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20: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趣味数学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培养优良的数学思维习惯
从现在正在使用的小学数学教材教辅可以看出,趣味性强、思维性强的奥数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分支,可以起到辅助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作用。如速算与巧算、找规律、归一归等趣味性奥数题,对这些趣味题的解答,需要学生整体全面的洞察力、敏锐的直觉和独创性的构思。通过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培育学生优良的数学学习习惯。
2.培养优良的数学学习品质
趣味性的奥数题更多的是“弯弯绕”,在未了解题意、题干,没找准解题思路时,往往无从下手,但通过教师的指点辅导,往往是“一点即透”“一学就通”。这样的趣味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的积极探索解法,在探索解法的过程中,切实增强学习品质,为更好地学好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3.培养优良的数学审美观
数学是有美感的,在许多的趣味性奥数题目中可以出现很多的解题技巧和解题思路。特别是对一些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较为聪明的学生来说,这些趣味性的题目就是一种考验,就是一种乐趣,可给予学生在诗歌、音乐、绘画之外的审美感受。
二、注重趣味切入,多途径引导,以趣诱人推进趣味数学教学
1.问题切入法
大凡是教学,时间长了就会枯燥,就会乏味。教学趣味数学就要考虑从多方面入手,以长时间地吸引学生,避免学生在课堂上走神。教学可以从问题切入,如一些城区里的孩子可能没见过农村养的鸡、兔等家禽,可以启发性地提问,“有没有小朋友没见过鸡和兔呀?”“鸡和兔长什么样子呀?”“你们知道鸡、兔都长了几只脚呀?”慢慢可以引出“鸡兔同笼”的趣味性奥数题,这样学生的学习劲头就高了,学习起来自然就更容易一些,掌握得也就更快一些了,记忆也比较深刻。
2.故事切入法
在课堂中,可以适当地穿插一些趣味性的数学故事,如曹冲称象、高斯算数等,如课堂上以提问学生的方式进行:“大家知道高斯是谁吗,谁能告诉老师呢?”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知道了高斯是著名的数学家,知道了高斯的“1+2+3+4+…+99+100=5050”的故事,这时,再适时引出题目,大家算一算“1+2+3+…+1999=?”通过教师指导分析,引导大家判断题目中的各个加数是否构成了等差数列。得出:这串加数1,2,3,…,1999是等差数列,首项是1,末项是1999,共有1999个数。由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可得原式=(1+1999)×1999÷2=1999000,从而推出高斯的巧算方法,得到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和=(首项+末项)×项数÷2。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境切入法
情境切入法主要是可以通过多媒体、课堂游戏来进行教学。如教学“数字迷”时,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些写有1、2、3、4、5、6、7、8、9的数字卡片,把1~9这九个数字填到九个方框里,组成三个等式,让每个学生都将卡片填写进去,多试多验算,同学之间还可以分成多个小组,可以相互交流,看谁算得最快。如果从加法与减法两个算式入手,那么就会出现多种情形。如果从乘法算式入手,那么只有下面两种可能:3×2=6或4×2=8,所以应当从乘法算式入手。因为在加法算式+=中,等号两边的数相等,所以加法算式中的三个内的三个数的和是偶数;而减法算式-=可以变形为加法算式=+,所以减法算式中的三个内的三个数的和也是偶数。于是可知,原题加减法算式中的六个数的和应该是偶数。若乘法算式是2×4=8,则剩下的六个数1,3,5,6,7,9的和是奇数,不合题意;若乘法算式是2×3=6,则剩下的六个数1,4,5,7,8,9可分为两组:4+5=9,8-7=1(或8-1=7);1+7=8,9-5=4(或9-4=5)。最后得出正确的答案是:7+1=8,9-4=5(其中1和7,4和5,2和3可以对调),2×3=6与4+5=9,8-7=1(其中4和5,7和1,2和3可以对调),2×3=6。
这样教学可以有效地烘托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趣味性奥数的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感觉到趣味奥数的奥妙。
三、注重课堂铺垫,差异化辅导,以趣育人推进趣味数学教学
1.去繁从简
数学的教育是简练的,是点拨式、直接性的,在趣味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拖泥带水、拖拖拉拉。在教学思想上,要讲究科学指导,在搞清题意、题干、思路等方面,做到重点突出,结合学生年级、特点、习惯,针对性要强;在教学中,要尽量删除繁文缛节,多采用剥除法,层层剔除题中多余的“旁门左道”,尽量直奔主题,减少歧义;在教学课后总结时,要尽量运用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直白语言对题目或题型进行总结,让学生迅速明白,避免走弯路。
2.趣味语言
趣味数学的教学重在趣味中学,在乐趣中领会趣味数学的魅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趣味些语言,避免枯燥无味,这就需要教师多做课前准备,平时多注意收集一些生活或学习中的趣味知识,教学中适当地穿插运用,通过这些趣味知识,让学生们学得快乐、提高兴趣,从而让趣味数学充满吸引力。
3.个别辅导
不可否认,学生是有差异性的,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解题思路,有的入门快,接受能力强;有的理解慢,思路差,接受能力差一些。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差别化教育,对接受慢一些的学生,可以循序渐进,慢慢引导,从简入难:对接受快的尖子生,可以单独辅导,注意多用概括性语言,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对不同题型的多种思路进行拓展性补充,好让学生不断提高。
上学时,数学老师跟我们讲过一道趣味数学题∶
一个人有19头牛,留下遗言要把牛分给三个儿子,给大儿子1/2,二儿子1/4,小儿子1/5。
可是十九头牛这么分,就要把牛全部杀掉才能达到父亲的心愿。有一个好心的邻居有一头牛,他借出这头牛给三个儿子分,于是每个儿子都得到父亲愿他得到的比例,分完之后,邻居也取回他的一头牛。
当时我幼小的脑袋觉得这实在太奇妙了,不断在算为什么邻居没有损失,而三个儿子也得到了活生生的牛。是哪一个儿子损失了呢?我弄不懂。
今天当然懂了。
今天更懂得这样做的结果,分完之后,不但没有一个儿子有损失,相反,他们每一个都获得了更多。由分别得到9.5、4.75、3.8头,变成得到10、5、4头。
现在这道题对我已不只是趣味数学题,它更是一道趣味人生题∶怎样可以贡献个人的力量,让事情得以圆满顺利地解决。帮完别人,自己却没有任何损失。能够做到这样,多有意思!
