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

时间:2023-05-29 17:20: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

第1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0111-02

预设指的是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是教学的起点。所以,教师在教学方案的预设中,要确定学习内容的目标、学生的学情,以及该学习内容的内涵与外在的逻辑归纳和引申。他们已经具有哪些知识和经验,顺应学生的情感体验,把握学生这些学习起点资源,设计教学环节,然后参照既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培养、引导、发展了学生,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目的就算达到了,显然,这种教学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本为本,它反映的是僵化的课程观和教学观。生成是新课程教学的一个亮点,它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确定性、开放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激发了师生的创造性和智慧潜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生命活力。

一、精彩的课堂呼唤生成

古时候有个渔夫,是出海打鱼的好手。可他却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爱立誓言,即使誓言不切实际,一次次碰壁也将错就错,死不回头。这年春天,听说市场上墨鱼的价格很高,于是他便立下誓言:这次出海只捕捞墨鱼。但是,此次鱼汛遇到的全是螃蟹,他只好空手而归。上岸后,他才得知,现在市场上螃蟹的价格最高。渔夫后悔不已,发誓下次出海一定只打螃蟹。第二次出海,他把全身注意力全放到了螃蟹上,可这一次遇到的全是墨鱼,他只好空手而归。晚上,渔夫躺在床上,十分懊悔。于是,他发誓:无论是遇到螃蟹,还是墨鱼,他都捕捞。可第三次出海,墨鱼、螃蟹,渔夫都没有遇到,他遇到的只是马鲛鱼。于是,渔夫再一次空手而归。渔夫没有赶上第四次出海,就在自己的誓言中饥寒交迫地离开了人世。当然,这只是故事,但我们可以借助这个故事来反思一下我们的课堂教学:预设过了头,就会影响课堂的生成。一堂课也许有条不紊的依照你的教学设想完整地呈现,但总会给人以缺乏活力的感觉。

那新课程为什么提倡生成呢?首先,从人的角度来讲,人是生成性的存在,生命是不可预测的,人的发展具有太多的偶然性。我们强调人是一种开放的生成性的存在,人的发展具有无限的空间和丰富的可能性,我们必须尊重这种开放性和生成性。其次,从课程的角度来讲。文本的课程可以理解为预设的,是规定好的,如:小学数学应该学习什么内容,标准和教材都写得清清楚楚,这是预设的课程,但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解读,得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这就是生成的课程。例如《可能性》这一课,老师也是讲解完课本知识后,仿照课本做了一个摸球游戏:一个盒子里装了10个球,9个红球,1个白球,让全班同学来摸,结果不出所料,大部分同学摸到的是红球,只有3个同学摸到白球,老师接着提问:“你们摸到白球有什么感想?”第一个同学被老师问得一愣,也不知道老师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只好歪歪脑袋,两手一摊,没说什么。第二个同学说:“我们的运气比较好。”第三个同学说:“老师,红球比白球多得多,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很小,但不是不可能的。”老师听完:“真棒,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很小,你们运气比较好,抽中了。”我觉得“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很小,但不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观念,而不是一个知识点,红球9个,白球1个,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这个知识谁都可以掌握,但这个孩子还体验到别人体验不到,感悟到“可能性虽小,但不是不可能的”的个性化知识,这个观念可能会成为你整个人生的指引,这个知识是没有力量的,但是观念是有力量的,它会对你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所以也可以理解为文本知识,文本课程只是一种知识性的课程,而体验课程更多是一种观念性的课程。

二、正确把握生成

新课程需要生成,但生成更需要的是梳理、把握、正确运用。老师要善于捕捉、发现和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梳理,然后把有价值的信息和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纳入教学内容,成为教学亮点,同时对一些没有多大价值的问题、信息要及时排除,使得教学能够纳入原有的、预设的轨道,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效率和方向。

这里有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有个数学老师上数学课,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圈,问:“小朋友,你们知道老师在黑板上画的是什么吗?”学生回答是0,老师不是很满意,暗示其坐下,然后启发:“再动动脑筋,想一想,这像什么?”接下来学生的回答就五花八门了,有的说像太阳,有的说像十五的月亮,等等。老师表扬了他们有丰富的想像力,课堂气氛就更活跃了,即将下课,老师进行小结,“我们这节课学了什么呀?”学生说:“我们学习了0”“我们知道0像太阳”“0像十五的月亮”连续几个同学都是回答像什么像什么,最后老师只能作罢,草草说了有关0的作用与意义就宣布下课,这堂课明显就是老师被生成牵着走,没有正确梳理这些信息,以致于明显偏离了教学目标。另有一个老师,我们再来看看他是如何处理的,当他在课堂中教完年月日这一课时,有同学提出闰年和平年的问题,他当即在黑板上画出了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演示、说明,地球在绕太阳转的同时,自己还不停地旋转,地球自己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就定为一天;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圈所需的时间是一月,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所需要的时间是一年。并带学生研究了为何公历规定有平年闰年之分,结合地球绕太阳公转研究了为何有“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这些较深奥的知识。作为一个个体,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而使课堂呈现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的相互作用中不可避免地产生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目标。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有效资源。

三、生成以预设为基础

只有老师深入钻研教材,真正弄清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儿童的经验和时代的发展去精心预设,课前尽可能考虑和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减少低水平和可预知的生成,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这就要求老师不仅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做到以学生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只有老师做到有备而来,才能顺势引导,才能有真正的生成,预设越充分,生成就越有可能,越有效果。生成是对预设的丰富、拓展、延伸、超越,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

在预设的总体架构正确的前提下,应该以预设为主,生成为辅。这个“主”,如果不能正确坚持下来,所谓的生成必将流于形式,缺乏深刻,生成也就失去了基础。其二,生成不是目的,它只是手段,是为师生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空间,富于挑战性的话题,来达到解放学生身心,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生成是师生的“即兴创造”,是“无法预约的美丽”,它犹如天马行空,不期而至,为课堂增添色彩,增添活力。

第2篇

课外阅读是丰富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这是一种以课外时空为主的自主学习方式。由于课外(校外)与课内时空跨度大,阅读者(学生)与主要指导者(教师)关系相对松散,学生的课外阅读处于粗放指导或无指导的“自由状态”。此外课外阅读评价内容狭窄、方式单一,读法指导、读书交流活动与阅读进程不同步等原因,造成课外阅读指导与全面促进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发展之间脱节。设计导读手册,将学生阅读、教师教学、阅读成果、阅读评价有机融合,能够为教师提供课外阅读指导的抓手,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基础。太仓市实验小学倪建斌老师依托“手册”开展课外阅读课内指导,通过部分教学情境体现了“用手册自主阅读,用手册帮助理解,用手册传授阅读方法,用手册展示成果,用手册评价与教学”的意图。这种教学方式联结了学生课外阅读与教师课内指导的时空,可以引发我们对导读手册如何运用于课外阅读指导的进一步思考。

【执教者简介】

倪建斌,太仓市实验小学教科室副主任,太仓市语文学科教改带头人,管建刚名师工作室成员。多次在苏州市、太仓市评优课、基本功竞赛中获奖。长期从事课外阅读和习作教学研究,先后主持课题“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策略研究”“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实践创新”,是省重点资助课题“全球化视野中‘草根情怀教育’的实践研究”的核心成员之一。

板块一:观情节

(一)绘制交流旅行图,纵观情节

师:前几天,同学们读了一本外国获奖小说。根据故事情节绘制了爱德华的旅行图。下面,我们来展示、交流一下。

师:(出示第一张图,生齐声惊叹)这张图,地点、人物用简笔画表示故事,真美!是哪一位同学的作品?

生:(一起喊)王浦晓璐!

师:(出示第二张图)这张图,画得怎么样?谁来评一评?

生:他画得非常美观,把爱德华旅行的地名都标出来了。

师:图文结合,美观而清晰。放在目录前的话,肯定锦上添花!谁创作了这么精彩的旅行图?

生:(一起喊)庄霆珏!

(师继续出示3幅旅行图,师生评价,为作者鼓掌。略)

师:小说的人物多,情节长,要把一本书的内容简述清楚,有难度。但是,有了这张旅行图,我们可以借助它概述故事内容。谁来试一试?

