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20: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普通话测试话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普通话水平测试作为国家实施的汉语语言能力测试的载体,合理而准确的考试内容设计、精确严密的量化计分是完全必要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何让这种代表着普通话测试发展方向的测试方式能够更好地生存、发展,得到更多的认可和参与度,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测试的效度。
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效度是指测试是否考了它所要考的,是测试最重要的属性。也就是说测试的形式和内容要有代表性,要能够准确、全面、充分地体现要测试所要达到的目的。本文以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第四项“命题说话”(以下简称“说话题”)为对象,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效度进行分析。
1 说话题的表面效度
表面效度是指普通话测试从表面看上去是否有效以及被人接受的程度,表面效度高的测试容易引起应试者的兴趣,吸引他们参加测试。
“说话题”是普通话测试中唯一没有文字依据的一项,目的是测查应试人在脱离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所能达到的规范程度。说话题的分值为40分,占普通话水平测试总分的40%,占重要地位,换句话说,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否能够达到一定的水平,关键就看这一题。测试的表面效度较高。测试评分采用由测试中心将应试人说话题的考试电脑录音通过打分平台随机发给2-3位测试员,这几位测试员采用上网、背靠背打分的方式,在测试评分差别不大的情况下取其平均分作为应试人最后的得分。一旦几位测试员的评分差别较大,超出了允许值,则请另外几位测试员再次打分,最大程度避免测试员主观因素对评分的影响,保证了说话题最后得分的公平公正,同时也保证了测试的有效性。
2 说话题的内容效度
内容效度是指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内容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能够准确、全面而充分的展示要测试的内容,从而达到测试目的。
首先,“说话题”的考核内容,《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规定了测试使用的30则话题,其中大部分为叙事类题目,应试人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从现实生活中挖掘内容,比如“我的朋友”、“童年记忆”、“我喜欢的节日”等喜闻乐见的话题,便于表达,应试人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的普通话水平。因此,“说话”是应试人的个性化行为,话题的范围比较广,表达方式也比较灵活,便于在口语测试中组织语言。
其次,让我们来看看说话题的评分标准,本项是从语音标准程度(25分)、词汇语法规范程度(10分)、自然流畅程度(5分)、缺时扣分等四个方面评分的。从所占分值可以看出,说话题的测试的重点仍然是语音的标准程度,占本题分值的62.5%,其次还要考查词汇语法的规范使用,占25%,使用的是否自然流畅占12.5%,除此之外,还规定了测试规定3分钟的说话时间,这就需要那些平时不注重使用应试人加强普通话的学习和训练,并在实际生活中坚持使用,方能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取的好成绩。因此,说话题的内容效度较好。
3 说话题的结构效度
结构效度是效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要素,有时甚至用来代替效度本身。是指普通话水平测试所测量的能力是否符合普通话、普通话学习和普通话行为理论中所设定的能力。普通话水平测试测查的是应试人对普通话语音语调掌握的规范程度和在工作生活中运用的熟练程度,说话题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这种脱离文字材料,通过思考,连续不断说话3分钟的方式已经非常接近人们在日常的语言交流的方式,能够完成说话题,说明应试人对于普通话的运用已经比较自如了,能够达到普通话水平测试所预设的能力。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说话题的这种自言自语的方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人们的要求,沟通、交流、互动,语言实际上变成了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重要的互动工具,交流思想的方式。所以命题说话虽然能够考查一定的普通话的运用能力,但这种可以提前准备的、相对静态的语言表达方式,已经很难能够测查出考生在实际工作生活中普通话的掌握和运用的程度。因此,说话题的结构效度在当前的测试理论之下有一定的局限性。
4 效度和信度
在语言测试中,信度和效度在某种意义上是两个相互排斥的属性,人们一直面临一个两难的抉择。好在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语言测试中效度的重要地位,在信度与效度难以兼顾的情况下,语言测试应当把效度放在首位,在此基础上再尽可能地追求信度。从信度与效度的关系来看,语言测试如果一味地注重信度要求,效度必然会降低,甚至谈不上效度,反之,如果把效度放在第一位,信度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但还是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获得弥补。
普通话水平测试从产生开始的人工测试,到现在计算机辅助测试的改变,实际上是首先提升信度,前三项的电脑评分从理论上虽然克服了一些主观因素对测试成绩的干扰,但我们不得不说,语言的微妙并不是死板的电脑就能够区分出的,所以说,电脑对前三项语音的评分可以说其首先考虑的是测试的信度,效度其次。但随着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推广和发展,在信度提升的同时,效度已经成为一个大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如果在两者之间必须做出一个选择的话,我认为效度更为重要,为了提高效度而牺牲一定程度的信度是必要的,然而如果为提高信度而放弃效度,普通话水平测试就变成了某种工具,某种背离测试目的的测量工具。而第四项命题说话正是对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效度的弥补,从我们前面对测试表面效度、结构效度、内容效度的分析可以看出,说话题的除了存在一定程度结构效度的缺陷之外,在我们当今的语言测试中,具有较高的测试效度。
5 反拨作用
反拨作用,指的是语言测试给教学带来的影响。普通话水平测试一旦忽视了反拨效应,必然会使测试远离教学的真正目标,注重反拨效应无疑会给普通话教学带来积极的影响。“命题说话”能够最大程度反映应试人实际普通话运用能力的题型,并努力使之评分尽量客观,使普通话水平测试,尤其是说话题的信度和效度都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对于推动普通话教学向培养学生实用语言能力的方向发展,对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乃至职业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反拨作用。
6 结语
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实施对普通话的推广有着重要意义,但正如吕叔湘先生说“语言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自觉规范地使用普通话是有意识、长时间、不间断地实践的结果。指望通过一次测试就能够很好地掌握普通话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测试,促使人们普通话使用更加规范,在此基础上多想、多说、多练、多用,持之以恒,普通话必定会说得圆润动听。让我们借用著名学者李筱菊说过的一句话来展望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美好愿景:一个语言测试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它能用多少数据去说明什么,而在于它能否给人们带来好的快乐的结果,有助于使人变得更完美。
【参考文献】
[1]白雅.论多项选择题的测试效度[J].考试周刊,2011(22):13-14.
[2]何山燕.汉语水平考试(高等)口试模式效度问题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10(5):155-158.
[2]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关键词:普通话水平测试 命题说话 思维训练 技巧训练
中图分类号:G65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239-01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在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领导下,根据《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规定的统一标准和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一项测试。江苏省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命题说话”项要求测试人必须按照选定的题目连续说话,3分钟内说的所有音节均为评分依据。“命题说话”项是分值最高、难度最大、也是方言区应试人最惧怕的一道题。这道题,不允许事先写成文稿照着朗读,语言要表现得流畅、事件要叙述得完整,而且不能出现方言色彩。命题说话占总分100分钟的40分,因此想要在测试中得到一个好成绩,必须在这一题型上拿高分;而要在此题拿高分,必须经过系统的训练。
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定,幼儿园教师的普通话水平须达到二级甲等及以上。(87分以上)。苏州市教育局、苏州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分别于2013年5月、2014年1月发文《关于做好2013年幼儿教师普通话达标培训工作的通知》及《关于做好2014年幼儿教师普通话达标培训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全市各幼儿园(公办、集体办、民办)中普通话水平未达二级甲等的幼儿教师。其中年龄未满50周岁的,必须参加达标培训、测试;鼓励年龄超过50周岁的幼儿教师参加达标培训。”
相关法规和职业素养要求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较好的普通话水平,而幼儿园教师的实际情况与此却有着一定差距。因为历史原因,许多乡镇的幼儿园教师未受过专业系统的普通话训练,基础较差,在平时教学工作中还存在少数教师用方言教学的情况,大大影响了幼儿园教师的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和许多考生一样,“命题说话”项一直是幼儿教师进行普通话测试的难关,结合多年来在培训和测试中总结的经验,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训练,效果会更好:
1 思维训练,做到“有话可说”
命题说话,就是考生围绕一个话题连续说满三分钟。许多幼儿教师觉得困难的就是没有那么多的话语来填满这漫长的三分钟。辅导教师要指导考生进行思维训练,使他们具有快速思维能力来组织语言,说话时,思维开阔一点,顺畅一些,说话的方向就多一些。
1.1题目归类,化繁为简
《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提供的说话题目有30个,分析这些题目,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叙事类:愿望、旅行、童年记忆、假日生活、成长之路、我和体育、成长之路、学普通话的体会、谈谈服饰、风俗、美食;第二,记人类:尊敬的人、朋友、喜欢的明星、所在的集体;第三,议论类: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谈社会公德、个人修养。这样归纳一下,就可以分为两大类:叙述类和议论类。同类题目的表达方式差不多,就减轻了训练和测试压力。
1.2材料细化,化难为易
许多经过分类之后的话题可以使用一个材料,即一个材料可以用在不同的话题中。在材料的准备上,可以选取自己最感兴趣、有亲身经历的故事来说。作为幼儿教师,准备一些平时工作中和同事、与学生相处的趣事是非常容易的。这些材料就可以用在我的理想、我所在的集体、我的成长之路之类的写人记事类题目中。我们还可引导考生准备一次难忘的旅行故事,可以用在我的假日生活,也可以用在难忘的旅行、我向往的地方、我的成长之路等。像这样的材料,准备的时候尽量把细节强化、把故事讲述完整,这样既可以适当拓展、也可以自然过渡。
1.3材料组合、完整话题
归纳了材料的性质,细化了材料的细节,在测试时,还应指导考生注意说话的顺序和技巧。说话可以看作是口头作文,但我们并不建议考生用太花哨的结构去组织。三分钟说话,只需要考生说满三分钟,至于能否开头结尾对应,是否呼应中心,强调重点,这些都不是考察的重点。说话时,应注意说话的顺序,做到有条不紊,娓娓道来。
2 技巧训练,做到“有话会说”
2.1提高语音的标准程度
在考前培训中,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提高考生的语音标准程度。首先,纠正声韵调。声韵母训练要指导考生找到正确的方音位置和发音方法。尤其针对吴方言去的前后鼻音问题,指导考生找出发音部位的不同,进行纠正。另外,声调的调值要读到位,尤其是上声的调值,避免读成半上。
2.2规范用词造句
在说话中,除了语音规范,词语规范也是考核之一。在准备说话中,应该指导考生避免出现方言词汇和病句。对于一些网络流行词语、新词语也应该慎用。语句要通顺。句子成分完整,注意词语搭配得当。
我们还应提倡多用口语。虽然书面语很典雅,也很有表现力,但是在考试中使用过多书面语不仅会让整个说话有了背诵或朗诵的味道,更容易出现错误,反而不能取得好成绩。
2.3培养对象感