我想起这个故事,是因为朋友做一件工作,但用了很长时间仍然未解决,如果这样下去,将完成无期,且前功尽废。我想如果我付点钱请别人做完这个工作,之后请朋友从他应有的收入里还给我,既可玉成其事,我也不见得有多大损失。
我没有邻居的巧脑袋,我从故事里学到的,不是数学技巧,而是一种心态。
一、初中数学课外读物的选择类型
(一)数学课本辅助教材的阅读
通过阅读如《教材完全解读》、各种类型的练习册等这些材料,可以巩固一下课堂上所学的内容,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一类读物还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不同层次的迁移。
(二)数学史料的阅读
通过阅读如《中学数学史词典》、《数学简史》、《数学家的故事》等数学史和数学家传记类的数学读物,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眼界。此类型的读物还能够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古代在相关领域的发展概况以及一些概念、性质,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数学科普类读物的阅读
通过阅读如现代科普作家谈祥柏教授在《趣味数学丛书》中发表的《好玩的数学》;李毓佩教授所写的《有理数无理数之战》、《爱克斯探长》等数学科普读物,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科普读物把知识渗透在富有趣味和新奇的游戏之中,让学生摆脱单一枯燥的数学公式,在文学的艺术氛围和科学的理性氛围间愉悦的接受数学严谨思维的的训练。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一些数学知识,了解了数学的发生、发展、应用,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有很大的帮助。
(四)数学报刊、杂志等的阅读
通过对数学杂志、绘本等的阅读,学生不仅开阔了视野,更了解了学术前沿的研究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它已经慢慢包围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可以说,我们在不间断地和这些信息打着交道,从日常的天气查询到个人的投资理财,从新房的装修到户外的旅游等等。这类读物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自己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为他们传达着关于数学的信息,这是他们要学会感受的。
二、初中数学课外读物的指导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1.增设数学阅读专用区域
学校图书馆应坚持工作日全天开放,并配备专职管理教师,还应为学生提供环境优雅,设施完善的阅览室,并在阅览室中设立专门的数学课外阅读区,提供相关图书资料供学生使用,充实他们在数学方面的信息量,为学生的学习节约时间,提供保障。
2.设立班级阅读区
学生有很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为了让他们利用好这些时间在班级建立一片儿阅读区供学生阅读。在阅读区要放置一些数学课外读物,还要定时一些阅读数学读物的小方法。阅读区的设立,不仅保证了学生的数学阅读时间,还提高了?读效率。
(二)搭建广阔的阅读平台
每隔一周开展一次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所看到的一些数学故事、数学家的生平事迹以及一些趣味地数学题。如:让他们参与搜集数学家的故事、趣题等并整理成册,在数学活动课上每个人讲一个数学家的故事,最后进行交流;开展数学手抄报、数学日记以及数学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发表数学阅读的体会及感想;在同学之间,开展图书漂流活动,更好地发挥现有资源,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总之,搭建好课外阅读平台,可以助推数学教学,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收获更多有益的的知识。
(三)肯定学生的阅读行为
能够得到他人的充分肯定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所以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行为进行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家长可通过精神激励,比如赞许的目光,亲切的微笑,或是亲切的与之交流等。教师也可通过精神鼓励,把他阅读的书推荐给大家等;也可通过活动来激励,比如定期开展趣味数学故事演讲比赛,制作数学小报等,通过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爱上数学课外阅读。
1 充分利用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穿插相关的历史故事,数学背景知识等,定能激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数学活动课《数学游戏中的取胜策略》中,首先用我国古代运用对策论思想解决问题的一个范例《田忌赛马》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有效的策略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结果。然后设置悬念:“聪明的同学,你们能不能从中受到启发,找到一种只赢不输的游戏策略呢?”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极大的调动起来。然后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分组进行轮流拿卡片、轮流报数等游戏,(结果有的同学胜多输少,有的同学却屡战屡败。)出于一种强烈的取胜动机,学生努力探究着取胜的策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却又紧张,教师真正成了一个组织者与合作者。学生在动态的过程中感悟规律,从而在这些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学会思考。这节课,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让我们感悟了数学更为深沉的文化力量,数学原来可以超越知识本身,找寻到更为丰富,也更为动人的内涵。
2 搜集数学家故事,感受数学家的科学精神
