莺飞、花红柳绿的江南春色画面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当中,很快领悟到“绿”字的精妙:“绿”字既涵盖了“满”“入”“过”的意思,又突出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机。同样,《望庐山瀑布》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作者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若只靠教师口头讲解,学生难以理解,而恰当运用录像就可解决这一难题。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草木葱茏,山峦叠嶂,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色美不胜收。在画面、音乐的渲染下,学生的心绪已不知不觉地被带入诗境,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
3.利用网络多媒体有助于启发想象,扩展思维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优美”的教学目标。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独特性是其特点。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特点,他们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想,展开想象的翅膀,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利用视听觉教学媒体就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如《望庐山瀑布》,教学第一句时,播放配有优美音乐的录像,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想:“如果你也来到这一景象中,会有怎样的感受?”而在教学第三、第四句时,关掉录像声音,让学生边看壮阔的瀑布,边展开想象,问:“你觉得眼前的瀑布像什么?”另外,对于有一定故事情节的古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作品的内容展开想象,让他们眼前浮现出一幅幅古诗中所描写的画面。
4.利用网络多媒体有助于培养自主探索能力,拓展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课前要查阅大量的相关作品的背景资料,课堂上往往是通过教师绘声绘色地教,声嘶力竭地导,学生则借助眼睛和耳朵来达到教学目的,这样往往事倍功半。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优势,拓宽古诗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收集与古诗内容有关的材料,储备素材。课堂上让学生互相交流资料,充分展现自我,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从而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正确地理解古诗。
参考文献:
[1]崔增亮,赵绍军.小学古诗教学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秦红兵.多媒体技术对课堂气氛的优化[J].中小学电教,2003(11).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现代教育技术有刺激学生感官的作用,运用多媒体能够实现多渠道信息的传递,加强学生对知识认知的透明度,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
例如,我在教学《枫桥夜泊》这首古诗时,学生还未走进教室,我便打开计算机,播放早已准备好的课件。整个教室里立刻回荡起旋律优美的乐曲,学生在强烈的文化氛围的感染下,产生了学好古诗的强烈愿望,产生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这节课中,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生动的语言,保持这种良好的学习情境,并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整个教学活动。
利用多媒体巧插动画,拓宽意境
古诗很讲究意境及韵味,教材中每篇诗歌的插图都是文章的重点。而多媒体能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同一界面,为学生拓宽视野,提供了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思维材料。所以,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巧插动画,把古诗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上,让学生感悟诗歌意境,从而引导学生真切地去感受诗人的情感。
例如,在教授《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时,由于学生从未看过庐山瀑布,仅靠课本中的插图,很难唤起学生对诗歌的感觉。于是,我上网查找资料,让学生观看录像。此时庐山瀑布的全貌便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对“紫烟、挂、飞、生”等抽象的词的意思,都有了直观感性的理解。通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还体会到了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同时也陶冶了美的情操。
利用多媒体优化朗读,积累语言
