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20: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狮子丢丢,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方块熊坐在板凳上,她的孩子小熊坐在她的腿上,方块熊揽着小熊,和小熊一起拿着一本图画书。
方块熊:“小熊放学回家迷路了,天快黑了,小熊着急了。。。。。。”
小熊:“妈妈,小熊遇上大灰狼了。”
方块熊:“书上不是这么写的啊,好吧,小熊遇上大灰狼了,然后发生什么事了?”
小熊:“大灰狼说,小熊,你的爸爸妈妈呢?他们没跟你在一起吗?那太好了,我要吃了你。”
小狮子尤尤上,手里拿着一只手套。
尤尤:“熊阿姨,有动物来您这里找过手套吗?”
方块熊:“没有动物来找过手套,倒是小白兔丽丽的妈妈来问过,今天,丽丽来过这里吗?我说,丽丽已经好几天没来这里了。丽丽的妈妈就走了。”
尤尤:“熊阿姨,您看,多漂亮一只手套!我在一棵大树下捡到的。”
尤尤把手套递给方块熊。方块熊接过手套。
方块熊:“真是漂亮!象秋天的树叶一样的金黄色,点缀着绿色的叶子红色的花朵。我猜一定是哪个粗心的小动物丢的,说不定,正在着急呢。”
尤尤:“是啊,这一定是那个小动物的妈妈给它打的手套,它一定喜欢得不得了。我得赶紧去找它。熊阿姨小熊再见。”
尤尤跳跃着离开。
方块熊:“尤尤,喂,尤尤,看到丽丽和她说快回家,它妈妈在找她。”
尤尤已跑远了。
方块熊:“哎,尤尤这孩子,是个热心肠的好孩子,就是性子太急了。”
小熊:“妈妈,我也要手套,象秋天的树叶一样的金黄色,点缀着绿色的叶子红色的花朵的。妈妈,点缀是什么意思?”
方块熊:“点缀就是。。。。。。”
咕咚上。
咕咚:“熊阿姨,今天早晨,我看到丽丽的妈妈了,它的眼睛比平时红很多,问我见没见到丽丽。我说,丽丽好多天都不来找我玩了,丽丽的妈妈就走了。丽丽来过这里吗?”
方块熊:“丽丽没来过,丽丽的妈妈也来这里找过丽丽。难道,丽丽不见了?哎,真令人担心。天快黑了。也不知道丽丽找到没有。”
小鸟喳喳翠翠飞上
喳喳:“还没找到,刚才,我看到丽丽的妈妈在路边掉眼泪呢。我问她怎么了,它说,丽丽不见了。我说,阿姨别着急,我去找朋友们,大家一起找丽丽,一定能找到。”
方块熊:“尤尤捡到一只漂亮的手套,去找手套的主人去了。香香猪和爪印也许在家,我们去通知一下他们吧。你们先去,我把货亭放回家,马上就去找。”
大家下
场景二、香香猪的家
香香猪坐在茶几前看电视,他左手拿着雪米饼,右手拿着一瓶牛奶。 一会儿吃雪米饼,一会儿喝牛奶。
咕咚:“香香猪,见到丽丽了吗?”
香香猪:“没见到,丽丽已经有一个礼拜没来找过我了。丽丽的妈妈也来找过丽丽。我,我连门都没给她开,因为,我和丽丽闹矛盾了,因为,我正在看电视。哎!觉得真对不起丽丽的妈妈,正为这事心理难受呢。”
爪印进来听到了香香猪的话。
爪印:“我要是心里难受,就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象你这样大吃大喝的,说什么心里难受,简直开玩笑!”
香香猪:“有的动物伤心就哭哭啼啼,有的动物伤心就摔摔打打。我伤心就吃吃喝喝,有什么可笑的。你就爱挖苦人,丽丽应该不和你玩才对,可她偏偏和你最要好,可见她是只笨小兔。”
爪印:“我会讲好听的故事,我会做好玩的游戏,你会吗?除了吃吃喝喝,不停地长胖外你还会什么!”
香香猪:“你瞧不起我,哼!你走!你走!”
咕咚:“香香猪爪印你们别吵了,丽丽不见了,快想想办法吧。”
爪印:“我看,先得请喳喳和翠翠在森林里广播一下,请丽丽妈妈回家等丽丽,然后,请森林见到丽丽的动物们告诉丽丽,她的妈妈在等她回家。然后,我们分头去找丽丽。大家说这主意行吗?”
尤尤、咕咚、喳喳和翠翠:“好主意!爪印你真聪明!”
场景三、森林、大树(有树洞、小鸟的家);较为公共的场所,大家经常聚会于此
丽丽:“这是喳喳翠翠的家!可找到有朋友的地方了。”
丽丽大声喊:“喳喳!翠翠!”
丽丽:“她们不在家。尤尤、咕咚、爪印、香香猪也没来这里玩,他们都去哪里了?”