在数学趣味活动课之前,让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查找古今中外数学家的童年故事及他们严谨治学、勇攀科学高峰的事迹,然后利用数学趣味活动课进行交流或者进行故事比赛。现在的小学生,收集信息的渠道特别多,因此故事的内容也相当丰富。通过故事比赛,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多种能力,更值得肯定的是让他们获得了一种精神动力。例如当学生听说八岁的高斯发现了数学定理时,跃跃欲试;当学生知道著名数学家欧拉在双目失明以后,也没有停止对数学的研究,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时,激动不已;当一些成绩中等的学生了解到欧拉在孩提时代一点也不讨老师的喜欢,他是一个被学校除了名的小学生,后来经过努力却成为了著名数学家的故事后,信心倍增……
3 探访历史名题,领略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
近代世界上有三大数学难题,即费尔马定理、哥德巴赫猜想、四色问题。在数学趣味活动课上,根据学生掌握数学的程度,我们向学生介绍的历史名题还有中外数学家解决“幻方”的不同策略、欧拉及“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哥德巴赫猜想”、孙子巧解“鸡兔同笼”等等。这些数学历史名题,因其精妙的解题思想与策略,展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启迪着他们的心智,激荡着他们的心灵。
4 密切联系生活,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
如果学生善于用数学的眼光、方法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就能把生产、生活中的某些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用数学方法来处理和解决,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这种习惯,它将使我们的学生终生受益。
在六年级学生学完“百分数”之后,我发现了这样一道题很有意思,于是利用一节数学趣味活动课组织学生进行了讨论:小亮的爸爸想买一台手机,下面是他从商场了解到的情况:
请你给小亮的爸爸出出主意,购买哪种手机比较好,说说你的理由。同学们在经过一番计算、思考与分析之后,得出了三种不同的见解,争论异常激烈,相持不下,急切地等待我的评价。我笑而不答,让持三种意见的同学分别派代表说出自己的理由。甲方:应该选择第C型,理由是它的返修率最低;乙方:应该选择A型,理由是它的价格最便宜,返修率也不是很高;丙方:应该选择B型,虽然它的价格高,返修率也不低,但从它购买的人数最多来看,它肯定有非常吸引人的地方,例如性能多,或者款式新等等,要不怎么会有那么多人买它呢?说得多好啊,这不正是我们期待的境界吗?当我宣布三种结果全对时,学生乐开了花。
5 让学生感受数学美
在趣味数学活动课中,我们要尽可能地搜集足以展现数学美的素材,以数学学科本身特有的魅力去吸引学生,例如生活中的对称美;人体中的黄金分割;诗词中的数字美;数学公式的简洁美……让学生在感受数学美、欣赏数学美、再现数学美的同时,产生创造数学美的冲动和欲望。下面来欣赏同学们搜集到的关于“数字美”的部分内容:
数字,在人们生活中广泛应用;数字,创造了许多如诗如画的篇章。数字本身有深刻的美的内容,数字和一些美好事物联系在一起,会给人以美的享受。如十个数字:一元复始、一帆风顺;双喜临门、二度梅开;三阳开泰、三思而行;四通八通、四海为家;五世其昌、五官端正;六根清净、六艺、六韬、六合、六极;七情六欲、七曜、七略;八面玲珑、八面威风、八仙、八卦;九霄云外、九转金丹;十全十美。
【关键词】 小学数学;高效教学;方法;动作;趣味;探索
低年级数学教学之难不在于数学内容本身,而在于如何让数学和儿童的认知特点、身心发展规律契合,让儿童用他们所喜欢、所擅长的方式学习数学. 这就要求我们低年级数学教师要不断探索数学与儿童的有机结合,寻找到儿童真正喜欢的数学形态,让数学走进儿童的心中.
一、低年级儿童喜欢“动作数学”
好动是低年级儿童的天性. 因为低年级儿童还是处于由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发展的阶段. 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顺应儿童的天性,利用儿童的好动天性特点进行教学,有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认识方向”时,我班有几个孩子在回答“学校在超市的( )面”等类似问题时,总是把方向说反了,起初我以为孩子错在找不到“参照物”,于是我就教给他们解答方法:想学校在超市的哪面,也就是想超市的哪面是学校,或者说,从超市走,走向哪个方向就是学校了. 尽管我认为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可他们还是做不对. 一次,我在课堂上问总是做正确的那些孩子:做这道题目的时候,你们是怎么办的?有一个女孩伸出小手,一比画就出来了. 原来题目问在谁的哪面,她就把手放在那个位置上,然后用食指指向另一个地方,是什么方向,就写什么方向,既简洁又清楚. 这个孩子就是在用肢体动作学习数学,效果很好.
再如,我在教学“时、分、秒”时,分别安排了时间为1小时的陪爸爸妈妈饭后散步走,时间为1分钟的跳绳、踢毽、拍皮球比赛以及50米、100米短跑比赛等体育运动性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运动中体验“时、分、秒”时间的长短. 在教学“认识方向”时,我给学生上了一节专门的旋转体育活动课,把学生带到操场上,把体育课上训练学生“向左转、向右转、向后转”改成“向东转、向南转、向西转、向北转”,把“跑步走”改成“向东跑、向南跑、向西跑、向北跑”,让学生根据我的口令进行旋转练习和跑步练习,并说出此时前面是什么方向,后面是什么方向,左边是什么方向,右边是什么方向.
二、低年级儿童喜欢“趣味数学”
儿童数学是一种“趣味数学”.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教授两次亲笔题词“数学好玩”,可以说是对数学趣味性淋漓尽致而深入浅出地诠释,浓缩了数学大师对数学的深刻理解. “趣味”不仅指向于数学的外在表现形式,融入儿童生活,和儿童喜爱的游戏、竞赛、童话巧妙结合,更指向于数学的内在品质,指向于数学自身的神奇美妙、独特意趣和文化魅力. 儿童数学,要让儿童由外而内地感受到数学真的“好玩”,不仅要和儿童的生活融合,和儿童的情趣契合,让童话、游戏、竞赛走进儿童的数学生活,更要让儿童与数学本质相遇,让数学像一盏指路明灯,引领他们走进这个神奇而美丽的殿堂,对数学进行一番哲学拷问,让儿童与数学问题相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让儿童与数学文化相遇,对数学进行一番“历史”的追问.