生:(上台投影展示自己的旅行图)爱德华原来在埃及街,有一天它和阿比林乘轮船外出旅行。到了轮船上,它被丢下了大海,沉入海底。后来,一个叫劳伦斯的渔夫把它捞了起来带回了家。可是,渔夫的女儿讨厌爱德华,把它扔进了垃圾桶,爱德华被埋进了垃圾堆。爱德华被一条叫做露西的狗刨了出来,跟着流浪汉布尔四处流浪。一天晚上,它在火车车厢里,被人扔下了山坡。它被老奶奶捡去当稻草人。一个叫布莱斯的孩子把它带回家,送给妹妹萨拉鲁斯。后来萨拉鲁斯生病死了,布莱斯带着它到孟菲斯大街上流浪,在尼尔的餐馆里,它被砸成了碎片。然后,它被带到玩具店卖给了老板,老板把它修好。最后,阿比林发现了爱德华,它回到了原来的家。

师:这张图上人物、地点、情节,一目了然,看来你下了功夫。你讲得也非常清楚。同学们,掌声送给他!真不错,你按照地点、人物、事情,把这么厚一本小说的主要内容说清楚了。刚才,同学们用画旅行图的方式,把这本小说的故事情节整理出来了,在我们头脑中对整本书的情节有了整体的印象。读完一本厚厚的小说,应该回过头对这本书的内容进行梳理,对故事情节有个总体印象。画情节图的方法,既有趣又有效。借助它,同学们概述起来也顺利很多。(板书:观情节)

简评:导读手册中设计了绘制“爱德华的旅行图”。课堂上“晒一晒”学生的旅行图,激发了阅读的积极性,强化了学生的成就感,还展示了阅读成果。“旅行图”其实就是这本小说的主要情节,教师巧妙利用了学生绘制的旅行图,通过学生自我介绍,同桌交流,完成对故事情节的梳理和概括,形成课堂多元互动。巧妙利用学生资源,发挥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教学不止于此,教师及时传授读小说的方法――采用绘制图表的方法整体把握小说情节。这也是国外小说阅读常用的方法。

(二)探究幸福指数,赏析情节

师:请看旅行图(图1),在这段旅程中,爱德华遇到了形形的人物,它的旅程幸福吗?请一位同学讲述爱德华的经历,其他同学给爱德华打出“幸福指数”?

生:在埃及街,因为它受到了阿比林的关心,幸福指数高。

生:在海轮上,受到一条狗的撕咬,幸福指数降低。

生:在海底,见不到一点光,幸福指数直线下降。

生:渔夫的家,稍微好一点,但是它被渔夫的妻子打扮成女孩,不能太高。

生:在垃圾堆,幸福指数直线下降。

生:在流浪路上,幸福指数非常高,因为虽然生活不好,可是布尔和露西都喜欢他。

生:滚下山坡,失去自由,幸福指数下降。

生:在布莱斯小屋,幸福指数升高,可是萨拉鲁斯死了,它很难过。

生:在孟菲斯,幸福指数直线下降。

生:在餐馆,幸福指数超低。

生:在玩具店,不高不低

生:回到埃及街。幸福指数升到顶峰。

师:(把各个点连成一条折线)看看这条“幸福指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爱德华的生活起起伏伏,一波三折。

生:这本书的情节非常曲折,吸引人。

师:幸福指数图就是故事的情节变化图。这本书的情节非常精彩,还能从哪看出来?

生:爱德华的旅行绕了一个圆圈,它从埃及街出发,最后又回到了埃及街。

师:(课件出示:箭头从爱德华旅行的终点联接旅行的起点,形成一个圆环,见图2)故事的终点就是起点。

师:这本书的最后一句话――哦,奇妙的从前,一只小兔子,找到了回家的路。(齐读)爱德华的奇妙之旅,也是一个“回家”之旅。小说,最大的特点是情节。你觉得这本书的情节怎么样?

生:真是太神奇了。

生:这本书的情节非常精彩,非常曲折,吸引人。

师:小说写得好,离不开曲折而巧妙的情节。读书的时候,我们走进了情节里。读完一本书,应该跳出这本书,整体地看看故事情节,会有更多收获。

简评:这是“观情节”的第二个梯度,上个环节解决“小说写了哪些情节”,这个环节引导学生从整本书的视角领悟“这些情节有何妙处”。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帮助学生认识小说“情节”这个文体特点,另一方面教给学生适合这一特点的读书方法,两者相得益彰。两个环节的递进,使学生对小说“情节”有了深入的认识。教师运用“幸福指数”折线图,非常巧妙地把整本书的情节(构思特色)转化为直观的图表,把抽象的小说构思特色具体化,非常有效地突破了难点,教学效果极佳。

板块二:识人物

师:读小说的第二个关键词是“人物”,读懂人物,不仅要知道他做了什么事,更要读懂人物内心的变化。(板书:人物)

师:爱德华兜了一圈,最终回到了阿比林身边,一切都回到从前了吗?

生:小兔子在阿比林家是非常幸福的,但是它当时感受不到这份爱。经过27年流浪,经历了坎坷,小兔子重新回到阿比林家,它会懂得珍惜阿比林对它的爱。

师:你觉得27年的经历,让它改变了。

生:刚开始,小兔子自命不凡,不懂得关心别人。经过这段旅行,它懂得了对别人的感激,心中充满了爱。(板书:懂得爱)

生:小兔子回家后,它会更加珍惜。因为它曾经多次被人抛弃。

师:由于失去,更懂得珍惜。(板书:珍惜爱)

生:爱德华在绝望中获得希望,心中藏着光明和希望,它会更加珍惜。

师:你的意思是,它回到家时,对爱的理解不一样。

师:让我们走进一段很难理解的文本,研究一下爱德华当时的内心。(出示第122页5-9段、第123页5-7段。)

师:“爱德华已经绝望了”,谁来当爱德华的心理分析师,它为什么这么想呢?

生:爱德华总是在被别人收养之后再次尝到被抛弃的滋味,它已经不想受到这样的伤害了。它已经放弃了。(板书:不敢爱)

生:在这一路上,爱德华经历了许多,有欢喜也有悲伤,而每一次结局总让它悲伤痛苦。它原本空荡荡的心,好不容易感受到爱,学会付出爱,可是它深爱的萨拉鲁斯死了,它一颗脆弱的心也随之破碎,不再相信世界上的感情,它把自己的心扉关闭了,不再抱有任何希望。

(板书:害怕爱、逃避爱)

师:你们确实了解了爱德华的内心世界,作为它的朋友,你会怎么劝说爱德华?

生:你其实是在逃避,这并不能解决问题。虽说你经历了绝望,但你可以再次迈出一步,说不定你会得到一份永远的爱。

生:爱德华原来是只傲慢的兔子,但在旅程中慢慢懂得了什么是爱。一次又一次的分离,造成了它不敢再爱。我在它心碎的同时,也感到了爱的可贵,我希望它珍惜爱。

生:世界上不会全是黑暗,一定会有光明和希望。只要你坚持,一定会遇到爱你的人,你自己也会找到心爱的人。(板书:坚持爱)

生:爱过就是一种经历,不要只看到结果而伤感。

……

师:全说得好,是因为了解爱德华的所思所想,走进它的内心,真正了解爱德华,也是真正读懂了这本书。其实你们也读懂了作者的想法。

(出示扉页诗句,配乐齐读)

生命是奇妙而艰辛的旅程。

心一次次破碎,

生命却在破碎中继续。

黑暗压顶,

却一定要穿越黑暗,

愈益深重的黑暗,

勇往直前。

师:而支撑这一切的,是一个字――爱。

师:我们回到刚才讨论的话题,爱德华还是原来的那只兔子吗?