丽丽大声说:“喳喳,我再也不嫌你叽叽喳喳没完没了地说话了,翠翠,我再也不说你臭美了。尤尤,我再也不叫你没头脑了,咕咚、爪印、香香猪,我再也不说你们的坏话了。你们快点出来吧。”
丽丽缩着脖子来来回回地走,不停地跺脚,一会儿捂捂鼻子一会儿捂捂耳朵。
丽丽:“又冷又饿又害怕,妈妈为我打的新手套也丢了一只。妈妈,妈妈,我再也不为没人关心我就离家出走了。妈妈,我错了。现在回家,你会原谅我吗?妈妈。”
爪印发现了丽丽,他学起狼吼。
丽丽躲到大树后,发抖。
爪印:“这是哪个大胆的小动物?天都黑了,还自己在外面玩?太不把我大灰狼放在眼里了,我一定要吃了他。”
丽丽:“大灰狼,我是小白兔,你别吃我吧,我的肉一点都不好吃。”
爪印:“就是那个特别爱干净,特别娇气的小白兔吧。我就是来找你的,听说,你是最好吃的小兔子。”
丽丽:“你可别吃我,我的朋友他们一会儿就来找我,我们在玩捉迷藏呢,你快走吧,小狮子尤尤的力气可大了,他跑得可快了。小猫爪印可聪明了,它的爪子可厉害了。还有小刺猬咕咚,香香猪,小鸟喳喳,翠翠他们都是我的好朋友。”
爪印 :“哈哈哈哈!”
爪印笑得前仰后合
丽丽:“你是,你是爪印!你就爱搞恶作剧,你都要把我吓哭了,你坏!”
喳喳翠翠上。
喳喳:“丽丽,你]在这里呀。你可把我们大家吓坏了。你的妈妈找不到你都急哭了,她真可怜,她去香香猪家找你,香香猪不给她开门,因为,他还在生你的气呢。喔,我不在这里说朋友的坏话了。我告诉大家,丽丽找到了。 翠翠,我们去吧。”
翠翠:“丽丽,你的手套真漂亮,丢了一只是不是?”
丽丽:“是啊,我妈妈刚为我打的,我就弄丢了。”
丽丽抹眼泪。
翠翠:“别着急,丽丽,听方块熊阿姨说,尤尤捡到一只手套。可能就是你丢的,我们见到尤尤就知道了。”
尤尤上。
尤尤:“大家都在啊,我捡到一只漂亮的手套。大家看。”
1 让兴趣主宰学生
影响学生一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看他们爱不爱学习,而兴趣则是学生进入知识殿堂的一把金钥匙。只有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和解决问题,才能使他们的学习充满活力。
在人教版《小狮子爱尔莎》一课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选读:“最初,爱尔莎还能跟它们和睦相处。可是有一天夜里,爱尔莎忽然闯进驴群里,驴子吓得四散奔逃,有一只被爱尔莎抓伤了。这时,我才想到,兽类在夜里容易发兽性。”这里,教师故意漏了“在夜里”三个字,一下子全班几十只小手立即举了起来,他们发现了教师的错误,并及时帮助教师纠正了过来。这时教师乘势出示“夜里”这个关键词:“为什么‘夜里’不能丢?”“因为兽类夜里肚子饿了,所以容易发兽性。如果漏掉了‘夜里’,句子的意思就变了。”学生的回答多好啊!他们从中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充满自信,更有兴趣去学习了。
“兴趣”应是潜移默化的。给学生讲童话、寓言、民间故事,讲些古典文学的精彩片段,都不必提出什么额外的要求,只求在一点一滴上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果教师在学生初涉课外阅读时,就给他们规定读什么书,读多少书,甚至是每天背多少古诗、儿歌,这样做只能挫伤他们的求趣心,加重心理负担。久而久之,只能使学生幼小的心灵产生厌烦课外读物的逆反心理。
2 把自由留给学生
过去,过多的条条框框、规矩法则以及不合适的指导都是情感倾泄的障碍,其结果反而堵住了学生倾吐之口,使学生有话不说,淡化了学生的情感,阻断了学生的想象,久而久之使学生为此变得无话可说。面对这样的弊病,教师在平时的授课中应坚持少限制、多引导,努力创设一种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由表达,放胆设想。在人教版《秋天的怀念》一课教学中,学生在自选的朗读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从母亲对孩子的细微的动作中,体味母亲的细心、耐心和小心,感受母亲对于这个突然遭遇瘫痪的孩子的苦口婆心和良苦用心。这时,教师追问:“母亲告诉儿子要‘好好儿活’,她究竟是要告诉儿子什么?”学生有了先前充分的读做铺垫,情感一下子被催发了。他们自由表述,把文本所要倾诉的“好好儿活”的意味咀嚼得齿颊留香,意味深长。只有学生自己选择的阅读材料,才是其兴趣的集中表现,且与其自身的阅读能力相一致。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自我体验阅读的快乐,形成富有个性的、轻松的、快乐的阅读观。
3 用创造激励学生
