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1 07:17: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应用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钢纤维混凝土;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V431+.3文献标识码: A
一 引言
伴随着混凝土在工程方面使用更加广泛,不能满足工程要求的缺点就越来越明显。针对此情况长期以来,国内外许多专家和学者不断探索改善混凝土的性能的各种方法和途径,提出了一种以传统素混凝土为基体的复合材料钢纤维混凝土。
二 钢纤维混凝土的基本性能
钢纤维混凝土的特点是抗裂,抗拉,抗弯,抗剪,耐磨性能,疲劳强度和抗冻融性能均较普通混凝土有大幅提高。而发生这些变化的是因混凝土中掺入了钢纤维,下面我们就其的基本性能和引发的增强机能进行如下分析。
2.1 钢纤维基本性能
2.1.1钢纤维的类型及特征参数
钢纤维按材质分,有普通碳钢钢纤维和不锈钢钢纤维,其中以普通钢钢纤维用量居多。
2.1.2钢纤维的主要性能
钢纤维的主要性能包括抗拉强度与黏结强度。试验表明,由于普通钢纤维混凝土主要是因钢纤维拔出而破坏,并不是因钢纤维拉断而破坏,因此钢纤维的抗拉强度一般能满足使用要求,而其与混凝土基体界面的黏结强度是钢纤维混凝土性能的主要因素。
2.2钢纤维混凝土的增强机能
目前对于混凝土中均匀而任意分布的短纤维对混凝土的增强机理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理论解释。其一为美Romualdi提出的“纤维间距机理”;其二为英国的Swamy,mangat等人提出的“复合材料机理”。
三钢纤维混凝土的技术要求
因为不同的纤维类型对混凝土的增韧效果也有差异,还有其他原材料的采用都会影响混凝土的性能,所以我们对其有要求。同时,在一般情况下,纤维掺量影响着纤维对混凝土的增韧效果,而且纤维掺量的增加,会增大经济成本,因此这要求我们按照相关规范进行配合比设计、拌和,按照相关规范进行质量控制和施工。
3.1 原材料的质量要求
钢纤维:表面应洁净无锈无油,无粘结成团现象,保证钢纤维与混凝土的粘结强度,尺寸和抗拉强度符合技术要求。
水泥,骨料,水,外加剂和混合材料应符合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中的关规定。
3.2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钢纤维混凝土的配合比是指钢纤维混凝土中各组成材料之间的比例关系。
钢纤维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与普通水泥混凝土相比,在水泥混凝土拌合料中掺入钢纤维,主要是为了提高混凝土的抗弯、抗拉、抗疲劳的能力和韧性。
3.3钢纤维混凝土的拌和
对于钢纤维混凝土宜采用机械拌和。当钢纤维体积率高,拌和物稠度较大时,搅拌机一次拌和量不大于其额定拌和量的80%。
3.4钢纤维混凝土的质量控制
钢纤维混凝土的质量检验除应对原材料配合比施工主要环节按现行有关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与验收规范的规定执行外,尚应检验下列项目:对钢纤维进行质量检验。取样制作抗压,抗折强度标准试件,坍落度不大于50mm的钢纤维混凝土用震动台振实;大于50mm的用木槌振实。抗压试块采用边长150mm的立方体为标准试件标准养护28天测定其抗压强度,抗折试件采用150m×150mm×550mm的标准试件经标准养护,在龄期达90天时进行测试。
3.5钢纤维混凝土的设计与施工要求
我国于1996年出版了《钢纤维混凝土试验》CECS13:89和《钢纤维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CECS38:92,但本规程只对钢纤维混凝土结构不同于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的专门要求作出规定。在进行钢纤维混凝土结构设计和施工时,尚应与相应的规范配合使用。
四钢纤维混凝土的应用技术
钢纤维混凝土作为一种新型复合材料,以其优良的抗拉、抗弯、阻裂、耐冲击、耐疲劳、高韧性等物理力学性能,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水利工程、公路桥梁工程、公路路面和机场道面工程、铁路公程、管道工程、内河航道工程、防暴工程和维修加固工程等各个专业领域。
4.1钢纤维混凝土在水利工程应用
水利工程钢纤维混凝土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比较广泛,主要将其用于受高速水流作用以及受力比较复杂的部位,水利工程中相关方面使用钢纤维混凝土的有:支护工程、储水、防渗、输水管道工程、高速水流冲刷磨损部位、处于腐蚀环境中的构件、动力荷载作用部位和抗震结构节点、复杂应力部位等。
4.2钢纤维混凝土在道路和桥梁工程应用
钢纤维混凝在道路和桥梁工程方面,主要广泛应用于路面、桥梁、机场跑道等工程中,包括新建及修补工程。钢纤维混凝土较普通混凝土有较好的韧性,抗冲击、抗疲劳性。它可使面层厚度减少,伸缩缝间距加长,使用性能提高,维修费用减低,寿命延长。
4.3钢纤维混凝土在铁路工程应用
在铁路工程方面,钢纤维混凝土主要用于预应力钢纤维混凝土铁路轨枕、双块式铁路轨枕及抢修铁路桥面防水保护层中。铁路工程承受较大的荷载、较高的速度和数万次的振动,所以要求混凝土必须具有较高的强度、较高的抗冲击性及较大的塑性。这正好利用了钢纤维混凝土的抗冲击性及较好的塑性。钢纤维混凝土的应用,使维修工作量大为减少,并提高了线路的使用寿命,效果良好。
铁路方面在西康线椅于山隧道工程采用湿喷钢纤维混凝土取得成功,由于钢纤维混凝土的抗压、抗拉和抗剪强度大,具有很强的支护功能。
4.4钢纤维混凝土在港口及海洋应用
钢纤维混凝土在海洋工程中的使用主要是钢纤维混凝土的腐蚀问题,所以有待进一步研究,但在日本和挪威的使用经验是令人鼓舞的。日本钢铁俱乐部采用钢纤维混凝土作钢管桩防腐层,在海水中浸泡10年,钢纤维混凝土防腐完好,钢管表面无锈蚀,仍有金属光泽。挪威将钢纤维混凝土用于北海海底输气管道的隧道衬砌、Forsmark核电站海底核废料库的支护、海洋平台后张预应力管道孔的封堵以及码头混凝土受海水腐蚀部位的修补等。
五钢纤维混凝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根据各个工程方面事例,我们从钢纤维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性能对比上就可以直观的看出产生的经济效益。综合分析,对于旧混凝土路面,若采用钢纤维混凝土进行罩面修复,则一次性投资的费用比挖掉重建混凝土路面要节省许多。同样,从一次性投资、使用年限、维修费用、资金的时间价值来全面评价钢纤维混凝土路面工程的经济效益,与新铺沥青混凝土路面评价综合效益,钢纤维混凝土路面虽一次性投资较前者高,但从其维修费用、使用年限的不同考虑,以及和资金的时间效益,用年成本法计算其等值年金,结果表明钢纤维混凝土路面每年支出的费用比沥青混凝土路面要低35%。采用钢纤维混凝土修补法,不但可使钢纤维混凝土的质量及其增强效果得到保证,而且还可提前开放交通,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由以上可以看出钢纤维混凝的优越性,不仅仅体现在结构性能上,还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
六 结语
【关键词】钢结构;钢筋桁架模板;砼组合楼板
application technology of Steel bar truss slab deck
Tang Fei,Yuan Hui
(Schenck Process (Tianjin) Industrial Technology Co., Ltd Tianjin 300385)
【Abstract】Steel bar truss slab deck not only have high construction speed, but also have good earthquake-resistance and high stiffness as newly poured concrete slab.,it will be an important kind of construction structure.The structure of composite deck slab,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steel structure building, has been applied for long time , and rich experience is accumulated at abroad., But at home , its application time is short, and experience is lack. It ha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technology and economy research on application of Steel bar truss slab deck in steel structure building.
