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20: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材料作文的写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审题;考场作文;选材;出奇制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1-0015-02
作文是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是语文测试中必不可少的题型,它的成败可能关系到学生的一生。因此,许多考生都非常重视,也为写不好考场作文而感到苦恼。
那么,如何才能写好考场作文呢?我们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探索。
1 阅读题目,酝酿构思
考场作文不仅要求我们写得好,而且要求我们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因此,在试卷下发之后应当先阅读一下作文的题目及要求,对应写什么内容,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去认真答题。这样,在完成前面习题的过程中会无意识地思考,等前面的习题完成了,作文的思路也将考虑成熟。这样就为写好作文节省不少的宝贵时间。
2 仔细审题,选择合适文体
审清题目及材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无论哪一类作文,我们都必须认真审题。审题包括两方面:
(1)审清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正确理解题目,把握所写的内容及范围。例,发生在校园里的一件事,关键词是校园,所发生的事件必须在校园内,再如:"爸爸给我的礼物"礼物须是爸爸送给的,而不是其他人。若是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则必须认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对它所包含的寓意必须正确把握,反复研究命题的意图,并能选准较小的角度写。
(2)审清题目及要求,选择恰当的文体。可有些考生却不去审题目及要求,胡乱下笔,偏偏写成诗歌,这样的作文能评高分吗?我们应根据题目要求和自身情况,选择恰当的文体,以便通过作品最能表达自己的见解、抒发自己的感情,最能体现出自己的写作水平。
3 创新是作文的生命
没有创新,作文将成为无源之水,缺乏新意,所以我们还需做到以下四新。
3.1 构思新。构思新奇是考场作文取胜的关键。即如何开头才能引起阅卷老师的兴趣,中间安排哪些材料,才能让老师从中发现新奇的东西,怎样结尾,才能像说书艺人、电视剧的断章艺术那样勾人魂魄,让人回味无穷。如,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卖掉自己的心爱之物为对方购买礼物竞阴差阳错地失去了用场--出乎意料地得到了人间的圣洁之爱。这样精巧新奇的构思能不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吗?
3.2 立意新。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新颖就是与众不同,就是要有新的见解,读后使人受到启发,让人惊喜。怎样才能做到立意新呢?(1)破除陈规,立意求新。要求我们突破思维定势的影响,跳到圈外看问题,大胆进行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想别人未想过的,从他人未曾立意的方面去写,做常人所未做的。(2)认真汲取有关材料、作文教材中的立意写法。例:有的同学从"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赞颂老太婆追求不止的精神。"飞蛾扑火自取灭亡"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而有的同学却能写出飞蛾为了追求光明,不惧牺牲、前赴后继、奋斗不息的精神,像这些富有新意的文章就如同茫茫草原中突现的一朵奇花,教师能不评以高分吗?
3.3 角度新。角度是指认真分析题目、材料,从不同侧面找准切入点去写。有些考生一见到题目就不假思索地写自己最常见、最熟悉的人和事,这样写无可厚非,试想,全省数十万名考生都在做同样的作文,这样构思平平的雷同作文能在群雄逐鹿中获胜吗?所以我们必须做到选材和角度的新颖。要做到这一点应首先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如"画同一座教室,倘若站在房前、屋后、房侧、房内,教室在人的眼中也各不相同",通过学习指导,学生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获得了对事物的新认识。第二,罗列清单,想别人所未想的。就如行军打仗一样,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假如我们是敌人,最大可能会以什么样的方法去攻击对方,作文也同样如此,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别的同学会从什么角度去构思,会选什么材料去写,把他们所想到的都罗列出来,然后从中选取最佳角度,最佳材料去写,以使文章新颖、独特。第三,学习作文资料、教材中的一些文章,吸取他们写作的宝贵经验。例:舒婷的《我儿子一家》的角度就比较新颖、别致,给人以新奇的感觉。例如:在写环境污染问题时,就有同学大胆想象,以一个外星人的角度去看地球的污染,这种角度新颖的作文正如鸡群中的仙鹤,老师发现它能不惊喜万分吗?
3.4 选材新。材料是文章的血肉,它直接影响到文章是否真实感人。选材准确就是所写事例必须准确无误,有些考生由于知识面窄,基础不牢,在举例论证时,或所举事例没有紧扣论点,或出现"张冠李戴"现象,也极大影响了成绩,所以我们选材时应紧扣中心,选自己最熟知的事例去写。选材新就是要精选新鲜、新颖的材料来表达文章的中心。一些考生见到文题后,不是积极思考,只是回顾自己读过、见过的人和事,写些文章敷衍了事。例如:写《我的同学》不是丢失文具,产生误会,对方转学,为自己留下终身遗憾,就是考场上不同意作弊,关系破裂,后又言归于好等。写老师,不是深夜批改作业,给我送雨衣、带病坚持上课,就是自己病重,老师牺牲休息时间为自己补课等,这些陈词老调的素材,老师早已看过千遍万遍了,他们能不厌烦吗?所以我们要选取新颖的材料,使作文更加新奇感人。要选取生活中的材料,写别人未用过的,不常用的材料,给人"新"的感觉。如我们可以写一个同学的兴趣、爱好,突出其刻苦上进、坚韧不拔、不懈追求的优秀品质。再如,写老师,有位同学却以两老师竞相上课,辅导学生等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又如,在写议论文选择论据时,一举例便是牛顿、爱迪生、张海迪等名人事例,他们虽有较强的说服力,但这些老掉牙的论据,不能给人一点新奇感,不能激发教师的阅卷兴趣。我们如果搜寻电视报导的、报纸刊载的、生活中真实的事例,如一心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刘庄党支部书记史来贺;扎根基层、忘我工作的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热衷教育、献身教育的郑州市教师吴玲;执政为民的典范代表登封市公安局长任长霞、为救儿童奋不顾身的河南民工李学生等。这样的材料都是考生不常用的,它不仅说服力强,还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你想,老师在茫茫的黑夜中忽然发现一颗光彩夺目的宝石,能让它失之交臂吗?