例如,我在教学“认识乘法”时,用猴子上山摘桃子的故事进行串联,声情并茂、图文并茂地出示猴子上山摘桃子,1只猴子摘了5个桃子,3只猴子摘了几个桃子?学生看图很快用加法计算出来:5 + 5 + 5 = 15(只);又来了4只猴子,现在7只猴子摘了多少个桃子?一些学生也勉强能用加法计算出来:5 + 5 + 5 + 5 + 5 + 5 + 5 = 35(只);现在又来了61只猴子,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有的学生终于喊了起来:“这样算下去,哪天能算完?我们的本子都不够写算式了. ”我微微一笑,说:“老师也是这么想的,我们的前人也曾遇到过同样的问题、同样的困惑. 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终于想出了一个奇妙的方法:用乘法来表示和计算,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学生一下子感到乘法原来有这么大的神奇作用.
三、低年级儿童喜欢“探索数学”
儿童是天生的探索者、发现者. 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从一出生,他们便用探究的方式来认识这个世界,进行创造性活动,满足其精神需要. 低年级学生更是对新奇的事物感兴趣,这有利于他们学习新知识,探索新领域,发现新事物,总结新规律,走向发明创新之路.
例如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后,教师开展了我问你答的游戏:文具盒里有10支铅笔,小芳拿走了一些,还剩下3支,谁知道小芳拿走了几支?小芳从书包里拿走了5本书,书包里还有4本书,谁知道书包里一共有几本书呢?之后,在巩固练习时,巧设“超市”情境,超市里有许多标有价格的文具:铅笔1元、尺子2元、美工刀4元……让学生来“买”其中的文具,算出要多少钱,营业员应该找多少钱. 学生情绪高涨,百买不厌,做这样的游戏,既巩固了新知,又达到了课虽尽而余趣犹存的效果.
我们的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能准确快捷地解答这道题,而是让学生从解答这道题中学会思考,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要大大发扬这种思维方法,鼓励学生经常使用这种创造性思维方法,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实实在在地逐步得到增强.
总之,低年级儿童数学学习形态还有很多种,需要我们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同时,多观察研究学生,把握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努力探寻数学和儿童的有机融合,切实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关键词:多元智能;小学英语;整合
霍华德·加德纳(Harvard Gardner)1983年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是认知科学的一个杰出贡献,它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也带来了新的课程设计思路。
一、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的理念和实践,课程设计应:“为多元智能而教,通过多元智能来教”(霍力岩等,2003:35)。在小学英语教学上,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意义体现为:
首先,有利于调动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内部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文秋芳、王立非,2004:111)。如果教师能用多种方式呈现信息,让每一个孩子以其喜欢的或擅长的方式进行学习、体验到成就感,自然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成效。
其次,有利于提高教学成效。因为在语言学习中,只有在具有大量的信息输入的情况下才能有较好的信息输出。小学英语课堂中,多元智能理论建议教师超越书本与黑板扩展他们的教学工具及策略,加大信息输入量,鼓励学生使用其所有的智力来获取知识、加工信息,使其深化对教学材料的理解和掌握。
二、多元智能理论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
(一)用词语交流的方式学习英语
对于语言智能强项的学生来说,英语学习中的听、说、读、写训练都是其有效学习的方式。而对其他学生而言,则需要教师运用生动的教学方式去激发其兴趣,帮助其掌握语言材料。所以故事教学、制作录音带、背诵儿歌、表演与说话、创编对话等都是可供利用的极佳选择。以制作录音带为例,人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语感是从不断朗读和收听中形成的,但单调机械的重复听读容易使人厌倦。如果赋予重复听读以一种新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模仿课文朗读并制作录音片断,他们非但不易感到厌烦,而且愿意三番五次、不厌其烦地制作以求达到最佳效果。这样,完成录音片断的制作也就达到了朗读的目的。另外,故事是最古老、最生动的语言技巧之一,是一种倍受各种年龄阶段的学习者欢迎的形式,将学习内容编成故事尤其是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例如,在教学四年级的句型“What time is it? It’s..."时,把这个句型以及一些重要的时刻表示法编成一个生动的故事:“从前有座桥,桥上有只怪兽,每到整点就要吃一只动物。因此,每只过桥的动物都要回答他的提问:‘What time is it?’这一天,a cat, a dog, a chicken都顺利过了桥。Monkey过桥时正巧是10点整,当怪兽问他几点时,他撒谎说:‘It’s half past 9.’ Monkey刚刚顺利过了桥,怪兽一看手表,哇,10点!他一跃而起,大叫着去追monkey……”在讲述的时候教师配以夸张的表情和语调,学生们必会高度集中精神听讲。这样,即使是语言学习水平不高的学生也能理解新句型并牢牢记住读音。
(二)开展趣味数学活动以促进英语学习
趣味数学深受学生的喜爱,小学英语教学中可以结合趣味数学帮助学生掌握英语单词甚至对话。例如在教数词时,可以出一些应用题:Old Macdonald has a farm. He has one thousand and eight hundred chickens and ducks, one thousand six hundred and fifty ducks and geese, one thousand eight hundred and twenty chickens and geese. Which animal is the most? Which one is the least(傅淑玲,2003:54)?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更能调动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再如排序活动,让学生通过逻辑思考巩固对对话内容的掌握。教师先将原本正常的对话顺序打乱,让学生读一遍,这时孩子们肯定会嚷着 “错了错了”,同时其解决问题的动机也被引发出来了,接着让他们重新排序并朗读对话。最后,对于擅长数学的心灵,几何形状是一种帮助记忆的视觉线索,因此可以要求他们制作几何卡片学习生词、句子。
(三)运用空间表征策略学习
空间表征的学习策略,不仅会激发视觉型学习方式的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有效地帮助多数学生的学习。首先,根据小学生注意力的特点,他们容易被直观形象的事物所吸引,所以应该多用电影、照片、图画、玩具、图表等形象化工具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吸收语言,可谓“一图胜千言”。其次,英语教学若能与绘画相结合,融绘画与语言教学为一体,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完“My home”后,要求学生画出自己的家并加以英语口头介绍或配上英文解说词,他们可以仅仅重现也可以重新设计自己的家。最后,视觉化想象也是一种可常常利用的空间策略。让学生闭上眼睛,在大脑里创造自己的“心灵黑板”(Thomas Armstrong,2003:93),他们可以把需要记忆的任何资料放在这块精神黑板上,如单词的拼写、对话练习、情景描述等,让他们在瞑想中记忆、巩固学习内容。