生:爱德华懂得了爱。这段回家之旅,其实也是一段寻找爱、懂得爱的旅程。

生:不仅是身体回家,心灵也找到了真正的家园。

师:生命因为有了爱,更有意义。同学们谈得这么深刻,是因为读懂了爱德华的内心世界。在小说阅读中,真正认识一个人物,一定要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板书:识人物)

简评:对文本内容的指导不过于偏重“情节与知识”,抓精彩片段开展欣赏批评,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从而实现方法的传授――教给学生怎么读这类书。从旅程看,终点就是起点;从内心看,人物在旅程中成熟起来,找到了爱,生命更有价值。“认识人物内心世界”是读这本书的重要方法,通过这种方法,有效理解本书主题;同时以这本书的阅读为“例子”,获得阅读“这一类小说”的重要方法。从教学手段上说,充分运用课外书实物,让学生当堂自由翻阅,分享阅读心得;教师提供话题,顺势引导;从效果看,学得轻松、充满思辨。

板块三:品语言

师:同学们是否注意到,这本小说有大量关于环境、景色的描写。课前,大家在导读手册上摘录了部分语句。(出示:第70页5-7段,内容略)

师:你从这段环境描写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从这景物的描写,我感受到爱德华此刻内心的凄凉,因为它被人抛弃了。

生:我从这段文字中感受到爱德华的内心已经被伤透了,此刻的它非常孤单。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大家到书里找一找,这类语言,画出来读一读。

生:(随机翻阅,朗读第130页片段)我从这扇大门和阳光的描写中感受到爱德华的内心激动不安,它又重新打开了心扉。

生:(随机翻阅,朗读第4页片段)爱德华本来绝望了,结果听到了刨挖的声响,它又充满了希望。作者写“黄油一样的阳光”,表达一种希望。

……

师:小说的景语,除了交代故事发生的场景,还用来抒发当时的情感。很多小说家,都是写景高手。以后读小说,遇到写景,建议你放慢脚步,细细品一品,你觉得语言非常精彩,应该积累下来,甚至进行摘抄。当然,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学习这种“以景写情”的方法。这是读小说的第三个关键词(板书:品语言)。

简评:指导课外阅读,除了了解内容,还应该了解语言形式。教师提供文中片段组织品读,学生自主阅读体会,借助体验渗透方法。这个教学过程由感知内容到了解语言,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课外阅读应强化文体特点、语言形式,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写作意识,使阅读更有效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

板块四:反馈与推荐

师:这本书就聊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

生:读一本小说,不仅要品语言,更要关注情节,认识人物,读懂人物心里的想法才叫认识人物。

师:你关注到了读书的方法。

生:这本小说的情节一波三折,很精彩。我也可以学习用这样的方式写故事。

师:你对小说有了更多思考,建议你再读一些同类小说。

生:我觉得要学会爱、要坚持爱,不要放弃爱一个人的权利,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爱。

师:孩子们,希望你们成长的过程中也像这只小兔子,对爱有更深的理解。这节课上完了,但是读书,永远不结束。你们可以再读几本外国获奖小说,老师推荐:《塔克的郊外》――《纽约时报》年度杰出童书;《天蓝色的彼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21世纪最伟大的人性寓言”。

师:你也可以再次翻开《爱德华的奇妙之旅》,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读者还是你,但心灵已经不是原来的你!

第3篇

1抓好课堂阅读教学

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不光是学生获得语文学科知识和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态度,达到各种层次的学生学得有效,这就要求教师立足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设计多种阅读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1.1精挑细选,培养学生兴趣。 当你接到一个新班级时,是否出现过这样的情形:当老师在台上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在座位上无所事事;当老师提问时,没有学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当集体朗读时,声音很小,没有气氛,也毫无感情。你的教学方法可能与其它老师有所差异,而学生又养成了等老师“送食入口”的习惯,你除了叹息,还会做什么呢?针对这种情况,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恰当,询问了学生对阅读教学的需求,才明白了其中的缘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语文感兴趣了,才能把语文学好。老师的首要任务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譬如,在课堂教学结构中,要注重导入激趣这一环节,以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体验。具体可以采用精选与课文有关的短小故事、音乐渲染、古诗熏陶、师生对话、直奔主题等教学方法。课中穿插学生讲演自己喜爱的故事,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师要适当控制学生自主活动的范围。教师要使每一节课都能给学生一种新奇,一种学习的冲动,让他们感受到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富有激情与想象,从而自然地激发学生深入了解文本的兴趣,以实现课堂教学的过程的有效与高效。

1.2计划指导,调动学生主体能动性。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采用灌输式的单一教学方法,影响教学质量提高,也影响学生的成长。有效的阅读教学要求教师课前要认真研读教材,拟定阅读教学计划和训练计划,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精讲向学生传授阅读知识和阅读方法,并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致力于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主动思维,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可以从教学需要出发,努力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去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鼓励学生勇于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

1.2.1还原朗读的真实价值。 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才初读一遍课文,有的字音还没读准,句子还没读通顺,词语没理解,课文还不熟,教师就匆匆忙忙地组织对话,交流。有的直奔重点,中心,谈感悟;有的急着用大屏幕出示重点句段或抓住一两句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反复地进行朗读,感悟,体会,想象,如此,既不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低。我们要不管是课前预习,或是课中学习,都要求学生反复诵读文章,熟悉内容,了解人物的情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诵读的过程中,还原人物的心声,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如《穷人》一文中,在朗读渔夫和桑娜的对话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桑娜忐忑不安的心情,就好像自己是文中人物一样,有情感的起伏变化。这样,对于理解文中内容和人物形象都有极大的好处。

1.2.2细细品读比较。 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的一切。”在语文教学中,比较范围很广泛,可以比较字形,比较句式,可以比较语序,甚至比较标点符号……在小学阶段,有很多学生对形近字区别不开。比如“辨、辩、辫、瓣”,这四个字用于组词时,大部分学生都容易把前三个字弄混淆。在课堂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字的用法。“争辩”与两人对话有关,“辫子”是把头发分股编成的条状物,而“辨析”是分析、区别的意思,“花瓣”与瓜果有关。经过分析、指导,学生就能很好的区分。在《穷人》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让学生讨论,用“挺、度、顶”等词语来换“熬”好不好?学生通过比较,知道用“挺、度、顶”来换不好,因为“熬”是极度忍受的时间很长,反映了渔夫明知困难大,却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两个孤儿的善良而美好的心灵。通过细细品读比较,一个善良而坚强的渔夫形象就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1.2.3通过想象,体验课堂。 想象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也是必备的品质。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想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中心,可以让学生在更多样的课堂活动中收获惊喜与快乐,达到较好的阅读效果。比如在古诗教学中,短短的几句诗,就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学生只有通过想象,重现诗的画面,才能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中,有这样一句话:“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它的意思是又要送别远行的人启程,那茂密的野草也似乎都饱含着别情。首先让学生根据诗的意思进行情景想象,然后让学生提问:王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是第几次送他?作者是否举杯为朋友送行?作者这时会说什么话?神情、内心又是怎样的?教师再把学生的假设归纳,学生就会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离愁难消之情。

1.3激励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这里的评价指教学即时评价。教学即时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评价者对评价对象的具体表现所作的即时的表扬或批评。教师看似平常的话语,有助于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热情,为学生的不断发展提供新的空间。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更应关注的是怎样才能发挥激励性评价的真正作用?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各样的反馈信息,处理要适度、合理、及时,从而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达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高思维品质的目的。如果教师能在这个过程中及时抓住有利时机,迅速有效地处理来自学生方面的反馈信息,实施最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就会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学生从反馈信息中了解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情况,发现知识的遗漏并复习、改正,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提高阅读学习效率。譬如,当学生解答了一道疑难的时候,教师就应当及时作出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评价语言要富于变化;当学生思维受阻时,要善于启发诱导,从而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使之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当学生回答问题错了的时侯,教师也应先肯定他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然后再鼓励他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或者,一个问题,多名同学回答后,让学生自主评价,最后教师作总结性归纳补充。学生在这种广泛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学习他人、认识自我并不断改进自我。

2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学习语文既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要引导学生课外学语文、用语文。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补充。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课内是有限的,而课外却是无限的。学生课外阅读既能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成果,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外阅读比课内阅读教学更重要。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课外阅读的时间,然后对课外阅读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监督,使学生不至于盲目的阅读,走入阅读的误区。

2.1指导学生学会选择书。 书是人类知识财富的宝库,是获得知识的源泉。它供人们利用、探求、吸取。但是,读书又须选择,开卷未必有益,学生必须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才能起到相应的效果。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必读书目供学生选择(如:名家的名言,经典小说,唐诗宋词等)。此外还可以教学生通过自己看前言、看目录、翻后记和抽样阅读的方法来选择书,也可以在家长的指导下选择。