3.5 写法新。写作文一方面要多读、多看优秀作文,多学习借鉴人的写作经验,汲取他们的创作方法、写作技巧;另一方面,不断积累自己的写作经验,大胆尝试新的写法。同一题材的作文可以用不同的文体来写。例"我的老师"则可以写成记叙文,人物访谈、日记、书信等形式。还可以采用不同的人称来写,这就避免了作文写法的单调、呆板。例:在写新乡的巨大变化时,有同学却别开生面地采用月宫嫦娥和月兔的神话写法,月兔说:"嫦娥姐,你不是说要到新乡去看看吗?为什么还在花园里转呢?"当嫦娥说这就是新乡时,月兔却再也不愿意回到那令人神往的月宫里了,变化之大,文中不见一词,却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这种写法就如同一个饥渴难耐的旅人在茫茫的沙漠中突然发现了一颗小草,虽小,却让人喜出望外。
3.6 语言新。好花还须绿叶衬,我们做到以上几点还不够,还应注意语言的生动性化。(1)巧妙运用修辞手法。例:在写"雪"的时候,有同学引用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写春的到来时,有同学就写道"不知何时,萝卜已悄悄爬上了枝头(农村打春),穿着各色花衣的小鸟在温柔的风中,在儿童的牵引下飞来舞去(放风筝)。(2)注意虚实结合的写法。例:朱自清的《春》中春花图的描写。(3)采取杂取种种,合取一个的写法。写某人,我们可以把多个人物的英雄事迹合理地"张冠李戴",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另外还要注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尤其是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4)注意句式的变换和词语的选用。像反问句、疑问句、双重否定句等句式,它们的表达效果远胜过一般陈述句、肯定句等。
4 内容健康,积极向上
思想健康是文章的主流。写文章要倾向于友情、爱心、勇敢、坚强、热爱祖国和人民等积极向上的主题,而那些思想偏激、落后的内容则应避开。例:有些考生在谈及某些官员腐败一问题时,则滔滔不绝,议论不休,对国家民族前途失去了信心,其实他们哪里知道这些人只是千千万万个党政干部中的一小部分,不足以代表全部,更应该看到那些为国为民办实事的人。对那些评击时政,讽刺挖苦老师及对人生绝望之类没有任何积极意义的文章应坚决避开。
5 写成整篇作文
在评卷时发现,一部分考生在时间安排上欠妥,结果作文仅仅写了一半,这样的作文即使所写内容怎样生动,事件如何新颖,也决难评以高分,所以我们必须合理安排作文的时间,在时间警钟敲响之后,尽量将内容压缩,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结尾。
6 保持卷面整洁
作文阅卷是项主观性较强,伸缩性较大的工作。字体书写工整规范,能给人一个好的印象,引发老师的阅卷兴趣,促其给作文评以高分,反之,则势必引起阅卷老师的反感,即使内容生动,在评分时能不大打折吗?又有哪个教师喜欢字体潦草不清的文章呢?中考作文时间紧,思考的余地少,又不宜重写,所以在作文前必须构思,对作文的开头、结尾、中间材料的安排,都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即使前面的内容写得不尽理想,或没有入题,我们应尽量做到不改正,不重写,快速巧妙入题,切不可像某些学生那样糊涂乱画,影响了卷面的整洁。
总之,只要我们做到以上几方面,就能把攒在老师手心内"金子"般的分数给抠出来。
针对这种现状,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在强化积累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多看、多借鉴、多写作,同时教师应加强必要的技法指导。具体适用教学策略如下:
一、“以小见大”,突破瓶颈
初一学生的作文题材多以亲情、友情、师生情,同学交往、童年趣事等为主,学生以现在的经历只有写这些,因此只能教会学生学会转化,从而化腐朽为神奇。
具体做法有:结合课文及片段材料,先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以小见大”;启发学生结合材料反思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思考可否如法炮制;钻研中心句、主旨句,尤其是学习结尾段如何画龙点睛,提升立意高度的写法;教给学生必要的方法,如从展现同学、玩伴友谊的事中加入“理解、尊重、信任”等关键词;从童年趣事、难忘经历事件中加入“教训、收获、体验、启发、财富、珍惜”等关键词;从理想愿望题材中加入“实干、勤勉、做人”等关键词;从亲情、师爱等题材中加入“感恩、铭记”等关键词并予以突破等。
二、反弹琵琶,出奇制胜
多数学生由于基础积累不够,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不足,用惯用思维写作很难实现质的突破,因此,教给这些学生用逆向思维来作文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在立意上先人一招,以立意的新奇来掩饰自己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方面的不足。如写“行”这类作文,可让学生尝试写作“感谢对手”、“感谢我还年轻”、“感谢挫折”等;对以“保护环境”为话题的作文,可以让学生尝试写“1+1=绿色”、“眼泪——最后的一滴水”等;当然,这样的构思和拟题往往不是一般学生能做到的,教师需要点拨引导,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指导学生怎样构思行文,最好是帮助学生修正好写作提纲,这样才能确保学生不至于跑题、偏题。长久坚持下去,学生定能不断进步。
三、改变形式,优化结构
1.学写“总分”式写法。
文章采用“总分”、“分总”或“总分总”式,在构思时先拟好本文主体部分的几个基本点,然后在写作时将每个基本点以中心句的方式放在段首,这样可以做到思路清晰,一目了然。当然还应注意课文首尾的呼应和行文中的过渡。
2.尝试写“题记”“后记”式作文。
首先让学生认识题记语和后记语的特点:题记语或是全文“引子”,或是总领全文,文句优美,蕴含哲理,多引用名句;而后记往往总结全文,深化主旨,呼应文首或设置悬念。这其实就是常规作文结尾的写法,不过是语句更精炼、优美而已。
其次教给他们具体的方法:(1)坚持独立写题记和后记。学生刚开始写时会有“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尴尬,但必须要迈出这一步。因此,平时可以多让学生练习仿写,多写暗喻句、排比句、排比段,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2)学会“借”和“引”。当独立写很难让自己满意或很难出彩时,建议学生恰当引用自己平时积累的名言、格言、警句、诗词、歌曲等素材。如何才能引得准,用得当?这就要启发学生扬长避短,做到因人而异。如满腹诗书的可多引用古诗词及名篇名句;爱唱歌的可以恰当引用歌词;爱看小说、故事书的可以让其学会套用故事、创设情境、或是借鉴小说设悬念的方法等。
3.尝试写“小标题”式作文。
初一学生写作重叙事,往往会出现这样两种情况:一是全文写几件事,但过于平均用墨,详略不当;二是只写一件事,故事讲完就结尾,犯了“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的毛病。小标题式作文恰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叙事能力差的可以通过多写一两件事来解决,叙事单一的同学也可以通过增设小标题式来增加“点”,做到“多点开花”。但教师应把握好两个关键:一是教会学生处理好概写和详写的关系;二是教学生拟好小标题,并处理好各小标题的内在逻辑联系。
四、凸显亮点,扬长避短
一、吃透名篇,习其精髓
普通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多数是文质兼美的范文,很多是经典文章。这些文章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但并非每篇课文都适合学生去练笔,并非每一个片断都可以作为仿写训练的材料。各篇文章都有自己的风格,在内容、表达等方面有自己的显著特点。阅读文章,教师先要钻研教材,精心选择典型的课文或具有明显特征的片断,引导学生精心品味这些写法,学生会为之触动、领会意图。此时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学生就能得到某种写作本领的锻炼,久而久之,就可以提高写作水平。
1.典型的结构。如明晰的思路和条理,总分式的段落结构,简明的写作顺序都可成为仿写的对象。如《荷塘月色》的圆形结构,《故都的秋》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部充分展开,酣畅淋漓……都是很值得学生学习模仿的。