【Key words】Steel structure;Steel bar truss slab deck;Sheeting-concrete composite slabs
1.钢筋桁架模板简介
1.1 产品概况:钢筋桁架模板是将楼板中钢筋在工厂加工成钢筋桁架,并将钢筋桁架与底模连接成一体的组合模板。见图1。钢筋形成桁架,承受施工期间荷载,底模托住湿混凝土,因此这种技术可免去支模的工作及费用。
1.2 产品形状:如图1
图1 钢筋桁架立面钢筋桁架剖面
1.3 构件规格:钢筋桁架模板是由钢筋桁架、支座钢筋、底模等构件构成。钢筋上下弦采用成盘供应得热轧钢筋HPB235、HRB400或冷轧带肋钢筋550级;腹杆采用成盘供应得HPB235、冷轧光圆钢筋550级或650级;桁架支座钢筋用热轧钢筋HPB235或HRB335。底模柴用镀锌卷板,基板厚度为0.5mm,镀锌层两面总计不小于120g/m2。
1.4 节点设计:(如图2部分节点)
图2
2. 钢筋桁架混凝土楼板受力特点
2.1 普通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施工阶段因下部支模故基本没有挠度,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拆模,在自重作用下,楼板下挠,板底混凝土产生拉力、甚至出现裂缝。而钢筋桁架模板根据是否设临时支撑分为两种情况:
2.1.1 设临时支撑时,与普通现浇混凝土楼板基本相同。(前期做好设计,基本不会出现)
2.1.2 不设临时支撑时,在混凝土结硬前,楼板强度和刚度即钢筋桁架的强度的刚度,钢筋桁架模板自重、混凝土重量及施工荷载全由钢筋桁架承受。混凝土结硬是在钢筋桁架模板变形下进行的,所以楼板自重不会使板底混凝土产生拉力,在除去楼板自重以外的永久荷载及楼面活荷载作用下,板底混凝土才产生拉力。这样,楼板开裂延迟,楼板的刚度比普通现浇混凝土楼板大。
2.2 在使用阶段,钢筋桁架上下弦钢筋与混凝土一起共同工作,此楼板与钢筋混凝土叠合式楼板具有相同的受力性能,虽然受拉钢筋应力超前。
3.施工过程中操作要点
3.1 深化设计:
3.1.1 根据设计图纸中梁的排部,确定最大无支撑间距;结合现浇混凝土楼板荷载情况,通过计算确定上、下弦钢筋及底模规格。
3.1.2 根据主结构形式确定排板方向。
3.1.3 根据桁架模板的规格,确定与主结构的搭接长度及搭接形式。
3.1.4 确定横纵向悬挑及收边形式。
3.1.5 确定单块模板长度。
3.2 绘制模板详图:详图必需按《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50001-2001)绘制;详图中必需对每块单板进行编号,并与平面图中位置一一对应。
3.3 分层、分段加工:分层、分段加工是为了节约场地,打包、现场验收方便,就位方便,确保施工进度。
3.4 分段打包:打包每组不得超过28张,高度不得超过1.3m,长度不得大于12m;钢筋桁架模板长度小于3m绑扎2道,长度3-6米绑扎3道,长度6m以上不得少于4道;包低用木垫格垫起,垫格间距不大于4m。
3.5 就位:
3.5.1 钢筋桁架模板,装卸时应采用吊具。严禁直接使用钢丝绳捆绑起吊。起吊要平衡,不能有倾斜现象。
关键词:大数据;应用技术;挑战
中图分类号:TP311.13
关于数据方面的新名词是层出不穷,云计算、物联网的概念还没有完全理解,大数据的概念又频频出现在媒体中,特别是今年“两会”期间,在央视报道中,多次使用大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大数据的概念从计算机业界也迅速传播到各行各业,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密切的联系在一起。不但中国如此,2012年3月,奥巴马宣布美国政府五大部门投资两亿美元启动“大数据研究与开发计划”,【1】大力推动大数据相关的收集、储存、保留、管理、分析和共享海量数据技术研究,以提高美国的科研、教育与国家安全能力,美国政府以及把“大数据”技术上升到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其他国家也纷纷加大对大数据研究的资金投入,同时,许多大公司企业也将此技术视作创新前沿。
1 大数据概念与特征
但是,到目前为止,业界关于大数据的概念尚未有统一的定义。最早将大数据应用于IT环境的是著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它关于大数据的定义是这样的: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和分析的数据集合。另外,被引用较多得到大家认可的还有维基百科的定义:大数据指数量巨大、类型复杂的数据集合,现有的数据库管理工具或传统的数据处理应用难以对其进行处理。这些挑战包括如捕获、收集、存储、搜索、共享、传递、分析与可视化等。【2】
当前,较为统一的认识是大数据有四个基本特征:数据规模大(Volume),数据种类多(Variety),数据要求处理速度快(Velocity),数据价值密度低(Value),即所谓的四V特性。这些特性使得大数据区别于传统的数据概念。【3】
首先,数据量庞大是大数据的最主要的特征,大数据的数据规模是以PB、EB、ZB量级为存储单位的,数据量非常庞大。同时,此类数据还在不断的加速产生,因此,传统的数据库管理技术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对数据的处理。第二,数据种类多。与传统的数据相比,大数据的数据类型种类繁多,包括了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等多种数据类型。传统的数据库技术采取关系型数据库较多,结构单一,而大数据重点关注的是包含大量细节信息的非结构化数据,因此传统数据库技术不能适应新的大数据的要求,传统的数据处理方式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第三,大数据的产生与存储是动态的,有的处理结果时效性要求很高,这就要求对数据能够快速处理,数据处理速度快也是大数据区别数据仓库的主要因素。数据产生的速度以及快速变化形成的数据流,超越了传统的信息系统的承载能力。最后,数据价值密度低是大数据关注的非结构化数据的重要属性。大数据分析是采用原始数据的分析,保留了数据的全貌,因此一个事件的全部数据都会被保存,产生的数据量激增,而有用的信息可能非常少,因此价值密度偏低。
2 大数据可用性的面临的技术与问题
大数据并不仅仅指其数据量之大,更代表着其潜在的数据价值之大。有研究证明,有效地管理、使用大数据能够给企业提供更多增强企业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机会,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潜在商业价值。【4】但不可否认的是,大数据目前也面临很多负面影响。低质量低密度的数据也可能对决策造成致命性的错误。如何把大数据从理论研究到企业应用的转变,还面临很多问题与挑战。
(1)可用性理论体系的建立。大数据的可用性需要完整的理论做支撑,才能解决诸如如何形式化的表示数据可用性、如何评估数据可用性、数据错误自动发现和修复依据什么理论、如何管理数据和数据融合、数据安全性采取何种策略和理论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要建立完整可用性理论体系,构建统一的模型,为大数据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2)高质量数据的获取的能力。大数据技术最基础的对象就是数据,是一切应用和分析决策的前提。因此,获取高质量数据是确保信息可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互联网的数据不断增大,物联网的兴起以及复杂物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大数据的来源也多种多样,数据模型千差万别,质量也参差不齐,这就为加工整合数据带来非常大的困难。
大数据是对事物最原始的全貌记录,数据量规模很大,但是其中有用的信息非常少,因此,对于处理数据来说,数据并不是越多越好。如何提高数据中的有效数据是非常关键的。大量的数据中如果仅仅包含了少量的错误数据,对分析结果可能不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但是如果对错误数据没有有效控制的话,大量错误数据的涌入很可能会得到完全错误的结果。
因此,获取高质量数据的能力是大数据能否进行实用的关键因素,否则只会在浪费人力物力后获得完全无效甚至错误的结果。但是目前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对于出现的问题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在获取数据方面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3)数据分析与显示。单纯的大数据是没有意义的,只有通过对大数据进行分析,从中提取知识,使之能够转化成有用的结果,才是大数据可用性的实质。当前,对非结构化数据散乱无序的特征,仍然缺乏高效的分析处理手段。一方面是大数据以几何速度增长和更新,另一方面是难以从这么冗杂散乱的数据中进行有效数据分析,大数据能否发展应用完全取决于能否从数据中进行有效分析。
摘要作物秸秆还田对土壤的培肥、理化性质、有机质含量、养分平衡等方面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介绍不同农作物秸秆还田的操作技术,总结秸秆还田需要注意的事项,以期指导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关键词秸秆还田;土壤肥力;应用技术