古典诗歌具有语言、音乐、绘画、情感等多种因素的美。在挖掘这些美时,多媒体技术有着强大的、无可比拟的优势。古诗押韵合辙,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呈现出抑扬顿挫的音乐美。然而要想把古诗读出韵味来,也并非易事。因为诗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语言,贯穿其间的往往就是“情感”这条看不见的线索。那么在帮助学生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我们就要通过多媒体范读、创设情境与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诗的节奏、诗的韵律,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他们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时,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行“诗画欣赏”。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我先让学生听配乐诗朗诵,伴着舒缓的弦乐,学生静静地坐在那里,眼中看到的是意境深远的写意画,耳中听到的是曲调宛转的古曲,充满激情的朗诵。此时,诗、书、画、曲多种美的因素融为一体,不光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大的感染与震撼,而且使学生产生了要努力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
利用多媒体精设问题,释疑解难
对于诗文的赏析,在教学中我通常不按传统的教学方法逐句讲解,而是通过电脑荧屏画面上的一个个场景,鼓励学生质疑,再设计一些有趣的思考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联想。例如,古诗《泊船瓜洲》的教学中,我和学生就共同创设了如下几个问题,让他们通过观看场景边思考、边品味。
(1)“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
(2)“明月何时照我还”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学生带着以上问题,观看电脑屏幕中画面的展现和变换,感知一直处在兴奋状态,激发了深入思考的积极性,拓宽了思维的闸门。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以诗句的语言材料为依据,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诗意,具体描述出诗中的景象,化诗人的思想感情于形象画面的描述之中,进而深刻地领悟诗的意境。
利用多媒体发展思维,训练习作
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炼,其中省略的成分也相当多。教师在教学古诗时要能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诗的言外之意叙述出来,这样学生不仅能加深对诗的理解,还能发展思维,对学生的习作也是一个极好的训练。而运用多媒体手段不但能体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积极思维,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练习的平台。
一、小学古诗词课堂教学中让意境步入课堂的重要性
所谓的意境,指的就是文艺作品通过精湛的语言所描绘出来的生动场面和境界,被广泛应用在诗歌、古诗词、绘画等诸多领域中。古诗词的意境中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促进学生的人文精神得以发扬,因此,将意境引入小学古诗词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1.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
意境是古诗词的核心,由于现代文明与古代文明存在巨大的差异性,如果单从字面形式上来理解的话,对于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还是具有较大难度系数的,而古诗词本身是用精湛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因此,在意境的体会基础之上可以更好地对古诗词进行理解,从而为古诗词的学习奠定基础。
2.有利于学生培养想象力与创造力
学生处于小学阶段,正处于懵懵懂懂的时期,知识面较为狭窄,由于语文知识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是较多的,其中诗歌和古诗词这两部分的内容,在小学生的认知领域中是较为混淆的概念,因此,通过意境来理解古诗,感悟作者倾注在古诗词中的意境美以及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培养是具有重要帮助的。
二、小学古诗词课堂教学中让意境步入课堂的具体途径
通过意境对古诗词进行学习,对学生的学习而言,是具有重大帮助的,但是如何将意境引入古诗词的课堂教学中,发挥其主要作用,本文提出以下几个方面:
1.发挥教师的作用
教师在进行对古诗赏析课程讲解时,让意境步入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扮演者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平常要让学生多掌握一些词语代表的意思,往往在古诗中这些字就能表达全诗的主要观点,在进行古诗意境体会时要先观察这首诗的题目,有些古诗的题目往往指出了作者创作的思想感情。在进行诗歌意象与意境的把握时,应学会寻找关键词眼。古诗词语言精练,通过很短的篇幅就可以表现出丰富的内容,往往通过几个字甚至一个字就可以创造出美妙的意境。教师教授正确的赏析方法,学生要多加练习,争取提高鉴赏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要向学生介绍有关古诗词的写作背景,通过写作背景的了解,让学生进入诗人所想表达的意境中,充分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就是整句词中的关键字,掌握这一个字来体会全诗的意境,是有帮助的。还有陆游所写的《示儿》,教师对学生介绍诗人所写的写作背景,就能让学生体会全诗的意境。
2.运用多媒体等手段体会意境
一、借助朗读想象悟情入境
通过点读、评读、范读、反复诵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古诗的诗意。让学生在朗读中开动脑筋,再现古诗中的情景,并让学生揣摩古诗的字里行间的思想与情感。如在《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的指导朗读时,先让学生听老师范读,体会诗人的感情。接着让学生跟着录音朗读,一边读,一边闭上眼睛想象庐山瀑布就像天上的银河从高远的空中落到了人间。然后睁开眼睛再交流一下闭着眼睛时好像看到了什么。最后,出示实景让学生观看体会,加深对古诗意境的领悟。