2.文章的语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如《囚绿记》新奇精巧的结构,深沉婉转的抒情,纯朴清丽的语言,如果能学以致用,定能受益匪浅。
3.写作技巧。引导学生对课文写作特点进行分析总结,使学生明确写作技巧,从而跃跃欲试,提高训练成效。如《拿来主义》采取先驳后立的论证结构,逻辑性强;多用比喻论证,形象生动。这些论证的手法都可以为学生所用。
4.文章的情感与主旨。语文课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每篇文章都存在各自的思想因素,抓住这些因素创设练笔的情境进行训练,可以增强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激发写作兴趣。
二、梳理教材,积累素材
著名作家毛志成认为“中学生应写大气文章,必须注意三大:眼大、心大、手大”。“眼大”是指阅读视野广,涉猎信息量大;“手大”指写出的文章有厚实的文化积淀、浓郁的文学素养;“心大”是指立意高远,能够站在历史、时代的高度观察生活,思考社会、人生,使文章充满天地之气。而“三大”如高楼,积累能为其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厚积方可薄发。积累是每个学生提高感悟能力和写作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但从目前情况看,学生写作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无话可说。究其原因:一是生活比较单一,学习几乎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二是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很难带动他们对生活产生思考,从而进一步剖析。教师一再给学生讲,作文要言之有“物”,这“物”是从何而来?一个重要来源就是我们的语文课本。
语文书中有不少名句哲语、优美的诗词,取其精华,为己所用,可把作文点缀出亮色,也可显示作者的语言功底。当然,课文中能用的还有人物故事、历史事件等,把它们作为素材充实到文章中去,可使之变得丰盈而厚实。当然,运用这些材料不能像蚂蚁那样只对知识作简单的挪用,而要像蜜蜂那样能够采花酿蜜。这样看来,平时的阅读不能粗枝大叶、囫囵吞枣,否则,再好的材料也不会积淀在学生心里。作为教师,可指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多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就是通过口与脑来积累素材,典范的语言材料使学生接受的不仅是语言形式,还有文字本身所传达的思想。行文过程中,对作文有用的材料学生可以信手拈来,在无形中也培养了语感。
2.积累。对于课本资源,可从两方面来积累:一是美句妙言、名句哲语、修辞写法等的积累;二是阅读启示,即上完课文后有所触动和启发,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在积累中可以进行分类整理,比如:
(1)美句及哲理名言收集。如《滕王阁序》《归去来兮辞》《赤壁赋》《故都的秋》《热爱生命》等,这是比较初级的积累方法,通过对优美句子的欣赏、对哲理名言的理解,充实自己,为提高作文语言质量打下基础。
(2)作文素材收集。学生在作文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材料贫乏,却又忽视教材中存在着的巨大材料宝库,以至对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料视而不见,就更不用说积累和运用了。司马迁忍受身心的巨大痛苦,发愤著成《史记》,勾践卧薪尝胆,终于灭吴,都是忍辱负重、实现目标的材料;荀子的《劝学》、韩愈的《师说》富含学习求师的生动材料;诗词中的许多名句更洋溢着充满生命活力的、撼人心魄的力量。曹雪芹面临抄家、举家食粥的困境,“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出了巨著《红楼梦》;陶渊明不改变士节,《归园田居》就是他心志和生活的反映……另外,别人曾亲历过的事,别人亲历且由此而总结出的经验,值得学生拿来借鉴,可作为写作中的导引或材料,甚至可作为人生经验的警戒。因此,应指导学生注意积累。
(3)修辞、写作方法的收集。如《荷塘月色》中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的运用以及情景交融的特点;《记念刘和珍君》叙议抒情相结合,不仅有完整的事件,还有作者的评论和悲愤的感情;《六国论》中议论的气势,开门见山的方法,整齐的论证结构,举例、对比、引论、反面假设等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这些都是学生在写作文时可学可仿可用的,加以收集归纳整理,那将会在自己的写作中享用不尽。
三、整合资源,系统训练
现用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作文部分有了比较大的改革,自有一套作文教学系统。这个教学系统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必修每册书的“表达交流”;第二部分和阅读整合在一起,在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中设计了几十次写作练习;第三部分与“梳理探究”整合在一起,设计了写作练习,主要是研究性作文。以上三部分中,“表达交流”是这套教材作文部分的主体,它力图对学生进行系统规范的作文训练,注重按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作文教学本身的规律来编排,合理使用这部分教材,对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写作是大有裨益的。
要想在作文中“反弹琵琶”出新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构思巧“反弹”
构思作文时,可根据某些题材的可逆性,避开思维的正向定势,而从与之相反的方向构思谋篇,营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觉。
比如,以“谎言”为话题作文,如果按照传统的思维方式来构思,必然对谎言持否定的态度,由此写出来的作文就难免落入俗套:或对说谎痛心疾首,或因说谎自食其果,等等。如果换个角度,从反面来思考话题,我们不难发现,谎言并不是一无是处,也常常有它闪光的一面。鲁迅弃医从文,为了不让自己的老师太失望,假托自己转学了生物学;曹操领兵长途跋涉,为了激励口干舌燥的将士,便谎称“前有梅林”;医生对身患绝症的病人以谎言宽慰,老师对智障学生以谎言评价……这种“美丽的谎言”举不胜举。这样构思的文章,内容新、主题深,往往能收到脱俗的效果。美国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就是讲述善意谎言的经典之作:身患肺炎的穷学生琼西望着窗户对面墙上的常春藤叶子不断被风吹落,想到自己凄凉的人生而感到绝望。她说最后一片叶子就代表她,叶子飘落,她的生命也就走到了尽头。充满爱心的画家贝尔曼在墙上精心画出了一片“永不凋零”的绿
叶,用这个善意的谎言保护了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火。
二、选材巧“反弹”
选材上的“反弹”就是在文中选用独特的、鲜为人知的材料,从而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受。鲜为人知的材料,符合人们喜好新奇的心理,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如写“我的一家”,很多同学会写家庭的和睦幸福、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等内容。而如果从逆向选材,写家庭中父母之间、妈妈和奶奶之间的“小摩擦”,则会增加文章的趣味,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又如写“我们的学校”,中心是通过对学校的人和事、景与物的具体描写来反映学校的美。若从正面入笔,则会给人千人一面的感觉;若从逆向选材,效果则不同。如写老师住在条件简陋的集体宿舍里,但工作的热情却非常高,以“反”衬“正”,歌颂老师的奉献精神,既符合规定的中心,又突出了个性特征。
三、观点巧“反弹”
观点“反弹”是指在作文中勇于打破常规,亮出与众不同的观点。
《黔之驴》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则寓言,而“黔驴技穷”早已成为了脍炙人口的成语,大多数人在文章中引用这则寓言或这个成语,都是用来比喻有限的一点儿本领已经使完了。而一个同学却在作文中为“黔之驴”正名,指出“黔驴技穷”的责任不在“驴”而在“好事者”;接着将目光投向现实生活,联想到现实生活中人才的使用状况,指出人才要有用武之地,方能显其能、尽其才,否则,无论多么优秀的人才,恐怕也难逃类似“黔之