顺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加以恰当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发散,在阅读中实现再“创造”。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深入理解作品的习惯,又利于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如讲授《田忌赛马》一文时,为了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特别设置了一个问题:假如齐威王和田忌再进行一次比赛,你觉得齐威王能赢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立即呈现出议论纷纷的场面。学生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看法各有千秋。这时,教师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再来专心致志地读一遍,边读边议,比较异同,释难解疑,力求创新,就能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4 以情感陶冶学生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引导学生用心去读书,用情去读书,把自己溶入文章之中,与作者、与主人公、与景物对话,产生与众不同的情感共鸣;启发学生揣摩、感悟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产生具有个性的思考;品析、欣赏课文中学生自认为的佳句佳词、精彩片断,在头脑中逐步形成唯我独有的见解,个性的风采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飞扬了。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自由阅读,以巩固他们对书的热爱,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感悟真善美,憎恶假恶丑,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而引出作者对于尊严、生命、死亡和爱等永恒命题的思考。
关键词:波比拉先生 生存 尊严 死亡 爱
“冬妮梦幻童话”这套书, 正如书名所示,特点就在于“梦”和“幻”,因而这套书讲述了一些奇思妙想的故事,引领我们领略了世界的丰富多姿。人的异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引起社会各界和作家保冬妮的强烈关注,于是作家把自己强烈的生态意识、深沉的忧患意识化作笔端舞动的文字精灵,以期引发读者的反思,这种艺术魅力在她的环保类作品中表露无疑。下面我着重以《屎壳郎先生波比拉》为例,谈谈我的阅读体会以及引发的人生思考。
在保冬妮的童话王国中,自然界社会化, 社会生活童话化, 从而呈现出了突破时间、空间和生活常规制约的奇异瑰丽的境界;这种特点在《屎壳郎先生波比拉》中得到了有力的展示:动物世界其实是隐喻象征了人类世界,文中通过一些指点性语言阐释了诸如生命、生存、死亡和爱等永恒命题,哲理思辨意味浓厚。
《屎壳郎先生波比拉》分为十章,讲述的是波比拉在短暂的一生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作者不断流露出对生命的敬畏、赞叹之情。生命的奇妙和伟大之处就在于在大自然的生存法则面前,每一个生物都是平等的,都应该得到尊重。所谓的等级划分、高低贵贱,也只是我们人类的想当然无知行为,岂不知一切存在即合理?!在那片非洲大草原上,一切生命的一切行为都只是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生存所需——活着,它们每一个生命的行为和要求都存在合情合理的一面;只有人类的贪欲和猎枪是让所有生命害怕的。在作品中,作者表达出这样一种观念:所有生物都有欲望,但是人类的欲望已远远超出了应有的合理限度。
这是一本关于生命思考的童话书,但让人欣慰的是书中没有见到作者说教的影子,有的只是引发我们思考的优美文字。屎壳郎波比拉先生之所以能成为典型的“这一个”,就在于它有一些人类的“坏名堂”,如思考、烦恼等。其太太坎丽鲁是位称职能干的的屎壳郎女性,她的聪明能干、勤劳务实与丈夫波比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们为了获得不断的食物来源必须追寻象群不断迁徙奔波。在作品一开始,由屎壳郎家族的争抢食物就已经看到了弱肉强食这双“无形巨手”;其他屎壳郎成员为了自己的食物拼命往前赶,从没有要帮助别的同类的念头;有“亲戚”“同情”“帮助”想法的只有波比拉,但是太太的话又让它犹豫疑惑,并且它的不听劝阻的行为最终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了很多麻烦。