许多考生在测试时,往往因为紧张而影响正常发挥。在考前训练中,我们也应多指导学员放松心态,调整心情,从容应对。很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对象感。在说话时,很多考生会觉得手足无措,如果把考试时面对的电脑想象成是自己的朋友或者是自己的学生,说话就像是自己平常的对话或者是上课,那么考生的心理压力会小很多。
在针对幼儿教师的普通话测试培训中,经过以上几方面的训练,让考生摆脱固有思维的桎梏,掌握一些考试说话的技巧,养成良好的使用普通话的习惯,在测试中获得较高的成绩,使“瓶颈”变成“通途”。
参考文献:
[1]李元,陈宣.高校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命题说话”的训练策略[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关键词:机辅测试;普通话;教学改革;措施
一、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开展的背景
2009年国家语委提出:加大力度推进普通话水平测试智能化工作,实现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力争2010年在全国实现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目标。在2009年河北省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河北省语委提出要将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试点扩大到43个,并要求未列入试点范围的测试站积极创造条件,力争全部使用新系统和新测试方法。我院积极响应并配合国家语委和河北省语委的工作,于2009年下半年对普通话水平测试进行了改革,开始实行计算机辅助测试。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与以往的人工普通话水平测试在测试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将给我们普通话水平培训工作带来多方面的影响,这就迫切要求我们普通话培训教学工作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变化。
二、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相对于人工测试的变化
(一)测试方式和测试环境上的变化
人工普通话水平测试是由两名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对应试者进行的口试测试,应试者在整个测试过程中面对的是两名测试老师,测试的环境主要是在教室等安静场所,每组测试在独立的教室进行,互相之间不受影响。计算机辅助测试是通过科大讯飞的测试应用软件,在测试机上按照测试程序进行测试,应试者在机辅测试时面对的是计算机,在整个过程中都是通过自己的操作进行测试,没有测试员的提醒,这就要求测试者在测试前对机辅测试软件和测试流程有一定的了解,机辅测试测试的环境一般是在机房,由一组人同时进行,由于机房电脑间距有限,测试者在测试时可能会受到周边人员的影响。
(二)学生测试心理上的变化
在人工普通话测试中测试者面对的是两名测试老师,这就使得一些发音不太好、语音水平较差的考生羞于开口,过度紧张,从而影响测试成绩,而计算机辅助测试中测试者面对的只是台电脑,只要参加过培训,了解了测试程序即可,测试者一般在心理上比较放松,减轻了焦虑心理,在测试时比较容易反映出其真实的水平。但是由于电脑对应试者的监管力度不如测试员,因此有些考生也会出现一些作弊行为,如:从网上下载第四题的说话内容,夹带纸条进入机房,或下载到手机上,在考试过程中念稿子,这样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背稿子、重复等问题,从而影响了测试成绩。
(三)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标准的变化
人工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整个评分过程都是由两名测试员在测试结束后当场出分,一方面出分比较及时,另一方面,两名测试员可以对测试者的语音面貌进行沟通和交流,在打分上更加统一和一致;而机辅测试的评分前三道题是由测试系统直接给出分数,第四道题是在测试结束后由测试员在电脑上单独评分,这样减少了测试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分值差距较大。另外,机辅测试对于第四题的评分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如:离题、内容雷同以及无效话语的扣分等。
三、高校在机辅测试背景下的普通话教学改革措施
(一)高校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的课前培训
我院普通话水平培训课程主要是由学院已经取得省级测试员资格的教师来担任,测试第四题评分以及后期的复审工作也是由测试员来完成,测试员的教学水平和评分水平直接影响应试者的测试水平以及整个学院的普通话测试水平,而这些测试员在学历、专业、年龄、职称等方面都是不同的,且大部分为行政兼职教师。因此,在学生普通话培训课程教学之前先要对所有测试员进行培训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和评分任务。首先,对测试员的专业基础,要不断进行培训、练习,纠正错误发音,不断加强其专业水平;其次,商讨并制定教学计划,根据国家语委、省语委当年的政策、工作计划以及当年参加测试的学生特点来制定教学计划,要与时俱进,紧跟形势,特别是机辅测试后要将机辅这一新内容增加到教学内容中去;再次,加强测试员的评分训练、听辨能力训练,以进一步提高其测试能力。
(二)普通话培训教学改革措施
测试员作为普通话培训教学工作的实施者,在教学工作中要不断地学习。伴随着机辅测试的实施,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增加相应的教学内容,改变原来以讲课为主的教学方法,要将教、学、练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多多练习,在教学中多增加一些绕口令、讲故事等练习,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内容上,要将机辅测试的内容、程序、注意事项作为一个重点来讲,将其贯穿到整个教学内容中去,特别是评分标准的变化以及测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要重点、多次讲解,避免测试时出现多次、多人测试失败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听一些机辅测试中典型的扣分音频,并穿插到评分标准扣分细节中进行分析解释,避免学生在测试时再犯同样的错误。
(三)加强学生计算机辅助测试应试技巧的指导
学生在测试中一共需要完成四道题的测试,前两道题主要是考查测试者的语音发音基础,轻声、儿化等词的发音,在测试过程中要注意读音技巧,注意横向朗读、语速控制以及第二题根据会出现的轻声、儿化音的次数在不确定发音的情况下猜测词汇的发音,根据评分标准清楚如何扣分,才能在阅读时有所取舍,特别是第三道题朗读短文回读和读错的扣分点是不同的,朗读时在脑海中快速计算一下再决定是回读还是直接跳过。
(四)引导学生说话练习,避免作弊行为的发生
1、先报名参加普通话考试,经报名核准后,应试者应在规定的日期,凭本人的准考证和身份证,进入指定的考场,并按指定试卷上的内容进行测试。每个试场有2-3位测试员负责对应试者的普通话水平进行判定。总时间在15分钟左右。
2、普通话水平测试一律采用口试方式进行。应试人在运用普通话口语进行表达过程中所表现的语音、词汇、语法规范程度,是评定其所达到的水平等级的重要依据。
3、首先抽签朗读作品和说话题目,约有十分钟的准备时间,进入考场后首先报自己的单位、姓名,然后按照四项(五项)内容先后进行测试:100个单音节字词、50个双音节词语、(判断测试)、作品朗读、说话。测试全程录音,测试完成后方可离开测试现场,25天左右可进行成绩查询,并得到相应的普通话水平等级证书。
(来源:文章屋网 )
【摘 要】普通话是中国国家通用语言,是师范生从师任教的基本要求和必备技能。作为西北高校学生,怎样提高普通话测试水平,取得良好的测试成绩,这是本文探讨的重点问题。
【关键词】西北 高校 PCS
【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2-0012-02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是中国国家通用语言,推广和普及普通话是国家的基本语言政策。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是推广普通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广普通话工作进一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措施。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健康开展,必将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自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电影电视部于1994年10月30日联合发出《国家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以来,至今已有20年,虽然我区普通话测试工作起步晚,但2001年以来在全区教育系统得以全面展开,且走上科学、规范的道路。近年来,随着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的开展,普通话测试工作愈发引人重视。推广普通话工作形势一派大好,怎样抓住这样的有利时机,营造浓郁的推普氛围,进一步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普通话水平,提升地方高等学校的语言文字工作上台阶、跨高度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 思想重视,认真培训是取得测试好成绩的关键
宁夏地处祖国西北边陲,属于北方语系。因此,许多学生认为自己的普通话没有多大问题,既不参加培训,也不认真准备,掉以轻心,结果测试时连起码的测试规则都不懂,白白丢分。如第一道题,读单音节字100个,主要考察学生的声韵调,不能读轻声,也不能儿化,如果是多音节字,只要读其中之一即可。在测试中每个字允许读两遍且以第二遍为准。但在测试中,有些学生读错了(有些纯属口误)也不知纠正,而有的学生一个字读三四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分前后鼻音,该读前鼻音的时候读成了后鼻音,而该读后鼻音的时候又读成前鼻音,如春风,把春读成“chong”而风又读成“fen”。第二道题读双音节词语50个,包括轻声、儿化、上声变调。不参加培训的学生就没有这些普通话基本概念,错误、缺陷特别多,从而严重影响了测试成绩。第三题朗读,要求准确、通畅,注意“一、不、啊”的变调,语速适中,不随便加减字,不回读。有些学生在朗读项中像放机关枪似的,“僻僻、啪啪”念一通,虽说念完了,但错误连篇。朗读要领、技巧没有丝毫体现,就是在念书。第四题说话题,考查应试人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能力和所能达到的规范程度。要求语音自然、用词恰当、语句流畅、谋篇得法。这一项分值最高,计40分。有的学生由于没有认真准备,说一两句就没词了,尽管测试老师再三提示也无法继续;还有的学生心理素质差,测试时过于紧张,磕磕巴巴,语无伦次,前言不达后语,严重影响了考试成绩。因而要想取得好的测试成绩,思想上必须高度重视,参加培训,认真准备。
从宁夏大学普通话测试成绩分析,我们发现南部山区的学生普通话水平较差,有10%的山区学生不能拿到合格证书,方言严重者测试成绩为三乙。追其原因:(1)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家乡观念浓厚,认为说普通话是忘本,耍时髦,平时不讲普通话,一律说方言。一旦到考场,南腔北调,非常尴尬。(2)宁夏的方言和普通话存在很大差异,特别是单音节字,声韵调都有差别。有些方言的调值和普通话往往相反,如“港”是上声,而宁夏固原等地的学生常读成去声。“课”普通话读去声,方言则读阴平。在测试中的第一题,山区的学生一般要丢掉3分以上,严重者丢6~7分。因此学生必须转变观念,在学习过程中找到方言和普通话的对应关系,苦学多练,不耻下问,攻克语言关,学好普通话,争做合格教师。按照国家教育部规定,师范生普通话测试成绩应达到二级乙等,其中中文专业的师范生,1974年以前出生的人应达到二级甲等,1974年以后出生的人应达到一级乙等,凡达不到二级乙等者不能申请教师资格。可见普通话是师范生从事教师工作的一项基本要求和技能。要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二 在科学规范的语音理论的指导下,勤学多练,坚持不懈,以保证测试成绩的优良
宁夏人说普通话的最大问题是前后鼻音不分。在汉语普通话中前后鼻音的音节很多,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得搞清楚哪些字是前鼻音,哪些字是后鼻音。这就需要勤查多记,掌握规律。一般来说,凡声旁在别的形声字中韵母为an、ian的,普通话都读in、en,不读ing、eng。如扮(ban)――盆、湓、贫、纷、芬、酚、汾、粉、忿、吩;含(han)――今、妗、矜、衿、琴、衾、岑、涔。凡声旁在别的形声字中韵母为ang、iang的普通话都读“ing、eng”,不读in、en,如秧(yang)、英、瑛、映等。我们还可以根据普通话的声韵结合关系辨记一部分ing和eng韵字;普通话d、t、n、l拼eng不拼en(除了“嫩”)。如灯、邓、蹬、瞪(deng),疼、腾(teng),能(neng),冷、楞、棱(leng)。普通话d、t、n、l拼ing,不拼in(除“您”外)。如顶、定、盯、订(ding),听、挺、舶、厅(ting),拧、凝、宁、(ning),我们可以直接根据字形偏旁辨记。如壬(ren)――任、妊、荏、衽。知道了哪些字是前鼻音,哪些字是后鼻音,还要进一步掌握区分前后鼻音韵母-n、-ng的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前鼻
韵母的发音方法是:韵腹要响亮,收韵尾-n时,舌尖向前上方运动,牙齿闭合,唇微开,舌尖抵上齿龈,气流从鼻腔出来,收尾音-n。后鼻音的发音方法是:韵腹要响亮,收韵尾-ng时,舌根用力向后上方运动,齿半开,唇半开,舌根后缩并抬起抵住软腭,气流从鼻腔出来,收尾音-ng。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发好前后鼻音,先找准声母-n的发音部位和-g的发音部位,反复练习。在练习中可采取以下方法:(1)加强前后鼻音的对比练读。如春――冲;鳞――龄;垦――铿。在大量的练读中体会前后鼻音不同的发音方法,从而巩固正确的发音方法;(2)集中练读,罗列所有的前鼻音字和后鼻音字,逐个练读;(3)培养自己的听辨能力。学习普通话不仅要会说,还要善于听,能听辨出别人的前后鼻发音,这样,就能更好地利用广播、电视、录音带等,不断模仿,以提高自己的语音水平。