驴”的厄运。作者用丰富的事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做出了令人称奇、发人深省的文章。
四、写法巧“反弹”
一、从小处着眼,选取新鲜素材
前人常用“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来形容作文选材范围的广泛。首先,从选材角度看,宜小不宜大。选材小巧精致才能细腻、生动、感人。小巧的材料往往就是生活中的一次历练,一番拼搏,一点收获,一种体验。选点太大因篇幅有限只能泛泛而谈,因而不生动。要选点,忌写线。写线犹如聆听老太太喋喋不休地唠叨过去的故事,波澜不惊而绵绵不绝,有谁愿意听呢?这种选材因其历时过长,用笔过粗,难以出彩。选点更容易去粗取精。去旧取新,更方便用各种表达方式表现生活,抒写心曲。其次,选材要选那些新鲜的材料。选材新而立意深。对深化中心效果明显。写唯己独有的事件,抒唯己独有的感情。可利用发散思维或逆向思维,拟或从反面找到独辟蹊径的好材料。还可以汲取生活的点滴,把握时代的动脉,将新鲜和时尚写进文章里,使文章充满新意,使文章具有真情实感,充满活力。
二、多角度入手,写好文章开头
好的作文开头,不但能为文章增添色彩,还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紧扣读者的心弦,起到突出中心的作用。作文的开头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 开门见山式。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的是写作文时直截了当入题的一种写法。针对学生写作中开头难的现象,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用这种开篇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如学生在写(忘不了他)时,建议学生用开门见山的写法。其中一个学生写道:“忘不了他那张给我鼓励的笑脸,忘不了他激发我上进的朴实的语言……”入题快捷,开宗明义,揭示主题。
2 名言警句式。即写作文时开篇引用名言、警句、谚语、俗语等,可以达到吸引读者,突出中心的作用。写作时,可以运用教材中现有的文章,指导学生写作。如《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开头就运用了程颐的话“学者先要会疑”。这种开头,运用得自然,往往能增加开篇的气势。在写作时,指导学生用积累的知识,学习这种开篇方法,增强文章的习作效果。
3 排比式。文章开头运用排比句式,引出事件或事物,可 以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如在《把爱心带给他人》这篇文章 中,开头写到“爱心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驱散了凛冽的寒 霜.爱心是久旱后的一场甘露,滋润了龟裂的心田;爱心是 中的航标,指明了可生的希望”。语句优美整齐,读来愉 悦舒心。
文章开头方式多样,在作文教学中,要想学生写作有创意,要求他们平时用心观察,勤于积累,有了丰富的素材,就能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三、巧用语言,追求美感
【关键词】:兴趣、创新、勤奋、积累
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说:“对工作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困难、挫折,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回。”
为解决农村学生作文难等问题,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逐步提高写作创新能力,将快速作文与创新写作融为一体,在学校实验组的指导下,本人以“写作英才的发现与培养”作为“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的子课题。具体实施如下:
一、成立作文兴趣小组。
二、达成目标:达到初中生45分钟完成500字左右的习作。做到语言美、文面美、首尾美、立意美。作文每年不少于14次,字数不少于0.7万,其它练笔不少于1万字。
三、实际计划分三年进行,2007年秋季开始实施。
第一阶段:2007年9月——2008年8月,学习《快速作文真法》(田家骅教授主编)记叙文快写法、说明文快写法。
第二阶段:2008年9月——2009年8月,学习议论文快写法,各种应用文写法。
第三阶段:2009年9月——2010年8月学习创新写作教材的给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写法、综合巩固训练。
四、研究的程序和方法
1、不断发现写好者、让他们自愿报名参加作文报小记者,给他们投稿和参赛优先条件。
2、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生活,积累素材。如坚持写日记、周记,每天抄录两条以上的中外名人名言,教师每周认真审阅一次,并加以点评、鼓励。
3、教师订阅《作文报》、创新写作教材,《我这样学写作(上、下集)》、《创新写作指导》、《快速作文描写·论据手册》、《中学生话题作文素材大全》、《中学生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大全》,并将这套资料由组长负责保管,让同学们互相传阅,同时要求做读书笔记。如分类抄写:勤奋、兴趣、自信、成功、创新等多方面的论点、名言、典型论据。
4、上好每一堂作文指导课。用田家骅教授主编的《快速作文真法》的写作理论信息交合法和创新写作教材《我这样学写作》的写作技法指导学生审题、拟题、构思、成文、开头、结尾、过度等写作方法及话题作文的模式和写作方法,让学生在欢笑声中进入写作意境,由学生讨论———写作——修改——成文。
5、上好作文讲评课。由小作者有感情地朗读优秀作文,学生评作文,教师归纳总结,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多赞美成功之处,课堂上迎来掌声阵阵,气氛非常活跃。
6、班上开辟优秀作文栏目,用“功精力勤出佳作,意到笔成生妙品”作为激励性对联,使写作英才有成就感,写作新秀有学习的榜样。
五、成果
鲁迅先生说:“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学生获奖
学生曾参加三穗县教育局的现场快速作文大赛,推荐八名均获奖,张美俊同学《半杯水的故事》获一等奖,二等奖2名,三等奖5人。首届“21世纪全国初中生写作大赛潘俊同学获三等奖,优秀奖5名,黔东南州“联通新时空杯”获优秀奖三名,全国青少年光辉的五十年读书活动作文大赛获优秀奖4名,第三届“语文报杯”中, 潘俊同学《可爱的家乡》获州级一等奖,黄音同学《我的家乡》获县级二等奖,首届和第二届全国中学生迎奥运写作大赛中,陈金凤同学《窗》、田茂霞同学《最美的景色是心情》分别获二等奖,三等奖4名,优秀奖3名,全国中学生“创新写作杯”写作大赛中,杨贵元《写作——启开心灵的窗户》、姜烹《学会欣赏,也是一种快乐》获一等奖,周英琼《春天的故事》、罗隆霞《写作——激励了我》获二等奖,王志文《我家乡的水电站》、黄志芳《考试》获三等奖。
个人受聘
曾被三穗县教育局聘为教法改革培训中小学语文学科示范课主讲教师,中学教师“快速作文”优质课竞赛评委,初中生现场“快速作文”竞赛评委,被湖北省荆门市快速写作研究院聘为“快速写作研究员”被首都师范大学作文导报社聘为首都师范大学作文报特约编辑。曾向作文导报社推荐校刊《雏鸟》三本,优秀作文若干篇。
个人获奖
曾荣获第三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贵州省赛区县级一等辅导奖。首届21世纪全国初中生写作大赛获“优秀辅导教师”称号,参加庆祝建国五十周年全国少年“成才杯”获最佳“园丁奖”,“优秀辅导教师”称号。首届和第二届全国中学生迎奥运写作大赛荣获“指导教师”二等奖。荣获“全国中学生‘创新写作杯’指导教师”一等奖。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指出:“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深刻阐述了浓厚的兴趣和优异的学习成绩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从心里学的角度研究,发现兴趣有四个特点:
关键词:读写结合 写什么 怎样写 习作评价 素材积累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1-0159-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4版)》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作文能力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如何让孩子写好作文呢?参阅书籍及自己的实际教学,我认为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培养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一、习作课前:在阅读课中,渗透习作教学,做到读写结合,相互促进
一方面,在阅读教学中兼顾得意与得言。低年级要重视词语和句子的教学,中年级重视归纳段意、理清段序、了解段式的教学,高年级重视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领悟文章写法的教学,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向他人学习“怎样写”。
另一方面,指导学生迁移、运用课文中的写法,由课文生发开去,进行形式多样的小练笔,体现在阅读课上加强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综合阅读的练笔,可以从以下方面、角度进行设计:
文中词句换一换;好的句式练一练;抓住留白补一补;观察插图写一写;
段、篇内容归一归;文章结构理一理;顺着情节扩一扩;展开想象续一续;
变换文体改一改;迁移写法仿一仿;加工信息编一编;学习所得记一记。
这样,读中练写,以写促读,做到读写结合,相互促进。
二、习作课时:加强习作课全过程指导,提高习作效率
作文指导要从作前开始。一般要提前打招呼,布置学生做必要的准备:该观察的观察,该阅读的阅读,该调查的调查,该搜集资料的搜集资料,为习作在思想上、内容上预作准备。
习作指导课上的指导,要从内容入手。首先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通过教师的激趣、启发,打开思路,使每个学生都找到想写的内容,而且最好有新内容、新认识、新角度。比如,写《介绍自己》,可以引导学生写写自己在家、在校的不同表现,展示双重性格的真实的“我”,使学生认识到不光要在学校做个好学生,还要在家里做个好孩子。又如,常写的《我的爸爸》《我的妈妈》之类的作文,怎样才能突破只知道写“父母对我的关爱”的定式有所创新?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国外经验,让学生访问父母身边的人:他们的父母、同事、朋友,还可以到父母的工作单位,实地感受他们工作的辛劳,获得第一手材料在动笔习作。这样写出的作文,往往题材更新颖,内容更具体,感情更真实。
其次,是针对“怎样写”的指导。要紧扣本次作文要求,聚焦于一点,不可面面俱到。比如,本次习作要求是“把事情写具体”。教师可以先和学生议一议怎样才能把一件事写具体,议后让学生试做;在学生起草的过程中,教师巡视以发现正反两方面的例子,用实例说明这样写就比较具体,那样写就不够具体,并讨论一下怎样改进;指导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用“下水文”告诉学生怎样写。
作文讲评课是更有针对性的习作指导,此时的指导更能做到有的放矢。讲评,切忌只关注教师偏爱的少数佳作,冷落了大多数学生。习作讲评重在激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学生如果在两三个月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学习的愿望就消失了。教师更要偏爱学困生:在习作中给予辅导,习作后肯定点滴进步,讲评时多举他们习作中的闪光点给予鼓励。作文讲评一定要面向全体,要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享受习作的快乐,期盼自己下一次习作会写得更好。
习作讲评的一般程序是:作出总体上的评价――肯定此次习作在内容、写法等方面的可取之处,归纳在体现本次习作要求上做得好的地方,指出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习作的交流与欣赏――交流文题、题材,在习作内容上互相启发;在小组里交流自认为写得好的句、段,在全班展示写得较好的习作,师生同议,进一步明确好的句、段、篇,要力争让学生明白好在哪里,为什么好,以便在今后习作中发扬;指导修改习作――可用班上中等偏上的习作或教师针对共性问题编纂的例文,指导怎样从内容上、文字表达上进行修改。而后,组织互改、自改。
三、习作课后:课下课外补充学习,充实习作练习
除去课上的功夫,我认为习作应扩展到课外,这可以从以下二方面进行:
1.引导课外阅读,扩充素材,积累运用
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外,还要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报章、杂志,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向学生推荐一些童话、寓言、图画书、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以及部分中外名作名篇等。
在阅读过程中,应该强调学生要自备笔记本,可作为习作素材积累本,随时摘抄妙词佳句和精彩片段,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
多读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小学生活泼好动,专注力和耐心一般不能持续很长时间,教师要采用各种方式进行师生共读。在广泛的阅读中,在不同的阅读方式中,让学生培养语感,激发灵感,有了语感和灵感,作文就能变得容易多了。
2.勤写勤练,学会观察,用好素材
古人在论述文章写法时,曾说“定体则无,大体须有”(金·王若虚《文辨》),又说“学文之事,可授受者,规矩方圆;其不可授受者,心营意造”(清·章学诚《文理》)。这些关于写作的经验之谈,至今仍有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正如水随容器赋形而本身却并无定形一样,文有法却无定法。也正因为这样,作文教学才愈显得困难重重。曾听过这样一种说法:学生的作文是自己学会的,不是教师教会的。此话看似有理,但未免失之偏颇,因为它有意贬低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若照此逻辑推演,作文指导就成了多余。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细细体味起来,这句话本身就含有为达“不教”之目的必须有一个“教”之前提的意思。教师的作用在于“引路”、“开门”,路通了,门开了,登堂入室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该并且也无法代替。作文教学的关键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引路”、怎样“开门”的问题。基于这点认识,下面就初中作文教学中“授”的角度,略陈管见。
一、初中作文教学可从传授些基本的写作知识入手
从根本上说,写作不是知识,而是一种能力。但从知识与能力相互作用的关系来看,知识是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学生的能力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而获得的,离开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能力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践也已证明,缺乏必要的写作知识,是作文能力发展的重大障碍。所以,初中作文教学也可从传授一些基本的写作知识入手。这些知识,即文章写法的共性,也就是古人所谓的“大体”和“规矩方圆”,属于“可授受者”。诸如如何观察积累,如何审题立意,如何选材剪裁,如何布局谋篇,如何处理详略,如何开头结尾,如何衔接照应,如何叙事记人,如何写景状物……等等,这是前人总结的经验,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作文时就敢于动笔实践,就像学会了裁剪知识,给你一块布料就敢下剪刀一样。初中生掌握一些写作知识,其好处就在于对写作思路和方法起到引导与规范的作用,即使开始时可能显得被动和生硬,也总比一味堵塞或任其泛滥要好得多。
初中生一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记叙、议论、抒情等作文能力,根据能力对知识的掌握又起促进作用的原理,在初中阶段,学习和掌握一些比较系统的写作理论知识,也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但是,众所周知,作文课又最忌上成纯理论色彩的知识课,那么这些写作知识的传授应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实现呢?