(四)通过身体感觉学习
许多儿童和成人感到,仅仅通过视觉和声音的感觉通道,并不能充分地理解和记忆信息,这些人需要通过身体来体验所学的内容。因此,在动中学,在动中用,多感官经验的学习方式更适合他们。同时“做中学”也是符合现代小学英语教学活动性的要求的。动手操作、TPR、戏剧表演、角色扮演、哑谜猜字、各类游戏、用身体动作表现学习内容等都是教学设计极佳的选择。例如在学完“shapes:triangle、rectangle、circle”后,把三个图形(如下图)贴在黑板上,每次两名学生一组开展竞赛,要求他们听指令迅速跑向所听到的图形并用手中的拍子拍图形,其余学生当评委,比一比谁拍得又快又准。
参考文献
Thomas, Armstrong.2003. 课堂中的多元智能-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M].张咏梅,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傅淑玲.2003.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小学英语教学的尝试[J].教学与管理, (5):54.
霍力岩等.2003.多元智力理论与多元智力课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一、学科类课程
学校大胆探索实践“阅享”课程,即语文教材的“二次开发”,构架“三课一社”的阅读体系,以螺旋上升、立体化的阅读体验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实践中,教师们以语文课本为主体进行语文学科内和跨学科的整合、优化。同时融入绘本、吟诵、戏剧三大社团和文学社,进一步充实“阅享”课程,逐步构建起“经纬”交错的学习网络,促进知识的迁移,利用迁移巩固,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学校组织数学教师编写了《趣味数学教材》(低中高年级读本)。每年10月份,教师们都会根据所学内容开展“趣味数学,伴我成长”的数学节活动。如低年级的数学故事演讲比赛、中高年级的“思维变变变”等。多彩的数学节活动不仅为学生展示自身的聪明智慧提供了平台,还让学生们充分体验到了“学数学,其乐无穷;用数学,无处不在;凼学,受益终身”。
作为科学课延伸的学校的“小牛顿”课程,综合了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自然等相关知识,每一堂课都有不同的科学实验――每人每课一套实验器材、每人每次自己动手操作、每人每课一件实践作品,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研发类课程
1. 课程结构――双向推进
(1)开发京剧课程。学校通过京韵校园的氛围营造、京剧课程的普及、艺术家文韵大课堂、京韵操创编、京剧特长生培养、学科整合、与社区资源共享等手段,让学生全方位地感受国粹文化的魅力。
(2)开发儿童舞台剧社。在发展京剧的基础上,学校拓展延伸艺术形式,丰富戏剧课程,通过看剧、读剧、编剧、演剧,让学生在多元的戏剧元素中,自主获得知识、经验和各种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
2. 课程实施――四线合一
(1)京剧进课堂。音乐课上,教师采用说、记、讲、念、学、唱、听、玩、辨、做、赏等方式,让学生在兴趣中走进京剧、认知京剧、品味京剧。语文课上,教师注重引入京剧名人的故事,进行唱词、念白的赏析,让学生感受到中国语言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数学课则在“位置与方向”的教学中,介绍京剧中有关位置的知识。美术课上,融入京剧脸谱、服装的色彩造型艺术,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
创编京韵操,学校每周五的课间操为“京韵操”时间,定期开展“京韵操创编”展示活动,鼓励各班学生随时将学到和理解到的戏剧元素和精神融入京韵操中展示交流。
(2)成立戏剧社团。京剧社团每周开两次课,由外聘艺术家和学校艺术教师共同授课,培养艺术特长生。年级的“童心剧社”,社长由年轻有能力的教师担任,吸纳部分有表演专长的家长和学生担任组员,每周进行一次活动,要做到有主题、有记录、有评价、有展示。校级的“剧社”,邀请艺术家担任指导教师,每周进行一次活动,排练经典儿童舞台剧,每学年在艺术节和读书节活动中进行展示汇报。
(3)活动展示风采。经过多年的课程实施,学校的戏剧课程已形成一定的体系和规模,学生人人知戏剧、会表演,综合艺术素养逐步提升,戏剧方面的艺术特长生和优秀节目渐渐增多,并已有一定的社会知晓度和影响力。
三、综合类课程
(1)读书节――阅读精彩,遨游书海。学校每年4月开展校园读书节活动,经典美文诵读大赛、古诗考级挑战赛、现场作文大比拼、故事大王争霸赛等内容丰富的读书活动掀起了孩子们的读书热潮,学生们把读书当成一种自觉习惯,以书为友,以书为伴,灵动的心自由地翱翔于“学海”“书山”之间。
(2)艺术节――七彩梦想,绽放光芒。在每年的6月份举行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期间,学校都会开展一系列主题鲜明、新颖活泼的表演与比赛,如红歌比赛、师生书画展、老师自画像、班徽征集、星级表彰评选以及文艺汇演等活动。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不仅为师生展示艺术才华提供了平台,也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部分,学生们在活动中培养了集体荣誉感,增强了班级团队的凝聚力,激发了爱生活、爱艺术的热情。
(3)体育节――活力四射,培育风采。一年一度的“阳光体育”校园体育节定在5月份举行,节日中学校会设置校运动会、体育手抄报、拔河、足球颠球比赛、足球联赛等多个项目。特别是精彩纷呈的校级运动会,使整个操场热闹非凡,既有校足球队的足球技巧训练、比赛展示、课程技能表演,又有展示个人风采和团队精神的径赛项目和接力项目。在历时一个月的活动中,整个校园里到处都洋溢着奋力拼搏、团结协作、健康欢乐的体育精神。
(4)科技节――科技创新,放飞梦想。学校每年召开的“飞吧,飞吧,我的童年梦想”校园科技节激发了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活动期间,学校会开展科学发明制作、科技小论文、科技黑板报、科幻画、七巧板等活动项目,让学生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全面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课堂教学;趣味性;效率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但又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学科。这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学好它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在迫于升学压力,部分教师和大部分家长都提倡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数学,不关心公式、定律是怎么来的,只要背会就可以了。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记忆负担,同时也让学生产生了恐惧和厌烦心理,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学习兴趣。