宁夏人说普通话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调值不够,如普通话阴平的调值是5-5,而宁夏人往往不够,因为方言中只有半高平调形,没有高平调形。如果会念阳平,就可以利用阳平终了时的高音来辅助,发好高平的阴平调。普通话上声的调值是214,宁夏方言没有这种调形,这是宁夏人学习普通话声调的一个难点,学习时要把握它先降后升的特点,还要注意降到l度再往上升,要升到4度。宁夏人学习普通话去声,往往把全降调念成高降调,也就是说尾音到3度终止,而降不到1度,为了帮助学生发好去声调,练习时在去声前配上阳平,先扬后抑,可促使去声真正地成为全降调。要学好一种语言,非下一番苦功不可,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提前准备。学校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不同层次的辅导班,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真正做到以测促训,以训保测,促进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健康发展,为新世纪推广普通话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普通话 测试 词汇问题
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5.026
Abstract The standard usage of vocabulary in Mandarin Proficiency Test is significant. However, there has been several kinds of problems in vocabulary usage in Mandarin Proficiency Test. This paper proposes suggestions to specify how to use vocabulary properly in Mandarin Test. The purpose is to guide the candidate to use the Mandarin vocabulary in a correct and standard way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Putonghua; test; vocabulary problems
为方便民众沟通与交流,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而普通话水平测试就是重要措施之一,其作为测查应试人员普通话规范程度和熟练程度的一项基础性口语考试,在普通话推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 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词汇及其重要性
词汇是任何语言中所有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我们的日常对话均是由数个、十数个或数十个词组成的,这是人在没有文字依托情况下自觉运用语言能力的外在表现。
长期以来,存在一种错误的思想,即普通话水平测试侧重的是对应试人员汉语发音的测试,而忽视了词汇在测试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中明确指出“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内容包括普通话语音、词汇和语法。”词汇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首先,在“命题说话”考试环节,词汇的规范运用是考核的重要标准标准,如果测试中应试者不能规范地使用词汇,则直接影响到其测试的结果和成绩。
其次,对于普通话水平测试而言,语音是作为直接的表现,但也是表层的表现,词汇和语法则是更深层次的普通话水平的体现。实践中,应试者的普通话水平是否规范不仅仅在语音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词汇和语法的运用上。
最后,从实践角度来看,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目的在于通过测试使应试者掌握规范的普通话,进而为人际沟通与交流创造条件和奠定基础。而日常的交流更多的是人们之间通过词汇的运用和表达来传递信息与情感。因此词汇掌握的是否规范直接影响到普通话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由此可见,对词汇的考量是普通话水平测试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词汇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 当前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词汇方面出现的问题
普通话水平测试自1995年开始,至今已超过21年的历史,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普通话水平测试整体发展较为成熟,测试内容和方式也相对合理。然而,随着现代社会发展步骤的加快,当前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词汇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将地方方言融入测试词汇。普通话测试的目的就在于促进汉语的规范化、标准化,使人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减少不必要的障碍和误解。但是,一些应试人员在普通话测试中会有意无意地将地方方言融入普通话标准词汇,如:方言中经常出现“得劲”、“稀罕”等特色词语,普通话中的对应规范词汇应为“舒服”和“喜欢”。部分应试者在没有规范掌握普通话词汇的过程中会将地方方言不规范地当作标准词汇使用。
其次,大量使用外来语和网络语言。目前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绝大多数都是在校的大中专学生,这些学生也是受外来语和网络语言影响最为直接和广泛的群体,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不自觉地使用这些语言。而在“命题说话”的测试环节也自然会受到此种语言惯性的影响,经常会出现“蛮拼的”、“点赞”、“WIFI”、“板砖”、“顶”、“杯具”、“打酱油”等词汇。
再次,在测试中使用不恰当使用缩略语。各类缩略语以简洁、方便、快捷,满足了当代社会追求快节奏的心理,越来越受到青睐,如:减负(减轻学生负担)、维和(维持和平)、研招办(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中文系学生会宣传部)、编程(编制计算机程序);再如课程名称的简称有:大英(大学英语)、法基(法律基础)、文概(文学概论)、毛概(思想概论);还有一些字母缩略语,如NBA,PM2.5 等等。
最后,词汇与语法相互之间搭配不恰当。词汇和语法是人类沟通与交流的基础和载体。而词汇和语法之间的关系也最为密切。在当前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中也经常出现词汇与语法相互之间搭配不恰当的情形。如前后语义搭配不恰当:“妈妈为白了头”,有主谓成分搭配不合适:“社会秩序不太安静”,有重复累赘:“我小的时候特别十分喜欢打乒乓球”。如此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普通话水平的测试成绩,更深层次而言,也会直接影响到了人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3 规范引导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词汇运用的建议
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相关词汇的不规范运用的问题逐渐显现并日益突出。这一问题的存在和蔓延已经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权威性、科学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在很大程度上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目的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以下措施进行规范,引导。
首先,加大词汇在测试中的比重。目前词汇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所占的比例占到10分,这相较于旧版的测试大纲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从整体上而言,其所在比例仍然仅有10%。这就决定了对于许多应试者而言,其不愿过多地将精力付诸词汇的学习、掌握和运用上,而会将注意力集中于语音这一“重点”。当前,在普通话一级水平标准中已经明确词汇正确无误,如果测试中屡次出现词汇错误,则应试人员不能获得一级证书。在以后的测试中应适当扩大词汇在测试中的比重,同时也明确词汇在各级别标准中的地位。这样就能从源头上强化应试人员对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相关词汇规范使用的重视程度,进而取得显著效果。
其次,坚持词汇规范评判的原则。语言规范是对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的最一般的抽象和概括,是使语言保持自身社会属性、民族属性的一种手段。语言的规范化运用从本质上而言是人类通过自身力量对语言自然发展变化的强行干预,但是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此种干预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普通话的适用和推广一方面有利于人们对语言、文字和语法的规范化运用,进而有利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文化认同;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为社会交往减少不必要的阻力和障碍。因此在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评判过程中,评判者应该坚持规范评判的基本原则,应该坚持规范词汇的正确导向。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注重测试对象的差异性,对于一般的社会民众而言,测试中少量的不规范的词汇运用,只要不存在影响沟通和交流的情形,也应该是被允许的;而对于那些专业从事语言职业的应试人员而言,则应该采取更为严格的标准,以促进其规范意识和规范程度,进而有利于普通话的推广与普及。
再次,坚持词汇动态评判的原则。在坚持规范评判原则的基础上,也要意识到动态评判的重要性,谨慎对待有争议的词语和语法现象。我们应该认识到,语言的发展是绝对的,而词汇的规范则是相对的。一定时期的语言规范只能为特定时期的社会大众所接受、认同,一个时期是不规范的词语、语法,另一个时期可能是规范的,规范与发展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因此,对一些新出现的词语和语法现象,应持谨慎态度,测试评判时不可武断以错误论处。尤其是对于一些随着社会发展进步而出现的新词语,在进行评判时更应该加以注意和区分。这些新词语并不完全都是不符合词汇基本规则的,有些新词语是符合造词原则的,同时也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泛的使用度,对于这些词在评判时就应该以宽松的标准加以对待,例如“点赞”。因此对待新出现的词汇要加以区分,坚持动态评判原则。
然后,重视口语能力和日常训练。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出现的词汇不规范使用是多重因素造成的,如应试者的日常语言使用习惯、心理素质以及外在环境等等。如有的应试者接触和使用普通话的时间较短,在思维深处仍较多地受到方言母语的影响,进而形成了一种较为固定的词汇使用和言语表达方式,当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时,容易将地方方言中的词汇误认为普通话标准词汇,进而出现不规范词汇的使用现象。因此,应该注重日常的口语能力和训练。语言的学习和口语能力的养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存在捷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语言习惯的养成最为关键的是儿童期,因此应该从中小学就加强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把重“说”落实在教学中,也落实在学生的课外实践中。通过加强“说”的训练,对“说”的成果予以评价,进而建立达标项目。
最后,应做好应试者的心理素质锻炼。相关研究表明,普通话水平测试中不规范词汇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应试者的心理素质存在很大的关系。对于普通话水平测试而言,其直接的表现模式就是对话与交流,而这也是对应试者心理素质要求较高的测试模式,一些应试者由于心理素质方面稍弱,会在测试过程中存现紧张心理,进而不自觉地出现词汇的不规范运用。因此,在日常的练习过程中,应试者应该注重对自身心理素质的锻炼,积极创造对话环境,主动与人沟通交流,从而逐步克服胆怯和紧张的心理。
总之,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词汇运用并非是一个全新但却是极为严肃的话题。如何实现普通化水平测试中词汇运用的规范化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相信随着对该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对相关措施的采纳落实,必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普通话水平测试过程中的词汇规范问题。
参考文献
[1]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M].商务印书馆,2004.