2.2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 我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作圈点,作评注,写好读书笔记。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文章的哪方面有所触动,或联想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等等,引导学生用几句话记下来,也可以摘抄优美词句,积累一些知识,供以后学习之需。

第4篇

关键词:教学技术;课堂教学;情境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基于“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小学阶段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的意识。语文的学习不仅在课堂更重要的是平时的积累,构建全面的知识体系。本文就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情景模拟的形式结合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情境的创设也要符合教学内容,考虑学生的情感和认知水平,使学生感受到完成任务的喜悦和成就感,同时达到教学目标。

一、结合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情境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老师的口授为主,很难将学生带到相应的场景和感情氛围中,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常常感到枯燥,利用多媒体的集声、视于一体图文并茂的特点,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比如,在学习《七律・》这首词时,借助多媒体以声音烘托出风、雨、惊涛拍岸的磅礴,用音乐来带动学生的情绪更加有感染力,使学生产生心灵的震撼,更好地理解了文章,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在学习神话《夸父逐日》的故事时,让学生配合视频播放中的动画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讲述,一方面对文章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现力。通过PPT展示雅鲁藏布江的迷人风貌,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意识到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了解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很好地发挥指导作用。网上有海量的知识,所以相对来说比较杂,小学生的辨识能力有限,老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推荐相关知识网站,帮助学生学会筛选信息,有效地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并组织学生对一周的学习成果进行交流沟通,刺激学生主动学习,搜获知识。

二、结合生活场景,进行情境教学

针对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注意和学生熟悉的场景相结合,与学生产生共鸣,提高接受程度。比如,在学习《火烧云》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注意观察太阳的变化,根据文章的描述思考自己看到的日落过程,以观察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体会描述的妙处。让学生学会将知识学以致用,同时注意对生活的观察,学会描述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会写景的手法。在对文章《慈母情怀》进行学习时,学生从文章中感受到了深深的母爱。现在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对孩子也是百依百顺,使得有些性格的形成不利于学生今后的成长。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想想生活中母亲对自己的付出和关爱,和自己在家中的表现,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家长感受到孩子的成长也使得家庭气氛更温馨,孩子在快乐的环境下成长。利用生活的场景,学生更能够深切体会,并将从文章中学到的知识、道理应用到生活中。

三、创设场景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老师应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小学语文课堂内容故事性较强,小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善于模仿,针对小学生的这一特征,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将故事以情景剧的形式展示出来,比如,组织学生对《渔夫的故事》进行改编。学生主动报名参加,分析各角色的特点可以让水说话,让风传达等来丰富故事的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发挥小组的力量,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合作精神,相互沟通,相互包容。在这一过程中,班级的学生之间关系更密切了,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很浓,表演结束后学生积极表达自己通过学习和看表演对各个角色的感受和明白的道理。通过这种途径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学会思考并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并通过相互的沟通学会多方面地思考问题。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法符合小学生学习的需求,教师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快乐、宽松的环境下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语文的学习重在知识的不断积累,知识面的拓宽,这就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加深自己对各种方面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不断地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作为现代的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指导者的作用,有效地利用多种教学模式将其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帮助学生实现共同进步。

第5篇

爱国主义是德育的核心,在音乐课中渗透德育,不仅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需要,也是音乐本身的需要。在我的音乐课堂中,决不是“学学唱唱”而已,而是让学生在接受音乐教育的同时,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应根据教材内容“随风潜入夜”式地渗透。

一、在歌曲教学中渗透德育

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以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演唱形式来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课堂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还要让学生在歌唱中去认识人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师应紧紧抓住音乐形象,通过歌曲的演唱,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自然的情感。

例如,在欣赏《国歌》一课时,我先指出他们在升旗仪式中演唱国歌时缺乏感情,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唱改变这种状况;然后详细地介绍了歌曲的创作背景,继而介绍聂耳和。看学生听得非常入神,我即兴讲了写这首歌的血泪史。教室里鸦雀无声,我暗暗为自己的讲述而得意。根据学生都已会唱此歌的实际,我又安排了有感情的朗诵歌词,再对歌词稍做解释。最后十分钟时,让学生尽情地高歌几遍。我想这下学生的感情一定能融进歌声中,没想到,学生除唱歌声异常响亮之外,与原来毫无改变。可我已是筋疲力尽。

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为了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使音乐课不再姓“乐”,而是在开故事会或者说是上政治课,只不过是用歌声作了个句号。音乐课的最大特点是通过音乐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这不同于空洞的说教,音乐教学中任何脱离音乐的哪怕是半分钟的说教都是失败的,而是应该将音乐中的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妙地融汇在一起,从而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用音乐的“灵魂”“流动的音符”在学生的心灵深处自然滋生真实的爱国之情。每个渗透爱国主义经验的环节都具有音乐性,为此,教师要挖掘蕴涵在教材中的爱国情感素材,让音乐自己说话,以情激情,师生在不断的聆听、哼唱、体验中不断感受,直到理解并产生共鸣,激起爱国之情。低年级的学生反感一味地说教,如果加上图片展示或国歌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录像资料,就很容易引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强烈憎恨,从而有机地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德育渗透自然会不露痕迹。

二、在表演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音乐教学中指导学生表演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断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和道德修养。例如,学习《小乌鸦爱妈妈》这一课,在启发学生表演时,我特别问道:“老乌鸦生病了,小乌鸦如何去照顾妈妈,如果你是小乌鸦,你都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你的表情、语气、动作要怎样来表现,怎样才能把爱妈妈的情感真切地表达出来。”学生到台前表演时很快就能进入角色,他们用柔和的声音、关切的眼神与“妈妈”交流,给“妈妈”盖被、量体温、端水、喂药等入情入景、情真意切。扮演小乌鸦的学生说,表演时想起了自己生病时被妈妈照顾的情景,有的说自己说的台词就是妈妈曾经说过的。我又进一步提问:“如果你们的妈妈就在这里,你最想和妈妈说些什么?”有的学生说:“妈妈,过去总觉得您照顾我是应该的,现在觉得您是爱我才照顾我。我想说,我也很爱您――妈妈。”有的学生流着眼泪说:“妈妈我想您了。”还有的学生说:“妈妈,等您像老乌鸦一样老了,我一定会像小乌鸦那样去照顾您。”从学生的表现中,不难看出他们已经从麻木地接受妈妈的爱到现在真正理解了妈妈的爱,这一变化让人感到欣慰。

三、在音乐剧教学中渗透德育

音乐剧表演要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营造民主且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如在教授音乐剧《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时,学生被这一崭新的艺术形式所吸引,平时很羞于当众表演的一位学生也跃跃欲试,要到台上展露自己。于是班里很多同学表现得很诧异,也有学生甚至嘲笑地说:“她也来表演,哈哈。”结果这个同学演老婆婆演得很好,台词简洁,语气入情,简直和平时那个胆怯的她判若两人。表演后,即刻掌声四起,这位同学挺直了胸膛走下台,脸上的得意与自信不言而喻。我立即抓住这一教育契机:“我们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我们不能因为她(他)某一点不是很好就瞧不起甚至嘲讽,这样是很不好的。刚才大家看到了,这位同学表演得非常好,让我们再一次用掌声对她的精彩表演表示祝贺!”接着我又说:“平时多鼓励、帮助那些生活或学习上有困难的人,真心实意为他们做一些事情,你的生活才会更有意义,你也会找到更多的快乐。”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心态和以前有所不同,他们多了一份平和、宽容和理解他人的感受。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剧的表演实践活动,学生会在此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在提高表演水平的同时,也锻炼了与他人和谐共处、相互合作的能力。

德育作为一种教育过程,是永恒不变的,而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其途径又是多种多样的。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充分利用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恰当地处理好教育与教学的关系,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育形式,让学生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以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目的。