二、读写结合,是“授”与“受”之间的桥梁
作文知识是一种抽象,必须结合具体的文章去揣摩才能深入领会,然后还需尝试以领会到的知识付诸实践,才有取得实效的可能,这就突出了“读写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的“授”以学生的“受”为目的,“授”与“受”之间,是以千姿百态的各类文章为中介来达到理解的默契和情感的共振的。教师应尽量地发挥教材的潜在因素,让学生在阅读这些内容不同风格迥异的众多课文的过程中,理解一些写作方法的共性,形成知识体系。如通过学习《荔枝蜜》、《白杨礼赞》,理解象征联想、托物抒情的写法;通过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领会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及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写作方法;通过学习《论雷峰塔的倒掉》,领会以议为主、议叙结合的写法及借景生议、借物生议、借事生议等3种具体形式。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现行教材在编写体例上重视读写结合,读写训练的安排具有阶段性、连贯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以读导写,读写结合。
但是,在阅读教学中结合传授写作知识,必须针对具体课文的特点找准“结合点”,然后以课文为写作范例,把写作知识的传授,融会于具体课文的阅读指导之中,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心领神会。这样才能克服学生在学习作文知识时可能产生的厌烦情绪和心理障碍,改变“授而不受”的无效劳动现象,反之,若离开课文只单纯讲那么几条干巴巴的筋,纸上谈兵,于事无益,反而会败坏学生的胃口,导致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的结果。
例如,情景交融是记叙文写作中常用的知识,朱自清的《春》就是成功运用的典范。而为写景而写景又是初中生作文中的常见病之一,所以,《春》的教学就不能对这一知识点视而不顾或泛泛而谈,而应结合具体的句段,切实指导学生领悟情境交融法运用时的四种具体形式:①作者开篇伊始就把自己对春的向往之情作了直接的抒发(“盼望着,盼望着……”),然后再引出对春景的描绘。这是由情引景。②作者在具体生动地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5幅画图的基础上,结尾处水到渠成地用三个比喻句来讴歌春天,抒感。这个结尾正是对前面5个画面所包含的感情的总揭示。由此可见,作者并非为写景而写景,绘春的目的,是为了烘托爱春的感情。这是以景托情。③第4自然段描绘春花图,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一句话是抒情的,然细细品味,却“一切景语皆情语”,句句洋溢着对春花的喜爱之情,情景像水乳一样交融在一起。这是寓情于景。④在“迎春图”中,作者既描绘了一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景象,又抒发了满腔的激情:“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这里,有景有情,情与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这是情景相生。通过以上有目的的引导分析,借助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的感染以及各种教学手段(如声情并茂的朗读)的强化渗透,学生对情景交融这一写作知识怎能不达到具体的理解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古语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实践性是写作自身的一个重要特点,掌握写作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用写作理论来指导写作实践,提高写作能力。而任何作家、教师都无法直接传导写作能力,只能传导一些知识和方法,然后由学生完成把它转化为能力的任务。这“转化”的过程,就是运用知识进行长期的、反复的、刻苦的实践练习的过程。那么,在多种多样的具体练习形式(如命题、半命题、给材料作文以及仿写、扩写、缩写、续写、改写等)当中,有没有一种最基本最直接又最容易实现迁移的训练形式呢?
三、仿写,是读写结合桥梁上的首次车
常有教师因埋怨学生作文缺乏“新意”而不准摹仿。其实,一味要求学生作文有“创新”,不落俗套,像要求作家那样,这不符合实际。“依样画葫芦”是贬义,但若能照着样画得像倒也是可褒的。古人画竹能达到“成竹在胸”,就是事前经过千万次“摹竹”的。由仿到创是学生掌握技能的一条普遍规律,仿写(注意:这和“抄袭”是截然不同的,两者不能混为一谈),正是读写结合的最初的直接实现。为什么《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作文》、《作文周刊》、《作文通讯》等刊物备受师生们的青睐呢?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刊物为他们提供了众多可在教学中作为范例的优秀作文。事实上,很多作文写得好的学生就是最初借助摹仿的方法慢慢地摸着门道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摹仿能力强的这一优势,在结合课文传授写作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仿写练笔,达到既巩固知识,又锻炼能力的目的。仿写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仿其意(即立意、中心)。如学了《我的老师》、《背影》、《回忆我的母亲》、《藤野先生》等课文,可让学生写写自己的老师、父母或其他长辈,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敬爱或怀念之情。
二是仿其格(即思路、结构)。如学了《一件珍贵的衬衫》后,仿其“一物串联”、以小见大的思路,回忆倒叙、首尾呼应的结构,以《一件(张、个、只……)珍贵的××》为题,练习写作。
三是仿其法(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如学了《荔枝蜜》、《白杨礼赞》、《爱莲说》等课后,仿其比喻象征、托物抒情的手法,写一写老牛吃苦耐劳的精神、小草适应环境的能力、粉笔舍己为人的品格等等。学了《春》这课,仿其情景交融的写法,完成以《夏》、《秋》、《冬》为题的写景作文等等。
关键词:阅读 写作 方法 技能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068-01
初中语文新课标突出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的能力,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也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两大支柱。初中语文教学应当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并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为主,这不仅因为作文水平的高低往往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准,更是因为这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因此,要想改革初中语文的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的能力,就要把握好读和写的关系。
目前农村中学存在的情况是:学生对作文一怕二厌三应付,而教师对从事作文教学也有一种正常的教学心理,认为学生中考中,作文的分数虽然占有相当的比例,但影响作文分数的有阅卷者的喜好和一些“规则”,高分不易,还不如多投入精力抓好阅读教学呢。在课堂教学上,就认为“语文好教,作文难搞”,也有的认为“语文课有本可依,作文既无本可依,又无规律可循”。因此教师钻研课本者多而钻研作文教学者少,语文教材参考书多而作文教学参考书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作文教学没有受到高度重视,也就是说,不少教师没有弄清楚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的关系。
阅读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主要是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形成的,而学生的写作能力是通过作文教学以及大量的写作实践形成的,这是一个包括认字、写字、遣词造句、立意选材、谋篇布局在内的综合表达能力的运用过程。因此,“读”和“些”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运用,“读”为“写”服务,“写”又促进“读”。
多数教师都能搞清“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关系,那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怎样处理这个关系呢?