关于普通话培训心得体会通用范文 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作为一名教师,普通话是一门必修课。为了进一步提高我的普通话水平,我参加了普通话提高培训班,感觉受益匪浅。
普通话,又称国语,它是以北京话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的大陆汉语标准。普通话作为汉语的官方发音在全国范围进行推广。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学好普通话是教学的基石。在培训学习期间,我收获良多。
首先,培训教师为我们讲述了普通话的概念及其有关的理论知识,他的课亲切自然、耐人寻味,他的普通话让人听起来觉得十分悦耳,感觉是主持人的音调,所以在学习时我非常认真,也努力在模仿。通过学习不仅让我学到了一些宝贵的普通话专业知识,找到了自己学习和发音中的不足,而且对普通话又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从而也提高了自己说好普通话的信心。
其次,我感觉要想说好普通话最重要的是端正态度,通过多种方式培养良好的说话习惯。作为客家人,我的普通话带有很重的方言口音,有时说话速度快了,更是没有把发音发准确,含糊不清。通过培训,我树立了目标,做好了规划,用绕口令的方法不断的训练,达到速度的同时也正了音。另外我还在平时工作之余多收听广播,培养语感,正所谓环境也是一种良好的熏陶。
再次,要想说好普通话,还必须多学、多记、多读、多听、常总结、多练习。在培训期间,我经常起来晨读晨练。跟着mp3里面的导读,一次又一次的训练,模仿,直到说起话来不拗口。一周下来,我的普通话说得流畅了许多。在与别人的交流中,我关注自己发音方面的问题,不断的纠正,弥补方言的发音不足。多坚持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会话交流,争取发好难发音的字、词、句。
总之,普通话的培训学习,对我们教师来说是一次难得的促进专业化成长的良好机会。我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对语言文字的学习,真正把普通话说好。对于一名人民教师,学习是终身的,也是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所必须的,普通话作为通用语,在教育中传道授业解惑的桥梁,我们不仅要说得好,还要说得富有感染力,那样可以更好的提高教学水平。因此,我将不断努力,把话说得漂亮。
关于普通话培训心得体会通用范文 今天有幸参加了区教委组织的青年教师素质提升培训,在一天的培训中,我们接受了xx广播电视台资深节目主持人,制片人xxx老师的普通话培训,受益匪浅。
第一、我感觉要想说好普通话首先要端正态度,通过多种方式培养良好的说话习惯。
第二、培训班上张老师为我们深入浅出、幽默诙谐的讲述了普通话的概念及其有关的理论知识,他的课亲切自然、耐人寻味,他的学识及成长经历更是让我佩服,通过学习不仅让我学到了一些宝贵的普通话专业知识,找到了自己学习和发音中的不足,而且对普通话又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从而也提高了自己说好普通话的信心。
第三、要想说好普通话,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即多学、多记、多读、多听、常总结、多练习。多学就是要多学普通话中汉语拼音的基本理论知识;多记就是多用心记拼音字母的发音规律,掌握发音部位。多读就是多出声阅读些带拼音的文章或现代汉语词典等,锻炼说普通话的感觉,或者看到一个字后,就暗暗地朗诵其标准音,并注意与方言音的对应关系,争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多听就是多听电视节目主持人专业的播音;常总结就是把遇到的好方法和难把握的声调及时整理下来,以便在日常的练习中灵活运用。多练就是多坚持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会话交流,争取发好难发音的字、词、句。
总之,这次活动的举办开阔了视野,对我们青年教师来说是一次难得的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良好机会。我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为创建文明和谐的校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同时也希望大家一齐努力,同心携手,真正把普通话说好、推广好,让普通话在我们的校园里扎根!
关于普通话培训心得体会通用范文 在我还没上大学之前,总以为普通话是很容易讲的,也一直以为自己的普通话讲得不错,学习普通话的体会。可是来了我们学校之后,才发现讲普通话并不如想象中的容易。一直以来,都听说,我们广东人讲普通话是最难听的,可我一直都不这么认为,我觉得普通话不都是这样的口音吗?可是上了普通话训练课之后,听到老师们标准的口音,我才知道错了,我们以前说的普通话太蹩脚了。
我知道,讲好普通话对一个师范生来说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从大一开始就有意识的练习普通话。不过要练好真的不容易,特别是对我们广东人来说。但我相信,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只要我坚持,肯花功夫,就一定可以讲好。
为了练好普通话,我为自己制定了一个计划。除了上训练课以外,每天早上七点钟我就在校园的草地上练习发音,从最简单的发音练起,遇到不懂的或者不确定的就向老师或者同学请教。幸好我的乡音不是特别浓,纠正的时候就不会太难。但是,有时候为了发准一个音真的很费劲。不断的练习,经常练到嘴巴疼,舌头发硬,甚至抽筋。
关键词:PSC;测前培训;顺利进行;保障
收稿日期:2007―02― 20
作者简介:李英姿(1972―),女,汉族,黑龙江省双城人,哈尔滨师范 大学阿城学院中文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汉语语法和普通话测试的研究。
普通话的测试工作促进了普通话的推广,自测试工作开展以来说普通话在社会各界引起 了极大的重视,尤其在校园特别是高校掀起了说普通话的热潮。在普通话测试之前一般都有 一个短期培训,培训是为将要进行的测试工作做的一个铺垫,培训质量的高低直接与测试能 否顺利进行有着密切的联系。笔者参加了多年的测试工作,在测试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问题即 许多应试者的实际水平和考试成绩不符。主要表现:
一是心理素质不好,情绪紧张声音颤抖,读错字的情况屡有发生。
二是一些该注意的读音没 有注意到,如圆唇音不圆,啊的音变不会念,该变调的没变,声调的调值不到位……。
三是 朗读时存在一些不必要的重复,话题说话时间不足需要测试员提示等。
四是考试程序不明确 ,该说的不说,不允许的却出现了。这样会因为测试各项环节衔接不好耽误了考试的进程。
究其原因以上问题和测前培训密切相关,据我们多年的研究表明,被测者在测前参加了 和不参加测前培训其测试的结果是大相径庭的。要树立参加测前培训的意识。校方组织报名 后要强调被测者测前一定要参加测前的培训 ,否则会影响测试成绩。在组织培训时应调用基本功过硬、有责任心的测试员担任主讲, 切实做到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使被测者能够学有所得,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读单音节字词要注意音节读音的完整和准确。读单音节字词是PSC中的基础检测 。读单音节字词,就是检测应试对常用字词的正确读音,检测每个字词的声韵调是否正确。 一个音节里的声母韵母声调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任何一项错了这个音节就错了;如果读得 不到位、不完整,就是缺陷。读单音节字词声韵调要标准。声母咬字要清晰准确;韵母要饱 满圆润,单元音韵母的舌位的高低、前后、唇型的圆展要到位,复韵母和鼻韵母都要有动程 ,要有变化;变化要自然、和谐,字尾要注意归音到位,发出的音要圆润。读单音时,还应 注意要有适度的音长,以保证声调有一定的时值和滑动感。读字词要从左至右横读。单音节 字词100个,测试题一般分为10排,每排10个字。朗读时从第一排起从左至右,不要从第一 个字起从上往下读。竖着读不符合一般阅读习惯。对多音字可以选读一音或按词读音。单音 节字词中有不少多音字,朗读时念任何一个音都是对的。比如“数”,念shù或shǔ都算对 。要注意不要将形近字误读,汉字的形体很多是相近或相似的,单独认读稍不注意很容易读 错。尤其是如果朗读的速度过快很容易把很简单的字也读错了。所以朗读的时候速度要适中 ,即使因一时的口误把字读错了,也可以纠正不计错误。
(二)读双音节、读文章要注意音 变的发音规范。音节与音节组合起来后,就会产生连续音变。比如上声的变调,“一、不” 的变调,叠音形容词的变调;轻声、儿化、语气词“啊”的音变等等,在应试时应按照音变 规范来处理这些音变现象。
(三)要注意克服“语音缺陷”。语音缺陷是指一个音素的发音 位置不准确或音节不完整、不完美,但还不算“错误”,即不是将其发为另一音素或另一音 节。如发某声母时发音部位过于靠前或靠后,开口呼韵母的开口度明显不够,复韵母的动程 不够,声调调值明显偏高或偏低等等。
(四)矫正方言语调。作为普通话规范的对象,方言 语调是指依附在语句之上的语音高低、轻重、节奏韵律的变化在语流组合中的方言语势。如 词或词组的轻重格式与普通话有差异,方言语调在语句末尾的突出表现等等。应试时应注意 声调的准确、音变的规范轻重格式的习惯性以及强化语流、语感的自然流程。
(五)朗读文 章时要注意适当的语速和规范的停顿。语速快慢要适中。停顿不能造成对一个双音节或多音 节词语的肢解,不能造成对一句话、一段话的误解,即读破词和读破句的情况。
(六)应试 人在说话测试时,首先要把握话题,围绕话题叙述事情、评说议论、说明特征;其次,要注 意说话测试的口语化特点,不要像背书、朗诵、演讲,重在一个“说”字;第三,说话时要 内容连贯,语句通顺,语气自然,语流顺畅;第四,说话时要避免词汇和语法中的方言成分 。
二、在培训中合理安排训练时间,训练内容
培训教师指导应试者在培训中 对普通话的声韵调和常用字词进行较为系统的学习和训练,但是要达到理想的水平还必须针 对个体的学习实际,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进行强化训练,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使技能相当 熟练。要把测试范围内的字、词、文章通读一至两遍,把说话的题目仔细地思索和归纳。应 试者除了课堂学习之外,还要在课外用较多的时间去学习,记住一些字词的正确读音,针对 自己语音的难点,进行重点训练。训练要把听辨与读说结合起来。听,主要是听标准音,听 录音磁带,听广播、电视播音员的标准读音,请老师同学听自己的读音,帮助指出自己语音 上的问题;或者把自己读说的内容用录音机录下来,放给自己听,辨别自己的读说与标准音 有何差异,反复练习,予以纠正。训练的最后阶段还可以进行模拟测试,进行模拟测试是为 了检测平时训练的成果,也是为了适应正式测试的环境和程序。测试的程序是先测后评。测 试时先读单音节字词,其次读双音节词语,再次读文章,最后说话。模拟测试可以采用这样 的测试顺序,包括每一测试项目的时间记载,测后要据标准评分看自己的普通话水平达到了 什么程度,哪里有不足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模拟测试可以由老师组织进行,也可以由 几个同学组成测试小组,相互测试。
三、尽量做些加强心理素质的训练,让被测试者通过训练和学习增强自信心,在测 试时才不会临场焦虑发挥失常
是金子在哪里都会闪光。普通话基础训练扎实,每一个训练项 目的内容都落实了,测试时就会有十足的把握,稳操胜券。但是,由于测试的形式是和主试 人面对面进行,可能有不少应试者难免心情紧张,本来是胸有成竹的,可到头来实际水平却 不能得到正常发挥,因此在考试中能否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显得十分必要。这里提供几种调 整心态的方法,供调整心态时参考。