农作物秸秆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一种农业生产副产品。由于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利用涉及到整个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土壤肥力、水土保持、环境安全以及农村能源的有效利用等问题,也涉及到农村居民的生活需求,所以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据报道,在经济发达国家,秸秆还田的数量很大[1]。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秸秆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主要的秸秆种类有近20种,而且数量巨大,每年都有6~7亿t的秸秆产生。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作物秸秆出现大量剩余。尤其是夏秋两季,农作物秸秆无组织地焚烧,不仅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严重污染环境。据测定,秸秆中有机质含量为150 g/kg,氮、磷、钾、钙、硫等多种营养元素含量也相当丰富。秸秆还田可以以草养田、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进土壤养分的生物有效性。秸秆还田技术,在现代可持续农业、生态农业及有机农业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
1农作物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1.1改善土壤性状,增强土壤通透性
秸秆还田后经腐烂分解形成的腐殖质[3],是土壤结构的胶结剂,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提高土壤团聚体和微团聚体的含量,使土壤疏松,通透性好。施用作物秸秆能够提高耕层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通气状况,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4];有利于提高土壤温度,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和养分的分解利用;有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促进根系的吸收活动。
1.2增加土壤保水能力,改善热量状况
土壤含水率提高,有利于作物抗旱。土壤矿物颗粒的最高吸水量为50%~60%,腐殖质的吸水量为400%~600%。因此,施用作物秸秆可使土壤持水量提高,且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土壤保水性增强[5]。土壤保水能力增加,比热增大,传导热能力增强,颜色加深促进了吸热,改善了调温性,进而改善了土壤热量状况。
秸秆还田有优化农田生态环境的效果,其中以覆盖还田效果最为显著。覆盖秸秆,在冬天可使5 cm地温提高0.2~0.5 ℃;夏天使土温降低25~35 ℃,土壤水分提高32%~45%,杂草减少24.9%~40.6%。连续多年秸秆还田的耕地,不仅能提高磷肥利用率和补充土壤钾素的不足,地力亦可提高0.5~1.0个等级。秸秆还田后,可大幅度提高平均增产率。
1.3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作物秸秆还田可提供植物生长必须的氮、磷、钾等大量元素及各种微量元素,使土壤养分显著增加。一方面,秸秆本身含有的元素必然增加土壤养分;另一方面,作物秸秆在转化中可释放一些小分子有机酸,可分解土壤中的矿物质,使土壤中养分有效性增加。对于耕种土壤来说,培肥的中心环节就是保持和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实践证明,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最有效的措施是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6]。秸秆还田和单独使用有机肥均能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秸秆还田更有助于土壤有机质的增加,且试验表明,长期秸秆直接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效果优于单施化肥的效果[7]。
1.4对土壤氮、磷、钾等元素的影响
长期施用化肥,可以提高土壤中养分的含量,但施入的无机肥很少能在土壤有机质中积累,只有同时增加有机肥(施用有机肥或秸秆还田等)时,才能提高土壤中养分的含量,并提高其矿化作用,促进作物对氮、磷、钾等的吸收利用[8]。
在中性和碱性土壤中,作物秸秆在分解过种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特别是在渍水条件下产生的有机酸,可提高土壤营养元素的有效性。试验表明,每增施1 500 kg/hm2小麦秸秆,可使土壤每年增加全氮0.002 0%~0.009 6%,碱解氮0.80~4.08 mg/kg,速效磷0.58~1.02 mg/kg,速效钾2.04~6.10 mg/kg。作物秸秆的施用可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使营养阳离子吸附在腐殖质和土壤胶体表面,防止营养成分随水淋失或与土壤中的一些阴离子生成难溶性盐,进一步促进作物对营养成分的吸收利用。
2秸秆还田的操作技术
2.1水稻高留茬还田
水稻割茬高度最好不超过20 cm,在土壤含水量30%左右时结合秋翻进行还田,封冻前结束。耕翻深度一般以15 cm左右为宜。翻平盖严,深度基本一致。应注意水稻高茬收割还田要配施一定量的氮、磷肥,结合翻地深施。
2.2稻草直接还田
将稻草打碎,长度为20 cm左右,均匀地撒于田面,一般还田秸秆量为6 000 kg/hm2左右;当土壤含水量30%左右时,将稻草翻入15 cm土层中,稻草混拌于耕层中的覆盖率大于90%。翻前要施肥,一般施氮、磷肥。
2.3小麦高留茬还田
小麦收割时一般留茬30 cm左右,一般要做到边割边翻,以免养分散失,同时也利于秸秆腐烂;必须顺行耕翻,以便秸秆覆盖和整地质量提高;耕深要求在25 cm以上,做到不重、不漏、覆盖严密;耕翻后,要进行平整土地;及时追施氮、磷肥,同时灭茬除草。
3秸秆还田应注意的问题
若秸秆还田操作不当,就会出现出苗率低、苗黄、苗弱,甚至出现死苗现象造成减产,因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秸秆还田技术。
3.1注意提高粉碎质量
秸秆粉碎的长度应小于6 cm,并且要均匀撒施。对还田地块一定要用旋耕机作业一遍,使秸秆和土壤充分混合拌匀。此外,还要用铧式犁将秸秆连同化肥、农家肥翻入10 cm以下的土壤内以利播种。
3.2注意配合补施氮、磷、钾肥料
小麦秸秆还田后,秸秆腐烂过程会出现反硝化作用,微生物吸收土壤中的速效氮素,阻碍农作物对速效氮素的吸收,使幼苗发黄,生长缓慢,不利于培育壮苗。因此,在秸秆还田的同时,要配合施入氮肥,保持秸秆合理的碳氮比。研究表明,每100 kg秸秆应配施碳氨4.0~5.0 kg,过磷酸钙7.0~8.0 kg,硫酸钾2.0~3.5 kg。同时结合浇水,有利于秸秆吸水腐解。
3.3注意连年秸秆还田的影响
有大量秸秆残株连年进入土壤时,为加速秸秆有机物腐解与土壤肥水相融,以及防止秸秆残株在土壤中出现隔墒等不利影响,要求秸秆粉碎程度高,一般切割长度在10 cm以下。在秸秆还田土壤中,使用化学除草剂。特别是播前进行土壤处理的化学除草剂,其有效使用剂量应适当提高[9]。
3.4消灭病原体
带病的秸秆不能直接还田,否则易发生病害,对带有水稻叶枯病、油菜菌核病、小麦、玉米黑粉病等的秸秆最好经高温发酵腐熟后还田,以防止病害的蔓延。
作物秸秆是重要的农业资源,含有丰富的氮、磷、钾及多种微量元索。实施秸秆还田还可以培肥地力,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和理化性状,促进作物增产,提高粮食产量,是发展可持续农业的有效措施。
4参考文献
[1] 孙克刚,李丙奇,金辉,等.河南省小麦、玉米及蔬菜优质高产高效平衡施肥[J].磷肥与复肥,2007,22(1):73-75.
[2] 劳秀荣,孙伟红,王真,等.秸秆还田与化肥配合施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土壤学报,2003,40(4):618-623.
[3] 胡庆文,张珍丽.秸秆还田技术探索[J].河南农业,2006(5):32.
[4] 赵义涛,姜伯文,梁运江,等.土壤肥料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5] 付艳忠.浅析玉米秸秆还田数量与产量之间的差异[J].现代农业,2009(11):40-41.
[6] 韩秉进,陈渊,乔云发,等.连年施用有机肥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4,20(4):294-296.
[7] 周波,刘登民,劳荣秀,等.长期秸秆还田及休闲处理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6):16015-16019.