二、赏析词语进入意境
许多古诗中的一些字、词由于用的精妙,给人以含义深刻、情感浓厚、色彩鲜明之感。正因为这些原因,许多古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诵读,成为佳作精品。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抓住这些关键的字、词,指导学生对这些字、词进行推敲,进而进入古诗的意境。比如《泊船瓜洲》一诗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换字、词对比一下,学生自然就能从一个“绿”字领悟到整首诗的意境。其实这首诗是描绘的是一幅绿满江南的春天的景象,万物充满生机,如画一般。
三、画面再现、语言渲染、音响渲染进入意境
其实,古诗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当单独的一两幅画面不足以表现诗歌的意境时,教师贴切、优美的描述语言和声音的渲染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不但能将学生带入诗歌中的情境,还能使学生从中得到语言美的享受。如教学《泊船瓜洲》时,我通过简笔画描绘了诗人站立船头、远望故乡群山的形象,并以一曲《春江花月夜》的曲子渲染了那种宁静的月夜。诗人思乡的感人情境,在图画与音乐的交互作用和教师的一段深情的描述中,把学生连同老师自己一起进入了诗境,真切地体会了诗人思乡的情感。
四、表演入境
有些诗歌,可以通过让学生扮演抒情主人公或诗中人物,较“实在”地构建起一个诗歌所表现的艺术天地,让学生直接进入诗歌意境。如教学《泊船瓜洲》一诗,先让学生听老师范读,想象出诗人吟这首诗可能是在什么时候,是站在什么地方看着哪儿吟这首诗的,然后听着音乐,看着图,对照着诗来想想在这明月之夜,诗人站在船头或者江岸,眺望江南,都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让学生觉得此时自己就是诗人,最后让学生来扮演诗人,把自己立在船头或者江岸,眺望江南,看到的、想到的告诉大家,从而领悟到了诗情。
五、展开想象进入诗境
古诗中经常用夸张、拟人的手法,这样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发挥想象的空间。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学生可以根据古诗中描写的景象,发挥自己的想象,把古诗中已有的景象和自己的想象结合起来,从而在大脑中再创造一个新的景象。这样的想象不仅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而且也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夜宿山寺》中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这两行诗用举手可摘到天上的星星的夸张手法来写楼的高。教学时,启发学生根据诗的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在想象中体会楼的高,渐渐地进入到诗的意境中去。
六、给诗配图,进入诗境
许多诗歌都是融情于景,诗中有画,极富绘画之美感。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描绘的画面的内容,让学生感受美、体验美并最终获得美的熏陶。比如教授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描绘了一幅美丽动人的荷花图。学习这首古诗时,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结合文中的插图,把自己的想象画出来,把诗中的美表现出来,然后引导学生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通过绘画,能有效地让学生体会诗中的美丽景象和作者的内心感受,受到美的熏陶。
七、联系生活实际入境
我尽量去调动学生的一切生活经验,把自己融入到诗歌的画面中,使自己变成诗人,把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要表达的情感统一起来。例如;在教学《锄禾》这首诗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诗意,懂得农民种粮食的辛劳,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说说夏天的感受,再想象农民在烈日底下劳动的艰辛,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诗意。
八、运用电教媒体,进入诗的意境
我国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国的文化传统,就要从小抓起,小学教育的教学改革是否成功影响巨大。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发言人,她透露出古人那惊人的智慧,诗词中的哲理也是发人深省,词句之间的是古人的真情实感,她是我国文学史上的无价之宝。现在是信息时代,计算机、手机、电视,几乎家家户户都配备着,学生的生活中没有能正确引导学生审美能力的书籍等,学生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没有确定下来,而古诗词就可以作为一个正确的引导者,就这种情况来看,古诗词的教学以及传承就十分有必要了,让学生爱上这些优美而又古典的古诗词,就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1 了解古诗词
1.1 古诗词的定义
古体诗、格律诗以及近体诗是中国颇有代表性的诗歌,但是古诗词却是一种又不同于其他的格式和韵律的诗词,词和诗是不一样的,词牌构成的就是词,如果词牌不一样,那么在字数方面是没有相同的规定的,而且,词在配上曲子后就可以吟唱。与词相比诗就有明显的不同了,诗有近体诗,有古体诗,这是按照音律来进行区分的,也可以按照内容来分,就会有叙事的、抒情的、边塞的、怀古的、军旅的等,这些诗朗朗上口,就是因为她平仄押韵、字数相等。虽然诗词有诸多不同,但是古诗词的词句相当精炼,构思巧妙,在文学史上是一个文化里程碑。
1.2 对古诗词的分析教学
在我国小学,因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未达到一定的要求,所以这时不仅应只将古诗词的含义讲给学生,因为这种学习方式是十分枯燥的,小学生又因年纪问题意志不太坚定,所以只让他们简单地背诵还是十分容易的,但是并不能使学生理解诗词中所蕴含的诗人丰富的感情,所以要想让学生在诗词进行赏析这方面理解好,就不能忽略古诗词中的潜在意境,改变教育模式就势在必行了。