(一)心理暗示法:心理暗示是指暗暗地提示自己:我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我一定能考 出我的实际水平。从正面提醒自己,我一定能取胜。切莫想到那些不利因素,给自己带来心 理负担和压力。
(二)深呼吸法。按照生理学的观点,深呼吸能给体内增加充足的氧气,减缓心跳的速度, 平衡心态。不少人临场时心情紧张,心慌意乱,不妨在即将进行考试时深深的呼吸几次,使 心情由于有氧运动而得到平缓。
(三)自我肯定法。有的人害怕陌生人,加上面对的是高水平的主试人在 测试自己的水平,所以老想着他们在用高水准挑剔我的问题,甚至有的人看见主试人的笔动 一下,就以为给自己扣了多少分,因此脸红气短冒冷汗,有的声音颤抖带着哭腔,更有甚者 紧张得话说不出来哆哆嗦嗦的,这不仅影响了自身的考试,也耽误了考试的进程。其实这些 都是不必要的,测试时要想到,我一定行的,我读说的内容都是正确的,自信心增强心情平 静了才不会慌中出错。
最后,在培训时的最后一次课上要讲清考试的程序,如进入考场后先准备什么,来到测 试座位上再准备什么,考试过程中哪些内容需要说,哪些可以省略,测试内容不需测试员再 提醒一项接着一项完成,测试结束后拿好个人物品应即刻离开考场等等。如何做才能使环节 环环相扣一定要说清楚,让被测试者在测前就对测试程序有清楚的了解,避免在考场中由于 程序不清而浪费考试的时间,延误考试的进程。
综上我们认为如能在测前培训时用基本功比较扎实的教师做测前的培训工作,使被测者 清楚的知道测试的范围和考场上需要注意的问题,再加上科学有效地训练,就一定会使他们 的真实水平得以发挥,从而增强考试的信度,达到测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州 350007;2.福建泉州师范学院应用科技学院,泉州 362000)
[摘要]按语言经验将211名从幼儿园中班至小学三年级的儿童分成方言儿童和普通话儿童,研究者对他们进行句法意识测试,结果发现方言儿童分别在幼儿园大班、小学一年级、二年级三个年龄段的句法分析知识发展滞后,但在所有年段的句法能力发展正常。这说明方言的语用环境阻碍了方言一普通话双语儿童的元语言意识发展。今后在大力推广普通话时,应同时关注方言的社会认同度,用方言经验促进方言一普通话双语儿童元语言意识发展。
[
关键词 ]方言;社会认同;双语儿童;语用环境;元语言意识
一、问题提出
随着普通话推广工作的开展,双语现象在少数民族地区和方言地区已成必然趋势。然而在双语研究领域,一个未解决的理论话题是:双语经验能否促进儿童元语言意识的发展?对这一话题的回答不仅具有理论意义,对当前双语政策的制定也有着现实价值。
元语言意识是一个涉及儿童认知发展与语言发展的多重概念,在不同学科内有不同定义,但基本反映了儿童对语言形式的反思与抽象水平,以及儿童对具体语言行为的后台监察与控制能力。元语言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往往伴随着儿童的认知从前运算阶段到具体运算阶段的发展过程,标志着儿童语言的发展从具体的语言能力转向抽象的语言知识,同时也表明儿童的书面文字意识开始萌发。因而,在认知领域和心理语言学领域,学者们往往通过元语言意识的研究来探测儿童的认知发展与语言发展规律,或者用以预测儿童日后的阅读习得成就和进行失读症儿童的筛选。随着元语言意识研究的推进,不少学者开始关注双语经验与元语言意识发展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有助于揭示双语经验在儿童语言发展和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进一步揭示双语现象的本质,为双语教育的政策制定和教学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较流行的观点认为双语经验能促进儿童元语言意识的发展。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比娅莉丝托克(Bialystok),她依据信息加工理论,把元语言意识分成用以分析语言形式的知识(元语言知识)和用以分离语言形式与语言内容的能力(元语言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她设计了独特的实验范式——语法错误判断和解释任务,将有关元语言意识的测量具体化为元语言知识和元语言能力两个层面的测查。比娅莉丝托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学者们关于元语言意识的定义和测量范式的分歧,得到学界的普遍支持。根据阈限假设(Threshold Hypothesis),能同等熟练掌握两种语言的儿童是平衡双语儿童,其他双语儿童则为非平衡双语儿童。在对这两种双语儿童进行了一系列比较之后,比娅莉丝托克等众多学者认为,平衡双语儿童享有元语言意识的发展优势,不过这种优势只局限于元语言能力层面。但是,这一观点在其他同类研究中没有得到互证。另外,将双语现象仅仅理解为对两种语言的通达,并以两种语言的相对水平为维度划分双语者,这在学界一直饱受诟病。因为语用行为本身存在层级关系,“语言水平”究竟何指,理论上难以界定,测量中也无章可循。即使能够测量,两种语言的能力平衡对于双语者而言也只可能在某些而非全部的语用层级上实现,故此平衡双语者事实上并不存在,因而实践中学者们往往假定:越早暴露在两种语言环境下的儿童越有可能成为平衡双语者。然而,随着双语与认知研究的深入,学者们进一步发现,与习得时间相比,双语者的语用习惯以及语言所包含的价值取向和身份认同更能影响双语者的认知发展。他们认为,单纯以双语的相对能力来划分双语者可能带来双语研究的乱象,最终导致双语成为一个无效的分类量(categorical variable)。
事实上,语言行为并非是简单的个体行为,而是其与社会认同(valorization)相接的一个界面(interface)。在这种相接中,主流社会对语言价值的认同成为制约语言履行何种语言功能以及对个体认知发展产生何种影响的关键性概念。哈姆斯与布莱克(Hamers,&Blanc)认为,只有当语言受到语言社区的认同时才能被用于完成高认知语用行为,成为认知的工具,从而有助于个体的认知发展。有鉴于此,第一语言(简称Ll)的语用环境是决定双语经验是否能够以及如何影响双语儿童认知发展的前提性条件。当Ll受到语言社区的认同,且第二语言(简称L2)也受到语言社区的认同时,双语经验方能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当Ll不受到语言社区的认同时,无论L2的语用环境如何,都不能改变双语儿童在认知发展中的滞后。后者观点在大量的个案研究中得到证实,在最近的双语读写习得研究中也得到证实。尽管如此,目前尚没有一项研究能从元语言意识的角度对此进行验证。
方言是普通话的一种变体,随着普通话的推广,方言与普通话共同成为了方言区人们的日常语言,但与普通话相比,除粤语外的方言受公众的认同度并不高,极少使用于政府、学校等正式场合,更少运用于阅读写作等文字活动。在习得顺序上,人们往往最先习得方言,其后才习得普通话。尽管对于方言与普通话是否是一种双语关系还存在争议,但从其对两种语言掌握的熟练度和心理表征来看,方言一普通话群体与平衡双语者完全吻合。那么,方言独特的语用环境会如哈姆斯与布莱克所预测的那样,阻碍方言一普通话双语儿童(以下简称方言儿童)的元语言意识的发展吗?有关语音意识的已有研究发现,闽方言儿童的语音意识发展滞后,但粤方言儿童的语音意识发展超前。陈素梅(Chen)等人猜测,是两种方言语用环境的不同造成了这种差异。不过,语音意识具有强烈的语言特异性,上述差异也可能是由两种方言在语音体系上的不同特性所引起。相比之下,闽方言与粤方言的句法结构相差不大,在总体框架上与普通话一致,只在使用倾向上存在不同。如果在句法意识层面闽方言儿童仍然发展滞后,则足以支持陈素梅(Chen)等人的猜测,即是闽方言的语用环境阻碍了方言儿童的元语言意识发展,也就证明了哈姆斯与布莱克的观点,Ll的语用环境是决定双语经验是否能够以及如何影响双语儿童认知发展的前提性条件。因此,本研究拟采用比娅莉丝托克的实验范式,通过句法意识的测量,对闽方言儿童和普通话儿童的元语言意识水平进行比较,具体回答两个问题:与普通话儿童相比,方言儿童的句法意识水平是否呈现出劣势?如果是,这种劣势具体表现在句法意识的哪些层面?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福建是中国的方言大省,普遍存在能熟练使用普通话外还能熟练使用一到两种方言的人群,随着近年普通话的普及和外来人口的迁徙,也出现了只能熟练使用普通话的人群。根据前人研究结果,汉语儿童6岁后开始迅速发展句法意识,故此研究者决定在福建省福州市及其附近的幼儿园与小学选取5—9岁儿童(从幼儿园中班到小学三年级)为研究被试。在任课教师的帮助下,研究者调查了儿童的家庭语言环境,并通过自然对话的方式对儿童的方言、普通话表达能力进行了考察,将家庭用语为福州话但又能流畅使用普通话的儿童确定为方言儿童(他们大都在4岁左右进入幼儿园开始接受普通话教育),而家庭用语为普通话且不会使用福州话的儿童确定为普通话儿童。在初步筛选的儿童中,最终确定了语文科成绩(幼儿园儿童为说话成绩)在班级排名中居于25%~75%之间的儿童共211名,其中只会使用普通话进行口语表达的普通话儿童117名,能同时使用普通话和福州话进行口语表达的方言儿童94名。各年级被试中两组儿童的年龄差均不显著(Ps>1),被试具体情况见表1。
(二)实验材料
1.智力测试材料。
本研究使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手册对被试的智力进行测定。其中,幼儿园中班、大班被试要求完成测试材料的A、B、C部分;小学一年级、二年级被试要求完成测试的A、B、C、D部分;小学三年级被试要求完成测试的A、B、C、D、E部分。
2.句法意识测试材料。
本研究的句法意识测试材料所涉及的汉语句法特征与前人的相关研究保持了一致。测试材料包括错误判断和错误解释两项实验任务,按照对被试句法意识考察的维度共分成三部分:低分析知识/低控制能力(gm)、高分析知识部分(gM)、高控制能力部分(Gm)。gm由形式和意义均不正确(成份残缺)的句子组成,一共4句。gM由形式错误但语义正确的12个句子组成,分别包含了三种句法错误,每种错误类型包含4句话。Gm由4句形式正常但逻辑相悖的句子组成。同时,实验材料还包括了10句形式和语义均正常的句子作为填充。错误判断任务涉及材料全部内容,错误解释任务只涉及材料的gm、gM两部分。实验材料的例句参见表2。
(三)实验程序
在被试学校的空余教室内进行,在被试任教老师的陪同下,先由主试对被试的智力进行集体施测,按测试说明标准评分,得分异常被试仍然进入句法意识测试,但其所有分值在数据分析时剔除。
智力测试结束后第二天,由主试通过个体施测的方法,对被试的句法意识进行测定。先进行错误判断任务,在测试前,主试通过举例告诉被试,这次测试一共有三种句子,一种是正确句子(如我想喝水了),一种是错误句子(如我水了),另一种是古怪句子(水想喝我了)。在测试中,被试要判断错误句子为错误,正确句子和古怪句子为正确,不能判定的就说不知道。在确定被试明白测试内容后,主试要求被试从测试卡片中随机抽取进行判断。每个句子判断正确记录1分,表示不知道、不做答或判断错误均不记分。在测试结束后,主试分别统计被试在gm、gM、Gm三部分测试中的得分率(得分数除以测试句子数),作为被试在这三项维度上的最终分数。
判断任务结束后,为进一步确认实验结果,在被试休息充分后,继续进行错误解释任务。先由主试抽出gm、gM任务中的句子,并告诉被试,这些句子是错误的,请被试解释错误发生在哪里。所有针对句子形式的解释都可以记为1分。测试结束后,统计被试的最后得分,作为被试在解释任务上的分数。在前测中发现,幼儿园中班和大班被试在判断虚词错误类型时呈地板效应,因此实际测试时,幼儿园中班和大班的实验材料均不包含虚词错误类型。判断任务材料在幼儿园被试和小学被试中的信度分别为:cronbach alpha= .82、cronbach alpha=.76;解释任务材料的信度分别为:cronbach alpha=.89、cronbach alpha=.81。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智力分析