根据笔者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应该从教师自身出发想办法提高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尽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要切实做到让“学生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为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巧用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兴趣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生活实际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和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他们更多的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如教学“长方体”时,不要总是一味地强调课本上的定义,这样学生总是处在记忆阶段,不会联系实际。遇到实际问题往往会不知所措。对长方体的认识要结合实物,比如我们的教室、粉笔盒等简单素材,这样学生就容易接受。那么等后面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等知识点时就好理解多了。特别是诸如“装修房子需要壁纸的面积、给洗衣机做个外罩需布匹的面积”这类问题,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另外,还可以配合使用多媒体。美妙的音乐,活泼的画面,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又可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创设形式多样的课堂
形式课堂教学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方法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例如可以采用的角色扮演法。利用儿童表现欲望强烈,活泼好动的特点,让他们去扮演各种角色,加强自身的展示,以及和教师的沟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来扮演教师,自己准备“教案”上台进行讲解。不要小看这样的方式,为了不在众人面前出丑,学生对此的重视程度往往会超出我们的预期。而在讲解过程中学生也会觉得十分有趣,从而十分投入。这样的教学方式能扩展学生的课外学习,加强他们自学的能力。教师也能通过学生的讲解更加清楚学生对哪些知识点的理解存在错误,从而在后续教学中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率。另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以趣味数学知识小竞赛的形式来丰富教学,也可以将一些趣味数学故事改编为小游戏,让学生参加这些形式都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转变观念,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仍停留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上“以考试成绩决定孩子的好坏”。孩子成绩不好就全盘否定,忽略了个性发展。其实回过头了想想我们自己,现在工作中用到的知识有多少真正是在学校学到的呢?寥寥无几。所以我们不能一味的要求学生只学习课本知识,而不关心其他方面的成长。正是由于这种观念的存在才是我们的课堂形式单一,进而造成了像数学这样的抽象性学科缺乏兴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拦路虎”。
因此我们要切实转变观念,小学教育就应该以“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主题。这样的话你才能设计好形式多样的课堂,才能真正还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才能把死板的课本知识变得活灵活现,进而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真正做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重视课堂提问,提高效率
提问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实施的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将会弄巧成拙。因此课堂提问,首先要目标明确。因为这样设计问题,能及时、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提高学生合理地、快捷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以及数学能力培养,让学生养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合理利用、合理安排时间,克服盲目性,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一教学目标。其次要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课堂提问要善于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机地联系本章节、本单元、本册、整个年级乃至整个体系的教学内容,使之有机地渗透到教育教学的课堂提问之中,问题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最后课堂提问要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开放的课堂提问就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探究知识的心理状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求知欲越强的学生,就能更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同时还能引起全体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浓浓的探究兴趣。
五、关注学生的差异,鼓励不同的学习历程,实现共同进步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提出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智力、能力等不同方面的差异,探索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差异,教学中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两头”实施分层次教学,鼓励不同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位学生在不同的学习历程中获得成功,避免两极分化。“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承认学生的客观差异,允许这些差异的存在,利用这些差异鼓励不同的学生都能展现自我,施展自己独有的才华。
六、小结
小学数学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化工程。只要我们能紧紧把握小学生的特点,通过生活化的教学素材、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以及改变教育观念来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就能激发出学生对于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兴趣和动力,从而使我们的小学数学教育取得更大地进步。
【参考文献】
[1]秦琳花;数学趣味教学谈[J];职业教育研究;2007.10;
[2]李文静;合理运用多媒体,完善数学课堂教学[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16;
[3]石秀香;小议有效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J];中学教学参考;2010.29;
一、活动目的:在实践过程中得到锻炼,以提高自己的能力,让老师和学生都有收获!