第6篇

【关键词】教材资源 二次开发 策略 课例分析 整合 生活素材 绘本故事

教材的“二次开发”,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对既定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删减、调整和加工,合理选用和开发其他教学资源,从而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它以既有教材为依托,从三个维度展开:一是对教材灵活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运用;二是对其他教学资源的选择、整合和优化;三是自主地开发其他新的教学资源。教材二次开发的主要原则是要符合课标、符合教学条件;其次是要适合学生,学生要易于接受,这样,我们在教材整合与二次开发中才不会迷失方向。笔者在教学中采用的教材二次开发的主要形式有整合其他版本教材、吸纳生活素材以及甄选绘本阅读故事等。

一、整合其他版本教材,丰富教材资源的语料基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和开发教材资源。我们必须认识到:教材无论是其结构和内容都是相对稳定和静止的,由于其使用范围的广泛性和普适性,它还只能立足于学生的共同基础,满足通常教学的需要。而事实上,没有一套教材会是十全十美的,也不可能有完全适用于所有学生的教材。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从不同教材上选择合适的材料,那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以做到不同范畴的支撑。目前,江苏省已经全面启用译林新版英语教材,但是,前几年的旧版教材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也不是完全没有优点的,教师可以将其视作一个成熟的素材资源库。

【课例一】 译林新版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5 Signs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为fun time和grammar time板块。教学目标为:①复习巩固Story time;②学生能够四会掌握No littering,No eating or drinking,No smoking,No parking;③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句型:“What does it/this/that sign mean? It means...”进行信息交流;④学生能够掌握本单元的语法知识:No+v.ing,情态动词后面跟动词原形;⑤学生能够在Fun time中熟练运用句型和掌握标志的意义,并感受到学习交流的快乐。

在本课中,学生需要根据场景的变化掌握各种标志语的用法。为了让学生迅速切入主题signs, 教师采用了旧版教材六年级的public sign中的一首歌曲The signs in the park导入教学,既丰富了不同的标志语,又凸显了本课要重点掌握的句型的主结构,同时还利用对歌词的问答,锻炼和提升了学生观察和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教学片段如下(Step1: Warming up):

First,enjoy a song:The signs in the park.

T: What are they?

S: They are public signs.

T:(point to the sign)What does it mean?

S: It means “keep off the grass”,you can’t walk on the grass.

T:(point to the sign)What does it mean? 用填空式降低难度。Who can fill in the blanks? It means“No

”. It means you can’t here.

S: It means “No littering ”. It means you can’t litter here.

这样做的好处是,标准教材中的薄弱部分可以用其他版本教材来替换和扩充,有利于鼓励教师形成自主开发教材的意识。我们只有更好地去开发和组织教材,教材才会成为有利于学习者经验形成的课程资源并发挥其作用。并且,我们以课程资源的角度来开发教材资源,将会对改善小学英语课程构建指引正确的方向。

【课例二】 译林新版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 4 Where’s the bird?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是Story time,该故事中bird的出场比较突兀,缺少情境支撑,学生被机械地带着回答小鸟出现的各个场景,整个对话过程跳跃性大。原文如下:

Yang Ling: Look! A bird!

Mike: How beautiful!

Mike: Where’s the bird?

Liu Tao: It’s under your desk.

Su Hai: Now it’s behind the door!

Mike: It’s not here. Where is it?

Yang Ling: Su Hai! It’s on your chair.

Mike: It’s in my desk.

Together: It’s in the tree now.

榱送瓜怨适虑榫常我们结合沪教版牛津英语,加入了一些衔接性的辅助话语,使整个语言更加真实,沟通更为流畅。首先,我们设计了因为天气热,打开窗户,才会有小鸟飞进来这一场景,让小鸟的出场有了合理的解释;第二处,在赞美小鸟好看之前先描述了一下它黄绿相间的颜色,让赞美有了前提;另外,在每次发现小鸟之后,都补充了和小鸟友好对话的环节,这正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天性,让语言更加生动。如下:

Mike: It’s very hot. Please open the window.

Yang Ling: Look! A bird!

Su Hai: Look at the bird! It’s green and orange.

Mike: How beautiful! Where’s the bird?

Liu Tao: It’s under your desk. Hello, little bird! Nice to meet you!

Su Hai: Now it’s behind the door! Come on, little bird! Let’s play a game.

Yang Ling: Su Hai! It’s on your chair.

Su Hai: Listen! It’s singing.

Together: It’s in the tree now. It’s happy! We are happy too!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的不足,尝试通过语料的富化,展现出鲜明的语言特色,辅之以生动的肢体动作和语气渲染,为学生营造一个合情合理的情境,语料的整合能够有效辅助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又找到了顺应学生学习知识的兴奋点,把某些学生感到枯燥的知识整合成他们喜欢的文本,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二、吸纳生活素材,让教材内容融入真实体验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应该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把生活中鲜活的事实引入课堂,创设一个个真实的情境,使学生的生活经历成为课堂教学的主题,让学生觉得并非在完成教材某个内容的学习,而是在生活中完成某一件事情,其中的英语内容只不过是在完成这件事情所必须使用的语言,而且使用这些语言是自然而然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课例三】 译林新版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6 Keep our city clean第三课时,主要学习Sound time,Song time和Cartoon time板块。本节课围绕“城市环境卫生”展开教学活动。这一话题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本课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发现城市环境卫生方面的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他们增强环保意识,更加珍惜热爱城市环境。教学目标定位:①掌握Sound time句子的升调和降调;②会唱歌曲Two little black birds;③能理解Cartoon time的小故事,小组合作表演,体会故事寓意;④在前两课时的基础上,能用本单元所学句型和同学谈论自己的环保计划。

授课对象为南京某学校学生,因此教师引入南京景点图片和学校图片,分别复习两个句型What can we do to keep our city clean? What makes our school dirty and mess? 首先出示南京知名的景点照片:夫子庙、红山动物园、明孝陵、南京博物馆、玄武湖、中山陵、总统府,边出示边介绍它们的英文名称,教师请学生们思考如何做才能使我们的城市保持整洁?这些地方对于南京的学生来说都是比较熟悉的,真实资料的呈现,使学生的参与感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借此复习句子What can we do to keep our city clean? 然后用歌曲中的一句话two birds fly away,转换到学校场景,请学生观察一些表现学校杂乱场景的图片,并思考What makes our school dirty and mess? 这些都和学生的切身实际息息相关,学生表达起来有亲切感。如果是其他地域的教师遇到此类题材的时候,也可以引入自己所在家乡之景,让学生们都来为家乡的环境保护出谋划策,增强环保意识,更加珍惜、热爱城市环境。

【课例四】 译林新版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7 At weekends,教材中这一单元出现的主要是关于如何过周末的对话场景,主要句型是What do you do at weekends? I often... What do they do at weekends? They usually... What does he/she do at weekends? He/She sometimes/always...为此,教师在Pre-reading环节出示自己拍摄的大量关于周末活动的照片。有play basketball,have lessons,fly kites,read books,take photos, visit parents等,请学生通过提问老师Do you... at weekends? 来获取信息,W生在欣赏图片的同时了解了老师的周末活动有公园漫步、放风筝、野餐,帮助老师形成下列语句:I usually go to the park at weekends.I often fly a kite at weekends.Sometimes I have a picnic there,I’m happy at weekends.

大量鲜活的生活素材的引入,为导入文本学习做了语境和知识上的铺垫,也为After-reading环节的活动做了一个很好的范本,教师要求学生来介绍自己和家人的周末活动也就水到渠成了。如下:

(1)请介绍你自己的周末。

学生介绍: I’m a student. I always read books. I usually play football at weekends.Sometimes I have a picnic in the park. I have a good time at weekends.

(2)请介绍你家人的周末。

学生介绍:I have a happy family. My father often play chess on the Internet. My mother sometimes goes shopping. I usually play football at weekends. We always have a good time.