在剔除智力得分异常的2名儿童(幼儿园大班、一年级方言儿童各一名)后,通过独立样本t分析发现,各年龄段两组被试的智力得分没有差异( Ps>0.05),说明两组被试的智力匹配。
(二)句法任务分析
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eneral Linear Mixed Model,简称GLMM)不必要满足方差齐性和被试人数平衡的前提要求,而且能同时进行被试分析和项目分析,因此本研究以GLMM为手段,以语言经验为固定变量,被试为随机变量,被试的四项测试任务得分为因变量,在各年龄段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幼儿园中班、小学三年级两组被试在各项测试任务中差异均不显著;幼儿园大班、小学一年级、小学二年级两组被试在gM任务和解释任务中差异显著:F1(1,37)=4,P=0.05;F2(1,37)=5.6,P=0.02;Fl(1,56)= 4.4,P=0.04;F2(1,56) =4,P=0.05;Fl(1,41)=4,P=0.05; F2(1,41) =4.2,P=0.05,但在gm,Gm两项任务中两组被试差异不显著(见表3)。这说明方言儿童的句法知识在幼儿园大班、小学一年级、小学二年级时落后于普通话儿童,但其句法能力与普通话儿童持平。
四、讨论
通过句法意识的测量比较普通话儿童和方言儿童的元语言意识发展水平,本研究发现方言儿童的句法知识分别在三个年龄段(6岁、7岁、8岁)时落后于同龄普通话儿童,但在句法能力上与普通话儿童持平。这一研究结果支持了陈素梅等人的猜测:闽方言的语用环境阻碍了方言儿童元语言意识的发展,也就印证了哈姆斯与布莱克的观点:Ll的语用环境是决定双语经验是否能够以及如何影响双语儿童认知发展的前提性条件。
句法知识是用以对句子形式特征进行分析的抽象知识,是一种存储于长时记忆中的表征形式。这种表征知识的建构可以通过学校的文字教育(literacy education)而迅速建立,因为文字是认知的工具,可以用来构筑表征、提出假设和解决问题,能够塑造和促进儿童元语言知识的发展。一般认为,双语儿童在发展元语言知识方面与普通儿童没有差异,因为文字教育能消除语言经验带来的影响。然而,在本研究中,方言儿童即使在接受文字教育后,其句法分析知识依然在一段时间内落后于同龄的普通话儿童。哈姆斯与布莱克认为,这与社会态度对个体的语用行为的约束有关。在社会体系和学校体系中,与文字有关的语言行为一般由受到社会主体认同的语言履行。当双语者的Ll受到社会认同时,其以这种语言进行文字活动的努力就会得到正面的反馈,这将促进其将Ll用于思考和交流,同时促进其认知发展。当双语者的Ll没有得到社会认同时,其以这种语言进行文字活动的行为就不可能得到正面的反馈,这会阻碍其将Ll用于思考和交流,从而使其无法顺利地利用文字工具来构筑表征和解决问题。本研究中,福州方言因为语用价值没有得到社会体系和学校体系的认同,无法完成与文字相关的语用行为,当福州方言儿童最初尝试将其运用于文字活动时肯定会因不受鼓励而遭受挫折,因此他们会对Ll产生消极态度,难以主动将其运用于思考和表征构建,从而最终影响了其语言形式知识的构建。在读写萌发研究领域,社会环境与成人态度对儿童早期文字能力习得的影响也一再被证实。
句法能力是元语言能力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个体将语义与语言形式相剥离的一种注意控制能力。一般认为,熟练的双语经验能帮助儿童在语言的使用中发展出更加有效的注意控制力,从而对语言形式有更多关注。这种优势的出现与双语者频繁在语言间进行切换的语用习惯有关。但是,这种语用习惯与双语者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同样存在密切关联,如果双语者将两种语言作为不同的独立体系(independent systems)使用,则不会频繁地进行两种语言间的切换,也就不会促进其控制机制的发展。哈姆斯与布莱克预测了这种情况的存在。他们认为,语言所能履行的语用功能受到社会认同度的制约,认同度高的语言不仅可以履行日常的人际交流功能,还可以作为认知工具完成认知任务,而认同度低的语言则只能在有限的人群中使用,完成简单的人际交流功能。当两种语言的社会认同度不一致时,双语者会将两种语言作为各自独立的体系使用,严格区别两种语言的语用功能和语用对象,不会在语言使用中进行语言间的频繁切换,也就没有机会发展出比单语者更加优越的控制机制。这与本研究中方言儿童的情况极其相近,他们仅在有限的人群(亲人与朋友)中使用福州话,进行简单的日常生活交流,而在亲友以外的人群中,则使用普通话完成各种语言行为。在现实生活中,福州方言儿童极少会将福州话与普通话混合使用,并进行频繁的语言切换,因此他们无法发展出更加出色的控制机制。
综上所述可知,社会的语用态度会影响方言的语用环境,限制方言的语用范围,使得方言背景下的双语经验不仅不能促进反而有可能阻碍儿童元语言意识的发展。本研究的发现支持了哈姆斯与布莱克的观点,这说明双语现象反映的不仅是两种语言的通达能力,还包括两种语言的语用环境。当然,本文仅仅从句法意识的角度比较了闽方言儿童与普通话儿童的元语言意识水平,其结论的可推广性还需类似研究从更多角度进行验证,但这确实为普通话的推广工作提出了一个新议题,即如何在推广普通话使用范围,提高人们普通话运用能力的同时保护好方言的语用环境,使其能有利于而不是有害于方言儿童元语言意识的发展。本研究认为至少有两点应该引起学界注意:第一,坚持双语原则。普通话的推广工作应该以弥补方言语用功能的不足为主,而不是全面替代方言的语用功能;第二,在坚持双语的前提下,尊重方言的地域性主导地位,提升方言人群的语言自信,使得方言背景下的双语环境能有助于而不是有害于儿童元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此,可以适当引入用方言进行教学的乡土类教程,作为推普工作的补充,或许能为方言儿童营造一个有利的双语环境。
关键词:普通话;课程;目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35-0083-03
高职普通话课程目标有三个:一是训练学生能说比较标准规范的普通话,二是训练学生具备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具体表现为听说能力),三是教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分别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这三个目标相辅相成,能说比较标准规范的普通话是达到交流无障碍的基础;具备较强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是较好实现日常交往及职业活动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热爱祖国语言是人文素养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实现普通话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内在动力。一个人只有拥有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才能做到时时刻刻注意提高语言表达技能及展现语言的美与魅力。实现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是实施普通话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从目前实际教学情形看,普通话教学更多注重实现知识目标,能力和情感目标则相对实现不足。如何全面实现普通话课程目标,充分发挥普通话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探索并实践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是每个普通话教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能说比较标准规范的普通话
能说比较标准规范的普通话是达到交流无障碍的基础,是普通话课程最基本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标志是学生能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并达到相应的等级。通过课堂教学及训练,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合格”或以上水平,因此普通话课程的知识目标的实现相对较为容易。
二、具备较强口语表达能力
口语表达能力具体表现为听说能力。长期以来,我国的语文教育现状是重“读写”,轻“听说”,导致学生普遍听说能力较差,远远不能适应社会所需的语文能力要求。从这种环境中走出的高职学生,能较准确流畅表达自己思想观点意愿的并不多见,更多的学生或者语不成句,或者词不达意,或者根本不敢表达……其听说能力亟待提高。
1.提高“听”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听”的训练,提高“听”的能力,应纳入普通话教学目标之中。听话能力的构成要素为辨音力、理解力、品评力和摄取力。可以将听话训练的目标概括为五个方面:能集中注意力,养成专心听话的习惯;能听清讲话人的意思,最大限度地正确理解讲话人的意思;能记住对方讲话的重点;能评价讲话的内容和形式的优劣;能通过听话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增强辨别判断能力。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和方法加强听话能力的训练:
(1)训练听辨注意力。注意力是听知的基本能力。必须在各种复杂情况下把思维“调”向信息源,并且毫不分心地抵御干扰,精确了解话语内容。“听”也是一种心理素质,要有顽强的自控力,全神贯注地听,甚至对有些含糊不清、枯燥无味的讲述,也要能沉得住气,能够听得进、听得明。
(2)训练听辨记忆力。听记训练的目的就是提高捕捉话语要点的能力。浓缩信息要点,边听边将对方最重要的话记住,或将对方的话整理成几句话,记住几个最能表明对方意思的关键词。
(3)训练听辨理解力。言语所表达的信息随语音的消失而流逝,理解跟不上,就会越听越糊涂。要听出别人的思路和语意,就要有快速的理解力,梳理对方思路。对方的表达再乱,也要沉住气并找到语脉的“线头”,切忌用自己的主观思路代替别人的思路。谨防超前判断,听要听全、听完整,别人没有说完,不要轻易、武断地下结论,更不要轻率地打断别人的话,把自己的判断强加于人。
(4)训练听话的态度。耐心、专注地倾听别人说话,是与人交往中应有的礼貌。一些人听别人说话时左顾右盼、漫不经心;或心浮气躁不待人讲完,随便插嘴;或人们集中谈论某一话题,有人心不在焉随意插上另一话题,等等。这些表现都有意无意流露对说话人的不尊重和不礼貌,给人一种缺少教养的印象。持这样一种听话态度,也很难理解别人的意思。
2.提高“说”的能力