太太坎丽鲁的“生存本身就是意义”一语点中了动物的所有行为,而波比拉的那些疑惑和痛苦让人觉得它是自寻烦恼,此时的主人公是荒唐可笑的。在第三部分,夫妇俩丢失了自己辛苦建造的宫殿,只是因为大屎壳郎兹拉姆的恶劣行径和“霸道”“侵权”行为;这个大屎壳郎形象隐喻象征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可耻行为——不劳而获,凭仗自身的优势和权利,横行霸道、目中无人。 在第四章,波比拉不知天高地厚的去向狮子问路,它的勇气和胆识居然让狮子从中找到了与自身相似的自尊自强,因此受到礼遇、获得尊敬。从狮子口中,波比拉得知戴眼镜框框、“先生”是尊严和学识的象征,所以他戴上了圆窟窿框框,对母狮送它的“白树叶”爱不释手。在“白树叶”上他第一次接触到了人类,而且对其充满憧憬和期望,成为其理想和信念的代名词。波比拉先生是一个很有尊严的小人物,这个形象的意义在于他勇于思考,敢于创新,不懈的追求理想中的诗意生活。
在自然界中,生命对于死亡来临的态度是那么坦然从容:一方面是因为它们从来没有人类的“坏名堂”,而另一方面是它们懂得处理自身生命的短暂和种族生命的永恒之间的关系。作者的这一思想从老河马的口中得到说明:“在非洲原野上,不是吃掉别人就是被别人吃掉,这并不稀奇;道德是人类的事情,它并不适用于我们非洲草原;在我们社会里,生存胜过一切——这是我们这片土地上的原则,动物的原则”。所以老河马选择的死亡方式是与自己曾经匹敌的对手鳄鱼决斗,来证明自身的尊严。
随后的孤象——被波比拉视为人生的导师,阐释出“无须为短暂的生命而悲哀,长寿未必是追求的目标了,一生的圆满不在于活多久;甭管寿命长短,大家的存在是相同的”;而且从孤象口中波比拉得知有类人会使物种灭绝、世界结束,那“白树叶”是给人类自己看的,于此他心中的期待和憧憬荡然无存;这头孤象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神情坦然、平静面对。老河马与孤象选择的死亡方式不同,但一样毫无恐惧的接受了自然的安排。这些自然界的生物面对死亡的态度确实都让人类汗颜,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正因为它们懂得尊重自己,尊重生命,所以才会那么从容、坦然的面对死亡。或许有人会说,动物不像人一样有感情会思考,持这样想法的人真是大错特错。
跟随波比拉,我们走进了充满温情的豺一家——豺大哥教育豺弟豺妹的“只有最强壮才能生存,”放任弟妹在自己身上玩耍嬉闹;分吃食物时照顾妇孺、井然有序;为了照顾家人甘愿做父母的帮手而迟离家门晚结婚等,都让人目睹了豺家族很重感情、喜欢过家庭生活,是动物中的模范家庭。豺类素有“死亡之神”“地狱之神”的恶名,实则它们并不比狮子或者老虎、豹子更凶残,公豺的言论又回到了正题上:在动物中,没有谁会把名声看得比生命重要;别人怎么看那是他们的事儿,而大自然只会告诉它们只有怎样做才能活着。动物界中母亲爱的疯狂和对死的平静更是让人深思:羚羊妈妈为了自己的孩子敢与猎豹进行殊死争夺,而一旦孩子死亡后,羊妈妈则毫无悲伤和恐惧,平静地看着自己的孩子被撕咬——他们没有人类的感情只是以自己的生存方式继续生活,各个物种严格的遵守了大自然的法则;貌似动物自然界无情而人类有情,而实则他们更惧怕人类的“感情”和猎枪。动物个体的消失并不会影响生命的延续,那只是遵循了优胜劣汰的原则;而人类的贪婪则可能打断食物链,给自然和人类自身带来生存危机。
阿鲁巴平原旱季的到来,破使大批物种不得不迁徙寻找新的生存之地。在迁徙的过程中,大自然又将严格而公平地筛选出自己的宠儿获得生存,而老弱病残自然会受到又一轮的淘汰。波比拉目睹了:青年角马为寻找自己的配偶和保护好领地与其他同伴决斗;猎豹为了获得食物追逐捕杀小角马,结果却被秃鹫等不劳而获的家伙们抢走。波比拉同情被猎豹捕杀的大角马的同伴,却从其口中得知大角马若不被吃掉也将会被马蝇弄疯,究竟哪一种死法更残酷呢?猎豹是羚羊的天敌,可猎豹拥有惊人的奔跑速度却不得不感谢那群柔弱娴雅的教练。这一切是多么具有哲理意味。旱季的到来,使昔日熟悉的故土变得那么陌生,许多物种为了生存进行着迁徙,只有狮子例外。狮子是有尊严的物种,永远不离开它的王国;无论王国领地是贫穷还是富足,是王国的土地就要坚守。狮王认为丢失了家园的动物是找不到立足的地方的,这番掷地有声的言论让人肃然起敬,赞叹不愧有“王者之风”。每一类物种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特征无形中也影响着它们的生活方式,狮子对自己王国的忠诚与坚守,使得它们永远有属于自己的固有领地进而称王称霸。狮王严格要求训练小狮子的方式也值得父母思考探索:狮子世界靠严酷的筛选产生了无比优秀的后代,它们固守不毛之地,有意演练自己以及后代的生存能力。