关键词:GPS技术;土地勘界测量;应用技术
中图分类号: P22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土地勘界测量中GPS定位方法及技术分析
GPS定位技术和方法的不同,最终定位的精度也会有所不同,所能够适应的测量领域也是完全不同的。在土地勘界测量工作中,所选择的方法和技术也应该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这样的话,土地测量对精度要求的不同也能够最大程度的适应。
1.单点定位方法
当前,手持GPS接收机、导航型GPS接收机所采用的定位方法,大部分都是单点定位方法。在将SA取消的前提下,可以达到10米的定位精度。通过国内外最新型的精密单点定位技术可以得出:双频GPS接收机的应用,载波相位测量是最佳选择,而后处理单大解的精度可以达到1厘米,如果GPS单历元已经通过初始化,10~20厘米就是其定位可以达到的精度。当这个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以后,在测地技术中,单点定位方法可以得到越来越广泛地应用,这种方法基本上针对土地管理工作中的一些土地测量。当GPS逐渐现代化之后,GPS接收机伪距测量精度也会达到1~2米。当前,手持GPS接收机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单点定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满足土地利用变化中确定变化的靶区及低精度勘测的需要。
2.静态相对定位方法
静态相对定位法在定位精度上是比较高的,通常情况下,1~2厘米是其平均能够达到的精度,而且有的时候还会精度到毫米。这种定位方法在地籍测量、土地利用变化测量、土地权属测量的各等级控制网及勘界测量中都得到了较为广泛地应用。尽管这种方法的定位精度比较高,但是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观测,在每一个点的观测时间会长达三十分钟到两小时。
3.快速静态相对定位方法
快速静态相对定位方法也能够达到较高的精度,通常情况的测地型的双频GPS接收机就是主要采用这种定位方法。这种定位方法在地籍测量、土地利用变化测量、土地权属测量中的低等级控制网及勘界测量中都得到了较为广泛地应用。这种定位方法所达到的精度比较高,但是需要观测的时间却很短,观测每一个点所需要的时间也仅有几分钟就可以完成,与静态相对定位方法相比较,这种方法所能够达到的效率是比较高的。
4.载波相位差分RTK定位
载波相位差分技术其实也可以称之为RTK技术,这种技术主要针对于两个测站载波的实时处理而存在的。它能够将观测点的三维坐标进行实时提供,并且精度可以达到1~2厘米,通常情况下,10公里是它能够发挥作用的最佳距离,在地籍测量中的低等级控制网加密、界址测量、勘界测量、土地利用变更测量、土地权属界测量、土地权属界址放样测量和建设用地放样测量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局域差分 GPS定位
局域差分GPS定位,其实就是在局部区域内将一个GPS查分网进行设置了,在局域内存在的用户能够将多个基准站所提供的改正信息作为基本依据,通过相应的平差,最终将自己的改正数求出来。通常2000~300km就是其能够发挥作用的最大范围,而最终能获得的精度可以达到1~3米。
二、GPS技术在土地勘界测量中的应用技术方案的选择
1.测量土地权属界址 GPS技术方案
在土地勘界测量工作中,土地权属界址测量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通过GPS技术对土地权属界址进行测量的方式,会逐渐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土地权属界址测量应该与测量精度要求的不同程度相结合,然后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技术。在农村土地权属界址测量的过程中,要求精度不是很高,而在这种情况下,后处理的普通差分技术是最佳选择。在沿海地区本身具有局域网,那么LARPS技术就是最佳选择。当建成国家广域差分系统之后,WADGPS技术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有较好经济条件的土地管理单位就可以对RTDGPS技术和RTKGPS技术进行采用。精密单点定位技术和GDGPS定位技术成熟以后,可以对其它技术的利弊进行权衡,然后进行相应的选择。城镇土地权属界址测量对精度的要求相对农村而言是比较高的,而且在进行观测的过程中,很多不利条件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双系统的RTK技术就是最好的选择。尽管设备需要很大的投资,但是利用这个技术的接收机在城区的很多区域内都能够进行观测,工作效率比较高。在选择GPSRTK技术的时候,当比较发达城市的网络RTK系统建成以后,这种技术就是最佳选择。
2.放样土地权属界线的 GPS技术方案
在土地管理工作中,土地权属界线的放样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工作项目,特别是在通讯比较困难地区的GPS技术所呈现出来的作用就会更为重要。GPS实时定位技术是放样土地权属界线采用的唯一方式。在很多地区中,网络RTK技术都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运用,这种方式不管是在什么形式的放样土地权属界线,都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除此之外,实时精密单点定位技术、GDGPS技术等也能够在其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
3.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的 GPS技术方案
土地变更调查是保持土地勘界利用数据现实性的重要手段,常规方法获取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无法直接进入土地利用数据库,数据获取成本较高,数据处理效率低。另外,在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建库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录入的一些错误数据也需要更正。因此,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和更正土地利用数据库中的错误数据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是非常必要的。而GPS 技术应是最佳选择。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和更正土地利用数据库中的错误数据一般要求的测量精度不是很高,从经济效益和技术要求两方面综合考虑,现阶段最佳选择是采用后处理差分GPS技术。在能接收信标差分信号的沿海地区,采用局域差分GPS 技术也是理想的选择。有条件的单位可采用RTDGPS 技术、RTKGPS 技术和网络RTK技术。LADGPS 技术、GDGPS 技术、精密实时和非实时单点定位技术可权衡考虑采用。精密实时单点定位技术最被看好。
参考资料:
1.刘玉芳.GPS、RTK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J].黄金科学技术. 2009(02)
2.申佳.GPS手持机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10)
【关键词】地源热泵;应用;环保
引言
当今社会,环境污染与能源危机已经成为全人类必须面对冰妖加以解决的重大课题,节能减排、低碳经济任务艰巨,任重而道远。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锅炉取暖、空调制冷不仅排放大量污染物,而且消耗能源。
以环保和节能 为主要特征的绿色建筑及相应的供暖空调系统应运而生,而地源热泵技术正是满足这些要求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低耗能新型供暖制冷空调技术。
1地源热泵技术原理
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既能供热又能制冷的高效节能环保型空调系统。地源热泵是利用地球上水和土壤中所储存的太阳能资源作为冷、热源,进行转换的空调技术。地球表面浅层水源(一般在1000米以内)和土壤吸收了太阳能射入地球的辐射能。水源(土壤)的温度一般都十分稳定。
地源热泵包括地下水热泵、地表水(江河湖水、水库水、海水、城市中水、工业尾水、坑道水等)热泵以及土壤源热泵。
地源热泵技术工作原理为:地源热泵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电能),即可实现能量从低温热源向高温热源的转移。在冬季,把土壤中的热量“取”出来,提高温度后供给室内用于采暖;在夏季,把室内的热量“取”出来释放到土壤中去,并且常年能保证地下温度的均衡。通常地源热泵消耗1KW的能量,用户可以得到4kw以上的热量或冷量。
2地源热泵技术应用实例
2.1项目背景
居民小区位于淄博新区张店区政府南邻。该区块未来将成为新的城市发展增长极和现代城市形象的核心区。区块原来的取暖、制冷方式显然与区域的发展不相匹配。只有新技术的应用才能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所以在小区的建设中采用了地源热泵技术。
经过考察测试,居民小区所在区域有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为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充分利用自然水资源,决定在紫园小区的多层住宅安装地源热泵系统。目前小区仍在建设中,实例是以紫园一栋使用了两个冬季、夏季多层住宅为例进行分析。
2.2方案确定
2.2.1方案设计