1.3 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
在对小学生的教育不仅要在学习上教育,也要潜意识的教育他们,他们是祖国的将来,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他们会将中国的优秀文化传承下去,语文教师就要使小学生学习古诗词,学会鉴赏古诗词,使他们的习惯变得良好。再者,语文理解能力无论在哪都是行之有效的,所以要鼓励小学生学习语文古诗词的积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加学生自身的内涵。
2 教学方法
2.1 朗读古诗词
只有朗读才会同时结合眼、口,诗人一般都是触景生情,才思如泉涌,作出的诗词韵味无穷,所以在朗读的时候才会感受到那种不凡的美。像《山居秋暝》,是著名的唐代诗人王维的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句诗能充分地体现出当时在刚刚下完雨后空气清新,这种美感就可以在朗读中体会得到,学生就可以充分地体会到诗人所表达的意思,《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的作品,垂钓过程中的乐趣及也会在朗读中体会。
2.2 充分想象
小学生的思想还没有受到禁锢,他们的思路是开阔的,想象是丰富的,所以他们对意境的体会应该是最深刻的,他们所构造的画面是最自由的,也可能最符合当时的场景,就像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在讲解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行想象,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让学生闭眼静静的听,想象站在山下,静静地昂头看着香炉峰在阳光的普照下透出几缕幽幽的紫烟,将目光看向瀑布,帘帘瀑布,顺势而流,像一条白练,从上面一直垂到下面,像是从天上流下来似得,长度可达数千尺,想像后尝试让学生说出对此的感受,并进行交流,其中感情也让学生细细的品味,这样的教学方式会让加深学生对诗词的感受,也会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其中来,使学生的理解能力也会有所提升,记忆深刻。
2.3 剖析古诗词
诗人的思想感情,诗人的远大志向,还有诗人的郁郁不得志的愤懑之情往往都会融入到自己的诗中,而教师就可以简单的告诉学生在此诗中诗人所赋予的丰富的感情,让学生细细的去体会、研究,让学生找出在此诗中蕴含这一感情的诗句,并进行剖析、证明。
2.4 联系诗人的背景
在小学教育日常教育中,最常用的就是充分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背景和作者出生时的家庭背景并进行充分的结合,我国流传下来很多具有优美词句并且传承千年的诗篇,这些诗篇通常都是在不同的生活背景下有感而发并且传达了作者特别多感情的诗篇,结合当时所处的环境就可以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七步诗》就是曹植在极其无奈的环境下作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是最能够精确地表达出作者感情的语句,可以让学生参与寻找,并分析其中存在的思想感情,这句诗不仅包含了诗人当时被逼无奈的为难和兄弟之情冷漠的伤心,让学生也充分的理解,这样更容易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内心情感。
2.5 赏析名句
中国古代的诗人经常的会借诗言情、借诗言志,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诗词也一般都会有丰富的哲理蕴含其中,教师如果想让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就可以让学生赏析、剖析诗中蕴含的道理,也可以随意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赏析,并且写出其中蕴涵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这样就可以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3 教育意义
因为我国教育事业在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所以我国逐渐加大了对教育的管辖力度和改革力度,我国对基础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视也是在新课改以后。小学教育作为教育的开端和基础,它不仅关系着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形成,而且对于其综合素质也具有重要影响。现代社会的变化越来越快,小学的一些思想品德教育就相应的需要增多,只有将教师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稳步提高,人生观、价值观才会被学生正确的树立,只有精确的分析古诗词对当代小学生的重要性,就可以研究如何进行对小学生的教育和指导,在每一堂课上,都可以对学生有一定积极的帮助。
语文教学的每堂课都很重要,但是小学生的专注力难以持久,要想在整堂课上都让他们自始自终保持着积极自主的学习状态是极难的。所以我们更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来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让小学生爱上古诗词,乐学古诗词。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303-01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许多古诗立意高远,构思新颖,语言清新,趣味浓郁。古诗教学在小学阶段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中国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文化多样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那么,如何去实施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呢?