显然,只有任何事情和环境都能忍受和战胜的生命,才有资格获得活的权利——这是多么严厉而深沉的父爱。在象群里,一岁小象倒下面临死亡,象妈妈不顾自己将来会迷失丢队的危险,执意要陪伴守护小象走完生命的最后一刻;象妈妈的不计后果只是因为小象只要有妈妈在身边感觉就会好很多,小宝贝需要妈妈——这又是多么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波比拉在短暂的一生中,目睹了很多生与死,而执着于思考终于使它获得了生命真谛,成为一位思想的智者;其思考与非正常行为,让它赢得了生命的尊严,并且获得比自己强大数百倍的狮子、豹等的尊敬,这是它短暂一生的最大收获;但思考同时也给它带来了很多烦恼和困惑。直到接近生命终结,它终于明白:弱肉强食是非洲自然界不断进化的规律,其不可更改性保证了自然界的存在和生生不息。在大自然中,一切只为生存,一切的满足仅限于果腹;生与死在它们眼中早已正常,动物似乎毫不惧怕与生俱来的对手与威胁;令它们胆战心惊的只有永不满足的猎枪和贪欲。
在《屎壳郎先生波比拉》中,作者把多彩的生活世界、纯真的感情世界与奇妙的幻想世界巧妙和谐地交融在一起;以行云流水的笔法告诉我们尊严的含义、生命的宝贵;她以饱含深情的文字给大家讲述了非洲阿鲁巴平原上动物们单纯而高贵的生存方式和目的。在优美简洁的语言里,我们看不到丝毫说教成分却深刻体会到生命的奇妙和多姿,看不见智者的身影却读懂了生命和尊严的含义。人类看似文明有情却不懂得遵守自然的法则和规律,而动物界看似野蛮无情实则在实践履行法则的约束。
由于儿童的思维多是故事性、幻想性思维,而成人则是以理性、思辩性思维居多,而保冬妮的这套梦幻式童话,具备故事性、趣味性、哲思性等特点,故而不仅适合孩子的口味更值得成人阅读思索。读保冬妮的作品,我读到了奇思妙想的故事和引人入胜的情节,读完后依然趣味盎然,所以就更增加了我这套书未来可能成为经典的信心。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鲁西南农村民居 居住方式 建筑 格局 仪式
民居是指承担居住和各种社会职能的场所以及其由延伸的居住环境,它蕴含着传统思想文化和建筑艺术,是一部描绘地方风俗的优美画卷。鲁西南农村民居是山东民居很典型的一部分,鲁西南广义上包括菏泽、济宁两市;狭义上一般指菏泽市所属地区(文中鲁西南是狭义上的鲁西南)。鲁西南位于山东西南部的黄河冲积平原上,北纬34°39'―35°53',东经114°48'―116°24',与苏、豫、皖接壤,面积1.2万平方公里,辖两区八县。鲁西南属暖温带季风性大陆性气候,冬季最低气温零下15°,夏天最高温度35°,年平均气温13.5°―13.9°,年均降水量为462毫米,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夏收冬藏,这些都对当地农村民居有很大影响。鲁西南农村民居的独到之处主要表现在居住方式、建筑格局、建筑仪式等几个方面。
一、居住方式
民居的选择和自然条件密切相关。一望无际鲁西南的大平原,土地肥沃,树木繁多。农民就地取土烧砖制瓦,伐树做梁当檩,建造起砖木结构的民居,屋顶用泥铺平以后再加上瓦,墙壁用些沙灰、石灰来涂抹平整。1980年以前的农村民居的地基为青砖,地基以上用砖砌1―1.5米高,再往上就是用麦秸等和泥而垒起来的泥墙,屋顶是斗拱式的,房顶用灰色的小瓦铺盖。1980年以后新建的的房子是“浑砖的”,也就是说房子的墙都是用砖垒成的。房顶更多地使用红瓦来铺盖。这种结构保温性能较好,既能消除夏日的酷暑,又能对付冬季的严寒。
二、民居建筑格局
自古以来,生活在鲁西南黄河冲击大平原上的人们都过着传统的农业社会生活,民居早已形成了前院后屋的居室布局。今天的农村民居从整体上看,仍然属于四合院的风格:前面是院门,后面是堂屋(也叫北屋,主要用于住宿和贮藏物品),东、西两侧有厢房(厢房在一侧或两侧,主要作用是当作厨房和贮藏物品),通过院墙形成一个相对封闭式的四方形。诸多这样的民居呈“非”字形排列,逐渐扩展出去就形成了有大街和小巷的村庄。这种格局符合中国古代文化的对称美、和谐美,表现了深受孔孟思想浸染的鲁西南农耕社会相对封闭的观念、内敛谨慎的气质、朴实纯真的性格、内外有别的意识。鲁西南农村建筑格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院墙。院墙是居室的外边界,具有保护家人和财物的作用,也有向外人明示自己领域的作用,一般用土石或砖砌成。在1990年以前,由于生活水平比较低,院墙多是用土夯成的,也有人家用木桩或树枝围成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院墙也开始变化了:基本上都用砖砌成,有的用石头做地基、上面用砖砌;有些富裕人家还将内、外墙粉刷一下,在院墙上画上优美的风景画,写上“福禄寿喜”的字样,或宣传乡规民约,或祈求平安幸福。
2.院门。院门是一个家庭的正门,是家庭与社会连接的正式通道,进入院门才算真正到家中,亲友往来、婚丧嫁娶等重大事情也必须走院门。