冬季从地下提取热量来计算地埋管数量,按山东淄博地区地埋管单位埋深取热量为45~50W,取其下限值,单位取热量为45W,按每孔埋深120m计算。竖埋管孔距为4m。单孔可提供5.4kW的热量。根据该多层住宅所需的热量165kW,计算需打孔31口,考虑15%的富余量计算,其总共需钻孔36口。
以夏季从地下提取热量来计算地埋管数量,按山东淄博地区地埋管单位埋深取热量为60~70W,取其下限值,单位取热量为60W,按每孔埋深120m计算。竖埋管孔距为4m。单孔可提供7.2kW的热量。根据该多层住宅所需的热量185kW,计算需打孔26口,考虑15%的富余量计算,其总共需钻孔30口。
综合冬季和夏季钻孔数量,确定钻孔36个。
2.2.2系统型式
地源热泵系统分3个子系统:
(1)由地面钻孔的循环水,供至地源热泵机组,通过机组内的循环,将循环水热(冷)能转换到机组。
(2)机组将转换热(冷)能再通过循环传递到耦合器。
(3)耦合换热器将机组热(冷)能传递到采暖(制冷)系统,通过风机盘管放热(冷)到房间。
3个系统独立运行,同时启动。单设备开启台数主要结合室外温度参数确定,通过机组控制系统,实现供热和制冷。
2.2.3系统流程
流程方案为:与土壤能量交换后的水由泵送至耦合式换热器换热后提供二次水由泵经两级地源热泵机组提取热(冷)量,两级热泵机组冷凝侧供回水,由泵送至末端风机盘管,供冬季采暖夏季制冷。
2.3.2运行效果
热泵机组经过2个冬季和夏季的运行,与传统采暖及制冷相比节能效果如下:
(1)采用传统取暖方式取暖,每年需要支付取暖费为24元/O,采用热泵机组供暖,取暖期耗电量(以一户建筑面积344O为例)实测为:98 kW・h/d×90d=8820 kW・h,折合费用为8820×0.55=4851元。传统取暖费为24×344=8256元。相当于节能41%,效果十分显著。
(2)采用传统空调制冷年需耗电量计算(利用户式中央空调):
制冷功率:344O×150W/O÷2.7=19111W≈19kW。
用电量为:19kW×14h/d×45%×90d=10773 kW・h。
折合电费为10773×0.55=5925元
采用热泵机组制冷年耗电量实测为:115kW ÷24h×14h/d×90d =6075kW・h,折合电费为3320元。相当于节能44%,效果十分显著。
2.3.3经济效益
通过实例综合分析,无论夏天制冷还是冬天采暖,采用地源热泵技术节能效果显著,给用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2.3.4应用效果
地源热泵机组系统性能稳定,便于操作。
3设计和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3.1关于地下水源开采―回灌和土壤换热器的比较
近几年来地源热泵的发展主要形式是地下水源开采―回灌形式的水源热泵系统。这种形式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回灌问题。华北、华东地区的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问题一直很严重,像天津、上海,多年来面临严重的地沉问题。
但如果采用像采用紫园小区竖直埋管的土壤换热器形式,不用开采和回灌地下水,没有破坏自然环境的担忧。另外的优点是系统运行更加稳定、安全,没有需要更新和维修潜水泵的烦恼。
3.2尽量避免冬季采用防冻液介质
很多资料中介绍了防冻液的种类、性能等。但在淄博地区,因为地下温度不是很低,只要设计足够的土壤换热器数量,可以在使用水作为介质的情况下满足需要。尽量不使用防冻液,避免使用不慎造成环境问题和因温度太低降低热泵效率。
3.3系统管线材质
系统的管材质量必须保证合格,所以在工程上采用PE或PB管材以保证管线材质。
关键词: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优缺点 设计 施工
0、引言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以其工业化生产程度高,桩身质量好,自身强度大,穿透能力强,耐打性好,施工周期短,对环境影响少,吨位承载力造价低等优点,应用于深厚软土,深埋持力层的二元结构地基显示了技术上和经济上的优越性,近两年来应用愈来愈广。
1、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优缺点
1.1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有如下优点
1.1.1 单桩承载力高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桩身混凝土强度高,尤其是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桩身混凝土强度可高达80Mpa,并可打入密实的沙层及强风化岩层,由于挤压作用,管桩承载力要比同样直径的沉管灌注桩或钻孔灌注桩高。
1.1.2 抗弯抗裂性好
采用高强度钢棒和预应力工艺,与普通混凝土预制桩相比具有较强的抗裂性和较强的抗弯性刚度,在运输吊装过程中及施打过程中均能保持桩身完好。
1.1.3 符合环保要求
运输吊装方便,接桩快捷,施工现场整洁文明。
1.1.4 成桩质量可靠,施工速度快,工效高,工期短。
缩短工期是预应混凝土管桩的最大优势,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不需要等待28天龄期,成桩后即可作桩基检测。
1.1.5 适应性广
可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基础,大型设备基础,桥梁和码头的基础及挡土墙等,尤其是其桩身混凝土强度高,对各种地质地层有较强的穿透能力。
1.1.6 单位承载力造价便宜,经济效益好。
因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单桩承载力比同直径的沉管灌注桩和钻孔灌注桩高,并可拼接,管桩长度与沉管灌注桩和人工挖孔桩相比受施工机械和地质条件的限制较少。衡量桩基的经济效益,以每米造价或以单方混凝土造价对比都是不科学的,应以单位承载力的造价作对比。虽然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每米造价比沉管灌注桩高,但其单桩承载力高,结果每吨承载力造价比沉管灌注桩经济,虽然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单方混凝土造价比人工挖孔桩和钻孔灌注桩高,但每吨承载力的造价在正常情况下还是比人工挖孔桩和钻孔灌注桩便宜。
1.2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也有它的缺点和局限性
1.2.1 采用锤击法施工,包括简式柴油锤、液压锤、高频锤等,都伴有震动剧烈或噪音大,挤土量大,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和影响。采用静压法施工,无震动、无噪音,但挤土作用依然存在。
1.2.2 有些工程地质条件不适合使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如含孤石或障碍物较多且不易清除的土层;桩端以上存在难以穿透的坚硬隔层的地区;石灰岩地区;硬质岩残积土及强风化层很薄且其上为松软土层的地区。
2、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发展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虽然有许多优点和长处,但在八十年代末以前推广步伐较慢,一方面是工艺技术条件收到限制,同时也有社会经济体质等诸多因素,造成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发展较慢。八十年代末直到九十年代,才在我国华东、华南特别是广东地区由于受到港澳地区应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影响,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得到迅速发展。九十年代末到现阶段,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在国内各省均得到迅速推广。
随着人们近二十年来的工程实践,不断总结、积累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使用中的丰富经验,解决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许多工艺技术等问题,如接桩和截桩等问题,便得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使用技术越来越成熟。
今天,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突出猛进的发展,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观念的更新,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特别是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广泛应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铁路、公路、码头、港口等工程建设中。从国内各省的应用情况来看,以工业与民用建筑用量最大。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既适用于多层建筑,也适用于高层建筑。特别是近些年来,全国各地高楼大厦的建设如雨后春笋,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更是在10层到30层高层建筑中得到大量应用,倍受业主方的青眯。目前,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已经成为10层到30层高层建筑的常用桩基础之一。
3、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施工
3.1 施工机具