1 作文教学时间的保证及措施的落实
以前每学期制定教学计划,我总是吧完成课文讲授计划当作硬任务,而把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当作软任务,对全学期的作文教学只是想着要学生能完成规定的几篇习作。每次检测下来,往往是基础知识部分学生掌握得甚好,而作文失分较多。有了这样的教训,以后笔者就首先在教学时间上给予保证,每周两课时作文(作前指导和作后讲评),单周课内作文,双周课外作文。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每学期教材的内容和文体的特点,以单元为序,制定出作文教学计划。课内作文的命题、训练重点及文章体裁等都写进了教学进度表。这样,作文教学不仅训练目标明确,而且时间上有了保证。
2 进行严格的基础训练,使学生化知识为技能
现在的学生应该说看了很多的范文,记诵了很多的写作方法和写作特点,可一到作文时往往不会用。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基础训练:(1)加强单项训练,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写作技能。把作文的过程分成六个步骤:即审题、立意、选材、谋篇、行文、修改,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这些基本环节的训练。每次评改作文时,也是针对训练的重点进行评改,而不是面面俱到,只要某一方面做得好,即予以肯定,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对作文的信心,激发了他们的写作欲望。(2)引导学生钻研有关范文,从中汲取营养,揣摩写法。而不是反对学生参考一些范文。如在学习了朱自清的散文《春》一文,要求学生学习描写景物的写法: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景物。当学生写作《初秋的早晨》时候,就能下笔从容。还让学生从自己课外看到的范文中推荐出一两篇写法独特的,模仿写作。事实证明,这种做法能减轻学生作文心理的压力,让学生在作文的时候,感到容易下手。
在抓好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要求学生广泛阅读,积累一些名言警句、精彩文章片段。笔者告诉学生,鲁迅先生主张泛读,他说读书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的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高尔基也主张广泛阅读,他认为“应该尽可能知道的多一些,经验越是多样的人,人就越是得到提高,人的眼界就越广阔。”(《谈谈我怎样学习写作》)。让学生明白这样的道理后,就让学生以多种形式来采蜜。日积月累,学生的词汇丰富了,词句灵活了,思路拓展了,性情也受到了陶冶。由写作的需要促进课外阅读,达到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的效果。
3 课堂作文与课外作文相结合,作前指导和作后讲评并重
在安排学生的作文计划时,单周课内作文,双周课外作文。笔者认为教师的批改与学生的多练之间有矛盾。限于教师的精力和时间,教师如果篇篇都精批细改,费时费力,学生的写作周期就会因此延长,写作的次数自然减少。但如果是少批少改,甚至不改,单纯让学生多写则失去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同时还会挫伤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写作水平也就难以提高。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笔者把每两周一大作改为每周一大作,分定时与不定时两种,定时的由教师命题,当堂完成,训练学生思维敏捷,行文迅速;课外的不定时的作文,要求学生一周内任意时间完成,容许学生查找有关材料,要求学生在选材、立意、结构、语言上多花点功夫。
通过一个阶段的实践,既训练了学生作文的速度,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了一些课外读物。扩充了学生的知识,也充实了作文的内容。虽然有个别学生过多地模仿别人的作品,那就需要引导。
重视作后的批改与讲评。笔者对于学生课内限时完成的作文,重点批改。每篇都做眉批总批,勾画精彩的语句与错别字。眉批、总批以正面引导、鼓励为主。对学生作文中的每一点滴进步都予以肯定和热情鼓励,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同时适当指出其缺点,主要是告之修改的方法。对于课外作文,因为学生有材料可以参考,有较充裕的时间构思和修改,一般来说,通过范文评述即可达到指导作用。因此是以评为主,基本是不批或是少批。只是每次从中挑选出一部分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都比较好的,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反而激发学生课外作文的兴趣。
关键词:写作;层次;表达
很多的农村学生为什么写起作文来就在那里咬笔尖、抓耳挠腮呢?为什么写出来的作文往往是句不成型、言不达意?
一、存在的问题
1.入手难
拿到一个作文题目后,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立意。
2.观察少
学生想写点什么,可是又写不出什么内容,写来写去也是“瘦骨伶仃”。
3.无技巧
作文主题不明确,层次混乱,表达生硬,不能灵活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详略处理不当等。
二、究问题原因
1.材料贫
学生课业繁重,课外阅读的时间少,生活空间有限,视野狭窄、认识肤浅。
2.兴趣淡
审题、选材、要求、方法、范例……往往令学生望而生畏,久而久之,简直谈文色变,何来兴趣?
3.不得法
主要责任在于师者,不能丰富多彩,不能联系实际,不能亲身引导,更重要的是没把作文置于应有位置。
三、据因谈措施
下面是我平时的一些做法,和大家交流。
1.激发兴趣
(1)教学生写作,教师自己也要动手,师生共同欣赏、探讨、研究,才能真正体会到作文之道,指导才会得法。教师以身作则来引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以此来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
(2)自信心是小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中很重要的心理品质,也是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在每次作文时都想写、乐写,就必须从增强自信心入手,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
2.读写融合
(1)从单元主题到每篇课文的特点,从思想内容的延伸、写作方法等方面对学生加以提示,布置话题,以片段或小作文的形式来完成读与写的结合。
(2)课外阅读,每两周换一次书,每周有一节课互相交流读书心得与所获。每读一本书至少写两篇读书笔记。
(3)教给学生观察方法,以各种感官去认识周围的事物,学生亲身感受过的东西,写起来也就容易多了。前几天,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观察秋天的树叶,爬山虎、杨柳榆树、各种果树、葡萄树的叶子,从形状、大小、颜色,或者远、近,或者整体、局部,或者静动态等各方面去比较观察,并发挥他们自己的联想。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写作文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具有自己的特色。
(4)大量练习,我每周给学生最少布置四篇作文,不用批得有多详细,整体浏览一遍,指出他本人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并要求他自行修改即可。
(5)当学生不再对写作文发愁,能独立完成完整的一个篇章时,就可以逐步从主题思想、结构写法、语言表述、独特视角等方面加以循序渐进的指导练习,也就是由最初的量到质的要求。
3.加强修改
作文写完后进行批改,从词、句、段、思想表达、情感流露、写法等方面找出学生的亮点,并加以表扬和鼓励,同时也提出一些不足的方面,指导学生在以后的作文写作中有更多的改进。
“文章是改出来的。”作者在动笔行文之前往往是充满信心的,而等写出初稿后又觉得心里想说的话没能准确完美地表达出来,这样就要反复修改,以达到最美。
这样持之以恒地去做,久而久之,我们不布置他们也会自己找素材,捕捉信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会稳步上升。
关键词:小学生;想象;作文;积累;训练
对于想象作文教学,《课程标准》提出“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的实施建议。可见,要求小学生能够把自己的想象写出来,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是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怎样培训小学生的想象作文能力?