脱离实际生活的语言是不真实的,只有将语言融入生活,它才会绽放魅力,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教师应巧妙地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学会在生活情境中运用语言。新一轮的英语课程改革也着重强调了英语生活化教学,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体验,把英语课程定位在一个开放的体系上,从而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甄选绘本故事,让教学目标趋近阅读标准

在新的学科目标要求下,英语阅读对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如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以及学习能力这几个方面将会起到关键的作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中小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提出了循序渐进的要求,并规定了各级别的课外阅读量,其中二级,即义务教育六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要求是 4 万字以上。

怎样完成课标要求的阅读目标呢?除了标准教材上原有的精读语篇外,我们要引进合适的阅读材料,英语绘本无疑是比较好的选择,能让学生在最自然的环境下学习英语。

绘本一般以连环画与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呈现,插图色彩鲜艳,语言生动有趣。故事一般围绕卡通动物的生活趣事展开,而学生往往喜欢卡通形象,因此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要学会甄选合适的绘本故事,通过阅读绘本故事,将在前面几个板块中学到的新知识,综合放在一个情景里,再一次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再度体会和感知新语言的使用场景,帮助学生内化新知识点,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和初步的阅读能力。

【课例五】 译林新版英语二年级下册Unit 3 I like carrots(Period1),教学目标为能听懂、会说、会读carrots, onions, peas, like, we, all,I like carrots. Me too. No, thanks. Yes, please. We all like peas.等。学生能勇于向他人表达自己的喜好,并有礼貌地接受或拒绝他人提供的物品及帮助。

在对话学习结束之后,笔者补充了一个英语绘本Yummy Yucky,它的画面非常鲜艳,配色紧紧抓住学生的眼球。文字印刷简单,为书写体,学生看起来感觉熟悉。内容有趣、大胆,画出了学生头脑中一直想象的画面,比如尝小虫、蜡笔等。最重要的是,用地道的英语用词呈现反义词。其实yummy和yucky这两个词在英语生活中很常用,但是教科书上往往会忽略了这些日常的词。

内容如下:Spaghetti is yummy.Worms are yucky.Blueberries are yummy.Blue crayons are yucky.Soup is yummy.Soap is yucky.Sandwiches are yummy.Sand is yucky.Chocolate sauce is yummy.Hot sauce is yucky.

这个故事短小精练,语句简单,非常适合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阅读。学生学习了教材Story time板块的对话后,大都能读懂故事的基本内容。在故事中,虽然没有出现like一词,但是通过yummy间接表达了喜好,老师可请学生用“I like...”这一结构来提炼表达小主人公的喜好,既复习了食物类单词,又运用了主句型结构。可见,绘本的内容是对话教学的有益补充,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

【课例六】 译林新版英语五年级上册接触了一般现在时态,其重难点是动词的第三人称单数形式。于是,我们挑选了绘本My shadow作为补充阅读,全文的时态为一般现在时,里面的词汇follow, play, flicker, put on a show, get sleepy等都以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出现,以及句型Sometimes...等都具有比较明显的一般现在时态的标志。主要语言功能是能够用英语表达shadow的一些特点,并且能发挥想象,用句式Sometimes my shadow... When I...,my shadow...说出shadow的更多特点来,通过模仿与想象,让学生既能巩固所学语法知识,又能进一步拓展阅读视野。

正如上面例子呈现的,我们所选的绘本一定要与学生已经学的或正在学的语法互相衔接,才不至于给学生造成学习上的负担。英语绘本有别于教材,教材必须重点介绍或是复习某些目标词汇或句型,绘本则是在书中呈现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但绘本还是会围绕一个或几个语法结构展开阅读的。绘本用故事的方式呈现主要语言点,避免了单词和对话教学无情境、无意义的现象。学生在故事中通过猜测、联想等方式理解单词、句子和对话的意义,无形中形成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故事的引领下,学生在学习词汇、句型和对话的过程中真实体验到了语言的实际运用。

【课例七】 母爱是永恒的话题,绘本中关于这方面的题材非常多。例如,英语绘本The runaway bunny(《逃家小兔》),这是世界儿童绘本的经典之作,原作打动了无数妈妈的心。笔者以角色代入法为开展教学的主要方法,带领学生们开始了愉快的阅读之旅。宁静的夜晚,可爱的小兔子待在自己的洞穴里,掀开静谧画卷的第一层,笔者问学生,你觉得小兔子会离开洞穴吗?学生们想了想,不太肯定,于是笔者和学生们翻开绘本,原来小兔子要离开温暖安全的家,想去远方。又问,小兔的妈妈呢?她会让小兔离开吗?学生们思索起来,离开与不离开,似乎都有满满的可言说的理由。小兔要变成鱼儿,学生们说妈妈会成为渔夫;小兔要变成高山上的崖石,学生们说妈妈会变成登山的人;小兔还要变成……每次小兔变成各种东西想要逃走,却总逃不出妈妈的怀抱,一场爱的捉迷藏就此展开。笔者引导学生将自己代入故事,想象“我”就是这样的一只小兔,“我”就是小兔的妈妈,说出自己的话语。学生就这样将思维慢慢地延展开来,直到小兔最后成为小男孩,学生们恍然大悟原来小兔会跑入妈妈怀中。一层一层,徐徐陶之,无论小兔变成什么,都会被妈妈拥抱;无论你什么模样,都会被妈妈的爱包围着,爱的追寻永不停歇。下课后许久,学生们仍被绘本中那深深的、暖暖的爱感动着。

如上面课例所呈现的,我们所选的绘本要能拓展教材主题,现有教材中有很多语篇是能够挖掘情感因素的,但都是局限于比较浅的体会,学生们能够言说自己感悟的机会不多。而绘本恰恰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很多文章通篇满溢着情感因素。

教材二次开发的目的就是要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即以最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使n堂教学取得尽可能好的效果。所以,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我们要将教材看成是一个充满变化的学习资源,要根据学生能力、教学目标的不同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调整与取舍,以教材为基础,辅之以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兴趣的课外语言材料,从多方面、多渠道拓宽教材资源,将其整合与加工,做到既走进教材又大胆地超越教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程晓堂,刘兆义.小学英语[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俞红珍.教材的“二次开发”:涵义与本质[J].课程・教材・教法[J],2005(12).

[4]俞红珍.让学生成为教材“二次开发”的参与者[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9).

第7篇

【关键词】原生态;阅读;基本原则;途径

正文:

“原生态”即物质的初始形态。学生生命的“原生态”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需求、探索精神及表达欲望的本来面目,它是学生生命创造力的自由释放。给孩子一个无拘无束的阅读环境,让孩子以无忧无虑的阅读心情,无欲无求的阅读心态,进入无我无他的阅读境界,此之谓原生态阅读。原生态阅读强调的是阅读环境的原生态。即维持阅读意义的原汁原味;保证阅读主体的自由自主;力求阅读客体的有声有色;提倡阅读方式的多姿多彩。“原生态阅读”实在是当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是打通语文中、高考阅读“瓶颈”的一条有利措施、有效途径。

(一)独立阅读,维持阅读意义的原汁原味。

“独立阅读”,就是阅读者不经过任何人、任何资料的点拨提示,就能将某一文本读“懂”:知道文本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甚至还有“如果我写……”这样的阅读后的反思或冲动。这样的阅读能力对于常人来说,或许要求高了些,但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在中学阶段基本练就这样的阅读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独立、高效地阅读文本,尽量多地获取文本信息并能解析、评价有关文本问题的能力。这是问题的核心所在。

1、激趣。以名家的阅读经验、成功经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古今中外发愤读书而成才的名人数不胜数,古人更是道出了读书的好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师经常性地向学生灌输多读书能使人受益终生的观点,使他们明白多读书、读好书的作用。

2、延伸。立足课堂文本阅读,引导学生向课外阅读延伸,教授《荷塘月色》一课时,在落实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这一目标后,让学生课后对比阅读颜元叔的《荷塘风起》、季羡林的《清塘荷韵》,比较同是写荷花的三篇文章在写景上的不同之处;教授《荷花淀》时,带领学生从中国古代所崇尚的“天人合一”“适中和谐”的传统文化的角度解读文本,激发了学生阅读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文学作品的兴趣。教授像《林黛玉进贾府》这样节选自名著的文章,注意设置能吸引学生课下阅读全篇的环节。

3、互动。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互动,比如师生共读一部优秀作品,然后交流各自的心得体会,或学生自选优秀作品,利用阅读课的交流时间推荐给大家,或在课前三分钟演讲时交流精美语句等,这种交流,不仅反馈了读书的情况,也提高了学生选择、归纳、概括、组织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独特的见解和体验予以肯定和鼓励,从而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了这个动力,学生才会挤时间读,有滋有昧地读,从中汲取知识,吸取有益于人生的养料。