根据设计文件、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施工场地周边环境情况,选择适宜的沉桩机械。对采用锤击法施工,打桩锤宜选用简式柴油锤、液压锤、高频锤,不宜采用自由落锤打桩机,根据单桩竖向承载力,桩的规格,入土深度等因素,并遵循重锤低击的原则综合考虑后选用。采用静压法沉桩时,静压桩机宜选用液压式桩机。可选用顶压式或抱压式,桩机的型号,最大压桩力必须满足桩身力学参数和设计要求。桩机总量不小于最大压桩力的1.2倍(不含静压桩机大履和小履的重量)。PTC桩不宜采用抱压式沉桩。
3.2 沉桩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沉桩过程中,沉桩顺序综合考虑下列原则:宜从中间向四周进行;按桩的入土深度,宜先深后浅;按管桩的规格,宜先大后小;按高层建筑塔楼与裙房的关系,宜先高后低。桩间距较密时宜采用跳打。沉桩时,管桩的倾斜率应严格控制,第一节管桩起吊就位插入地面时的倾斜率不得大于0.5%。静压法施工沉桩速度不宜大于2m/min。沉桩时宜将每根桩一次性连续施工到底,尽量减少中间停歇时间,避免在接近设计深度时进行接桩。对采用闭口桩尖的管桩,当第一节桩插入土层后应及时在管桩内孔灌注符合规范有关要求的混凝土或水泥砂浆。
3.3 接桩
工程中应根据试桩的沉桩试验及地层结构合理配置桩段,尽量减少接桩。接桩工艺及质量是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质量的控制因素之一。一根桩的接头数应符合规范的有关规定。接桩可采用端板焊接连接、法兰连接或机械头连接。接头连接强度应大于管桩桩身强度。当管桩需要接桩时,其入土部分桩段的桩头宜高出地0.5-1.0m。
焊接接桩应符合现行标准《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JGJ81,《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中二级焊缝有关规定。焊缝层数不得小于两层,内层焊渣必须清理干净后方能施焊外层;焊缝应饱满连续,焊好的桩接头应自然冷却后才可继续施工,自然冷却时间不应少于1min;不得用水冷却或焊完即施工。桩身接头焊接外露部分宜作防锈处理。
3.4 送桩
当桩顶沉至接近地面需要送桩时,应测出桩的垂直度并检查桩顶质量,合格后立即送桩。锤击沉桩的最后贯入度应参考同一条件下的桩不送桩时的最后贯入度予以修正;静压沉桩到达预定油压值后的稳压时间不少于3min,稳压时如油压值上升,可以停止沉桩。送桩深度应符合规范有关规定,送桩超深时,应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3.5 截桩
管桩顶高于桩顶设计标高,需要截桩时。截桩宜采用锯桩器,严禁采用大锤横向敲击截桩或强行扳拉截桩。应确保截桩后管桩的质量。截桩时应保留桩身全部预应力钢筋,预应力钢筋可以斜线形或斜折线形埋入承台内,锚入承台内的锚固长度应符合规范的有关规定,桩头的锚固构造应符合规范的有关要求。
4、检验与检测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运到工地后,应进行管桩的规格,型号、质量的全面检查,并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工程桩施工前,应按规范的有关规定进行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并实压至破坏,试桩数量应符合规范有关规定。工程桩应进行桩位的验收检测。桩位偏差应符合规范有关规定。工程桩应进行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的验收检验,其检验应符合规范的有关规定。工程桩应进行桩身完整性的验收检测,其检测方法及数量应符合规范有关规定。
5、结语
预应力管桩技术在施工应用方面的影响因素还是比较多的,施工过程中对质量控制稍有不慎就会导致质量问题和隐患的出现。通过以上内容对预应力管桩技术在民用建筑中的应用分析,只有通过在预应力管桩的施工全过程中采用正确的施工工艺并严格控制施工质量,才能发挥预应力管桩应用的施工效果。
参考文献:
1.品种的选择
种子是农作物增产的内在因素,脱毒马铃薯品种的选择极为关键。根据吉林省生产实际情况,一般选择中晚熟品种如“春薯5号”,生育期130天左右,从出苗到块茎成熟100天左右。其特点是高抗晚疫病,薯块抗干腐病能力强。耐PVY病毒,喜肥水,稳产、丰产;或晚熟品种“春薯四号”脱毒马铃薯,生育期140天左右,从出苗到茎叶正常成熟需110天左右。其特点是晚熟、高抗晚疫病。植株繁茂,单株结薯数多且薯块形成较早。薯皮白色并带有网纹,薯块扁圆形、大而整齐,商品薯率高。也可选择其他适宜东北地区的脱毒马铃薯品种。如“早50” “俄罗斯七号(延薯四号)”“鲁引一号(荷兰十五,费乌瑞它,荷兰七号,津八)”
2.种子处理
播前20天将种薯出窖困种或晒种催芽,便于按芽切母块。切块前用3%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刀具,切块后用膨大素10mL对水30kg浸种10分钟,捞出晾干,以待播种。
3.选地与整地
最好选择砂壤地,不能选择涝洼地、重碱地。小麦、玉米、谷子、高粱茬适宜种马铃薯,不宜与茄科作物、烟草等进行轮作。深耕整地是调节土壤中水、肥、气、热的有效措施。可使马铃薯植株生育茁壮、根系强大、结薯大而多。
4.适时播种
可在4月中、下旬播种。播种后覆土6~8cm,及时镇压保墒。播种10天当薯芽长到3cm左右时,拖去表土2~3cm,促进苗全苗壮。
5.合理密植
栽培时一定要做到合理密植,以满足马铃薯对水、肥、光、气、热的需求。从而获得群体高额而稳定的产量。每ha播种量1800kg,保苗株数6.5万株左右,即行株距60×25cm为宜。施有机肥5万kg/ha以上。硫酸钾200kg、二铵或尿素150kg混合后作种肥,或者根据具备的条件进行测土配方施肥。
6.田间管理
及时疏松土壤,消灭杂草,为幼苗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整个生育期做到三铲三趟,8月上旬拔一次大草。
7.病虫害防治
马铃薯脱毒后,可减少由病毒引起的病害,但对于非病毒病害如晚疫病、青枯病、环腐病、疮痂病等和蚜虫、蛴螬、蝼蛄等虫害的危害,仍需加以防治。脱毒马铃薯主要病害为晚疫病,在雨水偏多和植株花期前后发生严重,应及早用25%的“瑞毒霉”或“甲霜灵”800倍液喷雾。防治虫害,可在蚜虫发生初期用2.5%溴氰菊酯加水2500倍喷雾;防治蛴螬、蝼蛄,可用90%的晶体敌百虫500g加水溶解喷于35kg细土上撒施于沟内。
8.适时收获与贮藏
【关键词】深井;减磨技术;非金属防磨接头;减磨剂
钻井过程中的套管磨损主要由钻柱与套管内壁相互摩擦引起。发生磨损后,套管抗内压强度明显降低,对油气井安全生产造成威胁。针对川西地区进行的深井套管磨损研究显示,造成该地区深井套管磨损的主要因素有:天然气目的层埋藏深,一般垂直深度达到4000m;深部地层硬,研磨性强;深部井段机械钻速低、钻井周期长;实际井眼轨迹局部狗腿度大。该地区已完的X101井、CX565井、DY101井、DY4等井,因为套管磨损,导致后期开发存在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1]。针对深井套管磨损问题,优选出防磨接头加减磨剂的“双效防磨技术”方案,在多口井应用效果推广,实际使用效果显著,套管磨失铁屑降低率平均在70%以上。
1.川西深井套管防磨技术难点
(1)根据川西地层三压力剖面,深井井身结构优化空间较小,目前以须二为目的层的深井普遍采用四开制井身结构,平均井深在5400m左右,四开采用Φ139.7mm尾管射孔完井,钻井过程中对上部三开Φ193.7mm油层套管本身存在磨损风险。
(2)深井段须二储层岩石硬度高、石英含量大,可钻性差,平均厚度约500~700m,平均机械钻速仅0.6~0.8m/h,而纯钻率仅为40%,频繁起下钻和较长的钻井周期对套管的磨损更加严重。
(3)深井段地层自然造斜率大、方位漂移在130~330°变化没有规律,局部井段井斜角变化率和狗腿度变化大也是造成深井套管磨损的重要原因。
2.防磨减磨技术
根据室内评价结果,优选出“双效防磨”技术方案:采用防磨接头配合适当的减磨剂达到套管保护最佳效果的防磨技术,即利用TFF防磨接头+AFC7101高效减磨剂在套管壁形成强度保护膜对套管进行保护。
2.1高效减磨剂AFC7101简介
该减磨剂是由多种抗磨材料在高温下合成的有机产品,其耐温高达200℃以上,套管磨损降低率最高可达80%,能明显降低磨阻,可代替普通剂的使用,并有助于降低泥浆泵的修理时间;该产品与钻井液的配伍性好,高温稳定性好,不起泡,不增粘,产品中含有的多种活性基团能够迅速吸附在钻具和套管表面,形成高强度保护膜,从而降低钻进和起下钻过程中钻具对套管的磨损,起到保护套管的目的。
2.2 TFF系列套管防磨接头简介
TFF系列非金属套管防磨接头是根据现场存在的技术问题,开发的新型套管防磨工具。由于采用了新型的表面材料和非金属材料,整体式接头采用40铬镍锰钢或42铬钼钢,强度符合要求。其防磨套摩擦系数极低,具有较强的自性能,自身具有较高的耐磨性,结构合理,无镶嵌件,使用安全可靠。
3.套管防磨方案优化设计
3.1侧向力载荷预测
X301井套管防磨段在Φ193.7mm油层套管内,根据测斜结果及四开钻具组合采用landmark-wellplan进行钻柱侧向力计算,软件输出侧向力单位为千克力kgf(1kgf=9.81N)结果见图1,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出,该井在以下井段侧向力明显高于正常趋势:
井深355~610米,侧向载荷105~276kgf;
井深3890~4200米,侧向载荷201~989kgf;
井深4310~4996.52米,侧向载荷145~254.1kgf;
井深3900米~5003.5米,为定向及稳斜段,井斜由0.67°增至55.39°,此井段侧向载荷平均约306kgf,最高达989kgf。另外,井深4751~4775米井眼呈正弦或螺旋屈曲状态;井深4905~4939米井眼呈螺旋屈曲状态。根据力学原理,当摩擦系数一定时,摩擦力正比于接触压力(即钻柱侧向力),以上钻柱侧向力异常高井段需采取套管防磨措施,以避免套管磨损。
图1 X301井四开旋转钻进套管内钻柱侧向载荷分布图
3.2防磨接头安放位置设计