说话主要是由组织内部语言的能力、快速语言编码的能力、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三方面综合构成的。“说”的能力是指在思维的调控下,将内部言语顺利而有效地转化为外部口头言语的能力。可以将普通话说话训练的目标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发音准确,语音清晰;说话内容清楚、实在,中心集中明确,条理分明;语言简练、生动,尽量减少语法错误;能做有准备的说话,也能根据变换了的环境和话题调整自己说话的内容;说话时能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和态势;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文明有礼貌。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是思维的形式,思维是语言的内容。语言和思维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提高说话能力的核心是要发展学生的“语感与思维”。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在言语表达时常常把一种情感、一种联想、一种形象不知不觉地融入说话之中。夏尊在谈到文学与语感的关系时说:“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面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只有学生对语言文字具有相当的感受能力,人类的语言才能真正内化为每个个体自己的语言。培养语感,首先要进行语言的积累,这就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多听说读写,多观察,多思考。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也可以做一些语言积累方面的训练,一方面提起学生对此重视,另一方面也可以给学生一些方法。所谓思维,就是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即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周密性和创造性。一般思维能力强,则说话能力强;思维能力弱,则说话能力弱。训练学生说话能力的途径有很多,如让学生讲述故事、口头复述短文、即兴演讲、辩论、表演等。对学生的说话训练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训练学生“想”得周密“说”得好。想就是组织内容语言,思考为什么说、对谁说、说什么、怎么说。在说话训练中要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其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较好地组织自己想要说的内容要点。要培养学生注意组织好内部语言的习惯,然后才能让学生有流利的外部语言的表达。
(2)训练学生说话注意条理,符合逻辑。条理性就是层次分明、线索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是指思维结构中的各种知识、内容之间,是有机联系的,层层深入,循序渐进,互为因果,密不可分。
(3)训练学生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主要是指运用语音、词汇、语气、语调等来表达话语内容中蕴含的情感、情绪等的能力。
三、教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
教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不能只靠说教,只有教师首先热爱祖国语言,并有较高的语言艺术素养,教师语言注重情感的熏陶、形象的感染、审美的活动,才能引导、感染、带动学生热爱祖国语言,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尝试:
1.饱含情感,使用情感语言
教育心理学指出,情感是追求真理的动力,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课堂上,教师饱含着浓郁情感的语言,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极强的感染力。有一次,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少年时代的教师沈严满怀激情地用诗歌般的语言描述:“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后皇冠上的明珠!”这样娓娓动听的话语使得陈景润在幼小的心田里埋下了崇高理想的种子,唤起了陈景润去解决哥德巴赫猜想的巨大热情,并一直激励他为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而努力奋斗。高职普通话课程有一个“硬”目标,就是让所有学生通过相应的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很多教师将这门汉语言课程演变为语音基础知识学习训练的技能课程,与学生缺乏情感交流,难免教学枯燥、单调、乏味。教学活动是具有强烈情感因素的行为,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情感都应渗透其中,教师能否发挥情感因素,对于教学效果的好坏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鲜活生动,使用示范语言
许多杰出的教育家都是善于运用教学语言的大师。颜渊评价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这段话反映了孔子高超的教学艺术,其中自然也包括了他的语言艺术。梁启超在追忆当年听康有为讲学的语言极富感染力时写道:“如大海潮,如狮子吼,善能振荡学者之脑气,使其惊息感动,终身不能忘。”普通话教学语言应该是教师给学生作出的运用语言的最直观、最有效的榜样。普通话教师的语言除了能在语音上起到示范的作用,还应使学生受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动情、言之生趣的语言的熏陶,使其逐步产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浓厚兴趣。一位教育专家这样说过:“刻意追求的艺术,不是艺术;刻意学习的艺术,不成艺术。当一个教师的学、识、情、才等齐备之时,才是教学艺术臻于成熟之日。”教师精彩的课堂语言,源于丰厚的文化底蕴,源于出色的创造才能,更源于对教育事业和对学生的深厚的爱。
参考文献:
[1]应天常,王婷.主持人即兴口语训练[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2]陈玉秋.思维学与语文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摘 要: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技术环境的不断更新,运用多媒体实施学科信息化教学,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一种趋势。将多媒体与中职语文口语教学相整合,改革传统的封闭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自主创新的平台,优化学习资源,更有利于学生口语水平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本文试图以中职幼师专业为例,尝试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口语教学模式,以期应用于中职语文口语教学。
关键词 :信息化 口语交际 中职语文
当今的社会是开放的社会,社会开放扩大了人们交际的范围,人与人之间的口语交际明显增加,语言的交流价值也日趋体现,口语交际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口语交际能力作为当前社会生存的基本技能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必能促进沟通交流。中职生——一个面临就业即将踏上社会的群体,其口语交际能力的现状不容乐观。如何在语文课堂有效培养其口语交际能力正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口语交际知识的匮乏和缺乏科学有效的口语训练,当前中职幼师学生的口语现状并不令人满意:普通话语音不标准,方言味道重,缺少用普通话表达的习惯;许多学生自信心不强,不能积极主动交流沟通;语言组织能力差,表现力不强,不能满足专业需求等诸多问题。因此,迫切需要专业教师开发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口语教学模式,应用于幼师学生的专业教学。而信息化手段、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口语教学提供了更便捷、更广阔的教育实践平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以下三个基本点:第一,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第二,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使之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第三,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重构知识。[1]调动丰富的网络优质资源,运用多媒体教学平台、信息化手段,可以使口语教学内容更加充实,使教学情境更接近学生的生活,使教学评价手段更加有效,使师生交流平台更加宽阔,可大大提高口语教学的成效。
然而,信息化教育不只是信息技术,它需要在先进、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有效的教学。它的本质是教育理念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即“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现代信息技术=信息化教育”。[2]信息化教育的实现除了技术条件的准备外,还需要现代教育理念的支撑和引领,通过“自主合作式”教学、任务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多元的课堂评价方式等现代教学理念的实践,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信息媒体和技术能力、生活和职业技能,自主研究和解决问题能力,适应职业角色,充分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全面需求。
一、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建立表达的自信心
俗话说:“言为心声。”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强烈的沟通欲望是口语交际的前提条件。中职学生由于文化基础较为薄弱,语言表达水平参差不齐,在实际教学中,困难和问题很多。因此,口语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克服紧张、恐慌、害羞、胆怯、自卑等情绪障碍,采取丰富多样的课堂形式,创设良好的交流氛围。如:师生共同学唱《飞得更高》《仰望星空》《感恩的心》等非常受学生喜爱的励志歌曲和影视节目,在课前演唱,通过音乐的渲染和激励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增加课堂活力;从热爱生活、热爱幼师专业的角度出发,从他们最关心的QQ群、微博话题入手,建立班级空间进行专题讨论,如“我为什么选择幼师专业”,“幼师专业的职业发展”,“如何与幼儿沟通交流”,“我最喜欢的明星”,“我最喜欢的影视剧角色”等,选择切近他们生活实际、符合专业特点的话题,打开他们的心结,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自我表达,大胆交流,畅所欲言,展示个性特色和自我风采,从中体会到沟通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增加语言表达的自信。在此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以鼓励为主,耐心引导,善于倾听,贴近学生实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他们打开心扉,真诚沟通,勇敢地交流,大胆地展示自我、表达个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结合普通话机器测试标准,利用软件平台,规范表达用语