二、活动主题:“奉献爱心,传播知识。成就未来,实现梦想”
三、活动时间:即日起—6月初,每周二下午
四、活动地址:高新区芦堡小学
五、教学内容:大纲要求的必读诗文,小学生应知道的名人轶事,历史文化。典故,讲授作文,语文,学校有所需要数学,音乐相关教程。具体内容如下:
数学:做一些趣味数学题,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发散思维,寓教于乐。
英语:教学生们英语儿歌,动物名称,简单的对语,小故事。
自然:介绍奇妙的大自然,解说大自然中各种趣闻轶事,激发学生们的乐趣。
语文:西游记等中国四大名著片段讲解,成语再现,开展情景教学。活跃教学气氛,实现寓教于乐。
思想品德:教育学生们要讲卫生,讲礼貌。要树立远大的理想,爱祖国,爱人民。
集体做活动:开展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球类活动,教学生们基本的动作。
六、活动方式:
(1)前两周协助有经验老师教学,以熟悉教学流程。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大小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学习的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学生刚进入初中时对各学科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可有的学生上数学课没多久,兴趣就慢慢消失,这几乎成了数学教学的普遍性问题。长期以来,教师为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了不懈努力。教材内容安排新颖合理、生动活泼,对学生很有吸引力,教师教法得当,就能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数学课堂枯燥的原因
1、纯数学的单调、抽象。真正的数学贴进生活实际,应充分发挥数学的应用性。
2、教学过程设计简单。每天都重复着那句单调而乏味的语言照本宣科,我讲你听,我写你录,我问你答,学生在涣散的心理状态不可能集中精力听好课。
二、增强数学课堂趣味性的措施
1、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从上课的第一分钟就要开始着手。精心设计一个新颖、特别的导入方法,一开始讲课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比如通过游戏、故事、迷语对联、悬念、实验、资料、应用等引入新课,可使学生对数学课获得极大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尝到学习的乐趣。
2、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拥有一桶水
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应加强相关学科的学习,如心理学、教育学、文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等;关心时事学习,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学生在学习中最反感的简单说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知识的单薄和陈旧。
3、趣味的教学内容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学生往往只对自己熟悉的、有趣的事例感兴趣。教学中教师选择与数学课程相关的事例作为教学情境,必然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得当有趣的教法与手段
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学教师的课堂艺术。如果只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学生就很容易疲劳,就会走神。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答记者问、辨论会等,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投影机、电脑等多媒体,使学生的多个感观器官都受到适当的刺激,让学生在整堂课中都能处于一种兴奋状态。为学生顺利进行知识迁移,创设最近发展区。
5、运用趣味的教学语言
魏书生指出:良好的课堂气氛不是鸦雀无声,而应该是充满笑声。学生在一堂课中感受的不是压抑和沉闷,而应该是轻松和愉快。数学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板起脸孔说话,呆板枯燥的陋习,充分发挥语言的作用,语言既要准确、严密又要力求声情并茂、幽默风趣。使学生听起来轻松,而又发人深省。在教学中适当采用典故、成语、俗语、顺口溜等。
6、成就感的支撑与激励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在学习中获得好的成绩,适时地肯定、表扬他们的进步,哪怕是一个小问题的正确或近乎正确的回答,都能使他们在数学学习方面更卖劲,为成功所推动的人,乐于学习,富于竞争精神,乐于接受各种挑战,勇于克服困难,具有顽强拼搏精神。
7、开展趣味数学活动
【关键词】 以生为本;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数学教学中,教师得把握教学出发基点:以生为本,促进学生和谐、持续、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思考数学课程特征,还要抓住学生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探索有效策略,引发学生学习欲望,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对此,笔者以初中数学教学为例,由学生情感、兴趣、差异等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以期抛砖引玉。
一、情感诱导,亲师信道
在新知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会影响学习效果。同样,情感因素也是不可小觑的。当学生喜欢数学老师,喜欢数学课程,有数学学习信心时,会更充满学习热情,更愿意学习,而不是将学习视为任务,敷衍了事。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实际,不断探索有效策略,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让情感与认知完美融合,让学生爱学、乐学。
首先,了解学生,关爱学生。特级教师马明指出:“不了解学生的教学本质上不是真正的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情感,教师得先了解学生,多方位分析他们的个人潜能、兴趣追求等要素,不断探寻学生的“闪光点”,关爱每位同学,予以不同指导,提高学生学习自信与热情。
其次,相信学生,倾听学生。学习应该是主动建构,教师需要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建立独特理解,得出个人结论,增强情感体验。如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探究题: ,能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吗,该如何转化呢?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再请代表写出结果,说明理由,其他学生认真聆听与点评,教师针对学生的错误与不足进行启发与补充。
二、兴趣为引,主动学习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总是平铺直叙,呆板的板书辅助,会给学生人枯燥无味之感,提不起学习兴趣,课堂陷入僵硬、沉闷之境。因此,怎样让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充满趣味,使课堂多些活力,少点沉闷,多些乐趣,少点呆板,让学生心情愉悦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由实际出发,以学生兴趣为引导,选取充满情趣、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与手段,营造趣味无穷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于学习,主动探究。
首先,几何画板诱学。如教学《勾股定理》时,教师课前借助几何画板构造出由若干五彩斑斓的小方格组合成的“勾股树”,课堂上生动演示奇趣无穷的、左右摆动的“勾股树”动画。这样,教学导入方式更有新意,更具趣味,给课题增添色彩与情趣,快速吸引学生眼球,让学生萌发探索欲望,带着愉悦的心情积极而主动的进入投入学习,开启知识之旅。