院门是传说中神灵的把口,古往今来,鲁西南农村一直盛行在院门上贴门神的风俗,“总把新桃换旧符”即是真实的写照,门神多为钟馗、关羽、张飞、秦琼、尉迟敬德等忠勇正义之士,据说这些门神为主人在门口站岗值班,忠诚地履行义务,严防奸邪入内。在院门口两边,往往还有两个小狮子分坐于左右,为主人看家护院。现在过年,农民多是贴门神、对联、福寿等字,反映了劳动人民向往美好的愿望。如果两家是“对门”,一般都要让院门稍微错开一点,否则不吉利。如果实在错不开,院门小的那户人家要在院门上方悬挂一面镜子,防止对门的邪气入内,即使两家院门一样大,也有“明镜高悬”的。院门不宜正对树、电线杆、路口、别人家的屋角等,大概是取出门办事忌“拦截、碰壁”之意;若实在无法避免这种情况,则需要把刻有“泰山石敢当”的小石块对准不祥之物。这种禁忌尽管更多地包含了风水理论,但也反映了农民朴素的世界观和避祸祈福的美好愿望。
院门方位的选择院门朝向一般向南,在整个南面院墙的正中间。若院内只有东厢房,且大门朝南开,院门则可以在南面院墙的正中间,也可以选择在正对东厢房的南墙靠右半部分。民间有俗语:进门上山,越过越暄(即日子越过越好的意思);若院门方向不能朝向南,必须朝向东或朝向西,一般在东或西厢房的南侧。若院门朝向向北,一般在整个庭院的西北角。院门的选择上讲究中国传统的对称美、和谐美,蕴含了劳动人民朴素的唯物主义。
1980年以前,院门多是简陋的:用砖或土垒成垛,有的人家就在地上刨两个坑竖上两根木棍,弄个柴草门或者破木门就当作院门了,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门。近年来,鲁西南农民脱贫致富,院门也开始变化:先用砖或石头砌成垛,院门多是用自家地里的树木做成的木质门或用较薄的铁皮做成的铁门。院门多为3米宽,4米高左右。现在更多的人家则在院门处盖一到两间“门楼”,以存放农用三轮车、自行车或其他农具。这样的院门多为红色,外观漂亮,预示着吉祥喜庆。带有门楼的院门多是用红松或其他高级木料做成,给人以厚重淳朴之感,也有较好的铁门,还有的人家装上防盗门。
3.庭院。庭院(在鲁西南农村多称为“当院子”)是院墙和居室之间的空地,大小不等,与宅基地大小和院内房屋的多少有关。宅基地多则庭院大,房屋少则庭院大,反之,庭院就小。自古以来庭院在农村一般是用来迎神祭祖、日常生活的地方。鲁西南多数农村庭院里都栽种一些树木,既能遮蔽夏天的炎炎烈日,又能备将来不时之需;农村人家都养些鸡、鸭、羊、猪、牛等家禽家畜,它们的活动范围也都在庭院里。这些使得农家小院个个生机勃勃:狗儿叫,羊儿跳,小鸡撒欢跑……庭院既是孩子们玩耍的乐园――丢沙包,过家家,玩跳绳,踢毽子等,又是老人们冬天晒太阳的好去处,一家人其乐融融,共同沐浴在阳光下。这些处处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理念。
4.影门墙。在鲁西南有建影门墙(照壁)的风俗。当地人认为影门墙能起到阻碍怪邪的作用,因为怪邪不会拐弯,只能走直线,如果从正屋到院门是一条直线的话,没有任何阻挡,邪气就有可能从院门口直上堂屋。这是当地的习俗,不能算迷信。从现代环境生态学上讲,影门墙不但有防止外人直视主人活动的作用,增加了庭院的私密感,而且有点缀庭院景致的作用。影门墙多用石头或砖砌成,用石灰、砂灰粉刷。当地老百姓在正对院门的这面墙上,用瓷砖、水刷石等拼成图案加以美化,给小院增添些许别致,家境殷实人家也有在影门墙前建圆形小花园的,在里面种些月季、之类的花草。但这种情形并不多,因为农户养的畜禽往往在主人一不留神时就闯进花园里与花儿“亲密接触”。
5.厨房。厨房一般是和堂屋是分开的,厨房是用来做饭和就餐的,也贮藏一些食品,还是祭拜灶王爷之处。在当地农村,厨房一般在庭院的东厢房处(院门朝南或东)或者西厢房处(院门朝西或北),以在东厢房处居多。厨房是生火做饭的地方,在五行中属火,而东方在五行中属木,木生火,木火通明,寓意家业兴旺、得贵人相助。农村做饭一般用大锅,锅被支在锅台里,锅台旁边有灶台,供奉灶王爷。家庭主妇是厨房的主力军,她们能在短时间内做出香喷喷的家常饭,让一家人吃得津津有味。逢年过节或者是有贵客时,则是煎炒烹炸,不久色香味俱佳的农家菜就端上来了:红的是辣椒,绿的是黄瓜,橙的是胡萝卜,还有单县羊肉汤、曹县烧牛肉、郓城黄安驴肉……(不同县市的农村略有不同)常常令远道而来的客人体会到“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水浒英雄情怀,而旁边的孩子馋得直流口水,想吃却又害羞的样子令人忍俊不已。