一、指导感情朗读,引导学生体会音韵美
古人曾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诗要求对仗工整,平仄有律,所以读起来琅琅上口。古诗以它特具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最能激起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古诗的教学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传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吸收现代教学理论的“活水”,采用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要指导他们反复诵读。宋代的万岳说:“书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仔细品味,而不以背诵为满足,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
二、培养诗趣,丰富文化底蕴
由于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用好教材”,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所以更不能就诗教诗,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靠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诗前要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另外,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例如学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孟郊的《游子吟》,你是否还知道其他思乡、思念的诗;学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你还知道杜甫其他的诗吗?与杜甫同时代的诗人还有哪些?以便进行拓展阅读,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就完全可以跳出教材了,进行古诗教学。学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让他们感受到在古典文学中,自己所知仅是苍海一粟,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古诗课堂,当学生已水到渠成之时,启示学生自己去创作诗文、创办绝句佳词赏析会、结诗社、写读书笔记、点评诗文等,学生从背诗、赏诗中就可以经历一种生命的快乐。
三、巧用媒体,情景结合
因为多媒体能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一体,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拓宽视野,提供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思维材料。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直观地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冶。比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然后播放瀑布奔流的视频;最后把“庐山瀑布”来了个特写,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此时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拓展延伸,巩固学习
真正的语文学习需要学生们自学求知,而不是局限在课堂上和课本上,。“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因此,要学习一首古诗,就要对作者的时代、人生经历、思想感情等“写作背景”有所了解。伊瑟尔提出的“空白”理论也证明了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寻找知识生成和拓展的空白,善于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于永正执教的《草》在这个方面可称经典之范例。诗中“荣”“枯”二字的理解是难点。于老师从一年有四个季节从这一赏识入手,让学生先用简笔画画出每个季节小草的样子,再用自己的话语说出每个季节的小草特点,然后在黑板上用一条线将四季划分为春夏与秋冬两个时段,让学生们各用诗中一个字概括每个时段小草的特点,最后连起来说。在这个教学片断中,于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巧妙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语言积累和诗意、诗境和谐地形成“对接”,自然而然地,准确地理解了“荣”与“枯”及其整句诗的意思,体味了文字所传达的意蕴。同时,请学生自由上台,自由发挥自己对“春风吹又生”的理解。在活跃、充满生机的自主学习中,学生既理解了诗意,又感受了小草的欣欣向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
总结:小学语文课是一门基础课。在古诗的教学中,诗句的理解,基础知识的训练固然重要,但最终还是要归宿到能力的培养上。在教古诗要时注意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一是朗读能力; 二是理解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三是诗的欣赏能力。因为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另一位先哲也曾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些都说明了培养能力的重要性。对于古诗教学来说,它也是十分重要的。总而言之,把握好以上三个环节,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就能达到思想教育与知识教育并重,基础训练与能力培养兼顾的目的。
参考文献:
在近几年语文高考古诗文的鉴赏题中,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多次作为主要内容而受命题者的青睐,因而,帮助学生准确地掌握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是高考语文教学中诗歌复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北宋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强调:“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就是指诗歌作品中的虚实结合手法。虚实结合就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具体来说,所谓“实”,就是指诗歌作品直接呈现出的部分,是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事、实物、实像、实景、实情、实境;所谓“虚”,就是指诗歌作品没有直接呈现但适当暗示出的部分,是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像和空灵的境界。在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形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虚实是古人论述文章时常用的概念,实写是对事物进行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是指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与描写,在诗歌赏析中要正确把握,准确分析。
细细品读古典诗歌作品发现在古典诗歌中,虚实结合的例子是很多的。古诗中虚实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