其次,故事激发趣味。如分析类比思想时,引入“鲁班造锯”的故事;做数学习题时,引出“数学家的遗嘱”等趣味数学故事。这样,符合初中生喜欢听故事的心理,可唤起学生们的好奇心与探求欲望,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兴致勃勃的投入学习。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善于发掘与教材内容有关的脍炙人口、富有趣味的数学史、数学故事,巧设教学情境,增强教学吸引力与学习情趣,让学生获取有趣的数学知识,也提高数学能力。
另外,游戏中体会数学乐趣。如转盘“转出”概率的应用;数学谜语游戏巩固数学概念与名称;学习“相似三角形”时,带领学生一起玩玩“拼图游戏”,深化理解。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喜欢游戏,爱玩好动的需求,也让学生玩乐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也强化数学思维。
三、差异引导,个性成长
在新课程教学中,倡导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个性。这就意味着教师不能采取“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得尊重学生存在明显差异的这一客观事实,关注每位同学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发掘个体潜能与智慧,发挥集体作用。同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也需要以学生个体差异为引导,优化教学设计,为每位同学创造参与和展示的平台,使其体验学习过程,建构个人理解,把握数学学习方法,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首先,做好认知准备,缩减差距。在学习过程中,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知学习有着一定的影响与迁移作用。所以,在备课环节,教师需要了解学生认知结构,摸清他们的差异的原因,有针对性的引导其做好有关准备,尤其是学困生,更需要具备相应的认知基础。这样,在新知学习时,才能缩小差距,提升学习效率。
一、初中生数学课外阅读的价值
数学课外阅读是指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课外书籍,建构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学习活动,它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数学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我国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徐光启文集》中指出:读数学书“不止增才,亦德基也”。阅读数学书籍,不仅可以获得数学知识,逐步掌握基本运算能力,而且自身的数学修养也得以提高,这些才是我们可以终身受用的素质。
广泛的数学阅读有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如阅读阿基米德、欧拉、祖冲之等著名的数学家艰苦求学、终身奋斗的故事,学生可以多角度了解、甚至崇拜这些人类的先贤,感受前人严谨的态度,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阅读的兴趣,就会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变“被动读”为“主动读”,“要我读”为“我要读”。通过认真细致地阅读,逐字、词、术语、句子、图表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例如我国古代的“百鸡百钱”、“鸡兔同笼”,它们都蕴涵了数学知识,让学生在课后阅读这些有趣的、有一定难度的资料,就会产生数学阅读的成功感,使学生爱上阅读,乐于思考,主动去分析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理解问题和故事中所蕴涵的道理,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初中生数学课外阅读书目的选择
学生应该读什么书呢?什么样的书适合哪一年段学生读呢?我本着以大师的精神,鼓舞感化学生;以数学史的脉络,陶冶学生的数学素养;以丰富的课外趣味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通过多渠道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分年级向学生推荐以下书籍。
初一、读一些中外数学家和科学家的故事和趣味类的数学书籍,如: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德、阿基米德、陈景润的故事等和李毓佩老师写的《数学故事专辑》、王国忠老师的《新编十万个为什么(数学卷)》、(英)文迪・克莱姆森的《我身边的数学丛书》、加德纳趣味数学系列(《引人入胜的数学趣题》、《萨姆・劳埃德的数学趣题》、《萨姆・劳埃德的数学趣题续编》、《矩阵博士的魔法数》、《测试你的逻辑推理能力》、《逻辑推理新趣题》、《数学的奇妙》)……以名人成功足迹的实例来激励学生,但又以趣味的故事来延续从小学生到初中生的过渡。
初二、数学史,课外趣题,中外经典数学问题等。如斯科特著的《数学史》、罗庚著《从杨辉三角淡起》、《从祖冲之的圆周率淡起》、《从孙子的神奇妙算敲起》等,姜伯驹著《一笔画和邮递路楼周题》,嗣鹤著《格点和面积》……开始让学生学会思考,从显性到理性的提升。
初三、从文化的角度看数学类书,温故知新,或者巧思妙解,把简单的问题上升为有深度的数学问题,把复杂的问题又化解为容易理解的简单问题,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的思维方式,领悟数学的奇妙与美感如:张景中出版了“院士数学讲座专辑”(《数学家的眼光》、《帮你学数学》、《新概念几何》),斯蒂芬・巴尔著《拓扑实验》、克莱因的《古今数学思想》、张奠宙著《20世纪数学经纬》……
三、初中生数学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数学阅读常出现这种情况,认识一段数学材料中每一个字、词或句子,却不能理解其中的推理和数学含义,更难体会到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
1.阅读氛围的营造
数学阅读需要营造良好的氛围,为此,我们在教室里专门辟了一个空间来布置有关的数学阅读的内容,并不定期地更换。有“阅读角”――专门提供数学课外阅读的书籍,学生有需要自行借阅,并在书后写上这本书得推荐语,以便后借的学生可以更快、更好地找到适合自己的书籍;有“展示台”――将学生的数学小报、读书笔记进行展示;有“每日趣题”――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训练……这些给学生提供了相互学习、互相督促的机会。
2.合理方法的指导
借鉴语文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精读、略读、速读等。同时,又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有些问题是蕴藏在题目中,不易被察觉的,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要在阅读过程中适时地圈、划、点、注、评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更多的是,通过教师课上讲评题目时渗一点,课外趣题导一点,开展数学阅读活动带一点,结合阶段自我总结和教师评价促一点,来指导学生掌握数学阅读的方法。
3.阅读成果的展示
学生进行了数学课外阅读,学会了用自己的视角来认识数学认识事物,必然有一些心得体会,我引导学生写读后感、数学日记、小论文、小报、调查报告,将自己的感想写下来,写下自己做错题的原因,将生活中发现的现象通过数学的思考写成数学小论文或者是阅读中得到的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写出来,提升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上述的这些成果,我们可以粘贴在展示角中,也可以通过“数学会”的形式,让孩子上台来讲讲,各抒已见。这些成果基本都是站在学生自己的视角来认识数学认识事物的,所以更有利于学生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看、听、读别人的数学阅读成果,对学生本人来说无疑是一种鞭策和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