6.堂屋。堂屋在鲁西南方言中代表正屋的意思,它既是家庭成员的休息之地,也是用来远接神祖,近待亲朋的公共房间。鲁西南农村堂屋变化一般以1990年为分界点,在此之前,一般是三间房子,俗称“三间大瓦房”或者“葫芦头”;在此之后,堂屋多是“明三暗五”的格局,即从外面看像是三间房子,实际上是五间(中堂两边各有两间)的“前出厦”;中堂(当地称为“当门”)位于堂屋的核心部位,供奉“天地君亲师”,是接待亲朋、商讨家事、举行红白喜事和寿诞仪式的地方。紧邻中堂的两间一般都用来当卧室,另外两间多用来盛放农具或者粮食等。在1990年以前,堂屋一般宽5―7米,1990年以后,一般宽7―8米,甚至有9米宽的。立墙高度一般在4米左右,基本没有变化。屋脊为“人字脊”,屋脊与水平面的夹角一般在25°―30°,以便于雨季排水。当地农民在屋脊上筑起神奇的动物,像麒麟、龙、独角兽、雄鸡等。据说屋脊上筑起的雌毛脊表示家道向上,哺鸡脊表示吉祥如意的意思。1990年代后,也有少部分堂屋建成平顶样式,即屋顶为平的,而不是建“人字脊”。
房屋堂屋朝向不是正南正北的,而是朝东南方向偏斜10°左右。据说,只有金銮殿、寺庙和官府才能取正南方向。堂屋在庭院的后半部分,且居于中间,在其左、右两边分别是东、西厢房(有些庭院只有一边有厢房)。堂屋明显要比厢房高,前者地基也比后者地基高,后面一家的堂屋比前面一家的堂屋要高。在深受孔孟思想浸染的礼仪之乡,民居的朝向、高矮象征社会等级秩序的人生哲学更被当地人接受:人们不能僭越阶层差别,要共同遵守不同阶层的居室等级秩序。
鲁西南农村堂屋的室内格局大致分为住处、神位、照明、取暖等几部分。
(1)住处。住处是一家人最为私密的地方,一般是通过墙或者纱幔与其他房间隔开。在鲁西南农村,家庭成员住在一起,且大多住在同一个房间,尤其是在孩子幼年时。父母与孩子的床铺是分开的,当孩子上小学后,孩子就要到其他房间去住。现在很多孩子都在寄宿制学校念书,他们往往只有在周末和假期回家小住。在农村,一般情况下当儿子成年后,父母就要给孩子准备好新房,年轻人一结婚就与父母分开,住在新房里。但新房和老宅一般都是在同一个大院子里面,新房就在庭院中依次排开,衬托出老宅在后院正中的醒目地位,给人一种明显的“主次之分”,体现了传统的等级观念。从整体上看,一个完整的家庭基本是晚辈围绕着长辈,儿女顺从家长的。在1980年以前,尽管不同辈分的人分室而居,但合住于一个宅院,如今,已婚子女多是搬出老宅另建一宅院,离父母住处或远或近。近几年许多年轻夫妇在外打工,干脆就把家安在外地,仅在春节回家小住几天。这种变化从某种程度上讲,体现了今天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思想的解放。
在当地农村,人们一般把卧室安排在房子的东半部分(当地人称为东间或者里间,西间仍被称作西间)。人们睡觉用床而不是像东北农村广泛用炕,因为鲁西南农村冬天不算太冷,基本上不需要用火炕取暖、做饭。农村睡觉用的床多是木床,取之自然;被褥的棉絮是自己种棉花纺织而来的,是真正的纯天然产品,人们入睡后也与自然天地融为一体。床铺放在里间的东北部位,即紧靠北墙和东墙,人们睡觉一般头东脚西。如果卧室在西间,则床铺在房间的西北角。
(2)神位。在鲁西南农村,神位一般在堂屋的当门或者厨房,主要在当门,是因为那是“天地君亲师”之位,人们在家中祭祀祖先,拜谢上天都是在当门,在农村住处多是和神位同处于一个空间,一般不再隔离,也就是说,当门用来祭神拜祖,里间用作住处。
(3)照明设施。照明设施是居室不可缺少的部分,主要有窗和灯。鲁西南农村的窗子有立窗和卧窗之分,当地农村从来不使用天窗。立窗是竖在阳面墙壁里的窗子,高度大于宽度;卧窗指在阴面墙壁里的窗子,相对立窗而言较小且高度小于宽度。立窗在1990年以前较小,且都是木窗,现在多是1.5―1.8×2.2米大小,甚至更大些,仍以木窗为主,但部分富裕人家已经开始用铝合金窗户。大窗户采光性能好,而且鲁西南的夏天炎热,大窗户可以加速空气对流,降低室内温度;冬天不太冷,窗户大也不会对室温影响较大,更不用贴窗纸,“窗户纸糊在外”是东北的真实写照,与鲁西南明显不同。
鲁西南农村有句童谣:“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就是描写灯的故事。古代中国人是点菜籽油灯的,20世纪初才开始大量用煤油灯。在1990年全省村村通电以前,农村大多用煤油灯,分有罩和无罩的两种。“花媳妇,快过来,大娘婶子送灯来”,是指新婚当天长辈妇女给新人送灯的习俗,这种灯就是有罩的那种。那时候煤油很贵,一般人家都只是在冬天晚饭前后点上一段时间。冬天的鲁西南夜晚漫长,母亲们支起了纺车,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嘤嘤”地纺起棉花来,不久,一个白白胖胖的棉穗就在她们的辛勤劳作中诞生了。孩子们在一旁打手势,做出猫、狗、兔等动物的样子,投影到墙上,真是其乐无穷。如果孩子做作业,母亲们就边陪孩子边纳鞋底。“嘶嘶”的拉绳声,融进了对家人的爱,尽管她们不会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但她们知道这些“千层底”确确实实能让家人免遭很多苦头,直到现在仍有老年妇女出售手工纳的布鞋。随着生活的富裕,“千层底”受到冷落,但用红丝绿线绣的带有鸳鸯等图案的鞋垫仍然深受大家的追捧。现在灯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农村民居的每个房间都有电灯,再也不用一家人挤在一起做事了。电灯的样式千姿百态,现在新婚夫妇也像城里人一样用起了床头灯、电视灯、吊灯、壁灯、落地灯……过年时,还把两只大红灯笼高高地挂在大门旁。