以中职幼师专业为例,幼儿园教师要用普通话进行教学活动,要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符合语言规范,成为幼儿学习语言的典范。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中职生要念准字音,做到发音清楚、吐字准确,不念错别字;在词汇方面,要避免使用方言词汇,也不要使用生造词汇;在语法方面,要避免句子成分搭配不当和语句不通顺的现象。如果教师读错字音,用词随便,语病较多,对幼儿语言的学习必然产生不良影响。同时,要通过幼儿园教师资格认定,取得幼儿教师职业资格也必须通过普通话测试,取得相应合格证书。因此,口语的规范性是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
要使中职幼师学生达到这一要求,顺利通过普通话测试,取得教师资格,就必须从入学伊始,就加强普通话的学习和训练,使他们习惯于使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交流。在学习普通话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强化语音训练,利用普通话学习音频、视频资源、学习软件,根据同学中普遍存在的发音缺陷、方言问题进行专题教学,重点辅导。学生可在课后时间,根据自身情况,坚持练习发音,形成同位互相纠正、同班共同纠正、师生互相纠正的浓厚学习氛围。同时,为更好地适应机器普通话测试,对学生进行普通话模拟测试,创设实际测试环境,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测试,检测学习成果。在达到一定熟练程度后,参加真实测试,则可以大大提高普通话的测试成绩和口语表达的规范性。
三、情境再现,案例教学,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中职学生毕业后马上要面临择业,进入职场后也要应对各种复杂的交际环境。因此,在口语课堂创设接近工作、实际生活场景的口语交际训练,一方面使学生有话可说,另一方面锻炼学生的临场发挥能力,培养良好的口语表达、人际沟通能力。这样的训练突出了口语教学的实践性,为学生步入社会奠定良好根基。
以中职幼师专业学生为例,根据他们的专业特点和实际需要,笔者在课堂上创设了许多虚拟的交际场景,如幼儿园面试应聘、幼儿教师的自我介绍、与孩子沟通的准备和语言技巧、幼儿园教学的课堂导入、小朋友之间争执调节、如何学会欣赏和鼓励孩子、当家长发生误解时等具体情境,并在我校幼儿园进行采访录像、实景提问,让学生直面具体问题,在实践中反复摸索、锻炼、提高。例如:进行自我介绍练习时,可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引导学生如何抓住自身特点,突出重点,实事求是地展现自我,注意神态自然大方、有条不紊,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全班分为4-6组,每组一位代表发言,一轮发言过后,请全班同学点评,每组给出一个分数,取平均分作为最后得分,依次再进行2轮发言,看哪组得分最高。学生们在实践和点评中,发现自己的优劣势,不断改进,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同时,还可结合应聘中面试的问答,由两位学生扮演招聘人员,要求求职者自我介绍和回答问题,锻炼学生的临场反应能力,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应答的心理素质。经过教学验证,这种教学模式很受学生欢迎,几次课程之后,学生的口语进步十分明显,许多上课从不发言的同学也大胆地走上讲台,较好地完成了训练要求。
现代语言学认为,交际的过程就是信息传递的过程,是交际双方在特定的语境里,为了特定的目的,运用语言手段和适当的表达方式而进行的思想情感的交流,是听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情境教学口语训练模式正是仅仅把握住了口语交际的这一基本特点,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因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动画情景,复述表演,发展学生综合素质
诵儿歌、听故事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幼师专业学生要走上工作岗位,除了要具备正常的口语交往能力,还需要经过大量的诵读训练、故事讲述训练和教学口语训练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课时的限制,往往难以在实践中充分实施,因此,可结合幼儿文学、教师口语等课程,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选取优秀范例,通过案例教学,加强口语表达的技巧训练,在实践中提升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了增加学生参与的热情和讲述的感染力,笔者搜集了许多经典故事儿歌的动画素材,在反复观看后,先让学生对内容进行分析和讲解,设计导入语和提问、总结语,再针对其中的情节、人物进行润色、加工,找出文本中需要加强或变化的重点,例如语调、重音、音色、快慢的变化,表情、手势等态势语的运用,使讲述和表演更加完整、形式更加活泼有趣。在学生准备好后,分组来进行讲述或角色扮演,再由其他同学来点评打分,改进后可以再来展示。如此反复实践,使学生们充分参与其中,对课程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许多同学还利用课余时间排演了童话剧,大家一起分工合作,进行了自己的加工和想象,将童话人物表演得有声有色,不仅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肢体语言和表演能力也得以提升。学生还将拍摄的故事、儿歌诵读和童话剧作品在校园网、班级空间、微博进行展示和评价,在协作、交流中充分体验学习和参与的快乐,实现了真正的自主学习、快乐学习,综合实践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事实证明,口语课程既是一项知识积累的过程,也是综合素质的实践锻炼。中职口语课程应着眼于职业教育的专业需求和学生特点,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和教育技术,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引,综合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其口语表达的愿望,挖掘学生潜能,增强口语表达的自信心,使中职学生更加自信走上工作岗位,更加规范、清晰地进行口语表达,更加游刃有余地适应人生的各项挑战,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插上一双腾飞的翅膀。
注释:
[1]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年,第4期,第26-28页。
一、积极动员,要求人人讲好普通话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面向全国招生的部属中专,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各种方言掺杂。有的学生进校时,听普通话都很吃力,更不会讲普通话。有的学生只敢在老乡中讲话,不好意思在同学中讲话,要讲也是结结巴巴,词不达意,但部分同学的读写能力较强,部分学生在班级的成绩名列前茅,却由于语言障碍,影响了学生间的关系,也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语文课上,笔者针对刚入校的新生,积极宣传讲普通话的意义以及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要求人人讲好普通话,要求学生一定要大胆讲、经常讲,上课认真听,争取在进校一个月内听懂每个老师的讲课。对一些学讲普通话大胆积极、有成效的学生,笔者热情鼓励、肯定进步,增强同学们学讲普通话的积极性。这样,入校一个星期后,有的学生讲普通话就流利多了。
二、在教室经常进行说讲活动
学生有了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要求后,笔者就在教室开展一系列的讲说活动。开学第一周,利用班会或自习课,组织学生上讲台进行自我介绍,谈自己的特长、爱好、入校感受以及新学期计划,迫使他们练习讲普通话,锻炼胆量,增进同学间的相互了解。之后,每次语文课利用课前十分钟,每次按学号点名三四个人上台,或朗诵一首诗、一遍短文,或叙述议论学校或班内发生的一件事。这样,迫使他课前练习学讲,提高他的讲话能力和普通话水平。
三、利用课堂教学加强表达能力的培养
在讲授语文知识、分析课文时,多设计思考题,组织学生讨论,多提问,让学生用普通话回答。在讲析一些优美的散文或课文中的优美语段时,组织学生朗诵、背诵,以朗读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优美的语句促进同学朗读能力的提高。
另外,根据课文要求,开展口语训练。中专课本中有一个单元是口语练习,笔者就根据课文要求,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交谈、即席回答、IQ测试等。笔者将学生们收集存在的问题整合成题,卷印出来,每人一张,课前发给学生,上课时,按学号组织学生上讲台签到,抽到哪一题,就立即用简明、准确、清晰的语言回答,之后给每位学生评分。一般情况下,学生都能较好地组织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针对交谈练习,除了按课后的话题练习外,笔者还组织学生分角色上台表演。这样的训练,结合了同学们的思想实际,使他们有话可谈,同时也是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方法,调动了同学们学习口语的积极性,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四、加强口头作文训练
加强口头作文练习也是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一环。笔者每学期进行一至两次的口头作文练习,学生可写好文章,也可只写一个提纲,到台上讲述。由指定的几名学生当评委评分,算作平时的作文成绩。先让几个基础好的学生示范发言,然后学生们按学号上台,这样可以互相促进,交流写作技巧,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开展大型的口语竞赛活动
除了开展班级的口语训练外,笔者每学期还在语文课上开展一次年级口语竞赛活动,形式可以是演讲比赛,或读书报告会,或班组间辩论、演讲比赛。例如,举办读书报告会,各班选代表参加,利用语文课或周一下午自习课进行,全班学生参加,评出优胜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班组间的辩论,可以由学生自己组织,由老师担任评委,选出优胜者,给予一定奖励。这样,不仅培养了口语人才,而且带动了学生学习口语的积极性,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
六、贯彻循序渐进、统筹规划的训练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