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些诗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与实情,是“实”。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两句则是半虚半实。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三句,是想象之景,属虚写。如唐代诗人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三四句“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叹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厚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又如张籍的《凉州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读这首诗的初步感知:这是一首描绘色彩厚重的西北边塞风光的边塞诗。前两句是实写,边城傍晚时候下雨,大雁在远处低飞,雨中刚破土的芦笋好像争着生长,这是诗人所看到的眼前景象。整个画面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有一种动态感。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驼铃叮当清脆入耳。最后一句是诗人的猜想,或诗人引发的联想,如何见得呢?“应”字就表明这一点,它凝聚了辛酸而沉痛的感情。那些骆驼长年行走在茫茫的大漠中,驮着白绢,大概是驶向安西去的。读到最后一句,脑海中会浮现出骆驼在大漠中行走的画面,更能引发我们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二、现实之景为实,想象之境为虚
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前三句描写眼前所见,是实写,第四句以“银河”来比庐山瀑布,为虚写。诗人犹嫌未足,补上自己的想象:可能是银河水从九天之上落下来了吧。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二字值得细品: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读者也明明知道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更为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已经孕育了这一现象。你看,巍巍香炉峰藏在云霞烟雾之中,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泻,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银河从天而降。又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写赤鼻矶所见到的实景,而“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则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历史画面,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的实景,故属虚写。
三、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又如李煜的《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写愁绪的句子,愁绪本是很抽象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作者却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将它化为浩渺无际的“一江春水”,汹涌澎湃,不可遏止,写出了“愁”的广度和深度,化抽象为形象,化虚幻为真实,让人辗转反思,感慨万端。
再比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前两联写实,诗人初闻蜀中大地“收蓟北”,意味着盘踞八年的“安史之乱”老巢被摧毁,作者禁不住“涕泪满衣裳”,这是悲极而喜而又喜极而悲!他回头看看与自己一同饱受战乱苦难的妻子儿女,她们哪里还有愁容?遂卷起诗书,与家人同喜同乐!“收蓟北、涕泪满衣裳、却看、漫卷诗书”都是突然之间“喜欲狂’的生活真实!后两联写虚:我们“放歌”、“纵酒”欢庆胜利,共庆失土的收复;我们焕发青春,返老还童,与年少的儿女作伴还乡,告别流离失所的生活。诗人虽然此时身在异域,思绪早已沿着涪江入嘉陵江,穿巴峡入长江,再出巫峡至襄阳,转向洛阳还故乡。
四、侧面为实,正面为虚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以实景实象反衬旅人孤独凄凉的心境。又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还乡的畅想曲,节奏轻快和谐,地点转换让人目不暇接!此时作者的感情,如洪峰迭起,向前奔涌,一泻千里!假如没有这两句虚笔,一路实写到底,就难以表现诗人乍闻胜利消息时的喜极心情和急欲赶路返乡的愿望!此诗之所以被誉为“杜甫生平快诗”,关键之一在于虚实妙和。虚写尤不可缺,恰如王世贞《艺苑卮言》所云:“前疏者后必密,半阔者半必细,一实者一必虚。”
诗的形象思维方式要求写诗讲一点模糊性、朦胧性。诗不能太实,太实很难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诗也不能太虚,太虚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花,让人摸不着边际,见不着真意。写诗应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结合。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鉴于诗词篇幅十分短小,容量有限,诗人谋求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趣味、诗韵俱存,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
一、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朗读是以促进学生的诗歌学习为目的,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体味和领悟意象的情感及内容,帮助学生在积累和运用中提高他们对诗歌的品位和审美情趣。而所谓的直觉思维则是人脑基于有限的数据和事实,调动一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关系做出迅速的识别、敏锐的洞察、直接的理解和整体的判断的思维形式。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重视继承古人教育中反复朗读的传统。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和鼓励学生去朗读和诵读,只有学生读得充分,才能将诗品得有味。
二、音像整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中,读者不仅要理解意象的文字内涵,更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建构由文字的内涵出发而构成的画面。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为诗歌教学提供有利的条件。
例如在学习《望庐山瀑布》时,教师播放配有优美音乐的录像,学生边听、边看、边想,通过边看壮阔的瀑布,边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感受瀑布从高高的山上奔腾而下,仿佛一条白色巨龙从天而降的场景。利用这种活的教学方式,展示了图像和音乐美,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画面中体会了诗的意境,正所谓的“诗中有画”。教师通过画面一边让学生自己欣赏和感悟,一边解读诗歌的意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了诗中的优美意境,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用头脑去构想画面,让学生在学习中渐渐由生动的意象步入诗中的意境,感受诗歌所描写的内在情景,体会诗中作者的情感,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总之,多媒体软件以色彩鲜明、活泼有趣的音像画面展现诗歌内容,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通过多媒体教学的传递、变动、再现作用,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研究诗歌作品,能够增强作品的形象性和感染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眼界,培养他们的艺术鉴赏力,帮助发展他们的创造思维。
三、加强写作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对作品进行模仿与创造。
模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模仿的飞跃。