由于该井套管头中心管内径偏小,PDC钻头无法下入,只能下入牙轮钻头,受牙轮钻头寿命的限制,均采用牙轮钻头转盘钻进,该井有四个侧向力异常井段,根据侧向力的大小以及井口三点一线的偏斜情况,确定防磨接头安放位置如下:
型 号:TFF156/193-NC38
数 量:共37只,下井32只,备用5只
安放位置:
井口以下0~10m,安放1只,共1只,用于保护井口套管;
井深523~624m,每柱钻杆1只,共4只;
井深3891.98~4070.32m,每柱钻杆1只,共7只;
井深4433.37~4996.52m,每柱钻杆1只,共20只。
经计算,在泥浆排量为12l/s,泥浆密度1.67g/cm3时,每只防磨接头所增加的环空压耗为0.05~0.1MPa,32只井下防磨接头所增加的环空压耗最高共计为3.2MPa。
4.现场应用及效果分析
4.1减摩剂配伍性能分析
在X301井场取泥浆样品与AFC7101减磨剂进行配伍性试验,试验结果下表:
表1 X301井AFC7101减磨剂配伍性试验表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应用;前景
1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概述
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是在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两者的相互交流与结合下产生的。借助电缆、光纤以及通讯卫星等相互连接而形成的集合。应用计算机技术时应遵循简约性、规范性、效益性原则。遵循简约性原则,是指提高效率,去繁取简;遵循规范性原则,是指制定技术规范标准,使计算机设备得以正常运行;遵循效益性原则,是指考虑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时成本与效益的关系。计算机发展范围十分广泛,按网络涉辖范围、服务对象、数据传输等标准,可划分为广域网、局域网、城域网。当前,经济、科技、社会都在高速发展,网络作为新兴媒介在社会生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例如,计算机可用在工业领域,控制生产设备的运行,对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并研究规律;可用在农业领域,指导农业生产,对农业生产进行科学化管理;可用在教育领域,对学生信息、学生发展情况进行记录分析,全面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网络应用技术发展势头一直呈上升趋势,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形式越来越多样。是否掌握网络技术,也成为对新型社会人才的衡量标准之一。网络技术的广发应用也随之带来了一些问题,一方面,网络自身的安全问题值得关注,另一方面,人们在网络应用技术的应用上也值得思考和探讨。
2 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中常见问题的研究
2.1密码设置过于简单
伴随着网络的大范围应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网络大军中。一方面,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效率也大大提高;另一方面,网络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在使用网络时,个人的安全意识对账户拥有者本人的利益起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有的人为了方便设置极为简单的密码,对密码的保管也十分草率。比如仅设置简单的数字密码,将身份证、生日作为密码、将账户登录方式设置为记住密码、跟陌生人聊天时泄露自己的密码信息。这些行为中安全意识的缺失很容易被有心人利用,对账户持有者本人的利益造成不良影响。
2.2对不良网站防范心弱
网络作为一个新兴媒介还在发展、完善的过程中,这就需要用户们在使用网络时提高警戒心,甄别不法网站,减少损失利益的可能性。目前,国家一直加大对不法网站的查处力度,但不法网站仍以各种隐秘的方式存在于网络的边角。浏览不法网站可能感染病毒,损害广大用户的利益,更为严重的是,通过此途径,不法分子可能与用户取得联系,进行诱骗,向用户发送一些带有病毒的文件。这种情况下,用户的个人信息可能被有心人窃取,达到他们的犯罪目的。这就需要广大网络用户提高警戒心,对不良网站、不法网址说不,保管好自己的个人信息,不让犯罪分子有机可乘。
2.3随意接受远程控制
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大量问题也随之出现。这需要广大用户擦亮眼睛,提高警戒心,不要存在一夜暴富、占便宜等侥幸心理,减少被不法分子诱骗的可能性。目前,有不法分子在天猫等购物网站上冒充客户,先在店铺中购买物品,为了达到目的用各种借口进行投诉,威胁给差评,随后假扮成网站的客服欺骗店主以取得远程操作权达到犯罪目的。不法分子取得远程控制权后可通过远程控制转走用户支付宝中的钱款,对广大网络用户的切身利益造成巨大损害。因此,广大网络用户一定要提高警惕性,不要随意接受他人的远程控制。尤其是一些购物网站客服,一定要查清其身份真伪,以免造成巨大损失。
3.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的智能化高速化前景
3.1智能化发展方向
人工智能,即通过研究,使计算机能够模拟人类的思考方式和一些智能化的行为(如电脑上的象棋游戏中,与玩家对弈的电脑玩家进行的就是智能化行为)的学科。人工智能学科主要包括使计算机能够对智能的原理进行研究拓展,从而把计算机打造成类似于人脑智能的机器。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给广大网络用户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更高科技、更智能、更人性化的使用感受。这也是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
3.2高速化发展趋势
当前社会追求高效率,网络作为新兴媒介也面临着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的出现和大范围使用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速化的信息通道建设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尤为重要。比如从2G网络到4G网络的飞跃,对网络线路的改进,都说明了计算机网络高速化发展的趋势。无线网络、移动网络建构也推动了计算机网络更大范围的应用和更便捷。更高速的使用体验。
4总结
经济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受到重视,社会不断进步,人们对高效率的追求,无不推动着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深入到社会的层层面面和各个阶层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我们既要学会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也需要不断提高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的发展,推动计算机向智能化、高速化发展。
【参考文献】
摘要:介绍快速成型技术的原理,重点讨论了与快速成型相关的技术,并试图将此技术充分应用于产品设计评价,以期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
关键词:快速成型;RP;反求工程
引言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市场一体化的形成,现在工业正面临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的写作论文问题,作为一种新产品开发的重要手段,快速成型能够迅速将设计思想转化为产品的现代先进制造技术。它为零件原型制作、新设计思想的校验等方面提供了一种高效低成本的实现手段,提高产品研发的效率。
1快速成型技术原理在工业产品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往往希望能快速由三维CAD模型,得到产品的实物模型,快速成型技术可以满足这种需求。快速成型(RapidPrototyping,RP)技术是一种基于离散/堆积成型思想的新型成型技术,它根据零件或物体的三维模型数据,快速、精确地制造出零件或物体的实体模型。