(二)自主阅读,保证阅读主体的自由自主。

自主性阅读是相对于被动阅读、机械阅读、他主阅读而言的,是指在阅读教学中以学生为主的主动构建为特征的高品质的有效阅读。自主性阅读需要老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帮助学生把需求转化为明确可行的目标,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和强烈兴趣,密切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的思考方式和学习策略,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进行学习效果评估的过程中注意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并帮助学生树立搞好学习的信心。

(1)创设良好氛围,激励自主学习

首先,创设自学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在学生自学前,教师应教绐自学的程序与方法,采用一读(将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脉络,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二思(看一看“预习提示”,读一读课后思考题,明确新课要学什么),三写(即认真读课文,深入思考,在文中圈圈画画,记下疑难,写下感受),四用(即使用工具书,迁移旧知识,初步解决一些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自学时有法可循,明白如何入手,懂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由教到学有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缺少的,老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

其次,激发自学动机。动机是内驱力,自主学习需要一种内在激励的力量。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索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这种内驱力就能把学生内部的精神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有效持久地投入探索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烈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产生对新知识的需要和渴求,并在兴趣的激励下形成探索动机。

第三、营造民主氛围。教师要转变角色,努力营造出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生说生评,生说师评、师说生评等形式,让学生自己获得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走向成功,体验到成就感;适当组织学习竞赛,开展合作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使学生愿学、乐学。教学民主氛围的营造,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①主动汇报,交流学习。②互相讨论,及时评价。③大胆发问,鼓励创新。

(2)提供自主形式,关注自主过程

学习不是结果而是一种过程。布鲁纳说:“学习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是提供自主学习的最佳形式。优化教学过程的根本要素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参与的内涵十分丰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放手,更多地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他们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参与观察、思考、讨论、实验。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要做到七个“让”:即课文让学生自学,字词让学生自己掌握,段意让学生概括,问题让学生发现,方法让学生寻找,重点让学生思索,难点让学生突破,真正让学生参与每节课的全过程。参与要多样化,如质疑问难是一种创新精神的反映,是学生思维参与的标志。学生能提出问题,那怕千奇百怪、荒诞离奇,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了思维活动,教师就要悉心引导,让学生思维的火花最终成为知识学习和创新的火种。

关注自主学习的过程,其最佳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学是核心,导是关键,评是学生求知的催化剂。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课堂提问的梳理精当,而且体现在处理反馈信息的应变能力上。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反馈的重要途径,它的作用并不仅限于让学生了解自己与目标要求的距离,还应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习的自信心,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

学习者不会思考,不掌握学习的方法,单靠死记硬背来获得知识,必然失去求知的兴趣。因此,教师教学过程中“引”要得当,“放”要得法,给足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人自为学”。放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敢问、善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辩驳别人,发表相反意见。在课堂互动中交换思考所得,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答案,真正体验探究的乐趣。另外,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尽量多地动手操作。俗话说:“眼过千道,不如手做一遍”。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也就是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发展的过程。

(三)个性阅读,力求阅读客体的有声有色。

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个性化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个体调动全部的心智和情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从而对作品产生见仁见智的个性化理解的教学方法。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尊重阅读主体的自主性,倡导阅读实践的探究性,承认阅读结果的差异性。那么,如何构建适合自己的个性化阅读呢?

从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来看,个性化阅读教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个性化阅读应体现阅读主体的自主性;(2)个性化阅读应体现阅读实践的探究性;(3)性化阅读应关注阅读过程的调控性。据此,个性化阅读的教学策略大体可以分为:

1、引导批注阅读。批注阅读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语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文字加以标记。

2、强化“阅读反思”。阅读过程的自我把握、反思和调控,是学生形成阅读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强化“阅读反思”,在自我反思、调控中,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改进学习行为。一般地说,实现阅读的反思和调控有三个途径:一是学生自我思考;二是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三是教师的点拨和调节。

3、注重延时评价。因为新颖、独特、有创意的见解常常会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顿悟”和“灵感”,所以运用延时评价,能让更多的同学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产生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灵感,使个思维和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倘若过早地对一个可能有着多种答案的问题给予终结性的评价,势必会扼杀其他学生创新与发散思维的火花。

(四)多元阅读,提倡阅读方式的多姿多彩。

阅读在发展,阅读的形式也应是多种多样的。天文学家阅读一张不复存在的星星图;动物学家阅读森林中动物的臭迹;夏威夷渔夫将手插入海中以阅读海流;美食家用舌头阅读酸甜苦辣。这一切阅读都和书本的读者共享辨读与翻译符号的技巧。阅读在发展,它是一种潮流,它是一种趋势。我们身体的每一个器官与外界的接触,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广义的阅读。

1、多元化的朗读方式促进学生阅读。教师可以让学生初读感受语言,再读品味语言,三读领悟内涵,四读高效运用,让课堂充满朗朗的阅读情味,让阅读给学生学习语文的生命力和感受力。

朗读多了就会促进理解,教师要重视阅读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读书很重要,不仅积累知识,习得语感,更重要的是阅读还能教会我们驾御文字。通过诵读感知文章,打开学习语言的窗口,增加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朗读要重视理解的直觉性,敏锐地识别语言的内涵和情味好坏。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能体味到知识与技能,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并激发出学习兴趣。在朗读的亲切体会中,学生就能够讲内容和理法化为自己的东西。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章的内涵,体会到韵味,感受到美感。语言的味道在朗读中受到第一感染,熏陶,语言的魅力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实现内化,学得真知。

2、粗读浏览、精读研究、快读和慢读共同进步。如果我们在阅读中将精读和慢读结合起来,就能撷取丰硕的果实,实现阅读能力的最优化提升。

略读史针对快速浏览信息而言的,是书目、标题、文章内容、有用信息的筛选,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筛选信息。精读则是针对重要信息而言的,对精词、好句、好段的揣摩,欣赏,实现语言精髓的有效汲取和提升。在略读和精读的交替中,学生可以增加阅读的质量,提升阅读的效率,提高阅读的能力。

3、制作阅读笔记,凝聚知识宝库。阅读讲究眼到、手到、口到、心到,读书做笔记,会使阅读效果提高,做笔记在阅读积累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教师要教育学生制作好阅读笔记,重视下面的制作方法:

(1)卡片式笔记,这样归类整理、管理使用能记录经典的语段,帮助收藏重要的阅读资料。

(2)摘评式笔记,在摘抄的过程中发表对人和事情的看法和观点,讲解理由,这样能够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剪贴式笔记,摘抄相对比较费时间,通过剪贴可以实现更好效率的提高,在剪贴过程中分类别整理,例如祖国风情,历史长河,科技博览,动物世界,音乐无限,名人故事等。

第8篇

关键词: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失范;培养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应遵循和践行的行为规范和思想品德的总和。与其他职业相比,具有示范性强、自觉性高、影响广等特点,这也是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的特殊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教育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并没有因物质生活的改善而显著提高,相反,一系列道德问题逐渐显现。青年教师处于年龄的黄金阶段,身体强健,思想活跃,知识面广,创造能力强,是教育界的中坚力量,在整个教师队伍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新时期如何加强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提升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就成为教师队伍职业道德水平建设的重要方面。

一、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和信息日益多元化,教师队伍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其中,师德教育引导的滞后性,导致部分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出现偏差,主要表现如下:

(一)部分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意识薄弱。教师职业道德意识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指教师对教育劳动中客观存在的道德规范的反映与认识,包括职业道德观念的形成、职业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和职业道德实践动力的内化等。教师职业道德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过程,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形成道德观念,并通过自身道德行为的具体实践培养道德判断能力,直至把这些感性认识内化成自己的道德意识,并在日常的教育当中不自觉地表现出来。当下,一部分青年教师缺乏对职业道德的认识,职业道德意识淡薄。他们不热爱工作,对工作有倦怠感,课堂上不关心学生的主体地位,照本宣科,敷衍了事,课后不积极进行教学反思,一心只想赚钱谋利。大学生正处在社会道德形成的关键期,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青年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关系到能否区分真正道德上的善恶美丑,能否对道德行为作出正确评价,否则,就难以正确引导学生的道德认知,进而改变学生错误的道德观念[1]。因此,强化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意识,就需要进一步内化职业道德认识,提高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从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榜样。