关于模仿自古就有: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模仿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而来。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模仿学习,不是要求学生机械地复制或引用诗歌语句,也不是要求学生简单地进行转变或替代,而是要求学生在理解诗句内涵的基础上,对诗句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建立在原有诗歌创作手法的基础上进行再造想象,在写作中对诗歌进行再创造。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学生的写作模仿教学应从诗歌的内涵、结构、遣词方面进行分析,在领悟与内化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情感或哲理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意义的模仿,融合自己的情感,创作出有新意、有内涵的现代诗歌,促进学生理解作品和培养创新思维。
其次,作文教学法。
在赏析诗歌时要通过意象表达语言的艺术,用其含蓄、精练的语言表露诗人的感情。在欣赏诗歌意象时,必须发挥想象、联想,让学生在品读诗歌、解析诗歌时将精练而优美的诗歌,加以联想和想象,鼓励学生大胆创作、自由发挥、敢于创新,以自由体的形式去书写读后感或对诗文所描绘的内容进行赏析。因此,在意象的解析和学习过程中,利用写作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想象,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地发挥想象和联想,通过对自己生活经历的体验和感悟去理解意象,实现对诗歌情感的外化,运用写作对作品进行再造想象和联想,发展创新思维。
四、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
唱反调就是运用逆向思维的方式,从事物的另一面去思考。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另一个途径。换句话说,要培养创新意识,离不开求异思维的培养,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催化剂”。因此,教师必须充分挖掘一切有利因素,设法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沿着不同的思路思考,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是普遍的,每人都有与他人不同的个性特点。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设计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形式,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打造诗意语文,营造诗意课堂,让诗意语文还原于诗意的课堂,就能为学生创设一个诗性、灵性和悟性的魅力课堂。
在诗意语言中享受美
文本中的诗意语言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意境和独特的情感,在一定情境下,就能把学生带到特定的环境中体悟课文主旨。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中,有一段关于花、果、虫、鸟自由生活的描写:“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会说话似的……”这些句子在一个自然段里,如果能把它们想象成独立的诗行,再贯注自身的情感去读去悟,那种自由快乐、无忧无虑的园地就会浮现在学生的脑海里,从而产生向往、幸福和浓浓的生活情趣。教学中带着学生欣赏这般美妙、自由、如诗般的文句,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教学中的诗意表达 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将它运用得恰到好处,就能把学生引出有限的课堂空间,深入文本中描述的特定境界。如《爱如茉莉》一文描写了父母之间在平凡的生活细节中表现出如茉莉般平淡却纯净幽香的真爱,内容朴实感人。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即文中父母间的真爱表现在哪些细节中,以小诗的形式出现:“爱是什么/爱是吃完再告诉的细心/爱是直奔医院的身影/爱是紧握的双手/爱是布满血丝的眼睛/爱是手脚麻木也不肯动的体贴/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这首小诗出现后,学生都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可见,充满激情与智慧的教学语言和巧妙的教学设计,做到开讲前“一语天然万古新”,导入处“未成曲调先有情”,点拨中“巧把金针度与人”,结尾时“能探风雅无穷意”,平淡的课堂就能变得更加生动感人,诗意盎然,形成难忘的精彩瞬间。
在优美诗境中审视美
诗意的想象 生活因想象而诗意,无论是作文课还是阅读课中都可以创设这份诗境。如《二泉映月》一文中描写阿炳乐曲意境的一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部分内容就极具诗意,如:“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段末以省略号结束,不就是一种想象的空间吗?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当成阿炳揣摩人物心境,体会人物情感,想象省略号里面蕴含的诗性语言,这种诗意的想象与表达就是课堂上的精彩生成,只要在教学中引领学生融入想象,诗意就能顺畅地流淌而来,形成富有个性的阅读感受,从而领悟作品内涵。
诗情的萌发 学生诗情的激发主要在诗词的赏析中,那一首首诗词含蓄精炼,却总能打动学生的内心,敲开其感情的大门,使其被一股股感情吞没,不由得陶醉其中。这种“醉”便是“诗情”的体现。诗是以文字体现的情感,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词歌赋。如陆游经过长期战乱流离生活的体验,凝聚起深厚的爱国激情,从而写出饱含血泪和期望的《示儿》一诗。又如李白在经历了15个月的流放生活后重获自由,怀着难以自禁的喜悦心情,写下了《早发白帝城》一诗。再如李白观赏了阳光照耀下的庐山瀑布凌空直下的壮丽景观,心中勃发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无限热爱,从而写下了《望庐山瀑布》一诗。可见诗词歌赋都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产物。无论是哪首诗,都字字珠玑,句句含情。有的由景引情,有的由曲入情,有的由事生情。无论是哪种方式,在小学教学中,教者都要抓住其特点,以独有的教学风格、诗一般的语言,与学生一起走进诗人的世界,分享诗人的情感,体悟诗人的悲苦,让学生在与诗情、诗境共融的天地中产生心灵深处的悸动。
在真挚诗情中欣赏美
共鸣中引发激情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绪的力量往往是构成教学过程中最微妙、最有意义的因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情激情,引导学生深刻体验,具体感受作者的感情,引起共鸣。如《水》一文中,关于“母亲为我们四兄弟洗澡时”的描述:“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作者洗澡时舒适的感受从字里行间渐渐融进心田,学生读着读着,就像在吟诵一首诗般的清新自然。笔者引导学生明白课文实际是借“洗澡乐”反衬“缺水苦”,这样气氛不需要渲染,学生自然就产生内心的震撼,似乎不是“四兄弟”,而是学生自己在享受洗澡的快乐过程,那种共鸣的激情油然产生,再次吟诵时会更加动情入境。
欣赏中陶冶性情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的艺术鉴赏水平,是他各方面综合素养的体现。如果一位老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诗句,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才情,从而陶冶性情。习作课中,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也学会运用一些诗句,就能为习作增色不少。平时教学中一个善于运用诗词佳句的老师自然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日积月累,学生就不知不觉有了思考,有了热爱,也有了深度、气质与修养,有了诗性与才情,有了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教学的本,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唤醒他们的情感意志,陶冶性情,激励发展,使课堂成为一道如诗如画的风景,成为学生精神营养的佳肴。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二小学)
[关键词]古诗教学 整合 风格 主题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6-029
长期以来,古诗教学形成了就诗论诗的单一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也没有了学习的兴趣。如何在这窘境中 “突围”,使我们的古诗教学闪烁着无限的时代魅力呢?