2关键技术2.1制造工艺目前,世界上已有几十种不同的快速成型工艺方法,比较成熟的就有十余种。其中光固化成型法(StereoLithographyApparatus,SLA)、叠层实体制造法(LaminatedObjectManufactur-ing,LOM)、熔融沉积法(FusedDepositionModel-ing,FDM)、选择性激光烧结法(SelectiveLaserSintering,SLS)和3DP(ThreeDimensionalPrintingandGluing,也称3DPG)五种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为广泛。对于RP制造工艺的研究,一方面是在原有技术基础上进行改进,另一方面是研究新的成型技术。新的成型方法,如三维微结构制造、生物活性组织的工程化制造、激光三维内割技术、层片曝光方式等。2.2成型材料成型材料是决定快速成型技术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它直接影响到原型的精度、物理化学性能以及应用等。与RP制造的4个目标(概念型、测试型、模具型、功能零件)相适应,使用的材料不同,概念型对材料成型精度和物理化学特性要求不高,主要要求成型速度快。如对光固化树脂,要求较低的临界曝光功率、较大的穿透深度和较低的粘度。测试型对于材料成型后的强度、刚度、耐温性、抗蚀性等有一定要求,以满足测试要求。如果用于装配测试,则对于材料成型的精度还有一定要求。模具型要求材料适应具体模具制造要求,如对于消失模铸造用原型,要求材料易于去除。快速功能零件要求材料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和化学性能。从解决的方法看,一个是研究专用材料以适应专门需要;另一个是根据用途分类,研究几类通用材料以适应多种需要。2.3加工精度影响成型件精度的主要因素有两方面:一是由CAD模型转换成STL格式文件以及随后的切片处理所产生的误差;二是成型过程中制件翘曲变形,成型后制件吸入水分,以及由于温度和内应力变化等所造成的无法精确预计的变形。为了解决第一类问题,正在研制直接切片软件和自适应切片软件。所谓直接切片是不将CAD模型转换成STL格式文件,而直接对CAD模型进行切片处理,得到模型的各截面层轮廓信息,从而可以减少三角面近似化带来的误差,所谓自适应切片是快速成型机能根据成型零件表面的曲率和斜率自动调整切片的厚度,从而得到高品质的光滑表面。为解决第二类问题,正在研究、开发新的成型方法、新的成型材料及成型件表面处理方法,使成型过程中制件的翘曲变形小,成型后能长期稳定不变形。2.4与RP技术相关软件软件是RP系统的灵魂,其中作为CAD到RP接口的数据转换和处理软件是其关键。不同CAD系统所采用的内部数据格式不同,RP系统无法一一适从,这就要求有一种中间数据格式既便RP系统接受又便于不同CAD系统生成,STL(StereoLithography)格式应运而生了,STL文件是用大量空间小三角形面片来近似逼近实体模型。由于STL格式具有易于转换、表示范围广、分层算法简单等特点,为大多数商用快速成形系统所采用,现己成为快速成形行业的工业标准。但是,STL模型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2.4.1精度不足。由于STL模型用大量小三角形面片来近似逼近CAD模型表面,造成STL模型对产品几何模型的描述存在精度损失,并且在对多张曲面进行三角化时,在曲面的相交处往往产生裂缝、孔洞、覆盖及相邻面片错位等缺陷。2.4.2数据冗余度大。STL模型不包含拓扑信息,三角形面片的公用点、边单独存储,数据的冗余度大。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STL模型数据冗余大的不足也使其不利于远程RF的数据传输,难以有效支持远程制造。
3快速成型技术的应用3.1在外观及人机评价中的应用新产品开发的设计阶段,虽然可借助设计图纸和计算机模拟,但并不能展现原型,往往难以做出正确和迅速的评价,设计师可以通过制作样机模型达到检验的目的。传统的模型制作中主要采用的是手工制作的方法,制作工序复杂,手工制作的样机模型不仅工期长,而且很难达到外观和结构设计要求的精确尺寸,因而其检查外观及人机设计合理性的功能大打折扣。快速成型设备制作的高精度、高品质样机与传统的手工模型相比较可以更直观地以实物的形式把设计师的创意反映出来,方便产品的外观造型和人机特性评价。现在的快速成型加工得到的成型件都是单一颜色,颜色主要由材料决定,为了对产品色彩外观进行评价,有时需要手工涂色,随着彩色成型技术的发展,这方面的问题可以解决。人机评价主要包括成型件尺寸及操作宜人性,快速成型可以很好地满足这方面的要求。3.2在产品结构评价中的应用通过快速成型制成的样机和实际产品一样是可装配的,所以它能直观地反映出结构设计合理与否,安装的难易程度,使结构工程师可以及早发现和解决问题。由于模具制造的费用一般很高,比较大的模具往往价值数十万乃至几百万,如果在模具开出后发现结构不合理或其他问题,其损失可想而知。而应用快速成型技术的样机制作可以把问题解决在开出模具之前,大大提高了产品开发的效率。3.3与反求工程结合反求工程(ReverseEngineering,RE)也称逆向工程,就是用一定的测量手段对实物或模型进行测量,然后根据测量数据通过三维几何建模方法重建实物的CAD数字模型,从而实现产品设计与制造过程。对于大多数产品来说,可以在通用的三维CAD软件上设计出它们的三维模型,但是由于对某些因素,如对功能、工艺、外观等的考虑,一些零件的形状十分复杂,很难在CAD软件上设计出它们的实体模型,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对模型测量和数据处理,获得三维实体模型。作为一种新产品开发以及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重要手段,反求工程和快速成型技术可以胜任消化外来技术成果的要求。对于已存在的实体模型,可以先通过反求工程,获取模型的三维实体,经过对三维模型处理后,使用快速成型技术,实现产品的快速复制,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大大提高产品的开发效率。
结束语快速成型技术可以大大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满足产品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在工业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该技术的制作精度、强度和耐久性还不能满足工程实际的需要,加之设备的运行及制作成本高,一定程度上制约着RP技术的普遍推广。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制约快速成型发展的因素会逐步解决,应用领域会不断得到拓展。
参考文献
[1]孙秀英.面向RP的VRML模型浏览与分层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6.
[2]丘宏扬,谢嘉生,刘斌.快速成型技术研究中的若干关键问题[J].锻造机械,2001.
[3]徐江华,张敏.快速成型技术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04.
1.1信息共享性计算机应用技术使得世界缩小化了,因为计算机信息应用技术可以使得世界上的信息在短时间内传播,信息传播的速度使得企业办公更加便捷。另外企业在信息的收集过程中也更加方便,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也更加便捷。
1.2操作安全性计算机应用技术不仅可以快速高效的收集信息,而且还可以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密,这些信息通过加密设施能够更大限度的保障企业信息的安全。
2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积极影响作用
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于企业信息化的进程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计算机应用技术使得企业的办公更加高效便捷,下面将详述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
2.1提高了信息的及时准确性企业的发展不仅包括企业内部信息,而且还包括员工信息以及财务信息等,这些信息在计算机技术尚未使用之前是靠纸质文档来保存的,但是纸质文档在保存过程中容易受到损坏,而且在调用的过程中非常麻烦,使得这些信息无法快速的调用出来。但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企业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数据库来保障这些数据能够被有效的调用,而且信息非常准确。
2.2优化了企业的管理模式企业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人员资源分配和信息管理。但是传统的人力资源和信息管理存在着许多不足,传统的人力资源模式使得一些人力资源的调配工作存在着浪费的情况,使得企业的运营成本不断增加。另外信息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较好的信息管理将会使得企业的发展受到较大的影响。传统的企业办公还需要大量的纸质材料,这些纸质材料在使用过一次之后就浪费了,不符合现今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使得企业的运营成本增加,但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2.3提升员工综合素质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员工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会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员工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员工竞争过程中赢取职位就需要不断的进行创新,使得员工的素质不断提高,并为企业创收较多的经济收益。
3如何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实现企业信息化
3.1实现对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控制生产过程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过程,而且对于生产技术有着较高的要求,如果企业能够运用信息化技术来监控生产过程,那么就可以保障企业的产品符合要求,另外还可以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车间现场管理过程中,使得员工的生产过程更加规范化。
3.2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信息化企业管理所涉及到的信息较多,这些信息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人力资源信息,人力资源信息对于企业员工的高效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