(二)部分青年教师职业责任感薄弱。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教师从业者应该对这一职业的责任意识、责任情感和责任信念有清晰的认识,并逐渐使教师责任感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与行为方式。对教师而言,责任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有了责任心才能把自己的生命与别人的生命联系起来,有了责任心才能拥有不断进步的动力,才能拥有勤奋工作的热情,才能有务实创新的工作态度。然而,青年教师责任意识薄弱的现象比比皆是:有些青年教师下了课就迅速离开教室,根本没有责任意识,不去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寻求更适合学生的授课内容、授课方法;有些青年教师在课余时间办补习班,正常的课堂却草草了事,讲一些简单易懂的知识,稍难的知识放到自己办的补习班上讲,这就造成班里学生必须报名参加补习班,不报补习班学习就跟不上的怪现象;还有的青年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做生意,一心盘算着怎么赢利,上课则有口无心、照本宣科,甚至直接念讲稿。

(三)部分青年教师合作意识淡薄。青年教师大部分为80后,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他们比较缺乏合作意识。但是,教育教学活动不是一个人的事业,它需要教师团队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才能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树立“谦虚谨慎、团结合作”的育人意识,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尊重,有意识地维护教师群体的威信,特别是在学生中的威信。当前有一些青年教师合作意识淡薄,工作中只考虑个人得失,不关心集体,不主动维护班级和学校荣誉。殊不知,教育教学活动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教师要在具体的活动中寻找合作对象,努力培养分工合作的习惯,提高自己的协作能力,促进整个教师团队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部分青年教师奉献意识淡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并在一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身体力行,为教育事业奉献出毕生精力。教师的奉献精神可以理解为一种信念、态度、决心和行动,为了学生的利益,把所有的精力奉献给学生。奉献精神是教师职业道德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当代教师劳动的本质特征。然而,当前部分青年教师的奉献精神薄弱,他们只把教育教学活动作为自己谋生的手段,时时刻刻想到的是个人的蝇头小利。教育本来就是一条清苦的路,我们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在平凡的工作中升华灵魂,实现自我价值。

二、青年教师道德人格水平下滑的原因

(一)受西方不良思想的影响。绝大部分青年教师为80后,他们成长在国家实施改革开放的特殊时期,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打开了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大门,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条件得以改善,另一方面,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给我们的思想文化带来新的挑战。尽管我们党和政府以鲜明的态度和有效的策略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但在局部范围内,这种思想仍然对我们教师的道德状况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如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和行为在一些青年教师身上表现得较为突出,严重的破坏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2]。

(二)个人物欲主义的膨胀。“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个人利益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极端个人物欲的膨胀。部分青年教师把金钱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在他们看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利益关系,于是,为了追逐个人利益做出不道德或者不理智的举动。诚然,部分青年教师个人物欲的膨胀与教师工资长期较低有关,但教育教学管理方式方法不当也是部分青年教师错误认识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一些学校的管理者长期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依据,对教师进行金钱奖励,这种奖励手段“实际上是在引导教师将自己的工作价值取向向着纯商品化的价值取向转化”[4]。正如这样一个小故事,一富翁被困洪水之中,眼看就要被洪水卷走,一渔夫前去营救。在富翁的加价声中,渔夫的船速不快反慢,富翁最终葬送在湍急的洪水中。

(三)教师队伍思想道德建设放松。道德建设力度不够,这是造成我国部分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因素之一。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队伍得以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如果不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会对我国思想道德建设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四)教育管理制度不完善。我国的教育管理制度在某些方面稍显滞后,这也是当下部分青年教师职业道德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教育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强制力无从体现,直接导致了对教师的行为缺乏约束力,加上依靠社会舆论的导向问题和传统道德思想的逐渐消失,所以部分青年教师出现职业道德失范的现象。因此,教师职业道德的实现不仅需要道德规范的力量,更需要职业规章制度强有力的保障。

三、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的塑造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自身品德修养的内在要求,是教师健全人格的体现,也是青年教师成长的重要支撑之一。因此,作为青年教师,要特别重视职业道德的培养,要特别重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要具备学高身正的职业道德和教书育人的强烈的社会使命感[5]。

(一)加强制度保障和监督。教师职业道德的塑造必须要有各方面制度的保障和监督。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制度完善,培养和提高教师道德素质才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纪可纲。1.完善教师职业道德塑造的激励制度。目前,教师激励制度存在手段单一的弊端,主要采用物质激励,忽视了精神激励。教师不仅仅对物质有所求,还有更多精神层面的需求希望得到满足。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家、政府、学校要积极地完善各种激励制度,通过目标激励、榜样激励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同时培养教师的自我激励意识,以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2.健全教育评价制度和学生评教制度。教育教学活动是一项既复杂又漫长的工程,只重视学生考试分数和学校升学率最终会导致教育功利化倾向日益严重。国家应改革目前单一、机械的教育评价制度,这样才能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师道德观念,培养高尚的道德人格[6]。另外,学生评教评学活动也是教育评价机制中重要的一部分,这就需要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健全学生评教评学的制度,通过学生意见间接提高教师道德修养。3.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价标准。随着教育事业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师有没有职业道德,教师师德的高低已经不单是一个德行问题,其中还包含着相当的法制成分。我们在教师道德建设中制定相关的考核和评价标准,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有效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学校可以成立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工作小组,负责教师职业道德的检查评估和组织落实工作,还可以在校园网上建立监督信箱,鼓励学生对教师的师德表现进行监督,督促教师完善道德修养,对情节严重并造成恶劣影响的教师进行相应的惩处。

(二)注重信息媒体对教师职业道德塑造的导向作用。随着信息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热点话题日渐引起社会的关注,大众对各类社会事件愈发敏感。尤其在教育界,每个令人寒心的道德失范事件的曝光都会引起社会各界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质疑。“舆论导向正确,人心凝聚,精神振奋;舆论导向失误,后果严重。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引导舆论,至关重要”[7]。大众传媒对教师道德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教师道德建设的成败,管理部门应加强规范社会舆论和对信息媒介的正确导向,加强宣传主旋律,注意正面信息的引导,这对建设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有着方向性的作用。因此,教育部门应当建立有针对性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信息媒体的导向作用,创新活动载体,坚持不懈地进行教师道德人格塑造活动,树立师德典范,营造重先学优的氛围。

(三)继承和发扬优良的师德传统。我国是文化积淀深厚的文明古国之一,在几千年的文化教育传承中凝结出了璀璨生辉的师德传统,在这些优秀品质的引领下,民族文化薪火相传、欣欣向荣。孔子所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也是强调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强调了“德”的重要性。类似案例不胜枚举,利用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这些丰厚的思想理论资源,加强对青年教师的传统道德教育,也是培养青年教师道德人格的重要途径之一[8]。

(四)关注青年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由于职业的特殊性,青年教师很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不健康的心理有可能成为滋生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土壤。一名教师的心理如果出现问题,就会扭曲正确的道德精神价值,对学生造成重大的不良影响[9],作为教师,应当性格和善、积极向上、平等公义,对学生时时刻刻产生良好影响,对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起到榜样作用。反之,一些教师的消沉自卑、喜怒无常、郁闷焦躁等负性心理特征则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为此,教学管理部门应当留意教师的心理变化,及时排除心理上暂时出现问题的教师心中的疑虑,出现心理问题的工作者也应当及时进行自我反思觉悟,或者积极请求外界的帮助。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影响学校教育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教育的力量源于教师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对学生人格塑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知识的传授。

参考文献:

[1]王帅.“80后”中小学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2]杜光强.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路径厘析[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13,(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涂兵,余志伦.教理不当是教师不良物欲的重要成因[J].教师教育研究,2014,(5).

[5]曾艳.论教师的道德人格及其塑造[J].怀化学院学报,2003,(6).

[6]孙杰远.当代教师道德养成特征与发展策略[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5).

[7]邢贲思.科学发展观读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8]何承荣.经济全球化对教师道德人格的冲击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