(4)室内取暖处。室内取暖处随地理条件、自然资源和时代的不同而变化。在鲁西南的农村不用火炕来取暖,而且现实条件也不允许他们像城市一样使用暖气。1990年以前,人们冬天取暖多与厨房联在一起,也就是说,人们只是在做饭烧火时才能烤烤火。如果有客人来,主人会点燃秸秆或树枝烤上一会儿,然后到火炉处取暖。大多数农户用火炉来取暖,即使如此,也不是整个冬天都用火炉,往往将从“三九”那段最冷的日子一直用到正月十五。人们往往是热水袋、热水瓶等放在被窝里给孩子和老人取暖。1990年中后期,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村用火炉取暖的人家越来越多。进入新世纪,部分富裕人家开始安装“土暖气”,电褥子、电暖气等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的取暖条件。
7.厕所。厕所为污秽之地,但它是庭院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一般位于庭院的西南角。如果庭院大门是东朝向或者西朝向的,正对大门一般由影门墙,在影门墙的后面一般是厕所。鲁西南农村厕所一般为露天旱厕,尤其在夏天臭气熏天。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新技术的应用,农村的厕所也在不断改良,直接利用风筒等排出水分和臭气,或者通过沼气池转化成农家肥,有些农家用上了类似于抽水马桶的装置,改善了生态环境。
三、民居建筑仪式
在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中,房屋寄托着劳动人民的幸福、希望和安全感,于是民居建筑仪式也就应运而生。
1.选址仪式。在鲁西南农村房屋都是建在自己家的宅基地里,房屋一般要建在地势较高的地方,不紧靠大水坑(尤其是房屋不能建在大水坑前)、不紧靠大路,否则身体健康受影响,财气也会减少。从现代环境生态学和社会学上看也是有道理的:地势高,可以使房屋免受水涝之灾,地势低或者紧靠大水坑则会使房屋湿度大增,主人长期生活在阴冷的环境中,肯定会得关节炎之类的病;主人受大路上车辆、行人的干扰,往往休息不好,易患神经衰弱、失眠、心率不齐等疾病;而庭院中的财物也容易被路上过往行人看到而增大被盗的几率。建房选址显示了当地劳动人民朴素的整体观和辩证观。
2.上梁仪式。鲁西南农村房屋都是砖木结构,通过木梁或者斗拱起脊。木梁是房子的心脏部位,只有它稳固,房子才能结实稳固。为了表示重视,人们盖房都要举办隆重的上梁仪式,一般有唱上梁诗、掼梁红、吃上梁酒等几个步骤组成。但现在很多地方仪式都已被简化,上梁前将写有“上梁大吉”的红纸贴在梁上,在鞭炮声中将正梁拉到高处,安放好,然后主人好酒、好菜招待工人一番,给围观的邻居敬烟,给小孩子们糖块和瓜子。
3.贺新房仪式。新房落成后,在鲁西南农村有“温锅”的风俗,即搬到新居,开锅做饭之前要温锅,亲友四邻聚到乔迁新居的人家,赠送礼物、唱喜歌、吃酒宴、闹新居、庆贺祝福,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
4.祭灶仪式。中国老百姓相信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灶王爷救万家的故事,人们在厨房内用砖或石头砌成灶台,供奉灶王爷,敬其为家神。每到腊月二十三,主妇在灶台两边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全家举行祭灶仪式,焚香叩拜,给他一个永不下岗“一家之主”的职位。我们不能把这种仪式单纯地看成迷信,它实际上反映了人们祈求衣食无忧、健康平安的美好愿望。
鲁西南农村民居的居住方式、民居格局和民居建筑仪式反映了人们的经济状况、社会活动和人文特点,对于我们今天民俗历史、文化研究等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鲁西南农村民居折射出了浓郁的山东人文地理特点,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绚丽之花。
参考文献:
[1]王宁.中国文化概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姜波.山东民居概述[J].华中建筑,1998,(2).
[3]张杰,张伟.中国传统民居――四合院的营造环境与装饰文化[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