一、丰富表象积累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这种新形象是通过对已有表象的分析、综合加工过程实现的。小学生的作文是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结果,作文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已有表象借助文字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可见,小学生想象作文的前提是,学生必须有丰富的表象储备。为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创造条件,采用多种手段,丰富儿童的表象。丰富小学生表象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条:
1、在接触自然、社会的过程中积累表象。儿童的生活环境,周围的事物,是学生表象的重要来源。教师要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留心周围事物,勤于观察思考,逐步积累丰富的表象。
2、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表象。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感知事物,形成表象。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参观、看展览、游览、看电影电视等活动,使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获得丰富多彩的表象。
3、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积累表象。识字写字、口语交际、阅读和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是丰富学生表象的有效途径。汉语拼音中的字形教学,识字中字形、字义教学,经常利用关图、事物和形象化的材料;口语交际训练中的看图、观察事物、实验制作和听故事等形式;阅读教学者,让学生联系经验,练习具体场景、情境等理解词句,等等。这些都能够有效地帮助小学生丰富表象积累。另外,语文教学中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口头讲述,带领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也能使儿童积累起丰富和准确的表象。
4、在积累言语的同时积累表象。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想象往往以言语的形式(语音、文字)加以表现,发展儿童的言语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儿童想象的水平。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在积累词汇句式段落篇章的同时,使学生间接地看到许多生活中未曾见到的事物,从而丰富表象积累。
二、落实想象训练
想象的新形象是通过已有表象的分析、综合加工过程实现的。即从已有的表象中,把所需要的部分从整体中分解出来,并按一定的关系,把他们综合成为新的形象。可见,小学生想象作文能力的形成,仅有丰富的表象储备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会怎样对想象的材料(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以形成新形象,并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想象训练条件,拓展其想象的空间;教给学生想象的方法,通过训练使小学生逐步学会合理想象。
1、让儿童在活动中驰骋想象。小学生的活动主要包括课内外活动和校内外的活动。就语文学科而言,有以下四类:(1)语文课堂学习活动,(2)语文校内课外活动,(3)课外读写活动,(4)校外语文实践活动等。
2、在学科综合中训练学生的想象。美术课、音乐课、数学课和社会课等非语文学科,都有训练学生想象的因素。如,美术课上没绘画、手工、雕刻等必须借助想象;音乐课上,学生根据歌词或乐曲,想象出一幅幅有声有色的画面。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
3、开展适当的训练,使学生学会想象。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想象训练形式多样,主要有对静物的动态想象、对抽象词的具体想象、对无声状的有声想象、对无色状的有色想象、对物体的拟人想象、对个别事物的概括想象等。
总之,想象训练要贯穿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做到想象作文与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相结合,想象力培养与思维力、注意力、观察力培养相结合。
三、想象作文的训练和指导
想象作文训练的方式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四类:1、改造类。如,诗句改写法、观察联想法、画面写意法、音响诱导法等;2、接续类。如,续写补写法、故事延续法等;3、扩充类。如,情境扩充法、词语联缀法、词义描绘法等;4、畅想类。如,情景假设法、理想设计法、科学幻想法、童话创作法等。
如果从想象作文材料的来源和性质来看,想象作文的形式主要有给书面材料作文,给画面材料作文,给听觉材料作文,生活作文,情境作文和角色作文等。
关键词:课外阅读;摘抄;观察
德国著名的文学教育家斯普朗格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即意味着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量,让学生踏着自信心与价值感的台阶,勇敢地向目标迈进。一直以来,作文都令学生谈之色变,写作教学如何能真正走出困境,迎来柳暗花明的又一村呢?下面结合笔者平时在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做法,浅谈几点体会。
一、引导课外阅读,迈出写作前的第一步
于漪老师说,“阅读是吸收,吸收越丰富,下笔才会越有神”。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积累是基础,厚积而薄发。故此,必须通过大量的阅读来促进学生的写作。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密切,两者互为条件和结果,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阅读是写作的老师,古今中外无数人总结出来一条写作的经验就是多读。高尔基说:“我认为我身上的一切好东西,都是书籍所给予我的”。阅读对于写作的基础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另一方面是语言技巧的借鉴。语言的积累及作文的取材,语言技巧的借鉴涉及作文的写法。因此,在指导作文时,要指导学生进行扩展阅读,在指导学生阅读中学语文课本的文章的基础上,还要鼓励学生进一步把阅读扩展到课外,并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培养他们的课外阅读习惯,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并最终达到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的目的,使他们“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二、培养摘抄习惯,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必须要求他们做好摘抄工作,即把生动优美的或富有启发性的句子摘抄下来,并对摘抄的内容进行分析,以随笔形式写一写阅读感受,每学期进行一两次评比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展示优秀的摘记、读后感。学生摘抄积累的这些内容是构成语言的“建筑材料”。掌握一定的词、句、段是阅读写作的基本条件。积累越多,语言也就越丰富。因此,摘抄、积累的过程,不仅是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欣赏能力,分析能力和辨别能力的过程,使学生主动汲取文中精华、营养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过程。
指导学生做好阅读摘抄以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增强情感体验。我向学生介绍了下面几种读书摘抄的方法。
1.摘录词语。阅读时,看到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将词语所在的句子摘抄下来,该词语下面加着重号。
2.摘录谚语、俗语、格言和警句,同时用一两句话概括它的内容。
3.概括摘录催人奋进的事例。注明出处,并用一两句话评点内容。
4.摘录写人叙事文章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它的作用;摘录写景状物文章中优美的句子,从写法上写一两句评点文字。
5.摘录抒情议论中感情真挚,或富有哲理的句子。
三、细心观察,积累写作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同样如此,学生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文化积累,没有对生活独到深刻的体验和感悟,要写好作文是不可能的。所以作文教学的重点并不是讲授作文的写法,而是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关注社会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大自然集中了无数神奇美妙的东西,青山绿水,红花绿叶,茫茫原野,涓涓细流,一切都是那么美丽,那么富有情趣,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去欣赏色彩斑斓的春天,流金溢彩的秋天,去捕捉丰富多彩的作文素材。斗转星移,四季交替,花开花落,草长莺飞,无不触发他们的灵感,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
作文源于生活,只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善于观察,用心感悟,不愁没有写作的素材。此外,让学生明白,只有感念生活,才能发现生活的真善美,文章才有真情,富有感染力。
要准确细腻地描写大自然,生动地刻画人物,就必须认真观察,大量积累。
1.景和物的观察
陆游说:“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才”。只要用心观察,善于发现,大自然处处都可入文。观察自然景物,引导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
2、人和事的观察
我们的生活并不缺少美,积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感悟和积累。观察人和事不仅要抓住特征,要有顺序,还要根据不同的观察对象,采取不同的观察方法。观察人,主要是观其貌,听其言,观其行,通过分析比较,透视人的内心世界。观察事,要掌握事件的六要素,要注意了解事件的经过,要抓重要的场面和典型的细节,以及关键性的语言。
四、坚持实践,丰富学生的写作储备
1.一句话的写作练习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写作更是有赖于平时点滴的积累。
(1)仿句练习
每天一句仿句练习,既使学生感受到仿句的生动优美富含哲理的无穷魅力,又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了见识,提高了写作能力。
(2)一句话新闻写作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生活处处皆学问,我要求学生利用早餐时间听学校广播,关注新闻,了解天下大事,然后用一句话把新闻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
这些练习,都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
2.每天一忆,每周一记
实践证明,坚持写日记确实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但也会给学生造成较重的课业负担。把“每天一记”改为“每天一忆”,要求学生在入睡前把一天中经历的事回想一下,把有意义的事情筛选出来,可以表现怎样的主题,然后选出其中自己特别感兴趣的素材,写成周记。
五、续写、改写,对课文进行再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