一、依据不同作者的作品风格巧妙整合
每位诗人的作品都彰显着他个性的色彩。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写作特色入手,进行适度赏析,领悟诗人的创作风格,让学生见人知诗,见诗如见人。例如,教者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和《绝句》时,是把这两首诗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的。那看似独立的两首诗用什么红线来串联呢?教者引用唐代著名诗人韩愈的“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句评价语把它们整合在一起。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两位诗人的写作风格进行比较。如,李白的大胆想象、善用夸张、比喻等手法淋漓尽致地体现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句诗中。而杜甫《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则把细致入微的描摹却又不露痕迹的风格尽显在字字讲究工整的特点之中。正因为整堂课的教学采用新的解读方式,教学过程趣味盎然,学生惊叹不已。由此,我们感到古诗教学不仅是字面意义的疏通和对作品情感的体验,而且还是一种文化层面的感性欣赏和理性批判,而这种教学境界来自于教师深厚的诗歌涵养。
二、依据不同作者的作品主题巧妙整合
我国古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是丰富多彩的,有山水诗、边塞诗、离别诗、爱国诗等题材。教学中,如果按主题整合教学内容,必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古诗两首《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都是南宋诗人的作品,反映的是相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生活情况。但是两首诗所反映社会的角度又是不一样的。《题临安邸》“西湖歌舞几时休,直把杭州作汴州”表现了南宋的统治者们在南逃至临安后,依然穷奢极欲,置国耻家难于不顾而终日沉湎于酒色香风中的种种丑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原沦陷的原因及江南面临的命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一句表现了中原沦陷区的人民在侵略者铁蹄下苦苦挣扎、空盼王师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一腔忧愤与同情。这两首诗正好是从一正一反两个角度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种种特征。因此,将这两首诗整合起来,互为表里,互相映衬,这样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就更为深刻。
三、依据同一作者的作品倾向巧妙整合
诗人的人生经历各不相同,而不同的经历又产生不同的心路历程。例如,李白出蜀时的踌躇满志,遭权贵谗毁后报国无路而心中愤懑不平,长期漫游与漂泊使他产生浓浓的思乡情怀。杜甫则是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歌表现了感时忧国、念及苍生百姓的情怀。孙双金老师的《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教学就是巧妙地运用了整合的策略。诗圣杜甫《春望》一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为了突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孙老师补充了诗人“平生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两首诗一忧一喜,一首是忧极而惊,一首是喜极而狂,正反对照,突出了诗人与祖国人民共呼吸、共命运的崇高人文情怀,给学生以强烈的情感震撼。
四、依据不同时空的相关内容巧妙整合
文本因读者而存在,同样留给读者想象和质疑的空间,文本的解读应该是富有个性和创意的。只有这样,文本才能常读常新。同时,新课程也赋予了我们对教材文本自由解读权和取舍重组权。一位教师在教张继的名诗《枫桥夜泊》时,把刘金先生写的《〈枫桥夜泊〉新解质疑》和台湾女作家张晓凤写的小说《不朽的失眠》放在一起进行教学,使学生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从而对诗的内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样的整合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新读新写的观念,使得古诗穿越时空的隧道焕发无穷的生命活力,也使学生享受到无穷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